首页范文石油化工走势十篇石油化工走势十篇

石油化工走势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2:30:50

石油化工走势篇1

(1)炼油技术,尤其在加氢技术方面、重油加工技术方面、油品质量技术升级方面都取得了进步。(2)乙烯技术进步,成套大型乙烯装置技术独立开发取得新突破。(3)开发自主产权大芳烃技术取得重要进展。我国是世界芳烃产品对二甲苯(pX)第一生产大国和消费大国,但是长期以来一直没有自己完整的芳烃成套技术,一直用巨资引进国外技术的方式建设芳烃生产装置。2012年,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芳烃成套技术的国家。(4)石化产品差异化生产技术取得新进步。(5)支撑石化产业“可持续、绿色、低碳”发展的关键技术取得进展。石化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技术,以及FCC烟气脱硝关键技术都得到了显著进步。

2国际石油行业市场

如今世界经济形势逐步向好,国际油价走势受美国经济数据提振,2013年1月国际油价反弹,轻油2013年3月期货结算价每桶96.44美元,比前一交易日上涨0.56美元;伦敦布伦特原油2013年3月期货结算价每桶113.48美元,比前一交易日上涨0.20美元。国际炼油业的炼油毛利已经自2010年以来连续三年上升,预计全球炼油业2013年将仍处于炼油行业景气周期末期。国际化学品方面,美国化学理事会预测2013年美国化学品市场增幅1.9%,与2012年1.5%增幅相比微增。欧洲化学工业理事会预测2013年欧洲化学品增幅为0.5%,与2012年下降2.0%相比有所提高。全球对特种化学品需求方面也有较乐观的估计,预计将增长3.1%。

3我国石油行业市场

我国石化行业运行态势可以概括为“缓中趋稳,稳中向好”。由于国际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持续深化,加上国家采取宏观调控政策,防止经济过热,我国经济减速明显,持续回落下行,对石化行业影响明显。从全过程看,2012年开局石化行业运行步履蹒跚、如履薄冰,运行压力前所未有。面对严峻复杂的宏观经济形势,国家有关部门陆续出台的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也开始起作用,石化产业运行态势从下半年起也开始趋稳,到四季度行业步入平稳和小幅回升阶段。总之,我国石化产业全程运行几渡难关,生产经营业绩前降后升,最终缓中趋好,全年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

4我国石油行业市场的发展

进入2013年以来,我国经济基本没有改变,宏观经济将会继续保持稳健发展。国家出台的一系列相关调控措施作用,2012年第四季度经济企稳回升的势头已跨年延续,预计全年GDp增速会在8%左右。根据工信部下发的《石油和化学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十二五”时期,石化行业经济总量继续保持稳步增长,总产值年均增长13%左右,到2015年,石油和化学工业总产值达14万亿元左右。工信部网站2013年2月19日综述,预测2013年我国石油和化工行业经济运行总体将保持平稳,回升势头将进一步巩固,上半年虽然有下行压力,但下半年“稳中趋好”。2013年我国炼油产业预计仍处于景气周期,城镇化的推进和第二辆汽车开始进入北京、上海和广州等大城市家庭,使国内成品油需求得以稳定增长;新建大型乙烯的投产和芳烃市场的紧俏也带动了化工轻油需求的增长。此外,国家税务总局2012年7月12日第36号文件,改变过去乙烯芳烃类化工产品的石脑油燃料油退免消费税的办法,对境内生产石脑油、燃料油的企业对外销售用于生产乙烯、芳烃类化工产品或用于其他方面的石脑油、燃料油征收消费税,这一政策措施使得国内成品油市场更加有序。然而,加快成品油质量升级的步伐当属炼油企业2013年头号任务,也是对炼油企业的严峻考验,需要抓紧开发、采用先进的国四、国五汽油和车用柴油的生产技术,并设法落实所需的巨额技改资金。化工市场需求方面总体回暖。展望2013年,丙烯产能释放较多,众多企业竞相上马丙烷脱氢制丙烯、甲醇制丙烯等专产丙烯装置。浙江有3套丙烷脱氢项目正在建设,分别是宁波海越公司位于北仑的60万吨/年装置、浙江三锦石化公司位于绍兴的45万吨/年装置、浙江卫星石化公司位于嘉兴平湖的45万吨/年装置,这些项目预计在2013—2014年陆续建成投产。甲醇制烯烃我国当前已有4套装置在运行。同时石化企业加快推进大型裂解装置建设,两套新建的大乙烯装置将于2013年投产,新增联产的丙烯产能80万吨/年。因此,丙烯产业链的延伸会有丙烯需求的增加,但是市场供需改观的程度不会太大,估计行情总体仍将延续较低迷状态。进入2013年,受国际市场资源偏紧、下游需求增长、重要基础有机化工产品高位持稳等的影响,纯苯市场供少需多,预计仍将延续相对高位。pX需求仍较紧俏,1月价格大涨至1700美元/吨。合成树脂需求方面,2013年国内包装、建筑、农业、家电和汽车等聚烯烃需求增速略高于2012年。价格和毛利均会小幅上涨,LDpe价格和毛利将回到合理水平。预计2013年国内塑料包装的需求为1950万吨,比2012年增加4.8%;国内建筑业塑料的需求在890万吨,比2012年增加4%;农业对合成树脂的需求为345万吨,比2012年增加10%;家电业对合成树脂的需求为620万吨,比2012年增长1%。汽车行业对塑料的需求为325万吨,比2012年增长10%;2013年年底国内五大合成树脂产能将达到6260万吨/年。根据商务部网站援引日本媒体报道,2013年1月合成树脂的亚洲现货价格已正在进一步上涨,低密度聚乙烯的亚洲现货价格为1430美元/吨左右,比2012年12月上旬上涨了10%,亚洲行情主要取决于中国。国内pe现货市场稳中有涨,从2013年1月LLDpe价格止跌反涨,均价为11266.6元/吨。2013年pVC行业受扩能不止等影响,国内pVC市场预计会延续2012年价格“阴跌”、“低位”的弱势局面。合成橡胶需求方面,2013年全球合成橡胶需求预计达到1594万吨。国内汽车需求预计增长9%,合成橡胶需求量2013年预计为426万吨,比2012年增长7.5%。轮胎企业运行环境将向好,轮胎生产销售将逐渐转好。但是,国内合成橡胶新增产能的大量释放,供需关系会有所逆转,使供大于需求局面进一步体现。

5结论

石油化工走势篇2

本文从企业不可控和可控两个方面分析了影响价格的众多因素。在考虑众多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提出具体的价格操作策略。

abstract:therearemanyinfluencefactorsofpetrochemicalproductprice,buttheproportionofspeculativefactorsisgraduallyincreasing.itisofgreatsignificancetoanalyzetheinfluencefactorsofpetrochemicalproductpriceforpetrochemicalenterprise'sdevelopment.thisarticleanalyzedmanyinfluencefactorsofpricefromtwoaspectsofuncontrolledandcontrollablefactorsofenterprises.Basedonconsideringmanyfactors,somespecificpriceoperationstrategiesareputforward.

关键词:石化产品;价格;市场

Keywords:petrochemicalproducts;prices;market

中图分类号:F4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32-0029-02

0引言

石化产品价格在08年下半年受金融危机影响普遍暴跌的情况下,09年整体价格复苏。石油化工是以天然气或石油炼制所提供的原料油为原料,对其进行化学加工,继而得到各种石油化工产品。从整个产业链来说,上游是资源性产业,油气是国家重要战略物资,中下游生产的成品油和石化产品直接影响我国的终端消费市场,对国民经济发展有重大影响。市场机制在石化行业发挥作用日渐显著,上游生产企业、中间商和终端用户对价格日渐敏感。在石化产品销售过程中,石化产品价格作用日渐加大,但重要产品的价格信号却严重偏离供求关系,价格受影响的因素越来越多,尤其是价格中投机行为增多。了解石化产品价格成因,对石化企业制定价格策略和企业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1影响石化产品价格的企业不可控因素

1.1国际石油价格石油和石油化工在一条产业链上,石油价格对石油化工价格起着很大的影响作用。总体看,与石油距离比较近的即处于上游的行业,由于企业相对较少,而生产能力一般又较大,其产品价格随油价上涨而水涨船高。对石油产业链中的下游行业来说,由于企业较多,市场竞争激烈,无法实现成本向用户的转嫁,高油价所带来的是盈利空间的大幅度缩小以致亏损,使企业经营的承受巨大的压力。目前,石油价格这个石化领域乃至整个能源原材料行业最重要的产品价格不再由国内供需形势决定主要取决于国际原油价格,大部分国内石化企业以wti(wti即westtexasintermediate美国西德克萨斯轻质原油是具有代表性的国际市场原油价格)原油价格为主要参考。并且国际原油价格在金融炒作等因素的作用下,也越来越脱离供需基本面。石油价格会影响石化企业上游原材料价格,同时也会对买卖双方产生价格心理预期,影响买卖双方价格判断。当石油价格上涨,会对下游买方的购买量和购买时机产生购买压力,也就是大量购买和提前购买的产生。

1.2宏观经济的影响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改变了中国石化行业的发展轨迹,行业出口下降、需求放缓、价格下滑、盈利减弱。2009年随着经济复苏,我国房地产、汽车市场的逐渐火爆,全球石化产品需求增长,大部分石化产品价格上升,企业逐渐扭亏。相关行业的快速发展,宏观经济的持续向好,市场环境的进一步改善,将为今后我国石油和化工行业稳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一般来说,宏观经济的转好,也是石化产品价格走高的支撑点之一。

1.3市场需求需求因素是最终决定行业景气能否延续的关键,市场需求是影响石化产品价格的重要因素。我国石化产品消费仍处于增长期,部分石化产品刚性需求长期存在,高端石化产品市场潜力巨大。在政府一系列“扩内需、保增长、调结构”的利好政策不断出台的情况下,预计今后3-5年我国石化产品市场将继续稳定增长。宏观经济的稳定持续发展对石油化工产品的需求增长构成有效支撑。总的来看,我国仍处于工业化的中期发展阶段,国内消费结构升级带动的旺盛需求。旺盛需求也会推动石化价格的上涨,但上涨的空间还要取决于市场供给及其它因素。

1.4相关产品价格的变动近期石化产品价格总体呈现在成本推动下持续攀涨态势。但由于市场状况不同,具体产品的价格上涨幅度也会出现差异,需求强劲、供应偏紧的产品价格上涨较快。石化产品的价格还受到煤化工、盐化工、生物化工等相关替代产品的市场竞争。当相关替代产品价格上涨或下跌,都会对石化产品价格造成冲击,替代产品价格变动幅度越大、时间越长,对石化产品价格的冲击力度就大。

1.5市场竞争激烈程度从2003年10月开始到2008年上半年,整整5年的时间是化工行业高速发展时期,其发展速度在化工行业发展史上是少见的。这一时期每年销售收入增长30%-35%,利润在25%左右。这种发展速度刺激了行业的投资,使不少领域出现了生产能力过剩的问题。全国几千家企业参与市场竞争,无序和过度竞争导致石化企业尤其是产业链下游企业大部分产品处于产品线盈亏平衡点之下。国家未来几年内为规范市场,逐步提高了行业准入门槛并加大了对环境的治理力度,将会关闭多家小化工企业,导致部分产品生产量减少,这样会推动价格逐步回升。

1.6国际贸易的影响中国大多数企业从事的是“买与卖”的简单国际贸易,出口石化产品的整体价格始终维持在接近成本的水平上。我国石化企业的产品是以通用产品为主。产品主要用来满足中低端市场需求,附加值不高,绝大部分高档产品要依赖进口。进料加工方式进口量占总进口量的比例高从一个侧面反映国内主要石化产品结构性短缺的事实。面对国外公司在高品质、高附加值产品方面的垄断地位,国内石化产品很难与之竞争。导致石化产品价格波动调整的这些企业不可控因素,相互之间也存在相互影响的作用。宏观经济形势是影响其他所有因素的因素,宏观经济走好,所有因素都会直接或间接推动石化产品价格走高。但当石化市场需求快速增长时,在初期价格快速上涨,但随着而来的是市场竞争加剧,价格走跌。石化企业应当随时随地的监控这些不可控因素的变化,为自己的价格走势决策提供帮助。

2影响产品价格的企业可控因素

2.1企业库存的变化一般情况下,企业库存压力大的时候,企业就可能采取价格下跌的策略,来降低库存的压力;反之,当库存压力小的时候,企业一般采取价格上调的策略,一方面推动价格的上涨,一方面寻找高价时机出更大量的货。为减少风险,企业一般的做法是保持产销的平衡。这样可以回避低价位多出货、高价位少出货,降低企业最大亏损的可能性。

2.2物流周期的控制物流周期会影响产品价格,尤其是冬季运输瓶颈也是推动价格上涨的因素之一。同时,由于不能及时安排运输渠道,使产品运输成本提高,采购原材料价格上涨,企业自己库存升高,产品价格一方面也存在下跌的压力。很多石化企业采取一票制价格,通过缩短和控制物流周期,降低物流成本,提高货物运输能力,提高销售与运输的衔接性,也可以提高到站产品价格的竞争力,减少库存压力,占据市场。

2.3买卖双方对市场预期的判断石化产品价格的投机因素,很大一部分取决是买卖双方对市场价格预期的判断。买卖双方考虑上述综合因素,预测市场的趋势,及双方讨价还价的博弈心理,制定各自的具体接受价格和价格操作的思路。如果买方观望心理加重,则导致石化企业库存急剧上涨,由于库存压力增大,则企业价格进行下调;如果卖方观望心理加重,则会惜售,造成供给紧张,推动价格上涨。例如,在市场买卖过程中,当石化企业开始降价时,往往给买方一种心理暗示就是上游企业库存压力比较大,或者上游企业对市场前景不看好,此时,购买方根据市场的预估、上游企业的成本和自己企业的库存,采取持币待购或者少量购买,保证日常生产的稳定,等到预估的市场低点时,大量采购囤积,达到低价大量进货的目的。这种市场操作模式对买卖双方的市场预估能力要求比较强,承担的市场风险也比较大。上述企业可控因素之间也存在相互之间的影响关系。企业库存压力的大小和物流周期的快慢会影响自己后续价格的高低,从而影响买卖双方对市场预期的判断。反过来,买卖双方对市场的预期,也会影响企业未来库存容量。

3石化企业产品价格的策略

影响石化企业产品价格的因素繁杂多变,但价格的主要因素取决于市场的供需关系。低附加值的石化产品竞争激烈,大多情况下盈利空间不大,价格偏低。因此,石化企业应致力于创立新型科研开发体系,加大创新力度,一方面着眼于新产品开发,加大新产品升级换代;另一方面改进和提高老产品的生产技术和产品质量,同时要进一步鼓励开发与生产新型石油化学和特种石油化学产品,要借鉴外国石油化学工业产品质量控制策略与措施,提高产品价格。同时,企业在营销策略上针对产品特点及市场地位,应采取了差异化的营销价格策略。

3.1主导价格策略企业的产品在整个行业内占主导地位,如产量最大、成本最低廉等。企业具备市场领导者的条件,企业应采取价格领先战略,引导行业价格走势,同时当市场价格发生变化时,积极主动调整价格。例如,当竞争对手甩货降价时,企业应当根据对方甩货量来制定应对价格。如果对手量比较少,企业可以听之任之;如果对手量比较大,企业应当采取更具有优势的低价策略,迅速瓜分市场需求,清理库存,等待下一个市场需求高峰。当竞争对手存货量大幅减少时,企业应当率先存货提价,推动整个行业价格走势,获取更大的利润空间。企业处于主导地位就应该加大市场信息调查,密切关注国际石油价格变动、宏观经济走势、替代产品价格波动、天气等不可控因素,发挥行业中主导地位,加强并控制买方的市场预期,在维持正常生产的情况下,争取高价时多出货,低价时少出货,以库存目标调节销售节奏,最终达到产销基本平衡。

3.2随行就市价格策略企业对相对弱势的产品,采取价格跟随战略,紧紧盯住市场主导者,及时进行价格跟进调整。当石化企业库存压力比较大时,企业在关注市场领导者价格变动同时,也要关注市场信息,如宏观经济走势、石油价格变动、天气等偶然因素,要紧密跟随市场领导者作出价格反应;当石化企业库存压力比较小时,企业在关注市场领导者价格变动,同时关注其他影响价格因素,有距离、有选择的跟随市场领导者价格。考虑未来石化产品价格的投机影响作用日渐增多,企业加大对价格影响因素变动的监测,并制定选择适合自己灵活多变的价格策略。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并没有改变,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中国GDp将继续保持在7%以上的增长速度。同时,石化产品的市场需求也会快速增长的。企业应抓住市场机会,回避威胁,扩大自己的竞争优势,明智选择市场价格成交高点,获取更大的利润空间。

参考文献:

[1]王红秋,卢青.世界石化行业周期分析及预测[J].中外能源,2009.14.

[2]孙丽颖,王凤芝.国际油价下跌对黑龙江省石化行业影响加剧[J].黑龙江金融,2009.2.

[3]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重点产业振兴研究课题组.当前石化行业运行态势分析[J].经济观察,2009.7.

石油化工走势篇3

近日媒体曝光,中石油以3折的价格为员工团购住房之后,石化行业另一巨头中国石化集团也不甘落后,开办了为公司员工团购优惠奔驰汽车等业务。

看着都让人掉口水,但羡慕或者嫉妒都是没用的,两大油企实在太赚钱了,哪天买架商务私人飞机也没什么稀奇。

不过,如果你购买了它们的股票,尤其是购买了中石油的股票,估计现在就没有羡慕嫉妒了,只剩下恨了。从上市之初的48元,跌倒现如今的9元多,中石油股民的未来,只能等待否极泰来。

“富婆级美女”

如果把“两桶油”比作两个美女,那它们就是富婆级的“美女”。要是能把这样的“美女”娶回家,那就“夫复何求”了!

它们到底有多富?已公布的上市公司2011年年报显示,“两桶油”中以上游勘探、采油为主要业务的中石油2011年的营业收入达到2万多亿元,净利润达到1329亿元,相当于日赚3.6亿元。回顾历史,中石油从2007年上市以来,每年利润均过千亿。

以下游销售为主要业务的中石化2011年实现营业收入2.55万亿元,超过了中石油,其1162亿元的净利润则明显少于中石油,但在千余家上市公司中,如此高利润也是很耀眼的了。

美丽但很冷漠

这两个“美女”自打出生,就拥有着垄断的优势,享受着各种特殊照顾,想不美都难。如此的“天生丽质”,更是让追求者趋之若鹜。

两大油企日进斗金,盈利水平惊人,而成为他们的员工,享受优厚的福利,目前来看机会很小。广大投资者把目光转向了它们在二级市场的股票,心想守着这样的极品“美女”股票,最少也能分一杯羹吧。想法是美好的,但现实是残酷的。在购买了这两个“美女”股票后,大家更多领略到的是它们的冷漠,甚至是由爱生恨的悲催过程。

记者统计发现,如果不算此次尚未分配的利润,中国石油上市4年来共分红2194亿元,年均分红548.5亿元。而中石化10年平均分红则更少,年均分红仅有116.6亿元。

2007年11月5日,中石油董事长蒋洁敏一声鸣锣,这个“亚洲最赚钱的公司”正式登陆a股,中石油也一举登上了世界第一大市值股的宝座,此时可以说是风光无限。带着诸多光环,中石油上市首日便引发全民疯狂抢购,“中石油将复制中国神华走势”几乎成了股民的共识,其股价一举冲上48元,很多投资者开始憧憬百元的梦想。

然而,“希望越大,失望越大”这句话在中石油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这家号称“亚洲最赚钱的公司”上市后的表现令人大跌眼镜,短短一个多月,就有超过1000亿元的资金在高位套牢,被媒体评为2007年股市最大的陷阱。更为夸张的一年后跌破了10元大关。

截至2012年4月10日,中石油上市以来的股价已经累计下跌80.14%,中国石化也累计下跌72.22%。如此表现,更多地让股民体会了它们的冷血,原本充满爱意的股民现在估计只剩下恨了。

否极泰来的期待

在目前每股9元上下的价位,中石油已经震荡了4年多。这样的走势还会持续多久,成为在高位套牢的股民们最为关心的问题。在股民都纠结的时候,我们不妨做一个大胆的遐想:未来a股如果真有一轮新的牛市,中石油也许将否极泰来,股价翻番甚至洗刷历史的耻辱。

这一切看似有些疯狂,其实不难理解。从上证综合指数来讲,目前中石油的市值将近2万亿元,占上证综指权重10.15%,是撬动大指数的最好标的。回顾这几年中石油的走势,其与上证指数的走势简直到了克隆的地步。如果真有牛市,如果上证指数要冲关夺隘,中石油,舍我其谁啊?!

基本面没有问题。随着中东局势的继续动荡,高油价时代估计还将持续很长时间。在未来较长时间内,中石油仍将是最赚钱的公司。而且,天然气、页岩气将是中石油的最大的利润增长看点。

资金也应该不是问题。有私募机构分析,除去大股东中国石油集团的股份和H股的份额以及限售股,目前中石油在a股市场的流通股其实只有2%左右,真正流通的市值也就400亿元左右。按照10%的杠杆经验,只要有40亿元的资金,就可以左右中石油的股价走势。

炒作重庆啤酒的资金也不止40亿元。如果有一天,这些资金看上了中石油,中石油的股价会怎么样?

爱到深处便是恨,恨到极致也能爱。中石油股价的否极泰来,也许可以耐心期待。

*链接

石油化工走势篇4

1)优势(S)①在油气生产领域的经验积累和技术优势.未来的一段时间内,我国重点发展的低碳能源仍将是石油和天然气,而我国石油工业在从上游的油气勘探,中游的管道运输到下游的石油炼制和化工产品的生产销售都有自己的一套成熟的经营体系和得天独厚的技术优势.②在节能减排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近几年来,在全国实施节能减排的大背景下我国石油工业更加重视技术创新,在降低石油化工产品生产过程中的单位能耗以及污染物的回收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效果.③非常规油气资源发展潜力巨大.在石油、天然气资源短缺以及发展低碳经济的大背景下,以页岩气、煤层气为主的非常规天然气凭借其资源储量丰富、碳排放量低等优势迎来了广阔的发展前景.我国非常规天然资源丰富,发展潜力巨大,如果能尽快对煤炭和石油等传统能源进行有效的替代,将为我国石油工业带来新的增长空间.④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如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地热能等在我国的储量都非常丰富,发展前景看好.生物燃料、电动汽车以及纤维素等如果能够得到广泛的应用将成为油气资源很好的补充,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油气资源的供需压力.2)劣势(w)①整体技术水平落后,技术储备不足,创新能力有限.不断增加科技研发投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开发清洁能源技术,大力发展节能减排技术是低碳经济的本质要求[10].技术创新是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推动力,而我国石油工业整体技术水平落后,导致非常规油气资源和可再生资源开发进程缓慢、节能减排效果差、能效低等一系列问题.②产业结构不合理.石油石化行业的低碳发展必然要求加快产业结构调整[11].我国石油工业产业结构不合理,存在很多生产工艺落后、生产方式粗放、能耗高、污染严重的中小型炼油厂,严重制约了我国石油工业的产出效益和低碳化进程.③管理水平低下,低碳发展意识薄弱.我国石油公司在低碳减排制度建设、低碳理念传播以及提高全员低碳意识方面远落后于国际大型石油公司,这非常不利于我国石油公司低碳形象的树立以及低碳发展政策的落实.④非常规油气资源分布不均,开采难度大.煤层气、页岩气等清洁高效的非常规油气资源虽储量丰富、勘探开发程度低,但由于分布不均且地质条件复杂、技术储备不足等的限制,勘探开发难度很大.3)机会(o)①为天然气和新能源业务带来发展机遇.低碳经济为天然气尤其是非常规油气资源和可再生资源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给我国石油工业带来了新的经济增长点,从而实现油气资源能源对煤炭的有效替代也将改善我国的能源结构,实现节能减排.②促进石油产业发展方式的转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低碳经济对提高能源效率和节能减排的要求必然会促使我国石油工业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淘汰高能耗、低附加值的工艺和设备.其次,加快技术创新.低碳经济的发展必然导致以低碳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新标准、相关专利及新技术贸易壁垒的出现[12],必然会促使我国石油工业在提高能效、开发新能源、节能减排等方面的技术创新.最后,加快管理水平的提高.③国家政策的支持.为全面实现低碳经济的发展,政府在新能源开发、低碳技术扶持等方面都出台了一系列的保障政策.④提供了国际合作的机遇.发展低碳经济将改变石油石化行业的国际竞争格局,也将提供更多低碳技术开发等方面的国际合作的机会.4)威胁(t)①肩负着增加油气供应和降低碳排放的双重压力.我国石油工业既担负着保障油气供应安全的重任,又有着严格的碳排放量限制,如何在加大油气勘探开发力度的同时提高能效、实现节能减排将是现阶段摆在我国石油工业面前的一个难题.②增加了经营成本和经营风险.提高能效、实现节能减排以及新能源的开发都需要依靠增加技术投入来实现,这将大幅增加我国石油工业的运营成本,进而提高运营风险.③国际大型石油公司的竞争压力.发达国家的大型石油公司走在低碳发展的前沿,拥有大量的低碳技术专利和高附加值的石油、化工产品,这无疑竟给我国石油工业带来巨大的竞争压力.④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的替代威胁.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将依托低碳经济提供的机遇获得蓬勃的发展,而我国石油工业在短期内仍将延续以石油、天然气为主营业务的发展模式,因此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将在一定程度上挤占传统化石能源的市场.

2Swot-aHp定量模型

低碳经济下我国石油工业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见表1.表1清晰地指出了低碳经济下我国石油工业目前的优势与劣势,显示了自身资源及外部环境带来的发展机会,以及面临的威胁.1)判断矩阵a的构造首先对四个Swot组中要素进行两两比较.在比较过程,针对某一准则Ci中两个元素ai和aj,按照表2标度确定其重要性程度值,这样对于准则C,n个被比较元素构成了一个两两比较判断矩阵.以下以优势组为例,进行概述(见表3).通过大量资料的查阅并参考相关专家的意见,将专家打分与前人研究成果相结合将优势、劣势、机会、威胁各因素进行分值统计,结果如下:2)权重w及最大特征根λmax的计算将判断矩阵每一列归一,得到判断矩阵a按列归一化后的矩阵a′如表4所示.

3战略选择

以总优势力度S、总劣势力度w、总机会力度o和总威胁力度t四个变量各为半轴,构成四半维坐标系.将计算出的变量值在坐标系的相应半轴上描出(S′、w′、o′、t′),依次连接得到战略四边形(图1).战略四边形的重心坐标p(X,Y)的坐标为:p(X,Y)=p(∑xi/4,∑yi/4)=(0.081,0.040).此战略四边形就代表低碳经济下我国石油工业的战略地位.

4结论与建议

石油化工走势篇5

关键词:国际油价影响因素短期趋势采购对策

一、前言

国际石油市场近年来强势震荡,诸多因素互动突出,油市前景扑朔迷离。特别是近期中东、北非政局动荡,利比业国内冲突不断升级,紧跟而来的是历史记录罕见的日本大地震,以及引发的日本核电站核泄漏危机,加上美国继续推出第二轮量化货币宽松政策,这些因素都对国际油价产生复杂综合影响。目前,布伦特首行合约价格现已达到114美元/桶。本文旨在针对近期的影响国际油价的重大事件,尝试分析近期国际油价的走势,并结合高桥分公司炼油装置生产能力,试着提出2011年原油采购策略,作为决策参考。

二、影响国际油价的因素

影响国际油价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影响石油价格的供给因素。

影响石油价格的供给因素主要包括世界石油储量、石油供给结构以及石油生产成本。

石油产量必须以石油储量为基础。过去的几十年中,世界石油资源探明的储量一直在持续增加,2005年底世界石油资源探明可采储量约为12007亿桶,20年问增加了4303亿桶,增长了55.8%。到2005年底全球石油储量与产量之间的比例为40.6年,可以预见,至少在未来10年不会出现全球范围内的石油供给短缺现象。但是,由于石油资源的不可再生性,国际能源机构(iea)预测世界石油产量将在2015年以前达到顶峰,全球石油供给逐步进入滑坡阶段。

世界石油市场的供给特点也对石油供给具有重大影响。目前世界石油市场的供给方主要包括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和非opeC国家。opeC拥有世界上绝大部份探明石油储量,其产量和价格政策对世界石油供给和价格具有重大影响。而非opeC国家主要是作为价格接受者存在,根据价格调整产量。但2002年以来,受强劲的世界石油需求和高油价刺激,opeC产量激增,原油剩余产能从2002年的560万桶/日急剧下降到2006年的140万桶/日左右,产能利用率高于90%,通过增加产量平抑油价的能力减弱。迫使市场参与者通过构建商业库存作为应对风险的缓冲,而库存需求反过来又刺激油价上行。

此外,石油生产成本也将对石油供给产生影响。石油作为一种不可再生能源,其生产成本会影响生产者跨时期的产量配置决策,进而影响到市场供给量,间接地引起石油价格波动。世界石油价格的下限一般主要由高成本地区的石油生产决定,而低成本地区的石油决定了价格的波动幅度。

2.影响石油价格的需求因素。

石油需求主要由世界经济发展水平及经济结构变化、替代能源的发展和节能技术的应用决定。

全球石油消费与全球经济增长速度明显正相关。全球经济增长或超预期增长都会牵动国际原油市场价格出现上涨。而反过来,异常高的油价势必会阻碍世界经济的发展,全球经济增长速度放缓又会影响石油需求的增加。

替代能源的成本将决定石油价格的上限。当石油价格高于替代能源成本时,消费者将倾向于使用替代能源。而节能将使世界石油市场的供需矛盾趋于缓和。

3.影响石油价格的短期因素。

短期影响因素是通过对供求关系造成冲击或短期内改变人们对供求关系的预期而对石油价格发挥作用的。

(1)突发的重大政治事件。

石油除了一般商品属性外,还具有战略物资的属性,其价格和供应很大程度上受政治势力和政治局势的影响。

(2)石油库存变化。

库存是供给和需求之问的一个缓冲,对稳定油价有积极作用。oeCD的库存水平已经成为国际油价的指示器,并且商业库存对石油价格的影响要明显强于常规库存。

(3)opeC和国际能源署(iea)的市场干预。

opeC控制着全球剩余石油产能的绝大部分,iea则拥有大量的石油储备,它们能在短时期内改变市场供求格局,从而改变人们对石油价格走势的预期。opeC的主要政策是限产保价和降价保产。

(4)国际资本市场资金的短期流向。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石油市场的特征是期货市场的影响显著增强,目前已经形成了由期货市场向现货市场传导的价格形成机制。尽管国际原油市场的投机活动不是油价上涨的诱发因素,但由于全球金融市场投资机会缺乏,大量资金进入国际商品市场尤其是原油市场,不可避免地推高了国际油价,并使其严重偏离基本面。

(5)汇率变动。

相关研究表明,石油价格变动和美元与国际主要货币之间的汇率变动存在弱相关关系。由于美元持续贬值,以美元标价的石油产品的实际收入下降,导致石油输出国组织以维持原油高价作为应对措施。

(6)异常气候。

欧美许多国家用石油作为取暖的燃料,因此,当气候变化异常时,会引起燃料油需求的短期变动,从而带动原油和其他油品的价格变化。另外,异常的天气可能会对石油生产设施造成破坏,导致供给中断,从而影响油价。

(7)利率变动。

在标准不可再生资源模型中,利率的上升会导致未来开采价值相对现在开采价值减少,因此会使得开采路径凸向现在而远离未来。高利率会减少资本投资,导致较小的初始开采规模;高利率也会提高替代技术的资本成本,导致开采速度下降。

(8)税收政策。

政府干预会使得市场消耗曲线凸向现在或未来。跨时期石油开采模式的税收效应依赖于税收随时问变化的现值。例如,税收现值随时问减少会改变开采顺序的决策。

三、2011年国际油价的短期趋势

近期国际基准油价走势、基准油价变化、沙特轻重质原油贴水走势、高酸原油贴水走势等基础数据变化如下:

1.2010年1月-2011年3月国际基准油价走势。

从2010年9月开始,国际基准油价一路飙升,布伦特(BRent)首行合约从75美元/桶快速上升到2011年5月最高的126美元/桶,升幅达到68%。

2.2010年1月-2011年3月高低硫、轻重质、高低酸油种贴水变化。

布伦特基准价(DtDBRent)与中东高硫油基准价(DUBai/0man)的价差从2010年的平均1.299美元/桶,扩大到2011年3月的6.6美元/桶。同期,沙特轻重质原油贴水差从1.5美元/桶扩大到2011年3月的4.35美元/桶。高酸原油中达混原油的贴水从2010年的-10美元/桶扩大到2011年3月的-15美元/桶以上。

3.近期国际油价趋势分析。

(1)地缘政治局势。

利比业动荡局势造成原油实质供应中断,加剧了石油市场供应偏紧态势,欧佩克其他成员国增产压力大。而波及其他产油国的政治风险也不容忽视,此外,尼日利业在4月份大选、南苏丹7月9日正式独立,都对原油供应带来挑战。

(2)经济基本面。

目前,美国经济复苏势头强劲,就业市场逐渐改善,但美国第二轮量化宽松政策于6月结束后是继续实施第三轮量化宽松(Qe3)还是撤出经济刺激政策都是重要影响因素。而随着欧元区通胀压力持续增加,加息预期增强,欧洲部分国家债务问题仍面临困境。另一方面,新兴经济体继续收紧货币政策,经济增速回落。全球经济总体向好,对能源需求逐步上升,但不排除波动情况发生。

(3)石油市场基本面。

动荡的地缘政治形势和快速攀升的油价将对全球经济造成影响,石油需求增量由此前预期的150万桶/日调低至120万桶/日,主要调低oeCD欧洲等石油消费量。

而利比业原油供应中断将加剧石油供应偏紧局面,欧佩克其他成员国增产压力大增,尽管沙特和伊拉克增产,但供应形势不乐观,oeCD石油库存将持续下降。

沙特增产和利比业减产将拉大轻重质/高低硫原油价差,并对原油贸易流向产生重要影响。

(4)近期国际油价走势分析。

由于纽约nYmeX和伦敦ipe两大交易所的国际油价受金融市场投机资金影响巨大,在全球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下,市场上流动性充裕。因此,即使市场因意外因素出现油价短暂下滑,但仍能逐步返回到一个在市场可承受的区间上限,除非全球开始紧缩货币政策,同时替代能源能快速发展,并且人们改变以一种新的、更为节俭量入为出的能源消费方式。

目前的国际油价基本反映了现有支持因素,预计布伦特首行在130美元/桶以上有较大的压力,而市场上任何压力因素都会导致油价短期回调,预计布伦特首行维持在110-130美元/桶区问内波动;同时,由于利比业出口中断、高低硫价差将维持在4美元/桶以上;而随着美国驾驶季来临,对wti构成支撑,预计wti/BRent将收窄至6-8美元/桶。

四、2011年原油采购对策

1.高桥炼油装置对资源需求结构分析。

高桥分公司的新1号蒸馏于2010年6月扩能投产,改造前,每月加工量月90万吨,其中低硫资源需求50万吨(硫2.0),高低硫比例为55%:45%。改造后,每月加工量约105万吨,其中低硫资源需65万吨,高硫资源需40万吨,高低硫比例调整为62%:38%。

新增的15万吨都是1#蒸馏的低硫资源,在高低硫价差和轻重质价差扩大的情况下,不利于降低原油成本。

2.2011年原油采购对策。

2011年,从目前形势看,国内成品油调价滞后,高低硫、轻重质价差扩大,原油国际运费上升、炼油装置对资源需求结构不利,具体采购对策如下:

(1)根据pimS模型测算高低硫基准价差为2.5美元/桶时,西非低硫和中东高硫资源性价比基本持平。目前,高低硫价差扩大为6-8美元/桶,可增加DUBai/oman计价油种,减少DtDBRent计价的西非油,降低采购成本。

(2)1#蒸馏要尽可能多争取以普氏minaS+Cinta计价海洋油资源;由于远东油运距近运费较低,增加远东油宋卡、帕纳若等资源采购;同时,1#蒸馏非石蜡基资源要考虑尽可能劣质化,同时做好石蜡基和非石蜡基资源的分储分炼,降低采购成本。

(3)在无法确定高低硫等价差变化时,可规避风险,选择分别以BRent和DUBai/oman计价各一半的计价方式,均衡总体资源中BRent和DUBai/oman计价比例。

(4)针对国内成品油调价时间和幅度滞后情况,高硫高酸重质等绝对价格低的原油性价比较好,3#蒸馏增加伊重、阿曼(硫含量接近2.0)等资源比例,减少采购用于调和的DtDBRent计价的低硫资源,同时,适当增加高硫重质原油加工(如索罗士、卡斯蒂利业、荣卡多轻等),在整体渣油资源平衡前提下,多加工达混原油。

(5)当国际油价攀升时,高低硫、轻重质、高酸和低酸原油价差会逐步拉开,当国际油价回调时,价差会逐步缩小。若国际油价回调eDtDBRent与DUBai/oman价差缩小至2.5美元/桶以内时,可考虑适当锁定部分未来采购资源中DtDBRent与DUBai/oman价差,避免国际油价再次上升时价差扩大风险。

石油化工走势篇6

一、我国石油企业海外投资的现状

截至2006年,我国三大石油公司已在全球30多个国家经营着70多个油气投资项目,每年获得的原油权益产量近2500万吨,天然气权益产量近40亿立方米,海外油气生产初具规模。在业务领域上,也已经形成了从油气勘探开发、炼油化工、管道运输到石油工程技术服务、国际油气贸易和装备出口等多元化经营格局。目前原油和成品油贸易已覆盖20多个国家和地区,通过运用长期供应合同、现货贸易、准现货贸易和期货贸易等多种贸易手段,最大限度地保证了国内的需求。

二、我国石油企业海外投资的问题

通过10多年的海外石油投资活动,我国的石油企业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取得了不少的成绩。在海外投资蓬勃发展的同时,我国对石油企业缺乏有了的资金支持,在审批程序、外汇外资管理制度和海外投资保险方面也限制了海外投资的发展。更重要的是受我国石油公司资本实力、技术力量和跨国经营管理经验等因素的制约,及跨国经营管理体制上的障碍,我国的海外投资仍处于初级阶段,在投资中还存在很多的问题。

(一)海外投资缺乏整体、长远的策略,国际化经营意识不强

目前这些大型石油公司在国际化经营方面,缺乏关于“往哪里走”、“怎么走”等问题的长远战略规划。在石油企业进行海外投资时,没有长远的战略和与自身实力相匹配的市场定位。目前中国石油企业要么没有国际化经营观念,要么对海外经营投资、扩张顾虑太多,国际化经营效果不理想。据有关部门调查,国有石油企业在海外投资不赚钱甚至赔钱的约占2/3。这种局面的形成除石油企业缺乏“走出去”的经验外,与“走出去”缺乏明晰的战略思路和战略定位有着直接关系。

(二)投资成本过高,存在内耗

近年来,我国企业为了中标海外石油项目,普遍报价偏低,甚至以低于成本的价格投标,但当他们履行完若干合同后,才发现经过激烈价格竞争到手的项目利润实在太少,这其中最典型的就是中石油集团收购哈萨克斯坦油田的案例。

中石油出资35亿美元购买哈萨克斯坦某石油公司的部分原油储量,并计划建设一条长3000公里的输油管线。中标以后,才发现项目投入资金太大,而依靠开采当地原油的收入,根本无法弥补巨额的支出,最终因成本过高而被迫搁浅,使企业蒙受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另外由于我国的三大石油公司,尤其是中石油和中石化由于没有统一的机构协调,往往竞争同一个项目,并且为了拿到项目内部相互压低价格,造成内耗,降低了利润空间。

(三)可行性评估过于粗放

海外投资自始至终都伴随着各种风险,如油价波动、汇率波动和合作方政局的稳定性等。不成功的国际合作项目,尤其是在国外执行的合作项目会造成远比国内项目大得多的经济损失。由于迫切走出国门的需求,在进行可行性评估的过程中企业会有意无意的往乐观的方向进行经济、技术等方面的评估。另外是由企业由于对海外投资地区的不了解,在进行评估过程中出现误差,导致项目决策性的失误。新星物探在伊朗进行项目时就由于不了解当地山路较多的地貌而对项目评估出现失误,造成运送设备上山的成本就高于合同的预算金额,损失惨重。

(四)缺乏国际化经营的专门人才

目前我国石油行业的人才队伍整体素质较低,大多数人知识面相对狭小,技能比较单一,懂技术的不懂英语,会英语的又不懂技术。而石油企业海外经营一定要有雄厚的国际贸易人才。要能够懂得相关的国际法规,熟悉和了解当地的法律环境。目前我国企业进行国际化经营,急需大量国际性经营的人才,但企业对人才投资力度还需要加大,而且也没有建立起相应的培训机制。

(五)投资结构与方式不太合理

中石油在海外投资时主要业务集中在上游,下游投资比较少;而中石化优势在下游炼油加工,在国外市场的选择上游资源比重明显不足。中石化在勘探开发、炼油营销、化工业务占用资本的构成比例为25︰50︰25,而国外三大石油公司(埃克森美孚、壳牌、Bp)三块业务占用资本比例约为52︰33︰15,两者相比较,中石化油气勘探开发明显不足。在这种投资结构下,不利于紧密上下游的业务,降低成本、抵御风险。

(六)信息化建设不足

信息作为一种无形资产其投资汇报率是难以计算的,它在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中具有倍增的作用,尤其对于石油企业的跨国经营来说,它更是一种稀缺资源。谁能够在充满竞争的环境中占领信息渠道的制高点,谁就有可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不败的地位。企业内部信息化不足会影响企业的经营效率,外部的信息不足不仅不利于我们获得的海外投资的信息,也会影响我们对市场变化快速反应的能力。与跨国公司相比,我国石油企业无论在内部还是外部信息化建设都存在明显不足。

三、我国石油企业海外投资的对策研究

为了解决海外投资存在的问题,石油企业要修炼内功,提高自身对海外投资的决策、管理水平,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一)制定长远的战略规划,坚持战略先行

三大石油公司各有其业务上的优势,世界几大产油区的投资环境也各有不同,石油企业应该根据自身的优势,分析各个地区优势、劣势、机会、威胁(即Swot分析),确定在海外投资的战略,确定自己的市场定位及投资重点。向国外的大型石油公司学习,自觉地以市场的需求为中心来确定企业的发展战略,不仅要有5年计划,还要有10年的长远战略规划,从而使企业的海外投资有较好的前瞻性,确保企业长期稳定的开拓海外市场。

(二)转变观念,以质取胜;政府介入,减少内耗

以报价低取胜,明知亏本也要拿下项目这是进行海外投资的初期为了“走出去”开拓市场的权宜之计。在经过10多年的摸索之后,在有了海外投资的经验、成功的模版时,就要把重点从以报价取胜转移到以质量取胜了,树立品牌,不断地开拓市场。另外由于三大石油公司是分散决策的,没有形成一致对外的整体行动。此时政府应该出面介入,减少内耗情况的发生,促成企业在海外投资上的相互合作和扶持,提高整体的竞争力。

(三)严谨的进行项目可行性

海外投资比国内投资复杂的多,风险也大得多,因此评估海外投资的评估部门必须拥有一支高水平的、精通项目评估的技术专家、经济专家和外经外贸专家队伍。项目评估必须真正从项目的原始数据、项目的技术可行性、经济可行性出发,做出客观的评价以供决策者参考,应当摒弃项目评估是为领导的项目立项决策找论据、做文章的做法。决策者必须充分尊重项目评估部门的评估结论,确实以该结论作为决策的依据。准确的评估可以降低和规避不应有的风险,决不能因为要急于走出国门、走向国际市场,或为了承揽到某个项目而降低评估标准。

(四)实施人才战略,培养、储备跨国经营人才

不断提高石油企业的技术、管理水平,人才是关键。石油企业必须按照国际标准培养复合型的跨国经营人才,迅速改变目前我国石油职工队伍中普遍存在的人才短缺的问题。

培养人才,除选派一些年富力强、熟悉业务、懂管理且有外语基础的人到高校接受系统的培训外,更要重视选派人员到成功的跨国公司学习与锻炼,参与跨国经营的具体业务,从实践中培养才干,积累经验。

(五)优化投资结构,分散经营风险

我国石油企业在海外投资时要形成上中下游一体化的石油公司。一体化可以紧密上中下游业务之间联系,保证原材料供给、缩短供应链、降低成本、减少税负等。

另外,一体化石油公司还可以增强企业的抗风险能力,平衡经济周期对企业经营带来的负面影响:当油价走低,油田亏损,但是炼油、化工及销售盈余;油价高,炼油亏,但油田和销售盈余。根据埃克森美孚2003年年报,其上游、中游及下游业务的固定资产比例为6︰3︰1。上游的开采业务为炼油业务和化工业务提供了充足的资源,一方面节约了采购成本;另一方面也保证了资源安全和减少石油价格波动的风险。埃克森美孚80%以上的炼油厂与化工产品和油生产部门建在一起,炼油厂生产的产品直接供给下游的化工生产部门和油生产部门,提高了生产效率。我国石油企业还可以借鉴跨国石油公司的经验,在把资金集中在比较熟悉的几个投资领域的同时,坚持上游勘探开发和下游的炼油、销售一体化经营,分散风险,获得较高的收益。

(六)加强信息化,提高国际竞争力

信息化对石油企业提升经营管理水平,减少决策失误,降低企业风险,实现集约化资源管理和全球化生产经营,提升国际化竞争力起着重要作用。

目前多数石油企业获取的国际石油市场信息大都是间接信息,而非一手的直接信息,信息渠道不畅通,不具备快捷、高效的信息系统。对此要通过各种机会充分利用国际信息网络,发展与各石油国商务处、石油公司以及国际性的协会组织的联系,创造条件,利用国际大型咨询公司的信息,加快建立自己的国际市场信息网络,以便及时获得准确可靠的国际石油市场信息,并按照信息渠道快捷化、信息处理高效化、信息来源准确化的要求,确定有关部门专职负责。目前三大石油企业都意识到要建设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国企业集团,必须紧跟信息技术的发展步伐,构筑起强有力的企业信息化支撑平台。

四、总结与展望

目前我国石油企业在10多年的摸索中,已经在海外投资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同时也得到了不少经验教训,这为进一步走向国际市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虽然在进行海外投资的过程中面临着内部经营管理上的不足的问题,但是相信随着我们海外投资活动的进一步开展,石油企业自身的国际化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石油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会逐渐增加,为我国的石油供应及石油安全做出突出的贡献。

石油化工走势篇7

关键词 金融危机石油企业走出去战略选择

2008年,我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及第三大石油进口国,国内石油储量、产量远远满足不了石油消费量的快速增长,石油进口量和对外依存度逐年提高,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和国家石油安全面临严峻挑战。我国石油企业只有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有效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石油的需求,以石油的可持续发展支撑能源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一、我国石油供求现状严峻

(一)我国石油储量有限,稳产、增产难度较大

国土资源部2008年5月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我国石油可采资源量仅有212亿吨。在剩余探明可采储量中,低渗或特低渗、重油、稠油和埋藏深度大于3500米的石油储量占50%以上,勘探开发难度极大。近几年来,我国东部主力油田已经进入高含水、高采出、高采油速度的开发中后期,稳产压力大。2000-2007年,我国原油产量保持在1.6-1.9亿吨之间,未来增幅有限

(二)我国石油消费量持续快速增长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和国际化进程加快,我国石油消费进入快速增长阶段,消费量从1991年的1.18亿吨增长到2008年的3.9亿吨,平均每年增长1600多万吨,年均递增7.4%以上。

(三)我国石油进口量飙升。对外依存度突破50%

石油需求的快速增长与国内石油的有限供应导致的必然后果就是石油进口量越来越大,对外依存度不断提高。2002-2007年,我国石油净进口量从7773.5万吨增加到1.85亿吨左右,年均增长速度达到18.7%,石油对外依存度从2002年的31.2%上升到2007年的49.6%。2008年我国净进口石油近2亿吨,对外依存度更是首次突破50%。

面对快速增长的石油需求和国内石油资源有限的矛盾,迅速提高的石油对外依存度和国家能源安全的矛盾,持续高位运行的油价和满足国内石油需求的矛盾,仅仅依靠国内资源是远远不够的。我国石油企业必须从保障国家石油安全和经济稳定的角度出发,积极推行“走出去”战略,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从根本上保证我国的石油安全。

二、我国石油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面临的问题

(一)我国石油企业“走出去”成果显著

自从1993年国家提出实施“走出去”战略,我国石油企业开始大力开展海外油气合作以来,我国石油企业“走出去”的力度不断加大,海外油气业务发展迅速。目前已经在全球50多个国家和地区拥有油气项目100多个,逐步形成了以非洲、俄罗斯和中亚、南美以及亚太为主的五大海外油气生产区。截至2007年,我国海外油气作业产量将近9000万吨,权益产量4000万吨左右。其中,中石油海外原油产量近3000万吨,中石化700万吨左右,中海油将近130万吨。预计2010年我国海外油气作业产量将达到1亿吨,权益产量超过5000万吨,占国内油气生产总量的比重将超过25%。

(二)我国石油企业“走出去”面临的问题

尽管我国石油企业在走出国门开展国际石油合作上取得了比较大的成绩,但在“走出去”过程中仍存在不少问题,也遇到了许多障碍。总结起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在面临资源国政治风险的同时,法律和经济制约因素越来越多,国际石油合作难度加大。

由于西方跨国石油公司占据了世界石油的中心地带,因此我国石油企业在“走出去”时,更多时候只能进入西方石油公司不愿意进入的国家和地区。而这些国家和地区往往蕴含着较大的政治风险,包括政治体制变动风险、战乱风险、社会风险、东道国经济政策发生变化等,而且我国石油公司同西方公司相比,在应对这些风险方面经验欠缺。同时,资源国国际经济合作2009年第7期为了保护自身利益,制定了诸多法律法规,同时在石油合同里规定了很多限制条款,比如除了支付勘探费、矿产资源税及其他各类税赋外,还要支付资料费或签字费和其他红利等,有成本回收比例的限制,原油出口、设备进出口以及外汇出口限制等,导致我国石油企业获得海外区块的难度不断增大。

2 资源国推出的合作区块勘探开发难度较大,经济效益差。

勘探开发作业难度主要体现在技术难度大和成本高两方面。勘探项目如陆上深层勘探、深海勘探、山地等复杂地表条件下勘探;油田开发项目如老油田改造,高含水油田、低渗透油田、稠油、高凝油开发等。如果没有相应的先进技术,是很难介入这类项目的,即使获得此类项目,其经济效益也是比较差的。另外,在东南亚、南美、北非等世界主要产油地区部分发展中国家的对外招标区块中都大量存在一些项目,在油田开发初期过分追求产量,致使后期开发难度极大,经济效益很差。此类油田不但对开采技术有很高的要求,工作量大,且增产潜力较小。

3 潜在目标地区国际合作困难重重。

除了油气勘探开发的热点地区及一部分油气勘探开发早、技术比较成熟的发展中国家以外,其余油气资源丰富、可以进行国际石油合作的国家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是受作业条件或目前的技术条件所限,勘探开发难度很大或无法勘探开发的地区,包括深海、极地、高山和沙漠地区;二是资源国油田基础设施欠缺或远离油气市场,如内陆发展中国家尼日尔和东西伯利亚地区;三是政局不太稳定的国家和地区,如埃塞俄比亚、哥伦比亚等。

4 多国石油公司参与导致国际石油合作市场竞争激烈。

世界上大部分具有油气资源潜力的国家都对外开放或部分开放其国内油气资源,有成千上万的公司参与其中,使得国际石油合作市场的竞争更趋激烈。国家石油公司拥有资源优势,把资源潜力大、邻近市场且容易勘探开发的区块牢牢控制在手中。大型跨国石油公司以其资金、设备、技术、经验、人才及市场形象等多方面的优势,在国际石油合作中占据主导地位。众多的中小型石油公司经营灵活、善于公关,在获得区块许可证上往往有独到之处。各类基金、财团或投资公司凭借资金优势在全世界寻找各种投资机会,也常常在国际石油合作中分得一杯羹。

5 国内石油企业“走出去”过程中缺乏沟通和协调。

国外石油项目多是通过竞标获得,公司之间必然要开展竞争,也包括中国各石油企业之间的竞争。我国石油企业在国际竞争中仍然处于各自分割、单打独斗的状态,显然不利于各个企业的境外发展,也影响了海外直接投资的整体效益。

三、新形势下我国石油企业“走出去”的战略选择

金融危机给我国石油企业带来一定战术上的损失,但就战略层面而言,有可能成为我国石油企业“走出去”历史上的大机遇,有利于我国石油企业克服上述障碍,取得海外石油合作重大突破。金融危机会对我国石油企业“走出去”的战略选择产生重大影响,无论是走出去的目标选择还是方式方法,都需要我国石油企业深入研究,努力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一)石油企业“走出去”的目标市场选择

我国石油企业在“走出去”开发利用海外油气资源时要力求既积极又稳妥,讲究实效,在目标市场选择上首先要选择优先矿产资源丰富,勘查开发潜力大的国家。其次选择投资环境良好的国家,良好的投资环境是多种因素的结合,包括政治、经济、社会、法律、人文等。第三选择与我国友好的国家。总结起来,要到有油或可能有油、得到了油能拿回去、矿业权有保障、服务好、市场化程度高的地方去。

金融危机之前,我国企业海外投资最多、作业产量最多的地区是非洲,项目数占我国海外总项目数的35%左右,作业量占海外总产量的43%。我国企业不但在非洲国家进行油气勘探开发,炼油等业务也取得了进展,中国石油和苏丹合作的喀土穆炼油厂年炼油能力达到500万吨。俄罗斯中亚地区是目前中国企业第二大海外油气合作区,主要集中在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和俄罗斯。第三则是南美地区,包括委内瑞拉和厄瓜多尔。

随着金融危机的爆发并不断深化,世界主要的油气合作区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首先是非洲地区形势严峻。非洲地区资本流入主要是国际援助及贷款、外国投资、侨汇和旅游收入以及资源出口。受金融危机影响,西方国家对非洲的援助、贷款和投资均有所下降,来自欧美的侨汇骤然减少。同时,因欧美游客人数急剧萎缩,外汇收入也大幅减少。能源、矿产品和一些农产品价格猛跌也导致非洲主要产油国收入锐减。其次是俄罗斯中亚地区经济增长普遍放缓。俄罗斯国内经济增速明显放缓,外汇储备不断缩水,几大石油公司已经联名请求政府提供贷款。金融危机本身对哈萨克斯坦等国影响不大,但是国际油价暴跌导致政府收入锐减。第三是拉美地区实体经济受到影响。委内瑞拉、巴西等国因原材料价格的持续下跌导致财政收入锐减,拉美国家在本币贬值、资金逃逸和股市震荡的多重冲击下,实体经济受到影响,之前针对油气行业的民族主义情绪以及政府的国有化倾向暂时缓解。中东地区受金融危机影响相对较小,经济没有出现大的动荡,基本保持平稳发展。亚太地区受到的影响比较严重,出口型经济在欧美订单不足的情况下大幅下滑,大量出口型企业倒闭。

在此背景下,我国石油企业在进行国际油气合作的目标选择上必须进行适当地调整。非洲地区资源丰富,与我国关系良好,此时对外国投资和援助的需求极为迫切,是我国石油企业进入本地区油气勘探开发领域的大好时间。俄罗斯中亚地区资源丰富,且急需境外资金缓解债务压力,帮助企业脱困,我国石油企业应积极把握机会,通过国家石油公司股权收购、石油公司之间的区块权益转让和股权转让、购买中小私营石油公司等方式,积极参与本地区的油气资源合作。拉美地区正在加快与亚太地区的经贸合作,抵御金融危机的冲击,但是鉴于拉美地区长期比较突出的资源民族主义和国有化情绪,我国石油企业应与拉美国家石油公司积极合作,争取到我国建立炼厂。

(二)石油企业“走出去”形式选择

我国石油企业“走出去”的形式包括全资控股、合资参股和非股权安排的投资模式。全资控股即项目股权由我方全部持有。合资参股方式包括两种情况:一种是与东道国石油公司的股权联合,另一种是与国际石油公司联合。非股权安排方式的范围很广,包括租让制、经营合同、产量分成合同、技术援助合同、租赁合同以及各种工业合作。

在金融危机之前,我国石油企业参与国际油气合作的方式主要是合资参股和非股权安排的方式,尤其是以产量分成合同、服务合同等方式为主。试图以全资控股的方式进行国际油气合作的努力往往因为各国政府对进入本国的外国石油公司严格监管和干涉而作罢。

当前国际金融危机下,我国石油企业“走出去”首选战略就是加强海外资产收购。金融危机影响下,国际油价暴跌,大量投机资金撤出,融资难度加大,国际大石油公司纷纷压缩投资。近几年大量购进区块的公司因为面临融资和债务压力,无法摆脱被收购的命运,一些拥有区块的中小型石油公司由于资金缺乏,已经购入的区块无力开发,甚至破产。而高度依赖石油的中东、非洲和拉美产油国,迫于财政的压力,也有抛售项目资产融资的愿望。我国大型石油企业的资产质量与之相比有很大优势。从融资方面来看,我国主要国有石油企业的资产负债率低于很多国际石油公司,中国石油的资产负债率不足30%,融资方面不会有任何问题。我国石油企业应积极把握机会,加紧购买海外资源,去占领一些能源资源,获取我国的战略利益。我国石油企业相对融资机会较多,成本较低,手中握有大量现金,应该充分利用这个机会,积极购买国外区块,或则利用资金优势,与国际大石油公司进行合作开发,甚至大量并购一些拥有区块的中小型石油公司。同时,一些油气资源丰富但是发展相对落后的国家为了应对金融危机,可能会放松对外国石油公司参与本国油气资源开发的限制,也为我国石油企业进行国际石油合作提供了机会。

四、石油企业“走出去”的战术选择

我国石油企业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现有海外油气合作区的基础上,充分利用金融危机带来的有利时机,通过优选目标,方式方法创新,不断拓展新领域和新项目,发挥优势,优化布局,互利共赢,共同发展,建立稳定可靠的海外能源供应基地,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跨国石油公司。在实际操作中,还要有合适的战术,需要政府和企业共同努力,保证战略目标的实现。

(一)政府保障支持选择

1 加大政策支持和能源外交力度。

由于石油的特殊地位,海外油气合作竞争异常激烈。目前海外石油投资已经不仅仅是资金、技术等经济因素所能决定的,任何国家的石油企业在国际市场的利益保证,都需要依靠本国的国力优势和政府的石油外交政策支持。我国政府应积极实施能源外交,努力推进与石油资源国的政

治、经济和文化交流,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加强与国际性的能源组织和国际石油通道沿线国家的官方联系,为我国石油企业“走出去”开展海外油气合作争取比较好的条件。

2 完善“走出去”的相关政策与法律法规。

国家出资设立风险基金,为“走出去”的企业提供项目、产品的政治风险和非商业性风险保障。政府应积极同有关国家签订投资保护协定、避免双重征税协定,并利用多边投资担保机构公约的有关条款,保护我国对外投资企业的利益,为企业创造对外投资的安全环境,并通过法律法规和适宜的企业管理机制防范海外企业的系统风险。作为高投入项目,石油投资的风险巨大,而“走出去”到海外投资,企业的融资成本就会更高。我国政府应该利用目前的有利时机,广泛拓展融资渠道,综合运用各种金融工具,为我国石油企业“走出去”提供资金支持。

3 建立石油公司海外业务的统一协调机制

国家应修改完善境外油气资源开发协调机制,避免在同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项目上与自己的公司互相竞争。为避免我国一些企业在国际市场上开展恶性竞争,应该由政府出面建立协调机制,一致对外,凡是几个公司同时感兴趣的石油项目,应组织共同投标,政府应根据各公司的实力、技术特点、在项目所在国的工作基础,在公司间进行有效协调,确定合适的作业者或者各公司的参股比例。除了区域选择,还应鼓励我国石油企业通过兼并、收购和产权互换进行资产结构调整,组建战略联盟,共同携手利用全球资源。

(二)石油企业的战术选择

对企业来讲,要优选战略选区,要在政治、经济等多项评价对比的基础上合理选择目标,要采取灵活多样的项目获取战略,股权购买、股份转让、收购等多管齐下,还应注意采取合适的项目发展战术和项目组织策略。

1 采取多样化的项目发展战术。

勘探与开发相结合,早期以油田开发项目为主,逐步增加勘探项目。如果有新油田合作机会,应该成为首选项目。油田项目的进入费用高,操作不当损失可能就会很大。勘探项目进入费用比较低,且划分阶段,每个阶段的义务工作量不是很大,一旦成功,其收益可能很高。国际上的大石油公司都有勘探项目,上游工业的获利主要从勘探开始。

逐步进入海洋勘探开发领域。目前,陆地的勘探程度总体上比较高,而海洋的勘探开发程度比较低,深海区和极地海域的勘探程度更低。海上剩余油气储量增长速度比较快,随着勘探开采技术的进步,海洋勘探从浅水区进入深水区。我国石油企业应积极进入海洋勘探开发领域。

大力参与和积极进入天然气项目。由于受各种条件的限制,国外大多数天然气项目中所生产的气难以供我国利用。鉴于天然气存在巨大的剩余可采储量和勘探潜力,近年来天然气的液化技术有很大进展,而且天然气是清洁能源,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要积极选择天然气勘探开发项目,也可以通过天然气项目的合作,促进石油勘探开发项目的获得。

重视重油和油砂矿项目。重油、沥青砂资源在地质上主要分布在盆地边缘,在地理上主要在加拿大、委内瑞拉、俄罗斯的中亚地区和美国的阿拉斯加等地。目前,国际大石油公司正在加大重油和沥青砂的勘探开发力度,我国石油企业也要抓住这个机会,积极进入重油和沥青砂勘探开发领域。

2 不拘一格的项目组织策略。

争当海外项目作业者。油气勘探开发项目有作业者和非作业者之分,对于两种角色的能力要求是不同的,对作业者的要求比较高。从能力而言,我国石油企业经过多年来跨国经营的实践,基本上已经有能力当作业者,而且当作业者有利于带动自己公司的劳务、物资、设备出口,比较容易贯彻自己的战略意图。

努力带动劳务、物资、设备出口。我国石油企业在国外的投资很大一部分转化为劳务承包和设备物资输出,我国石油企业的专业技术服务公司通过海外项目作业,取得跨国作业的经验,提高了他们在国际市场上的知名度,有利于在国际技术和工程服务市场上投标。同时,各技术服务公司也可以为我国石油企业的海外投资项目提供强大支持。

参考文献

唐金鸽、邵万钦:石油企业国际化经营战略探讨,《国际经济合作》,2008年第5期。

陆如泉:中国大石油公司实施国际化战略需要积累五种社会资本,《国际石油经济》,2008年第6期。

谭灿玉:中国石油企业“走出去”战略研究,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7年。

徐淑秋:中国石油企业国际化战略研究,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6年。

石油化工走势篇8

一、前三季度石化产业运行情况

增加值。前三季度,规模以上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工业增加值(以下增加值增速均为扣除价格因素的增长率)同比增长12%,高于同期工业增加值增速2.4个百分点。9月份同比增长12.2%,环比下降0.1个百分点。

产量。前三季度,主要石化产品产量稳步增长。原油加工量35579万吨、成品油产量21986万吨、乙烯产量1179万吨,同比增长4.2%、5.2%、6.4%;合成树脂产量4292万吨、合成橡胶产量301万吨,同比增长10.3%、6.3%;化肥产量6046万吨(折纯,下同),同比增长6.1%。

9月份原油加工量3865万吨,同比下降1.2%;成品油产量2398万吨,同比增长0.4%;乙烯产量127万吨,同比增长13.8%;合成树脂产量501万吨,同比增长13.6%;合成橡胶产量34万吨,同比增长1.6%;化肥产量695万吨,同比增长2.3%。

受国内成品油市场需求低迷及同期基数较高影响,9月份原油日均加工量和成品油产量同比增速较前三季度分别低5.4和5.6个百分点;与8月份相比,增速分别下滑6.7和5.8个百分点。

经营情况。今年1-8月份,石化产业主营业务收入75752亿元,同比增长9.8%;利税总额6774亿元,同比增长19.9%;利润总额2604亿元,同比增长40.6%。利润额大幅上涨,主要得益于今年炼油行业扭亏为盈,利润同比上升近500亿元。1-8月份,石化企业亏损面与上年基本持平,亏损额同比下降约25%。

今年以来石化产业经营情况总体向好,但盈利能力仍较弱,产业整体销售利润率3.4%,其中炼油行业销售利润率仅0.73%。从各行业销售利润率看,专用化学品、橡胶制品、农药盈利能力较强,基础化学原料、合成材料、肥料盈利能力相对较弱。

价格。9月份,受中东局势动荡等因素影响,国际市场主要原油现货价格环比上涨,布伦特、米纳斯、大庆原油均价分别为每桶114.0美元、113.3美元和110.1美元,较8月份环比上涨4.1%、8.7%和9.2%。受此影响,国际市场成品油现货价格环比整体上涨。

1-8月份,国内化工行业生产者价格指数累计为97.3,化工产品市场价格同比回落,其中基础化学原料、合成材料和化肥行业累计价格指数分别为95.5、97.1和93.4。从价格指数走势看,8月份,石油加工业价格水平略高于上年同期;化学工业价格指数97.2,与上月持平。从环比看,重点监测的化工产品中,9月份价格上升的有机化工原料、合成树脂产品比例分别为55%和75%;无机化工原料产品约70%价格下跌;天然橡胶环比下跌,合成橡胶涨跌互现。需要指出的是,8月份,化肥行业价格指数已跌至90.2;9月份,尿素、一铵、二铵、氯化钾等主要化肥品种价格继续下跌,化肥行业生产经营形势严峻。

投资。前三季度,石化产业完成投资12629亿元,同比增长17.3%,与1-8月份基本持平,增速同比回落15.5个百分点,低于同期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0.4个百分点。其中,炼油行业完成投资1539亿元,同比增长22.1%,较1-8月份增长约1个百分点,增速同比回落3个百分点;化工行业完成投资10323亿元,同比增长15.6%,与1-8月份基本持平,增速同比回落16.9个百分点。代表行业高端制造水平的合成材料制造业完成投资1371亿元,同比增长23.4%,高出石化产业约6.1个百分点。

今年以来,石化产业新开工项目同比增长3.7%,增速同比回落7.8个百分点。产业投资及新开工项目增速同比回落,显示企业投资愿望减弱。但从年内变化趋势及资金投向上看,产业投资呈向好态势。

对外贸易。前三季度,石化产业进出口贸易总额约3026亿美元,同比增长2.3%。进口额约1711亿美元,同比增长约1%;出口额1315亿美元,同比增长4%;全行业贸易逆差约396亿美元。大宗进口产品中,有机化学品和合成树脂进口额分别为410亿和373亿美元,同比增长16.4%和2.9%。无机化学品、合成橡胶进口额分别为67.5亿和33.3亿美元,同比下降0.6%和15.7%。合成纤维单体进口额107亿美元,同比下降20%,其中对苯二甲酸(pta)、己内酰胺等重要单体降幅在45%以上,乙二醇进口额占合成纤维单体进口总额约62%。单月看,9月份进出口贸易总额356亿美元,同比增长1.3%,环比小幅增长。进口额205亿美元,同比增长2.5%;出口额151亿美元,同比下降0.3%。

总体上看,石化对外贸易仍未摆脱去年以来的低迷态势;从年内走势看,三季度对外贸易形势有所好转。

二、走势预测

石油化工走势篇9

国有石油公司既要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足量、稳定、优质的油气资源,也要肩负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任。目前石油公司经营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国内资源约束日益明显,国际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环境保护和经营压力越来越大。石油公司必须适应环境变化,抓住发展机遇,化解风险挑战,在确保主营业务持续较快发展的同时,积极寻求新的业务和效益增长点,不断拓展海外业务发展空间。

我国各大石油公司的海外技术服务在在思想观念、运作方式、人才队伍等方面,仍然存在一些影响海外市场业务拓展的制约因素,如果不正视这些因素,“走出去”的步伐就会受到一定的阻碍,“走出去”的效益就不能更大规模地实现。石油工程服务收入在我国石油公司整个海外业务总收入中占据较大的比重,加大石油工程服务公司海外业务拓展的力度,对各大石油公司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逐步转向高端市场业务

通过对整个海外市场的分析可知,目前世界石油市场的低端市场竞争正越来越激烈,中资石油工程服务公司在一般技术含量不高的石油工程服务市场缺乏竞争优势的情况下,需要逐步转向石油工程服务高端业务。建议中资石油工程服务公司在资源国开展项目时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1)石油工程服务公司装备应向高端逐步转型,例如对已有的机械钻机进行升级,配置顶驱,更新为全电动钻机,以扩大复杂钻井技术的市场。(2)利用拥有的石油工程服务核心技术和专有技术,继续技术创新,支撑市场开发,获得更有难度的项目。(3)通过提供地震、钻井、固井、修井、测录井等一体化服务打开石油工程服务市场。(4)注重开拓在资源国的西方大型油气业主公司高端市场。积极向在资源国的西方大型油气业主公司推介中资公司石油工程服务能力,不断改进质量体系,积极参与其石油工程服务项目投标。(5)加强与在资源国的西方大型石油工程服务公司的合作,借助其在资源国石油工程技术服务领域的优势和经验,组成联盟体,共同参加资源国西方油气业主公司的大型石油工程服务项目的竞标,特别是寻求参加投资巨大资源国的油田开发的石油工程服务项目的机会。(6)采用合作、并购等多种形式与有优势的当地公司合作,利用其与资源国西方油气业主公司的关系优势,增加市场竞争能力。(7)不断改善沟通交流能力,加强与资源国西方大型油气业主公司、当地人员的沟通和交流。

二、研究目标市场资源配置要求,拓展赢利空间

石油工程服务公司充分利用管理资源,发挥我国石油工程服务公司装备门类齐全的优势。依托海外工程集中管理的平台,统一调度石油公司的人才、技术和设备等资源,展示我国石油公司专业齐全、人才丰富、技术雄厚、设备先进的实力,扩大epC总承包项目的份额。项目投标和施工过程中,不但要发挥专业内的专业施工优势,更要强化专业间的联合施工优势,从一个更高的高度和更宽的广度来谋划项目,使双方都能优化赢利方式,丰富赢利手段,拓展赢利空间。从而,进一步增强石油工程服务公司市场竞争能力和生存能力。

三、运用高新技术,稳定盈利市场

石油工程服务公司要突出技术在市场中关键作用。建立市场、技术联动快速反应体系。根据目标市场研究技术对策,根据竞争对手实力找出技术优势,根据合同执行中遇到的难题拿出技术方案,这些都是在市场运行中与技术密不可分的工作。海外市场开拓可重点在水平井、欠平衡钻井、提高采收率、开发地震、地震资料处理等项目领域抓突破,逐步向综合技术服务领域展开。

四、转变发展方式,实现高效经营

海外市场队伍走出去是基本要求,通过开拓海外市场取得效益是根本要求。海外石油工程服务公司面临的经营风险、汇率风险、公共安全风险等都是有目共睹的,以输出劳务为主的项目是很难规避这些风险的。输出管理和技术为主的项目就可以改变合同运行模式,实现用工当地化,降低生产成本,大幅度提高项目效益。

五、创新市场开发模式

市场需要超前运行这是众所周知的道理,但市场开发的不确定性、多变性,海外石油工程服务公司在实际工作中很难操作。市场开发者不仅要认识这个规律,而且要从中找出应对措施,才能在市场开发中取得主动权。石油工程服务公司必须先为目标市场准备所需要的资源,这些资源包括海外人才队伍、施工设备和资源国的施工标准及规范等。石油工程服务公司还要分析海外目标市场的实际情况,根据面临的目标市场的实际情况创新市场开发模式。石油公司要分析目标市场的情况,并根据分析形成初步的施工标准和要求,为海外石油工程服务公司开拓海外业务提供指导,并逐步建立新开拓市场的施工标准及规范,从而起到指导全局市场开拓的作用。

参考文献:

石油化工走势篇10

我国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实施对外合作20多年来,取得了很大成绩。为了提高国内对外合作的水平,促进“走出去”上升到一个新阶段,有必要对当前世界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市场发展的主要趋势,认真加以分析,清醒地理解市场,在市场竞争中取得主动权。

一、在国有化的推动下,国家石油公司迅速崛起。

长期以来,跨国石油公司在世界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市场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由于世界石油天然气资源的分布极不均衡,而且大多数资源国属于发展中国家,缺资金、少技术,早期无力自主开发本国资源。跨国石油公司利用自己的资金和技术优势,以不同类型的契约方式,将资源国的油气开采权掌握在自己的手中,与大型金融机构互相配合,控制油气资源,操纵石油价格,左右世界石油天然气的市场变化。

从上世纪60年代到本世纪头两年,全世界探明油气储量的85%(不包括中国)掌控在大型跨国石油公司的手中,除前苏联政府管理的14%以外,资源国直接控制的油气资源量仅占世界总量的1%。

自2002年以来,国际油价飙升,一直处在高位震荡。过去在低油价时代签订的石油合同,在高油价的形势下,使国际石油公司获得了高额利润。《财富》杂志公布2005年世界前十大石油公司的名单中前六名没有一家是国家石油公司。资源国不满这种现状,从维护本国和本民族的利益出发,出台新政策,修改原来合同中不利于资源国的条款,目的是要分享高油价带来的好处。加之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石油资源在重新配置的过程中越来越政治化,石油天然气不只是一种商品,而是变成了一种战略物资,甚至变成了一种“武器”,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从而引发了新一轮石油资源国有化的浪潮。

这次国有化浪潮掀起于俄罗斯,展开于南美洲,牵动了中亚,影响到非洲,包括中东各产油国在内,几乎所有资源国都在总结国际合作的历史经验,采取行政措施和法律手段提高准入门槛、限制投资范围、增加附带条件,加大了对本国石油天然气资源的控制力度。在国有化浪潮的推动下,国家石油公司迅速崛起,转而成为世界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市场的中坚力量。2006年12月美国《石油情报周刊》公布,全世界综合排名最大的50家石油公司中,国家控股比例超过50%的有24家,其中有17家是国家100%控股的国家公司。全球前10家最大的石油公司中,国家公司占7家。

国家石油公司崛起的主要标志是控制资源。英国《金融时报》将世界前25家大石油公司所拥有的储量和产量做了分析,这25家大石油公司包含了当今世界主要的国家石油公司和国际石油公司。对比的结果是国家石油公司所占有的油气储量和产量大大高于国际石油公司。国家石油公司拥有石油储量9399亿桶,是国际石油公司446亿桶的21倍;国家石油公司年油产量144亿桶,是国际石油公司45亿桶的3倍;天然气储量,国家石油公司拥有3180.6万亿立方英尺,是国际石油公司185.6万亿立方英尺的17倍;天然气年产量,国家石油公司也占优势,年产达到38.1万亿立方英尺,是国际石油公司15.7万亿立方英尺的2倍多。

英国《金融时报》在做了大量资料分析和经济指标测算之后,评出了世界石油市场新的“七姐妹”。她们是:沙特阿美公司、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伊朗国家石油公司、委内瑞拉国家石油公司、巴西国家石油公司和马来西亚国家石油公司。这七个国家石油公司的油气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三分之一,拥有的油气储量超过世界剩余可采储量的三分之一,储采比还有扩大之势。而上个世纪世界石油市场老的“七姐妹”:标准石油(埃克森的前身)、美孚、雪佛龙、德士古、海湾、壳牌和英国Bp,经过多次重组合并之后,已改变成为埃克森美孚、雪佛龙德士古、Bp阿莫科和英荷壳牌公司。这几家特大型跨国石油公司,总体经营实力还是很强的,但在控制世界石油天然气的储量和产量方面,则今非昔比了。油气年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十分之一,而控制的储量仅为世界剩余可采储量的3%。

“得资源者得天下”。由于国家石油公司控制了大部分油气资源,在国际竞争中,由被动转为主动。过去在合作项目中,往往是最大的投资者充当作业者,执行过程中绝大多数情况下是作业者说了算,规章制度由他们制定,资源国一方至多只能起到监督执行的作用。现在,采用什么方式合作,资源国政府往往通过国家石油公司颁布法令和决定。国家石油公司从规则的接受者变成了政策的制定者。世界石油天然气市场的格局和国际合作的内涵发生了重大变化。

二、适应市场竞争需要,国际石油公司及时调整发展战略

与国家石油公司蒸蒸日上的境遇相比较,国际石油公司则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经营地位降低,投资效益减少,项目选择的空间变小,国际竞争的环境、公司生存的条件与过去大不相同。昔日那种由国际石油公司一统天下,“牧歌式”的合作方式不复存在,代之而起的是要在服从资源国政策管理,遵守资源国法律规定的前提下,经过反复谈判、协商、做出利益让步才能争取到资源国提供的机会。为了适应新的形势,国际石油公司充分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纷纷调整发展战略,改变竞争策略,力求保持自己在国际合作的舞台上扮演主角的地位。

1、优化资产,培育竞争优势,为实现持续发展创造条件。

以英国石油公司(Bp)、美国埃克森美孚(exxonmobil)、英荷壳牌(RoyalDutch/ShellGroup)、法国道达尔(total)、雪佛龙(Chevron)、埃尼(eni)、巴斯夫(BaSF)等为代表的大型跨国石油公司(其中巴斯夫以化工为主),审时度势,采取措施,调整布局,培育新的竞争优势,为实现持续发展创造条件。他们的基本思路是:将公司的业务结构由多元化、分散化向归核化、集中化转变,壮大优势产业,培育主打产品,着力提高优势产业的竞争力;国际投资以合作勘探开发油气资源为主向以并购优良资产、增资扩股为主转变,凭借自己的技术实力和管理经验,做资源国想做又做不到、控制程度相对弱一些的事情,延伸石油产业的价值链,达到自己力所能及的位置;资金管理从高度重视成本管理向高度重视控制风险投资转变,更加重视项目的总体评价,宁肯增加前期、试验费用,也不能盲目增加风险投资,前期费用一般达到8%-20%;竞争方式由单体竞争向战略联盟转变;市场重心由传统市场向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转变。

例如:Bp公司在实施资产兼并活动之前,销售额只有埃克森、壳牌的一半。近几年,通过积极有效的资本运作,采取并购方式,强化核心业务,使公司上游油气勘探开发、下游炼油和化工等主业的规模迅速扩大,重点地区市场地位明显提高,实现了跨越式发展。1998年,Bp与美国阿莫科公司合并,成为世界第三大跨国石油公司;1999年,与美国阿科公司合并,成为世界第二大跨国石油公司;2000年,收购嘉实多公司,强化润滑油业务、增强实力、减少对手,同时购买中石油、中石化上市股票,进入世界第二大能源消费市场;2001年,收购eC石化50%的股权,与索尔为公司达成业务合并协议,使公司聚烯烃产量进入世界前茅;2002年,收购德国维巴公司,成为德国最大的燃料油零售商;2003年,与俄罗斯两家公司成立合资石油公司,成功进入俄罗斯石油市场;2006年,收购中航油20%股权,加速了拓宽中国能源市场的步伐。

exxon在与mobil合并的同时,坚决剥离不具备发展潜力的资产。在投资决策、项目执行和项目后评价方面,严格执行风险管理程序,确保公司投资价值最大化。直到目前,埃克森公司占用资本回报率始终居于世界领先水平。其上游投资近年来非但没有减少,反而有所增加。下游炼厂规模高出世界行业平均水平80%,全部炼油装置实现炼油、化工一体化,做到吃干榨尽,千方百计多出高附加值产品,以弥补因上游油气资源国有化带来的经济损失。

2、资源勘探开发向技术难度大、作业条件差的地区进军。

为了化解因石油资源国有化带来的负面影响,提高储量接替能力,跨国石油公司不得不改变以往那种“老大姿态”,在选择项目时不再总是挑肥拣瘦,而是发挥自己的技术优势和管理经验瞄准油气资源潜力大、作业条件差的地区作为主攻对象。在油砂、特稠油、油页岩等领域,深水、超深水作业区,极地永冻带等偏远地区投资油气勘探开发。尽量与资源国的国家石油公司搞好合作伙伴关系。

exxonmobil、Shell等在加拿大开发油砂已初具规模,道达尔从2006年起,每年将增加10亿美元的投资预算,用于阿尔伯达省油砂勘探开发项目。雪佛龙正在执行的勘探开发项目中,有五分之三分布在墨西哥湾、安哥拉、尼日利亚深海区。壳牌在尼日尔三角洲已经开始在3000米的超深水区作业,并着手执行勘探和开发北冰洋大陆架油气资源的计划,向距离阿拉斯加州海岸30海里的波弗特海进军,准备在那里打10多口探井。根据预测,该海域资源量很大,至少蕴藏着80亿桶石油和8500亿立方米天然气。今年二月,美国政府已批准了壳牌公司进入该地区作业。total公司2006年与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签署协议,联合研究勘探开发鄂尔多斯苏里格地区的天然气。苏里格储量规模大,但储层品质差,属特低渗储层,开发技术难度大,total正在做前期评价工作,研究储层特性,以便有针对性地采用新技术开发该气田。

3、及时转换角色,能当作业者,也做承包商。

俄罗斯、委内瑞拉、玻利维亚、厄瓜多尔等资源国,实行石油资源国有化以后,有的项目如沥青、超重油开发,极地勘探开发等项目,仍然需要有技术实力、有管理经验的国际石油公司参与合作。委内瑞拉政府已公开表示,要聘用有能力的石油公司代为管理重油开发项目。在exxon、Conocophilips等国际石油公司准备退出委内瑞拉的时候,委已邀请其他有实力的石油公司参与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合作。国际石油公司从油田的经营者,转而成为油田勘探开发作业的承包商,为资源国对外合作项目提供各类技术服务。现在评价国际石油公司市场价值的主要依据是拥有多少资源、资源接替率如何。今后评价国际石油公司的市场价值很可能将是其为资源国提供服务的能力如何,创造价值的能力如何。国际石油公司只有从长远利益出发,培育和提高自己的服务能力,才能与国家公司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

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国家石油公司,还是跨国石油公司,都在根据世界油气勘探开发市场的变化,探讨新的投资方式。大致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从单一的资源开发投资向多渠道一体化经营转变;二是从单纯的劳务输出向全方位技术服务转变;三是从单独承担作业者任务向优势互补型的联合作业方式转变。国际合作已开始呈现出更广泛的内容、更多样的形式。

三、开发新技术,抢占未来市场竞争的制高点。

这是当前国际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市场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

人类在一定时期内使用什么能源,取决于当时能够达到的科学技术水平。石油天然气仍然是当下全球经济发展最为依赖的主要能源之一。当前面临的挑战是如何对有限的石油天然气资源进行充分开发和合理利用。谁掌握了先进的技术,谁就掌握了资源开发利用的主动权。向地质条件复杂的地区进军,到深海寻找油气,都需要技术。能否找到大油田,能否建成高产井,前提是能否摸清地质规律、掌握核心技术。

从2002年油价逐步上涨以来,国际石油公司和国家石油公司都十分重视新技术开发。埃克森美孚在全球各地建立起20个大型研究中心,有1500多名博士专门从事科学技术研究工作,每个大型中心还配置了若干小型的研究所和技术服务网点,形成了全球性的科研网络。公司强调技术突破和技术推广相结合,提高技术转化能力,保持埃克森公司在技术上的领先地位。目前,埃克森美孚在三维地震勘探技术、深水(2000米以上)勘探与生产技术、钻水平井工艺、油藏精细描述和石油炼制技术等方面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壳牌集团公司是近年来唯一没有进行大规模资产并购的大型国际石油公司。而是针对公司的发展战略,有选择地进行中、小规模资本运作。只要看准了某项具有竞争力的新技术,不论公司大小,壳牌集团公司都要抓住机会,实行技术上的强强联合,增加技术储备。壳牌集团公司高质量优化资产,快节奏调整结构,重点研究发展核心技术,在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天然气发电、原油炼制和油品、化学品生产、以及再生能源等五大领域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巴斯夫集团是一家综合性化学工业公司,近几年来与国际石油公司合作,发展很快。他们成长的经验就是高度重视新技术开发。仅2006年投入科研经费11.5亿欧元,占全公司销售收入的3%。不断完善全球范围内的科技研发网络,每年有上万种新产品投放市场。巴斯夫集团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加强客户管理,提升服务质量,成为世界一流的化学工业公司。

国际石油公司新技术开发力度很大,国家石油公司也不甘示弱。为了全面提升市场竞争力,也加快了新技术开发的步伐。巴西国家石油公司深水采油技术完全可以与国际石油公司一争高低,很多方面已经成为深海石油生产技术的领跑者;在复杂油田的管理技术方面,能赶上沙特阿美公司的国际石油公司也不多;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在陆相含油气盆地研究,隐蔽油田、岩性油田勘探技术,油田注水开发、低渗低产油藏改造等方面的技术水平,也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从近几年的发展情况来看,国际石油公司新技术开发的能力要强于国家石油公司。哈里伯顿、斯伦贝谢、贝克休斯、威德福等专业技术服务公司在专项技术方面各有独到之处。他们超前意识强,技术更新快。应当说,他们仍然是新技术开发的领跑者。国际石油天然气资源勘探开发市场发展的大趋势,推动着各类石油公司必须重视新技术研究,特别是在提高油田采收率技术、复杂油气田勘探开发技术和非常规油的开发技术等三大领域,是大家共同关注的技术攻关方向。

四、全球范围内的油气资产并购仍趋活跃。

2001年以前,全球上游油气资源交易相对集中在北美地区,北美以外地区的交易额只占总交易价值的1%。北美地区中、小独立石油公司数量多,市场比较成熟,虽然单个交易数额不大,但交易频繁。2002年以来,国家石油公司加大了资源管控力度,再像90年代那样,从资源国直接得到油气资源勘探开发项目不那么容易了。国际石油公司为了解决资源接替问题,把拥有资源而缺少作业能力的石油公司直接收购过来。

与此同时,国家石油公司也在加速国际化经营的步伐,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大力并购上游资产,导致全球油气资产并购日趋活跃。

2005年全球油气资产并购的数量比2004年增加43%,交易价值超过1600亿美元,占石油公司全年上游支出费用总额2770亿元的57%。从目前发展趋势看,尽管并购成本不断上升,并购势头依然十分强劲。分析其主要原因有:

1、并购能够迅速扩大规模,有助实现跨越式发展。

随着世界油气资源勘探开发的深入,勘探发现大型常规油气田的机会越来越少,周期越来越长,并购现有资产可以迅速扩大规模。据专门研究机构统计,上世纪50年代,全世界发现大型油气田17个,60年代29个,70年代24个,80年代15个,90年代11个,本世纪前6年4个(不含南堡)。俄罗斯国家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2000年公司资产246亿美元,通过国内外资产并购,2006年超过3400亿美元,公司快速扩张,总资产成为仅次于埃克森的国家石油公司。发展中国家近几年油气消费增长很快,中国、印度、巴西等国家石油公司为了解决本国资源不足的问题,也以并购为主要方式扩大油气资源的规模。

2、控制可见成本,降低投资风险。

从1995年以来,全球石油发现成本一直呈上升趋势。2004~2005年上升速度加快,升幅加大。根据雷曼兄弟投资银行的分析,2005年比2004年成本上涨12%,而2006年比2005年又上涨15-25%。深水区的钻机日费2006年比2005年提高了30%。雷曼对12个海上油田开发项目作了调查,2000年到2005年,生产操作费用每年递增5%,而2005年12月至2006年5月,半年时间生产成本上涨了18%。根据剑桥能源咨询公司2006年的调查报告,2005年全球石油上游生产成本比2002年增长率,最低为25%(沙特阿拉伯),最高达150%。美国墨西哥湾从9.06美元/桶上升到24.80美元/桶。中国的生产成本也从7.5美元/桶增长到11.5%美元/桶。在发现成本和操作费用疯涨的情况下,新区勘探风险加大。并购现成资产,了解资源禀赋,清楚成本结构,能够预测未来投资变化的趋势。只要评价方法得当,并购现有资产比投资新建项目,风险相对要小一些。

3、非常规油气资源交易量逐渐增加。

在油价持续走高的情况下,国际石油公司从长远发展考虑,更加重视投资非常规资源的开发。2001年非常规石油资源交易额仅20亿美元,2005年增加到45亿美元,翻了一番。非常规石油资源量很大,有关专门研究机构称,稠油、油砂、天然气水合物等,每种类型世界蕴藏量都在3万亿桶至4万亿桶之间。开发非常规石油资源,关键在于采用先进而实用的技术,只要基础技术过关,在高油价条件下,经济上还是划算的。从长远发展看,开发非常规石油资源是未来世界石油工业的发展方向。提前做好战略规划,筛选合适项目,无论对国际石油公司还是国家石油公司的持续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国际石油公司还十分关注替代能源和再生能源的发展。Bp已经提出要迎接“超越石油”的时代,雪佛龙、壳牌等都开始从事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的研究和开发,拓宽公司业务发展的新领域,努力寻求石油公司向能源公司转变的途径。

五、解放思想,改进方法,开创对外合作新局面。

世界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市场竞争非常激烈,和平、发展、合作仍然是主流。市场需求旺盛,油价高位运行,为各类石油公司提供了发展的机遇。资源缺口、环境保护、成本上升,投资风险因素增多。机会和挑战并存,中国的石油企业如何规划自己的可持续发展战略,营造参与国际竞争的比较优势,迎接挑战,抓住机遇,促进发展,在这里谈一点粗浅的看法,供参考。

1、全面考量“走出去”的策略,创新“走出去”的模式。

毫无疑问,解决中国石油天然气资源不足的问题,最终还是要靠国际市场。中国不可避免地要“走出去”,经济崛起使中国也有能力“走出去”。自1993年开始“走出去”以来,已经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我们毕竟还只是刚刚起步,仍然处在初级阶段。当前世界石油天然气市场已经发生深刻变化,国有化势头强劲,我们“走出去”在海外投资,已经遇到了不少困难,出现了“项目难找,关系难搞,安全难保”的局面。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全面考量以往“走出去”的做法,创新“走出去”的模式,要走出一条和过去殖民主义全然不同的道路。

全球石油天然气资源勘探开发市场发展到今天,留给我们的主要还是“亚非拉”地区。这些地区多属于发展中国家,以往殖民主义给他们带来了一些利益,同时也给他们种下了许多恶果。当地人民对殖民主义从内心里是十分痛恨的,中国到这些地区去投资,尽管我们的愿望是为当地经济发展提供动力,想达到“双赢(多赢)互利”的目的。如果仍然沿用西方国家老一套做法,势必事与愿违,无法在资源国站住脚跟。因为过去殖民主义的那套机制和模式,只顾投资赚钱,不讲社会责任,不是所有当地人都能得到利益,只会恶化当地的财富分配不均,造成新的贫富悬殊,增加社会不稳定因素,最终受损失的还是中国的长远利益。因此,在新形势下,我们要研究新的投资方式和外交策略,加强人民外交,促进政府间的合作,降低投资风险,保障作业安全。要重视提升企业素质,强调规范管理,注重履行社会责任。要做到风险共担,利益共享。不但自己要赚钱,也要让当地人民得到好处。不搞新殖民主义,不把企业在国内经营的坏习惯带到项目所在国去,真正做到共同发展。在发展中国家人民的心目中,树立负责任的社会主义企业形象,树立中国真正的大国形象。

2、加大国内对外合作的力度,提高国内资源开发利用的水平。

近年来,国际能源争夺越来越激烈。我们要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在新一轮油气资源重新配置的过程中,获得应有的地位。同时,我们还是要把视野转向国内,要在自身资源优势方面做大文章,开发利用好本国油气资源,甚至要发动一场能源革命,积极寻找新能源,转变能源结构,降低对国际油气资源的依存度,从根本上解决我国能源安全问题。

我国石油天然气资源勘探开发的潜力还很大,开发利用水平不高。我国探明石油储量1040亿吨,探明程度只有38.9%(世界平均为73%),探明天然气42万亿方,探明率仅为23%(世界平均为60.5%)。要在全国资源评价的基础上,搞好资源分类,把勘探开发上的一些重点、难点、热点问题拿出来,有针对性地开展对外合作。

我国地质条件复杂,尚待研究解决的地质课题很多,比如深层海相沉积地层、深海深水地区、隐蔽岩性油藏等,勘探领域十分广阔,就是渤海湾成熟勘探区,预测资源量200多亿吨,目前探明储量117亿吨,还有一半的潜力。油田开发、钻采工程、信息技术、新能源开发、节能、能源综合利用等各个领域,都应当整体规划,展开国际合作,突破关键技术,提高我国资源开发和利用的水平。

要从实际出发,研究调整国内对外合作的政策,把握好政策导向,提高对外合作合同的吸引力。要针对不同类型的合作项目,采用不同的合作方式。要在“双赢(多赢)互利”的原则指导下,在现有合同执行的实践基础上,顺应世界油气勘探开发市场变化的大趋势,设计新的商业模型,构建起价值流、资金流、信息流、物流“四合一”的项目管理体系,做到公平分配石油收入,使合作各方都有利可图,推动国内对外合作走上一个新台阶。

3、理顺管理机制,充分发挥国家石油公司的整体优势。

我国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基本上是以国家石油公司为主的。我们应当把握当前国际市场的发展趋势,发挥国家石油公司的整体优势,统筹规划,协调发展,合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解决好我国的能源供给问题,缓解国际社会因争夺油气资源而造成的紧张局面。

一是国内对外合作和海外业务拓展要做到优势互补。

为了在海外获得优良资产,有时需要在国内市场开放方面做出让步。我们的优势是市场潜力大,无论是评价合作项目,还是筛选合作伙伴,都应当发挥自己的市场优势,以市场换资源,用资源开发推动市场开发。现在的状况是几个国家石油公司国内、海外业务各负其责,各行其事。有时候还没有走出国门,内部竞争就开始了,削弱了国际竞争的整体实力。如何整合竞争优势,有待研究解决。

二是上下游对外合作项目要统筹安排。

实行上下游一体化是当前国际市场发展的趋势。有时候上下游对外开放、实行国际合作是互为条件、互为补充的。我国几个国家石油公司都搞上下游一体化,国家如何整体实现上下游一体化,要进一步加大宏观调控的力度,统一协调好国内上下游的对外合作。像尼日利亚等一些国家,统一安排国内上下游发展规划,规定必须下游投资,才能准许进入上游合作,有效地发挥了自己的优势。

三是协调组织好其他能源领域的技术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