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古建筑设计规划十篇古建筑设计规划十篇

古建筑设计规划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2:33:55

古建筑设计规划篇1

关键词:古建筑群;消防规划;特殊性

1引言

中华民族有着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是世界上惟一一个拥有5000年文明而不曾中断的国家。悠久的历史赋予了我们丰富的文化遗产,构成了独特而灿烂的文明景观。它不仅是国家和民族的骄傲,也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迄今我国已有29处文物古迹、历史名城和自然景区被列人世界遗产名录,成为继意大利、西班牙之后的第三大遗产国。还有100多个项目被列入遗产预备清单中,居全世界首位,已经成为遗产大国。遗产的不可再生性决定了对待文物古建筑必须始终把保护放在第一位。《文物法》规定:“文物保护单位应当制定专项的总体保护规划,文物保护工程应当依据批准的规划进行。”然而,目前的现实是,绝大多数的古建筑在消防方面均没有较完整的规划。以山西省为例,共有木制结构古建筑18118处,宋、元以前的地上木结构古建筑占全国的72.6%,其中部级文物保护单位有119处。这么多的古建筑,除平遥古城的消防规划正在编制中外,其余的还没有一个做出消防规划。

当前,尽快科学、合理地对古建筑做出消防安全保护规划,将古建筑的消防专业规划纳入总体保护规划,已显得刻不容缓。

2古建筑群消防规划的特殊性

众所周知,消防规划主要包括消防安全布局、消防站、消防通道、消防给水、消防通讯、消防装备等内容。笔者通过对古建筑消防工程项目的审核,认为古建筑群的消防规划,不应套用一般消防规划中的常规做法,而应根据古建筑群特有的消防安全现状,把握好其消防规划的特殊性。

2.1建设小型适用型消防站

2.1.1消防站建设的迫切性

《消防法》规定:“距离当地公安消防队较远的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古建筑群的管理单位,应当建立专职消防队,承担本单位的火灾扑救工作。”在山西,包括世界文化遗产平遥古城在内的部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古建筑群,均未建立专职消防队。一旦发生火灾,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扑救。1998年以来,山西省发生古建筑火灾21起,大多由于距离消防队较远,没有得到及时扑救,造成了较大的损失。直接经济损失达553万元。珍贵文物的损失无法用数字估量。2003年3月,大同市广灵县文庙发生火灾。由于该县没有消防队,水源缺乏,导致文庙大殿付之一炬。有鉴于此,加快古建筑群消防站的规划和建设,非常重要和迫切。

2.1.2消防站的建设要因地制宜、多种形式、小型适用

古建筑群大多为毗连建造的木结构或砖木结构的三、四级耐火等级的建筑,耐火性能极差,火灾荷载大,防火间距严重不足,一旦发生火灾,火势会迅速蔓延扩大。

针对古建筑火灾的蔓延特点和当前消防警力紧张的实际,笔者以为,古建筑的消防站规划和建设要考虑:(1)不应套用《城市消防站建设标准》中规定的消防站的布局以接到报警后5min消防队到达责任区边缘和保护面积为4—7km2的要求。应在不破坏古建筑群整体格局的前提下,将到达的时间减到最小。如在应县木塔修缮工程方案中,将消防站站址选在距木塔约1500m处,设计为消防队接到警报后5min到达木塔,责任区最大面积为4km2。笔者认为,这样的方案就不合理。国家之所以在当前警力相当紧缺的情况下,拟批准应县建公安消防站,主要是出于保护应县木塔的需要。所以,该消防站应以保护应县木塔为主,可以兼顾县城的火灾扑救需要。(2)可以建公安、企业专职、兼职等多种形式的消防站,人员数量也要切合实际。(3)消防站的建筑面积也不一定要按照《城市消防站建设标准》的规定,可因地制宜,不要建大而全的消防站,宜小型、适用。(4)消防站的建筑形式可不拘一格,不一定非是红色的大门和现代式样的建筑,可以设计为仿古建筑,与周围的古建筑群格调相协调。

2.2消防器材装备要立足古建筑火灾扑救的实际

2.2.1消防车辆配置应与消防通道相适应

古建筑群普遍存在消防通道不畅的问题。例如,平遥古城最窄的通道还不足1m。在消防车辆的配置上,除配置普通的消防车外,还要配置适合其街道通行的小型消防车。做规划时不能按照常规的思维,一定要让消防通道来满足消防车的通行要求,反而应该让消防车辆尽量适应古建筑群消防通道的需要。如,平遥古城和五台山风景区都购置了1辆小型水罐消防车,以适应当地实际。

对建于高山深谷之中,依山而建,道路崎岖坎坷,或建于城区,但设有门槛、台阶等而使消防车无法通行的古建筑群,其专、兼职消防队可以不配置消防车辆,应配置手抬机动泵、推车式灭火器等适用型的器材装备。

2.2.2消防器材的配置必须立足于减少火灾扑救时的水渍损失

古建筑群的消防水源严重缺乏,又有大量的壁画、彩绘、泥塑、文字资料等特别贵重的历史珍品。因此,扑救此类古建筑火灾时必须减少水渍损失,要研发和配置适合扑救古建筑火灾所需的水渍损失小、节水型的灭火装备和抢险救援器材,如高压脉冲水枪等,以达到既节约用水又减少损失的目的。

2.3消防供水要因地制宜

2.3.1建不同类型的消防水池和消防泵房

古建筑消防水源严重缺乏。山西省119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经过前一阶段的专项治理,目前也只有39处建有消防水源,仍无法满足火灾扑救的需要。部分有水源的古建筑群,如平遥古城,也存在消防管网覆盖区域小,供水管径小,供水压力、流量达不到灭火要求等问题。

制定消防规划时,在缺乏水源的地区,要结合古建筑群的地形特点,设不同类型的消防水池和消防泵房。在消防车能够到达的地方,应修建供消防车取水用的设施。灵石县王家大院、忻州的唐代建筑佛光寺结合古建筑依山而建的地形条件,在山坡的较高处修建了高位消防水池,建成常高压消防给水系统,满足了灭火需要。

2.3.2消防给水管网的布置要满足灭火救援的实际

在一时还不可能建大量消防站的情况下,大部分古建筑距离消防队较远,或因地形等条件的限制,一旦发生火灾,消防车在短时间内无法到达。因此,在室外消火栓的规划建设上也不应按照120m的间距和150m的保护半径布置。古建筑必须立足于自防自救,其间距应能保证有两支水枪的充实水柱同时到达古建筑内为宜。如:三多堂在每个院落安装3个室外消火栓,代替室内消火栓。无法设置消火栓系统的,采用手抬机动泵串联远距离供水灭火。应县木塔将室内消火栓移至室外设置,称之为室内消火栓外置,并设有明显标志。五台山在室外消火栓处设置启泵按钮,以便火灾时使用。

2.4古建筑的开发利用和消防安全布局应合理

古建筑之间以及部分古建筑与其他建筑之间,普遍存在防火间距严重不足问题,特别是坐落在城区的古建筑尤为突出。如,太原的崇善寺,地处成片民居包围之中,有的已只有一墙之隔,一旦发生火灾事故,将会形成火烧连营之势。

规划时要将古建筑群内的危险源逐步搬迁,影响古建筑消防安全的周边建筑,应下决心列入拆迁计划。如平遥古城内的工厂、学校等已列入规划予以分期迁出。大同市将与善化寺距离太近的民房拆除,使隐患得以消除。

古建筑群进行开发和利用也应有科学规划,应该建立在保护的基础上,在相应历史、文化背景下进行。庙宇或者类似历史建筑,利用时应该参照它在古代时的使用功能,这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赞成的利用方式。不能合理的开发和利用,就会带来安全隐患。“世界文化遗产”武当山古建筑群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遇真宫被出租并用做一家能容纳700人的武术学校。2003年1月19日,遇真宫主殿因照明线路敷设不规范并疏于管理发生大火,最有价值的主殿三间共236m2建筑全部化为灰烬,周边文物也受到不同程度影响。

2.5古建筑的消防技术保护应列入规划,但不应破坏其原貌

2.5.1维持原貌、确保重点

大部分古建筑既有极高的文化和艺术价值,又有相当大的火灾危险性。如何使它们免受火灾危害,也是消防规划的重要内容。所以,古建筑的消防技术保护措施必须列入消防规划,这是古建筑群的消防规划与一般的消防规划所不同的重要特点。应将古建筑按重要性分为不同类型的保护等级,有重点地分别采取不同的消防技术措施予以保护。

《文物法》规定:“文物保护工程必须遵守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全面地保存、延续文物的真实历史信息和价值。”所以,古建筑的消防技术保护原则应是在不破坏古建筑原貌的基础上,确保消防安全。

2.5.2古建筑内不宜设固定消防给水设施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中规定:“部级保护单位的砖木结构和木结构建筑应设室内消火栓给水系统和自动喷水灭火系统。”但笔者认为这样的规定不切合实际,古建筑内不宜设固定消防给水设施。以山西应县木塔为例,该建筑始建于辽代清宁二年(公元1056年),距今948年,高约67.3m,是现存塔身最高、年代最古老的木结构佛塔。其独特的价值就在于它是工艺精湛的全木结构的建筑,如按建规的要求设置喷淋和消火栓系统,就会破坏其原有的价值,失去了保护的意义和初衷。在不宜设室内消防给水系统的古建筑群,宜增加推车式灭火器的配置数量。

2.5.3古建筑应设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和避雷设施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是保护古建筑的有效措施,但消防技术规范恰恰没有规定古建筑要设火灾自动报警系统。1998年4月4日凌晨,山西省临汾市尧庙广运殿发生特大火灾,火灾发生半小时后,值班室的人员还未发现,致使砖木结构的广运殿及殿内尧王等泥塑像9尊被烧毁,直接经济损失451.17万元。如设有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火灾被及时发现,损失将会减到最小。

避雷设施也是预防古建筑火灾事故的有效手段,大多文物古建筑防雷设备不够完善,雷击事故时有发生。2004年4月26日,山西运城稷山大佛寺遭雷击发生火灾;2002年9月7日,应县木塔遭雷击,所幸未引发火灾事故。

2.5.4加强用火用电的规划

对部级文物保护单位的主要建筑禁止设置电气线路。其它古建筑内不符合要求的电气线路,应严格按照电气安全技术规程要求做出改造规划。

加强古建筑周围居民的用火管理。确定为宗教活动的建筑,对点灯、烧纸、焚香的场所和方式均应做出规划,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

2.6古建筑的消防管理措施要更加完善

目前,古建筑在消防安全管理上还存在产权不清,责任不明,安全保卫人员短缺,业务素质低,自防自救能力差,督促文物古建筑单位整改火灾隐患的手段单一等一系列问题。所以,对古建筑的消防安全管理制度和措施做出规划,予以完善,也是其不同于一般消防规划的重要特征。

2.6.1完善法规体系,明确消防安全责任

《文物建筑消防安全管理规则》规定:“文物古建筑的消防安全工作由文物古建筑的管理和使用单位共同负责。”不仅如此,国家需要进一步完善古建筑消防管理的法规体系,明确各级政府、使用单位、管理单位、消防监督部门等各自的责任。

2.6.2古建筑的保护要立足自防自救

古建筑火灾蔓延迅速,其保护必须立足自防自救。要规划建立多种形式的消防组织,特别是义务消防组织。要制定切实可行的灭火预案,且要切实加强演练。

古建筑大多被城镇或乡村所包围,应和周边的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开展有针对性的消防联防机制。

2.6.3拓宽筹资渠道,加大消防投入

《文物法》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文物保护事业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所需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国家用于文物保护的财政拨款随着财政收人增长而增加。国有博物馆、纪念馆、文物保护单位等的事业性收入,专门用于文物保护,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侵占、挪用。”

对古建筑消防保护的经费要列出规划,安全投资渠道要多元化。对部级的文物保护单位,不一定非要当地政府投资,象山西这样经济欠发达的地区,国家应予以资金上的倾斜和支持。同时,也可以允许民间资本参与古建筑消防保护,或从旅游收入中按比例提取资金等多渠道筹资,以保护全人类的共同遗产。

3结论“”版权所有

(1)必须将消防规划纳入古建筑群总体规划。古建筑的防火技术保护、开发利用、消防安全管理等也应作为规划的主要内容。

(2)古建筑群的消防规划编制应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紧密结合古建筑的特殊性和历史性,提出切实可行的意见。

古建筑设计规划篇2

关键词:城市;建筑;规划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城市建筑规划是城市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反映了城市人民的居住、工作和休闲各方面的利益,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城市的社会效应、文化效应、环保效应和经济效应。城市建筑规划没有民众的参与,也是形同虚设,只满足了一部分人的意愿和利益。同时城市建筑规划也涉及到协调建筑用地和农业用地之间矛盾的问题,引导着中、小城市和乡镇企业健康、有序地发展。

建筑规划是保证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目标,全面实现的重要手段之一,建筑规划的实施依赖于城市社会整体的共同努力,这种努力要求社会各个方面建立对建筑规划进行正确认识、建立建筑规划实施机制,将社会整体组织在一个完整而协调的行动的整体之中。还应该坚持以人为本,让广大的居民参与进来,实现真正的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二、城市规划中存在的不足

(一)、缺乏本土特色

随着世界建筑业交流的加强,也带来一些弊端,如一些国家各城市的建筑越来越像,一样的一样的马赛克、玻璃幕墙,标识风格的连锁店、星级酒店、一样的建筑模式。有个世界建筑师曾评价说:长安街是丑陋的,没有中国古都特色,风格不统一,如果不看天安门,都不知道是哪个城市的街道。这就好像高楼大厦已经成了中国现代化的代名词,而建筑设计师们喜欢大手笔,功利观念浓厚,不屑于“小而特色的建筑”。

近几年来,我国的城市标志性建筑泛滥,建筑大师张开济以“标新立异、矫揉造作、哗众取宠、华而不实”来形容我们当前的建筑风格。确实,大到国际都市,小到贫穷县城甚至乡镇,无一不在大修自己的形象建筑,仿埃菲尔铁塔在中国四处可见。可惜的是这些标志性建筑完全是跟风之作,既体现不出本地的特色,也反映不出当地的文化风貌。

、缺乏人文环境

景观建筑学与建筑学、城市规划在建筑界都是缺一不可的,但是现在这门学科却在绝大多数的建筑学校里消失了,相关专家也指出:景观建筑学在中国建筑界缺席。走进任何一个城市,都是清一色的混凝土高楼大厦,看不到绿色树木,甚至草坪都非常稀少,“花园别墅”更多的只有名字的意义。社会的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经济发展的神速,已经使很多建筑规划,设计人员,开发商眼里只有利益。人类学家詹克斯曾说过:“建筑应该是感动我们和劝说我们的艺术。”城市规划建筑应该让我们感到有亲和力,能同时满足我们的物质精神需求。

(三)、古城的保护欠缺

古建筑在新城建设发展过程中处于濒危状态,国家在城市规划建设中,对古建筑群保护严重不足,据统计,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以建筑名义对古建筑的破坏超过以往100年。此外,很多古典的建筑遗迹不复存在,舆论的宣传也侧重建新城而忽略保护旧城。这是一个危险的信号,我们立足世界,要有自己的特色,自己的软实力,而软实力主要就是指我们的本土风貌,文化,艺术,古建筑是我国软实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我们要与国家的硬实力向配合,不断增强自己的软实力,才能自豪的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我国城市建筑规划的方向

(一)、规划突出特色

一个城市的建筑规划是一张城市的明信片,体现了城市的整体形象,城市建筑规划的意义在于能够提前预知规划的效果,指引城市建筑规划的发展方向,城市建筑规划突出城市特色,对于提升城市形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目前中国城市发展盲目跟风、普遍抄袭的状况下,规划的意义在于,提前预知效果,规划考虑的因素应该非常多,它涉及到一个城市的未来形象。在城市建筑规划定位准确的前提下,大力发展城市的历史特色、文化特色、地域特色、经济特色和政治特色。

(二)、与城市环境相适应

建筑规划应和所处地区的区域空间环境相和谐,应和城市的整体结构相联系,与城市的内在秩序相结合。城市的建筑规划,要考虑到当地的地质特征,地形特征。地形特征决定了规划不能随心所欲,要按地形进行;地质特征的好坏,决定建筑的高低,抗震级别的划分。建筑的高低层次不一样,与城市自身的环境相和谐,与城市的内在秩序相结合,与城市的整体结构相联系,最终形成一个科学、合理、健康的城市格局。

城市建筑规划必须把所处地区的地理环境考虑进去,北方的平原城市,与南方的山地城市,建筑规划肯定会有区别。城市的发展都有自己的脉搏,都有各自的发展路径,建筑规划要以适应自己城市的脉搏、路径为主,建筑规划要兼顾合适与美、坚持只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三)、保护古建筑群

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我国古代建筑水平高超,留下了很多建筑瑰宝,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也体现了我们悠久的历史文化,是我们向世人展示我们传统的一张重要名片。苏州的园林,开封的古街,上海浦江镇的清代建筑群等等,这些古建筑都体现着我国的古典文化与建筑艺术的结合,发展现代化不是抛弃古典,而是吸古纳洋以为当今所用。城市建筑的规划不能一直挤压古迹存留空间,一个城市需要那些古建筑群来提升自己的软实力。

(四)、人性化住宅建筑

随着现代社会人们生活方式的不断变化,个性化、以人为本的住宅建筑规划设计成为了现代住宅建筑规划设计的重要方向。人性化一个重要点就是人文因素,针对小区业主工作性质、生活习惯、年龄的不同设计适合业主生活居住的环境是现代住宅建筑规划设计的重要内容,通过针对需求不同进行的分区、规划与设计才能满足住宅建筑业主对住宅环境的需求。

人类的发展,正在挤压着自然地空间,完全人为的城市里,在人的规划里融入自然,才能激发人们的自然意识。城市多一点绿地,就多一些与自然的亲和力,与人们的亲和力。城市建筑规划的根本意义是服务人民,所以城市建筑规划应留出环保区,重视人文建筑。城市建筑规划应注重人文环境,绿色环境,才能满足人们对自然需求的向往。

(五)、节能生态型建筑

生态住宅以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为指导,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利用自然条件和人工手段来创造有利于人们舒适、健康的生活环境,同时控制对自然资源的使用,向自然索取与回报平衡。作为现代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型住宅建筑规划设计的应用对改善城市综合居住环境,将现代住宅建筑作为一个以生态学基本原理为基础的、相对稳定平衡生态环境进行规划建设有重要意义。

生态住宅建筑是依靠现代化住宅小屋规划设计理念,以适应小区所在地域生态环境,有节水、节能、改善生态环境、低污染、无毒、无害、延长建筑物寿命等优点的现代化建筑,对促进我国人口综合素质的提高有着重要的意义。生态住宅建筑通过人性化设计、通风和良好采光,运用科技手段寻求现代居住环境与自然的和谐共存,使住宅建筑小区和自然生态环境之间形成良性循环。

提高绿化率不仅是简单的花草栽种,而是通过科学的生态学、生物学、规划设计等学科提高住宅建筑生态环境,通过生态规划与设计能够使小区达到提高绿化率、解决土地资源、节约水资源、有效自然能源等目的,促进小区内人们的生活环境与生态环境的统一,利于人们的身心健康。生态型住宅建筑还能够通过规划与设计以及植物的选择等减少小区内绿化的灌溉用水,达到节约用水的目的。

结语

合理的城市建筑规划会让其的社会效应,文化效应,环保效应会得到相应体现,城市建筑规划涉及到城市人民生活,居住的切身利益,是一个方向标,引领者城市建筑的健康、有序发展,做好建筑规划有很大的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陈修权.浅谈现代城市规划的发展[J].科技风.2010(10)

[2]薛静,余翔.城市规划、城市设计和建筑设计的关系[J].天然气与石油.2010(02)

古建筑设计规划篇3

关键词: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关系;人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

近几十年来,我国大兴土木,平均以每年20亿平方米的新建面积增长,而平均建筑寿命却短得令人咋舌,只有25-30年。这不仅仅是建筑质量的问题,城市规划纸上谈兵也是“共犯”之一。因所谓政绩使然,很多建筑盖了拆,拆了盖,反反复复的情况经常可见。而还未到使用年限就被拆除的建筑只能沦为建筑垃圾,大量的浪费和环境的污染超乎想象。城市规划已不再是“墙上挂挂,纸上画画”,真正运用到实践中,处理好建筑和城市的关系才是必由之路。

1城市规划的思想和发展与建筑的关系

1.1国外重要城市规划思想

1.1.1田园城市理论、卫星城镇和有机疏散思想

19世纪末的工业化进程下,城市生活与自然相背离,且有无限扩张的态势。为限制此现象,为人类提供适宜生存的环境,英国人霍华德于1898年提出了“田园城市”理论。田园城市城区平面呈圆形,中央为公园,六条主干道从中心向外辐射,核心部位为公共建筑,在城市直径线的外三分之一处设环行林荫大道,城市地区建设工厂和仓库。

为进一步遏制大城市的膨胀,霍华德的追随者恩维提出卫星城镇理论,以疏散人口。在1912~1920年,卫星城镇演化成只提供居住的“卧城”和有一些企业和服务设施的半独立卫星城镇。到了20世纪60年代,因人们生产生活的需要,完全独立的“新城”慢慢得以发展。

不管是田园城市还是卫星城镇,都体现着城市疏散的观点。该思想的提出者沙里宁就是卫星城镇的最初实施者。他利用生物学细胞结构的方法,将城市分为若干功能分区;又通过人体血液流通,将城市主要分区用快车道连接,并避免对住宅区的干扰,由此达到有机疏散的目的。

1.1.2现代建筑运动与《雅典》

20世纪初起源的现代建筑运动是建筑学逐渐渗透城市规划领域的切入点。这是历史性的时刻,说明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间开始真正建立起了密切关系。

勒・柯布西埃不仅是位建筑大师,也是探索现代大城市规划问题的第一人。他提出的“明天城市”和“光辉城市”颇具代表性。两种城市规划方案均以城市集中为导向,采用高层建筑提高市中心的密度,建设人车分离的高效交通系统,提供充足的绿地、空间和阳光。他认为城市只有集中才有生命力。

与此相反1935年赖特提出了倡导空间分散的“广亩城市”理论。这与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论异曲同工。赖特认为大城市将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一个个乡村,并用电话和汽车相联系。

两种思想界定了城市空间发展的两种指向:城市的分散发展和集中发展。它们的共同特点都是寻求技术的创新和空间的拓展。而现代建筑运动对城市规划最大的影响反映事件为1933年《雅典》的修订。《雅典》针对居住、工作、游憩和交通等城市功能提出看法,对城市绿地、人口密度以及居住、工作和游憩的功能分区划定和联系三者的交通网等等均有明确要求。1978年一批建筑师汇集在秘鲁的利马,以雅典为出发点进行了讨论,后发表了《马丘比丘》。与《雅典》的机械主义和物质空间决定论相比,《马丘比丘》更注重人与人的交往和多功能的生活环境。

1.2中国城市规划的发展

1.2.1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和实践

早在四千多年前中国已有城市的存在,城市规划理论也在夏商周时期初步形成。西周洛邑城是我国历史上有明确记载的按照城市规划图实施建设的城市。到了战国时期,大城套小城的都城布局模式,使居民居住的“郭”围绕君主所在的“王城”,反映了“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的社会现象。值得一提的是吴国伍子胥提出的“相土尝水,象天法地”。他奉吴王阖闾之命主持建设阖闾城,也就是现今的苏州古城。伍子胥充分利用区域内的水资源,将太湖水引进苏州城,形成了今天“东方威尼斯”的独特风貌,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秦汉时期邺城规划已有明确的功能分区和严格的道路分级。唐长安城采用中轴对称、宫城为中心的布局形式;元大都则采用三套方城的格局,依然为中轴对称和宫城居中。不难看出,在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中,皇城在城市空间组织上所占有的绝对主导地位。这是中国最早的城市与建筑的关系。

1.2.2中国近现代城市规划的发展

从鸦片战争到现在,中国经历了亡国到自强的历史性飞跃。20世纪20年代末,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我国一些较大城市开始进行城市规划。南京的“首都计划”和上海的“大上海计划”均以方格网道路将城市分为若干功能分区。

解放战争结束后上海完成了《大上海都市计划》三稿。该规划运用了西方城市规划理论,将“有机疏散理论”和“邻里单位”相结合,代表着近代中国城市规划的最高成就。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开始以“苏联模式”等先进的规划思想,结合国内的具体情况,制定有中国特色的规划。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的关系也开始更为密切。如将城市规划编制过程分为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两阶段;把居住区分为三级;采用居住面积、建筑密度、人口密度等等经济技术指标等等。

2建筑设计与场地设计

2.1建筑设计与场地设计的关系

场地设计是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领域中十分重要的一环。城市规划为场地设计提出规划条件,场地设计又为建筑设计提出具体详细的要求。

20世纪30年代,在欧美地区出现了“邻里单位”的居住区规划思想。“邻里单位”以住宅与日常的公共建筑及设施作为组成部分,每个“邻里单位”又是构成居住区的“细胞”。这个“邻里单位”就是“小区”的雏形。小区应按照城市规划部门出具的规划条件进行设计。该条件会对规划用地面积、规划用地性质、建筑限高、容积率、建筑密度、绿地率等提出具体要求。进行场地和建筑设计时必须依照此要求进行。以“建筑限高”要求为例。如果场地周边有历史建筑时,拟建建筑高度和与历史建筑的距离都有严格要求,否则会造成遮挡或过于拥挤。

2.2建筑设计与场地设计的基本要求

2.2.1功能要求

日照:房屋应满足规范规定的日照标准。

通风:因地制宜,保证建筑有良好的通风条件。

便捷:组织好居住、工作、游憩的交通关系,结构清晰,出行合理。

安全:建筑及场地应满足防火、防洪、抗震的要求。

舒适:与室外环境相协调,保证人的舒适度。

参与:马丘比丘中指出:“人们必须参与设计的全过程,要使用户成为建筑师工作整体中的一个部门”,“只有当一个建筑设计能与人民的习惯、风格自然地融合在一起的时候,这个建筑才能对文化产生最大的影响”。

2.2.2经济要求

适宜的容积率和建筑密度是衡量建筑空间规划经济型的主要指标。其中,容积率是指用地上总建筑面积与用地面积之比,是反映土地开发强度的重要指标;建筑密度是指用地上建筑基底面积之和与用地面积之比,是反映建筑空间环境质量的主要指标之一。合理利用量化指标,不仅可以给人们提供舒适的空间,也可以最大程度上节省投资。此外还应考虑道路、绿化、建筑小品等的工程量造价是否合理。

2.2.3美观要求

建筑是城市中重要的景观之一,它的美观与否直接决定了一个区域的整体效果。从建筑单体的造型、色彩和尺度到建筑群、绿化以及建筑小品等的整体效果,都会对小区、居住区、乃至城市的形象产生化学反应。

2.2.4质量要求

“百年大计,质量第一”。在欧美大部分国家建筑的平均寿命为80年的情况下,我国却上演着“危楼风云”,“楼倒倒”、“楼歪歪”、“楼脆脆”、“楼裂裂”频频见诸报端。这与在利益驱使下的偷工减料、以次充好、弄虚作假和监管缺位有着不可逃避的联系。与其说是欧美国家房屋建筑质量高,不如说是他们的城市建设注重科学规范和渐进发展。法律法规、技术规范不是摆设,只有严格遵守才能保证建筑的质量。

3尊重城市规划对建筑设计的指导作用

从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时期到中世纪,再到文艺复兴和绝对君权时期,古代欧洲各个时期的城市都有着典型特点,而这些特点都和具有代表意义的建筑分不开。古埃及时期的太阳神庙,古希腊时期的雅典卫城,古罗马时期的凯旋门,中世纪的哥特式建筑巴黎圣母院,文艺复兴时期的巴洛克建筑罗马耶稣会教堂,法国古典主义建筑卢浮宫都是一个时期,一座城市的完美印象。中国也不乏这样的案例。看到中央电视台总部大楼就知道到了北京,东方明珠塔则代表身处上海。而这些具有时代特征的或地标建筑能够为后人继续瞻仰或在城市的任何角落一眼便能识别,也是与城市规划的合理性和可持续性分不开的。

一栋好的建筑会成为一座城市的标志,诠释城市沉默的记忆。而现在造城运动导致的千城一面的现象,毫无特点可言,已让人产生了严重的视觉疲劳。这不只是建筑设计本身的遗憾,也是城市规划的缺陷。

对于建筑设计来说,尊重城市规划对它的指导是非常必要的。以建设火车站为例。火车站是一座城市的窗口,人、物交织、往来频繁,是一个人对一座城市的第一印象。如何将其设计好,提升城市的整体形象就变得尤为重要。火车站作为交通枢纽,不是随便找一处空地建立就可以的,要经过严格的选址和城市规划部门的层层审批。一般小城市中火车站应设在边缘地带,大中城市则要设在城市中心,增强可达性。火车站的候车大厅等建筑在满足自身功能要求的前提下,还要考虑外立面与其周边建筑和环境的协调程度和辨识度。反之,如果不按照规划部门所出具的规划条件进行,就会对周边环境造成影响,乃至对整个城市的影响都是极大的。所以所涉及的方方面面都要考虑到,才能达到真正城市规划的目的。

一个城市建设的好坏与城市规划水平的高低有着直接关系,因为城市规划是城市建设的基础,也是建筑设计的依据。中国现今存在的建筑寿命短的情况,除了建筑质量不过关,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规划的短视。科学规划迫在眉睫。还有,建筑市场的繁荣,助推了一批建筑师的涌现。然而他们把建筑看成了一个个个体,一味追求建筑的“新、奇、特”,脱离了现实环境,换言之,没有遵从城市规划的要求,造成了不和谐的城市景象。所以,建筑在城市中,就要遵守城市的“游戏规则”。

4结语

在提倡优化人居环境的现在,人的感受越来越得到重视。而立足于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的思想和发展,从中汲取营养,深刻体会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相互的作用和影响,并将其运用到实践中去,是对历史的和解与对未来的展望。

参考文献:

[1]李德华.城市规划原理(第三版)[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古建筑设计规划篇4

关键词:城市规划;古建筑保护;困境;对策

由于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中华文明为现代人留下了弥足珍贵的古建筑文化遗产,古建筑便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地方的城市规划都无法避开古建筑保护这一话题,探析古建筑保护的困境以及相应对策,对于城市规划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一、古建筑保护的困境

(一)法律法规不健全

我国已经初步建立起城市古建筑保护法律体系,这些法律法规的颁布和实施,也有力缓解了城市规划中古建筑与新建筑之间的矛盾,但是这些法律法规只是初步构建了古建筑保护法律体系,它还不够健全,有时会滞后于实际情况,很多法律法规的规定,只局限在原则方面,不够细化和具体,导致在许多地方出现了钻法律漏洞的情况,古建筑在城市规划过程中的法律地位依然不够明确。因此,法律法规对于古建筑的保护作用不够明显。

(二)城市规划设计与古建筑保护脱节

就目前国内的情况看,古建筑保护的工作只是着重于“点”的保护,即对个别古建筑采取个别保护,而不是站在整体规划的角度去全面开展古建筑保护工作,这也导致了古建筑保护工作缺乏整齐划一的步调,无法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匹配。从这个角度来看,城市规划设计与古建筑保护处于脱节的状态,古建筑保护工作并没有与城市总体规划设计有机结合起来,而是单纯为了保护而保护,或者甚至为了所谓的城市规划开发而不予保护,进行损坏。

(三)大范围商业开发产生负面效应

可以看到,最近几十年来,城市经济快速发展,势必带来了对于商业开发需求的快速上升,许多城市为了开发商业中心,不顾古建筑本身的承受能力,或是对古建筑进行改造,在古建筑内部设立商店、酒吧等商业摊点,或是索性强拆古建筑,改作商业用地。这样的情况在凤凰古城、夫子庙、周庄等旅游胜地已是屡见不鲜,古建筑原有的文化气息和古风意蕴早已不复存在。

二、古建筑保护的出路

(一)健全古建筑保护法律法规体系

尽快完善城市规划法和古建筑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将法律法规的涵盖范围尽可能扩大,条文规定尽可能详细,有助于改变当前城市规划过程中古建筑的尴尬境地,有助于明晰古建筑产权,确定古建筑保护的责任方和监管方,使得古建筑保护有法可依、执法有保障,让非法破坏古建筑的行为受到法律的制裁。

(二)整体布局古建筑保护区

有研究者说:“没有历史街区提供的建筑背景和文化氛围,历史纪念物只不过是现代城市的一个小小点缀而已。”很有必要在古建筑聚集的地方,合理划定一块保护区,以保护城市的传统特色风格。为使保护区的传统特色与附近的现代特色很好地融为一体,在其四周的空间天际轮廓线、视觉、建筑高度、风格、特色应有一个渐变的过渡地带。这也涉及到城市整体规划的问题,需要在城市规划的过程中对各功能区进行合理划分,要求把眼光放得更加长远,对城市未来发展方向具有一定的前瞻性。

(三)发挥公众参与的作用

现代社会治理越来越强调公众参与的作用。古建筑是城市全体居民的共有财产,所以应当由古建筑的所有者来参与古建筑保护过程。可以在古建筑保护中建立听证制度,在对古建筑进行改造或拆除等重要改变时,面向专家和普通群众召开听证会,听证制度可以有效地规避风险。扩大古建筑保护的社会参与度,也有助于激发全民关注、参与古建筑保护行动的热情,对古建筑保护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四)政府树立正确的绩效观

一般而言,改善城市的面貌最为直接的方式就是破旧立新,这种观念也就导致了古建筑强拆等一系列令人唏嘘的事件的发生。还有的情况是政府过分强调商业开发,例如拆除古建筑建立新的商业区或者房地产楼盘等,应当强调的是,由于政府具有特殊的性质,因而它不能只注重商业价值,不能只是重利用轻保护,重经济价值轻文化价值等。政府只有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将对历史文化的保护列入范围,保持政府的理,避免政府成为“最大的拆迁办”,才能在一定程度上杜绝一些不合理的行为。

(五)借鉴国外古建筑“认养”做法

古建筑认养,即公民或者商业机构获得古建筑的所有权或者使用权,从而对其进行修缮维护和开发利用。这种做法在国外比较盛行,但是国内的古建筑往往产权一般都收归属于国有,而且由于古建筑的维护和修复往往耗资巨大,动辄高达数百万元的修复费用,导致这种保护方式在国内尚未流行。虽然产权归为国有,但是其使用权却可以出租给个人或企业,大型的古建筑修缮困难,则可以出租部分小型古建筑,本着保持古建筑原有风貌的出发点,经过精心维修使古建筑可以重新焕发生机,这种方法可以达到既给被出租者带来一定的经济收益,政府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财政负担和人力物力的投入,达到互利共赢的格局。

参考文献:

[1]肖建莉.纳人城市规划管理的城市文化遗产管理[J].城市规划学刊,2008(1):112-113.

[2]寇仕础.浅议宜昌的城市规划与古建筑保护[J].湖北建设,1994(3):38-39.

[3]梁骄阳,解玉良.城市古建筑保护法律问题研究——以北京旧城为样本[J].科学经济社会,2014,32(135):82.

[4]王雪.城市规划与历史文化保护——以济南市为例[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6(9):106-107.

古建筑设计规划篇5

【论文摘要】:古建筑是消亡历史的见证,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力量的结晶,具有很高的研究和鉴赏价值,但目前国内很多古建筑群的消防安全现状十分令人担忧,文章就针对古建筑群的消防规划进行分析,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一、引言

中华民族有着博大久远的民族文化,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拥有5000年文明而不曾中断的国家,悠久的历史赋予了我们丰富的文化遗产,构成了独特而灿烂的文明景观,它不仅是国家和民族的骄傲,也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迄今我国已有29处文物古迹、历史名城和自然景区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继意大利、西班牙之后的第三大遗产国。还有100多个项目被列入遗产预备清单中,居全世界首位,已经成为遗产大国。

遗产的不可再生性决定了对待文物古建筑必须始终把保护放在第一位。《文物法》规定:“文物保护单位应当制定专项的总体保护规划,文物保护工程应当依据批准的规划进行。

然而,目前的现实是,绝大多数的古建筑,在消防方面均未有较完整的规划。以山西为例,共有木制结构古建筑18118处,宋、元以前的地上木结构古建筑占全国的72.6%,其中部级文物保护单位(国保)有119处。这么多的古建筑,除平遥古城的消防专业规划正在编制中外,其余的还没有一个做出消防专业规划。

当前,尽快能科学、合理地对古建筑做出消防安全保护的规划,将古建筑的消防专业规划纳入总体保护规划,已显得刻不容缓。

二、古建筑群消防规划的特殊性

众所周知,消防规划主要包括消防安全布局、消防站、消防通道、消防给水、消防通讯、消防装备等内容。通过对平遥古城消防建设整体规划、应县木塔修缮保护工程中消防站及配套给水建设工程、浑源悬空寺消防改造工程等项目的审核,认为古建筑群的消防规划,不应套用一般消防规划中的常规做法,而应根据古建筑群特有的消防安全现状,把握好其消防规划的特殊性:

1.建设小型适用型消防站

(1)消防站建设的迫切性

《消防法》规定:“距离当地公安消防队较远的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古建筑群的管理单位,应当建立专职消防队,承担本单位的火灾扑救工作。”在山西,包括世界文化遗产平遥古城在内的部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古建筑群,均未建立专职消防队。一旦发生火灾,无法得到及时有效地扑救。

1998年以来山西省发生古建筑火灾21起,大部分由于距离消防队较远,没有得到及时扑救,造成较大的损失,直接经济损失达553万余元,珍贵文物的损失无法用数字估量。如2003年3月大同市广灵县的文庙火灾,由于该县没有消防队,水源缺乏,导致文庙大殿付之一炬。

有鉴于此,加快古建筑群消防站的规划和建设,非常重要和迫切。

(2)消防站的建设要因地制宜、多种形式、小型适用

古建筑群大多为毗连建造的木结构或砖木结构的三、四级耐火等级的建筑,耐火性能极差,火灾荷载大,防火间距严重不足,一旦发生火灾,火势会迅速蔓延扩大。

针对古建筑火灾的蔓延特点和当前消防警力相当紧张的实际,古建筑的消防站规划和建设要考虑以下特点:

a不应套用《城市消防站建设标准》中规定的消防站的布局以接到报警后5分钟消防队到达责任区边缘和保护面积为4—7平方公里的要求。应在不破坏古建筑群整体格局的前提下,将到达的时间减到最小。如应县木塔修缮工程方案中,将消防站站址选择在距木塔约1500m处,设计为消防队接到警报后5分钟到达木塔,责任区最大面积为4Km2。这样的方案就不合理,国家之所以在当前警力相当紧缺的情况下,拟批准应县建公安消防站,主要是出于保护应县木塔的需要。所以该消防站应以保护应县木塔为主,可以兼顾县城的火灾扑救需要。

b可以建公安、企业专职、兼职等多种形式的消防站,人员数量也要切合实际。

c消防站的建筑面积也不一定要按照《城市消防站建设标准》的规定,可因地制宜,不要建大而全的消防站,宜小型、适用。

d消防站的建筑形式可不拘一格,不一定非是红色的大门和现代式样的建筑,可以设计为仿古建筑与周围的古建筑群格调相协调和一致。

2.消防器材装备要立足古建筑火灾扑救的实际

(1)消防车辆配置应与消防通道相适应

古建筑群普遍存在消防通道不畅的问题,例如平遥古城最窄的通道还不足1米,在消防车辆的配置上,除配置普通的消防车外,还要配置适合其街道通行的小型消防车。做规划时不能按照常规的思维,一定要让消防通道来满足消防车的通行要求,反而应是消防车辆要尽量适应古建筑群消防通道的需要,如平遥古城和五台山风景区都购置了1辆小型水罐消防车,以适应当地实际。

对建于高山深谷之中,依山而建,道路崎岖坎坷,或建于城区,但设有门槛、台阶等情况而使消防车无法通行的古建筑群,其专、兼职消防队可以不配消防车辆,应配手抬机动泵,推车式灭火器等适用型的器材装备。

(2)消防器材的配置,必须减少火灾扑救时的水渍损失

古建筑群的消防水源严重缺乏,又有大量的壁画、彩绘、泥塑、文字资料等特别贵重的历史珍品,对这类型的古建筑,火灾扑救时必须减少水渍损失,要研发和配置适合扑救古建筑火灾所需的水渍损失小、节水型的灭火装备和抢险救援器材如高压脉冲水枪等,达到既节约用水又减少损失的目的。

3.消防供水要因地制宜

(1)建不同类型的消防水池和消防泵房

古建筑消防水源严重缺乏,山西省119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经过前一阶段的专项治理,目前也只有39处建有消防水源,仍无法满足火灾扑救的需要。部分有水源的古建筑群如平遥古城,也存在消防管网覆盖区域少,供水管径小,供水压力、流量达不到灭火要求等问题。

消防规划时,在缺乏水源的地区,要结合古建筑群的地形特点,建设不同类型的消防水池和消防泵房。在消防车能够到达的地方,应修建供消防车取水用的设施。灵石县王家大院、忻州的唐代建筑佛光寺结合古建筑依山而建的地形条件,在山坡的较高处修建了高位消防水池,建成常高压消防给水系统,满足灭火的需要。

(2)消防给水管网的布置要满足灭火救援的实际

在一时还不可能建大量消防站的情况下,大部分古建筑距离消防队较远,或因地形等条件的限制,一旦发生火灾,消防车在短时间内无法到达。这样在室外消火栓的规划建设上也不应按照120m的间距和150m的保护半径布置,古建筑必须立足于自防自救,其间距应能保证有两支水枪的充实水柱同时到达古建筑内为宜。如三多堂在每个院落安装3个室外消火栓,代替室内消火栓,无法设置消火栓系统的,采用手抬机动泵串联远距离供水灭火;应县木塔将室内消火栓移至室外设置,称之为室内消火栓外置,并设有明显标志;五台山在室外消火栓处设置启泵按钮,以便火灾时使用。

4.古建筑的开发利用和消防安全布局应合理

古建筑之间以及部分古建筑与其他建筑之间,普遍存在防火间距严重不足问题,特别是座落在城区的古建筑尤为突出,如太原的崇善寺,地处成片民居包围之中,有的已只有一墙之隔,一旦发生火灾事故,将会形成火烧连营之势。

规划时要将古建筑群内的危险源逐步搬迁,影响古建筑消防安全的周边的建筑,应下决心列入拆迁计划。如平遥古城内的工厂、学校等已列入规划予以分期迁出;大同市将与善化寺距离太近的民房拆除,使隐患得以消除。

古建筑群进行开发和利用也应有科学规划,应该建立在保护的基础上,在相应历史、文化背景下进行;庙宇或者类似历史建筑,利用时就应该参照它在古代时的使用功能,这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赞成的利用方式。不能合理的开发和利用,就会带来安全隐患。“世界文化遗产”武当山古建筑群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遇真宫被出租并用做一家能容纳700人的武术学校。2003年1月19日,遇真宫主殿因照明线路搭设不规范并疏于管理发生大火,最有价值的主殿三间共236平方米建筑全部化为灰烬,周边文物也受到不同程度影响。

5.古建筑的消防技术保护应列入规划,但不应破坏其原貌

(1)维持原貌、确保重点

大部分的古建筑既有极高的文化和艺术价值,又有相当大的火灾危险性。如何使它们免受火灾危害,也是消防规划的重要内容,所以古建筑的消防技术保护措施必须列入消防规划,这是古建筑群的消防规划与一般的消防规划所不同的重要特点。应将古建筑按重要性分为不同类型的保护等级,有重点地分别采取不同的消防技术措施予以保护。

《文物法》规定:“文物保护工程必须遵守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全面地保存、延续文物的真实历史信息和价值。”所以古建筑的消防技术保护原则应是在不破坏古建筑原貌的基础上,确保消防安全。

(2)古建筑内不宜设固定消防给水设施

《建规》中规定:“部级保护单位的砖木结构和木结构建筑应设室内消火栓给水系统和自动喷水灭火系统。”但这样的规定不切合实际,古建筑内不宜设固定消防给水设施。以山西应县木塔为例,该建筑始建于辽代清宁2年(公元1056年),距今948年,高约67.3m,是现存塔身最高、年代最古老的木结构佛塔,其独特的价值就在于它是工艺精湛的全木结构的建筑,如按建规的要求设置喷淋和消火栓系统,就势必破坏其原有的价值,失去了保护的意义和初衷。在不宜设室内消防给水系统的古建筑群,宜增加推车式灭火器的配置数量。

(3)古建筑应设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和避雷设施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是保护古建筑的有效措施,但消防技术规范恰恰没有规定古建筑要设火灾自动报警系统。1998年4月4日凌晨,山西省临汾市尧庙广运殿发生的特大火灾,火灾发生半小时后,值班室的人员还未发现,致使砖木结构的广运殿及殿内尧王等泥塑像9尊被烧毁,直接经济损失451.17万元。如设有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火灾被及时发现,损失将会减到最小。

避雷设施也是预防古建筑火灾事故的有效手段,大多文物古建筑防雷设备不够完善,这类事故也多有发生。2004年4月26日山西运城稷山大佛寺遭雷击发生火灾;2002年9月7日,应县木塔遭雷击,所幸未引发火灾事故。

(4)加强用火用电的规划

对部级文物保护单位的主要建筑禁止设置电气线路。其它古建筑内不符合要求的电气线路,应严格按照电气安全技术规程要求做出改造规划。

古建筑周围居民的用火管理;确定为宗教活动的建筑,对点灯、烧纸、焚香的场所和方式均应做出规划,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

6.古建筑的消防管理措施要更加完善

目前,古建筑在消防安全管理上还存在产权不清,责任不明,安全保卫人员短缺,业务素质低,自防自救能力差,督促文物古建筑单位整改火灾隐患的手段单一等一系列的问题。所以对古建筑的消防安全管理制度和措施要做出规划,予以完善,也是其不同于一般消防规划的重要特征。

(1)完善法规体系,明确消防安全责任

《文物建筑消防安全管理规则》规定:“文物古建筑的消防安全工作由文物古建筑的管理和使用单位共同负责。”不仅如此,国家需要进一步完善古建筑消防管理的法规体系,明确各级政府、使用单位、管理单位、消防监督部门等各自的责任。

(2)古建筑的保护要立足自防自救

古建筑火灾蔓延迅速,其保护必须立足自防自救,要规划建立多种形式的消防组织,特别是义务消防组织,要制定切实可行的灭火预案,且要切实加强演练。

古建筑大多被城镇或乡村所包围,应和周边的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开展有针对性的消防联防机制。

(3)拓宽筹资渠道,加大消防投入

《文物法》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文物保护事业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所需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国家用于文物保护的财政拨款随着财政收入增长而增加。国有博物馆、纪念馆、文物保护单位等的事业性收入,专门用于文物保护,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侵占、挪用。”

对古建筑消防保护的经费要列出规划,安全投资渠道要多元化。对部级的文物保护单位,不一定非要当地政府投资,象山西这样经济欠发达的地区,国家应予以资金上的倾斜和支持;同时也可以允许民间资本参与古建筑消防保护,或从旅游收入中按比例提取资金等多渠道筹资,以保护全人类的共同遗产。

三、结论

1.必须将消防规划纳入古建筑群总体规划。古建筑的防火技术保护、开发利用、消防安全管理等也应作为规划的主要内容。

2.古建筑群的消防规划编制应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紧密结合古建筑的特殊性和历史性,提出切实可行的意见。

古建筑设计规划篇6

1.引言

中华民族有着博大久远的民族文化,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拥有5000年文明而不曾中断的国家,悠久的历史赋予了我们丰富的文化遗产,构成了独特而灿烂的文明景观,它不仅是国家和民族的骄傲,也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迄今我国已有29处文物古迹、历史名城和自然景区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继意大利、西班牙之后的第三大遗产国。还有100多个项目被列入遗产预备清单中,居全世界首位,已经成为遗产大国。

遗产的不可再生性决定了对待文物古建筑必须始终把保护放在第一位。《文物法》规定:“文物保护单位应当制定专项的总体保护规划,文物保护工程应当依据批准的规划进行。

然而,目前的现实是,绝大多数的古建筑,在消防方面均未有较完整的规划。以山西为例,共有木制结构古建筑18118处,宋、元以前的地上木结构古建筑占全国的72.6%,其中部级文物保护单位(国保)有119处。这么多的古建筑,除平遥古城的消防专业规划正在编制中外,其余的还没有一个做出消防专业规划。

当前,尽快能科学、合理地对古建筑做出消防安全保护的规划,将古建筑的消防专业规划纳入总体保护规划,已显得刻不容缓。

2.古建筑群消防规划的特殊性

众所周知,消防规划主要包括消防安全布局、消防站、消防通道、消防给水、消防通讯、消防装备等内容。笔者通过对平遥古城消防建设整体规划、应县木塔修缮保护工程中消防站及配套给水建设工程、浑源悬空寺消防改造工程等项目的审核,认为古建筑群的消防规划,不应套用一般消防规划中的常规做法,而应根据古建筑群特有的消防安全现状,把握好其消防规划的特殊性:

2.1建设小型适用型消防站

2.1.1消防站建设的迫切性

《消防法》规定:“距离当地公安消防队较远的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古建筑群的管理单位,应当建立专职消防队,承担本单位的火灾扑救工作。”在山西,包括世界文化遗产平遥古城在内的部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古建筑群,均未建立专职消防队。一旦发生火灾,无法得到及时有效地扑救。

1998年以来山西省发生古建筑火灾21起,大部分由于距离消防队较远,没有得到及时扑救,造成较大的损失,直接经济损失达553万余元,珍贵文物的损失无法用数字估量。如2003年3月大同市广灵县的文庙火灾,由于该县没有消防队,水源缺乏,导致文庙大殿付之一炬。

有鉴于此,加快古建筑群消防站的规划和建设,非常重要和迫切。

2.1.2消防站的建设要因地制宜、多种形式、小型适用

古建筑群大多为毗连建造的木结构或砖木结构的三、四级耐火等级的建筑,耐火性能极差,火灾荷载大,防火间距严重不足,一旦发生火灾,火势会迅速蔓延扩大。

针对古建筑火灾的蔓延特点和当前消防警力相当紧张的实际,笔者以为,古建筑的消防站规划和建设要考虑以下特点:

Ⅰ、不应套用《城市消防站建设标准》中规定的消防站的布局以接到报警后5分钟消防队到达责任区边缘和保护面积为4—7平方公里的要求。应在不破坏古建筑群整体格局的前提下,将到达的时间减到最小。如应县木塔修缮工程方案中,将消防站站址选择在距木塔约1500m处,设计为消防队接到警报后5分钟到达木塔,责任区最大面积为4Km2。笔者认为,这样的方案就不合理,国家之所以在当前警力相当紧缺的情况下,拟批准应县建公安消防站,主要是出于保护应县木塔的需要。所以该消防站应以保护应县木塔为主,可以兼顾县城的火灾扑救需要。

Ⅱ、可以建公安、企业专职、兼职等多种形式的消防站,人员数量也要切合实际。

Ⅲ、消防站的建筑面积也不一定要按照《城市消防站建设标准》的规定,可因地制宜,不要建大而全的消防站,宜小型、适用。

Ⅳ、消防站的建筑形式可不拘一格,不一定非是红色的大门和现代式样的建筑,可以设计为仿古建筑与周围的古建筑群格调相协调和一致。2.2消防器材装备要立足古建筑火灾扑救的实际

2.2.1消防车辆配置应与消防通道相适应

古建筑群普遍存在消防通道不畅的问题,例如平遥古城最窄的通道还不足1米,在消防车辆的配置上,除配置普通的消防车外,还要配置适合其街道通行的小型消防车。做规划时不能按照常规的思维,一定要让消防通道来满足消防车的通行要求,反而应是消防车辆要尽量适应古建筑群消防通道的需要,如平遥古城和五台山风景区都购置了1辆小型水罐消防车,以适应当地实际。

对建于高山深谷之中,依山而建,道路崎岖坎坷,或建于城区,但设有门槛、台阶等情况而使消防车无法通行的古建筑群,其专、兼职消防队可以不配消防车辆,应配手抬机动泵,推车式灭火器等适用型的器材装备。

2.2.2消防器材的配置,必须减少火灾扑救时的水渍损失

古建筑群的消防水源严重缺乏,又有大量的壁画、彩绘、泥塑、文字资料等特别贵重的历史珍品,对这类型的古建筑,火灾扑救时必须减少水渍损失,要研发和配置适合扑救古建筑火灾所需的水渍损失小、节水型的灭火装备和抢险救援器材如高压脉冲水枪等,达到既节约用水又减少损失的目的。

2.3消防供水要因地制宜

2.3.1建不同类型的消防水池和消防泵房

古建筑消防水源严重缺乏,山西省119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经过前一阶段的专项治理,目前也只有39处建有消防水源,仍无法满足火灾扑救的需要。部分有水源的古建筑群如平遥古城,也存在消防管网覆盖区域少,供水管径小,供水压力、流量达不到灭火要求等问题。

消防规划时,在缺乏水源的地区,要结合古建筑群的地形特点,建设不同类型的消防水池和消防泵房。在消防车能够到达的地方,应修建供消防车取水用的设施。灵石县王家大院、忻州的唐代建筑佛光寺结合古建筑依山而建的地形条件,在山坡的较高处修建了高位消防水池,建成常高压消防给水系统,满足灭火的需要。

2.3.2消防给水管网的布置要满足灭火救援的实际

在一时还不可能建大量消防站的情况下,大部分古建筑距离消防队较远,或因地形等条件的限制,一旦发生火灾,消防车在短时间内无法到达。这样在室外消火栓的规划建设上也不应按照120m的间距和150m的保护半径布置,古建筑必须立足于自防自救,其间距应能保证有两支水枪的充实水柱同时到达古建筑内为宜。如三多堂在每个院落安装3个室外消火栓,代替室内消火栓,无法设置消火栓系统的,采用手抬机动泵串联远距离供水灭火;应县木塔将室内消火栓移至室外设置,称之为室内消火栓外置,并设有明显标志;五台山在室外消火栓处设置启泵按钮,以便火灾时使用。

2.4古建筑的开发利用和消防安全布局应合理

古建筑之间以及部分古建筑与其他建筑之间,普遍存在防火间距严重不足问题,特别是座落在城区的古建筑尤为突出,如太原的崇善寺,地处成片民居包围之中,有的已只有一墙之隔,一旦发生火灾事故,将会形成火烧连营之势。

规划时要将古建筑群内的危险源逐步搬迁,影响古建筑消防安全的周边的建筑,应下决心列入拆迁计划。如平遥古城内的工厂、学校等已列入规划予以分期迁出;大同市将与善化寺距离太近的民房拆除,使隐患得以消除。

古建筑群进行开发和利用也应有科学规划,应该建立在保护的基础上,在相应历史、文化背景下进行;庙宇或者类似历史建筑,利用时就应该参照它在古代时的使用功能,这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赞成的利用方式。不能合理的开发和利用,就会带来安全隐患。“世界文化遗产”武当山古建筑群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遇真宫被出租并用做一家能容纳700人的武术学校。2003年1月19日,遇真宫主殿因照明线路搭设不规范并疏于管理发生大火,最有价值的主殿三间共236平方米建筑全部化为灰烬,周边文物也受到不同程度影响。

2.5古建筑的消防技术保护应列入规划,但不应破坏其原貌

2.5.1维持原貌、确保重点

大部分的古建筑既有极高的文化和艺术价值,又有相当大的火灾危险性。如何使它们免受火灾危害,也是消防规划的重要内容,所以古建筑的消防技术保护措施必须列入消防规划,这是古建筑群的消防规划与一般的消防规划所不同的重要特点。应将古建筑按重要性分为不同类型的保护等级,有重点地分别采取不同的消防技术措施予以保护。

《文物法》规定:“文物保护工程必须遵守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全面地保存、延续文物的真实历史信息和价值。”所以古建筑的消防技术保护原则应是在不破坏古建筑原貌的基础上,确保消防安全。

2.5.2古建筑内不宜设固定消防给水设施

《建规》中规定:“部级保护单位的砖木结构和木结构建筑应设室内消火栓给水系统和自动喷水灭火系统。”但笔者认为这样的规定不切合实际,古建筑内不宜设固定消防给水设施。以山西应县木塔为例,该建筑始建于辽代清宁2年(公元1056年),距今948年,高约67.3m,是现存塔身最高、年代最古老的木结构佛塔,其独特的价值就在于它是工艺精湛的全木结构的建筑,如按建规的要求设置喷淋和消火栓系统,就势必破坏其原有的价值,失去了保护的意义和初衷。

在不宜设室内消防给水系统的古建筑群,宜增加推车式灭火器的配置数量。

2.5.3古建筑应设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和避雷设施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是保护古建筑的有效措施,但消防技术规范恰恰没有规定古建筑要设火灾自动报警系统。1998年4月4日凌晨,山西省临汾市尧庙广运殿发生的特大火灾,火灾发生半小时后,值班室的人员还未发现,致使砖木结构的广运殿及殿内尧王等泥塑像9尊被烧毁,直接经济损失451.17万元。如设有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火灾被及时发现,损失将会减到最小。

避雷设施也是预防古建筑火灾事故的有效手段,大多文物古建筑防雷设备不够完善,这类事故也多有发生。2004年4月26日山西运城稷山大佛寺遭雷击发生火灾;2002年9月7日,应县木塔遭雷击,所幸未引发火灾事故。

2.5.4加强用火用电的规划

对部级文物保护单位的主要建筑禁止设置电气线路。其它古建筑内不符合要求的电气线路,应严格按照电气安全技术规程要求做出改造规划。

古建筑周围居民的用火管理;确定为宗教活动的建筑,对点灯、烧纸、焚香的场所和方式均应做出规划,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

2.6古建筑的消防管理措施要更加完善

目前,古建筑在消防安全管理上还存在产权不清,责任不明,安全保卫人员短缺,业务素质低,自防自救能力差,督促文物古建筑单位整改火灾隐患的手段单一等一系列的问题。所以对古建筑的消防安全管理制度和措施要做出规划,予以完善,也是其不同于一般消防规划的重要特征。

2.6.1完善法规体系,明确消防安全责任

《文物建筑消防安全管理规则》规定:“文物古建筑的消防安全工作由文物古建筑的管理和使用单位共同负责。”不仅如此,国家需要进一步完善古建筑消防管理的法规体系,明确各级政府、使用单位、管理单位、消防监督部门等各自的责任。

2.6.2古建筑的保护要立足自防自救

古建筑火灾蔓延迅速,其保护必须立足自防自救,要规划建立多种形式的消防组织,特别是义务消防组织,要制定切实可行的灭火预案,且要切实加强演练。

古建筑大多被城镇或乡村所包围,应和周边的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开展有针对性的消防联防机制。

2.6.3拓宽筹资渠道,加大消防投入

《文物法》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文物保护事业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所需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国家用于文物保护的财政拨款随着财政收入增长而增加。国有博物馆、纪念馆、文物保护单位等的事业性收入,专门用于文物保护,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侵占、挪用。”

对古建筑消防保护的经费要列出规划,安全投资渠道要多元化。对部级的文物保护单位,不一定非要当地政府投资,象山西这样经济欠发达的地区,国家应予以资金上的倾斜和支持;同时也可以允许民间资本参与古建筑消防保护,或从旅游收入中按比例提取资金等多渠道筹资,以保护全人类的共同遗产。

3.结论

Ⅰ必须将消防规划纳入古建筑群总体规划。古建筑的防火技术保护、开发利用、消防安全管理等也应作为规划的主要内容。

Ⅱ古建筑群的消防规划编制应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紧密结合古建筑的特殊性和历史性,提出切实可行的意见。

古建筑设计规划篇7

中国是拥有五千年历史文化的文明古国,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与丰富的历史遗产。在建筑与城市遗产方面更是瑰宝遍地,无论在祖国大陆还是宝岛台湾都有着大量的积淀着历史信息的建筑遗产与历史街区。两岸目前都在对这些历史遗产进行积极的保护,由于长期两岸隔阂,大陆与台湾在保护建筑遗产与历史街区、地段等在理念、策略等方面有一定的差异,分别积累了许多经验与做法。在近年两岸建筑学术界加强交流与合作的背景下,两岸增进了相互了解,相互吸取在建筑遗产保护方面的经验,促进了两岸建筑遗产保护事业的发展。现以台湾新竹、台中等城市为例,介绍台湾在旧城更新改造、城市设计方面的一些策略和经验。

1再发展策略是保护的出发点

位于台湾西北的新竹市,有着近两百年的历史,是台湾最早开发的城市之一,旧城区竹堑充满了历史人文遗迹,且迄今仍为新竹市民最重要的生活与商业消费中心。但因旧城产业老化,公共设施不足,现代化新区的建设完善等因素使老城逐渐失去活力。问题的严重性在于市民自发的改造更新活动易缺乏对延续历史重要性的认识,旧城肌理与空间形态受到严重侵蚀,恢复历史风貌成为当务之急。台湾未来发展定位是无烟化的科技产业及旅游观光产业,所以城市历史建筑与历史街区成为宝贵的不可再生资源。通过数十年的努力,台湾官方与民间团体形成了这样一个共识:历史遗产是一定要保护的,但不是简单的保护,而是要使历史文化遗产恢复昔日光彩,同时也要使旧城内的产业注入新鲜活力,使旧城获得再生。即注重再发展的策略成为台湾地区历史建筑、街区与地段保护的最重要的基础理念,是保护的出发点。例如新竹市政府经过长期的规划研究,配合竹堑旧城产业与观光的发展,建立了完善的步行交通网络,兴建了大量的围绕旧城周边的公共停车场,使之适应现代生活需要;推动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的公共空间环境改善工程。通过系列措施,恢复了旧城的城市生命力以及古城的质感与风貌。旧城内老店的经营,零售与服务产业都得到复兴。改善了旧城居民的人居环境品质与旧城旅游观光资源的质量。

2成功的策略与经验

2.1历史风貌特定专用区政策

特定专用区政策最早在台湾《都市计划法》中明确,在城市规划(台湾称为都市计划)范围内的土地视实际发展的状况划定各种特定区如农业特定区、风景特定区、历史风貌特定专用区等,分别限制其使用。法律规定特定专用区内的土地及建筑物不得违反其特定用途,而且各地对特定专用区内的建筑物使用、基地面积、容积率、建筑高度、交通、景观、消防等等都分别加以详细规定。

立法后台湾依照国外经验与当地实际情况划定文物古迹和历史建筑、街区的保护范围规定为历史风貌特定专用区,专用区分严格控制区和环境协调区。文物古迹占有的地域范围设定为严格控制区,严格保存环境的历史原貌,除了维护外不得改变原状,以使历史信息安全传承,市民集体记忆不会被抹煞。文物古迹所处范围的周边地区为环境协调区,区内新建建筑必须与历史建筑协调,并控制其高度、体量、结构、色彩、建筑风格与使用性质等,可以通过特定专用区城市设计准则来保证。新竹市为恢复竹堑旧城的城市活力、彰显旧城的历史文化特质与风貌,促进旧城内传统产业的复苏,“市政府都市发展局”经过近两年的城市规划调查作业程序后,开展了“竹堑旧城历史风貌特定专用区都市计划案”。在规划中,为保存旧城中历史街区聚落及风貌,兼顾历史资源的保存维护与民间团体与个人开发权益,划定了历史街区、历史街道,并对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古建、传统聚落,古街市等依照法定程序审查并确定为“历史建筑”(相当于大陆的文物保护单位),然后实施严格的特定专用区城市规划管制。由“竹堑旧城历史风貌特定专用区都市计划”的实施,当地民众期望能创造旧城区产业再生的契机。通过对历史街区的保存与维护,也保存了可贵的历史发展轨迹与地方民众的共同记忆,突现竹堑旧城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

2.2推动城乡风貌改造运动

台湾的城乡风貌改造运动可以溯源至美国19世纪的都市美化运动(Citybeautifulmove.me_nt),但这场运动局限性在于仅重视城市表象物质形态的改造,未真正触及社会与经济改革。步入2l世纪的今天,台湾民众殷切希望改善提升生活品质,能够生活在优质的生活环境中。1989年起岛内以政府补贴为经济支撑陆续开展了“创造台湾城乡风貌示范计划”,提出“美化、绿意、美质”行动口号,最终使人民享有“有文化风格,充满荣誉尊严的城乡”、“有田园绿意,处处生机盎然的城乡、“有品质魅力,值得认同感怀的城乡”。城乡风貌改造计划实施范畴涵盖了亲山亲水空间、公园绿地、城乡公共空间、历史文化空间、都市夜景营造及社区生活环境等方面。

政府在每个年度的补助策略如经费分配方式、重点补助项目等会依据大环境的转变与趋势作适当的调整,以求发挥政府资金投入的最大效益。补助方式从初始的“通通有奖”,逐渐调整为“竞争性为主,政策引导为辅”的补助策略,建立良性竞争体制。鼓励地方政府提出更具突破性和示范性的保护计划,用正确的观念、程序和方法,寻求地方古迹活化再生。

台湾城乡风貌改造运动亦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执行比例偏重于硬件设施,保护范围未很好的从建筑、街区本身拓展到文化层面,生活记忆层面,城市生活历史的层面,当然这很难:还有缺乏一致性的整体规划设计,不过可从制定城市设计准则来加以改进;另外存在民众参与程度不高,利益团体冲突等现象。但城乡风貌改造运动已成潮流,民众开始更关心环境质嚣,思考地方发展问题,开创了历史建筑、街区保护改造发展的契机。

2.3容积率转移与奖励政策

台湾较早引入了容积率转移与奖励办法来取得公共设施用地,有利于历史文化资产保存与开发,1989年3月出台了《都市更新建筑容积率奖励办法》。办法规定奖励容积率可以达到建筑基地法定容积率的1.5倍或建筑基地的0.3倍法定容积率加上原来的建筑容积率。容积率转移是一种补偿措施而不是奖励措施。它的对象限于古迹、历史建筑、有意义的公共空间或者城市规划的公共设施。前面提到实施容积率转移与奖励制度是为了历史建筑的保存维护与加速取得公共设施的土地,另外还考虑到土地所有权人及建筑物所有权人的合法权益。

以新竹市为例,“竹堑旧城历史风貌特定专用区都市计划”划定历史街区、历史街道,并对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古建筑物、传统聚落、古街市等指定为“历史建筑”。历史建筑地块可按《竹堑旧城历史风貌特定专用区容积转移作业要点》允许:一宗建筑基地将其建筑容积的部分或全部转移至另外一宗土地,以鼓励其配合保存历史建筑。还可以依据“文化资产保存法规”享受税赋减免。“都市发展局”将清代形成的旧城城垣遗址所涵盖范围指定为历史街区,并将该区内尚未开发的街道列为优先实施容积率转移对象,其空问形式定位为步行街,将历史街道构成步行网络,实现walkablecity,让市民体验不同时代所遗留的空间轨迹。对延街立面与形态实施严格的管制。结合持续利用城乡风貌改造补助资金改造市街,修复街面,创造就业机会,促进旧城复兴、发展。

2.4引入城市设计理念的历史风貌保存

台湾地区在1980年开始实施城市设计制度,并制定了相关的都市计划法规,将城市设计分为城市保育、城市开发以及社区等目标取向。建筑历史遗产保护纳入城市设计范畴,属于城市保护取向范畴。具有悠久历史以及丰富人文景观的城市或街区在进行城市设计时都以历史保存、延续为主题,城市设计策略重点自然就落在如何再现历史与生活的记忆上。由于城市设计是一种满足城市居民生理、心理要求为出发点,以提高城市生活质量为最终目的,对城市的营造进行巨细皆兼的创造性活动,对城市地标、人行开放系统、延街立面、建筑高度、底界面等等城市要素进行系统设计,所以进行历史建筑、街区保护时往往站到较高的起点上,不再是简单的建筑单体保护,而是系统整体保护与再生,注重整体的协调。

以城市设计准则来约束环境协调区建筑活动,使之与严格控制区内的文物古迹相协调,并对新建建筑的高度、体量、结构、韵律、色彩、风格和使用性质等加以控制。还以城市设计宏观调节旧街区的公共设施建设,使之满足现代生活需要,增强旧区发展动能,但历史的纹理在设计中不能受到威胁与变化。新竹市是以四度空间的城市设计手法及管理手段,进行竹堑旧城历史风貌的保存与再生。

2.5公众参与与社区规划师制度

台湾在历史建筑与街区保护方面注重公众的参与,尤其在引入城市设计理念以后,在城市设计方案评审中加入民众参与环节,并建立社区规划师制度。新竹市在推动“竹堑旧城历史风貌特定专用区都市计划案”时广泛征求各阶层、民间团体、学术机构的意见,先后召集来自政府部门、学术研究机构、社区规划师组织、商业机构、民间团体的人员举行多次研讨,专家学者系列论坛就有6次,大陆学者亦有参加。台中市在拟定城乡风貌改造计划中亦广泛听取民众意见,设计师深入社区调研,阶段成果及时公布,加强规划过程透明度与决策的民主化。

社区规划师体制产生于欧美,台北市于1989年创建了第一届社区规划师工作团队,至今社区规划师已逐渐在社区、邻里、互联网络及各层会议中崭露头角。社区规划师是一种服务性、荣誉性的角色,一种协调者的角色,一方面让其在保护过程中由下而上的了解民意,另一方面由上而下的传达政府的政策。历史建筑与街区在保护过程中有社区规划师的帮助,在历史建筑指认、调查建筑及街区的人文历史背景,确定容积率转移,帮助历史建筑物产权人申请专项维护资金补助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3启示

台湾地区能以开放的心态积极吸取国外的历史遗产保护经验,并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制定一系列的政策法规,形成了依法保护的工作观念。在多年的保护工作中走出了具有地区特色的成功经验,有许多方面是值得大陆地区借鉴的。2004年7月在苏州召开的第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5处遗产被世界遗产委员会亮了黄牌[2J,其中有苏州园林与je京明清皇宫。苏州计划在拙政园周边建造苏州园林博物馆,而新博物馆馆址范围内恰好有几座世界遗产记录在案需要保持的建筑物。江苏省虽然对历史文化保护区确定划分为保护范围与环境协调区,而且也对保护范围内的风貌景观地段和建筑按综合条件划分四类的等级并对每个等级的保护措施加以规定如一类要求:保持原样,不得翻建。更不用说拆除新建了,但苏州的做法明显与政府法规相抵触。面对黄牌,值得深思。

此外地区问的交流与合作可以加大信息量,拓宽保护的思维,相互促进与学习先进的经验,对我国大陆地区历史建筑、街区的保护工作具有深远意义的。

参考文献

[1]林钦荣.期待堑城风华再现[J].空间杂志,2001(3):137.

古建筑设计规划篇8

__,是贵州四大古镇之一,被列为省历史文化名镇和“双百”小城镇建设试点镇。去年,又被列为我省20个重点民族文化村镇之一。近年来,省、市、区斥巨资保护古镇风貌,抢救历史文化遗产,倾力打造文化名镇,使沉睡百年的古镇如沐春风,再现生机与活力,在各级、各部门的关心支持和指导帮助下,镇党委、政府带领全镇人民立足实际、因地制宜、抢抓机遇,围绕“理清__资源存量,认清古镇经济含量,发挥文化旅游能量,提高社会文明质量”的发展理念,坚持把古镇保护贯穿于城镇规划、建设、管理和开发的整个过程,加大古镇的抢救保护和开发建设力度,努力开拓旅游市场,积极调整产业结构,有力地推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现将我们古镇保护工作的一些做法向各位领导和同志们汇报如下:

一、编制规划,理清保护内容

规划是有序发展的龙头,是古镇建设保护的关键,是解决可持续发展,正确处理好保护原有古镇风貌与发展经济,促进古镇资源的合理配置的重大问题,1999年,我们委托贵州省建筑设计院编制《__古镇保护规划》,并经贵阳市人民政府筑府通[20__]55号文件批准实施,该规划进一步明确了古镇保护的内容和具体对象,古镇保护采取分级分区,“点、线、面”结合的方法进行,“点”是指对分散于古镇范围的历史建筑、文化古迹、革命名人住址、典型民居;“面”是将古镇划分为绝对保护区、严格控制区和环境协调区;“线”是今后的发展计划即城镇新区用地发展方向。去年,又委托北京专家完成了《__旅游发展规划》,使__旅游文化产业为主导型城镇的发展定位更加明确,项目建设更为具体,正在编制的《__建设总体规划》,将使古镇的保护和建设更加有序、规范、全面。

二、搞好建设,实施保护工程

历经几百年的发展、扩建,__古镇计有5座城门、4条正街、26条小街巷,朝阳寺前的大坪为场坝,以此为中心向四周辐射,整座城在布局设计上保持了我国古城的建筑风貌,岁月沧桑,古镇许多文化建筑破坏严重,有的危在旦夕。按照规划抢救修复,保护性建设迫在眉睫。20__年6月,贵阳市成立了以市政府常务副市长卢守祥为组长,相关部门及花溪区、__镇有关领导为成员的恢复建设领导小组。明确了组长、成员及相关单位的工作职责,并制定了恢复建设工作的《实施方案》,强调“遵照规划、修旧如旧、树立精品、机制创新”的原则,认真组织实施,经过几年的努力,一是投资1600万元完成了万寿宫、定广门、慈云寺、寿佛寺、赵公专祠、文昌阁、北城楼等具有历史价值的文物景点的修复工程;二是投资500多万元,分批实施了南街古驿道、北街、状元街、背街、下寨山步道及南出口古驿道等古街道的恢复建设工作;三是区政府投资400多万元完成了万寿宫、赵公专祠、文昌阁、南北城楼等景点内部文化陈列设施。此举进一步充实了古镇的文化内涵,将使古镇文物景点重现昔日古镇文化的特色,展现古镇文化的光彩;四是从去年开始,每年安排200多万元资金用于古镇典型民居和南北明清街的民居抢救修复工作。严格规划审批程序,采取以点带面,政府补助的方式,逐步进行了10多户民居修复改造工程,今年计划完成40户民居改造工作,“点”的保护工作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

在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的初期,贵阳市委、市政府决定将__古镇列为“十五”期间的重点建设的旅游新景点,并在财力并不宽裕的情况下投巨资进行保护修复,这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手笔,也是我市在贵州创建旅游大省产业行动中的一个重要举措,显示我市决策层的远见卓识。

三、发掘文化,提升保护价值

作为贵州省的一个历史文化名镇,__溶中西文化于一地,历史文化、宗教文化、革命文化、军事文化、建筑文化于一镇,它有保存完好的明清古建筑群以及独特的人文生态环境。因此,深入挖掘古镇的文化内涵,发展和展现古镇独特的文化魅力,彰显古镇的文化价值,将更加鼓舞我们保护文化古镇的信心,坚定保护工作的决心,从而提升保护古镇的价值。

经过收集整理,最先提炼出__古镇独具魅力的三大文化现象,一是“全”,古镇虽小,但文化丰富,既有传统儒家的文化,又有“四教并存”的宗教文化,既有来自中原(山西、陕西)、江南(江西、湖南)的汉族文化,又有贵州世居的布依、苗族文化,此外还有汇集华夏诸多省份的建筑文化和饮食文化,民俗文化和长征、抗战留存下来的革命文化等等,体系庞大,人才辈出,有《康熙字典》编撰之一,诗作传世的清翰林大学士周渔潢,有名振京华的贵州第一状元赵以炯,有投身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先驱者,辛亥革命先驱平刚等等。二是“神”,古镇选取址布局看似自然随意,实为用心独具,九寺八庙五阁二祠一宫一楼五门八座(现存三座)牌坊法天象地,立城像理,是中国古代风水营城理论的现实典范,充满着神秘的色彩,是研究我国古代传统建筑学的活教材。三是“霸”,古城墙用巨石依山而建,易守难攻,是贵阳市南部最近最佳的军事防御点,格局合理,镇外防御体系浑然天成,充分发挥了雄霸贵阳南大门的军事堡垒作用,文化是古镇保护的灵魂,我们将进一步收集整理,让更多的镇民、市民和游客认识古镇的文化内涵,充分动员全社会关注和保护古镇,让我们更加认识到保护工作责任重于泰山。

四、合理开发,发挥保护作用

开发古镇与保护古镇,是一个密不可分的有机整体,鱼和熊可以兼得,古

镇恢复建设伊始,我镇党委、政府确定了以旅游产业为主导,带动全镇工业、农业、城镇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协调发展的战略思路,将旅游放在优先产业的位置上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来抓。组建成立了“古镇旅游发展公司”,围绕旅游服务、市场营销、文物管理、民族产品开发等项目,按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经营的模式,合理开发古镇的旅游资源,并请贵州民族学院旅游系策划了《旅游经营方案》。近年来,以政府主办、公司承办、社会参与的方式利用“黄金周”时间,举办了“古镇民间艺术游”、“民俗文化周”、“古镇庙会”、“元宵古镇灯会”、“中秋古镇赏月游”等旅游文化活动,还借助电影《寻枪》的市场效应,组织《寻枪》原班剧组重游古镇等活动。旅游产业的兴起,使我镇二、三产业得到蓬勃、健康发展,古镇居民人均收入由98年的人均1500元增加到现在的4000余元,古镇旅游公司累计创收60余万元,镇财政收入年均递增20个百分点,群众得到了实惠,正逐渐意识到“增加收入靠旅游,旅游发展靠古镇”,许多居民说我们靠古镇资源生存,因此,古镇保护与我们的切身利益相关,这道出了保护工作的真谛,也使我们看到了保护古镇才更有希望推动经济的发展。五、强化管理,明确保护责任

管理是保护的具体体现,建设与管理的同步推进是古镇保护又一个重要原则,城镇管理对于我们而言,是场新的考验,如何从农村管理向城镇综合管理转变,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强化领导,成立了以党委书记为组长的城镇综合管理领导小组,对古镇内违法违规建筑、文物景点、城镇环境卫生等实行综合治理。具体做了以下工作。1、严格规划审批程序、分级审批。绝对保护区的一切建筑行为必须报市规划局审定,报市政府批准;严格控制区内的建筑行为由市规划局审批;环境协调区的建筑行为可由花溪区建设局按规划审批,报市规划局备案,同时,为提高审批工作效率,更好的服务群众,建立了审批建设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由贵阳市建设局、规划局、花溪区政府、__镇政府和有关专家每月定期对古镇民居改造的方案进行评审,并现场指导,为此大大的方便了群众的建房办理需求。在建设的过程中,采取市、区、镇三级管理模式,对不按规划要求建设的行为进行及时查处,有效地遏制了古镇违章建筑的蔓延势头。2、抓制度建设,依法行政、规范管理,拟定了《__古镇保护管理条例》、《违章建筑清理与监控责任巡查制和失察追究制》,《古镇文物景点管理办法》、《古镇民居改造管理办法》、《__镇整治古镇容貌实施办法》、《__镇环境卫生管理办法》等,通过制度的拟定和执行,使管理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并明确了各级、各部门负责人、工作人员的职责和责任追究。3、抓队伍建设,为保护好历史文化古镇,花溪区成立了分管建设的副区长担任主任的古镇保护委员会,明确各部门和__镇的工作职责,同时成立了花溪区文物管理所__工作站,对古镇的文物建筑和历史街区等有形和无形的文化遗产进行专门的管理和保护,__镇也成立了古镇保护管理领导小组并组建了城管中队,进一步加强古镇的城建、环境卫生、整容秩序等工作。今年,我镇从抓卫生入手,深入开展环境卫生、房屋建设、街区保护、占道经营、社会治安等专项整治工作,用管理城市的模式和手段加强古镇保护工作,切实改善了旅游环境,使保护区内违章建筑得到了有效遏制,乱搭乱建行为逐渐减少,群众文明意识明显增强。

六、与时俱进,深化保护意识

如何把__古镇保护得更好?如何围绕古文化作文章?如何利用古镇修复三期工程启动的契机?如何使古镇的开发与保护协调发展?这是新时期__镇面临的新课题。现就古镇今后一个时期的保护工作谈一点想法,一是继续坚持保护与开发并重,规划先行的原则,在严格保护古镇的同时,开发新区,抓好配套,以新区的开发来解决古镇保护工作中面临的社会发展带来的压力,同时争取101省道过境线从古镇四面绕成而过的改线工程;二是抓投入,着力改善历史街区的道路建设和管线下埋等工作,搞好污水排放治理和古镇恢复建设“三期”项目的实施工作,多渠道争取资金,全方位筹措资金,搞好文物景点陈列和抢救修复工作,积极完善停车场、公厕、垃圾清运站等市场基础设施;三是在管好、建好、保护好古镇建筑的同时要注重古镇整体空间尺度的保护,实现古镇历史风貌格局的整体保护;四是机制创新,逐步实现管理权、所有权、经营权“三权分立”各负其责的管理经营模式,变建设历史文化名镇为经营保护古镇。

古建筑设计规划篇9

《扬州古城保护条例(草案)》、《扬州市河道管理条例(草案)》已由扬州市第七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七次会议初次审议。为了增强地方立法的民主性和科学性,提高立法质量,现将两部法规草案全文予以公布,公开征求社会各界意见。

请将修改意见和建议于20xx年7月31日前以书面或者电子邮件方式反馈给扬州市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

联系电话及传真:电子信箱:地址:扬州市文昌中路672号,邮编225000

扬州市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

20xx年7月1日

扬州古城保护条例(草案)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加强扬州古城保护,保持扬州古城传统风貌与特色,继承和保护优秀历史文化遗产,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江苏省历史文化名城名镇保护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扬州古城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所称扬州古城包括各个历史时期不断演进形成的城市遗存,其范围为:东至唐子城东护城河、黄金坝路、古运河一线,南至古运河、二道沟、荷花池、宝带河一线,西至宝带河、保障河、唐子城西护城河一线,北至唐子城北护城河、上方寺路一线。

第三条在扬州古城居住和从事生产经营、工程建设、保护管理、旅游开发等活动,应当遵守本条例。

第四条古城保护遵循政府主导、公众参与、统筹规划、有效保护、合理利用、科学管理的原则。

第五条古城保护纳入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乡规划。

第六条市人民政府负责古城保护管理工作。

广陵区人民政府、邗江区人民政府、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蜀冈-瘦西湖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按照市人民政府工作要求和古城保护实际需要实施古城保护管理工作。

第七条市和相关区人民政府、功能区管理委员会设立古城保护专项资金,专项用于古城保护。

第八条市和相关区人民政府、功能区管理委员会应当加强古城保护的宣传教育,对在古城保护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

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依法保护古城的义务,有权对破坏古城的行为进行制止、检举和控告。

第九条市人民政府每年向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报告古城保护管理工作,依法接受监督。

市人民政府对负有古城保护职责的部门和相关区人民政府、功能区管理委员会的古城保护工作进行监督检查。

第十条每年的九月二十六日为扬州古城保护宣传日。

第二章保护机构

第十一条市人民政府设立扬州古城保护办公室(简称市古城办),具体负责古城保护工作,其主要职责:

(一)负责古城保护日常事务,协调、指导相关部门和相关区人民政府、功能区管理委员会做好古城保护的具体工作;

(二)研究古城保护、管理和利用的政策;组织编制古城保护名录;组织开展古城研究、宣传工作;

(三)组织编制市古城保护年度项目计划和预算方案,配合市财政主管部门管理市古城保护专项资金;

(四)组织开展对古城保护工作的监督检查;

(五)参与编制并监督实施古城保护相关的规划;参与古城保护相关的工程建设方案审查;

(六)参与古城历史文化街区、文物保护单位、历史建筑、历史风貌建筑的申报工作及整治、修缮、安全等管理工作;

(七)宣传、贯彻、执行有关法律法规和本条例;

(八)督促相关部门查处古城保护违法违规行为;

(九)市人民政府明确的其他应由市古城办承担的职责。

第十二条市人民政府成立扬州古城保护专家委员会,为古城保护提供咨询;市古城办负责专家委员会的日常工作。

第十三条市古城保护相关部门职责:

(一)市规划主管部门负责组织编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明清历史城区保护规划、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组织申报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建筑和历史风貌建筑;负责古城建设项目规划管理工作;

(二)市文物主管部门负责文物保护监督管理工作,负责文物保护、维修、利用项目方案的审批及实施工程的监督工作;负责地下文物考古调查、考古发掘、协调实施重要遗址的保护工作;负责文物保护工程勘察设计、施工、监理资质管理;会同规划主管部门提出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划定方案并按规定程序报批;

(三)市城乡建设主管部门按职责统筹负责古城基础设施改造维护工作,负责古城内工程建设项目施工图审查、施工许可、工程质量和安全监督、竣工验收备案;负责古城建筑节能技术推广;负责建设工程勘察、设计、施工、监理单位的资质管理;管理古城保护建设工程档案;

(四)市住房保障和房产管理主管部门负责直管公房文物保护单位、历史建筑和历史风貌建筑的管理、修缮、利用及解危工作;负责房屋产权及使用性质变更登记;支持其他国有房屋产权管理机构加强对文物保护单位、历史建筑、历史风貌建筑的保护、管理和利用;

(五)市城管主管部门按职责负责古城市容市貌、环境卫生管理;履行直接行使的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

(六)公安机关对古城消防安全管理工作实施监督管理,并由公安机关消防机构负责实施;

(七)市发改、民政、财政、国土、交通、水利、文化、环保、旅游、宗教、园林、工商等部门协同做好古城保护工作。

广陵区人民政府、邗江区人民政府、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蜀冈-瘦西湖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依法履行本区域内的古城保护职责,并将责任落实到所属部门单位。

第三章保护内容

第十四条扬州古城分为明清历史城区和古城遗址区,实行分区域、差别化保护。

明清历史城区范围为:东至古运河,南至古运河、二道沟,西至二道河,北至北城河;扬州古城的其他区域为古城遗址区范围。

第十五条明清历史城区保护内容:

(一)城区整体风貌和传统格局,包括传统路网、街巷体系和历史水系,传统建筑外形、空间组织和色彩,传统地形地貌和绿化空间;

(二)历史文化街区、文物保护单位、历史建筑、历史风貌建筑和尚未核定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

(三)历代城池遗存;

(四)近代以来的工业遗产;

(五)列入保护名录的古典园林、古树名木、古井、古桥梁、古碑刻;

(六)历史地名、商业老字号、非物质文化遗产;

(七)与重大历史事件、重要历史人物有关的遗址、遗迹;

(八)其他具有历史保护价值的遗址、遗迹。

第十六条古城遗址区保护内容:

(一)广陵城、隋江都宫城、唐子城、南宋宝祐城等历代城池遗址;

(二)唐罗城、五代周小城、宋大城和夹城等城池遗址、遗迹;

(三)古邗沟、古运河、漕河、护城河等历史水系及其桥梁、码头、涵闸等设施遗迹;

(四)探明的古代道路、衙署、寺庙、驿站、市场、手工作坊、重要建筑基址等城池遗存;

(五)历史形成的冈阜、池塘、园林遗址;

(六)凤凰桥街等历史街道;

(七)文物保护单位、历史建筑、历史风貌建筑和尚未核定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历史地名、商业老字号、非物质文化遗产;

(八)其他具有历史保护价值的遗址、遗迹。

第十七条建立扬州古城保护名录,保护名录的编制内容、标准和程序由市人民政府确定。

第四章保护规划

第十八条市规划主管部门根据城市总体规划组织编制扬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明清历史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

蜀冈-瘦西湖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按照有关规定编制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

相关职能部门根据职责组织编制文物保护单位、历史建筑和历史风貌建筑的保护规划。

第十九条编制保护规划应当科学论证,广泛征求相关区政府、功能区管理委员会、有关部门、专家和公众的意见。

依法批准的保护规划,应当严格实施,不得擅自调整,确需调整的,原组织编制机关应当向原审批机关专题报告,经同意后方可编制调整方案,调整后的规划方案应当按原审批程序报批。

第二十条古城内的建设项目,应当符合保护规划,不得突破相关保护规划确定的控制性指标。工程建设项目,应当按照基本建设程序报相关部门批准,规划部门在办理古城保护项目工程建设审批手续时应当征求市古城办意见。

市古城办等相关部门应当参与市古城保护项目的竣工验收;竣工验收合格后,建设单位应当在规定的时间内向市城建档案管理部门移交建设工程档案。

第五章保护措施

第二十一条明清历史城区禁止下列行为:

(一)破坏或损害古城整体风貌和传统格局;

(二)破坏或损害历史文化街区真实性、完整性及其环境风貌;

(三)擅自拆除或毁损文物保护单位、历史建筑和列入保护名录的其他建筑物、构筑物;

(四)非法占用或破坏历代城池遗存;

(五)非法占用或破坏列入保护名录的古典园林、古树名木、古井、古桥梁、古碑刻;

(六)非法占用或破坏近代以来的工业遗产;

(七)在文物保护单位本体、历史建筑上涂污刻划、乱搭乱建或者擅自移动、拆除其保护标志;

(八)非法占用或破坏与重大历史事件、重要历史人物有关的遗址、遗迹;

(九)其他涉及明清历史城区保护的违法行为。

第二十二条古城遗址区禁止下列行为:

(一)擅自挖掘、破坏历代城池遗址、遗迹;

(二)擅自占用历代城池遗址、遗迹;

(三)擅自挖掘、填埋、破坏和污染历史水系;

(四)破坏历史形成的地形地貌;

(五)破坏受保护的历史街道;

(六)其他涉及古城遗址区保护的违法行为。

第二十三条明清历史城区建设活动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一)历史文化街区的建筑物、构筑物不得擅自成片拆除,确需建设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应尽可能利用原有建筑物;

(二)文物保护单位、历史建筑和历史风貌建筑的修缮,应当遵守不改变原状的原则,保持其真实性和完整性或恢复其历史风貌;

(三)建设项目的功能、建筑形式、空间组织、高度、体量、色彩等,必须符合古城保护的要求,并与周边环境、风貌相协调;

(四)列入保护名录的街巷、道路不得擅自拓宽、裁弯取直,整治时应保持其原有街巷特征;

(五)新建建筑物不得危及文物保护单位、历史建筑、历史风貌建筑和其他受保护的建筑物、构筑物、古遗址的安全和利用;

(六)新建和改造房屋、设置广告、埋设管线、开挖道路等,应当依法办理规划、建设等相关手续。

第二十四条古城遗址区建设活动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一)广陵城、隋江都宫城、唐子城、南宋宝祐城等历代城池遗址、宋夹城遗址和瘦西湖风景区范围内,除文物保护、旅游配套及基础设施等工程外,不得建设其他工程,涉及蜀冈-瘦西湖风景名胜区的,按照其总体规划执行;

(二)建设工程选址应当尽可能避开探明的地下文物遗址、遗迹;

(三)进行工程建设应当按照有关规定事先报请市文物主管部门组织考古调查、勘探和发掘;施工中发现文物或重要历史遗迹应当立即停止施工,保护现场,并向市文物主管部门报告;

(四)进行工程建设不得破坏古城遗址区的文物保护单位、历史建筑、历史风貌建筑和历史街道的环境风貌,不得占用历史水系,不得破坏原有的地形地貌。

第二十五条在古城从事文物保护单位修缮、迁移、重建等工程的单位应当具有相应等级的专业资质。

第二十六条明清历史城区内的文物保护单位、历史建筑、历史风貌建筑和尚未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的修缮、迁移和重建,依照有关法律规定执行。确因保护需要,设计方案不能达到规范要求的,在维持古城道路、街巷肌理的基础上,由市古城办组织规划、文物、建设、消防等相关部门、相关区政府和专家论证并形成意见。

第二十七条国有文物保护单位由使用人负责修缮、保养;非国有文物保护单位由所有人负责修缮、保养;所有权人、使用权人不明的由所在区人民政府或功能区管理委员会负责修缮、保养。

第二十八条历史建筑和历史风貌建筑的所有权人、使用权人应当合理使用建筑物。

历史建筑和历史风貌建筑所有权人负责建筑物的维护和修缮。所有权人确不具备维护和修缮能力的,市、相关区人民政府和相关功能区管理委员会可以采取补助、修缮等措施予以保护。

历史建筑和历史风貌建筑的使用、维护和修缮,接受相关部门的指导、监督。

使用国有历史建筑和历史风貌建筑的单位和个人不按要求采取保护措施,造成建筑物损毁危险且拒不改正的,所有权人可以收回使用权。

第二十九条明清历史城区用于居住的私有产权的建筑,经批准按照古城风貌要求修缮、改建的,市、相关区人民政府可以给予技术支持和适当资金补助。

第三十条古城新建和改造的通讯、电力、有线电视等线网设施和燃气管道应当入地埋设,入地埋设确有困难的区域,架空线路应当满足安全、景观等要求。

第三十一条古城街巷道路不得随意挖掘。供水、排水、燃气、电力、通讯等地下管网改造应当与道路改造统一规划、同步实施。因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需要挖掘的,建设单位应当提出开挖和修复方案,经相关部门批准后方可实施。

第三十二条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建筑、历史风貌建筑设置牌匾、户外广告等设施应当经城管主管部门批准。

第三十三条公安机关消防机构应当开展古城消防宣传教育,组织、指导消防安全培训。对古城建设工程进行消防设计审核、消防验收、备案、抽查。负责古城公众聚集场所投入使用和营业前的消防安全检查。负责消防监督检查,督促整改火灾隐患。承担火灾扑救和应急救援工作。

第三十四条古城消防设施、消防通道,应当按照消防技术规范设置。

明清历史城区内鼓励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按照保护要求和技术规范统筹改善消防设施,确因古城保护需要,无法按照标准和规范设置的,由公安机关消防机构会同市规划主管部门、相关区人民政府制定相应的防火安全保障方案,并指导相关单位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

明清历史城区内的单位、住户和商户应当做好消防安全工作,按照要求配备必要的消防设施和器材;确保消防、救护等应急通道畅通。

第三十五条体现扬州历史文化内涵的历史地名应当保留,确需更改或者取消的,地名管理部门应当听取有关方面的意见。

第六章合理利用

第三十六条古城利用遵循保护为主、合理利用、弘扬文化、改善民生的原则。

第三十七条鼓励对古城传统文化、艺术、民俗的挖掘、收集、整理和研究。

文物保护单位和古代城市遗址可以通过博物馆、遗址公园、遗址保护棚等形式向公众开放。

第三十八条鼓励依法吸纳社会资本合理利用古城资源、发展旅游等相关产业。

对于利用社会资本保护修缮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和尚未核定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的,可依法在不改变所有权的前提下,给予一定期限的使用权。

第三十九条保护明清历史城区原住居民的民风民俗,鼓励原住居民在明清历史城区居住,利用自有资产依法从事经营活动或者公益性活动。

第四十条古城内鼓励依法从事下列活动:

(一)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和传承、影视作品拍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地方文化研究基地等;

(二)制作、销售旅游纪念品、传统特色产品;

(三)开发、收藏、展示民间工艺品及交易;

(四)经营民俗客栈、特色餐馆等旅游服务;

(五)休闲娱乐业和民间艺术表演。

第七章法律责任

第四十一条违反本条例第二十条规定,未经批准擅自进行工程建设,由建设、城管、文物等主管部门根据各自职责责令改正,并依法予以处罚。

未按照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的规定进行建设的,由规划主管部门依法予以处罚。

第四十二条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一条第三项规定,擅自拆除或毁损文物保护单位、历史建筑的,由文物、城管主管部门依据各自职责责令改正,并依法予以处罚。

违反第二十一条第三项规定,擅自拆除或毁损列入保护名录的其他建筑物、构筑物的,由城管主管部门责令改正,对单位处一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的罚款,对个人处五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的罚款;造成严重后果的,对单位处以五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款,对个人处以一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的罚款。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一条第五项规定,砍伐、擅自迁移古树名木的,由城管主管部门责令停止侵害,并依法予以处罚。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一条第七项规定,在文物、历史建筑上涂污、刻划的,由文物主管部门、城管主管部门依据各自职责依法予以处罚;应当给予治安管理处罚的,由公安机关依法处警告或者二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并处二百元以上五百元以下罚款。

第四十三条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由文物、水利、环保等有关部门依法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改正,并依法予以处罚。

第四十四条违反本条例其他规定的,分别由市规划、文物、建设、城管等主管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依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予以处罚。

第四十五条违反本条例规定,擅自改变或者不执行保护规划的,由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机关对有关责任人和直接责任人给予行政处分。

第四十六条违反本条例规定,相关职能部门及其工作人员不履行监督管理职责,发现违法行为不予查处造成严重后果或者有其他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行为,尚不构成犯罪的由所在单位或上级主管机关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八章附则

第四十七条本条例所称历史风貌建筑是指除文物保护单位、历史建筑和尚未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以外,由市规划主管部门组织申报、市人民政府核定公布,体现扬州历史文化和民俗传统,具有历史特色和地域特色的建筑物。

古建筑设计规划篇10

关键词:建筑设计;城市规划;协调发展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城市规划设计是进行城市建筑的总纲,在进行城市建筑设计时,应遵循城市规划设计的约束,在城市规划设计的指导下进行建筑设计。另外,建筑设计是落实建筑规划的抓手,只有通过建筑设计才能落实城市规划的设计思想,因此,要想建设一个和谐向上的城市发展环境,建筑设计师不仅要考虑建筑本身的功能和个性,还要考虑到对周边环境而后整个城市的影响。

1建筑设计对城市规划设计的影响

1.1建筑设计制约场地设计

建筑设计不仅仅是对单个建筑物体的设计,还牵涉到场地设计问题。场地设计是为满足一个建设项目的要求,在基地现状条件和相关的法规、规范基础上,组织场地中各组成要素之间关系的设计活动。其根本目的是通过设计使场地中各要素和谐,其中,建筑物是场地设计中的核心内容,与其他要素能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具体体现在:从工作内容上看,场地设计即是整个建筑设计中除建筑物单体的详细设计外所有的设计活动,一般包括建筑物、交通设施、绿化景园设施、场地竖向、工程设施等的总体安排以及交通设施、场地竖向与工程设施的详细设计。

1.2建筑设计影响城市规划设计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建筑设计也得到了长足进步。在建筑创作繁荣的同时,也存在着令人担忧的问题,建筑师在建筑创作时往往对人文的关注、对环境的关注不够。存在着一味追求“新、奇、特”,而不考虑建筑物所处的环境问题,往往给城市的景观等带来了负面影响。如北京的长安街,虽然每栋建筑单体都采用了中国最好的设计院和最优秀的建筑师的作品,但往往也是业界人士批判的焦点,究其原因,主要不在于建筑本身造型,而在于对周围环境的忽视,以及强烈的个体表现欲所造成的整体不和谐。

1.3建筑设计特点体现城市规划设计的灵魂

建筑是构成城市的主要物质基础,同时反映出城市文化和历史。每一个拥有悠远文化背景的城市都有其特征显著的建筑物。巴黎的埃菲尔铁塔、凯旋门、卢浮宫和巴黎圣母院。以罗马角斗场为例,古罗马角斗场也称科洛西姆斗兽场因建于弗拉维尤斯掌政时期又称“弗拉维尤斯圆剧场”,他们更重视日常生活的居住和具体的享乐,更为实际,比较注重新技术成果在建筑中的推广和应用。而角斗场则是不折不扣的罗马帝国的雄壮英伟的威力和气势在其中得到古罗马竞技场上血腥残忍的角斗场面似乎告诉人们,角斗士没有任何规则,如果说有规则,那么只有一条,拼命杀死对方,为下一场角斗赢得生存的机会一个角斗场继而延续了古罗马几千年的城市性格。由上足以见证,城市标志式的建筑体现一个城市的设计灵魂。

1.4建筑设计的风格体现城市规划的经济动态

我国的首都北京,是典型的集政治、文化、思想于一身的大城市,其经济的发展依托于故宫、八达岭长城、英雄纪念碑、天坛,颐和园等。这些是北京旅游的圣地,吸引世界各地的游人集聚于此,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收入。还有北京故宫周围的四合院,较为古朴低矮的建筑群,与故宫的形状,颜色,气息远远相映衬。北京没有像上海那样,高楼鼎立,灯火通明,处处透露着现代的都市的韵昧。相反,作为古老典雅的首都,北京的建筑风格要想与时俱进,还要结合传统的历史古都的文化渊源,将现代与传统有机结合,最大化的推动经济的迅速发展。举例说,为奥运会而建筑的鸟巢建筑。北京作为古都,鸟巢的设计独特而新颖,使其即通过了竞标,有表现了其独特的文化蕴含。比如,将千丝万缕的钢条看做橄榄枝,她的结构就像一个盛开的荷花,世界万千的观众集于一场,气氛温和。感觉像是一家人,围坐在一起看电视的温馨场面。“鸟巢”坐落在奥林匹克公园中心,而在区赛后也可以作为市民的公共活动中心。市区的市民可以进行休闲购物、文化娱乐、体育竞事、展览巡览等,逐渐成为标志性的建筑物,也极大地吸引了眼球,继而带动了旅游业以及服务业等其他第三产业的发展。

2正确处理城市规划设计与建筑设计的关系

2.1科学对待城市规划设计

城市规划设计是一种设计社会空间和物质空间健康发展进程的社会实践因此,城市规划设计应该包括从策划到维护的所有内容。在我国一般一个城市规划设计经批准后,要执行十年以上,在批准城市规划设计时一定要采取科学认真的态度。城市规划设计中不但要注重城市的功能分区,交通流线,而且还要注重建筑物的体量、尺度、比例、色彩、造型、材料、空间等。必须强调“城市规划设计最基本的特征是将不同的物体(包括建筑物)进行联合,使之成为一个有机整体,设汁者不仅必须考虑物体本身的设计,而且还要考虑一个物体与其他物体之间的关系”。一个城市建设得好坏与城市规划设计水平的高低有着直接关系,因为城市规划设计是城市建设的基础,也是建筑设计的依据。

2.2建筑设计服从城市规划设计

建筑师在设计单体或群体建筑时,必须考虑建筑的大环境和开发地盘红线内的小环境问题,服从城市规划设计。如希腊的爱琴海上有一座叫伊特拉的小岛,每年都吸引大量的游客,尤其是摄影家和画家,被称为“艺术家之岛”,整座岛上布满了十分简单的希腊式的民居,连警察局、医院、饭店都化整为零,成为民居式建筑尺度。几百年来,岛上的居民始终恪守一个规则,就是所有建筑均不超过三层,所有外墙均为白色,这种热爱自然、相互协调的观点,已经形成了一种设计理念。可见,建筑设计在城市整体规划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建筑设计过程中能否注重与周围环境的协调,决定着最终能否取得良好的效果。

2.3建立建筑设计方案评审制度

重要建筑是一个城市的象征,它的好坏对一个城市的形象影响也是很大的。应该尽快建立建筑设计方案评审制度,组织一些专家对建筑设计方案进行评审,一是看建筑设计方案是否符合城市规划设计的要求;二是对建筑设计方案本身进行评审,看设计思想是否符合设计任务书的要求,只有这样才能选出好的作品。在对建筑设计方案进行决策时,不仅要关注建筑物本身,而且还应关注其是否与周围环境相协调的决策制度,这里的关键是提高管理者的决策水平,把握正确的价值取向,不能把独一无二、标新立异作为取舍的唯一标准。

2.4建筑规划与建筑设计的协调统一

建筑是城市规划的基础,城市规划对建筑设计起着引导作用,通过规划将建筑组合形成有机的建筑群体空间,因此在对建筑进行设计时应考虑建筑规划与建筑设计的协调统一。

2.4.1建筑的整体轮廓上,与周围的现有建筑呼应,立面上虚实对比、色彩处理与环境格调相协调,流线上符合环境的肌理:从人的感觉出发想象建筑局部小环境的处理。通过人的生理和心理需求来感受塑造空间。

2.4.2应有自己的风格,整体性强、简单中体现复杂,不变中起变化。

2.4.3在整个规划设计中要承传历史文脉,用抽象化的手法引用或延续历史的痕迹。最重要的是把视线集中在人的视觉所能及的范围内进行思考,视线所能及范围内着重考虑:高层建筑顶部以及多层不上人屋顶等视线不能及处采用简洁处理,体现一定秩序,满足可能的俯瞰效果,并从墙面倾斜、局部层高处理等来控制人的视线和控制小境。如曲面玻璃可将天空反射向地面,使局部低层或镂空引进阳光等。

3结束语

随着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城市规模不断加大,城市建筑日新月异。城市规划对城市未来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它起着协调城市各方面发展,对城市空阎布局、土地利用、重大设施建设等进行综合部署和统筹安排的作用,集中体现了国家意志和人民利益。建筑作为城市的重要构成要素,不仅仅能反映出城市文化和历史,重要的标志性建筑也是一个城市的象征,它的好坏对一个城市的形象会产生很大影响。所以在建筑方案设计时不仅要关注建筑物本身,而且还应关注其是否与周围环境相协调。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