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竞技体育现代社会价值十篇竞技体育现代社会价值十篇

竞技体育现代社会价值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2:34:23

竞技体育现代社会价值篇1

关键词:竞技体育;价值取向;教育价值;终身体育

体育价值取向随着社会的发展发生着变化。我国学校体育的发展经历了百余年的发展历程,不同历史时期的学校体育教育价值反映了该时期学校体育的价值追求、判断与选择。对我国体育价值取向的变化过程进行辩证分析,有助于学校体育教育价值发展的总结,树立科学的学校体育价值取向。当前,学校体育教育价值取向已经逐渐摆脱了政治为主导的影响,逐渐回归体育运动的内在要求层面,以关注人的自身发展为要务。

一、体育价值取向的概念与现代体育的功能

人类活动都蕴含着不同的价值取向和标准。价值取向本身属于一种价值理念,是个体在实践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价值倾向性,是个体具体的价值立场和观点。体育价值取向是指主体根据体育对其自身及社会的意义或重要性进行评价和选择的原因、信念和标准。[1]体育不仅是人类自身的专门活动,能够满足人类身体发展需要和精神需求,而且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是人们的特殊价值追求活动。体育领域的价值问题在追求真善美的价值理想和目标中具有独特的地位。竞技体育是人们参与体育活动的一种方式,以竞争为手段,通过某种体育项目挑战以促进个体实现超越自我的过程。体育价值取向蕴含的理念和竞技精神,体现了体育的深刻内涵。体育价值取向体现了体育与个体需求之间的关系,受主体和客体多重因素的影响,具有导向、教育、激励的功能。现今时代,充分发挥体育价值取向的功能和作用,有利于体育的健康、良性发展以及社会的和谐进步。体育价值取向具有导向功能。对当前社会个体来讲,体育价值取向引导个体积极参与体育锻炼,提高身体素质;对整个社会来讲,体育价值取向能够引导社会塑造良好的主流价值观,促进公平竞争理念和人文精神的传播;对体育事业的发展来讲,价值取向对体育消费、体育市场起引导作用,引导人们进行积极健康的体育消费,促进体育事业的健康发展。体育价值取向具有教育功能。体育的教育作用体现在其对文明健康生活的倡导,是进取拼搏精神的写照,对健康意识的传递。在学校教育中,体育价值取向的教育价值更为明显,向学生传递健康、积极向上的体育精神,倡导人们树立终身体育观念和健康第一的意识。体育价值取向具有激励功能。当前体育价值取向激励并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个体的发展离不开健康的身体,身体健康是个体发展的前提,现代体育教育价值重视人的发展。体育价值取向发挥着“以人为本”的重要作用,激励人们不断奋发向上,体现了和谐社会的建设要求。

二、我国竞技体育价值取向的流变

体育价值取向具有历史性和时代性的基本特征,在历史长河中逐渐积累和沉淀。竞技体育价值取向的流变紧跟时展的步伐,随着社会的不断演化而发展。

(一)由生存需要向发展需要转变

我国竞技体育经历由原始时期———农业时期———工业时期的流变。原始狩猎时期,人类与自然界实现了分化过程,但仍呈现出一种混沌状态。满足自身生存需要是人类最基本的价值取向。这一时期竞技体育包含跑、跳、投掷等简单形式。到农业自然经济时期,人们已经开始对自身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个体的自我实现和行为导向更加趋向于群体化。这一时期的竞技体育逐渐意识到个体的发展需要。但是,由于受封建等级制度的限制仍较为狭隘。当进入社会工业时代,个体的价值也备受重视,主流价值观上更加注重个体主体性的重要地位。[2]在这一时期,竞技体育以现代奥林匹克为代表,强调公平、公开,是具有教育意义的体育活动,对增强人们体质,弘扬体育精神有积极作用。

(二)由工具理性向以人为本转变

竞技体育精神是社会发展的反映,在不同历史时期发挥着不同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竞技体育进入全面发展阶段,逐渐形成了中华竞技体育精神。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以及西方文化的大量涌入,我国竞技体育中出现一些不和谐的思想和错误的价值取向,如商业化、政治化、功利化等。这对竞技体育健康持续发展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面对竞技体育发展中面临的诸多问题,如何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成为竞技体育今后发展的大问题。如何以实践活动为出发点,在满足现阶段我国竞技体育发展需要的同时也能保障其持续发展值得探讨。突出强调社会需求的“工具论”在一定的历史时期使我国竞技体育取得了辉煌成绩,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工具理性价值取向的弊端日益暴露,金牌至上、举国体制、盲目崇拜等取向是与体育精神相违背的。“以人为本”价值取向的提出是竞技体育价值取向的重大转变,该价值取向指导下,要求注重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强调充分发挥人的创造性和主体性作用。随着价值取向多元化趋势的明显加强,树立正确的竞技体育价值取向对于体育事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人为本”价值取向中蕴含的人文精神是我们现代社会所需要的,是现代竞技体育改革的指导方向。国家体育总局要求建立符合中国实际的竞技体育机制,以形成国家和竞技体育的合力,这是符合社会发展和体育发展规律与要求的。推行竞技体制改革,坚持科学价值取向,摒弃金牌至上的功利心理,才能真正实现以人为主体的体育精神,促进人的全面与发展。

三、我国学校体育教育价值取向的选择

(一)学校体育教育与竞技体育的关系

学校体育与竞技体育拥有相同的本源,在本质上看二者是关系十分密切的文化种类,拥有许多共同的特质。首先,表达方式相同。无论是学校体育还是竞技体育都是依靠肢体语言,通过各种各样的练习达到一定的效果。其次,都具有比赛倾向。竞技是一种体育精神,学校体育教育中同样蕴含这一精神。最后,价值目标相同。现代竞技体育坚持以人文本,学校体育教育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其根本目标都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学校体育教育与竞技体育经历多年的发展,虽然拥有很多相同之处,但在体育目的、内容、方法、管理等方面均有差别。首先,目标和侧重点不同。学校体育教育更加注重学生健康体质的培养,引导学生终身体育意识,而竞技体育更加注重“竞技”,具有职业化和专业化特点。其次,教育对象不同。学校体育教育以学生为主体,竞技体育以少数运动精英为主体。最后,训练方法、时间、内容等均有不同。学校体育受时间限制,体育教学内容也以娱乐和引导为主。竞技体育的训练内容更专业,训练强度大,是针对运动员的系统训练。

(二)学校体育教育价值取向的发展

学校体育教育伴随历史的发展在不同阶段表现为不同的内容和形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体育作为国家建设的一部分,学校体育也为国家建设服务。20世纪60年代,结合国内形势需要,学校体育教育实施军事化管理。20世纪80年代初期,学校体育价值取向多元化,出现学习技术与发展体质之争。20世纪90年代后期,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学校体育发展也面临改革。进入21世纪,“健康第一”“终身体育”思想成为学习体育教育改革的主要方向,学校体育教育更加注重以学生中心、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当前,学校体育教育价值取向进一步呈现出以下两个特点。其一,个性化发展取向。学校体育教育要求与现代教育理念的价值取向相符合,探索满足不同利益主体和教育理论的方法,以期实现价值取向的利益最大化。现代教育理念主张学生的个性化培养,体育学科是实施个性化教学的理想选择。体育课程资源选择越来越具个性化,针对不同区域、不同学生开发的个性化的体育项目,甚至成为学生的终身体育爱好。其二,终身化发展取向。现代学校体育教育更加注重学生兴趣和热情的培养,鼓励学生的特长发挥,建立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学校体育教育以终身教育理念为指导,着力于学生的身心发展,培养健康的生活习惯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三)影响学校体育教育价值取向转变的因素

竞技体育价值取向的流变与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息息相关,同时也对学校体育教育价值取向产生了直接的影响。当前学校体育教育价值取向向多元化方向发展,以尊重人、以实现学生的身体健康为主要宗旨,学校体育教育除了学生体育技能的培养外,更加注重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灌输。全面分析学校体育教育价值取向的影响因素是确定价值取向选择的依据,对于学生树立科学的体育价值取向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社会环境因素。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突飞猛进,国际地位也显著提升,民族自豪感也油然而生。近年来,网络等新媒体的发展,人们对世界的认识受到多重因素的影响,大学生的体育价值取向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随着我国全民体育运动的开展,愈来愈认识到体育的重要性,更多的大学生参与到体育锻炼中,感受体育运动精神,传递正能量。政治制度因素。政治制度不仅决定了学校体育的基本理念,而且直接影响着学校的办学宗旨。国民的身体健康是祖国未来发展的强大动力。我国政治制度要求学生体育教育价值应坚持多元化的目标,强调学生个体中心地位。[3]经济发展因素。经济水平提升为终身体育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随着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显著改善,生活需求也随之发生变化。现代社会,人们更趋于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健身运动成为时尚潮流。学生的体育教育价值也发生着转变,许多学生将体育运动作为兴趣爱好来培养。民族文化因素。我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对精神文明建设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当今学生体育教育价值也必然受到传统民族文化的影响,爱国主义精神、和谐竞争精神、以德为本的务实精神,都深刻地影响着学生的体育教育价值取向选择。

四、学校体育教育价值取向转变的引导

虽然现代学校体育教育价值取向发生了转变,开始注重学生个体的发展,但是学校体育教育实施过程中仍然面临观点认识、教学方法等方面的问题和阻碍。为此需要我们根据合理的价值取向回归教育的本质原则,结合我国当前学校体育教育的基本情况,创新与继承,全面推进学校体育教育改革。

(一)遵循学校体育教育价值趋向

以学生为本的发展观和对健康生活方式的追求是学校体育教育价值发展的两大趋向。促进学生体育素质的全面提升是学校体育教育的重要任务。首先,以学生为本的发展观。社会的发展根本目标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也是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的。[5]当前,学校对学生的培养和教育,更加注重学生个性化的发展。体育教育自身价值的实现体现在其对学生的价值导向作用上。坚持以学生为本,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顺应学校体育教育发展趋势和潮流的。其次,追求健康的生活方式。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更加关注健康和生活质量的提升。体育教育更多地体现为一种休闲娱乐的方式,学生体育教育的培养更加注重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学生个体之间存在差异,学校体育教育价值也应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和兴趣,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精神和价值取向,养成体育锻炼习惯、追求健康生活方式。

(二)发挥学校体育教育价值取向的引导作用

第一,促进竞技体育与学校体育教育的有机结合。从竞技体育的发展流变,可以看出竞技体育对人们养成积极向上、努力拼搏、坚持不懈等品质有积极作用。学校体育教育可结合竞技体育精神,发挥竞技体育的激励、引导和教育功能。开展学校运动会、鼓励学生参与体育竞赛等,帮助学生形成清晰的自我认知。竞技体育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而且能够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第二,发挥体育课程价值取向的特殊作用,树立学生健康理念和终身体育意识。体育课程对学生价值取向的选择有引领和辐射作用,现代课程以科学价值取向和人文价值取向为基本取向。[6]学校体育应明确育人目标,发挥课程在学生身心健康、综合素质提升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加强体育教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新教学形式,提高体育教学质量。第三,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校园文化建设对学生体育价值取向的形成有直接影响,轻松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是学生学习的有力保障。学校的校园文化传递着该校的教育文化价值,在无形之中影响着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校园文化建设可通过丰富的体育活动形式、体育教育管理理念、校园体育文化等方面实现。综上所述,不同历史时期的学校体育教育价值反映了当时学校体育的价值追求、判断与选择。辩证分析我国竞技体育价值取向的变化过程有助于学校体育教育价值正确取向的树立。体育价值取向具有导向、教育、激励的功能。充分发挥体育价值取向的功能和作用,有利于体育的健康、良性发展以及社会的和谐进步。学校体育教育价值受多重因素的影响,包括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在多重因素的影响下,学生的体育价值趋向多元化,学校体育教育价值取向应从“社会主体”向“个人主体”转变,体育教学应坚持以学生为本,将健康意识和正确的体育价值取向传输给学生。

作者:王党生单位: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

参考文献:

[1]苗志文,张帆.我国竞技体育价值取向的转变[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4(7):125-126.

[2]体育史教材编写组.体育史(第二版)[m].北京:高教育出版社,1996:178-184.

[3]王岗,王铁新.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文化审视[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5:117.

[4]王圣,杨刚.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价值取向与整合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06(7):22—25.

竞技体育现代社会价值篇2

1 体育价值观概述1.1 体育价值与体育价值观体育价值是体育对主体(人与社会发展及人类文明延续)所呈现出的意义,既有静态的体育价值现象,也有动态的体育价值冲突和体育价值变迁;既有手段性体育价值,也有目的性体育价值。随着时间的流逝,体育对人及社会所呈现出来的意义是变化的,这就是体育价值变迁。例如,在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体育对社会的意义在于培养体格健壮的劳动者以从事社会生产;进入后工业社会后,体育价值的重心开始向提高人们身心健康水平、丰富社会文化生活、振奋民族精神、推动经济发展等方面倾斜。体育对人与社会发展及人类文明延续呈现出来的意义,除了作为手段满足社会的发展需要外,更重要的是要实现体育自身的意义,促进人及人类自身的发展,这才是体育价值的直接指向。体育价值观是对体育价值及体育价值关系的整体的、根本的看法、观点和态度,也就是对体育与主体(个体、社会和人类)发展的特定关系的根本认识,包括体育对主体需要的满足程度的认识,同时,还包括对主体存在和发展所具有的功能属性以及主客体相互关系的特定效应等方面的认识。体育价值观是人类价值观在体育方面的具体化,是人们对体育感知、认识的重要内容,是指导、支配和评价体育行为和功效的核心观念。1.2 体育价值观的内容体系体育价值观的研究应以体育理论和体育实践为基础,以价值理论为支柱,结合本体论、认识论的研究,全面地、有层次地、深入地进行。根据课题的研究任务,从目前对体育价值观研究的现状出发,初步构建体育价值观的内容体系。从横向来分析,体育价值观可划分为体育教育价值观、体育竞争价值观、体育休闲价值观和体育经济价值观。这4种形态的体育价值观虽然都可以作为独立的研究对象,且各具特色。从纵向来分析,体育价值观分为生物体育价值观、三维体育价值观和人文体育价值观。这3种形态的体育价值观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人们对体育价值及体育价值关系的认识状况。从价值结构上看,体育价值观涉及体育价值方向、体育价值标准、体育价值竞争、体育价值实现手段等诸多内容。当前,应进一步完善体育价值观体系,牢固树立以人的发展为中心的体育主导价值观,加强宣传,使健康的体育价值观植根于大众心中,推动体育的可持续发展。2 从中、西方体育价值观的比较看中国体育发展趋向2.1 人与社会的协调发展观是中国体育发展的地域坐标科技发展让人类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某些“文明疾病”、“都市疾病”广泛蔓延和爆发,大面积的环境污染、生态失衡威胁着人们的生存条件,各种心理障碍和疾患成为多种人群的高发病、多发病。解决身心健康问题的最好办法就是动员人们积极参与体育运动。因为,健身运动、消遣娱乐是治疗亚健康状态的最积极有效和最方便廉价的手段。人们对于体育的需要以及由需要产生的心理欲求,是参与体育运动的心理内在过程的起点,也是启动体育生活化发生、推动体育生活化发展、制约体育生活化进程的主体的内在的原始动力。从这个意义理解体育运动的价值,可以把体育运动当作一种不可或缺的生活需要,在这样的大前提下,体育生活化就显得愈发重要。未来学家预计,21世纪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热点将从物质转向精神,精神消费将成为人们未来生活的重要内容。这一趋势将使体育所特有的精神文化价值被人们重新认识和开发,并显示出无比诱人的魅力和无限广阔的前景。西方文化的真谛在于求变,核心思想是“无物不变”,而变化永无停顿,尤其是美国这样一个移民国家。在美国人的心目中,变化体现出不断打破常规、不断创新的精神,人们永远不满足他们已取得的成就,不盲从传统的秩序,更不甘受制于家庭、经济、教育乃至个人能力的条件。美国人求变的价值观念还表现在他们不同形态的活动方面,包括职业、社会地位、地域等多方面的流动。美国历史的每一章节都充满了某某人如何从一地迁徙至另一地、某某人如何从社会最低层或最卑贱的职业升迁至社会地位较高的职业之类的传奇故事。这种在社会意义上的“挪动”,为更多的人带来了钱财、更多的闲暇,也带来了更多的运气。由于受经济全球化的影响,提供体育服务产品的体育产业正在加速实现着体育资源的国际化。以优惠的条件和“看得见的事业”吸引国外高水平教练员、运动员,已经成为当代国际体育的常规做法。20世纪90年代以来,原苏联和原东德已有几千名高水平运动员和教练员流入西方,欧洲、美国和澳大利亚成为最大的接收和受惠国,典型例子是前苏联游泳功勋教练图列茨基到澳大利亚,几年中将澳国家队带入世界一流水平,现已超过俄罗斯。此外,中国的乒乓球、体操、跳水和羽毛球运动员、教练员几乎遍布全球,姚明到nBa打球等,都是这种世界范围内人才流动的体现。民族化、地域化是前工业社会中体育活动的主要特色之一,在现代社会中,各国体育之间在活动内容和方式上的差异已经越来越小,体现出强烈的同一化倾向。不仅世界性和国际、洲际性体育赛事越来越多,而且,它们与各国的体育赛事越来越紧密地形成为一个层次分明、层层衔接的整体。与此同时,那些没有被纳入现代国际竞赛体系的体育活动,特别是那些只在较小范围内流行的少数民族的体育活动,正在因被边缘化而迅速衰落。2.2 协调发展的价值取向是中国体育发展的准确定位体育既是人类创造和从事的社会文化活动,也是服务于人、促进人类发展的重要工具。随着社会物质产品的不断丰富和人们闲暇时间的增加,各种新的社会现象不断涌现。中国传统体育价值观与西方体育观的结合,正好迎合了这一趋势。著名的未来学家格雷厄姆•莫利托在“全球经济将出现五大浪潮”一文中指出,到2015年,人类将走过信息时代的高峰期而进入休闲时代,休闲将成为人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毋庸置疑,休闲已成为我们这个时代重要的特征之一和社会文化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休闲代表着一种新的价值观。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使未来的社会以史无前例的速度变化着,休闲也将成为人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将带来两个变化:第一,人们的工作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提高效率的同时,人们也将有更多的闲暇时间;第二,随着经济全球化、网络化的到来,文化之间的相互融合相互渗透也会在越来越多的方面体现出来。在西方发达国家,人们往往把从事休闲产业的人誉为“亲善大使”,因为,他们既运用智慧,又付出爱心,以一种特殊的品质和技巧传递爱的精神,帮助人们找到真正值得参与的活动,使这个世界变得安全、温馨和美好;使人在休闲中既丰富思想,又陶冶情操;使人的生命既丰富多彩,又获得价值的提升。可持续发展对世纪转换中国体育价值取向,无疑是具有“范式变革”的意义,最突出的是确立协调为本的发展观念。20世纪90年代后,我国体育界明确提出了“三个协调发展”的思路,即体育与经济协调发展、体育与教育、文化等的协调发展、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的协调发展。这反映了我们对体育内、外部关系认识上的深化,其思路与可持续发展观是一致的。纠正体育发展价值向度的偏离,需要人类自己作深刻的反省。人类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创造奇迹不是体育的惟一,不应把体育的发展和人的发展人为地割裂与分离,体育发展成果应完全真正地为人、属于人、有利于人,这才是发展体育的目的和意义。在这种强调“以人为中心”的发展中,体育只是实现人们众多愿望——健康、友谊、娱乐、活力、竞赛的一种手段。人类对新世纪所有的憧憬都体现出一种渴望和平、稳定、健康、长寿、美满的情结,新世纪将是一个比任何时候都需要体育运动和健康的世纪。将人置于体育发展的中心是21世纪体育发展的必然选择。活力、和谐将成为贯穿人的一生的追求,健康休闲将使人类生活变得更加多彩多姿。“生态奥运会”、“绿色奥运会”将不再是口号,竞技体育的运动成绩和经济效益之外,环境亦将成为组织者的重要着眼点。北京举办2008年奥运会将举办与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提出“绿色奥运、人文奥运、科技奥运”的三大理念,这一理念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和高度评价。为了保持21世纪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为了人类的尊严,人们向兴奋剂宣战,药检将向更公开、更负责任、更具监督作用的方向发展;运动健身器械的设计将更多地融入“以人为本”的理念,不断推出更符合人体结构的高科技新产品,以达到有效、安全,舒适和操作简单的目的;健身与休闲相结合的现代体育俱乐部将是未来大众体育发展的主流;清新的空气、良好的环境,以不破坏自然环境的质量和生态平衡为目标的“绿色体育”将是21世纪体育发展的主要潮流。2.3 人文关怀是未来中国体育发展的方向无论在西方还是在中国,对人的关注总是置于非常重要的位置,尽管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个人的关注从属于对集体的关注之中,西方的对人关注有个人主义的倾向,但不管怎样,在现代社会,对人的关注立足于人的个体价值,对人价值的突出,对人价值的尊重,也将是体育发展的必由之路。“以人为本”发展观的提出,标志着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发展观念的重大革命,是社会发展观演化的新阶段,体现出经济社会的发展与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发展相一致。特别是进入21世纪,迎面而来的将是一个现代化科技和生产力快速发展的新时代,人类作为发展的主体和中心,其全面的发展将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健康体魄是“人的全面发展”所依附的基础。健康、长寿是人类发展的基本标志,新世纪的体育事业将融入“以人为本”的基本发展理念,成为人类社会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中的一项重要事业。中国体育应立足于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性,来确立自身的价值取向,社会发展的进步,说到底是作为历史行进主体的人的进步,是为一切人的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把人的发展作为社会发展的目标,现已成为全球性的共同认识。作为社会组成部分的体育,将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世纪的最高命题,其根本意义在于,认识到了体育自身的价值,摆脱了长期以来自觉或不自觉地限于“工具”的局限性,工具的价值取向弱化,人本价值取向强化。这一趋势已在目前发生着变化并显露端倪。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必然导致体育价值观念的变革。体育以人为本,是新世纪体育要弘扬的一个重要的价值观念。新世纪的体育发展将体现“以人为本”的当代主题,成为人、社会和体育自身可持续发展的积极动力。3 新时期体育主导价值观的确立3.1 体育价值观多元化的形成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我国社会转型的实践进程,社会价值观日益显示出差异性和多样性。首先,在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逐渐融入世界市场经济的开放体系中,政治、文化以及人们的价值观念日益从封闭走向开放,相互之间的交流与互动逐渐加强,使各种意识形态和文化背景下的价值观相互交融和共存,表现为文化与经济‘一体化’的态势与日俱增,且文化功能日益膨胀,对社会生活形成了广泛冲击。其次,我国现代化建设所形成的社会转型期为中国社会价值观的多元化奠定了基础。一方面,社会转型引发的新的经济生活为人们提供了价值选择的广阔空间,它推动着人们在以往经济形式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社会政治理念不断发生变化,特别是对传统价值理念的核心和主导信念发生了很大的转向;另一方面,社会转型导致了主导价值观转向背景下不同价值心态的共存局面。作为意识形态的价值观具有相对独立性的特点,其发展变化同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具有不完全同步性。传统的价值观还存在并制约着人们,而新的价值观又在冲击着人们,不同的价值观同时并存,给了不同价值主体选择的自由和责任,不同主体的不同选择自然呈现出多元的态势。体育价值观的多元化与其赖以生成的社会密不可分,是其所处的时代和社会发展阶段的必然反映。从我国体育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历史可以看出,体育价值观多元化的形成经历了以下几个不同阶段:1)体育属于上层建筑,是教育的组成部分。“体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是这一时期体育的突出特点;2)体育属于自然科学范畴。1978年谢琼桓在《体育工作情况反映》上发表文章指出,“体育是一门自然科学,属于生产力范畴”,针对体育属于上层建筑的论断提出质疑,在体育界引起很大反响。在随后的讨论中,逐渐形成了“真义体育观”和“大体育观”两相对立的体育价值观,至今在体育界还存在一定的影响;3)体育的文化属性确认。20世纪80年代中期,社会上掀起了“文化”的大讨论,推动了我国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在体育概念的大讨论中,人们认识到体育的社会、文化属性,从而开始在社会科学范围内开展体育研究;4)体育的科学价值与人文价值的统一。1994年《读书》杂志发起了一系列关于“人文精神”的讨论。社会转型中人的发展问题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终身体育、以人为本的体育、人文奥运等体育领域的深刻变革,都直接或间接地反映了“人文精神”大讨论对体育领域产生的影响。随着“人文体育观渐近,生物体育观淡出”这一观点的提出,引发了人们对“生物体育观”与“人文体育观”相关价值问题的激烈讨论。#p#分页标题#e#随着科学发展观的确立,关于体育价值观的争论最终形成了以人文体育观为主导价值观、体育的教育价值观、健康价值观、竞争价值观、休闲价值观、经济价值观等多元化的体育价值取向并存的局面。体育价值观的多元并存表明了社会的开放程度、人们体育行为选择的自主自由程度和其丰富性、多样性。体育价值观作为社会价值观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在社会价值观多元化的影响下,日益显示出差异性和多样性。体育价值观多元化是在当今多元文化融通与交汇的现实趋势下形成的。3.2 当代体育价值取向的特点3.2.1 人本化:以人的发展为核心的体育价值取向把人的发展作为社会发展的目标,现已成为全球性的共同认识。1994年3月我国政府的《中国21世纪议程》白皮书指出“以人为本位”,从而把人的发展问题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社会学者认为,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一切发展行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抓住了社会发展的实质,同时,也囊括了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3.2.2 工具理性向价值理性的转变在实践领域,工具理性向价值理性的转变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教育部在2003年对全国11万多名大、中、小学生进行的体质监测中发现,学生的运动素质下降,近视率居高不下。反观学校体育,不论小学、中学和大学,体育都是必修课;在初中升高中的考试中,体育课还有30分的权重,可见学校对学生体育的重视。但由于在体育问题上,人们的价值观一直带有很强的工具理性色彩:或者是为了“争光”,或者是为了“升学”,没有摆脱把体育作为手段,人作为实现社会目的的工具这样的思维惯性,而事实上,人才是社会活动的终极目的。19世纪英国公学有一句很著名的口号就是:“滑铁卢战役可以在伊顿公学的运动场上取胜”。这样的体育价值观虽然将体育的价值强调到了很高的程度,但这样的体育仍然把人充当了社会目的的工具。因此,从工具理性向价值理性转化的体育价值取向的转变,需要确立以人的发展为中心的价值取向,这是时代赋予体育价值取向嬗变的新的动力。3.2.3 从注重科学价值向科学与人文相融合的价值取向转变在科学完备地认识人的基础上,体育的发展旨在谋求人作为主体的潜力和创造力的发挥,而不仅仅局限于对人的身体的训练或养护。也就是说,体育对人的主体价值和独立人格的促进,不是抽象的概念,它体现在体育对人的生物有机体的物质关怀上,更体现在体育对人的内心世界和精神世界的价值关怀上,这一要求促进了体育价值取向朝着科学与人文相融合的方向发展。在现代以人为本的社会发展观的指导下,社会对人的价值的认识得到根本性提升,认识到人既是生物个体,又是社会个体和具有内心世界的精神个体,因而,在做法上不是强制而是引导人们对体育由理解到产生需要,着眼于使个体能够主动地参与体育,实现体育对人的身心改造的作用。前一种做法对人的认识,是从生物体育观出发,强调人的生物属性,因而,在体育中缺乏对人的精神关怀,而使体育活动的个体产生“身顺而心违”的负面影响;后一种做法,尊重了人的主体价值和独立人格,在体育认识上实现了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的统一。3.2.4 注重“社会本位”与“人本位”相统一的体育价值取向生物体育观是“社会本位”时代的产物。西方社会学创始人孔德认为,真正的个人是不存在的,只有人类才存在,因为,不管从哪方面看,个人的一切发展,都有赖于社会。这种思想代表了社会本位的主流观点。绝对的社会本位强调非个性化的社会化,强调个体对社会规范的服从,主张把个体消融在整体之中。在这种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中,形成了个体对社会的依赖性和消极适应性。与之相对的是,绝对的个人本位主张人的活动应以个人价值为中心,应主要根据个人自身完善和发展的需要决定体育的目的性。因此,个人本位否定社会制度的权威,反对社会对个人的束缚,将人视为万物的尺度,强调个人自由权利的至高无上。在体育领域,个人本位与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同时存在,并交织在一起。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对个人与社会发展关系的重新定位,使社会价值取向越来越注重人作为个体的价值实现,由此影响到体育的价值取向趋向于“社会本位”与“人本位”的统一。3.3 当代体育的主导价值观主导价值观是以多元价值观的存在为前提,在人们的价值观念体系中处于主导、支配地位,体现价值体系的基本方向,统摄其他价值观念,反映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内在要求和趋势,规范行为、稳定秩序,提供精神动力支持的核心价值目标和价值导向。在价值观多元化基础上建立的主导价值观,是一个复合体,是众多合理价值取向的总合。这个总合,必须坚持宽容和批判的原则。宽容是以承认多元化的价值观的合理性为前提,体现的是一种平等精神;批判不是专制,不是以一种高高在上的价值观来压制其他的价值观,而是不同价值观在平等基础上的竞争和对话,体现的是宽容的原则性。在新世纪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影响下,形成了以人文体育观为主导价值观,多元体育价值观并存的状况。“人文体育观”通过对多元体育思想的反思,在批判和宽容的原则基础上形成了对体育价值观的全面认识:1)通过对以往建立在抽象的人性意义上的人文体育观的反思,形成基于对现实的、完备的人及其人性的理解的体育观念;2)通过对以往相互对立的唯科学主义体育观的反思,形成科学与人文相融合的体育观念;3)通过对以往基于“工具理性”所形成的工具论体育观的反思,构建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相补充的、以人为本的体育观念。人文体育观作为当代社会的主导价值观的确立,并不排斥多元价值观的存在,而是作为多元价值观的共同价值基准来反映社会所提倡的占主导地位的价值观,进而影响人们和引导人们的价值取向。社会生活作为体育价值观产生的根基,它的多样性决定了体育价值观必然反映出处于一定经济利益中人们的需要和利益,决定了体育价值观的多样性。我国体育价值观的嬗变,正是在经过了从生物体育观向人文体育观的历史性转变后,形成了在以人为本的价值导向基础上,体育的教育价值观、健康价值观、竞争价值观、休闲价值观、经济价值观等多元化的体育价值观并存的局面。人文体育观作为体育的主导价值观,是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内容,以尊重人作为完备的个体的价值实现为价值取向,以实现人的全面现代化作为当代人文体育观的实践目标。人文体育观反映了当代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价值取向,在体育价值观念体系中处于主导性和支配地位,体现了当代体育价值体系的基本方向,反映了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和趋势,对规范人们的体育行为、引导体育健康平稳的发展,提供了核心价值目标和价值导向。在人文体育观的指导下,衍生出多元化的体育价值观,如从全民健身的角度出发形成的健康价值观、着眼于学习化社会中人的终身体育学习的教育价值观、关注并满足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条件下人的发展需要的休闲价值观,以及旨在救治把人当作“金牌机器”的竞技体育的严重异化现象的竞争价值观。由此可见,人文体育观作为当代体育的主导价值观的存在,并非完全消解人们之间价值观念的差异,而是具有统领和规范日趋多样化的体育价值取向,通过对各种现行的体育价值观的批判和整合,从而确立一种为社会绝大多数人所普遍认同的体育价值观的作用。同时,多元体育价值观的存在,使体育的价值取向包含多层面、多等级的价值目标和价值追求,形成了一个完善的价值体系,满足处于不同社会阶层、不同利益群体的体育价值追求。人文体育观的确立,使体育的价值取向重新定位为“以体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体育为人人,健康为人人”的观念渗透到体育发展的方方面面,现代体育发展成为以人为本、全民参与的专门性社会活动。与此同时,中国经济社会的转型将为体育提供前所未有的发展平台,也对体育事业提出了更新、更高的发展要求。随着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现代化进程逐步推进,以人的发展为核心的人文体育理念也将会为现代竞技体育、学校体育、社会体育领域带来显著而深刻的变革,进而形成以体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新局面。4 新时期体育的多元价值观辨析4.1 体育的教育价值观与体育发展体育的教育价值观,就是人们对体育在改造人或社会群体的思想观念和社会行为中的积极作用的认识,是关于体育在培养人、改造人方面的价值判断和基本观点。正确的体育教育价值观有利于促进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有利于推进我国体育事业的现代化进程。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体育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关注体育,参与体育,体验着体育所带来的乐趣。体育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也改造着人们的认识。因此,在新的社会形势下,探讨体育在促进人们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引导人们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培养现代人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培育民族精神等方面的积极作用,研究当代中国体育的教育价值观,有助于为当代中国体育事业的科学发展提供理论依据,从而更好地实现体育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教育价值。增进健康日渐成为体育的核心教育价值,体育参与的全民性空前提高。在以人为本的小康社会,增进人们的身心健康,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日渐成为体育的核心价值。伴随着小康社会建设进程的不断深入,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现象逐渐得到有效解决,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和健康水平受到空前的重视。在温饱问题解决以后,健康生活成为人们普遍关心的首要问题。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坚持终身体育锻炼和养成讲究卫生的良好习惯对于健康和长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进而有助于自我实现和发展。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在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在竞技体育取得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后,人们更加关注体育参与的全民性,更加注重实现体育的健康促进价值。“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在学校教育中得以落实,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协调发展,贯穿于体育课程实施的全过程,学生的健康状况得到改善。全民健身体系日益完善,体育参与的全民性得以实现,农民体育和外来工体育受到重视,体育有效地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使人们更加安居乐业。在继续强调运动员努力拼搏为国争光的同时,金牌意识有所淡化,人文关怀日趋浓厚,运动员本身的身心健康受到关注,金牌和荣誉的健康代价越来越小。体育的社会功能发生改变,群育功能受到重视。小康社会的体育更加关注人的社会化,强调通过体育活动提高人们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促进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学校体育在人的早期社会化中所具有的独特作用受到关注,掌握生活技能,进行社会行为规范教育,促进学生个性的形成和发展,被纳入学校体育的目标体系,并得以贯彻落实。竞技体育强调为全体社会成员树立健康向上的榜样,倡导有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社会价值观念。“中华体育精神”得到升华,体育发展注重弘扬与培育民族精神。面对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被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以爱国主义为核心,以自强不息、奋发进取为基本特征,以“为国争光、无私奉献、科学求实、遵纪守法、团结协作、顽强拼搏”为内容的中华体育精神升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步入小康社会,全国各族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健身意识及需求日渐增强;具有浓郁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得到快速发展,有效地提高了全国各民族的健康水平,丰富了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增强了民族凝聚力;强调课程内容选择自主性和灵活性的新课程全面实施,武术等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以其独特的魅力受到广大学生的喜爱,武术培育民族精神的功能得到实现。2008年北京奥运会成功举办,中华体育精神得到全面展示,奥林匹克精神与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碰撞与交融,竞技体育成为宣扬先进体育文化和培育民族精神的主阵地。民族体育进一步发展,社会体育进一步普及,民族认同感进一步增强。4.2 体育的竞争价值观与体育发展体育竞争价值观是个体主体和社会主体在对体育认知和满足自身需求时所获得的对竞争的认同或满足。体育竞争价值观是体育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体育竞争属性对个体主体或社会主体有用性的反映。研究体育竞争价值观可以通过体育的公平、公正、规范的竞争引导个体确立符合社会的先进价值观,从而对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在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向前发展的过程中,体育的发展必将成为人们生活方式改变后的一大发展领域,将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的需求而加快发展。国家必将会更进一步重视体育工作,以更高质量的体育来充实人们闲暇时间增多后的消费需求和精神需要,同时,国家也需要通过体育的竞争价值来引导和培养人民形成正确的竞争价值观。从体育竞争价值观与竞技体育的发展来看,竞技体育首先应继续实施“奥运争光计划”,创造优异的竞技体育成绩,提升国家国际地位,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其次,加强全国竞赛体制和机制改革,形成有利于后备人才培养的竞赛体系,应开展各个层面、多种多样、满足不同群体、不同爱好的竞技比赛,使体育竞争价值在各种人群中能得以普及认识;第三,要严明纪律,净化赛场,弘扬体育道德,丰富人们精神生活,倡导先进、积极的竞争价值观。竞技比赛要遵守规则、遵守体育道德,宣传和树立维护公平竞争、遵守规则、恪守体育道德的典型事例来影响公众价值观的形成,来创造社会精神文明,从而提高国民的素质和推动社会的发展。从体育竞争价值观与社会体育的发展来看,社会体育要大力推广“全民健身计划”,实现二期工程目标;继续办好全国体育大会以及各类群体竞赛,以竞赛为杠杆推动群众体育事业的发展;加大对全国群众体育先进集体和个人的表彰。未来群众体育的发展要注重提高水平,注重加深文化内涵,注重渗透价值观的培养。应构建多层次的群众体育竞赛体系,如全国的体育大会,各省、市级别的、各社区的、各街道的、各单位的体育竞赛等等。制定特殊的竞赛规则,以适应群众体育的特点,便于增强大家的凝聚力,培养大家团结协作、共同拼搏的精神。从体育竞争价值观与学校体育的发展来看,学校体育要从多方面进行改革,以体现体育的竞争性特征。学校体育课程标准的内容实施中要注意突出技能的教学,体育教学方法的选用要突出和运用竞争的方法,进一步重视课余体育训练与竞赛。通过各种手段来培养学生的体育竞争价值观。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期,体育竞争价值观的发展特征和走向将会充分体现。国家政府部门在制定体育政策、法规时,会突出体育竞争价值观的引导作用;体育竞争价值观的宣传会越来越得到重视,理论研究也会得到关注;蕴含体育竞争价值观的各种竞赛会越来越广泛开展;体育竞争价值观在社会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作用越来越被重视。4.3 体育的休闲价值观与体育发展体育以其独特的文化属性,老少皆宜、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以及健康娱乐身心的功能,而成为休闲生活的主要方式之一。探讨体育的休闲价值观,一方面有利于提高人们对体育休闲价值的认识和闲暇时间的支配技能;另一方面,为体育行政部门制订适应21世纪社会发展要求的正确的体育发展战略,明确体育改革与发展的方向提供理论依据,最终促进体育的发展。从学校体育层面看,倡导体育的休闲价值观有利于“健康第一”思想的落实。体育休闲的健康观、心灵观、社交观、平等观等价值观念本身就体现了“健康第一”的理念,是与“健康第一”的思想一脉相承的。在体育休闲中,不但可以获得身心的放松,享受自我、挑战自我,而且,与社会和大自然充分融合,探寻生命的真谛和人生的意义。虽然,体育休闲中往往带有“自由支配”的属性,但是,这“自由”中蕴藏着责任与义务、知识与创造、文化与品德、艺术与欣赏、团结与友善、美好与真诚、自助与他助、健身与修心等极其丰富的内容。所以,在学校体育中树立体育的休闲价值观,既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身心素质,又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和科学文化素质,促使学生在身、心、群三方面都得到全面、健康发展。学生体育休闲价值观念的形成,要求学校体育改变以下几种做法:在学校体育教学内容上,重视技术传授而忽视现代体育科学理论的传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重视运动成绩而忽视运动过程的观念;在体育教学形式上,重视体育课堂教学而忽视课外校园体育活动;在学校体育功能上,重视学校体育健身的单一功能,而忽视发挥学校体育的多种功能;在教学方法上,重视教师的单向传授,而忽视学生个体的体验;在教学效果上,对学生实行“大”而“统”的要求,而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学校体育改革只有实行以上转变,才能让学生真正体验到体育的乐趣,品尝到体育休闲的自在,才能为终身体育打下坚实的基础。从竞技体育层面看,倡导体育的休闲价值观有利于更新竞技体育发展的理念,克服过分追求功利的倾向,淡化“金牌至上”的唯金牌意识,引导国民更多地注重体育运动的过程,而以“平常心”来看待竞技体育竞赛的结果。充分发挥竞技体育的休闲价值,让竞技体育真正成为人们群众休闲娱乐的一种方式。同时,竞技体育的发展还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意识,关注运动员的身体和心理健康,实行人性化管理,加强运动训练的科学性;注重提高运动员的文化素质和个人修养以及能力技能等,开辟运动员退役后再就业的多种渠道,消除运动员的后顾之忧。在制度层面上,要加强和完善体育的法规制度建设,加强执法和惩处力度,完善民主监督制约机制,规范公开、透明、平等、优胜劣汰的竞赛原则。同时,还要改革奖励制度和办法,建立科学合理全面的工作成绩考核办法和评价体系,避免只以竞技运动成绩片面地来论英雄,以某一次的竞赛名次来定乾坤;在发展战略上,竞技体育要走绿色体育发展、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之路,让竞技体育给人和人类社会以生机、活力、友爱,为人类社会的文明、和谐、发展、和平发挥积极的作用;在发展模式上,必须遵循经济性原则,讲究“低投入高效益”,抛弃粗放式的运作模式,要让竞技体育的发展遵循投入、活动、产出的运行机制和发展规律,使竞技体育能够以最小的投入得到最大的产出效应。从社会体育层面看,随着体育的休闲价值观的形成,人们对体育本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体育不但要为国家民族荣誉而争,更要为每个微观的个体服务,满足每个微观个体健康、娱乐、社交、精神依托等普遍而根本的休闲需求,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和谐发展。体育休闲价值观有利于促进了人们自主自觉地参与体育锻炼。体育的健康、娱乐、交际等休闲价值观的形成,使得体育逐渐成为人们进行休闲活动时的首要选择,逐渐成为人们提高生活质量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是个体获得心灵的安顿和归依,以及营造美丽精神家园的重要途径。体育由原来的政治需求转为了人们的自身根本需要,由原来的强制性“要我参与”转变成人们主动积极性的“我要参与”。体育不仅仅是国家和单位的事,更是个体追寻健康幸福生活的大事。事实证明,越来越多的人接受了“花钱买健康”、“请客吃饭,不如请人流汗”的观念。随着体育的休闲观念确立,体育已愈来愈走进了人们的生活中。4.4 体育的经济价值观与体育发展随着世界经济的迅猛发展和人类文明的不断提高,体育运动已不仅仅是单纯的竞技比赛或某项身体锻炼方式,它同时以高度商品化的产业形式而存在,因而给社会带来了不菲的经济价值。在市场规律大起作用的现今社会,体育的经济价值在其教育价值、文化价值、娱乐价值等众多价值中凸显出来,体育的经济价值观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体育经济价值观是人们对于体育领域中的经济价值及其创造过程的认识和评价。具体来说,是指人们对体育领域中各种经济事务、经济现象、经济关系、经济行为进行评价、取舍的态度和观点。体育的经济价值观,可以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1)体育的生物经济价值观,是指体育运动项目本身对人体产生的作用在人的观念上的反映,体育运动的这种价值是基础的、本能的,它不以社会的经济形态变化而变化,体育经济价值观是对体育运动基础的、本能的价值主观上的一种反映;2)体育的产业经济价值观,是指体育产业对人们生活产生的影响在人的观念上的反映,例如,体育产业的发展可以增加国民生产总值,可以给社会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可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等。体育产业的经济价值是社会经济发展到市场经济形态下才产生的,也可以说,体育经济价值观是体育产业化的产物。体育要走出“富人体育”的怪圈,坚持大众性。研究体育的经济价值,一方面要牢记体育的产业功能,即充分发挥体育在提高社会生产和促进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另一方面还要牢记体育具有生物的经济价值,即体育能满足人健康的需要,能促进人自由全面的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讲,社会上存在的“体育是有钱人玩的东西,穷人没有体育”这种观念过分强调了体育产业的经济价值,忽视体育运动本身的经济价值。从体育产业的经济价值角度来讲,体育也不是有钱人的专利,因为体育消费可以有多种档次,可以满足不同经济水平人群的需要,高收入人群可以进行“贵族化”的高档消遣娱乐,中等收入人群可以进行体育投资和体育娱乐,低收入人群可以进行体育健身消费和购买必需的体育用品,甚至还有一些简单的体育项目,不用进行消费,就可以参与。因此,体育并非是有钱人的,它是一切体育爱好者的权利。体育要走出“国家事业”的樊篱,走合理的产业化道路。受传统观念和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人们过去不敢正视体育的产业性质,“体育属于消费性事业而非产业”是多数人的普遍认识。这种观点不仅在理论上有所偏颇,而且,在社会实践中给体育事业发展造成了许多障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我国体育事业不能远离市场、排斥市场,市场经济必须延伸、渗透到体育领域中来,体育事业必然与市场发生直接或间接的联系,一部分体育机构和活动必然纳入市场经济体系,体育事业的运行机制必然由单一的计划机制向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转变。体育事业发展要全面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包括改革体育管理体制、调整体育事业结构、转换体育经营机制等,更多地依靠市场供求调节机制,并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而获得发展。适度发展高校体育产业是对当代体育经济价值观的一种响应。随着我国当前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市场经济的逐渐完善,整个教育体制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高等学校正日益步入市场经济的发展轨道。在这样的经济背景下,一些高校尝试着发展体育产业的探索,给予当代体育经济价值观一个现实的回应。高校体育产业适度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有偿开放体育场(馆);2)组建体育俱乐部;3)与企业联合;4)承办竞技体育比赛。高校适度发展体育产业不仅为自身创造了较大的经济效益,同时,为社会还创造了更大的社会效益:其一,补充了学校体育设备经费的不足,做到“以体养体”,减少了国家经济负担;其二,进行自我造血,改善了教职工的生活待遇,提高了教职工的生活水平;其三,为本校师生提供了更多的体育服务,提高了校园文化生活的质量;其四,服务于全民健身,为社会各界人士提供科学的健身方法、技术指导和场(馆)设备、器材等,营造出一个科学的、良好的健身环境,成为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的基地。多领域、多层次推进社会体育发展。加速社会体育发展是对当代体育经济价值观的有力反映。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社会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大众健身娱乐体育的经济价值越来越引起社会各界的注意。喜人的经济形势为体育产业化发展提供了相应的经济基础。随着对传统体育观念的转变,体育不仅以赛场胜负强烈地拨动人们的心弦,还以其不可抗拒的魅力,刺激着人们的消费欲望。体育经济价值观的形成依赖于现实的体育经济活动,但是,一旦体育经济价值观形成,就会影响人们的体育经济活动。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使人们对生活质量有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能够吃饱穿暖,还要身心健康、愉悦。这种需求就对体育提供了市场,而且,是为体育的方方面面提供了市场,使得体育在多个领域都体现出其经济价值。形成体育用品制造业、体育竞赛表演业、体育健身娱乐业、体育信息传播业、体育场地服务业、体育培训业、体育保险业、体育经纪业、体育业、体育旅游业、体育建筑业、体育广告业等体育与其他行业结合而形成的新的体育行业。这些行业的产生都是基于市场需要而产生的,这就表明,人们的体育经济价值观是多领域的。坚持适度商业运作。当代竞技体育的发展已经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要推进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必须持理性的思维,一方面努力在高科技的支持下创造优异运动成绩;另一方面,要以人文关怀的胸襟爱护运动员的健康;在科学的体育经济价值观的引导下,坚持适度商业运作,解决好体育职业化、商业化的发展困境。惟有如此,竞技体育才能持续、健康地发展。5 结论与建议1.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期,应该树立适应社会快速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需要的体育价值观,这个体育价值观在总体上与新的健康理念、新的生活方式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是融合科学体育观与人文体育观的体育价值取向。体育价值观的嬗变需要关注以人的文化转型为核心的人的现代化的实现,体育改革要关注人们不断增长的体育文化诉求,结合北京2008人文奥运理念的推广,推动体育改革与发展的实践走上更加人性化的轨道。2.从社会文化价值观体系来考察体育价值观,需要加强体育价值观的多元化的研究,从满足不同利益群体的体育需求出发,分类研究多元化的体育价值取向对体育实践的影响。体育政府管理部门应加强对学校体育、社会体育、竞技体育三大领域体育文化的建设,以人文奥运行动计划的实施为突破口,逐步消除建立在工具理性基础上的体育价值观对体育和人的双重异化作用的影响。3.加强体育教育价值观的理论研究,引导人们树立科学的体育教育价值观;关注体育的社会化功能,充分发挥学校体育在人的早期社会化中的重要作用,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重视造就现代人的健康基础,培养现代人的竞争意识与合作精神、创新意识与进取精神,通过竞技体育培养现代人的人文精神和昂扬向上的民族精神。不断改善体育条件,加强对全民健身的科学指导,重视农村体育和外来工体育,提高体育参与的全民性,使“生活奔小康,身体要健康”的目标得以落实。4.重视体育竞争价值观的研究,要切实扼制球场暴力、假球黑哨、滥用兴奋剂、过度商业化等问题,倡导拼搏进取的社会价值观念;要以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举办为契机,注重挖掘竞技体育的人文教育价值;社会体育的发展要注重加深文化内涵,注重价值观的渗透;学校体育课程标准的实施要重视运动技能的教学,要突出运用竞争的方法,通过各种手段来培养学生的体育竞争价值观。5.加强国民的休闲、体育休闲价值的宣传教育和技能教育,使国民树立起科学的体育休闲价值观,选择科学文明、积极向上、健康高尚的休闲活动来善度闲暇。建立具有现代意识、综合素质较高、能够深入社区的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大力提高社会体育休闲产品的供给能力,多建设和开放一些免费的体育场地设施;以人为本,使体育休闲的管理和服务更加人性化、个性化。6.注重体育经济价值观的研究和应用,体育要走出“富人体育”的怪圈,坚持大众性,体育要走出“国家事业”的樊篱,走合理的产业化道路;认真借鉴国外成功的经验,更好地发挥体育经济价值观指导我国体育发展的作用;适度发展高校体育产业,加速社会体育发展,弘扬多领域、多层次的体育经济价值观,使体育深入大众家庭、社区和农村;以可持续发展的眼光审视竞技体育的发展,关爱运动员的身心健康,坚持适度商业运作,处理好体育职业化、商业化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开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体育发展的新局面。

竞技体育现代社会价值篇3

论文摘要:工具理性是西方工业文明中占据统治地位的哲学思想,现代竞技体育作为人类工业文明的重要产物之一,自然也深受其影响:一方面,“利益空间”的不断生长和设定,使竞技体育成为各类参与者的特殊工具;另一方面,在竞技体育“工具化”发展趋势下,各种显而易见的矛盾和冲突始终伴随着其全球化进程。

最初提出“工具理性”这一概念的是德国著名社会学家m·韦伯。工具理性也称“形式理性”(formalrationality),是西方文化传统理性思维以及重视经验和自然的哲学传统的具体产物。西方启蒙理性的发展高扬了工具理性,而伴随世界范围内的科技革命,人类开始极端推崇工具理性,由此使人类社会或在局部或在一定地域内进入深刻的发展矛盾中。一方面,在工具理性的推动下,人类社会生产力和人类认识与改造自然的能力空前提高,进一步塑造了“人类的绝对话语权”,科学技术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主要载体。但与此同时,“工具理性科技理性)所倡导的对自然缺少人文价值关怀的征服引发了一系列对人类命运产生不良甚至致命影响的全球性问题。比如,在人与自然关系方面导致了环境污染、生态失衡;在人与社会关系方面,导致了贫富分化的悬殊,社会结构的失调,个人本位的膨胀等;在人的精神生活领域,导致了拜金主义的盛行和道德滑坡等”。

“工具理性”作为工业文明时代占据主导地位的思想体系,自然也深刻地影响着竞技体育的发展。100余年的发展中,它的工具性历程从未间断,尤其是在其全球化态势形成之时,又以各种隐性和显性的特征扩展到世界范围,并通过各种利益群体的实践以具体的结果表现出来。

1竞技体育“工具理性”的基本内涵

论述这个问题前,我们首先要明确一个前提,即竞技体育的工具性以价值理性为基础。因为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互为存在的基础和条件,如果一味强调和追求工具理性就极易造成人性扭曲。“价值理性”(valuerational)也称“实质理性”(substantiverational),它不仅是一种以主体为中心的理性,而且是一种目的理性、批判理性、建构理性和信仰理性。价值理性为体,工具理性为用,价值理性为工具理性的存在提供精神动力,指引着工具理性活动的方向。当理性与竞技体育价值交融而凝成独特的价值理性时,便获得了新的质的规定,便成了区别于工具理性的具有独特意义的理性—既指向竞技体育发展的终级目标,又指向竞技体育的现实发展,其中凝结着人类文明对竞技体育的历史作用结果。因此,竞技体育的“价值理性”就是体育实践者遵循体育之精神内涵,即是否实现了体育所要求的公平、公正、团队、竞争超越等行为品质。它并不看重所选择体育行为的结果,而是各类主体的人格完善。回顾百余年的发展,竞技体育从地域、民族走向世界的实质就是其精神价值契合了时代的发展,为人类的发展确立了正确的社会价值取向,这本身就是其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相统一的过程。顾拜旦早就指出:“正如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不是胜利,而是斗争;不是征服,而是奋力拼搏。”《奥林匹克宪章》也指出:“奥林匹克主义是增强体质、意志和精神并使之全面均衡发展的一种生活哲学。”其宗旨是:“通过开展没有任何形式的歧视并按照奥林匹克精神—以相互理解、友谊、团结和公平比赛精神的体育活动来教育青年,从而为建立一个和平和更美好的世界做出贡献。”这些精辟的论述,都从不同的角度指出了竞技体育文化的基本内涵,就是为人的均衡发展提供一种自由境界。这种自由,一方面以充满人文精神的体育运动为全人类构建起一座能够实现友谊联结的桥梁,并提供一种以奋斗、尊重基本公德为基础的全新生活方式。正如国际奥委会第4任主席埃德斯特隆所说:“奥运会无法强迫人们接受和平,但是它为全世界的青年人像亲兄弟一样欢聚一堂提供了机会。”砰另一方面,为体育参与者精神升华提供借鉴和实现的平台。因此,在真正的竞技体育精神世界中,既不存在任何分裂对抗和强权压制,也不存在什么超越主体范畴的更高原则,体育主体作为概念,只是道出了人作为本体在竞技体育社会中存在的一种自由状态。

以价值理性为基础,再论述竞技体育的工具理性内涵就有了足够的精神和现实动力支撑。工具理性的核心是对效率的追求,在韦伯的理论中包含着两重含义:一是指目的——手段理性;二是体现为一种行使理性的含蓄性质,而不论是否含有手段——目的程式。现代竞技体育诞生并发展于“工具理性”思想占主导地位的工业文明中。一百余年来,不论文化架构,还是发展秩序、运行机制都深刻体现出这一核心理念。

第一,竞技体育作为人类实践的对象,自诞生之初就具有了一定的“工具性”,即竞技体育作为一种实践对象,不仅表现为客观存在的有用性,而且表现为不同主体之间的有用性。这种交互的客观有用性,使各种体育主体相互联结,共同存在于体育实践过程中,彼此以“合目的性”状态成为他人的目标或工具。这样,不同的体育参与者就具备了一定的工具价值,并表现出很强的积极性、主动性、能动性。在手段——目的的发展逻辑中,当代竟技体育获得了属于自身,当然也属于各种主体的工具性内涵,不同的参与主体根据各自的利益投人到竞技体育之中,采取各种“合法”或“不合法”的手段获取利益的最大化。于是我们就看到了这样一种景象,在竞技体育“合法”理性的外表下,总是顽强地表现出难以控制的非理性来。这也正如马克思}s}所说的“每个人只有作为另一个人的手段才能达到自己的目的;每个人只有作为自我目的(自为的存在)才能成为另一个人的手段(为他的存在);每个人是手段同时又是目的,而且只有成为手段才能达到自己的目的,只有把自己当作自我目的才能成为手段。”

第二,在工业大生产时代,西方主流价值观和思维模式成为竞技体育存在的基本范式,其发展过程的“工具化”特征也深刻体现出来。“个性至上”、“理性至上”、“人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等是现代竞技体育产生的思想基础,尤其是在社会变革深人的时候,这些思想基础又以更为现实的途径构建起竞技体育的发展体系。这一过程的根源在于人类的思维模式、价值观念、取向等不断作用到竞技体育文化机体中,并在各种外力的作用下,使原有的价值空间被不断设定,如权力、经济、科技、政治、市场等空间。这些价值空间在设定之初,就已经被人为地划分出不同的主体,并“合法地”认定了等级,规定好他们的行为模式、权利与义务,这样就造成了体育主体“合目的”倾向的最大化趋势。但这些价值空间并非是静止不动的,它时刻处于不断的颠覆和重新设定中。各类利益群体在可能的条件下不断扩张着所属的价值空间和影响力,他们或积极或“迫不得已”地采取各种充满丰富想象力和创造性的实践手段。这样一来,原有的利益格局被不断打破,竞技体育也“自然而然”地被纳人到了“不断调和矛盾”的发展轨道上。当竞技体育权力空间、经济空间、政治空间极大拓展时,所属主体相互联结,共同构成了竞技体育发展的历史实践者,于是就产生了竞技体育商业化、职业化、市场化、法制化发展的抉择。这些合力的交互作用,在使竞技体育成为一种强势文化系统的同时,也在某些特定的时间和空间出现了与主体分离的趋势,因此产生了各种危机。以奥运会为例,伟大的权力和经济空间不断改造着其发展的内在逻辑,居功至伟或“至高无上”的国际奥委会是核心权力组织,随着奥运会全球化影响的深入,其权力空间在不断扩大;奥林匹克营销计划,即著名的“top”计划开启了奥运会整合全球资源的历程,其经济、市场空间成为常人难以涉猎“高端产物”;而寻求国际政治和举办国政治的支持,又使奥运会始终左右于“政治化和非政治化”的两难境地之中。毋庸置疑,利益空间的不断生长是竞技体育全球拓展的重要资源,但不能忽略的是,这一过程并不是那么“纯粹”,其中夹杂着发展逻辑的变换或置换,这就使竞技体育的价值冲突和利益掌控呈现出集中化和复杂化的趋势。而当竞技体育从科学技术中寻求发展逻辑之时,参与主体的任何实践活动也在“大同”的模式中开始遵循技术的自律逻辑,“技术理性”也成为了竞技体育所遵循的主要原则。凸显其价值理性的主体在不自觉中成为了一种工具性的存在,从而也成为一种客体和手段,这在很大程度上规定了现代竞技体育存在和发展的基本体系。

第三,当利益空间大规模延伸和拓展时,整个竞技体育就成为有机联系的系统,各类主体具有了明确的分工,当一类群体实现自身利益的同时,也必然要为其他群体利益的实现做出贡献。所以,在整个体育实践过程中,各类体育参与者都在客观上具有了满足他人需要的工具性价值,这成为竞技体育发展所遵循的一个基本规律。由于分工的客观存在和细化,参与者也成为整个竞技体育发展所需要的工具,尤其是当体育主体不断产生新的需要时,又以积极的姿态促成新一轮的分工。今天,体育主体的利益已经上升到国家和民族主体层面,这些主体无法回避当代竞技体育的伟大影响力,开始挖空心思地采取各种方式和风格去构建以体育为平台的民族发展契机。

于是,各种传统、民族的资源有了走向世界的新的平台,并上升到象征领域的高度去寻求获得一种“现代化”的身份。这种利益联结能力的广泛提升,使竞技体育的目的化倾向更加突出,不同身份的人群成为了体育主体,开始疯狂瓜分和占有原本已经拥挤不堪的利益空间。由此当代竞技体育的发展进人到一个悖论之中,多元主体在拓展体育发展空间和平台的同时,又重新制造出各种“利益空间”,使自身可能成为“异化了的对象”。竞技体育在我国的发展就呈现出这种独特性。就整体发展而言,中国竞技体育的发展,不论是在规模上还是资源投入上都能够利用“举国体制”这一利器快速实现各种社会资源的整合。但就现实情况而言,这一整合过程始终伴随着一系列的阵痛:体育体制、体育权力格局的更迭和变换,各种权力主体进一步分割着的拥挤空间;旧有的发展秩序被不断颠覆,新的秩序始终处于孕育之中;竞技体育体制改革、部门改革、法制化发展的呼声日渐强烈等。由于新发展秩序有效性的缺失,体育人茫然不知所措,他们既不知道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由此造成了体育价值观、体育发展观、体育道德观的失落和混乱。而与此相应的是,在多重权力主体的运作下,竞技体育市场产生的经济空间已然被事先划定,各种主体利用“合法”身份采用各种非常手段”获取最大的经济利益。身份是法律和国家权力机关赋予其的法律地位,表现出当然的合法性;而非常手段则表明中国竞技体育经济秩序的缺失,无法采取常规性的运作手段,表现出或然的非法性,这样就出现了令人迷惑的现象,在利益产生后面临诸多分配主体,“不公”成为各级或各类主体的共同诉求,各种围绕此种情况产生的难题也层出不穷,无法调和。这些都使中国当代竞技体育在不断的震荡中努力地寻求着新的发展路径。

2竞技体育“工具理性”带来的消极影响

近些年,随着竞技体育工具性价值的日渐凸显,越来越多的主体投人到了对竞技体育工具价值的恶性追求中,各种“异化”现象也应声而至。

第一,体育主体的否定性弱化了。人与动物和其他物不同的地方,就在于人是一种永不满足的存在物,是一种对现实进行不断否定的存在物。动物和其他存在物满足于自然给予它们的本质规定,它们永远不能超越自己的本性。今天的人类更加具有智慧,但也更加具有多样的需求。当竞技体育成为满足人类需求的存在物时,一些体育行为者也想当然地具有了一定的“工具性”,这种工具性使体育主体不断超越自我,拓展着他们获得更多利益回报的美好愿望。但是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因受自身“工具性”的辖制,他们不得不要首先成为其他主体的“存在物”才能够获得生存和发展的空间,这样屈从于“工具价值”身份就成了无力改变的基本状况。运动员在今天竞技体育的联结中具有关键性的地位,各种资源的有机整合都是为了提高运动员的竞技成绩,这一过程本无可厚非,但当运动成绩和“利益”紧密联系时,多数运动员便成为了某种实验品或牺牲品,为了获取“世界认同”,大量运动员成为“铺路石”,丧失了基本的“话语权”,而当这种认同成为现实时,他们又被无情边缘化,成为“合法的淘汰者”。

第二,参与者的主体性被物化了。主体性是人的本质规定,它决定着竞技体育的发展,但当竞技体育被过度工具化了的时候,体育主体也成为了改造对象,主体性被物化在利益实现中,主体性价值也逐渐被湮没了。一方面,在对竞技成绩的绝对追求中,很多运动员丧失了全面接受教育的权利,使他们在退役即面临“淘汰”的悲惨境地;另一方面,当代竞技体育过度的职业化、商业化趋向,“不可避免地站污了竞技体育的神圣,导致竞技体育服从于商业利益……竞技体育的参与者及相关人员屈从于利益的获得和分配,并为此不择手段,歪曲了健全的人格”。为此,何振梁撰文指出:“奥林匹克对职业运动员开放可能导致奥运会失控”,“过度的商业开放带来了现实和潜在的威胁……滥用兴奋剂的根源是商业化(或政治)的考虑。它对奥林匹克起着消极的作用。它违背了体育的根本目的,损害了运动员的健康。”

竞技体育现代社会价值篇4

关键词:竞技体育社会学社会价值

竞技体育是指在全方面发展身体,最大限度地挖掘和发挥人或群体在体力、心理、智力等方面的潜力的基础上,以登攀运动技术高峰和创造优异运动成绩为主要目的的一种运动过程,是体育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体育文化发展的最高层次。竞技体育与社会保持着最密切的联系。许多社会现象都可以在竞技体育中反映出来。同时竞技体育对社会产生着深刻的反作用,成为社会不可缺少的部分。竞技体育是体育社会研究内容的一个重点。竞技体育对人类和社会的价值是多方面的,但其所具有的重要的政治、经济、教育、文化价值已受到充分的重视。

一、竞技体育在政治领域中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作为政治手段,竞技体育对维护政治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具有积极作用。竞技体育是社会力量的一种形式,它作为一种语言行为,容易为不同阶级、阶层、不同职业、不同信仰的人所接受,政治家们十分重视竞技体育在这方面的作用。作为外交手段,竞技体育是一种国际政治手段,对改善国际关系,发展国家与人民之间的友谊与合作,进行文化交流是一种最常用的方式,有时它甚至是国际政治的先导,是开展外交活动的前奏。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美关系正常化,就是从“乒乓外交”开始的。

二、竞技体育对促进社会活动的发展也有重要价值

竞技体育作为社会体育娱乐行业的一部分,已经广为人们重视。在一些工业发达国家,体育娱乐行业已发展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行业。举办大型运动会是竞技体育的一种可带来巨大经济效益的活动,直接的收入是门票、、纪念品、广告、电视转播权出卖等,间接收入是促进旅游、交通、通讯事业的发展。目前,竞技体育与广告和电视转播已紧密结合,互相支撑,成为推动竞技体育发展的主要经济动力。竞技体育的各种协会、俱乐部和比赛活动的经济收入,不仅可以维持和发展它自身的正常运作,而且可以为社会开辟一条新的就业门路。

三、竞技体育的教育价值体现在人格的完善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竞技体育是完善人格的一种重要手段。体育运动特别是高水平的竞技体育对大脑的两个半球的均衡发展和智力的提高有重要作用,它对人的运动能力的教育是通过模仿、反复练习、创造优秀动作、参加竞技四个阶段来实现的。模仿,可以使作为文化形态的竞技体育得以继承;反复练习,可以改善人们的行为方式,并养成习惯,提高掌握动作技能的能力,创造人体文化的过程;而参加竞技比赛,则是对人体运动能力的一种考验,对提高参加者的心理素质有重要意义。

竞技体育还可以促进人的社会化。首先,竞技体育可以提高青少年的身体素质、运动能力、生活适应能力,使他们增长社会知识,同时对他们的思维意识、道德品质、行为规范都能产生重要影响。其次,竞技体育是青少年儿童的主要社交场所之一,对提高他们的社交能力、独立工作能力有积极作用。最后,竞技体育为人们提供了改变自身社会地位,争取个人事业成功的社会榜样,广大青少年可以从优秀运动员经过努力拼搏,取得胜利当中得到其实和鼓励。

四、竞技体育承载着丰厚的社会文化理念

首先,竞技体育是记录人类潜能的人体文化。竞技体育每项新的成绩、新的记录、新的高难度技术的诞生,都标志着人类在运动能力方面又向前迈进了一步,竞技体育特有的竞争性,促使每个参赛者都要不断运用训练科学和技术方法的新成果去挖掘自己的最大潜能。其次,它是提高社会道德水平的规范文化。竞技场上的体育道德是社会公德的主要组成部分。竞技体育所传播的宣扬的奥林匹克精神、奥林匹克原则、体育道德都具有很高的社会理想价值,竞技体育中树立的公正、民主、竞争、协作、团结、友谊、谦虚、诚实等道德观念,是社会不可缺少的规范文化。最后,它是提高审美意识的情感文化。观赏高水平的竞技体育是许多人文化娱乐活动的一部分,人们得以欣赏到健康美、服饰美、形体美、道德美。这种欣赏可以净化社会情感,提高社会审美情趣,陶冶社会心理。与这种欣赏同时发展繁荣起来的体育新闻、体育文学、体育摄影、体育影视、体育邮票、体育纪念品、运动服装、体育建筑等文化形式,都从不同角度丰富着社会的情感文化。

五、竞技体育存在的社会问题

竞争是竞技体育的灵魂,这种竞争有别于以灭绝对方为目的的战争方式的“竞争”,也不同于以获得更大经济利益为目的经济方式的竞争。竞技体育毕竟是文化领域的竞争。奥林匹克精神所表达的“重要的不是取胜,而是参与”,是对竞技体育竞争现象的一种理论上的平衡,是对竞争与协作这对矛盾的理想描述。反观现代竞技体育所存在的一些弊端,已成为社会学家高度关注的社会问题。

体育的竞技化、商品化,这在发达国家体育发展的历程中可以看得很清楚。我国当今的体育发展正置身于这样的阶段。竞技化、商品化倾向不仅制约着竞技体育,而且严重影响着当前我国学校体育和大众体育的发展轨迹。不仅如此,受到巨大经济利益的驱使,竞技体育也带来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兴奋剂的泛滥和各国各地的球迷骚乱就是具有代表性的社会问题。人们在创造竞技体育灿烂文化的同时,一种竞技体育所特有的负面文化――“兴奋剂”也产生了。兴奋剂的危害首先是对运动员身心的危害,它可造成心血管系统紊乱、致癌、导致猝死,同时对心理的危害也是十分严重的,不仅加大了运动员的心理压力,而且致使一些运动员一生难以摆脱负罪感。兴奋剂的泛滥极大地危害了竞技体育的公正性,违逆了奥林匹克的宗旨。而球迷的骚乱则是一种激情犯罪行为,其特点是没有预谋过程并且具爆发性,这种状况在球场形势与观众心理定势发生巨大逆差时尤其严重。由于近年来对竞技体育商业化的过度渲染,以及受到不健康文化的影响,我国一些地方的球迷骚乱和球场暴力事件时有发生,已经成为了一个极具负面影响的社会问题。

竞技体育现代社会价值篇5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社会步入发展的转型期,作为现代社会生活重要组成部分的竞技体育在其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种种困惑。本文运用文献资料等研究方法对我国竞技体育发展过程中的种种现象进行细致的梳理,在此基础上再对我国竞技体育的价值取向进行分析、解读和反思,以期对引导我国竞技体育价值取向的正确定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困惑;选择;竞技体育;价值取向;理性思考

中图分类号:G8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590(2012)02-0106-03

1引言

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特别是进入21世纪之后,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社会改革也得到了的深化,确立了市场经济的发展策略。市场经济的确立不仅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发展也促进了社会的巨大变化。首先,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被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了;其次,人们的主体意识也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增强。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虽然推动了我国社会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发展态势,但是不能否认的是各种社会问题也随着社会的发展接踵而至。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竞技体育作为一种特殊的现代社会文化形态,它不仅是现代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对整个社会发展都起到重要的促进重要。它不仅能够促进广大参与者的身心健康,还能够弘扬民族精神,激发爱国情绪,并且在一定程度还能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虽然在社会的发展过程中竞技体育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但是其作用的发挥与社会对竞技体育的价值取向直接相关。

竞技体育的价值取向是价值取向的一种特殊形态,是竞技体育的价值与人的需求之间的关系,即个体或社会按照自身的价值标准确定自身的竞技体育目标,并按照此目标主动从事竞技体育活动,是动机、目的和情感意志的综合体现。面对社会经济这个大环境的不断改变,我国竞技体育的价值取向也出现了多元化的发展趋势。社会转型期,我国竞技体育发展过程中同样出现了许多严重的问题,例如,运动员的学训矛盾,功利主义、政治介入、商业威胁等等,备受关注、饱受争议。面对诸多问题,我们所要做的应该是对我国竞技体育的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进行细致地梳理和分析,在此基础上再对我国竞技体育价值取向进行解读和思考,这对于引导我国竞技体育价值取向的正确定位具有重要的意义。

2竞技体育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困惑

在中国,竞技体育其担负着特殊的政治功能一直备受政府重视,因此,在“举国体制”的特殊“关照”下迅速崛起,短短数十年,它就不负重望,为国家和人民提供了丰硕的成果。特别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我国不仅雄踞金牌榜首位,还给世界人民送上了无与伦比的赛事体验,令世人刮目相看。然而,当我们沉浸在竞技体育给我们带来的一个个喜悦时,现实中出现的种种问题也充斥着我们的眼球。

2.1学训矛盾日益突出

高水平运动员文化素质偏低是目前我国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造成这一现象的直接原因就是运动员的学训矛盾。由于我国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动力机制存在着导向上的偏差,体校认为“不出成绩不出人才就显得不行”,而“不搞好文化教育就不会有人觉得不行”,因此文化教育的效果不甚理想。根据对全国部分体校调查发现,体校虽然在上午安排了半天文化课,但为了追求高度技术与成绩,要求学生早起训练,且运动量特别大,导致学生在上文化课时精力缺乏,难以保障学习效果。在一年的练习中,每周训练七天,一天平均3~4小时,多的时候达到5~6小时,加上集训比赛的日子,其训练量是相当可观的,尤其是培训国际级的选手,则更为严重。青少年和孩子们参与运动竞赛,是好事是可喜的现象,但不要过度着眼于比赛结果,过度即会对孩童和青少年的身体健康和精神均衡成长衍生重大的伤害,有的因夏天长时间练习而中暑或不幸死亡,也有的因参加太多比赛,致使学业跟不上,或是为了训练或参加比赛而分心于其中特别事项,慢慢导致轻视学业等倾向。唐媛,2000年在印度夺得亚洲杯乒乓球女单冠军,她在上海交通大学一年级时,她说过“不怕你笑话,我的文化水平还只停留在小学六年级的水平”,这并不是个别案例,而是极其普遍的现状。他们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应变能力极其低下,在比赛过程中他们只会僵硬地贯彻教练员布置的战术,在屡战屡败的情况下,都不知道及时改变。这一现象,在我国的乒乓球、女排等优势项目上也经常有所表现。由于文化素质低下,能适应的工作岗位很少,给社会就业造成压力,往往高水平运动员的退役即为失业。正是许多家长看到高水平运动员的文化素质偏低,又不利于就业,所以限制自己的子女从事体育运动,这势会必限制竞技体育的发展。

在我国,由于体制的特殊性,体育主管部门和教育主管部门之间各负其责、彼此分离,由于二者之间缺乏必要的协调、沟通、合作,直接造成了运动员顾此失彼的被动局面。读书和训练二者成为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因此,运动员文化素质不高也就不足为奇。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国外大多数的优秀运动员都是从大学之中走出来的,他们在学校期间其身份首先是学生其次才是运动员,并且国家对于学生运动员的学习和训练时间都有明确的规定,这就保证了运动员充分的学习时间。无论中外,各级高校不仅具备优秀的师资力量,而且场地器材条件也十分充足,完全能够满足运动员的训练和学习需要,因此,高校培养运动员的道路完全可行,并且还能够大大节约运动员的培养成本,从而节约社会资源。

我国竞技体育的“学训矛盾”的问题必须引起广大体育工作者的充分重视,并积极的寻找有效的措施,保证运动员的全面发展。

2.2功利主义不断泛滥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西方文化的大量涌入,我国出现了一些不良的社会现象,如功利主义、盲目崇拜等等。这些不良的社会现象不仅成为社会发展的不和谐音符,而且还不断侵蚀着竞技体育的健康肌肤。

现实中,运动成绩往往作为政绩来抓,所以运动员在竞技体育比赛中所取得的成绩会大受褒奖,因此,就导致了运动员运动成绩与金钱和物质利益相关联这一错误观点的产生,这也就成为相当一部分运动员从事竞技体育的主要动力,再加上周遭的过度期待及双亲或运动指导者的错误引导,而使年轻选手走错了人生方向,有的甚至误解运动成功者的真义。运动一词,源自拉丁语,翻译为“快乐的事”。而今天它不仅仅是指“快乐的事”,更重要一点它已成为更多人向往和追求的职业。特别是在如:姚明、贝克汉姆等明星的社会名望和经济地位的刺激下,有众多的青少年从遗传及自身状况而言,并不具备从事职业竞技体育运动的条件,而被迫走向这条道路上来。

可是职业运动也有很重大的问题存在,因为只有极少数选手能在职业运动中争得成功,获取精神与物质的双重享受。更多的人将会被淘汰,而不得不重新选择从事其他的职业,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制约,重新择业是非常艰辛和痛苦的。

竞技运动的魅力虽然无限,但它也是把双刃剑,如果只为追求短暂的名利,那将成为对人生危险的期待,正视自己、理性选择是绝大多数运动员应该具备的态度。

2.3政治介入屡见不鲜

竞技体育的终极目标是促进全人类的和谐发展,但在现实中它却难以摆脱政治的干预,如:三届奥运会由于战争的原因尴尬停赛;再如,由于苏联入侵阿富汗,美国带头抵制了莫斯科奥运会。这些事件都是显性的,并为人们所熟知,但是实践中更多的是那些不为人们所见的隐性事件。

现实中,运动对社会政治的影响作用被无休止的放大,这一现象比比皆是。通过竞技运动的比赛来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成为许多国家提升国民对社会政治关心的一种常用手段,而其结果却并不尽如人意,这种行为直接导致盲目爱国主义的产生。在爱国主义的掩盖下,滥用兴奋剂、年龄造假、种族歧视等不良社会现象层出不穷,这不仅增加了社会的紧张气氛,并且与奥林匹克的初衷相背离。

2.4商业威胁屡禁不止

随着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我们迅速进入到一个商业的时代,商业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由于商品经济的存在,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也越来越密切,在竞技体育领域也不例外,商业化越来越普遍,但随之而来,我们的竞技体育受商业的威胁也越来越多。

竞技体育的发展过程中,在某一时期出现了以赚取生活费用为目的而从事运动训练的群体,他们以运动为业,赖此为生,这部分人就是职业运动员。随着运动与商业的进一步结合,竞技体育越来越多的走上了职业化的发展道路,竞技体育的职业化在运动项目的普及和比赛水平的提高方面确实发挥着重大的作用。运动员的职业化虽然使竞技体育走上了商业化的发展道路,但是运动员的权力却遭受侵犯,竞技体育受到的商业威胁也越来越多。有很多的企业,为了达到宣传自己以谋求更多的企业利润,他们往往借助于运动去达到自己的目的。他们利用赞助或奖励运动员(队)的手段去宣传自己的企业,这就会导致运动员对物质利益的追逐,这样一些运动员为了取得优异运动成绩而不择手段的现象也就屡禁不止。例如,我国的足球项目,在近二十年的职业化发展道路上不仅毫无建树,甚至国家队的国际排名还一路下滑。因此,竞技运动在商业化这个大环境之下如何能够摆脱商业化的威胁,对于我国竞技体育的健康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5管理体制饱受争议

我国竞技体育的管理体制被称为“举国体制”,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为了快速提高国民的身体素质并建立起国民信心,我国的体育事业便担负起了这一特殊的历史使命,但是,由于当时我国国民经济发展还比较落后,因此用于发展体育事业的资源还远远不够,所以国家就采取集中资源办大事的策略来保障体育事业的发展,自此,全国一盘棋,上下一条龙的管理体制逐渐形成。

在“举国体制”的保障下,我国的竞技体育迅速崛起,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辉煌的成就,但是成绩的光芒却一直未能掩盖伴随“举国体制”而产生的一系列社会问题,“举国体制”这一管理模式也因此备受诟病。运动员的再就业问题、职业体育行业规范的缺失、足球项目的反赌扫黑等等现象都与我们的管理模式有着直接的关系。

俄罗斯《莫斯科时报》曾经这样报道中国:“在中国,他们几乎没有群众体育,学校体育教育水平也非常之低。如果不是这种全年集训的国家队的体育制度,中国的竞技体育将是非常脆弱的……”因此,如何处理好管理体制与个人需求的关系,使我国竞技体育和谐、健康向前发展,是极为重要的问题。

2.6投入产出比例失调

由于我国竞技体育发展的社会化和职业化发展程度较低,体育科研与运动训练实践结合的程度不高,使得我国竞技体育事业的发展耗费了过多的人力、物力、财力,我国竞技体育的投入与产出比例的严重失调,竞技体育事业的效益和运动员成材率低成为不争的事实。

根据已故的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研所研究员李力研的研究:1988年汉城奥运会时,体育总局事业费每年10亿元人民币;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时,体育总局事业费涨到每年30亿元人民币;2000年悉尼奥运会,体育总局事业费又涨到每年50亿元人民币。雅典奥运会备战4年,中国花费100亿元人民币。竞技体育成绩的取得必须拥有厚重的经济作为基础,从运动员训练所必需的训练器材场地到运动员的营养医疗保障等等,每一个环节都是以经济的巨大投入为基础,这些环节直接影响着运动员成绩的取得。随着我国政府对竞技体育事业的重视越来越多,相应的政府对我国竞技体育事业的科研等各项经费的投入也就大大增加,这种投入的增加无形之中就导致了我国竞技体育事业对政府的依赖性。竞技体育事业不是依靠自己的力量谋发展,而是完全依赖于我国政府的不断投入,这种发展模式与可持续性的发展道路背道而驰,依靠这种发展模式我国竞技体育还能够走多远是值得我们广大体育工作人员思考的重要问题。

国家主席胡锦涛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表彰大会上明确提出了实现我国由竞技体育大国向竞技体育强国转变的宏伟目标。竞技体育强国的实现是以竞技体育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为前提的,要实现我国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就要从根本上改变那种投入与产出比例失调的现象。

3我国竞技体育价值取向的选择

面对诸多问题,我国竞技体育的价值取向应该如何选择,这是事关我国竞技体育事业今后发展方向的大问题,根据价值观的相关理论,本研究认为,竞技体育价值取向的选择,应从竞技体育的实践活动出发,既要立足于满足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竞技体育发展和变革的实际需求,还要保障我国竞技体育事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3.1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

目前,我国正处于发展的转型时期,社会上充斥着各种价值取向,并且它们之间还存在着激烈的冲突,同样,竞技体育的价值取向也出现了类似的现象,例如,竞技体育的“工具论”与“以人为本”价值取向的矛盾。

“工具论”的价值取向主张发挥人的“工具性”,在一定的时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使我国的竞技体育迅速崛起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它的弊端也越来越多地暴露出来,例如,“金牌至上”和“锦标主义”普遍存在。而“以人为本”价值取向的提出,不仅体现着人类社会在发展观念上的重大转变,它还强调对运动员的尊重,注重发挥运动员的创造精神和主体性。在本质上是一种以人为中心,对人的生存意义、人的价值以及人的自由和发展关注的思想。但是现代社会弥漫着浮躁、庸俗、功利的瘴气,普遍的社会焦虑、信仰危机、人文关怀的缺失等现象使国人前所未有地渴望和呼唤“人文精神”的滋润与启迪,竞技体育“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必将成为现代竞技体育改革的指导方向。

3.2健康可持续的发展观

人类在推进社会文明的发展历程中总是竭力地去改变我们生存的自然环境并试图从中分离出来,并且标榜为我们人类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但是在“成功”之后,我们却发现了诸如资源枯竭、环境恶化、物种灭绝等等一系列的严重问题,可以说,我们人类本身正笼罩在自己一手制造的灾难之中。因此,以解决环境问题为目的的“可持续发展观”被环保人士倡导出来,并于近年来越来越受到人们关注,我们的竞技体育也不例外,同样提出了可持续的发展战略。竞技体育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不仅顺应了社会发展的潮流,而且也是其自身发展的根本需要。

在特殊国情下产生的“举国体制”虽然在短时间内使我国的竞技体育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是随着社会经济体制的转型已显示出很多的缺陷,例如,运动员的出路问题、管理体制的缺陷问题等等,这些都成为我国竞技体育的进一步发展的障碍。在这种情形下,坚持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观”是我们重新审视竞技体育价值取向提出的必然要求,对我国竞技体育的未来发展具有实际战略指导意义。竞技体育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不仅包涵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的协调发展、优势项目与非优势项目的协调发展、东部与西部的协调发展、夏季项目与冬季项目的协调发展,另外,我国竞技体育还要与我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等的发展保持协调一致。

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表彰大会上,国家主席胡锦涛明确提出了要实现我国竞技体育要向世界体育强国迈进的宏伟目标,本研究认为要想实现我国体育强国的目标,必须树立健康协调可持续的竞技体育发展观。

3.3公平公正的竞争机制

公平公正是竞技体育的核心价值观,在竞技体育的比赛过程中运动员们渴望得到公平公正的礼遇,但是一直以来那种理想之中的公平公正的竞争机制却像“乌托邦”一样只能存在于我们的空想之中。滥用兴奋剂、黑哨、假球、运动员年龄造假等等成为竞技体育的毒瘤,无情地摧残和亵渎着竞技体育的每一寸肌肤。竞技体育比赛的取胜是运动员综合实力的对比,没有公平公正的竞争机制,竞技的意义也就无从谈起。

我国体育管理层历来注重竞技体育公平公正竞争机制的构建,特别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不仅在世人面前展现出了我们国家的实力和自信的大国家形象,并且还进一步维护了竞技体育公平公正的竞争机制,保障了各参赛国家及运动员的根本利益,我国也因此赢得了国际奥委会及世界人民的赞誉。

毋庸置疑,只有建立起公平公正的竞争机制我们的竞技体育才会具有良好的发展环境,才能真正走上健康可持续的发展道路。

4结语

竞技体育事业的发展必须以社会的发展为基础,必须遵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任何因循守旧与盲目冒进都是错误的,都会对我国竞技体育事业的健康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竞技体育的发展要与时俱进并以社会的价值取向作为指导。

目前,由于我国正处于社会的转型时期,人们思想观念发生了重大变化,需求也朝向多层次、多元化方向发展,而竞技体育一直承担着为社会政治、经济服务的特殊使命,为此,发展过程中也产生了诸多问题。然而,我们不能选择逃避,面对发展中的困惑我们应该冷静面对并进行充分的理想思考,做出正确的选择,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竞技体育事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才能尽快实现我国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的宏伟目标。

参考文献:

[1]马克思主义全集(第1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406.

[2]李连科.哲学价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69.

[3]廖年忠.关干我国社会转型时期体育价值取向的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2004-05.

[4]康万英.2008年奥运会后我国竞技体育价值取向的研究[J].体育与科学,2008,(3):26.

[5]覃慧宁.人文关怀的内涵与多元化的视野[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5).

竞技体育现代社会价值篇6

关键词:现代体育;青少年;价值观;教育;媒体;社会干预

一、前言

现代体育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是显著的,既有积极的影响亦有消极的影响。正确运用现代体育手段,能够推动国家建设,促进和平稳定,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培育人的韧性,促进公平竞争和规则意识的养成,促进团队合作精神和集体主义精神的形成等。而运用不当,则可能会刺激组织和个人的虚荣,对胜利的贪婪欲望和对对手的敌对心态,从而引发相互之间的轻视、蔑视甚至仇视。因此,在运用现代体育对青少年进行价值观教育时,要注意发挥现代体育的积极作用。

二、现代体育的特征和价值

现代体育的快速发展主要源于以下几个动因[1]:(1)休闲与娱乐需求。作为一种康复、娱乐和个人发展的手段,现代体育在休闲和娱乐中占据重要地位。(2)全球化和媒体传播的推动。全球化增加了国际化意识,以创纪录为目标的现代体育成为全球化的一个普遍特征。(3)科学和技术革命的推动。科学与技术的发展为现代体育的量化评价提供了条件基础。(4)民主意识的提升。民主意识的提升为现代体育的普及作出了贡献,现代体育强调机会均等、人人参与。现代体育是指所有竞争性的、规范性和制度化的体力活动系统,主要包括与竞赛、体育锻炼等有关的所有方面[2]。现代体育是一种促进集体认同的工具,有利于个人的健康发展、群体的沟通和社会阶层的对话,还具有商业价值和政治功能。作为一种文化产品,现代体育在很大程度上体现着人类的竞争比对欲望,它揭示着有序与无序、竞争与合作、团结与冲突。现代体育作为一种休闲活动,填补了人类的空闲时间,并成为一种生活方式。现代体育竞赛成为了人与人、群体与群体之间进行沟通的重要工具,虽然存在着过度政治化、商业化等异化现象,但现代体育对于人类社会的和谐发展所起到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

三、现代体育与青少年价值观教育

现代体育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培育勇气、增加行动力、实现自我满足、构建自我价值观、促进沟通与交流等方面。价值观意味着一种持久的信念,在价值观的指引下,人类会呈现出某种特定的个人行为模式以及某种特定的个人与社会的互动模式。积极的价值观具有鼓舞人心、催人奋进的作用,具有改变行为模式、改善互动模式的功效。现代体育向人类传递着诸多积极的价值观,例如健康、竞争、进步、公平、公正、公开和卓越等。(一)借助媒体。媒体在现代体育的价值观传递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媒体创建了一整套有关现代体育价值观的话语体系,这些话语体系具有普适性,可被普遍接受和理解。例如进球、犯规、越位等术语,伴随着足球的全球热潮而成为耳熟能详的话语。媒体的话语体系勾勒出现代体育的价值观体系,并通过言简意赅的术语将其提炼和展示。媒体对现代体育竞赛的转播报道为价值观教育提供了平台,但媒体发挥作用的平台并不仅限于此。例如日本制作过一系列的体育类动画片,例如《足球小将》(1994)、《灌篮高手》(1993)等[3],这类动画片获得了全球性传播,具有极强的价值激励作用,向青少年传递了诸如成功、志向、能力、胜利、努力、合作、谦逊、友谊、团队精神、公平竞争、自我实现等价值观。当然,媒体在运用现代体育进行价值观宣传时,为了获得说服力,通常会使用某种意识形态来进行价值观引导,并通过煽情式的话语来操纵话语走向。因此,在借助媒体发挥现代体育的价值观教育职能时,需要规范相关的话语体系,引导现代体育对积极价值观的传递。(二)利用社会干预。违反公平竞争的行为在现代体育竞技领域中屡见不鲜,这类行为的产生目的是为了获得相对优势以便战胜对手,包括使用违禁药物、故意违反规则、弄虚作假等。在现代体育竞技中,战术犯规都已成为比赛的一部分,战术犯规甚至成为训练的重要内容,例如在足球比赛中,在裁判员不注意的时候球员会使用拉拽对手、故意踢对手、谩骂对手等挑衅行为。在学校体育教育中,也存在类似行为,这些现象的存在无疑对现代体育的价值观教育效能起到了消解作用。价值观教育对于教育者而言是一个棘手的问题,因为没有一个普遍的、统一的教育原则可以保障受教育者能够不受现实生活理念的影响而获得预期的道德发展,而价值观教育又是一个交叉性的领域,通常需要统筹多个横向领域来配合实施,现代体育就是其中之一。价值观教育涉及的主题繁多,例如尊重、平等、团结、自由、民主、和平、健康、友谊等,这些主题宏观又复杂。价值观教育仅靠说教是很难达成效果的,因而需要一些具体实施的项目才能达成,现代体育就是一个很好的项目实施平台,但在实施过程中需要细致的规划和周密的控制。现代体育包含很多极易产生冲突的项目,如何控制冲突的形式、范围和强度,是运用现代体育进行价值观教育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此外,需要考虑传递什么价值观,如何传授价值观以及受教育者又是如何感知、学习和内化这些价值观的。只是将学生简单地置于现代体育的环境中并不足以完成价值观教育,学生的认知和道德发展需要系统化和结构化的社会干预方案,例如纪律问题的强调、相互尊重的提醒、师生平等民主的沟通方式等。运用现代体育进行价值观教育最常用的三种模式:(1)社会学习模式。发挥著名运动员的道德模范作用和行为指引作用。(2)结构化发展模式。精选项目并提炼其价值观,使受教育者在项目进程中自主感知,学习并形成价值观。(3)生态模式。联合家庭、媒介、学校、体育等领域,为青少年营造良好的运动氛围[4],为受教育者分配责任,促进受教育者形成价值观。运用现代体育进行价值观教育需要特别注重积极社会价值观的传递。例如包容、尊重、合作、友谊、团队、社会责任、平等、友爱、正义等。同时要注意构建健康的个体价值观,包括身心能力发展、创意、愉悦、挑战自我、约束自我、认识自我、保持或促进健康、成就、诚实、公平竞争、牺牲精神、毅力、谦虚、服从意识、自我实现、自我表达等。为了实现上述价值观,需要统筹教师、家长、教练员、媒体、观众、管理者、参与者等各方利益相关者,以实现现代体育对价值观教育的目的。现代体育中的竞技体育容易诱发焦虑、烦躁、失落等诸多心理危害,也容易造成身体的损伤等物质伤害[5]。学校体育教育对此有所顾虑,为此进行了很多干预措施,例如在体育教学中,在保留竞争的同时更加凸显合作、淡化成绩、强调参与、淡化对抗、强调和谐等。这说明对现代体育进行必要干预是完全有必要的,只有如此才能向参与者灌输适当的价值观,如果不进行干预,则会因为过度竞争诱发诸多问题。竞技体育强调不服输的精神,不服输的精神有时会让参与者体现出桀骜不驯,但不服输的精神与保持谦逊并不抵触。不服输的精神并不意味着不能接受失败,相反,要学会正确对待失败、忍受失败、承担风险、提高面对挫折的心理能力。成功的关键在于坚持不懈和持续的努力,要对成功保持强烈的欲望。青少年参与现代体育能够获得诸多益处,例如适应集体、适应社会、接受共同教育、遵守规则和纪律、克服羞怯、避免冲动过激行为、激发努力欲望、促进角色建立等。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并非参与现代体育就能获得这些益处,而是取决于参与现代体育的方式。

参考文献

[1]Delgadona,elenaacuaGómez.Sportasaplatformforvalueseducation[J].JournalofHumanSport&exercise,2011,6(4):573-584.

[2]李红娟.体力活动与健康促进[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12.

[3]廖莎莎.中日体育电影的体育文化比较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20.

[4]于强,王潇寒.立德树人教育观下的青少年体育价值观培养研究[J].青少年体育,2020(09):26-27.

竞技体育现代社会价值篇7

论文摘要:运用社会学的理论分析了竞技体育与人社会化的关系,得出竞技体育活动也是人的社会化的重要途径之一,为体育教学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

1、社会化

社会化是社会学长期、重点研究的课题之一。戴维·波普诺在《社会学》中写道:“社会化就是一个获得自己的人格和学会参与社会或群体的方法的社会互动过程。”社会化不仅对个人的生存、发展是至关重要的,而且对社会的生存和有效运作起到关键性的作用。事实上,没有社会化就没有社会,通过社会化,社会文化才得以积累和传承,社会结构得以维持和发展,而作为社会成员必须具备相应的条件:发展人格、自我、角色借用。而要达到这些目的,必然经过一定社会化过程才能实现。

社会化从一个人的幼儿时期开始,并持续一个人的一生。它不仅仅指“生物人或自然人”成长为“社会人”的过程,同时也包括个人适应生活的整个过程。通过社会、家庭、学校的教育,从而逐渐学会社会知识、技能与规范,最终形成自觉遵守、维护社会秩序以及价值观念与行为方式的社会人。而体育活动特别是竞技体育能促使人达到对社会环境的良好适应能力,对提高人的社会健康(包括生理和心理)水平,成为社会人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这是由体育活动的社会特征所决定的。特别是竟技体育活动中,既有互相协作配合,又存在相互竞争,同时又必须遵守一定规则进行。这种在竞技体育活动中形成交往合作,竞争遵守规则的意识和行为迁移到日常社会生活、学习、工作中去从而使我们发现许多人并不是自觉地以个体的社会化为目的而去从事体育运动,但却在这个过程中实现了或加速了自己的社会化进程。现代社会中,竞技体育对人的社会化功能越来越重要,它向人们提供社会规范教育的场所和实践社会规范的模拟机会,引导人们融进社会共同的价值观念体系,给少年儿童分配社会角色,并提供尝试各种机会,促进个性的形成和人格健全发展。

2、社会化内容与体育社会化的功能

2.1对杜会化内容的不同理解

社会化是个人必须的,站在不同角度对人的社会化有不同的理解:

从文化学的角度来看:由于文化是人类群体或社会所共有的产品,包括物质与非物质部分。从而保持社会文化的传递和社会生活的延续。这里社会化实际是一种文化内化进程。

从生物学的观点来看:社会化过程是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必须学习的文化模式。人类行为是由遗传因素与后天环境共同决定。从人类最初期行为来看,婴儿的基本生理需要是与他人的早期接触中形成的。因此,父母与婴儿之间的互动,为儿童的人格与自我意识的发展做了准备。

从社会结构来看:每个人在社会上都承担一定的角色。按照乔治赫伯特·米德的角色借用理论,他将自我分为2个部分,在第二阶段中:“客我”在社会化过程中存在3种不同形式:模仿、嬉戏和群体游戏。这里嬉戏阶级实际上儿童装扮角色,角色借用指人们把自己想象为处于他人的角色或位置的角色活动,但并不真正理解所借用角色的意义,却开始重视他人的要求从而为熟知自己在群体和社会中的地位和价值,更好担当角色转化奠定基础。

从社会心理角度来看: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强调个体与社会之间基本冲突。因此他强调在社会化过程中生理基础和情感的力量,他认为儿童在早期社会化过程中形成人格终其一生而不变。虽然受到以后许多人的批评,但我们认为他所强调儿童在家庭中社会经历对儿童人格形成具有重要影响是正确的。同时他认为人格的形成是“本我”、“自我”、“超我”3个部分协调均衡的发展,一个人才能保持正常和健康。

从以上不同分析社会化是人的一种本质的需要,也是保持社会稳定和促进人格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2.2社会化的内容

2.2.1传授生存的基本知识技能

人的社会化从婴儿时期开始,家庭承担重要责任,不仅包括基本生存的知识技能,而且还有系统的科学知识和技术,不仅促使儿童健康成长,而且使社会文化、人类文明得以传承。

2.2.2人格的形成

人格是构成特殊个体鲜明特征的思想、情感与自我观念的特殊模式。“自我”是人格的一个重要方面。艾里克·艾里克逊认为人格发展8个阶段中的每个阶段都会有一种认同危机产生,对此处理得好会产生稳定的认同,形成完整的人格。这里显然把人格作为一个整体,但实际人格形成受家庭和社会两个最重要方面的影响,使人的社会化过程复杂和多元,从而使人的性格多层次、多角度。

2.2.3形成良好社会角度

社会化的内容使教育社会成员按其应享有的权利和应尽的义务,不仅规范自己的行为,而且承担社会角色,形成健康的互动。

2.2.4教导社会行为规范

社会成员必须遵守社会规范,用社会规范调整人与人之间、人与集体之间和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才能保持社会良好的运行,因此社会化过程也包括对社会规范的遵守,如风俗、习惯、法律等。

2.3竞技体育促进人的社会化

体育的魅力在于它的竞技性。所以体育最早起始于劳动中,形成于文化的交流中。竞技体育具有悠久的历史,早在古希腊罗马时期体育就带有祭礼性质,但已具有民族节日竟技性质。由宗教习俗的催发、文化交流的需要和城邦力量的显示,形成古奥运会。这样竟技体育对社会的第一个重要贡献是促进人的社会化,对儿童来说不仅使他们学习到互相尊重养成良好的社会态度、完善人格和道德问题的判断力,促进他们个性的形成与发展,而且形成正确的体育价值观念,内化竟争的意义。

总的来说,竟技体育促进人的社会化,可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进人竟技体育的社会化阶段。指青少年通过各种社会影响,认识竞技体育,产生兴趣,加人其中。

第二阶段:通过竞技体育的社会化,指青少年通过参加竞技体育,在身、心、群诸方面发展起来为日后进人社会打下基础。

2.3.1通过身体教育和运动教育,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功能

在婴幼儿教育期间,家人用练习坐、爬、站、跑等基本身体活动;在少年时期,各种游戏扩展孩子跑、跳等各种能力;青年时期,不仅发展了身体素质,培养运动技能,对健康形成良好的态度。因此:“良好的健康和充沛旺盛的精力是朝气蓬勃感知世界,焕发乐观精神产生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意志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源泉。”这些早期有益的训练,为他们健康的人格,适应社会的需要打下良好的基础。

2.3.2竞技体育对儿童社会规范形式的影响

竟技体育运动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活动。强烈的自身参与,激烈的对抗和频繁的人际交流,是它的鲜明特征。虽然竟技体育活动的规范具有强制性。但毕竟通过游戏、娱乐和运动体现出来是大家乐于接受的,又不会给人造成精神压力,由于规范培养使少年儿童进入社会必不可少的社会化过程。因而各种体育竟赛活动可以视为对社会法规和伦理道德学习的模拟过程。

而且儿童对体育竟赛中竞技有一个较长的接受过程,早期(幼儿期)在集体游戏中各自做一些独立玩耍而已,不注重其他。中期(5岁左右),对竟赛中活动游戏规则视为神圣不可侵犯,拒绝变更游戏规则。后期(10岁左右)开始了解规则真正意义。开始重视相互尊重和合作的价值,使游戏和比赛更为公平。开始协商游戏变更规则,一旦竞赛开始,绝对遵守规则,因为这是他们协商、自治的结果。

2.4竞技体育对社会价值观念的形成,特别人际关系的影响

通过竞技体育活动,使儿童具有很强的独立性和自主能力,特别能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因为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心理健康表现之一,也是一个人成材的需要。因此竟技体育活动的良好协作关系有利于培养以后工作中建立良好的沟通和伙伴关系。

2.4.1竟技体育活动对人际关系的心理影响

竞技体育活动,增加了人与人接触和交往的机会,缩短了距离。中国的乒乓球外交不仅打开封闭20年的中美外交上的隔阂,也开通台湾与大陆的联系。体育也是人生友谊使者,不仅增进人的相互了解,而且改变人的个性,形成完善的人格。它是青少年儿童的重要社交场所之一,对提高他们的社交能力、独立能力,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竞技体育活动不仅改变、调整人的良好心态,同时也可以缩短人际交往距离,为现代人的社会化提供良好的渠道。

2.4.2竞技体育活动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合作精神

合作被认为是当代社会最有价值的社会化行为之一。因为现代社会要获得成功必须相互协作,同时由于社会文明发展,而隔阂的产生,使合作遇到最大障碍,因此合作能力既是参加竞技体育活动的必备条件,也是通过体育活动需要发展的社会型能力。如足球的强大吸引力,在于其成员良好的合作精神的发挥。所以经常性参加各种竟技体育活动,既加强了个体的合作意识,又有利于个体团队精神培养。

2.4.3竞技体育易形成良好的竞争意识

竟争观念在现代社会中是一个重要价值观念,现代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竞争既是体育运动的特征之一,又是体育精神的重要内容之一。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口号“更高、更快、更强”就是竞争的体现。而竞争的过程是他们身体素质、各方面知识、能力的自我展示。而这种竟争是建立在良好的体育道德基础之上。在竞技体育比赛中,不讲门第、不排尊卑;最讲法制、不循人情;最讲现实、不论资历,以“公平”为原则,是人的社会化形成的良好途径。

2.5竞技体育对社会角色的影响

每一种社会角色,都代表着有关的行为期望和规范,对某种角色的承担,都要外显这个角色的特征。因为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必须担当适当的社会角色,而竞技体育活动,为学习社会角色提供有利条件。在竞技体育活动中,如足球比赛,每个队员分别承担前锋、后卫、守门员等各个角色。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的特定权利和义务。每个角色有获胜的权利,也有遵守体育法律规范、道德规范的义务。

获得角色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体育活动中,通过承担各种角色的经验,不仅提高和增强体质,而且有利于促进个性的发展。有时在比赛中,有意让某人担当超出其本人能力的角色,不仅提高本人的自豪感和自信心,而且促进个性发展。社会角色是完成社会活动必要的社会构成。通过体育角色的学习,对人的社会化意识形成具有重要影响。也使儿童体验到通过个人努力不仅可以成功扮演角色,从而体验到人的主观努力是改变社会地位的重要途径。

3、竞技体育在人的社会化过程的作用

3.1竞技体育是造就全面、协调、完善的人格的盆要方式

以身体健康为目的,是当代世界体育的一大特点。在当代社会化过程中,体育是克服现代文明病侵扰,恢复人类运动能力的重要手段。人类进人文明社会后,因文化而获得的高雅,以及经常出现的因文化而导致的畸形,使人类脱离自然。在人们与自然疏远的过程中,受损失最大的是人体运动。其结果造成人的片面和非协调发展。而竞技体育能使人身体和精神全部参与运动,充分体验到人体运动的乐趣,为造就完善的人格和人的全面发展提供重要的途径。

3.2竟技体育对社会稳定的作用

人的社会化,必须具备良好社会环境。而竞技体育对维持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都具有重要作用。因为竞技体育是集聚社会力量的一种形式,作为一种社会语言,容易为不同阶级、阶层,不同职业和信仰的人们普遍接受,为不同的人提供发挥精力的业余活动场所,减少和避免人们把精力用于危害社会,从而达到稳定社会的作用。

3.3竞技体育对社会文化的传承作用

各民族的文化、各种社会文化活动中,竞技体育总是和国家民族的礼仪庆典活动同时出现。升国旗、奏国歌,还是点圣火、发誓言、敲钟、放鸽群、撒鲜花、授勋章,虽然表面形式相同,但文化内涵千差万别。大型竞技体育活动还要进行团体操、音乐舞蹈表演,这一点与古代竞技体育与宗教祭祀活动十分相近,有渊源关系,如奥运会开幕式,融人主办国的文化,在社会化进程中,使人产生认同感和‘.自我”感,这一点是其他社会活动无法比拟的。

3.4竟技体育活动所传递的社会道德观念对人的社会影响

体育道德是社会公德的重要组成部分,运动员道德又是一种对青少年影响至深的职业道德。竞技体育所宣扬的奥林匹克精神、体育道德都具有很高的社会理想价值,而竟技体育推崇的公正、竞争、协作、团结、诚实等道德观念正是人的社会化不可缺少的部分,对青少年乃至整个社会所有成员都具有重要影响。可见,竞技体育活动所传递的社会道德观念对人的社会化起着重要的引导和促进作用,这些潜在的价值在深层结构方面影响着社会心理和民族精神。

3.5竟技体育对人的现代化的影响

社会的现代化从某种程度上取决于人的现代化,在社会化过程中,现代化也是一个重要问题。由于对现代人要求的社会性格与竞技体育所提倡的观念是一致的,因此,用竞技体育来培养社会成员或未来社会成员的现代意识和心理行为具有重要意义,体育活动往往容易影响人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4、结论

(1)竞技体育能促使人们达到对社会环境的良好适应能力。许多人并不是自觉地以个体的社会化为目的而去从事竞技体育运动,但却在这个过程中实现或加速了自己的社会化进程。

(2)社会化是人的一种本质的需要,也是保持社会稳定和促进人格全面均衡发展的重要基础。

(3)竞技体育对社会的第一个重要贡献是促进人的社会化。

(4)通过竞技体育的社会化,青少年从身体、心理、群体等方面发展起来,为进人社会打下基础。

(5)竞技体育对竞争、合作、人际关系产生作用影响人的社会化。

竞技体育现代社会价值篇8

关键词:希腊文明;基督教;宗教调节;政治调节;儒家文化

中图分类号:G8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590(2011)05-0069-04

abstract:Basedonwesternvaluesandphysicaleducationcorevaluesystem:itsbackgroundandregulationmodeundertakescomparativestudy,thinkthat,thewesternphysicaleducationcorevaluesystemintheGreekcivilizationandrationallogicandthecorrespondingfree,democraticandscientificbackground,throughtheinfluenceofChristianityhasformeduniquewesternsportscorevaluesystem,i.e.inapluralisticsocietyculturalstructureanddifferentbeliefs,respectforthefreedom,equality,democracy,valueconcept,payattentiontothemoralandspiritualtransformation,whichisnowinthedevelopmentofphysicalandmentalbalancevaluecognition.thisvaluesystemmainlybythereligiousandpoliticaladjustment.inancientChina,"Sports"valueformationbackgrounddeeplyConfucianinfluence,tothemodernexperienceofeast-westculturalintegrationanddevelopmentwasformedwiththecorevaluesystemofsocialismastheguidingideology,focusonpeople-oriented,torealizethenaturalvalueofsport,socialvalueandhumanvalueofharmonioussportscorevaluesystem,politicalregulationisthemainregulatingmode.

Keywords:Greekcivilization;Christianity;religiousregulationofpoliticaladjustment;Confucianculture

体育核心价值体系是国家核心价值体系组成的子系统,是以理论层面为主导,进而统领实践、精神、理想和道德等不同的层面,促进各个层面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一个完整体系[1]。体育核心价值体系是在大的社会文化背景的影响下产生的,一种文化的形成因素是非常复杂的,它不仅与地理因素、气候、生态环境、自然环境有直接的联系,还与一个民族的风俗、习惯、生产方式以及政治、经济等多方面的因素有关[2]。目前,学界普遍认为西方的文化起源于古希腊文化和罗马文化,西方文化伴随着工业化的步伐以强劲的势头席卷世界。西方文化的兴起主要在希腊的哲学、罗马的法律以及基督教的道德基础之上形成的,哲学、法律以及道德是西方文化的主体。对现代科学、法律和伦理源头的探索都可以追溯到上述内容。西方人概括性的认为哲学的作用是告诉他们如何区分真与假,法律告诉他们如何区分合法与非法,基督教的宗教伦理告诉他们如何区分善与恶,古代西方文化判断是非的标准即这三者的结合。体育作为文化属性的一部分同样依附于西方文化的滋养,尤其是西方的竞技体育,本文试图从中西方体育价值体系的产生背景与调节方式进行对比研究。

1西方体育核心价值体系的形成背景

1.1希腊文明及理性逻辑与之对应的自由、民主与科学

古希腊是西方文明的源头,也是人类文明和智慧的象征之一。古代希腊在文学、政治、自然科学、哲学等领域取得了辉煌的成绩,古希腊文化以其独特的风采和成就享誉世界。古希腊文化及以后作为希腊文化继承者的罗马文化,启迪了14—17世纪的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对世界文化的发展起着巨大而深远的推动作用。正如恩格斯曾指出的:“没有古希腊文化及罗马帝国所奠定的基础,也就没有现代的欧洲”[3]。希腊文明诞生于巴尔干半岛和爱琴海,濒临大海、河流交错、山脉纵横、土地贫瘠的自然地理条件,暴虐无常的海洋给其带来了无处不在的挑战,但是也铸就了希腊民族勇敢、外向好动、崇尚自由、敢于冒险和挑战自然的性格,也奠定了古希腊独特的性格和生存方式。决定了西方古代人以海上的工商业贸易活动为主的生活方式。希腊半岛上的一块块小平原形成了天然的政权单位,岛上的居民以大海为屏障建立了独特的城邦制政权,整个希腊半岛包括数以百计的城邦。每个城邦都以城市为中心,周围有乡镇。各城邦之间互相开放,同时各个城邦也对外开放,各城邦之间以及与东方各国具有频繁的贸易往来。以经济为基础的城邦社会体制由此形成并铸就了西方人独特的思维方式和价值、文化取向。古希腊的城邦制度倡导公民自治、民主、平等和法制,公民可以通过公平竞争来实现自身的欲望,奥林匹克的起源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在古希腊的体育竞赛中参加者不论身份和地位均要以公平、公正的原则制定规则,竞赛的裁判通常由神殿的专职祭司和通过公民选举产生人员共同担任。这种公平公正的竞争理念再加上地理和自然环境造就的刚直进取外向奔放的民族性格形成了注重事物发展变化的思维方式,在这种价值理念的感召下形成了崇尚公平竞技、勇敢拼搏、求真务实的价值理念和行为规范[5]。

西方的竞技理念是西方价值观的延伸,古希腊人在自由、民主的空气下,相互学习和借鉴进而涌现出无数的天才,在文学艺术、自然科学、哲学、宗教神话等诸多领域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这些古代先贤为古希腊文明欧洲文明和人类的文明做出了突出的贡献。诚然,也为人类的竞技体育特别是奥林匹克运动的创立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建构了西方价值观的主体思想。

1.2基督教信仰是西方价值观的主体

1.2.1基督教推动了自然科学的发展,促进了对体育运动的理性认知

基督教作为世界上最主要的宗教之一,对西方的价值观有着深刻的影响,这种信仰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自然科学的进步,涌现出一大批信仰基督教的自然科学家。17世纪英国许多杰出的知识分子,如波义耳、牛顿、胡克等人,大多数是清教徒,他们自愿放弃优厚的生活条件去实践自己的信仰[7]。正是这些具有虔诚信仰的人推动了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圣经》中说“上帝创造了天地,人类和自然界都是上帝的杰作”这种上帝造物的思想虽然有一种神秘色彩,但也有助于破除人们对自然的神化,从而放开了人类发展自然科学的手脚。[6]人类开始逐渐用理性去发现和探索宇宙的秩序和法则,在这一过程中也不断的使对真理的追求、自然规律的把握和对神的信仰协调统一,在证明上帝存在的同时也使真理的探寻者得到情感的依托。物理学家厄恩斯特·马赫说过:“每一个不具偏见的头脑都必须承认,科学和技术重大的发展是发生在神学占统治的年代”[8]。在通常人们的思维意识里人们提起基督教与科学就会想起二者之间的冲突或者是基督教对科学的种种迫害,其实这只是其中的一面,基督教和科学还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无论宗教还是科学他们都对自然与生命的奥秘怀有极大的兴趣。关于这一问题世界著名的科学哲学家阿尔弗雷德·诺思·怀特给出了明确的回答“对科学可能性的相信,发生在现代科学原理发展之前,它是从中世纪神学无意识地派生出来的”[9]。阿尔弗雷德·诺思·怀特还在他出版的名为《基督教界科学和神学冲突的历史》一书中这样写道“从那时起,随着世俗主义的兴起,无数学院和大学里的教授不加批评地接受怀特关于科学是基督教之大敌的论点,所以神学有可能促进科学的到来对许多人来说不可思议”。但是这却是一个事实,美国社会学家默顿认为基督教教义的一些原则促进了科学的发展。正是基督教的一些价值观和方法论使一大批的基督文化拥护者超越了现实的束缚用基督教独有的价值观和方法论以务实的精神来认识世界改造自然,他们运用科学的原理和技术从事发明创造,以达到颂扬上帝的目的,这种务实的精神和实验传统与古希腊理性主义的数学传统互相促进、交相辉映最终推动了近代科学的诞生。实验科学的兴起为人体解剖学和人体生理学的诞生奠定了基础,进而为客观的科学的解释体育运动提供了理论支撑。

1.2.2基督教整合了自由、平等、民主理念形成了独特的西方竞技体育核心价值观

西方文明是西方社会近三百年迅速实现现代化的动力,在今天欧美文化已经成为西方文化的渊源与典型代表。正是以基督教为主的价值核心理念整合了自由、平等、民主与个人主义理念形成了独特的西方价值观。这缘于浓郁的基督文化和大量的基督信徒使基督文化深深的扎根于西方的土地上。以美国为例美国是目前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其科技和综合国力位居世界巅峰,在美国的国民中有84%是宗教徒,这其中有超过四分之三的基督教徒,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宗教国家[10]。美国有着高度多元的社会文化和较强的民族凝聚力及国民认同感,美国是世界上政教分离最为彻底的国家之一,但是其社会的凝聚力和多元文化意识形态的共融却依靠宗教来调解,宗教成为这个多元社会文化在原则问题上得以达成共识的思想底线。我们在其国家的各种仪式上均能发现圣经和上帝的身影,譬如说总统宣誓以及在各种公共建筑物中。基督文化在美国的扎根成为美国人价值观的核心内容是由美国的历史决定的,在历史上众多的基督教徒从欧洲来到美国的土地上,他们坚持对基督教的选择和信仰,与门徒居民一起在上帝的名义下制定了一系列的协议和规定建立了一个新的国家[2]。基督教中的人权思想是美国建立的依据。自由(Freedom)成了每个人的基本权利之一,美国人认为“基督教和自由是混为一体的,以至于几乎是不可能叫他们想其中一个而不想另外一个”[12]。平等(equality)的理念是美国的另一个建国之本。《独立宣言》中说:“everyoneiscreatedequal.”(每个人生来平等)这里用“create”而不是“born”,已经暗含了基督教所信仰的上帝造人的前提:每个人都是上帝的子民[10]。民主(Democracy),是建立在自由和平等的基础之上的,是对多数多数人权益的维护和对强制性或保证的避免。在自由、平等、民主追求的价值体系影响下产生了西方竞技体育核心价值观,即在多元社会文化结构和不同的信仰下,尊重自由、平等、民主的价值理念,注重道德精神的改造,进而实现在身体与精神平衡发展中的价值认知。

2我国体育核心价值体系的形成背景

2.1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古代“体育”价值体系

需要说明的是中国古代并没有体育一词,体育是近代的舶来品,本节暂以体育一词概括中国古代竞技运动。中国古代的竞技运动是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从孔子到庄子、墨子等诸子百家都在论述人的本性即人们间的社会关系。儒家提出“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和“五常”(仁、义、礼、智、信)作为处理各种人际关系的行为准则的道德标准。任何的社会活动都与其所处的时代和历史背景息息相关,也离不开其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体育文化是植根于其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中的,是大的文化背景下的一个子集。儒家思想在中国的封建社会长期占统治地位,中国的“体育”也不可避免的被打上了儒家思想的烙印。(见图1)。

图1中国古代体育的核心价值体系

中国古代的“体育”价值体系是建立在儒家思想影响基础上的,以皇权为崇拜,以权力等级之争为竞技目的,以养生为重点,追求“天人合一”,人与自然的统一,讲求神形兼备的古代“体育”核心价值体系。我国的文化体系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过的文化,正是这种传承使我国文化具有牢固的传统,使中国古代的传统文化价值观与体育养生思想传承至今。

2.2东西方文化融合与发展影响下的现代体育价值体系

近代以来西方的价值观伴随着西方的工业文明以文化和体育为载体传入我国,与我国的传统文化价值体系经历了论争、融合与发展形成了东西方融合的新的价值体系和体育核心价值体系。西方的体育文化起源于古希腊的理性逻辑及与之相对应的自由、民主与科学。在古希腊文化交流的过程中,通过体育来演绎各种宗教仪式,通过奥林匹亚运动会来表达对体育的热情,在体育文化的构建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具有代表性的古希腊时期的核心价值体系。古希腊时期体育文化的核心价值是通过体育竞技来表现对神的崇拜,推崇竞争精神与个体健美,表现体育竞技精神的体育价值理念。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与社会关系的变革,到16世纪在欧洲盛行一场思想文化运动,带来一个科学与思想革命的新时期时期,揭开了现代欧洲历史的序幕,被认为是中古时代和近代的分界。欧洲的文艺复兴推动生产力和文化发展的同时也孕育出了新的具有代表性的体育价值理念,即文艺复兴时期的体育价值理念。文艺复兴时期的体育价值核心体系是一种强调人文主义,重视人自身的发展和自由解放的价值理念,它认为体育的目的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西方价值体系的影响下我国现代体育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发展,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我国的体育在东西方体育文化的融合与发展影响下正在努力从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这一过程中也形成了我国体育价值核心体系,即坚持科学发展观的指导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以和谐社会为目标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上构建我国现代体育的核心价值体系。我国的价值体系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思想,注重以人为本,实现体育的自然价值、社会价值与人文价值的和谐统一。(见表1)

中国的传统文化具有兼容并包的特点,因此在新时期我们既要弘扬中国的传统体育精华又要吸收借鉴西方体育中的先进之处,实现民族传统体育的多元化发展,倡导东西方文化的融合建立现代体育价值体系。

3中西体育核心价值体系的比较

3.1西方体育核心价值体系主要依靠宗教与政治共同调节

西方的体育发展过程中由于特殊的文化社会背景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价值体系与调节方式,西方现代体育的发展过程中先后注入了希腊文化影响下的自由、平等和公正,基督教文化影响下的救赎与原罪和罗马式的纪律与约束。政治与宗教调节成了其社会价值体系和体育核心价值体系的主要调节方式。在西方社会里宗教是生活的一部分,在生活中处处可以见到“上帝”的影子,在美国总统任职时都会手按《圣经》进行宣誓,从美国的第一任总统华盛顿开始这已经形成了一种必须的仪式。而且在宣誓的演讲时也会提及上帝保佑,在演说完毕时都会提到“Godblessamerica”。美国人认为没有任何人间的权威可以像上帝一样完美、可以当作神一样的信仰和供奉,自己是上帝之下的民族。因此面对多元化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凝聚力的整合,宗教成了重要的调节方式。无论是古代人还是现代人在面对充满危机和变数的世界时宗教都作为一种心理调节机制应运而生,人类在面对天灾人祸以及科学解释不了的自然现象时宗教的调解机制就会出现。另外西方宗教在净化人们的心灵方面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在排解社会不良情绪、塑造价值观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同时这种调节也产生较强的民族凝聚力。也是人类内在精神需要的表现,现实中当一个人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付出了巨大的努力最终却劳而无获或者丧失生存权利的时候,特别是现实的努力和个人的努力无助时就需要一种超越自然的力量来安抚,于是就产生了人在精神上的迫切需要,这种需要正是宗教调节的必要性。基督教所倡导的

敬畏上帝、自由、平等与民主的价值理念在西方社会具有普适价值,成为西方价值理念的核心。在这种价值观的影响与调解下形成了公平竞争、超越自我的体育精神,二者相互作用形成了西方体育价值的核心体系,即在多元社会文化结构和不同的信仰下,尊重自由、平等、民主的价值理念,注重道德精神的改造,进而实现在身体与精神平衡发展中的价值认知。

3.2我国体育价值体系调节主要依靠政治调解

我国的体育发展与我国的政治、经济及文化背景不可分割,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我国的体育发展势必将以党的政策方针为指导。因此在我国现代体育核心价值体系中政治调节是主要方式。(见表2)

由表2可见我国在体育事业的发展过程中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法规来保证体育事业的发展为我国的政治服务。建国初为了国家外交发展的需要和国家民族的尊严大力支持发展竞技体育,具有很强的政治性和功利性。建立以人为本的体育核心价值体系,发展群众体育实施全民建身工程,是我国在新时期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国策所决定的,因此在我国的体育事业发展上印有国家政治调解的印记。

4结语

综上所述,从东西方文化的发展来看,西方文化的个体性与东方文化的整体性存在差异,特别是基督教教义中上帝创世主导下的自由、民主的精神与中国古代的“万物一体”、“天人合一”的传统思想存在差异。西方的价值体系提倡挑战自然、征服自然的思想,其民族文化教育内容和价值理念具有外向性、进取性和流通性的特点,相对于古代中国对自然的顺应和依赖理念,二者存在显著差异。西方在宗教的影响下形成主客二分的思维方式奠基了西方科学发达的基础。为进一步科学的认识运动规律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在这种不同的文化和宗教背景的影响下形成了不同的价值体系,体育核心价值体系正是在这种背景和环境影响的变迁过程中应运而生。在希腊文明及理性逻辑与之对应的自由、民主与科学的背景下,经过基督教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西方体育核心价值体系,即在多元社会文化结构和不同的信仰下,尊重自由、平等、民主的价值理念,注重道德精神的改造,进而实现在身体与精神平衡发展中的价值认知。这种价值体系主要通过宗教与政治进行调节。我国古代“体育”价值的形成背景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到了现代经历了东西方文化的融合育发展形成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思想,注重以人为本,实现体育的自然价值、社会价值与人文价值的和谐统一的体育核心价值体系,政治调节是其主要调节方式。

参考文献:

[1]刘仁盛,等.体育核心价值体系的历史传承与未来发展的初步探索[J].体育科学,2011,(5):3-7.

[2]袁晓娟.古希腊文化对西方文化发展的影响[J].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8,(2):5-7.

[3]马克思.马克思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24.

[4]白戈.浅析西方文化的起源和特征[J].科学.经济.社会,2000,(3):55-58.

[5]郭辉.从体育演进的影响因素比较中西方教育内容的价值理念[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4):133-135.

[6]齐有伟,论基督教与学校体育的关系[J].体育世界.学术,2010,(3):22-23.

[7]李建珊,等.再论中世纪是近代科学的摇篮—基督教文化与欧洲近代科学产生的关系[J]晋阳学刊,2010,(1):55-57.

[8]ernstmach,scienceofmechanics[m].trans.thomas.J.mcCormackLaSalle,ill.:openCourt,1960,549.

[9]alfrednorthwhitehead,scienceandmodernworld[m]newYork:macmillan,1926.

[10]刘莹.基督教育美国人核心价值观[J].社会科学论坛,2011,5:205-208.

竞技体育现代社会价值篇9

关键词:体育发展;非正常代价;主体;学院式发展;市场经济

中图分类号:G80-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7)08-1024-03

发展与代价是发展哲学中经常谈论到的两个概念。联合国的第一个“十年发展计划”失败后,国外学者开始关注发展中的代价问题。我国对代价问题的研究是在改革开放后,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而开始的,在20世纪的90年代达到了一个高潮。体育作为受计划经济影响至深的一个领域,长期被赋予过多的政治色彩和经济功能,发展中的代价问题一直被忽略,即使少数的关注者也仅把目光局限在高水平竞技体育上。其实,不仅是高水平的竞技体育,在社会体育和学校体育发展过程中,同样存在不计成本,忽视代价的现象,把代价的存在看作是客观的必然,混淆正常代价与非正常代价,以“必然论”来为工作中的失误开脱,在实践中产生了严重后果,使体育的发展难以为继。

1代价的涵义与类型

1.1代价的涵义在日常生活与经济学领域中,代价常指为了达到某种目的所做出的某种舍弃、付出、投入或消耗。从哲学角度看,代价是作为价值问题提出来的,是“一种被否定和牺牲的替代性价值”,“是历史进步过程所客观选择的主导价值趋向对其他价值形态的抑制、否定和牺牲”[1]。社会生活中的人,总是先进行事物的价值判断,然后根据需要和历史条件去努力实现主导性价值,而对非主导的价值则在必要时进行否定,于是产生了代价。

体育发展过程中,发展与代价是同时存在的,体育发展实际上是通过付出代价和扬弃代价,以求得再生之路的过程。在体育发展过程中,出现代价是客观的必然,我们不能因为体育发展过程中存在代价而忧心忡忡。代价也是发展结果的一种特殊状态。换句话说,在代价背后隐含着历史的巨大进步[1]。可以说,“没有代价就没有进步,这是文明直到今天所遵循的规律”[2]。

1.2代价的类型根据体育发展中代价产生的过程,可以将代价分为“正常代价”和“非正常代价”。社会发展是在一定历史时期和社会条件下进行的,具有时代的局限性。一定历史阶段,人们对作为复杂社会文化现象的体育的认识受历史条件和社会发展条件的限制,只能达到部分接近真理的程度,这种认识的局限性必然表现在实践中,使体育发展付出一定的代价,这种代价是正常的。除了这种代价外,体育发展过程中还大量存在非正常代价。这种代价不是体育发展过程中必然出现的,而是由于体育决策者的失误所造成的,是人为因素、主观指导上的失误造成的,它不具有现实的合理性,是可以避免的。由于正常代价是体育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现象,这里着重讨论体育发展过程中的非正常代价。

2体育发展中的非正常代价

2.1人的代价体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人的健康水平,提高人体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但在体育特别是竞技的实际发展过程中往往出现大量的运动损伤。全国政协医疗专题组一个为期三年的调查表明:在受调查的6340名运动员中,受伤人数达到3832人,占总数的59.6%。运动队的级别越高,运动员的伤情越严重[3]。在其他国家也有相类似的情况,如奥运会9枚田径金牌获得者刘易斯因为伤病可能会在轮椅上度过余生。医生认为按照刘易斯的健康状况,他在3年内就要靠轮椅行动了[4]。不仅在竞技体育中存在这种问题,在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中,经常出现受伤甚至猝死的问题,这固然是由于锻炼方法的不科学,但其背后是过分看重体育生物功能和政治功能的价值观在作怪。对人的健康产生负面影响的的除了运动损伤外,还有兴奋剂,为了获得好的运动成绩,部分运动员甚至学校的体育考生服用兴奋剂,虽提高了竞技成绩,但却埋下了健康的隐患。

体育发展在人身上造成的非正常代价还表现为造成人的异化和片面发展。为了在越来越激烈的体育竞争中获得优胜,现代科技手段不断介入体育训练,人们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竞技神话,但这是在限制运动员的创造性和能动性的代价下取得的,有人尖锐地指出:现代竞技体育水平的提高实际上就是科技水平提高的反映。为了使动作更合理、科学、经济和有效,运动专家规定运动员的动作轨迹和动作组合,在训练中不断强化运动技能,忽视人的全面发展,特别是为了训练,为了竞技成绩而放松了文化课学习。由于文化素质低,不仅影响了运动员对教练指导的理解,也影响了比赛。如在28届奥运会上,射箭运动员何影就是因为听不懂英文而在个人赛中失去夺牌机会;帆船帆板选手殷剑同样由于英语水平低,未能理解澳大利亚选手的意图而错失夺金机会[5]。

2.2体育的代价在社会转型和体育管理体制改革尚未完成的情况下,我国的体育社会化程度仍然很低,过早提倡“体育市场化”和“体育产业化”可能导致体育的畸形发展:一面是体育场馆建设出现追求豪华的趋势,但由于消费水平限制而利用率低;另一面是发展仍不成熟的社会体育被边缘化,广大群众无处锻炼。有市场前景,有商业开发价值的项目受到重视,能得到足够的商业赞助;而普及程度低,无法进行商业化运作的体育项目受到冷遇。经济对体育的影响更体现在地区的差别上,经济条件好的地区,往往能提供更好的发展条件,体育发展程度较高,而贫困边远地区的体育发展呈停滞状态或发展缓慢。

据北京交通大学乒乓球教练王利利介绍,目前乒乓球后备人才紧缺的苗头已经出现,乒乓球超级联赛由于组织不规范而在发展道路上屡遭坎坷[6]。为了在不断的国内外比赛中获得胜利,各个队伍都不同程度放松了后备人才培养,造成了目前竞技体育中竭泽而渔的现象,这不利于体育的可持续发展。

另外由于竞技体育中兴奋剂的使用和社会体育中的案等事件,导致社会对体育的信任度下降。曾几何时,人们认为刘易斯是汉城奥运会上男子百米比赛的“最大受害者”,岂料后来却发现他是世纪大骗局的主角,他和多位美国运动员一起服用了违禁药物并获得金牌[7]。西安体彩“宝马案”和李金华在2004年审计报告中对体育总局的批评更让人们对曾经是“公平、公正、公开”代言人的体育的信任大打折扣,对于体育的热情和支持程度也大大下降。

体育发展过程中,非正常代价在体育自身上还表现为在一定时期,体育沦为政治和经济的附庸,成为实现政治与经济目的的工具,不是按照体育发展规律而是按照政治和经济需要行事,这对体育发展是十分不利。

2.3社会的代价体育发展过程中的非正常代价还体现在社会层面上,首先表现在资源上的浪费。悉尼奥运会期间,有人在计算我国金牌成本时介绍,2003-2004年的两年,体操队共用去4400万元。4年累计下来,总金额约达8000万元(这样的估算除去了场馆建设费用以及地方政府支出的一些费用)[8]。虽然这种计算方法并不科学,但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们在高水平竞技体育方面投入的不计成本。2004年上海购买F1举办权,费用是每年3000万美元,但与上海同年第一次举办F1的巴林却只付出了1800万美元购买举办权。在亚洲举行的其他两站的举办权费用都比上海低[9],而高额的投入与很低的利用率之间资源的浪费。如果说像F1还是中国极少现象的话,那么现在各地动辄花费成百上千万元建高档次的体育场馆就比较常见了。如山西吕梁市在2002年投资7000多万建了高水平体育馆,2003年又投资500多万对老体育场进行了改造[10]。这种高标准场馆只是一种形象工程,并不能给百姓带来多少切身的利益。除了这些,万人太极拳、万人登山、万人象棋等“超规模”体育活动的报道不断见诸报端,除了一时的轰动效应,这些活动带来的只是大量的人力、财力和时间资源的浪费。这种资源的浪费还体现在学校中的场馆设施不能充分向社会开放,体育师生不能充分发挥在社会体育指导中作用以及普通高校在培养高水平运动员方面的作用未能充分发挥。

球迷骚乱是体育发展过程中的另一种不正常的社会代价,球迷骚乱是一种激情行为,不管其最初的动机如何,这种行为总是造成很坏的影响,严重的造成上百上千人的死亡,轻微的造成场地设施的破坏,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球迷骚乱实际上是其他社会问题积累后在体育过程的发作,其导火索往往是体育比赛中不理智的行为和明显的裁判偏袒。如果运动员和裁判的行为符合规范,这种骚乱就不易发生。

体育发展过程中的非正常代价还表现在发展体育旅游对环境的破坏,竞技体育中违轨行为对青少年的影响,运动员过高的收入和奖励在社会中产生的不满情绪等。

3非正常代价的社会根源及其根治措施

3.1非正常代价的社会根源体育是社会文化的一部分,非正常代价的产生有其深刻的社会根源。在“增长第一”的旧的社会发展观影响下,一些地方干部存在只求施政效果,不问施政成本的“临时工”心态[11],对体育领域发生影响。当前部分体育管理者还存在一种类似“胚胎论”的发展观,将发展理解为规模的扩大或量的增长,将参与体育人数的规模和金牌数量的多少定为发展目标,而对体育结构的良性调整、制度的真正革新视而不见或做做样子,并且不问花费了多少资源才取得如此的量增长,这种量的增长主要是那种直接可见的具体的指标,而“更深层、更长期的问题往往被量、规模掩盖起来”[17]。

二战后的社会主义国家赋予体育浓厚的政治色彩,1952年后“两个阵营”在世界体育范围内形成,加上“乒乓外交”的成功,更强化了体育特别是竞技的政治作用,而忽视其他方面的功能,竞技体育中喊出“顽强拼搏,为国争光”的口号,学校体育“锻炼身体,保卫祖国”,而职业体育的目的是“为祖国健康工作50年”,政治的热情掩盖了体育的本质。长期的实际工作中教育与体育工作的独立发展,体育界只重视运动技术的提高而忽视教育,这样必然导致一些非正常代价的产生。体育管理部门对这种代价的产生和危害已有警觉,也采取了多种措施来进行预防和纠正,并制定了相关的法律和规定,但多年的发展惯性使体育改革的战车前进迟缓,并且这种状况短时期不可能根本解决。

3.2非正常代价的根治措施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减少发展过程中的非正常代价,首先在制定体育发展战略时,管理部门应科学预测发展过程中可能产生的代价,进行成本和效果预测;在实践过程中及时将代价信息反馈给实践主体,并及时做出战略的调整。这个过程中也要进行成本核算,决定是否付出,由谁付出的问题,杜绝或减少非正常代价的产生。其次,加快体育的社会化和市场化步伐。体育发展既要“合目的”,又要“合规律”,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体育应改变计划经济规则,采取适合体育发展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的做法,对体育进行社会化和市场化的改革,将其发展尽可能地推向市场,大力发展体育社团,让市场来决定一些体育项目的生存,对社会必须而又没有市场前景的群众体育项目,国家可以承担大部分的责任,对没有条件的地区,国家要加大投入,不仅是加大资金的投入,更要加大宣传力度。第三,体育应该走“学院式发展”的道路。体育和教育本质上是联系的,身心的发展也应是统一的,割裂式的发展只能造就“单面人”和“残缺的体育”。目前体育发展过程中有时存在代价主体、创价和受益主体之间错位的现象。竞技体育为了取得金牌数量的增加和运动水平的提高,占有了大部分的体育资源,限制了社会体育的发展。竞技体育成为受益主体,而群众体育却承担了代价;群众体育中,某些体育管理者为了打造形象工程而不计成本,自己受益而让国家和群众遭受损失,付出代价,这些状况是不公平的,也是非正常的。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就应该按“谁受益,谁付出”的原则,保持受益主体和代价主体的一致,同时应加强体育法制建设,追究非正常代价创价者的责任。

参考文献:

[1]刘怀玉.马克思的“历史进步代价”理论与发展问题[J.哲学研究,1993,6.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4)[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104.

[3]中国运动员伤残惊人[J].报刊文摘,1994,11,28.

[4]张在宁.“代价论”的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观[J].体育学刊,2003,5.

[5]见《中国体育报》2004年9月8日a8版相关报道.

[6]孙欣.和谐体育:理想与现实的碰撞[J].经济观察报(电子版),2005,3,21.

[7]杜文杰.世纪大骗局[J].新体育,2003,6.

[8].

[9].

竞技体育现代社会价值篇10

摘要本文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方法,在前人总结的基础上,从价值论、辩证观等视角,揭示出电子竞技的本质及与网络游戏的关系。研究认为:电子竞技参与者的需要与电子竞技教育价值的内容遵循了主客体的有机统一;电子竞技对人的教育是一把双刃剑,它给人们带来福祉的同时,对人也产生了负面效应。但是,我们必须承认电子竞技的最终归宿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符合“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关键词电子竞技教育价值体育文化

随着数字时代的来临,电子竞技应运而生。它依靠虚拟网络进行比赛,相对于其他体育项目而言,对抗上显得“文明”了许多,却又不失其观赏性,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吸引广泛的群众参与电子竞技运动,以此来培养他们对体育的热情,为终生体育打基础。不可否认,电子竞技利于推动体育运动的和谐发展及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但是,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其两面性,电子竞技也不例外。如何把握好电子竞技给人们带来健康的、积极向上的人生价值观,避免受其不良因素的影响。研究电子竞技的教育价值就显得很有必要。

一、电子竞技概述

由于其特殊性,新事物的产生总是与社会的主流价值观不服,像16世纪哥白尼提出的“日心说”,在当时流行“地心说”的社会背景下没有被人认同,电子竞技亦是如此。在2003年,国家体育总局将电子竞技列入我国第99个体育项目(现改为第78个),顿时引起了国内强烈的反响。很多学者将电子竞技定义的共同之处:电子竞技是人与人之间的对抗。其中韩秋雨指出:“电子竞技运动是利用高科技软硬件信息设备作为运动器械而进行的人与人之间的智力的对抗运动[1]”。李宗浩教授认识到了这问题,将电子竞技定义为:电子竞技运动是人(队)与人(队)之间,运用计算机(含软件和硬件设备),通过网络(局域网)所营造的虚拟平台,按照统一的竞赛规则而进行竞赛的体育活动[2]。体育的本质是教育,这已经是被体育界大多数人普遍接受的观点[3]。这种游戏不是简单的人机对抗,也不在是传统的娱乐方式,而是具有现代竞技体育内涵与精神的一种人与人之间的网上博弈[4]。综上所述,笔者将电子竞技运动概括为,人(队)与人(队)之间,借助相关电子设备,依靠虚拟网络,在统一比赛规则的前提下,为了实现各自的荣誉而进行同场竞技的身体(身体性)活动。

二、电子竞技教育价值主体的需要

人的需要是人的一切活动的原始动力,具有社会性、无限发展性和丰富性以及积极能动性。

(一)电子竞技观赛者文化交流的需要

在现代政治体制、经济、文化习俗等多元化发展的社会,人们迫切需求找到共同的文化交流形式。电子竞技运动是一个很好的突破口,据统计世界上已有超过60多个国家把电子竞技纳入体育项目范畴。

(二)电子竞技工作者生存、尊重的需要

不少先前伟大的思想家强调人的物质需要是人生存的首要条件。管仲提出:“仓禀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马斯洛认为:“如果一个人所有的需要都得不到满足,这个人就会被生理所支配,而其他需要都要退到隐蔽的地位。当一个人的生理需要得不到满足时,其他需要将不能激励他们”。

(三)电子竞技参赛者实现自身价值的需要

在现代社会物质日益丰富的大背景下,人们有充裕的时间通过多媒体或在竞技场边,欣赏运动员高超的运动技艺。运动员的榜样行为带动了一些人坚持不懈的追寻他们自己的竞技梦想,以满足他们的精神需求。正如马克思所说:“已经得到满足的第一个需要本身,满足需要的活动和已经得到满足需要的工具又引起新的需要。”

三、电子竞技教育价值的内容

满足需要的教育属性的性质和程度,就是教育价值的内容。电子竞技的教育属性能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与物质需求。审美价值观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和现象的审美价值把握,这项运动中的虚拟角色造型独特、动作逼真,能完成“现实人”所完成不了的动作,是电子竞技运动员思维活动具象化所产生的效果,这种独特的运动美给人们提供了一种新的审美体验的途径。这项运动需要每个人都有主人翁意识,一方面,要严于律己,且对他人的违法或违规行为要及时指正,另一方面,要尽可能的提出一些有建设性的建议来弥补法律法规及竞赛规则方面存在的不足。

四、结论

教育价值是整个教育体系的核心与灵魂。电子竞技具备的教育价值从根本上将与网络游戏的关系划分开,并且揭示出电子竞技运动的本质:教育。电子竞技参与者的需要使得电子竞技教育价值的存在富有意义,电子竞技教育价值的内容对人(主要是指电子竞技参与者)审美价值、道德素养、法制观念、监督意识、团结协作等方面的培养又达到了育人的目的:人的全面发展。这其实是一个相辅相成的过程,也是反映主客体有机统一的一种表达方式。

参考文献:

[1]韩秋雨.电子竞技除了娱乐,我们还能做什么[n].北京晨报.2004.01.16.

[2]李宗浩,王健,李柏.电子竞技运动的概念、分类及其发展脉络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3.19(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