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统计学的发展过程十篇统计学的发展过程十篇

统计学的发展过程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2:34:38

统计学的发展过程篇1

1.忽视对环境成本的分析。在开展林业统计工作过程中,建立科学完善的统计指标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林业统计指标体系在构建的过程中并不完善和全面,尤其是环境成本分析得不到重视,缺乏对土地荒漠化、湿地面积减少、森林资源破坏以及生物减少等因素的考虑,造成林业统计中环境保护目标难以实现。在林业统计过程中,环境成本分析的缺失,造成了当前的林业统计指标体系缺乏全面性、科学性和持续性。在现代林业统计指标体系的设计过程中,由于对环境成本和资源消耗属性的忽视,造成了环境成本在林业发展过程中得不到重视,影响到林业经济增长过程中的环境质量的提升和生态资源的保护。当前的林业统计指标体系当中,只关注林业经济的增长,忽视了对经济增长过程中出现的生态资源和环境质量变化的计量,这不符合科学发展的要求,使得经济增长背离了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因此,为了进一步完善现代林业统计的指标体系,保证指标体系具备科学性和完善性,必须在指标体系中重视和强化环境资源成本,重视对环境成本的分析。

2.部分统计指标解释含义模糊。当前在林业统计指标体系的建设过程中,由于对统计指标的认识和含义解释的模糊,给林业统计工作的顺利开展造成不确定性,影响到了统计数据的准确性和真实性。对指标的含义、统计范围没有进行明确。基层统计人员对指标的统计时缺乏科学的统计方法,多采用不科学的估算来确定统计数据并上报,这严重制约了统计指标的准确性。另外,由于对统计指标含义的模糊,造成不同统计指标存在交叉和重复的现象,指标信息存在重复交叉容易影响统计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使得统计结果难以真实地反映林业经济情况,导致指标的评价结果被人为地夸大或缩小。

3.统计数据缺乏时效性。开展林业统计工作,必须保证林业统计数据的真实性和时效性。但是,在实际的林业统计过程中,由于林业统计方法和调查手段采取的是层层汇总的方式,林业统计调查的频率和速度都比较迟缓,经过层层上报和汇总,严重影响到了林业统计工作中的问题的及时反映。林业统计的时效性对林业统计而言至关重要,落后的统计方法和调查手段严重地制约了统计数据的时效性,不利于林业部门进行决策,影响林业统计的目标的实现。

4.缺乏反映民生问题的指标。在当前的林业统计指标体系当中,缺乏对林业地区的居民生活条件和基础设施状况的评价,缺乏深入的调查和研究,关注林业职工的收入、养老、教育等情况。林业统计指标体系的建设过程中,忽视了民生指标,不利于全面的、科学的林业统计指标的形成,不利于提升林业经济发展的质量,影响林业的科学发展。林业统计过程中的民生指标的缺失,不能够真实地反映林业发展中的民生状况,不利于林业统计数据的科学性和完整性,不利于正确的林业政策的制定和实施。

5.统计工作力量薄弱。由于我国基层林业部门的人手和资金缺乏,基本统计力量十分薄弱,而且林业相关的经济项目随着林业的快速发展不断地增加,这给林业统计工作带来巨大的压力。在林业统计的指标体系的建设过程中,由于统计力量的薄弱,许多林业统计调查的难度比较大,所需的费用也比较高,林业统计工作存在一定困难,因此,全面的、科学的林业统计指标体系在执行的过程中难以实现,统计工作的力量的薄弱,调查手段和数据收集方法受到限制,影响到了科学的林业统计指标体系在实际执行过程中的实现。

二、改善林业统计指标体系的建设性意见

1.统计指标体系的构建应该满足宏观管理和政府规划要求。在开展林业经济统计的过程中,应该充分认识到林业统计的基本任务和服务对象,林业统计时为了满足林业发展要求对林业发展情况进行调查和分析,并结合统计结果实施统计监督。因此,在林业统计指标体系的构建中,应该充分认识林业统计的目标和任务,以此为出发点开展林业指标体系的设计,在林业指标体系的设计过程中应该充分体现指标体系的价值和实际意义,保证林业统计工作目标的实现。

2.提高林业统计指标体系设计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开展林业统计是对复杂的林业经济活动的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和分析,以促进林业经济的发展。因此,在林业统计指标的构建过程中,应该充分的认识到指标体系设计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首先,应该完善林业统计指标体系的指标,加强林业统计过程中的环境成本问题和民生指标的统计和分析,通过环境成本的统计,提高林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对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意识的加强,进一步促进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其次,应该完善林业统计的报表制度,建立符合林业企业发展实际的统计报告,促进林业数据信息的有效反映。再次,应该提高统计数据的时效性。通过改善林业统计层层汇总的统计报告方法,提高林业统计的速度,使得林业统计中的关键问题能够得到及时的反映和上报,促进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最后,应该完善林业指标体系的数据收集手段,提高数据收集的灵活性和及时性,有效地降低林业统计的统计成本,加强对林业统计核算制度的完善,建立科学的、合理的林业经济投入与产出的统计方法,以促进林业经济统计目标的实现。另外,在林业统计指标体系的建设中,应该重视对统计指标解释的明确,通过准确地界定和解释不同指标的含义,保证各个指标之间的独立性和稳定性。

3.加强林业统计指标体系的标准化建设。当前的林业经济统计指标体系的建设缺乏规范和标准的约束,造成了林业统计的标准化和科学化程度不够,严重制约了统计数据的质量。因此,林业部门和国家统计部门应该重视对林业统计指标体系的标准化建设,通过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对林业以及林业相关的产业经营范围等进行界定,解决林业统计过程中存在的产业范围模糊和界定不清的问题,提高林业统计的标准化,明确林业管理和林业经营的相关活动。另外,除了加强林业统计指标体系的标准化之外,林业统计过程中,还应该强化对林业统计调查方法以及统计核算方法的标准化,通过一系列的标准化、规范化的操作,提高林业统计指标体系的科学性和林业统计工作的科学性,促进林业统计目标的实现。

统计学的发展过程篇2

关键词:《管理信息系统》;信息系统;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5-0111-02

《管理信息系统》作为高校信息类、经管类专业课,内容涉及管理学、数据库技术、网络技术、软件工程等多学科知识,特别是课程的系统分析与设计部分和现实工程应用联系紧密,实践性较强。随着企业信息化技术的发展,传统的实践教学环节已难以满足社会对高校毕业生的能力需求。

一、《管理信息系统》的教学现状

随着信息系统的发展,《管理信息系统》已从C/S数据库系统发展为面向网络的B/S系统。根据诺兰模型,数据的集成与共享已成为当前信息化的发展阶段。然而,传统教材内容陈旧,缺乏实用性强的实践指导,课程设计仍停留在与手工数据处理或办公自动化系统的比较,与企业信息化发展脱节[1,2]。此外,信息类学生对系统规划和系统分析的原理理解困难,而经管类学生又难以完成系统设计和系统实施。因此,《管理信息系统》的教学应该密切结合社会发展现状和学生专业背景,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改革,切实提高学生面向现代企业的系统规划、系统分析、设计和系统实施的能力。

二、《管理信息系统》的实践教学改革

《管理信息系统》理论与实践的教学环节,基于学生专业不同,各有侧重。深化实践教学改革可以从深化实践教学内容、重视实践教学交流和可持续改进三方面展开。

1.深化实践教学内容。针对信息类、经管类专业课程体系的不同,《管理信息系统》的教学内容在案例分析的理论和实践环节应该各有侧重。信息类专业课程体系中包含软件工程、数据库理论与应用、网络原理等实践性较强的专业课程。因此,可以针对学生编程能力强的特点,侧重指导学生完成miS系统框架平台的搭建和软件系统的开发。miS系统框架可根据学生程序设计语言的掌握情况分为两个层次:基于VB、aCCeSS或者Foxpro的C/S结构数据库应用系统和基于Java和SQLServer的B/S结构数据库应用系统。此外,对有网页设计基础的学生,还可以继续扩展为基于JSp或者SSH框架搭建网络数据库平台,或者基于android或ioS搭建移动app平台。经管类专业课程体系中包含了管理学和信息类通识课,根据学生管理理论基础较扎实的特点,可以侧重学生的系统分析与设计等能力培养。针对学生研发能力较弱的特点,可以提供现有的软件框架,根据学生计算机通识平台课程(开发语言C或者VB、JaVa,数据库有access或Foxpro)的不同,引导学生在既定软件框架内完成程序设计的关键功能或局部功能设计,如教师指导学生基于已有代码,配置tomcat的web服务器、设置数据库登陆口令、修改JDBC等加载驱动等局部功能,指导学生搭建成熟的数据库应用系统框架,等等。管理类学生在程序框架下的进行功能扩展,为数据表设计、查询设计、视图设计、数据恢复与备份等功能设计;强化SQL语法练习,熟练操作DBmS的数据库,完善权限管理功能;等等。在实践教学中,案例分析的侧重点也不同。信息类学生已系统学习过软件工程、数据库基础与应用、计算机网络等课程,因此,对于学生早已熟悉的软件分析与设计环节技术,授课教师仅需点到为止,重点强调系统规划和需求分析在实现上与其他课程的不同;对于经管类学生,则重点结合已开设的access、C、C++或JaVa程序设计基础,制定学生可理解的演示样例。针对目前信息系统的网络化发展趋势,限于学生对网络数据库开发能力的局限性,教师可提供网络信息系统的开发框架,如基于JSp的信息系统,基于android或ioS的应用程序框架,等等。学生的任务是实现数据组织、数据显示以及增删改查等功能。这样既避免了学生相互抄袭或者直接沿用网络开源程序,也细化了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技术环节。

2.重视实践教学交流。实践教学的总体思路是业务流程重组,这是《管理信息系统》的核心,通过需求分析和系统分析发现原系统业务流程的不足,通过对原系统的业务流程再造[3],设计出适应企业新环境的新系统。因此,实践教学环节应该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案例分析。根信息类和管理类的不同专业背景,让学生担任系统的不同角色:系统管理员、数据库维护员、程序员等,基于不同角色、不同视角针对同一系统进行探讨,深化理解系统分析与设计各环节的相关知识。实践教学的案例分析与设计除了在班级和专业内的交流,还可以在信息和管理跨专业之间交流。通过设计活动的师生交流以及教师之间的交流,通过学生和教师对作品的分析与演练,逐步引导学生深化理解信息系统开发各个环节理论及相关技术。

3.可持续改进。实践教学的可持续性改进分为教师和学生两方面。教师根据信息技术最新发展对系统设计的框架进行调整,扩展系统功能,分解功能到课程实验环节;学生完成各实验环节,根据实验环节的连续性,逐一完成各功能的模块设计,通过系统集成,最终完成系统设计和系统功能。最终,学生通过对设计成果演示和答辩,根据系统中不同的角色,包括用户、系统分析师、系统设计人员、系统开发人员(程序员)、系统推广与维护人员等身份并回答教师和同学提问,综合教师和同学的意见,对作品进行再修改。课程设计是实验成果的可持续改进。每届学生的课程设计作品不再是上届学生设计作品的简单重复,而是可持续改进。让学生对上届学生成果内容进行观摩和学习,或者同班同学根据不同的选题进行需求分析,找出系统功能上可继续改进之处,弥补原系统不足。基于当前社会需要,对某些模块或者数据管理进行改进。学生各个环节的试验质量通过在上一届学生成果的基础上的改进程度进行评价,保证每个学生在系统实施中的工作量被分解和明确,为量化考核提供依据。结合信息技术的发展,坚持实践教学的可持续改进,才能保证学生理论与实践水平同步发展和不断提升。通过不断扩展学生设计的软件框架和软件功能,激发学生不断创新。

三、Y语

教学实践致力于引导学生将信息技术的最新技术运用在课内实验和课程设计中,强化课内实验与课程设计的技术同步,在降低烦琐基本研发工作的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和钻研精神,通过师生交流不断完善设计,通过亲自动手实施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作品,从而使学生产生学习的成就感。

参考文献:

[1]王惠.基于课程群的《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宁夏师范学院学报,2014,35(6):102-105.

[2]唐维萍.管理类专业《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软件工程师,2015,(5):44-45.

[3]薛华成.管理信息系统[m].第六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

practicalteachingReformon"managementinformationSystem"

tanGJian-guo1,ZHanGHong-mei1,SUnJun-ling2

(1.CollegeofinformationScienceandengineering,HenanUniversityoftechnology,

Zhengzhou,Henan450001,China;2.Departmentofinformationengineering,HenanUniversityofFinanceandeconomics,Zhengzhou,Henan451464,China)

统计学的发展过程篇3

地质统计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既包含了地质学,也包含了统计学,是一门交叉性的学科。在对金属矿山的开发过程中,地质学的知识的非常关键的,没有相关的地质学知识对矿山的考=开发是不可能实现的。同时,将统计学也应用在对金属矿山的开发过程中,大大提高了矿山经济的发展,提高了多金属矿山数字化的水平,对整个国家经济的发展也起到促进作用。

二、地质统计学的概念和任务

地质统计学是一门交叉性的而且综合性很强的学科,介于地质学与统计学两门课程之间,它所包含的基本理论主要有两方面,分别是区域化变量和随机函数,一般变异函数是整个地质统计学的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工具,而且还包含了一些其他基本的方法和知识,对于整个矿山的考察和开采过程都是非常重要的,都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地质统计学的基本任务包含了许多方面,对于研究地质经济的发展状况和变化过程以及未来发展的趋势都具有指导性的作用,关乎着整个矿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地质统计学中,一般对矿山开采过程中,采用的都是矿床为基本开采单元的计算方式,都是以矿床来计算开采的储量,而且在地质统计学中,对整个开采过程都会有最佳的指导方案,对开采方案和取样的方案都会有明确的指导,对矿山的储量级别会有最基本的判断,然后依照判断结果制定最佳的方案进行勘察工作,从而提高了矿上经济的收入,将整个矿山的开采过程都进行的井井有条。将地质统计学应用在多金属矿山的开发过程中能够提高整个开采过程的数字化,而且现在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将计算机应用在多金属矿山的开发中也会成为今后金属矿山开采的发展趋势,地质统计学的应用也为以后计算机的应用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统计学在计算机建模中应用的是非常广泛的。

三、地质统计学在实际多金属矿山数字化中的应用

在对矿山进行开采工作时,整个矿山的地质、测量和相关的一系列采矿工作都是紧密联系的,必不可分的。矿山数字化技术正是将这些过程结合在一起的一个综合性的平台,是一种动态的、及时的的矿山开采过程中的手段,将对矿山地的勘察、测量、采集工作和对整个过程的管理工作集于一体,并应用地质统计学的方法达到具体的实现,所以地质统计学对金属矿山的数字化应用是非常关键的。将地质统计学应用在多金属矿山开采过程中,提高整个开采过程中的效率,促进矿山经济的迅速发展,提高国民经济收入水平。

(一)相关地质数据库的建立

地质统计学在金属矿山数字化的应用过程中,会依据相关的软件要求,需要建立相应的地质数据库,而且对于该地质数据库中必须包括钻孔、测斜和化验三部分。其中,钻孔表格包含的内容有钻孔号以及孔口的位置,对于钻孔的深度也有相应的要求;测斜信息主要包括钻孔的基本空间轨迹,测斜的深度、钻口的方位角以及倾角;化验表格主要包括的是化验样品的信息,也包含有最基本的钻孔号、样号以及化验的元素等信息。地质数据库建立是数字化过程中基本的一步,任何金属矿山的开采过程都应当建立相应的数据库,方便对相关内容的查询。

(二)数据的统计分析

地质统计学中关于数据的统计分析是关键的步骤,基本的统计内容包括了样品的总数信息、样品的均值、标准差、相关系数、变化系数以及样品的频率分布和品位分布信息。一般情况下是根据变化的系数信息来确定相关矿床的连续程度等,元素间的相关关系根据关系数进行确定,通过一定的数据统计分析后,了解了相关的样品品位的特征,对之后特异值的处理提供了依据。

(三)建立品位模型,进行储量的计算

品位建模一般是金属矿山数字化过程中的最后一步,品位建模过程中涉及的相关知识是非常多的,涉及到的方法也是比较典型的。一般情况下,都是根据相关统计的信息进行分析后,可以对地质周围信息的评估提供依据,然后通过分析后能够建立相关的品位模型。应用专业的软件进行模型模块的建立,应用现有的采矿方法,建模方法进行函数的分析,确定变异函数理论的参数值,从而建立准确的品位模型。

建立完品位模型后,结合相关的数据特征就可以进行储量计算了。储量计算是相关品位建模过程的最后一步,也是整个矿床品位模型的最终得出的结果。通过进行矿山总储量的计算,可以比较好的评估出边界品位的矿石总量。进行储量计算后,可以更好的进行矿石的开采工作,对建立好的开采方案提供依据。

统计学的发展过程篇4

随着国家创新体系的建立,统计创新工程已经提上议事日程,统计创新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统计实践的创新;二是统计教育的创新。创新的基础在于教育,没有统计教育的创新,就谈不上统计实践的创新。准确把握统计学的发展方向与发展形势,培养适应新世纪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人才,是统计教育工作者必须面对的问题,本文从统计学的基本发展趋势谈一谈统计教育急需改革的几个方面。

一、统计学的基本发展趋势

纵观统计学的发展状况,与整个科学的发展趋势相似,统计学也在走与其他科学结合交融的发展道路。归纳起来,有两个基本结合趋势。

(一)统计学与实质性学科结合的趋势

统计学是一门通用方法论的科学,是一种定量认识问题的工具。但作为一种工具,它必须有其用武之地。否则,统计方法就成为无源之水,无用之器。统计方法只有与具体的实质性学科相结合,才能够发挥出其强大的数量分析功效。并且,从统计方法的形成历史看,现代统计方法基本上来自于一些实质性学科的研究活动,例如,最小平方法与正态分布理论源于天文观察误差分析,相关与回归源于生物学研究,主成分分析与因子分析源于教育学与心理学的研究。抽样调查方法源于政府统计调查资料的搜集。历史上一些著名的统计学家同时也是生物学家或经济学家等。同时,有不少生物学家、天文学家、经济学家、社会学家、人口学家、教育学家等都在从事统计理论与方法的研究。他们在应用过程中对统计方法进行创新与改进。另外,从学科体系看,统计学与实质性学科之间的关系绝对不是并列的,而是相交的,如果将实质性学科看作是纵向的学科,那么统计学就是一门横向的学科,统计方法与相应的实质性学科相结合,才产生了相应的统计学分支,如统计学与经济学相结合产生了经济统计,与教育学相结合产生了教育统计,与生物学相结合产生了生物统计等,而这些分支学科都具有“双重”属性:一方面是统计学的分支,另一方面也是相应实质性学科的分支,所以经济统计学、经济计量学不仅属于统计学,同时属于经济学,生物统计学不仅是统计学的分支,也是生物学的分支等。这些分支学科的存在主要不是为了发展统计方法,而是为了解决实质性学科研究中的有关定量分析问题,统计方法是在这一应用过程中得以完善与发展的。因此,统计学与各门实质性学科的紧密结合,不仅是历史的传统更是统计学发展的必然模式。实质性学科为统计学的应用提供了基地,为统计学的发展提供了契机。21世纪的统计学依然会采取这种发展模式,且更加注重应用研究。

这个趋势说明:统计方法的学习必须与具体的实质性学科知识学习相结合。必须以实质性学科为依据,因此,财经类统计专业的学生必须学好有关经济类与管理类的课程,只有这样,所学的统计方法才有用武之地。统计的工具属性才能够得以充分体现。

(二)统计学与计算机科学结合的趋势

纵观统计数据处理手段发展历史,经历了手工、机械、机电、电子等数个阶段,数据处理手段的每一次飞跃,都给统计实践带来革命性的发展。上个世纪40年代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的诞生,给统计学方法的广泛应用创造了条件。20年展起来的多元统计方法虽然对于处理多变量的种类数据问题具有很大的优越性,但由于计算工作量大,使得这些有效的统计分析方法一开始并没有能够在实践中很好推广开来。而电子计算机技术的诞生与发展,使得复杂的数据处理工作变得非常容易,那些计算繁杂的统计方法的推广与应用,由于相应统计软件的开发与商品化而变得更加方便与迅速,非统计专业的理论工作者可以直接凭借商品化统计分析软件来处理各类现实问题的多变量数据分析,而无需对有关统计方法的复杂理论背景进行研究。计算机运行能力的提高,使得大规模统计调查数据的处理更加准确、充分与快捷。目前企业经营管理中建立的决策支持系统(DSS)更加离不开统计模型。最近国外兴起的数据挖掘(Datamining,又译“数据掏金”)技术更是计算机专家与统计学家共同关注的领域。随着计算机应用的越来越广泛,每年都要积累大量的数据,大量信息在给人们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信息过量,难以消化;信息真假,难以辨识;信息安全,难以保证;信息形式不一致,难以统一处理;于是人们开始提出一个新的口号“要学会抛弃信息”。人们考虑“如何才能不被信息淹没,而是从中及时发现有用的知识,提高信息利用率?”面对这一挑战,数据挖掘和知识发现(DmKD)技术应运而生,并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数据挖掘就是从大量的、不完全的、有噪声的、模糊的、随机的实际应用数据中,提取隐含在其中的、人们事先不知道的、但又是潜在有用的信息和知识的过程。数据挖掘是一门交叉学科,它把人们对数据的应用从低层的简单查询,提升到从数据中挖掘知识,提供决策支持。在这种需求牵引下,汇聚了不同领域的研究者,尤其是数据库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统计、可视化技术、并行计算等方面的学者和工程技术人员,投身到数据挖掘这一新兴的研究领域,形成新的技术热点。虽然统计学家与计算机专家关心Datamining的视角不完全相同,但可以说,Datamining与DSS一样,使得统计方法与计算机技术的结合达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

因此,统计学越来越离不开计算机技术,而计算机技术应用的深入,也同样离不开统计方法的发展与完善。这个趋势说明:充分利用现代计算技术,通过计算机软件将统计方法中复杂难懂的计算过程屏障起来,让用户直接看到统计输出结果与有关解释,从而使统计方法的普及变得非常容易。所以,对于财经类统计专业的学生来说,一方面要学好统计方法,但另一方面更加要学会利用商品化统计软件包解决实践中的统计数量分析问题,学好计算机信息系统开发的基本思想与基本程序设计,能够将具体单位的统计模型通过编程来实现,以建立起统计决策支持系统。

所以统计与实质性学科相结合,与计算机、与信息相结合,这是发展的趋势。了解这一点,再来看我们目前教育中的问题就更加明显了,所以一些课程要改革,教学方式也要改革。以下谈一谈统计教育需要改革的几个方面。

二、统计教育的改革

(一)统计专业课程建设问题

专业建设考虑的是应当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和怎样培养这样的人才。专业建设的核心问题是课程设置和规范课程内容。课程设置主导学生的知识结构,培养统计理论人才应当设置较多的数学课程,目的是让学生能对各种统计方法有较深刻的理性认识;培养应用统计人才应当设置较多的相关应用领域的专业课程,目的是让学生如何能将统计方法正确地运用到相关领域。例如培养从事经济管理的统计人才,在课程设置上至少应当包括四方面的知识:(1)经济理论课程,让学生了解经济活动的主要进程和基本规律;(2)研究社会经济问题主要统计方法,包括常用的统计数据搜集方法,统计数据处理方法和分析方法;(3)适用电脑技术,让学生初步掌握运用电脑进行统计数据处理和分析的基本理论和技能;(4)有关统计理论和统计实践中的前沿性问题,目的不在于要学生真正掌握这些问题,而是让学生了解统计理论和统计实践的前沿发展动态,启迪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二)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

统计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中,有两个焦点问题:一是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统计学的兴趣;二是应用什么教学手段来达到较好的统计教学效果等。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教学手段,更新教学方法,促使教育技术、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有机结合。

1.改灌输式教学为启发式教学,特别注重教育多样化和多层次性,不仅让学生掌握如何搜集、整理数据的技术,还要教学生读懂数字背后的事实。学会按照具体与抽象、动态与静态、个体与总体、绝对与相对、一般与特殊、演绎与归纳等不同的思维方式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注重利用一题多解与一题多变,开拓学生的发散思维。

2.改单向接受式的教学为双向互动式教学,以案例分析与情景教学开启学生的思维闸门,使学生更形象、快捷的接受知识,发挥其独立思考与创造才能,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3.构建以课堂、实验室和社会实践多元化的立体教育教学体系。在传授和学习已经形成的知识的同时,加强实践能力锻炼,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只有将统计学的方法结合实际进行应用,找到应用的结合点,才能使统计学获得最大的生命力。

(三)统计学与计算机教学相结合

教材要与统计软件的应用相结合。现在许多教材都是内容与软件分家,现在计算机已非常普及,无论是高校、高职和中专,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会用统计软件分析数据,不管哪一个层次,都已说不过去。统计学是一门应用的方法型学科,统计学应从数据技巧教学转向数据分析的训练。统计学与计算机教学有机地合为一体,让学生掌握一些常用统计软件的使用。除了要培养学生搜集数据、分析数据的能力外,还要培养学生处理大量数据的能力,即数据挖掘的能力。

(四)教学与实际的数据分析相结合

统计的教学不能只停留在课本上,案例教学与情景教学应成为统计课程的重要内容。统计教学和教材增加统计实际案例,通过计算机对大量实际数据进行处理,可以在试验室进行,亦可在课堂上进行讨论,这样学生不仅理解了统计思想和方法,而且锻炼和培养了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要有一批能用电脑、网络来教学的新型教师

电脑、网络的出现,不仅改变了教学的手段,还深深地影响着教学的内容,因为它影响着经济、生活的发展和需求。语文(中文、外文)、数学、计算机、专业知识是一个统计人才必备的素质,它们之间不是分离的,而是要尽可能结合在一起来进行教学,各管各教一套的办法已不适应现代化教育教学的需要,现代教育特别注重教育信息技术中的多媒体、网络化、社会化和国际化、多样化和多层次,有了电脑、网络,必需要更新,要培养出一批能用电脑、网络来教学的新型教师,以便培养出新型的21世纪的人才。

[参考文献]

[1]贺铿.关于统计学的性质与发展问题.中国统计,2001.9.

统计学的发展过程篇5

【关键词】计算机技术;概率统计;课程;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0-057【文献标识码】a【论文编号】1009―8097(2008)13―0086―03

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使数学研究的方式正在发生一场变革,这场变革的特点是数学知识与计算机科学相结合,真正解决社会生活中或工程技术中出现的各种实际问题。不仅如此,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还改变了数学的教学方法,有力地推动了大学的数学教学改革。学生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学习从以前被动的接受知识转到更好地自主学习和探索,教师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教学从传统的教学课件的制作转到课程的教学方法研究和探索,将计算机技术作为一种工具,提高教与学的效率,改善教与学的环境,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世界范围大学数学教育改革的‘热点’问题之一就是探讨计算机技术对大学数学教育所提供的实际有效的帮助。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作为大学数学基础核心课程之一,研究的是随机现象的统计规律性。“学生在初学概率统计时往往很吃力,原因在于这门课程比其他数学课程灵活的多,要跳出严谨的数学思维习惯有一个过程,尤其是数理统计,需要学生反复体会统计思想和含义,在数学的推导和计算中明白蕴含其中的随机本质”[1]。教师的任务恰恰是要将这门课程独有的难点和特点分解到每个章节,利用计算机技术开发一些演示课件,寻找有趣的随机数学模拟实验作为教学案例,让学生的学习由畏难逐渐过渡到感兴趣。

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的发展促进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是研究随机现象统计规律性的一门学科。要想获得随机现象的统计规律性,就必须进行大量重复试验,这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是难以实现的,传统教学内容的深度与广度都无法满足学生今后实际工作上的需要。借助建设精品课程的契机,我们采用网络化计算机技术与多媒体相结合的辅助教学手段,在教学网上开发了21个动态演示课件,如蒲丰投针实验、高尔顿钉板试验、中心极限定理等随机数学模拟实验,还可以随心所欲地演示常见随机变量的分布律或密度函数。直观形象的演示教学,使学生很容易观察常见分布函数之间的关系,轻松地理解常见分布中参数的实际含义。计算机图形显示、动画模拟、数值计算及文字说明等,形成了一个全新的图文并茂、数形结合的生动直观的教学环境,大大增加了教学信息量,提高了学习效率,有效地刺激了学生的形象思维。利用多媒体技术对随机试验的动态过程的演示和模拟,如贝叶斯公式的演示、正态分布、二项分布、泊松分布、指数分布、中心极限定理的直观演示实验、数据的统计绘图及回归分析演示实验等,加深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及方法的运用。学生在获得理论知识的过程中也深刻地体会到现代信息技术的魅力。

在概率统计课程教学过程中体现概率统计思想和应用是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给数理统计方法的广泛应用创造了条件,使得复杂的数据处理工作变得较为容易。现代统计方法的实际应用离不开现代信息处理技术,统计软件的使用,不仅使统计数据的计算和图形描述变得简单和直观,而且使概率统计教学由繁琐抽象变得简单轻松,由枯燥乏味变得趣味盎然。在教学过程中,对概率统计教学内容只需要讲清楚基本思想、计算原理和应用条件以及结果分析,而对复杂的计算交给计算机去完成。例如,如果随机变量服从二项分布,当参数时,计算概率或,手工计算量较大,这就需要计算机软件的支持加以计算。借助精品课程教学网络平台,我们开发了二项分布(正态分布)计算器,只要输入参数,就很容易得到结果或,这对于复杂的概率运算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条件。又如,数理统计中的回归分析,需要对回归模型中的参数进行最小二乘估计,对回归模型进行假设检验,一旦模型的检验通过,则需要进行回归预测,这些手工计算量都非常大,没有计算机软件的支持,很难开展具体的回归模型分析。现在很多统计软件都可以进行回归分析,只要输入数据,不仅可以快速地得到趋势线图形和回归方程,而且可得到相关系数、标准误差、假设检验统计量和值、预测区间等。但是不同的统计软件需要不同的语言支持,我们在网上开发了回归模型的在线计算与分析平台,师生们只需要在此平台上输入样本数据,不需要任何语言支持,就可以进行回归分析的各项工作,不仅可以进行线性回归分析,而且还可进行非线性回归分析,如图1、图2所示。这使得教师在教学方法上须作一定的调整和改革,在教学中只需要讲清楚回归分析域做什么,解决哪些实际问题,怎样建立回归模型和如何进行回归分析,而大量的计算工作由计算机去完成。当然,计算机不能代替人的思考和分析,不能代替学生对概率统计的基本概念和思维方法的学习。总之,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发展,有力地推动了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

“计算机技术和网络的发展使课堂教学从‘灌输式’向‘互动式’转变成为可能。传统的课堂教学基本上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记,课完教师走,考完学生忘。而网络能够把世界连接成地球村,更能把师生从时空上连结起来”[2]。在网络化的今天,应该把教室变成思考问题、讨论问题和交流思想的平台,通过精品课程教学网、师生交流答疑平台、email等,把教师的讲授从课堂拓展到课外;把学生的学习从屏幕或黑板拓展到计算机网络;把教学方式从课堂的面对面拓展到网络的心对心。

二进行数学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

教育部组织的“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全面加强大学生素质和能力培养,高度重视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在大学阶段开设数学实验课程,其目的是使学生掌握数学实验的基本思想和方法,从问题出发,借助计算机,通过学生亲自设计和动手,体会解决问题的过程,从实践中去学习、探索和发现数学处理问题的规律,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运用所学知识,建立数学模型,使用计算机并利用数学软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达到提高学生数学素质的目的。

由于概率统计课程的自身特点,更适合于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数学实验。特别是教学内容中那些抽象的概念和理论,计算机技术可以为此提供图形的演示过程。例如概率的统计定义这一概念,许多教科书中都列举了投掷硬币和蒲丰投针等随机试验来加以说明。教师在讲解时往往几句话一带而过,学生们印象不深,且不懂得随机模拟实验的原理。为了加深学生的印象,借助计算机的帮助,我们设计了网上动态演示实验――蒲丰投针,形象地展现了具体投针的过程。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并以图片形式展现该实验过程,课外,教师可以布置网上作业,以拓展教学中需要延伸的知识点。又如概率统计课程中有两个重要定理:大数定律和中心极限定理,由于内容抽象,尤其对工科学生不易理解。教师每当讲授这部分内容时,教师不想教,学生不想学。如今,可以通过网上的动态演示课件,为学生形象地展现中心极限定理的结论和统计思想。不仅如此,统计数据分析往往要求学生动手完成,答疑系统可以相互交流和探讨,使学生从认知、情感和行为上积极投入到教学过程中去,探索新知识、获得新体验,从而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经过教学实践,我们发现学生的学习情绪正由畏难转变为感兴趣,在课后主动上网去观察和思考,起到了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无法达到的教学效果。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学生的学习往往处于被动状态,这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通过数学实验,可以很好地解决传统数学教学模式的弊端,起到教学相长的作用”[3]。通过演示实验,将思考问题的过程直观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们能够举一反三、发散思维、加深记忆地学习,同时还激发了对学习概率统计课程的探索欲望,将学习过程由被动学习变成了主动学习,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创造力。

三构建精品课程网络教学平台,增强教学信息的传播

概率统计课程教学,可以让学生的思维‘活’起来。借助计算机技术建设的精品课程有效地促进了教学环境的建设,促进了多媒体教学课件的开发和应用,使本来抽象、复杂、静止的数学知识、概念、推理过程可以‘动’起来。不仅缓解了学习概率统计知识上的重点和难点问题,还使学生了解知识形成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得师生交流更加方便和快速。我们在精品课程网络上搭建了‘网上答疑’平台,师生们可以自由地输入各种数学符号和公式,使师生之间信息交流具有实时互动性,为学生和教师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自主学习和随时交流的场所。师生之间的互动从课堂延伸到课后,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探索和研究精神。另外,精品课程网络的建设,使教学信息能及时,教学参考资料能经常更新,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变得更大,使多样化的教学活动的开展得以实现。

四结语

我们将计算机技术应用到概率统计教学中仅仅作了一个初步的尝试,要真正将计算机技术融合到概率统计教学中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教学改革任务。只有使大多数的教师转变传统的教育思想和束缚,打破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在先进的教育思想理念下,充分发挥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等现代化教育技术的工具作用,经过长期的试验、探索、总结、提高,才能逐步完成这项教改任务,并且将这项教改推广到其它数学课程中去。

参考文献

[1]杨虎,刘琼荪,钟波.概率论与数理统计[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7:1-2.

统计学的发展过程篇6

随着国家创新体系的建立,统计创新工程已经提上议事日程,统计创新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统计实践的创新;二是统计教育的创新。创新的基础在于教育,没有统计教育的创新,就谈不上统计实践的创新。准确把握统计学的发展方向与发展形势,培养适应新世纪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人才,是统计教育工作者必须面对的问题,本文从统计学的基本发展趋势谈一谈统计教育急需改革的几个方面。

一、统计学的基本发展趋势

纵观统计学的发展状况,与整个科学的发展趋势相似,统计学也在走与其他科学结合交融的发展道路。归纳起来,有两个基本结合趋势。

(一)统计学与实质性学科结合的趋势

统计学是一门通用方法论的科学,是一种定量认识问题的工具。但作为一种工具,它必须有其用武之地。否则,统计方法就成为无源之水,无用之器。统计方法只有与具体的实质性学科相结合,才能够发挥出其强大的数量分析功效。并且,从统计方法的形成历史看,现代统计方法基本上来自于一些实质性学科的研究活动,例如,最小平方法与正态分布理论源于天文观察误差分析,相关与回归源于生物学研究,主成分分析与因子分析源于教育学与心理学的研究。抽样调查方法源于政府统计调查资料的搜集。历史上一些著名的统计学家同时也是生物学家或经济学家等。同时,有不少生物学家、天文学家、经济学家、社会学家、人口学家、教育学家等都在从事统计理论与方法的研究。他们在应用过程中对统计方法进行创新与改进。另外,从学科体系看,统计学与实质性学科之间的关系绝对不是并列的,而是相交的,如果将实质性学科看作是纵向的学科,那么统计学就是一门横向的学科,统计方法与相应的实质性学科相结合,才产生了相应的统计学分支,如统计学与经济学相结合产生了经济统计,与教育学相结合产生了教育统计,与生物学相结合产生了生物统计等,而这些分支学科都具有“双重”属性:一方面是统计学的分支,另一方面也是相应实质性学科的分支,所以经济统计学、经济计量学不仅属于统计学,同时属于经济学,生物统计学不仅是统计学的分支,也是生物学的分支等。这些分支学科的存在主要不是为了发展统计方法,而是为了解决实质性学科研究中的有关定量分析问题,统计方法是在这一应用过程中得以完善与发展的。因此,统计学与各门实质性学科的紧密结合,不仅是历史的传统更是统计学发展的必然模式。实质性学科为统计学的应用提供了基地,为统计学的发展提供了契机。21世纪的统计学依然会采取这种发展模式,且更加注重应用研究。

这个趋势说明:统计方法的学习必须与具体的实质性学科知识学习相结合。必须以实质性学科为依据,因此,财经类统计专业的学生必须学好有关经济类与管理类的课程,只有这样,所学的统计方法才有用武之地。统计的工具属性才能够得以充分体现。

(二)统计学与计算机科学结合的趋势

纵观统计数据处理手段发展历史,经历了手工、机械、机电、电子等数个阶段,数据处理手段的每一次飞跃,都给统计实践带来革命性的发展。上个世纪40年代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的诞生,给统计学方法的广泛应用创造了条件。20年展起来的多元统计方法虽然对于处理多变量的种类数据问题具有很大的优越性,但由于计算工作量大,使得这些有效的统计分析方法一开始并没有能够在实践中很好推广开来。而电子计算机技术的诞生与发展,使得复杂的数据处理工作变得非常容易,那些计算繁杂的统计方法的推广与应用,由于相应统计软件的开发与商品化而变得更加方便与迅速,非统计专业的理论工作者可以直接凭借商品化统计分析软件来处理各类现实问题的多变量数据分析,而无需对有关统计方法的复杂理论背景进行研究。计算机运行能力的提高,使得大规模统计调查数据的处理更加准确、充分与快捷。目前企业经营管理中建立的决策支持系统(DSS)更加离不开统计模型。最近国外兴起的数据挖掘(Datamining,又译“数据掏金”)技术更是计算机专家与统计学家共同关注的领域。随着计算机应用的越来越广泛,每年都要积累大量的数据,大量信息在给人们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信息过量,难以消化;信息真假,难以辨识;信息安全,难以保证;信息形式不一致,难以统一处理;于是人们开始提出一个新的口号“要学会抛弃信息”。人们考虑“如何才能不被信息淹没,而是从中及时发现有用的知识,提高信息利用率?”面对这一挑战,数据挖掘和知识发现(DmKD)技术应运而生,并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数据挖掘就是从大量的、不完全的、有噪声的、模糊的、随机的实际应用数据中,提取隐含在其中的、人们事先不知道的、但又是潜在有用的信息和知识的过程。数据挖掘是一门交叉学科,它把人们对数据的应用从低层的简单查询,提升到从数据中挖掘知识,提供决策支持。在这种需求牵引下,汇聚了不同领域的研究者,尤其是数据库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统计、可视化技术、并行计算等方面的学者和工程技术人员,投身到数据挖掘这一新兴的研究领域,形成新的技术热点。虽然统计学家与计算机专家关心Datamining的视角不完全相同,但可以说,Datamining与DSS一样,使得统计方法与计算机技术的结合达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

因此,统计学越来越离不开计算机技术,而计算机技术应用的深入,也同样离不开统计方法的发展与完善。这个趋势说明:充分利用现代计算技术,通过计算机软件将统计方法中复杂难懂的计算过程屏障起来,让用户直接看到统计输出结果与有关解释,从而使统计方法的普及变得非常容易。所以,对于财经类统计专业的学生来说,一方面要学好统计方法,但另一方面更加要学会利用商品化统计软件包解决实践中的统计数量分析问题,学好计算机信息系统开发的基本思想与基本程序设计,能够将具体单位的统计模型通过编程来实现,以建立起统计决策支持系统。

所以统计与实质性学科相结合,与计算机、与信息相结合,这是发展的趋势。了解这一点,再来看我们目前教育中的问题就更加明显了,所以一些课程要改革,教学方式也要改革。以下谈一谈统计教育需要改革的几个方面。

二、统计教育的改革

(一)统计专业课程建设问题

专业建设考虑的是应当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和怎样培养这样的人才。专业建设的核心问题是课程设置和规范课程内容。课程设置主导学生的知识结构,培养统计理论人才应当设置较多的数学课程,目的是让学生能对各种统计方法有较深刻的理性认识;培养应用统计人才应当设置较多的相关应用领域的专业课程,目的是让学生如何能将统计方法正确地运用到相关领域。例如培养从事经济管理的统计人才,在课程设置上至少应当包括四方面的知识:(1)经济理论课程,让学生了解经济活动的主要进程和基本规律;(2)研究社会经济问题主要统计方法,包括常用的统计数据搜集方法,统计数据处理方法和分析方法;(3)适用电脑技术,让学生初步掌握运用电脑进行统计数据处理和分析的基本理论和技能;(4)有关统计理论和统计实践中的前沿性问题,目的不在于要学生真正掌握这些问题,而是让学生了解统计理论和统计实践的前沿发展动态,启迪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二)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

统计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中,有两个焦点问题:一是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统计学的兴趣;二是应用什么教学手段来达到较好的统计教学效果等。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教学手段,更新教学方法,促使教育技术、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有机结合。

1.改灌输式教学为启发式教学,特别注重教育多样化和多层次性,不仅让学生掌握如何搜集、整理数据的技术,还要教学生读懂数字背后的事实。学会按照具体与抽象、动态与静态、个体与总体、绝对与相对、一般与特殊、演绎与归纳等不同的思维方式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注重利用一题多解与一题多变,开拓学生的发散思维。

2.改单向接受式的教学为双向互动式教学,以案例分析与情景教学开启学生的思维闸门,使学生更形象、快捷的接受知识,发挥其独立思考与创造才能,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3.构建以课堂、实验室和社会实践多元化的立体教育教学体系。在传授和学习已经形成的知识的同时,加强实践能力锻炼,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只有将统计学的方法结合实际进行应用,找到应用的结合点,才能使统计学获得最大的生命力。

(三)统计学与计算机教学相结合

教材要与统计软件的应用相结合。现在许多教材都是内容与软件分家,现在计算机已非常普及,无论是高校、高职和中专,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会用统计软件分析数据,不管哪一个层次,都已说不过去。统计学是一门应用的方法型学科,统计学应从数据技巧教学转向数据分析的训练。统计学与计算机教学有机地合为一体,让学生掌握一些常用统计软件的使用。除了要培养学生搜集数据、分析数据的能力外,还要培养学生处理大量数据的能力,即数据挖掘的能力。

(四)教学与实际的数据分析相结合

统计的教学不能只停留在课本上,案例教学与情景教学应成为统计课程的重要内容。统计教学和教材增加统计实际案例,通过计算机对大量实际数据进行处理,可以在试验室进行,亦可在课堂上进行讨论,这样学生不仅理解了统计思想和方法,而且锻炼和培养了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要有一批能用电脑、网络来教学的新型教师

电脑、网络的出现,不仅改变了教学的手段,还深深地影响着教学的内容,因为它影响着经济、生活的发展和需求。语文(中文、外文)、数学、计算机、专业知识是一个统计人才必备的素质,它们之间不是分离的,而是要尽可能结合在一起来进行教学,各管各教一套的办法已不适应现代化教育教学的需要,现代教育特别注重教育信息技术中的多媒体、网络化、社会化和国际化、多样化和多层次,有了电脑、网络,必需要更新,要培养出一批能用电脑、网络来教学的新型教师,以便培养出新型的21世纪的人才。

[参考文献]

[1]贺铿.关于统计学的性质与发展问题.中国统计,2001.9.

统计学的发展过程篇7

[关键词]:地质统计、矿物质、勘测、发展方向

中图分类号:p6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一、地质统计学的产生及现状。

地质统计学是由法国著名学者马特隆教授(G.matheron)于1962年创立的。地质统计学是以区域化变量理论为基础,以变异函数为基本工具,以克立格法为基本方法,研究那些在空间分布上既有随机性又有结构性的自然现象的科学。

地质统计学经过40多年的发展,已成为能表征和估计各种自然资源的工程学科,并由法国、南非及一些法语国家推广到几乎全世界。经过长期的追新发展逐渐演变成以G.马特隆为首的参数地质统计学派和以a.G儒尔奈耳(a.GJournal)为首的“斯坦福地质统计学派”又称“非参数地质统计学派”。不同的数学方法不断地引进克立格法,多学科渗透形成各种新的克立格法。

二、地质统计学在矿物勘测与开采中的应用。

1、运用地质统计学进行矿物储量勘测。

地质统计学是Dimine矿业软件进行矿量估算的基础,文中的估值结果建立在该软件之上,估值必须经过建立矿体三维可视化模型、地质数据库、理论变异函数等过程。

地质统计学法被认为是一种较好的品位估值方法,尤其适用于品位变化大,矿岩界线由品位控制的矿床。在估值计算过程中,当有了足够的地质钻孔数据时,对矿床进行正式可行性评价时,选用地质统计学法是一种较好的方法,而在对矿床进行初步评价或是数据量不足时,就要首选较简单的方法(一般是距离n次方反比法)。基于地质统计学原理和矿体三维可视化建模技术的Dimine矿业软件,实现了按照不同的边界品位动态圈定矿体,能够以市场经济为向导,快速计算出矿体范围内的矿石量,并进行储量分级,在此过程中所得到的各中间参数,可以为投资决策和日常管理提供必要的参考依据。

2、运用地质统计学进行露天开采。

通过地质统计学勘测出矿物质的储量之后就是验证矿物的价值,进而安排相应的工序进行开采,根据储量合理的安排生产力,开采技术条件对生产能力的作用体现在矿山工程延伸速度和台阶水平推进速度。露天矿可能达到的生产能力与垂直延伸速度的关系为:

通过公式计算出来的结果进行生产能力的分配,为了更好的生产,尽可能的减少人力开工,节约成本开支,而且秩序严明的生产团队才能确保工作的有效性,为国家的重工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能源原料,同样也为钢铁等金属行业做出极大的贡献。

三、地质统计学研究存在的问题和发展方向。

1、地质统计学研究存在的问题。

地质统计学研究存在的最大问题应该是在相关软件上面,地质统计本身就是一项庞大的工程,软件当然顺理成章成为地质学中重大帮手,这项工程同样也是需要广大从业者一起努力才能实现最完美发展。储量计算的过程受到矿床规律、特征及经济的、技术的诸多因素的影响,是一个创造性的认识过程,并非只是数学数字的简单组合运算。所以软件问题直接影响地质统计学的发展。

由于中国的发展制度,即使很多知名的矿业自主研发出了比较完善的软件,出于无法上市而被拒绝市场上进行竞争,同样没有压力也同样没有动力,对我国地质统计学软件的应用与发展有着巨大影响;在地质勘探和矿业开发领域的软件系统中,矿产资源储量评估软件在很多情况下,往往只是这些软件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软件。“认定”这个子系统软件,那么其它与此相关的子系统功能软件要不要认定?整个系统软件是否要认定?都是实际存在的问题。在市场中,有些企业还把子系统软件的认定,说成是对整个系统软件的认定,而影响用户的正确选择;矿产资源储量管理部门实施的这项“认定”工作,在时间的安排上有较大的随意性。政策性变化、机构调整、人员变动……甚至主管人员有无时间等因素都能影响到软件“认定”时间的安排。有些研发成功的资源储量估计软件已在矿山生产应用多年,取得很好的效果,只因得不到及时认定,一拖几年,无法在市场上发挥作用。这种情况让人无可奈何。

2、地质统计学研究的发展方向。

(1)经过几十年的理论研究与实践,线性平稳地质统计学的研究较为成熟和普及,但还应对其研究方法加于提高与改进,以便更能反映所研究区域化变量的空间结构特征,提高品位估值和储量计算精度。

(2)目前地质统计学的应用主要是二维或三维静态估值,应加强对时间-空间区域的地质统计学的研究,加上时间作为第四维即可真正地进行动态估值。

(3)我国引进的地质统计学软件和程序库,多为英文界面和基于DoS平台的“第三代”结构化编程语言,在windows成为计算机操作系统的主流的今天,应加强面向对象编程的第四代程序语言以软件开发,编制出完全汉化、操作更为简单,界面更加优美的软件,以方便矿山工程技术人员使用。

(4)研制一批高水平、实用性强的人工智能型的地质统计学专家管理信息系统,并对成果实行商品化,以适用市场经济的发展,并以此激励科研人员的创新能力。

(5)加强线性非平稳地质统计学(如泛克立格法),非参数地质统计学、稳健地质统计学,多元地质统计学,非线性地质统计学,条件模拟,以及特异值的识别与处理等的研究。引进现代数学如空间拓扑学、人工神经网络等理论,以丰富和发展地质统计学的理论方法。

地质统计学总的发展趋势是由单元向多元发展,由点估计向区间估计发展,由空间克立格法向空间-时间克立格法发展,由参数方法向非参数方法发展,由估计向模拟发展,与其它数学分支相结合,引入更多的地质信息,从线性向非线性发展。总之,地质统计学正朝着理论体系化、方法多样化、手段现代化、成果实用化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统计学的发展过程篇8

[关键词]统计学;教学

在当前的社会发展中,是市场经济和信息经济的时代,社会各个方面的发展都需要对信息进行收集、分析和整理,这一系列的工作都依赖着统计,统计工作已经渗透到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因此,为培养出高素质的统计学人才,统计学教学显得尤为重要。

一、统计学教材的创新

教材是提供知识的载体,教材的质量如何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当前的统计学教材由于更新不及时,教材内容往往注重理论,而且抽象难懂,缺少案例分析和对学生实践操作的培养。因此,要重新对统计学教材重新编写,从而更加适合当前统计学的发展。(1)统计学的目的旨在为学生通过学习统计理论知识,掌握数据资料的分析方法,对数据资料能够进行整理、分析,做出正确的决策。统计学教材必须在对统计理路知识掌握的前提下,穿插对实际案例的分析,使统计学教材更加科学、更加实用。(2)统计学的内容应当与统计软件有机结合起来,在对实际问题进行分析时,手工操作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社会统计的需要,运用统计软件不仅可以缩短计算时间,而且使统计出来的数据更加明了,更加准确。

二、教学方法的改革

1.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就是指教师通过在教学的过程中,穿插一些实际案例进行分析,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进行相互讨论,对案例进行分析,不仅能更好地掌握所学的理论知识,而且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对案例的选择上:一要与当前所讲述的理论知识相关联;二要所选的案例必须是现实社会中真实发生,不能是虚构的事件,案例最好是最近发生得,这样更能有说服力,产生的效果也更加明显。

2.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特点,通过教学设计,合理选择和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并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组合,共同参与教学全过程,以多种媒体信息作用于学生,形成合理的教学过程结构,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多媒体教学取代了传统的黑板教学模式,更加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可以把过去在教学中不能展现的事物表现出来,对于统计学来说,可以更加深入理解和掌握统计方法在实际中的运用。(1)在对课件的制作上,为了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应当熟练运用powerpoint,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2)由于采用多媒体教学,课程进度往往会比传统的黑板教学快,为避免学生不能很好地掌握,可以让学生在课后拷贝课件,便于对所学的课程进行巩固和复习。

三、以就业为导向

统计学是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学科,不仅要掌握统计理论知识、统计方法,更要能够进行实际操作,在统计学的教学过程中,必须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充分展现统计学的实践性、应用性等特点,从而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1)教师应注重加强统计学教学和运用统计软件的有机结合。在教授学生理论知识的同时,必须加强对学生的上机操作,通过对实际数据资料进行搜集、整理、分析,从而得出结论,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2)开展就业指导教育。在教学工作之余,还应当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在就业的选择中,不要好高骛远,更不要急功近利,要正确认识自己的经验和能力,选择能体现自身价值和发挥自己特长的岗位,认清现实。社会处在不断地变化和发展之中,要想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有一席之地,必须居安思危,不能盲目自大,必须不断加强自己的业务能力,从而使自己适应不断发展的经济社会。

四、加强实践操作

统计学是需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学科,由于统计学的理论性很强,学生觉得比较难学,主要在于统计学中的概念比较严谨、复杂、计算推导公式也比较繁多。在学习统计学的过程中,就必须理论联系实际,把有关的概念、方法原理和实际生活中联系起来,通过实例进行清晰、明确地诠释。通过让学生参加一些实践活动,比如可以在校内开展一些调查,像学生每月生活费调查、业余活动调查等,让学生通过所学的理论知识对其进行设计、调查、分析、整理,最后写出报告,这样不但可以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做到学以致用,还可以提供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学校还可以联系一些实习单位,让学生真正体验在现实操作,把所学的知识和实际工作更好地融合,在实际操作中逐步提升自己的水平。

参考文献

[1]黄金梅.高职院校统计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J].闽西职业大学学报,2004(2)

统计学的发展过程篇9

关键词:课程平台;设计;车辆流体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4-0141-02

一、引言

随着现代计算机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提高高等院校的教学质量和水平,让教学工作扩大使用范围,不受时空限制,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利用网络发展技术、数据库技术等计算机网络相关的信息技术和手段,已广泛地被高校师生掌握。网络课程教学特点:

1.内容体现科学、严谨,覆盖面广,跟踪学术技术发展的前沿,反映科学技术最新的动态。

2.课程设计平台多样化。网络课程设计内容以动态形式体现出来,文本、图片和powerpoint的讲稿是多媒体化的综合体现。文本、图片、动画、声音、视频等呈现手段得到广泛综合运用。

3.注重网络教学的方法与特点。网络课程平台的建设一定要认真地进行教学设计,注意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学习时间的灵活性等特点,注意主目录和子目录的导航系统的设计,使学生能准确进入当前的位置,同时能快速、方便地进入下一个学习内容。[1-3]

《车辆流体传动与控制》课程是车辆工程专业核心课程,是一门系统性强、难度大、理论性强的课程,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性,我们研究开发了本课程的网络教学系统,以适应教育的现代化[1-4]。

二、网络课程设计

网络系统以教学平台为基础,每个系统之间实现相互连接,整个系统都实现了教与学的交互过程,教师可以利用这个平台提供的授课服务,同时可以进行修改教学资源、答疑和测试考核等工作,学生利用网络平台,在此平台上查阅本课程的学习资源,提出疑问、答题和测试等。课程设计内容的基本结构框架如图1:

整个系统包括六大模块,网络平台框架结构平台主要由教学管理平台、教学内容平台、考核平台、设计平台和多媒体展示平台等部分组成。设计平台展示了各个相关系统的设计过程,是对教学的更高要求,也是对教学内容的升华。每个平台通过三级目录的形式提供快速浏览功能,所谓三级目录就是:建立章、节、小节的三级目录树,这样就将整个教材系统有层次地展现给学生。

最终的设计平台,实际就是一个顶部和嵌套的左侧框架式网页,顶部为标题框架,左侧区域为导航框架,右侧是各部分内容的展示区。框架的基本结构图2:

三、教学管理平台

教学管理主要包括计划管理、教学目标管理、教学过程管理、质量管理、教师管理、教学档案管理等。其中设计平台主要包括:课程简介、课程设置、教学大纲、教学日历和教材等内容。其中的每一部分在网页左侧的导航区都对应有一个超级连接,点击超级连接各部分的详细内容会在右侧进行展示。

四、课程教学内容平台

本结构框架的主要内容主要是由课程的基础理论、应用及设计等三部分组成。超级连接方式和管理系统一样,网页左侧主要是导航区,每部分内容都有一个超级连接,在页面右侧进行展示详细内容。同样,课程考核平台、课程多媒体平台、课程设计平台以同样的页面显示器连接过程。

五、课程设计平台

设计平台建设主要内容包括两大部分,由发动机和底盘组成。其中发动机部分主要包含了发动机的两大机构和五大系统。底盘部分主要包括悬架系统、转向系统和制动系统等。发动机部分设计效果图和视频,本部分设计平台进行了例举分析内容。

设计平台是展示与课程相关系统的主要设计过程。包括设计所需的基本理论、方案、设计参数的确定及计算、设计步骤等内容。以空气悬架的设计为例对设计平台的应用进行详细介绍。单击设计平台下的“悬架系统”超级连接,进入空气悬架的设计。从展示图中可以看出空气悬架的设计主要包括空气悬架简介及设计方案的选择,设计参数的确定及计算和绘制CaD图三部分组成。

六、结论

本文简单介绍了《车辆流体传动与控制》网络课程设计与建设整个过程,并介绍了平台设计主要研究内容。本网络系统设计整体结构良好,界面清新,内容科学严谨,教学功能较齐全,表现手段体现了综合型、立体型,多媒体应用比较适宜。并结合《车辆流体传动与控制》这一课程完成了网络平台的建设。平台以网页为表现形式,在设计时结合课程的特点,采用框架式网页的整体布局,左侧索引右侧显示,达到了预期效果。

参考文献:

[1]陈庚.谈网络课程建设的进展和不足[J].实践探索,2004,(2):51-54.

[2]昌灏,林兴发.高校精品课程网络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D].武汉:湖北工业大学经济与政法学院,2007.

统计学的发展过程篇10

高校的管理的保持高校快速发展的竞争力提升的主要组成部分,在管理计划的执行过程中,为了实现对各种执行要素的变化情况了解和统计,可借助教育统计数据信息来进行相关的分析、论证,在此基础上对高校发展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的明确,总结发展中的经验教训,借以调控和指导后续计划的的执行过程,完善高校的管理。在某一项具体工作完成后,经过运用教育统计的方式对计划中规定的各项指标的完成情况进行分析检测,实现对各个阶段以及整个管理计划的有效评估,登记入案,为高校的后续发展中实施的管理计划进行参考和借鉴,提高高校的管理计划的实施和评估工作的工作效益,促进高校管理计划的完善实施。

二、新时期高校教育统计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一)教育统计的内容与方法

(1)教育统计的内容及视角存在“内视倾向”

为了推进新时期高校的更好发展,2004年教育部颁布了《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规定的教育统计内容包括了学生信息子集、研究生非学历教育信息子集、学校基本情况子集等12大项的内容,囊括了学校管理的方方面面,综合来看,统计的内容及相应指标都是从外部的视角来审视高校的发展,形成了对高校全方位的审视,这也使得所有统计的指标集及指标将限定在高校的内部,脱离了高校所处社会环境与自身发展的联系,使得新时期发展背景下的高校教育统计缺少对市场信息的搜集及分析等,仅仅是以搜集内部数据为主,像《普通高校基层统计报表》等,其的存在与发本来就是有统计部门等编制的,为了实现上级部门对新时期高校的发展中各种状况进行了解掌握,这种形势下,就使得教育统计并不是基于高校管理及自身事务的需要而实施的,使得教育统计信息的用途狭隘化,为高校自身的发展及管理意义不大。新时期的高校教育统计视角单一、狭隘,没有考虑外部环境对高校的影响,使得统计指标体系发生了“瘫痪”现象,新时期的教育统计进表现为十几套报表,使得教育统计信息“统计信息不足”及“严重重复”现象共存,淡漠和忽略了复杂的社会动态和外部环境,而存在着严重的“内视倾向”,遮蔽了高校发展中望向更高处的“眼睛”,不利于高校的更好发展。

(2)总量数据统计静态孤立方面

新时期的高校教育统计具体表现为年底填制统计报表,实现对该年高校运作中指标总量的统计数据进行采集汇总,这一过程中不涉及往年的历史指标。然后的后续的数据处理中将去所采集的数据录入计算机实施处理,但是这一过程并没有进行对教育统计数据的汇编和加工,使得对整个数据的处理仍然停留在报表处理的阶段,究其实质,电子统计数据库仅仅是对纸质统计报表的简单复制。除上述原因外,统计指标历年的数据均是按照不同年份的统计报表登记的,这就使得统计信息中的任意一个报表中的数据指标不具历史延续性,专项调查没有实施和体现出来,使得新时期的教育统计信息所提供和反映的信息相当有限,仅仅是一些孤立、静态的统计数据,仅仅能说明的、是进行统计的当年该校各项指标的数值,但是事物往往是变化发展的,只有经过对各种情况、不同时间段的情况就行比对才能真正意义上发现这种内在的联系,而当前的这种孤立。静态的数据信息统计限额按削弱了统计信息的功能,没有形成全面调查与非全面调查的有机结合,也没有进行专项统计与定期调查统计,致使教育统计数据不及时,影响了对当前教育热点问题的客观描述及评价,这种形势下,新时期高校的教育统计便失去了信息反馈与信息依据的作用,严重削弱了其应当拥有的对高校发展的重要指导作用。

(二)统计机构设置及其职责界定方面

新时期的高校中,统计机构的设置和职责的界定是对其在高校管理中作用和地位的有效反映,有的高校的单独设置了信息科,进行学校相关方面的综合统计,如湖南工业大学,由校办调研督办科负责,与其同在一个省的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则是由党政办公室综合科负责等,综合分析可发现,没有哪所本科院校的统计人员是专职的,除综合统计工作外,这些高校的工作人员好要负责大量的其他相关工作,并不是将教育统计当做自己的专项工作去做,这样就使得高校统计人员没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对所处高校的发展状况进行及时有效的跟踪和监测,这种形势下,就使得统计工作人员对统计数据的无法进行深加工及深层次侧分析,进而得到的教育统计信息质量不高不能有效指导高校进行相关决策等。根据教育部的《教育统计工作暂行规定》,新时期的高校对统计人员进行了岗位职责的规定,其中,重点突出其作用是上报各类统计报表,向教育、统计行政部门提供统计服务,如湖南大学的相关规定是“负责学校统计工作的归口管理……实施统计数据‘建库上网’和电子台账”等,从这些高校对统计人员工作职责的规定中可看出,高校教育的实施过程中,政府部门成为了高校统计服务为唯一对象,进而忽略了高校本身的管理机发展,也就是说,当前高校的教育统计淡忘了自我服务,仅仅是限定在纯粹的为他服务方面,这就大幅削弱了教育统计的积极性和主体性,重点体现了其在发展及实施过程中的客观性及被动性,长此以往,逐渐使得高校的教育统计流于形式,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统而计,局限化了其存在的意义和作用。

三、缺乏教育统计支撑的现行高校管理

(一)管理的片面化和短视性

当前的高校发展中,服务社会的功能被不断强化,而且随着高等教育国家化趋势的发展,使得新时期的中国高校逐渐汇入了全球化的大竞争及大交流之中,人类社会的发展的信息化时生了深刻的巨变,进而促使当前高校的面对的着快速变化又纷繁复杂的环境,基于当前高校教育统计的狭隘性和内视性,导致我国高校不能有效、融入和应对外部世界的竞争环境,促使高校的、管理逐渐陷入了片面化及偏见性,中国高校对自身的管理还是停留在计划经济的模式中;另一方面,当前教育统计中实施的这种定期、孤立、静态的事后统计,为高校提供的更多的信息具有严重的非延续性和滞后性,积极是一些年底的表面数据的统计,试想,一种离开了原有的整个体系和动态时间数列的统计数据,其时效性及决策性意义已丧失殆尽,脱离了新时期高校的动态历史进程,静态孤立的数据信息根本无法“突出”高等教育的规律和本质,对教育实施过程中潜在的异常及问题也不能实现真实有效地披露,长此发展下去,必将使高校管理陷入肤浅和短视以及麻痹,对高校的未来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威胁[5]。在传统高校管理理念下,主体意识和自我服务意识是高校教育统计最为缺乏的观念,这就导致了教育统计与高校管理之间关系被割裂的严重现状,二者若即若离,虽说高校领导层管理着教育统计的实施,彼此之间存在着关联的关系,但实际上是游离于高校管理的核心,久而久之,便表现出了高校管理的边缘化的倾向,导致的后果便是加剧了高校管理的片面。麻痹和短视,在实际发展中的具体表现就是片面追求规模效益,对于本科生的培养实现流水线生产,且大幅圈地造楼,债台高筑,师生配比不合理、图书设施等基本条件不达标、专业设置贪大求全、不顾自身教学水平大量“进口”热点专业等等,严重影响了学校声誉,也使得所在学校学生的发展受到了严重影响,高校办学定位趋同现象逐渐严重,成为了新时期高校教育发展中的严重隐患。

(二)高校管理的经验化、制度化和权力化

(1)教育统计下的经验管理

由于当前发展中教育统计提供给高校管理的数据支撑极为有限,这也致使新时期的高校管理的信息化程度较低。当前的管理中,高校领导对高校的各方面管理更多的是依靠经验来实施,也就是所谓的“经验管理”,这之中提到的经验,不但有个人经验,更有从同行同僚切磋交流得来的经验、从著述文献中得来的经验以及教学方面的前辈传授的经验等,在进行高校管理决策中,高校领导依靠各种总结积累得到的经验作为主要依据,综合而言,经验具有感性和具体的特征,不能摆正符合普遍的理性,使得其不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具体而言,首先,在时间方面,经验只能属于过去,但反观新时期的高校管理,其本身具有先导性和现时性,这种形势下,在管理的过程中将过去的经验用于具有现时性和先导性的高校,显然具有一定的风险,表现出“守株待兔”般的高校管理,不利于高校的稳定建设及发展;其次,基于性质方面考虑,过去发展中总结出的经验本身具有模糊性和多样性,容易受到情绪等因素的影响,会做出有失公允的管理,套用没有严格周密论证的经验,无法满足新时高校组织复杂及功能多样的要求。

(2)教育统计下的制度管理

在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下,制度管理是组组织管理程序化、规范化的必然要求,其在实施管理职能的过程中以惩戒作为坚强的后盾,本身形成了强制执行的效力。制度管理以公平公正、快速高效为其主要特点,保证了组织正常有序的运转,进而避免了“人治”的随意性带来的种种弊端。高校在运用制度管理的过程中,管理者往往将管理对象视为可控的静态封闭系统,进而运用自己的职权进行对其的有序化刚性管理,追根究底,制度管理是经验管理的延伸和发展,制度管理忽视了环境的复杂性和多变性,更是对高校教育中教师的本质特征及之间的差异性选择了忽视,只是在管理的过程中将人视为被动的工具,进行了对其机械的管理,制造出的是一种“无人的组织”,随着知识分子教师“人”的意识的觉醒,他们会反抗这种制度化管理,质疑这种繁文缛节的制度管理,有的人甚至会愤然辞职,清华大学的陈丹青和北京大学的邹恒甫就是真实的案例。除上述两种管理外,还存在一种管理模式,、那就是权利管理。其以不容驳辩的行政权力强行决断执行,进行对被管理者行为的规范管理,如为防止沉迷网络游戏,浙江大学大允许大一新生自备电脑等。使得这种行政权利的机关化色彩过于浓烈,不仅使得高校的教授完全沦为被管理者,就连招生考试科目的确定、教学内容的安排等等都归属行政机关管理,抹杀了大学教授的主体性和大学本身的自主性,彰显了世俗权利的对学术自由等的严重影响,导致了大学精神与大学文化的旁落。

(三)以过程为代价的静态目标管理

新时期的大学管理中,静态目标管理作为一种的传统化管理,忽略了大学内部和外部的可变性和复杂性,将新时期的大学视作一个-封闭的组织系统,使得被管理者只能按照管理者的步骤进行按部就班的活动,其规范性有余,但灵活性不足,且重结果而轻过程,粗放有余而精细不足,久而久之,在组织内部产生了一种惰性,虽达到了管理目标,却是为这个管理的结果付出了超长的代价,影响了新时期高校更快速更完善发展。

四、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