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经济发展形势分析十篇经济发展形势分析十篇

经济发展形势分析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2:39:15

经济发展形势分析篇1

体育作为众多社会文化活动其中的一种,自初始阶段起便与经济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二十世纪改革开放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经济与社会的发展。然而我国社会和经济政策始终未实现最后确立,因此在不同的社会阶段所产生的经济政治制度也有所不同,如此形式对体育经济的影响是深刻而长远的。本文分析了当前形势下我国体育经济发展的问题,探讨了我国新时期体育经济发展的经济形势和政策形势,提出我国我国体育经济发展的策略。

关键词:

体育经济;新时期;宏观形势;实现路径

自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社会现状有了巨大的改变,同时我国的经济也始终处于稳固的上升阶段。体育经济的兴起以及整个发展的过程,都与改革开放为中国经济提供了良好契机有不可分割的关系。以特有的经济制度为前提,中国在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也构成了不同的体育经济。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中,中国体育行业现已由计划经济体制转为市场经济体制,且行业由原来的福利型变为了消费型,但是发达国家比较,中国的体育经济仍为成长的初始阶段。本文首先分析了我国体育经济发展的现状,并进一步从宏观角度分析了新时期我国体育经济发展的经济形势和政策形势,提出我国我国体育经济发展的策略。

一、我国体育经济发展的现状及问题

1.经济发展质量与产业规模拓展速度不同步近几年来,国内体育产业发展状况良好,于是商家开始利用体育明星在公众中的影响力来促进体育产品的销售,这样的形式在体育经济体制中并不鲜见。目前,体育产业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国内体育赛事的关注度也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随之运动员的影响力也出现了质的飞跃,许多运动员如刘翔、李娜以及姚明等,都成为了在中国乃至国际体坛上拥有巨大影响力的体育明星,其影响力也促进了公众在体育方面的消费,人们开始以此为方向来消费和购买体育产品。由于顾客模仿体育明星的热潮,商家便开始借此机会利用明星形象来促进体育产品的销售,以获得更大的市场效益。这样的运营方式促使许多体育产品获得更大的竞争优势,然而,由于市场上以明星形象作为销售手段的商家数量越来越多,其缺点也开始逐渐显现,例如体育经济的质量水平增长赶不上其规模的拓展速度等问题不断涌现。一些产品利用运动员形象吸引顾客,其实际质量却与宣传不符,会给顾客造成上当受骗的感觉。

2.体育经济政策不完善,管理不符合实际在我国经济管理的成长来源于西方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其发展的时间较短,特别是在体育经济的管理方法和制度方面仍有许多问题存在,因此限制了中国体育经济在未来的成长和进步。此外,我国的体育经济发展是以体育部门的基本建设为前提和发展方向的,然而这样的方式会使得销售体育产品的商家缺乏自主性,无法对售卖的商品进行自主选择,这种现象也成为了制约我国体育经济发展的因素之一。体育器械、赛事、鞋服以及娱乐等抽象化商品都能够作为体育经济的表现形式,但是我国的体育经济将更多的发展对象放在体育鞋服方面,其市场壮大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其他商品的发展。

3.体育经济中从事经营方面的人才资源短缺中国的体育经济发展较为迟缓,且仍存在着许多方面的问题,其中就包含了经营类人才资源的不足。在我国,体育经济仍未发展成熟,因此,必然会出现缺乏能够洞悉市场的发展前景、需求规律以及经济结构的整体性人才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使中国体育经济的发展陷入瓶颈,且一直无法超越发达国家。除此之外,我国目前的现状是缺乏培养机构来针对体育经济人才做专业的系统培训,所有从事该专业的人员依靠的都仅仅是工作经验而非专业知识。

二、新时期我国体育经济发展的宏观经济形势分析

新时期的到来,体育消费获得了全新的发展机会。长期以来,中国的经济始终能够实现快速的发展,因此,我国的体育经济在全新的环境和条件下也能够获得有利的发展机会。首先国民经济的不断攀升以及我国人均收入总额的增加,使得在体育经济方面,也存在很大一部分潜在的消费人群可供发展;其次,我国目前市场需求结构和顾客消费结构的更新,也给体育商品的消费创造了新的机会;再者,经济产业结构的改变和更新也提供了一定的机遇。在未来,这些机遇决定了我国体育经济应该将发展要点放在体育用品、娱乐健身、体育终结以及表演竞赛等市场中去。中国体育经济的发展最终的目标应该是争取用近五年的时间能够实现和建立起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遵循现代体育经济增长态势的,拥有全面的类别、合理的结构、规范的发展的体育经济体制政策。要将体育经济的增长从四年前的五百亿元提升至约一千亿元。力争将体育经济发展为最具竞争力的产业,实现其在提供就业机会、改善产业构成以及促进经济发展等多方面发挥积极效用。

三、新时期我国体育经济发展宏观政策形势分析

九五版《体育经济规划纲要》在2012年正式停止实施,过去的十五年来,中国体育经济无论是在知识理论还是实际运用中都有了突飞猛进的进步。然而理论界和实践界都在盼望着国家颁布更加符合体育经济发展趋势的制度法规,体育经济能够得到更快更好的发展前景。近几年,国家出台的新制度首次将体育经济的地位上升到了国家层面,满足了人们对与有关体育经济发展政策的期盼。《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体育经济的指导意见》(〔2010〕22号),在2010年正式颁布,该政策不仅对体育经济在我国的成长进步和发展前景做出了肯定,还将体育经济的发展上升到国家,提出要将我国从体育大国发展为体育强国,以推动未来社会经济稳定发展。

2011年4月29日,我国体育总局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体育事业“十二五”规划》两大政策性文件提出了《体育经济“十二五”规划》。旨在积极促进体育经济在调整产业结构、促进经济转型以及方便人民群众等方面的发展。“十二五规划”提出了我国体育经济更加全面的发展目标,其中在制度的建立方面,要注重对体育经济发展的支持和鼓励,完全体育经济有关的法规制度,将现有的体育经济迅猛发展局面维系下去,争取将其发展速度提升到百分之十五以上“,十二五”规划的后期,其增长数额要在四千亿以上,占到GDp比例在0.7%以上,要让体育经济成为GDp增长的重要组成部分。上述指导意见和十二五规划提出了体育经济发展的未来目标、发展方向以及实施方法,极大地促进了我国体育经济的发展。

四、新时期我国体育经济发展的对策

1.要将体育制度的改革落实到实处,实现体育行业向着市场化方向发展目前是计划经济的时代,我国的体育经济整体都是以国家的预算作为前提。虽然在过去的一段时间内体育经济为我国经济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但是由于市场经济的限制,体育产业的进步等,导致了体育产业出现社会化现象,处在改革更新的过渡时代之中。对此,各级体育相关单位应该将体育产业的多样化功能挖掘出来,促进体育产业化,充分利用体育企业和部门之间的合作关系,与企业联系,促进体育经济的发展,逐渐将体育相关部门从政府部分分离出来,根据市场的发展前景来选择适应其规律的发展模式。筛选出较为专业的体育产业企业将其引入市场,并使其逐渐实现从全额拨款转化为差额拨款,从差额预算转化为自我收支,从自我收支最终实现企业化。产业的构成需要符合和融入市场,其发展成长都与市场息息相关,体育产业想要在未来获得较好的发展,就要符合市场的竞争规律。以西方发达国家过去体育经费的筹资经验中我们可以得知,在未来我国的体育经费主要应该来源于国家的拨款支持,社会的融资应该作为辅助的手段,将国家和社会两种方式联系起来,以多样化的渠道来筹集支持资金,做到主次结合,相辅相成。

2.应该发展具有我国社会特征的体育商品以及国有品牌市场定位的定义是企业为了让自身生产的商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优势,应该从多个角度提升商品的质量,为商品打造独特的销售形象,使增加其在顾客中的影响力,主要目标是获得市场竞争的优先权,使商品获得更多的关注度和购买度。目前,体育行业市场对其商品的要求越来越高,我国的体育经济应该向着中国化特色的方向发展。体育产业的相关规定具有世界性,其魅力是亘古不变的,在世界经济市场中,我国的体育商品越具备中国特色就能更容易地获得市场竞争的优势,进一步加强企业的社会竞争力,打造具备独特性的商品形象,以获得更好的实际收益。

3.体育经济的成长和进步本质上还是依赖于人的操作目前通晓体育和经济两种专业的人才数量较少,这一现状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我国体育经济的发展受到限制。因此,目前最主要的是培养一批涉及体育和经济两个专业的优秀人才团队,第一方面是要聘请优秀的管理人员;第二方面是要针对目前从事体育经济的工作人员进行专业化培训;最后应该努力加强世界各国之间在体育经济方面的协作互助,向西方国家引进优秀的政策制度以及实用性的发展经验。

参考文献:

[1]董立红.浅论当前我国宏观经济形势下体育产业的发展思路[J].商场现代化,2008,32:239-240.

[2]邹玉享.当前宏观经济背景下我国体育用品产业发展的战略思考[J].武汉纺织大学学报,2014,02:83-86.

[3]张顺英.中国体育职业化发展的政策研究[J].体育世界(学术版),2009,12:59-61.

经济发展形势分析篇2

一、湖北省农村人口、经济形势分析

1.湖北省概况

湖北省,数千年前就是楚国故地,荆襄九郡更是历来的兵家必争之地,这正是因为湖北地区是重要的交通枢纽和粮食产区。湖北省水利资源丰富,长江自西向东贯穿全省,流域长度超过1000公里,还有长江支流汉江于武汉汇入干流,形成江汉平原,是长江中下游平原的始端。江汉平原水网密集,农业发达,新中国成立后,武汉、荆门、十堰等城市开始大力发展工业,其中以汽车业、钢铁业、纺织业、石化业等为主,成为华中地区的工业强省。2000年以后,以武汉为中心的城市群发展迅速,湖北省大量农村人口在近10年内城镇化,截止2014年,湖北省全省人口5816万人,其中农村常驻人口为2578万人,其余皆为城镇人口或长期定居城镇的务工者,城镇化人口超过55%。湖北省耕地面积约为630万公顷,占全省土地面积20%以上,人均耕地占有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湖北省经济以工业为主,2014年三大产业产值比例约为1.2:4.7:4。但是,湖北省除却江汉平原及其余工业城市,东西北为偏远山区,经济发展较为落后。

2.湖北省农村经济发展现状

2014年,湖北省依然有部级扶贫重点县25个。这些贫困县都分布在东西北三片山地丘陵区的农业县。近年来,这些贫困县根据各自不同的区位特点,其农村地区经济发展也出现三类不同的方向。以十堰市周边的丹江口、竹山县等为例,临近大型工业城市的农村地区,开始以接受工业转移进行发展,这种方式能够吸纳当地大量的农业人口成为收入较高且稳定的制造业工人,经济发展带动作用较强。宜昌市以及恩施自治州、神农架等地,依托三峡和神农架的自然风光,大力发展旅游业,是为第二类较好的农村发展模式。还有一类地区既无大型工业也无出色的风光,只能继续发展农业,朝着规模化种植、养殖业、食品加工业等领域发展。

二、湖北省农村人口、经济形势发展预测

1.湖北地区农村人口发展预测

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虽然有资源、区位、外部条件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但是究其根本还是人口尤其是较好素质人口是根本条件。近十年来,湖北省作为内陆省份,是人口净流失的省份之一。根据统计,2006年,湖北省总人口为6050万左右,而2014年湖北省人口为5800多万,不到十年间,人口减少了5%左右。其中有城市人口老龄化的影响,但是还有很大一部分是农村劳动力向沿海发达省份的转移。当前,湖北省农村常驻人口以及离乡农民工约有3000万左右。随着2015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召开,制定了城市房地产去库存,降价吸引农民工进城定居的政策下达,在十三五期间,湖北农村地区的农业人口将进一步减少,到十三五结束,预计湖北省城镇化率能达到60%以上。其二是人口素质方面,2015年,中央宣布全面实施二孩政策,湖北省预计未来每年能新出生婴儿15万左右,同时高中教育也将免费,未来五到十年,湖北省人口的平均年龄老化速度有望放缓,人口文化素质水平将稳步提升。

2.湖北地区农村经济发展预测

首先是城市组团周边农村地区,这些地区以武汉城市组团和十堰、荆门等工业城市周边农村地区为主,将在这些城市的进一步规模扩大中,受到中心城市更大的影响,其房地产业将有望平稳较快发展,同时重工业与食品加工业也将在中心城市产业转移背景下快速发展。其次是江汉平原地区农村,规模化与产业化农业将快速发展,其中粮食生产将保持平稳,而经济作物种植会有一定变化。棉花等纺织工业所需原料,一定程度上会受到国内制造业萎靡的影响,棉花种植将略有萎缩,而大豆等油料作物将在国内继续扩大的食用油市场需求以及国际市场不断攀升的油料作物进口价格的推动下,进一步扩大种植,并且能够在内需逐渐发力下,保持稳定发展。三是旅游业。主要以西部自然风光秀丽的宜昌、十堰、恩施等地区农村。三峡地区发展三峡工程旅游业和三峡库区旅游业,增长势头将保持良好。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民俗旅游业也将在十三五期间进一步完善的交通设施的支持下成为新的增长点,十堰地区丹江口水库和南水北调工程,也将产生相当一部分旅游资源。

三、湖北省农村经济稳增平衡发展策略

1.加大偏远地区基础设施投资

借南水北调工程中线工程进一步完善建设的时机,要加大对偏远的水利基础设施较落后的乡镇的基础设施投资。首先,保证省内西部地区和北部山地偏远乡镇的生活用水电网络畅通,饮用水与生产生活用电要有较高质量的保障。其次是加大交通建设,湖北省西、北、东三面都是山区,近十年来,省内投入了数百亿资金加大乡村公路的建设。截止2015年底,基本实现了村村通。下一步将有规划地结合当地农村产业的发展,建设交通设施。比如发展旅游业的乡村,修建一些观光用交通设施。发展规模化农业的地区,将进一步扩建现有道路,便于农村品快速运输等。

2.加大农村教育与基层服务投入

湖北省农村地区,未来五到十年,依然会有大批的农民离乡务工,对于留守儿童与青少年的教育工作,是湖北省农村未来发展的重点。教育工作的开展,也分为两大类型,一是基础通识教育的落实。要根据中央精神,逐步落实义务高中教育在农村地区的推广,提供农村下一代较为公平的教育资源与成长空间,基层工作要监督农村儿童就学。二是推进农村技能教育,包括制造业转移背景下的制造业技能培训和规模化农业发展背景下的农技推广培训,促成农村青年学得一技之长,能够在农村当地立足、创业与发展。

3.加大环境保护力度

湖北省当前农村产业发展中,出现的一大问题就是,环境的破坏。导致环境破坏的主要因素有三方面。一是中心城市的重污染工业的转移,转移过程中,新的厂房建设没有严格按照环保要求执行,而农村基层干部盲目追求经济发展,管理不严。二是农村当地的养殖业与规模农业发展的无约束的破坏,比如养猪业会产生大量的牲畜粪便等,在某些地区,没有妥善的处理,对水源造成了污染。其三是房地产及基础设施建设,湖北省农村地区有许多重要的自然动植物栖息地,但是在旅游业与乡镇城镇化发展带动下,房地产与基础设施工程发展快速,甚至规划与环评不够严谨,破坏了这些保护区。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在这三个方面加大环保的管控力度。

四、结语

经济发展形势分析篇3

关键词:远洋渔业经济;对策建议

远洋渔业经济属资源性战略经济,充分开发和利用海洋资源不仅有重要的经济意义,而且关系到国家海洋权益、资源战略等部署。随着国家“走出去”战略的实施和海洋经济的发展,各远洋渔业集团充分运用“一带一路”叠加区域的地理优势,紧盯“一带一路”建设机遇,远洋渔业经济规模急速扩大,同时也为入境口岸和周边地区水产品加工行业提供了充足原料。

一、远洋渔业经济发展现状

目前世界上从事远洋渔业的国家和地区约有30多个,年产量超过10万吨的国家,主要为中国、日本、韩国、美国、俄罗斯及部分欧盟国家。我国远洋渔自1985年起步,至今已有30余年,目前年产量已超过100万吨。

近年来,各级政府积极贯彻“蓝色经济”发展战略,调整海洋生产结构,在造船贷款资本金补贴、资源探捕以及运回自捕水产品免税等方面不断加强扶持,远洋渔船作业区域遍布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三大洋公海和十多个国家专属经济区作业,争得配额近百万吨,产品遍及欧、美、日等重要国际市场,远洋渔业已经成为我国渔业经济新的增长点。

二、远洋渔业经济发展存在问题

远洋渔业不仅缓解了近海渔业资源短缺的压力,而且带动了渔船修造、水产品加工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同时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但是,远洋渔业的特殊性对政府、企业、船只质量、人员素质等都提出了较高要求,面临着不少问题,制约着远洋渔业的转型发展。

一是成本不断攀升。虽然国家已把远洋渔业列为重要的战略性产业,相继出台了造船补贴、免税柴油、油价补贴、鱼货运回补贴和远洋渔业企业所得税、鱼货运回关税、渔船及设备进口关税减免等相关扶持政策,但同时油价、人工和入渔成本也在制约着远洋渔业的发展。远洋渔业企业面临流通和消费环节的双重挤压,对燃油价格的升降更为敏感。而且随着沿海国家对渔业资源的保护越来越重视,渔业合作的门槛普遍提高,一些国家将提供经济援助、提供渔业设施等作为进行捕捞合作的先决条件,加上近年来船员的工资也水涨船高,企业面临经营成本大幅增加的艰难局面。

同时远洋渔业企业也面临增产不增收的尴尬局面。以2014年远洋自捕鱿鱼为例,产量激增加剧了供过于求的局面,鱿鱼加工企业普遍存在“买涨不买跌”的典型市场行为,导致市场疲软,新鲜原料、库存原料价格双跌,价格持续低迷,成品价格也收到市场降价的不利反馈。

二是非法捕捞。iUU捕捞,是对英文illegalUnregulatedandUnreportedFishing(非法捕鱼、不服从管理的捕鱼以及不事前报告的捕鱼行为)的简称,也就是“三无”捕鱼行为,这是国际社会一致谴责的行为。近年来iUU捕捞表现形式呈现多样化,超限额捕捞、无许可证捕捞、捕捞许可捕捞鱼种以外的鱼、在规定捕捞尺寸以外捕捞或在规定渔区外捕捞。

三是渔船修造和卫生。目前对外推荐注册远洋渔船数量逐年增加,但还存在设施相对滞后,抗风险能力弱,船舶生活区较为拥挤,生活垃圾不能及时清理,船员普遍卫生意识不强等问题。如何按照欧盟相关法规和我国对外注册渔船卫生注册监管要求进行现有渔船改造和新建渔船修造,确保渔船甲板加工区、机舱温度控制区、生活区等关键区域及捕捞作业流程持续符合欧盟法规各项卫生要求,是远洋渔业发展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四是服务体系尚不健全。随着远洋渔业的快速发展,后勤补给、产品销售运输等综合配套能力不强的劣势阻碍了发展,缺少海外基地支持的弊端也随之显现出来。有些远洋项目产品销售和后勤配套补给、运输等环节服务过度依赖外方,海上加油、扒载等大都靠国外,给渔船修造、物资补给、鱼货装卸、安全管理带来诸多不便,自身缺乏与当地销售商和供应商谈判的筹码,大部分的利润被压榨。

五是船员素质整体不高。远洋渔业技术含量较高,对工作人员文化程度要求很高,但我国只有少数船长、船员可以使用外语进行简单交流,90%左右的船员仅有初中文化程度,这也导致一些渔业企业不得不雇佣外籍船长,支付较高的工资,外来劳力急剧增加,给劳务、安全、涉外等管理带来许多新的困难和问题。

同时,远洋渔业发展也面临严峻的挑战:其一,面临着国际渔业管理日益严格的趋势。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利用是世界各国关注的战略焦点。随着海洋圈地时代到来,国际海洋秩序发生深刻变化,国际公约组织对大洋公海渔业管理范围不断扩大,管理制度日趋严格,尤其是北太鱿鱼和秋刀鱼资源已被提到列入国际公约管理的议程。为此,我们必须抢先发展,做大产业规模,为今后争得更多配额打好基础。其二,面临着国家对远洋渔业生产区域布局规划的调整。国家“十三五”渔业发展已提前谋划,应根据新的形势,抓紧向国家有关部门申报远洋渔业发展规划和实施项目,争取在国家计划盘子中占有更多份额,并进入政策扶持范围。

三、促进远洋渔业经济发展对策建议

实施“海上粮仓”战略,把发展远洋渔业作为我国渔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是实现远洋渔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远洋渔业的快速发展要想可持续,必须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弥补不足,为远洋渔业的持续稳定创造条件。

一是加强对远洋渔业的管理。积极做好远洋渔船的出入境管理,严格把守船员的出海资格,在办理远洋渔业船员健康证、船员和渔船进出港、渔需物资出境、自捕水产品入境等方面,简化审核审批程序,提高办事效率,严格管理对外推荐注册远洋渔船的修建或改造,加强跟踪监管,控制好远洋渔船出海的条件,保障远洋渔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二是把好出入境卫生检疫关。做好远洋船舶的检疫监管,必要时进行锚地检疫,及时处理病媒生物孳生,同时在处理后做效果评价,确保船上卫生安全,减少甚至杜绝病媒生物的发生,不让病媒生物随船出入境,同时结合远洋捕鱼船靠泊码头情况深入开展口岸媒介生物本地调查及码头灭鼠工作。

三是优化远洋渔获的通关环境。在风险分析基础上为远洋渔获物提供便捷、高效的通关环境,实行个性化、贴身化“白加黑”、“5+2”、24小时预约报检、实验室检测项目加急检测等服务措施,缩短远洋渔获检验周期,方便企业货物快速通关,减少货物滞港时间,节约物流成本,激发远洋自捕回运渔获的积极性,实现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四是加强冷链存储能力建设。立足自身优势,对以存放进口远洋渔获物为主的水产品冷库做好检验检疫工作,增加法定的远洋渔获物存放冷库,同时不断加强对专业备案冷库的指导工作。强大的仓储能力、数百家水产品加工企业的巨大原料需求、高效便捷的通关手续,才能吸引我国远洋渔船以及越来越多国家的远洋渔获物从我国口岸登陆,增加我国产业集群优势。

五是助力建设远洋捕捞基地。积极为有条件的远洋渔业企业提供技术支撑,在海外建设远洋捕捞基地,摆脱国外公司这根“拐棍”的控制。争取在政府相关部门帮助下,建立远洋渔船HaCCp质量管理体系,对部分硬件设施进行调整,使其满足欧盟法规的要求,取得入驻欧盟市场的入场券,渔船捕获的水产品原料或渔船加工品可以直接出口到欧盟市场,无须再经过工厂加工或中转出口,才能给企业真正带来便利和实惠。

六是完善远洋渔业产业链条。鼓励远洋渔业龙头骨干企业进一步延长远洋渔业产业链条,在提高捕捞能力的同时积极发展大宗捕捞产品的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提高产品加工利用率,提升产品附加值,及时调整出口产品结构,进一步提高原产地优惠政策利用水平,以高质量产品打入国际市场。

七是积极发挥行业协会监督指导作用。目前我国远洋渔业领域行业协会其功能和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建议协会积极发挥优势组织作用,对内加强行业自律,提高诚信意识,避免同行之间的恶意竞争,对外加强交流合作,做好水产品加工业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和工作,满足政府制定政策和企业生产经营决策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崔锡壮,李永仁.关于发展远洋渔业的对策与建议[J].中国水产,2000(11):76-77.

[2]国小雨.中国远洋渔业发展现状及趋势研究[J].海洋经济,2013(05):25-31.

[3]刘世禄,冯小花,陈辉.关于加快发展我国远洋渔业的战略思考[J].渔业现代化,2014(04):63-67.

[4]张衡,唐峰华,程家骅,张胜茂,吴祖立.我国远洋渔业现状与发展思考[J].中国渔业经济,2015(05):16-22.

[5]秦宏,孟繁宇.我国远洋渔业产业发展的影响因素研究[J].经济问题,2015(09):57-62.

经济发展形势分析篇4

关键词:新形势;煤炭企业;经济管理;现状;发展方向

当前,我国社会经济步入了快速发展阶段,在这一形势下,煤炭企业的经济管理对于企业未来发展至关重要。整体而言,传统经济管理模式已经无法适应新形势的发展需求,为了形成煤炭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必须进一步探索新型管理方式,加快煤炭企业经济管理的改革步伐。

一、新形势下煤炭企业经济管理现状分析

随着我国煤炭企业发展步伐的逐步加快,煤矿产能已经接近我国拟规划煤矿的产能要求,但是,目前煤炭企业经济管理仍存在诸多问题,主要包括如下方面:

(一)管理理念落后

近些年来,虽然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日趋加快,但不少煤炭企业仍固守着传统管理理念,难以很好地适应市场需求。一部分企业仍将“产量”视为企业唯一的发展标准,实际工作过程中缺乏创新,不能主动引进和吸收新技术。一旦企业出现困境,无法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导致不少煤炭企业难以在激励的市场竞争中发展下去,并面临着淘汰的结局。

(二)信息化水平低

煤炭企业领导是企业未来发展的领头羊,但不少领导缺乏足够的创新意识,思想观念传统落后,同我国经济发展步伐相滞后,有些领导认为只要购进一批计算机,与互联网相连,就实现了企业信息化,这导致煤炭企业很难全面实现信息化,导致企业信息化结构配置不完善,忽视了对企业发展有利的信息技术的综合采集与科学化管理,导致煤炭企业发展受阻。

(三)管理制度不健全

虽然不少煤炭企业已经以自身实际情况为依据,展开了不同程度的改革,但多数企业管理制度仍不尽完善,管理制度的执行力度也较弱,有些部门甚至只进行象征性的管理,缺乏必要的监管机制,导致管理部门形同虚设,煤炭企业发展过程中暴露出诸多问题,极大地影响了煤炭企业经济、社会效益的稳步提升。

(四)煤炭开采技术含量低,设备落后

较其他企业不同,煤炭企业具有设备种类多、单位价值高等特点,导致中、小型煤炭企业开采设备落后,无法及时对设备进行更新,制约了企业的生产。此外,不少煤炭企业仍存在着落后的半机械化生产方式。统计显示,目前,我国煤炭企业机械化程度仅达到42%,煤炭综合利用效率偏低,诸如绿色开采等科技含量及附加值较高的现代化技术在企业中的应用较少,清洁型煤炭产品仍处于初级阶段,对煤炭产品的加工技术不够深入,环保措施不到位等问题,均体现出我国煤炭企业经济管理的落后。

为此,加快调整煤炭产业结构、淘汰落后产能刻不容缓。在这样的发展形势下,要求我国煤炭企业必须加快改革,转变传统经济发展方式,将煤炭产业结构调整作为核心,建立大型基地及大规模煤炭企业,推动我国煤炭技术的不断进步,提升自主创新水平,大力鼓励绿色开采,构建生态型矿山,加强安全生产,减少环境污染,提高经济效益,逐步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

二、煤炭企业经济管理未来发展方向分析

(一)企业战略未来发展方向

新形势下,煤炭企业需要加快战略性重组与转型,以推动我国煤炭产业结构升级。在长远规划的指导下,企业应明确自身经营与发展方向,以我国煤炭战略发展布局为依据,加快跨省、跨行业重组发展,推动煤炭企业改革。针对重组中存在的问题,利用发展思路予以解决,科学处理各方利益,加强核心业务,形成企业自身独特的竞争力,实现快速、稳定的发展。

(二)人力资源未来发展方向

煤炭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争得一席之地,必须打造一支高技能、高素质人才队伍。煤炭企业应树立创新理念,以创新方式完善人才管理制度,完善企业决策、监督体系,为员工发展提供良好的平台,改革激励机制,积极拓展用人、选人渠道,创新选拔机制,将业务技能过硬、综合素质高的人才提到领导岗位上来,充分发挥管理人员与员工的积极性,加强同煤炭相关院校、科研院所的联系,加强员工培训,实现员工教育由书本教育逐步转变成信息化教育。

(三)管理模式未来发展方向

逐步实现精细化管理是新形势下煤炭企业经济管理的必然发展趋势。精细化管理不仅是一种管理方式,更是一种管理理念。企业应充分发挥精细化管理的优势,吸收其思想理念,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对企业进行全面审视,通过创新方式、转变认知,细化煤炭管理工作,通过精确、细致的管理,推动企业生产质量及安全性的全面提高。推进精细化管理中,应加快建立本质安全型煤炭企业,积极打造高产、高效、安全生产矿井,从全局出发,优化思路,根据生产及安全要求,综合运用各种现代化技术,完善生产工艺,保障生产质量及效率,逐步提高企业的经济、社会效益。

(四)经营模式未来发展方向

当前,我国与国际的接轨程度日趋紧密,煤炭市场受国际市场的影响程度也逐步加深,因此,我国煤炭企业需要综合分析煤炭市场动态发展趋势,加强风险预控,充分利用市场信息,及时掌握市场最新发展动向,关注市场最新需求及政策变化,加强经营管理成本控制,面向客户对市场进行细化,逐步优化自身产品,积极开发新客户,稳步提升产品销量,保证市场占有率,加强沟通与协调,以防暴涨暴跌情况发生。由于对能源约束力越来越大,环境成本压力逐步增强,煤炭企业需要尽快调整投资方式,逐步由依托资源投资转变为依托人力资源优势,朝着高新技术领域转移,控制好发展及扩张速度,进一步加强企业在市场中的地位。

三、结束语

面对新形势,煤炭企业应纵观全局,推动产业模式逐步朝着高端、高效方向转变,逐步实现煤炭企业形成强有力的主导产业体系,结合市场最新动向,针对市场需求迅速实现新产品价值的转变,以更好地占领市场份额,逐步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作者单位:西山煤电(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多经煤炭运销分公司)

参考文献:

经济发展形势分析篇5

一、首都经济社会发展总体形势良好

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首都经济“好字优先”特征更加明显。

在“新*、新奥运”战略的推动下,我市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主动调整产业结构,转变方展方式,建设人文*、科技*、绿色*,并区分奥运会前和奥运会后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及时调整发展的重点和措施,有针对性地开展宏观经济调控、有保有压,首都经济在又好又快的科学发展轨道上平稳、协调、可持续发展,抵御风险和自我调节的能力增强,“好字优先”的特征更加明显。

一是在经济增长速度有所放缓的情况下,经济发展的质量依然较好。1-3季度,全市GDp累计增长9.1%,低于上半年的11%,但与改革开放以来10.6%的平均增速相比,仍处于合理区间。奥运之后,本市生产生活秩序迅速恢复,四季度将进入投资高峰,消费需求也在节日效应下集中释放,我市经济将快速升温,全年仍能保持平稳较快发展。与此同时,经济发展质量稳步提升。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水平持续下降,去年达到0.714吨标煤,今年将低于0.7吨标煤,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上半年同比分别下降12.9%和3.8%,降幅位居全国之首。就业形势总体稳定,1-9月城镇登记失业率为1.83%,同比降低0.01个百分点,稳中有降;月末实有失业人员10.4万人,同比减少0.23万人。

二是在企业经营压力加大的情况下,宏观经济效益和微观经济效益仍呈稳中有升的态势。从财政收入看,1-9月份,全市完成地方财政收入1445.5亿元,同比增长31.8%,规模接近去年全年水平(1492亿元)。从企业盈利看,1-8月,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385.3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3%;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实现利润2899亿元,增长53%。其中符合首都功能的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效益更好:如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利润增长41.9%;医药制造业利润增长66.7%;电器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利润增长50.7%;信息服务业利润增长1.9倍;商务服务业利润增长1.1倍;科技服务业利润增长2.2倍;银行业利润增长54.8%。从城乡居民收入看,1-9月,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8577元,增长12.2%,扣除价格因素后实际增长5.8%,比上半年提高0.6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9389元,增长13.1%,扣除价格因素后实际增长6.4%,与上半年持平。

三是在工业增长减速的情况下,服务业的稳定器作用更加凸显。受国际市场需求和订单减少、首钢压产和部分工业因环保要求停产、减产影响,1-3季度,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增速为4.9%,而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增速为11.1%,占全市GDp的比重达到73.6%,特别是文化体育娱乐业增长29.5%,租赁与商务服务业增长24%,科技研发与技术服务业增长23.5%,信息服务业增长17.6%等,成为稳定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1-8月份,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出货值仅增长1.1%,但服务贸易活跃,仅软件出口就达3.3亿美元,增长31.2%。

四是在投资增长出现较大回落的情况下,消费的拉动作用显著增强。受奥运前一批大型基础设施项目投入使用、工业和房地产投资下降、新开工项目减少以及因环保要求停工影响,1-3季度,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272.6亿元,增速由上半年的增长14.9%转为同比下降7.8%。但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累计实现了3356.1亿元,增长20.9%,剔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5.3%。三季度住宿、餐饮、特色街区、旅游纪念品等零售额猛增。“十一”黄金周期间,全市接待来京旅游者235万人,同比增长22%;本市居民市内旅游人数达370万人次,同比增长56%;奥林匹克公园接待游人282万人次。受旅游井喷和婚庆活动集中带动,秋装、鞋、箱包、珠宝、数码产品热销,消费热度明显升温。

五是在土地、资本等要素投入减缓的情况下,要素效能和科技进步贡献有所提升。1-3季度,全市土地出让926.5万公顷,下降30.2%。人民币新增贷款减少,9月末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为1.97万亿元,比年初增加1838.2亿元,同比少增139.1亿元。与此同时,1-8月,全市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中科技服务业、软件业、商务服务业等知识密集行业的收入分别增长36.6%、30.5%、20.8%。中关村科技园区实现总收入6027.7亿元,增长23.5%。1-9月,全市专利申请量达到3.1万件,增长43.4%;实现技术交易额565.6亿元,增长32.5%。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闪联”7月份正式成为国际标准。联想*、用友、新浪等一批信息服务企业收入均增长30%以上,品牌价值和影响力大幅提升。tD—SCDma、高清电视等一批先进适用技术借助奥运平台成功应用。

六是在煤电油运出现新一轮紧平衡和通胀压力较大的情况下,本市生活必需品供应和能源运行两条保障线得到有力保障。针对奥运能源保障与夏季电力高峰叠加的特点,及时采取措施,加强电网安全保障和需求侧管理,削减高峰用电负荷,夏季最高负荷低于预期。协调有关部门提高成品油和天然气的库存能力,保障了应急调控需要。通过稳定货源、畅通运输、加强监督等措施,保障了奥运期间生活必需品市场供应和价格秩序的稳定。

(二)奥运会和残奥会成功举办,科学发展的基础更加坚实。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和全社会共同努力下,一届有特色高水平的奥运会和残奥会成功举办,充分彰显了“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三大理念,实现了“两个奥运同样精彩”和“三个满意”的要求,大大提升了首都的国际影响力和软实力,为*未来的发展赢得了空间,赢得了机遇,赢得了信任,进一步夯实了新阶段新发展的基础。一是首都城市环境和管理水平显著提升。空气质量大幅提升。8月8日至9月17日,全市空气质量天天优良,主要污染物浓度平均下降50%左右,达到世界发达城市水平。前9个月,我市空气质量达标天数达到208天,占监测天数的75.9%,同比多22天。交通状况明显改善。全市路网整体运行速度提高28.5%,市区主干道交通流量下降23.1%。公交出行比例由上半年的35%提高到45%;小汽车出行比例由上半年的33.5%降低到18.3%。二是市民文明素质和参与程度明显提高。广大市民自觉服务奥运、参与奥运、奉献奥运,展现了自信、宽容、友善的胸怀和较高的文明素养。*市民公共行为文明指数由2005年的65.2上升为今年的80。奥运期间共有170多万志愿者参加各类志愿服务,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誉。兑现奥运承诺,体现人文关怀,为残疾人员提供了周到细致的服务,无障碍设施覆盖各个领域。三是奥运成功举办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物质和精神财富。奥运会的筹办,不仅给我们留下了“鸟巢”、“水立方”等世界级的标志性建筑,还给我们留下了更为宝贵的城市建设、运行、管理、服务等方面的精神财富,为日后平移、推广这些好的机制创造了条件,为加快首都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步伐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进一步加强,惠民效果不断显现。

就业保持较高水平,劳动关系总体稳定。692户新“零就业”家庭动态归“零”;开发社区就业岗位12.6万个,安置失业人员10万人,同比分别增长14%和17.2%。对高失业率地区实施政策倾斜,劳动争议调处力度不断加大,劳动关系平稳正常。

社会保障水平不断提升。截至8月底,全市参加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人数分别比上年底增长8.2%、7.6%、9.9%、6%和7.7%。“一老一小”大病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55.5万人,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和医疗保险的人数分别达到207.2万人和183.7万人。劳动年龄内无业居民参加大病医疗保险人数达到4.2万人。全市城乡无社会保障老年人领取福利养老金人数达55.5万人。截至9月底,全市新增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58.4万人,覆盖率达到80%,提前完成全年任务。大幅度提高社会保障待遇标准。城镇低保、职工最低工资、企业退休人员最低养老金、失业保险金等四项社会保障待遇标准分别调高60元、70元、100元和80元,增长18.2%、9.6%、14.8%和16.8%。

住房保障力度继续加大。1-3季度,全市经济适用房施工面积达到504.6万平方米,其中本年新开工138万平方米,同比增长52.8%。出台了限价房管理销售办法和购买标准,加快经济适用住房、两限房、廉租房申请受理和配租配售步伐。

社会秩序比较稳定。发案总量大幅度减少,刑事犯罪活动全地域下降,秩序持续好转,大量矛盾纠纷得以妥善化解。传染病发病率稳中有降,食品、药品安全得到保障。

经济发展形势分析篇6

【关键词】国际经济贸易发展趋势对策

引言

全球一体化的程度越来越深,各地区经济发展迅速。各国之间竞争越来越激烈,国家之间的竞争意思随着社会的发展也越来越强。全球经济一体化主要是指各国之间经济开放,形成相互联系、相互合作的经济体制,在多国在共同的机构下,通过协商制定统一的经济政策,来消除各国之间的经济障碍,达到经济共同增长,最终达到政治经济高度协调统一的状况。在这中时代背景下,国际经济贸易具有一定的必要性,同时应该怎样应对这种挑战,在竞争激烈的时代脱颖而出也非常重要。

1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必要性

1.1国际贸易的定义

国际贸易是指世界各国之间进行商品的和劳务之间的交易,这里的商品也可以指货物、知识和服务。各国之间的对外贸易主要由进口和出国组成。其中在资本主义社会,国际贸易的规模巨大,具有世界性的范围。国际贸易根据交换的商品性质可以分为有形商品贸易和无形商品贸易;根据货物的移动方式可以分为出口贸易、进口贸易、过境贸易等;按照结算方式可以分为现汇贸易和易货贸易。

1.2国际贸易的重要性

国际贸易对各国市场的供需非常重要,同时也能够充分促进生产要素能够被充分利用。同时也能够促进生产水平,优化生产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国际贸易能够增加财政收入,提高国民的生产水平,同时增加各国之间的经济交易,促进各国的经济增长。对我国而言,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国际经济与贸易具有其必要性。经济贸易能够在一定的程度上能够改善我国比较单一的经济模式,能够促进我国经济的商品的样式、类型和特点多元化发展。能够扩展我国经济发展的道路模式,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国际经济贸易能够促进我国的经济增长。全球经济一体化对各个区域之间的贸易和合作具有促进作用,同理的在我国经济增长的作用非常重要,能够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

2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发展趋势

首先,国际贸易增长速度迅速。全球贸易在近些年来的增长速度迅速,经济全球化已经逐渐深入,科学技术不断发展,这些都是促进全球化的因素。同时,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在促进各国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也能够促使各国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在这种相互刺激的状态下,世界经济发展更加迅速,同时使国际经济与贸易增长更加迅速。另外,国际经济贸易出现科技化发展的趋势。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与科学技术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对科学技术进行创新,不断提高技术水平,这些都能够有效的促进国际经济贸易按照我国现在的社会形势,应该建立一个完善的经济贸易模式,所以在当前的发展模式下,要有效利用科技手段,促进国际经济贸易更好的发展。同样的,在科学技术的发展状况下,国际市场呈现自由化发展的趋势。国家之间进行资源与贸易的交流,都有自由化的趋势。国际贸易的内容从之前单一的货物,转换成现在的技术、服务等多种商品的贸易形式,在这种多样化的状况下,国际经济与贸易的自由化趋势也就越来越明显。最后,在这种时代背景下,中国呈现独特的新生力量的发展趋势。在经济贸易的过程中,中国的经济增长迅速,国际地位也不断提升。中国在国际贸易的货物出口和进口中有很大的份额,这都有利于中国获得很高的经济利益,这些都有利于中国经济贸易的增长。中国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成长和进步,将具有越来越重要的国际地位。

3国际經济与贸易发展趋势的应对策略

面对多种经济增长模式,国际贸易发展趋势,我们应该更加积极的面对,并且根据具体的趋势,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能够更好的顺应时代的潮流,促进经济的发展。

3.1引进新技术和高素质人才

随着国际竞争的越来越激烈,各国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为人才的竞争,在这种竞争下,具有优势就需要高素质人才,提高服务水平,扩大市场的占有率,才能在竞争激烈的状况之,重视人才的引进与培养,加强对人才的知识培养,提升国家和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同时也要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提高技术水平,提高工作效率,带来更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2创新管理模式

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应该创新企业的管理模式,在原有的管理模式、管理理念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使其能够适应时代的发展,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能够加强企业文化的重视,提高企业的软实力。在不断的创新中,使企业具有新鲜的生命力,能够不断提高自身的实力。

3.3加强监管制度

加强企业的监管制度也非常重要。首先是对企业的监管,应该适应时展趋势,而不能背道而驰。同理,对于市场的监管也非常重要,应该加强监管,防止产生通货膨胀和资源不足的现象。

结语

经济发展形势分析篇7

关键词:吉林;玉米加工;产业现状;科技创新

0.引言

玉米是世界三大粮食作物之一,它是人类主要使用的农产品,动物饲料的主要来源,也同时是人类重要的工业原料来源。其特征是可加工空间大,产业链条较长。据相关统计显示,世界上已经开发出来的玉米加工产品多达几十类,数千个品种。每一品种都可形成产业链,每一条产业链都牵引着一个大产业。玉米经过深加工后,其产品的附加值比卖玉米原粮增加效益3―100倍以上。[1]吉林省具有十分优越的光、热、水、土条件。除东部高寒山区和西部部分少雨干旱地区之外,大部分地区都适合于玉米生长,具有不可多得的地域优势。吉林省玉米生产的优势,为玉米加工产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一、吉林省玉米加工业现状

吉林省位于我国东北的中部,全省幅员面积18.74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土地面积的2%。现有耕地面积522.48万公顷,占全省总土地面积的28%。农耕土壤条件优越,土质肥沃、结构好,有机质含量高,适合农作物生长。吉林省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大部分地区年平均气温为5.1℃左右,全省年平均降水量在400―950毫米之间。[1]

(一)产业规模大,种类齐全

第二次经济普查数据显示,到2010年底,全省共有农副产品加企业2586家,占制造业单位总数的30.6%,从业人员89413人,占制造业从业人员总数的26.4%;其中规模在500―2000万元以农副产品为原料的加工企业253个、从业人员15674人;2000万元以上的农副产品加工企业183家,从业人员29636人。吉林省玉米加工业主要涉及玉米加工业玉米制造业和饮料制造业3大类;包括糕点及糖果制造、调味品制造、酒精及饮料酒制造等9个中类,初步形成了比较齐全的玉米加工业体系。

(二)龙头企业显现

与过去相比,企业结构以中小企业为主的格局有所改变,涌现出一批经营规模较大、市场竞争能力较强的大企业和企业集团。其中5000万元以上的企业11家,超亿元的企业9家,在吉林省所占的比重较大。

(三)主导产业明显

吉林省的玉米加工业的发展速度迅猛,逐步发展成为吉林省加工业的主导产业。吉林省玉米加工业在2005年占全省加工业的25%,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在玉米加工业中的应用,使玉米加工业在2010年占全省加工业的45%左右,比2005年增长了1.8倍左右。

二、吉林省玉米加工业存在的问题

(一)玉米加工业产业结构层次低

吉林省玉米加工业主要是以农副玉米原料的初级加工为主。玉米制成品水平低,企业整体规模小、装备水平低,自我发展不足,企业衔接不紧密,严重制约了吉林玉米加工业行业集中度的提高。在行业加工方面,食物资源总体上粗加工行业多,精深加工少,特殊人群食用的玉米发展不够,不能满足不同人群对现代玉米加工的发展需求。深究产品结构,我们发现产品花样少、档次较低、包装较差;大众产品居多,高档产品少;产品类型趋同,更新换代慢,不能适应市场日新月异的变化需要。

(二)生产集中度低

吉林省玉米工业企业绝大多数是小型或微型企业,龙头企业较少,最终导致生产组织化程度不高,生产能力低下,产品科技含量较低,设备较为落后,产品更新换代较慢,竞争后续能力匮乏。并且玉米加工行业对企业的规模效益要求较高,可是因为吉林省大多玉米加工企业的生产规模和经济效益达不到合理要求,形成了企业生产效率低、生产成本高、经济效益差、竞争能力弱、抵抗风险能力不强的客观现状,这些问题已成为制约吉林玉米产业的发展壮大的“瓶颈”。

(三)技术装备水平落后

玉米加工历史上是农业和商业资本向工业资本转移时的首选行业,入行门槛较低。[2]虽然,近年来一些行业的部分企业通过积极引进国外先进设备,进行更新换代,客观上技术装备水平得到了较大的改善,但即使今天,仍有大部分企业仍沿用简陋的厂房、简单的设备和传统的生产技艺,就整个行业而言,由于企业规模小,科研开发、技术改造的投入仍显不足。

(四)多数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水平不高。

由于吉林省玉米企业大多为个体私营企业小企业或微型企业,因而在企业管理水平上相对较低多数企业至今没有摆脱家族式管理小作坊式经营的模式;企业管理人才严重不足,企业管理水平的低下,必然导致企业对市场的发展变化缺乏预见性,缺乏长远的战略性设想。

三、吉林省玉米加工业发展对策

(一)扬长避短,发挥优势。

发展状大四个优势玉米产业:即畜禽肉制品业、面制品业、果汁加工业及调味品业。大力开发四个现代玉米产业:即乳制品业、保健玉米业、休闲玉米业和玉米添加剂业。乳制品业应推广普及质优价低的学生奶,满足广大中低层消费人群;保健玉米应大力开发大豆粉产品。[3]休闲玉米的重点是开发新型膨化玉米、焙烤玉米和新型炒制玉米;玉米添加剂业继续坚持“安全、天然、营养、高效、复合型、多功能”的发展方针。

(二)重点打造,生态玉米种植从企业层面讲,要对产品质量好科技含量高经营效益好辐射带动作用强的龙头企业予以政策倾斜,大力支持,使其尽快壮大,同时,要按照集群经济的发展模式,进一步整合玉米加工业资源,发展园区经济,加速其集聚化进程,发挥其集聚效应,促其成为吉林省新一轮玉米加工业发展的亮点和增长点。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整体福利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优质、健康、保健玉米需求大幅度增长,绿色玉米和有机玉米的兴起,更加快了人们对玉米质量的需求。这为吉林扩大玉米发展规模,发展绿色优质玉米工业提供了很大空间。值得重视的是,农村玉米消费观念、消费结构也开始有数量型向质量型转移。从目前情况来看绿色玉米市场前景广阔,大力发展绿色玉米,将为吉林玉米工业竞争力的提升奠定扎实的基础。

(三)创新科技,推动深加工。

一是积极引进和推广应用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等高薪技术和成果,使之应用于玉米加工业企业的产品开发生产销售服务和管理的全过程,推动吉林省玉米加工业的上档升级和可持续发展。

二是加快技术中心建设步伐,提高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能力,不断增强企业的自我创新能力,加速形成技术创新机制。

三是大力推进产学研联合,鼓励玉米企业与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加强合作,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有机联合体,促进玉米新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技术的推广。

(四)创新营销管理模式。

吉林省玉米企业大多为小企业,在产品销售存在着诸多问题,可积极的吸收借鉴产销分离以销定产的营销模式,建立起适合企业自身发展的有效营销方式,形成以销售打品牌以品牌促营销的良性循环。

四、吉林省玉米加工业的发展趋势

(一)丰富多样化

近10年间,我省玉米加工品种已从单一的谷物淀粉类主食发展到畜产品、水产品、水果、蔬菜、禽蛋等多品种的主食,并显现出美好的发展前景。

(二)快捷方便化

快餐业发展战略目标是,逐步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中国式快餐品种,供应的对象先以流动人口为主,逐渐扩大到城市工薪阶层和学生阶层等;发展要求高速度,年平均增长不低于20%,其工农业收入要从现在占饮食业的30%增长到50%。

(三)无害卫生化

我国目前的大多玉米为达到“色”美之目的,滥用多用玉米添加剂,包装因工艺、技术等落伍而大量采用塑料包装、复合材料容器等,毒性较大。因此,我国尚待开发和生产、填补的玉米包装空白还很多。

(四)精细高级化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玉米质量的精细要求和档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目前我国的玉米加工虽以发展大众化玉米为重点,但发展中高档玉米粗杂粮制品已提到议事日程。如专用系列面粉中的面条粉、油炸粉、自发馒头粉;大米中的黑米、红米、紫米;油脂加工向精炼油脂发展等等。

(五)多功能保健化

未来的玉米不仅要求营养丰富、美味可口,还要具有治疗慢性病和防病保健的医疗作用,成为多功能的保健玉米,副玉米的药用价值也将愈来愈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和青睐。

注释:

[1]顾莉丽.《吉林省发展玉米加工业的研究》[D].学位论文2004。

[2]罗锦宏.《廊坊市食品加工业的现状及发展对策》[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1年。

[3]敬艳丽等.《河南食品加工业发展的成就、问题与对策》[J].《商品与质量・前沿观察》,2010年。

参考文献:

[1]王红.《吉林省玉米深加工产业循环经济模式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2]王军.《玉米期货市场对新疆玉米产业保障作用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2006年

[3]姜会明.《吉林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05年

经济发展形势分析篇8

今天,我们召开全市经济形势分析暨统计基层基础建设工作座谈会,主要目的有两个:一是讨论交流新形势下如何更好地做好全年经济形势分析工作,积极为当地党委、政府科学决策提供正确的统计依据;二是传达贯彻全省统计基层基础工作会精神,学习县乡镇统计员垂直管理的经验做法,讨论新形势下如何进一步加强统计基层基础建设。下面,我分别就这两个方面讲几点意见。

一.高度重视,全力做好全年经济形势分析工作

分析报告的水平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统计工作的整体形象。在当前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经济形势变得异常复杂的情况下,做好经济形势统计分析工作,显得尤其重要。今天我们专门召开全市统计系统经济形势分析会,涂福军副局长就全市经济形势作了全面分析,各县(市、区)统计局局长针对本县(市、区)经济形势调研情况作了汇报发言。以后这块工作还要不断加强,充分发挥我们统计工作对当地党委、政府科学决策的参谋作用。希望下一次开经济形势分析会时,大家材料准备得更充分、经济运行特点分析得更到位、提出的对策建议更可行。在此,我讲四点意见。

首先,深入分析研究经济形势,既是统计部门履行职能的需要,也是当前统计工作中最迫切、最主要的任务之一。

统计的基本任务是对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进行统计调查、统计分析,提供统计资料和统计咨询意见,实行统计监督。做好统计分析特别是经济形势分析是统计部门的一项重要职责,是为各级党政领导服务的主要方式。自去年四季度以来,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经济形势变得异常复杂。各级党委、政府领导越来越关注和重视经济运行走势的分析,市委、市政府召开经济形势分析会的频率、次数明显增多,对经济形势分析、走势判断要求也越来越高。市政府召开的季度经济形势分析会都安排或点名统计局发言,发言的主要观点也都得到领导认可,许多观点被采纳。从当前形势走势看,尽管去年下半年以来经济增长明显下滑趋势得到遏制,经济形势总体呈现企稳向好势头,但是世界经济复苏将是一个缓慢曲折的过程,我国经济回升基础还不稳定、不巩固、不平衡,国际国内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仍然很多,我国经济发展仍处在保增长的关键阶段。我市经济运行中也存在一些需要密切关注的问题。在这样一个重要时期,把握好经济运行情况,准确判断经济走势,为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提供参考价值高的政策建议,是摆在我们统计工作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因此,我们能不能加强对经济运行情况的追踪,及早发现影响宏观经济发展的苗头性问题,是能不能很好地发挥统计职能作用的关键,也是统计工作水平高不高的重要体现。

第二,一定要努力提高统计数据质量,特别是要注意主要数据之间的逻辑关系,为搞好经济形势分析打下坚实基础。

履行统计职能、为党政领导当好参谋,首先要把统计数据搞准。统计数据只有客观真实,才能正确反映经济运行规模、结构和动态变化,为把握经济运行态势、研究经济运行走势打下基础。没有准确数据,根本谈不上对国民经济运行进行认真研究和分析。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企稳回升的关键时期,统计数据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我们全市各级统计部门必须深刻认识这一大局,要认真学习马建堂局长和吴新雄省长关于提高统计数据质量的有关讲话精神,高度重视统计数据质量问题。这是我们做好全年经济形势分析最基础的东西,一定要努力使反映经济运行的主要指标不出现大的偏差。

提高统计数据质量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举全系统之力,持之不懈地努力。当前,特别要加强主要统计数据质量的评估,提高评估的科学性。在评估过程中,首先要找准基础。有产出,必然就有投入,这个投入如原材料就是产出总量的基础;有生产,就必然要消耗能量,这个能耗就是生产量的基础;生产出来的东西必须通过流通到达消费者那里才能为消费者所消费,必须上缴税金,则流通量如货运量、税收总量也可以作为反映生产量的基础,这些都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联系。如要评估一个地方的工业生产总量及其增长情况,就要把它与这个地方消耗的原材料、发电量、货运量、税收等进行比较,看其匹配不匹配,看其在趋势上是否一致。其次,要找基准。一个行业中的领头羊企业,能够左右整个行业发展趋势的大企业,就是这个行业发展的基准。反映一个行业发展的统计数据,如果趋势上与基准企业的变化不一致,那么这个统计数据的准确性就要高度关注。不能说一个行业的领头羊企业的生产在下降,但整个行业却在大幅增长。再次,要高度关注统计数据之间的逻辑性,这涉及到统计数据的公信力。经济发展是一个整体,准确反映经济发展的各项数据之间必然存在着一定的逻辑关系。如果逻辑关系不匹配,要么是统计数据有问题,要么是经济发展出现了某些异常因素。如一个地方的固定资产投资实不实,我们可以看固定资产投资额与GDp的比例关系,通常这一比例40%-60%,如一个地方长时间显著高出这一比例,投资数据就值得质疑;一个地方的GDp、财政收入实不实,我们可以看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税收占财政收入的比重高低。同时要关注我们的统计数据与统计数据的衔接,主要是与部门统计和行业授权统计之间的衔接。

第三,做好当前的经济形势分析要丰富分析技术方法,提高分析研究水平。

当前,经济运行异常复杂,这就需要我们不断调整观察方法,“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金融危机使我们在制度方法上暴露出一些缺陷,我们应注意研究并加以改进,在制度方法上进行改革,使得我们应对危机的方法更科学。当前我们要更及时、更准确、更全面地分析经济问题,有几个问题需要注意:在进行动态分析时,不仅要看累计、同比,更应注意当期数据和环比。累计反映阶段性内容,而当期数据更能反映近期状态;同比反映阶段性时期的发展,环比更能反映即期的变化。在使用环比这一分析方法时要注意严谨。环比在有些地方用的比较成熟,如价格、用电量进行环比分析,但是有的地方运用还不够成熟,对价值量的时期指标使用时要注意,如同比速度相减进行环比分析是否严谨值得商榷。其次,在深入分析时不仅要注意总量指标,还要注意结构性指标。结构的变化能反映被总量掩盖的一些现象,而这些现象是需要注意的。如城乡居民收入,在总体上保持增长的同时,我们要注意分析其结构因素,如果结构性因素发生重大变化也是要引起关注的。再次,多注意部门指标的运用。在分析经济整体时,政府统计部门和部门统计都承担了很大的责任。部门统计的一些指标对反映国民经济某个领域、某个方面非常重要。我们现在比较注意运用用电量这个指标,还用到财政、税收、金融等部门数据,还有一些部门数据很重要,如工商部门企业登记注册数据,这也是反映一个时期经济活跃程度的重要指标;还有交通运输部门的物流指标,也是反映区域经济活跃程度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此外,还有节能减排、就业率、失业率等指标,我们在分析时要注意运用这些部门数据,把这些指标结合起来进行印证、分析,我们对经济的分析才会更全面。

第四,多方密切配合,共同做好全年经济形势分析工作。

经济形势分析涉及到经济生活方方面面,单靠综合科(股),没有各专业科(股)室提供相关专业的分析,很难写出高水平的经济形势分析报告。各业务科(股)室要加强沟通交流,做好各专业数据间的佐证、评估、衔接工作,同时要整合各专业统计资源,发扬团结协作精神,协作配合提高分析整体水平。另外,可以通过召开各有关部门经济形势分析联席会、实行部门资料交换互享制度等方式,更好地做好经济形势统计分析工作。在当前经济运行十分敏感、经济发展变化受到高度关注的情况下,尤其在经济出现拐点的关键时刻,用统计数据说话,做出正确及时、符合实际的科学判断尤其重要。大家回去后,一定要继续密切关注宏观经济运行态势,结合本地实际,进一步加强调查研究,认真组织好全年经济运行分析,特别是对主要经济指标2009年预期目标完成情况要及时作出专门分析,提供给当地党政领导参阅,从而更好地发挥统计部门的参谋和助手作用。

二.坚定信心,强化举措,切实加强统计基层基础建设

今年十月,省统计局在上饶召开了全省首席统计员制度现场会。按照这次会议日程安排,听取了上饶市统计局和县政府的典型发言,到统计局和冰溪镇及工业园区进行了现场参观考察。通过推行首席统计员制度,上饶市农村统计基层基础建设达到了“六有”、“六化”标准,即有统计站牌子、有编制、有专职统计人员、有电脑设备、有办公场地、有业务经费,统计人员专业化、统计信息网络化、统计管理制度化、统计报表规范化、统计资料档案化、主要指标台帐化。让人看了深受启发。

今天,我们观看了县光碟、参观了会埠镇统计站、听取了县经验介绍,在讨论交流中,大家都一致反映:触动很大、感受很深,这就达到了会议的预期目的。我认为,跟上饶市县相比,我们有的特色。县乡镇统计员垂直管理的经验做法,也是我们的特色。我市的统计基层基础工作在全省还是有一定基础的,各县(市、区)统计局在实际工作中也都探索出了一些好的经验做法。在当前面临机构改革的新形势下,我们要敢想,更要敢做,勇于探索出适合本地实际情况的加强“双基”统计工作的新路子。

㈠政府主导,部门配合,形成抓统计基层基础建设的合力

统计基础不扎实,源头数据不全面,不仅难以反映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全貌,并且势必影响市县统计数据质量和统计服务质量,进而影响各级党政科学决策,最终影响到统计部门的权威性。抓基层基础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人员,编制,经费,办公条件,制度建设和业务培训等实质问题,人财物要素缺一不可。仅靠统计部门单枪匹马、孤军作战是不行的。需要政府主导,部门配合,形成抓统计基层基础建设的合力。我们要抓住在当前新的形势下,党政领导和社会各界对统计工作的需求与日俱增的契机,改变观念,更新思路,深入调研勤汇报,有针对性的提出从根本上加强统计基层基础建设的方案或意见,把加强统计基层基础建设问题列入地方党政领导的重要议事日程。在前有榜样,后有追兵的大气候下,要积极研究和探索加强基层统计基础规范化工作的有力措施、有效途径,大家要以“松不得”的危机感、“坐不住”的紧迫感,迅速行动起来,把夯实统计基层基础工作,提高源头统计数据质量作为当前一件头等大事来抓,摆上重要议事日程;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细化工作任务,真抓实干,实实在在的提高统计数据质量,提升统计服务水平,提升统计部门形象,提升统计社会地位。

㈡立足当前,着眼长远,要以创新和务实的精神做好“双基”工作

在当前形势下,大家既要学习上饶经验,又要紧密结合各自情况,创造性的开展工作。如,,,等地的做法就有自己的特点。近几年来,县县积极探索加强乡镇基层基础建设的新路,以理顺管理体制为重点,以统计员编制垂管为关键,全面推进乡镇统计站正规化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是我市全国统计工作先进单位,其基层基础建设也有其特点,全市23个乡镇、街道、景区,基本达到“五个一”的建设要求。按照统计工作“六化”(统计人员专业化、统计信息网络化、统计管理制度化、统计报表规范化、统计资料档案化、统计主要指标台帐化)的要求,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了《县统计工作规范》,该规范包括了《乡镇场(街道)统计工作规范》、《县直部门统计工作规范》、《企业统计工作规范》三部分,对统计机构、统计人员的配备,统计人员持证上岗,统计报表报送要求作出了统一规范。早在2005年,县就为3名没有编制的乡镇统计员解决了行政编制。并按照分级负担的原则,保证农村抽样调查工作调查记帐户和辅助调查员的补贴能按时足额发放到位。抓基层基础建设,我们要向好的典型学习,做到“四个到位”:一是领导重视要到位。这需要各位在座的局长用智慧赢得政府领导的理解、重视和支持,做到政府主导,部门配合,统计部门全力以赴抓业务建设和督查监管。统计基层基础建设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把加强统计基层基础建设工作当作一件大事来抓,决不能麻痹大意,应付了事。二是工作落实要到位。各地要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加强统计基层基础建设的实施方案,明确工作目标,精心安排实施步骤,采取有效措施逐项抓好落实。要有针对性的解决一些实际困难和问题,要及时与当地党政领导加强汇报请示,与上级部门加强沟通与联系。三是可行性工作实施要到位。抓统计基层基础建设是一项实实在在工作,要一步一个脚印落到实处。在抓统计基层基础建设方面,当前统计部门切实可行的工作,具体内容有:一要抓统计基层基础建设的摸底工作,二要抓基层统计人员的业务培训和继续教育工作,三要抓源头统计数据质量的巡查监管工作,四要抓相关调研工作,各地要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向当地党政领导提交一套加强统计基层基础建设的工作方案,五要抓统计法律法规的宣传工作,向统计调查对象宣传新的《统计法》。四是督促检查指导工作要到位。方案措施确定之后,贯彻落实就是决定因素,而督促检查指导可以促进贯彻落实的效果。

㈢抓住重点,明确目标,分步实施,努力做好统计基层基础工作

一是实实在在落实目标责任。希望大家要按照“有特色、出亮点、求实效”的目标要求,做到主要领导必须亲自过问。在狠抓基层基础建设工作上要有明确的工作计划。决心要大、信心要足、措施要硬,深入、细致、详实的做好本地乡镇统计工作情况摸底工作。各地要把这项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及时向政府领导汇报,积极争取党政领导的关心和支持。

二是锲而不舍努力破解工作难题。市局这次在县召开全市统计基层基础建设座谈会,目的在于进一步加强统计基层基础建设。我们要在传承以往好的做法的基础上,结合本地实际,在加强基层基础建设上要创造性地有所作为。在取得当地党政领导关心支持的同时,整合部门力量,想法设法解决统计机构设置、人员编制、经费来源、办公条件等一些现实但又急需解决的问题,锲而不舍,做到问题不解决不撒手。

经济发展形势分析篇9

关键词:经济金融;形势发展;政策调整;宏观政策

近年来国内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成熟,企业之间的竞争愈发激烈,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力度也在不断增强,这些都为经济金融形势带来了很大的转变。那么当前我国的经济金融形势到底是如何呢?以下本文就来详细探讨这一问题。

一、当前我国的经济金融形式的判断分析

在社会经济的发展中,我国的经济金融环境发生了一定程度的转变,这也使得我国的经济金融形势发生了一些变化。而这些变化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以下就来对这两方面进行详细的分析:

1.经济金融形势的积极方面

从去年我国的经济发展形势来看,经济还是有了一定的增长,据有关数据统计显示,我国去年的经济增长速度与前期相比,增长速度是有所下降,不过与其他国家相比,增长速度依然是很乐观的。而我国的经济之所以能够长期保持稳定增长的态势,主要得力于以下几点因素的影响作用。首先,国家在充分了解我国基本国情的基础上做出了正确的宏观调控,放松了货币的政策管理,颁布了积极有效的财政政策,使得我国的经济得以稳定发展;其次,消费需求的扩大与市场竞争也进一步刺激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再者,我国的劳动生产力充足,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很大的劳动力支持。

2.经济金融形势的消极方面

正如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的特点,当前我国的经济金融形势同样存在着一定的消极面。这主要体现在:随着经济增长速度的减缓,国内市场中的货币并没有较好的流动运转,国内货币市场存在着一定的通货膨胀现象,物价也在不断的持续上涨;受国际金融风暴的影响,人们对于投资不再感到太大的兴趣,储存成为了很多人理财的首选,这使得我国的货币流通更加缓慢,消费增长的速度也有所下降;另外,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给我国的经济带来的不利影响还依然存在着一部分,对我国的经济发展起到一定的阻碍作用。

二、我国经济金融形势发展迹象

面对我国经济增长速度的逐步放缓,美国周期矛盾制约、欧洲债务矛盾的提升、全球经济复苏的艰难实施,下行风险的渐渐提升,外部复杂的经济环境,对我国宏观经济的发展增长造成了制约影响,一些人对经济建设的持续增长前景无法坚定信心,保持谨慎态度,并主张继续推行一系列刺激市场经济的相关政策。

纵观目前我国经济金融市场的总体发展,显现出了高位速度增长,形式松动迹象较为明显,虽仍旧存在一些现实问题,然而存款率的逐步回升、银行体系的流动扩充,预示着我国经济形式的软着陆趋势。如何正确的审视当前我国经济金融发展形势尤为重要,其影响到我国宏观主体经济策略的调控制定以及经济的未来建设发展水平。为此我们应对经济金融当前放缓发展的迹象全面关注,对其成因进行深入分析,并制定有效的宏观管理策略,进而进一步优化经济增长,促进经济金融实现又好又快的全面发展。

事实证明,实施宏观管理政策的调整对于经济金融形势的转变是有很大影响的,如在2008年世界金融风暴的影响下,我国的市场经济有了较大的波动,经济形势较为严峻,国际及时出台了货币从紧的政策,并建立了稳定的财务管理体制,从而帮助我国经济避免受到太大影响。再比如在2010年,为了避免市场发展速度过快造成较大的金融风险,以及避免经济发展造成较大的能源消耗与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我国及时对货币的调控适当做出了宽松的调整,加强了银行监督管理,并推出相应的节能环保政策,使得市场经济增长速度逐步放缓,有效减少了因经济增长而带来的负面影响。

三、当前经济金融形势下我国经济政策的调整

1.经济金融政策的调整要以国家利益为基础

从我国当前的经济形势来看,我国的经济总量已经位居世界前列,很多重要的经济指标排在世界第一位,我国的经济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力在不断增加,在国际中的话语权相应增加。我国经济金融政策是与我国利益息息相关的,所以在制定各种经济政策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要以基本的经济理论为基础,更重要的是要站在国家的立场上,吸收一些先进的经济思想,形成符合我国国情的经济金融政策,使我国在经济发展中能抓住机遇,提高经济实力。

2.经济政策要长短结合,松紧搭配

我国在制定和调整经济政策的过程中要充注重长期政策和短期政策的结合,从短期来说,进一步稳定汇率,有效遏制人民币升值,在货币政策中要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信贷政策结合起来,同时在当前要进一步稳定房价,积极推行保障性住房建设。从长期来看,在我国城市化发展过程中要重视公平性原则的发挥,对于金融管理制度不断完善,扩大金融主体,积极推进人民币的国际化。从松紧搭配中来看,针对货币政策要适度拉紧,减轻通货膨胀的压力,对民间投资政策要松,鼓励民间投资,鼓励民营企业的发展。

四、结语

由本文上述论述可以看出,当前我国的经济金融形势存在着较好的一面,也有着不利的一面,形势较为复杂。而国家有效的宏观政策调控则可以很好的引导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对于改善经济金融形势也是有着很大促进作用的。为此国家必须要严格把控我国的经济发展方向,做好经济宏观调控,提高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

参考文献:

经济发展形势分析篇10

物流产业是集服务与设备生产于一体的综合产业。许多研究表明,发展现代物流业,对其他产业和国民经济具有明显全局带动作用。主要表现为: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可以形成新的产业形态,调整优化区域产业结构,促进区域产业的发展[1]。区域物流的发展和区域经济主体之间存在深刻的内在联系。完善的区域物流系统不仅能够促进区域内信息与商品的快速有效流动和增长,而且通过优化集成区域内企业的战略竞争资源,形成区域核心竞争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建设要求在沿湖生态环境容量的刚性约束下,实施产业的有效集聚,在沿湖资源环境承载力内形成空间布局合理,资源集约利用的工业园区带。优先发展鄱阳湖经济区物流系统,是实现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目标的关键[2]。基于相关性模型的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物流产业发展与区域经济主体水平的相关性分析,实现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区域物流、经济的协调发展。1研究区域界定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城市群主要包括江西省5个环鄱阳湖城市,分别是景德镇、九江、南昌、鹰潭、上饶共五市。本文从抓住研究重点和收集数据方便两方面考虑,将研究去区范围设置为六市,即南昌、九江、景德镇、鹰潭、上饶、抚州六市,基本从空间布局上涵盖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2相关性模型的建立2.1区域物流产业的发展趋势研究模型提高货运周转量,加快物流的周转速度,是从整体上提高区域经济主体运行速度和质量的关键[3]。在此,可以通过建立货运周转量的的趋势模型,来反映区域物流产业的发展趋势。利用最小二乘法,建立货运周转量的趋势模型:y=f(t),式中,y为货运周转量;t为时间。2.2区域货运周转量与GDp回归模型的建立借助SpSS,通过分析货运周转量与GDp的相关系数,来判定二者的相关程度,并通过建立GDp对货运周转量的回归模型,来反映区域物流对区域经济主体的拉动作用。货运周转量对GDp的回归模型:y=g(x),式中,y为GDp;x为货运周转量。2.3区域物流产值与区域第三产业产值回归模型的建立物流产业属于第三产业范畴,因此,通过建立区域物流产值与区域第三产业产值回归模型分析区域物流产值与区域第三产业产值的相关性,反应物流产业在就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方面的作用[4]。区域物流产值对区域第三产业产值回归模型为:y=u(x),式中,y为区域第三产业产值;x为区域物流产值。3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物流产业发展与区域经济主体水平的相关性实证分析物流产业作为一个新兴行业,本身的界定尚不清晰。在我国的社会经济统计资料中,还没有对物流产业进行单独统计。众多学者用货运量或货运周转量来近似描述物流规模,这一方面是因为运输业是物流产业的主要支柱,任何物资的流动都需要经过运输这一环,掌握了运输业的基本状况也就可以确定其他环节的发生量;另一方面,是由于运输业统计数据具有可得性与可信性[5]。但考虑到一批物资可能会经过多次流转,从而产生几份货运量,放大了物流需求。因此,本文采用更全面的货运周转量、区域物流产业产值等来定量分析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物流产业与经济发展的关系[6]。3.1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物流产业发展分析根据2003~2010年江西省统计年鉴和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各市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可知:从2003年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货运周转量为321.25亿吨公里增长到2009年的1127.41亿吨公里,以每年14.29%的速度增长(表1)。为直观地观察8年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货运周转量的变化趋势,根据上述数据,我们运用散点图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8年来的全社会货运周转量的发展趋势进行统计、分析与描述(见图1)。如图1所示,8年间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货运周转量随时间的增加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而且基本上是线性趋势,符合一元线性回归模型[7],利用SpSS相关性分析得到相关数据,我们得到货运周转量的趋势方程为:y=116.947x+111.166,R2=0.843式中,y为货运周转量,x为时间。我们需要对上述模型进行F检验。检验所用的F统计量的值为32.147,远远大于其临界值F0.005(1,7)=3.84,说明在显著性水平为0.005下,所建立的货运周转量的趋势模型是显著的,也就是说我们所建立的线性趋势模型是合理的。从上面的趋势模型方程中可知斜率为116.947,其意义表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货运周转量平均每年将增长116.947亿吨公里。随着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经济的快速发展,物流活动的全面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货运周转量水平还将持续增加。3.2鄱阳湖生态经济区GDp与货运周转量的回归模型分析分别将区内生产总值GDp和货运周转量作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经济和物流业发展水平的衡量指标来进行分析(数据见表2)。下面通过分析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货运周转量与GDp的相关系数,来判定两者的相关程度,并通过建立货运周转量与GDp的相关模型,来大致反映物流业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经济的带动作用。根据表2的数据,建立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货运周转量与GDp的散点图,从中寻找二者之间的关系[8](见图2)。如图2所示,8年间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GDp与货运周转量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而且基本上是线性趋势,符合一元线性回归模型,利用SpSS相关性分析得到数据。我们得到货运周转量与GDp的回归方程为:y=3.769x+798.786,R2=0.875式中,y为GDp,x为货运周转量。对上述模型进行检验,经计算检验所用的F统计量的值为41.899,远大于其临界值F0.02(1,8)=11.3,说明在显著性水平为0.01下,所建立的模型是显著的,即线性趋势模型是合理的[9]。由回归方程可知回归系数为3.769,表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货运周转量每增长1亿吨公里,将拉动GDp增长3.769亿元。由此可以说明增加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货运周转量、发展物流产业对拉动经济增长有很大的作用。3.3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物流产业产值与GDp的相关性分析#p#分页标题#e#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物流产业产值与GDp总体趋势是上升的。物流产业产值从2005年151.2579亿元到2009年255.9489亿元GDp值从2005年2290.84亿元到2009年4521.19亿元(表3)。从图3可以看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物流产业产值与GDp总体上呈上升趋势,通过SpSS分析数据得到,通过数据建立一元回归模型,我们得出物流产业产值与GDp的回归方程为:y=21.583x-985.346,R2=0.988式中,y为GDp,x为物流产业产值。对上述模型进行检验,经计算检验所用的F统计量为238.795,远远大于其临界值F0.01(1,5)=16.3,说明在显著性水平为0.01下,所建立的模型是显著的,即线性趋势模型是合理的。由回归方程可知回归系数为21.583,表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物流产业产值每增长1亿元,将拉动GDp增长21.5839亿元。由此可以说明增加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物发展物流产业对拉动经济增长有很大的作用。4结语从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物流产业发展与经济发展的定量分析结果,可以得到以下结论。4.1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物流产业总量呈上升的趋势,与GDp具有较高的相关性。4.2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物流产业货物周转量、产值与GDp的相关性都较强,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明显。因此,在大力进行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经济的同时,应做好经济区物流产业的规划,充分发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现有区位的能力,积极利用物流引力作用和市场机制的作用,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促进部门之间、地区之间、区域之间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拉动物流地位较低区域的经济发展,推动区域一体化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