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海洋经济的发展十篇海洋经济的发展十篇

海洋经济的发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2:41:13

海洋经济的发展篇1

   关键词:海洋经济海洋环境环境保护海洋灾害

   前言

   随着沿海经济的迅猛发展,近海海域遭到越来越严重的污染,使海域环境质量明显下降,生态环境日趋恶化,并对生物资源和人体健康产生有害影响。近海水域的污染已成为世界各国,特别是象我国这样具有相当长的海岸线和众多海湾的国家所共同关心的环境问题。海洋经济的发展还面临严酷的海洋自然环境,海洋灾害直接影响着海洋经济的发展规模、速度和效益,精确预报海洋灾害的发生、发展和应该采取何种防灾、抗灾和减灾工程措施,也成为严重关注的环境问题。为了开发海洋中的空间、矿产、渔业、能源等物质资源,需要在海上进行各类工程建设,在目前科技日益发展的情况下,工程建设的规模日益巨大,这些大规模的工程建设和海洋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也将是开发海洋中的一个应引起特别关注的重要问题。为了适应我国海洋经济的快速发展,海洋环境的日益恶化,海洋灾害的频发和海洋工程向大型化发展,近海石油气田的开发,以及海岸带开发过程中的后效问题的研究需要,针对我国重大海洋环境与保护问题开展研究是十分必要和迫切的。

   在这方面,重点需要开展的研究课题大体上有三类。第一类课题是海洋环境特征对各类污染物作用的机理和规律研究,第二类课题是海洋工程设施防灾、抗灾和减灾研究,第三类课题是海洋工程及海洋环境工程与海洋环境的相互作用吸防治措施与对策。

   一、海洋环境特征对各类污染物的作用机理和规律研究

   以海洋流体动力对各类污染物迁移、扩散、转化规律的研究为基础,考虑各种自然环境因素(浪、流、风、光、温度、湿度)、物理因素(扩散、挥发、沉降、吸附、释放)、化学因素、生物因素的作用,揭示污染物在海洋复杂条件下的运动及演变规律,并建立海洋水质预测预报模型。此外,近年来,在我国沿海海域,赤潮频发严重。因此,除了加强赤潮的监测和预报外,也应加强在建立赤潮生长机理和发展规律方面的研究工作。

   此项研究应通过现场观测、物理模型实验和数学模拟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来进行。由于现场观测工作耗资巨大,且受到许多客观条件的限制,所获得的数据往往有许多综合因素的共同作用,很难将其中的单因素影响分离出来,因此,往往只能用它来作为对某一水质预测预报模型进行检验其可行性和精度的一个实例。

   用数学模拟方法来建立海洋水质预测预报模型是一个较为有效的方法。目前,在这方面国内外已有不少水质预测预报模型,这些水质预测预报模型大体上都基于以下几方面的模型:水流数学模型;波浪数学模型;液流相互作用模型;近海海域污染物迁移转化数学模型。

   在水流数学模型研究方面,对于较大范围的海域,通常可采用深度平均的潮流教学模型,对于紊动影响不显着的海域,可不考虑湍流影响,而对于湍流效应显着的区域,如排污口近区,则应考虑湍流效应。此外,采用坐标变换,可建立一种能够考虑复杂地形和套流效应的三维潮流数学模型,这样才能够较好地重现实际海域的三维潮流特征。在较小范围的水域,水流数学模型可以以n-S方程和通用的k-(湍流模型为基础,针对水温和盐度分层流的流动特性,考虑浮力对紊动的影响,建立用于模拟同时存在温度和盐度梯度这一类密度分层流的k-(单流体数学模型。也可以基于多流体模型的基本概念,分别对两相本身的湍流输运规律以及相间相互作用规律进行模拟,建立两相湍浮力分层流的双流体数学模型。

   在波浪数学模型研究方面,可应用Bi—CGStaB法求解由椭圆型缓坡方程离散得到的代数方程组,以提高求解效率。从水波发展方程出发,可导出一种用于大区域波浪变形问题的数学模型。通过引入弱非线性波色散关系,可使双曲型缓坡方程能 

   够有效地考虑波浪的非线性效应。对高阶Boussinesq方程的进一步研究,可使方程的色激性从入水到深水都达到很高精度,并提高方程的非线性精度,可以更精确的计算较深水域波浪的非线性特征。

   针对带自由表面的波浪场问题,通过把能有效模拟自由面形态的n—S方程和波能平衡方程的结合,可导出一个能考虑破波能量损失的抛物型缓坡疗程,用这个方程可模拟规则波和不规则波破碎引起的波高变化。建立沿岸流数学模型,可模拟海岸上波高变化和破碎波波高、波浪增减水和沿岸流。

   在波流相互作用模型的研究方面,对于弱流情形,可采用一种考虑流影响的修正的合流缓坡模型;对于强流情形,可采用在Botssinesq方程中考虑流影响的模型。可以将辐射应力的计算公式与抛物型缓坡方程中的待求变量联系起来,建立一种辐射应力计算的新方法,用该方法可对较大区域均匀斜坡地形上的波浪辐射应力进行数值模拟。

   在近海海域污染物迁移转化数学模型研究方面,基于n一S方程所建立的深度平均的二维应力一通量代数全场模型,可对非对称潮流作用下的侧向岸边排放问题过分数值模拟。以研究近海海域污染物迁移转化的三维预报系统作为目标,在分析近海环境中各种物理、化学和生物现象的基础上,针对近海海域水污染的特点,从三维湍流模型出发,在动量方程中引入表面风应力、底部切应力以及柯氏力的作用;在输运方程中引入反映物理、化学、生物等作用的源、汇项,可建立一个统一考虑物理、化学和生物等过程综合作用的近海海域污染物迁移转化的三维预报模型,它可为环境评价、水质规划、污染控制以及水域排污工程设计等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同时对确定水域环境容量,从而制定水域环境保护策略,也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应用前景。

   应该指出,在海洋水质预测预报模型研究方面,数学模拟无疑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手段,但不论是何种数学模型,其模型中所需的必要参数和边界条件的处理是研究水质模型的技术关键,直接影响到水质模型的科学性和预测能力。而这些必要的数据是无法从数学模型本身来取得的,有些可以通过现场观测来得到,但其中一些最基本的卷数是要通过基本机理的研究才能得到,在这方面物理模型实验研究将是一个有效的手段。

   能模拟海洋动力因素的先进实验设备,现代化的量测仪器和测试系统是开展物理模型实验研究的必备条件。进一步完善piV和LiF的浓度场、速度场同步测量系统,可研究非破碎波浪、破碎波浪及波流相互作用下水流的垂直结构,获得流场中水质点速度的空间分布和时间过程;并同步获得波浪及波流相互作用下浓度场的空间及时间变化过程,可用以分析定量污染物团在波浪及波流相互作用下扩散的基本特征和扩散系数。

   二、海洋工程及海洋环境工程与海洋环境的相互作用及防治措施与对策

   为了充分利用海洋空间,现代海洋空间利用除传统的港口和海洋运输外,正在向海上人造城市、发电站、海洋公园、海上机场、海底隧道和海底仓储的方向发展。人们现已在建造或设计海上生产、工作、生活用的各种大型人工岛、超大型浮式海洋结构和海底工程,估计到21世纪,可能出现能容纳10万人的海上人造城市。我国澳门和日本已经在海上建成了人工岛海上机场。为缓解紧张的陆地资源及减少城市噪音等,日本已经于99年8月在东京湾用6块380米长,60米宽的矩形漂浮钢板拼装海上漂浮机场。

   由此可见,随着海洋资源与空间的开发利用,各类海上工程建筑物数量不断增多、规模日益复杂和庞大,保证这些海上工程设施的安全运行及采取海洋工程防灾减灾措施将越来越重要。海岸带和近岸海域是各种动力因素最复杂的地区,但同时又是经济活动最为发达的地区,海上工程建设如果考虑不当将会在一定程度上引发环境灾害。工程设施可能破坏原有海岸带的动态平衡,影响岸滩的冲淤变化。海上回填和疏浚会改变海岸的形态,破坏某些海洋生物赖以生存的栖息地,若对含有污染物的疏浚污泥倾抛处理不当则会造成二次污染。海上石油生产中的溢油事故将对海洋环境造成极其严重的污染。日益增多的海上退役工程设施如果不及时处理也将会逐渐成为海上障碍物以致引起公害。海洋工程抗灾减灾的任务是一方面要保证最大限度地减少自然界海洋灾害带来的报失,另一方面又要避免人为造成的海洋环境灾害。

   随着人类对海洋资源的不断开发和利用,海洋环境保护与人类生产实践活动协调发展日显重要。如港口开发中的环境问题,主要内容包括:航道、港池开挖、疏浚引起的泥沙输运及其疏浚物抛放对海洋环境的影响,深水港口水工建筑物、大型人工岛、超大型浮式结构的环境和生态影响;破波带及其附近水域沿岸流对物质输运扩散规律研究;大型海岸工程、岸滩保护和整治工程引起的海域环境的变迁和海岸演变;海岸演变、防护及开发利用新概念的原则与理论,如由于工程措施所引起的海岸动力学、生态学、社会经济学及与环境关系的综合分析与协调。

   随着沿海大、中型城市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城平建设中的污水深海排放技术,感潮水域污水多点排放漂移扩散研究,天然海湾、人工湖及人工运河的水质交换能力,人工沙滩的保护措施,滩涂围垦对水域环境的影响等,都将是需要认真解决的问题。

   鉴于黄河三角洲海岸线不断依退所带来的国土面积减少、陆上设施受到威胁甚至破坏、对黄河三角洲湿地自然条件的毁灭性破坏等一系列问题,也是非常迫切需要研究的课题。此外,长江三角洲、珠江口及珠江三角洲的海岸开发、滩涂围垦和岸滩保护及整治工程对水域影响所引起的环境问题及其对策,也切枰?重点研究的课题??BR>以主要经济发达的河口和海岸带地区以及主要海域的经济发展为背景,建立一个数字化的区域经济发展模拟系统。与防灾、抗灾和减灾决策支持系统一样,将环境工程、水利工程、土木工程与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相结合,建立模型,通过多媒体技术,形象化地针对经济发展规划,预测由于发展经济带来的海域环境水污染的恶化、海洋自然灾害(台风、巨浪、风暴潮、地震、冰害、地质灾害)频发的情况。人类活动特别是大规模工程建设所引起的海洋环境的变迁和海岸演变,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用数字手段统一地加以处理,建立智能化的决策支持系统,以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地发展,将会是决策部门进行宏观决策和具体规划时的一个十分有 

   效的手段。

   三、海洋灾害的精确预报及海洋工程设施防灾、抗灾和减灾的研究

   海洋灾害主要包括风暴潮、海浪、海冰、海啸、赤潮及海岸侵蚀等。90年代以来,我国海洋灾害所造成的损失每年达上百亿元人民币,是世界上海洋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海洋工程结构的投资费用很高,一旦发生破坏,将会造成重大的人员伤亡和巨额财产损失(如1969年渤海冰推倒“海二井”平台,1989年风暴潮损失超6亿元,1991年DB29销管船在南海通台风翻沉等)。当前我国海洋能源开发与海洋空间利用的绝大部分活动是在近海和极浅海海域。为了保证在这些海域所建造的工程设施能够安全服役免遭破坏,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弄清这一海域中严酷和复杂多变的环境因素。我国东临西北太平洋,每年出现的台风数目占全球的38%,其中对我国可能造成灾害的台风每年有7—8个。每当台风在我国登陆或接近我国沿海通过时,都会在沿岸局部地区产生风暴潮,形成风暴潮灾害。

   在我国北方海域(渤海和北黄海),冬季由于受寒潮影响,沿岸地区每年都有结冰现象,结冰严重的年份则出现冰害。若对这些海洋灾害估计不足将会带来巨大的损失。渤海重叠冰与堆积冰的形成,不但可给结构物以强大的冰压力,而且由于冰激引起的振动作用,也会给海洋平台的使用和安全带来巨大的损害。而冰区溢油的迁移规律及预防和清理技术,至今尚未进行过深入的研究。对近岸大面积冰排和海上浮冰,在波浪、潮汐作用下都会引起海冰的断裂,断裂后冰块的尺度直接影响其对结构物的作用。在渤海海域建造的海洋平台,为了抵抗冰害,往往建成正、倒锥体的结构型式,冰排对锥体结构的冰荷载及与其的动力相互作用,也是目前尚未解决的课题。在海冰力学的研究中,除进行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外,实验研究也是一个重要的手段。在实验研究中,模型冰可采用冻结模型冰和非冻结模型冰来进行,它们各有其优缺点,发展这两种技术是海冰力学研究中的一个课题。

   我国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海域中时有地震发生。强烈的地震将有可能是海上工程设施的主要破坏荷载。如果一旦在地震中结构物(海洋平台、钻井船、人工岛、输油及输气管道等)发生破坏,除其直接经济损失极大外,其次生灾害——火灾、环境污染等的后果也不堪设想。

   近年环太平洋地区地震的频度和强度都在上升,造成重大灾害。大型海上工程在地震作用下的安全性,特别是抗震防灾的基本原理和减震技术措施需要认真研究。海域中的大型海上水工建筑物在地震作用下的响应和振动破坏机理更有待深入研究。日本阪神地震记录资料表明,地震及由此引发的巨浪共同作用对水中和岸边建筑物造成的破坏十分严重。水工建筑物的这类破坏机理,至今国内外对此都很少研究,且由于试验条件的限制,国内外对此方面的试验研究工作开展极少。这是海上水工建筑物抗震研究中的一个新领域。

   以下的一些研究内容将是为解决海洋工程设施抗震措施中的关键技术所必需考虑的,如近海环境地震危险性分析,设计地震动参数和频谱特性,强震海底多维地震动及其空间分布规律,地震波传播特性及地震动输入机理;海域中大型海上水工建筑物在地震作用下,考虑周围水介质影响的结构振动破坏机理、振动控制、地震动时颇联合分析模型和输入机制、非线性动力分析和动力破坏试验;核电站海域工程建筑物抗地震性能,海洋采油平台及地下输油管线与地基土动力相互作用,码头及护岸建筑物地震稳定性;海域中水工建筑物的性能设计和地震设防标准等。

   海上水工建筑物在长期运行过程中健康状况逐渐恶化,其损伤主要来自两个方面:其一是结构的老化、疲劳、超载、内部损伤(裂缝)、地基沉降变形以及环境的物理化学损伤(低温、冻融、大气侵蚀)等;其二是设计不周或设计标准偏低,施工质量差,原材料不合格,管理维护不善等。大型海上水工建筑物的损伤和事故都将对国民经济的发展造成重大的影响。

海洋经济的发展篇2

关键词:海洋经济;海上运输业;海上丝绸之路

2013年10月,主席出访东盟国家,为提高与东盟各国海上贸易往来,促进海洋经济发展,提出了推进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战略方针。宁波港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海上运输业的发展将成为促进海洋经济发展和建设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力量。

一、宁波海上运输业的发展现状

1.具备世界级大港的港口优势,但港口基础设施建设较不完善

2015年1月,浙江省委常委、宁波市委书记刘奇指出,宁波最大的资源优势是具备世界级的超级大港。宁波位于长江发展轴和沿岸经济带t形交汇点上,向外辐射直接面向东亚及整个环太平洋地区,向内辐射连接沿海各大港口。借此优势,近年来宁波港口经济蓬勃发展。目前宁波港已与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600多个港口有贸易往来。2014年,宁波港完成货物吞吐量52646.4万吨,比上年增长6.2%。完成集装箱吞吐量1870万标准箱,比上年增长了11.49%,比韩国釜山港多4.8万标准箱,首次成为全球第五大集装箱港口。

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宁波港共有生产性泊位328座,其中万吨级以上深水泊99座,其中5至25万吨级的特大型深水泊位63座。宁波现已拥有国内最大的海上原油码头、液体化工产品码头以及国际领先水平的码头设施配置。但还是存在一些问题,如航运繁忙时锚地占用紧张、基础设施检查维护体系不完善等。除此之外,集装箱的装卸效率和自动化程度也远远不及青岛港。在美国《商业日报》权威的“2012年全球码头综合船时效率”榜单中,青岛港位居第一位。除此之外,今年七月,青岛港开始建设亚洲第一个全自动化集装箱装卸码头,码头建设成功之后青岛港将赶超荷兰鹿特丹港,成为全球集装箱装卸自动化程度最高的港口。这与青岛港集装箱码头优异的装卸工艺和管理部门严格的管理监督制度是紧密相关的。宁波港在提高货物装卸效率和提升装卸自动化水平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2.贸易结构层次低

随着第三产业突飞猛进的发展,世界经济结构正由货物贸易向服务贸易转型。宁波地区海洋贸易中货物贸易始终占据主导地位,甚至在近几年服务贸易的发展水平略有下降,经济结构发展形势不容乐观。这主要体现在:首先,以服务业为代表的第三产业发展不完善,如涉海金融业、信息业、保险业等,服务型产业并没有很彻底的与海洋产业相融合。拿涉海金融业来说,海上丝绸之路战略方针的提出,势必会加强与东盟各国的贸易往来,此时外汇的管理和国际结算的应用就显得尤为重要。涉海金融业发展不完善,必然会给国际贸易的进行带来重重阻碍,不利于海洋经济的发展;第二,缺乏大量相关的涉海服务型人才,如船舶货运等人才较为欠缺。从事国际航行的船舶在宁波港口挂靠,由于船公司不熟悉港口情况,难以对船舶进行直接照管。此时船公司可委托人代办船舶在港业务,即船代和货代。这样做既高效又经济,可降低运输成本,加速船舶的周转。但由于现在货代船代公司经营规模较小、提供的服务较少,难以提供完善、优质的服务;其次,仅是对劳动力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传统服务贸易业进行发展,这些产业无法为企业获得持续的利润,故不能稳固的促进海洋经济的发展。

3.现有政策支持力度不够

政策支持力度可间接反应港口的发展程度,因为它表现在政府对其资源要素的分配上。虽然浙江省已经将宁波市提升为发展海洋经济的核心示范区,但与国内一些知名港口相比,政策支持力度明显不够。如上海港、青岛港等。

4.集海陆空为一体的集疏运网络体系基本形成

基于宁波港持续增长的货物吞吐量,宁波市大力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现已基本形成以港口运输为核心,集水路、公路、铁路、管道和皮带五种方式于一体的集疏运互通网络体系。其中,水运是宁波港最主要的集疏运方式,主要提供沿长江和沿海发展轴上的矿石、原油、煤炭、液化气和液体化工等货物的中转运输服务;公路主要承担集装箱和部分散杂货的运输;铁路主要承担金属矿石等货物运输服务;管道主要为镇海的原油及成品油等提供集疏运服务;皮带主要承担电厂等临港企业的煤炭、金属矿石等货物的运输服务。

二、结合宁波海上丝绸之路的建设,宁波海上运输业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1.加强港口的基础性设施建设,促进“港口经济圈”的建设

发展海洋经济,促进海上运输业的发展,与“海上丝绸之路”和“港口经济圈”战略方针融洽对接,加强港口基础设施的建设是基础。

(1)提高集装箱装卸效率

对于海上运输来说,最重要的莫过于服务和效率。在集装箱吞吐如此繁忙的宁波港,提高集装箱装卸效率将大程度的节省船公司的成本。据了解,载有6000箱的大集装箱船一天的费用就是20万美元,每节约1秒钟,就可为船运公司节约2美元。要提高装卸效率,首先要优化集装箱码头装卸工艺。传统的集装箱码头装卸工艺有:底盘车系统、跨运车系统、轮胎式龙门起重机系统等。这些系统各有优缺点,可通过对以上各种装卸工艺进行效益评估,结合计划作业量的大小、所需土地面积的可能性、集装箱内陆集疏运的方式等选择适宜的装卸方式;其次,加强对装卸工人的管理工作,设置健全的监管体系和奖罚制度,培养他们的创新创造能力;最后,提高集装箱装卸的自动化程度,着重建设全自动化集装箱装卸码头,使工业化和信息化紧密结合。

(2)加强港口基础性设施建设和维护

港口基础设施是否完备,将直接决定了港口经济的发展。首先,多建设些集装箱杂散货码头,以应对集装箱的高吞吐量。尝试建设邮轮码头,使世界各地的大型邮轮也能入港,促进宁波地区海洋旅游业的发展。除此之外,加大对锚地的建设可以缓解高峰期锚泊压力;其次,如此巨大的吞吐量长此以往必然使一些设施老旧、断裂,所以设备的维护和换新就显得尤其重要。管理部门有必要制定健全的船舶基础设施维护制体制,设立专门的人员进行专业维护,以备突发状况;最后,将码头建设与信息技术相结合,促进集装箱码头一体化、信息化、网络化建设。通过港口电子信息传输(eDi)系统,实现港口、船舶和各大产业的信息共享和数据交换。

2.提升服务贸易水平,转换贸易结构层次

首先,应大力发展涉海金融业,促进海洋第三产业的发展。鼓励各类金融机构为发展海洋经济的企业提供涉海金融服务及产品创新,大力发展涉海直接融资服务。为促进与“海上丝绸之路”战略方针对接,加强与东盟各国的经济贸易往来,加强国际贸易的管理和国际结算的服务水平必不可少;其次,在发展劳动力和资源密集型服务业的基础上,大力开发知识和技能密集型的新兴服务业,使服务业贸易产生稳定性和持久性的利润,为海洋经济持续不断发展注入生机与活力;最后,进一步提升对外开放程度,加强海陆空多式联运网络体系的建设,促进宁波滨海旅游业的发展,从而带动海洋第三产业的发展。

3.健全涉海人才培养体系

随着世界海洋科技突飞猛进的发展,要想在海洋经济中占据一席之地,培育大量创新型涉海人才是必不可少的。首先,高校应加强与国内外知名涉海企业的联系,获取先进的海洋教学设备和资源,聘请企业相关高层管理人员去高校兼职传授海运管理知识和实践经验。企业可监督高校教学,毕业后去高校定向实习和招聘;其次,健全海洋教学培训体系,企业与知名涉海院校联系,对企业中在岗人员进行再培训,在企业中营造一种“学到老,活到老”的良好氛围,从而跟得上突飞猛进的海洋技术的发展;最后,加强海上货物运输和海商法的普及与学习,多培养一些船代货代人才,提升海上服务业水平。

参考文献:

[1]董佩佩,李积用.宁波港口与城市协调发展度分析[J].港口经济,2015(4):8-12.

[2]马新房.宁波市海洋经济发展研究[D].2006(6):12.

海洋经济的发展篇3

[关键词]海洋经济;发展;结构优化

[中图分类号]F0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1)23-0219-03

国家“十二五”规划对发展海洋经济作出了清晰部署,强调要“坚持陆海统筹,制定和实施海洋发展战略,提高海洋开发、控制、综合管理能力”。不容否认,自“十一五”以来,海洋经济发展对提升国民经济综合竞争力、优化东部沿海地区产业结构、拓展经济发展空间、增加社会就业、有效维护国家权益等方面起到了不可替代作用,已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如海洋生产总值从“十五”末期的1.77万亿元增长到2010年的3.8万亿元,占沿海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从“十五”末期的15%增长到2010年的近16%,海洋生产总值的年均增速达到13.5%,涉海就业人员超过3300万人。

海洋经济作为一个整体,当其发展到一定程度,本身的结构就面临着调整,而如何优化海洋产业结构也就成为人们当前关注的重点,所以“十二五”规划提出了“积极发展海洋油气、海洋运输、海洋渔业、滨海旅游等产业,培育壮大海洋生物医药、海水综合利用、海洋工程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加强海洋基础性、前瞻性、关键性技术研发,提高海洋科技水平,增强海洋开发利用能力。深化港口岸线资源整合和优化港口布局。制订实施海洋主体功能区规划,优化海洋经济空间布局的优化方案。”

1当前海洋经济中的产业结构分布

当前,全球经济正由以陆地经济为主向以海洋经济为中心的发展模式转变。应该说,随着社会的进步,今后一段时期将是海洋经济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实现海洋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攻坚期,所以必须全面提升海洋经济发展的水平和质量,把促进转变海洋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不容否认,对海洋资源的利用,中国低层次的开发已经过度,发展海洋经济不是“大干快上”,也不是建造更为密集的港口、码头及缺乏规划的填海造地,而是应以恢复海洋涵养系统为基础的保护性开发,并对其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和优化,因为海洋经济结构不合理、增长方式粗放、近岸海域开发过度与远海开发不足、区域性海洋产业布局同构和重复建设突出等问题的存在已严重制约了海洋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发挥。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科技水平的提高,海洋新兴产业迅速崛起,但我国海洋产业仍面临着发展较为粗放、科技贡献率偏低等问题,所以必须在加快海洋产业结构调整步伐、推动海洋新兴产业发展上下工夫,积极运用新的科技成果来推动海洋产业的优化和调整。客观地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技水平迅速提高,现在已基本具备了海洋经济快速发展的外部条件,如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海洋经济以两位数的年增长率快速发展,其活动范围多方向扩展,经济总量迅速增加,增长速度快于国民经济增长及一直处于领跑地位的沿海发达地区经济的增长,海洋产业发展速度快于行业整体产业的发展。

就全球范围而言,世界海洋经济发展已步入世界经济发展的快车道,在众多沿海国家和地区,海洋经济也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我国作为拥有300多万平方千米海洋国土面积的国家,高效发展海洋经济更是具备了重要的基础条件。近年来,随着我国“海洋强国”战略的提出,我国海洋经济发展迅速。但在海洋产业布局方面,仍存在不尽合理的地方,其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

海洋中的第三产业增长弹性系数是第三产业产值增长率与所有海洋产业产值增长率的比值,反映了海洋第三产业与总体海洋产业发展速度的相对快慢程度。就沿海省市而言,加快海洋产业中的第三产业发展,根据本地情况走出自己的特色是最根本的出路,如天津在2009年,海洋生产总值达到2050.6亿元,占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的27.3%,占滨海新区国内生产总值的53.8%。海洋产业发展加快,海洋油气、海洋交通运输、滨海旅游等优势海洋产业发展壮大,海洋盐业、海洋渔业等传统海洋产业得到改造,海洋工程建筑、海洋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海洋产业迅速发展,海水综合利用走在全国前列。北疆电厂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临港经济区海洋产业集群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形成。同时根据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的总体发展需求,调整了《天津市海洋功能区划》。促进海洋产业区不断完善,南港工业区、临港经济区、海港物流区、滨海旅游区、中心渔港五大海洋产业区建设正在展开,并初具规模。

另外,我国海洋产业工业化发展水平较低也是一个不容回避的事实,一般说来,衡量工业化发展水平一般使用霍夫曼系数,这是德国经济学家霍夫曼在对工业化过程进行分析和考察时运用的一个指标,其反映了某一地区经济工业化的发展程度,按照惯例,海洋产业也分为轻重工业,其中轻工业包括盐业、海产品加工业,重工业则包括海洋船舶工业、海洋化工业和海洋生物医药。就我国沿海城市来看,其海洋产业工业化发展阶段并不是同步,而是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如天津和上海的生产资料生产已超过消费资料生产,显示出海洋工业的高度发达。

2海洋经济产业结构调整的规则

现代经济学认为,产业既包括物质资料生产部门,也包括流通部门、一般服务行业和文化教育部门等。产业可以按照不同的标准进行划分。海洋产业是人类在海洋资源开发利用过程发展起来的生产性行业,它是与陆地产业相对应的。海洋产业与陆地产业是将产业按活动的主要区域进行的分类,它们均属于产业系统中的一个子类。按照国内生产总值三次产业分类标准,海洋产业可以划分为以海洋捕捞和海水养殖为主要构成的海洋第一产业,以海盐、海洋石油、海滨砂矿等为主要构成的海洋第二产业,以海运、滨海旅游、海洋服务等为主要构成的海洋第三产业。而产业结构优化是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国际经验表明,当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时,第三产业会异军突起,迅猛发展,不但会推动第一、第二产业发展,而且自身也会超过前两个产业而成为最大的产业。

与陆地产业发展一样,海洋产业群体的扩大和发展水平的提高,也是需求拉动和技术推动双重作用的结果。海洋产业结构的演化过程大致分为四个阶段:起步阶段、海洋三、一产业交替演化阶段、海洋第二产业大发展阶段和海洋产业发展的高级化阶段,海洋产业的发展和演变表现为首先从第一产业到第三产业,然后从第三产业到第二产业,再从第二产业到第三产业为主导的动态演变性特征。尽管各海洋产业之间的联系比较松散,但是不同海洋产业之间不同程度的经济、技术联系也使海洋产业体系具有结构性特征,其产业结构的演化虽然与区域产业结构演变的基本规律存在差异,但基本上遵循了这一规律。

自党的十五大以来,我国海洋产业结构就开始了有意识、有计划的调整,不但推动了国民经济的整体发展,而且还带动了就业队伍扩大。但海洋经济结构调整需要遵循一定规则,而且只有按照经济社会及海洋自身的发展规律,才能使海洋经济健康运行。

首先,在产业布局上,必须从宏观上予以把握。因为“中国在入世后,面对产业结构的调整步伐加快、科技革命迅速发展和跨国公司越来越活跃的世界经济新动向,为了在这种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我国产业结构和产业组织的调整与优化升级的步伐必然要加快。”所以在发展过程中,绝对要统筹安排,不能一哄而上,就如港口建设,不是说只要有港口就都有收益,因为港口经济需要腹地经济来支撑,如果腹地经济有限,那港口发展也有限。海陆应该一体化,沿海地区必须站在国民经济整体发展的高度来推进海洋产业结构和布局的优化,要遵循“立足海洋、依托大陆、陆海联动”的发展思路,把海洋资源的优势与陆域经济在产业、市场、资金、科技、人才和机制方面的优势结合起来,把海洋经济纳入国民经济全局统筹考虑,做到陆海统筹,相互促进,实现经济、社会、人口、自然与环境的和谐统一。

其次,充分运用高新技术,通过培育新兴海洋产业来完成海洋经济结构的调整。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化需要一定的条件,包括充足的海洋科技人才、良好的创业环境、发达的创业投资、明晰的知识产权制度和政府正确的引导支持等。因此,对海洋高新技术,必须要加强支持、增大投入,进一步创造条件,促进海洋高新技术自身又好又快发展。目前全球现代海洋产业总产值达1万亿美元,占世界GDp总值的4%。世界四大海洋支柱产业已经形成,发展前景看好,而21世纪将是人类挑战海洋的新世纪。海洋作为人类存在与发展的资源宝库和最后空间,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如美国指出,海洋是地球上“最后的开辟疆域”,未来50年要从外层空间转向海洋;加拿大提出,发展海洋产业,提高贡献,扩大就业,占领国际市场;英国把发展海洋科学作为迎接跨世纪的一次革命;澳大利亚提出在今后10~15年要强化海洋基础知识普及,加强海洋资源可持续利用与开发。所以将高新技术运用到海洋开发是推动一个区域乃至国家发展的重要环节。

再次,在巩固现有海洋产业的基础上,积极发展海洋高新产业。目前的海洋产业主要有四大支柱,包括海洋石油工业、海洋旅游业、现代海洋渔业和海洋交通运输业,而海洋生物医药、海水淡化、海水养殖等还处于起步阶段,我们应该通过已有的技术支撑,积极发展海洋第三产业,努力使之成为海洋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最后,通过培植、发展海洋新兴产业,形成海洋产业集聚。在不同的地区中,由于各自的海洋资源构成、产业发展基础、传统文化等方面差别,决定了彼此产业结构演进的路径有所不同。但沿海地区在进行海洋产业布局时,必须首先树立产业集群意识,一方面,在选择重点产业时,必须要充分考虑自身是否具备相关产业集聚的条件;另一方面,对于本地区具有发展优势和潜力的海洋产业,在进行重点布局的同时,也要在其周边陆地区域布局与该产业相配套的各上、下游产业,建立起完整的产业链,实现陆海互动,发挥产业聚集效应,以提高产业整体竞争力。

总之,对海洋经济结构进行产业化升级和调整是推动海洋经济发展的根本,在海洋资源配置方面,应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通过宏观调控和市场运行配置各项海洋资源,使海洋各产业在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的前提下,通过企业的微观经济行为自发地实现海洋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合理布局。在确立海洋产业的发展重点时,通过对市场状况的研究,选择那些不仅在本地区具有优势,而且未来具有较大市场需求的产业进行发展,这样才能以最小的投入实现最高的经济效益。

海洋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生态系统,在海洋产业结构和布局的优化过程中,除了要坚持市场的基础作用外,还必须加强政府的引导和管理,坚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统一,以实现海洋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也就是说,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通过合理开发海洋资源,增强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参考文献:

[1]韩立民.海洋产业结构演进的规律[n].中国海洋报,2006-9-26.

海洋经济的发展篇4

[关键词]辽宁省;海洋经济;发展

[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234(2016)03―0113―02

未来10到20年,是我国大力发展海洋经济的重要时期。充分发挥资源优势,进一步发展海洋经济,建设“海上辽宁”,对拉动辽宁省经济增长具有重要作用。

一、辽宁省发展海洋经济的基础条件

(一)具有丰富的海洋自然资源。辽宁省海岸线长2178(2920)公里,占我国大陆海岸线总长的12%,管辖海域面积15万平方公里,其中近海面积6.8万平方公里。海洋资源丰富,近海水域和海岸带海洋生物有520多种,现已为渔业开发利用的经济种类80余种,有远洋水域640万公顷,其中10米之内的浅海面积77.3万公顷,可供海水养殖业发展。现探明和发现的海洋矿产资源主要有石油、天然气、铁、煤、硫、岩盐、重砂矿、多金属软泥等。拥有海蚀景观、滨海湿地景观、天然海水浴场等滨海自然旅游资源。

(二)优越的区位优势和港口牵动力。辽宁省地处东北亚经济圈和环渤海经济圈的结合部,北靠以沈阳为中心的沈阳经济区和东北腹地,南依东北亚航运中心大连市,是东北内陆的出海通道,拥有广阔的东北三省和内蒙古经济腹地。大连、营口、锦州、丹东、盘锦、葫芦岛6个临海城市的综合性港口,与1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00多个港口有贸易往来,其中大连港、营口港港口吞吐量在全国十大港口中分别位列第和第名,集装箱吞吐量分别位于第和第。临海与港口是我省海洋经济发展最具有潜力的标志性资源,也是海洋产业开发建设的最大依托点。

(三)具备良好的海洋产业发展基础。近年来,辽宁省加大海洋开发力度,海洋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海洋经济呈持续快速健康增长态势,2014年海洋经济生产总值近4219亿元,占全省GDp的14.74%,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日益突出,已成为全省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经过多年发展,已经形成了海洋渔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油气、海洋造船、海洋盐化工业、海洋旅游六大支柱产业。

(四)具有多项国家发展战略支持。2003年,国家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辽宁省率先成为国家开发银行政策性支持对象。2008年,国务院批复《天津滨海新区发展规划方案》,辽宁凭借得天独厚的地域优势,总体融入以天津为龙头的环渤海经济圈大环境。2009年国务院批复《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规划》,2010年沈阳经济区被国务院列入国家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这是国家单独针对辽宁实施的发展战略。2013年,国家提出“一带一路”战略,辽宁成为其中的重要节点。2015年,中韩自贸协定的签署和正式生效,辽宁作为环渤海地区的一员直接受益。上述国家发展战略的支持,使辽宁海洋经济的快速发展获得了重要先机。

二、辽宁省海洋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海洋经济总量偏小缺乏规模效应。虽然辽宁省海洋经济在全省GDp中的比重增长很快,但与广东、浙江、福建、山东、上海等沿海省、直辖市相比,总量依然偏低。2013年,我省海洋生产总值5263亿元,在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的9.69%。全省沿海地区海洋经济发展不平衡,大连市海洋经济总产值占全省的2/3,其他沿海5个城市的海洋经济规模小,发展不够充分。涉海企业数量不少,但多数处于单打独斗状态,产业同构系数高,同类产品竞争内耗大,相互之间缺少足够的互补与协作,沿海地区整体优势没得到充分凸显,区域海洋经济的规模效应和比较优势有待于进一步发挥。

(二)海洋经济发展方式相对粗放。从辽宁省海洋产业结构看,海洋经济现代产业体系尚未形成,海洋捕捞业、海上交通运输业等传统产业占全省海洋经济总量的60%左右,产业链条没能有效延伸,产业集群丰厚度不够。海洋医药、海洋生物工程、海洋能源开发和海水综合利用等新兴海洋产业尚未形成规模,海洋高科技产业在海洋经济中所占比重很低。从海洋资源环境看,近海资源开发不够,利用效能不高,一些地方海岸线使用管理比较粗放,项目开发层次偏低,海岸线空间利用压力大。不科学的开发行为导致某些湿地、滩涂和海湾由海变陆,海域的性质被根本改变,近岸海域水质污染比较严重,海域功能受损,海洋生物资源量锐减,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矛盾日益突出。

(三)海洋科技创新能力和海洋经济人才不足。辽宁省有14家海洋科研机构,参与从事海洋科研的机构有30多个,拥有一批国家与行业重点实验室及国内有影响的涉海高校――大连理工学院、大连海事大学、大连水产学院等,海洋生物开发利用、海事养殖、海水综合利用、远洋渔业、海洋环境保护、海洋盐业化工等领域的研究,处于国内领先水平。但在我国沿海11个省份中,海洋科技创新能力处于中游,位于山东、广东、上海、江苏、天津之后。除大连外,全省其他沿海城市海洋科研力量薄弱,海洋科技与经济发展结合的广度和深度不够,缺乏对海洋新兴产业培育和传统产业提升的有效支撑。海洋产业人才总体不足,面向海洋高技术产业的专业人才、实用型人才以及技能型人才紧缺,特别是掌握核心技术人才、高新技术领军人才极度匮乏。

(四)海洋旅游资源开发不够。辽宁省海洋旅游资源丰富多样,但由于分布比较分散、缺乏核心,没能得到充分发挥,加之受季节性的影响,海洋旅游形式、产品相对单一,基础设施建设标准较低,旅游服务团队综合素质不高,没能开发出更多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产品和纪念品,旅游与文化、历史的联系不够紧密,旅游吸引能力不足。

三、加快辽宁省海洋经济发展的路径思考

(一)科学规划海洋经济发展。结合我省现实基础和发展潜力,结合国家海洋经济发展规划,按照以陆促海、以海带陆、陆海统筹的原则,高起点科学编制《辽宁省陆海一体化经济发展规划》,不断完善《辽宁省海洋功能区划》、《辽宁海岸带保护和利用规划》和《辽宁省海洋产业发展指导目录》,明确我省发展海洋经济的战略思想、指导方针、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优化陆海空间布局,突出重点发展领域,搭建海洋经济联动发展平台,全面确立和实施陆海一体化发展战略。注重与沿海区域规划、产业规划、土地规划、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建设规划等相关陆域规划的衔接和配合,实现陆海空间的合理布局。

(二)构筑具有地方特色的海洋产业体系。要调整与完善产业布局,坚持高端、高质、高效的产业发展战略,通过做强优势产业,大力发展制造工业和新兴产业,提升海洋传统产业,建成以现代港口物流和滨海旅游为龙头产业,以船舶修造和海洋装备制造业、新兴产业为中坚和潜力产业,以海洋渔业和海洋盐业为基础产业的海洋产业体系。全力打造港口物流与港航服务产业基地、船舶与临港装备产业基地、临港精细化工产业基地、海洋旅游产业基地、现代渔业产业基地和海洋清洁能源产业基地,实现传统海洋产业高端化、新兴海洋产业规划化、民生消费海洋产业特色化,形成战略优势产业、骨干支柱产业、新兴高端产业鼎足发展的新格局。要转变产业发展方式,提高产业集中度,拉长上下游产业链,打造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建设高端海洋产业集聚区,强化产业支撑功能。

(三)深入开发海洋旅游资源。以海洋旅游资源为核心,提升文化内涵,发展海洋景观、海洋渔业、海洋风俗、海洋休闲游精品旅游线路,以高端海滨旅游项目拉动辽宁海洋旅游实现脱胎换骨的转变。实施“海滨+X”发展战略。让海洋与辽宁的温泉、冰雪、重大节庆、生态乡村、沟域旅游、辽菜、户外运动等丰富的旅游资源有机组合,构建海岸―温泉―冰雪―古迹(历史)―美食旅游模式,形成发展合力,凸显地方特色。特别是在冬季,要适时推出冰雪特色游项目,解决海洋旅游的季节差问题。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产品和纪念品,切实完善海滨旅游的服务水平和管理品质。继续举办大型旅游性节庆活动,广泛利用各种媒体加大对辽宁海洋旅游形象的宣传力度。

(四)推进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切实贯彻落实省政府《关于在渤海实施海洋生态红线制度的意见》,划定海洋生态保护红线区,从根本上防止无度填海用海。严禁开发影响海岸带稳定和破坏生态环境的项目、超过资源环境承受力的项目、容易导致岸滩侵蚀和危害海堤安全的项目。在涉海用地安排上“有保有压”,“控制增量、盘活存量、管住总量”,引导建设项目向开发区和工业园区集中,大力推进园区标准化厂房建设,实现海洋高效利用和土地集约使用。加大海洋环境污染防治力度,构建近海污染防控体系,强化入海污染物排放浓度控制与总量控制,加强港口、航运污染治理,建立重大事故防治及应急机制防控海域污染的突发事件发生,科学规划海水养殖区域,有效控制渔业养殖的自身污染,提高环境监视监测能力,打造全省统一的海洋环境监测网,注重海洋生态系统的保护与修复,实现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五)强化海洋科技创新体系与人才队伍建设。加大海洋科技投入与支持力度,优化海洋科技资源配置,提升海洋科技机构的研发能力,加大海洋领域关键技术攻关力度。加强涉海企业与海洋经济相关的大专院校、科研单位的合作共建,结成海洋经济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采取多种形式开展海洋科技交流和联合攻关。努力打造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创新平台和风险投资、科技孵化、技术推广等配套科研服务体系。制定海洋经济高素质人才中长期规划,推进高等教育涉海学科建设,培养本地高层次涉海专业人才,研究制定并真正落实优惠政策,加快引进海洋经济科技创新领军人物和科技创新团队,为海洋经济发展提供高层次人才、高技能人才和紧缺型人才,建立海洋经济研发资源和人力资源共享共育机制,逐步形成质量高、结构优的海洋经济人才库,为海洋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参考文献〕

〔1〕尹梦寒,董昕,林煦昊.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3,(10).

海洋经济的发展篇5

一、海洋经济发展现状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海洋经济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海洋产业规模不断扩大、类型日益增多,产业结构明显改善,社会经济效益显著提高,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日益突出,对国家特别是沿海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海洋经济高速增长,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突出

在新世纪的头10年里,我国的海洋经济得到飞速发展,在缓解国家资源压力、增加经济实力、扩大就业等方面的作用日益凸显。2001—2010年间,我国海洋生产总值以年均13.4%的速度快速增长,快于同期国内生产总值10.7%的增长步伐;海洋经济总量迅速扩大,生产总值由2001年的9518.4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38439亿元,增长了4倍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2001年的8.7%提高到了2010年的9.7%,海洋经济生产总值成为国内生产总值的重要组成部分。海洋经济的发展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2010年全国涉海就业总人口共计3350万人,当年新增的涉海就业人员80万,为全国的新增就业人口的6.85%,与上年新增就业人口的52万人相比增长了1.5倍。

(二)海洋产业结构更趋合理,初步形成三二一的产业发展格局

海洋经济已经形成了相对完整的产业体系,产业门类不断增多、特别是海洋工业和服务业的加快发展,使海洋产业结构产生了积极的变化,三次产业结构由2001年的6.8∶43.6∶49.6调整为2010年的5∶47∶48,初步呈现出“三、二、一”产业发展格局。第一,传统支柱产业稳步增长。海洋渔业,总体保持平稳发展,捕捞业规模逐步缩小,养殖业向集约化的高效生态、设施养殖模式转变,养殖产量连续11年超过捕捞产量,连续18年居世界首位,占世界总产量的70%,占全国农业总产值的10.5%;海洋交通运输业总体保持快速发展,全国亿吨级港口增至14个,港口货物吞吐量与集装箱已连续6年居世界首位;滨海旅游业呈现强劲增长势头,旅游市场持续扩大;海洋盐业产量近10年来始终保持世界第一。第二,重工业化海洋产业类群扩大,科技含量不断提高,对海洋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增强。造船工业继2007年占世界市场份额达到23%以来,造船完工量超过日本连续13年稳居世界第三,牢牢占据世界主要船舶市场;海洋油气业发展速度明显加快,产量逐年增加,2008年全国年产增加总量4600万吨的60%即2800万吨来自海洋石油;深海技术和设备研制取得了较大的进步,成功研制的7000米载人深潜器是当今世界上可能下潜最深的潜水器,可能达到世界99.8%的洋底。第三,海水淡化、海上新能源、海洋生物医药业等海洋新兴产业呈现出加快发展势头。第四,第三产业中海洋服务业范围逐步扩张、服务层次逐步提升,以海洋信息服务和海洋环境监测为主的海洋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促进了海洋服务业内部结构的优化升级。

(三)海洋经济发展空间差异性突出

受沿海地理位置、资源条件以及区域经济发展的历史基础、政策导向和中心城市带动作用强弱等因素的影响,沿海三大核心区域——黄渤海、长三角和珠三角海洋经济发展呈现出总量南高北低和总体水平中高南北低的区域差异。同时,海洋产业也不同程度地呈现出空间集聚态势。环渤海地区第一产业占主导、第三产业发展较快,长三角地区第三产业比重已经超过第一产业占居主导地位,珠三角地区第二产业发展迅速、超过第三产业战局首位;同种产业/资源开发利用方式的横向集聚表现为特定资源的产业如海洋石油天然气业以及滨海砂矿业的空间集聚程度较高,属于遍在资源的海洋水产业集聚程度较低,既有遍在资源性质,又有特定资源性质如海盐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造船工业等集聚程度居于前两者之间。

二、海洋经济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

总体来看,我国海洋经济发展仍然比较落后,以往的快速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是依托资源型传统产业规模的扩张来实现的,海洋开发的方式比较粗放,产业发展层次低、空间布局不合理、资源和环境退化和管理体制不畅等问题长期制约着海洋开发的进程。

(一)产业发展层次低,传统产业占据着主导地位

2010年,我国主要海洋产业增加值仅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9%,渔业、交通运输、滨海旅游、海盐业四大传统产业中,除海盐业规模相对较小外,其他三个产业增加值的比重合计高达74%,仅渔业一项所占比重就将近1/5、从业人员占所有海洋从业人员的50%以上;代表现代海洋开发水平的海洋工业发展相对滞后、所占比重尚不足1/4,特别是作为海洋新兴产业的海洋生物医药、海洋电力、海洋化工业和海水利用业等产业整体规模偏小,增加值占主要海洋产业增加值比重较小,部分产业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排除其他因素的影响,科技支撑力不足是影响海洋产业升级的主要原因。

(二)资源开发无序,开发不足与开发过度并存

一方面,在海洋开发活动比较集中、开发程度较高的滩涂、河口、海湾区等近岸区域和近海,资源开发不合理,不同用海方式之间冲突和资源退化问题愈演愈烈,而在一些海洋资源开发薄弱的地区,部分海洋资源却处于闲置状态。如近海捕捞资源开发过度,渔业、盐业、农垦、苇田争占滩涂,盐业、渔业、石油勘探开发、海港和航道建设相互影响等。另一方面,大片海域特别是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的海底油气、金属矿产、能源、旅游等资源开发利用不足,开发潜力巨大。如海洋石油和天然气资源的平均探明率分别仅为12.3%和10.9%远远低于世界平均73%和60.5%的水平,而且近年来已开发的十几个海上油气田中产量位居前6位均在渤海,东海、南海海域开发缓慢,特别在占中国主张管辖面积3/4的南海地区,油气开发几乎空白,不多的几口油井都集中在离陆地和海南岛不远的区域。

(三)沿海区域海洋产业同构和重复建设问题突出

虽然随着近年来我国海洋相关规划和区划的出台,海洋利用和海洋产业在空间上盲目扩张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空置,但是区域分工体系仍不完善,协调配合仍不够,无序竞争仍存在,产业布局混乱、产业同构和重复建设问题依然十分严重。主要表现在:沿海各省海洋主导产业雷同,主要集中在海洋渔业、滨海旅游业和海洋运输业三大传统领域;作为渔业重要方向的海水养殖结构单一,同类养殖品种遍布沿海各地,不仅生产风险加大,而且容易引发恶性的市场竞争;大规模围海造地严重破坏海洋生态环境;临港重化工业“遍地开花”,未发挥应有的产业集聚效应和规模效应;港口建设竞争不断升级等。

(四)资源退化和环境污染严重威胁着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近十年我国近岸海域污染范围扩大了近一倍,超过17万平方公里。多年来,尽管我国在海域污染排放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大中城市毗邻海域和部分海湾污染依然较为严重,河流入海口海域污染仍然未能得到有效遏制,造成近岸海域生境恶化,生态系统健康严重受损,服务功能急剧衰退,赤潮等海洋灾害频繁发生。近年来,随着海上油气资源开发力度的不断加大,海上溢油危害也呈愈演愈烈之势,2011年康菲公司海上重大溢油事故的发生已经给我们敲响了警钟,通过行政、立法等各种手段进一步加大对海洋油气资源开发的监管已成为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

三、当前促进海洋经济发展的主要对策建议

未来5—10年,我国将进入海洋经济加快发展、发展战略转型和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时期,必须从国家可持续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需求出发,着力解决当前制约海洋经济发展的诸多瓶颈和问题,切实推动海洋经济综合实力的大幅度提升和发展方式的巨大转变。

(一)加快传统优势产业升级和新兴战略性产业发展

进一步发挥海洋渔业、海洋运输、海盐和滨海旅游等传统产业的支柱作用,不断实现产业技术升级和产品更新换代、优化产业内部结构,提高产业发展的经济效益,最大限度的减轻对资源和环境的破坏。以工业化为主体,突出海洋油气、海洋生物医药、海洋化工、海水综合利用、海洋工程装备制造、海洋新能源等新兴高科技产业发展的优先地位,将其作为推动海洋产业战略升级的主导产业来培育,大力打推动海洋新兴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加快海洋综合服务和环保相关产业的发展,提高海洋产业现代化水平。

(二)推动海洋经济区域空间布局优化

抓住“十二五”时期沿海地区以城市群崛起为主要特征的区域空间结构重组和各省市沿海开发战略规划加快实施的机遇,从海陆统筹和一体化发展视角,加强港口资源的空间整合,以港口建设和港城互动型滨海区域经济中心建设为龙头,以海陆复合型临海产业园区发展和布局优化为重点,加快海洋产业和临海产业空间整合和区域布局的优化,促进形成特色突出、优势互补、分工合理的陆海型区域经济空间格局。

(三)加强海洋资源环境的保护与修复

海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海洋产业、临海产业空间布局优化相结合,陆域污染排放控制、河流污染治理与河口、海湾等海洋环境污染中灾区的水环境治理及生态修复相结合,推动海洋经济发展与海洋环境保护的同步发展,强化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资源和环境基础保障。近期,将海洋岸线保护、重点海域海洋生态环境治理与修复以及海洋生物资源可再生能力恢复作为重点任务。

(四)加大海洋经济发展的科技和政策支持

海洋经济的发展篇6

关键词:海洋经济;发展;思考

abstract:inrecentyears,theprovince'smarineeconomystatusinthenationaleconomygrowing,becominganewgrowthpointleadinthedevelopmentandleadthecoastalareas,tobuildastrongsupportforanopeneconomy.onthisbasis,asacoastalfrontierSheyangCounty,Jiangsuprovince,withlocation,resources,environmentandaseriesofcomprehensiveadvantages,shouldfurtheracceleratethedevelopmentofmarineeconomy.So,inthenewsituation,thecountyhowtogivefullplaythecomprehensiveadvantagesofitsown,market-oriented,tightlyaroundnurturingthedevelopmentoflargemarineindustrythemainline,inordertopromotemarineeconomicrestructuring,improvethecountycomprehensivestrength,seizetheoceanthenewcommandingheightsofeconomicdevelopment,countymarineeconomytoachievescientificdevelopment,leapfrogdevelopment,itshouldbesaidthatwehavetobeplacedinfrontofalocalgovernmenttheurgenttask.

Keywords:marineeconomy;development;thinking

一、海洋经济受困瓶颈,陆海统筹亟待破局

总体来说,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能否有效地推动海洋经济的快速发展,形成可持续发展态势,关键还在于能否去合理、充分、有效地开发利用与寻找经济转型的突破口。随着海洋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县制约海洋经济健康发展的因素和问题也日趋突出。

1.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

近年来,我县海洋经济基础设施投资相对不足,特别是港口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它已严重影响了我县海洋经济的发展。就以射阳县港口建设为例,港口对于一个城市或一个区域的发展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作为射阳发展建设的“腰杆子”---射阳港,自1992年江苏省政府批准建设射阳港北港区以来,港口面貌改善许多,但受河口拦门沙淤积影响,进港航道通航条件恶化,严重制约了射阳港的发展。2009年,国务院通过的《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提出,建设以连云港港为核心,由南通港、盐城港共同组成的港口群。根据这一目标,射阳县实施了“港海兴县”发展战略,积极推进进港航道整治工程、通用码头工程等港口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相继引进了一批海洋风电、粮油加工等临港产业,拉动了射阳经济的发展。但由于射阳港地理位置特殊,它是我国距离日本、韩国最近的港口之一,拥有丹顶鹤自然保护区、三大国有农场、盐场和一些军事区域,生态环保和国防建设要求高,可用于发展海洋经济的海域较少,再加上河口拦门沙的淤积,限制了进港航道通航条件。目前,射阳港口的发展远远比不上一些周边城市或地区,即使与周边的大丰港、赣榆港相比,发展也仍显滞后,这里除了客观的经济基础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滩涂为主的地质条件。港口建设中,滩涂海岸的弊端,挖深、挖宽海岸,为港口发展排除地理上天然障碍。但长期的泥沙淤积不利于大型船舶的停靠,不利于港口扩大规模,以及这自然湿地带来的生态效应,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港口的发展。因而射阳县对于港口的开发大都还停留在初级的自然资源的攫取,缺乏深层次的开发利用,这是对港口不断进行深层次开发的瓶颈所在。因此“加快射阳港建设,怎么强调都不为过,怎么推进都不会错,怎么要求都不算多。”射阳发展形势逼人,迫使射阳人民必须努力肩负起建设崭新射阳的重任。

2.产业结构层次仍然偏低

射阳县东靠黄海,是海洋大县,境内海岸线长103公里,海域总面积313.5万亩。沿岸有射阳港、黄沙港、新洋港、双洋港、奤套港5个自然港,其中射阳港为国家二类口岸,黄沙港为部级中心渔港。海岸带内生物资源十分丰富,具有发展滩涂养殖业、垦植业和海洋水产业的优越条件。河海联运条件,海陆空立体交通网络正在不断完善,已具备吸纳新特产业的能力。为此,射阳要发展,要振兴,潜力在滩涂,希望在海洋,加快发展海洋经济是我县发展的优势所在、潜力所在、未来所在。加快海洋经济发展是我县区域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之举,是我县富民强县的重要突破口与营造苏北振兴重要增长极的有效切入点。但是,我们也应清楚地认识到,资源不等于产业,海洋经济不等于海岸经济,发展海洋经济不能停留在岸边,要走向海洋,走向深远海。目前我县海洋产业还只局限在海岸发展,走向深海的程度还不够,我们对海洋的认识也仍停留在较浅的层面,整体水平不高。我县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方式仍较粗放,海洋经济总体规模较小,海洋产业结构趋同,由于长期大量捕捞,绝大部分海洋产业活动和开发利用活动发生在近岸海域,近岸开发呈现明显的过度状态,近海大部分经济鱼类已不成汛,过度捕捞、污染和生态环境破坏等造成了海洋生物资源日益匮乏,海洋渔业资源开发已经处于饱和状态,再加上海洋养鱼用的鱼饲料原料短缺,价格上涨,导致海产品成本偏高。而低档的鱼饲料原料豆粕受到大豆、玉米等价格上涨的带动,也跟着涨价,导致海产品养殖业原料成本上升,以及劳动力成本的不断增加,都在直接影响着海产品成本。因此,一些产业发展布局尚无法适应现代海洋经济发展要求。

此外,低水平重复建设等问题也已成为制约我县发展海洋优势产业的瓶颈所在。以射阳县黄沙港镇为例。黄沙港镇是江苏省射阳县东部沿海的经济重镇,其东濒黄海,有大片芦苇湿地已经逐渐开发为生态工业园区,南近射阳盐场和部级丹顶鹤自然保护区,西与兴桥镇以及国营新洋农场相临,北接射阳县淡水养殖场和射阳港。它依靠天然靠海的优势,迅速发展成为我县海洋捕捞专业特色镇。海洋捕捞产业是该镇的传统特色产业,该镇镇域内分布三个港池,即运棉河、黄沙河、利民河,是我省唯一的最大的闸外天然渔港。据统计,目前黄沙港淦货物交易量达8.6万吨。常年停靠泊在黄沙港的各类捕捞渔船近千艘,(泊船量可达2000多艘)其中本地渔船600余艘。江苏省沿海海岸线长达1000Km,其中南通市有渔港三处,连云港市有渔港两处,而盐城市海岸线占整个江苏的60%,只有黄沙港一个港,其未来发展的必要性不言而喻。但目前黄沙港镇渔港区与城镇生活区却夹杂在一起,导致功能区分不明确,居民在其中的渔民生活环境比较差,建成区内,渔港部分约占50%,从土地利用现状图上可以看出渔港用地没有真正有效利用,造成土地极大浪费。工业用地布置凌乱,镇区东南西北都布置有工业区。很明显,导致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是镇区发展方向还尚不明确。令人忧虑的是,这样会带来区域重复建设问题的出现。照此发展,区域性产业结构的趋同所引发的重复建设与恶性竞争就在所难免。海洋经济发展遇到总量增加与结构调整、质量提高双重压力,如何着力发展海洋优势产业,海洋经济应该选择什么发展路径,如何避开盲目扩张以及低水平重复建设的趋势,如何科学规划海洋经济发展,新兴产业困局待破,这些都是很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3.人才资源较为匮乏

现代海洋经济,已不再是沿海捕捞、养殖等渔耕时代那么简单,应该集储备、物流、贸易、金融、集散、航运于一体,海陆联动,全面展开。射阳作为海洋经济开发的前沿地,对涉海人才有较大的吸引力,但目前我县海洋人才的需求与产业脱节的现象还比较严重,特别是专业人才、高层次海洋科技人才、从事“陆海污染综合防治”,“海洋生态建设与修复”、“海洋生物医药”、“现代渔业”等相关专业领域的技术人才仍远远满足不了我县海洋经济发展的需求。此外,海洋高技术产业发展滞后,尚未对海洋经济发展做好人才储备工作,人才的数量需求高于市场可以满足的供应量,“海洋经济”和“人才”直接挂钩进行的专门研究还没有体系化,专项的海洋人才引进政策尚待出台,相应的教育机制上的问题还待解决,是否能解决人才与需求脱节岗位对接问题,还有待观察。因此,我县海洋经济强县转变任重道远,要又好又快地率先发展,人才储备是关键。

一个地方要发展离不开人才,如何培养人才、吸引人才、留住人才为地方的经济建设服务,是各级地方政府必须认真思考和解决的问题。随着陆地资源的逐渐枯竭,海洋应该成为我们未来发展的重要依托和潜力。从这个意义上讲,海洋将是沿海地区走向繁荣富强的重要资源和最大优势。而这一资源优势是需要人把它转化为真正的优势来支撑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当然,人才资源匮乏不是我县独有的现象。支撑现代海洋服务业的专业人才、带动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的创新人才、提升传统海洋经济的高端人才、推动外向型海洋经济发展的国际化人才都是沿海区域普遍匮乏的人才,但我县如何突破人才瓶颈,是海洋经济能否在竞争中上新台阶的长远之策,它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我县海洋经济发展蓝图的实现。

4.开发利用有待改善

海洋本应成为我县经济发展的跳板,但我县的海洋经济一直发展滞后,“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虽已成为很多人的共识,但与陆地生态系统相比,海洋生态系统较脆弱,它有明显的相互影响、扩散性强的特点。再加上近海海域涉及渔业养殖、渔业增殖、珍稀及经济鱼类海洋生物资源的洄游通道、产卵场、索饵场等生态环境敏感保护目标,局部区域生态环境极其敏感。近海和滩涂的渔业逐步衰退,一些经济鱼、虾、蟹、贝类生殖繁衍场所消失,种类、数量锐减。由于涉海类专业人才缺乏,难以满足我县海洋生态保护的要求。因而,海洋生态保护工作还处于薄弱环节。

此外,射阳沿海近海与海岸湿地是东北亚候鸟迁徙的重要通道,丹顶鹤自然保护区已经列入《中国国际重要湿地名录》,备受国际社会的关注。但由于海水养殖投放大量饲料,特别是网箱、围塘养殖投放了过量的小鱼小虾作为饵料,食用过剩的饵料腐烂严重污染了水体,围塘和滩涂养殖的渔民使用大量农药进行清塘,清塘的海水和淤泥直接放入海,也污染海水,毒杀海洋生物。加上工业废弃物排污入海可能带来海洋生态环境破坏问题以及滩涂转垦,改变海洋潮汐流和波浪动力条件、泥沙运移状况,对港口、航道带来一定的淤积威胁,沿海滩涂围垦、风力发电的规划规模、布局与自然保护区的保护要求相冲突,港口及临港产业的发展与海洋功能区划也存在一定的冲突,因此,如何协调发展与保护之间的矛盾,如何开发沿海及海洋经济,如何不让近岸开发过度,确保沿海地区的生态安全,如何采取有效手段解决现有环保问题,制定和实施切实可行的污染物总量消减计划,为沿海开发腾出环境容量,是我县沿海环保工作面临的又一大挑战,也是摆在我县地方政府面前的一道深奥的科学发展难题。

二、整合有效资源,拓展射阳海洋经济发展新空间

江苏沿海多处于洼地,沿海开发战略是通过陆海统筹带动苏北,加快区域协调发展。苏南苏北五方挂钩,南北共建园区,促进产业转移、劳动力转移、科技转移,促进苏北发展。近些年来,苏北通过有规划有选择地接受苏南的产业转移,加快了产业体系培育与完善。通过增强转移产业在本区域中的粘连性,带动了区域产业的发展,统筹了南北发展,实现了区域共同繁荣。

1.实现“洼地”崛起,统筹城乡协调发展

随着江苏沿海地区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江苏沿海成为重大项目的集聚区和区域经济的增长极,过去的“经济洼地”逐渐崛起为产业发展的高地。过去,我省明显存在地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难题,南北经济差距,一直是制约我省经济协调发展的一个“瓶颈。至新世纪之初,江苏省根据苏南、苏北经济发展梯级差异明显的省情,提出了“苏南提升、苏中崛起、苏北振兴”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2005年、2006年,江苏省又作出了支持南北挂钩、共建苏北开发区的决策,让苏南10个县(市、区)在苏北跨区域挂钩共同建设10个开发区,鼓励苏南重大产业转移项目落户苏北。之后又先后制定了长三角一体化战略和沿江开发战略。射阳地处204国道以东,江苏沿海中部,江苏四大出水门户其中三条流经射阳入海,大海承载着射阳的历史和未来。没有大海,就没有射阳。正在建设的射阳港,远眺日韩,内接射阳河、黄沙河,联通着四通八达的里下河水网,疏港条件得天独厚。射阳港导堤向黄海深处延伸,整合了沿海多个单位和镇区,组建射阳港经济区。向东向海,既策应了江苏沿海开发国家战略,又切合射阳的实际,这些都是射阳未来发展的本钱,向东向海的决策无疑是正确的。因此,射阳必须走出洼地,突破洼地,走向海洋,使“经济洼地”尽快向“产业高地”转变。此外,必须抓住“海上射阳”这一特色主题,努力打造生态特色渔港小镇。生态性是体现渔港城镇健康发展和进步的主题,同时生态渔港城镇建设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是一个层次不断深入、内容不断丰富、范围不断扩大的由量到质,同外到内的过程。滨海小城,不需要“大”,但一定得有“特色”。以黄沙港镇为例,黄沙港镇具有先天的生态优势,该镇的发展就必须抓住“滨海渔港特色”,且把它建成富有渔港特色的临港城镇。但在发展中,千万不可盲目引进高污染的产业,应该提高门槛,宁缺勿滥,必须以长远的眼光考虑环境容量、生态承载力对该城镇运行和发展的制约作用,同理兼顾空间规划、生态规划和渔港经济规划的有机结合,要积极响应与生态环境相协调的原则,控制渔民数量,将过多的渔民向第三产业进行转移,以保证每年渔产量的稳定,保证该区域海洋鱼量的总体平衡。发展中,要向生态渔港城镇迈进,是总体发展方向。在实际操作中,应结合自身区域性特点,切合实际,搞多元化发展模式,有先有后,逐步发展,量体裁衣,切忌盲目追求一步到位。这样黄沙港镇最终才能建设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生态渔乡”、“特色城镇”,从而真正体现“海上射阳”这一特色主题。

2.坚持港城互动,推进新城区建设步伐

向东、向海,是射阳县的发展之需。面对海洋经济竞争“白热化”的趋势,我县必须从其他城市海陆差异发展的经验中认识到,“转身”向海,拓展新空间,攫取新动力。射阳县已日益成为各路客商看好的热点区域之一,一个个“中字头”、“国字号”企业纷至沓来。目前我县已有18家企业落地,投资总额突破200亿元,初步建成以华锐和吉阳为龙头的风电装备和太阳能光伏两大产业园区,下一步,还将做大做强纺织染整、机械装备、生物食品和生态造纸等特色产业,而港城是一个重要的载体,港城是港产的孵化器,港口先行,港产跟上,特色是港口的重要支撑。如何把港口与岸线、滩涂与海洋、风能与光能等宝贵资源转化为具有特色的优势产业,将是政府的谋划点和关注点。通过调研知道,发展临港产业关键是要依托岸线、盐田、滩涂等沿海战略资源优势,找准产业定位,突出招引龙头型、基地型重大项目,形成彰显特色、错位发展的新特产业发展格局。“港城一体化”发展战略,港口、港城、港产“三港联动”,港口是龙头,产业是基础。统筹协调“港”与“航”、“港”与“产”、“港”与“城”的关系,完善壮大港口、港城、港产各项配套服务功能,实现三港联动,互动发展是推动我县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明智之举。

近几年来,随着射阳港深水航道整治工程的开工,未来“港口经济”将成为城市发展的主要推动力,“港城一体”的发展格局将促使我县城市发展将由传统内陆城市向海港城市迈进。当然,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港口开发不能违规用海,区域建设用海要有长远规划。过去,我县城市的发展主要依赖“道口经济”,与港口联系较少,是典型的传统内陆城市。且以市场化为导向的城市目标是企业选择城市,人口追随企业,城市提供就业,因而决定企业与城市的关键是区位(关注成本优势),未来的城市是以宜居宜业化为导向的城市目标,人口选择城市,企业追随人口,城市创造就业,决定人口与城市的关键是质量(关注整个生活)。目前,我县中心城区东部拥有射阳岛生态休闲度假区、射阳河口湿地滩涂游览区等丰富的旅游资源,在江苏滨海地带具有一定的独特性。此外,中心城区东依射阳港,西接沿海高速,随着经济开发区的进一步发展及临港工业的兴起,凭借河海联运的天然交通优势,在苏北沿海地区具有成为新型制造业基地和港口物流节点的潜力。结合射阳县城东依射阳河,小洋河穿城而过的优越生态环境,以及河网纵横、依水沿路造绿的景观特征,规划塑造如下城市形象定位:“渔帆鹤影,水绿新城”。在较为均质的用地条件特征下,规划以合理引导人口、产业的相对集聚为城乡空间发展的主要战略,因此,坚持产业兴城,突出比较优势,培育产业支撑,大力实施重大城建项目,拉大县城骨架,拓展县城规模,县域城镇空间结构,要不了几年,一座新兴城市会在新城区迅速崛起。

3.强化产业效应,培育海洋经济新的重要增长点

发展海洋经济,要有所为、有所不为,海洋经济如何发展,如同一盘棋,每步棋都很关键。我县的港口开发、港城建设、园区配套需要我们千方百计加速突破沿海产业发展瓶颈,加速突破传统海洋产业思维束缚,明确沿海产业发展定位,转变海洋经济发展方式,大胆突破创新,着力整合滩涂、海域使用权等有效资源,着力发展海洋优势产业,积极推进海洋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从而培育我县陆海联动、以海带陆、以陆促海的重要腹地和海洋经济的重要增长点。要立足现有基础,主动承接涉海产业和资源转移。在临港产业、港城定位等方面与规划全新对接,使“空间大”真正成为我县新一轮的发展优势。要牢固树立项目立县理念,创新海洋产业发展机制,瞄准大项目进行招商,实现投资项目滚动发展,引导蓝色产业集聚升级。着力培育与引进一批临港产业项目,把重大产业项目推进作为加快港产发展的核心工程。且大力发展风电、光电新能源产业和重型装各产业,把潜在的资源优势快速转化为现实的经济优势。围绕打造“清洁能源区、风光产业带”的产业定位,依托华锐风电、吉阳光伏两大行业龙头,致力建设全省最大、全国知名的“风光”互补产业基地,让新能源产业真正成为拉动全县经济转型与发展的最强引擎。突出重型装各产业在临港产业中的显要地位,引进吞吐量巨大的产业项目,满足港口充分释放集散能力的要求,培植促进港田繁荣的产业支柱,全力推进重大产业项目建设,用鲜明的政策导向把产业集中到射阳港经济区四大特色园区,促进产业集群有序且快速发展。

近些年来,我县在外海捕捞、海水池塘养殖、浅海养殖、水产加工流通为代表的现代渔业发展迅速,渔业科技水平、水产品出口、利用外资和设施渔业等相应都能取得较好成绩,海洋渔业层次和效益在明显提高。在此基础上,海洋渔业一定要着眼于优化养殖、深化加工、搞活流通、拓展远洋,海洋渔业的发展必须走产业升级的道路,从小规模家庭作坊式企业向大企业整合,从低档产品向高档产品发展,从低附加值产品向发展高附加值产品过渡,从而全面提升发展水平。要充分利用沿海开发的契机,加快改变我县产业发展相对薄弱的状况,在发展战略上,要实施“项目立县、港海兴县、特色强县、创业富县”,要把黄沙港镇作为发展海洋经济的主阵地和桥头堡,合理规划功能分区和产业布局,注入海洋经济内涵,凸显海洋经济特色,培育海洋支柱产业,使之成为江苏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的重要产业区域,在我县海洋经济集聚、集群、集约发展中充分发挥先导和引领作用。且要充分发挥岸线、滩涂、港口、风能资源等比较优势,努力打造在全省乃至全国具有较大影响的现代渔业经济带和产业园区,强势打造富有“海上射阳”特色的产业带,全力推进沿海百里现代渔业经济带建设,努力形成一批产业特色鲜明、科技含量较高、物质装备先进、运行机制灵活、综合效益显著的现代渔业产业园区。

4.加大人才政策创新力度,营造良好人才发展环境

随着射阳港口的建设与发展,加大了射阳对于人才的渴求。教育发展的水平、人才培养的质量和知识贡献的力度都要满足城市现代化建设的需求,港口越是发展,就越是促进了射阳县的教育发展,人才培养,射阳的青年越来越多地接受高等教育,建设家乡,圆梦家乡。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教育发展也因此得到了不断深化,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进步。更多的外地人也选择来射阳实施抱负、大展宏图,这是对射阳的建设,更是对自身的锻炼与提高,为此,要进一步做好培养与吸纳人才工作,要以人为本,政府要加大人才吸引力度,只有把人的因素放到第一位,才有可能形成一个好的氛围,才能拥有强大的凝聚力和创造力,才能有可持续的发展力,才能从根本上改变我县的面貌和精神观念,从而促进对外开放迈出更大步伐。据了解,面对海洋经济发展,“难觅人才”是我县海洋经济发展中普遍面临的问题。调研中获悉,我县与海洋经济有关的海洋高技术、现代物流、医药卫生等均属于“相当紧缺”,在构建海洋科研教育体系上,相关方面的人才也是比较稀缺的,因此,加大专业人才培养,发展“高素质专业人才是我县发展海洋经济的关键之举。我们一定要充分发挥人才引领作用,要不拘一格选聘紧缺的专业技术人才,以创新的机制发挥人才专长,以灵活的机制汇聚各方人才向沿海产业集聚,以激励的机制激发全员奉献动力。在建设“海上射阳”时,应该与一些大型海洋科研院、高校等联合,这会在一定程度上承担起智力中坚的作用。

创新机制,人才兴海。要积极营造海洋人才培育和队伍建设的良好氛围,从政策上予以引导。要解放思想,放宽在人才引进上的编制限制,研究出台政策,增加人才引进、培训、住房补贴的资金投入,使人才引得进、留得下。在做好人才选拔工作中,必须用科学发展观来引领。要紧密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分近期、中期、远期制定具体可行的人才发展规划,积极做好援助干部的引进和本地干部外出培训等工作。人才的培养是人才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盘活现有人才的主要措施,具有明显的计划性、前瞻性、实效性。一定要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人才工作政策机制,以激发各类人才创造活力、实现人才资源优化配置。总而言之,人才竞争主要是人才政策和体制机制竞争,我们一定要根据人才类型、层次、需求多样性的特点,不断改进我们的服务工作,提高人才服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一定要以政策创新带动体制机制创新,要找准人才培养、引进和使用方面存在问题的症结,解人才发展之急。要加大人才政策宣传力度,让干部群众知道,让广大人才明白,把人才政策真正落到实处。

5.加强海洋环境和生态保护,确保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

加强海洋生态环境的保护,必须做好开发与保护并重。良好海洋生态环境是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基础,也是沿海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根本要求,发展海洋经济,提升海洋经济的竞争力,必须要把保护好海洋生态环境放在突出位置。要切实保护海洋环境,一定要把自然保护区调整工作做好,要维持沿海和海洋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开展开发项目的生态影响评价,要做到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把开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程度降到最低,维护海洋生态平衡和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要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抓住江苏沿海开发上升为国家战略的机遇,以建设海洋强县为目标,坚持陆海统筹,强化“规划用海、集约用海、生态用海、科技用海、依法用海”为重点,以加快海洋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不断健全海洋管理制度,规范海洋资源开发秩序,调整优化海洋产业结构,强化海洋科技创新能力,加大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力度,提高海洋公共服务水平,努力促进海洋事业跨越式发展。

保障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既是机遇,更是挑战。海洋虽然面积辽阔,但其资源与承纳能力不是无限的,一旦超过临界值,其再生能力与生态系统将受到不可修复性的重创。因此,要在有限的海洋资源使用时,必须科学规划,并对这些规划的实施时间、方法与变化因素,作进一步的论证。要形成护海、用海、养海一体化推进的理念,在处理近海海洋的资源利用冲突时,需要优先考虑海洋资源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不以损害后代的利益为代价,在维持海洋生态系统正常功能的前提下,可持续利用资源;必须完善相关政策与执行机制,采取以海定陆的原则,使陆域功能的确定符合海域的功能安排,优化涉海产业空间布局。为此建议:发展海洋经济必须以环境容量为前提,严格执行海洋经济发展规划与项目的环评制度,排放非达标项目坚决一票否决,确保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二是制定严格的涉海产业准入标准,严禁高污染、高排放企业在临港地区落户;三是依据海洋功能区划及滩涂淤积速度,科学合理地开发海涂围垦,严控六大入海水系河口围垦速度,禁止围垦各类海洋、湿地保护区,从源头预防海洋生态损害和环境污染;四是对海水养殖应控制容量,并通过技术改造,逐步实现零排放。

此文作为射阳县政府沿海大开发的重点调研课题

参考资料:

1.省、市、县有关领导、有识之士的一些讲话精神及相关新闻报道。

海洋经济的发展篇7

关键词:海洋经济;大连港;航运中心

中图分类号:F12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09)07-0087-02

大连港是辽东半岛客货运输通道重要枢纽、北方地区重要集装箱港,也是正在兴起的东北亚经济圈的中心,是该区域进入太平洋,面向世界的海上门户,2003年,党中央、国务院实施了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振兴战略,提出把大连建成东北亚重要的国际航运中心。大连港作为国际航运中心的核心和旗舰,将以国际集装箱干线运输为重点,全面发展原油、矿石、散粮、商品汽车等大宗货物中转运输,加快拓展港口物流、保税、信息、商贸和国际海上旅游服务。积极促进海洋经济带和临港工业区的形成,成为客货兼顾、内外贸结合、商工贸并举的多功能、现代化的综合性国际大港,成为东北区域物流中心和东北亚重要的国际航运中心的核心载体,为此,大连港非常重视、关心港口在海洋经济中发挥的作用。

1海洋经济已成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随着沿海国家维护海洋权益斗争的深入,特别是现代化高新技术在海洋开发过程中的应用,使得大范围、大规模的海洋资源开发和利用成为可能,向海洋要资源、要财富的蓝色革命,促进了新兴海洋产业的形成和发展,使海洋开发逐步贯穿于以海洋资源为对象的社会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的全过程,海洋经济已经成为一个独立的经济体系,并以明显高于传统陆地经济的比例快速增长,相当一部分国家的海洋产业成为国家支柱产业,世界上有10个人均年收入22,000美元以上的巨富国家,其中8个是沿海国家,全球人口的趋海性进一步增强,约65%的人口都集中在沿海100多公里宽度的海岸带。

在我国沿海地区经济以海洋为依托,以陆地国土总面积的13%承载着42%的人口,创造了60%以上的国内生产总值,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最为先进的地区,也是最有活力和发展前途的经济地带。

据国家海洋局权威人士预测,在今后20―30年内,海洋经济将继续保持高速增长势头,2010年总产值可望达14000亿元人民币,2020年达到30000亿人民币,全国海洋经济增加值占全国国内生产总值的55%-9%。海洋产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之一。

2港口是海洋经济的支柱和引擎

海洋交通运输在海洋经济中处于主导地位,而港口作为海洋交通运输中最为重要的承载就成为其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中已将港口业列为“十一五”海洋经济重点发展的产业,到2010年,全国要基本建立起比较完善的港口运输市场体系,建立起以港口为中心的国际集装箱运输、大宗散货运等综合运输网络,日益完善港口布局,进一步提高运输能力,港口服务功能更加多样化,装备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并建成主要港口的智能化管理系统,随着港口对区域经济发展带来的辐射与带动作用。以港兴市、以港招商引资、以港为依托发展海洋产业已经成为地方经济的发展战略。

通过对我国港口对经济影响的分析(2001年对综合性大港保守测算数字统计),我国港口每万吨吞吐量对GDp的贡献为110万元,可以创造约20个就业岗位。而根据大连市有关部门预测,大连港口平均每吨货物可以拉动城市GDp增长146元,每万吨吞吐量可以带动就业27人,2008年,大连港集团完成货物吞吐量18518万吨,增幅11.9%,连续4年吞吐量年均增长超2000万吨。全年集装箱量完成450.1万teU,增幅18.1%。按照上述公式计算,大连港集团吞吐量的高速增长,拉动了大连市GDp增长270.4亿元,带动就业约50万人。

这些数据完全印证了21世纪是海洋世纪的论断,港口已成为发展海洋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中,海洋也被列入国家五大重点发展战略领域之一,而辽宁更是明确提出,要发挥沿海开放优势,建设国家沿海经济强省,突出强调增强沿海意识,有重点、分步骤地推进辽宁“五点一线”的沿海经济带建设。

3大连港在海洋经济发展中的总体规划与新思路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加速和对外贸易的发展,港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港口通过能力严重不足,港口建设落后再次成为国家参与全球经济活动、经济快速发展的瓶颈,加快港口建设,提高港口的吞吐能力,拓宽港口服务功能,对适应“十一五”经济快速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日前,沿海港口已掀起了新一轮港口建设热潮,各地“十一五”期间的港口建设投资规模动辄以百亿元、千亿元计算。据有关专家预测,到2010年。中国港口吞吐量将达61亿吨,集装箱吞吐量将达1.4亿标箱。

按照总体规划,至2010年,大连港将以“一岛三湾”(大孤山半岛、大窑湾、大连湾、鲇鱼湾)为核心,形成“国际油品及液体化工品分拨中心、集装箱转运中心、散粮转运中心、散矿分拨中心、钢铁、化肥等杂货和煤炭转运中心、专业汽车及客滚旅游中心”的六大中心,同时开发建设港区后方的“大孤山国际物流港基地、大连湾临港产业基地、大港区客运旅游及城域物流配送基地”三大基地;同时建设“海上中转系统、高速公路集疏运系统;专业化铁路集疏运系统和口岸电子商务系统”四大系统。

届时,大连沿海港口群将新建泊位约160个,新增集装箱泊位27个;港口总吞吐量超过5亿吨,集装箱吞吐能力达到1400万标箱。初步建成基础设施比较完备,航运中心各项要素条件基本具备,经济管理体制和运作方式与国际惯例接轨,现代服务业比较发达,城市和口岸功能较强的腹地型国际航运中心。

2008年以来,大连港的发展空间逐步拓展,发展能力明显提升,港口资源整合取得重大进展,在当今港口业竞争最为激烈的环渤海区域,大连港以资本为纽带,西携两锦,东联丹东,南牵旅顺,北拓长兴岛,构建东北亚航运中心组合港,同时集团全力打造物流成本洼地,成功开行过境集装箱班列,使得大连港成为欧亚陆桥运输新起点;港口功能不断向腹地延伸,沈阳、长春、吉林内陆港陆续建成并投入运营,低成本的陆域物流走廊业已形成,环渤海内支线、精品钢材班轮航线,散粮班轮航线更是搭建起高效便捷的海上物流通道,2009年,在金融风暴席卷全球,外贸增长受到严重影响的情况下,1月份,大连港集团集装箱完成38.5万teU,吞吐量完成1678.4万吨,同比增加90.5万吨,增幅5.7%,为历年同期最好水平,实现新春首月生产开门红。

4积极争取政策的扶植,利用好海洋的管理效率

随着辽宁省人民政府和国家海洋局《关于共同推进“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发展战略的实施意见》的正式签署,我省海洋管理工作在政策有了更多的支持,大连港集团在办理“一岛三湾”等核心港区项目用海时,省市海洋主管部门将服务工作前移,积极向我们了解用海需求,解释政策,将“事后否决”变为“事前指导和服务”;特别是在大连港股份公司办理上市所需用海时,省市海洋主管部门加快审核速度,把审核时间缩到最短时限,有力地支持了大连港股份公司的上市工作,保证了大连市海外首家上市的成功。

海洋经济的发展篇8

摘要本文以海洋环境污染的刑罚处罚为视角,分析当下我国海洋污染事故的处罚手段对海洋污染力所不逮,并重点阐释我国新修改后的《刑法》仍然存在的环境污染犯罪刑罚处罚的具体不足,最后针对这些不足提出进一步拓展《刑法》中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行为范围、刑事责任体系设计、加大刑罚处罚力度等完善建议。

 

关键词海洋环境污染刑罚处罚污染事故

作者简介:韩琦,华东政法大学法学硕士,漳州市人民检察院干部。

中图分类号:d9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13)08-081-02

一、海洋污染事故的刑罚适用

海洋环境污染损害,是指直接或者间接地把物质或者能量引入海洋环境,产生损害海洋生物资源、危害人体健康、妨害渔业和海上其他合法活动、损害海水使用素质和减损环境质量等有害影响。从国家环保部每年在《中国环境公报》中公布来看,海洋污染事件呈上升趋势,现阶段仍处于海洋环境污染事故的高发期。2011年发生的渤海湾溢油等事件,说明我国海洋环境急剧恶化的情况没有得到根本遏制,此次渤海湾溢油事故的处理,仅停留在民事责任与行政责任的追究上,而该案就学理而言并不排除刑法的适用。在美国墨西哥湾石油泄漏一案中,bp公司在被追究刑事责任的强大压力下,不但更换了公司总裁,同时加大损害赔偿力度,充分说明刑事责任的震慑作用不容小视。

 

当下我国海洋环境保护的刑事法律法规,《刑法》第338条规定:“违反国家规定,排放、倾倒或者处置有放射性的废物、含传染病病原体的废物、有毒物质或者其他有害物质,严重污染环境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后果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此外,《环境保护法》、《海洋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水污染防治法实施细则》以及《海洋石油勘探开发环境保护管理条例》等都对海洋环境污染做出相关规定,但为何却对频发的海洋污染现象起不到很好的震慑效果,对海洋环境的保护力所不逮,这值得我们进一步探讨。

 

二、我国海洋环境的刑法保障机制的不足

(一)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行为范围过窄

我国刑法涉及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名包括污染环境罪等15项具体罪名,虽然《刑法修正案(八)》第46条对《刑法》第338条所规定的内容进行了修改,降低了犯罪成立条件,扩大了刑法对污染环境行为的调控范围。令人遗憾的是,到目前为止,我国刑法未将海洋污染纳入刑法调整的范围,只能以污染环境罪进行兜底。笔者以为,立法者当初希望通过规定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的具体追诉范围来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但社会在不断进步的同时进入刑法调整的破坏环境资源犯罪行为范围越来越小,必然导致如海洋环境污染等严重损坏环境的行为游离于刑法控制之外。

 

从有关国际公约和国外立法来看,大都将环境污染以及环境污染的危险状态纳入刑法调控的范围。虽然我《刑法修正案(八)》取消“造成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的表述,使污染环境罪的成立标准为“严重污染环境”,但这不意味着我国刑法环境污染罪中规定了危险犯。一方面,环境污染罪过形式是过失,过失犯罪一般只有在造成严重后果时才能构成,对有可能造成环境污染危险的行为不能以环境污染罪论处;另一方面,该罪成立的条件是污染环境行为达到“严重污染环境”程度,但实践中,污染环境既可以是突发性的环境污染,也可以是继发性或渐进性环境污染,对尚未造成严重环境污染的行为显然不能定罪处罚。可见我国刑法缺乏环境污染危险犯的规定,势必对包括海洋环境污染在内的海洋环境保护不利。

 

(二)刑事责任体系设计有待完善

我国对海洋环境污染的追究往往以民事责任和行政责任为主,忽视刑法保障机制的惩罚作用,在实践中,海洋环境污染行为往往都以行政处罚解决,但行政处罚远低于环境恢复的费用,手段在功能上显然无法与刑罚措施相提并论,而且造成环境污染结果多数由国家来买单。

 

从我国环境污染的刑事责任体系来看,一方面,当前刑罚体系缺乏非刑罚处理方法。刑法虽然规定了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五种主刑和罚金、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三种附加刑,另外还规定了训诫、责令具结悔过、赔礼道歉、赔偿损失、行政处罚等非刑罚处罚措施。但在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中,刑法规定的刑罚种类只有自由刑和罚金。与国外发达国家的刑事立法相比,国外对环境污染犯罪刑事责任大都在刑罚处理外也进一步明确如民事补偿和环境恢复义务等非刑罚处理方法,可见我国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法定刑的种类略显单薄。另一方面,在刑事责任的刑罚实现问题上,由于环境污染犯罪大多发生在工业生产和经营领域,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是这类犯罪的重要动机,所以加大罚金刑的处罚力度具有重要的预防和惩治作用。但是,我国刑法没有予以充分的重视,仅仅规定“单处或并处罚金”等,与此同时并没有对罚金的数额做出相对明确的规定,从而导致实践中实际判处罚金刑的数额往往较低。

 

(三)刑罚处罚力度过轻

在追究渤海湾溢油事故责任方经济赔偿的时候,人们赫然发现根据《海洋环境保护法》第73条,责任方最高罚金只有20万元,既难以起到震慑企业不犯类似错误的作用,也远难抵消给当地渔业、旅游业、海岸景观、生态环境等带来的损失。可见,我国刑法对破坏环境资源犯罪的处罚程度却明显过轻,这一结论我们可以从与不同罪名法定刑的比较中得出。例如,2006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环境污染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的规定,“致使一人以上死亡、三人以上重伤、十人以上轻伤,或者一人以上重伤并且五人以上轻伤的”是构成环境污染罪最低要求的情形之一,其最高法定刑是三年,最低法定刑是拘役。而根据《刑法》第233条的规定,“过失致人死亡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通过对比可以看出,污染环境罪和过失致人死亡罪若都造成一人死亡的结果,前者的适用的法定刑幅度是拘役以上、三年以下有期徒刑,而后者的法定刑幅度是六个月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很显然,在危害程度一样甚至污染环境的危害程度更大的情况下,当下刑法对其所施予的刑事处罚明显轻于对过失致人死亡的处罚,而且环境污染罪危害结果不仅深远而且难以估量,不仅造成财产损失和人身的损害,而且包括海洋环境在内的环境资源破坏具有难以修复性,甚至不可逆性。因此过轻的刑罚只能使违法者更加有恃无恐,使刑罚的威慑力也将大打折扣。

三、海洋环境的刑法保障机制的完善建议

(一)拓展刑法处罚范围

根据刑法中关于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规定的行为过窄,迫使我们必须扩大刑法对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的调控范围。一方面,应该将海洋环境因素都纳入刑法保护的范围,考虑到其独立特殊性和重大影响性,应增设独立的“污染海洋罪”,通过刑法规范的指引和规范功能,使社会公众普遍地确立

海洋环境保护意识。另一方面,应增设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的危险犯。考虑到包括海洋污染在内的危害环境行为可能造成严重的危害结果,因此刑法将足以造成环境的污染和破坏的行为规定为犯罪,降低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的成立标准,将危险行为犯罪化,有利于通过刑罚适用从源头上预防环境污染和破坏行为。英美法系国家将某些环境犯罪的规定严格责任,要求那些从事环境相关活动的人负有对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的危害结果严加防范的特定义务,只要行为人实施了引起危害环境结果的行为,就无须考察其主观上有无犯罪的故意或过失。因此,建议今后修改刑法时,对海洋石油污染等行为增设环境污染罪的危险犯,当污染行为造成了实际危害后果,则加重处罚。

 

(二)完善罪刑罚体系

刑法对污染海洋环境的犯罪的刑罚设计要受现有刑罚体系的制约,即在我国现有的刑罚种类条件下,事实上已经没有增设刑罚处罚方法的余地。借鉴英美法系国家的做法,对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适用资格刑,由于环境资源污染犯罪的刑罚种类有限,建议将来通过修改刑法扩大刑罚种类的范围。

 

另外,由于石油溢油等所导致海洋污染犯罪多为多为贪利性犯罪,因此还要对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罚金刑的规定加以完善。如通过判处罚金刑剥夺犯罪所得的经济利益,从而有效预防和惩治这类犯罪行为。虽然刑法已经对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的罚金刑做出了规定,但立法及相关司法解释均未明确具体的罚金数额和确定标准。根据《刑法》第52条规定,“判处罚金,应该根据犯罪情节决定罚金数额。”对此,我们建议在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的司法解释中加以明确,在考虑犯罪情节时除了应把握污染环境的行为人的过错程度、犯罪事实、性质及对环境造成实际危害后果等因素外,还应当评估被污染环境的修复成本,判令犯罪分子为恢复被破坏的环境支付必要的费用;与此同时,根据《关于适用财产刑若干问题的规定》的司法解释,还应把犯罪分子缴纳罚金的能力考虑进来。只有综上因素纳入到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刑罚体系中,才能有效防止因罚金数额过低而不能发挥罚金刑所应有的作用或者因数额过高而致使判决难以维继的情况发生,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罚金刑的功能,也符合罪行平衡的刑法原则。

 

(三)加大刑罚处罚力度

如前文所述,当前我国刑法对环境污染刑罚的处罚力度显然不够。对比我国刑法的相关罪名的规定,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的刑罚力度普遍轻于各类财产犯罪的刑罚力度,普通的侵权财产犯罪的最高法定刑可以达到无期徒刑甚至死刑,而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的处罚大都采3年以下有期徒刑,最严重的也只是10年以上有期徒刑。由此可见环境污染犯罪法定刑设置明显轻于财产型犯罪。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加重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尤其是海洋环境污染犯罪的法定刑,使犯罪人所受的处罚与其对海洋环境的损害程度相当,从而才能有效地惩治和预防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

 

参考文献:

[1]张明楷.刑法学.北京:法律出版社.2011.

[2]韩德培主编.环境保护法教程.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

[3]李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置法律问题研究.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2.

[4]徐祥民,吕霞.环境责任“原罪”说——关于环境无过错归责原则合理性的再思考.法学论坛.2004(6).

[5]李艳岩.突发环境事件立法研究.黑龙江社会科学.2004(3).

[6]阳东辰.公共性控制:政府环境责任的省察与实现路径.现代法学.2011(2).

[7]徐祥民.环境污染责任解析:兼论《侵权责任法》与环境责任法的关系.法学论坛.2010(2).

海洋经济的发展篇9

关键词:海洋经济 海洋高等教育 创新 互动发展

海洋是广东省社会经济发展的优势资源。近几年来,广东省海洋经济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2007年广东省海洋产业总产值5160亿元,增长9%,连续12年领跑国内;海洋运输、海洋油气、滨海旅游等产业增长态势强劲:海洋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全省形成了以海洋交通运输,海洋渔业、滨海旅游和海洋油气为主体,海洋船舶制造、海洋电力、海洋生物制药等产业全面发展的新格局,海洋开发在深度和广度上得到进一步拓展。海洋经济已成为广东省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广东省是全国海洋与水产科研院校最密集的地区之一,海洋科技人才队伍居全国第二位。拥有广东海洋大学和广东省水产学校两所培养海洋与水产科技人才的专门院校以及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中国水产科学院南海水产研究所。中国水产科学院珠江水产研究所等多所中央驻粤从事海洋与水产科研工作的机构,还有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暨南大学,华南师范大学,汕头大学等设有海洋与水产相关学科的高校。

尽管海洋科研教学单位密集,但广东省所拥有的科技智力优势尚未能转化为经济优势,科技和人才问题仍是制约广东省海洋经济发展的“瓶颈”。因此,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海洋经济强省,必须充分拓展高等教育的服务功能,围绕海洋经济发展实现高等教育创新,构建高等教育与海洋经济双向发展的互动机制,把科技人才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把潜在的生产力转变为现实的生产力,真正使高等学校这个知识宝库成为推动海洋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发动机”。

1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为海洋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1.1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完善海洋高等教育体系

教育不仅要在规模和数量上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而且要与所在区域的产业结构状况相适应。广东省的海洋高等教育应围绕全省提升海洋产业层次、优化海洋产业结构的战略要求,对教育结构进行整体优化。

在类型结构方面,要充分发挥省内高校和海洋科研院所的人才和设备优势,培养海洋开发高级人才,逐步形成海洋综合型高校、各专业高校、普通高校海洋类学科专业、在职培训协调发展的海洋高等教育体系,为广东省海洋经济发展储备人才资源。

在层次结构方面,从广东省海洋事业发展的实情出发,海洋高等教育应以本科为主,按需要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培养海洋开发中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领域第一线急需的应用型人才;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培养海洋开发高级专业人才和提供开发海洋的尖端技术。

在科类结构方面,首先要面向广东省海洋支柱产业。传统产业、基础产业改造升级的需要,建设一批与广东省海洋产业结构相对应的应用性技术类学科专业,如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海洋油气工程等专业,以现代科学技术提升传统的学科专业,如海洋渔业科学技术、轮机管理等学科专业,把它们建设成为支撑广东省科技进步和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其次,要瞄准世界海洋高科技前沿领域,建设一批重点学科、一流学科和有区域特色的优势学科,在水产养殖、食品科学与加工、海洋生物工程、电子信息技术等应用领域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等方面抢占制高点,为广东省海洋经济跨越式发展提供智力储备及奠定技术基础i第三,要注重学科的交叉与融合。与海洋人才结构所呈现的广泛性与多样性特征相适应,海洋类学科专业的结构应涵盖农、工,理、贸,文等多学科专业,使它们成为迅速提升广东省产业层次的支点和高校学科专业的生长点。

1.2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突破口,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对广东省海洋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质量要求海洋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应该是全面适应21世纪海洋经济和科技发展需要的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的全面发展人才。为此,海洋高等教育必须以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为突破口,进行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是模块的课程结构和教学环节的创新,二是适时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的创新,三是从招生到就业指导全过程的全面质量管理的创新。为此,应把为地方海洋经济,科技、文化及各项事业的发展培养一大批具有高素质的创新性人才作为广东省海洋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努力实现三个转变,即从封闭的培养模式向开放的培养模式转变、从过分专业化的单一的培养模式向多样化的培养模式转变、从专业规格化的统一的培养要求向突出个性的因材施教的培养要求转变。这种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既符合海洋经济发展对人才多样化、多层次的要求,又能反过来为海洋高等教育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

2深挖高校创新潜能,为建设“海洋强省”提供科技支撑

2.1扩展服务功能

海洋高校及综合性高校的海洋类学科专业不仅应成为培养海洋开发人才的基地,而且还应成为生产,科研,技术服务的综合实体。一是开展技术服务。海洋高等教育凭借着专业师资队伍力量雄厚,设施设备齐全,除发挥育人功能外,还可以发挥海洋科技开发,技术辐射、生产经营、咨询服务等功能,为经济社会更好地服务。通过服务锻炼队伍,反馈信息,检验和壮大学术成果,进而提高学科专业的造血功能,提高人才培养和科研能力,二是开展教育与培训服务。主要包括为海洋科技人员和经营管理人员提供继续教育为广大海洋从业者开展现代海洋科学知识和技术培训:开展二、三产业岗位培训,为广东省渔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就业服务等方面。

2.2促进海洋科技园的发展

发达国家的大学广泛地参与知识产业的发展,围绕大学形成许多高新科技产业园区,如美国的硅谷和128号公路,日本的筑波科技城、英国的剑桥科技园等。大学的海洋科技园是产学研综合体,它不但是高校面向社会和市场的重要窗口,而且是培训高新技术人才的基地,是高等教育与区域海洋经济互动的纽带。海洋科技园的建设和发展,不仅要求海洋高等教育面向经济主战场,多出成果,而且要通过技术开发和孵化使其成为产品:为了实现高技术产业化,还需要资金和科学管理,然而这恰恰是高校自身的弱势,因此今后必须积极吸引社会的参与,特别要重视与有雄厚经济实力的知名企业联合发展海洋高新技术产业。

2.3积极探索高校与企业合作的新机制

改革传统的计划管理体制,引入市场机制,探索产学研一体化、体现机制创新的新模式。实行高校、企业,政府和中介机构联动,按“多方投入,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原则,动员金融、高校、企业,社会等多方面融资,引进外国风险资本。高校借助于自己的地域优势、学科优势,通过共建、联合办学、签订长期全面合作协议、项目合作、技术转让等多种形式参与

合作,能在海洋经济发展中提高自身的科技显示度。

2.4提高海洋科技成果的转化率

高校科技成果的积累与转化必须以社会及海洋产业对科学技术的需求为首要前提和牵引,有重点地加快海洋科技成果的商品化和产业化,进而发展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同时,通过成立专门从事高校科技成果的转化工作的成果推广机构,成立一系列为社会、产业服务的发展研究机构和工程中心,为社会、产业发展提供高层次、全面的服务,促进高校科研水平的发展和创新。

3加快政府管理创新,构建海洋高等教育与海洋经济发展的互动平台

3.1建立有利于海洋高等教育与海洋经济科技互动发展的新机制

重点支持广东省内海洋高校的建设,使其充分发挥在海洋人才培养和科技开发中的龙头作用和示范作用。支持的重点应从原来单纯的政策倾斜向推动海洋高等教育和科技体制改革与制度创新方向转化,建立海洋经济、科技与教育领域共同参与海洋事业人才培养与再教育的渠道和机制,使培养的人才能更加主动适应海洋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此外,要建立海洋经济,科技与教育界专家学者共同参与地方海洋事业发展重大决策咨询的组织与机制,增强海洋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后劲。

3.2从战略发展的高度整体推进海洋经济的发展

应从广东省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制度设计开始,构建成海洋经济、科技与教育集成体系,互动发展的格局。宏观上,以“科技兴海”和“海洋强省”的总体战略目标为基础,设计海洋经济,海洋科技与海洋高等教育等战略统筹集成的体系,明确战略分工及战略互动的结合点:在微观上,以海洋重点产业为导向,统筹兼顾与科技领域中的重大项目、教育领域中的重点学科的战略互动,带动海洋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推动海洋经济健康发展。

3.3加快海洋科技信息网的建设

当前,信息缺乏已成为技术创新的主要障碍之一。有专家估计,信息高速公路建成后,知识对经济的贡献率可能由20世纪初的5%~20%上升到90%。建立由政府牵头、迅速建立起面向市场、面向全国乃至全球的海洋科技信息网络,以促进高校和科研机构与企业的相互沟通,相互合作。

3.4积极筹集海洋开发资金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未来的海洋开发竞争,实质上是海洋高新技术的竞争。只有依靠科技进步开发海洋,才能推动海洋资源利用从低效益向高附加值转化,实现海洋经济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化。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具有成本高,风险大,效益高的特点,需要大量资金投入。要多渠道筹集资金,并以产权或资本为纽带,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机制,促进海洋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4弘扬创新海洋文化,引领海洋高等教育与海洋经济协调发展

4.1继承和弘扬优秀的海洋传统文化

我国传统的海洋文化是沿海地区人民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所创造、积淀而成的一种滨海地域文化,是人们认识,开发和利用海洋的实践中形成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统一体。其内涵极其深厚。高校历来是继承先进文化、传播先进文化,创造先进文化的重要基地,高校本身就是优秀传统文化与世界文明连接的桥梁。充分发挥高校的这种桥梁作用,是时展赋予高校的历史使命。因此,广东省高校尤其是沿海地区高校应充分发掘利用当地的优秀海洋文化资源来加强人文素质教育,自觉把海洋文化融入大学文化体系当中,寻找一条与优秀海洋文化相融合、塑造校园文化精神的途径,帮助师生正确认识本土的历史环境的优势和障碍,领会人类海洋文明的博大精深,培养师生热爱校园、建设家园,振兴家乡的感情,增强民族的自豪感和责任心。

4.2加强海洋文化研究

海洋文化中无形的方面,如价值观、人生观等,是其深层的内蕴,不能自发形成,需要通过深层次的研究来加以倡导。高校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方面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通过高校专门的研究,对海洋文化的深层内涵进行阐释,从而为海洋文化注入新的活力,而高校又能以海洋文化的研究开发为载体和渠道,加强与外界的联系与合作。

4.3开展以海洋文化为主题的校园文化活动

地方高校主要是为本省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输送人才的,在全面推进文化素质教育,让学生广泛吸收中外文化营养的同时,应开展多种形式的以海洋文化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宣传和教育活动,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在与海洋旅游文化,海洋商业文化、海洋企业文化的联合开发、友好合作中增添校园文化活力。

4.4发挥高校的文化幅射功能,引导海洋文化健康发展

海洋经济的发展篇10

【关键词】海洋经济;Swot分析法;慈溪市

迈入21世纪,海洋正成为人类第二生存空间,随着陆地经济的不断饱和,陆地资源开发利用难度越来越大,占地球总面积70.8%的海洋,正逐渐成为开发的新目标,海洋经济得到重视,并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世纪经济的发展。据专家预测,海洋经济在世界经济总产值中的比重将由21世纪初的6%上升到16%左右,海洋经济成为21世纪的主题。

一、海洋经济概述

目前,国内外理论界对海洋经济的认识和表述都不尽一致,还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海洋经济概念体系。国内有学者按照经济活动与海洋的关联程度,把海洋经济分为三类:(1)狭义海洋经济,指以开发利用海洋的各类产业及相关经济活动的总和。(2)广义海洋经济,指为海洋开发利用提供的经济活动,包括与狭义海洋经济产生上下接口的产业以及陆海通用设备等。(3)泛义海洋经济,主要是指与海洋经济难以分割的海岛上的陆域产业、海岸带的陆域产业及河海体系中的内河经济等。本文认为:海洋经济是以海洋资源为基础,海洋产业为载体,海港优势为依托的经济活动及其总的结果。

二、慈溪市海洋经济发展Swot分析

1.慈溪市海洋经济发展优势(strengths)分析

(1)区位优势——慈溪市地处宁波市北部,杭州湾南岸,位于长江三角洲经济圈内,上海-杭州-宁波经济“金三角”的中心,具有天然的区位优势。其次,处于河流的下游,含沙量高,滩涂区位优势明显。再有,属于新建的杭州湾跨海大桥的桥头堡位置,地处交通黄金段,交通优势成为新的亮点。

(2)陆上优势——329国道、杭甬高速公路、萧甬铁路贯穿本区域,在一小时交通圈内有宁波北仑港和栎杜机场、杭州萧山国际机场。便利的交通把慈溪与内陆紧密联系在一起,慈溪工业发达,宁波成为资源补给地。机械电器、塑料电子、轻纺化纤等具有核心竞争力优势的企业,为慈溪市提供巨大的经济资源。

海上优势——滩涂面积广大,并且开发密度较低,滩涂围垦造地、“耕海牧渔”的潜力大,发展空间广阔。地处下游位置,河水带来大量河沙中的矿产资源与淡水资源,且河水的注入淡化该区域海水盐度,为慈溪的用水提供潜在优势。杭州湾跨海大桥的建成,带来大桥经济,为慈溪缩短与上海的距离,开阔海上作业的空间,更好利用上海的繁荣优势。

2.慈溪市海洋经济发展劣势(weaknesses)分析

(1)港口劣势分析——虽然慈溪地理位置临海,处于杭州湾岸,但是由于河水的注入,带来大量河沙,处于河流下游的慈溪,受河沙的影响,水位并不深,要发展海洋运输业,开辟港口,将是一大挑战,挖沙的劳动量,资金的投入,可能造成的海底层结构变化而导致的生态破坏,都是慈溪人要面临的难题。

(2)模式劣势——慈溪市虽然经济实力较强,但是却也是地域、资源小市,能源的缺乏,滩涂资源的形成需要时间积累,可供建设用地有限,水资源、森林资源与环境容纳力更不充裕。资源和生态环境承载力的有限性,迫使慈溪市发展模式的转型,这就对慈溪市发展海洋经济的步伐造成阻碍。

3.慈溪市海洋经济发展机遇(opportunities)分析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慈溪市海洋功能区划》和《慈溪市海洋经济发展规划》日前通过国家海洋局二所、宁波大学等单位专家的评审,在分析慈溪市海洋资源现状和海洋经济发展的基础上,结合慈溪市自身的海洋资源,研制了海洋经济的发展条件和制约因素,提出海洋经济发展的总体思路,为慈溪市发展海洋经济提供了政策上的支持。

4.慈溪市海洋经济发展所面临的威胁(threats)分析

环境威胁——慈溪市工业发展,造成环境污染是必有的,加上河流所带来的印染、电镀、熔炼等的上游行业的污染,由滩涂发展而来的慈溪地质对雨水贮存的能力差而导致的地面干涸,都没有得到有效遏制和改善,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海岸带的生态环境。慈溪市发展海洋经济,必将面对这些污染的治理、防御难题,也影响其海洋经济的发展步伐。

大桥经济威胁——杭州湾大桥的建成,带来巨大优势机遇,但必须得面对突变期的过度、负面因素凸现的威胁,即由于企业、资本、人才等资源要素是流动的,大桥经济从本质上讲也是流量经济,更是开放型经济,大上海的繁荣是机遇,更带来更大的挑战和竞争压力。

工业的不断发展,使占用农地的现象日趋严重,造成耕地的不断减少。除地表生态发展得不到维护外,资源消耗强度的增加及难以为继,使慈溪本来就稀少的资源更难利用。

通过以上Swot分析得出,慈溪市发展海洋经济就得走一条科技的生态之路。

三、慈溪市海洋经济发展的对策研究

物有两极,慈溪发展海洋经济有优势,也存在劣势,如何发挥优势,尽量避开劣势或者减小劣势影响,让慈溪海洋经济发展能取得成功收益,笔者有以下三点看法:

1.科技兴海

慈溪人要用科技的眼光看待海洋,发展海洋经济。首先,利用经济实力优势,加大对海洋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优化专业配置,加强在海洋高技术研究前沿和海洋科学研究热点领域的国际合作交流。其次,对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实行资金倾斜,支持对海洋高新技术的开发应用。再有加强对本地区海洋的勘测研究,探寻出一条适合慈溪市海洋经济发展的道路来。

2.可持续发展道路

《21世纪议程》提出海洋可持续发展的理论,21世纪的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离不开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随着目前沿海陆域开发利用过程中环境污染的日益严重,海洋资源破坏严重,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利用资源的同时保护好资源,实现资源的长期循环利用,是国家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加强海洋资源管理,特别在渔业上,要制定许可捕鱼政策,发放捕捞许可证,防止围渊捕鱼,每年设定日子对鱼苗放养和成鱼的禁捕,形成捕养循环结构。如宁波象山的开渔节,就是一条保护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道路;而被称为“海洋清道夫”的梭鱼,不仅能铲食网箱底养殖鱼类吃剩的饵料及它们的排泄物,还可有效修复生长区域的海洋生态环境,慈溪海域滩涂面积广,适合梭鱼的生长,大量养殖梭鱼,不仅丰富了鱼类资源,更能对环境生态起到保护及修复作用,一举两得。同时,科技兴海,环境保护,生态修复也是可持续发展道路的体现。

3.创新实现“海陆互动”

海洋经济是陆地经济的延伸,海陆经济在空间上相互衔接,在产业上相互渗透,以海洋资源带动陆地相关经济的发展,弥补了陆地经济的不足,以陆地经济在资金、设备、劳动力等上面的优势,促进海洋经济的发展。二者相互依存,互动发展,进而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港口作为海陆联系的纽带,是海陆经济互动发展的重要“节点”。对慈溪来说,运作好“海陆互动”,充分发挥陆地优势带动海上经济的发展,是一个长远的使慈溪成为小康城市的战略之策。

慈溪市要走出一条自己的特色路子,就要不断的利用发挥优势力量,科技兴海的同时,不要忘了环境污染的治理和生态保护;政府应该牢固树立海洋权利意识,坚持依法管海、用海,做好海洋管理、开发和保护工作,加大对海洋环境的保护力度和严格执行《慈溪市海洋功能区划》,及时做好海涂围垦用海等项目的申报以及水利设施建设用海项目的日常管理工作。慈溪人要发展海洋经济并取得成功,要放眼长远目标,积极培养高科技海洋人才的同时,不懈的对海洋高科技进行研究,对本地区的海洋资源、环境、生态做全面的探索,拒绝照搬成功模式,吸取经验,争取在加强对海洋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资源利用管制,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增强海洋意识,扩大传播,使慈溪人成为有素质的海洋开发者。

发展地区海洋经济,带动海洋相关产业的进步,促进海洋产值的增加,不仅有利于该地区的生产总值的增加,(下转第155页)(上接第153页)促进该地区的经济发展,还对整个国民经济都起到促进作用。对慈溪来说,在21世纪海洋世纪的浪潮推动下,把目光定向海洋经济,跟进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抓住机遇,利用优势,在中国海洋经济发展中走出一条具有自主特色的路子来,具有深远的实际意义。

参考文献

[1]叶向东.现代海洋经济理论[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06:61-63.

[2]徐质斌,牛福增主编.海洋经济学教程[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30-31.

[3]朱启贵.可持续发展评估[ml.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69-73.

[4]朱凤岚.经济与区域合作[J].当代亚太,2006,135(3):21-26.

[5]陈军,罗立峰.沧海桑田——浙江省慈溪市[J].新湘评论学习报,2007,24(2):1-20.

[6]沈庆琼,王成超.基于港口物流的产业对接[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08,45(2):53.

[7]黄明生.中国海洋经济问题研究[J].国家海洋局海洋科技情,2007,37(2):56-58.

[8]吴姗姗.大连区域海陆经济互动机理研究[D].中国海洋经济学研究论文,20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