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集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十篇集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十篇

集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2:42:20

集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篇1

〔关键词〕 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农民发展,内在统一性,促进作用,具体路径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175(2012)04-0073-04

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价值。人的发展是社会进步的衡量指标和最终价值取向。当代中国农村人口众多,发展相对滞后,他们是最大的弱势群体。农民的发展状况标识着中国人的整体发展程度与水平。现阶段解决“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因其重要地位和作用又成为农民发展的重要载体。因此,完善和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夯实农民发展的基础,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与农民发展的内在统一性

农民发展,主要表现为农民主体意识的不断增强、社会关系的扩展丰富、能力素质的不断提高、个体需要的更好满足、工作职业的自主转换等,意即农民的生存发展、本质发展和个性发展。其中,生存发展是前提与基础,本质发展是决定因素,个性发展是重要标志。生存、本质、个性内在地统一于农民发展的过程之中,而发展重点从生存到个性的推移,体现着上升和进步的发展趋势。〔1〕任何事物的发展总是诸多因素的合力促成的。在实践中我们发现,一般来说,农民发展较好的地区,农村集体经济也发展得较好。

农村集体经济即“农村集体所有制经济”,是指农村生产资料由集体占有、支配和使用,生产经营的成果归集体所有并由集体决定分配的一种公有制经济。“成员共有、民主管理、利益共享”是其基本特征。随着经济发展和改革的深化,我国农村集体经济经历了“农业合作化”、“化”、“家庭联产承包”的历史性变革,实现了由传统农村集体经济到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转变。现阶段我国实行的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和市场经济在农村的具体体现,它有两个层面的含义。第一,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是相对于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传统农村集体经济而言的,泛指脱胎于“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传统农村集体经济体制下的一种新的生产关系,它既克服了资本与劳动的分离,保障了对社会主义基本价值的追求,继承了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又扬弃了旧体制下农村集体经济只重计划而忽视市场的弊端和缺陷,把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主导机制,充分参与市场竞争,保证了发展效率。第二,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特指改革开放以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基于农民的生产需求有组织地或自发联合而形成的合作经济组织,如农村股份合作制经济、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等,它打破了“集体所有、统一经营”的单一模式,“产权清晰、市场运作、分配灵活、互惠互利”成为其基本特征。这一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以创新的组织原则、劳动关系、经营方式、分配制度等进一步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焕发出蓬勃生机与活力。

我国农民是作为农村集体的成员而存在的,集体的发展可以促进农民的发展。农村集体经济作为集合农民个体的经济组织,符合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提高了劳动的组织程度和协作程度,可以突破农民个体活动的局限;与此同时,经济的集体所有形式还可以有效防止不平等、不公平等问题的出现。目前,在发展态势较好的农村,大都是以适宜本地条件的多种实现形式为载体,有效发挥农村集体经济的职能,实现了农村集体经济对农民发展的良性促进,走出了一条改变农村发展落后、农民生活贫困、农业效益低下的新路子。由此看来,农村集体经济与农民发展之间具有内在的统一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本身就蕴含着促进农民发展的重要内容,有利于形成农民发展的激励机制和促进因素,并创造了农民发展的有利条件和良好氛围。

二、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对农民发展的促进作用

农村集体经济是联结农民个体的社会经济组织,它组织着农民的生产和生活,协调着农民个体间的活动,是教育农民、改造农民、发展农民的基本途径,也是农民实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提升的有效载体。它对农民发展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集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篇2

【关键词】农村改革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对策

一、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现状

1.村集体收入差距较大,占经济总量比重小。总体上看,村集体经济实力相差悬殊,多数村庄的集体经济收入微薄,收入低于5万元的村庄占到近一半,低于10万元的占到近60%,高于50万元的占22.6%,高于100万的占16%。大多数农村集体经济为空壳子,拥有农村集体经济的村很少,即使是在拥有农村集体经济的村子,其集体经济也是规模不大、效益不佳,在整个经济总量中所占比重很小。

2.农村集体经济发挥的作用越来越有限。农村集体经济与农村基层组织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一定程度上农村基层组织就是农村集体经济的管理组织。目前,由于农村集体经济的“空缺”,农村基层组织很难拥有“富裕”的资金来为村民办些诸如修建村道、整治河道、修建文化书屋、修建体育设施等实事,也无力发展诸如免费教育、医疗、保险和各种救济等多项公益和福利事业,也无力从根本上消除由贫富差距拉大而潜伏着的不稳定因素,不能确保农村的社会稳定和共同富裕的实现。

3.农村集体经济发展面临困境。目前,农村集体发展滞后面临困境主要表现为:一是农村集体经济生产发展的基本生产要素严重匮乏,农村集体经济做不强、做不大;二是基层各级政府重视不够,在政策和金融等方面缺乏有效的扶持,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缺乏持续性;三是农村集体经济竞争力不强,人才匮乏,管理、设备、技术严重落后。

二、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现实可能性分析

1.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组织基础依然存在。在土地集体所有制基础上,一些农村在行政村(原生产大队)或自然村(原生产队)的社区范围内,成立了村级集体经济组织。中国目前存在200多万个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也有一些农村没有成立集体经济组织,村民委员会与村党支部实际上履行着部分集体经济组织的职能。农业集体化的制度成果,绝不是农村改革和发展的羁绊,而是今后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壮大集体经济实力的组织基础。农村的改革和发展,不是要改革掉这些集体经济组织,而是通过改革使其不断发展壮大。只有这样,农村改革和发展才能向着邓小平所讲的高水平的集体化方向不断前进。

2.工业化发展为发展农村集体经济提供了物质基础。工业化的不断发展,不仅为我国农业现代化提供了必不可少的物质准备,而且为我国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第一,工业化带动了城镇化进程,转移了大量农村人口到城镇就业,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减少为农业的适度规模经营创造了条件;而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既可以是通过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促成的土地承包大户来实现,也可以通过土地承包经营向集体经济组织集中来实现。第二,工业化促进了农业机械化,机械化水平的提高为实现农业集约化、集体化创造了基本物质条件。第三,工业化为农业改革和发展提供了必要的资金。

3.农村改革和发展培养和造就了一批现代农民。农村改革30多年来,虽然在城镇化的进程中,农村人才大量流向大中城市,但农村改革和发展的实践,造就了一批立足农村、发展农村的现代农民:一方面,随着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广大农民逐步改变了原有的自给自足为主的小农经济意识,在市场经济中锻炼和提升了商品经济意识和市场竞争能力;另一方面,随着农村教育和农民培训的发展,广大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也有了很大提高。

三、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对策

1.盘活土地,突破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局面。土地是农民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载体。发展农村经济首先必须盘活土地资源。要在不改变家庭承包经营的前提下,实现土地资源,尤其是后备资源的有序流转,最大限度地发挥资源开发效益。盘活土地资源:一是要稳定土地承包关系。二是要建立合理的流转机制。

2.实施规模经营,取得规模经济。市场农业发展的客观要求就是要实行产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只有形成了规模生产,实现了产品的批量上市,才能降低农产品交易的市场风险和交易成本,确保生产效益。现阶段的家庭承包经营,对实施规模化经营虽有一定制约,但规模经营并非无路可走,无章可循。只要通过一定途径和方式组织千家万户统一发展某一项产业就可以形成区域性的规模发展。要实现农户家庭经营基础上的骨干产业规模经营,逐步走上主导产业的小型大规模发展之路,主要有三条途径:一是通过龙头企业发展带动产业规模经营;二是通过示范样板的辐射带动形成规模化生产;三是通过能人带动形成规模化扩张。

3.因地制宜发展“一村一品”经济。所谓“一村一品”,就是一个村子的居民,充分利用本地资源优势,因地制宜的发展农村经济活动,同时还反映着这个地方的经济风貌。发展“一村一品”经济,不但能促进农业产业化,而且最能体现当地优势特色产品,提高其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发展专业化生产,当地政府部门要给与大力支持,特别是技术支持要跟上,投入一定的精力和财力帮助农民开拓市场,树立自己的品牌。

集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篇3

关键词:高职教育;集团化办学

作者简介:王永红(1963-),女,甘肃张掖人,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学。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2)20-0009-02

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走过了十几年的发展历程。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深化,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对高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强烈,当前我国的高职教育还不能完全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对高质量教育服务的要求。高职教育要适应国家需求、产业需求和人才市场需求变化,必须加快转变自身发展方式。集团化办学是当前高职教育提高办学质量、服务经济社会的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

一、高职教育集团化办学的概念

集团的概念来自于经济学,集团是指一种发挥群体优势、创造更大生产力、实现规模经济而形成的经济联合体,集团的成员单位在二个以上。我们通常所说的企业集团是指以资本为主要联结纽带的母子公司为主体,以集团章程为共同行为规范的母公司、子公司、参股公司及其他成员企业或机构共同组成的具有一定规模的企业法人联合体,企业集团由母公司、子公司、参股公司以及其他成员单位组建而成。事业单位法人、社会团体法人也可以成为企业集团成员。

高等职业教育集团是指是指由若干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高等职业学校及相关企事业单位以契约或资产为联结纽带而组成的高等职业教育办学联合体(以下简称高职教育集团)。高职教育集团的组织形式与企业类似,但其性质与企业集团又有所不同,企业集团的成立以营利性为目的,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而高职教育集团的成立是非营利性,其主要目的是更好地利用高职教育资源,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企业集团的运行主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而高等职业教育集团的运行在依照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律的前提下,适度引入经济发展规律。[1]我国目前的高等职业教育集团一般是以专业、行业为纽带,以骨干示范职业院校为核心,以相关职业院校为成员,联合行业、企业、事业单位以及其它相关组织组建而成。

二、高职教育走集团化办学道路的必要性

(一)国家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必然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但由于人口多,底子薄,地区差异较大,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还未取得根本性突破,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够合理。我国要实现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就要将经济发展切实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劳动力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上来。高等职业教育具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双重属性,应自觉承担起服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时代责任,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发展道路的办学方针,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以增强特色为重点,以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为主线,创新体制机制,培养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为此,早在2005年,国务院在《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就提出“推动公办职业学校与企业合作办学,形成前校后厂(场)、校企合一的办学实体。推动公办职业学校资源整合和重组,走规模化、集团化、连锁化办学的路子。”随后的几年时间,国务院和有关部委出台了一系列相应政策。2009年,教育部制定下发了《关于加快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若干意见》,2011年出台的《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进一步强调要创新办学体制,鼓励地方政府和行业(企业)共建高等职业学校,探索行业(企业)与高等职业学校、中等职业学校组建职业教育集团,以推动机制体制创新,全面提高职业教育办学质量、提升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能力。

(二)企业科技创新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

企业参与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程度的高低主要决定于成本—收益关系。在粗放式生产经营阶段,企业对人才、技术的需求并不是很迫切,参与集团化办学的积极性也不高。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和不断完善,企业制度和经营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面临巨大的压力,“在后金融危机时代,企业发展真正的问题是新时代下经营思维、工作精神、管理方法的彻底转变,与之相匹配的管理模式和知识结构的重新建构以及复合型人才的培养。”[2]企业与相关高职院校成立教育集团后,一方面学校领先的科技资源和实用技术可以第一时间向企业转移,推动企业技术创新,科技成果能够更快地在企业中转化,提高企业产值;另一方面学校可以根据企业需要,为企业培养具备一定的理论基础和较强的动手能力、较强的团队合作和创新精神的优秀储备人才。在教育集团内学校依靠自己丰富的教育资源,可以为企业提供灵活多样的进修和培训,提高员工素质,大大节约企业的人力资源成本。此外,企业参与集团化办学,因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受到社会的认可和赞赏,能够在无形中提高社会声誉和品牌影响力,获得良好的社会收益。因此,企业积极参与组建高等职业教育集团,能够获得相应的人才利益、经济利益、社会利益,是推动企业科技创新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

集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篇4

[关键词]金融集聚;区域经济发展;固定效应模型

一、引言

在金融改革的不断推进深化中,金融产业发展越来越繁荣,金融集聚成为金融产业基本形式的基础之上,脱离了实体经济的发展是不坚固的。在金融改革的同时应该兼顾实体经济发展特征,是金融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形态,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良好的经济发展势头,为金融业发展提供了空间,为金融集聚提供了良好的支撑。金融集聚主要体现银行业集聚、保险业集聚和证券行业集聚。截至2021年三月底,我国金融行业总资产达364.62万亿元,与上年同期相比增长9.5%,其中银行、证券和保险三大行业同比增速都实现了新的突破,其中保险业增长势头强劲,银行业仍然是我国金融行业最大的贡献者。目前我国拥有较为完善的金融市场和服务体系,然而,金融行业的发展应该建立在实体经济发展的基础之上,不能脱实向虚。自十九世纪起,由伦敦金融中心的诞生到现在,可以看出金融集聚现象大多出现一些国家的首都,如北京、东京、纽约等城市。目前我国金融行业发展迅速,金融集聚现象也层出不穷,如北京的金融街集聚地、上海浦东的金融机构集聚等。同时在我国沿海地区也呈现出金融集聚的状态,例如我国的深圳。本文就金融集聚这一现象为出发点,来研究金融集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而金融市场结构也由一开始的集聚到分散,再到目前金融市场呈现出的集聚状态。因此,在金融行业取得飞速发展的同时,金融集聚能否对实体经济起到促进作用值得深入探究。

二、金融聚集与区域经济发展

对于金融集聚对地区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大多数学者都做了相关研究表明金融集聚对经济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郭华(2021)认为金融产业集聚对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呈现出以上海为中心发散向全国的空间格局,且金融产业集聚对经济增长质量各维度变动的贡献度存在长短期差异[1]。李红(2014)等从全国维度出发,实证分析了金融集聚规模能促进城市经济增长,也是影响城市经济发展差异的重要原因[2]。有关金融集聚的研究最早出现于上世纪70年代,Cozen提出了金融地理学的概念,研究发现金融发展的特征具有明显的空间结构特点[3]。再有早期实体经济的发展形成了大量的财富积累,吸引了大量的公司和工厂自发形成集聚,形成了早期的区位优势,而这种区位优势的形成则会进一步加剧金融集聚地形成。金融集聚显示出明显的区域差别,而且金融是有层次的,且与城市层级体系是正向匹配的[4]。综上,大多文献都集中在金融集聚的成因和金融空间结构的影响作用上。对金融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甚少。本文就金融集聚是否对区域经济增长产生促进作用进行验证,并通过建立模型进行实证分析。

三、模型设定和数据

(一)模型设定:金融集聚和区域经济增长根据上述理论分析,本文设定了如下的固定效应模型检验金融集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本文使用基于时间—省份的“双向固定效应模型”进行研究:其中,i表示省份,t表示时间,lngdp为各个省市人均GDp取对数所代表的区域经济增长水平。α1是本研究的主要研究对象,ɑ1的符号和显著性衡量了金融集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净效应。lntech、exp、lnout、lngov、lntra、lnfdi、lnlab为一系列控制变量。(二)变量和数据1.被解释变量。区域经济增长(lngdp),本文选择区域人均GDp作为衡量区域经济发展指标。2.核心解释变量。金融集聚(lnfin),本文选择区域金融行业增加值对数值衡量区域金融发展水平指标。3.控制变量。为了控制其他因素对经济增长产生影响,本文引入了一系列控制变量保证结果的稳健性。具体为:技术创新(lntech),消费水平(exp)出口规模(lnout),政策影响(lngov),交通水平(lntra),对外开放程度(lnfdi),人力资源水平(lnlab)。本文所有各省份指标均来自国家统计局官网,具体时间跨度为2012-2019年。在剔除了港澳台地区后,本文共有279个观测值。表1为各个变量的选取和定义,为了回归的稳健性,对被解释变量、解释变量以及控制变量(除消费水平外)进行取对数的处理。

四、实证结果分析

(一)金融集聚和区域经济发展观察表3结果可以发现,在先后加入控制变量过程中,显著性无明显变化,因此实证结果检验了金融集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显著。表明金融集聚优化了资本配置,为地区经济发展注入活力和动力,有效地促进了地区经济发展。(二)稳健性检验为了提高结果的稳健性,本文主要进行一系列稳健性检,具体为改变面板区间长度,改变样本选择的地区,结果均通过了1%的稳健性检验,故本文的主回归结果可靠。(三)异质性分析我国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程度有着很大的差异,地区之间的资源禀赋条件和金融集聚程度存在着明显的区域异质性。因此,为了研究不同地区间经济发展程度和资源禀赋条件的差异的影响,对地区进行划分,研究不同地区的金融集聚对经济发展影响的程度,能够更加立体的了解金融集聚对区域经济发展影响的不同,从而检验金融集聚对经济发展的异质性,具体结果如表4。根据表4异质性分析的结果显示,金融集聚推动了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区域经济发展,对于东部地区经济影响不显著的原因可能是东部地区经济发达,各金融产业发展程度较高,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完备,金融市场完整,因此金融产业集聚对经济增长的边际效用较小。中西部地区经济不发达,地区金融产业发展程度低,而金融集聚能够极大地弥补不发达地区金融产业缺陷,因此金融集聚能够显著促进地区经济增长。在东部和中西部呈现出的金融集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呈现出显著的差异性。因此,尽管我国整体金融集聚促进了区域经济发展,但在不同的地区呈现出差异性,东部地区金融集聚对区域经济发展影响并不显著,而经济不发达地区金融集聚显著促进了经济发展,说明经济不发达地区更能够获得金融集聚带来的红利,这一结论也表明了金融集聚能够缓解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状。

五、结论

集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篇5

关键词:因素替换分析现代商贸业经济质量

我国经济的发展正不断从资源约束型向需求约束型转变,并逐步从“以市场为中心”的理念向“以生产为中心”的理念发展。经济的转型升级和体制改革,促使现代商贸业在产业链中的地位不断加强,现代商贸业在产业发展中的先导作用不断增强(陈玲,2010)。而现代商贸业的经济质量究竟如何、如何衡量现代商贸业中的经济质量等问题便成为学者和社会各界人士关注的焦点。现代商贸业经济质量明显提高的标志是什么?如何建立评价体系对现代商贸业的经济质量进行评价?这些都是值得商榷的问题。

纵观国内研究发现,对我国现代商贸业经济质量评价的研究较少,且大都以定性研究为主,通过定量方法研究的文献极为罕见(马强文、任保平,2011)。为弥补这一缺口,本文试图站在我国现代商贸业的角度,采用一定的定量手段,实证研究我国现代商贸业的经济运行质量评价问题,并深入分析我国现代商贸业的区域特性,为理论界进一步研究和国家、各级政府宏观决策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商贸业经济质量的理论分析

从商贸业的生产发展来看,商贸经济的发展实质上是一个由外延扩张再生产逐步转变为内涵扩张再生产的过程(徐乔梅等,2013)。该过程主要表现为以下四种形式:外延扩张再生产形式:特点是商贸企业劳动力投入与资金要素投入呈同步增长,即它是一种基于人均占有资产与人均商业技术设备等不变的单纯的企业运营能力和规模的扩张。资本密集型的扩大再生产形式:特点是商贸资金总额的增长高于拉动力投入的增长,即人均资金额提高,劳动密集型不断向资本密集型转变。向技术密集型转变的扩大再生产形式:特点是体现技术水平的各类技术、设施等投入的增长高于资金总额增长,即技术型投资占比出现提升,资本密集型不断向技术密集型转变。内涵式扩大再生产形式:特点是商贸产业的投入产出效率得到提升,即资金、技术等投入实现了“1+1>2”。

实际上,以上四种形式不是独立表现的,而表现为多种形式并存的格局。但可以根据不同形式贡献的程度来判断这种形式在商贸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从而确定当前商贸业主要出于何种发展阶段。当商贸经济发展特征表现为内涵式扩张为主导时,我们便认为商贸经济运行的质量是良好的。由于内涵式扩张是一个不断挖掘生产潜力的动态过程,而其潜力不可能在短期内被无限挖掘,因此达到一定程度后,这种扩张过程将转化为其他形式以积聚潜力。而当商贸经济出现第一种或第二种特征时,我们需考察技术扩大再生产与内涵式扩大再生产的回升态势,以便做出更加客观地评价。

现代商贸业经济质量的评价模型

本文综合前人在该领域的研究经验,采用因素替换分析方法构建商贸业经济质量的评价模型。由于商贸经济可能存在四种形式,因此有必要通过因素替换分析对四种形式划分结论。以索洛经济增长模型为基底,可构建差分形式的商贸经济增长贡献模型,具体如下(Robertm.Solow,1957):

Y=Yer+Yci+Ysi+Ycr(1)

Y=L×(a/L)×(F/a)+Y/F(2)

其中,Y表示商贸经济增长额,Yer表示外延式扩大再生产对商贸经济的贡献,Yci表示资本密集型扩大再生产对商贸经济的贡献,Ysi表示技术密集型扩大再生产对商贸经济的贡献,Ycr表示内涵式扩大再生产对商贸经济的贡献。Y表示商贸经济产出水平,L表示商贸业劳动力投入量,a表示商贸业资本投入量,F表示商贸业技术性资产投入量。并且Y=Y1-Y0,其中,Y1为当期商贸业产出水平,Y0为上一期商贸业产出水平。

(一)外延扩大再生产形式

根据因素替换分析理论,并以式(2)为基础构建外延扩大再生产的商贸经济贡献模型:

(3)

式(3)表达了仅劳动要素增长时商贸经济的变化程度,即反映了外延扩大再生产行为对商贸经济的贡献程度。该式也可以写为:

(4)

式(4)则反映了资产总额随劳动力要素投入增长而同步增长时,对商贸经济的贡献程度。

(二)资本密集型扩大再生产形式

根据因素替换分析理论,并以式(2)为基础构建资本密集型扩大再生产的商贸经济贡献模型:

(5)

式(5)表达了仅当人均资产总额增长时商贸经济的变化程度,即反映了资本密集型扩大再生产行为对商贸经济的贡献程度。该式也可以写为:

(6)

式(6)则反映了当资产总额增长水平高于劳动力要素投入增长水平时,对商贸经济的贡献程度。

(三)技术密集型扩大再生产形式

以式(2)为基础构建技术密集型扩大再生产的商贸经济贡献模型:

(7)

式(7)表达了仅当技术型固定资产份额变动时商贸经济的变化程度,即反映了技术密集型扩大再生产行为对商贸经济的贡献程度。该式也可以写为:

(8)

式(8)则反映了当技术型固定资产增长水平高于总资产的增长水平时,对商贸经济的贡献程度。

(四)内涵式扩大再生产形式

以式(2)为基础构建内涵式扩大再生产的商贸经济贡献模型:

(9)

式(9)表达了仅当(技术性)固定资产产出率变动时商贸经济的变化程度,即反映了内涵式扩大再生产行为对商贸经济的贡献程度。也可以写为:

(10)

式(10)反映了商贸经济增长水平高于固定资产投资时获得商贸经济的进一步增长程度,它是商贸经济增长的剩余部分,而这部分贡献就是商贸业不断创新带来的溢出效应,即实现了“1+1>2”。对式(1)两边同除以Y0,可得到衡量商贸经济增长贡献率的模型如下:

Y/Y0=Yer/Y0+Yci/Y0+Ysi/Y0+Ycr/Y0(11)

对式(1)两边同除以上一期商贸经济水平ΔY,可得到衡量商贸经济增长贡献份额的模型如下:

1=Yer/Y+Yci/Y+Ysi/Y+Ycr/Y(12)

在式(12)等号右边,每一项分别代表了对应的扩大再生产形式对商贸经济的贡献份额。

实证分析

(一)变量选取及数据来源

在前面涉及的变量中,商贸经济水平采用商贸业利润总额表示(由于商贸业以销售购买为主,因此采用商贸业利润总额表示经济水平,而不用商贸业增加值),商贸业劳动力投入采用商贸业年末从业人员数表示,资产总额采用商贸业资产总额表示,技术性变量采用商贸业固定资产投资占总资产比重表示。反映内涵式扩大再生产的变量为(技术性)固定资产投资产出率,因此采用固定资产利润率作为其变量。

考虑到现代商贸业构成的复杂性,本文仅考虑现代商贸业主要部分,即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业。选取2004-2011年我国及30个省区的数据为样本,变量所有数据来源于历年中国统计年鉴,部分数据通过各地区统计年鉴补全。

(二)全国层面分析

根据式(3)-(12),得到全国层面现代商贸业经济质量评价结果(见表1)。根据表1结果可知,我国现代商贸业质量历年评价结果纵向差异较大,也说明我国现代商贸经济发展表现为逐步增长趋势。但是,对比数据可知,现代商贸业经济运行的不确定性较强,经济波动较大,尤其表现为外延式扩大再生产和技术密集型扩大再生产。从总体发展趋势来看,我国现代商贸业基本从以资本密集型扩大再生产为主的方式不断转变为资本密集型和内涵式扩大再生产共同主导,而外延式扩大再生产的贡献份额呈现下降趋势。由于现代商贸业自身属性决定了它对技术的依赖并不大,技术密集型扩大再生产贡献份额一直表现为负值,但负向程度总体趋小。在这短时期内,技术密集型扩大再生产贡献份额有提高趋势,外延式、资本密集型扩大再生产结构不断调整,内涵式扩大再生产有渐趋主导的态势。

(三)区域层面分析

根据我国商贸经济及整体经济的区域分布特征,将全国划分为东、中、西三大区域,划分方法参见《科学技术会议录索引》。根据相关模型,得到各区域的评价结果(见表2)。

观察纵向变化趋势可知,各区域历年的评价结果都存在较大差异,且波动性较大,表明各区域现代商贸业运行质量并不稳定。但值得庆幸的是,三大区域内涵式扩大再生产的贡献均有不断提升之势,一定程度上表明各区域现代商贸业的质量有不断提升的潜力。

纵观趋势可知,东部地区现代商贸业走出了一条资本密集型扩大再生产为主,外延式扩大再生产稳中有进,内涵式扩大再生产不断提高的发展路径;中部地区现代商贸业走出了一条资本密集型扩大再生产为主,外延式扩大再生产、内涵式扩大再生产稳中有进,技术密集型扩大再生产温和回升的发展路径;西部地区现代商贸业走出了一条外延式扩大再生产、资本密集型扩大再生产波形回落、内涵式扩大再生产迅速提升的发展路径。

通过横向对比可知,东部地区资本密集型扩大再生产的贡献份额相对中西部地区优势下降,中西部地区资本密集型扩大再生产的贡献份额现已超越东部地区。东部地区技术密集型扩大再生产的负向贡献缓和回落,但回落幅度不及中西部地区,中部地区2009年技术密集型扩大再生产的贡献份额甚至达到正值。但是,东部地区内涵式扩大再生产的贡献份额一直处于领先地位,尤其是2011年已超过资本密集型扩大再生产的贡献份额。

结论

本文采用因素替换分析方法,对我国及区域现代商贸业的经济质量进行定量评价。结果显示,总体上我国现代商贸经济发展表现为逐步增长趋势,内涵式扩大再生产有渐趋主导的态势;而不同区域现代商贸业发展各自存在特征,不同区域都有符合自身的现代商贸业发展路径;东部地区现代商贸业经济质量相对最好,内涵式扩大再生产的贡献份额一直较高。

参考文献:

1.陈玲.现代商贸业的产业先导作用及创新发展路径[J].城市问题,2010(10)

2.马强文,任保平.中国商贸流通业增长能力的综合测度:1978-2008[J].财贸研究,2011(2)

集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篇6

1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体育旅游资源现状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主要是指地处我国沿海西南端,主要由南宁、北海、钦州、防城港四市和玉林、崇左两个市物流中心“4+2”所辖行政区域组成,是我国沿海地区规划布局新的现代化港口群、产业群和建设高质量宜居城市的重要区域.位于华南经济圈、西南经济圈和东盟经济圈的结合处,是我国西部唯一既沿海又沿边的区域,是西南地区出海大通道.[3]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拥有大陆海岸线1595km,与越南交界的陆地边界线230km.海陆沿岸线、地质地貌、淡水湖泊、海洋等旅游十分资源丰富,广西北部湾旅游圈内旅游资源类型多样,互补性强,体育旅游项目开发涵盖了观光、竞赛、度假、健身休闲、拓展运动等多种类型体育旅游项目.

2北部湾经济区体育旅游产业发展存在问题

2.1体育旅游产业各要素结构性失衡,没有形成协调发展

体育旅游产业主要是指为满足游客行、住、游、购、娱、体验参与或者学习等方面的要求而形成的由众多相关产业参与的群体,是一个集开发性、多向性、效益综合性于一体的有机整体[4].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体育旅游产业虽然已经有了相当的规模,但整体上来说处于初级的发展阶段.还没有形成系统的产业链结构,在体育旅游产业链的构成上没有形成系统多向互动发展,普遍存在只追求门票收入,其它要素的市场份额占有率低,使得体育旅游的经济与社会效益组成的产业综合效益不高.随着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各级政府和旅游企业根据市场的需求以及本地的体育旅游生态环境容量开发了一系列体育旅游项目,如健身休闲旅游、滨海体育旅游等,体育旅游经济有了明显提高,但还存在一些问题,如产品开发过程色不鲜明、旅游产品的整体结构性不强.在旅游产品的开发中,过分依赖于景区自然资源开发,而体育旅游相关企业的协同性不够,如餐饮、住宿、购物、纪念品、服装、器械设备、交通进入性等环节的配套产品较差,旅游服务的基础设施和服务理念尚待完善.

2.2体育旅游资源开发和利用率偏低,缺乏整体规划

我国一直以来把实现经济发展放在首位,怎样发展、如何发展是备受关注的话题.党的“十七大”指出实现未来经济发展目标关键是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化调整产业结构等方面取得重大进展.党的“十二五规划”也重申将坚持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努力实现经济结构战略调整,坚持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转变经济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反映了经济发展不仅要实现量的提高,更重要的是实现质的突破,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北部湾经济区体育旅游开发主要将海、山、边作为开发对象.北部湾地区的旅游业的发展速度相对缓慢,旅游点的主管部门缺乏先进管理和经营理念、旅行社团带领游客仅仅依靠主体项目安排活动,不能充分利用原有的体育旅游资源开展一些体育活动.

2.3体育旅游市场化运作乏力,没有形成有效竞争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日渐提高,健康、积极的生活方式逐渐形成,积极从事自己所喜爱的、有益于身心健康和个性发展的休闲体育活动,休闲健身旅游消费已成为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成为新的时尚.根据各地地理位置、气候条件、自然资源环境、人文文化环境、全民健身和体育赛事活动等发展体育旅游业为体育和体育产业拓展了巨大的发展空间,也为旅游业提供了可以持续利用的旅游资源和发展动力.体育旅游已成为令世界各国瞩目的旅游项目,实践证明,体育旅游对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有着巨大作用.随着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体育旅游产业发展势头强劲,我国体育旅游业正处于一个黄金发展期,随着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一系列问题和矛盾开始出现,体育旅游客源竞争尤为严重,景区之间,旅行社团之间价格战严重出现,体育旅游产业面临的主要问题表现在生产要素的投入不合理;创新体系发掘不够;体育旅游企业产品的品牌发展和创新不够,在体育旅游客源竞争方面“价格战”不断涌现,体育旅游产业效率不高,客游量小;旅游服务质量不能充分保障,服务质量不断下降,途中“宰客”现象严重;体育旅游市场监管力度不够,结构秩序混乱,市场竞争恶性循环加剧;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缺乏统一规划,产品结构与体育旅游区域布局不合理,难以形成品牌发展道路,满足中高端体育旅游的需求.[5]体育旅游产业发展“雷同化”现象严重,造成资源的浪费和游客重游率的下降.另外,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体育旅游消费者旅游经验的丰富及体育旅游市场的日趋成熟,体育旅游者的旅游需求发生了重大变化,以前的那种观光休闲性的旅游产品不再能够满足人们更高层次的旅游需求,消费者更加注重追求彰显个性化的体育旅游产品与服务的体验性旅游,体育旅游产业面临着创新产品、健全服务机制、结构调整与优化升级的重大压力.优化发展战略势在必行,体育旅游产业发展方式、体育旅游产业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当前我国体育旅游产业依然是资源依赖型、技术含量低、产出效益低的粗放型经营发展之路.

3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体育旅游产业集群优化发展的构思

3.1体育旅游产业集群有利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离不开丰富的旅游资源和相关政策的支持,体育旅游业成为该地区主导产业,发展受到重视,体育旅游相关产业开始关注体育旅游业对本行业的拉动作用,产业结构几乎涵盖游览、住宿、餐饮、交通、旅游产品或者纪念品、旅行社等,另外农业、建筑业、通讯等产业也受到一定的推动作用.在体育旅游产业链发展不断延伸的的过程中,各行业合理的分工是产业结构优化发展的关键,各行业在发展过程中层次结构布局合理,满足不同旅游者的需求.政府和金融机构、教育培训机构等更加倾向于体育旅游业,加大投资和培训力度使体育旅游产业在实践过程中有利于加快和加大体育旅游产业结构调整,进一步提高区域体育旅游核心竞争力,同时产业结构调整符合现代经济增长理论的基本特征;符合现代经济社会工业化进程中的客观规律,体育旅游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是经济增长的本质要求,目前我国发展第一第二产业的同时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使产业结构更加合理.体育旅游产业属于第三产业其内部产业结构的优化,加速体育旅游产业发展模式趋向集约增长效应,体育旅游产业结构升级也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因此必须加快体育旅游产业转型,由粗放型到集约型、由低端走向中高端、有单纯劳动密集型向劳动与技术相结合密集型、由政府主导向政府与市场相结合为主的发展方式转型.[6]体育旅游产业转型从本质上来说是由“量"到“质”的发展过程的演进,关键要转变体育旅游经济增长方式和发展方式,走科学发展观的道路,促使旅游产业集群发展,使规模扩张和效益提升相得益彰,互动发展.走质量效益型道路,走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发展道路,人与自然生态环境和谐发展、体育旅游资源开发规模和景区居民和谐发展,不断提升体育旅游产业素质,增强区域体育旅游产业核心竞争力,使其更有利于社会经济的顺利发展.

3.2体育旅游产业创新速度加快,市场竞争规范化

体育旅游产业链企业的互相关联和依赖是产业集群形成和增长的主要动力机制.但同类企业的区域集聚所形成的竞争也是残酷的,由于体育旅游产业发展开发过程中首先采用互相模仿和规则标准的相似性,将会导致体育旅游产品逐步退化,核心吸引力逐步减弱[7].为了防止和有效避免类似情况的出现,旅游产业要想处于持续发展的势头只有通过互相合作、互荐客人、互用资源等现象形成发展的共同目标,逐步形成伙伴关系.但是随着体育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企业的大量增加,同类企业为争夺需求市场价格战日益明显,此时体育旅游企业求得生存只有使旅游企业层次和多样差异化才能避免这一不利的因素并产生互补性、合作与竞争的益处.而旅游企业的差异化经营方式的形成关键是旅游企业要不断地进行优化创新.因此,创新是集群发展的不竭原动力,创新能力的高低和速度的是衡量旅游产业集群是否具有竞争力的重要指标.体育旅游产品创新、技术途径创新、体育旅游产业管理模式创新、产品营销模式创新、产业政策与制度创新、体育旅游产业集群发展结构优化发展模式创新等创新机制的形成使体育旅游各企业形成合作性竞争发展方式,是市场竞争逐步规范化发展.

3.3体育旅游产业集群有利于形成政策支持的长效机制

产业集群政策是指以推动产业集群发展为目标,由政府或者其他公共主体制定和实施的一系列政策和措施,作用是保持和促进集群企业的健康发展,并发挥集群对繁荣当地经济的牵动作用,对市场运作过程中出现的缓慢和滞后现象进行合理干预,为集群企业培养市场力量和集群自组织力量,并不断创造经济价值,集群政策的形成可以稳固当前的发展形势和促进群内企业的竞争合作和创新机制,在集群企业的诞生、成长、成熟、和衰退等不同阶段集群政策始终处于引导和动态变化之中,体育旅游产业集群发展过程需要各方面政策的支持和引导,政府不但影响企业所制定的战略发展规划,也是创造并延续生产技术发展的核心要素.[8]政府政策支持包含硬件设施的完善和软件设施的优化发展.即政府通过体育旅游集群的特征和群内企业特点制定的科学合理的政策和法规促进区域旅游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主管部门政策的制定对旅游产业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只有集群政策长效机制的形成才能使集群企业始终处于成熟黄金发展时期.

集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篇7

**镇发展烟叶产业  壮大村级集体经济 

**镇共有17个村,2018年全镇村级集体收入67.93万元,拥有固定资产1911.36万元,村均集体收入3.99万元。烤烟种植是**镇壮大集体经济的主要支柱产业,2018年**镇烟叶发展面积3000亩产量50万斤,实现产值近750万元,税收达到160万元,其中村级烟叶基金56.93万元,收入最高的三关村2018年烟叶发展基金达到13.5万元,实现了“壮大集体经济”和“促进农民增收”双赢。

**镇鼓励各村立足村情实际,以市场为导向,以产业为基础,以效益为中心,不断增强村级集体经济实力。主要采取“三统一”的模式,以集体经济组织推动产业发展,壮大集体经济。一是统一培训,坚持科学管理抓质量,为了加强培管,搞好烟叶烘烤,提高单产值和效益,村两委成员积极与烟站对接,组织烟叶专干和种植大户向技术员虚心学习,与他们一起不分昼夜,逐家逐户进行技术指导。二是统一育苗,以科技为先导,以投入做保障,由村集体统一建棚,统一时间播种后,烟站聘请有经验技术的烟叶指导员进行育苗管理和指导,从源头上解决了劳动力浪费,难以培育出均匀一致的壮苗问题,保证了烟株生长的均匀性,提高了育苗工作效率,降低了烟农的成本,使烟叶质量逐年攀升。三是统一管理,村组织技术人员将烟叶政策宣传到户到人,进一步巩固现有烟农,动员徘徊观望者,认真做好入户摸底,在烟农自愿种烟的前提下,与烟农签合同,收取烟苗款,做好土地深耕平整和各项工作。统一起垄整地,统一平衡施肥,统一地膜覆盖,统一植保、统一采摘,统一烘烤,大大降低了烟农劳动力强度和成本。充分发挥烟叶优势产业,不断提升烟叶产量和质量,使烟农获利和增收,让烟农真正受益得到实惠。

**镇通过烟叶生产统一规范化管理,壮大了集体经济收入。按照“公平分配、共同受益”的原则,通过利用烟叶基金扶持产业发展来增加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另一方面,整合财政和各部门支农惠农资金,采取补助或奖励的办法,向村级集体经济发展项目倾斜,加大扶持力度,对于大户烟叶承包户给予优惠政策,并吸引带动社会资金参与支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

**镇坚持把发展壮大集体经济作为党建工作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将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纳入村组干部目标考核,进一步压实责任、细化任务,强化村组干部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责任意识。调动全镇广大党员群众齐心协力发展集体经济的积极性。同时,坚持因地制宜、典型带动的思路,明确提出打造出集体经济发展的示范村,形成强村带弱村、共同发展壮大的良好格局。

集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篇8

摘要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程度的高低,与一个地区农村社会发展进步和农民思想意识、生活水平是否达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密切相关。在当前及未来一段时期内,我国的农村集体经济尤其是村集体经济还有没有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本文认为,在当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进程中必然必须高度重视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尤其是要着力推进村集体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发展农村集体经济思考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积极“探索集体经济有效实现形式”,“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集体经济是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集体化是农业发展的正确方向,是促进农业“第二次飞跃”,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体现了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根本原则。

一、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重要意义

农村集体经济是发展农村经济、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基础性、长期性工作,对于解决“三农”问题,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地位,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具有重大意义。

1.发展集体经济是实现农村现代化的坚强支柱。目前,我国农业和农村工作已发展到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构建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是亿万农民的期盼,也是世情、国情对我们提出的新要求、新挑战。

2.发展集体经济是巩固农村基层组织的根本保证。农村党组织是党在农村的最基层组织,直接体现和代表着党的形象。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得好,有钱为村民办实事,办好事,村兴民富,村党组织就会得到村民的拥护和爱戴,党的形象和威信也就不断得到提高和巩固;反之,村集体经济薄弱,村困民穷,不能有效服务村民,就会影响基层组织的威信,动摇党的执政根基。

3.发展集体经济是解决当前农村问题的基本途径。集体经济是村级财力的主要来源。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大量资金支持,单靠国家财政支付显然是不切实际的,只有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实力,村级组织才能掌握支配雄厚的资金,才能不断加强服务群众的物质基础,增强村级组织的服务功能,推动农村先进生产力发展,繁荣农村先进文化,实现农民的根本利益,确保农村的和谐稳定。

二、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存在的问题

一是思想认识不清,发展集体经济的意识不强。许多农村党组织对集体经济作用缺乏科学客观全面的认知,对发展集体经济持怀疑态度,认为提倡发展集体经济已不合时宜;部分农村基层党组织过度强调发展的困难,对自身优势认识不足,挖掘不够,存在畏难情绪。

二是村级领导班子素质不高,发展集体经济的思路狭窄。相当一部分村干部年龄偏大,思想僵化,观念守旧,市场经济意识不强,发展经济的能力较低,缺乏开拓创新精神。集体积累来源渠道单一,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思路狭窄,许多村干部把发展集体经济等同于“上项目、找贷款、办企业”,提及发展集体经济,往往过分强调缺乏资金、人才、技术等客观条件,不能立足现有的土地、产业、资源等优势求发展。

三是鼓励支持发展集体经济的优惠政策较少,机制不健全。对乡村发展的总体规划、生产布局、资源优势、发展思路缺乏深入细致的研究,政府对农村发展集体经济缺乏必要引导,缺乏强有力的扶持措施和优惠政策,一些扶贫措施没有起到“造血”作用,无法引导村级集体经济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四是基础设施薄弱,成为制约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瓶颈。由于区位条件、自然条件制约,农业基础薄弱;相当一部分村道路、水电、通讯等基础设施不完善。

三、发展集体经济的对策和建议

一是解放思想,增强发展意识。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各级党组织要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深刻认识发展集体经济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

二是优化环境,加大扶持力度。按照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精神,统筹城乡发展,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稳定、完善和强化各项支农政策,在项目引进、工商注册、财税优惠、信贷资金、农业保险、检验检疫和质量技术认证等方面为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

三是选优配强村级领导班子,提高发展能力。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必须要有一个坚强有力的领导班子,这是发展集体经济的关键。要结合“一好双强”型农村党组织书记队伍建设,坚持把那些认真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年富力强、勇于创新、清正廉洁、公道正派、懂经营、善管理,一心一意带领群众谋发展的优秀人才,选配到村级领导班子中来,增强村级班子领导工作的能力。

四是因地制宜,找准发展路子。发展集体经济要因地制宜,发挥优势,扬长避短,选好、找准一条适合村情的发展路子。首先,要挖掘现有资源,盘活存量资产。其次,要因地制宜,创新发展模式。按照“因地制宜、扬长避短、灵活多样”的原则,采取多种形式,不断探索创新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模式。

五是健全制度,加强集体财务管理。健全完善的管理制度是集体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要积极探索农村集体资产管理的新模式,确保村级集体资产保值增值。对村级存量资产要建好台账,如实反映村级存量资产的变动和收益情况。对于关系集体经济长远发展的重大事项,如企业改制、大额举债、大额开支、集体土地征占用、干部报酬等要采取“一事一议”的办法,确保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切实提高村级财务公开质量和效果,定期、定项公开帐目。

参考文献:

[1]陈锡文,赵阳,罗丹.中国农村改革30年回顾与展望.人民出版社.

集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篇9

a.基层始能技术

B.柔性制造系统

C.信息物理融合系统

D.可重构的生产系统

2中国制造2025提出到(D)我国要步入制造强国前列。(分值:4.0/得分:4.0)

a.2025年

B.2035年

C.2045年

D.2050年

3当前我国发展阶段的主要特点是(C)。(分值:4.0/得分:4.0)

a.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增长

B.由高速增长转向中低速增长

C.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

D.由高速增长转向高品质发展

4经济结构优化升级一般遵循从劳动密集型到资金密型逐步向(C)发展过程。(分值:4.0/得分:4.0)

a.资本密集型

B.人才密集型

C.技术密集型

D.产业密集型

5报告指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B)之间的矛盾。(分值:4.0/得分:4.0)

a.不充分不平衡发展

B.不平衡不充分发展

C.不充分不均衡发展

D.不均衡不充分发展

6工匠精神的关键是(a)。(分值:4.0/得分:4.0)

a.精益求精

B.慢工细活

C.钻研技术

D.颠覆创新

7实体经济的核心是(a)。(分值:4.0/得分:4.0)

a.制造业

B.农业

C.建筑业

D.房地产业

8新经济的效率源泉主要是(B)。(分值:4.0/得分:4.0)

a.规模经济

B.范围经济

C.市场经济

D.技术经济

9对现代化经济体系做过一个概括,叫“六个体系,一个机制”。“一个机制”是指(D)。(分值:4.0/得分:4.0)

a.市场体制

B.分配体制

C.发展体制

D.经济体制

10我国经济结构失衡的根源在于(D)。(分值:4.0/得分:4.0)

a.工业和服务业结构失衡

B.制造业供给结构失衡

C.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的失衡

D.aBC均对

11我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就是要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包括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aBC)。(分值:6.0/得分:6.0)

a.动力体系

B.产业体系

C.区域体系

D.市场体系

12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表现在(aBCD)和城乡发展不平衡。(分值:6.0/得分:6.0)

a.区域经济增长不平衡

B.产业结构发展不平衡

C.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发展不平衡

D.经济增速和资源环境承载力不平衡

13我国改革开放40年的成功经验之一就是坚持了正确的改革方法论,(aBCD)。(分值:6.0/得分:6.0)

a.从农村改革到城市改革

B.从产品改革到要素市场改革

C.从沿海到内地

D.先易后难统筹推进改革

14我国要提高制造业供给质量,需要从(aBCD)来加强。(分值:6.0/得分:6.0)

a.企业层面

B.产业层面

C.产品层面

D.国家质量技术基础

15工业四基是指(aBCD)。(分值:6.0/得分:6.0)

a.核心的基础零部件

B.先进的基础工艺

C.关键的技术材料

D.关键的产业基础技术

16人工智能容易替代非程序化的工作。(否)(分值:6.0/得分:6.0)

17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对我国实体经济造成了大量的挤压。(否)(分值:6.0/得分:6.0)

18当前我国的经济总量基本上已经接近于美国的60%多。(是)(分值:6.0/得分:6.0)

19智能制造的发展将会促进三次产业的逐渐融合。(是)(分值:6.0/得分:6.0)

20武藏曲线认为制造业在研发环节和设计环节往往附加值最高。(否)(分值:6.0/得分:6.0)

集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篇10

(一)昆明市官渡区季官社区的基本情况

昆明官渡社区的季官社区就着落于滇池北部,距离昆明市只有10公里,是官渡街道办事处,管辖着3个村民小组。现在有农户733户,农村人口为2033人,劳动力1240人,但是人多田少,平均下来一个人只有4分地,据统计,2008年当地总收入为9710万元,2009年总收入为10486万元,平均下来,人均不足2000元,由于自然条件的原因,村中建筑没有整体规划,布局凌乱,交通条件差,卫生条件也差,村里的各项设施明显落后,没有活动场所也没有文化和医疗设施,一部分的人员经济跟不上,陷入困顿,整个村子矛盾日益突出,从而可以看出,发展集体经济也就是改变社区人民生活的关键。

(二)季官社区发展集体经济的具体做法

1.保留集体资产助力集体经济发展。居委会领导经过再三考虑,并没有及时的把村里的土地征用款分发给广大村民,而是集中起来作为集体资产保留下来,从而增加集体和个人的收入,居委会领导率先在辖区推行股份量化、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资本运作模式,建立了合作社,通过配股和购股的方式兑给广大村民,在社区中建立了7万多平的商业写字楼,购物广场,餐饮,休闲等多功能的商业社区—官南城,这样下来,每年为集体利益增加了3000余万的收入,平均下来,每个村民也能分的3万以上的红利。加快季官社区集体经济快速发展。2.注册成立公司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在社区领导的带领下,先后成立了“云南官南城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云南官南城企业管理有限公司”、“昆明市季官投资有限公司”,公司抓住了发展古镇旅游的商机,积极的去招商引资,很多有实力的大商家纷纷来到这里发展,各个公司加强自己的业务。既相对又独立,又共同服务于季官社区的集体经济发展。3.创新社区管理方式促进集体经济发展。目前,季官社区的村民慢慢富起来了,生活有了很大的改善。为防止由富返贫现象的发生,社区领导班子及时的开会讨论,必须要了解民生,勤访民意,定期做暗访,深入群众,经过反复的开会讨论,最终决定要以完善管理制度入手,社区提出了“尊重劳动,劳动光荣”的理念,为此,社区举办了各种就业培训班,鼓励村民就业,每人都能获得3次就业培训、推荐工作的机会。对于有劳力但不就业的村民,社区也制定了管理办法,每年将会受到扣除年终分红总额10%的处罚。经过这些措施,使得季官社区少有游手好闲的居民,人们生活都是蒸蒸日上,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这样的面貌又时刻的影响到下一代人。

二、发展集体经济建设美丽乡村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