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水稻生产技术标准十篇水稻生产技术标准十篇

水稻生产技术标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2:42:22

水稻生产技术标准篇1

关键词:水稻;标准化;生产技术;推广

农业生产标准化是指根据市场需求通过制定产品标准和作业实施标准,把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纳入标准生产和标准管理轨道的一项基础工作,是农业发展新阶段的必然选择和现代化农业的迫切需要。水稻是我省第二大作物,其标准化技术与推广工作在农业生产中至关重要,现就该项技术与推广工作经验介绍如下:

1加强领导,搞好技术培训工作

在推广水稻标准化生产技术过程中,各级领导及技术干部应高度重视,导引广大稻农的积极参与,制定当地水稻生产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和指导教材,在技术培训上做到三结合,即水稻标准化技术讲座与水稻规模化订单生产相结合;与绿色食品生产相结合;农艺农机相结合,(旋耕、深翻、秋翻整地);在技术培训上,根据品种特性及栽培要点,重点讲关键配套技术环节,讲因地制宜的良种、良法配套技术,订单生产等内容,适当拉近农户与重点粮食企业的距离,形成双方互惠互利的局面,以获得很好的经济效益,从而增强科技辐射能力。

2搞好服务

根据农事季节,市、乡镇两级农技人员搞好技术指导,同时在种子、农药、肥料等物质方面也要做好服务,提供优良种子、水稻专用肥、各种新农药等。特别是遇到不良气候条件,水稻生长受阻等情况,充分利用热线电话、发放技术资料、田间指导等方式,从插秧、施肥、田间管理等环节做好技术指导。

3技术标准

3.1品种选择根据当地积温等生态条件,选用熟期适宜的优质、高产、抗逆性强的品种。井灌区应选择耐冷性品种,苏达盐碱土区应选择抗碱性品种;黑龙江省第一、第二积温带选用主茎13~14叶的品种;第三、第四积温带选用10~12叶的品种,保证霜前安全成熟。严防越区种植。种子纯度不低于98%,净度不低于98%,发芽率不低于85%(幼苗率),含水量不高于16%。每2年更新1次。

3.2种子处理浸种前选晴天晒种1~2d;筛出草籽和杂质、秕谷;浸种消毒、催长芽。

3.3秧田选择选择园田地或背风向阳,水源方便的旱田。在水田育苗时选择地势较高排水良好的高台地块做秧田。

3.4育秧方式采用大、中棚钵体苗或隔离层苗。

3.5床土配制100m2苗床用筛好的客土(没施过普施特、豆黄隆、乙草胺的旱田土)或山地腐植土1.5m3,壮秧剂7.5~10kg与备好的床土混拌均匀。

3.6播种当日气温稳定通过5℃~6℃时开始播种。一二积温带,4月10~25日播种;三四积温带,4月15~28日播种。钵体苗每盘播量65~70g芽籽,隔离层育苗每平方米播量在400g左右,纸盘育苗每盘播量在120g芽籽,覆土0.5cm,药剂封闭后覆盖地膜保墒。

3.7秧田管理播种到出苗以保温,保湿为主。秧苗1叶1心开始通风炼苗,一直到三叶一心温度始终控制在25℃左右,其间注意浇水,钵体育苗必须天天浇水。移栽前3d完全揭下棚膜。秧苗二叶一心期要注意防治青枯病和立枯病。

3.8本田整地及施肥水田隔三年轮一次施用农家肥每公顷15~20m3,每公顷用通用复合肥或水稻专用肥200~250kg做底肥,翻前施入。插前3~5d进行泡田、耙地、田面要达到寸水不露泥。

3.9插秧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2℃~13℃时开始插秧,一般5月末结束。在中等肥力土壤上,行穴距为30cm×13.3cm(9寸×4寸);在高肥力土壤上,行穴距为30cm×16.5cm(9寸×5寸),每穴2-3棵基本苗。井灌、苏达盐碱土和北部地区,要适当缩小行、穴距,增加基本苗数。插秧质量:拉线插秧,做到行直、穴匀、棵准,花达水不飘苗,插秧深度不超过2cm。插后查田补苗。

3.10本田追肥第一次移栽返青后追施尿素,每公顷75kg左右,最晚不超过6叶期(6月初),促进低节位分蘖早生快发;第二次调节肥在7叶末到8叶末(6月)追施补充肥75~100kg尿素。

3.11水层管理插秧后返青前灌水要花达水,返青后一直到分蘖盛期灌1.5寸(浅水),并要圈水为主,增温促蘖。有效分蘖终止期(7月初),要深灌3~5寸水或低涝地块,n肥过多地块排水晒田一周左右,晒后回复正常深水灌溉,以控制无效分蘖。水稻封行后的水管理以活水深水为主,到抽穗前8~15天期间要深灌,防止低温造成花粉败育(即障碍型冷害),抽穗扬花期浅灌,实行间断灌溉,灌一次水,停灌几天,再灌一次水,这样轮回2~3次,8月末停灌,9月中旬排水晒田准备收割。

3.12防病稻瘟病以预防为主,加强田间检查,发现病情,立即控制发病中心,用富士一号、进口三环唑、施宝克、甲基托布津等药剂进行防治。

水稻生产技术标准篇2

关键词:优质生态稻农业标准化产品竞争力

一、标准化的概念与基本理论

标准化是为了在一定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对现实问题或潜在问题制定共同使用和重复使用的条款的活动,它主要包括制定、及实施标准的过程。以农业为对象的标准化活动称为农业标准化。所谓农业标准化,就是对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各个环节建立科学先进、切实可行的标准,通过规范操作与严格监督,使其得到全面有效的实施,从而确保农产品质量和消费安全,提高农产品的信誉度和市场竞争力,实现高产、优质、高效的目的。农业标准化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一项综合性技术基础工作,它的核心是标准的制定与实施。农业标准化不仅是现代农业的一个显著标志,也是经济全球化的一种必然趋势。

二、隆化县水稻生产的现状

隆化县位于河北省东北部,工业发展滞后,是个典型的农业大县,半湿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热同季,河流较多,没有工业污染,气候和水利条件适合水稻生长,水稻种植历史悠久,因米粒饱满、米质晶莹、色泽清白、口感香醇而远近闻名。但是长期以来,一家一户粗放经营,由于科技含量低、生产规模小,造成水稻产量比较低,加上信息不灵和市场意识淡薄等原因,经济效益低下,农民的收入增长缓慢。

自我国加入wto后,农业面临着更加开放的市场环境和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农业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不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不但我们的产品走不出去,外面高质量产品大量涌入,原本占有的市场也有失掉的危险。农民的收入无法提高,小康社会的目标就无法真正实现。

推行农业标准化,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十分重要和紧迫。2007年,县政府做出了“打绿色牌,走特色路,促进全县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战略部署,并在农业结构调整中,将水稻确立为四大主导产业之一,拉开了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一场革命。

三、标准化生产及经营中存在的问题

在生产方面,一是真正能够满足市场和企业需求、达到既高产又质量过硬的优质水稻品种还很少,不能适应大规模发展优质水稻的需要。二是缺乏优质高效的配套栽培技术和专用的化肥农药。种植户手中虽然也有技术部门和收购企业发给农民的“明白纸”之类技术资料,但没有国家或地方统一的操作规程,更没有优质水稻生产的教科书。三是优质水稻生产规模化程度整体不高。

在产品品质方面,主要是整体品质较差且不稳定。部分单项指标很高、综合指标不高,同一品种品质不稳定。由于千家万户种植,管理上千差万别,同一个品种品质指标变化很大。

在产业化经营方面,一是产业化经营的链条还不够稳定和完善,甚至有些地方还没有形成产业链条。二是订单收购的比例偏低。据对汤头沟镇130家水稻种植户的实际调查,按订单种植的农户为37户,仅占被调查农户的28.46%。即使已经签订收购合同的订单,由于缺乏制约监督机制,违约现象也时有发生。三是精深加工的规模、能力、程度不高。四是真正属于农民自己的中介组织还比较缺乏。中介组织对参与市场竞争,对内提供服务,可有效地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它可为标准化生产技术的推广应用提供良好的手段和条件。在调查的四个乡镇中,只有汤头沟镇有水稻协会,而这一协会也只是粮食部门的附属。其他乡镇都是靠政府、加工或销售企业直接与农民合同收购。五是缺乏知名品牌,目前只有一家。六是粮食收购部门缺乏水稻检测设备,由收购人员凭感觉、靠经验作为水稻鉴定标准,缺乏科学性、合理性。

四、通过标准化提升水稻竞争力的对策

发展优质水稻生产其目的就是着力提升水稻品质,提高效益,增强市场竞争力,进一步发挥隆化县水稻生产的优势和潜力。其基本思路是:以优质化、专用化、多样化的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优化品种、品质结构为重点,以提高效益和增加农民收入为目的,依靠科技进步,实施区域化种植,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在具体生产过程中,重点把握了几个原则:一是因地制宜,发挥优势。按照不同区域的生态特点,确定水稻品种、品质结构的调整目标和主攻方向。二是以市场为导向。根据市场需求,安排生产。三是实行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探索多种生产经营模式,依靠科技进步、提高水稻生产质量和效益。四是运用经济调控手段进行正确引导。五是要充分尊重农民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六是规模生产,突出重点。

1.加强科学研究

(1)加强优质水稻新品种选育。按照市场和加工企业对水稻品质的需求,坚持产学研相结合,在技术上依托中国农业大学和国家农业技术推广中心,聘请了全国著名水稻专家苏宝林教授为技术顾问,进一步加强优质水稻新品种的选育力度,自育和引进科技含量高、市场潜力大、经济效益好的新品种,促进了水稻品种的优化调整。

(2)研究制订水稻品质生态区划和优质水稻生产技术规程。隆化县水稻地域分布广泛,生态条件复杂,土壤类型多样,耕作栽培制度各异,水稻品质在地域间、年际间有较大差异。为充分利用各乡镇自然资源优势和品种的遗传潜力,实现优质水稻的高效生产,借鉴发达地区的经验和做法,隆化县质监局会同农业部门起草制定了《a级、aa级生态稻生产栽培技术规程》地方标准,对水稻种植全程实施严格的生态控制和生物防治,即:施用农家肥改善土壤结构;用生物和人工方法防治病虫草害;做到不使用任何化学合成物质,使大米中不残留任何有害物质。做到了有标可依、地尽其利、种得其所,提高了优质水稻品质。

(3)加快优质水稻专用化肥农药的研制和生产。

2.实行订单种植,完善产业链条。为提高优质水稻规模化、产业化水平,一是以市场为导向,积极培育龙头企业,形成“龙头企业+基地+标准+农户”的产业化发展模式,实行产销衔接,发展订单农业。二是重点培育一批起点高、技术含量高、规模大的食品加工企业,积极开发优、精、深和附加值高、技术含量高的水稻加工新产品,拓宽加工层次和深度,延长产业链条,拓宽增值转化途径。三是积极推广和完善适合当地的产业化经营模式,提高产业化经营水平。

水稻生产技术标准篇3

一、指导目标

(一)面积指标:全县水稻种植面积在去年52.4万亩的基础上扩大4.5万亩,达到56.9万亩。

(二)单产目标:全县水稻单产较去年的526公斤增加到540公斤,增长2.7%;总产增加0.32亿斤。

(三)质量目标:良种覆盖率达到95%以上;关键技术到位率达到85%以上;优质品率达到100%;优质粳糯稻种植比例超过10%;质量安全水平达到无公害生产标准,重点乡镇水稻达到绿色食品标准。

(四)品牌目标:继续提升“汉白玉、易禾、正泰、顺鹏”四个绿色稻米的知名度;大力发展特色稻米,提高市场占有率。

(五)效益目标:通过推广标准化生产,实现增产增效、提质增效、节本增效和加工增值增效,亩增效益150元,新增经济效益8000万元以上。

二、重点工作

(一)搞好优质粳糯稻——**稻68的生产示范。把优质粳糯推广作为水稻产业提升行动一个重要内容来抓全县示范种植粳糯稻6万亩,浍南、小圩、沫河口、新集等水稻重点生产乡镇各抓一个1000亩连片的示范区,其余水稻生产乡镇各抓一个500亩连片的示范区。

(二)抓好优质水稻生产基地建设。重点建设以浍南镇、沫河口镇、新集镇为中心的“浍南片”优质水稻生产基地和以小圩镇、申集镇、双忠庙镇、东刘集镇为中心的“浍北片”优质水稻生产基地。

(三)推广关键技术。重点推广以下关键技术:一是大力推广优质粳糯稻和超级稻为主的优质品种(**稻68、丰两优1号、Ⅱ优明86等);二是因地制宜推广水稻水旱直播技术。在浍南、沫河口、小圩、新集等乡镇搞好水直播试验及示范推广,在小溪镇、武桥镇、刘集镇、朱顶镇等乡镇搞好旱直播试验及示范推广;三是加快推广以水稻机械化插秧为代表的轻型栽培技术。重点在水稻设施较为完备的地方进行示范推广;四是水稻旱育稀植技术;五是全面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六是大力推广水稻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技术。同时,搞好水稻新品种引进、试验示范,加强配套技术的攻关研究与示范,为大面积生产用种和良种良法配套提供技术支撑。

(四)推进水稻产业化经营。遵循“以龙头企业带动基地建设,以基地建设促进龙头企业发展”的思路,通过给予龙头企业以信贷、税收优惠等政策,大力扶持稻米加工业的发展,培育品牌,提升品种知名度,大力发展优质稻米的“订单”生产。

(五)建立核心示范区。在全县水稻主产区建立12万亩核心示范区;建立1个万亩示范方;建立9个乡级示范片,面积不少于2000亩;建立22个村级示范点,面积不少于200亩;确定150个水稻科技示范户;扶持7个种植大户。通过采用“统一布局、统一品种、统一技术措施、统一田间管理、统一收获”模式开展高产攻关示范活动,全面带动水稻生产的发展,提升水稻综合生产能力。

三、保障措施

(一)成立组织,强化领导。为加强对该项工作的领导,县政府成立水稻产业提升行动领导小组,由县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县农委、县财政局、水利局、科技局、县工商局、县人事局、县农机局、县供销社、粮食局单位负责人为成员。水稻生产各乡镇也要成立相应领导机构。县、乡两级分别成立水稻产业提升行动专家组和技术指导组,全面负责指导全县水稻提升行动技术实施工作。

(二)科技入户,强化服务。组织县、乡农技人员划片包干,大力开展科技进村入户进行全程技术跟踪服务,对于粳糯稻、机械插秧、水稻直播等重点项目实行课题制,组成技术指导组强化指导,确保项目取得成功,切实提高水稻种植中的科技含量。加大无公害、绿色、有机稻米基地认证的支持力度,加快水稻质量安全提升速度。

水稻生产技术标准篇4

关键词有机水稻;种植技术;效益分析;重庆丰都

中图分类号S51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5739(2017)06-0024-02

有机水稻是指生产环境条件符合国家相关标准,生产过程中不使用转基因和辐射育种的种子,不施用化肥、农药、生长调节剂等的水稻。丰都县位于三峡库区腹地,境内立体气候特征明显,高海拔的山区生态环境良好,适宜种植有机水稻。丰都县农业技术推广站从2012年即开始进行试验性种植,迄今已示范推广400hm2,其中162hm2获有机认证和有机转换认证。本文就丰都县有机水稻种植技术和种植效益进行总结与分析。

1种植技术

1.1种植基地选择

有机水稻种植基地必须具备良好的生态环境条件,远离化工厂、水泥厂、磷肥厂等有污染源的工矿企业。同时,需充分考虑周边环境及相邻田块对种植基地的影响。温度适宜、阳光充足、雨量丰沛、土层深厚、土壤有机质含量高、空气清新、水质纯净的高海拔区宜作为有机水稻的生产区。为确保基地环境符合有机水稻生产的基本条件,基地的土壤、大气和水质条件必须经过具备资质的部门监测。检测标准参照《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l5618―1995)、《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5084―92)。基地周边采取一定的防护、隔离措施,避免常规田块的农药、化肥和水流入或渗入有机水稻种植田块[1]。

1.2品种选择

选择适应性广、抗性强、商品性好的国家二级及以上优质稻品种,例如丰优香占、川优6203等。

1.3物资准备

准备种子18.0~22.5kg/hm2及经发酵处理腐熟的饼肥1800~2250kg/hm2。

1.4播种育秧

丰都县有机水稻生产基地播种期以3月下旬为宜,根据不同区域具体情况,可适当提前或延后。采取旱育秧或旱育抛秧方式育秧。播种前晒种1~2d,用35℃温水浸种12h。

1.5施底肥及移栽

撒施腐熟饼肥1800~2250kg/hm2,然后耕犁并平整。当秧苗达到4叶1心时即可移栽,按15cm×20cm左右的规格栽植,每窝栽2株苗,可采用人工或机械栽植方式。

1.6追肥

秧苗移栽成活返青后,施畜禽粪水15t/hm2左右,施肥方法为直接浇泼于稻田。

1.7病虫草害防控

1.7.1病害防控。丰都县有机水稻生产基地的主要病害有恶苗病、稻瘟病、纹枯病和稻曲病等。以农业防治为主,通过培育壮秧、合理密植、科学调控肥水等增强植株抗性,改善田间小气候,减轻病害发生[2]。必要时可适当使用井冈霉素防治纹枯病,用枯草芽孢杆菌制剂防治稻瘟病、纹枯病、立枯病等。

1.7.2虫害防控。经田间观测与统计分析发现,对水稻造成严重危害的害虫主要有稻飞虱、稻纵卷叶螟、螟虫等。防控方法:一是采用杀虫灯[3],每2~3hm2安装1盏频振式太阳能杀虫灯,诱杀害虫;二是选用有机认证机构认可的生物农药或植物源农药防治,以控制害虫基数,如Bt粉剂、苦参碱水溶剂等;三是利用生产环境中的自然天敌,如蜘蛛、寄生蜂、蛙类等控制害虫的种群数量;四是利用微生物杀螟杆菌、白僵菌等防治水稻螟虫;五是通过稻田养鸭控制田间害虫,特别是中下部害虫的发生数量[4]。

1.7.3草害防控。提前泡田诱草萌发,再耕翻达到灭草目的[5];或采用人工除草,减轻杂草危害;还可铺专用除草膜抑草。施用的有机肥需充分腐熟,且不含具有生命活力的草种。科学配置株行距,加强田间管理,促进稻秧提早封行,抑制杂草。

1.8收获

采用人工或机械收割,收获时单打单晒,不与其他栽培方式的稻谷混合堆晒。晾晒器具要求使用竹器或草席等,不得在石板和水泥地板上晾晒,以免影响稻谷品质[6]。有条件的地方,也可以利用烘干机代替自然晾晒。

1.9田间档案记载

绘制有机水稻分布图,对种植有机水稻的田块进行统一编号。设统一规范的记录表,记录事项包括生产资料种类和数量、技术责任人、种植者、生产过程中每项作业措施等。

2效益分析

2.1经济效益

据统计分析,丰都县水稻种植面积2万hm2,低海拔至高海拔单位面积产量递减,平均产量7425kg/hm2,2016年稻谷市场价2.6元/kg,产值19305元/hm2。有机栽培条件下水稻后期结实率偏低,千粒重下降,平均产量4680kg/hm2,企业收购有机稻谷的保护价为5.6元/kg,产值达26208元/hm2。与常规栽培水稻相比,转换后的有机水稻平均单产减少2745kg/hm2,减产约37%,但有机稻谷的销售价格增加了3元/kg,增幅115.4%,种植农户的收益大幅提高。

2.2生态效益

丰都县水稻种植化肥施用量平均为尿素750kg/hm2,过磷酸钙或钙镁磷肥1200kg/hm2,氯化钾或硫酸钾450kg/hm2。采用有机方式栽培,不施用化学肥料,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特别是有机生产方式以有机肥替代化肥,对恢复地力效果明显。丰都县农业环境监测站的检测结果表明:多年施用有机肥有利于保持土壤生态平衡和养分平衡,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连续施用3年,稻田有机质含量提高1倍多,全氮含量提高67%,速效氮含量增加23%,速效钾含量增加38%,土壤各种养分含量显著高于常规栽培稻田。

2.3社会效益

丰都县有机水稻生产采用公司+专业合作社+基地的模式运营,农户只投入劳动力,公司无偿提供有机水稻生产所需的生产资料,统一技术标准并进行技术指导,所产稻谷由公司按5.6元/kg的保护价收购。此经营模式解决了农民缺乏技术、缺乏销售渠道等系列问题。种植者在不增加投资、不增加风险因素的情况下,单位面积效益更加显著,有助于丰都县贫困山区农民脱贫致富,同时社会效益明显。

3结语

随着人们对生态环境问题的普遍关注,对大量使用化学肥料和化学农药的农业生产体系提出了挑战。同时,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食品安全问题受到广泛重视,有机食品概念下的有机农业顺势而生。水稻有机栽培的生产成本比较高,丰都县有机水稻生产的物化成本是由企业替农户承担的,但如果企业市场开拓或品牌培育能力不足,将无力分担投入品所需成本。因此,对如何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与产值等问题,还需要加大研究力度。另外,水稻有机栽培的病虫害防治仍比较困难,有待寻找更加有效的防治途径。

4参考文献

[1]朱晓辉.有机稻高产栽培技术及生产管理[J].农技服务,2015,32(8):42.

[2]吴旦良,周奶弟,朱贵平,等.仙居县有机稻米生产技术规程[J].农业科技通讯,2010(6):144-146.

[3]束汉良,邹国民,戎全虎,等.发展有机农业提高稻米品位:浅谈镇江发展有机稻米生产的前景与关键技术[J].中国稻米,2006(6):55-56.

[4]黎安苹.有机水稻种植技术探讨[J].中国农业信息,2013(23):45.

水稻生产技术标准篇5

关键词:水稻;筛选;农药多残留;降解动态

中图分类号:S511文献标识码:aDoi:10.11974/nyyjs.20151132007

1研究方法

2011~2012年,水稻品种选择以镇稻88、镇稻99、镇稻11、宁粳1号、武运粳7号5个品种为主。根据泰州市水稻生长期间使用化学农药种类的调查,落实了姜堰、海陵各10户水稻用药情况定点跟踪调查点,并统一了用药记载表;针对无公害稻米主要农药使用安全间隔期的研究,在基地收获前30d、45d使用毒死蜱、吡虫啉、扑虱灵、敌敌畏等4种农药的田间试验方案;针对稻米农残检测技术研究上,在收集原有国家检测标准基础上,结合实验室的实际,在试剂、设备、样品前处理及色谱操作条件方面形成可操作强、准确度高的检测技术体系;针对稻米中农药残留量及其降解动态的研究,分别对不同处理稻米于贮藏后40d、80d,跟踪检测稻米中的农药残留。

稻米无公害,归根到底就是稻米中药物残留等指标是否符合无公害要求。因此,对于稻米中药物残留检测技术体系的研究建立是该项目顺利实施的基础性工作。

2研究结果

2.1研明水稻主要使用化学农药种类及判定标准

调查水稻主要使用化学农药种类采取定点调查(即海陵、姜堰)各10户的农药使用跟踪情况调查)与面上普查(姜堰、泰兴、靖江大面积生产使用农药种类的调查)相结合。通过调查,明确了本地区水稻生长使用的化学农药种类,主要包括毒死蜱、吡虫啉、敌敌畏、扑虱灵、乙酰甲胺磷、辛硫磷、三环唑等。在确定具体检测项目时,为确保稻米的安全性,也兼顾到了对禁用剧毒有机磷农药甲胺磷、对硫磷以及甲基对硫磷等3种的检测。在明确具体检测农药种类的基础上,项目组及时做好对检测项目判定标准的收集更新与应用。为了在判定标准上与国家标准相一致,我们收集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与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的GB2763―2014《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标准,作为稻米农药残留量是否超标的权威标准。

2.2研明稻米农药多残留检测技术体系

根据所需检测稻米农药残留种类,发现需要用到4种检测方法(GB/t5009.103-2003《植物性食品中甲胺磷和乙酰甲胺磷农药残留量的测定》、GB/t5009.20-2003《食品中有机磷农药残留量的测定》、GB/t5009.184-2003《粮食、蔬菜中噻嗪酮残留量的测定》、GB/t5009.145-2003《植物性食品中有机磷和氨基甲酸酯类农药多种残留的测定》),才能覆盖所需检测稻米农残种类,且每种方法从试样制备至样品前处理,均有差异,操作繁琐,且有些标准难以适用于农检中心现有的检测条件。为此,中心从稻米农药多残留检测体系建立的角度,开展了项目中涵盖毒死蜱、扑虱灵、敌敌畏等9种有机磷农药检测技术的攻关,经过近3个月反复试验总结,研究出一整套多残留农药检测技术体系,且检测方法的精密度、准确度较高。该体系对于仪器设备,选用agilent-7890B带npD检测器,DB-1730m×0.32mm×0.25μm毛细管柱;对于样品前处理,明确了称样的数量,加入溶剂的种类与数量、匀浆的时间等。对于色谱操作条件,明确了初始柱温温度及保留时间,程序升温方式,进样品温度,柱流量,检测器温度,空气、氢气、尾吹气的流量等一系列技术指标。通过对稻米农药多残留检测关键技术的研发,形成了适合中心仪器条件的稻米农药多残留最佳分析方法体系。

2.3研明稻米药残种类及主要农药使用安全期

该项工作以成熟的稻米多残留农药检测技术体系为支撑,在稻米药残种类方面,对四市两区面上稻米农药残留以及跟踪调查用药的大田稻米农药残留开展检测。四市两区随机抽检了32份样品,对三唑磷、甲胺磷、对硫磷、甲基对硫磷、吡虫啉、扑虱灵、乐果、毒死蜱等8种农药残留进行了检测;跟踪调查用药的大田稻米,检测了在水稻生长中使用的毒死蜱、吡虫啉、敌敌畏、扑虱灵、乙酰甲胺磷、辛硫磷、三环唑等7种农药,检测结果表明,稻米中药残超标主要为毒死蜱、吡虫啉以及辛硫磷,对于高毒禁用有机磷农药甲胺磷、对硫磷以及甲基对硫磷,稻米中均未检出,这说明高毒禁用农药在我市水稻生长期间的使用已不多见。在主要农药使用安全期方面,通过对不同农药种类(乙酰甲胺磷、扑虱灵、毒死蜱、吡虫啉、敌敌畏)不同施用时间对稻米农药残留量的影响研究,表明不同种类农药在稻米中的残留量不同,乙酰甲胺磷>扑虱灵>毒死蜱>吡虫啉>敌敌畏,这估计与农药的理化性质有关;从不同时期施药处理大米中药物残留量分析,毒死蜱、吡虫啉、敌敌畏、扑虱灵是相对较安全的农药,在水稻出穗前施用,糙米中农药残留量较低,一般可达到无公害大米的需求,水稻齐穗后由于距水稻收获期近,用药必须谨慎,如必需用药时,也要选择残留量低,易降解的农药,在防治的要求范围内,选择有效的低剂量,减少用药频次,优先选用高效安全的生物源杀虫剂。在稻米农药残留降解方面,不同农药种类在稻米中残留量与糙米贮存期相关,本研究中的乙酰甲胺磷、扑虱灵、毒死蜱、吡虫啉、敌敌畏、辛硫磷等6种农药贮存80d,稻米中农药降解率均达到50%以上,一般可安全食用。

2.4探明无公害水稻防治技术体系的三项关键技术

针对泰州市沿江、通南高沙土地区主要种植单季晚粳稻,里下河地区种植单季中粳稻的情况,明确将水稻螟虫、灰飞虱(条纹叶枯病)及迁飞性害虫(纵卷叶螟、褐飞虱)为害作为控制及研究重点,以降低水稻农药用量,达到水稻无公害生产要求。

2.4.1提出了无公害水稻优化栽培技术

结合螟虫早发年份和轻型栽培技术,适当推迟水稻播栽期。推广抛秧、水直播、工厂化育秧和小苗机插等轻型栽培技术,将水稻播种期推迟到5月20~25日,结合近年来螟虫的多个早发年份,可全部淘汰越冬代三化螟蛾的早发型和大量淘汰二化螟蛾的早中期主峰,并可避开部分早期灰飞虱的传毒危害。这样不仅大量减少虫源、缩短后生期,从而大幅度压缩种群的空间和时间生态位,显著减轻当年虫害;统一水稻品种和栽培技术,淘汰三化螟、减少二化螟。结合优质稻生产,调整并统一中小区域内的水稻品种布局,推广种植优质早熟耐螟的中粳稻,并确立几个生育期较一致的主导品种,结合旱育秧、提早播期和秧田覆盖,既减少秧田期一代早期的三化螟和二化螟产卵为害、更使破口抽穗期(8月20日)避开第3代三化螟中后期的卵孵高峰,斩“头”截“尾”,显著降低种群的侵入为害率(空间生态位)和时间生态位宽度值,同时抑制三化螟的潜害后效应。

2.4.2优选了新型高效低毒农药

针对水稻螟虫、纵卷叶螟、褐飞虱的抗药性发展,本项目广泛试验筛选了20余种新型药剂,包括生物农药和植物源农药。重点研究明确了三唑磷、丙溴磷、氟铃脲、锐劲特(氟虫腈)、千虫克等新农药的使用技术。20%三唑磷乳油150mL/667m2对三化螟和二化螟防效均在90%以上,高于杀虫双,但对褐飞虱、稻纵卷叶螟的防效较差,低于甲胺磷;对稻田蜘蛛的杀伤作用低于杀虫双。锐劲特有优异的内吸杀虫活性,且持效期长,30mL/667m2药后10d和15d对三化螟初孵蚁螟的防效仍达92.1%和87.2%。此外,锐劲特50mL/667m2喷雾对稻田蜘蛛的杀伤率41%~49%,对天敌寄生蜂较安全。32%骄子eC(氟铃脲・丙溴磷)是防治稻纵卷叶螟较理想的药剂。在防治五代稻纵卷叶螟的适期是一、二龄幼虫高峰期,推荐剂量是667m2用32%骄子eC60mL对水50kg常规喷雾;每667m2用40%丙溴磷eC100mL,保苗、杀虫效果分别为90.51%、93.5%,防治稻纵卷叶螟的适期为卵孵至1、2龄幼虫期。

2.4.3制定了虫害药剂使用技术规程

项目组根据近几年的田间试验研究,结合水稻重大害虫的发生特点和防治实践,总结并提出了如下防治技术规程:水稻螟虫系列药剂使用技术规程。提出了二化螟、三化螟的防治适期及防治指标,对于防治农药,列出了不同农药品种所需的农药剂量及使用方法,强调了用药时的注意事项;水稻灰飞虱(条纹叶枯病)系列药剂使用技术规程。明确了灰飞虱防治适期、防治指标、用药品种、剂量及方法,并提出不同药种要交替使用,防止单一连续使用同一种杀虫剂产生抗药性;水稻迁飞性害虫系列药剂使用技术规程。该技术规程重点明确了稻纵卷叶螟、褐飞虱2种迁飞性害虫的防治适期、防治指标及具体用药方法。在防治中应尽量使用对天敌杀伤小的农药,禁用菊酯类农药。用药时田间必须保持3.3cm以上水层3~5d;必须用足水量和药量,保证稻丛基部喷到药液,以提高防效。

3成果应用

项目在研发过程中,采用边研究边示范推广的方式,以无公害稻米生产为目标,以项目的研究集成技术体系的推广为抓手,全面推进化学农药减量工程,力促研究成果在面上的推广应用。

3.1以综合防治技术为基础减少用药防治次数

根据项目的初步研究成果,2011年,着力将无公害水稻优化栽培技术的推广作为重点,从推迟水稻播种期,统一水稻品种布局以及栽培技术水平,以降低水稻生长期主要虫害的危害率。在抗病品种选用上,全市以宁粳、镇稻等系列为主的抗(耐)病品种面积占水稻种植面积的90%以上,有效地防范了条纹叶枯病暴发成灾的风险,减轻了用药防治压力。另外,项目组加强病虫监测,在全市不同生态区域的重点乡镇,设立了25个测报点,确保调查数据的代表性。通过对测报点数据的分析,准确掌握了病虫发生发展动态,突出了病虫防治重点,科学实施了“病虫兼治、一药多治”病虫害总体防治方法。通过优化栽培技术及实施总体防治,2011年水稻病虫害总体偏重发生的情况下,全市水稻每亩防治次数比去年减少1.5次。

3.2以优化农药品种结构及其使用技术为基础推广绿色防控技术

注重主要化学农药使用的安全间隔期。水稻出穗前可施用毒死蜱、吡虫啉、敌敌畏、扑虱灵,水稻齐穗后由于距水稻收获期近,用药选择残留量低,易降解的农药,优先选用高效安全的生物源杀虫剂。大力推广生物农药。今年以来,泰州重点推广了甲维盐、阿维菌素、Bt、井.腊芽、井冈霉素、菌克毒克等生物农药,全市新增推广生物农药面积5.7万hm2,生物农药应用比例比上年提高6.5%,并在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的生产基地试验示范了病毒多角体・Bt防治稻纵卷叶螟,取得了较好效果。示范推广了新型高效化学农药,如氯虫・噻虫嗪、吡蚜酮等,减少了单位面积常用化学农药使用量的50%~90%。

3.3以病虫综合防治示范区为基础拓展项目应用的覆盖面

建立病虫害综合防治示范区,在病虫防治关键时期,组织广大农技人员深入基层、深入田头,推广《虫害药剂使用技术规程》以及《无公害水稻综合防治技术》,包乡包村指导农民科学用药。通过采取综合防治技术,优化农药品种结构,推广应用生物农药和高效、低毒、低残留化学农药,全市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应用比例达85%左右,比上年增加20%。提高了防治效果,使水稻病虫危害损失率控制在3%以下。实施农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完善农药应用技术,有效地控制了水稻病虫危害,提高了病虫害防治技术到位率和防治水平,提高了农药的利用率。据初步测算,全市水稻化学农药使用总量(有效成份)比上年下降15.8%,为全市无公害水稻的生产提供了坚实的技术保障。

参考文献

[1]肖军,赵景波.农药污染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防治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05(12).

[2]宣日成,王琪全,郑巍,刘惠君,刘维屏.吡虫啉在土壤中的吸附及作用机理研究[J].环境科学学报,2000(02).

[3]吴声敢,吴俐勤,徐浩,赵学平,吴长兴,陈丽萍,章虎,王强.10%吡虫啉在水稻中的残留动态研究[J].农药,2005(01).

[4]钱允辉,王志强,张夕林,陆自强.水稻中后期相关农药使用次数与农药残留量动态关系的研究[J].中国农业科学,2008(9).

[5]景德道,潘国宝,林添资.迟熟中粳镇稻14号的选育与高产栽培技术[J].江苏农业科学,2011(6).

[6]徐志英,徐顺飞,蒋思霞.稻田农药对天敌的影响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6(22).

水稻生产技术标准篇6

水稻“三化一管”栽培技术指的是:旱育壮秧规范化、全程生产机械化、产品品质优质化、本田管理技术进行强化管理。

旱育壮秧规范化技术要点是实施集中大棚钵盘育秧、秋作高床、调酸消毒、盐选浸种、催芽精播、严格温度、水肥调控、除草防病、培育壮秧。

全程生产机械化技术要点是实现播种、本田整地、插秧、收获等实现全程机械化。

产品品质优质化技术要点是以优质品种为前提,以栽培模式化、技术规范化、种质规范化、生产标准化、全程机械化、加工标准化为保证,生产出符合国家优质粳稻三级以上标准的优质稻米。

本田管理技术进行强化管理的要点是根据机插水稻的生长发育规律,采用相应的肥水管理技术,结合化学除草、病虫害的防治,促进水稻早发、稳长。总的管理原则:前促、中控、后保。

前期促进水稻早发育、早分蘖;中期控制水肥,通过晒田控制有效分蘖数,为水稻壮杆、大穗打基础;后期通过施用穗肥、足水,保证水稻籽粒饱满,确保水稻高产。

1插秧至分蘖期管理

1)水分管理:浅水灌溉2-3厘米水层,如遇低温天气,深水护苗,以不淹没秧心为宜,切忌长时间深水,造成根系、秧心缺氧,形成僵苗,甚至烂根。

2)施用分蘖肥及化学除草

一般在栽插后5-7天,施一次返青分蘖肥,一般公顷追尿素100斤。同时进行化学除草。

2拔节长穗期的管理:

分蘖高峰期至拔节抽穗期是培育水稻壮杆大穗的关键时期。

1)适时多次晒田,以土壤不起裂缝为准,断水晒田3-4次,分蘖后期7月5日至7月10日实行重晒田,控制无效分蘖,达到根系增氧。

2)灵活施用穗肥:一般在7月10日左右公顷施尿素100斤,钾肥100斤。

3开花结实期的管理:

水稻出穗后,不再施肥,如长势不好,严重缺肥,可结合病虫害的防治,喷施叶面肥。在水稻抽穗后的20-25天,稻株需水量大,应保持2寸左右水层,不能断水。

4病虫害的防治:

1)潜叶蝇:6月10日前后,浅灌,用乐果乳油防治。

2)二化螟:在卵孵化高峰期,在我市一般在7月5日-7月10日左右防治效果最佳,防治药剂主要有美国产的杜邦康宽、国产的杀虫单兑阿维三唑磷。兑水喷雾,而且水量一定要足,一般每亩地要喷2-3壶水。

3)稻瘟病:出穗前5天,水稻裂嘴时,打一次铜高尚、稻洁、富士1号等药剂,每亩地兑水30公斤,达到叶片滴水,防止快速蒸发,降低药效,上午9点以前,下午3点以后,有利于水稻充分吸收药液,出齐穗后,再打一次。

5机械收获

水稻生产技术标准篇7

【关键词】a级绿色食品水稻栽培加工技术体系

辉南县位于吉林省东南部,是吉林省重要的水稻生产区。该区域可耕作水田面积近3.33万/ha,稻作历史较其他地区早,素有“东北稻米之乡”的美称。该区域的空气、水质和土壤经相关部门检测,均符合绿色稻米生产标准要求,有利于发展绿色优质稻米生产,是吉林省主要的绿色水稻生产示范基地,2006年被认定为国家绿色食品水稻标准化原料基地。笔者在此结合辉南县的生态优势和资源优势,结合辉南县当前稻米生产和加工的实际情况,阐述辉南县a级绿色食品水稻栽培及加工技术体系。通过a级绿色稻米生产、加工技术的研究和技术推广,可有效提高辉南大米的信用品质和安全性,改善大米加工品质,提高稻米的商品价值,实现稻农和大米加工企业综合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辉南县a级绿色食品水稻栽培及加工技术体系包括:绿色食品、a级绿色食品含义;a级绿色食品水稻生产技术及引用标准;a级绿色食品稻米加工技术。

1.绿色食品、a级绿色食品含义

1.1绿色食品

绿色食品特指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按照特定生产方式生产,经专门机构认证,许可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无污染的安全、优质、营养类食品。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是食品生产的基本条件,由于国际上通常将与生命、资源、环境保护相关的事物冠之以“绿色”,为了突出这类食品出自良好的生态环境,并能给人们带来旺盛的生命活力,故称之为“绿色食品”。

1.2a级绿色食品

a级绿色食品指生产地的环境质量符合nY/t391的要求,生产过程中严格按照绿色食品生产资料使用准则和生产操作规程要求,限量使用限定的化学合成的生产资料,产品质量符合绿色食品产品标准,经专门机构认定,许可使用a级绿色食品标志的产品。

2.a级绿色食品水稻生产技术及引用标准

2.1产地条件

2.1.1空气条件基地周围500m内无大气污染的企业。大气质量评价采用国家《大气环境质量标准》(GB3095―1996)所列的一级标准,主要评价因子包括总悬浮微粒(tSp)、二氧化硫(So2)、氮氧化物(noX)、氟化物。

2.1.2土壤条件基地稻田必须远离“三废”污染的工厂、医院、生活区、公路和铁路干线500m以上;不得用曾经堆、填过垃圾以及工业或医院废料、废渣等受污染的田块作为a级绿色稻米的种植基地;要求产地土壤元素位于背景值正常区域周围评价采用国家《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1995);同时要求有较高的土壤肥力,土壤质量符合绿色食品土壤质量标准。要对基地进行保护和改善,使基地保持可持续发展的生产能力。主要评价因子包括重金属及类重金属(Hg、Cd、pb、Cr、as)和有机污染物(六六六、DDt)。

2.1.3灌溉条件不准使用被工业、生活废水污染的水源作为灌溉水。要求生产用水质量要有保证,产地应选择在地表水、地下水水质清洁无污染的地区;水域、水域上游没有对产地构成威胁的污染源;生产用水质量符合绿色食品水质环境质量标准,其中农田灌溉用水评价采用国家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5084―92)。主要评价因子包括常规化学性质(pH值、溶解氧)、重金属及类重金属(Hg、Cd、pb、as、Cr、F、Cn)、有机污染物(BoD5、有机氯等)和细菌学指标(大肠杆菌、细菌)。

2.1.4气候条件绿色优质稻米生产要求阳光充足、雨量充沛,水稻生育后期需要温度较低、昼夜温差较大的气候条件(水稻生长中后期昼夜温差平均在10℃~15℃,有利于稻谷干物质的积累)。特别是水稻抽穗扬花期与灌浆结实期对温湿度的要求较为重要,水稻抽穗扬花最适温度26℃~28℃,灌浆结实适宜温度20℃~28℃,相对湿度75%左右。辉南县种植中熟品种抽穗扬花期应安排于7月下旬、中晚熟品种安排于8月上旬,这样既可避开抽穗扬花期可能出现的低温天气,又可延长灌浆历期,从而提高结实率和稻米品质,并保证于9月15~25日适时收获。

2.2品种选择

生产绿色优质稻米主要是以食用品质为主,所以应选择符合GB/t17891―1999优质稻谷质量一、二级优质稻谷标准,符合农业部《优质食用稻米》(nY122―86)优质稻米一、二级标准要求的所需品种。要求米饭口感好、劲道、软硬适中、不回生、有光泽、风味佳、大米透明、垩白率低、垩白度小。同时,品种选择也要重点考虑是否适合当地的气候条件和土壤条件,必须选用经国家或地方审定通过并在当地示范成功的品质优、高产、稳产、抗病虫、抗逆、安全成熟的优质品种。产量指标确定在8000~8500kg/ha比较适宜,确定目标产量过低会影响经济效益的提高,相反对产量要求过高会影响稻米品质和安全性。品种综合抗性一定要好,有利于不使用或者减少农药的使用量,可提高稻米的安全性和品质。种子质量应符合GB4404.1―1996的有关规定,种子质量要达到国家一级标准,即良种纯度不低于99.0%,净度不低于98.0%,发芽率不低于85%,水分不高于16.0%。

适宜辉南县种植的优质品种有中熟品种辉粳7号(137d)、宏科8号(136d)、通95―74(135d)、通梗611(135d)、九稻16(133d)、中晚熟品种珍富10号(138d)、五优1号(142d),晚熟品种丰优307(145d)、秋田小町(147d)。

2.3种子处理与秧田管理技术

2.3.1种子处理户外晒种、选种、浸种消毒和种子催芽。

2.3.1.1户外晒种3月下旬浸种前在户外阳光下将稻种平铺8~10cm厚,晒2~3天,每天翻动3~4次。这样可使种子含水量均匀一致,并起到阳光杀菌的作用,提高种子出芽率,促进出苗快、齐和苗壮。

2.3.1.2选种用密度为(1.08~1.13)×10-6kg/L的盐水或黄泥水选种(按50kg水加10~12kg粗盐的比例配制;用鲜鸡蛋测定适宜密度的方法是,鸡蛋在溶液中露出2分硬币大小即可)。选种时,稻种先倒入盐水中,边倒边搅拌,每次最多不能超过盐水体积的1/2,等到种子下沉后,先捞出上面的瘪种,然后捞出下沉饱满种子,接着把捞出的饱满种子放入清水中洗2遍,以免盐分进入种子内影响发芽。

2.3.1.3浸种消毒4月上、中旬浸种时,应依据nY/t393―2000绿色食品农药使用准则,选择苗病清、901等高效低毒消毒剂进行消毒,用于预防水稻恶苗病等其它水稻病害。浸种时必须使水面高出种子15cm,浸种时间随水温而定,一般每天平均水温15℃时浸种6~7天,水温10℃时浸种9~10天(即每天平均水温度加起来达到100℃)。依据消毒剂的类型,有的一浸到底,有的需要清洗,要严格按照说明书要求进行操作。

2.3.1.4种子催芽将浸泡好的种子捞出进行催芽,稻种催芽的关键技术是控制好温度和水分。催芽方法要依据消毒剂的类型而定,需要清洗的消毒剂要将种子清洗后放入40℃~50℃温水中预热,温热后立即捞出;不需清洗的消毒剂可直接将种子捞出放在保温处催芽,种子堆积厚度不超过50cm,种子中间放上温度计,控制温度在28℃~30℃左右,2天就能发芽。发芽时每天要翻动3~4次,使种子内外温度均匀一致,保证出芽整齐,并可防止高温烧种。催芽时,种子破胸芽长1mm左右为宜,应将种子放在阴凉处摊开,晾芽6~8小时左右,即可播种。

2.3.2播前准备秧田选择、秧田培肥及营养土的配制、整地做床。

2.3.2.1秧田选择秧田应选择环境质量符合nY/t391―2000要求,无污染、地势平坦、背风向阳、土质疏松、肥力适中、水源方便、排水良好、无病毒的庭院或园田地。苗床地应相对固定,以利连年培肥保护。

2.3.2.2秧田培肥及营养土的配制秧田培肥的方法是施用足量的腐熟好的绿肥、人粪尿、猪厩肥、饼肥等有机肥作底层肥。根据当地具体条件选用河套土、渠干土、林地或岗地旱田土进行积肥,取土积肥时间最好是在前一年的春季和秋季。

育苗前要对营养土进行结构调整,方法是加入25%~30%腐熟的堆肥混拌均匀,然后再加入营养土调制剂,如水稻旱育秧,营养土母剂、水稻旱育苗壮身剂、床土精等(严格按照营养土调制剂说明书要求进行操作)。

2.3.2.3整地做床苗床规格:小棚床宽1.8m,棚高0.4m;中棚床宽2~4m,棚高1.5m;大棚床宽5~6m,棚高1.7~2.0m,长度根据所需面积确定。一般秧本田比为旱育苗1:80~120,钵育苗1:100~150。秋做床:秋翻10~15cm,然后碎土、捞平、镇压。如春做床,应于3月底~4月初土壤化冻10~15cm时进行。播种前育苗床应施腐熟优质农肥10~15kg/m2,浅翻10~15cm,然后将床土和农肥混拌均匀,耙细整平。

2.3.3适时播种吉林省中东部平原地区可在4月中下旬播种,半山区及山区可在4月上中旬播种。

2.3.3.1采用隔离层育苗要在平整好的床面平铺有孔地膜(地膜打孔规格4cm×4cm,孔径4cm)或编织袋,装2.5cm厚营养土并刮平,按5kg/m2左右量浇透水,待水渗透后及时进行播种。播催芽种200~250g/m2,先播种子量的2/3,再用剩余的1/3补播均匀,播后用木板轻轻镇压,使种子与床土贴实。覆盖1cm左右营养土,以不露种子为准,尽量少覆土。施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苗床除草封闭剂,然后在床面上平铺一层地膜,出苗后立即撤掉地膜。

2.3.3.2标准化旱育苗秧田要进行秋翻或春翻,耕翻后耙碎耙平,耕翻深度14~15cm,床土的深度要达到12~13cm。铺2.5cm厚营养土,刮平。播种量为100~150g/m2。其他操作与隔离层育苗一样。

2.3.3.3抛秧盘育苗装土时要将配制好的营养土装盘刮平,用压土板压至盘高的2/3。先浇透水,然后用配套播种器播种,保证每钵2~3粒催芽种。覆土以不露种子为准,尽量薄而均匀。置盘前1天将苗床浇透水,至盘时要将钵盘压入床土0.5~1.0cm,盘与盘间不留缝,置盘后用细眼喷壶浇透水。施苗床除草封闭剂,盖上一层地膜。

2.3.3.4盘育苗装营养土3kg/盘,浇透水,然后播种,播种量为催芽种200~250g/盘。覆土以不露种子为准,尽量薄而均匀。置盘前1天将苗床浇透水,盘与盘间不留缝隙,置盘后用细眼喷壶浇透水。施苗床除草封闭剂,盖上一层地膜。

2.3.4秧田管理要根据秧田期各阶段的情况做好温度及水分管理工作。

2.3.4.1播种~出苗期棚温控制在30℃以内,出苗后及时揭去地膜。出苗前如果苗床缺水,应及时浇1次透水。

2.3.4.2出苗~1叶1心期出苗后棚内温度控制在25℃~28℃,晴天进行适当通风炼苗,床土水分不宜过多,保持湿润,可2天浇1次水。

2.3.4.31.5叶~3.0叶期棚内温度控制在22℃左右,床面要略呈干燥,高温天气要及时通风,控制秧苗徒长。盐碱地育苗要及时掌握床土的pH值变化,pH值升高时要浇酸化水,一般50kg水加浓硫酸50ml。

2.3.4.43.0叶~移栽期此时外界气温高、风大、蒸发量大,要每天浇1次透水;气温超过20℃时,要通风炼苗;插秧前4~5天,晚间不盖膜炼苗,追施送嫁肥,施硫铵50~80g/m2,稀释100倍喷雾,然后用清水洗净。

2.4本田管理技术

2.4.1翻地耙地有条件的地方应进行秋翻深翻(砂质土壤不宜深翻),耕翻深度以15cm左右为宜;水源不足的稻田可采用旋耕法,旋耕深度要达到10~12cm;有机质含量高、水源又不足的地块可免耕。耙地要在插秧前2~3天内进行,在耙地前7天左右泡田,耙地作业时田间水层保持花达水。

2.4.2适时插秧最适插秧时间是5月下旬。插秧的质量标准是:插得浅行株距直,每穴栽插苗数均匀,秧苗不飘、不浮、少植伤。采用等行距移栽,如30cm×20cm、30cm×27cm、40cm×20cm;采用宽窄行移栽,即宽行距与窄行距相间栽插,有利于群体通风透光,减轻水稻纹枯病、稻瘟病等病害的发生,如(50+30)cm×20cm。

若采用抛秧方式,要分次进行。一般第一次抛栽70%,第二次抛栽30%,抛秧后移密补稀。

2.4.3科学施肥对于生产a级绿色食品稻米的稻田,应将用地与养地相结合,适施有机肥。中等肥力稻田(一般土壤有机质含量在3.0%以上、有效氮含量为150~200mg/kg的,有效磷含量为10~15mg/kg、有效钾含量为100~150mg/kg的,为中等肥力的稻田)施肥原则为:施农家肥1t/亩做底肥,纯n、p2o5和K2o的使用量分别为8~9kg/亩和3~4kg/亩,其中氮肥的40%~45%和钾肥的65%~75%作基肥,磷肥则全部做基肥;氮肥的30%~35%做蘖肥(6月20~25日);氮肥的25%和钾肥的30%~35%作穗肥(7月10~15日)。为了提高稻米品质,不要求施粒肥。如果出穗后水稻长势不好,可喷施叶面肥作补充。禁止施用未经农业部门登记的肥料,禁止施用激素类肥料。

2.4.4合理灌溉优质水稻灌溉应采取浅水插秧、深水护苗、浅水促蘖、深晒控蘖、深水护胎、间断增粒原则,在保产量、保品质的同时节约用水。

2.4.4.1移栽至返青期保持1cm浅水层,有利于插秧顺利进行,保证插秧质量,插秧后保持5~7cm深水护苗。

2.4.4.2返青后~有效分蘖末期采用浅水灌溉,水深保持1~3cm为宜。提高水、土壤的温度和氧气的含量,有利于有机肥的分解和养分的吸收,有利于秧苗根系的发育,促进低节位分蘖的萌发和提早分蘖。

2.4.4.3有效分蘖末期~幼穗分化期(6月下旬至7月上旬)采用深水灌溉或排水晒田控制无效分蘖。深水灌溉抑制后期的无效分蘖,深灌时间一般以7~10天为宜;排水晒田,断水断肥,控制水稻的无效分蘖,提高成穗率。晒田的标准是,地面上产生细的裂纹,根际周围发出新根。保水性能差和长势不足的稻田不宜晒田。

2.4.4.4幼穗分化期~孕穗期(7月中旬至下旬)此时期水稻由营养生长期转入生殖生长期,叶面积增大,外界气温高,光合作用强,物质代谢旺盛,对水分的需要量大大增加,为了满足水稻正常发育的需水要求,水层应保持在6~7cm。若孕穗期遇17℃以下低温,水深应保持在15~20cm,深灌护胎,预防障碍性冷害。

2.4.4.5抽穗期~乳熟期(7月下旬至8月下旬)浅水间断湿润灌溉,增加土壤通气性,提高根系的活力,预防根系衰老,促进干物质积累。抽穗后20天内采用间断灌水方法使土壤保持饱和水状态,抽穗后20~30天,采用“跑马水”措施。

2.4.4.6乳熟期~收获期(9月上旬至下旬)此时稻田应保持土壤湿润,灌溉要采用昼停夜灌方式,在收获前10天断水,促进早熟,准备收获。切忌断水过早,防止因叶鞘含水量的降低而引起倒伏,或者是由于绿色叶面积过早减少而增加腹白米,影响稻米品质。

2.4.5做好病虫草害防治工作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原则。在农业、生物、物理综合防治的基础上,加强病虫的预测预报,严格科学地使用农药。在农药的选择上,优先使用生物源农药和矿物源农药,必须使用化学药剂防治时,要严格遵守《a级绿色食品稻米生产技术规程》的有关规定,选用低毒、低残留、安全、高效的农药,并严格执行其用量、安全间隔期等。

2.4.5.1稻瘟病依据GB/t15790―1995的规定,当稻瘟病的中心病团出现时,可使用40%富士一号乳油或可湿性粉剂1.5kg/hm2稀释成500倍液喷雾,也可用13%灭稻瘟一号或三环唑可湿性粉剂1.5kg/hm2稀释成500倍液喷雾。

2.4.5.2稻曲病在孕穗中后期用5%井岗霉素150~200g/ha对水750kg/ha喷雾,或用Dt杀菌剂150~200g/ha对水750kg/ha在抽穗前10天内喷雾。

2.4.5.3水稻二化螟在田间每4ha左右安置一盏频振式杀虫灯,诱杀水稻螟虫。

2.4.5.4杂草最好采用人工中耕除草,尽量减少化学型除草剂的使用,也可以在稻田放养鸭子(即稻鸭共养的生态栽培方法)或放养鱼、河蟹。杂草危害严重时,可根据稻田杂草类型,在移栽后5~7天选择低毒高效的化学除草剂进行除草。用60%丁草胺乳油1.5kg/ha加10%草克星可湿性粉剂200g/ha拌300kg/ha细沙或潮土撒施,施药后保持4~5cm水层7天,主要防除稗草、野慈菇、鸭舌草、泽泻;如果杂草防效差,可用48%苯达松乳剂1.5kg/ha加25%敌稗乳油7.5kg/ha对水250kg/ha,在6月中下旬排干稻田水后进行叶面喷雾,2天后灌水,主要防除三棱草与稗草。

2.5收获与储藏管理

2.5.1适期收获水稻成熟后应及时收割,既不能早收,也不能迟收。早收影响产量和优质稻米成熟度,迟收超过15天则燥米光泽度差、褐米及碎米率提高,过早或过迟收割都会增加裂纹米和心白米。依据籽粒变黄程度确定收获期,当籽粒的90%以上变黄成熟,穗轴有1/3变黄,基部有很少一部分绿色籽粒存在时为最适收获期。水稻收割后应捆成小捆进行自然晾晒,并经常翻动,以降低稻谷的含水量。

2.5.2脱粒储藏稻谷水分下降到15%时再进行脱粒,可使其含水量保持在低水平。不同品种要分收、分储,禁止在公路、沥青路面及粉尘污染的地方脱粒、晒谷,运输、储藏、加工过程要符合nY/t5190―2002的规定,以提高稻米加工及食品品质。

3.a级绿色食品稻米加工技术

3.1加工厂房建设

稻米加工企业应建在交通方便、水源充足,远离粉尘、烟雾、有害气体及污染的地区。厂区内的环境卫生、生产车间卫生、个人卫生健康应符合国家有关规定。

3.2机械设施

稻谷加工设备中与被加工原料直接接触的零部件材料应选用无污染材料。稻谷加工机械设备与被加工原料直接接触部位不得允许有漏油、渗油现象。抛光室、筛片、色选机、碾米室、通道等不得允许有油污或油漆。

3.3加工工艺流程

3.3.1稻谷清理与稻谷分级稻谷清理工艺设计多道筛选、多道去石,在实际生产中,依据稻谷含杂灵活选用筛选、去石的道数。加强风选,保证净谷质量。在清理流程末端将稻谷按大小粒分级,分开砻谷、碾米,合理选择砻碾设备技术参数,减少碎米,提高a级绿色优质稻米的商品价值

3.3.2回砻谷加工与糙米调质选用一台砻谷机单独加工回砻谷,合理调整辊压及线速差,减少糙碎米、爆腰粒提高稻米品质;降低胶耗、电耗降低成本。适宜的糙米碾白水分为13.5%~15.0%,糙米水分低,碎米多。采用糙米雾化着水并润糙一段时间,减少碾米过程中的碎米,提高出米率。

3.3.3多道碾米与大米抛光多道碾制大米,碾米机机内压力小,轻碾细磨,胚乳受损小、碎米少,则出米率提高,糙白不匀率降低。大米抛光,借助摩擦作用将米粒表面浮糠擦除,提高米粒表面的光洁度,提高大米外观品质,同时有助于大米保鲜。

3.3.4碾白与抛光道数设计加工a级绿色优质稻米,选用3~4道碾白,2道抛光。

3.3.5大米色选色选用于除去米粒中的异色米粒及异色杂质,是加工a级绿色优质稻米时一道重要的保证产品质量的工序。

3.3.6包装及标识包装及标识都要符合标准和规定

3.3.6.1包装a级绿色优质大米的销售包装应符合国家标准GB/t17109的有关规定,所有包装材料均应清洁、卫生、干燥、无毒、无异味,符合国家食品卫生要求。所有包装应牢固,不泄漏物料。加工后的成品米需降温在7℃~30℃区间内方可包装;包装大米的器具应专用、不得污染,应坚固、清洁、干燥、无任何昆虫传播、真菌污染及不良气味;打包间的落地米不得直接包装出厂;包装容器封口严密,不得破损、泄漏;出厂产品应附有厂检验部门签发的合格证,合格证应使用无毒材质制成。优质精制米、营养配制米采用1kg、1.5kg的纸袋、纸盒等普通超小型包装,有利于大米保鲜。

3.3.6.2标识a级绿色优质大米的包装器具表面图案、文字的印刷应清晰、端正、不褪色。其包装标识应符合a级绿色优质大米的包装标识要求,应标注:净含量、品名、执行标准号、质量等级,生产者名称、地址、商标、邮政编码、生产日期、保质期,存放注意事项及大米的食用方法说明、特殊说明、条形码及必要防伪标识。

3.4监控生产加工过程

进行检验控制,加工厂应有适应的检验(化验)室和检验设备,检验人员应对稻谷进厂、加工直至成品大米出厂全过程进行监督检查,重点做好稻谷验收、半成品检验应有原始记录,原始记录的格式应规范、填写认真、字迹清楚、各项原始记录按规定保存。

3.5加工企业质量管理

3.5.1管理制度加工企业应制定质量方针,各个岗位应有完善的管理制度,即从稻谷购入到成品大米出厂的质量管理制度,对各项制度应保证运行有效。

3.5.2档案及记录人员健康、设备、稻谷、成品大米档案,稻谷产地环境和生产技术档案,生产车间的交接班记录,检验室计量器具档案和使用记录,检验报告及记录等都需具备并妥善保存。

3.5.3检验控制应进行稻谷、成品大米加工质量的检验,对成品大米卫生指标的检验应由省级以上认可的检验机构承担。

3.5.4制度实施检查加工企业应定期评审管理制度实施情况,对生产车间每月进行一次制度实施检查,对成品库每月进行一次制度实施检查,在原粮购入旺季每周进行一次稻谷购入制度检查,以上的检查应有记录并存档。

3.6运输和贮存

水稻生产技术标准篇8

为认真贯彻落实省政府《关于抓好*年粮食生产的通知》(浙政发〔*〕16号)精神,确保实现今年粮食生产目标,经市政府同意,现就抓好*年市区粮食生产的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高度重视粮食生产工作。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的重要性,切实把粮食生产作为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来抓,加强对粮食生产工作的领导,认真落实粮食生产工作行政首长负责制,细化分级考核办法,将责任层层分解到乡镇、村,将种植任务落实到农户、田块。坚持执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加快标准农田建设步伐,组织实施标准农田质量提升等工程建设。加大对耕地抛荒情况的明查暗访力度,建立举报和公开曝光制度,坚决制止全年性抛荒,努力减少季节性抛荒。着力增加粮食面积,全面开展粮食高产创建活动,切实提高水稻单产,推进粮食生产机制体制创新。市政府将继续组织开展粮食生产先进县(市、区)、先进工作者、优秀种粮大户等评比活动。

二、加大种粮直接补贴力度。实行早稻普惠制补贴,对早稻种植者按实际种植面积,在省财政给予每亩20元直接补贴的基础上,市财政再给予每亩20元的补贴。对全年稻麦种植面积20亩以上的种植大户、杂交稻制种基地农户和农业部门认定为运作管理规范的粮食专业合作社社员,按实际种植面积,在省财政给予每亩20元的直接补贴的基础上,市财政再给予每亩10元的补贴。

三、继续实行早稻谷最低收购价等政策。对种粮在5亩以上的大户,实行订单收购。订单品种为圆粒型早籼谷,订单最低收购保护价格为每50公斤75元(中等质量标准)。当市场粮价高于订单价格时按市场价收购,当市场粮价低于订单价格时按订单价格收购。地产收购的订单早籼谷,每50公斤给予7元的政府价外补贴。为鼓励农户如数完成订单粮食,对完成早稻订单合同的农户,每50公斤给予5元的奖励。继续实行外拓种粮大户优惠政策,对在市外承包经营粮食面积20亩以上,并把粮食运回*市场销售的,经粮食、农业部门确认,享受本地种粮大户同等优惠政策。

四、提高水稻良种补贴标准。对种植列入省补贴范围的水稻主导品种的农户,经市农业局、财政局核定后,按实际种植面积,给予良种补贴提高到每亩10元。

五、加大粮食生产农机具购置补贴力度。在继续执行省大中型农业机械购置补贴政策基础上,对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组织购置省补贴产品目录内的农业机械的,市财政按不低于省资金补贴标准给予补助。

六、加大农机作业环节补贴力度。大力推广应用水稻机械插秧技术和植保统防统治。对应用水稻机械化育插秧作业或接受植保合作社统防统治、代防代治服务的农民,继续以“农机作业券”的形式补贴,在执行省定每亩40元补贴标准的基础上,市财政再增加每亩10元的补贴。

七、开展粮食优质高产示范活动。继续开展以引进优良品种和应用先进适用技术等为内容的粮食优质高产示范方竞赛和示范户评比活动,逐步探索建立以示范村、示范方、示范户为核心带动面上粮食生产的新机制。对连片种植面积在100亩以上,且小麦平均亩产250公斤、油菜平均亩产145公斤、早稻平均亩产480公斤、连作晚稻平均亩产500公斤、单季晚稻平均亩产560公斤的高产示范方,经市农业部门验收合格,市财政奖励小麦每方3000元、油菜每方5000元、早稻每方5000元、晚稻每方3000元。对省级以上水稻优质高产示范方,市财政给予1:1的配套奖励。

八、实施“水稻单产提升工程”。市财政安排一定资金,鼓励支持良种引选,推广水稻轻型栽培、强化栽培、单季稻“五改”、测土配方施肥等先进适用技术,加强水稻机械育插秧示范推广,扩大稻—菜、稻—瓜等粮经种植模式,提高优质高产关键技术应用率。鼓励农业技术创新,支持水稻生产技术攻关与研究,推进农业技术自主创新和消化吸收再创新,对粮油生产技术获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或省农业丰收二等奖或市科技进步二等奖以上的,每一项奖励2万元。

水稻生产技术标准篇9

按照农业部水稻万亩高产创建活动要求,2011年隆化县继续在张三营镇建设水稻万亩高产创建核心示范区,在总结过去高产攻关经验的基础上,精心组织,强化措施,圆满完成了高产创建任务目标。

一、基本情况

项目区选择在隆化镇张三营镇的5个村,该镇是我县水稻主产区,农业生产基础较好,主要稻区位于河流两岸,地势相对开阔,土地平整,土壤肥沃,农田水利设施齐全,生态环境优良。平均海拔750m,属北温带半湿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型冀北山地气候,≥10℃积温2200~3400℃,无霜期110~145d,气候特点是春季干旱多风,夏季温和多雨,秋季天高气爽,雨热同季,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相对的低纬度,高海拔,更适宜水稻生产。

二、取得成效

1.增加了水稻产量

2011年9月26日,河北省农业厅组织有关专家对张三营镇实施的水稻“百、千、万”高产创建示范田进行了产量验收,东风村6670㎡高产攻关田产量714.8㎏,河东村千亩示范片平均产量709.6㎏,万亩高产示范片平均产量为709.4㎏/亩,比前三年平均产量每亩增产35㎏,增产幅度4.9%。

2.提高了经济效益

为水稻高产创建千亩示范方的农户提供水稻良种补助30元/亩,测土配方肥100元/亩,通过开展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每亩减少农药投入10元,以上各项,每亩减少投入140元。通过综合技术措施的集中应用,高产创建示范方比其他水田增产水稻35㎏,增加产值70元,每亩可增收节支210元。示范区内农户数量2155户,共可减支增收21万元。

3.推动了水稻传统种植和管理方式的转变

为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隆化县结合水稻旱育稀植高产栽培技术的实施,将主推技术有机集成,强化入户,引导农民进行规范化旱育稀植,科学进行水稻本田管理。通过先进实用栽培管理技术的普及,隆化县水稻育秧技术有了明显的提高,管理水平进一步提升,取得了显著成效,为隆化县的水稻丰收奠定了基础。

4.带动了全县水稻生产

通过在张三营镇水稻高产创建活动的典型带动,2011年隆化县的水稻喜获丰收,全县水稻平均产量为551㎏/亩,总产量12.7万t,平均产量比2010年亩增加494㎏,增产10.3%。

三、主要措施

1.健全组织机构,强化组织管理

为高标准、高质量的完成水稻高产创建示范片建设任务,县政府成立了由分管县长任组长、县农牧局局长任副组长的领导小组,吸收财政局、张三营镇镇长、县农牧局农技、土肥、植保、执法大队等站(队)长为成员,负责水稻高产创建示范片建设工作的组织协调、资金筹措与落实和使用的监督管理、检查督导工作。领导小组下设技术和财务管理两个小组。由植保植检站站长任技术小组组长,负责水稻高产创建技术规程的制定和落实、良种引进示范和推广、技术指导培训、项目总结等工作;财务管理小组组长由财务审计股股长任组长,负责落实资金管理制度,确保各项资金使用合理,发挥资金最大效益。各小组分工负责,各司其职,共同努力,确保高产创建任务圆满完成。

2.制定实施方案

隆化县农牧局制定了《隆化县水稻高产创建实施方案》和《2011年水稻高产创建示范片测土配方示范方案》,针对各个村的实际情况,制定了不同的育秧、栽培和施肥技术规程。

3.整合项目资源,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因地制宜,突出重点,改善项目区的排灌条件,重点是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农业物质装备升级。将高产创建示范片与标准粮田建设、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基本口粮田建设、土地整理项目统筹安排,进行规模开发,强化项目区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沟、渠、路、桥、涵、闸、井、泵“八配套”,为水稻高产创建创造良好的基础条件。

4.推行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培肥地力

一是推广水稻机械化收割,配套齐全机械设备,调动农民秸秆还田的积极性,提高秸秆的利用率。二是全面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增施农家肥和生物有机肥,不断培肥地力。

5.加强技术指导,提高农民科学种田水平

建立农业技术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农技推广新体制,做好关键技术的推广普及,通过绩效考评,调动农业技术人员的积极性,提高粮食科技成果转化率和普及率。组织专家在农业生产的关键时期,做好田间会诊、技术会商和技术讲座,开展形式多样的技术指导。

6.强化技术服务,全面提高水稻产量

项目区水稻品种以五优四、富源四、长选12为主,高产攻关田品种为长选12。项目区结合良种补贴,实行“六统一”服务,即统一机械化耕地、统一供种、统一育秧、统一全层施用农家肥、统一机械化插秧、统一病虫害防治。优质粮食实现了订单回收,优质优价、增产增收。

7.大搞科技培训

围绕主导品种和栽培技术,在项目区采取梯次式培训,通过举办培训班、媒体讲座、现场指导等多种形式,层层开展技术培训,于2010年11月和2011年3月份分别进行了有机集成的主推技术的培训。于2011年4月份邀请省水稻专家曹刚研究员对科技示范户和农民辅导员进行集中培训。此外,2011年5、6月份,还组织有关技术人员,分别深入高产创建项目村对853个重点户进行了“四个一”技术服务活动,即:每户发放1张明白纸;每户发放1本技术手册;开展1次技术培训;进行1次现场指导,受到农户的欢迎和好评。

四、几点启示

1.开展高产创建活动,有利于建立和完善良种良法标准化操作规程

尽管近几年通过大力推广农业综合配套技术,农业生产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有些科技措施在落实中,往往存在单一性,不系统,如进一步提高土地产出水平,显然后劲不足,缺乏科学技术支撑的整体效能。而实行高产创建,可以把优良品种、高效栽培技术、科学施肥、田间管理、病虫害综合防治等行之有效的技术,找准最佳结合点,通过技术整合,有机集成起来,使增产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从而为今后进一步提高粮食生产水平找到出路。

2.开展高产创建活动,有利于充分发挥农业科技人员的作用

长期以来,由于农业缺项目、缺资金,农业科技人员在科技推广工作中,面对千家万户的生产方式,大都是依靠一张嘴、两条腿,停留在只讲、会跑,不能很好的把综合技术落到实处。而实施了高产创建,为广大农业科技工作人员搭建了一个很好的科技推广平台,他们真正铺下身子,把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领着农民干,做给农民看,从而大大提高了农业科技推广的效果,也为高产创建积累了经验。

3.开展高产创建活动,有利于提高广大农民的科技素质

实践证明,通过开展高产创建活动,可以在农业生产的关键季节,有效的把项目区的广大农民组织起来,课堂建在田间地头,采取现场培训、现场指导的形式,为广大农民提供全程的技术指导与技术服务,实现了技术与农民“零距离”接触,提高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科技素质,也解决了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推广不到位的问题。

水稻生产技术标准篇10

一、叶龄诊断技术宗旨及思路

在水稻生长的每个阶段,特别是在直接决定产量构成要素的阶段有目的地实施调控,以利于塑造和保持抽穗至成熟期各项指标全面优化的高产、优质群体。根据叶片与其他各部器官同伸、同步和相关的原理,应用水稻主茎叶片与器官(根、茎、叶、蘖、穗等)的同伸规律,来诊断和确定水稻的生育时期及其相应的高产栽培“促”、“控”措施。叶龄诊断技术途径是“控叶扩库”,在技术上控制茎、叶的无效和低效生长,以利在适宜叶面积的基础上,提高“库”强度和“源”强度。具体讲是在满足适宜穗数的目标下,通过提高茎蘖成穗率,主攻穗部质量来实现。这是一项利于全面提高光合质量最直接、易诊断掌握的综合性指标一这是因为,在达到适宜穗数的目标上,要提高成穗率,促进大穗,也就意味着在促进早发、完成穗数的同时,有效地控制群体的最高茎蘖数,并控制无效分蘖的发生,为后期的栽培目标的实现创造条件。

二、水稻叶龄诊断做法

叶龄又称“主秆出叶期”,叶龄跟踪就是对主秆出叶情况进行调查。叶龄跟踪要在插秧后立即进行,即4叶期开始调查。在育苗期第1完全叶能够看清的时期开始记载叶龄。

1、调查点确定

选择主栽品种有代表性的地号,在池埂边向里数第三行上,选择穴数均匀、穴株数相近似的10穴为调查对象,并在两边插上小红旗,调查的主茎叶片全部用红色油漆或记号笔等做好标记。从5月25日开始调查点,每5天调查一次,如5月30日、6月5日等,直至水稻齐穗。

2、叶龄跟踪苗选择

在调查对象的10穴里,每穴选有代表性的一株苗质好、叶片健全的秧苗,在主茎叶片上进行叶龄调查标记。

3、标记方法

标记点的叶龄必须准确,叶龄全部点在单数叶上,起始叶从3叶开始,跟踪到齐穗期。用红油漆或记号笔分别在第3叶中间点一个点,第5叶中间点二个点,第7叶中间点三个点或写上3、5、7等叶龄号,依此类推,确保叶龄跟踪的准确性。

4、叶龄观察方法

前出叶与现出叶的叶耳伸长到一定位置时,现出叶属于未定型(满)叶。现出叶的叶耳在前出叶的叶耳以下时为“一”,在前出叶叶耳以上时为“+”,这种情况用的叶龄期以小数点表示,正确的叶龄以调查全部主茎叶龄的平均数为准。

5、株高测定

用手抓住一穴稻株向上捋,由地面量至第二高度叶尖(穗尖)为该穴平均株高,逐穴测定,计算出平均值,做好记录。

6、叶龄值计算

以n叶露尖到叶枕露出的全过程为一个叶龄出生过程,并计算叶龄,首先,估算n叶的长度,以n叶下叶的长度加5厘米为n叶的长度,然后测量n叶实际抽出的长度,再除以估算的n叶的长度,做为n叶长度的比例。例如,计算5叶抽出过程的叶龄,首先估算5叶的长度,如4叶的定型长度为11厘米,则5叶的估算长度11+5=16厘米,如5叶已抽出2厘米,则2÷16=0.12,约等于0.1,即5叶已抽出0.1个叶龄,此时调查的叶龄为4.1个叶龄值,并做好记录,如此计算到倒数第3叶均按此法。倒2叶及剑叶按前一叶的定长减5厘米为估算值,实际伸出长度除以估算值,求出当前叶龄值。

三、水稻叶龄诊断的保障措施

1、加强领导、层层推进

农场农业部门组建水稻叶龄诊断小组,由农业科副科长任组长、每个管理区一名副主任为组员。按时召开田间叶龄诊断现场定标会,每个管理区设立两处水稻叶龄跟踪标记点。5月25日起,组员按时上报水稻叶龄。

2、加强培训、提高认识

农场在1月份对全体农业技术人员进行室内培训;6月份在一区召开叶龄标记现场会,并及时通过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积极宣传按照水稻节叶龄进行水分管理的优势及操作要点,极大的提高种植户的对该技术认识,确保各项技术措施落实到田间地头。

3、加强规范、统一标准

农业部门统一制作水稻叶龄标牌20个,均匀分布在九个管理区、园区。各单位按照统一格式、每五天调查填写一次,农业部门随时检查,确保叶龄标记工作顺利开展。

4、加强落实、严格考核

为保证该技术落实到位,把水稻叶龄跟踪上报作为考核管理区农业标准化的重要指标之一。

四、存在问题及明年工作打算

水稻叶龄诊断技术以11叶熟期品种为载体,在“三化”栽培技术和优质米生产技术的基础上,结合垦区“三化一管”生产模式的应用,全面推广“叶龄诊断栽培技术”,逐级增加在寒地水稻生产中的技术含量,有利于水稻栽培的可持续发展。

通过叶龄诊断技术了解水稻发育进程,种植户及时施肥、灌溉、植保等调控,为水稻高产打好了一定基础。但在实施过程中部分人员操作不规范、叶龄标记不准确,还有部分种植户不根据叶龄进行农事作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该技术的发挥。

1、加强培训的力度。室内培训与田间培训相结合,冬季理论培训、夏季田间定标和秋季产量比武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