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集体经济发展总结十篇集体经济发展总结十篇

集体经济发展总结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2:51:45

集体经济发展总结篇1

排楼屋村位于桐山街道西北面、舂水河下游,毗邻省道216线宁中公路,距县城12公里。全村共有13个自然村,23个村民小组,总人口2789人,613户,设一个党总支,两个网格支部,有共产党员61人(其中女党员10人)。村民大部分收入来自务工、经商,村民富裕度出现两极分化现情况。为更好服务于新农村建设,推进乡村振兴,我村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发挥区位优势,通过一系列举措,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

一、加强班子建设,夯实村集体经济发展基础

一是加强对村干部的培训和管理,着力提高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能力。针对村干部的素质现状,充分利用远程教育等培训资源,在村干部当中开展市场经济、股份合作、农村经营管理、村集体资产和财务管理等知识以及农村适用技术、技能的培训,增强村级组织和村干部适应市场、领导村集体经济发展的能力。通过配强村级班子和素质能力的培训,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创新发展思路,提供优质服务。二是建立健全村“两委”会议制度、党员会议制度、村民代表会议制度、村民大会制度,实行集体决策、民主决策和健全村级财务收入管理、财务开支审批、资产承包、租货、出让、公开协商和招投标制度,把村级财务和集体资产管理纳入制度化、规范化管理轨道。

二、因地制宜,开辟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有效途径

近几年来,因本村外出务工人员较多,导致土地大量荒废,我村水利设施便利,并有舂水河贯穿其中,农田均为优质水田。为集中整治抛荒问题,并增加集体收入。村党组织和村委会始终把调整种植结构和盘活土地资源作为增加农民和村集体经济收入的发展思路.实行了责任制,完善了各种制度。在村集体经济发展上,把100余亩荒山出租由县委发改委牵头用于光伏发电;把适合种植沃柑的荒山地承包给农户发展经济果林做到农户和集体收入"双赢";把适合茶树生长的林地实施植树造林,封山育林战略;将村里闲置水塘进行集中鱼苗放养,目前已经开始产生经济效益,每年仅靠光伏发电一项,集体经济收入平均不少于5万元。

集体经济发展总结篇2

很高兴和大家在美丽的夏都西宁见面。

今天,总社集体经济和手工业指导部把“集体经济转型升级、改革创新”研讨会暨中国集体经济杂志理事会第五届年会放在西宁召开,和大家一样,刚刚走进高原的门户,就已经感受到西宁人民的浓浓热情和高原夏都的宜人清爽。在这里,首先代表中轻联和总社对理事会和研讨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并代表总社步正发主任,向莅临会议的同志们表示诚挚的问候,并对筹办这次会议付出辛勤工作的青海省联社和青海省军区招待所的同志们表示真诚的谢意。

下面我就“集体企业转型升级、改革创新”讲几点意见。

一、加快转型升级、改革创新是城镇集体经济面临的迫切任务。

城镇集体经济经过多年改革发展,在城镇集体经济全体员工的顽强拼搏奋斗下,已走出了最困难的时期并取得持续稳定发展的好成绩,集体经济已成为极具活力的公有制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经济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一是结构调整取得新的成效。在各地联社的带领下,一批以“两个联合”为主要特征的股份制和公司制、集体联营、中外合资企业成为集体经济新的实现形式;一批优势企业不断成长壮大,成为地方经济骨干力量;一批困难企业走出困境,通过创新和技术进步在“小、精、特、专”发展上迈出了新的步伐;手工业、工艺美术产品设计生产、经营出现了蓬勃发展的势头,涌现出一批各具特色的新兴企业和产业集群。二是集体经济在恢复性增长的基础上,出现较快增长的可喜局面。2011年全国规模以上(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以上)工业集体企业、股份合作制企业和集体联营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7501.1亿元,同比增长25.71%;主营业务收入17302.2亿元,同比增长26.07%;利税总额1815.4亿元,同比增长29.95%,其中利润1226.8亿元,同比增长32.68%,分别高于全国工业企业平均增幅4.8和7.3个百分点。

可以说目前城镇集体已具有加快发展的条件和基础,因此不失时机地加快改革、加快转型升级,促进集体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加快推进集体经济迈上新台阶,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是我们面临的重要任务。

5月份,总社在兰州召开了七届二次理事会议,步正发主任向理事会作了2011年总社的工作报告,总结回顾了一年来总社取得的主要工作成绩,分析了城镇集体经济面临的国内外形势、主要困难和有利条件,提出了2012年两个“贯彻落实”,四个“牢牢把握”的总体工作思路和要求,即: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继续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发展多种形式集体经济、合作经济的指示及中央领导在总社“七代会”上重要讲话精神,牢牢把握发挥集体经济的优势和特色,促进集体经济发展壮大;牢牢把握结构调整,深化企业改革改制,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牢牢把握依靠科技、管理创新和劳动者素质提高,提升企业竞争能力;牢牢把握创新完善职能,夯实壮大基础,提高总社和各级联社经济实力和服务能力。

步正发主任对今后一年要重点做好的六方面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一是推动各项扶持政策的落实,促进集体经济平稳较快地发展;二是加快结构调整,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三是加快工艺美术和手工业的发展;四是做好先进模范评选表彰工作,进一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五是进一步完善联社职能,提高服务能力;六是积极争取政府加强领导和支持,创造良好发展环境。

当前总社和各地联社正在认真贯彻中央决策部署和总社“七代会”精神,认真落实七届二次理事会提出的各项工作和任务,各地联社和企业都在认真探索如何进一步发挥集体经济的优势,深化集体企业改革,推动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力争城镇集体经济迈上新的台阶。都在认真思考如何突破集体经济发展的瓶颈制约,针对城镇集体经济总体创新能力弱和竞争能力不强,有关集体经济法规政策滞后,相关扶持力度乏力等研究对策,力争取得突破性进展。同时正千方百计克服在当前经济形势严峻的环境下,集体企业面对市场需求减弱、生产要素成本的上升等实际困难,确保集体经济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

在集体经济进入攻坚阶段,及时举办主题为“集体经济转型升级、改革创新”论坛是非常及时的、非常有意义的,是根据城镇集体经济面临的形势和任务,紧扣主题,符合实际,方向明确。

二、全面分析和认识城镇集体经济面临的挑战和机遇,深入进行集体经济、合作经济理论研究,共同探索城镇集体经济“转型升级、改革创新”之路。

这次研讨会和《中国集体经济》杂志社理事会第五届年会,聚集了集体经济方面的专家、学者,聚集了长期从事集体经济工作、经验丰富的各位同仁以及企业家,希望大家贡献智慧经验和真知灼见,畅所欲言,为进入新的历史发展阶段的城镇集体经济发展贡献力量。

集体经济发展总结篇3

关键字:县域经济;经济差异;空间结构;产业结构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省经济发展突飞猛进。至2010年底,江苏省地区生产总值达41425.48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52840元,全国排名第四。但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地区间差距也在逐渐扩大,县域人均生产总值最大的昆山市(142185元)是最小的丰县(15414元)的9倍之多,可见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突出。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江苏省突出的地区差异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产业结构对县域经济差异的影响研究,二是江苏省县域经济发展的收敛性研究,三是运用空间数据分析方法(eSDa)描述江苏省县域经济发展空间结构作用机制及变化状况。但是“十五”以来,关于江苏省产业结构升级和产业集聚对县域经济发展差异的影响研究不足,而这对确定区域发展方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借助国内外关于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研究方法,对江苏省县域经济差异进行研究,为政府制定相应的经济政策提供参考建议。

二、研究方法

(一)区域单元的划分与指标选取

本文以行政县(含县级市)作为基本研究单元。考虑到江苏省各县的地理位置关系、经济水平状况以及过去的划分惯例,将江苏省50个县(含县级市)划分为苏南、苏中、苏北三大地带,其中苏南有南京、苏州、无锡、常州、镇江的14个县;苏中有扬州、南通、泰州的13个县;苏北有徐州、盐城、淮安、宿迁、连云港的23个县。人均GDp可以综合全面的考察区域经济发展的总体水平。本文选择按当年价格计算的GDp和年平均人口作为基础指标,以2000~2010年为研究时期,相关数据来源于2001~2011年《江苏省统计年鉴》。

(二)研究方法

本文参考以往的研究方法,选择泰尔系数法(tH)和基尼系数法(G)。theil系数是通过把区域经济总差异划分为组内差异(twR)和组间差异(tBR),进而比较不同差异对总差异的贡献和影响,theil系越小,表明区域差异越小;反之,表明区域差异越大。基尼系数是总体上衡量一国或地区收入分配不均等程度的统计指标。基尼系数越大说明区域间的差异越大;反之说明区域间的差异越小。考虑误差最小原则,本文选择直接计算法,其公式为:G=Δ/2u=■∑■■∑■■|yj-yi|;其中:Δ=∑■■∑■■|yj-yi|/m(m-1)表示基尼平均差;yi、yj表示各县人均地区生产总值;v表示平均人均地区生产总值;m表示所计算区域内县的个数。为了进一步了解各产业结构调整以及空间布局变化对县域经济差异的影响,按照产业结构对其进行分解,基尼系数变化量分解为三部分:由产业结构变化引起的结构效应;由三次产业集中度变化引起的集中效应;由产业结构变化和集中程度变化共同作用引起的综合效应。

三、江苏省县域经济发展现状

2000年以来,江苏省县域经济取得巨大发展,经济总量不断增加。截止2010年,江苏省50个县份的GDp总量达到21779.98亿元,年平均增长率为16.89%,占全省GDp的比重相比2001提高3.49个百分点,达到52.58%。但是在经济高速发展同时,县域经济差异也逐渐突凸显。根据统计,2010年人均GDp大于10万元的县苏南有4个,苏中和苏北没有;人均GDp在5万元以上的县苏南有13个,苏中3个,苏北没有。可见苏南地区的经济水平明显高于苏中、苏北地区,苏南、苏中和苏北三大区域间人均GDp差距有逐渐扩大的趋势。同时,江苏省县域经济中第三产业产值最小且增量最少,第二、三产业产值均有大幅增加,并与第一产业的差距逐渐扩大。

四、江苏省县域经济发展差异结构分解

(一)县域经济发展差异的空间结构分解

根据公式计算得到江苏省的区域间差异和区域内部差异的theil系数并绘制图1,同时得theil系数贡献率(见表1)。从theil系数的变化趋势来看,江苏省县域经济总差异和区域间差异均在2001~2005年期间呈现缓慢增加的趋势,2006略微缩小,2007年回升至最高值后逐年缩小;区域内部总差异以2008年为转折点,呈现先缓慢增加然后缓慢减小的变化过程。

对于三大区域内部的theil系数,苏南地区高于苏中和苏北地区,且整体上呈现逐渐增大的趋势,说明苏南地区各县之间存在较大的经济差距,区域经济发展最不平衡,并且差距有扩大的趋势,这主要是由于苏南地区内部各县的区位以及历史因素造成,像昆山市、张家港市等发展较快,而句容市、金坛市等发展缓慢。苏北地区theil系数在2000~2005年期间整体上呈现增加的趋势,在三大区域中苏北发展相对最为平衡,主要是由于苏北地区以传统农业为主导,虽然苏北5市各有独自工业企业,但是没有形成能够带动整个苏北地区发展的增长极,苏北各县经济始终没有拉开差距。苏中地区的theil系数基本较为稳定,“十一五”以来,苏中地区经济迅速发展,扬州、泰州、南通三市经济水平相当,且增长基本保持一致,因此区域内差异基本保持不变。

根据表1中地区theil系数贡献率来看,2001~2010年期间,地区间差异对总差异的贡献率远大于区域内部差异的贡献率,前者的贡献率一直在74%以上,表明江苏省县域经济发展的总差异主要由三大区域间的差异造成。对于区域内部差异;苏南地区贡献率最大,苏北次之,苏中最低,并且呈现增大的趋势。这表明虽然苏南地区经济较为发达,但地区内部经济发展不平衡;苏北和苏中地区经济相对落后,但是地区内部经济差异较小,发展相对较为平衡。

(二)县域经济发展差异的产业结构分解

1.县域经济差异的产业构成分解

从表1可以看出,在考察期内总基尼系数在0.422~0.498范围内波动,且在2000~2007年期间基尼系数呈现上升的趋势,虽然2007~2010年间呈现下降的态势,但仍维持在较高水平。

在考察期内第一产业的基尼系数和贡献率均最小,2001~2006年期间基尼系数略微上升0.011,接着2006~2009年期间基尼系数下降了0.03;第一产业贡献率不足7%且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相对集中系数小于1且整体上呈现下降趋势。从贡献率和相对集中系数可以看出,第一产业具有缩小江苏省县域经济差异,促进区域均衡发展的作用,这主要由于目前江苏省第一产业仍然以传统农业为主,且产值规模较小,对基尼系数的贡献不大。第二产业基尼系数和贡献率均最大,基尼系数在0.5以上,贡献率在57%以上,且两者均以2005年为转折点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其峰值分别为0.561和63.4%,原因在于随着“十一五”期间苏北地区工业体系的基本建立,第二产业取得了较大发展,使苏北地区与较发达的苏南地区间差距逐渐缩小;此外,第二产业的相对集中系数大于1,总体上呈下降的趋势,说明相对集中系数对基尼系数虽然有促进作用,但是逐渐减弱。从贡献率和相对集中系数可以看出,第二产业差距是导致江苏省县域经济差异的重要原因。第三产业基尼系数的变化趋势基本上和总基尼系数保持一致,贡献率维持在30%~40%范围内,说明第三产业也是导致县域经济差异的主要原因。

2.县域经济差异变化的产业效应分解

根据表1可以得出,2002~2007年总基尼系数变化量为正值,2008~2010年总基尼系数变化为负值,说明江苏省县域经济差异自2008年以来逐渐缩小。在三种效应构成中,起主要作用的是结构效应和集中效应,综合效应作用很小。集中效应与总基尼系数变化轨迹基本一致,且集中效应的绝对值比结构效应大,说明集中效应是导致江苏省县域经济差异的主要原因。结构效应除了2009年为负值外,其余年份均为正值,说明结构效应基本上起着扩大县域经济差异的作用。在2005年以前,集中效应具有扩大基尼系数的作用,2006年以来具有缩小基尼系数的作用;以2005年为分界点,集中效应经历了先大于后小于结构效应的变化过程。2005年、2006年、2009年、2010年综合效应为负值,其余年份为正值,但数值均较小,对基尼系数变化影响可以忽略不计。

在结构效应构成中,第一产业除了2009年外,其余年份一直起着缩小结构效应的作用,但影响不大。第二、三产业对结构效应起主要作用,第二产业除了2009年、2010年为负值具有缩小结构效应的作用外,其余年份均为正值具有扩大县域经济差异的作用;第三产业对结构效应的贡献处于波动状态,且以2005年为界先负后正,对县域经济差异起到先缩小后扩大的作用。2002~2005年和2009~2010年时间段,第二、三产业对结构效应的作用相反;但2006~2008年二者均对结构效应具有促进作用。在2007年以前,第二产业对结构效应的贡献大于第三产业,2007年以后小于第三产业。总体上第二、三产业变化趋势相反,第二产业增加,则第三产业减少;第二产业减少,则第三产业增加。在集中效应构成中,第一产业除2009年为负值外,其余均为正值对集中效应具有促进作用,但第一产业对集中效应作用很小,第二、三产业在2005年前均为正值,促使集中效应扩大化;2006~2008年,第二产业为负,第三产业为正,二者对集中效应作用相反;2009年、2010年,第二、三产业均为负值,具有缩小集中效应作用。

根据基尼系数变化量可得各产业对基尼系数变化贡献率,其中第二产业对基尼系数变化贡献率最大;第一产业对基尼系数变化的贡献率在2007年以前为负值,2007年以后为正值;第三产业对基尼系数的贡献率除了2005年、2008年、2010年外,其余年份均为正值对总基尼系数的变化具有促进作用。

五、结论与对策建议

本文对江苏省苏南、苏中、苏北三大地区县域经济差异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结果表明:(1)从空间结构角度上看,江苏省县域经济差异总体上呈现扩大的趋势,主要体现为苏南、苏中、苏北三大地区间的差异。苏南地区的差异相对较大且呈现扩大的趋势,苏中和苏北地区对全省经济差异的贡献均较小,但苏北地区的县域经济差异对总差异的作用日益减弱。(2)从各分解效应上看,江苏省县域经济差异形成主要是结构效应和集中效应的共同作用。第二、三产业差异对江苏省县域经济差异的贡献最大,其中第二产业分布不均衡是导致县域经济差异扩大的主要原因。江苏省要实现区域的协调均衡发展,重要的是加快苏北地区的发展,促使苏北地区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加快第二、三产业的发展。苏南地区应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协调各县之间的投资分配;同时依托苏中为跳板,支持苏北地区第二、三产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许华.路正南.江苏省县域经济及产业结构区域差异实证研究[J].商业时代,2010(31).

[2]顾万炎,严忠.江苏省经济增长趋同的实证分析[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9(03).

[3]蒲英霞,马荣华等.江苏省区域经济趋同的空间特征与成因[J].现代经济探讨,2005(07).

[4]蒲英霞,葛莹等.基于eSDa的区域经济空间差异分析―以江苏省为例[J].地理研究,2005(06).

[5]蔡芳芳,濮励杰等.基于eSDa的江苏省县域经济发展空间模式解析[J].经济地理,2012(03).

集体经济发展总结篇4

今天,中国工业合作经济学会举行第五届会员大会,总结第四届会员大会以来的工作,选举产生了新一届理事会领导班子。由总社和学会共同主办的主题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与集体合作经济的理论与实践”的经济论坛也同时举行。这是一次总结工作、深化改革、谋划发展、继往开来的大会。我代表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中华全国手工业合作总社对出会的代表和参加论坛的专家学者们表示热烈的欢迎!对新当选的新一届理事会领导班子表示热烈的祝贺!对长期以来担任学会领导工作,为学会工作做出贡献的同志们表示崇高的敬意!向多年来关心支持学会工作的各级领导、社会各界表示衷心的感谢!

第四届会员代表大会以来,学会理事会坚持服务宗旨,围绕工业合作经济改革发展,反映企业和会员单位的诉求,组织专家咨询论证会,调查研究、破解企业发展中的难题,为成员单位做了大量的服务工作。学会组织了一系列理论研讨活动,总结出改革开放30多年来城镇集体经济、合作经济的理论创新与发展的七个方面的成果和六个方面的历史贡献,提出了在新的形势下改革发展的主要措施;同时还就联社职能创新、增强经济功能和扩大服务功能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利用多种形式宣传集体合作经济的贡献和作用,为集体合作企业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学会还积极参与承担集体经济改革与发展的国家课题项目研究;编辑出版《中国手工业合作化和城镇集体工业的发展》第四卷;开展国际交流活动,学习借鉴发达国家合作社经验,扩大我国合作经济对外影响。学会为工业合作经济和轻工业的改革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这次大会选举产生了学会新一届领导班子,实现了学会领导班子新老交替和合作。杨志海同志是轻工业的老领导,他担任学会理事长以来,对工作认真负责,运用其具有较高理论素养和熟悉企业、广泛联系会员的丰富经验,为合作经济的理论研究和实践,为学会自身建设作了大量有效工作,受到大家的赞同和尊重。新任理事长钱桂敬同志也是在轻工行业工作多年的老同志,现任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副会长,熟悉轻工行业和企业,事业心强,有较丰富的专业知识和领导工作经验。相信新一届领导班子一定会不负众望,在现有成绩的基础上不断开创学会工作新局面。

在此,我对新一届班子提几点希望。

一、坚定自信,创新工作思路

集体经济、合作经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组成部分,同我国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是充分调动劳动者积极性,促进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实现形式。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从实践上,集体经济、合作经济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发展前景。

工业合作经济学会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增强理论自信和实践自信,始终将观念创新、工作思路创新贯穿学会工作的始终。一是要扩大视野,拓展工作范围,不停留在原有的二轻集体经济、城镇集体经济,而是放到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大环境中,从城乡大量涌现的新型集体、合作经济组织,专业合作社的蓬勃发展中,思考学会的工作范围,拓展工作领域,扩大服务对象。二是不停留在学会的名称上,而是从众多的专业行业协会的有效做法、成功经验和稳步发展中,思考学会的工作内容。事实上工业合作经济学会一直按照协会的要求注册登记,完全可以按照协会的运作方式开展工作。三是不停留在习惯的行政思维模式,始终坚持市场化方向,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履行学会的职能,主要办那些一个企业办不了、办不好,对多个企业或整个集体、合作经济改革发展有益的事。

二、发挥优势特色,探索学会有效工作方式

要发挥集体企业、合作企业产品、产业有特色,合作方式多样,覆盖范围宽广,经营管理机制灵活,有利于激励劳动者积极性等优势,充分发挥企业和政府之间的桥梁纽带作用,在反映诉求、提供服务、规范行为等方面探索有效工作方式。学会在协调和帮助解决企业改革发展的共性、突出问题,推动自主创新,培育自主品牌,培育发展特色区域和产业集群,促进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帮助企业拓展国内外市场,加强国际合作交流,完善企业诚信和自律机制,履行社会责任,弘扬企业文化等诸多方面走出一条服务企业的路子,特别是对工艺美术事业的保护和发展,对小微企业的扶持支持,公有制经济实现的多种形式,新形势下集体、合作经济改革发展的支持政策等。学会应发挥自身熟悉企业、了解国家政策、汇集专业人才等优势,发挥自身独特的作用。

三、依靠和发挥企业家作用,提升学会服务能力

企业是学会工作的基础,企业家是学会工作动力的源泉。学会要紧紧依靠企业和企业家,特别是依靠和发挥优势企业和优秀企业家的作用,善于倾听企业和企业家的意见,急他们所急,办他们所需。学会的工作思路、工作安排要来源于企业家,综合企业家的优秀思路,从全局高度引导、服务企业发展,在实践中接受企业和企业家的检验,不断完善学会各项工作,从感情上、服务成效上赢得企业信任,在有效服务的基础上增强学会经济实力,为提升学会服务能力奠定坚实基础,使学会成为企业和企业家之家。

四、加强自身建设,增强学会凝聚力

学会要坚持服务宗旨,以转变作风为重点,切实加强自身建设。要切实增强工作责任感,振奋精神,攻坚克难,完善工作职能,完善制度建设和激励机制,充实优秀年轻工作人员。按照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社团组织的要求,不断提升自身素质,增强学会的凝聚力。

各位代表,同志们,这次会员大会期间,中华全国手工业合作总社同中国工业合作经济学会共同举办集体合作经济论坛。这对于深入研究近年来集体经济、合作经济改革发展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从理论和实践结合的高度,理清和创新集体经济、合作经济改革发展思路,指导和推动集体经济、合作经济转型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当前,我国工业经济所处重要发展机遇期的内涵和条件发生很大变化,世界经济复苏弱势难改,新兴经济体已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新动力,全球技术进步和创新仍将控制在主要发达经济体一边,国际市场的争夺和科技、产业竞争更加激烈,国内需求预期不稳和外需不足影响经济增长动力,改革红利及原有成本优势、引进先进技术的条件优势逐渐减弱,资源和环境约束加大,自身结构矛盾更加突出,产品同质化现象突出,部分产能过剩问题进一步显现。形势倒逼我们必须增强结构调整、转型升级的紧迫感,闯出一条质量效益型持续健康发展的路子。

我国集体经济、合作经济历史上为解决就业、繁荣市场、发展经济做出了重要贡献。改革开放以来,集体经济、合作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优势和特色得到进一步发展,创造了许多宝贵的理论成果和生动实践,涌现了一批优势行业排头兵企业和一大批小巨人特色企业,创造和发展了一批新型集体、合作经济组织。工艺美术、文化创意及手工业产业、农村专业合作社的快速发展为集体经济、合作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集体经济、合作经济既面临我国工业经济结构调整、转型升级进程中的共性问题,又面临集体经济、合作经济领域改革发展的特性问题。由于法规不完善,认识不到位,管理体制、机制不健全,制约了集体、合作经济优势的发挥,集体资产出资人不能依法确定,资产监管部门缺失,历史遗留的问题同新遇到的实际问题相互交织,增加了集体经济、合作经济改革发展的难度,影响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一些企业仍处困境,民生改善任务十分艰巨。这就需要我们花更大力气,深化改革开放,积极争取政府支持,激发自身内在活力和动力,推动研究和解决集体经济、合作经济发展中的实际问题。

本次论坛邀请了各方面优秀代表,希望大家结合自身的理论研究成果和实际工作经验体验,围绕论坛主旨,集中就一些大家关心和亟待回答解决的重点问题深入研讨,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

根据近年来各地集体经济、合作经济发展情况和反映,我初步归纳了一下,以下几方面问题需要我们认真研究和回答。

一是如何进一步解放思想,科学认识集体经济、合作经济的制度优势、机制优势、自身的生命力和活力。正确看待这一经济,对于激发劳动者积极性,促进生产力发展和生产关系的改善的理论内涵和实际效果,正确认识公有制实现的多种形式,以小平同志“三个有利于”为标准,进一步解放思想,克服不符合时代要求的主观、片面的观念,消除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条式错误理解,毫不动摇地发展多种形式的集体经济、合作经济。

二是如何看待集体经济、合作经济改革发展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充分认识我国经济社会各个发展阶段集体经济、合作经济所做出的贡献和独特的宝贵经验,从深刻分析主要问题和困难产生的原因中反思自身观念、思路和工作中的差距,分析外部环境和条件制约所带来的影响;从城乡更宽广领域,正、反多方面的典型,研究概括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新成果和新启示。

三是如何看待集体经济、合作经济面临的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我国工业化、新型城镇化进程为集体经济、合作经济发展提供广阔空间。集体经济、合作经济的发展是推进新的城镇化的产业基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应用,为适应个性化、定制化生产方式的集体经济、合作经济创造难得的发展机遇。适应时展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必然趋势,工业化、信息化两化融合正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加快生产方式发展模式的深刻变革,柔性制造、网络制造、智能制造、3D打印技术、现代服务业迅猛发展,加速企业由注重规模向注重平台转变,催生越来越多的小作坊企业、集体企业、合作企业的发展。同时这也给集体经济和合作经济提出了从观念思路、市场定位、发展方式、人才技术等诸多挑战。

四是如何抓住深化改革机遇为集体经济、合作经济转型升级注入新的动力。不失时机地深化重要领域的改革。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是党中央推进新一轮发展的重大决策。即将召开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将对全面改革做出部署。我们要紧抓机遇,首先要深化自身改革,围绕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自主品牌影响力,加快生产方式、营销模式、机构职能、人才队伍及各类平台相应调整,按照合作共赢思路,加快资源整合,推进转型升级。同时要充分运用政府出台的深化改革政策,减轻企业负担,落实扶持小微企业的政策措施,推进企业实际问题的解决。

五是如何创造集体经济、合作经济改革发展的良好环境。加强对集体经济、合作经济的宣传和理论研究,总结推广各地改革发展的先进典型,推动有关集体经济、合作经济法律法规的完善,进一步加强对集体经济、合作经济发展的指导服务,加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完善政策法规条件,营造良好社会舆论氛围。

请各位专家、各位代表就上述问题和大家关心的重点问题,深入研讨,建言献策,相信本次论坛在大家共同努力下,一定会取得丰硕成果。

集体经济发展总结篇5

下面就集体经济在我国经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探讨“两个联合”并结合北京联社实际工作情况谈一点个人体会和建议,不妥之处,请指正.

一、集体经济在我国经济建设中

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党的“十”报告中指出:“要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报告中同时提到“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建国60多年以来,集体经济与国营经济一起构成我国公有制经济,并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据主体地位,它是巩固和完善我国经济制度的重要基础。几十年的实践证明,集体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一支不可低估的力量,在繁荣经济、促进就业、稳定社会等方面都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众所周知,集体经济也叫合作经济,是建国初期到1956年,我国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把分散经营、规模小、技术落后、劳动生产率低的分散经济组织起来,走合作化的道路,这是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中提出的对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任务。1950年底全国共组织起1321个手工业合作社,社员26万人,到1956年底手工业合作社达到9.91万个,社员增长到509.1万人,手工业总产值,1952年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结束时为73.1亿元,到1956年达到117亿元,第一个五年计划中所规定的手工业合作化任务,1956年提前完成并初步建立起了新型的社会主义集体经济。

总结集体经济几十年的快速发展的基础,一是有我国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二是有党的集体经济发展的好政策;三是从国家到地方有一个好的领导机构和组织体系。

在新中国成立到现在的社会主义建设发展的实践证明,集体经济在扩大生产、活跃市场、出口创汇、增加税收、完善就业、改善人民生活、实现共同富裕、加快小康社会建设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以北京联社集体经济的发展为例,在解放初期的集体经济是由个体劳动者组成的互助组,进而转成合作社,再发展为集体合作社的工厂,在以后几十年的经济发展过程中,集体企业历经了多次合并、分立、下放、隶属关系调整等,保留下来的集体企业性质并没有改变,但现在的在职职工已不是集体企业的原始出资人,且集体企业的数量骤减,仅剩联社投资控股和参股的企业了。

在历史上,北京联社为北京市的经济发展做出过重大贡献。1985年和1986年北京市政府划走服装、鞋帽两个行业,共带走联社资产2600万元;1997年和2002年两次放小将小型集体企业资产无偿划拨区县,带走联社资产3000万元;同时联社在历史上先后无偿支持划拨资产总额2.7亿元,为北京的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但目前集体经济所面临的困境也是众所周知,集体经济如何在改革中确定自己的位置,如何解放思想转变发展方式,推进结构调整,增强竞争能力,促进集体经济的快速发展是我们共同的奋斗目标。

二、探讨集体经济“两个联合”

走共同富裕的道路

集体企业是属于劳动群众所有,实行共同劳动,在分配方式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社会主义经济组织,集体经济是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集体经济的实质是合作经济,包括劳动联合和资本联合,党的十五大报告就曾指出:“劳动者的劳动联合和劳动者的资本联合为主的集体经济,尤其要提倡和鼓励”。这个论述阐明了集体经济的本质特征,体现了劳动和资本之间的平等合作关系,调动企业劳动者和出资者的积极性。

劳动联合作为一种劳动方式,马克思曾指出:“通过合作和协作,不仅提高了个人生产力,而且创造了一种生产力,这种生产力本身必须是集体力”。因此,它属于生产力的范畴。

资本联合作为生产力范畴,如果出资者是资本所有者或剥削者,其资本联合主要在于最大限度追求剩余价值,带有明显的剥削性和私有性。如果出资者为劳动者,通过自己的劳动积累所形成的单个资本联合,进而由劳动者自己分享自己的劳动剩余,所以不带有剥削性质;如果出资者是集体,并且在新的联合资本中掌握着控股权,这样资本联合就是具有明显的非剥削性和公有性。劳动者的劳动联合与劳动者的资本联合所形成的新的“平等、自愿、自主、互利”的组织形式是在出资者平等联合劳动基础上实现的资本联合,它能较好地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促进集体经济的发展,同时它丰富了马克思主义集体经济理论的内容,马克思提出是以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为主要特征,以劳动者的劳动联合为主要形式的集体经济理论,所以两个联合丰富了马克思的集体经济理论。

世界上公认的第一个集体经济组织是1844年成立的英国罗虚戴尔公平先锋社,至今已有169年的历史,当今世界合作经济发展越来越广,遍及世界160多个国家,覆盖工业、农业、生活消费、金融、保险、教育、住房、医疗等所有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方方面面,全世界有8亿多人参加集体经济,充分享受着集体经济带来的益处,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集体经济的优越性和活力越来越充分地展示出来。

例如,西班牙合作社联合会是劳动者的合作社组织,有250个合作社,会员2万多人,近几年来,合作社联合会大力加强与国际合作社联盟的合作,与政府、工会、司法界加强联系,通过立法确定了西班牙全国和各地区集体合作社组织在社会活动中的法律地位,并对合作社组织建立了一整套完善的法律、条例体系,取得了很好的社会影响力,增强了集体企业的实力和竞争力,使各级合作社组织的社员得到了实惠,为国家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无论在国际上还是在我国,合作社是由社员自愿参加联合组成的一种群众性的集体经济组织,其特点是坚持企业的资产共同共有,其共有性是劳动者为共同目标、共同出资、共同劳动形成的一种共有关系,这与私人企业中雇佣关系是根本不同的,集体企业中员工既是劳动者,又是出资者,是劳动联合与资本联合相结合,这种联合方式改变了劳资对立,劳动者之间、员工之间享有平等的权利,所以,集体企业员工对集体资产的共有性、共享性及在经济上享有平等性,是集体企业劳动者实现共同富裕的基础。

北京联社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镇集体所有制管理条例》中“集体积累、自主支配、按劳分配、入股分红”的原则及新型集体经济“两个结合”的特点,从2007年开始,联社每年拿出净收入的10%左右,对全体在职会员进行分红,我们的分配原则是会员的工资奖金按多劳多得的原则,适应市场经济;分红按照共同富裕的原则平均分配。

2010年北京联社在“两个结合”方面又进行了新的尝试,在职联社会员人均按一定的资金入股,虽入股的资金不多,运行3年来,调动了广大在职会员的工作积极性,关心联社发展的人多了,联社每年的经济效益与每位在职联社会员的切身利益联系起来,促进了联社集体经济的发展。

在全体联社在职会员范围内进行奖励分红,一是体现了联社在增利前提下贯彻了提高会员收入和福利待遇的宗旨;二是在联社全体会员中建立了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机制;三是体现了坚持构建和谐社会、走共同富裕的道路。联社在建立和贯彻分红制度的基础上,增强了联社全体会员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促进了联社事业的发展,意义十分重大。

三、探讨解决集体企业在改革发展中的实际

问题,促进集体经济更快、更好地发展

1.进一步研究解决集体企业的定位问题。人们经常研究的是产品定位、市场细分定位,但集体企业如何定位随着改革的深入已提到重要的位置,集体经济作为非国有的公有制形式,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是整个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首先要做好集体企业的整体定位,解决集体企业与国有和私企的差异,其次要解决集体企业发展定位问题。

2.进一步明确集体企业的资产产权的合法地位问题。集体企业无论采取何种改革形式,产权改革都是无法回避的问题。我国《宪法》和《物权法》都已明确了集体资产产权的合法性,但在涉及集体企业改制等具体问题时,一些政府审批部门往往以缺少相关政策和法规为理由而不予审核批准。由于出资人不能依法确认,集体企业工商登记、股权转让、资产处置、企业上市难以进行。

3.进一步推进建立主管集体企业的组织机构。目前集体经济改革中的许多重大问题没有一个政府部门具体研究和制定改革政策,这是集体企业改革、改制滞后的原因,组织机构不落实,一切都是空谈。

集体经济发展总结篇6

【关键词】农村;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壮大

村级集体经济,是集体经济的一种,是生产资料归村民共同所有的一种公有制经济。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增加村级集体收入,是加强农村基层组织的物质基础,是解决“有人管事、有章理事、有钱办事”的切实保证,是增强农村基层组织凝聚力、战斗力和创造力,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重要手段,是保障农村基层组织正常运转,巩固党在农村执政基础的必然要求,对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但当前,阳城县较大比例村集体经济发展缓慢、无钱办事的问题比较突出,面对新形势,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是现实所迫,发展所需,既势在必行,又大有可为,妥善解决好眼前村级集体经济薄弱问题刻不容缓。

1阳城县村级集体经济基本情况及现状

1.1我县村级集体经济基本情况

山西省阳城县位于山西省东南部,辖17个乡镇1个办事处,467个行政村,469个村集体经济组织,31.2万农业人口。2012年阳城县村集体经济总收入仅为29250.2万元,其中村集体经营收入为10262.3万元,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35%,发包及上交收入4915.5万元,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17%,投资收益265.93万元,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1%,补助收入6717.4万元,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22%,其他收入7089.1万元,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24%。2012年我县无经营收益的村336个,约占全县总村数的3/4,有经营收益的村131个,其中5万元以下的村44个,5万~50万元的村56个,50万~100万元的村13个,100万元以上的村18个。

从调查情况来看,我县村级集体经济收入来源单一,经营性收入少。多数村不直接经营集体项目,而是通过发包、租赁的方式将集体项目交由他人经营,按合同约定收取承包费、租金。大多数村没有经营性收入,收入来源几乎全靠上级财政补助收入来应付日常的工作开支,维持村级组织的正常运转。只有极少数村有经营的企业,经营收入成为本村的主要收入来源,但也存在低收益村多、高收益村少、不平衡性较大的问题。总之,集体经济无收益、低收益的村量大面广,严重制约了我县农村的现代化建设。

1.2我县村级集体经济现状

1.2.1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后劲乏力

据调查,全县除极少数村依托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地下资源起家,目前已步入良性发展轨道外,相当一部分村过去虽然有一定的收入,但由于支柱产业单一,抵御市场风险能力极差,已经或正在受到很大冲击。例如:有许多村长期依靠小高炉、小煤矿、小水泥厂、小白灰、小土焦等经营收入作为村集体收入的重要来源,集体经济一度红红火火,但2007年政府加大了环境整治力度,资源能源消耗高、环境污染严重的这些小企业被全部关闭,这些村的收入出现了严重下滑,甚至成为无收入的空壳村。还有,多数村发展依托资源单一,好多村级集体经济过分依赖土地资源,依赖场地与厂房的出租,缺乏自主经营的项目,村级集体收益难以持续增长,村级集体企业减少。再有,相当部分的村级集体企业改制、转制,已变为民营经济,不能支撑村集体的发展。总之,开源无方,节流无路,使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后劲严重不足。

1.2.2村集体经济组织严重收不抵支

农村税费改革后,村级组织收入大幅度减少,而支出并没有相应核减,却有所增加,导致多数村连年亏损,财政赤字一年比一年严重,集体积累日益减少,不少村已出现零积累或负积累。村级负债居高不下,农村卫生、文化等公益事业发展缓慢,基本上只能靠财政补助收入维持。

2我县发展村级集体经济面临的主要问题

2.1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缺乏强有力的政策支持

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惠农政策,对农民来说是喜事连连,好事不断。但对于集体经济,明显政策少、力度小,缺乏强有力的扶持措施和优惠政策;上级拨款过于分散,不能集中财力解决发展问题,使得造血项目不够,村集体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不强;各金融部门由于风险意识不断加强,逐步收紧贷款审批权限,导致村级集体组织靠贷款创办集体项目的难度加大;上级机关部门的结对帮扶大多只注重农户个体,往往忽视村集体经济,有的虽然注重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但对壮大村级组织的经济实力认识不足,重视不够,使得相关的帮扶政策不能完全落实到位,集体经济的实力得不到有效增强,长效增收机制得不到建立。另外,政府对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缺乏激励措施与考评、奖励办法,不能充分调动村级组织加快发展集体经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2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缺乏强有力的人才保障

由于绝大多数集体经济非常薄弱,村级组织干部工资待遇低微,使农村优秀人才大量外流。现任农村干部有的看摊守本,谨小慎为,不愿承担责任、冒风险,存在“等、靠、要”思想,缺乏创新发展能力,在集体经济发展中“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不能利用现有资源进行发展;有的老弱病残,素质低下,目光短小,有心无力;企业专业技术人才和懂市场、会经营、素质高的管理型人才严重缺乏。村级组织三年一换届的客观现实,使村干部短期行为严重,不愿意放开手脚大胆地开拓创新。再加上,现行体制下村干部的不可跨村交流性、任职性,观念、眼见、思维等与当前市场经济极不相适应,发展集体经济失败者多,成功者少,干部群众都有畏难情绪,有的甚至已完全失去信心。

2.3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缺乏一批市场潜力看好的项目拉动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在调研中发现,不少村干部也很想发展集体经济,但就是苦于没有项目。目前,国家还没有公布过适合村级集体组织兴办的项目目录,也没有把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与项目开发结合起来,向集体经济发展项目倾斜。无奈之下,村干部只能“等”、“看”,许多好机会、好项目就在“等”和“看”中错过了。

2.4村级集体经济负担加重,制约了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

近年来,由于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各村均投入大量资金强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环境。据统计,2011年全县村级兴办公益事业负债高达10.25亿元,其中义务教育负债0.83亿元,道路建设负债3.5亿元,兴修水利设施负债1.4亿元,卫生文化设施负债2.8亿元。各项公益事业都涉及老百姓的切身利益,如果村级组织不办,既影响村级基层组织的威信,又会影响到社会稳定。各村在农村环卫长效保洁、治安联防、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刚性支出逐年攀升,日益增多的支出加重了村级集体经济负担,给发展村级集体经济背上沉重的包袱。

2.5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缺乏一套好机制做后盾

当前,集体经济的境况是各级政府、基层干部、农民群众都不愿看到的。对此,惋惜者有之,谩骂都也有之,着急者也有之。出现这种状况,除了上述因素外,经营机制不活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一些村集体经济原本起步早,项目好,但由于机制、体制等原因,仍然是一大二公,产权不明晰,管理不善,最后往往是“一个企业倒下去,一批领导富起来”。目前,我县尚未制定出台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的具体办法,用于指导、考核村集体经济发展的长效机制尚未形成,一些基层党组织发展村集体经济处于“盲动”、“自发”状态。

3我县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建议和对策

在新形势下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既不能走过去那种一哄而上的老路,又不能放任自流、自生自灭,而要积极探索,不断实践,闯出一条新路。

3.1因地制宜,找准自身优势,为发展集体经济奠定物质基础

发展农村经济必须切实做好调查研究,认清自身的优势和不足,扬长避短,找准突破口,把资源优势转化成产业优势,再把产业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不断增强村级集体经济实力。有区位优势的村,要依托优越的地理位置,如利用城郊、园区、交通枢纽等大力发展房地产开发、饮食服务业等二、三产业,增加集体经济收入;有资源优势的村,要利用丰富的资源,如矿产、水利、旅游、土地等采取拍卖、入股、联营的方式,进行资源开发,推动集体经济发展;有产业优势的村,要围绕优势产业,强化产业服务。结合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围绕本乡本土特色产业开发,积极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公司、加工公司等,为农民发展产业提前、产中、产后有偿服务,在服务中壮大集体经济。

3.2加强农村基层班子建设,为发展集体经济提供人才保证

发展和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就要采取多种措施加强村级班子建设。一是要配强班子。通过群众推举、公推民选、组织下派等多种形式,把那些事业心强、懂经营、会管理、具有发展集体经济的强烈意识、开拓精神的人选进班子。继续选拔大学生村官,或从县直部门及乡镇机关中选拔一批年轻人下派到村担任实职,注重从能人、大户、科技致富带头人中选配村干部,提高村级班子发展集体经济的能力。二是要加强培训。以党校、农函大等为阵地,采取办班、上党课、以会代训、参观学习、实践学习等多种形式,加强村干部思想观念教育、政策法规教育和科技文化教育,增强村干部贯彻执行党在农村各项方针政策的自觉性,增强发展集体经济、带领群众致富的信心和本领。三是要提高待遇。县或乡(镇)政府要对本地区村干部的工作报酬和退养费问题作出规定,并且按年度保证兑现。有条件的地方要对村干部实行养老保险,以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要把村干部在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方面的工作业绩和待遇挂上钩,并作为村干部目标责任制考核重要依据。乡镇党委每年根据考核结果,另行拿出一笔资金,对那些优秀村干部进行奖励并优先提拔重用。要继续加大从优秀村干部中考录乡镇机关公务员力度,切实让农村基层干部工作上有劲头,政治上有奔头。

3.3创新经营机制,为发展集体经济提供制度保障

传统的集体统一经营模式已不能适应当前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要求,必须改变过去那种政企不分的做法,与时俱进,坚持改革创新,探索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多种实现形式和多样化的发展路子,转变农村集体经济经营机制和增长方式。积极推进产权制度改革,按照“产权清晰、权责明确”的原则,逐步建立村级集体经济的现代产权制度。针对不同的产业、不同的合作对象,采取灵活多样的经营方式,宜股则股、宜租则租、宜卖则卖,既要保护集体资产不流失,又要调动经营者、合作者的积极性,实现双赢或多赢。要多外出考察学习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又快又好的浙江省、江苏省等先进地区的经验,例如可以探索尝试村党组织书记依法选举兼任村经济合作社社长,村党组织领导下的村民委员会与村经济合作社各司其职、相互配合,建设富有活力的农村基层治理结构,既保障村党组织在农村的核心地位,又促进农村社会管理创新;探索尝试村集体从兴办企业向开发经营集体资金、资产、资源(“三资”)转变,因势利导,积极引导集体经济从效率低、风险大、以“建工厂、办企业”为主要内容的传统发展模式,向风险小、收益稳定、以“开发资源、兴办物业”为主要内容的新型发展模式转变;村集体经营方式从直接经营向间接经营转变,扬长避短,改变过去自我直接经营的传统方式,主要采取发包、租赁、入股等为主的间接经营方式,促进集体经济收入从产品销售收入为主转移到租金上交、投资收益为主的路子上来。

3.4加大政策扶持,为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创造良好氛围

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离不开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特别是在农村税费改革以后,各级政府的扶持显得尤其重要和迫切。国家应继续出台强有力的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各项优惠政策,在财政、税收、信贷、用电、用地等各方面给予优惠,尽快推动集体经济起步、发展。例如,可探索在税收政策上,企业对结对帮扶村社会事业的捐赠,对兴办的涉农经济实体取得的收益,制定相应的政策给予税收优惠,提高企业支农的积极性;在金融政策上,银行尤其是农行和农村信用社应尽快出台扶持村级农业综合开发、农业产业化经营、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多种信贷措施,扩大抵押范围,积极发展林地经营权抵押贷款、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抵押贷款等信贷品种;在土地政策上,结合农村环境整治,大力实施迁村腾地工程,新增有效耕地,归村集体所有和经营,对村集体建设用地,依法办理集体建设用地土地使用权证,允许其依法按规划使用土地开展生产和经营;村集体通过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增加的耕地,归村集体管理使用。

集体经济发展总结篇7

2018年,全市村集体经济总收入9.4亿元,同比增长14%,村均186.6万元,其中经营性收入3.8亿元,同比增长11.4%,占总收入的40.4%。全市504个村总收入、经营性收入已经达到20万元、5万元以上,其中经营性收入30万元以上的村285个,占总村数的56.5%。

全市504个村(股份经济合作社),经营性收入在30万元以下的村有219个村,占43.5%;30-50万元的有138个村,占27.4%;50-100万元的77个村,占15.3%;100-500万元的58个村,占11.5%;500万元-1000万元的9个村,占1.8%,1000万元以上3个村,占0.6%。

二、2019年以来主要工作

2019年1月—4月,全市村集体经济总收入5.39亿元,同比增长9.1%,村均107万元,其中经营性收入1.8亿元,同比增长11.8%,占总收入的33%。经营性收入30万元以上的村140个,占总村数的27.8%,完成年度任务的34.8%。主要工作如下:

1、指导“一村一策”制定集体经济发展思路。今年以来,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多次在会议上部署、实地检查指导、协调解决问题等,现在全市对消薄工作普遍重视,镇街把这项工作当作政治任务、全年的重点工作在落实推进,责任能够层层压实,镇村发展集体经济氛围日益浓厚,形成了上下联动、聚力发展的火热局面。目前219个经营性收入30万元以下的薄弱村全部制订了“一村一策”,并且向农业农村局进行报备。

2、立项集体经济消薄项目。指导各镇乡(街道)着眼增强村级自身造血功能,提高经营性收入比重,做好集体经济转型发展项目申报工作。经市财政局、市农业农村局联合审核,立项项目35个项目,其中购建类16个,化解债务类13个,土地流转类5个,公共服务增收类1个。明确联建(购)类项目实行“一个物业项目一家管理公司”,参股村要求4个以上,参股村联合成立公司,负责项目建设实施、物业管理、收益分配,确保联建(购)项目运作规范。

3、开展“百企结百村,消除薄弱村”活动。第一批村企结对名单已确定,30家企业结对11个镇乡的30个薄弱村,将于5月底前组织结对企业与结对村开展一次对接,6月底前以“一对一”或“多对多”方式,为每个薄弱村谋划确定1个以上适合当地实际的帮扶项目,增强薄弱村造血功能。镇乡(街道)自行组织镇域内村企结对。

4、调整集体经济发展基金股份。根据集体经济消薄攻坚战三年行动“完善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基金运行机制”要求,经营性收入稳定在50万元以上的55个富裕村退股,共退70股,安排一批薄弱村再参1股,共参140股。全市参股村由415个减少到388个,参股数由446股增加到516股。

5、调研集体经济发展政策调整。2017年、2018年共立项集体经济发展项目32个,其中购建类项目17个,土地流转项目8个,化解债务项目6个,承接公共服务项目1个。目前,6个项目通过验收,共拨付资金49.52万元。占补助资金大头的17个购建类项目大部分处于前期准备、在建或建成未出租,达不到验收要求。针对集体经济发展政策兑现项目少、额度低等问题,开展了专题调研,拟订《关于村级集体经济消薄攻坚的补充意见》,潘书记、陈市长专门听取了汇报,提出了修改意见,还征求了自然资源局、建设局、财政局、部分镇乡(街道)意见。

6、探索金融支农新途径。积极与农商银行、农业银行、联合村镇银行等金融机构洽谈协商支农合作事宜,特别是与农商银行已初步达成合作协议,打算提高薄弱村的授信额度、提高产权+信用的农户授信额度、提高闲置资金的存款利率、设立普惠金融示范创建基金等方面予以支持,助力乡村振兴战略。

三、下步打算

1、加强项目督查。加强对立项项目实施情况的指导、检查,协调解决困难问题,督促推进项目建设,确保项目早建成、早见效,特别是要加强4村联建标准厂房、4村联建农贸市场等联建项目的指导工作,为全市面上联建项目提供样板。

2、浓厚帮扶氛围。按照“政府补一点、镇村筹一点、企业赞助一点、乡贤捐一点”要求,深入开展村企结对、金融支农、乡贤助力消薄活动。村企结对方面,每个结对村落实1名“消薄”专员,“消薄”专员由包村领导担任,农业农村局及时督促协调结对项目进展情况,确保产生效益。金融支农方面,农业农村局将与农商银行举行签约仪式,全面落实金融助农措施。乡贤助力消薄方面,引导鼓励乡贤志士回报家乡,通过牵线搭桥、投资、捐助、认购、认建、人才培育等方式,助力壮大集体经济。

集体经济发展总结篇8

一、联社集体企业改革发展现状

联社所属集体企业大都是20世纪50年代经过手工业合作化发展起来的小型集体工业企业,主要生产民用日常生活消费品。多年来,集体企业在发展地方工业经济、支援国家经济建设、壮大公有制经济、安置城镇就业人员、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从西安市工业合作联社系统情况来看,原有的行业涵盖五金工具、工艺美术、服装鞋帽、皮革制品、塑料制品、包装装潢、木器家具、轻纺复制品等8个大类。但随着市场经济的推进,大多数企业已处于停产和半停产状态。现有各类企业96户,其中生产经营6户、商贸经营14户、出租维持55户、空壳企业21户。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关心支持下,在全国总社、省联社的指导下,按照中央关于“积极推进集体企业改革,发展多种形式的集体经济、合作经济”的方针,结合联社集体企业的特点,积极探索改革发展的有效途径,通过资源整合、整体改制、兼并出让、关闭终止等形式,全力推进市属集体企业改革改制,促进了联社集体经济的发展。组建了一批产权主体多元化、结构合理且有活力的企业,消化了一批生存无望、资不抵债的困难企业。主要做法和取得的成效如下。

1.总结形成了一套指导企业改革发展的文件及规定。在集体企业改革发展缺少政策扶持的情况下,不等不靠,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镇集体企业条例》、全国总社《联社集体资产监督管理办法》及《物权法》等相关法规,结合联社企业实际,形成了18个指导集体企业改革发展、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文件、程序、规定,对集体企业的改革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确定了市属工业集体经济发展的基本思路。在对企业进行详细调查摸底的基础上,确定了联社系统“坚持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以项目为依托,以产权为纽带,以产业和行业为联系,做响品牌,做强企业,做大产业,不断发展壮大新型集体经济、合作经济”的基本思路。

3.因企制宜,规范运作,加快推进集体企业改革改制。对有资产、有经营项目、企业管理基础较好的企业,积极推动其改制为符合现代企业制度的有限责任公司。对资不抵债、无自我发展能力的企业,按照“把职工群众安置好,把债权债务承接好,把联社资产处置好,把领导干部安排好”的原则,采取兼并、合并、破产、关闭等办法,使其退出集体企业的序列。截止目前,共完成企业改革改制46户。

从全国各地情况来看,联社集体企业改革发展也不平衡,南方城市比北方城市进展快得多,东部、中部地区比西部地区进展快得多。其主要原因:一是企业自身生产经营状况的不同。二是推进体制机制改革的历史阶段不同。三是当地政府给予的一些扶持政策不同。通过改革,在集体企业中也涌现了像海尔集团那样在全国,甚至在全世界闻名的企业。

二、联社集体企业改革发展面临的问题

从目前西安的情况看,影响和制约集体企业改革发展的难点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从事生产经营的企业少。大多数企业仅靠出租厂房场地维持生存,经济规模小,使联社集体经济短时期在生产经营上形成规模难度较大。

2.企业负担较重。企业资产总量小,内外负债大,职工社会保障和收入水平低。

3.企业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差。土地、房屋、建筑物,虽然存量不少,但单体量小,且零星分散,性质复杂,处置难度大。

4.符合改制条件的企业少。企业自有资金少,改制成本严重不足,职工得不到妥善安置。

5.政策法规层面的空缺。国家和省、市政府对国有企业改革改制都有相关扶持政策,集体企业在改革改制中却不能享受。

6.企业维稳难度大。由于集体企业历史遗留问题较多,遇到改制时,企业同部分职工的利益性矛盾,成为职工上访的突出问题。具体表现为:一是已法定退休的职工在集体企业改革为现代企业制度的有限公司时,能否与在册职工一样参股配股。二是企业关闭拆迁时,已退休的职工也要求与在册职工一样予以补偿,甚至有的要求将企业资产分光吃净。这些问题实质上是企业资产归属的规定性法规不明确造成的。

三、我们的意见和建议

目前在西安推进集体企业改革改制的实践中除了遇到上面几点问题外,又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一是部分职工对企业改革改制不太关心到十分热心。二是部分职工对有关集体经济的政策不愿了解到从自身利益出发认真研究,“引经据典”找问题。三是部分职工对原有的民主决策程序从认可到要求“绝对的民主”。因此,我们提出以下建议供参考。

1.建议总社与相关部门研究出台有关加快推进集体企业改革改制的综合性、规范性指导意见,使集体企业改革改制有政策可依。

2.近年来,政府出台的《关于加快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中规定了相关优惠政策。例如,《实施意见》中规定:“社有企业在行业发展、改制和资产整合重组中涉及到原国有划拨建设用地,经批准可采取出让、租赁方式处置,土地出让收益按照收支两条线的原则,优先用于改制企业职工安置费用。”此项政策也是国企改制的优惠政策。再如《实施意见》中规定:“供销合作联社企业改革,可以参照执行国有企业的改革政策。安置职工所需费用主要通过处置资产等方式解决,不足部分由同级政府予以适当补助。”联社集体企业与供销合作社企业同属集体经济,有着类同的运营机制,在同等情况下应享受相同的优惠政策。建议总社向国务院提出申请,比照供销合作社企业改革发展中的有关政策,研究制定联社集体企业改革发展中在资产处置、土地出让、职工安置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并印发各省、市政府,从而加快推进联社集体企业改革发展。

3.建议总社向国务院提出联社集体企业在改革中可参照国有厂办大集体改革中支付解除在职集体职工劳动关系经济补偿金的规定,即可用净资产支付解除在职集体职工劳动关系经济补偿金;净资产不足以支付解除在职集体职工劳动关系经济补偿金的,差额部分所需资金由地方财政给予一定比例补助。

集体经济发展总结篇9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二十年,是我国城乡集体建筑经济改革不断深化,取得重大突破和辉煌成就,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作出重要贡献的二十年。回顾改革历程,总结改革成就与经验,对于促进集体建筑经济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推动建筑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具有重要意义。一、主要成就集体建筑企业在改革中崛起,登上了中国工程建设大舞台我国集体建筑企业诞生于新中国成立之后,前三十年由于受“左”的思想影响,几经挫折,发展缓慢,一直处于建筑业拾遗补缺的地位。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经过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和经济政策的调整,特别是1984年国家实行“允许集体和个人兴办建筑业”和“民工可以进城”之后,建筑业跨入了一个崭新阶段,城乡集体建筑企业如雨后春笋蓬勃兴起,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速度迅猛发展,成为建筑业的主体力量。据国家统计局统计,1997年全国建筑企业发展到95956个,其中国有企业9650个,城镇集体企业29872个,以集体经济为主的农村建筑企业51939个,城乡集体企业合计81811个,占建筑企业总数的8526%;1997年全国建筑企业从业人员3349万人,其中国有企业8286万人,城镇集体企业11482万人,农村建筑企业13722万人,城乡集体企业合计25204万人,占建筑业从业总人数的752%,比1978年增加41倍;1997年全国完成建筑业总产值1246257亿元,其中国有企业完成452652亿元,城乡集体企业完成72619亿元,占5827%,比1980年增长566倍。1997年全国房屋建筑竣工面积62244万平方米,其中国有企业完成185073万平方米,城乡集体企业合计完成398593万平方米,占6404%。在建筑业比较发达的一些省份,集体建筑企业已经是“三分天下有其二”。按完成总产值和房屋建筑面积计算,城乡集体企业合计完成数占全省总数的比例,江苏省为90%和93%,浙江省为843%和924%。尤其令人瞩目的经济特区深圳市,全部新建房屋的70%、高层建筑的60%是城乡集体建筑企业完成的,而在国有企业完成的工程中,也离不开集体建筑企业的合作。集体建筑企业总体实力明显增强,为建筑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打下了基础现在,集体建筑企业不仅在数量上超过了国有企业,而且在生产能力、技术水平、工程质量、经济效益诸方面也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过去只能盖一些低矮的平房,现在有相当多的企业具备了承建高大难新工程的能力。企业实现利润、上交税费及企业自身积累都赶上或超过了国有企业。1997年全国建筑业实现利润总额10992亿元,其中仅城镇集体企业就实现7556亿元,是国有企业1669亿元的45倍,占全行业实现利润总额的6874%;1997年全国建筑业实现利税总额38158亿元,其中仅城镇集体企业就完成19957亿元,比国有企业的14419亿元多5538亿元,占全行业实现利税总额的523%。在没有国家投资的情况下,通过企业自我积累,到1997年城镇集体企业拥有固定资产净值78553亿元,比1980年的103亿元增长了75倍,家底明显增厚。企业的资质等级大幅度提高,到1997年底,全国集体企业绝大多数都获得了四级以上的企业资质,其中获得一级企业资质的近300家,还涌现出一批颇具实力的企业集团。如浙江省东阳第三建筑公司,原是一个农村建筑企业,改制为股份有限公司后,不仅股票上市,而且在1998年9月收购了重庆市一个大型国有建筑企业,开始了面向全国的资本扩张之路。集体建筑企业广泛吸纳城乡劳动者就业,为社会稳定和引导农民脱贫致富做出了贡献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初期,我国曾出现三次大的就业压力,都是主要通过扶持和发展集体经济而缓解的。据统计,安排知青就业的第一个高峰期1979年至1982年,城镇集体建筑企业安排就业107万人,占同期全国各行各业安排就业人数的六分之一。第二、三次就业高峰期,城镇集体建筑企业又安排了9481万人。农村建筑企业的发展更是为大批农村劳动力解决了就业出路,成为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引导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1985年,农村建筑企业从业人数首次突破了千万大关,达到117017万人,到1997年又增加到13722万人。江苏、浙江、山东、河南、四川等建筑业发达的省份,建筑业从业人员占社会劳动者总人数的比例已超过10%;许多市县财政收入的30%和乡镇财政收入的70%来源于建筑业。全国不少乡镇企业都是依靠建筑业起家的;整修水利、兴办工厂、发展教育、修路架桥等造福后代的事业,也都依靠建筑业。山东省桓台县有两个41%长期引人瞩目。一是建筑业从业人员占全县劳动力总数的41%,二是全县人均收入的41%来自建筑业。因以工补农,建筑业的发展又促使它成为我国北方第一个吨粮县。全国由建筑业带动而发展起来的小城镇遍布大江南北,加快了农村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农村建筑企业创造的劳务收入,1992年就达9041亿元。在这种收入中用于农村建设的资金,仅“七五”期间就达60亿元,河南省林县十万大军下太行,十年带回劳动收入30亿元,有利地推动了当地农村经济的发展。集体建筑企业率先进入市场,推动了全行业改革与发展建筑业是竞争性行业,也是国家首先进行全行业改革的行业。而集体建筑企业又以其自身性质、地位和特点,较早离开“市长”,进入市场,从而锻炼了在商海中游泳的本领。当国家逐步调整计划与市场关系,出现开放的建筑市场以后,他们“驾轻就熟”,率先挺进,主动降低工程标价,不取远征费,不要搬迁费,以致迫使一些包袱很重的国有建筑企业大声疾呼:我们不在一条起跑线上。早在1985年至1987年全国招投标的工程项目中,三分之二以上被集体建筑企业夺走了。市场经济这所大学校,进一步增强了集体建筑企业的搏击能力,经受了建设规模多次起伏的考验。在治理整顿中,它们不惧政策“倾斜”,任务不足就发展多种经营进行自我调剂,保持“东方不亮西方亮”,较少出现“下岗”待业问题。1990年全国有500万集体建筑企业职工,离开城市和工矿区,回归本乡水利、农村建设工地,又活跃了另一个市场。改革开放初期,河南省漯河东风建筑公司甩开“铁饭碗”,不开“大锅饭”,实行“工人能进能出,干部能上能下,工资能升能降”机制取得成功,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河南省获嘉县育新建筑公司实行资产股份化,河北省藁城建筑公司实行股份合作制,开了产权制度改革的先河,也引起全行业的高度重视。这期间,集体建筑企业进行的集团化以及多种形式的承包责任制等一系列改革,基本上都走在了全行业的前面。集体建筑企业职工物质生活显著改善随着集体建筑企业经济效益的不断提高,集体建筑企业的办公环境和职工生活都有较大改善。多数企业实现了计算机管理,不少企业建成了花园式的办公区和生活区,企业形象与传统的建筑公司已经不可同日而语。城镇集体企业职工平均工资,1991年达到2216元,比1978年增长27倍;1997年比1991年又增长了约4倍。农村建筑企业职工平均收入,1978年为500—700元,1988年为2000—2500元,1992年为4000—5000元,1997年达到8000—10000元。同时,职工的生产劳动条件大大改善,文化体育娱乐活动更为活跃。在两个文明建设中,职工思想面貌也发生了很大变化,由城镇知青、普通农民成长为有组织、有觉悟的产业大军。二、基本经验集体建筑企业改革和发展的成就,为稳定我国建筑业乃至推动全行业的改革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并且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就是:(一)必须坚持巩固和发展集体建筑经济首先要认真总结前三十年发生的两次所有制结构大改组,搞升级过渡,追求所有制形式越大越公越纯越好,“遵国营,排集体”使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的教训,清理“左”的思想影响,为集体建筑经济争取生存的权力,使它在建筑业中占有一席之地。其次积极落实“政治上一视同仁,经济上平等对待”的政策。巩固和发展集体建筑经济是个不断延续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要依据集体建筑经济的性质和特点,紧紧抓住以变官办、官管、官有为民办、民管、民有这个中心,解决归还三权(财产所有权、经营自、管理民),恢复三性(组织上的群众性、管理上的民主性、经营上的灵活性)的问题,发挥集体建筑经济适应我国目前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优势,把党和国家的政策落到实处。(二)必须坚持集体建筑企业的不断深化改革集体建筑经济是以集体建筑企业的形式实现的。抓住集体企业的深化改革,也就抓住了集体经济的巩固和发展。改革始终是集体建筑企业前进的原动力。长期以来,人们有一种误解:非国有企业的发展,只能靠党和政府给予的各项优惠政策。集体建筑企业的实践表明,非国有企业的发展,既要靠政策,更要靠改革,归根到底要靠改革。集体建筑企业就是由政策拉动发展为体制推动,靠改革才发挥了集体资产集体所有这一生产关系所包涵的潜在优势。集体建筑企业的改革要以转换经营机制和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目标,并且要不断进行深化。只有通过改革,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才能调动广大集体职工自我投资、自我发展、自担风险、自负盈亏的积极性。(三)必须坚持集体建筑经济的多种实现形式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探索所有制的多种实现形式,既是十五大提出的新命题,也是对过去所有制问题的科学总结。二十年来,对集体建筑经济的实现形式,不仅有劳动者的劳动联合,也有劳动者的资本联合;既有集体建筑企业,也有由此派生出来的股份制企业和股份合作制企业。在经营方式上,出现了多种内容、不同深度和范围、个人和经营班子的承包制、租赁制等。不拘一格,以“三个有利于”为原则,只要职工群众需要,什么办法都可以试验。广泛的试验,取得了广泛的成功。股份合作制即以合作制为基础,吸收股份制一些做法,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集体所有制的一种新的组织形式,得到普遍认同,显示出集体建筑经济的无限生机、活力和希望。集体建筑经济的多种实现形式和多种经营方式,都极大地调动了集体建筑职工的积极性,推动了我国城乡建设事业的发展。(四)必须坚持不断提高集体建筑企业的整体素质以劳动密集为特点的广大集体建筑企业,要适应不断发展的市场经济的需要,就必须不断地全面地提高其整体素质。首先是加大推进科技进步的力度,制定科技进步规划,明确科技发展目标,采取积极措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并开展群众性的技术攻关和合理化建议活动,缩短工期,降低成本,提高工程质量。其次是实施全方位的人才培训计划,开发智力资源。集体建筑企业中相当多的单位已由人海战术转化为人才战术,启用和招徕能人创新,培养和造就经理人才。集体建筑企业的经营者,已经有相当多的人经过培养和锻炼,具有了较高的政治业务素质和经营管理才能,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和决策水平。凭着“一把瓦刀”创业的历史,即将过去。(五)必须坚持发挥社团组织的作用中国集体建筑企业协会及各级地方集协,坚持双向服务,不断提高服务水平,在协助政府主管部门加强行业管理,推动企业深化改革,研究集体经济的一些特殊问题,以及为企业排忧解难、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这是集体建筑经济得以发展并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1985年,根据主管部门开展初级岗位培训的部署,组织编写了经理、质量安全、财会等五种专业技术人员培训教材,并组织上百万人参加培训;1987年,围绕“三制改革”,提出了相应的指导意见,由主管部门印发各地参考;1989年,提出以提高工程质量为目的的实施集体建筑企业战略转变,由量的扩大转为质的提高,也为主管部门和会员单位所接受;1991年,受建设部委托,完成了集体建筑企业施工员、预算员初级转中级岗位培训教学大纲和教材的编写任务,并组织六个培训中心广泛开展了培训工作;同年,制定了《推行全面质量管理实施方案》等六个文件,在集体建筑企业中广泛开展了全面质量管理活动,对提高集体建筑企业管理水平和工程质量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多年来,各级集协在维护集体建筑企业合法权益,收缴工程欠款,减轻企业负担,明晰产权制度,以及宣传、落实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特别是集体经济的方针政策,以其特有的敏感性和针对性,广泛开展了有声有色的活动,得到多方面的高度评价和赞扬。各级集协的活动方式,做到了既有独立性,又不越位,而且与主管部门紧密结合,发挥了协会的独特作用。三、理论思考与前瞻集体建筑经济所以能够蓬勃兴起,经久不衰,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是因为它符合我国生产力水平低而又极不平衡这一基本国情,顺民意,合规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江总书记在十五大报告别指出:“目前城乡大量出现的多种多样的股份合作制经济,是改革中的新事物,要支持和引导,不断总结经验,使之逐步完善。劳动者的劳动联合和劳动者的资本联合为主的集体经济,尤其要提倡和鼓励”。并且指出:“公有制经济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而且包括混合经济中的国有成份和集体成分”。这就为公有制的改革以及集体经济的多种实现形式开拓了广阔的空间。从十五大总的精神看,国有经济要抓大放小,实施战略重组,而公有制中的集体经济和非公有制则要有一个新发展。这就是说,国有经济的重组,混合经济的出现,不是淹没了集体经济,消灭了集体经济,恰恰相反,是加强了集体经济,增强了集体经济的发展后劲。对于劳动密集占主导地位的建筑业来说,所有制结构的发展趋势将甚于工业和交通运输业。集体经济同国有经济及非公有制经济相比,在建筑业必将有更快的发展。从十五大精神看是如此,从经济上分析也是这样。发展集体建筑经济国家不投资,反而在依法纳税中得到好处;若发展国有建筑经济,国家财政对每个新增职工至少要投资15370元(按1997年统计,国有建筑企业每增加一名职工,国有资产要负担12000—16000元)。试想,如果国有建筑企业少增加100万人,国家就可能节省1537亿元,如果少增加500万人,国家就可能节省7685亿元。这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天文数字。现在,集体建筑企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正在形成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和自我发展的经营机制。它是生产经营的主体,拥有与此相适应的权利。企业的经营决策、发展战略、用人制度、内部分配、机构设置等,都由自己决定,较少受外界干预。当国家调整建设规模后,集体建筑企业立即以市场为导向,以利益为转移,随之调整生产和队伍结构,很快就能适应形势的发展,较少出现经济亏损和职工下岗待业的现象。在今后一个时期,集体建筑企业在建筑业中的主体地位必将日益显露出来。已经呈现的公有制经济所占比例下降,非公有制经济所占比例上升,在公有制经济中国有经济所占比例下降,集体经济所占比例上升的趋势,符合所有制结构调整和市场经济的导向,将不可逆转。各有关部门必须给予充分重视,对它的领导只能加强,不可削弱。集体建筑企业绝大多数属于中小企业。自九届人大一次会议以来,国家把发展中小企业作为一项大战略采取了大力扶持的政策。国家经贸委设置了中小企业司,专司中小企业的改革和发展,在组织领导上予以加强;中国四大商业银行设置了中小企业信贷部,以中小企业为对象安排了专项贷款,在资金上予以支持。国务院从财政中拿出10亿元作为资金建立了中小企业创新基金,银行配套20亿元科技开发贷款,用于鼓励中小企业创新项目。所有这些,对于确保国民经济适度快速增长和缓解就业压力两大宏观目标的实现,将产生积极的影响。这对以劳动密集为主的建筑业来说,加强对它的领导尤其显得重要和迫切。在今后一个时期,集体建筑企业要坚持体制创新,以产权制度改革为重点,深化企业的各项改革,探索集体经济的多种实现形式,使其成为富有活力的合格的市场竞争主体和法人实体。在今后一个时期,集体建筑企业要提高发展水平和层次,促进全行业结构升级。建筑业的结构升级主要体现在产业结构和企业结构上。就企业结构来讲,集体建筑企业应向规模化和专业化两个方向发展而以专业化为主。小部分企业可改造为具有总承包能力的企业集团,发挥规模效应;大部分企业则应走小而专、小而特、小而精、小而优的路子,形成一批建筑业中的“单打冠军”,形成一批技术过硬、质量优良、运作规范、恪守合同的高素质职工队伍,形成为大企业配套、分包工程和分包劳务的专业队伍,满足多层次、多形式的市场需求。让大企业强起来壮起来,小企业优起来活起来,发挥各自的优势,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在今后一个时期,集体建筑企业要坚持科技兴业,全面提高整体素质,迎接知识经济的到来。要加大企业的科技投入,提高装备水平,改善劳动条件,提高劳动生产率,强化建筑技术的开发和推广,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积极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提高施工和建筑产品的科技含量。同时,要实施全方位的人力资源开发利用,多层次多渠道培养和引进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和造就一批合格的企业家和技术工人队伍。改革开放二十年,成就瞩目,也给我们留下了深深的思考。前事不忘,后事之师。集体建筑企业要看到自己的差距,寻找市场定位,满怀信心地迈向新世纪。

集体经济发展总结篇10

在全党全国人民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之际,上海市城镇工业合作联社第五次代表大会隆重召开。我代表中华全国手工业合作总社和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对大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向出席这次会议的各位代表及上海市城镇工业合作联社广大干部职工表示诚挚的问候!对长期以来关心、支持集体经济改革发展的上海市委、市政府领导及市经信委等有关部门的领导表示由衷的感谢!

之前,丁明昌同志代表上海市城镇工业合作联社第四届理事会作了很好的工作报告,总结了“四代会”以来的工作,提出了今后主要任务。五年来,面对严峻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上海市各级联社认真贯彻中央和上海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深化企业改革,拓展经营领域,加强资产管理,推动科技创新,开展招商引资,扩大服务功能,履行社会责任,各方面工作都取得了喜人的成就。主要经济指标逐年快速增长,销售收入、资产总量突破百亿元大关,实现历史性突破,结构调整迈出坚实步伐。五年来,投入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资金8.2亿元,开发新产品1500多个,获国家发明专利80多项,招商引进企业4100多个,为联社增加收入59.4亿元。联社服务功能进一步得到拓展,效果进一步增强,为成员企业开展各类服务800多次,争取政策扶持资金2亿多元,提供各类融资支持4.7亿元,企业发展活力和整体素质有了新的提升。上海市城镇工业合作联社为上海市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稳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为全国联社改革发展创造了宝贵的经验。

上海市城镇工业合作联社领导班子是奋发进取的领导集体。这些年来,他们依靠广大职工,坚持发展多种形式的集体经济、合作经济的制度自信,把创新驱动、转型发展作为发展经济的根本出路和强大动力,用发展的思路研究解决集体经济改革发展中的新情况新问题,推进科技创新、品牌建设和人才培育开发,建立信息、政策和金融三大服务平台,实施经济上联动,党建上联建,认真履行社会责任,协助政府化解矛盾,关心困难群众,维护各方合法权益,通过不断加强自身建设,提高联社的服务能力,增强凝聚力和社会影响力。在大家共同努力下,上海市城镇工业合作联社呈现出实力强、贡献大、人心齐的新局面。

本次代表大会,对今后五年的规划提出了新的奋斗目标和工作任务。我真诚地希望,上海市城镇工业合作联社在新的起点上迈出更大的步伐,取得更加优异的成绩,继续走在全国各省市联社的前列。

下面,我讲几点意见。

一、正确认识集体经济面临的深化改革的形势

我国集体经济历史上为解决就业、繁荣市场、发展经济做出了重要贡献。改革开放以来,集体经济经过多年的改革改制,产业结构、企业结构、资本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改变了单一集体资本结构,恢复和发扬集体企业的优势和特点,创造和发展一批新型集体、合作经济组织,相当一批企业焕发出勃勃生机。随着国内外形势广泛而深刻的变化,我国工业所处的战略机遇期的内涵和条件发生了很大变化,改革红利及原有的成本优势,引进技术的条件优势逐渐减弱,资源和环境约束加大,自身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等深层次问题日益显现,粗放式发展方式已难以为继。集体经济既面临我国工业经济结构调整、转型升级进程中的共性问题,又面临集体经济改革发展的特性问题。由于法规不完善,集体资产出资人不确定,制约了集体经济优势的发挥。历史遗留的问题同新遇到的实际问题相互交织,增加了集体经济发展的难度。

形势倒逼包括集体经济在内的我国工业经济必须获取新的动力,加快转型升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正是基于解决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推动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考虑,把全面深化改革作为关键抉择,开启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释放新的改革红利,推动工业转型升级。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许多新思路、新论断、新举措,为集体经济新一轮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同时也提出了巨大的挑战。

《决定》提出要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坚持和完善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基本经济制度,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国家保护各种所有制经济产权和合法利益,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开公平公正参与市场竞争。《决定》将混合所有制经济作为基本制度的重要实现形式,允许混合所有制经济实行企业员工持股,形成资本所有者和劳动者利益共同体。《决定》既总结了集体经济改革发展的优势和经验,又为解决集体经济多年未能解决的难点问题指明了方向,开辟了道路,注入了活力。

集体经济作为公有制经济的组成部分,同我国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具有调动劳动者积极性的机制优势,同国有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联系、合作密切。各级联社多年来发展集体经济的工作思路,同《决定》所提的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相吻合。我们要通过新一轮深化改革,进一步发挥集体经济自身的优势和特色,推动影响和制约集体经济改革发展的突出问题的解决,加快转型升级步伐,在同各类所有制经济的竞争、合作中增强自身的活力和综合实力。

二、加快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我国城镇集体企业点多面广,传统手工业和劳动密集型企业占很大比重,对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我们要紧紧围绕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坚持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满足多元化消费和服务需求,加快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由速度效益型转向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和质量效益型。

一是要加强新产品开发和品牌建设。着力开发具有自身优势和特色的产品,以消费者为中心,满足和创造不同群体的多层次需求,在普及和升级换代上下功夫。巩固发展老字号产品,培育发展名特优新及节能环保、时尚产品,支持企业争创名牌,扩大自主品牌的市场占有率和社会影响力。

二是要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支持企业加强技术改造,加大同信息化技术的融合力度,加强科技成果、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开展科技创新和技术攻关,取得自主知识产权。同时运用好政府对科技创新的支持政策。

三是要优化企业组织结构。以产权制度改革为重点,采用资源整合、资产组合、资本融合等多种形式,优化企业结构,发展新型集体经济组织,增强企业活力。

四是要培育发展新的服务业态和提升特色区域建设水平。结合本地发展规划、产业布局和重点工程,加大向生产型服务业和生活型服务业转型力度,开发适应市场需求的服务项目。以产业园区为载体,把产业有序转移同产业优化升级结合起来,培育发展新型制造业基地和文化创意基地。

五是要实施人才战略,提升集体企业的整体素质。总结和推广许多企业在实施人才战略方面的成功做法和经验,从实际出发,拓展视野,借助社会人才资源,实施产学研用相结合,不求所有,为我所用,解决企业养不起、留不住高端人才的问题,积极探索利用市场机制,解决企业急需的各类人才特别是高端人才的有效途径。

三、进一步提升联社服务能力

我们要认真学习贯彻《决定》中同集体经济改革发展密切相关的经济体制、科技体制、政府职能转变等方面新思路、新举措,借鉴《决定》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国有资产监管的思路,结合各地实际,进一步完善联社的职能和工作思路,坚持“指导、维护、监督、协调、服务”的基本职能,积极探索实施联社职能的有效工作方式。上海市城镇工业合作联社经过长期摸索,形成了政策、信息、资金三个服务平台,特别是与民生银行共同建立小微企业金融服务中心,为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希望你们再接再厉,把指导服务工作做得更好。要积极研究探索新形势下开展服务的新途径。通过有形资本和无形资本的联合,促进成员单位的经济合作、资源合作;对不同股权结构、不同隶属关系的成员单位实行分类指导服务;完善为困难企业和特困员工的帮扶机制;通过培训、资助等方式帮助成员单位集聚人才;切实加强信息、统计、标准、知识产权保护等基础工作;及时反映企业诉求,协助政府制定实施相关政策。积极创造条件,承接政府委托或下放的职能,履行社会责任,充分发挥联社作用,为推动集体经济和中小企业快速发展做出新的贡献。同时,要积极配合政府完善集体资产管理体制,以管资本为主,加强集体资产的监管。进一步健全监事会组织和监管制度,克服重投资轻监管、重经营轻监管的倾向,运用现代信息科技手段,依法对集体资产实行监管,促使集体资产保值增值,为做好集体资产监管提供新经验。

四、创造集体经济改革发展的良好环境

新一轮改革范围之广、力度之大前所未有,落实各项改革举措需要付出艰巨的努力。我们要紧抓机遇,为集体经济改革发展创造良好环境,总结推广集体经济改革发展的先进典型,加强对集体经济的宣传和理论研究。继续积极争取各级政府对集体经济改革发展的了解、理解和支持,理顺有关机构、职能等管理体制方面的关系。推动有关集体经济法律法规的完善,特别是有关集体经济出资人、资产监管、集体经济权益等方面的法规,确保《决定》提出的国家保护各种所有制经济产权和合法利益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