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绪论十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绪论十篇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绪论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2:55:38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绪论篇1

在我国社会主义大背景下,大学生肩负着不可替代的承上启下的作用,是我们国家的希望,是实现共产主义的精神寄托。然而现如今的教育充满了商业的气息,大学生受此影响,其心理健康状况也受到一定的冲击。这样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很大一部分都是独生子女,从来没有尝试过独立地生活。最重要的是他们的心理尚未完全成熟,当他们一旦遇到问题或麻烦的时候,往往无法积极地应对,不能想到周全的解决办法。倘若不对其施以一定帮助,可能致使其出现心理问题,严重时可导致心理障碍。这类情况的出现将会极大地影响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对我国的高校教育以及整体教育的质量有百害而无一利。早在1980年,我国就已经开展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工作。到如今,我国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初步成形,目前政府以及相关各部门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尤为重视,尤其近几年间还下发了很多关于大学生健康教育的文件。我们要肯定这一领域工作的不断进步,同时也不能忽视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一些荆棘和曲折。在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要培养高素质的全面复合型人才,就对新一代的大学生提出了更高的目标和期待,其中健康心理作为健全人格的支撑是必不可少的发展目标之一。

2情绪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及其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应用的可行性

2.1情绪心理学的概念

情绪心理学是从情绪角度探析系统心理学,可以说它是心理学领域的一次改革,也是人类精神文明历史长河中一个有意义的转折点。21世纪初,Bryant和mcgrady联合创作的《情绪心理学总论》开创了情绪心理学的先河,它运用系统的方法和策略研究情绪变化的原因,让人们了解到,不良情绪会带来消极的反应,如使人身心疲惫等,而同时积极的情绪则会有利于人们的幸福生活。可以说,从人类诞生起,情绪就一直伴随着我们,极大地影响着我们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

2.2情绪心理学的特征

情绪心理学主要致力于分析人类情绪变化的原因、过程和后果,并努力帮助人们将消极情绪消除,甚至转变成积极情绪。情绪心理学注重提升自我价值,指导人们如何处理好消极的情绪,帮助其建立正确的价值观以及人生观,形成良好的内在品质,让其树立积极的生活态度,对学习、生活和工作保持浓厚的兴趣。情绪心理学的这些特征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高度一致,这保证了情绪心理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应用的可行性。

2.3情绪心理学的功能

心理学的对应人群不仅仅是那些患有心理疾病的人,其本质是帮助正常的人们改变生活现状。简言之,我们希望每个人都对生活抱有积极健康的态度,要有充满正能量的情绪,这也是情绪心理学的主要功能。消极情绪不利于我们的身心健康,反之积极的情绪可以促进我们的身心健康。如果我们能够掌握情绪变化的原因和规律,在情绪发生不良变化之前就采取一定的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抵制消极情绪的出现,也可以有意识地营造出积极情绪产生的情景,使人们有更加愉悦的心理体验,通过这些途径都可以提高人们的幸福感。而大学生正处于情绪变化激烈的年龄阶段,很多生活中的事情都会引起他们较为强烈的情绪波动,因此,如何帮助大学生们预防及解决大学阶段可能出现的情绪问题,是我们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领域需要关注的热点。结合情绪心理学的功能,不难看出情绪心理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促进。

3情绪心理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

伴随着各大高校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大力开展,我们更多地了解到了大学生所承受的各种压力及来源,当压力出现的时候难免会引绪的变化,进而影响心理状态。如果不对其进行针对性的辅导,后果是不堪设想的。积累的消极情绪很有可能使他们失去对生活的乐观态度及信心。所以清楚情绪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及深刻意义,将其应用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去,是我们目前值得关注的问题。

3.1理论基础的重要性

实践离不开理论的指导,从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来看,虽然很多相关的具体工作已经开展,但是不难发现学生的心理素质离我们的期望水平仍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可能的原因是心理健康教育没有刺激到学生的内心深处,没有引发他们的共鸣、思索以及实践。因此,如果能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着眼点,找到学生的幸福观所在,挖掘他们的潜力,培养他们积极的态度,使其对生活充满信心,这样可能更有利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情绪问题作为大学生遇到的共性问题,在其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更是应当引起重视,而情绪心理学的历史并不长,因此我们需要在此领域的理论建设上投入一定的精力。

3.2创立情绪健康教育的途径

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多种多样,其中的利弊我们应该认真权衡、慎重选择。也应该根据情绪心理学的理论,创立针对性的教育手段。情绪心理学的目的是使每个学生都拥有积极向上的情绪,并通过这种情绪,强化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情绪相对于其他心理过程来说,有着自己的显著特点,如果我们能够针对性采取一些教学方法,比如情景法、团体辅导法等,使学生们投入其中,感受情绪、管理情绪,将会更好地促进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

3.3适当增加情绪健康教育课程

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效果同成熟的教育体系是息息相关的,只有形成系统的体系结构,才更可能将教育深入人心。我们应该清楚学生内心真正的需求,让其明白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同其他专业课不同,寓教于乐,让学生们在课程中找到兴趣点,真正能促进自身心理健康的发展。其中课程设置的完善是相当有效的手段,比如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增加情绪心理学的章节,或者加设情绪心理学的实验课程,甚至直接将情绪心理学作为独立科目加入选修课中,也是可以考虑的措施。目前在一些国家的知名高校中已有开设情绪心理学课程的先例。

4结论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绪论篇2

情绪是一种心理状态或过程,是个体在外界刺激下产生的一种主观体验。心理学家利珀把情绪定义为“一种具有动机和知觉的积极力量,可以组织、维持和指导行为”。前苏联心理学家也曾为情绪概括出一种定义“情绪是对事物的关系或态度的体验”。②积极情绪是在积极心理学的思潮背景下提出的,是指个体在自身生理条件的基础上,接受外界刺激而产生的积极的、正向的主观体验。认知情绪理论将积极情绪定义为个体在某个目标实现的过程中取得进步或是得到他人正性的评价时所产生的体验。情绪的分立理论认为,积极情绪包括快乐、兴趣、自豪、感激等。③

2积极情绪促进心理发展

2.1积极情绪促进认知能力的发展

Fredrickson从进化心理学的角度出发,指出消极情绪是个体在面临外界威胁的情况下产生的,这时所产生的负面情绪会使个体的瞬间思维空间以及认知广度变得狭小。在此基础上,Fredrickson提出了扩展一建设理论,积极情绪,如快乐、兴趣、感激和自豪等,都具有扩展个体瞬间的知行能力、增强个体的个人资源的作用。④woodward等提出任务转换是认知灵活性的重要心理成分,同时也是认知灵活性中经常被研究的一个成分。任务转换是由一种任务转换为对另一种任务反应,或者由一种反应定向转换为另一种反应定向。⑤研究表明积极情绪可以抵制个体在任务选择时的习惯化效应,影响个体的任务转换过程,从而提高个体认知灵活性。杜建政,高妍春⑥研究结果发现积极情绪可以降低错误记忆的产生几率。

2.2积极情绪缓解消极情绪产生的负面影响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们的生活压力越来越大,各种情绪事件也随之产生,不能及时有效的将情绪事件控制、化解心理冲突,个体就将陷入烦躁、抑郁等精神状态中。从进化心理学角度来讲,积极情绪是在一种相对安全的环境下产生的,而消极情绪是在危险的情况下产生,当消极情绪产生时,个体的生理活动水平会出现一种不平衡状态,如血压、心率、激素水平的改变,这种不平衡状态仅仅依靠消极情绪的撤销是不足以恢复的,这时就需要积极情绪的参与。Fredrickson的研究表明积极情绪可以有效地撤销消极情绪的主观体验并同时缓解消极情绪所产生的各种负面生理唤醒。

2.3积极情绪提高个体适应性、提高主观幸福感

适应性是心理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人际适应性、情绪适应性、社会适应性、学习适应性。⑦生活中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压力事件,在同样的压力事件出现时,适应性良好的个体能采取积极的应对方式,克服压力事件,从而不易产生心理问题,相反,适应性较差的个体经常采取消极的应对方式,从而在面对压力事件时,很容易陷入焦虑、抑郁等不良心理状态中,最终产生心理问题。积极情绪可以提高个体在人际交往、情绪事件、社会适应、学习适应中的适应能力,预防心理问题的产生。Seligman认为,心理健康的最高标准是幸福。主观幸福感是指个体按照自己的标准对自己的生活质量所做出的评价以及主观体验。⑧主观幸福感由两部分组成,即生活满意度和主观情感体验。积极情绪既是主观幸福感的组成部分和外在表现,又是主观幸福感的诱发因素。积极情绪可以扩展个体的思维与认知空间,撤销消极情绪体验以及其产生的不良影响,更加积极的面对生活,采取积极的生活态度,从而对自己的生活质量表现出更高的满意度,并进一步产生积极情绪体验。积极情绪能够提高个体适应性与主观幸福感。

3积极情绪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

3.1积极情绪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

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实践中的一种基本教育思想,根本目的在于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尊重学生主体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在学校教育中,心理健康教育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健康的界定经历了几个不同的阶段,最早的心理健康是指没有心理疾病,后来也有研究者提出,心理健康就是拥有较高的主观幸福感水平。心理健康的双因素理论认为,心理健康是“心理疾病的缺失”与“拥有高水平的主观幸福感”结合的较完全状态,即既包括消除消极心理健康状态,也包括获得积极心理健康状态。⑨情绪调节与心理健康有重要关系。⑩认知情绪调节策略心理健康中起着重要作用,其中消极认知情绪调节策略在其中既起部分中介作用又起调节作用,而积极认知情绪调节策略只起一定的调节作用。情绪表达能够影响人际关系的建立和维持。高情绪智力者较能觉察自我的情感,富同情心,具备高度自尊,较能与人和谐相处,对生活较满意,以及较能维持积极的人生态度。情绪状态是衡量心理健康水平的一项指标,良好、稳定的情绪是心理健康的首要条件,有利于学习、工作和生活。王振勇等也通过实验研究证实通过干预模式培养积极情绪,可以有效提升主观幸福感、压力应对能力,同时表现出较低的焦虑水平。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不仅是消除学生的心理问题,还需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从根本上预防心理问题的产生,积极情绪的培养与心理素质培养可以结合起来,共同为心理健康教育服务。

3.2教师情绪的作用

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过程中,学生是主体,但学生所处的各种社会关系在其中有着重要的影响,如亲子关系、同伴关系、师生关系,在众多社会关系中,师生关系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不容忽视。情绪具有感染性,培养学生积极的情绪,对教师本身也有着较高的要求,第一,教师要有较好的情绪调节能力。教师的教学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各种引绪波动的生活事件,教师应采取积极的方式来应对,让自己及时从消极的情绪中走出来,以稳定的情绪与学生沟通;第二,教师传递积极情绪。在学生的学校生活中,教师是自己的榜样,依据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是否拥有较高水平积极情绪的教师,会影响整班学生的积极情绪水平;最后,教师的情绪表达要对学生足够尊重,使学生体验到自己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被包容、接纳的心境下培养积极情绪。

3.3学生积极情绪的作用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培养学生的积极情绪有着重要意义。古人曾说“在乐中学,事半功倍”,当今的学校教育中,往往过分注重学生的文化课成绩,而忽略了学生本身的学习心理条件,培养积极情绪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消除厌学心理。前人的研究已经证实,积极情绪可以拓展思维与认知空间,而学生的心理素质中,认知品质是能力成分,元认知、创造性都是与学习任务密切相关的部分,通过培养学生的积极情绪,可以使学生更好地进行学习监控,将所学新旧知识结合,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3.4积极情绪的诱发培养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绪论篇3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大学生;心理健康;自我教育

在高校教育发展中,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是重点关注内容,当前我国各高校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开展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为了实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自我教育至关重要,而积极心理学提倡从积极情绪出发培养学生积极行为品质的养成,提升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因此它为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自我教育提供了良好的理论支持[1]。本研究针对借鉴积极心理学的理论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自我教育进行了深入的探索,现总结如下。

1积极心理学概述

积极心理学是一门从积极角度研究传统心理学研究的东西的新兴科学,是20世纪末期西方心理学界兴起的研究思潮,最早由心理学家马丁·塞里格曼(martine.p.Seligman),谢尔顿(Kennonm.Sheldon)和劳拉·金(Lau-raKing)所提出[2]。该理论主张对人类的积极品质进行研究,对人固有、潜在的建设性力量充分挖掘,倡导心理学的积极取向,研究人类的积极心理品质,从而推动个人和社会的发展,让人类朝幸福不断迈进[3,4]。在积极心理学理论中,主要内容包括积极观、幸福观和预防意识。(1)在积极观方面,它说明一个具备积极性品质的人一定具有积极心理,这也是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理智性质的解读,是对人性进行的赞扬与制约。传统的心理学对人们已出现的心理问题过度重视,而在当今社会,人们所承受的各种压力逐渐增加而幸福感指数逐渐降低,采取传统的心理学研究方法已不能有效解决人们出现的各种心理问题,传统心理学只能实现事后的弥补效果,而积极的心理学则主要倡导人们通过积极眼光以及健康理念看待和处理问题。(2)在幸福观方面,积极心理学理论主要研究如何激发个体心理积极的情绪,侧重对人们主观幸福感知方面的研究,以个体主观方面幸福感作为人们心理健康的衡量标准。(3)在预防意识方面,积极心理学也会像传统心理学一样关注人们的负面心理,注重对人们自身能力的充分挖掘,在对人们的潜在能力进行挖掘后,实现对人们心理问题的有效预防以及治疗目的。在积极心理学指导下,通过激发人们自身积极的情绪和力量,激发人们自身的健康心理潜能和积极品质,引导人们以积极的心态、心理和行为去对抗和战胜心理问题,进而克服自身的负面心理,实现对各种心理困惑的摆脱。

2积极心理学和大学生心理健康自我教育的价值

2.1积极心理学的价值

在高校教育中,过于重视学生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教育,对学生健康人格的发展和心理健康关注度不够。在当代大学生的成长中,由于受到全球化、多元化社会背景的影响,他们也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如环境的适应、学习任务的完成、自我的管理、人际的交往、情感交流、就业创业等,面对这些挑战他们很容易出现心理方面的问题[5]。积极心理学注重人性的优点而不是弱点,探究如何在个体身上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行为模式,通过挖掘困境中个体的自身力量,从而能够有效帮助学生激发自身积极的力量实现心理问题的预防与缓解,促进自我教育能力的增强,提升他们的心理素质和品质,最终实现心理调节以及社会适应等能力的提高[4]。

2.2大学生心理健康自我教育的价值

在大学生成长中,自我教育十分重要,通过良好的自我教育能够促进他们不断进步和自我调节,对他们的健康成长和长远发展具有重要价值。对于自我教育来说,就是学生能够将教育要求设为自我奋斗目标,且能够对自己实现目标进行自我监督和实践过程与结果的自我评价。为了实现大学生的身心素质全面发展,各高校都应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而心理教育具有助人和自助的特点,在对大学生的自我教育积极性调动的同时,要注重对他们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在大学时期,大学生的个人心理正从幼稚朝成熟阶段发展,是健康心理培养的重要时期。通过自我教育,大学生能够按照自己的需求对心理健康教育自主选择,此选择是他们经过自主的思考后而内化的结果,此内化是他人所不能替代的,是学生心理发展的重要规律。通过自我教育能够使大学生对自我更加关注,在高等教育中大学生对追求成功具有强烈的愿望,自我意识也急剧发展,大学生往往心理表现出理想自我、现实自我的特征,由于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常常存在矛盾,使心理问题容易发生,通过自我教育能够促进他们心理的自我协调,促进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的平衡[6]。

3积极心理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自我教育的理论依据

3.1积极情绪的理论体验

在大学生的自我认识以及评价中,将积极情绪的理论当作理论的依据,具有重要的作用。基于积极情绪的理论,大学生在对待周围的环境和生活中的各种事物时,就能够表现出积极的情绪体验以及心理态度。在积极情绪的理论指导下,呈现出积极的作用。首先,大学生能够对社会资源以及自身能力进行正确评估,并将自身能力和社会资源灵活整合,充分发挥个体主观能动性,发展创造能力,从而以创新思维实现自身价值。其次,随着大学生积极情绪和积极品质的不断培养,他们的专注力会得到不断提升,思维也会逐渐被激发,从而促进个体的成长。最后,还能促进大学生自我评价以及认知能力的不断提升,使他们结合自身的身心发展目标以及情绪体验,实现个体发展的有效评价[7]。

3.2积极人格的理论体验

对于积极人格的理论体验来说,主要表现为大学生在生活中不断对幸福积极追求,且在追求期间积极感知幸福、愉悦等体验,不断激发大学生的潜力以及能力。相关研究人员在对心理学的特质研究中,构建出全面人格的系统,即Via系统,此系统对人格的优势以及价值进行全面分析,包括24类性格力量、6大核心美德。借助积极人格的力量,能够促进大学生在时间管理能力以及自我要求能力方面实现有效提升[8]。对大学生的此类能力培养,能够加深他们对幸福以及美好愿景的理解,促进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全面感知,帮助大学生根据自身能力对未来发展实施构建,使其以理想的状态向理想的方向发展和前进。在积极的人格理论内,6大美德的力量促进大学生在面对困难时,能够理智、冷静地处理问题,促使他们根据实际情况对目标不断进行调整,使大学生朝着自己所设定的目标不断持续发展,从而实现大学生与周围环境的和谐相处。

4积极心理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自我教育的启示

4.1转变传统观念养成积极认知

在大学生出现的诸多心理问题中,都是因为传统的陈旧观念和无知认知导致的,由于固有观念的影响,对待问题或者事情时,就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认知偏差的情况。此类问题解决的主要途径就是要转变传统观念、养成积极认知,从客观和全面角度对问题和事情重新审视,构建新的认知理念与模式。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自我教育中,要能够从积极角度出发,让积极情绪和健康观念深入大学生的内心,进而指导自己的行为,这样才能促进积极心理健康自我教育模式的建立。比如,当大学生和朋友之间出现矛盾或者冲突时,在传统的观念影响下他们往往都会站在自己的立场坚持自己的意见,而这种个体认知是会加深矛盾或者激化冲突的,而积极心理学就要求他们转变传统观念、养成积极认知,能够站在对方的角度进行问题的思考,跳出自己单方面的思维局限,从而更加全面和合理地解决问题,促进学生健康心理的养成。

4.2正确认识自我客观评价自己

在自我意识的形成中,自我认知是最为重要的表现形式,是大学生自我评价的前提。在积极心理学中,提倡人们用开放性和欣赏性眼光去看待和评价每一个人,且重视所有人美好的品质以及积极的力量。大学生处在自我意识形成、发展和完善的重要阶段,正确认识自己、客观评价自己,对他们自我意识的形成以及健康心理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能够有效减少各类心理问题的出现。比如,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成长环境的变化,很多大学生在心理方面表现出不成熟的情况,他们看待问题和处理事情比较自我,总认为自己的想法和做法是对的,他人应该遵从自己的意愿。有一些大学生由于自我评价太高,没有正确认识自己的能力,没有对自己的客观定位,进而就会出现诸多的心理问题和社会问题。基于积极的心理学,大学生通过正确认识自我、客观评价自己,就能够端正自己的态度和行为,面对事情能够具有更加合理的想法与做法,也能够获取别人的认可和信任[9]。

4.3完善积极人格发挥美德优势

每个人都是不同的,尽管他们的素养存在差异性,但他们身上都存在各自的优点。在Via体系中,对人类本性提炼出6大美德,常用来对人性的正向力量进行描述。在大学生的成长和教育中,都需要注重完善人格塑造和生命意义的达成,这些美德就是他们实现自我目标的重要元素。在积极心理学中,以这些美德为指引,来完善学生的积极人格,让他们在生活中能够充分运用此类优势,能够有效增加他们对幸福的体验和认知,从而培养健康的心理素养。比如,大学生个体存在差异性,他们在生活中要认识到自身优势,智慧型的学生要能充分发挥思维优势,勇气型学生要充分体现自身勇敢品质和坚持不懈的态度;节制型的学生要发挥自身理性思维的优势,在集体中以自身美德优势来发挥自己应有的作用,这样就能够促进他们的自我认识,发挥他们积极的作用,增强他们的价值体现和幸福感,从而能促进良好心态的养成。

4.4调节自我情绪培养良好心态

在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难免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导致他们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其中情绪是导致大学生出现心理健康问题最为突出的因素,常表现为紧张、抑郁、焦虑等。此类情绪问题的出现,是受到大学生特定时期情绪活动的影响,也受到大学生生活相关环境因素的影响,常表现为对环境不适应、人际交流紧张、理想与现实存在冲突、生活事件导致的压力增加等。面对这些情况,大学生一旦不能实现情绪的有效自我调节,就会出现一系列的消极情绪表现,进而引发心理问题。在积极心理学理论的指导下,要求大学生能够以积极的心态和品质实现自我情绪的调节。比如,当大学生面对人际交流的紧张时,往往会引发他们的不自信和逃离情绪,此时通过引导他们进行自我情绪的调节,坚定内心的信念,培养自信心和果敢态度,就能逐渐激发他们的潜能,促进他们以良好的状态投入到人际交流中,这对解决他们的紧张心理问题有着显著的作用。

4.5营造良好环境养成积极心态

在大学教育期间,学生心理健康自我教育的养成需要给他们创造良好的支持性环境,在良好的支持性环境内能够潜移默化培养他们积极的态度习惯,从而实现大学生开展自我教育的目的。在大学里,良好支持性环境的营造可以从学习环境、社交环境和娱乐环境3方面着手。(1)在学习环境方面,由于大学生的学习环境普遍比较宽松,缺少管束,导致很多学生会出现学习消极和不自觉的情况,在积极心理学指导下培养学生保持学习的自觉性与自主性,合理安排学习时间,做好专业知识的巩固与拓展。(2)在社交环境方面,大学生要保持积极和乐观的心态,不要封闭自己,要通过各种途径多和同学交流与合作,营造利于沟通的氛围,从而建立良好的社交环境,避免社交心理问题的出现。(3)在娱乐环境方面,各高校校园文化环境要倡导自由和开放,大学生要积极参加一些校内文化活动,如文艺活动、竞赛活动、体育运动等,还可以参与一些社会实践和旅游等活动,这对他们积极心态和良好生活态度的培养均具有重要作用。综上所述,大学生心理健康自我教育是大学生健康成长和长远发展的重要内容,基于积极心理学理论从积极角度培养大学生的健康心理,对大学生心理健康自我教育有着深刻的启示。当代大学生需要充分认识积极心理学的内涵,各高校努力创造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的支持性环境,帮助大学生积极进行心理健康自我教育,从而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大学生实现身心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程治强.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综述[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5(4):85-86.

[2]KeRnmL,wiLLiamSp,SponGC,etal.Systemsinformedposi-tivepsychology[J].Jpositpsychol,2020,15(6):705-715.

[3]陈玲,张雷.积极心理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研究[J].锦州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18(4):70-74.

[4]曾荣侠.积极心理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J].辽宁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9(3):118-120.

[5]李俊芝.治未病理论指导下的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研究[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20,18(4):293-295.

[6]JiL.instructionalresearchonmentalhealtheducationforcollegestudentsfromtheperspectiveofpositivepsy-chology[J].psychology,2020,11(1):49-53.

[7]陈燕妮.积极心理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自我教育能力培养的启示[J].北方文学,2017(20):168,170.

[8]罗姝.大学生干部的耐挫折能力及其与积极人格特质的关系研究[D].重庆:重庆师范大学,2016.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绪论篇4

关键词大学生体育锻炼流畅体验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G444文献标识码:a

0前言

体育锻炼的流畅体验是锻炼者在运动过程中达到的一种超物质的感觉体验。一般情况下,锻炼者不会达到这种高境界的运动体验。通常只有当锻炼者在全身心投入的锻炼过程中,才会无意识地进入一种状态,这种状态往往会使锻炼者对外界的一切情景视而不见,仿佛进入了无人境界。这时锻炼者忘却自我,全身心投入其中,完全处于活动过程本身,产生对动作过程的控制感,享受过程,体验乐趣。

有关学者认为流畅体验所表现出来的信息能够在体育教学中发挥重要作用。在进行体育教学活动中,教师能够根据教学内容,刻意为学生营造特殊的锻炼场景,让学生在这种特殊的教学情景中达到流畅体验的境界。一旦青少年在参加体育锻炼过程中体验到流畅状态,那么他们在教学活动中就能够表现出积极的一面,对教师安排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能够高效的完成。同时,这种理想的体育境界让学生感受到体育活动的意义和乐趣,更加能够促进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因此,体育活动在实际意义上就不再单纯的作为锻炼学生体质的课程,它在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上也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大量的研究中已经证明了心理健康与体育活动具有协同性。体育活动是流畅体验的活动载体,在体育活动中能让人达到快乐、忘我的精神境界,但流畅体验是否对人体心理健康也起着极大的促进作用?让人们在寻求身体健康的同时,心理上也得到放松,体验到愉悦的感觉?因此对体育活动的流畅体验和心理健康进行研究是一个更加全面和深层次的探讨。

1研究方法

1.1研究对象

本研究的对象是普通高校的大学生。随机抽取了浙江理工大学56名、杭州师范大学教育学院74名、浙江财经大学70名、浙江体育职业技术学院50名、浙江金融职业技术学院40名,五所大学共290名学生作为被试。其中男性127名,女性148名,平均年龄为19.91?.24岁。

1.2研究工具

1.2.1《流畅状态量表》

问卷根据实际调查的对象和所调查项目的特征,在采用Jackson和marsh编制的《流畅状态量表》的基础上,重新修订了不同背景下的流畅体验问卷。对问卷的各因素进行了巴赫系数和分半信度检验结果如表1:

通过对两种系数进行检验可以得出信度值。一种是克伦巴赫系数,得出各流畅特征在所属问卷的系数值,信度和系数值之间成正比,通常情况下,系数值不能够低于60。另一种是分半信度检验。分半法是将每个特征中包含的题目分成对等的两半,计算其相关的系数,同样,计算出来的半信度系数值和整个问卷的信度也是成正比的。由表中各系数值可知,此份问卷的信度已经符合要求。

1.2.2《心理健康量表》

量表是根据(SRHmS)自测健康评定量表中抽取出来的自测心理健康子量表,进行测量。这份自测健康评定量表由自测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健康三个评定子量表组成,适用于14岁以上各类人群的健康测量。要求被测试者根据自己的切身感受真实填表。

在进行问卷数据的输入过程中,应该对问卷中的反向心理题目做明显的区别。对于这些反向问题,评定者应该重新对其评分。评分细则是这样的,对于反向问题应该执行互补取分原则,即以10作为整体,取原始分数的补集。简单的说就是10减原来的分数即可。该项量表中,其中反向问题有六道,正向问题有五道。表2是心理健康问卷的因素分析结果:

从表2中可见,各条目的成分分别是“正向情绪”、“减缓负向情绪”、“认知功能”三类。

通过上面的研究可以发现,这份通过独立抽取的问卷,它的信效度和规范的测量标准是完全符合的。在表2中,“正向情绪”指的是人们表现出来的积极乐观的心理现象。比如开心等这些能够让人有愉悦的心理感受的情绪。而“减缓负向情绪”的作用则是减轻人们表现出来的消极的或者紧张、焦虑等一系列负面的情绪。“认知功能”是表示人们应该具备自我感知的能力。

1.3研究过程

通过对上述大学生样本进行随机抽选,向抽选样本发放调查问卷。共发放290份问卷,回收285份,回收率98.3%。有效问卷为275份,有效率为96.5%。

2结果分析

2.1自主体育锻炼的流畅体验特征分析

(1)各因子的方程解释量大于10%。(2)在不同因素上有相近的载荷取最高值。(3)与量表总分的相关系数>0.3。根据上述3个提取标准并按照旋转后的因子成分,共归纳出体育锻炼有5个流畅体验特征:分别是:自我意识减弱、清晰的目的、挑战—技能平衡、专注任务、流畅体验(如表3)。

2.2体育锻炼的流畅体验对心理健康的作用

基于前期的研究结果,我们可以知道体育锻炼的流畅体验特征共表现出5个。在这样的研究基础上,本研究欲对体育锻炼产生的流畅体验与心理健康的作用作相关性分析。

把体育锻炼的流畅体验特征分别与心理健康的三个特征进行相关性分析,根据其相关系数来观察流畅体验对心理健康的作用。

相关分析结果清楚的显示(如表4),体育锻炼中所有的流畅体验特征与心理健康都呈正相关。说明体育锻炼的流畅特征与心理健康是有紧密联系的,我们可以知道体育锻炼中流畅体验的增加有利于心理健康各因素的加强。

3回归分析

相关性分析中,体育锻炼的流畅体验与心理健康的有意义的相关指标提供了进一步回归预测分析的变量。我们运用逐步剔除的方法建立了一个线性回归方程,从中选出了统计意义最显著的预测模式。该模式把体育锻炼的五个流畅特征作为自变量,心理健康的总值作为因变量,进行线性回归方程的分析。该回归方程式分析结果:体育锻炼预测心理健康的模式中只有“清晰的目的”这个特征对心理健康有9.3%的预测量,R2=0.093,F=27.70,p<0.001(见表5)。目前方程式的组合预测了心理健康19.1%的影响变化,其效应大小达到了中效应的解释标准。

为进一步了解这个预测模式对心理健康三个指标的预测功能,运用相同的回归分析法,即以体育锻炼的五个流畅特征为自变量,分别以心理健康的“正向情绪、减缓负向情绪、认知能力”为因变量,用逐步剔除的方法,建立回归方程。从中选出统计意义最显著的预测模式。

体育锻炼中对心理健康的“正向情绪”、“减缓负向情绪”和“认知能力”有预测作用的还是与心里健康的总值一样,都是只有“清晰的目的”这个特征,预测量分别为“正向情绪”的6.5%,“减缓负向情绪”的5.1%,“认知能力为5.8%(见表6)。其效应大小达到了中效应的解释标准。

4讨论

心理健康的主要表现特征可分为三个:正向情绪、减缓负向情绪、认知能力。体育锻炼的流畅体验与心理健康的三个特征都有协同性。说明这种自主活动流畅体验的增加会有利于心理健康三个因素的作用。

通过剔除方法的回归方程检验这些特征之间的关系,体育锻炼中能预测心理健康的总表现的流畅特征只有“清晰的目的”这个特征,而且这个特征对心理健康的“正向情绪、减缓负向情绪、认知能力”这三个方面都呈唯一的显著效应预测。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在进行自主活动的时候,设立一个清晰的活动目标,并且在活动中对任务目标的清晰感受,对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有非常好的帮助。无论是对心理健康的“正向情绪”的增加、对负面情绪的减缓还是对个体认知能力的提升上,都有很大促进作用。因此任务目标的设置和清晰目标的感受是我们大学生促进心理健康的良好途径。体育锻炼的其他流畅特征虽然与心理健康都有正相关关系,但是都不能预测心理健康的变化。

综上所述,体育锻炼的流畅特征——“清晰的目的”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有中等效应的预测作用,是加强我们大学生心理健康一个较好的途径。

5结论

(1)在大学生体育活动中表现的流畅体验的五大特征是:学生自我意识淡化、锻炼目的明确、技能和挑战之间形成均衡统一、专注于任务、流畅体验。

(2)心理健康的表现因素有3个:正向情绪、减缓负向情绪、认知能力。

(3)体育锻炼的流畅体验与心理健康都呈正相关关系。体育锻炼中只有“清晰的目的”这个特征对心理健康的变异具有预测作用,且对心理健康的”正向情绪、减缓负向情绪、专注任务”三个表现特征都有预测作用。其余的流畅体验特征虽然与心理健康的三个因素都有正相关,但是都不能预测心理健康的变化。

6建议

体育锻炼产生的流畅体验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有正相关关系,但是只有“清晰的目的”这个流畅特征对心理健康的变异有预测作用。因此我们应提倡大学生多参加自主的体育锻炼活动,而且在参加自主活动的时候,预先设立一个任务的清晰目标,这样进行体育锻炼可以体会到更多的流畅体验的发生,从而更有效的的利用体育锻炼中的流畅体验特征来增加我们的心理健康。

参考文献

[1]mandigo,JamesL,Lindap.Gowiththeflow:Howflowtheorycanhelppractitionerstointrinsicallymotivatechildrentobephysicallyactive.physicaleducator,1998.

[2]KarenLeeHill著.运动心理咨询理论[m].张忠秋等,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10.

[3]符明秋.高水平运动员流畅状态特征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5(4).

[4]王建民,张卫东.体育锻炼中的心理效益研究[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3(1)

[5]粱德清,刘绍君.高校学生应激水平及其与体育锻炼的关系[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4(1).

[6]许中华.对羽毛球锻炼者流畅体验的研究[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8.9.

[7]马勇.武汉市高校硕士生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湖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

[8]杨艳玲.大学新生文化学习适应的问题与对策[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5(9).

[9]王进.心理学流畅体验的跨文化研究[J].体育科学,2006(3).

[10]陈作松.身体锻炼与主观幸福感的研究综述[J].体育科学,2005(5).

[11]徐晓敏,王进.流畅体验在健身锻炼中的探索研究[J].浙江体育科学,2006(6).

[12]周晖.体育活动与网络游戏的流畅体验及心理健康[J].浙江体育科学,2007.11.

[13]王裕桂.课外体育锻炼影响大学生自我发展的理论分析[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2008.6.

[14]周晖.大学生体育活动的流畅体验特征调查研究[J].浙江体育科学,2008.9.

[15]周晖,王进.大学生体育活动和网络游戏的流畅体验与心理健康的关系[J].中国体育科技,2009(3).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绪论篇5

关键词:大学体育;心理健康;大学生;教育;锻炼;素质

1体育锻炼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1.1体育锻炼通过两种机制影响心理健康

在大量的研究中得出,体育锻炼能够有效改善人们的心理状态,增加积极情绪,减少不良情绪。出现这一结果的机制有两方面:第一,体育锻炼能有效转移不良情绪,将集中力放在体育锻炼中。情绪的产生是大脑的作用与反馈,而人类的左脑是沮丧、伤心等不良情绪的发出地,愉快的心情产自右脑。人们运动时,左脑会受到抑制,从而使右脑控制人们的思维,这样积极的情绪就会占据主导地位。第二,运动可以增加血液流通的速度,从而释放内啡呔,让人获得轻松、愉快的感觉。正是这两种作用机制,使体育锻炼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造成积极影响的理论得以成立,成为加强大学生体育教学,提升其心理素质的理论基础。

1.2体育锻炼能够调节学生心态,振奋精神

大学生压力比较大,特别是在期末或是面临一些重要抉择的时候,如何掌控自己的情绪,将一些不利的情绪变得积极,就涉及到心理素质问题。积极参加体育锻炼,能够使他们的身心得到放松,在锻炼过程中,消极情绪会受到抑制,也会暂时告别烦恼的困扰,而且能够产生一些积极的想法,对问题的解决很有帮助。再者体育锻炼是一个宣泄的途径,释放出来之后,更是会感觉到心里的轻松。调节心态,最主要的途径就是宣泄,哭是很多女孩子选择的途径,而体育锻炼同样是行之有效的手段。特别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一些小的烦恼和困扰都可以尝试通过运动锻炼的方法发泄出来,缓解心理压力,改变心境。

1.3促进学生个体心理调节作用分析

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因各种因素影响,而产生不同的消极情绪,只要学生掌握科学的消极情绪调节技巧,及时进行排解就不会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依据相关调查结果显示,约有70%的学生认为,参与体育运动是一种有效的调节方式;约有50%的学生认为,参与体育运动具有健全人格的重要作用。每一种体育运动都有其参与目标,例如跑步运动是为了更快、篮球是为了得分等,这些目标虽然片面,但是当运动者集中注意参与到运动中时,就可以忘记心理的消极情绪,并在运动过程中,对自己进行不断的评价和重新认识,在发泄消极情绪的同时,促使大学生增强自我概念、提高自我认识。通过参与体育运动,学生可进一步控制自己的实际需要,促进自我个性成熟发展。

1.4体育锻炼能够提高交际能力,收获友情

交际过程本身也是一个“发泄”的过程,能够传播好的情绪,消散坏的情绪,而且对于生活来讲,友情是幸福的,是快乐的。体育锻炼往往是一个团队合作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之间的交流与玩闹都能成为他们的点滴记忆,和自己志同道合的人能够在一起为实现同一个目标而努力,这本身就是一件幸福的事情。当然在体育锻炼中也会出现各种冲突,如时间冲突、责任冲突等,如何协调这些更是学生“情商”的锻炼过程。通过这些有效的团队合作,提高了学生的交际能力,成为健康心理的必备素质之一。

2高校实现体育教育融合心理教育的实际措施分析

2.1更新传统高校体育教育理念

当代高校实现体育教育与心理教育的首要任务,就是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修整传统体育教育工作中,存在的心理教育人事误区,将心理健康教育放在体育教育工作重点发展的位置。就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而言,由于缺乏关注和重视,仅能挂靠在学校德育部门进行,多由兼职教师负责,部分高校相对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设置了相应的心理咨询室,但普遍处于起步发展阶段,实际效用仍有待进一步提高。因此,只有各高校管理层,真正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学生成长的重要意义,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内涵,才能有效落实各项心理教育措施,切实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水平,为高校体育教育与心理教育的进一步融合奠定扎实的思想基础。

2.2明确高校体育心理健康教育目标

心理健康教育与传统教育不同,必须建立在了解学生需求的基础上,才能有效调整教育重点,结合高校体育教学分析,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主要包含以下几点内容:1)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心,培养学生积极的自我认识;2)提供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建立校园和谐关系;3)加强学生心理品质教育,强化学生心理适应能力;4)锻炼提升学生的意志力及耐挫力;5)培养学生科学、健康的心理调节习惯,提高学生自控力;6)挖掘学生终身体育潜能,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2.3丰富高校体育心理健康教育内容

高校体育应积极调整自身教育内容组成,适当提高心理教育内容在高校教育中占有的比重,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健康观,引导学生逐渐重视心理健康教育,促使学生积极了解、掌握心理健康知识,从而加强体育教学与心理教育的联系性,使学生形成包含心理健康的体育运动观念,以满足学生实际成长需求。传统高校体育教育侧重于学生身体素质的提升,对于体育运动的竞技因素关注较多,对于心理、情感、态度等内容关注较少,因此丰富高校体育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具有重要意义。

结束语

综上所述,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普遍偏低,强化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高校体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具有较为紧密的内在联系,2者的教育主体和教育目标相近,促进2者的有效融合,可有效扩展高校心理教育渠道、提高高校心理教育水平,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韩文星.体育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5,25(5):31-33.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绪论篇6

【关键词】参与式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随着高校越来越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许多高校都开设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修和选修课程。然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现状却不容乐观,存在许多需要深思和亟待解决的问题,如教师一讲到底的“满堂灌”教学方式普遍存在,教学过程乏味,教学内容过于理论,教学手段落后,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学习兴趣和热情降低,教学效果低下。使得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课堂主渠道并未真正发挥作用,未实现提升学生心理素质、帮助大学生健康成才的教学目的。

一、参与式教学概述

参与式教学强调主体性、自觉性、参与性、平等性,它结合学生的实际需求和愿望,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营造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在体验中反思自己的经验与观念,从而实现学生自我提高。参与式教学的特点体现在:第一,以学生为中心。在教学中做到以生为本,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学生知识构建和实际需求槌龇⒌悖增进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和运用。第二,师生关系平等和谐。参与式课堂中,师生双方有了更多的交流和互动,彼此尊重,相互促进,学生可以有质疑,教师也要及时反思,师生之间不断地互动、对话、交流、分享,最终达成共进。第三,促进学生全面成长。学生在课堂中通过主动参与讨论,掌握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二、参与式教学方法在心理健康课堂教学中的的具体设计

以“大学生情绪管理”这一教学章节为例,我们需要借助心理学的视角和眼光去探索“情绪”这个无比熟悉却又神秘莫测的课题,用理性的角度去透彻分析情绪的产生、变化和发展过程,从而运用一些方法让情绪的积极影响最大化,消极影响最小化,实现对情绪的管理。如果在教学中只是单纯的讲授情绪的概念、大学生常见不良情绪,情绪调节等理论性内容,学生就无法去真实体验、感受情绪的动力性,更无法将课堂理论知识迁移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因此,以“大学生情绪管理”教学为例,参与式教学方法的具体设计如下: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在引入情绪概念时,可以选用学生熟知的文学作品,引导学生去发现、体验自己的情绪感受。如选用苏轼的悼亡词《江城子》,让学生思考“在阅读这首词时,我感受到了作者传递的哪些情绪”。这样,就可以主动的激发学生去感受自己的情绪,这时再引入情绪概念、情绪分类,学生就可以主动参与学习过程,掌握知识,分享体验。再比如讲解“情绪aBC”理论时,可以通过问题情境“你的好友在约好的时间迟到了很久,你可能会产生什么样的情绪反应?”让学生分享不同的想法,教师引导对比,为何同样一件事情每个人的情绪结果不同,这样就可以很自然的将aBC理论、不合理信念这些概念引出,深化学生理解。

(二)学生自主讲授,主动解决问题

对“大学生常见不良情绪”这一部分内容,可以在课前将具体任务以小组形式分给学生,引导学生自己去查找资料,了解每种不良情绪产生的原因、带给人的消极意义等,要求每小组选派1名学生在课堂上用5分钟完成知识讲授。教师要总结并适时给出小组成绩。用竞赛的方式,让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并学会主动、创造性的去解决问题,促使学生及时关注自己的不良情绪和行为反应。

(三)课堂讨论,让学生体验思维碰撞

针对“大学生常见不良情绪”进行学习后,会发现很多学生会回避不良情绪,因为在认知层面认为不良情绪就是不好、消极、无意义。此时,可以通过头脑风暴法,让学生在开放、接纳性的氛围里畅所欲言,去探讨“负性情绪背后的积极意义”,通过讨论和表达,让学生中的观点碰撞,使学生产生面对、正视负性情绪的勇气,加深学生对不良情绪的理性认识,使参与学生在此过程中体验心理的细微变化,澄清问题,辨认自己的情绪,进而形成合理、辩证的情绪观。

(四)心理测试训练,让学生更加认识自己

在这一章节教学内容中,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特点和教学侧重点来选取相应的心理测试,如可以使用趣味性强的“情绪稳定测量量表”,也可以采用专业性强的“焦虑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SCL-90症状自评量表”,如果考虑学生重点应学会情绪管理方法,还可采用“情绪管理记录表”。心理测试训练的应用可以加深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让学生了解自我,自我悦纳,主动调适自己的心理,维护心理健康。同时,对结果的解释及对比,可以让学生在测试参与中更好地了解和评价自己。

(五)团体心理辅导,让学生感受参与的快乐

团体心理辅导是指团体在心理情境下进行的一种心理辅导形式,它通过相关活动的进行,促使个体在交往中积极观察、自感、体验,自悟、认识自我、探索自我,促使学生对心理体验的感受得以加深,对知识的感悟得以提高。在“大学生情绪管理”这一章节中,可以通过“我演你猜”活动让学生了解情绪类别及健康情绪,可以通过“镜子活动”让学生更好理解情绪体验的外部表现。通过互动式的团体交流,理解个人独特性,体会环境适应的重要性,激发学生潜能,培养学生的情绪管理与环境适应能力。

三、结语

参与式教学是一种合作式的教学方式,包括多种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其核心是提倡以学习者为中心,学习者始终处于主动地位,师生平等地参与学习、研究、分析、解决问题,注重良好学习氛围的构建,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和学生学习兴趣与热情的激发。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绪论篇7

一、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

中职学校心理教育仍处在起步阶段,经验相对缺乏,有些中职学校领导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够重视,存在着对心理健康的认识上的误区,认为只要学生不出大事、不走极端就行,对心理健康教育认识程度不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缺乏行动动力。

有些中职学校虽然制定了心理健康教育实施方案。建立了心理健康教育机构,设立了心理咨询室或心理辅导室,但由于没有专职心理咨询教师,缺乏一些理论知识和经验,开展心理键康教育的方式单调,学生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途径单一;心理健康教育师资的专业化程度不高等。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跟踪不及时,针对性不强,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不到位,实际效果并不理想,心理健康教育流于形式,得不到实施。因此也很难起到相应的心理咨询的作用,学生的心理问题往往得不到及时有效地疏导。导致问题越积越多。

(二)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

1.自控能力较差。正处于青春期的中职生,对事物充满好奇心,易感情用事,遇事缺乏冷静思考,情绪波动大,逆反心理强烈。表现为吸烟、酗酒、打架斗殴、瘾性上网等不良行为习惯,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2。厌学情绪普遍。不少职校生在初中阶段就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中不知道怎样科学、有效的学习,没有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学习信心不足,不想学也不愿学。

3.自卑心理严重。大多学生由于升学考试失利,来到中职学校就读,没有前途、是无可奈何的选择,自认为中职生低人一等。在理想与现实发生矛盾时,不能正确地认识自我,对自己的能力缺乏了解,缺乏自信心,容易出现自暴自弃、破罐破摔等消极表现。

4.焦虑心理普遍。一方面学习引起的焦虑。不少职校生读不进书又不得不读书,对学习有着摆脱不掉的心理压力。对考试或某些学科、课程的学习存在比较严重的焦虑心理。另一方面就业引起的焦虑。面对当今社会的文凭歧视和社会偏见,以及越来越激烈的就业竞争,使他们更无所适从,焦虑不安。

二、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一)为学生营造良好心理环境

学校氛围中的许多要素都能够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学生的情绪,使学生既可能形成满意、愉快、乐观、开朗的良好情绪状态,也可能产生压抑、忧虑、恐惧等不良情绪反应。优良的校风和班风是学校氛围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和教师应努力营造民主平等的心理氛围;培养学生遵章守纪的良好习惯;倡导团结合作互助精神。学校可进行广播、校报、板报宣传,丰富图书馆心理卫生和心理健康书籍读物,举办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心理健康宣传普及活动,为学生积极关注和维护自身的心理健康一个途径。通过各种途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定期进行集体咨询或个别辅导及心理调查测验,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的心理,激发学生自我教育,帮助学生掌握一般的心理保健知识和方法,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另外,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师生平等对话、情感交融对学生心理问题的化解和心理健康发展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努力营造乐观向上、尊重、友善、宽容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让积极向上的乐观情绪成为学生社会生活的主导情绪,有力地推动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

(二)课堂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是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基本任务,我们必须积极面对、认真思考、抓紧落实。做好这项工作前提是要搞好师资队伍的建设,通过系列心理咨询培训,提高广大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是保障心理健康教育正常、健康开展的重要条件。

课堂教学是学生从事的主要活动,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促使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浓厚的探索兴趣、愉快的情绪体验、良好的思维习惯、科学的学习策略、正常的交往能力与健全的个性品质。各学科教师要善于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各科教学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减轻其心理压力,淡化其自卑感;提高自控能力等促使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教师在备课与课堂教学中要善于在教材中挖掘心理健康教育的因素,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如:德育课要结合中职生的年龄特点。讲好、讲活“心理健康”课。对他们关注的焦点、热点问题展开讨论,使学生以积极的心态对待人生:语文课中要善于挖掘培养学生健康情感与完善人格的因素:英语课中挖掘培养学生大方开朗、善于交流的因素;体育课又可安排挫折教育,增强学生的抗挫折能力,锻炼意志力和自信心。根据自己学科的教学特点,在课堂上穿插一些活动,如辩论会、演讲、角色游戏、动手做小制作等。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控制自己、学会团结协作、学会为人处世、树立自信以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地发展。

(三)强化学生心理健康自我教育

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唤起他们的参与兴趣和活动热情。注重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和成熟的心态。引导学生成立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社团组织,通过举办心理知识讲座、心理健康自助等一系列活动,使心理健康知识、心理健康意识深入学生之心,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充分认识自己,愉悦地接纳自己;要豁达,有了宽容,就有了幸福;学会自我调节,在失意与困惑时,不过分压抑自己,懂得适当地宣泄自己的情绪,自觉维护心理健康。

(四)构建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平台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绪论篇8

职业高中心理健康教育必要性内容措施一、职业高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高中不仅仅是学生学业成长的关键时期,也是其心理成长的关键时期。由于高中学习压力较大,并且高中学生大多心智不够成熟,所以这个阶段的学生心理极易出现问题。当前,高中学生面临着来自多方面的压力,而职业高中的学生尤其突出。职业高中对职业高中学生来说,几乎都不是其首选学校,而是由于成绩不够等因素迫不得已的选择。因此,职业高中的学生自然而然就产生了一定的挫败感,感觉自己比别人“低一等”。当他们进入职业高中后,发觉教育内容大量包含培养专业技能的课程,同自己的规划差距很大,理想与现实的落差使他们感觉焦虑,从而形成严重的受挫感。因此,职业高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十分有必要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预防心理疾病,维护学生身心健康;有利于学生社会化和人格的健全发展;有利于旨在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教育思想的贯彻。

二、职业高中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

(一)学习辅导

作为学生,职业高中学生的主要任务也是学习,因此学习的辅导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学习辅导的目的是帮助学生确立学习目标,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成绩。职业中学的教学内容更多地侧重于实用教育,需要学生具备熟练的动手能力及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因此,职业高中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学习辅导,要在知识学习的方法辅导的基础上,增加技能学习的心理辅导。

(二)生活辅导

生活辅导的内容主要包括情绪辅导和社交辅导,情绪在我们的生活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情绪是我们对客观事物的一种内心体验,情绪情感对人的行为具有支配作用。因此,情绪辅导十分重要。情绪辅导的目的是要让学生学会正确表达情绪,有效控制情绪,合理宣泄情绪。社会交往以及在此基础上建立的友谊,是学生多彩人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学生健康成长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社会交往辅导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与同学交往的方法,积极面对交往中的困惑,增强交往的能力。

(三)职业辅导

职业是指“个人在社会中所从事的作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工作”,职业的种类繁多,加拿大编制的《职业分类辞典》把职业分为23个大类,81个小类,499个细类,共包含7500个不同职业。选择正确的职业,有利于实现个人的价值和精神追求,有利于家庭生活条件的改善,有利于个人身心健康,还可以促进社会的进步和繁荣稳定,提高人民的幸福感。作为职业高中的学生,现在就要面临自己所倾向职业的选择,因此,职业辅导在职业高中心理健康教育中显得尤为重要。职业辅导的内容包括职业内容的介绍,学生自身的特点了解,职业内容与自身特点的匹配,社会情况的了解。职业辅导的目的是要让学生了解职业的特点,提高对职业和自身特点的认识,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帮助学生选择正确的职业。

三、职业高中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的主要举措

(一)建立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树立在遇到心理问题时的求助意识,促进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建立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可以给学生提供充足的求助资源,提供有效的帮助。在提高对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下,在学校领导的带领下建立一个由学校管理层到系部级再到每个班的心理健康教育管理机制,再配合心理咨询室、校团委和学生会对学生进行全面的心理健康教育。以监督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顺利实施,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

(二)充分利用心理辅导课和心理咨询室

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理辅导课有着不可撼动的主体地位。在心理辅导课上,老师充分运用心理学知识,确立明确的目标,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辅导,教给学生具备实用价值的心理调节方法,帮助其形成健康的心理。通过心理辅导课,学生系统地掌握了心理卫生知识,形成了全面的、科学的健康观,认识到了心理健康对于自己成长的重要意义。心理辅导课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以活动引出结论,更加生动形象、印象深刻,深受学生欢迎。心理辅导课是针对学生的共性问题,而心理咨询室解决的就是学生的个性问题。因为心理问题有其私密性,学生大多不愿将其公开,在遇到心理困惑时,具备保密性和专业性的心理咨询室的存在就十分有必要了。心理咨询室有着舒适的环境,再配合专业的咨询师,能帮助学生处理好各种困惑,提高其认知水平,进行心理调整,达到心理平衡。

(三)开展各种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学生处在学校的大环境中,与他交往最多的还是同学。学生活动内容新颖,能够给人以新鲜刺激,使人身心得到享受,学生参加各种活动可以提高个人素养,完善个性品质。特别是职业高中的学生毕业后就可能步入社会,多参加社会活动有利于增强他们适应社会、服务社会的能力。将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内容融入到学生活动中,可以达到社交组织能力和心理调节能力的双提高。

(四)加强家校联系,进行家庭心理健康教育

家庭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方面的影响是学校教育远不能及的,一个孩子的成长和教育,家庭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因此,加强和家长的沟通,针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家长达成一致,增加家庭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提高职业高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培养学生健全的个性品质,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职业高中的学生是一个比较特殊的教育群体,他们有着更多的学习问题、心理问题、就业问题。所以,职业高中的教育要更加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增强心理健康教学质量及水平,从而帮助学生完善自身发展。

参考文献:

[1]陈雪冰.高中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及解决办法[J].教科文汇,2007.

[2]王小平.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培养[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8,(12).

[3]姚本先,方双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导论.东方出版中心,2002.

[4]林崇德.学校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5]郑日昌,陈永胜.学校心理咨询.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绪论篇9

【关键词】教师问题行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一、引言

教师的积极情绪、主动心态是身心健康的一种内驱力,能促使我们积极向上,不断进取。

教育是一门艺术,只有走进学生心灵的教育才是真教育。面对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面对新一轮课程改革,面对新时代的学生,做一名好老师,我认为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不断探索新的途径方法,以学生为主体,课堂不教死书,死教书,不能像以前一样,就课本教课本,而要更新观念,将新的教学理念带进课堂,在教学中不断丰富和生成新的内容,所以教师的积极情绪、主动心态是身心健康的一种内驱力,能促使我们积极向上,不断进取。不仅如此,教师的良好心态还能给学生带来很大的影响,促进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最终达成教育教学目标,并形成良性循环。以积极乐观的态度看待自己的工作,努力去完成自己的教育教学任务,实现教师价值与学生成长的双赢。

二、教师的积极情绪、主动心态对学生的影响

教师的情感在教育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为良好的情绪状态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并且情绪对心理的影响也是最为敏感和直接,作为学生行为规范的示范者和心灵守护者的教师,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热爱所教学科是教师必须具备的情感品质,这不仅能推动教师自己积极的工作,成为教师在教育事业中发挥创造性直至成功的动力,同时也对学生起着直接或间接的感染作用.可见,教师的情感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是很大的.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

1.影响学生心理环境的质量

具有感染性、潜在性的心理环境是难以捉摸而又无处不在的。工作中教师要做到精神饱满,热情负责,关心热爱学生,用自己积极的情感感染学生,主动为学生营造一个健康向上的心理环境,处在这种环境中的学生会心情愉快,思路开阔,想象丰富。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吉诺特博士关于教师的作用有一段精彩的陈述:“在经历了若干年的教师工作之后,我得出一个令人惶恐的结论,教学的成功与失败,我是决定因素。我个人采用的方法和每天的情绪,是造成学习气氛和情绪的主要原因。身为教师,我具有极大的力量,能够让孩子过的愉快或悲惨。我可以是制造痛苦的工具,也可以是启发灵感的媒介。我能让学生丢脸,也能让学生开心,能伤人也能救人。无论在什么情况下,一切危机之恶化或化解,学生是否受到感化,全部决定于我。”

2.影响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

教师是人类文化知识的传授者。现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构建的过程,所以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而不仅仅是学生知识的传授者。教师的这一职责就要求在指导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还要指导学生学会如何学习和发展各种认知能力。从而保证学生能够在未来的社会生活中自觉的发挥自己的潜能,去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应对生活、工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3.影响学生乐观情绪的建立

健康的情绪能引导人积极向上,不良的情绪则会阻碍人的健康成长。学生拥有乐观、积极稳定的情绪与教师是分不开的。现代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情绪具有极强的感染性,教师情绪的好坏会通过他的言行、举止反映出来,进而影响到学生的情绪。当教师一脸笑容走进教室,以热情的语气肯定学生,用赞美的眼光激励学生时,学生的心情自然会舒展、轻松,心里就会充满幸福的喜悦和成就感。

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正确的面对和控制自己的不良情绪,对他们要尽量“拉”而不是“推”,并对他们所作出的努力表示肯定,对他们所取得的成绩给予赞扬。只有当学生感受到老师是信任自己的,是真正关心自己的时候,学生才能乐于和教师积极配合。

4.影响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

教师情感对学生的影响,不仅表现在教学中,还会表现在教师与学生的交往中。工作热情、情绪稳定,能够用自己的情感感染学生的老师,也能尊重、理解学生,平等的对待学生,并能给学生更多的鼓励,这样易建立起宽松的心理气氛和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对学生来说,这不仅可消除烦恼,增强乐趣,还会使师生间产生共鸣,心灵共振,增强学生对教师的亲切感和信任感,从而乐于接受教师的教导。另一方面,学生在教师榜样的作用下,也学会了合作,学会了与人交往的技巧,从而增强了同学间的友谊。

因此,教师应随时了解自己的情绪,找到合理疏导情绪的办法。要知道,一个轻易发怒的人,是没有人愿意和他接近的。

5.影响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

学校是培养学生健全人格、促进学生适应良好生活的场所,其成败的关键在于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既是学生行为的榜样,也是学生心灵的守护者。在儿童入学后,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工作热情、情绪稳定的教师,能够自觉调控自己的情绪,保持良好的心态,完善自己的人格。另一方面,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也会遇到各种困惑、挫折,有时会因为无法及时排解而加剧心理冲突,产生心理障碍。这时,教师要担负起学生心理辅导者的角色,以沉着冷静的态度对待学生;以热情高尚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主动帮助学生化解矛盾,解决冲突,消除疑惑,最终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

教师的职业特征要求教师有较好的自我控制能力,使自己始终保持愉快的心情,能以旺盛的精力、丰富的情感、健康的情绪投入到教育教学实践中,真正成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同时又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以自身健康的心理去影响学生,从心底里热爱学生,切记,不可把不良的情绪带进教室,更不能对学生发无名的火。只有做到这些,才能维护教师的形象和自己的心理健康,也才能有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

三、结束语

那么,教师该如何调整自己的心理呢?在此,一位心理专家提出了自己的一些建议。首先,教师应当正确认识自我、摆正自己的位置,明确作为一位人民教师的神圣职责。其次,要开阔眼界,正确对待压力,乐观并清楚地对待生活和工作。教师承担着多种社会角色,也需要不断地转换各种角色,所以教师要增强各种角色的适应和转换能力,要善于调节心理状态,不要让生活中的不良情绪影响工作。最后,生活中谁都难免遇到挫折,产生烦闷、恼怒等消极情绪,要学会调适自己的情绪,寻找合适有效的情绪发泄方式,其中体育运动就不失为一种理想的途径,而运动带来的身体健康也更有利于促进心理健康,为营造良好心理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李晓东、周于川、周远华等.困难企业子弟学校高中学生心理卫生状况的相关分析[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1,9(2):p90-93.

[2]冯正直.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绪论篇10

[关键词]健美操心理健康女大学生锻炼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不断加快,各种各样的竞争日趋激烈,竞争压力增强,部分大学生由于心理承受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差,心理卫生知识严重缺乏,容易陷入精神困扰和痛苦之中,影响她们的学习生活,对她们的成长造成障碍,因此,试图通过健美操锻炼加强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将是十分必要的。

一、健美操锻炼的内涵

健美操是一项融体操!舞蹈!音乐为一体,以有氧练习为基础,以健!力!美为特征的一项体育运动项目,它通过身体练习追求自我完善,最终实现健身!健美!健心的目的。学生在音乐伴奏下进行健美操锻炼时,身心能够得到愉悦和放松,情绪得以宣泄,这种积极情绪的表达有利于女大学生情绪的健康发展[1]。同时,健美操锻炼能增进同学们之间的友谊与交流,学会与人相处,较好地适应环境。增强她们自尊、自信,促进女大学生形成正确评价自我的能力,有利于自我概念的形成。所以,通过健美操锻炼可以预防、改善和解决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二、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现状

据统计,我国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有心理障碍的大学生比例为23・25%,90年代上升为25%,近几年有的大学已达到了30%。上世纪末,原国家教委在调查的12・6万名大学生中有20・23%的人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

北京高校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研究课题组最新的调查显示:有16・5%的学生存在中度以上心理卫生问题,而在这16・5%的大学生中,女生的心理健康差于男生(女生存在问题的为17・34%,高于男生16・07%的比例);低年级心理健康差于高年级,尤其以二年级学生心理症状最突出,占到17・56%;农村学生差于城市学生,边远农村学生比例最高,占19%。调查也显示:全国几乎所有的高校每年都会发生或多或少的自杀情况,因琐碎小事,感情问题导致打架、斗殴、杀人的报道并不少见[2]。

三、健美操锻炼对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

(一)有助于智力发展

经常参加健美操锻炼可以使个体的注意力、记忆力、观察力、思维和想象力得到充分发展,提高活动效率,可以使其获得良好的情绪体验、乐观自信、精神振奋、精力充沛,从而对人的智力功能起到促进作用。

(二)注重培养大学生的团队精神

团队精神是团队内部成员为了达到某种目标,齐心协力、相互配合、相互协作、共同实现团队目标的心理状态和行为活动。西方人讲团队精神,中国人讲集体主义,其精神实质是一样的,就是要求人们在个体利益与集体(团队)利益之间、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之间,要勇于牺牲个人利益,维护集体利益和全局利益。健美操锻炼能够很好地把这一深刻的教育内涵融入到有声有色的项目中,使参与者在不知不觉中经受团队精神的洗礼。

(三)有助于获得良好的情绪体验

情绪状态的调控能力是衡量健美操锻炼对心理健康影响的最主要指标。经常参加健美操锻炼者焦虑、抑郁、紧张和心理紊乱等消极心理变量水平明显低于不参加健美操锻炼者,而愉悦等积极的心理变量水平则明显要高些。心理学家认为,适度负荷的体育锻炼能够促进人体释放一种多肽物质----内啡肽,它能使人得到愉快、兴奋的情绪体验。因此,常参加健美操锻炼者,可以从中得到乐趣、振奋精神,产生良好的情绪状态。

(四)有助于良好的意志品质的形成

意志是指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来支配,调节自己的行动,克服困难,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而通过健美操锻炼中的竞争和合作来磨练学生的意志,使学生逐渐明白人生中最重要的使战胜自我。在健美操锻炼中磨练出意志品质,会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战胜困难的勇气,还会影响到学生其他方面的行为表现。

(五)有助于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

不同个体在运动场上,进行平等友好、和谐的交往,使人互相间产生信任感,有效进行情感和信息交流,相互之间产生一种默契和交融,这种良好的人际关系将令人心情愉快,精神振奋。

(六)有助于培养人的健康心理素质

现代社会是一个竞争激烈的社会,对人的心理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没有健康良好的心理素质,不仅难以胜任挑战性极强的工作,自身具备的知识和能力也会因心理原因而无法充分施展。健美操锻炼可以减缓和消除由于学习、生活和其他方面的挫折而引起焦虑和抑郁等,使其心理素质得到极大提高。

四、健美操锻炼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运用

(一)注重心理健康知识的传授

心理健康问题在一定程度上说到底就是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问题。这些又是自我认识的重要部分。自我认识和自我概念是心理健康的必要条件,作为大学生,能够客观地分析自己的人生目标、客观看待外部世界、找准自己的位置、具有正确的价值观念,就拥有了心理健康的基础。通过体育理论课、实践课,加强心理健康知识传授,教会她们辩证地思考问题,学会从多个角度看待、处理问题,学会用积极的思维思考解决问题,提高自我心理保健意识,促进心理健康水平。

(二)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引导学生情绪健康发展,营造一个积极、轻松、明朗、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和优美的教学环境,可以帮助学生保持良好的心态,消除紧张情绪。一个人的创造力只有在她感觉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最优美的表现和发展。因此,在健美操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始终具有饱满的热情,温暖的情怀,用自己的积极情绪感染学生,用优美的示范动作和幽默的语言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消除她们在学习中的紧张或恐惧心理,使学生的学习情绪积极、健康、稳定发展。

(三)注重健美操教师自身心理健康素养的提高

就我国多大数体育教师而言,几乎都没有接受过正规的培训,缺乏心理健康教育的概念、宗旨和内容的知识框架,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关方法欠缺,特别是教师自觉地、有意识、系统地运用心理学理论方法去培养和塑造学生健康心理的观念、意识和能力缺乏。由此,对健美操教师提供相关的培训是必要且不可或缺的。

(四)发挥健美操锻炼的心理效应

对于个体而言,参加健美操锻炼能否取得良好的心理效应关键在于其是否能从活动中获得乐趣,并感到愉悦。运动愉悦是一种积极的情绪体验,假如锻炼者不能从运动中体验到愉悦,个体就难以持久地坚持锻炼下去,锻炼就很难产生心理效应。研究表明,体育锻炼中体验到的愉悦感具有直接的心理健康效应,对于长期参加体育锻炼的锻炼者来说,愉悦感是他们坚持下来的主要原因。因此,尽管对于参加体育活动者来讲,健康是最重要的目的,但愉悦感是锻炼者长期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原因。缺少愉悦感或兴趣是放弃锻炼的重要原因[3]。所以,在健美操锻炼中学生是否能够感到愉悦或兴趣很浓是提高锻炼效果和形成健康心理的重要因素。

(四)注重健美操锻炼中适宜的运动强度

有研究发现,有规律地从事中等强度最高心率的60%--75%的活动极有助于情绪的改善。中等强度的体育活动能改善其焦虑、抑郁、紧张和疲劳等情绪状态;相反,大强度的体育活动却可能增加紧张、焦虑等消极情绪。另外,根据体育锻炼有效价值范围理论,个体进行体育锻炼时其心率为120---140次/分之间,此时,每博输出量最大,心率在此范围内波动的时间,应占一次锻炼总时间的三分之二左右,其锻炼效果最佳[4]。综上论述,体育锻炼时心率在120---140次/分之间,既能达到锻炼的最佳效果,又能改善焦虑、抑郁、紧张和疲劳等情绪状态。因此,在健美操锻炼中就以中等强度练习为主,开展教学活动。

结论

大学生心理疾病产生的原因,既有社会方面因素又有个人方面因素;包括对社会环境的不适应、各种压力和冲突以及各种心理方面的不平衡。所以,高校健美操锻炼应以有利于改善焦虑、抑郁、紧张和疲劳等情绪状态的中等强度的运动练习为主,充分发挥体育锻炼的心理效应,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同时,体育教师要通过心理学和体育心理学的学习,丰富自己在心理学方面的知识,提高自身的心理素养。

[参考文献]

[1]李琳,季浏.“健美操运动对中小学生人格发展的影响”【J】,中国体育科技,2009,5

[2]孙克成.“拓展训练对大学生心理健康良性影响的价值探讨”【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9

[3]韩文星.“体育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