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公共关系的要素十篇公共关系的要素十篇

公共关系的要素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2:58:19

公共关系的要素篇1

关键词:公共管理要素市场化

关于公共管理要素说

公共管理的要素,它与公共管理的资源是有一定区别的。从一般意义上讲,“要素是构成事物的必要因素”,它既非物质的亦非心灵的,是社会中唯一的存在,是一种“中立”的东西。所谓公共管理要素,就是构成公共管理的必要因素,离开公共管理要素,公共管理工作就无从开展。公共管理要素包括公共管理权力、公共管理资源、公共管理素质和公共管理环境。

公共管理权力

公共管理权力,是指公共管理主体在某一个领域或某一方面所拥有的行使组织、计划、指挥、监督、调控等职能的权力或权限。公共管理权限的行使标志着某一公共管理主体有了公共管理权力的要素,这种权力需要社会的授予或承认,不是所有的人或者所有的组织想有就能拥有的。我们这里所讲的公共管理权力主要是通过社会授予的管理权力,因为,它是很重要的公共管理主体争夺的稀缺资源。在传统的体制下,公共管理权力作为最重要的公共管理要素几乎都是由政府垄断的,其他公共组织一般都不具有公共管理权力。在现代市场经济体制下,随着公共管理主体的多元化,作为公共管理第一要素的公共管理权力也向政府以外的其他公共管理组织分散。

公共管理权力是公共管理的第一要素,对公共管理组织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它是公共管理活动中的无形资产,这种公共管理权力有时候是所有的人或所有的组织随便可以拥有的(例如,上面我们讲到的不求回报的治理公共厕所和不求回报的打扫公共卫生)。但是,拥有控制授予权的公共管理要素和需要得到回报的公共管理要素却不是所有的人和所有的组织想要拥有就可以拥有的。一般地讲,拥有一定的控制授予权的公共管理权力属于政府,例如国家机器、国际间的公共事务、国家的发展计划、对国家整体上的管理等都需要纳税人支付成本的公共管理权力等;而拥有一定的管理回报的公共管理权力,是由包括政府在内的相对特殊的公共管理组织所拥有,例如公共水域的治理权力、提供社会劳动保障的权力等。

公共管理资源

公共管理资源是公共管理的有形要素,它是公共管理主体进行公共管理活动的最基础的条件和最基本的要素。在公共管理活动中公共管理权力要素与公共管理资源要素在侧重点上可以分为以下三个方面的情况。

一是对于政府公共管理主体来说,应当特别注重于公共管理权力这一特殊要素,许多重大问题都是通过权力来配置公共资源或者通过权力来约束其他公共管理组织、私人组织、市场的行为的。

二是对于完全生产有形公共产品的公共管理主体来说,当他们拥有了生产这种有形公共产品的权力以后,他们在公共管理要素方面所花的所有精力就是获取公共管理所需要的公共管理资源。公共管理资源是这类公共管理组织生存与发展的最根本性的要素,也是这种公共管理组织生存的命脉。

三是对于介于政府与完全生产有形公共产品中间的公共产品主体来说,拥有公共管理权力与公共管理资源两种要素是一样重要的。在现实社会中,这样的公共管理组织无论在生产公共产品过程中还是在组织生存发展方面都没有上述两种公共管理组织自主和主动。

公共管理素质

公共管理的素质也是公共管理重要要素之一。在一个公共管理组织内部,一方面构成公共管理主体的每一个人的综合素质是非常重要的,它是这个公共管理组织综合素质好坏的基石;另一方面,即使公共组织内部的所有的成员综合素质非常好,但不一定要这个公共管理组织的综合素质就非常好。这是因为,作为单项的公共管理主体的每个人的要素,必须通过科学的、合理的配置,才能使整个组织的综合素质达到最好。

公共管理环境

除了上述内容之外,公共管理要素还包括公共管理环境。创造良好的公共管理环境对于公共管理组织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包括公共管理的内部环境与外部环境,内部环境是可控性公共管理环境,外部环境是不可控环境。与其他企业组织一样,现代公共管理组织重视公共管理环境是公共管理的重要要素内容。

我国公共要素的政府垄断现象与特征

我国公共管理要素的配置特征

建国以来,我国公共管理要素的配置基本特征是,政府拥有所有的公共管理要素。表现为政府垄断了公共管理的所有权力,即一切由政府说了算;政府垄断了所有的公共管理资源,一切物质资料的占有权、分配权、处置权都是政府的,政府对社会的一切公共产品的提供都是大包大揽的供给式;政府拥有完全意义上的公共管理要素的配置权,包括社会的一切劳动及其劳动人员都是政府所有、政府支配的;由此而产生的公共管理的环境也是政府全面考虑的。因此,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一样,公共管理要素的配置特征是高度集中、高度计划的,有是政府统一所有、统一支配的。

我国公共管理要素配置的弊端

首先是公共管理的应变能力差。公共产品的要素越是集中在政府手中,由于提供公共产品的渠道过于单一,公共产品的提供数量就越少,供不应求的现象就越严重,一些政府部门和政府工作人员的特殊福利越高。

其次,淡化了政府的管理职能。由于控制公共管理要素实际上是控制了公共管理的有形产品,在现实社会中是比较实惠的。所以说,冲淡了政府集中精力为社会提供无形产品(如国防、外交等)的根本职能。政府应该管的事管不好,不该管的事管得过多,形成了政府的低效率,从而造成了社会经济发展的低效率。

再次,提供了政府腐败温床。当公共管理走向社会化时,政府可以充分利用所掌握的要素创造控制收益权力,社会其他公共部门为了获得相应的公共管理要素,利用经济的手段与政府作交易,一些政府部门和少数政府工作人员借助于手中的权利收受贿赂。因此,客观上为政府腐败提供了可能。

另外,难以与国际接轨。在加入wto之后,我国公共管理的转型问题已经非常严峻,在许多方面不能与世界各国接轨,造成了公共管理的被动局面。

公共管理要素的市场化途径

具体的说,公共资源的市场化途径具体包括:

公务员的市场化

公共管理资源首先是人力资源,从现实出发,我国公共管理人力资源的市场化主要是公务员队伍的市场化。因为,政府以外的其他公共管理主体实际上就是从市场化开始的。因此,研究公共管理人力资源的市场化实际上就是公务员队伍的市场化。

公务员队伍市场化是现代公共管理的必然趋势。一方面通过公务员队伍市场化压缩已经膨胀了的政府机构,减少政府工作人员;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公务员队伍市场化,引入竞争机制,形成一个能者上、庸者下,能进能出的公务员管理制度。只有通过公务员队伍市场化,才能真正提高公务员的综合素质,政府才能在多元化的公共管理体制下强化自己的功能。

公务员市场化的另一含义是,可以使不同的公共管理主体有机会站在平等、公平的基础上争夺人力资源。在公共管理市场化发展时,政府对公务员的垄断对于其他公共组织来说,似乎不大公正。因此,当公务员市场化以后,政府的公务员队伍有可能在不同的公共管理组织之间流动,每个公务员可以根据自己的价值趋向选择自己喜欢的职业,从而推动其他方面的公共管理的发展。对于其他公共管理组织在人力资源的竞争上也是一个公平化的途径。

公共管理资金的市场化

公共管理资金的市场化问题不仅是制度建设问题,而且是公共管理主体之间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公平竞争的问题。公共管理资金市场化,对社会来说可以起到下列方面的作用:

第一,强制性地压缩政府机构和政府工作人员。公共管理资金市场化,对于无所事事的政府公共管理机构来说,实际上是一种“釜斧底抽薪”,断了养活他们的财源,他们就会主动走向市场通过竞争来养活自己。同时,也可以通过市场检验公共产品的有用性,对于市场来说需要的公共产品即使政府不提供资金,也可以通过合理的交换取得生产这种公共产品的组织所需要的成本和合理的利润。

第二,建立、培育筹资者队伍。推行公共管理资金的市场化,使得包括政府在内的公共组织失去了“天然”的资金来源,而一旦社会有公共管理与公共产品生产服务的要求时,就会因社会的需要而出现一批专业化的筹资者队伍,从另一角度上培育了要素市场,对整个公共管理与社会经济的发展是一个促进。

第三,推动社会民主的发展。公共管理资金市场化,就会使政府的强制性公共管理彻底废除,民众在公共管理方面的自主性增强。只有把公共管理的资金推向市场,才能有公民自主、自愿的公共管理,也才能使不同的公共管理主体与其他社会公众有进一步的民主。

第四,进一步丰富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的供给。当把公共管理所需要的资金推向市场后,对于不同的公共管理主体来说,必须考虑资金使用成本问题了,在降低或控制资金使用成本的前提下,才能有相应的微利收入来进一步发展公共组织。

其他资源的市场化

公共管理资源的市场化是一个体系,除了上述主要方面外,还有公共管理物质资源的市场化,公共管理的科学技术资源的市场化,以及公共管理要素资源的市场化,公共管理信息资源的市场化,等等。

总之,人们应当按照市场经济体制与公共管理的基本特征来设计公共管理要素市场化。正确、合理、高效的公共管理要素市场化体系,是建立现代公共管理制度的基石,从一定意义上讲,制度建设是发展公共管理事业的根本问题。只有通过公共管理要素的市场化,才能降低公共管理活动中的交易成本。

参考文献:

1.张梦中.美国公共行政(管理)历史渊源与重要价值取向.麦克斯韦尔学院副院长梅尔戈特博士访谈录[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1(11)

公共关系的要素篇2

关键词:公共艺术公共环境造型元素

公共艺术存在于公共环境之中,公共艺术作品的出现往往不是孤立的,它与周围的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同时,公共艺术作品往往以系列作品存在于公共环境中。无论是以单独形式存在的公共艺术作品,还是以系列形式存在的公共艺术作品,它们都与公共环境有着相互的联系,这种联系主要体现在公共艺术中的造型元素和体量,以及公共环境中的造型元素和体量的关系上。最终,这种关系会使公共艺术作品与公共环境的艺术效果受到影响,也会使人们对公共艺术作品与公共环境的和谐统一受到影响。

当造型元素相同时,公共艺术与公共环境的关系整体、亲密,即亲密距离小于实际距离。

(一)相同造型、相同体量。对于公共艺术与公共环境中的相同造型、相同体量的情况,我们可以把它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公共艺术作品自身构件的相同造型、相同体量;二是公共艺术作品与公共环境的相同造型、相同体量。前者是指构成公共艺术设计作品元素的相同、图形的相同、造型的相同、体量的相同,这些相同会使公共艺术作品易于形成调和的秩序感,产生公共艺术作品的数学构成美感;后者是公共艺术作品内部的元素、图形、构造、造型、体量与公共环境的元素、图形、构造、造型、体量的相同。这些相同因素会使公共艺术作品与公共环境之间具有良好的整体感,使作品显得和谐、统一,使公共环境的艺术效果便于控制,也会使公共艺术与公共环境之间的亲密程度增加。

(二)相同造型、不同体量。对于公共艺术与公共环境中的相同造型、不同体量的情况,也可以把它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公共艺术作品自身构件的相同造型、不同体量;二是公共艺术作品与公共环境的相同造型、不同体量。前者是公共艺术作品内部造型元素的重复使用。由于构成作品的造型元素的体量不同,公共艺术作品中各个造型元素之间的关系显然具有一定的“血缘”关系。这种“血缘”关系我们可以把它类比为同一个模样下的不同年龄阶段,长相一致但身体有一定差异。这种情况相同程度大于变化程度,在公共艺术作品中和谐统一占据主导,差异变化成为辅助,会使整个公共艺术作品联系紧密而灵活多变。后者是公共艺术作品与公共环境之间的相同部分的比较,它们之间的造型元素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能保持二者之间的亲密关系,同时不使整个空间艺术氛围显得单调。

当造型元素相似时,公共艺术与公共环境的关系相对整体、相对亲密。亲密距离相对小于实际距离,它随着相似程度的不同而变化,越相似亲密距离就越近。

(一)相似造型、相同体量。对于公共艺术与公共环境中的相似造型、相同体量的情况,我们也把它分为两种情况:一是公共艺术作品自身构件的相似造型、相同体量;二是公共艺术作品与公共环境的相似造型、相同体量。对于前者,我们可以把这些相似造型、相同体量的构成类比为生活在一个家庭里的多胞胎兄弟。这呈现的是多胞胎兄弟之间虽然有一定的差异,但由于遗传的关系相似,对于同一环境下的相似造型、相同体量的这种现象,其关系表现往往密切。这对所构成的作品来说,既能统一又能调和。对于后者,我们可以把这些公共艺术作品与公共环境的相似造型、相同体量的构成,类比为部分多胞胎兄弟脱离大家庭成立小家庭,部分多胞胎兄弟还生活在大家庭中。这种小家庭与大家庭的关系就是公共艺术作品与公共环境的相似造型、相同体量的关系,二者关系亲密且有变化。当然,这种情况的组合往往包含一定的从属关系,它表现出的是“小家庭”为“大家庭”的服务关系、需求关系,是公共艺术作品要满足公共环境的服务关系、需求关系。

(二)相似造型、不同体量。对于公共艺术与公共环境中的相似造型、不同体量的情况,我们可以把它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公共艺术作品自身构件的相似造型、不同体量;二是公共艺术作品与公共环境的相似造型、不同体量。对于前者,我们可以把这些相似造型、不同体量的构成,类比为在一个家庭下的不同年龄阶段的亲兄弟们。这种情况变化程度大于相似程度,在公共艺术作品中变化占据主导,统一成为辅助,会使整个公共艺术作品富有变化而不失整体。对于后者,我们可以把这些相似造型、不同体量的构成,类比为部分兄弟建立的小家庭与分家后的大家庭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体现的是公共艺术与公共环境之间造型既有变化又有联系,整体来说变化大于统一,这种变化既能满足公共艺术作品的需要又能满足公共环境的需要,二者关系并不脱离。

当造型元素不同时,公共艺术与公共环境的关系散乱、疏远,即亲密距离大于实际距离。

(一)不同造型、相同体量。对于公共艺术自身或者公共艺术与公共环境之间的关系来说,如果当其构成的组成部分具有不同造型、相同体量时,它们之间也具有一定的联系关系。这种联系关系体现在体量、尺寸大小、材料肌理、色彩调和、文化精神等方面,它们可以对公共艺术作品内部的构成进行适当的调和与控制,使公共艺术作品的造型元素便于控制与利用,使公共艺术作品达与整体环境相处和谐。当然,这种情况的公共艺术作品往往最富有活力,但是由于统一的造型元素几乎没有,只能依靠尺寸大小上、材料肌理上、色彩调和上、文化精神上因素进行调和,这样的作品在整个环境中往往显得亲密距离大于实际距离,因此在设计中艺术家与设计师要注意在尺寸大小、材料肌理、色彩调和、文化精神等因素的应用,来把握控制与利用这个情况亲密的程度,做到公共艺术作品为公共环境服务,为大众服务。

(二)不同造型、不同体量。对于公共艺术自身或者公共艺术与公共环境之间的不同造型、不同体量,这是艺术家与设计师在公共艺术设计中的重要问题。人们可以在材料肌理、色彩调和、文化精神等方面,对公共艺术作品自身构件的不同构成进行适当的调和与控制,以达到艺术家或设计师所需要的公共艺术作品。

结语

公共艺术中的造型相似关系与体量关系,对公共艺术自身或者公共艺术与公共环境之间的关系影响极大。在公共艺术设计中把握好其造型与体量之间的关系,是保证公共艺术作品与其所在的公共环境统一调和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孙振华.公共艺术时代.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3.

公共关系的要素篇3

公共关系策划是为组织的公共关系活动制定行动方案,使组织顺利实现公共关系目标的前提,是组织公共关系活动的核心步骤。科学的策划思想和巧妙的策划艺术即公共关系策划中的科学创意是制定有效公共关系行动方案的保证。

一、公共关系策划的含义

(一)公共关系策划的内涵

所谓公共关系策划,就是公共关系人员根据组织的现有公共关系状态和目标要求,构思和设计实现公共关系目标的行为和活动方案的过程。公共关系策划与其他公共关系活动的主要区别就在于,它是一种对一个组织的公共关系全局发展具有指导意义的战略行为,属于组织的战略规划范畴。公共关系策划过程,类似于工程建筑施工前的设计过程,是开展公共关系活动的基础和保证。不进行公共关系策划工作,开展公共关系活动就缺乏科学的基础。公共关系策划是克服公共关系活动简单化、表层化、庸俗化弊端,确保公共关系健康发展以至企业健康发展的根本措施。

(二)公共关系策划的基本特征

作为对公共关系战略和活动进行超前谋划和设计的公共关系策划,它的主要特征有:

1.智谋性

公共关系策划的过程,是认识事物的过程,也是拟订行动方案的过程。调查研究、分析问题、作出判断和预测、制定行动目标和具体方案、创造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和办法等,是公关人员知识、智慧、谋略等在策划中的充分运用和体现。

2.超前性

由于策划是对未来要采取的行动做出的事前设计,相对行动来说,它具有超前性。好的策划,是对未来发展趋势的准确预测,它把握了事物运动、发展、变化的规律,高屋建瓴地驾驭着未来的行动,为将要开展的工作做好一系列准备。

3.目标性

公共关系策划是为了完成组织的某个目标展开的,策划必须为塑造组织形象服务。因此,公共关系策划总是针对具体的公共关系目标、围绕具体的公共关系活动进行的。

4.创造性

在公共关系策划中,人们运用人脑的创造性思维提出了很多创意。这些创意将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结合起来,将现实与未来连接起来,将解决问题的政策、战略、策略、途径、方法等提了出来。人们认识世界、运用客观规律改造世界的主观能动性在策划中得以充分释放和体现,人类智慧的花朵、创造性才华在策划中显得更加耀眼。

5.科学性

当代策划的科学性特征尤为明显。科学策划需要运用各种科学知识。对信息的搜集、整理、分析都要按照科学方法进行。公关策划方案的科学创意更是需要思维科学方法的运用。

6.灵活性

公共关系策划工作既有严格的计划性,又有一定的灵活性。策划者应针对变化了的情况,随时调整计划安排。同时,在某项具体策划中,可根据实际情况对战略策略、方式方法、途径渠道等做灵活的设计和选择。

二、公共关系策划在企业发展中的科学创意

公共关系策划是一种理性思维活动,是对企业某一方面的活动所进行的谋划和筹算。成功的策划需要科学性,同时还需要经验、直觉、想象和创造性,亦即人们所说的创意。

(一)创意的涵义

创意是策划人员想象力的迸发、创新的欲望、艺术的直觉,以及对目标的好奇心和不倦的探索精神。它是知识的提升,思想的跳跃、经验的变型,创新思维的放射。在公共关系策划中,想象力、灵感、顿悟、直觉非常重要。从某种程度上说,有效的公共关系策划正是取决于人的直觉、灵感、顿悟、想象力这些思维要素的激活与释放。

绝妙的公共关系策划所展示的是美学功能和艺术价值,是大自然赋于人类想象力的最好体现,是人类艺术灵感和艺术创造的结晶与升华,它使人类的科学思维和科学创造与人类的艺术才能浑然一体。那么怎样才能产生良好的公共关系创意呢?要想成为公共关系策划或创意的高手,除了需要灵感、直觉和艺术创造的才能外,还必须具备扎实的公共关系“基本功”,即通晓和掌握公共关系的科学理论和知识。否则,公共关系创意就不可能达到一种较高境界。

(二)科学创意的时机与技巧

1.时机

公共关系工作的基本特征之一,是实现组织与社会公众之间的双向沟通。组织要达到有效的双向沟通,关键在于具体行动方案要富于创新性,即行动方案要灵活机动、富有新意。因此,在编制公共关系计划时,企业公关人员要考虑到财政预算、人力、物力、技术等各种可控和不可控因素,了解时间、地点、环境、气氛等因素的影响,根据新变化、新条件、新要求来构思新的行动策略。

选择时机,对一个组织来说至关重要。组织形象竞争有一个机不可失、失不再来的问题,时机稍纵即逝。公共关系策划不迅速看准和抓住策划时机,事后即使投入再大的力气,也无法收到良好的效果。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在企业形象竞争中,应注重外界环境的调查研究,遇有良机,要迅速作出反应。

2.公共关系策划可利用的时机

(1)固定时机

企业要利用各种固定机会来策划专项公共关系活动。它要求策划方案要天天有新意,年年有奇想,事事有创造。

(2)常规时机

即运用各种常规机会来策划专门公共关系实务活动。这是企业塑造良好形象,打造名牌,开拓发展的良好时机。

(3)偶然时机

即运用各种偶然机会来策划专门的公共关系活动项目。这是一种偶然性、随机性策划。它要求企业策划者要善于把握社会上每日每时所发生的事件,抓住最佳时机,随机策划。

3.技巧

开展公共关系活动,要使公众感兴趣,打动公众的心,给公众留下深刻的印象,活动形式必须别出心裁、独创一格。在公共关系活动中,如何借助天时地利,如何吸引大量的公众,如何扩大活动的影响范围,如何防止意外事件,如何让公众在不知不觉中对活动留下深刻而持久的印象,如何说服公众等等,都要在活动策略和方式上予以考虑。公共关系活动技巧的构思是一项富有创造性的活动,要靠不断提高公共关系修养和总结公共关系实践经验才能锻炼出来,而且还需要集中集体的智慧,群策群力,科学创意。

在公共关系活动的节奏安排上,要根据人的心理活动规律,动静结合、快慢结合,因时、因地、因公众而宜,合理地安排,有效地激发公众情绪,调动公众的注意力,合理地把握事件发展进程,科学地控制公共关系活动的全过程,取得预期效果。

(三)公共关系策划的情感与心理因素

1.公共关系策划的情感性

公共关系策划是以公众为导向,把实现公众利益作为前提和基础,谋求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一方面公共关系策划多与情感、情趣或人道主义方面的内容有关,这体现公众日常生活中发生的道德、品质和为人称颂的好人好事等,多具有人情味这一情感因素;另一方面公共关系策划事件发生的地点与设计接受这一信息的目标公众在空间距离或心理距离上越近越好,这体现公众都特别注意与自己密切相关事件的情感性。策划公共关系活动只有重视情感、情趣因素,才会引起公众的兴趣与注意力,或使公众乐于接受。有时策划巧合,渲染气氛,制造热门话题,才能强化情感效果,从而使公共关系策划方案及其方案实施增强吸引力。

公共关系的要素篇4

关键词:民生公共支出影响因素关联度回归

三大民生类公共服务支出影响因素

在我国“十一五”规划中,民生领域的范围主要包括义务教育、公共卫生、社会保障、社会救助、促进就业、减少贫困、防灾减灾、公共安全、公共文化、基础科学与前沿技术以及社会公益性技术研究等领域。本文主要分析传统意义上的、与多数民众息息相关的三类民生公共支出,包括教育、公共卫生、社会保障(包含社会保险、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三大类。

依据马斯格雷夫(Richarda.musgrave,1973)关于公共支出三阶段理论,本文认为影响三大民生类公共支出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它是民生类公共支出增长的基础,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三大民生类公共支出一般也会随之增长,一般用国内生产总值GDp来度量。二是财政规模,其规模可以衡量政府职能的大小,制约着三大民生类公共支出的规模,一般用财政支出来度量。三是城乡人民生活状况,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越高,大众普遍关心的教育、公共卫生、社会保障等问题凸显,要求政府更多地投入民生领域以满足民众的偏好。该类因素一般可用城乡恩格尔系数来度量。四是城乡人民收入状况,用城乡人均年收入来度量。五是城市化进程,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发展,它必然促使三大民生类公共支出不断提高。城市化进程可用城市化率来度量。六是总人口数,由于我国人口基数较大,人口数量也是影响三大民生类公共支出的重要因素。

根据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影响三大民生类公共支出的主要因素的属性是不同的,如表1所示。

三大民生类公共支出影响因素灰色关联分析

(一)灰色关联分析方法

根据上述定性分析可知,影响我国三大民生类公共支出的主要因素有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财政规模等六类,各个因素的影响程度如何则需要进行灰色关联分析,分析方法如下:

首先,确定母因素和子因素。本文选取的母因素是指三大民生类公共支出,可表示为:Yi(t)(i=1,2,3),其中Y1:政府卫生支出(亿元);Y2:预算内教育支出(亿元);Y3:社会保障支出(亿元);t:某一时间。子因素包括6类8个因素,可表示为:Xj(t)(j=1,2,…,8),其中X1:国内生产总值(GDp,亿元);X2:财政支出(亿元);X3:城市恩格尔系数;X4:农村恩格尔系数;X5:城镇人均年收入(元);X6:农村人均年收入(元);X7:城市化率(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X8:总人口(万人)。

其次,对原始数据进行变换,消除量纲。对各母因素数列进行初始化处理,消除量纲:

(1)

对各子因素数列进行初始化处理,消除量纲:

(2)

最后,计算各子因素与各母因素之间的灰色关联系数和关联度。灰色关联系数表示各因素变化特征的数据序列在各个时刻的关联程度值,计算公式如下:

(3)

其中,Lij(t)为因素Xj对Yi的关联系数;ρ为分辨系数,一般取0.5。

因为关联系数的数不止一个,而信息过于分散不便于进行整体性比较。因此将各个时刻的关联系数集中为一个值,即求其平均值,作为各因素数列间关联程度的数量表示,关联度计算公式如下:

(4)

γij表示第i个母因素Y与第j个子因素之间的关联度,m表示样本数量。

(二)计算结果及分析

采用以上方法,利用我国1999-2009年间各因素的样本数据进行处理、计算,得到政府卫生支出、预算内教育支出、社会保障支出三个母因素分别与各子因素之间的灰色关联度,根据灰色关联度大小排出关联序,计算和排序结果如表2所示。

从计算和排序结果可以看出,各子因素对三大民生类公共支出的影响程度呈以下特征:

财政支出是影响三大民生类公共支出的首要因素。从关联度排序可以看出,财政支出与预算内教育支出、社会保障支出的关联度均在0.92以上,财政支出对预算内教育支出、社会保障支出的影响非常大。近年来从社会到政府各个层面都越来越关注民生问题,三大民生类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从1978年的11.53%到1990年的21.17%,再到2009年的31.25%,比重不断提高。

国内生产总值是影响三大民生类公共支出的重要因素。政府不断提高三大民生类支出在GDp中所占的比重,由1999年的4.07%提高到2009年的6.99%。其中,社会保障支出水平不断提高,由1999年的1.53%提高到2009年的2.23%;覆盖范围不断扩大,养老、医疗等保险从城市到农村,从体制内人员到体制外人员,范围覆盖社会的大部分民众。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三大民生类支出在GDp中所占的比重还会不断提高。

城乡人均年收入与三大民生类支出存在较强的关联度,除与政府卫生支出的关联度在0.7以内外,与预算内教育支出和社会保障支出的关联度均超过了0.7,说明城乡人均年收入对三大民生类支出也有重要的影响。城乡人均年收入既可度量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也反映出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剔除物价指数对收入的影响,折算为1978年不变价格,1985年城镇人均实际年收入为661元,农村为355元;到1999年城镇为5931元,农村为2239元;到2009年城镇为17331元,农村为5200元。人们对生活的要求从解决温饱向更高的生活质量目标迈进,这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因此城乡人均年收入也是影响民生类支出的重要因素。

从关联度排序结果看,城乡恩格尔系数、城市化率、总人口数量对对三大民生类支出有影响,但关联度较低,均在0.6以内,所以不是主要影响因素。

总体来看,各子因素对政府卫生支出的关联度不如对预算内教育支出和社会保障支出的关联度高。在民生问题中,由于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相对于卫生问题,人们更关注涉及切身利益的教育和社会保障问题,因此各子因素对这两类民生支出的影响更大。

三大民生类公共服务支出规模影响因素的计量分析

(一)建模及回归

灰色关联分析了各子因素对三大民生类支出的影响程度,进一步地,它们之间的数量依赖关系如何还需要通过建立计量经济模型进行计量分析。以三大民生类支出之和为应变量Yt(Yt=Y1t+Y2t+Y3t),以各子因素(如前)为自变量,建立如下单因子计量模型:

ln(Yt)=α+βln(Xjt)+μt(j=1,2,…,8)(5)

其中,参数α为截距项,表示不考虑各因素对三大民生类公共支出的影响,三大民生类公共支出平均增长情况;参数β表示某个因素变动1%,三大民生类公共服务支出的变动情况。以1999-2009年相关数据为样本对各自变量与应变量进行单因子回归,回归结果如表3所示。

(二)回归结果分析

运用单因子回归检验国内生产总值、财政支出、城镇人均年收入、农村人均年收入、城市化率对三大民生类公共支出的影响为显著,城乡恩格尔系数及总人口对三大民生类公共支出的影响并不显著。对可决系数大小排序可知,财政支出对三大民生类公共支出的变化解释度最高,达到99.84%;其次是城镇人均年收入和国内生产总值,解释度分别达到99.51%和98.94%,三个影响因素的参数标准差均较小。城乡恩格尔系数和总人口的解释度较低,与本文的分析基本相符,且参数标准差较大。从参数的估计值看,有显著影响的自变量对应变量的影响均为正,国内生产总值、财政支出、城镇人均年收入、农村人均年收入、城市化率每提高1%,三大民生类公共支出将分别提高1.303%、1.082%、1.653%、1.992%、6.117%。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很大,城市化率的变动将引起三大民生类公共支出的快速增长。这与上述定性分析结论相同。

结论及政策建议

根据灰色关联和计量分析结果,可以看出:第一,经济总量和财政支出规模是影响三大民生类公共支出的主要因素。从分析结果来看,尽管三大民生类公共支出的绝对量在不断地提高,占国内生产总值和财政支出的比重总体呈增长趋势,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比重偏低,并且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增长较为缓慢,远远低于同比经济增长速度。第二,上述8大因素对三大民生类公共支出的影响程度不同,财政支出、国内生产总值、城乡人均年收入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其他因素的影响相对较弱。第三,财政支出、国内生产总值、城乡人均年收入对关系民众切身利益的教育和社会保障支出的影响比公共卫生支出的影响更大。

为了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人们的幸福感和满足度,促进民生建设,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第一,大力发展经济,经济基础是三大民生类公共支出的必备条件和源泉;增加财政支出,尤其是中央政府财政支出,平衡三大民生类公共支出与其他公共支出之间的结构和水平。第二,中央政府可通过财政转移支付提高预算内教育支出水平,早日实现教育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4%的目标,减轻家庭教育负担,提高教育工作者的待遇。第三,进一步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和覆盖面,完善基本社会保险制度,逐步实现覆盖全民的保障制度,改善民生。第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总收入中所占的比重,在分配制度上逐步向依靠工资性收入民众倾斜,通过转移支付和个人所得税制度的完善缩小收入差距,提高居民收入水平。第五,控制物价,降低食品支出总额占个人消费支出总额的比重,在通胀严重时期,需要通过各种措施保持人们的收入水平与通货膨胀同步增长。

参考文献:

1.刘俊英.公共支出转型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经济问题探索,2009(6)

2.刘德吉.民生类公共服务财政支出规模的影响因素研究—基于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分析[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6)

公共关系的要素篇5

关键词:公共管理公共安全公共安全管理投入

一、前言

公共安全是政府和百姓都特别关注的十分重要的社会问题。公共安全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必要条件。任何一个社会的存在和发展,都需要公共安全,没有良好的公共安全保障体系与措施,这个社会的存在与发展,人们的生存与生活就不可想象。因而维护公共安全,是关系国计民生、社会安定和发展的大事;是国家实施法律、治国安邦的重要职能;是加强公共管理、建设强大国家的一项系统工程。

二、目前国内外公共安全管理理念

21世纪,全球各地区公共安全事件更是接踵而至,韩国大邱地铁纵火事件、美国9·11恐怖袭击、2004年8月欧美一些国家先后发生大规模停电事故、西班牙人质事件、印度洋海啸大灾难以及卡特里娜飓风横扫美国等各种公共安全事件频频发生,给人类带来沉痛的灾难,全世界也因此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我国也不例外,2003年我国“非典”的爆发和流行,全国各地区煤矿安全事件的屡屡发生,安徽阜阳奶粉事件、“苏丹红”搅乱食品市场安全等一系列有关社会安全、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引起许多研究公共安全的学者的关注。

为此,世界上几乎所有的发达国家都建立了比较完备的公共安全管理体系。日、美、俄、法等发达国家都建立了比较完备的公共安全管理体系。日本的公共安全侧重于对自然灾害的防治和预防,美国侧重于维护其世界大国的地位,俄罗斯倾向于事故救援和技术性灾害的研究,法国则侧重于对城市功能的调整和公共政策的制订。健全法律制度、应急机构,加强地方政府的管理能力,注重事前预防和事后总结,这些经验是对我国公共管理安全的启示。

我国正处于人均GDp在1000美元到3000美元之间,这是社会必将经历的转型时期也是一个事故灾难频发的时期,因此关于公共安全事件管理的研究显得十分重要和迫切。国务院总理签署《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2006年1月8日,我国又颁布了《全国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体系》,这些都标志着我国已将公共安全应急管理工作纳入法制轨道[1]。

三、公共管理与公共安全管理的关系

1.公共管理的内涵

公共管理是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部门,综合运用政治的、经济的、管理的、法律的等多种方法,合理配置公共资源,依法对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管理,提升公共部门活动绩效,提供公共产品,从而达到增进公共利益目的的一种管理活动[2]。

2.公共安全管理的内涵

(1)公共安全是指社会和公民个人从事和进行正常的生活、工作、学习、娱乐和交往所需要的稳定的外部环境和秩序。

(2)公共安全管理是指国家行政机关为了维护社会的公共安全各秩序,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以及社会各项活动的正常进行而作出的各种行政活动的总和[3]。

(3)影响公共安全的因素

影响公共安全的因素主要有:自然因素、卫生因素、社会因素、生态因素、环境因素、经济因素、信息因素、技术因素、文化因素、政治因素、国防因素[4]。

3.公共管理与公共安全管理的关系

公共安全与公共管理密切相关,公共安全管理应该是公共管理的重要内容,公共安全也是公共管理的重要环境因素。强化公共安全管理,需要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科学的公共安全观,需要公共安全管理系统自身的完善和公共管理体系的完善[5]。

四、公共安全事故的原因分析及特征

1.公共安全事故的原因分析

公共安全事故的原因主要为:1)经济发展不和谐是造成众多公共安全事故的根本原因;2)政府的不作为是安全事故屡屡出现的社会原因[6]。

2.公共安全事故的特征

影响和危害公共安全的因素和事件纷繁复杂,危害程度各有差异,但这些事件是有一些共同的特征。综合专家的研究成果,可作如下概括:1)发生的突然性;2)危害的灾难性;3)范围的广泛性;4)影响的关联性;5)原因的复杂性;6)演变的隐蔽性[7]。

五、完善政府公共安全管理体制建设

中国的GDp连续多年平均保持了8%的高位增长,却鲜有人知道每年因公共安全问题造成的GDp损失高达6%,计6500亿元,这些问题每年夺去20万人的宝贵生命。其构成一是安全生产事故引发的损失共计2500亿元;二是社会治安事件造成的损失1500亿元;三是自然灾害造成的2000亿元损失;四是生物侵害导致的损失为500亿元。实际上,这还仅仅是直观的、表面的现象,公共安全所造成的负面效应,靠这两个量化指标是无法完全表达的。2003年发生的非典疫情,死亡人数仅300多人,但对于人们心理的影响、社会动荡程度、旅游及经济活动的限制是有目共睹的。痛定思痛,建立科学、高效的公共安全管理体制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笔者认为加强公共安全管理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

1.建立健全公共安全保障体系

要从战略高度对公共安全保障体系进行制度设计。有的专家做出了具体策划,包括①建立预警机制。②建立分级制度。③建立和完善应急制度。④建立和完善非程序化决策机制。⑤建立公共安全基金制度及民间援助制度。⑥建立健全符合农村和农民特点的各种组织和制度。

2.建立健全公共安全的行政管理体系

公共安全在公共管理中的强化,需落实到以政府为主体的行政管理体系中。要强化政府的公共安全意识、责任和体制。政府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应把公共安全当作大事,统筹全局,各有关部门要认真负起责任。应该把公共安全管理当作重要工作,既有日常安排,又有应急措施。很多措施的落实并不需要建立新的机构,而是需要落实到政府的相关部门。

3.建立健全公共安全的法规体系

发达国家拥有一整套的法律法规和制度安排,形成了严密的公共安全保障体系,目前我国仍未出台“紧急状态法”和相应的国家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体系。整个社会仅仅熟悉常态运行下的规则,遇有重大突发性公共事件时,社会和职能部门不可避免地陷入忙乱甚至恐慌状态中。制定公共安全应急法,依法规范政府行为,明确社会各类机构、组织和公民的责任和义务,建立健全保障公共安全的应急体制和机制,规范各种制度,为公共安全提供法律制度保障。

4.建立健全公共安全科学与技术的研究机构

国内外经验教训告诉我们,建立健全有关科研机构,可以为公共安全提供有力支撑。长期以来,公共安全是一个备受忽视的冷门领域,但随着近年来一系列问题的暴露,相关领域的研究才逐渐开展起来,清华大学于2003年底成立了公共安全研究中心。在这方面,需要国家组织力量进行重大科研项目攻关。科学技术的研究在诸多方面为公共安全提供支撑,比如风险的评估,灾害、事故的发生机理研究,针对可能导致事故的关键环节的控制技术,生命安全的保障,灾害中人群的心理、行为特征的分析及研究等。

5.建立健全公共安全的人才保障体系

公共安全也是一门科学,而且是一个重要的科学体系,需要多方面、多层次的人才;不同层次的管理和决策人才;不同学科的科研人员;不同岗位的基层和一线人员。有关部门应该重视那些有实践经验,敬业精神强的人才,发挥他们的作用。

6.建立健全公共安全的物质和财政保障体系

预防为主和应对不同类型的突发性公共安全事件,需要不同的物资储备。需要把公共安全保障所需经费纳入年度财政预算。全国财政预算中用于应对突发事件的准备金约有50亿元,一遇重大突发性事故常常显得捉襟见肘,需要增加各省市、自治区对突发事件的准备金,列入财政预算,同时鼓励企业和个人投资捐赠为公共安全提供强劲的物质保障。

7.建立健全社区治安和公共安全体系

面对社会转型和社区兴起,社区治安日益成为社会公共安全体系工作的微观基础和主要方面。西方发达国家把社区治安作为社会公共安全体系的基础,并且与社区的公共安全体系工作中突出了社区居民和当地社会组织参与和合作。我们可以借鉴国外的经验,结合我国的实际,创造出一条公共服务体系与公共安全体系统一的社区治安体系和公共安全工作方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参与社区公共安全服务,维护社区治安,维护公共安全。

8.建立健全安全的教育、宣传、培训体系

教育部门应在大中小学开设公共安全知识课程;社会媒体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手段,如电视、广播、互联网等手段对不同类型的公共安全预警预防制度和应急措施进行广泛宣传和普及。各类公共安全指挥系统定期进行不同范围、不同级别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演。在高度重视专家和专业队伍建设的同时,建设公共安全志愿者队伍,充分发挥产业工人、在校大学生、民兵预备役人员等的重要作用,进行注册管理和定期培训,与专业化队伍相互补充,提高全民的公共安全意识、知识水平和公共安全保障能力[5]。

六、结束语

近几年公共安全事故的频发,造成的社会危害巨大。笔者旨在从政府公共管理的角度出发,提出政府部门需要建立和完善公共安全管理体制,并从八个方面提出增加公共安全管理投入,确保城市公共安全。

参考文献

[1]朱正威,张莹.发达国家公共安全理念述论.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23(1).

[2]黄德林,田家华.公共管理学概论.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9.

[3]张晓峰.浅析我国的公共安全管理与秩序行政.《公安学刊》-浙江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5).

[4]雷仲敏.我国城市公共安全管理模式构想[J].上海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1):11.

[5]刘铁.公共安全与公共管理.学习与探索.2004,(5).

公共关系的要素篇6

现有公共政策评价体系现有的公共政策评价体系主要分为两个部分,即公众评价与执行评价两个方面。所谓的公众评价是指在政策正式施行之前所进行的听证会、公示、征求意见等环节。通过这些环节不仅能够将公共政策的基本内容向社会进行宣传,还能够通过意见的搜集来评价与完善相关的公共政策体系。但是,在执行的过程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诸如宣传覆盖面较小、意见搜集较少、公开时间较短、群众参与热情不高等问题一直困扰着相关的政策制定者,并影响后续的政策执行效果与其自身的合规性。而在执行评价中则主要是以政府为主体,对相关的公共政策进行评价。此种评价体系有着根本的缺陷,即政策的制定、政策的执行、政策评价数据的搜集以及具体的评价均是由政府作为单一的主体。这种体制设置容易造成评价过程中的不遵从现象。另外,政策的执行评价属于后评价体系,在后评价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可能已经对相关群众造成了一定的影响,而后续的政策修订与更改在客观层面上也会降低政府的公信力。

二、我国公共政策受益人评价的影响要素

为了更好对我国公共政策进行评价并完善相关的评价体系建设,我们需要从公共政策受益人评价的角度进行系统的优化。本文通过调查与相关的理论分析认为公共政策受益人评价的影响要素根据不同的政策体系主要分为如下几个方面:第一,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影响。其中具体的影响要素有如下几点:是否能够促进科技的进步;是否能够提高地方经济发展水平;是否能够优化地方经济资源供给、配置与结构;是否符合国家以及社会对节能经济、绿色经济的客观规律。第二,对自然资源的影响。其中具体的影响要素有如下几点:能否优化资源配置;是否符合可持续发展等科学发展观;是否对周边环境以及国土资源开发有突出贡献;是否对区域内的城市化建设、农业耕地红线等有负面影响。第三,对自然与生态环境的影响。其中具体的影响要素有如下几点:是否会对环境造成不良影响;政策体系是否配套相关行动来消除其对自然环境造成的影响;是否有环境风险与持续性环境减效机制;是否对当地居民的环境依赖性(饮用水、空气、土地)造成破坏。第四,对社会环境的影响。其中具体的影响要素有如下几点:对人口的影响;对教育的影响;对基础建设及医疗保障的影响;对城市安全与公共风险的影响。第五,对受益者体验的影响。其中具体的影响要素有如下几点:人文环境满意度;收益成本满意度;生活质量(水平)满意度;总体满意度。上述的五大类评价指标涵盖了公共政策对自然与社会指标影响的方方面面,在实际的评价体系过程中根据具体的政策指向进行选择,如教育层面的公共政策评价可以不考虑自然环境等影响因素。

三、我国公共政策受益人评价体系实现

上文公共政策受益人评价体系的主要影响要素进行了分析与选择,在实际评价过程中可以进行灵活选择。而在相关的受益人评价体系的实践过程中还需要通过如下的几个步骤来进行:首先,建立相应的评价平台,由于受益人评价体系需要广大的受益人与相关人共同参与,为了进一步降低人力成本并提高相应的群众参与度,平台的建设是十分重要的。具体建设可以采用网络平台搭建,锁定ip投票的方式等来进行。此种方式既可以保障评价的广泛性与合规性,同时能够降低必要的运行成本。其次,需要对相关的组织结构进行准备。不同的公共政策所涉及的行业、人群内容是不同的,如何按照适当的比例对其进行合理的界定与规定需要通过专业的组织结构来完成。在具体的执行过程中可以采用社会学、公共管理学专家牵头的方式来组织,并对每一个拟公布的公共政策进行研究,对其中可能涉及到的直接影响人、间接影响人等进行划分。并对影响人的行业分布、性别分布等统计学范畴内的指标进行规划,进而对评价体系参与人群结构进行设定。最后,评价体系的执行。通过相关的媒体将具体的评价内容以及评价方法对社会进行公布,在宣传与公布的过程中应该注意如下两方面问题:一方面是需要对评价的具体原则与方法进行宣传,已达到全民参与,提高评价覆盖面的目的;另一方面则是需要对后续评价的有效参与进行宣传,进一步保障评价的公正与客观。

四、总结

公共关系的要素篇7

【关键词】熵理论网络反腐熵增权利

同志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上强调要:“更加科学有效地防治腐败坚定不移把反腐倡廉建设引向深入”,[1]“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是党的建设的重大任务。为政清廉才能取信于民,秉公用权才能赢得人心”。[2]新时期,网络反腐作为反腐新路径进入公众视野,一方面,网络反腐在反腐败斗争中取得了诸多积极成果,得到民众的认可和支持。

另一方面,网络反腐中的问题和矛盾不断凸显,表现为私权滥用、公权膨胀、网民反腐动机不纯、媒体误导、反腐机构不作为等。网络反腐是网民、网络监管部门、反腐机构等相互作用而构成的复杂系统,熵理论在网络反腐系统中起决定作用,厘清网络反腐系统各要素与系统熵值变化的内在关系,有助于推进网络反腐制度建设,探索科学的网络反腐新路径。

一、熵理论和网络反腐系统

熵理论的成熟和完善为网络反腐系统的研究提供了新维度、新视角,探究熵理论与网络反腐系统的关系是推进网络反腐制度化建设的必要条件。

(一)熵概念和熵理论

克劳修斯在研究热功转换问题中发现,物体内部的热量会增强物体的离散度(物体内部分子或原子彼此分散的程度),这是自发的不可逆的过程。特定条件下,外力对物体进行压缩,功转变为热时,物体的离散度减小,此发现揭示了自然过程的不可逆性或不可复原性。1865年4月,克劳修斯在之前研究的基础上给出了理想状态下系统能量转变值(熵值)的公式DS=DQ/t,公式揭示出,封闭系统内,可逆过程的熵变与该系统从外界吸收的热量dQ和系统温度t之间的对应关系。熵在数值上等于温度除热的商,标志热量转化为功的程度。

克劳修斯之后,波尔兹曼、吉布斯、普朗克等人对熵概念和熵理论不断发展完善,1944年,奥地利量子力学创始人薛定谔提出系统的熵变表达式为:dS=deS+diS。其中deS表示系统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能量交换时流入或流出的熵流,称外熵变,其值可正可负;diS指系统内部不可逆过程产生的熵流,称内熵变,其值恒大于零。正熵(值大于0的熵变)增加意味着系统向无序和混乱方向发展,代表事物的退化与衰落;负熵(值小于0的熵变)增加意味着系统向有序和成熟方向发展,标志着事物的进步与完善。也就是说,薛定谔这里,熵被视为“系统无序度的量度,而取负号的熵(负熵=kln=)则被看作序度的量度”。[3]负熵的引入推动了熵概念和熵理论的发展,使得熵理论变成“对所研究对象系统自发变化状态的混乱度、衰竭度和迁移度的宏观描述”。[4]

(二)网络反腐理论

网络反腐是新时期反腐斗争的新亮点,它通过网络、媒体等途径集合公众意志对公权力进行监督,是我国反腐斗争发展的必然趋势。反腐败研究学者杜志洲指出:“近几年民众通过网络揭发腐败,最终相关人员受到查处的例子越来越多,直接参与打击腐败的互动让民众在某种程度上得到了满足”。[5]随着网络反腐影响力的不断增强,中共和国家逐步认可了网络监督的作用,2009年,《中共党建词典》正式将“网络反腐”一词收录其中,标志网络反腐正式成为官方权威的反腐渠道。2010年,《中国反腐败和廉政建设》白皮书指出,中国高度重视互联网在监督公权力方面发挥的积极作用。至此,网络反腐步入正规化、合法化的发展轨道。

网络反腐摆脱了权力反腐的弊端,有效弥补了权力反腐的不足。以往的权力反腐过度依赖党在群众中的地位和威望,具有较大的随意性和不确定性,领导人的个人素质及选择直接影响反腐斗争的开展与结果,“人治”化程度较高,“法治”化程度较低,不利于我国反腐败斗争的长期开展。与之相比,网络反腐具备以下优势:1、反腐平台或空间更广,这是由网络反腐的主体现状决定的。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数据统计,截至2012年6月底,中国网民数量已达5.38亿,庞大的网民群体决定了网络反腐的平台更大、涉及面更广。2、反腐败所需的有效时间更短,效率更高,这是由网络、电视等新型反腐工具的特性决定的。在网络、电视等新型媒体中,信息的传播速度是惊人的,任何消息一旦在网上,短短数天、数小时、甚是数分钟内即可传遍全国各个角落。较之程序冗繁复杂的、举报等,网络反腐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极大提高了反腐工作效率。3、反腐成本大大降低,这是由整个反腐程序的变迁决定的。网络反腐最大限度地调动了民众力量参与到反腐斗争中去,整个反腐程序更简单、更合理,极大节省了反腐斗争所需的财力和人力资源,反腐成本大大较低。

(三)网络反腐系统的熵增

一般说来,网络反腐系统的熵增指网络、网民、反腐机构、媒体等在相对孤立系统内产生的无用功或无效能量增加的不可逆过程。网络反腐系统是我国反腐败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自身又是由网民、媒体等若干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构成的复杂系统。耗散结构理论认为,“对于一个开放系统,熵的变化可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由系统本身不可逆过程引起的熵产生diS,另一部分则是系统与外界带来的熵流deS,而整个系统的熵变:ds=deS+diS”。[2]可知,只有当deS

网络反腐系统熵增的主要原因在于系统内部公权、私权的冲突和矛盾中。例如前段时间出现的雷政富“视频”事件,它虽是网络反腐取得积极成果,但也存在着诸多问题,如事件披露人、转发人的言论自由权与被揭发人隐私权之间的冲突;与事件牵连的第三方的隐私权和人格尊严被侵犯,公共官员的隐私权被践踏等。合理解决网路反腐系统中公、私权的冲突问题,不断向网络反腐系统引入负熵流,才能促使该系统不断走向成熟与完善。建立网络反腐系统的熵值定量计算模型,根据系统要素情况,计算系统熵值,能更有效、更客观地评价系统有序度,为优化和完善网络反腐系统做好铺垫。

二、网络反腐系统的熵值定量计算模型

对网络反腐系统各要素的重要性和关联性进行调研、分析,确立系统要素的相关系数、权重系数等,建构网路反腐系统的熵值定量计算模型。

(一)网络反腐系统的熵值定量评价模型

网络反腐系统各要素的熵值计算公式为:

公式中字母含义:X代表网络反腐系统中第X个要素,Y指第X个要素所包含的第Y个子因素,kB指X要素所含指标的平均风险系数,Sx指系统第X个要素的熵值。pxy指系统中第Y个子因素引起第X个要素出现风险的概率。

(二)网络反腐系统各要素的评价指标体系

笔者认为网络反腐系统主要由以下要素构成:网络监管部门的作用;参与网络反腐的网民;反腐机构的组织和工作;媒体的导向和宣传网络反腐相关法律法规五个要素。其中,每个要素内部可划分多个影响指标,以便我们深入了解网络反腐系统。网络反腐系统各要素构影响指标或构成内容如下表1所示。

通过询问、查阅资料、填写问卷等形式,对网络反腐系统各要素的影响指标展开调查,从而更客观地对网络反腐系统做出综合评价。由于网路反腐系统各要素处在不断发展演变中,各要素指标的调研会出现偏差,为尽可能减少误差,采取了五个不同等级的评分体系,要素各指标评价均采取5分制,具体情况如表2所示:

调查中,我们得出网络反腐系统内部各要素的实际得分(各指标得分的平均值),可以计算出该要素实际得分占理想状态下得分的百分比,百分比反映了网络反腐系统该要素实现理想状态的程度,同时,从侧面反映出系统中该要素的风险系数(1-得分的百分比)。根据各要素的风险系数,我们可以计算网络反腐系统各要素的总风险水平,以及系统某要素风险由某指标引致的概率(它等于该指标风险系数占要素总风险系数的百分比),将其带入熵值计算公式,从而得出网络反腐系统中各要素的熵值矩阵:

S={S1S2……SX}

其中:S表示网络反腐系统各要素的熵值矩阵;SX表示网络反腐系统中第X个要素的熵值。

(三)网络反腐系统中各要素相关系数矩阵的确定

网络反腐系统的五个主要构成要素并非独立地产生影响和作用,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中影响着网络反腐系统的变化。因此,需要将网络反腐系统各要素的相关系数纳入网络反腐系统的定量研究中。相关系数表明网络反腐系统各要素的影响力大小,确立要素相关系数需要充分考虑各要素的特性及关联性。这里采用要素回归方程的方法计算网络反腐系统各要素的相关系数,建立系统要素相关系数的矩阵:

(四)网络反腐系统中要素权重系数矩阵

网络反腐系统中各要素对网络反腐的影响程度是不同的,即不同要素在系统中的权重是不同的。笔者以在线问卷调查的方式得出网络反腐系统中不同要素的权重系数,调查对象有参与网络反腐的网民、媒体工作人员、法律专业的学生和老师等,要求被调查人员直接给予不同要素的权重系数。此次共收回有效问卷62份,调查数据的特征如下表所示:

由以上数据可得网络反腐系统地各要素的权重系数矩阵如下:

由于调查在问卷数量、调查对象、调查方法上存在不足,数据难免会出现误差,日后研究中将进一步改进方法,减小误差。在确定权重系数、关联系数矩阵值的基础上,得出网络反腐系统熵值计算的评价模型:

SX=S×μ×γ={S1S2……S5}

三、协调关系,推进网络反腐制度建设

网络反腐系统熵增的主要原因在于系统内部各要素的不协调,即网民、反腐官员、媒体工作者和网络监管人员的权利冲突、矛盾。改变此现状,需从三个方面积极平衡公权与私权的冲突:尊重和保障私权,充分发挥私权对公权的监督作用;完善公法制度,积极发挥公权力的作用;科学界定公共利益,实现公权与私权的平衡。

(一)尊重和保障私权,充分发挥私权对公权的监督作用

私权以满足个人的需要为目标,由于我国传统的法律观念、计划经济体制等因素的影响,人们的私权观念及私权维护的意识不强。事实上,我国政府的公权力一直相对过强,这极易引发公权侵犯、践踏私权,私权不作为等现象,严重阻碍我国的法治化进程。对此,一方面,手中握有公权力的人要严格按照法律要求行使公权力,尊重和保障私权;另一方面,私权所有者要不断增强私权观念,积极运用手中的私权利对公权进行监督和约束。同时,当私权受到公权力非法侵犯时,要勇于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私权利。

(二)完善公法制度,积极发挥公权力的作用

我国公法制度尚不健全,许多关于公权力使用、界限、目标的法律法规还不完善,这给许多手握公权力的官员制造了滥用权力的机会。对此,一方面要不断完善公法制度建设,明确公权力的使用范围及程序,防止公权力非法越界;另一方面要最大限度发挥公权力对私权利的保护,为法治化进程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与氛围。

卢梭在社会契约论思想中指出,国家是一个通过契约而建立起来的社会共同体,它是人民让渡权利的结果,因而,权利是权力的来源,是国家合法性的基础。国家或公权力执行者的目标是维护每一个契约人的合理利益,公权的行使必须体现私权的共同意志。在2002年3月9日的记者招待会上指出,建立服务型政府,要换一个角度理解服务,要努力用服务的心态去加强管理。这显出公权力的作用就是要最大限度地维护公民合法的私权利,切实为广大人民服务。

(三)科学界定公共利益,实现公权与私权的平衡

我国诸多法律法规明确指出,基于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对公民的人身自由或财产权进行约束、限制。但遗憾的是,法律一直未对公共利益进行明确界定,这导致某些政府机构或社会团体,甚至个人等打着公共利益的旗号随意侵犯他人利益,破坏社会稳定和人心团结。例如,2008年底,江苏徐州政府声称维护公众的利益而立法禁止网民进行“人肉搜索”,这是公权对私权裸的侵犯。同样,雷政富视频事件中一些网民恶意公开涉案者家属、亲戚等人的隐私,甚至恶意中伤、毁谤当地政府部门的做法,也是披着公共利益外衣的侵权行为,这种权利侵犯权利或权力的行径是不可取的。

公共关系的要素篇8

国内现状

2005年我国科技部了一个国际科学技术发展报告,其中指出安全研究在大西洋两岸极受重视,我国政府将安全研究放到至高无上的地位。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公共安全研究中心主任范维澄提出面对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如何科学决策、科学协调和处置,这些问题的回答和解决都需要从科技角度提供理论、方法、技术、装备和人力资源的持续支持,这一点也是公共安全科技和教育界责无旁贷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黄明解提出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科技支撑体系主要由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平台建设、应急技术和产品的研发与推广应用、应急技术与管理标准化体系以及评价体系建设、应急技术与管理的学科体系建设等四部分构成。刘彦伟提出构建高危行业的危险化学品安全科技支撑体系的宏观构架包括危险化学品监测预警技术平台、安全生产监管科技服务平台、重大危险源监控技术平台、应急救援技术支撑平台等四大平台。无论国内还是国外,关于公共危机管理的研究普遍侧重于技术和应用,以及科技服务,对于公共危机管理中涉及的科学意识、科技培训问题的研究还非常缺乏。事实上,危机管理中的科学意识、科技培训问题与技术应用、科技服务问题是紧密结合、相辅相成的。

公共危机管理的科技要素实践分析

1公共危机典型案例分析

在现代社会里,科学技术是产生公共危机事件的一个诱因,如科学技术的滥用和缺失,但是科学技术更是预防危机、应对危机的重要力量,因此,科技对公共危机管理发挥着重要的支撑作用。本文选取近年发生的典型案例进行分析,分析比较公共危机事件在预防预测阶段、应急阶段以及恢复学习阶段中对科技的实践需求以及科技发挥的支撑作用。本文共搜集了16起公共危机事件,提炼出其中的科技因素,如表1所示。从中看出,科技管理方法、危机意识、经济发展方式、公共安全投入、科技研发、科技人才、科技装备、公众防灾减灾意识的培训、科技知识培训、检验检测技术体系、检测网络、监测信息传播、地方预案、安全标准、应急信息通报以及制度体系等是这些案例反映出的现实的科技需求。

2公共危机事件的科技因素

依据《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分类,界定公共危机事件主要分为以下四类:第一类是自然灾害。主要包括水旱灾害,气象灾害,地震灾害,地质灾害,海洋灾害,生物灾害和森林草原火灾等。第二类是事故灾难。主要包括工矿商贸等企业的各类安全事故,交通运输事故,公共设施和设备事故、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件等。第三类是公共卫生事件。主要包括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食品安全和职业危害,动物疫情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和生命安全的事件等。第四类是社会安全事件。

主要包括恐怖袭击事件,经济安全事件和涉外突发事件等。根据四大分类和相关理论,结合16起典型案例分析以及现代社会上公共危机状况的有关分析评论,寻找每一类公共危机事件中具有的共性的科技因素,如图1所示。引发不同类型公共危机事件的关键科技要素不同,其中引发自然灾害的关键科技要素是科技思想,表现在管理者要有科技应对自然环境的意识,要有居安思危的思想;引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关键科技要素是科学技术培训体系,不仅针对管理者、灾害救援者,还应针对一般公众特别是农民工和下岗人员等弱势群体;引发事故灾难的关键科技要素是知识管理,表现在加强安全技术研发服务以及安全制度、标准、数据库建设;引发公共安全事件的关键科技要素是科学技术应用和管理,表现在要加强科技管理和公众培训。与此同时,四类危机事件的案例都体现出对于提高科学技术水平、加大安全技术研发的需求,体现出监测网络体系建设的科技需求。因此,公共危机事件的关键科技要素归纳为科技水平、知识管理、科技思想、科技培训和监测体系。

公共危机管理科技支撑体系的理论分析

1科技支撑体系的界定

本文研究的科技支撑体系是在危机管理中能激发公共危机管理活力、强化公共危机管理能力、提高公共危机管理的应对效率、保证危机管理顺利进行,将能起此作用的科技要素或条件组成的系统为公共危机管理的科技支撑体系。

2公共危机管理的科技支撑体系的内涵

本文提出对公共危机管理的科技支撑体系的定义:公共危机管理的科技支撑体系是源于科技对公共危机的影响作用而建立的,是由科技管理思想、科技培训体系、科技研发服务体系、检验监测体系以及知识管理体系五大要素组成的有机系统,与危机管理的不同核心要素耦合,通过管理组织对公共危机管理发挥支撑作用,即激发公共危机管理活力,强化公共危机管理能力,提高公共危机管理的应对效率,保证危机管理事件顺利实行。

公共危机管理的科技支撑体系概念模型

本文构建公共危机科技支撑体系概念模型如图2所示。

1构建原因

科技对公共危机管理具有巨大的影响作用,科技是导致公共危机发生的原因之一,科技更是应对公共危机管理的重要支撑力量。基于此,我们就能够构建公共危机管理的科技支撑体系。

2构建基础

公共危机管理的科技支撑体系概念的界定基础有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实践基础,即从不同类型的公共危机典型案例中分析科技的影响要素,进而提炼出公共危机管理的科技支撑体系的概念框架;另一个方面是理论分析,建立在已有的相关研究基础上、建立在科技与科技支撑含义的基础上,探讨公共危机管理科技支撑体系的概念构成。

3功能

关于危机管理的任务,格林认为减少损失是危机管理的主要任务,也就是尽可能控制事态,在危机事件中把损失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在事态失控之后争取重新控制住;芬克等学者提出有效危机管理应做到转移和缩减危机的来源、范围和影响,提高危机初始管理的地位,改进危机冲击的反应管理完善修复管理以便能迅速有效减少危机损害,重视危机事后的总结与学习。本文在对公共危机发生的人—危机互制规律的论述中,又提出人类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控制危机或减轻危机,可以通过科学技术应用、制度设计、非工程措施等控制危机的发生与发展。因此,可以确定公共危机管理的科技支撑体系是公共危机管理任务完成的关键力量,它具有激发公共危机管理活力、强化公共危机管理能力、提高公共危机管理的应对效率作用。

4作用对象

本文以公共危机管理理论的生命周期三阶段、危机事件四类型以及中国应急体系建设的核心“一案三制”为作用对象,由此界定公共危机管理的科技支撑体系是针对不同领域、不同生命周期的公共危机事件提供支撑力量,同时体现“一案三制”内包含的科技元素。

5主体

公共危机管理是涉及内容十分广泛的系统工程,同时在经济高度发达的社会里,防灾减灾又成为高度社会化的自主行动,要求政府进行有效的指导管理,实施有效的领导、组织、协调和引导。在面临公共危机事件时,政府通过采取特殊措施,监测、预防、缓解和处置,从而避免或减轻公众的生命财产损失,维护和恢复社会正常秩序。对于具体的科技支撑体系而言,则由科技部及其在各区域的各级科技管理部门加以负责,以科技管理部门为主导,整合各类科研机构、企业以及科研人员等多元化主体共同发挥作用,形成公共危机管理的科技支撑体系的主体系统。

6构成

公共关系的要素篇9

“伪公关”现象层出不穷

“伪公关”,以公共关系为名,实则片面追求商业利益、表面效果,或者是与市场环境相脱离,偏离公共关系轨道的行为,是媒体对议程设置功能的滥用。炒作和作秀就是主要的“伪公关”表现形式,比如说某些公关活动片面围绕媒体报道,发稿量是其追求的唯一目标,甚至把它作为衡量公关行为有效性的唯一标准;再比如说有些公关活动过于看重轰动效果和明星效应,徒有其表;更有些“伪公关”行为就为了追求时髦名头,活动本身就带有浓重的事业单位气息,而公关对象和公关效果甚至不在考虑范围内。

1.片面追求娱乐化,低俗化、同质化现象严重。媒介组织对于娱乐化公关行为一哄而上,竞相施行,并且在执行过程中出现了质和量上的偏差,使得娱乐化过剩的同时导致了媒介公关低俗化、同质化现象严重。从之前的相亲节目,到选秀类的各种“声音”,到现在的全民“跳水”,同质化竞争相当惨烈,并没有取得良好的公共效益。

2.片面追求商业利益。公共性和商业性对媒介来说孰轻孰重?当被问到这个问题的时候,大部分人都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公共性,但是当活动真正开始运作的时候就会因为过度追求经济利益而忽略了公共性。在媒介市场化的道路上,商业利益对媒介的运营、内容制作方面都造成了不小的冲击。媒介内容产品的娱乐化、低俗化,以及对公共利益的忽视都是冲击的表现。

“消费者本位”的公关观念催生了这种片面追求商业目的的行为。这种观念是说媒介组织仅仅将和自己具有买卖关系的媒介产品消费者作为公共关系的对象。他们的媒介活动面对的是消费者而不是受众。媒介的公共性丧失,公关行为怎能不出现问题?

3.公共关系行为有效性差。在中国媒介的公关行为中,削弱公共关系有效性的因素有很多,比如说公共关系主体不明确、对公关对象把握不准确、实施过程混乱、手段单一、缺乏创新等等。就目前来看公共关系绩效评估仍然把重点放在“新闻剪报”上,甚至存在“按字论价”的现象,这些都不能全面衡量公关活动的效益,这种评判标准势必影响媒介公关的有效性。

4.危机处理能力差。危机管理是公共关系对品牌保护的贡献,但尚在媒介公关道路上继续成长的中国传媒组织,在遭遇危机时就经常表现出无所适从。

在媒介公关方面,凤凰卫视是一个相对成功的典范。凤凰卫视中文台自1996年3月31日开播以来,其发展不可小觑。这一有着默多克新闻集团背景的华语电视台早已经从单一频道发展成为包括中文台、电影台、欧洲台、美洲台和资讯台等在内的电视平台。它的公关运作相对成熟,主要策略有:坚持媒体品牌公关传播理念;进行市场、受众调查研究;打造大型公共关系活动等,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

综上所述,笔者对中国媒介公关的发展试提出如下建议:

第一,树立正确的媒介公关理念。在中国媒介环境下,媒介组织的事业属性对公共关系理念的形成产生了不良影响。正确的媒介公关理念应该首先确立,不能对公关行为全盘否定,也不能将公共关系庸俗化。与此同时,媒介公关理念应该被看做是媒介组织品牌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共同发展,这样才能有利于媒介组织的发展。公关理念应该在组织层面加以落实,并设立专门的公关部门培养专业的公关人才。

第二,坚持受众本位的双向沟通的公关观念。我国媒介公共关系发展很不平衡,面对这一局面,传媒组织应该在自身公共关系策略方面做出调整,跨越单向说服、向倾听互动、对话合作方向努力。在我国媒介组织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下,双向沟通应该是公共关系策略的最高目标。

公共关系的要素篇10

关键词:公共管理;伦理关系

当前,在公共管理体系中,伦理缺失问题相对突出,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若想达到理想的公共管理效果,应重视伦理关系的设定,打造更为科学的发展理念与信任度,以打造更为完善的公共体系。为了更好的处理好公共管理中的伦理关系,应及时了解伦理缺失的成因,可见,处理好公共管理体系中的伦理关系,以保证公共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进而提高公共利益,维持健康、和谐的社会氛围。

一、公共管理中伦理缺失问题的表现

在公共管理体系中,伦理问题至关重要,其关系着公共管理的经济效益,只有严格规范伦理道德,才能时刻要求相关人员的行为[1],以保证一系列公共管理行为的科学性。在一系列的公共管理体系中,由于公共管理中存在伦理缺失问题,违背了中国传统文化、伦理内涵与全球公共管理伦理的内容,导致整个公共管理中经济效益受到威胁。

其一,由于受到中国传统思想与文化的影响,使得公共伦理观念发生转变,思想与意识陷入困境[2]。现如今,主流文化的产生,使得公私间的关系发生转变,矛盾日益突出,辩证认知不足,常常出现公与私相互对立的情况,抑私扬公,对于公共道德问题存在着一定的分歧与偏差,以私人问题而引发的亲情伦理关系,已然成为现代社会中主要的存在方式,尽管合乎情理,但是从法律层面却不科学,最终致使公共伦理的理性逐渐缺失,制约着公共管理的实效性。在公共管理体系中,伦理缺失问题较为突出,导致伦理缺失问题出现的内因有的在于过度追究个人利益,在此基础上还要掌握一定的公共权力,使得相关人员出现双重人格;而外因在于市场环境的影响,市场经济会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再加之社会监督力度不足、社会制约机制不科学等问题,使得伦理道德问题异常突出。

其二,在研究公共管理伦理涵义方面的问题。从理论角度来看,应严格规范伦理关系,分别从表现特征、作用路线等层面着手,其与法律、权力等有所不同,公共管理伦理关系的作用路线主要是由个体化向群体化转变,使得伦理表现更为显性化,此类伦理关系注重公平、公正与自由。由于伦理与非伦理行为的标准性差异,使得非伦理行为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此类公共管理伦理关系与社会体制、社会风尚、道德品质与历史文化等因素相互关联,由此可见,无法对非伦理行为的实际性质进行明确规范的界定。现如今,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人们的认知、人生观与价值观都发生了转变,道德意识在不断增加,自觉性也在不断增强,使得人们在履行道德行为时更有动力。然而,在社会实际运行的过程中,由于受到公共管理伦理制度与主体性的影响,导致一系列伦理问题的出现,不利于现代社会的发展与运行[3]。

其三,在全球公共管理伦理问题方面。公共管理伦理缺失不仅仅表现在国内,在国外也有所存在。公共管理伦理问题属于全球性的政治性问题,其中涉及到一定的道德规范,在伦理方面应有新标准,在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应借助一系列的道德标准来打击领域犯罪问题。在每个国家都会发生贿赂与腐败问题,一些公共管理人员会受到利益的诱惑,导致一系列伦理缺失问题的出现。打击行贿、腐败是国际性的事务,由此可见,伦理道德问题备受关注,若想达到理想的效果,应在自决权、诚实、稳定、自由与信任等价值观上形成共识。

二、导致公共管理中伦理缺失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

(一)个人与社会利益存在认知错误

在公共管理体系中,由于思想认知不足,导致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间存在着一定的矛盾,导致公共管理人员或组织机构在利益分配上不够合理,出现了一系列不正当的态度。从辩证唯物主义层面,内因是决定事物本质与发展方向的关键所在。在公共管理伦理道德层面,人们思想的变化,使得人们对公共利益逐渐产生淡化心理,甚至会产生侵占的动机,产生侵占动机主要是以公共管理机构与管理人员的伦理道德水平偏低为条件的,可见,公共管理伦理关系处理的重要性。一般来讲,评判伦理道德水平的重要标准为价值观念与是非观念。

(二)多种因素的刺激与影响力大

在公共管理环境下,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导致伦理缺失问题变得异常突出。在此条件下,部分来自组织内部与外部环境,在组织内部环境中,人为、财产、物质、政策与信息等资源的变化与调配,会使得身份与地位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导致伦理道德缺失。在外部环境中,主要是从宏观角度出发,从经济、文化、政治与社会等层面着手,进而制约着公共管理组织问题不断突出[4],与此同时,管理者的心智与思想在潜移默化中都受到一定的影响。

三、公共管理中伦理问题处理措施

(一)制定严格的伦理规范标准

为了避免出现公共管理伦理缺失问题,应及时了解与把控公共管理伦理的重要作用与价值,还要制定相应的伦理规范标准,通过一定的规范与标准来规范一系列的公共管理行为,科学规范公共管理人员的行为,了解公共管理活动的行为,掌握一定的伦理标准,分别就公共管理机构与管理人员间的伦理要求进行科学的区分。为了达到理想的效果,应重视对公共管理组织伦理的科学性研究,进而能实现对伦理精神元素的不断充实。目前,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使得公共管理组织与管理人员受到利益诱惑而产生伦理道德缺失,自身与社会利益问题相对突出,进而产生了一系列的不正当行为,致使社会经济损失惨重。为应对此项问题,应加强公共组织文化建设,强化对公共管理人员道德素质的全面提升,进而以减少道德缺失行为。为了达到理想的效果,提高伦理道德水平,建立更为完善的监督机制,对相关管理者的道德素质进行考核与约束。

(二)加强对公共环境伦理问题的监控

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发展的转型期,社会公共管理行为至关重要,可见,社会经济发展对公共管理工作的要求很高。若想提高公共管理伦理道德水平,应强化对公共管理伦理的质量监控,能避免由于功利性因素而引发的社会道德缺失问题。公共伦理环境质量监控机制的构建,应对事业单位、政府部门等组织的行为进行分析,针对公共管理中伦理环境监控的质量与效果开展一系列的客观性评价。为此,还需建立行业协会,将其作为重要的平台,对可能危害公众利益的行为进行全面的监督,对未能履行职责、个人道德素质缺失等行为进行严格的惩治。

四、结语

综上所述,目前,从公共管理现状来看,伦理缺失问题相对突出,制约着公共管理的效果与水平,一旦出现伦理缺失问题,会对公共利益形成威胁,遵循伦理规范,进而获取理想的利益。为了处理好伦理关系,应强化公共管理的实际作用与各项规范和标准,加强对公共环境质量监控,加快伦理道德体系建设,强化各项指标的合理规范,进而提高公共管理水平,可大大规范人们的行为。

【参考文献】

[1]阮航,刘婧.从比较的视角看当代经济伦理研究的兴起及其启迪[J].道德与文明,2013(04):109-116.

[2]李培挺.也论中国管理学的伦理向度:边界、根由与使命[J].管理学报,2013(09):1283-1290.

[3]苗月新.公共管理伦理缺失之成因及其对策研究[J].中国行政管理,2011(04):60-63.

[4]左冬梅.公共管理中伦理缺失的对策研究[J].东方企业文化,2014(24):154+156.

[5]张康之.公共管理伦理学:伦理研究的一个新领域[J].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04(02):15-16.

[6]刘慧娟.公共管理伦理视角下村干部素质问题研究――以河北省为例[D].河北农业大学,2011(06):2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