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初中语文教学中遇到的困惑十篇初中语文教学中遇到的困惑十篇

初中语文教学中遇到的困惑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3:01:47

初中语文教学中遇到的困惑篇1

一、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面临的困惑

对农村地区的初中语文教师进行调查和研究,发现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面临的困惑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农村地区初中阶段学生的基础知识不够扎实,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难以把握教学方向,也无法兼顾所有学生的情况制定科学的教学规划,对学生实施有效的指导。部分农村地区的初中语文教师表示,甚至一部分学生出现了基础知识严重不足的情况,甚至没有系统的学习拼音知识,个别学生会出现写错韵母和声调等情况,对教学活动产生严重的阻碍[1]。并且大部分农村地区的学生在小学阶段没有经过书法训练,在进入到初中阶段后字迹潦草,不能进行规范化书写,也对初中语文教学产生一定影响。特别是造句成篇这种应该掌握的基础能力,农村初中学生造病句的情况时有出现,给初中语文教师的教学组织活动造成无形的压力。其二,农村地区初中阶段的学生学习态度消极,大部分学生学习兴趣不足,再加上教学资源和教学条件有限,在教师执教能力不足的情况下难以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甚至导致学生出现厌学心理,影响学生的学习和探索。其三,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将学生作为课堂教学活动的核心,但是由于农村初中教师所接受的教学指导有所不足,造成教师难以对自身角色进行准确定位,在教学活动中产生迷茫感,无法正确把握教学方向和引导学生的尺度,会影响教学实效。因此十分有必要对农村地区初中语文教学活动进行改革创新,改善教学现状,为学生提供科学的教学指导。

二、对农村初中语文教学活动进行改革创新的措施

针对农村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遇到的困惑,新时期在探索教学改革措施的过程中应该对教学组织形式进行适当的调整,为学生提供更为全面的教学指导。

(一)利用多方资源,加强自身教学素养

农村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遇到困惑,最重要的原因是教师的执教能力不足,无法把握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农村语文教学的发展方向。因此教师应该尽量寻求利用多方资源比如教学论文、教学杂志、教学网络论坛以及周边学校的教学交流活动等,帮助自己进行不断的学习和探索,促进自己整体教学能力的提升,正确定位自己、认识自己,合理处理与学生的关系,保证其能够适应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农村地区初中语文教育的发展方向,对学生实施科学的教学指导。

(二)设置层次性教学,兼顾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

针对农村地区初中阶段学生基础知识存在明显差异的情况,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可以引入层次性教学法,结合不同层次的学生设置多层次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让学生能够结合自己实际情况循序渐进地学习,争取逐步实现学生的共同进步。如在对初中语文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课文《秋天的怀念》进行教学的过程中,针对课文阅读和理解部分教学内容,教师在设置教学引导任务的时候就可以划分为三个层次:其一,让学生阅读课文,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谈一谈对“秋天的怀念”的理解;其二,综合考察自身实际情况以及史铁生的创作造背景,探索“秋天的怀念”所蕴含的深刻意蕴;其三,对比史铁生同一时期的其他文章,探索“秋天的怀念”的思想情感以及创作风格等。这样就能够兼顾不同层次学生的差异,对学生实施差异化教学指导,彰显教学针对性。

(三)突出教学趣味性,实现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

学生学习兴趣不足和学习态度不端正是影响农村初中语文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所以兴趣激发也是教师在探索教学改革过程中应该重点关注的问题,只有加强兴趣激发,才能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2]。例如在对七年级下册《阿长与》课文时,结合学生对神秘事物具有强烈好奇心的现实情况,教师可以尝试引入《山海经》相关片段,并让学生结合《山海经》的描写简单的将自己所想象的神秘生物绘制下来,在此基础上,教师讲解课文,能够将学生带入到课文所营造的场景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教学实效。

初中语文教学中遇到的困惑篇2

农村初中语文教学新课改困惑思考本人多年从事初中语文教学工作,在长期的语文教学工作中,面对当前的新课改以及学生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形成了很多困惑。总结起来有以下几点。

困惑一:面对新课改,课堂互动该怎么办

形式多样的课堂活动,确实让学生耳目一新、热情高涨。但是,在课堂上真正参与课堂教学互动的只是少部分个性张扬、语言表达能力较强的学生,还有部分学生始终游离于教学活动之外。逐渐形成了一部分学、一部分看、一部分在玩的现象。而且,这种现象随着时间的推移似乎越来越严重。

困惑二:面对农村学生,阅读空间该如何拓展

阅读能力提高带来的影响就是学生的阅读空间将会更加广阔。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讲,学生的阅读能力与其所需求的阅读信息是成正比的。因此,在新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农村初中非常有限的阅读条件和相对闭塞的信息渠道已严重制约了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我们学校缺少城市学校所具有的阅读资源,学生回到家也没有相应的阅读兴趣,家长从自身的知识素质上也没有让孩子阅读的意识。再加上现在媒介的发达,孩子的兴趣已经发生了较大的转移,所以农村孩子的知识面越来越窄。

困惑三:面对弱势群体,我们该怎么做

新课标在学习方法上强调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但由于同班学生存在着智力、性格等方面的差异。在课堂交流活动中,那些性格内向,生性胆怯,基础差的学生,表现很不主动,学习动机明显不强。久而久之,成为课堂活动中的旁观者。另外,由于学校多数班级是超额大班,老师为节约时间,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往往偏向那些活跃的学生,以求顺利完成教学任务。而那些性格相对内向、基础较差的学生往往得不到发言的机会,久而久之,就失去了学习语文的兴趣。这样,就出现了比传统教育更为严重的两极分化,弱势群体增多。而对这些弱势群体,我们该怎么做?

困惑四:面对新课改,作文教学怎么教

提起作文,老师们就感到头痛,目前,我们的学生害怕作文,一布置写作文,他们就愁眉苦脸。编造作文,抄袭作文现象较为普遍,加之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写作基本功较差,学生写出的作文,内容干瘪,语句平淡,没有一点真情实感。教学中老师们也尝试了许多方法,如积累好词好句好段、范文引路、讲解写作技巧、开展活动、运用多媒体激发写作兴趣等。通过这些方法,学生的写作兴趣和作文水平有一定提高,但对少数特困生收效甚微,怎样激发学生写作兴趣,丰富写作素材,全面提高学生整体写作水平,老师们还在进一步探究。

以上的困惑,是我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的真切感受,也是我们在教学中所遇到的新课程要求与现实情况的距离。怎样解决这些问题,让新课程带我们更多惊喜?我们值得深刻思考:

思考一:与其倡导学生自主学习,不如倡导师生互动学习

现在说到“自主性学习”,教师便不敢“多言”,唯恐因循了“满堂灌”“满堂问”的老路。其实与学生生活相重叠的选文应该放手让学生自己设疑、自己解答,或者组成学习小组进行互助学习,然而对那些与他们的生活有距离的课文还是应该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把语言放在特定的语境和课文背景中去解读,必须要教师“扶上马送一程”。真正有效的教学既不是简单地让学习者占有别人的知识,也不是学习者盲人,原地打转,而是要在教师桥梁作用的引导下建构学习者自己的知识经验,形成学习者自己的见解。否则,就会形成缘木求鱼。

思考二:挖掘校本资源,充实阅读教材

新课程让我们感受到的最直接的变化莫过于教材的变化。与过去的传统教材相比,新教材浓郁的人文气息,选文的精美时尚,编排体系的别具一格,都深深吸引了我们的老师和学生。但是新课程的高能力要求,绝不可能通过有限的教材训练来达到。学生的语文素养的提高是一个长期积累,自主提高的过程。作为边远农村初中,提供阅读的条件有限,作为农村初中的学生,接受信息的渠道有限,这是我们一线教师不争的事实。在这一点上,我们可以作为一个语文校本课程资源开发来研究,让师生在专题研究中共同寻找,解决信息渠道会有许多。首先是办好学校图书室,还有就是利用好电脑室。如果教师能根据阅读信息补充,那会更直接,学生的收效又会因其较强的针对性而更大一些。

思考三:创设和谐积极的课堂教学气氛,因人施教

教学模式受到教学观念、教学条件等制约,要靠语文教师自己去摸索、探究。因此,语文教师应该善于捕捉课堂中有利于教学的信息(比如对关键词句的品读),调适学生的心理状态,因人施教,才能焕发语文课堂教学的勃勃生机和师生的生命活力。

创设和谐积极的课堂教学气氛。课堂气氛是由教师的教风、学生的学风以及教室中的环境作用所形成的一种心理状态。经过师生共同努力创设和营造,才能形成和谐积极的课堂心理气氛。保持并发展和谐、积极的语文课堂教学气氛,有助于教师教学效果的增强。

初中语文教学中遇到的困惑篇3

困惑一:单词记忆

单词记忆是英语学习中不可回避的问题,很多同学在小学时多少学了些口语,在游戏中学,很有兴趣,但上了初中,一旦老师要求背单词、听写单词,一些懒散又不得要领的同学就背不好,记不下来。而单词一旦背不下来,继续学英语也就无从谈起了,因此,如何引导学生记忆单词是英语教学中至关重要的环节。

对策:

1.找出构词规则,坚持每日过关

英语是一种拼音语言,大多数单词按其发音都有一定的拼读规则,在教单词的时候重视各单词的发音,慢慢找出这些规则,记忆单词就会轻松得多。另外,英语中的许多单词是由词根加前缀派生而成的,注意观察词缀构成的规律性,不仅能轻松记忆,而且还可以扩大词汇量,如形容天气状况的单词rainy、cloudy、windy、sunny、foggy都是在原来的名词基础上加后缀“y”而形成的。学生对英语单词的构词法有了一定的了解,背起单词来就会轻松多了。

2.培养学习兴趣,矫正不良习惯

记忆单词是非常枯燥乏味的,为了培养他们的兴趣,在新学期最初的几节课,在课堂上教完一个生词后可以比赛谁先记住,最快背会拼对的给予奖励,这样课堂气氛会很活跃,学生会对记单词产生兴趣。在教学过程中,针对学生的一些不良习惯,如读单词的时候不爱去认音标,而用汉字谐音来代替,记单词时只动手不动口等都要及时予以纠正。

困惑二:阅读理解

阅读理解是学生综合能力的反映,也是各种英语考试的必考题型,因此阅读能力的训练和培养历来备受英语教师的关注,但在教学实践中,本人发现,许多学生不懂如何去做这类题型,对此望而生畏。如不加以正确引导,久而久之,学生将对英语学习丧失信心。

对策:

1.克服畏难情绪

阅读理解主要测试学生的阅读速度和理解能力。因此,在短文中出现若干生词是很正常的,有的学生遇到一个生词就胆怯、害怕、放弃了,认为文章很难,这是做阅读短文时的大忌。教师要教会学生正确的解题方法,对于不影响理解句子或全文的生词,可以先放过,不必强求理解,而对于理解全文意思很重要的生词可以通过上下文或构词法来猜测词义,另外要掌握好解题速度,对于确实很难的题目,不要钻牛角尖,要果断舍去,先做较有把握的题目,如果有剩余时间再回头思考这些题目。

2.杜绝以偏概全

有的学生在做阅读题时,过分谨小慎微,一词一词地阅读,重复去读一个短语或一个句子,不能很好地把握全段、全文的意思,思路很零乱。解题时可以先阅读题目,带着问题看短文目的性更明确,能快速抓住问题的关键,但不能边看问题边从文中找答案,而应浏览全文,记住文中的关键的时间、地点、人物。另外,英语的小短文都有个特点,每篇文章都有出其不易的结局或画龙点睛的句子,一定要抓住这个问题,才能真正理解这篇短文,从而顺利完成所提出的问题。

3.了解相关知识,创新阅读方式

做好阅读题,除了掌握阅读技巧和进行大量阅读训练外,还要注意不要做一个孤陋寡闻的人,阅读短文内容丰富,涉及面广,对时事更是有着敏锐的嗅觉,在信息社会,面对纷繁复杂的信息,高效地获取有用的信息来支撑自己的学习,是新世纪学生必须具备的信息素养之一。

困惑三:听力训练

锻炼听力能力是学好英语的必修课,听力一直是困扰师生们的一个严峻的话题,特别是在偏远的县城、乡村学校,因为缺乏相应的语言交流环境,听力更是觉得困难重重。

对策:

1.强化听说测试,提高适应能力

许多学生在初中时,因为读得不是很流利或不太准确,怕人笑话,不敢张口,这对听力的提高是及其有害的,应该鼓励学生大声朗读,积极背诵范文、精彩段落和习惯用语,以此掌握英语的发音技巧,如:连续、爆破、同化、重读、节奏等,从而提高听说能力。另外,还可以定期进行口语测试,以班级为单位,通过朗读课文,与老师对话问答等形式进行。而对基础较差的同学,可以准备不同的卷子,以鼓励为主,通过测试,提高他们适应考试的能力。

2.改进训练方法

初中语文教学中遇到的困惑篇4

一、观念上的困惑

凡是新的就一定好吗?教学是否该有一成不变的规律?我们在丢弃传统的时候,是否也落下了“泼洗澡水,把孩子也泼掉”的笑话?

二、教材上的困惑

1.学校把选修课当必修课教,选修课目标究竟如何定位?

2.新教材注解与旧教材有出入。如《鸿门宴》中的“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的“王”,按课下注解译为“称王”,课后答案却是“使……称王”。

3.初、高中教材衔接有所欠缺。教学内容、教法、学法的差别在文言文教学中尤为明显:初中只讲基本内容,淡化语法;高中要求掌握常见文言词、句式、理解内容,掌握写法等,增大了教学的难度。

三、教法上的困惑

1.教师知识与教材要求的矛盾。新课程倡导自主学习,教师不仅要掌握教知识和技能,还要随时应对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多数教师难以适应。

2.课标规划与教学进度之间的矛盾。新课改压缩了必修课课时,却未减少内容,加上选修模块,教学时间更少。

3.自主、探究、合作性学习怎样行之有效?

①新课改强调探究性学习,教师无法按进度教学。

②新课改强调过程,淡化结果,国家选拔人才和评价教师能力是否也多元化?

③分组划块是不是合作学习?学生进行讨论,成绩出众的口若悬河,其他人成了看客;有时由于巧合,组内性格外向的学生占了多数,交流声太大,影响其他小组讨论。

④火爆热闹是不是互动?有的老师上课放得开,但收不拢,学生谈天说地;有的课堂学生嘻嘻哈哈,看似活跃,实则不着边际;有的课堂讨论流于形式。

⑤面对弱势群体,我们该怎么做?

4.什么样的语言评价有利于学生发展。课堂评价从以前的“好”“很好”“真好”到“你真棒!”,再到现在“你读得真感人,老师也被深深感动了”,“你的见解真独特”等,究竟什么样的评价有利于学生发展?

5.新课改下的文言文怎样教?以前逐字逐句翻译,现在学生自主学习,一旦考试出现如何应对?

6.多媒体教学喧宾夺主。从导课、授课、板书到总结,都用画面代替,学生眼花缭乱,而对实质性的内容知之甚少。

7.作文教学怎么教?目前学生写作文愁眉苦脸,编造抄袭现象较为普遍,写的内容干瘪,语句平淡,缺乏真情。怎样激发写作兴趣,提高写作水平?

8.如何使新教材与考试有机结合。学生接受新的知识体系和教育模式,如何评价教学质量?用什么标准来衡量教师?这些问题是制约课改深入的主要“瓶颈”。

新课改带给我们太高的期望,我们渴望飞翔,总感到翅膀沉重,真正的出路在哪里?本人探索如下:

一、坚定信念,实现角色转换

做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服务者;学生学习的合作者与对话者、学习的激励者;做育人资源和学习资源的开发者。

二、创建形式科学和效果统一的课堂

1.活动内容应与学生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同步。

2.让学生独立思考,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3.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不同要求,让学生在探究中将知识优化组合。

三、精心组织探究性学习

1.组织好学生自学,培养其合作技能。

2.精心选择学习内容,让学生积极参与。

四、多媒体教学的改进措施

调整摄像机和投影仪,使光线适中,图像清晰,以达到理想效果。课堂中教师要随时巡视,督促学生听课、记笔记。

五、作文教学要勇于突破

1.注重练笔,关注眼前生活,丰富写作素材。

2.注重语言积累,鼓励学生课外欣赏佳作并摘抄。

3.传授作文技法。

六、努力提升自我修养

初中语文教学中遇到的困惑篇5

一、英语学习掉队的原因探析

1.英语对于学生来说,是一门全新的语言学科。在学习英语之前,学生一直掌握着对母语的学习和运用,形成了重要的语言习惯。当接触一个和母语语言相差迥然的语言,就变得束手无策。母语的构成和形式与英语截然不同,面对一个及其陌生的内容,一些学生自然而然产生了学习上的畏惧心理,这就防碍了他们对英语的学习和接受。在具体学习中,因为得不到良好的方法指导,学生往往习惯于用学习语文的思维面对英语的学习,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英语的学习效果,使学生掌握的知识并不能够真正地运用到实践中去,这也就是外国人听不懂中国英语的一个重要缘由。

2.学生能否学习好英语,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在于教师的指导和培养。然而,教师在教学中,重视的总是对知识和技能的指导和训练,而没有方法上的指导,使得学生在接受学习时,根本无法紧跟教师的思维和步伐,逐步地退落下来。逐步落后的学生在心理上开始产生强大的困惑和压力,教师对这些也并不关心,在思想上也疏于对学生的引导和宽慰,反而一味地注重着知识的传授,这样就影响了学生在英语学习上的进步。

3.我们在编制英语教材内容时,将技能的掌握要求定制得很高,使技能性内容的份量也非常重。在教学中,英语的掌握能力不能只靠听和说的训练来培养,也需要其它一些知识内容的辅助。初中英语老师在课堂上,一方面要对学生讲授知识,一方面也要逐步引导学生,并帮助他们克服在学习英语中的困惑和恐惧。除此之外,还由于教师因为教学的内容多而完不成教学计划时,往往采用加课时的方法解决问题,也有一些教师运用赶课时来解决这一问题。这种情况就更加影响了学生的综合培养,使教师的教学被讲授充得满满的,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对学生在兴趣和能力上的培养。这样,英语学习就变成了一种负重单一的教学内容,缺乏丰富的个性和兴趣的培养。

4.许多学生在学习中掉队以后,在后期的学习中仍是改变不了以往的现状,很重要的原因是教师在教学模式上坚守固有的形式,没有改变和创新。一般而言,学生掉队除自身原因外,最主要的是不适应教师的教学模式,跟不上老师的教学步伐。然而,教师在这种情况下,并未在教学形式上做一些改进,而是以固有的模式继续进行教学,学生们跟不上老师,也自然成了一种定式。

二、补救策略的探讨

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种种困难,当然是很普遍的。针对这一问题,只要找出好的改进方法,就可以解决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困惑。本文就补救英语掉队的方法进行以下一些策略的探讨。

1.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智力的因素往往不是导致学生落后的主要因素,反而是情感因素起的作用相对大一些。在英语学习中,一些初中学生可能因为不适应新的学习内容,产生了一些困难,渐渐地在学习上落后下来,这主要是因为学生在心理上没有得到良好的引导。他们在学习中,稍微遇到一些困难,就变得退缩起来,从而失去了再次学习的动力,这是导致他们落后的最主要因素。所以,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是他们学习之前应该做的准备工作。

2.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学习,但容易落后的学生一般没有养成这些好习惯。他们在学习中,不重视预习和复习,自然在学习中,不会有大的改进。因此,教师应该指导他们运用正确的学习方法进行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学习出现问题,更多的是没有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学习也没有主动性。学英语,是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学生要肯下功夫,善于学习。所以,教师在补救落后的学生时,要积极运用正确的方法使他们很好地掌握英语并逐渐前进起来。在初中英语的学习中,最首要的还是学生对英语音标的掌握,英语音标相当于汉语中的拼音字母,学会了音标就如掌握了英语的“拼音”,学起英语来,自然就容易多了。教师要让学生能够掌握48个因素的拼读,并结合字母组合引导他们对单词的学习和认识。学生在良好的方法中懂得了基础知识的灵活运用,在以后的单词学习中就非常容易上手,单词积累多了,英语学习也就容易了许多,面对阅读理解和作文,也不会再束手无策,反而变得游刃有余了。

初中语文教学中遇到的困惑篇6

关键词:英语复习;小组合作;实施办法

初中英语学业考试教材复习时间紧、任务重。有效地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能为学生创造语言实践机会,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学生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和学科知识的主动构建者。笔者探索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的教材复习阶段中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克服单一课堂模式带来的弊端,创造性地对复习课的模式进行改良。

一、预备复习

在单元的复习中,小组在课前就安排好四个任务:找出本单元的重点单词、短语;挖掘难、长句子;归纳体现本单元语法项目的对话、篇章;根据单元的主题和语言点自己出题目。此环节让小组成员根据自己的基础和兴趣选择自己承担的任务。

二、交流展示

在课堂上和组员分享自己的复习体会,检测复习效果。组员提出自己的困惑在哪里,组长负责第一次解惑,在组内交流阶段,要求记录员把小组的复习成果工整地板书在小黑板,并且写出本组的疑难、问题点。用不同颜色的粉笔标记重难点和问题所在,并由小组轮流向全班做汇报。小组可以通过其他组的展示补充自己的复习要点,互通有无,共同提高。

三、解惑拓展

在小组合作式的课堂中,老师在行间巡组,观察各组的表现并及时给予评价,特别是后进生是否参与交流和分享,是否在认真倾听和学习,及时提醒、暗示。鼓励学生把自主复习时遇到的问题在课堂上提出,根据学生的提问和板书做好第二次备课和公开答疑,并且进行适当的拓展。

四、当堂检测

课前要求各组把自编的题目写在小黑板上,分为必做题和选做题,笔头和口头练习等。当前三个环节完成后,各组交换自测题小黑板,在限定时间完成。教师再评出典型题目。学生慢慢摸索提问题,明白出题的方向和方式。学生在做其他同学出的题目时,觉得新鲜、生动,做题的兴趣和注意力都能提高。

在英语学业水平考试的复习阶段,有效地利用小组合作,打破了以往单纯靠教师串讲知识点和学生的做题练习的方式,优化了学习方法,学生学会合作与分享,增强了自信心,提高了复习效率。

参考文献:

初中语文教学中遇到的困惑篇7

关键词:翻转课堂;小学英语

信息化技术高速发展的现代,传统的教学方式也受到了新信息化水平的强大冲击。在全新的信息技术、教育理论和国际教育资源交流的综合作用下,翻转课堂成为了中小学新教学改革的热门议题。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在美国最先兴起并在国外一些国家趋于成熟。近年来,国内一些学校也开始认识、了解、学习和实践这一教学模式,如重庆聚奎中学的“三四五六”模式、深圳南山实验学校的翻转教学、安徽省百所名校“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项目研究”等[1],这些例证都证明国内教育界勇敢地迈出了第一步,并有了初步的研究和发展。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中国的试行还处于起步阶段,是否能真正本土化,还是一个值得商榷的问题,本文通过小学英语教学案例,开展讨论,希望能用微薄之力推动翻转课堂在我国的进一步发展。

案例:以江苏译林版Funwithenglish三年级上册Unit8HappynewYear第一课时的课堂实践为例,详细阐述如何在中年级英语教学中进行翻转课堂教学。

一、教学目标

本课时的以“HappynewYear”为主题,让学生学会节日问候并询问物品名称。需要学生掌握物品名词doll/ball//CD/robot,学会准确使用what’sthis/that?thisisfor…句型询问物品和互赠礼物。熟练运用节日祝福语HappynewYear!并能做出回答。教学主题极具文化特色,需要学生了解文化差异,体验节日氛围和人物情绪。老师运用翻转课堂的方式,课前让学生接触、体验和理解西方节日文化,并让学生根据录音找出读音规律。

二、教学过程

课前:通过《自主学习任务单》使学生明确学习内容、目标、学习策略、资源内容。观看本节课学习内容的文化介绍和重难点分析的微课视频,让学生了解重难点词句及语用功能,让学生初步分解感知课文。根据学生“最近发展区”巧设导学案,以旧引新,让学生构建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从而快速地同化新知,找出困惑,为课堂上合作探究做好铺垫。

活动1:学生通过网络观看有关西方过新年收礼物的文化差异的微视频。并让学生知悉新年收礼物时要做的两件事情。先送祝福“HappynewYear.”在当面拆礼物,同时礼貌询问“what’sthis?”

活动2:学生观看关于文中第一图升降调和连读的分析,了解升降调、连读符号及重读符号,依照《自主学习任务单》要求,根据课文录音将整篇文章的对话进行升降调、连读和重读符号的标注。

活动3:依照《自主学习任务单》要求,完成导学案:总结知识点,引出对主题的思考,提出疑惑。

Unit8HappynewYear!导学案

题1:当你新年遇到亲人朋友可以说:_______________.可以做:_____________________.可以问_____________________?看到礼物可以说______________.

(目的:让学生总结文中有关新年祝福和送礼的重点句型,并感受文化差异。)

题2:在新年的时候你可以送亲人朋友什么礼物?(不少于五种)

(目的:更多地引导学生学生回忆学过的词汇,并尝试使用新学词汇,达到以旧引新。)

题3:你的困惑与建议:__________________.

(目的:让学生对自学能力和结果进行反思,总结得失。方便在课堂上和老师、同学进行讨论和交流。是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让学生培养主动性、自觉性和思辨能力。)

课中:在小组内进行合作学习、交流分享自学的收获和自己的困惑,共同探究、互助成长。

活动1:复习回顾自主学习的重点句型,展示模拟真实语境,创造在真实语境下运用语言的计划。让学生回忆新年的祝福方式、如何有礼貌和与亲人朋友送礼或收礼,关注学生发音时升降调、连读、重读是否正确。

活动2:分组讨论操练,互赠虚拟礼物。通过体验、实践、参与、探究和合作发现语言的规律,掌握语言知识和听说技能。教师课间巡视,进行有针对性的个性化指导。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合作能力和跨文化意识。

课后:梳理新知、总结扩展,知识迁移,搭建新的最近发展区。

活动1:扩展其他相近的节日文化,让学生思考圣诞节、复活节、生日应该如何送礼和收礼。布置作业,让学生完成四种语境(新年、圣诞、复活、生日)下应该如何送礼收礼的语言整理和书写,助力学生完善知识架构,培养学生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

三、教学评价

初中语文教学中遇到的困惑篇8

第一,要让学生明白青春期的重要。青春期是从童年到成年的过渡时期,青春期是人生的关键转折期,是实现人生价值,肩负使命开创未来的时期。处于青春期的初中生,随着自身生理的变化,自我意识的不断增强,在各个方面都有一种表现的欲望,想提前成为一个大人,但却有更多的困惑。主要表现在心理的方面,如情绪容易波动,爱慕异性,兴趣易转移等,处在青春期的他们,常常只注重自己的身体健康,但往往忽略了心理健康。他们同龄人的心理按道理来说应该基本相似,差异有一定限度。反映在想法、语言、举止、嗜好、服饰上,不要过分与众不同,使人难以理解。悬殊越大,心理不健康的程度也越大,所以他们心理是否健康直接影响他们是否健康成长,也是能否成为国家未来栋梁之才的关键。

第二,要让他们了解青春期心理健康有哪些标准。青春期的他们处在什么样的状态才能算是心理健康的,评判标准是什么样的?我认为一个青少年的心理是否健康可归纳为以下六大标准。

1)言行与年龄相符且与别人相似。人的言行是随着身心的发育而变化的。各种年龄的人,在想法、兴趣、行为上都有不同。青春期,应是精力充沛,活跃好动。而少年老成的学生,从心理的角度来看,实际上是不大健康的。人与人之间都彼此相似。比如说当听到月亮时,联想到太阳或星星,这些都是正常的反应。但联想到死亡,就让人难以理解。这种情况出现多了,别人就会说他发癫,就会认为他的心理状态不正常。所以如果一个人的想法、言语举止、爱好、服装等,与别人相差太大,那么他的心理可能就不够健康。

2)勇于面对现实。心理健康的人能面对现实,正确认识环境,创造机会,把握时机。屈服环境而逃避现实,或超越实际而盲目乐观,这两种心态都显露心理上存在障碍,前者实际上就是一个怕,后者就是过分自大,不加以矫正会导致病态。

3)反应适度且思维合乎逻辑。人对事物的反应速度和程度各不同,但敏捷者不能过度,缓慢者不可迟钝,如遇重要事情无动于衷或为此整日愁容满面,吃不好睡不香,如坐针毡,都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心理健康的人说话办事专心致志,有条不紊。若一个人说话东拉西扯,做事条理不清,想问题总钻牛角尖,甚至时常前后相悖,凌乱无序,没有轻重缓急,这也被认为心理 不够健康。4) 谈吐与修养得体。语言最易显露一个人的心理状态,文雅、礼貌、得体的谈吐是心理健康的重要特征。若一个人常与人顶撞、争吵、滔滔阔论或神经质、沉默寡言、词不达意,心理往往不健康。

5)心态好乐观进取。情绪愉快表示心理健康。乐观的人,对任何事物都积极进取,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不畏惧,即使遇到不幸的事情,也能很快地重新适应,而不会长期沉陷于忧愁苦闷之中。相反,多愁善感、情绪经常忧郁的人,心理上是不健康的。而且,情绪愈低,心理不健康的程度也愈重。

6)善于群体交往以及与人合作。每个人都应该把自己当作社会、集体一名成员,不能脱离群体而单独存在。青少年要善于与他人友好相处,培养互相合作、取长补短的精神和适应社会的能力。性情孤僻、独来独往、置已身于群体之外,这种心理状态是很不健康的。以上六大标准作为一个参考,同学们可对照比较自己的言行举止是否处在健康标准之中,尽量将自己调整到一个健康的心理状态上,这样才能更好的学习和生活。

第三,要让他们了解青春期有哪些心理问题和心理变化。近年来,很多学者进行了大量的随机抽样调查,有关调查表明:中学生约有4.5%的人有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20.5%的人有较明显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3个方面的问题,1)恋爱问题。主要表现在对异往的困惑。在学生中容易出现早恋问题,他们不知道如何处理与异性的关系,又不敢跟父母和老师讲,闷在心里,严重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2)不良行为习惯问题。主要表现在对网络的困惑,有些学生不能正确对待上网,痴迷于网络游戏中的暴力和色情,从而导致他们的心理不健康。3)学习压力问题,厌学问题。由于家长对子女的期望高,学生之间的竞争大,导致一些学生思想压力大,学习厌学。心理变化主要表现在:1)有了独立的意识,喜欢自作主张,但又有较强的依赖性。2)有时出现莫名的忧郁和烦恼,又不愿和家长老师诉说。3)有时会出现逆反心理。现在的学生张扬个性,我行我素,以自我为中心,一旦受到压抑,很容易有敌对的情绪,从而出现逆反心理,以上这些都是初中生青春期的一些心理 表现。

第四,教他们如何应对青春期面临的困惑。我觉得可从以下七个方面去尝试。1)要保持积极开朗平和的心态。与其痛苦过一天,不如快乐过一天,别一天总是怨天尤人,凡事想开些,相信人生没有过不了的坎。2)要学会与人交往,特别是男女生的正常交往,和异往要有一定的距离,要注意自身形象的塑造,也就是说女生要淑女化,矜持化,男生要绅士化,有风度,交往适度,大方得体。3)遇事不冲动,要学会与人和睦相处,学会容忍他人,学会三思而后行,处理问题要不急,冷静过后再解决。4)要学会换位思考,多思考别人为什么会这样对我,不断地反省自己,追求自身形象的进步。5)要学会与父母、老师、同学沟通。沟通是人与人心灵交流的方式,只有通过交流,才能了解对方的需求,才能解决内心的困惑,6)要学会排解压力,调整情绪。可以在班上多搞一些活动,比如同班同学集体过生日、每两周办一次以爱、学习等为主题的黑板报,每周写一个心情日记,组织学生参加篮球、乒乓球等活动。

初中语文教学中遇到的困惑篇9

关键词:初中教学;物理学科;“教学设计”的困惑

前言:

教学设计是教学活动当中衔接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的关键教学环节。其能够将教学设计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与本学科有效的结合在一起,从而形成学科教学设计的特点。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学会撰写教学设计应是每位教师都可以掌握的技能。物理学科作为初中教育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然而由于物理课程是在初中二年级才开设的,所以学生对该学科的兴趣并不像其他基础学科那么高,为了加强学生对物理学科重要性的认识,激发他们对物理学科的学习兴趣,物理学科的课堂教学设计就显得格外重要。其实物理学科的课堂教学设计就是要求在物理课堂教学层面上进行相应的教学设计。然而,在“教学设计”的实际撰写过程中,教师经常会遇到一些困惑,这些困惑的存在不仅影响了课堂教学效果,更阻碍了教师教学水平的进步。因此,加强对课堂教学各方面因素的分析,提高教师撰写“教学设计”的水平刻不容缓。

一、分析与钻研教材

教材是课程标准的具体体现,是教学内容的具体载体。分析与钻研教材是对每个教师最基本的要求,是教学设计的首要任务,是教师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基本条件。陶行知先生说过:“要想学生好学,必须先生好学,惟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笔者通过对多年教学经验的总结认为,教师钻研教材基本可以通过通读、精读两步来完成:

1.通读

对教材进行通读,是教师对教材内容进行基础了解的过程,其目的是从整体上了解教材的体系与结构,从而使教师掌握教材章节的安排顺序和各章节重点知识(概念、规律)的选择与阐述方式,以及物理学的方法等。

2.精读

对教材进行精读,是教师对教材内容进行详细分析与钻研的过程。教师在精读教材中通过对教材内容的反复推敲、教材设置的关键内容的分析,以便做到透彻理解,融会贯通,灵活运用。

笔者认为在对教材进行精读的过程中,教师应该解决包括以下内容在内的诸多问题:

①教材各章节中涉及的基本概念、定律、定理及其来龙去脉、推导过程,适用范围是否清楚?还有哪些不理解或疑难之处?

②为了启发学生的思维,教师应该准备向学生提出哪些问题。估计学生会提出哪些问题,学生学习的障碍是什么?

③教材对科学探究是如何安排和设计的?有没有不妥之处和需要改进的地方?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什么困难?

④教学中教师需要做哪些演示实验,何时做实验?要求学生观察什么?如何观察?如何启发学生分析总结等?

⑤怎样利用好教材中的插图、图表?

⑥如何处理例题、习题和实践性作业?

⑦如何掌握前后有关知识的内在联系,做到相互对照,前呼后应?

⑧教材中有哪些联系生活、技术、社会和其他学科的内容?

⑨认真准备每一个实验;演算每一道习题;广泛阅读一些参考资料或其他一些教材;了解一些动态。

二、学生学情分析的困惑与解决

在物理教学过程中经常会出现这样一种情况,教师精心准备的教学设计在应用到实际教学时,不仅难以达到教师“教学设计”所应该达到的教学效果,甚至还没有传统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好。这使得教师的辛辛苦苦的教学设计功亏一篑,不仅造成了教师撰写“教学设计”的困惑,更大大削减了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撰写的热情。

笔者认为,这种情况的出现时由于教师对学生学情分析不够透彻而造成的。一切教学活动都是为了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满足学生的学习要求,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是教师进行教学设计必须考虑的事情。笔者认为对学生的分析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①了解学生是否具有学习新内容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把学生的知识、技能可以分为已知的、半知的、未知的。

②了解学生的生活概念或前科学概念。

③了解学生对新内容的情感态度。哪些学生能适应,哪些学生不能适应。

④了解学生对新内容的自我监控能力。即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该做什么”、“能够做什么”和“怎样做”

而针对这一现象,我们也不难找到问题的突破口。教师完全可以从各个不同事方面去创设物理学习情境,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1.利用质疑创设情境。古人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现在我们所提倡的探究式教学,就是以疑问为主线来开展的探究学习活动。

2.利用现实生活创设情境。教育理论指出:“学生的发展是在真实的生活中实现的,教育要关注学生的真实的生活活动和需要。”用现实生活创设的物理情境,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能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

3.利用物理学史、趣味故事创设情境。教学课堂上,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描述历史故事,让学生进入特定的人文情境,使学生在感觉有意思的同时领会研究物理的方法、思路。并且,给学生适时讲授有趣味的故事是满足学生学习兴趣的另一种补偿方式。

三、课堂教学反思的困惑与解决

在现阶段的物理教学工作当中,教学大纲要求教师注重教学反思,在反思过程中实现对教材内容的再理解、学生学情的掌握以及教师自我教学水平的进步。为此教师在每次课堂教学内容结束后,都会进行课堂实录摘要的记录,然而在课堂摘要记录后,教师却很少对其真正的利用,这使得可让实录摘要失去了其存在的根本意义。另外,在笔者看来课堂实录摘要的确能够在教师进行课堂教学反思的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但其并不是真正的课堂教学反思,而只是课堂教学效果的记录载体而已。因此,想要实现教学效果的提高,不仅需要做好课堂教学反思,还应该充分认识到教学反思与课堂实录摘要之间的差别。

教师在对教学方案反思和评价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①你是否考虑过学生通过这一教学过程要获得哪些知识与技能?经历哪些过程和方法?在哪些地方受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

②你是否考虑过在这些要求中,哪些是教学的重点和关键?

③你是否考虑通过这一教学过程应按怎样的教学顺序(或线索)进行?

④你是否考虑过在这一教学过程中应采用哪些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

⑤通过这一教学过程,你认为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和价值观三维目标哪些已达到,哪些尚未达到?

⑥你是怎样知道学生已经学到这些内容和尚未学到那些内容的?

其中的第①、②题是确定教学目标的问题;第③题是安排教学过程的问题;第④题是选择恰当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的问题;第⑤、⑥题是考虑如何及时接收教学反馈信息的问题。

总结: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的目的是通过优化教学过程达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其通过物理内容、方法和思想的传承来培养学生的物理素养,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领会物理的本质,养成物理态度和价值取向,学习终身必备的物理知识和物理思维方法。因此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要学会对课程教学过程进行设计,当然由于学生学习水平的差异性等个方面因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惑。但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授者,学生学习路上的引导者,为了完成对学生的教学任务,就必须要克服这些困惑,从而撰写出符合学生实际学习情况的“教学设计”,让学生在初中物理学习阶段,真正的喜欢上物理,从而为他们在将来的物理知识学习过程中,能够具备更好的物理素养和学习基础。

参考文献:

[1]陈丰波.新课程背景下初中物理课堂教学设计[D].四川师范大学,2012.

初中语文教学中遇到的困惑篇10

[关键词]一校两区;农村教师;身份认同;教育叙事研究

[中图分类号]G5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808(2011)02-0068-04

教师身份认同是指教师在一定社会环境及生存状态下,对其职业、工作环境和自身群体的认可和接受程度,它强调的是自我的心理和身体体验。“一校两区”以城区学校为主校区,农村学校为分校区,实行“一所学校,两个校区,人财物打通使用”的模式,不仅对教学资源进行跨城乡整合,还打破了城乡教师身份的差别,将农村分校教师变身为“城市教师”,虽然他们的工作地点未变,但享有城区教师的待遇。农村分校教师在身份转型过程中,其对新身份的认同状况关系着分校教师主体作用的发挥,影响着他们的专业发展和队伍的稳定,进而影响到农村学校的教育质量乃至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

红老师是某地偏远农村某小学的一位教师。随着当地“一校两区”模式的开展,红老师作为农村分校优秀青年教师来到城区学校锻炼培养,两年后回到原学校教书。文章所呈现的是红老师在工作中一些零碎的经历片段与感受。通过这个案例,我们可以梳理出“一校两区”模式下农村分校教师身份认同过程中存在的一些困惑,值得我们思考。一、农村分校教师“城市”身份认同的困惑

尽管“一校两区”将农村分校教师的身份已明文规定为“城市教师”,然而在现实中,农村分校教师时而是农村教师,时而又像城市教师,其“工作在农村的城市教师”的身份角色在农村教师与城市教师之间游移不定,这使得农村分校教师不免有些困惑。

(一)趋向城市与立足农村的困惑

长期以来,人们总是习惯于按照工作地域来区分城市教师和农村教师,工作在农村的教师即“农村教师”。由于对城市教学生活的向往,许多优秀的农村教师源源不断地流向城市。为了促进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一校两区”将农村学校以分校的形式划归为城市学校,农村教师自然也就随学校一起归属于城市学校,既然是城市学校的教师,那么农村教师就已变身为城市教师。当然,由于分校的地点未变,分校教师的工作地仍在农村,因而,农村分校教师的身份也就有了“工作在农村的城市教师”之说。身份的变更给农村教师提供了发展的契机,促使其加强与城区本部学校的互动,并在教育理念、教育方法等方面日渐趋向城市。但由于学校依旧在农村,生源来自农村,其教育教学不能脱离农村的地域特点,因此,他们又必须密切同农村学校的交流与合作,以更好地挖掘农村的地域特色。而事实上,农村分校教师在向城市化迈进的同时,其“城市教师”身份又似一道屏障,使其逐渐淡化了与周边农村学校之间的联系。“如若有分校教师难以适应城市化进程,想回归原本的农村教师身份,调离分校到其他农村校,会被农村中心校告知,‘人事关系已经划归城里,不属农村调动范围。”’既然有“工作在农村的城市教师”一说,那么“工作在城市的农村教师”也应成立,如城区本部学校教师下乡支教期间,其身份就应是“工作在城市的农村教师”,而其实并无此种说法。“无论是谁看待他们,其城市教师的身份都始终未变,只不过是下乡支教而已。”为此,农村分校教师对自己的“工作在农村的城市教师”这一特殊身份产生了地域归属上的困惑。对农村分校教师而言,其城市化进程是一种人事关系调动、教育观念的转换生成过程,而非工作场所的变化。确切地说, “工作在农村的城市教师”是介于传统的农村教师和城市教师之间的,相当于“工作在农村的非农村教师”,他们享有城市教师的相关待遇。

(二)相同标准与不同待遇的困惑

“一校两区”将农村教师变身为“城市教师”。既然是城市教师的身份,为尽快融入城市教师群,以接受新理念、新方法,学校要求农村分校向城区学校看齐,城乡学校实行同标准,为此,农村分校教师深感“任务重、活动多、压力大”。在农村分校,受传统因素的影响,教师人数较少,但课程又要开齐,教师“身兼数职”,工作量大。“除英语、美术、音乐等课程由城里教师过来上之外,我每周24节课,而附近中心校课多的教师每周约15-16节,一般9节。”由于地处偏远,生源分散,学校实行“寄宿制”,分校教师还要承担大量的学生生活管理工作。“住校的大部分是留守儿童,很多事情我都要亲力亲为,这样才能心安理得,一天下来,累得腰酸背疼。”不仅如此,近年来随着农村小学生数量的萎缩,“我们的小班化教学也不知能维持多久,大家为此都很担忧”,于是身上又很自然地多了一重招生的压力。“一校两区”之后,学校的活动骤然增加了不少。“大凡城里学校有的活动,我们都不会落下,诸如艺术节、体育节、英语节等,并且这些活动都要参与学校的评比。现在大家议论最多的是学校对教师的考核实行城乡同标准,感觉压力很大。事实上,无论我们如何努力,也难以同城里教师比拼,只能习惯于被扣钱,很无奈。用老教师的话来说就是,‘动不动就扣钱,做事都没心向’。”城乡学校在实行“同标准”的同时,农村分校教师却又感觉未享受同待遇。“未实施绩效工资之前,到本部交流的分校教师在交流期间,福利只是城里的一半,绩效之后,福利仍少于城里。虽有一定的交通补贴,但微薄的补贴最后全都贴进交通费用之中。最令大家不平的是算课时费时,农村分校教师的课要打8折。其理由是班级学生人数较少,而不会考虑学生的难教程度。在培训机会上也是如此。“城里教师培训机会较多,我们参加的培训以到本部的培训为主,还有就是专门面向农村教师的‘领雁工程’培训。有时即使是‘领雁工程’培训,机会也会青睐本部来分校支教的教师,大家对此颇有微词。其实我们每天都忙于上课,即便有机会参加培训也会因为课多而无法脱身。”同标准却不同待遇,农村分校教师不由质疑“工作在农村的城市教师”这一新型身份,进而产生不公平感和挫折感。

(三)乡土教学与城乡统考的困惑

教师职业有与之相适应的教书育人职责。“一校两区”之前,分校的教师身为农村教师,其职业价值取向是相对清晰的,即“立足当地农村,发展农村教育”。虽然,农村教师中不乏有许多人“周一盼周五,天天想着往城里调”,但毕竟能调走的只是少数。“一校两区”之后,城市学校显然顾及农村分校的实际,并没有将城市较为成熟的教学模式照搬到农村学校,而是寻求适应当地农村的教学取向,重视开发“乡土教材”“乡土教法”,提倡

农村分校要开展特色教学,以尽教书育人之职责,促进农村教育的发展。但现实中,农村分校在追求特色教学的同时,也受城乡同标准杠杆的操纵,期末的城乡统考排名影响着教师的绩效考核。“我们若固守农村的教育取向,这就意味着很可能每次排名都处于末位,即使不扣钱,也会失去许多评优、评先的机会,更会招致很多怀疑的眼光,当然大会上点名批评也是少不了的,所以一般教师不会这么做。”于是在实践中,分校教师又回归到原始的抓“分数”阶段,何况学生的成绩是决定教师考核结果的关键。“受农村生源等因素的影响,无论教师怎么努力,实际效果都不明显。我们有时也会问自己‘该这样努力吗?这样的方向适宜农村教育吗?’但既要抓乡土特色教学,又要拼统考成绩,实在是有些‘心有余而力不足’。”为此,该如何选取农村教学取向,分校教师困惑不已,其矛盾心理会直接或间接地带进他们的日常教育教学生活,从而影响着农村分校的教育质量。

二、对农村分校教师“城市”身份认同困惑的原因分析

,农村分校教师之所以在其身份转型过程中存在上述困惑,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农村分校教师传统社会地位不高

农村分校教师因其工作在农村的缘故,在人们的观念中他并非是城市教师而是农村教师。既然如此,尽管政府一再倡导尊师重教,尤其是实行绩效工资之后,农村教师的福利待遇有了大幅提升,但仍受传统的城乡二元体制结构的影响。“在农村,教师并不像城市学校教师那样;在社会上有很高的威望。从学生家长角度来看,由于家长文化素质普遍不高,缺乏正确的家庭教育方法,很多家长把孩子送到学校后就不管不问,将孩子全权托付给教师。一些家长甚至还将学生的学业失败、行为不良等归咎于教师的责任缺失。‘没有学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教师’即是很好的明证。‘一校两区’之后,我们身份的变更并没有使这种状况得到改观,因为在家长看来,我们仍然是在农村工作的农村教师。当然,家长对城里教师的到来还是满怀喜悦的,因为‘孩子能够在家门口享受优质教育’。”既然在农村得不到教师应有的尊重和认可,所以农村分校教师渴望融进城市,其对顺利变身为城市教师充满期待,以提升素质,赢得较高的社会地位。但现实中,由于工作地点未变,农村分校教师身份转型的现状与理想有一定的出入,这加剧了其对新身份认同的困惑。

(二)学校无意中的制度性歧视

“一校两区”之后,在一些城市教师看来,作为新型城市教师的农村分校教师,即使其留城培养也是临时性的,期满后还是要回乡任教,因而算不上是真正意义上的城市教师。“学校的制度规定无意中对我们的身份转换造成了一定的歧视,除了前面讲述的‘同标准不同待遇’之外,从留城培养期间的经历也可见一斑。分校教师到城里本部学校锻炼,一开始极不适应,因为没有一个人认识,本想通过帮城里同事做事来尽快熟悉环境,但每次准备做的时候,他们都很客气地说‘不用的,我自己来’。别人都在办公室忙忙碌碌的时候,自己却不知该做些什么,没人搭理,很孤单、很无助。更具挑战性的还是管理差班。由于学校以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衡量教师绩效的重要指标,为此,没人愿意‘名师出高徒’,而更寄希望于‘高徒成就名师’,如此一来,差班自然也就交给了我们这些来交流的教师,以充分接受多方面的‘锻炼’。此外,跨学科、跨年级授课也是常有的事。感觉自己不是来学习的,更像是补缺的工具,哪里有需要就赶紧上。不过,真得很锻炼人,回到农村分校之后,再苦再累的工作也能很好地承受。还有,在办公室交流时,有的教师总喜欢用‘你们某地怎样’,以突出我‘某地’的身份,让我听起来觉得很别扭,甚至还会有一丝的伤心。不过这还算好的,我的分校同事曾遭遇过更为过分的话语。这位同事与我同时到城里交流,2年交流期满,留在城里。最初,他会时不时地听到一些闲话,‘喏,赖着不走’,令他久久难以释怀。”对农村分校教师而言,无论是制度规定中无意的“歧视”,还是由此而引发的城区教师话语的“中伤”,都会使他们对其特殊的“城市教师身份”缺乏认同感,使他们在融入城市学校过程中感到孤独、无助,甚至恐慌。

(三)对农村分校教师评价的偏颇

尽管教育改革提倡改变原来的教师评价制度,但在多数情况下,无论是现有教育体制的利益博弈,还是社会对学校的评价,都与学生的成绩密不可分。在这样的利益格局中,学校对教师的评价仍然以学生的成绩为标准,并与教师的绩效直接挂钩,这就导致了“学生的分数决定了教师的一切,学生的名次就是教师的名次”。不仅如此,为加快农村分校城市化的进程,缩小城乡教育差距, “一校两区”实行学评价。“比起城区教师,分校教师的工作压力更大,因为农村学生的学习平均水平要低于城市学生。再说,在‘一校两区’之前,我们一直都是农村地区的弱校,而城市学校是名校,短时间内将城市学校先进的教育理念与实践直接‘植入’农村学校,农村分校教师成长迅速,学校的发展步伐也大大加快。尽管如此,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农村分校和城市校区之间还是存在着一些差距,从生源来看其差距更为明显。由于城乡生源的不同,农村分校虽有乡土教材,但因为期末采取城乡统考的形式,实则是用城市的标准来要求农村的孩子,乡土教材只能被归入辅助教材系列。为了保证学生考出好成绩,也为了争取缋效考核的较好名次,我们要付出更多的艰辛,但即便如此,也难于出成果,考核排名靠后的一般都是分校的教师。”学校考核标准的一体化看似公平,但因其很少顾及生源及其他外在影响因素,实则是向城市倾斜,偏离了政策制定的初衷。

三、对农村分校教师“城市”身份认同的反思

在农村分校教师向城市教师身份转型过程中,需要进一步建构公平的制度,加强城乡教师的双向流动,建立科学的教师评价机制,以帮助农村分校教师消除身份认同的困惑,做到“身、心、灵的统一与整合”,以促进“一校两区”城乡教育均衡、高效发展。

(一)建构公平的制度,保障城乡教师的同等待遇

制度建设是“一校两区”向纵深发展的内涵与本质。受城乡二元体制结构的影响,多年来城乡教,师之间的差异较为明显。要使农村教师顺利转型,变城乡教师为真正意义上的一家人,促使城乡教育的无缝对接,需要从学校人手建构公平的制度,在教师身份的认同上突出“一校”、淡化“两区”,让农村分校教师真正享有与城市教师同等的待遇。学校管理者应充分尊重农村分校教师的需要、利益和情感,给予农村分校教师更多的话语权,倾听他们的心声,保护他们的权利,让教师感受到尊重和关怀。福利方面,除农村地区津贴、补贴之外,要在其他待遇上做到城乡一视同仁,即“城区教师所享有的学校的各种待遇,包括配置相应的教学辅助设施、设备等,分校教师也一一享有;在课时费的计算上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不再将学生人数的多少

作为计算的唯一标准”。进修方面,由于大多数农村分校教师基础较为薄弱,在城乡一体化的初期,无论是在进修的广度上还是在深度上,学校都可适当向他们倾斜,多给他们一些机会。除校本培训、“领雁工程”之外,学校还要定期组织农村分校教师到区域内外的其他名校听课、学习,搭建各种交流和展示平台,以更好地促进分校教师专业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使农村分校教师感受到城市对自己的接纳和包容,并从中获得一种归属感,增进其融入城市的自信心。

(二)加强城乡教师的双向流动,开展城乡教师的同伴互助

“一校两区”在教育人事制度上积极探索,实现了在“两区”范围内城乡教师的双向流动。为使农村分校教师认同新身份, “学校还必须加强‘两区’教师的双向流动,加大对流的量,加快流动频率。每年两校区各选派10%-15%的教师进行轮岗交流,交流期为2年,一般情况下,每个教师都要参与流动”。“无论是在本部工作还是在分校工作,教师的身份都是一样的”,这也就没有“工作在农村的城市教师”之说了,分校教师也就不会因工作地域的缘故而不解自己的新身份。城乡教师的对流不仅加速了农村教师的专业成长,而且也有利于激发城市教师专业发展的新动力,以促进农村分校与城区学校的自然衔接和均衡发展,提升学校的整体实力。同时,学校要进一步创造条件为教师提供学习、交流、研讨的机会,加强教师之间的同伴互助,营造和谐、发展的校园文化,促成“两区”教师共同进步。城区学校的名师、骨干教师与农村分校的教师可以结成“青蓝对子”,依托校本教研和小课题研究,彼此相互学习、探讨和评价反馈,以消除“两区”教师观念中的主客之分,培植“两区”教师共同的价值取向。此外,作为城乡教师同伴互助的补充,也要充分发挥城区退休教师的“余热”,利用其丰富的班级管理和教学经验,不定期地给予农村分校教师指导和帮助,进一步提升他们的专业素质。

(三)建立科学的教师评价机制,实现农村教师的城市转型

教师评价应着眼于教师素质的发展,从教师校本培训、教科研活动、课堂教学改革、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基本技能训练等多方面对教师进行评价。“既然城乡生源有差别,学校就要制定适合农村孩子需求的教学内容,不能用城市的标准来要求农村的孩子,更不能以‘学生的名次就是教师的名次’来评定教师。”对教师的评价要做到统一性和多样性的兼顾,定量和定性、显性和隐性的结合。“评价既要顾及”“一校”的标准,如教师的敬业精神等,更要顾及‘两区’的差异及特色,围绕本校区教育教学的实际特色,积极开展教师评价。”评价之后,还要为他们提供必要的信息反馈,使其及时发现问题,总结经验,不断改进、优化自身的教育教学行为。①这样的评价过程既有利于农村分校教师在评价中看到自身的成长,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也有助于他们保持追赶城市学校教师的信心,从而缩小“两区”教师的差距。当然,在“一校两区”的初期,还可采用“一校两标准”的教师评价方式,向农村分校教师倾斜,让农村分校教师有一个转型的缓冲期,这无论是从心理上还是从专业发展上,都更有利于他们变身为“城市教师”。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