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农村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十篇农村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十篇

农村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3:04:23

农村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篇1

a村的整体经济水平发展较为迅速,在2016年全区生产总值可达到2007008万元,同比增长9.5%,经济总量呈现大规模上升趋势。其中第三产业增加值为477149万元,增长率达10.5%,超过一二产业的总体增长速度,可见a村的经济结构趋于不断优化。

二、a村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农业产业化水平较低

在a村经济发展过程中主要存在的问题变色时农业产业化水平较低,并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其具体表现形式为农产品系列缺少精深加工类型的企业,并无法维持长期持续性。同时还缺少对农产品进行供应[1]、加工、存储、运输的完整产业链条,造成高端产品极少、附加值低的现象,农业产业化发展链条之间的关联性较低。

(二)a村居民收入水平不高

虽然近几年来a村农民的收入水平得到了一定的提升,但相比于城市中的居民,二者之间的收入差距较大,并且其差距呈现逐年提升的趋势,这也是造成a村经济发展受到阻碍的主要因素。以城乡居民收入为前提来说,在2016年,a村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分配达到20670元,但农村居民纯收入只有8458元,二者之间相差2.5倍。结合农村居民整体的消费水平来看,由于城镇与农村的居民之间收入差异较大,农村居民与城镇居民的生活水平以及消费情况都存在极大差距。在2016年,a村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是0.406,但农村居民的系数却只有0.501.同年,a村农民消费支出的比例只有城镇居民的43.16%,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便是农村居民收入较低。

(三)a村基础设施建设程度滞后制约

a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还有基础设施建设程度落后,近些年,农村生活垃圾、污水、养殖废弃物等污染排放量逐年上升,由于a村的基础设施建设程度较为落后,相比于城市来说,农村并不具备极强的废弃物处理能力,并缺乏合理有效的垃圾处理、污染排放措施。据调查数据显示,a村每年大约会产出180万吨生活垃圾、614.06万吨污水等污染,为农民日常生活质量形成严重影响,最终制约整体的经济发展进程。

三、针对a村经济发展存在问题提出的解决对策

(一)提升农业产业化发展

为了解决农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首先,在提升农业产业化方面来说,便要加大农业规模经营范围,并构建有效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可通过提升农户土地资源的耕地面积,确保其拥有合理的土地经营规模,这也作为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要基础。可通过利用农村土地市场平台,利用农村土地流转加强农户与土地之间的联系,并进行合理流动,才能实现大幅度增加农民的耕作面积,并为其提供规模经营的坚实基础。其次,应将因地制宜作为提升农业产业化的基础,并对农业产业不断升级、转型。a村具备特色的农业资源,要将市场需求为主要引导,严格遵循优质、高产、生态的基本原则,将特色农业资源作为发展基础,有效促进农业产业机构的优化、升级、转型。另外,还可以不断提升单位面积耕地,从而增加粮食产量,确保粮食、经济作物、私聊作物之间发挥出协调优势,并共同发展。还可以将观光旅游、餐饮住宿等第三产业大力发展,以大幅提升服务业的整体比重,促进农业产业化的良性发展。

(二)开展农民劳动技能培训

政府要大力宣传农村劳动力的培训措施,并增加农村职业技能培训的资金投入。农村劳动力受到的主要影响便是农村社会环境因素,同时还由于农民心目中存在严重的从众心理,便会对新政策采用观望的态度进行观察。只有加强宣传力度并适当增加投入,才能让农民的意识逐渐提升,并掌握一技之长。

(三)完善a村基础设施建设

政府应加大力度对农村基础设施进行建设。首先,应对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进行政策倾斜,并将资金在城乡之间的分配合理调节,才能有效缩小城乡之间存在的基础设施差距。政府应根据自身的经济状况以及当地的经济发展实际情况,将建设投入资金合理分配,应对农村地区进行适当倾斜。另外,政府还要根据实际发展情况调整对农村基础建设的投入。具体来说,可通过财政补贴的方式,其中包括财政贴息、补助、减免税费等方面,还可以通过各种渠道吸引社会各方面的资金,起到调动各界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目标。另一方面,还要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融资渠道不断拓展,并构建出多元化的投资、融资形式。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除了政府要予以资金支持之外,还要对各种新型融资渠道、模式进行探索。例如可借用私人企业以及社会团体的力量扩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融资渠道。还可以利用ppp模式,主要为政府与私人团体、社会机构共同承担投资风险,并通过获取收益的方式,对农村基础建设进行融资,并最终实现完善农村基础设施,从而推动农村经济发展。

四、结语

针对a村的经济发展状况以及存在的问题可得出,在农村主要存在的经济发展问题便是农民收入较低、基础设施建设不健全等问题。因此,政府应大力开展对农村居民的宣传教育以及技能培训,还要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并提升农业产业化,才能推动农村经济的良好发展。

作者:李杨单位:天津市宝坻区郝各庄镇政府

参考文献:

[1]张亚娥.农村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北京农业,2016,(03):172-173.

农村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篇2

1993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模仿孟加拉乡村银行(gb)的小额信贷模式在河北省易县成立了“扶贫经济合作社”,开启小额信贷在中国的试验之路。1995年,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和中国国际经济技术交流中心在全国17个省的48个县(市)推行小额信贷项目,开始了以下岗职工为对象的城市小额信贷。

,农村信用社按照人民银行信贷扶持“三农”的要求,全面试行和推广了小额信贷活动,以自由存款和中央银行再贷款为资金,开展信用贷款和联保贷款。,中央一号文件中明确地提出了小额信贷,引发了关于小额信贷理论和实践的论证。为“小额信贷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指出:“有条件的地方,可以探索建立更加贴近农民和农村需要、由自然人或企业发起的小额信贷组织。”到底,中国人民银行在山西、陕西、四川、贵州、内蒙古五个试点省(区)开始倡导商业性小额信贷的试点,这些地区成立了山西平遥日升隆小额贷款公司、贵州江口华地小额贷款公司、四川广元全力小额贷款公司、内蒙古鄂尔多斯融丰小额贷款公司、陕西户县信昌和大洋汇鑫小额贷款公司共计7家试点商业性小额信贷公司。

5月4日,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和中国人民银行共同提出了《关于小额贷款公司试点的指导意见》,要求有效配置金融资源,引导资金流向农村和欠发达地区,改善农村地区金融服务,促进农业、农民和农村经济发展,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随着政府鼓励民间资金和海外资金进入小额信贷领域的相关政策的出台。中国各地呈现出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农村小额信贷机构相继成立并开展小额信贷项目的良好局面。

二、我国农村小额信贷现存不足

1.小额信贷资金供给存在较大缺口

随着农村经济发展的进程加快,小额信贷买方市场过大。“三农”对小额信贷资金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加之中国部分小额信贷项目不能吸收公众存款,只能依靠外部资金注入,缺乏可持续的资金来源,影响了小额信贷的资金供给,加剧了农村小额信贷资金的供求失衡,形成需求大于供给的局面。以小额信贷发放主体的农村信用合作社为例,由于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农信社吸收社会闲散资金的能力明显弱于其他金融机构。首先,受到农信社自身软硬件制约,金融产品与服务水平落后于商业银行,不能为客户提供全面周到的服务,致使闲散资金不能流入农村信用社;其次,伴随农村人口城市化进程不断深入,曾在农信社短暂停留过的部分存款,逐步流入城市。

2.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财务自立能力弱

国内现有的小额信贷机构主要是非政府组织开办的小额信贷机构、政府主导的带有扶贫性质的小额信贷机构及商业性的小额信贷机构。目前,尽管小额信贷机构在短期内对于提高贫困人口的金融服务水平有所帮助,但大多数小额信贷机构的财务自立能力较弱,缺乏可持续发展能力。首先,政府主导型机构,多为实现政府扶贫任务服务,没有考虑确立项目和机构长期持续发展的目标和措施;其次,在现有的非政府小额信贷机构中,能达到可持续性运营的机构(即剔除补贴后,利息和其他收入可以补偿操作成本、呆账损失和带有补贴性质的资金成本)为数不多;最后,金融监管部门推动的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等发展也都面临资金制约,部分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发展困难。

3.行政干预造成小额信贷风险加大

一是由于对小额信贷的认识还停留在扶贫手段的层面上,这就不可避免的使小额信贷染上行政色彩。而这种色彩一旦形成,便出现了重资金发放,轻资金的管理和回收现象。二是由于以前项目的失败,农户大都不同程度地存在拖欠农村信用社的贷款,在政府组织的新项目推广以后,更容易使农民贷款风险重叠。三是在一些村组为转移农村的部分经济矛盾,利用农村信用社的小额农户贷款,由村组干部向农户借贷款证套取贷款,而村组最终又无偿还能力,致使农村信用社与借款户的矛盾激化,已成为小额信贷管理中遇到的新漏洞。

4.支农措施与农户需求不匹配

目前,农村信用社办理小额信贷方法存在下列问题:一是期限设置的不合理。农信社在投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时,仍多沿袭过去“春放秋收冬不贷”的做法,贷款周期一般控制在一年以内,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后经济浅析我国农村小额信贷发展现状及对策活动周期长的特点不相适应。二是贷款限额的制约。农户小额贷款的金额按一级二级三级划分,分别能够按贷款等级贷款5000元、3000元、1000元,主要适合以小规模家庭生产为主的传统农业生产。但目前,大部分农户小规模生产资金可通过自筹解决,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后,农民加大了对新兴种养殖业、高效经济作物、农副产品加工、流通甚至基础设施的投入,他们对大额贷款的需求越来越高,急需多元化的大额信贷品种与之相匹配。三是利率上浮较高。辖内农信社小额信贷利率一般上浮80%,年利率普遍在9%左右,造成农户贷款成本较高,付息压力较大。

三、未来农村小额信贷发展方向

1.不断强化小额信贷资金的供给能力

第一,发展多层次的小额信贷载体,利用多样化的资金供给满足多层次的农村金融需求。在利用原有农村正规金融机构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各类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利用非政府的小额信贷机构弥补正规金融机构的不足,整合本区域的民间资本,增大小额信贷的资金供给。第二,应在明确小额信贷机构吸收资金有关法律问题的基础上,协调农业发展银行、农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国家扶贫开发基金等机构,形成有效的小额信贷的资金批发机制。同时应建立非吸收存款类小额信贷机构向吸收存款类小额信贷机构发展的政策通道,拓宽可持续的资金供给来源。

2.通过市场定价机制实现持续经营

从目前国内情况看,由于利率市场化并未完全形成,小额信贷项目的利息收入尚不足以覆盖成本,这严重影响了小额信贷业务的持续健康发展。可尝试令小额信贷机构根据农户的财富状况、信用记录以及风险情况确定不同的贷款利率水平。第一,建议放开小额信贷机构的贷款利率浮动上限。第二,根据风险水平确定市场利率。第三,全额解决最贫困农户的资金需求。由于最贫困的20%农户生产自立能力很低,其所需的生活资金,可以由民政部门提供救济;所需的生产性资金,可考虑由财政提供全额贴息贷款,否则,小额信贷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3.为小额信贷发展创造稳定的政策环境

作为扶住贫困群体脱贫,缩短社会贫富差距的金融产品创新,小额信贷具有一定程度的公共产品的性质。通过立法以及出台相关的扶持政策,不仅可以为小额信贷的发展提供稳定的政策环境,还可以达成一系列意义深远的社会目标。目前,中国还没有正式的法律法规保护小额信贷机构的发展,而完善的法律保障体系是小额信贷机构建立与发展的前提,小额信贷机构需要法律来证明它的合法性。当小额信贷机构还处于初级阶段时,基本上还不能实现资金自足,这就需要政府通过减免各种税费、贴息等政策鼓励小额信贷机构的发展,同时鼓励其他机构和个人提供资助以建立更多的小额信贷机构。在监管方面,应不断完善小额信贷机构的准入和退出机制,可借鉴玻利维亚等国的经验,由商业银行吸收兼并非政府组织的小额信贷机构,或允许条件成熟的机构及时纳入银行监管框架,而运作失败的小额信贷项目或机构,要引导其平稳退出市场。此外,应采用灵活运用审慎监管和非审慎监管手段。对不吸收公众存款、仅仅吸收借款人强制性储蓄的小额信贷机构以及吸收公众存款的小额信贷机构采取不同等级的监管措施。

4.创新小额信贷模式满足农户的各类需求

开展小额信贷要重点促进农户与农业产业化相结合、优化农户联保制度,根据市场需求创新信贷产品,不断提升小额信贷的生命力。首先,“小额信贷+公司+农户”模式。这个模式由农业公司作为纽带,将资金投向加入组织、恪守合同、有创收能力的农户。其次,“小额信贷+农户合作基金组织”的模式。这一模式是联保贷款方式的进一步扩展,即农户在完全自愿和合约的基础上组建自己的小组和中心,小额贷款发放给小组或管理中心,由小组成员联保。这个方式也是培育农村合作组织的一种新的尝试,它采取自上而下的形式,把成员的权、责、利紧紧结合在一起,培养其责任感与合作精神;同时它不仅但给农户小组提供资金,而且利用项目的选择组织经营、提供技能培训等。最后,创新信贷产品。借鉴孟加拉乡村银行(gb)模式,针对农村不同产业发展的资金需求,开发“整贷零还”、“零贷零还”、“零贷整还”等不同类型的小额信贷产品,以适应当前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

参考文献:

1王晓静.农村小额信贷发展策略研究.改革与战略,,(11).

2杨小苹等.小额信贷的可持续发展:国外经验与现实思考.福建金融,,(12).

农村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篇3

【关键词】“三农”;农村经济发展;问题;对策

我国的农村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我国用世界上百分之七的土地养活了百分之二十一的人口,解决了接近14亿人口吃饭穿衣的问题,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农民的收入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也水涨船高,农业、农村、农民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近几年来,中国农村社会空心化严重、农业生产水平不断下降、农民增收困难等诸多问题日益显现,为“三农”事业的发展、新农村建设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带来了巨大的挑战,这些问题的解决对于农村经济可持续、健康发展至关重要,也是涉农工作的突破口。

一、农村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农业生产基础设施不完善

1、水利设施破旧。长期以来,在中国农村,很多的水利实施成为摆设,有的还得到人为的破坏而未能给及时的修缮,导致水利设施的抗旱、排涝等功能逐步丢失,大量的塘坝、小型水库等水利实施投入不足,农业生产基本上靠“天”吃饭。

2、基本农田遭到破坏。农田是农民口粮保障基础,也是农村经济发展最重要的基础条件之一,但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中国乡镇一级的政府大肆搞工业园,发展工业获取财政税收,为了获取工业发展所需的土地,不得不将手伸到基本农田,将基本农田直接或变相的变更为工业用地,导致农业生产用地越来越少,农业生产产出不断降低,“十八亿亩农田”岌岌可危,红线已经被超越。

3、农业生产配套措施严重不足。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农业生产越来越不被重视,农业生产所需的道路、供电、水利、信息化建设等配套措施严重不足,农业生产基础十分脆弱。

(二)农村集体经济基础脆弱

发展农村集体经济是提高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手段,也是确保“三农”事业稳健发展的基础,是文化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举措,但长期以来,农村集体经济基础十分脆弱,抗市场风险能力低下,经不住市场风雨的考验,很多的农村集体经济融资困难、经营不善,面临关门歇业,甚至有的背上沉重的债务抱负,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拦路石”。从中国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轨迹看,大多数农村集体经济撑不过五年,鲜有华西村、南山村这样成功的案例。

(三)农村土地政策不合理

农村社会空心化的问题日益严重,很多的农村青壮年都外出进城务工,农村人口逐步被转移到城镇,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员大多数是妇老病弱,大量的农田被限制,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尽管我国已经出台了土地流转制度,但这项制度仍然不成熟,不科学,不完善。在农村,很多的村民宁愿落荒,也不愿意将自己家的土地流转出去,因为流转土地的政策不透明,产权不清晰,收益分配不明确。

二、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对策

(一)加大农村经济发展基础设施投入

基础设施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双翼,完善的基础设施能够让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得以迅速提升。因此,我国的各级乡镇政府应高度重视农村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主动承担起农村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的责任和义务,重点做好农村道路、农村通信、农村信息化建设、农村供电、农村水利设施的投入,不断改善农村经济发展条件,将每一分财政资金都花到“农村经济发展基础设施”这个刀刃上,为农村经济发展保驾护航,提供政策上的、资金上的支持。

(二)增强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实力

发展和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实力,是确保农民增收的关键所在,也是推动新农村建设、在农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因此农村基层管理者赢想尽一切办法来搞活农村集体经济,增强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实力,从而更有力的推动农村经济不断发展:

1、采取多元化模式。在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过程当中,鼓励有实力的农民开展合作社模式的集体经济发展,采取多元化发展模式,比如建立特色种植合作社、特色养殖合作社、工艺品加工合作社等,引导农村集体经济“百花齐放”,增强市场抗风性的能力。

2、采取规模化发展模式。规模化发展能够彰显规模效益,从而带来一个上下游和终端消费完成产业链的形成,对于农村经济发展来说可以说是如虎添翼。基层乡镇政府要大力培育农村集体经济龙头企业,依靠龙头企业来吸引更多的投资,使得农村集体经济发展逐步走上产业化、规模化、集约化发展,不断壮大农村经济发展的实力。

3、加强政策扶持力度。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离不开政策支持和资金支持。作为乡镇政府,要积极主动的加强与农村信用社、农行、农业发展银行、村镇银行等涉农金融机构的协调沟通交流,提供政策支持,为农村集体经济提供更多的融资贷款,确保农村集体经济“供血充足”。

(三)提高农业生产力

农业生产是农村经济的基础和“秤砣”,有着“四两拨千斤”的作用,鉴于农村农业生产基础薄弱,人才匮乏的问题,我们要加强劳动力的培训工作,加大农村实用技术的培训力度,定期组织开展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让农村留守人员掌握一技之长,提高他们的农业生产能力,帮助他们掌握一技之长,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增强农业生产的连续性和可持续性,提高农业生产力,推动农村经济不断向前发展。

三、结语

总之,我国的农村经济发展质量不高,速度不快,模式单一,形式粗放,体量不大,还存在着空间狭小、资金和政策短缺、劳动力素质不高、人才匮乏、基础设施薄弱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农村经济发展工作,将农村经济发展提升到国家安全、社会和谐稳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上,大力支持、扶持农村经济发展,让农村经济发展突破瓶颈,跨越式、稳健发展。

作者简介:郝琛玮(1987-),女,汉族,湖南衡阳,研究生在读,湖南省衡阳衡州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主要从事金融行业工作。

参考文献:

农村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篇4

关键词:现存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o2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7(b)-0243-02

我国有接近3/4的人口生活在农村地区。由于农村地区特有的政治因素、环境因素、历史因素,广大农户的资金需求虽大却长期无法满足。进一步导致农业生产力难以提高、农民收入难以增长。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形象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农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较大的改善,但是受到一些自然灾害、社会因素的影响,绝大部分农民的利益还是未能得到相应的保障;同时,由于我国农村老龄化人口数量的急剧增加,农村人口的经济问题也逐日益凸显。因此,建立完善、科学、规范的农村信用社运营制度已是当务之急。

1我国农村信用社的发展历史及现状

我国农村信用社于1951年正式成立,可以简单地把其成长历程归纳如下。

第一阶段:从1949年到1958年是农村信用社成长和发展的时期。中国人民银行也在这段时间先后颁布了《农村信用合作社章程准则草案》和《农村信用合作社章程》,在这种新生的农村金融政策环境下,一场合作金融发展热潮在全国迅速掀起,数据显示,截止1957年,全国农村信用社数目88368,存款20多亿元。

第二阶段:从1958年到1978年,由于一些众所周知的社会原因,农村信用社的发展受到了极大的冲击,以致被中国人民银行接收进行管理,

第三阶段:从1978至今,我国农村信用社把握时机,逐步完善了自己的功能,在自主经营的模式下取得了成功。现在,农村信用社已基本告别了过去运营效率低,长期亏损的形象,真正走入了科学健康快速发展的轨道。

现在农村信用社以省为单位,由省政府负责成立各省省级联社,对本省信用社进行统一管理,并接受人民银行和银监会监管,没有全国性统一管理机构。

2我国农村信用社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近年来,农村信用社通过一系列改革探索,走上了良性发展的轨道,存贷款总量超常规扩张,经济效益显著提高,防范风险能力明显增强,已成为农村金融的主力军,在农业、农村、农户的金融服务中发挥着其他金融机构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受多方面的因素制约和影响,农村信用社在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和困难。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2.1产权制度模糊、法人治理结构欠缺,“合作制”有名无实

在农村信用社的发展过程中,由于种种历史原因,产权关系变迁复杂,使得社员股份没有真正与权益挂钩。不言而喻,农村信用社社员入股的原因主要集中在两点:一是贷款便利;二是参与分红。农村信用社的社员一般不会投入精力和时间在信用社监督和管理上,一方面是因为他们个人从信用社分红的收益世纪不高,另一方面在于广大社员也缺乏相应的专业知识水平。这就导致了很多入股成员既没有受到很大的制约,也未对企业实现真正的监督管理。而与之相对的,农村信用社的部分高层管理者却过分追求利益,导致农村信用社过于注重企业收益,这一狭隘的思考方式直接促使农村信用社偏离了正确的航道。

2.2企业资金规模较小,农村存款外流严重

农村信用社吸收的资金一般来源于入社成员的资金和企业公积金,还包括农村地区居民存款所筹集的。这种方式由于受到多方面艺术的限制,导致资金规模有限。在运营过程中可能会出现无法办理高额贷款的情况,既导致资金周转不便,也影响了自身形象。而部分农村信用社为了追逐利润,甚至将一部分资金投入了股市以及期货等交易市场。本着为农民服务积累的资金外流,不但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建设,更使农村信用社的社会形象受到极大的挑战。

2.3信贷能力不足,服务质量缺位

目前在广大的农村地区,金融服务这一领域,农村信用社还是最主要的业务渠道,这种情况却导致了农村贷款能力的明显不足,具体体现在:很多的农村信用社因为受到长期积淀的历史因素的影响,还有出于所处地区信用环境、信贷风险等多方面因素的考虑,导致其经营的规模十分有限,甚至出现无法及时向客户提供大批的贷款资金的情况;另一方面,由于中国人民银行对农村信用社实施了贷款规模的总额控制,也进一步激化了这种“供求不足”的矛盾。

2.4人才资源缺乏,工作人员素质偏低

目前,农村信用社存在员工队伍整体素质偏低,观念陈旧、知识老化等普遍现象,尤其缺乏既能熟练掌握常规金融业务同时能科学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业务骨干。造成绝大地方信用社服务水平不到位,业务水平不过硬,严重阻碍了信用社的发展。

3我国农村信用社的改革思路与发展对策

3.1我国农村信用社改革发展的思路

当前,无论是金融危机的影响、其他新金融机构的建立加剧了企业的竞争环境等外界因素,还是其自身体制不完善、人员素质偏低等内在因素,都使得农村信用社在发展的过程中受到了诸多的阻碍。但与此同时,有利于农村信用社改革发展的新政策出台:政府出台《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就明确指出了要“改善农村信用社法人治理结构,保持县(市)社法人地位稳定,发挥为农民服务主力军作用”,从而能够赋予农村信用社为农民服务主力军职能,使得农村信用社的发展在困境中出现了珍贵良好的新机遇。当前农村信用社应当充分应对挑战,尽可能把握将要面临的机遇。

3.2我国农村信用社的发展对策

3.2.1明确方向定位,坚持合作道路

农村信用社的根基就是农村合作金融。农业发展规模,农民收入状况,农村经济态势,都与农村信用社的发展息息相关。农村信用社“生“于农村,“长”在农村,必须一切以“农”为重。只有以“农”为本,探索改革,才能在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中扬长避短,并且依靠这一特色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保有一席之地,并且发展壮大。

3.2.2改革产权制度,完善结构治理

农村信用社改革步伐的推动,其资产所有权在各个成员之间的正确划分,以及信用社其他法定权益的合理规划,凭借这些来建立管理和监督还有决策者相互制约相互平衡的机制。完善企业内部职务结构,确保各个部门之间能够分工而做,相互配合,相互监督,尽量体现出现代健全法治结构应有的长处,改善管理模式,提高企业运营效率。

3.2.3丰富金融产品品种,提升宣传服务能力

针对农村信用社金融服务产品过于单一的现状,结合自身的经营特点,充分考虑农村不同收入阶层的信贷需求及信贷市场的变化,使企业自身业务的品种得到增加,不断探索开发新的金融产品,满足不同接触的客户需求,同时也有利于拓展市场,树立品牌形象,提高竞争能力。

3.2.4加大人才引进,加强人事管理,提升员工素质

为了提高企业运营效率,农村信用社应注重对人才资源的把握及培养。农村信用社应借鉴同行业的先进经验,针对自身实际,迅速形成新型的培训模式。不断建立完善企业岗位制度,通过合理分配员工工资,设置奖励制度,组织员工培训的方式,使员工不断熟悉更新专业技能,提高理论素养和业务素质。

近些年来,随着金融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农村信用社已经逐步成为了我国农村金融体系中的中坚力量。但是,不可回避的问题是,农村信用社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受历史原因的影响,积累了体制内外的各种问题,导致目前农村信用社的市场竞争力在同行业中仍有一定差距。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各项规定规范仍不健全、支农力度不够有力、计算机科学手段运用不足、部分工作人员素质尚待提高等。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准在确把握好信用社发展趋势的基础上,不断总结规范经营理念,不断创新的金融产品,不断提高行业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员工专业素养。只有在探索发展的过程中,对信用社进行全面改革,才能把握机遇,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君.农村金融体系的现状与发展思考[J].企业经济,2006(11).

[2]郑良芳.国外农村合作金融体制对我国的启示[J].他山之石,2010(3).

[3]郑良芳.国外农村合作金融体制对我国的启示[J].中国农民合作社,2010(3).

[4]吴萧男.农村信用社商业化经营的实证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6(6).

[5]陈俊岭.农信社:中国农村金融重要力量[J].中国金融家,2009(12).

[6]张丽琴.山西省农村信用社发展战略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07(8).

[7]刘亚平.推动农村信用社发展的对策分析[J].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10(22).

[8]谢明敏.我国农村金融改革的法律思考[D].中南民族大学,2010,10.

[9]史冰.我国农村信用社改革的发展现状及前景分析[J].决策与信息下旬,2011(2).

农村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篇5

一、发展村级集体经济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相对上一年收入水平有所增长,但是集体经济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村集体经济发展速度滞缓。集体经济发展速度低于家庭经济发展速度,二者发展的不完全同步性,主要是由于村集体经济的实力不强,职能作用没有充分发挥。二是负债比重较大。尽管我市近几年化解村级债务力度相对较大,但是由于历史形成债务基数大,所以现在村级负债比重比较大。三是发展后劲不足。从长远发展上看,村集体经济进一步发展的潜力小,发展后劲不足。

二、加快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思路与对策

集体经济要想真正发展壮大起来,发挥其带动农户家庭经济同步发展的作用,仅仅依靠从农户收取的部分剩余价值是难以长久维持的。因此,必须依托自身优势,挖掘内在潜力,最大限度的用好用活集体积累,着力解决制约村级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键问题。集中培育主导产业,通过主导产业的发展,增加集体经济收入。发展村集体经济既要有开源渠道,又要有节流措施。节流就是通过减少支出,加强管理避免集体资产流失。通过集体经济相对增加收入,从而达到集体经济与农户经济的同步发展。

1.积极探索多途径增加村级收入的新路子

一是可以走有偿服务型、依靠服务创收的路子。对于未涉及拆迁且有农田的村,鼓励创办经营服务实体增收。可创办多种形式的村级经营实体,为农户及时提供生产资料、农业机械、病虫害防治、技术资询等服务,帮助农户解决生产经营中的难题,适当收取服务费用,增加村级收入。也可通过成立致富协会、行业协会等各种合作经济组织等形式,为群众提供中介、流通和科技等有偿服务,以服务促经营,以经营养服务增加村级收入。

二是走土地经营型、以地生财的路子。土地是最基本的生产资料,也是村级集体资产的重要部分。随着经济的发展,土地的资本属性日益明显。发展村级集体经济,首先要把土地资源利用好、经营好、发挥好。坚持走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的发展路子,确保村级土地经营政策落实到位。比如凭借地理交通优势,建各类交易市场,收取市场租金。

三是走项目兴业型、企业强村的路子。征地用地不能牺牲村级经济、农民利益,土地受益应返哺农民。不仅要考虑到土地资本增值的功能,还要考虑到农民生活保障和村级经济发展的功能。镇一级要在“统一规划,统一开发,统一招商”的思路下对村实施倾斜的扶持政策,结合各村的优势、特色,实行统一政策、统一宣传、统一引进、科学布局,充分整合招商的人、财、物资源,集中力量,重点突破,把一些规模相对较小不适宜在镇级工业园区发展的项目引荐给村。

2.强化制度监督,确保村级集体资产保值增值

建立健全村级财务预决算、现金管理、开支审批、经济合同管理、固定资产管理和使用、专项资金管理、收益分配等制度,把村级财务和集体资产管理纳入制度化、规范化管理轨道,确保支出科学、合理。强化村级财务民主管理机制,建立健全“村两委”会议制度、党员会议制度、社员(村民)会议制度、社员(村民)代表会议制度,明确议事范围,规范议事程序,实行集体决策、民主决策。凡是关系全体社员(村民)切身利益的事项,如集体土地征占用、“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干部报酬、大额举债、大额开支等事项,都必须让群众有知情权,由社员(村民)大会或代表大会讨论决定。要提高村级财务公开质量和效果,真正做到“真公开、全公开、常公开”,让群众看得明白,消除群众疑惑,赢得群众认可。坚决遏制村级债务的增加和蔓延,积极稳妥地清理化解村级债务,严格防范发生新增债务。已有的借债,应落实债权人,采取清理往来、盘活资产、整顿高息借贷等多种方式进行化解。

3.加强集体资产管理,避免集体资产流失

农村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篇6

一、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宣传力度不足,农民认知度不高。一些农民专业合作社长期处于初始发展阶段,宣传力度不够,示范还动作用不强,不少农民缺乏共同发展的热情和信心。同时,一些茂盛干部对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认识不足,导致引导和服务作用小、支持力度不大,制约了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

2.资金短缺。限于地方财力,政府扶持力度较小,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经费多由领办大户垫资自筹,而且由于利润较低,农民专业合作社目前还无法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到合作社的建设中来,合作社自身也无法积累足够的资金,仅有的经费只能维持学习培训、信息宣传等基本活动的需要,而在引进新品种、发展新项目上资金不足,从客观上制约了合作社运营活动的发展和壮大。

3.办社目的不明确。在调查中发展,许多合作社办社目的不明确,主要归纳为三种类型:第一种类型是为了争取国家的优惠政策,取得项目资金或征地等方面的便利;第二种类型是为了取得项目资金或征地等方面的便利;第二种类型是为了取得项目资金或贷款支持;第三种类型是为了完成政府下达的任务指标。由于办社目的不明确,出现了许多“空壳社”、“家族社”等不规范合作社。

4.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对策

1、加大宣传力度。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工作关系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社会稳定、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大问题,应得到社会各界的理解和支持。因此,必须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性质、组织形式、办社原则、作用和方法进行广泛宣传,营造全社会重视、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浓厚氛围。

2.加大力度。有关部门要积极帮助有要求、愿意组建合作社的农民和组织,帮助他们制定章程、办理登记注册等,尽快建立和完善合作社规范化建设的等级标准和统计、考核及评价体系,规范合作社的章程,帮助其建立健全组织机构和生产管理、收购营销、财务会计等内部制度,使其运行和利益分配机制更加规范合理,真正做到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加强对合作社管理人员及其社员的管理、技术和合作知识地培训,提升管理人员的生产经营能力和农民的合作意识,增强合作社的发展后劲。

农村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篇7

[关键词]农村零售业;零售组织;零售业态;

一、农村零售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市场发展受公共设施和环境的影响,并存在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湖南省农村公共设施落后,消费环境差,相关商品没有配套设施,压抑了农村居民家庭的消费欲望,这已成为制约农村市场发展的桎梏。益阳市是全省经济比较发达的城市,即使这样,广大的益阳农村普遍存在无自来水,无有线电视,农村供电线路普遍陈旧、损耗严重,造成电价太高。想买洗衣机无自来水,买了电视收不到信号,通了电不用也是普遍存在的现象。不是买不起热水器,而是用不了(水压低打不着火);不是买不起冰箱、空调,而是用不起(电费太高)。高昂的电价,使得冰箱、空调等家电产品不仅买难(价格贵)而且用难(电价支出高),不少家庭放弃购买。可见,不良的消费环境,压抑了一部分具备购买能力的农村居民家庭,使他们的消费欲望不能得到实现,不仅阻碍了商品在农村的流通,而且影响了农村零售业在未来农村市场的发展空间。信息不对称,主要体现在信息不足,真正用于农民生产、生活信息指导不多,信息质量不高,鱼目混珠的现象时有发生,令农民不敢轻信;信息网络不够健全,使一些信息无法送到农民手中。一是农村信息服务发展滞后,农民不能得到必要的生产指导和市场销售信息,产销之间的联系度不够通畅,时常出现农副产品积压和卖难问题;二是农村市场假冒伪劣产品流行,农民没有识别的能力,导致农村“大头娃娃”事件的发生,对信息了解的不对称严重影响零售业的发展。

(二)农村零售业的后续动力不足,发展资金从哪里来的关键问题难以解决

目前湖南农村的零售业基本上是独立经营的个体小店,没有任何的组织性,缺乏组织资金、商品配送、管理等方面的支持,自然谈不上有什么竞争力。针对现代商业的发展趋势,城市零售组织的未来竞争方向主要是农村市场。它们凭借自身的优势,尤其在资金、物流、管理等方面的优势,进军农村市场是非常有利,而农村零售业可能在农村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

湖南地处中国中部,经济发展水平远远落后于沿海地区,农村零售业的发展劣势很明显。农村零售商出身农民,除了自己多年的积蓄投资外,筹集额外的资金加大规模是不太可能,再说湖南农村大部分农民的收入来源单一。湖南农村市场的特点:零售商不知如何贷款或筹资去扩展店铺,而农村信用社主要是针对农民的生产性贷款,所以零售商的店铺面积一般在10-100平方米。发展资金的严重不足,影响了农村零售组织的升级。

(三)农村居民收入差距继续扩大,影响农村零售业的全面发展

随着湖南农民工资性收入增加,农民的消费性支相应增加。然而农民收入的增加并不意味着消费水平的提高,对于湖南农村零售组织的发展没有起到推波促澜的效果。并且农民的收入差距呈扩大趋势,农村居民从业收入的主要用途集中在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农村家庭收入剪刀差的问题严重影响了农村农民的购买力平衡。扩大农民的收入来源,缩小农村居民的收入差距,农村市场潜力才能得到充分的挖掘,农村零售业才能得到更全面的发展。湖南农村居民的收入与城市居民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农村市场没有“物美价廉”的商品,商品价格质量的不合理,是农村零售业的发展的“瓶颈”。

农村零售业的发展关键在两个方面:一是目前农民有效需求不足,零售业在此拥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二是农村居民的富裕程度加深,对商品的质量要求自然就会提高,限制假冒伪劣产品冲击农村市场。总之,农民收入只要提高到一定的水平,农民家庭收入的差距日益缩小,农村零售业就有全面发展的机会。

单位:(元/人均)

指标名称2004年2003年增减(%)增幅(%)

在外从业总收入546.78463.5917.97.3乡外县内收入27.2------11.0-------

县外省内收入59.98------30.0-------其中:本乡劳务收入181.75155.2517.112.2

乡镇企业收入45.21-----8.4-------

非企业组织收入34.6739.21-11.6-------

注:资料来源于湖南统计局农村调查统计直报2004年7月21

单位:(元/人均)

指标名称2004年2003年增减(%)增幅(%)

第一产业收入496.74407.8821.814.0林业收入9.859.058.8------

牧业收入289.53263.719.8------

渔业收入20.8219.914.6------

注:资料来源于湖南统计局农村调查统计直报2004年7月21

(四)零售业规模偏小、业态单一,难以满足农村居民日益多样化的消费需求

近十多年来,湖南省的城市零售业态的变化让人眼花缭乱,各种新型业态诸如超级市场、专卖店、折扣商店、仓储式商店、便利店、邮购商店以及网络商店纷纷涌现,加上原有传统业态诸如百货商店、专业店、食杂店等。而农村市场的零售业态却单一化,主要是传统业态为主,加上零星的新型业态诸如便利店。所以,湖南农村市场零售业态单一问题突出,难以满足农村居民的消费需求。

2004年上半年湖南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情况

指标名称2004年2003年增减增幅(%)结构(%)

生活消费支出894.63756.52138.1118.3100

1.食品373.83314.9758.8618.741.8

2.衣着57.4148.858.5617.56.4

3.居住124.43106.3018.1317.113.9

4.家庭设备43.7237.336.3917.14.96.文教娱乐119.72112.167.566.713.4

7.医疗保健62.0746.3015.7734.16.9

注:资料来源于湖南统计局农村调查统计直报2004年7月21

长期以来农村市场体系的欠缺使湖南省商品流通产业未能实现有效集中,零售业主自有资金薄弱,经营能力不足又限制了商品流通,由此导致零售业不完善、零售店规模过小。近几年湖南省消费品零售以10%以上的速度增长,但单个商业流通规模较小,总体上呈零散状态。省内农村零售业的市场集中度极低,基本上没有形成有效的规模与统一的销售网络。目前,我省农村零售业还是处于发展初期,零售商经营管理水平低,设施陈旧老化,经营方式落后,卫生状况也较差,这都不能适应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生活的需要。

(五)零售业的利润低,没有自己的品牌

湖南农村零售业管理落后,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不同步,一个零售组织即使能够成功地满足管理部门和零售商的要求,如果不能满足目标市场需要,也不能继续生存和发展。另一方面,如果一个零售组织为目标市场提供太少的附加服务,导致消费者的利益受损和交易成本的提高,也会对盈利能力造成损失。湖南农村零售业的利润低,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主要原因是零售规模不经济、组织结构单一、交易成本高。第一,湖南农村经济比较活跃的地区还存有一些零散的店铺,而经济比较落后的地区根本就没有商店的存在,农民购物主要是靠进城去经济较发达地区的商店购买。可见农村零售业的辐射范围比较小,往往局限在一个村。所以,农村市场的有效需求不足,农民消费困难,零售业的利润自然就低;第二,农村零售组织没有现代的零售业态,商店未来的发展没有合理的规划,缺少现代经营理念,经营的商品停留在基本日常生活用品和生产资料上,没有考虑到部分农村消费者对品牌商品的消费欲望;第三,农村零售业的交易成本高,因为农村的物流不发达,零售商采购商品不便利,供应商与零售商之间脱节。所以,农村的零售业发展受到了限制,吸引顾客的能力有限,利润点自然很难提高。

湖南农村零售业已有将近半个世纪的发展经历,零售品牌这个概念很陌生,农村零售商一直围绕农民群众的生产和生活经营,对零售品牌经营战略一窍不通,随着农村经济的日益繁荣,城市零售业将进军农村市场,例如“新一佳”、“步步高”等省内连锁超市的品牌优势众所周知,农村零售业根本就无法与之竞争。所以,农村零售业的品牌问题很关键。

二、农村零售业发展的对策思考

(一)加大工商执法部门的监察力度,加快农村商业信息的流通,促进农村市场健康发展

规范市场秩序是农村市场健康发展的关键。市场秩序的规范须借助执法机关的行政手段和法律手段,尤其是工商执法部门和卫生部门的监管要加强。农村存在市场法制观念不强的个体经营户,工商部门的对此的打击力度远远不够,没有充分重视农村市场的健康发展。例如益阳农村,如果工商部门下来检查,零售商不是关门大吉就是行贿检查人员,农村的市场秩序混乱。农村市场需要政府部门领导好工商部门的工作,加大工商执法部门的监督力度,打击不诚信经营,杜绝假冒伪劣商品进入农村市场,对零售老板进行法制宣讲,以保证农村零售业的健康发展。同时还可以加强农民兄弟对工商部门工作的监督,对于执法人员的渎职行为进行检举,并对举报人员进行奖励;对于零售老板的欺诈行为或销售假冒伪劣商品,一旦举报,吊销其营业执照。

(二)政策的扶持与农民以参股的形式出资相结合

农村零售业发展受资金不足制约,只有靠政府和自身出资相结合。湖南省信用联社可以扩大农村信用社的服务项目,减少农村发展资金的对外投资,增加对农村本土零售组织的信贷投资,改变零售组织资金缺乏的现状。除了在政策上得到支持外,农村零售组织可以与农村村委会联合,对本村的零售店进行合资。投资者可以与村委签订协议,到年终根据投资比例按股份分红。农村农民的资本就可以直接在本地投资,风险性比较小,因为农民比较相信零售店的老板,再说村委是合作的中介。“双赢”是解决零售商资金不足的最好方法。

(三)村委会组织零售商成立协会,增加农民收入,加速零售业的发展

湖南农村市场零售业不规范,对于消费者来说,零售商有什么居民就只能消费什么,农村市场的发展潜力得不到极大的挖掘。而农村市场是农村“物流”、“人流”最为密集的地方,其间蕴涵着大量的“信息流”,故市场应成为地方经济信息的集散地,起到“耳目喉舌”的作用。村委会就可以牵头,组织本村的零售商成立商业协会,招聘有知识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为其进行市场调查,主要形式采用走访调查,根据调查的结果进行市场需求的分析,做到农民兄弟需要什么产品,零售店里就有什么商品,解决好农村市场商品单一的局面;同时,协会还有一项重要的工作,那就是成立信息小分队,进周边城市收集信息,及时反馈到协会,使协会对本土零售业提出相应的建设性建议,打造出湖南省农村零售业的特色经营之路,解决农村居民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

协会的成立,可以带动农民发财致富,增加农民的收入。协会需要收集信息,一部分农民进城收集信息后,可以有偿的转让给协会,同时,也可以根据自己掌握的信息去投资,扩大了农民收入来源的渠道,例如湘西地区的农村,如果农民根据市场信息,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发展旅游业和饮食业等相关产业,使农村闲置的资源得到合理配置,增加农民的收入的同时也加速了农村零售组织的发展。

(四)鼓励农民和城市下岗工人投身农村零售业,因“店”制宜,壮大农村零售业(五)制定“星级商店”挂牌政策,扩大零售店的知名度

湖南省在服务行业有许多的品牌,像“华天大酒店”、“通程国际大酒店”等等,都是星级的酒店,知名度非常的高,而且组织管理水平非常高,处于行业的领先地位。湖南省的农村零售组织,在没有先进的管理水平下,可以考虑“星级商店”的构思,学习和借鉴他人的组织管理水平,提升组织的地位和声誉。在城市,各零售企业凭借自己的管理水平和资金优势,打造出了自己的品牌,政府部门可以根据农村零售业的发展需要,制定“星级商店”挂牌政策,这样可以提高农村零售业的市场竞争优势。在一个不是完全竞争的农村市场,出台这一政策是非常有必要的。竞争越激烈,农村的零售业才能更好的发展;竞争越公平,农村居民的切身利益才能够得到有效保护,农村“星级商店”的挂牌,可以扩大零售店的知名度,对农村零售业的未"来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2]柳思维.市场营销学[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5.6

[3]刘天祥.经济起飞过程中的农村消费品市场培育研究[m].北京:工商出版社,2001-12

农村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篇8

[关键词]新农村经济现代化建设深化农村改革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一、农村经济运行中存在的主要矛盾和问题

1.农村和农业结构矛盾依然突出,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表现在:一是落后的思想观念是农户走入市场,致富的障碍,部分农民延续过去计划体制下的习惯,思想不解放、保守,在需求资金项目上希望政府给予扶助,"等、靠、要"思想严重;二是种植结构单一,优质产品的比重依然很低,高效经济作物面积较小,科技扶持的力度不够,农产品附加值低,市场竞争力不强;三是林牧业在农业总产值中比重不高,农村二、三产业发展缓慢,主导产业优势没有发挥,辐射带动能力不强,这导致农民经济发展农民收入增幅较慢。

2.龙头企业的带动能力不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最大“瓶颈”制约是农业产业化水平低,龙头企业带动能力弱。现有的龙头企业,大多数产品结构单一,深加工水平低,产业链不长,市场竞争能力弱。“企业――基地――农户”的利益关系联结不紧密,从而使产业基地建设的标准化、规模化、规范化水平低。特别是畜牧产业,在畜禽产品深加工上一直没有取得新的突破。

3.农资涨价过快,幅度过高,延缓了农民致富进程,以尿素复合肥为例,近年上涨幅度分别为17%、14%,亩均化肥支出比上年增长11.5元,由于农资价格上涨,平均每亩增加投入19.87元,种粮投入的增加主要是因为农资价格的上涨,其中化肥价格的上涨对农民种粮收益影响最大。农民由于农资价格上涨负担加重,在一定程度上使中央的涉农优惠政策打了折扣。

4.农业服务体系不健全。多年来,农业科技、信息、标准化生产、防疫体系建设以及农产品检测等方面的投入严重不足,农村经济体系十分脆弱,农民生产的盲目性未得到根本改变,自然风险与市场风险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冲击较大。

二、发展农村经济的思路与政策

1.抓各项惠农政策的贯彻落实。一是坚持落实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相关政策,贯彻落实好生猪、烤烟、蚕桑、蔬菜、猕猴桃及花椒等产业的发展政策。二是高度重视粮食生产,继续落实好种粮直补等惠农措施,认真研究、全面推广粮经套作,稳定粮食生产。三是抓住当前春耕农忙季节,加强小春田间管理,及时掌握小春生产情况,强化大春备耕工作,加大资金投入,强化责任管理,加强农业技术推广等服务工作。

2.加强农村经济运行监管调控。一是稳定农资价格。加大农资价格监管力度,对批发零售各个环节进行调查监控,核定并公示农资销售价格。尝试建立农资直销网络,联系化肥生产经营企业实行产供销一体化服务,将化肥营销网络延伸到乡村,降低农资流通成本,直接让农民受益。二是加强农资市场管理,特别是在春耕、夏播期间,加强各有关职能部门的配合,严厉打击假冒伪劣、缺斤短两、哄抬价格等坑农行为,切实维护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三是强化物价监管调控,由物价、工商、公安、镇乡政府等组成监管调控工作组,准确把握农村市场商品价格,杜绝哄抬物价的行为,适时监管农资价格走势。

3.引导农村土地流转,促进适度规模经营。土地流转是实现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的重要前提,按照十七大提出的“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的发展思路,培育当地土地流转市场,要切实加大宣传力度,明确管理机构,培育流转市场,规范流转行为,督促乡镇落实好农业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将引导土地流转真正提上工作日程,充分发挥村集体在土地流转中的主要作用,引导农民开展土地流转,促进土地向有资金、懂技术、会经营的群体集中,实现农业产业化和规模化。

4.积极推进农业产业信息化建设。优化资源的配置,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实现资源高效配置。结合农村实际,在有条件的地方,逐步建立农村计算机网络。通过计算机网络把农业科研成果、农业生产技术、农产品供求信息、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政策传递给农业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以指导农业生产经营、农产品流通和消费。要充分重视农村的基础教育和农民的技术培训,从文化程度和经营技能上切实提高农民的素质,提高农民的信息意识和利用农业信息网络的能力,以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的技术水平,减少农民生产经营的盲目性。

5.优化就业结构,拓宽增收空间。向种养业深层次开发,增加农民收入。鼓励农民发展养殖业和进一步提高特种作物的效益,使农民不仅在种、养等生产环节上增加收入,而且在农产品的加工、销售、流通等经营环节上创造收入。鼓励剩余劳动力向外地转移就业,提高劳动力素质,制定农村劳动力就业培训总体规划,建立农村劳动力职业培训体系,结合市场需求,开展特色和对口培训,为农民外出就业提供引导性的市场信息。

结语

综上所述,要发展新农村经济,建设全面小康社会,我们要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落实涉农优惠政策,保障农民合法权益,保持社会大局稳定。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统筹社会各项事业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途径,也是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发展农村经济的必由之路,我们要按照统筹兼顾、协调发展的原则,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健康发展,为提前实现小康社会的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月瀛:当前制约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分析[J].学习论坛,2009(07)

[2]马国新:发展合作事业振兴农村经济――发展农村经济的探索与建议[J].广东合作经济,2008(02)

农村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篇9

[论文摘要]本文分析了我国农村城镇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城镇发展缺少经济依托,城镇建设缺乏整体规划,生态环境质量下降等,提出了发展对策。

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加快城镇化进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城镇是人类的主要聚居地,也是生态系统中最为复杂的类型之一。城镇化(urbanization)从根本上说,就是有序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使其走出农村,进入城市。寻找到与其相适应的职业,稳定地在城市居住并生活的过程。是社会经济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趋势。中国农村地域广阔。农业人口占全国劳动人口7120%的背景决定了中国将走一条与西方工业化国家不同的城镇化道路。城镇化不仅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产物,也是工业化和现代化发展的必然结果。城镇化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本文就我国农村城镇化的基本特点、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及其发展对策作了一些初步的探讨。

一、我国农村城镇化的现状及主要问题

城镇化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促进了生产力的提高和经济效益的增长,改变了人们的观念,提高了人口素质,改善了生活质量。小城镇是农村一定区域内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联系城市和乡村的桥梁和纽带,是城镇化的重要支撑。小城镇在城镇化大战略中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都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由于历史等多方面的原因,我国城镇化进程中缺乏相应的政策引导,小城镇发展水平仍然滞后,无法适应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客观要求,影响了“三农”问题的解决。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第一、小城镇发展缺少经济依托。小城镇是城市和农村的结合点,是国民经济的重要载体,是对外发展的重要窗口。发达的二、三产业应该是城镇赖以生存的基础。目前,虽然我国小城镇的投融资体制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但总的说来政府部门的投资仍然是最重要的,在很多地方甚至仍然是单一的投资渠道。在当前的财政体制和经济发展水平下,镇政府在小城镇建设上的投入力度还受“吃饭财政”状况的制约。乡镇企业到处布点,使积聚经济和人气的功能减弱。由于城镇城市功能残缺,企业进城的成本较高,往往是非农企业不愿进城,城镇因缺乏支撑其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外来劳动力和人口难以进城立足,使城镇发展受到限制。

第二、小城镇建设缺乏整体规划。规划是小城镇建设和发展的蓝图。没有科学的规划,小城镇建设就会无章可循。就会变成一团乱麻。也将给小城镇的长期发展和未来建设造成隐患。从现实情况看,我国很多建制镇都没有一个明确的长远的、科学的规划。在管理体制方面,城镇的发展基本上被纳入农村发展的范畴,是实现农村城镇的主要途径,但是缺乏统一完善的布局和规划,有些地区在城镇建设时片面追求“高、大、新、全”,规划脱离实际,导致土地资源浪费,增加了保护土地的压力。有些地区,尤其是偏远山区。缺乏超前规划,城镇内部工业、商业、住宅功能分区不明确,城镇基础设施薄弱,镇容镇貌差,城镇迟迟未形成规模。一些新建制镇先天不足,再加上后天规划不到位导致畸形发展,重点不明显,特色模糊。

第三、小城镇生态环境质量下降。在加快小城镇建设和发展步伐的同时,由于“重建设,轻保护”,不少小城镇建设的环境保护意识不强、环境管理严重滞后,随意排放和倾倒废气烟尘、生产废水、生活污水、各类垃圾,导致大气和水体污染严重,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加重。据载,在东部沿海的辽宁、山东半岛、浙江、福建和珠江三角洲5个经济开发区,除厦门漳州等地区水质较好外,其它地区水源受污染河段竟达60%-90%。

第四、小城镇地方特色丧失。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不同民族文化融合当地自然环境发展,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建筑风格。在我国小城镇建设中,传统特色在逐渐淡化是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一些地方不重视千百年来形成的各自独特的景观和风貌特色,盲目建设。山地城镇模仿平原城市,平原追求水乡风格,与山比高低、与水比深浅,喧宾夺主,抢人视线,导致景观风貌破坏。如滇西北中甸建塘镇,其东城区建筑群的扩展不仅损坏了原有的城镇南北主线结构,而且五花八门的建筑式样也掩盖了藏文化的内涵。突出地域民族特色是规划的本质要求。

二、我国农村城镇化的对策建议

一)、形成有利于促进城镇化的体制和政策环境。现有的城镇居民社会保障制度要延伸到小城镇,而且一定要涵盖新进人城镇的居民。逐步打破长期限制劳动力流动、影响人力资源合理配置的根本约束。同时,要积极探索对新落户的城镇居民进行工作技能培训的措施,提高他们对城镇生活的适应能力。要加快我国农村城镇化的步伐,必须改革现行的行政体制,使镇一级政府能够统一组织和管理本行政区域内的各项工作,克服县(区)与镇条块分割的弊端,使镇政府成为一级比较健全的政府。镇政府要切实转变职能,实现由以农村管理为主逐步向城镇、乡村管理并重的转变。镇政府要更多地履行其市场建设、城市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职能。要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城镇化新体制。首先要转变政府职能,要抓好城镇规划和基础设施的建设投资,要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要培育市场体系、监督市场运行维护平街。其次要进行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要将基础设施企业化,要促进劳动力的流动和改革户籍制度。同时也要合理调节城镇产业结构和人口容量。提高城镇的消费水平。我们有理由相信,乘着十六大的东风,我们的城镇化道路会走得更好。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进城务工经商是农村城镇化必然要经历的过程。要正确认识农民工问题。善待农民工。对进城农民工要“减负、服务、留退路(不要急于收回承包地)”,以降低农民城镇化的成本,减少社会稳定的风险。转贴于

二)、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体制。小城镇建设必须要有雄厚的经济依托。资金紧缺导致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城镇功能不完备,是制约农村城镇化发展步伐的重要因素。要积极稳步地发展小城镇,必须解决资金问题。而要解决小城镇发展中的资金障碍不可单纯依靠政府投资,而应建立起多元化的投融资体制。加大投融资体制改革,建立小城镇建设的多渠道投入机制。在小城镇建设中,既要政府增加必要的投资,建立新型的各级政府之间的财政分配关系,从制度上为城镇的发展提供资金,增强城镇自我发展能力同时也要引导社会力量投资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开拓资金筹集渠道,充分发挥民间资金的优势,建成后项目的管理权和收益权同时交给投资方,以保障投资者的利益回报。

三)推动规模生产和集约经营。城镇要依托特色产业,形成生产要素聚集,增强带动周边地区的能力。传统的农业已不适应目前经济高速发展的趋势,必须有步骤地实现产业结构的转变。最重要的还是要大力发展农村经济。要大力培育和发展农村二、三产业,要认真选准启动项目,精心培育支柱产业,增强小城镇建设的经济基础。必须努力创造条件,把有条件的企业吸引到小城镇周围,使之适当集中,连片发展。规模生产和集约经营一方面要求人口集中居住,从而带来城市化效应,另一方面会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将一部分农业劳动力从农业中排挤出来。这部分从农业中游离出来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必然要在农业以外的行业去寻求新的就业机会。

四)科学规划,走可持续发展的城镇化道路。小城镇的发展和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可能有一个统一的发展模式。必须从本地实际出发,园地制宜地寻求自己的发展途径。规划应包含道路、通讯、水利、供电、供气、防灾、减灾、产业凰区等基础设施和教育、医疗、文化等相关配套的服务设施。这些方面的规划标准一定要有前瞻性,既要满足近期建设的要求,又要预计未来发展的可能性,以避免后期重复建设和浪费,并使各专项规划相衔接,实现基础设施共建共享,使小城镇的形成和发展能与周围地区构建良性的社会经济互动关系,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要组织精干的规划编制项目组,在充分调查研究和比较分析的基础上做出本区域的小城镇发展规划。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做到合理布局。发展规划应突出重点,使规划成为小城镇发展的“纲领”,引导、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农村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篇10

[论文关键词]贫困县农村教师教师发展

贫困县是一个相对意义的概念,主要是指人均年收入在千元以下,以老少边穷为核心的农村地区,这些地区社会成员生活水平低下、发展机会匮乏、发展能力不足。这些地区在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确保适龄儿童少年接受良好义务教育等方面,仍然面临着很大困难,集中表现为发达县级市与贫困县之间义务教育不均衡的问题,导致这一问题出现的重要因素就是师资质量的欠缺,所以,本文仅就贫困县教师的发展问题提出几点看法。

一、教师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师生“薄弱意识”的困扰。贫困县的一些学校,由于历史的原因造成其在各方面相对薄弱,如教学条件差、师资力量差、学生生源差,使学校的所有主体在社会处境和学业成绩等方面处于弱势地位。这种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累积形成的薄弱意识,在不断比较中而逐渐成为内化的意识,成为学校师生自我意识消沉的根源,也成为学校现实中、心理上的沉重包袱。因薄弱学校而带来的自我贬低,使得薄弱学校的师生看不到出路和希望,侵蚀了他们的自信和对未来发展的信念,把希望寄托于外部世界,寄托于外在力量的介入。

2.人才的严重“缺失”。我国农村教育最可悲的是将其功能定位“游离”于农村社会发展之外。个人接受教育的目的不是对现有乡村生活进行改造和建设,而是自我抽离出“乡土社会”,完成“由乡野到庙堂”的空间转换,通过“学而优则‘仕’”或“学而优则‘市’”而成为“城里人”。大量农村学生精英“弃乡入市”,造成农村社会“人才和资源的空洞化”。这是造成教师队伍人才短缺的重要现实因素之一。“没有梧桐树,引不得金凤凰”,目前校长和教师队伍力量相对薄弱,主要原因是收入低,待遇差;职称岗位有限,没有升职机会;没有住房,或买不起房,年轻教师找对象都困难;工作任务太重,高负荷运转,致使很多刚毕业的大学生宁可留在城市打工,学非所用,也不愿意到贫困县当老师。另外,由于县级财政有限,缺编现象严重,中小学代课老师偏多,工资少,转正没有希望,现有人才留不住,更枉谈人才的引进。这是造成教师队伍人才短缺的重要现实因素之一。

3.职业发展的前景“黯淡”。贫困县学校教师编制过少,不能满足教学需要;颈椎病、心脏病、妇科病、脂肪肝、癌症发病率较高,缺编的事实也比较普遍;教师学历相对较低,代课现象严重,年龄结构和知识结构不合理,年龄过大,知识陈旧,教学方法单一;音体美老师缺乏,教非所学的现象极其突出;没有或很少有学习和进修的时间和机会,无法进行教育教学思路的拓展和科研;教育领导者办学理念陈旧、管理能力有限。

二、应采取的对策

1.采取综合措施以消除薄弱意识,激发学校自身潜力。要想消除薄弱学校的薄弱意识,除了需要提高办学条件、提高教师待遇等外源带动之外,最重要的是学校师生要有“革命”精神,挖掘自身潜力,燃起学校领导和教师的奋斗意识,通过自身的努力,促进教学质量的内涵性发展。具体方法包括如下两个方面:

一方面,通过对标行动,激发创新活力,提升工作水平。所谓“对标行动”,就是选择先进典型作为学习和追赶目标,学人之长,补己之短,实现工作的飞跃。贫困地区的学校通过对标活动有利于学校解放思想,开阔视野,拓宽工作思路,少走弯路。贫困学校开展对标活动,选准学赶目标是关键,最好选择客观条件基本相同或不如自己,但主观努力、工作业绩却超过自己的学校作为学赶目标,这样才能学得服气,赶得有劲,不断取得新成果。

另一方面,通过各种激励机制或教研活动,营造积极的工作学习氛围。引导教师深化对教育工作意义的认识,逐步培养教师的事业倾向。学校可以通过讲座、座谈、演讲等形式,认识到自己工作对人类社会的贡献,挖掘自身的潜力,激发师生的成就动机,为学校的发展注入生机和活力。通过师生间的合作与交流及各种教研活动,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强化师生参与教学过程的信念、意志、能力与水平,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和校风,使学校通过苦练内功,形成教育内部均衡发展的良性循环。

2.加强对现有教师队伍的培养,促进学校间教学质量的均衡。调查发现,真正困扰学校的是缺乏高素质的员工队伍,在教师队伍培养和教学质量的提高方面,义务教育依然存在着明显的地区差别、城乡差别和学校差别。因此,改革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政策推动。全市财政新增教育事业发展经费优先用于农村;组织教师培训时,增加农村教师参训人数,培训内容是学员“点菜”,教师“下厨”,新聘任教师首先安排到农村学校任教;评聘专业技术职称、评优评先优先考虑农村教师。第二,城市带动。建立城区学校对口支援农村教育的长效机制,每年选派城区教师到农村支教。建立农村学校教师到主城区学校挂职学习、跟岗培训制度和省骨干教师、特级教师巡回送教下乡制度。第三,县域联动。将义务教育办学水平较高的县(市、区)与相对薄弱的贫困县结成“盟县”,县域之间、校际之间实行对口帮扶,联动发展。第四,信息化促动。实施“教育资源下乡行动计划”,通过“校讯通”“同步课堂”“远程协同教学”“网络协同教研”等形式实现“校校通”“班班通”,促进城乡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第五,校长轮岗。从优质校选调校长到薄弱学校当校长。设置以政府投入为主的城乡义务教育校长交流专项基金,以确保城乡校长持续顺利交流,完善校长交流的考核评价与激励机制,提高交流质量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