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农村发展的核心十篇农村发展的核心十篇

农村发展的核心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3:04:30

农村发展的核心篇1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进一步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协调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上述要求指明了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方向,全面系统完整地概括了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和任务。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各项工作的中心任务。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人类社会发展基本规律所决定的。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来看,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生产力的不断发展是推动人类社会演进的根本力量。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削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不仅是当前现代化建设的主要任务,也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过程中的长期任务。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所处阶段的客观要求。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就,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还不发达,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特别是解决“三农”问题任务相当艰巨。从社会事业发展状况看,城乡之间教育、卫生、文化发展水平差距很大,农村居民享受的公共服务水平与城市居民的差距明显。从公共基础设施和建设面貌看,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严重不足,在相当部分农村地区还存在行路、用电、饮水、居住等困难问题。城乡建设面貌反差较大,农村人居环境较差的问题十分突出。同时需要看到,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提高,对于有效扩大内需、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稳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作用。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必要条件。一方面,没有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水平的持续提高,就不能很好地解决广大农民的基本生产生活问题;没有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水平的持续提高,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发展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农村人居环境和村容村貌就难以根本改善,农村健康文明和谐的新风尚就难以持久,农村民主政治的发展就会受到制约。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须采取扎实有效措施,使农村的生产力获得长足发展与进步。

必须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整体素质和农产品竞争力。现代农业建设是我国农业产业发展的方向,对于巩固农业基础地位具有重要作用。要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稳定发展粮食生产,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加快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着力培育一批竞争力、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和企业集群示范基地,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组织与农户有机结合的组织形式,让农民从产业化经营中得到更多的实惠;加快发展农村现代流通体系建设,积极发展以集中采购、统一配送为核心的新型营销体系,建设连锁化“农家店”。

农村发展的核心篇2

关键词:核心素养;学科素养;校本科研

中图分类号:G633.9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2410(2017)06-0020-02

首先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明确指出:只有全民身心的健康发展,才能称得上全面的小康社会;因此,发展学校体育将成为今后教育发展的首要任务。其次,社会发展需要复合型人才,而当下的大学毕业生却满足不了或者达不到用人单位的用人要求。我们的教育到底要培养什么样的学生,要怎么培养,这些都是我们教育者要面对的问题。据统计,2015年全国中小学在校生农村留守儿童达2019万,面对这么庞大的群体,我们深处农村的教师,特别是体育教师,更应该对这个问题进行认真思考。

一、背景分析

我们国家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我们要从人才大国向人才强国迈进。为了满足社会各种人才的发展需要,国家提出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核心素养”的主体是学生,离开学生谈核心素养就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而学生的成长也离不开教师的发展。

从哲学的角度看:对于同一层面上的两个事物而言,它们之间的距离越近,代表它们之间的联系也越紧密,彼此之间的作用与影响也就越大。因此,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务必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心理学“一致论”指出:学生成长与教师发展内在关联性紧密,教师发展是学生成长的基础,确保教师的专业素养发展也是教育行政部门应该考虑的问题。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农村教师专业化发展得到重视和加强,农村体育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升越来越成为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中之重。

二、概念分析

1.学生核心素养: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不同阶段的学校教育中,个人逐渐掌握应对复杂社会的能力,以及作为一名学生应该具备的道德素养与健全人格。在核心素养大背景下,各校研究的重点不一样:学生核心素养评价、教师专业素养发展、学校学科素养建设等,这几个维度都可以阐述。要使核心素养顺利落地,除了关注学生自身素养发展之外,抓好教师专业素养发展,显得尤其重要。

2.教师专业素养:为了更好地实现学校教育,教师帮助发展学生核心素养自身所应具备的综合能力;以及作为一名教师应具备的良好的职业素养及课堂创新能力。

3.体育学科素养:体育学科素养指集广大教师的热情与智慧,积极组建团队,以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综合能力全面发展;同时积极关注教师自身成长,并制定教师发展规划;积极开展学校体育,提升学校体育文化的一种能力。通过“体育学科素养”建设把农村体育教师专业发展与团队建设抓起来,实现农村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促进农村体育队伍的建设发展。

三、发展策略分析

为了更好地实现学生核心素养全面发展的目标,学校应依托体育学科素养来实现教师的专业素养发展及团队建设。我们开展学校体育教学研究,力图通过教师培训,使体育教师在“教学管理,科研探索、团队意识”等方面促使教师专业发展。厦门市农村学校的学生主要来自农民工的孩子,受条件制约,导致很大一部分体育教师不知道该怎么发展自己。农村学校办学条件不及城乡学校,因此我们要善于挖掘学校自身的特点与农村体育教师自身的闪光点,促进教师专业素养发展。

1.基本思路

(1)教师专业发展:核心素养提出要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综合性人才,这就要求教师的专业发展要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农村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旨在通过参与体育学科素养建设,让教师的“教、研、组”三方面都有所提升,能更好地提高农村留守儿童的各方面能力。

基本思路: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通过校本教研来实现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搭建校本教研平台,让教师展示自我,提升自己;通过专家引领、名师指导,创建校本科研模式,组织大家进行课题研究、校本课程建设,寻找学校体育特色来促进教师个人的专业发展。

(2)教研组团队建设:个人的发展离不开集体这个大环境。教研组顾名思义要注重“教学、研究、组织”三个领域建设。农村体育教研组建设通过“提升教师课堂教学理念,搭建教研平台及科研模式,构建队伍文化及体育特色”三个方式来完成教研组建设。

基本思路:由学校组织竞聘选拔一名有责任心的组长,再由组长确定团队口号及发展目标,以一定的目标和理念来组建体育教师共同体,形成团队文化;再设若个备课组,协助教研组完成各项工作。

(3)体育w科素养建设:体育学科素养发展需要团队建设,而团队发展要求有“人、口、才”几个基本要素,应充分挖掘各教师的长处,形成团队合力,以实现体育学科素养利益最大化。体育学科素养建设的具体内容:从课堂教学与运动训练提升、教师科研模式的研究、体育教研组文化的构建三个方面进行。

基本思路:由教研组统一制定学科发展目标、口号,形成团队文化。每位教师提供一张生活照,每张照片下配上教师的毕业学校、专项、特长以及取得哪些教育教学成果;写上每位教师的工作信条与发展愿景,形成学科素养文化。

2.发展策略

基于核心素养大背景下,我们要先构建农村学校体育学科素养发展的研究思路,成立农村体育教师专业素养发展小组,挖掘本校体育特色;根据本校体育特色及教师个人特点,探索体育教师专业发展思路。教师专业素养发展策略重在目标的确定,由目标引领行动,会使措施的制定与选择更加明确。制定体育学科素养建设发展分三步走,根据学科特点,立足课堂,密切结合教师专业发展,开展具体的行动研究。

(1)个人发展策略。制定教师个人专业发展目标与详细的三年或五年规划;每个月进行一次小结,每个学期进行一次跟踪评价与考核,对照教师个人发展目标与队伍建设规划,看整个发展目标进展的如何。教师专业化发展可以依托“教学竞赛、论文撰写、课题研究、团队建设、备课组活动”几个渠道来进行。

主要措施:教师专业素养提升立足校本科研,校本科研主要是以学校自身为科研平台,全组教师就课堂教学、运动训练中所遇到的问题进行研讨的一种活动。挖掘学校体育特色,明确每位教师优缺点,进行合理分工,形成以各项目为研究对象的课题研究小组;把教学过程中所遇到的具体问题罗列出来,共同研究,以具体的项目研究带动教师个人科研能力的发展。

(2)团队发展策略。制定教研组团队建设发展规划,统领教师个人专业素养发展规划;教研组长应该由一个负责任、有大局意识的体育人来担任;一个好的组织,能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能成为学校体育发展的中坚力量。学校层面要做好教研组长的选拨聘任工作。

主要措施:教研组团队建设规范校本培训。开展教师教研培训,形成条例,每两周一次,每次要有活动主题,明确主持人;积极开展备课组活动,进行教师专业方面的研讨,例如,教育教学理论的探讨,教学设计的提升,学科问题的沟通,说课评课的研讨;积极组建青年教师培训班,在专家地引领下开展青年教师的职业素养培养,个人专业发展规划等。

3.学科建设策略

成立w育学科素养研究小组,统筹三年或五年的学科素养规划建设,并明确各项目具体负责人;创设教师教学平台、教师科研模式、团队制度文化;制定发展评价机制,促进教师个人专业发展与队伍建设发展。包含了三个维度:课堂构建意识及专业能力提升;教育科研意识及校本研讨能力;核心素养意识及团队文化认同。

主要措施:体育学科素养培养应立足于团队文化建设。农村体育教师专业素养发展要立足于教研组内进行,强调教师个人在团队中的位置感与责任感;每次活动中教师的个人感悟要及时共享,并形成反馈机制;关注全员参与,注重老教师与新教师的带教对接,并形成定期的反馈机制。

四、总结与建议

教研组应集全组教师智慧,打造体育学科素养建设平台,进行多种形式的学科教研,使教师获得先进的理念,并获取将理念变为行动的方法。挖掘本校或本区域体育教学的亮点与特色,分析体育教师队伍资源,把握学校体育教学问题,选好研究的突破口,将问题转化成课题。

1.总结

(1)农村体育教师专业发展要依托学校或当地的体育特色来进行。

(2)教研组是每个教师实现专业发展的“家”;各位组员要齐心协力,形成合力。

(3)有经验的优秀教师带领年轻教师成长,构建名师队伍,促进教师共同发展。

2.建议

(1)农村教师专业发展重在心态的培植;有为才有位,让自己忙碌起来,持之以恒做一件事。

农村发展的核心篇3

(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核心的农村文化凝聚力

中共十报告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1]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核心任务,也是农村文化软实力建设的根本。在农村文化建设中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和主导,直接关系到文化强村战略的实现,事关农村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乡风文明的大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它提供新农村建设的文化认同和价值追求,保证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具有高度的凝聚力和向心力。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农村基本制度和大政方针制定的理论依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指导着我国农村文化的科学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对广大农民发家致富、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具有强大的感召力。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农村文化改革发展的精神动力,广大农民默默无闻地为国家发展作出的巨大牺牲和改革开放中农民的首创精神,是中华民族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实现乡风文明的道德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本身是一个有机的体系,能够作为价值观念、思维方式、政策要素和行为规范融入到农村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为日益变化发展的农村社会提供精神支柱。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农村的乡土文化、家族文化、礼俗文化与宗教文化,培育农民的公民文化、民主文化和集体文化自觉,抵制宗族之风、迷信之风、奢靡之风和之风等腐朽和落后文化,引导农民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激发农民文化创造的热情,是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应有之义。因此,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农民素质教育、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和农村基层党的建设全过程,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农村素质教育中的需求度、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中的认同度,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农村基层党的建设中的坚持度,是提高农村文化软实力的首要任务。

(二)以公益性文化事业为核心的农村文化保障力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通常是指由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形成的普及文化知识、传播先进文化、提供精神食粮、满足农民群众文化需求、保障农民群众文化权益的各种公益性文化机构和服务的总称。[6]指出:“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对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重大意义。”[7]

农村发展的核心篇4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在所有社会主义价值目标中处于统摄和支配的地位。没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和主导,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和谐文化就会迷失方向。从最基本的层面来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主要是有: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和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四个方面的内容。在现实社会发展的过程中,这四个方面相互联系、贯通,一直是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前进的精神旗帜。

二、新农村和谐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据2013年12月23日新华社电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将24字核心价值观分为了三个层面,首先,以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作为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其次以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作为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最后以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作为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

(一)农民整体素质不高

发展农村文化是培育社会主义新型农民的重要着力点。从总体上看,由于农民的整体素质不高,在接受相关的文化建设时,不容易融入其中,使得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普遍不高,不但制约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作用和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步伐,也成为当前新农村建设的最大制约和障碍。

例如,据目前的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农民平均受教育年限不足7年,4.9亿农村劳动力中,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只占13%,而初中文化的占49%,小学及小学以下文化的占38%,其中不识字或识字很少的还占7个百分点。因此,提高农民素质,培养新型农民,进一步把农村人力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本,是建设新农村的首要环节。

(二)农村社会事业建设滞后

从20世纪80年代,中国的农业产业化经营发端于山东,二十年来,已经遍及全国。目前,国内外的经济社会条件和实践发生了变巨大变化。在进行新农村和谐文化建设的过程中,我国还有很多的农村的社会事业建设处于最低水平。

2003年度372家部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年均销售收人不到1.3亿元,份额很低,竞争力差。此外,农村相关的科技人才和医技人才极度缺乏。

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走共同富裕的道路,是广大农民的最大愿望和根本利益所在,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关键,也是使党的基层组织更加坚强有力的需要。基于上述原因,不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是不能够推动新农村和谐文化建设步伐的。

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本推动新农村和谐文化建设

新农村和谐文化建设是现阶段的一项重要任务,要想完成这一任务必须要着眼于提升农民的整体素质和农民的全面发展。更为重要的是: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大力弘扬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发扬我国的优良传统,努力进行新农村和谐文化建设。

(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本建设相应的文化制度

必须大力发展农村文化,以文化活动和文化的力量带动农村社区的发展。这是当前新农村建设中增强农村社区内在凝聚力的核心。

例如让政府出资解决县级图书馆无购书经费,文化馆、文化站由于经费紧缺不能正常开展业务在问题,使县级电影公司得以正常运转,县级剧团正常演出,用以进行文化交流和宣传,调动农民积极性。

(二)深入学习社会主义荣辱观

例如可以开展党员联系户活动,要求每个党员至少联系1-2户群众。在活动过程中,领导干部、党员自找对象,主动上门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介绍依靠科技致富的经验,解决困难户的实际困难,听取群众的意见,把党的温暖直接送到家中。

通过开展这项活动,极大地调动了党员的积极性,增强了党性。法律法规要加快完善,特别要革除一些原来带有社会歧视性质的不合理不公平的法律法规,在法律层面让农民与其他社会阶层平等。在社会管理的纪律制度等方面要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体现农民的要求。

四、结语

农村发展的核心篇5

为进一步明确工作目标,落实工作责任,推动全镇农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镇党委决定对2012年农业经济工作实行目标管理考核。具体考核细则如下: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统揽社会经济发展全局。紧紧围绕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这个主题,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步伐,促进农业又好又快发展,全面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加快全面小康社会进程,为打造“商贸繁荣的强镇,绿色农业的大镇,环境优美的小镇”奠定基础。

二、考核内容及分值

1、农业适度规模经营15分

2、林业绿化20分

3、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建设10分

4、农村土地流转30分

5、一事一议筹资筹劳10分

6、农村经营管理5分

7、农业技能培训5分

8、农业保险5分

9、土地管理5分

三、考核计分办法

1、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以耕地总面积的50%为目标,积极推行良种统供,机耕一体化,秸秆还田,植保专业化。(考核部门:经服中心、农技中心)

2、林业绿化:按专项考核计分。(考核部门:农技中心)

3、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建设:按专项考核计分。当年新建合作组织,必须具有带动性,效益高,专业合作社的规模250户以上,土地股份合作社土地流转300亩以上,社区股份合作社必须整村推进。且手续齐全,合法有效,以营业执照和上级批文为依据考核。(考核部门:经服中心)

4、农村土地流转:以政府下达任务为目标,同比例计分。土地流转的委托方、出租方、承租方合同必须齐全,责、权、利明确,以合同为考核依据。(考核部门:经服中心)

5、一事一议筹资筹劳:用足用活农民负担政策,及时发放农民负担监督卡。一事一议筹资必须交镇代管,以中心到账资金为考核依据,不筹则不得分,项目建设必须在当年9月底竣工验收。(考核部门:经服中心)

6、农村经营管理:按专项考核计分。(考核部门:经服中心)

7、农业技能培训:按专项考核计分。(考核部门:劳服所、农技推广中心)

8、农业保险:包括小麦、水稻、油菜、母猪、财产保险,按专项考核计分。(考核部门:经服中心)

农村发展的核心篇6

经县委、县人民政府研究,决定今天召开*县农业农村工作会议。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和中央、省、州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总结20*年全县农业农村工作,安排部署20*年及今后一段时期全县的农业农村工作。下面,我讲四点意见。

一、肯定成绩,总结经验,树立信心和决心

20*年,县委、县人民政府继续把农业农村工作作为全县工作的一个重点,加强领导、强化措施、狠抓落实,紧紧围绕农业发展、农民增收这个主题,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的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千方百计筹措资金加大投入力度,有力地促进了农村各项工作的深入开展,农村经济社会保持快速协调发展的良好势头。

(一)农村经济发展步伐加快。20*年,全县农业总产值达到10.7828亿元,实现增加值7.71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5.3%和5.5%,继续保持了较快的发展势头。全县粮食总产达到17601万公斤,比上年增加647万公斤;辣椒种植达20.27万亩,产量2315万公斤,比上年增加357万公斤;三七种植面积达1.32万亩,实施产值1.38亿元;烤烟栽种达6.6万亩,完成了17.8万担烟叶收购任务,实现烟农收入1*94万元;花生种植5.43万亩,产量569万公斤;蔬菜种植11.24万亩,产量12098万公斤;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861元,增长10%,比上年增长2百分点;辣椒、三七、烤烟、畜牧等主要优势特色农产品和种养殖规模进一步扩大,龙头企业增加到30户;共发放各种惠农补贴439万元,减轻农民负担482.4万元;筹集资金1790.4万元实施了上海对口帮扶、易地搬迁、奔小康示范村、小额信贷等扶贫项目,实施了47个整村推进项目,巩固和新解决了2.5万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

(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20*年,全县累计完成投资2363.76万元,动工各类水利工程5470件,完工5185件,其中:上级补助1751.49万元,州县投入129.*万元,群众投入和投工折资483.23万元。使全县新增灌溉面积1.59万亩,改善灌溉面积1.29万亩,新增节水灌溉面积0.6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3平方公里,改善了全县农村0.41万人和0.12万头大牲畜饮水困难;通过筹集扶贫资金1790.4万元,共新建小水窖9865口、沼气池601口、道路89.3公里、三面光沟渠43.44千米;同时投资373万元,实施了13个村的通电工程,使全县农业基础设施条件得到明显改善。

(三)农村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全县在抓好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同时,紧紧抓住农民群众最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加大社会事业发展力度。一是通过开展各项科技培训,使28.4万人次的农村群众科技素质得到提高。二是通过投入1*8.8万元资金,使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和职业教育改革得到极大的改进。三是通过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深入开展文化扶贫、文化下乡和广场文化活动,使广大农村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多彩。四是通过深入开展农村卫生改革,积极争取并顺利启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项目试点工作,全县37.2万农民群众享受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惠民政策,参合率达到90.77%。五是通过建设“村村通”工程38座,新增农村广播电视用户3052户,进一步解决了广大农村群众听广播看电视难问题。六是农村低保制度得到较好落实,全县共有1.2万名农村贫困人口享受到最低生活保障待遇。

(四)农村各项改革进一步推进。一是通过不断建立健全农村基层服务体系,创新农村工作机制和开展县乡机构改革,顺利完成了*乡撤并*镇工作,有效地精减了乡(镇)机构和人员。二是继续深化农村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并以林改工作为契机,加大农村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力度,及时妥善处理各类突发事件,成功调处了312起山林土地纠纷,化解了一批。三是高度重视群众来信来访,认真妥善处理好群众关心、关注的事情。四是加强依法治村、民主管理工作,保障了村民依法行使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权利。同时,认真实施“五五”普法规划,增强全民法律素质。

(五)农村基层民主建设取得新进步。20*年,全县圆满完成了第三届村“两委”换届选举工作,共选举产生村“两委”班子成员1131名,一大批懂经营、会管理的经济能人被选拔到村“两委”班子任职,村总支书记、主任“一肩挑”的比例达80.86%,比上届提高65.81%,新村“两委”班子呈现出女干部比例上升、干部年轻化、交叉任职比例高、文化程度提高、少数民族比例高等特点。同时,村务公开、民主议事等管理制度全面推行,农村基层组织依法行政提高到了一个新水平。

20*年农村工作取得的成绩,是全县上下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支农惠农政策的结果,是县委、县政府带领各级各部门顽强拼搏、真抓实干的结果,是广大农村基层干部扎根农村、情注农民、心系农民的结果。但由于我县的经济总量不大,财困民穷的状况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城乡之间发展还存在较大差距,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脆弱,水利化程度较低,全县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农民增收致富还存在较大困难等诸多问题。所以我们要认真总结经验,进一步树立信心和决心,增强忧患意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克服各种不利因素,把我县潜在的优势发挥出来,全力开创我县农业农村工作新局面。

二、认清形势,抢抓机遇,进一步增强做好农业农村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近几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对农村工作高度重视,连续5年均以中央1号文件下发关于加强农村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并出台了10项扶持农村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鉴于我国人多地少、人增地减的国情,必须始终坚持把发展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生产作为农业农村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千方百计争取今年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生产稳定发展;要着眼于妥善应对国际农产品市场的深刻变化,坚持做到立足国内实现主要农产品基本自给,通过进出口适当调剂余缺;着眼于充分调动农民和地方政府两个积极性,坚持为农民和基层提供更多更好的支持和服务,切实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所以,各级各部门一定要结合工作实际,反复学习领会、不断加深理解,认清形势,抓住机遇,增强做好农业和粮食生产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切实把思想认识统一到党的十七大精神上来,认真分析当前农村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矛盾和新问题,与时俱进地开展工作,促进我县农业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虽然我县农村工作存在很多困难,但和全省全州一样,我县农业农村也正发生着重大而深刻的变化,对加快农业农村发展的有利条件正逐渐形成。一是农产品需求已进入快速增长阶段。近年来,受城乡居民消费总量增加和消费质量提升,农产品转化率提高、城乡人口增加等因素的影响,农产品消费量和商品需求量不断增加,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特别是农业食品保障、原料供给、就业增收等功能不断强化,生态保护、观光休闲等功能日益彰显,为农业发展拓展了空间,促进了全社会各种资源、生产要素加快向农业农村流动,为推动农业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创造了必要的条件和良好的机遇。二是通道优势初步显现。文山普者黑机场已于20*年8月在我县建成通航,国道主干线衡昆高速公路横贯我县,并已今年4月27日全线建成通车,砚文、平文二级公路已将文山、*、平远连成了一个经济三角区。随着文山州最近的出海口—富宁港一期工程已进入施工设计阶段的实际情况,我县的交通区位优势将进一步显现,已成为*通往两广及越南的重要通道,必将为我县发展通道经济带来的外向型农业产业创造了巨大的空间。三是全县上下关注“三农”的氛围日益浓厚。当前,全县各级党委、政府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工作重中之重的认识更加统一,各项支农惠农政策不断得到落实,全社会关注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氛围更加浓厚,“党政重视、部门配合、群众参与共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良好局面正在形成。四是广大农民群众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热情持续高涨。随着全县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广大农民群众的商品意识、市场意识、竞争意识、民主法制意识正逐步增强,渴望增加收入、改善生产生活条件、过上宽裕生活的积极性空前高涨,为加快我县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注入了强大的活力。这些情况表明,当前我县农业农村发展正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实现我县农业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时机和条件日愈成熟。

为此,各级党委、政府、各部门要切实把思想统一到州第七次党代会及州委七届二次全会、县第十次党代会和县委十届四次全会精神上来,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始终把加快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抓住“*参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和‘泛珠三角’区域经济合作”机遇,抓好农业产业基地化、规模化、标准化、商品化和组织化建设,加大对农业农村的投入,健全农村市场和农业服务体系,继续深化农村各项改革,加大扶贫开发工作力度,努力保障农产品供给,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三、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努力实现农业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20*年,我县农业农村工作的目标任务是:全年农作物播种面积135万亩,实现农业总产值11.7亿元,增加值8.3亿元,实现畜牧业产值5.44亿元,肉类总产量3.65万吨,使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9%以上。同时,完成好67个整村推进建设任务,使农业基础设施得到明显改善,农村公共事业快速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新进展。

为确保上述目标任务的顺利完成,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突出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切实把各项支农惠农政策落到实处,确保粮食安全

在全国“两会”结束后不久,国务院召开了全国农业和粮食生产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对全国的农业生产及粮食安全工作作了专门安排部署。会上,国务院总理同志强调:进一步加强农业和粮食生产,既是当前经济工作中紧迫而重大的主要课题,也是一项长期的艰巨任务。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和战略产业,粮食是保生活、稳物价、安民心的重要产品,农业和粮食生产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甚至决定着整个现代化建设的成败。控制物价上涨,抑制通货膨胀,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需要采取综合措施,但关键在于促进农业和粮食生产发展,只有切实加强农业和粮食生产才能增加食品的有效供给,缓解物价上涨的压力,有效控制消费品价格过快上涨,使群众生活,特别是低收入群众生活不受影响,保持社会和谐稳定。当前,粮食和主要农产品供求矛盾和价格上涨已经成为一个世界性的问题,全球性粮食安全问题日益突出。20*年世界小麦和玉米都达到了近10年以来的最高价位,小麦库存仅够全球人口不到3个月的消费,玉米库存仅够2个月的消费。我国是一个13亿人口的大国,吃饭问题始终是头等大事,我们必须坚持长期立足国内,实现粮食基本自给的方针,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为此,各乡(镇)、场党委、政府一定要认真组织学习、深刻领会讲话精神,始终坚持把发展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生产作为农业农村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紧紧围绕国家和省的工作重点、扶持方向,积极与省州对口部门汇报、沟通和加强衔接,做好项目编制上报工作。同时,要积极向上级有关部门争取资金、项目,及时把中央和省的各项强农惠农政策措施落到实处,提高农民发展生产的能力,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二)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在特色农业发展上取得突破

近年来,我县依托良好的生物资源,大力发展绿色产业,在推进农业产业化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也有不少亮点。但总体上农产品基础建设滞后、农业龙头企业辐射带动能力不强等问题仍然十分突出,农业产业化仍然是全县农业农村发展中最薄弱的环节。各级各部门要按照区域化布局、产业化发展、标准化生产、龙头企业带动的思路,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核心,因地制宜,发挥优势,突出特色,深入推进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加快发展特色现代农业,着力构建我县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不断提升全县农业农村经济的整体效益和竞争力。

一是要认真落实粮食行政首长负责制,扩大大春粮食播种面积。要努力实现粮食总产18130万公斤,比去年增产3%以上的目标。以推广优质粮食品种、无公害栽培、规范化栽培技术的应用为重点,扩大优质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提高品种档次,增加优质粮食比例。改革熟制,提高全县农作物复种指数,扩种晚秋作物6万亩以上。要扎实抓好烤烟生产,严格按照烤烟标准化项目要求,抓好烤烟种植、中耕管理、烟叶烘烤等各个环节的工作,确保圆满完成烤烟种植面积7.78万亩、收购烟叶21万担、实现烟农收入11928万元、烟税收入2624万元的任务。

二是在稳定粮食播种面积、提高单产、增加总产、改进品质的前提下,加快结构调整步伐,发展特色产业,促进农民增收。重点要抓好15万亩杂交水稻、8万亩优质稻、20万亩杂交玉米、5万亩优质花生、3.5万亩优质小麦推广工作,使两杂良种推广覆盖率达到46.5%。要提高复种指数,增加土地产出率,积极推广间、套、混种等粮食熟制制度改革技术,加大小春粮食生产和冬农开发力度,使粮经比例提高到66.8:33.2。要优化粮食品种结构,发展优质粮食生产,扩大优质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提高品种档次,增加优质粮食比例。要加强油料和蔬菜生产,保障市场供应。

三是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步伐。大力扶持发展农业专业合作社和农村专业户,积极推进“一村一品”结构调整示范工程,提高农业组织化水平,增强抗风险能力。鼓励龙头企业、供销社、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和农业科技人员及农村能人领办和创办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促进农业标准化、专业化、规模化生产,增强农业产业的市场竞争能力。要创新机制,构建双赢的新型农企关系,促进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农民专业协会的健康发展,新办和扶持一批市场前景好、辐射带动力强、资源支撑面大、群众受益面广的龙头企业,推动订单农业加快发展,带动更多的农民进入市场,争取使金不换集团、丰林花生油厂、华博贸易有限公司、天圣牧业公司等龙头企业在带动三七、花生、辣椒、蔬菜、畜牧等产业发展上有新的突破,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步伐。

四是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努力创办各种不同的产业化示范基地。要加大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传统农业的力度,加强对农业科技进步的支持,大力推进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积极推进农业生产商品化进程,提高农产品商品率,促进农业增效。今年,我们要组织实施好2个农业重点项目建设工作。即:1.大力实施好5000亩辣椒优化种植示范基地建设项目:该项目涉及维摩、江那、干河3个乡镇,中央财政补助资金110万元,已全部到位,其中:种苗补助费15万元,水利设施补助90万元,科技培训5万元。项目完成后,可在3个乡镇发展种植辣椒5000亩,带动种植辣椒农户1600户5400人。2.大力组织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整体项目:该项目计划在全县11个乡(镇)完成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116万亩,分种植业、畜牧业、渔业三大类进行申报认定。

(三)强化农业基础建设,在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上取得新突破

要积极筹措配套资金,认真组织实施好红舍克水库除险加固及干支渠防渗工程,20*年、20*年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平远大型灌区20*年项目和丰收水库干支渠防渗工程,尼龙拱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平远小舍姑现代烟草农业水源工程,土锅寨小型农田水利示范工程等20*年水利基础设施重点建设项目,确保按期完成工程建设任务,夯实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四)突出整村推进,进一步加快扶贫开发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

一要加快扶贫开发整村推进步伐,采取积极有效措施,扎实抓好今年67个整村推进示范村建设项目。二要抓好产业扶贫,加大贫困村寨特色产业发展的扶持力度,增强贫困村寨贫困农户的的“造血”功能和自我发展能力。三要抓好贫困劳动力的培训和转移就业,加大农村剩余劳动力培训、转移输出力度,努力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四要搞好易地扶贫工作,实施好干河乡小鱼塘村、*镇独树凹2个异地搬迁项目,确保实现“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的目标。五要及时落实生产资金。在完成计划3000万元小额信贷支农项目的基础上,积极争取小额信贷资金额度,缓解贫困群众生产投入不足的问题。六是要多方筹措资金,组织实施好121.7公里通畅工程和116公里通达工程建设项目,力争年内解决11个未通电村寨群众的用电问题。

(五)全面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加强农村安全生产和维稳工作

一是要加快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切实加大农村教育投入力度,不断完善农村办学条件。要认真落实“两免一补”政策,提高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费补助标准,保证经济困难家庭、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二是要大力繁荣农村公共文化事业。继续增加对农村公共文化事业的经费投入,加强农村各类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积极组织申报乡(镇)综合文化站、农村文化活动室、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县级分中心等项目,丰富广大农村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三是要稳步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覆盖面和筹资水平,加大乡(镇)卫生院和村级卫生室项目申报力度,建立健全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四是要加大“村村通”建设项目投入,促进农村文化事业繁荣、发展。五是要重视农村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加快农村计划生育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力度,认真落实农业人口独生子女“奖优免补”政策,继续做好出生缺陷干预,加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努力稳定低生育水平。六是要继续健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认真落实好农村“五保”供养政策,积极探索失地农民就业培训和社会保障工作,增强其二次就业能力。七是要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要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之机,加强农村环境卫生整治,以创建文明村卫生村为突破点,大力整治村容村貌,绿化美化农村环境。八是要积极开展好平安*创建工作。完善农村社会矛盾纠纷排查机制,实施热点、难点矛盾挂钩责任制,加强对群体性上访潜在隐患、重点人物的掌控,及时化解矛盾,疏导群众的不良情绪,确保不发生大的社会稳定问题和。

(六)深化农村改革,健立建全发展农村经济体制保障机制

深化农村各类改革是发展现代农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根本动力。各级党委、政府,各部门要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深化农村各项改革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组织保障和动力。一是要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加大工作力度,完善各项配套改革,全面完成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任务。二是要积极推进乡镇机构改革。不断转变政府职能,着力强化乡镇的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职能,提高乡镇公共服务能力。三是要稳步推进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不断完善乡财县管体制,进一步健立建全政府补助和自我保障相结合的村级组织运转经费长效保障机制,保障村级组织正常运转。四是要继续加快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创新担保方式,探索建立政府支持、企业和银行多方参与的农村信贷担保机制。

四、精心组织,科学规划,大力培育发展好核桃产业

按照省委、省人民政府的统一安排部署,为实现农业增效、农村发展、农民增收的目标,按照“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思路,今年我县计划建设2.5万亩核桃基地,把核桃产业打造成为我县农民持续增收的新兴产业。力争通过3年的努力,使核桃产业成为广大山区、半山区群众自觉自愿发展的具有较强竞争能力、集产加销于一体的初具规模化、产业化的骨干产业,使其成为带动农民增收,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要产业。

我县核桃产业发展的目标任务是:计划从20*年开始至2010年,用3年时间发展核桃种植面积达到20万亩(其中:20*年2.5万亩,2009年8.0万亩,2010年9.5万亩),使核桃产量达到4000万公斤,年销售总收入达到6亿元以上。为此,各乡(镇)、场党委、政府要认真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提高认识,成立组织机构。要及时成立乡(镇)、场发展核桃产业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出种植规划和工作实施方案,协调解决好核桃产业化建设中出现的重大问题。主要领导要亲自抓,分管领导要具体抓,指定专人负责,并逐级层层签订核桃产业发展目标责任状,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

二是精心组织,认真抓好宣传发动工作。发展核桃产业,是山区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举措。我县发展核桃产业有基础,有发展空间,有政策机遇。要通过多渠道宣传发动,提高群众发展核桃产业的积极性和自觉性。采取多形式广泛做好宣传发动工作,充分利用电视、广播、网络等宣传媒体把县内、县外的核桃种植先进典型、核桃实用价值、市场行情和发展前景宣传到群众中去。同时通过组织村干部、种植大户到核桃发展好的地区、企业进行考察学习,学习外地核桃种植先进经验和技术,从而指导好本地的核桃产业发展。

三是科学种植,提高质量。首先要做到因地制宜,精选良种。坚持适地适树的原则,在海拔1400-2200米范围内选择商品价值高、适应性强、丰产的*大泡核桃为主栽品种。其次,要按照市场化运作的原则,组织抓好种苗培育和供应。种苗要严格实行“一签两证”制度,苗木出圃前,必须经过严格的质量检验。最后,要配套建立种苗赔偿制度,实行“谁验苗、谁负责”的种苗质量终身负责制。

四是强化管理,规范种植。要加强对基地建设的管理,引导农民科学栽种,采取集中连片与零星种植、林草、林桑、林粮间作与四旁种植相结合的方式发展。在缓坡地上,凡有耕作条件的,结合施肥,每年耕翻土地2次,轮作粮食或其他经济作物,幼树期间,应种植矮杆作物(豆科植物和绿肥)。在陡坡地上,或在不便耕翻土地的地方,进行树盘覆盖,就地填埋。同时,加强核桃生产管理技术的引进应用和推广,积极开展低产园、老核桃园的高接换优,综合配套增产技术的应用推广,促进核桃生产由粗放型经营向集约化经营转变。

五是抓好样板,做好示范。为推动全县核桃产业的发展,县级计划建设核桃产业样板地1000亩,乡(镇)、场样板地500亩。同时,各乡(镇)、场要在每个村选择1—2户条件好、种植积极性较高的农户作为示范户,按“六个一”的标准建立样板地,组织村、组干部和部分农户参观,通过办样板,培训种植技术,规范种管技术标准,激发群众发展核桃生产的积极性。

六是加大投入,推动发展。20*年—2010年,全县规划种植核桃20万亩。计划每新种植一亩核桃补助105元,其中:省级补助30元、州级补助20元、县级补助55元。同时,一次性安排县级样板林、乡级示范林扶持资金25万元。为建立以群众投入为主,政府、信贷扶持、部门帮扶、社会参与为辅的投入机制,多元化、多渠道筹集产业发展资金,切实加大产业投入,推动核桃产业建设。相关部门要积极向上级有关部门争取资金,各乡(镇)、场要安排一定的经费投入到核桃产业建设中去,对大力发展核桃种植的区域,尤其是整村推进、整乡推进项目村,优先安排小水窖、蓄水池和林区道路等建设项目,积极发动群众投工投劳,改善核桃种植区的基础设施,保障产业建设顺利推进。

七是落实政策,加快产业发展。要进一步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对依法取得使用权种植核桃的林地,坚持“谁种谁有”政策。责任山和出让的“四荒”经营权坚持70年不变,核桃林地使用权可以依法转让,也可依法作价入股或者作为合资、合作造林及经营林木的出资、合作条件。支持和鼓励集体、合资、外资企业、个体老板参与到核桃产业发展中,逐步培养出一批生产水平高,经济效益好,带动辐射作用强的核桃植专业村、专业户,并积极鼓励企业、大户、党政机关干部承包荒山荒地,发展泡核桃产业。

八是严格考核,强化管理。首先要制定和完善核桃产业建设绩效考核奖惩办法,把核桃产业建设纳入干部年度工作实绩考核和领导干部任期目标责任制考核。其次,要根据检查验收情况进行考核和奖惩。从20*年开始,县政府将把核桃产业发展纳入全县经济和社会发展考核目标进行量化考核,计划在次年4月底前进行统一验收并兑现奖惩。最后,对按责任状要求,对完成任务较好的乡(镇)、参与工作的部门和产业发展主管机构,给予奖励;对完不成任务的乡镇,将在全县进行通报批评,科技人员出现严重失误的,将按照有关规定严肃追究责任。具体要求按县人民政府制定的《*县关于加快核桃产业发展实施意见》、《*县发展核桃产业目标责任考核奖惩办法》和《*县发展核桃产业扶持及鼓励办法》执行。

五、强化组织、创新机制,形成发展农村经济的强大合力

一是加强领导,努力促进农业和农村工作再上新台阶。各级党委、政府要强化“重中之重”的认识,增强抓好现阶段农村工作的主动性和自觉性。要适应我国工业化发展阶段和政策趋向的变化,按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要求,切实把农业和农村发展放到全县社会经济全局中统筹安排,更加自觉地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更加主动地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进一步加大对“三农”工作的领导力度,加大对农村改革力度,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力度。

二是强化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增强基层组织凝聚力和战斗力。要深入开展“三级联创”活动,建立干部经常受教育、农民长期得实惠的有效机制,努力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使之成为带领农民群众增收致富的领导核心,进一步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继续推进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搞好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坚决扫除社会丑恶现象,严厉打击黄、赌、毒等各种违法犯罪活动,创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确保农民群众安居乐业。

三是加强统筹协调,形成合力。由于农村工作涉及面广,任务繁重,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需要各级各部门的协调配合和社会各届的广泛参与。各级党委、政府要加大农村科技、教育、医疗、文化等对农民服务的统筹力度,拓宽社会参与渠道,鼓励社会团体、群众组织、工商企业、各届人士采取多种形式自觉地支持和参与新农村建设。宣传部门要充分利用报刊、广播、电视、网站等媒体,大力宣传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所取得的成果及先进事迹,引导和发动全社会进一步重视农村、支持农业、关心农民,确保20*年度新农村建设任务的顺利完成。

四是加强督查,认真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目前中央和省、州已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加强“三农”工作,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政策措施,各级党委、政府要创新工作方式和举措,为基层群众提供方便、快捷和优质的服务,认真落实好良种补贴、种粮农资直补、油料补贴、农机具补助、能繁母猪补贴、退耕还林补贴、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补贴、村容村貌整治、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等支农惠农政策,使中央和省的惠农政策真正落实到广大农民群众身上。同时要全面清理针对农村的各项行政事业性收费,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县委、县人民政府要定期组织督查组对各项强农惠农政策的落实情况进行督查,切实保障农民群众得到实惠。

农村发展的核心篇7

笔者认为,加强农村和谐文化建设应从以下三个方面着力。

一、农村和谐文化要实现大发展大繁荣,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把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和要求运用到农村和谐文化建设当中

党的十七大确立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这是党中央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发展是解决当代中国所有问题的“总钥匙”。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就是要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农村和谐文化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和谐文化,是指一种以和谐为思想内核和价值取向,以倡导、实施、奉行和谐理念为主要内容的文化形态、文化现象和文化性状。和谐与发展是永恒的主题,二者紧密联系、相辅相成。没有经济的快速发展,文化建设势必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各种社会矛盾和冲突就难以化解;没有社会的和谐稳定,人们就不会安下心来搞建设。和谐文化是和谐社会的反映和升华,同时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价值导向、智力支撑和精神武装。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既需要大力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也需要积极推动农民思想观念、生活方式的转变。农业的发展、农村的进步,离不开文化的哺育,离不开精神的支撑。如果没有农民素质的提高,没有自主发展能力的增强,就不可能实现农村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和全面进步。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农民群众是农村和谐文化建设的主体。农民参与度高了、主动性强了,农村和谐文化建设才会有持久的生命力。要从群众需要的事情做起,从群众不满意的事情改起,使各项工作经得起人民群众的检验。要适应社会生活的新变化,适应现代传播手段发展的新趋势,适应人民参与意识日益增强的新形势,多运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教育形式,多开辟群众便于接受的传播渠道,多搭建群众乐于参与的活动平台,最大限度地吸引群众参与,在办好事、解难事过程中倡导新观念、形成新风尚。

推动农村和谐文化的繁荣发展,必须坚持统筹兼顾,确保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目前,我国农村文化建设比较薄弱,尤其是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的投入严重不足,健康有益的文化生活匮乏,远远不能满足农民对文化生活的需求。因此,必须把文化建设的重点放在农村,坚持五个统筹:一是统筹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同步发展,切实做到“两手抓、两加强”,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统一起来;二是统筹城乡发展,破解三农难题,由于历史和现实的种种因素,我国农民人均占有的教育资源、文化资源、公共卫生资源都大大低于城市。改变城乡二元结构,构建城乡协调发展的新格局,必须坚持城乡统筹,努力推动城乡文化均衡发展;三是统筹国办文化和民营文化,加强政策引导,放手发展民营文化产业,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的文化发展大格局;四是统筹大众群体文化需求和特殊群体文化需求,对农民群众和弱势群体给予更多的文化关怀;五是统筹继承和创新,坚持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对传统文化去粗存精,去伪存真,使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

二、农村和谐文化要实现大发展大繁荣,必须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广泛开展思想道德教育,形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强大精神力量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是党在思想文化建设上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也是新时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总书记指出:“要在全体人民中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激励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不断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当代中国社会思想发展的精髓,它与科学发展观一起构成了农村和谐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就是要在农村和谐文化建设的实践中,始终贯彻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就是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积极探索农村和谐文化建设的实践路径,推动农村走上富裕、民主、文明、和谐的发展道路;“大胆开拓,锐意进取,自立自强,不畏艰险”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也是农村和谐文化建设的精神动力;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价值观的集中体现,在广大农村普及“八荣八耻”的基本要求,既是改善农村现实道德状况的需要,也最容易让农民群众获得认同、产生共鸣。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的灵魂。培育新农民,理想信念是核心,道德规范是基础,价值认同是关键。一个乡村是否和谐、能否平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的高低。道德是调整农村社会关系、规范村民行为的基本准则,是形成良好村风和人际关系的重要保证。没有共同的道德规范,失去了普遍遵循的行为准则,就无法有效提升村民的精神境界,协调不同利益主体的相互关系,也就无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因此,要引导农民群众更好地认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针对农村和谐文化建设状况,深入扎实地开展宣传教育,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贯穿于农村和谐文化建设全过程。

首先,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不断巩固共同的思想基础。马克思主义文化曾一度是中国农村的主流意识形态文化,其基本的价值取向是集体主义精神和奉献精神。这一主流文化在当前农村社会生活中发生了严重的缺失与错位,要改变农村价值取向和伦理道德的缺失与错位状况,在农村和谐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大力研究、倡导和宣传和谐的价值取向,建立健全保障农村和谐的各种制度体系和道德规范。

其次,要改变传统的工作方式,创新工作方式和工作方法。对农民不能用单纯的灌输方法,而要用事实说话、用典型说话、用数字说话、用农民群众的语言说话,把深刻的道理用朴实生动的、农民群众乐于接受的方式讲清楚,自觉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共同为新农村建设奉献力量。

其三,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培育农民良好道德风尚。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的集中体现。各地要按照普及“八荣八耻”的基本要求,注意发现和宣传当地农民群众中的道德楷模,使学习先进典型的过程成为普及基本道德规范、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过程。

三、农村和谐文化要实现大发展大繁荣,必须准确把握和谐文化的科学内涵,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

农村和谐文化建设事关农村改革发展全局,事关亿万农民群众切身利益,事关国家长治久安。我们要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加强农村和谐文化建设的重要性紧迫性,采取有效措施,加强组织领导,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

一要摆上突出位置,切实把农村和谐文化建设作为一件大事来抓。加强农村和谐文化建设,领导重视是关键。各级党委政府要把农村和谐文化建设列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纳入科学发展考核评价体系,真正做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硬”。

二要着力机制创新,加大对农村和谐文化建设的投入。各级财政要增加对农村文化的投入,改变当前城乡文化建设差距过大、农村文化建设基础薄弱问题,促进城乡协调发展。要转变观念和思路,深化文化投资融资体制改革,实现向政府、企业、村集体和村民个人的多元化投资主体模式转换,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努力建立一个保障有力、平等和谐、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长效机制。

农村发展的核心篇8

【关键词】高职院校;乡村振兴;核心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中国共产党一贯重农、强农、惠农,将“三农”工作视作党的一切工作的“重中之重”,因为“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做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新时代党和国家未来发展的“七大国家战略”之一。高职院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高地,将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头等大事,乡村振兴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乃是新时代赋予高职院校有效服务国家战略的新使命。

1乡村振兴融入高职院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现状

1.1教师理论认知现状

教育部在《高等学校乡村振兴科技创新行动计划(2018-2020年)》中要求各高校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全面服务乡村振兴。依据网络调查,目前绝大多数高职院校对于为何将乡村振兴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理性认知较为明确,并积极支持师生服务乡村振兴。但是对于“如何融入”与“谁来融人”这两个问题的认知上则存在着两大偏差。首先,部分高职院校对于将乡村振兴融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方法与路径不够清晰,从两大课堂系统化构建乡村振兴服务体系的高职院校并不多见。其次,部分教师和职能部门对于乡村振兴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主体认知较为片面,甚至部分高职院校仅仅将此归类为党建部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政治辅导员的职责,而非每位师生的新时代使命担当。另外,依据高职院校服务地方乡村振兴战略的实际情况,地方政府、农业企业、乡镇、农村等多主体协同创新的程度也有待提高。

1.2学生实际培育现状

希望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也大力倡导大学生秉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行为规范标准,从国家层面、社会层面和公民层面严格要求自己。在乡村振兴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实践中,高职学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从实习生毕业生的实践单位来看,高职大学生多数倾向于去大中城市寻求职业发展,不愿意下沉到农村去锻炼,即使是来自于农村生源的大学生,也只有少数学生愿意回家乡发展。从在校生的社会实践来看,虽然每年高职院校积极鼓励大学生在暑期参加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但是相比内容丰富总量可观的城市工业企业实践而言,真正深入农村服务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组织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的社会实践项目总数相对较少。当前,高职院校为社会培养的“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高素质农业人才总量供给严重不足,远远未能满足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实施的实际需求。

2乡村振兴融入高职院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案例分析

2.1农村大学生反哺家乡精准脱贫

高职院校的农村大学生尤其是贫困大学生对家乡怀有深厚的感情,迫切渴望知识改变命运,用智慧帮助家乡脱贫致富,部分高职院校积极支持农村大学生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中,想方设法反哺家乡精准扶贫。

金华职业技术学院2018年由150余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组建10支社会实踐小分队,参加“青年学生践行,反哺家乡助力小康梦”精准扶贫活动,足迹遍及甘肃、新疆、四川,贵州、山西、安徽及浙江等地,通过送资助政策下乡、支教助儿童成长、专业建筑检测、专长促文化建设、冬日展公益服务等形式,立足所学技能与特长给家乡送技术、送温暖。

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2015级电商创业班的焦鹏,来自山西运城的一个小乡镇,在创业导师的指导下掌握“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的销售模式,入学一个学期自家的苹果销售一空,到大二时帮助村里的乡村们卖苹果,大学期间为家乡苹果注册寓意“安全绿色”的“安绿”商标,帮助30余户果农每年增收1.5万元,直接带动30余人就业,间接带动1000余人就业。

2.2在校大学生服务乡村科技兴农

高职院校尤其是地方性综合高职院校,与区域产业结构吻合度较高,先天具有服务“三农”的地缘优势,近年来,许多高职院校积极组织在校生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过程中,有效发挥专业优势与特长助力科技兴农,创新开展乡村振兴相关的科学研究、技术创新、成果推广等科技创新行动。

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依托杭州安厨电商公司、平湖供销社等多家涉农电商部门的供销系统优势,聚焦农村电商积极开展“县域农产品电商化应用技术”协同创新实践,在教师指导下为县域优质特色农产品提供品质检测、溯源技术应用、品牌打造、包装设计、精准营销等促进农产品电商化的供应链技术服务。

浙江广厦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商贸类专业学生围绕乡村振兴开展专题调研,近年来完成《“联创共建美好家园”——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现状及村民满意度调查》、《乡村旅游对社区居民就业的影响》、《农村电商从业人员工作适应性调查》、《“企业生命线,你守住了吗?”——浙江省电商企业产品质量现状及影响因素调查》、《浙江省三大成功农村电商模式下农村电商经营现状及外部环境调查报告》、《电商从业人员就业质量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等高质量乡村调研报告,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智力支撑。

2.3农民大学生投身农村人才培养事业

为了有效支持地方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总目标,高职院校与地方政府合作培养农民大学生和培训新型职业农民,在大学生村官、乡镇干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乡村工匠等“三农”岗位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湖州职业技术学院依托全国首家地市级湖州农民学院,发挥“生产技能、生态理念、生活品质”互动提升的能力素质培训体系、“省市校乡、农科教技”四合一的专家教师队伍体系、“农推联盟+大学生创业联盟”互通融合的农技推广和人才培养跟踪服务体系等优势,培养急需型、领军型、高端型新农村建设人才,目前已培养具有大专学历和中级以上专业资格证书的农民大学生6200余名,在籍学员总数达3033人。

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围绕培育现代农场主和新型职业农民的重点任务,构建“校本部+生产现场+网络学习空间+集团连锁培训”的培训体系,开展了现代农业生产经营新技术、新装备、新业态、新模式以及网络营销等专项培训,承担了“阳光工程”农民创业、农村科技骨干、农业新技术等培训项目,四年累计培训35000余人次,下乡培训及指导服务1000多人次。

3乡村振兴融入高职院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路径探析

3.1乡村振兴融入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的“两大课堂”

思想政治教学是培育高职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渠道,将乡村振兴有机融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在思政教学全过程实现乡村振兴理论与实践双向结合,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将投身农村作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追求。

在第一课堂课程建设方面,建议高职院校在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教学中有机地融入乡村振兴的基本内容,使乡村振兴进入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脑海中,正面引导学生在社会主义价值观践行过程中积极关注中国乡村变化。例如《毛澤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中让学生关注的“三农思想”,《形势与政策》课程为学生解析乡村振兴战略,激励学生积极参与上山下乡的创业创新活动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在第二课堂实践活动方面,高职院校可通过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与多样的社会实践平台两方面为学生构建乡村实践育人体系。例如高职院校依托“大国工匠”大讲堂宣传具有绝技绝活的“乡村工匠”,邀请校外专家来校作题为“大学生在乡村大有可为”、“美丽乡村建设”等主题的讲座,借助文化节将地方特色农产品和贫困地区农产品引入校园市场,通过校园图片展、校园广播、校报、学校网站、微博、抖音等媒体对当地美丽乡村和优秀农民企业家进行宣传。

为有效地支持学生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实践中融入乡村振兴,建议高职院校加强与地方政府的合作,积极引导学生走进乡村、走近田野、走人大山,开展精准扶贫、农产品展销、送教下乡、农村调研等助农活动,指导学生在乡村振兴技能大赛、农业龙头企业现代学徒制项目、乡村创业创新竞赛等创业创新活动中深入了解农业、农村与农民,积极弘扬优秀大学生村官、大学生农创客的爱农、助农、兴农的创新精神。

3.2乡村振兴融入高职院校专业教育的“两大平台”

专业教育是培育高职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建议高职院校将乡村振兴有机地融入专业教育的教学平台与竞赛平台,在专业教学内容中融入乡村主题,在技能竞赛训练中融合“三农”服务,为现代农业发展培养更多的“乡村工匠”。

希望高职院校围绕乡村振兴的目标,在专业教学中融入乡村旅游、现代农业、农村电商等新业态以对接乡村产业兴旺,融合乡村空间布局、乡村生态设施、乡村环境治理等环保理念以对接乡村生态宜居,融通乡村党员发展、乡村村民教育、乡村法制宣传等管理手段以对接治理有效,融汇农耕文化、非遗文化、民俗文化等文化创新以对接乡风文明,融贯精准扶贫、乡镇医疗、健康养生等民生工程以对接生活富裕。

高职院校还可通过举办各类各级的乡村振兴大赛,引导高职学生了解乡村、热爱乡村、服务乡村,更好地将知识、技能转化为振兴乡村的青春力量。例如鼓励学生从促进乡村特色产业、乡村文化产业、乡村旅游产业、乡村社会服务产业等角度开展乡村产业创意,设计绿色生态农业、休闲观光农业、数字智慧农业、现代田园综合体等乡村特色农业,开发红色文化、民俗文化、乡愁文化、非遗文化等乡村文化产业,打造文化旅游、健康旅游、生态旅游、全域旅游等乡村旅游产业,完善金融、物流、电子商务、医疗保健等乡村社会服务产业,创新规划“美丽乡村”和“特色乡镇”。

3.3乡村振兴融入高职院校科技创新的“三大战场”

科技创新是培育学生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平台,高职院校精准对接区域产业发展和乡村振兴需求,运用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等先进技术服务农业现代化。建议高职院校重点瞄准科技创新的“三大战场”。

一是农业的技术创新战场,服务乡村发展休闲农业、体验农业、特色农业、创意农业、光伏农业等终端型、体验型、智慧型、循环型新产业和新业态,延伸农业产业链,拓展农业多种功能,提升农业竞争力,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

二是农村的服务创新战场,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产品冷链仓储物流、农村电子商务、农村文化教育、农村健康养生等领域,实现农村的“三产融合”发展,有效满足农民的“生产、生活、生态”全面发展需求。

农村发展的核心篇9

一、指导思想

开展农村工作规范化管理,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以及党在农村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围绕建立健全有关规章制度,着力解决影响农村规范化管理的突出问题、影响农村发展稳定的根本问题、影响村级班子自身建设的主要问题。逐步实现村级组织“管理规范化、工作制度化、决策民主化、服务人性化”“四化”基本要求和“领导班子好、党员干部队伍好、工作机制好、小康建设业绩好、农民群众反映好”“五个好”基本目标,切实提升村级党组织班子领导水平和新农村建设工作水平。

二、主要内容

(一)基层组织建设方面。基层组织建设是农村工作规范化管理的中心,要围绕打造过硬班子、建设过硬队伍、完善决策程序等目标,重点抓好“两委”班子建设、党员队伍建设、村级重大事项决策等方面的规范管理。

1、村(居)“两委”班子建设。

一要明确界定“两委”关系。要确定村(居)党支部的领导核心地位,明确村(居)党支部和村(居)委会的领导、被领导关系,党支部书记主持村(居)内全面工作,村(居)委会在党支部领导下依法行使职权,管理村务。要进一步细化村级组织、村(居)民会议、村(居)民代表会议的职责任务,严格界定职责范围,使村级组织有职有责、分工明确、运转有序。

二要建立健全村“两委”联席会议制度。结合“民主议政日”活动,党支部、村(居)委会要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共同研究讨论、协商决定村级事务。要根据村干部所任职务、个人能力、文化程度等差别,合理进行分工,既发挥本人特长,又确保事有人干。

三要规范考核奖惩。不断完善村级工作考核办法,注重平时考核和年终考核相结合,定性考核和定量考核相结合,注重考核实绩和群众评议,并将考核结果作为村干部补贴、奖励、培训、调整的依据,充分发挥考核的导向和激励作用。

2、党员队伍建设。

一要规范党员发展工作。严格按照《县发展党员工作规程(试行)》和《关于实行农村发展党员全程纪实等三项制度的通知》文件精神,做好发展党员工作,严格入党积极分子推荐和发展党员程序,保存好有关影像、纪实资料,确保不出问题。实行发展党员责任追究制,对不严格按照规定程序发展党员的村支部书记,将严肃追究责任。

二要规范党员定期评议工作。区分在职干部党员、普通党员以及党员的年龄、文化等差别,分别制定评价标准,每半年开展一次评议工作,评议结果进行公示并存档。

三要规范不合格党员退出机制。畅通党员出口,对宗旨观念淡薄、不能坚持组织原则、长期不交纳党费、无故长期不参加组织生活、不能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党员,通过劝退、除名等方式,清理出党员队伍。

3、村级重大事项决策。

一要明确重大事项范围。村级重大事项主要包括土地调整、村庄规划、农村宅基地安排、集体资产处置、修建公益基础设施、村(居)民福利发放、发展党员、土地补偿等事项。

二要严格决策程序。村级重大事项决策应按照“1+5”党内基层民主运行机制要求实施,一般由党组织书记、党组织班子或党员、村民代表联名提出,召开村“两委”联席会议确定初步方案,召开全体党员、群众(代表)会议进行票决,票决结果应当场公布,并进行公示。

三要严格实行报批制度。对于票决通过的村级重大事项,需提交上级党委、政府批准的,应在规定时间内将票决结果上报,有关部门应根据管理权限及时进行审批备案,经审批后方可实施。

(二)农村财务管理方面。农村财务是农村工作规范化管理的重点,也是农村工作的焦点、农村稳定的热点,应着重在集中核算、逐级审批、定期审计等方面加强规范管理,确保农村财务管理规范、监督到位、运行安全。

1、实行委托、集中核算制度。镇设农村财务核算中心,在坚持村集体资产所有权、使用权、监督权、收益权、处置权不变的前提下,经村“两委”或村(居)民代表大会讨论通过,将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财务收支、会计核算委托镇核算中心代为管理并正式签订授权委托书。核算中心专业人员担任各村的主管会计,撤销各村出纳岗位,村内只设会计一名,负责本村的报账业务及土地承包合同管理、农民负担管理等工作。村会计在每月的规定时间到镇农村财务核算中心,进行集中核算,建立手工帐和电子帐。

2、推行民主理财、逐级审批制度。村(居)建立5—7人的民主理财小组,一般从无职党员和村民代表中推选产生,报镇政府审核备案,负责对村级财务的监督、审查。村内开支应附有正式单据,经经办人签字后,由党支部书记签字确认,提交民主理财小组初审并加盖村民主理财小组印章,初审不合规定的直接予以否决,经初审,报镇财务核算中心审计把关后,方可进行记账。严禁村内坐收坐支和私设小金库、账外账等现象,严禁不符合财务规定的收支单据入账。

3、实行定期审计、定期公开制度。对农村财务实行年度审计、换届审计和离任审计制度,由镇农村财务核算中心牵头,组织有关专业人员,每年年底或“两委”班子换届前或村主职干部调整前进行财务审计,审计结果应在一定范围内公开,并作为干部评先树优、调整奖惩的依据。依托“民主议政日”活动,坚持每月对财务收支情况公开一次,保障群众的知情权和监督权。

4、推行开支授权、账务交接制度。镇党委对村主职干部的开支权限进行限定,超过开支权限的,应当召开“两委”联席会议或党员大会、村民代表大会,确定大额开支。建立备用金制度,按照村人口多少,可分别提取一定数量的备用金,具体数额由镇党委统一明确规定。在村级主职干部或会计更换时,应及时交接各类账务、资产、债权债务、有价证券等,镇农村财务核算中心制定统一的财务交接办法,并抓好监督落实。

(三)村级日常事务管理方面。村级日常事务直接与群众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要切实加强规范管理,实现好、维护好群众的根本利益。

1、规范村庄规划建设、宅基地使用管理制度。根据县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小城镇建设规划的要求,科学制定好本村新农村建设规划,按照《土地管理法》、《村镇建设规划》及《县农村宅基地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规定,严格执行“一户一宅”基本制度,严禁城镇居民在农村购买宅基地,抓好农村建设用地和宅基地的审批、使用工作,严禁乱圈乱占、乱搭乱建现象,建设、规划、国土等部门应加大对非法占地、违法建设等行为的查处力度。

2、规范各项惠农政策落实管理制度。进一步规范种粮直补、农机直补、良种直补、家电汽车下乡补贴等惠农政策的贯彻执行力度,规范补贴资金发放程序、简化发放手续、加大公开力度,保证惠农政策落到实处。

3、规范村级办公场所使用管理。按照“一室多用、一屋多能”原则,注重整合办公资源,充分发挥村级办公场所联系、服务党员群众的功能。村级办公场所的党员干部远程教育设施、党员活动室、计生服务室、计生学校、民兵之家、文化阅览室等服务设施资源应分别安排村干部负责管理维护,并定期对党员群众开放,提高办公场所的利用率。

4、规范印章、档案管理。明确印章管理人员。村党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不得直接保管印章,党支部公章一般由党支部组织委员保管,村(居)委会公章一般由村会计股长(或报账员)保管,个别情况复杂、矛盾较多的村,可由上级党委负责代为管理。严格印章使用程序。一般情况下由党支部书记或村委会主任批准使用,村级重大事项必须集体研究,并经党员大会、村(居)民代表大会通过,方可使用公章,并建立公章使用记录档案,以备查阅。规范村级档案管理。安排专人负责村级档案材料的收集、整理、立卷、归档工作,坚持及时归集、定期建档,保证档案材料的规范、完整、安全。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工作督导。由镇组织办公室牵头,成立镇农村工作规范化管理督导小组,将农业、财政、建设、国土、规划等有关职能部门纳入督导小组范围,切实加强对农村工作规范化管理的督导。

(二)深化“三务”公开。镇党委结合开展农村工作规范化管理工作,进一步深化农村“三务”(党务、村务、财务)公开,拓宽公开范围,加大公开力度,畅通公开渠道。要积极借鉴博昌街道农村“三务”公开试点工作经验,出台措施,鼓励有条件的村,利用触摸查询机、电子显示屏、互联网等现代公开手段,抓好农村“三务”信息公开工作。

(三)定期对村主职干部进行考察。镇党委开展对村主职干部的考察工作,每年围绕主职干部“德、能、勤、绩、廉”进行一次考察,充分听取“两委”班子成员、党员和群众代表对村主职干部的意见建议,及时发现解决问题,特别是在廉洁自律方面存在的问题,有的放矢,做好村主职干部的教育和调整工作。

四、加强组织领导

农村发展的核心篇10

关键词:政绩观科学指标体系民主考核

不久前,中组部下发了《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试行办法》,规定要以科学发展观作为考核、评价和使用干部的重要指导思想和检验标准。为政之要,首在用人,所以,在我国新农村的建设中,也应坚持科学发展观,努力完善农村干部的考核机制。

一、目前农村干部考核机制存在的问题。

我国农村干部考核机制虽已建立,但仍存在着一些问题,给新农村的建设带来了种种弊端。

(一)没有树立正确的政绩观,考核干部的标准缺乏科学性。

目前,一些农村地方片面强调数据和经济增长速度,简单地把政绩与几个经济指标划等号,对干部的考核评价也只是注重计划生育,财税任务等硬指标,硬任务的进度考核,从而导致一些农村干部热衷于专干“显山露水”,“表面风光”的事,对其它事关民计民生的工作却不加重视,对百姓疾苦,群众困难也漠不关心。

(二)考核的内容、指标过于抽象笼统,难以真正反映结果。

现在很多农村干部考核中存在着“千人一面”的现象,这是干部考核标准笼统抽象,缺乏层次性造成的。很多时候,乡镇机关都用同一套考核指标去考核不同级别,不同岗位的干部,这就使得被考核者之间缺乏可比性,造成考核难度加大,考核往往流于形式,只能靠人的主观印象进行,最后使得考试结果不能科学地反映真实情况。

(三)没有形成科学合理的考核方式。

在我国,还有不少地方对农村干部的考核一般都由上级乡镇来进行,并由上级乡镇根据考核结果决定对其的报酬。同时,考核时的方法往往还使用的是单纯听报告,走马观花看现场的方法,这就容易导致一些村官只会做表面文章,极力讨好上级乡镇领导,而忘记了自己为百姓办实事的承诺和职责。

二、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完善新农村建设中的干部考核机制。

针对农村干部考核机制存在的问题,农村干部的考核制度可作以下三个方面的探索与创新:

(一)准确把握内涵,坚持以正确的政绩观统领农村干部的考核工作。

要用正确的政绩观统领农村干部的考核评价工作,需要全面准确地理解和把握正确政绩观的科学内涵。科学的政绩观应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即: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正确政绩观的灵魂;把求真务实作为正确政绩观的核心内容;把为民谋利益作为正确政绩观的根本目的;把科学发展观作为正确政绩观的重要前提;以实践、群众和历史作为正确政绩观的衡量标准[1]。

在实际操作中,要准确把握内涵,坚持以正确的政绩观统领农村干部的考核工作,还要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

首先,强化对农村干部的教育培训,使正确的政绩观深入人心,这是实施以正确的政绩观统领农村干部的考核工作的前提。

其次,在考核重点上,应从以往只注重计划生育,财税任务等硬指标,硬任务的进度考核,转到对一些影响全局、事关党群、干群关系和农村发展整体情况的柔性指标的考核。

(二)明确目标,合理设置考核指标,建立农村干部考核的科学指标体系。

前面我们已经提到,抽象笼统的考核指标,不但加大了考核的难度,还易于使考核流于形式。职能部门应当针对农村工作的实际情况,合理地设置各项考核指标。

因此,在对农村干部考核指标的设置上应做到1、内容齐全、重点突出,注重特色。2、以职位为依据,将考核内容细化为若干子项要素,并加以量化,加强了考核的全面性。3、从实际出发,注意了设定考核内容的合理性,考核指标有效、可行、操作性强,解决了过去考核标准过于抽象、笼统的问题。所以,相关职能部门在设置其它地区农村干部考核指标时,也应该做好这三个方面的工作。

(三)综合运用考核评价方法,实现民主与科学并重的考核模式。

对农村干部进行考核时,应体现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实施全面的考核评价方法,并加大民意考核的比重,力求作到考核结果的真实、客观、公正。

首先,应建立“全源评定”体系,全方位多角度考评干部实绩。

所谓“全源评定”,就是所有了解被评定者工作绩效的人都应成为评定者,所有与工作相关的因素都应成为被考核的内容[2]。

因此,在对一个农村干部进行考核时,既要搞好届中、届末和任职前的考核,又要搞好平时的考核;既要注重上级、同级、下级的评价,又要重视广大基层群众的反映;既要重视八小时以内工作圈的考核,又要重视八小时以外生活圈、社交圈的考核。

其次,民意考核是重点,应加强村民对村官的考核。

在对农村干部进行考核的过程中,也应注重发挥村民对村官的监督、考核作用,让村民考核村官的绩效,决定村官的报酬。只有这样,才能极大地调动农村干部的工作热情,增强他们服务村民的意识,让农民真正得到实惠。

通过对以上三个方面的改革和完善,将使农村干部考核机制更加科学和合理。其中,以正确的政绩观统领整个考核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使广大干部不仅关注经济,而且关注民生,关注新农村的全面建设和可持续发展;设置科学的指标考核体系让广大农村干部明确了努力方向,增强了动力,激发了干劲;综合运用考评方法,扩大民主,让广大农村干部能更加注重民意积累,把精力真正集中到为老百姓办实事上。

参考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