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特色农业市场前景十篇特色农业市场前景十篇

特色农业市场前景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3:15:54

特色农业市场前景篇1

关键词:农业旅游;广州;对策

1 引言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的战略部署。旅游业不但是一项经济事业,也是一项社会事业,利用农村资源发展旅游业,既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也有助于促进农村社会的进步,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力手段。为此,国家旅游局将2006年确定为“乡村旅游年”,要求各地加强乡村旅游产品项目的开发,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做贡献。农业旅游的发展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在这种情况下,农业旅游的快速、持续发展为各方人士所关注。而在我国,特大城市边缘地区的农业旅游最为发达。本文以华南大都市——广州为例,研究农业发展的特点、动力、原则和对策措施。

2.农业旅游的特点与发展动力

2.1农业旅游的特点

(1)休闲性:农业旅游景点以乡村风情为背景,集观赏、娱乐、科普教育、餐饮、住宿、参与性活动于一体,动静结合、老少皆宜,因而有着很强的休闲性。其消费群体也主要以本地市民为主,市场辐射范围不大,但总体市场规模却很大,非常适合市民的近程、短期出游。www.133229.com

(2)季节性:由于农业生产具有较强的季节性,因此,农业旅游也有较明显的季节性,淡季、旺季的区分较为显著。

(3)地域性:不同地区的农业生产、农村民俗风情、地域文化常有着很大的差异,因此,农业旅游的吸引物也有着很大的差异。农业旅游产品类型也因此有着强烈的地域差异。

(4)依托性:农业旅游景点主要依托城市和旅游景区。农业旅游景点多分布在城市的近郊、远郊地区以及大型旅游景区附近。这是因为一方面本地城市市民是农业旅游景点的主要市场;另一方面因为在大型旅游景区附近发展农业旅游景点,可以充分利用前者所带来的“溢出”影响。

2.2农业旅游的动力

近年来农业旅游呈现快速发展的态势,其根本动力在于:一是随着国内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旅游市场规模急剧扩大,急需要为游客提供更多的旅游产品,而广大农村地区旅游资源丰富,农业旅游开发成本较低,“门槛”较低,回报率较高,从而促使农民、农业企业以及旅游投资商纷纷投资开发农业旅游。二是近年来农村环境正在迅速改善,交通日渐便利,从而为农业旅游的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三是农业旅游特色鲜明。在全球化冲击之下,城市的文化特色已经越来越淡,而相对来说,农村的文化特色保护得越好,农业旅游对城市人来说就越有吸引力。

3 广州农业旅游发展现状

3.1发展概况

随着改革开放以后城市经济的迅速发展、市民收入的大幅度提高和闲暇时间的增多、旅游投资规模的扩大,广州旅游业快速成长起来,旅游产品类型日益丰富多样。农业旅游是广州1990年中后期开始出现的一种旅游产品,但其时规模尚小,进入新世纪后,农业旅游景点数量迅速增多,产业规模迅速扩大,农业旅游已成为广州份量越来越重的一个旅游产品。最早的广州农业旅游景点可能是1990年中期兴起的化龙农业大观园。此后,番禺的横沥度假农庄、亲亲农庄等相继开业。2000年后,广州的农业旅游发展速度明显加快,水果世界、宝桑园、金颖园等集农业科研基地与旅游景点于一体的大型农业旅游景点也纷纷出现,一改前一阶段农业旅游小打小闹发展的局面。

3.2市场特点

广州农业旅游景点的市场主要由以下几部分组成:一是中小学生春游、秋游、科普教育市场。广州是一个人口超千万的特大城市,中小学生数量上百万,一般来说,每到春、秋季节,各个学校都会组织学生到周边的乡村进行观光游览、学习农业知识,进行科学教育。因此,这一旅游市场规模巨大,且非常稳定,是农业旅游景点很重要的客源市场;二是节假日、周末的家庭出游。近年来广州市民热衷于在节假日、周末到城市周边的农业旅游景点游玩,既可以在清新的大自然中放松自我、品尝到新鲜的蔬果,还可以参与农作,体验农村生活,教育子女,联络家庭感情,而且花费不多,出行方便。

广州农业旅游市场存在以下几方面特点:

一是市场规模增长较快。近年来农业旅游市场以较快速度增长,市场规模日益扩大,而且潜力巨大;二是散客所占比例较大。团队客主要是中小学组织学生进行春、秋游,而由旅行社组织的其他团队客较少;三是农业旅游存在较为明显的季节性。广州农业旅游的旺季是每年的4~10月份。因为这一时间段是农作物长势最好的时期,新鲜蔬菜、瓜果较多;四是家庭游客较多。许多家庭到周边的农业旅游景点游览、玩乐时,一般都是全家出动;五是自驾车游客增长较快。近年来由于私人小汽车增多,农业旅游景点接待的自驾车游客越来越多,六是农业旅游景点的游客主要为广州本地市民,来自市外的游客所占比例不大。

3 3发展意义

广州农业旅游的发展有着重要的社会经济意义。第一,满足了人们的休闲旅游、科普教育需求。随着广州经济持续的高速增长和市民机动化能力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市民开始走出城市、走向农村,体验农村生活、学习农村知识,因此,农业旅游的发展满足了人们的休闲旅游、科普教育需求。第二,促进了一些大型农业科研基地从单一的生产科研功能向生产科研与综合旅游服务等多功能的转型,使丰富的人力资源、产品资源得到了更为充分、有效的利用,从而提高了经济收益。第三,促进了农业的产业化、市场化。第四,提高了农民的收入。许多农业旅游景点的生产服务人员主要是当地的农民,一些农业旅游景点的成功发展,还有着明显的“示范效应”,带动周边地区农业旅游景点的发展。如从化大丘农业庄园的发展带动周边地区兴起了多个以火龙果为主要水果种植品种的农业庄园。第五,广州农业旅游的发展进一步丰富了广州的旅游产品结构。目前,广州的旅游产品以商务、会议、展览、美食等城市旅游为主,而乡村旅游的发展则明显处于相对弱势的状况,因此,农业旅游的迅速崛起,有助于丰富、完善广州的旅游产品结构,使得广州的旅游吸引物更为多样化。第六,广州农业旅游的发展,有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因为农业旅游的发展,一是有助于提高农民的收入以及社会对农业的关注和支持,达到繁荣农村、“旅游扶贫”的目的,二是有利于改善农村社区环境、道路设施等,优化农业生产结构,相对地提高了农业生产力,三是保护农村中的古老文物、建筑、风俗、传统工艺文化等,并促进农村文化的提升和新农村文化的建立。

3.4 问题与挑战

(1)农业旅游景点大多缺乏特色。广州具有较高知名度和良好品牌形象的农业景点不多,这主要是因为大多数农业旅游景点缺乏特色,多数景点是对农业资源的简单利用,如采摘、品尝、餐饮等,而缺乏对农业活动、农产品的深度开发,缺乏品牌塑造意识,缺乏较高的项目组织、设计、创新能力。这样就使得农业旅游景点的项目大同小异,缺乏特色,从而也就缺乏持续的吸引力。

(2)农业旅游景点的旅游专业人才缺乏,管理水平不高。广州农业旅游景点主要有三种:一是农民或农村集体自发开发的农庄、农业果园等旅游景点,如瀛洲生态公园;二是由科研基地、农业基地发展而来的旅游景点,如广州水果世界、金颖园、从玉菜业有限公司等;三是旅游投资商投资开发的农业旅游景点,如百万葵园、祈福农庄等。前一、二类,旅游人才都很缺乏,即便是象金颖园这样的大型农业科研基地,虽然有着非常好的农业旅游资源,在农业生产、科研方面经验丰富、技术力量雄厚,但是旅游专业人才却十分缺乏,因而使得景点的项目设置、市场促销、景点管理都没有充分发掘潜力,旅游接待不够规范,服务水平不高,导游解说人员达不到专业要求。从而导致宝贵的旅游资源被浪费,旅游经济效益也不是很好。

(3)农业旅游景点的空间布局不是很合理。主要是农业旅游景点的分布较为零散,既不方便旅行社组织旅游线路,也不方便游客出游,还不利于形成集聚效益。而在我国农业旅游最发达的成都市,最为知名的几个农业旅游景点都具有较大规模,如“郫县友爱乡农科村”。

(4)对农业旅游管理较为滞后。农业旅游是近年来快速发展起来的,存在着点多、规模小、经营不稳定等情况,而相关的管理没有跟上。但是,农业旅游的管理却不容再忽视下去。因为,它一方面关系到农业旅游产品的长远发展,只有形成规范的管理,这一行业才能够真正吸引有资金、技术、市场实力的商家进入其中,也才能形成良性的市场竞争,促进优胜劣汰,促进产品的升级换代;另一方面,也关系到广大游客的身心安全。农业旅游涉及到品尝、采摘、耕作、住宿、娱乐等活动,都有可能影响游客的身心安全。在过去,由于农业旅游接待的游客规模不大,这些问题尚不突出,现在随着农业旅游接待的规模日渐扩大,一些游客与农业旅游企业、从业者之间的矛盾和问题就会应用而生,一些安全事故也会出现,而用一般的法规政策无法对它们进行规范,因此,急需要有关管理部门制定专门的规章制度进行管理,也急需要有关部门承担起管理职责。

4 广州农业旅游发展的主要原则

4.1原则

(1)特色原则。农业旅游的发展应注意突出特色,特色即吸引力,特色即竞争力。因此,农业旅游的发展一定要注意充分利用特色旅游资源,发展特色旅游项目,打造特色旅游企业。依靠当地自然环境、资源条件,发展不同特色的农业旅游景点,是发展农业旅游的关键。而名胜古迹和名优特产已具有一定的知名度,是无形资产,与之结合,可提高农业旅游的吸引力和社会知名度。

(2)文化原则。旅游与文化不可分,文化是旅游的灵魂,具有较深厚文化内涵的旅游景点才会有持续吸引力。农业旅游结合地方文化资源才有丰富的内涵,这样才能提升知名度,而且做到经久不衰。农村地区是传统文化保存较好的地区。因此,应充分利用地方的文化资源,民俗艺术,如风俗传统、手工艺品、地方舞蹈、戏剧、音乐和古迹史话、传说,提升农业旅游的品位。

(3)环境原则。发展农业旅游一定要保护生态环境和自然景观。农业旅游,顾名思义离不开农业。但仅有农业而无美好的自然环境和景观也就无法成为农业旅游。因此环境是首要的条件。在发展农业旅游时,应以不得妨碍农村自然生态、田园景观为前提;同时,旅游景点的项目设计、解说服务、配套设施等都应体现出环境保护意识,从而使游客在休闲旅游的同时,还获得环境保护的教育。

(4)市场原则。农业旅游的发展应该充分运用市场机制。一方面,农业旅游景点的发展应满足市场的需要、以市场为导向;另一方面,农业旅游景点的发展应树立起自己的品牌形象。例如,可以借重要的旅游景点,统一品牌,促进农产品外销。各个农业景点还应注意瞄准特定的细分市场,确定好自己的发展定位,做好产品设计,形成竞争优势。

(5)乡村性原则。农业旅游是一种乡村旅游活动,乡村旅游活动,就要明显区别于城市旅游活动,因此,发展农业旅游一定要注意突出乡村的特点,也就是自然、生态、农业活动应是项目设计的主题,要尽可能原汁原味地保持乡村的特色,在建筑的体量、用材、造型、采用的服务设施、绿化、道路等等方面都应有乡村风格。

(6)体验性、参与性原则。农业旅游景点的发展一定要注意突出游玩过程中的体验性、参与性。现代人的消费,特别人是旅游,有着强烈的体验意识、参与意识。人们不再愿意被动地接受企业提供的旅游服务,而是更期望自己能自始至终参与其中。农业旅游企业在设计旅游产品时就可以创造条件让游客得到各种体验,得到稳定的、明确的、独特的并有价值的体验。而景点的吸引力、品牌形象在游客独特的体验过程中,将深刻地印在消费者的脑海里。农业旅游景点有着很好的条件为游客提供体验服务,如菜场让游客自己采摘蔬菜,在果园可以让游客自己采摘水果,在茶园可以让游客摘茶叶、做茶叶、学习茶艺,在奶牛场可以让游客挤牛奶,等等。农业旅游景点让游客参与到农事活动当中,不但可以提高游客的吸引力,而且还可以创造出更佳的经济效益。

4.2对策措施

(1)建立健全法规制度

对农业旅游景点的管理,首先要制定相应的法规制度,我国台湾地区在这方面有成功的经验,制定了《休闲农业区设置管理办法》、“发展观光农业规划书”等政策规章规范,促进农业旅游的发展,四川省成都市也曾制定了《农家乐旅游服务质量等级划分及其评定》、《农家乐开业基本条件》等地方标准,效果都非常不错。广州也应该制定农业旅游管理办法,对农业旅游景点提供旅游服务,提出强制性要求和指引性方向。强制性要求,是指景点在某一方面,如卫生设施、安全设施等,一定要达到的标准;指引性方向,是建议农业旅游景点发展的方向。强制性要求和指引性方向的重点是建筑、道路、绿化、餐饮设施、娱乐设施、住宿设施、环境保护、食品卫生、安全保险、争议投诉处理等方面。其次是可以建立起“示范性农业旅游景点”制度。先期确定几个“示范性农业旅游景点”,对它们给予一定的资金、政策、促销扶持,以它们的良好发展、示范影响,带动其它农业旅游景点的规范化和快速发展,也促进农业旅游景点社会知名度的提高和市场吸引力的增强。再次是探索建立起农业旅游协会、农业旅游基金会等民间社团组织,促进农业旅游景点的互利合作。

(2)引导农业旅游景点完善旅游项目结构

主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精心设计各种旅游项目,不断注重项目的创新,注重项目的特色和品味,例如可以请旅游专家、农业专家策划设计一些特色项目;二是充分发掘地方文化,将地方民俗、戏曲等作为农业旅游景点的吸引物融入到景区发展当中;三是注意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可以适量开发一些游乐项目,但不能喧宾夺主;四是项目的发展要注意细节、要有一定的深度;五是重点发展一些体验性、参与性强的项目。

(3)优化农业旅游景点的空间布局

一方面,引导农业旅游景点布局于城市边缘交通便利的地方。另一方面,引导农业旅游景点集中分布,或者依托重要的旅游景点分布,形成几个农业旅游景点较多、占地规模较大的农业旅游片区。如促进白云山、帽峰山地区的农业旅游景点的发展。这两个大型景区之间相隔不远,周边地区主要是农田、果园、菜园等,目前,这一地区已有不少的农业旅游景点。近期,广州应进一步推动这一地区农业旅游景点的发展,引导农业旅游景点在这一地区的适度集中。

(4)搞好农业旅游节庆活动,开展农业旅游市场促销

农业旅游景点大多规模较小、经济实力有限,因而,自身开展较大规模的农业旅游市场促销较为困难,在市场促销方面需要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有关部门可以通过采取举办农业旅游景点展销会,在有关媒体上农业旅游景点信息等方法促销广州的农业旅游景点、补贴企业或无偿帮助企业在道路上设立旅游景点标志牌等。还可通过电视、电台、报刊、互联网加强对城市农业旅游景区景点的介绍,在广州旅游网上设立农业旅游专题,介绍全市各农业旅游景点的详细情况,并注意及时更新资料、增添新的农业旅游景点资料,以反映农业旅游景点发展变化的最新动态、以及各农业旅游景点的联系方式、交通方式等;精心组织制作编写、绘制广州农业旅游指南、导游词、农业旅游景点分布及交通图等书籍、地图,并在市内各酒店、旅行社、旅游咨询问讯中心和有关的旅游展销会等场所免费向游客和旅游从业者发放。此外,还要进一步促进农业旅游景点与旅行社合作。旅行社在收客方面有着明显的优势,因此,各农业旅游景点应利用好这一渠道,通过双方收益的合理分成,提高旅行社开发农业线路、开拓农业旅游市场的积极性。

(5)鼓励乡(镇)村积极开发农业旅游

农业旅游不是一个高利润的产业,因此,很难吸引到大规模的社会资本,很少有大型工商企业会投资开发农业旅游。因此,农业旅游景点的规模一般较小、实力较弱。农业旅游的发展主要还是需要依靠农业企业的投入和农民的投入。而农业企业和农民的组织、协调能力、影响力、可利用的资源都是很有限的。因此,这就需要乡(镇)村政府(村民自治组织)组织农业企业、农民开发农业旅游。可以在五个方面发挥作用:一是引导、帮助农业企业、农民树立起旅游发展意识、积极开发旅游项目;二是配合有关方面,加强本地区的旅游官传促销:三县编制建设发展规划,改善村容村貌,改善道路环卫等基础设施;四是引导农民调整生产经营结构,形成旅游景点或旅游项目的较大规模的集聚,如“荔枝村”、“杨梅村”、“香蕉村”等,使之对游客有较大的吸引力;五是通过村规民约规范农业旅游市场,促进有序竞争。

特色农业市场前景篇2

一、研究现状随着经济的发展,城镇居民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人们纷纷开始向往“回归大自然”的休闲、恬静生活。每逢周末和假期,都不约而同地去寻找绿色空间和清新的娱乐场所,以领略、感受、体验田园和乡村的朴实生活,从而获得紧张工作之后的恬静和放松。生态农业、园林绿化与生态旅游很自然地结合了起来,我们将之称为农业观光。由此可见,观光农业是现代农业发展的一种新思路,属于农业生产的一种体制创新。它的显著特点是以金融资本为基础,以科技为先导,以市场为导向,以高效为目的,重点突出参与性、观赏性和娱乐性,充分体现农游合一性。二、观光农业发展的必然性观光农业是农业高速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需要。农业已从传统的生产形式逐步转向景观、生态、健康、医疗、教育、观光、休闲、度假等方向。农业观光园的出现,就等于扩大了人类的生存空间,为人类生存和需求创造了更好的、更易适应的环境条件。观光农业是农业结构调整和社会经济生活发展的需要。农业结构调整、农业集约化生产和社会经济生活发展对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观光农业的出现,不仅为农业结构调整提供了示范,而且也吸引了城市居民到此一游,也可加快农村城市化进程。三、郑州市发展观光农业的优势1.农业观光资源优势。我市观光农业景点遍布全市各地,经营模式可分四种形式:一是综合经营型,依托农业产业优势,集观光、采摘、餐饮、休闲于一体;二是休闲采摘,在果树开花和果品成熟季节,游客到基地、园区赏花、采摘、品尝、购物;三是科技示范型,以“农业科技旅游”为主线,以新品种、新技术为载体,展示高科技农业生产方式;四是民风民俗文化展示型,以精彩纷呈、喜庆热闹的民俗节庆,体现丰富的地域文化和独特的风土人情。目前,我市已初步形成“一带三区”的观光休闲农业产业,一带是指沿黄观光农业示范带,主要特色在休闲垂钓,渔家餐饮。景点在郑州市北部沿黄河一带,接待游客能力1500万人次,实现了观光休闲农业产业的初步发展。“三区”:花乡农家风情游示范区主要特色在“花”,主要依托郑州花卉苗木中心和西流湖,景点以中原区的须水镇为中心,辐射二七区的马寨镇等;果乡体验风情游示范区主要以二七区的侯寨乡樱桃沟为中心,春天来此赏樱桃,夏天可来吃葡萄;东南部农业生态旅游示范区的特色是金鹭鸵鸟园、潮湖森林公园等。2.各级政府对农业生态旅游提供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十二五”期间国家将着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农业生产,整洁村容村貌。,要成为省会城市坚实的生态屏障和市民休闲的理想空间。总体规划对农业生态观光区的发展提供了机会。郑州市委政府提出了“旅游牵动、城镇带动、科教推动”的三动战略,明确要集中优势力量扶强旅游业。战略性的扶持政策将有利于市场对延庆生态农业、旅游发展的良好预期,从而进一步鼓励投资者和专业性人才进入延庆生态农业与旅游业,形成生产要素高度集聚的态势。四、观光农业的发展思路与营销策略1.市场定位与发展前景。从功能上看,郑州观光农业为游客提供的是以观赏、品尝、习作、休闲、度假、受教育为主的服务。因此,市场定位是:以省内各市及京津市场为主,以省外及国际市场为辅。第一目标市场是省内各市的游客;郑州周边省市游客为第二目标市场;其它省市和国外游客为第三目标市场。近期开发的重点是一、二级目标市场,中远期应逐步向三级目标市场拓宽。从消费群体看,以机关干部群体、大中小学生群体、妇女儿童群体、老年人群体为主,围绕这些消费群体,加强多种形式的促销活动,变潜在市场机会为现实市场机会。郑州省具有发展观光农业的自然景观和农业景观,同时还有反映郑州省农村特色的农耕文化、民族风情、田园生活、乡村风貌、农果品厂、文化娱乐等人文景观。这为发展观光旅游业提供了优越条件。观光农业客源市场主要面对那些不了解农业生产和不熟悉农村生活的城市居民,其潜在客源市场较大。2.发展模式。2.1基于自然景观的观光型发展模式。重点发展地区区位环境优美,分布于自然风景点(区)周围,可借助于原有的旅游业基础向外延拓展,其目标市场可辐射多个大中城市的消费群。该模式可在风景点周围根据资源优势开发多种参与性乡村旅游活动项目,以配合“大旅游”延长旅客滞留时间,利用特有的环境和风光为游客提供休闲场所,如在黄河游览区等风景点附近进一步发展观光农业,现有基础上科学规划、深入开发。建设风景林、草场和发展干鲜果品生产等,扩大现有基础,实现规模经营,推动旅游开发。2.2基于农业产业的观光型发展模式。重点发展区域特色农业,可在原有农、林、牧、副、渔产业发达基础上拓展旅游业,其目标市场可瞄向近邻一个城市的消费群。基于人文景观的观光型发展模式重点发展地区区位多见名胜古迹,民俗民风浓厚,具有农村特色地域文化内涵,其目标市场为异地的消费群,该模式可选择具有地方或民族特色的村庄稍加整修,发展以农民家庭经营为基础,以田园风光和农家情趣为特色的新兴旅游、休闲度假方式即“农家乐”。如白洋淀的张嘎村农舍旅游,狼牙山下农家游等。3.郑州省发展观光农业的市场营销策略。3.1产品策略:开发特色观光农业旅游产品。随着城市旅游者的需求日益多样化,只有不断地推陈出新,以新、奇、异、特的旅游项目来吸引旅游者,才能使农业观光旅游产品在市场上保持长久的生命力和竞争力,才能满足旅游者不断变化的需要。例如,针对城市三口之家可推出“欢乐家庭农家度假旅游”;针对城市青少年可推出“农村知识修学游”;针对曾经插过队、下过乡现已回城生活的当年知青,可推出“忆峥嵘岁月游”等。#p#分页标题#e#

3.2品牌策略:创富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旅游名牌。郑州农业观光旅游开发不能走“人有我有”、“千人一面”的老路子,而应立足自身优势,扬长避短,充分展现和突出郑州的地方特色,这是农业观光旅游产品是否具有恒久生命力的关键。郑州的农业旅游资源异彩纷呈,为开发农业观光旅游提供了雄厚的资源基础。各地应进一步深入挖掘、整理,因地制宜,精心打造出一批既符合时代要求又具有郑州地方特色的农业观光旅游产品。3.3促销策略:建立强有力的旅游宣传促销体系。准确市场定位有针对性的开发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及内陆省份客源市场。要十分重视和组织好假日旅游,搞好“郑州人游郑州”活动,积极推动带薪休假、奖励旅游、修学旅游。国际旅游要坚持多元化市场发展格局,在巩固传统客源市场的同时,积极开拓新兴客源市场及常驻京津外宾市场。强化促销意识,紧密结合国内外重大的政治、经济、文化活动,及时发现、选准市场兴奋点,搞好旅游产品的策划、包装,集中财力、人力、物力,组织具有轰动效应的大型旅游活动,努力提高郑州旅游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

特色农业市场前景篇3

关键词:观光农业区域规划

观光农业(或称休闲农业或旅游农业)是以农业活动为基础,农业和旅游业相结合的一种新型的交叉性产业;是以农业生产为依托,与旅游业相结合的一种高效农业。河北省作为农业大省发展观光农业,需要转变传统的农业生产格局,加快耕作管理的化、技术化,发展绿色产品和特色作物的生产,有利于更好地满足人们对无公害食品的需求,提高河北省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获得农业、旅游的双重效益。

河北省发展观光农业的资源优势

地理区位优越

河北地理位置十分优越:紧邻首都北京,东与天津毗连,周边与内蒙古、辽宁、山东、河南、山西五省接壤;是东北地区入关的必经之路;京广、京九铁路、107国道、京津高速公路纵横省区,十分便利,具有发展观光农业的区位优势。

农业资源富饶

小麦、玉米仍是河北种植面积最大的粮食作物,但蔬菜、药材等特色种植成线连片,枣、桃、苹果、葡萄、梨、柿等各色果树围山绕路,成为花海果山,尤其坝上的坡状高原,让多彩的作物装扮得犹如一条条彩带飞舞。河北省林业资源丰富、分布面广,在承德、张家口、唐山、秦皇岛等市尤成规模。动物养殖品种多、饲养量大、分布区域差异明显,其中养猪主要集中在平原地区,养羊主要集中在承德、张家口市。另外,石家庄的无极、藁城,廊坊的三河、大厂,唐山滦南已成为部级养牛示范县(市)。张北坝上地区则以盛产“张北马”著名。渔业由海洋渔业和淡水渔业两部分构成,海洋渔业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带,特别是唐山、沧州。淡水渔业全省各地均有分布,尤以唐山、保定最多。

区域特色突出

河北幅员辽阔、地貌多样,构成多姿多彩的景观,其复杂的地质条件和众多河流使冀西山地地表形态千差万殊,南北纬度之差导致的巨大气候差异进一步强化了渐变但迥异的农业结构和区域文化,形成大批各具特色的旅游景点,如已被列入河北省凉城旅游度假区的涞源县、围绕省会石家庄的众多名胜区和度假区、临城县溶洞和涉县娲皇宫等。悠久的又给河北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全省现有古遗址、古建筑群落300多处,国家一级文物保护单位30多处,居全国之首。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多处,此外还有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河北省观光农业的发展思路

发展观光农业的指导思想

,我国农业观光旅游的开发很不平衡。河北省观光农业的发展还处于自发形成、传统自然阶段,既缺少有效的开发利用,更缺少科学的规划和指导,亟需科学谋划、扎实推进。笔者认为,河北观光农业的发展应在科学的指导下,认真分析市场,因地制宜,合理规划,走可持续发展之路,遵循方便性原则、市场导向原则、个性独特原则、因地制宜原则、可持续发展原则才能取得良好的效益、效益和环境效益。

市场定位与发展前景

市场定位从功能上看,河北观光农业为游客提供的是以观赏、品尝、习作、休闲、度假、受为主的服务。因此,市场定位是:以省内各市及京津市场为主,以省外及国际市场为辅。第一目标市场是省内各市及北京、天津两市的游客;河北周边省市游客为第二目标市场;其它省市和国外游客为第三目标市场。近期开发的重点是一、二级目标市场,中远期应逐步向三级目标市场拓宽。从消费群体看,以机关干部群体、大中小学生群体、妇女儿童群体、老年人群体为主,围绕这些消费群体,加强多种形式的促销活动,变潜在市场机会为现实市场机会。

发展前景河北省具有发展观光农业的自然景观和农业景观,同时还有反映河北省特色的农耕文化、民族风情、田园生活、乡村风貌、农果品厂、文化娱乐等人文景观。这为发展观光旅游业提供了优越条件。观光农业客源市场主要面对那些不了解农业生产和不熟悉农村生活的城市居民,仅保定、石家庄、邢台和邯郸4个城市人口就约为400多万人,其潜在客源市场较大。并且,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步伐加快,加入wto特别是北京申奥成功,来华旅游观光的外国游客与日俱增,临近京、津两市的优越位置,使河北能够占有广阔的海内外、省内外现实和潜在的旅游客源市场。可见河北省发展观光农业的潜力很大,前景广阔。

模式

总体来说,河北省观光农业的发展模式大致可分为以下三种:

基于景观的观光型发展模式重点发展地区区位环境优美,分布于自然风景点(区)周围,可借助于原有的业基础向外延拓展,其目标市场可辐射多个大中城市的消费群。该模式可在风景点周围根据资源优势开发多种参与性乡村旅游活动项目,以配合“大旅游”延长旅客滞留时间,利用特有的环境和风光为游客提供休闲场所,如在保定易县凉城旅游度假区、石家庄市周边县抱犊寨、龙凤湖、苍岩山、五岳寨和嶂石岩等风景点附近进一步发展观光农业,张家口崇礼在怀抱冬日雪场的白桦林、承载长城的空中花园及干枝梅簇拥的万亩松林等在现有基础上规划、深入开发。建设风景林、草场和发展干鲜果品生产等,扩大现有基础,实现规模经营,推动旅游开发。

基于农业产业的观光型发展模式重点发展区域特色农业,可在原有农、林、牧、副、渔产业发达基础上拓展旅游业,其目标市场可瞄向近邻一个城市的消费群。该模式有五种类型:农园采摘型,如顺平万亩桃园、涿鹿万亩葡萄种植园;农园型,如隆化张三营生态农业科技观光园区、保定昌利农业科技示范园;森林旅游型,如阜平县山场、灵寿县五岳寨原始森林公园和位于鹿泉市封龙山麓西山森林公园;观光渔业型,如保定市安新县白洋淀水域;观光牧业型,如张家口坝上地区牧业资源。

基于人文景观的观光型发展模式重点发展地区区位多见名胜古迹,民俗民风浓厚,具有特色地域文化内涵,其目标市场为异地的消费群,该模式可选择具有地方或民族特色的村庄稍加整修,发展以农民家庭经营为基础,以田园风光和农家情趣为特色的新兴旅游、休闲度假方式即“农家乐”。如白洋淀的张嘎村农舍旅游,狼牙山下农家游等。

河北省发展观光农业的市场营销策略

产品策略:开发特色观光农业旅游产品

随着城市旅游者的需求日益多样化,只有不断地推陈出新,以新、奇、异、特的旅游项目来吸引旅游者,才能使农业观光旅游产品在市场上保持长久的生命力和竞争力,才能满足旅游者不断变化的需要。例如,针对城市三口之家可推出“欢乐家庭农家度假旅游”;针对城市青少年可推出“农村知识修学游”;针对曾经插过队、下过乡现已回城生活的当年知青,可推出“忆峥嵘岁月游”等。

品牌策略:创富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旅游名牌

河北农业观光旅游开发不能走“人有我有”、“千人一面”的老路子,而应立足自身优势,扬长避短,充分展现和突出河北的地方特色,这是农业观光旅游产品是否具有恒久生命力的关键。河北的农业旅游资源异彩纷呈,为开发农业观光旅游提供了雄厚的资源基础。各地应进一步深入挖掘、整理,因地制宜,精心打造出一批既符合要求又具有河北地方特色的农业观光旅游产品。

促销策略:建立强有力的旅游宣传促销体系

准确市场定位国内旅游要立足京津及周边市场,同时有步骤、有针对性的开发沿海发达地区及内陆省份客源市场。要十分重视和组织好假日旅游,搞好“河北人游河北”活动,积极推动带薪休假、奖励旅游、修学旅游。国际旅游要坚持多元化市场发展格局,在巩固传统客源市场的同时,积极开拓新兴客源市场及常驻京津外宾市场。

强化促销意识紧密结合国内外重大的、经济、文化活动,及时发现、选准市场兴奋点,搞好旅游产品的策划、包装,集中财力、人力、物力,组织具有轰动效应的大型旅游活动,努力提高河北旅游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

优化市场促销机制开展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内外促销,“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部门协作促销与区域联合促销相结合,综合性促销与专题性促销相结合。国内市场促销要鼓励开展片区间的联合促销。各级财政要逐步加大旅游宣传的财力支持,保证旅游整体宣传和重点活动的开展。国际市场要搞好省域合作,特别要搞好与京津两市的区域联合促销,互补互促,共同发展。

完善和创新促销手段针对不同市场设计制作各类宣传品,充分利用新闻媒体及信息技术,扩大宣传覆盖面和力,甚至可邀请海内外有实力的旅行社和海外媒体来河北实地考察或采访。要利用包机、专列、游船等运作方式,更多地招徕游客。组织好国际、国内各种旅游交易会的展示工作,切实取得实效。

:

1.王云才.现代乡村景观旅游规划设计.青岛出版社,2003

特色农业市场前景篇4

【关键词】乡村旅游市场需求客源市场

一、成都乡村旅游市场发展背景

乡村旅游作为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异军突起,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特别是作为“中国农家乐发源地”的成都经过近10年的发展,成都近郊以“农家乐”为代表的乡村旅游无论在发展水平、规模、经济总量增长以及发展方向等方面都居全国领先地位。据统计,成都市所辖的19个区(市)县的“农家乐”达5000家以上,年接待游客2000万人次以上。仅2005年,成都市乡村旅游共接待游客2038万人次,实现接待收入7.3亿元,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实现收入16.3亿元。全市乡村旅游直接吸纳农村就业人员7.8万人,带动相关就业39万人,其中80%以上来自农村剩余劳动力。

二、成都乡村旅游市场分类及特点

根据成都乡村旅游的实践,主要呈现出三种类型的乡村旅游类型:都市郊区型、景区周边型和独立资源型。其中以成都市锦江区三圣花乡“五朵金花”、郫县友爱镇农科村为代表的都市郊区型是目前发展最为普遍、最快、比较成熟的乡村旅游类型。

1、都市郊区型资源特点

所谓都市郊区型乡村旅游是指依托大城市的市场发展起来的乡村旅游类型。一般位于城市游憩带(城乡结合部),这是目前我国比较普遍、比较成熟、市场潜力较大、效益较好的一种类型,它主要是充分利用都市郊区相对城区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和独特的人文环境,地缘区位优势和便利的交通条件而发展起来的。

(1)区位条件优越(见图1)

此类乡村旅游主要位于城市郊区、城乡结合部,依托乡村差异性的资源和对城市市场的相邻关系发展起来。如aaaa级乡村旅游风景区三圣花乡位于成都市区东南郊,由二环路成龙路口出发沿成龙路仅有5公里。北湖风景区乡村旅游地处成都市北郊风景区,东接龙青环线、西至三环路、南临成渝铁路,北靠成绵高速,横跨龙青路。龙泉花果山省级风景名胜区位于成都市龙泉驿区境内,距成都15公里。经过近十年的发展,成都乡村旅游已经形成了城东、城西、城南、城北环城乡村休闲旅游带,主要集中在距市中心仅十几公里主要交通干线和支线公路的两侧。

(2)交通便利

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时间观念的增强,旅游目的地距旅游客源地的距离和时间成为影响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因素。通常在距离市中心1-2个小时车程的地带乡村旅游的成功概率最高。成都近郊乡村旅游一般交通方式灵活多样、方便便宜。游客一般可以通过乘车、驾车、骑车、步行等多种方式达到,游客一般可以当天往返。随着交通条件的改善和私家车的增多,这种地处城市近郊的“地利”对于乡村游而言,亦是一个决定性因素。

(3)自然生态环境良好

成都乡村旅游生态环境良好,如成都市郫县农科村是“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地处部级生态示范区和中国盆景之乡的核心地带,是成都市农家乐旅游的发源地。农科村以农村独特的田园风光为依托,以绿色生态休闲为主题的农家园林型乡村旅游。游人既可观竹林茅舍或林木葱绿的美景,又可从事一些参与性较强的农事活动,尽领山乡绿野风情。又如龙泉驿乡村旅游区,位于成都东门外龙泉驿区,是成都市的花木、水果生产基地,以水蜜桃为主导农业产品,现已形成了以成片花园果园为依托,以赏花摘果、园艺习作为主题的花果观赏型乡村旅游类型。

2、景区周边型资源特点

所谓景区周边型乡村旅游是指依托著名景区的辐射作用开始展示特色,提供初级服务启动乡村旅游。在发展初期,通常作为景区景观的配角,依靠旅游者对自然风景观光之余,对周围村庄和田园风光、民俗文化、农家生活的观光游赏。

随着市场需求层次的逐步提高,此类产品开始渐渐成熟,成为相对独立的旅游目的地的旅游产品。成都以远郊区都江堰的青城后山等自然风景区、彭州市的银厂沟、洛带乡村古镇、平乐乡村古镇等为代表。在景区附近的低档次农家旅舍受到中低收入游客的欢迎。成都景区周边型乡村旅游资源主要特点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依托大型景区的辐射效应

根据依托的资源的不同,又可以分为依托著名自然景观或者人文景观的乡村旅游资源和依托景区周边村落或古镇形成的古镇乡村旅游资源。前者以青城后山等自然风景区、彭州市的银厂沟、鄱阳湖旅游景区、崇州九龙沟等为代表,后者以成都周边黄龙溪古镇、洛带古镇、平乐古镇等为代表。一般大型景区的服务都要辐射较大区域。景区周边的农民可以通过旅游住宿、餐饮、购物及配套服务,拉动农副产品、土特产品的销售,促进乡村旅游及社区经济发展。以2006年十一黄金周景区周边的乡村旅游为例:黄龙溪古镇接待游人4.2万人次,洛带古镇接待游人6万人次;平乐古镇接待游人4.04万人次,九龙沟接待游人0.7万人次;青城山乡村旅游接待游人1.7万人次,古堰景区接待游人2.55万人次。

(2)与景区形成资源、功能互补

在景区景点优势明显但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旅游接待能力不足的情况下,景区周边的农家乐一方面可以缓解了接待压力,减少旅游景区建设资金投入,另一方面又满足了旅游消费的需求,拉近了城市与农村的距离,扩大和提升旅游景区的接待服务功能,并形成具有特色的旅游配套服务。如都江堰市虹口乡位于四川省著名的世界文化遗产名城都江堰西北部,是我国西部唯一紧靠特大城市的部级自然保护区。虹口乡依托特色农业和生态旅游业推出了漂流、速滑、登山等特色项目,与景区形成鲜明的资源、功能互补。游客既可在外山体验高尔夫,也可在虹口漂流、探险;既可在宝瓶口下听涛声、品夜啤;也可在后山、虹口等处的农家小院内尝豆花。2001年至2005年,虹口乡年接待游客均在40万人次以上,每年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000余万元。

(3)与景区资源联动开发,可逐步转化为独立资源型

景区周边型乡村旅游资源可依托景区景点的优势,借助“农家乐”这一载体,吸引外来游客,把农业产品和农业生态旅游“捆绑”推销。依托景区开发的同时,结合自身特色,最终成为相对独立型的乡村旅游地。如距成都约50公里的都江堰市青城山镇每年夏天都会迎来了前来消夏避暑、度假休闲、疗养保健的近2000名成都老人,凭借独特的地理和环境条件,使这里形成了成都市内老人到近郊农村养老的独特风景――“养老部落”。据有关部门初步估算,到成都周边居住的老人最多时,达到近4万人。

3、独立资源型资源特点

独立资源型的乡村旅游目的地可能位于都市郊区地带或著名景区周边地区,有的是可以成为专门的旅游产品,也有的位置与风景区不远而成为有关风景旅游线路的延伸与扩展。但与上述两种类型的旅游目的地一个显著的区别就是本身的内在旅游吸引力。这种吸引力可以通过假设证明来检验:即假设周边地区没有大、中城市或知名景区,该乡村旅游目的地是否可以继续存在和发展。我国很多的历史文化名村就是这种类型的旅游目的地。

成都独立资源型的乡村旅游类型的旅游吸引物普遍带有都市化的倾向,游客们在乡村中享受到的是都市现代化的高档、豪华服务。或者是由景区依托转变为相对独立的旅游资源。一般是在原有农家乐基础上,选择较高档次、富有个性特色的乡野庄园进行升级改版而成的乡村酒店、星级农家乐、度假中心。前者的代表为“百花园”乡村酒店、双流县新皇城休闲中心。后者的代表为青城后山龙溪苑乡村度假中心。成都独立资源型乡村旅游资源主要特点表现为以下几点。

(1)资源特色鲜明,旅游吸引力强大

独立型的乡村旅游资源往往需要依靠自身较为突出的特色化主题才能吸引大众游客的青睐。如郫县推出的乡村酒店各具特色:“听江蒲”以接待作家艺术家为主,会所文化个性鲜明;“中化盆景园”着重展示的是川派盆景文化;“鹿野苑”则以别致的建筑风格和佛学文化见长,以展示南方丝绸之路内容的石刻为主题;“沈园”的园艺布局整体大气,大中套小,若干精致小景的组合,呈现出多姿多彩的园艺氛围;“梦桐泉”注重运动休闲,利用其现有水面,构筑其水上活动的特殊文化色彩;“和镜山庄”的建筑风格属日本庭园式,它精致的环境构置,折射出浓郁的东洋文化色彩。

(2)城市化倾向明显

独立资源型乡村旅游吸引物的吸引要素普遍带有都市化的倾向,拥有现代化的娱乐设施、生活设施,游客们在乡村中即可享受到的是都市现代化的高档、豪华服务。如“百花园”乡村酒店包括住宿区、会议中心、接待大厅、员工休息区、食堂、停车场及娱乐设施,共占地133.8亩。生活设施、娱乐设施齐全:住宿区由19栋四合院组成,共有客房、套房147间。每栋约400平方米,6-7间客房、一间套房,配备独立的厨房、会客室和会议室等。会议中心包括600平方米的宴会厅,以及能容纳300人的多功能会议厅和四个小型会议室。

三、成都乡村旅游市场客源市场分析

1、都市郊区型乡村旅游客源市场特点

都市郊区型乡村旅游客源市场主要是都市里的居民和在都市中居住的境外人士,客源市场主要定位于城市居民休闲的“后花园”,而不是主要依托国际市场;依赖本地区市场多于依赖外地市场。开发主要针对各级各类城市居民周末休闲度假和回归自然的旅游需求,能够在较短的时间(一般应在一小时内,最长不超过二小时左右)到达是其基本前提。都市郊区型乡村旅游主要客源市场以双休日城市家庭为主要客源市场;客源市场相对稳定;重游率较高,易形成忠诚客户。抽样调查显示,仅以成都市区从业人员和退休人员(共计200万人以上),人均每年光顾“农家乐”4.09次计算,其客源多达900万人次/年,这是成都乡村旅游的一级客源市场。

2、景区周边型乡村旅游客源市场特点

此类乡村旅游市场成功的关键在于景区资源的品级及交通条件。资源品级越高,开发价值越大;交通条件越好,投资成本越低,进入性越强,越接近市场。根据景区周边的乡村旅游资源对景区的依赖程度,又呈现不同的客源市场特点。主要依托著名风景名胜区(或村寨)周围发展起来的,其客源市场主要是来自全国各地甚至海外的到景区的观光客,其特点是初游率高、重游率低,不易形成忠诚客户,是典型的观光旅游,游客的停留时间也较短。这种类型的旅游目的地实质上是一种“搭便车”式的旅游开发模式,借助相邻著名景区的知名度,开发差异性的旅游产品。以昆明石林旅游风景区旁边的五棵树村,大理蝴蝶泉边的周村,西双版纳的曼景兰村,德宏瑞丽的大等喊村为代表。另一种景区周边型的乡村旅游市场主要带有独立资源型的特点。游客由观光型向休闲度假型过渡。如距离成都不远的峨眉山、青城山、天台山等景区凭借独特的风景、凉爽的气候、幽静的环境、宜人的景色成为成都市民消夏避暑的好地方。客源市场呈现出以中老年旅游者为主,停留时间长,以避暑休闲度假为主的特征。

3、独立资源型乡村旅游客源市场特点

独立资源型产品要素主要是休闲。由于其主要特点在于资源吸引力的相对独立性,因此其客源市场也可呈现出不同的需求类型。其可能由景区或都市郊区演变而成的相对独立的乡村旅游地。如以虹口乡为代表的运动休闲型。都江堰虹口乡近年来积极推进观光型旅游向度假型、运动型、体验型旅游转变。游客不仅可以领略美丽如画的峡谷风光,而且还可以参加攀岩、速降、溪降、速滑等户外运动项目。

综上所述,成都乡村旅游开发,资源是基础,市场是导向。近几年,成都市根据客源市场的消费观念、方式与习惯结合城郊不同区位、乡村不同产业特色,提出了全市乡村旅游区域特色发展规划,逐步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区域乡村旅游发展格局。随着旅游业的成熟和游客消费层次的提高,游客参与观光旅游的初级阶段已经逐渐被度假旅游、休闲旅游、体验型旅游等较高层次的旅游活动所取代。

而且,就景观规模和可看性而言,观光旅游不是乡村旅游的优势,因此应该突出成都市近郊乡村旅游的优势,大力发展多种类型的休闲度假旅游,增加活动内容,在平原区、丘陵区、湖泊区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开展赏花、农事体验、历史古迹欣赏、爬山、森林浴、露营、野炊、垂钓、划船、摄影、避暑等休闲度假活动,使各类型的乡村旅游协调发展,为成都市“休闲之都”的称号增添新的内涵。

(注:本文为2007年成都市文化事业建设项目,批准编号:07005)

【参考文献】

[1]刘裕国、陈尚宣:旅游收入占农民年纯收入的三成,成都发展乡村旅游打好“特色”牌[n].人民日报,2006-11-26.

[2]何景明:城市郊区乡村旅游发展影响因素研究――以成都农家乐为例[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6(6).

[3]四川在线黄金周尾声,成都周边文化乡村古镇旅游成热点[n].天府早报,2006-10-8.

[4]都江堰江堰市虹口乡信息中心虹口乡简介[eB/oL]..

特色农业市场前景篇5

将农业产业与旅游相结合的“农场旅游”起源l9世纪的欧洲的“乡村旅游”。真正意义上的大众农场旅游起源于20世纪6o年代的西班牙,随着一座荒芜被改造成为简单的农舍,并规定农庄和农村也接待游客旅游拉开了序幕。20世纪7o年代后。在欧美的一些发达农场旅游已经具备一定的规模。

(二)国内的发展与探索

在我国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中以及在发达国家的影响下,我国的农场旅游业发展很快,越来越多的城市居民将乡村旅游作为自己外出游玩的首选,这种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的旅游方式正在受到更多人的青睐。据不完全统计。1996年到1997年之间,我国涉及观光农业的投资多达3o亿元。目前,全国农场旅游每年接待人数超过3亿人次,总收入超过400亿元。相关调查数据显示,农村地区的旅游收入已占到了全国旅游收入总额的11.6%。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我国的乡村旅游业发展尚存在着一些问题,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该行业的健康发展。

(三)研究内容和拟解决的问题

本研究的主要目标是通过合理规划,结合农业生态园区旅游景观设计系统,以“农耕文化”,为主线,强调景观的生态性和文化性。使农业生态园区景观成为农业产业的门户,为游客提供生态、绿色的开放空房间。本文通过生态园区景观设计的理论和实践研究主要解决农业生态园区的景观设计中的一些问题。第一,如何将农业产业产品与农场旅游结合在一起开发具有地方特色和吸引力的农场景观。第二,如何打造具有原生态特色的“农耕文化”。

(四)农业生态园区旅游景观设计理念

农业生态园区景观设计不同于一般的风景名胜或综合性公园,它是一个多方面理论的的融合体。生态农业园区的开发是基于农业产业的科学本质和旅游观光的经营本质,需要相互融合,生态农业园区的开发往往以封闭的农园和开放的景区作为建筑载体,而且往往局部的封闭的和区域的开放相辅相成,形成旅游体系,并以农园为核心和重点;作为生产基地,生态农业园区必须遵从科学性,具有产品生产功能;而作为旅游园区,又必须具有艺术性和观赏性,满足人们视觉亲历和心灵感受。所以园区的景观设计是关键点。在进行生态农业园区的景观设计时,应从多方面理论研究入手包括园区的功能、产业结构、景观美学、景观生态以及可持续发展等。

(五)农业生态园区旅游景观设计实践

1.项目背景

如意情基地地处武汉市东西湖西北部,北与孝感市隔沦河相望,西于汉川市以汉北河为界,东与东山农场接壤。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现有规划已满足不了农业生态园区发展的需要,因此,有必要编制一个更科学合理的规划来引导辛安渡农场的建设与发展。辛安渡农业园区最大的特色是土地为国家所有,这大大提高了规划设计的可实施性。除此之外,辛安渡农业园区的对外交通联系十分便捷,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和交通优势。107国道由南向北穿过场域西部,拟建的杭兰高速公路将由东向西穿过场域南部,连接湖北省东西部的汉渝铁路由南向北穿过场域东部。辛安渡农业园区地势平坦,气侯适宜,水源充足,为发展种植、养殖等多种农业产业提供了丰富的环境资源。

2.总体评价及改进建议

如意集团是一家专门从事新特优果蔬、食用菌等农副产品的引用、科研、培育、种植、加工、出口为一体的综合型企业。集团以高科技工厂化、规模农业产业化为先导;以绿色无公害果蔬、食品为纽带;以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集产加销、农科游于一体;是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循环经济企业,是综合外向型“部级重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集团始终秉承“科学创新、服务敬业、倡导绿色、促进生态”的经营理念,用实际行动诠释“绿色共享、如意情深”的企业文化内涵。在发展中中农业生产是主体,而饮食、娱乐等等项目为经济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同时成为集团的优势项目。通过分析表明集团正处于经济发展不可多得的契机,前景广阔。如意园林现有的景观完全不能满足企业发展,景观改造势在必行:将单纯的观景功能转向集观赏、娱乐、互动等多功能与一体的综合功能,并加入计算机技术。以农耕为主线,将企业文化融入整体设计,塑造地域性的文化景观。创造多样化的游览项目,提供更为丰富的农耕体验和休闲娱乐项目。提升服务功能和配套设施。满足外来游客的需求。

3.结论

特色农业市场前景篇6

关键词:济宁;生态旅游农业

生态旅游农业是以农业生产为依托,使农业与自然、人文景观以及现代旅游业相结合的一种高效产业。目前,生态旅游农业在国内外正蓬勃发展,它既是旅游业的纵深发展,又是现代农业中一项具有极大发展前途的特色产业。本文就济宁市生态旅游农业的发展提出相关见解。

一、济宁生态旅游农业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济宁生态旅游农业的发展现状

济宁市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产品竞争力增强的目标,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农业产业化经营为重点,充分利用自然风光、文化遗产优势,并通过农业综合开发、休闲旅游观光农业开发取得了一定的综合效益。近年来,济宁市各县(市、区)的农业综合开发或农业科技园转变观念,注重加强基础建设,添置休闲娱乐设施,开展旅游休闲服务,把单纯的农业开发转向生态旅游农业建设,特别是充满郁郁生机的各类“农家乐”,给城市人民旅游、休闲、观光增添了一道绚丽的风景线。

(二)济宁生态旅游农业存在的问题

1、科学规划重视不够。目前基本上是以乡村企业、农民自主开发为主,缺少整体规划和科学论证,功能不配套,市场定位不明,简单效仿,粗放经营,在开发建设上随意性较大,存在着一定的无序性和盲目性。

2、档次不高,品味偏低。从目前济宁发展生态旅游农业的状况看,起步较晚,开发类型较少,仍以观光浏览为主要活动内容,停留在休闲农业的基础层次上,内容不够丰富,度假、体验型项目建设不足,生态、文化内涵不高,缺少现代农业展示、教育、示范型旅游活动,社会影响力不大,知名度不高,缺乏吸引力。

3、管理不够规范,服务水平不高。存在着规章制度和管理机制不健全,农业部门、旅游部门和其他相关部门在管理上还不够协调的问题,一些区域建设总体规划、行业标准和要求还没有统一建立起来,游客的餐饮、住宿、娱乐等安全、卫生等方面还不规范。

4、服务人员缺少培训,素质还不高。现经营管理人员大多是从事农业生产、加工、营销的工作人员,对旅游业缺乏管理经验。旅游服务人员也大多不是正规职业学校的毕业生,有的虽然进行了短期培训,但从整体上看素质仍然偏低。

二、济宁市发展生态旅游农业的有利条件

1、丰富的自然资源优势。济宁自然资源丰富,是山东省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和农业大市,水资源储量充沛,境内河道众多,交错密布。济宁动植物种类丰富,总计有127科904种。主要名优农作物有金乡大蒜、邹城大葱、嘉祥细长毛山药、鱼台白莲藕、汶上荸荠和泗水核桃等;被定为山东名产的农作物品种有曲阜香稻、鱼农1号水稻、泗水的小杂粮等。林木群既有阔叶林区,也有不少从南方、北方植物种类的引入,还有柘树、皂角、乌桕等珍稀树种。全市草本、木本观赏类植物有203种,既有广泛栽培的月季、海棠、仙人球,也有名贵的君子兰、蝴蝶兰,有美化庭院的雪松、龙柏,也有点缀居室的文竹景天,花卉品种繁多,争相斗艳。药用植物分布广泛,药用价值大,蕴藏量大。动物种类较著名的有鲁西南黄牛、小尾寒羊、微山麻鸭、汶上芦花鸡等。这些都为发展生态旅游农业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2、雄厚的科技力量。现代农业是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现代化的高科技农业不断应用最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使生产要素的配置日益得到改善。济宁市在农业发展中始终坚持紧紧依靠科技进步,不断强化农业的物质技术基础,大力实施保护栽培、立体种植和粮菜间作、两薯(地瓜、马铃薯)脱毒快繁技术、转基因高抗棉和彩色棉、太空育种成果、人工智能温室栽培、工厂化育苗技术等一大批农业高新技术成果在生产中推广应用,先后在全市实施了科技兴农十大工程和111工程,积极兴建各类农业科技示范园(场)。截至2008年全市县以上建立农业科技示范园(场)210处,乡镇建立各类示范园(场)80处,示范园(场)总面积达到6万亩,投资额2.5亿元。为开发生态、高效、观光、旅游农业广泛采用各种高新技术,大规模提高农产品产量和质量,大幅度增加产品的附加值积累了宝贵经验。

3、良好的市场环境。生态旅游农业的客源市场主要是城市居住人群,济宁城镇人口209.74万人,客源充足。加之济宁旅游资源丰富,地方特色的旅游品牌品种多,旅游市场吸引力较强,客流量大,据统计,2008年济宁接待入境游客15.6万人次,国内旅游人数1778.4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到126亿元。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旅游产业,全市上下已形成齐抓旅游工作,齐唱旅游的调,齐举旅游的旗,齐念旅游的经的工作氛围和市场环境。现今济宁市已出台了规范旅游开发、经营管理等行为的旅游景区管理规定,为发展壮大生态旅游农业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

4、较强的区位优势。济宁位于山东省南部,地处苏鲁豫皖四省结合部,东邻山清水秀的临沂地区,西与牡丹之乡菏泽接壤,南面是枣庄市和江苏省徐州市,北面与泰安市交界,西北角隔黄河与聊城市相望。济宁区位优越、交通便利,是连接华东与华北、内陆与沿海的重要通道,三条高速公路、三条铁路、四条国道纵横境内,京杭大运河贯穿南北,军民合用济宁机场已经通航,规划建设中的京沪高速铁路在曲阜设有站点。良好的区位优势,优越的地理位置,便捷的交通条件,有利于游客观光旅游、度假休闲。

5、较为成熟的发展经验。济宁市生态旅游农业虽然处于早期萌芽状态,但个别农业休闲山庄初具雏形,如济宁市农业高科技示范园区、任城李营镇的十余处垂钓中心等。加之济宁市经济基础较好,工商经济、民营经济发达,农民创业意识强,特色农业发展迅速,果树(80万亩)、园林苗木(10万亩)、蔬菜、水产养殖等已有相当规模和名气,资源稍加整理,重点发展8-10处生态旅游农业区应该是水到渠成的事。

三、推动济宁生态旅游农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提高认识,加大力度

1、把生态旅游农业作为一项产业来发展。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首先要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充分认识到生态旅游农业是一项朝阳产业,是农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业链的延伸,生态旅游农业不仅融合了农村第二、三产业,拓展了旅游业的内涵,形成了农村新的经济增长点,扩大了农业的经营范围,更重要的是农业旅游的发展在解决“三农”问题、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繁荣农村经济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政府部门应该切实把发展农业旅游作为带动当地农民脱贫致富的手段、一项重要的产业来对待,抓在手上,放在心上,落实到行动上。

2、加大扶持力度,完善相关配套政策。生态旅游农业作为一项新兴产业、朝阳产业,市委市政府应该高度重视,加强组织领导,整体推进,保证生态旅游农业各项工作的有序开展。切实研究和制定旅游农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在品牌支持的基础上,争取在信贷、税收、土地利用、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给予特殊的支持和政策的倾斜。要加快建立“政府扶持、业主为主、社会参与”的投入机制,加大对生态旅游农业投入力度;对生态旅游农业区内用于农业生产的管理用房、配套设施用房等所需土地指标,予以优先安排,对生态旅游农业建设提供的信贷、金融等优先支持,对生态旅游农业加大宣传、营销推介,提升知名度和影响力;搞好交通、通讯、水电、环境治理、安全保障等公共服务,增强生态旅游农业的发展活力。

(二)科学规划,试点推动

1、合理布局,科学发展。一是搞好规划,实行理性开发。济宁人口相对较多,是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资源丰富,城市旅游休闲消费需求大,要发展生态旅游农业,首先要制定科学发展规划,贯彻“开发与资源保护相结合,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结合,近期与远期相结合,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突出特色。二是在整体规划指导下,对近期、远期的主要任务,可开发的景点、各景点景区的定位、旅游市场的细分,以及开发利用的成本、效益进行调查分析,在此基础上邀请知名专家进行论证实施,努力把济宁建成全国农业旅游名城。三是规范管理,促进科学发展健康发展持续发展。针对济宁当地生态旅游农业存在的问题,按照规范化、标准化的要求,完善行业标准,从当前来看,济宁市人民政府以济政发(2008)26号文件制定了开发建设、经营管理、资源保护、违规责任等规程,这将会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要一以贯之,落到实处,促其规范发展。

2、先搞试点,而后推广。目前,我国和济宁市农业旅游尚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对生态旅游农业的发展还缺少深入的研究,在制定总体规划的前提下,统一整合资源,促进各经营单位协调和有序发展。可采取“先试点、后推广、先规划、后开发”的原则,先行支持和扶持一批农业旅游示范区作为样板推出,通过抓示范、树立样板等形式,扩大示范辐射效应。例如,南阳湖农场在市政府分管领导和市农业局的倡导与支持下,正在启动农业的规划和建设;济宁市(兖州)农业高科技示范园也已基本形成旅游农业的雏形。

3、加强协调,联合开发。一是在济宁市旅游总体规划框架内和相关配套政策规定下,生态旅游农业涉及的旅游、发改、国土、规划、林业等部门应相互协作,搞好协调,成立相关职能机构,从上而下形成比较系统的工作体系,加强研究、宣传和培训工作,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地推动济宁市农业旅游的发展。二是运用市场化机制,依靠各界力量进行发展。生态旅游农业的投资,一般是长线投资,投资少不成景,投资大见效慢。投资主体要靠各方面的力量,现在最火爆、最具有生命力的还是农民自办和企业办的农家乐、农庄、垂钓中心等景点景区。因此要进一步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积极引导工商企业和社会资本投资生态旅游农业,积极鼓励农民以土地、资金入股等方式参与建设,推进协作,提高组织化程度,实现生态旅游农业多元化、合作化发展。这就要求政府部门提供条件、旅行社组织客源,农林部门给予扶持,市场运作,才能使农游活动人气渐旺,景点逐步成熟。

(三)发挥优势,彰显特色

1、充分利用地方优势条件。济宁市旅游资源――名胜古迹、山水风景较多,特别是历史旅游资源具有广泛性、集中性特点,济宁市古迹在全国全省中占有重要地位,而且独具特色,吸引着更多的中外游客和文人学者前来浏览探古,开发利用潜力很大。自然风光中有峄山、泉林、南四湖等景色秀丽的山水风景。生态旅游农业要充分发挥好这些旅游资源优势,把发展特色农业作为重点,把农游产业当作旅游产业的延伸,让农游战略成为济宁旅游的又一个“站点”,使农游收入成为济宁市的新的经济增长动力。

2、突出地方特色,强化园区建设。突出特色是生态旅游农业生命力的精髓,是创造差异性的核心元素。济宁资源丰富,条件优越,自然风光、人文景观、古代遗迹、民俗风情相互融合,具备发展特色农业的优势。把有条件的地方建成技术示范、成果转化、经济龙头、旅游观光的多功能农业园区,牢固树立“民俗文化就是资源、特色品牌就是资源”的理念,在发展生态旅游农业中重视地方传统民风、民俗、历史风情,突出当地文化特点,精心设计生态旅游农业项目和游客参与性活动,如节庆活动、农庄休闲、农家美食、休闲渔业、主题公园、度假休养和采摘体验等活动。以创新的理念、求新的思维,结合实际,研究特色,挖掘特色,突出特色,打造特色品牌,以新取胜,以特色取胜,以品牌取胜,真正达到农业综合效益和农民收入的目的。

特色农业市场前景篇7

关键词:休闲农业;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融合发展

1加强引导,完善体制

为促进休闲农业健康、快速、协调发展,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多次实地考察调研,并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和指导全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制定出台相关政策文件,强化引导发展。构建了政府主导、职能部门协作、社会资本参与、市场化运作的多元融合发展的机制。相关职能部门实行资源共享,功能互补、有序推进、各负其责,为加快休闲农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1]。

2合理规划,梯次发展

为了确保休闲农业的合理有效开发,将“农家乐”“休闲度假农庄”建设纳入新农村建设统一规划,协调发展。结合农村沼气、乡村道路、人畜饮水、乡村清洁工程等支农项目,把休闲农业发展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同时,与休闲农业相衔接,先后规划建设了《大坪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田园综合体凤园花海项目》《黄河石林大景区基础设施提升改造项目》《景泰县戈壁农业精准扶贫寺滩甘草产业园项目》《景泰县草窝滩镇休闲乡村旅游示范区》《平川区宝积镇响泉美丽“泉村”建设项目》等重点景区景点,为我市休闲农业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2]。

3多措并举,加大投入

为加快休闲农业项目开发建设,我市通过多元投入、多渠道筹措,有效破解资金瓶颈制约,全力保障项目建设顺利推进。据统计,近年来累计投放资金10亿多元。1)政府资金引导。白银区对“农家乐”示范户,按照“帮扶单位+农户”模式,每户由3个单位对口帮扶,每个单位帮扶2万元,提升农民的信心,确保农民从农家乐发展中切实得到效益。2)整合项目资金。对特色优势旅游资源实行政策倾斜,把农业、水利、土地、开发、旅游等各部门专项资金集中使用,定向投放,共整合近6亿元投入项目区[3]。3)市场化运作。加强招商引资,充分利用市场化运作平台,科学包装策划项目,对上积极争取政策支持,对外大力招商引资。目前全市有6个大型休闲农业项目建成投入使用。

4突出重点,打造亮点

围绕“做全功能、做好景区、做响品牌、做优服务、做旺人气”的工作思路,着力打造休闲农业体系,对重点项目进行重点建设。打造了以“六朵金花”为代表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以黄河石林特色小镇等为代表的新业态休闲农业示范片区,逐步形成了“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山水田园风光。龙湾村、顾家善村、西和村、大水闸村被农业农村部推介为中国最美休闲乡村,顾家善村入选首届中国100个农民丰收特色村庄。1)大坪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田园综合体凤园花海项目。大坪田园综合体占地333.33hm2,已建成新型半地下式自动化日光温室115座、智能化农艺园3200m2、休闲温室1500m2、果园66.67hm2、快乐骑乘环道3km。建成田园式农家乐5家。将生态农业与休闲农业相结合,建设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融为一体的田园综合体,不断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2)黄河石林大景区基础设施提升改造项目。着力打造“七彩石林”摄影风情区、四季采摘体验区、龙湾民俗度假区、地质遗址观光区、坝滩休闲生态区五大旅游板块,景区建设项目共计35个,其中完成花映盛世景观带、二十二道湾改造、红岘台至景区彩色道路、黄河水车改造等21个项目,其他项目目前正在建设。3)景泰县草窝滩镇休闲乡村旅游示范区。按照乡村振兴战略要求,草窝滩镇以西和村为中心,辐射周边8个村,全力打造“丝路杞园特色小镇”。积极打造“一线两环三区多节点”的全域乡村旅游新景区。目前建成党建红色主题广场1处、党群服务中心和村史馆1处、七彩廊道园林墙600m,3D画面1000m2、七彩路面2.6km等,通过“公司+村集体经济+农户”的“三变”发展模式,不仅培育休闲农业主导产业,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增加了农民收入。4)平川区宝积镇响泉美丽“泉村”建设项目。正在分期实施响泉“泉村”建设项目,全力打造舒适宜居、休闲农业和创意农业为一体的“陇上宝积,灵秀响泉”。从特色上做文章、下功夫,逐步形成“田园生活体验游”“生态农业观光游”“宗教探寻访古游”等特色项目,以创建全国和休闲农业示范县、示范点为抓手,目前白银区四龙民乐村、景泰县条山农庄、景泰县红砂岘生态农业园被评为全国休闲农业示范点,靖远县香源农庄等7家经营主体被评为全省休闲农业示范点[4]。

特色农业市场前景篇8

根据现代乡村旅游从观光型向体验型发展的大趋势,立足市场,充分发挥乡土民俗文化特色、生态与产业资源潜力,将观光为基础,体验休闲为目的的复合型乡村旅游作为发展的主导方向,围绕体验经济自主创新,农家乐传统模式升级换代,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农民就业增收,乡村综合治理和社会和谐发展,做精做好贵妃园为主题的乡村旅游产品,构建特色乡村旅游社区和产业新村,探索余家庵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创新发展模式。

二、文化理念

贵妃文化不仅是经典的历史文化,同时还具有国际性色彩,其影响之大,历来备受世人关注。贵妃文化在省内至今尚无主题化的旅游景点,以贵妃文化包装乡村旅游具有开创性和独特性。贵妃园以当地流播久远的杨贵妃历史传说(相传马嵬坡之变,杨玉环未死,潜行罗江县境内宝峰寺隐居)为人文资源和切入点,结合独具特色的生态资源(罗江观光避暑胜地,白马关后花园)和产业资源(以贵妃枣为代表的名特优林果业,当地名枣相传系贵妃携食重现闭月羞花容貌之枣繁衍而来),融创具有人文旅游风情和体验经济特色的贵妃文化(美女文化、历史传奇)、休闲农家乐、庄园经济,将其与景点营造和项目开发有机结合,以唐风标志性形象,贵妃祠墓,诗碑画廊,传说遗迹为人文标志,以发展特色林果和生态养殖为产业依托,以唐风水生活度假会馆、民居农家乐庭院、林果庄园为经营构架,三位一体,互动推进,合力营造具有唐风古韵的特色乡村旅游社区和庄园经济为导向的产业新村。

三、开发思路

(一)以人文主题化的乡村旅游开发为突破口,围绕这一支点统筹整合当地生态、产业和市场资源,发挥优势潜力。一三产业整体推进,在加速打造白马关后花园示范基地的同时,大力发展庄园经济,构建特色种养业规模化经营的新体制新模式。

(二)着力抓好特色农业——生态环境——人文主题——乡村旅游——体验经济——示范农户——庄园业主——招商引资——经营造势——市场开拓——和谐发展的系列结合点,在此基础上,形成与白马关珠连璧合互为表里的旅游景区整体发展格局。

(三)开发按照先质后量的原则,紧紧围绕发展目标(贵妃园主题形象景观群氛围营造和基础配套建设)集中投入,示范农户(10-15户)集中转型升级换代,核心经营项目(水生活度假会馆,兴庆食坊贵妃宴)重点招商,庄园业主按规划要求产业复合发展。

(四)高度重视当地水资源匮乏是制约开发的瓶颈,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同步实施人畜饮水工程,彻底解决长期困扰民生和产业发展的难题。妥善解决这一问题既是造福一方百姓的善举,又为加快乡村旅游开发提供有力的基础配套支撑。

(五)鉴于园区复杂的山地特点,开发要注重道路塘堰的改造建设,整体规划,分步实施,为乡村旅游的可进入性提供保障,促进当地资源潜力的有效发挥。

(六)开发要与“三建五改”(建房、建园、建池,改水、改厕、改圈、改路)的人居环境改造有机结合,有序集约集中,组团化发展,推进村容村貌建设和现代生活方式。

(七)发动群众,广泛发掘乡土化的贵妃文化遗产,有机融入乡村旅游的经营活动之中。

(八)推进政府引导(重在发展导向和提供公共产品),集体组织(统筹资源,协调利益格局,集中组织力量推进),农户主体(自主投入、建设经营),庄园业主配合(复合转型同步发展),市场参与(多渠道引进市场开发力量和市场营销体制)的开发组织架构和政策扶持,自主投入、融资投入、合作投入、招商投入等多元化开发的投入模式。

四、总体布局

根据环境资源和发展目标,贵妃园主要以余家庵村

一、四组为核心,包括余家庵村二组和白马关镇新村与贵妃园联系较为紧密的区域作为集中发展区,按照交通走廊形象区、农户休闲农家乐庭园区、招商开发区、庄园经济发展区四大板块进行总体布局,在集中发展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环线格局。

(一)交通走廊形象区:贵妃园标志形象景观群带,以大霍山前山三叉路口进入贵妃园至宝峰寺入口牌楼一线为中心区域,集中在三叉路口、一组入口、四组入口组团布置主题鲜明具有连续性标志性的形象景观造型。该区沿道路两侧散居农户结合走廊形象景观整体打造,发展休闲农家乐庭院。

(二)农户休闲农家乐庭院区:米园、绮霞沟、香树湾

出于对交通、地形、景观、农户聚落和市场功能的综合考虑,将前山三叉路口至四组沿线农户民居按照乡村旅游的发展归併为带状分布的三个组团。米园:白马关镇米氏农家乐等相关农户构成小型聚落(3户)。绮霞沟:四组入口道路环线平缓地带农户是贵妃园休闲农家乐庭院发展的主要区域(5-8户)。香树湾:四组入口侧与招商开发区配套联动,形成小规模的农家乐聚落(3-4户),开发集中打造,逐步推进发展组团的规模。

(三)招商开发区:绣岭

四组入口山梁平台区域是贵妃园最佳的观景胜地,其闲置土地和周边成片枣林等资源可利用价值较高。围绕杨贵妃纪念性景观、贵妃澡水生活度假会馆、兴庆食坊等复合主题集中开发,打造园区观景祭拜中心和休闲娱乐中心,形成核心经营功能。该项目设计旨在营造特色,提升品质,激活市场,带动发展。

(四)庄园经济开发区:红枣坡、美人谷生态庄园

一、四两组入口纵深坡谷地(前部为红枣坡,后部为美人谷)现已初步形成外来业主成片租赁发展特色林果业的产业格局,部分业主在此基础上开始投建庄园型体验型的度假村,发挥资源潜力拓展市场。由于这种业主庄园经济效益较明显,进一步扩张将是发展趋势。贵妃园的开发要因势利导,顺势而为,整体规划,制度创新,加速推进其向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的现代农业转型。主要发展思路:引导现有业主在发展特色种养业的基础上,围绕贵妃园开发主题,以特色经营为路线,向乡村旅游转型复合发展,打通一三产业,延长农民收益链,拓宽就业空间。同时统筹资源,集约利用,土地合理流转,引入公司化、企业化的投资经营主体,转变粗放型低效益循环的生产方式,进一步拓展庄园经济开发区,促进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和土地产出率,合力打造新庄园经济发展模式,实现资源配置效益的最大化。

五、景观设计

贵妃园景观设计以贵妃文化唐风古韵为核心理念,以乡村旅游开发为导向,以多元组团和整体构架相结合,营造人文主题化的特色旅游社区氛围和产业园区风貌。

(一)交通走廊形象区

系列主题景观造型:

1、在大霍山前山三叉路口台地布置唐风石塔,以贵妃园为标志符号,地面石材铺地,方形围合石栏杆,柏树群陪衬,两翼配置石木结构造型的园区指南标示牌,作为前山入口的标志性形象,导引白马、万佛两处过境游客。

2、在一组入口处布置照壁窗花结合的主题景观,材料组合:青砖、青瓦、石材、木窗花,以绮霞沟为标志符号,其风格与一组休闲农家乐庭院集群统一。

3、在四组入口处布置唐风石木牌楼作为主题形象,楼身刻绘侍女图、出行图等。以绣岭为标志符号,配置园区指南标示牌。风格与该区布置的贵妃祠墓、贵妃澡水生活度假会馆、兴庆食坊贵妃宴相吻合。

4、对四组入口处公路桥栏加以简约装饰,突出唐风古韵。走廊道路两侧进行环境整治,增加景观树、景观花卉等。

(二)农户休闲农家乐庭院区

1、民居外部改造:以唐与明清结合的四川居民建筑为特色,突出具有唐建穿榫结构和屋顶造型元素,艺术雕饰符号以贵妃文化为主题,如壁绘、灯笼、楹联匾额、贵妃供奉形象等。

2、室内改造:按照城乡一体化和体验型农家乐经营特点,对室内环境进行综合改造。在重点突出单一居住功能向居住经营一体化转型的同时,为形成乡村旅游消夏避暑的停宿功能预留空间。

3、户外经营环境营造:扩展庭院,布置多层次的观景休闲坪地和停车空间(贵妃园以分散停车为主),挡土墙以石材为主,卵石铺地,庭院门楼,花架凉棚,石砌护栏,种植景观树景观花卉,形成经营功能。

(三)招商开发区

1、在绣岭入口左侧前沿高台地布置小型化的贵妃祠墓,前祠后墓,与观景楼台结合,南北朝向。祠前布置开敞式庭院,布置华表(贤君盛世)、翼鸟朱雀(瑞兽祥禽)、石马石人(乘骑侍卫)。祠内塑杨贵妃像,祠壁长恨歌琵琶行诗画图,杨贵妃宝峰寺隐居传说记文,祠中廊柱吊挂楹联匾额,祠后建贵妃衣冠冢、石碑、祭台,祠周种植柏杨,成为贵妃园历史寻踪、祭拜与观景中心。

2、绣岭条状台地在保留过境道路的基础上,两侧临坡布置贵妃澡水生活度假会馆(引入当地美人谷贵妃神泉传说)和兴庆食坊(贵妃宴)为经营主题的项目组合。会馆和食坊建筑风格为唐建和日式建筑结合,木石材质为主,贵妃澡以室内和半露天四季温情浴、观景浴、休闲浴为经营特色,休闲娱乐度假避暑一体化。兴庆食坊以贵妃野宴、唐风乡膳、观景酒廊、笙歌品茗为经营特色,并与贵妃民间会所文化融合,打造“拜贵妃祠、洗贵妃澡、赏贵妃园、品御枣茶、吃贵妃宴、住贵妃阁、交贵妃友”的特色度假中心,成为白马关后花园的核心景点和名胜所在。项目开发规模:中型。

(四)庄园经济开发区

按照贵妃园的主题和建筑景观风格规划设计开发建设,突出园区的个性特色、私家庄园风情、园艺氛围和文化品味,生态养殖发展在设施建设上要注重人文形象和环保意识。

六、营销策略

(一)贵妃园营销以贵妃文化为核心主题,以枣林生态观光、历史人文寻踪、山地特色休闲娱乐度假、农家乐和庄园经济生活体验为重点发展方向。

(二)招商开发区、农户休闲农家乐和生态庄园在业态与经营上采取差别化运作模式,发挥各自特色,针对不同层次的消费人群进行经营组团,功能互补,避免同质化倾向。

(三)发挥资源优势,借贵妃园集中发展区整体打造之势,加大招商力度,加速核心经营项目和庄园经济开发的突破性推进。

(四)基础配套设施建设(水、路为主)以政府为主导,推行多方参与共同受益的集合投入模式,加大投入力度,共同营造经营环境。新晨

(五)与市场按轨发展体验经济,引入家庭订购、游客团购生态林果禽畜产品等城乡互动型的体验消费。

(六)围绕贵妃园人文主题和产业特色,配合县镇旅游整体开发(尤其是白马关、万佛寺旅游景区),通过节庆活动联合促销,同时围绕枣林等特色果园文化、贵妃文化、庄园文化、农家乐休闲文化发展自身特色,举办系列化的主题营销活动,如枣子节、贵妃乡祭、人文寻踪、消夏避暑营地等。

(七)与罗江乡村旅游景点联合推出乡村旅游黄金路线品牌景点,共同为罗江旅游造势。

(八)通过网络、媒体、市场多渠道宣传推介贵妃园的乡村旅游形象和贵妃文化,广泛吸引客源,特别是成德绵地区的自驾游游客。

(九)举办贵妃文化为主题的系列中小型文化主题活动,广泛邀请各界名人参访,借名、借智、借力为贵妃园造势。

特色农业市场前景篇9

而在林业方面,我国也从“森林旅游”或“森林游憩”,逐渐提出了森林休闲、休闲林业的概念。休闲林业是将生产、生活、生态结合起来,利用森林景观等自然资源,向社会提供各具特色的风情感受、观光度假、科普教育、体育锻炼、林副产品(农业生产),达到消除疲劳、营造美好心情的目的,为人们提供林区生活体验的新型产业。既推动林业可持续发展,实现森林资源和自然环境的永续利用,又获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为人们提供了很好的休闲场地,实现了经济、社会、生态三大效益的共赢。

然而,目前我国有关休闲林业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对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等森林区域的研究,对需求量大的城郊森林休闲进行研究的还很少,对不同的森林环境所适宜开展的森林体闲产品类型研究的也很少。

本文通过对广东省河源市金梅园休闲农业园规划区主要资源进行综合分析,对林业资源的结构和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分析,并对其进行功能分区,探讨我国南方亚热带丘林地区休闲资源综合开发模式,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提高丘林经济效益,促进农村社会和谐发展。

1规划区简介

规划区地处广东省东北部河源市境内,东经114°47′,北纬23°43′,距河源市区15km、广州170km,深圳150km,与通往河源的河紫路相接,交通便利。

规划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气温偏高,2010年平均气温21.0℃,全年气温变化异常,高温日数多;年平均降水量1742.0mm,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年平均日照总时数1733.9h,时空分布不均。地属山地丘陵地区,山岭与盆地相间,地势较为起伏,海拔高度为60~350m,园区内农业种植有小面积的水稻以及水果,农业产业薄弱。

规划区内满目青翠,绿水长流,空气清净,环境优美,群山绵延起伏,挺拔俊秀,最高峰为铜鼓祭,海拔325m,绿树常青,四季景色宜人。此外,规划区最高峰铜鼓祭是抗日文化古迹,具有一定历史文化价值。

2规划区swot分析

2.1规划区发展休闲农业的优势条件分析

1)规划区区位优势明显,处于“珠三角两小时经济生活圈”

河源市南接珠三角,北连大内陆,随着交通条件的不断改善,河源将全面融入“珠三角两小时经济生活圈”。规划区位于河源市东北部,距离河源市区15km。区内有硬化公路与河源市区河紫路相通,区位优势明显,为该规划区的建设提供了便利的交通条件。

2)规划区生态环境良好,是珠江三角洲“后花园”

河源市江河水质始终保持国家地表水1-Ⅱ类标准,空气质量常年保持在一级水平,森林覆盖率达70.3%,居全省第一位。规划区风景秀丽,生态优美,拥有一流水质、一流空气、一流森林,区内森林覆盖率达95%以上,山间溪水长流,竹林深深,自然景观丰富,具有发展休闲农业的优势条件。

2.2规划区发展休闲农业的不利因素

1)服务基础设施不足

规划区处于自然状态下,除一些水田的灌溉设施外,目前没有任何的服务设施,由于天然森林茂密,区内的道路只有当地居民上山采松脂小路和已经荒废的农用机动车道,水利等基础配套设施处于自然状态,部分村庄道路尚未硬化。

2)特色景观稀少

规划区现有的自然景观资源有:悬崖地貌景观、山间小溪、成片的竹林。区内虽然拥有大面积的自然森林,生态的自然环境,以及各色的景观资源,但是与河源市其他旅游景区比较起来,山景、水景还有历史遗迹都有明显的差距,特色景观稀缺,要想增强规划区的市场竞争力,需要人为的创造出具有特色的旅游精品。

2.3发展机遇

1)珠江三角洲提出建设亚太地区国际旅游目的地和游客集散地,为规划区发展指明方向

《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中指出: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建设全国旅游综合改革示范区,建成亚太地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国际旅游目的地和游客集散地。为规划区旅游业的发展指明方向,规划区以农业资源开发结合现代旅游业的发展,大力发展生态休闲游和林下经济产业,寓生产于休闲,符合《纲要》的发展方向与要求。

2)珠江居民日益提高的生活品质需求,使规划区具备了生态资源转化为生态产品的可能

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珠三角居民对清新空气、清洁水源、舒适环境、宜人气候等生态产品的需求日益提高,河源将生态资源转化生态产品的市场潜力巨大,发展前景广阔,规划区充分利用河源市珠三角后花园的地位,凭借良好的生态环境以及丰富的物产,大力开发生态旅游产品,整合与提升旅游资源,成为面向珠三角的农业休闲旅游基地。

2.4外部挑战

1)周边竞争激烈

河源市具有“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十大特色休闲城市”、“广东省文明城市”等称号,旅游业发展迅速,河源市著名旅游景点万绿湖、新丰江国家森林公园、恐龙蛋化石自然保护区、恐龙骨骼化石自然保护区、龙源温泉度假区等旅游景点已经具有一定的影响,并且各具特色。规划区必须拥有自己的特点才能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有发展。

2)林区保护与农业开发模式有待探索

规划区内森林植被丰富,作为农业资源的开发与现代旅游的结合,将对自然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如何可持续性发展现代休闲农业又能保护好山林是该规划生态保护的核心问题。

3规划思路

该规划的实施遵循当地农业特色,结合现代旅游业发展合理实施。发展思路如下:

1)加强农林业旅游资源的开发,促进农林业与旅游业的结合

通过规划、设计与实施,把农林业生产、风景展示、农产品加工及游客参与融为一体,使城市居民充分体验到农业科技、艺术与产品带来的乐趣。规划区依托山区的自然风光和当地的农业特色,发展葡萄、林下经济、生态娱乐、特色农场度假等多种类型的休闲农业项目。依托特色农业,积极开发形式多样的休闲旅游区。

2)发展两大产业

规划区内农业生产活动仅有少量水稻、水果、采胶生产,农业基础薄弱,森林资源丰富,具备发展林下经济的巨大潜力,目前林下产业发展处于空白状态。规划区规划建设林下种植生产和酿酒葡萄生产区,设立科技型企业,采取现代供应链理念,面向高、中端消费市场生产特色农产品。

目前,农林业旅游在规划区还是空白。区内森林覆盖率高,自然风景独具特色,溪水潺潺,水塘分布较为丰富,具有开发农业旅游的潜力。区内规划建设农业休闲和市民农园,拓展农业多功能性,将规划区优越的生态环境、客家文化与河源旅游发展战略有机结合起来,加快发展,使规划区农业旅游从零起点开始跨越式发展为规划区的一项主导产业。

4规划区功能定位与总体布局

规划贯彻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方针,坚持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的原则,遵循生态规律和经济规律,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三大效益的同步和统一。

4.1功能定位

规划的农业园依托规划区葱郁的森林资源及优越的气候条件,开发林下经济及葡萄产业;以规划区优美的生态环境为背景,遵从自然环境,在保护生态的前提下开发生态观光度假。努力把规划区打造成为广东省林下经济、集葡萄生产、展示、教育、休闲、观光等功能为一体的休闲农业园,使园区成为“引领林下经济发展的先导区、休闲农业观光区、生态自然科普区”,将农业园建成以满足广州和珠三角东部城市富裕家庭等中高端消费者的休闲度假、商务、会议等需要为功能的,以农业种植、加工及生态科普为特色的乡村式休闲度假胜地。农业园规划建设突出三大功能:林下产业生产的功能、传播葡萄及葡萄酒文化的功能和休闲科普旅游的功能。

1)林下产业生产功能

依托规划区丰富的森林资源,借助林地的生态环境,以林地资源为依托,以科学技术为支撑,充分利用林下的自然条件、土地资源和林荫空间,在林冠下开展林、农等经营,开展灵芝等名贵中草药的种植研究,发展林下种植生产,充分发挥林木与其他经济生物的综合效益,提高林地经济利用率,促进地方产业经济发展,形成科技型山地森林开发产业基地。

2)传播葡萄及葡萄酒文化功能

依托规划区优越的气候条件,开展山地刺葡萄种植,形成“葡萄种植―酿酒―包装―出售”的葡萄酒庄经营模式,使农业园不仅是葡萄种植、酿酒生产场所,同时也是一个传播葡萄酒知识与文化的实体,通过参观使人们感受到葡萄酒是一种天然绿色食品,是有丰富营养与保健作用的琼浆玉液。

3)休闲旅游功能

在充分保持森林优越的生态环境和自然条件下,适度开展农业生产,同时结合地形地貌开发观光、度假、保健、科普等为主要目的的户外游憩活动,形成融生态性、艺术性、文化性、科学性、参与性为一体的人地合一的现代农业观光景点。通过现代生态农业优美的自然景观和生态环境、现代生产设施与科学技术及安全优质的生态产品吸引城乡居民观光、休闲、旅游、颐养。

4.2总体布局

遵循规划区土地利用特点和农业、休闲协调发展的功能定位,采用点、线、面相结合的布局模式,制定广东河源金梅源休闲农业园产业发展空间,按照“一廊、一心、两区”格局进行总体布局。

“一廊”:即沿景区内主要道路打造生态景观廊道,在串联各个功能片区与景点的同时,建设道路两侧的景观,使之成为景观大道。

“一心”:指综合管理服务中心。综合管理服务中心主要为农业园旅游管理、服务,以及农业专家生活场所,是整个园区的中心,位于规划区山谷平地。

“两区”:指生态农业种植区和农产品加工区。生态农业种植区主要是林下灵芝等菌类及葡萄的绿色种植;农产品加工区主要是灵芝加工及葡萄酒加工,两区位于规划区山林坡地。

农业园区的旅游根据山地环境空间、项目功能特殊需要的布局以及游客游乐行为的活动心理,依据各个景区内容与功能、特色与主题、地形与场地的不同,顺应地形,结合道路,融入岭南文化,形成“四区”的分散式组团结构形态,分别建设农业加工及体验区、休闲养身区、综合服务区及天然氧吧区。组团之间,或绿化、或水体,适当分离,以营造幽静的山林环境。

布局上形成点、线、面相结合的结构体系。结合规划功能布局及地形地貌,形成入口景观区、广场风景区、水景休闲景观区、富氧山林景观区四个景观区,结合各自不同的景观特征形成在空间、绿化、风格上各异而又相互和谐的景观风貌。

5结语

特色农业市场前景篇10

关键词:休闲农业;问题;发展思路;建议

中图分类号F5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7731(2017)12-0015-02

近年来,随着城乡居民收入的稳步增加以及城化建设的逐步推进,农村休闲农业已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一道亮点。休闲农业园区正逐步成为城市居民近郊出游的主要好去处。但在农村休闲农业迅速发展的背后,却存在着较多问题。如何突出“休闲农业”特色,促进农村休闲农业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是当前应该思考并解决的重点问题。

1大龙山镇休闲农业发展的现状

宜秀区大龙山镇座落在安庆市北郊集贤关,紧临安庆市民航机场和铁路客运站,206国道穿境而过,合安高速安庆北出口坐落镇内。其历史悠久,是安庆市市区通往宿松、太湖、潜山、岳西、桐城等县(市)的必经之地,也是皖西南通江入海的咽喉要道,素有“安庆关外第一镇”之称。大龙山镇为安庆市北部新城所在地,有农户6679户,21707人农业用地以水稻、油菜、蔬菜种植为主的耕地占323hm2;以桃、梨、枇杷等种植为主的园地占104hm2,以鱼、螃蟹养殖为主的水面占237.6hm2;以绿化苗木繁殖为主的林地133.3hm2;以生猪、山羊、蛋鸡、蛋鸭等畜禽养殖为主的大小规模户40多家。安庆市区1路、20路公交往返于镇与市区新老客运站,交通便利,区位优势明显。

正因为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区位优势,近些年休闲农业在镇周边悄然兴起。以龙石、龙升、东旭、洪冲、振华、晓林蛋鸡养殖等为代表的种植、养殖型家庭农场10多家;以寅强淡水鱼养殖、石门湖鱼蟹养殖等为代表的休闲垂钓渔业3~4户,千亩梨园、千亩金银花、千亩花卉苗木等基地已初具规模;桃、枇杷、杨梅、大棚蔬菜等基地纷纷崛起,寅强休闲山庄、聚贤农庄、枫树岭农庄、绿色山庄等农家乐建设日新月异。

2休闲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缺乏统一规划与引导,发展随意性较大一些农户看到“农家乐”生意火爆,在没有统一规划、没有市场预测的情况下,因陋就简,仓促上马。

2.2休闲农业定位不高,没有特色,多而不精种植基地、农家乐餐饮、休闲度假农庄等单打独斗、形式单一。

2.3宣传力度不够缺乏对休闲文化、观光文化和娱乐文化等的深层次开发与宣传。“农家乐”经营项目原始单一,仅局限于展示农家菜、农家景,提供餐饮服务,忽视了对乡土风情、民俗传统、名胜古迹等文化内涵的挖掘、宣传和利用;缺乏对休闲文化、观光文化和娱乐文化等旅游产品的深层次开发。

3发展休闲农业的对策

3.1强化引领,统筹规划

(1)农村休闲农业要乐起来,必须有一定的资源和客源。因此,镇政府农发办、旅游办、经发办等部门要成立专门的领导机构,深入调查研究,弄清自然资源、特色农产品和客流量等情况,因地制宜,有计划、有步骤、突出特色进行发展。

(2)要对全镇休闲农业的发展目标、发展方向、发展布局等进行全面规划。结合生态旅游业的发展规划和布局,重点推进休闲旅游业的发展带动休闲农业的发展,以规划引导来凸显农家特色。必须紧紧依托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自然山水资源、特色农业产业资源,充分挖掘历史文化、饮食文化、农耕文化,努力培育地方特色。根据时代的发展不断进行创新,把特色农产品,如黄花梨、白玉枇杷、东魁杨梅、绿色蔬菜等赋予于休闲农业,使其具有更强大的生命力。发挥家庭农场优势,将经果特色种植与土鸡土鸭本猪养殖串联起来,规范种养技术规程,注册本土品牌,并进行产品包装,提升农产品档次,迎合人们追求天然绿色农产品的心理特点,增加对休闲游客的吸引力。

(3)旅游开发带动发展。通过对旅游景点和景区的开发建设,依托龙秋池景区、石门泛秋湖景、高校教育园地、安庆市烈士纪念公园、龙王庙、云峰寺等景区的旅游资源和生态资源优势,带动全镇农家乐的发展。以发展全域旅游规划旅游线路为纲,将各社区休闲观光农业有目的的串联起来。

3.2整合农村现有资源,突出特色休闲农业是利用农业景观资源和农业生产条件,发展观光、休闲、旅游的一种新型农业生产经营形态。也是深度开发农业资源潜力,调整农业结构,改善农业环境,增加农民收入的新途径。在综合性的休闲农业区,游客不仅可观光、采果、体验农作、了解农民生活、享受乡土情趣,而且可住宿、度假、游乐。让“农家乐”也走上产业化的路子,以村或散户联合的形式,组成农家乐生态旅游村,以公司加农户的方式帮助农户发展休闲农业,统一安排,将地方特色产业有效整合起来,发挥各自功能,各取所需,进而有效提高自身的接待能力和水平,这样有利于共同抵御风险。

休闲农业发展可选择以下几种形式:(1)农家餐饮旅馆型。通过原汁原味的当地农家地方特色土菜来吸引游客,感受农家风味的需求。如绿色山庄土菜馆。(2)观光采摘型。整合千亩黄花梨、百亩枇杷园、百亩杨梅基地等,让游客亲手采摘生鲜水果,体验采摘乐趣。百华蔬菜大棚基地,让游客摘菜、做菜,吃在农家、住在农家、玩在农家,吸引城市市民来体验农耕文化生活。(3)休闲度假型。依托山水风景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来满足城镇工薪阶层的市民短期度假要求。如聚贤山庄和寅强山庄、枫树岭农庄。(4)景区餐饮型。围绕龙秋池风景旅游区,突出亲近大自然,吸引游客来体验古朴农家生活,真正体验回归大自然的纯朴乡村生活。针对中心景区游客数量多、流动量大的特点,在主要中心景区附近开办农家乐,利用各具特色的农家菜满足过往游客短时吃住。要以基地采摘为核心、以体验农家菜饮食文化为抓手、以休闲度假山庄为依托,以旅游线路为串联,组建观赏、消费、娱乐为一体的特色农业之路。

3.3挖掘传统文化,彰显地方风情努力培育休闲农业地方特色,多渠道加强媒介宣传,提高知名度。结合每年春季举办的梨花节活动,以龙山史前文化、古战场文化、高校校园文化、民间传说等文化资源为灵魂,以经果园、蔬菜基地、休闲农庄为依托,以黄花梨、白玉枇杷、东魁杨梅、土禽本猪为品牌,通过新闻媒介、宣传单页、微信平台等多种渠道,广泛宣传推介休闲观光农业的当地特色。

4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