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工作总结十篇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工作总结十篇

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工作总结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3:16:10

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工作总结篇1

**市发展民营经济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制定实施方案,明确工作目标

按照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制定《关于加快发展民营经济实施方案》。以开展“行政效能建设年”为契机,加强和改进政府监督管理和服务工作,推进民营经济发展,通过大力推进全民创业,加快健全促进创业的体制机制,完善创业的支持和服务体系,进一步激活各类创业主体,开辟和拓宽创业领域,大力促进全市民营经济总量提升、经营者素质水平提高、竞争力不断增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不断增长。

二、正确引导民营经济发展

我市切实把推进民营经济发展与促进园区经济、县域经济发展结合起来,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突出抓好。进一步开放个体私营经济进入的领域,凡是国家法律、法规没有禁止投资和对外资开放的领域,民营经济都可以进入。支持民营经济进入垄断行业、金融服务业、社会事业、文化产业等。引导民营经济严格遵守国家产业政策,自觉服从宏观调控,依法经营,诚实守信,健全管理。推动和扶持民间投资向政府鼓励的产业领域集聚,推动和支持民营经济向城镇和工业园区集聚,形成产业集聚效应。支持民营企业收购、兼并或参股国有、集体企业,支持发展科技型、外向型民营企业。

三、大胆放手民营经济发展

各县(区)人民政府鼓励、支持和发展民营经济,把民营经济摆在事关全局的战略位置,纳入地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各级领导亲自抓,组织和协调各职能部门配合抓、共同抓。破除一切阻碍民营经济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弊端,废除一切限制民营经济发展的歧视性政策,真正做到思想上放心、放胆,政策上放宽、放活,工作上放手、放开,推动民营经济发展。

四、政策推动民营经济发展

各县(区)人民政府抓好对国家和自治区鼓励、扶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的落实。以监察部门牵头成立民营经济政策落实督查机构,强化对政策措施落实情况的督促检查,确保政策落实到位。充分发挥每一项政策的激励引导效应,并根据形势的发展变化加以补充完善,不允许任何部门、单位打折扣,不允许从本地区、本部门利益出发,推诿扯皮。

五、开展宣传和表彰活动,为民营经济加速发展营造良好舆论环境通过大力宣传中央和自治区发展民营经济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把社会各界对发展民营经济的认识统一到落区实科学发展观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认识上来,鼓励全民创业,营造一个良好的舆论环境。

表彰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XX年年2月,龙州市工商行政管理局、龙州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龙州市质量技术监督局、龙州市消费者协会、龙州市个体劳动者私营企业者协会共同表彰XX年度贺州市101家“诚信经营户”。提高了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主的政治地位,增强他们的荣誉感。

六、提高行政效能,为民营经济加速发展营造良好政务环境

各县(区)人民政府及相关部门结合全区开展的机关行政效能建设活动,建立健全首问负责制,全面推行限时办结制,严格实施责任追究制,开展机关绩效考评,实现工作作风明显改进、服务能力明显增强、办事效率明显提高、发展环境明显优化。认真整治办事拖拉、工作推诿、纪律散漫、以权谋私、吃拿卡要等现象,查处行政执法方面的违法违纪行为,为民营经济加速发展营造良好政务环境。XX年年,龙州市个体、企业登记机关围绕机关效能建设,积极想办法、探索新举措,提出一切为了企业、方便企业、服务企业,进一步改进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效率,如:个体、企业登记机关按照自治区工商局的要求,放宽了企业登记审批权限,企业登记除部分特殊行业外,其余企业的设立、变更登记均实行“一审一核”或“审核合一”,企业名称预先核准登记100%能做到当场办结,XX年年企业年度检验工作中,在资料齐全的情况下,个人独资企业及分支机构、合伙企业及分支机构、有限公司分公司、非公司企业法人分支机构100%做到当场办结。同时还建立了企业联系人登记机制,加强了与民营企业的联系。

七、放宽市场准入,为民营经济发展营造公平公正的政策环境

各县(区)人民政府严格执行国家关于放宽个体私营经济市场准入的规定,制定相关的实施细则,完善具体措施,确保放宽个体私营经济市场准入的规定落到实处。建立健全各级政务服务中心,组织协调工商、公安、卫生、文化、商务、国土资源、建设、交通、农业、质量技术监督、新闻出版、药品监督管理、烟草专卖、通信管理等多个部门,在条件成熟时,对不涉及国家社会和经济安全、人民生命安全、自然资源开发、公共资源配置和不属于国家专营专控的行业实行“登记注册互联审批制”,即:按照“一家承办、抄告相关、互联审批、限时完成”的政务流程开展企业登记,帮助非公有制主体尽快进入市场。

八、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大力拓宽融资渠道

各县(区)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规定,建立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重点用于支持中小企业管理人员培训、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损账补偿和奖励、创业辅导、管理咨询、市场开拓、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等。支持非公有制企业通过产权或股权转让吸引民间、区外和境外资金。支持发展典当业、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和设备租赁业,发展了典当公司2户,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公司1户、设备租赁3户,为私营企业融资提供了快捷高效的服务。支持商业银行制定适合中小企业特点的信贷管理制度,鼓励商业银行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有市场前景、技术含量高、守信用、能增加就业、具有成长性的中小企业给予优先支持,全市商业银行优先为中小企业发放贷款万元。

九、认真贯彻国家、自治区有关就业政策,大力促进自主创业

十、完善创业支持服务体系,激活各类创业主体,开辟和拓宽创业领域

各职能部门充分发挥职能作用,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扶持和促进我市民营经济的发展。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加强和改进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的登记管理,简化登记手续,提高工作效率;同时引导民营经济实施商标战略,促进产品升级换代,引导农民运用农产品商标和地理标志增收,引导鼓励农民、涉农企业及有关协会组织注册和使用农产品商标和地理标志,推广成功运用农业“公司+农户+商标”经营模式的典型经验。

商务部门积极促进民营企业外引内联。加大招商引资和“百企入桂”的力度,实施我市个体私营企业“走出去,引进来”战略,以加强经贸考察洽谈为手段,努力拓展民营经济的发展领域,扩大民营经济与各类经济体的交流与合作,促进我市民营经济做大做强。凡办理登记注册的民营企业,均可申请办理进出口经营资格备案登记,从事对外贸易活动。鼓励和引导非公有制出口加工企业进入出口加工贸易区。民营企业在出口退税、产品认证、中小企业国际市场开拓资金的使用和参加国内外展销洽谈活动的摊位分配上,与其他出口企业享有同等待遇。推动有条件的非公有制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投资办厂和参与境外资源开发。

各级发改委、经委等管理部门建立健全服务体系。为非公有制企业提供政策信息、技术咨询、质量管理、网上交易、法律事务、信用评估、人才培训等各种社会化、专业化和规范化服务。建立和完善全市非公有制企业信息网络,为企业发展提供快速、准确、及时的人才、技术、市场、融资等信息和政策导向。

十一、大力推动农村个体私营企业发展,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积极支持、引导农村个体私营企业向农产品加工业、种养业及为农业生产服务的行业拓展;引导农村个体私营专业户、专业村、专业乡的发展;引导农村个体私营企业从事食品加工业特别是以粮食、重要农产品为主要原料的加工业;引导农民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以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入股兴办非公有制企业。对农村新办个体私营加工企业给予税收优惠政策,以解决企业初期发展的困难。

指导农产品流通、加工企业与农业种养大户、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签订履行种养合同,引导发展“订单农业;培育发展农产品经纪人和市场中介服务组织,对农民从事农副产品注通中介经纪活动的,免于工商注册登记。

十二、发挥社团组织的行业自律作用,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

发挥各级工商联作为政府管理非公有制经济的助手作用,发挥各级个体劳动者协会、私营企业协会等社团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职能作用,引导非公有制企业依法经营、提高素质,保障职工合法权益,维护正常的市场秩序。组织广大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从业人员学习党和国家以及自治区促进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努力提高广大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从业人员的思想觉悟、职业道德、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增强法制意识,使其真正做到“文明经商、诚实守信、优质服务、依法经营、照章纳税、爱国敬业、奉献社会”,从而促进我市民营经济健康发展。

我市发展民营经济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仍有许多不足,如民营经济总量小,规模小,档次低,市场竞争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从事第三产业的占90%;知名产品少。

我们有信心、有决心继续推进民营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为建设富裕和谐新**做出应有的贡献

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工作总结篇2

【关键词】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农村经济贵州省

产业结构是指生产要素在各产业部门之间的比例构成和它们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联方式,包括三次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也包括产业内部各部门之间的比例关系。经济增长是指生产的商品和劳务总量的增加,即国民生产总值(Gnp)的增加或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增加。1产业结构与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同事,产业结构是否合理是整个经济发展的主导因素,它的合理性对经济增长、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以及调整会促进农村经济的增长,经济总量的增长进而促进产业结构的加速优化调整。一地区农村经济大力发展的产业结构对农村经济而言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合理的农村产业结构是指能够充分利合理的应用本地的自然资源和经济资源来提高经济效益,促进产业之间的协调发展。贵州省是农业大省,在发展弄春经济提高农民收入过程中不仅着眼于农业乃至农村经济的发展,还应当时时关注国家关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和结构变动趋势,才能统筹好城乡经济同步发展,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协调、健康、可持续地发展。

一、贵州省农村产业结构的发展现状

贵州省地处黔中腹地,拥有独特的喀斯特地貌。是中国的农业大省份。中央近十几年连续出台的“中央一号文件”无一不提及贵州省农村乃至农业的发展,同时也出台了相应的惠农强农政策。2000年贵州省农村居民家庭经营第一产业收入为1361.74元/人、农村居民家庭经营第二产业收入为55.1元/人、农村居民家庭经营第三产业收入为139.63元/人;2001年贵州省农村居民家庭经营第一产业收入为1333.69元/人、农村居民家庭经营第二产业收入为63.33元/人、农村居民家庭经营第三产业收入为139.51元/人;2002年贵州省农村居民家庭经营第一产业收入为1293.95元/人、农村居民家庭经营第二产业收入为62.06元/人、农村居民家庭经营第三产业收入为157.85元/人;2003年贵州省农村居民家庭经营第一产业收入为1326.1元/人、农村居民家庭经营第二产业收入为51.2元/人、农村居民家庭经营第三产业收入为163元/人;2004年贵州省农村居民家庭经营第一产业收入为1563.4元/人、农村居民家庭经营第二产业收入为52.3元/人、农村居民家庭经营第三产业收入为164.2元/人;2005年贵州省农村居民家庭经营第一产业收入为1622.9元/人、农村居民家庭经营第二产业收入为53.3元/人、农村居民家庭经营第三产业收入为218.2元/人;2006年贵州省农村居民家庭经营第一产业收入为1525.8元/人、农村居民家庭经营第二产业收入为59元/人、农村居民家庭经营第三产业收入为296.2元/人;2007年贵州省农村居民家庭经营第一产业收入为1851.3元/人、农村居民家庭经营第二产业收入为60元/人、农村居民家庭经营第三产业收入为205.3元/人;2008年贵州省农村居民家庭经营第一产业收入为2187.6元/人、农村居民家庭经营第二产业收入为69.1元/人、农村居民家庭经营第三产业收入为284.6元/人;2009年贵州省农村居民家庭经营第一产业收入为2105.5元/人、农村居民家庭经营第二产业收入为77.8元/人、农村居民家庭经营第三产业收入为319.3元/人;2010年贵州省农村居民家庭经营第一产业收入为2271.4元/人、农村居民家庭经营第二产业收入为66.8元/人、农村居民家庭经营第三产业收入为336元/人;2011年贵州省农村居民家庭经营第一产业收入为2620.4元/人、农村居民家庭经营第二产业收入为107.5元/人、农村居民家庭经营第三产业收入为639.7元/人。从以上贵州省农村人均从一、二、三产业所得收入不难看出贵州省农民从三次产业中所得收入大致趋势是逐年上升的,但是结构依然为一产、三产和二产,其中农民主要你的收入来源于第一产业,收入的地二来源为第三产业,第二产业则占农民收入的比例最低。合理的三产比例应为第三、二、一产业。然而贵州省的比例则为第一、三、二产业。由此可见,贵州省当前的农村地区的产业结构较为不合理,农业产业化程度低,农村家庭收入主要依靠农业,而非服务业,长此以往,贵州省的农村经济发展将会面对发展滞后,农民收入增长困难的局面。

二、贵州省农村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

从上文对贵州省的农村产业结构现状分析,总结得出贵州省农村产业结构主要存在以下三方面的问题,制约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进一步优化升级。

(一)农村经济的总体实力弱

贵州省深居中国内陆,地处黔中腹地,拥有独特的喀斯特地貌。农业的自然条件与平原地区相比比较欠缺,因为独特的喀斯特地貌,贵州省的耕地大多呈现小而多的形式,无法实现大面积的机械化耕种,属于典型的劳动密集型农业,耕作效率很低。由此可见,贵州省是一个农业大省而非农业强省。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东部地区相对于发达地区而言,农村经济发展迅速,主要表现为经济结构调整加快,农业产业化程度不断提高,农村经济的整体发展特征已由单纯数量的扩张向质的提高转变,经济实力增长很快。而贵州省农村经济还比较落后,农村经济的整体实力不强,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相对落后,农民收入不高,城乡差距明显。

(二)农业人口比重大,农村就业结构水平低

贵州省农村就业结构水平较低,2014年,贵州省农作物总播种面积为5516.46千公顷,耕地面积少,大量人口束缚在小块耕地上,束缚在农村地区,农村人口自然就业、农业生产、就业特征还处在较为典型的传统农业状态。2农业人口所占比重大,农业剩余劳动力分布在农村和农业,造成劳动力资源浪费,制约了贵州省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导致农业生产率低下。唯有通国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这一措施,才能使农业剩余劳动力不再浪费,及农业剩余劳动力不仅向城市第二、三产业转移,还向农村的第二、三产业转移。

(三)城镇化水平低下,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带动力不强

2015年,贵州省城镇化率为42.01%,远低于全国56.1%的平均水平。城镇的经济主要以传统工业为主,工业经济相对落后,产业层次较低,经济实力较弱,对周边地区经济发展的辐射力及带动力都不强,吸收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能力弱。城镇化水平落后,必然会影响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发展,尤其是影响第三产业的发展,结果最终制约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

三、调整优化贵州省农村产业结构的措施

农村产业结构是国民经济产业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农村产业结构进行调整从而促进农村经济大幅度增长。贵州省农村经济在未来的发展中应该坚持对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实现农村经济增长质和量的跨越式的提高。贵州省必须意识到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优化是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迫切需求,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对于推动农村经济的持续增长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贵州省省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的水平以及产业结构现状进行分析,可以看出贵州省农村存在三次产业的效益低、农业人口多、人均耕地资源少、资源不匹配等一系列问题,因此,贵州省需要根据自身特点,站在科学发展观层面,发挥自身后发优势、比较优势,推动农村产业结构整体优化升级,向新型产业化道路升级。

(一)加快农业发展向产业化迈进

贵州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多种中草药的产量居全国前列,但是总的来说,贵州省的农产品产量较大但是农产品的价位长期处于低位,数量虽多但经济效益低,农业初级产品多但相对配套的精深加工产品较少,经济效益低。因此,贵州省要想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延长并完善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的产业链,逐步建立完善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连成一体、协调运转的农业产业体系。要利用自身地优势资源,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尤其是加大力度发展食品加工业。要把农户和农村企业有机地联系起来,建立企业基地农户三点一线的合作模式,做到三者之间互利互惠。要从政策、服务、环境等方面为农村现有的龙头企业提供支持和保障,推动龙头企业快速、良性发展、从而带动农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

(二)调整优化贵州省现有农业生产结构

农业作为农村产业中的基础产业,也是我国经济的基础,同时,农业也为工业发展提供了资源及原材料。优化升级贵州省农业产业结构不仅可以提高农业的劳动生产率、经济效益,还能将土地对劳动力的束缚解放,为第二、三产业发展提供人力资源及消费动力,优化升级农村产业结构是农业和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和重要内容。贵州省农业资源丰富,要利用自身的资源,普及科学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率,要在确保粮食产量稳定增长、稳固粮食生产核心区的前提下,大力发展其他产业即养殖业、林果业、蔬菜业、花卉业;因地制宜,多种经营,扬长避短,发挥区域特色和规模效益,加快农业产业结构的升级。

(三)提升农村工业的规模和层次

贵州省农村工业存在结构单一、规模小、粗放经营等问题,调整贵州省农村现有的工业的比例和布局,提升农村工业的规模和层次。推进农村工业结构调整,发展集聚优势的高副加值工业产业。农村工业作为农村经济中的主导产业,同时,农产品加工业也是工业化进程的主力军,所以,促进农产品加工业的大力发展,可以加速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使农产品销售渠道得到拓宽,农业产业链得以延长,同时实现了农产品多面增值。贵州省应充分发挥自身良好的农村生态资源和农产品资源优势,将农产品加工业作为重点,出台相应政策促进招商引资,大力促进乡镇工业发展。同时,建立完善贵州省乡镇企业及民营经济的结构调整、引进和普及先进技术,优化贵州省农村工业产业,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强有力的产业支撑和保障。

(四)大力发展贵州省农村第三产业

贵州省现有的农村第三产业呈现规模小、层次低的现象,对经济增长推动力不足,无法适应经济发展的需求。合理的产业结构一般是第三产业收入所占比重较大,然后是第二产业收入,最后为第一产业收入。所以,贵州省首先要根据现在三产的收入比例合理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加大对第三产业扶持力度,鼓励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形成合理高效的农村产业结构;其次政府应制定出台相应的政策,刺激潜在需求,改变管理体制,去除第三产业中的行政管理色彩浓、行业准入限制多的弊端,鼓励第三产业发展,使之形成产业规模化经营;三是要提高现有的第三产业发展效率,加快促进新兴产业发展,避免农村地区形成垄断经营、管制经营、限制经营等的状态,提升贵州省农村第三产业的层次,跟随社会经济发展脚步。

参考文献:

[1]金晶.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与农村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以湖南省为例[J].贵州农业科学,2012.

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工作总结篇3

一、统一思想,充分认识民营经济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民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加快民营经济发展,对繁荣区域经济,优化经济结构,增加财政收入,扩大社会就业,改善人民生活,实现富民强区,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是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的重大举措和紧迫任务。因此,全区各部门、各单位,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树立强烈的战略意识、机遇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认真落实扶持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各项政策,提高服务质量,优化发展环境,促进民营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二、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

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总体要求是:认真贯彻中央、市委、市政府关于鼓励、支持、引导民营经济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努力创造稳定透明的政策环境,平等竞争的市场环境,公平公正的法制环境,廉洁高效的管理环境,鼓励创业的社会环境。实现民营经济总量快速增长,行业重点突出,环境明显优化,整体素质提高,成为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主要目标是: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占全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由去年的*%提高到今年的75%;民营企业户数由*户增加到*户,注册资本金由*亿元增加到*亿元;从业人员由*万人增加到*万人。

三、鼓励创业,实现民营经济总量的增长

我们要按照“政治平等、政策公平、法律保障、放手发展”的方针,积极鼓励全民创业。要落实好市委、市政府鼓励民营经济的创业政策,放开民营企业经济领域,放宽民营企业市场准入条件,鼓励、支持有自谋职业的愿望、劳动致富的冲动、创业当老板追求的经营者,特别是鼓励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从事民营经济。要提高办事效率,畅通创业渠道,做到畅通急事、疏通难事、融通特事,凡是政策法规没有明令禁止的,我们都可以从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出发,千方百计用活用好用足各项政策,为创业者铺平道路。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调动全区各方面力量,建立招商引资“绿色通道”,提供“一条龙”、“一站式”服务。广泛吸引知名企业和高科技人才来*投资兴业,对在区内设立总部或地区总部的民营企业给予各项优惠和奖励政策。对来*发展的民营企业经营者、各类人才在户籍管理、档案管理、职称评定、住房和子女入学入托等方面给予同等优惠和照顾。

四、推进中小企业成长工程,扶持民营企业上规模

我区民营经济既求量的扩张,又要求质的提高,全区要整合各部门资源,按照市政府关于鼓励型小企业认定的有关政策,推进科技型、都市工业型、社区服务型三类企业的认定工作,对经认定的鼓励型企业将优先享受市有关部门促进企业发展的各项优惠政策,搞好民营高新企业认定工作,全面落实扶持高新企业发展的各项政策。支持企业实施品牌发展战略,对申报获得著名商标、驰名商标、中国名牌、*名牌、中华老字号、津门老字号的企业,区政府要给予奖励。支持企业做强做大,对重点扶持的企业,在扩大企业经营规模、投融资、技术改造、开拓市场等方面给予争取市级立项、政策支持,扶持企业向集团化发展。

五、搭建政府引导、企业参与的社会服务平台,为民营企业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要把区行政许可服务大厅办成为企业全方位、全过程服务的服务平台,要以服务企业为宗旨,行使好政府行政许可审批职能,实现“一条龙”快捷方便的办事程序。同时要筛选具有一定资格和实力的中介服务机构进驻,按照企业从创业—运营—管理—发展—退出的全过程设计,形成较完整的服务平台,为企业提供全程服务。

六、建立民营经济信息平台,推进政务信息公开

为加强对民营经济的引导和服务,要通过各种形式搭建公共信息平台,一是建立区域民营经济信息网络平台,借助*市中小企业网络开办区中小企业网,政府部门要结合自身职能,将规划信息、项目信息、政策信息、法规信息、科技信息、人才信息,向社会公开,设立企业信箱,收集企业情况反映和需求。二是继续办好*区民营经济信息专刊,及时将国家、市、区等带有政策指导性的有关信息传达到民营企业,形成政府各部门与企业的信息互动,以落实国家、市、区政府出台扶持民营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三是编制政府部门办公告知便民手册,使广大民营企业了解政府各行政、执法、管理部门主要职责、办事程序,畅通民营企业办事渠道。

七、着力解决民营企业发展融资难的问题

积极发挥区中小企业担保中心、虹桥创业投资有限公司和虹融投资担保公司对重点企业、重点项目的引导、支持作用,扶持他们以资本为纽带,吸纳民间资本,做大做强,为民营企业融资搭建担保平台。鼓励、引导企业成立“企业信用促进会”互相担保,拓展融资渠道。认真研究部分银行试行无担保贷款的相关政策,积极引进新型金融产品进入,建立银行与企业沟通联系平台。

八、加强对扶持民营经济政策资金的引导服务

市委、市政府公布了关于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意见,同时也将出台若干配套政策,区各有关部门要切实落实好市委、市政府各项政策,组织研究政策,搞好企业和市相关执行部门的对接,将这些惠民政策真正落实到企业。

要加强对民营企业经营者和员工的教育培训工作。建立政府引导、社会支持和企业自主相结合的培训机制。充分发挥大专院校、职业学校和各类培训机构的作用,帮助企业重点开展法律法规、职业道德、产业政策、经营管理、职业技能和技术应用等方面的培训。区政府每年将对300名企业经理人进行免费培训。

设立民营经济发展专项引导资金。由区财政每年安排一定资金,主要用于民营企业技术创新、创业辅导、重点技改项目、创品牌,政策法规业务培训及对民营企业、经营者表彰等,并争取市财政、中小企业发展促进局等渠道的扶持资金支持。通过政策、资金引导要规范企业生产经营行为,引导民营企业加强自我教育、自我管理,严格执行国家法律法规,自觉履行企业责任。

九、营造民营经济发展良好外部环境

积极营造良好环境,打好“服务牌”,建设服务型政府。各部门要把营造好外环境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要切实树立为市场主体服务的理念,以法制规范行为,以管理规范服务,为民营经济的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禁止乱收费,对依据法律法规设立的收费项目不得提高收费标准,取消所有的工本费收费项目;严禁乱罚款,各部门不得对下属单位下达罚款指标,实行罚缴分离制度,所有罚款一律统一上交财政,不得实行提留、分成或奖励,对违反者从重处罚;严禁乱检查,除涉及食品安全、生产安全、公共安全、金融安全、环境保护的事项外,同一部门对同一企业的例行检查原则上一年不能超过一次;严禁乱摊派,对民营企业不得组织强制性检测和培训等活动,不得摊派赞助广告和报刊杂志等费用,不得要求购买指定产品和接受有偿服务。实行行政过错追究制,各部门主要领导对本部门依法行政负主要责任,对有令不行、有禁不止,违反纪律的执法人员,一经查实要严肃处理。推行执法责任制,严格执行“三步走”执法方式,即先教育规范、再限期整改、最后依法处罚。依法保护企业的财产权、知识产权和自主经营权等各项合法权益;依法保护企业出资人的名誉、人身和财产等各项合法权益;依法保护职工的劳动、工资和社会保障等各项合法权益。要改进工作作风,提高行政效能,改善管理和服务环境,形成人人为民营经济服务,人人参与民营经济发展的良好氛围。

十、建立各级领导与民营企业的联系制度

建立由五大机关领导和民营经济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处级以上领导联系重点企业制度。加大对重点企业、重点项目的支持力度。各级领导及部门要定期联系对口企业,了解企业运行动态、需求及建议,倾听企业呼声,有针对性的开展帮扶。

十一、发挥工商联和工、青、妇等组织的作用

充分发挥区工商联在组织民营经济人士参与政治和社会事务中的主渠道作用,在民营经济人士思想政治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在政府管理民营经济方面的助手作用。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组织在发展民营经济中的创业引导和依法维权等作用。要发挥行业协会、商会和民营企业联系作用,加强对成员企业的自律和服务。

规范发展社会化中介服务体系。按照“自发组建、自愿入会、自主办会”的市场化原则,发展民间商会、行业协会和中介机构,强化服务功能和自律协调作用,积极帮助企业解决创业、发展中遇到的问题。

十二、加强对民营经济工作的领导

切实加强领导,建立统一协调高效的管理机制。强化对全区民营经济工作的统一领导,要充分发挥民营经济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的作用,加强对民营经济工作的统筹协调和综合管理。完善民营经济发展工作机制。完善以区民营经济发展领导小组、民营经济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各成员单位决策指导、指挥协调、工作联动、督查落实“四位一体”的工作机制。加大成员单位之间在政策引导、扶持民营经济发展、服务于市场主体上的联动。

加强民营经济管理部门力量。目前,市政府正在就民营经济管理体制进行调研,对机构、人员设置将有安排。从我区当前实际出发,充实民营经济领导小组办公室人员,在不增加编制的条件下,通过整合政府相关部门力量,抽调相关部门的干部充实民营经济办公室工作,授权民营经济办公室作为协调民营经济、企业发展的主管部门,牵头组织协调解决民营经济发展中遇到的问题。

十三、建立民营经济工作考核机制

将发展民营经济纳入各有关考核体系。按照全区发展民营经济的目标任务,建立目标责任制度。各部门制订目标责任制,明确责任部门和责任人员,层层分解并切实完成任务。按照全区各相关部门的职能分工,建立工作通报制度。民营经济办公室负责及时将区领导批示意见反馈有关单位,并根据领导批示做好督促落实工作。按照全区民营经济发展情况,建立统计分析制度。科学分析民营经济发展总量、速度、结构和区域性发展等情况,为制定有关政策和计划提供依据。搞好对民营经济发展成果的评价考核和动态监测,掌握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十四、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

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工作总结篇4

一、三十年私营经济发展的主要回顾

青浦私营经济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以下五个阶段:

(一)艰难徘徊阶段(1978-1987年)

这一阶段,青浦县出现了“以雇佣劳动为特点”的私营企业,但有的领个体营业执照,有的持个体合作经营执照,有的挂靠集体。还不是完整意义上的私营企业。

(二)缓慢起步阶段(1988-1991年)

1988年,国务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私营企业暂行条例》,按照有关规定向本辖区雇工8人以上的个体工商大户和个体合作经营户颁发了私营企业营业执照,当年底共有私营企业23户,投资人39人,雇工人员307人,注册资金64.31万元。但是,发展速度比较缓慢,截至1990年底私营企业仅为173户,注册资金891万元。

(三)探索发展阶段(1992-1996年)

1992年7月,在小平同志南巡讲话精神鼓舞下,青浦蒸淀镇创办华东地区首家私营经济开发区――富民私营经济开发区,由政府出面组织划定区域,建设厂房和基础设施并提供配套服务,吸引上海和外省市的私营企业家投资办厂,当年就招商引资87户,首创税收37万元。随之一批私营经济开发区陆续建立,截至1996年底,已有私营企业15447户,注册资金101.55亿元,实现税收3.58亿元。

(四)强劲发展阶段(1997-2002年)

始终保持强劲发展,特别是通过2002年“纪念富民十周年,推进全区私营经济二次创业”等大型系列活动的推动,全区私营企业达27274户,实现税收20.51亿元,占全区总税收的50%,创历史新高。

(五)规范发展阶段(2003年至今),

2003年至今是发展最好最快的时期,2007年一年税收就接近1992~2001年前十年税收的总和,而且占全区税收的比例也逐年提高,达到了54%。企业户数亦从2002年末27274户增加到2007年底47985户,净增2万余户,工业产值398亿元,翻了两番,从业人员41.29万人,翻一番。

二、三十年私营经济发展的基本经验

在青浦,“政府搭台、企业唱戏”,以经济小区模式发展私营经济的模式有别于苏南模式和温州模式,开创了大城市成功发展私营经济的先河,被学术界称为“青浦模式”。其间工商部门立足职能,坚持监管与发展的有机统一,致力推进区域私营经济发展,较好发挥了“助推器”作用。

(一)解放思想、勇迈第一步

思想是人的行动指南,解放思想则是事业发展的力量之源。1992年小平同志南巡讲话,从理论上深刻回答了困扰和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当年6月上海市工商局推出了《关于发展个体、私营的若干政策性规定》(简称14条意见)。7月,在工商部门积极指导下,青浦蒸淀镇积极解放思想,按照14条意见成立了富民私营经济开发区。香港《大公报》一则“陈云家乡成立私营开发区、搞资本主义”的消息,引起有关领导和部门的注意,一时间反对意见占了上风。是进还是退?在这关键时刻,我们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敢试敢闯、勇于创新”,按照县委县政府的要求,坚决支持和指导“新城”、“腾富”等开发区的成立,从而全面拉开了青浦以经济小区模式发展私营经济的序幕。多年来,正是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促使我们首推“一口讲清、一次办成”、“首问负责制”和“双续工作制”(中午安排值班,下班延时办结),开辟注册受理“绿色通道”,开业登记48小时发照,一般变更21小时发照,特殊情况特别处理,不断以更广阔的思路,更开放的思维,更积极的举措支持私营经济在本区的大发展。

(二)注重规律、把握发展大势

事物的发展是螺旋式的。发展私营经济必须遵循这一规律,结合国家政策和有关法规因势利导,做到“发展、规范、再发展、再规范”。1996年,青浦在全市率先成立南16个职能部门成立的私营经济发展联席会议,在工商部门设办公室,由县工商局局长任办公室主任。以此为平台,审时度势,着力推动本县私营经济的健康发展。1997年,针对发展初期经济小区普遍重发展轻规范,率先提出“一手抓发展、一手抓规范”。2001年,国家“十五”计划第一年,提出“留住老的,发展实的,由政策优惠向优质服务发展”,正确处理“解放思想和规范管理、发展速度和提高质量、依法行政和促进发展”三个关系,“以建造标准厂房为抓手,推动工业小区建设,实施二次创业”。2003年,根据党的十六大精神,进一步要求正确把握“发展与规范、数量与质量、引进和培育”三个关系,扶持“实业型、规模型、科技型、外向型”企业。2006年,国家“十一五”计划第一年,强调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一手抓发展、一手抓规范”,坚持数量与质量并举,以质量为先。正是基于对国家政策和区域实际的准确把握和结合,我们在多年私营经济发展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青浦区委区政府领导高度评价“发展经济、青浦工商部门功不可没!”。

(三)居安思危、未雨先绸缪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我们始终坚持思考远一点,动作快一点,在困难面前不退缩,跨前一步,迅速应对。青浦私营经济起步较早,我们密切关注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并及时提出解决方案,不少举措都走在了全市前列。针对部分私营企业质量不高、“死户”比较多的情况,1997年起就开始通过企业年检吊销清理“三无”、“空壳”企业,保持私营经济总体质量。2006年当全市范围内推进“三虚”企业清理时,我区已占得先机,为优质企业的发展拓展了资源空间。针对经济小区总量过多,在市区设立的招商点过多过滥,少数小区进行招商造成情况不明、违法案件增多等问题,1997年至1999年间整治和撤并经济小区,关闭不符规定的招商点62个,有力推动了全区各经济小区规范招商的水平,为全市2000-2001年开展规范经济小区招商行动奠定了良好基础。针对经济小区服务和管理能力亟待引导的现状,每年举办经济小区招商、管理人员业务培训班,进一步把工商部门“一口讲清、一次办成”制向经济小区延伸,并专门制订了《经济小区

管理办法》、《经济小区优质服务、规范管理评定标准》及《经济小区企业年检工作评比奖励办法》。

三、亳不动摇发展私营经济

在肯定青浦私营经济发展成绩的同时,还应清理看到当前面临着规模小、竞争力弱、发展潜力不够等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关键在于立足工商职能,要从思想和行动两个层面毫不动摇地支持私营经济的发展。

(一)进一步解放思想

1、进一步认清私营经济的新定位

对私营经济“新定位”的理解,需要从地位和作用两个层面来进一步强化。《宪法》明确规定:“国家保护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国家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并对非公有制经济依法实行监督和管理”。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进一步强调,要“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30年来,无论在全国还是在本地区,私营经济的发展在增强国家经济实力,推动经济体制改革,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满足人民群众的多种需求,扩大社会就业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有效地促进了社会的和谐稳定。因此,我们必须充分认识私营经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地位,重新认识私营经济在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中的作用,以积极肯定的姿态全力支持私营经济的发展。

2、进一步把握私营经济发展的新趋势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内外环境的不断变化,特别是人世后经济全球化以及西部大开发、长三角地区经济一体化都将为私营经济的发展提供更广阔的市场,但现阶段绝大部分私营经济规模较小、发展资金短缺、产业分布单调、科技创新能力缺乏、经营管理理念封闭、竞争力不足等。“大浪淘沙始见金”,30年的历史一再证明,私营经济的发展虽不断面临困难但却日益成熟。在新的历史时期,私营经济的发展必将在组织结构、人员结构、管理模式、经营方式及分配机制等方面进一步向现代企业制度靠拢,并掀起私营经济发展新的浪潮。准确把握这一趋势,应成为工商部门工作的一个主基调。

3、进一步理解私营经济不可替代的作用

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就业是民生之本,今后将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民生问题的高度重视。当前,我国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单位就业的渠道越来越窄:公务员、机关事业单位用人总量总体上有限:国有企业、集体企业数量在减少,外资企业又有限。相对灵活的个体私营经济已成为增加就业的重要渠道,其中又以公司制的私营企业为主体。只有充分就业,才能有效推动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的稳定协调发展,应深刻认识其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

(二)坚持制度到位、措施落实

1、继续营造优质投资环境

要切实按照《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要求,在城市公用事业、军工基础设施建设、国防基础科研项目建设以及一些垄断行业逐步向私营经济开放,使私营经济有一个公平进入和竞争的市场环境,要不断提高在私营经济发展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主动加强与各级部门的沟通和协调。以积极行政的姿态确保支持私营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真正落实到位。要坚持监管与服务相统一,按照制度化、规范化的要求,进一步探索由单纯的政策优惠驱动向服务内涵全面提升转变的途径,及时修订和调整各项举措。

2、致力推动产业结构调整

现阶段我区私营经济发展还存在一定的结构性难题,集中体现在产业结构不尽合理,产业同构导致资源浪费和生产效能低下。立足本地实际,要密切关注长三角区域联动发展的大方向,积极促进本地私营经济向科技型、环保型、节能型、服务型企业发展和转移,引导私营经济向现代服务业转型,促使其产业结构优化,努力为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贡献。结合郊区特点,要以农业产业化、集约化、市场化为导向,鼓励私营企业发展特色农业、生态农业、绿色农业和健康养殖业,引导私营企业参与农村合作社的运作,积极发展农事旅游、延伸农业产业链,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3、积极推进创业带动就业

就业是民生之本,创业则是就业之本。党的十七大把促进创业带动就业作为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一定要把促进就业作为最大的民生问题,进一步完善支持自主创业、促进就业的政策措施,支持和鼓励发展个体、私营经济,使更多的劳动者成为创业者,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

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工作总结篇5

今天召开全市民营企业人才工作交流研讨会,目的是以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围绕民营企业人才工作交流情况,探讨问题,听取专家意见,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形成合力,推动民营企业开发人才、吸纳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促进全市民营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刚才彭建瑜同志就我市民营企业人才资源开况进行了介绍和分析,几家民营企业介绍了经验,都讲得很好。下面我讲几点意见:

一、解放思想,深化认识,增强做好民营企业人才工作的紧迫感和使命感

当前,我市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时期。能否抓住今后十几年的战略机遇期,增创新优势,实现“四大跨越”,最终实现全面小康目标,根本出路在于大力发展民营经济。这就要求人才工作要跟进、要保障。当前,在经济全球化日益发展和知识经济日渐兴起的时代背景下,国与国之间综合国力的竞争,地区与地区之间经济与科技的竞争,企业与企业之间创新能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智力的竞争。人才的优势才是真正的优势。我们必须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与时俱进,充分认识做好民营企业人才工作的重大战略意义。

(一)做好民营企业人才工作是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省、市关于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精神的重要举措。随着改革的深入发展,党和国家越来越明确地肯定了非公有制经济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最近,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这是一个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促进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决定》指出:大力发展和积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是促进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清理和修订限制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消除体制。支持非公有制中小企业的发展,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做强做大。《决定》强调:要营造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体制环境。创新人才工作机制,培养、吸引和用好各类人才。尊重知识,鼓励创新,实行公平竞争,完善激励制度,形成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和人尽其才的良好环境。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省委书记张德江在今年初召开的全省民营经济工作会议的主题报告中强调:“我们一定要有这样的认识,抓民营经济发展,就是抓发展是硬道理,就是抓发展这个第一要务。”“市县一级发展经济,主要是发展民营经济。经济欠发达地区,根本出路在于发展民营经济。”今年初,中共广东省委、省人民政府作出了《关于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决定》,指出:“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充分认识发展民营经济的重大意义,按照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的要求,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采取切实有效措施,促进我省民营经济大发展,在大发展中实现新的提高。”并要求“加强民营企业的人才队伍建设。破除人事管理中的身份和所有制界限,鼓励各类人才到民营企业就业。”茂名市委、市政府作出了《关于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对贯彻省的《决定》提出了具体要求。各级党委、政府和各职能部门要从贯彻落实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实践“三个代

表”重要思想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深刻认识做好民营企业人才工作的必要性,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精神,重视民营企业人才工作,为加快民营经济大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和智力保障。

(二)做好民营企业人才工作是我市民营企业二次创业成功的关键。我市民营企业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已取得可喜的成绩,在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据统计,到2002年止,全市有个体工商户9.7万户,注册资金29.5亿元;私营企业3997户,注册资金38.87亿元。全市民营企业实现国内生产总值441亿元,占全市国内生产总值592.55亿元的74.4%。实现地税收入4.1亿元,占全市地税收入的51.2%。民营经济在促进市场竞争、改善商品流通、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解决就业压力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是我市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生力军,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力量。随着我国经济逐渐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国内经济由短缺进入相对过剩阶段,市场竞争比过去更为剧烈,我市民营企业遇到越来越多的困难和制约,其发展已进入瓶颈阶段。如何突破自身各种局限性,将企业的发展提升一个层次,也即人们常说的成功进行二次创业,这是我市民营企业的所有者和经营者共同面对的最大课题。从调查的情况看,目前我市民营企业的二次创业主要面临三大问题:首先,必须将企业经营从粗放式管理转变为专业化、科学化管理;其次,要将企业由家族式企业、类家族式企业转变为开放式的现代化企业;再次,民营企业的发展存在一个产业升级产品换代的战略问题。在这种情况下,能否转变观念,把民营企业人才的开发使用摆在更为突出的位置,用人才来改造企业,突破瓶颈,增强竞争力,是我市民营企业成功转型、实现二次创业和产业升级的关键所在,也是对民营企业兴衰存亡的一次严峻考验。

(三)做好民营企业人才工作是加快推进我市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实现“四大跨越”,建设粤西经济强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当前,我市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努力跟上发达地区发展步伐的关键时期。要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进程,解决区域协调发展问题,实现“四大跨越”和最终实现全面小康目标,根本出路在于发展民营经济,而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关键要*人才去跟进、作有力的支撑。纵观全国和全省,凡

是经济发展得快、发展得好的地方,大都是民营经济发展得快、发展得好的地方,亦都是民营企业重视使用人才的地方;凡是经济发展得慢或者比较差的地方,大都是民营经济发展比较缓慢或比较差的地方,亦都是民营企业人才欠缺的地方。从总体上看,我市民营企业分散、薄弱,规模不够大,实力不够强,这与民营企业人才工作明显滞后,人才总量偏少、素质偏低有直接的关系。最近人事部门对全市4000多家民营企业的人才状况进行了初步调查,现有人才数量为1.13万人,仅占从业人员的11.7%,高级职称人才409人,仅占从业人员的0.4%;民营企业高层次人才十分缺乏,人才分布呈现严重失衡的现象。总之,人才制约已成为影响我市民营企业做大做强的主要因素,成为我市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的障碍。省委张德江书记视察茂名时一针见血地指出:“茂名的发展,既要*‘工业立市’,更要*‘人才立市’,‘人才强市’”,“从茂名的实际情况来看,人才队伍建设的任务

很重”。民营企业的人才开发工作,是我市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抓好民营企业的人才工作,才能全面落实好张德江书记关于“人才立市”、“人才强市”的指示精神。因此,各级党委、政府和相关部门必须充分认识民营企业人才工作的极端重要性,牢固树立“人才立市”、“人才强市”的战略思想,进一步增强做好民营企业人才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把民营企业人才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开创民营企业广纳群贤、人尽其才的新局面。

二、突出重点,改善服务,千方百计为促进民营经济大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如何为促进民营经济大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呢?我看应当大力优化“两个环境”,重点抓住“三个环节”,致力推进“四个创新”。

(一)大力优化“两个环境”,为各类人才到民营企业建功立业创造良好的条件。一是优化民营企业人才工作的舆论环境。通过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体,以及充分利用经验交流会、座谈会、表彰会等形式,广泛宣传民营企业引进人才、激励人才,发挥人才作用,促进事业发展的典型事例,宣传为民营经济服务的人事人才政策措施,使“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以及“人才强市”、“人才兴企”的观念深入人心,鼓励支持各类人才到民营企业建功立业。二是优化民营企业人才工作的政策环境。最近省相继推出12套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我市要结合本市的实际情况,在优化民营企业人才工作政策环境方面取得新突破。要尽快制定并实施《茂名市引进人才暂行办法》、《关于

为促进民营经济发展提供人事人才服务的意见》等政策措施。要结合推行事业单位机构改革,制订相应政策,鼓励事业单位人才到民营经济单位工作;要从政策措施上为大中专毕业生到民营经济单位工作提供保障。要清理、调整与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不符的各项政策规定,取消对民营经济发展的各种限制性、歧视性条文,构筑扶持民营经济发展的人才政策平台。

(二)紧紧抓住培养人才、吸引人才、使用人才三个环节,提升民营企业人才队伍总量和整体素质。一是要充分利用现有人才资源,重用有本事、真干事、能成事的人才。要充分利用好茂石化的3000多名高中级专业技术人才,将其作为民营经济发展的人才储备;充分发挥好茂名学院100多名专家教授的智囊参谋作用,全方位开展“产学研”合作活动,为民营企业提供智力支持。二是积极引进人才和智力,为民营经济发展构筑人才高地。要丰富人才引进形式,采取“跑校赶会”、人才招聘、专场洽谈、建立高层人才引进“绿色通道”等多种形式,通过调入、聘用、兼职、咨询、科研和技术合作、技术入股、投资兴办实业等方式吸引高层次人才和急需人才到我市民营企业工作。要坚持引进人才与引进智力相结合,推行“项目+人才+智力”模式,变高薪引才为项目引才,用事业来吸引和留住人才。三是抓好人才的培养,全面提高民营企业人才素质。要充分发挥茂名学院和茂名石化公司的高级专家、教授这支师资力量的作用,通过办班、培训、技术指导等多种形式培养石油、乙烯后续加工、精细化工等一大批急需的专业人才。要支持民营企业选送优秀人才到国内外先进地区、先进企业进行学习培训,鼓励民营企业人才参加在职学习,努力提高民营企业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

(三)致力推进“四个创新”,为民营企业提供高效快捷的人才服务。一是要创新服务渠道。探索为民营经济单位设立独立人事户头的办法,开辟人事部门为民营经济单位服务的直通渠道。要建立科学的“民营企业人才调查机制”,要掌握一大批民营企业的人才基本情况,加强与民营企业的沟通和联系,及时收集民营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和建议。对各种统计数据认真进行分析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科学的调配和引进。二是要创新服务内

容。积极为民营企业提供人事服务,为民营企业和各类人才提供人事关系和人事档案服务,承办专业技术资格初次认定、评审或考试的相关手续,办理工作调动、户口迁移、转正定级以及代办养老保险等业务,解除各类人才到民营企业工作的后顾之忧。三是创新人才服务载体。要建立完善人才市场,逐步形成以市和县(市、区)政府人事部门所属人才市场为主体、社会人才市场中介服务组织为补充的多层次、多功能、覆盖全社会的

人才市场体系,实现人才资源社会化、资源配置市场化。要加强人才市场信息化建设,尽快建成茂名市人才信息网,健全人才信息库,建立完善全市统一的网上人才市场和信息系统,开辟茂名与全国人才联系的信息化“绿色通道”。四是要创新服务机制。体制障碍是影响非公有制经济人才资源开发和管理的重要因素。必须按照十六届三中全会的精神,逐步消除体制障碍,提高整个人才服务体系对民营企业人才资源开发的灵活度,进一步完善更为开放灵活的人才流动机制。打破人才的身份、所有制限制,改革户籍管理制度,清除影响民营企业人才流动的政策性壁垒,提倡合理的人才柔性流动,形成有序的人才柔性流动机制。要采取切实措施,加快建立和完善民营企业人才的养老、失业、医疗

和工伤保险制度;要加大监督力度,确保民营企业在确立人才聘用关系后,为其办理失业、养老、工伤、医疗等社会保险手续,为民营企业人才解除后顾之忧。

三、民营企业家应当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加大实施“人才兴企”战略的力度

今天参加会议的70多位民营企业代表,是我市发展民营经济的精英,你们为茂名民营经济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我代表市委、市政府向你们,并通过你们向全市的民营企业家表示感谢。最近,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既为民营企业新一轮发展提供了新机遇、新动力,又给民营企业家们提出了新任务、新挑战。全市民营企业家应当认真学习贯彻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加大实施“人才兴企”战略的力度,从而把我市民营企业做大做强。在这里,我就民营企业人才问题向各位提出几点希望。

一是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做好企业人才工作,必须确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要树立“人才就是财富,人才就是效益,人才就是竞争力,人才就是发展后劲”的理念,克服“见物不见人”的倾向。只有企业“老板”的人才观念转变了,才能真正做到求才若渴、爱才如命、惜才如金、唯才是用,不拘一格选拔人才。民营企业家要树立“人本”观念,坚持一切从人出发,把关心人才、尊重人才、激励人才放在重要地位,使企业人才的聪明才智得到充分发挥,最大限度地调动、激发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企业的全面发展贡献力量。

二是要熟悉人才政策,加强人才管理,在企业内部创造一个良好的人才生存、成长、发展的人文环境。民营企业家们要多了解多熟悉人事人才政策,与人才管理相关部门多沟通多配合,共同推进民营企业人才工作。要营造民营企业吸纳人才的良好环境,构建富有特色、人情味浓厚的企业文化,树立积极向上、创业奉献的企业精神,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活动,增强人才爱企如家、扎根创业的意识,培养对企业的归属感与团队精神。

要注重在企业建立一个注重实绩、公平竞争、科学合理的用人机制,为人才确立一个正确的价值取向,使人才在民营企业工作有荣誉感、成就感与自信心。总之,民营企业家们要通过自身的实际行动,营造良好的软环境,以赢取人才之心,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激发人才创业的积极性。

三是要加大人才资本投入,加强培训,提高人才素质。人才投资是最有价值的投资,这已成为现代企业经营的一个经典策略和重要理念。希望我市的民营企业家在这方面有远大的眼光和聪慧的头脑,舍得在人才上花本钱,下气力。要重视企业的人才培养,处理好生产与人才培训提高的关系,从时间上、资金上支持人才参加各类培训学习,促进人才自身素质的不断提高。作为一个欠发达地区的民营企业来讲,要坚持从外引进与自身培养两手抓的方针,培养真正属于自己的人才,这是企业取得更大发展的重要基础。

四是要拓宽人才视野。茂名作为欠发达地区,人才竞争的劣势短期内难以根本扭转,要在人才争夺战中夺得先机,必须引才与引智相结合,要树立“不求所有,但求所在;不求所在,但求所用”的人才开发观念,通过聘请专家、教授当技术顾问等多种形式引进人才和智力。如绿生园集团有限公司、十八宝医药保健品有限公司、汉山锁业有限公司等民营企业,通过聘请中国科学院院士、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教授,以至国外专门人才等,担任公司的技术顾问,虚心听取他们在厂房设计、产品开发、技术革新、营销管理等方面宝贵的意见和建议,解决了许多生产、管理、经营等方面的困难和问题,促进了公司的全面发展,他们的经验很值得学习与借鉴。

五是要加强自身学习,提高自身素质。一个企业要做大做强,企业家自身的素质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某种意义上说,只有企业家自身成为经营管理方面的人才,才能领导企业“发大财”。改革开放以来,我市民营企业不断发展壮大,许多民营企业家经过多年的商海搏击,成长很快,素质明显提高。今天参加会议的民营企业家都可以说是成功人士。但就我市民营企业家队伍的整体素质而言,还不够理想,还不能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部队有句老话: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所以,民营企业的“老总”只有与时俱进,加强学习,增强本领,由“土”变“洋”,逐步具备现代企业家的素质,才能引领企业在竞争中胜出,走向更大的成功。现在全国全省越来越多的民营企业“老总”走进校园,走进课堂,强化学习,提高自我。希望我市的民营企业家也能增强学习的意识,形成学习的风气,通过自学、培训、进修等形式,多学一些科学文化以及现代经营管理方面的知识,逐步实现向现代企业家的转变。

四、加强领导,真抓实干,确保民营企业人才工作和政策措施落到实处

(一)把民营企业人才工作摆上整体人才工作的重要位置。今年5月份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研究部署了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问题,为今后人才工作指明了方向。我市于8月召开了人才工作汇报会,学习贯彻中央政治局会议精神,总结了全市人才工作的情况,部署了近期的人才工作,对加快全市人才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民营企业人才工作是新形势下整体人才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是人才工作向非公有制经济领域的延伸和拓展。

全市上下一定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市委、市政府的决策上来,真正把做好民营企业人才工作促进民营经济发展作为一件大事来抓,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人才工作的重点,长期坚持,努力抓出成效。要加大工作力度,创新工作思路,保证领导力量到位、工作责任到位、政策措施到位,扎扎实实地推进我市民营企业人才工作,为民营经济的新发展、新跨越提供有力的人才智力保障。

(二)加强协调和指导,形成做好民营企业人才工作的整体合力。抓好民营企业人才工作,促进民营经济发展,涉及方方面面,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加强领导和协调,把各方面力量凝聚成推进民营企业人才工作的强大合力。要按照党管人才要求,建立人才工作统筹规划、协调发展的运行机制,形成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的人才工作新格局。各级党委组织部门要发挥好牵头协调作用,制定民营企业人才资源开发规划,抓好督促落实工作。人事部门要尽快出台为民营企业发展提供人事人才服务的措施,建立健全人才市场,为民营企业开发人才资源提供招聘、应聘、人事等中介、咨询服务;进一步完善人才流动争议仲裁制度,维护民营企业人才合法权益。劳动保障部门要加快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面,把民营企业纳入社会保障的范围,落实民营企业聘用人才失业、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险待遇,切实解除民营企业人才的后顾之忧。公安部门要积极放宽大中专学校毕业生到非公有制经济单位就业的落户政策,及时便捷地办理落户手续。工商管理部门要在做好对民营企业登记注册和市场管理的基础上,协同有关部门加强民营企业人才资源开发和管理工作。工商联、个体劳

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工作总结篇6

【运行情况】20__年全市民营经济总产值完成568.9亿元,增长30.4,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完成237.1亿元,增长41.5;民营经济增加值完成198.1亿元,增长18.8%,占年目标任务的108.5,超目标任务8.5个百分点。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完成69.2亿元,增长35.1,占年目标任务的123.6,超目标任务23.6个百分点;实现入库税金16.4亿元,增长22.6%,占年目标任务的107.9,超目标任务7.9个百分点;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4.9亿元,增长34.2;新增民营企业875户,占年目标任务的218.8,超目标任务118.8个百分点;净增规模工业企业61户,占年目标任务的138.6,超目标任务38.6个百分点。

【营造发展环境】一是制定、落实中央、省、市促进民营经济发展政策。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省委第九次党代会和四川省民营经济发展工作会议精神,学习贯彻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中共四川省委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等。修改完善了《关于进一步促进民营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了我市发展民营经济的贯彻意见,为民营经济发展营造良好舆论氛围和政策环境。

二是认真分解落实发展民营经济工作目标任务。年初,按照市委、市政府发展民营经济和建设工业经济示范基地的总体要求,分解下达了20__年区县发展民营经济目标任务。全年围绕民营经济发展和工业经济示范基地建设目标任务,狠抓督促检查,加强经济运行分析,确保全年目标任务全面完成。

三是促进科技进步,提高民营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形成有利于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迅速转化的有效运行机制,扩大高新技术和先进技术在民营企业的开发、推广和应用,提高民营企业的整体素质和增长质量;坚持“以人为本”,努力创造吸引、培养、使用人才,使人才脱颖而出、发挥才干的良好环境,多形式吸引更多的优秀科技人员,特别是有创新才能的高科技人才到民营企业工作;同时加强职工岗位技术培训本文,全面提高职工素质,鼓励民营企业职工广泛开展技术革新活动、“产学研”活动。鼓励大中型民营企业逐步建立企业技术中心,鼓励有实力的民营企业投资接收科研机构,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广泛开展与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的联合与协作,8户企业10个项目与科研院所实现了成功签约。加大科技投入,抓好项目建设,优势民营企业的重点项目在申请政府财政挖潜改造资金、技改贷款贴息和科技经费给予支持。

四是组织开展区县“十强”工业企业评选工作。按照规定的程序和标准,组织评选出了自贡塞迪维尔公司等“区县十强工业企业”,并在全市“推进工业强市”大会上表彰。

【落实政策强化服务】一是切实转变观念,加大协调服务力度。坚持开展民营企业专题调研活动,切实帮助民营企业解决生产经营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为民营企业发展营造更为宽松的环境。继续加快企业服务体系建设,改善中小企业发展环境,进一步加快信用担保体系建设,规范信用担保公司的管理和运作,通过担保公司的示范作用,带动各种类型担保机构的发展,改善我市企业的融资环境,逐步缓解企业融资难的矛盾。抓住我市被列为全省信息化建设试点城市的契机,结合中小企业网自贡网的建设,推进民营企业、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建立了自贡市中小企业服务中心,通过中心的平台作用,逐步构建中小民营企业信用评价体系、教育培训体系、政策咨询体系、科技创新体系、创业辅导体系和市场开拓体系建设,增强为企业服务的手段和能力。

二是积极为民营企业服务。先后协调解决了运机公司生产用水、品牌建设方面的问题,雷鸣科技公司建设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示范工程的问题,东方锅炉电站设备制造公司资金债务问题,华信伟业纸箱包装有限责任公司项目实施中涉及到的工程建设、土地补偿、拆迁房屋的问题等。积极协调解决东碳公司的历史遗留问题,确保了企业的正常生产和稳定发展。

三是组织开展调研活动。深入区县和民营企业了解情况开展调查,指导帮助企业解决具体问题,有力地推动了企业工作的开展。开展百亿园区调研,园区建设中利益分配机制的调研工作。深入自贡华润、富顺锦明笋竹、百味斋、中粮金属包装公司、龙祥包装公司等企业实地了解生产经营情况,为企业发展出谋献策。

四是积极引导民营企业拓宽市场。组织农产品加工企业参加了省食品工业协会在成都举办的四川—俄罗斯莫斯科食品贸易促进会、欧盟—四川农业和食品合作洽谈会、20__年中国农业(泰国)展览会、全省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配套协作项目对接会等,企业进一步拓宽了市场,取得了较好效果。

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工作总结篇7

关键词:民营经济,产业结构,调整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就当前来看,不合理的产业结构已成为制约整体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障碍和瓶颈。如何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已是当前及今后经济发展的关键。众所周知,结构是在总体各组成部分的此消彼长中发生变化、实现调整的,其调整的速度应取决于其中贡献最大,变化最快、发展势头最强劲、效率最高的那部分。笔者认为我国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实现三次产业的优化应寻找最有效的突破口,它必须具有带动面广、运转效率高、发展前景好并符合改革和经济社会进步的内在要求的特点,这一突破口应是民营经济。

民营经济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从总体上看民营经济已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是未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舞台的主角。民营经济是市场发展的主体,这一点已经被发达国家的发展历程充分证明了。市场化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向和目标,而市场经济的主角非民营经济莫属,这是由民营经济自身的性质和特点决定的。民营经济具有天然的市场性,这种特性主要表现在:充分的市场竞争性、充分的追求盈利性、充分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性。

民营经济是与市场经济相伴而生的,它与市场经济相互依存,共同促进,民营经济促进市场机制的进一步完善,市场为民营经济提供有效的运行和发展环境。只有民营经济才能与市场充分地融合,以市场为导向是民营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因此有市场经济就应有民营经济,没有民营经济就谈不上有真正意义上的市场经济,民营经济成为市场经济发展的主体是必然的。事实表明民营经济具有顽强的、旺盛的生命力,它在发展壮大的过程中,没有享受过外商投资企业的“超国民待遇”,也没向国有企业那样被得到特殊的照顾,完全凭着自身在夹缝中,在边缘处生长起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行蓬勃发展,势不可挡,成为经济发展最快的一部分。

民营经济的发展有效地带动了就业和促进了城镇化的发展,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实践证明,哪个地区民营经济发达,哪个地区市场就完善,哪个地区整体经济水平就高。2004年广东、浙江等省份民营经济对国民经济贡献率达到70%。据推算:2004年广泛意义上的民营经济创造的增加值已占到GDp的66%左右,民营经济的产出增长率高出全国平均水平。总之,民营经济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新亮点,并对今后经济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作用,只有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才能增强整体经济、区域经济和产业经济的活力。

民营经济发展对产业结构调整的推动作用

从产业发展看民营经济成为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驱动力。民营经济对产业结构调整的促进取决于它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作用和它自身产业分布的合理性,二者缺一不可。只在国民经济占主要地位而没有合理的结构与自身结构合理但对国民经济的推动不起主要作用,都不能成为产业结构调整的驱动力,而民营经济恰恰二者兼具,因此它成为产业结构调整的有效带动力量。

(一)民营经济合理的产业布局决定其正向推动作用

从民营经济的产业布局来看,其结构要优于整体经济的产业分布,因此它会对国民经济的产业结构调整起到正向的推动作用。由于理论界对民营经济没有不统一的认识,国家对民营经济更没系统的统计。出于统计分析资料可得性需要,本文采用的口径也不尽相同。在这个问题的分析中以个体私营经济为例,说明民营经济对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作用和贡献。从业人员的构成如表1所示。

表1表明私营个体经济从业人员的产业分布结构远远优于全国从业人员的产业分布结构,尽管个私经济从业人员比重第三产业呈不断下降的趋势,但第三产业的比重仍占到近60%,而全国该比重为30.6%。单从个体、私营经济从业人员的产业构成的变化看,其变化趋势越来越趋于合理:第一产业过低的比重(1.08%)呈提高的趋势;而第三产业过高的比重(76.99%)呈降低的变化趋势,第二产业比重稳中有升。从产值构成来看,具体数据如表2所示。

作为民营经济重要部分的私营经济,其产业分布结构要明显地优于我国国民经济的整体产业结构,到2004年其一、二、三产业的构成比重分别为:1.84%、34.30%、63.86%,产值比重呈三二一的顺序分布;而同期整个国民经济的产业结构为:15.2%、52.9%、31.9%,产值比重呈二三一的顺序分布。私营经济所呈现出的产业分布正是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目标,这一布局会成为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巨大带动力量,促使我国整体产业结构朝着合理的方向发展。实践证明,经济越发达的国家或地区,其产业结构就越合理。

无论是产值的产业分布还是从业人员的产业分布,民营经济的产业结构都与整体产业结构调整的目标更接近。从另一角度来看,随着民营经济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其产业结构就会对整体产业结构发挥作用,带动整体产业结构向着更加合理的方向发展,从而有效的促进整体产业结构的调整。

(二)民营经济发展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从民营经济对产业的贡献及发展潜力看民营经济对产业结构调整的促进作用。在此对民营经济分布较广的第二、第三产业进行分析。

1.民营经济在第二产业的发展现状及发展前景分析。根据统计年鉴所提供的分类和数据,整理资料如表3所示。

表3根据相关年份的《中国统计年鉴》整理得到,2004年外商投资和港澳台合并统计,没有分开统计,因此只能计算出外商投资和民营经济合计的比重为57.64%(2003年及以前是将外商投资和港澳台投资分开统计的,本文中将港澳台投资经济归到民营经济的范围)。

从表3中的资料看到,在工业企业产值构成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的产值虽然仍旧最高,但随着改革的进行,其所占比重不断下降,由1998年的57.03%下降到2004年的42.36%。而外商与民营经济的产值构成随着国有成分的下降在不断上升:2003年达到55.14%,其中民营经济达到38.66%,2004年外商和民营经济在工业增加值中的比重进一步提高达到57.64%。另外,据2006年中国统计年鉴显示:到2005年底我国全部工业企业从业人员达到9303.94万人,其中仅私营企业从业人员就达到3225.14万人,占全部从业人员的34.66%,如果按宽口径的民营经济(除国有及国有控股和外商投资以外的所有经济成分)来计算这一比例高达76.07%。随着更多的垄断领域向民营经济开放,随着民营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国有成分民营化步伐的加快,民营经济在工业领域逐渐上升到主要地位,对工业发展起决定性作用。第二产业中除了工业,另一重要部分是建筑业,下面分析民营经济对建筑业的贡献。

表4资料表明,国有经济在建筑业领域不论是产值还是从业人员的比重都呈直线下降的趋势,产值比重由1995年的66.3%下降到2003年的24.2%,从业人员比重由1995年的55.0%下降到2005年的17.8%;与国有经济变化趋势相反,民营经济的比重呈明显的上升,产值比重由1995年的33.28%上升到2003年的75.15%,从业人员比重由1995年的44.64%上升到2005年的81.80%。这充分表明,到2003年,民营经济已经主宰了整个建筑业,对建筑业的发展起到主导作用,而且这种趋势会持续下去。

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工作总结篇8

摘要:民营企业出口贸易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份,贸易壁垒、出口环境、商品结构等影响民营企业出口贸易的发展。促进民营企业出口贸易发展的可行之策是提升民营企业对外贸易的竞争优势、借鉴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模式、建立贸易救济机制,从政府、产业协会、企业三个层面促进产业群内融资推动、发挥人才聚集正效应、培育本土跨国公司和商贸物流本土跨国公司、重构民营企业出口贸易结构。论文关键词:经济全球化民营企业出口贸易产业集群当前,全球金融危机使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不确定性不稳定性因素明显增多,中国经济发展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金融危机冲击到经济实体,民营企业出口贸易受损当首其冲。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分析当前经济形势,并作出“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等应对经济变局的十项举措。各级政府、科研机构积极贯彻落实其精神,积极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本文以民营企业出口贸易为出发点,探讨在动荡不稳的世界经济新形势下促进出口贸易发展方式的有效对策。一、民营企业出口贸易现状及特点1.民营企业出口贸易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份。加入wto以后中国经济快速增长,中国经济发展进一步融入到世界经济发展轨道,为民营企业出口贸易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在政府宏观政策调控下,不同类型企业在同一起跑线上展开公平竞争。民营企业出口贸易经济作为中国国际贸易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逐渐成为中国参与国际竞争的不可忽视的生力军。有研究表明:中国民营企业出口平均每增长1个百分点,中国经济将增长0.1818个百分点。以浙江省为例,近10年民营企业出口增幅明显高于全省出口总值的增幅,出口贸易额及其比重逐年提高,尤其是2011年以后,民营企业出口额比重几乎占据全省出口总额的半壁江山。民营企业还是创造就业机会的主要渠道,是企业制度创新与技术创新的主体,更是体制改革攻关、发展外向型经济的中坚力量。2.民营企业出口贸易优势特点。民营企业是指除国有企业、三资企业以外的所有企业。其出口贸易特点一是产权清晰,所有者到位,经营管理机制灵活,投资决策果断,工资分配、营销方式有很大的自主权,规避市场风险的灵活程度较高,在国际市场上经营有较强的适应能力。二是民营企业直面市场,对市场反映敏感,善于捕捉市场信息,到市场寻找其生存空间和发展机遇,把握机会,尤其是对国际市场上多品种、少批量、个性化需求的商品,民营企业表现出极大的灵活性和明显优势。三是民营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效能、生产资料的使用、历史包袱等方面具有成本优势,明显优于国有企业,尤其是劳动密集型行业,更为显著。3.民营企业出口贸易不足之处。一是民营企业质量管理普遍薄弱,经营者质量意识模糊,缺少完整的发展战略。部分企业质量管理滑坡,制假屡禁不止,抽样合格率较低的现象严重。二是民营企业普遍规模较小,实力不强,缺乏开展跨国经营业务的复合型人才。不少民营企业家自身文化素质不高,缺乏必要的现代市场经济基本知识、经营技能和管理理念,影响了民营企业开拓跨国经营的深广度和力度。此外,对国际通行的理念与竞争比较陌生,不能很准确地把握国际市场动向,失去了很多进入市场发展的机会,增加了企业的经营风险,在激烈而规范的国际竞争面前处于不利局面。三是缺乏核心竞争力。技术研发能力弱,专业技术水平缺乏,科技开发和技术创新能力较低,出口产品在国际市场易遭受各类贸易壁垒“红灯”。民营企业出口主要以日用消费品、纺织品和普通的五金、电器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技术含量较低,附加值不高,缺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产业雷同,没有形成独特的优势和竞争力。二、影响民营企业出口贸易发展的因素1.贸易壁垒,对民营企业出口贸易的发展具有正负双向影响。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出口市场范围缩小。一些世贸组织或环境保护委员会的成员国和地区,凭借自身在环保方面的优势,制定对发展中国家过于苛刻的统一环境标准,使我国产品出口市场范围缩小。二是产品出口增长速度受影响。比如浙江民营企业出口贸易的产品占比最大的是机电产品,而一些发达国家在新的多边贸易中肆意推行环境壁垒,以保护本国市场为目的而提高产品的环境标准,比如噪音、电磁辐射标准等,使出口产品准入门坎提高。三是出口产品成本增加。出口产品要跨越贸易壁叠,就必须按照它的技术、环境标准和法规要求去做,使得产品较之前具有高得多的开发成本、生产成本、包装成本、流通成本、认证检验成本等,降低了出口商品的比较优势和价格竞争优势。贸易壁垒对民营企业出口贸易发展的正向影响效应,一是提高了民营出口企业的环保意识。二是推动了民营企业产业结构的升级。他们在努力攻克贸易壁垒中不断引进国外的新技术和新工艺,提高产品的环保技术含量,降低产品的资源消耗来突破贸易壁垒,最终带来产业结构的升级。三是强化了民营企业出口贸易行业的管理体制。要消除负面影响,就需要加强各个行业内部的共同管理,规范企业的生产和出口行为,促使行业的整体进步。四是为民营企业出口贸易创造新的增长优势。贸易壁垒加速了民营企业产业结构的升级和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从而推动了民营企业出口贸易产业的发展。2.出口环境,影响民营企业出口贸易的发展。民营企业出口贸易首先是面临外贸政治风险,战争或恐怖事件带来的风险,不仅只是会影响到对战争所在国的出口贸易,并且对其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出口也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其次是贸易政策变动的风险,各种贸易壁垒形成,不同程度制约民营企业出口贸易发展。三是经济危机或经济波动带来的风险。经济全球化加速了生产要素在世界范围自由流动,世界统一市场逐步形成,由于各种原因,一国经济有可能爆发危机或波动,由此引起的经济衰退必然会导致民营企业出口贸易发展受阻。浙江民营企业出口贸易主要市场在美国、日本、香港、韩国、欧盟、东欧等地,其中以欧盟居首。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化经济衰退冲击出口贸易市场,外需缩小,民营企业出口贸易受阻。3.商品结构,制约民营企业出口贸易的发展。一是民营企业出口商品结构不协调,高新技术产品比例低。当今时代,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品越来越显示出活跃的生命力,正成为推动中国进出口高速增长的新亮点。民营企业产品出口竞争优势还是建立在劳动力和资源的比较优势上,比如服装和纺织品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浙江省两者出口总额占前20项商品出口总额的38%,高技术产品出口值只占3.2%,比重严重不足。二是出口商品附加值低,有二种类型,一种是通过使用进口的原料部件或设备,雇佣本地廉价的低素质劳动力从事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加工和组装。如纺织服装、电子等轻工产品,然后出口到国外。这些产品处于中低档水平,技术含水量低,附加值不高,利润率低,而且很多利润来源是依靠出口退税,在国际竞争加剧中效益不断下滑。另一种是零部件供应,零部件供应是指在一些技术比较先进的行业,发达国家的公司将一些成熟标准化的零部件生产发包给发展中国家的制造商。三、促进民营企业出口经贸易发展之对策1.提升民营企业对外贸易的竞争优势。技术含量低、结构单一规模小、经营管理模式落后,是横在中小民营企业面前的三道坎。民营企业出口贸易可以通过产业集聚获得竞争优势,克服不足之处。民营企业出口贸易产业集群由于规划共绘、设施共建、产业共树、资源共享、生态共保、优势共创而提升了参与国际大宗交易的竞争能力。同时调整产业结构,延伸产业链;增强创新能力,创建区域品牌;发挥政府的作用,加强制度创新等。创建品牌集群,引导产业集群转型升级。要积极推动市场型集群为主向中卫型集群为主发展。促进产业集群与专业市场的整合发展,提升核心竞争力。引导企业在专业化经营中不断技术创新和产品的转型升级,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企业的不断自主创新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品牌产品才是民营企业出口贸易平稳发展的根本保证。2.借鉴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模式。一种是合作出口模式,即通过为跨国公司提供零部件,进入跨国公司的产业链,成为某一产品的全球性生产基地或制造中心;第二种是为国际品牌加工、模式,利用比较优势,为国际著名品牌加工、,依托国际著名品牌的连带效应,提高自身产品的附加值和竞争力;第三种是国际连锁模式,特点是国内制造,国外建立办事处和营销网点销售;第四种是与国际巨头联合模式,特点是强强联合,与外国优势企业合作,提升自身竞争力;第五种是兼并外企模式,特点是国外设立研发中心,利用外企研发人员和设备参与国际竞争。3.建立贸易救济机制,从政府、产业协会、企业三个层面促进产业群内融资推动。最近国务院召开了会议,确定了九项金融促进展政策措施,明确提出:设立多层次中小企业贷款担保基金和担保机构,提高对中小企业贷款比重;对符合条件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免征营业税。资金是企业、特别是传统产业企业发展的“血液”和“润滑剂”,资本不足严重阻碍民营企业出口产业的发展。4.发挥人才聚集正效应。人才集聚正效应指人才集聚在和谐的内外环境作用下,发挥超过各自独立作用的加总效应,人才集聚可以为个体之间面对面的交流创造机会,从而实现隐性知识的转移,使个体间互相启发、学习和交流,促进创新,集群内的专业化分工可以使每个人专注于自己专业领域内的工作,实现个体之间的优势互补,产生一种集群生产力和创造力。进一步吸引更多、更优秀的人才和物质资源加入到组织内部,形成循环累积效应和强化正效应。5.培育本土跨国公司和商贸物流本土跨国公司。积极培育大产业区,形成大产业区与大市场之间的良性互动;形成以功能创新、转型和重组为主旋律的市场新成长阶段,提高专业市场的整体素质;加强对出口商品的质量监管。引导园区企业参与国际化经营,提升国际竞争力。利用国际资源,开展跨国经营。在一些具有一定生产规模的产品或行业,通过龙头企业,带动一批中小企业进入国际市场,同时积极进行核心技术的研发与研制,增强产品的竞争力。6.重构民营企业出口贸易结构。首先是产品结构的升级,从传统的原材料、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转向技术、资金密集型的工业制成品的出口,特别是发展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其次是贸易方式的转变,从以加工贸易方式为主向以一般贸易方式为主。外贸发展方式的核心是优化结构,外贸发展的根本问题仍然是结构问题。外贸结构的调整优化是一个长期的渐进过程,不可能在短期内发生变化,需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当前,民营企业出口贸易的发展已到了从数量型扩张向集约型发展的阶段,需要着力调整和优化外贸结构,强调外贸对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此外,要进一步关注和加深外贸对经济发展作用的认识,着力提升出口商品质量、档次和附加值,实现出口商品结构的升级换代。7,(32):109~110

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工作总结篇9

竞争加剧,发展压力加大。围绕市场、资源、人才、技术标准等的竞争更加激烈,开拓国内外市场的风险和难度也进一步增加。许多民营企业技术和管理相对落后,产品趋同,创新不足,消耗高、效率低、污染重的状况没有根本扭转。

需求不足,发展增速放缓。近年来,全省民营经济增加值增速持续放缓,有效需求不足和产能过剩叠加,国内外市场总体偏弱,民营企业普遍产能利用不足,订单减少,产品价格下行。

成本上升,发展困难增多。企业用工成本连续多年2位数增长,由于环保、安全等方面规范越来越严格,土地等要素价格不断上升,也不断抬高企业经营成本。部分企业仍然反映融资不仅困难,融资成本还比较高。小微企业营利困难,全省申报纳税的制造业小微企业亏损面不断扩大。

促进民营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事关全省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事关全省“两个率先”目标的实现。深入学习民营经济发展表彰大会精神,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要求,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再上新台阶,就是要突出推动政府转职能、企业转方式、社会转观念“三个转变”,狠抓“六新”措施落实,充分激发民营经济活力和创造力。

大力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构建服务民营经济发展新机制。一是加大简政放权力度,并强化事中事后监管,简化手续、优化程序、限时办结,打造“少环节、简程序、短时间、高效能”经信工作流程,推进便利化、均等化、社会化服务。二是制定经信领域行政审批事项目录清单、产业结构调整负面清单和涉企收费清单,及时对外公布。三是研究制定产行业标准,引导和支持民营经济加快转型升级。四是着力改善服务环境,突出创业服务,建立全省统一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完善省内星级公共服务平台评定标准,推进公益性和商业共同发展,加快建设省、市、县三级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

大力推动企业创新发展,打造民营经济市场竞争新优势。一是推动企业技术创新。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激发民营企业创新活力,推动创新政策、资源和要素向民营企业集聚。二是完善创新发展支持机制。支持重大高端项目和创新平台建设,支持和引导企业、科研院所联合攻关核心技术、研发新产品,支持一批科技型民营企业创建部级创新示范企业和部级企业技术中心。三是实施新技术新产品推广应用“百千万”工程。四是实施“专精特新”企业和“科技小巨人”培育计划,培育一批省级“专精特新”产品和一批科技小巨人企业。

大力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实现民营经济高端发展新跃升。一是抓住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生产业这两个着力点,全力推进高端产业发展,加快形成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一批总集成总承包总服务民营企业。二是抓住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和化解过剩产能这两个重点,持续推进结构调整。三是抓住产业集聚和产业特色这两大优势,推动产业集约集聚发展,着力打造一批先进制造业特色园区以及部级新型工业示范基地和特色产业园区,形成布局合理、特色鲜明、绿色低碳的产业发展格局和现代产业体系。

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拓展民营企业发展新空间。一是引导和支持民营企业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加快发展,推动我省民营中小企业与apeC成员经济体之间的技术交流和经贸合作,有效扩大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提高国际市场份额。二是组织实施国际化发展战略,建立海外原料供应基地、境外加工生产基地,提高全球资源配置能力,促进自身发展达到新的高度,培育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大集团。三是加强国际间经贸合作。推动有条件的民营企业扩大国外投资,建设国外产业园区,促进更多有条件的园区建设更高层次的中外合作园区。完善中小企业境外经贸合作服务平台,重点抓好亚洲、欧洲、澳洲、非洲和南美等一批境外中小企业服务平台建设,强化跨国投资合作信息服务,为民营企业“走出去”提供更便捷更高效更优质的服务。

大力引导企业改革创新,激发民营企业科学发展新活力。一是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充分把握扩大民间投资准入领域的新机遇,引导民营企业加快进入基础产业、市政公用和社会事业、金融服务、国防科工等新的领域,鼓励支持民间资本通过出资入股、收购股权、认购可转债、融资租赁以及组建股权投资基金等多种形式参与国有企业改制重组和合资经营。二是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从实际情况出发,积极引导、支持有条件的民营企业实行公司制改造,加快推进自身治理结构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鼓励有条件的民营企业在创业传承的基础上,推进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完善职业经理人管理制度。引导和鼓励企业采取业绩股票、股票期权、限制性股票、岗位分红权、超额利润分享等激励方式,进一步完善中长期激励机制。三是促进民企创新管理。大力加强企业信息化建设,不断推进企业管理现代化。按照管理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和信息化“四化”要求,在重点行业培育一批管理创新示范企业。四是加强专题培训服务。强化培训体系建设,推进企业大学建设,帮助民营企业提高现代企业经营管理水平,提高企业经营风险防范能力,推进管理方式向集约化、精细化管理方向转变。

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工作总结篇10

【关键词】民营经济;投资体制;政策环境;完善措施;

一、民营经济投资体制和政策环境之间的矛盾分析

近年来,我国民间经济得到了非常好的发展。民间经济增长的态势非常迅猛,但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我国民间经济的投资体制和政策环境之间还存在一定的矛盾。

(一)民营经济结构的投资要求和国民经济的优化要求不协调在我国民间经济中,经济结构呈现出不够均衡的情况。在一些产业中,民间经济投入了相当大的资本,在投资比重方面甚至要超过公有经济,呈现出了较好的竞争优势,但同时也存在一定的产能过剩现象。而在有的领域,民营经济投入的较少,甚至根本没有投入,在投资和产能比重方面,呈现出明显的不足,例如在金融、保险、文化和卫生等方面,民营经济所占的比重较少。可见民营经济结构是非常不均衡的,而这种不均衡和我国国民经济整体的优化要求是不协调的。

(二)我国民营经济的发展水平不够平衡

我国民营经济的发展不仅在经济结构上体现出不均衡的情况,另外,在发展水平上,各地的民营经济发展也具有非常大的区别,呈现出发展不平衡的情况。例如,在我国东部地区,外商和民营资本发展较好,国有经济在总体经济中所占的比例相对较低;而在我国中部和西部地区,国有经济在总体经济占据绝对的主体地位,民营经济所占的比例较低。在最近几年中,我国对民营经济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出台了较多的鼓励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但从实际的发展情况看,目前,我国东西部地区民营经济的发展仍然很不均衡,呈现出东部地区发展较快,而中西部地区发展相对落后的情况。

(三)针对民营企业的发展政策具有很大的不同

在我国企业总数中,中小企业占大了98%左右,可见中小企业的发展对于促进国民经济的增长具有重要的作用。而在我国中小企业中,民营企业占据了95%左右,如果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充分发挥民营经济的作用,那么对于中国经济的增长,投资的拉动都具有不可估量的影响。但目前,根据调查发现,我国政府对于不同的民营企业制定的发展政策是不同的。对于一些规模较大的民营企业,制定的优惠政策较好,而对于一些规模较小的企业,则通常得不到政策上的扶持,而政府相关部门的这种做法导致了目前我国民营企业中“点高面低”情况的出现。

(四)资本市场的开放力度不够

民营经济能够在资本市场上顺利融资是企业发展成功与否的关键。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资本市场得到了很好的发展,但对民营经济的开放程度还有待提高。从而使得民营经济中的中小规模企业很难能够获得稳定的融资渠道,造成了民营经济发展的障碍。

二、完善民营经济投资体制和政策环境的措施

(一)构建完善的民营经济投资体系

构建完善的民营经济投资体系是保证民营经济顺利发展的关键。在实际工作中,相关的管理部门要从以下方面构建完善的民营经济体系。①要建立透明的市场准入规则,要重视对内开放工作,消除经济所有制方面的歧视,根据当地地区的实际情况,统一准入规则,包括统一准入的原则,统一准入的领域以及统一准入的条件等。②要构建透明的市场投资服务体系,在金融服务方面,产业服务方面以及企业兼并方面要引起重视,从而为民营经济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③要完善公平公正的法律制度,在法律地位,法律规定以及执法力度方面进行统一,从而保证民营企业的合法权益得到保护。

(二)保证投资领域进入的有序性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民间资本想要进行投资领域进行发展,政府相关机构要保证投资领域进入的有序性,从而保证民营经济的良性发展。具体来说,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①加快基础领域的改革开放工作,有效发挥民营经济在基础领域作用的发挥。可以考虑对民营经济开放的领域包括城市污染治理、植树造林的等环保领域或者部分城市交通领域等。②提高制造业领域的改革力度。我国民营经济的主要分布领域就是加工制造业,因此做好制造业的改革工作,对于发挥民营经济的主体作用具有重要帮助。③加大服务领域的开放力度,例如文化、娱乐、旅游等领域,从而更好的促进民营经济的发展。

(三)加大资本市场对民营经济的开放力度

加大资本市场对民营经济的开放力度对于民营企业的发展具有非常关键的作用。加大资本市场开放力度的措施包括发展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建设多种民营企业的融资渠道;为民营企业提供有力的资金和创业支持;通过建立股权交易完善退出通道等。

(四)营造公平公正的民营投资环境

营造公平公正的民营投资环境是我国民营经济发展的重要保证。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相关管理部门可以从以下方面开展工作:①完善投资管理方式,坚持公平竞争的原则;②通过科学合理的投资引导机制,对民营投资的方向进行这对性的调节,确保民营经济投资的合理性;③提高民营投资的促进力度,鼓励民营企业扩大投资规模;④建立健全的法律规章制度,对民营经济进行有效监督,确保民营经济的合法性。

三、结语

民营经济是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国民经济可以有效改善我国市场经济的结构,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在实际工作中,相关管理部门要对国民经济的投资体制和政策环境引起重视,从构建完善的民营经济投资体系,保证投资领域进入的有序性,加大资本市场对民营经济的开放力度,营造公平公正的民营投资环境等方面入手,为民营经济的发展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汤吉军.民营经济沉淀投资、可信性承诺与混合所有制发展[J].长白学刊,201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