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行政管理的核心十篇行政管理的核心十篇

行政管理的核心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3:17:57

行政管理的核心篇1

【关键词】高校中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核心与重点

一、前言

(一)研究的背景

在校园及学生人员价值多元化的今天,越来越多的高校管理人员在本校中进行的行政管理工作也在不断完善。因为高校行政管理的改革表明,越来越多的学生正在受着行政管理人员的工作而获得好处。可是不容否认的是,由于高校行政管理关于体制存在一些的问题,在高校行政管理部门考试中录用机制不完善、培训体制不健全、行政机构的人员绩效考核不合理、政激励机制不健全、行政队伍不稳定这些问题都是管理体制不完善的表现。

(二)研究意义和目的

对高校行政管理体制进行研究,就是希望能够找到完善高校行政管理体制的方法。由于我国高校行政管理体制存在一系列的问地题,这也使得行政队伍缺乏稳定,为国家的发展也带来了一定的困扰。当然,高校行政管理部门人员作为国家教育领域的管理人员,对学生和国家教育管理体制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只有不断培养行政的素质,完善高校行政管理体制,让更加优秀的高校行政管理人才为高校中的学生服务,这对国家的发展、中国梦的实现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高校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核心

所谓的高校行政管理就是指,各国统筹国家高校、政法管理并且维护国家公共利益的公职部门。在中国,高校行政管理部门的人员是被纳入编制,依法履行高校教育管理人员,高校行政管理的改革最核心观念就是要为学生服务,要把学生的利益当作自己的利益,把广大学生的利益作为自己工作的出发点与重点。当然,高校行政管理的责任还有要维护校园及学生人员秩序,保障校园及学生人员的安定。

所谓的管理体制改革的重点就是要发现现在高校行政管理领域存在的问题并解决它并且为完成所制定的任务或目的而制定的一系列的管理措施。管理体制的改革,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达成任务与目的的一种手段。一个管理体制关系着一个高校的生存与发展,高校行政管理体制对于高校的生存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所以,不管是哪个高校行政管理部门,完善管理体制都是非常重要的。

三、高校行政管理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行政管理中人员的考试录用机制不完善

高校行政管理部门的考试录用机制不完善是高校行政管理体制中存在的问题之一。因为高校行政管理部门的报考设置不规范,不平等以及报考的限制过多,比如很多人在进入高校行政管理这门职业会利用关系不进行考试,这就让考试机制不平等。而且高校行政管理机构的考试机制中,往往会限制人数,这样就会是很多人为竞争一个岗位而都用个什么歪脑筋,甚至有的人会利用他人身份来吓退竞争者,以此来减少竞争人员,这也会是真正的优秀人才被埋没,这些都体现了考试录用机制的不完善。就是因为这种投机取巧的行为,使得现有的高校行政管理考试录用制度不利于选拔真正的优秀人才。现在我国还缺乏统一的高校行政管理考试制度,这样就会使考试人员为了考点花费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高校行政管理考试制度的不统一也体现了高校行政管理考试制度的不平等。所以,高校行政管理考试录用机制不完善是县城的高校行政管理管理体制存在的一大问题,亟待改革。

(二)高校行政管理培训体制不健全

高校行政管理培训体制不健全也是高校行政管理管理体制剩下的问题。高校中对于行政管理部门的管理体系还未成形。当然高校行政管理部门的培训机构一旦不健全,这会导致高校行政管理的培训就缺乏针对性和科学性,对学生的管理就达不到要求。当然,又因为很多地方政府并不重视对高校行政管理的培训,这也使得他们并不重视对培训机构的建设,如此一来,更加加剧了高校行政管理培训机构的不健全,这样就不利于高校行政管理部门中行政人员素质与能力的提高,没有能力去培养并管理学生人员。也就是因为培训机构的不健全,也会使培训教育管理不规范,缺乏对培训目标、内容的明确。

(三)高校行政管理部门中管理人员绩效考核不合理

高校行政管理部门的绩效考核不合理也是高校行政管理体制中存在的问题。高校行政管理人员在绩效考核中,由于指标模糊、针对性不强、考核结果趋同这些问题,会让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缺乏对绩效考核的重视,这样一来,管理人员在平时的工作过程中也不会更加努力地进行工作。就是由于不重视绩效考核的结果应用,这会让他们觉得绩效考核并不重要,又因为奖惩不合理,这就更加无法调动高校行政管理工作的积极性,再加上缺乏持续有效的沟通,这就会让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缺乏对工作的热情与信心。

四、解决高校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存在问题的对策

(一)完善高校行政管理部门的考试录用机制

因为高校行政管理体制中存在考试录用机制不完善这一问题,所以要解决高校行政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就必须完善考试录用机制。首先要完善报考设置规范平等性,减少对高校行政管理考试录用机制的限制条件,并且完善高校行政管理考试制度的统一性,这样才能有利于选拔出真正的优秀的高校行政管理人才。

(二)健全高校行政管理部门的培训体制

高校行政管理部门的培训体制不健全是高校行政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之一,所以要想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健全培训体制。因为高校行政管理部门的培训资金是来自政府拨款,然而培训资金不足就导致了高校行政管理部门的培训机制不健全,要想完善培训机制首先就要解决培训资金不足的问题。为取得培训资金,政府可以通过拨款的方式来提供资金支持。当然,还可以向校园及学生人员人员进行集资,这样也可以为我国的高校行政管理体制赢得培训资金支持。

(三)合理规范高校行政管理部门的人员绩效考核

因为高校行政管理部门人员的绩效考核缺乏合理性是高校行政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之一,所以要想解决这一问题,就要合理规范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的绩效考核。要对高校行政管理部门的人员绩效考核的内容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并且制定系统的考核方案,而且在绩效考核中也要重视平时的绩效考核,不可以只重视定期考核而忽视平时考核,因为,只有对平时与定期考核都给予重视,才能让高校行政管理部门的人员在平时的工作中更加认真,从而履行自己在学校中的管理职责,为学生谋取管理福利,对学校管理工作履行自己的责任。

五、总结

本文开展了对高校行政管理体制的研究,通过对高校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且找到解决方案。这不仅为高校行政管理体制的完善奠定了基础,还为高校行政管理部门中个人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高校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体系的完善,是指高校行政管理改革时要以为广大学生服务为核心的改革方针。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高校行政管理体制的完善,是国家教育制度的一种完善,这是学生之福也是国家教育领域之福。总之,高校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完善将是中国教育管理体系进一步发展的标志,也是中国学生得到更好的学习生活与发展的标志。

参考文献:

[1]李文钊.毛寿龙.中国教育管理制度的改革:基本逻辑与发展趋势[J].管理世界,2010,(8).

[2]周敏凯.比较高校行政管理制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3]吴志华.我国公共高校行政管理部门人力资源管理改革[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

行政管理的核心篇2

行政管理本科专业学生的就业去向较为广泛,“主要是流向党政机关、事业单位、中外大中型企业以及民营企业等行政相关岗位的工作”[1]。根据行政管理本科专业学生的就业去向和从业要求,组织协调、人际沟通、公文处理、计算机操作、调查研究、信息处理构成本专业学生的核心能力。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只要高校行政管理专业能够从管理岗位实际需要出发,使该专业毕业生具备相应的能力,在与其他专业竞争中会显现极大的优势,迅速提高就业率”[2]。行政管理本科教育要注重本专业学生核心能力的培养。

一、准确定位,科学确立培养目标

各高校应根据行政管理本科专业的社会需求,结合区域发展情况,立足自身办学特色,对所办行政管理专业进行准确定位,确立相应的培养目标,避免专业设置上的“趋同性”。

(一)审视专业发展定位

在知识架构上,应以管理学、行政学为基础,不应过于强调政治学和法学;在人才适用领域上,应以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为主体,不应过于强调党政机关;在从业岗位性质上,应定位于基础管理工作,而不应过于宽泛;在人才培养类型上,应定位于应用型人才,而不应过于笼统,如高素质人才、高水平人才、复合型人才等。因此,行政管理本科专业应以培养具备管理学、行政学方面知识,能够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组织从事基础管理工作的应用型人才为总体目标。

(二)合理设置专业培养目标

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地区间差异明显,对人才有不同的需求,且高校分布广泛,类型多样。www.133229.Com高校应认真研究所在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特点以及对人才的需求,同时高校要根据自身的办学特色和定位,确定具有学校特色、符合区域发展需求的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如民族地区高校可着重培养能够从事民族地区事务管理的行政管理人才,政法类院校可着重培养司法体系的行政管理人才,医学类院校可着重培养卫生行政方面的管理人才。

二、突出特色,合理设置课程内容

目前我国开设行政管理本科专业的高校很多,尽管“各高校拥有的资源不一,条件优劣不等,但同一专业所开课程基本文由http://收集整理本雷同,并且一成不变”[3]。合理设置能够支撑行政管理本科专业培养目标的课程内容是问题的关键。

(一)突出管理学特色

尽管行政管理学已被纳入公共管理学科,但“当今我国高校行政管理专业尚没有摆脱政治学对它根深蒂固的影响”[4],在课程设置中政治学类课程占有较大的比重。行政管理本科专业的课程设置应突出管理学取向,以培养学生科学的管理理念、良好的管理能力为中心来搭建专业课程体系,保证人才培养模式由理论型向应用型的转变。

(二)突出实践性特色

行政管理专业的实践性较强,但当前“我国高校行政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倚重理论学术类知识的教育,而忽视实践应用技能的传授与培养”[5]。行政管理本科专业的课程设置应更加突出实践性特色,不断增加管理定量分析、文书写作、办公自动化等实践性教学内容,注重学生操作能力的培养。

(三)突出模块化特色

我国行政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存在着明显的政府管理偏向,在课程设置上呈现出以政府管理为中心的单一化特征。但从目前行政管理本科专业学生的就业去向看,行政管理本科专业的课程设置应分方向设置课程模块,如政府管理模块、企业行政模块、社会管理模块等,以满足学生多元化发展的需要。

(四)突出专业化特色

“各地各类高校应该根据自身优势办出有特色的行政管理专业,避免与其他学校同一化”[6],如农林类院校的行政管理本科专业可多设置林业行政、土地行政方面的课程,医学类院校的行政管理本科专业可多设置卫生行政方面的课程,财经类院校的行政管理本科专业可多设置经济行政、财务行政方面的课程。

三、重视应用,加强实践教学

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从学术型向应用型转变已成为共识,行政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需要不断加强实践教学,切实提升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一)增加实践类课程内容的比例

在行政管理本科专业的教学中,除设置相应的理论课程外,还应增设实践类课程,以及在一些课程中增设实践环节:不仅要增加如社会调查与统计、管理定量分析、公文写作与处理、电子政务等培养学生应用能力的课程,还要在本专业的课程中增加实践性环节,特别是传统的理论性课程,如行政学原理、政府经济学等。

(二)充分发挥专业实验室的作用

专业实验室是加强实践教学的重要载体。行政管理本科专业实践教学的开展,应立足专业实践教学内容,充分发挥专业实验室的作用,开设如电子政务、管理定量分析、办公自动化、公文写作与处理、人力资源测评等课程实验,为学生搭建模拟锻炼的平台,促进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的结合。

(三)加强校外专业实习基地的建设

对实践教学而言,“最切实有效的办法就是建立实习基地,加强学生的实践应用性,培养学生活学活用的专业意识”[7]。各高校应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广泛建立实习基地,定期组织观摩和实习活动,使学生通过亲身接触,了解不同组织行政管理工作的环境和要求,熟悉行政管理运行的步骤和程序,在实践中检验所学知识、积累实践经验、提升从业能力。

四、强化师资,优化教师结构

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保障教学水平、培养合格人才的关键,行政管理本科专业的发展,不仅要充实教师数量,还要不断优化结构,逐步提升教师的业务能力。

转贴于

(一)充实教师队伍的数量

课程是开展专业教育的载体,类型和数量众多的课程需要数量充足的教师队伍来承担,以满足日常教学的需要。由于具有实践性和应用性的突出特征,行政管理本科专业的教师队伍不仅要具有扎实的理论功底,还要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因此,需要构建一支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专职教师与兼职教师有机结合的教师队伍。

(二)优化教师队伍的结构

坚持内部培养和外部引进相结合,不断改善教师队伍职称、学历、专业等方面的结构。注重引进具有经济学、工商管理等专业背景的人员,改变教师知识结构单一化的现状;多引入一些高职称、高学历的公共管理学科人才,提升教师队伍发展的潜力;多聘任一些实践经验丰富、理论素养较高的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的行政管理从业者担任兼职教师。

(三)提升教师队伍的业务能力

注重团队建设,强化制度保障,鼓励教师探索教学改革,不断提升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推动教学与科研的相互结合。当前高校专业教师大多是从学校到学校,理论知识丰富,社会实践匮乏,对实际行政管理过程缺乏认识和了解。应加强与社会组织的合作,通过专题调研、挂职锻炼等形式,使教师积累行政经验,提高自身实践能力。

五、创新方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为适应经济和社会飞速发展的要求,高校在人才培养中要不断创新教育方式,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努力为经济和社会发展输出优秀人才。

(一)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

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专业核心能力为宗旨,结合课程性质和内容,联系中外行政实践,积极引入案例式教学、体验式教学和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思维能力;要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辅助作用,努力实施多媒体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创新考核内容和方式

要改变采用单一的书面考试、偏重理论识记的传统做法,加强对学生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考查。在考核内容上,立足专业基础知识,突出专业核心能力,注重考查学生应用专业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开展创造性学习;在考核方式上,可引进面试、口试、行政案例分析、行政专题调查等方式,全面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重视学生第二课堂

行政管理的核心篇3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 会计核算 会计核算中心 会计集中核算

1.行政事业单位建立会计核算中心的现实意义

在我国各项财政改革方案不断推进与落实的现实条件下,会计核算中心作为会计集中核算实施的主体,在我国财政体制发展进程中发挥着相对重要的作用,对于我国国民经济的稳定及可持续发展也都有着相对积极的推动作用。

第一,完成会计核算中的组建之后,行政事业单位内部一切会计业务都将被纳入到核算中当中,经由会计核算中心进行统一的核算,如此一来,通过的处理标准将提升会计基础工作的规范性,会计信息的整体质量也将因此而得到有效提升;

第二,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中心的建立,能够实现财政部门对所有财政性资金支出的全过程性监督,有利于从源头上对包含财政资金挤占、截留、挪用及浪费在内的各种财政违纪或者是财政违法的现象进行有效的遏制,使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得到有效保障;

第三,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中心的建立,使单位支出的财政性资金都集中于核算中心统一设立的账户当中,由核算中心来对财政性资金进行统一的调度与管理,这不仅能够提升行政事业单位资金在调度方面的灵活性,同时也可以对财政资金沉淀滞留以及财政资金利用率低下等问题进行有效解决,市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与社会效益得到同时的改善与提高;

第四,在会计核算中心的集中处理条件下,行政事业单位原有的银行账户同一杯取消,单位内部所有人员的薪资及个人奖励等都进入到会计核算中心进行统一的核算,单位内部员工福利待遇及收入的透明度因此而得到提升,权利与利益之间的直接性关联被切断,行政事业单位的公平分配及行政效能也因此而得以实现。

可以说,会计核算中心的组建及核算中心内部各项会计处理工作的有序进行,对于行政事业单位以及我国财政体制的整体性发展都有着相对重要的意义。

2.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中心的运行现状分析

2.1会计核算中心预算管理存在不足

预算管理方面来看,现行的预算管理体制并不健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各个部门的财政性资金的收支并未全部纳入到预算管理体系当中,单位收支管理只能在有限的范围之内得到强化。而预算监督机制的不完善则使预算执行的矛盾更为突出。这种在预算管理方面的不足,严重影响了会计核算中心基本职能与作用的发挥。

2.2会计核算中心采购管理存在不足

所谓采购管理,是对行政事业单位的公共支出进行全面性管理的有效手段,但目前,我国政府集中采购工作所涉及的范围还是相对有限的,采购的规模也相对较小,因此多数商品、工程或者是服务只能由行政事业单位自行进行采购。但在缺乏规范管理制度的条件下,行政事业单位在采购计划编制与执行方面还是存在较为突出的随意性,会计集中核算中的集中核算优势也因此而无法得到发挥。

2.3会计核算中心开支管理存在不足

通过监理会计集中核算中心,并全面实施会计实务的集中处理,这要求行政事业单位将其资金的支付权利转移到核算中心,由核算中心对单位的资金支出进行全面性的管理与监督,如此才能对核算中心存在的意义进行体现。但由于缺乏统一且可行的经费开支标准,会计集中核算管理模式下,部分项目预算单位的请求支付与核算中心拒绝支付这两方面的矛盾日益突出,会计集中核算在开支管理方面面临较为突出的难题。

可以说,我国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中心的运行状况并不是很好,会计核算中心的功能与作用也因此而无法得到有效发挥。基于这种现实状况,加强对会计核算中心运行的优化与完善对行政事业单位而言可谓势在必行。

3.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中心运行的优化完善

3.1从预算管理着手进行强化

从部门预算方面来看,行政事业单位需要推进预算管理体制改革,强化部门预算的管理力度,制定出与实际相符的科学化的预算定额标准,并对预算支出的有关科目进行完善,尽量以早编、细编的预算管理模式来进行预算管理,以便于在保证预算编制科学性、合理性的基础上,规范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为会计核算中心核算工作的组织与开展提供良好的基础条件。

3.2对外部环境的监督及制约机制进行完善

要保证会计核算中心运行的稳定性与有效性,则应对其内部控制机制进行必要的防范,以期在防范风险的条件下优化会计核算中心的整体运行。除此之外,行政事业单位还需要将外部职能机构对于会计核算中心所发挥的监督与制约作用进行必要的强化,对纳入到核算中心的所有的预算单位都必须进行依法的维权,积极地参与到对财政资金使用及财政资金行为进行你敢监督与制约的行业当中,规范会计核算中心处理行为的同时,保证财政资金的高效使用。

3.3强化内部运行及管理体制建设

当然,要切实推进会计核算中心的有序运行,行政事业单位还必须对内部管理体制进行必要的完善,按照相关的规定来组织会计核算中心的规范化运作。具体来看,行政事业单位应有针对性地对核算中心在运行过程中存在的财务处理、财务管理、账户管理以及凭证设计等问题进行制定出相应的管理措施与管理制度。并将管理措施细化到每一个部门或者是每一个项目当中,并根据审核通过的管理制度来对各项会计处理工作进行规范,避免会计处理中各种行为的发生。

3.4严格财会团队管理,优化财会团队建设

作为会计核算中心运行的主体,财会团队的优化建设是保证会计核算中心稳定运行的基础力量。因此,行政事业单位应在实践中对自身财会团队进行严格的管理,在组织开展相关专业性、长期性培训的基础上,提升财会团队的整体水平,保证会计处理的合法性、规范性与有效性。

4.结 论

作为我国财政体制改革的一项重大举措,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中心的成立对于强化财政监督职能、提升财政资金使用效率、规范会计基础工作以及防范舞弊行为等,都有着相对积极的推动作用。因此,行政事业单位应当在对会计核算中心运行状况进行动态性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必要的调整与完善,以保证核算中心的稳定及高效运行。

参考文献:

[1]岳琴.会计核算中心有关问题的探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13).

[2]强化会计核算功能——重庆市江北区会计核算中心信息化系统[J].新理财(政府理财),2011,(05).

行政管理的核心篇4

(一)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问题

1、思想认识偏差。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改变了过去“单位批单位报”为“单位批中心报”。会计集中核算推行前,事业单位支出只要单位领导“一枝笔”就可以报销,集中核算后,事业单位领导签字后还需要中心总会计审核后才能报销。单位里的每项开支都经过严格审核,超标的、不规范的票据一律不予报销。实行会计集中核算以后,一方面,有些事业单位领导认为报账会计工作并不重要,有无会计资格证和有无财务工作能力无关紧要,报账会计随意任命,导致单位报账会计专业能力参差不齐;另一方面,有些事业单位会计机构撤销后,对报账会计的待遇和地位不予肯定,报账会计的工作积极性得不到充分发挥。

2、管理方式简单化。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会计中心1人管10多个或更多单位的账务,大厅式的工作模式,难以对统管事业单位实施全过程的会计监督,表现在支出的合理性,发票的真实性难以把握,从而造成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分离,失去了实地实施监督的优势,事业单位报账时,会计中心难以对单位的报账员送来的原始凭证的真实性进行审查,只能根据票据来判断,主要有:一是看单位报账发票手续是否完备;二是看票据是否规范合法。只要手续完备,票据合法有效,无论反映经济内容是否真实,都必须报销。会计中心忙于报账、结账和记账,而无法顾及发票内容的真实性,会计监督职能难以真正实现,监督流于形式。

3、资产监管不到位。会计中心监管的重点应是单位的财务收支,而目前会计中心仅监管了支出,对各事业单位的收入监管尚未介入。实行票款分离,按规定收费收入返还的资金直接缴入国库收入,单位自己建立台账,与会计中心相分离,这就形成了收入票据在国库,支出等会计档案在会计中心,事业单位的会计资料的完整性被破坏。同时,会计中心只具备核算功能,而财产清查由单位实施,会计核算与财产物资管理相脱节,特别是对固定资产,总帐和明细帐中核算中心,实物由原单位进行管理,账实不符,账外资产流失现象也时有发生,致使会计中心账与事业单位实物不符。

4、会计核算中心与财政部门对接缺陷。会计核算中心主要负责大量的会计核算,并未直接参与财政部门内部职能机构工作,因此对财政部门的业务,监督政策的变化和重点无法及时掌握,这样会计核算中心就没有能力和条件真正实施财政监督管理。在专项经费拨入时,有些单位混淆不清,会计中心又不了解,造成单位挤占挪用,专项经费核算失真,形成专项资金“跑”、“冒”、“滴”、“漏”,支出效率不高。而财政部门认为事业单位统进了会计核算中心,放松了财政监督,形成了新的监督漏洞。

(二)会计集中核算简述

会计集中核算是将各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岗位取消,实行“集中管理,统一开户,分户核算,单位保障”的运作方式。具体要求是将个单位的资金核算和资金的收付均集中到会计核算中心办理;取消各单位的会计机构和会计岗位,取消各单位的银行账户,按核算单位建立二级账户,分户核算;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各单位的资金所有权、使用权、审批权、资金来源渠道不变;统一由一家银行工资,统一资金审核标准,统一报账程序,统一银行账户,统一会计档案管理;把会计集中核算与预算内外资金统筹、银行统一工资、政府采购、规范会计基础工作、党风廉政建设、政府机构改革有效结合起来。

实行会计集中核算是为了加强财政资金收支的管理和监督,规范财务管理和会计行为,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为构筑公共财政框架和实现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奠定基础,建立公开、高效、廉洁和务实的财政管理运行机制。但是实践中事业单位的会计集中核算还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因此,开展对会计集中核算工作的问题改正和完善势在必行。

(三)事业单位完善会计集中核算模式的相应对策

1、实行会计集中核算与国库集中收付的相互融合。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制和国库集中收付制是财政部门公共财政改革的两项重要内容。其目的是进一步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和加强会计监督,有利于财政资金统一调度,降低财政资金的运行成本。会计集中核算的顺利实施和稳健运行,为实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打下了良好基础,提高了会计信息质量,保证报表数据的真实性、全面性及会计信息的可利用性,有利于对单位收支情况的全面了解,保证单位会计核算的完整性。

2、强调事业单位作为预算单位的会计主体地位和财务管理职责。会计集中核算并没有取消单位的会计主体,会计主体仍然是事业单位本身。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制度,只是改变了单位的会计核算行为,并没有剥夺单位的财务管理权。会计核算中心拿走的是日常核算业务,但事业单位的独立核算性质不变,财务管理形式不变,收入的组织和支出的安排不变,制定单位财务管理制度、组织单位收入、控制经费支出仍然是事业单位自己的事情。

3、强化预算管理,建立一套科学的公共支出预算管理体系。要进一步推行预算管理改革,制定科学和符合实际的定员定额标准,改进和完善预算支出科目体系,早编、细编预算,通过提前编制预算,延长预算编制时间,使预算细化到各个部门及各个项目,提高预算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事业单位所有的财政支出到要严格按照规定标准和相应的科目列入预算,预算一经审核批准,财政部门和单位都要严格按预算执行;财政部门要对各部门实行从预算编制、预算下达、资金拨付到资金使用的全过程监管,并追踪问效,切实强化预算管理,为会计集中核算中心运行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4、完善内外监控制度,杜绝内部腐败。必须加强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建立内部制约机制,防范风险。每一笔支出都应实行事前审核,核对金额,在保证凭证真实、准确、合理和合法后,才能通知银行付款。要按照“管得住、行得通、效率高”的原则建立和健全大额费用的审批制度、超指标审批制度、超用款计划审批制度、大额借款审批制度及单位财产物资管理制度等内部控制制度,明确责任。提高单位财务的透明度,让社会和群众来监督,形成监督合力,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

5、完善财产管理机制,确保财产物资的安全。财政部门要严格界定固定资产范围,使会计中心能够统一固定资产入账口径;进一步完善固定资产报废处置审批制度;健全固定资产账务审核制度,加强固定资产管理基础工作,做到入账时有验收,领用时有登记,保管账与实物一致;落实固定资产使用责任人制度。事业单位的领导首先要克服“重钱轻物”的思想,要安排专人对单位财产的管理。会计核算中心通过定期全面清查与不定期抽查相结合的方法和单位财产管理员进行对账,及时掌握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变动情况,做到账实相符。各监督检查部门应加大对事业单位财产物资的检查监督力度,最大限度地保证国有资产不流失。

6、事业单位应明确经费开支标准,规范经费支出渠道。尽快制定一套统一的和切实可行的经费支出标准,统一执行,从而在制度上遏制事业单位在费用支出上互相攀比和滥发钱物的现象。实践证明,尽管目前实行会计集中核算还存在许多问题,需要完善,但在加强财政资金支出管理、改变会计核算方式、预算执行情况控制等方面都已取得了成功的经验,我们应充分认识集中核算改革的重性。明确会计中心作为预算执行机构的地位,以预算执行为主要任务,转变工作职能,理顺内外关系,尽快从以财政集中收付制为主要形式的会计核算中心改革,向规范的国库集中收付制过渡。

二、乡村现行财务管理模式浅析

现行的乡村财务管理模式对维护基层政权稳定,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维护农民合法权益,保护乡村资金的安全与完整,维护财经纪律,整顿经济秩序作出了一定贡献,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随着加入wto,特别是农村税费改革后,现行财务管理模式已不能适应新的形势和发展要求。笔者认为必须对现有的管理模式进行改革,实行会计集中核算的乡村财务管理新模式。

(—)现行乡村财务管理模式必须改革的客观性

1、财务管理的收支范围和对象发生了变化。

财务管理是有关资金的筹集、投资和分配的管理工作,财务管理的对象是资金的循环和周转,主要内容是筹资、投资和投资收益分配;主要职能是对资金循环和周转的决策、计划和控制。乡村财务管理是对乡村有关资金的筹集、投资和分配的管理,财务管理的对象则是乡村的国家资金和集体资金的收支活动,通过预算、决算及监控等手段对乡村财务收支进行管理。

第一,农村税费改革后,原来乡村财务收支范围中取消涉及农民负担的项目,如:①农业税、农业附加税、特产税、乡统筹;②农村教育集资及其他涉及农民负担的集资、摊派;③各种达标升级活动中要求农民出钱出物出工的负担项目;④村提留;⑤屠宰税;⑥义务工、积累工的以资代劳款。

村级财务支出范围包括:①粮食直补资金发放及农资综合直补资金发放;②玉米良种补贴资金发放;③能繁母猪补贴;

第二,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杂费等收支发生了很大的变化:1、逐步免除了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杂费。2、免除了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教科书费。3、给予寄宿生生活补助。4、给生活困难的贫困学生生活补助。5、学校教育经费按学生人数确定,由县财政局审核拨付,财政所统一管理,实行报账制度。

第三,村级办公经费由财政统一拨付,纳入村帐乡管账户,实行报账制度,村干部工资也由财政统一发放。乡村管理资金总量发生变化。农村税费改革的目的之一是减轻农民负担,通过税改后农民负担大为减轻,乡村财务收支总量大大减少。

第四,现行乡村财务管理依据的法律法规相同。现行乡村财务管理虽然管理部门不同,但都必须遵守《会计法》,都必须执行财政部颁布的《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等法律法规。因此改革现有模式,不会与现行主要法律法规相违背,也不会改娈资金的性质,只是对部门职能的调整,可进一步完善乡村财务管理体制,贯彻财权与事权相结合的原则。

综上所述可知,原有的乡村财务管理模式己不能适应农村税费改革的要求,深化改革势在必行,而实行会计集中核算有利于改革,有利于精减机构和会计人员,减少行政成本,减轻农民负担。[

2、现行法律、法规和政策为实行会计集中核算提供了依据。

《会计法》第七条规定:“国务院财政部门主管全国的会计工作,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财政部门管理本行政区域内的会计工作。”《陕西省乡镇财政管理条例》第九条规定:“乡镇财政机构具体管理本行政区域内财政工作。”该条第二款明确规定财政所主要职责之一是:“指导和管理乡镇各行政事业和企业及其他组织的财务会计工作,帮助和建立健全财务会计制度,做好财务会计基础工作。”《〈陕西省乡镇财政管理条例〉释义》对第九条第二项释义规定“这里既包括乡镇财政机构对乡镇和各行政、事业单位和企业单位及其他经济组织的财务会计进行管理,又包括对村级会计工作进行指导。”财政部关于《村合作组织财务制度(试行)》第七条规定“村合作组织财务工作要接受业务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的指导和监督”。

以上这些法律法规明确规定了乡财政所在乡村财务管理中的领导地位。为乡财政实行会计集中核算提供了法律依据。

试行委派会计和会计集中核算同时还是贯彻中纪委第四次全会和国务院廉政工作会议的精神,朱鎔基同志在于2000年九届全国人民人大第三次会议上所作《政府工作报告》中曾明确指出要进一步推进会计委派制,加大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的力度。实行会计集中核算有利于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是进一步加强乡村财务会计监督的需要。

(二)现行乡村财务管理模式运行中存在的问题表明必须改革。

现行乡村财务管理模式为:乡本级财政管理实行原体制财政体制,乡属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实行“二无一统”归口乡财政所统一管理;村级财务管理实行“村帐乡代管”模式,归口乡农经站管理,其他县垂直管理的单位财务收支归县级主管部门直接管理模式,如派出所、学校等单位。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现行乡村财务管理模式也得到某些完善,但改革还不系统,许多根本性问题还未根本改变,特别是与农村税费改革相适应的乡村财务管理模式还有相当距离,主要表现如下:

第一,体制不顺,条块分割,不利乡村财务管理。对乡村的财务管理系统不统一,出现了两个部门管理,即乡财政所和乡经管站,而这两个部门分别归属县财政局和县农经局分别管理,这种现状造成对乡村财务管理不能形成统一领导而形成条块分割。长期以来乡财政所与乡农经站对村级财务管理各自为政。为了各自利益,凡对本单位有利的争着管,无好处的互相推,甚至互相扯皮,形成对村级财务监管盲区。县业务主管局对县到乡垂直管理站所的财务,由于面广管理难到位,加上乡级无权对这些直管单位进行有效财务监管,形成资金运转无约束,致使财务混乱,违纪现象时有发生。

第二,“村帐乡代管”流于形式,不能起加强村级财务管理的作用。“村帐乡代管”的工作由乡农经站负责。由于他们人员少,业务素质不高,如无会计证上岗现象仍然存在,这必然造成会计业务操作不规范;管理经费无正常渠道,主要靠收取村级财务审计费和记帐服务费来维持运转,在加强村级财务管理中不敢坚持原则,怕得罪村干部断了自己的财路,造成违纪违规现象,如白条列收列支现象常常发生,坐收坐支现象严重,大多数村把当月收入花掉后再到管理中心报帐,管理中心只是将收支整理后分类记账、编报表,成了村里的记账员,财务管理职能严重弱化。由于村干更换频繁造成会计人员也更换频繁,会计人员交接不及时、不合规,造成离任几年后不交账也无法审核,村级无证上岗的会计就更多了,会计基础工作很不规范。

第三、乡级财务支出预算约束不严,年初预算人大会通过的只到大项,无细项。具体执行时还是领导说了算。在执行上绕过人大监督。财政预算成了一纸空文。村级财务收支基本无预算。

第四、村级会计基础工作不规范,乱收乱支现象仍然时有发生,如乱发乱补现象无法杜绝,白条列收列支现象在村级财务管理中常常发生,原始凭证审核审批不规范,记帐不日清月结、报表不及时。以上问题充分说明,目前乡村财务管理模式不转变,问题还将继续,甚至造成乡村财务管理混乱。

(三)深化改革,实行会计集中核算

1、实行会计集中核算改革必须坚持的原则。

〔1〕坚持统一管理,分户核算原则。集中管理会计业务,是指乡村财务管理必须归口乡财政所统一进行管理,这是现行法律法规明确规定的,这有利于防止乡村财务管理各自为政,政出多门而造成的混乱。成立会计核算中心负责乡村财务会计工作;分户核算则是指在各单位分别承担经济责任和法律责任的条件下,分别核算各单位财务收支。

〔2〕坚持物质利益原则。实行乡村财务收支归口管理时要确保各单位资金所有权不变、财务自不变,调动他们依法理财的积极性。

〔3〕坚持经济核算原则。各单位在安排财务收支时必须认真审核其合法性,讲究经济效益,改善经营管理。

〔4〕坚持预算、决算管理原则。乡行政事业单位财务收支必须编制预算,要经乡人大会批准后才能执行,其执行情况和及结果必须经乡人大会审核批准;村级财务收支必须编制预算计划,经村民代表大会同意后才能执行,实行民主理财,执行情况及结果必须经村民代表大会审核批准。

2、集中会计核算改革必须改善的外部条件。

〔1〕法律环境。乡村财务归口乡财政所管理,实行会计集中核算,还缺少法律法规明确支持。例如:虽然《会计法》、《〈湖南省乡镇财政管理条例〉释义》以及《财政部关于〈村合作组织财务制度(试行)〉》明确规定财政所在乡村财务管理中的领导地位,但与省农办、省财政厅、省农村税改办《关于进一步规范村级财务管理的意见》中规定村级会计人员必须接收县乡农经部门管理考核、集体资金必须由农经站监督管理相矛盾,因此要完善乡村财务管理模式还需要取得法律法规更进一步完善,争取法律法规的明确支持。

〔2〕人事环境。由乡财政归口管理村级财务、涉及到会计人员管理体制的变动、涉及到农经部门的部门利益,如果乡村财务归口乡村乡财政管理,那么农经部门部分职能须调整,随之就有人员的去留;部门阻力很大。如果农经站这项职能与财政所的职能合并,人员可部分分流到财政所,专职负责农村财务管理、阻力会减小,成功希望比较大。

〔3〕经济环境。农村税费改革后,阻断了村级组织向农村乱收费,以前向农民收费项目已取消,只能收取一事一议费及共同生产费,还须由村民同意按实收取,就连筹资筹劳款,从2002年起须三年内逐步取消。所有收费必须使用财政所专用收据,由财政直接控制,村级经费来源由乡财政转移支付,而且现在向农民收费的政策、项目、标准,实行公示到村,加上报纸、电视、广播广泛宣传,减负政策人人知晓。乡村两级加重农民负担的可能性减弱。村级财务归口乡财政管理的外部经济条件己经成熟。

3、农村税费改革后,乡村财务管理的理想新模式。

财政统管是会计集中核算的特点:根据农村税费改革对乡村财务管理的要求,对乡村财务管理推行会计集中核算的新模式。

〔1〕实行乡财政统一管理。在乡财政所成立会计集中核算中心。对乡村两级财务实行统一办理资金结算、统一办理会计核算、统一管理会计档案。根据乡村两级的不同性质设两个会计岗位,一个负责乡属站所办的财务会计,一个负责村帐乡代管的财务会计。取消乡属单位及村级的会计和银行帐号,乡属各单位及村级只保留一个报帐员,负责本单位财务收支同核算中心联系,实得报帐制。

〔2〕实行分户核算。在坚持各单位资金所有权不变、财务自不变的前提下,对各单位财务收支进行分户核算。

〔3〕实行会计业务集中核算。凡属乡村两级所有资金都纳入会计核算中心的财务管理对象,统一设置资金专户,凡乡村两级所有资金收入,上级财政转移支付资金全部存入财政专户,乡村两级财务支出由财政专户划拨结算中心,中心办理资金结算。财务收支、分户实行会计核算,严格执行资金预算、决算制度,所有收费票据由财政所统一管理。

〔4〕建立健全各项配套措施。如健全资金专户管理制度、内部财务管理制度、财务审批制度、财务公开制度、村级民主理财制度及资金预算、决算制度等。

综合起来看,这是一个集会计、监督、管理、服务为一体的乡村财务管理新模式。它规范了乡村两级财务收支行为,提高了会计质量,有利于对乡村财务收支进行全过程监督,减少违纪行为,提高了资金效率;精减了会计人员,提高了工作效率。

参考文献:

[1]黎海英.浅谈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模式.[J].时代经贸.2008(7).

[2]史海燕.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制问题及对策分析.[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8(9).

[3]李泉.《新形势下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体制改革》[eB/oL].文化发展网,2005-11-9

[4]袁琳.加强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的财务管理.[J].经济技术协作信息.2008(8).

[5]李志军:论如何完善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问题[J].科技信息,2007(28)

[6]华琳朱永莉:浅析会计集中核算的局限性[J].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20)

[7]王萍: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实践与探索[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7(8)

[8]嵇慧梅辛国栋:关于会计集中核算问题的探讨[J].财经界,2007,7

[9]陈光荣:论我国财政改革下的会计集中核算制度[J].科技信息,2007(30)

行政管理的核心篇5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问题对策

一、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的核心内容

作为加强单位财务及财政资金管理的一项重要举措,会计集中核算在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及会计实务中日渐发挥出可观作用。从该项措施实行以来,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职能以及资金管理权都转移到核算中心,则单位支出行为收受到极大的约束和限制。

对行政事业单位而言,会计集中核算的核心内容在于统一管理单位资金,使各项财政资金能够越过主管单位及二级单位等各个预算级次,直接支付到商品或劳务提供者手中。核算中心人员应在规章制度限定下,正确行使监督权,特别要以现行财政法规制度为标准,强化核算中心的监督职能,重视预算执行信息的反馈与控制,实现核算中心的综合管理。总之,规范化操作会计集中核算制度,将全面推进国库集中收付、政府采购及零余额账户管理工作。

二、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会计基础工作方面,行政事业单位通常出现原始凭证填写不完整、不真实,记账凭证过于简单、会计科目名称不规范,财务报告不详细等问题。目前,会计原始凭证失真现象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较为严重,其对会计信息质量、国有资产和财政收入都造成极其负面的影响,比如原始凭证要素填写时少填、漏填、不填,涉及到的金额数字填写模糊,会计原始凭证中各项经济业务项目和实际存在的项目内容并不相符等。

预算管理方面基础不规范、预算方案不到位。随着社会经济的进步,传统的粗放式预算管理体制已然和当前构建公共财政基本框架的要求不相协调,实施会计集中核算有效解决了行政事业单位财政性资金管理分散的难题,以财政性资金统一管理及集中收付的方式,推动着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发展。但由于受到预算管理制度尚不健全这一客观形势的影响,行政事业单位内部财政性资金收支未能全部纳入预算管理,核算中心的预算约束力并不能很好地彰显,预算在控制支出方面的约束作用仍然薄弱。

在职能分配方面,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彼此分离。行政事业单位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制度后,单位财务由会计核算中心负责,使得领导层不再重视财产物资的保管和审核工作,单位内部报账员也仅仅开展现金收付的出纳、会计凭证的接收和报账等简单工作,而核算中心则本着会计主体、预算体制及理财机制不变的三不变原则,局限在核算和监督财产物资方面,最终极易陷入“三不管”的局面。

在机构设置方面,会计集中核算中心不够科学和完善。从核算中心开展工作现状分析,各级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中心的具体职能并没有真正充分地得以展示,比如重核算轻监督、重支付轻信息、重服务轻管理等现象普遍存在,再如结构调整困难、财政资金供需矛盾较大等问题严重,尤其是机构设计上的缺陷和认识上的偏差,给核算中心的功能实现带来一定的难度。

在支出标准确定方面,经费开支标准不够可行、统一。在会计集中核算制度下,预算单位仍然掌握着资金支配权,单位负责人肩负着各项财务审批事项的最高责任,但由于会计核算中心已经持有资金支付权,则核算中心有责任全面监督和管理资金支出。从现行经费开支标准远未达到实际要求的现状看,经费开支标准仍未达成一致,一旦实行集中核算,则不同预算部门对某个支出项目请求支付时必然和核算中心支付底线产生矛盾,此种问题成为会计集中核算中心亟待解决的难题。

在制度建设方面,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缺少配套的政府采购机制。根据政府采购制度的规定,各级行政事业单位公共支出时均须走法定的程序,比如以竞争性招标采购的方式,通过市场进行商品、工程及服务的采购工作。借鉴国际上先进经验,随着会计集中核算的实行,单位财政资金管理方面便应实施事前、事中和事后的全过程、全方位监控,以从源头上控制行政事业单位采购环节。但我国多数行政事业单位在编制采购计划及其具体执行时,极具随意性,行政事业单位采购机制的缺失导致会计集中核算自身优势甚难发挥。

三、完善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的有效措施

以全新的管理观念创造良好的集中核算氛围。根据《会计法》及相关财经法纪、法规、制度的内容,行政事业单位应明确认识到会计集中核算的实行已成为财政体制改革的必然趋势,该制度的实施将全面加强财政资金管理和监督。在单位内部财务会计日常管理中,会计中心应积极提升服务质量与服务效率,会计人员严格遵守职业道德和规章制度,以高标准要求自己,切实完成单位内部会计核算工作,确保会计资料的真实和完整;明确财务部门各个岗位的分工和职责,按照会计机构内部稽核制度及内部牵制制度的相关规定,各会计岗位人员都应在限定权利范围内实践相关业务。

以新的会计职能转变核算中心管理类型。会计集中核算制度实施后,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工作从传统的财务管理工作中分离出来,会计核算中心肩负着会计核算与会计监督的双重职责。会计核算中心不是一个单纯的记账机构,其对会计信息的反馈及控制作用十分明显,比如核算中心必须在决定某项资金支付前,先确定出是否该支付以及如何支付。从这一角度讲,会计核算中心应逐步由核算型转变为管理型,行政事业单位应加大对单位内部报账员的培训力度,建立健全报账员制度,提升报账员素质,使之理解、掌握、熟练会计集中核算的具体操作规程。

以完善的预算管理强化预算监督职能。在行政事业单位财务会计实务中,预算编制多以部门为单位,通过把各类不同性质的各项财政资金全部反映于部门年度预算中,整个单位综合性财政预算管理也将呈现出来。积极改革预算管理,划定预算范畴,实行科学化的定员定额标准,健全预算支出科目体系,提升单位预算科学性和合理性。同时,预算方案一经审核批准,行政事业单位便应予以严格执行,财政部门则对预算执行过程给予全过程监督管理,优化预算管理,为会计集中核算创造良好的内外部环境。

以政府采购制度畅通采购与集中核算的关系。国际上经验得出,政府采购已发展为国家公共支出管理中最常采取的管理手段,在国家体制改革不断深化、行政事业单位职能及作用日益变革的背景下,政府采购制度显得愈加可行和重要。此项制度要求行政事业单位扩大单位采购范围与规模,规范化操作单位采购工作,提高单位采购事宜透明度,最好构建起行政事业单位采购预算编制制度,据预算详细内容,实践物品统计、成本核算及采购资金划拨等活动,使行政事业单位采购活动更具计划和效率。

以信息化技术建立远程报账系统与远程查账系统。当前,我国财政收支规模逐渐扩大,预算会计核算改革进一步推进,行政事业单位理应在信息化、知识化的时代中开发并建立统一而高效的财务信息管理系统。借助于信息化技术的优势,行政事业单位降低会计核算成本、提升会计信息质量的关键即在于开发网络化会计管理系统,以最新的软件技术,研发远程报账和查账系统,减少核算中心人员工作量,增强核算中心与单位内部其他部门间的交流。

以完善的内外监控制度提高财政资金及财产物资的安全系数。一套成熟的内外监控制度要求会计集中核算中心重视内部控制和自我约束,健全内部制约机制,有效防范财务风险,比如将预算收入纳入预算收支计划编制中,再如核算中心主动接收外部监管,产生相互牵制的机制;还要求单位内部财务工作者须在相关负责人指引下,坚持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及监督相互分离的原则,认真完成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工作,加大力度保护我国国有资产的安全和完整。

四、结语

和企业会计相比较,我国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具有不同的核算特点。由于采取预算会计形式,目前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特点主要表现为:根据单位实际情况,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以收付实现制及权责发生制为基础;行政事业单位预算会计要素包括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与支出等类别;预算会计实行“资产=负债+净资产”的等式形式;在核算内容和方法上,预算会计核算强调固定资产与固定基金相对应,且其不计提折旧,对外投资与基金相对应,专用基金则须专款专用,成本核算较少涉及,即使存在也限于内部成本核算。■

参考文献:

[1]杜方,朱军.地方政府间财政支出竞争与民生财政的主动性――基于公共教育支出的实证研究[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03)

[2]唐立兵,张平.我国企业会计人员管理体制改革的思考[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2)

[3]王波.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的问题、对策及发展方向[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02)

[4]黄益伟.对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形式的探讨[J].会计之友(下旬刊),2009,(03)

行政管理的核心篇6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问题分析

作者简介:崔英(1960-),女,辽宁省国土资源厅财务结算中心主管会计,中级会计师,研究方向:会计学。

中图分类号:F2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309(2008)12-0070-03

长期以来,我国对于行政事业单位的财政资金支持方式是以部门为资金缴拨单位,通过各部门、各单位在银行分头开设账户,实现资金缴拨的一种分散支付方式。这种方式存在着财政资金难以统筹调度,使用效率低,不利于有效管理和监督的问题。为此,在借鉴发达国家国库单一账户制度的基础上,我国采用了会计集中核算制对财政预算资金实行统一核算,即成立会计集中核算中心,该中心不仅负责对单位款项的结算,还负责对各单位财务的核算。

会计集中核算是指在保持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主题、综合财政预算单位资金使用权限、单位财务开支审批权限不变的前提下,按照“财政收入一个账户,财政支出一个漏斗,资金管理一个渠道”的要求,取消各单位在银行开设的账户,各单位财政资金收入直接缴入国库或财政专户,各单位支出由财政直接支付,并设立会计核算结算中心,由会计核算中心统一管理、集中资金结算。

一、会计集中核算的优点

(一)规范了会计工作,提高了会计信息质量和会计工作效率

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业务纳入中心集中管理,统一核算,中心选配业务素质高的财务人员从事会计工作,严格按照《会计法》、《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会计基础规范》等法律法规行事,并运用会计电算化系统,从而大大提高了会计核算质量和工作效率,保证了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和统一性。

(二)财政资金的调度趋于合理,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益

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各单位的基本账户全部取消,资金集中在中心的单一账户上,财政部门就可以统一调度资金,从根本上改变目前财政资金管理分散、多头开户、重复开户的混乱局面,杜绝了预算执行中克扣截留、挪用财政资金等现象,提高了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保证了财政资金的安全。

(三)促进了财政预算制度改革,确保政府采购、部门预算和“收支两条线”工作的顺利实施

会计中心接受支付申请的依据是单位的预算指标,没有预算指标和超预算指标的支付申请,中心有权予以拒绝,所有开支在单位审核的基础上经核算中心审核确认后入账,从而起到强化部门预算的作用。对于政府采购项目,其资金由会计核算中心统一支付直达供应商,减少了中间环节,保证了专款专用,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益。各单位的行政事业性收入直接上缴财政专户,不得进入核算中心支出户,从而实现了收缴分离、罚缴分离,保证了“收支两条线”的实施。

(四)节约了人力资源,降低了运行成本

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相对于企业会计核算比较简单,每个行政事业单位独立核算必然会增加人员编制,大部分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业务量并不大,独立核算造成了人员的浪费和机构的臃肿。通过集中核算,并运用会计电算化能大大减少财务人员,降低运行成本。

二、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的弊端

(一)缺乏规范的预算管理基础,部门预算工作尚未到位

实行会计集中核算,改变了单位分散管理财政性资金的现状,实现财政性资金的统一管理和集中收付。但是,由于我国当前的预算管理制度还不健全,行政事业单位各部门的财政性资金收支没有全部纳入预算管理,所以,只能在有限的范围内强化单位收支管理,提高财政性资金的使用效益。同时,预算监督机制不健全,人大、审计等部门的监督职能还相当薄弱,预算执行不力的矛盾突出。实行集中统一核算,核算中心接受支付申请的依据是单位的预算指标,没有预算指标或超预算指标的支付申请,核算中心有权予以拒绝,从而起到强化预算约束的作用。所以,集中统一核算有赖于预算编制的相应改革。

(二)缺乏可行的、统一的经费开支标准

实行集中核算,虽然预算单位对资金支配权不变,各财务审批事项由单位负责人负最终责任,但是资金支付权移至会计核算中心后,核算中心就应该对资金支出进行全面的监督与管理,否则,核算中心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然而,由于现行的经费开支标准远远落后于实际,特别是形势变化也较快,各单位会以各种借口强调变通的理由,所以执行起来较困难。各预算单位执行不统一的经费开支标准,或者没有按经费开支标准规定执行,以及预算单位自立名目发放福利奖金的现象时而发生。实行集中核算后,经常会产生对某一支出项目预算单位请求支付与核算中心拒绝支付的矛盾,这也是摆在核算中心面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三)核算工作与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相分离

实行集中核算后,单位财务进入会计核算中心后,单位领导认为会计核算中心会把关,无需严格保管、审核财产物资;单位报账员认为自己只是现金收付的出纳员和会计凭证接收、报账的“票据传递员”;会计核算中心根据“会计主体不变、预算体制不变、理财机制不变”的原则,认为财产物资自在单位,其职责是核算、监督。于是会计核算中心与结报单位对各自的责任产生了一些模糊的认识,产生“三不管”现象。这使得进行会计集中核算的各行政事业单位财产物资管理薄弱的问题更为突出,对往来款项的核对和清理有所放松。如果不加以解决,这种财产物资管理与会计核算相分离的问题势必更加突出,又将造成新的腐败之源。

(四)会计集中核算中心机构尚未健全,职能尚未充分发挥

会计集中核算中心运作以来,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受到了各级行政事业单位的充分肯定。但应清醒地看到,会计集中核算中心的各项职能远没有得到合法合理的定位,其职能作用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重核算轻监督、重服务轻管理、重支付轻信息的现象还比较普遍,反映在财政运行体制上可突出表现为:结构调整艰难,财政资金供需矛盾还没有从根本上及时缓解,各方面要求增加支出的呼声日益高涨,财政调控困难等。

三、完善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的策略

(一)转变观念,营造良好的核算氛围

实行会计集中核算是加强财政资金管理和监督的一项重要措施,行政事业单位及财政部门、核算中心应加强宣传,提高各核算单位对这项工作的认识,积极配合会计中心开展工作。各核算单位负责人必须认真学习《会计法》等财经法律、法规及制度,认识到实行会计集中核算是财政体制改革的趋势和要求。按照“三个不变”的原则,要继续加强本单位的财务管理,按照会计集中核算办法抓好本单位的日常管理和结报工作。

(二)强化预算管理,健全预算监督体系

要进一步推行预算管理改革,扩大部门预算的范围,制定科学、符合实际的定员定额标准,改进和完善预算支出科目体系,早编细编预算。通过提前编制预算,延长预算编制时间,使预算细化到各个部门及各个项目,提高预算的科学性。预算单位所有的财政支出都要严格按规定标准和相应的科目列入预算,预算一经审核批准,财政部门和预算单位都要严格按预算执行;财政部门要对各部门实行从预算编制、预算下达、资金拨付到资金使用的全过程监督管理,并追踪问效,切实强化预算管理,为会计核算中心运行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三)推行政府采购制度,理顺单位采购与集中核算的关系

要进一步扩大行政事业单位采购的范围和规模,能实行公开招标的,都要按规范的程序实施行政事业单位采购,提高采购工作的透明度。逐步建立行政事业单位采购预算编制,按照部门预算编制的内容做好单位所需采购的物品统计、成本核算、采购资金划拨等工作,通过强化行政事业单位采购预算和行政事业单位采购计划的编制,有计划、高效率地开展行政事业单位采购活动。

(四)完善内外监控制度,确保财政资金、财产物资的安全

在目前会计核算中心职能有限的情况下,要求单位财务人员在单位负责人领导下,除做好本单位的报账工作外,还要继续搞好经费预算管理、固定资产管理,做好财务收支活动的分析和总结,根据会计核算为领导提供决策依据等财务管理工作。同时,核算中心要注重同各单位之间的联系,加强对账与盘点工作,切实做到账帐相符、账实相符,随着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等各项财政政策的出台,各单位财务管理工作需要进一步加强。

参考文献:

[1]童道友主编.财会集中核算制[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

[2]马国贤.中国公共支出与预算政策[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

[3]施先旺.我国会计管理体制改革研究[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

[4]郑成贵、徐柏松.解决会计集中核算存在问题的对策[J].财会通讯,2004,(04).

[5]赵炳起、李永宁.学校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财会通讯,2005,(06).

行政管理的核心篇7

一、指导思想按照公共财政的发展要求,建立和完善以国库单一账户体系为基础,以国库集中收付为主要形式,符合我县实际的乡镇财政管理规章制度。通过改革乡镇财政管理方式,实行“乡财县管乡用”,进一步规范乡镇财政收支行为,强化财政监督,提高资金使用效益,防范和化解债务风险,促进县乡经济和社会事业持续、健康发展。

二、基本原则

(一)县乡利益分配不变原则。县乡分税制财政体制不变,在乡镇财政体制实施期间,除财税政策调整外,乡镇财政收支范围和定额上交(补助)基数不变。(二)乡镇的预算分配权不变原则。乡镇政府按《预算法》的有关规章制度自主决定本级财政预算编制,组织本级预算的执行,决定本级预算的调整方案。(三)乡镇资金的所有权和使用权不变原则。乡镇的资金所有权和使用权归各乡镇所有,县财政不集中、不平调。

(四)财务审批权不变原则。乡镇的财务审批仍实行乡镇长“一支笔”审批规章制度。

(五)独立核算主体不变原则。以乡镇为单位进行乡镇财务核算,结余归各乡镇所有。

(六)债权债务关系不变原则。乡镇的债权、债务仍由乡镇享有和承担。

三、主要内容“乡财县管乡用”是在现行财政体制和政策不变的前提下,对乡镇财政实行“预算共编、账户统设、集中收付、采购统办、票据统管”的预算管理方式,做到所有权、使用权与管理权、核算权相分离,由县财政部门直接管理并监督乡镇财政收支。

1、预算共编。县财政部门按有关政策,结合财力实际,兼顾需要与可能,明确预算安排顺序和重点,提出乡镇财政预算安排的具体指导意见,报县政府批准;乡镇政府根据县财政部门的指导意见,结合各自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需求,编制本级预算草案,经县财政部门审核后,报乡镇人民代表大会审查批准,经批准后,由乡镇财政所及时批复至各单位,同时上报县财政部门。乡镇财政预算由乡镇人民政府负责组织执行。在年度预算执行中需调整的,由乡镇政府提出预算调整方案,报县财政部门审核。

2、账户统设。由县会计管理核算中心委托乡镇财务核算中心在乡镇金融机构开设财政专户分账户,分账户设“基本结算户”、“专项资金专户”、“支出专户”和“村级资金专户”。“基本结算户”和“专项资金专户”银行印鉴由乡镇财务核算中心公章、县会计管理核算中心会计私章组成,实行印鉴分管。“基本结算户”用于核算乡镇所有预算内、外收支,其他收支及往来款项。包括农业税收、行政事业性收费、应上交的其他收入、上级补助收入及县财政调度资金、乡镇借款等。“基本结算户”下分设“待解农业税收存款”、“农业税附加存款”、“财政预算内存款”、“财政预算外存款”、“专项资金存款”等二级科目进行明细核算。农业税上缴时,通过该户上解到县金库;上交其他收入时,由该户上划到上级有关部门银行账户。各项支出通过该户分别拨到“专项资金专户”、“支出专户”和“村级资金专户”。“专项资金专户”用于核算上级下达的各种专项资金和人员工资以及民政定补等收支事项。“支出专户”用于核算公用经费和一般性支出,该账户不得接收除“基本结算户”拨款外的一切收入,只能用于支出。“村级资金专户”用于核算乡镇村级各项收入和支出。3、集中收付。乡镇所有预算内收入、预算外收入以及上级部门补助收入等必须全部进入“基本结算户”,县会计管理核算中心会计根据乡镇收入类别和科目分别进行核算。乡镇所有支出由乡镇各部门根据年初预算提出用款计划,送乡镇财政所审核、乡镇长审批后,报县会计管理核算中心会计审核,再根据用款性质从“基本结算户”拨付到有关专户,乡镇按规章制度使用。

4、采购统办。乡镇各项采购支出,由乡镇提出申请,县会计管理核算中心按照乡镇的资金库存情况进行审核,3万元以上的大额采购支出需报县政府分管领导批准,再交县采购中心集中统一采购,采购资金由县会计管理核算中心会计直接拨付给供应商或县采购中心专户。

5、票据统管。乡镇使用的行政事业性收费票据、罚没票据,其管理权全部上收到县财政部门,乡镇票据采取“限量领用、定期核销、票款同行”的管理办法,做到以票管收,票款同行,严禁坐收坐支。农业税收票据由农税专管员负责向县农税局办理票据的领、缴、销手续。未经财税部门监制的票据均为非法票据,乡镇不得使用。四、业务操作程序乡镇财务核算中心取消总预算会计,增设财政结算员,负责向县会计管理核算中心领用、核销财政票据;办理与政府内设机构和所属部门之间的收支结算;登记收支台账和现金总账,准确记录和反映政府各部门的收支活动情况;向县会计管理核算中心会计办理收入报解和支出报账;协助并参与乡镇财政预决算编制和预算执行分析。“基本结算户”的财务核算由县会计核算中心会计办理。县会计管理核算中心会计履行乡镇财政总预算会计职责,负责乡镇总预算会计核算,登记总预算会计账簿,编制会计报表;参与和指导乡镇财政预算编制,按月向乡镇政府和县财政部门报告预算执行情况,办理乡镇财政收支结算和年终决算;负责乡镇财政的票据管理;对乡镇财政的预算管理实施监督。“专项资金专户”、“支出专户”和“村级资金专户”的财务核算由乡镇财务核算中心会计办理。乡镇财务收支操作程序如下:

(一)收入解缴程序。除工商税收外,乡镇各项收入必须全部缴入“基本结算户”,不得串户或缴入其他账户。

1、乡镇工商税收由乡镇税务部门负责征收和管理,税款由税务部门按日直接上解县国库。

2、农业税收由乡镇农税员统一征收,并编制分村、分税费项目的征收报表,在两个工作日内向财政结算员办理报解手续。财政结算员审核汇总后,区分资金性质,填制缴款书,及时将收入全部缴入“基本结算户”,财政结算员按旬将农业税收通过“基本结算户”全部上解县国库。

3、乡镇政府所属部门收取的行政事业性收费、罚没收入、代收款项和其他各项收入,一般应在乡镇收费窗口统一办理,各部门报账员应按日结算,将收入全部缴入“基本结算户”,并及时与财政结算员办理缴款手续。属于应上缴上级的各项收入,统一由财政结算员通过“基本结算户”上划县有关账户。乡镇预算外收入、农业税附加、事业收入等留在“基本结算户”。

4、上级部门补助收入、县财政调度资金、乡镇借款收入,不论何种来源渠道,必须全部进入“基本结算户”。

(二)支出领拨程序。乡镇财政支出由部门根据年度预算提出用款计划,送财政所审核、乡镇长审批,再由乡镇结算员报县会计管理核算中心会计,会计根据乡镇年度综合预算,结合当期资金收支结余情况,按照资金拨付顺序,提出拨款意见,并按以下规章制度办理。

1、乡镇日常支出,先由财政结算员编制用款计划,经乡镇长审批后,报县会计管理核算中心,单笔开支在10000元以上的,需报县政府分管领导批准,未经批准自行办理,将按有关规章制度严肃处理。县会计管理核算中心在乡镇财力许可、报账及时等情况下将资金从“基本结算户”拨入“支出专户”。

2、税改补助中村级管理费和村级附加补助以及随农业税收征收的附加,由县会计管理核算中心按照“基本结算户”的实际收入直接划转至“村级资金专户”,按照村级资金使用办法进行管理。其他专项支出按相关的管理办法和程序进行拨付。

行政管理的核心篇8

关键词 行政单位 会计集中核算 问题

前言

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一部分行政部门事业单位都有来源于财政拨款以外的预算外收入,而且这部分资金来源的比重将越来越大,行政事业单位的领导出于本位主义、团体利益和个人私欲等会“自由”地使用这部分资金。而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人员是内部人员,其会计核算和监督受制于本单位领导人的制约,无法有效地对行政事业单位的全部资金运动实行监督和控制。从而导致财政支出活动透明度不高,大量预算外资金游离于预算管理之外;财政支出信息反馈迟缓,难以及时为预算编制、执行分析和宏观调控提供可靠依据;支出执行中资金分散拨付,相当规模的财政资金滞留在预算单位,难免出现截留、挤占、挪用等问题,既降低了资金使用效率,又容易诱发腐败现象。因此,这种以多头设置账户为基础的资金拨付方式,已经不适应新形势下加强预算管理的需要,也不适应国库管理制度的发展要求,必须从根本上进行改革。全文希望通过这方面研究,找出行政单位会计集中核算存在的问题,为行政单位财务管理方面提供有效的借鉴意义。

1 行政单位会计集中核算存在的问题

会计的集中核算是加强财务、财政资金管理的一项新举措,在它的初始阶段和任何新生事物一样,也必然存在其局限性和不够完善的地方。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预算单位的财务管理、财产管理、理财机制、年度预算收支计划的编报等都没有改变,但是会计核算职能和资金的管理权移至核算中心,在现有的条件下最大程度地约束了单位的支出行为。因此,在会计核算中心运作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不协调的地方。笔者认为,当前实行会计集中核算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1缺乏规范的预算管理基础,部门预算工作尚未到位

现行粗放的、传统的预算管理体制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构建公共财政的基本框架的要求己越来越不适应,其弊端主要表现在财政资金分散支付,使用效益不高,财政缺乏有效的监督和控制。实行会计集中核算,改变了单位分散管理财政性资金的现状,实现财政性资金的统一管理和集中收付,但是由于我国当前的预算管理制度还不健全,行政事业单位各部门的财政性资金收支没有全部纳入预算管理,所以只能在有限的范围内强化了单位收支管理,提高了财政性资金的使用效益。同时,预算监督机制也很不健全,人大、审计等部门的监督职能还相当薄弱,预算执行不力的矛盾相当突出。

1.2缺乏配套的政府采购机制

政府采购制度是公共支出管理的有效手段,这一制度的建立,要求各级行政事业单位的公共支出要以法定的程序,主要通过竞争性招标采购的方式从市场上采购商品、工程和服务。在西方,采购性支出一般占财政支出的30%-40%。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财政资金的管理由以前的事后监督转为事前、事中、事后的全方位和全过程的监控,同时也能对行政事业单位采购进行源头控制,有效杜绝财政资金被挤占、挪用、浪费现象。然而,由于目前行政事业单位采购所涉及的范围太窄、规模小,主要是对专控商品(如汽车、空调、计算机等贵重商品)实行了政府采购制度,而且缺乏规范管理,行政事业单位采购计划的编制和执行存在相当的随意性,许多单位需要的商品、工程和服务等想通过政府采购制度往往未能实现,而只能维持原有的采购方式。所以,缺乏配套的行政事业单位采购机制,集中核算的优势也难以得到很多的发挥。

1.3缺乏可行的、统一的经费开支标准

实行集中核算,虽然预算单位对资金支配权不变,各财务审批事项由单位负责人负最终责任,但是资金支付权移至会计核算中心,核算中心就应该对资金支出进行全面的监督与管理,否则,核算中心就失去存在的意义。然而,由于现行的经费开支标准远远落后于实际,执行起来较困难。各预算单位执行不统一的经费开支标准,或者没有按经费开支标准规定执行,以及预算单位自立名目发放福利奖金的现象时而发生。实行集中核算后,经常会产生对某一支出项目预算单位请求支付与核算中心拒绝支付的矛盾,这也是摆在核算中心面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2 完善会计集中核算的策略

当前,会计集中核算规范化运作,为全面实施国库集中收付、政府采购和零余额账户管理奠定了基础和操作平台。这些财政改革在充分运用会计中心提供准确信息和数据上,这对于新形势下的会计改革提出了挑战。笔者认为,尽管有制约会计集中核算的因素存在,但会计集中核算还有必要一如既往的深入下去。

2.1强化预算管理,健全预算监督体系

针对财政缺乏有效的监督和控制,笔者建议要进一步推行预算管理改革,扩大部门预算的范围,制定科学、符合实际的定员定额标准,改进和完善预算支出科目体系,早编细编预算。通过提前编制预算,延长预算编制时间,使预算细化到各个部门及各个项目,提高预算的科学性、合理性。预算单位所有的财政支出都要严格按规定标准和相应的科目列入预算,预算一经审核批准,财政部门和预算单位都要严格按预算执行;财政部门要对各部门实行从预算编制、预算下达、资金拨付到资金使用的全过程监督管理,并追踪问效,切实强化预算管理,为会计核算中心运行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2.2推行政府采购制度,理顺单位采购与集中核算的关系

要进一步扩大行政事业单位采购的范围和规模,能实行公开招标的,都要按规范的程序实施行政事业单位采购,提高行政事业单位采购工作的透明度。逐步建立行政事业单位采购预算编制,按照部门预算编制的内容做好单位所需采购的物品统计、成本核算、采购资金划拨等工作,通过强化行政事业单位采购预算和行政事业单位采购计划的编制,有计划、高效率地开展行政事业单位采购活动。

2.3依托信息优势,开通远程报账系统和远程查账系统

要抓核算,系统优先;要抓管理,信息先行。没有充分、准确的信息,没有先进的信息管理系统,难以提高核算和管理水平。随着我国财政收支规模日益扩大,预算会计核算改革的逐步推进,以及在细化预算改革、实行财政集中收付集中核算和行政事业单位采购制度的前提下,更有必要加快开发统一、高效的财务信息管理系统。这也是降低会计核算成本、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关键。

结束语

综上所述,实行会计集中统一核算,不仅仅是预算管理方法和手段的改进,而是对传统方法从观念到内容的根本改革,打破了不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财政资金分配管理格局,也是落实依法行政的一项重要工作。希望本文研究能起到很好的抛砖引玉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王冬梅,会计集中核算的弊端与对策探讨,工业审计与会计,2009,(01)

行政管理的核心篇9

一、集中核算的主要做法

(一)撤销单位原有存款帐户,设立会计核算中心帐户。会计核算中心在各专业银行开设总户,并在总户下开设各单位分户,实行“总户管理、分户核算”,在会计核算中心帐户开设后即时冻结各统管单位银行帐户,由财政局和县人民银行负责统一办理销户和存款余额划转手续。

(二)做好会计档案资料移交,实行集中核算。核算中心利用五一长假,办理完成所有统管单位的会计档案交接,并将期初资料录入计算机,完成期初建帐工作。核算中心通过对工作人员进行严格的培训,使每个岗位工作人员都熟练使用计算机来进行软件操作,保证了会计电算化的顺利实施,从凭证制作、审核、记帐到报表编制等均通过网络来完成,提高了效率,减少了差错。会计核算中心根据工作需要设置主任、总会计、统管会计、资金会计等岗位,单位发生收支业务,必须通过统管会计、总会计、资金会计审核后方可办理,对于手续不全或违规违纪的支出,核算中心予以退回,并作出记录。纳入集中核算后,各单位的会计档案由核算中心统一保管、编目、立卷、归档。

(三)取消单位会计机构,实施报帐员制度。www.133229.Com单位会计机构撤销和会计人员取消后,设置专职报帐员,作为联结核算中心和单位的纽带,负责向核算中心申请支款、经办单位财务收支具体业务,业务上受核算中心指导,行政上受单位管理。报帐员确立后,核算中心又根据单位业务量的大小,分别核发了备用金,用于报帐员支付单位零星费用。

(四)办理工资直发。核算中心在对财政供养人员及工资标准进行清理的基础上,实施工资统发,核算中心为每位干部职工在银行设立一个工资帐户,按月将人事部门审核后的工资打入工资卡,实行工资直付。

(五)统一财务公开。会计核算中心定期向有关单位提供会计报表和财务分析,并统一办理财务公开。

二、会计核算中心的运行成效

1、夯实了会计基础,提高了地区财务管理水平,有效遏制和纠正了不合法凭证和不合理开支,取得了良好的监督效应。统管单位由运行初期的被动接受,变为自觉遵守各项财务管理制度。

2、保证了各统管单位会计核算的及时、准确、完整,会计信息真实有效。核算中心在日处理200余笔业务的情况下,始终坚持质量和效率并重,并经常适应报帐需要调整工作方法和办事程序,深得单位的认可。

3、财政部门对财政性资金的监控力度加大,置监督于事前、事中、事后的全过程,专项资金被挤占、挪用的现象不再发生。

4、会计监督的作用明显提高,财务人员的地位得到加强。核算中心的成立,将单位原有的算帐、记帐、分析等工作交由核算中心接替,将单位会计从繁琐重复工作中解脱出来,使其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开展财务管理工作。资金的使用权和监督权的分离,也使得财务人员的“站得住的顶不住,顶得住的站不住”的现象得到彻底解决。

5、核算中心的成功运行为部门预算和政府采购改革的纵深发展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核算中心为部门预算的编制提供了准确的信息和基础的资料,也促使单位严格执行预算,保证其支出的有序性、计划性;核算中心的运行为政府采购的纵深发展提供了发展的空间,严格执行政府采购规定是核算中心审核的重要依据,凡规定纳入政府采购的物品或劳务,统管单位违规的,核算中心将予以拒付,凡部门预算中没有纳入的采购项目,单位自行办理的,核算中心也不予报销。政府采购中心作为会计核算中心的统管单位之一,核算中心同时也监督政府采购资金的运行。核算中心使政府采购真正实现了采购权、物品使用权、资金拨付权三权分离。

会计集中核算是我县实施“会计委派制”改革的第一步,也是极其成功的一步,就其改革的目的和运行效果是无可非议的,其形式是国库集中支付的一部分,但与国库直付相比还有一些不足。

三、会计集中核算与国库集中支付的不同之处在于:

1、会计集中核算监督对象是行政事业单位收支活动,且主要侧重于支出的管理,而国库集中支付则监督国库资金的收支运行,收入和支出并重。

2、会计集中核算资金核拨方向是国库?会计核算中心(**单位)?供应商,国库拨出前还需要财政局归口管理的科室审核把关,有时同一笔经济业务,归口科室、经办国库的总预算会计、会计核算中心均要求单位提供支出的原始凭证,并作为办理拨付的依据,单位只好将凭证复印分别送交后方可办理。而单位报帐员也需由归口科室到总预算会计,再到会计核算中心,往返数次方可办完一笔业务。手续繁琐,重复劳动多。

3、国库资金的短缺,与之对应的是部分单位资金盈余。许多财政性资金滞留在会计核算中心(单位)帐户上,而单位间的苦乐不均也给会计核算中心以同一尺度管理带来难度,核算中心并不能完全解决财政资金不足的问题。而财政部门管理的许多专项资金不是在国库,而是在财政部门内部开立的专户上,管理和使用由各科室把关,其数量和规模都很大,形成了国库外的国库。

4、与全县政府采购总的规模和数量上看,目前行政事业单位的物品采购、服务采购等虽纳入政府集中采购,但以每个单位作为采购人,并不能完全发挥集中采购的效果,没有形成规模效应,使得采购行为呈现随意、零星和规模偏小的特点。

四、解决会计集中核算不足的主要途径,是将集中核算功能融入国库集中收付之中。其可能性和必然性主要是:

1、将会计集中核算功能融入国库集中支付,是国际上和国内部分地区国库集中收付制度的发展趋势。当前,美、法等西方发达国家已把政府公共会计核算作为国库集中收付制度的重要部分,以保障和促进国库集中支付资金的有效运作和取得最大效益。尤其是西方国家的会计丑闻不断,促使其政府注重会计监管。在我国,部分地区利用会计集中核算机构进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试点,实行了预算单位层次的零余额帐户管理和单位经常性支出的财政直接支付,相关的尝试证明在操作层面上两种制度可以实现有效融合。

2、切实解决财政管理体制存在的难题需要充分发挥会计集中核算制度的作用。目前,我国财政管理体制还没有健全,存在收支不透明、地方和部门利益强化等问题,特点是在一些地区、部门管理失控导致腐败行为履禁不止,权力缺乏有效监督,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必须综合运用国库集中收付和会计集中核算,对所有财政性资金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监督,规范收支行为和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3、实行国库集中收付后,会计核算功能仍需继续加强。实施国库集中收付,大量的资金仍需通过财务核算,同时,日常支出多为零星开支,不能集中支付,但需要即时监控,若实行分散核算,则原有的挤占挪用财政性资金、乱开支、会计监督弱化、会计信息失真的弊端又将出现,影响国库集中支付改革的进程。

核算中心规范的运行为我县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奠定了坚实基础,其银行帐户清理和统管为国库单一帐户体系的建立提供了依据,而真实、准确、完整的会计信息资料和高素质的管理人员为国库直付提供了技术与人力保证,核算中心的集核算、监督、服务为一体,满足了国库集中支付改革中对专设部门的各项要求,可以承担起国库支付执行机构的功能。所以应在会计集中核算的平台上,构建国库集中支付与会计集中核算为一体的国库集中收付体系。

五、如何将会计集中核算融入国库集中支付,主要从以下方面着手:

1、将会计核算中心更名为国库支付中心,下设核算中心(以下简称核算中心)和支付中心(以下简称支付中心)两个部门,核算中心仍按现有模式运作,监督各单位收支及核算业务。支付中心则承担国库支付执行机构的职能,负责记录指标帐、银行帐等,办理财政性资金集中支付的具体审核业务,并进行相关的会计核算和监督检查等工作。

2、实施财、税、库、行、单位联网,完善财政管理信息系统,保证各项收支数据信息的及时传递和高效运行,预算、控制、异地查询、统计分析、监控均在网络界面上实现。

3、建立国库单一帐户体系:一是设立国库单一帐户,由财政国库管理机构监督和使用,用于记录核算和反映预算内资金(含基金及财政各专户撤销并入的专项资金)的收支活动,按收入和支出设置分类帐,按预算收支科目和单位设置明细帐。二是在会计核算中心的银行设立财政零余额帐户和预算外资金支付专户,由支付中心监督和使用,用于财政直接支付的工资、采购支出,财政授权支付的零星支出,实行资金实拨制,与国库实时清算。三是为预算单位开设零余额分账户,该分账户分预算内外分户,由核算中心按预算单位进行分户核算。用于记录、核算和反映预算单位的零星支出及财政授权支付,实行零余额管理。预算单位到核算中心报账时,由会计核算中心从预算单位零余额分账户支付资金,并实时与财政零余额户或预算外资金支付户清算。四是在商业银行开设财政预算外资金专户,按收入和支出设置分类账和明细帐。五是开设特设专户,用于记录、核算和反映财政部门及预算单位的特殊专项支出活动,并用于与国库单一帐户清算。

为配合会计集中核算,保留会计核算中心原在银行为集中核算单位开设的统一账户,用来核算实行国库集中收付之前的单位原有资金,以及今后预算单位发生的非财政性资金收支活动。同时在银行为预算单位开设备用金账户,预算单位的现金支付业务直接转入各预算单位的备用金账户。

4、完善部门预算编制。预算的编制要根据预算单位的实际收支情况编制,既要考虑到收支平衡,又要考虑到支出结构要适合单位的实际情况,以利于预算单位执行预算。

5、规范操作程序。

(1)收入收缴方式。收入收缴分直接缴库和集中汇缴两种方式。直接缴库是由缴款单位和缴款人按有关规定,直接将应缴收入缴入国库单一帐户或财政预算外资金专户。集中汇缴是由征收机关按有关规定,将所收的应缴收入汇总缴入国库单一帐户或财政专户。

(2)收入收缴程序。直接缴库的财政性资金,经征收机关审核无误后,由缴款人通过开户银行将资金缴入国库单一帐户或财政预算外资金专户;集中汇缴是指小额零散资金和法律另有规定的应缴收入,由征收机关与收缴收入的当日汇总缴入国库单一帐户或财政预算外资金专户。

(3)国库集中支付流程:预算单位每月向财政归口科室填报下月“预算经费请拨单”,财政归口科室审核后,按预算内、外资金性质,分别报送财政国库管理机构和预算外资金管理机构,相关机构审核后将计划批复给预算单位,并分别抄送支付中心和归口科室。

行政管理的核心篇10

一、乡镇会计集中核算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乡镇会计集中核算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xx同志“xxxx”重要思想和xx大精神为指针,认真贯彻执行《会计法》,落实中纪委第四次全会精神和县委、县政府决定,推动党风廉政建设和社会风气的好转,切实加强乡镇机关单位的财务管理和会计监督,规范乡镇机关财务收支行为,管好用好各类财政资金,促进地方经济建设健康有序发展,促进建立精简、高效、廉洁、务实的政府机构,将反腐纠风工作引向深入。

(二)基本原则

乡镇会计集中核算工作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集中管理,统一开户,分户核算的原则;

2、合理安排支出,有效调剂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的原则;

3、精简人员、规范管理、简化程序、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原则;

4、正确处理单位财务管理与会计集中核算的原则;

二、乡镇会计集中核算工作范围

(一)根据上级要求,结合我县目前财政管理体制状况,本次纳入乡镇会计集中核算的范围是财政全额供养的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具体包括:乡镇政府机关、财政所、土管所、教育办公室、文化站、广播电视工作站、计生办、民政办、企业办、计生服务站、林业站、农技站、经管站、水管站、畜牧站、扶贫分社等单位。

(二)纳入乡镇会计集中核算的资金范围有四部分:一是财政拨款,包括行政经费、事业费及专项经费;二是专项拨款;三是预算外资金;四是其它收入等。

三、乡镇会计集中核算的基本运作方式

会计集中核算是在单位资金使用权、财务自不变的情况下,由会计核算中心核算、监督和管理各单位纳入财政预算范围的各类资金,严格执行《会计法》、《会计基础工作规范》、《行政单位会计制度》、《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

(一)乡镇会计集中核算办法

会计核算中心对各单位的财务收支采取“集中管理、统一开户,分户核算”的办法。会计核算与单位分离,统一纳入会计核算中心管理。原单位一律取消会计岗位,撤销银行账户,其现金、转账、汇兑等资金结算和行政经费、事业经费、专款的拨入、支出、往来款项的收付以及日常会计核算、监督、会计报表编制、会计档案管理等工作统一由会计核算中心办理和承担,单位设立专职(或兼职)报账人员具体办理报账结算业务。

(二)乡镇会计集中核算设置

1、会计核算中心采取向外敞开办公,地点设在各乡镇财政所。中心设主任一名,主管会计、稽核会计和记账会计各一人。

2、会计核算中心暂实行手工记账,条件许可的乡镇可进行计算机记账,逐步过渡到全面实行会计业务电算化。

3、现金、转账、汇兑业务统一由各乡(镇)信用合作社承担办理。

(三)乡镇会计集中核算的业务流程

1、资金流入:属于财政拨款,由财政所根据单位年度预算及其提出的拨款申请,按执行进度通知金库,将款项直接划拨会计核算中心统一开户账内;属于专项拨款,由上级拨款单位将款项直接下拨各乡镇会计核算中心统一账户;行政事业性收费和其它收入由执收单位直接缴入会计核算中心统一账户,再由会计核算中心上解乡镇财政专户或金库。

2、资金使用:单位正常的经费支出,包括基本工资、补助工资、其它工资、职工福利费、社会保障费、助学金、公务费、设备购置费、修缮费、业务费、业务招待费、其它费用等,按规定由单位审核批准后,直接到会计中心报账,托收无承付的水费、电费、邮电费等由会计核算中心审核并征得单位同意后支付。住房公积金、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等,按现行办法执行。

3、固定资产及物资核算管理:单位原有的固定资产,会计核算中心按明细入账;单位购置的材料等各项财产物资,会计核算中心根据有关原始单据记账,进行数量、金额控制;同时单位应建立固定资产及材料登记薄,并定期与会计核算中心核对,保证账实相符,保证各项财产物资的安全、完整和有效使用。

四、单位和会计核算中心的职责

(一)单位职责

实施会计集中核算后,单位财务管理的主要任务是合理编制预算,依法组织收入,积极筹集资金,保障单位正常运转资金需要;根据预算和单位用款计划及资金结余情况,及时申请财政拨款;合理安排使用资金,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果;按照行政、事业单位财务规则和有关规定审定、报送财务报告,如实反映单位财务状况和预算执行情况,进行财务活动分析;建立、健全内部财务管理制度,对单位财务活动进行控制和监督,加强本单位国有资产管理,防止其流失。实施会计集中核算,原单位的会计工作交由会计核算中心会计承担后,资金筹措、分配和使用及固定资产管理等财务活动在单位负责人领导下,由单位统一组织实施。单位负责人应维护会计核算中心会计依法履行职责,并对本单位的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

(二)会计核算中心的职责

&nbs

p;1、会计核算中心要根据《会计法》、《预算法》和有关法规制度,认真做好会计核算和监督工作,及时记录、计算和报告单位各种资金的增减变动及其结果,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完整。

2、会计核算中心每旬要为集中核算单位提供资金收支结余情况表;每月终了3日内向单位提供月份会计报表,包括资产负债表、收支情况表、支出明细表等;每季终了5日内向单位提供季度会计报表,包括资产负债表、收支情况表、支出明细表、基本数字表等;每年终了10日内向单位提供年度决算,包括资产负债表、收入支出总表、支出明细表、附表、报表说明书或财务情况说明书。除定期提供上述报表外,根据核算单位管理需要,会计核算中心还应适时向单位提供有关会计信息资料。

3、会计核算中心要协助单位编好预算和做好财务分析、考核等管理工作,要依法监督单位各项资金的使用情况,做好单位会计资料和电算化会计档案的整理、归档、保管工作。

4、会计核算中心要对各单位负责人负责,树立服务观念,在日常工作中处理好服务与监督的关系,处理好单位内部财务管理与会计集中核算的关系,处理好与各单位领导及工作人员的关系。

五、会计人员的管理

1、人员来源:乡镇会计核算中心工作人员从财政系统现有会计专业人员中选调。具体由县财政局组织实施。

2、人事管理:乡镇会计核算中心选调的会计人员统归县财政局管理。会计核算中心要建立健全会计人员管理制度,明确岗位职责,并实行定期轮岗。

3、工资福利待遇:凡选调到会计核算中心的工作人员工资福利待遇比照基层财政干部执行。

4、纪律约束:会计核算中心要制定会计人员管理办法,加强对会计人员的教育培训,严格纪律约束。制定会计核算中心人员岗位责任制度、专职报账员管理办法、工作人员考勤办法、考核奖惩办法、工作纪律、廉洁自律规定等。要定期对会计核算中心会计执行财经方针政策、遵纪守法、职业道德、知识更新、业务能力、工作实绩、廉政建设等方面进行全面考核、评比。凡被评为不合格者,取消其会计执业资格。

六、乡镇会计集中核算工作的实施步骤及组织领导

(一)实施步骤

1、选调会计人员

按照乡镇会计核算中心会计人员选调办法的要求,于12月20日前由乡镇财政所提出意见,经县财政局审核报编制人事部门备案,选调会计人员统一进行岗前业务培训。

2、办理会计移交手续

各单位要按照会计移交办法的要求在200x年12月31日统一轧账,注销原银行账户,统一于200x年元月5日前办理完移交手续。

3、各核算单位确定报账人员

乡镇各核算单位要在办理会计业务移交前,根据单位实际业务量大小,确定一名具备一定财会知识、工作认真负责的专职(或兼职)报账员,具体办理本单位的会计报账业务。

4、正式运行

200x年元月1日各乡镇会计核算中心集中核算工作正式运行。

5、组织审计

各核算单位进入会计中心集中核算后,其移交的会计账务由审计部门进行统一审计,并以审计结论作为会计移交的正式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