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训练十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训练十篇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训练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3:21:43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训练篇1

关键词:素质拓展;拓展训练;教学设计;大学生心理健康

一所高职院校,所培养的学生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健全人格的学生,这应成为教育的第一宗旨。事实证明,具有健全的人格有助于青年学生适应急剧变化的社会,并有效地为社会服务。从这一个意义上讲,着重与人的精神体能的提高的素质拓展训练,将是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新的“希望工程”,这对促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素质拓展训练的概念

拓展训练起源于“二战”期间的英国。素质拓展训练是传统拓展训练的一种演变,以独特创意和训练方式被推广开来。素质拓展训练的价值所在,就是将管理心理学、组织行为学以及发展心理学等相关学科理论融入其中,以拓展训练的培训模式为载体,研发出一套是适应于企业规范管理和团队建设的课程——拓展训练课程。随着拓展训练的发展,拓展训练进入本科甚至是高职的课程设置中,其中有相当多高校建立了大学生素质拓展训练基地。素质拓展注重于对人的思想、心理、意志、品质、能力、身体以及顽强精神的一种磨练和考验。[1]现代素质拓展是将传统场地拓展训练与生存体验相结合,以在做中学为中心的全新体验式培训方式。它利用自然环境,通过精心设计的项目达到目的,全面提高受训者的人格品质、心理素质和团队精神。[2]

二、以素质拓展训练作为项目化实践内容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中青联发(2002)14号《关于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意见》中指出,素质拓展要以开发大学生人力资源为着力点,进一步整合深化教学主渠道外,有助于学生提高综合素质的各种活动和工作项目。素质拓展训练作为一种适应当代教育发展需要的新型教学手段被应用到各个学科中,是时展的要求。

(一)心理素质拓展训练对高职生心理健康的具体影响

可提升心理素质。借助素质拓展训练的体验性和情景性,学习者可以在设置的项目情景中扮演某种角色,全心投入到训练当中,这对于认识自身潜能、增强自信心相当有利。真正达到知情意合一。

促进专业技能提升。素质拓展训练已经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训练模式,通过形式多样、变幻莫测的情景对青少年学生予以磨练,促使青少年克服心理惰性,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青少年学生以积极开拓的姿态去战胜困难,提高解决问题的主体能动性,增强学习的迁移能力,促进专业技能的提升。

提升综合职业素质。在整个培训中通过每个人的发挥与自我的全面展现,从中更全面地认识到每个人的特长、优点及潜质所在,有助于帮助人们在实际工作中如何与他人沟通与交流,更好地发挥各自的特长与潜质及相互配合与协作、相互学习与借鉴,从而提升综合职业素质。

(三)将心理素质拓展训练纳入心理健康教育的实现途径

以突出职业性为原则,将心理素质拓展训练纳入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以职业教学为中心,着重培养学生自我认知能力、缓解压力能力、人际关系能力、控制情绪的能力、自我监控的能力、自我效能等健康的心理素养。以弥补高职院校学生存在的学习动力不足、缺乏敬业精神、合作精神,责任心差、纪律观念、集体观念淡薄等精神体能问题。

以拓展训练为落脚点,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实施载体。要实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育人目标,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仅靠理论课堂教学这一主渠道是远远不够的,应拓宽心理教育的实施载体,充分利用互联网快速、便捷、信息量大等优势,营造心理健康氛围,对学生进行全员、全程、全方位的教育。也可以充分利用校园论坛、QQ群、博客等交流平台,以双向交流和沟通的方式,让学生在对话与互动中分析素质拓展训练的心得,实现自我教育。

三、以素质拓展训练作为项目化实践内容进行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的基本思路

教学设计是提高学生获得知识、技能效率和兴趣的技术过程。教学设计思路注重学生的体验和感悟,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素质拓展训练中,关注学生心理成长、人格发展和心理素养。在具体教学设计中,将更强调四有“有目标、有专题、有项目、有模块”,来达到总体成效。

(二)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过程的现代视野将教学看成一个系统的过程。系统的成分包括确立教学目标、进行教学分析、确定拓展项目、编写具体教学实施措施、设计与实施总结性评价。具体的见列表1

课程总课时是24学时,其中理论讲授部分占10个学时,素质拓展训练活动占14个学时,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将把重心放在拓展项目的设计上。可以根据教学目标、对象差异性设计和开发出更多的训练项目。

三、素质拓展训练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具体运用

素质拓展训练在课程教学中的具体实施,就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各项具体的任务。在这种集仿真与游戏与一身的训练中,学生主动积极去迎接困难,克服训练过程的诸如紧张、恐惧等心理难关。随之带来的是发自内心的胜利感、自豪感和自我正视感,这种感觉称之为高峰体验。高峰体验是心理健康的添加剂,心理学家maslow认为,高峰体验是一种短暂的自我实现。[3]这对于挖掘个人发展潜能、增强自信心和提高自我效能都具有传统教育无法带来的推动作用。以人际关系与交往能力这章内容进行的信任背摔的拓展训练为例,具体实施过程包括如下步骤:第一,首先进行热身运动,破冰之旅可以让学生消除相互之间的隔阂。第二,培训老师先进行情景设置,并示范背摔标准动作和注意事项、人床搭建、辅助等动作,学生跟做动作。第三,根据男女比例进行分组,每15人一组,分为三或四组。10人组成人床,4人辅助,1人轮流进行背摔体验,培训老师做保护。第四,体验共享。在培训老师带领下,全体成员进行分享体验,通过反思、自省、领悟、交流等方式分享在训练过程中的表现出来的正性和负性的情感体验。可以引导学生换位思考问题,促使学生实现理论学习向实际应用所做的知识迁移。

另外,在素质拓展训练实施过程中,应注意把安全作为第一项重要责任。素质拓展训练的一些训练项目队参训学生在心理上具有较高的挑战性。同时一些高空项目也存在一定的危险性和安全隐患。将素质拓展训练引入教学时,一定要提前周密安排项目安全措施,组织合理,操作得当,以保证拓展项目的顺利开展,并消除学生的思想顾虑。

参考文献:

[1]郭洪芹.素质拓展训练在高校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J].教育探索,2009(11).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训练篇2

关键词:素质拓展;高校学生;心理危机;干预

一、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近年来,高校在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方面已经做了大量的工作。笔者2014年曾在广东省抽取几所高校做调查,发现各所高校都有开展各种心理教育工作,包括心理健康必(选)修课的开设、心理咨询中心的建立等,为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大部分高校定期举办心理健康日活动、情景剧比赛、大型团体讲座等,产生的效果良好。综合来看,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开展预防性心理教育,如针对新生的心理普查、心理讲座等;二是对学生实施个别心理咨询或治疗的矫治型心理教育。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重点仍是接待学生来访、解答心理上的疑惑,活动的内容大多数仍属于被动型,在心理危机干预方面仍显不足。

二、心理危机干预与素质拓展训练

心理危机指个体在遭遇内外部应激时,运用以往的应对方式仍不能解决困难时的一种心理反应。心理危机干预是指对处于困境或挫折的人予以心理治疗及短程帮助的一种方式,分为预防性、治疗性和补救性三种。郭青等人认为,预防性危机干预分为正式干预和非正式干预,前者如“心理讲座”“网页宣传”等,素质拓展活动就属于后者。以户外训练为主的拓展教育是素质教育中最受欢迎的教育方式,特别是在学校。拓展训练以体能活动为主,以心理挑战为重点,以人格完善为目的,在很多学校受到重视。何源等人于2007年就通过研究建议引入心理拓展训练来拓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本研究中,笔者将通过素质拓展训练对大学生进行心理教育及干预,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三、素质拓展训练实际应用研究

1.对象。将大一新生和其他年级学生分为两大群体,采用整群随机抽取的方式各选30名学生,总共有60名被试者。

2.研究工具。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问卷(Upi)和人格因素问卷(16pF)。

3.研究步骤。(1)确定拓展方案,素质拓展训练问卷,记录学生心理状况;(2)进行拓展训练;(3)拓展训练结束后进行问卷调查;(4)对比拓展训练前后学生心理状况和人格中一些因素的变化。

4.研究结果。针对新生的拓展训练,学生通过多个项目的学习与训练后,适应水平有明显的提高,在乐群性、稳定性、兴奋性的人格因素维度上有不同程度的改善。Upi测试中原B类有一般心理问题的学生,反映拓展训练后学会了有效沟通和交流的方法,并能够积极面对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不同年级学生经过拓展训练后,在敏感性、兴奋性的人格因素维度上有较好的提高。特别是被试学生中,有部分学生之前因为生活、学习等原因导致怀疑性和紧张性的人格因素得分较高,经过多次拓展训练后,这些方面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其中紧张性的维度降低较为明显。心理拓展训练提高了学生的心理素质,在遇到突发应激事件时,能够保持心理和情绪的稳定,进而解除危机事件。

以上研究与王霞、张定华等人在2008年所做的结果相似,表明了素质拓展在心理健康教育和危机心理干预方面都有积极的影响。学校通过拓展训练可以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如何与人交往,培养增强自我控制和突破自我极限的能力。

心理素质拓展训练主张在体验中学习,在学习中改变教学理念,以激发、调整、升华和强化个人与组织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创新进取精神为宗旨,通过精心设计的情境进行教学,参加者可在实际问题的解决和应对挑战的过程中磨炼意志,培养团队精神,增强心理素质和提高社会适应能力。高校不仅要加强自身心理健康教育的硬件建设,还要从多方面着手,拓宽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预防心理危机的发生。研究表明,通过特定环境下的素质拓展训练可让参与者的心理素质得到极大提升,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十分重要且有益的补充。因此,素质拓展训练应该得到社会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者的重视。

参考文献:

[1]刘欣.学生素质拓展教育与心理危机干预机制问题研究[J].华章,2014(18).

[2]何源,徐济达.引入心理拓展训练拓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途径[J].中国学校卫生,2007,28(9).

[3]郭青,付和忠.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及危机干预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08(23):60-61.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训练篇3

关键词:体育教学心理训练高校

随着高校体育的不断改革与发展,“健康第一”的体育教育思想已得到深入贯彻,健康既指身体健康也指心理健康。高校体育如何达到这一教学目标,是每一名高校体育工作者面临的首要课题。在高校体育教学中身体训练往往会使大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以及带来负面情绪和消极态度。体育教师必须运用更加科学和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改变这一状况,其中把身体训练和心理训练相融合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

一、对体育教学融入心理训练的认识误区

1.质疑体育教学融入心理训练的效果

虽然广大教师知道心理学这门科学,但不熟悉实施心理训练的操作方法,从而认为在体育教学中融入心理训练效果不明显,即使采用一定的方法措施,效果也不会显著,只会增加教学负荷,从而忽略对大学生实施心理教育与训练,致使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得不到全面性的发展。心理学知识也在当代大学生当中普及程度不好。

2.将心理训练等同于思想教育

思想教育工作与心理训练有着相似的工作方式,都需要采用与学生交流、沟通的方式进行,因此,部分教师将心理训练看作是在做思想教育,这是一种片面的错误认识。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心理训练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大学生解决心理困惑和障碍,克服消极的情绪,增强情绪稳定性与自我控制能力,调整不良的认知方式,进行行为矫正,增强突发事件的心理调控能力。从大的方面讲,心理训练不是解决世界观、人生观和道德观问题,而是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态、健全的人格,保持心身健康。这与思想教育工作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把二者等同。

3.将心理训练看得高深莫测,认为只有通过专业的训练场地与仪器设备才能见成效

当前,有关心理素质训练还是一个新课题,尽管有一些单位已经建立了心理训练中心,并编写了相关的书籍,但是训练效果还需要接受现实的检验。所以有些人将心理训练看得高深莫测,不可捉摸,只有通过专门的训练场地和仪器才能收到训练效果,这种认识是错误的。目前,已经有许多研究表明,体育训练与人的心理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这在学术界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如何把高校体育与心理训练科学地融合起来,是当前高校体育教育工作者肩负的一项重要任务。

二、高校体育训练与心理训练相融合的途径

高校体育教学中,身体训练作为大学生常规训练手段之一,不仅可以提高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完善生理机能,还能够有效地增强灵活快速反应的能力,调节大学生的情绪状态,磨炼意志,提高自信心。我们要进一步提高身体训练的效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融合心理训练。

1.体育训练中加入以心理训练为教学目标的训练内容

(1)团队精神训练。在教学设计时,教师可把体育、心理训练的课进行合理整合,使之成为具有竞争性的对抗项目,从而诱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实践证实,团队精神训练会给参与者的个人心理带来极大的震撼、刺激,而且还会不断地引起个人心理和行为的质变。团队精神的主要特征之一,是具有明确的共同目标,并为实现这个目标而形成合力。

(2)意志力训练。在教学设计时,教师可合理安排一些难度高、运动量大、时间长的训练项目,诸如3000米跑等耐力训练,并为这些项目取一个带有激励性的训练名称,如“坚持到底”“全力以赴”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有针对性地培养意志品质。

(3)自信心训练。教师在施训前,首先教会学生具有积极、自信、乐观的态度,给学生展示自己特长的机会;其次,要努力提高学生身体运动技能,艺高人才能胆大,自信心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技能掌握的熟练程度,尤其是在一些难度高、技巧性强和危险性较大的训练项目中。

(4)抗挫折训练。抗挫折能力是每一名大学生都应具备的能力,也是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一项重要内容,良好的抗挫折能力与人对待挫折的态度有密切的关联。在体育训练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较强的“抗挫”心态,增强其抗挫折能力。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可以设计“直面批评”的训练环节,采用阶段性体育训练总结的形式,组织学生依次讲评其他同学在体育训练中的缺点和不足,明确讲评者与被批评者应遵循的原则,保证批评时气氛庄重、态度诚恳,批评的内容要实事求是、有理有据,被批评者则要持“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态度,以真诚谦和的态度面对每一名同学的批评。

2.在体育教学与训练中运用心理学原理

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教师要充分重视心理训练在培养大学生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在体育教学中遵循心理学规律,掌握心理学的科学原理,只有这样,才能提高体育训练效果。例如,在长跑训练中,因为其训练量大,训练条件艰苦,往往有许多学生对此产生畏难情绪,甚至有抵触情绪,这时,体育教师应科学引导学生,将终极目标分解成若干个小目标,这些小目标更加容易实现,以激励学生完成体育训练任务的信心。当学生处于疲劳的临界点时,教师可以运用鼓励性的语言暗示,如“加油”“马上就要胜利了”等词语,增强学生的信心。教师也要引导学生自我暗示,比如说在身体到达“极点”时,学生可以暗示自己“我能行”“我可以的”等。体育教师要想更好地运用心理学原理,应对学生普及心理学知识,以培养学生自我调节能力。

3.在体育教学中增加心理活动小游戏

当完成一项体育训练内容或学生出现疲劳、情绪低落等情况时,教师可适当穿插心理活动小游戏。游戏具有趣味性使学生有极强的心理活动,可暂时让学生忘记疲劳,活跃课堂气氛,缓解精神疲劳。学生通过参与这些游戏能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加强班级的凝聚力以及同学间的默契感,增进友谊。

参考文献:

[1]王振兴.军事心理学教程[m].军事科学出版社,1988.

[2]孙学川.论现代军事体能[J].体育学院学报,2001(2).

作者简介: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训练篇4

当前的误区

纵观当前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技育.我们认为还存在着一些误区。

误区一:心理健康水育就是搞心理测验

在实践中,把开展心理测验作为学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内容的学校确有不少,似乎只有对学生进行了繁多的心理测验,才能给学校带来蓬勃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光环。其实这种作法在了解孩子发展状况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难以避免的负面影响。

许多家长在来信中困惑地指出,现在学校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为名,要求学生参加心理测验,一学期下来交很多钱,但教师从来不告诉我们应该怎么办。还有的家长痛苦地提到:孩子参加智力测验后,同学们开始取笑他笨蛋、,老师也基本放弃了对他的教育要求。其实孩于只是有些反应慢、心理紧张,没做完测验题目,我们并不真的相信孩子傻和笨,但孩子现在已经不愿意去学校,不喜欢学习了。看着孩子每天畏缩的模样,我们特别心疼。更有家长气愤地指出,学技智力测验的结果说我们孩子智力低,要孩子退学,可外面的测验又说孩子智力正常,我们也不知道该怎么办,孩子每天就是哭……

这些来信对从侧面反映出,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简单地等同于心理测验,具有片面性,甚至是很危险的。由于缺少专业人员的指导与训练,许多学校在心理测验量表的选择、实施心理测验的过程等方面都表现出较大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学校对测验结果缺乏科学的认识与正确的处理方法,将结果随意公开,或以此给学生分类、贴标签等等。这些都可能在有意无息间伤害学生和家长,结果完全违背了教育原则。还有一些学校积累了许多测验问卷,却不知如何分析,如何使用,更难以提出有针对性的教育建议,结果造成了巨大的浪费。这些做法,都使心理测验成为赶时髦,而与真正的心理健康教育相去甚远。

心理测验的目的主要是为学技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信息与服务,它们重于描述学生心理发展的现有状况,了解在咨询、辅导、教育之后学生心理发展出现的变化与改善。学校在进行心理测验时,首先要明确测验目的,有的放矢地选择测验项目;其次要注重测验实施过程的科学性和测验结果的保密性;最后还要科学地分析、解释测验结果,提出有价值的教育建议。学校还应根据测验结果反映出来的规律、特点及问题,调整与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误区二:心理健康教育就是进行心理咨询

根据各级教育部门的要求,有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建立心理咨询室。为此,他们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派出教师参观、学习,并要求教师尽快面向家长、学生开展心理咨询。在很多学校看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就是开展心理咨询。事实上,由于专业能力的限制及时间、精力的局限,很多开展心理咨询的教师承担不了这一责任。他们感到力不从心,并产生较大的压力。

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需要在开展心理咨询的实强中不断总结和提高。对中小学教师来讲,在短期为完成这门专业的学习、并很快投入工作是不现实的。此外,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主要是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因而学核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应当体现“重全体、重预防、重教育”的思想,而不应仅面对个别学生和家长的特殊需要。因此.心理咨询只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方面,它不应成为全部内容。心理咨询室应视为学核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中心。以此为依托,它应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广播、电视、刊物等各类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与教育活动;同时,根据学校实际,心理咨询室还可与专家、学者等专业人士合作,开展针对学生、家长特殊需要的心理咨询活动,但这只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补充。

误区三:心理健康教育就是开设心理课

还有不少学校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就是开心理课。诚然,每周固定的课时安排,使心理健康教育在时间上有了保证,并有了稳定的传播知识的阵地。但从目前各学校开课的情况来看,仅仅开设心理课难以保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首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有许多属于非知识性的内容,它需要让学生通过活动、实践、训练等亲自体验才能获得,而课程所能提供的活动空间、实践机会是极有限的。其次,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除主题内容外,还包括测验、咨询、班队会活动、野外训练等,而这些内容是无法由心理课来涵盖的。再次,心理课侧重解决一般性、整体性及共性的心理问题,而无法深入地解决特殊的、个别学生的心理问题。我们认为,心理江康教育应向学生日常生活中渗透,心理知识的传授应与心理教育活动相结合,对全体学生的心理教育应与对个别学生的心理咨询相结合,心理课程应与心理训练、辅导相结合。总之,心理健康教育的活动化将成为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趋势。

遵循的原则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教育改革的要求和年轻一代心理发展的规律而提出的,它是素质教育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它是与学校心理辅导、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心理测量及心理咨询等多门学科相融合的、以实践和应用为主的教育活动,在具体确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时,应遵循科学的原则。这些原则主要包括:

1.目标性原则。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目标在于促进学生健康发展,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培养学生的优良心理品质,提高学生的生存、适应能力,促进学生自主发展的潜能。围绕这些目标,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主要有人生观与价值观教育、人格培养、情绪情感训练、意志力的培养、自我觉察与认识、生存训练、潜能开发等。除此,还应包括与之相关的心理测验、咨询辅导、课程安排、活动训练等各项工作。

2.现实性原则。由于目前大多数学校都缺乏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因此,各校要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教师实际的教育能力、学生发展的实际水平和需要,有针对性地选择适合本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3.发展性原则。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确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时,应“面向全体、注重发展”,选择具有普通意义和有代表性的主题内容,从而有效地发挥心理健康教育“预防、促进”的功能。例如,中学应当把青春期教育作为核心内容来抓。

4.差异性原则。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存在明显的差异,不仅有个体差异,还有年级差异。因此,确定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时应当遵循差异性原则,以满足不同年级、不同学生的心理需要,这是保证学校获得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前提。如,进行同伴关系的心理健康教育时,面对不同年级的学生,所讲的知识内容、所举的教育实例都应有所不同,所设计的教育活动。训练内容及方式也应有所调整。同样.对不同特点的学生应该进行分类指导。如对离异家庭的子女或有不同心理、行为问题的学生往往需要进行特殊的心理健康的教育与活动。

5.活动性原则。根据实践性与应用性的要求,在确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时,应突出以活动为生的特点,把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渗透在灵活多样、富有情趣的活动中,发挥活动的优势,注重活动过程的教育作用。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中,应创造性地设计各种丰富多彩的话动,如角色扮演、绘画、想像、辩论、演讲、表演等,让学生在活动中、在参与中、在亲身体验中获得成长与发展。

应有的内容

由于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仍处于“初级阶段”,目前,全国还没有统一、固定的内容要求,因此,不同的学者会提出不同的看法。根据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我们认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可分为3个层次:

1.学生心理健康维护。这是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基本素质的教育内容。具体包括:①智能训练,即帮助学生对智力的本质建立科学认识,并且对智力的不同成分,如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等而设计的不同训练话动等;③学习心理指导,即帮助学生对学习活动的本质建立科学认识,培养学生形成健康积极的学习态度、学习动机,训练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等;③情感教育,即教会学生把握和表达自己的情绪情感,学会有效控制、调节和合理宣泄自己的消极情感,体察与理解别人的情绪情感,并进行相关技巧的训练,如敏感性训练、自我表达训练、放松训练等;④人际关系指导,即围绕亲子、师生、同伴三大人际关系,指导学生正确认识各类关系的本质,并学会处理人际互动中各种问题的技巧与原则,包括冲突解决、合作与竞争、学会拒绝,以及尊重、支持社交往原则;(5)健全人格的培养,即关于个体面对社会生存压力应具备的健康人格品质,如独立性、进取心、耐挫能力等。(6)自我心理修养指导,对通过训练和教导帮助学生科学的认识自己,并在自身的发展变化中,始终做到能较好地悦纳自己,如悦纳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培养自信、建立良好的自我形象等;(7)性心理教育,即关于性生理和性心理知识的传授与分析,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性别观念和性别认同,指导学生认识和掌握与异往的知识及技巧,如异性同学交往指导、早恋心理调适等。

2.学生心理行为问题矫正。这是面向少数具有心理、行为问题的学生而开展的心理咨询、行为矫正训练的教育内容,多属矫治范畴。具体包括:①学习适应问题,主要指围绕学习活动而产生的心理行为问题,如考试焦虑、学习困难、注意力不集中、学校恐怖症、厌学等;②情绪问题,主要指影响学生正常生活、学习与健康成长的负性情绪问题,如抑郁、恐惧、焦虑、紧张、忧虑等;③常见行为问题,主要指在学生生活、学习中表现出来的不良行为特征,如多动、说谎、打架、胆怯等;④身心疾患,主要指因心理困扰而形成的躯体症状与反应,如神经衰弱、失眠、疑心症、神经性强迫症、癔病等;⑤问题,主要指由于性心理障碍而产生的各种性变态行为,这一问题在中小学生中出现的比例较少。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训练篇5

关键词:肢体障碍运动康复身心康复三位一体专业团队

随着社会的进步,作为特殊人群,随着人权意识提升和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推进,越来越多生理上存在某种缺陷的身体练习障碍学生在教育公平和教育机会均等形势下,跨入大学校门。残疾人体育教育发展程度代表着社会文明程度及以人为本、生命关怀等社会理念。实施“教育与康复训练整合模式”,尤其是实施“体育教育与康复训练整合干预模式”愈发重要。

教育部2007年颁发的《特殊教育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明确提出“教育与康复相结合”。这种观念提出后,并没有对整个特殊教育学校的体育课教学产生很大影响,主要由于这种模式的使用对特殊教育学校提出很高的要求,很多特殊教育学校并没有专业运动康复医学与体育锻炼相结合的协作组。所以有效改革和实施新的体育课程标准、适合特教学校的体育课教学管理机制等都没有具体体现和落实。

肢体障碍指因肢体器官损伤或功能缺陷而导致的肢体活动困难,如下肢截肢者行走能力降低,使个人日常生活和参加社会活动等受到限制。体育教育对他们来讲只是“自由活动”的一种形式。

基于这种现状,辽宁特殊教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在体育课教学上,突破以往研究成果的束缚,以2012届电子商务专业三年高职学生(均为肢体障碍大学生)为例,在体育教学中实施“体育教育与康复训练整合干预模式”,实行“多重障碍・多重干预”,成立“医学康复、心理评价、体育教育”三位一体的专业团队,对肢体障碍学生进行全面身心康复训练,达到重返社会、融入社会的目的。

1.“体育教育与康复训练整合干预模式”教学的现实意义

1.1利用“医学康复、心理评价、体育教育”三位一体的专业团队,从身体形态、身体机能、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心理评价等方面综合建立肢体障碍学生的健康档案,正确掌握肢体障碍大学生的各方面指标,为肢体障碍学生体育教育提供科学参考依据。

1.2与辽宁特殊教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在研的《肢体障碍大学生体质健康评价标准构建研究》课题相依托,利用在研课题取得的相关基础测试体质健康数据,为教学提供研究依据。

1.3根据“医学康复、心理评价、体育教育”三位一体的专业团队提供的健康档案,对肢体障碍学生进行残疾类别、残疾程度分类,开具运动处方。

1.4医学康复、心理评价、体育教育三位一体的专业团队可以有效建立改进残疾人体育教学模式、内容和评价方式及标准,推动残疾人体育教育改革和创新。

2.“体育教育与康复训练整合干预模式”的实践价值

残疾人体育运动从一开始就具有特殊意义。超越缺陷,通过意志、技能、体能的较量,向生命潜能挑战,展示人的创造力和价值,同时促进康复、陶冶情操,增强生活信心和勇气,推动平等参与。

特殊教育学校要贯彻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必须把握好特殊体育教育这一环节,有效利用以专业团队为理论指导的“体育教育与康复训练整合干预模式”进行体育教学,考察肢体残疾青少年心理健康现状,探索体育锻炼态度、锻炼水平对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并通过对比肢体残疾青少年与健全青少年的体育锻炼水平与心理健康状况的差异,进一步说明体育锻炼对肢体残疾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

3.“体育教育与康复训练整合干预模式”教学的具体实施步骤

3.1肢体障碍人群由于肢体残疾造成运动功能受损,造成社会支持水平低于健全人,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健全人。人格因素、残疾年限是影响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肢体残疾者具有内倾、情绪不稳定等人格特征。

为改善这种状况,成立“康复治疗、心理健康教育、体育教育教师”三位一体为主导的专业团队,共同进行专业交叉点融汇,进而形成学思路,推进“体育教育与康复训练整合干预”教学模式。

3.2心理健康教师对样本进行焦虑、抑郁、不适应心态行为等初步测试;采用毛荣建编制的《锻炼态度量表》,周步成等人根据日本铃木清等人编制的“不安倾向诊断测验”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进行标准化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行为习惯、目标态度、行为认知、情感体验、主观标准、行为控制感、行为态度、行为意向等心理评价。

3.3康复治疗教师提供样本身体残疾数据,利用教育部推荐的体质健康检测设备进行体质检测,康复治疗教师从医学角度对样本最大耐受力及残疾躯体指标进行评价,针对肢体障碍大学生的个体差异准确分类,并对教学准备过程进行全程监控。

3.4针对肢体障碍学生的体质个性差异进行相应的教学评估、教学诊断、教学评价。在医学康复、心理测评的指导下进行肢体障碍体育教学。

3.5残疾人体质差异可以通过评价工具进行全面测评,研制形成的测量数据可以改进体育课授课方式,提升、增强残疾人体育教学成果,促进残疾人身心全面发展。

4.具体教学方法

4.1数据采集法:利用体质健康检测设备对监测样本进行体质健康数据收集,数据测试包括肺活量测试、台阶测试实验、握力测试、坐位体前屈测试、仰卧起坐测试、立定跳远测试、800/1000米跑步测试。

4.2问卷调查法:采用毛荣建编制的《锻炼态度量表》,周步成等人根据日本铃木清等人编制的“不安倾向诊断测验”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对样本进行标准化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行为习惯、目标态度、行为认知、情感体验、主观标准、行为控制感、行为态度和行为意向等评价。

4.3观察法:了解残疾学生的体育课堂行为表现,加强疏导和教育,并及时寻求适宜的教学方式。

4.4个案研究法:针对分类的残疾学生进行个案分析并形成分析报告。

4.4经验总结法:定期总结课题研究心得体会和经验教训,以教育理论为支撑,不断提高课题研究的应用价值和学术水准,体现课题研究成果的可操作性和指向性。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训练篇6

【关键词】学校拓展训练实践价值项目设计原则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7C-0153-03

当前,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学生自主地进行生动、活泼、主动的学习,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已经成为新时期学校体育工作重要的新目标。拓展训练是一种全新的训练方式,它以学生体验式教学为主,在学生的体验式活动中渗透心理能力训练,在此意义上,体育教学和拓展训练可以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以体育活动为载体的拓展训练大大加强了其在培养学生心理素质方面的优势,因此越来越多的学校把拓展训练引入学校体育教学中。

一、不同阶段青少年学生的心理特点与心理需求是拓展训练引入体育教学的客观条件

心理素质教育是学校教育中的薄弱环节。《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针对新形势下青少年成长的特点,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青少年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心理健康教育已经作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21世纪现代化建设需要的社会主义新人”这一伟大工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加强心理教育成为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关资料表明,现阶段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趋严峻。其中以人际关系敏感、行为异常、心理承受力差等表现较为常见,有的还有抑郁、焦虑、厌学甚至自杀等现象,这些问题的存在对学生健康成长的负面影响是巨大的。

近年来,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也日益突出,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进行了研究。大学生作为社会的特殊群体,既要经受从学生少年到成年人的生理与心理变化,又要面对从学校到社会的重要转折。他们不可避免地会承受各种从未经历过的压力,表现出缺乏独立性、主动性,有着强烈的依赖性,心理脆弱,抗挫折能力较差,因而经常会产生茫然与烦恼,轻者自信心丧失,重者出现一些极端的行为。

面对如此严峻的现实,越来越多的教育者切实感受到,必须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改革以往传统的说教方法,探索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有效途径。拓展训练于1995年传入中国,其体验式的学习方式一开始就备受关注,迅速成为一些企事业单位培训员工团队精神的崭新培训方式,其旺盛的生命力使越来越多的教育者开始关注拓展训练。2000年前后一些高校率先把拓展训练课引入学校课堂教学,如一些高校在mBa教学中引入拓展训练。2002年在教育部体育卫生司倡导下,我国7所高校对学生进行了野外生存训练课程的尝试,首次在高校体育课程中引进了拓展训练的内容。目前全国的高校越来越多在体育教学中开设了拓展训练课,一些中小学体育教学中也加入了拓展训练内容。

二、拓展训练引入学校体育教学的实践价值

在学校体育教学中开展拓展训练具有以下几方面的实践价值:

(一)有利于传统教育观念和方式的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方式是把体育知识、技能的学习与学生的精神建构分离开来,把社会角色的定位与学生的全面发展分割开来,这样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不利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性的人才。拓展训练与传统教育方式最大的区别在于拓展训练完全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学”为主。在拓展训练过程中,教师以体育活动为主导为学生设计的一些活动,给学生设计一个可以展示自我心理优势与不足的平台,学生可以认识自我不足并进行纠错。教师给予及时的启发、诱导和帮助,通过信息、练习、游戏等方式为学生创造学习的外部条件和环境。在拓展训练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学生在充分的参与过程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因此,这种体验式教学方式进入校园将进一步加快传统教育观念和教育模式的改变。

(二)符合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的需要。目前我国学校体育课程的内容仍以竞技性运动项目为主体,上体育课的场馆主要集中在校园内,很少能利用一些自然环境资源进行体育教学。而拓展训练能够让体育教学回归自然,学生通过各种主动性的体验,学会各种生存技能,掌握一整套增进心理健康的科学锻炼方法,并形成良好的锻炼习惯,进而达到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等体育课程目标。

(三)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拓展训练就像一个安全的、充满真诚并富有挑战性的心理实验场,在一些特定的环境和气氛中,学生要面对各种各样的困难,不断克服自己的恐惧心理,提高情绪调节和自我调控能力,保持平和心态,挑战自己,战胜自己,从而塑造冷静、果断、坚忍不拔的良好意志品质和克服心理恐惧的能力。因此,拓展训练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它能让学生懂得,当拥有了果断、自信、敢为的良好心理素质后,就能正确面对现实生活中的任何困难和危机。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训练篇7

针对小学生主要心理与发展问题,未雨绸缪、防微杜渐是很重要的。为此,我们建立了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机制,面向全体学生,构建“个人―班级―年级―学校”多层面、阶梯型四位一体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运行机制。

2心理健康教育实施过程

2.1了解学生是前提

学生是教育的主体与对象,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就必须对学生了解,而了解的方法有:调查法、访谈法、问卷法,等等。具体来讲,可以分为以下两类:

2.1.1心理调查

以班级为单位对学生进行心理普查,通过学生自评、同学互评、老师总评等方式对学生进行360度全方位调查。使用科学有效的调查问卷,包括课堂注意力、考试焦虑情绪、性格倾向、同学关系、亲情关系等多方面进行测评。

2.1.2个体调查

首先教师熟悉每个学生具体情况和存在问题,做到胸有成竹,而后在融洽的气氛里,和学生“一对一”进行愉快的谈心交流。在此过程中,教师必须注意交流技巧和愉快气氛的维持,在尊重学生隐私和自尊心的前提下,彻底全面地掌握学生的心理状况。最后,根据掌握的资料已标准化量表来衡量学生个体的智力、能力倾向和人格特征。

2.2心理教育与指导是关键

心理健康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方面,关系到学生的知识技能学习的主动性养成、正确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养成等。针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我们做了一系列的工作。

2.2.1多种对象

针对学生、老师、家长,建立学校一家庭一社区心理教育网络,由老师、家长和社区共同配合提高学生心理素质。

建立家庭一学校一社区心理教育网络:真正懂得科学教育孩子的家长却少之又少,所以,提高家长心理健康意识必不可少。针对这一问题,我校定期邀请专家,专门为家长举办了“如何守护孩子的心理美”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向家长宣传心理卫生常识,有针对性地编印材料分发给家长,帮助家长了解青少年的心理特征及青年期易出现的心理问题。

通过一年多的实践工作,我校逐步建立了以校长领导、班主任和专职兼职心理辅导老师为骨干,全体教师、学生和工作人员共同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队伍体系,并积极利用家庭、社会力量、形成了心理健康教育合力。

2.2.2内容

内容包括学习辅导、生活辅导、情商辅导、升学和择业辅导等。

①学习辅导,针对学生知识掌握及学习方法等问题,通过开设讲座,小组讨论等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注意力、提高学习效率等,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②生活辅导,针对新入学新生,开设新生适应课程,同时进行青春期性教育、学习和娱乐关系处理、同学关系处理、师生关系处理等生活指导等,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2.3多种途径

①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将心理健康知识普及教育排进学生课表,使之成为学生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通过教学,引导学生建立健康的世界观,学会自我调节不良情绪和消极心理,逐渐养成健全的人格;

②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在各学科教学当中。学各科老师都应注意学生的心理教育,结合学科课程中的显形或隐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根据各学科特点从不同角度来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

③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在德育教育和课外活动中。学校德育教育和课外活动有着其他课程缺乏的趣味性和实践性,学生更容易接受,愿意积极参与,不受教育时间、空间、形式上的限制,更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和感受深刻,有助于把心理教育课上学到的知识内化和具体运用。

2.3心理咨询与训练

2.3.1心理咨询

我校开设心理辅导室(心馨小屋),通过书信、面谈、网络、电话等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帮助学生解决心灵困惑。通过聊天、疏导、建议和减压睡眠疗法对问题学生进行心理治疗,提高学生的自我认识和自我定位,学会正确对待困难、控制不良情绪等。并对这些学生进行跟踪、回访,确保他们能够及时调整心理上存在小疙瘩,回归健康快乐的校园生活。

2.3.2心理辅导

①全班训练。根据心理教育内容,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针对他们的心理特点和性格倾向,进行相应的心理训练。要求全班学生参加,不同年级使用不同的训练项目。例:低年级参加学习辅导中的除干扰训练、注意力训练、自我归因训练等;高年级进行人际交往训练、社会化学习等。

②小组训练和个体训练。心理咨询为了帮助同学解决心理问题,因人而异设定训练项目,小组咨询中有小组训练,个别咨询中有个别训练。如:意象对话、暗示训练、系统脱敏训练,心理稳定训练等等。

③团体心理辅导

针对团体心理辅导,我们采用一些喜闻乐见的方式帮助学生树立良好心态、融入集体,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3效果评析

如何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中小学教育教学当中一个新的挑战,奇偶教育最重要的意义不仅是教会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他们如何树立健康的心理,具有健全的性格。而且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对于个人、学校、家庭乃至社会都是非常重要的。

经过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我们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学生的心理素质得到普遍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和教学能力也得到了提升。促进了师生关系的进一步融洽发展,加强了学校、家庭和社会的联系,为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赵霞.我国小学生教管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13-03-05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训练篇8

【关键词】体育;拓展训练;大学生;素质教育

拓展训练来源于西方,是现代西方国家兴起的体验式学习的一种新的教育模式,其主要以游戏活动作为形式,身体活动作为载体,并且结合个人挑战和团队学习的组织形式,进而促进学生的团队意识,并且充分挖掘其内在潜能。拓展教育具有其独特的教育理念以及教育功能,对于大学生素质方面的提升具有很大方面的影响。同时拓展教育不仅仅具备类似传统体育活动的教育功能,同时还能从心理方面很好地帮助学生树立健康的心理理念以及提升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同体育拓展训练的实施,一方面满足了多元化的体育发展目标;另一方面对于加强大学生的素质教育意义重大。

一、拓展训练的内容、特点以及设计原则

(1)内容。拓展训练具有种类丰富的练习方法以及练习内容,更具不同学生的不同情况或者不同的要求标准来进行相应内容方法的安排。首先,从练习的内容上,我们可以将其分为沟通类项目、个人挑战类项目、破冰类项目以及团队协作类项目;其次,从训练的任务以及目的来划分,可分为熔炼团队类以及激发潜能类;再次,从训练场所又可以氛围室内、户外以及专业场地三方面;最后从功能性来看又可以分为教育类以及健康类。(2)特点。拓展训练最大以及最根本的特点是通过适当的体能活动,加上心理层面的挑战,来增强大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加强大学生自身完美人格的建立。(3)设计原则。拓展训练虽然具有多种多样的内容,但一直遵守设计项目具有共同性、针对性的特点,做到团队项目、个人项目相结合的根本原则。

二、体育拓展训练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拓展训练是一种那个新兴起的训练模式。这就导致在学校开展体育拓展训练的实例相对较少,对其理论研究还不全面,不能做到系统深入的研究。同时国外对于拓展训练的理论介绍也相对匮乏,这就使得我们没有相应的理论基础以及实践经验,体育拓展训练方面就会存在很多方面的问题。其次,由于拓展教育的理论资源较少,并且人们对其并不熟悉,缺乏专业的教师资源来进行体育拓展训练的指导工作。除此之外,没有专业的培训机构以及培训体系来对教师进行拓展训练方面的培训工作,教师缺乏专业性,到这不能很好的对学生进行正规的拓展训练的教育,不能达到训练开展的根本目的。最后,就搞笑的体育场所以及体育设施来说,和相对的单一、薄弱,没有很好的专业器材以及专业场地来进行体育拓展训练的实施。

三、体育拓展训练的意义

(1)对学生团体合作意识的培养。我国自计划生育政策开展以来,我国的人口数量得到了很好地控制,但同样也带来了些隐患。现在的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一直受到家庭的呵护,每个人都个性十足,但是与同龄的伙伴之间缺少明显的沟通,这就导致了他们在共同的生活学习中难以相处,出现各种问题和矛盾。通过体育拓展训练的开展,我们可以组织学生参加一些看似具有危险性的活动,这种活动很难独自完成,必须依靠帮助或者合作才能顺利的完成任务。通过拓展训练,首先帮助学生树立了信心,同时还让学生明白了团队合作的重要作用。(2)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影响。健康是个人甚至民族发展的重要前提。我们所指的健康,已不单单是身体方面的健康,同时还包括心理方面的健康。现在的大学生多是独生子女,从小就在温室中长大,一直享受着父母的爱护。当他们第一次走进大学校门的时候,面对陌生的环境以及人群,就会产生强烈的不是适应。自理能力的匮乏以及生活、环境的压力,使得大学生充满紧张感,与想象中的大学产生差距,这些容易使学生感到失落甚至产生心理方面的负面影响。

四、对于体育拓展训练的建议

(1)加强体育拓展训练理论的深入研究,并且能够结合我国的根本国情与西方的拓展理论进行对照研究,从而总结出适合我国现状的体育拓展训练的理论。(2)教育部门应加强对体育拓展训练的重视力度,加大对拓展训练的投资禄蠹,以便改善有关的训练设施、训练场地。(3)构建完善科学的拓展训练机构,加强学校教师拓展训练的专业化,确保师资力量的充足。

参考文献

[1]杨耀华.高校体育教育重视是拓展训练的理性思考[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7(1)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训练篇9

纵观当前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我们认为还存在着一些误区,还有不少学校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就是开心理课。诚然,每周固定的课时安排,使心理健康教育在时间上有了保证,并有了稳定的传播知识的阵地。但从目前各学校开课的情况来看,仅仅开设心理课难以保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首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有许多属于非知识性的内容,它需要让学生通过活动、实践、训练等亲自体验才能获得,而课程所能提供的活动空间、实践机会是极有限的。其次,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除主题内容外,还包括测验、咨询、班队会活动、野外训练等,而这些内容是无法由心理课来涵盖的。再次,心理课侧重解决一般性、整体性及共性的心理问题,而无法深入地解决特殊的、个别学生的心理问题。我们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应向学生日常生活中渗透,心理知识的传授应与心理教育活动相结合,对全体学生的心理教育应与对个别学生的心理咨询相结合,心理课程应与心理训练、辅导相结合。总之,心理健康教育的活动化将成为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趋势。

那么,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应涵盖哪些内容呢?

由于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仍处于“初级阶段”,目前,全国还没有统一、固定的内容要求,因此,不同的学者会提出不同的看法。根据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我们认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可分为3个层次:

一、学生心理健康维护

这是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基本素质的教育内容。具体包括:①智能训练,即帮助学生对智力的本质建立科学认识,并针对智力的不同成分,如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等而设计的不同训练话动等;③学习心理指导,即帮助学生对学习活动的本质建立科学认识,培养学生形成健康积极的学习态度、学习动机,训练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等;③情感教育,即教会学生把握和表达自己的情绪情感,学会有效控制、调节和合理宣泄自己的消极情感,体察与理解别人的情绪情感,并进行相关技巧的训练,如敏感性训练、自我表达训练、放松训练等;④人际关系指导,即围绕亲子、师生、同伴三大人际关系,指导学生正确认识各类关系的本质,并学会处理人际互动中各种问题的技巧与原则,包括冲突解决、合作与竞争、学会拒绝,以及尊重、支持社会交往原则;⑤健全人格的培养,即关于个体面对社会生存压力应具备的健康人格品质,如独立性、进取心、耐挫能力等。⑥自我心理修养指导,对通过训练和教导帮助学生科学的认识自己,并在自身的发展变化中,始终做到能较好地悦纳自己,如悦纳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培养自信、建立良好的自我形象等。

二、学生心理行为问题矫正

这是面向少数具有心理、行为问题的学生而开展的心理咨询、行为矫正训练的教育内容,多属矫治范畴。具体包括:①学习适应问题,主要指围绕学习活动而产生的心理行为问题,如考试焦虑、学习困难、注意力不集中、学校恐怖症、厌学等;②情绪问题,主要指影响学生正常生活、学习与健康成长的负面情绪问题,如抑郁、恐惧、焦虑、紧张、忧虑等;③常见行为问题,主要指在学生生活、学习中表现出来的不良行为特征,如多动、说谎、打架、胆怯等;④身心疾患,主要指因心理困扰而形成的躯体症状与反应、如神经衰弱、失眠、疑心症、神经性强迫症、癔病等。

三、学生心理潜能和创造力开发

心理学研究表明,中小学时期是心理潜能开发的最佳期。因此,心理潜能的开发与创造力的培养也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它主要包括对学生进行判渐、推理、逻辑思维、直觉思维、发散思维及创造思维等各种能力的训练和培养。同够,还包括对学生自我激励能力的训练等,以提高学生的自丰舍识与能动性。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训练篇10

关键词:拓展训练;初中体育;方法;策略

拓展训练起源于二战后outwardBound的管理培训,并于70年代中期被正式引入中国,其实训环节分为:体验、分享、交流、整合、应用。而这些环节的设置又与初中体育教育的新课程目标有着异曲同工的效果,教育部对初中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的规划原则主要包括:教育性与发展性、理论性与实践性、科学性与可行性、健身性与文化性、统一性与选择性。将拓展训练有机地融入到初中体育课堂中,对整个体育教学发展将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一、应用内容——因时因地制宜

围绕“学生主体,健康第一”的教学指导思想,在拓展训练内容的选择上,既要满足学生对体育运动课程的渴望度,又要保证学生通过课程学习后身心健康得到长足的发展。拓展训练主要包括“海陆空”三类,因此,在课程内容选择上还要考虑时间、地点的制约因素。水上类拓展,游泳、跳水、皮划艇等项目,只能在夏季进行,其它季节水温较低,场地选择有限,不便于拓展活动的顺利开展。新课程纲要要求学生在课堂上达到全面锻炼身体、增进身心健康、掌握基本技能、提高体育与健康意识的结果,因此,在拓展内容的选择上主要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依时间、地点和课标而定;在体育课程的时间规划上,春秋季节以团体户外活动为主,如踏青、春秋游、中长跑接力拉练等拓展训练内容都是比较合适的。夏季以水上活动的选择较为适宜,如游泳、龙舟。冬季以户外冰雪活动为主,考虑到户外冰冻严寒的情况,可将拓展训练场所安排在室内,进行团体互动心理游戏训练。二是依教师所掌握的拓展课程而定;不论哪位教师,在课堂之外都会有自己的兴趣爱好和擅长的活动项目,在拓展内容的选择上,体育教师应该尽可能挑选自己熟悉的活动项目进行,既能考察和总结活动带来的实际效益,也能在活动中检验教师掌握活动细节的程度。三是依学生年龄、心理特征而定。初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而当下独生子女较多的背景环境下又极容易形成“早熟”的心理状态,他们渴望去接触异性又为此种行为感觉到害羞和难堪,纠结的心理状态势必会影响到他们正常的学习和生活。针对学生特定的心理发展状态,或者拥有特殊心理问题的学生群体,制定面向全体学生的团体体育课程教案,将有针对性的拓展训练穿插其中,在体育课进行的过程中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从而达到教学与心理疏导的双重作用。

二、应用方法——因人因材而异

如何将拓展训练应用到初中体育与健康课堂上,其中,在课程规划设计上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一是拓展内容为主线,体育课程为目标。在这一类型的课程设计中,拓展训练占据整个课程的全部内容,拓展的目的又是围绕着新课程大纲目标而进行的。如拓展训练中有名的“求生墙”活动,在没有任何器械协助的情况下要求团队中的某一位成员顺利翻越4米高的围墙。在这个活动项目中,课程的目标是建立自我管理、甘于奉献、乐为人梯的团队协作精神。二是课堂为主线,拓展为穿插;这种应用方式是把拓展训练带到体育课堂上来,如:在一节篮球训练课中,教师可以适当穿插“三人双脚”的拓展项目,以此来协助学生建立团队间默契的人际关系,使得学生在篮球练习赛过程中形成相互信任、团结互助的局面,从而实现锻炼加学习的双重教学目标。三是以解决特殊学生群体心理问题为主线,体育活动为穿插。这类拓展训练主要是发挥集体的力量去解决少部分学生的心理困难。如破冰之旅这样的项目,可以适当运用在解决性格孤僻内向、沉默寡言学生问题的解决中。以达到心理疏导、锻炼学习的双重目的。

三、应用意义——传承于创新并举

将拓展训练融入到整个初中体育与健康课堂上去,主要能带来两个方面的意义:一是使体育课程的内容和形式变得丰富多彩,符合新课程大纲“多样化”的要求。传统体育课包括“理论讲解和实践操作”两个方面。尽管这些内容依然能体现出它强大的推动力和进步力。但21世纪新时期的教师团队面对的是数字化、信息化环境下成长的新型学生,采用多种多样的课程实施方法,给学生带去不一样的课程体验,对于激发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爱好,培养学生良好的运动习惯,具有重要意义。二是给中学体育课的授课教师们带来了一种新的教学授课方式,通过对拓展训练地深入研究,并将此类方法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进行总结推广,将推动整个体育教育事业在21世纪的中学校园里更好地开展下去。

著名心理学家费茨和波斯纳将人类学习动作技能的过程概括为三个阶段:认知、联系形成和自动化。“6+1”家庭结构下的中学生,在拓展训练的过程去认知和掌握体育运动的知识技能,树立团队协作的思想观念,培养形成自动化模式的行为习惯,对当代中学体育与健康教育意义深远。

作者:庞波单位:重庆市綦江南州中学校

参考文献:

[1]郑厚成.体育与健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季浏,孙麒麟.体育与健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