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健康教育干预的基本内容十篇健康教育干预的基本内容十篇

健康教育干预的基本内容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3:22:25

健康教育干预的基本内容篇1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医学模式发生了变化,人们对健康的要求也发生了变化;随着人们对疾病和健康的

认识,营养知识与技术以及饮食行为与健康的关系越来越清晰,并显示出其重要性;目前,我国正处于饮食和疾病发生转折的关键时期,现代医学不得不考虑营养知识和技术的传播以及处理人们与健康和疾病相关联的饮食行为。因此,营养健康教育与饮食行为干预已成为实现自我保健,改变人们行为,提高自身生命质量,解决健康和疾病的基本手段。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学生正处于身体和知识发展中的一个重要时期,健康的体魄是学生保障身体发育以及顺利完成繁重学业的基本条件。学生是国家的栋梁,祖国的未来;营养是生命的物质基础,影响着生命的全过程,所以说做好学生的营养健康教育与饮食行为干预工作,切实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业。大学时期又面临激烈的社会竞争与学业繁重的双重压力,再是大学生中贫困生占有一定的比例,他们更需要在现有的经济条件下合理调配膳食。因此,高校的营养健康教育与饮食行为干预显的格外重要。故我们在我校这所含有医学院的综合性大学采用了以医学生为枢纽的营养健康教育与饮食行为干预模式进行营养健康教育与饮食行为干预,以提高全校大学生整体身体素质。

1以医学生为枢纽营养健康教育与饮食行为干预的模式涵义

以医学生为枢纽进行医学生之间“一帮一”及医学生与非医学生“一帮一”的营养健康教育与饮食行为干预;以医学院为中心向其他学院及健康领域拓展的营养健康教育与饮食行为干预。

2以医学生为枢纽进行营养健康教育与饮食行为干预模式的确定依据

2.1营养知识及饮食行为的基线调查:通过了解学生营养知识及饮食行为的基本情况及存在的严重问题,确定学生的营养需求及进行营养健康教育与饮食行为干预的必要性及其具体模式。其调查的主要内容有医学生与非医学生的①早餐状况基线调查;②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和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知识基线调查;③早餐知识、态度、膳食行为基线调查;④营养知识、态度、膳食行为基线调查;⑤个人访谈(对营养知识和饮食行为的态度及营养需求)。

2.2参加态度问卷调查:93.5%愿意参加本调查研究与实践。

2.3预试验的调查:取得很好的效果;98%以上的学生认为可行性较好。

2.4个人访谈:对营养健康教育与饮食行为干预方法及技术路线有很好的认识。

3以医学生为枢纽营养健康教育与饮食行为干预的技术路线

不良饮食行为不正确的态度、信念学习知识正确的态度、信念良好饮食行为。本课题不同于传统路线:传统营养健康教育路线是从教育者的角度出发,本课题营养健康教育路线是从学生的角度发现问题开始,目的是给予学生对不良饮食行为的恐惧感,激发学生学习、掌握营养知识和技术的主动性。

4以医学生为枢纽营养健康教育与饮食行为干预的实施

4.1研究对象:选择本校学生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三组,①授课组:为在正常医学教学过程中接受食物与健康教育的医学生;②“一帮一”对帮组:为还没上食物与健康课程的医学生和其他学院的非医学生;③对照组。

4.2以医学生为枢纽营养健康教育与饮食行为干预的方法

4.2.1授课组的营养健康教育与饮食行为干预方法:①学生在正常医学教学过程中直接接受教师食物与健康知识的讲授及食物消费、饮食调配的指导,讲授内容是本科预防医学教材中食物与健康的内容[1],在讲授前师生对学生的实际营养问题和饮食行为进行讨论,带着具体的营养需求问题结合课本食物与健康的内容讲解;②学生每周交给老师一份食物消费、饮食搭配记录表(包括对帮对象),老师及时批阅反馈给学生以指导学生的食物消费及饮食调配。

4.2.2“一帮一”对帮组的营养健康教育与饮食行为干预方法:①授课组的学生自己选择“一帮一”对帮对象,结成对子;②利用学生会、团委、班级、老乡等组织的活动之余和吃饭、闲谈、锻炼、娱乐、小聚、逛街等休闲空暇时间,向固定对帮对象及时传播以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为主干的基本营养知识、各类食品的营养价值以及膳食结构知识并结合对子对象的具体饮食行为进行干预,即根据实际的饮食行为谈与健康的关系,做食物消费及饮食调配具体指导。

4.2.3对照组不执行本研究的任何干预措施。

4.2.4以医学生为枢纽营养健康教育与饮食行为干预效果评价:3个月后采用定量、定性的研究方法对的其结果进行效果评价。

4.3饮食行为干预的目标措施:合理饮食重在养成习惯且终生坚持,要达到这一点,就必须采用科学的饮食行为干预措施,本模式采用饮食行为干预的目标措施有:①确定需要改变的不良饮食行为或相关行为生活方式;②设定特定行为改变的目标;③调整或改变目标行为的决定因素;④对养成的新行为进行强化。除此之外,还要掌握自行监测、解决问题的技巧、调节不良情绪的技巧等。通过循序渐进的行为改变,不断培养合理饮食执行的自信心,使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并维持终身。

5以医学生为枢纽营养健康教育与饮食行为干预模式调查研究与实践结果

5.1基线调查结果

5.1.1卫校学生早餐状况[2]:①早餐营养质量总的情况,有15.8%的好,有22.1%的一般,有62.1%的差;②不同人口学特征早餐营养质量比较,在住校与不住校学生之间有极显著性差异(p

5.1.2医学大学生早餐知识・行为现状[3]:早餐结构分析正确率27.3%;每天就餐率73.9%,早餐营养质量比较差的高达68.6%、质量好的仅有1.3%;就餐率及早餐营养质量年级之间有差异(p

5.1.3大学生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与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知识现状[4]: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知晓率37.9%,其内容正确回答率1.6%;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知晓率18.6%,其内容正确回答率2.2%;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知晓率在不同生源学生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

5.1.4大学生营养知识o行为现状[4]:①中国居民膳食热能的主要来源知晓率不足60%;应吃的最多的食物、三餐热能适宜比例和蔬菜、水果主要提供的营养素,知晓率均不到30%;②主食与副食搭配的学生26.7%;副食荤素搭配的学生14.3%;不同生源学生副食结构有差异(p

5.2研究与实践结果

5.2.1医学生“一帮一”营养教育与饮食行为干预模式的研究结果[5]:①教育干预后授课组、对帮组、对照组营养知识及早餐质量均有极显著性差异(p

5.2.2医学生与非医学生“一帮一”营养教育与饮食行为干预模式的应用实践结果:此模式应用实践结果与医学生“一帮一”营养教育与饮食行为干预模式的研究与实践结果基本相同。

5.2.3预试验、应用研究和回访调查结果基本同课题实施结果。

5.2.4成果鉴定:专家鉴定意见,以医学生为枢纽学生“一帮一”营养教育与饮食行为干预模式研究成果达到国内领先水平,该研究获山西大同市人民政府科技进步二等奖。

6以医学生为枢纽营养健康教育与饮食行为干预模式推广前景广阔

6.1研究与实践结果显示:大学生营养知识欠缺,饮食结构及食物消费存在严重的不合理性;预试验、应用研究及回访调查,医学生与非医学生“一帮一”营养健康教育与饮食行为干预、医学生之间“一帮一”营养健康教育与饮食行为干预与教师直接教育干预结果基本相同;学生具有完成此任务的能力和热情;此模式效果显著,学生赞同。这足以证明本模式切实可行、有效。

6.2本模式不同于传统路线,是从学生自身不良饮食行为开始,易激起学习掌握营养知与识术和改变不好饮食行为的主动性;具有自然、可接受、针对强的特点;利用学校自然的资源,打破时间和空间限制,符合医学教育现实情况。这足以证明本模式切实可行,便于推广。

6.3目前在我国大专院校还没有系统的营养健康教育与饮食行为干预的模式,在含有医学院的综合性院校以医学生为枢纽,进行“一帮一”结对子的形式进行营养健康教育与饮食行为干预,为以医学院为中心向其他学院及健康领域拓展的营养健康教育与饮食行为干预模式提供一个科学的思路。

鉴于上述,我们认为此模式很值得推广应用,前景广阔。

7以医学生为枢纽营养健康教育与饮食行为干预的社会经济效益无可估量

7.1为医学院正常教学做好铺垫:本模式具有自然、可接受、针对性强的特点,对医学院来讲符合医学教育的现实情况,不仅不与正常的教学相冲突,还可充填了一年级至开食物与健康课程之间这段时间营养健康教育与饮食行为指导的空白,而且又能促进学生的求知欲为正常教学做好铺垫,同时又避免教师没有必要的重复性工作及精力的消耗和教师与学生时间的浪费。

7.2对学校是一项投资甚微则效益甚高的强有力的营养保健措施:本模式利用学校自然的资源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拓展营养健康教育与饮食行为干预的范围,是一项投资甚微则效益甚高的强有力营养保健措施。

7.3对学生自身健康具有自然的终生效益:学生无需外来资源,在接受教育过程中利用自身和学校自然的资源,建立和培养良好饮食行为以致形成习惯,这对自身健康来讲具有自然的终生效益。

7.4对推进“人人健康”具有不可估量的社会经济效益:医学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健康,医学生是未来医学的栋梁,只有医学生实际参与营养健康教育,才能感悟到营养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在实践中潜移默化地树立“健康促进第一”的医学观念,很好的去掌握促进健康的各种方法与技术,不仅使自己建立良好的饮食行为,具有完成学业及为人民服务的健壮体魄,于此同时还能增强服务的意识,形成传播保健知识的自觉行为,且逐渐向非医学生及其他健康领域渗透,形成以医学生为枢纽、以医学院为中心向其他院校及健康领域拓展的营养健康教育与饮食行为干预的链条,这将对推动“人人健康”具有不可估量的社会经济效益。

因此,我们将在我校每届学生中进行以医学生为枢纽营养健康教育与饮食行为干预模式的推广,逐渐形成承上启下推动营养健康教育与饮食行为干预的惯例及自觉行为,使每个学生及时得到合理膳食指导,在循序渐进中不断总结经验逐步完善,并向其他健康领域推广渗透,为提高全校学生整体身体素质以及推进“人人健康”,强壮国民做到应尽的义务。

参考文献

[1]郑玉建主编.预防医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147-176

[2]冯玉荣,段爱旭,范利国,等.山西省大同市卫生学校学生早餐状况.中国学校卫生.2004,25(2):181-182

[3]范利国.大同大学医学生早餐知识、行为现状.中国学校卫生,2005,26(12):1032-1033

健康教育干预的基本内容篇2

1.1对象

基层综合医院开展健康教育大讲堂时在院的相关疾病患者及部分陪护人员、当日门诊患者、其它人员。参与听课人员的性别、年龄、职业、学历等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1.2.1健康教育方法采取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方法。首先,定期开展健康教育大讲堂,通过电视游走字幕及报纸刊登讲课时间、地点、内容、授课人,便于大家互相转告,按时听课,对门诊患者、住院患者及其陪侍人员进行相关知识教育,每次讲座前均发放问卷调查表及涉及讲座内容的试卷,通过评分,观察健康教育效果;其次,各相关科室根据当时本科的实际情况随时安排小型讲座或病例讨论,营造浓厚的学习气氛;有时采取有奖竞答的方式,鼓励大家踊跃发言,交流学习成果;还有时通过医院院报或科室墙报宣讲及发放宣传资料等;此外,定期收集意见及建议,以利于此项活动更好的开展。

1.2.2基层综合医院健康教育内容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的病因、临床表现、治疗方法,针对性的预防方法。

1.3统计方法

用数据库软件epiData3.0进行问卷录入,率的比较使用χ2检验。

2结果

(1)干预前后糖尿病患者知识评分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干预后糖尿病患者对糖尿病的基本知识、危害性知识、治疗、检查及并发症预防知识知晓率均高于干预前。

(2)干预前后胃癌高发区居民知识评分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干预后胃癌高发区居民对胃癌的基本知识、危害性知识、治疗、检查及并发症预防知识知晓率均高于干预前。

(3)干预前后受众健康教育不良生活方式改变情况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干预后干预组的“饮食控制、合理运动、控制体重、戒烟、限酒、情绪调节”行为形成率均高于干预前。

3讨论

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使社会人口老龄化,伴随诊断技术的增多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导致各种常见病和慢性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糖尿病就是典型的病症,我国糖尿病患者有3000多万,患病率达2.0%~3.6%。为达到建立健康行为和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应该使具有相同高危因素的健康高危人群或慢性病病人应用自我管理健康教育方法,这样可以提高其改正某些不良生活习惯和战胜疾病的自我效能。我们的做法是:

①转变观念,积极参与。国人对于自身的预防保健并不重视,受传统观念影响,认为医生只做健康教育不看病、不开药,根本不能满足老百姓的需求,还有部分人讳疾忌医,所以,居民不愿参加健康教育的原因之一也是对于健康教育的理解及意识导致的。在做健康教育讲座的同时,也将新的正确的理念灌输给听者,通过听者再转达给周围居民,使他们转变观念,变被动为主动,积极参与。

②因地制宜,丰富多彩。健康教育不能只拘泥于一种方式,采取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方法,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首先,定期开展健康教育大讲堂,通过电视游走字幕及报纸刊登讲课时间、地点、内容、授课人,便于大家互相转告,按时听课;其次,各相关科室根据当时本科的实际情况随时安排小型讲座或讨论,营造学习的浓厚气氛;有时采取有奖竞答的方式,鼓励大家踊跃发言,交流学习成果,还有时发放宣传资料、发放考试题等,丰富多彩的健康教育方式吸引了许多受众前来参加。

③提出问题,病例分析。健康教育要紧密与群众的需求相联系。有时只一味地讲授理论知识往往达不到预期的目的,而由受众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提出问题,针对性地给予具体分析,指导其预防及治疗,是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方式。

健康教育干预的基本内容篇3

中图分类号:R587.1047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0031383.2016.03.021

【abstract】objectivetoinvestigateinfluenceofcaseeducationmanagementmodelonthesuccessrateofdiabetescontrol.methods66diabeticpatientsweredividedintointerventiongroup(36cases)andcontrolgroup(30cases)accordingtopointintimegroupingmethod.thetwogroupsweregiventhesametreatment,andthenthecontrolgroupweregiventraditionalhealtheducationmodelformanagement,andbasedonwhichtheinterventiongroupweregivencaseeducationmanagementmodelfor3months.inaddition,successratesofhealthknowledgeawarenessandselfmanagementabilitybeforeandaftertheinterventionwereobservedandcomparedbetweenthetwogroups.ResultsDifferenceofrateofreachingtothestandardonhealthknowledgeawarenessandselfmanagementabilitybeforetheinterventionbetweenthetwogroupswasnotstatisticallysignificant(p>0.05);after3monthsofintervention,rateofreachingtothestandardonhealthknowledgeawarenessandselfmanagementabilityoftheinterventiongroupwassignificantlybetterthanthatofthecontrolgroup,sodifferencewasstatisticallysignificant(p

【Keywords】caseeducationmanagementmodel;diabetes;healthknowledge;selfmanagementability;successrate

糖尿病是当前威胁全球人类健康的最重要的疾病之一,国际糖尿病联盟(internationalDiabetesFederation,iDF)预计到2030年全世界伴有糖耐量受损害人群将达到4.72亿人[1]。健康教育是治疗糖尿病的“五驾马车”之一,寻找积极有效的健康教育方法,改善患者对糖尿病治疗和认知不足,加强患者遵医行为,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对糖尿病病情的控制是十分必要的[2]。个案管理(casemanagement)是结合医院各专业领域为患者提供系统性照护服务的工作模式,它针对个体的疾病特性及个性化的需求,经过评估、个案界定、计划、实施、评价,通过沟通、协调和资源的联结分配,以团队方式为患者提供整合性的照护[3]。为提高糖尿病控制达标率,我院采用个案教育管理模式对住院门诊社区糖尿病患者实施健康教育管理,取得良好的效果,现总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5年1月到6月在我院内分泌科住院及糖尿病教育咨询门诊就诊的社区、门诊2型糖尿病患者66例为研究对象。入选标准为:①符合2006年wHo糖尿病诊断标准,经医院明确诊断为2型糖尿病;②小学以上文化程度,神志清醒、视力及听力正常,有一定的语言沟通能力,生活基本能自理;③家住南宁市,能按研究要求回院复诊;④理解研究内容,知情同意自愿参与并签署知情同意书者。排除标准:有精神及认知功能障碍、伴有非糖尿病引起的各器官严重器质性病变、失访者。为避免组间沾染,将单周就诊的患者纳为干预组(36例);双周就诊的患者纳为对照组(30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病程、有无并发症和治疗用药情况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1.2方法两组患者均给予相同的药物治疗方案,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健康教育模式进行管理,内容包括一对一床边教育、小组讲座、大课堂、小组讨论座谈等。干预组在对照组传统健康教育模式基础上运用个案教育管理模式实施为期3个月的管理,具体措施如下。

1.2.1成立个案教育管理小组成立由科室护士长、1名糖尿病专科医生、2名糖尿病专科护士及1名营养师组成的个案教育管理小组。科室护士长负责组织、管理、人员培训、监督、评价和持续质量改进工作;糖尿病专科医生负责疾病治疗的用药指导;糖尿病专科护士为个案管理师,主要负责个案教育管理计划的评估、个案界定、计划、实施、评价、随访;营养师主要负责医学营养咨询指导。实施前科室护士长对小组成员进行个案教育管理模式理念、应用目的和意义、实施方法、常见护理问题干预方法、护理评估方法、护理措施的制订、随访方法及技巧、监控指标等相关知识的统一培训,培训后要求组内成员通过理论考核及个案分析。

1.2.2管理方法①入组时管理:患者入组时建立个人健康档案,内容包括姓名、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家庭住址、主要家庭成员及联系手机号码、既往病史、现病史、用药史等。引用广西糖尿病信息管理平台V2015系统中的信息内容对患者的心理状态、疾病认知程度、自我管理知识、自护行为等进行评估记录。个案教育管理小组成员根据评估结果,对患者当前存在的问题、健康行为、知识的缺陷部分进行教育指导,并与患者沟通交流,共同探讨制定针对性的行为改变的个体化教育计划和措施、监测随访的内容和指标。②干预期间管理:住院患者发放图文并茂的糖尿病健康教育宣教手册的同时,个案管理师每日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内容包括药物、饮食、运动治疗,心理调适及自我监测,胰岛素注射的方法及注意事项,急慢性并发症的观察、预防和管理等。医生和营养师每日对患者的病情进行评估,医生根据各项生化检测结果制定诊疗计划;营养师负责患者一日三餐的制定,并教会食物交换份额的计算方法和应用。门诊患者在入组日由个案管理师发放图文并茂的糖尿病健康教育宣教手册,并与患者约定每日上午或下午通过电话,或借助QQ、微信等网络工具与住院患者进行相同的糖尿病相关知识的教育学习,直至患者熟练掌握相关内容。在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时,个案管理师应注意合理安排健康教育进度,以保证患者能够学会并掌握所有的相关知识,一般建议每天学习一个内容。③随访管理:入组第1个月,门诊患者由个案管理师每周预约其参加1次小组教育活动,共4次,每次30~60min。门诊治疗方案调整阶段及出院后患者每周进行1次电话随访,评估患者当前血糖控制及行为改变等教育指导效果,记录患者当前存在的或潜在的问题并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同时检查上次随访时存在问题的改正情况;糖尿病控制平稳、治疗方案稳定时期,每2~4周随访指导1次,反馈教育指导效果及各项指标达标情况,适时给予正确的行为指导。每个月进行1次门诊个案教育随访管理,对患者进行一对一教育,并完善健康档案。

1.3观察指标观察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糖尿病健康知识知晓情况及自我管理能力各项指标达标情况。①糖尿病健康知识知晓情况:采用自制糖尿病健康知识知晓问卷表于干预前后对患者进行调查,该问卷表包含糖尿病健康理论知识及自我管理技能两大部分内容共20题,每题5分,总分为100分,90~100分为全部知晓,80~89分为知晓,60~79分为比较知晓,40~59分为基本知晓,0~39分为不知晓。60分以上为知晓率达标。②自我管理能力各项指标达标情况:包括体重指数、血压指标,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血脂(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糖化血红蛋白等指标。其中体重指数(kg/m2)男/女7.0为差。餐后2小时血糖(mmol/L)4.4~8.0为优,≤10.0为良,>10.0为差。血脂中总胆固醇(mmol/L)6.0为差;甘油三酯(mmol/L)2.2为差;低密度脂蛋白(mmol/L)1.1为优,1.1~0.9为良,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pS15.0统计学软件对所有数据进行处理,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结果2.1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糖尿病健康知识知晓情况比较干预前两组患者糖尿病健康知识知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66,p=0.684);干预3个月后,干预组患者糖尿病健康知识知晓率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973,p=0.008)。见表2。

2.2两组患者干预前后自我管理能力各项指标达标情况干预前,两组患者体重指数、血压指标,空腹及餐后2小时血糖、血脂、糖化血红蛋白等指标达标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3个月后,干预组各项指标达标率均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3.1个案教育管理模式在糖尿病控制中应用的意义糖尿病的控制受诸多内外因素的影响,很多研究[4~6]显示,在配合其他综合治疗措施的基础上,加强糖尿病患者的健康教育在糖尿病的管理和控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健康教育可有效提高糖尿病患者糖尿病相关知识的掌握水平和自我管理能力,提高治疗依从性,改善血糖控制情况,从而有效控制代谢异常,控制糖尿病病情的进展和并发症的发生,最终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但由于受患者住院时间缩短、疾病谱的改变等原因影响,导致糖尿病患者的健康教育不够系统和完善。个案管理在20世纪90年代成为国外慢性病管理的手段之一[7],它是专业人士通过与患者一对一的充分沟通交流、合作及合理选择可用资源,提高服务质量,降低医疗成本,满足患者的健康需求,即以最小的成本获取高质量的医疗和护理[8]。我院将个案健康教育管理模式应用于住院门诊社区糖尿病患者的教育管理,为其提供持续延伸性的支持和帮助,让患者获得更多与疾病康复相关的知识和信息,对疾病的控制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3.2个案教育管理模式对糖尿病控制达标率的影响与传统的健康教育模式相比较,个案教育管理模式通过建立个人档案,评估等一系列措施,使个案管理师对患者的既往史、现病史等具体病情、心理状态、疾病知识掌握状况、糖尿病监控指标等了如指掌,因人而异的个体化教育计划及干预措施等摒除了常规教育模式团体性的、雷同的健康教育,使患者更好掌握疾病相关知识,提高自我管理能力,更能控制疾病的进展和并发症等的发生。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前两组患者糖尿病健康知识知晓率、体重指数、血压指标、空腹及餐后2小时血糖、血脂、糖化血红蛋白等指标达标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干预3个月后,干预组上述指标达标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说明个案教育管理模式能够有效改善糖尿病患者的血糖代谢和自我管理水平,持续提高自我护理相关理论知识和技能,有效提高疾病控制达标率。

健康教育干预的基本内容篇4

[关键词]协同教育;脑梗死;知-信-行;统计学

[中图分类号]R74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01(2009)23-144-02

课题组成员自2005年6月开始对我院三个社康服务中心30岁以上人群,筛选出50名确诊为脑梗死的患者,意识清楚、愿意参加并完成测试作为研究对象,利用协同教育模式对50名患者进行健康教育指导。为评价协同教育模式的有效性,对50名研究对象进行了健康教育干预前后有关脑梗死“知-信-行”(知识、信念、行为)的重复调查。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本组研究对象为深圳流花医院三个社康中心50例确诊为脑梗死的患者,男性28例,占56%;女性22例,占44%。年龄39~88岁,平均年龄为66.14岁。50例患者均意识清楚、愿意参加并完成测试。

1.2方法

1.2.1调查表参考有关资料[1,2]制定(保健服务询问表)用于测量脑梗死患者有关脑梗死知-信-行的情况。调查表主要包括:一般资料、吸烟、饮酒、脑梗死、预防保健措施、体育锻炼和饮食的有关知识、态度、行为等内容。调查量表信度为0.91,效度良好[3]。

1.2.2方法由培训通过的课题组专业护士,对入选对象进行入户问卷调查,采集健康教育干预前、后的资料进行统计学处理。

1.2.3数据处理与分析采用SpSS10统计软件。全部操作在计算机上处理完成。对调查量表内容进行分值计算,所得数据采用t检验。

2结果

2.1健康教育干预前、后脑梗死相关知识的变化(表1)

2.2健康教育干预前、后脑梗死相关信念的变化(表2)

2.3健康教育干预前、后脑梗死相关行为比较(表3)

3讨论

因为本课题研究健康教育干预前、后患者对脑梗死知识、信念、行为影响的自身对照,患者的一般情况没有统计学意义。

50例患者接受健康教育干预后在对脑梗死相关知识“烟酒知识、脑梗死基础知识、饮食知识”三大方面的认知均有明显改善。这些方面回答正确分值与干预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50例患者在接受健康教育干预后在赞同“吸烟是坏习惯、儿童不宜吸烟、公共场所应禁烟”及吸烟者“打算戒烟”几方面认同率较干预前大大提高,差别有统计学意义。尤其是患者对“大量饮酒不利健康”与“饮食与健康有关”这两方面,基本上宣教一次后认同率就有明显提高,在基线调查与干预后的中期调查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在中期调查和终期调查经统计学分析,“大量饮酒不利健康”两组数据完全相同,不作统计学处理,说明患者对这个观点高度认同;“饮食与健康有关”中期调查和终期调查两组数据无统计学意义(p>0.05),这说明患者对这个观点不用重复健康宣教,认同率就有明显提高(表2)。

吸烟、饮酒情况:基线调查50名患者自述吸烟和饮酒占的比例分别为38%和44%,健康宣教后中期调查吸烟和饮酒的比例分别为18%和36%,终期调查吸烟和饮酒的比例分别为12%和22%,健康干预前吸烟和饮酒的比例分别下降了26%和22%。健康干预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3)。

定期血压、血糖、血脂测量及预防措施:研究对象在健康干预后定期测量血压、血糖、血脂的频率有明显改善;所采取的预防措施也有明显提高;干预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3)。

体育锻炼:健康干预后从不参加体育锻炼的明显减少,而每周参加1次的明显增加。一般除脑梗死后遗症(瘫痪或偏瘫)患者没办法参加体育锻炼外,其他一般在做一次健康干预后均能适当参加体育锻炼。基线调查与中期调查两组数据经统计学处理差别有显著性意义;而中期调查与终期调查两组数据基本相同,统计学处理p=1.000,无统计学意义(表3)。

饮食行为:健康干预后饮食行为有明显改善,显著增加了每周食用蔬菜的平均天数,降低了咸食物和含油含脂肪高食物的天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表3)。

[参考文献]

[1]黄津芳,刘玉莹.护理健康教育学[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0:114-173.

[2]毕丽云.整体护理健康教育手册[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2000:127-129.

健康教育干预的基本内容篇5

【关键词】护生;性健康;干预

当代青少年身心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性生理发育普遍提前,性心理水平却滞后于性生理成熟度。中、高职护生是国家未来的卫生服务与健康教育工作者,目前正处于青春期的中、后期,是性生理已趋成熟,性心理、性伦理道德形成的关键时期,系统进行性健康知识的教育具有重要意义。目前,针对青春期大、中学生性教育的需求调查、必要性以及教育模式的探讨,国内已有相关研究报道,针对中、高职护生的性教育课程设置及实效性研究却报道尚少,针对护理专业特点在教学中开设性健康教育课程的报道几乎还是空白。本研究正是针对中、高职护生的性健康知识开展问卷调查及性健康教育干预,并对干预效果进行评估,为国内中、高职护生开展性教育活动提供依据和参考。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采用方便抽样法,并遵循研究对象自愿参与并允许其中途有退出权利的原则,选取成都市内3所中、高职学校(四川省人民医院护士学校、成都市新都卫生学校、成都职业技术学院)的部分护生355人作为研究对象。样本纳入标准:护生已完成护理专业课程体系中的解剖学、生理学、传染病护理学、妇产儿科护理学的课程学习,在4个月后即将进入临床实习。

1.2方法

1.2.1测量工具 本研究以中、高职护生性健康知识问卷作为测量工具。该问卷由研究者在查阅大量文献的基础上,自行设计而成,包括一般资料、中高职护生性健康知识问卷:①一般资料,为人口社会学资料,包括性别、年龄、学历层次、民族、有无、获取f生健康知识信息的途径。②中、高职护生性健康知识问卷,共5个项目,每个项目有10个条目,包括性生理、性心理、性伦理、与性病防治、避孕知识。每个条目回答“是(2分)”、“否(0分)”或“不清楚(1分)”。将所有条目得分相加即得到知识问卷总分(0分-50分),得分越高提示相关知识掌握程度越好。在正式调查前,研究者选择50名调查对象测试了该问卷的信度Cronbach’salpha系数为0.847,折半信度为0.863,重测信度为0.76。

1.2.2干预方法研究者在正式实施性教育课程前1周对研究对象进行中、高职护生性健康知识问卷调查。在分析调查结果的基础上,参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国际性教育技术指导纲要》(2010年6月版)中有关青少年性教育技术指导意见,以及国内有关青少年及护生性教育课程设置的文献,并咨询国、内外性学及护理教育学专家后得到认可形成中、高职护生性健康教育课程体系。教育干预12周后再次应用本问卷作为测量工具进行调查分析。

1.2.3统计分析与处理采用SpSSl3.0进行数据统计分析,采用X2检验和t检验分析方法;统计检验水准为仪α=0.05。

2结果

2.1一般情况

对入选对象355人进行问卷调查后,回收问卷342份,回收率96.34%,其中有效问卷315份,有效率92.11%。315名研究对象均为女性、汉族、无,其年龄分布为:15岁以下1人(占0.3%),15~20岁252人(占80.0%),21-25岁62人(占19.7%);其学制分布为:三年制中专93人(占29.5%),五年制大专117人(占37.1%),三年制大专105人(占33.3%)。性健康知识信息的获取途径:首要途径为大众媒体网络(163人,占51.7%),其次为学校专业教育(102人,32.5%),再其次为同学、朋友(35人,占11.1%),最后是父母(15人,占4.70%)。

2.2性教育前、后护生性健康知识掌握情况比较

本研究中,性健康知识问卷总分为5个维度知识得分之和(分数区间为0~50分)。性教育前性健康知识问卷总分(24.05±5.11)分,性教育后性健康知识问卷总分(33.31±5.70)分,t=-26.74,p=0.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3中高职护生性教育前、后性健康知识掌握情况

本研究中,护生干预前后性健康知识掌握较好的人数百分比见表2,从表中看出中高职护生性教育后性健康知识掌握情况良好,其百分比与教育前比较增幅较大。

3讨论

3.1中、高职护生获取性健康知识的途径分析

本研究调查结果显示,中、高职护生性健康知识信息的获取首要途径是大众媒体网络(占51.7%),其次为学校专业教育(32.5%),再其次为同学、朋友(占11.1%),最后是父母(占4.70%)。表明护生虽然进行了专业教育,但在青春期仍然对性的话题希望了解比较敏感,了解途径以上网为主,其父母在青少年性健康教育中的作用并不是主要的,有调查表明90%以上的家庭在性教育方面采取回避的态度。护生作为未来人类健康教育的实施者,在校期间自身也迫切需要接受全面而规范的性健康教育,从而掌握系统全面的、科学人性的性健康教育理论知识,以便将来在卫生保健工作中对有性健康问题的病人提出正确的护理诊断与措施,这对贯彻计划生育、优生优育与生殖健康等基本国策,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维护家庭和社会稳定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产生深远的影响。

3.2护生性健康知识掌握的总体水平偏低,性健康知识教育亟待加强

从性教育前后护生性知识问卷调查结果来看,护生号性病相关知识的知晓情况较差,该项得分为3.23±1.60(见表1),有41.8%的人基本能够了解避孕措施,35.7%不清楚如何避孕,48.6%不清楚可避免性病,25.4%不清楚与多个发生会增加感染性病的概率。可见大多数青少年虽然具有一定的青春期知识,但对于性知识和性传播疾病等缺乏科学的理解,有的认识是模糊和错误的,如对拥抱、接吻是否会传染性病的认识模糊不清。所以开展相应的性及生殖健康教育课程刻不容缓,学校作为护理专业这种特定环境下培养学生,更应系统开展相关课程,对学生全面讲解性健康知识。

3.3护生教育前、后性健康知识掌握程度有差异,教育干预后得分及掌握性知识较好的人员百分比均有所提高

从调查结果来看,三年制中职、大专护生以及五年制高职护生性教育前、后性健康知识掌握情况有差异,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

健康教育干预的基本内容篇6

[关键词]手足口病;健康教育;干预;效果

手足口病(hand-foot-and-mouthdisease,HFmD)是由人肠道病毒引起的儿童常见急性传染病,包括以柯萨奇病毒a组16型和肠道病毒71型为主的20多个血清型肠道病毒,多发生于学龄前儿童,常在幼儿园及托儿所传播流行,个别成年人亦有发病[1]。近年来,手足口病在我国聚集性暴发的次数和患病人数均显著增加。对于重症患儿其可造成较高的病死率和致残率。手足口病严重危害儿童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已经成为危害我国人群健康的一种重要传染病[2-3]。因此,加强对监护人开展以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为主的综合干预,为学龄前儿童提供和营造健康的卫生环境对降低手足口病发病率具有重大意义[4]。为评价预防手足口病健康教育的效果,我们于2015年开展了预防手足口病健康教育的效果评价工作,现将工作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和方法

随机抽取广州市一所幼儿园幼儿监护人共348名作为研究对象。在征得监护人同意的前提下,对其进行手足口病相关知识知晓率基线调查,调查问卷采用《广州市预防手足口病科普材料宣传效果调查表》,其内容包括人口学基本特征和手足口病相关知识的9个主要问题。完成基线调查后,立即通过手足口病相关折页、挂画、展板、动漫小视频和宣传文具包等科普材料对调查对象进行手足口病健康教育。宣传教育后再次进行问卷调查以获取手足口病知晓率。干预前后两份调查问卷除人口学基本情况方面的内容相同外,所列的9个问题内容完全相同,但编排次序有所变动。

1.2评价标准

按9个问题,根据干预对象选择正确答案的比例计算单个问题的回答正确率和总回答正确率。同时以答对题目数达到总题目数80.0%及以上(≥7题)判定为具备手足口病知识。

1.3质量控制

调查由经过统一培训的调查员采用问卷及个别辅助询问方式进行。调查完成后,调查员当场检查是否存在漏项、书写错误、逻辑错误等,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1.4统计分析

采用epiData3.1软件进行双录入,对数据进行逻辑查错,应用iBmSpSS23.0统计软件进行一般描述性分析、χ2检验分析,以α=0.05作为显著性检验水准。

2结果

2.1基本情况

调查研究干预对象共348名,有效应答者348名,有效率为100.0%。其中男性116人(33.3%),女性232人(66.7%)。年龄20~70岁,其中20~29岁34人(9.8%),30~39岁226人(64.9%),40~49岁67人(19.3%),50~59岁9人(2.6%),60~70岁12人(3.4%)。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23人(6.6%)、高中/中专90人(25.9%)、大专78人(22.4%)、本科及以上157人(45.1%);职业分布,机关事业单位人员83人(23.9%)、企业人员85人(24.4%)、个体经营者33人(9.5%)、自由职业者147人(42.2%)。

2.2干预前后知晓率比较

实施干预后,除了“易感人群”的正确率稍有下降,其他知识正确率均有所提高,手足口病总知晓率为84.9%。除手足口病主要症状和易感人群外,其余题目干预前后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不同人口学特征人群干预前后知晓率比较

干预前男性手足口病知识具备率高于女性,干预后则反之。干预前后均以30~39岁组人群手足口病知识具备率最高。干预前以初中及以下文化手足口病知识具备率最高(43.5%),干预后则是大学本科(66.2%)。干预前以机关事业单位人员手足口病知识具备率最高(37.3%),干预后则是个体经营者(72.7%)最高。通过健康教育干预,除了50~59岁年龄组和初中及以下文化外,不同性别、年龄组、文化程度和职业人群手足口病知识具备率均高于干预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讨论

健康教育干预的基本内容篇7

【关键词】高职生心理危机干预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4C-0109-03

心理危机是指当个体面临困难情景时,其原有处理危机的方式和惯常的支持系统不足以应对当前的处境,即个体必须面对的困难情境超过了其能力时产生暂时性的心理失衡状态。而心理危机干预是指对处于心理危机状态下的个人采取明确有效措施,使之最终战胜危机,重新适应生活。为了引导高职生正视心理危机,学会应对各种压力,化危机为契机,更好地成长和发展,高职院校有必要对学生实施心理危机干预。

一、高校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研究概述

高校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研究备受学者的关注,研究者分别研究了心理危机内涵、类型、产生原因以及预警机制、干预机制等有关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基本问题。如兰宏采用理论与实证相结合的方式对大学生的失恋危机及其干预进行研究,整合国内外已有研究成果提出具有可操作意义的干预方法。赵晓娜对大学生极端行为的心理分析及心理预防进行研究,尤其对生活在特殊家庭、个性偏执、遭遇重大变故的特殊学生群体提出了具体的教育防控措施。常海彦研究了大学生就业心理危机及其干预,分析了大学生的就业现状,对大学生就业心理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究,分析了大学生就业心理危机产生的原因、特点和结果,在此基础上深入思考,寻求构建大学生就业心理危机干预的策略,提出充分发挥大学生个体、高校、社会和家庭的作用,构建全方位、立体式的大学生就业心理危机干预系统。

同时,也有研究者指出目前研究中存在的心理危机评定标准问题、主体性问题、后干预问题和系统工程问题等研究的局限。此外,针对高职院校的心理危机研究还较少,而高职生处于人生的特殊阶段,他们对外部世界充满探索求知的欲望和热情,自我意识不断增强,但是其心智和情商尚未成熟,自我调控能力还不够稳定,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难免会产生各种心理冲突,甚至处于危机状态当中。因此更有必要对高职生心理危机干预现状进行研究,并提出相应对策,不断完善心理危机干预体系,以便更好地为高职生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二、高职生心理危机干预现状

(一)被试基本情况

以广西13所高职院校共115名高职教师为被试进行心理危机干预工作调查,其中国家示范院校和骨干院校4所,民办院校2所,其他公办院校6所,被调查的学校分布在广西南宁、柳州、桂林、梧州、北海、贵港、百色、崇左等地,被试具体情况见表1。

(二)研究工具

本研究就高职生心理危机及其干预状况自编了调查问卷,问卷含有10个题目,主要从教师的角度考察高职生心理健康状况、高职院校心理危机干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所有问卷调查数据均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处理与分析。

(三)结果与分析

1.高职生心理健康现状。在“你认为当前高职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如何”问题上,24.3%的教师认为是良好;48.7%的教师认为是一般;23.5%的教师选择不太令人满意;3.5%的教师认为是很糟糕。可见,当前高职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这说明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面临重大的使命,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高职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为高职生的成长成才保驾护航,也为高职院校的良性发展提供保障。

2.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在“你认为当前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如何”问题上,25.2%的教师认为是良好;51.3%的教师认为是一般;21.7%的教师选择“不太令人满意”;1.7%的教师认为是很糟糕。79.1%的学校是已经建立专门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机构;7.0%的高校还没有建立;13.9%的教师认为是不清楚。在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组成上,专职心理教师67.0%;兼职心理教师56.5%;学工管理人员67.8%;外聘专家3.5%;其他13.0%。在心理健康教育途径上,65.2%的教师认为当前高职生最需要的心理健康服务是心理健康知识宣传与讲解;83.5%的教师认为是心理咨询与辅导;24.3%的教师认为是心理健康问卷调查;60.0%的教师认为是开展团体心理辅导。

可见,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成效还有待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有必要重新审视教育现状,认清形势,了解高职生的心理特征,转变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创新教育手段,让心理课堂真的吸引广大学生,注重实效。应建立专门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通过心理健康知识宣传与讲解、心理咨询与辅导、心理健康问卷调查、开展团体心理辅导等方式开展心理家康教育教学。

3.高职院校心理危机干预现状。70.4%的被试认为该校已经建立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体系;11.3%的被试认为还没有建立;18.3%的被试选择“不清楚”。但是只有11.3%的被试很了解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61.7%的被试知道一些;13.0%的认为是听说过;13.9%的被试认为是不了解。这说明高职院校对于危机干预的重视还不够,部分高校尚未建立心理危机工作体系。此外,关于心理危机干预工作体制机制的宣传还不到位,若学生身处危机中将可能不知所措,因此,加强宣传引导是十分必要的。

在心理危机干预体制机制建设中,53.0%的教师指出构建心理危机干预体系的关键问题是教育部、教育厅出台文件并牵头;76.5%的教师认为是学校领导重视;68.7%的教师认为是充足的经费保障;65.2%的教师认为是科学有效的工作机制;60.0%的教师选择“相关部门协调与配合”;70.4%的教师认为是师资队伍。

三、对策

调查结果显示,高职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一般,而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也有待改善。基于此,高职院校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加强高职生的心理危机干预工作。

(一)高度重视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主动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

首先,学校领导应高度重视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将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纳入人才培养体系。在学校分管领导的指导下,认真负责研究制订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规划和相关制度,统筹领导全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给予一定的经济支持,做好每年的心理健康教育经费预算,投入相应资金,建立和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的场地、设备和相关软件和书籍等软硬件建设。

其次,高职院校的全体教职员工应主动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在专业教学及教辅工作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因为学生的心理健康是其健康发展、成长成才的重要基石。没有健康的心理就很难保障专业的学习,也就难以培养出当前社会需求的高级技能型人才。因此,高职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应得到广大教职员工的共同关注,应尽可能做到人人参与,人人关注。尤其是工作在一线的辅导员,其是学生心理困惑的疏导者,是学生心理咨询的推荐者,是学生心理康复的支持者,更是学生心理危机的干预者。辅导员的工作是以自己一个真实的生命在心理上体验另一个生命,协助自己达到自我改变、自我发展的过程。这个过程既不单纯是一个认知过程,也不单纯是一个情感过程,而是辅导员全部人格投入的过程。这就需要辅导员用爱去温暖学生的心灵,启迪学生的智慧,促进学生的成长,改变学生的人生。

此外,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更是要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去帮助学生,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学生,无条件积极关注学生,引导他们解开心结,最终达到助人自助。

(二)重视预警,依靠合力,多级联动,加强心理危机干预

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重在预防,重在疏导,只要发现及时,处理得当,很多心理危机都可以迎刃而解,这也是确保校园安全、和谐的基本条件。极探索,认真实践,努力调动一切支持性因素和力量,充分发挥广大师生的聪明才智,不断优化工作机制和工作方式,全面推进和深化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形成以“班级―各系心理辅导站―学院学生心理辅导中心”为基础的三级心理保健与心理危机干预工作体系,有效开展各类学生心理健康宣传及服务,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顺利开展提供重要支持。快速掌握和反馈学生中存在的心理问题,迅速反应,在沟通合作中达成共识并获得问题解决的途径,及时给予切实有效的指导、帮助和处理,切实做到心理危机有效干预,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三)把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加强引导,全面服务

大多数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除了与其家庭状况、教育背景、成长经历等有关外,还与其偏误的人生观、价值观有很大关系,思想偏执引起不良行为反应,不适的行为引发消极的挫折情绪,恶性循环愈演愈烈,最终导致严重的心理疾病,影响学业,给本人和家庭带来莫大痛苦。基于此,应积极探索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引入思想政治教育,将二者有机结合,在心理疏导中加强正面引导,帮助学生打开心锁,化解矛盾,恢复心理平衡。比如,将团体心理辅导的基本方法引入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心理健康的科学内涵,树立团队协作意识,形成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不断提升社会化水平。将心理健康教育与感恩励志教育相融合,帮助学生感悟生命的真谛,自觉维护心理健康,学会感恩,励志成才,回报社会。将心理健康教育与职业素养教育相结合,帮助学生掌握人际交往、心理调试的基本原则,磨炼意志品质,发挥心理潜能,健全人格结构,为顺利进入社会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以学生为本,细致周到,细微深入,增强心理健康教育针对性

高职生面临就业、升学等多重压力,常常处于心理焦虑状态,情绪波动,易激惹,他们自尊心强,又敏感多疑,即使是出现心理困扰,很多学生都选择缄默自闭的方式,退缩、回避,更不愿主动求助心理健康教育老师,这给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为此,有必要制订出“主动出击,预防布控,人文关怀,细致入微,潜移默化,助人自助”的工作方针,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学生日常管理、教育工作中,拓展范围,深化影响,帮助广大学生提高心理素质,顺利成长成才。

把班级心理委员和大学生心理健康协会会员列为学生心理骨干,不定期对他们进行心理健康知识培训,加强日常管理和工作指导,使他们成为实践、传播、宣讲心理健康知识的榜样,以点带面,扩大影响,帮助广大同学树立科学的心理健康观。同时,引导学生心理骨干创新思路,主动开发出一系列学生喜闻乐见的心理宣传活动,寓教于乐,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一旦有学生出现心理危机的信息,就及时介入,科学处置,通过主动约请心理咨询、邀请学生参加心理活动、设计组织相应的团体心理辅导等方式,巧妙帮助困难学生走出困境,获得心理成长。

【参考文献】

[1]CaplanG.theprinciplesofpsychiatry[m].newYork:Basic,1964

[2]樊富珉.“非典”危机反应及危机心理干预[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4)

[3]兰宏.大学生失恋的心理危机及其干预[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5

[4]赵晓娜.大学生极端行为的心理分析及心理预防[D].长沙:中南大学,2007

[5]常海彦.大学生就业心理危机及其干预[D].哈尔滨:黑龙江大学,2010

健康教育干预的基本内容篇8

提高全民健康素养。

为了达到这个造福全民的宏伟目标,《纲要》首先提出,提高全民健康素养。

那么,什么是健康素养呢?健康素养是指个人通过各种渠道获取的健康信息,以及对这些信息的正确理解,并运用这些信息维护和促进自身健康的能力与基本素质。公民健康素养包括三个方面内容:基本知识和理念、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基本技能。

国家卫生计生委在健康数据会上的数据显示,目前全国居民健康素养水平仅为9.48%,即我国个人获取和理解基本健康信息和服务、并运用这些信息和服务做出正确决策的人口比例为9.48%。这个比例不仅低于发达国家,也低于很多发展中国家。

为了尽快补上这个短板,提高居民营养知识素养,《纲要》提出,全面推进居民健康生活方式,强化家庭和高危个体健康生活方式指导及干预,开展健康体重、健康口腔、健康骨骼等专项行动,开发推广促进健康生活的适宜技术和用品。国家要建立健康知识和技能核心信息制度,健全覆盖全国的健康素养和生活方式监测体系。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发展健康文化,移风易俗,培育良好的生活习惯。各级各类媒体加大健康科学知识宣传力度。

除此之外,国家还要加大学校健康教育力度,将健康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做为教育阶段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从中、小学为起点,建立学校健康教育推进机制。还要培养健康教育师资,将健康教育纳入体育教师职前教育和职后培训内容。

塑造国民自主自律的健康行为。

国民自主自律的健康行为,就是一种科学合理的、健康的生活习惯。怎样塑造这种好习惯呢?《纲要》提出若干实施措施。

一是引导合理膳食。

国家要制定实施国民营养计划,深入开展食物(农产品、食品)营养功能评价研究,全面普及膳食营养知识,适合不同人群特点的《膳食指南》,引导居民形成科学的膳食习惯,推进健康饮食文化建设。

在这一部分,《纲要》着重提出:建立健全居民营养监测制度,对重点区域、重点人群实施营养干预,重点解决微量营养素缺乏、部分人群油脂等高热能食物摄入过多等问题,逐步解决居民营养不足与过剩并存问题。实施临床营养干预。加强对学校、幼儿园、养老机构等营养健康工作的指导。开展示范健康食堂和健康餐厅建设。

权威统计数字显示:我国目前有三亿人口超重,有一亿人口进入肥胖行列。《纲要》提出,到2030年,营养缺乏疾病发生率显著下降,全国人均每日食盐摄入量降低20%,超重、肥胖人口增长速度明显放缓。

二是控烟限酒。

《纲要》提出深入开展控烟宣传教育,积极推进无烟环境建设,推进公共场所禁烟工作,强化公共场所控烟监督执法。强化戒烟服务。到2030年,15岁以上人群吸烟率要降低到20%。

同时,加强限酒健康教育,控制酒精过度摄入,减少酗酒以及由此带来的诸多疾病。

目前,对吸烟的危害大众几乎都知道;而酒精的危害真正知之者还不多,国际癌症研究机构的报告显示,酒精不仅会导致其他疾病,还会导致胃癌、肝癌等六种癌症。酒绝对不宜多喝!

三是促进心理健康。

《纲要》提出加大全民心理健康科普宣传力度,提升心理健康素养。加强对抑郁症、焦虑症等常见精神障碍和心理行为问题的干预,加大对重点人群心理问题早发现和及时干预力度。加强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报告登记和救治救助管理。全面推进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提高突发事件心理危机的干预能力和水平。到2030年,常见精神障碍防治和心理行为问题识别干预水平显著提高。

提高全民身w素质。

身体素质的提高主要靠运动。《纲要》提出制定实施全民健身计划,普及科学健身知识和健身方法,推动全民健身生活化。组织社会体育指导员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指导服务。实施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发展群众健身休闲活动,丰富和完善全民健身体系。大力发展群众喜闻乐见的运动项目,鼓励开发适合不同人群、不同地域特点的特色运动项目,扶持推广太极拳、健身气功等民族民俗民间传统运动项目。

《纲要》还提出实施青少年、妇女、老年人、职业群体及残疾人等特殊群体的体质健康干预计划。并重点提出培育青少年体育爱好,要求青少年熟练掌握1项以上体育运动技能。要求确保学生校内每天体育活动时间不少于1小时。青少年学生每周参与体育活动达到中等强度3次以上,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达标优秀率25%以上。到2030年,学校体育场地设施与器材配置达标率达到100%。

发展中医养生保健服务。

《纲要》把发展中医养生保健以及中医药治疗作为重要内容专门提出。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健康的重视,中医养生保健事业发展很快。那么,什么是中医养生呢?

中医养生是指通过保养、调养等各种方法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方法。从已经出土的甲骨文中可以发现,我们的先民早在殷商时期就开始注意四时养生了。中医养生属于古代医学的精华,代表典籍是成书于战国至秦汉时期的《黄帝内经》。中医养生重在整体性和系统性,目的是防患于未然,预防疾病、“治未病”。中医的这些主张不仅在当时独步一时,在当今时代更具有独到的科学性和现实意义。

这个《纲要》明确提出实施中医“治未病”健康工程,把中医药的优势与健康管理相结合,为群众提供中医健康咨询评估、干预调理、随访管理等治未病方面的服务。大力传播中医药知识和易于掌握的养生保健技术方法,加强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从而实现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健康教育干预的基本内容篇9

关键词肿瘤健康教育认知调查效果评价

中图分类号:R73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1533(2014)14-0058-03

健康教育是一项投入少、收益大的卫生保健对策。健康教育可以提高居民肿瘤防治知识水平,改变不健康行为。通过宣教,可帮助居民克服恐癌心理,掌握基本的肿瘤预防知识,树立良好的生活方式和习惯,提高防癌抗癌的自觉性和能力。真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社区开展了持续3年的肿瘤防治健康教育,研究分析如下。

对象与方法

研究对象

2010年,整群抽取上海市嘉定区真新街道1个社区,社区常住人口为7087人。随机抽取18岁以上200人为调查对象,其中男性85名,女性115名,平均年龄(56.42±10.16)岁。

调查方法

宣教前后进行肿瘤防治知识问卷调查。调查员为社区护士和居委会干部,经过统一培训,以达到调查方式的一致性。入户问卷调查,调查内容依据区疾控中心下发的调查问卷,包括人口学基本情况、肿瘤防治相关知识、态度和行为习惯等共30道题。

健康教育方法和内容

组织与协调

健康教育要获得长期效应,必须有相关政策支持,并有适宜的环境[1-3],争取领导重视,开发相应政策是工作的第一步。我们先与街道分管部门和居委会领导进行了沟通,取得支持,并把肿瘤防治健康宣教纳入了街道健康促进工作。随后进行广泛宣传,通过居委干部发放社区群体随访活动告知书,并逐个动员,发掘居民中的积极分子,推荐担任活动小组组长。落实专职工作人员,协同居民组长组建群体康复活动小组,并召开前期动员。

健康教育活动协调小组定期召开工作会议,讨论活动内容和需协调解决工作。由专职人员负责社区宣传和发动;居民组长负责活动内容的安排和小组成员与社区医院和居委会的联系;社区随访医生为病人、居委会、志愿者之间的桥梁,联络工作和协调活动。

健康教育

实施以小组为单位的群体同伴教育方法,以专家指导为保证,社区医生为后盾的健康教育模式。围绕疾病预防的主题开展活动,如交流、咨询、体育锻炼、宣传版面巡展、医学保健讲座等。内容包括肿瘤的发生与病因,肿瘤与不良生活习惯以及预防等。宣教和干预时间为3年。

结果

宣教前后居民的癌症一般知识知晓度

社区居民的癌症一般知识知晓率宣教后较宣教前提高明显,其中“何为肝癌高危对象”、“何为胃癌前病变”等七道答题知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宣教前后居民的癌症常见症状、体征知晓度

宣教前后居民的癌症常见症状或体征知晓率比较,“不明原因的发热”、“(颈部或腹部等)发生逐渐增大的肿块”两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余10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宣教前后女性居民的肿瘤一般知识知晓度

宣教前后女性居民对于乳腺癌常见的症状和体征、宫颈癌常见的症状、需定期作妇科“宫颈细胞涂片”检查的肿瘤一般知识知晓度均高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讨论

社区健康教育是有计划、有组织、有目标的系统性工作,选择有针对性的肿瘤预防健康教育策略,有助于提高肿瘤防治健康教育效果。社区老年人较集中而又相对空闲,较易组织健康教育[4]。本研究项目以社区居民需求为导向,以街道办事处和居委会为“前沿阵地”,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服务站点为联络点,通过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为社区居民提供肿瘤防治的基本卫生服务。活动用通俗易懂的内容、易于普遍被群众接受的方式进行,可以大大提高群众防癌及抗癌能力[5]。我们积极尝试与政府的合作,寻找工作的契入点,此项工作也成为居委会的一项实事工程,是街道精神文明工作的一个亮点。新健康宣教模式获得了初步效果。

工作中,我们根据前期调查结果,加强了居民肿瘤知识薄弱处的宣教。知识的传播是行为改变的基础和前提,通过三年健康教育和干预,居民的肿瘤相关的知识有了显著提高。开展肿瘤防治健康教育,使居民提高了不良生活方式与行为危害的认识,也使居民提高了肿瘤自查意识和就医行为,促进了健康。这项工作最终达到了“政府部门、医疗机构、社区居民”互赢的效果。

研究工作为下一阶段的行为干预奠定了基础。下一阶段工作要扩大健康教育范围和覆盖面,延伸至整个街道;要整体提高社区居民的预防肿瘤的知、言、行。本项目仅作了近期效果评价,还有待评价远期效果,以及进一步观察对社区肿瘤发病率和肿瘤早发现的影响。

参考文献

万德森,戏铁华,李源,等.广州市越秀区常见恶性肿瘤的早发现及早诊断[J].中国肿瘤,2001,10(4):212-215.

吉华萍,王玉邦,尤华,等.海安县南莫乡恶性肿瘤健康教育效果评价[J].中国公共卫生,2006,22(12):1412-1413.

贝品联,李水静,王志明.发挥健康教育在社区慢性病防治工作中的作用[J].实用全科医学,2006,4(2):209-209.

朱惠群.社区老年人预防肿瘤的健康教育[J],浙江预防医学,2008,20(8):80-81.

健康教育干预的基本内容篇10

关键词:“互联网+”大学生网络技术心理危机预防措施

中图分类号:B84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14-0133-02

自对外开放政策实施以来,我国的社会经济水平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带动了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同时也为互联网技术的推广应用提供了必要的前提条件。随着网络技术的普及,给人们的工作学习和日常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尤其是对大学生的思想价值观念和心理健康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一方面,网络上丰富的信息资源有效拓宽了大学生的知识视野,另一方面,网络信息错综复杂、良莠不齐,其中的一些负面消极的思想很容易就危害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因此,高校应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价值观,科学看待网络技术的利与弊,并且在“互联网+”视域下积极开展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构建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以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一、心理危机预防的含义

心理危机是指当个体突然遭遇重大事件或精神压力时,凭借现有经验和条件无法克服困难所产生的一种苦闷、焦虑的心理状态,严重者甚至会出现绝望、行为障碍、植物神经症状等现象。一般而言,心理危机具有无、危险性、突发性等特征,其发生条件主要有以下三点:第一,出现意外或重大事件,个体心理压力增大;第二,仅依靠自身力量无法解决问题;第三,生理或心理上出现不适感,但并没有成为精神病患者。“互联网+”视域下构建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机制,确定预警指标对落实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不仅能帮助大学生更加科学地看待心理危机,采取合理的处理手段,还能提高其心理危机防范意识,提前发现潜在的危机风险并及时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从而最大限度地降低心理危机发生的几率,保障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二、“互联网+”视域下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优势

(一)提供了便捷的信息获取渠道

网络信息资源具有高度的开放性,其强大的搜索功能打破了传y的信息搜索在时间、地域等方面的限制,为广大互联网用户提供了十分便捷的信息获取渠道,使其能够随时随地获取自己所需的信息。因此,“互联网+”视域下网络信息资源将逐渐成为高校教育者获取大学生心理健康信息最为直接有效的方式之一。

(二)增强了信息的时效性

与传统媒体相比,网络信息在传播速度和范围上拥有不可比拟的优势,这也使得网络信息资源更新极快,具有较强的时效性。高校在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时凭借先进的互联网技术,能够有效缩短信息传播的周期,大幅度提升心理健康教育信息的时效性,进而促进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工作的顺利展开。

(三)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效率

随着互联网技术在全球范围内的普及应用,个人电脑的功能已不再局限于处理一些简单的文档信息,通过计算机网络人们能够轻松地参与到全球信息的互动交流中。网络资源覆盖面极广,同时还具有互动性强、传播途径多样化、开放程度高等特征,给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带来了诸多便利。一方面,解决了“互联网+”视域下高校师资力量匮乏的问题,另一方面,也拉近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使其能够更加深入地探析大学生心理危机产生的原因并寻找相应的解决措施,从而显著提升高校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效率。

(四)增强了信息内容的表现力

多媒体教学软件能够将教师所需的信息最大限度地整合起来并以图片、视频、动画等生动的形式展现出来,极大地丰富了心理健康教育的载体,同时还显著增强了信息内容的表现力,在教师与学生之间搭建起了一个相对自由的互动交流平台,使用超文本链接的方式对教学内容进行补充说明,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十分便利的条件。

(五)节省了教育成本投资

“互联网+”视域下,高校前期只需投入极低的成本便可构建起完善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网站,聘请一些专业的网络技术人员负责网站的日常更新与维护工作,大大节省了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成本投资。此外,高校还需注重提高教师们的计算机知识水平和操作能力,使其能够熟练地运用各种计算机软件来开展教学活动。

三、“互联网+”视域下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的有效对策

随着网络环境给大学生心理健康造成的影响日益突出,高校应在坚持“互联网+”原则的基础上坚定不移地加快构建大学生心理危机网络预防体系,不断优化创新干预机制,以最大限度地降低大学生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几率。

(一)高度重视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针对互联网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的问题,高校不能只将目光停留在危机事件本身,而是要更多地考虑如何及时预测并制止这些事件,从学生们的心理健康教育出发,避免危机事件的发生。

首先,将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门基础必修课程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当中。通过课堂教学,引导学生科学全面地了解网络心理知识并学会正确地利用网络技术。尽管计算机网络技术给大学生们的学习生活带来了诸多便利,但究其本质只是起到了一种辅助作用。因此,大学生应合理安排上网时间,将重心放在现实生活上,而不是沉迷于网络虚拟世界当中,不仅会导致学习成绩水平的下降,严重的还将危害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破坏其现实的人际关系,引发心理危机事件。

其次,开展与网络心理健康相关的校园活动。高校可以邀请一些业内权威的专家学者来学校开展宣传讲座活动,普及网络心理知识,与学生之间进行近距离的交流互动,帮助他们更加全面地了解与网络心理健康相关的知识。此外,高校还可以通过知识竞赛、视频短剧、电影展播、社会实践等多种多样的校园活动来营造出良好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以促进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顺利开展,帮助大学生克服心理困境,从而更好更快地适应现实社会环境。

再次,构建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平台。“互联网+”视域下应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构建相应的网上教育平台,对学生的心理状态和上网行为进行合理引导。同时,高校还应在校园门户网站上设置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块,安排专职人员进行维护更新,及时解决学生的心理困惑并且将当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普遍存在的热点问题进行整理,以便进一步地深入研究,寻找解决问题的正确途径。通过这种课内、课外相结合的教学方式,能够有效完善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为互联网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加快构建大学生心理危机网络预防体系

互联网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危机事件呈现出一种新的特征,即部分学生会在网络上显露自己的消极情绪,发表一些激进或悲观的言论。面对这些信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必须予以高度的重视,及时察觉到危机信号并采取相应的手段进行干预。为此,高校有必要建立起大学生心理危机网络预防体系,通过全面收集学生们的心理健康信息,进行详细深入的分析探究,找出一切潜在的危机因素并及时发出预警信号,同时采取有力的干预手段,降低危机事件的发生几率,保证校园环境的稳定和谐。具体而言,高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来构建大学生心理危机网络预防体系:

第一,高校领导层应充分认识到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工作的重要性,加大资金投入,不断完善软硬件基础设施的建设工作,为心理危机预防工作的顺利实施提供必要的前提条件。

第二,从上至下构建“学校―学院―班级”心理危机三级网络预防体系。学校在每个班级要安排专门的网络心理信息员,通过微信、QQ、微博等渠道关注学生们在网络上发表的言论,以便时刻了解他们的心理动态,一旦发现消极因素要及时联系学生,深入了解他们的现实情况,同时还应将相关信息上报给学院辅导员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与学生任课教师和班主任进行必要的沟通,掌握学生平时的表现,客观分析是否存在诱发心理危机事件的外部因素。如果发现学生确实存在产生心理危机的倾向,教师应对其进行及时的心理疏导和支持,采取相应的干预手段帮助他们克服心理困境,重拾心理健康。

第三,与学生进行真诚友好的互动交流。多数学生在得知学校教师们通过心理危机网络预防体系来监控自己的社交网络行为时,通常会带有一定的抵触心理,并且不愿意再主动表露自己的真实心迹,甚至屏蔽教师们的相关信息。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们在加入学生网络社交圈时需遵循基本的网络原则,以真诚的态度与学生们进行沟通交流,消除他们的顾虑心理,从而有效推动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工作的顺利实施。

(三)创新大学生心理危机网络干预机制

高校在建立了危机事件网络预防体系的基础上还应不断拓展、创新相应的干预机制,达到最大限度降低大学生心理危机事件发生几率和影响范围的目的。

首先,加强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人才队伍的建设工作。互联网环境下,大学生们的心理健康问题日趋复杂,危机事件频繁发生,这就要求心理危机干预工作者不仅需要具备深厚的专业基础知识,还要拥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只有这样,在面对大学生突发心理危机事件时才能做到沉着应对和妥善处理。

其次,完善学生心理健康网络咨询平台。“互联网+”视域下,高校应充分利用网络的隐匿性特点,鼓励大学生们主动敞开心扉向网络咨询平台寻求心理服务帮助。因此,高校应提高心理咨询师的网络知识水平,使其能够准确掌握学生们通过非语言符号所表达出的情绪,从而更加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危机干预工作。

最后,建立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联动网络。通过联动网络,一方面,学校领导和相关部门能够随时了解到心理危机预防工作的开展状况并作出相应的指令;另一方面,教师们根据系统排查情况,能蚩焖倭私庋生的心理健康状态,从而及时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尽量避免危机事件的发生或将事件产生的不利影响降至最低。

四、结语

综上所述,大学生正处于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极富想象力和创造力,但同时巨大的竞争压力也使得身心发展尚未成熟的大学生产生各种心理健康问题,尤其是在网络环境下,许多大学生容易受到一些不良言论的误导,从而引发心理危机事件,造成不可估量的后果。因此,高校应高度重视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问题,积极开展基于“互联网+”视域下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构建起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网络体系,进而有效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淑梅.“互联网+”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教育探析[J].职业技术教育,2016(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