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物流工程职业分析十篇物流工程职业分析十篇

物流工程职业分析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3:22:54

物流工程职业分析篇1

关键词:化工物流;职业岗位能力;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

随着职业教育改革全面持续的开展,构建基于职业岗位能力的高职化工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对不断提升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真正实现高职化工物流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高技能人才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现状

我国高职教育的历史相对较短,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主要模仿本科教育课程设置和国外高职教育课程设置的体系和模式,课程体系设置与企业需求脱节。就目前就业市场而言,一方面,很多物流岗位找不到合适的人,另一方面却是众多手握文凭和物流专业技能证书的专业人才仍在职场门外徘徊。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我国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1物流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不准确,高职特色不明显

近年来,高职院校纷纷增设物流管理专业,截止目前,共有824所高职院校开设了物流管理专业,使物流专业的在校生急剧增长,但大部分物流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与本科院校或其他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没有区别,缺乏对物流职业岗位群的分析,缺少对典型工作任务的分析,也没有考虑到地方区域经济发展、地方产业结构的特点,使得物流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高职特色不明显,也直接导致课程设置的不合理。

1.2课程体系与职业岗位能力要求脱节

我国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与职业岗位能力要求脱节,导致高职院校培养的物流专业人才不能满足企业物流职业岗位能力要求。

(1)职业岗位能力分析不准确

高职院校是以培养一线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职业能力为目标的,而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这些人才应该具备哪些职业能力等需要通过对物流行业、物流企业进行调查、分析才能得出答案,但大部分高职院校根本不进行市场调查,即使进行了调查,也因职业岗位群调查程序不规范、不科学,使得职业岗位能力分析不准确,同时也制约了高职院校课程体系构建的合理性。

(2)课程开发缺乏积极性

高职课程体系的开发应从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出发,根据学生特点,设置课程教学体系。但我国高职院校课程体系开发步骤混乱,作为课程开发主体之一的高职院校教师课程开发的积极性却不高,究其原因,这是国家对学院、学院对教师都没有形成一种激励课程开发的有效机制。

(3)课程体系轻实践重理论

高职院校课程体系很多还是沿袭普通本、专科高校物流管理专业课程科目设置,在构建课程体系过程中,课程体系建设轻实践重理论。一方面,缺少与企业共同研讨的环节:在构建课程体系过程中,缺少与企业、行业专家共同研讨的环节,使得学院缺少了物流专业面向物流职业岗位群的岗位能力分析和工作过程分析,使得专业课程体系缺少针对性、目的性;另一方面,缺少校企合作机制:很少有企业愿意直接参与高职院校的课程体系开发,更谈不上长期、定期的合作交流机制,很多都是随便找几个企业工作人员进行咨询、沟通,因此导致课程体系仍然沿用了以前的课程体系,课堂教学仍然以讲授为主,实践教学以模拟软件实训、情景模拟实训、顶岗实习为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根本无法得到充分的锻炼。

(4)课程体系的改革滞后

高职院校课程体系应该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结合物流业发展新形势,不断调整、改进、完善课程体系,以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物流专业人才,但大部分高职院校课程体系并没有根据市场与时俱进,没有根据物流行业发展、物流企业发展进行课程体系改革,尽管有些学院进行了物流职业岗位群的岗位职业能力分析,但没有深入企业进行市场调研,缺乏先进的职业教育理论指导,因此说,高职物流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存在明显的滞后现象。

1.3课程内容与职业资格标准脱节

基于物流职业岗位的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应该遵循物流行业的职业发展规律,即从初学者——实践者——熟练者的职业发展规律,要求学院在设置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时,避免一味追求全面,看似“全才”的课程体系,而应该按照职业资格标准来培养学生,不仅要求让学生完成面向工作岗位群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还要强调让学生主动构建未来工作过程中的隐形知识。合理设置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使学生在学习期间能有足够的时间用于职业能力训练,提升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同时,使学生毕业时能考取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增强毕业生的就业竞争能力。但目前很多高职院校没有将国家(助理)物流师职业资格标准和职业资格证书培训有机融入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中去,没有按“课证融合”的要求实施课程体系的设置和教学内容的安排与职业资格标准和职业资格证书培训一体化,从而影响了学生职业资格证书考取。

从上述现状可以看出,目前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现有课程体系还未能形成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企业需求的有机统一,课程体系有待调整。因此,笔者认为应该以岗位需求为导向,构建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高职课程体系,使培养的学生能适应行业、企业的需求。

2化工物流管理专业职业岗位能力分析

2.1职业岗位分析

化工物流管理专业主要面向现代化工物流业,职业岗位定位于化工物流业的各个环节,包括化工产品的采购、化工产品的运输、化工产品的仓储、化工产品的配送等,每一环节均与相应的岗位群对应。本专业的职业目标定位于岗位群的中低级职位,要求具备熟练的专业技能及技术应用能力。

(1)化工产品采购中低级职位。包括采购计划员、采购员、采购主管、采购经理等。

(2)化工产品运输中低级职位。包括海运进出口操作员、运输管理助理、制单员、汽车计划调度员、汽车押运员、站场管理、装卸搬运管理、运输经理等。

(3)化工产品仓储中低级职位。包括业务员、入库管理员、保管员、出库管理员、仓储单证管理、仓储机械管理、叉车司机、仓库主管、仓库经理等。

(4)化工产品配送中低级职位。包括订单处理员、配货员、送货员、收货员、装卸工、盘点员、拣货员、补货员、配送中心经理等。

(5)供应链商务信息中低级职业。包括供应链管理、信息收集员、信息分析员、物流计划员等。

(6)其他岗位。包括报关报检、保险、单证员、货运、客服、回收物流管理、金融物流等。

2.2职业能力分析

在对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化工物流企业调研基础上,根据本专业的典型职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完成这些工作任务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能力,并多次邀请化工物流行业专家进行座谈讨论,确定了这些典型职业岗位应具备的职业能力。

(1)化工产品采购中低级职位所需的职业能力。能根据化工产品性能,积极开拓货源市场;能进行大宗化工产品采购成本核算;能根据公司产品进行产品原料结构调整改进,签订采购合同;能填写采购表格,提交采购分析和总结报告。

(2)化工产品运输中低级职位所需的职业能力。能根据化工产品运输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牢记“质量第一”,能确保化工产品运输过程质量;能根据产品性能,能正确进行产品装卸;能对产品意外事故进行应急处理。

(3)化工产品仓储中低级职位所需的职业能力。能进行化工产品出入库日程操作;能进行化工产品基本信息核对,能进行在库管理;能根据化工产品仓储性能,确保产品安全;能填报库存报表。

(4)化工产品配送中低级职位所需的职业能力。能接收订单,按客户要求对订单进行确认和分类;对订单进行存货查询、根据查询结果进行库存分配,建立用户订单档案;将处理结果进行打印输出,进行进货作业;根据拣货信息选择分拣方式,进行分货和包装作业;进行备货、理货、配装、送货线路优化实施送货作业;对配送中心的货物按照用户要求,进行包装、贴标签、捆扎、组装等加工过程的操作管理;对配送中心的运营、信息网络维护、配送作业组织等进行管理。

(5)供应链商务信息中低级职业所需的职业能力。能根据化工企业要求收集市场信息,熟练操作电脑,进行整理和分析;能针对供应链流程计量、统计,进行化工产品的商务活动;能够推广物联网技术,进行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

(6)化工物流其他岗位所需的职业能力。能进行国际化工物流产品货物运输的各项操作,填写各项单据;能与客户进行有效沟通,开展客户调研分析;能建立客户数据库,进行客户投诉管理;能根据化工企业产品特性,开展有效服务。

因此,要想使高职化工物流人才符合地方区域经济发展、化工物流企业的需求,就要形成按需培养的模式,即构建基于职业岗位能力的高职化工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

3基于职业岗位能力的高职化工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教育部组织制定的《高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中提出,课程设置必须突出高等职业学校的特色。每个专业必须拥有相应的基础技能训练、模拟操作的条件和稳定的实习、实践活动基地。因此在物流职业岗位群的职业能力和素质分析基础上,归纳整合具备这些职业能力和素质需要的知识、技能和素质,同时与职业标准对接,结合生产过程和典型工作任务,合理设置课程、安排教学内容,构建基于职业岗位能力的高职化工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强化专业课程的实践性和职业性。

3.1构建化工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基本思路

(1)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

高职人才培养要为区域经济服务,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的特色主要体现在与地方经济的结合上。近年来,中国化工物流业已呈现快速增长的新局面,江苏省是全国第二化工大省,由于南京地处华东区域中心地区,而华东长三角地区又是我国经济最活跃地区,围绕南京四周分布着重要的超大型工业基地。目前,南京化工园区及周边500多家化工企业,对化工物流专业人才有很大需求。

南京化工职业技术学院位于南京市大厂区,学院依托化工特色优势和优越的区域位置,开设了物流管理(化工方向)专业,以培养化工物流人才为主,服务区域经济。

(2)以人才培养目标为起点

高职教育具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双重属性,以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为主要任务。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必须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并以人才培养目标为起点,设置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

学院物流管理(化工方向)专业培养目标是:面向南京化学工业园区的化工物流企业,面向长三角化工集聚区物流企业,培养具有良好团队意识和沟通能力,具有规范、安全、环保素养,具有化工物流企业的产品采购、运输操作、仓储管理、配送管理、物流信息操作、供应链商务等岗位知识技能的管理员、业务主管和部门经理。

(3)以职业岗位群的能力需求为主线

课程是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核心,是教育目的具体体现。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要突出物流的职业定向性,在进行课程体系改革时,既要分析职业岗位群的能力现实需要,也要注重分析职业岗位能力的未来需要。因此,在进行课程体系设置时,既要有现实性,又要有前瞻性,同时也要根据物流职业岗位群,进一步分析其所需的知识、能力和素质,以此为依据设置课程体系和教材内容,使学生获得的知识、技能、素质,真正满足职业岗位的能力需求。

(4)以就业为导向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要为区域经济服务,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设置要和地方经济相结合,使学生掌握化工物流职业岗位群所需的技能,这就决定了课程内容要按职业领域加以确定,具有就业导向性。

3.2构建基于职业岗位能力的高职化工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

(1)理论课程体系

按照人才培养递进规律,分析岗位能力要求和职业发展要求,构建基于物流职业岗位群的理论课程体系。理论课程体系由公共基础课程、职业基础课程、职业核心课程和职业拓展课程四个部分组成。

公共基础课程主要包括大学英语、经济数学、大学体育、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势与政策教育、职业生涯规划、就业与创业指导、军事理论等公共基础课程;

职业基础课程主要包括经济基础、经济数学、英语听力与口语、计算机应用基础、化工产品商务基础等课程;

职业核心课程包括化工产品安全预防与控制、企业采购管理、运输操作、仓储与配送实务、生产运营管理、国际物流、国际货运、营销与客户关系管理等课程;

职业拓展课程主要包括物联网技术与应用、电子商务应用、企业物流管理、供应链管理、物流专业英语、物流经济地理、物流包装、企业成本分析等课程。

(2)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实践教学课程和理论课程相辅相成,学院将三年的实践环节划分为识岗阶段、顶岗阶段和上岗阶段。

识岗阶段主要通过入学专业教育、物流认识实训等来熟悉化工物流职业岗位,增强感性认识,培养认知能力,了解具体的工作岗位,培养学生学习物流的兴趣。

顶岗阶段主要通过校内实训基地、校内工厂以及相关的物流企业进行专业核心技能的模拟实训、eRp沙盘实训、物流单证实训、危化品安全演练实训,掌握化工物流企业危化品管理的基本知识,熟悉常见的危化品管理方式,熟悉危化品应急处理手段和安全操作要求,掌握在运输、仓储搬运等物流操作中的危化品安全条例与注意事项,能够按要求完成危化品的安全操作。

上岗阶段主要是化工物流企业与学院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企业与学校共同管理,让学生在校外的实训基地进行轮岗实习和顶岗实习,使学生完全胜任相关职业岗位,并能具备一定的化工物流方案管理、策划等能力,真正达到一线操作、管理人才的标准。

因此,应根据化工物流职业岗位群的能力要求来构建化工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

4基于职业岗位能力的高职化工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实施保障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是保证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保障。基于化工物流职业岗位群的专业课程体系有着鲜明的特点,相对于传统课程系统,其专业课程整体性更强,要想使高职化工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得到更好的实施,需要满足以下几个条件才能保证其教学目标实现。一是校企共同开发化工物流管理专业课程、教材;二是打造“双师型”师资队伍;三是建设校内外实训基地。这三个条件需要密切配合,不断完善其化工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才能真正发挥其在高职化工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考立军.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研究与实践[J].社会教育,2012(9):175-176.

[2]肖前军.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高职电子技术专业课程体系[J].职教论坛,2011(5):61-64.

[3]邬庆儿.以岗位需求为导向,构建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高职课程体系[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2):6-7.

物流工程职业分析篇2

关键词:关键能力;模式;课程开发;课程体系;构建

一、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主要模式分析

课程是实现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培养关键能力应该改革课程设置。德国有以项目为导向的教学方法和团队教学的组织形式;英国通过普通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和职业教育各学科课程教育培养核心能力;澳大利亚有taFe课程体系;美国则开设了融学术与职业内容于一体的综合课程,社区学院还开设了跨学科课程等等。

纵观世界发达国家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模式的历史变革,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模式必须强调职业性,切实体现以能力培养为本位,其目标定位应包含以下两方面内容:

第一,专业能力目标。专业能力指适应职业岗位或岗位群的能力,主要包括专业岗位知识,工艺流程掌握程度,工艺熟练程度,实践操作能力,检查维修技能,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及新设备的应用能力和推广能力等。这是作为一名岗位技术人员所必备的能力。

第二,关键能力目标。关键能力指任何职业或行业工作都需要的、具有普遍适用性,且在职业活动中起支配和主导作用的能力,包括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其中,方法能力又包含独立思考能力、分析判断与决策能力、获取与利用信息的能力、学习掌握新技术的能力、革新创造能力和独立制定计划的能力等;社会能力则包含组织协调能力、交往合作能力、适应转换能力、批评与自我批评能力、口头与书面表达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等。

现代经济、科技的高速发展,使知识和技能的老化周期大大缩短,高等职业教育在构建课程模式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职业迁移性,注重关键能力的培养。

以能力培养为主线设计模块化课程模式,是保证高职教育质量的核心。应将综合职业能力分解为关键能力和专业能力,按能力与课程模块一一对应的关系,有针对性地设置相应课程。根据专业能力培养目标,应以市场调研和预测为前提:根据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以职业岗位(群)职业标准为依据,设置职业岗位或岗位群综合技能实训模块;根据综合技能实训所需的知识与技能储备要求,设置专业方向理论与技能模块;再根据专业方向模块要求,逆向设置专业技术基础与技能模块。从而使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相结合。理论课程应以应用为主,够用为度。能力培养主线是从基础技能到专向技能再到综合技能的递进式专业课程模式。

根据关键能力培养目标,设置人文科技基础必修模块、人文科技基础选修模块和专业领域拓展模块,并通过一体化的教学方法,使关键能力与专业能力培养互相融合,共同构成综合职业能力结构,从而实现课程构建的目标定位。

具体而言,关键能力与专业能力相结合的高职课程模式如图1所示:

现在普遍采用的“宽基础、活模块”的模式,不失为一种较好的新框架。它的内涵是在基础教学中要有广泛性,要面向一个职业群体,而不仅仅是某个专业。在此基础上,再强调职业的针对性。让培养出的学生既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又有适应职业发展变化的能力;既教会其生存,又教会其发展。职教教材要有职教的特色,要合理地组织、选择国家课程,并大胆、有效地实施校本课程,将二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二、物流管理专业关键能力课程资源开发流程与原则

工作过程是在企业里为完成一件工作任务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工作过程的意义在于:一个职业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个职业,是因为它具有特殊的工作过程。“面向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是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也是专业建设与发展的关键所在。

1.物流管理专业“面向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的流程

(1)工作分析。邀请企业人员、职业教育专家、教学专家、专业教师组成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根据企业工作过程和生产流程,采用“头脑风暴”进行典型工作任务分析与归纳,形成物流管理专业综合能力领域。

(2)课程设置。根据物流管理专业的岗位(群)能力以及技能要求,依据认知发展规律和职业成长规律进行教学分析与设计,分析和归纳关键能力单元所对应的知识与技能要求,然后对知识技能进行归属性分析,即,按照知识技能的关联度,将知识技能聚类,形成“能力课程”对应关系蓝图,按照从易到难和学习内容的内在逻辑联系,排列课程内容的顺序。

(3)教学实施。根据初步确定的课程模块,设计主题学习单元。学习单元的设计关键是将课程建设成为“任务驱动”型的课程,即,以岗位工作过程的技能要求为出发点,深度融合工作对象、手段、组织、环境等要素,把实际工作任务展开为工作过程,用项目课程、案例课程等形式表达出来,借助信息化手段丰富教学内容和效果。

2.职业岗位群分析

运用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方法,对物流企业运营管理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分析归纳,确定了物流运营管理高技能人才的典型职业岗位群(行动领域),如表1所示。

3.课程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

(1)社会导向原则。在课程体系开发过程中,必须有企业或行业专家的参与;在实施过程中,宜采取校企合作的形式,将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融为一体。

(2)能力本位原则。能力本位(Competence-Base)就是指以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为核心,以能力本位思想构建课程体系,目前已为众多物流教育工作者所接受和采用。

(3)学生主体原则。构建课程体系时必须高度重视“学生因素”,如学生的专业兴趣、动机、需要、能力、情感等,从而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最有效、最投入地学习。

(4)课程内容选择原则。这里主要应考虑适应性、系统性、现实性与前瞻性、职业性与理论性及“以学为主”。

三、物流管理专业关键能力课程体系构建

通过对物流运营管理高技能人才的典型职业岗位群分析,确定物流运营管理高技能人才应具备的职业能力构成及其培养途径,改革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确定专业课程体系框架,如表2所示。

参考文献:

[1]罗荣丰.职业教育发达国家的关键能力培养及策略的启迪[J].职业教育研究,2009,(11).

[2]朱美珍.关键能力与专业能力相结合的高职课程模式构建[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

[3]唐燕萍.论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2,(22).

[4]王丽娟.谈职校生关键能力的培养[J].教育与职业,2001,(10).

[5]姜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理论、实践与创新[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物流工程职业分析篇3

吴彩霞http://等(2008)《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与创新》中认为高职院校只有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才能提高物流人才培养质量。

钱廷仙(2008)《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完善》中认为物流管理实践教学体系是一个有机整体,贯穿于物流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高振(2009)《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研究》中从校企互利共赢的基础上建立实训基地的角度对实践教学体系进行重新设计。

贺政纲等(2009)《高校物流实践教学体系改革与构建探讨》中从物流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条件、构建模式、实施影响因素三个方面改革与构建物流实践教学体系。

朱占峰(2009)《论物流专业教学改革的就业导向》中阐述了物流专业在就业环节的实际问题,提出了促进物流专业毕业生就业的措施。

王科意(2010)《“物流热”与物流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中对“物流热”与高校物流毕业生就业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相关措施与方法。

王红艳(2010)《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应重视实践教学环节》中阐述了高职院校物流实践教学环节的现状,提出了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加强实训环节的途径。

彭华颖(2010)《工学结合下的高职物流校外实践教学研究》中对工学结合校外实践教学的建立及实施研究成果和社会效益进行了阐述。

马翔等(2010)《基于第三方物流的应用型物流管理专业实践课程体系建设的研究》中阐述了应用型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目标、实践课程体系的构成及建设的保障。

刘刚桥(2010)《基于工学结合的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中阐述里我国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现状和基于工学结合理念的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思路,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贾苏绒(2010)《基于实践能力的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方法探讨》中分析了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物流管理专业所培养的主要能力以及物流管理专业课程实践教学中的能力培养方法。

胡佳(2010)《基于实验实训基地建设的职业教育的发展对策》中分析了物流教育的现状、建设物流实训室的必要性、河南省物流实训室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黄惠春(2010)《开放多维的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与实践》中对我国现有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及国外不同高职教育模式进行了分析,提出构建开放多维的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实践探索。

施学良(2010)《基于工作过程的五阶段实践教学体系探索》中把五阶段实践教学体系在物流管理专业中进行了应用。

朱丹(2010)《物流管理专业实验教学体系改革研究》中对阐述了应用型物流人才的内涵及专业素质构成,提出了基于应用型物流实践能力体系的实验与课程体系构建。

罗凌妍等(2010)在《物流人才实践能力培养的探索》中阐述了物流人才实践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对物流人才实践能力培养的探索。

张鹏伟(2011)《高校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研究》中对物流管理专业教学中的突出问题与实践教学模式进行了分析。

胡红玉等(2011)《高校物流管理专业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模式的探索》中对高校物流管理专业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必要性、几种建设模式、存在的问题等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几点建议。

金廷芳(2011)《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技能培养模式探索》中认为应发挥校外实习基地作用、搭建校内实践教学平台和校企合作开发实训项目,并建立项目化的考核标准。

吴蓉蓉(2011)《关于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几点思考》中对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市场需求进行了分析,阐述了现阶段物流专业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建立合适的物流实践课程体系的建议。

陈学云(2011)《基于“校企互动”的物流教学模式研究》中阐述了校企互动与物流教育,列举了校企互动的几个教学模式和校企互动的保障条件。

何景师等(2011)《基于岗位职责的物流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和改革研究》中认为要进行物流业态的细分与就业岗位对应明晰,根据岗位职责明确培养目标。

张武(2011)《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物流实训课程体系规划研究》中根据物流管理专业的岗位和职业能力分析,确定了典型工作任务及行动领域,构建了物流管理专业实践课程体系框架。

转贴于http://

肖怀云(2011)《基于能力培养的物流专业实践教学探索》中阐述了物流专业所培养的综合能力、实践教学现状,提出了基于能力的物流实践教学体系。

陈焕元(2011)《加强高职院校物流专业实践环节的探索》中阐述了物流专业实践环节的现状以及加强物流专业实践环http://节的保障措施。

顾波军等(2011)《能力导向物流管理人才实践培养模式研究》中对我国高校物流管理人才实践培养现状、现代物流管理人才能力要求及其实践教学的重要性进行了分析,提出

能力导向物流管理人才实践培养的路径。

施梅超(2011)《浅谈物流管理专业实训教学设计》中对物流管理专业实训教学的重要性、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物流管理专业实训教学定位、钦州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实训教学设计等进行了阐述。

张桂敏(2011)《谈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中对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人才能力结构和职业技能的培养进行了阐述。

肖怀云(2011)《探索大学生物流设计大赛在物流实践教学中的应用》中阐述了物流实践教学的普遍模式、大学生物流设计大赛在物流实践教学中的应用措施。

朱文涛(2011)《围绕物流产业链构建高职物流类专业群的实践与探索》中认为应以物流产业链为主线,构建物流管理专业群框架,以“宽基础、强技能”为原则,构建“平台+模块”式课程体系。

郑若涵(2011)《物流管理专业全真经营实训体系探索》中分析了物流管理专业实训体系现状,提出物流管理专业全真经营实训体系探索与实践。

赵奕凌(2011)《物流专业知识与物流实践关系分析》中阐述了二者的互动关系、在物流实践中反映出的问题及应对的措施。

王红琴等(2011)《与企业接轨,培养学生职业素养》中阐述了物流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意义、原则、案例以及实训基地在教学中的作用。

综观国内文献研究,关于高职高专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主要就以下7个方面开展了研究:

(1)“物流热”与物流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措施;

(2)实践教学模式;

(3)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模式;

(4)与企业接轨,培养学生职业素养;

(5)实训体系构建;

(6)大学生物流设计大赛应用到实践教学中;

物流工程职业分析篇4

随着2014年秋季双选会的落幕,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再次引起了热议。目前,物流人才已被列为12类紧缺人才之一[1]。有关统计数据表明,2010年我国大专学历以上物流人才需求量已达到30~40万人,尤其缺乏精通物流管理、信息管理的it复合型人才[2]。然而,在国家对物流人才需求缺口严重的背景下却凸显了物流专业本科生就业难的问题。物流人才的需求与供应出现了双重矛盾,一方面是企业招聘难,招聘企业认为高校培养的物流专业人才不能满足企业的需求,因而在招聘时往往不限专业,转而看重求职者的各项综合素质。另一方面是学生就业难,对于物流员、单证员等一些劳务密集型的工作,本科毕业生不愿意低就,转而应聘物流开发之类的工作,但又缺少相关实践和能力。根据郎咸平在《产业链阴谋》一书中提出的6+1产业链理论,企业在物流环节创造的价值远比生产制造环节创造的价值要多,因此,拥有高素质的复合型物流人才、优化企业的物流环节,已经成为企业经营制胜的法宝[3]。如果高校培养出来的物流管理本科生各项综合素质得不到明显的提高,物流人才供需不平衡的矛盾将会愈发激烈。

本文针对高校人才培养不能满足物流企业对高级物流人才需求的问题,提出采用岗位职责驱动法改进高校物流专业本科生的培养。通过对当前热门的企业物流岗位职责进行能力需求分析,采用岗位职责驱动调整物流专业本科培养模式,培养与企业对口的高级物流人才[4]。

1岗位职责驱动法

岗位职责驱动法是一种企业、学生和老师共同参与的教学方式。该方法首先分析企业物流岗位职责特点,对物流管理本科专业学生的就业范围进行重新定位,再根据企业对该物流岗位的人才能力需求调整高校本科教学培养模式,引导学生主动的、有针对性的学习。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岗位职责驱动法更加注重企业对物流人才的能力需求,学校在充分调查物流企业所需的人才应具备哪些基本技能的基础上,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

2岗位职责驱动法在物流管理专业本科培养中的应用本章采用岗位职责驱动法,对目前热门的物流岗位职责进行能力需求调查分析,然后对物流本科专业学生培养目标进行定位,提出培养改进建议。

2.1企业物流岗位能力需求分析

近几年来,国内物流业受到金融危机的冲击,不少企业对其人员组成进行了调整,一方面对低级别岗位的劳动力进行了裁减,另一方面在不断物色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本文选取了合肥、武汉、南京、上海、苏州、深圳等地的近30家物流企业进行调查发现,目前物流企业需求较大的岗位包括物流it开发工程师、物流操作员、业务跟单员、单证员。本小节采用岗位职责驱动法,对这些热门物流岗位的职责进行能力需求分析,以指导高校物流专业本科生的培养。

1)物流it开发工程师。职位能力要求:精通JSp、JaVa等应用类开发技术;精通Struts、Hibernate、Spring等主流开源框架;熟练掌握SQLserver、oracle、mysql、DB2等主流数据库的开发和应用;熟练掌握jsp、tml、servlet、XmL等相关编程技术;熟悉工作流引擎。

分析:该职位不仅需要精通物流基本知识,熟悉各行业营运体系,还需要较强的it技能,熟悉编程、系统架构等计算机技术,属于技术类的岗位,对技术水平要求高。

2)物流操作员。职位能力要求:熟悉物流基本操作流程,如出库、入库、库内管理、车辆调度、各种系统操作等。要求有大专及以上学历,专业不限,有较强的语言沟通能力和环境适应能力,具有良好的自我认知能力。

分析:该职位对专业性知识要求较少,具备物流基本操作能力即可。

3)业务跟单员。职位能力要求:根据客户订单跟踪产品或服务运作状态的专职人员,是企业各部门之间以及企业与客户之间互联互通的桥梁。要求大专以上学历,电子商务、物流管理、外贸、经济专业,英语四级以上,具有较强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熟悉跟单、制单流程。

分析:该职位需要一定的物流及电子商务专业知识,既要熟悉外贸活动流程,又要具备一定的英语日常交流、阅读、写作能力,能够在工作中熟练应用。

4)单证员。职位能力要求:熟悉审证、制单、审单、交单以及归档操作流程。要求全日制国际贸易、国际金融专业、国际物流本科学历及以上,英语国家六级以上,具有很强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熟悉各类进出口贸易业务,能独立进行进出口贸易业务费用核算。

分析:该职位需要扎实的国际贸易和会计相关的专业知识,要求熟悉进出口业务流程,熟练掌握进出口货物费用核算,并且能独立进行会计核算。另外,因为其工作需要经常跟外贸打交道,对应聘者的英语水平要求也很高。

对目前热门的物流岗位的职责能力需求进行分析,可将目前物流行业所需的人才归纳为三类:一类是需要有较强的it技能,主要进行物流信息管理系统的架构开发以及优化工作,如物流it开发工程师等;一类对金融和商贸类专业知识有较高的要求,同时还需要有较强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主要负责与客户联系以及各类贸易业务往来,如业务跟单员等;一类对专业知识基本没有要求,主要进行具体的操作性工作,如物流操作员等。通常高校培养的物流专业本科生所具备的系统开发能力较差,金融和贸易方面的相关知识也比较欠缺,因此大多数本科生就业时无法选择需要复合型知识的第一类和第二类工作,而唯一能胜任的是对专业知识要求不高的第三类工作,但其工作环境与工资都不理想、发展空间小、体力劳动多等劣势使得本科生也不愿意去应聘。因此,出现了企业对高级物流人才缺口很大,而高校培养的物流专业本科生又就业难的情况。

2.2岗位职责法驱动物流专业本科培养改进

根据企业物流岗位职责的能力需求分析,物流管理本科毕业生应定位于需要复合型知识的两类工作。为此,物流专业本科教学培养改进提出了以下建议。

1)调整教学计划。针对目前物流热门岗位的能力需求特点,不同学校可以根据其物流专业教学偏向性的不同,适当的在教学培养计划中增加金融学、经济学、会计学等课程,或者在其他相关课程教学过程中加入一定的金融知识以及国际贸易知识。另外,可以利用周末或者小学期开展物流系统开发方面的专题学习与培训,学生可以在学习物流专业知识的过程中进行一定程度的复合型知识学习,这样不仅能使学生将不同学科的知识通过带有专业偏向的学习串联起来,使知识能够融会贯通,在专业环境下得到更好的运用,进行更深刻的理解,也能为企业的人才缺口培养出可以即聘即用的复合型人才[5]。

2)加强教学实践。岗位职责驱动法教学模式更加强调对物流专业本科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必须加强教学实践。首先是物流实训方面,高校可以在充分利用现有实训基地开展实验实训的基础上,通过共享高校间的实验室资源、租用或借用兄弟院校的资源开展实训,既能减少资金投入,又能达到强化教学实践的目的;其次是校企合作方面,根据高校与企业的共同发展思想,建立企业与学校、学生之间互惠共赢的激励机制。一方面,学校利用假期将学生送到企业去学习实践,可以发现企业的实际问题,学生再将企业的问题带回到课堂,由老师和学生共同解决实际问题,并将解决方案反馈到企业实践中,进一步指导企业健康发展。另一方面,企业也可以通过学生在企业学习实践过程中的表现提前选拔优秀的物流人才[6]。

3)改进教学方法。不同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产生的教学效果差距很大,物流专业本科教学应根据不同课程的特点将多种教学手段联合使用。除了现在普遍使用的多媒体教学手段以外,还可以选用新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1)参与式教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课程内容设置一些有趣的物流情境,要求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并主动发言,对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和探索,努力解决问题。这样既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能巩固所学的知识[7];(2)案例教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选取一些国内外最新的生动具体的案例,让学生针对实际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仿真教学法:可以借助Flexsim等物流仿真软件,让学生对企业物流的各个环节进行观察,强化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4)mooC教学:充分利用本科生自学能力强的优点,将mooC教学与现行的课堂教学相结合,让学生线下自主学习,并将问题带到课堂来,实现线上和线下全面互动,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8]。

4)加强师资培训。培养高级物流人才需要高水平的教师团队,而目前很多物流专业的教师都来自工商、国贸、经济等专业,物流方面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都相对薄弱。因此提高教师团队的整体水平不仅需要强化现有的物流专业教师团队,还需要引进物流基础理论知识扎实又具备物流企业、生产企业实际工作经验的双师型教师。一方面,学校应该鼓励老师到企业挂职学习或出国参加学术交流,学习企业运作的新流程、新技术、新方法,丰富课堂教学。另一方面,学校可以聘请国内外知名专家、专业技术人才、管理人才以兼职教师的身份参与课堂教学。

3采用岗位职责驱动法进行物流管理本科教学的注意事项

1)岗位职责驱动法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物流专业方向的整合。在采用岗位职责驱动法进行物流管理本科教学时,对于新加入的系统开发、会计学、国际贸易等课程需要进行调整,将物流知识与其融会贯通。例如,对物流管理专业学生进行信息系统开发课程教学时,在进行系统开发基础知识讲解的基础上,应尽可能选取国内外最新的物流信息系统作为教学案例,并根据企业物理系统的实际需求设置一些具体的任务情景,让学生课下自主完成物流系统开发的实践工作。

2)教学团队需要提升自己。岗位职责驱动法的教学模式对教学团队提出了新的要求,老师不仅要对本专业基本知识进行深入研究,同时还需要掌握行业的最新前沿,了解行业对物流人才的新要求,对所需的复合型技能知识进行追踪和学习。只有掌握最前沿的信息技术才能让学生在本科教育结束后最快融入工作环境,适应工作岗位,而不是让学生在四年本科学习结束后才发现所掌握的技术没了用武之地。

3)改变传统的评价模式。岗位职责驱动法的教学模式更加注重的是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在这种模式下,如果仍然单纯的采用传统的闭卷考试形式对所学课程进行考核,很难准确把握学生对于实践技能的掌握情况,因此需要重新确定学习效果的评价标准。以系统开发课程为例,新的标准不仅需要考察学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还需要考察学生在课堂上对于案例讨论的积极性、回答问题的准确性以及课下实践操作所提交的成果质量。因此,新的教学效果评价标准需要考察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总体掌握情况以及实践操作能力水平。

物流工程职业分析篇5

1高职院校综合实训课程重要性分析

高职院校是集专业性、技术性与职业性为一体的综合教育类型,其对人才的培养更加重视对基本工作流程、专业技术、综合技术运用与操作等能力的培养[1],因此高职院校需要开设一些相关的综合实训课程,来辅助学生更好的掌握并运用相关能力,推动学生综合技术能力与知识运用能力的发展。

高职院校开设综合实训课程训练具有重要的作用,首先,综合实训课程训练通常都是以岗位需求与能力锻炼为主,在实际工作过程中渗透实训技巧,突出学生的自主思维能力与实践操作能力,强调将只有技能中所涉及到的多种理论知识与技术操作训练技巧技能进行有效的结合,并将二者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在实训过程中进行有步骤的演练,这种综合性的实训课程开发与训练能够深入推动高职院校课程建设与理论完善,同时还能够有效研究出适应自身实际发展需求的课程训练模式与方法。其次,高职院校专业实训课程的开发相对一些普通高等教育来讲,具备自身特殊的需求与特点,不管是其理论研究还是实践演练都尚处于一种探索阶段,并没有固定的模式与标准,因此要求不同专业应与本行业实际发展状况及需求进行联系,并要求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来进行方案的设计,以推动教学与学生能力培养的双发展。

物流管理专业综合实训课程是现阶段高职院校发展及社会生产需求中一项十分重要的课程,因此需要给予充分重视,要求高职院校结合自身教学经验与实际社会需求,有效利用综合实训资源,并结合行业新标准,探索出适合物流管理专业持续发展的综合实训课程开发步骤与方式。

2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综合实训课程开发步骤

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综合实训课程开发主要包括如下步骤:

首先,通过对企业的规范性及典型性进行分析,明确课程所对应的职业需求与岗位要求。从现阶段物流企业的发展角度分析可以发现,本文由论文联盟收集整理企业的规范化岗位训练是物流管理专业培训课程的重点内容,也是极容易被忽视的内容,作为物流管理专业来讲,首先应该充分了解并重视专业实训课程,重视所在行业的行业需求与特点。高职院校要推动物流管理专业综合实训课程的开发,首先需要准确定位企业基本需求状况,并对企业的实际生产与经营状况、企业的关键岗位与岗位需求、企业岗位的安全性与质量要求、企业的基本设备与效益等进行分析与学习,以提高人才培养的知识系统性与整体性,推动综合实训课程的有效开发。

其次,要对企业所开发的新技术、新产品、新服务进行分析,同时确定岗位能力的基本要求[2]。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的发展,需要针对市场中的相关行业企业对新技术与新服务的实际要求进行有针对性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从企业岗位能力要求入手,强化技术改造,重视设备的升级与多元化经营管理的实现,进而推动生产效率的提高。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综合实训课程的开发要求教师指导学生深入实地,积极主动的了解并掌握相关企业需求信息,有针对性的解决现阶段企业所需要解决的难题,以确定实际岗位能力需求与岗位发展需求。

再次,要认真分析岗位职业需求,综合提升学生知识技能与综合素质,进而设计合适的实训项目与基本内容。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综合实训课程的开发需要根据企业对岗位基本技能与素质的要求为中心,并结合学生实际知识与技能现状,遵循产业发展规律,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技能与知识培训。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综合实训课程的开发需要重视岗材结合,强调因材施教,即将企业的职业岗位需求与学生的基本知识与技能结合起来,强调综合实训的基本教学体系。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需要不断进行专业内部的有效融合,强调实训模块之间的沟通,促进课程的充分开发,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职业爱好,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物流企业的多种岗位需求。

最后,强调企业产品发展及技术发展方向,不断更新实训课程的基本内容。现阶段,企业在发展路线上均具备的前瞻性的发展意识,一方面要强调市场的现阶段需求,同时还关注未来市场的潜在变化,因此企业重视动态的发展,这要求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综合实训课程也要具备一定的前瞻性,及时更新实训知识与内容,突出新技术的应用[3]。

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综合实训课程的开发需要强调持续发展性的基本原则,及时跟踪整个行业的未来发展趋势,开发新技术与新设备,重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推动学生综合素质与技能的提升。

3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综合实训课程开发方法分析

通过对物流管理专业行业特点进行分析,并结合实训教学基本经验,总结出物流管理专业综合实训课程开发的几种方法:

第一,选择性移植法,即不断吸收现阶段国内外相关高职院校物流管理相关专业内较为成功的综合实训课程的基本教学内容与教学模式,有选择的借鉴已开发成适合自身院校与自身专业实际发展需求的综合实训课程,并根据自身的实际需求及教学范围与教学程度进行必要的补充,以完善综合实训课程的基本内容。

第二,能力中心的方法,即根据专业实际特点,开设具有相关行业与企业的教学内容,突出课程的综合性与实用性,强调继续教育的重要性。这种方法的运用要求重视对学生自身工作技能的训练,围绕技能培养确定相关的实训内容,比如相关专业基本知识、基本能力、基本操作技能与步骤、基本方法与训练技巧以及职业基本道德等。另外,在实训过程中,还需要针对现阶段市场中所需要的新产品与新技术进行相关技术发展动态的实训内容开发。

第三,任务分析的方法。任务分析的方法即充分确定物流管理专业综合实训课程开发的基本内容,按照内容要求进行步骤分解,确定岗位职责与工作任务,按照标准的操作流程对项目进行具体操作,在操作过程中进行知识与技能的训练,之后对步骤进行分解,突出分步骤的重要性与准确性,这种以基本技能为中心确定实训课程基本内容的方法在物流管理专业综合实训课程开发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物流工程职业分析篇6

[关键词]能力谱系;培养批次;教学甘特图;学生学习负荷

中国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

根据“就业为导向、素质为本位,能力为核心”的专业建设指导思想,我们采用就业导向的职业能力系统化课程(VoCSCUm)开发方法,“通过行业分析,在明确职业能力的基础上,运用VoCSCUm课程开发方法,形成以职业能力为系统化的专业课程体系,并进行科目课程设计[1]。”借助教学甘特图设计的课程体系不仅紧跟行业需求而且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特性。

一、专业职业岗位群的确定

“就业为导向”的前提必需是了解专业的职业岗位群,才能对课程体系做导向设置进而制定出教学计划。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对专业人才需求做了广泛的调查[2],参与方有专业老师、在校本专业学生和第三方行业咨询机构。调查结果结合国际货运流程分析得到本专业的职业岗位群。基本岗位为国际货运企业的四大岗位:国际货运揽货员、国际货运操作员、国际货运单证员、国际货运客户服务员;衍生岗位为国际物流企业、国际速递公司、集装箱租赁公司、码头有限公司、海关监管仓库企业、报关单位和报检单位的主要岗位、进出口企业的货运、跟单和报关、报检岗位、负责箱管和拖运的人员等。

二、岗位群素质能力的提炼

《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简介》中对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培养目标的描述为:“培养具有国际货运管理及报关必需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能从事报关与国际货运业务的高级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3]。本研究同时对该培养目标作修正。

“素质为本位”其实就是职业的养成教育,根据毕业生的问卷调查归纳职业素质要求如下:

(1)健康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2)诚信意识,服务意识及沟通技巧

(3)实干、创新、创业的精神

(4)良好的职业道德及敬业精神

(5)独立思考、较强的自学能力和质疑精神

(6)遵纪守法精神,团队精神和一定的管理能力

(7)一定的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基础,外语与计算机知识

“能力为核心”表达了作为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职业能力是课程设置的中心。笔者认为murphy&poist的BLm模型[4]是物流人才能力全谱系的表达方式,它不适合具体物流专业的能力定位,更不适合高职高专物流专业的能力定位。本研究中笔者不采用问卷调查而是分析招聘广告的岗位要求和物流公司的人才结构。本经验假设借鉴了光学的RGB三基色原理。综合以上提炼出来的岗位群素质能力,笔者把本专业的培养目标修正为:

培养具有正确就业心态、直面挫折的心理素质、有良好职业操守,适应加入wto后中国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和中国对“大通关、大经贸、大物流”的要求,具有实干、创新和创业精神,具备必需的国际商贸基础知识与实务知识,掌握报关、报检技能,熟悉国际货运业务的企业第一线高等职业人才。

三、单元课程的开发

“就业为导向、素质为本位,能力为核心”的专业建设指导思想意味在课程开发上必然是上图的逆向设计法,课程设计指向是职业岗位群的需要而不是学科研究的需要。高职高专教育目的不为学生进一步从事学科研究做准备,而是为学生从事某职业岗位群做准备,具有很强的职业定向特征。以下结合VoCSCUm课程开发方法对本专业三大职业能力――国际货代、报关、报检职业能力作详细分析来推导专业单元课程。

1.从职业能力要求到专业课程要求

从职业岗位推导职业能力要求,职业能力可细分为职业专门能力和职业关键能力;从职业能力要求推导出专业任务要求;再从专业任务要求推导出专业课程要求,从而确定整合课程。

2.从职业素质要求到素质课程要求

职业素质要求由职业关键能力和基本素质、综合素质要求构成。murphy&poist在他们的BLm模型中把我们总结的职业素质归为商业技能和管理技能的一部分[6]。职业关键能力要求和基本素质、综合素质要求有重叠的地方,准确地说这三者要严格区分是不可能的。我们认为在“就业导向”的建设思想下,称之为职业素质课更为合理。

3.课程群的确定

课程体系分为两个课程段:职业素质课、职业能力课。每个课程段又分别分成四个课程群。课程体系确定如下:

职业能力课分成四个课程群

(1)基本能力课程群(灰色):

(2)国际货代课程群(红色):

(3)报关课程群(绿色):

(4)报检课程群(蓝色):

职业素质课分成四个课程群

(1)基本素质课程群(灰色):

(2)语言沟通课程群(红色):

(3)数量统计课程群(绿色):

(4)综合素质课程群(蓝色):

在上述整体课程体系结构框架确定后,接下来的步骤就是将结构框架中的学习课程按照单元课程范型进行分类。课程范型的依据是课程分析的结果和专业培养方案的要求。

四、课程体系的形成和学生学习负荷的均衡

教学甘特图把课程群有机地组合在一起,横轴表示课程的长度,除第一学期为17周外,其余都为18周;纵轴表示课程的宽度,表示其周课时数。经过学生学习负荷平衡,我们得到如下的结果,其中第一学期到第三学期每学期课程门数为8门,周课时分别为26、26、27;第四学期到第五学期每学期课程门数为6门,周课时分别为24、10。

整体课程框架体现出横向职业能力培养的递进过程和纵向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培养的链路分布数目,并清楚地通过三基域变化标示出专业有几条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链路。

五、教学媒体(教学包)的选择和课程体系的师资配套

教学计划的实施有赖于教学环境分析,内部教学环境分析即是分析可供使用的教学资源如:物流专业老师、物流实训室、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课程建设的现状、学生的知识基础等等。内部教学环境现状分析有利预测教学计划实施遇到的困难,为下一步课程体系和教学团队的调整提供必要的依据。外部教学环境分析是在专业人才需求分析基础上进行的,要分析专业职业岗位群所服务广东省地区经济、岗位需求发展的特点与趋势。综合教学环境的动态分析则是对教学计划执行情况进行分析和评估,对教学改革、师资培训、课程建设等提出要求。总之,物流类专业教学计划的制定是一个环境分析和执行试错的过程,是动态的纠偏过程,是滚动发展的过程。

作者单位:南华工商学院

[参考文献]

[1][5].鲍洁.课程改革是当前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核心任务[eB/oL].jwc.省略/xtuploadfile/3.ppt.

[2].杨鹏强.南华工商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系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人才需求调查报告(2004~2005)[R].广州:南华工商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系

物流工程职业分析篇7

明确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明确高职学生职业能力与综合素质的定位,是优化高等职业教育、进行教学改革创新前提之一。高等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主要体现在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上,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既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的理论研究型和工程设计型,又不同于中等职业教育的操作技能型,而是面向社会的生产、服务和管理工作第一线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高职学生应当具备的主要不是“研究”能力和“设计”能力,而是把一种思想或设计方案“实现”出来的能力——高等职业教育应把自己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实现能力”特别是“高级实现能力”(戴士弘,1996),即培养高素质应用型技能人才。

高等职业教育是一种职业性和专业性很强的教育类型,其人才培养要求具有一定的专业技术理论、工作流程知识、操作技能和综合运用技术的能力(职业面向岗位主要任务的完成是一个“技术过程”和“工作过程”的结合),即应具有全面的职业能力。因此,高等职业学校需要开设一些综合课程来达到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知识和技术解决实际生产服务问题的能力。

在高职设立“综合实训课程”应以职业岗位所需要的职业能力为主线,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实训为主要教学环节,将职业技能和能力培养所涉及的学科知识,技术理论、劳动过程知识、操作技能有机结合,作为一个整体按计划有步骤地分段进行。这种综合化整体式的实训课程是高职院校在课程建设中需要深入研究和探索的一种课程类型。高职院校专业综合实训课程区别于中职与本科教学,有其特殊要求和内容,其开发实践与理论研究都处于初级探索阶段,尚没有统一标准和成熟模式,需结合各专业教学实际和行业发展要求进行有效研究与探索。

物流管理专业综合实训课程是湖南现代物流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管理专业示范性特色课程之一,是工学结合、校企共同开发的一门重点课程。本文结合湖南现代物流职业技术学院物流专业综合实训课教学经验和实际,通过有效利用现有综合实训教学资源和条件,紧密结合行业标准和企业实际,探索专业综合实训课程开发步骤与开发方法。

1专业综合实训课程开发步骤

物流管理专业综合实训课程的开发与其他课程开发一样有其通用步骤:

(1)分析企业典型性、规范化岗位作业要求与作业内容,确定课程对应的职业岗位。

根据我们的市场调研发现,即使是国内一流、区域领先的物流企业,企业规范化岗位作业培训课程至今仍然是相当欠缺的,其需求是大量而紧迫的。作为物流专业高等职业院校应该在这个方面有所作为,起到服务行业、引领行业的作用。在物流专业综合实训课程开发过程中,湖南现代物流职业技术学院在物流行业龙头企业的众多岗位中,首先选准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服务中的重要岗位、关键岗位、主体工种岗位;而后,选准这些岗位中与质量、安全、设备、效益紧密相关,又是上岗人员所欠缺的知识、技能、素质,作为专业综合实训课程开发的重点课题(内容)进行开发。

(2)分析企业开发新产品(新服务)、技术引进、技术改造、经营管理的迫切需要,确定岗位能力要求。

企业面向不断变化发展的市场,要不断开发推出新产品、新服务,并进行技术引进、技术改造、设备升级,加强现代化经营管理,从而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以参加市场竞争。高职综合实训课程开发调研人员必须主动地、及时地了解把握和分析这方面的需求信息,并针对企业这方面的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和有关职工在知识能力方面的现有情况,确定岗位能力要求。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湖南现代物流职业技术学院物流专业综合实训课程开发的基本途径和常规机制,课程开发团队一直坚持与国内一流、区域领先的物流企业保持深度合作,跟踪物流行业发展最新动态,及时地把企业新业务、新技术(设备)、新理念动态融入到综合实训课程教学内容,以提高学生就业上岗能力。例如:在生产物流实训中与企业联合开发全真erp实训软件;在wms操作系统中融入最新frid技术;在物流信息技术培训模块中增设物联网技术在物流中的应用模块,保持综合实训技术与企业需求同步并适当领先;与大型港口物流企业联合开发国际物流业务综合实训模拟软件,保持实训业务的全真性、先进性。

转贴于

职业技术学院这类专业实训课程开发为企业之急需,收到很好的社会效益和教育效果。即实训课程开发要坚持面向行业、服务行业、提升行业的原则和要求。

(3)分析岗位职业能力要求和学生知识技能现状,设计综合实训项目和实训目标。

实训课程开发必须按照企业岗位技能素质要求,同时结合学生知识技能现状的多样性,遵循产业发展规律和职业教育规律,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知识、技能、素质实训。

湖南现代物流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管理专业综合实训课程开发坚持“因岗施教、因材施教、岗材结合”的原则:“岗”就是企业的职业岗位,“材”就是学生已有的知识、技能、态度素质方面的基础和职业倾向,坚持这两方面的结合,来确定综合实训的教学内容体系。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分为第三方物流、企业物流和国际物流、网购物流服务与管理4个专业方向,各个专业方向的综合实训既有基础通用实训模块,也有各方向的实训模块,坚持了课程开发的共性和个性的统一,满足学生不同的职业倾向和专业爱好,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满足物流企业不同岗位的用工需求。

(4)关注行业企业产品技术与服务发展趋势,及时更新课程实训内容。

企业不仅有现实的需求,还有潜在的需求。企业既要看到当前市场的现实需求,更要关注未来潜在市场的需求变化,坚持发展创新,企业才能在动态变化的市场中进行竞争。因此,面向企业需要的综合实训课程也要有一定的前瞻性和先进性,要及时跟踪行业发展趋势和新技术、新业务的出现,及时更新课程实训内容。

湖南现代物流职业技术学院物流专业综合实训课程内容开发坚持了课程开发的动态性与发展性原则:及时跟踪物流行业发展趋势、新业务,开发了物流金融业务实训模块,开发了电子商务与物流配送全真实训软件;开发了物联网应用技术实训室。这些新技能的培养适应了企业发展对物流人才的需要,同时拓宽了学生的就业渠道。

2开发综合实训课程的方法

结合国内外实践实训教学(含企业员工技能培训)的实践,结合物流管理专业的行业特点,物流专业综合实训课程的开发大致有以下几种方法可供借鉴:

2.1选择移植法

选择移植法是指将国内外其他职业院校相关或相近专业现有的比较成功的综合实训课程(内容、模式、方法),有选择地加以调整后移植过来,开发成本专业综合实训课程。

所谓有选择地加以调整移植,不是原封不动地套用(那就不是开发),而是按需要调整内容的范围、程度,选择需要的部分,并在适当调整补充。这种方法较多用于有计划地补缺、拓宽、更新知识和能力的综合实训课程。

2.2能力中心法

职业院校开展综合实训课程(企业开展继续工程教育)时,需要开设具有行业、企业特殊性的,实用的、综合性比较强的课程内容。这类实践教学课程的内容不是单纯采用移植法所能解决的,还应采用能力中心法确定实训内容。

这种方法以课程要求达到提高某种工作能力(技能)的目标为中心,围绕这一中心选择、确定直接为之服务的内容。包括:与掌握、提高该项工作能力直接有关的专业知识、相关知识、操作要求、工作流程、方法常规、技能训练、职业道德等。若要提高对某项新产品(新服务)技术改造的能力,还需选择新知识、新技术、和有关科学技术发展动态趋势的内容进行实训。

2.3任务分析法

物流工程职业分析篇8

关键词持续改善流程节点价值诉求

随着中国制造业不断发展,如何有效的实施管理持续改进,不断提高管理质量和管理效率,实现有价值的管理,进而在国际化进程中不断积累管理优势,提升企业竞争力,已经成为当代中小型企业重点关注的议题。然后,管理持续改进如何有效实施,俨然已然成为企业管理的一大难题。具体表现为企业决策层期望持续改进,但是企业的执行层费尽心力缺劳而无功,决策层抱怨执行层能力不足,执行层抱怨公司乱折腾。在此过程中,企业不仅没有得到期望的管理提升,反而浪费了资源,更影响了团队的执行愿力。

本文旨在研究在企业管理流程基本确定后,基于部门职能及流程分析的持续改进工作方法,以帮助企业在最小的管理波动中实现有价值的管理改进,达到持续改进的目的。同时,通过这种方法的引入,帮助执行层建立统一的思考方式和管理语言,提升团队的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率。

一、基于部门职能及流程分析的改进提升工作方法【二象限法】

任何一个部门都有其职能,有些写出来,有些还没有写出来,但是这个职能已经存在,并且基本有效运行,否则企业的正常经营是无法实施的。一个部门的职能有多个运行流程,我们通过对每个单流程的横向节点进行价值分析,寻找该流程的改进项目。

下表我们用每个企业都有的采购供应部的“采购供应流程”作为研究对象,对这个工作方法进行解说。

如图一,运用二象限流程与价值分析法,X轴列出工作流程,y轴列出对此流程关注的价值诉求点,随后在流程与价值点交叉的区域中分析对价值构成影响的要素。

通过上图分析,我们就能够找到部门在这个流程中,围绕公司价值诉求,我们改在哪些点上改进提升,据此输出改进提升的项目表。如下表:

项目类别项目名称项目指标责任单位

提高采购时效性梳理职能部门、子公司、事业部申购流程与权限,完善《采购管理办法》3月1日前修订完成,实施运营管控部

供应部

建立申购计划质量考核管理办法3月1日前实施运营监控部

建立常规物资采购周期标准,oa备查并实时更新3月15日前完成供应部

梳理常规设备、物资采购技术标准,oa备查并实时更新4月30日前完成集团设备管理部

……

采购物资质量提升合格供应商梳理与开发2月1日前提出开发计划,供应部、设备部、制造部、品管部会审后按计划实施。供应部

建立设备、物资使用全生命信息管理及物资质量评价管理办法3月1日前完成,制造部、生管部、品管部、财务部、运营管控部会审后实施。设备部

……

降低采购及物流成本汇总梳理2013年度海外物资运输包装质量事故,提出改进建议。2月1日前完成,设备部、出口物资发运部、海外子公司物资管理部门会审后实施。出口物资发运部

……

通过以上两个步骤,部门就可以找到改进的价值点,实现有价值的持续改进。

二、企业推行这种工作方法的步骤

知易行难。任何一项工作的推行都有其客观的规律,企业导入这个“基于部门职能及流程分析的改进提升工作方法”也需要有科学的步骤。这个工作方法在理解上比较容易,稍微复杂一点的是两个工作,一个是流程节点的价值影响分析,另一个是根据这个分析输出具体的工作项目。由于输出的工作项有部分是跨越本部门的职能,因此企业必须配置一个高层管理者来协调推进此项工作的全面开展。具体步骤建议如下:

第一步:组织培训,然后找到一个相对成熟的部门进行工作分析试点,按照这个方法与过程,完成一个职能部门的改进输出。

第二步:标杆成果,通过这个成果,对各执行层进行第二次培训。有了基本的理解和成功的案例解读,会大大增加部门推进此项工作的信心。

物流工程职业分析篇9

关键词:工作过程;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物流管理专业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

摘要:国家在教育规划中要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各地不平衡,毕业生的培养质量与人才培养方案直接相关,所以制定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非常重要。通过基于工作过程和相关岗位分析来制定科学的课程和实践教学内容以及校园的活动方案来体现物流管理专业的职业性和科学性,培养合格的毕业生。

关键词:工作过程;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物流管理专业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

当生产效率和生产成本降低到一定程度后,企业的竞争就由生产变成了流通领域的竞争,所以很多独立的第三方物流企业为生产企业从事外包业务,或者很多新兴的生产企业重新审视自身企业的物流运作效率,因为很多企业已经逐渐地意识到生产企业的物流成本占到企业的第二成本,仅仅次于采购成本,发展物流既是提高企业生产率和提高市场竞争率的唯一途径。据相关的统计,中国国内的物流成本占到国内生产总值几乎占到了20%,而发达国家的美国和德国不到10%,日本更低至6.5%。国家在2009年也把物流产业作为振兴中国的十大产业之一,由此可见物流以及相关产业的发展潜力巨大。各大高等职业学院相继开设了物流管理专业,有的院校在开设物流管理专业的同时还对其进行了细分。很多学校在开设物流管理专业遇到了很多的困惑,存在一些问题,如:专业的培养目标不明确,教学课程形成不了体系,实践课程的缺失,毕业生的培养规格与实际工作岗位的脱节,师资力量的薄弱等。为了更好地培养物流管理专业的毕业生,为地区的经济服务,更好地体现物流管理专业高等职业教育的职业性,所以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可以通过以下的步骤实现。

1人才培养方案总设计的目的

人才培养方案要求设计。教学方案主要体现职业岗位的能力要求和素质要求,熟悉企业物流管理的各项基本业务流程,并具有一定的可持续的发展能力,自学能力和相关的管理的协调能力。(1)职业素质。建立基于任务目标设定、个人时间管理、团队协作和沟通、冲突和情绪处理、作业流程控制等实际工作岗位所需要的职业素质训练。(2)职业能力。围绕典型岗位群的素质与能力要求,通过项目过程进行项目演练,培养生产物流、国际物流、采购管理、连锁经营以及相关物流配送中心建立的能力,充实项目经验,积累岗位核心技能。(3)学习能力。通过项目训练、学习和讨论以及学习反馈环节掌握自学的有效方法和各种虚拟学习企业物流管理专业软件,提高物流管理中实际业务能力,加强项目实施过程中的改良建议等信息及时反馈和处理的能力。培养的总体目标的载体为:物流相关企业高度融合,以国际物流海运操作、物流配送操作、采购外勤与内勤、仓储管理、物流企业营销、物流企业等岗位技能要求为重点,以真实工作任务为载体,形成课内实践、分技能模块实训、定岗实习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最后总体的设计原则见图1[1]。

2通过调研企业确定岗位群

本专业学生职业范围主要涉及物流行业企业,分为国内生产物流和国际物流两大类。具体从事的就业岗位如表1。

3职业能力分析与课程设置

以职业能力和职业岗位需求为核心设置课程通过职业岗位分析,确定了专业培养目标、专业方向和综合职业能力层次定位之后,就要根据市场需求和职业标准,从职业能力分析入手,将综合职业能力分解成若干专门能力,按一一对应的关系,有针对性地设置相应课程。这种模式设计在培养目标、能力结构与教学组织实施过程之间建立起了更直接、更清晰的一一对应关系,更加体现了高等职业学院的职业特征,并与职业技能标准相衔接,所设置的课程是教育目标的具体化,体现了合理的课程体系特征。通过分析物流管理专业典型的工作任务,得出典型的工作任务需要的职业能力,通过对应的专业课程来对相关专业能力的培养(见表2)。

4通过职业证书来推动双证教育

教育部2011年7月《关于充分发挥行业指导作用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意见提出推进建立和完善“双证书”制度,实现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意见称,行业是建设中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力量。构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离不开行业的指导。“双证教育”是以就业为目的、以职业教育为导向、以大学教育为支持、以培养市场紧缺型人才为核心、以培养企业实用型人才为目标的专业复合型人才教育工程。推行双证教育一方面是响应了教育部对高等职业院校的要求;另一方面双证教育最终的受益者还是学生,实践经验表明,基于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以就业为导向的,用人单位在招聘应届毕业生时,除了对毕业证书、英语及计算机能力的要求外,也非常关注毕业生是否获取相关专业的职业资格证书,对于获取相关职业资格证书的毕业生,不仅容易得到工作,而且起薪标准也相对会高于无证书的毕业生。根据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市场的调研,一般从事的职业需要的相应职业资格证书见表3[2]。

5校园教育活动的设计

当今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学习固然很重要,但是根据调查和分析,用人单位在选择毕业生的时候,除了考虑学生专业成绩的同时更重要地是考虑学生本身的综合素质,尤其是品德和个人的语言沟通能力,这种专业以外的能力在工作以后显得非常重要,尤其是在学生可持续能力的培养方面。这些教育活动是除了上课和学校常规的校园活动以外的包括各种思想品德、政治形势、人文素质的培养和特长的活动,如运动会,艺术节等等。物流管理所在的院系应该根据专业的特点,因势利导地开展为以后专业发展的相关校园活动。一般说来有(见表4)。

6实践教学的设计

高职的实践教学具有自己独特的功能与价值,从一定意义上讲,其重要性超过理论教学。可以说,高职教育搞得好不好,有没有自己的特色,关键要看实践教学搞得好不好。实践教学的好坏是衡量高职教育质量高低的重要指标,也是高职教育区别于普通高教的重要标志。要打破传统的学科界限,使高职的课程内容组织服务于所要解决的职业领域的问题;要增强课程模式的实践性,服务于实践教学。一般说来物流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设计可以分为三个层次(见图2)[3]。

7人才培养方案的保证因素

为了保证人才培养方案按照既定的环节进行,需要三个基本的保证因素。

7.1强大的师资队伍。推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双师型师资力量是其有力的保证,要增加专业教师中具有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比例。通过“走出去和请进来”实现:一方面可以通过假期来培养教师的实际工作能力,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引进企业的能工巧匠来充实师资队伍。

7.2紧密的校企合作和实践教学场所。高等职业教育需要和地区的经济发展紧密结合,尤其是要加强校企合作关系,物流管理专业建设需要企业积极参与。校企合作的模式比较多,企业可以在相关的院校设立订单班,为企业输送源源不断的人才,在平时的教学中可以根据就业单位需要进行个性化教学,加入相关企业业务流程和企业文化的课程。其他的合作还有学生参与企业的工作,通过定岗实习来缓解企业由于季节的用工不平衡、用工难的问题,可以把企业的管理者请到学校做专题讲座,或者任兼职讲师等,教师也可以参与企业的相关政策与计划的制定。

物流管理专业作为一个实践性较强的专业,需要设立专业的实验室来实践,各大高职院校需要财政的大力支持。物流管理专业实验室的内容主要包括:物流管理办公自动化实训室,物流管理专业的单证制作室,物流管理专业设施与设备实训室,物流管理专业企业软件实训室,物流企业模拟仓储,分拣实训室等等。

7.3其他的保证因素。“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专业建设是一个长期和动态的过程,要随着市场和职业教育的发展对专业进行调整,物流管理专业需要成立相关的专业委员会并对教学进行监督和指导,保证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实施的科学性和严肃性。一般说来专业委员会成员的组成可以包括相关同级院校的专家,企业管理人员和自身的教师等等。

除此之外,物流管理专业的发展要符合地区经济的发展,这也是高等职业教育设立的初衷,如有的地区港口物流比较发达,所以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和实践体系要偏向港口物流;有的地区要偏向快递物流,或者是超市物流等等。总之,培养合格的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的根基就是要制定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各大高等职业院校的教师要在教学改革的道路上不懈的努力。

参考文献:

[1]刘安鑫.基于工学结合的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5):51-52.

物流工程职业分析篇10

1.1电商物流企业岗位设置和人才需求分析根据对32家电商物流企业实地调研发现:①目前电商物流企业对不同类型人才需求如下:高层战略型人才需求为15.7%,管理运营型人才需求为7.64%,技能实操型人才需求为76.66%。其中技能实操型人才培养正是高职培养的基本方向和目标,管理型人才培养则是高职院校在学生经过一定的工作锻炼和积累后所要达到的高级目标。②电商物流岗位群主要包括:网络营销员、o2o门店业务员、仓储运营人员(仓库管理员、分拣操作员、包装操作员、叉车操作员、质押监管员)、运输调度员、客服、厂商采购员、数据分析员、系统操作员、单证文员等。③电商物流企业一般要求专科以上文化程度,特别强调计算机应用和数据分析能力,以及对于现代化物流设备的操作能力,熟练掌握条码技术、RF、eDi等。对于有海外业务的企业还需要有相关的英语能力,报关、报检职业资格证书的要求。

1.2电商物流人才的培养目标作为高职院校,只有在准确定位电商物流企业的辐射范围和专业化功能的基础上,研究电商物流企业的基础岗位设置,并根据电商物流企业基础岗位的设置研究人才需求,按需制定人才培养方向、培养方式、培养目标,才能更好地为电商物流企业输送合适的人才,从而促进电商物流企业健康有序的发展,并为电商物流企业的人才储备做出贡献。因此,电商物流人才培养目标应立足服务电子商务、电商物流等行业,培养熟悉电商物流的平台建设、系统操作、网络营销、网上交易,以及满足电商物流企业前期厂商采购,后期物流仓储、配送、加工、包装、供应链管理的需要,具备信息采集、信息分析、数据处理能力,既了解电子商务运营模式和流程,又能通过物流专业知识解决电商物流仓储配送运输等问题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

2电商物流岗位能力分析与课程设置

根据企业调研,高职院校毕业学生在电商物流企业主要从事网络营销、门店业务员、采购员、仓管员、信息员、调度员等工作岗位,针对这些岗位,专业课程设置具体如下表:专业课程中《物流运输实务》、《仓储管理实务》、《采购管理》、《电子商务实务》、《电商数据分析》、《物流信息技术》等六门课程为核心课程。公共基础课程主要包括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势与政策、大学英语、计算机应用基础、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等。实训课程除了运输、仓储配送、电商、itmC、eRp、订单生产模拟操作等,还可以将各类物流技能赛项作为实训课程,以赛促教,以赛促学;实训既要在校内实训基地进行,也要通过联合办学的校外实训基地进行轮岗、顶岗实习,使学生能更充分的了解专业,了解企业所需和企业实际操作流程,缩短上岗培训时间,为企业更加顺畅地提供相关人才。课程设置时间安排为:大一开设公共课、专业基础课;大二开设专业核心课,校内实训课程;大三上学期开设《物流服务与营销》、《供应链管理》等专业课;大三下学期进行校外实习。物流师、电子商务师、中国条码技术资格、助理采购师、计算机二级、英语三级等职业资格证书和技能等级证书安排在大一下学期和大二进行。师资方面以专任教师和企业人员组成,专任教师要求具有双师资格,要有较强的教学水平、业务能力、科研能力。专任教师要在寒暑假深入一线下企业顶岗工作,在工作中着重解决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问题,为企业解决问题,也为教学收集丰富的素材,改变原有教学与企业工作实际相脱节的问题。目前电商物流管理专业课程的教材大多对于电商物流针对性不强,还是较为宽泛的物流教材或者电子商务教材,尤其缺乏针对高职院校的电商数据分析等课程教材,因此电商物流专业核心课程教材还需要进一步补充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