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初中语文教学的得与失十篇初中语文教学的得与失十篇

初中语文教学的得与失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3:35:54

初中语文教学的得与失篇1

关键词:多媒体;初中;语文

进入21世纪,社会发展、进步的同时,电子计算机普及开来。由于国家加大对教育的投入,以电子计算机为核心的多媒体这样先进的设备,走进初中课堂。一线教师将多媒体充分运用于初中语文课堂,为教学增色不少,但其弊端也日益凸显出来。

介于此,我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以期找到多媒体辅助初中语文教学的得与失,进而为多媒体的恰当运用提供条件。

一、多媒体辅助初中语文教学起到的作用

多媒体以其图、文、声、形并茂的特点,极易引发初中生的语文学习兴趣。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们才能乐于接受,此所谓“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语文教学过程中,运用配乐朗诵,投影片,乃至于用多媒体提供的有关背景资料、影片、录像等,能创设与教材密切相关的情和景,通过声像并茂、动静结合、情景交融的感官刺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调动他们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运用多媒体可以实施审美教育。语文学科包含着其它学科无法相比的美育因素,这种性质决定语文必须成为审美教育的主阵地,多媒体计算机教学,声像文结合,让语言文字所描述的内容变成形、声结合的画面图式,让静态的审美对象活跃起来成为动态,并打破教室四十分钟的时空限制,纵贯古今,横跨中外,能加快美的信息速度,加大美的信息含量,创造一个崭新的审美时空。运用多媒体可以启发学生的想象力,达到理解知识的目的。

多媒体教学就是把抽象的文字信息转化为形象的图像、感性的音乐,从而使学生把握教材的内涵,理解其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运用多媒体可以扩大课堂教学的信息传递量,满足各层次学生的需求。运用多媒体,可以把一些散于各课的基础知识,形成系统揭示给学生,形成知识的网络,大大扩充了信息的传递量。尤其是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可以视自己不同的需求获得认知的满足。有些教材内容丰富,课时较多,所学知识比较分散,在总结课上,利用电教手段,可以化零为整,把文章结构,各部分的关系集中在多媒体投影上揭示给学生,形成整体认知。利用多媒体帮助学生体会文章的语言。课本中的许多名家名篇,有的语言流畅明快,有的语言生动活泼,有的语言凝炼含蓄,有的语言朴实感人,有的语言富有哲理性。运用多媒体可充分体会各种语言。但是,如果因为有这些特点就将多媒体课单纯理解为整堂课就是听听音乐,看看图像放映,出示出示板书,解放了教师,丰富了学生的感官刺激那就错了。世上没有一种新生事物能够完美无缺,用多媒体辅助语文教学也不会例外。

多媒体利用视、听、说向学生提供声、像、图、文等综合信息,为多种感官的刺激提供了若干个兴奋点,有利于学生注意力的保持,它的信息组织方式与人类长期记忆结构相似,减少了记忆信息和加工转换的过程。

多媒体教学法可以使得各种现代化教学手段在教学活动中互相补充与完善,弥补传统教学手段的不足,使传统与现代化教学媒体互相渗透,发挥整体功能。

多媒体教学方法使教学的重点由单纯的传授知识技能、技巧转向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为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提供了一个理想环境,运用多媒体技术表示、传递和处理教学信息,优化教学结构,可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高效率、高质量地获得知识,发展能力,形成优良个性品质。

二、多媒体辅助初中语文教学出现的弊端

不少教师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唯以课件为本。因而,因材施教,师生情感交流,几乎无从谈起。一堂成功的语文课,不仅仅是通过科学的方法让学生接受自己传授的知识,而且还在于引导学生学习语文时能够成功地调控课堂情绪和气氛,激活思辨的火花,形成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思想碰撞和灵感的迸发。让学生领悟语言艺术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创新灵感,不能仅依靠教学技巧和现代化的教学武器,更有赖于教师牵引学生灵魂沉潜于字里行间,流连于黑韵书香,这样,学生才会获得真实阅读知书达理的效果,获得启迪智慧滋补精神的营养。多媒体语文教学是现代最新科技成果对最古老的语言文字的挑战。

在最古老的语言文字的教学中,多媒体技术有明显的优越性,同时又无法替代语文教学本身。我们尽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来营造气氛,唤起情感,引导想象,但决不能用屏幕、画面来代替文学意境。文字提供的想象空间远远大于直观。仅仅采用直观手段来组织教学,对学生思考力、想象力、联想力是一种极大的限制。不管执教者上课采用何种形式,不管这是堂什么内容的课,多媒体在课堂教学中永远只能是辅助位置。它的一切设计都应为教学服务,而不能代替教学。任何事物都有长短利弊,多媒体教学手段也不例外。

初中语文教学的得与失篇2

初中作文课堂的学习意义建构主张:一是“夯根基,筑生活”;二是“讲规矩,采人文”;三是“急就章,走熟路”;遵照初中不同学习阶段的作文教学要求,以寻求校本研究与训练的作文教学规律。

【关键词】意义建构;夯实根基;体验生活;寻求规律

不知其它区域初中学校的作文课堂是何种教学现状,就其本校语文习作双主互动体验,理性反思作文教学实践,仍是教师指导犯难,学生习作无趣;表情没有思想,达意缺失实感;语言东拼西凑,交际无的放矢;行文不成体统,更难掷地有声。鉴于此,深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校本研究,悉心揣摩作文课堂学习意义建构对策,以寻求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校本研究获悉,初中作文教学,严重缺失作文课堂的学习意义建构理念,严重缺失作文学习科学辅导方法,严重缺失作文学习自主实践兴趣,严重缺失作文学习规律探究智慧。作文教学造成花花课堂,以应付教育“差事”;习作训练虚伪不实,以大轰大嗡敷衍了事;作文教学失去原生态的根本原因,是语文教师缺失生活作文课堂的学习意义建构意识。予以概括反思,一表现在作文教学(辅导)备课环节,不去理性思考习作训练的情境设置环境要素(生活素材与兴趣投入);二表现在习作训练方略的主导作用环节,不去揣摩作文指导智慧挖掘的协助要素(协助方案与笔耕实践);三表现在习作成果激励评价环节,不去搭建习作评价互动平台的交流要素(共同提高与分享喜悦)。交流得知,当下初中作文教学普遍仍囿于传统的经验型和总结型应试图式,仅围绕完成作文教学量化任务要求和中考作文导向,来锁定作文教学研究视角,来划定习作训练研究论域。这实属还是早被摈弃的传统填鸭式作文应试教育模式,这与作文学习意义建构的校本性(作文教学特色)和前瞻性(写作自主发展)背道而驰。如果深刻挖掘一下初中作文教学的发展式内涵,就不难萌生作文创新教学的理性思考,拓宽初中作文教学校本研究的特色途径,理智处治无利于学生习作发展的实践顽疾,应用建构主义的教育眼光,为广大初中语文教师的作文教学实践纾难解困。

初中各阶段作文学习意义建构目标是有评价梯度的。要么关注基础填补、不失体验生活;要么关注行文规范、不失采撷人文;要么关注习文常规,不失笔耕指导。

七年级作文课堂,学习意义建构的目标是,关注“夯根基,筑生活”。阐明初中生习作基础无根的主要原因,就是缺失生活体验,缺失生活感悟,缺失生活灵感,缺失交际语言日积月累的学习习惯,以导致没有写作思想。近年来积极倡导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活动,就成人考试及高考中考的作文命题,也曾多次均以此作为立意,来评价考生的作文成绩。乍一看,这样的材料作文,并不是习作难题。可是评卷发现,多数考生立意浮浅,表达语言干瘪,腹中没有蓄积的情感素材,对所给“作文材料”没有多元的思维联想和丰富的认识见地。考生为了达到作文写作规定字数的要求,只好大呼小嚎,拼足成篇。结果内容假大空,卷面低分数。举个最简明易懂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立意―《从母爱谈感恩》。初中学生体验母爱的生活已有十余年,妈妈从形影不离的襁褓,盼望孩子与日长大,到节衣缩食冷暖呵护,最后渴望少年强健,快乐发展有成。如此优越的体验经历素材,为何就轻易失去了呢?究其教育根源,主要还是教师的责任,尤其语文教师更是主要责任承担者。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教学论)强调教师应具有创造性主观能动的诱导作用,学生由于年龄和心理特征,不易主动去体验家庭生活和父母亲情,亟需教师的引导启发(如布置亲情体验作业等,学校班团会和家长会也是最好的引领活动方式)。除此,更亟需有效的常态化生活体验反馈手段:语文教师每天都要利用语文课堂前5分钟,轮流训练学生口语表达能力;轮流训练复述家庭亲人为自己成长所付出的劳动代价;轮流交流父母为自己读书所付出的关爱与艰辛;轮流复述家庭和谐幸福生活的小案例等。要求学生积极善于反思回顾身边曾发生的社会生活现象,并天天撰写反思日记,将口语表达向书面语训练自然过渡。如此日复一日,就会自然养成悉心观察身边生活与事物的良好习作习惯,同时也利于培养对生活有鉴别是非曲直的体悟能力。作文口语训练实践,语文老师应积极发挥主导能动作用,促进语文课堂常态化和口语表达规范化,为语文学习驾驭书面语夯实基础。

初中语文教学的得与失篇3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理解题;失分原因;解题技巧;分析

一、初中语文阅读理解题学生失分原因

1.缺少基础的阅读知识

在初中语文的教学目标中有一项要求就是要教会学生基本的阅读知识,使学生具备基础的阅读能力。初中的语文阅读理解题,在命题时充分考虑了初中生的理性思维与象性思维,并结合了学生的学习基础进行命题。所以,部分学生在平时没有跟紧老师的教学步骤进行语文的学习,自己本身的语文阅读基础较差,对已经学习过的基础的语文词汇不能很好的理解,对于词汇的一般应用方法及常见意义没有良好的掌握。这使得学生对文章中提供的信息不能良好的总结归纳,更谈不上理解文章主旨、说明文章使用的艺术手法了。不能理解文章提供的信息使得学生在答题时思维逻辑混乱,造成失分情况[1]。

2.逻辑思维较差

初中的语文阅读理解题不仅考察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还考察了学生的逻辑思维。一些学生在阅读文章时,能够理解词语的字面意思,但是当这些字词组合成为一个句子段落时,就不能很好的在里面找出答题所需要的信息,对于上下文之间的关系不够明确,在对需要联系上下文进行作答的题目上容易失分。

3.缺乏常用文体知识

学生对说明文、议论文、记叙文等一般常用文体的特点了解不够到位,在答题时不能按照文章的问题特点作答,也是导致初中生语文阅读理解题失分的原因之一。

4.答题没有按照阅读理解题目的基本要求

一些学生在阅读时能够理解文章的含义,但是在答题时对题目的理解有偏差,往往不能按照阅读理解题目的基本要求进行作答,造成失分现象。

5.解题技巧的缺乏

语文阅读理解在解题时有一定的技巧,老师在平时授课以及试题的讲解时也有过具体说明,并能够针对不同的体型教授学生解题技巧,但是一些学生在平时不注意使用这些解题技巧,不能对这些解题技巧进行总结,应用的不够熟练,导致语文阅读理解题失分。

二、初中语文阅读理解题的解题技巧

1.看准题目要求

初中生在进行语文阅读理解题的作答时,要想不失分,在答题时就要根据题目的要求进行作答,所以看准题目的要求非常重要。

学生可以在阅读语文阅读理解题提供的材料之前,先看一遍题目,并重点标注题目中具有关键信息的字、词、句,理解题目的意思,看准题目的要求,了解题目中想要你在文章中提取的信息,带着问题再读材料。这其中有些题目具有较强的独立性,需要学生根据自己的主观思想进行作答,这类题目学生可以直接作答,不用看提供的材料。还有一部分是针对某一段落的题目,这时学生在阅读文章时就要重点阅读这一段落再进行作答。还有一些题目是需要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文章的主旨在作答,这类题目就需要学生在阅读时,根据题目的要求,大致确定阅读方向,再进行阅读。这样了解了题目的要求,在阅读与答题时才能做到事半功倍[2]。

2.材料的阅读技巧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题答题的信息来源就是所提供的材料,如果在阅读时不注意运用技巧进行阅读,很难在材料中找到所需信息,然后在重复的阅读,很容易学生产生厌烦情绪。

之前说了在阅读材料之前要看清题目要求,带着问题进行阅读,在读材料时要注意要想从文章中准确的提取信息只读一次材料是不够的,至少要读两次:第一次阅读讲求的是“快”,快速粗略的通读全文,大致理解提供材料的主题内容,理解结构层次、理清文章脉络,首先对材料的内容有一个整体上的认识,需要注意的是,第一遍虽然要求快,但不代表阅读可以马虎,需要标注好与问题有关的重点词、句,以便重点阅读及再次查找;第二遍阅读讲求的是“精”,这时读材料就要求学生认真仔细的进行阅读,并针对上次阅读标注的地方重点进行阅读,对上下文建立起联系,明确文章主旨,归纳总结每段含义,提取出答题的所需信息。

掌握好阅读材料的技巧才能快速准确的从材料中找到问题的答案,然后再对信息进行归纳总结,不仅可以提高答题效率,还能提高答案的准确性,避免失分。

3.修辞手法的解析

在初中阅读理解题中一部分题考察的是学生对于文章中修辞手法的理解能力,常用的修辞手法有:反复、拟人、对偶、反问、设问、夸张、排比、比喻,下面我们一一进行解析。

反复:这类句子格式整齐,大致意思相同,在阅读时能够感觉到表达的情感逐渐强烈。

拟人:通过对某种事物使用人类的特点加以描述,在阅读时对事物的印象会更加鲜明。

对偶:句式工整、具有较强的节奏感,语言较为精炼,一般以对仗的形式出现,有韵律美。

反问:阅读时可以明显感觉到语气的加强,关键词语有“难道”等。

设问:通常以自问自答的形式出现。

夸张:阅读时可以感觉到气氛的提升,对原本事物的描述有所夸大。

排比:句式整体较为工整,一般不以对仗的形式出现,阅读时可以感觉到较强的语言气势。

比喻:用通俗易懂的道理或事物特点描述另一种事物,或者将抽象的事物用具体的事物描述出来,关键字有“像”等。

了解了这些修辞手法有助于在答题时有针对性的回答这类问题,避免失分[3]。

4.先易后难进行答题

在答题时不一定非要按照题目顺序进行作答,如果碰到较难的题目可以先跳过去,先做简单的会做的,最后再做较难的题目,能得到的分尽量全部得到,减少失分。

结语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题的是语文考试的难点,但是只要学生在平时学习中多多练习,提高自己阅读文章理解文章的能力,在答题时运用相应的解题技巧,使学生的语文阅读理解水平得到提高,使答题的效率及准确度得到提高,最终避免语文阅读理解题的失分,提高语文成绩。

参考文献:

[1]李培民.初中语文阅读理解题学生失分原因及解题技巧分析[J].教师,2014,18:26.

初中语文教学的得与失篇4

【关键词】初中英语英语口语教学策略教学反思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与经济全球化的日益发展,我国对人才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对综合性英语人才的需求量也不断增长,这一系列的改革除了促进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同时也有利于为我国教育注入新的活力。

一、我国英语口语教学所存在的问题

首先我国英语口语教学师资力量匹配不均衡,我国初中教师师资力量较薄弱,尤其是口语能力方面,这种情况是由于我国初中英语教师评价测试中只包含笔试部分与辅的听力部分,口语所涉及的内容其实是少之又少造成的,再者,我国现阶段教师力量分配不均,例如,城乡差距严重。

学生方面,由于我国的英语教育多半局限于笔试部分,注重的是与考试内容有关的语法或者单词知识,之就导致了学生轻视口语的应用,再加上学校所能够提供的供学生练习口语的地点与社会实践范围等实在是有限,教师口语教育方法不得当,造成学生口语表达自信的缺失,自信缺失就直接影响到口语学习的学习效率。

二、初中阶段英语口语教育的概述

由于现阶段国际化的日益发展,学习英语成了我国走向国际社会所必须具备的条件,而语言学习的真正目的在于应用,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利用所学到的知识进行沟通与交流,因此加强英语口语教学也就成了改革趋势。

初中英语口语教学可以使树立学生平时学习英语的信心,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口语教学有利于让学生从听说读写各方各面的接触英语,潜移默化中改变英语学习策略,使学生形成更好的英语学习习惯,有利于帮助学生了解西方文化,体会到中外文化的差异,也为其将来更好的学习英语口语奠定良好的基础。

听与说是人们日常得到信息的重要渠道,在英语教学中,是让学生主动接受信息与理解表达自己观点的过程,在初中英语学习中,听与说二者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在具体教师教学实践中,可以采用英语教学的方式,尽量在课堂之上多说英语,从而让学生们多接触日常英语口语,也可以让教师通过平常的训练不断地提高自身的英语口语素质,使自身的英语口语更加纯正。通过这些方式,可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获得学习习惯,无形中为学生提供了更好的学习环境。

三、初中英语口语教学的策略与反思

1.将初中英语口语列入初中英语考试范围。由于我国目前英语考察主要局限于语法知识与单词,这就导致了学校与学生在心理上对口语的不重视,如果将口语列入初中英语考试范围,就敦促了学生口语能力的提高,从而促进了学生综合实力的发展。

2.初中英Z口语教学需要较为完整的配套教材。初中英语口语教学也需要配套完整的教材,我国师资力量不平衡,各个地区应该根据自己当地的实际情况来编制符合当地英语口语整体水平的教材,口语教学的内容也应该注意其科学性与准确性,有了教材就给教学指明了目标,通过以上的措施就能在极大程度上避免了口语教学尴尬的状况,同时也注意改变原有口语课本的呆板,增加新的知识与内容,在此基础上调整课程安排,提高口语教学的效率。

3.充分利用多媒体进行先进的高科技教学。要充分利用现代教学工具,利用多媒体等科技进行教学,在现代教学实践中,通过多媒体等新兴技术在课堂中展示课程内容已成为课堂上不小的闪光点,多媒体技术例如ppt或者动画特效,让画面与声音充分结合,极大程度上使得教师教学手段得到丰富补充,也大大拓展了学生学习空间,多媒体技术应用于课堂之上,课堂也变得更加的生机有活力。

教师掌握多媒体技术的操作知识是多媒体技术应用于课堂之上的基本条件,能够熟练使用ppt等技能也是教师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

4.注重中西方文化差异。在初中口语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东西方文化存在差异,并指明文化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是无法避免的,要指导学生清除文化障碍。一个民族的语言是其文化的底蕴,语言与文化是密不可分的,如果单纯的学习语言而脱离了本国文化,学习这一门语言也就失去了意义,这样的学习所掌握的也只有肤浅的表层知识,无法理解其所包涵的深层次的文化内涵。

5.教师可以将任务型教学模式运用到初中口语教学。首先,这种教学方式有利于班级良好口语学习氛围的形成,考虑到任务型教学的实践过程,任务性教学要求学生在实践活动中采用合作探究的方式,在任务过程中促进同学之间情感交流,一起分享口语学习过程中的所得所失,深入交流学习的经验其次,这种教学方法由于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教师灌输教学的呆板与枯燥,学生主动学习,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与学习兴趣,再者,任务型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口语的实际应用能力,这种教学方法给予了学生更多的实践机会,倡导灵活运用所学到的知识,在实际操作中运用口语。

值得一提的是在设计过程中,要注意任务之间的连贯性,也就是要求任务链,每一个任务之间紧密相连,难度逐渐提升,这样即可以保持任务的难度不会超过,也不会导致任务重复。

四、总结

我国初中英语口语教学在具体实践中还存在很多不能忽视的问题,但是,随着教育部门对其重视程度不断加深,再加上教育改革的不断实行,改进口语教学方式,才能使得初中英语口语不断适应新时代的考验。

初中语文教学的得与失篇5

关键词:农村初中语文;教学方法;改革创新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0-0066-02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进步,发展农村语文教学,促进农村语文教学整体水平的提高,是当前农村教学中的重点,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农村语文教学与城市语文教学相比,还是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他们对于农村初中语文教学的发展存在着一定的制约,不利于农村初中语文教学的发展。

1.农村语文教学的现状

1.1师资力量不足。随着社会的进步,农村教育受到了较多的重视,国家对于农村教育的扶持力度也较大,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农村教育的师资力量不足,却一直是农村教育发展的一大难题。部分农村的条件艰苦,教师们更向往去大城市里发展,在薪资待遇方面,城市显然要比农村的条件更加优越,造成农村语文教师人才大批流失。而且,部分农村初中由于教师少,还会让其他学科的教师兼任语文教师,这些教师的专业水平不足,也导致农村语文教师,师资力量较为欠缺。

1.2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不高。语文素养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思想情感、语言积累、语感、思维品质、品德修养、审美情趣、个性品格、学习方向、学习习惯的有机整合。它对于语文教学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也符合当前语文教学的发展需求。初中阶段的语文教学,已经不同于小学时,只是简单的让学生识字,阅读简单的文章,初中阶段的语文教学,对于学生的要求更加高,它要求学生能够掌握一定的语文素养,具备一定的语文能力。然而,在目前的农村语文教学中,教师教学往往停留在课本教学之上,学生的语文学习也缺乏一定的能力,使得农村初中生的语文素养难以得到有效的提升,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不高。

1.3教师对于素质教育改革并不了解。素质教育的理念,在我国的教育教学中虽然得到了广泛的认同,但是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之下,素质教育的改革只是表面的,它并没有深入到教育教学中去。在许多农村教师和家长眼中,学生要想成人成才,只有读书这一条路可走,因此,不管是教师还是家长都十分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教师在教学时,习惯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开展教学活动,对素质教育缺乏充分的认识,即使是有部分教师,认识到了素质教育对学生发展的重要意义,但是这些教师对于素质教育的理解也不到位,在进行素质教学时,也很难掌握其精髓。

2.农村初中语文教学的新方法

2.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农村语文教学,要想有新方法,在教学上取得发展,首先就是要改革农村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教师现状,加强农村师资队伍的建设,在政府的扶持下引进先进的教学人才,发展农村初中语文教学,只有师资力量得到了保障,农村初中语文教学的新方法,才有可能实现。

2.2提高学生素质,开展多元化教学方式。在进行语文教学时,受外部环境的制约,农村初中语文教学往往会受到一定的制约,教师的一些教学活动难以开展。但是在教学中,教师依然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发展教学,初中生的求知欲强,农村的孩子,对于大城市也十分向往,教师在教学中就可以利用学生的这种特点,开展多元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通过多种方法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师在教学中要学会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比如说,在学习《塞翁失马》这篇文章的时候,教师如果按照传统的文言文教学法,可能就是先简单的将文章主动字词翻译一下,然后在对文章进行整体翻译,最后点明主旨。但是,在教学时,也可以采取一些其他的方法教学,如让学生思考一下,塞翁失马,体现出的是一种什么精神,还可以问一问学生失马的塞翁这样的精神,自己能不能够尝试着学习一下,这样具有思考性的问题,对于学生理解文章,提升语文素养的帮助也很大。

2.3联系实际,开展语文教学。语文知识并不是孤立的存在,它与人们的实际生活联系也极为紧密,在生活中的许多地方,都可以见到语文知识。因此教师在教学时,也必须把握好语文教学的这一特色,学会将语文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通过生活中的实例或者是与生活有关的知识,进行语文教学。

例如在学习《大自然的语言》这一课时,教师就可以让班上的学生观察自己身边的自然环境,看一看大自然的语言是以什么样的方式呈现在人们面前的,通过这样的学习,学生不仅能够更好的理解课本的知识,而且能够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与探索,有效的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动力,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

总之,农村初中语文教学,存在着许多亟待改革的问题,改正这些问题,发展语文教学的新方法,也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够做到的事情,在教学中,教师必须要学会把握机会,在教育改革的环境之下,谋求农村语文教学的发展,使得农村语文教学能够适应学生的需要,取得一定的进步。

参考文献:

初中语文教学的得与失篇6

关键词:初中学生;创新思维;语文教学

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部分,而语文这个学科又是实施创新教育的基础阵地。因此,作为语文教学的老师应该努力发掘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创新点”,使创新教育真正的在学生的课堂上得以实施,使创新教育之“锤”能够敲得准,敲得响,敲得巧。

伴随新课改的进一步推进,初中语文教学改革主要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我们初中语文教师不断地研究与探索,以便找到更多更好的教学模式来达到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切实地开展创新教育。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创新教育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更新教学理念,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语文教学中,尽管教育界做了很多的讨论与改革,但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仍没有改变原有的选拔、竞争式又呆板的教育模式。这样的教育扼杀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只是按照老师给定的答案进行思考,忽视了学生自主思维、创新思维的发展。

在新课改的要求及创新教育理念的影响下,语文老师应该转换原有的思维和教学习惯。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可以加入审美教育的延伸,使学生体会到《春》中描绘的大自然之美,《再别康桥》中描述的对康桥的眷恋之美,《石缝间的生命》中赞扬的生命之美,《沁园春·雪》赞美祖国大好河山之美······。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的翅膀,将文中所表达的意境用自己的想象加以充实,加以升华,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脱离开原有的只是为了理解老师的问题,为了向老师给出的答案的方向靠拢的旧的思维习惯,充分打开学生自主意识、创新意识。

二、充分把握学生的求知动力,培养学生创新的兴趣。

好奇心是兴趣的先导,而兴趣是求知的原动力,创新则需要在兴趣的基础上进行深入的开发、思维。初中语文的教学,教师应重视和挖掘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对课堂的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培养学生想问题,问问题,探究问题的习惯。让学生知道自己有问问题的能力和权利,不断地问与答中,锻炼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在足够的逻辑思维能力的提升下,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

例如:教学课程《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课中,根据当时国家的现状,以及一些人的片面想法得出的题目中提到的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从作者论述的观点及方向研究、探讨,作者对这个说法的真实态度。再根据课本中论述的内容,加上自己的逻辑思维推理,用自己的大脑,一步一步的分析,在那个时代,在那样复杂的背景下,我们中国人到底有没有失掉了自信力,锻炼了学生线性的思维模式,及逻辑思维能力,同时也熏陶了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

三、经常开展一些辩论式的教学,深化语文创新教学的改革,充分激活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辩论式教学将听、学、读、写等能力并重,意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改变教师单向的传播知识的原有习惯,变为全体学生与老师一起集思广益,充分调动全体学生的创新思维,也促进了学生与老师间的互动。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做好充分的知识储备,才能在辩论中有理有据,在充分论述自己的观点之外,还要能快速的做出对方不利点的回击,以便于自己的辩论能够成功。

比如:准备好两个相对的论文题目,《逆境与成才》《顺境与成才》,将学生分成两个组,先让学生回去收集相关资料,以做好辩论的准备。在辩论的过程中,先是陈诉自己方的主要论点及论据,而在辩论当中则是一个知识储备多少的较量,也是一个思维反应速度的比试,还有就是言语表达能力的对比,在有限的时间内,使学生的大脑能够快速的旋转,充分调动起想象力,逻辑思维重组能力,将自己的论点论述的更加具有说服力,也能将对方的论点的漏洞辨析的更加透彻分明。在整个的辩论当中,学生的整体的思维能力都得强化的提高,这都能促进其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发展与提升。

四、结束语

总之,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一定要改变原来的固定知识的死灌硬背,应该把教学的重点转变到学生长远发展,注重其个人整体能力的发展,尤其是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品质的发展。我们应该给学生一个自主的空间,让他们自己去设计未来,自己去选择、去竞争、去创造,教师要做好一个引导者,灵活的组织者。让我们所有语文教学者不断地的摸索,不断地的改进,从而为新世纪的中学语文教学开创出一个更加优美的篇章,为青少年的发展贡献出自己的微薄之力。

参考文献:

[1]谭正坤.初中语文教育中创新能力的培养[J].教学研究

[2]刘军民.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创新教育[J].新闻世界

初中语文教学的得与失篇7

伴随着我国教育的快速发展与进步,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与传统语文课堂教学相比有了长足进步。尤其是伴随着新课程改革影响的日益深入,不同教育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之中得以运用。讨论法,作为一种能够较好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语文课堂教学实践,提升学生学习语文知识与技能主动性的优秀教学法,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但是,在实际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之中,讨论法的运用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直接影响到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提升。下面,我结合自己的工作经验,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讨论法要与具体教学目标相吻合

目前,从我国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讨论法的实际运用来看,部分课堂之中,讨论法沦为形式现象较为严重。究其原因,与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之中具体教学目标相脱离紧密相关。部分教师在进行具体语文教学目标设定时对讨论法要旨缺失考虑,进而导致在相关一部分课堂之中讨论法运用之中,真正能够参与其中并获益的学生较少。同时,由于部分教师缺失控制课堂的能力,使得讨论法逐渐演变成为放任自流,直接影响到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笔者认为讨论法与具体教学目标应当吻合。通过讨论法情形具体教学目标的契合,通过教师对学生讨论话题的不断变换与引导,这样才能够使学生在实际讨论之中更加深入触及到更深层次的意义之中去。讨论法与具体教学目标相吻合,还体现在教师对学生实际的需要的把握,在讨论法运用过程之中,注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充分的考虑到初中学生的兴趣,要能够持宽容之心,这样才能够使学生在讨论法之中获益。

二、讨论法要注重学生合作意识、创新意识的培养

讨论法之所以受到广大教育工作者推崇,其主要在于其对学生合作意识、创新意识培养具有重要意义。新课程改革要求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要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讨论法的有效运用,可以一方面使学生阐释自己对于具体问题的看法,另一方面能够倾听他人意义。在“讲”与“听”之间能够促成其与其他学生之间的良性沟通与交流。合作意识是学生在学习阶段必须要锻炼培养的优秀品质,语文课堂讨论法对于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大有裨益。语文课堂上,学生们组成小组进行讨论,成员之间互相启发、互相学习,最后达成共识,形成自己的见解。讨论让学生知道自己的不足,吸收别人的长处,在交流中不断成长提高,发展他们必需的社会交往能力。同时,讨论法还可以不断的促成学生对自己阐释观念进行反思,进而可以找到自己思维漏洞,促成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这与传统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之中采用的单纯讲授相比,更具有创新意识培养性。因此,加强讨论法的合理运用,对学生合作意识、创新意识的培养均具有重要意义。

初中语文教学的得与失篇8

基于语文阅读教学是集汉字词汇基本性拼写、语法及实践性应用于一体的综合性教学活动,因此,它是语文教学活动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学生综合性语言素养和技能考量的基准,更是决定着学生整体性语文教学质量水平的重要因素。这就需要初中语文教师深入剖析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问题并采取相应对策给予解决,那么,初中阶段的中华文化传承之教育目标势必会实现。

关键词: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活动;问题;对策

阅读题型占据着初中语文卷面分值中的极大比重,随着初中语文课程素质教学的进一步推进,语文阅读题型的篇幅、难度以及分值比以往更加强化,一旦初中生对语文阅读题型不能够很好地把握和解读,就会造成初中生的语文成绩严重受挫。因此,这就需要初中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注重加强阅读教学活动,认真剖析学生阅读题型成绩一直处于低迷化的深层性原因,并以这些原因为依托进一步创新语文阅读教学策略,从而一一化解初中生在语文课程中的困惑和难点,进而使初中生的语文知识结构和思维认知得以强化和完善,最终促使初中生借助于语文阅读技能的增强使语文综合素质得以提升。

一、剖析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参与度不够,缺失教学激情

对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活动进行深入挖掘来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活动过于强化教师的传授和讲解作用,而低估了学生的内在强大潜力和能动性,致使初中语文教师不能够全方位地开放语文阅读教学活动让学生自我性进行研读和剖析,而是一味地给予学生各个方面的灌输和教导,导致初中生阅读语文教学活动不能够体现学生的自我认知和实践意愿,从而遏制了初中生主动自觉自愿地参与语文阅读教学活动的激情,最终使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活动沦为教师单一性教的活动而不是教与学互动互进的活动,那么,初中语文教学整体学业水平不高就不可避免是一种必然结果。

2、学生问题意识不强,缺失教学成效性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内容不仅深藏着作者的写作意蕴和目的,而且包含着一些对当今时代现象以及现状的启迪,这就需要初中生能够从作者的立场和角度出发深入剖析作者有意识凸显的问题,并注重从问题出发去一一挖掘问题存在的根源以及意义所在,那么,这就无形中强化了学生的语文应用技能,并不知不觉地就会增强教学成效性。然而,初中生的认知和思维还处于散漫和浅层性学习状态,只是把阅读题材当成了一种文学欣赏活动,而不是一种深层性综合性研究学习活动,导致初中生解答语文阅读题型的质量不高。

二、化解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问题的有效对策

1、确立学生学习主体性,强化学生参与度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活动最为根本的目的就是为了提升初中生的语言思维认知和实践运用能力,那么,这就需要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活动一切为了学生和一切服务学生为目的而展开,特别是要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和自主创造性去展开。这就需要初中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活动中,认识到学生的强大潜能和创造性让学生自主地去安排和学习语文阅读教学活动,从而就增强了学生的参与度,也便提升了语文阅读教学水平。例如:在进行语文出版社《济南的冬天》这一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活动时,教师以导学案为引导放手让学生自主去研读这一课文的内容、划分文章层次、罗列文章逻辑线索等解决相关选择题和问答题,这样就一下子缓和和活跃了课堂氛围,学生们以导学案为依托并发挥自我能动性去积极阅读课文内容并去解决相应的阅读问题。通过这样的教学策略,学生的参与意识和解决阅读问题能力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2、加强探究性教学,增强学生问题意识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活动本身就是一种综合性问题的集合体,这就需要把初中生的问题意识给予强化培养,以便于初中生形成一种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学习习惯,从而使初中生带着问题去挖掘作者写作的意图、线索以及现实意义等,这也就潜在地提升了初中生的综合性语文素养。这就需要初中语文加强探究性语文阅读教学活动,促使学生以问题为导向深入剖析阅读中存在的一些知识线索和主线,从而无形中对初中生语言综合性应用能力给予培养。例如:在进行语文出版社《伤仲永》这一寓言阅读教学活动时,教师让学生根据语文学习工具和辅助参考书对全文进行译读,而后教师让学生与同桌或者前后位同学进行探究伤仲永前后人生变化、以及这个变化引起的后果、并给予当代教育的现实启迪是什么?学生便带着这些问题去对这篇寓言阅读进行全面解读,也就不知不觉地读懂和解决了这篇寓言的教育意义,从而也就潜在地增强了学生的语感能力而为语文综合水平提升奠定了坚实的技能基础。

三、结语

显而易见,初中语文教师着重从语文阅读教学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方面来强化语文整体性教学质量和水平,不失为一种科学性和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通过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问题分析和解决,不仅促使初中语文教师对当下语文教学活动有一个全新的认知和践行,而且促使初中生对语文教学活动以深层次性的视域给予解读和把握,最终促使初中语文教学活动成效性明显。

参考文献:

[1]赵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3.

初中语文教学的得与失篇9

关键词:初中语文;改革;教学模式;高效课堂

引言

语文是一门趣味性较强的学科,在中学教育中占有非常大的比重,其教学质量将直接对学生的基础语言能力造成很大的影响。目前,我国教育事业迎来了高速发展的“黄金时代”,然而,从教学模式及教学理念而言,尽管已经实行了几十年的素质教育,实际效果甚微。基于此,2001年,划时代的进行了新课程改革,摒弃传统应试教育模式,创新教学模式及教学理念,优化课堂教学质量,培养全方位的高素质人才[1]。汉语是中国人的母语,对我们的日常生活及日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为此,初中语文教师需要紧抓时展趋势,更新与时俱进的教学理念,优化课堂教学效率及质量。

一、初中语文教学现状分析

尽管新课程改革提出了较新的理念,但是实际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仍有诸多问题尚未解决[2],这些问题均会对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效果造成直接的影响。

(一)教学观念陈旧

就当前的初中语文教师而言,新课程改革观念十分陌生,由于传统语文教学理念的根深蒂固,所以很难立即在教学方式上有所转变。其次,部分教龄较高的初中语文教师在心理上便抗拒新课程改革教学理念,沿用传统宣教式教学方式,忽略学生主体性,导致学生尽可以被动接受,实际教学效果较差。其次,当前初中教学任务繁重,部分初中语文教师没有闲暇时间准备教学课件,普遍存在网络拷贝他人课件的状况,从而致使初中语文教师的教学方法大同小异,没有创新性,学生难以有效掌握初中语文知识点。

(二)教学方式落后

新课程改革中,需要教师合理、积极的引导学生学习,但是,进行初中语文教学时,能够从根本上进行学生学习引导的语文教师少之甚少[3]。为了顺利完成教学任务,部门语文教师的教学方式十分简单,且教学精髓并没有真正传授给学生,从而直接导致初中学生在进行语文学习时重视程度不够,缺少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与此同时,进行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未能够有效针对性分析教学内容,教学步骤并不合理,整体教学缺乏计划性,非常容易致使语文教学中学生的学习迷茫,降低了实际教学效果。

(三)课堂互动缺失

目前,初中语文课堂中教师和学生的互动交流几近为零,且课堂交流模式仅仅为一对一问答式交流,整体课堂氛围极为沉闷,难以调动学生课堂参与积极性,被动的接受提问,对于教师提出的问题没有思考时间,也不在乎教师知识点讲解的正确性。与此同时,部分教师盲目要求学生对课本知识死记硬背,不求甚解,难以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理解和解答能力,而且学生即便对所学知识有着创新性的想法和独到见解,也会因为课堂互动的缺失而白白葬送,上述均不能够有效的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更难以挖掘学生创造性思维潜能以及创新性探究精神,学生们缺乏学习的兴趣,一度出现失落、烦躁等厌学情绪。

二、什么才是高效的课堂教学

所谓高效课堂就是充分利用课堂上的每一分钟,最大程度地发挥课堂教学的功能和作用,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尽可能地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课堂高效,包括教师高效和学生高效两个方面。教师充满热情、灵动的教学,能把学生从旧有的课堂模式中解放出来,充分激发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享受学习的过程,乐于学习。学习如果只是将所谓的考点、知识点强行灌输给学生,那么整个教育过程就成了灌输式教学。教师传授的应该是“渔”而不是“鱼”,学习能力才是素质教育的本质。[4]学生学习过程中应尽量减少对教师的依赖,实现课堂真正意义上“质”的提升,这样的课堂才是高效的。

三、初中语文高效课堂构建思路

(一)合理利用现有教学资源

若想实现初中语文高效课堂,关键在于教师能够合理利用当前现有教学资源,选择最为合适的教学方式进行有效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语文学习积极性,营造轻松活跃的语文学习氛围,进一步优化语文课堂教学的教学质量及效率,收获理想的教学成果。与此同时,初中语文教师需要明确语文教学的实际情况,防止初中语文教学大纲和课堂教学开展背离,扰乱学生学习语文的思路,并且为语文教学带来消极影响。为防止上述情况发生,实现语文高效课堂的构建,必须要灵活、科学的因用当前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开展初中语文教学。

(二)以往教学中存在问题的解决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不满足当前的教学需求,为实现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构建,则需要了解传统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详细分析、总结,尤其是使得初中生倍感枯燥乏味,没有学习兴趣的问题。要求教师了解学生学习语文的诉求,摒弃传统教学模式桎梏,对语文教学模式不断创新及探索,营造良好的学习情境,丰富课堂教学的内容,正确引导学生更好的学习初中语文。

四、改革传统教学模式,建立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策略

初中语文教学的得与失篇10

关键词:新课标理念;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评价

教材的编写往往体现编者的设计意图,从单元组合、课文选编、综合性学习等宏观层面上的安排,到导语引言、注释插图、课后思考练习等细节上的设置,无不经过编者反复推敲。本文拟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中的“教材编写建议”为依据,评价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教材(以下简称“教材”)在单元组合、课后思考练习以及综合性学习安排上的得失,由此浅析新课标关于教材编写建议的基本理念在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呈现。

一、单元组合:体现时代特点,弘扬民族文化

教材由六个各有侧重的单元构成:第一单元体验“以爱国与思乡为主题的诗歌”;第二单元研读小说情节,“着重欣赏人物形象”;第三单元品读“描写生命”、“讴歌生命”、“以生命为主题”的散文;第四单元赏读话剧剧本和影视剧剧本,“品尝生活百味”;第五单元诵读先秦诸子散文,把握思想观点,了解论述方式和语言风格;第六单元则学习“反映了这一时期人们的政治信念、生活理想和人生追求”的先秦名篇。总体看来,教材各文体兼备,学习体裁丰富多样,单元组合各具特色。这一单元组合特征直观体现出《课标》关于教材选文的要求:“题材、体裁、风格丰富多样,各种类别配置适当,难易适度,适合学生学习。”编者在按照文体类型编排单元的同时,兼顾学生阅读、学习、写作不同体裁文章的能力,以诗歌开始,依次安排小说、散文、戏剧、文言文单元,层层递进,符合学生接受特点,体现《课标》“教材的体例和呈现方式应灵活多样,避免模式化”的要求。

《课标》要求:“教材应体现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关注现实,关注人类,关注自然,理解和尊重多样文化,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统观教材单元组合,不难发现以上理念。第三单元以“生命”为主题,体现出编者对人类、自然的深刻关注;第一单元选编中外新诗,具有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除去两个文言文单元,其余四个单元都兼具中、外作品,将“理解和尊重多样文化”这一观念融入课文选编中;第四单元中《变脸》提出重男轻女观念仍在部分人心中根深蒂固,《枣儿》则指出留守儿童、孤寡老人亲情缺失的孤独与无奈,“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充分关注现实、社会与时代,引发学生思考。

在要求尊重文化多样性的同时,《课标》还强调“教材要注重继承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革命传统,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主义情感。”六个单元中,古诗文单元占三分之一,大量经典古诗文的入选,直观有力地体现出编者“继承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决心。同时,第一单元的入选诗歌都是“以爱国与思乡为主题”,在感受每一首新诗扑面而来的情感之美时,学生必然能够得到爱国主义情感的熏陶,体现了“注重情感态度、知识能力之间的联系,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这一理念。

总之,教材的单元组合较为完善地体现了《课标》理念,唯有《课标》新增的“革命传统”有待进一步体现。

二、课后思考练习:坚持学生本位,尊重学生需要

《课标》指出:“课文注释和练习等应少而精,具有启发性,有利于学生在探究中学会学习。”即坚持学生本位,尊重学生学习需要。以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教材的几处课后思考练习设置为例,可见编者在理解、践行《课标》理念时的探索得失:

首先,编者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探究,在教材中,设置了不少“探讨交流类”练习。如《那树》课后练习第一题:“对那树,作者和交通专家表现出截然相反的态度,你是怎么看的?请就此展开讨论。”旨在通过交流观点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其次,注重文本多元解读,如《孔乙己》课后练习第四题,请学生探讨造成孔乙己悲剧命运的原因,先引出多方观点,拓宽学生思路,同时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深入感知小说主题;第三,强调将课堂所学迁移运用,于实践中巩固知识。如《邹忌讽齐王纳谏》课后练习第三题:“试用课文中的话给本文另拟一个标题,或发挥想象力,以邹忌或齐王为第一人称改写这个故事。”改写、续写课文等练习形式,既“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精神”、“为学生留出选择和拓展的空间,以满足不同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又能有效提高学生书面表达的技巧。

课后练习编制在取得如上突破的同时,亦有尚待完善之处,主要体现在“课外拓展”类练习上。以下几处拓展练习有偏离语文轨道之嫌:《变色龙》课后练习第三题请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画漫画或制作电脑动画,也可以编演一出话剧小品。”且不说初三学生是否人人都有能力画漫画、制作电脑动画、编演话剧小品,就课文内容来看,本课重在感受对奥楚蔑洛夫趋炎附势、见风使舵丑态的揭露与讽刺,而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运用以上形式重现小说情节是否确有必要?假使这一活动顺利开展,语文课又与美术课、计算机课、话剧表演课有何区别?

《曹刿论战》课后练习第四题:“课外收集古今中外战争史上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战例,了解其中的决定性因素是什么,与同学交流。”不可否认,《曹刿论战》的确以“以强胜弱、以少胜多”的长勺之战为背景,但本课学习重点在于体会曹刿救国于危难之际的胆识与智慧,而不是了解战争成败的决定性因素――这是历史课的任务。此外,初三的学生,文言文阅读水平毕竟有限,课外花费大量时间寻找、收集、理解“古今中外战争史上”的战例,却仅仅为了“了解其中的决定性因素是什么”,其可行度、行之有效、有益度都值得重新估量。精心设计课后练习,是为了引导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而非以表面形式丰富多彩、实际内容华而不实的所谓“讨论交流”喧宾夺主。因此,教材编写者在安排课后练习时,必须始终遵循“少而精”这一原则,选取“具有启发性,有利于学生在探究中学会学习”的练习,以贴近学生学习生活实际、便捷可操作且趣味性强、符合学生学习特点与语文学科特点的课后练习,将学生引入学语文、用语文的大门。

三、综合性学习:避免“泛语文”、“非语文”倾向

《课标》明确指出:“设计的体验性活动和研究性专题要体现语文特点,内容适量,便于实施。”这一要求与《课标》“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相呼应。教材在综合性学习的设计上亦有得有失:第二单元以研读小说为主,单元后的“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活动主题设置为“走进小说天地”,具体安排“难忘的小说世界”、“缤纷的人物画廊”、“有趣的文学想象”三个环节,鼓励学生畅谈小说阅读经历、建立小说人物档案、编写小说人物词典、重置小说人物命运、续写小说情节故事、与小说人物进行对话,直至寻找生活中的小说素材,尝试进行小说创作。这一综合性学习在活动内容选择上始终紧扣本单元学习重点,各项活动皆围绕“赏析人物形象,把握人物性格特点”展开,“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在活动形式安排上设计了多种贴近学生学习、生活实际的活动,既具趣味性,能有效调动学生在探究活动中积极运用所学,又便于实施,对教学设备、条件、环境没有特殊要求,广泛适用于不同地区、不同学情的学生,“给地方、学校和教师留有开发、选择的空间”。

然而笔者认为,某些单元的活动设计实在有待商榷:第一单元在安排学生体验了爱国、思乡主题的诗歌后,引出“脚下的一方土”这一活动主题。在“讲讲土地的故事”环节中,编者建议学生搜集与土地有关的“历史掌故、神话传说、地方民俗”以及“成语、俗语”等内容,在深入、广泛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渗透珍爱故土的情感。这一设计固然值得借鉴,却被前一环节“看看我们的土地”喧宾夺主。在第一环节中,编者一面强调水土流失、土地沙化、耕地面积缩小等土地危机,一面建议学生了解我国古今、查找现有土地资源状况、采访当地土地使用情况、调查各种土地问题――寥寥数语,囊括了生态环境问题、国家政治历史、主管部门行政等多个领域。虽说编者或许试图在此体现“关注现实、关注人类、关注自然”的当代品格,却忽略了《课标》中对于综合性学习“体现语文特点,内容适量,便于实施”这三个明确要求――活动内容大而空泛,要求不切实际,主题更是脱离语文特点,呈现出“非语文”倾向。更有甚者,重在品读“以生命为主题”散文的第三单元,却设置了“关注我们的社区”这一活动主题,既是“调查社区人口状况”、“考察社区环保状况”,又是“制订一个文明公约”、针对不文明现象“发表一次演说”,更是进一步倡导“积极参加社区公益活动”。诚然,“关注社区、建设社区是每一个人应尽的义务”,但笔者认为,这一内容属于社会公德,本应放在思想品德课学习。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课堂却用来探究初中思想品德课、高中政治课甚至是大学社会工作专业课的学习内容,“耕了人家的田”,却“荒了自己的地”,编者的这一安排亟待商榷。同样地,旨在欣赏戏剧之美的第四单元后却跟着“乘着音乐的翅膀”这样一个综合性学习主题,不仅有解说、推荐音乐,甚至还要“进行一次校歌或班歌创作比赛”。以上种种,编者美其名曰“开展一次语文与音乐的‘联谊’活动”,更是补充“也可自行设计语文与美术、语文与体育等的‘联谊’活动”。与音乐“联谊”,在语文课上进行歌曲创作比赛,那么与美术“联谊”,是否在语文课上进行绘画比赛?与体育“联谊”,是否要走出教室用语文课的课堂时间开展一场运动会?如此,学生不但没有跟随编者“乘着音乐的翅膀”翱翔于语文的美妙世界,反而迷失了方向,偏离了轨道,飞向了音乐(美术、体育)的课堂。

综上所述,笔者依据《课标》中的“教材编写建议”,对以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教材为代表的初中语文教材在单元组合、课后思考练习以及综合性学习安排上的得失进行了粗略评价。简而言之,教材编者在努力体现《课标》理念时取得了可喜的进步与突破,但仍有较多处亟待商榷。教材编写“路漫漫其修远兮”,需要语文教育工作者们坚持不懈,“上下而求索”。

项目名称:浙师大实践教学成果。指导老师:首作帝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