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新课标下的初中语文教学十篇新课标下的初中语文教学十篇

新课标下的初中语文教学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3:39:42

新课标下的初中语文教学篇1

【关键词】新课标初中语文创新教学

语文是一门基础性的学科,是我国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前提条件,尤其是初中语文的教学正是为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的阶段,一定要很好的进行初中语文的教学,随时根据社会环境、教学环境以及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进行创新探索、研究。随着时代与科学教育的发展与进步,创新教学已经成为新课标下的初中语文教学的关键性教学模式。

一、初中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当前许多初中语文教学过分强调教材知识的重要性,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学生的文应用能力的培养,以及学习兴趣、创造力,使得初中语文的教学变得异常机械化和程式化。当下的多数初中语文教学课本教材枯燥无味、僵化死板,多数初中语文教师的教学观念比较陈旧,实行“满堂灌”的教学方法,造成学生对语文学习缺乏兴趣与积极性,无法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主观能动性,进而导致初中语文教学的水平及质量较低,教学效果较差。新课标下的初中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探究欲,培养学生主动质疑、思考、求知以及善于创造、创新的能力。

二、如何进行初中语文教学的创新

1、转变教学理念,提高教师综合素养。

新课标下的初中语文教学必须积极转变教学理念,改革和创新适应现代教育发展进步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创新能力,实现高效的初中语文教学。因此,要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与学生多进行沟通与交流,建立起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与教师的关系更加融洽。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全面发挥自身的教学智慧和能力,不断借鉴之前的教学反思,探讨与解决初中语文教学的目的、过程以及自身方法、态度、情境等问题,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教学水平与质量及综合素养。

2、优化教学方法。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来选择或设计合适的语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因材施教;教师可采用诸多生动活泼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让学生多看、多听、多写。在讲解课文内容时可充分利用挂图、幻灯片和多媒体课件等现代化教学手段,让学生感受真实的气氛,更好、更快的进入课文情境,还可以采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型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鼓励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进一步促进当前初中语文教学方法的革新与优化。

例如教《变色龙》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根据小说发展变化的情节在课堂以图画或是幻灯片的形式展示六幅画面,让学生清晰、明了的对主人公的六次变脸进行观察、分析,对趋炎附势、见风使舵的丑陋人物形象清楚的认识和了解。这样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学生更加全面、生动形象的引发学生的想象力和提高理解能力,实现更好的教学效果。

3、创设课堂氛围,引导学生提问、思考。

新课标下的课堂教学应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环境,课堂教学关系着学生是否能够顺利、高效的进行语文知识学习。教师应积极的创设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给学生抛出相关联的问题,引导学生提出疑问,进行思考。例如在教朱自清的《背影》一课时,提出问题如:作者描写的为什么是父亲的背影而不是父亲的正面?作者问什么要详细刻画父亲买橘子的背影?如果是你们,会从那些方面来描写父亲的背影?提出这些类似的问题让学生认真进行思考,并将每个学生的想法表达出来,进行讨论、分析,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进而活跃课堂氛围,使学生更快的学习、理解语文知识。

4、个性化初中语文教学创新。

语文教学是一项看似简单却也繁杂的工作,新课标下的初中语文教学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语文学科的特点,进行个性化的创新教学,进而满足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展示初中语文教师的应有的人格魅力;贯彻审美教育,培养、塑造学生与教师的情感、心灵交流,造就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个性;关注学生的心理教育,将心理教育渗入到教学过程中,增强初中语文的学科魅力和影响力,贴近学生的心理发展变化状态。

例如,在学习《皇帝的新装》时,根据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不同于对课文的理解不同,让学生分角色将这篇童话故事改变成适合表演的剧本;或是根据自己的想法,发挥自身的创新能力,对课文进行大胆的改编;亦或是根据自己的情感喜好,选择一个角色,分角色朗读或将角色人物表演出来,进一步将人物性格特点更好的展现出来。这样的方式可以充分调动起学生的主动性和展现学生的个性、特点,有利于语文课程的学习,提升教学效率。

三、结语

初中语文教学的创新作为课程革新的先锋,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和创新能力,还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学习素质。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应做到转变教学理念,提高教师综合素养;优化教学方法;创设课堂氛围,引导学生提问、思考;进行个性化初中语文教学等等一系列的创新教学,以实现高效教学,促进初中语文教学的发展进步,推动新课标下的现代化教育。

参考文献:

[1]王大闯.创新教学方法,打造高效课堂――教学苏人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泰格特作品《窗》的思考.[J].都市家教:下半月.2011(12):71.

[2]何小花.新课程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学改革与实践探索.[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09(8):199.

新课标下的初中语文教学篇2

(一)对学生,鼓励合作学习,提倡独立思考

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已经在语文课堂中被广泛的使用,课堂上每个学生都参与进来,学生之间思维的碰撞能够大大的增加课堂的效率。但是实施和开展合作教学是需要一定条件的,这是要以学生的独立思考为基础的。但是目前很多教师对合作学习的理解非常的片面,以小组学习的方式促进合作学习,但是很多时候都是在做无用功。在学生对语文课堂的内容还没有充分的了解的情况下进行小组学习,小组所思考和整合出来的内容都是表面的,没有深入到文章的内部,所以即使是小组合作学习,也不能抓住文章的中心,很难达到高质量的课堂教学目标。所以合作学习真正的精髓是合作学习和独立思考的有效结合。语文课堂应该更多的是学生自主地阅读和感悟文章,教师应该给学生更多安静的时间进行文章的品读,而不应该遇到问题就展开激烈的讨论,这样会适得其反。在合作教学的过程中,我们首先是要培养学生自我思考的能力,再通过充分的自我思考之后在进行合作学习,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培养他们团结合作的精神,才能真正地让他们之间互相取长补短,让语文课堂教学更加高效。教师的任务是教会学生实事求是,而学生的学习任务是学会辨别真伪,所以在语文教学的改革中,无论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中所扮演的角色是什么,他们的目标都是一致的,即希望能够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提高教学的水平。

(二)语文教学要突出人文性,兼顾工具性

语文学科是一项比较实用的学科,也就是具备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学科。在语文实践教学的过程中,要把语文学科的这两项特性都充分的发挥出来,也就是要把人文性和工具性有效的结合起来才能真正的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质量。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远远要比教学生知识要重要的多,学生学会了学习的方法就会自己去探索自己感兴趣的知识,所以语文课堂教学的重点就在于怎样传授学习的方法。目前,很多语文教师在课堂上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很多教师认为,语文新课程改革中,淡化了语文知识基础,课堂上重视的是语文的人文精神,却很少提及语文字词句篇的教学,甚至很多教师认为这样的教学方式太落后,对学生提高语文成绩没有实质性的作用。目前的语文课堂教学看似热闹,但是缺少了读书声,也很少看到学生或者教师在课堂上对文字的揣摩,对文章优美句段的欣赏更是少见。试想一下,如果这样发展下去的语文课堂,学生连基础的字词句都忽略掉了,语文课堂还有存在的意义吗?学生写作文时的错别字和病句也就不足为奇。所以在语文课堂的教学中,教师还是要重点抓好学生的基础知识的学习,传授基础知识的同时传授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把学生提升学习和思考的能力渗透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只有帮助学生提高语文基础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才能更好的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质量。新课改教学理念下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要想提高教学的质量,就必须首先从改变观念上做起,只有教师和学生在观念上认同语文课堂教学的改革,才能做好改革的工作,拥有大环境的支持是新课标生存的基础。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所教授的初中语文的内容与各方面都连接起来,帮助学生用所学到的知识去解决实际生活和学习中所遇到的问题。在新课改的要求下,各种教学的方法和手段都不断的涌现出来,并且取得的很好的成绩,就目前来看,新课标下的教学方法能够有效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开发学生的潜力,但是哪一种教学方法都不是十全十美的,要在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才能更好的完善,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质量。

作者:李远祥单位:贵州省习水县坭坝乡中学

新课标下的初中语文教学篇3

关键词:新课程;初中语文;办法

新课程标准对教学提出了一些全新的要求,在以往的要求上更加注重综合性、生活化、个体化、现代化以及自主性,为了更好地实现这些全新的教学要求,就应该不断地完善语文教学课堂,努力打造一个适应时展的语文教学课堂。

一、新课程标准下的初中语文教学要求

1.注重综合性

在新课程标准下,要求初中语文要注重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不能单独地进行教学,因为这样是不利于学生的综合发展。加强语文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语文知识的记忆,还可以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因为如果学生在每学完一个模块的语文知识后就思考与所学的其他学科的知识的结合联系,这样就可以很好地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还有注重语文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可以让学生在思考问题的时候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同一个问题,从语文角度出发和从数学角度出发所思考出来的结果是不一样的。

2.注重生活化

在生活化的教学背景下,学生不能只是死读书,一定要注重与实际生活联系在一起。读书的目的是为了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如果不能很好地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那么读书又有什么用呢?所以,在初中语文教学的时候,老师一定要注重生活教学,在教学的时候可以适当融入一些生活情景,让学生将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这样才是实现了读书的目的。

3.注重个体化

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不同,所以在语文教学的时候,老师也要注重个体化教学,针对不同情况的学习,就应该开展不同的教学方式。但注重个体化教学并不代表着歧视,并不代表着老师可以优待成绩好的学生,差待成绩差的学生,相反,针对成绩较差的学生,老师更应该有耐心地对他们进行教学,直到他们掌握了所教的知识,这样才是真正地体现了个体化教学。

4.注重现代化

在现代化的发展背景下,如果老师的教学手段没有跟上时代的发展,没有实现现代化教学,是很难提高教学效率的。在初中语文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注重现代化教学。

5.注重自主性

在新课程标准下,学生应该要有“我要学”的概念,而不再是以前传统的“要我学”。但是现代的初中生的自主性比较差,因为他们所有的事情基本上都有父母安排好了,他们从来都不去思考自己需要做什么,所以,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老师一定要加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还可以提高学生在校外的生活能力。

二、新课程标准下完善初中语文教学的办法

1.加强与其他科目老师的交流,丰富知识

要加强教学过程中的综合性,首先,老师就要丰富自己的知识,这样在教学过程中才能结合其他科目。例如,在进行《人民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学的时候,老师在教学之前可以向历史老师请教有关人民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历史,这样在教学的时候就可以向学生讲述有关的历史,增强课堂的有趣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注重与其他学科的联系

加强语文教学的综合性,老师不仅要加强与其他科目老师的交流,还要将所学的其他科目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的教学当中,所以,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重与其他科学的联系。比如,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可以与音乐结合在一起,例如,在学习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水调歌头》的时候,老师可以播放《水调歌头》的歌曲,然后在学习完这首词的意思后,老师就可以让大家学唱《水调歌头》,并从歌曲中感受这首词的意境,更好地领悟到这首词的意境。

3.将生活情景带到课堂

要想实现生活化教学,也需要将一些实际生活的情景带入到教学当中,将教学目的寄予在这些引进的生活场景当中。比如,在学习完了《鱼我所欲也》这篇文章后,文章向我们讲述了一个道理,就是鱼和熊掌不可兼得,也就是说在实际的生活当中,我们经常要作出选择,当你得到了你想要的其中一样,同时你也会失去你想要的其中一样。例如,你手上只有两块钱,只可以买到一颗棒棒糖或一小块蛋糕,当你买了蛋糕后,你就不能买糖,当你买了糖你就不能买蛋糕,你只能从中选择一样东西。

4.注重差异化教学,因材施教

由于每位学生的学习能力都是不一样的,所以,对于老师教授的内容,不同的学生的吸收程度是不一样的,故此,要提高全班学生的语文水平,老师就要注重差异化教学,因材施教。比如,不同学生的记忆力都是不一样的,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可以在老师规定的时间内背诵课文,这个时候,老师就要了解那些没有在规定时间内背出课文的学生的学习情况,了解原因,并在课后帮助他们,直到他们都把课文背诵下来。对于一些学习能力较好的学生,老师应该侧重对他们的自主学习的教育,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思考问题的能力,而对那些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老师就应该多抽时间来辅助他们学习。

5.借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

在这个现代化的时代,老师的教学手段也应该实现现代化,借助信息技术来丰富教学手段。首先,老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来进行教学,在上课前精心准备好课件,那么在上课的时候就不用花太多的时间来板书,将用来板书的时间向学生更好地解释所学的内容,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比如,在进行文言文教学的时候,老师可以将翻译好的现代文用多媒体来播放,这样既方便学生观看,又可以节省板书的时间。

6.加强对学生任务计划的教育,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现代初中生的自主学习性之所以差,有很大一部分的原因是由于他们没有做好计划,不知道自己在什么时候该做什么,只有等到老师布置任务后才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所以,老师应该加强对他们的引导,帮助他们制定计划。比如,老师在进行古代诗歌五首教学之前就给学生布置任务,让他们在课后进行预习,将五首诗歌翻译成现代文,并将这五首诗歌所用到的句式罗列出来。这样,以后再遇到诗歌的学习的时候,学生就会形成要提前预习的习惯,主动将即将学习的诗歌翻译成现代文。

综上所述,本文主要概括了在新课程标准下如何完善语文教学课堂的几种办法,包括借助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来完善教学课堂,

这也从侧面说明了课堂教学的手段也应该要与时俱进,否则根据优胜劣汰的大自然法则,传统的教学手段迟早是会被淘汰的。

参考文献:

新课标下的初中语文教学篇4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初中语文阅读探索

在新课程标准下,如何有效利用语文阅读教学,尽可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效率,这对广大初中教学教师来说,是一个很重要的课题。以下结合在新课程标准下初中语文阅读的教学实际,谈谈新课程下如何搞好语文阅读教学。

一、先学后教,转变教师教学观念

作为新时期的初中语文教师,首先应用发展的目光来看现在的时代,创造性地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念。语文教育本来就缘自于生活,是生活的反映。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随着历史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以前如死水一潭、活力不再的“灌注式”语文教学弊端——肢解文章的分析、纯知识的训练、纯技巧技能的强化,学习为了考试的“应试教育”境地,对新时期教育是极不利的。应把握新的课改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起始年级“闪亮登场”的机会,来更新我们的思想,转变我们的教学观念,武装我们今后的课堂教学,丰富我们今后的教学内容和形式。在初中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中开展先学后教,进行合作阅读、思维激发训练与培养,可以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激发学生封存的天资,放飞学生囚禁的情愫,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学生热爱语文,会学语文,坚持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根据具体内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每一堂课都有规定的教学任务和目标要求。所谓“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教师要能随着教学内容的变化,教学对象的变化,教学设备的变化,灵活应用教学方法。语文教学的方法很多,对于新授课,我们往往采用讲授法来向学生传授新知识。语文是其他学科的基础,它不仅能使学生熟练掌握语言文字,具有较强的听说读写能力,而且也有利于学生理解、掌握其他学科知识。不可取代在一堂课上,有时要同时使用多种教学方法。“教无定法,贵要得法”。只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利于所学知识的掌握和运用,都是好的教学方法。

三、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语文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进行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从而最大程度地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在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和传授中,加强课前预习的指导,教会学生如何查阅相关资料;做好课后拓展延伸,增加学习容量,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注重学生主体作用的体现。为了充分发挥学生个体及学习小组的优势,根据不同的教学目的,需要把学生分成小组以完成教学任务。在分组时尽量使成员在性格、才能倾向、个性特征、学习成绩等诸方面保持合理的差异,取长补短。一般每小组由4人组成,每人在组内有不同的角色,例如组长,记录员,发言者等。不定期的互换角色,保证每个学生的积极参与性。同时也可以多种小组形式出现。如把学生进行配对,一个程度高一点,一个程度低一点;或者一个擅长口头表达,一个擅长书面表达等的同学组成“同伴”。通过小组的互相帮助,使成员不再有置身事外的感受,积极参与讨论,可以在每组中确定一个发言人,总结本组各成员的回答。这样分组更能帮助学生互相取长补短,学会独立欣赏文学作品。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倾听和口头总结别人观点的能力以及即兴演讲能力;培养个人和小组学习的能力。从而通过分组合作,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能力和集体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一)纠正学生在阅读中出现的不良习惯

帮助学生克服阅读中的不良习惯,提高阅读速度。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技巧,对提高阅读能力至关重要。学生阅读文章时常采用的方式是唇读、指读、回视重读或遇到生词就查辞典等不良习惯,这就分散了学生的精力,影响阅读速度,容易使得学生只停留在某个词或句子上,学生获得的信息支离破碎。因此,我常指导学生养成默读习惯,抓住句子中的核心句,从一个句子快速地扫视到另一个句子,进行连贯性理解的训练,从而培养学生猜测词义的能力。

(二)在阅读中加强语文基本功的训练

在阅读中加强语文基本功的训练重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师生与文本的对话,而不是生搬硬套、忽视学情、机械操作的教学模式,盲目进行过于宽松、不作评判的模棱两可的评价。由段落阅读逐步过渡到简易读物、新闻、小说,培养阅读技巧,提高阅读速度,促进阅读理解能力提高。教师在授课开始时精心设计新课的导语,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别具魅力的导语对于活跃课堂气氛、激活学生的思维乃至提高整堂课的教学效率无疑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好的课堂导入语的设计、其实就是成功的课堂教学的开始。这样,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也就在这个时候得到调动、感染和熏陶,也就会对接下来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对课文进行阅读和探讨。

(三)加强学生个性化阅读

个性化阅读,不等于学生的独立阅读,更不是放任自流的阅读,在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和不同学习需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的同时,更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从创作目的来讲,作者是要把人生经验通过作品传达给读者,从阅读目的讲,则是读者通过阅读来准确、具体地把握作者传递的信息。而在阅读中在整体把握作品意蕴中,难免出现局部的、片面的、甚至是肤浅的理解,这就需要教师多层次地拓展还未充分利用的信息源,实现思维互补的平台便是一个事半功倍的捷径。

参考文献:

新课标下的初中语文教学篇5

一、以课堂教学为阵地,不断创新,切实有效地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

(一)用最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改革语文课堂教学。

实施新课程改革以来,我认真学习《语文新课程标准》及最新的教育理念,通过学习,我的教学理念有了很大的转变。我深刻领会新课标精神,认真反思自身教学实际,研究学生,探究教法,逐步树立起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目的的教学思想,树立起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的教学理念,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有助于学生能力提高与发展的语文课堂教学新思路、新模式,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用切合实际的实践训练、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学生在学校的时间是有限的,所学的知识也受时代的局限,他们要在未来有所作为,就一定要不断地学习,终身学习,去吸收新东西,更新知识结构。用切合实际的训练,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努力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使学生获得一定的终身学习的本领。

比如可以采取不同的训练方法:夯实基础――字词听写,名句名篇默写;扩大积累――课外阅读每日一诗或一文,并且要求写相应的读书笔记,天天都写;训练能力――阅读理解,从总体方法到解题技巧,系统指导,反复锤炼;作文训练――循序渐进,小作文依课文内容随堂布置,借“题”发挥,大作文紧扣课标和中考方向力求既有章法,又有创新,鼓励学生放飞思想,大胆发挥……

二、以阅读教学为基础,自主课外阅读,培养学生自主探究,且具有创造性地阅读能力,积累丰富素材

(一)让学生自主阅读,学会交流体会,鼓励个性发言。

让学生自主阅读,同时学会交流阅读体会,在学生充分的感知文本之后,教师要充当聆听者的角色,细心聆听学生所表达的阅读感受,让学生自主发言,畅所欲言,想谈点什么就谈什么,感受得多可多谈,感受得少就少谈,感受得深可谈得深刻些,感受得浅可谈得肤浅些,关键的是要学会表达,要开口和大家交流,并能说出自己最想要说的,能说出自己的独到感受,应该充分肯定学生,鼓励学生,赏识学生,让学生能够最大限度的张扬个性。

(二)以课堂教学为主战场,提高学生探究性课外阅读的兴趣。

课堂是教育的主战场,教师应充分利用,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同时我们更要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但课外要在课内抓。教师首先要把课本上的阅读教材上好,讲活,学生才会有兴趣将之延伸到课外。

三、在活动上做文章,创设情境,营造氛围,组织竞赛,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

新课标下的初中语文教学篇6

【关键词】语文;教学;转化

教师与学生都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师生间、学生间的动态信息交流,这种信息包括知识、情感、态度、需要、兴趣、价值观等方面以及生活经验、行为规范等,通过这种广泛的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改变这种学习状态,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凸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1.教师要更新观念,重新定位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说过:“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主要不是把现成的知识教给学生,而是把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但在语文实际教学中,人们往往走入单纯“老师教,学生学”的误区。采用“一刀切”“齐步走”大运动量的办法“孜孜乐教”,固守着一套陈旧的教学观念,教师架空分析教材,照本宣科,成了教材的奴隶,为教而教的机器,毫无艺术性可言。这貌似对学生的关心负责,实则是对其身心和智力的极大压抑与摧残,是严重违背教育的初衷的。新形势下的教师,应成为科研型、专家型的教师。他不仅“能”教,而且“会”教;不仅要精通本专业知识,还要了解相关的边缘知识;不仅要钻研新的理论、新的思想,还要善于总结在教育实践中获得的经验与体会,并力求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指导自己更好地实践。正如马卡连柯所言:“离开教育理论我是不能工作的。”这一精辟见解,启示我们要认清时代赋予我们的重任,我们应从根本上实现由机器型的教书匠到艺术型的教育家的转变。

2.转变教学模式,让课堂“活”起来孔子曾说过:学而不思则罔。古今中外的大学问家都十分强调思考在学习中的作用。在旧的模式下,语文教学大都采用“保姆式”教学方式,其最大的特点就是“不放手”。大到篇章,小到字词,全是老师说了算,“满堂灌,满堂问,一言堂”的局面随处可见。学生毫无独立性可言,只是一个个记忆的机器,它严重束缚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因此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我们必须打破旧的传统模式,可以让学生自己去掌握材料(包括教参书),省去机械传输所造成的大量时间的耗费。课下自己吃、课上谈味道,课上应该成为学生各种理解碰撞、质疑创新的一方舞台。“随文成形,随课成形”,可以是“启发式”、“自学式”、“讨论式”,也可以是传统的“讲授式”,但完全可以让学生轮流过把“教”瘾,当然准备必须充分,教师指导、集中小组智慧是少不了的。3、教学思维的转变:机械模仿创造性思维。

3.改变学习方式,让学生“动”起来语文的动态特征使学生的参与、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尤显重要。教师要充分创设条件,刺激学生动眼看、动脑读、动笔写的能力。强化学生的读写过程、听说过程、读与写、听与说的训练可以相互结合。从学生的阶段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出发,精心设计、选择导学方法与课堂结构,创设有利于学生主动求知的最佳教学情境,使所有学生都能参与教学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我们应该坚决摒弃那种“老师讲课照本宣科洋洋洒洒口干舌燥,学生听课埋头笔录手忙脚乱头昏脑胀”的局面。还学生一个真正的自我,还学生一片洁净的天空。作为学习的主体,学生不是被动地机械复制,而是积极地对客观世界能动反映。这就决定了学生的学习应该是一种满足内在需求的主动探索过程,而不是简单地把学生视为加工对象,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创新意识。授之以渔,把学习知识的规律和方法教给学生,通过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的方式获得知识。语文教学无非要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然而这几种能力的提高,无一不是靠学生自己的反复实践活动。老师要推学生一把,让他们下水自己游,告诉要领,还要随时把握水中情况,以便指导;而学生之间互相纠正与彼此丰富,更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优化教学评价体系,让课堂效果好起来。在应试教育中,对教学评价的主要依据是升学率的高低,学校评价学生的惟一标准就是分数。于是考试成了老师的指挥棒,分数成了学生的存在价值。这样,人为地加大了师生的双方心理负担,严重违背教育发展规律。因此,在教学评价中应彻底摒弃惟分论、惟升学率论,由看谁的课讲得好,到看谁对学生指导得好;由看谁对问题分析上得透,到看谁的学生学习效率高。这样才能使教学过程得到最优化的过程。

4.明确拓展目的,有序施行拓展的过程语文学科内涵丰富、外延广阔,每次拓展教学的目的都是不同的,不能简单地叫学生看课外读物、查资料,要让学生懂得这次活动要读什么书、了解什么内容、怎样读。比如《中国石拱桥》一文,可以让学生通过图书馆或者网络,查阅古往今来石拱桥的图片及介绍性文字资料,通过这些直观形象的材料,让学生分析赵州桥和卢沟桥的特点,进而感知中国石拱桥的特点。这次拓展活动的目的就是掌握有关石拱桥的知识,培养搜集、查阅资料的习惯和能力,拓展过程也很明确。这样一来,不仅有利于课文内容的理解,丰富了学生的桥梁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他们搜集、查阅资料的习惯和能力,自然能达到预期效果。

5.活跃学习氛围,培养自主拓展的学习习惯从教学实际情况来看,学生对语文的拓展教学活动是很感兴趣的,在自主拓展的过程中积极性也很高,但普遍存在不会拓展、不知道怎样拓展的问题。我国学者庞维国将“自主学习”概括为:建立在自我意识发展基础上的“能学”,建立在学生内在学习动机基础上的“想学”,建立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策略基础上的“会学”,建立在意志努力基础上的“坚持学”。

总之,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在语文教学中教师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一个“导”字上,即导学、导问、导思、导法、导行,做一个学生学习的出色策划者、组织者,做一个导演。从而调动学生潜在的感知能力,让他们在生活中学语文,这样才能真正实现让课堂活起来的目标。

浅议新课标下初中语文教学的转化

刘进良

(河北省雄县昝岗镇中学071800)

【摘要】教师要充分创设条件,刺激学生动眼看、动脑读、动笔写的能力。强化学生的读写过程、听说过程、读与写、听与说的训练可以相互结合。

【关键词】语文;教学;转化

教师与学生都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师生间、学生间的动态信息交流,这种信息包括知识、情感、态度、需要、兴趣、价值观等方面以及生活经验、行为规范等,通过这种广泛的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改变这种学习状态,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凸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1.教师要更新观念,重新定位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说过:“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主要不是把现成的知识教给学生,而是把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但在语文实际教学中,人们往往走入单纯“老师教,学生学”的误区。采用“一刀切”“齐步走”大运动量的办法“孜孜乐教”,固守着一套陈旧的教学观念,教师架空分析教材,照本宣科,成了教材的奴隶,为教而教的机器,毫无艺术性可言。这貌似对学生的关心负责,实则是对其身心和智力的极大压抑与摧残,是严重违背教育的初衷的。新形势下的教师,应成为科研型、专家型的教师。他不仅“能”教,而且“会”教;不仅要精通本专业知识,还要了解相关的边缘知识;不仅要钻研新的理论、新的思想,还要善于总结在教育实践中获得的经验与体会,并力求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指导自己更好地实践。正如马卡连柯所言:“离开教育理论我是不能工作的。”这一精辟见解,启示我们要认清时代赋予我们的重任,我们应从根本上实现由机器型的教书匠到艺术型的教育家的转变。

2.转变教学模式,让课堂“活”起来孔子曾说过:学而不思则罔。古今中外的大学问家都十分强调思考在学习中的作用。在旧的模式下,语文教学大都采用“保姆式”教学方式,其最大的特点就是“不放手”。大到篇章,小到字词,全是老师说了算,“满堂灌,满堂问,一言堂”的局面随处可见。学生毫无独立性可言,只是一个个记忆的机器,它严重束缚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因此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我们必须打破旧的传统模式,可以让学生自己去掌握材料(包括教参书),省去机械传输所造成的大量时间的耗费。课下自己吃、课上谈味道,课上应该成为学生各种理解碰撞、质疑创新的一方舞台。“随文成形,随课成形”,可以是“启发式”、“自学式”、“讨论式”,也可以是传统的“讲授式”,但完全可以让学生轮流过把“教”瘾,当然准备必须充分,教师指导、集中小组智慧是少不了的。3、教学思维的转变:机械模仿创造性思维。

3.改变学习方式,让学生“动”起来语文的动态特征使学生的参与、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尤显重要。教师要充分创设条件,刺激学生动眼看、动脑读、动笔写的能力。强化学生的读写过程、听说过程、读与写、听与说的训练可以相互结合。从学生的阶段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出发,精心设计、选择导学方法与课堂结构,创设有利于学生主动求知的最佳教学情境,使所有学生都能参与教学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我们应该坚决摒弃那种“老师讲课照本宣科洋洋洒洒口干舌燥,学生听课埋头笔录手忙脚乱头昏脑胀”的局面。还学生一个真正的自我,还学生一片洁净的天空。作为学习的主体,学生不是被动地机械复制,而是积极地对客观世界能动反映。这就决定了学生的学习应该是一种满足内在需求的主动探索过程,而不是简单地把学生视为加工对象,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创新意识。授之以渔,把学习知识的规律和方法教给学生,通过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的方式获得知识。语文教学无非要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然而这几种能力的提高,无一不是靠学生自己的反复实践活动。老师要推学生一把,让他们下水自己游,告诉要领,还要随时把握水中情况,以便指导;而学生之间互相纠正与彼此丰富,更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优化教学评价体系,让课堂效果好起来。在应试教育中,对教学评价的主要依据是升学率的高低,学校评价学生的惟一标准就是分数。于是考试成了老师的指挥棒,分数成了学生的存在价值。这样,人为地加大了师生的双方心理负担,严重违背教育发展规律。因此,在教学评价中应彻底摒弃惟分论、惟升学率论,由看谁的课讲得好,到看谁对学生指导得好;由看谁对问题分析上得透,到看谁的学生学习效率高。这样才能使教学过程得到最优化的过程。

4.明确拓展目的,有序施行拓展的过程语文学科内涵丰富、外延广阔,每次拓展教学的目的都是不同的,不能简单地叫学生看课外读物、查资料,要让学生懂得这次活动要读什么书、了解什么内容、怎样读。比如《中国石拱桥》一文,可以让学生通过图书馆或者网络,查阅古往今来石拱桥的图片及介绍性文字资料,通过这些直观形象的材料,让学生分析赵州桥和卢沟桥的特点,进而感知中国石拱桥的特点。这次拓展活动的目的就是掌握有关石拱桥的知识,培养搜集、查阅资料的习惯和能力,拓展过程也很明确。这样一来,不仅有利于课文内容的理解,丰富了学生的桥梁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他们搜集、查阅资料的习惯和能力,自然能达到预期效果。

新课标下的初中语文教学篇7

【关键词】新课标初中语文教学创新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5-0045-01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初中教学质量得到了较大提高,初中语文教师开始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方法,以学生为教学活动的主体,自身在教学中仅仅扮演着辅助作用,大大的调动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主观性。同时,通过语文教师对学生进行必要而适当指导,培养了学生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从而使他们有效的进行学习,但现实中很多初中语文教学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在一定程度阻碍了初中语文教学水平的提高。对此,完善初中语文教学的创新方法势在必行。

一、目前初中语文教学现状

在初中语文教学改革的多年发展历程来看,改革的成果是有一定成绩的,但在当前初中语文教学现状仍有叫人堪忧的不良问题。如初中语文教学的教学方法单一,填鸭式教学方法还尚未减少,以学生为学习主体的教学思想尚难以落实。在课堂上,教师教的累,学生学的累,根本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此外,教学中过分强调教师的教法,从课前的备课到课堂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的设计,主导思想都是考虑教师如何教,强调的是教师的教法,却忽略了学生的学法的指导,忽略从学生这一角度来设计课堂教学,让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导致课堂氛围死板枯燥,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初中语文教学质量受到很大的不利影响。

二、新课标下初中语文教学的创新方法

(一)转变教学观念,坚持以学生为主体

随着我国现今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对教学主体的角色扮演也产生了很大的变化,以学生为主体也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发展目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不小看学生,不轻视学生,把知识获取、能力培养的优先权、主动权交与学生,使学生能够充分的融入到语文教学中,全面参与、全程参与、差异参与,激发学习热情,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让他们学会学习,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客观性。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只扮演主持者和教学方向的引导者。

例如在开展语文作文写作教学时,教师可根据教材要求设定半命题式作文《我的XXX》,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和创造力,根据自身所学写出作文内容。在作文评改中,语文教师可以以学生为教学主体,采取作文互评互改、小组批改的形式,调动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让学生在评改作文的过程中,增强对语文知识的学习,逐步提高自身的写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要贴近生活实际

语文教师在教学内容要进行深入研究,根据新课程的教学内容,丰富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更加贴近生活实际,将课堂搬到社会中去,搬到平时的生活中去。比如对于一些有特定情境的课文,像对古镇、故乡的描写,教师完全可以将学生带到这种类似的地方进行户外教学。相比较在课堂中硬邦邦的对于课文理解,这种活生生的现场教学方式既能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热情,也更加能够取得良好的教学成果。

例如,语文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适当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广泛发掘班级学习阵地,让学生广泛阅读。计划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让学生走向社会,认识生活,积累写作的材料,提高认识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教师可借课外阅读、上网查资料、社会调查等形式来培养学生开阔的视野、纵横综合的思维和博大的胸怀,为学生自由和谐发展提供良好的平台。

(三)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随着网络时代的快速发展,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初中语文教师已经不再局限于一部教科书、一支粉笔、一块黑板、几幅历史挂图的教学手段,而是开始广泛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如幻灯机、投影仪、录音机、录像机、电视机、电影机、VCD机、DVD机、计算机等等搬入课堂,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既提高了教学质量,而且还丰富了教学内容,活跃了课堂氛围,能够充分的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例如,在学习《刘姥姥进大观园》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通过播放《红楼梦》电视剧片段,将《刘姥姥进大观园》的课文文字活跃在荧屏上,能够使学生更加了解到刘姥姥善良正直,聪明能干,明事理,重情义的人物魅力,加深学生对经典名著的学习,同时荧屏的观看方式还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的提高了教学质量。

(四)加强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综合素质教育是现今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综合素质要求学生不仅仅要具备对知识的全面掌握,而且还要能够在教学活动中培养自身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创造力,充分发挥自身的个性特征,特别是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创造性的思维能力能够更好的将所学语文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使所学知识达到活学活用的效果。

例如在学习朱自清《背影》时,语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针对课文的特点,设计具有发散性思维的题目,让学生能尽情的发挥自己的水平,获得运用这种学习方法的乐趣。如《背影》中文中提过几次“背影”?“你欣赏哪一段”?“你对父亲这一角色的看法”等方式来提问,对学生反复强调,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不必顾忌别人的看法,不必拘泥于是否符合答案,鼓励学生有创造性的回答。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必须要深入研究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顺应时代的发展及时转变自身的教学观念,在教学过程中坚持以学生为教学主体,善于开发学生的创造性的思维能力,创新教学方式方法,丰富语文教学内容,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从而提高初中语文教学的水平,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综合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岑爱音;;刍议中职学生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科技信息;2013;(07):12-13

[2]邵青;;语文教学也需面对现实――浅谈中专语文教学中的“成人”教育[J];科技资讯;2009;(33):19-20

[3]河北永年二中康素霞;;新课标下教学过程的完美实现[n];学知报;2010;11

新课标下的初中语文教学篇8

一、情感教育的基本内涵

情感教育主要是通过一些情感案例等基础知识的教学,使学生具备调控自我情感以及辨识不同情感的能力,旨在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从而真正??现全面发展。它与认知教育处于同等地位,都属于素质教育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两者的侧重点不同,认知教育侧重于学生认知能力的养成,而情感教育侧重于学生健康向上的内心情感的养成。此外,情感教育还具有含蓄性、共鸣性以及导向性特征,其中含蓄性是指表达情感所使用的语言不能太过直接,要体现出“犹抱琵琶半遮面”的韵味;共鸣性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进而真正领悟到作者的创作目的;导向性是指教师要充分发挥其引导作用,保证学生处于正确的学习方向,进而有助于学生领悟许多人生道理。[2]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具体做法

1.做好情感教育准备工作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做好有关情感教育的准备工作,一是不仅要高度热爱教师这份职业,以促进语文教学发展为己任,而且还要做学生的良师益友,积极的为学生答疑解惑。二是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更新自身专业知识以及教学理念,切实完成好“蜡烛角色”的任务。同时教师在教导学生时还要注重方式方法,要充分体现对学生的尊重。特别是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犯错误时,教师不能采取辱骂等强硬手段,而是要对其进行积极劝导,来让学生真正认识到其错误所在,以便学生及时的改正错误。三是要把握学生情感发展的规律,并对其进行正确的引导,让学生在与作者的共鸣中实现自身情感的发展。

2.课堂情感的引入方面

课堂情感的引入作为情感教育实施的关键环节,因而教师必须要引起高度重视,首先要依据语文教材内容来设计教学目标,坚持分内容、分课时以及分课型的原则;其次要从阅读、写作以及口语交际中深入挖掘情感,不断增强学生体会文章的情感以及表达自己的情感的能力。以“写作知识”内容为例,教师在讲解该内容时必须要注重三点:一是要对写作基础知识进行讲解,来让学生明白写作的真正含义;其次要带领学生分析一些优秀作文,以便从中抓住写作得分的关键点;最后要结合一些主题来让学生进行作文练习,从而不断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最后要科学合理的使用教学语言,不仅要做到准确、得体,而且还要流露出真挚的情感。比如教师在与学生进行交流时,要多使用一些鼓励性的话语,比如“老师相信你一定可以的。”、“同学们真聪明”,进而会使语文课堂教学更具感染力,从而会有助于学生与教师的良性互动的形成。

3.开展情感教育实践活动

新课标理念指出,语文教学应该是课堂教学活动与课下实践活动的良好结合,因而教师要不断丰富情感教育实践活动的形式,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首先实践活动可以采取角色扮演的方式,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角色饰演,从而让学生体会其饰演人物的内心感受;其次可以结合选取一些积极向上的主题来开展班会,不仅要求学生参与到主题班会的素材准备工作当中,而且还要求学生在班会上发表自己对于主题的看法,进而使学生的情感得到丰富。比如在学习《黄河颂》一文后,教师可以将本期的班会主题定为表达自己对黄河的热爱之情,进而让学生在其中踊跃发言。在此过程中,有些学生会采用诗歌朗诵的形式,还有些学生会采用即兴演讲的形式,从而会让学生会对黄河的重要性有着一个全面的认知,进而会更加热爱自己国家的山河。最后要定期开展献爱心活动,以便于学生从书本上所学到的知识能够付诸于实践,进而还会体会到关爱他人的快乐。

新课标下的初中语文教学篇9

关键词:新课标初中语文教学改革

在初中语文教学改革中,一定要重视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体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对语文知识展开全面学习。首先要明确教学中存在的不足,进而结合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情况展开教学改革,创新教学方法与模式,增加师生互动,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初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一)教材滞后。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初中语文教材要与时俱进,然而,现在语文教材更新速度较慢,一些初中语文教材相对陈旧,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其中一些知识已经不再适合现代社会的发展,没有充分体现社会变化,很难让学生学到新知识。由此可以看出,教材的滞后必然导致语文教学的落后,一些死板、过时的教材内容脱离了灵活、先进的社会实践,阻碍了学生创新及全面发展。

(二)教学方法落后。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一些老师在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下,将教学重点放在课文理解与掌握方面,忽略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素质的培养,导致语文教学质量不高。同时,部分老师依然采用传统教学方法,不断提出问题,之后再讲解,学生一直处在做题、改题的状态中,导致与新课程改革理念出现相悖之处,缺乏对现代网络教学、多媒体教学等先进教学方法的合理运用,限制语文教学改革的进一步发展。

(三)理论和实践脱节。

初中语文是一门具有较强实践性的学科,其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实际运用语文知识,如果教学不当,就会出现理论和实践相脱节的现象。在实际教学中,一些老师过于关注理论知识的讲解,而没有对实际运用进行分析,导致学生缺乏灵活运用能力,限制学生语文素质的提高。

二、新课标背景下的初中语文教学改革

(一)丰富教学方法。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不断实施,初中语文教学改革越来越深入,出现了很多新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师要通过各种教学资源与媒体实现全面教学,丰富学生的自主体验与感受,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与素质。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多媒体等先进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为学生学习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和丰富的教学资源,有利于培养符合现代化发展的新型人才。

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通过合理教学方法的运用,可以有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比如,在学习《孔乙己》一文时,老师可以根据课文内容与学生个性特点,让学生分别扮演孔乙己、掌柜等角色,这样不仅可以完成教学任务,促进学生对课文的深层理解与把握,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表演能力,进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除此之外,一定要保证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合理运用多媒体、录音机等设备,必要时组织学生开展各种语言活动,让学生充分体会到语言美。比如,学习《春》一文时,老师可以制作相应的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作者的照片、简介、春天美景等,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进而体会作者当时的情感与心境,对课文主旨进行深入的理解与把握,并且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展示,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对有关教学内容产生浓厚兴趣,进而积极、主动地学习,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与素质。

(二)运用探究合作学习模式,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在新课程标准不断实施的背景下,一定要注重初中语文教学的改革,重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实现预期教学目标。在实际教学中,老师作为整个教学过程的主导者,一定要加强对教学模式的创新与改革,运用探究合作学习模式,促进语文教学的全面展开,准确定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老师还要重视开展小组学习活动,根据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情况进行分组,保证每组至少有6名成员,分别包括后进生、中等生、优秀生,这样才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与热情,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同时,老师一定要重视教学组织设计,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开展自主学习。

比如,学习《皇帝的新装》一文时,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认知水平,精心设计一些前后联系、逐渐深入的探究话题:课文一开始说明皇帝喜欢“穿得漂亮”有什么作用?骗子是怎样介绍“新装”特点的?为什么这样介绍?黄帝相信骗子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教师提出一系列问题,让学生探讨、交流,有效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在此过程中,老师一定要给予学生适当的指导,让学生展开全面学习,深入理解《皇帝的新装》一文中蕴含的道理,进而提高自身的素质。

三、结语

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老师一定要结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对教学方法与手段进行创新与改革,运用先进的教学理念与技术展开全面教学,并且为学生学习营造良好的环境,让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学习产生兴趣,进而主动学习语文知识,提高语文素养,实现全面发展。

新课标下的初中语文教学篇10

【关键词】语文教学;创新教育;教学气氛;学习兴趣;教学情境;语文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

义务教育阶段的初中学生无论从年龄结构、知识结构来说,还是从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来说;无论是从认识社会的深度和广度来说,还是从生活经验的积累上来说,都处于初级阶段。也是人生发展中非常重要而不可替代的阶段,从生理心理的发育成长到知识内涵的积累和结构的改变;从学习深造到择业走向社会,都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因此,初中教育非常重要,而如何提高语文教育也是所有语文教师都在思考的问题,在此,我个人认为:

一、要“语”“文”并重

“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新课改实验中,为了活跃课堂气氛,为了强调探究性学习,教师往往比较重视人文精神的培养,对语言知识性内容做了弱化处理,在教学中不大重视文本的解读和基本知识的理解掌握,不注重语文基本能力的培养,对语文内容匆匆带过,字词难点都没有理解清楚,就对文章的主题随意引申和发挥,做些思想教育和精神培养的工作,仅把目光聚焦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光环上,偏重于人文性,弱化工具性。一个人终生发展中必需的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是不容忽视的,语文教学轻了“语”,轻了文本的解读,轻了语文的双基,中学毕业时,基本的语言问题都过不了关,那一定是语文教学的悲哀,也必然会成为学习语文的学生的悲哀。因此,语文教学要工具性和人文性并重,不能“头重脚轻”,更不能“头轻脚重”。

二、要“慎问善问”

在课改实验中,那种以教师为中心的“满堂灌”式的课堂教学现象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却是“满堂问”式的教学。“问”应该说是教学方法的一种革新,它在促进师生双向互动,激发学生积极思考,提高学生思维品质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如果教师提问提得太直太碎,就会出现教师不停地问,学生习惯性地举手,仓促地回答问题,或者置之不理,保持沉默,教师只能简单地肯定、否定或不置可否,然后,自己补充讲解。这种“满堂问”的教学,表面上看,学生似乎是在主动学习,课堂很生动,但其实质仍然是以教师为中心的强行灌输,是消极接受的方式。因为教师预先设置好结论,然后千方百计诱导学生猜测,或者教师自己交代,学生并没有展开讨论,并没有深入思考,思维完全被教师锁定,完全被教师牵着鼻子走,这跟新课程理念是背道而驰的。

三、要化虚为实

新课标给语文教学带来了新鲜的活力,教学中教师不必拘泥于“教参”上的标准答案,不必受考试内容的拘束,手脚放开,自然就多了一份潇洒。许多教师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的兴奋点,采用了新颖、灵活的教学手段,使语文课有了盎然生机,也取得很好的效果。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超出了限度,就会过犹不及,语文课堂教学也是这样,过分的虚化现象会损害教学的实效。

四、要合理使用多媒体

运用多媒体教学,在直观化、形象化、生动性方面绝非传统教学手段所能比拟。它营造的由形象、色彩、声音等构成的综合氛围,使学生身临其境、倍感真切,从而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不少教师喜欢借助多媒体进行教学。然而,音响手段运用于语文课堂,如果控制不当就会成为干扰因素。例如,讲授有关名山大川、花木鸟兽的诗文,教师不惜花费大量时间精力,制作、放映相关的多媒体课件,这些课件虽然给学生带来强烈的视听冲击,引起感官的兴奋刺激,但占用的教学时间,远远超过学生对文本的解读和思考揣摩的时间。学生看得津津有味、听得如痴如醉,甚至于眉飞色舞,喜形于色,但过后却犹如过眼云烟,对课文内容一知半解。语文是语言实践课,这个本质特征要求所有的教学手段都必须以语言活动为主体,以语言媒介为中心,而不是相反。

五、要突出主题,激发主动

新课程标准要求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为中心,但初中语文教学并不要求表面上、形式上的简单地突出主体,激发主动,而是要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思维特征从深层次挖掘他们的潜力,诱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真正使他们主动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体。要创设学习的情境,利用文本自身的丰富感染力,激发学生寻根究底的心理倾向,促进学生的好奇心上升为求知欲,把教的愿望转化为学的内在需求。例如,讲授《孔乙己》时,教师渲染孔乙己在“旁人的说笑声中,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的情景,之后再也没有见到孔乙己。要诱发学生探究为什么会这样。要创造条件,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保证学生在心理上有主体操练的时空。教学目标的实现,要依靠师生的共同努力,要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切实参与教学过程。学生操练活动的有效时间越多,知识内化率就越高,保持的时间就越长久,运用知识的能力就越强。例如,我们在讲析王维的《使至塞上》诗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时,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体会“孤烟直”和“落日圆”的情景,让学生在郊外或村头观看傍晚落日的壮观,思考作者是如何抓住景色选词表达的。通过深入的思考讨论,学生就会明白,词语的选择,要根据特定的情景,只有这样,才会准确。那么,他们在运用语言时就会自觉不自觉地琢磨具体的语境。当然,要使学生真正地动起来,在教学中一定要发扬民主,焕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使课堂成为学生个性发展的一方沃土,师生平等对话的一个平台,使学生在没有顾忌、没有压力的宽松心态下自由地发表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使他们的主体地位完全凸显出来。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