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金融危机机遇十篇金融危机机遇十篇

金融危机机遇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3:41:53

金融危机机遇篇1

这一轮投资计划既着眼于当前经济增长,又有利于长远发展。

应该主动出击,争取多上项目、上好项目。

金融危机还在不断蔓延,陕西也开始逐渐感受到了巨大的寒意。那么,陕西经济现状如何?陕西如何在此次危机中寻找机遇实现强省之梦?

陕西省决策咨询委员会办公室主任郭卫东、陕西省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所长裴成荣及陕西省决策咨询委员、经济学家、陕西省社科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张宝通研究员,分别从各个角度全方位对金融危机对陕西的影响做了解析,他们一致认为,陕西经济向好的基本面没变,金融危机也是发展机遇。

陕西经济总体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

对于经济危机对陕西经济的影响,几位专家都表达了乐观的看法,认为本次金融危机对陕西的影响不是很大,陕西经济发展的基本面还是很好。

郭卫东认为,虽然国际金融危机对陕西的传导性影响正在逐步加深和显现,许多产业和行业受到了较大冲击,一些企业生产经营遇到了严重困难,今后发展的不确定性明显增加。但当前陕西经济总体向好的基本面并没有发生改变,而且经济发展进入快车道上升期的惯性力量,也能使陕西经济继续在上行区间运行。

“陕西是西部大开发的第一阶梯,是国家投资的重点区域,对于陕西来说,投资是第一拉动力,其次才是消费,而出口则应排在最后。”张宝通则表示:“此次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主要是以出口加工为主的外贸型企业,而这些企业目前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西部地区的比重很小。因此,可以说此次金融危机对我们的直接影响不太大,主要是间接的影响。这从陕西2008年的经济增长率就可以看出,据统计,陕西2008年前三季度的经济总量增幅很高,同比增长是16.1%,而这在全国都是排在前列的。”

张宝通说,拉动经济发展的三架马车是出口、投资和消费,出口在陕西经济中的比重较少,拉动有限,陕西经济主要靠内需拉动,虽然说投资和消费都是内需,但对陕西来说,投资拉动是更大的机遇,因为我们的收入比较低,要想在短期内把消费提高很难。因此,一定要清楚,陕西是西部大开发的第一阶梯,是国家投资的重点区域,对于陕西来说,投资是第一拉动力,其次才是消费,而出口则应排在最后。

裴成荣认为,比较直接的影响是两个方面,一是出口,二是外商投资。这在珠三角地区比较明显,而对陕西影响并不是很大。由于陕西经济的外向程度较低,如2007年陕西出口额只有46.72亿美元,仅占整个GDp的6%左右;因此,金融危机对于陕西经济的影响比较小。因此,对于陕西来说主要是由于中国经济增长趋缓产生的间接影响。

对于受影响较大的具体行业,裴成荣认为可能主要是果业,尤其是浓缩果汁业。数据显示,陕西浓缩果汁2007年的出口额达6.69亿美元,是陕西最大的出口单品,而目前中国浓缩苹果汁产能大约1/3分布在陕西,年生产能力接近190万吨。因为金融危机的影响,陕西的果汁业几乎遭到了毁灭性打击,很多果汁厂被迫关门歇业。而据海关部门统计,2008年1至9月份中国累计出口苹果汁56.2万吨,同比下滑27%,这使得2008年的果汁的产能利用率将降至低点,而这也导致在2007年大幅扩充产能的加工企业处于更加严峻的境地。

另外一个影响较大的行业就是能源化工行业了,能源价格的下挫对于陕北以石油、煤炭为支撑的经济板块必将产生较大影响,从而对陕西经济的整体走势也会产生不利的影响。当然,陕西的传统优势行业如装备制造、有色金属、旅游餐饮同样也会随着国内经济增长的趋缓而受到一些不利的影响。

危急中,陕西面临历史机遇

面对金融危机,陕西反应迅速,在中央做出十项刺激经济措施之后,陕西也出台了自己的一系列刺激经济发展的政策,这些政策对陕西经济未来的发展会产生什么影响?

郭卫东分析认为,这一轮投资计划主要是围绕民生工程、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建设、灾后重建、产业结构调整和加快农村农业发展农民增收而开展的项目建设。可以说,非常实际,既能促进经济增长,又能促进经济结构调整;而且既能扩大投资,又能扩大消费;而且,既着眼于当前经济增长,又有利于长远发展。

对此,郭卫东显得信心十足,他说,2008年全年陕西仍然农业稳定发展、工业速度效益同步增长、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仍在高位运行、消费需求稳中趋旺、财政收入同步增长、民生工程等开局良好进展顺利。另外,陕西有充足和丰富的能矿资源、有巨大的发展潜力、有广阔的发展空间、有保持继续快速发展的基础。因此,面对这场突如其来的危机,我们既有困难,也有机遇,但总体上判断,我们机遇仍然大于危机。

郭卫东坦言,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全国都在挑战和危机中捕捉机遇、寻求机遇,都在抓住中央4万亿元投资机遇谋划推动新一轮大发展的好项目、大项目,都在抓紧谋划今后两年和“十二五”又好又快发展的大思路、新思路,都在采取各种积极应对措施把危机的影响降到最小限度,都在研究抓住机遇调整产业结构,打造若干千亿产业集群、千亿产业带和千亿工业园区,都在加大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产业和产品的支持力度,都在利用中央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支持中小企业发展,都在加快地方银行、乡村银行、金融贷款公司的发展和担保、再担保体系建设,都在加大非公经济、县域经济和农业农村发展。因此,陕西也要与全国其他省区市一样,积极采取各种应对措施,尽快开工一批大项目、谋划一批新项目,既要保持经济持续较快发展,又要抓住扩大投资与内需的历史机遇,推动陕西经济的新一轮发展。

张宝通也提出了相似的观点,他认为:“国家出台的刺激经济的十项措施中,投资的绝大部分都用于基础设施投资,而这对于陕西这样一个基础设施落后,但处于祖国版图中心,具有区位优势的省份来说无疑是非常有利的,因此我认为这对我们是个机遇。”

“在国家4万亿元的整个投资中,比重最大的是铁路、公路和机场等建设项目。”张宝通分析认为,对陕西而言,特殊的区位优势使得这些投资的大部分项目都和我们有关,如在建的郑西客运专线、西平铁路、太(原)中(卫)银(川)铁路、西康二线、包西线扩容以及西安至成都、西安至兰州的城际高速铁路,再加上安康到张家界的铁路,这些都构成和完善了我们陕西的铁路网。而这些项目的建成则最终使得陕西在全网中处于重要地位。

裴成荣认为陕西在危机中的机遇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国家目前实施的财政扩张政策以基础设施投资建设为主,由此将带动基础建材、能源等工业产品的需求,这自然可以缓解金融危机对陕西经济的不利影响。第二,短时间内大规模的集中投资必将会显著改善陕西目前的交通、电力以及农村条件,为陕西经济的再次起飞提供奠定基础。第三,由于美元不可避免的走弱,国外先进的生产设备将会相对比较便宜,这将为陕西更新技术装备、实现产业升级提供契机。第四,由于东部沿海地区部分企业的破产,而随着国内经济的复苏,必将会产生新一轮产业转移浪潮,这也为陕西接受东部产业转移提供了机遇。

陕西如何利用机遇快速发展

郭卫东提醒,陕西应在确保多上项目、上大项目,争取更多投资的同时,防止高资源消耗、高污染、低效益项目和重复建设,防止无效和低效投资,防止项目建设中的浪费和腐败行为,防止大潮到来,泥沙俱下,以免影响陕西正常的好项目、大项目建设的顺利推进。他特别建议:陕西应在申请上报项目的同时,争取多论证、多调查,以便利用这次难得的发展机遇,实现“富民强省”的宏伟目标。

张宝通认为陕西应该主动出击,争取在国家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多上项目、上好项目。他从交通方面重点作了分析,目前的兰渝铁路仅仅接轨到四川的广元,那我们能不能争取修通一条连接线,和陇海线连接起来,如武都到阳平关或武都经略阳到勉县,这样就可以变现有的一条线为两条线,使兰渝铁路既可成为西北和西南的大通道,又可以成为联通西北和华中、华东的大通道,使阳安线成为与陇海线平行的我国东西大通道,这对陕南经济的带动很大。同时,这关乎我们国家的安全问题。这个方案花钱很少,效益很大,只要陕西能抓住这次机遇,向国家提出申请,肯定能得到批准。

另外就是铜川了,这是一个因资源而兴的城市,正因为如此,铜川境内的铁路网也是全省最密集的地区之一。然而,近年来,随着煤炭资源的逐渐枯竭和西延铁路的修建,这座城市的铁路就慢慢的闲置起来,对此,张宝通表示,其实这些铁路网稍加改造就可以重新发挥作用,如咸铜线向东可达白水,只要向东修不长的连接线,就可以与西延线、西韩线接通,这样,铜川向北和向东的通道就畅通无阻了,这样,铜川也就成为了名副其实的渭北中心城市。

另外,将梅七线向北打通,也可以和西延线联通,还有榆林已经是陕西的第二大经济城市,是部级陕北能源基地的龙头,其进一步发展需要和京津冀、环渤海连接起来,但榆林至今还没有一条直通北京的铁路,陕西应趁这次启动内需的机会,争取榆林火车直通北京。

除了铁路这块以外,高速公路也是此轮投资的重点。近年来陕西的高速公路建设非常快,先是“米字形”高速公路骨架的提出,到后来的“三纵、四横、五辐射”,再到现在的“二六三七”的新规划,目前又规划了大荔经铜川(新区)到凤翔以及合阳经铜川(老区)到凤翔的高速公路项目和延川到吴旗的高速公路项目以及关中环线高速公路项目,这对关中的率先发展和陕北的跨越发展意义重大,届时陕西将成为全国高速公路最为密集的省份。

金融危机机遇篇2

一、金融危机的现状

国际上,由于金融危机已经冲击实体经济,在经济衰退的背景下,世界各国房地产市场和证券市场持续回落产生了负财富效应,消费者的信心下降。企业主动缩减投资规模,对商业贷款的需求大幅减少。企业的投资需求受到金融市场抑制与主动缩减投资规模叠加,导致实体经济中的投资需求加速下降。失业率上升和收入降低,迫使消费者紧缩开支。美联储的报告显示,去年12月的消费信贷连续第三个月下跌,为17年来首次。世界各国投资和消费的下降导致全球国际贸易量减少。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世界贸易今年会收缩2.8%。

在中国,首当其冲受到影响的是金融、证券投资、国际贸易、房地产、汽车等行业。特别是作为我国第一大贸易伙伴的美国实体经济疲软,其对中国商品需求的增速下降,对中国的出口贸易增长造成抑制作用,使得我国的出口企业面临严峻挑战。另一方面,由于企业业务萎缩,会减少用人数量以及冻结招聘,出现大量失业人口,加之2009年大学毕业生需要就业的又高达600多万,令就业形势更加艰难。随着金融危机影响的日益扩散,进而影响到投资与消费。而这种相互的影响,又把整个社会经济拖入下降的轨道,带来进一步的衰退。

二、金融危机能带来哪些机遇

美国的次贷危机直接引发了全球金融市场的剧烈动荡,次贷危机向全球范围内扩散的速度也开始加快。为了缓解市场危机,一些国家央行通过注资、降息等手段向金融系统紧急注入流动性,一场全球范围的救赎行动正在上演。我国在去年年底出台了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十项措施,确定了4万亿元投资计划。随着救市行动的启动,中国应该把握机遇,不只是要为避免风险做努力,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总结和研究如何健全制度,顺势适时调整经济结构,解决短期的问题的同时,更重要的是立足于长远的经济发展。

1.金融危机提供了一个平衡城乡发展的机遇

为应对金融而出台的十项措施,当中包括有加快民生工程;基础设施的建设;提高城乡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等手段。随着这些政策的实施,不仅会促进投资增长、消费扩大,继续拉动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也会有效改善基础设施,特别是目前尚基础设施欠缺的农村地区,基础设施的改善将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发展平衡不均的现状,为农村的发展铺出一条新路,与此同时,基础设施的建设工程必定需要投入大量的劳动力,这又可以解决农民工及大学生的就业问题,缓解当前的高失业率这一社会问题,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总的来说,不仅缓解当前的危机,更为以后长远的稳定的经济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2.金融危机提供了一个健全社会保障的机遇

社会保障制度是现代国家的一项基本制度,社会保障制度是否完善已经成为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之一。近年来我国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但仍面临着人口老龄化和城镇化进程加快、就业形式日益多元化等严峻挑战。在应对此次危机的措施中,出台了关于加快教育卫生事业发展等相关措施。我个人认为教育投入的重点应该放在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两个方面。基础教育是培养人才的关键,国家可以通过鼓励私人或团体成立教育服务机构,引进国外先进教育方案,实施多元化、国际化教育,一方面可以为我国的人才培养做贡献,一方面又可以通过增加的教师岗位缓解就业问题。职业教育主要针对需要职业再培训或加强职业技能的人士而设立,在高失业率的情况下,透过免费培训课程,协助夕阳行业的中壮年工人,学习新的技能去找寻新工作。

3.金融危机提供了一个产业升级的机遇

近几年来,中国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投资和出口拉动,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减弱。目前,主要工农业产品供给能力相对充裕,规模扩张受到国内外市场容量的制约,而服务业发展不充分、水平不高,增长潜力很大,尤其是现代服务业附加价值较高,拉动能力较强,是未来新的经济增长点。在应对危机的十项措施中,也出台了关于加快自主创新和结构调整;支持高技术产业化建设和产业技术进步,支持服务业发展等措施。此次受金融危机影响最深的莫过于出口企业,而主要原因就是现在我国出口产业主要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它们大多数是以跨国公司的加工车间的形式出现,主要依靠的是廉价的劳动力优势,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少之又少,因此用高新技术来改造传统产业成了当务之急。也就是说未来中国必须由产品大国逐步升级到产业链的中上游,即由“什么产品都生产”转为“中高端产品”。

4.金融危机提供了一个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机遇

中国要真正强大起来,要走向世界,没有人民币的国际化是不可能的,但是人民币的国际化不可能一步到位,起初当然是推进人民币区域化,这一点非常重要。首先是人民币、港币和台币的整合问题,如果我们能够借形势把人民币和港币整合起来,然后进一步推进台币,只要这三种货币整合起来,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就顺利完成了第一步。其次是推进人民币与其他货币的互换。货币互换只是人民币国际化的第二个步骤,人民币国际化须经历三个阶段:以人民币进行贸易结算,以人民币进行金融交易计价,人民币成为世界储备货币之一。在此次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中国央行积极地参与了应对危机的国际和区域合作,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签署了多个双边本币互换协议。自去年12月以来,中国央行已与中国香港地区、韩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白俄罗斯、阿根廷等6个国家和地区的央行及货币当局签署了总额达6500亿元人民币的货币互换协议,相当于我国外汇储备总额的5%。专家指出,在推行人民币结算试点,签署一系列货币互换协议后,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已经启动了破冰之旅。

综上所述,中国可以借助此次机遇,从实际中来,到实际中去,结合企业需求及本国市场需要,加大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城乡和谐发展,加强社会保障投入力度,缓解就业压力,加大技术引进力度,实现产业升级,进一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扩大本国市场规模,实现自身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赵中伟:第一财经日报.2009年02月25日06:31.省略

[2]华图教育.省略/HtUser/articleShow.asp?articleiD=30513

金融危机机遇篇3

随着20__年雷曼兄弟的倒闭,一系列的破产案件犹如塔米若纸牌一样一一上演,全球性的金融危机也由此愈演愈烈。走在金融危机边缘的信用社,无疑也在这场金融风暴中打了一个寒寒的冷颤。

面对20__年国家宽松型的货币政策,拉动内需的指导思想,以及推动农村城市化现代化的进程,我们信用社也处在一个金融挑战与机遇并存的时代,如何去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成为我们20__年的当务之急。

新的农村经济形势。

在过去,每逢年末,大量的农民工返乡会带回大量的资金用于存放在信用社或者归还贷款利息。但是在金融危机爆发的20__年,农民工没有带回象以往年度那样大额的资金,我们的存款也大大缩水,再加之5.12大地震,居民取出资金用于维修房屋等,我们的存款更是雪上加霜。至于贷款利息的清收也如同存款一样遭遇到了金融的寒冬。

面对存贷款利息一降再降,存款减少贷款难收这样尴尬的局面,信用社应该何去何从如何下手呢?

我认为任何危机都有它的突破点,特别是在中国的农村。国家政府对农村经济的扶持从未停止过。各种补贴更是从未断过,粮食直补,生猪补贴,危房加固等等,这部份钱对一些经济较紧张的农户来说是需马上取出用于适处的;但对于另一些经济较宽裕的农民来说,这是一部份闲散的资金。也许他们会盲目的取出用于存放在其他金融机构或者用于其他不必要的消费,这时我们信用社的工作人员就需以我们的真诚和热情来做好解释工作,让农民将这部份钱以定期或者活期的形式存在信用社,告诉他们在经济不稳定的时期,银行利息虽然低,但是是无风险的报酬;对于一些想留在农村发展畜牧业养殖业以及修建房屋的农民工,我们可以在详细调查过后,确保资金安全的前提下向他们发放小额贷款,综观这一条思路,其实它本身就是“服务三农”的最好实践。

新的农村业务发展。

以往信用社的业务比较单一,收入来源主要是贷款利息,面对不可抵挡的金融危机以及高速发展的农村,我们必须拓展我们的中间业务,强化我们自身的业务能力。这对于本身基础比较低,业务还不健全的我们来说,这是一个严峻的挑战。

当然有压力才会有动力,随着sc6000成功上线,我们可以在当前形式下,大力开展汇兑业务并与保险公司,理财公司,资产管理公司合作,为外出打工的农民工提供保险、理财、汇兑业务,为在农村发展的企业提供资产管理和理财业务。与此同时,我们还可以与农村的中小型企业和一些金融机构合作,开展代收代售业务。我们可以为供水供气供电等公司代收居民需缴纳的各种款项,也可以各种企业发放工资这样一种业务,还可以其他金融机构销售各种收益较稳定风险较低的债券、基金。这样一来,我们即能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又能将每年高额的存款利息转嫁出去,还能从中获得中间业务手续费。这样一来我们就充分利用了财务管理学中的财务杠杆经营模式将负债经营作到利益最大化。

新的农村金融机构的竞争。

在很长一段时间,农村一直处在信用社寡头垄断的情况下,再加之农民本身的文化程度不高,我们工作人员又长期处在有利条件下,形成了很多不好作风。比如态度差,工作效率低,服务质量不高,这些都是群众抱怨的现象。如今面对农行,邮政储蓄……这些强有力的竞争对手,我们又该如何在留住原有客户群的基础上,吸引更多的客户呢?

首先,我们还是要从自身做起。提高我们自己的文化修养,以专业从业人员的身份来要求我们自己的一言一行。以耐心包容的态度来接受我们客户的不足,以专业专注的态度来为我们的客户提供帮助,这同样也是在帮助我们自己。

其次,我们还要大力的拓展我们业务。因为业务才是我们发展的硬件,态度再好,没有有效的业务能力,不能为群众提供方便,这也是不能挽留客户的缺陷,也势必在残忍的竞争中淘汰。

金融危机机遇篇4

在2006年8月8日的第二届品牌中国高峰论坛上,我曾今提出来我们的任务是“塑造品牌中国新形象,重构品牌世界新格局”,现在看来,这个机会来了。清华大学经济外交研究中心主任教授何茂春近日表示:“融入全球化,赶上金融危机,对中国来说,只有利没有弊……中国因此获得了外部的资源,失去了旧体制、旧资产。与闭关锁国相比,中国获得的是世界。”没错,金融危机将是中国品牌复兴、成为世界品牌强国和中国复兴、成为世界强国的一次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

金融危机让主流市场了解和接受中国品牌

“中国制造”在国际市场上的形象是低端、低档的,在繁荣时期,中国的品牌很难有机会被世界主流市场接受,少数的几个品牌“联想”、“海尔”、“tcl”在国外的处境也非常艰难。其实,中国商品的质优价廉是全世界低端消费者公认的,但由于历史的原因不能得到主流消费者的公认,因为繁荣时期他们根本不会去购买中国品牌。

金融危机来临之后,有钱人也会调低自己的消费层级,原本打算购买法国、日本、德国品牌的就有可能转而购买中国品牌。这时候如果我们能放弃一味的代工贴牌,并且抓住机遇,推出我们自己的品牌,就会比较容易的获得他们的认可和接受。

事实上,中国品牌并不缺少竞争力,但缺少被正确、公平地认识和对待,就像一个水平较高的运动员,由于没有和高手同台竞技的机会,所以他的能力很难有展示的机会。而金融危机恰恰给了一个主流市场了解和接受中国品牌的机会。

品牌企业逆市上扬,品牌成应对危机利器

此次危机直接导致了欧美市场的萧条和消费能力的下降,创造了“中国制造”神话的沿海制造工厂成为最大的牺牲品,并直接导致失业人口的急剧增加、商业资源的巨大浪费和区域经济的严重倒退,东莞、苏州、威海等以外向加工型为主的城市受到的影响尤为突出。

然而,在此次金融危机中,很多品牌企业表现了较强的抗跌性,很多企业甚至逆市上扬。在出口企业中,很多“代工”的“中国制造”纷纷倒闭,拥有自有品牌和自主创新的企业却傲立潮头,品牌成为企业应对危机的独门利器。

这场金融危机实际上是一次洗牌的过程,很多缺乏竞争力和品牌的小企业肯定会在这轮风暴中被无情地淘汰,剩下的将是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优质企业,这也将有助于减少低水平重复建设和恶性竞争。

市场上的话语权属于品牌,而不属于制造

恒源祥集团董事长刘瑞旗认为,“中国制造”仅仅是中国经济在21世纪参与全球分工的基础,在未来的全球产业价值链中,纯制造业环节的边际利润会变得越来越薄,它不能支撑中国成为经济强国。“中国制造”是中国踏上经济强国的必经之路,它可以为我们引进外资、引入先进技术,解决中国暂时的问题,但从长远来看,制造不可能制造出强大的中国。

中国经济总量很大,但品牌缺失,中国经济大而不强。在国际市场上,制造从来就没有话语权。就是在国内,中国品牌的主导权也在丧失,国外资本和品牌已经控制和垄断了中国经济的诸多领域。日、德、美品牌占领和控制中国汽车72%的市场;在碳酸饮料市场,可口可乐、雪碧、醒目、芬达四大品牌,占据了我国碳酸饮料市场60%以上的份额;玉兰油、夏士莲、法国cd、绿丹兰、雅芳等国外品牌更是让中国化妆品全军覆没。

现在,我们可以利用金融危机,用资本抄底收购一些处于谷底的国际品牌,以入股或控股的方式夺回中国品牌自己的话语权,定价权。政府也应对企业大力发展中国品牌给予相关的政策扶持。也许二十年后,因这次经济危机的机遇,中国将给世界一个伟大的惊奇。

越是危机的时候越是需要加大品牌的投入

据调查,奥运结束以后,我国企业投入品牌的费用大幅削减。大家认为,奥运结束以后可以歇一歇了,打造品牌可以缓一缓了。企业家们普遍认为在金融危机来临之际,首先可以削减的就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品牌推广预算,这种想法是非常危险的。

看看优秀的品牌如何做?青岛啤酒的金志国董事长明确表示,2009年青啤的市场推广费用不能省,品牌宣传费用不能省;淘宝网也高调宣布,2009年将投入10个亿打造品牌;恒源祥集团董事长刘瑞旗也表示,作为以品牌经营为核心能力的企业,恒源祥也将一如继往地增加品牌的投入。

面对危机,我们通常有两种选择,要么勇敢地改变自己,要么无奈地被别人改变。“闹中取静,静中取闹”是发展中企业不变的营销法则。对于很多中小企业,如果你的实力有限,那么在奥运会期间,你必须放弃凑热闹的想法。相反在大家都安静的时候,你更应该站出来发出自己的声音,推广自己的品牌,这时候的代价可能非常小,效果却非常好。

所以,越是危机的时候,企业越是需要加大对品牌的投入,这种投入将成为你回报率最高的投资。

巨大的国内市场将为中国品牌提供广阔舞台

国家现在提出要拉动内需,这就给中国企业提供了一个巨大的市场。

我国外向型经济发展已有多年经验,一大批企业在为别人代工中积累了经验和实力,随着需求下降、成本提升以及竞争加剧,贴牌代工企业打造自主品牌的愿望也越来越强烈。

我们拥有世界第一的电话拥有量;汽油、油消费量全球第二;胶卷使用量居世界第二;中国每年的煤炭消费占全球一半左右;中国年产60亿双鞋;春节短信100亿条;手机每年以6000万部速度疯狂增长;网民数每年狂增2000多万;饮料行业规模达2000亿,仍以24%递增……中国地级城市有325个,县城有2500多个,未来20年中,中国4亿农民向城市大转移,这是人类历史上绝无仅有的最伟大的市场。

需求决定一切,没有需求,一切品牌都等于零。中国拥有全球独一无二的巨大国内市场和持续不断的需求,这将为中国品牌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国家应将培育品牌作为拉动内需的工作重点

金融危机机遇篇5

关键词金融业危机扩大开放机遇出路

2006年12月11日,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io)已经五周年了,这对促进中国经济发展与对外贸易有极大的帮助。同时,中国也对世界承诺:当对内经济五年保护期满时,中国将进一步扩大开放更多领域,包括金融、汽车、农业、电信等诸多行业,都将集中大幅度降低关税,乃至完全放开市场。无疑这是对中国经济的再次考验和机遇,可以促进企业改革,学习国际先进管理制度与经验。

其中,金融业是国民经济的血液,对国民经济稳定与发展至关重要。事实证明,金融危机将会导致国民经济的危机,甚至崩溃。

金融危机来自多方面,主要包括制度弊端、市场危机、随机因素等。其中经济与管理制度弊端更为严重,它将导致银行腐败案件、银行坏帐、经济`泡沫、通货膨胀、经济危机等。

当前,银行腐败案件严重是制度与监管弊端,不可忽视。

1.腐败严重制约社会与经济健康持续良性发展

2004年4月13日世界银行专职调研各国政府行为的负责人考夫曼表示,据世界银行

统计,全球每年有1万多亿美元,被用于贿赂和腐败行为;如果各国消除腐败现象,国民经济可以翻4番,全球儿童死亡率可以下降75%。

世行是根据2001至2002年的全球经济数据,做出上述统计的,这一年度的全球国内生产总值为30万多亿美元。不过,1万多亿美元的贿款,还不包括贪污和盗用的公款额,而实际的经济损失更大。

考夫曼强调,腐败是消除贫困、不平等和降低儿童死亡率的最大障碍。各国政府、社会机构和私营企业必须重视和解决腐败问题。他说,消除腐败将促使国民经济增长,提高各项社会指标。

考夫曼指出,一些国家和城市在打击腐败方面取得了成效,但还有许多地方腐败现象日益恶化。他呼吁各国认真贯彻《联合国反腐败公约》,在政府、社会机构、私营企业和国际组织间建立合作框架,共同消除腐败行为。

《联合国反腐败公约》是在2003年10月31日第58届联大上通过的,它是联合国历史上第一部指导国际反腐败斗争的法律文件。在2003年12月的签约大会上,94个国家签署了公约,此后又陆续有国家签约。

中国也签署与加入了这一国际反腐公约。有利于我国开展国际合作,遣返外逃腐败犯罪人员,追缴被非法转移国外的资产,有利于我国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腐败预防与惩治体系。

2.中国金融业最大危机--银行高管层腐败典型案例一斑

事实说明,银行腐败是一种普遍现象,而中国则更甚!

银监会2004年全年共查出违规金额5840亿元,有各类机构高级管理人员244人“落马”。2005年上半年银行业金融机构开展的案件专项治理工作共追究有关责任人1697人,其中追究领导责任570人。银监会主席刘明康特别提到,银行案件的职务犯罪占80%,尤其是一把手犯罪问题严重,案发在基层的80%,一把手纷纷落马。显然,金融领域已经沦为我国腐败的重灾区。银行行长纷纷落马,堪称世界之最。

其中,许多银行高管人员温梦杰、朱小华、段晓兴、王雪冰、梁小庭、赵安歌、刘金宝等,因经济问题纷纷落马。高管层经济犯罪典型案例:

(1)、朱小华:中国光大集团有限公司原董事长、中国光大金融控股有限公司原董事长。2002年10月10日,朱小华以受贿罪被判处有期徒刑15年。法院审理查明:1997年至1999年,朱小华利用职务便利,收受他人股票及现金折合人民币共计405.9万余元。

(2)、段晓兴:原华夏银行行长。2003年1月30日,段晓兴受贿案终审判决,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认定,原华夏银行行长段晓兴犯受贿罪,免予刑事处罚。而2002年8月22日一审曾认定段晓兴受贿7万余元,并对其判处有期徒刑7年,并处没收个人财产人民币8万元。一审判决认为,1998年12月,段晓兴利用担任华夏银行行长的职务便利,对银行工作人员为获取非法利益而故意提供的虚假材料不认真审查核实,向北京金万利油脂有限公司贷款人民币1.5亿元,为此,段晓兴于1999年2月、4月,先后两次收受蔡燕军给予的人民币5万元、美元3000元。

(3)、王雪冰:中国建设银行原行长。2004年1月14日,王雪冰以受贿罪被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判处12年有期徒刑。法院认定,1993年至2001年,王雪冰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为华晨(中国)控股有限公司、北京再东方广告有限公司等企业谋取利益,并为此非法收受这些公司给予的钱款、艺术品、名牌手表等贵重礼品,共计折合人民币115.14万元。

(4)、梁小庭:中银国际前副总经理。2004年2月19日,梁小庭受贿案在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开庭审理。检察机关查明:1993年1月至1994年3月间,梁小庭利用职务便利,收受贿赂款共计港币294.97万元。

(5)、刘金宝:原中国银行副董事长、中银香港总裁。作为一个风云人物,刘金宝曾协助中纪委、最高人民检察院,调查金德琴、王雪冰、朱小华等多起金融部门高层腐败犯罪案件。2002年2月20日,中国银行新闻发言人称,刘金宝涉嫌经济犯罪。

2005年8月12日,吉林省长春市中级人民法院判决书显示,刘金宝贪污23起,折合人民币1428.87万元;受贿3起,折合人民币143.8万元;巨额财产来源不明折合人民币1451万元,故决定对刘金宝数罪并罚,判处死刑,缓期二年执行,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

刘金宝腐败时间跨度达7年之久,而且在他的带领下,中银上海市分行和中银香港两地的7名下属官员(其中5人为副厅级干部)也一同栽进监狱,另有4名厅局级银行官员,因此案被免职。参与具体办案的一位司法人员这样总结道:刘金宝腐败案件的破坏力之大、影响之深远,在中国金融界堪称空前。

(6)、丁燕生:原中国银行香港分行副总裁。2004年8月3日,丁燕生被捕。中国银行事后公告称:丁涉嫌未获授权而将合并前成员行控股股东所拥有的某些资金分配作个人用途。司法机关对其进行审查。2006年9月22日长春市中级人民法院判处,被告人丁燕生犯贪污罪,判处有期徒刑13年,并处没收个人财产人民币200万元。

金融危机机遇篇6

一、兖州煤业并购澳大利亚菲利克斯的背景

(一)并购双方背景资料

兖州煤业股份有限公司是由兖矿集团有限公司控股的境内外上市公司。该公司的主营业务为煤炭生产、洗选加工、煤炭销售和铁路运输。

菲利克斯公司的主营业务为煤炭开采和勘探,产品包括高炉喷吹煤、动力煤和半软焦煤,客户主要分布在亚洲、欧洲、美洲和澳大利亚的钢铁制造商和发电企业。

(二)行业分析

煤炭等基础能源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所以煤炭企业海外并购,有助于国内煤炭资源的供应链,可以进一步巩固国内能源安全体系,缓解资源紧缺。

(三)并购动因分析

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使得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大幅下滑,全球股市估值水平下降,特别是资源类上市公司,这为中国企业在海外收购提供了难得的机遇。这种境况更加坚定了兖矿集团通过跨国收购获得海外优质煤炭资源的发展战略。

兖矿集团通过跨国收购增加公司后备资源储量,提高煤炭产能,同时进一步巩固和拓展了公司海外业务。以资本运营促发展,兖矿集团可以使得经营领域和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增强行业竞争力。

二、兖州煤业并购澳大利亚菲利克斯的过程分析

(一)并购的重点和难点

并购过程中遇到的难点:兖州煤业进行收购时遇到了时间和政策方面的障碍。首先,这次收购遇到金融危机影响正当时,出现了很多中企收购延期和力拓事件影响。所以复杂的经济形势将收购谈判及申购受到了很多波折。另一方面,按照政策,此收购项目必须得到澳大利亚政府和山东省主管部门批准,而且还须国家发改委、证监会、商务部等核准或备案。所以兖州煤业此次收购历经了一年多的时间才确定下来。

澳大利亚是个矿产资源丰富的国家,中国企业通过并购澳大利亚的资源类企业从而实现我国资源的保证和在资源定价方面的话语权。但是需要对澳大利亚的法律进行研究,其中最重要的法律是反垄断法律。

并购过程中的反垄断法律审查方面,发现澳大利亚的法律体系跟大多数欧美国家不同,在国内并购和外资并购分别采取了两套不同的规制法律和审查机关。

(二)并购的策略分析

可行的合作方式主要包括股权转让合作方式与资产合作方式,而这次收购运用股权转让,采取现金对价的方式。收购从始至终兖州煤业都保持低调姿态,严格保密的情况下,尊重澳方相关法律要求,采取灵活的谈判洽谈,使得公司利益达到最大化和项目收购成功。

三、兖州煤业并购澳大利亚菲利克斯结果分析

本文对这次收购采用Swot分析方法对结果进行评价。

优势:兖州煤业并购澳大利亚菲利克斯是使用现金对价的收购方式。这种方式具有的优点是:股价简单、收购进行迅速、交易简单。

并购后的融合:由于企业文化和国家文化的不同,将两个公司进行融合。首先,一切以符合澳洲的法律作为融合的前提,所以设置法人的治理结构。其次,要保留原公司的工作团队,但财务总监要委派。同时在董事会的控制下,要使领导团队拥有充分的自,发挥人力资源的效用最大化。最后,进行制度化的管理,将被收购公司向总公司的企业文化对接。

并购后的效益:并购使得公司扩大了资源的储量,带动了兖州煤业开采技术和设备的输出。同时兖州煤业通过这次并购,能够运用大型设备实现了专业化的生产,产量得以增加,生产规模扩大,这样降低了成本。

并购后的竞争优势:此次并购使兖州煤业在技术和产品方面出现了互补,在制度和管理方面达到了提升,在市场份额方面出现了拓展,这样有助于增强企业整体竞争实力,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同时由于经营内容相关度低可以分散风险,以至于企业的收入稳定,增强了其安全性。

劣势:现金收购方式既带来了便利,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缺点。其中对收购公司的影响是占有了大量的现金。虽然其资金来源并非兖州煤业自身的资金,但是也承担了巨大的负债压力。

机会:金融危机影响下,全球经济下滑,海外并购的成本低,因此而引发了中国企业走出去并购的浪潮。另一方面,经济的复苏必然使得矿产资源的需求大幅上升,从而使得价格上升空间很大。这其中的巨大差额正式并购的利润所在。

从虚拟经济角度来看,股市对煤炭等资源类股票的低估,再加上通货膨胀和美元贬值的预期不断增强,那么矿产资源类估值上升空间也很大。

威胁:受菲利克斯主要业务是煤炭开采和勘探业务的影响,使得该股权价值受煤炭价格的影响波动较大。若煤炭价格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持续在低位徘徊,这将给菲利克斯的销售业绩和盈利能力带来不确定性,并影响其股权价值。

四、并购后的启示

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全球经济下滑,海外并购的成本低,因此引发了中国企业走出去并购的浪潮。同时我国企业倾向于投资自然资源类等实体经济,而非虚拟经济,是理性务实的选择。通过跨国并购,可以以低成本建立遍及全世界的生产和经营网络。

法律方面的影响。跨国并购会触碰到异国反垄断法、海外投资、保险等方面的法律问题,所以我们要在并购前仔细研究这些法律壁垒,避免不必要的损失。

中介方面的借鉴。这次成功并购中介无疑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具体体现在成功收购和信息的保密性。选择合适的中介机构能够在谈判中处于优势的一方,是决定能否成功收购的关键因素,其他失败案例需要从中借鉴。

五、结语

通过此案例分析,我们了解到中国企业未来的发展前景是十分可观的。我国的企业拥有全球战略的理念:趁低吸纳,利用海外先进的技术、人才和市场份额,扩展海外市场。同时与国内企业产生协同效应,真正做到天时地利人和,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政家.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法律问题研究[J].2010(6).

金融危机机遇篇7

一、第三方财富管理公司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长期的发展使诺亚财富拥有雄厚的实力和丰厚的客户资源,近20000人的会员数使诺亚财富在资产管理规模上稳居第三方理财公司首位。外部环境的变化为第三方理财公司的发展既提供了机遇,也带来了一系列的挑战。居民财富的增加使理财观念也日益觉醒,巨大的客户资源需要理财公司为其服务;从房地产市场、证券市场及境外金融市场撤出来的资金为第三方理财的发展提供了良好机遇;银行利率的下降,以及理财产品发行的低迷,也使社会中大量闲散资金涌向第三方理财公司。伴随这一系列发展机遇的同时,挑战也随之而来。第三方理财公司发展面临的挑战主要包括以下方面。第一,理财市场产品和服务的丰富使客户的资金面临分流的挑战;第二,金融危机带来的负面影响使投资者对理财公司的选择更加谨慎,客户更加偏向于稳健投资,而对刚兴起的第三方财富管理公司持有怀疑态度。日益涌现的第三方财富管理公司使这一行业竞争日益激烈,为了占据更大的市场份额和拥有广大的客户,第三方财富管理公司需要制定适合广大客户需求的营销策略,这样才能使企业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第三方财富管理公司营销策略研究

金融市场中存在的大多数第三方财富管理公司,既没有诺亚财富的品牌效应,也没有诺亚财富数额庞大的财富和市场规模,因此,要想吸引更多的客户,一般的第三方财富管理公司需要制定符合本公司情况的营销策略。1.树立科学的营销理念。要得到客户的青睐,必须首先清楚客户需要什么样的服务,营销并不是简单地把产品卖出去,一个好的营销方案会给公司带来巨大的利润增值空间。因此,需要树立科学的营销理念,对客户进行一对一的服务,针对客户的需要制定切实可行的理财方案。2.建立完善第三方财富管理公司的信用制度。我国的金融理财市场信用普遍较低,信用制度方面存在空白,针对这一情况,财富管理公司需要完善信用体系,信用体系的完善会增加客户投资理财的信心,客户信心的建立是理财公司在金融市场上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3.制定多元化的理财方案。面对瞬息万变的金融市场,第三方理财公司的客户定位不能只集中在少数高收入人群中,面对广大的中等收入群体也需要提供相应的理财服务。每一个中等收入群体都是一支潜力股,为他们制定多元化的、有针对性的理财方案,在提升企业形象的同时也增加了客户群。4.制定多渠道的理财销售战略。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人们投资理财的方式和渠道日益增多,第三方理财公司在扩大传统的柜台销售业务同时,可以通过互联网这一方便快捷的新型模式为客户提供网上理财服务,这既节省了客户的时间,也降低了理财公司的运营成本。5.理财公司需要树立品牌战略。每一位客户都要为他们提供最优质的理财服务,这在满足客户的需求的同时,也为企业赢得良好的声誉。第三方理财公司的品牌的树立,能为公司吸引更多的客户,同时增强了理财公司品牌在地区和全国市场的影响力。第三方理财公司的兴起不是金融市场发展的偶然因素,而是必然趋势。在竞争激烈的金融理财市场上,想要立于不败之地,第三方财富管理公司尚有很长的路要走,制定符合客户需求和企业发展的营销策略和工作措施,是公司获得长远发展的关键。第三方财富管理公司需要抓住金融市场繁荣发展这一良好机遇,在理财市场上拥有更大的市场份额,以促进企业良好发展。

作者:宗磊

金融危机机遇篇8

关键词:美国:金融危机;中小企业;挑战:机遇

2008年9月。美国爆发了由次贷危机引发的大规模的金融危机,金融危机迅速演变为经济危机,并迅速向全世界蔓延。世界各国的金融市场、股票市场及实体经济均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H向。尽管我国的金融市场没有受到强烈的冲击,但股票市场和实体经济均受到了影响,尤其是给我国中小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中小企业如何在危机中寻找机遇,为自己创造更好的发展机会,将是我国的中小企业生死存亡的关键。

一、国际金融危机给我国中小企业带来的挑战

(一)出口加工型企业的出口贸易额受到严重的影响

金融危机对我国出口加工型企业的影响相当广泛且呈加重之势。自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已对8成左右的中小企业的出口产生了影响。2008年8月份前还只是引起出口美、欧等国家企业的出口额出现下降趋势,到了9、10月份,出口日、韩及其他各国的企业均出现了出口订单下降、客户资金链断裂,甚至有的企业出现了没有订单现象。劳动密集型行业受冲击最为严重。如冶金、建材、家具、服装等行业出口额同比、环比降幅都较大。仅以温州为例,外贸订单直线下降,平均外贸订单约减少30%;外商违约现象严重,爽约率约10%左右;外商“逃账”、“赖账”现象严重,很多企业贷款无法收回,约200亿货款被拖欠。这些都导致企业不敢轻易地接受国外订单。

(二)金融危机导致企业的进口材料成本很难预料

国际金融危机使得美国金融市场中的资本量减少,加之美国实行紧缩的货币政策,导致流通中的美元供应量减少,美元的币值开始逐渐回升,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也从持续升值逐渐稳定下来并有小幅下降的趋势,美元汇率的波动使得以美元标价的商品的价格出现了大幅度波动。如国际原油价格出现近年来的首次大幅度下跌,2008年3季度环比跌幅将近20%,这对进口企业来说绝对不是一个利好的消息,人民币未来的走势如何还很难预料,如果人民币持续贬值将会导致进口材料成本大幅度提高,企业的利润将很难预测。但就美国目前的经济形式来看,美元持续的升值又是不太可能的。因为美国要刺激经济增长,美元贬值是其有力的武器。未来的美元汇率将于何时发生逆转很难预料。这就使得以进口材料进行加工出口的企业很难确定出口订单的价格,因此为了谨慎,有些出口订单不敢轻易接。

(三)金融危机使得中小企业的国内市场需求减少

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的金融、证券市场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冲击。由于我国的金融市场还没有完全放开,所以受到的影响还不是很明显。但是证券市场却受到了强烈的冲击,自金融危机爆发以来,证券市场出现了持续性的熊市。股票价格从6000点一路下降到了1800点,股票价值缩水了2/3以上,投资人的财富迅速贬值,引起了投资者的恐慌,不敢再轻易地投资或消费。广大的非投资人尽管还没有受到金融危机的直接冲击,但为了防患于未然,也在尽量地压缩开支,减少消费。这就使得以内销为主的中小企业的国内市场需求大幅度减少,在成本不变甚至增加的背景下,中小企业的生存变得更加困难。于是,各中小企业纷纷裁员,减少开支来缓解企业的困境,甚至有的企业只能无奈地停产、破产。

(四)金融危机使得中小企业的融资难度加大

融资难一直是困扰中小企业发展的一个“瓶颈”,一直以来。国家为解决这一问题,也出台了大量的政策。但是,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问题却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金融危机使得这一问题更加突出。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李毅中说,金融危机中中小企业受创伤最重,反映最强烈的问题是资金短缺。在动荡的国际金融形势下,中小企业的经营风险及信用风险水平都将上升,我国的各大商业银行为了降低自身的风险会更加借贷,贷款将会被限定贷给中小企业中的极少数技术进步型企业,并且要求接受贷款的企业信用度高,抗风险的能力比较强。企业的经营管理比较好。财务情况比较透明。因此,贷款还是被限定给了极少数的大企业,中小型的家族管理式的企业仍然被排除在外。这些企业在材料成本上升,出口订单减少或国内市场需求减少的背景下,又面临资金链的断裂。这无疑是雪上加霜。很多企业只能无奈地选择了关停或倒闭。

二、国际金融危机下我国中小企业的机遇

挑战和机遇总是并存的,国际金融危机在给我国的中小企业带来严峻挑战的同时,也带来了更多发展和转型的机遇。

(一)国家有利的融资政策的机遇

当金融风暴袭来时,中小企业需要的是输血式的救急资金。为此,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紧急行动起来,中国人民银行紧急出台了指导意见,提出了若干条有利于中小企业融资的政策。如支持金融机构发放并购贷款,及时满足中小企业合理的并购融资需求。激励和促进金融机构稳步提高中小企业贷款比重。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对基本面和信用记录较好、有竞争力、有市场、有订单但暂时出现经营或财务困难的中小企业加大信贷及多元化融资支持等,这些有利的融资政策给金融危机下的中小企业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提供了有力的资金支持。与此同时,各级地方政府纷纷行动起来,出台了具体的融资政策。如湖南省人民政府出台了支持中小企业融资政策的意见,要求各商业银行增加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缩短贷款的审批时间等。各级政府出台的有利融资政策较大地缓解了企业的融资困难,各中小企业应抓住这一有利的契机融通足够的资金,适时地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实现产品的升级,实现在国内或国际市场上的产业结构的转移。

(二)中小企业适时进行产业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机遇

由于金融危机的爆发,美元汇率有小幅贬值。但并没有给企业带来更多的利润空间,中小型企业的出口订单开始下降。为了促进出口,国家大力提高了重大技术装备、部分it产品等高科技产品,以农产品为原料进行深加工产品的出口退税率。但与此同时,财政部还取消或降低了一些非金属矿产品、煤炭、钢材等部分产品的出口退税率。国家在出口退税政策上的变化充分说明国家开始限制国内紧缺的,附加值不高的资源类产品的出口。有色金属工业企业及其他的初级产品加工企业应积极发展技术含量高的出口产品,进行产品的升级换代,扩大出口,并争取将自行开发的高新技术产品列入国家鼓励出口的高新技术产品目录,争取获得优惠的出口退税政策。除了进行产品升级,各中小企业还应积极地进行产业结构调整。适当开展多种经营,为企业开拓更广

阔的生存空间。

(三)全球范围内产业结构重新分配转移的机遇

国际金融危机使得西方发达国家,特别是欧美等处于经济发展领先地位的国家的一些企业由于国内外的需求下降,产品成本的上升、资金链的断裂等原因苦苦支撑,支撑不下去的只能无奈地选择破产,制造业整体处于不景气的状态。金融危机给我国的制造业布局全球市场带来了历史性的发展契机。我国的中小企业应抓住这一有利契机,利用政府有利的融资政策融通足够的资金,积极进行全球范围内的产业布局,以较低的成本并购国外的研发机构、上游的原材料供应企业以及下游的产品销售企业,以便切实地提升企业产品的技术含量。降低产品的生产成本,提高产品在全球范围内的市场售价,真正地提升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占有份额。国家在鼓励扶持国有大中型企业的同时,应注重鼓励、扶持中小企业在全球范围内的扩张。

(四)我国扩大内需的机遇

金融危机机遇篇9

关键词:非公有制经济 后金融危机时代 机遇与挑战

2009年,在金融危机的阴霾下,依靠超大规模的“一揽子”财政刺激政策,我国经济率先触底反弹,成功实现保增长任务。后金融危机时代,世界经济前景仍不明朗,未来经济形势更为复杂。在巩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的关键时期,我国非公有制经济的全面启动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广义非公有制经济是指除国有、集体经济以及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集体成分以外的经济,主要有民营经济和外资经济两部分。本文所谈非公有制经济是狭义上的非公有制经济,即民营经济,不包括外资经济。

一、后金融危机的时代特征及影响

后金融危机时代包含着三层含义:一是指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后,全球经济触底、回升直至下一轮增长周期到来前的一段时间区间;二是我国企业发展经过了金融危机的冲击之后,目前进入了一个调整期;三是经过国际金融危机后,各个国家将根据国情和世界经济变化情况调整自己的对外投资、贸易政策,希望在下一个经济周期中率先走向繁荣。

后金融危机时代全球经济表现为以下四大特征。

一是地界经济逐步进入复苏轨道。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2010年7月对世界经济预测作出上调,预计2010年全球实际GDp将较上年增长4.6%,同4月的预测数据相比提高了0.4个百分点。主要原因是由于2010年上半年亚洲等地区的贸易和生产活动好于预期。

二是全球生产和贸易格局发生变化,贸易保护主义抬头。来自商务部统计数据显示,2009年上半年,中国外贸产业和企业已经遭遇了来自15个国家和地区的60起各类“贸易救济调查”举措,涉及金额达到82.67亿美元。带来的结果就是中国经济不可能继续依赖出口增长的方式来支撑未来的发展。

三是流动性过剩导致的资产泡沫上升压力将长期存在。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以煤炭、石油等为代表的能源价格上升,并拉动原材料和燃料动力、电力、水、气等价格大幅上升。而国内市场也呈现出了类似的上涨情形,加上房租价格、劳动力成本的提升,我国非公有制企业的经营成本将继续上升,中小企业的经营困难将继续加重。

四是科技革命。每一次金融危机之后必然带来一场新的科技革命,此次科技革命将以新能源技术和生命科学重大突破为主要标志。哥本哈根会议后,“低碳经济”理念必将带来新的经济增长模式,传统的高耗能、高污染的经济增长方式将被循环经济、绿色经济、节能技术经济所替代。美国、德国、英国、日本、俄罗斯等均在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和绿色经济,开展新能源革命,努力抢占经济和科技制高点。新能源、节能环保、信息产业将成为引领全球新一轮产业升级的主导产业。

二、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非公有制经济面临的挑战

后金融危机时代并没有完全消除经济风险,相反,在某些方面全球经济风险还在增加。这对我国非公有制经济,特别是对中小企业提出了新的挑战。

(一)外部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与宏观政策调整带来的风险

一是金融市场资产减值损失依然严重,资产价格泡沫破灭的风险仍不容忽视;二是各国债务危机极可能推动全球经济进入以紧缩财政、缩小赤字及减少开支为标志的“去杠杆化”阶段,这很可能会引起全球范围内的通货紧缩。种种因素都增加了未来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2009年4万亿财政刺激政策的推出,以及天量信贷有效减缓了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冲击,但也对2010年宏观政策调控带来了困难。通胀通缩的风险并存,如果宏观政策手段和时机选择策略不恰当就可能导致经济出现二次探底的可能。

(二)非公有制企业融资环境或将进一步恶化

市场波动和投资预期的不确定导致风险溢价的上升,企业投资实体经济的意愿下降,这直接增加了非公有制企业的融资难度。虽然国家调增了商业银行信贷规模,但因受信贷终身追究制的影响,目前银行等金融机构从资金安全和投放效益角度出发,加上非公企业贷款普遍存在抵押物不足、股权质押和信誉担保贷款几乎为零、贷款手续复杂和耗费时间长等问题,非公企业融资难度继续加大。以工业型投资为例,2010年工业型投入在上年较低的基础上,依然缺乏较高的增长,反映当前经济复苏过程中前景不是十分明朗,影响企业创新投入和投资回报不确定因素仍然很多。

(三)生产要素价格短期内难以降低

一是石油等大宗商品价格累计大幅上升,原材料价格波动大,上升水平快,企业成本短期内难以降低。二是东南沿海地区土地制约因素也越来越严重,中小企业房租等价格攀升。三是企业劳动用工紧张,劳动力价格提高。据调查,珠三角、长三角的劳动密集型企业面临用工难的问题。中小企业劳动力不足,无法保证企业正常生产经营。

(四)转变发展方式和结构调整难度加大

“调结构”是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经济调控的重中之重。继十大产业振兴规划推出后,国家先后就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煤化工、多晶硅、风电设备等“两高”和产能过剩行业明确发文限制。

目前,非公有制企业仍是我国高耗能、高污染、低技术、低水平产能的主要集中地,转变方式的任务更加繁重。由于中小企业民营经济大部分处于劳动密集型、资源型,加工贸易“贴牌”企业居多,同时又是就业容量巨大的群体,在经济全球化一体化加快、新兴产业发展步伐加快的形势下,装备、技术、工艺落后,结构不合理,产能过剩,资源综合利用低,环境污染,管理水平不高等问题,变的更加突出。在这种情况下自主调整能力不足,产品和产业调整优化升级难度不断加大。

(五)自身实力不强,应对新经济形势变化能力不足

目前民营企业仍处于发展初期,起点低、底子薄,整体层次不高,竞争力弱。在我国,有关企业生存周期尚无明确的统计。但从我国民营企业的发展轨迹来看,大多民营企业是暴起暴跌,辉煌短暂。国内最新数据显示:中国企业平均寿命一般只有6.5年到7年,而中国民营企业只有2.9年。这一方面是由于民营企业在管理水平、技术实力、人才队伍等整体上的落后,同时也反映了我国非公经济在应对新经济形势变化上的不足。如何在上述方面取得突破,改变落后现状是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非公有制经济面临的新挑战之一。

三、后金融危机时代非公经济发展的新机遇

后金融危机时代,在面对新的国际、国内形势带来的风险和挑战的同时,也为非公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这些机遇包括国际、

国家、地方政府、行业和其他方面的发展机遇。

(一)来自国际方面的发展新机遇

国际金融危机给欧美等发达国家以及我国周边部分邻国的经济造成了巨大的冲击,所带来的影响尚未结束。国际社会多数国家仍然面临着需求不足、市场低迷、资金短缺等窘境,这为我国规模民营企业进军国际市场、积累经验、掌握国际战略资源提供了良好的机遇。目前,企业的国际竞争更重要的体现在技术研发、市场营销、生产布局等方面,非公有制企业走出去可以弥补某些方面的不足,比如通过海外并购获取技术或市场,或通过海外并购打开营销渠道,或借助并购利用国际上的人力资源。目前,我国民营企业海外并购已有许多成功的。

(二)来自国家政策的发展新机遇

我国非常重视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2010年出台了《国务院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新36条),把6大行业准入细化到18个行业,并对拓宽民间投资的渠道和领域做出了很多新的规定。7月26日,国务院了《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重点工作分工的通知》,进一步明确中央和地方政府部门在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方面的分工和任务。《通知》明确了40项工作任务,每项具体任务多则有9个部门负责。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的投资领域包括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市政公用事业和政策性住房建设、社会事业、金融服务、商贸流通、国防科技工业、重组联合和参与国有企业改革等。

(三)来自地方政府的发展新机遇

为更好地促进非公制经济发展,吸引民营资本投资,各地政府积极出台鼓励政策。北京市2009年对民间投资的壁垒进行了清理,并决定从2010年鼓励民间资本介入基础设施、市政设施、公共服务等领域投资建设,开展房地产信托基金试点,在高端产业、旅游产业、文化产业、金融保险等领域重点通过产业投资基金等方式吸纳民间投资。山西出台了让民间资本进入农电改造领域的政策。贵州也于2009年出台相关意见,允许非公经济进入法律法规未禁入的行业和领域。地方政府为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在新领域投资,除引导资金外,还在税收优惠、房租减免、土地使用、人才政策等方面给予支持。

(四)来自行业政策的发展新机遇

行业主管部门根据国务院的总体安排,逐步放宽准入,为非公有制企业发展提供新机遇。一是后金融危机时代诞生的新能源技术、低碳技术等,国家鼓励多元投资主体共同参与,主动吸收民间投资介入。二是在基础设施、市政实施等垄断行业逐步放开市场准入。三是近期国家旅游局也出台相关意见,放宽旅游行业市场准入,鼓励社会资本共同参与旅游业发展。今后,将有更多行业为各种所有制企业依法投资提供机会。

(五)产业转移和西部大开发的机遇

我国新一轮的西部开发和实施的产业转移战略为民营企业发展提供了新机遇。由于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沿海企业积极实现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型,部分中低端制造企业则响应国家的号召向江西、安徽内陆省份和四川、重庆、陕西等西部省份转移。由于中西部地区在生产要素成本、土地价格、劳动力成本等方面相对沿海地区低,因此,原先在沿海地区利润较低的劳动密集型非公有制企业,到中西部后重新可以获得较高的利润,找到了新的生存与发展空间。

四、关于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贯彻落实“新36条”,为民营经济营造宽松良好的发展环境

进一步拓宽民间投资的领域和范围,除法律法规明确规定禁入的行业和领域,均对非公经济开放;清理和修改不利于民间投资发展的法规政策规定,切实保护民间投资的合法权益,培育和维护平等竞争的投资环境。在投资核准、融资服务、财税政策、土地使用、对外贸易和经济技术合作等方面,对非公有制企业与其他所有制企业一视同仁,实行同等待遇。对需要审批、核准和备案的事项,政府部门必须公开相应的制度、条件和程序。全面清理整合涉及民间投资管理的行政审批事项,简化环节、缩短时限,进一步推动管理内容、标准和程序的公开化、规范化,提高行政服务效率。

(二)引导民营经济的投资方向,优化投资格局

一是发挥产业政策的引导作用,引导民营经济投资从传统低层次加工制造业向新兴产业转变,切实推进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二是发挥区域规划政策的引导作用,根据各区域及省区市经济发展规划,按照不同主体功能区的筹资能力实施差别化的资本金吸引政策。鼓励民间资本流向中西部地区,支持民间投资主体承接来自东部沿海地区的人才、资金、技术、管理经验和信息等本地稀缺的生产要素,同时增加东部沿海地区民营企业的投资机会,扩大配置资源的市场空间。

(三)积极创新投融资模式,拓宽投资资金来源渠道

一是创新民营资本投资模式。通过社会资本,将Bot、Bt、tot,ppp等投融资模式与代建制有机结合起来,落实Bt融资代建制,让社会资本有利可图,推动民营资本进入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二是建立以政府产业资金、债权融资、股权融资、上市融资等多方式的融资体系,积极打造面向中小企业的小额贷款公司、融资租赁、担保公司等金融机构,切实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问题。

(四)以创新引导基金等方式推动民营经济的科技创新

鼓励和引导民营企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广泛应用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绿色经济,投资建设节能减排、节水降耗、生物医药、信息网络、新能源、新材料、环境保护、资源综合利用等具有发展潜力的新兴产业。发挥创新引导基金的示范带动作用,促进民营企业科技创新投入及成果转化,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五)打破所有制歧视,鼓励民营经济参与国企改革

一是推动国有资本完全退出竞争性领域,尽可能消除非公有制经济准入的障碍,以确保充分竞争,让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得以发挥。其次积极鼓励和引导民营企业通过参股、控股、资产收购等多种形式,参与国有企业的改制重组。支持有条件的民营企业通过联合重组等方式做大做强,发展成为特色突出、市场竞争力强的集团化公司。

金融危机机遇篇10

1.全球经济放缓冲击了服务外包市场,高增速略为放缓

美国著名咨询研究公司Forrester最新的研究报告显示,美国金融危机对国际信息技术服务外包短期内造成严重打击,而占国际服务外包业务额比重最大的金融服务外包最先受到影响。据该研究公司调查,美国有43%的公司计划削减it方面的开支,金融行业49%的it部门计划削减预算。许多企业不愿上新的外包项目,对已签合同的项目也打算尽可能推迟实施或修订服务条款,以达到消减预算和节省开支的目的。欧美和新兴市场国家的金融服务外包的发展也将在短期内出现不同程度减速或下滑。金融危机同样也在其他国家影响着亚洲国家服务外包产业,例如日本经济进入衰退,其以制造业嵌入式软件为主的软件外包订单就面临放缓。

2.国际离岸服务外包市场竞争激烈

世界大部分的国际服务外包市场被印度占领,但是金融危机将一定程度上动摇其地位,改变服务外包市场格局。印度软件外包业受金融危机影响最为严重,因为其深度依赖于对美软件外包。印度约60%的外包业务来自于美国,其中40%来自于金融业。印度约60%的外包业务来自于美国,其中的40%来自于金融业,最早受到次贷危机的影响。据印度国家软件协会nasscom预计,印度软件与服务外包产业未来几年的年均增长率将在20%~25%之间,虽然增速仍然强劲,但只是往年增长速度的一半,而2008年产业的整体盈利能力将下降5-6%。爱尔兰的软件与服务外包产业08年以来面临的形势日趋严峻,欧洲许多发包方日益将目光投向成本更低的中国、俄罗斯以及匈牙利、波兰等东欧国家接包商。最近Gartner的一份名为《全球前30位离岸外包目的地》的研究报告中,捷克、匈牙利、波兰、罗马尼亚、俄罗斯和乌克兰赫然在列,中东欧作为离岸外包地区正在崛起。各国都看到了服务外包市场的发展潜力,从而形成了一种全球化分布和优势化发展的区域竞争格局,积极参与外包服务的国家正在迅速增加,服务外包产业国际化竞争不断加剧。

3.离岸服务外包市场保持长期增长趋势

相比境内外包,离岸外包(offshoreoutsourcing)主要强调成本节省、技术熟练的劳动力的可用性,利用较低的生产成本来抵消较高的交易成本。尽管金融危机使得很多企业设法缩减it外包方面的开支,但是长期来看多数的企业都会面临巨大的资金压力,必然设法降低成本、提高效率,而外包是一个必然的途径,90%以上的中小企业都会考虑将部分it业务流程外包,而目前世界500强中,44%的企业还没有发过包,发展中国家较低的人力成本是吸引发包企业的首选因素,因此长期看国际软件外包的市场空间还很大。根据外包咨询公司equaterra对200多家it外包服务供应商的一个最新调查显示,随着国际金融危机逐步扩散,欧美四成以上的it企业为了降低成本,减少了对软硬件开发的投资,却加大了对业务的外包力度。调查报告还指出,欧洲it企业的外包需求比美国企业的需求要大,64%的欧盟受访企业认为外包需求会增加。

4.金融危机加速全球外包服务细分化

金融危机一定程度上延缓了服务外包的发展速度,但从互联网的角度与层面来看,金融危机反而有可能推动全球生产与服务外包的进一步扩大与深化。金融危机使得一些经营状况不好的企业破产、倒闭,生存下来的企业能否在全球范围内,低成本、高质量、灵活、及时、有效地配置生产服务资源,宣传整合品牌,创造差别化与个性化之上的新的不对称性,并将产品与服务的长尾扫向世界的每个角落,决定着企业在产业链中整合与被整合的角色,决定着企业的未来。全球化与外包的扩大是不可逆转的趋势,消费用户在全球分布,业务资源需要在全球配置。谁先意识到并更早一步进入全球产业链提供服务与产品,谁将获得先机。所以,无论对于发包方还是承接方来说,如何最大可能地满足顾客需求,是决定企业生存的关键。

二、金融危机对我国服务外包市场的机遇

全球服务外包业受到冲击,中国服务外包产业也不能幸免。统计显示,2008年,中国软件外包服务行业的增长率从前3年的40%多已下降到30%以下,市场规模为25.8亿美元。中国服务外包当前的优势在日韩市场,在欧美所占市场份额不大,美国次贷危机和全球金融危机给中国服务外包业的发展带来的影响是短期的,整体增长速度的确受金融危机的影响有所下降,并不影响快速发展的总体趋势。今年1-5月,按照最新的统计口径,我国软件出口协议金额为25.3亿美元(不包括嵌入式软件),同比增长21.6%;承接服务外包协议金额为25.9亿美元,同比增长25.9%;而2008年我国承接包括ito(信息技术外包)和Bpo在内的服务外包协议金额达38.1亿美元,同比增长了1.6倍。金融危机给我国服务外包行业带来的机遇大于挑战。

1.国外企业寻求合作的机遇

印度等国服务外包增速明显放缓,积极寻求与中国企业合作。国际服务外包主要承接国印度和爱尔兰等国外包业务增速明显放缓。因而,这些国家虽然在外包领域中仍占据着不可撼动的龙头地位,但寻求外部合作的意愿开始萌生或日益趋强。就印度而言,过去十年间,印度和美国之间it从业人员的劳动力成本比率由原来的低于1:6,迅速提高到1:3乃至1:1.5,印度外包产业的劳动力成本优势正在迅速流失。面对金融危机带来的市场和成本压力,印度的服务外包企业开始寻求更多的外部合作。wipro全球资深副总裁RajivShah近日表示,中印双方企业应该加强合作,携手开发欧美以及新兴的软件与服务外包市场。

2.我国服务外包行业加速整合的机遇

2005年我国软件外包企业只有300多家,而到了2008年,全国软件外包企业的数量一下膨胀到了1800多家,整体规模偏小、实力不强、缺乏重量级外包业务承接企业。海辉软件集团董事长孙振耀预测,现在中国有2000多家软件服务外包企业,未来5年内,也许会变成30家,行业整合的序幕已经展开。现在一些资金充沛的软件企业已经开始了整合步伐。用友软件将分别以现金3.8亿元和4500万元的价格收购方正春园和特博深,这是自用友软件2001年第一轮并购潮后掀起的又一轮并购。2009年初,中国最大的软件外包公司东软集团宣布并购了第二大软件外包公司大连华信,成为中国服务外包企业的“巡洋舰”。金融风暴给我国服务外包产业提供了一个行业整合的机遇,服务外包企业通过并购加快业务发展,加强核心业务,进行侧重行业、区域市场以及针对竞争对手的并购整合。

3.服务产业链不断细分的机遇

尽管国际金融危机牵制了全球外包市场的高速发展,但是从长远来看,服务外包产业链上的国际分工仍然是大势所趋。新型的服务内容与模式,适应市场的需要不断分离出来,而发展迅猛的服务外包,更促使产业分工走向专业与细化。根据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的调查信息技术服务外包比例最高达到55%,其次是行政管理占47%,配送与物流22%、财务20%、人力资源19%、制造业18%,客服中心15%、销售营销13%,房地产设施管理11%,交通9%。金融危机使得更多的行业考虑使用服务外包的模式,例如私募股权基金及其投资组合公司将在知识流程外包(Kpo)领域,法律流程、分析、研究、金融建模等细分市场寻找机会。此外,媒体、广告、教育这些迄今极少外包的行业也将会把it和Bpo解决方案外包出去。所以,国际金融危机也将从另一方面引发服务外包业新一轮的调整。这种调整,对于我们来说意味着服务外包产业未来将有更大的市场空间与发展机遇。

4.提高国际市场份额的机遇

当前国际服务外包的发包地主要集中在北美(占全球市场的64%)、西欧(占全球市场的15.8%)和日本(占全球市场的15.2%),这三个地区转移的服务外包总量约占全球的95%左右。2008年第一季度,日本仍然是我国服务外包最大的发包地,其中,日本发包市场份额占51.6%,欧美发包市场份额为30.5%,香港的发包份额为9.2%。可见,我国服务外包企业主要依靠日本市场,还没有真正进入欧美市场。金融危机使欧美为主的发达国家软件企业面临较大的发现阻力,印度信息产业发展急速放缓,国际服务外包产业逐渐向人才资源丰富、劳动力成本较低的发展中国家转移。这为我国软件出口企业提供了开拓欧美市场,扩大国际市场份额的契机。经过多年发展,我国已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软件出口企业,其资金相对充裕,受融资困难、人才流失等不良影响相对较小,并初步具备了抵御风险和开拓国际市场的能力。

5.国外服务人才引进的机遇

服务外包,俗称“头脑+电脑”的行业,人才是关键。2008年,我国的服务外包合同执行金额近47亿美元,5年后要达到这个目标,年均增长必须超过50%,每年需要培养20万服务外包人才,新增20万大学生就业,人才培养压力巨大。金融危机给我国发展服务外包产业的人才方面的契机,很多发达国家的外包人才纷纷到中国寻找适合岗位,这对于相关企业来说是个很好的引进高端人才的机会。此外,金融危机加速中国服务外包企业并购海外企业,通过并购直接得到大量资深员工,是尽快打破人才瓶颈的捷径。

6.启动内需刺激经济增长的政策机遇

美国金融危机爆发之后,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促内需,保增长”的宏观经济政策。刺激经济的十大措施以及“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和“农村信息化”等战略,这些政策对于服务外包产业来说无疑是难得的发展机遇。我国服务外包产业有七成是来自于国内,2007年中国软件与信息服务外包产业内需市场规模为129.2亿美元,其中ito内需市场规模约为72.6亿美元,Bpo内需市场规模约为56.6亿美元。目前我国信息化程度依然较低,未来我国服务外包市场需求依然很大。各级政府不仅仅积极鼓励政府和公共事业部门、大型企业将非核心业务和信息化建设外包,从而促进地方服务外包产业的发展,实现工业和信息化融合发展,而且为搭建政策环境,逐步引导大的国有企业,在同等条件下优先采购国内软件外包企业服务。

三、我国发展服务外包产业的对策分析

1.正确定位,抓住机遇

各级政府都要充分认识到目前服务外包产业的发展机遇,继续加大对服务外包产业的政策性支持。积极鼓励国外大型跨国公司来我国设立国际服务外包提供中心或服务基地,制订鼓励服务外包行业目录以及放宽某些服务行业的市场准入条件,为跨国企业来华开展服务外包业务创造软件、硬件环境。积极稳妥地进一步开放铁路运输、航空运输、国际货运、银行、保险、证券、电信、外贸、商业、文化、旅游、医疗、会计、审计、资产评估等领域,借助服务外包国际转移促进中国服务业向更高水平发展。积极支持本土服务外包企业走出国门,对国外公司或者客户的内部服务部门进行并购;鼓励以获取国际客户资源、树立品牌形象、培养专业技能为目标,与领先的全球企业或咨询机构合作,为并购提供专业的咨询和建议;帮助企业建立良好的融资渠道,鼓励风险投资行业的发展,建立贷款、信用担保快捷通道,给企业提供更方便的资金支持;同时通过行业协会构建360度全方位的卓越运营管理和考核框架,促进服务外包企业不断提高交付能力与绩效。

2.统筹协调,因地制宜加快发展

服务外包不仅要有比较优势,更重要的是形成综合竞争优势,因此要重视国家整体竞争力的提升,弱化地区间的冲突与纷争。在各地政府鼓励发展服务外包业的背后,却存在着隐患,如果各地都选择相似的发展策略,只会形成竞相降价的恶性竞争。我国目前已成立了20个服务外包基地城市,因综合情况、地缘优势、产业经验、成本因素等,大体上形成了四个梯队,第一梯队,是综合情况占优且战略地位显要的北京和上海,第二梯队则是国际地缘优势明显和产业经验丰富的大连、深圳和广州,第三梯队是达到质量和成本最佳平衡的杭州、南京、天津、苏州、无锡等,第四梯队,则是成本优势明显的西安、成都、武汉、济南、长沙、南昌、合肥、大庆等。这四个梯队各有优势,各地区应该结合本地的区域特色和行业特色,有针对性地发展特色外包业务,细分特色市场,突显差异化竞争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这是各地服务外包产业发展中首先要考虑清楚的事情。在每个基地应形成自身的特色,特别是地区相近的区域,应该加强服务外包分工与合作,促进共有平台与外包联盟的建立,形成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机制。根据各个城市的特点,建立既有高端,又有低端的服务外包产业价值链,营造良好的服务外包产业生态环境。

3.企业间加强合作,壮大企业实力

中国服务外包行业的最大问题是企业规模小,小作坊式的企业难以承担完整的大订单,金融危机中最先也是受冲击最大的也是一些中小服务外包企业。因此,需要实施大企业战略,培养一批大型接包商,从人才培养、国际市场开拓、研发支持、信息服务等各个环节入手,支持企业做大做强。鼓励我国目前的大型服务企业进入软件和服务外包供应商市场,建立服务外包联盟,常见的合作模式为:合资、特许经营、相互持股、研究与开发协议。此外,指导和服务国内大型用户企业实现Bpo业务转型,同时允许小型的外包供应商自然发展,提供相应措施促进其快速积累资本和经验;定期或不定期在重要的软件出口基地、或是具备发展Bpo国内城市召开各类研讨会和洽谈会,邀请国际Bpo中间商、发包商参与,为企业牵线搭桥。

4.提高服务外包层次,推进服务外包高端化发展

目前,我国服务外包企业大多处于二包三包的地位,在全球服务外包价值链中处于低端,产业附加值较低,大型外包企业的利润率可为20%-30%,而中小服务外包企业的利润率只有4-10%。在金融危机和国际服务外包业发展暂时趋缓的情况下,如果外包业务不向高端化拓展,中小型服务外包企业将面临更大的生存压力。目前国内厂商一般都处于纯粹接包方的地位,在接包业务价值链中处于低端(初级的编码外包以及部分测试外包业务),产业链高端的软件需求研究、总体设计等环节很少触及。金融危机、人民币升值、行业利润下降、国际竞争加剧、跨国公司加紧在中国布局软件外包业务等因素要求中国软件外包产业应及时向产业链高端转移。而这一转移能否成功主要取决于以下几个方面:完善行业政策、法律体系和市场规则的建设,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提升企业的商业信誉;加快对现有计算机教育、培训模式的改革,培养更多的国际化人才。

5.立足内需市场,内外兼修

金融危机中我国服务外包企业受影响较大的多数是外向型的、从事离岸外包的企业;受到一定影响的企业多数是内向型的、为国内传统行业提供服务并有一定规模的企业,它们的客户行业本身受到了金融危机的影响,导致服务企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几乎没有受到影响的企业主要是从事针对国内重点、骨干行业的软件服务企业。我国国内的服务外包市场空间广阔并将加速发展,未来三年复合增长率24%。外包是必然的发展方向,未来几年进入实质性发展阶段,因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亟需软件与服务产业的支持,目前我国信息化水平依然较低,国内企业信息化率仅为10%,与发达国家60%的信息化水平相比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据麦肯锡统计,2008年,中国的it服务支出总量占GDp的比例仅为0.2%,而印度为0.5%,韩国为1.3%,日本为1.8%,美国接近2%,英国甚至达3%,中国远远低于其他国家。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人才供给,一线城市具有良好的人才和技术基础,二线城市具有很好的成本优势,“立足于内需市场,插上服务外包的翅膀”是我国发展服务外包产业的现实选择。

参考文献:

[1]卢锋.服务外包的经济学分析:产品内分工视角[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2]江小娟,服务全球化与服务外包:现状、趋势及理论分析[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3]杨志芳,朱亚萍.西部中心城市服务外包产业发展战略研究―――以资源共享为先导的西安服务外包发展对策分析[J].生产力研究,20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