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十篇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十篇

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3:43:59

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篇1

关键词:金融危机;虚拟经济;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中图分类号:F830.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892(2009)08-0044-05

2007年以来,美国次级住房抵押贷款拖欠率大幅上升,引发了次贷危机,并进而爆发了波及世界的金融危机。特别是2008年9月以来,国际金融形势急剧恶化,迅速演变成上世纪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国际金融危机。金融危机又迅速影响实体经济,造成全球性经济衰退,因而这次金融危机已不限于金融领域,事实上已成为一次严重的经济危机。古巴全国人大经济委员会主任、著名经济学家奥斯瓦尔多・马丁内斯认为,这场经济危机一方面是生产过剩,同时又是消费不足。“我们面临的形势已经超出了经济和金融危机,也是一场社会危机、食品危机和生态危机,是所有这些烈性危机爆发的综合性结果。”这次危机的根源是什么?中外学者见仁见智,各有见解。但其深层次的根源是什么?不少中外学者已“回归马克思”。因此可以说,危机的根源还需从资本主义制度本身去找寻。

一、金融危机根源的不同解释与理论分歧

对于这场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不同立场、不同学派的学者,对其产生的根源做了不同的分析与解释,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

1 “市场说”。即从更加微观的角度分析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主要观点有三种。(1)消费需求过度论。将这次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归结为美国居民的消费需求严重超过居民收入,并得出启示:无论政府执行何种政策,无节制的负债消费必然会导致金融危机的爆发。(2)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背离论。认为由于商品的价值同使用价值的运行渠道、轨迹、方式以及监管机构、经营主体各不相同,这就导致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相脱节。当这种背离达到相当严重的程度时,就有可能出现严重的通货膨胀、巨额财政赤字和外贸赤字,直至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3)金融创新引起的一系列弊端论。认为金融的过度创新,以及金融工具的结构化、衍生性和高杠杆趋势,导致了金融市场过度的流动性,加剧了金融体系的不稳定,是这次金融危机产生的直接原因。

2 “制度说”。认为高度自由、过度竞争的经济制度和金融体系是全球金融危机产生的制度原因。其主要观点是金融监管缺陷论。认为次贷危机的主要根源,是美国的金融监管体制存在着重大缺陷:对金融机构实行分类监管的体制不完善;以机构监管为重点,功能监管薄弱,不能适应混合经营的特点,对一些多功能的金融机构监管不力;过快发展的衍生产品监管滞后。金融监管缺陷论还认为,不负责任的放贷行为、受利益冲突的证券评级等,才是这次危机的主因。这种“制度说”,实际上是“体制说”,是从体制层面看监管制度的缺陷。还有人认为,这次危机的根本原因是新自由主义的资本主义。因为新自由主义的资本主义模式取代了原来由国家管制的资本主义模式,政府不再对宏观经济进行积极调控,放松对经济和金融的管制,资方完全控制劳方,社会福利急剧减少,自由、残酷的竞争取代了有节制的竞争,商品、服务和资本在不同国家之间相对自由地流动等等。它解除了对金融的管制,加速了贫富两极分化,必然导致金融危机。资本主义制度缺陷论认为,实体经济中以房屋为代表的商品卖不出去,生产相对过剩,有效需求不足,最终引起危机爆发,故危机的根源正是资本主义经济制度。

3 “政策说”。认为长期的低利率和宽松的货币政策和赤字财政,是全球金融危机形成的政策基础。2000年至危机爆发前,美联储14次降低联邦基金利率,使得企业、金融机构和居民能够以十分低廉的成本进行融资和借贷。与此同时,2001年之后,美国政府进行大规模的减税,推动居民消费增长。宽松的货币政策和赤字财政刺激了美国居民的过度消费和金融机构的高杠杆运营,造成了资产价格泡沫。

4 “周期说”。认为这次金融危机是全球经济长周期的一种反映,也是全球经济严重失衡的一种反映;是上世纪30年代大危机以来全球经济结构、贸易结构、金融结构大调整在金融体系上的一种必然反映,也是对国际经济金融体系中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现代金融或资本市场)在不同经济体之间严重结构性失衡的一次重大调整,以实现资本市场、金融资产在规模和结构上与其赖以生存的实体经济相匹配。

二、当前金融危机的深层次根源仍然在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马克思在分析货币的支付手段时曾指出,在支付手段的链条中,隐藏着危机的可能性。但只有在资本主义经济中,危机的可能性才会成为现实性。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中,金融、信贷业广为发展,虚拟经济空前扩大,支付链条不断拉长;支付链条一旦断裂,就会发生金融危机。马克思进一步指出,金融投机活动猖獗是引发金融危机的一个直接原因;扩大信贷带来的营业活动过度扩大,是造成生产过剩的一个重要因素。马克思对危机根源的深刻分析,对于我们清醒认识当前的金融危机,具有更加直接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首先,马克思恩格斯关于金融危机的理论,是建立在货币危机理论基础之上的。正如马克思指出的:“一旦劳动的社会性质表现为商品的货币存在,从而表现为一个处于现实生产之外的东西,独立的货币危机或作为现实危机尖锐化的货币危机,就是不可避免的。”马克思认为,货币危机是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内在矛盾的必然产物,在现实中表现为资金链条的断裂。商品不能转化为货币,使商品贬值;债务不能转化为现实货币,使债务到期无法偿还;信用货币不足,银行和工厂纷纷倒闭。在一般情况下,危机常常表现为两种类型:一种是生产过剩的危机;另一种是银行信用的危机。当前的金融危机从表面上看似乎不是生产过剩的危机,而是银行信用的危机或货币危机,但事实上却与生产过剩的危机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银行家为了帮助资本家解决生产过剩问题,并从中分割超额利润,设计出能够超现实买卖商品的金融衍生品,使之成为解决生产过剩的途径,结果造成了本来手中货币不足、支付能力欠缺的老百姓,在银行家设计的金融衍生品的诱导下超前消费,拉长了信用资金链条。而信用资金链条过长,则为货币危机和整个社会的经济危机埋下了隐患。

其次,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之间的矛盾。资本的本性决定了生产规模

的无限扩大与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不足之间的矛盾,从而使总供给大于总需求的现象成为社会经济运行的一种常态。这一矛盾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爆发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正如马克思指出的:“一切真正的危机的最根本的原因,总不外乎群众的贫困和他们的有限的消费,资本主义生产却不顾这种情况而力图发展生产力,好像只有社会的绝对的消费能力才是生产力发展的界限”。需要注意的是,马克思所讲的生产过剩是指商品生产过剩而非产品生产过剩。马克思指出:只要社会上相当大一部分人的最迫切的需要还没有得到满足,就“绝对谈不上产品的生产过剩”。“在这个意义上,在资本主义生产的基础上往常是生产不足……产品的生产过剩和商品的生产过剩是完全不同的两回事。”因为“资本主义生产的界限是资本家的利润,而非群众的需要。”从现象上看,导致这次危机爆发的导火索是美国的次贷危机,是金融领域中的危机,但其实质是实体经济中的生产过剩。美国的房屋生产过剩表现在房屋空置率的不断提高上:由1978年的6%左右提高到2008年的13%。这表明房屋的供给超过有效需求越来越大。而且,已出售的房屋中,靠抵押贷款购房所占比例很大。2007年,靠抵押贷款购买的房屋占全部已售房屋的比例为68%。可见,次贷危机的出现不是偶然的,是由房产供给的不断扩大而现实的有支付能力的需求不足的矛盾积累造成的,其实质仍然是生产过剩。当前资本主义发展的事实说明,尽管由于现代金融的发展和各种金融工具的运用,使得经济危机更多的是以金融危机的形式首先表现出来,但作为经济危机先兆的金融危机,并不是经济危机的原因:相反,它是生产过剩的结果和危机的表现形式。

再次,资本主义制度加剧了虚拟经济的发展,使之与实体经济相脱节;虚拟经济危机的最终根源,也是实体经济危机的根源。美国经济最大的特点是虚拟经济成分较高,即高度依赖虚拟资本的循环来创造利润。由于虚拟资本不是现实资本,从而虚拟经济的发展与实体经济的发展严重脱节。这种脱节具体表现为:一方面是由虚拟经济所产生的巨大虚假需求对实体经济发展造成的假象形成的,即由虚拟经济制造出来的需求假象诱导实体经济盲目发展;另一方面,社会有支付能力的需求又远远跟不上实体经济的发展速度,当社会信用链条在某一环节发生断裂,首先爆发的就是金融危机或信用危机。金融危机直接影响到相关群众的收入减少,从而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直线下降,并引发由虚拟经济造成的虚假的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破灭。使实体经济中本来存在而被掩盖的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有支付能力的需求不足的矛盾显露出来,从而回归为实体经济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而实体经济的衰退,又反过来加剧虚拟经济的波动,形成一种恶性循环。这正是应验了马克思所指出的:资本主义生产相对过剩的经济危机是以货币危机或信用危机为先导的。

马克思恩格斯曾对虚拟经济危机和实体经济危机的关系作过论述:第一,之所以会出现作为现实生产过剩危机的先期表现的货币危机,是因为商业和工业危机的一切因素已经存在,货币危机是由商业危机所引起的。第二,就作为生产过剩危机的先期表现的货币危机而言,金融危机是实体危机的预兆、先声、序幕和第一阶段。对此,马克思恩格斯不但指出,金融危机的根源或根本原因在于生产过剩及其过剩危机:而且还揭示了金融危机作为工商业危机的一个阶段。是工商业危机的最一般的表现,因而金融危机的实质也就是生产过剩危机。第三,金融市场也会有自己的危机,这时,工业中的直接的紊乱对这种危机只起次要的作用,或者不起什么作用。恩格斯还进一步指出,在金融市场中,总的说来是头足倒置地反映出工业市场的运动;根据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金融市场对工业市场具有反作用。金融市场可能影响工业市场,从而影响到工业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

总之,此次金融危机并没有跳出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的逻辑。作为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所表现出的生产无限扩大趋势和需求不足的矛盾,导致了生产过剩的危机爆发。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是一个科学的理论,它把握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规律,从本质和根源上说明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发生的必然性。对于今天而言,它仍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制度的产物。二战后,尽管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采取了一系列在经济发展中自我调节乃至实行经济计划化的政策措施,这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其矛盾和周期性经济危机;但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市场经济不可能解决其基本矛盾,矛盾因素积累到一定程度,依然和必然会爆发危机。因此,企求单纯依靠货币政策、财税政策或救助困难企业这类经济手段。来根本消解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中内生的消费与生产相背离的矛盾,是不可能的;它只能起一种治标的缓和性作用,而不能起治本的根本性作用。

三、我国应对世界金融危机的几点思考

世界各国救市的力度越来越大,但效果却并不理想,这说明只停留在体制层面的救市措施解决不了制度根源上的问题。斯蒂格利茨曾批判布什政府的减税政策和7000亿美元的救市计划,他认为,这无异于是向体内出血的病人输血,向投机者提供补偿。我们认为,世界经济衰退的局势,只能依照马克思所揭示的经济规律运转下去。

我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由于参与经济全球化,特别是对外贸易依存度高,也受到世界金融危机的较大冲击。但我国的经济衰退不是始于金融领域,而是始于实体经济主要是出口经济领域。20世纪90年代前后,我国采取了出口导向型发展战略,在低利率、低汇率、低要素价格政策的支持下,沿海地区中小企业积极融入到以跨国公司为主导的全球生产网络中,但是它们大多只充当了低层次的供应商。随着金融危机爆发,引发了广东和浙江一带的中小企业纷纷关门,掀起了一轮中小企业“倒闭潮”。国家发改委公布的一项数据显示,2008年上半年,我国共有6.7万家规模以上的中小企业倒闭。而仅2008年10月上旬,珠三角就有近50家香港企业申请破产清算。据香港工业总会会长陈镇仁近期表示,珠三角7万家港资企业中,2008年底可能会有四分之一即1.75万家企业倒闭。以一家企业倒闭导致500人失业计算,1.75万家企业倒闭就将导致87.5万人失业,而这些工厂所聘用的绝大多数都是来自中国内地的农民工。反映中国经济总体状况的GDp增速下滑,对外出口增速大幅回落,工业生产增速持续减缓,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也在下降,财政收入不容乐观。而来自典型行业的报告更表明,金融危机对我国实体经济的影响已十分明显。如2008年10月初的钢铁行业的报告称,这次金融危机对我国钢材需求较大的实体经济部门,如房地产行业、造船行业、汽车行业等都造成了巨大影响。110

当然,由于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包括金融体制,没有完全融入由西方发达国家主导的经济一体化当中,故我国不会陷入美国那样的深重危机之中。我国的资本市场没有完全开放,我国的金融

衍生品也没有像西方一些国家那样泛滥,因而我国金融体系所受到的影响不会很重。而且,我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不存在资本主义那样的基本矛盾,不存在产生过剩经济危机的制度性根源。人们有时会提到,20世纪30年代美、德等经济大萧条年代,苏联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竟未受冲击,经济蓬勃发展,形成了鲜明对比。为什么这次金融危机会对社会主义的中国造成不小的冲击呢?这是因为,现在社会主义中国的国内外情况与当时社会主义苏联不同。首先,当时还没有发展到经济全球一体化,苏联经济没有融入到国际经济一体化之中,所以苏联当时没有我国这么高的外贸依存度。直到20世纪50年代,还存在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大阵营和两大市场体系。而我国随着扩大对外开放,早已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当中。其次,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非公有制中的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目前已占相当大的比例,其防范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能力远不如国有经济;但国有经济所占比重在大幅度降低,这会削弱我国防范世界经济危机的能力。

关于走出这次危机的出路,不少学者也有不同的看法。世界银行代表佩雷拉・达・希尔瓦说:“最后的可能结果是资本主义的终结,或是建立一种更加有调节的资本主义。”著名学者何明认为,走出资本主义危机的惟一出路是摆脱资本主义。到目前为止,惟一的结论是走向社会主义。本文提出了我国应对世界金融危机的四点思考。

首先要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抵制和消除新自由主义对我国的影响。有如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危机让人们认为资本主义的末日已经来临但又“起死回生”一样,这次危机也不会导致资本主义终结,但可以说是美国原有资本主义模式的终结,也可以说是新自由主义的资本主义模式的终结。中外学者进一步看清了新自由主义的危害。可以说,正是新自由主义使资本主义制度的矛盾不断积累与激化,导致危机的爆发。美国著名学者斯蒂格利茨也在批判新自由主义的基本原则,即市场本身可以自我调节;认为这种教条造成了当前的危机。因此,新自由主义的私有化、自由化、市场化(市场万能)以及反对国家干预,决不是我国改革的方向。当前,任何国家都不可能依靠市场运作去解决这次金融危机,必须靠政府有效的宏观调控手段。我国采取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宽松的货币政策,加大投资,目前“调结构、保增长、惠民生、保稳定”的调控措施已初见成效。

其次,要重视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结合。虚拟经济不能脱离实体经济而无序扩张;否则,虚拟经济脱离实体经济越远,产生的泡沫就越大,泡沫也就越易破裂,而破裂后带来的灾难性后果也就越大。要知道,脱离了实体经济的支撑,虚拟经济可能变成投机经济,带来不断增长的泡沫。美国近年来的网络泡沫和房地产泡沫的破裂,就是一种值得汲取的教训。

再次,要减少我国过高的外贸依存度。我国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应主要依靠扩大消费需求,积极促进居民消费结构升级。这不仅有助于积极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更重要的是作为最终需求,消费增长是保持经济长期持续增长的主要动力。受这次世界金融和经济危机的冲击,我国首当其冲的是南方生产出口商品的企业,许多工厂倒闭,大量工人失业,这正是我国外贸依存度过高导致的消极后果。日本也是出口大国,其外贸依存度不过20%左右,而我国2004年曾高达70%,但1970年我国外贸依存度只有5%。这表明我国外贸依存度提高过快,远远高于GDp的增长速度。

最后,要防止金融与经济危机危害的继续扩大,加强对虚拟经济的有效监管。金融衍生品的创新,本来可以分散风险;但如果缺少有效监管。原来作为分散风险的链条可能变成传递风险的渠道。因此,我们既要避免金融衍生品的过度开发,又要重视加强对其有效监管,处理好信贷、货币供应与信用这三个层次的关系;既要避免简单地模仿当今西方国家最前沿的金融技术和金融工具,又要结合我国自身特点进行金融创新,正确处理好经济与金融的关系。金融事业发展成功与否,不能只看金融自身的单项指标,还应看经济社会是否稳定增长与发展的指标。

参考文献:

[1]宋晓平,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全球化和发展问题,世界社会主义研究,2009,(5):10。

[2]余永定,美国次贷危机:背景、原因与发展,当代亚太,2008,(5):30,

[3]杨圣明,美国金融危机的由来与根源人民日报,2008-11-21。

[4]陈华,赵俊燕,美国金融危机成因分析及对我国的警示上海商学院学报,2008,[9):17-19。

[5_吴建环,次贷危机真正根源究竟是什么[eB/oL],人民网,2008-10-24

[6]陈志武,从美国次贷危机中学到什么?,21世纪经济报道。2008-05-10。

[7]大卫・科茨美国此次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是新自由主义的资本主义,红旗文稿,2008,(13)。

[8]申家驹,关于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原因分析,人民日报,2009-01-10。

[9]吴晓求,金融危机是全球经济长周期的反映[n],中国证券报,2009-01-10。

[10j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585。

[11]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548。

[1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Ⅱ[c],北京:人民出版社,1973:602,

[13]白暴力,刘永军,白瑞雪,当前世界金融――经济危机的根源与集中强烈爆发的原因[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5):

[14]张娜,王月金,田岳,金融危机致沿海企业倒闭严重引发中国就业难题,中国经济新闻网,2008-11-10。

[15]金歌2009年金融风暴下的中国[J],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25-27。

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篇2

关键词:次贷危机金融危机根本原因马克思

中图分类号:F830.9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30-0070-02

2007年4月,美国新世纪金融公司申请破产保护,引发了美国金融市场多米诺骨牌效应,很多金融机构不是宣布破产,就是被收购,或者被美国政府接管,美国次贷危机爆发。次贷危机逐渐向国际范围内拓展,向实体经济渗透,演变为国际金融危机。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两年多来,世界经济复苏步伐仍然缓慢,基础依然薄弱,还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危机的深层次影响仍未消除。国际金融危机引起了人们对未来发展前景的思考,危机爆发原因是什么?此次危机是否验证了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对这些问题应该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作出科学阐释,找到危机爆发原因,有助于政府采取措施积极应对金融危机。

一、对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原因的不同解释

肇始于美国次贷危机的国际金融危机,是自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爆发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危机,对世界各国影响深远。对于这次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原因,学者们提出了各自的观点。丁冰认为,当前危机主要是由于长时期来新自由主义泛滥所造成的。恪守新自由主义思潮的“华盛顿共识”主张实行全盘私有化,市场化和自由化,其中包括金融自由化,以进一步加强资本的剥削和掠夺,其结果势必加剧资本主义固有的基本矛盾和贫富两极分化的发展,从而为国际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埋下了隐患[1]。大卫・科茨认为,导致这次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原因是新自由主义的资本主义[2]。刘英奎认为,美国寅吃卯粮的中产阶级超前消费方式铸就了危机的社会基础,过于宽松的货币政策促进了危机的形成,银行和金融机构违规操作埋下了危机的祸根[3]。葛奇认为,全球金融危机爆发的根源在于次级房屋贷款发放环节。通过房贷一评级一卖出的证券化过程,次级贷款风险被散播到了全球各类投资者。金融监管机构对此次危机负有不可推却的责任,其传统的最佳标准式的监管理念通过巴塞尔新协议等方式导致了市场行为趋同,从而流动性缺失、系统性风险发生、亲周期问题显现[4]。

这些原因比较客观地描述了此次国际金融危机的表现,也暗示了政府在应对金融危机过程中的具体措施。但是,它们一个共同缺陷是只停留于表象分析,对原因的阐述显得不够深入,没有揭示出国际金融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如前所述,新自由主义主张全盘私有化、自由化,而美国政府采取的一项应对金融危机的重大策略就是直接接管金融机构,即实行国有化,这不是自相矛盾吗?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西方国家经济普遍衰退,唯有中国经济“风景这边独好”,一枝独秀,成为世界经济的火车头,成为引领世界经济走出衰退的希望。西方国家银行等金融机构倒闭、破产,而社会主义中国的金融业却表现不俗,维护了国内金融市场的稳定,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这些问题是不能从现象层面或者说技术层面得到说明的,只有运用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从社会制度层面作出解释,才能揭示出此次国际金融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

二、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揭示了国际金融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

马克思主义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发展规律,是我们认识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现状和趋势的指导方针,我们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社会。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揭示了国际金融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在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

马克思早在19世纪40年代就开始研究经济危机问题,形成了关于经济危机理论的思想萌芽。马克思在《哲学的贫困》一书中指出,“由于自然规律的必然性,生产一定要经过繁荣、衰退、危机、停滞、新的繁荣等等周而复始的更替。”[5]马克思还探讨了经济危机的渊源,“生产的无政府状态是灾难丛生的根源”[6]。后来,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经济危机的根源在于生产力的发展,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中论述了危机产生的必然性,把危机与资本主义制度的灭亡联系起来,使经济危机研究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在《1848―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中,马克思分析了经济危机与社会革命之间的关系,“在这种普遍繁荣的情况下,即在资产阶级社会的生产力正在以整个资产阶级范围内所能达到的速度蓬勃发展的时候,也就谈不到什么真正的革命。只有在现代生产力和资产阶级生产方式互相矛盾的时候,这种革命才有可能……新的革命,只有在新的危机之后才可能发生。但它正如新的危机一样肯定会来临。”[6]在《1857―1859年经济学手稿》、《政治经济学批判》和《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对经济危机理论作了比较详细论述,使这一理论得到了丰富和发展。马克思指出,在简单商品流通中就包含着经济危机的可能性,但这种可能性变为现实性,只有在资本主义生产条件下才有可能发生。马克思划时代巨著《资本论》问世,则标志着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最终形成。虽然马克思没有在《资本论》中以专门篇幅来阐述经济危机,但有关经济危机理论,马克思都作了论述,只是分散在不同的地方而已。经济学家琼・罗宾逊说过:“马克思没有建立关于商业循环或资本主义的长期运动的完整的学说。”[7]这种观点是站不住脚的。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是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

在资本主义社会,生产资料私有制和雇佣劳动的存在,导致资本和劳动互相分离。为了追求最大限度的剩余价值,资本家一方面大力增加资本积累,扩大生产规模,生产出大量商品。另一方面资本家总是通过各种手段来加强对劳动者的剥削,压低工人工资,导致无产阶级购买力逐渐下降,表现在宏观层面就是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和劳动者有支付能力的消费需求相对缩小的矛盾,导致总供给与总需求不平衡,这种不平衡积累到一定程度,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就会爆发。正如马克思所说的:“一切现实的危机的最后原因,总是群众的贫穷和他们的消费受到限制,而与此相对比的是,资本主义生产竭力发展生产力,好像只有社会的绝对的消费能力才是生产力发展的界限。”[8]这里所说的“生产过剩”,不是绝对的生产过剩,而是相对的生产过剩,即相对于有购买力的需求来说是过剩了,“资本的生产过剩,从来仅仅是指能够作为资本执行职能即能够用来按一定剥削程度剥削劳动的生产资料――劳动资料和生活资料――的生产过剩;而这个剥削程度下降到一定点以下,就会引起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混乱和停滞、危机、资本的破坏。”[8]“生活资料和现有的人口相比不是生产得太多了。正好相反。要使大量人口能够体面地、像人一样地生活,生活资料还是生产得太少了。”[8]

马克思认为,只要资本主义存在,爆发周期性经济危机就不可避免。自1825年英国爆发第一次经济危机以来,经济危机每隔若干年就爆发一次,经济危机成为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如影随形的伴侣。1929年爆发的世界经济危机让凯恩斯主义大行其道,资本主义社会正处于黄金时代。20世纪70年代,随着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石油危机爆发、西方经济出现“滞胀”状态,凯恩斯主义经济政策逐渐受到质疑。20世纪80年代,撒切尔夫人和里根政府开始全面采用新自由主义市场化、自由化和私有化政策,新自由主义开始占据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主流经济学的地位,在美国一直被布什、克林顿、小布什采用。新自由主义政策反对对劳动力市场的政府干预,主张减少收入分配调节,导致居民收入增长停滞,造成了严重的贫富分化,经济增长的大部分流向了富人的口袋。2005年,美国最富有的1%和1‰的人所拥有的财富都达到了1928年以来的最高水平。最富有的1‰的人口只有30万,他们的收入与最穷的50%的人口的总收入是相当的,而最穷的50%的人口有1.5亿[2]。而且,在新自由主义倡导的“小政府”理念指导下,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放松了监管,不再为工人提供相应的援助计划和政策,工人阶级在与资本家的博弈中更加处于劣势,工资增长幅度远远低于利润增长幅度,结果就是工薪阶层相对收入下降或停滞,造成消费需求不足。为了刺激消费,促进经济增长,美国大力发展消费信贷,鼓励居民大量借债,超前消费。很多低收入者信用等级较低、无法达到普通信贷标准,也能大举借债,这就增加了放贷机构的风险。银行等贷款机构为了降低风险,把数量众多的次级住房贷款包装成优质债券在市场上发售,吸引各类投资机构购买;投资机构则利用金融创新技术,再将其打包、分割、组合,派生出一系列脱离其基础价格的、结构异常复杂的金融衍生产品,出售给对冲基金、保险公司等。结果,起初的贷款就被逐级放大成为几倍甚至数十倍的金融衍生产品,金融风险也随之被急剧放大。这种寅吃卯粮的超前消费模式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泡沫,虽然能暂时掩盖生产与消费的矛盾,但是长此以往,更大的经济危机在酝酿孕育之中。当矛盾达到十分尖锐化的程度时,经济危机爆发了。所以,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居民消费能力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是国际金融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

参考文献:

[1]丁冰.新自由主义不是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主要原因吗?――访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教授丁冰[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9,(4):17-18.

[2]大卫・科茨.美国此次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是新自由主义的资本主义[J].红旗文稿,2008,(13):33-34.

[3]刘英奎.美国次贷危机的成因及其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启示[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35-36.

[4]葛奇.次贷危机的成因、影响及对金融监管的启示[J].国际金融研究,2008,(11).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109.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70-471.

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篇3

关键词:次级贷款;金融危机;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

2007年4月爆发的次贷危机,以美国新世纪金融公司(美国第二大次房贷公司)破产事件为标志,由房地产市场蔓延到信贷市场,进而演变为全球性金融危机。此次危机波及到全球,由于美国金融机构把次级贷款打包成债券,大量出售给国际投资者,包括我国的一些金融机构。而且金融危机对美国经济实体造成影响并促使美国调整宏观经济政策,而在全球化不断深化的今天,美国的经济政策调整必然会跨越国界,传导到全世界,这必将对世界经济产生更为深远的影响。因此,在此背景下正确审视这次金融危机,探讨其产生的机理和原因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1关于金融危机原因的探讨

关于这次金融危机产生的机理和原因,国内外学者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形成了不同的观点和看法。笔者根据

2基于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的成因再探讨

上述关于金融危机产生原因的分析,分别从不同的视角阐释了危机的成因。各位学者虽然都提出了自己的独特看法,每种分析也都具有一定的解释力,但是都只是分析了金融危机的表面原因或者具体原因,并没有揭示出当前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或者深层次原因。因此,我们要从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的视角透析当前金融危机的本质,揭示危机背后的深层次原因。

虽然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没有在完整系统的专著里给我们呈现,但是马克思早在19世纪40年代就已经开始研究资本主义周期性的、普遍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而《资本论》的写作并问世,标志着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的完成。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写道:“资本的生产过剩,仅仅是指可以作为资本执行职能即可以用来按一定剥削程度剥削劳动的生产资料——劳动资料和生活资料——的生产过剩;而这个剥削程度下降到一定点以下,就会引起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混乱和停滞、危机、资本的破坏。”可见,马克思认为,经济危机的实质是资本生产相对过剩引起的危机。这里特别要强调的是“相对过剩”,它是针对“绝对过剩”而言的。马克思又指出:“生活资料和现有的人口相比不是生产得太多了。正好相反,要使大量人口能够体面地、像人一样地生活,生活资料还是生产得太少了……但是,要使劳动资料和生活资料作为按一定的利润率剥削工人的手段起作用,劳动资料和生活资料就周期地生产得太多了……不是财富生产得太多了。而是资本主义的、对抗性的形式上的财富,周期地生产得太多了。”可见,生产相对过剩的经济危机的社会基础和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即不断扩大的社会生产能力与相对有限的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

资本主义当代危机的产生流程是:资本制度的内在矛盾——两极分化——有效需求不足——生产相对过剩——透支消费——违约率上升——经济危机——淘汰过剩生产能力——回到起点。通过增加透支消费、违约率上升两个环节,一方面延迟了危机;另一方面生产过剩不再直接表现为有效需求不足,而是表现为有效需求旺盛,甚至表现为有效需求“过度”(透支消费)。可见,其实质仍然是马克思早已指出的“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自从“9•11”事件后,美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房地产市场繁荣,次贷机构为了获取利益,大量发放次级抵押贷款。当美联储为了避免通货膨胀而提高利率时,借款人无法正常还贷,导致了危机的发生。这种透支消费,正是由于消费者消费能力有限,而资本家要获取高利益,所以低估风险,盲目发放贷款,其根本目的就是为了缓解生产过剩。所以,透支消费,只不过是将危机从当时推迟到了未来。

可见,正是由于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才导致了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的矛盾。这也就引发了生产无限扩大和消费能力落后的矛盾,出现了消费能力不足,导致生产过剩。由此引发了透支消费,出现了违约率上升,引起了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波及到全球之后出现了当前的金融危机。按照马克思的逻辑,只有用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实现生产关系的根本变革才能最终解决这个对抗性矛盾。这也就揭示了只要资本主义制度存在,经济危机仍将继续甚至更加频繁,资本主义也终将走向穷途末路。

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是一个科学的理论,它把握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规律,从本质和根源上说明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发生的必然性。对今天而言,它仍然具有重要的价值。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我国市场经济基本保持稳定发展,事实证明了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科学发展观是经得起考验的。

参考文献

[1]大卫•科茨.美国此次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是新自由主义的资本主义[j].红旗文稿,2008,(13).

[2]赵静.日共前主席不破哲三谈国际金融危机对当今资本主义和世界社会主义的影响[j].当代世界,2009,(5).

[3]李鹏程.新自由主义与经济危机[j].知识经济,2009,(9).

[4]许小年.次贷危机罪魁祸首是格林斯潘[db/ol].

[5]甄炳禧.透视美国次贷危机及对我国的启示[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7,(11).

[6]孙音.美国金融危机爆发的深层原因探究[j].北方经济,2009,(5).

[7]王胜国.全球金融危机的缘由及其主要经济理论的反思[j].商场现代化,2009,(4).

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篇4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人们较多的是从感性和直觉的角度来危机发生的原因。诸如:“透支消费”、“监管缺位”、“政策失误”、“低估风险”和国际金融体系存在弊端等因素,这些都是从技术操作层面和政策性弊端层面对危机做出的解释,没有揭示金融危机的实质和根源。分析金融危机还是要回到马克思。研究中外学者对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马克思主义解读,对于我国应对经济全球化时代西方资本主义周期性经济危机的不利影响和冲击,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视野下金融危机的原因分析

 

(一)根本原因:危机根源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资本论》中指出:“一切真正的危机的最根本原因,总不外乎群众的贫困和他们的有限消费,资本主义生产却不顾这种情况而力图发展生产力,好像只有社会的绝对消费力才是生产力发展的界限”。这个界限一旦被突破,就会出现普遍的“生产过剩”问题。这是因为“社会消费力既不是取决于绝对的生产力,也不是取决于绝对的消费力,而是取决于以对抗性的分配关系为基础的消费力;这种分配关系,使社会上大多数人的消费缩小到只能在相当狭小的界限以内变动的最低限度。”随之而来的就是商品市场价格和利润的下降,当它们都降低到某个临界点时,商品与货币的对立便会绝对化、公开化。这时,货币就会突然直接地从计算货币的纯粹观念形态变成坚硬的货币,“只要信用突然停止,只有现金支付才有效,危机显然就会发生”。在一个接一个的社会支付链条断裂之后,和资本一同发展起来的信用制度便由此崩溃,并最终导致经济危机和金融危机同时爆发。马克思认为,经济危机的本质是生产过剩,生产过剩对应着有效需求不足,而有效需求不足意味着群众的购买力不足,其原因在于资本和劳动收入分配的两极分化,在马克思的论述中,危机发生有一个清晰的逻辑,这个逻辑包括以下要点:经济危机的本质是生产过剩;生产过剩的原因在于“有效需求不足”;“有效需求不足”的原因在于群众的购买力不足;群众购买力不足的原因在于资本和劳动收入分配的两极分化;两极分化的原因在于生产资料的资本家占有制度。

 

按照马克思经济危机发生的逻辑,此次危机,表象上是银行将贷款发放给了信用不佳、还贷能力差的借款人,导致违约率不断上升,而实质却是生产相对过剩的经济危机。透视近年美国经济,可以发现如下事实,“9·11”后,美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房地产市场繁荣,次贷机构为了获取利益,大量发放次级抵押贷款。当美联储为了避免通货膨胀而提高利率时,借款人无法正常还贷,导致了危机的发生。这种透支消费,正是由于消费者消费能力有限,而资本家要获取高利益,所以低估风险,盲目发放贷款,其根本目的就是为了缓解生产过剩。所以,透支消费,只不过是将危机从当时推迟到了未来。这种危机的进一步蔓延就演变成国际金融危机。

 

(二)直接原因:信用的过度扩张和虚拟经济背离实体经济。马克思认为,发达的资本主义经济是信用经济,这种信用经济就是虚拟资本的膨胀运动,是虚拟经济。19世纪中期以后,马克思恩格斯就已经敏锐地觉察到:资本家为了加速资本的运动,实现利润的最大化,在信用制度的基础上创造了种类繁多的金融产品,如资本主义的金融行业通过发行股票、汇票、债券、土地所有证等有价证券或所有权证等虚拟资本,再生产出了一整套投机和欺诈活动,这些虚拟资本被商品化后,因其市场价值主要由资本市场上的货币资本和虚拟资本的供求决定而变动不定,导致其在交易过程中具有极大的预期成分和投机性质。“正是在虚拟资本背离实体经济的自循环过程中,货币与虚拟资本商品、与信用货币的对立显露出来,货币作为一般价值形式同虚拟资本的市场价值和信用货币的面额价值的矛盾积累起来,等待着一次强制性的统一和重合,必然会爆发货币金融危机”。

 

从美国经济的本质来看,本身是一种实际需求不足的经济。为了解决实际需求不足,美国政府常常默认、鼓励、纵容社会创造虚假需求以弥补实际需求的不足。正是这种“需求过度”造成违约率不断上升,最后造成信用崩溃。进入21世纪,由于周期性经济规律的作用,再加上it产业泡沫经济破裂和“9.11”事件的影响,美国出现了经济衰退的征兆。正如马克思所说,所有具有资本主义生产模式的国家都会陷入周期性的“试图饶过生产过程而赚钱”的狂热阶段。金融业为了自身的利润进行“金融创新”竞争,生产了花样翻新的金融产品,客观上加速了经济整体的虚拟化过程。因此投机盛行,金融衍生品泛滥,房价节节攀升,人们手中的财富不断增加,美国经济呈现出一派繁荣的景象。我国一些学者也认为,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必然发生周期性的经济危机的论断已经“过时”,今后不会再发生周期性的经济危机了。但事实胜于雄辩,虚假的繁荣不可能持久,泡沫总要破裂,如果不采取措施,将会酿成更大的灾难。当美联储为了避免通货膨胀而提高利率时,借款人无法正常还贷,经济信用最低端的客户无法正常支付按揭贷款,从而引起了次级贷款证券价格的下跌和抛售风潮的出现,最后终于酿成了波及全球的金融危机。

 

二、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防范和应对金融危机

 

第一,最重要的是要摆正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使金融业服从、服务于物质生产和流通的需要,而不能脱离实体经济的需要去发展金融业。第二,关键是在加强金融监管的同时提高我国的国际金融竞争力。第三、毫不动摇地坚持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第四,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路。

 

马克思从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那里继承了劳动价值论、利润理论和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理论等方面的精华,同时又批判的改造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马克思指出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涉及资本主义命运问题时,批判他们把资本看作是一种永恒的自然关系在这个基础上,马克思创立了解释人类社会生产关系及其经济运行规律的科学,从社会基本矛盾中着重研究了资本主义经济运行规律,创立了剩余价值论,揭露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指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发展趋势。

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篇5

[关键词]国外马克思主义美国金融危机资本论

[中图分类号]a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12-0051-02

2008年的美国金融危机影响深远且广泛,研究国外马克思主义视野中的美国金融危机,对我国的相关学术研究工作以及经济发展政策的制定意义现实而重大。本文将在立足国外马克思主义学者观点的基础上,从马克思《资本论》的视角,就其对美国金融危机的研究进行概括总结。

一、成就: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的坚持

国外马克思主义学者对美国金融危机研究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其从横向与纵向两个方面超越了危机的本身,前者体现为研究领域的超越,后者则是时间节点的超越。

(一)横向:对美国金融危机的分析超越了其本身

国外马克思主义学者对美国金融危机的分析起初只是将其视为次贷危机和金融领域的信用危机,并将发生的原因归于华尔街与美国政府金融监管的失误。但随着研究的深入,学者们的分析逐渐超越了美国金融危机本身,深入到了隐藏在金融危机背后的资本主义制度、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思想理念等各个方面。例如,美国马克思主义学者罗伯特・布伦纳就认为自20世纪70年代美国滞胀危机以来,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始终都存在着实体经济持续性生产过剩的危机,由此导致了利润率普遍地持续性下降,在里根和撒切尔夫人新自由主义政策的刺激下,实体经济的资本开始大量转入金融领域,从而使得金融泡沫不断扩大,为危机的爆发埋下了隐患。正如布伦纳在与韩国左翼学者丁圣镇访谈时所指出的那样:“正如我所强调的,这是一场马克思式的危机,因为危机的根源在于利润率的长期下降并难以恢复,这是至今为止资本积累速度长期减缓的根本原因。”[1]

此外,美国马克思主义学者山姆・韦伯指出:“金融化是新自由主义资本积累和治理模式的产物,也是美国资本主义体制的弱点和矛盾发展的结果。”[2]而时任法共机关报《人道报》主编的皮埃尔・洛朗也提到:“金融危机之所以发生,部分资本家在股市上玩火、投机活动失控等都只是表象,透过其面纱所映射出的资本主义制度的漏洞更应引起人们的关注。”[3]最后,英国马克思主义学者伊斯特凡・梅扎罗斯早在金融危机爆发之前就说道:“资本主义对剩余价值的追逐促使资本主义向全球扩张,并将世界所有国家和地区都纳入到资本主义体系……全球资本的扩张必将与民族国家的保护主义之间产生不可调和的矛盾。”[4]由此预测到了美国金融危机从内部向全球扩展的趋势。可以看出,国外马克思主义学者主张“不能把这次危机仅仅看成是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它是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等的全面危机”[5],其对美国金融危机的探索超越了初始时的表面现象,从横向上深入到了金融领域之外的各种社会关系和建设领域之中。

(二)纵向:拓展了美国金融危机的研究视野

如果说,国外马克思主义学者对美国金融危机的探析在横向上从金融经济领域拓展到了政治文化和社会历史等领域的话,那么在纵向上,学者们依旧超越了美国金融危机的本身,即以时间轴为基线,将研究的视野扩大到了过去的历史与未来的展望。学者们不仅仅分析当下阶段美国金融危机的现状特征、严重程度与波及范围等,更是从金融危机发生之前的资本主义发展历史中去寻找危机的根源所在以及在立足历史与当下的基础上进一步推测未来资本主义的变化趋势、发展前景及其建设重构。比如说,长期进行系统化研究的美国学者罗伯特・布伦纳对美国金融危机的预测正是基于20世纪70年代美国滞胀危机和新自由主义思潮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中大行其道以来,资本主义利润率不断下降、金融泡沫持续扩大以及实体经济生产过剩与金融虚拟经济刺激性扩张之间矛盾不断深化的这段世界经济历史而进行的。

在资本主义未来的发展变化和建设重构方面,伊斯特凡・梅扎罗斯认为:“当前全球资本制度已经达到成熟和饱和的矛盾顶峰……由于资本主义国家政府因不愿意采取根本性解决措施……采取局部性的解决方案已经不能改变资本主义走向毁灭的命运。”[6]美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家贝特尔・奥尔曼也指出:“资本主义造成了资本过剩、商品过剩和劳动力过剩,这些都内生于资本主义制度,因此,资本主义不仅迷失了发展方向,而且正在走向崩溃。”[7]而埃及马克思主义学者萨米尔・阿明针对美国金融危机背景下资本主义内部的矛盾现状,更是提出了要建立由美国南北工人阶级组成的开放性以及多样性联合的“新国际”体系以取代资本主义的剥削制度。由此可见,国外马克思主义学者不仅从当下的危机中寻找到了资本主义的内在现象,更是从纵向上透过当下,从过去的历史与未来的推测之中探索到了资本主义的许多本质性内容。

二、缺失: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本质性遗漏

国外马克思主义学者对美国金融危机分析的缺失之处主要表现在对危机本身探索的深入程度以及对待资本主义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两个方面。

(一)囿于表面:研究中马克思主义本质的挖掘有待进一步深化

综合来看,国外马克思主义学者对美国金融危机根源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资本过度积累、实体经济生产过剩与资本主义利润率下降以及新自由主义这几个方面。其基本思路就是:自1929年经济大危机与20世纪70年代美国滞胀危机以来,资本累积过度、消费者消费能力不足,导致资本主义实体经济生产过剩、利润率普遍下降,而里根总统与撒切尔夫人的新自由主义政策则使得资本大量地流向金融领域,由此扩大了金融经济的泡沫,使得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日益脱节,伴随着资本主义将整个世界经济连结在一起的历史进程,这种泡沫一旦破裂,就将是虚拟领域和实体领域的世界性经济危机。正如英国马克思主义学者特里・伊格尔顿所言:“愈演愈烈的国际竞争不断压低利润率……使全球经济增长的速度大大放缓……在这样的背景下,里根和撒切尔得以横空出世……资金源源不断地从制造业涌向服务业、金融业和通讯产业。”[8]这些分析是国外马克思主义学者的成功之处,亦是其有待进一步深化的地方。

马克思曾说道:“资本是一种社会生产关系。它是一种历史的生产关系。”[9]在这种关系的背后,隐藏的是资本“无限发展生产力、全面发展生产与消费、扩大流通、传播文明与鼓励竞争的趋势”。[10]而这些趋势又决定了资本主义私有制之下的生产关系在再生产的过程中使劳动异化以及剥削更加文明和隐蔽的同时,还使得资本从独立分散走向集中累积,而“由于金融资本的财富效应,全球财富的绝大部分不仅流入金融领域,而且倒吸着许多产业资本投向金融领域”[11],由于金融资本“只是代表取得收益的权利,并不是代表资本”[12],因此,当其超越实体经济的增长时,泡沫危机就会降临。国外马克思主义学者的分析固然在坚持马列主义原则立场的前提下深入探讨了危机的根源,但是这种深入更多地还是停留在事物内部因素的层次上面,缺乏在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本质研究的基础上对美国金融危机的本质性探索,尤其是较为缺乏资本主义生产和资本运动规律视角下的分析,导致其研究没有真正从本质上触及到美国金融危机的根源。

(二)立场偏离:对资本主义的幻想心理与激进偏执

如果说国外马克思主义学者对美国金融危机的探析在其发生的原因方面,尚未真正地在立足马克思《资本论》思想原则立场的前提下较多地触及到本质现象的话,那么在危机之后,当下资本主义的应对措施以及未来资本主义的建设重构方面,国外马克思主义学者的研究存在着不同程度上的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偏离。如法国经济学家托马斯・皮凯蒂在《21世纪资本论》中所表现出来的思想观,虽然专著关注的重点是金融危机之后资本主义社会财富与收入的不平等问题,但其“维护资本主义制度,却要消除制度性弊病……没有研究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没有触碰资本主义制度,也没使用剥削、阶级和阶级矛盾等概念……显然,皮凯蒂没有追随马克思”[13]。另一方面,一些比较激进的左翼理论家,像美国学者大卫・科茨、斯洛文尼亚学者斯拉沃热・齐泽克等,就坚定反对私有制以推进社会主义改革,强烈主张开展无产阶级政治解放运动等。

国外马克思主义学者在美国金融危机当下与未来应对措施的探索上,无论是对资本主义心存幻想、试图通过改良等方式维护资本主义制度,还是采取更加偏执的方式、企图通过否定资本主义和实行革命运动以表明其阶级立场和实现其社会主义诉求的行为,都在不同程度上偏离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和政治立场,更不符合马克思《资本论》的思想观点。马克思曾指出:“资本主义积累的本性,决不允许劳动剥削程度的任何降低……严重地危及资本关系的不断再生产。”但又提到:“资本的文明面之一是,它榨取剩余劳动的方式和条件……有利于更高级的新形态的各种要素的创造。”因此,从世界范围的角度去研究美国金融危机之后的解决方法,既不能抛弃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立场,也不能在否定资本主义的基础上采取更加激进同时又脱离实际的社会主义改革措施。但是国外马克思主义学者们的研究并没有很好地把握住这一点。

三、总结:坚持原则立场,更要把握本质现象

总而言之,站在马克思《资本论》的视角下,国外马克思主义学者对美国金融危机分析的成功之处主要是源于其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原则的坚持,而其缺失之处又主要是他们在研究中没有更好地把握住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尤其是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资本主义生产以及资本的本质性分析。整体上看,首先,国外马克思主义学者对美国金融危机的研究深入到了资本主义制度模式、资本主义生产与消费以及资本积累这一层次,并在此基础上深刻分析了虚拟经济即金融资本的内在特征和运作规律对人类社会的深刻影响,而这一成果的形成基本上遵循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思维方法与原则立场。但其次,学者们没有抓住马克思《资本论》中对资本及其金融虚拟化的本质性论述,使得这一成果又基本停留在了内部因素的层次,没有进一步深入到本质现象的地步,由此造成了研究过程中的缺失。

最后,国外马克思主义学者研究美国金融危机横向上的成就主要集中在对危机根源的分析上,纵向上主要是对当下危机的应对措施和未来资本主义的建设重构上。而其尚未深入到本质现象的缺失之处主要体现为前者,其立场偏离的错误则主要表现为后者。国外马克思主义学者尤其是在他们研究美国金融危机过程中立场偏离的错误上,究其根源,一是他们长期工作生活在西方资本主义社会中,其思维方式、社会认知与评价标准等无不在潜意识里深刻受到资本主义的影响,是故在学术研究中会表现出对资本主义的幻想;另一方面,资本主义社会讲究思想言论自由、不受限制,但也往往导致许多思潮不切实际、狂热偏执,西方左翼学者长期受此熏陶,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与对资本主义的批判也往往呈现出激进的状态。因此,若要正确看待这场影响深远的美国金融危机,就必须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前提下,牢牢把握住马克思《资本论》的本质精神。

【参考文献】

[1](美)罗伯特・布伦纳(著),蒋宏达,张露丹(译).布伦纳认为生产能力过剩才是世界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J].国外理论动态,2009(05):6.

[2]Samwebb.Financesandthecurrentcrisis:Howdidwegetthereandwhatisthewayout?[eB].美国共产党网站http:///article/articleview/988/1/44/,September27,2008.

[3][5]冯颜利,张朋光.金融危机以来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的主要特征和现实意义[J].山东社会科学,2013(01):49.

[4][6]istvanmeszaros:BeyondCapitaltowardsatheoryoftransition[m].newYork:monthlyReviewpress,1995,page:199-210,55-69.

[7]孙秋鹏.国外马克思主义学者关于资本主义矛盾与危机理论的新探讨[J].当代经济研究,2013(03):70.

[8](英)特里・伊格尔顿(著),李杨,任文科,郑义(译).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m].北京:新星出版社,2011(07):9-10.

[9][14]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01):878+716.

[10][11]孙承叔.资本与历史唯物主义――《资本论》及其手稿当代解读[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3(05):62-68+92.

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篇6

[关键词]金融危机;奥地利学派;凯恩斯学派;马克思主义;货币主义

[中图分类号]F11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2011)09-0040-03

2008年发端于美国次贷危机的国际金融危机是二战以来最严重的一起金融危机。从现有文献看,关于危机爆发的成因,学界主要集中于金融衍生品及房地产市场泡沫、金融监管缺失和货币政策失误等方面。然而笔者认为,这些方面直接或间接地导致了危机的爆发,但并未触及根本、结构上的问题。本文从奥地利学派、凯恩斯学派、马克思主义学派以及货币主义学派比较的视角,分析此次危机的形成原因及对策。

一、国际金融危机爆发的不同原因解读

1.奥地利学派基于商业周期的解释。奥地利学派认为经济的繁荣与衰退是由于政府不当的货币政策而引发的,而并非凯恩斯所认为的由于市场自身的原因。纯粹的市场经济中只会出现商业波动,而非商业周期。商业波动是指日常经济生活中随时可能发生的。特定行业由于企业家预测失误等原因引发的萧条,即市场上一些行业繁荣另外一些行业衰退的情况。而商业周期是市场上所有行业普遍的繁荣和萧条的问题。

当中央银行增发货币时,新的货币流入信贷市场从而降低了信贷利率,企业家被银行的通货膨胀所误导,会向“更为长期的生产过程”进行投资,尤其是远离消费品的“高级生产领域”,于是生产结构被拉长了。企业家的投资抬高了资本和其他生产资料价格,促使投资由“低级”生产领域向“高级”转移。然而这种转移并不是由时间偏好的真实下降和储蓄的上升带来的,人们仍以原有的偏好花费增加的收入,从而需求会从高级生产领域重新转移到低级生产领域,企业家发现他们的投资发生了失误。此时若货币停止增加,则使高级生产部门的投资不能得到充分利用而被废置,在市场压力和政府偏好下,政府会继续扩大货币供给,从而造成更大的通货膨胀,当商品和生产资料价格普遍大幅上升时,市场上便形成了虚假的繁荣。这种繁荣是不可持续的,因为通货膨胀不可能无限地扩大,当政府停发货币,收缩信贷时,萧条便开始了。

按照奥地利学派的观点,此次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是美国的信贷扩张。美国长期实行低利率政策,美联储一度长期实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2001年1月至2003年6月,美联储连续13次下调联邦基金利率。越来越多的钱进入房地产、金融市场,次级抵押贷款市场迅速发展,房地产泡沫日益膨胀。美联储银行大量发行货币,用于投资的资金增加了,资本商品被过度的投资。从2001年至2007年,采矿业从5780亿美元增加到12520亿美元,增长了117%;房地产业从112310亿美元增加到186820亿美元,增长了66.3%;耐用品从996亿美元增加到1194亿美元,增长了19.8%;批发业从3470亿美元增加到4960亿美元增长了42%,零售业从6410亿美元增加到9940亿美元,增长55%。处于消费品端的耐用品及批发零售业的增长率远不及远离消费品的资本密集的采矿房地产业。资本配置严重扭曲,扩张的信贷引起虚假的繁荣,美国通过货币政策延缓了危机,却为更大的危机埋下了隐患。当政府开始收缩信贷,意味着对前期不当的投资和扭曲的资源配置清算的来临,并引发高级生产领域的波动,资产市场崩溃,危机来临。

2.凯恩斯学派基于有效需求不足的解释。凯恩斯主义认为,在总的就业水平和产出水平方面,没有看不见的手会自发地将自利行为引导至社会最优状态。要使得经济在长期内取得平稳发展,实现充分就业,政府就必须对经济实行干预。

凯恩斯主义认为,危机爆发的原因首先在于有效需求不足。有效需求不足是由于边际消费倾向、资本边际效率和流动性偏好这三个基本心理因素所造成的,因此市场机制不能使总需求与总供给在充分就业水平上达到均衡,于是出现了萧条和失业。克鲁格曼说:“当你理解和相信市场会令供给和需求平衡的原则以后,你会发现衰退是一件特别的事。在经济衰退,特别是严重衰退时期我们可以看到到处是供给,而需求无处可寻……”。

其次金融市场的泡沫经济以及政府监管的缺失也是危机爆发的重要原因。在凯恩斯主义者看来,以自由为核心的监管理念、监管制度的漏洞和监管手段的不足使金融体系的风险逐步积累,是导致此次危机的重要原因。美国长期的低利率政策助长了房市的泡沫,为次贷提供了繁衍的温床。而格林斯潘极力推崇对金融衍生品不予干预的政策,1999年,在格林斯潘和时任财政部长鲁宾的推动下,国会永久性地废除了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对金融衍生品的监管权。持续的低利率政策和监管的缺失使得金融创新品急剧增长,资产泡沫越来越大,最终直接导致了次贷危机的爆发。

3.马克思主义基于生产过剩的解释。早在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就开始研究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现象。凯恩斯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对于分析经济危机的产生方面有共通之处,凯恩斯从“有效需求不足”的角度分析经济危机的产生,马克思是从“生产过剩”的角度论述经济危机产生的原因的。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的矛盾,这是经济危机最深刻、最隐秘的原因。在简单商品生产和流通中,买和卖的分离以及货币作为支付手段的职能使危机的产生成为可能,“危机的第一种形式是商品形态变化本身,即买和卖的分离。危机的第二种形式是货币作为支付手段的职能,这里货币在两个不同的、彼此分开的时刻执行两种不同的职能。”危机的可能性向现实性转化的基础和条件是资本主义生产追求剩余价值的本质特点决定的。“构成现代生产过剩的基础的,正是生产力的不可遏制的发展和由此产生的大规模的生产,这种大规模的生产是在这样的条件下进行的:一方面,广大的生产者的消费只限于必需品的范围,另一方面,资本家的利润成为生产的界限。”一边是无限逐利的资本家所推动的生产力的无限夸张,另一边是无产阶级有限的购买能力,于是生产的最终结果必然是导致生产的过剩,从而导致经济危机。同时资本主义信用制度的发展使货币的观念形态得到膨胀,一方面推动资本主义生产的扩张,另一方面也增加了经济危机的隐患。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此次危机表面上是金融危机,实际上和历次经济危机一样,是生产过剩的周期性危机,具体

来说,是信贷扩张引起的消费领域特别是房地产领域的生产过剩危机。导致危机的根本原因仍然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泡沫周期性膨胀和破灭的背后,是无法回避的持续的生产过剩,造成在生产领域越来越少的有利的投资机会,导致利率向金融部门进行投机活动。长期的低利率促使资本向金融部门扩张,金融领域资本家的逐利性酿造了市场上的泡沫与风险,金融资本在积累风险的同时也加快了产业资本的扩张,美国在经历了2001年的衰退之后,房地产业开始成为GDp的增长引擎,房地产市场的扩张还带动了其他产业如钢铁水泥等基础产业投资规模的扩大,制造出经济繁荣的假象,也最终导致住房部门的生产过剩。为了刺激房屋需求,金融部门又不断推出金融创新产品,为消费者贷款提供各种支持。表面上,美国的经济不存在“有效需求不足”,反而消费者普遍的透支消费,寅吃卯粮现象表明经济存在着“需求过剩”。然而正相反,美国的个人消费增长缺乏应有的收入基础,普通百姓不但用尽了自己的收入,而且要透支“未来的”或“虚拟的”收入以支撑今天的消费。但是,“透支消费”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生产过剩”的问题,“透支消费”不过是靠透支“未来”来支撑“今天”,把当下的危机延迟到未来爆发罢了。经济学家鲁比尼指出:60%-70%的美国人实际工资下降,靠借钱来维持过去的生活水平。当过剩的价值高估的住房转变为有效需求不足,抵押品赎回权的取消浪潮加剧了住房价格的暴跌,从而引发了金融危机。

4.货币主义学派基于货币政策的视角。货币主义反对凯恩斯主义的财政政策,反对“斟酌使用”的货币政策,力主单一政策规则,将经济周期归因于货币和信贷的扩张和收缩。

根据货币主义理论分析,这次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主要是政府不当的货币政策,以及高度发达的金融市场所造成的流动性急剧扩张。2001年网络泡沫破灭后,美联储的连续降息造成的流动性过剩和资产泡沫使房贷市场飞速发展,而随后的加息,信贷紧缩使得资产价格下降,次贷市场泡沫破裂引发危机。弗里德曼认为,政府应当竭力避免货币变动本身成为经济波动的根源。同时,现代高度发达的金融市场所创造的惊人的流动性也是危机产生的重要原因。新货币主义认为,当今世界金融市场中的流动性构成不再以过去央行能控制的流动性如基础货币和广义货币为主,市场上占大部分比重的是央行所无法直接控制的由市场内生的流动性如各种金融衍生品。高度发达的金融体系不但创造了大量高收益的金融资产,让新兴经济体的剩余货币资金能够成功完成流向美国经济体的经济循环。同时它在此基础上创造了数量惊人的市场流动性,这些流动性不仅在一定程度上给投资者造成了市场繁荣的假象,让投资者的风险偏好越来越高,也将这些金融资产价格推向高位。催生了泡沫的形成。

二、对治理危机对策的不同解读

各个学派对于危机产生的原因有不同的见解,同样其所提出的治理危机的对策也不尽相同:

1.奥地利学派崇尚市场的应对措施。奥地利学派反对凯恩斯的政府干预政策,认为应以自由放任主义应对危机,认为市场能够自动纠正因政府错误的政策引起的资源配置的扭曲,萧条的过程就是市场“自愈”的过程,从这一点上来说,萧条是必然的也是必须的。政府的干预只能加重市场信号和资源配置的扭曲,延长萧条的时间。

2.凯恩斯主义的政府干预措施。凯恩斯主义主张“反周期”的财政货币政策。在财政政策方面,凯恩斯学派认为在经济萧条时,政府应当加大政府支出来弥补有效需求的不足。在货币政策方面,经济萧条的国家会出现“流动性陷阱”,此时货币政策失灵。对此,克鲁格曼提出用“温和的通货膨胀”来摆脱陷阱,“通货膨胀会使货币的实际价值随时间而缩水。或者更准确地说,预期通货膨胀会降低人们存钱的意愿,从而能将一个经济体拉出流动性陷阱。”在金融领域,政府应当加强金融监管,同时政府应当拯救金融体系,暂时接管濒临破产的金融机构,通过暂时的国有化,使得借贷市场重新活跃起来。

3.马克思主义的周期性危机理论。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具有每隔一定时期重演一次的周期性。经济从危机阶段开始。经过萧条、复苏、高涨,再到危机。危机的爆发只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暂时的、强制性的解决、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并没有消灭。只要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依然存在,危机就不能得到根本解决。

4.货币主义的货币应对措施。货币主义认为危机的解决应依靠正确的货币政策。弗里德曼认为,货币政策能够胜任两项任务:能够防止货币本身成为经济混乱的一个主要根源,并且能够给经济提供一个稳定的环境。货币主义反对财政政策和“相机抉择”的货币政策,认为经济具有内在稳定性,这一点上与奥地利学派殊途同归。货币政策应当执行单一的政策规则,即按平均国民收入的增长率再加上人口增长率来规定并公开宣布一个长期不变的货币增长率,避免货币本身成为波动的根源。同时应当加强金融市场的监管,警惕金融工具的杠杆作用。

三、结论及启示

危机爆发后,经济学家对此次金融危机爆发的思想根源进行了激烈争论。新古典经济学家指责执政时期的政府干预市场运行导致了危机,凯恩斯主义者则认为危机的爆发标志着以自由放任为特征的“里根”主义彻底破产。然而笔者认为此次危机爆发的原因是综合的。新古典经济学忽视了自由市场导致的贫富差距和两级分化,奥地利学派关于危机治理的观点从现实角度也是难以实现的,市场“自愈”的时间是无法估量的,萧条引起的失业和经济动荡会影响社会和政局的稳定,因此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的政府会对经济萧条的局面保持无动于衷。凯恩斯主义对自由市场的观点较经济自由主义无疑是进步的,但它本质上与新古典经济学一样,是为维护自由市场而生的,并未触及资本主义社会最根本的矛盾。如前所述,凯恩斯和马克思分别从“有效需求不足”和“生产过剩”角度分析危机的.而导致有效需求不足和生产过剩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凯恩斯却没有进一步分析导致“有效需求不足”的原因。1929年世界经济大危机之后,凯恩斯的理论几乎已经接近于马克思的逻辑了,虽然他由于“站在有教养的资产阶级一边”,最终未能跨出那致命的一步。

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篇7

国际金融与经济危机的原因

我国经济学界在研究和探索本次国际金融和经济危机的原因方面取得了一些新的进展。不过对国际金融和经济危机的原因见解不一。有的学者重在研究和探索危机的制度性原因;有的学者既研究制度性原因,也研究非制度性原因;还有的学者在研究和论述体制层等方面的原因。

不少学者探究了导致金融危机发生的制度层面的原因。部分学者认为,当前的国际金融和经济危机虽然呈现出与以往危机不同的特点,但从根本上来说,这次危机并未超出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理论的判断和分析。资本主义内在矛盾是形成危机的深层次原因,而金融资本贪婪和逐利性则是引发危机的直接原因。另有部分学者认为,本次国际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是随着新自由主义的兴起和泛滥一步一步发展的结果,其实质就是由新自由主义私有化的发展所必然产生的生产过剩,而且是跨国移动生产过剩。还有部分学者认为,每一次危机的具体形式各不相同,但危机的根源却是一样的,即危机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在矛盾的产物。新自由主义确实是当前危机的一个重要因素,它使得危机更加深了,但新自由主义不是危机的根源,抛弃新自由主义不能解决危机问题。

有的学者既从制度方面又从经济运行体制等方面论述本次危机的原因。部分学者认为,虽然经济因素确实在金融危机的发生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但诸如政治、制度和监管等非经济因素同样是非常重要而不能忽略的。另有部分学者认为,信息机制在金融危机中的作用十分重要。简单易于理解的金融工具更有利于信息传递和金融稳定,而过于复杂的金融创新则可能在投资者之间形成新的信息不完全,导致投资者的风险识别状态发生系统性改变,最终诱发金融危机。还有部分学者认为,导致经济周期和危机的直接变量是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劳动者收入的增长速度跟不上资本积累的速度消费需求降低利润率下降投资剧降经济危机。

有的学者从经济周期、收入分配视角等其他视角对本次危机的原因进行了分析。部分学者认为,本次危机是资本主义发达阶段虚拟经济周期运动的内生产物,深层原因在于强势美元格局形成过度消费和虚拟资本膨胀间相互加强的循环,导致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过度偏离。而美国经济危机最终转化为世界经济危机,则是因为各主要国家之间的经济周期出现了高度的同步性,是它们之间相互叠加共振的结果。另有部分学者认为,美国金融危机的爆发根源于美国经济中软预算约束现象的普遍存在。美国金融危机的生成和传导机制可以描述为:软预算约束道德风险金融创新激励金融创新过度信贷膨胀大量呆坏账加剧金融脆弱性利率提高和房价下跌时的风险集聚金融危机。还有部分学者从收入分配的视角对本次危机的原因进行了分析。他们认为,第三波全球化深刻地影响了全球收入分配的格局。在各国之间与各个国家内部,收入的不平等程度在加深。发达国家收入不平等导致了宏观经济的金融化和消费者的债务积累。而新兴工业化国家收入不平等程度的加大压制了国内需求。这些国家或主动或被动地间接地为发达国家的消费者提供债务融资。这种局面本质上就是一种无法持续的全球化。伴随着美国等发达国家房地产泡沫的破灭,美国次贷危机传导到全世界,演变成全球金融危机。

后危机时代国际经济环境变化总体分析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给世界经济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国际经济环境出现了一系列新的变化。学者们对此进行了深入的讨论。

部分学者认为,未来世界经济发展缺乏强劲动力。美国和欧洲处于金融危机后的缓慢复苏阶段;其复苏到危机前的快速发展轨道可能性较小。在国际贸易环境方面,发达经济体增长放缓将极大压缩许多发展中国家的对外贸易空间。贸易保护主义正在抬头,低碳经济可能成为发达经济体新型贸易壁垒。

部分学者认为,金融危机将促进国际力量格局发生重大变化,新兴经济体成为全球化的重要驱动力;新兴大国经济群体崛起,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而中国经济迅速崛起,是引发世界经济增长态势、国际力量格局变迁、国际经济关系调整,以及全球治理架构形成的关键因素。

另有部分学者认为,现有的以美国为主导的全球经济体系特别是国际金融体系,与世界经济发展形势不相适应,并且无力应对全球范围的金融危机。对此,国际社会共同要求改革金融体系,建立新的经济秩序。

还有部分学者指出了后危机时代的另一些新特点,一是新自由主义的思想与改革方案逐渐式微,经济稳定和收入公平分配会得到更多的重视。二是“大政府”取代“大市场”,在经济治理上再次占上风,但美国市场经济模式难以发生实质性变化。三是世界经济增长模式面临调整,全球经济失衡将有所缓解。四是经济全球化将继续深入发展,产业调整转移将出现新变化。

国际货币体系改革和欧元区主权债务危机问题

国际货币体系改革。有的学者探讨了现有国际货币体系的缺陷,并指出了未来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方向。

部分学者认为,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的最根本属性在于无约束的纯信用本位货币特质,当前全球经济失衡问题正是在这种信用货币本位下的储备国道德风险作用集中表现。另有部分学者认为,金融危机后国际货币体系改革可能有两种方向:一是各国通力合作创造出超主权的国际货币;二是欧元和人民币不断崛起,与美元形成三足鼎立的多基准货币的新国际货币体系,而第二种的可能性更大。还有部分学者认为,国际货币体系的核心问题是本位货币的选择,一个公平而有效的国际货币体系应该摆脱对单一主权货币的过度依赖,由所有参与国共同管理。

有的学者针对国际货币体系改革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部分学者认为,由于目前美元还是最重要的全球储备货币,短期内美元的坚挺对全世界来说是重要的,贸然采取“激进式”的改革方式只能导致国际货币体系更加混乱。另有部分学者认为,多元化的国际货币体系将有利于国际货币体系稳定性的提高,但是这依赖于国际货币地位的对称性。欧元相比美元实力仍有差距,这使得多元化国际货币结构对国际货币体系稳定效应的发挥受到制约。还有部分学者认为,构建一个稳定的超主权货币体系需要超主权机构的建立。欧元的实践表明,超主权机构优于缺乏强制执行力的外部纪律约束。但欧元区的困境同时表明世界范围内的单一货币联盟只能作为改革的长期目标。短期目标应定位于解决美元主导体系的缺陷,同时强化美国参与改革的意愿。

主权债务危机的原因。部分学者认为,欧元区主权债务危机爆发的根源在于:一是作为主权分离的共同货币区,欧元区缺乏应对国际性大危机的统一政策协调工具。二是欧元区并不满足最优货币区的条件,经济的整合不仅没有产生内生性的趋同,反而出现两极化的离心趋势。

另有部分学者认为,欧元区主权债务危机在本质上是局部的主权债务的信用危机,而并非发达国家的全面的主权债务危机。

还有部分学者认为,欧元区主权债务危机在一定程度上是次贷危机的延续与深化,而国际投机者的推波助澜是欧元区主权债务危机的重要推动因素。此外,经济结构失衡是欧元区主权债务危机的内在原因,欧元区的政策与制度安排是欧元区主权债务危机的制度性根源。

欧元区主权债务危机的国际影响。部分学者认为,希腊及欧元区内其他几个成员国的主权债务危机将会产生系列国际影响:一是欧元区主权债务危机将对欧元作为地区统一货币可持续性提出挑战。二是可能促使欧元区外延性发展进程的节奏放缓。三是给欧洲经济复苏带来了新的不确定性。四是使得欧元对美元的汇率将继续走低。

另有部分学者认为,欧元区主权债务危机将使得金融市场动荡加剧,资本流动更加扑朔迷离。一方面,债务问题将影响市场预期进而放大市场波动幅度。另一方面,国际资本流动将更加紊乱。国际资本频繁在发达经济体和新兴经济体之间来回流动,进一步加剧了全球市场的波动。

还有部分学者分析了欧元区主权债务危机对中国的影响。一方面主权债务危机的爆发可能使得欧元区政府为寻找经济增长点而实施更为强硬的贸易保护政策。这就对中国的对欧出口造成很大影响。另一方面,欧元汇率的走低将影响到我国外汇储备的调整。

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篇8

[关键词]金融动荡金融危机次贷危机金融创新风险防范

一、世界金融动荡频繁的根本原因

金融危机是指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与地区的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标、商业破产数和金融机构倒闭数的急剧恶化。其特征是人们基于经济未来将更加悲观的预期,整个区域内币值出现幅度较大的贬值,经济总量与经济规模出现较大的损失,经济增长受到打击。

让我们来分析一下,金融危机频发爆发的深层次原因到底是什么?

货币的虚拟化;金融资产膨胀迅速;货币的外延日益扩大;国际间的联系日益密切,不仅表现在经常项目下,更重要的是在资本项目下。

可是,这些基础又是脆弱不稳定的:虚拟货币不稳定;虚拟货币与货币的国内购买力、国内的名义利率和汇率三要素密切相关,货币的国内购买力是基础,决定着后两个变量,但又受到后两个变量的影响。

政府或货币当局很难真正地控制货币供应量。利率的市场化易于引发经济泡沫。金融市场的金融衍生物市场的发展加剧了虚拟经济的程度,加大了金融动荡幅度与可能性

总之,金融危机的可能性存在于市场经济固有的自发性的货币信用机制,一旦金融活动失控,货币及资本借贷中的矛盾激化,金融危机就表现出来。以金融活动高度发达为特征的现代市场经济本身是高风险经济,孕含着金融危机的可能性。

经济全球化和经济一体化是当代世界经济的又一重大特征。经济全球化是市场经济超国界发展的最高形式。现代市场经济不仅存在着导源于商品生产过剩、需求不足的危机,而且存在着金融信贷行为失控、新金融工具使用过度与资本市场投机过度而引发的金融危机。在资本主义世界,这种市场运行机制的危机又受到基本制度的催化和使之激化。金融危机不只是资本主义国家难以避免,也有可能出现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

二、分析美国的次贷危机

1.次贷危机发生的根本原因

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危机产生的最根本原因是资产价格泡沫增加了市场投资者的风险偏好,贷款机构在利益驱动下放松了信用风险的管理。次级抵押贷款是一些贷款机构向信用程度较差和收入不高的借款人提供的贷款,本身就属于高风险产品。大量的次级抵押贷款在房地产市场创造出巨大的购买力,在帮助中低收入群体获得住房的同时推动了房地产价格的上涨和繁荣,但当房价开始下跌时次级贷款这种金融创新产品出现了信用风险,大量次级贷款者很难再将自己的房屋卖出去,房屋价值也可能下跌到不足以偿还剩余贷款的地步。从而出现大量的信用违约者,放款机构无法正常收回贷款尽而引发美国次贷危机。

2.从金融创新的角度剖析美国次贷危机

(1)从金融产品创新来看,我们认为金融产品创新既有风险又有收益,风险是我们持续不断关注的;

就是说我们在创新过程当中要更多的用优质资产,那么一些不良资产或者是有问题的资产是不宜于创新,否则会增大金融创新过程中的风险。

(2)为分散抵押贷款机构的信用风险及流动性风险,美国的投资银行通过资产证券化这一金融创新工具,将同类性质的按揭贷款处理成债券形式在次级债市场出售。

由此可见,金融创新在本次危机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使金融业在传统风险的基础上面临越来越大的金融创新风险。应该充分重视金融创新酿成的新型金融危机,采取措施去加强金融创新风险的防范。

三、建议

美国次贷危机给我国金融创新风险防范带来的启示:

从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到次级债危机,是一个伴随着金融创新风险不断产生并强化、扩散的过程。目前我国的金融创新有所推进,但处于初级阶段,如何在推进的过程中,更加稳健,更加注重风险监控,在这个基础上,有条件、有选择地进行产品创新。

在剖析美国次级债危机的基础上,对我国金融创新的风险防范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树立风险防范与控制观念,提高风险管理意识;金融机构在创新过程中,面对风险多样化、复杂化趋势,必须确立风险管理意识和观念。不应因金融创新在防范和控制风险取得一时成效,而忽视其未来可能带来更大的风险,因为有些创新可能只是延缓了当前的风险,却在未来聚集了风险,这是风险累积性的一个重要特征。

完善对基础产品和客户的持续管理,加强对衍生和原生产品联动关系的研究;无论是原始还是包装过的金融产品,最根本的是要加强和完善对原始产品和客户的持续管理。比如美国的次贷危机中牵涉到一系列环节,而且影响越来越大,但究其源头却是银行在房价上涨过程中如何衡量零首付和低首付住房贷款的风险问题,因此无论金融产品怎样包装,很重要的一点是对原始产品的风险管理要规范,对原始的客户和风险的跟踪要及时。有效的金融创新需要风险严格可控的基础金融产品的支持。

采取多种监管形式,加强金融监管;在次贷危机中,美国金融体系中的多个环节都存在着监管缺失,因此加强监管非常必要:

(1)要加强信息披露制度建设,对信息披露的内容、程序、质量标准用法律的形式加以规范;(2)完善金融机构的信息库和指标体系;(3)加强信用评级机构和金融咨询机构的建设,充分利用外部审计力量,提高金融运行的透明度;(4)要建立社会诚信和建立信用体系。

总之,一个国家要想保持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单靠市场的力量是不够的,单靠一个国家的力量也是不够的。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任何发达或较发达的市场经济能否保持稳定的经济增长,一方面需要政府和货币当局对市场经济运行规律有个很好的认识与把握,另一方面,国际间的经济合作与政策协调尤为重要。改变美元的国际货币主体地位,建立一个合理的国际货币体系是个正确的方向。

参考文献:

[1]陈明贺阚新华:《浅谈金融创新与金融风险管理》[J].《经济研究导刊》.2007,7

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篇9

关键词:次贷危机;金融危机;金融市场

中图分类号:F831.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031(2010)01-0049-04

一、引言

美国爆发次贷危机已经演化成为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其危机导火索是住房市场的次贷危机,即由次级抵押贷款的放贷机构传递至银行、基金公司、保险公司等其他金融机构,最终引发全球金融危机。美国金融危机给世界各主要经济实体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美国花旗集团研究报告指出次贷危机将给美国金融体系带来高达4000亿美元直接经济损失;索罗斯在2008年度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年会上认为次贷危机将结束60年来的市场繁荣状况,全球金融业也将面临一场新的变迁。[1]美国是市场经济高度发达和成熟的国家,金融监管曾经被世界公认为完美的典范,以至美国金融体制、金融管理、金融创新、金融政策是世界上其他国家效仿的榜样,然而席卷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却始发于美国华尔街,这不得不引发许多专家学者深思美国金融危机爆发根源究竟是什么。

二、政府监管失控论

金融业高风险、脆弱性、信息不对称性以及现代经济运行和发展中的核心作用,要求政府全面、严格、持续地监管金融业,才可能使金融市场健康、稳定、持续发展。美国金融危机引发全球金融风暴深刻地表明:政府监管的失控和缺失会削弱金融市场健康发展的基础,破坏金融市场的运行机制,弱化金融市场的基本功能。因此,许多专家学者认为美国金融危机爆发根源是政府监管失控,政府在监管上的缺失引发金融危机爆发,并使金融危机延伸至实体经济。

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呼吁:反省商业道德,加强金融监管;法国总统尼古拉.默克尔则埋怨:自己早就加强金融监管,但美国对此毫无兴趣;[2]全球最大私募股权基金公司百仕通集团高级董事总经理、私募股权首席运营官牟国瑞先生则认为:2008年美国金融风暴祸源是美国政府监管失控,美国政府对金融行业如衍生品抵押贷款、证券业务等监管不够,使得这些行业缺乏安全性、透明度和稳定性。

山东经济学院财税金融研究所所长陈华认为美国政府监管失控表现为以下两点:一是2001年美联储持续不断的降息政策使美国房地产业成为美国新一轮增长周期的重要支撑,美国当局过于注重支持经济增长、忽视次贷风险,金融监管机构对房地产金融业采取了短期内的支持和纵容的态度,致使房贷泡沫形成;二是政府把对次级房贷债券这种金融衍生品的评估和监督责任抛给评级标准并不十分可靠的私人债券评级机构,给这些机构留下太多操作空间,这也促进了这次危机的形成。

四川大学经济学院邓翔认为是美国的金融监管未能跟上金融创新的步伐,从而导致信用缺失和金融监管的缺失引发了此次金融危机。[3]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曹红辉认为引发此次美国次贷危机的原因之一是美国次级贷款标准过松,法律和监管存在缺陷,次级贷款借款人的信用水平较低,贷款人之间的激烈竞争以及经纪人和客户为主的销售模式加剧了审贷管理的松懈,使贷款质量明显下降,此外,次级贷款市场存在制度缺陷,缺乏对次级贷款借款人统一界定,无论联邦还是各州至今没有明确针对次级贷款的法律,只在“掠夺式贷款”(predatorylending)的名义下监管。[4]

刘玉霞认为美国外部监管严重滞后是造成此次金融危机的一个重要原因,而外部监管滞后的原因是美国“双重多头”的金融监管体制,双重是指联邦和各州均有金融监管的权力,多头是指有多个部门负有监管职责。但是随着金融全球化的发展和金融机构综合化经营的不断推进,“双重多头”的监管体制缺陷逐渐暴露出来,其一是各部门、各产品的监管标准不统一,监管盲点也不鲜见,其二是各种监管规则制定得越来越细,在确保监管准确性的同时牺牲了监管的效率,对市场变化的反应速度越来越慢,其三是多头监管的存在,使得没有任何一个机构能够得到足够的法律授权来负责整个金融市场和金融体系的风险。[5]综上所见,政界专家、企业家、学者认为美国金融危机源于政府监管失控。

三、自由市场盲目论

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上的主要特征是:市场化、自由化、私有化,减少政府对金融、劳动力等市场的干预,促进消费,以高消费带动高增长。其的确取得了一定成效,例如,通货膨胀率下降、经济增长率回升、失业形势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等等。任何理论都有它存在的现实基础,而现实是在不断变化发展的,过于把这种自由主义政策推向极端,必然会给社会带来难以估量的威胁和破坏。[6]因此,许多专家学者认为美国政府过于相信自由经济理论,表面上看美国此次金融危机由住房按揭贷款衍生品风险扩散引起,实质是由美国金融秩序与金融发展失衡、经济基本面失调导致美国金融海啸爆发。

德国国会的社民党议员尼娜•霍尔(ninaHauer)说:美国自由市场经济模式对欧洲的吸引力原本就有限,现在则完全失去了吸引力,这次危机表明市场需要规则,并且需要有人负责监管,过于自由市场经济是不可取的。由此可见尼娜•霍尔(ninaHauer)认为自由市场管理是不完美的。一向鼓吹美式放任资本主义的法国总统萨科齐(nicolasSarkozy)在联大发言中呼吁:实行一种有更多监管的资本主义,让我们共同行动重新构建一个受到监管的资本主义,使它的各种金融活动不再全交由市场操作者来评判。拉美国家一些政治家则一直认为美国自由市场经济是引发地区贫富差距的根源。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经济学家宋国清表示:尽管美国一直是中国经济改革的模板,但现在看老师显然也有自己的问题,完全的信任市场自由运作好像也不太合理。综上所述,政界专家、学者认为美国金融危机源于放任自流的自由资本主义市场经济。

四、金融衍生产品风险扩散论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金融衍生产品市场规模急剧扩充,金融衍生产品复杂程度日益加深,金融创新成为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追逐利润的源泉。金融衍生产品能够规避和对冲风险,增加金融市场的流通性,提高投资效率,优化资源配置,拓展金融机构服务范围,创造新的利润增长点,但是一旦金融衍生产品过度投机,缺乏有效监管,盲目提高杠杆水平,忽视投资者的风险和利益,脱离实体经济的发展要求,势必引发灾难、引爆金融危机。

美国次贷危机所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让我们看到了美国住房贷款金融创新存在着很大的缺陷。房地产金融机构为了迅速回笼资金以提供更多的抵押贷款,在投资银行实施资产证券化,将一部分住房抵押贷款债权从自己的资产负债表中剥离出来,以这部分债权为基础发行住房抵押贷款支持证券,这样次级债产品被打包成金融投资产品销售给投资者时,就把与这部分债权相关的收益和风险转嫁给了投资者,由于市场参与双方的信息不对称,债券投资者无法了解次级贷款申请人的真实支付能力,一旦后者无力偿还贷款,他们的收益便会成为泡影。[7]2008年在北京举行的“中美金融高峰论坛”上部分学者将美国金融危机的矛头直指金融创新和金融衍生产品,他们认为正是包括房地产抵押贷款支持证券(mBS)和债务抵押支持证券(CDo)在内的结构性金融产品,导致了金融风险在全球的扩散;在otC市场上信用衍生产品能够不断“繁衍”,并且很难受监管,因此,金融产品的创新是造成目前“灾难”的主要原因。[2]美国财政部副部长大卫•麦考密克说:“次贷危机的确是一场在高度证券化和高度衍生品化的金融体系中,由金融创新所引发,因货币政策和政府监管失误所造成的系统性混乱。”[8]综上所述,政界专家、学者亦认为美国金融危机源于金融衍生产品风险扩散。

五、政策失误论

财政和货币政策是政府在市场失灵时进行干预和调控经济的两大政策措施。扩张性的财政货币政策是在经济出现萧条和衰退时为了刺激经济的增长和维护经济的发展所实施的,所以及时、准确和有效的政府政策是维护经济健康稳定发展的重要保障。美联储政策的失误可能是引发美国金融危机的爆发较为严重的一个危机因素,格林斯潘主持美联储期间,特别是在2000年到2005年之间所采取的低利率货币政策在美国经济和金融体系中埋下了危机的种子,[6]长期低利率扭曲了信贷市场和房贷市场,减少了居民储蓄,加剧了美元的贬值。低利率促使美国民众将储蓄拿去投资资产、银行过多发放贷款,这直接促使美国房地产泡沫的持续膨胀;而且美联储的货币政策还“诱使”市场形成一种预期,只要市场低迷,政府一定会救市。然而,当货币政策连续收紧时,房地产泡沫开始破灭,低信用阶层的违约率开始上升,由此引发金融巨额违约。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美国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认为政府错误的政策导致美国出现危机,当前金融危机与20世纪经济大萧条时期有许多相似之处。2008年10月23日美联储前主席阿兰•格林斯潘、美国前财政部长约翰•斯诺、美国前证券交易委员会主席克里斯托夫•考克斯共同出席美国众议院监督委员会举行的听证会,国会希望通过询问这些前任“管家”们的看法,判断先前的政策失误应该在多大程度上为这场危机负责,国会监督委员会主席亨利•韦克斯曼认为:“我们的失误太多了,纳税人为此付出的代价太大了。那些决策者过分依赖市场的反应,过分相信市场的调控能力。”,韦克斯曼还认为美联储有权阻止那些不负责任的贷款行为,却一直拒绝出手,致使次贷危机接踵而至。格林斯潘认为热情过高的投资者没有考虑当房屋价格止升回落时将面临的局面,也是次贷危机的原因之一。综上所述,政界专家、学者也认为美国金融危机源于政府政策失误。

六、制度危机论

资本主义的发展经历了多次经济危机,其中三次较大的经济危机都给资本主义国家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失业大量增加、通货膨胀不断加剧、货币金融危机愈演愈烈。马克思认为危机形成的根本原因是群众的贫困和消费有限。而资本主义生产却不顾这种情况而力图发展生产力,好象只有社会的绝对的消费能力才是生产力发展的界限。因此,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必然产物,是资本主义生产中各种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资本主义的经济规律发生作用的必然结果。只要资本主义制度存在,经济危机的爆发就不可避免。

美国金融危机所引发的全球性经济危机由次贷危机引起,次贷危机的产生是以房屋为代表的商品卖不出去,是社会生产相对过剩或有效需求不足矛盾尖锐化的结果。而生产相对过剩或有效需求不足是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必然产生的矛盾。因此,美国金融危机的根源是资本主义经济制度。而且在美国经济各个领域生产相对过剩或有效需求不足的矛盾都不同程度地普遍存在着,一方面它表现为商品市场供过于求,另一方面表现为生产领域中相对过剩劳动人口不断增加。[9]可见,金融危机爆发的根源是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本身,只要资本主义制度存在,那么金融危机就会存在。

七、结论与政策建议

(一)结论

众所周知,造成此次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错综复杂,如美国抵押信贷市场信息披露不充分[7]、国际收支失衡[10]、美国政府过度透支国家信用[8]等也是导致华尔街金融海啸的原因。总之,关于美国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种观点均有一定依据,从某种程度上讲均存在一定的合理性,但是此次美国金融危机的产生绝非“一日之寒”,也绝非某种原因单独作用的结果,它的孕育、产生及其演变成全球金融危机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二)政策建议

1.完善政府监管制度,提高监管绩效。美国金融危机的惨痛教训表明,金融市场健康有序的发展需要有效的政府监管。我们应加强政府监管体系的建设,建立有效的金融风险预警和防范体系,针对金融市场尤其是房地产市场应采取具体措施,推进标准化的合约、贷款审核程序、借贷标准,规范银行贷款和贷后的服务,切实提高监管部门自身的判断能力和监管能力,确保经济金融体系的顺利运行。[7]

2.完善信息披露制度,审慎创新衍生产品。在发放各种新型贷款以及对抵押贷款实施证券化的过程中,产品的信息非常复杂,如果信息披露不充分不及时就会使投资者遭受巨大的损失。因此,监管部门一定要加强对相关金融机构信息披露的管理,充分发挥市场自律组织和专业服务机构的独立性,用适宜的监管政策激励其在信息披露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完善信息披露制度,最大限度的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7]此外金融创新应当适度。由于金融衍生产品在规避风险和保持资产增值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违约风险,且金融衍生产品所具有的风险呈杠杆倍数,在一定的条件下会把局部风险扩散为全局风险,把个别市场风险演变为系统性风险,所以我们应该审慎推进资产证券化,防范金融风险。

3.完善市场经济机制,加强政府宏观管理

过于相信自由市场经济的理论有其偏颇之处,市场有时也会失灵,经济本身的运作也有出现系统性的问题的时候,仅完全依靠市场自己来解决问题,可能付出更大的社会代价。2008年金融危机的爆发与美联储过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有很大的关系,宏观经济政策四大目标:经济增长、物价稳定、充分就业和国际收支平衡之间既有联系又有矛盾,美联储以长期的低利率政策换回了美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消费、投资的增加、房价和股价的上升,但同时也造成了美国的流动性泛滥、物价上涨、最后引发通货膨胀和房地产泡沫。此次金融危机给政策制定者一个重要的启示:宏观调控政策应适当,应兼顾各政策目标之间的联系和矛盾,而且还应根据经济情况的变化适时、稳定的调整政策措施,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起到调控经济和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

4.加强国际金融合作,增强抵抗风险能力。金融危机虽发生在美国,但却在全球市场迅速的蔓延扩散开来,债券市场遭到恐慌性抛售,一些有名的投资银行债券价格跌到了低谷,甚至倒闭;英、法等欧洲国家的金融机构因投资于美国次级债及相关衍生产品,不但发生恐慌,同时股市剧烈动荡。因此我们应当建立和巩固国际金融合作机制,增强抵抗全球金融风险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张炳辉,马辉.美国次贷危机对中国房地产市场的警示[J].经济纵横,2008(7).

[2]赵磊.对美国次贷危机根源的反思[J].经济学动态,2008(11).

[3]邓翔,李雪娇.“次贷危机”下美国金融监管体制改革分析[J].世界经济研究,2008(8).

[4]曹红辉.美国信用危机:成因、风险传导与制度变革[J].经济学动态,2008(10).

[5]刘玉霞.美国金融危机的成因分析及对我国的启示[J].商业环境,2008(12).

[6]朱金玉.对当前美国金融危机成因的反思[J].商场现代化,2008(12).

[7]陈华,赵俊燕.美国金融危机成因及警示[J].党政论坛,2008(11).

[8]吴宣恭.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J].经济学动态,2009(1).

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篇10

关键词:后危机时代金融危机列宁

美国的金融危机而引发的全球性的经济危机是进入21世纪以来最具有历史意义的重大事件。目前虽然经济危机的势头已不如当初,经过各个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府和央行前所未有的干预,全球经济已步入“后危机时代”,而后危机的时代最为突出的特征就是全球经济呈现复苏的状态,但危机所带来的经济衰退仍在困扰着全球。这次“后危机时代”现象的深入剖析与金融危机后资本主义国家的出路与前景的探讨中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与方法,特别是列宁在《帝国主义论》中的思想来科学的认识这次“后危机时代”和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出路是很有研究价值与意义的。

一、对国际经济危机的回望与“后危机时代”的探析

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缘起于金融市场,而从07年开始蔓延开来的美国的次贷危机是这次国际金融危机的导火索。进入2008年9月以来,美国的次贷危机骤然恶化,美欧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金融机构纷纷濒临破产的边缘。面对市场的急剧的动荡和恐慌,资本主义国家政府纷纷出手救援金融危机维护市场的稳定。当然这次由美国华尔街的次贷危机所引发的金融危机并不仅仅是发生在头号资本主义大国的一场市场经济动荡,由美国的金融危机的灾难随着金融全球化的普及,迅速在全球范围内蔓延开来。欧洲一些小国经济和亚洲新兴市场国家也先后受到了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出现了自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以来最为严重的经济金融危机动荡。

至此,美国次贷危机已经变为一场自大萧条以来最为严重的全球性的金融危机。但在各个资本主义国家出台的一系列经济刺激政策的作用下,自2009年二季度以来,全球经济信心已经慢慢地恢复,工业的实际产出也开始逐步回暖,消费者信心震荡回升,经济增长的预期也开始上调,全球经济也开始逐步渡过金融危机的恐慌而进入了“后危机时代”。但“后危机时代”中固有的危机只是暂时的蛰伏,危机并没有消除。迄今为止,尽管目前西方的市场经济模式已经和早期的资本主义市场有了许多的变化与区别,但是资本主义还是没有从根本上摆脱经济周期和危机。二战后以来,自由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并没有超越列宁时代开启并初步形成的金融全球化的基本框架。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经济危机也常常带有全球化的性质,其经济危机的传导的速度、规模、范围和程度也往往带有全球化的特点。当代资本主义国家在“后危机时代”中必须对这场经济危机进行大反思,并作出一定的变革。

二、以列宁思想为视角分析当今资本主义国家的“后危机时代”

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信息化、全球化和新自由主义化的资本主义新阶段,自由市场的自发性和盲目性进一步加剧,导致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源即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不仅没有缓和,相反却进一步深化了。这次全球经济危机的爆发再一次印证了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主义世界的科学认识的真理性。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人类社会的发展出现了一系列新的重大变化,列宁根据时代的新变化,在《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等著作中列宁对于当代帝国主义与经济危机的认识,对于认清资本主义国家的“后危机时代”有重要指导意义。

(一)、金融资本全球化与经济危机

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决定了资本追求利益通常是不择手段的。金融资本作为资本的最高形式,同样具有资本的贪婪性。在《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中列宁就指出了在金融资本是帝国主义的基本特征。当今社会自由主义的思潮也使资本主义世界开始放松国家的管制,促进了金融资本的全球化。列宁曾说过,金融资本的世界统治和国际盘剥向来是垄断资本主义的一个重要的特征。金融的自由化开始催生了各种的金融衍生工具,这些衍生工具的产生既降低了金融资本的跨国流动的成本,同时也赋予了金融资本的虚拟性,加重了金融资本的投机性。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是对私利最大化的追求,以此保障资本最大限度的获取利润。总的来说,金融资本的全球化的发展的负面影响是引发这次金融危机的重要原因。

(二)、垄断统治与经济危机

列宁在书中深刻地分析了经济危机和垄断统治之间的辩证关系。他认为,经济危机加深了垄断化的过程,但是垄断统治不断不能彻底地消除危机,反而使经济危机更加严重。在现今社会帝国主义的垄断组织已经发展到更为强大,金融寡头也由原先的传统银行转变为“投资银行”。他们已经不但与传统的银行资本合作,还与强大的产业资本合作,这种合作已经不是简单的合作,这是可以通过各种金融的衍生品来控制传统的产业资本与银行资本。金融寡头们并不满足现状,他们还发明了各种金融工具与杠杆工具,撬动全球资本,使得自己能牢牢抓住全球资源,他们不但能使某个企业破产,甚至能使某个国家破产。因此,此次经济危机的爆发并非偶然,它是美国的国际金融垄断资本的寄生性和腐朽性的日益加深、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日益激化的必然结果。

(三)、制度危机与金融危机

这次全球的金融危机直接原因是美国的次贷危机,深层原因是受自由主义思潮的影响,资本主义国家政府对其金融市场的监管的不足。但用列宁的帝国主义学说来解读当前危机的根源,便会找到它的制度根源,这是金融全球化下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列宁认为,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和危机时资本主义制度无法痊愈的顽疾,垄断虽然促进了生产的社会化,但并未解决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这促使了资本主义制度的矛盾也开始越来越尖锐。当前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全球化和社会化与美国国际金融高度垄断于华尔街一小部分金融寡头手中的矛盾是当代资本主义国家中的基本矛盾的表现,这表现为世界创造的财富很多并且高度集中与财富两极分化不断加剧的矛盾。从根本上说这场危机是资本主义制度无法克服的内在矛盾所演变而成的反映。这场危机告诉我们,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并没有消除,并且以更加尖锐的形式表现出来了。

三、对“后危机时代”中资本主义国家的出路的探讨

对于“后危机时代”中资本主义国家的出路探讨,必须要清新的认识这次金融危机还不是全球资本主义世界的总危机。这是由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政治、文化和军事方面还占有相当的优势,另一方面,广大发展中的国家还处在不断发展的阶段,各方面还处于弱势地位。资本主义国家在“后危机时代”中一定还会有新变化与新发展。对于资本主义国家出路与发展趋势,笔者认为,第一种可能是美国式资本主义模式经过调整和“改革创新”,获得新的生机和动力。通过列宁思想的视角,美帝国主义为了转移经济危机的矛盾,一定会通过对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的反作用的刺激来达到恢复经济的目的。由此,美国的经济有新的反弹的话,美国的霸权主义与强权政治将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巩固与加强。其余资本主义国家将继续“美国模式”,成为美国霸权的附庸者。第二种可能,如果世界其他大国在经济危机中,将危机转变为契机,美国的经济危机不断加深,“美国模式”与美国霸权主义将会得到根本上的动摇,世界经济新格局与全球政治格局将会发生巨大的变化。多极化会成为世界发展的大趋势,在“后危机时代”中,将大大加剧多极化的进程,资本主义国家讲迎来自己发展的“战略机遇期”。

总的来说,认清当前金融危机的实质和原因,必须联系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在马克思主义看来,日益加剧的经济危机正是资本主义日趋走向灭亡的标志,同时“后危机时代”传递出这次金融危机开始冲击着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模式,导致资本主义国家开始深刻反思各自的发展模式,对自己的发展寻找新的出路。因此,我们必须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当今时展变化与国际国内最新实际相结合,运用列宁伟大思想为视角,来思考这次金融危机以及资本主义世界将会做出的反思与调整。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防患于未然,进一步坚定对我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以及世界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

参考文献:

[1]田春生,郝宇彪.国际金融危机:理论与现实的警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