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语文教学的一点思考十篇语文教学的一点思考十篇

语文教学的一点思考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3:44:01

语文教学的一点思考篇1

[关键词]中学;语文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4244(2013)10-116-1

语文学科是一门工具性和人文性兼有的学科,在学生的生活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有人称它是打开学生思想的宝库和钥匙。所以,在中中学教育阶段,尤其是从中学启蒙到高中三年级,语文学科贯彻始终,课时最多,位置突出。广大教师应该对这一学科引起足够的重视,不能把它看成一门知识性的课程,还是具有思想性和工具性的课程。当前中学语文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盲目学习新课程进行改革,课堂上为讨论而讨论,课堂由枯燥无味变成了聒噪喧闹,学生真正读与写的时间在大幅度减少,结果却是学生还是缺少学习语文的兴趣,尤其是在作文这方面,依旧是老大难。作为教师应当学会和主动地引领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这门课的学习当中来,借以此课结合生活,使我们的学生们养成良好的思维能力和人文素养。教学的内容固然很重要,但是一个好的方法的实现是能够为教学内容所服务的。有效教学,在任何一门学科的教学中都是值得探讨的问题,其实质简单说来就是我们应如何通过恰当的教学方式方法和策略使学生感兴趣于所学的学科,并能够于学习中得到自我提高与发展。

首先,理论联系实际生活激趣。生活是学生思想的源泉之地,更是语文学科尤其是写作的源泉,正如语文教育家夏尊所言:“作文是包裹在生活中的一个项目。”马克思曾经说:“一旦理论与实际都会产生强大的力量。”所以说,无论哪一个学科,把理论联系实际施教都会成为激发学生学习这门课的出发点,因为在那里可以观察和体验到各种各样的事物。因此,教师在日常的语文课堂教学当中必须依托于学生的实际生活,遵循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

其次,善于运用情境教学法。人本主义认为,教学应该给学生构建和提供一个积极的学习情境,用情境刺激学生的学,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同时也能够增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在中学语文课本中,有很多小故事,美文章,加之中学生自身的形象思维强的学习特点,这些都可以用情境教学法。例如,在讲授《葡萄沟》这篇文章的时候,就用了葡萄干和一个新疆帽子做道具,将学生引入了新疆美丽的葡萄沟圣地,令在座的听课者和学生都好似真的到那里游览了一番一样。虽然这节课的道具只有葡萄干、一个新疆帽子和录音机,道具很是简单,但是其产生的课堂教学效果确实是有目共睹的。

再次,教师要提高自身素质。人们都知道“亲其师方能信其道”,教师自身的人格等各方面的素质会吸引学生学习这门学科并感兴趣。由此可见,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是非常重要的。教师的专业知识与人格素养本身就会变成一种感染力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学生。一个自己都热爱古典诗歌诵读的教师,那么他的学生大有可能都很喜欢古典诗歌和诗歌诵读。除了提高专业素质之外,还需要教师提高自己的语言艺术,更何况语文本身是一门人文学科。比如说,教师在课堂上诙谐的诗意的语言都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最后,正确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多媒体教学有其自身的一些优点,有时候能够表述语言所描述不清楚的东西,将声音、图片、视频等结合,打破了时空的界限,还原与展现给学生一真实情景。如“夸父逐日”的教学中,教师无法为学生描绘夸父的形象,也无法将这一情境进行还原,而借助多媒体来播放夸父逐日的相关影视资料,学生在观看中有了自我的理解,而且借助着多媒体的“上天入地”,学生的思维也随之飞扬,兴趣得到激发。可见,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中学语文教学是很有必要的,不是生硬地讲解知识,这也符合中学生的发展特点,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整合教学内容,为学生的学习和理解课文内容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虽然,多媒体教学拥有那么多的好处,带来了视觉上的感受,也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实现了学生之间的互动。但是,我们在教学中需要注意的是,不是任何课文都可以使用多媒体教学的,过多地运用多媒体就成了滥用,会造成学生想象力下降,失去教师应有的教学指导作用。在多媒体课件的设计上,要从学生切实感受出发。一切先进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都是为学生服务的,都是基于学生更好地学习的,语文教学课件的设计要以学生为出发点,要从学生的思想接受能力和学习特点着手。

总之,语文学科是素质教育的基础,学生的现在和以后的语文水平、阅读水平如何,常常表现于基础教育阶段。对于任何一门学科,教学方法的研究都是不可少的,但是要记住的是教学方法永远是为自己的教学内容服务的。所以教学中一定要注意方法的适切性,因时因地、因学生的不同情况而转变。

参考文献:

[1]周庆元,曹明海,潘新和,刘淼,李节.理论建构、治学之道与实践发展――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博导笔谈(上)[J].语文建设,2009,(02).

[2]李山林,李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课程性质与案例教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案例教程》导言[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7,(03).

[3]方蕊.准确把握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性质及特征[J].当代教育论坛(学科教育研究),2008,(03).

语文教学的一点思考篇2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社会对个人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改革教育观念、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推进素质教育就显得十分重要。语文是学习和工作的基础工具,语文学科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因此学生学好语文是推行职业学校素质教育的关键。

关键词:语文教学职业学校教育观素质教育

职业学校的扩大招生使职业学校学生的生源质量有所下降,他们的整体素质令人担忧。根据调查,许多职业学校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在语言表达能力、写作水平、与人沟通等方面存在较大的问题,与用人单位的要求有一定的差距。语文课对学生思想品德、语言表达能力、应用写作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培养担负着艰巨的任务。下面对职业学校语文素质教育谈谈自己的拙见。

一、坚持以人为本,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是职业学校语文素质教育的前提

1、转变传统的应试教育观,树立素质教育观。素质教育“是以发展学生个性为目的,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为重点的新型教学模式。”素质是影响人发展的决定因素,个体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跟上时展的步伐关键在于其综合素质。长期以来,在传统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下,学生高分低能者比比皆是,表现出适应能力差,缺乏竞争能力。因此,职业学校语文课要改变传统的应试教育观,树立素质教育观。

2、转变传统的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育观,树立发展的教育观。最近,中央明确指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要“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职业学校教育的主要目标是为社会培养创新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应用型、技能型劳动者。因此,职业学校语文教学要转变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育观念,坚持以人为本,立足人的发展,树立以学生发展为目标的发展教育观,确保学生全面发展。

3、转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观念,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观。传统的教育观念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而忽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备课苦心钻研教材,设计完美的知识传授教案,力图使每堂课都有明确的教学目标,能抓住教学重点,形式主义的成分多,整个教学过程基本上以教师为中心,老师唱主角,学生当配角。于是教学就出现了这样一种现状:老师讲课声嘶力竭,眉飞色舞,学生上课兴趣索然,被动听讲,导致学生学习缺乏主动性、自觉性、积极性。职业学校语文教学要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观念,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避免把教学过程拆分为教和学两个过程,使教和学有机的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整体。无论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方法的选择,还是教学过程的组织,都要从学生的主体作用出发,从学生的学习实际出发,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二、育人是职业学校语文素质教育的核心

“教书育人”是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天职,也是人民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因此职业学校语文教师应把职业学校语文素质教育摆在核心地位。职业学校学生毕业后将面对社会的选择、就业的考验,要让他们能够立足于社会,仅学会认知和劳动技能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学会为人处事、人际交往,让他们走向社会后会学习、会生活、会工作。作为一门与人们学习、生活和工作紧密相连的语文课具有较强的育人优势,更应以育人为核心。语文教学不能只对语文作静态的形式分析,不能只看到简单的语言符号,而应充分发挥语文课文的思想性和人文性的教育作用。

语文素质教育的中心点还应包括人格完善的内容,要让学生学会尊重,学会独立思考,学会创造。因此,教学过程要尽可能给学生陈述己见的时间,培养发散思维、求异思维。如《项链》教学,既要让学生懂得虚荣心是有害的,又要让学生学会如何抓住机会,展现自己,创造人生。

语文素质教育中的育人还有重要一点就是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叶圣陶说:“语言文字的学习,就理解方面说,是得到一种知识,就运用方面说,是养成一种习惯。”培根说:“习惯是一种顽强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因此,人自幼年就应通过教育,去建立一种良好的习惯。”教师要通过语文课教学,让学生认识形成良好习惯的重要性,帮助他们改掉不良的行为习惯。

三、注重职业能力培养,突出职业特色是职业学校语文素质教育的根本

职业学校毕业生在激烈竞争的社会中能否顺利就业,能否立足于社会,职业能力的高低起着决定性作用。职业能力是职业学校毕业生从事某职业必须具备的并在该职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多种能力的综合。职业能力是就业的基本条件,是胜任就业岗位的基本要求,是立足社会、取得社会认可、谋求社会发展的基础。

职业能力可分为专业能力和一般能力。语文教学侧重一般能力的培养,包括学习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社交能力等。在语文素质教育中,语言表达能力培养是重点。现行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对口语表达训练不够,应试教育模式下“重读写、轻听说”的现象普遍存在,这也是造成有的学生说话吭哧、前言不达后语的关键所在。教师要利用课堂发言、课中口语训练、课后交谈等各种机会,加强学生说服能力、演讲能力、论辩能力的培养。

针对职业学校学生基础差、底子薄的特点,教师还要重点训练学生的书法、应用写作与普通话等技能和基本功。字是一个人的“门面”。学生应聘填个《招工表》,字都写得站不稳,就难过招聘第一关。日常生活中应用文运用非常广泛,职业学校语文课要有计划开展求职信、个人简历、计划总结等写作训练。随着南来北往的经济贸易交流和全民素质的提高,很多用人单位尤其服务业都要求员工使用普通话接待顾客。职业学校学生过好普通话关,语文教师责无旁贷。

四、提高语文教师自身素质是职业学校语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条件

随着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教师素质的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职业学校语文教师应该热爱语文教学工作,热爱职业学校学生,不能因为职业学校学生学习基础差而对他们冷淡、缺乏热情,对语文教学不作认真研究,敷衍对待。许多优秀教师的经验证明,他们的教育工作之所以成绩优异,一个主要原因就是他们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职业学校语文教师要有比较渊博的知识。为了教好学生,教师必须刻苦钻研,力求通晓所任学科的专业知识和相关专业的社会知识。职业学校语文教师只有踏踏实实地学习教育、教学理论,不断提高自己文化素养,认真总结自己的教学经验,才能真正成为一名个性品质优秀的教师,在语文教学中有效地实施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马芳.论文化基础课在职业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D].四川师范大学,2008年.

语文教学的一点思考篇3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策略

一、从教材和学生角度,做好教学准备

教材是学生学习、教师教学的依据。如何用好、用足教材,让学生喜欢教材、喜欢学习,是首先值得考虑的问题。在对教材深入研究后我发现新教材更注重对学生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的培养,对一些语文知识点要求不够清晰、明确。如七年级教材注意培养学生预习习惯、边阅读边思考的习惯、通过各种方法理解词语的能力,注重学生对课文独特的感受。但对一些知识点在练习中虽有所反映,要求却不够明确,如标点符号的使用、比喻句、疑问句、反问句、设问句的了解、句式的训练等。有了对教材较为正确、清晰的了解后,在教学的过程中我就能扬长避短、课内外互相补充,使教材更加完善。教材中的阅读课文,针对不同的教学目标、学习要求如何与学生的学习实际相一致,不至于挖得深、学得难,让学生觉得无话可说、无感可发,这又是另一个摆在面前的难题。我觉得这时教师就要对你的学生真正地有所了解,知道什么对他们来说是有难度的、什么是他们感兴趣的、怎样设计通过他们的思考、合作会有真正的提高。只有这样,在设计教学方案时教师才会有一个正确的教学预测,使教案更贴近学生、更合理。我想,这也是从学生的“学情”出发进行备课的一个方面吧。当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还要从实际出发,根据学习情况不断调整。

二、不断优化课堂教学,做好教学工作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在课堂上教师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更要注重学生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的形成,真正学会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七年级刚刚从小学过渡上来,教师的指导作用显得尤为重要,在课堂上的自主学习还是要老师的组织、引导进行。因此教师要对自己的教学行为不断小结、不断反思,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在实践中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使自己的课堂教学得到最优化。针对教学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我在课后及时反思、小结,在后面的几篇课文学习时,我特别注意这些问题,不再为了课堂的“完美”而勉强学生,有效地避免这些问题的再次发生。

三、不断改进教学模式,拓展课堂教学

到现在,真的觉得是和学生在一起成长,有得有失。但最近却不断地发现经常在教学中遇到“瓶颈”,已有的知识、经验已无法满足不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如果只用那么几种教学模式去上课,学生马上会感到枯燥无味,甚至有时对你的教学思路一清二楚,这样的课还有什么味?作文的教学有时会感到“束手无策”,只是通过讲讲要求、读读例作、尝试写写、作后评价,学生怎会对作文感兴趣呢?如何穿越“瓶颈”领略更宽广的教学天地,这又是我最近在不断反思的问题。如果仅仅禁锢在自己小小的教学天地里,对曾经的成绩沾沾自喜,那只会有一个结果及时就是不进则退!我想是到了及时充电、补充的时候了。多读一些教育理论方面的书籍、增加自己的文化底蕴、向有经验的老师多学习、多请教,对自己的教学多反思,提高自己对教材的把握、对课堂的驾驭能力,希望能冲破“瓶颈”的新天地。反思语文课堂中的几种现象:

1、自主的价值在于学生自主的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式,但这一切的前提是:教师的主导一定要在事前有了足够的铺垫,学生已经知道自己应该学什么。

2、探究最重要的是要避免事事探究,对一个问题能从不同的角度探究,探究既要注重过程可也不能忽略结果,探究的目的是为了问题解决。

3、盲目活动很可怕。虽然新课标强调对话,认为阅读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相互对话的过程,但是并不等于在课堂中阅读理解的过程以教师、学生的一问一答来完成即是一种有效的方法。整堂课一个讨论接一个讨论,一个交流接一个交流,学生个体阅读、思考的时间和机会太少,特别是学生的默读、静思、写作时间多被挤掉,最终影响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4、语文学科要有语文学科的特色,语文的文学性和趣味性不能忽视。盲目综合,把语文上成科普课、生物课、思想政治课不可取。不管在课上扩充的是什么材料采用的什么活动,其落脚点都必须为听说读写服务,为积累语言,沉淀语感服务。

四、不断丰富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效率

语文教学方法千变万化,种类繁多,教师要从学生和教材的实际出发,在课堂上精当选择。

(一)启发式,它是教学方法中最基本的。通过巧妙启发,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思考,活跃课堂气氛,发展学生智能。在这个过程中,既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培养了他们求知、探索的精神。

(二)串讲法。即在理解原文的基础上,及时对要点加以概括,抓住重点,理清思路,有助于保持学生注意力的集中,学会学习的方法。

语文教学的一点思考篇4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应该积极探究现代诗歌教学模式,遵循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全力打造高效诗歌教学模式,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现代诗歌教学部分让学生学有所得,实实在在受到高尚情操与文学素养的熏陶,发挥学生个性,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和个体的独特的鉴赏经验,培养学生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一、初中语文现代诗歌教学现状及成因

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常常听到高中的语文老师抱怨学生在初中阶段由于对现代诗歌的掌握不多,鉴赏能力没有得到很好的训练,学习的内容也只停留在读读背背的层面上,以至于学生在高中阶段对现代诗歌的学习无所适从,茫然无措,更是无法有效的解决高考语文试卷中现代诗歌鉴赏这样的题目。我们也越来越发现现在的孩子无论是写作练笔或考场作文很少用诗歌这样的文体。而且现在的学生的日常生活越来越缺乏诗意。总觉得生活乏善可陈,很难发现生活中的美点……

造成以上现状的因素有很多,我认为中考考纲的导向、现代诗歌让学生缺乏兴趣,使用修辞种类多,不易理解,加之不少老师对诗歌探究有限,教学方式不够灵活,很难做到通过诗歌教学来有效提高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等因素,导致学生对现代诗歌不重视。

1.教师以中考为导向,忽略了现代诗歌对学生的价值和意义。考什么,教什么,将“海量”阅读变成“滴水”阅读;怎么考,怎么教,将课堂的丰富性变成单一的对答案;用记忆代替思维,如让学生背答题常用语等现象是教师在进行所谓的“有效教学”的经典误区。新课程标准语文教科书选编了大量的现代诗,《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七~九年级六册课本,其中有五册有现代诗歌(其中八年级下册是散文诗),全套书总共26首,约占课文总数的六分之一,占总教学课时的六分之一。由此可见现代诗歌在语文学习中的地位和作用。但在紧跟中考导向的前提下很多老师很难把现代诗歌教学落到实处。同时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部分教师对于现代诗歌缺乏足够深入的研究,阅读的诗歌作品数量有限,深入开展研究的更少,导致教师文学素养相对不足。同时,部分教师在现代诗歌教学中缺乏教学技巧,教学停留于照搬成品教案的模式,完全按照应试知识点的要求组织教学活动,没有能够让学生充分领悟诗歌的意境韵味,无法有效胜任现代诗歌教学工作。

在现代诗歌教学中,部分教师完全以单向讲授的模式组织教学活动,教师的教学重点往往是出于考试的目的,至多也是让学生读读背背,没有能够让学生充分投入到学习活动之中,也没有能够有效开展双边互动,提高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参与率,导致教学活动成为了教师唱独角戏的舞台,学生成为了被动接受知识的对象,影响了教学成效提升,忽视了对学生文学素养的培养。这种为考试而教学的片面理念,无法有效彰显现代诗歌美的因素,无法有效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鉴赏能力。

2.学生学习兴趣不足。在上述条件下,现代诗歌的教学课堂生动性也较为有限,学生所学习的是相关知识点等应试内容,教师通过单向讲解的方式开展语文教学,没有能够通过引领感悟的方式展示诗歌的绘画美、音乐美和想象美,导致学生在现代诗歌学习中缺乏浓厚兴趣。甚至由于某些省市没有把现代诗歌内容列入中考范围,学生在整个初中阶段根本不重视现代诗歌的学习。

3.文本内容缺乏时代感,课外延伸较为狭隘。初中语文课本在经过几次改版之后在各方面都注入了新的血液,加之各地教科书的陆续出版使语文教学较之以前有了很大的改观。但是,我们的课本并不是完美的,其中还是有不少缺陷。新诗虽然有新的东西加进来但是精读课文并没有发生太多的变化,还是以前的诗歌。就是加进略读课文中的诗歌也大多比较陈旧,缺乏时代感。很多语文教师又没有能够对课堂内容进行适时适当的延伸拓展,语文课本似乎是中学生了解现代诗的唯一途径,从而造成除了从课本上学到的为数不多的几首诗外,学生们基本上再也说不出其他的现象。当然选入文本的这些诗歌都是中国现代以来很好的作品,但这还是限制了学生的阅读广度。以至于现代诗歌教学拓展似春风不度玉门关,导致教学成效长期处于低位徘徊状态。

二、选编入初中语文教材的诗作要做适当的调整

1.选编现代诗歌的标准要注意一下几个方面:

(1)入选教材的作品原则上要是名家名篇,要用最优秀的诗作教育中学生,培养他们的诗歌素养、文学素养。70后的人都会对贺敬之的《回延安》和柯岩的《,你在哪里?》印象颇深。现行版本的教材里就缺少这样的经典之作。

(2)要兼顾各个时代和地域性的作品。既有现代诗也有当代诗,既有中国诗,也有外国诗。作为外国诗作要讲究典型性,莱蒙托夫的《祖国》和休斯的《黑人谈河流》不可谓不经典,但相比于雪莱、拜伦、惠特曼而言就稍嫌逊色。

(3)内容的深浅要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既让他们能够理解,又对他们的理解力、想象力有一定的挑战。

2.提升教师对现代诗歌作品研究、鉴赏能力,改变现代诗歌教学的传统方式。相对于语文教学其他方面的知识结构而言,现代诗歌方面的积累,是许多初中语文教师履职能力中的短板。为了提升教学能力,教师应当增加现代诗歌阅读量,并且深入地分析研究,对于诗歌的意境、背景、主题、结构、用词等多方面开展分析探究,多接触现代诗歌,为教学活动积淀深厚的底蕴。语文教师不但要会讲课还要具有一定的文学修养,要成为一个文学爱好者甚至是文学研究者。语文的教学只有和文学相联系才能有深度和广度,才能进而培养学生们对文学的热情,使学生具有人文情怀。一旦教师对新诗有了兴趣,有了较深的认识才能带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才能和教师一起进入诗的世界,文学的世界。

同时,教师还应当潜心研究现代诗歌内容的先进教学经验,可以通过听课、研讨、座谈以及上网搜索、阅读教学刊物等方式,将先进的现代诗歌教学理念、经验与自身的教学工作紧密结合起来,与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紧密结合起来,以此提升教育教学能力。教师要创设浓厚的情境,让学生的心灵进入诗歌中所描写的境界,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析作者的写作背景,诗歌表现的主题以及恰当的用词,以此为切入点,出示探究题,要求学生开展分析讨论感悟研究,让学生在相互交流讨论之中深化对诗歌内容意境的理解。让学生解读诗歌的语言之美,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领略诗歌的意境,同时能够为学生提供遣词造句方面的技巧,尤其是能够指导学生立意练字、推敲词句,在深刻领悟理解意境主题的同时,提高学生的遣词造句和写作能力。

3.激发学生诗歌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多读诗读好诗。在国外,特别是在英美国家,现代诗歌的普及教育受到普遍的重视。初中生是开展现代诗歌阅读鉴赏的理想群体,由于他们正处于各种人生理念的成长期,要让他们通过感受诗歌的意境,陶冶性情,熏陶品格,让他们更加健康地成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通过多种形式的诗歌诵读让学生感悟诗歌音乐一般美的意境,可以通过看视频朗读,听录音朗读、教师范读、全班齐读、配乐朗读、分角色朗读、分组朗读、教师和学生分层朗读、自由选择朗读等等,让他们在声情并茂的朗诵之中体会感悟诗歌的意境,并借助多媒体手段演示相关情境的画面,增强学生内心情感的共鸣度,让他们在美中阅读、感悟、享受、理解。在进行朗读技巧基本指导的基础上,进行阅读的实际指导。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在意境想象之中构建诗歌的绘画美,教师可以结合多媒体手段的演示,也可以通过引导想象让学生开启思维的翅膀,从字里行间去感悟简约的词句所展示的诗歌艺术境界,从而深刻领悟诗人的情感。

4.注重课内外结合的高效诗歌教学模式,适时引导学生进行现代诗歌创作。将课内外有机结合起来是提升现代诗歌教学成效的重要举措,比如学习完戴望舒的《我用残损的手掌》之后,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分析戴望舒另外一首《狱中题壁》进行对比分析,也可以找一些其他作者写的相关的主题的诗歌,引导学生自己谈感受,对比着进行分析理解。这样学生不但可以扩大阅读视野,还可以加深对此类主题作品的理解,锻炼分析能力,丰富学生的个体体验,学习效果会好很多。一位教师在讲授冰心的《荷叶母亲》时,巧妙地把余光中献给母亲的诗《母难日》作为课文的延伸材料,取得了绝佳的教学效果。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可以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技巧指导,要求学生在课外搜集大量的现代诗歌进行阅读,增加文化底蕴积累。同时,还可以开展与现代诗歌教学相关的活动,来促进和巩固教学成效,如进行诗歌朗诵竞赛、诗歌创作竞赛等等,以赛促学,也可以指导学生开展诗歌专题研究活动,加深对现代诗歌的理解能力。

同时教师在引导学生感悟意境、领会技巧的同时,要鼓励学生将所学、所感、所思有效迁移运用起来,可以鼓励学生运用诗一般的语言进行仿写,在教学一种题材类型的现代诗歌之后,可以要求学生借鉴教材的写法,自选题目进行仿写、改写或自由创作。对学生来说,创作诗歌并不是件难事。因为他们正处于天真烂漫、才思如泉的黄金时代和诗歌天然亲近的诗兴年华,通过仿写、改写或自由创作,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迁移能力,当然教师在学生仿写或创作中要有必要的指导。刚开始对学生的要求不要太过严格,只要情感表达清楚即可。慢慢地在形式上、结构上进行要求,如果教师长期坚持这样做下去,学生至少可以在考试中做仿写题时会得心应手很多,对于作文写作也有不小的帮助,对于水平稍高的学生来说借助诗歌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是没有问题的。我记忆最深刻的是当我们学完戴望舒的《我用残损的手掌》之后,班里有个父母离异的女孩仿写了一首《我用黑色的画笔》表达了父母从争吵、离异到分开独立生活的内心情感过程,表情达意清楚明了、结构完整修辞使用贴切、形式较为完善,让我很是震惊。

有人说:忽视现代诗歌教学,是抛弃当代精英文化的一种表现,最终会对整个中国文学写作和继承造成莫大的危害。若干年后,当我们重新提起一些当年诗歌界的人和事,当我们再次诵读前人的作品。我们毫无疑问将看到一双双茫然的眼睛。的确,“诗歌的衰落有深刻的历史和时代原因,但是,诗心不应该随着诗歌繁荣时代的消亡而一同被埋葬。我们提倡诗歌教育,不是要把学生都培养成诗人,而是让他们读诗、爱诗,让他们在诗歌的海洋中吟咏性情,在文学的殿堂里徜徉精神,在民族文化的深厚土壤上放飞心灵。

一个人的一生影响最大的是在中学时代读了哪些书,又是怎么读的。他的价值取向和精神旨归,他的心灵空间和人文视野,他的文化胸襟和审美情趣等等都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诗趣是可以培养的,语文教育理应担负起这项工作,尤其是初中语文教育。现代诗歌教学不仅可以使他们的审美赏鉴能力、感悟人生能力和文学书写能力得到提高,而且通过诗歌他们可以逐步向真向善向美,并更加热爱生活,珍惜生命,思考时代。所以,我们的现代诗歌教育要充分发挥其陶心养性和人文素养的审美与教化作用。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朱光潜.《诗论》,三联书店,1984,245.

[3]王文彦、蔡明《语文课程与教学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104.

[4]朱自清.《新诗杂话》,三联书店,1984,7.

[5]王克亮.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现代诗歌教学,《语文教学》,1673-0992(2011)06-275-02.

[6]王珂.《中学语文教学中的现代诗歌教育亟待改进》,新浪博客.

[7]顾冠群.《中学诗歌教学误区初探》,语文教学参考,1994(5),113.

语文教学的一点思考篇5

把语文课堂交给学生,部分老师很乐意这样做,能把自己从课堂中解放出来的好事何乐而不为呢?于是课堂上出现了这样一些现象:老师讲的少了,学生讨论多了。课堂上教师淡化出场,让学生自己说了算。如在文本的诵读与理解中,学生“想读哪一段就读哪一段”,“想和谁交流就和谁交流”,“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交流读书感受”。整堂课学生跑野马,想说啥就说啥。这样,学生表面上获得了自由,而实际上却是老师对学生不负责任的放任自流。长此以往,后果不堪设想!

那么,新形势下老师究竟应如何对待语文教学呢?笔者以为要处理好以下几种关系:

第一,正确处理合作学习和独立思考的关系。

提倡学生的合作学习不能忽视学生的独立思考。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被老师们广泛采用。那种人人参与、组组互动、竞争合作、时有思维碰撞火花闪现的课堂确实能给人以享受与启迪。但实施合作学习是有一定条件的,要以学生个体的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为前提。

而时下不少教师片面地理解合作学习,追求所谓小组学习的形式,做无用功的甚多。在学生没有充分阅读、思考的情况下进行合作学习,由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还不深入,认识也不很深刻,小组合作加工整理的结果与所得也是肤浅的、片面的,这样的合作只是为个别优生提供展示的机会。有的把合作讨论当作学生活动的唯一形式,一堂课下来,表面上热热闹闹,实际上收效甚微。有的教师不管在公开课还是平时教学动辄就安排四人小组讨论,不管内容有无讨论的必要,有些甚至一节课讨论到底。也有的教师让学生合作学习,但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看到一两个小组有结果就匆匆收场,完成一次合作。以上种种的合作学习,未能充分发挥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表面上看热热闹闹,实质上是流于形式,收效甚微。究其原因,是教师没能真正理解合作学习的含义,未处理好合作学习与独立思考的关系。

第二,正确处理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的关系。

以往的语文教学,把学生禁锢在小小教室里,与世隔绝,“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教科书”。这样做肯定不对,要打破“课堂为中心”的传统观念。自然、社会、沸腾的现实生活,也是学习语文的课堂。作为语文老师,一定要树立大语文教育观,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我们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努力:

一方面要大力改进课堂教学。课堂教学不应仅限于读书、写字、答问,而应充盈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让“小课堂连着大世界”。

另一方面要拓宽语文教学的途径、形式。教学内容、形式、途径要向自然、社会、现实生活开放,也就是说,必要时语文教学要走出去。还要重视课外阅读、课外习作的指导,使学生把课内学习所得迁移到课外学习中去。课内阅读教学中决定了语文课文的经典性、基础性和示范性。

课文应当是精品,文质兼美,在思想内容上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精神,在用词、造句、布局、谋篇、文风等方面有一定的典范性。因而课文也就成了知识、能力、思想教育和审美情趣的载体,更为重要的是课文能够使学生掌握带有普遍性和规律性的知识和能力,使学生学会从特殊到一般,举一反三,更好地在课外进行其它类似文章的学习阅读。

阅读教学离不开课外阅读,二者必须相互结合,互补互助。课文阅读教学是基础,对课外阅读起着指导作用;课外阅读是课内的延续和补充,反过来丰富并深化课文的阅读学习。真正做到“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当前应当重视的是,课堂上,特别是低年级课堂上,过于注意形式,表面上快快乐乐、热热闹闹,用大量的非语文活动挤占了学语文的时间,结果快乐有余,收效不大,没能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学习的基础,这是与课程改革的目标背道而驰的。至于课外语文活动,有的目的不明,组织不利,时间花了不少,学生在学语文、用语文上收获不大。这就需要加强目的性,减少盲目性;加强计划性,减少随意性;要切实可行,讲求实效。

第三,正确处理基本素养与创新能力的关系。

语文课程改革,要致力于每个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的核心是什么?是语文能力。因此,我们必须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包括必要的语文知识,较强的识字写字、阅读、口语交际、习作等能力,基本的学习方法以及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样的基础不仅是扎实的,也是可持续发展的。

同时,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是以往的语文教学比较忽视的。培养创新能力,核心是独立思考能力,还有丰富的想象力。怎样培养呢?比如,在识字教学中培养独立分析、识记字形的能力;在阅读教学中培养读文章想画面的能力,激活想象力;鼓励学生发表独特感受和个人见解,说真实想法,不人云亦云;在作文教学中引导观察,鼓励发现,提倡写个性化作文,增加想象作文的练习。

当前我们教师应当警惕的是,在阅读和作文教学中存在盲目追求新异的现象。特别是在阅读教学中,要处理好培养求异思维与培养求同思维的关系。不是想法、说法越新越好,越与众不同越好。关键是要说真话,说自己的话,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语文教学的一点思考篇6

一、写人为主的叙事性文本文后思考题价值考量

例1:为了表现谈迁治学的刻苦和信念的坚定,作者运用了许多数据。默读课文,找几处这样的例子,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五上《厄运打不垮的信念》)

――要回答这个思考题,就要引导学生去感悟、体验和理解那些数据背后的内涵,而这些内涵都明确地指向了谈迁在编写《国榷》时的种种表现,指向了他治学的刻苦和信念的坚定,读来使人深受感动。由此可以发现这个思考题就是写人为主的叙事性文本学法要点“从人物表现――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来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的一种变式表达。

考量写人为主的叙事性文本的课后思考题,我发现那些被教材编者预设在课后的思考题,它遵循了写人为主叙事性文本的特征与规律,可以说其源头就是该种文体的学法要点,或者说它暗合了其学法要点:①人物;②事件;③从人物表现――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来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由此,我们应该关注课后思考题,更应关注写人为主的叙事性文本的学法要点,因为,依据这样的学法要点,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可以实现以下教学诉求――将它们转化并引导学生:

自主阅读的一组问题:①文中写了哪些人?以谁为主?②文中写了有关他的什么事?③你觉得他是怎样的人?从哪些地方体现出来?

自主习作的一组问题:①你准备写哪些人?以谁为主?②你准备写出他是怎样的人?③你准备选择他的什么事写?④你准备如何写好事件中他(他们)的表现?

自主评改的一组问题:①习作中写了哪些人?主要写谁?②习作中写了他(他们)的什么事?③习作中反映他(他们)是怎样的人?④习作中他(他们)的表现写得怎样?从哪些地方体现出来?

二、记事为主的叙事性文本文后思考题价值考量

例1:五下《大江保卫战》――画出课文中令你感动的句子或段落,有感情地读一读。

――通读全文,细细思量,在洪水猛烈,惊心动魄的态势下,令你感动的地方体现在点面结合的两个方面:一是,面上描写战士勇敢无畏的抗洪表现;一是,点上描写连长黄晓文的抗洪表现。学生画出重点词句后进行感悟理解,然后用自己的朗读来表达。这里,学生画出的语句就是聚集了那些文中人物表现的语句。此题,就是记事为主的叙事性文本的学法要点的一种变式。

考量上述思考题,我看到了以记事为主的叙事性文本的学法要点的有关要点显现:①叙事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适当弄清楚事情的前因后果;②找重点词、句,体会其含义,理解文章中主要人物的表现(指人物的动作、外貌、神态、语言、心理方面);③思考事情所反映的思想意义。

因此,我们必须关注课后思考题,更要关注记事为主的叙事性文本的学法要点,而且,依据此学法要点,我们可以践行这样的教学诉求:从自主阅读,自主习作,自主评改三个方面,将学法要点分别转化为:

自主阅读问题策略:①文中记叙了什么事?(把握好叙事的六要素)②文中有哪些人物?各有哪些表现?③记叙的事有什么意义?(尤其可以抓住文中的重点句子理解体会)

自主习作问题策略:①你准备选择什么事来作为写作材料?(注意叙事六要素)②你为什么要写这些事?(即它有什么思想意义?)③写了哪些人?你准备怎样写好事件中人物的表现?

自主评改问题策略:①作者在习作中写了什么事?(注意叙事六要素)②作者在习作中写了哪些人?人物表现写得怎样?③作者在习作中写的这些事,能说明或反映什么?

三、写景状物叙事性文本文后思考题价值考量

写景状物为主的叙事性文本的学法要点:①观察事物及特点;②观察的方法(一般指看、听、闻、摸、品等)及联想;③作者是如何把事物特点写具体的;④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我用以上的学法要点来观照写景状物为主的叙事性文后思考题,依然发现,这类文本的课后思考题还是上述学法要点的直接或间接的有关显现。

例1:六下《夹竹桃》――默读课文,说说作者为什么爱上了夹竹桃?

――此题,直接说出了作者对夹竹桃的情感,要回答其中的“为什么”,就要涉及夹竹桃的特点及其具体描写,以及作者在具体描写中的想象和联想等等。于是,它又指向了这类文本的学法要点。

该类文本的课后思考题,它实践着这样的教学诉求:它既指向了文本中教学的重点、难点,又指向了文本的学法要点,即文本的特点、规律。依据此学法要点,我们从自主阅读,自主习作,自主评改三个方面,将学法要点分别转化为以下问题策略:

自主阅读的问题策略:①课文记叙了什么景(物)?有什么特点?②课文是怎样把景(物)特点写具体的?③课文运用了怎样的观察方法?展开了哪些联想?④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自主习作的问题策略:①你准备写什么景(物)?观察并思考它有什么特点?②你准备怎样把特点写具体?用怎样的观察方法?写它的哪些方面?展开哪些联想?③你想通过它来抒发怎样的情感?

自主评改的问题策略:①习作中写了什么景(物)?它有什么特点?②习作中是怎样把景(物)特点写具体的?写了它的哪些方面?运用了怎样的观察方法?展开了哪些联想?③习作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综合以上考量,我们认识到,文后的那些思考题,它体现着这样的“四个走向”:

1.走向规律。苏教版小语教材课后思考题遵循小学生阅读与习作教学的认知规律,符合“整体大于各孤立部分之和”的系统论观点,真正体现并做到了读写评教学的结合。从纵向看,体现了低、中、高年级教学的序列性,遵守了教材编排的序列性,使各年级读写评的要求体现了由低到高,螺旋上升,循序渐进,把读写评教学系统化、整体化;从横向看,自主读、自主写、自主评相互促进而又相互贯通,体现了低、中、高三个年级读写评教学的相通性,使读写评教学系统化、一体化。

2.走向自主。苏教版小语教材课后思考题始终贯穿了自主的教学理念,教师的主导作用应体现在引导学生学会学习,让学生带着策略化的系列性问题走向自主地阅读,自主地习作,自主地评改习作的语文学习实践活动。例如,写景状物类记叙文自主习作的问题策略:①你准备写什么景(物)?它有什么特点?②你怎样把景(物)特点写具体?(运用怎样的观察方法?展开哪些想象或联想?)③你想抒发怎样的情感?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在老师的指导下,于习作中反思积累、感悟所得,进行自主选材,自主构思。

3.走向基础。首先,苏教版小语教材课后思考题是由各种文体的学法要点转化而来,所以,它所蕴含的价值是提供给学生最基本的语文读写评的方式、方法与途径。其次,它充分地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中论述的:“观察、思维、表达方面结合的论述”“说、写方面的论述”“阅读教学、作文教学结合方面的论述”“阅读、习作、评改方面的论述”……均意味着它具有学习语文的基础性特征。

4.走向学和教。苏教版小语教材课后思考题对于学生而言,自主读、自主写、自主评问题策略均分别提供给学生不同文体的规律性的学法要点,(尽管教学中不必强求文体教学,但一些规律性的知识,应该得到教师的重视)这些要点,易于学生学习和掌握。一旦为学生所学会并掌握,就是掌握了语文学习读写评方面的基本方法和规律。它对于教师而言,易于教师掌握与使用。一旦为教师所掌握和使用,就可以施之以教,从而服务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并且夯实自己语文教学的根基。

综合以上考量,我们还认识到,文本后的那些思考题,都从不同的角度指向了文本的重点和难点,呈现着文本的语境,蕴含着文体学法,最终走向了读写结合。由此,故说是教学期待,因为它有着这样的教学诉求:

1就编者的角度而言――思考题就是编者的一种教学意图、一种教学预设、一个个教学的原点,就是一种教学诉求。“教材无非就是个例子!”你看,在编者那里,选择的文本,在情感交融处期待着:或为了感知的深入而练,或为了认知冲突而练,或为了预设的升华而练……在思维训练的聚集处期待着:或为了画面的想象而教,或为了关键处的拓展而教,或为了一元变多元处的发散而教……一个个的原点期待,便是一次次的教学者的教学实践。由此,思考题就是有利于语文教材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在教学中,以此为学习的基本方法与途径,把课文读长、读短;把教材读厚、读薄,在长与短,厚与薄之间,真正把教材中蕴含的课程资源与价值发挥出来。于是,编者的那些语境资源的教学诉求就通过思考题而呈现着!

2就教师的角度而言――思考题有利于教师把握小语读写评的教学规律。当我们透过课文后的那一个个思考题,看到它们所蕴含的文体的学法要点,教师在教学中转化并运用这些具体的、易操作的策略,可使教师的教学显得有章法――有法可授,有章可依;有规律――有序可循,有律可遵,从而逐渐形成教师自己语文教学的根基。这种预设的生命力和价值,在于它的课堂生成:它不仅仅是忠实地传递和接受,而更是课程的创新与开发,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同生共长,是预设与生成的有机融合。

3就学生的角度而言――思考题就是有利于解读文本的应然保障。文本资源有多种多样的解读方式,思考题就是其中一种有效的形式。教师、文本、编者等语境资源都是为学生的解读和能力的提升而存在的,服务的。你看,在文本语言资源的经典之处,教师往往利用文后思考题,创造并演化出多种形式的语境资源进行施教――或是仿句式练习,或是仿构段练笔,或是仿篇章、仿立意习作……再如在编者设计的语境资源的空白之处,教师又往往进行着这样的预设――有的感悟人物刻画,有的读解事件叙述,有的把握蕴含之理……如此,使我们课堂的语境资源的意义和功能在教学的场景中熠熠生辉!

4就文本的角度而言――思考题就是文本资源的应然存在的反映。文本语境资源是丰富多彩的,是挖掘不尽的。我们往往根据教学的需要和学生的特点,作些许有效的选择。这种选择,充分地体现着文本语境资源其所蕴含的功能,它往往以思考练习题的方式来表达,具体可以表现在那些构成文本的一个个文字(含标点)文词、文句、文段、文法、文路、文本结构,还有文体等,即构成文本的一切元素(字词句段等)、形式(结构与表达方式)与意义(意义与价值,内容与蕴含等)之所在,而在文本里形成的一个个语境之中。

语文教学的一点思考篇7

关键词:高中英语教学思维能力训练与培养

一、引言

教育的本质是一种有目的地促进人的身心发展,培养人的活动。高中英语新课程标准强调在发展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基础上,特别注重提高学生用英语进行思维和表达的能力。

然而,在实际的英语课堂的教与学中,出现了诸多不利于学生思维发展的现象,如倾向于培养学生的记忆力,倾向于学习英语的词汇、语法等基础语言知识,满足于单纯地背单词、背语法,认为学习英语只需要死记硬背就行。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语言是思维的直接现实。”因此,这样进行抽去思维的“纯粹语言教学”,是不科学的。只注重应试教育和英语基础知识灌输,忽视学生的思考力和思维方式的培养和提升,致使学生的思考力与行动力之间缺乏彼此反馈和相互转化,必将束缚了学生创造力和行动力的发挥。

显然,在推行新课标的背景下,高中英语课堂上对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缺失成为一个亟须解决的英语教学问题。

二、基于理论的英语课堂教学定位

列宁认为发展和增进每个学习者的思考力需要的是基本的知识而不需要死读硬记。他提及的思考力也是思维能力。从概念上讲,思维能力是指人们对于在工作、学习、生活中所遇到问题总要历经一个想一想的过程,而这种“想”,就是思维。它囊括分析、综合、抽象、概括、比较、具体化和系统化的思维方式。高中英语课堂上,学生的学习活动自然离不开思维,缺乏思维活动的学习显然是无意义的。因此,在高中英语学科的“语言”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显得尤为重要,这是英语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这也是实施英语学科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

新课程标准(2011)指出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思维和交流工具,其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陈明吾从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角度分析了语言与思维的关系,即思维过程借助于语言和词汇来实现。他认为语言依靠思维的内容和结果得以充实和发展。语言成为一定对象的符号和具有一定意义的标志是需要思维内容和结果丰富其物质形式。由此可见,思维能力的培养离不开语言学习实践活动。piage(转引自丁言仁,2001)认为语言习得即语言思维能力的形成依赖其后天智力成长的语境。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发展学生智力的核心。苏霍姆林斯基就是把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放在了教学过程的始终。这些理论和实践为我们英语教师通过英语课堂教学发展学生思维能力指明了方向,为在英语课堂上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可行性提供了相应的理论指导。

由此可见,英语课堂上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应贯穿于英语教学听说读写实践活动过程的始终,这需要教师精心进行听说读写的教学设计,为课堂上学生的英语思维能力的培养创设恰当的学习情境,从而达到发展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智力的语言学习目标。

三、基于教学实践可行性的反思:英语课堂教学中思维能力培养的几种途径

王淑花(2010)从哲学、心理学和社会学视角对思维进行分类比较,认为在学科教学中需要特别重视批判性思维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这为高中英语课堂教学活动进行思维训练提供了三个很好的维度。由此,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对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能力作如下思考。

(一)英语课堂上注重思维训练。开展深度阅读活动。注重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拓展学生的英语思维深度

华中师范大学的鲁子问教授(2012)认为衡量中国国民关键能力之一就是批判性思维能力。他认为批判性思维是跳出作者的思维框,在时空维度、事件发生的环境下,设身处地的去思考作者观点的合理面和非合理因素,从而形成自己的独立判断。英语阅读教学中,我们要通过批判性阅读发展学生的优良的批判性思维品质。平时阅读教学中,我们一般偏重浅层次的事实细节型的阅读理解活动,注重通过阅读获取事实性信息,学生只要通过浅层次阅读就能直接寻找文章中所提供的事实信息,学生解决此类问题无须进行深度思考。江苏英语牛津教材的课文之后所设置的相关阅读问题普遍存在这个问题。为此我们有必要对英语课堂上的阅读教学的设计进行深度思考,注重开展深度阅读活动,阅读过程中设置的问题应有如下特点:

①阅读问题能激起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质疑精神并发展辩证思维能力;②阅读问题要体现学生的分析能力,归纳能力和适当的推断能力;③阅读问题能成为建构学生与阅读文本的桥梁,推动学生的求知欲,体现学生的个性化思考。

在牛津教材模块六第二单元thesearehforhappiness阅读教学过程中,在经过初步的理解该课文后,笔者设置了如下几个问题用于深度阅读思考:

(1)Sanglanthinksthattobehappy,onemustkeepbusyandthinkaboutpositivethings.Doyouagreeordisagree?

why?

Canyougiveanexample?

(2)afterknowingaboutSanglan'sstories,whatdoyouthinkthatreallymakesherhappyinspiteofsevereinjuries?

(3)ComparedwithSanglan,whatwouldyoudotosearchforyourownhappiness?

以上四个问题的设置遵循源于文本高于文本的原则,而且这四个问题需要学生对原有的文本进行高层次解读。在英语阅读过程中主要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引导学生以开放式讨论的方式解决前三个问题,最后一个问题让学生独立思考并得出结论。第一个问题的主要目的是引导学生思考:桑兰认为为了幸福,一个人得忙碌,得思考积极的事物,这样做就一定会感到幸福吗?通过该问题的设置希望学生通过深层次的阅读能够对文中作者的观点进行分析批判,能够带着质疑的精神去对待文中作者或人物的主要观点并能辩证地看待文中的观点,能够一分为二地看待问题,经过思考后能得出得当的结论。第二个问题让学生思考:尽管桑兰受了重伤与体操生涯诀别,但究竟是什么使她真正感到幸福快乐?该问题的设置主要是希望学生通过讨论和思考能够对文中观点进行分析、归纳,同时又能够进行适当的推理。第三个问题让学生思考:与桑兰相比,我们该做些什么以追求属于自己的幸福?该问题的设置则是希望学生在已有的认知范畴基础上,通过比较的方式与文本互动对话,反思自我成长问题,促使学生进行个性化的思维活动,从而学有所获。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和阅读活动,学生逐渐能够正确处理和分析文中的信息,做到准确地理解文中作者的观点。通过批判式阅读训练,学生开始就某一个问题进行独立思考,尝试评析文中作者的观点。通过深度阅读的不断尝试,学生能够依据一定的依据,对作者的观点做出理性的评论。长此以往,通过批判性阅读训练,学生在阅读实践中激活批判性思维,通过思维活动养成批判性思维习惯,思维深度不断拓展。

由此可见,英语阅读教学中,我们不是一味地让学生完成英语阅读题目,仅做选择题,不是一味地进行浅层次的阅读训练,而是要尽可能开展有利于促进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形成的深度阅读活动,让学生学会对所获取的信息进行批判式加工,要让学生逐渐养成批判性思维意识,让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成为英语阅读课堂思维训练的重点,通过阅读活动训练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形成,进而促进学生心智发展。

(二)英语课堂上实施创造性教学,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英语思维深度和高度

高中英语新课程标准指出发展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性,要求英语课堂教学活动的设计应有利于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和想象力。因此在英语课堂上通过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基础上还需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这就需要在高中英语课堂上实施创造性教学,即通过任务型语言教学,让学生在“用英语做事”的过程中发展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当前“以读促写”任务型写作教学模式恰恰体现了这一理念。在阅读的基础上,让学生就阅读课文中所呈现的某一个具体问题进行拓展性思考,然后围绕这一主题进行拓展性写作训练。沈晓彦(2012)认为在这一类型的写作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善于寻找适合的“拓展点”,通过循序渐进的设问,拓展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让学生充分地“思”,并能够主动地“说”,进而产生“写”的愿望。比如在设计模块六第二单元课文阅读之后的写作活动时,我设计了如下一个问题供学生写作前的思考:

whatishappiness?

toSanlang,happinessmeans________.

toothers,happinessmeans________.

toyou,happinessmeans________.

这三个问题由课本话题逐渐转移到课本之外,更重要的是将话题转移到学生的实际生活领域,能激发学生的思考。学生经过小组讨论之后,认为幸福涉及到:health,love,family,friendship,help等话题。根据学生的讨论结果,可以看出学生经过了理性的思考,对于幸福的内涵有了更深的理解。之后学生围绕“whatishappiness”这一主题开始创造性写作。写作的重点是围绕第三个问题展开,主要是谈论自己对幸福的看法,通过这一主题写作活动,能让学生对自己的幸福观有一个深度的思考,写作的过程与结果能折射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过程与结果。这样的课堂写作活动既能促成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进一步养成,又能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这样的写作训练目的是锻炼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对某一主题有想法、有意见。

这一教学过程有三个注意点:

首先要通过阅读教学环节帮助学生寻找可写话题,这就需要对教材中的阅读话题进行筛选,找出那种既符合学生认知特征且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话题,这样学生就有话可说,是能写出相应的内容。

其次要围绕相应的话题设置出利于引发学生思考的问题,所设置的问题一般应是能令学生感兴趣的,是有争议的话题,即所设置的相应问题是没有标准答案的,是不限定的,这样的话题能给学生发挥创造性思维提供自由的思考空间,如此才能最大限度发挥学生的思维创造力,培养学生的个性,引发学生的思考,从而培养学生自我思考问题的能力。

第三对于学生的思维结果,教师要注意科学合理评价。课堂上的激励性评价,重视思维过程的评价,课堂评价更应能有效地促进学生课堂思维的活跃『生和课堂上英语思维的深度和广度。教师要创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提高学生作为课堂主人的课堂话语权,要尽可能地保护学生的奇思妙想,支持学生的创新行为与思维结果,逐步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养成。

总之,“以读促写”写作课能有效锻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值得注意的是“以读促写”写作活动是建立在学生阅读的基础之上,需要教师进行创造性教学设计,更需要通过教学活动引发学生创造性思维活动。尤其要注意在设计写作话题之前,所设计的思考问题需要考虑让学生的思维活动跳出文本,思考文本之外的问题,这为促成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养成打下基础。

(三)英语课堂上积极倡导英语思维方式,辅以文化导入教学,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思维和表达的能力,延伸学生思维广度

李燕娟(2011)指出语言习得层面的研究强调语言交际实践活动对培养语言思维能力的影响,即语言交际实践活动对语言思维能力形成的决定性作用。由此可见,在英语课堂上我们要通过创造真实性的交际场景,遵循输入到输出的语言学习基本规律,努力给学生创造一个适于英语思维训练的语言听说教学环境,积极倡导学生用英语进行思维和表达的习惯。在平时听说教学实践中,我坚持以“听”促“说”,先“听”后“说”,“听说结合”的教学方法。也就是说通过英语课堂的听说教学环节逐步辅以文化导入教学,让学生通过交际性的听说活动逐步学习相关英语国家的文化知识,让学生在得体的交际性活动中体味地道的英语思维方式和得体的交际习惯,不断养成用英语进行思维和表达的习惯,以促进学生自身的英语思维能力的发展,从而提高学生的整体思维水平。

英语课堂以听的途径进行适量输入为相应的输出活动提供前提条件,为学生学会思维和表达打下基础,以达到思维训练的核心目标。日常教学中,听说课堂的思维训练方式显得日益重要,绝不可让听说课堂流于形式,而应重内容表达,而内容的得体表达离不开英语思维方式。这就需要在高中英语听说课堂教学中积极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主观能动性,通过主题多样性的课堂活动调动学生参与英语听说活动的积极性,课堂上倡导地道的英语思维方式。

在这方面,文秋芳教授(1999)所提议的两项课堂活动为高中英语听说课堂活动的有效展开提供了明确的指导:①设计具有挑战性的口语活动。②设计培养辩证思维能力的活动。因此在平时的听说教学活动中,师生双方的交流首先要以英语方式展开互动。在交际性的听说会话活动中以小组讨论或小组辩论的方式在课堂上不断展现师生间或学生间思维碰撞的火花,逐步形成个性化英语思维品质。

在进行牛津教材模块5第二单元theeconomyortheenvi-ronment-mustwechoose?一课的阅读教学之后,我借助这一课阅读话题给学生提出了一下一个问题供学生分组讨论并展开辩论:

ifyouwereChairmanofourcountry,whichwillyouchoose,economyortheenvironment?

问题提出之后,让学生分组讨论,围绕这一话题展开分组辩论,建议学生查阅相关主题课外资料,比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借助图书馆资源和网络资源寻找用于辩论的素材,之后建议用英语思考并表达自己支持的观点。在这样的思维训练活动中,学生通过小组讨论,能够根据相应主题分析环境问题,经济发展问题并就该问题寻找适当的解决问题的办法,提出自己支持或反对的意见,在辩论上双方能根据自己所寻找的信息能清晰地用英语表达出自己的想法,且正反双方所陈述的观点既有层次性又具有逻辑性,这是学生经过思考的结果。这样的思维训练活动既能促进学生学会用英语从不同层面分析问题,对问题进行综合思考,从而能找出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有助于提高学生用英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又能通过思辨活动激发学生用英语进行思维的积极性,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发展,延伸了学生的思维广度。

语文教学的一点思考篇8

一、当前的高中语文教学急切呼唤课堂的高效率、高效益、好效果。

随着高中语文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备受人们关注,可是作为实现语文教学有效性的主阵地――语文课堂仍存在诸多问题,比如有的教师在讲台上激情满怀,滔滔不绝,而台下学生两眼茫然,昏昏欲睡。语文课通常被学生当做休闲课、放松课。有的学生甚至认为:语文学与不学一个样。由于高考命题的材料几乎全部取自课外,只要背诵题是课内的,一些学生质疑:学了也不考,学了有什么用?因此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并不高,整体的语文素养也是参差不齐的。而在课堂教学中,为了使学生在高考中取得高分,一些教师花了大量时间死记硬背繁琐的语文知识,功利地去告知学生答题方法。我们所有的目的就是提高高考语文那张卷子的分数。语文的人文性内涵被我们有意无意地忽视了。课堂上为了追赶所谓的进度,往往是教师在唱独角戏,学生少有自己的思考。即使有提问,也是只能关注到少部分同学,不能关注全体。在这样的状态下语文不再是充满灵性的美文,润物细无声的熏陶,而是变成了面目可憎的说教,无边无际的试题。

在竞争日益严峻的今天,高考制度决定了学生过多地被功利思想支配,希望花最少的时间获得最大的效益,这是无可厚非的。因为课后学生不会花过多时间学习语文,我们能够抓住的只有有限的四十分钟的课堂。这四十分钟我们教什么,怎么教?如何改变语文课堂教学中效率低下的现状,打造高效率、高效益、好效果的课堂?这成为一线语文老师急需思考和探究的课题。

二、打造高中语文高效课堂的几点反思。

如何打造高中语文高效课堂,我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分别从以下几方面谈谈自己的反思。

1.教师要潜下心来读书,不断提高自身的学养。

俗话说:“打铁还要自身硬。”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和创造者,要想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自己必须先有一桶水。学无止境,教师这个职业比任何其他职业都来得艰难,需要不断加强学习。但是,读书对老师来讲是一种奢侈。成天是作业、试卷、琐碎的班务工作,繁重的工作把人碾压得佝偻苍白,读书这个必修之课成了奢侈的梦。

读书应该是教师的常态生活,语文教师更应如此。语文教师不读书,必定难致远处,课堂枯燥,解读低弱,语言乏味,了无生气,教学只能是压灭火花,扼杀灵性,捆绑灵魂,造就浅薄。我们无法想象一个从来不爱文学、不看“闲书”(教本教参之外的书)、不能有自己的感悟和解读的语文老师,能够让他的学生爱上语文、爱上读书。

所以,要实现语文课堂高效的目标,语文教师必须潜下心读书,不断提高自身的学养。

2.因材而设,教学目标要明确,教学重点突出。

语文课堂教学的目标是一堂语文课的灵魂,它既是教师教的指南,又是学生学的指标,也是语文课堂评价的依据。语文教学目标首先要明确,一堂课要达到什么目的,教师上课前就要“瞄准最后的结果”,这个目标要根据教师选取的教材内容而定,这就要求教师吃透大纲精神,用好教材,研究学生,写好教案,做到脑中有纲,腹中有书,目中有人,胸中有案。其次,目标越明确,课堂教学过程的组织就越紧凑,教学效果就越明显,教学的目标要重点突出。一堂语文课不能面面俱到,目标确定了,讲什么,练什么,既要全面又要保证重点。所谓全面,是指在课堂40分钟内能够解决的最大范围;所谓重点,是指从面面俱到的任务中找出占主导地位的任务。例如,讲《荷塘月色》重点在散文语言的品味;古文《廉颇蔺相如列传》教学目标为:在掌握文中出现的重点文言词语、语法现象和特殊句式上学习廉颇、蔺相如的为人,培养学生以大局为重的爱国主义精神。做到点面结合,重点突出。优化教学目标,使学生在语文课堂上能够既掌握了知识与技能,又培养了情感态度价值观。最后,语文教学设计要以学生发展为本,对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提出不同要求,对知识、情感、学法、实践技能提出相应目标。通过一节语文课的教学让不同的学生都有所发展,在不同的学习领域都有所提高,真正实现语文课堂“三高”目标。

3.精心导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新课的导入是一门艺术,恰当的导入手段和精彩的导语往往能够在课堂中“一石激起千层浪”,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肯学、想学、会学”,使课堂真正达到高效。例如在教《林黛玉进贾府》时,我从时下最火的红楼梦中人的海选讲起,这是一个学生很感兴趣的话题;讲必修一读本《忙碌经纪人的浪漫史》时,导入由赵咏华演唱的《最浪漫的事》。这样,便很快地把学生带入到和谐有序的学习氛围中,使师生之间的知识传递融入和谐的情感交流之中,同时又使课内和课外紧密结合,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收到“一箭双雕”的效果。

4.精心设计巧妙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探究。

斯腾博格在《思维教学》中明确指出:“教育的最重要的目标就是引导学生的思维。”培养会思考的人,是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为此,高效的语文课堂教学必须关注学生“如何思考”,帮助他们思考,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策略正是促进学生学会思考的重要教学策略之一。那么什么样的问题才是好的问题呢?北大钱志亮教授给了我们一个参考答案:“能够触及学生思维神经的问题,于艺术知识十字路口的问题,树立着思维导向目标的问题,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能扩展学生思维时空的问题,能迸发出思维火花的问题。”在教师的有效引导下,每一位同学都能在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中激发自己的阅读兴趣和探究,通过阅读、思考、实践和体验,唤醒他们的生命意识,丰富他们的生命内涵,提升他们的生命质量。“与语文共舞,让生命鲜活!”学生的思维一旦被激活,整个课堂就会迸发出生机和活力。师生关系就会呈现出和谐之美,教师不再是权威者、控制者,而是与学生就某些问题进行探讨的对话者,课堂因而变得高效。

5.“闲言碎语”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

语文教师的语言应该形象、生动、饶有情趣,能化深奥为浅显,化枯燥为风趣。因此语文教师在授课中可以根据教学进程,根据学生的情绪、反应,随机应变地插一些与教材有关的故事、警句、成语、典故、诗词等碎语。这些“碎语”不仅可以调节教学节奏,轻松课堂气氛,让学生感到课堂新奇多趣,而且有利于集中学生注意力和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实现课堂高效。

总之,打造语文高效课堂是一个内容十分丰富的研究课题,涉及教师、学生、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语言等诸多方面。只要我们在研读教材时,在教学设计时,在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站在学生的立场多问几个“为什么”,多想一想能否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学生发展,语文课堂就能真正实现高效。

语文教学的一点思考篇9

[关键词]高中英语 高考 策略

书面表达是英语课程教学重点,也是学生在高考中的难点。究其原因,除了课程教学的重视力度不够之外,未能采取科学的教学策略也是不可忽视的原因。高考英语书面表达具有一定的考查难度系数,能够较为客观真实地反映出学生的语言表达运用能力水准。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依据高考的命题特点和规律,注重语言文本的学习升华,按照科学的训练方法进行教学,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语言表达情感体验,还能够提高他们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一、依据命题特点,深化文本语言学习运用

高考英语书面表达的命题特征是:语言表达思维清晰、组词造句要求特出、关注学生多元化语言表达形式。这些命题特点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以此来为导向,通过优化文本学习资源的形式来增强学生的文本语言学习使用能力,以此来帮助学生积累丰富语言知识,让学生能够进行综合运用。这样的教学要求,应该注重课程文本的资源优化,帮助学生更好学习运用。

这些命题特点的运用,能够让课堂教学过程更为具体,能够促进学生语言知识的内化生成。对语言文本教学,应该从高考命题的特点分析入手,关注优化教学方法,鼓励学生自主研读文章,抓住文章的主要信息,以此来培养学生的语篇概括能力。根据语篇学习掌握情况,可要求学生能够就文章的表达思路和写作特色进行综合思考运用,通过列提纲、写重点、多元语句表达等形式来进行综合有效运用,以此来增强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根据高考命题特点进行教学,能够让课堂教学有更为具体的目标任务。像在《牛津高中英语》(advancewithenglish)模块三Unit1theworldofoursenses的“ReadingFog”教学中,围绕“what'sthecharacterabouttheman?”来要求学生就文章表达的主题思想、情节结构、写作构思等方面来进行综合思考运用。在教学中,让学生能够通过阅读技巧来展示自己的语言表达思维过程,更好进行学习运用。

二、研究高考题型,提高综合语言表达能力

英语写作题型是高考的主要基调,也是教学中的重要内容。该题型较为贴近学生生活,能够反映出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情况,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考试梯度。研究高考题型,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尽快熟悉考场写作,还能够提高学生的考场适应能力。通过研究解读,能够让学生的综合语言表达运用能力更为全面。

根据高考题型的命题要求和特点来进行综合研究,应该注意研读的面要广,即研读近几年以来全国各地的高考试题,探寻其中的一些基本规律。同时,注意训练的条理『生和科学性,运用科学的训练体系来提高学生的书面语言表达能力。学生在运用了这样的方法进行训练,一方面,能够更加熟悉高考的表达内容,便于学生进行学习运用;另一方面,能够让学生采取行之有效的方式进行综合运用。

在研究的过程中,应该注意“开放性”和“综合性”原则。这是因为,越是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现象或者事件越容易受到命题者的青睐。这样的命题方式不仅容易让学生觉得有话可写,反映出考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还能够为学生构建更为科学合理的语言表达体系,帮助学生适应考场的书面表达要求。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运用多元化的表达方式来进行写作训练。

三、强化技能训练,增强高考书面表达语感

高考的技巧培养训练也是不可忽视的。这些技巧的培养,不仅能够更为全面地反映出学生的语言表达水准,提高表达效果,还能够起到润色增分的作用,能够更好展示学生的书面语言表达技能,增强他们的写作兴趣。

通过运用这些写作技巧,能够更好进行综合运用。在教学中,可通过巧用试题中的词汇短语,就地取材,提高用词造句的准确性;背诵一些常用的经典的现代语言表达方式、英语俚句习语;运用多样化的语句表达,特别是句式、时态、逻辑等多方面。当然,在教学中,要求学生能够运用持之以恒的训练方法来进行学习写作,更利于激发学生的写作激情和兴趣。这些写作技巧的培养,能够让学生书面表达更为熟练,能够提高他们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语文教学的一点思考篇10

关键词:思辨能力大学英语课堂教学

随着英语教学的普及与深化,进入大学阶段的学生在英语技能方面都有一定的基础,在词汇量的积累和语法的正确度方面逐年进步,但在口头表达和写作等语言输出方面仍然障碍重重、问题多多,表现为口语表达时无条理,重点不突出,逻辑混乱,不知所云;或者书面表达时围绕主题不能提出有力的论据,不能提出有逻辑的分论点句,论述言之无物、苍白无力;在阅读文章时缺乏分析和独立思考,综合归纳和演绎的能力较弱,无法用自己的语言归纳文章主题、立意等。语言和思维是不可分割的整体,语言是思维的载体,是思维的表现,是思维表达的工具。语言体现的问题说明思维能力有问题。当前学界指出这种“因为缺乏分析、综合、判断、思考、辨析能力造成的现象为思辨缺席现象”[1]。“思辨的缺席直接影响人的创造力、研究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影响人的素质”[1]。

笔者认为,语言学习主要靠模仿和记忆及重复的练习,但学习语言的人不能仅仅成为复读机,还要有分析、推理、判断、评价等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大学英语的培养目标应该是不仅培养功底深厚、表达流畅的双语人才,更重要的是培养会使用语言表达自己创见的人,即具有思辨能力的语言人才。

一、思辨能力的概念

思辨在英文里的对应词汇是criticalthinking。其核心是“进行有意识的思考”并“作出有理据的判断”。“思辨的核心就是根据个人的知识结构进行独立思考,作出独立判断”[2]。根据文秋芳的思辨能力层次理论模型,思辨能力(criticalthinking)实际上是人的认知能力(cognitiveskill)和情感特质(affectivedispositions)的统一体,认知能力包括分析、推理、评价三项技能,情感特质包括好奇、开放、自信、正直和坚毅五种性格特征[3]。“思辨能力具有建设性和创新性,它能使学生从更宽广的角度解释现象,对研究对象作出多维度的分析和判断,对问题提出更多的解决方案”[4]。

二、思辨缺席的原因

语言学习主要靠模仿和记忆及重复的练习,容易忽略分析、推理、判断、评价等能力的训练。因此,大学英语课堂上思辨能力的缺失,与我们的考试形式和教学模式不无关系。考试试题设计听力、阅读、翻译、写作等语言技能的考查,这从形式上客观诱导了学生和老师对语言水平的执著,忽略了综合素质的追求。在大学英语课堂上,教师的教学目标主要放在培养听、说、读、写、译的语言技能和技巧上。课堂教学重点仍然是字词的讲解、例句的模仿和翻译,也就是单纯语言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学生认为这部分技能对于自己应试更有用,埋头于句型的操练和单词的记忆中。以笔者的课堂教学为例,在讲解字词时,学生都自动记笔记,态度更认真,思想更集中。但在提及课文作者的布局谋篇、主题的深度,即文章所传达的思维深度、审美意义、社会价值时,学生态度明显轻慢很多,认为这些都是无实用性的内容。如果老师问一句话的言外之意或目的等,学生大多答不上来,或者一味地引用课文的原句,不加删减,不形成自己的语言和观点。有些学生知识面较狭窄,很少有独立见解,轻思考重知识的现象较普遍。“整个外语教学似乎越来越窄化,越来越知识化、越来越标准化、越来越考试化,学生心灵的丰富性也在这个过程中弱化了,对事物的那种好奇、敏感、探索未知的欲望也就退化,应该具备的思考能力也难以寻觅”[5]。

孔子早就指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思与学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思辨能力需要后天有意识地培养。事实上,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与思辨能力的培养目标互不违和,甚至是相互统一的。

三、大学英语教学和思辨能力的培养是互为要求、内在统一的

首先,大学英语课堂的课文精讲,仍然是以文章为基础的。在赏析文章的过程中,教师完全可以除了讲解词字、分析难句,站在篇章理解的高度,有意识地促进思辨能力的培养。“文学教育与思辨能力培养,两者相辅相成。思辨能力的提升,需要较广的人文知识面、扎实的人文知识结构和人文素养,为思辨提供思想的材料和思维的空间。而文学教育,无论是对作品主题、思想内涵和审美意蕴的挖掘,还是对人文形象、艺术手法的分析,又都需要具备一定的思辨能力”[6]。而思辨能力的提高又反过来深化学生对篇章的理解,强化其阅读理解的效果。大学英语课本中有许多文笔细腻优美又不乏哲学意义的好文,如《21世纪大学英语3》的“theSenseofwonder”,议论的道理比较深刻抽象,但作者用了一些意向和形象的比喻辅助阐明一些概念。“thetitanicpuzzle”讲的是妇女是否和儿童一样享有优先权,却由学生熟悉的泰坦尼克号的故事讲起。课堂上教师不能只承担词、句的讲解,还应担起文学审美和思辨能力的培养。多提语言知识之外的问题,引导学生不拘泥于语言的字面理解,探索作者语言背后所表达的思想内涵、修辞审美和文化内涵。比如引导学生探索作者用了哪些有用的写作手法,同时能够找出这些手法的实例并分析其作用;引导学生思考作者采用了哪些技巧达到了哪种效果;引导学生思考作者是如何构思、组织全文结构的等。任何语篇都有作者所在文化思维逻辑的烙印,学习语篇、理解语篇,通过思考,学生在自己原有的知识体系基础上,通过接受或质疑作者的思路和论据这个互动的过程,逐步构建自己对文章独特的理解。思辨活动的发展能帮助更好地理解句子和篇章,有助于学生形成自己的观点,得出自己的结论,这种主动的独立的思考,才是真正的理解。

其次,精读课堂中理解字词句是锻炼思辨能力的一种形式。深刻的思想需要借助相对复杂的句式结构和词汇表达。在分析语言结构时,引导学生领会语言所传达的主题,一方面让学生领会到英语的精妙之处,另一方面引导学生不再仅仅关注语言、语义,还要关注背后的思想。所以讲解句子时引导学生思考,而思考后又深化对句子结构词汇的理解,这是一个双赢的过程。以《21世纪大学英语读写教程2》第二课“whytheyexcel?”(这篇课文分析亚裔学生为什么能够在美国出类拔萃这一现象的原因)其中的句子为例。

andmanyasian-americansresentbeinglabeleda“modelminority,”feelingthatthisisreversediscriminationbywhiteamericans―acontrasttothelawsthatexcludedmostasianimmigrantsfromtheUSuntil1965,butprejudicenevertheless.

这个长句较难理解,结构复杂,糅合了分词短语作伴随状语、宾语从句、同位语,等等,又有文化背景,涉及1965年前美国对亚洲移民的法律态度。厘清了结构之后,紧接着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作者说美籍亚裔人认为被称作“模范的少数民族”其实仍是一种偏见?学生各抒己见,有的学生举出高晓松说的在澳大利亚的经历,当白人司机说自己绝不敢歧视有色人种时,已经无意识地以肤色区分阵营,这就是一种歧视。经过讨论,学生对于作者的主张就幡然领悟了。

第三,大学英语课程所用的教材中有很多好文立意深刻,值得学生们的深思。《21世纪大学英语读写教程2》第七课texta“thinking:aneglectedart”将美国教育体制中的许多问题归咎于忽略了思想这一人生而有之的能力。教师借机让学生反思是否同意作者这一观点,或者思考生活中有没有例子证明社会对思考有偏见,或者想想缺乏思考对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带来的负面影响。textB“Howtoteachyourchildtothink”,趁热打铁教导我们如何帮助孩子学会思考,以面对一个高度竞争化的世界。第八课texta“theUnwrittenRules”中,作者借用了生活中的几个事例论证其主题“生活中我们遵循着许多不成文的规定,而遵守不成文的规定正是构成文明的要素之一”。比如深夜里即使街道上无人无其他车辆,司机也会在红灯前停下来;体育比赛的观众会永远守规矩地坐在自己的看台上而不会因为情绪爆发冲到球场上。很明显,作者的论据都是最理想状态,现实生活中的情况并非总是如此,每个学生都提到自己有过闯红灯的经历。这一社会现实为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审视个人的平时行为提供了素材。在批判性地接受作者观点的讨论中,学生完成了一次分析、辨析、综合的思辨过程。又如textB“thetrafficLight:aBrainlessmachine”描写的是作者与出租车司机争论有头脑的人是否需要不加判别一味服从红绿灯的安排,讲的就是挑战固有观念,通过人的分析、判断形成自己的结论的“思辨能力”。思辨能力并不是远离大学英语课堂的,恰恰是融入课文和课堂活动之中的,是英语课堂中内容和形式的每一部分,不可分离。

细看《21世纪大学英语》教材,我们会发现思辨能力的培养早已内含在精读课的教材编排之中。每篇课文后的配套练习第一题必定是textComprehension,有些是有关于修辞手法和句意理解的问题,但更多的是对原因、意义、作者态度等需要学生理解、思索、分析、综合的有助于思辨能力培养的问题。总之,不管是有意识还是无意识,思辨是大学英语课堂上不可回避的内容之一。

第四,大学英语课堂各类活动是培养思辨能力的最佳途径。思辨能力的培养可以融合到听、说、读、写、译多种课堂活动中。大学英语课堂中的口语练习,多采取小组讨论的形式,这是训练学生思辨能力的主要活动形式之一。学生可以了解众家之长,弥补自己见解单一之不足。教师可以多提开放性的问题,甚至争议性的热点问题,让学生尽可能地形成自己的答案。鼓励学生从多角度获取信息,并展开讨论甚至辩论。辩论是锻炼思辨能力非常好的活动,辩论中思想的交锋易于碰撞出新鲜的见解。通过辩证地思考和阐述,学生对自己的观点全面审视,对对方的观点质疑批判,提高综合分析和评价的能力。另外,辩论中学生必须言之有理,言之有据,有利于树立严谨的思辨态度。口语练习中的角色扮演要求学生以不同的角色就一个话题进行解读,不同的角色从不同的立场产生不同的视角,大大提高学生综合看待事物的思辨能力。教师只要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对学生的创新见解给予及时正面的反馈,就能营造自由想象、勇于表达的课堂气氛,让学生体会到思辨是快乐的有创造的一种能力。

另外,大学英语课堂的快速阅读是训练学生思辨能力的一种有效活动。“阅读的任务不仅在于理解,还在于批判,并在批判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特有的认识。这与思辨的内涵可谓一脉相承”[7]。从阅读理解的本质看,读者在阅读任何材料时都会将其与自己的知识结构进行联系,将其归纳、概括、分析、判断,这些都是思辨能力的体现。王骏建议除了教会学生常见的理解性阅读策略,如略读、跳读和查读外,还要“在思辨的层面上要求学生了解并掌握更多不同的策略。这些策略根据Silberstein(2002)的划分,包括识别预设信息(recognizingpresupposition)、推导潜在含义(drawinginference)、区分事实与观点(distinguishingfactfromopinion)、识别目标读者(recognizinganintendedaudience)、识别观点(recognizingapointofview)、对观点进行评估(evaluatingapointofview)等。也就是自上而下的有助于学生独立思考和意义构建的思辨性阅读策略”[7]。“在阅读过程中,读者运用思辨性阅读技巧来判断作者主张的合理性,所阅读内容的真实性,进而透彻理解文本”[8]。

笔者发现教学中可以充分使用自己所在学校采用的《21世纪大学英语读写教程》,利用每个单元textB训练学生的思辨能力。教材的编写体例就是textB前介绍一种阅读策略,依托课文配套相关的阅读练习。这些策略包含思辨性阅读策略,将其融入课堂教学是非常有效的培养思辨能力的手段。仍以第二册第8单元textB“thetrafficLight:aBrainlessmachine”一课为例,此课前的阅读技巧就是区分事实与观点。在介绍事实和观点的概念并分别举例之后,从课文中选出7个句子,请学生加以思考,判别是事实还是观点。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快速阅读中结合练习鼓励学生多采用思辨性阅读技巧,有助于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形成自己的创见。

四、结语

大学英语教育应该顺应潮流,结合教学实际,调整教学重点,逐步过渡到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上。这样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才能改变应试的僵化,活跃课堂气氛,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培养思想开阔、富有创见的创新型语言人才。以清华大学教授施一公为清华大学2015级研究生新生作的一场“少年壮志不言愁”演讲中的几句话为总结,研究生应该具备哪些素质,总结了三点:一是时间的付出,二是方法论的改变;三是建立批判性思维。“我希望大家能够问为什么,不要简单地接受一些习以为常的东西。你需要挑战过去,要有批判性思维”,这同样适用于大学英语课堂。

参考文献:

[1]黄源深.思辨缺席[J].外语与外语教学,1998(7).

[2]文秋芳.论外语专业研究生高层次思维能力的培养[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8(10).

[3]文秋芳,王建卿,赵彩然,刘艳萍,王海妹.构建我国外语类大学生思辨能力量具的理论框架[J].外语界,2009(1).

[4]刘晓民.论大学英语教学思辨能力培养模式构建[J].外语界,2013(5).

[5]邹心胜.疏离与融合――外语教育内在价值的追寻与实现[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1(2).

[6]孙有中,等.创新英语专业测评体系,引领学生思辨能力发展[J].中国外语,2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