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文化产业运营模式十篇文化产业运营模式十篇

文化产业运营模式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3:44:21

文化产业运营模式篇1

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即是文化创意产业的一种集聚发展模式:其具体指代集聚了一定数量的文化创意企业,具有一定的产业规模,具备自主创意研发能力,并具有专门的服务机构和公共服务平台,能够提供相应的基础设施保障和公共服务的区域。而得益于集聚的形式,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可以加强不同企业之间的合作及协同创意,有利于政府加大基础设施的基础建设,并实现资源的优化组合,形成规模优势,从而有效提升企业的研发、生产和创新能力和文化创意产业的整体实力。这也使得现阶段,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也是世界各国政府扶持和发展该产业的常用手段之一。因而,对各个园区成功经验加以梳理和总结,可作为探讨整个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动力的有效切入点;这也即是本文选取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作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原因之所在。在具体的对象选取范围方面,本文依据文化创意产业定义及范畴的界定,将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分为文化内容生产园区和高新技术产品生产园区两大类别,前者主要以影视、戏剧等文化园为代表,后者则主要以软件服务、科学工业等科技园的形式呈现出来。在具体的筛选标准方面,本文主要遵从“创意”这一本质特征及对各园区的运营情况加以判断和评估,即各园区是否定期会生产出引领行业发展、具有知识产权的产品或服务;同时,还会辅以园区的产值、企业规模、就业创造、对一国经济和相关行业的贡献等表层数据加以综合考量。

一、研究框架界定:基于集群理论的梳理

由于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主要体现出的是一种产业集聚形式,我们可借鉴产业经济学的集群理论,对园区的形成原因、运营机制、竞争优势等加以把握。在形成原因方面,经济学者多关注企业的区位选择、专业化分工、企业间的投入与产出关系、运输成本、空间交易成本等经济要素。如韦伯认为集聚的产生是主要来源于企业有集中而获取经济的动力———企业集中在一起能够带来相对分散是更多的收益和节省更多的成本,而影响集聚的因素包括技术设备的发展、劳动力组织的发展、市场和因素、经常性开支成本四个方面[4];克鲁格曼则将其新贸易理论和收益递增等观点引入了集群研究,认为企业的规模报酬递增、运输成本和生产要素移动是产业集聚产生的原因[5]17。在运营方面,有学者引入社会文化的思考,研究企业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环境、社会网络,以及其所带来的创新行为、经济效率等。比如,欧洲区域创新环境小组(GRemi)认为,得益于聚集在一起的企业的协同作用和集体效率,集群内往往会形成一种创新环境(如集群所在地促进创新的各种制度、法规、实践等),这会使得创新性的机构能够创新并能与其他机构相互协调。又如,内尔森提出了国家创新系统理论,提出技术创新和传播需要大量相关部门和制度的支持,在创新和学习中除了正式的机构和制度(如大学、科研机构、金融机构、法律制度、社会管理体制)之外,各种非正式的文化、习俗、惯例等也对知识的积累和传承起着重要影响,这一现象在具有较高内部认同的区域内更加明显。[5]23在竞争优势方面,波特提出的“钻石模型”是国内外研究者所依托的主要分析框架,即产业竞争力主要由四个基本要素(要素条件、需求条件、相关及支撑产业以及企业战略、结构和竞争)和两个附加要素(机会和政府)构成。其中,要素条件包括初级生产要素(如天然资源、气候、地理位置、非技术工人、资金等)和高级生产要素(现代通信、信息、交通等基础设施,以及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力、研究机构等)。[6]综上,结合学者的研究及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特征,本文将从如下角度分析世界成功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运营经验:(1)园区外部成功要素,本文将选取对园区成败影响最大的政府进行探讨,深入分析政府在园区发展过程中发挥的作用;(2)园区内部运营机制,主要指园区内部各运营主体间的协同作用、园区内部文化氛围、服务及基本制度、人才及知识生产等。

二、外部成功要素梳理

政府在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建设及运营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推动作用,这具体体现在构筑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基础和完善开发手段两个方面。

1.构筑发展基础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基础包括文化物质资源基础、制度环境两个方面。(1)开发本地的优势资源,为园区发展提供依托。虽然各园区发展重点和定位不同———如印度班加罗尔科技园侧重于发展计算机软件技术及服务、英国伦敦西区以戏剧及艺术为特色、韩国DmC媒体城主要发展数字内容等,但都是依托各地的优势资源(如班加罗尔依托廉价的高科技人才、伦敦依托自身的文化资源、首尔则依托业已存在的近万家数字媒体企业)而取得的快速发展。(2)营造有利的制度环境,为园区发展提供保障。这包括如下几个方面:第一,对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进行合理规划和战略定位。比如,日本于1996年确立了“文化立国”的战略方针,明确提出在10年内把日本建设成世界第一知识产权国,并特设文部科技省、文化厅等部门主抓本国文化产业发展。第二,强调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国外的成功经验表明,政府对于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可保证文化创意产业的投资人可以获得投资收益,并进而促进其加大对文化创意产业的投入力度和继续创新的积极性,得以间接推进整个产业的发展。美国政府在此方面的做法堪称典范:早在1790年,美国就制定了第一部《版权法》,并随着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进行多次修改和完善;同时,美国还针对不同产业类别进行专门立法,如制定《计算机软件保护法》(1980)、《唱片出租修正法》(1984)、《视觉艺术家权利法》(1990)、《反电子盗版法》(1997)、《跨世纪数字版权法》(1998)等;此外,美国政府还注重与国际接轨,主动加入多项国际条约,为美国文化创意产业在国际竞争中提供良好的制度保障。

2.完善开发手段开发手段包括当地的政策扶植、园区规划建设以及管理体制构建三个层面。(1)政策扶植。这包括如下层面:第一,金融支持政策。文化创意产业属于技术密集型和智力密集型产业,其发展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在产业发展初期需要政府通过建立相应的金融政策,或直接进行投资,或间接引导社会资本的注入。比如,英国传媒与体育部《融资一点通》和《创意产业资金地图》两个文件,指导有创新能力的企业和个人从金融机构或政府部门获得投资援助,此外还辅以“国家基金”的模式,以法规的形式将国家的部分收入投资于文化设施的建设和人才的培养,以弥补政府文化投资的不足。第二,产业优惠政策。这主要是指政府通过在投融资、税收、土地等多方面采取优惠政策,来鼓励企业进入文化创意产业领域,并为企业的经营提供助力。比如,印度政府对科技园实行的优惠政策包括:在关税方面,对软件出口实行零关税、零流通税和零服务税,对任何部门进口的资本货物都征以5%的关税;在所得税方面,软件产品全部出口的企业免交所得税,风险基金企业投资任何项目的所得均免征所得税;在外商投资方面,规定外资控股可达75—100%。第三,人才培养和引进政策。比如,长期以来,硅谷都采用外向型的人才引进战略,它很好地利用了上世纪60年代美国移民制度改革这一历史机遇,积极吸收各国优秀人才资源集聚硅谷;此后,硅谷也一直为硅谷以外乃至美国以外的人才资源创造优越的引进政策、工作待遇、生活服务、社会保障条件,以最大限度地引进高技术人才。(2)园区规划建设。政府可通过对园区的区位选择、土地使用、总体功能、交通、景观、环保等多个方面进行规划,并对园区的基础设施(包括电力、给排水、网络、煤气、通讯等)加以建设和完善,以此来推动园区的发展。(3)管理体制构建。政策扶持和园区规划建设只是一种前期的促进手段,真正能使文化创意产业能够保持长久、健康、有序的发展的核心在于构建出一套政府与园区之间的管理与服务体制,使得园区在便捷获得政府的支持的同时,又可享有独立自主的发展空间,从而得以实现真正的市场化运作。比如,韩国政府通过针对不同行业成立专门的扶持性机构,如游戏综合支援中心、文化产业振兴院、广播影像产业振兴院、软件振兴院,以加大对各个领域内园区的指导、管理和服务力度。

三、内部成功要素剖析

本部分将结合此前的分析框架,对两类存在明显差异的园区———科技园和文化园,进行分别的分析和解读,探索普适性的成功经验。

1.科技园的成功经验

纵观世界各国成功科技园的发展历程,其成功经验可体现在如下方面:(1)多方互动的发展模式各成功科技园区多采用政府服务、行业管理、商业运作的多方共同参与的发展模式:第一,政府主要负责为园区及其企业提供服务,这包括制定扶持政策、完善基础设施建设、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等方面。第二,由相关行业成立一个或非官方或半官方性质的管理机构或行业协会,直接负责整个园区的运作工作。第三,由企业和个人担任市场主体,负责按照市场规律进行经营和商业运作,这可体现在产品与服务、制造和销售,以及企业的劳动组织形式、管理体制等多个环节。(2)完善的产业协作机制科技园区是由企业、研究机构和大学、中介组织构成的集群,这些机构之间彼此的交流、互动和协作则是科技园得以产生、发展、壮大的根本动力。这包括如下几个方面:1)企业之间的协作与交流。这主要包括两个层面:第一,横向联合,主要是提供相同产品和服务的竞争企业就某一项目进行生产、研发、销售等方面的合作(如组建合资企业、技术分享),这会使得相关的技术、知识、管理经验可以在企业之间得到传播与共享,从而促进地区的协同创新;第二,纵向聚合,这即指处于产业链上下游的关联企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如相互持股、签订协议等),这可以使处于产业价值链不同环节的企业采取专业化的分工与合作,各自关注自身的核心竞争能力与核心资源,并利用专业化的优势与合作的稳定形式持续地创造价值,从而使得整个产业价值链各环节均得到提升。2)产学研的知识创造与共享。这主要是指园区负责生产的企业与研究机构、大学等研究单位的彼此协作和互动。这可通过如下方式实现:第一,开放课堂,研究单位和企业共同制定教育内容。第二,学校根据产业前沿调整教学内容,以培养产业发展所需的专业人才。第三,研究机构以企业需求为研究课题,由科研人员担任企业咨询顾问,从而实现为企业发展提供新思想、新技术的目的。第四,企业为学生提供实践和创业平台,为科研机构提供技术成果测试和生产场所,使其科研成果产业化。3)中介机构的服务与孵化机制。园区内的中介机构主要包括管理咨询公司、银行金融机构、同业公会、会计师与律师事务所、猎头公司、公关公司和营销机构等,可围绕研究开发和技术成果商业化的全过程,为企业提供技术、资金、信息、管理等多方面的服务,从而在加强企业之间沟通、孵化中小企业成长、促进园区资源优化配置等方面发挥作用:一方面,它们扮演了“关节”的角色,为园区内各项活动的有序展开提供保障,疏通各方关系,带动各方协作,处理企业主要业务外的其他相关经济、法律、社会事务;另一方面,它们扮演了“摇篮”的角色,为园区内的新生物提供生存和发展的有利环境,使其在大企业的竞争夹缝中生存下来,并在此过程中实现优胜劣汰,这有利于保持园区对新技术、新事物的敏感度、包容度,使其保持产业前沿的引领地位,并使园区企业结构更加合理。(3)多层次的文化氛围文化氛围作为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软实力,也是影响园区及其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一般而言,成功的园区旨在营造如下的文化氛围:1)鼓励冒险、宽容失败的创业文化。这以硅谷为典型代表,硅谷的基石是小企业的灵活专业性网络,这种网络比起大集团公司来说是更有效率的经济和技术组织形式,也对创业有更强的吸引力,对失败有更强的包容度。2)忠诚技术、热衷变化的创新文化。仍以硅谷为例,得益于该园区松散而开放、专业而非等级森严的社会网络,园区得以保存个人的自主性、首创精神和竞争意识,从而在企业的竞争、个人实现自我价值的过程中形成了特有的创新文化。3)宽松弹性、朝气蓬勃的体制文化。为了鼓励员工勤奋工作和积极创新,印度班加罗尔园区也力图营造一种年轻的、朝气蓬勃、宽松的体制文化和工作氛围,如很多软件企业采取校园的布局和文化,实行不固定的上班时间,并且有漂亮的咖啡厅、草地、运动场等场所供员工休息,并且园区还配有迪斯科、酒吧和饭店等设施,帮助提升园区整体的年轻而充满朝气的氛围。

2.文化园成功经验总结

纵观世界各国文化园的发展历程,其成功经验包括如下几个方面:(1)依托文化资源禀赋文化资源禀赋指的是文化园所依托的地域所具有的文化要素和文化环境,这是文化园得以成功发展的首要前提———文化园是否具有其独特的文化个性、文化风格、文化品味,关键就看其是否具有并能有效利用地域文化特色。比如,英国曼彻斯特北部文化园的形成就与当地丰富的、与众不同的音乐历史及享有国际声誉的滚石和流行乐队有关,美国百老汇戏剧产业园区即是依托于其在19世纪末发展其的剧场和音乐厅而形成的。(2)遵循商业运作模式文化园虽以提供文化内容产品为其主营业务,但检验产品成功与否、鉴定园区发展成效的核心标准之一则是内容产品所取得的市场收入和占据的市场份额。因而,文化园内的企业应遵循市场规律,按照市场规律对其生产、管理、销售等流程全面实施商业化运作。比如,好莱坞采取制片人负责制,由制片人负责资金的筹集与管理,这使得其必须考虑公众喜好,以使影片适合市场需要,从而在艺术和市场之间取得平衡。(3)注重科技投入发展竞争性的文化创意产业,必须意识到技术发展对产业未来发展所能产生的影响,并有意识地将新技术应用于产业之中。比如,重技术一直是好莱坞电影业的传统,特别强调影片的内容注重与最新科技、未来时代以及新兴工业紧密结合,早在20世纪50年代,好莱坞的电影制作者就实验了3D这种特殊的视觉效果;并且,宽荧幕技术、虚拟技术等新技术也均是从好莱坞走向世界其他地区的电影行业的。(4)开拓国际市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不应仅仅是引入国际先进文化、科技、创意,并将之“本土化”。从更长远的角度看,其也应注重“走出去”战略,将本地的优秀文化“全球化”;而这一最终发展目标,也决定着文化园在生产自身产品时,需要有意识地关注和迎合国际市场需求,并建立相应的国际推广渠道,从而使得自身产品得以成功打入国际市场。这里,我们可以借鉴韩国的发展思路:韩国政府在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过程中逐渐认识到,囿于其国内市场规模有限,若要使得文化创意产业实现大发展,必须开拓国际市场,并进而制定了“瞄准国际大市场,将以中国、日本为重点的东亚地区作为走向世界的台阶,促进出口,利用国内市场收回制作成本,通过海外市场盈利”的基本发展战略。(5)发挥“领头羊”效应所谓“领头羊”即是指那些具备优势资源、发展处于领先地位并具有一定影响力的领先行业和企业;若能先集中力量扶植这些“领头羊”的发展,则可对其他相关行业和相关企业起到有效的带动作用。比如,索尔福湾英国媒体城从一个日趋衰落的工业码头发展到今天英国最重要的媒体集中地,离不开英国广播公司(BBC)的“领头羊”作用。早在2004年,BBC管理层就表示有意将部分单位迁往曼彻斯特,并于2006年将地址选在了索尔福湾,其后,包括BBC儿童节目、BBC体育、BBC第五电台等部门从伦敦移师索尔福湾。而BBC的签约入驻则极大地带动了该地区的影响力和聚合力———很快,其它电视台(如英国独立电视台)、SiS等媒体公司、萨尔福德大学的媒体中心和众多创意公司等众多机构纷至沓来。

四、结语: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发展思考

基于上述产业概念的梳理和国外成功经验的总结,本文对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发展做如下思考:

1.国家层面:概念及行业标准亟待厘清随着文化创意产业的不断发展,该产业相关概念的混乱、行业标准的匮乏问题便日益突出。比如,在产业范畴界定上,北京市将文化创意产业划分为三层,细分为9个大类、27个中类和88个小类[7],但却没有列入现今颇具规模、对经济带动作用明显的动漫网游产业;而上海市则没有列入文化相关产品和服务的后续工业化生产行业,所囊括的行业也比北京的标准少得多[8];云南把茶业、玉器也列入了文化产业项目。又如,在园区名称方面,目前各地有基地、园区、示范区、集聚区、实验区等各式名称,并且标准也不一,比如园区和基地即没有明确区别,有些单个企业也被称作园区,而有些产业集群也被称作基地[9]。这些均说明了当前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存在基本概念不明晰、缺乏统一的产业标准和统计口径等问题。而这也对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带来不利影响:其一,不利于行业数据的统计,无法准确反映文化创意产业的真实发展状况,将影响政府的政策制定、规划指导;其二,影响学界研究的开展,现今我国关于文化创意产业的研究多是仅局限在“文化”一词,偏重研究艺术类、影视类园区,而对计算机软件等高科技园区较为忽视,这无疑对业界的实践无法提供良好的助力。从这一角度,若要促进我国文化创意产业良好发展,首先要解决的应是全国层面概念和范围统一界定的问题,这则应在明确文化产业的基础范畴以及创意产业的核心特征之上完成,这样才能反映出文化创意产业的核心特征并迎合产业的发展需求。

2.各地层面:政府角色定位急需摆正在中央精神的带动下,我国各地政府都掀起了建设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浪潮,但与此同时,有些政府却出现了对自身角色定位存有偏差的问题,比如有的政府管束过于严格,制约了园区内企业的发展积极性;而有的政府又过于放任,缺乏相应的规划和指导,这也造成了园区的荒废。总体而言,在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建设过程中,政府相应地具有管理者和服务者两种角色。作为管理者,政府以规划、布局和政策引导作为推动产业发展和园区建设的主要方式,并多对园区进行直接的、全方位的管理;作为服务者,政府以建立公共服务体系、促进行业组织建设为主要工作,主要依靠园区及企业自身的市场化运作来实现发展,而并不对其进行过多指导。而在梳理各国园区运营经验的过程中,我们发现,这两种角色定位各有利弊:在管理者角色下,由政府作为园区发展的主导,可通过集中的政策和资源投入以及对企业的调动,在短时间内使园区的建设和发展实现一定的规模,可直接提升整个产业的发展速度;但另一方面,政府的此种管理手段仅可在提升园区的硬件设施(如交通条件、基础设施、景观设计)方面发挥作用,在园区的软环境(如区位优势、文化氛围、人才储备等)方面收效甚微,不利于在长期阶段内推进园区的自主发展和有效创新,甚至,若政府的干预过为细致或严格,如对目标任务、人员编制、活动经费、岗位设置、人事任免等方面实施“统包统揽”,则会彻底抑制园区的创新能力,取得适得其反的管理效果。而对于服务者角色,则通过以市场机制作为主导、政府从旁给予协助的方式,可弥补“管理者”在制约园区创新能力等方面的不足,鼓励和推进园区软环境建设及企业的自主创新行为,有利于文化创意产业的长久发展;但从另一方面看,由于其是由相当数量的私人资本依照市场规律自由集聚而成,园区需要较长的发展时间方才能达到一定规模。因此,对于我国的实际情况而言,各地政府应根据各地的发展情况来选择其所应扮演的角色:若该地经济、文化基础较为薄弱,文化创意产业才刚刚起步,则政府可选择作为“管理者”,通过政策和投入在短时间内直接推动园区形成发展规模;反之,则不妨扮演“服务者”的角色,辅以公共服务、行业指导等方面的支持,为园区的自主发展和企业的自主创新提供空间。

文化产业运营模式篇2

关键词:大圩镇;新农村;文化建设;运营模式

为了充分挖掘当地的文化资源,合理高效地利用当地的文化资源价值,本文结合大圩镇的实际,借鉴国内外先进的文化建设模式,提出适合大圩镇文化建设的发展与运营模式,从而促进当地文化建设的发展。文化建设模式主要是指根据当地实际,利用与挖掘当地文化资源,在整合文化资源的基础上,形成有利于保护当地文化资源与满足村民文化需求的模式。运营模式主要是指文化产业的组织、计划、实施、控制,是与产品生产与服务创造密切相关的各种管理工作的总称,核心是文化产业的组织结构与资金运营方式。

一、大圩镇文化建设模式

合肥市大圩镇作为安徽省首批“新农村建设示范镇”,在文化建设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其在文化产业发展上也有不足:在文化建设模式上,建设项目较少,雷同率较高,内容匮乏;在文化产业运营模式上,产业链不健全,小规模经营,不具有规模效益,以私营企业为主,农民核心地位缺失等。本文借鉴杭州市与衢州市衢江区农村文化建设模式的经验,根据大圩镇文化建设实际状况,提出大圩镇文化生态园建设模型,包括三个方面:“圩”园、健身园、求知园。

1.“圩”园

该文化园是以村落发展为中心,以民俗文化传播为重点,以提高村民的幸福感为宗旨,以“民办、民管、民享”为根本。文化园由四部分组成。一是徽派文化园,该部分主要以村落为核心,集中体现在徽派建筑与土特产两个方面,以“欣赏徽派建筑、住进农家屋,品尝农家菜”为宗旨,打造徽派建筑文化与饮食文化。合肥大圩镇新农村的建筑规划主要是以徽派建筑为核心,以打造徽派文化为重点,集中规划村落布局。二是民俗文化乐园,该园主要是以民间传统习俗为着力点,体现大圩镇人民的淳朴。大圩镇的民俗很丰富,如大圩的打夯歌、许贵花船、大鼓、舞龙狮等。三是农事体验园,以生态农业为基础,以农事活动为中心,范围主要覆盖农业、林业、畜牧业与水产养殖业等。园内设有农耕文化展览园、农耕教习园和农耕体验园,人们可以在这里学习农耕文化、体验农事。四是文化产业园,该园主要结合先进农业科技,建设生态农庄,集生态农业观光和休闲于一体。

2.健身园

根据调查了解,大圩镇主要新农村示范点——圩西村与沈福村有一部分基本休闲建设实施,如篮球场、乒乓球场等,但这些基础设施数量较少,分布集中于村委附近,利用率较低。因此,应建设一个“全面的、高利用率的”村民休闲健身乐园。该乐园内部建设应有针对性,即根据不同群体的需要,建设不同的休闲建设设施。该乐园以村落为范围,是整个村落成为一个村民休闲健身乐园,让村民置身于乐园当中,达到“农民健身不出村”的效果。休闲健身公园要设立休闲亭、休闲广场、篮球场、羽毛球场等,并且有腰鼓、秧歌、广场舞等健身娱乐活动。

3.求知园

求知园以“寻求知识,拓展视野,寻找快乐”为宗旨,以农村的农家书屋为基础,扩大其规模,增加其功能。该园主要有专题讲习班、实践教习办等,讲授的地点一般设在村民休闲园与田间地头。专题讲习班内容包括:农业技术、文化艺术、生活常识、思想教育、经济与法律知识等。农业技术培训可以与高校建立示范基地,提供农业科技,提高农民的农业技术。经济与法律知识讲解可以培养村民的经济头脑,提高村民的法律意识。文化艺术教学主要是提高村民的文化水平,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求知园内设有新闻橱窗,有国内与国际热点,村民可以凭借自己的知识,研讨国家与国际热点,培养爱国热情。

二、大圩镇文化生态园运营模式

结合生态园模式的性质及当地的实际情况,有四种运营模式可供选择:一是政府引导村民自办型;二是企业-农户型;三是企业型;四是合作社型。四种类型各有自己特点。

1.政府引导村民自办型

政府引导村民自办型主要是一些农村公共事业,面向对象为全体村民。这种类型摆脱了政府自办型的缺点,使所有农户成为公共事业的负责人,所有村民以参股的形式加入到这些公共事业中来。这种模式能够带动村民进行文化建设的积极性,激发村民的热情,使村民融入到文化建设中去。该类型的资金来源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政府的财政支出,二是民间捐助。在组织管理方面,村民通过民主选举,选出主要负责人作为公共事业的领导者,根据实际情况,职能部门化,责任具体化,其他村民拥有监督权,形成严格的管理体制。具体的组织形式可以采用村民合作社模式。采用这种模式的有健身园、求知园及“圩”园里的徽派文化园等。

2.企业-农户型

企业-农户型是现代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模式。该模式借助于企业的优势,将文化融入到企业中,发展第三产业——旅游业,不仅宣传当地文化、满足村民的文化需求,而且能够带动当地经济发展。企业-农户型文化产业的资金主要来源于企业,企业依靠自身的营运状况支撑企业发展,少数来自于政府补助。在这种模式下,企业是文化产业的发展模式,农户为文化产业发展的核心,企业雇佣当地村民从事一些传统民事民俗活动,企业正是依靠这些活动吸引游客并获取经济利润。采用这种模式的有“圩”园。

3.企业自主型

企业自主型文化产业主要以获取经济利润为目标,资金全部来源于企业,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在该模式中,村民与企业主是一种完全意义上的雇佣关系,村民不是企业的发展的核心资源。该类型产业主要依托出名的农作物,靠经营农产品为生,附有一定的旅游观光。采用这种模式的有大圩葡萄园、战友蘑菇采摘观、“农家乐”等。

三、结论

新农村文化建设是建设新农村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基层文化建设模式应坚持以下几个原则:一是“以人为本”,二是各级党委政府重视,三是充足的经费投入,四是适宜的建设与运营模式。恰当的文化建设与运营模式有利于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开发,有利于文化资源利用率的提高。文章中提到的四种运营模式是结合不同的文化内容进行选择的,四种运营模式各有自己优缺点,只有在认真分析当地实际的基础上才能发挥应有的优势。

参考文献:

[1]郭文炎.新农村文化建设路径探讨——“一主两翼+以农民为主体、乡村为本位”模式[J].宁夏农林科技,2012,53(01).

[2]毕顺堂,白臣.论新视野下农村文化市场建设[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02).

文化产业运营模式篇3

关键词:既有线;公交化市域列车;运营管理模式

随着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推进,区域城市群、特大城市正在逐步形成,市域(郊)铁路发展已迫在眉睫。尤其是利用既有铁路富余能力开行公交化市域列车,对推动城镇化建设,优化城镇空间布局,促进铁路供给侧改革,优化铁路运力资源配置,扩大交通有效供给,落实公交优先发展战略,完善城市多层次客运运输体系等均具有重要意义。由于受我国长期的铁路建设和运营管理体制的影响,运营管理模式成为影响既有铁路开行公交化市域列车的主要问题之一。运营管理模式不仅涉及地方政府、铁路局、合资铁路公司间的责、权、利划分,还涉及票务、安检、补贴及政策等可实施性问题。目前,在既有铁路开行公交化市域列车的运营管理模式方面尚未有系统研究,同时具有针对性的经验总结及研究成果也较少。因此,本文从既有铁路开行公交化列车角度,对其运营管理模式进行研究。

1影响运营管理模式的主要因素

1.1铁路既有资产所有权

开行公交化市域列车的既有铁路所有权和经营权较为多样,既有全部属于路局的线路,也有属于由路局、地方政府、企业等组成合资公司的线路。因开行公交化列车需新增投资,使线路资产权属更加复杂。铁路的资产所有权影响运营主体的选择,目前主要委托属地铁路局运营,难以按照市场机制进行选择[1]。作为铁路局,既为投资者又为经营者,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运营管理模式的选择。

1.2铁路列流结构

我国既有路网关联度高,有跨局跨线列车的铁路,也有对外部路网依存度低、管内运输比重大的铁路,还有全部为管内运输的铁路。由于我国铁路运营指挥高度统一、跨局跨线列车按等级划分,在既有铁路上开行公交化市域列车,主要服务于高峰时段市域短途客流,存在跨局跨线不同等级列车与市域列车在运行时段的需求冲突,致使既有铁路产权单位需慎重选择公交化市域列车运营管理模式。

1.3票务票制

开行公交化市域列车的目的在于方便群众便捷出行,适宜采用公交一卡通票制,但是既有铁路受中国铁路总公司财务收支两条线管理,铁路局实际的经营收入为中国铁路总公司统一纳税后再分配的清算收入[2],致使现状乘车必须在铁路车站购票或取票,市民出行耗费时间和费用较多,地方政府和投资人不能及时、透明掌握实际客票收入,既影响地方政府和投资人投入规模的决策,也影响开行公交化市域列车运营管理模式的决策。

1.4财务收支

由于开行市域公交化列车的公益性、社会性,使其运营存在一定经营亏损,需要地方政府进行财政补贴,或者采用地方政府购买运营服务等办法进行支持,因此地方政府需要清楚运营实际收支数据并针对性地进行补贴,但是由于运营管理模式决定开行公交化列车的财务收支方式及管辖权属,既有铁路产权单位基本为铁路总公司,受铁总收支两条线影响,地方政府和投资人需要权衡市域列车公交化开行的财务收支能够实现的透明程度,从而决定其采用的运营管理模式。

1.5安检互信

由于市域铁路与城市公交、长途汽车和城市轨道交通在车站存在无缝衔接,基于旅客出行安全,各系统均具有一定的安全检查措施,尤其是城市轨道交通、铁路对旅客出行安全检查较为严格。为节省旅客换乘时间,需要不同交通方式之间对换乘旅客的安全检查相互信任。在安检互信上形成共识,有利于市域公交化列车开行,也有利于车、地安全管理与责任划分,由此影响市域公交化列车开行运营管理模式的选择。

2既有线开行公交化列车的运营管理模式研究

2.1既有线产权属于合资公司下的运营管理模式

运营管理模式有自管自营模式、委托运营模式、网运分离模式等,其中自管自营模式由合资公司设置完整的运输专业部门、设施设备,独立承担运输生产任务。根据目前实际情况,既有线合资公司基本不具备条件,不适合自管自营模式。因此,本文重点对全部委托运输管理模式、部分委托运营管理模式及网运分离模式进行论述。

2.1.1全部委托运输管理模式

该模式下,合资铁路公司与铁路局签订委托运输协议,将公交化开行的客运组织、调度指挥、设备设施维护维修等业务委托给铁路局进行管理,明确双方的责任和义务,并按照公交化工作量清算委托服务费用。该模式下,合资铁路公司负责生产任务指标考核、财务和资产管理等经营业务,客票收入归合资铁路公司;而路局仅为预算执行单位和专业管理机构,只完成规定的生产任务,不承担经营责任。同时,合资铁路公司与政府签订政府财政补贴或购买服务的框架协议。目前,上海金山铁路采用该模式。上海金山铁路有限责任公司作为金山铁路的权属和运营主体,负责日常资产管理、生产任务指标考核、财务清算等经营业务,上海局负责设备养护维修和运输组织。2016年,上海局日开行金山线公交化列车36对/日,上海市政府以“购买公交化运营服务的方式”向上海金山铁路有限责任公司提供1.7亿元/年资金支持[3]。

2.1.2部分委托运营管理模式

该模式下,合资铁路公司与铁路局签订线上委托运输管理协议,将线上调度指挥、铁路设施设备维护维修等委托给铁路局。同时与地方第三方运营公司签订车站站务管理委托协议,将铁路车站售检票、安检、站台管理等业务交给第三方运营公司,有利于一卡通票制和安检互信,节约旅客换乘时间。该模式下,合资铁路公司负责生产任务指标考核、财务和资产管理等经营业务,铁路局、第三方运营公司共同负责公交化开行的运输生产管理。同时,合资铁路公司与政府签订政府财政补贴或购买服务的框架协议。

2.1.3网运分离运营管理模式

该模式严格将资产管理与生产经营相分离,合资公司负责资产及维护管理,运输企业向合资公司购买运营管理权并租用铁路运输设备,运输企业可为铁路局也可为地方第三方运营公司。运输企业承担公交化运营管理及相应财务收支管理。该模式有利于激发运输企业开拓市场的积极性,提高合资铁路经营效益[1]。同时,运输企业与政府签订政府财政补贴或购买服务的框架协议。目前,京津城际采用该模式,即客票收入归属铁路局,铁路局向京津城际公司支付线路使用费和接触网使用费;京津城际公司车站核收的客票进款及客运杂费,由路局按月向公司办理结算[4]。

2.2既有线产权属于铁路总公司下的运营管理模式

既有铁路产权属于铁路总公司,运输能力富余,在开行跨局跨线列车前提下开行公交化市域列车。由于公交化列车主要服务于高峰时段市域短途客流,长短线列车高峰时段存在竞争,需要铁总统筹协调,其运营管理模式则为铁路局自管自营。此外,由于公交化开行需要,地方政府需与铁路局签订政府财政补贴或购买服务的框架协议。

3案例研究———成都枢纽开行公交化市域列车的运营管理模式

3.1成都枢纽开行公交化市域列车的线路

根据成都铁路枢纽总图现状运营和规划情况,立足远景,将国铁开行公交化市域列车线路分为两类:一是不受干线列车影响的线路,包括成灌(彭)、成蒲、枢纽环线、宝成(成都至青白江南)、成昆(成都南至花龙门),其中成灌(彭)、成蒲铁路可长期作为公交化线路使用,环线、宝成、成昆在十陵客运站建成后可长期作为公交化线路使用;二是受干线列车影响的线路,包括成绵乐、成渝、遂成、蓉昆客专、成昆货车外绕线,随着干线列车增加,公交化开行能力逐步降低。

3.2成都市市域铁路开行公交化列车投资管理平台

成都市域铁路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市域公司”)由原铁道部和成都市政府共同组建,该公司现管辖成灌线(含彭州支线)、成蒲线、部分枢纽环线线路等铁路资产,这些线路均属于成都市域铁路开行公交化列车线路,因此市域公司作为开行公交化列车投资管理平台最现实,也最合理。在可开行公交化列车的市域线路中,对于路局管辖的资产,可由路局增加资金投入进行改建,由市域公司租用既有线;对于需要扩能改造的项目,由市域公司投资建设,建设资金可考虑由铁路局、成都市政府或其他社会投资者共同筹集。

3.3成都市市域铁路开行公交化列车运营管理模式分析

3.3.1模式1:全部委托运输管理模式

该模式下,市域公司与成都市政府签订政府财政补贴框架协议,与成都铁路局签订委托运输管理协议。

3.3.2模式2:网运分离运营管理模式

该模式与模式1的不同在于运输企业向市域公司购买运营权,运输企业可为第三方运营公司或铁路局。运输企业除完成运输组织外,根据协议约定的经营目标,负责生产任务指标、成本费用、工资计划的编制、下达和组织实施,并根据经营目标完成情况清算获得的运营费用。而市域公司主要负责资产经营、资产监管,承担法人财产的保值增值责任。

3.4成都市市域铁路开行公交化列车运营管理模式对比分析

根据上述分析,对成都市市域铁路开行公交化列车两种运营管理模式的优缺点进行对比。

4结论

既有铁路开行公交化列车的运营管理模式,在现实决策中选择难度较大,需结合铁路实际情况进行研究。(1)为促进既有线开行公交化市域列车的可持续发展,应在项目可行性研究阶段理顺开行公交化列车的既有线所有权人的权责,按照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明确运营管理模式。(2)由于运营管理模式受铁路既有资产所有权、列流结构、票务票制、财务收支、安检互信等因素的影响,需要结合既有铁路实际情况,选择适合公交化列车开行的运营管理模式。(3)从既有铁路产权的归属上可将运营管理模式分为两类:一类为既有铁路产权属于合资公司下的公交化列车开行运营管理模式,根据目前实际情况,既有线合资公司可在全部委托运输管理模式、部分委托运营管理模式及网运分离模式中进行选择;另一类为既有铁路产权属于铁路总公司下的公交化列车开行运营管理模式,该模式下则为铁路局自管自营。(4)对于不受干线列车影响的线路宜采用网运分离模式,有利于路网运输能力、效率、效益最大化;对于受干线列车影响的线路,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适宜的运营管理模式。

参考文献:

[1]赵海宽,王涛,宋锴,等.基于路网效能最大化的合资铁路运营管理模式探讨[J].铁道运输与经济,2014(10):11-15.

[2]张信,宋米莎.国有铁路运输业突破收支两条线管理体制的研究[J].铁道运输与经济,2002(11):4-5.

[3]项宝余.金山铁路的建设、运营和管理状况[J].交通与港航,2014(4):10-11.

[4]刘彭雷.城际铁路财务收支测算及影响因素分析[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15.

文化产业运营模式篇4

【关键词】油田采油;管理模式;生产经营一体化

生产经营一体化主要指的是将原来独立的系统个体以某种标准或因素进行整合,使之形成单一的主体,以达到多系统在同一的管理模式下运行,其广泛应用于企业管理中。随着国家对油田事业的不断重视,这种管理方式也逐渐深入到油田采油的管理中来。其中包括质量一体化管理体系、内部控制一体化管理体系、环境一体化管理体系、企业文化一体化管理体系等等。

一、油田采油生产经营一体化管理模式发展的必然趋势

我国油田采油的管理主要面临着缺乏先进的管理制度和管理规范、不能随时掌握市场的发展动态、投资成本高,且收益少等缺陷。基于我国油田开采的管理现状决定了我国的油田开采要采用生产经营一体化的管理模式。

其次,油田采油生产经营一体化管理模式自身也具有优势,具体有以下几点:①生产经营一体化管理模式对整个单位的运行系统起到整合、优化作用,使得原先零散的、单独的部门系统集中统一到一个管理模式中,将单位的未来发展方向和发展目标进行整体考虑,避免出现因各系统分别管理而出现的决策失误,提高了单位整体的运营效率和运行质量,增强了各部门之间的沟通和协调。②生产经营一体化管理模式有助于专业的工作人员提高生产积极性,明确生产的发展方向,减少工作失误。③生产经营一体化管理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单位的冗余建设,避免了各部门职权的混乱和重复,造成资源浪费以及执行能力差等问题。④生产经营一体化管理模式不仅消除了单位内部信息流通不畅的问题,还是实现了资源共享,优化各资源的合理配置,真正将管理规范化、合理化、制度化。

二、油田采油生产经营一体化管理模式的建构

针对油田采油生产管理的特殊性,结合油田生产程序繁杂、生产技术专业性强,技术指标高等客观情况,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建构油田采油生产经营一体化管理模式进行逐一分析。

1、油田采油生产经营一体化管理模式的内涵剖析

油田采油生产经营一体化管理模式强调要切实从采油厂自身建设和管理的实际情况出发,尽量做到由生产模式向经营模式转变的新思路,从生产建设向依市场建设而迈进。同时,油田采油生产经营一体化管理模式要符合生产与经营共同发展的机制,具体表现在:生产和经营要进行统一的预算;生产和经营要进行统一的评估和检测;生产和经营要进行统一的规则和方法;生产和经验要进行统一的额外资金预算;生产和经营要进行统一的兑现。建立从上到下,从部分到整体,从分支到整合的整体运营体系和经营管理制度,真正将经营的理念贯彻到各个环节之中。另外,所有的管理人员要转换思路,快速从生产建设的指挥者转变为企业经营的决策者,加大自身的学习,提高管理水平和管理意识,做好整体工作的权衡和决策。

2、油田采油生产经营一体化管理模式的特点

(1)系统性。石油成本管理一直都是管理中的一个盲点,在生产经营一体化中单独为石油成本管理设置专门的研究和剖析。其中,构建完善的系统成本的管理机制,引进新的管理方法和管理措施,防止与原有的成本管理造成冲突。生产经营一体化的系统性主要强调了贯彻全过程的思想理念和经营方式,明确地各部门之间的关系和相互影响,从系统中把握规律,形成完善有序的系统组织。

(2)科学性。科学性是生产经营一体化的特色,主要指企业加大对专业工作人员的素质和技术水平的培养,使工作人员以良好的精神面貌和工作状态在生产经营一体化中发挥相应的作用,提高企业的编制效益,做出科学的决策,展现各方面的优势。

(3)持续性。生产经营一体化作为一个系统的工程,是持久的、长期的发展过程。其中包括制定、考察、、实施以及监督等程序。

3、油田采油生产经营一体化管理模式的基础框架

油田采油生产经营一体化管理模式中,生产是基础环节,经营是基于生产之上,对于生产活动的服务、评价以及审核等,使之各项环节都达到最佳的资源配置。只有正确的了解生产经营一体化模式的具体内容才能更好体现和发挥其自身的优势,真正将油田采油的管理落实到实处。见图1。

油田采油生产经营一体化管理模式的具体内容主要分为生产管理、成本控制、绩效考核三部分的基础环节和制度、执行、评估的运行环节以及科学决策、过程管理、持续改进的保障环节。

(1)基础环节。基础环节包含生产管理、成本控制、绩效考核。生产管理主要针对生产过程来设置的,强调规章制度,标准以及管理监控的实施和制定,确保在生产建设的顺利实施;成本控制注重对于经营管理的过程来设置的,即做出合理的预算,制定成本标准,控制成本目标等;绩效考核主要指在生产经营一体化的过程中建立考核指标和考核标准,强化考核力度,以实现生产经营一体化的现实意义。

(2)运行环节。运行环节包括制定制度,执行制度以及评估三个环节。制度环节主要是员工在生产、工作中所遵循的办事准则和办事规范。作为企业的员工的行为准则,其实施的力度以及实施的效果直接关系着最后企业收益的高低,是企业发展的动力源泉;执行环节是依照制定规定的内容而遵循的过程,是实现制度制定的载体和环节,更是企业在运行过程中的真正实际实施的关键步骤;评估环节基础制度环节和执行环节的基础之上,对所执行和所计划的最终检测。

(3)保障环节。保障环节包括科学决策环节、过程管理环节、持续改进环节三部分。科学决策是不仅是采油厂运行的关键环节,更是对未来发展的方向指明道路,避免在今后的工作中出现浪费资源、重复应用的现象;过程管理主张将经营体系和生产体系紧密联系在一起,实施统一的管理,做到有效地控制,完善企业在生产经营一体化中的执行能力和实施能力;持续改进是基于整个运行状态而言的,强调动态的跟踪企业发展状况和发展历程,将生产经营一体化从具体实施转化为发展运动的过程,针对市场变化以及企业自身的发展情况作出相应的改变。

总结

针对国内外对资源需求力度的不断增长,油田采油的管理模式必须从原先单纯的生产模式转化为生产和经营并存的模式,以适应国内外市场的不断发展,充分发挥生产经营一体化的管理模式的优势,将生产和经营真正做到实处。

参考文献

[1]王瑞华.油田采油生产经营一体化管理模式研究[D].大庆石油学院,2010

文化产业运营模式篇5

【论文摘要】 商业模式的定义在理论界有多种不同的理解,对商业模式创新尚缺乏完善研究。针对该问题,从商业模式的概念入手,对当前电信运营企业商业模式创新方式进行了分析,指出电信运营商商业模式创新应该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在产品层面,着重于电信产品设计规则参与、产品创新和服务标准化;二是在企业层面,着重于电信业务组件和组织管理的再造和梳理;三是在产业层面,着重于外包策略和网络联盟在实现价值创新中的重要作用。

面对今天高度竞争的环境,许多企业对于商业模式是什么?该怎么设计和创新商业模式,现有的研究很难形成一个系统的、普遍适用的理论分析框架。

另一方面,截至2006年底,我国电话用户总数已经达到8.25亿户,其中固定电话3.7亿户,移动电话4.55亿户。2006年,全国通信业务收入已超过7000亿元人民币,固定电话和手机普及率分别超过30%和35%。如此巨大的市场正在吸引全球投资者的目光。本文试图对电信运营企业的价值创新进行分析,进而提出一个电信运营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基本理论框架。

1、电信运营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分析框架

由于人们对商业模式本质认识上的分歧,准确界定商业模式很困难,[1]但绝大多数学者都同意,商业模式从根本上讲是企业价值创造的逻辑。[2]如afuah&tucci(2000)[3]和amit&zott(2000)都认为,商业模式是企业为自己、供应商、合作伙伴及客户创造价值的决定性来源。[4]mahadevan(2000)认为,商业模式是企业价值流、收益流和物流的混合体。[5]hamel(2000)将商业模式分为四大要素,在四大要素间产生出三种不同的连接,这些连接重点就是公司如何赚得应有的利润。[6]thomas(2001)认为商业模式是开办一项有利可图的业务所涉及的总体构造。[7]dubossonetal(2002)认为,商业模式是企业进行价值创造、价值营销和价值提供,以产生有利可图且得以维持收益流的客户关系资本。[8]ches-brough&rosenbloom(2002)认为,商业模式是反映企业商业活动的价值创造、价值提供和价值分配等活动的一种架构。[9]afuah(2003)在进一步的研究中指出,商业模式的目的是为了创造卓越的客户价值并确立企业获取市场价值的有利地位的各种活动的集合。[10]rappa(2004)认为,商业模式就其最基本的意义而言,是一种能够为企业带来收益的模式。

商业模式创新的本质是获取更大的价值。就商业模式创新的方式,thomas(2001)认为,商业模式创新涉及企业的流程、客户、供应商、渠道、资源和能力的总体重构。dubosson等(2002)认为,商业模式创新涉及企业结构及其合作伙伴网络革新。rappa(2004)认为,商业模式创新意味着企业必须明确开展什么样的活动来创造价值、在价值链中如何选取上游和下游伙伴中的位置以及与客户达成产生收益的安排类型。罗珉等(2005)认为,商业模式是一个组织在明确外部假设条件、内部资源和能力的前提下,用于整合组织本身、顾客、供应链伙伴、员工、股东或利益相关者来获取超额利润的一种战略创新意图和可实现的结构体系以及制度安排的集合。高闯,关鑫(2006)指出,商业模式创新是通过对企业全部价值活动进行优化选择,并对某些核心价值活动进行创新,然后再重新排列、优化整合而成。

综上所述,商业模式的本质是企业价值创造的逻辑,而价值创造是通过企业本身以及上、下游的合作而被创造出来的,并在它们之间进行着传递和消费。因此,商业模式创新绝不仅仅是一个企业内部的事。就电信业而言,随着数据增值业务快速发展和3g时代的日益临近,电信业价值创新系统演变呈现出如下趋势:一是电信产业链由链状演变为网状。纵向方面,新加入环节增多,更为细分化;横向方面同一环节内的企业不但数量大幅增加,而且更为专业化。

这种趋势要求对电信运营企业对产出重新定位或重新创造,与其他相关企业结成联盟,以使企业的能力和价值创新活动相匹配。二是在电信业价值创新系统内部,各环节对价值创造的贡献被重新界定,价值和利润在系统中发生转移,向对价值创造起关键作用的环节聚集,表现为网络运营环节的价值将不断下降,内容和应用方案将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因而电信运营商业务外包成了必然选择。同时,每一环节的运作效率对整个系统的影响越来越大,各成员企业间联系更为紧密,逐渐发展成以战略联盟、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流程对接和文化融合等为特征的深度合作。三是由于3g技术的开放性和不确定,因此对电信产业相关标准的竞争将越来越成为竞争的重要方式。四是在三网融合、固定移动融合的技术背景下,原来看似没有联系的不同产业变得越来越相关联,并出现重叠、替代、交叉和趋同等变化,并且不同生产网络之间加速价值整合的步伐越来越快。它们相互间的协作关键就在于合理的结算、利润分配模式,只有双赢的分配方式才能保证跨行业业务的顺利推进。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本文按照由低到高的层次,将电信运营企业商业模式创新分为三个层面(见图1)。

产品层次的创新,包括电信产品创新和服务创新,其实质是产品模块分解和集成。电信运营企业层次的创新,包括业务创新和管理的创新,其实质是电信运营企业业务和管理功能的梳理和优化。电信产业层次的创新,按照合作的层次和深度,可以将企业间的协作分为业务外包和战略联盟两种形态。电信运营企业可以利用模块分解将非核心业务外包,集中有限的资源于自身比较优势的环节,利用模块整合和网络联盟,实现价值创新。

2、电信运营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实现策略

2.1 产品层次的创新

2.1.1 电信产品创新

电信产品创新涵盖了产品设计标准制定、产品设计开发、营销、品牌等诸多方面。其主要目标是通过产品结构优化,实现对质量、成本、可靠性、可服务性、响应速度的提升。按照创新的内容与程度,电信产品创新可分为几类:一是以全新技术开拓全新市场。二是对现有市场提供新的产品组合。三是利用现有的资源增加产品种类,即产品线延伸。四是改善现有产品性能。五是改善附加产品。

在进行电信产品创新时,有两个问题值得注意:一是要突出自主品牌,力争成为电信产品设计标准的制定者或主要参与者。二是要细分并紧密联系客户需求。个人用户的电信需求至少包括:必需的信息传递、情感交流、工作和自我发展、使生活更为便利、兴趣或娱乐需求。组织用户的电信需求至少可以分为两个方面:提高内部运营效率和加强与用户、合作伙伴之间的联系。

2.1.2 服务创新

服务模块化创新的主要目标是,实现电信产品提供过程中相关服务的标准化、人性化和规范化,并为产品创新提供业务、技术和政策保障。具体包括:①推进产品专业化服务,特别是各项增值服务,拓宽服务范围。②建立与品牌发展相配套的服务规范和标准化服务体系。③提高服务质量,实现对客户的个性化服务。

2.2 企业层次的功能再造

2.2.1 电信业务重整

电信业务的重整涉及营销与业务办理、网络规划与设计、网络建设与安装模块、定价与收费、网络管理、客户服务6个功能模块。对业务模块再造的主要目的是对企业内部业务要素重新配置,充分发挥其盈利潜能。业务再造的主要方法是对业务环节的清除、简化、整合和自动化。清除主要指对企业现有业务环节中的非增值活动予以清除。简化是指在清除非必要的非增值的环节后,对剩下来的活动做进一步的简化。整合是指对分解的业务环节进行整合,以使业务运作过程顺畅、连贯,更好地满足顾客的需求。自动化是指采用自动化解决方案,减少数据反复的采集及降低单次采集的时间,对数据进行收集、整理与分析,增加信息的利用率等。

2.2.2 管理模块化再造

目的是打破传统的组织业务部门分割状态,通过对企业管理职能的重组,支撑产品、技术和服务创新,快速相应顾客需求。对电信企业,可以将组织管理分为三个模块:前端、后端和其他职能模块。前端模块负责业务发展,集中市场营销与销售的职能,针对不同细分市场的客户特点不同,需要采取有差别的营销策略。后端模块设立客户响应中心,作为前后端的接口,保障端到端的服务开通与故障排除流程的顺利运行,以及负责对网络运行情况的维护与资源的调配和管理。

2.3 电信产业层次的创新——构建价值创新网络

由于新技术的不断出现,三网融合趋势正在加强,在极大地拓展电信行业发展的空间的同时,也将原来3个不同产业的企业放在同一个竞争平台上。单打独斗式的企业难以在所有环节建立起核心竞争优势。另一方面,日益个性化多样化的需求对电信企业的技术、资金、知识、渠道等资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于是在竞争中合作成为必然选择。按照合作的层次和深度,可以将企业间的协作分为业务外包和战略联盟两种形态。运营企业可以利用模块分解将非核心业务外包,集中有限的资源于自身比较优势的环节,利用模块整合和网络联盟,实现价值创新。

2.3.1 外包策略

外包策略的实施是在电信产品或业务模块化分解的基础上确立的。电信企业外包有两种基本类型:业务外包和管理外包。业务外包主要是指对前后台业务进行外包;也有一些企业对内部独立性较强的管理职能进行外包,被称为管理外包。业务外包主要是将前后台业务进行外包。管理业务外包相对较少,主要有财务管理中应收账款业务外包,人事管理中招聘员工管理外包等。一般认为,将非核心环节业务或职能外包给其他企业,有利于降低经营的不确定性风险和生产成本,提高质量,加速了技术和产品创新,有利于发挥各价值模块的核心优势,在合理利益共享机制下实现协同。

2.3.2 建立价值创新网络联盟

随着电信运营环境和技术复杂度不断增加,电信价值创新网络也日趋复杂,已从过去简单的“软硬件提供商—电信运营商—用户”合作模式,转变为由电信运营商、供应商群(设备制造商、系统集成及软件提供商、内容服务提供商、终端设备提供商)、竞争者、相关企业、用户、政府、科研院所以及相关服务机构共同参与的网络,随着合作关系日益密切,电信企业通过战略联盟获得整体的优势,成了企业的可行的选择。战略联盟本质上是一种利益契约,参与成员通过联盟带来比自身单独参与竞争更为丰厚的收益。从电信运营商角度,电信业联盟可以分为以下几种形态。

一是电信运营商与供应商的联盟。包括:①与设备系统集成及软件提供商联盟。②与终端设备提供商联盟。中国联通在推广业务时,采用与重点终端设备提供商在资本和技术层面合作的方式。③与内容/服务提供商的联盟。

二是与竞争者的联盟。包括:①与运营商之间的联盟。②与潜在竞争者的合作。

三是组建跨行业联盟。与教育界进行合作提供远程教育服务,与游戏开发商合作开发手机游戏,与银行合作开发电子银行,与医疗界合作提供远程医疗,与政府合作提供电子政务等等。跨行业合作,一方面,为个人用户提供了服务,合作连接了多元化的利益群体,锁定用户群体,创造差异化的特色服务优势,使用户从单一的对电信产品消费转变为一种对生活方式和社会身份认知的依赖,从而不断增强企业核心竞争能力,达到吸引和巩固客户的目的另一个方面,这些企业中的部分企业也是电信运营商的行业用户,他们与电信运营商的合作同时也满足了这些行业用户的需求,增加了他们各自的业务范围,为企业创造了价值。

四是与用户的合作。用户能够提供需求信息,帮助运营商构建产品概念,参与评估运营商的合作对象和合作过程,实现新产品或服务的设计要求。

五是运营商与相关辅助机构的联盟。包括:①与公共研究部门、教育机构和专业化公共支持部门等科研院所的联盟。②与包括电信行业协会、通信企业家协会、人才培训机构、中介咨询机构等专业服务机构的联盟。

从中国电信行业已有的战略联盟的情况来看,缺乏电信运营商的市场导入作用,而且与专业sp合作较少,与设备制造商之间的整合程度不够,因此造成业务的低质、重复。在电信行业战略联盟的组建过程中,电信运营商应该更加注意对sp的引导作用,使其能够更快地掌握电信行业的专有知识,建立特定的营销模式。对于终端制造商,则应该加大整合的程度,电信运营商与终端制造商双方在判断客户需求、研发产品等环节上要加大以客户为导向的力度。值得注意,由于机会主义行为的存在,电信联盟在带来利益的同时也有风险,包括:合作伙伴的能力风险,合作关系风险,投资套牢风险,信息共享风险等。因此,如何提高伙伴间信任、降低联盟风险就显得非常重要,电信企业间联盟关系管理是构建战略联盟的关键。电信企业间伙伴关系管理可以从以竞合的思维选择联盟伙伴、协同联盟之间的文化、增加联盟沟通、提高联盟之间的信任与忠诚以及合理分配战略联盟利益这几个方面着手。

3、结论

商业模式的本质是企业价值创造的逻辑,电信运营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绝不仅仅是运营企业内部的事。在当前的现实背景下,按照由低到高的层次,本文将电信运营企业商业模式创新分为三个层面:产品层次的创新,企业层次的创新和产业层次的创新。在产品层次的创新上,应该尽量谋求成为设计规则的参与者或提供者,注重从模块分解与集成的角度对电信产品进行创新,从标准化角度对电信服务进行规范,尽快提升我国电信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在企业层次再造上,注重从管理和业务模块功能梳理的角度,促使企业组织管理模块化,以及业务组件清晰。在产业网络层次的创新上,应借助外包和网络联盟等策略,实现价值创新。

参考文献

[1] 王伟毅,李乾文.创业视角下的商业模式研究[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5,27(11):32-40.

[2] 原磊.商业模式体系重构[j].中国工业经济,2007,(6):70-79.

[3] allanafuahandchristopherl.tucci.internetbusinessmodelsandstrategies:textandcases[m].newyork:irwinmcgraw-hillhighereducation,2000.

[4] raphaelamitandchristophzott.valuecreationine-business[j].strategicmanagementjournal,2001,22(6/7):493-520.

[5] b.mahadevan.businessmodelsforinternet-basede-commerce:ananatomy[j].californiamanagementreview,vol.42,summer2000(4)55-69.

[6] garyhamel.leadingtherevolution:howtothriveinturbulenttimesbymakinginnovationawayoflife[m].boston,massachusetts:harvardbusinessschoolpress,2000.

[7] russellthomas.businessvalueanalysis:copingwithunrulyuncertainty.strategy&leadership,2001,29(2):16-24.

[8] magalydubosson,alexanderosterwalderandyvespigneur.e-businessmodeldesign,classificationandmeasurement[j].thunderbirdinternationalbusinessreview,2002,44(1):5-23.

文化产业运营模式篇6

本文认为商业地产运营是个系统工程,并从商业地产运营的构成分析入手,结合成功案例和具体实践,从系统角度对商业地产运营模式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一种商业运营商占商业地产运营主导地位的新型商业地产运营模式。

商业地产运营构成研究

商业地产运营环节构成

本文认为,商业地产运营环节应主要由地产开发、商业运营和资本运营等三块构成。在商业地产整体运营中,商业是核心和本质,项目的成败最终取决于其商业运营的成败;地产开发是基础和表现,没有主要包括拿地和建设的地产开发,附着其上的商业运营则失去了必要的基础和载体;资本运营是线索和目的,商业地产运营的各环节都由资本运营实现耦合,并且任何商业项目都是以良性的资本运营为最终目的。

商业地产运营主体构成

根据运营环节构成,相应的运营主体应包括地产开发商、商业运营商和资本运营商。在商业地产实际运营中,可能出现主体重合的现象,比较常见的是地产开发商同时承当了资本运营商的角色,并且承当了部分商业运营商的工作,这是我国现阶段商业地产运营的一个显著特点。

商业地产运营中的常用模式

地产开发商占主导地位

所谓地产开发商占主导地位是指地产开发商除完成地产开发外,还参与项目选址、商业运营商的选择,并主导整个运营过程的资本运营。

从功能来讲,地产开发是商业地产运营的基础和表现。地产开发是个阶段,而商业地产运营是个长期,所以从这个角度上考虑,地产开发商并不适合整体运营的主导地位。但地产开发商具有资金雄厚、土地储备丰富、拿地、建设和销售流程熟悉的优势,并且由于商业地产在相当一段时间里被认为首先是地产开发,然后才是商业经营。地产开发商占商业地产运营的主导地位,具有先天优势。

万达模式是地产开发商占主导地位类型的代表,其创新性和优势在于:地产商充分发挥自身领域优势,通过模块化的标准开发可大大降低项目建设成本;通过耦合大型商业,实现了商业地产运营的内在逻辑流程;在资本运营上,也不仅仅局限于住宅的短期销售模式,而是以地产为载体(分零销售、整体销售、整体上市等)实现资本运营。

但万达商业地产模式有几个特点值得我们关注,它们分别是:

商业地产运营中的地产开发具有地产项目本身的周期长、投资大的特点,以地产耦合商业,地产占主动对其在整个项目中的利益博弈并无益处,商业运营商可能的变更对地产运营商影响巨大。除通过地产的载体、租金的形式外,资本运营未与商业运营实现耦合。商业运营与地产开发商通过契约方式的耦合,在实现商业的持续经营上(尤其是在商业低迷阶段时)存在一定隐患。

万达商业地产模式要求作为项目主体的地产开发商同时拥有商业经营、资本运营方面丰富的能力。

商业运营商占主导地位

所谓商业运营商占主导地位是指商业运营商除完成商业运营外,还参与地产开发(主要是商业选址、商业设计和商业规划),并主导整个运营过程的资本运营。

商业地产运营的核心是商业运营,无论是地产开发、资产运营,最终的盈利都需要商业运营来体现。商业运营商承担商业地产运营的主导地位有以下优势:商业运营商主导项目选址和前期规划,为后期商业运营的成功提供良好基础;商业运营更具稳定性和持续性;资产运营可与商业运营耦合,而不仅仅以地产为载体,可拓宽商业地产资产运营渠道和手段。

下文以颐高商业地产模式为例,分析商业运营商占主导地位的具体情况。

颐高是一家以专业数码连锁业务为基础,it蓝色房产、it网络资讯为核心业务,融合it相关产业于一体的全国性大型it集团公司。其商业地产具体运营模式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地产耦合:颐高早期采用租赁、品牌输出等形式实现商业扩展;近年逐渐采取购置、联合开发等形式进入商业地产运营的前端,直接与地产开发商在资产上进行耦合,占据商业地产运营的主导地位。表现在:参与并主导商业物业的选址;用资产的形式与开发商形成强耦合;在项目之初即与开发商建立完善的开发商退出机制,获得项目建成后的资产处置权。

资本运营:颐高通过购置、联合开发等形式获得房屋的产权处置权,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兼顾商业经营和物业资产的资本运营模式。

总结颐高资本运营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点:资产介入商业地产开发,建立完善开发商退出机制,完成开发商的资本周期(投入并获得合理回报);通过物业资产的部分销售、物业抵押、经营型贷款或引入信托投资等形式,平衡前期资产投入;部分物业长期持有,通过持续经营获得持续的商业收益,物业增值,满足投资人、信托基金的投资回报。

颐高商业地产模式是一种典型的商业运营商占据商业地产运营主导地位的商业地产运营模式。该商业地产运营模式的创新点在于:

充分发挥了商业运营商在商业领域的专业性,通过资产的强耦合关系实现商业运营在整体项目运营的主导地位,进而实现商业地产运营以商业运营为核心;充分发挥了地产开发商在地产开发领域的专业性;完善的退出机制,保障地产开发商利益的同时,强化商业运营对项目的主导作用;除传统商业地产资产运营模式外,还可实现以商业经营为载体的资产运营,使商业地产的运营更具有持续性;颐高商业模式事实上是实现了以商业为核心,以资本为杠杆的商业地产运营。

颐高商业地产模式对商业运营商提出了新的要求,除商业运营的领域能力外,还需要具备利用资本杠杆把控项目整体运营的能力。

比较分析

文化产业运营模式篇7

【关键词】贵州少数民族地区电商运营模式

一、贵州少数民族地区特色农产品特点

(一)资源优势

尽管贵州地处高原山地,喀斯特尽管贵州地处高原山地,喀斯特地貌发育强烈,生态环境脆弱,但其独特的地形地貌和多样性气候特色同时赋予了贵州丰富的特色农业资源。贵州拥有药用植物资源约4419种,占全国中草药品种的80%,包括天麻、杜仲等名贵地道中药材,以及烤烟、高粱、茶叶、辣椒、油桐、核桃等特色坚果,牛、香猪、乌鸡等特色禽畜。

(二)产业基础

近年来,近年来,贵州中药材、酿酒、茶叶、核桃、辣椒等特色产业发展迅速,拥有神奇、益佰、百灵、同济堂等知名药业企业,国酒茅台与酿酒文化,都匀毛尖、老干妈等知名企业及品牌,这为贵州特色农业资源的深度开发和产业全面拓展提供了重要平台。

(三)政策优势

《农业部贵州省人民政府共同推进贵州特色农业发展的合作备忘录》提出,农业部将在加快特色农业发展方面给予贵州支持,帮助西南贫困山区和民族地区探索加快其发展的有效路子,并在资金安排、项目布局、体制创新等方面对贵州给予倾斜支持。《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也明确指出,向农业的深度和广度进军,重点发展特色种养业、山地农业、设施农业和庭院经济,提高农民家庭经营收入。贵州大力推进特色农业产业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

二、贵州少数民族地区特色农产品电商模式选择

(一)影响农产品电子商务模式选择的因素分析

(1)地域环境因素。对于同一产品同一经营主体,在国内和国外、沿海和中西部不同地区市场的物流网络、消费习惯、消费观念和消费水平以都存在差异,经营主体必须因地制宜选择适合自己的电子商务模式。

(2)平台因素。对于同一类型的产品,在淘宝平台和京东等平台的受众规模、平台信誉、平台转化率、支付方式等因素存在差异,甚至在同一大平台上的淘宝集市的普通店和天猫商城旗舰店也存在差异,他们的运作、收益方式大不一样,像淘宝普通网店大多是通过低价格低投入规模化的运作方式来获取收益,而天猫商城则更多地依靠塑造品牌和推广营销的高投入方式钱滚钱地获取更高利润。就平台本身而言,不同的平台的运作方式、服务水平存在差异,对经营主体的业务运作和科学决策都会产生影响,所以平台不同,模式上也会或多或少存在差异。

(3)产品因素。对于干坚果和生鲜产品,由于他们在运输、仓储、和消费的及时性等方面要求不同,对于物流条件和成本要求不一,在运作模式上自然存在差别。规模化集约化程度(成本、效率与可管理性)农产品规模化种植、集约化运营,不仅可以提高运营效率,而且可以降低边际成本,获得更多溢出收益。农产品电商运作模式的选择必须考虑上游产品供应是否规模化和自身运营的集约化程度来定夺。资本与风险因素(技术、实力与信任感)对于大部分农产品种植户都是很想通过电子商务将自己的农产品外销异地,以减少压货风险,并及时回收尽可能多的利润,但由于种植户群体里的大多数农民资金有限,不可能全部具备大型企业全平台混合运作的实力,也没有能力承担相应的风险。各模式电商平台的背后是技术和营销管理,需要相应的资本投入才能引入相应的技术和团队支持电商平台的运作。

(二)贵州民族地区特色农产品电商运营模式选择的建议

农产品运营企业或组织在选择创新农产品电子商漳J绞笔艿降挠跋煲蛩乇冉隙啵而这些因素对农产品电子商务运营模式的影响的效果不一,企业在进行农产品电子商务模式选择时可借鉴本文表或图中的因素权重数据信息进行决策。

(1)做好企业信誉与农产品质量。企业信誉与农产品质量对消费者体验的影响较大,在消费者体验为王的今天,任何电子商务模式都必须认真做好消费者体验,尤其重视企业信誉与农产品质量对电商模式选择的影响,在企业信誉不是很好时,农产品电商设计模式时可以适当借助政府的公信力提升自己的信誉。农产品质量则要从各个环节严格把关,要设计相关质量标准严格执行。

(2)考虑网站平台的易操作性与标准与规范的设计。农产品电商平台网站的性能的最主要影响指标是易操作性,其次是平台标准与规范,这两个因素影响到农产品电子商务模式的选择,对于缺乏标准与规范的农产品,其电商模式一定要加强相关标准与规范的建设。因为农产品涉及到千家万户的生活,网购农产品的消费者涉及到城市乡村、老人与年轻人,还涉及到很多农产品生产种植商,他们的知识层次和计算机操作水平不一,农产品运营商要根据自己的电商模式涉及到的用户和消费者设计自己的电子商务网站,使其对大多数用户都具有p操作性。

(3)充分考虑营销成本与营销效果。好的农产品电子商务模式可以以最低的营销成本获得最大的营销效果,农产品运营商在选择电子商务模式要充分考虑营销主体工作的方便性,尤其要考虑不同模式的营销的成本以及营销效果的差异,根据这些因素选择适合自己的农产品电子商务模式。

(4)充分考虑农产品的特色和生产周期。农产品主体属性中,农产品的特色影响排序第一,其次是生产周期,农产品运营企业在选择电商模式时要充分考虑产品的特色与生产周期,一般地方特色浓厚的农产品可能适合在当地消费,其模式就需要围绕本地化设计,而全国范围内的特色农产品的销售范围就比较广泛,其模式又有区别,而生产周期也会影响到农产品的销售模式。

参考文献:

[1]李红,尚永华基丁供销社的农产品流通体系创新研-以山西为例.[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2).

文化产业运营模式篇8

关键词:文化事业;文化产业;互惠模型;数字文化资源

中图分类号:tp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9-00-03

一、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

文化事业是指为满足人们娱乐、休闲、健身、求知、审美、交际等精神需要和求知需要而组织活动,并提供经费、场地、器材和各种服务的社会公益性而非赢利性的工作等。文化产业是指从事文化生产和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性行业,文化产业是和文化事业相对应的概念,都是社会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产业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要求,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和现代生产方式的不断进步而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而在大多数资本主义国家文化产业已得到足够的发展,因其没有文化事业单位,所以文化事业相关方面的研究资料甚少。我国文化事业的运营资金一般均是由国家财政拨款,其他收入较少,虽然文化资源的丰富性和权威性高,但是传播方式及宣传力度却不尽人意。而文化产业虽然涉及的文化资源有限,但其宣传范围广,传播速度快,受众人群多,且文化产业有市场多元化的资金来源,独立性较强。

虽然文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在运营目的上有差异――化事业以公益性和公共性为主,文化产业以盈利为主,但它们同属于文化建设的范畴,同是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都是为了创造、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先进文化,实现社会效益。若二者互惠合作,既可以使文化资源能够有效整合,又可以使文化事业的资金实现良性的可持续发展。

在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互惠中,如何理解文化事业公益性与公共性,笔者认为不能狭隘地理解公益性。首先,公益性不否认有偿性,免费服务实际上也是建立在一定的利益收支基础上的。它展开的范围大小、程度深浅,是视其所能带来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而言的。其次,互惠合作可以带来资金流动,形成一种良性循环,这对经营方、政府和社会都有益处。

二、数字文化资源与数字文化产业链

(一)数字文化资源

数字文化资源也就是文化资源的数字化,就是以数字媒体的形式生产,保存和传播文化资源。将文化内容变成数字内容的过程,是文化产业与信息技术结合的产物,其广泛含义是指一切采用多媒体技术,将图像、文字、音频、视频信号数字化后的产品或服务。具体来讲,电子媒介形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互联网、手机、数字电视等新兴媒介;二是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介与手机、互联网等相互融合,而产生的新的媒介形态,如,手机报、手机广播、手机电视等。既有商品属性,也有公益属性。

数字文化资源作为一类现代高新科技承载的文化资源有如下特点:

1.无体性。指其是由数字方式表达和传输的,不具备物质形体的特性,不占有空间,不像实物文化商品必须依托特定的物质实体而存在。且内容丰富,占用存储空间小。

2.可支配性。因为数字文化存在于一定的介质之内得以固定,从而具有可支配性。不受时空限制,时时可与人进行交互。

3.可再生性。易于复制传播,虽然快速低廉的再生能力会引起规模经济,但值得注意的是,这同时也涉及到版权保护问题。

4.文化价值性。指数字文化资源能满足的文化和精神生活需要的属性,消费者可以通过使用和欣赏享受它的审美价值和使用其使用价值获得物质产品无法得到的美感、愉悦和便利。

5.以网络平台为载体。数字文化资源的获取需要依赖于网络平台,其网络传输速度和服务水平直接影响资源的质量及客户的体验。

(二)数字文化产业链

产业链具有联系企业的结构属性和流通于链式结构上的价值属性,根据整个商业模式的流程以及数字文化资源从生产到消费流向形成的数字文化资源产业链。如图1所示,在产业链中,可以看出首先由数字文化资源的内容提供商提供文化资源,也就是说内容提供商是整个产业链的源头,其将文化内容提供给技术提供商。技术提供商主要是将文化资源数字化以及使用专业的版权保护技术为电子资源平台运营提供数字认证等相关服务,是数字文化产业链中的关键部门,直接影响消费者所得到的数字文化资源的质量。技术提供商将数字化后的文化资源传递给终端设备生产商,终端设备生产商生产设备为读者提供硬件设备支持。到这一步,就可以将数字文化资源传递给平台运营商,其主要负责提供数字文化资源的销售平台。而且平台运营商会借助电子商务网站以网页的形式提供数字文化资源,可以将文化内容制作成平台可以兼容的格式,同时也负责网站的日常更新与维护;然而为了消费者能够正常的使用数字文化资源,此产业链需要通信服务商负责数据的传输环节,将数字文化资源内容转移到终端阅读设备的服务网络。最终,消费者处在数字文化资源产业链的接收端。消费者并不是被动的接受产品,随着传播渠道日益丰富,且买卖双方的互动性逐渐增强,消费者可根据对商品的使用感受通过各种渠道进行反馈。生产商得到反馈对商品进行改进和创新,以促进再次销售。而企业为了更好地生产出满足消费者需求的产品,产业链地各个环节都应主动去了解消费者的使用情况,且积极地和消费者互动。

图1.数字文化产业链运营模式图

三、并行互惠模式

(一)公益服务与商业运行具体互惠方式

一般的文化事业单位具备的优势资源为元数据文化资源、庞大的用户群以及在此基础上的进行的用户行为大数据分析结果;而文化产业单位具备的优势资源体现在加工后的对象数据资源以及商业运营得到的丰厚资本。根据两方各自具备的资源优势,笔者提出以下三种互惠方式:

1.资源整合:经营性文化产业与公益性文化事业均提供文化资源,实现二者全国范围内的文化资源整合。这样有利于将散漫在全国的文化资源整合进行有效整合传播,也有利于国家文化产业的持续发展,更加有利于实现文化资源的价值。

2.客户流量转换:在这种方式中双方共享用户群,用网站链接将用户引流到对方的网站。客户流量就是资本,两者通过合作,从而在实现大众教育和公益宗旨的同时,带动产业发展。

3.资金投资:由于公益性文化事业的资本运转基本靠国家财政拨款,但款项只够基本运转,而经营性文化产业有盈利收入,那么经营性文化产业可向公益性文化事业提供相应的投资。文化事业建设的巨大的投入虽然不会直接带来高效的经济产出,但是为了文化事业的发展,往往需要更加持续和更加广泛的投入,才能形成文化的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更好的为人民群众服务。

(二)公益服务与商业运行综合模式

基于以上互惠方式,笔者提出数字文化资源的公益服务与商业运营并行互惠的商业模式图如图2(见附录)所示,模式图中包含价值主张、核心资源、关键业务、关键能力、沟通渠道、重要合作、目标客户、公益受众、制度、资本运作、利益相关者和传播平台几个模式要素,具体内容如表1所示:

表1.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并行互惠商业模式图中各要素含义表

要素具体内容

价值主张通过数字文化的传播给公众以及社会所产生的价值,即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

核心资源企业内部拥有的能够使其有序进行时所需的重要因素,包括人才资源和文化资源等

关键能力企业内部所拥有的使企业活动顺利进行的能力

沟通渠道企业将所生产的数字化产品以及相关服务等价值观传递、传播给消费者的方式以及途径

重要合作企业与相同产业及不同产业、政府、合作伙伴的关系网络

目标客户将消费者资源及市场细分后,适合企业产品、满足消费意愿的目标客户

公众公益单位的主要服务方,是将所生产的数字化产品以及相关服务等价值观传递的接受者

版权制度(数字化)文化企业的知识产权,指文学、艺术等作品的享有的权利的相关制度

利益伙伴网络指公益方与相同文化事业单位、政府以及大众所形成的关系网络

资本运作主要指公益单位的收入来源,包括政府、社会捐助、基金、自营四个方面

此并行互惠模式图分为两个部分:经营方和公益方,两方可以是同一主体的两个方面,也可是不同主体间进行合作从而完成互惠。

经营方以创造数字文化资源的经济价值及社会价值为价值主张。该价值主张需要依托于经营主体的关键业务(企业在价值主张的指导下,立足于自身的核心资源优势,开发的满足目标客户的需求的产品与服务。)和核心资源来实现,而核心资源体现为文化资源、数字文化资源以及创意、技术、经营性人才资源。同时实现经济价值的价值主张在依托于这两者的同时,也起到了保障并促进其发展的作用。关键能力和核心资源的发展程度另一方面也受数字文化资源版权制度的制约,同受其制约的还有经营方的经营途径,即沟通渠道和重要合作。

对文化产业来说,渠道通路有重要的意义:(1)可以提升消费者对其文化产品和服务的认识,更加了解消费者的需求,对商品及服务策略及时做出调整;(2)能够更好的传递文化企业的价值主张有利于企业文化的传播,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和企业核心价值认知;(3)有利于客户评估其价值主张,吸引更多有效的合作;(4)能快速给售后客户提供支持。沟通渠道的选择也体现了价值主张的具体涵义。而在重要合作方面也对实现价值主张起到协助作用,相同产业之间的紧密合作能够形成文化互补、技术互补、资源互补的形式,各自发挥优势,更好的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跨产业合作能够为对方的产业链中增添新鲜元素,对于文化产业而言,不仅为文化创意提供更加广阔的平台,也可以满足消费者多样化的需求。由于文化产业是一个特殊的产业,政府对于文化的若干政策对文化产业有重大意义,也决定了政府干预、监督的必要性。以上途径是为目标客户服务的,文化企业寻找目标客户对于商业的正常运作有很大的意义,目标客户是以价值主张为依据进行市场定位细分得到的,找到对文化企业产品具有支付意愿的消费者,了解重要的消费者,深刻了解其需求,根据不同的需求设计商业模式,产生不同的运营机制,实现资本运作,来支撑实现价值主张,强化关键能力与核心资源。

经营方通过资本运作反哺投资公益事业方,提供自身的核心资源与关键能力来建立互惠合作连接,并分享公益方的独特的人才、文化资源以及包括基础设施、专业知识储备为的关键能力,使合作两方均得到促进与更新。公益方的资本运作除了经营方反哺以外,还有政府拨款、社会机构和慈善人士的捐助基金会等机构的支援等等方式。公益性文化事业方就性质而言,资本运作做依赖于政府和社会的支持,而与产业方的互惠方式是解决资本问题,促进数字文化发展的创新方式。资本运作的得到的资本用户为公益受众提供服务,公益受众可以分为青少年、成人、第三龄、残障人士等各类族群,提供的具体公益服务内容也不一而同,这些受众通过互惠的方式与产业方的目标客户打通连接,彼此促进用户群的壮大。而公益性事业方的重要合作也是指的是文化事业单位与政府、公益受众和公益组织等公益活动的重要参与单位各个人的合作,即文化事业单位进行的公益活动要收到政府的宏观调控和监督,并与基金会等公益组织进行合作,接受其支持,最终实现以公益服务、创造社会价值的价值主张。

整个互惠模式的建立,还需要电视广播、终端存储设备、互联网、电信等共同组成的传播平台,以及互惠模式中涉及到的各个参与部分的互相配合,当然政策上的优惠鼓励条文和监督机制也是实现互惠模式正常合理运转必不可少的条件。

四、总结

课题研究的实施有助于数字文化资源的整合、重组和高新技术的运用,增强文化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提升传统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整体发展水平;有助于形成部级精品文化品牌,促进动漫产业、游戏业、文化旅游业等新兴文化业态发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拉动我国文化产业的市场内需;有助于实施重大文化产业带动战略,科学规划、合理建设文化产业园区和基地,依托各地文化资源,走差异化、特色化发展之路,培育壮大一批优势明显、特色突出的文化产业基地和文化产业集群,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但是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也对互惠模式的开展造成了障碍,其中数字文化资源版权所属问题、文化事业单位创新发展积极性有待提高、大众对于文化产品消费水准的心理接受度偏低、国家相关支持及监管政策不够完善等问题较为突出。这些问题的重点解决,也推进实现数字文化资源公益服务与商业运行并行互惠的运行模式的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陆宝益.网络信息资源[J].北京:情报学报,2002(2).

[2]苏富忠.文化的分类体系[J].山东:烟台大学学报,2004.7(17-3)

[3]周娟,鲜耀.民族地区社区教育与民族文化传承[J].江西:职教论坛,2012

[4]张晓春.论文化资源[J].广西桂林:企业科技与发展,2008(12)

[5]Fowler.CulturalResourcesmanagement[a].inSchifrer,m.B.ed.advancesinarchaeologocalmethodandtheory[m].Vol.5,ne.York:aeademiepress.1982:1.

作者简介:

周海(1993-),女,广东佛山人,本科,学生,中国传媒大学,研究方向:文化资源数字化。

张宜春(1978-),男,江苏武进人,博士,副研究员,中国艺术科技研究所副主任,研究方向:文化资源数字化及其信息化处理。

高亚男(1988-),女,新疆乌鲁木齐人,研究生,学生,中国传媒大学,研究方向:文化资源数字化。

包无瑕(1992-),女,贵州人,本科,学生,中国传媒大学,研究方向:文化资源数字化。

基金项目:文化资源数字化关键技术及应用示范(2012BaH01F00)

文化产业运营模式篇9

摘要:文章在分析营运资金管理现状的基础上,从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视角,结合渠道管理理论,以小米科技公司为例,分析了企业商业模式创新对营运资金管理的影响,以期为提高企业营运资金管理水平提供借鉴。

关键词:商业模式营运资金管理渠道

随着经济新常态时期的到来,我国的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经济发展动力从原先的要素驱动和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逐渐过渡。在经济转型关键期,企业如何正确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变化,抓住新机遇,对企业的健康发展尤为重要。目前,我国企业普遍面临着营运资金短缺的问题。营运资金作为企业日常流动性较大、周转时间较短的资金,其管理水平决定了企业一定期间内的盈利能力高低。营运资金管理作为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对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起着关键作用。

一、营运资金管理研究现状

营运资金,也被称为营运资本。广义的营运资金即总营运资本,具体包括货币资金、应收账款、存货等占用的资金,是指企业投放在流动资产上的资金总和。狭义的营运资金也被称为净营运资金,是从会计的角度定义的营运资金,是指某时点内企业的流动资产总额减去企业的流动负债总额。流动资产和流动负债是构成营运资金的两个重要方面,营运资金不仅是两者的差额,更是两者关系的反映,强调从流动资产和流动负债两个方面进行营运资金的管理。

2009年8月8日,由中国会计学会和中国海洋大学共同发起创建了“中国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研究中心”,该中心汇集多名专家学者及研究人员,定期开展相关的学术研究会议,深入探讨研究营运资金管理的相关问题,开创了营运资金管理研究的新时代。

王竹泉、徐金泉(2010)基于农林牧渔业四家龙头企业的供应链运作,分析其绩效提升的业务创新模式和品牌价值及其影响力,认为将营运资金管理与渠道管理和供应链管理相结合已成为提高其管理绩效的一种新的发展趋势。该模式下,渠道管理以供应链为基础,融合、协同提升企业的营运资金管理绩效。杜媛、姚连军(2014)通过计算分析发现,营销渠道是企业经营性营运资金的主要投放领域,而企业管理重心却都是生产渠道和采购渠道,并对如何确定营运资金的管理重心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二、商业模式的研究现状

对于商业模式,业界没有统一的定义,类似商业模式概念的提出可以追溯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商业模式最早被著名管理w大师彼得・德鲁克称为经营理论(Businesstheory)。

morris(2003)通过归纳前人所做的研究,提出应整合经济视角、运营视角、战略视角,以更完整的视角定义商业模式:“商业模式是一种简单的陈述,旨在确定如何定位和整合企业战略方向、运营结构、经济逻辑等方面一系列具有内部关联性的变量,以在特定的市场中建立竞争优势。”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osterwalde提出了商业模式的一个更全面的定义:“商业模式是一个概念性的工具,包括一组元素及其关系,并可以表示公司的获利逻辑;商业模式是以创造利润和保证维持生存的收入流为目的,并致力于价值和关系资本的创造、营销和服务的体系结构,这个体系结构由公司及其合作伙伴网络所组成,可以提供一个或者若干客户群的价值。

国内一些学者也对商业模式的概念做出了界定。卢丹(2008)指出,商业模式是企业保持其持续经营的一系列决策和执行,根据行业环境和竞争状况,实现源源不断的利润和现金流入。通过独特的价值主张,建立完善的营销方案渠道,合理组织资金的有效运作,为客户提供满意的产品和服务,最终实现投资回报,获取利润。罗珉(2009)则将商业模式定义为一个集合,这个集合包括企业的战略创新、组织体系和制度安排。在这个集合里,企业能够清楚地认知外部条件和内部资源及能力。企业自身、客户、供应链上下游合作伙伴、员工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都在这个集合里进行整合,从而为企业创造出超额利润。

如今,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商业模式涵盖了运营视角、经济视角和战略视角下的管理机制。在经济层面,互联网衍生的大数据能够为企业创造价值,使得企业不仅可以以较少投入获得较多产出,还可以提高产品和服务增加值。在运营层面,通过对网络和数据的有效利用,可以提高运营效率,优化运营流程,降低运营成本,实现信息共享,增加信息透明度,最终降低交易成本。在战略层面,为满足客户需求,大数据的分析对客户细分、市场地位、差异化优势等起到积极作用,为提升企业竞争力创造了条件。时代的发展正是商业模式不断创新的动力之源。

三、商业模式创新对营运资金管理的影响机制分析

目前,很多学者都认同商业模式是用来阐述一个企业的价值观、收入渠道、盈利渠道和企业的管理机制。笔者认为,商业模式可以理解为企业为维持其持续经营以及获取利润的一系列机制,或者是企业维持其稳定的现金流和利润流的经营模式。王竹泉教授等学者的研究表明,营运资金的管理与渠道管理相融合成为一种新趋势。企业的商业模式各不相同,但基本上可以归结为企业与顾客、供应商、合作伙伴相联系的产品、服务、信息、资金等要素的集合。商业模式的创新一般是以其价值实现流程为切入点,着手从各个业务流程进行创新。结合渠道管理思想,本文将从以下三个角度,即采购渠道、生产渠道和营销渠道分析商业模式创新对营运资金管理的影响。

(一)采购渠道对营运资金管理的影响。影响采购渠道中营运资金管理的主要项目包括材料存货、预付账款、应付账款等。采购渠道是企业一切生产经营活动开始的基础,供应商和采购模式的选择成为采购渠道营运资金管理的重要影响因素。企业应结合自身经营状况,选择合适的供应商,建立伙伴关系,维持良好的商业信誉,降低营运资金周转期,提高营运资金管理绩效。

(二)生产渠道对营运资金管理的影响。生产活动中的营运资金主要受到在产品存货、其他应收款、应付职工薪酬和其他应付款等的影响。企业生产活动过程期间发生的各项费用支出都归结到生产成本进行核算,要降低生产渠道营运资金周转期,产品生产模式的选择、企业内部流程的优化和产业链的整合显得尤为重要。

(三)营销渠道对营运资金管理的影响。营销渠道中涉及营运资金管理的项目主要有产成品存货、应收账款、预收账款、应交税费等。营销渠道的创新主要表现为由传统的线下销售逐步开始依靠互联网线上销售渠道,线下渠道由分销为主直销为辅转变为直销为主分销为辅,线上渠道和线下渠道结合,销售推动生产,顾客满意度提高,产品库存减少,营运资金管理绩效提升。

四、小米商业模式创新对其营运资金管理的影响

小米科技公司成立于2010年,作为一家智能手机、互联网电视和智能家居技术的创新型企业,跻身中国产品市场。小米的商业模式创新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小米采用“自主设计、生产外包”的生产制造模式。小米以“为发烧而生”为开发理念,以“高配置低价格”的产品定位,自主研发出的产品颠覆了传统手机市场。同时作为新创企业,小米营运资金不足,生产外包,借用现已成熟的手机供应链,不仅降低了研l和制造成本,也实现了规模效应。“生产外包”的运作模式不仅降低了企业自身的生产成本,也促进了合作伙伴的协同发展,形成合作双方的互利共赢。

(二)小米采用B2C的电商模式和“轻资产”相结合的运营模式。B2C电子商务模式使企业直接面对消费者,更加及时地了解消费者需求与反馈,同时缩减中间渠道成本,可以从根本上决定商品价格,提高消费者满意度。小米采用线上预订的销售方式,先收款,后生产发货,不仅可以和上游供应商进行谈判,具有供应链议价的优势,还缓解了资金压力,降低了存货成本,提高了营运资金管理绩效。

(三)小米采用饥饿营销和网络营销为主的营销方式。小米手机每次都是限量发售,造成一种需求大于供给的假象,再者可以对批量产品的质量实施控制和反馈,避免后续产品出现问题。小米通过微博营销、口碑营销、网站营销等方式降低销售成本,提高其品牌知名度,与线下渠道相结合,坚持服务营销,提高服务质量,形成品牌效应,扩大其市场份额。

基于渠道管理理论,小米商业模式的创新有效地提高了采购、生产、营销渠道的营运资金管理绩效:小米的“生产外包”和“轻资产”模式有助于降低成本,具体包括企业的制造成本和存货成本,优化采购和生产渠道的营运资金管理;小米的网络营销方式能够有效降低销售成本,提高了营运资金管理效率。因此,企业资金管理除了有效的管理和合理利用营运资金各渠道涉及的存货、应收账款等,还应与企业商业模式及业务流程的创新相关联,从整体性和系统性的角度进行营运资金的管理,从而创造利润,保证维持生存的资金流相对稳定,以提高企业营运资金管理效率。X

参考文献:

[1]王竹泉,徐金泉.渠道融合、协同与营运资金管理绩效提升――基于农林牧渔业供应链运作的多案例研究[J].财会月刊,2010,(12):3-5.

[2]杜媛,姚连军.企业经营性营运资金管理重心与管理策略研究――离散度下的启示[J].财经论丛,2014,(10):50-58.

[3]罗珉.商业模式的理论框架述评[J].当代经济管理,2009,(11):1-8.

[4]李争光,李萍,施鲁莎.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商业会计,2011,(12).

文化产业运营模式篇10

关键词:版权;跨界运营;全媒体

版权跨界运营也称全版权运营,是近年来在文化产业提及较多的概念,其主旨是通过全方位、立体式的版权转化,实现版权这一无形资产的增值。在版权跨界运营方面,近几年国内以盛大文学为代表的文化企业已做出积极有益的探索,形成了丰富认识和经验总结,但是业界对版权跨界运营的基本问题目前还缺乏有效的梳理。本文提出了版权跨界运营一些关键问题和观点,就教于同行,以期引起更深入的研究。

一、什么是版权跨界

版权在我国也称为“著作权”。①著作权包括人身权与财产权,广义的著作权还包括邻接权,即针对表演或者协助传播作品载体的有关产业的参加者而言的,如图书出版者权、表演者权、录音录像制作者权和广播电视组织权。

由于版权的核心资源是可传播性的、优秀的作品,那么对版权的开发、经营和管理便可转化为经济价值和效益,规模达到一定程度便可形成产业。近年来,版权跨界运营在相当程度上延长了版权产业链,在版权授权使用的过程中实现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因此,版权跨界运营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但是,版权跨界运营到底跨的是什么“界”,无论业界还是学界对此的认识都还很模糊。截至目前,对这一问题的主要看法有三种:其一,跨界是指跨越内容、生产和营销之“界”;其二,跨界是指跨越新旧媒体之“界”;其三,跨界是跨所有制之“界”。这三种分类关注的是版权产业中的物理和经济边界,却忽视了版权在产权中的中心地位和核心价值。为了体现版权在版权跨界运营中的价值,有必要对“界”进行辨析。

世界主要国家对版权跨界运营之“界”的划分大致有三种认识,可将其称为“四界说”、“三界说”和“两界说”。

持有“四界说”的主要国家是美国和日本。1990年11月,美国国际知识产权联盟了第一份版权产业报告,把版权相关产业分为四类。第一类是“核心版权产业”,广播影视业、录音录像业、图书业、报刊出版业、戏剧创作业、广告业、计算机软件业和数据处理业等研制、生产和传播享有版权的作品或受版权保护的作品的产业均包括其中;第二类为“部分版权产业”,即产业内的部分物品享有版权保护,如纺织业、玩具制造业和建筑业等;第三类为“发行类版权产业”,指以批发和零售方式向消费者传输和发行有版权的作品的产业。第四类为“版权关联产业”,该产业所生产和发行的产品完全或主要与版权物品配合使用,如计算机、收音机、电视机、录像机、游戏机和音响设备产业等。日本对“界”的划分与美国相似。此类划界方式是以版权在运营中所占比重的大小和重要性来进行区分的。

许多国家都持有“三界说”,不过划界方式却不尽相同。如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将版权产业划分为核心版权产业、部分版权产业和版权分销产业;芬兰划分为直接版权产业、间接或发行版权产业及部分版权活动;挪威划分为核心版权产业、版权依托产业及其他版权相关产业;德国划分为初级版权产业、次级版权产业及相关产业。不管这几个国家如何划分,其划分标准大致依据的是版权产业链。

英国是持有“两界说”最典型的国家,它把版权相关产业划分为主要版权产业和部分版权依托产业两类。这种划分似乎比较模糊,其划分标准与“四界说”相似,只不过是将“四界说”中的第二、三、四类合并为版权依托产业。

依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精神,结合版权法律制度以及国家统计工作实践,我国将版权相关产业界定为以下四类:核心版权产业,即完全从事创作、制作和制造,表演、广播和展览或销售和发行作品及其他受保护客体的产业;相互依存的版权产业,即从事制作、制造和销售其功能完全或主要是为作品及其他受版权保护客体的创作、制作和使用提供便利的设备的产业;部分版权产业,即部分活动与作品或其他受版权保护客体相关的产业;非专用支持产业,即部分活动与促进作品及其他版权保护客体的广播、传播、发行或销售相关且这些活动没有被纳入核心版权产业的产业。②笔者比较赞同的是美国和英国的划分方式,因为该划分方法把版权产业看作是与其他产业性质不同的产业,即以知识经济为根基的产业。版权产业的产生和发展都要全部或者部分依赖于版权及版权保护。依据版权的权重对版权产业进行划界,对于认识如何在不同产业类型中进行版权运营有着重要意义。

根据对版权跨界的划定,版权跨界运营可以定义为“在版权核心产业间及其他版权依托产业之间,对作品的版权施加管理并使其版权价值实现增值的行为”。

二、版权跨界运营的动因

版权的跨界运营早已有之,成功的案例也屡见不鲜。今天重谈版权跨界运营,主要由于两个动因,其一是我国版权经济制度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其二是全媒体时代为我国版权跨界运营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就前者而言,中国版权产业的制度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在文化体制改革和所有制改革方面都出台了相关政策,国家对版权产业实现了从“直接管理”向“间接管理”、从“办文化”向“管文化”、从“小文化”向“大文化”等转变。2008年6月由国务院的《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首次在国家战略规划中明确提出发展版权产业的举措,标志着国家对版权产业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高度。2011年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着重强调促进社会资本、金融资本和文化资源的对接,加快构建文化技术创新体系,推动文化科技创新,促进文化产业与旅游、通讯、会展、商贸、教育、培训、休闲等版权相关产业的融合。在版权产业所有制方面我国也取得了一些进展,如2005年8月,国务院颁布《关于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的若干决定》,明确了非公有资本可以进入的版权产业领域,鼓励非公有资本参与版权相关产业的发展。

就后者而言,版权跨界运营的繁荣必须有着深刻的技术支撑。当出版业在技术上处于“纸与笔”“铅与火”的历史阶段,印刷媒介的私人产品属性较为突出。③版权这一无形资产成为特权阶层的专利,因为在他们看来,其所拥有的作品是经典化、高雅化、隔离自身与他人身份的工具。在那个时代,版权跨界运营几乎不可能实现。在互联网出现前的纸质出版物为主的时代,作品具有混合属性,即纸质印刷媒介虽然以实体形式决定了其在技术上较容易实现排他性,在技术层面上具有私人产品属性,但是在内容上已经具备了公共产品的属性,这是因为知识、信息具有非竞争性,众人分享并不影响作者所拥有的知识数量和质量,作品的经济价值可以通过市场交易形式得以实现。由于作品在消费上存在竞争性,版权拥有者则会通过版权的多次流转实现其知识资本的增值,这就使得版权跨界运营具有了可能性。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创新,数字化时代已经到来,给版权跨界运营带来了新的生机。不仅作品的复制方式变得异常简便、快捷和低成本,而且版权交易信息的分享和传播,为著作权人和版权运营者提供了公开、透明、平等的交易氛围,极大方便了版权作品从私人产品属性向公共产品属性的开发与应用。

由于政策扶持、技术助力,近年来我国版权产业取得了长足进步。中国版权产业经济贡献调研项目组曾对中国版权相关企业进行过测定:2006年中国版权相关产业的行业增加值约为13,489亿元,占全国GDp(210,871亿元)6.4%。其中,核心版权产业增加值为6,471.56亿元,占全国GDp的3.06%;非核心版权产业行业增加值为7,017.77亿元,占全国GDp的3.3%。④在北京、深圳等城市,版权产业更是成果卓越。仅以深圳为例,2011年版权产业增加值达到1,771.23亿元,同比增长22%,占深圳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5.39%。版权相关产业取得的成就,为版权跨界运营的繁荣提供了现实的前提。如果能在版权相关产业间实现版权价值的多次流转和开发,则会大大提高我国版权产业的发展水平。

三、版权跨界运营的策略

版权的跨界运营涉及三个重要策略问题,分别是版权价值的评估、全媒体时代版权跨界所面临的法律问题以及版权跨界运营模式。

首先,版权的跨界运营涉及不同的市场主体,因此对于版权价值的权威认定,有助于解决不同市场主体对于同一版权经济价值的分歧,维护版权经济的正常秩序。目前,市场上版权价值的认定一般是通过市场专业评估机构评估,然后由与市场接触紧密的其他中介评估机构介入,最后,银行投融资主体参考各方结果,按照自己的内容程序操作,进行内部评估后方可确定是否给予金融支持。然而在具体的版权评估中,最难操作的是版权评估体系各指标的确定。这是因为,版权作品是精神产品,精神产品的价值难以用标尺衡量,其不确定因素太多,很难将这些不确定因素列入版权评估体系中。有专家提议以动态评估防范评估风险,即将评估分为两次:“成品前一次,产品投放市场后再一次,通过后期评估的反馈,对前期进行不断修正,从而达到评估越来越准确。”⑤

其次,以数字技术为基础的新媒体给现有版权制度带来了极大冲击,表现在以下几点:就著作权人而言,其对作品的控制力在不断下降,对作品未来的价值判断出现模糊;对内容生产和传播方而言,势必面临着挑战海量的作品选择、整合与作品的海量授权等挑战;而对消费者而言,海量的信息导致消费者无法迅速挖掘到所需信息,并且很难防范无意的侵权人的风险;对政府部门而言,如何制定版权公共服务执法的平衡性政策,如何对网络内容进行有效引导,是需要解决的两大难题;对立法部门而言,技术发展过快也导致立法的稳定性难以保证。

那么如何在发展过快的媒介技术和相对滞后的版权制度之间寻求平衡呢?要保证两个基本点,一是凡是涉及他人作品权利的生产者和传播者必须要取得授权;二是要著作权人要捍卫自身权利,通过各种方式获得法律的认可。

再次是探索版权跨界运营模式。版权跨界运营不仅包括图书、期刊、杂志等各种出版物的版权合作与交流,还应包括出版产业链和文化创意产业链上其他产品的版权交易;不仅包括对外版权贸易,还应覆盖国内各行业和领域的版权贸易。最近几年我国在版权跨界运营模式上取得了一定程度的进展,盛大文学的全版权运营模式便是其中的翘楚。作为国内网络文学领域的佼佼者,盛大文学搭建起全球最大的原创网络文学平台,在这一平台上的各个网络文学网站涵盖了文学的不同层次和不同领域。庞大的作品库满足了影视和动漫拍摄需求,也将盛大文学演化为一个真正的版权运作中心,实体出版、无线阅读、影视、动漫、游戏等领域的无缝对接在这里成为了可能。盛大文学还拥有上千部畅销小说的影视改编权,部分作品已经开拍或等待开拍,堪称国内影视剧最大的内容提供商。按版权运营模式的分类,盛大文学的版权运营模式属于类型跨界运营模式。

除了类型跨界运营模式外,现在常见的跨界运营模式还有平台跨界运营模式和产品跨界运营模式。前者如梦工厂,2006年梦工厂针对电视网nicktoon的6~17岁的青少年受众,将动画电影《马达加斯加》开发制作成系列动画片,并授权nicktoon独家播映。其系列动画片大胆启用原影片中大受欢迎的配角企鹅四兄弟为主角,搞笑而富有想象力的情节吸引了众多电视观众。系列电视动画片《喜洋洋与灰太狼》则是产品跨界运营模式的典型案例。随着电视剧的热播,该剧获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品牌效益。与此同时,版权开发商抓住时机发展衍生产品,使得剧中的动漫形象衍生产品迅速铺开,充斥着大街小巷,品种达数十种之多,覆盖了鞋服、文具、食品、玩具等多个消费领域。

由于版权跨界运营涉及不同的利益主体,因此,无论哪一种版权跨界运营模式,都要以保障授权方和被授权方双方的利益为前提,做到版权的合理科学使用和适度开发,即把握好版权使用的空间和时间。版权跨界运营的特点是作品被利用的时间越长,跨越的产业越多,价值链就越完备,因而作品本身所承载的价值就越大。比如好莱坞电影的版权跨界运营就沿袭这样的一个规律:电影上映后三个月进入有线电视台,六个月后授权发行DVD,一年后进入电视网播映及其他平台。⑥然而近几年来,有些国内文化企业在急功近利、攫取高额利润心态的支配下,在版权跨界运营上不遗余力地将网游、手机游戏、影视书、影视漫画和盘托出。且不论授权时是否考量被授权方的素质和实力,单就版权全方位同时“开花”而言,就违背了版权相关产业在时间轴上的线性分布规律,不仅导致了版权相关产业的恶性竞争,而且使受众失去对核心版权内容的神秘感,进而对作品产生抵触心理。

(作者系浙江传媒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

*本文系浙江省社科联重点项目《浙江版权产业跨界运营现状、困境与对策研究》(2011Z61)和浙江省高校“传播与文化产业创新团队”的阶段性成果

注释:

①我国《著作权法》第5、6条规定:“本法所称的著作权即版权。”

②④柳斌杰.中国版权相关产业的经济贡献[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10:11-12.

③吴.论出版经济学研究的逻辑起点:出版产品的经济特质分析[J].出版科学,2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