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文化产业商业模式分析十篇文化产业商业模式分析十篇

文化产业商业模式分析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3:47:35

文化产业商业模式分析篇1

关键词:实体快消品网络文化产品商业模式盈利

引言

随着商业模式这一概念的广泛传播与发展,其对企业的经营与成长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通过对商品配送模式的创新,在短短二十年间,沃尔玛的销售额从几千万跃升至400多亿美元;戴尔通过直销模式将它的电脑以更低的价格送到全球顾客的手中;丰田则因创造了Jit模式而使其享誉全球。

卓越的商业模式对一个组织能产生如此重大的推动作用,那么它是否也对组织内产品的发展大有裨益呢?今天的市场上,各种不同类型、不同功用的产品充斥着消费者的眼球,产品如果不能迅速抓住消费者的心,极有可能在成长道路上夭折。随着网络在全球范围内的覆盖,又一种快消品被创造出来,那就是网络快餐文化,其中网络小说最为大家所熟悉。它们有三个共同特点:一是看得见摸不着;其次被认为是文化快餐;三是网络文化质量参差不齐。以前很多网络文化是可以免费获取的,但是随着网络逐渐规范,越来越多的网络文化需要浏览者付费,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网络小说,正是考虑到这一点,本文将网络小说作为典型网络文化产品进行研究。通过对国内实体快消品和典型网络文化产品的商业模式的比较分析来获得一些有益的启发,希望找出两者可以改进和互相补充的地方,促进其良性发展。

一、价值网络比较分析

在实体快消品的生产和销售过程中,企业构建出一条完整的价值链,按迈克尔・波特的价值链所述,从供应商到生产企业再到渠道商,产品由此进入消费者手中。属于一个单线发展的过程。且每一个环节虽然都会产生一定的附加值,但是作为快消品,由于其变动成本不高,且有竞品牵制,所以难以产生高附加值。

而网络小说尤其是优秀网络小说的问世,除了在文学网站上之后吸引大量读者之外,网络作家仍可通过出售改编权来实现利益最大化,如图一所示,网络小说可改编成电影、漫画、网络游戏,甚至通过印刷出售。它形成的就是一个价值网络,且有很多环节均产生高附加值,且包含着更多利益主体。

图一:网络小说形成的价值网络

另外,在实体快消品诞生过程中,生产商是价值链中最重要的环节。但是对网络小说的运作过程来说,网络作家的创作才能才至关重要,没有优秀小说作品的出现,后面的价值网络及其运作都将失去意义,所以,虽然把网络作家看成是原材料供应商,但它的作用远大于快消品的材料供应商。也正因为如此,我国企业将绝大部分资金使用量放在文化产业项目制作的前期和中期,后期市场开发投入仅占10%左右,而国外成功的公司其后期的资金使用额占到了40%。【1】在事实上,网络文化产业项目制作的各个阶段都是不能忽视的。近年来,这种情况已经得到很大改善,尤其是在网络小说改编之后的营销模式上,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这一点在后面将有详细论述。

二、盈利模式比较

morris将商业模式定义疏理后,分为三个层次,其中基本层就是商业模式被定义为企业的经济模式,需要考虑盈利的逻辑,包括利润来源、成本结构等。【2】因此,可以从成本结构与利润来源两个方面来对两者进行比较分析。

实体快消品生产企业在国内市场上的盈利模式还较为单一。它们的盈利方式主要是靠终端产品售卖,其次,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充分利用互联网的力量为消费者提供网络购物,其中最突出的就是网上订餐和网络团购的盛行,为生产厂家提供了另外一种盈利途径;再次,实体快消品的品牌在促进企业盈利方面发挥较大作用。例如,广药集团与加多宝集团之所以为“王老吉”这个品牌争夺不休,就是因为品牌的力量。一个拥有高知名度的品牌对产品的销售和在残酷的价格战中都拥有主导作用。因此,实体快消品的盈利方式就是产品+品牌。

其成本结构还是较为复杂的,在快消品的产业价值链上,几乎所有环节都将产生成本。企业虽可以通过内部变革压缩管理成本,但很难大幅度降低采购、生产、营销以及分销成本。首先,企业压缩供应商的利润,可能会导致其提供劣质原料,从而影响产品质量;另外,在内部生产环节,生产标准化程度和生产率的提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成本;营销成本则是难以降低的,企业将越来越多的资金砸在了营销环节。在去年火爆的《中国好声音》节目中,加多宝便以上亿的资金标得了该节目的冠名权;企业花在分销上的资金主要是为了稳定和扩张渠道,以建立一个分销速度更快、覆盖面更广的分销网络。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得知实体快消品的盈利模式还是较为单一的,而酝酿出一个成功的快消品需要企业投入很大的人财物力。

2012年,一部《甄传》红透了半边天,各大电视台争相播放,且收视率一直居高不下。该剧的巨大成功,离不开一部优秀的网络小说。那么,优秀的网络小说是如何运作来实现盈利的呢?

根据图二,可以将网络作家视为原材料提供商,但是这个原材料拥有一定的特殊性,即它是一种文化产品,作者拥有所有权,并通过售卖这种所有权来获取盈利。

表1:网络小说盈利模式

由表1可以知,一部优秀的网络小说可以带动多个相关产业的发展,同时创造出多条利益链。一个优秀网络作家的年收入可以达到惊人的几千万,我们可以从该表中找到原因。例如,自盗墓小说《鬼吹灯》在网络上大热之后,盛大公司将其开发成热门网游,美国的新线电影投资公司又将其拍成电影。依托于这部小说的文化产品,也得到了充分的发掘,如漫画、玩具、文具用品等等。一部成功的网络小说也会带来丰富的产业链,所创造的经济价值和影响力,或许已经超越了网络小说本身。【3】

关于网络小说的成本结构,最重要的就是机会成本。以中国规模最大的文学网站起点网为例,自2003年5月开始商业化运营,迄今不到10年时间,旗下签约作家和散户就已经超过10万,以网络连载的形式传播小说作品达数十万部。【4】尽管如此,并非所有小说都像《鬼吹灯》、《甄传》等这些小说一样成为消费者眼中的宠儿,因为市场和消费者有筛选的过程。因此,无论是网络作家还是文化运作公司都承担着一定的风险,即机会成本。另外,优秀网络小说的制作改编成本很大。对于电影来说,即便是小制作也得投入上百万元,投资上亿元的大片更是不少见,电影拍摄不仅“费钱”,还是灯光师、服饰设计师、摄像师、演员、导演、编剧等组成的多人合作行为。【5】所以,文化公司都会极其谨慎地选择改变对象,防止投资回报率不及期望。

根据上文对实体快消品和网络小说产品的盈利模式对比,可以得知两者的盈利模式具有很大差别。在盈利方式上,前者盈利方式单一,后者拥有多条盈利链条;在成本结构上,前者的成本主要存在于产业链的各环节,后者的成本更多地在于优秀小说诞生的机会成本和文化运作公司的制作成本。

三、营销模式比较

文化产业商业模式分析篇2

关键词:商业银行;小微企业;信贷管理效率;Dea模型;信贷工厂

一、引言

一直以来,小微企业作为中国经济的中坚力量,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广泛的就业机会,但商业银行作为小微企业的重要融资机构出于成本和利益的考虑,将大量的信贷资金投向大中型企业,使得小微企业贷款难的问题普遍存在。随着利率市场化、金融脱媒化以及互联网金融的蓬勃发展,商业银行的传统业务受到巨大的冲击。迫于市场竞争的压力,商业银行将目标客户定位下移,来获取更多的市场份额。此外,政府部门对小微企业的高度重视也极大推动了小微金融的快速发展。近年来,经过引入国外的先进技术以及同业间的相互借鉴,商业银行对小微企业的业务特点、经营特征有了更多的了解,推动了小微企业信贷管理的持续创新。中国建设银行、中国银行、中国民生银行等商业银行先后引入了新加坡淡马锡控股公司的“信贷工厂”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小微企业的管理效率。本文通过相关性分析法及数据包络分析法(Dea)给出了近五年来我国上市商业银行信贷管理效率情况,分析了“信贷工厂”模式的有效性并给出了促进我国商业银行小微企业信贷业务的发展建议。

二、文献综述

最早采用Dea模型对银行效率的研究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alhadeff开启了对银行效率问题的研究(alhadeff,2000)。各个国家纷纷对本国银行和不同国家间的银行效率进行了一系列比较研究,如Favero等人对意大利不同地区的银行效率进行了研究,发现意大利中北部银行的效率要高于南部(Favero,1995)。Lozano-Vivas等人对西班牙银行效率进行了相关研究(Lozano-Vivas,1998)。Berg等人对北欧各国银行的效率进行了对比研究,发现瑞典银行的效率最高(Berg,1993)。

国内学者采用Dea模型对银行的效率问题同样进行了相关的探索,少有学者运用Dea模型对商业银行小微企业贷款业务进行分析。为数不多的相关研究包括牛蓝英分析了我国主要商业银行开展的小微信贷业务情况,基于Dea效率模型和博弈论分析结果,对我国商业银行开展小微信贷业务提出了相关建议(牛蓝英,2014)。郑伟选取我国16家上市商业银行进行Dea效率分析,筛选出同处于规模效率前沿面的6家银行,并通过对比其技术效率差异提出短期改进措施(郑伟,2016)。但@些研究在选择投入产出指标时主要运用经验法,对分析结果产生了很大的主观影响。本文在经验选取指标的基础上,采用相关性分析对指标进行处理后,再利用Dea进行分析,所得结果将更符合实际。

三、我国商业银行小微企业信贷管理效率Dea模型建立

1.指标选取及相关性分析。采用Dea方法评价商业银行小微企业信贷管理效率的关键是选择合理的投入和产出指标。通常情况下,选取的多个指标之间存在较高的相关性,而忽略这些指标的相关性直接利用Dea进行分析会使理论分析结果同实际情况不符(智冬晓,2009)。本文首先根据以往文献研究的结果,结合我国小微企业信贷管理效率的现实特点,选取商业银行的总资产(ta)、员工总数(te)、机构数量(ni)、营业支出(oe)、资本充足率(CaR)、流动性比率(LR)、拨备覆盖率(CCR)以及存贷比(LDR)作为输入指标;选取商业银行的小微企业贷款余额(LB)、公司类贷款不良率(nLR)、营业利润(op)以及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Roe)作为输出指标。由于商业银行对小微企业贷款的不良率还没有完整的统计数据可以用,本文假设小微企业的贷款比例和形成不良贷款的比例短期内不会变,用公司类贷款不良率代替小微企业贷款不良率不影响整体趋势。本文根据输出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尽可量的小,输入指标与输出指标的相关性尽可能大的原则,运用相关性分析法最终选取总资产、员工总数、机构数量和营业支出作为输入指标,选取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公司类贷款不良率和营业利润作为输出指标。在进行相关性分析时,本文选取在上交所和深交所上市的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招商银行、兴业银行、中信银行、民生银行、光大银行、平安银行、华夏银行、北京银行和南京银行的2011年~2015年的年报数据进行分析。中国交通银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及宁波银行年报中未单独列示小微企业贷款余额,故未将这三个商业银行选为分析对象。以2015年为例,表1给出了输入指标和输出指标的皮尔逊相关系数。

2.Dea模型概述。本文将采用Dea模型中最为经典的CCR模型(魏权龄,2012)建立我国商业银行小微企业信贷管理效率模型。一般情况下,该模型的分析过程可以描述为:

假设有n个样本银行(称为决策单元,简记为DmU),每个DmU都有m种类型的输入,以及s种类型的输出。xij为DmU-j对第i种投入的数量且xij>0,yij为DmU-j对第r种产出的数量且yrj>0,vi为对第i种投入的一种度量,ur为对第r种产出的一种度量,其中,i=1,…,m;r=1,…,s;j=1,…,n。为方便,记

现在建立评价决策单元DmU-j0的CCR模型(1?燮j0?燮n),记x0=xj0,若对DmU-j0进行有效性评价可以求解下面的优化问题:

求解(5)式,可得到第j0个决策单元的最优解(?兹,s+,s_,?姿j0),此时,若?兹=1,则可以认为该决策单元是有效的,否则说明该决策单元是缺乏效率的。

3.实证结果。本文选取指标选取及相关性分析中13家商业银行2011年~2015年年报中总资产、员工总数、机构数量和营业支出作为Dea模型的入指标,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公司类贷款不良率和营业利润作为输出指标。通过Deap2.1软件求解最优化问题(5),得到的2011年~2015年各大银行小微企业信贷管理效率的情况。以2014年和2015年为例,表2给出了相应的结果。图1对比了13家银行在2011年~2015年小微企业信贷管理技术效率情况。

4.结果分析。本文以小微企业的技术效率作为小微企业信贷管理效率的主要参考指标,从表2和图1可以看出,考察的13家商业银行近五年小微企业信贷管理效率中只有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招商银行、民生银行、北京银行和南京银行的技术效率等于1,在生产前沿面上处于有效状态。在这些银行中中国建设银行最早引入了新加坡淡马锡公司的“信贷工厂”模式,在近十年的探索中,不断提高小微企业的信贷管理效率;民生银行更是小微金融服务的领军者,在采用“信贷工厂”模式的基础上,借助互联网等技术为小微企业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金融服务;招商银行和北京银行也积极探索小微企业“信贷工厂”模式,进一步提高小微企业信贷管理的效率。

技术效率未达到1的商业银行中,中国银行和中信银行虽然比较早的引入了“信贷工厂”模式,但技术效率仍无效,究其原因是由于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均没有达到有效状态,而且规模报酬递减,即投入的资源利用无效且组织结构不够优化。平安银行放弃了原有的ipC模式,并在2013年引入了“信贷工厂”模式,从近两年的数据可以看出,技术效率在不断提升。中国农业银行的技术效率相对较低,在借鉴同业的经验后,从2015年起在多家一级分行开展小微企业“信贷工厂”运作模式的试点,但由于时间较短,是否能提高技术效率未能在实证结果中显现。兴业银行,由于其组织结构不够优化,光大银行和华夏银行由于投入的资源没有充分利用使得技术效率无效。

通过上述的分析可知,虽然“信贷工厂”模式的引入提高了部分商业银行小微企业信贷管理的效率,但是有些商业银行的信贷管理效率仍然较低,主要原因有:一是“信贷工厂”的模式存在一定的缺陷和地区差异,不能完全照搬,需要本土化和创新化;二是一些商业银行的改革不够彻底,不能完全实现“信贷工厂”的运作模式。

四、对策建议

基于上述分析结果,为了提升我国商业银行小微企业信贷管理效率,提出以下几点对策建议:

1.进一步实现“信贷工厂”本土化和创新发展。目前,大多数商业银行的“信贷工厂”模式多是采用淡马锡模式,该模式是根据新加坡中小企业的信贷管理的经验教训总结出来的,并不能全盘拿来用在我国的小微企业信贷管理中。虽然很多商业银行进行了很多本土化处理,但是还未能达到“信贷工厂”的最终模式,需要根据我国的小微企业的具体情况总结出属于我国小微企业“信贷工厂”的新模式。在实施过程中,要对我国小微企业的发展情况加以分析,并结合我国的经济特点确定相应的发展目标,根据各家商业银行的具体情况及客户的需求匹配相应的创新性产品。

2.注重效率与风险并重。在采用“信贷工厂”模式提高小微企业信贷管理效率的同时,要加强该模式下小微企业的固有风险和“信贷工厂”的特有风险的防控。小微企业的固有风险包括小微企业本身存在银行与企业信息不对称引起的风险、小微企业主信用意识淡薄引起的信用风险以及小微企业易受宏观经济影响的系统风险。“信贷工厂”模式下的固有风险主要包括员工在进行流程化处理时将风险模式化的操作风险以及现有的模式很难对“信贷工厂”模式进行有效的跟踪和监测引发的风险。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小微企业“信贷工厂”模式下的风险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得到缓解。大数据的信息含量丰富,既包括小微企业的实时流水信息、水电信息、海关信息、税务信息又包括小微企业主的个人信用信息,能够有效缓解小微企业的固有风险和“信贷工厂”模式下的特有风险。

3.加强人才培养。“信贷工厂”模式下的岗位设置更加精细化,不仅需要每位从业人员具备金融、法律和会计的相关知识,而且还应对各个行业有着丰富的风险意识和市场经验。在此基础上,才能逐步实现小微企业“信贷工厂”模式,但现有的业务人员普遍缺乏从业经验和相关的风险意识。因此,首先要加强对小微企业信贷业务人员的技术培养。通过反复培训,熟练掌握小微企业信贷业务的理念和特点;其次要加强从业人员对国家经济政策的学习。国家经济政策对小微企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对行业的发展充当风向标的作用,因此,对国家经济政策的渗透理解是十分必要的。

参考文献:

[1]alhadeffDa.monopolyandcompetitionincommercialbanking.Berkeley:UniversityofCaliforniapress,2000:239-311.

[2]牛蓝英.基于Dea模型和博弈论的商业银行小微信贷业务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学位论文,2014.

[3]郑伟.我国上市商业银行对小微企业信贷配给效率分析[J].资本运营,2016,(15):226-228.

[4]智冬晓.指标相关性对Dea评价效用的影响[J].统计教育,2009,(6):40-44.

[5]魏权龄.评价相对有效的数据包络分析模型――Dea和网络Dea[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文化产业商业模式分析篇3

[关键词]网络游戏运作模式游戏产业

互联网已成为人们生活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网络游戏也逐渐走入了人们的视野。2001年至今正式进入了中国网络游戏的高速成长期。网络游戏在发展期已经呈现出一定的盈利潜力和广阔的发展空间。游戏产业作为新兴的文化产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具有多样化的发展特征,而且带动着许多与游戏相关的周边产品的不断推出。所以,游戏产业将会成为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一个重要产业。本文通过对网络游戏的运作形式的分析简单介绍目前我国国内网络游戏的运行模式,为我国游戏产业的发展提供一个理性的分析。

一、网络游戏的运作方式

就目前的游戏市场来讲多数大型的网络游戏的商业运作一般是通过游戏开发商研发,网络运营商运行,电信商提供网络,发行渠道商负责渠道推广等进行。同时下游生产商生产相关附加产品的模式。近年来,中国网络游戏的市场主要停留在卖光盘、网上收费、会员制、广告和比赛上,其市场规模总量在5亿元至10亿元人民币。而游戏产业较为发达的日本,除了游戏以外,各类与游戏相关的人物模型、漫画、小说、流行饰物等都伴随着游戏本身的风靡而给其设计等相关行业带来了巨大的收益。所以,我国网游的全面发展势在必行。

二、网络游戏的商业模式

目前国内网络游戏界存在着四类商业模式:自有产权企业、运营企业、综合门户企业和电信运营企业,通过对它们的开发、运营、销售能力及电信和iDC收入几个方面进行考量,归纳出每种商业模式的优势及不足:

1.自有产权企业分析。此类商业模式的典型代表企业为联众,也称其为联众型企业。它的优势在于充分体现网络游戏运营商商业模式的完整性。它位于产业链的上游,经营方式灵活。虽然具有商业模式方面的优势,但也存在一定问题。如产品类型相对单一,客户群单一;市场运作能力较弱,销售渠道不健全。

2.运营型企业。运营企业位于产业链的中下游,受制于游戏开发商,所的产品有限,游戏产品对运营商的影响较大,商业模式不完整。优势:周期短,回报丰富。

3.综合门户型企业。这类企业中有自行开发网络游戏,有运营网络游戏,也有两者兼而有之。网络游戏并非此类企业的主营,所以此类企业一般的收入集中在会员服务类。在实际运作中,网络游戏属于兼营项目不专一,很容易受到其他热点的影响,而导致昙花一现。

4.电信运营企业。这类企业多数以提供网络游戏运行平台方式参与市场,且网络游戏属于非主营业务,一般收入集中在运行部分。但是电信企业的弱点也会传染给商业模式,电信企业属于国有制企业,体制不灵活,内部管理比较固化,不利于快速做出市场应对。

三、网络游戏的盈利模式

要想使我国的网络游戏得到快速发展,必须分析能使我国目前网络游戏发展的盈利模式。

1.要研究网络游戏的盈利模式,首先要了解网游的分类和收费方式。据调查显示,网游主要可以分为角色扮演类的、体育竞技类、音乐网游、休闲和类等。他们的收费方式可分四种:第一种,不支付任何费用。是指在线玩游戏不需要向运营商支付任何费用的游戏类型。第二种,向运营商直接付费的。是指玩一个小时就付一小时费用的游戏时间费用,这种游戏可以通过用银行卡在网上充值,或者购买游戏点卡进行充值,或者通过手机或短信支付等。第三种,支付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的。第四种,间接付费。指买网络上的虚拟产品的费用。占有率较高的间接付费网游都是休闲类网游,尤其是综合类休闲网游。可以说提供方便的付费方式是非常重要的。

2.要分析网络游戏的盈利模式,必须分析消费者――玩家。网络游戏产业无疑是一个幸运儿,与生俱来的靠卖点卡赚玩家的钱就是基本的盈利模式。在关于付费网络游戏玩家研究报告中指出,目前有68%的网民在玩网络游戏。玩家的组成结构:国内网游玩家的平均年龄为24岁,其中,19岁~25岁的玩家超过50%。主流仍然是男性玩家,比例为81.22%;玩家中大专学历的玩家相对比较多,占29.4%,其次是本科学历,占25.25%。这样,在开发新的游戏品种时,就要考虑到既要满足现有玩家需要,也要考虑发掘新的玩家的可能性。

3.要分析网络游戏的盈利模式,还应该关注游戏周边产品的发展。游戏周边产品的生产也是需要关注的问题。周边产品如何定位,要利益最大化还是要依靠周边来积聚人气,求数量取胜还是求精品取胜,似乎是游戏附加产品生产商面前的一个两难的问题。比较于国外周边市场成熟的环境,国内要真正形成周边文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4.要分析网络游戏的盈利模式,必须走商业运作的多元化趋势。近年来,有了一种网络运营商和渠道商一体化的趋势。运营商希望最大化的赚取利润。既做生产商,又做渠道商。如果能够产销一条龙的话,国内的在线游戏产业会比现在的势头可能还要好。

5.要分析网络游戏的盈利模式,关键还在于开发原创游戏的技术和内容。随着网络游戏市场竞争的加剧,市场洗牌已成必然,韩国网络游戏的市场份额将会因为国产网络游戏进入下滑。应该看到的是:国产原创游戏要与“韩流”一争长短还可谓任重而道远,我们必须清楚认识网络游戏成功的关键涉及那些要素。对应的难点和成败关键在于技术(游戏引擎技术、服务器支撑技术)和内容(游戏性和文化包融性)。从这个角度说,原创作品只要突破了技术门槛,内容优势不可阻挡。

中国的网络游戏产业将逐步完成了从量变到质变的积累,并形成了一个以原创作品为主导的具有完整链条的新兴产业。

参考文献:

[1]国内网络游戏商业模式全景调查

文化产业商业模式分析篇4

作者简介:吴建新(1972―),甘肃天水人,暨南大学国际贸易专业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国际直接投资和跨国公司管理;

刘德学(1961―),吉林九台人,暨南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系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国际贸易和国际直接投资。

摘要:全球价值链理论的研究起始于20世纪90年代,目前还处于探索阶段。治理是全球价值链研究的主要课题之一。文章按照相关文献的发展顺序,对全球价值链治理的理论做了系统的梳理,客观的评价了现有文献的贡献和不足,最后就全球价值链治理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全球价值链;全球生产网络;治理;综述

经济全球化在过去的20、30年中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经济活动不再局限于一个或数个国家,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组织生产、提品和服务。与此同时,大型纵向一体化跨国公司出现组织分解(fragmentation)和业务外包(outsourc-ing),互相竞争的跨国公司之间组成联盟,为了生产某种产品,需要许多不同国家的企业通过分工和协作才能完成,企业之间的关系变得错综复杂,呈现出明显的网络特征。同时,企业之间的竞争变成了网络之间的竞争。这些新的现象无法用现有的国际贸易和跨国公司理论来解释,促使经济学家去寻找新的理论框架来更好地解释现代经济活动。全球价值链理论就是经济全球化理论中的重要一支,它以原有的商业价值链理论和生产网络理论为基础,提出了新的理论框架,试图分析现代全球化经济活动的特征和发展趋势。全球价值链的治理是该理论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对现有的文献进行总结和分析将有利于进一步的研究。

一、全球价值链的定义及研究内容

在全球价值链理论研究的过程中,研究者们曾采用了不同的称谓,如价值链、商品链、生产网络、企业网络、价值网络和投入产出分析等。

斯特恩(sturgeon,2001)从组织规模(organizationalscale)、地理分布(geographicscale)和生产性主体(productiveactor)三个维度来界定全球价值链。从组织规模看,全球价值链包括参与了某种产品或服务的生产性活动的全部主体;从地理分布来看,全球价值链必须具有全球性;从参与的主体看,有一体化企业(女Hphillips,原iBm等)、零售商(女HSears,Gap等)、领导厂商(如戴尔,耐克等)、交钥匙供应商(如Celestica,Solectronic)和零部件供应商(如英特尔,微软等)。他还对价值链和生产网络的概念进行了区分:价值链主要描述了某种商品或服务从生产到交货、消费和服务的一系列过程,而生产网络强调的是一群相关企业之间关系的本质和程度。

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的定义最有代表性:全球价值链是指为实现商品或服务价值而连接生产、销售、回收处理等过程的全球性跨企业网络组织,涉及从原料采购和运输,半成品和成品的生产和分销,直至最终消费和回收处理的整个过程。包括所有参与者和生产销售等活动的组织及其价值、利润分配,当前散布于全球的处于价值链上的企业进行着从设计、产品开发、生产制造、营销、交货、消费、售后服务、最后循环利用等各种增值活动。

从上述定义可以看出,全球价值链主要从纵向维度来研究全球经济组织,而全球生产网络则更倾向从纵、横两个维度来研究经济组织。产品越复杂,其生产包括的工序越多,其纵向维度更长;产业越庞大,专业化分工越有可能获得规模经济,其横向维度也会更发达,因而也更有可能形成规模宏大、结构复杂的生产网络。全球生产网络可以被认为是全球价值链发展的高级形式,而全球价值链既可以看作是生产网络的初级形式,也可以理解为是对全球生产网络的抽象和简化,这种抽象和简化对于理论研究来说又是必要的。因此,全球价值链治理可看作全球生产网络之治理。

目前对全球价值链的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全球价值链的治理。全球价值链的治理是指价值链的组织结构、权力分配,以及价值链中各经济主体之间的关系协调。目前对全球价值链治理的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治理模式方面,虽然Kaplinsky和morris(2000)借鉴西方社会三权分立的原理提出了一个价值链治理的分析框架,即价值链中立法治理、执行治理和监督治理,其中的部分原理在实证研究中有所体现,但理论上还很不完善和系统。本文也将以治理模式研究的发展过程为主线展开。二是全球价值链的升级,主要研究升级的机制、类型和路径等。三是价值链中经济租的产生和分配,包括进入障碍,经济租产生的来源(如技术能力、组织能力、技能和营销能力等核心能力),租金的分配等。价值链研究的这三个方面是有机结合在一起的,其中治理居于核心地位,它决定了价值链中的升级和租金的分配。

二、全球价值链治理模式的初级探索

对于全球价值链治理模式的研究,始于对企业间关系的研究,一般都遵循从单个产业或产业集群到理论框架的归纳模式,因此早期的研究是从产业集群和生产网络开始的。

1990年,网络学家普维尔(powell,1990)将生产网络的治理结构分为三种:市场、网络和层级组织,并从一般基础、交易方式、冲突解决方式、弹性程度、经济体中的委托数量、组织氛围、行为主体的行为选择、相似之处等方面对三种经济组织形式进行了比较。

JohnZysman等(1997)研究了亚洲跨国生产网络的类型和决定因素。他们发现,决定亚洲生产网络类型的是领导厂商的母国治理结构、领导企业的结构和海外生产动机。东道国的工业基础、资源禀赋等比较优势和政府政策对生产网络的影响很小,因为在全球贸易和投资自由化的大环境下,东道国很难控制外国投资的种类和网络主体之间的关系。他们从两个维度区分网络类型:垂直性/水平性,即网络中企业之间合作关系的持久性和力量对比;开放性/封闭性,即网络外企业进入的难度。据此可将亚洲生产网络分为四类:

(一)以日本、韩国为代表的垂直封闭式网络

日本公司的海外机构一般受总部的高度控制以维护总部的权威和核心技术能力,因此其治理结构是层级型的垂直一体化模式。以日企为主导的跨国生产网络一般由领导企业率先将低附加值的生产环节转移到发展中国家,然后日本供应商跟进投资。对东道国当地的采购仅限于附加值低的原材料和简单零部件,技术要求较高的零部件一般由跟进的日本供应商提供或从母国采购。

(二)以美国为代表的垂直开放式网络

供应商有较大的自,较高的市场灵活性,海外生产的附加价值较高。领导厂商愿意向东道国供应商提供较多的指导和技术支持以提高供应商的能力,将生产外包,自己则转向附加值更高的产品研发、系统集成和软件等环节。

(三)以台湾为代表的水平开放式网络

网络主体之间的关系比较灵活和复杂,经常变更合作伙伴。厂商的专业化程度较高,力量对比不很悬殊。

(四)以海外华人为代表的水平封闭式网络

共同的种族、文化、语言和人际关系为企业间的合作与协调带来了便利,同时也构成了网外企业的进入壁垒。企业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

生产网络的封闭性问题很重要,这是因为与封闭型生产网络相比,开放型生产网络对发展中国家的产业升级更有利,例如,开放型的以美国企业为领导的全球生产网络对发展中国家的产业推动效应更大。而全球生产网络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之一就是生产网络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影响。

格里菲等(GereffiandKorzeniewicz,1994)在对美国零售业价值链研究的基础上,将价值链分析法与产业组织研究结合起来,提出全球商品链分析法,并区分了两类全球商品链:购买者驱动型和生产者驱动型。购买者驱动型商品链是指大型零售商,经销商和品牌制造商在散布于全球的生产网络(特别是奉行出口导向的发展中国家)的建立和协调中起核心作用的组织形式。购买者驱动型全球商品链是通过非市场的外在调节(explicitcoordination)而不是直接的所有权关系建立高能力的供应基地来构建全球生产和分销系统,如沃尔玛、家乐福等大型零售商,耐克、锐步等品牌运营商和伊藤忠式贸易公司等跨国公司控制的全球生产网络。

生产者驱动型商品链是指大的跨国制造商在生产网络的建立和调节中起核心作用的垂直分工体系。在生产者驱动链中,制造先进产品如飞机等的制造商不仅获得了更高的利润,控制了上游的原料和零部件供应商、下游的分销商和零售商。通过比较生产者驱动型全球商品链中的非市场外部协调和传统的垂直一体化企业的内部协调,格里菲指出了生产者驱动在促进商品链中各国产业共同进步的重要作用。

格里菲的商品链分析方法的意义在于指出了某些类型商品链的驱动力。但是,全球价值链形成的动力机制是多种多样的,首先,有些全球价值链可能是多头驱动甚至购买者和生产者混合驱动的,而不是单头驱动的;其次,政府和大的供应商也可能成为价值链的驱动者,如pC产业的intel。此外,正如格里菲所指出的,商品链分析法太过简单,没有抓住价值链的主要特征,有许多已有的典型网络组织形式没有被包括进去。因此,这种商品链分析方法在实证研究中已经较少采用。

三、斯特恩全球生产网络治理的国别模型

斯特恩和李(SturgeonandLee,2001)通过对电子产业中合同制造的研究,以产品和工艺的标准化程度为基础,区别了三种供应商:1.通过正常市场关系提供标准产品的“普通商品供应商”;2.受购买者高度控制,使用专用设备生产并提供非标准产品的“俘虏型供应商”(Captivesupplier);3.使用非专用设备生产,向购买者提供定制产品全承包服务的“交钥匙供应商”。

后来,斯特恩(2002)又做了进一步的研究,提出了生产网络的国家模型:日本模型,德国模型,意大利模型和美国模型(见图1)。

这些生产网络可以分为三类:领导型(日本和韩国),关系型(德国、意大利和东亚的海外华人)和模块型(美国),并对它们的特征进行了对比。日本式生产网络属于层级制或领导型,该类网络一般由总公司对海外分支机构实施较强的控制,或由一个领导厂商协调各层次俘虏型供应商。供应商高度依赖一个或数个领导厂商,供应商和领导厂商之间的力量是不对称的,领导厂商通过技术指导和投资支持来控制供应商。供应商和领导厂商之间的关系是长期的、稳定的,对新供应商有较高的进入门槛。这种领导型生产网络是日本著名的精益生产系统(LeanproductionSystem)的基础,曾经在汽车等产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关系型生产网络的治理主要依赖网络主体之问的社会关系(如声誉和信任),而不是领导厂商的权威。这种生产网络往往植根于社会经济体系之中,由于家族或宗族关系原因,交易成本较低,企业与工人,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关系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具有很好的市场适应能力。这种关系型生产网络常常与一定地域的产业集聚相联系。如意大利北部的工业区,海外华人在东亚的以家族为纽带的业务网络等。

模块型生产网络中的供应商向领导厂商提供全承包服务,除了设计外几乎不需要领导厂商的支持或投入。网络中企业间交流的频率,强度和相互依赖程度都较关系型生产网络低。交易和沟通是通过高度格式化的程序实现的,企业之间不需要空间上的临近性和文化的相似性。模块型生产网络中企业之间的关系不如关系型那么稳定,在发生冲突或不满意时可以随时更换合作伙伴。

此外,他还对比了三种网络的绩效,认为在全球化的环境下模块型生产网络与其它生产网络相比有更好的经济绩效,正是模块型生产网络提高了美国在电子信息产业的竞争力,造就了美国90年代以来的“新经济”。

斯特恩的贡献首先在于提出生产网络治理的国家模型,揭示了国家背景和文化禀赋对价值链治理的重要影响;其次,斯特恩将普维尔的“网络”做了进一步的深入研究,细分为关系型生产网络,领导型生产网络和模块型生产网络;最后,他对不同类型生产网络的竞争力和绩效做了对比分析,发现了文化对经济组织模式的重要影响,初步揭示了产业特征、文化禀赋和经济组织治理模式之间的复杂关系,开辟了全球价值链研究的新视角。斯特恩模型的缺点是仅仅指出了各种网络的特征,没有通过几个主要的变量来区分各类网络,体系上不够完善和严谨。此外他认为模块型生产网络具有更好的经济绩效也太过绝对化,生产组织的绩效取决于产业特征、治理模式和文化禀赋等相关因素的有效契合,因此很难说模块型生产网络就是绩效最好的组织治理模式。

四、格里菲的全球价值链治理范式

格里菲等(Gereffi,2003)在普维尔与斯特恩等人生产网络理论的基础上,通过抽象,结合价值链理论、交易成本经济学、技术能力与企业学习等理论提出了一个比较严谨、完整的分析框架。他们首先归纳出五种典型的全球价值链治理方式,按照链中主体之间的协调和力量不对称程度从低到高依次排列为:市场,模块型,关系型,领导型和层级制。然后通过企业问交易的复杂程度、用标准化契约来降低交易成本的程度(对交易的标准化能力)和供应商能力等三个变量来解释五种价值链治理方式(如表1):

市场:通过契约可以降低交易成本,产品比较简单,供应商能力较强,不需要购买者太多投入,且资产的专用性较低时,就会产生市场治理。这时,交易比较简单,双方只要通过价格和契约就可以很好地控制交易的不确定性,不需要太多的协调。

模块型:产品较复杂,供应商的能力较强,其

资产专用程度较高,买卖双方的数量虽然有限,但仍有一定的市场灵活性,更换合作伙伴较容易。双方交流的信息量较市场型大、较复杂,但能够通过标准化契约来较好地降低交易成本,因此,需要的协调成本也不高。

关系型:产品复杂导致交易复杂,双方需要交换的信息量大且复杂,供应商的能力较强,领导厂商和供应商之间有很强的互相依赖。但双方可以通过信誉、空间的临近性、家族或种族关系降低交易成本。双方常常可以通过面对面的交流进行协商和交换复杂的信息,需要较多的协调,因此,改变交易伙伴比较困难。

领导型:产品复杂,供应商的能力较低,需要供应商的大量投入和技术支持,供应商为了防止其它供应商竞争,将其资产专用化。供应商对领导厂商的依赖性非常强,很难改变交易对象,成为“俘虏型供应商”。领导厂商通过对供应商高度控制来实现治理,同时通过提供各种支持使供应商愿意保持合作关系。

层级制:产品很复杂,外部交易的成本很高,而供应商的能力很低时,领导厂商不得不采用纵向一体化的企业内治理方式。因为交易可能涉及到领导厂商的核心能力如隐性知识、知识产权等,领导厂商无法通过契约来控制机会主义行为,只能采用企业内生产。

此外,格里菲还研究了价值链治理的动态性问题。随着时间的发展,决定价值链治理模式的三个变量将发生变化,价值链的治理模式随之发生变化(如表1箭头所示)。这种动态变化在现实中是存在的,如在自行车行业,由于规模经济、标准化和供应商能力的提高使治理方式从层级型转向市场治理;服装行业由于交易复杂程度的降低和供应商能力的增强由领导型发展为关系型;在美国电子产业,分工和专业化的发展使治理方式从层级型(垂直一体化)发展为模块型。

三个变量产生变化的原因主要来自三方面:首先,领导厂商采购要求的提高相对降低了供应商的能力,同时增加了交易的复杂程度;其次,创新和标准化是一对矛盾,创新会降低标准化能力;第三,供应商的能力随时间会发生变化,学习会提高企业能力,引入新供应商竞争、新技术革命和领导厂商采购要求的变化都会影响供应商的相对能力。

格里菲的全球价值链治理范式是目前最严谨的一个,它涵盖了目前发现的多数典型的全球价值链类型,重要的是,格里菲不但研究了每种治理模式的特点,而且引入了更多的经济学分析方法,将特征变量化,具有较好的理论基础。但是,格里菲的范式仍然存在一些问题:第一,该理论中的治理模式仅限于领导厂商和较高级供应商之间的关系,但在具体的行业价值链中,可能包括更多的上游和下游主体;第二,模型中的前两个变量(交易的复杂性和交易的可标准化程度)有很强的相关性,实际上这两个变量都是通过影响交易成本来决定价值链的治理模式,但影响交易成本的重要因素不止这两个;第三,把三个变量简单地划分为高低两个维度可能不够准确,比如模块型中交易的标准化能力高于领导型,但低于市场型;第四,文化禀赋、公司战略、政府政策和国内和国际的制度对价值链的治理有重要的影响,但在格里菲的模型中却没有提及;第五,格里菲的模型没有说明价值链中各个链节(nodes)的区位问题,即为什么不同的链节会分布在不同的地区或国家。

五、总结和展望

现有文献对全球价值链的概念、类型、特征和治理模式进行了十分有益的探讨,但不得不承认,关于全球价值链治理的研究还处于比较初级的阶段,还有很多问题需要做深入的研究。

(一)研究范畴

首先,目前主要研究的是生产商和销售商的治理,而忽略了其它治理主体。我们知道,消费是价值链中的重要一环,然而几乎所有关于价值链治理的文献中却都忽略了消费环节,在价值链的治理者中,不仅仅是生产商和销售商,在许多价值链中,用户(如中国移动)也是重要的治理者,用户通过制定规则(如特殊质量和规格要求、供货的及时性和频度等)和监督激励措施(如降低价格,减少订单甚至停止交易)等对价值链进行治理。此外,价值链作为经济社会中一种企业间组织,除了价值链内部关系的协调和管理外(内部治理),必然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还存在外部治理,如文化习俗、质量标准、环保标准、劳工标准、政府政策、国际规则的影响。如近年来流行的iS09000质量标准.iS014000环境标准、Sa8000劳工标准等都属于外部治理。外部治理主体包括政府、政府间组织(如wto)、非政府组织(如国际人权组织,环保组织等)。

其次,目前对全球价值链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模式和特征方面,多数研究仅仅以解释和判断价值链的模式为目的,缺乏对价值链之间竞争优势的比较,即不同价值链的绩效问题的研究。只研究治理而不研究经济绩效显然是不全面的,治理仅仅是手段,绩效才是目的。经济全球化把企业间竞争转变为系统竞争(即全球价值链的竞争),在高度分工和生产全球分布的条件下,价值链中任何一环的非效率都会影响到整个价值链的竞争力和绩效。例如,在著名的丰田just-in-time生产体系中,任何一个供应商如果不能按时供货,整个生产线都会停产。要研究全球价值链的绩效问题,就必须考虑其治理模式、产业特征和文化禀赋等因素之间的复杂关系。全球生产网络是全球价值链发展的高级模式,不同的生产网络之间不但有竞争,还存在供应商的重叠和共享,这些关系都有进一步研究的必要。

第三,以治理模式为主的研究虽然比较模型化,但从目前的研究来看,过度的抽象损害了其对现实的解释力。随着全球化和分工的发展,价值链的链节(node)越来越多,构造更趋复杂,很难用几种模型来概括。这就需要新的分析框架来解释,前面提到的Kaplinsky和morris(2000)的三权分立(立法,执行和监督)治理分析法就是一个很好的尝试。该理论认为,在价值链中,也存在立法治理、执行治理和监督治理。与政治体制不同的是,价值链中的治理并不是三权分立的,当然也不像有些价值链模式(如领导型全球价值链)中所描述的那样似乎某一个主体拥有全部治理权。这也是全球价值链治理的复杂所在,但是该分析框架还不够系统和深入。

(二)研究方法

文化产业商业模式分析篇5

[论文摘要]随着科技的进步和需求的扩张,网络的融合现象使网络型产业原来以成本次可加性为基础的自然垄断性受到了挑战。纵观网络融合的实践与演化,可以看出网络融合中的技术融合、产业融合与业务融合的多属性特征。网络融合将影响包括政府、企业和消费者在内的市场参与各方的战略决策。网络本身具有的经济特性和技术的进步形成了网络融合市场的特点,从而带动商业模式的发展,引发政府管制的变革。

20世纪以来,随着科技的进步和需求的扩张,网络的融合现象使网络型产业原来以成本次可加性为基础的自然垄断性受到了挑战。特别是在电信等兼具自然垄断和竞争性特点的产业中,原有的管制基础更是受到了动摇。各国纷纷开始放松管制,通过私有化、拆分垄断企业等手段对这些产业进行改革。另一方面,技术的发展使得替代品的兼容性增强,不同网络可以提供功能相似的替代产品。特别是在电信产业,三网融合成为学_术界和产业界关注的焦点。目前讨论最多的是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计算机网的三网融合,这是一个涉及技术融合、业务融合、市场融合、行业融合、终端融合乃至行业规制和政策等多方面的融合问题。本文主要讨论对网络融合的认识及急迫的理论研究方向。

一、关于网络融合的不同理解

学术界迄今尚未对网络融合概念形成明晰统一的看法,文献中引用较为广泛的是yoffie的定义:“从最为简便的形式来看,融合意味着计算机、电话和电视机功能的一体化”。这种终端的一体化引发了网络的融合。另一种定义由欧盟1997年给出,将融合描述为“不同网络平台传输类似服务的能力”。而国际电信联盟(itu)则认为,网络融合(networkconvergence)就是通过互联、互操作的电信网、计算机网和电视网等网络资源的无缝融合,构成一个具有统一接入和应用界面的高效网络,使人类能在任何时间和地点,以一种可以接受的费用和质量,安全地享受多种方式的信息应用。从内容到终端,融合发生在价值链上的每一个环节。wegberg区分了供给侧的融合和需求侧的融合,认为“从供给侧来看,融合意味着产业更多地使用同样的知识基础;而从需求侧来看,融合意味着产业内和产业间的市场边界开始模糊”。greenstein和khanna认为存在两种基本的融合类型,即替代性融合和互补性融合。如果不同企业开发的产品使得他们能和其他产品形成替代,那么就属于替代性融合;当两种产品的组合能产生更高效用,则属于互补性融合。

就国内而言,周其仁提出了三网融合的概念。近几年也已有人开始了对网络融合问题的系统化研究。例如张维华在其博士论文《网络融合的理论与方法研究》中从产业组织理论、管理变革理论和技术创新理论的角度提出了网络融合的理论研究框架,并认为“通过网络融合实际上是对网络外部性进行了部分内部化”。该理论框架虽然概括了网络融合研究的基本内容,但缺少从内生的需求角度和外生的政府管制角度对融合的成因及发展进行切合我国网络融合的现实和趋势的分析。

周振华认为,由于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发展,传统网络及其终端设备的专用性和分离性开始改变,电信、广播、电视和出版等部门在数字融合的基础上率先实现了产业的融合,产业边界固定化和产业分离的传统看法面临挑战,一种新的产业形态正在形成,因此,原先纵向一体化的结构将被以内容、包装、传播、处理与终端为内容的横向市场结构所取代。这种论点是有关融合后产业结构形态的一种初步表述。刘颖悟从技术的角度分析了网络融合及其相应的政府管制,对我国三网融合政府规制的现状以及问题进行了阐述。罗亮从电信产业出发,研究了网络融合对电信产业的产业组织、商业模式和公共政策的影响。

由于概念定义的多样性,对网络融合的相关研究的方法和思想也呈现出多样性,现有的研究体现了产业组织学、公共经济学、政治学等多个学科的不同研究方法和思想。本文将从网络融合的多属性特征出发,分析网络融合环境下的商业模式,从中窥视网络融合环境下网络型产业的经济特征和规制实践的变化。

二、网络融合的多属性特征

纵观网络融合的实践与演化,可以看出网络融合中的技术融合、产业融合与业务融合的多属性特征。

1.网络融合与技术融合

从数字技术发展的角度看,网络的融合表现为一方面不同网络平台提供类似的服务,同时,同一网络平台能提供不,同服务。就电信产业而言,表现为从单纯的语音通话需求发展为数字通信和多媒体需求,从独立的信息系统转化成为网络化的计算系统。yoffie指出了融合的三种推动力量:半导体,软件和数字通信技术;政府放松管制;管理者的创造性。其中技术的发展是网络融合的原始动力。根据摩尔定律,微处理器的速度每18个月翻一番,即每片芯片上的晶体数=2(该年度-1960)/2。从1971年第一台微处理器诞生开始,摩尔定律的预言一直适用。以数字技术为核心,数据获取、信息处理(计算)、信息储存、信息编码/译码、密码/改变频率、传输、压缩、显示等都可以采用标准的数字格式。在此基础上,各种信息处理就出现了所谓“数字融合”的趋势。

20世纪80年代,美国哈佛大学的authonyoet-tinger和法国作家nora与minc分别创造了“compu-nications”(计算机通信)和“telematiqu”(电信技术)两个新词来反映数字融合的发展趋势。在这一阶段,计算机开始引入通讯功能,而电信则开始进入程控时代。

信息通信业中真正出现网络层次上的融合则是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在这一阶段,电信网、计算机网和有线电视网之间呈现出技术融合、市场融合和业务融合的大趋势。技术的进步推动了网络的发展。下一代网络(nextgenerationnetwork,ngn)的出现对网络的经济性产生了重大影响。首先,随着网络的简化和基于口协议的发展,提供网络服务的总成本将会下降,推出新产品的能力上升,因此单位成本将明显下降。其次,ngn相对于原有网络所需维护成本小,由于可以进行远程管理和诊断,因此固定成本在总成本中所占份额将上升。另一方面,ngn交换具有高度缩放性,增量成本是线性的,因此小型ngn在经济上是可行的。由于具备上述特点,通信网络的规模经济性相对于原有网络将更弱。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这样的特点会降低进入壁垒和对管制的需求。ngn不仅在供给侧节约成本,而且在需求侧形成了提供大量服务的可能。其核心部分的媒体服务器可以提供高级的媒体处理能力,支持高级媒体服务,如互动语音、会议、信息和语音识别等。因此,ngn将使得产业的范围经济性增强,导致更多但更为融合的竞争者的出现。

2.网络融合与产业融合

由于网络融合能推动网络产业的改革,人们通常将网络融合和产业融合相关联,但两者之间的关系尚无定论。最早的产业融合发生在20世纪初,这类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由于相同的生产过程被应用到不同的产业中,使得产业边界开始模糊,从而出现产业融合现象。greestein和khanna将产业融合定义为“为了适应产业增长而发生的产业边界的收缩或者消失”。而网络融合多数是指在信息产业中发生的,拥有物理传输网络的产业之间的相互渗透。既有学者认为网络融合涵括了一般意义上的产业融合,代表着基础设施的发展方向。也有学者认为作为网络融合的具体案例,三网融合只是一种重要的产业融合现象。

目前,有关网络融合的讨论主要发生在电信产业。bijl和peitz将电信产业中的融合定义为“通过各种不同的网络(交互性地)传送各种不同的通信服务……电信市场另一个引人注目的原因在于它提供了通道与服务,使得融合成为可能,这指的是:将基础设施和内容垂直一体化;不同类型网络之间的可替代性;以及不同类型信息(例如语音、数据和视频)的数字化”。

geradin将研究扩展到所有网络产业(电信、邮政、能源和运输),认为融合是网络产业的主要发展趋势,各种网络产业间的融合可在网络设施、服务或经营战略三个层面发生,存在三种融合模式:深度的跨产业融合,如电信和信息技术产业部门的融合发生在所有的三个层面;松散融合,即多个公共设施部门,如电力和电信部门之间的融合,只是在网络或业务层面发生的不完全融合;特殊合作,如铁路和航空运输业之间特殊的合作方式。其中,多个公共设施部门的融合已经成为近年来发展较为迅速的一种模式,同时也向规制部门提出了挑战,例如如何应对各部门之间的协调问题及合谋问题。

3.网络融合与业务融合

从产品市场的角度来看,人们还提出了业务融合的概念。叶云区分了业务融合和网络融合,认为业务融合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用户通过不同的电信网络使用相同的业务;其二是用户通过不同类型的终端使用同样的业务。而网络融合从总体上来讲,是不同的网络向同一方向发展,在底层技术、组网架构等方面有越来越多的共同点和最终合二为一的趋势。他同时给出了网络融合与业务融合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一方面,网络融合不是业务融合的必需,提供业务的各种基础网络由于历史的原因以及竞争市场的需要,将会长期共存、竞争和发展,而业务层的融合将不会受限于基础网传送结构;另一方面,业务融合推动了网络融合的发展,业务融合要求网络的互联互通,并通过降低业务承载成本的内在要求推动异构网络向同一方向发展。

4.网络融合的多层面分析思路

从上所述,可知网络融合实际上有技术融合、产业融合、业务融合等不同的认识角度。为了讨论的方便和结果的通用性,对网络融合的内涵给予一定的限定和规范是必要的。实际上,网络融合意味着平台从专用走向通用化,其他网络设施也可以提供服务,也就是说拥有平台的运营商可以相互进入,从原有产业潜在竞争者的角色转化为实际竞争者,将自己的网络提供基本设施服务,进入瓶颈部分。同时,网络融合还将产生新的市场,提供新的产品或服务,从而扩大产业的边界,将原有的相邻市场融入统一的市场。

在这两种趋势的作用下,新的进入者、新的市场将推动竞争进一步深化,因此,原有产业的市场结构将发生相应的变化。但是,这种演化的过程仍然受到瓶颈企业可能实施市场关闭的困扰。罗亮从剖析电信业市场结构的特征开始,以寡占市场的策略行为为研究对象,用市场关闭理论解释了网络融合环境下电信市场结构的动态演化问题;同时,肖金学在2006年通信产业年会中提出首先在电信内部达到两网融合,逐步发展到电信产业外的融合,都不失为研究与实践网络融合的可行方向。

从理论分析的角度看,以技术层面的融合分析为基础,辅之以产业经济学角度对业务融合和产业融合现象的考察,可以进一步阐述网络融合过程中运营商可行的商业模式,给出政府规制的角度和方向。

三、网络融合对商业模式的影响

对融合各方商业模式的探究近年来已越来越引起学术界和政府部门的关注,同时,参与博弈的各方也正试图探寻可行的商业模式。廖仁斌在分析电信企业商业模式关键因素的基础上,构建了电信企业的商业模式模型,并以湖北电信的商业模式再造实践为例,对转型中的电信企业商业模式进行了分类评价,对商业模式关键因素的影响权重进行了实证分析,并以号码百事通业务这一新的商业模式的应用进行了检验。研究商业模式可以从信息产业链(宏观)层面和分类业务(微观)层面进行归类分析。该文从宏观层面对收购模式、产品服务定制模式、产业链合作供应模式三类商业模式进行了比较分析。

一般而言,商业模式是企业价值创造的逻辑。国外目前对商业模式的研究主要有三个角度,即经济类。运营类和战略类。原磊提出了商业模式的“3—4—8”构成体系,运用模块化的思想,将商业模式的变革分为完善型、调整型、改革型和重构型四种类型,并认为这四种类型的商业模式变革对商业模式核心逻辑的改变程度不同,分别适用于不同的环境动态性和产业生命周期。网络融合的不同阶段对应不同的商业模式调整。

实际上,若不考虑网络融合对商业模式的影响,我们将难以充分认识网络融合的意义。

1.商业模式变迁对企业发展的战略意义

尽管网络融合在技术上已经相对成熟,但是从技术到商业的应用目前还仅仅处于实践阶段,融合的成熟还需要发展相应的商业模式。能够维持网络融合可持续发展的商业模式必须能实现参与融合各方的共赢。均衡状态的商业模式,或者说可持续发展的商业模式是网络运营各方博弈的结果,这样的博弈将是一种变和博弈。

从战略角度看,网络的融合将关系到企业的战略选择,包括动态产品的差异化战略、组织的动态性、企业兼并和收购、电信产业竞争状态的可维持性和寡头垄断市场的演化等。面对网络融合导致的商业模式变迁趋势,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均需做出自己的战略调整。

2.基于双边市场的商业模式的发展

双边市场理论是解释网络定价结构的一个重要理论,出现于本世纪初并在近年来得到了较快发展。我们可以将对信息服务的需求者分为两类——生产者用户和消费者用户。前者通过通信网络提供多样化的产品或服务,后者通过通信网络获得这些多样化的产品或服务。我们可以把这种市场模式概括为一种多边市场,其中,通信网络是一个平台,生产者用户是一系列卖者,消费者用户是一系列买者。进一步将其简化,可以表述为一种双边市场,即市场由三个部分组成:卖者、平台和买者。

根据网络外部性或网络效应的理论,卖者和买者的价值都会因加入平台人数的增加而产生正反馈,获得正的外部性。而从平台运营商的角度看,把卖者和买者整合在自己的平台上,从双边市场中获得最大收益则是其基本出发点。

20世纪末,当人们正在憧憬网络融合即将开启通往宽带通信的未来之路时,电信产业却意外地出现过一次衰退的迹象。当时的电信运营商们把自己的未来建立在市场对高速(宽带)数据传输巨大需求的预期上。然而,由于宽带通信的需求并没有真正被培育起来,运营商们发现“无法在宽带市场建立一个能存活的商业模式”。截至今日,电信运营商在宽带网建设、3g网络建设方面仍然存有疑虑。问题的焦点就在于,能否有一种成熟的商业模式能够真正激发出潜在的需求。

事实上,电信运营商们已经开始推动这种双边市场的发展。其中,将移动网与因特网融合起来的商业模式是一种比较典型的例子。例如:沃达丰的vodafonelive业务、nttdocomo的i-mode业务、韩国sk电讯的“nate”模式、中国移动的“移动梦网”、中国联通的“联通在信”等等。这些商业模式的典型特征是引进一系列内容服务商作为战略伙伴,即卖方合作者,然后为买方——消费者提供多样化的移动数据服务,或者直接称之为移动因特网服务。随着网络融合在技术上日趋成熟,在整个电信产业内,双边市场的特征已经越来越明显。对电信产业的双边市场进行系统的分析,讨论新的商业模式将使我们对电信产业的融合和发展有更深刻的理解。

3.典型商业模式的成功及其原因

很多大型电信企业战略转型的目标都是成为综合信息服务商,由此带来了对原有商业模式的创新,不断涌现出新型的商业模式。由于发达国家技术的领先性和资本市场的完善性,因此其商业模式也比发展中国家呈现出更多的多样性,并进行着不断的创新发展。国外成功的商业模式,典型的包括日本的i-mode和韩国的宽带市场模式。“i-mode”业务之所以能取得成功,首先在技术上保证了参加合作的各方,包括内容、入口、网关、网络以及终端都能彼此啮合,相互协同。更为关键的是,它创造了一种合作共赢的商业运作模式。在这一商业模式中,运营商docomo扮演了类似于平台运营商的角色,其他参加合作的企业都通过docomo的“i-mode”来与最终消费者进行交易,这就保障了docomo的核心地位。其中,合作的内容服务商为docomo提供业务支持,即为最终用户提供各类数据和信息服务,docomo将用户交纳的信息费返还给内容服务商,从而实现了内容合作方的收益;合作的终端设备生产商设计并制造适应docomo要求的终端,然后通过docomo将终端设备提交给用户使用。docomo利用自身的优势,吸引用户使用docomo的业务。而使用者往往被“i-mode”的“永远在线”所吸引,从而实现了合作各方的共同利益。

四、结论

本文有下列四点主要结论:

1.网络融合具有多层次涵义

由于网络融合的多层次特征,从单一角度对这一问题的分析往往具有片面性和局限性。因此,在分析网络融合的问题时应当从不同层面同时进行,基于融合后网络与原有独立网络的经济特性差异,分析融合过程中可行的商业模式,从而对相应的管制政策进行调整。

2.网络融合将部分改变电信产业的产业经济特征

网络本身具有规模经济性、范围经济性和网络外部性,同时,网络融合的主体拥有双边市场的典型特征。电信网络本身就是一个动态网络。随着技术层面网络融合的发展,网络的经济特性也在发生变化。首先,网络融合扩大了电信市场的规模,增强了其规模经济性和范围经济性;其次,技术进步实现了网络的动态效率,提供产品所需的成本会进一步下降;再次,同网络传输同质产品的可能性使得竞争性网络运营主体所提供产品的边际替代率下降。

3.网络融合将带来新的规制实践

网络融合的动态变化必然带来管制的、变革。终端产品需求和供给的不确定性也带来了政策和管制的不确定性。网络的融合会使管制在纵向一体化、互联互通、条件性接入、普遍服务和知识产权等领域发生变化。人们可以在讨论消费者选择和企业决策的基础上,构建相应的随机试验模型模拟政府管制政策影响下的电信市场演化。

网络融合促进了多平台竞争,同时也会带来一些阻碍竞争的因素,比如提供竞争性业务的数个主导企业会进行合谋或者采取排他性行为。因此,即使电信产业的竞争性正逐步加强,规制还将发挥重要的作用。人们可以从规制机构设置和竞争——规制政策融合的角度分析竞争政策和规制政策之间的替代性。

4.网络融合研究的多方向性

显然,网络融合并不是电信市场中的特有现象,运输产业也存在相似的融合现象,但对其分析尚未形成系统。同时,广义电信产业的网络融合不仅需要分析主导电信企业的战略,更要关注作为进入者的有线电视网络运营企业的策略性行为。

文化产业商业模式分析篇6

关键词:第三方外包服务平台;电子商务链;云外包;中国外包网;创新

一、引言

虽然在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外包企业的不懈努力下,我国服务外包产业取得了重大发展,但是中国服务与国外服务外包业发展相比,仍面临激烈的国际竞争,通过对外包服务产业链分析发现,具有高度整合性的第三方服务外包平台是联系国外发包商和国内接包商的中介,是中国与国际外包市场的桥梁,可以推介中国本土的企业走向国际市场,并引进国外优秀服务外包商来中国开拓业务和市场;而中国外包产业的发展,需要政府,服务企业和相关支援服务机构等三方面的共同努力,行业服务是产业链中重要环节,且对产业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创新对第三方外包服务平台具有重要的意义,如何能使中国与国际外包市场的连接,构建离岸外包和总包业务接通全球外包市场链的平台是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二、理论综述

商务模式(Businessmodel,也译作商业模式)应该能体现企业内部资源结构和外部竞争表现形式,即把企业的内外要素看作一个整体,协调和创新的整体组合是成功商业模式的关键。欧洲学者paultimmers认为商务模式是一种关于企业产品流(服务流)、资金流、信息流及其价值创造过程的运作机制,它包括三个要素:(1)商务活动参与者在价值链创造过程中的角色和作用;(2)商务活动参与者的潜在利益;(3)企业的利润来源。paultimmers认为随着环境的创新,价值链面临毁灭和重建,即一些不能适应当时发展环境的商务形式将会消失,而新的商务模式也随即建立起来。

因此,paultimmers根据商务模式创新程度的高低和整合能力的不同,在1999年将电子商务模式分为电子商店(e-shop)、电子采购(e-procurement)、电子商城(e-mall)、电子拍卖(e-auction)、虚拟社区(VirtualCommunity)、协作平台(Collaborationplatform)、第三方市场(third-partymarketplace)、价值链整合商(ValueChainintegrator)、价值链服务供应商(ValueChainServiceprovider)、信息中介(informationBrokerage)、信用服务(trustServices)等11类。如图1所示,电子商店仅包含营销职能,且创新程度最低(可看成是传统商店模式在internet上的应用),因此处在左下角;电子采购、电子商城、电子拍卖等都只有单一的功能,因此在下方;而虚拟社区、第三方市场整合了多种功能,在上方。价值链整合商的整合能力和创新程度最高,因而处在右上角。

三、研究方法及结构

本文通过电子商务三维分析模型来分析中国外包网外包行业第三方平台创新模式,从案例研究的基本思路出发,基于电子商务链三维模型进行典型案例的分析与探索。

1.三维分析模型。电子商务三维分析模型是指商务链、商务活动和商务应用维度三个角度来分析,采用电子商务三维分析框架,可以系统、全面地了解电子商务案例企业的发展情况,进而更深入地了解该电子商务模式。

(1)外包服务商务链。电子商务链是用来描述电子商务的交易(商务)流程的综合框架,揭示了电子商务的活动流程。对于外包服务的商务链则涉及发包方、接包方、交易平台三者在交易前、交易中、交易后各个环节所从事的活动。

(2)电子商务活动中的一般可以归纳为六流,即:信息流、商流、资金流、物流,人员流与信用流,具体到外包服务平台而言,发包方和服务方之间主要有交易流、资金流、业务流、服务流等四个流组成,本文将结合四个流来分析中国外包网电子商务模式创新。

(3)外包服务应用维度分析。外包服务商务链仅代表的是服务外包务交易或商务活动的纵向流程,这一流程更多地按照交易或商务实施的前后划分。它仅仅将交易或商务活动流程勾勒出来,而对各流程实施过程所包含的内容并没有进行深入剖析,因此有必要从商业模式、经营模式、技术模式、信用模式等反映外包服务平台整体活动的指标来研究,同时可以用来分析外包服务链纵向各环节。

2.案例研究方法。在案例分析过程中,首先对鼎韬公司的建立时间、发展历史等基本情况进行了解。详细分析该公司运营的第三方外包服务平台中国外包网的商业模式创新。只有了解了案例企业的商业模式,才能知道该企业的盈利来源,然后从经营模式、技术模式、信用模式等支撑模式来分析。这样能系统了解中国外包网的创新模式发展情况及第三方外包服务平台创新模式在中国的应用与发展前景。

四、案例研究

1.企业基本情况。天津鼎韬外包服务有限公司公司于2007年2月成立,旗下第三方外包服务平台中国外包网于2007年3月8日正式对外。是中国第一家面向国际外包市场的网站和服务机构,以中国外包产业为基本点,通过专业的第三方外包服务平台,构建了信息、交易、行业交流到中介服务和产品开发的产业链条,提供基于网络的服务外包解决方案。

2.商业模式创新。第三方外包服务平台的商业模式创新主要涉及商业模式创新、参与者与利润来源、市场环境,及其在特定的互联网外包环境中创新的商业模式。

(1)商业模式创新。第三方外包平台商业模式是为发包方和接包方提供中介平台服务,国内平台大多以提供在线任务为主,鼎韬集团旗下的中国外包网的商业模式较普通的第三方平台其创新之处在于:以平台整合聚集行业资源,通过线上和线下全面服务构建针对整个行业的服务体系,实现o2o的商业模式(即onlinetooffline,线上到线下结合的外包服务模式)。其主要产品的项目如表1所示。

(2)商业参与者及利润来源。中国外包网平台的参与者有:发包方、服务商、政府机构和行业服务机构。对于发包商及服务商可以提供项目咨询、服务整合等,同时可以为地方政府提供外包园区服务咨询及平台开发管理培训等一体化服务,其成本主要包括平台建设及运营管理费用、数据库搭建费用、会员管理费用等,盈利主要来自两方面:首先是平台各核心功能提供的标准化服务的收益。其中,中国外包网以广告收入为主,B2B交易平台目前采取标准的会员收费模式,知行网针对个人高级会员收费模式,云集网采取与服务提供商的分成模式;其次是基于庞大用户群的增值盈利模式,如招聘猎头、平台运营服务、数据发掘等信息服务收益。

(3)市场环境。中国的第三方外包平台目前涉及的领域包括信息交流和项目两类,而国外的第三方平台的整合度要高一些,表2给出了国内外主流的第三方外包平台分析调研,有助于考察中国外包网的市场定位及产品特色。

中国外包网的定位更接近于国外的第三方外包平台,表现在为政府机构提供外包类项目的研发和园区、建设方案等,为海内外外包企业客户提供特色的项目服务和全面的信息和资源。同时,作为中国本土的外包行业aSp,鼎韬公司整合了中国外包服务产业价值链,为了拓展海外外包市场网络,中国外包网在全球范围建立了代表处和合作伙伴,增加了本土外包市场在国际外包市场的优势。

3.经营模式创新。经营模式主要涉及产品与市场的细分、商务链的解决方案两个角度分析中国外包网经营模式的创新。

(1)产品与市场细分。中国外包网通过整合国内外专业资源为外包行业及各参与主体提供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如可以为国内发包商提供外包咨询管理和培训,为海外外包服务商提供离岸咨询和分包服务、海外发包商提供总包服务和离岸咨询,为国内外包服务商提供外包咨询、市场及推广和人力等服务,为各级政府提供招商引资,产业规划、平台运营。其拥有行业数据库帮助外包服务商遴选、评估外包园区,制定外包服务战略决策;国内的外包服务商则通过中国外包网接入海外发包商数据库、竞争情报数据库来选择服务项目。

(2)商务链解决方案。中国外包网的商务链流程是:网站将项目信息列入平台数据库中,会员通过登录后通过关键字分类检索发现项目信息后,会员双方可以就项目对接工作进行沟通和交流。通过投标平台,服务提供方会把项目信息在投标平台上,双方进行谈判,并以电子化合同的形式鉴约。交易后通过网络货款支付安全及合同双方信息安全的管理。

4.技术模式创新。创新的外包平台技术架构由三层组成。最底层的数据层为全球外包数据库;服务外包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服务外包公共管理平台和服务外包行业电子服务平台三个平台组成了中间层;行业门户、电子交易以及外包信息搜索引擎组成了外包平台的应用层,为行业提供信息服务、项目交易、垂直行业搜索门户等应用。作为外包服务链的整合商,公司在全球首次提出云外包的概念,并开发出相应的平台云集网,通过建立标准化的服务处理平台,把服务经过模块化和流程化处理集成到统一云平台上,企业或个人可以进行全球范围的匹配,从而极大地改变了传统意义上单一服务商发包与接包的产业模式,更打破了外包服务的国际边界。

5.信用模式创新。通过提供安全高效的外包服务、诚信认证以及支付等平台服务,极大提升软件外包方、接包方以及第三方质量保证公司在内的外包业务效率和质量。主要通过对企业资料、营业执照等进行资格审查,发包方、接包方及第三方资质认证,运用科学的外包项目管理工具,设立发包方和接包方的信用等级制度及举证投诉方式来处理发包方和接包方因诚信、信息作假等方面引起的争议问题,从而保证外包项目交易顺利完成。

五、结论

本研究借鉴paultimmers商务模式创新理论,研究了中国外包网在立足中国情境,服务中国外包产业的进程中在外包产业价值链上做出的创新行为,本研究采用严谨的案例研究方法,结合电子商务链的三维分析模型对中国外包第三方平台进行分析,即外包商务的交易链,外包业务交易前、交易中、交易后发生的信息流、交易流、资金流、服务流来分析,从商业模式、经营模式、技术模式和信用模式等多角度深入研究了一站式第三方外包服务平台的创新模式。

首先,中国外包网是一家立体垂直行业平台。传统意义上的针对垂直行业的网络第三方平台,往往只针对于产业的某一类需求提供服务,通过中国外包网(门户网站,媒体,解决行业信息流),B2B项目交易平台(电子商务,解决行业的交易流),知行网(SnS,针对个人的行业社区)和云集网(在线服务的SaaS模式),构建出一个立体化的垂直行业网络平台,这是目前全球垂直行业平台中是一个领先的创新。

其次,产业链方面,通过对产业链参与者全面整合,有效搭建多边平台,连接更多类型的终端客户,促进参与信息或者经济交易,市场参与主体与平台自身都获得了“收益”。在整个平台形成的星状网络结构中,各参与者可以互为服务的需求方和提供方,从而形成复杂有效的多边交易结构。例如在项目交易平台中,外包企业作为服务提供商为发包商提供各类服务,但在知行网上,又作为人才招聘的需求方,各类需求。通过互联网构建的是一个服务外包行业的平台化企业,是一个基于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多边交易平台,聚合发海量的碎片化需求和供给,为利益各方提升了交易价值、降低交易风险和交易成本。

最后,作为中国最大的离岸外包项目与电子交易平台,有效连接了全球外包市场和中国的外包行业,随着云外包概念模型的实现,在国内及全球服务外包市场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服务外包行业起着主导地位。具有较高的国内外品牌影响力,提升了平台的行业知名度和公信力,为交易平台提供了核心价值优势并带动了外包产业发展。与此同时,有效整合全球的外包行业资源使之得到合理的配置和充分利用,有效节约发包商的成本和提高运营效率,为国内接包方带来更多的业务机会,也为中国各级政府发展外包行业提供了决策数据支持和制定战略规划方案的依据。

当然,中国外包网的第三方服务平台还在不断的发展和完善中,主要表现在:平台在发展中对整体产业的成熟度和企业的成熟度具有较高的依赖性;作为第三方平台,发包方和接包方双方的诚信问题难以得到完全保证;由于平台中离岸项目较多,存在一定程度的异地发包项目管理瓶颈,由于语言文化的差异性较大,增加了发包方在短时间内找到满意的接包方的难度。

参考文献:

[1]刘益,arieY.Lewin,郑锦荣,廖勇海.中国服务外包业现状、问题与对策:基于中国与oRn数据的比较分析.上海管理科学,2014,(4):1-13.

[2]paultimmers.六大电子商务发展战略[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

[3]张仙锋,孙庆兰.电子商务案例分析与比较.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10.

[4]戴军,王霞.促进云外包服务业发展的思路与策略[J].经济纵横,2014,(2):63-67.

[5]王果.基于平台经济的我国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研究呀[J].国际经济合作,2014,(8):22-25.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政府规制下制药企业创新激励与定价机制研究”(项目号:15BGL07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国企业网上创新竞争机理研究”(项目号:71071080)。

文化产业商业模式分析篇7

关键词:SoLomo;商业模式;影响因素;顾客粘性;社会化;本地化;移动化

基金项目:江苏省教育厅2013年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基于SoLomo商业模式的地方特产网络营销策略研究”(项目编号:2013SJB6300085)

中图分类号:F724.6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基于顾客粘性的SoLomo商业模式影响因素分析

收录日期:2013年7月13日

一、研究背景

当前的互联网时代,是从web2.0向web3.0过渡的时代,互联网技术和互联网商业模式的不断推陈出新,也加速了整个互联网经济的快速腾飞。随着博客、微博、SnS、威客等具有web2.0的显著时代特征的事务从无人知晓发展到众星捧月,再发展到目前的相对稳定,互联网经济的参与者们一直在不断地创新原有的互联网理念。如今,当SoLomo商业模式被大多数人提及时,意味着互联网的商业活动进入了一个全新的资源整合阶段。

2011年2月,美国著名风投、KpCB风险投资公司合伙人约翰·杜尔第一次提出了SoLomo这个概念。所谓SoLomo,是指由社交(Social)、本地(Local)和移动(mobile)三个关键词整合而成的一种全新的商业模式。SoLomo即社交化、本地化、移动化应用才是移动互联网的未来,这样的观点立即成为当下互联网业最炙手可热的话题。

二、文献综述

“商业模式”术语源自英文“businessmodel”,有的学者将其译为“商务模式”、“业务模式”或者“经营模式”。关于互联网商业模式的研究,timmers是最早研究的学者之一,他指出商业模式包含三个方面:一是关于产品、服务和信息流的构架,包括对各种商业活动参与者和他们所扮演角色的描述;二是各种商业活动参与者潜在利益的描述;三是收入来源的描述。此后,tapscott等学者分别从系统的角度、企业运作的角度、价值的角度对商业模式进行了研究,还有的学者在定义中考虑了财务的因素。确定商业模式的组成要素有助于精确描述商业模式,因此osterwalder等学者将商业模式的组成要素单独列出来研究,研究了商业模式的表述工具或表述形式,描述了商业模式的组成要素和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提出了商业模式的评价方法等。在国内,方孜、陈轶等学者分别从商业模式分类与创新方法等方面对互联网商业模式进行了研究。

目前,关于SoLomo的系统研究文献还是凤毛麟角,大部分学者都只是对该模式进行了简单的分析。陈云鹏站在CRm和战略管理的角度进行研究,认为如能通过“SoLomo+o2o”模式在日常生活消费中分得一杯羹,那么创业者所面对的,将是一个比电子商务更值得期待的蓝海市场。刘大为等则从营销对策的角度提出SoLomo是对电子商务未来趋势的高度抽象化概述,是电子商务三个发展方向的集合,是集成的商务模式。何玺利用营销策略的研究方法,认为通过“So”、“Lo”、“mo”的融合,品牌所需传播的信息可被大规模共享和重组,目标受众从传统的静态接受转为主动参与。陈云海则把目光集中在移动互联网,主张SoLomo是电信运营商角色转换的一个重要机遇,LBS与移动社交将是其未来发展的重点领域。

粘性的概念最初是用于医学论述的,而它被用于经济管理理论中也早在互联网经济产生之前就被学者提及。1996年,GabrielSzulanski就曾提出internalstickiness的概念:内部粘性是指企业内部的规则、文化和人员本身对企业员工的向心力、凝聚力等发生的内在作用机理。笔者于2011年进行网络社区会员粘性研究时,提出了网络社区会员粘性影响因素的评价指标体系,认为会员因素、社区因素和环境因素能够分别影响网络社区的会员粘性,并且会员因素的影响最大,强调的是会员的归属感和满足感,而环境因素的影响最小。

三、SoLomo商业模式影响因素假设模型

通过对文献的回顾,关于SoLomo商业模式的研究已涉及对其概念、特征和属性等方面,但是对于web2.0商业模式影响因素方面,虽然业界已经非常关注,但学术界的研究文献却寥寥无几。本文试图在梳理相关文献的基础上,结合对国内数家SoLomo型企业的跟踪调查研究,构建SoLomo商业模式影响因素的理论模型,以期形成对SoLomo商业模式较为全面系统的认识。本理论模型以顾客粘性为研究视角,提炼出该商业模式影响因素的三个基本方面:社会化的体验程度、本地资源整合程度和移动商务便捷程度。

(一)社会化的体验程度。社会化是SoLomo商业模式的第一个特征,同时以社交网络为代表的互联网表现形式是互联网的社会化进程粘住用户的最好证明。社会化的体验程度,就是指基于网站的互联网企业让自己的网站具备充分的社会化功能的程度。一个企业网站的社会化功能越丰富,越能够通过网站的社会化体验提高顾客的粘性,而用户在网站中的社会化体验程度越高,留在网站中进行各种社会行为的意愿也就越强烈,同时也越能反映出一个互联网企业的商业模式的成功程度。

(二)本地资源整合程度。本地化是互联网发展到新阶段的一个趋势,相关研究表明,社会中的个体对于身边发生的事情更加感兴趣,这也解释了具有本地化特征的商业服务能够吸引和保持更多客户的原因。本地资源整合程度,是互联网企业利用网站的功能,将一个地区的环境、人文、社会、地理、生活、休闲等诸多因素以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的形式整合进入企业服务的程度。企业对本地资源的整合程度越高,顾客对企业的依赖程度也就越强烈,对企业网站的访问频率也就越高。

(三)移动商务便捷程度。支持手机客户端对企业的网站进行访问,是企业网站提高访问量、提高用户粘性的最有效方式之一,腾讯QQ、人人网、新浪微博等网络实体之所以能够获得巨大的成功,手机客户端功不可没。移动商务便捷程度,是反映一个互联网企业的网站或客户端通过用户的移动通信设备进行下载、访问、更新、使用等行为的速度、功能的完善度、界面的亲和度、访问的灵活度等的指标。企业网站资源的移动化程度越高,越能够激发用户访问和使用企业网站和客户端的欲望,从而通过提高顾客粘性来提高商业模式的成功几率。

综上,以上三个因素实际上都是通过提高企业的顾客粘性来间接作用于SoLomo商业模式的成功概率的,因此本文的理论假设模型如图1所示。(图1)

该模型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这三个指标与顾客粘性的关系,进而反映他们与商业模式的成长、发展和成熟之间的因果关系。因此,必须进一步分析构成基于SoLomo的商业模式影响因素评价指标,才能从根本上揭示基于SoLomo的商业模式的发展情况。以上三个影响因素指标只是潜变量,只有把这些潜变量的外显变量,即测量指标进行细化,才能为该商业模式的考察提供现实的参考价值。

四、基于顾客粘性的SoLomo商业模式影响因素分析

(一)社会化的体验程度构成因素分析。关于对用户体验的研究,已经有很多学者将网站的粘性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了用户体验的巨大作用,他们在论证时,通常将用户体验视为网站粘性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并呼吁业界进行重视。在SoLomo商业模式中,可以发现用户体验本身就是它吸引大家关注的一个特点,不少学者通过研究证明,社会化的体验在互联网商业模式的成长中,具有吸引和保持客户的重要作用。

殷国鹏等通过研究社会网络,认为社会性网络服务的设计目标就应该定位于通过增强顾客的娱乐体验、情感体验和价值体验,来尽可能地延长用户持续使用时间,从而捕捉用户专注在系统使用时愉悦享受和完全沉浸的体验状态。刘宪立也在此基础上对用户接受行为进行了研究,提出愉悦体验、便利体验和流畅体验对网站的粘性产生的重要意义。

本研究认为社会化的体验程度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心理体验和行为体验。第一,心理体验强调用户在虚拟环境中获得的满足感和归属感的心理状态,这些心理状态虽然无法直接作用于企业的盈利和发展,但这种心理体验能够刺激顾客的行为,对企业的口碑和回头率的提升有很大的帮助。心理体验包括情感体验、愉悦体验、满足体验、归属体验等体验方式;第二,行为体验是指用户在直接使用网站功能和享受企业服务时,获得的行为上的体验满足。通常,用户会将自己的行为体验分享给周围的朋友,因为这种体验是直接作用于用户的行为的。行为体验包括娱乐体验、价值体验、便利体验、流畅体验等。这些体验带来的满足感,直接产生了顾客粘性,同时为商业模式的成功增加了分量。SoLomo商业模式社会化的体验程度外显测度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表1)

(二)本地资源整合程度。本地化是互联网企业的一个重要发展趋势。刘大为等认为,近年来LBS(基于地点的服务)已经被广泛使用并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在LBS的虚拟网络世界里,生活的体验绝对高于存在的分享,其真正核心是将真实世界中发生的交易、娱乐、互动投射到这个平台上进行单纯的记录,除去体现存在感之外则没有任何价值。理论界对于本地化带来的资源整合优势的研究较多,他们都从不同的侧面证明了本地化对于一个成熟的商业模式的重要作用。

刘大为等认为,信息传播的便利性和盈利渠道的可开拓性是本地化为SoLomo商业模式带来的有价值之处,并提出SoLomo概念下的渠道盈利模式无疑是一块新兴的战略市场。王佳炜等对品牌传播进行了专门的研究,认为购买支付渠道多元化,品牌传播渠道与购买渠道趋于融合,同时认为现在消费者跟品牌的交互方式则越来越多的通过移动社会化媒体,在本地化的层次上进行的,这又给数据增加了一个维度。

本研究认为,本地资源整合程度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信息资源整合度、地理和社会资源整合度,以及营销资源整合度。第一,信息资源整合度是指互联网企业通过本土的媒体传播渠道,一方面营销产品和服务,另一方面更加快速准确地收集当地消费者的信息,用以进行市场调查和市场数据分析,信息资源整合度包括媒体信息整合度和本地市场信息整合度;第二,地理和社会资源整合度是描述企业在本地化的趋势下,对当地的自然和人文资源进行整合,以方便企业发展商业模式的能力。地理和社会资源整合度包含自然资源整合度、人文资源整合度和政府资源整合度;第三,营销资源整合度是指将当地的所有可利用资源中,能够用作开展营销活动的资源进行整合的能力。营销资源整合度包括生产资源整合度、推广资源整合度和客户关系管理资源整合度,这三个方面都是通过提高企业的顾客粘性来实现的。SoLomo商业模式本地资源整合程度外显测度指标体系如表2所示。(表2)

(三)移动商务便捷程度。移动商务与传统的商务相比,更具开放性、包容性,使网络虚拟功能更带有现实性,同时潜在用户规模大,能较好地确认用户身份并推行定制化服务。移动电子商务领域因为涉及it、无线通讯、无线接入、软件等技术,且商务方式更具多元化,因此在该领域内很容易产生新技术,而这些新兴技术将转化成更好的产品或服务。关于移动商务的研究,也是学术界比较火热的话题之一。

吴章光认为,local是移动商业新模式的地理基础,在mobile技术支撑下,商家可以使用用户签到数据进行深度数据挖掘,收集用户的生活半径、口味喜好、消费水平及消费习惯等信息,然后针对性地提供与位置相关的各种信息服务。陈云鹏认为,移动互联网网民能够用手机找到消费场所,同时针对当时的需要、地理位置、价格或任何看法,做出非常聪明的筛选。

本研究认为,移动商务便捷程度主要包含以下两个方面:企业行为便捷性和消费者行为便捷性。企业行为便捷性是指企业通过移动商务,能够取得更大的市场容量,及时获取用户信息并提供服务,同时有效地推广企业产品和品牌的快速高效能力。企业行为便捷性包括市场调研便捷性、营销活动便捷性和数据挖掘便捷性。而消费者行为便捷性是指消费者在移动商务的使用过程中获得的便利程度,它包括沟通交流便捷性、消费决策便捷性、消费行为便捷性和接受售后服务的便捷性。通过移动商务,企业仍然是依靠提升顾客粘性来占领市场,让商业模式有更大的发展空间。SoLomo商业模式移动商务便捷程度外显测度指标体系如表3所示。(表3)

五、结论及展望

本研究从理论上构建了SoLomo商业模式影响因素理论模型,从定性的角度探讨了社会化的体验程度、本地资源整合程度和移动商务便捷程度对顾客粘性提升的良性影响乃至商业模式的成功概率的影响,并且分别构建了SoLomo商业模式影响因素外显测度指标体系。本研究旨在以具体的措施从根本上消除制约SoLomo商业模式发展的因素,为提高SoLomo商业模式的创新能力和可接受能力提供借鉴。本研究只是从理论上对影响SoLomo商业模式的因素进行了试探性分析,各种影响因素作用强度的大小,各因素以及可外显测量指标的设计是否合理,有待进一步进行实证研究。

主要参考文献:

[1]timmersp.Businessmodelsforelectronicmarkets[J].Journalonelectronicmarkets,1998.2.

[2]tapscottD,Lowya,ticollD.DigitalCapital-HarnessingthepowerofBusinesswebs[m].Boston:HarvardBusinessSchoolpress,2000.

[3]osterwaldera.theBusinessmodelontology:apropositioninadesignscienceapproach[D].Lausanne:UniversitedeLausanne,2004.

[4]方孜,王刊良.电子商务模式分析与方法创新[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

[5]陈轶,隋丹.电子商务商业模式的分类与比较[J].上海管理科学,2004.3.

[6]陈云鹏.“SoLomo+o2o”会带来什么?[J].上海信息化,2012.3.

[7]刘大为,方彬繁.SoLomo:企业进入网络营销新时代之门[J].企业研究,2012.1.

[8]何玺.SoLomo:企业立体化营销之路[J].销售与市场(管理版),2011.12.

[9]陈云海.移动互联网SoLomo应用模式分析[J].电信科学,2012.3.

[10]苏雷.网络社区会员粘稠度评价指标体系实证分析[J].商业经济,2011.10.

文化产业商业模式分析篇8

关键词:tRiZ物-场分析商业模式创新路径

问题的提出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新的信息和通讯技术改变了我们生活和互动的方式,也改变了企业运作的形态与竞争的方法。大量网络与电子商务公司如雅虎、GooGLe、BaiDU、淘宝、盛大等迅速发展壮大,其他产业也在不断进行信息化升级与改造并诞生了一批以创新商业模式为竞争基础的企业,如苹果公司、如家快捷、DeLL、分众传媒、金风股份等。与此同时,“商业模式(Businessmodel)”这个最早出现于20世纪50年代的名词,倍受关注。

商业模式的兴起有其深刻的社会背景。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使得资源特别是知识、技能与信息资源高度分散于社会个体中。任何企业都不可能完全占有实现其使命与愿景的知识、技能与信息等主要资源。企业必须以某种方式获取各种利益相关者所占有的资源,如从顾客处获取货币选票,从投资者获取财力资源,从员工处获取知识与经验、从供应商处获得协作与原材料……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组织利益相关者(股东、政府、社区、供应商、经销商、员工、竞争者等)的利益主张愈加强烈,权力日益增强,关系结构日趋复杂。传统的把企业仅仅当作“投资者赚钱的机器”或“满足顾客需要的载体”的观念,严重束缚了战略制订者的思考,阻碍企业价值提升的速度,越来越缺乏现实基础。信息与网络技术的发展又为利益相关者与企业进行沟通,实现利益主张提供了技术平台与交往界面。在这种背景下,企业必须不断创新或完善其商业模式,通过结构化的内部系统处理与不同利益相关者的关系才能获取持久的竞争优势。“当今企业之间的竞争,不是产品之间的竞争,而是商业模式之间的竞争”。

tRiZ的含义是发明问题解决理论,其拼写是由“发明问题的解决理论”(theoryofinventiveproblemSolving)俄语含义的单词首字母(teoriyaResheniyaizobretatelskikhZadatch)组成。tRiZ起源于前苏联,奠基人是阿奇舒勒(GenrichSaulovichaltshuller),是基于知识的、面向人的发明问题解决系统化方法学。阿奇舒勒通过总结各种技术发展进化遵循的规律模式、各种技术矛盾和物理矛盾的创新原理与法则,建立了一个由解决技术、实现创新开发的各种方法及算法组成的综合理论体系,并综合多学科领域的原理和法则,最终构建起tRiZ理论体系(王仁辅等,2010)。本文将利用tRiZ理论中的物-场模型分析商业模式,寻求商业模式创新的路径。

物-场模型的基本原理及类型

物-场模型分析是tRiZ用来解决各种矛盾的具体方法,是指从物质和场的角度来分析和构造最小技术系统的理论和方法学(王亮中等,2009)。根据tRiZ理论,任何一个系统经过分解后,其底层的功能都可以分解为3个基本元素(物质1、物质2和场)。将相互作用的3个基本元素进行有机组合将形成一个功能。这里的物质概念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物质含义,不仅可以是生活中所说的物质,也可以是技术系统、外部环境、各种生物、甚至管理模式、社会组织等。这里的场表示物质之间相互作用或效应。功能则是系统的输入与输出之间期望的、正常的关系。定义功能最简明的方法是采用动词+名词组成的短语表示(檀润华等,2002)。不同的系统功能可以用反应式和三角形两种形式表示。鉴于三角形形式简单实用且应用广泛,故本文将运用基本三角形形式对商业模式创新进行分析。

如图1所示,在三角形的物-场模型中,两个下面的角分别表示两种物质(S1,S2),上面的一个角表示场(F)。复杂的系统可以看作是多个三角形模型的组合。根据元素的完备情况及相互作用的情况可以把物-场模型分为四种类型:有效模型、不充分模型、缺失模型及有害模型。有效模型是设计者追求的理想状态,3个元素都存在且相互作用充分;不充分模型,3个元素都存在,但设计者追求的相互作用未能实现或只是部分实现;缺乏模型,3个元素不齐全,可能缺乏某一物质,也可能缺少场;有害模型,3个元素齐全,但产生的作用与预期相反,必须想办法消除有害的相互作用。

商业模式创新的界定

商业模式本身就是一个技术系统,它由不同利益相关者、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联系及其互动机制组成;商业模式,它是能让企业为客户提供价值,同时企业和其他参与者又能分享利益的有机体系;它包括产品及服务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结构,包括对不同商业参与者及其角色的描述,还包括不同商业参与者收益及其分配的划分(王秀先,2009)。商业模型是企业作用于利益相关者实现其目的或目标的工具,商业模式是工具,利益相关者是对象。当现有的商业模式与利益相关者之间存在冲突,无法实现企业目标或目的时,企业就会进行资源分析,寻找解决冲突的理想解。企业消除冲突,得到理想解的过程就是商业模式创新的过程。

作为一个技术系统,商业模式经分解后,每一底层功能均由企业、特定的利益相关者、场(相互关系)3个基本要素构成。在商业模式领域,场可以是生产场、资本市场、商品交易的市场,也可以是企业与各种利益相关者进行价值交换的平台。比如企业、经销商、场形成配送的功能;企业、工人、生产场形成生产的功能;企业、股东、资本市场形成资金获取的功能。商业模式中最基本的底层功能是由企业、顾客、场构成。其他功能由此派生。企业的目的或目标不同影响着系统底层功能的地位。当某些关键的底层功能无法有效实现时,需要引入另外的物质使系统完整或者改进系统以获得更好的功能。由此产生技术系统的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并伴随能量(场)的生成、变换、吸收等,物质一场模型的形式也会有所变化(张建辉等,2009)。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商业模式创新的驱动力是系统冲突,当企业作用于利益相关者,无法或不能很好实现企业目的或目标时,就会产生冲突。企业为消除冲突,寻求理想解,改变物-场模型的过程,就是商业模式创新。

基于物-场分析的商业模式创新路径

tRiZ为应对缺失模型、有害模型、不充分模型等提出了6种一般解法。如表1所示。

在对2005-2010年六届最佳商业模式中国峰会评选的60个最佳商业模式案例分析的过程中发现,在所提及的商业模式创新的基本思路或路径与六种解法不谋而合。故可基于物-场分析的6种解法,构造商业模式创新的一般路径。

(一)补全特定利益相关者或相互关系,使底层功能完整

当企业为实现其目的或目标,必须具备某种底层功能,由于特定利益相关者或相互关系缺乏,无法实现该功能时,企业可以通过补全特定利益相关者或相互关系,使企业商业模式的底层功能完整。

如阿里巴巴,在国内众多的中小企业与国外庞大的需求者之间缺乏相互作用的场时,通过搭建电子商务平台,形成了有效的物-场模型;如家快捷通过建立租用关系,形成了由如家、旧厂房或普遍房所有者、租用关系构造的有效模型;斯威特通过兼并收购,植入高附加值产品和技术,形成了斯威特、传统企业、控制关系的有效模型。

(二)加入新的特定利益相关者,阻止有害作用

在现有商业模式或某一功能系统中,当利益相关者与相互关系都齐备,但相互作用是一种企业不期望得到的作用或者说是一种有害作用时,企业可以通过引入新的特定利益相关者,阻止有害作用。

如百度向用户提供搜索服务,却无法获取货币收益,通过引入广告商,实行竞价排名,解决了收入来源的问题,阻止了有害作用。类似的企业如迅雷、优酷等。

(三)引入新的相互关系,抑制有害作用

当企业与特定利益相关者之间的相互作用是一种不期望或有害的作用时,企业可以通过引入新的相互关系,抵制有害作用。如淘宝,买家与卖家之间存在不信任、欺诈可能的有害关系,通过引入支付宝第三方支付工具,构造新的支付市场,抑制有害作用。

(四)引入第二个场,增强有用效应

当企业与利益相关者之间相互作用不充分时,企业可以考虑引入新的场(相互关系),使系统中的相互作用更充分。比如苏宁原有的物-场模型是由苏宁、顾客与店面交易关系构成,后来引入了易购网络平台,使得苏宁与顾客之间的相互作用更加充分;圣为纸业和金风科技通过引入整体解决方案,增强了与顾客的有用效应。

(五)引入新二场和第三利益相关者,增强有益效应

当系统相互作用不充分时,企业可以引入第三个利益相关者和第二场,增强系统的有益效应,如万通房产引入了泰达集团、联盟场增强了企业资金、政府关系、土地资源等实力。聚众传媒在企业与广告客户之间,引入商务楼宇、视频传播平台增加了系统的有益效应。蒙牛通过引入天娱公司、湖南卫视、掌上灵通等第三方物质及相关第二场增强了与顾客的有益效应。

(六)引入第二场或第二场和第三利益相关者,代替原有场或原有场和物质

当物-场模型为不充分模型时,企业也可以考虑引入第二场或第二场和第三利益相关者,代替原有场或原有场和物质。如京东商场2003年之前,其物-场模型由京东、顾客、实体店场构成,后引入了网上商城替代原有实体店,实现了高速发展;盛大网络与韩国actoz公司,原是关系,后引入资本力量把actoz公司变成了控股企业,控制了产业的上游。

以上路径为商业模式创新的基本路径,企业应该首先基于由企业与顾客构成的物-场模型寻求商业模式创新的路径。如果该模型的变化引起其他底层模型的变化,则变革相应的模型。复杂的商业模式创新可以看作是这些路径的组合。

基于物-场分析的商业模式创新的步骤

利用于物-场分析进行商业模式创新,可以按照以下顺序进行。

识别现有商业模式中的冲突。对本企业现有的商业模式或行业普遍的商业模式进行分析,识别现有商业模式中的核心冲突。

进行系统分析,确定物-场模型的元素,进而建立物-场模型。

确定物-场模型的一般解法。根据物-场模型的类型,确定该问题的一般解法,即选择商业模式创新的路径。如果该问题有多种解法,应该将所有的解法列出来,再根据各种实际情况,确定最佳解法。

开发新的商业模式。将最佳解法应用于实际问题中,建立新的商业模式。

结论

商业模式可以看作是由企业、利益相关者、相互关系构成的复杂技术系统,是企业实现其目的与目标的工具。冲突则是商业模式创新的驱动力。环境、技术、企业产品或服务的改变及企业内部资源与能力的成长,会激化商业模式内部的冲突,从而引起商业模式创新。企业可以把商业模式分解成由企业、特定利益相关者、场构成的底层模型。通过物-场分析的6种解法或组合,寻求理想解,创新商业模式。

参考文献:

1.王仕辅,郎坤,李芳.基于tRiZ的企业商业模式创新机理研究[J].建材世界,2010,31(4)

2.王亮申,孙峰华.tRiZ创新理论与应用原理[m].科学出版社,2009

3.檀润华,马建红,张换高.基于QFD及tRiZ的概念设计过程研究[J].机械设计,2002,19(9)

文化产业商业模式分析篇9

目前,相当数量的互联网创业者对“人气或眼球”、有效商业模式和风险投资青睐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存在一些认识上的偏颇,导致许多网站无法获得可观的收益,既不能收回前期投资,也不能养活网站并维持网站正常的运营和发展,更无法获得风险投资的青睐。挖掘互联网产业的有效需求要从分析人们的需要开始,但是,有需要不一定能够转化为有效需求。这一点在互联网产业表现的最为明显,例如人们对互联网企业提供的邮件服务需要量巨大,但是如果每发一份邮件都实行收费制,需求将大大降低,因此,互联网产业存在严重的“搭便车”现象。要想把这种潜在需求转化为有效需求要求互联网产业创业者提供一种有效的商业模式。在选择有效商业模式时我们又必须分析这种有效商业模式的技术特点与实现能力的可能性和政府政策的限制。同时,我们也必须分析我们的竞争对手的有效商业模式和竞争策略的选择。只有通过上述的完整分析,互联网产业创业者才有可能把潜在的需求转化为现实的有效需求。我们把这种分析互联网产业有效需求的方法称为挖掘互联网产业有效需求的5要素分析法(见图1),下面我们将按照从潜在需求到有效商业模式到有效需求的分析框架逐一展开分析。

图1:挖掘互联网产业有效需求的5要素 

二、互联网产业的需求特性与供给者的决策行为

网络消费者(以下简称网民)对一种网络商品的需求,是指在一个特定时期内,网民在各种可能的价格下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该商品的数量。网民对网络产品或服务的需求与对其他商品的需求一样,有两个特征:网民具有购买能力并乐意花钱购买这些网络产品或服务,这是网民对网络产品的需求与其他商品需求的共性。但是,网民对传统产品需求与互联网产品需求之间又有差异,表现为网民对互联网产品或服务的需求价格弹性非常大,甚至趋于无穷大。之所以网民对网络产品的需求具有无限弹性,有多方面的原因。第一,网民对网络产品基本是一种非必需品需求。一般而言,对必需品的需求的价格弹性较小,而非必需品价格弹性大。第二,对网络产品需求的替代性非常强。如传统产品对网络产品的替代和网络产品之间的替代。这导致网民对某一网络产品或服务具有需求,且具有购买能力,但是不愿意花钱购买,只乐意免费享用。问题是,为什么网络企业愿意提供这种网络产品?这主要因为,在网络产品的临界最大容量范围内边际成本下降的非常快,且趋近于零。如目前国内一些互联网企业提供免费“网络硬盘空间”的互联网服务,为提供这种服务,首先要投入一套固定设备,价值30万元,但这套固定设备的容量有限,超过这一容量就会导致拥挤,这一容量实际就是我们所说的临界最大容量。但是,在这一容量范围内,第一个消费者的边际成本为30万元,这以后在临界最大容量范围内网民的边际成本基本为零,但平均成本并不为零。所以,如果按照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原则定价时,网络产品供给者的平均成本将高于边际成本,网络产品供给者将处于亏损状态。

但是网络产品供给者缘何亏损还愿意供应呢?因为,当网络产品的“人气”达到一定规模时,它有可能获得其他收入,如通过卖广告获取收入。这样它就可以通过广告来弥补亏损。这也就是为什么网络产业创业者不惜一切代价营造人气的原因。如果一家网络企业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能够吸引到足够的人气,但是由于它没能准确挖掘出网络消费者的有效需求,无法形成有效的商业模式.这家网络企业也肯定无法取得成功。只有当一家网络企业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既能够吸引到足够的人气,又能准确挖掘出网络消费者的有效需求,并将巨大的人气转变成有效的商业模式,这家网络企业将肯定取得成功。

如何挖掘有效需求,我们从网民的潜在需求进行分析。

三、互连网用户潜在需求的分类方法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现实生活中的经济主体可以分为3个部分:政府、企业和个人。我们在用户分类的需求分析之中忽略政府的网络需求分析,重点分析个人网民和企业网民的需求及相关的分类方法。因为,互联网产业和传统产业的市场有很大的区别,传统产业,如汽车和电脑行业的企业,往往将政府部门作为采购大户对待,遵循20%~30%的大客户贡献70%~80%的收益;而互联网企业则基本遵循70%~80%的客户贡献80%~100%的收益,而这些用户基本上是广大的中小企业和个人用户,如网络游戏企业、短信服务企业、网上商城和企业门户等等。

1.个人网民的有效需求

(1)物质和精神需求分类法。个人网民的需求最终都可以分为物质和精神两大需求,而这两种需求如果和互联网的赢利模式结合起来分析,就可得出基本结论:互联网企业必须提供个人网民所需要的、具备购买能力并且愿意花钱购买的物质形态和精神形态的产品和服务。现实成功案例包括,物质形态产品包括衣、食、住、行等主要方面。如:服装销售网络、租房和售房网络、饭店酒楼搜索和促销网络、机票销售网络等等、精神形态产品和服务包括:网络游戏、网络聊天、网络交友、网络新闻等。这种分析方法的特点是比较笼统,在互联网产业发展的初期,有一定的使用价值,在互联网发展到竞争比较激烈的阶段,需要更加专业深入的分类方法。

(2)职业需求分类法。这种分类法是根据现实之中各种职业的需求进行分类。首先将各种职业按照就业人数的数量,按照从多到少的次序进行排列,然后分析出各种职业人群的生活、工作、学习、娱乐等的需求定位,再从中挑选出网民数量众多的、有效需求定位明确的职业群体,推出适合其购买能力的并满足其购买意愿的网络产品和服务。如:针对学生的各种培训网站、针对大学教授的文献搜索网站、针对企业经理人的管理咨询网站。

(3)性别分类法。经常结合年龄分类法一起使用,先按照性别对网民进行分类,然后再按照年龄对不同性别的网民进行分类,提供个性化的网络产品和服务。例如,针对青年女性的首饰和化装品的服务网站等。

(4)年龄分类法。主要根据不同年龄段的网民需求进行分类,然后提供针对性的网络产品和服务。如针对青少年的教育培训网站、针对中青年网民的家庭理财网站等。

(5)收入分类法。主要根据网民的不同收入水平进行不同的需求层次定位分析,然后提供针对性的网络产品和服务。例如:针对高收入水平的网民,开办各种网上豪华精品商城(如高档服饰和化妆品网上商城等)。

(6)爱好分类法。主要根据网民的不同爱好进行不同的需求定位分析,然后提供针对性的网络产品和服务。例如,针对喜好户外运动的网民,开办各种网上体育运动俱乐部(如足球、高尔夫、篮球、游泳等网上会员俱乐部),为个人会员和体育用品的生产商提供服务。

总之,以上几种分类方法,各有特点。随着互联网产业的快速发展和竞争日益激烈,互联网创业者要想准确的定位某一市场,必须交叉使用这几种分类方法。例如,性别分类法、年龄分类法和收入分类法的交叉使用,可以定位青年白领女性的服饰和化妆品市场等等。

2.企业网民需求

(1)从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去分析其需求定位。企业日常的经营管理活动和环节主要包括:市场调查分析、产品或技术开发、采购(包括原材料或产成品、日常办公用品等)、仓储和配送、产品销售(包括直销和分销)、市场营销(包括广告、新闻和其他促销活动)、财务管理、人才管理(包括招聘、培训)、人员出差、战略管理等。根据这些环节,再结合互联网的特点,提供相应的网上服务:网上委托市场调查、网络营销、网络采购、网络广告等。例如:知名的阿里巴巴网站,提供b-b服务;51job等网站为企业提供人才招聘服务等。

(2)从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要素去分析其需求定位。企业经营管理的主要要素包括:人、财、物。“人”的管理主要涉及到企业各级人才的招聘、培训、分工、考核等方面;“财”的管理主要涉及到资金的融入、投出等方面的管理;“物”的管理主要涉及到企业的原材料、产成品、生产设备和日常办公用品的采购、库存、销售和仓储管理。针对这些要素所涉及的方面和互联网的特点,提供适用的网络产品和服务。

(3)从企业部门设置情况去定位分析企业的网络需求。这种方法比较直观,直接分析企业各个部门的职能,然后通过互联网来部分或完全替代传统的运作方式。如针对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职能,可开办网上招聘和培训等网站;针对采购部门,可开办网上搜索和采购网站;针对广告部门,可以开办网上分类广告和搜索广告等网站。

以上3种针对企业网络用户的需求分析方法,其本质基本相同,但运用最多的是第一和第三种方法,这两种分析方法比较直观,而且定位更加精准。

四、互联网创业者挖掘有效商业模式的战略选择

本文之所以将互联网有效需求的挖掘方法上升为战略高度,是因为能否挖掘出互联网的有效需求,是关系到一个互联网企业生死存亡的最关键的要素。

一是传统产业对照法(或传统产业触网法)。是指按照本文归类的各种网络消费者的需求分类方法,定位出准确的需求细分市场,然后参照这一市场的传统产业的运作模式,并结合互联网的信息高速传输和海量信息存储、高速运算、快速搜索等特点,将传统产业的模式部分或全部搬到互联网上操作,并实现网上的商业价值。例如,新浪网的新闻和广告服务,就是将传统的平面媒体业务模式复制到网上;网上的电脑商城、服装商城、化妆品商城、二手车交易市场等,都是对照传统的相关产业并结合互联网的特点,提供相应的网上服务和产品。这种方法的特点是直观易用,不容易出现大的需求定位偏差。创业者开办这种网站,只要竞争不太激烈而且经营管理不出现太大的失误,基本上都可以获得一定的收益,能够实现人气和商业收益的完美结合。不会出现网站人气很旺,但是没有赢利模式的结局。说得通俗易懂一点,就是网下做什么生意,网上也基本上可以做什么生意,或者称为传统产业触网,或称为鼠标加水泥等等。

文化产业商业模式分析篇10

关键词:电子商务企业;价值链分析;财务风险;哈佛分析框架

一、引言

伴随着信息技术的成熟与经济全球化程度的加深,电子商务已经从新兴商务模式演变为企业主流商务模式。电子商务模式得到了广泛的认可,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并对企业经营与社会发展都产生深远的影响,这一影响也渗透到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随着对电子商务应用的更加广泛,电子商务财务理论也亟待深化,电子商务企业面临的风险也逐渐多样化、复杂化,因此对电子商务企业财务风险进行研究既有现实的需求,也有理论的必要性。

二、国内外文献综述

电子商务企业财务风险问题在国外更早受到学者的关注,Kiim(2001)认为,电子金融领域的普及带来了系列关联性问题,其中网络的互补性与兼容性对于电子商务模式尤为重要,计算机财务软件的发展应当考虑到这一点。RuthBenader(2005)提出数字化发展影响已经渗入了企业日常财务管理活动,通过对企业财务行为进行虚拟化、全球化、综合化以及平台化实验,将网络财务价值与企业财务活动相结合。Gai&Kapadia(2010)通过分析资本市场流动性和经济危机传播性对互联网结构演化的作用,探究了电子商务企业在此过程中的作用以及可能面临的威胁,分析说明了电子商务企业财务风险。BenmelechandBergman(2011)研究了电子商务企业的抵押渠道,发现该渠道中电子商务企业风险具有自主实施反馈循环作用的传染能力,并作用于开放性经济周期。

我国经济起步较晚,因此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我国才开始普及网络,电子商务得到了最初的发展,之后电子商务企业财务才成为研究对象。杨宇环、杨君歧(2012)在价值链理论的基础上,探究了在云计算环境下B2C电子商务企业如何提高竞争力和获得持续发展。陈嘉莉(2012)从多元化发展、风险的动态时点和人性化内部控制等方面,构建起电子商务网络财会发展理念,并针对电子商务财会发展面临的会计国际化问题、会计主体虚拟化问题、会计专业技术人才问题、电子商务网络会计的安全问题,提出了电子商务网络财会发展的举措,分析了电子商务网络财会发展思路,阐明了电子商务网络财会的发展趋势。张雄辉(2013)提出电子商务企业的风险集中于客户资源竞争、人力资源竞争和资金资源竞争三方面,主要定位于企业外部风险。马向飞(2014)运用价值链理论,独特地从线上及线下视角对B2C电子商务企业价值链进行优化,解决现有瓶颈问题以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并对其财务成本进行了分析和优化。杨修(2014)探究了电子商务企业财务管理的形成机理,并创造性地设计了适应现代商务模式的电子商务企业财务管理模式。

国内外集中研究电子商务企业财务风险的文章目前相对较少,仅基于传统风险角度进行细化,未根植于深厚的行业理论基础,理论基础较薄弱,且多为针对已发生风险的对策探讨,并未从电子商务企业价值链源头角度,对电子商务企业财务风险进行整体、系统的研究。

三、基于哈佛分析框架的电子商务企业价值链分析

哈佛分析框架作为内容涵盖全面的一项财务分析框架,包括了战略层面、财务层面、会计层面以及前景层面四项基本内容,因此本文将这四个层面的内涵运用到电子商务企业价值链分析中来,希望通过哈佛分析框架的价值链层面分析,探究出电子商务企业独特的价值流动体系,并以此作为电子商务企业风险分析与风险监测的基础。战略价值为企业提供信用流,财务价值为企业提供资金流,会计价值为企业提供信息流,前景价值为企业提供商流,各个层面分析的综合图如图1所示。

1、战略层面价值分析

电子商务企业战略合作对象十分广泛,且由于电子商务企业经营方式的特殊性,其战略合作方的合作方式也具有创新性与多样性,本文以行业为划分依据,将其划分为跨行业战略合作伙伴与行业内战略合作伙伴。不同行业的企业开展战略合作,它们的意向在于整合各方的优势资源,在全新的领域开展业务,例如零售企业提供商品,电子商务企业提供平台,物流企业负责配送,就是一项优质的跨行业战略合作。而在同一行业中的战略合作,由于行业内本身存在激烈的竞争关系,因此合作形式为优劣互补,共同拓展现有市场份额。无论是哪一种战略合作,都是建立在互惠共赢的目标上的。

2、财务层面价值分析

电子商务企业的财务层面价值主要包括与银行等金融机构间进行的融资活动,以及电子商务企业投资活动。值得关注的是,电子商务企业的运行空间集中在电子虚拟市场中,是在网络平台中以数字方式交互式运行的一种商业行径,其实现方式具备电子化、数字化、虚拟化的特征。因此电子商务企业的财务流程与社会相关部门的协作面更广泛,例如网上年检、网上报关、网上银行、网上支付、网上还贷等。

3、会计层面价值分析

在电子商务企业会计层面中,企业进行传统的财务会计流程,最终得到一系列的财务会计信息,将这些信息提供给对应的会计信息使用者,完成会计层面价值流转。会计信息使用者分为内部使用者与外部使用者,其中披露给内部信息使用者的资料将更加全面具体,包含了企业生产经营的方方面面,并涉及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及商业机密。在传统的会计流程中,电子商务企业做出了一些适应于企业实际的改变,一是会计功能模块与各个业务环节衔接,包括商品库存与网络采购、网络货币预算与储备、网络销售与存货管理等;二是会计流程与客户活动的衔接,如订单生成时确认收入发生、网上支付完成确认应收账款回款等。

4、前景层面价值分析

前景价值分析包括促进面与阻碍面,电子商务企业的优秀合作伙伴能够给予企业资金、资源、市场等方面的支持,对企业发展前景有着极大的帮助,同时二者之间的合作关系具有正面相互促进的作用。但是电子商务行业的市场进入者不断增加,竞争对手的数量和质量都急剧提高,导致电子商务领域内竞争激烈,迫使电子商务企业压低利润以保护现有市场面,这对于企业的前景发展产生了限制作用。

5、电子商务企业价值流动综合分析

从整体价值流动模型中,可析出五项核心构成:资金流、信息流、物流、商流和信用流。资金流是指货币支付的过程,包括转账、付款等各种形式;信息流负责提供商品信息、客户需求、促销折扣以及技术支持等;物流是指商品或服务实体流动的过程,具体到商品的存储、运输、配送、物流信息管理等;商流是指商品交易的一系列活动,是商品所有权转移的过程,商流更加数字化、虚拟化;信用流的产生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电子商务活动通过互联网精细化运作,要求交易参与双方在无法见面的情况下彼此相互信任,信用流是电子商务诚信体系建立的产物。同时,电子商务企业价值顺畅流转需有三项支撑条件:网站建设、电子支付和配送体系。在价值体系中,资金由客户流向企业,再流向供应商,物流流向与资金流相反,但在单一模式的交易中,资金流与物流属于单向流动,信息流与信用流为双向循环流动,买卖方双方可以实现实时信息沟通以及完成具有持久性影响的信用评估,商流普遍存在于各项所有权发生流转的交易环节中。具体价值流动模型如图2所示。

四、电子商务企业风险辨识

本文通过运用哈佛分析框架的四个层面内容,对电子商务企业价值链进行了细致的剖析。从电子商务企业四个不同价值层面中,我们能够发现企业风险源的存在,对电子商务企业潜在的风险进行辨识。

1、战略维度风险辨识

(1)经营风险。经营风险是指企业决策人员和管理人员在经营中对资产运用不当、经营不善时所造成的投资者预期收益下降的可能。据互联网数据中心统计,2014年“双十一”销售额达到571亿元,快递业务总量达到5.86亿件,比2013年同期增长70%,这给电子商务企业和物流公司都带来极大的压力。而客户在物流、商流受阻的情况下,将责任归咎于电子商务企业,以致某些商家的退货率高达64%。据不完全统计,2013年“双十一”平均退货率为25%,这会对电子商务企业造成收入下降、资金不足影响正常周转,从而带来损失,导致经营风险。

(2)信用风险。由于电子商务企业交易的主要平台为互联网,在目前我国信用机制不健全、市场监管仍待完善的条件下,互联网平台发生欺骗、敲诈等信用风险的几率大。电子商务企业的信用风险来源于两方面,一方面是来自企业上游供应方的信用风险,若企业辨识能力较弱则容易购置到伪劣产品,此类产品一旦流入客户手中,会对企业自身的信用和财务造成巨大的负面影响;另一方面则是来自下游客户群体的信用风险,客户喜好的不确定性导致电子商务企业的购买量大但成交额小的现象,误导后期消费者选择,且存在恶意差评、抹黑电子商务企业信用的不良客户。

2、会计维度风险辨识

(1)资金周转风险。在电子商务交易模式中,电子商务企业通常需要先支付给供货商10%~15%的预付货款,并且在商品销售、客户确认收货后才能获得销售款项,存在付款周期短、回款周期长的特征,这对电子商务企业资金周转产生巨大压力,且电子商务企业往往具有虚拟资产较多、商誉比重大、数据化程度高的特征,因此在抵押物欠缺的情况下,难以从银行等传统金融机构取得贷款,一旦财务预算不充分或资金储备不足则难以应对各种突发状况,存在着资金链断裂的风险。

(2)存货周转风险。在各类电子商务企业经营模式中,存货通常在企业资产中占有较大比重,尤其是在以零售为主的B2C、C2C电子商务企业中。尽管在财务上将存货定义为流动资产,但其流动性相较于货币资金、金融资产显得薄弱。当市场发生巨大波动、经济不景气或者强有力的竞争对手进入同类市场时,电子商务企业将面临商品滞销、大量存货积压的困境,企业资产流动性降低,流动资金不足,严重影响企业的盈利能力,与投资者的收益预期发生偏离。

3、财务维度风险辨识

(1)融资风险。传统企业融资分为内源融资和外源融资,内源融资是指降低企业留存收益与股利分配,将上一年度的利润投入本年度的生产经营活动中,减少资金缺口;外源融资主要包括银行借款、发行融资债券与增发新股三种方式。无论是新设立的电子商务企业,或是向电子商务企业转变的传统企业,对资金都有着强烈的需求与巨大的缺口。尤其是处于萌芽期或成长初期的电子商务企业利润留存较少、盈利能力不足,缺乏商誉,并且固定资产不足,可抵押物价值低,导致内源融资与外源融资可行性均不高,其融资困难成为普遍现象。

(2)投资风险。传统企业向电子商务企业发展,其初始投资基本需要一次性到位,且金额很大,电子商务化后期则需要不断地进行电子商务系统的升级和维护,也需要资金的不断投入,且电子商务系统通常被划入无形资产范围,每年需要计提摊销。与投资成本相反,收益的增加是一个长期的、逐步的过程,电子商务企业想要在短期内收回投资成本是相对困难的,这使得电子商务企业相对其他企业投资风险加剧。

4、前景维度风险辨识

(1)竞争风险。目前我国电子商务企业数量颇多且发展程度不统一,其经营范围涵盖了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2006―2010年是电子商务企业发展最迅猛的五年,自2011年起,电子商务消费者的增速急剧减缓,由50%降至20%,流量红利较之前几年大幅下降,并且主流电子商务领域如服装、图书等已基本形成稳定竞争格局,用户消费习惯相对固定,若想取得竞争优势只能通过降低产品价格让利消费者来实现,因此各类电子商务企业将面临着来自同类企业的巨大竞争压力。

(2)市场风险。我国电子商务企业虽起步较晚,但在庞大的市场需求量推动下,电子商务发展迅猛。经过近十年的指数型增长后,且伴随着市场参与者的不断进入,电子商务企业市场容纳量趋于饱和,电子商务企业出现流量红利减少、品类消费习惯固定化的现状。因此在电子商务企业的发展前景中,能否有效占据市场份额、赢得消费者,将成为电子商务企业需要面对的关键风险。

五、研究结论

本文通过对我国现阶段电子商务发展状况的分析,利用哈佛分析框架,构建电子商务企业价值流转模型,从中分析出,电子商务企业在战略层面面临经验风险和信用风险,会计维度存在存货周转风险和资金周转风险,财务维度存在融资风险和筹资风险,前景维度存在市场风险和竞争风险。虽然电子商务企业的发展面临诸多风险,但只要积极做好风险防范与控制,电子商务企业仍存在广阔的上升空间。

参考文献

[1]prasannaGai,SujitKapadia:Contagioninfinancialnetworks[J].Bankofengland.QuarterlyBulletin,2010(4).

[2]efraimBenmelech,nittaiK:Bergman:BankruptandtheCollateralChannel[J].theJournalofFinance,2011(2).

[3]崔淑芬、孙立恒:战略成本管理在互联网金融模式下的应用――以余额宝为例[J].财会通讯,201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