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交通工程专业的现状十篇交通工程专业的现状十篇

交通工程专业的现状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3:55:05

交通工程专业的现状篇1

程中的实用状况,对常用安全评价方法的适用范围及优缺点加以分析。同时对我国交通建设工程安全评价技术发展趋势给以展望。

关键词:交通建设工程;安全管理;安全评价;评价方法

中图分类号:tU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近些年,随着我国加大对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得到迅速发展。由于交通建设项目具有线长点多,工种复杂,构造物形式多样,易受到地质条件、地形地貌及气候冷暖、洪水、雨雪、台风等自然灾害影响的特点,尤其是随着我国公路建设逐渐由平原区向山岭重丘区延伸,长大隧道和跨江跨海特大桥梁大量增加,水运工程向大型化发展,向深水、远离岸线区域转移,施工难度更大,建设过程中的工程安全问题将更显突出。

本文详细介绍了交通建设工程常用的安全评价方法,综述了国内外建设工程安全评价技术研究及技术应用现状,并且指出了交通建设工程安全评价技术的研发趋势和前景。

一、交通行业建设工程常用安全评价方法

当前,交通建设工程领域经常使用的安全评价方法,主要以定性安全评价方法为主,如专家论证法、安全检查表法及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等。

(一)专家论证法(评议法)。在《公路水运工程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办法》第二十三条规定,对于危险性较大的交通建设工程要求编制专项施工方案,并组织专家论证、审查,来保障安全生产。专家评议法是一种吸收专家参加,根据事物的过去、现在及发展趋势,进行积极的创造性思维活动,对事物的未来进行分析、预测的方法。这种方法简单易行,比较客观,利用所请专家专业的知识、丰富的相关经验,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运用逻辑推理的方法进行综合、归纳,尤其专家质疑过程从正、反两方面进行探讨,便于进行科学决策。

(二)安全检查表法。当前,我国许多省份制定了公路、水运建设工程项目施工现场安全生产监督检查表,其依托当前的法律法规、标准规范,包括安全生产管理制度、施工环境、施工机具、消防安全、应急救援等方面,广泛应用于公路水运工程安全生产监管第一线,来消除事故隐患,保障安全生产。

安全检查表法是将一系列分析项目列出检查表进行分析,以确定系统的状态稳定性,包括设备、设施、艺、人员、管理等各个方面。安全检查表的应用贯穿于项目的设计、施工及验收等各个阶段。这也是一种基于经验的方法,要求编制的安全检查表选择合适的内容(如来自内部标准、规范、行业指南等),要求实施人员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操作经验。

(三)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不论隧道工程还是码头工程的危险源辨识文档中都经常出现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表,说明这种评价方法已经得到广泛使用。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将作业条件的危险性(D)作因变量,事故或危险事件发生的可能性(L)、暴露于危险环境的概率(e)及危险严重程度(C)为自变量,建立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D=L×e×C),按照作业环境的情况,给出自变量的数值,通过函数关系计算因变量,从而完成作业环境的危险性评价。要求根据经验给出3个自变量在各种不同情况的分数值,计算其危险性分数值,再依托经验制定的危险程度等级表查出危险程度。该方法主要依靠经验来确定3个因素的分数值及划分危险程度等级,对于评价人员的专业知识及背景要求较高,虽然便于执行,但具有一定局限性。

二、国内外建设工程安全评价技术研究现状

(一)国外建设工程安全评价技术研究现状

安全评价(风险评价)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保险业,各国已经开发了很多定性、定量评价方法,以预防生产过程中的重大安全事故为主,并在许多行业得到广泛使用。在整个世界范围内,建设工程行业都是高危行业之一,作为保证工程顺利进行和管理水平不断提高的关键环节,安全评价技术已成为研究热点。各国对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状况进行评价多是从影响施工的要素分析入手,应用灰色关联度等理论分析、总结其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应用层次分析方法、模糊综合评判、主成分分析等方法实现评价。随着信息技术和事故预防技术的进步,新型实用的评价软件相继得到研发进入市场。

另外,在工程安全管理评价制度方面,美国颁布制定了较完善的法律制度,美国职业健康安全管理局(oSHa)给出了一系列安全量化评估指标,以评价施工企业安全业绩,包括:经验调整系数(emR)、伤害事故率(RiR)、损失时间事故率(LtR)、劳工索赔率(wCCFi)等。日本在2005年修改的5劳动安全卫生法6中强调,将推行施工安全风险分析,从而有效推进劳动灾害防止活动。

(二)国内建设工程安全评价技术研究现状

随着20世纪80年代,安全系统工程引入我国,受到许多大中型企业和行业管理部门的高度重视,在我国得到快速发展。由于建筑业是伤亡事故多发的行业之一,在应用现有安全评价方法的基础上,结合建设项目的特点,建设工程领域的专家也进行了一些探讨。

我国交通建设工程安全评价的展望

安全评价已成为安全管理和决策科学化的基础,是依靠现代科学技术预防事故的具体体现。在吸收国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结合我国交通建设项目的特点,展望交通建设工程领域安全评价技术的发展趋势,以下几个方面应受到关注:

1,由于安全评价具有行业特殊性,每个行业都有自身的特点,交通建设项目要特别关注其线长点多、工种复杂、构造物形式多样、人员素质状况复杂及易受自然环境的影响等特点,因此,安全评价方法及内容必须综合考虑这些内在及外在因素的影响。

2,应避免侧重工程要素的单一方面,去评价企业安全生产状况或施工现场物的不安全状态,而应充分考虑交通建设项目涉及的人、物、环境及安全管理等各方面因素,开展可以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综合安全评价,尽量实现量化评价,只有明确可量度的指标才能够有效控制风险。

3,要考虑安全评价所需资料的可获取性,及潜在使用者的素质和能力,本着简单实用的原则,注重其可操作性。在一定积累的基础上,可以开发方便实用的交通建设工程安全评价软件。为了更好发挥交通建设工程安全评价的作用,加强安全评价技术的推广,迫切需求交通建设行业制定相应的安全评价规范,以规范安全评价工作。

参考文献

[1]交通部.关于2006年全国交通建设行业安全生产情况的通报[R],2007

交通工程专业的现状篇2

[关键词]通信工程发展现状

中图分类号:te8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14X(2017)01-0070-01

前言:

在这日新月异的科技时代下,通信技术正在蓬勃发展,人们之间的通信交流不再依靠传统的交流形式,取而代之的是新的传输技术。新技术的应用可以极大程度上缩短人们获取信息的时间,使彼此的沟通交流变得更加方便快捷,满足了人们在生产生活中的需求。本文正是针对我国通信工程专业的发展与现状进行简单阐述,对通信工程主要包含内容进行说明并对其发展过程做了简单介绍,重点说明了通信工程专业的发展现状并对通信工程专业的未来寄予了新的希望。

1.我国通信工程专业主要发展内容

1.1通信工程主要包含内容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传统的通信方式已经不能满足人们在生活中的沟通需求,随之而来衍生的通信工程这一专业。通信工程专业最初是作为电机工程的一个分支,由于其发展迅速在当今时代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因而成为独立的一门专业。早在19世纪通信工程的概念就已经被提出,它包含许多方面的内容。通信工程专业的研究方向主要是通信过程中的信息传输和信号处理的原理及应用。随着数字移动通信、光纤通信以及网络通信的发展,通信工程专业也为人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便捷之路,使同心变得更加快捷简单。对于通信工程来说,信号处理是重点环节,简单来说就是对所获取的信号进行过滤、编码和解码。通信工程专业的迅猛发展带动了许多新兴技术的发展,比如计算机通信、多媒体技术、信息高速公路等等。

1.2通信工程发展过程

通信工程专业的概念很早就被提出,它的前身是电机工程专业,之所以有这样的称谓是由于通信专业与电子设备脱离不开关系。随着我国科学水平的不断加强,在有线电和无线电方面研究的进展与突破,我国高校相继开设该专业课程。根据调查显示,最早开设与通信工程有关课程的是上海交通大学。随后,清华大学与浙江大学都相继开设此类课程。紧接着,在几所高校的共同努力下,通信工程专业有了新的发展,即南京邮电学院正式成立。由此可见,该专业在当时状况下的受重视程度之高、影响之大。在1984年时,国家教育部正式将通信工程收入到高校本科专业目录中,此后该专业便得以正式确立。放眼当今的理工科类高校中,通信工程专业比比皆是,由于我国科学生产力的不断的加强,创新水平的不断提高,报考通信工程专业的学生也与日俱增。该专业在当今时代是热门专业,由于人们现在的交流与通信都与该专业息息相关,因此研究该专业的人也在逐年增多。由此看来,通信工程专业的发展是具有一定的时代背景,并不是一蹴而就,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通信工程专业一定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给人们的生产生活提供极大的便利,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人民的幸福水平。

1.3促进通信工程专业发展的主要途径

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通信工程专业在2000年时便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状态,在这样的日新月异的时代背景下,针对2017年的通信工程专业需要结合当代的科学技术将专业内容进行完善升级。放眼全球,现在世界经济不景气,想要保持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稳固就必须保证国民经济生产总值的快速增长与稳定。而通信工程的大力发展可以带动我国经济水平的提高,为国家的繁荣与昌盛提供动力与保障。由此可见,在当今时代,只有不断坚持提高创新的影响力才能够保证人民的需求,提高人民幸福指数。因此能够促进通信工程专业发展的主要途径就是不断强化创新的理念并将新的科学技术融入在专业中去,在一定程度上做到与时俱进的发展与同步,为人们提供更加便利的生活。

2.通信工程专业现状

2.1通信行业不断创新完善

在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的提高与进步,通信工程专业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巅峰。对于网络技术来说,几年前人们还在用2G网络,紧接着3G网络,最后发展到了如此迅速的4G+的网络信号,这与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是密不可分的。通信行业的进步如此之快与不断创新与完善的科学理念是息息相关的。费定曾说过:科学的幻想归根结底是科学和技术的大胆创造。当今时代日新月异,想要有所突破与进步就必须结合新的技术手段,完善已有的专业知识内容,为人们的生产生活提供更多的便利与帮助。只有利用不断完备的知识体系去改进或创造新的技术方法才能满足社会对通信工程专业的需求。综合分析当前通信行业不断创新完善,创新是人类主观能动性的最高表现也是推动民族进步和社会发展进步的不竭动力。由此可见,通信工程专业现状主要表现在通信行业不断创新完善。

2.2市场竞争激烈

在这日新月异的网络时代,人人都有手机,而现在的通信运营商主要就是移动、联通、电信和铁通。每种运营商都有一定的客户需求,这些运营商为了增加市场份额吸引客户会推出许多的优惠套餐供客户的选择。有的运营商为了满足客户4G网络流程的需求特意推出流量卡套餐,引起几大运营商激烈的市场竞争。总而言之,几大运营商激烈的竞争都是在代表着科技的进步,其最终目的都是给人们以更好的生活与良好的通信体验。在如此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想要保持自己的市场份额不受影响就必须要不断改革创新,顺应时代的进步与变化,积极开发新的资费与套餐,最大程度上满足人们在生产生活中的需求。

2.3行业人才缺乏

通信工程专业包含的知识很多,从事研究该方面的人才应当知晓通信技术、通信系统和通信网有关的知识内容。在信息科学技术发展如此迅速的今天,通信工程专业的发展也是突飞猛进的,对于此方面的人才需求也是骤然增加。而综合分析目前的通信工程专业现状来看,能在通信领域中从事科学研究、生产制造、运营与开发的少之又少,我国极度缺少通信工程专业方面的精尖人才。通信工程专业研究的主要就是以电磁波、声波或光波的形式把信息传输到信宿端。想要保证中国的国际地位不受影响就要不断重视对于通行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积极鼓励与支持大学生继续深造,并不断地提高教育水平,与时俱进的完善教学理念与方法,争取尽早为国家培育出优秀的栋梁之才。只有中国的通信工程专业人才济济才能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中国在国际间的竞争,有助于提高国际地位与影响力。

3.结语:

通过本文对我国通信工程专业的发展与现状的简单概述,可以清晰的发现在日新月异的科技时代下,在通信行业不断创新完善过程中所产生的问题也随之而来。我国通信工程专业市场竞争激烈的问题亟待解决,只有几大运营商合理化的分配份额不断更新套餐与资费才能在一定程度上为人们的生产生活提供便利。同时我国对于通信工程专业的高端人才十分匮乏,只有不断加强高校对于通信工程专业的重视程度,政府方面继续鼓励支持大学生深造才能在一定程度上为国家培育出优秀的栋梁之才,为国家所用。

参考文献

[1]孙云山,刘婷,张立毅.我国通信工程专业的发展与现状[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S1:85~87.

交通工程专业的现状篇3

关键词:城市轨道;机电技术;现状;发展

前言

2015年末,全国26个城市开通城轨交通运营,运营总里程3618公里,以重庆为例,截至2016年10月,重庆轨道交通运营线路共有4条,包括1、2、3、6号线(含6号线支线)。重庆轨道交通在建线路共有5条,包括4、5、9、10号线和环线,以及其它延伸线(如1号线尖璧段、6号线支线二期等),在建里程230余公里;除9号线外,其余主要在建线路计划于2017年底先后通车,届时预计运营里程将达350公里;到2020年,预计运营里程将近500公里;总体规划共18条线路。各类人才需求约2万人,大大超过现有人才供给能力,不仅对人才引进造成严峻形势,更使队伍结构不合理、队伍素质有差距等问题加剧。基于该条件我们对城市轨道交通机电人才的培养迫在眉睫,刻不容缓。

1我国城市轨道机电技术专业人才需求的现状

城市轨道交通机电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是在城市轨道交通迅猛发展的必然结果。当前从事城市轨道交通机电技术专业的技术人员主要是来自其他企业是机电一体化、机电设备等专业的人员。这些技术人员基本没有通过系统专业的培训,只是在就业工作以后取得了较为丰富的相关实践经验。正是由于这些技术人员进入轨道集团后专业知识的缺失,使得城市轨道交通对新进员工的入职及专业能力培训上花费了大量的人力和财力。而针对于我城市轨道交通机电技术专业来说,所接触到的工种也更加专业。现消防系统检修、环控系统检修、照明系统检修、电扶梯系统检修、aFC设备检修等都归属于城市轨道交通机电技术专业,而就现在为止还未有城市轨道交通机电技术专业毕业,也就是现目前承担轨道交通机电技术专业岗位的技术人员为其他相关岗位的技术人员。

2我国未来城市轨道机电技术专业人才需求总体发展趋势

现目前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情况,城市轨道交通在人员结构及人才素质方面存在以下几个问题:1.队伍结构亟需优化:主要表现在技能人员中,职业技能不高和缺乏工作经验的初级工及以下员工占比过大,有实际运营经验、技术水平高超的高技能人才占比偏小。2.队伍素质亟待提高:①基层管理人员。复合型人才不足,尤其是职业素质好,开拓能力强,管理经验丰富、具有整体性思维的优秀人才比较短缺;②专业技术人员。创新能力强、技术水平高、具有轨道交通行业经验的领军人才、科技专家和创新团队相对匮乏;③操作类员工。整体来说与岗位标准的要求有一定差距,技能水平高、动手能力强、故障处理经验丰富的操作类员工相对不足。3.队伍结构性缺失:高层次、复合型、创新型人才不足,特别是新兴领域专业人才的短缺,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结构性缺失。而根据现目前的人才需求问题加之现在城市轨道机电人才的需求。就重庆轨道交通而言,在2020年,预计运营将近500公里,而针对于现目前的城市轨道交通机电的人才需求,按3人/公里算的话,2020年将会有1500人的人才需求。因此现正处于供需关系的风间浪头,即所需人才必须在就业前拥有与之专业匹配的合格的专业实践能力。当然开设城市轨道交通机电技术专业是现代轨道类专业群的必然,也是为现代新形式下的专业合格人才培养奠定一定的基础。

3分析城市轨道交通机电技术专业学生所需掌握的专业知识及技能

现对高职高专应届毕业生毕业后所需掌握的专业知识及技能,做了一个《重庆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岗位调研表——城市轨道交通机电技术专业》。该调研表针对应届毕业生及其他岗位转岗来而来的专业技术人员做了如下问题的收集:1.被调查人员的基本信息;2.被调查人员从事岗位;3.该岗位的日常工作;4.该岗位工作所需哪些知识及技能;5.除了专业技能以外还应具备哪些能力。随机抽取了21名调查者,结果如图1所示。被调查员工职称(职业资格)等级结构如图2。由图1图2可知,现目前重庆轨道集团的技术员工年龄普遍偏向于年轻化,而该类技术员工的职称(职业资格)等级普遍偏低。而针对其他问题,受调查者普遍认为自己所在的工作岗位主要是对轨道类机电设备进行维护、保养和部分维修。而对于轨道类机电设备进行维护和保养工作,对于应届毕生来说应具备一定的机械和电气类的基本知识,除了具有这些应有的专业技能知识外,还应具有对事物的分析能力及应急事故的处理能力。当然大部分受调查人员统一都都阐述了同一个观点,大学毕业生在校学习期间不仅要对自己的专业知识进行必要的掌握外,最重要的还是一定要有较强的动手能力。现目前我为止国内的高职高专院校对学生的动手能力也是非常重视的。当然针对于我重庆公共运输职业学院的城市轨道交通机电技术专业来说,我们所开设的课程中有接近60%左右的都是实训课程。而我们的理论课程,都是以理实一体化课程为主。

4总结

城市轨道交通系统,是国内及国际未来城市交通体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也是中心城市解决交通拥挤的必然趋势。从城市的可持图2续发展的战略来看,无论该城市目前是否有地铁,然而在总体规划的时候,总是把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纳入规划之列。目前我国的经济实力,可以有计划、有步骤的逐步实行。同时,把轨道交通系统与其他交通系统综合考虑,使之相互协调,共同发展,使城市的整体交通体系更加科学、更加完善,更好的服务于市民,更好的为城市的经济建设服务。既然有城市轨道交通发展余地,那么城市轨道交通机电技术这个核心专业的存在是必然的。该专业人才的培养也成为城市轨道这个专业群必须要迈出的一大步。

参考文献:

[1]龚杰.浅谈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5(13).

交通工程专业的现状篇4

关键词:高校;学生管理;和谐师生关系;构建

高校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专业课程教育、学生管理中面临的重要问题,其对学科教育教学成果、学生思想道德素养等起到决定性作用。而且随着社会经济、学科教育环境的不断优化,传统“灌输式”教育观念、“命令式”教育方法等,已经难以适应新时代学生管理的工作要求,并导致教师、学生之间出现一系列矛盾或冲突。因而以学生为教育工作主体,围绕学生喜好、学习及生活状况展开人性化管理,加强师生的理念互通、互动交流,将有利于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发展,促进学生专业技能教育、德育培养目标的实现。

一、高校构建和谐新型师生关系的重要意义

高校师生关系属于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其包含社会伦理、法律、心理、教学等层面的关系,也反映出在教师教学、学生学习过程中,其所具有的地位、工作态度。首先教师、学生之间存在着教学于学习的关系,教师为专业课程教育、学生管理的主体,而学生则需要在教师引导下完成学习工作。其次,师生之间还具有社会伦理的关系,多数教师不仅会向学生讲授基础专业理论知识,还会对其传达相应的思想道德理念、行为规范等文化内容,来完成对学生日常行为、义务道德活动的管理。最后,教师与学生之间存在着情感关系,这一关系超越了原有“受教育”“被受教”的角色界限,加深师生在互动交流过程中的情感沟通,构建起师生和谐融洽、互相理解的情感关联,从而对后续学生教育管理活动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因此新时代高校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与发展,通常具有以下几方面重要意义:(1)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必然要求。2018年在北大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全国教师要围绕有理想、有道德、有学识、有仁爱之心等四有,不断优化自身素质,提升高校办学能力和水平。”所以在高校专业课程教育教学、学生管理过程中,构建民主平等、诚信友爱的师生关系,由教师引导学生开展职业服务意识塑造、专业技能学习和岗位锻炼,不仅可以形成教师、学生之间的良性互动,而且有助于平等、民主、和谐校园环境的构建,达成社会和谐社会的建设要求。(2)提升高校专业教学、学生管理的质量。在高校学生教学、日常事务管理工作中,辅导员及各专业学科教师担负着重要职责,师生关系作为最基础的学校教育关系,对学生思想道德素养、心理素质及专业技能学习,具有非常大的指导与促进作用。因而高校师生互相尊重理解、诚信信任、和谐亲密的关系,能够极大程度激发学生参与专业知识学习、自我管理的积极性,帮助教师在短时间内提升课程教学、学生管理的质量。(3)有利于高校学生心理素质、思想道德素养的调节与形成。当下我国高校学生的思想价值观念,正处于不断变化与修正的阶段,因而师生之间和谐的人际关系,将使得教师、学生在专业课程学习或管理中,其心理情绪始终处在轻松愉悦的状态。特别是在多元文化价值观念冲突的环境下,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与处理,将重塑学生的心理素质、思想道德素养,引导其更为正确的认识社会、自我与日常生活,进而大大提升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和道德情操。

二、目前高校学生管理中师生关系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传统程式化管理观念造成师生关系的对立高校教师对学生的教育教学、日常管理,通常将自身作为行政政策、教学任务的执行者,因此其具有专业课程教学、学生管理工作的绝对话语权,学生往往处于被支配、被驱使的地位。这一过于行政化的管理理念,使得教师、学生之间的关系非常紧张,教师主要依照自身的教学习惯、管理方案,对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活动等作出规划管理,而很少顾及学生个体的主观需求,以及其在面对现实困境时的自由发展空间。同时由于高校辅导员、教师等主体,多数扮演者教员、勤务员、信息传达员的角色,所以在课堂或课下情境的师生交往,通常呈现出非常功利化的特征,教师只会按要求完成自身行政分内的事务,而较少对学生存在的实际困难进行关心,学生也对教师行政化、形式化的管理模式产生抵触,甚至会公然对抗教师的日常管理工作,由此导致师生之间的关系呈现出利益化、庸俗化的状况。因而教师对学生的疏于关心、固化管理,使得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出现淡化、对立,一定程度上阻碍高校专业课程教学、行政管理任务的达成。

(二)高校德育教育滞后导致师生关系的协调困难不同专业学科教师在学生管理工作中,一方面承担着专业课程教学的职责,另一方面也担负有德育教育的思想道德引导责任。但从当下专业教师课堂教学的情况来看,多数教师更注重于基础学科理论、日常生活技能的“讲授式”教育,忽视对学生思想价值观念、道德素质的“引导式”教育管理,以至于造成正确师生关系、师生价值观念建设的失当问题。如当下教师、学生之间存在的思想价值观念差异,根本原因在于教师德育教学内容传达的滞后,由于专业学科涉及到的德育内容较少,且高校德育教学内容单一陈旧、教学方式固化,缺乏具有亲和力的实际案例、课堂互动,所以学生很难接受教师传达的思想价值观,也很难在师生信息互通中达到双方关系的协调,因此造成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出现价值观失当、行为失范等问题。

(三)高校无节制扩招使得师生关系出现矛盾激化随着我国高校招生比例的不断扩张,传统“小班教学及管理”的师生协同互动模式,逐渐被大班学生管理所取代,教师面临的管理工作任务越来越繁重,因而无形之中导致师生关系的淡化、疏远。高校辅导员、学科教师及学工教师等主体,一般会将主要精力放在专业课程教学、日常行政事务处理、学生任务分配方面,而没有过多精力关注每个学生的思想动态、道德素养,由此使得学生的管理工作缺乏细节和情感,逐渐变得程式化、形式化、任务倾向化,最终造成师生关系出现矛盾激化。如在高校不同学生的学习阶段,教师出于工作任务的繁重,往往更加注重专业课程理论、校内活动信息、考研信息、就业信息等的传达,轻视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工作指导,这就使学生在学科、日常生活过程中,不断积累起师生交流、专业学习的抵触情绪,长此以往将带来一系列的学生心理状况、师生沟通矛盾的问题。

三、新时代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策略

(一)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师生交流与管理理念传统以教师为中心的专业课程教学、学生管理中,教师处于支配与控制地位,而学生则在课程学习、日常校园活动等的参与过程中,只具有被支配与配合的权利。这一情况下,高校领导、辅导员及教师群体,需要转变传统的师生互动交流、教育管理理念,构建“以人为本”的教学及管理理念,将学生放在专业知识传达、行政服务的重要位置,激发学生参与课堂学习、日常行政事务的积极性,使学生配合教师完成一系列的课程教学、考研及就业服务工作。如多数普通高校理事会、教育部门等机构,在学生日常事务的管理过程中,通常秉持着全面素质培养的发展理念,对学生的思想道德观念、学习内容和生活方式等进行引导,将教师由管理者转变为引导、服务者,根据不同学生的家庭经济实际、生活水平及学习状况,为其搭建适宜的服务平台,深化教师、学生之间的“一对一”互动交流,切实解决学生所面临的学习和生活困境,以真正保证对高校学生的人性化管理。

(二)注重统一化、差异化学生管理目标的协调当前我国高等院校教育教学、日常事务管理,一般以国家制定的教育目标为基准,进行相应课程教学内容、事务管理权限的组织设计,这一管理目标忽视了学生个体的独特性和差异性,因此造成教师、学生在教学管理中的矛盾冲突。所以面对高校招生人数不断扩张、管理事务不断增多的外在形势,教师应更加注重统一管理原则、个例状况的协调,在高校教育管理目标的要求下,承认不同学生之间存在的个体差异,鼓励与帮助每一位学生的专业知识学习、日常生活需求,通过强化交流与沟通来保障学生群体的正当权益、发展利益,以逐步增强学生对高等教育管理模式的认同感、归属感与服从感。如在高校学生考研、就业等活动的管理过程中,教师首先应从社会价值的角度出发,向学生阐明考研或就业中存在的经济利益、利害关系,再由学生根据自身的学习状况、个人专业优势等,自主选择合适的发展方向、职业发展规划,之后再对学生做出专业化的帮扶与指导。这一整个学生管理工作流程,教师要针对不同学生的个体化差异,展开对学生思想道德素养、专业技能等方面的教育与管理,才能有效构建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帮助学生实现个体专业素养的最大化、全面化发展。

(三)探索多元化交流方式以增进师生和谐亲密度随着互联网信息交流模式的更新换代,微博、微信、QQ等即时新媒体平台作为全新的交互方式,开始进入高等院校的教育教学、人员管理之中。面对高校逐渐增多的招生人数,教师要创新传统的师生互动交流方式,除与学生面对面交流以外,还可以借助于多媒体、微博、微信、QQ等软件,或者通过高校自有的门户网站平台,与成百上千名学生展开互动交流、学习或工作指导,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生活理念,如开设微博官方账号、微信公众号等平台,不定时向学生相关的行政信息、教学信息、校园活动信息,潜移默化的帮助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增进师生之间的信任与理解,加深双方在面对日常事务管理工作时的心理情感认同,这样才能转变“程式化管理”为“柔性管理”,不断提升学生的自我教育、约束与管理能力,从而最终提高校内学生专业课程教育、行政事务管理的水平。

四、结语

高校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与发展,可以通过思想政治教学、多元化互动交流模式相结合的教育方式,对学生的思想道德观念、行为习惯进行引导与管理,来完成高校教育“立德树人”的发展目标。因此高校辅导员、专业课程教师等主体,需在校内人员管理制度约束的前提下,针对不同大学生学习状况、思想与心理状态,与其展开开放的互动交流与人性化管理,促成新型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从而切实提升高校专业人才的培养水平、学生管理效能。

【参考文献】

[1]娄淑华,李淑敏.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和谐师生关系的实践价值[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5):12-14.

[2]屈丫,张万一.高校新型师生关系构建的困境与对策[J].时代农机,2017(10):195-196.

[3]郑臻,屈艺,母得志.强化高校研究生培养中的师生关系[J].教育教学论坛,2018(2):9-10.

[4]熊楚卉.民办高校教师与90后大学生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J].知识经济,2018(3):172-174.

交通工程专业的现状篇5

1拓展范围,完善标准化作业体系

精细化管理是用具体、明确的量化标准,取代笼统、模糊的管理要求,将量化标准渗透到管理的各个环节,以量化的数据提出问题、分析判断、考察评估,使无形的管理变为有形。致力推行标准化作业是近年来湖州电力局通信专业在强化管理上的重要举措。继全面开展通信设施巡视标准化作业取得初步成效后,为进一步拓展标准化作业覆盖面,提升通信专业整体运维能力,陆续在通信工程验收及通信日常检修等方面推行现场作业标准化,并在实际工作中取得了成效。经持续改进,不断完善,逐步形成了涵盖通信设施巡视、检修、验收3大类、7大项、85种作业指导书的一整套通信专业现场作业标准化体系。

1.1巡视作业标准化通信设施的日常巡视工作是运行维护的基础。多年来,通信专业人员在日常巡视工作中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和艰辛,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对照专业管理精细化和现场作业标准化的要求,还存在巡视内容简单、效率低下、质量一般,安全预控措施不到位等不足。为认真做好通信设施的巡视工作,推动通信运行维护向规范化、精细化方向发展,规范工作流程,确保管理到位、监督到位,2006年,按照国家电网公司《现场标准化作业指导书编制导则》的要求,开展了通信厂站和通信线路巡视标准化作业指导书编制、试用、修改和完善,涵盖了所辖54个通信厂站(通信中心站、微波站、所有变电所通信站、部分直属单位通信站)、4类通信线路(aDSS光缆、管道光缆、普通自立杆光缆、与电力杆同杆架设普通光缆)的巡视现场标准化作业。通过执行标准化作业指导书,完善了相应的安全预控措施,明确了作业人员的要求。针对现场作业对象进行了有效的危险点分析,制定相应的防范措施,提高了人员的安全防范意识,实现了现场作业工作任务清楚、危险点清楚、作业程序清楚、安全措施清楚、安全责任清楚,保证了人员到位、思想到位、措施到位、执行到位和监督到位,真正做到安全生产的“可控、在控、能控”。

1.2验收作业标准化通信工程的验收把关直接关系到通信设施运行维护的质量。多年来,由于通信工程管理不够规范,缺乏明确的验收标准,工程验收也只能凭经验进行,给通信设施运行维护带来诸多不便。2006年,随着管理体制的改变,运行维护和工程建设实施分离。为进一步规范通信工程验收项目、内容和要求,提高通信工程验收质量,确保通信系统安全、可靠运行,开展了通信厂站及通信线路验收标准化作业指导书编制、试用、修改和完善,涵盖了5类通信设备(传输设备、配线设备、电源设备、图像监控设备、防雷接地和环境)、7类通信线路(通信管道、管道光缆、架空光缆、aDSS光缆、opGw光缆、局站光缆、光缆传输特性)的现场验收标准化作业。通过与工程施工部门、管理部门的协调合作,在各类通信工程验收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为通信工程的标准化施工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1.3检修作业标准化通信设施的日常操作、测试等检修工作是运行维护的一项重要基础工作。由于通信设备的复杂性和种类的多样性,通信专业人员熟悉设备的程度和操作设备的能力存在很大差异。通信设施检修作业缺乏专项学习和培训,作业人员对作业程序和各项安全、质量要求掌握不够,对标准、规程理解不深,导致作业质量一般,一次正确率低下,给运行设备带来安全隐患。为进一步提高通信设施的检修安全和检修质量,逐步完善现场标准化作业体系,在通信设施巡视及通信工程验收标准化作业的基础上,编制了通信检修标准化作业指导书,涵盖了通信传输设备、交换设备、网络设备、电源设备、光纤测试等5个方面的现场检修标准化作业。通信设施检修标准化作业指导书符合检修实际,明确作业要求,统一作业标准,提高了作业效率。通过强化作业人员对检修作业的整体认识,提高了现有通信人员的作业能力,为提高通信设施的运行水平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手段。同时该作业指导书已成为通信人员的学习和培训资料,有助于提高通信人员的技能水平。

2注重细节,扎实开展基础性工作

通信专业的日常工作是由基础性工作、临时性工作、阶段性工作、协工作等多种方式构成的复合体,湖州电力局通信专业本着“精细化”的宗旨,在实践中关注细节,扎扎实实地开展通信专业的基础性工作。

2.1运行分析制度化为加强通信系统运行管理,自2006年开始,坚持开展月度、半年度和年度运行分析活动,并制定了《湖州电力局调度所通信系统定期分析和统计评价制度》,对通信系统运行分析和统计评价的内容、形式、职责和周期作了明确的要求和规定。定期组织召开月度、半年度和年度运行分析会,对通信的传输网、信息网、交换网和各类支撑系统运行情况进行分析,对月度运行检修工作及相关技术改造、大修、科技和基建项目的实施情况进行汇总,提出下月度的通信工作计划及相关安全预控措施。通过缺陷统计分析,找出通信系统的薄弱点并有针对性地提出整改方案和预防措施。总结每月通信设施的巡视情况,对巡视中发现的薄弱点进行分析并安排处理。在月度运行分析和统计评价的基础上,实行了通信系统安全运行情况通报制度,定期向全局各相关业务部门和单位发送。通过通信系统运行分析和统计评价活动,提高了安全生产意识,解决了通信设备运行维护中的疑点、难点问题,加强了专业部门之间的交流沟通,从而进一步确保整个通信网的安全可靠运行。

2.2缺陷管理流程化加强通信设施的缺陷管理,是提高通信设施运维水平、提升通信设施运行质量的重要环节。结合工作实际,重新修订《湖州电力局调度所通信设备缺陷管理制度》,明确了缺陷处理的职责、缺陷分类、缺陷性质、处理期限和管理流程。通信系统缺陷分传输设备、网络设备、交换设备、光缆线路、电源设备、网管系统、配线(布线)系统、图像监控、辅助系统和其他等10大类。结合通信专业的运行分析活动,对缺陷的处理情况和遗留问题按照缺陷的性质进行统计、分析和评价,提出相应技术措施,落实相关整改方案,明确消缺期限和责任班组。严格执行《湖州电力局调度所通信设备缺陷管理制度》,重点完善通信设施的故障预防机制,从建立完善“缺陷闭环”这一细节入手,对通信设施实行全面缺陷流程管理。加强通信设施的运行监控,使通信设施始终处于良好的运行状态,保证了通信网的安全运行。

2.3设备定级规范化根据《湖州电力局调度所通信设施定级管理制度》,在深化缺陷分析、强化缺陷管理基础上,结合通信系统运行分析情况,对通信设施试行了定级管理,总结评估运行设备存在的问题,提出分析报告。根据近3年来通信设施在运行和检修中发现的缺陷,经综合分析,以年度中的最低等级进行评定,定级的112个通信站中,一级通信站70个,占62.5%;二级通信站37个,占33%;三级通信站5个,占4.5%;总完好通信站107个,完好率91.5%;定级的145条通信线路中,一级线路129条,占89%;二级线路7条,占4.8%;三级线路9条,占6.2%;总完好线路136条,完好率93.8%。通过对通信设施的定级管理,初步掌握了现有通信设施的健康状况,为下阶段开展通信设施状态评估和状态检修打下基础。2.4基础普查常态化根据通信设施年度巡检计划,结合通信GiS系统的维护要求,每年对通信设施的基础资料进行一次全面梳理,将通信设施基础资料普查纳入常态化机制。结合通信厂站设备巡检工作,及时对配线系统进行清理和核对,确保配线资料的准确性。结合通信线路的巡视工作,重点对光缆接续盒的位置进行定位和核查,并对普通架空光缆与主要道路、航道、铁路等重要交跨地段进行测量和记录。2008年共完成59条普通架空光缆线路的715处交叉跨越统计。结合通信光缆备用纤芯的测试工作,重点对备用纤芯的传输指标进行监测统计,全面掌握通信网架的纤芯可用率。通过对通信设施基础资料的普查,积累了大量的运行数据,确保了现场设备与运行资料的一致性,全面掌控了运行设备的动态情况,为通信设施维修和改造提供了理论依据。

3状态检修,促进专业管理水平提升

精细无止境,只有在持续改进、不断创新之中,精细化管理的作用才能充分体现。随着通信事业的飞速发展,湖州电力局通信专业面临专业人员配备不足,人员结构老化的问题。为使通信专业更好地服务于大电网、融入于大生产,提升通信专业的管理水平,2008年,在通信线路传统检修管理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推行状态检修的要求,参照国家电网公司《输变电设备状态检修管理规定》,借助大量通信线路检修和测试等运行数据,借鉴湖州电力局输变电设备状态检修管理经验,提出了“电力通信线路状态检修”的管理思路。通过对通信线路单元状态量的收集,汇总了大量基础资料,在对多条典型通信线路进行状态评价试点的基础上,开始根据《架空输电线路状态检修导则》编制“电力通信线路状态检修细则”模板,依据通信线路的状态评价情况,制定初步的状态检修策略和实施计划,实施了《电力通信线路状态评价细则(试行)》和《电力通信线路状态检修细则(试行)》,开展了电力通信线路的状态评价,依据状态评价的结果,充分考虑通信线路风险因素,动态制定通信线路的巡视、检修策略,逐步形成了符合自身特点的“状态检修”模式。通过通信线路的状态检修,延长了通信线路的检修周期,提高了检修效率和运行可靠性,实现了通信线路设备“健康管理”创新模式,同时也提高了通信检修人员的技能水平和检修效率。

(1)以状态评价为核心。通信线路的状态评价是根据通信线路的特点,设定通信线路的线路单元及单元状态量,根据评价标准进行通信线路的整体评价,确定通信线路的健康状况。依据通信线路状态评价的结果,根据通信线路不同状态,充分考虑通信线路风险因素,按工作性质、内容及工作涉及范围,动态制定通信线路的巡视、检修策略。通信线路的状态评价是将通信线路功能和作用相对独立的同类设备分为基础、杆塔、线缆、光纤传输性能、金具、附属设施和通道环境共7个线路单元,再根据通信线路的原始资料、运行资料、检修资料及其他反映通信线路状况的各种技术指标、试验数据和运行情况等参数构成通信线路的状态量。根据状态量对通信线路安全运行的影响程度,从轻到重分为4个劣化等级,再根据权重系数设置状态量的扣分标准。通信线路的每个单元根据此标准进行单元状态量的评价,在此基础上再进行通信线路的综合整体评价,最终确定属于“正常状态、注意状态、异常状态、严重状态”中的何种状态。

(2)以状态检修为手段。通信线路的传统检修模式是在“预防为主、抢防结合”的方针下进行“日常维护”和“技术维护”,主要还是以故障检修和应急抢修的被动检修模式为主,而通信线路状态检修则打破了通信线路传统的被动检修模式,依据通信线路状态评价的结果,遵循“应修必修,修必修好”的原则。根据通信线路“正常状态、注意状态、异常状态、严重状态”的评价结果,充分考虑通信线路风险因素,相应制定D,C,B,a4类检修策略。通信线路状态检修策略既包括年度检修计划的制定,也包括缺陷处理、不中断业务的测试维护等工作,检修策略根据通信线路状态评价的结果进行动态调整。通信线路状态检修比传统的计划检修、故障检修更符合“预防为主”的原则,是通过不同的诊断手段摸清通信线路的现状后才决定检修内容,根据通信线路的技术状态及运行要求,提前或推迟检修周期,增加或删减检修项目,真正实现检修目的,并具有最大的经济技术效益。显然,通信线路的状态检修是一种科学、合理、经济的检修模式,对提高通信线路运行可靠率、降低通信线路检修损耗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符合防患于未然的原则。湖州电力局通信专业推行实施电力通信线路的状态检修,是强化标准化作业,推行精细化管理的又一突破和创新。这种成功的通信线路检修模式,在国家电网公司大力开展输变电设备状态检修的背景下,具有较高的推广价值。通信线路状态检修要求检修人员具有全面的专业知识、独立的判断能力、很强的事故处理能力,即需要一专多能型技术人才,新的要求促进了检修人员的学习自觉性和技能水平的提升,在通信线路运行、故障处理和检修过程中均能够把经济损失降低到最低点,以确保通信线路的利用率和整体效益,在目前企业减人增效的大环境下大幅度提高了现有通信检修人员的检修效率,为提高通信线路的运行水平提供了重要的技术保障。

交通工程专业的现状篇6

关键词:交通土建专业;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教学体系

中图分类号:tU;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52909(2012)05002104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和《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的精神,上海应用技术学院提出通过实施“卓越计划”,进一步深化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以更好地适应上海及周边区域经济社会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需求。为探索土木工程系交通土建专业卓越一线工程师人才培养的新途径,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主动适应行业与地方经济建设需要,按照国家“卓越计划”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结合学校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服务面向和办学优势与特色,改革与创新交通土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这是办好“卓越计划”教育的前提和基础。

一、交通土建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随着现代社会生产活动的广泛性、复杂性和深刻性的日益增加,对具有一定学术基础的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增加。土木工程行业对既具备土木工程专业基础又熟悉安全工程技术的复合型人才的需求量特别大,而目前国内对此类人才的培养还很少。2004年学院对土木工程专业的定位是:与重点院校错位发展,培养实基础、重能力、高素质、强应用的人才。在注意学科知识面等综合素质的同时,强调专业生产技术的实施能力、工程评价能力和综合管理能力的培养,强化实践技能训练,使学生成为“技术应用型+工程管理型”的面向生产一线的高级工程师。土木工程专业的办学特色是:以土木工程为基础,以安全科学为理念,以培养从事土木工程领域中的安全技术人才为目标的专业特色,使学生具备能分析(能使用土木工程专业常用的基本分析软件)、会检测(掌握土木工程的主要检测手段和仪器设备、能独立进行安全评价)、懂施工(熟悉土木工程的施工工艺和流程)、知处置(对工程的不同安全状态能进行合理处置)的专业素质,根据社会和土木工程领域(包括建筑工程、道路与桥梁、地下建筑等)对安全技术人才的迫切需要,在适度保持现有土木工程专业基础上,重点增设安全工程的基础理论、专业技术课程和实践环节,有针对性地开设安全评价理论的课程,突出安全特色,使毕业生成为满足社会需要的、面向生产一线的、土木工程领域中的安全技术人才[1-2]。

在教育部提倡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大背景下,交通土建方向需要更新工程教育理念,以多年积淀的办学经验、办学特色和优势为基础,通过与行业和企业的密切深度合作,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实际工程为背景,以工程技术为主线,以课程体系改革为核心,探索具有自身特色的工程教育新模式,着力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养和工程实践能力,培养造就一大批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创新能力强的卓越一线工程师。

二、交通土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卓越工程师专业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是更新质量观念,推动教学改革进程的重点。交通土建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处在第一线的行业技术人员必须具有较强的工程技术思维能力和意识、擅长技术应用、能解决生产实际中的具体技术问题[3],这就是所谓的“卓越工程师”。在卓越工程师专业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专业素质教育是基本质量的教育,要在普遍提高综合素质的基础上,培养精深的专业素质。要实现地方应用型院校培养“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应用型”的一线工程师的目标,应注重对学生工程素质的培养;要想培养出“能设计、会施工、懂管理”的应用型交通土建专业人才,必须根据应用型人才的定位,建立校企联合培养机制。教学要不断根据社会、行业的发展,针对企业的需要更新教学内容,兼顾灵活性、针对性、基础性和行业适应性的统一,根据课程教学目的,把理论与实际结合组织教学内容,不能拘泥于统编教材,实施以“3+1”为主要形式的培养模式[4]。学生工程素质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是一个从实践到感性认识至理性认识的过程,较长的连续时间才能保障该过程的效果和效率[5]。

三、交通土建专业教学体系的改革

依据专业卓越计划培养标准,遵循工程的集成与创新特征,以强化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与工程创新能力为核心,重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创新课程体系设置方式,与企业联合开发课程和实践环节,优化课程体系结构,强化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衔接。针对行业与企业对人才培养的实际需求,强化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实用性。着力推动基于问题的学习、基于项目的学习、基于案例的学习等多种研究性学习方法,加强学生创新能力训练,“真刀实枪”做好毕业设计。

(一)理论课程体系

在编制课程教学体系时体现“加强基础、突出核心、注重实践、整体优化”的原则,强调自学能力,强化“核心课程”。交通土建专业的理论课程体系主要包括公共基础课、公共选修课、学科大类课、学科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六部分。公共基础课与公共选修课是按照人才素质要求、自然科学知识和人文社科知识等要求,设置了两课、道德法律、体育、外语、数学、物理等课程。学科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以及专业选修课是在“三定位”的基础上[1],即定位于大安全型(宽口径、多方向)、应用技术型(重基础、重实践)、工程设计型(重技术、重技能),满足卓越工程师的人才培养要求。理论课程体系结构如图1所示。

(二)实践教学体系

交通土建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在人才培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环节。实践教学按主课程群组的要求进行设置,涉及课程实验、实习实训、课程设计以及毕业设计等多种形式,使学生获得较宽的专业知识,并在某一方向有较强的工程能力。创立实习教学新体系,实现实践环节四年不断线的模式,从大一的认识实习到大四的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让学生提高对行业现状和发展趋势的认识,树立明确的学习和发展目标,更好地满足行业与企业对卓越工程师人才的需求。交通土建教研室经过多年不断探索、实践与改进,根据卓越工程师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交通土建专业的实践教学已基本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完整体系,其体系结构如图2所示。

(三)人才培养方案模式

交通土建专业授课班按照卓越工程师培养目标以每班40人配备,修订后的2011版人才培养方案中共201.5学分的课程体系按照课程性质分配如表1所示。其中必修课占174学分,选修课占27.5学分,而必修课中包括综合实践与实践教学两个环节占47个学分。该人才培养方案对集中实践周数要求较长,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为实施“3+1”为主要形式的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学生在大学前3年内主要在学校学习理论基础和专业知识,并结合课程实验实习与课程设计进行工程实践,建立工程概念,逐步培养工程素养。在第7学期理论课程前8周内全部结束,从第9周开始进行为期3周的桥梁电算课程设计,在教师的指导下用midas/Civil有限元软件建立桥梁模型,为毕业设计中的电算工作做准备。其后学生全面进入企业开始生产实习与毕业实习,熟悉工作环境与工作性质,调整学生在校期间的状态与学习目标。实习采用校企联合培养模式,校内指导教师主要负责日常的管理工作,企业教师结合实际项目主要负责毕业设计的选题、设计深度、设计规范以及设计流程的技术指导工作。通过参加企业的工程实践,培养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创新意识、团队协作能力、交流表达能力、适应社会的初步能力、良好的职业道德,为培养卓越的应用型交通土建工程师奠定良好的基础。

四、结语

为落实教育部关于“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精神,以上海应用技术学院城市建设与安全工程学院土木系交通土建专业方向2011版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为背景,结合已有的培养经验和专业建设成果,对交通土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体系进行了研究与改革,制定了符合交通土建行业发展与人才市场需求的人才培养计划,探索了卓越一线工程师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参考文献:

[1]彭大文,丁文胜,孙雨明.应用型本科院校土木工程专业特色建设的思考[J].高等建筑教育,2008,17(4):1-5.

[2]吴瑾,艾军.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研究与实践[J].高等建筑教育,2005,14(2):23-25.

[3]姜曙光,石磊,唐艳娟.重实践、强应用培养文理渗透的综合型人才——土木工程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修订[J].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23(6):137-139.

[4]郭健.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发展与构想[J].教育教学研究,2010(1):19-21.

[5]应惠清,顾浩声,俞国凤.土木工程专业教学中加强创新培养的探索[J].高等建筑教育,2011,20(1):55-58.

excellentengineertalenttrainingmodeofroadandbridgespecialty

SHiChunxiang

(SchoolofUrbanConstructionandSafetyengineering,Shanghaiinstituteof

technology,Shanghai201418,p.R.China)

交通工程专业的现状篇7

关键词:涉外护理岗位;交际英语;教学模式;英语教学现状

经济的发展,技术的进步,社会的变革使得有关社会生产生活和服务等行业逐步国际化,涉外人员不断增多,对相关护理涉外人员的英语要求越来越高,传统护理英语的教学目的已经由了解、熟悉英语知识,转变为能够熟练应用英语进行护理工作的交流。而传统护理英语的教学方式并未随英语教学的目的转变而转变。当前医护涉外人员不仅需要熟练掌握英语的交流技巧还要对国外民族国家的风俗习惯历史文化有所了解。当前国内的主流英语教育教学手段模式急需改革创新,能够建立起来一套适合医疗护理专业英语学习教学的体系显得至关重要和紧迫。

1.涉外护理岗位交际英语和英语教学模式的现状

1.1涉外护理岗位交际英语

随着国际化进程的加深,很多人都在异国进行工作学习或者旅游,中外医护交流合作项目和人员逐年增多,这种现象的发生使得医疗护理的涉外概率增加,相关的医疗护理过程急需英语能力较强的专业护理人员才能胜任,涉外医疗护理是沟通外国人员身体状况和能够熟练的使用英语在医护交流中进行交流沟通。这种现实的需要对涉外护理岗位人员的英语掌握能力有着很高的要求。他不仅要求其相关人员掌握基本的英语语言知识,能够很好的理解英文护理资料听懂英文对话,还对涉外的护理人员应用英语进行熟练交流有着较高的要求。

1.2目前涉外护理英语教学的现状

当前国内大多数护理院校对涉外英语的教学模式较为落后,大多沿用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或者在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上稍加改进尚不完善。这是因为涉外护理专业在国内开设的实践相对较短,虽然一直处于快速发展的状态,但是短时间内还不能够完善自身的涉外英语教学模式,现有的教学模式在传统英语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吸收并引用国外教学的相关方法,当前正处于教学模式的融合期,正在不断的进行自身完善和发展。在发展过程中,涉外英语教学理所当然会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主要包括:

在教学课程的设计上,由于之上所提到的种种原因,国内大多数涉外护理英语教学的课程设计还处在探索阶段,许多地方尚不完善,相当多的护理院系依旧以沿用传统英语课设设置模式,不能够很好的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进行调整改革。外语课程的设置明显与教育教学的目的有所偏差,更多的还是侧重对英语专业知识的掌握,缺乏有效的英语口语交流学习,对国外的历史文化特色不是十分的重视。在涉外护理英语教材的选用上,由于护理具有较强的专业差别,因此在教材上国内不同的院校或者同一院校的不同专业所使用的教材也不尽相同。这种缺乏统一标准的教材选用情况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发挥各院校护理专业的特性和学院的特点进行适合自己的教学,但是也存在所使用教材没有经过专家论证,存在着知识涵盖过于片面或者不能够达到熟练掌握英语护理性专业知识交流的目的。因此,当前国内涉外护理岗位交际英语教学需要一套具有统一规范的教材,以满足实际英语交流的需要。其次在院校的师资力量上,大部分院校尚不能提高较好的英语教学师资,生源情况也是影响护理专业英语学习效果的原因所在。

2.专门用途英语教学模式的引入

专门用途英语英文释义为englishforSpecificpurposes,从字面意思即可了解eSp教学模式是更加专注特定职业的英语学习和应用,其英语的专业性更强,英语涉及到多种学科的知识应用并与职业性质息息相关。这一教学模式的引入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脚步所进行的,社会的发展使人们的分工更加明确,这样也促使专业性工作的出现,针对这种现象专门用途英语应运而生。他的出现可以很好的解决相关的专业性强的英语教学学习,能够快速培养出一批专业素质强,专业知识交流能力高的专业性涉外护理人才。

建立在专门用途英语教学理念上的教学,更加参众英语的课程设计与专业相挂钩,从而能够突出专业护理的职业特点。专门英语教学的核心理念是需求分析,只有对涉外英语的专业性质和社会需求进行分析之后,才能根据实际需要设计相关专业学生的英语教学课程和培养计划。确定相关课程的理论知识结构和专业英语学习,优化课程内容针对不同的护理专业人才进行相关专业知识讲解,专业地区差异的讲解,有关该专业不同国家地区的历史文化特点进行讲解,并能够有效的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专业性英语的口语交流练习,从而达到真正提高涉外护理人员的实际英语交流水平。此外,专门用途英语也需要建立过程多元化评价体系,对护理专业的英语师资力量要有所保障,在此基础上进行适合自身需求的英语涉外护理教学活动。

结束语

英语作为当今世界主流的通用语言,其地位作用不言而喻。理疗护理工作作为基本民生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涉外护理岗位需要较强的专业英语能力,目前国内在这一块的发展时间较短,相关教学模式制度尚不完善,我们要不断的对涉外护理岗位的交际英语教学模式进行探讨尝试,以期有所创新改进,促进国内护理院校在涉外英语教学模式上的完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继同,孔灵芝,严俊;中国特色医务社会工作实务模式建构的战略重点与发展策略;医学与社会,2010年23卷第06期.育;2005年13卷第02期.

[2]邢玉瑞,乔文彪;《黄帝内经》三阴三阳模式建构的研究;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年29卷第08期.

[3]余薇,陈文松;涉外护理(专科)国际护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与实践;护士进修杂志;2010年25卷第09期.

交通工程专业的现状篇8

关键词:交通运输实验教学管理模式

一、引言

近年来,为了加强工科学生工程实践能力,众多高校成立了工程训练中心等校内工程实践教学单位,旨在使本校的工科学生参与工程训练、凝练工程经验,尽快的形成较为完整的工程意识,成为国家现代化建设过程急需的高水平工程技术人才。然而我国目前众多高校成立的工程训练教学单位多由校办工厂或者教学工厂发展而来,其教学内容是以传统的金工实习为主,全国各高校的在此基础上成立的工程训练中心也基本上继承了以金工实习为主的教学体系。尽管近年来不断的建设了一些电子和机电项目,如数控机床、加工中心、数控雕刻机和电子装配等现代加工实训内容,但主要训练内容依然围绕机械制造开展。基于上述背景,本文针对本校在交通运输工程领域的特色,分析交通运输工程学科的特征及人才培养目标,探索构建一种适用于交通运输工程类专业的工程训练教学管理模式。

二、交通运输类专业工程训练教学现状

随着时代的发展,交通运输类专业所包含的内容不尽相同。具体来说交通运输工程学科是服务于交通运输业,研究交通运输基础设施的布局、修建及养护,载运工具的设计、制造及运用,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运输规划及管理、交通运输的现代化及安全技术等工程领域,并据以进行交通规划、设计、运营、管理等工作的一门工程学科。以本校为例,我校的交通运输工程学科专业门类建设齐全,主要以道路及轨道运输为核心,包括交通工程、公路工程、桥梁工程、岩土与隧道工程、车辆工程、物流工程、汽车运用工程、交通安全工程、交通建设与装备、交通运输管理、物流管理、交通运输规划、轨道交通、交通信息与控制等下属于八个教学学院的二十多个本科专业,拥有规模庞大的生源,进行以交通运输为核心的专门工程训练培养的需求强烈,目前我校现代工程训练中心开展的工程实践教学也主要针对这八个教学学院。由于我校现代工程训练中心的主要实验教学内容仍以机械制造、电子技术为主,还没有专门面向交通运输类专业学生的工程训练教学模式;虽然大部分专业有自己的专业实验室,但这些专业实验室也多进行与本专业紧密联系的相关理论的验证、未知知识点的探究等教学工作,存在知识面局限、受众小、协同教学及综合教学能力不足等问题;纵观全国主要的建设有交通运输类专业的高校也没有与之相适用的工程训练教学模式。因此本文依托本校规模庞大的教学力量和生源,探索一种适用性较强的以“交通运输工程”为对象的工程训练实验教学管理体系。

三、交通运输工程学科的特征

1.具有分化—综合—交叉的特点。从我国学科分类体系上讲,交通运输工程学科包括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管道五类,从行业角度讲,交通运输工程学科综合了工学、理学和管理学三个门类,管理、地理、机械、土建、水利等11个专业类,以及众多的子专业。交通运输学科逐渐由众多分化较强较深的专业性学科门类演变成一个由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技术科学综合交叉的新兴学科。

2.具有较深的系统理论性。虽然交通运输工程学科主体上属于工程技术型学科,但伴随这社会及经济的发展和现代科技的进步,采用纯粹工程领域的知识已无法解决目前出现的各类复杂的交通运输领域的问题。运用深层次的理论科学解决现代交通问题已成为交通运输学科的主流研究方法。

3.具有较强的生产服务性。马克思将运输成为“第四个物质生产部门”,将运输看成是生产过程的继续。我国《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将交通运输业归为第三产业的“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虽然交通运输业局部具有第二产业与第四产业的特性,但面向交通运输业的交通运输学科始终具有较强的生产服务特性,以生产过程为前提,为生产过程服务。

4.具有较好的行业指导性。学科的指导性指的是学科本身对行业发展的指导作用。交通运输工程学科作为一个综合性、交叉性、实践性极强的应用型学科,在其建立发展的过程中为我国交通运输业的发展起到了优秀的指导作用,有力的促进力交通运输相关领域科学技术的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5.具有较高的社会实践性。作为一门典型的工学学科,交通运输工程学科的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方面都是直接面向工程技术领域,为社会生产服务。

四、交通运输工程学科人才培养目标

交通运输是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和先行,因此,交通运输工程始终被列为国家经济建设的重点。宏观上看,交通运输工程学科的培养目标是培养从事道路与铁路工程、机场工程、港口海岸及航道工程、载运工具运用工程、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的设计、施工、检测、使用及维修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以及从事交通运输规划与经营管理的高层次经济管理人才。前者要求从业人员掌握交通运输领域中的某一或某几种特定工程技术和交通运输学科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结构,具备独立解决交通运输技术问题的能力;后者要求从业人员具有全面的交通运输业的知识,能够参与到国家各交通运输管理部门、各种交通运输领域企业的决策及经营管理,具备从事运输规划决策、运输行政管理、运输组织及经营管理等工作的能力。

五、交通运输类专业工程训练教学方案

1.交通运输工程认知训练。本层次的工程训练教学主要针对刚入学的交通运输类专业学生在第一学期开展,属于工程背景和工程意识的认知教育,主要目的是使学生了解交通运输工程学科及相关专业的起源,明晰其发展历程、现状及典型的职业规划,并在此基础上深入地了解本专业的主要相关课程及其发展前景,进而使得自己能尽快适应本专业的学习,强化专业意识、树立专业思想、培养专业兴趣,从而明确学习目标、提高学习主动性。训练方式以观摩教育、讲座培训为主,采用集中、分批训练的方式进行;参与训练的教学单位包括了现代工程训练中心、交通馆、汽车综合性能试验场等校内实习机构以及公路风洞实验室、公路养护装备国家工程实验室、桥梁结构安全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等学校各重点实验室。整个认知训练在一周内完成,由工程训练中心统筹组织,其他各部门协助完成。

2.基本工程技能训练。本层次的工程训练教学主要针对二年级或三年级的交通运输类专业学生开展,属于与交通运输工程相关的专业基础工程技能的训练。训练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实际工程技能、提高实践操作能力,为学生在大学学习过程及未来工作过程中的创新实践打好技能基础。该层次的训练将现代工程训练中心部分传统的金工实习和电子加工实习纳入教学范围,同时囊括了与交通运输工程学科相关的部分工程技能训练,如交通灯设计、GpS调度管理、沙盘设计及制作、地理信息系统、交通仿真、汽车拆装、汽车造型设计、汽车综合性能检测、CaD&Cat等。在具体的课程设置上,将本校交通运输工程学生划分为设计施工类、载具装备类、信息控制类及管理规划类四类,根据各类专业的特点各有所侧重,确定不同的训练内容及课时数量。整个基本工程技能训练时间为三周,主要在工程训练中心内完成,部分课程在室外或由相关实验室协助完成。

3.综合与创新训练。本层次的工程训练教学主要针对三年级的交通运输类专业学生开展,属于与交通运输工程相关的综合能力和自主创新的训练。训练的主要目的是提高交通运输类专业的学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和创新思维的能力,该部分训练分为两部分同时进行。一部分在我校工程训练中心建设的交通运输工程实训平台展开,该部分面向所有交通运输类专业的学生。长安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实训平台是我校利用教育部改善办学条件专项经费建设的一套面向交通运输工程专业的综合性的实训平台,该平台包含“城市道路交通仿真沙盘”“智能交通信号协调控制实验系统”“基于车路协同车联网实验系统”和“高速公路隧道监控实验系统”等,在该平台的基础上可以针对属于不同子交通运输专业的学生进行协同综合教学,进行包含汽车造型设计、道路设计、道路交通安全评价、智能车辆控制管理、交通规划、交通设施设计、交通控制系统开发、交通仿真、交通流统计、电子装配等内容在内的实训教学,通过该平台的训练,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工程素质,锻炼独立动手和工程综合思维能力。另一部分主要面向学习成绩优异、对交通运输知识具有浓厚兴趣的高年级学生,结合学校、陕西省及国家有关单位举办的各类创新设计大赛展开。如我校工程训练中心承办或协办的全国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全国大学生交通设计大赛、“挑战杯”全国学生系列科技学术竞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中国大学生方程式汽车大赛、全国大学生“飞思卡尔”杯智能汽车竞赛、陕西省创新创业大赛、中国智能车未来挑战赛、全国大学生物流设计大赛等进行。通过开展众多的比赛,为交通运输类专业的学生提供一个较为独立集中的设计开发平台,通过该类平台,学生可以在模拟交通运输工程开发、设计、生产、评价整个过程中对工程素质和创新能力进行全面的锻炼,从而培养成为具有综合工程实践能力的交通运输行业亟需的高水平人才。

交通工程专业的现状篇9

(一)相关管理制度体系不够健全

随着高校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为了确保工学交替模式能够在高校得到有效应用,教育管理部门以及相应的专业教学部门都围绕着管理制度问题进行了研究,并建立了这一教学模式下的管理制度体系。但是,在不断实践的过程中,管理制度体系所存在的弊端逐渐凸显,校企合作模式无法得到有效的运行,相应的管理工作责权划分不明,且考核机制无法实现对实际教学情况的有效考察。这一系列问题的存在都使得学生工学交替教学模式无法发挥出自身的作用与价值,进而影响到了高校酒店管理专业的整体教学质量。

(二)心理问题尚未得到完善解决

首先,在这一模式开始落实之出,学生心理波动较大。中国当前大学生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娇惯的教养方式使得很多学生都不具备承受压力的心理素质,一旦遇到困难就打退堂鼓,而在落实这一教学模式之初,校企合作形式下的双方都会以自身的需求为出发点,但大部分主动权在企业手中,为了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所提供的实习岗位通常都具备着很大的挑战,岗位设置上的差异性就使得学生产生了情绪问题。其次,工学交替模式落实的过程中,学生由于自身身份的转变使其无法适应职场环境,一系列问题的存在就会打击学生对于实习的热情,而一段实习时间之后,其就会对实习岗位工作性质与内容有了整体的认识,进而会因工作的枯燥与艰辛而松懈。最后,在实习结束之后,学生会对酒店管理专业的薪资水平有了全方位认识,实习期间的付出与收入不成正比会导致其对自身的专业失去兴趣。

(三)在实习酒店的选择上存在偏差

工学交替教学模式的实质是通过校企合作的形式来实现共赢,而要想确保这一教学模式能够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就需要科学选择实习基地。但是,酒店管理专业在实际开展工作的过程中,由于校企双方无法达成全面的共识,而为实现这一教学模式高校不得不让步,进而使得实际实习的质量并不理想。

二、解决问题的有效对策

(一)要调整好学生的心理状态

这就要求做到:第一,酒店管理专业要首先落实相应的思想教育工作,使学生能够在步入工作岗位之前对工学交替模式下的实习状况有着全面的了解,进而做好相应的心理准备,调整好自身的心理状态,以乐观且积极的心态去迎接困难与挑战。第二,确保学生能够正确的处理好人际关系。这就要求这一专业的教师要在开展理论教学的过程中,通过教学方法的不断创新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而使其在具备良好沟通能力的同时,能够妥善的处理好酒店管理工作过程中的矛盾与问题,确保其能够秉着踏实做事、任劳任怨的心态做好这一实习工作。

(二)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体系

首先,制定实习目标,构建实习整体计划方案。这就要求酒店管理专业需要立足于学校、企业以及学生这一整体,做到以学生的实际需求为核心,结合企业与专业的实际需求,合理安排实习任务与目标,确保工学交替模式的顺利开展。其次,落实责任,完善考核机制。根据实习任务的规划明确划分责任,以确保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同时要完善相应的考核机制,确保管理工作的全面开展,使学生能够在实习的过程中真正的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达成实习的目标。再次,完善相应的评价制度。这就要求校企合作双方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实习情况给予明确的记录,并将其归入学生的档案,以使学校能够实现对学生的综合评价,确保提高工学交替管理的水准。最后,要对工学交替中指导人员进行定位,实现指导教师与实习师傅的对接,确保在实习的过程中解决所出现的问题。

(三)科学的选择实习基地

首先,要求酒店管理专业要明确定位实习基地的选择,尽量选择和较高知名度与信誉度的酒店合作,以使学生能够在实习的过程中充分的了解职业、具备相应的能力;其次,签订相应的合同,落实高校与企业间所应承担的责任,确保工学交替教学模式的顺利进行,同时也为双方实现长久合作奠定基础;最后,尽量寻找到校企双方的共同利益点。酒店行业需要根据自身行业的特点来不断实现人力资源的调整,以实现自身经济效益的最大化,而学校需要通过工学交替模式的开展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所以选择在酒店经营旺季来落实实习任务,能够更好的达成合作。

交通工程专业的现状篇10

[关键词]初等教育;家庭沟通;现状;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5918(2016)07-0038-03

初等教育专业是高等学校为适应基础教育发展而设置的专业,是基础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特别是国家城镇化建设速度逐步加快,农村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边缘化倾向日益加剧,直接导致了初等教育专业招生吸引力较之以往明显减弱。以滁州某学院为例,近年来该专业所招收学生呈现出女生比例过大、纪律观念不强、学习状态较差的特点,学生现状所受诟病日趋明显。学生的成长成才是自我、家庭、学校、社会四位一体共同作用的结果,而家庭在个人成长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是其他因素无法替代的,家长的思想素质、知识水平、教育理念、施教方法参差不齐,对孩子产生的差异性影响十分显著。家庭教育实施的过程中,沟通是最基本的途径,家长不同的沟通方式、沟通语言、沟通内容对孩子产生的影响是不同的,有效的沟通会促进孩子正面情绪得到发展,失败的沟通则会对孩子产生负面影响,严重者会导致逆反情绪趋于激化。本文通过问卷展开调查,实地对初等教育专业学生同家庭沟通的状况进行了解,以期对提高教育教学成效有一定帮助。

一、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对象为滁州某学院初等教育专业在校学生,问卷在人口统计学基础上,从家庭生活现状、沟通频率、沟通内容、沟通方式、沟通语言、存在问题及原因等维度进行调查。问卷填写过程中,由班主任现场监督、指导,力求填写结果客观真实准确。

二、结果分析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85份,收回问卷178份,有效问卷170份。笔者对问卷设计问题的答案作了详细统计,并对相关信息进行了分析。

(一)父母缺位现象比较明显

由表1数据可知,在被调查的学生中,同父母双亲生活在一起的学生比例为58.82%;除去上述人员,有近一半的学生不能同爸爸妈妈同时生活在一起,同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生活在一起的比例高达21.18%。单独同母亲或单独同父亲生活在一起的学生不在少数,比例达20%。可见,父母在子女教育方面缺位较明显。

初等教育专业学生父母亲从事的行业类别较为分散,工作岗位类型多种多样:务工务农、个体经商、驾驶员、建筑装潢、事业单位、医务人员均有,其中,父亲务工务农比例达76.54%,母亲务工务农比例高达90.12%。父母亲务工务农是主流,占接受调查群体的绝大部分。个体经商占比为10%,位居第二。父母亲在事业单位或医疗卫生系统工作的比例只有4.94%和2.47%,此数据说明具有稳定工作的家长人数偏少,比例偏低,可反映出家长的整体知识水平不高。

(二)子女父母间沟通意愿不够强烈

围绕沟通频率调查的数据显示,学生同家长的沟通基本以每周沟通一次为主,比例为72.92%。基本不沟通这一极端状况出现的概率较低,比例为7.1%。家长在陪孩子聊聊天、看看书、旅旅游方面,囿于各种因素,家长偶尔为之的比例为60%。有23.53%的家庭从未开展共同聊天、看书、旅游活动,说明很多家长没有时间或者主观方面没有意愿去接近孩子、去走进孩子内心了解孩子,被动性倾向较为明显。

(三)沟通内容多以物质层面话题为主

通过沟通的主要内容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初等教育专业学生父母同孩子沟通交流时,对于“身体生活方面”话题关注的比例高达68.24%。而对于孩子的学习关注度较低,仅为14.12%,对于人际交往和未来发展的关注同样处于比较低的程度。此数据可反映出,家长们物质层面的关注程度远高于精神层面,家长对孩子精神层面的关怀缺失较为严重。

(四)沟通方式需要调整

数据显示,父母同子女沟通的方式多种多样,在共同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沟通交流、进餐时沟通交流、专门的谈心谈话均有。在诸多交流方式中,谈心谈话是最能走进彼此内心深处,产生思想共鸣的方式,但通过谈心谈话进行思想交流和沟通的比例仅为42.35%。比例尚不足被调查群体的一半,此现象值得深入思考。

(五)沟通语言需要改善

初等教育专业学生父母在同子女的沟通中,“我这么辛苦的赚钱,还不是为了你们”、“你别说了,我知道你现在想什么,还不是……”等话语出现频率较高,分别为67.05%和27.06%,两者总计达94.1%,“你怎么这么笨啊,教那么多次还教不会”这一选项被选次数也较多,比例达15.29%。说明家长在子女面前处于居高临下的地位,有明显的权威意识,主观上认为自己对孩子的了解程度较深,这种状态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家长对孩子个体尊重的程度不够高。

(六)家庭沟通问题原因多样化

针对现状成因的调查结果显示,超半数学生认为造成家庭教育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是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共同语言不多,有效沟通很少,比例达52.94%;居于第二位的原因是孩子生活自理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太差,比例为41.18%,说明孩子对自身情况有一定了解,摆在第三位的问题是孩子过于自私,不关心他人,凡事以自我为中心,比例达24.71%,二、三位的数据说明学生能够较为客观地看待家庭沟通方面和自身存在问题;而认为家庭教育是门学问,父母需要学习培训以提高教育水平的比例也达到18.82%。综合上述数据可知,认为责任在父母的一方的比例达71.76%,而认为责任在子女的比例为65.99%,比例较之前者稍低。

三、讨论

经过上述分析可知,滁州某学院初等教育专业学生同家庭之间的沟通现状并不是非常理想,导致这种状况出现的成因较多。

(一)家长在子女教育方面投入的精力偏少

该学院初等教育专业学生大多来自农村,父母总体知识水平较低,多从事以体力为主的工作,无稳定收入来源,外出打工忙于工作和生计,离孩子较远,对孩子的关注程度较低,无法实施有效的教育,多将孩子交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代为照顾和教育。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照顾、教育孩子的模式属于隔代教育,弊端十分明显,表现在如下方面:一是宠爱过度,二是易导致亲子隔阂,三是老人观念落后,不利于孩子成长。隔代教育容易使孩子缺乏规则意识,过于自我中心,跟父母沟通较少,感情冷漠,思想观念较为传统,不利于持久发展。父母亲的子女教育方面的投入精力偏少,对于子女成长成才势必产生不利的影响。

(二)家长注重物质提供而忽略思想引导

对于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趋于成熟的特殊阶段的学生而言,父母如能对其思想进行正确的引导和教育将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学生的终身发展将会获益匪浅。由于从事职业的特殊性,日常繁重的劳动量和时间长期被占有,他们无法腾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对子女的思想发展、学业进步提供有效帮助,大多数学生的父母,关注的是学生身体的发展状况和日常的生活状况,关注关怀止步于生活费用、日常饮食等,而对思想方面、人际交往和未来的长远发展等方面关注较少。

(三)双方沟通方式缺陷明显

沟通是通过一定的活动增加接触、增进彼此了解的一种形式。谈心活动是沟通最基础、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其形式灵活、成本低廉,非常有利于交流思想、化解矛盾、缓解情绪。在沟通过程中,父母与子女如能充分进行谈心,对于解决双方思想方面的局限和误区都有明显的作用。可现实中,由于家长存在权威意识过强、对孩子的了解程度过分自信、时间精力受限等问题,导致双方在和谐平等的氛围与环境中进行深入谈心谈话的机会很少,互相之间无法走进内心深处不能倾听内心最真实的声音,交流浅尝辄止,有肤浅化倾向。

(四)子女自我中心意识过强

随着社会的发展,子女在家庭中受到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她们很难站在别人的立场考虑问题和解释问题,这就是心理学家皮亚杰所提出的“自我中心”。由于对父母的不理解,对父母的工作环境、特殊处境无法感知,缺乏生活经验和人生历练,对父母不能设身处地换位思考,甚至有少部分学生认为父母亲身份地位低下、学识浅薄,双方没有共同语言,难以沟通。即便是沟通,主观上具有逆反情结,自以为是,认为自己已经长大,思想已经成熟,而认为父母观念保守落后,不能与时俱进,跟父母很多道理讲不清楚,导致沟通效果不理想。

四、结论

家庭沟通方面存在的问题是子女与父母在沟通态度、沟通方式、沟通内容等多种因素差异化导致的结果。初等教育专业学生未来就业方向主要为初中、小学教师,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力量,让她们具备良好的精神面貌、知识水平、专业技能非常关键。为了提高教育教学成效,培养更多合格的基础教育教师,笔者以为下述三方必须协同努力。

一是家长应多花时间与精力同子女接触,了解孩子思想、心理、生活、学习状态,有针对性的同子女进行沟通,以期提高沟通成效;除了直接同子女联系,还应多同学校沟通,侧面把握子女的状况,力争做到对孩子的状况有充分的、立体化的了解,有所为,有所不为,有的放矢,帮助其成长成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