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如何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十篇如何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十篇

如何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3:55:52

如何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篇1

关键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基础理论;探究

我国在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进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保护,优化能源结构,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中国经济仍然存在着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等诸多问题。究其根源,在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础理论尚未廓清,对诸如“为什么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向哪个方向转变”以及“怎么转变”等问题,尚待探究。

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

对为什么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理解,我们往往只从经济学的一般认识入手,只从实现经济发展的方法、手段和模式入手,片面强调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路径,即不仅要突出经济领域中“数量”的变化,更强调和追求经济运行中“质量”的提升和“结构”的优化。但是,离开对经济时代变化大趋势的根本认识,就会本末倒置,犯“抓了芝麻丢了西瓜”的错误,难免事倍功半。

经济发展方式,或称财富增长方式,是由所处经济时代的特点决定的。一个时代有与其相适应的一种经济发展方式。农业经济时代,经济发展和财富增长的驱动力是土地和体力劳动者,谁拥有的土地越多,谁拥有的劳动力越多,谁就越有财富。土地是“第一资源”,劳动力是“第一资本”,简单的体力劳动是“第一劳动”。工业经济时代,经济发展和财富增长的驱动力是资本和机器。工业经济的成熟期,以机器为主的机械劳动成为创造社会财富的基本形式。工厂越大机器越多,机械化自动化程度越高,创造的财富就越多,对经济发展的推动力就越大。工业经济时代,石油、煤炭等自然资源是“第一资源”,机器设备和货币资本等传统资本是“第一资本”,复杂体力劳动是“第一劳动”。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遇到的主要问题有三个:一是石油、煤炭等自然资源和知识资源,到底谁是“第一资源”;二是机器设备及货币资本等传统资本和知识资本,到底谁是“第一资本”;三是复杂体力劳动和创新劳动,到底谁是“第一劳动”。这些问题不解决,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难以奏效。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是权宜之计,不是人为举措,而是时代的要求,是历史的必然。应对时代要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科学发展观的应有之义。

二、探析知识推动经济发展的机理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涉及向哪个方向转变的问题。一般理解为,由传统的发展方式向现代的发展方式转化,要用现代的发展方式替代传统的发展方式。于是,把资本、劳动密集型、政府驱动型、外需拉动型、投资驱动型、出口带动型、外延粗放型等发展方式归入传统的发展方式,而把技术密集型、市场导向型、内需驱动型、消费驱动型、内涵集约型等发展方式列为现代的发展方式。这种从事物表象上简单分类的做法,不具有可操作性,不利于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是为了实现经济平衡、协调、可持续的快速发展。知识经济时代经济的发展必须建立在以知识为“第一资源”,以知识资本为“第一资本”,以创新劳动为“第一劳动”的基础上。这是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基本取向。

知识经济是以知识资源为基础的经济。当世界跨入知识经济时代以后,原来的那套财富增长与经济发展的模式对一些经济现象已经无法解释了。当今世界拥有最多财富的人不再是资本大亨,而是像比尔・盖茨那样一批“知识的宠儿”,他们对推动经济发展功不可没。美国管理大师德鲁克在几十年前说过:“我们迄今还不十分清楚,知识是怎样作为经济资源发生作用的。我们只能说,我们需要这种理论,但它完全不同于所有现存的经济理论……”要解决经济发展方式向哪个方向转变的难题,必须首先弄清楚知识是怎样推动经济发展的。

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举措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事关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事关国家实力的快速崛起,事关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动员全国上下采取重要举措,同奋共举,务求实效。较长一段时间里,我们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理念上存在着曲解。认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国家的事情,是宏观调控的事情,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事情,是有关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事情。此事似乎与企业无关,或者说企业只是“被动”转变,“等待”转变。这种思潮是十分有害的。

企业是经济的“细胞”。企业发展方式的转变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根本,是内生性发展的动因。离开了“细胞”的发展变化,宏观经济难以发展变化,既是有些改变,也是“治标不治本”,难以取得实质性的进展和效果。宏观调控式的转变,既是企业调整了产业,例如由传统产业调为知识产业,如果企业仍然按照工业经济时代的经济发展方式,其结果经济必难有长足发展。实践证明,既是传统产业,如果转用知识经济时代的方式,依然会取得骄人的发展。美国沃尔玛公司,从事的是典型的百货零售的传统产业,其夺得世界500强之冠的业绩,诠释了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取向。

如何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篇2

随着国际贸易的飞速增长,我国的经济结构发生巨大的变化。如何通过国际贸易来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一直是各级政府的使命。只有认识清国际贸易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充分利用对外贸易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才能拓宽经济市场。只以充分发挥对外贸易对区域经济发展的积极影响,才能促进地方产业的整体转型,推动地方经济的飞速增长。

1.国际贸易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正作用

国际贸易对区域经济发展起着促进作用,区域经济的发展高度依赖国际贸易的发展,国际贸易影响区域经济的增长,影响区域经济的产业结构。随着我国国际贸易的总额越来越大,对外贸易所带来的技术要求、质量要求都影响着我国的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面对这些挑战我们只有转变经济发展模式,优化资源配置。通过国际贸易,可以优化区域经济结构,扩大经济生产规模,提高区域产业生产效率,完善我国市场经济结构,最后促进区域经济的全面发展。

2.区域经济发展对国际贸易的反作用

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往往会制约该国的国际贸易水平,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也决定了该地区的国际贸易方式。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我国的东方发达地区因受地理优势和政策优势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绩,也刺激了该地区的对外贸易程度。这说明区域经济发展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对外贸易,促进了国际贸易的飞速发展。同时,由于区域经济的发展,扩大了该地区的对外开放程度,增长了该地区的对外贸易总额,改变了该地区的产业结构,推动了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

二、国际贸易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策略

如何利用国际贸易与区域经济的正、反作用,制定促进区域经济的平稳快速发展策略,为地方经济服务。国际贸易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策略应该从平等化机会、产业结构优化和加大人力成本等措施,通过均衡发展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1.实施平等化的国际贸易机会

我国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明显,经济发达的地区基础设施,税收政策,物流水平差异都非常明显,这就必然会影响对外贸易。国家层面上应该制定平等化的税收政策和刺激政策,各地方政府应该加大资本投入,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为对外贸易创造均衡化发展的政策,创造有利于促进对外贸易的环境。例如,我国东部地区的国际贸易机会明显比西部多,国家应该加大中西部资本投入,创造与东部经济发达地区一样的外部经济环境,为中西部地区的对外贸易创造平等化的贸易机会,促进中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

2.优化经济产业结构

中国经济正在由粗放型向精细型转变,局部地区还只是用廉价的劳动力和低廉的土地作为牺牲代价,产业结构单一且不合理。随着我国世界经济大国地位的树立,有必要调整产业结构,增加产品的高附加值。东部经济发达地方也应该加大落后产能的淘汰,优化经济结构,提高资本的使用率。中西部地区应该加大资本投入,以工业化进程为目标,实现农业机械化,大大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同时做好优化经济产业结构,逐步从农业大省向工业大省转变,加快城镇化建设,加大交通、电信等基础建设。

3.加大人力资本投入

中国经济发展已经不再是以廉价劳动力和富余资金为代表的增长模式,而应该考虑或加大其它经济要素,加快经济的再次腾飞。人才的重要性是任何高技术企业的核心力量,只有拥有高技术人才,才能实现对外贸易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要想让企业走出去,就必须重视人才的培养,加大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就必须加大人力资本投入,加大实践实训基地的建设,加大校企合作办学模式,通过人才创新来加快对外贸易。

三、结语

如何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篇3

区域经济发展内生机制的特点模式

低碳经济背景下的区域经济发展以及内生机制的形成具有其特殊的历史阶段的特点,这种特点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是不一样的。[7]发展中国家可能保持经济快速增长的趋势更多的是依靠廉价劳动力、丰富的资源等诸多原因。当前,金融危机的影响仍然在持续,后金融危机时代,对于区域经济发展和低碳经济发展来说,都具有更多的挑战,必须紧紧依靠区域经济发展强烈的内生机制的促动。如何加快区域经济的转型升级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有的区域经济发展通过扩大需求来实现内生机制的完善,进而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如何引入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也是其中的关键环节。在全球低碳经济如火如荼发展的大背景下,区域经济发展的内生机制问题也逐渐被人们所关注。

根据有关国际统计机构出具的报告显示,未来的世界将更多地采取低碳能源、低二氧化碳等一系列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尽可能完成替代化石能源发展模式的过程,进一步提升化石能源的利用效率等多种方式来实现和完成。诚然,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采用和实行不仅是一种经济发展模式的问题,更是涉及到整个区域经济发展的趋势,区域经济发展的内生机制变化受诸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其中比较重要的就是受到国家环保政策的影响,科学技术水平的影响,以及企业加快绿色发展意识的强弱影响,等等。所有的内生机制的形成和改变均围绕着成本———收益的基本模式来展开的,都受到市场因素的调节。[9]特别是在每一次经济发展的危机之后,这种调整和调节作用将会在更深层次和更广的领域得以凸显,形成一种倒逼机制,进而助推新的产业产生,全面推动区域经济的快速增长。[10]

低碳经济背景下区域经济发展内生机制的对策建议

第一,建议树立低碳经济背景下区域经济发展的强烈理念。从加快建立健全节能减排的长效机制入手,更加重视发展低碳经济背景下的区域经济,特别是注重区域经济内生机制的培养,发挥比较优势,努力提升综合竞争力。紧紧围绕促进自然生态文明的目标,大力推行低碳经济,重点发展清洁生产、绿色经济、低碳排放等新型工业,重新审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战略。[11]

第二,建议积极发展绿色科技,促进创新手段的应用。当前,从全球低碳经济发展的情况来看,低碳经济对于区域经济发展以及内生机制的优化,已经产生着催化剂的重要作用,能够有效激发全球科技创新的动力和活力,应该积极适应低碳经济背景下的区域经济发展,打造具有本土特色的内生机制。建议有关职能部门进一步牢固树立新时期加快区域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鼓励和引导在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增加绿色发展、低碳发展的成分,进而增强内生机制。

如何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篇4

【关键词】地区经济;协调发展;健全法律

一、我国地区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经过这些年的努力,在地区经济的协调发展方面可以说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就中央而言。中央为了促进经济的协调发展,陆陆续的出台了一批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政策,然而这一做法的一个负面结果就是政策过于分散、过于凌乱,而无法形成一个统一有效的整体,甚至会出现各个政策相互矛盾的现象。这可以说是跟制定政策的初衷背道而驰的。同时,中央对地方经济的发展干预过多。这样反而会阻碍地方经济的发展。因为这样做的结果就是导致了地方对中央的过度依赖,另外这与市场经济规律也是背道而驰的,市场经济要求人们根据市场的实际情况来解决具体的问题而不是一刀切。我们当前是要发展市场经济而不是再回到过去的计划经济时期。但这又不是说中央可以不闻不问地方经济的发展,所以怎样协调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也是中央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二)从地方而言。由于地方各级领导层不能够从全局的高度来考虑问题,而且往往由于各级领导的提拔跟经济的发展直接挂钩,因此他们考虑的角度仅仅就是从地方利益出发了。地方政府常打着发展经济这一幌子,实行地方行政垄断,地方保护主义抬头。无论从宏观调控的角度还是从协调地方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地方行政垄断都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为了发展我国的经济,就必须按照市场经济发展的规律来促进、来协调我国经济的发展,而不是地方割据,各自为政。因此我们要打破这一状况,统一全国市场,使经济能够真正达到协调发展。另外,地方的竞争没有秩序。地方的发展往往缺乏一个长久的计划,再加上地方保护主义的抬头,造就了地方竞争毫无秩序,以致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资源的浪费可说是当前中国最不能承受的问题了,因为中国的经济发展不能再像发达国家那样走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了,中国付不起这样沉重的代价。正是由于以上问题的存在,致使我国在促进地区经济的协调发展方面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没有达到较为理想的地步。为了更好地发展我国的经济,我们就必须解决这些既成的问题。如果不能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就不能建立和谐的社会,不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二、国外在促进地区经济发展方面的做法

(一)美国的做法。美国建立了开发不发达区域的专门机构,把援助不发达地区、促进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置于严格的立法、执法和司法过程中。联邦政府在20世纪60年代初先后成立了地区再开发署和经济开发署等专门机构,负责落后区域的开发工作,并相继颁布了相关法案,这些法案的中心就是为了调动联邦和地方、官方和私人企业各方面的力量,促进落后地区经济的发展,其想达到的目标就是能够促进全国区域经济的发展。经过多年的努力,美国现在已经达到了较为平衡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存在以前的大西洋地区发达而太平洋地区落后的情况了。

(二)德国的做法。1959年,前西德制定了《关于共同任务———区域经济结构改善的法律》,该法将共同任务规定为“鼓励民间企业向落后地区投资,以及对此所需的公共基础设施投资的援助”。另外,1965年《联邦区域规划法》,1967年《促进经济稳定与增长法》,1969年《投资补贴法》,1970年《联邦财政平衡法》,1975年《联邦区域规划纲要》等一系列促进地区经济发展的法律相继出台。两德统一后,正是通过这些法律,德国很快使东部地区的经济获得了很大的发展。

三、我国应用法律来解决地区经济发展问题的对策

(一)制定一部统一的《地区经济发展基本法》。第一,《地区经济发展基本法》是一部促进地区经济发展方面的基本法律,这是它在促进地区经济发展法律方面的定位。以后具体的促进地区经济发展的法律都应该以此为依据来制定。像《西部开发促进法》、《落后地区开发法》、《财政转移支付法》等以后可能制定的法律都应该是其部门法,都应该以它为依据,而不是跟它并列。第二,《地区经济发展基本法》应该从宏观的角度来规定地区经济发展方面的基本问题,而不能太过具体。具体的问题应该留给它的部门法来解决。一是要明白它的立法原则,为以后的具体法律确立标准。二是应该确定它要达到的总体目标及其宗旨。它最终要达到的目标就是全国经济的协调发展,各个地方经济都达到比较发达的阶段,全国人民的生活水平都显著提高,各个地方的经济差距不大。三是要明确中央与地方在地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明确规定实施地区经济发展是地方和中央共同的责任;中央在资金和政策投入上对不发达地区实行倾斜;发达地区要对不发达地区提供相应的发展援助。

(二)各个具体的促进地区经济发展法的制定问题。

1.《地方发展差异法》。我们不但要从整体的、宏观的角度来统筹我国地区经济发展,而且还应该结合各地发展的具体实际来制定法律促进各地的协调发展。那么制定一部《地方发展差异法》就比较重要了。因为这样一部法律可以使各个地方能够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来解决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避免人云亦云、鹦鹉学舌情况的出现。在这样一部法律之中最重要的就是要建立一个机构来协调各地经济的发展。这个机构能够结合各地的实际来制定各个地方各自的发展目标和政策,而不是像先前那样全国一窝蜂抢上同一个项目,毫无目标、毫无头绪可言。

2.《财政转移支付法》。转移支付,是指各级政府之间为了解决财政失衡而通过一定的形式和途径转移财政资金的活动,是用以补充公共物品而提供的一种无偿支出。财政转移支付的目的是对不发达区域给予必要的财政扶持,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发达地区与不发达地区之间在经济收益上不均的状况,避免两极分化。它是各国中央政府协调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在对地区经济的发展上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特别在促进地区经济的协调发展上有重要功能。但是如何运用这一资金也是需要协调的,具体说可以将这些资金划拨给“协调机构”,让这一机构根据各地的实际将资金用在实处,用在怎样保持地方的特色经济上;用在如何更好地保护环境上。

3.《落后地区开发法》、《地区投资保障法》等等一些法律。为了促进落后地区的发展,我们不但要在政府层面上作出努力,而且还应该利用民间和外国资本的力量来开发落后地区,促进这些地区的发展。为了更好地利用这些力量,我们就应该将它纳入法治的轨道。大力引进国外的、民间的资金,给予他们以优惠,让他们在法律的框架之下为促进我国地区经济的发展作出贡献。总之,只有应用法律的手段,才能将这些年来地区经济发展中取得的一些有益的经验固定下来并加以发扬。也唯有运用法律的手段,才能促进我国地区经济的长久协调发展,才能达到国富民强的美好愿望。

【参考文献】

[1]江世银.区域经济发展宏观调控论[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

如何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篇5

关键词:县域经济特色产业互动关系

河北省各个县域的发展实力是各不相同的,它们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最主要的是自然资源、区域条件以及特色产业的发展水平这三种因素。由于自然资源与区域条件属于客观因素,人为改变难度较大,而特色产业的发展属于主观因素,可以通过人为来改变与调节。因此,本文通过对河北省县域经济与特色产业的互动关系的分析,查找特色产业在县域经济发展的作用,对于通过发展特色产业来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一、河北省不同地区特色产业的发展现状

(一)发达地区的特色产业

这类地区除了迁安市、乐亭县、涿州市、迁西县和玉田县没有明显的县域特色产业,其他地区的县域特色产业与县域经济的发展关系不大。一是以武安市为代表,特色产业与资源密切相关,其县域特色产业所占比重为50%左右,我们可以把这些县域特色产业称之为资源型县域特色产业;二是以涿州市为代表,临近京津或者石家庄等大中城市,依靠中心城市的吸附作用,来发展自身产业,其县域特色产业所占比重为30%左右,我们可以把这些特色产业称之为区位型县域特色产业。

(二)发展地区的特色产业

这类地区除栾城县等15个县域特色产业外,其他其他54个都有非常明显的特色产业,占这个地区总数的78.26%。一是以阳原县为代表,依靠资源发展特色产业;二是以无极县为代表,依靠区位优势发展特色产业;三是以安平县为代表,依靠市场需求发展特色产业,其县域特色产业所占比重为40%左右,我们可以把这些特色产业称之为市场型县域特色产业。

(三)落后地区的特色产业

这类地区特色产业比重低,只有17个县(市、区)有县域特色产业,占这个地区总数的32.69%。同时,同时,这个地区既没有明显的资源优势,如隆化县的采矿业,营业收占整个民营经济的20%左右,没有成为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也没有明显的区位优势,这些地区距离省会石家庄、天津和北京都比较远;而且县域特色产业的营业收入等主要经济指标都不高,对县域经济的发展水平所做的贡献也不大,使得该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处于各县域的落后位置。

二、河北省县域经济与特色产业互动关系探析

结合特色产业发展的三个阶段,探析县域经济和特色产业之间的互动关系,以促进各县域经济的发展。

(一)发达地区县域经济与特色产业的互动关系

在发达地区,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已经处于很高的水平,许多适合和促进特色产业发展和升级的条件都已经具备,特色产业的发展都已比较成熟,因此,该地区的工作重点是如何使特色产业进行发展和升级。

1、发达地区特色产业萌芽阶段

以迁安市为代表,由于该类地区县域经济发展已处于发达水平,发展县域特色产业的自然资源、地理位置条件、气候环境条件、资金和基础技术工艺等基础性条件已经具备,因此我们要在引进人才,增加创新方面下工夫。

2、发达地区特色产业发展阶段

以藁城市的板材为代表,该类地区特色产业已经形成并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由于规模不大,经济效益不高,发展实力得不到提高,因此我们要把注意力放在吸引投资,延长产业链,扩大已有特色产业的发展规模上来。

3、发达地区特色产业升级阶段

以遵化市为代表,该类地区特色产业的升级是指以提高创新能力为手段,采用高新技术改造产业结构,使产业结构向协调化和高度化方向演进,来达到增加科技含量,提高附加值的目的。

(二)发展地区县域经济与特色产业的互动关系

在发展地区,县域经济水平已经发展到一定的水平,特色产业的发展已经成为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因此,在该地区如何更好得发展和升级特色产业成为大家关心的话题。

1、发展地区特色产业萌芽阶段

以栾城县为代表,该类地区除了需要引进创新型人才外,还需要创建县域特色产业所需要的区域经济环境,如公用设施、道路等硬环境,以及金融、信息服务等软环境。

2、发展地区特色产业发展阶段

以定州市为代表,该类地区县域经济和特色产业的发展水平,企业要争取更多的市场占有份额,企业要进行自主创新,建立以关键技术支撑的自主品牌,这样才能真正打造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优势,同时来促进县域特色产业的升级。

3、发展地区特色产业升级阶段

以高碑店市为代表,该类地区特色产业已相对成熟与完善,因此,要鼓励和扶持本地具有一定规模和技术创新实力的企业实现向具有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高产品的升级,并通过示范作用,带动其他企业的转型,并通过技术学习,逐步培育特色产业技术创新源,实现自己的升级发展。

(三)落后地区县域经济与特色产业的互动关系

在落后地区,县域经济水平比较落后,特色产业数量不多,并且特色产业的发展水平都比较低,没有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因此,在该地区主要解决如何培育和发展特色产业。

1、落后地区特色产业萌芽阶段

以肥乡县为代表,该类地区没有特色产业,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很低,因此要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强调专业化生产,培育特色产业,引导产业发展。

2、落后地区特色产业发展阶段

以南宫市为代表,该类地区特色产业内企业以中小企业为主,市场开拓能力能力差。因此,加强与大企业之间的交流合作,提高自身能力,塑造自身品牌,从而提升整个县域特色产业的竞争力。

3、落后地区特色产业升级阶段

该地区县域特色产业发展水平还很落后,还未达到升级阶段,需要通过落后地区发展阶段的县域特色产业的发展,来使该地区的县域特色产业具备一定的竞争优势,出现了产业集群,为产业的升级积累了一定的创新资源。

参考文献:

[1]薄锡年.培育和壮大特色产业集群促进县域经济发展―以河北省为例[J].改革与战略.2010

[2]路富裕.把特色产业做大做强[J].探索与求是.2001

如何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篇6

《走向世界》:“十五”时期是山东省对外开放、外经外贸大发展的时期。这一时期,山东省在利用外资和外贸进出口方面取得了哪些主要成绩?

孙守璞:随着中国加入wto,山东省开放领域不断拓宽,经济国际化程度明显加深。五年间,山东省利用外资和进出口一年一个大台阶。2001年,山东省实际利用外资38.5亿美元,其中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36.2亿美元,外贸进出口289.6亿美元,其中出口181.3亿美元;2005年,实际利用外资达到170亿美元,其中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89.7亿美元,外贸进出口达到768.9亿美元,

其中出口462.5亿美元。对外开放已深入到山东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可以说,山东省对外开放实现了历史性跨越,站到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

《走向世界》:山东外经外贸的快速发展得益于全省的共同努力,在这期间,山东贸促会起到了牵线搭桥的重要作用。山东省在外贸促进工作中有哪些显著的特点?

孙守璞:山东省贸促系统的广大干部职工解放思想,转换思路,深化改革,大力开展对外交往和经贸促进活动,为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进经济建设,促进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概括起来,山东省贸促工作有这样几个突出的特点:一是工作思路更加明确。几年来,大家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的中心工作,广泛联络,牵线搭桥,大搞招商引资,促进对外贸易,培育会展经济,创造性开展了各项工作。二是工作水平显著提高。大家坚持为政府服务和为企业服务相结合,积极承办和参与组织大型涉外经贸活动,认真调查处理外商投诉案件,推动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走出国门,得到各级政府和广大企业的认可,影响力越来越大。三是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几年来,山东省贸促系统积极开展机关内部改革,强化自身建设,逐步理顺关系,提高能力,增强活力,干事创业的氛围越来越浓厚。

《走向世界》:当前山东外经外贸面临的国际经济环境状况如何?

孙守璞:当今世界,经济全求化向纵深发展,区域经济一体化明显加快。各国和各地区间的经济联系,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密切;商品、资本、技术、信息、人才在全球流动的速度,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迅捷;加强区域合作、促进共同发展的势头,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强烈。任何国家、任何地区,都必须参与到这一进程中来,这是大势所趋,是必然选择,也是惟一的选择。山东未来的发展,完全取决于在全球化面前的作为。开放的范围越大,开放的层次越高,我们可利用的国际资源就越丰富,在经济发展中就会处于更加有利的位置。当前,机遇与挑战并存。一方面,全球经济发展的前景继续看好,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今年全球经济增长率将达到4.3%,世界贸易将保持7.4%的高速增长。同时,国际产业转移步伐加快,全球直接投资将继续保持增长态势。特别是中国“入”世过渡期即将结束,服务业将全面对外开放。这些都为我们继续拓宽领域、扩大利用外资提供了有利条件。另一方面,在今后一个时期,人民币升值预期问题、土地问题、退税问题等,都将对山东省外经外贸、招商引资造成一定影响。

《走向世界》:中国区域经济的发展状况是怎样的?面对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竞争问题,山东需要如何应对?

孙守璞:目前,中国区域经济的发展,已经从东部地区的“单极突破”,到西、北、中、东四大区域的“多轮驱动”。从深圳特区引领珠江三角洲崛起、浦东开发拉动长江三角洲经济增长,到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崛起,再到今天天津滨海新区带动环渤海经济发展,区域之间的竞争愈演愈烈。我们处在“三面夹击”的状态,发展的压力将进一步加大。在机遇和挑战面前,我们必须坚持扩大开放不动摇,继续深入贯彻落实中共山东省委、省政府关于突出重点、全方位、高水平扩大对外开放的工作思路,抓住机遇、承接国际资本输入,拓宽领域、扩大利用外资规模,优化结构、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狠抓园区建设。

《走向世界》:在扩大交流合作上,山东省贸促会发挥了它自身的作用,做了大量有成效的工作。在开展对外贸易工作中,您认为该如何更大地发挥它的职能作用?

孙守璞:首先要加强对外联络,切实搞好投资促进工作。招商引资是外贸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贸促工作的重中之重。贸促会要扛起招商引资的大旗,上联政府,下联企业,外联国外友好商会、协会,切实履行好“民间经贸大使”的职责。要重点加强与日本、韩国、港台、欧美以及俄罗斯等国家和地区的合作关系。要本着优势互补、互利互惠、共同参与、合作共赢的原则,进一步扩大与国外商会、协会的实质性合作,把更多的国外企业引到山东来。

其次,是狠抓会展经济,切实搞好贸易促进工作。近年来,山东省会展设施逐步完善,拥有了一批专业展览公司和人员,展会数量逐年增加,但是品牌展会少、对外影响小的问题比较突出。展览工作是贸促会的核心工作之一,要进一步发挥好“山东展览业协会”的作用,积极探索促进山东省会展业做大做强的新路子。要发挥好山东会展业主力军的作用,根据山东省的特点,培养和打造山东自己的会展品牌。要更多地参与国家贸促会和部级中介服务机构组织的展览,通过这个渠道,帮助山东省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民营企业“走出去”。要积极拓展服务领域,帮助企业了解和掌握相关国家的法律环境、产业特点,积极宣传和推介山东省企业,牵线搭桥,传递信息。

另外,是妥善处理外商投诉,切实搞好法律服务工作。近几年,山东省外商投诉案件呈逐年递减趋势,投资环境得到极大改善。当前,一是要继续处理好历史遗留案件;二是对处理过的案件要进行分析研究,总结经验,以指导招商引资工作;三是要拓展服务范围,一方面要搞好法律咨询,从源头上防止经济纠纷;另一方面,随着中国经济国际化程度的加深,贸易倾销与反倾销、技术壁垒与反壁垒、知识产权的保护与使用等,将成为新的“热点”问题。贸促会应围绕企业需求,更全面地为企业服务,为对外开放服务。

如何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篇7

暨南大学覃成林教授在《经济学家》2011年第4期上撰文提出,区域协调发展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因此,区域协调发展的机制也绝不是孤立的,而应该是一个由若干各有其作用,同时又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机制所构成的体系。在国家提出的上述四个区域协调发展机制的基础上,覃成林构建了由市场机制、空间组织机制、合作机制、援助机制和治理机制所组成的区域协调发展机制体系。这五个机制相互联系,形成了一个金字塔形的结构关系(如图表1所示),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每个机制既独立地产生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作用,同时又通过相互联系而产生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合力。

图表16:区域协调发展机制体系金字塔模型

资料来源:《经济学家》2011年第4期

在这个机制体系中,市场机制是指遵循市场规律,推动区域市场开放,形成统一的市场体系,引导要素跨区域流动、企业跨区域发展和产业跨区域转移,从而增强区域间的联系,促进区域间的分工。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中,市场机制所发挥的作用是基础性和主导性的。

空间组织机制是指运用经济区划、主体功能区划、区域发展战略、区域规划或空间规划、空间开发模式、空间管制等多种空间组织方式,对全国的区域空间开发进行全局谋划,对各区域的功能定位、全国经济增长极布局、区域空间联系网络建设等进行战略指引,增强区域之间的联系,促进区域分工与合作,优化空间组织秩序,提高空间开发效率。

合作机制是指相关区域按照自愿参与、平等协商、互惠互利、优势互补的基本原则,在要素流动、建立共同市场、资源开发、产业发展、改善发展条件、生态环境治理与保护,以及对外经济联系和贸易等诸多方面,采取联合行动,以减少或消除相互间的无效竞争,形成发展合力和关联互动的发展格局,促进各自的经济发展,同时,提高整体发展效率。

援助机制是指运用区域互助、国家扶持、生态补偿相结合的方式,对欠发达区域进行持续性的帮助,改善其经济发展条件,提高其自我发展能力,加快经济发展步伐。同时,使这些区域与发达区域建立相对稳定的经济联系,由此进入到全国空间经济系统的分工链条之中,获得发展机会。

如何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篇8

一、教育的基础协调作用

(一)积累丰厚的人力资本土壤

区域需要具备丰厚的人力资本以满足其经济发展的要求。随着现代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劳动力的数量对经济发展的作用逐渐缩小,但人力资本的作用却日益显现。卢卡斯认为人力资本的积累可以通过学校教育使经济活动中每个人的智力和技能得以提高,从而提高职工的劳动生产率。因此,教育是提高人力资本知识存量和技能存量的主要途径,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丰富的人力资本存量。

(二)协调技术内生生境

麦克马洪指出,“通过发展教育,区域会由于以下几个原因产生内生动力:(1)教育影响了物质资本投入与技能的技术变化;(2)教育影响了生育率和参与率;(3)教育提高了法律与秩序,民主与政治的稳定性。”总体而言,他的研究表明教育是长期有益的促进因素。美国经济学家罗默与卢卡斯同样认为教育能产生人力资本的“内在效应”与“外在效应”,从而形成规模经济,实现生产的边际收益递增。其二人建立的罗默-卢卡斯模型在技术进步的内生决定机理上,将经济活动中的教育和科研活动视为技术进步的源泉,认为人力资本生产的外部性影响着经济行为个体对知识追求的动力,证明了内生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有着强大作用。由于自由竞争不能保证区域技术沿着最优的生成路径发展,而政府对区域技术的调节行为只能是一种次优结果,因此,教育在均衡区域体系,促进技术内生上承担着重要的作用。

(三)优化制度生境

赫尔巴特认为:一种观念若要从一种完全被抑制的状态进入到另一种现实观念的状态,则必须跨过“意识阈”的界限。以往的观念在意识中往往起支配作用,存在于“意识阈”之上,新进的观念则沉降于“意识阈”之下。若要新进知识打破原有“思想之环”的封闭性,则需要一个新旧观念融合吸收的过程,按加达莫尔的理解,便是视域融合的过程。此过程的实现便需要教育活动的开展进行。区域光靠移植外在发达地区的先进制度理念是治标不治本的,一方面,外来制度不一定契合本区域的自身特点,必须首先对其进行分析和判断,之后才能决定是否予以施行;另一方面,施行后的制度是否能够获得成功,其前提是必须打破对区域原有缺陷路径的依存关系,且有足够的社会知识存量存在。同时,社会知识存量越大,则制度变迁的成本越小。那么,如何获得社会知识?一方面是可以通过交流来获得,另一方面,最主要的还是需要通过教育来促进人们知识水平和文化素质的提高,提升其价值观与消费观,为新制度的推行创造一个优质生境。

二、教育在区域发展过程中的动态协调作用

教育的协调作用亦表现在对区域经济发展中产生的问题的协调上。一方面,区域要得到发展,势必首先打破原有不合理的产业结构,不断进行产业更替;另一方面,区域文化传统在面对外来现代文化冲击之时会出现短暂失衡现象,如何更好将区域文化与经济进行整合,是区域发展的又一关键。

(一)协调区域产业结构

教育对产业结构的协调主要体现在促进区域主导产业更新换代,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之上。其一:教育促进产业与区域生态环境之间的协调。与生态的和谐互动是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要求。通过教育传达“生态和谐”的观念,使人们认识到生态环境恶化是区域发展的最大制约因素之一,只有将区域生态调试好,才能塑造出有益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优质环境。其二,教育促进产业在空间上与时间上的双向协调。在理论上,区域可以根据比较优势理论和区域分工原理,因地制宜找到自身的优势产业发展序列。但能否将美好的理想建构转化为现实,取决于建构成立的区域结构是否能在时间与空间两个维度保持协调发展。

从空间维度看,发展教育能够避免出现地区产业结构趋同化现象,冲破“孤岛”式的封闭区域经济系统,实现区域经济在整体上的呼应与互动;从时间维度看,教育能够引发产业之间的关联效应,促进区域主导产业的更替。是否能在主导产业出现衰退时在其基础上衔接出新型产业是地区经济实现长足发展的关键。

通过教育促进区域人力资本与技术存量的不断升级,能够形成一个促进主导产业持续更新的动力机制,防止“断层”的出现。

(二)协调区域文化,促进特色经济内生

如何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篇9

【abstract】Sincetheestablishmentofpeople'sRepublicofChina,Chinahasmadevigorouseffortstoreform,pilotsinsomeareas,allowingsomepeopletogetrichfirst,andtheregionaldevelopmentcharacteristicsareobvious,alongwiththerapiddevelopmentofregionaleconomy,thecontradictionbetweenregionsisoutstandinggradually.takingregionaldevelopmentasthebackground,integratingmarx'spoliticaleconomyandregionaldevelopmentview,thispaperprobesintothedevelopmentofpoliticaleconomyinChina,andstrivestoachieveregionalcoordinateddevelopment.

【关键词】政治经济学;中国区域;发展

【Keywords】politicaleconomy;Chinaregion;develop

【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1069(2017)05-0075-02

1引言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就始终坚持发展不动摇,国家的大发展与各个区域的小发展密不可分,对中国的区域发展进行全面的研究,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区域发展观解决区域协调发展的现实问题,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与现实问题,在改革中谋发展,坚持用科学的发展观作指导,牢牢把握住社会主义新常态的准绳,践行“五大发展理念”,为中国的新时展做出不懈努力。

2区域发展的背景

2.1对外开放是渐进空间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区域发展迈上了一个大台阶,首先建立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主要是东南部沿海地区,以政策优势带领这些地区进行发展。在试点成功以后,国家把对外开放的地区扩展到内陆,进而向全国推进,使整个中国都笼罩在改革开放的氛围之下,使全国人民得到利益的共享。

2.2政策集权,经济分权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就以中央集权为主,对地方的管辖也在适时地进行放权,为了协调好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中央政府实行了分权制,主要是上级政府给予下级政府部分经济发展的权利,极大地激发了全国人民改革的热情,调动地方政府参与改革发展的积极性。通过这种方式,不但减轻了中央的管辖压力,适当的放权也有利于地方自身的发展,促进地方人民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虽然从整个国家形式来看,国内的经济分权比重还是比较大的,但是这是一个渐进发展的过程。

3区域发展的事实

3.1各地^经济快速发展

自1978年以来,我国的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国家的大发展与各省份的努力密不可分,经济的快速增长是各个地区都高水平增长的结果,不只是集中在少数区域,国内生产总值不断增加,人均GDp也有所上升,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从全球的角度来看,我国这一时期的快速发展,是各个区域努力的结果,缩短了我国与世界发达国家在经济上的差距,为我国以后的改革奠定坚实的基础。[1]

3.2省级贸易比重增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省的贸易比重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并且保持了高速发展的势头,快速发展的同时,区域矛盾也成为了突出问题,从我国的整体来看,大部分地区都在经济发展上取得了不同的成果,但并不是平均发展的状态,东部及东南部沿海发展势头良好,取得的成果显著,中西部地区因为受位置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发展较缓,发展差距大成为国家关注的主要问题。

4中国区域发展的政治经济学逻辑

如何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篇10

关键词: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建议

abstract:thisarticleprofitedfromthedevelopedcountrytopromotetheregionaleconomiescoordinateddevelopmentrelatedexperience,inviewofourcountry’sactualsituation,howtopromoteourcountry’sregionaleconomiescoordinateddevelopmenttoproposeownview.

keywords:regionaleconomiescoordinateddevelopment;suggestion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早已被一些发达国家,如美国、德国等看作是事关国家长远利益和本国经济政治的根本制度能否正常运转的重要问题。在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民经济的迅速增长,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也在不断扩大,如何促进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日益成为备受关注的问题。本人认为促进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应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针对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进行专门的立法

可以说成功缓解区域经济发展差异过大问题的几个国家,都将区域经济均衡发展的任务纳入法制化的轨道。其中日本的区域经济政策完全以制定详细的法律法规来推进,而美国、德国也都有相关的专门法规出台。日本政府无论是对全国性开发,还是对地方性开发或特殊性开发,都制订了相应的法律,并根据各项法律制订了相应的计划,从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挥了政府的主导作用,保证了政府各项开发政策的实施;美国主要是通过法律来规范对落后地区援助资金的使用情况,保证所有的程序和过程都在严格的法律控制之下,防止发生将资金挪作他用,而使项目夭折的事情,保证了援助项目落到实处,提高了资金的使用效益,从而促进了欠发达地区经济的发展;德国的相关法律主要是使得平衡区域差异成为各级政府的共同任务,将区域经济均衡发展提高到了基本法的高度。

2充分运用了财政政策的相关工具

首先,针对不同地区采取差别税制。从20世纪30年代起,美国政府通过差别税制积极培养落后地区的良性循环能力。其次,要对落后大的地区转移支付,这里可以以德国的财政平衡制度作为借鉴。其特有的转移支付机制充分体现其合作性财政联邦制的“合作”性质,即通过财政手段实现州之间或地方之间人均财力的相对平衡,为确保各地区居民能够实现这种相同的生活水准创造条件,这正是德国财政制度的核心。

3对落后地区实行倾斜的金融政策

区域协调性问题处理的比较好的国家都十分关注运用对落后地区倾斜的金融政策来促进落后地区经济的发展。在我国实行对落后地区倾斜的金融政策主要可以考虑以下两个方面。首先,准备金制度、利率政策的倾斜。考虑到落后地区货币乘数较小的现实,应实行区域差别化的存款准备金制度,降低其存款准备金率;而利率市场化是金融深化理论的核心,也是落后地区金融改革的当务之急。利率作为资金的价格应该有效的反映资金的稀缺、投资的风险,利率也可以作为宏观调控的手段,作为资金流向的导航器。其次,采取积极政策合理推动落后区域金融的理念创新、技术创新、业务创新及制度创新。理念创新是实现由传统经营理念向现代经营理念的转变。落后区域金融发展滞后,固然有外部环境的制约,但内部理念的落后也是重要因素。

4加大国家对落后区域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同时关注跨行政区域间经济的综合治理

各种基础设施的建设是欠发达地区经济增长的一个前提条件,包括交通、通信、教育等方面的建设,这些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而落后地区依靠自身力量无法筹集到足够的资金用于这方面的建设,这就需要国家加大相关的投资力度。同时,要针对不同地区采取因地制宜的发展战略的同时,高度关注跨行政区域间经济的综合治理。以德国为例,其在不同地区采取因地制宜的发展战略的同时,也要关注跨行政区域间经济的综合治理,使得区域间经济能得到协调发展。

5采取多种手段提高劳动者素质

美国政府促进落后地区发展的政策导向,主要是着重提高劳动者素质,鼓励私人资本投资,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创造新的就业机会,核心是要培育欠发达地区的自我发展的创造能力和持续发展的竞争力,认为政府的扶持是必要的但也是次要的。相关统计显示,我国当前对人力资本的公共投资占gdp的比重正在逐年增加,可见国家对提高劳动者素质这一问题也高度关注,但高等教育的投入并未随之增加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6使地方政府成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任务的具体承担者

德国所采取的这一政策十分值得我国借鉴,在我国当前国情下,如果使地方政府成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任务的具体承担者,而中央政府主要发挥居中协调作用,则更容易解决“诸侯经济”导致的各种矛盾。具体的做法可以首先通过立法的方式,将地区经济发展是否有利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作为地方经济发展政策合理性及相关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主要指标,同时建立专门的部门定期进行审查以确保法律的有效性。

7合理利用外资

我国经济发展不能过分依赖海外资金,同时引进外资时应在吸引直接投资上下工夫。外国资本的流入如果处理不当,有时会具有很大的破坏性,特别是在短期资金和那些随时可以兑现逃走的证券投资的管理上。由于目前通讯手段十分发达,全球市场一体化进程加快,金融市场稍有风吹草动,证券投资资金在瞬时内就会抽走,从而对一国的对外支付造成严重压力。

8充分发挥中小企业在地方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德国经济的中坚力量,其实并非作为工业巨头的诸多大企业,而是众多的中小企业。为支持本国中小企业发展,德国采取了设立州投资的银行,设立中小企业资助项目、中小企业参股基金、市场开发项目,为中小企业创造、保证就业、提高竞争力,以及对出口市场的开拓、培训和技术应用等方面提供资金支持;促进中小企业融资,解决企业发展的资金瓶颈,成立巴伐利亚建设融资促进银行,为企业申请商业贷款提供政府担保;成立巴伐利亚风险资本投资公司,为中小企业融资等一系列手段。而这一点与我国实际也相吻合,充分发挥中小企业的作用,无疑是推动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关键一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