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小学语文教学经验心得十篇小学语文教学经验心得十篇

小学语文教学经验心得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3:56:48

小学语文教学经验心得篇1

关键词:农村小学语文语文教学体验式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0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2-1578(2012)11-0152-01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强调要“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珍视学生独特的体验”,“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小学语文体验式教学是指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依据语文教学目标和内容,通过创设特定的教学情境,使学生通过亲历活动,获得知识,发展能力,建构意义,生成情感,感悟生命意义的一种教学方式。农村小学生与城市小学生相比,由于所处的地理条件不同,造成了许多心理、知识背景和人生体验的不同,这些都是农村小学语文教师进行体验式教学的参考依据。以下主要探讨农村小学语文体验式教学的实施策略。

1体验式教学概述

体验式教学的观念早在中国的先秦时期和西方的古希腊、古罗马时期就已萌芽。体验式教学称法则始于上世纪的40年代的二战时期军队的生存训练,在此之后,体验式教学就作为一种独特的教学方式在世界范围内迅速传播开来。到了20世纪70年代中期,它作为一种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方式在美国兴起。目前,世界上有许多国家都采用这种教学方式。由于其在改善课堂的学习气氛、大面积提高学生的成绩、促进学生形成优质可持续学习的品质、有效改进师生关系等方面实效显著,被人们称为是近十几年来最重要、成功的教学改革。著名教育家杜威曾提出“在做中学”、“生活即教育”的主张。他认为教育的本质在于让学习者在主观与客观的互相联系中获得经验,最重要的是,不是将知识呆板的传给学习者,而是激励学习者亲身参与来获取知识与体验。只有当学习者主动自觉地去挖掘活动中的体验,积极的“做”和“想”,才能探索到世界万物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才能积极主动的调动思维,从而获得自己的活动体验。

2农村小学语文教学现状

农村由于地理位置相对偏远,经济相对落后,小学生不能轻易获取课外书籍,导致小学生阅读视野相当狭窄,精神体验仅限于农村的精神生活,乡村的野外风光。对于旅游见闻更是奢侈,近年来小学生外出集体活动日益减少,没有生活的体验,没有真正得到教师的观察指导。同时,学生家庭电脑相当有限,获取信息的途径受限。此外,在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着教、学分离的现象,主要表现在:教师讲得多,学生练得少,有时出现满堂灌的现象;教师包办多,学生训练少;到了中高年级,段意、中心思想应当由学生练习概括,而教师为减少麻烦,采用一写了之,让学生去背,使学生失去了训练的机会。由于受客观条件限制,难于组织作文竞赛、阅读比赛等活动,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影响到语文教学质量。

3体验式教学的实施策略

3.1创设情境,激发体验

体验总是在特定的情境中发生,体验式教学离不开情境的创设。皮亚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的知识是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他人,通过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的过程。小学语文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和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模拟情境”,使学生身临其境,通过“模拟情境”获得相应的体验。小学语文体验式教学的“模拟情境”可以是依据教学内容编成的“课本剧”,或是师生共同表演的某个事件的一个情节,或是教师依据教学内容精心制作的一幅图画等等。良好情境的创设,能使学生在“情境”的学习环境中提高学习兴趣,提高学生体验的热情,获得更真实的情感体验。

3.2加强诵读,强化体验

诵读是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诵读是一种体验的过程,感悟的过程,接受熏陶的过程。语言文字中蕴涵着丰富的情感因素,有时只能意会而不可言传。通过朗读,学生不知不觉地进人文本,读中悟理,读中生情,思想感情就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这种自然而然诱发的情感与文中蕴涵的情感相互碰撞,就是体验,就是生本对话。例如,在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一文时,文中“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为了让学生体会到父亲挖掘时间长,挖掘的艰辛,永不放弃的信念,以及对儿子深深的爱等情感,可以通过一次又一次的领读、引读、组织学生有感情个别读,把学生的感悟、体验不断推向文本。

3.3注重亲历,完善体验

小学语文体验式教学应注重“亲历”,要让学生积极置身于体验的情境中,通过亲历活动进行体验。体验的亲历可以分“身历”和“心历”。“身历”是体验主体在实践层面通过实际行动亲身经历。“心历”是体验主体在心理上的“亲身经历”,包括移情性的理解、感受,对他人、他物经历的切实感悟。因此,小学语文体验式教学应重视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身历”和“心历”。教师可通过营造相应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使学生在活动过程中,通过活动中的观察、尝试、体会,在“身历”和“心历”的最佳状态中获得相关的知识。例如,在文学作品的欣赏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心历”,通过主体自我对象化,使学生把自我等同于作品中的人物,在心理上与作品人物一起经历,一起体验,通过对作品角色的认同和移情,从而与学习对象融为一体,不仅能更好地理解作品,同时也能更好地获得相关的经验和知识。

参考文献:

[1]沈建.体验性:学生主体参与的一个重要维度[J].中国教育学刊,2001(4).

[2]王银霞.浅谈农村小学语文教学的改进思路[J].当代教育,2009(1).

[3]吴惠青.体验:活动类课程的价值追求[J].教育发展研究,2002(11).

小学语文教学经验心得篇2

关键词小学语文;识字;体验性学习

一、在识字中体验

识字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课标中提出“让学生喜欢学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改变单一的教学方法,采用列表法、图像法、讨论法、媒体介入法等多样手段,引导学生体验和感知,已成为大家的共识。有目的地创设体验学习情景、体验学习气氛和体验学习的契机,能使学生对认知活动产生兴趣,产生爱意,自主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去体验和感悟,能动地拥抱知识,认识知识,学习主体与知识学习活动融为一体。在主客体的交融体验学习中,知识融入了学生的生命之中,使学生尝试到每一次学习体验都是生命意义的升华和对生命价值的体验,在识字中感受到快乐,体验到成功,因而获得对学习汉字的持久兴趣。

二、在情境中体验

实践是认知的基础,实践是体验性学习的基本方式。体验性学习要求学生学习不仅要用自己的脑子去想,而且要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嘴说话,用手操作,即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身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体验性学习就是通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充分刺激学生的视觉、触觉、听觉,从而获得感知认识,完成对客体的认知。在课堂上,教师应该与学生一起走进课文呈现的感情世界,和学生们一起用深切的感情来朗读课文,品味亲情。这样的过程,体验绝不仅仅是一般的认知活动,它是学生融入生命的直接参与,它使学生与课文人物进行着生命和情感的沟通,使得学生在掌握课文知识的过程中,领悟到教材知识和教学情境本身所蕴含的道德、审美意义。

三、在联想中体验

小学生虽然年龄小,但他们已有了一定的生活经历,脑中已存储了与课文内容相关的经验、知识。阅读时,我们可以激活贮存在学生脑中的相似的经验,引导联想,在具体感知的基础上获得情感体验。

比如《乌鸦喝水》这篇课文浅显易懂,无须多加分析,重在感情朗读。一位教师在教学中,先创设了这样一个生活情景,引导学生体验:炎热的夏天,你走在街上,口渴得很。这时你有什么感受?(很想喝水――焦急)当你看到冷饮店里摆着矿泉水,你心里怎么想?(有水解渴了――惊喜)可你一摸口袋,没带钱,你的心情有什么变化?(不知怎么办好――犯愁)突然你发现邻居王阿姨也来买东西,你会怎么想?(我有办法了,借钱买――兴奋)当你喝到水后,又是一种什么感觉?(心满意足――舒畅)在学生充分体验了情感变化的基础上,教师说:“你们刚才所体验到的就是找水喝的心理变化过程。现在你就是那只乌鸦,请你读书,体验一下乌鸦找水喝的心理过程,然后有感情的朗读出来。”学生找到了相关经验,把这种心理体验转移到课文中,自然读得感情饱满。

四、在活动中体验

对于游戏、表演,小学生大多有一种表现欲和表演欲,可以借助游戏、表演这一活动方式让学生来体验和品味课文内容和内涵。在表演之前,就必须对课文内容有深刻的理解和感悟,这样才能演得逼真,才能将课文中的情、意传达出来,不仅使演出的人得到深刻的体验,而且未担当角色的同学也能获得较具体而形象的感知。比如有位老师在教学《梅兰芳学艺》一课时,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梅兰芳的刻苦精神,在课堂上,老师要求学生来扮演梅兰芳当时“紧盯空中飞行的鸽子”和“注视水底游动的鱼儿”的动作。在要求学生做到一动不动地昂着头或低着头的同时,教师朗读课文“小梅兰芳紧盯住了飞翔的鸽子和活泼的小鱼儿,鸽子飞到哪儿,小鱼儿游到哪儿,他的眼就紧紧跟随到哪儿……”让学生在教师的朗读声中表演一个个“小梅兰芳”,去想象鸽子、游鱼,转动着自己的头,两眼眨也不眨在盯着。经过几分钟后,再让学生谈谈自己的体会,学生们纷纷表达――“累死了”“实在受不了”“梅兰芳能坚持下来,我真佩服他”此种体验帮助学生理解文本,效果明显。

五、在写作中体验

小学语文教学经验心得篇3

一、从汉字字形中发现

汉字是一种表意文字,它的字形保留了一个词的意义的最初始状态,而正是这个初始的词义状态成为这个词后代词义繁衍的生长点[1]。根据汉字的造字规律和字形特点,我们就能根据字形大体猜到词语的意思。

苏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掌声》一课中有这样一句话:“小英犹豫了一会儿,最后慢吞吞地站了起来。”“犹豫”是理解、感悟小英内心活动的一个关键词,只有真正理解了这个词,小英内心的矛盾痛苦才会打动学生,从而真正与文本中的人物形成共鸣。仔细观察其字形,就会发现“犹豫”的意思与字形关系密切。有一位教师在教学此词语时,先引导学生观察“犹豫”的字形,“犹”是反犬旁,可见“犹”是一种动物,接着教师介绍“犹”这种动物的特点:生性多疑,一旦发现风吹草动,立刻爬到树上观察敌情,没有发现什么动静,再从树上溜下来,四处张望,突然又开始生疑,又爬到树上观察……如此这般不停地折腾自己。再让学生猜一猜“豫”是什么?学生根据字形(豫的右边是象)猜出“豫”可能是大象,接着教师介绍:豫是一种古象,《道德经》中说“豫兮,若冬涉川”,这句话是说,豫这种古象行动小心翼翼,就像在冬天穿过河流一样。最后,让学生猜一猜“犹”和“豫”放在一起是什么意思。

字形即字义,这是中国汉字的最大特点,也是汉字文化源远流长的一个重要原因。当教师在课堂上经常引导学生去发现词语意思与汉字字形的关系,学生在预习课文或读课外书时遇到不理解的词语时就会尝试根据字形去猜意思。

二、从文本内容中发现

鲁迅先生在《论新文字》中说:“虽是方块字,倘若单取一两个字,也往往难以确切地定出它的意义来。”可见,同一词语在不同的语境中表达的意思也有差别。因此在进行词语教学时,要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篇,从而引导学生发现词语意思与文本内容的关系。

苏教版《语文》二年级上册《小动物过冬》一文讲述秋风刮起来了,天气渐渐凉了,青蛙、小燕子、蜜蜂聚到一起商量过冬的事。课文围绕“商量”展开,具体写了小动物们如何商量过冬的事,因而“商量”是本课的一个核心词,教学此词语意思就不能止于词典中的解释“交换意见”。笔者在教学“商量”时,将此作为贯穿全文教学的一条主线:先引导学生充分与文本对话,课文写了谁和谁在商量?它们在商量什么?它们是怎么商量的?再让学生三人一组分角色扮演青蛙、小燕子、小蜜蜂聚在一起商量过冬的事。接着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说一说“商量”的意思。最后围绕文本内容进行拓展:春天到了,青蛙、小燕子、小蜜蜂又聚在了一起,它们又会商量些什么呢?它们又会怎么商量呢?三人一组商量商量。

“商量”一词的意思是学生通过反复与文本对话得以发现的,并在续编课文时得到运用,词语意思在文本中走了个来回。由此可见,引导学生发现词语意思与文本内容的内在联系,在语境中理解词语,不仅能够更透彻地理解词语意思,对文本内容也会有更深刻的领悟。

三、在生活经验中发现

学生走进课堂时不是一张白纸,他们是带着自己的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走进课堂的。课堂上,教师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有意识地创设学生所熟悉的生活情境,将词语意思以生动形象的画面辅以美妙动听的音乐展现在学生面前,从而引导他们发现词语意思与生活经验的联系。

苏教版《语文》一年级上册《冰花》一课中,作者把冰花比作丰满的牡丹。牡丹是一种花,学生都知道,可要让学生真正理解丰满的意思,必须要联系学生的生活。教学时,笔者这样引导:出示一组学生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图片(小鸟丰满的羽毛、果园里丰满的果实、花园中丰满的花朵),先引导学生发现它们的共同点:大大的、厚厚的、胖胖的、很多、漂亮。再告诉学生,它们可以用一个共同的词语来形容,那就是――丰满。接着追问:“生活中你见过丰满的人吗?”课堂上,有一个小姑娘居然能说出“我妈妈很胖,但别人说她很丰满。”再出示一组唐朝女子的图片:长得胖但看起来仍然很好看的人我们不说她胖,说她很丰满。你们看,唐朝的女子以胖为美,个个都很丰满。最后回到文中,引导学生再次感受冰花的美丽,体会丰满的意思。如此,“丰满”这个词一定会深深地留在学生心中。

由此可见,打通词语理解与学生生活的通道,让词语意思的获得来源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并回归到学生生活中去,从而达到语文新课标所倡导的: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学习语文,学会学习。

四、在情感体验中发现

叶圣陶说过:读书顶要紧的事情,是把书中的经验化为自身的经验。反之,自身的经验也可以帮助学生体会书中的经验。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课文都饱含丰富的情感。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情感容易被激发,儿童的认知活动一旦有了情感参与,他们认识世界将更丰富,更深刻。将此运用至词语教学中,调动学生的情感参与,唤醒学生的相似情感体验,不但有助于学生发现词语的意思,还能促进学生对词语意思的深入理解。

还是《冰花》一课:他(小童)惊奇地喊道:“妈妈,你瞧,玻璃窗上开花了!”“惊奇”是什么意思?它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情感?如何让一年级的学生感悟并理解?一位教师充分调动学生的相似情感体验,收到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先出示一幅美丽的冰花图,接着引导:如果你是小童,清晨醒来,看见这么美丽的冰花,你的心情怎样?(高兴、开心。学生带着自己的情感体验去朗读。)如果你是小童,以前从来没有看见过这么美丽的冰花,今天是第一次看到,你是什么心情?(激动、惊讶。朗读表达。)如果你是小童,你从来没有看见过玻璃窗上也会开花,现在看到这么美丽的冰花,你一定觉得――(奇怪、神奇。朗读表达)。如此,在教师的一遍遍追问与引导中,学生相似的情感体验一次次被唤醒,并通过精彩的朗读加以演绎。

可见,引导学生将自己当做课文中的人物,同他们一起欢笑、一起悲伤、一起得意、一起失落,学生就能感悟到词语意思与自身情感体验的关联,从而自主理解词语的意思。

当然,理解词语的方法很多。笔者以为,让词语理解源于学生自己的发现,才是真正授之以渔,才能让词语理解走向自主,从而真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

小学语文教学经验心得篇4

关键词:“换位体验”;操作误区;矫正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9094(2012)07-0048-02

新的课程标准强调“换位体验”,语文课堂教学要较多地注重师生互动、平等参与,教师要实现角色的转换,最大可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但是,笔者观察发现,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也存在不少操作的误区,需要语文教师给予高度重视并采取有效对策。

【课堂扫描】

笔者曾在一次教学竞赛中听到一位老师执教六年级下册《清平乐·村居》一课,为了引导学生充分理解“相媚好”的含义,教者在教学中运用了“换位体验”的教学方法,意图通过对文本人物的换位体验,深入体察人物内心世界,从而激发学生的情感内驱,生成对文本的深层次理解。但课堂实际效果却适得其反,当老师询问“谁愿意扮演老公公和老婆婆,一边喝酒一边亲热地聊天”时,学生捂着嘴儿偷偷地笑。后来,老师喊一位男孩和一位女孩分别扮演“翁”和“媪”。此刻,下面的孩子笑得更欢了,表情有些诡异。当那两个孩子迫于无奈,开始根据老师的“指导”以老公、老婆相称时,课堂上爆发出一阵阵大笑,课堂顿时陷入一片混乱之中。

【案例反思】

尽管无数教学实践证明将“换位体验”引入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是实现深度阅读的良好途径,但不可否认,在实际的阅读教学中,“换位体验”的运用和操作还存在着一些误区。

误区一:轻视学生的阅读起点。

时下,一些老师把换位体验作为一种时髦的教学方法,轻视学生的阅读起点,轻视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轻视学生对文本的自我解读能力,一厢情愿地运用“换位体验”,结果往往南辕北辙。如一位老师执教《小露珠》,让孩子们戴上头饰,分别模仿小青蛙、小蟋蟀和小蝴蝶蹦、爬、落的不同姿态,相继与小露珠打招呼。孩子们光顾着摆造型、演动作,全然忘记了小露珠闪亮、透明、圆润的可爱模样,对小露珠的那份喜爱也随之烟消云散。

误区二:无视学生的身心发展。

“换位体验”是一种学习过程有的心理体验过程,要求将自己的内心世界,与文本角色或作者在情感上实现沟通,为增进理解奠定基础。“换位体验”在使用的过程中如果违背了学生身心发展实际,不分青红皂白地加以滥用,定会成为教学的一大败笔。上述案例中课堂上“翁媪”的角色体验不仅没有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感悟文本意义,而且在某种程度上还分散了学生的学习注意力,这样的“换位体验”无疑是得不偿失的。

误区三:忽视学生的情感需求。

在教学中,很多教师一味地按照教学设计,为了所谓的“出彩”,置学生的实际情感状态于度外,设计了一些不合时宜的“换位体验”活动,使教学大煞风景。笔者曾听一位男老师执教《和他的大黑骡子》,在学习重点段落,品味了文本语言之后,孩子们纷纷被对大黑骡子的深情所感染,一股淡淡的忧伤在孩子们的心头萦绕。此时,教者置孩子们的真实情感体验不顾,让孩子们扮演,表演其摘下军帽、背过脸去、深情地看着、敬礼等一系列动作,试图通过角色表演来体会对大黑骡子那份特殊的爱。结果事与愿违,课堂上竟笑声一片,整篇课文的情感基调和课文所营造的情感场在所谓的“换位体验”中荡然无存。

误区四:漠视学生的角色经验。

换位体验如果漠视学生的角色经验,乱用甚至是滥用,不仅难以达成得意习言的目的,有时还会画蛇添足。例如,有位老师执教明代诗人于谦写的古诗《石灰吟》,在初步理解了诗句含义之后,设计了“换位体验”:如果你就是那烈火中焚烧的石灰,此时此刻,你会说什么?此处,教师忽略了一个最重要的问题——学生对体验角色的经验积累。缺少生活经验的支撑与感受,学生是很难真正触摸到石灰的内心世界。因此,学生的发言也就愈发显得苍白、无力,毫无生气。

【矫正策略】

针对当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换位体验”运用的操作误区以及存在问题,笔者以为我们可以运用以下策略进行调整和修复。

策略一:深入解读教材,据文而用。

语文教学文本体裁的多样性、文本内容的丰富性决定了“换位体验”运用的选择性。教者应在深入解读教材的前提下,准确把握文本内容和文体特点,尤其要重视学生已有的阅读经验,合理把握学生的阅读起点,有针对性的设计和运用。如一位老师在教学《天鹅的故事》“群鹅破冰”的场面时,并没有让学生直接体验天鹅的角色,而是让学生以文本作者的身份,去聆听天鹅们非同寻常的叫声,去感受叫声背后蕴藏的含义。这样的换位体验,既吻合了文本特点,又符合了学生实际。学生们在这样的体验中,有话可说,有感可发。

策略二:准确把握学情,因人而用。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根据学情需要,根据教学现场需求,合理而准确地运用“换位体验”,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途径之一。笔者曾听过一位老师执教《黄鹤楼送别》一课,要求学生分别扮演李白和孟浩然,进行分角色朗读课文。教者喊上了两位男同学,要求他们通过朗读表现两人依依惜别的场景。两位男同学不仅读得声情并茂,而且加上了作揖、鞠躬、饮酒等一系列动作,赢得了其他学生和听课者的一片掌声。

策略三:激感体验,顺势而用。

“文章不是无情物”,小学语文教材中入选的大都是文质兼美、情深意浓的文章。教学中,如果能在激发学生语文学习情感体验的前提下,顺势运用“换位体验”,则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笔者在教学《理想的风筝》第5自然段时,设计了这样的“换位体验”:如果你也是刘老师的学生,当你看到刘老师一次又一次旋转板书的一幕幕,你为什么而激动呢?在情感的推波助澜之下,学生思维的闸门被打开,孩子们将心比心,在角色的体验中完成了对文本语言的深度品析和感悟,课堂弥漫着浓浓的师生之情。

小学语文教学经验心得篇5

一、移情体验,让小学语文课堂更活泼

小学语文课堂如同生活中的舞台,学生是舞台的主角,教师则是导演与策划。一台好戏需要导演的精心策划,一堂好的语文课也需要教师的精心导演,才能有活泼、宽松的课堂气氛,才能熏陶、感染学生,让其批文入情、移情入文,真正达到文人合一之目的。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抓住学生的移情体验和角色激情扮演,以达到“演出”中内化文体,移情熏陶,真正把文本内涵内化于胸,产生共鸣。

教学《詹天佑》一课,讲到詹天佑设计“人”字形铁路时。学生对于“人”字形铁路的认识只流于表面,未曾通过文字形成具体表象。于是,笔者采用角色扮演来批文入情,让学生一是当小画家;二是当小司机。先根据课文中插图,引导学生动手画“人”字形铁路示意图、练习讲清图意;然后,在班级中开展“小司机赛车”,看看哪位小司机第一个把“小火车”顺利地开上山去。这样,学生一个个地动手操作,不少高明的“司机”成功登顶。这样几个简单的动作表演,不仅让学生立即从中领悟到詹天佑设计的意图,还锻炼了自己的动手能力,对詹天佑的才干产生由衷的佩服。

二、融于生活,让小学语文课堂更开放

语文原本来源于生活,自然也应回归生活。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把课堂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起来。只有学生亲身经历,他们才能在熟知中凝炼感性认识,从而上升成理性认识。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努力把握好教材自身特点,揣摩好知识与生活经验的衔接,让学生在学文中融入生活情感,同时也把课堂中的知识带入课外生活中去应用。从而达到教学相长,教为应用的具体目的。

三、多重想象,让语文课堂更丰富

爱因斯坦说过: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是世界一切知识的源泉。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的想像力,只有这样才能填补教材的空白,拓展教学资源,丰富文本表达的内涵,使教学活动更创新,更具生气。

四、读写结合,让语文课堂更有效

古人云:“不动笔墨不读书”。这其中除了强调要注重圈点勾画之外,更重要的就是要动笔写。读能陶冶性情,写方能抒其心态,光读不写,学生犹如蜻蜓点水,只能获得浮光掠影的粗浅认识。只有读写结合,学生才能在主动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文章内涵的理解和体验,才能有感悟和思考,获得思想启迪和独特感受,从而享受读书和审美乐趣。

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当学生沉痛而悲伤地读完最后一句“她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后,学生对小女孩的悲惨命运的同情,以及对黑暗社会的愤怒溢于言表。而教师没有说一句话,只是轻轻用电脑投影一首刘倩倩写给小女孩写诗《——你别问这是什么》,让学生在配乐的情景中聆听诵读,再轻声跟读。读着读着,有的泪流满面,有的轻轻抽泣,教师没有劝阻,没有评价,只是轻轻说了一句:“同学们,此时,你想对卖火柴的小女孩说些什么呢?拿出笔写一写,让在天堂的小女孩知道你的心意。”“情到深处自然浓”,有学生仿写出一首首诗送给小女孩,也有学生议论热烈,还有学生想象小女孩来到自己身边的欢乐情景等,学生写得真挚动人。学生读得动情,写得高兴,议得热烈,抓住了这个训练点在潜移默化中告诉学生,写作文就是要表达真情实感,读书就是要有自己的经验等。这种读写自然结合方法让学生学得轻松自然,又调动了其积极性,起到了事半功倍之效。

五、多管齐下,让语文课堂更精彩

小学语文教学经验心得篇6

一、阅读中的创新

阅读背景是学生阅读所得的重要前提。在平时的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对文本的学习随着课程的学习往往是浅尝辄止的,学生学会的东西实际上并不一定取决于语文老师在课堂中讲解的程度。叶圣陶先生曾说:“不了解一个字,一个词的意义和情味,单靠查字典,词典是不够的。必须在日常生活中随时留意,得到真实的经验,对于语言文字才会有正确丰富的了解。”譬如有一位作家在作品中描写一位劳动者劳作后“感到健康的疲惫”,这种生动写实的写法往往不易被缺乏语感的学生理解,难道疲惫还有健康与不健康之分?但有过积极劳动经验的人便知道,积极劳动后的疲惫和一味懒散的疲惫是截然不同的,前者兴奋而有,后者颓废而无力。前者的劳动用“健康”来形容正体现了劳动者的快乐。因此,在教学时,教师可以从以往用间接经验唤起学生直接体验的方式,改为让学生用自身直接的体验来加深间接经验的方式掌握和巩固语文学习。

教学时,教师还应注意将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生活经验连接起来,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去体会,认同和批判课文。给学生更多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在语文中体验生活的机会。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要有自己的思考,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这就要求学生应有一定的创造性阅读,创造性阅读不是以理解文本为核心,而是以产生自己新的思想为核心。在阅读教学中语文老师教得死,原因在于不善于引导学生产生自己的想法。

语文老师在阅读教学中应鼓励学生质疑,在质疑中产生问题,从而产生新想法。如在《龟兔赛跑》中追问:“兔子为何失败?”也许是骄傲自满,也许是有难言之隐,兔子害怕游泳,也许是想让自卑的乌龟自信起来……,让学生打开想象的翅膀,让故事变得更曲折离奇,这样的创新怎么不让语文散发无穷的魅力?

二、表达中的创新

一线的语文老师或多或少会有这样的发现,有些重要的、易错的生字或者知识点,老师反复讲解,天天提醒都还会有些“小粗心”写错和记错,但富有趣味性的,新颖的词语和句子,一旦在学生中流行起来,便口耳相传,熟记于心。这些深深印在学生心中词语之所以能在短时间内得到学生的青睐,无非是因其表达的独特性和创新性,如一向温婉的老师突然对调皮的同学提出严厉的批评时,一旁的学生无意间说一句:“老师不发威,当她是病猫。”话一出口,立马便引起全班同学哄堂大笑,在相视一笑中,每个同学都记住了。这因为语言的新颖有趣,一下子调动了学生们的兴趣。

孩子们为什么喜欢听故事,讲笑话,春节联欢晚会的小品、相声为什么历久不衰成为必看的节目。这正体现了语言艺术鲜明的创新特征,语言艺术的魅力在于新颖,语文教育的魅力在于创新。人类不断追求进步,社会瞬息万变,语文教学方方面面也应随之改变,大到课程标准,小到教师教授过程中的每一句语言。

小学语文教学经验心得篇7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生活化意义实施方法

生活化的教学方式能够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中,高效率的完成学习任务,同时也有助于提高教师授课的效率,有效的完成教学目标。教育应该结合学生生活实际,这一观点一直是中外教育家所提倡。卢梭让爱弥儿从游戏、种植、木工劳动中学习,让生活造就爱弥儿,让自然弥儿的教师。卢梭认为,教学应让学生从生活中,从各种活动中进行学习,通过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获得直接经验,主动地进行学习。他认为教师的职责不在于教给儿童各种知识和灌输各种观念,而在于引导学生直接从外界事物和周围事物环境中进行学习,同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从而使他们获得有用的知识。杜威认为,教育就是儿童生活本身,儿童的课堂生活就是儿童的生长。

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把杜威的话倒过来说,认为“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为生活而教育”。他认为生活是教育的中心,因而教学不能脱离生活。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学。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教育必须是生活的。一切教育必须通过生活才生效。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生活’是人类一切活动的总称。教育的范围与生活的范围相等,到处是生活,到处是教育。’”

皮亚杰的知识建构理论指出,学生是在自己的生活经验基础上,在主动的活动中建构自己的知识。也就是说,学习者的学习是在以往的生活、学习和交往活动中,逐步形成了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和看法,而且,他们具有利用现有知识经验进行推论的智力潜能;相应地,学习不简单是知识由外到内的转移和传递,而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的过程,即通过新经验与原有生活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来充实、丰富和改造自己的知识经验。

顾黄初先生《语文教学要贴近生活》一文也指出:“要谋求语文教学效率的提高,老是把思想封闭在四壁合围的教室里,把眼光死盯在篇幅有限的课本上,恐怕很难求得突破性的进展。语文是在生活的广阔天地里频繁运用的重要工具,要教学生掌握好语文工具,我们的思想要向广阔的生活审视。”他同时强调“语文教学的改革,关键在贴近生活。这是‘根’”。这番话,正为我们指明了语文教学改革的方向。顾先生还为我们诠释了“贴近生活”的内涵:“第一,根据实际生活中运用语文工具的规律来探求语文教学的规律;第二,根据实际生活中运用语文工具的众多场合来开拓语文教学的空间领域;第三,根据现代生活的发展前景来规划语文教学的未来。”

以前教育方式单一化、教条化,为了适应社会发展,为了更好地促进儿童身心的发展,语文课程标准在不断的改进完善,目前新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教师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这无不是在要求语文教育多样化,生活化,从以上观点可知,将小学语文教育生活化是很有不要的。“生活中处处皆语文”,教师如何做到语文教学的生活化呢?下面谈几种实施方法:

一、创设生活化的教学环境。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根据教材内容及地方文化特色,将学生带入熟悉的生活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的兴趣,使得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完成学习任务。

(一)识字教学生活化

教师在教学中应创设轻松愉快生活识字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低年级教授物体名称时,教师都利用相应是物体去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如:香蕉、苹果、柚子、化石等。而就部分抽象性的词语,如:怀疑、伤心、喜出望外、姹紫嫣红等,教师可以借助各种直观手段如投影、电影、小品或具体描述一定的场景等方式,结合儿童的生活体验,帮助儿童感知,启迪儿童思考,引导儿童联想,从而激发儿童兴趣,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阅读的生活化

1.读牌、读报、读介绍。

阅读的形式很多,方式多样的阅读才能起到随时随处学习语文的作用。逛街时让儿童读各种店名,坐公交时在站牌前读站名,买东西时读各种介绍和说明,报亭前读读消息,随手拈起一张报纸看看新闻,随处读和看生活中的一切文字信息,这些都是阅读方式,都是在进行语文学习,同时也让语文教学生活化,达到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很好地提高儿童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2.阅读教学走向生活。

《学会生存》一文指出:“学校不能和生活脱节。”作为母语教学主阵地的阅读教学更不能远离社会现实生活。阅读是一个思维体验阅读是一个思维体验的过程,如果没有生活经验的依托,会让文章很空洞,生涩难于理解,只有阅读活动在生活的大背景之下,才能让孩子很快的把读到的文章和自己的生活体验紧密联系起来,取得良好的效果。如课文《小蝌蚪找妈妈》,很多小学生都有抓蝌蚪的经历,甚至有的小学生将小蝌蚪养在家里,教师运用小学生的这些生活经验,能够让他们在课堂中快乐的学习知识。这种方法对于小学生感知觉的发展及思维的培养,都有很好的效果。一方面,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课堂环境,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更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效果。教学情景也要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及当地的具体环境灵活安排,不可生搬硬套。

(三)作文生活化

作文生活化的提倡源于:“小学生活化作文教学”是指在多元智能理论、生活教育理论及其他现代教育思想的指导下,将语文课堂教学植根于丰富的生活,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将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这一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探索优化的语文课堂教学策略,克服语文教学中只重视语言智能的弊端,保证其它各元智能的发展机会,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①生活是写作之源,学生只有走进生活,走进大自然,走进社会,才能有取之不完用之不尽的素材;作文生活化,即日常生活作文,这就必须“‘写真实的事’、‘用自己的话写’、‘原原本本地写’、‘主动地写’。所谓真实,包括两个方面,第一,作者内在的真实,即其看法、想法、感情、行动的真实;第二,外在的真实,即自然、人、社会、文化中所含的意义、价值、美、规律性等。”②在作文中自然真实地流露出的情感,才能深深的打动读者。

(四)口语交际的生活化

口语交际是交际双方为了特定的目的运用口头语言和适当的表达方式进行信息传递和思想感情交流的一种言语能力,更是孩子们在社会中的生活技能。因而口语交际应力求于孩子的生活实际,又回归孩子的生活实践,使孩子在生活化的教学中学会交际,提高技能。在口语交际的教学中,应拓宽生活渠道,使口语交际的话题与孩子生活相融合;应创设生活化的交际情境,使孩子尽可能真实、自然地进行际。

二、教学与生活游戏相结合,寓教于乐

玩是孩子的天性,虽然现在的孩子不像以前那样有充足的时间去玩乐,但是也有他们自己喜欢的游戏,陪伴他们成长。如“过家家”、“丢手绢”、“逛超市”、以及一些益智类的游戏如“堆积木”、“拼图”等等深受小学生喜欢且百玩不厌的游戏。游戏的一项功能就是让孩子在玩耍中学习,如果将这些游戏运用于语文课堂教学中,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的玩中学,不知不觉在快乐中学到了知识,这种知识更接近学生的生活,增加了他们的生活知识,而且以符合小学生心理发展特点的方式呈现,对于小学生自主性学习和语言、思维的发展都具有积极的作用。

三、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用儿童的视角看世界

师生关系对小学生的影响尤为重要,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从孩子的视角出发,观察世界,更有益于小学语文教学。

首先,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纽带,教师对小学生的爱与关注,能够引导小学生从自身的生活经验出发,自主的将语文的学习与日常生活相联系。如在作文课上,学生喜欢语文教师,便从教师的引导出发,联系自己的生活,写出优秀的文章;如果师生关系不良,小学生在上课过程中对教师有逆反心理,无论教师设计出多么巧妙的情景来引导,学生也不会感受到,更不会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其次,儿童的世界丰富多彩,如果没有一颗童心,不能从儿童的视角出发,观察、理解儿童的世界,那么教师的知识传授与学生的学习之间,始终存在着隔阂,教学效果也会大打折扣。如印度电影《地球上的星星》(又名《心中的小星星》)中的伊夏,小学三年级的他,世界里五彩缤纷,色彩绚丽,起初却不为他的老师所理解,甚至被退学,直到后来遇到了一位能够懂他、理解他、更能够从一个儿童的视角观察身边事物的老师,在这位老师的引导下,伊夏才喜欢上了学习,成为了学校的骄傲。

四、提升教育理论素养,深入浅出,将教学与生活完美结合

小学语文教学的生活化,不仅需要以上几个方面,更重要的是教师要提高自己的教育理论素养,对小学语文教学生活化有深刻的、理性的认识,才能在自己的课堂上,合理的将学生带入生活情境,而不是刻意为之。教师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理论素养,能够不断的审视自己的教学,不断的改进和提高,从而更好的利用小学生的生活经验,开展教学,促进教学,将教学与生活完美结合。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教学的生活化需要教师从多方面入手,带着自己的理论,走进儿童的世界,并不断更新、提升自己的理论素养,才能驾轻就熟的儿童的生活与课堂教学相结合,并以儿童的生活来促进课堂教学。另外,小学语文教学的生活化还需要家长及全社会的支持及创造一个有益于儿童学习的社会环境。

注解

小学语文教学经验心得篇8

关键词:语文教学;激发;积极;情感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7-319-03

一、问题的提出

七年级学生刚刚踏入新的校园,面对新的集体、新的老师同学,在感到新鲜好奇的同时,难免会产生紧张、不安的情绪,再加上学习节奏加快,压力增大,经常受到失败的打击,会导致学生身心疲惫,产生敏感多疑、自卑易怒、抑郁焦虑、偏执敌对等情绪,还会形成闭锁、恐惧、情绪化等心理倾向。这样一来,学生的身心就得不到和谐的发展,学生个体就不能得到全面发展。

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不仅要依靠心理专家和专门的心理辅导老师,更要重视依靠广大教师。任何学科的教师每天都会面对学生活生生的心理表现,教育的每时每刻都会涉及到学生的心理现象。因而应将心理健康教育贯穿到学科教育过程中,以全面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尤其是语文学科具有较强的人文性,教材是让学生进行积极情感体验的很好的素材,语文教师可通过挖掘教材的情感内涵,教学生感受各种美好的道德情感,让积极的情感滋养学生的心灵,进而升华其道德价值取向。而且语文教育形象化的教学方式和手段,能把学生的许多抽象的心理问题变为一个个具体的生活情景或具体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这些鲜活的生活情境和活动中逐步获得能理智地观照现实和应对生活的健康情感,培养学生控制、调节和疏导消极心理的能力,从而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那么,如何通过整合语文教材,挖掘出珍贵的人文价值,并通过语文课堂学习来激发七年级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使他们更好地适应中学生活,以健康的情绪面对遇到的各种挑战呢?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做了一些尝试。

二、概念界定

积极情感体验是指教师针对学生生活中产生的各种心理问题,充分挖掘语文教材中积极的情感因素,有计划地开展各种形象化的语文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进行体验、感悟,以此对生活中产生的各种心理问题进行理性化梳理,从而提高思想认识,形成健康的心理,积极的情感体验。具体如何开展呢?

三、实践探究

1、整合七年级教材,挖掘积极情感教育素材

语文教材内容丰富,不仅有很高的文化内涵,而且意蕴深远,情感丰富,有着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语文教师要善于发现其中美的、善的、积极健康的因素,以潜移默化的形式去影响学生,让学生在认识前人的人生经验的同时也观照自己的生活、心理。面对生活的细节学会客观地分析、冷静地思考,全面地看待每一件事,认识消极情绪产生的危害,一步步地进行理解、疏导,进而自觉摒弃消极的情绪,逐步形成积极的情感体验。我利用教学实践,针对七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对七年级语文教材进行了整合,挖掘出了其中可用于对学生进行积极情感教育的素材。

(1)分析人物思想行为,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

七年级语文教材中许多文章为学生塑造了高大的人物形象。如誓死追求真理、临死还不忘弃杖成林造福后人的夸父,面对苦难,变得独立和坚强的英子;在挫折面前乐观和达观的普希金;在恶劣的环境中依然保持自己个性与风格的闻一多……古今中外的这些优秀人物,在面对人生的各种考验时,如此坚强执着的生活着,他们的崇高品质和人格魅力会对学生产生积极的、深远的影响,能让学生在这样健康的文学熏陶中明辨是非、美丑,培养顽强的意志、坚定的信念,体味生命的伟大,感悟生存的意义。

(2)挖掘作品积极的主题,培养学生高尚情操

语文教材中有许多作品都有一个积极向上的主题,这些作品的学习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增加学生的文化底蕴,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

2、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积极情感教育

(1)利用教材资源,转移学生的情感体验

综合性学习活动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之一,也是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引导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体验的重要途径。教师针对学生生活中经常发生的如同学交往、个性适应、学业困难、情感挫折、亲子矛盾等问题展开作文教学,让学生在激扬文字、针砭时弊的同时,引导他们进行自我表达,自我剖析,梳理自己的情绪,并进行体悟,发现合理的因素,改变偏执的态度,将思想引向深入。如在进行七下第一单元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成长的烦恼”教学时,我让学生尽情地述说内心的苦恼、烦闷,学生各抒己见:感觉父母或老师对自己不公平,或者感觉自己受到冷落;与伙伴发生矛盾;学习成绩不好或者做错了事情而被父母或老师责骂;被别人冤枉……

学生将自己的情况分析得十分深入,让我更了解了他们的内心。这是一次学生内心情绪的宣泄,有助于学生缓解内心的压抑,释放自己的情绪。但还不足以真正对学生的情感进行教育,改变学生的认知,得到思想上的升华。因而我又与九上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微笑地面对生活”进行整合,组织了一次作文练习课,让学生学会将各种生活矛盾当作一种幸福体验,在心灵的家园里构建一个和谐而充满阳光的美好世界和具体的生活情境,以调适心情,调节和疏导消极心理。

师:一个人在生活的道路上再春风得意,也不可能一帆风顺永远都阳光灿烂。风霜雨雪,总是陪伴在我们身边。重要的是,我们能寻找快乐,感受快乐,创造快乐,微笑地面对生活,让生命焕发出最美的色彩。哲学家伊壁力橹说:“人活着就要追求快乐。”“快乐是生活的起点和目标。”快乐是积极的人生态度。下面,请同学们谈谈你认为快乐是什么?你有什么样的快乐?

生1:小学五年级的时候,老师让我去参加市里的演讲比赛,我每天认真的练习,喉咙都练哑了,但我坚持努力的练习,最后得了二等奖,爸爸妈妈、老师同学都来祝贺我,我很开心,因为这是我努力的结果。

师:奋斗的过程比结果更快乐,因为我们付出了自己的汗水,得到了来自各方的帮助。

生2:双休日,我做完作业后,整理了自己的房间,还帮妈妈做了家务。虽然很辛苦,但我觉得很快乐。

师:是啊,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在忙碌中充实的过每一天,也是一种快乐的生活。

生3:人活在世上,难免会经历各种痛苦、磨难,但我认为这些痛苦也是一种快乐。比如小时候,我因为不懂事,一次次“摔跤”,受到爸爸的一次次责骂,虽然当时很难受,现在想想这也是一种美好的回忆。

师:是啊,痛苦,何尝不是一笔财富,一种快乐呢?白岩松还写了一本书,名字叫《痛并快乐着》,大家有机会可以去看一下。

师:(课堂寄语)快乐让生活更美好,让日子更轻松/快乐的生活得益于快乐的感觉/快乐的感觉需要自己寻找/在每一寸阳光里,在每一个细节里/当生活对我们吝啬的时候/用乐观的情绪驱除痛苦的阴霾/这就是强者对生活的选择/让我们微笑地面对生活吧

这样的课堂作文活动,让学生畅所欲言,不仅描述了所见所闻,而且说出了内心感受,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情感活动,得到了心灵上的一次洗礼,同时教师及时发现问题,恰当地进行肯定,正确地加以引导与鼓励,对学生进行了积极的情感渗透。

(2)利用文本教学,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情感是人类最高级的心理体验,文学文本能激起学生强烈的爱与憎。教师要因势利导,主动以自己的积极情感去感染学生的情感,引导学生感悟文本的思想,通过情感调节等各种手段升华情感。七年级学生的人格还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引导学生从文本中引申出一些有关能促进积极情感体验的问题,认识作品中主人公的心理流程,让学生由己及人观照自己的内心世界。“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文本潜移默化的渗透和感染,能让那些情绪冲动、性格浮躁、脆弱、自暴自弃的学生受到感染,向稳重、坚强、振奋等优良品质转化。如学习《丑小鸭》这一课,学生了解了丑小鸭在经历磨难后,变成了一只美丽的白天鹅,丑小鸭在面临挫折和困难时,勇敢的面对,不怕艰难顽强的生活,这些行为没有很强的抗挫折的能力是不可能做到的。这一课正好是对生活在优裕环境中的、刚进入中学的七年级学生进行挫折教育和磨难教育的好材料,也能对在生活中遇到困难的学生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于是我便引导学生结合实际谈谈自己学了这一课后想到了什么,学生通过讨论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

生1:丑小鸭真了不起,受了这么大的委屈依然不放弃,而我呢?在学习中遇到了一点点的困难就轻言放弃。

生2:我要向丑小鸭学习,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也不怕,而想想我自己,刚进中学时,觉得住校生活太苦了,经常跟爸爸闹别扭,这样想想真是太不应该了。

生3:丑小鸭受了委屈一点也不怕,以后我受了委屈也要坚强,不能哭

师:同学们说的都很好。我们在生活中难免会遇到一些不如意,当遇到困难时是积极面对、努力承受,还是消极躲避,自暴自弃呢?

这一周的随笔,学生的感悟特别深刻,其中一位学生写道:张海迪姐姐在残酷的命运面前,她没有沮丧和沉沦,她以顽强的毅力和恒心与疾病斗争,经受了严峻的考验,对人生充满信心。她虽然没有机会走进校门,却发愤学习,学完了小学、中学全部课程,自学了大学英语、日语、德语和世界语,并攻读了大学和硕士、研究生的课程。在人生道路上,幸福与痛苦、成功与失败往往是联袂而行的,只要你坚信希望在明天;用小草的精神给自己灌注新的力量,即使生命卑贱如蝼蚁,也能活出自己的色彩和潇洒。

看了这样的随笔,可以肯定学生在对文本进行理性化的体悟后,心灵受到了震撼,在感悟课文内容的同时,潜移默化中受到了一次积极情感的教育。而且这一环节不仅有助于学生进行心与心的沟通,情与情的相融。也是学生内心情感的抒发,引发他们对自身存在问题的思考,受到乐观向上、正确对待挫折的教育,从而形成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同时,教师可利用随笔与学生平等对话、交流,抚平学生的伤痛,澄清是非,在促进学生写作兴趣的同时,提高学生挫折承受力、自信心和交往能力。

(3)利用课堂教学创设情境,升华学生的情感体验

在教学中创设相应的环境气氛和教学情境,能使学生感受到情感的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使学生进入角色,产生情感体验。七年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叛逆心理十分的重,他们渴望亲情、友情的眷顾,但是对如何正确对待亲情、友情,学会与人相处上十分欠缺。如学生表演的情景剧之一:学习已经很努力了,但成绩一直不理想。每次考完试,母亲都要打电话问班主任。放学回到家经常问:“怎么这么晚?”有时“我”的电话响了,她就一把抓住话筒,无论男女就一句:“她不在!”啪的挂了。早晨去上学,不停的唠叨:“好好学习,别和男生来往。”想到母亲的一切种种,让我十分反感,有时甚至十分恐惧,我有时都不愿意回家了,内心十分痛苦。

表演完后,组织学生展开讨论:

师:当我们面对消极情绪时,要认识生活,认识自我来缓解自己的压力,不能一味地抱怨,这样会走进情绪的死胡同的。刚才表演的情景剧,相信会引起很多同学的共鸣。但母亲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举动呢,同学们想过吗?

生1:因为母亲对我不信任,怕我早恋,怕我在外面干什么坏事,错交了坏朋友,所以她才会干涉我的自由。

生2:母亲对我过于保护,她怕我受到伤害,才时时刻刻的关注我的学习、生活。

生3:母亲与我之间有代沟了,她把正常的男女同学之间的交往当成谈恋爱,所以她才会很着急,才会这么做的,说到底母亲还是爱我的,只是方法上可能有欠缺。

师:那你如何评价剧中的我呢?

生1:我认为我本身也有做的不够好的地方,比如肯定经常晚回家,母亲才会唠叨“怎么又晚了”,可能在男女生交往上也有让母亲担心的地方。

生2:我觉得他缺乏与母亲沟通,比如他学习已经很努力了,但成绩不好,就应该与母亲、老师交流,找出“病因”所在,及时治疗。

师:那你认为这件事该如何解决呢?

生1:我觉得他应该与母亲好好沟通,把自己在学校的生活、学习情况多对母亲讲讲,母亲了解了实际情况,相信就不会这么紧张我了。

生2:也可以借助老师的帮助,请老师找母亲谈谈。

生3:我觉得“我”已经有心理问题了,该找心理辅导老师了。

师:但我们不可能随时都找心理老师解决的,我们该如何进行自我的心理疏导呢?

生1:我认为遇事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因为生活会不断地给我们这样那样的压力。

生2:我们应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如跟朋友聊聊天,唱唱歌,或去运动一下。

生3:我认为一有问题就应该及时解决,不要堆积起来,像剧中的我就是一点点小事不断积聚,最后成了一件大事了。

依托文本的情景剧表演,利用移情作用,形成身临其境的感受,在加深学生情感体验的过程中,为学生提供了一种发现和思考的情境。同时,学生面对真实的生活情境,更能引起情感上的共鸣,引发对自己的行为、心理上的思考。通过对这些情境的再现、思考、讨论、分析、争辩,能让学生对自己的行为重新进行审视,对自己的心理压抑进行释放,学会应对自己在生活中的种种消极情绪,用积极的做法去对待日常生活中不顺心的事,学会悦纳自己,时刻保持快乐的心情。

四、几点反思

1、利用语文学科的特点有效地渗透学生的积极情感,以宣泄学生的消极情绪,同时也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这是一件两全其美的事。这要求教师具备良好的心理学知识,不但要善于矫正、调整学生的内心情感体验,更要善于引导学生情绪的形成、健康发展。要研究学生的心理现象,有针对性的开展各种形象化的语文活动,使学生获得控制、调节和疏导消极心理以获得积极情感体验的能力。但必须时刻警惕,不要因为我们自身的教育教学导致学生产生新的心理问题。

2、学生的情感情绪是十分复杂的,不要指望上几节语文课就能解决。作为语文教师应在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同时,适时地、适当地、顺势地进行学生的心理疏导,不要机械地灌输,导致像利用教科书的内容对学生进行说教,引起学生反感,而要把握恰当的度,让心理疏导润物细无声地渗透在语文学科的学习中,让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以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帮助学生健康成长。

语文教学中丰富的人文资源的挖掘,形象化教学手段的运用,积极情感的体验,能让七年级学生享受到精神境界提升的喜悦,能激发七年级学生积极的自我意识和心理品质,获得积极的情绪和行为改变,促进健康人格的发展,使心育之花在语文的园圃中开放得得更缤纷绚丽。

参考文献:

[1]杰弗里斯・麦克沃特等.危机中的青少年(第3版).人民邮电出版社.2009.4.

[2]洪敏,杨曙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3.3.

小学语文教学经验心得篇9

我是工作在敬仲镇教育战线上的一名普通教师,xx年7月毕业于山东省淄博第二师范学校幼师专业,并被分配到敬仲中心小学任教。

在工作的五年时间里,我勤勤恳恳,扎扎实实,脚踏实地地做好一个教师的本职工作,认真完成学校领导交给我的任务,虚心向各位老教师和优秀教师学习先进的教学经验,并注意不断阅读有关教育教学理念和实践的书籍,充实自我。在学校中,我担任的是语文教学的工作。从一开始的二年级语文教学,我便参加了学校组织的,由赵美花老师指导的“小语整改”实验。在实验中,我大量阅读了各种有关书籍,并认真向学校有经验的优秀教师请教和学习,多次观看优秀教师的观摩课录象,参加学校组织和镇、区组织的听课活动。同时,赵美花老师也多次到我校进行课堂教学指导。经过自己的努力和各位教育前辈的帮助,我班学生的语文成绩在镇统考中名列前茅,同时我也在我校开展的“教案改革”研讨会上执教了一节区级公开课,受到于会领导和老师的好评。就在这一学期和学年的结束,我被评为“镇教科研先进个人”。在以后的三年中,我继续担任这个班的语文教学工作,继续实践着“小语整改”实验的优越性。在这三年中,我所教班级的语文成绩一直在镇统考中名列前茅,我也连年被评为“镇教科研先进个人”“镇优秀教师”“镇教学新秀”和“镇教学能手”。

从xx年开始,我便担任了学校语文教研组长的职务,负责全校的教育科研工作,特别是诗文素养实验的研究工作。从潍坊实验小学学习回来,我便投入到该实验的紧张工作中去。搜集古代诗词,选择适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的古诗,根据难易程度编排成册,与另外几位教师一起编印了学校的实验教材《小学生诗文佳作选》共五册,并在全校进行了这项实验的推广。去年,我担任了四年级两个班的语文教学工作,同时继续担任学校语文教研组长职务,并负责学校诗文小组的训练工作。在这一年中,我牺牲了大部分的休息时间,研究教学,组织学校诗文小组训练。工夫不负有心人,在我的努力下,我所教四年级两个班的语文成绩在镇组织的竞赛和统考中分列第一和第二,为学校争得了荣誉。同时,在我训练的诗文小组中,所有学生都能背诵古诗词300首以上,有六个人突破了500首。在今年七月份,区里组织的“基础教育现场会”上,区委书记和市教委副主任亲自检查学生背诵古诗情况,并做出了高度评价。在济南市教委组织对我校的参观中,省统战部领导对我校的视察中,我所组织的诗文小组展示均受到各位领导和教师的好评。由于工作成绩突出,我的年终考核成绩被评为“优秀”,并被学校推荐评为“区优秀教师”。

在工作中,特别是在自己取得成绩的时候,我还善于总结自己的各种经验。在教学之余,我认真撰写各种教育论文,先后有许多篇文章在各种征文中获奖。其中,《论现代语文教学与诗文素养实验的结合》《古典诗词与现代教育的结合》等多篇论文获省创造教育研究会论文三等奖和一等奖。同时,我非常重视班内学生口语表达和写作能力的培养。我所教的许多学生在征文比赛中获奖。如:王新培同学在二年级时写的《动物运动会》,在全国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的看图作文比赛中获得一等奖;孟晨同学在五年级所写的《游马踏湖》获“关爱淄博”征文二等奖;去年,有五名同学在全国校园文学征文中获奖,我个人也多次被评为优秀指导教师。

小学语文教学经验心得篇10

  我是工作在敬仲镇教育战线上的一名普通教师,1998年7月毕业于山东省淄博第二师范学校幼师专业,并被分配到敬仲中心小学任教。在工作的五年时间里,我勤勤恳恳,扎扎实实,脚踏实地地做好一个教师的本职工作,认真完成学校领导交给我的任务,虚心向各位老教师和优秀教师学习先进的教学经验,并注意不断阅读有关教育教学理念和实践的书籍,充实自我。在学校中,我担任的是语文教学的工作。从一开始的二年级语文教学,我便参加了学校组织的,由赵美花老师指导的“小语整改”实验。在实验中,我大量阅读了各种有关书籍,并认真向学校有经验的优秀教师请教和学习,多次观看优秀教师的观摩课录象,参加学校组织和镇、区组织的听课活动。同时,赵美花老师也多次到我校进行课堂教学指导。经过自己的努力和各位教育前辈的帮助,我班学生的语文成绩在镇统考中名列前茅,同时我也在我校开展的“教案改革”研讨会上执教了一节区级公开课,受到于会领导和老师的好评。就在这一学期和学年的结束,我被评为“镇教科研先进个人”。在以后的三年中,我继续担任这个班的语文教学工作,继续实践着“小语整改”实验的优越性。在这三年中,我所教班级的语文成绩一直在镇统考中名列前茅,我也连年被评为“镇教科研先进个人”“镇优秀教师”“镇教学新秀”和“镇教学能手”。从1999年开始,我便担任了学校语文教研组长的职务,负责全校的教育科研工作,特别是诗文素养实验的研究工作。从潍坊实验小学学习回来,我便投入到该实验的紧张工作中去。搜集古代诗词,选择适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的古诗,根据难易程度编排成册,与另外几位教师一起编印了学校的实验教材《小学生诗文佳作选》共五册,并在全校进行了这项实验的推广。去年,我担任了四年级两个班的语文教学工作,同时继续担任学校语文教研组长职务,并负责学校诗文小组的训练工作。在这一年中,我牺牲了大部分的休息时间,研究教学,组织学校诗文小组训练。工夫不负有心人,在我的努力下,我所教四年级两个班的语文成绩在镇组织的竞赛和统考中分列第一和第二,为学校争得了荣誉。同时,在我训练的诗文小组中,所有学生都能背诵古诗词300首以上,有六个人突破了500首。在今年七月份,区里组织的“基础教育现场会”上,区委书记和市教委副主任亲自检查学生背诵古诗情况,并做出了高度评价。在济南市教委组织对我校的参观中,省统战部领导对我校的视察中,我所组织的诗文小组展示均受到各位领导和教师的好评。由于工作成绩突出,我的年终考核成绩被评为“优秀”,并被学校推荐评为“区优秀教师”。在工作中,特别是在自己取得成绩的时候,我还善于总结自己的各种经验。在教学之余,我认真撰写各种教育论文,先后有许多篇文章在各种征文中获奖。其中,《论现代语文教学与诗文素养实验的结合》《古典诗词与现代教育的结合》等多篇论文获省创造教育研究会论文三等奖和一等奖。同时,我非常重视班内学生口语表达和写作能力的培养。我所教的许多学生在征文比赛中获奖。如:王新培同学在二年级时写的《动物运动会》,在全国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的看图作文比赛中获得一等奖;孟晨同学在五年级所写的《游马踏湖》获“关爱淄博”征文二等奖;去年,有五名同学在全国校园文学征文中获奖,我个人也多次被评为优秀指导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