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新课程下的语文教学十篇新课程下的语文教学十篇

新课程下的语文教学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3:59:08

新课程下的语文教学篇1

【关键词】语文教学;激活;教学观;课堂教学;活力;新课程背景

余文森教授指出,“观念是行动的灵魂,教学观念对教学起着统率和指导作用,新课程的教学改革要求我们首先确立起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教学观念”。而语文以其广博的特点,使我们的教学目标具有了“全面性”;“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能力。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语文的习惯。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和民族共同语的规范意识,提高道德修养、审美情趣、思维品质和文化品位,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①我们不难发现,当我们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堂结构和容量等发生显著变化的时候,我们为每堂课制定的教学目标的数量并未发生明显的变化,仍旧包含有提高道德品质、加强思想修养、培养某方面能力等几个目标。而当前的语文教学较为死板、缺乏激情,缺少活力。不能真正实现“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学生没有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认为语文教学的突破口在于怎样激活语文课堂。

一、创设宽松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敢于质疑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但语文课堂老师口若悬河,不是最重要的。好的语文课,要改变“课文阐释者”的旧形象,创设学习情境,促使学生爱读书,爱表达,成为学生语言实践课,语言交流课。②学生质疑问题的精神是老师培养出来的。上《宋定伯捉鬼》时,我让同学们评论,大胆质疑。果然有同学说:“尽管这篇文章的课前提示中说表达的是人的智慧怎样战胜鬼,但我认为课文反映的这个鬼是个老实、善良的鬼,既没有伤害人的动机,也没有伤害人的行为,却被人所骗,将人背了一路,没想到遭人暗算,被弄死,卖掉,我觉得人的所作所为还不如这个鬼诚实磊落。”气氛宽松了,有价值的问题接连提出,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在上《谁是最可爱的人》时,我先不做任何评价,让学生对文章的特点和我们值得借鉴的地方以评价家眼光谈了十多点,如结构、选材、抒情等方面。可以说,凡是老师一般能讲到的地方他们几乎都说到了,更可贵的是他们还提到文章的多处不足。一位同学说:“这篇文章出现用词上的重复是不应该的,在倒数第二段中,赞美志愿军战士时写到‘他们的灵魂多么地美丽和宽广’,期中‘美丽和宽广’与开头第三段中‘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重复。”提问题比解决更重要,更有价值,敢于质疑是学生独立自主学习精神的体现,不在于结果,而在于这种思考的过程,对初中生来说是难能可贵的。没有评论家的眼光就像教徒读圣经一样的顶礼膜拜,是断然提不出问题的。

二、不断创造新的教学过程,运用新的教学手段,以引导学生尝试新的学习形式和学习方法

语文学科的趣味性较强,单凭照本宣科难以到达好的教学效果,必须运用多种方法,如在讲授《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我把全文分为四个板块:整体感知——精读课文——评价、探究性阅读——拓展训练。对于整体感知部分,上课开始先请学生唱或播放《童年》这首歌,让学生回忆自己的童年趣事,并说给老师和同学们听,以此导入新课。对于精读课文部分,指导学生反复读课文——自由读、跳读、默读、朗读。对于评价、探究性阅读部分,让学生将自主学习的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在小组内进行讨论,教师可参与小组的活动,针对问题师生互动,全班合作完成。对于拓展训练部分,结合课文内容,联系生活实际,进行作文、说话训练,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并促进语文学习的生活化。

所以新课程教学中的教师既要充当电影导演,还要充当配角,帮助学生完成每一部电影,这样才能让学生充分发挥出自己的特长,为了学生的一切时,一切把学生的需要放在首位。新的课程理念也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价值观,既要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也要使每个学生个体全面、和谐的发展,终生持续的发展等,一切为了学生,在伦理观上高度尊重学生,在行为观上依靠学生。另外要在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之时,并从中体验成功的喜悦,还要使学生在学习中学会交流与合作,培养学生将来适应社会的素质。所以说教师们应该采取新的教学方法来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只有学生们的兴趣被激发,整个教学过程才是其乐融融的。

三、大胆尝试,敢于探索,以激活语文课堂教学活力

改革创新的浪潮将五颜六色教学方法的贝壳冲向了教与学的堤岸,我们随便拾取一颗,都会将我们狭窄的讲台装饰得别开生面。从赫尔巴特的“五段论”(预备——提示——比较——概括——应用)到杜威的“五环节”(情境——问题——观察——解决——应用),到钱梦龙的“三主”方针(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材为主线),各路人马实际上是在进行着“教无定法”的实弹演练。但要记住,一节课只能恰当地运用一种教法或一种教学方法为主。要么进行点拨,要么组织讨论,要么进行辩论,甚至将竞赛机制引入课堂,或者将课堂变成剧院,变成创作间,变成凭学生任意涂抹的画布,变成师生间唇枪舌战的战场……不论哪种方法都能“吹绉一池春水”,换取“满园春色”。

总之,为了适应新课程改革,我们要重建课堂结构,倡导和谐发展的教育,同时还必须提升教师的素质,将多元化的教学方法运用到讲课的过程中。将学生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自觉地学习。在硬件和软件环境都得到保障的前提下,语文教学的教学质量和效果才可以得到提升。因此在贯彻新的语文教学观的前提下,需要教师、学生以及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才可以使语文教学取得良好的效果。这样才能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上有实质性发展,也就标志着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成功。

参考文献:

新课程下的语文教学篇2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小学语文教师逐渐实现了教学观念的创新及完善,教学质量得以有效提升。小学语文新观念在教学过程中发挥了较大的积极性作用,笔者将在本文着重就此进行分析。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教学观念;小学语文

小学语文教学要适应新课改提出的要求,实现教学观念的创新转变,采取趣味性较强的教学活动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其学习兴趣,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最终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小学语文教学新观念转变的必要性

在小学语文传统观念中,语文被视作简单的“工具”,在使用的过程中,不但方法单一,内容也不够丰富,使得学生厌学现象不断出现,而语文沦为枯燥乏味的课程之一。但在当下,新课程改革不断推进,要求小学语文教学要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并且让学生掌握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要为学生创造开放性、灵活性的语文课程[1]。

二、小学语文新观念的三大理论基础

(一)素质教育理论

素质教育旨在提高全民素质,从学生和社会长远发展的需求出发,注重开发学生的潜能,并促使其德智体等全方面发展。也就是说,素质教育以素质为着力点,以发展为着眼点,体现出素质教育最为本质的特征。

(二)个性教育理论

素质教育是发展人与完善人的一种教育,而个性教育实际上就是素质教育的核心,让学生在自主性的基础上形成个性,并发展个性,彻底摆脱传统应试教育的束缚。而学生在良好个性发展的基础上,容易端正乐学的学习心态,自主地去接受知识和探索知识。

(三)创新教育理论

基于创新教育理论的学习是一种创新学习,要求学生在已有知识基础上,结合实践活动,勇于探索与独立思考,并且别出心裁地提出自己对知识学习的新观点、新方法以及新途径等等[2]。所以说,超越是创新学习的本质,创新教育理论要求学生不断超越自身,也超越当今社会现有的认识水平,去不断地发现新问题,获得新发展。

三、小学语文新观念在课堂上的运用分析

(一)教学新观念下实现教学手段的大胆创新

在新课程改革深化的背景下,教师实现新观念的转变,并将其灵活用于课堂中。教师应该积极研究新标准,打破传统束缚,实现教学手段的大胆创新,比如采用多媒体手段开展教学。在开展课堂之前,教师就应该引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先在一定程度上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如图像、视频和音频等,进一步激发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学习兴趣。尤其是小学生对声音、图片和视频等具有较大的兴趣,很容易吸引其注意力,有利于加深其χ识的理解与巩固。

(二)教学新观念下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在新课程观念下,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具有重要意义。而在小学阶段,语文知识对小学生而言具有丰富多彩的特点,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以探究性的心理和站在多个角度去思考问题,锻炼其创新思维能力。比如在小学语文《桂林山水》的课程中,教师引导小学生自主通读这一文章,探究其中的问题,并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其独立思考与思维创新能力。

(三)教学新观念下的合作与自主学习

合作学习与自主学习能力在语文素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一方面,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分组,在课堂上进行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与合作,共同学习,并且共同进步。在这个过程中,不但强化了师生互动性,也提高了学生合作学习能力。另一方面,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自主去寻找新问题,以独立的角度去思考,可以获得不同见解。比如在小学语文《两小儿辩日》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角色扮演方法,让学生合作演绎相关情境,也可以引导学生站在孔子或者小儿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加深其对课文内容的多方面理解[3]。

(四)教学新观念下的生活化学习

教师应该注重引导学生去理解课堂知识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可以在课堂中引导学生根据生活经验理解课堂知识,也可以带领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外的实践活动,促使其更好地理解知识,并予以掌握。比如在小学语文《四季》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在讲解的过程中巧妙地引导学生根据生活中感受到的四季变化去理解课文,也可以组织郊游,带领学生一同亲身感受大自然四季的变化,并让其自行收集和四季变化相关的东西,然后在课堂上与大家分享。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但有利于教师引导学生对四季的变化进行更好的理解与掌握,也能加强知识与生活的联系,还能促进师生感情交流。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新课程改革日益深化的背景下,教师转变新观念已经是势在必行。教师应该充分转变新观念,不断探索出新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为学生呈现丰富多彩、灵活生动的教学内容,提高教与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张玲.浅析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新教法[J].学周刊,2016(2):111.

新课程下的语文教学篇3

关键词:规范;简练;通俗;委婉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及手段,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教师的教学语言艺术,也是一种教学手段。因为教师的教学语言艺术与课堂教学效果有密切的关系。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在很多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课堂教学艺术首先是教学语言艺术。那么,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应该具备什么样的语言艺术呢?下面,我想结合我自己的教学经验来谈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规范雅致,通俗典雅

规范就是要读准字音,语言结构符合语法规则,遣词造句能准确地表情达意。雅致就是要语言典雅光彩。具体的讲就是教师的语言要表现出温和、鲜明、生动、形象的特征,这样才能使语言亲切感人,才能以真情实感来吸引学生。另外语言词汇要丰富,表达要简练干脆、言之有物、修辞恰当也是很重要的;如果教师的词汇丰富,妙语连珠,那么就会吸引学生认真听课,并学习老师的语言。切不可累赘重复,夹杂许多口头禅。如:某位语文教师在上课的时候,他讲每一句话的开头都有“啊”、“这个”、“那个”之类的口头禅,让学生在听课的时候无精打采的。

而通俗典雅的语言,能深入浅出地说明抽象的理论问题。如:有位教师在教学生认识“晶”字的时候,他先把“晶”字写在黑板上,然后给学生编了一首通俗易懂而且容易记住这个字的儿歌:“画个绿太阳,夏天清凉凉;画个红太阳,冬天暖洋洋;画个金太阳,秋天花果香。三个太阳在一起,真呀真漂亮。”

二、快慢结合,抑扬顿挫

作为语文教师,自己的教学语言应具有节奏美和音乐美。节奏美要求语言速度快慢适度。音乐美要求教学语调要抑扬顿挫,起伏有致。在讲课时声音和语调的快慢、轻重、高低、强弱、刚柔、抑扬、顿挫都要有色彩的变化,如果课文感彩鲜明时,语调要慷慨激昂,飞流直下;课文感彩平淡时,语调应如潺潺流水,春风化雨,这样的起伏,如音乐中的七个小音符,给人无穷的美感。也让听课的学生在美妙、愉快的气氛中学到知识。

三、饱含感情,委婉含蓄

语言饱含感情是语文教学中优化课堂气氛的需要,也是挖掘学生智慧潜能的需要。声情并茂的语言会像磁铁一样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教学内容中去,从而产生巨大的学习兴趣。

委婉含蓄是教学语言成熟的一种表现。委婉含蓄的语言要求较高,教学时,教师既不能一语道破“天机”,又不能让学生不明白,还不能含糊其辞。如我们班有个学生一个星期不洗澡,我笑着说:“你该对自己进行大扫除了吧?”这种含蓄的语言,容易让学生接受。

四、语言生动,风趣幽默

列宁说:“幽默是一种优美的健康的品质。”幽默的语言可以化解很多尴尬的气氛,如有位将军参加宴会的时候,士兵们纷纷向他敬酒。有一位年轻的士兵由于激动,竟把酒洒到了将军光秃秃的头上。在场的人都惊呆了,那位士兵更是吓得手足无措。只见那位将军擦了擦头,然后笑着对那个士兵说:“老弟,你以为这种治疗秃头的方法有效吗?”话音刚落,宴会上爆发出响亮的笑声,难堪的场面顿时化解。

幽默风趣的语言可以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点燃智慧的火花,营造轻松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会心的微笑中领悟其深刻的道理。

五、机智灵活,沉着应对

机智灵活是指教师在课堂上遇到一些意外情况时,如何应变答对的语言艺术。在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的互动,可能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情况,这就要求教师有敏锐的观察力、灵活的思维和果断的应变能力。

记得我在上七年级的语文《口语交际――我爱我家》的公开课比赛时,我讲到:“同学们,你们的父母打过你们吗?你怎么看待父母的这些行为呢?你恨他们吗?”很多同学都认为父母打子女不对。我又说:“我们的父母不会无缘无故地打我们吧?父母之所以打我们,是爱我们,是恨铁不成钢呀!”我话音刚落,有个学生哭了。当时我懵了,不知道怎么办才好?我灵机一动,马上走到他的身边,轻轻地拍他的肩膀,询问他哭的原因。他说:“以前我经常逃课去上网,彻夜不归,也常常被爸爸打,一直以来都恨他。直到现在听了您的这番话,才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我想向爸爸说声“对不起”,但是爸爸却永远听不见了。”听了他的这一番话,我马上安慰他:“假如你的爸爸在天堂能听见你说的话,你最想对他说什么呢?”这个学生大声哭着说:“爸爸,我错了,请您原谅我吧!爸爸,我爱您……”此时,教室里爆发出一片响亮的掌声。最后,我对同学们说:“同学们,我们要热爱我们的家庭,不要等到失去了才觉得后悔,才懂得珍惜。把握眼前,珍惜现在。”这节公开课,由于我的机智灵活,沉着应对,所以获得了此次公开课比赛第一名的好成绩。

新课程下的语文教学篇4

摘要:课程改革以来,语文课堂教学面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也发现不少老师的课堂“创新”与《语文课程标准》所倡导的理念貌合神离,徒有形式,没有实效。通过教学实践,我认为在课堂教学中应突出人文性,不能淡化工具性。强调自主性,但不能放任自流。鼓励合作学习,但不能忽视独立思考。倡导探究性学习,但不能无度开放。对于传统语文教学中的弊端必须革除,在新课程的语文教学改革实践中我们应不断地深入学习,冷静地思考,不断的反思,才能让我们的语文课堂真正的走进新课程。

关键词:新课标语文课堂教学反思

课堂教学改革是新课程实施的关键。新一轮课程改革以来,语文课堂充满了生机,焕发出活力,涌现出一大批新课例和一些好做法,令人欣喜,叫人振奋。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也发现不少老师的课堂“创新”与课程标准所倡导的理念形似神异,徒有形式,没有实效。我认为表现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值得引起我们的关注与思考。

一、突出人文性,但不能淡化工具性。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是对语文课程性质的最新认识。过去语文课上,教师把课文条分缕析,弄得支离破碎,把语文课上成纯粹的工具训练课。语文课上没有思想的碰撞、心灵的触动、情感的陶冶、审美的熏陶。语文教学的人文教育功能远远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所以,语文课不受学生的欢迎。新的课程标准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人文性因素放在教学目标的突出地位,突出了语文教育应有的丰富内涵,充分展示语文自身的无穷魅力,还语文以本来的面目。

但要注意的是在教学中我们在突出体现语文人文性的同时,不能忽视其工具性,应当使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水乳交融。

可时下语文课堂中的有些做法就值得反思了,有不少老师认为,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是在削弱基础,淡化知识。课堂上特别重视对语文人文精神的挖掘,但对字词句等基础知识教学,几乎没有提及,有的教师甚至认为搞这些教学就显得落后、过时,平时教学不重视了,上公开课更是不教这些不能“出彩”的“添头”。课堂教学热热闹闹,教学形式变化多样,可就是听不到朗朗读书声,看不到对语言文字的揣摩品味,欣赏不到对优美精彩文段的必要的独到分析见解,没有了必要的训练,缺少了必要的积累,短短的课文学生读起来结结巴巴。试想,如果一个学生连一些极常用的字词也不会读,不会写,一写作文就是错别字、病句连篇,那么即使他文学感悟力很强,也是难以表达出来的。如果我们的语文课堂长期如此,少了听说读写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训练,那么可想而知其他的一切活动也都将成会空中楼阁。

因此,我们强调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决不能以削弱学生的基本语文训练为代价。应在兼顾语文教学人文性的同时,扎扎实实抓好语文基础知识的传授和语文基本能力的培养。只有在教学中真正做到了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把提升人文素养渗透于扎实的语言文字的训练之中,语文教学的理想境界才有可能实现。

二、强调自主性,但不能放任自流

新课程下的教学设计注重生成与建构,淡化预设与讲授。课程改革要求课堂教学要体现以学定教,因需施教,增加灵活度。教师的主要任务是组织课堂教学,把主要的时间让给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把语文课堂交给学生”,许多教师经过短暂的困惑后马上接受下来并付诸实践:既然要把课堂上的时间交给学生,岂不正好解放了自己吗?于是出现了一种我们不愿意看到的现象:老师讲授少了,课堂上乱烘烘的讨论看似热烈却没有主题,学生海阔天空胡言乱语还受表扬说有创新。课堂上教师淡化出场,一切让学生自己说了算。如在文本的诵读与理解中,在没有充分引导虚设情境的情况下让学生“想读哪一段就读哪一段”,“想和谁交流就和谁交流”,“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交流读书感受”,而教师又不能及时发挥主导作用,一堂课给学生大量的时间自读,终结是:甲也正确,乙也不错,丙很好,丁真棒。整堂课学生跑野马,想说啥就说啥。一节课上完了还弄不明白老师想在这节课上完成什么任务,达到什么目标。

教师引导孩子积极发表自己的想法是好的,然而语文教学长期的“多样性”“模糊性”“独特性”会给学生什么样的影响?”长期“不假思索地说”,“无根据地说”,“任意地说”,“编造着说”,“不负责任地说”,致使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新的误解,不少学生无所适从、无从下手,表面上获得了自由,实际上却是“放羊式”的放任自流。因此,要使课堂高效,学生的“自主”一定要与教师的“主导”有机结合。教师要具备在课堂上进行“二度备课”的能力。

三、鼓励合作学习,但不能忽视独立思考

提倡学生的合作学习不能忽视学生的独立思考。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被老师们广泛采用。那种人人参与、组组互动、竞争合作、时有思维碰撞火花闪现的课堂确实能给人以享受与启迪。

实施合作学习是有一定条件的,要以学生个体的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为前提。

而时下不少教师片面地理解合作学习,追求所谓小组学习的形式,做无用功的甚多。在学生没有充分阅读、思考的情况下进行合作学习,由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还不深入,认识也不很深刻,小组合作加工整理的结果与所得也是肤浅的、片面的,这样的合作只是为个别优生提供展示的机会。有的把合作讨论当作学生活动的唯一形式,一堂课下来,表面上热热闹闹,实际上收效甚微。有的教师不管在公开课还是平时教学动辄就安排四人小组讨论,不管内容有无讨论的必要,有些甚至一节课讨论到底。也有的教师让学生合作学习,但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看到一两个小组有结果就匆匆收场,完成一次合作。在合作学习中,还经常看到如下场面:1、小组中有一个成员在权威地发言,其他成员洗耳恭听,汇报时当然也是小权威的“高见”。2、小组成员默不作声,自己想自己的。3、小组成员热热闹闹地在发言,但没围绕主题,讨论时气氛热烈,却没解决实际问题。以上种种的合作学习,未能充分发挥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表面上看热热闹闹,实质上是流于形式,收效甚微。究其原因,是教师没能真正理解合作学习的含义,未处理好合作学习与独立思考的关系。

语文课堂少不了品读,感悟,玩味,思考,涵泳。语文课“心动”比“形动”更为重要,有时“沉静”比“活跃”更有效。见问题就讨论,动不动就合作的语文课堂只能是华而不实的泡沫语文课。

我们要倡导在自学、自悟基础上的各种形式的合作学习,通过互相启发,共同探究,培养合作精神和协作能力。只有在学生充分的独立思考的基础上,

再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才能使他们互相取长补短,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因此,教师要精心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一要组织好学生自学,使每个学生都能独立思考;二要组织好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技能,教给合作的方法,重视对合作学习的评价,做到互动学习与个别辅导相结合;三要组织好全班交流,在交流中加强引导,全面实现教学目标。

四、倡导探究性学习,但不能无度开放

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主的尝试、体验、实践,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升华认识,学会学习。

课堂上探究性学习主要体现在探究性阅读上――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文本的深层含义进行开放性的、多元化的探究阅读活动。语文的探究学习不同于科学探究,但在操作上也要讲究科学性,随意探究只会浪费时间。但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只重视发散思维,不注重整合和优化,开放无度,天马行空。如有一位教师执教《三峡》时给学生提出了如下探究问题:1、在三峡地区我们国家正在建设一个什么工程?2、就你掌握的资料看,这一工程有什么作用?3、这一工程对三峡地区的生态环境有何影响?4、假如爆发战争,这一工程是否存在安全隐患?5、你知道我国党和国家三代领导集体是如何关心和重视这一工程的?这几个问题在师生的互动、交流、争论中占了整个课堂的三分之二。这样的“探究”看起来有“深度”和“广度”,也很“开放”,但实际上是曲解开放,远离文本,喧宾夺主,本末倒置,将语文课上成了“资料课”、“环保课”、“综合课”。

新课程下的语文教学篇5

一、语文教学核心是语言的运用

我认为语文教学的核心是教语言。抓住了语言,就抓住了课文教学的核心。语言知识包括:标点知识、语音知识、文字知识、词汇知识、语法知识、修辞知识、逻辑知识和文体知识等方面的基本知识。课文教学中不仅要学习、掌握这些“死”的知识,更要学习作者是如何灵活巧妙地运用这些“死”知识来表情达意的。叶圣陶先生早就说过:“语文这一门课是学习运用语言的本领的。”教育部新制订的《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写道:“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是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的合称,构成“语文”的要素就是语言,如果离开了语言,“工具”不能称其为工具,“人文”也就不复存在了。这就再清楚不过地告诉我们,课文教学的根本任务就是指导学生通过对课文的学习,正确理解祖国的语言文字,积累语言材料,学习运用语言的本领。

二、从重目标走向重过程

传统的教学观念看重的仅仅是教学结果,一节课下来,看重的是达成了几项目标,不能综合的评价学生个性的学习和体验的过程。而新课程条件下的语文课堂中,我们追求这样的境界——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满怀乐趣和兴趣参与语文教学活动,体验这种充满思想、情感、智慧的“生活”;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体验及理解,能动地认识并改造语文知识,赋予语文以个性化的意义,从而使学生的生命活力在积极主动的参与过程中充分地表现出来。教师作为学习的组织者更多的为学生的发现和创造提供环境的支持,更多的关注学生的心灵世界,而不是一味的关注结果。启发学生多角度的思考,而不是简单接受既定的结论,使学生能够在知识的学习与自身的成长过程中感受生命和世界的美好。例如在语文综合性学习《漫游语文世界》的活动中,我首先让同学们走上街头,走进图书馆,走进书店,走进花店……看看街头的广告牌,听听人们或买或卖的交易活动,然后让大家把搜集的资料以及自己的所见所闻,进行筛选并归类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爱好,把街头的见闻进行了分类归结,有的开办了错别字门诊,有的整理了新新词汇,还有的搜集了公益广告。在成果汇报活动中,同学们分组设计了书店和花店的招牌,并介绍了自己的创意。同学们在生活的世界里漫游,用慧眼发现生活中的语文,生活有多广阔,语文世界就有多广阔。同学们在这样的活动中学习语文,品位生活。语文就在生活中与每个人的生命相随左右,陪伴终生。

三、从重讲授到重体验

一堂课上的是否成功,要看是否能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要看是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的欲望,让学生自觉的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过程,使学习成为他们的迫切需求。为了使学生全身心的参与学习,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采用多种教学形式,比如课本剧表演,课堂竞赛等。课堂竞赛,激发了创造的火花,展示了创新的魅力,使枯燥无味的议论文学习充满生机。学习《童趣》一文时,让同学们演绎自己童年生活中的趣事,演绎儿童时代的游戏,课堂上充满欢声笑语。游戏不仅带给大家高昂的兴趣,还带给课堂生动的智趣。这样的课堂里,既有师生心灵的交流,情感的飞扬,又有学生志向的追寻。在这样的学习和体验中,人的精神世界在这里得到满足和升华,教学空间因群体性的参与构成丰富的语境空间,人的心理空间又因丰富的语境而激活,这是教学关系进入和谐的一种语文美学境界。只有这个时候,教与学的过程才能呈现出由智化到美化的动态性的生成过程,体验过程。

四、从关注书本到关注生活

语文教学的改革,关键在贴近学生生活。生活是语文学习的源头活水。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课堂上的“知”到生活中去广泛地应用,在用中学,在学中用,以此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

新课程下的语文教学篇6

首先,要对课程改革充满期待、倾注热情,努力去研究新课标,从理念上准确把握理解新课标的精神。然后,要积极地大胆地去实践,只有实践才能把新课标理念变为课改的实际行动,也只有实践才能把新课标转化为活生生的教学成果。“人生能有几回搏?”我们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执着地研究,不断地实践,立志在为课改作出贡献的同时,把自己锻造成新世纪优秀的小学语文老师。

其次,要更新观念,对《语文课程标准》倡导的理念,要准确理解,并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全面体现。其中最重要的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重新认识教学内容。要改变教科书是教学的唯一内容的狭隘认识。教科书是教学的基本内容,语文教学资源无时不有、无处不在,而且会不断再生。作为新世纪的语文教师,要有开发语文教育资源的意识,有整合包括教科书在内的语文教育资源的能力。课前可引导学生观察、调查、查阅相关资料,为学习课好准备;课中可引进相关文字、音像资料,特别是适时、适当地结合课文进行补充阅读;课后要适当拓展、延伸,或引导进行实践活动。今后的教师,不应是照本宣科的教书匠,而应当是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者、语文课程的建设者。

二是重新认识语文教学。要改变以往“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新课标倡导“要构建自主、开放、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的过程”等这些富有时代特征、与时俱进的教学理念,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中树立学生是教学主体的思想。教学的参与者是教师和学生,其中学生应为主角。在对话的过程中,师生不仅是平等的,而且应凸现学生主体的地位。在课堂中,教师首先是参与者,要与学生平等交流,其次才是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课堂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场所,学生应畅所欲言、自主互动,让学生充分地说出他们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所疑、所惑。问题让他们去提,问题让他们去议,答案让他们去辩,结论让他们去得,只有这样,学生才会享受到学习的乐趣、获得成功的喜悦,这才是新课程下充满生命活力的新课堂。今后的语文教师,不应是“授之以鱼”、终年辛劳而收效甚微的塾师,而应是“授之以渔”、教导孩子拥抱生活、在游泳中学会游泳的教练,成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使语文素养得到全面提高的智者。

新课程下的语文教学篇7

一、高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1.创新观念落后,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

面对新课改对教师素质提出的新要求,许多语文教师却表现出冷漠之态,仿佛这些变化、要求与自己的教育教学关联甚少,认为只要认认真真地“教”,一丝不苟地“批改”,不厌其烦地“说”,就能保证学生得高分,成为“好”教师。一些学校领导为实现所谓“封闭式”教学,保证升学率,提高升学率,对上述教师的做法持默认态度,对于当今教育理念的更新既不支持也不反对。一方面教师获得的知识和积累的经验得不到及时的更新、调整、补充,使之缺乏持续发展的意识,其专业化水平更是得不到提高;另一方面,由于教师的教学理念难以转变,所以在思想上跟不上新课改的要求,陈旧、封闭、故步自封的教育教学理念导致了教学行为上的因循守旧,抱残守缺。

2.机械照搬他人教案,教法单一,缺乏多样性

中学语文教学内容多、时间紧、任务重,一些教师为“顺利”完成教学任务,一贯机械照搬“优秀教案”,教法常采用“满堂灌”、“一言堂”教学方式。课堂之上没有讨论、没有探究,很少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来获得知识、得到发展,学生主体地位得不到体现。教师布置的作业多是解题和阅读、背诵教科书,很少设计观察、思考、进行社会调查等实践性强的作业,学生不能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这种以“课本”和教师为中心的单一的、千人一面公式化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感受到了“语文”的枯燥无味,严重影响了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培养与发展。

3.课堂训练程式化,缺乏创新性

新课改过程中,不少语文教师只注重教育观念、教师角色、教学方法的改变,但课堂复习巩固这一环节仍是“老调重弹”。常规的方式和题型仍是主角,且题目均出自课本的习题或复习资料的成题。老师出题学生做题,年复一年、日复一日,此做法对巩固语文基础知识固然重要,但与考查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相差甚远。

二、高中语文教学的创新策略

1.更新观念

面对语文新课程、新教材的实施,要想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没有一定的观念更新,课程改革是难以实现的。因此,教师必须适应时代要求,更新观念,在实施课堂教学时,不能仅仅满足于将书本上的有限知识传授给学生,而是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年龄特点来认真研究,探讨课堂教学的方式、方法。从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出发来组织和实施自己的课堂教学。在传授多种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对学生实行思想道德教育,同时还要改变对学生的传统看法,努力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的特长充分得到发挥。

2.优化课堂训练,敢于创新,设计出诱发学生创造潜能的问题

课堂训练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教师应在继承传统课堂训练优点的基础上,从题目设计入手,设计出既注重知识的积累,也注重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既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也关注学生学习的体验和感悟的题目。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价值和态度的教育融入每一个环节,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地分析语文问题。题型要补充社会调查、社会实践、乡土语文资料收集,甚至语文影视点评等形式。有些课可以让学生自己观察,自己思考,自我解决,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3.个性化教学

这就需要教师去关注、去研究学生的差异,让学生全面发展,并不是让每个学生,及其每个方面都要按统一规格平均发展。因此在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关注和鼓励学生独特的感受,尊重学生学习的自主选择,让学生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在实践中学会学习,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另外,还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合适的教育教学策略,注重运用教科书上的种种开放性设计,积极开发课内外的学习资源,创造性地开展各种活动,增强学生在一切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三、结束语

新课程下的语文教学篇8

【关键词】新课程,语文,教学改革

二十一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顺应时展的要求,为实现科教兴国战略切实履行着“奠基工程”的职责。新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还是课堂教学。就语文学科而言,近来出现了这样的苗头:新的语文课堂教学似乎就是要对传统课堂教学进行否定,否则,怎能体现出一个“新”字?新课程的实施需要我们更新观念,转变角色,变革教学方式,但前提是在继承和发扬传统语文教学精髓的基础上,吸纳符合时展的教学理念和要求。而改变了一点语文课堂教学形式就冠之以“师生互动”、“小组互动”、“自主探究”等新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很是令人费解。新课程改革是十分必要和及时的,然而,理解上一旦出了偏差,或断章取义,或以偏概全,或过分夸张,就会步入误区,出现问题。

一、新课程语文理念

新课程语文理念中强调,“建设语文课程,应继续坚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基本理念,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按‘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隋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目标,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同时应根据新时期高中语文教育的任务和学生的需求,努力改革课程的内容、结构和实施机制。”其中重点指出语文新课程改革中,应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文思维为主,以“自主、合作、探究”为辅的方法的教育模式。我们在研究新课程语文理念,重要的是分析指出语文新课程理念中的核心所在。可以看出,以新课程语文理念为标准的新课程要求旨在提倡运用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性,即其社会价值意义.因此.我们在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的教学基础上,应当体现语文教学的实践性与社会性为基础,发挥语文教育的核心推动作用。也可以说,语文新课程理念即是强调以学生为本,以培养语文素养与语文思维为基础的理念。

二、新课程改革中语文教育所存在的问题

语文新课程改革早已进入白热化阶段,进步显着。但是从整体上来看,由于新课程改革是一项立足长远的改革,因此一朝一夕的热潮必然替代不了旧有制度对教育的冲击。改革还需继续前进.我国当前教育现状距新课程改革之目标还有一段很长的路需要走。分析其原因,总的体现与以下三个方面:

2.1主观上的意识问题。新课程改革,是对当前教育制度的完善与教学方式的转换。教育是教育的终端执行者。大刀阔斧的教改应当先从教师自身“改革”而走,只有教师自身观念的改革,才能带动新课程改革的活跃,否则失去了其现实意义,改革就成为空谈。

笔者认为,新课程改革中,教师是影响改革的主要因素。当前改革也存在与教师队伍中的诸多问题。影响并制约着课改的实施。首先,教师自身意识不足,很多教师仍然习惯于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上不涉足改革,甚至出现有些教师仍借用往年备课资料,教师自身意识的不足,对改革没有形成足够的认同感必将导致教改的阻塞。其次,许多老师进行改革,因为没有采用行之有效的方法,成效不佳,逐渐积极性丧失,教师在思想意识上首先放弃了对课改的坚持。新课程改革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它应当随时渗透到教育教学中去。尤其是需要时间累计的语文课程。语文课改更应当持之以恒,以接力棒的方式传达下去。

2.2外部条件的问题

当前许多学校,尤其是条件相对落后的农村中学,由于基础设施的不足,学校信息化不通畅,对新课程改革尚未引起重视,还停留于以往的教学方式上。另外在外部条件上,师资力量的欠缺与学校自身的宣传不到位,导致新课程改革的闭塞。同时,许多学校对新课程改革措施只采取走过场的形式,未涉足根本,未建立一套科学完善的课改评价体系。未能形成有效的监督。这导致学校新课程改革气氛不浓,总体进度不高,效果不显着等。学校的指导是对教师课改工作的有效促进,只有学校花力气,带领教师队伍的改制,才能促进学校课改的成效。

其次,在客观条件方面,由于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是一项长远的工作,其耗费人力物力巨大,由于经费条件的不足,或者专项资金的欠缺,造成课改的硬伤。使得学校无法进行正常的课改实验。

三、新课程改革语文教学对策研究

政策条件作为新课程改革实施的必要添加,其在新课程改革中发挥着主观作用。只有在相应的政策条件下实施才能保证其理论性的完善,才能有依据地促进新课程的健康发展。当前形式下,新课程改革已事在必行,而政策条件则成为了阻碍新课程改革成功的阻碍。在政策支持方面,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理论性的将解决问题的对策归纳为以下两点:

3.1政策上理论性的规定

无规矩不成方圆,只有政策上的规定。才能保证新课程改革的实施,政策一方面指导着新课程改革的发展,而另一方面也限制并制约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这主要体现在新课程改革无纪律性和无效性方面的实施。因此,政策在对新课程的改革上,具有鲜明的指导意义,只有政策的硬性规定,结合科学的评价体系,才能完善新课程的发展。

3.2政策上的物质条件地支持

新课程的实施需要硬件上的支持。由于新课程的实施,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需要耗费资金如教学器材的提供教学中实践经费的开支和教师的补助等都需要大量的资金。而相对与此,在资金上的苦难也是导致新课程改革出现瓶颈障碍的必然条件,尤其是相对经济条件欠缺发达的农村学校而言。地方财政的供给不足,导致新课程改革渐而远之。因此笔者认为。在国家教育部门大力提倡新课程改革的同时,应当给予一定的经济支持。只有硬件设施得到了充分的保证,才能完成新课程改革的重大任务。同时,学校是新课程改革的直接践行者,教育工作者在教育第一线工作,最了解当前教育现状。提高新课程改革步伐,还需要得到地方学校的大力支持与普及。首先是教师思维意识的根据.新课程改革缓慢发展重大原因是因为教师思维意识的不跟进.这就使得我们新课程改革不能得到延伸。因此在学校中,学校领导应当对教师进行思想培训,如参加类似演讲比赛,又如参加进修培训等。

新课程下的语文教学篇9

一、新时期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意义

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并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是可以在同一个过程中进行的。全面地提高学生的素养应该是建立在有学科联系的新的语文课程基础之上的。在一定层面上可以拓宽语文的运用学习领域,注意到现代的科技手段的运用以及跨学科的了解学习,立足于现实,面向未来和全世界,树立并且实施一种新的学习语文的思想。如果要提高语文的素养不仅仅是要着眼于当前学生的语文学习,还要注重为学生将来的学习、运用语文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需要进行观念上的转变

1、转变教师和学生的角色。教师主要是实施新课程的关键人物,新课程的改革需要的是新型的教师。他们已经逐渐变成不仅仅是知识传授者、管理者,而是引导学生发展的合作者和促进者。新型教师应该要全身心地投入到学生中去,将心比心,用感情来赢得学生的感情,与学生们一起交流、活动,并且同学生们共同营造一个有利于他们发展个性的课堂学习氛围。只要教师们能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一定程度的从知识输出者转化成为学习者,变成可以和学生并肩学习的探究者,并在共同探究过程中共同地发展。只有这样教师才可以和学生一起成长,与新的课程变动一同成长。总而言之教师的角色转变要把学生放在主要位置,这样才能更大限度地去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的意识,更有效率地适应全新的语文课程的教学。

2、转变旧的教学观念。新课程主要强调的是学生的个性发展,因此,教师的教学应该依据学生的不同个性、各学生的自身需要特长以及不同学生对学习语文的独特认知进行因材施教。教师们要树立以学生的发展为基本点的教育新观念,在一定层面上为学生们的现在将来奠定强实的基础。如果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就要转变教学思想,新课程对教学的要求是要丢弃掉以往单纯的传授知识的思想,重点是在培养学生们形成主动积极的学习态度,让学生学到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也可以学习并且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3、要转变课程观念。所谓的课程指的就是学校为学生们提供人类的知识和经验总和,在新的课程理念之下,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并不是仅仅在课堂之上,也在课堂之外,他们是课程有机的组成部分,也是课程的主体,更是课程缔造者,他们共同开发创造了新课程。教学的过程不只是课程地传递和执行,更是课程的创生与开发。只有这样教学与课程之间才能互相转化与促进,更进一步的相互有机地融合为一体,更大程度的实现课程同教学的整合。在教学时教师们不能把自己困在教科书中,要懂得创造性地去使用教材。

4、要转变学生的学习观念。新课程的宗旨核心就是学生的发展,在新课程理念的前提下,教师们要学会用发展的角度来认识了解学生。新课程提倡的是用乐观积极态度来发掘学生的天性,始终相信每位学生都是可塑之才。每个学生都是有巨大潜力的,教师要重视对这些学生潜力的开发,应该了解到学生身上的不足,适当的帮他们改正错误,促进他们的发展,同时也要使每个同学都可以得到新的提升。

三、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需要创建良好的课堂氛围

构建新型的小学语文教学课堂首先就是要创新语文课堂。一般的课堂教学可以说是实施创新的教育的主要阵地。在语文的教学中,只要时时刻刻将创新的手段融入到课堂之中,课堂才能充满创新的活力。教师要会创造性地运用现代的教学手段、各种教学情境。同时要注重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积极引导学生们排除学习障碍,标新立异的寻求新的教学模式。

其次,就是构建一个师生可以互动的语文教学课堂。这是对传统的教学模式的挑战,新的课堂模式需要老师与学生之间有对话交流,从而构建一个互动课堂。这种形式的互动不但能够凸显出学生是主体的地位,同时也可以培育出一批新型的教师。新的课程理念要求语文课堂要有整体的树立语文教学的概念。此外还要注重培养有活力的课堂气氛。这就要求教师要从知识和能力两方面来把握学生学习语文的心理,老师们也要擅长于激发他们的学生们的学习热情、方法等方面,让学生们可以始终保持一个愉悦的学习心态。

最后,构建一个高效率的语文课堂氛围也是很重要的。新的课程模式带给我们一个不但有效而且高效率的课堂。如果要实现高效率的课堂教学,其中就必须首先确定属于现代学生的学生观念,除此之外教师们还要真正的发挥他们的主导力量,教师们也要把属于学生的主动权还给他们,从而让学生们真正地成为课堂的主人。学生们要学着自主去学习思考并且学会探索研究,慢慢养成学习习惯,在一定程度上形成必要的学习能力以及提高学习语文的效率。还有一点要注意的是老师要把握同学们的学习心理状况,时常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使他们始终保持快乐积极的心理状态。

四、结语

如今的教育已经进入到了一个崭新的时代,随着人们对教育的深入研究,传统的教育模式受到冲击。小学的语文新课程强调的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这种教学理念可以增进师生之间以及学生之间的交流,使得彼此间的感情与观念得到升华,同时这种交流能够生成新的知识,得到新的发展。我们始终相信,随着新课程的全面启动发展,教师和学生们可以携手为提高中学的语文教学质量做出他们应有的责任和贡献。

新课程下的语文教学篇10

重视学生的发展,强调教师的成长,重视教学的评价可以说是新课程进行改革,最为重要的三个目的。在新课程背景下,进行相关课堂教学的目的可以说非常的明确,可以说是为了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以学生为主体,这样就可以在一定条件下更好的围绕学生进行后期的相关发展。另外还需要对传统的课堂教学的评价进行相应的改革。这样可以更好的发展小学语文教学。采取改革之后,无论是小学语文教学的教学模式,还是学生的学习方式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发生改变。

二、新课程理念下小学语文教学的转变

1.教学观念的转变

新课改的出现是为了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强调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性,另外还进一步的强调了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通过运用适当的方法,不但可以更好的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而且还可以更好的培养学生之间的交流,为了能够达到这一的目的,这就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另外还需要在一定程度上认识到,为了能够让学生更好的进行学习,不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要做出相应的改变,因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需要相应的配合,才可以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这样在一定条件下不但可以根据新课改的要求,让教师重新树立新的教学观,而且还可以让老师更好的进行传授知识,最终可以正确的引导学生积极的参与互动和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能力。

2.教学策略的转变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所谓教学策略的转变,简单的来说就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具体来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是重视读书。小学生缺乏一定的自我学习能力,所以小学语文教师还需要重视朗读的指导,平时可以鼓励学生进行齐读,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充分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还可以更好的让学生把握课文的内容,最终可以间接的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第二重视积累。众所周知,语文课程的相关学习需要通过平时的相关积累,这样才能学好语文。对于语文教学来说,在一定程度上不但要重视平时的课内积累,同时还需要重视课外知识的积累,这样在进行相关的语文学习的时候,就可以更好的把那些不错的词语转化成自己的语言,这样在后期的摸索过程中就可以掌握语言学习的规律。第三重视情感培养。一般来说,语文教材中的课文都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在进行相关的教学时,为了能够让学生更好的进行学习,教师需要注重对语文课文情感的把握,最终可以让学生在一定程度上更好的理解课文,可以更好的进行相关的学习。

三、评价过程的动态化需要重视

总的来说,从教学评价形成的初期开始,小学语文教学评价都是在实施过程中以总结性评价为主的,不过相对来说形成性评价的就很少。根据语文具有的独树一帜的特点,语文的学习完全离不了过程,这个过程包含了语言的活动和交往以及语言的运用和具体的实践。如果说离开了这个过程,语文的知识在一定程度上就很难转化为语文能力,同时这样也非常难的养成良好的语言习惯。所以,对语文学习来讲,学习方法的掌握非常的重要。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还可以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另外我们需要把课堂评价整合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当中,因为课堂评价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大大的促进学生的学习效率。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这种动态的课堂评价,可以随时随地开展,例如课堂提问,或者是课余时间教师和学生的一次谈话,都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