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资产证券化行业研究十篇资产证券化行业研究十篇

资产证券化行业研究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4:00:20

资产证券化行业研究篇1

摘要资产证券化可以提高商业银行资产流动性,加强风险管理,分散资产风险。本文对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可行性分析,提出商业银行证券化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及建议。

关键词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收益管理

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对世界的金融市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商业银行如何控制信贷规模,提高流动性管理成为商业银行需要解决的问题。我国商业银行由于成立时间较短,且规模大的四大行由于历史原因存在严重的资产问题。资产证券化能为商业银行提供新渠道。

一、资产证券化的运作机制

资产证券化是指将契约型信贷资产产生的收人现金流量转变为可以在资本市场上销售和流通的证券的过程。或者说,资产证券化是一种从已经形成的非证券形态的存量资产到证券资产的转变过程。

资产证券化的基本交易结构是:发起人(信贷资产的原始权益人)将需要证券化的资产(往往是缺乏流动性但具有可预测现金流的资产)剥离出来,出售给一个特设目的机构,该机构以资产为担保在资本市场上向投资者发行证券,以发行证券的收人支付发起人,同时,以应收款(指有待偿付的款项,它可以是一般性贷款,也可以是银行从被企业中收回的商品或应收款项,最终应收款必须换成现金)的现金流支付投资者的本息。

二、我国商业银行进行资产证券化的必要性

我国商业银行特别是四大行由于承担太多的政策性贷款,加上资产管理不到位,不良资产率很高,不能够保证充足的资本充足率。进行资产证券化可以改变商业银行的资产结构,提高资产流动性。

推行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具有特殊的现实意义:一是资产证券化使传统的流动性较差的金融资产具备一定的流动胜,通过对商业银行资产的证券化提供了再融资的途径。我国商业银行市场化程度低,资本金来源有限,限制了商业银行资产业务的开展,通过银行资产证券化的运作,可盘活大量资产,把流动性差的资产变成流动性强的资产。二是实行资产证券化运作,商业银行可降低资产的不确定性,把风险分散,降低整个金融体系的不确定性。三是实行资产证券化支持了银行资产结构的更新,并创造出新的利润增长点。商业银行通过资产证券化将不良债权从资产负债表中移出,同时对长期性债权做出调整,尽可能地优化银行的资产负债结构,以减少银行资产与负债不相匹配所带来的经营风险。

三、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可行性分析

商业银行在资产构成方面积累了大量不良资产,形成了严重的风险隐患,造成商业银行可供使用资产不足,流动性不强。在激烈市场竞争下,如何保证资产的充足率,优化资产构成成为商业银行急需解决的问题。资产证券化为商业银行提供了良好的解决途径,它不仅能够增强银行的流动性,优化资产配置,提高不良资产的处置效率,而且为银行融资,连接资本市场与货币市场开辟了新道路,促进了金融市场的发展。虽然单笔资产无法进行证券化,但银行的不良资产总量大,通过对单笔资产进行分析、审核、预测回收率和回收期限,进行折算,汇集具有相近回收期限的资产形成资产池,且对于信用较低的资产通过信用增级等办法可以满足证券化的条件,如此便为不良资产证券化提供了大量供给。

经过多年的快速发展,我国经济实力大幅度提升,居民存款增加急需有效的投资渠道。资本市场上也存在大量的闲置资本,如大量的住房基金、养老保险、退休金等寻找不到有效的投资方式,造成资源浪费,降低社会效率。资产证券化能够为这些资本的使用提供合理渠道,资产证券化能够保证资本收益,同时风险较低。如果政策允许,拥有大量资金的机构投资者进入市场能够为资产证券化的需求市场提供强劲的动力。

四、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政策建议

资产证券化在发达国家虽然已经成为商业银行重要的提高资本的手段,但由于我国商业银行自身原因,资产证券化的使用还需要很多改进,合理运用资产证券化更好促进我国经济发展。

首先,保障进行资产证券化的资产能产生稳定的收益。资产证券化需要保证产生现金才能吸引广大投资者。从理论上讲,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是指以借款人向银行支付的现金流向资产支持证券的投资者支付本利。当资产支持证券的现金流出既定时,如果其现金流入不稳定甚至断流,那么资产支持证券的发起人或担保机构就不可避免地面临支付风险甚至支付危机。

其次,增加信用评级机构的规范性。资产证券化设计到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中介机构的参与。信用评级机构在资产证券化的过程中扮演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的信用评级发展不够,存在信用评级不够透明、不完善,缺乏被公众认可的机构。因此需要大力发展我国的信用评级机构,规范信用评级机构的规范性。

最后,培育完善资本市场,放宽机构投资者入市。限制资产支持证券的发行和流通需要一个良性和规范的市场环境,需要一些有实力、有远见的机构投资者参与进来。因此要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我国的资本市场,需要通过市场自身的发展完善来培育和发展更多成熟理性的机构投资者,也需要政府通过改革现有的政策规定,进一步放宽对机构资金包括保险资金、商业银行资金、外资等入市限制,以促进资本市场投资需求的充分发育,提高资本市场的运行效率,推动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业务的进一步开展。

参考文献:

[1]喻国平.银行资产证券化与资本结构优化、金融稳定关系研究.价格月刊.2008(10).

资产证券化行业研究篇2

关键词:资产证券化;商业银行;资本约束

abstract:onthedaythesecuritizationofcreditassets,officiallylaunchedthepilotprojecthasattractedenthusiasticattentionoftheparties.theauthorofthisarticlefortheearlierassetsecuritizationresearch,thatassetsecuritizationforChina'scommercialbankstomeetregulatoryrequirements,andresolvethecreditriskspreadapositiveroleinpromoting,isabreakthroughinthecapital"bottleneck"ofoneoftheproductsandeffectivemeans.

Keywords:assetsecuritization;commercialbanks;capitalconstraints

前言

随着现代银行业的发展,对银行风险资本的要求越来越高,中国的银行业要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与世界金融巨擘“与狼共舞”,除了要具备科学的管理理念、方法、手段和产品外,更需要具备的是资本约束下的发展观,具体体现为风险资本的管理,要改变目前银行业的风险资产与资本双扩张为特征的粗放式外延型的业务发展模式,运用多种手段走出一条集约化内涵式的资产与资本相适应的业务发展之路。这其中资产证券化不失为当前中国银行业突破资本“瓶颈”的有效手段和产品之一。

资产证券化指的是将缺乏流动性但预期能够产生稳定现金流的资产,通过重新组合,转变为可以在资本市场上转让和流通的证券,进而提高金融资源(主要是信贷资源)的配置效率。资产证券化的过程较为复杂,涉及发起人、SpV(Special-purposeVehicle,特别目的载体)、信用评级机构、投资者等诸多方面。目前,国际上信贷资产证券化具代表性的模式主要有美国模式(表外模式)、德国模式(表内业务模式)、澳大利亚模式(准表外模式)。

资产证券化对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的启示

当前,我国银行良好的成长性与巨额不良资产形成强烈反差,各行普遍面临资本金不足、不良资产比重高、流动性差、运作效率低等问题,通过金融创新,特别是借鉴诸如资产证券化等国际成功经验,不失为一种好的解决办法。资产证券化对于我国商业银行满足监管要求,化解和分散信用风险的借鉴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优化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结构,缓解流动性压力。国内商业银行的负债以短期存款为主,而贷款资产却呈现出长期化的倾向。在国际金融市场上,长期融资的功能主要由资本市场承担。在我国,企业通过资本市场融资仅占5%左右,商业银行长期承担了本应由资本市场承担的功能,公路、电厂等大量基础设施项目主要依靠银行贷款,商业银行中长期贷款比重逐年上升。另一方面,随着加息周期的来临以及金融投资产品的蓬勃兴起,储蓄存款出现增势减缓的势头,贷款长期化与存款短期化、贷款流动性降低与存款流动性增强两对矛盾并存,银行资产负债期限明显错配,银行“短借长用”的矛盾将会越来越凸显,导致流动性风险不断加大。监管部门规定商业银行中长期贷款比例不超过120%,据悉,不少银行已接近或超过这一监管上限。

资产证券化业务的出现,则为资产负债管理提供了有效的手段,通过证券化的真实出售和破产隔离功能,可以将不具有流动性的中长期贷款置于资产负债表之外,及时获取高流动性的现金资产,从而有效缓解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压力。

2、有利于商业银行资本管理,改善资本充足率。随着加入世界贸易组织,银行监管日益加强,解决商业银行风险,特别是风险资产与经济资本的关系显得尤为迫切和突出。如何在有限的资本条件下实现收益与风险的匹配,是商业银行面临的重大课题。靠不断扩充资本的外延增长模式越来越受到投资者置疑。而靠不断降低资产风险度,大力发展低风险或无风险的中间业务这种内涵式的增长模式越来越受到推崇,这其中资产证券化业务不失为解决矛盾的较好方式之一。根据银监会颁布的《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要求商业银行在充分计提各项损失准备的基础之上计算资本充足率,2007年1月1日资本充足率不低于8%、核心资本充足率不低于4%。近年来,随着金融资产的快速扩张,国内银行普遍面临资本金不足的难题,浦发、招商、民生纷纷采用配股、可转债或发行次级债等方式充实资本金,这固然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但大规模融资容易引发市场的极大反响,招致投资者的抵制;且发行次级债不能改变银行资产规模及风险权重,故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资本金不足的问题。根据《巴塞尔协议》对不同类风险资产的资本要求,银行能够主动灵活地调整银行的风险资产规模,通过对贷款进行证券化而非持有到期,来改善资本充足率的大小,以最小的成本增强流动性和提高资本充足率。

3、有利于化解不良资产,降低不良贷款率。在处理大批非流动性资产时,特别是不良资产,银行往往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并且只能在未来不定期地收到现金,这种传统的资金变现方式显得效率较低,而资产证券化在处理大量非流动性资产时一般采用历史数据来估计资产回收率,然后将资产按照一定的比例实现证券化。这种处理方式避免了逐笔审核资产,从而节省了资产价值评估的成本和时间,快速收回大量现金,融资成本较低,同时保留了资产所有者对剩余资产的收益权。解决中国银行系统巨额不良资产一直是中国金融界的主要课题。尽管通过努力不良资产率由34%下降到2004年上半年的15.59%,但不良资产率依然很高,因此,利用证券化来加速解决不良资产问题是很现实很急迫的要求。银监会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04年第三季度,境内主要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为13.37%,其中,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为15.71%,股份制银行不良贷款率为5.3%,均高于国际水平,且不良贷款绝对额巨大,对我国金融体系的稳定造成隐患。通过资产证券化将不良资产成批量、快速转换为可转让的资本市场产品,重新盘活部分资产的流动性,将银行资产潜在的风险转移、分散是化解不良资产的有效途径。

4、有利于增强盈利能力,改善商业银行收入结构。限于国内金融市场不发达,特别是固定收益债券市场不发达,国内商业银行仍然以传统的利差收入为其收益的主要来源,中间业务收入占比很小,大约只有6%~17%。资产证券化的推出,给商业银行扩大收益、调整收入结构提供了机会。在资产证券化过程中,给金融市场增加了大量可投资品种,且具备信用级别高,收益稳定等特点,成为债券之外的重要投资品种,其根据标的资产和条款设置的不同形成了许多投资品种,迎合了各种投资需求,有利于投资者实施多元化投资策略和控制投资风险。此外,原贷款银行在出售基础资产的同时还可以获得手续费、管理费等收入;另外,还可以为其他银行资产证券化提供担保及发行服务赚取收益。

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面临的障碍及对策

国外资产证券化实践表明,资产证券化须具备如下环境:

1、法律环境。既包括与公司组成和监管、信托的建立和受托人职责、融资报告要求相关的法律法规,也包括信息揭示要求、受托人强制职责、资产充足规则和偿付能力规则。

2、会计环境。包括对于脱离资产负债表的证券化资产的确认方法,资产负债表中报告发起人头寸的方法、发起人考虑下级部门利益的方法等等。

3、税收环境。明确对资产转移和现金流的税负问题,包括债务人支付给SpV或SpV支付给投资者的税收问题。

4、市场环境。金融市场不发达,特别是信用市场,从当前来看主要是企业债市场极不发达,无法为企业信用定价;此外市场缺乏公信、高效的中介机构,如评级机构,托管机构等;信用标准不统一,市场分割,缺乏透明度。

5、信用环境。高效的信用体系是有效实施资产证券化的重要基础,要采取各种措施提高全社会的信用意识,扩大征信服务的覆盖面,加强信用交流和共享,要有较为完善的企业和个人的信用体系。

自1999年以来,我国理论界、金融界就商业银行实施不良资产证券化进行了积极的研究和探讨。2003年初,中国信达资产管理公司与德意志银行签署了资产证券化和分包一揽子协议合作项目,被称为我国第一个资产证券化项目。但总体而言,现阶段,我国对于资产证券化,无论是理论知识准备还是实际操作经验,无论是金融环境还是法律、会计、税收环境都还十分欠缺,存在许多障碍,制约着资产证券化的发展。突出表现为: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资产证券化缺乏法律规范与保障;信用评级制度不完善,缺乏规范的金融中介机构;资本市场发育程度低,资产支持证券的需求不足等等,尚不适宜大规模推动资产证券化业务。

因此,我国在推进资产证券化的过程中,不妨遵循“先试点,后推广;先实践探索,后立法规范”的原则。首先,选择合适的证券化品种。可以考虑从住房证券化开始。这种贷款期限较长,多数在10年以上,对银行资产负债期限匹配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住房贷款的违约风险较小,现金流较稳定,清偿价值高,容易满足大量、同质的要求。且商业银行个人住房贷款余额从1997年的190亿元增长到2003年底的1.2万亿元,基础资产初具规模。其次,选择有政府信用支持的专门运作机构SpV。国际经验表明,在资产证券化的初级阶段,政府的作用至关重要,借助政府和国家信用吸引投资者是资产证券化成功的秘诀之一。

资产证券化行业研究篇3

1信贷资产证券化对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绩效的影响

1.1商业银行经营绩效的衡量指标

1.1.1盈利性指标

如:①资产收益率;②银行利差率;③非利息净收入率;④银行利润率;⑤权益报酬率。

1.1.2流动性指标

如:①现金资产比例;②短期国库券持有比例;③持有证券比例;④贷款资产比例;⑤易变负债比例;⑥短期资产/易变负债;⑦预计现金流量比。

1.1.3安全性指标

如:①净值/资产总额;②净值/风险资产;③资本充足率指标;④资产增长率和核心资本增长率;⑤现金股利/利润;⑥利率风险;⑦信用风险。

1.2信贷资产证券化对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性的影响

1.2.1信贷资产证券化影响商业银行基础资产收益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主要业务收入是利差收入,住房抵押贷款和企业贷款的利息收入是其利润的主要组成部分。

1.2.2信贷资产证券化提高商业银行利润

具体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对于商业银行来说,在信贷资产证券化过程中,基础资产通过信用增级和信用评级后,可以使原来流动性差的资产变成信用等级较高的证券,从而改善发行条件。

对投资者来说,信贷资产证券化中的基础资产需要真实出售,因为有了破产隔离机制的保障,即使商业银行破产,商业银行和其债权人都无权追索基础资产,所以也不会出现发起人破产风险,所以投资者是没有破产成本的,降低了投资者的投资总成本。

1.3信贷资产证券化对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的影响

资产是商业银行运用资金的能力,其流动性大小关系到资金的运用效率和收益的高低;负债是商业银行获得资金的能力,其流动性大小关系到筹资成本以及获取资金快慢程度。商业银行经过信贷资产证券化剥离流动性差的资产,以此改善资产质量,有效解Q存贷资金期限错配问题,适中长期资产提前变现,快速实现经济回流,提高资金的运作效率。

信贷资产证券化能够将部分资产剥离出资产负债表,以此达到释放监管资本的目的。同时,商业银行将流动性较差的资产转移给了特殊目的载体和各类投资者,实现了风险转移,有效提高了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效率。

1.4信贷资产证券化对我国商业银行安全性的影响

信贷资产证券化与商业银行的安全性紧密相关,具体来说,表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商业银行没有进行信贷资产证券化之前,其基本资产集中了大部分的信用风险。

第二,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的发行既能融通资金,又能起到风险分散和转移的作用。

第三,商业银行在组建资产池时,对基础资产进行了风险分类,外部机构在识别风险时比较准确,对风险的把控比较充分,有效确保资金的安全性。

第四,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参与者包括发起人(某些时候存在)、商业银行、特殊目的载体、信用增级机构、信用评级机构以及证券承销商等,在一定程度上分散了信贷资产证券本身的信用风险,有效保证商业银行资金的安全运行。

第五,虽然信贷资产证券化在理论上能有效规避风险,确保商业银行的安全性,但在实际运用过程中,其发挥效用的大小与基础资产的选择、特殊目的载体的具体操作、信用增级和信用评级方式、承销商发售证券是否顺畅、债券市场的发达程度、投资者的购买情况等紧密关联,下文对商业银行流动性、盈利性的分析也是如此。

2加强信贷资产证券化促进商业银行经营绩效提升的对策

2.1尽快完善信贷资产证券化相关法律法规建设

建立健全相应的法律法规有利于加强对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的控制力度。法律法规是各项业务开展的前提,能够有效指导业务的具体实施。

2.2加强对信贷资产证券化的监控,做好应急预案

应急预案能对突况和事件没有取得预期成果时做出周全的安排和后续处理工作。制定好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应急预案尤为重要,特别是当风险出现时,如何调整、控制和做好舆论都是必须要考虑的重点。把损失和影响降低到最低限度。

2.3严格把控基础资产质量

严禁商业银行使用呆账、坏账等确定无法收回或收回难度大的资产作为基础资产,加强对商业银行基础资产质量的把控。良好的资产质量信用高,可偿性强,风险把控好,投资者能按时获得收益,才能吸收各方投资者积极参与。

2.4控制好信贷资产证券化的规模

一方面需要监管机构做好监督工作,根据审慎性原则,对不满足开展业务条件的商业银行坚决取消资格,对已经取得开办资格的商业银行做好规模控制和档案备份,必要时进行现场检查。

另一方面,商业银行也需要根据自身资产负债结构,结合实际需要确定发行规模。

2.5培养专门的金融人才,逐步放宽国内机构的参与条件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实际操作完全交给外国的机构全权,主要由于我国信贷资产证券化专业人员的匮乏和经验的缺失造成的。因此,国家应该适时允许特点的国内投资机构参与信贷资产证券化的交易,逐步放宽到一般的投资机构,给予适当的优惠政策和补贴,鼓励国内投资机构参与投资。

3结论

信贷资产证券化是时展的产物,它自身具有诸多优良的性能,能缓解商业银行的资本压力,盘活不良资产,释放信贷规模,调整资产结构,提供新的投资渠道,繁荣金融市场,但其潜在的风险也不容小觑,监管者应该引起重视。监管机构需要正确引导和规范商业银行有序开展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让信贷资产证券化为商业银行更好的服务,发挥正向的促进效用。

参考文献:

[1]何晓峰.资产证券化:中国的模式[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1:78

[2]obay.FinancialinnovationintheBankingindustry:thecaseofasset[m].Securitization,Garlandpublishing,2000

资产证券化行业研究篇4

银行资产证券化简单地说就是将银行流动性不足但在未来会有预期收入的资产构造成一个资产池,并对其进行结构性重组,再以重组后的资产作为担保向金融市场发行证券,以此转化成可以在金融市场流通和交易的证券。

2005年我国开启了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试点,《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管理办法》的,标志着我国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正式启动。我国为了应对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引起的全球金融危机,暂停了银行资产证券化。2012年以后,我国重启了停滞近四年的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由此进入了进入快速发展通道。多家银行相继推出了资产证券化。截至2014年9月末,我国共发行了68单信贷资产支持证券,发行总规模达到2742.54亿元。

二、我国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必要性

1.解决商业银行流动性问题,提高资本充足率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主要以贷款作为资产投资方向,银行贷款到期或是提前还贷,否则银行则会出现流动性不足,而发放贷款必然会产生不良贷款,即所谓的坏账、呆账,商业银行因而产生经营的系统性风险。而由于存在银行永不破产的观念,我国商业银行先天就对流动性风险认识不足。2013年的钱荒便是很好的证明。很多银行认定大而不倒,一旦出现流动性不足,央行会出手扶持。目前,流动性不足、资本充足率较低、经营状况不佳等是我国商业银行普遍存在的问题,负债不能满足贷款需求的增长,增加了风险。而信贷资产证券化可以将其一部分不良贷款解冻出售,转化为现金流,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流动比率,提高资本充足率。

2.提高银行风险防范能力

坏账对于任何一个企业来说都是损失,将坏账风险转移,尽管高风险高收益,但转移部分风险和收益无疑会给银行一个较为稳定的收益。资产证券化对于商业银行的信贷结构调整有促进作用,风险资产回报率得以提高。在利率市场化和金融脱媒的背景下,我国银行信贷资产结构调整的紧迫性加强;同时通过增加负债来调整结构,非但过程缓慢,其收效也不大,因此发展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可以作为商业银行信贷资产结构调整的重要及有效途径。

3.资产证券化有利于降低不良贷款率

长期以来,我国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居高不下,资产证券化无疑是转移不良资产风险的最佳途径。从银行角度来说,可以降低银行的风险成本,但对于整个社会则是毫无根治风险问题,无非是从一个风险承担主体转移到其他风险主体。通过资产证券化,可以盘活银行的存量资产,降低、分散并转移风险,改善资本回报率,提高资本充足率。

4.提高银行竞争力

银行在很大程度上是我国金融的主力,也是民众最为信赖、依赖的存贷款、投融资机构。过去主要是因为民众的理财理念不足和货币粘性,使得民众不存在货币贬值的隐忧。随着民智的开启,金融知识的普及,以及金融市场的逐步完善,使得民众意识到也有意对自己的财产进行效用最大化投资。有需求就有市场,由此而来的中小型金融机构如雨后春笋,辗转于个人、企业之间,进行投融资活动,如p2p。余额宝的出现及爆发更是民声的呼唤。银行在众多影子银行、中小金融机构的搅局下,借贷款日益吃紧,尽管目前尚未对其构成有力的威胁。在互联网金融的洪涛中,银行只有不断地完善、创新自己的业务模式才能不被淘汰。信贷资产证券化可以拓展自己的业务范围,也可以为民众及企业开拓一条新的投资渠道。

三、我国资产证券化亟待解决的问题

1.产品种类单一,投资者范围较小

我国资产证券化产品种类相对单一,对公信贷资产是商业银行的主要的基础资产,而以其他类型金融资产作为基础资产来发行的证券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规模上相对来说占比不大。资产支持证券产品种类较少,基础资产相对单一,因而对投资者吸引力不足,这也是制约我国商业银行资产支持证券市场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购买资产证券化产品的机构主要还是集中于银行机构,保险、年金、基金、券商、资管、养老基金等其他类型投资者的参与度不大,个人投资者就更不用说了。

而在美国,由于其发展较早,资产证券化产品发展较为成熟,产品种类较为丰富多样,已然构建成一个多层次、多样化的资产证券化市场体系。在诸多资产证券化产品中,资产支持证券(aBS)产品最为常见,发展也最快,其基础资产包括传统的汽车、信用卡、设备、应收账款和学生贷款等。因此,将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基础资产扩大到个人消费贷款、住房抵押贷款是丰富产品的关键。

2.法律法规滞后,监管不规范

政府及法律法规主要是为市场服务,因此其发展往往滞后于市场的发展。我国资产证券化较晚,因此相关法律法规及监管未成系统,有待于在前进中摸索。好在有欧美市场的借鉴,但还得结合我国国情及自身文化,来制定本土化的法律法规及监管系统。由于我国目前实行的是分业经营,立法和监管之间的衔接不足,有些地方出现监管和立法的交叉或是冲突,而有的地方却出现监管真空。鉴于目前正逐步推行混业经营,可相应地弥补之前的漏洞。

3.银行及各界自身重视度不高

我国信贷资产证券化本身起步较晚,加上银行国有控股或是参股程度较大,对政府依赖性较强,政府机构及银行自身对其认知程度、重视程度和操作技巧均不高。加上我国金融市场不够完善,在金融市场上推广的力度不够,各界投资意识不强,以至于至今我国信贷资产证券化发展缓慢。在金融利率市场化的大环境中,银行面临内外部的压力,降低信贷风险、提高资本充足率、提高竞争力将促使其接受并快速发展资产证券化业务。

四、对我国银行资产证券化发展的建议

1.扩大投资者的范围,完善产品种类、层次结构

我国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尚且处于试点阶段,产品种类单一,产品创新不足,市场推广力度不够等等。诸如此类,我们可以借鉴美国的的发展途径、模式和设计。对一些能过带来预期收益的银行资产都可以作为证券化的目标资产。银行资产证券化可以扩大到信用卡的现金流、银行应收账款、企业贷款、房贷等等。资产证券化产品的创新设计要有层次结构,考虑投资者的收益的同时,还要加强风险防范。资产证券化应开放对个人投资者和机构投资者,包括社保基金、保险企业和企业年金等机构,将产品设计成有风险和收益等级层次以满足不同风险偏好者的需求。

2.完善法律法规,完善监管体系,建立市场秩序

立法具有滞后性,而法律的作用不是为了处罚违法犯罪,而是规范市场秩序,给企业、个人、社会创造一个良好发展的环境。银行作为我国金融行业大型金融机构,其经营的好坏与企业、个人息息相关。大型银行虽有雄厚的资金优势,对资产证券化不太积极,但当下改革浪潮、利率市场化势必促进市场竞争,银行面临来自国内外金融企业的竞争压力,完善自身的经营管理模式是其必走的道路。同时还要放低中小金融企业的门槛,建立一个更为公平的市场竞争平台。机构监管导向的部门法规缺乏协调性和一致性,导致监管出现真空。统一市场监管标准,使得立法与监管之间形成无缝连接,完善法律法规可以有效地对资产证券化形成有效的规范和监管。

资产证券化行业研究篇5

关键词:财务公司;信贷资产证券化;融资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428(2010)07-0052-03

一、我国企业集团财务公司开展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的可行性分析

(一)拓展企业集团融资渠道,支持企业集团发展

设立财务公司的企业集团一般规模较大,主要分布在与国民经济密切相关的电力、资源、钢铁、汽车、军工、制造等重要行业、并且大多数都是国有重点企业,资金需求量非常大,融资能力对这些企业的经营影响很大。它们的融资渠道主要包括股权筹资方式、债务筹资方式、外资筹资方式以及其他筹资方式。财务公司作为大型企业集团重要的融资窗口,熟悉这些大型企业集团的情况,对成员单位的资金支持更为准确和迅速,随着我国企业集团融资需求的增大,财务公司传统业务逐渐满足不了企业集团融资要求,而开展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可以开辟新的融资途径,提高财务公司贷款投放能力。建立适应财务公司业务发展的多元化融资体系,增强对成员单位的金融支持力度,拓展企业集团融资渠道,支持企业集团发展。

(二)改善财务公司经营环境,提升财务公司管理水平

目前,财务公司中长期存款少,而贷款以中长期贷款为主,普遍存在着期限结构错配问题,提高了其流动性风险敞口,存在着一定的经营风险。通过证券化技术的应用,财务公司可以将不同风险类别的信贷资产整合,转换为资产支持证券,回笼现金,既改善自身资产的流动性,有助于减少公司因资产负债期限结构错配带来的流动性风险敞口:又可以改善财务公司流动性管理,降低财务公司的运营压力,降低财务公司经营风险。

另外,财务公司客户为集团内部成员单位,其信贷市场相比商业银行来说,市场化程度较低,信贷业务透明度不高,竞争也不充分,因此,财务公司行业信贷管理水平有待进一步检验和提高。开展信贷资产证券化需要引入相关中介机构对财务公司的贷款发放及管理制度作全面审视,对拟作为基础资产的信贷资产作充分的尽职调查。同时,应证券化的要求,财务公司在贷后管理方面需要遵循相关交易文件的约束并按规定披露信息。这些都有助于财务公司规范和提高信贷业务的发放和管理水平,增强信贷业务透明度,提升财务公司经营管理水平。

(三)财务公司开展资产证券化业务顺应了形势需要

1、完善的法律框架为财务公司开展资产证券化业务奠定了制度基础。

国内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的法律体系较为完备。2005年4月20日央行和银监会联合公布了《金融机构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管理办法》,该《办法》第十一条规定“信贷资产证券化发起机构是指通过设立特定目的信托转让信贷资产的金融机构”。财务公司能够对集团系统单位提供信贷服务,是金融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可以作为发起人。在《金融机构信贷资产试点监管管理办法》颁布后,央行、银监会,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等相关部门陆续制定、公布了《资产支持证券信息披露规则》、《资产支持证券交易操作规则》、《金融机构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监督管理办法》、《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会计处理规定》、《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试点的有关税收政策》等关于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的法律规范性文件。这些后续制定的法律文件形成了完整的配套措施体系,分别从不同的侧面对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进行规范,从而使交易各方在信贷资产证券化过程的每个环节都有法可依。

2、稳定、优质的资产为财务公司开展资产证券化业务提供了可靠保障。

财务公司所依托的企业集团大多数都是在相应行业中具有很强竞争力、业绩优良,或者是处于相对垄断地位的国有大型企业,并且主要集中在能源、制造、交通运输等国民经济的支柱行业,企业集团财务公司可以提供源源不断的、优质的可以证券化的资产。这些资产具有非常高的同质性、安全性和十分可靠的预期现金流,这些资产没有商业银行房贷类资产普遍存在的提前还贷的风险。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集团财务公司开展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既存在着必要性,也具有可行性。

二、我国企业集团财务公司开展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的收益、成本与风险分析

(一)企业集团财务公司开展资产证券化业务的收益

1、资产证券化可以通过影响负债融资和权益融资来增加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的价值。

资产证券化的表外融资性使企业的实际资产负债比率发生改变,从而可以改变企业价值。在实际操作中,企业为了提高自己的信用水平,常常采取资产证券化这样的表外融资手段来压缩报表中的资产负债率,变相地提高自有资产的比率。从而规避企业融资时因自己的负债比率高而造成的信用等级低的现状。同时,资产证券化通过将企业集团财务公司流动性差的资产转换为证券而使企业集团财务公司本身获得了现金,不仅增加了企业集团财务公司资产的流动性,而且由于现金或者银行准备金的风险权数是为零,企业集团财务公司也因此通过资产证券化提高了自身资本充足率,即企业集团财务公司可以扩大它的负债业务而仍然满足对资本充足率的要求。

2、资产证券化企业还降低了发起人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的直接融资成本。

在一般情况下,信用级别越高,利率就越低,融资成本也就越低。而企业集团财务公司开展资产证券化过程中,对被证券化资产进行信用增级之后,所发行的证券可以达到投资级水平,高于被证券化资产原始资产的信用等级,发行利率一般较低,因此,发起人企业集团财务公司通过资产证券化可以节约直接融资成本。

3、企业集团财务公司运用资产证券化业务所获得的现金流可以提高财务管理的灵活性。

企业集团财务公司可以将通过运用资产证券化业务所获得的现金流投资于净现值为正的新项目,也可以选择部分归还债务、部分进行投资,从而优化公司资本结构。有效扩大财务杠杆可选择范围,提高公司财务管理的灵活性。

(二)企业集团财务公司开展资产证券化需要支付的主要成本

为了使证券化资产能够顺利销售出去,企业集团财务公司在开展资产证券化过程中需要对被证券化资产进行信用增级,信用增级将增加开展资产证券化的成本。因此,企业集团财务公司应该根据信贷资产的资产质量、证券市场的销售情况、发起人开展资产证券化的目的等具体情况来决定如何在资产证券化成本与收益之间保持平衡。

另外,企业集团财务公司在开展资产证券化过程中还需要支付一定的中介费用成本,包括支付给信托机构的信托费用、发起人有关会计师、律师等费用,这些费用在整个资产证券化中比重不是很高。

(三)集团财务公司在开展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

时应注意的主要风险

1、出表风险。

把相关信贷资产移出资产负债表是信贷资产证券化的重要目的之一。出表可以提高资产流动性,减少风险加权资产。提高资本充足率。但如果存在集团财务公司未来有信贷资产回购安排等原因,监管机构可能会认定信贷资产的风险和收益没有转移,从而影响出表。因此,集团财务公司信贷资产证券化应妥善设计,规避过多的风险自留和关联交易。

2、声誉风险。

信贷资产证券化涉及的环节很多,并最终要以证券的形式公开发行。如果集团财务公司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在发行等环节出现重大差错甚至业务失败,将会对集团财务公司的声誉造成不利影响。

3、利率风险。

由于贷款利率将随法定利率变动而相应调整,如果资产支持证券采用固定利率或者浮动利率基准与基础资产不一致,当企业集团财务公司通过购买次级证券来进行信用增级时,财务公司所购买的这部分证券化产品将面临着利率风险。

另外,企业集团财务公司开展资产证券业务所收回的现金资产,如果市场利率提高或者没有好的投资项目,就会存在着再投资风险。

4、发行风险。

由于企业集团对财务公司的控制、集团对借款人的控制或参股,借款人之间存在相互参股、担保关系,财务公司发放贷款的对象几乎都是同行业公司,存在着很强的关联性,信贷资产很难在行业方面分散风险,同时,由于目前证券化产品投资者范围较窄,投资者接受度较低,资产证券化项目可能会遇到发行风险。对此,可以引入业务经验丰富、承销能力出众的主承销商参与资产证券化项目操作,加强宣传推介,妥善选择发行时机,最大程度减少发行风险。

5、会计上对资产转移确认的不确定性风险。

我国会计上对资产的确认原则采取的仍然是风险与报酬分析法,而不是偏向于将资产转让视为出售的金融合成分析法。以风险和报酬作为判断资产出售与否增加了企业集团对财务公司被证券化资产转移确认的不确定性,加剧了对被证券化资产出表判断的不确定性,构成了企业集团对财务公司资产证券化发展障碍。

三、我国企业集团财务公司开展资产证券化业务的路径

企业集团开展资产证券化业务的交易结构如下图所示:

为加强对投资者的保护力度,确保资产证券化业务安全顺利实施,企业集团财务公司还应制定严格的基础资产选择标准:

1、资产标准应有助于信托合法设立。

2、资产标准应尽量减少受托人行使权利的不确定性或困难。如资产应当不包括银团贷款和最高额保证贷款等。

3、信贷资产中包含的各笔债权全部为企业集团财务公司向相关借款人发放的信用贷款和保证担保贷款所形成的债权,不包括委托贷款和特定贷款债权,也不包含企业集团财务公司与其他银行共同组成银团发放银团贷款所形成的债权。

资产证券化行业研究篇6

[关键词]信贷资产证券化;商业银行;动机;影响因素

一、引言

信贷资产证券化是指商业银行将缺乏流动性的信贷资产组合形成资产池,并以该资产池的现金流为支持,向投资者发行受益证券的结构性融资活动。最早的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是由美国政府国民抵押贷款协会于1968年发起的、向银行收购住房抵押贷款,并以此为支持的住房抵押贷款支持证券。信贷资产证券化最初是作为解决贷款资产流动性问题而创造的,后来被西方许多国家所效仿,逐渐形成了以资产支持证券和住房抵押贷款支持证券为基础资产的有价证券。对于商业银行而言,信贷资产证券化能够将信息敏感的贷款转变为信息不敏感的资产支持证券,从而既能提高资产的周转率,又能为投资者提供理想的投资标的。从国外金融市场的发展实践来看,信贷资产证券化是金融市场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有利于促进信贷市场和债券市场等的协调发展。但是,对于金融市场的发展而言,信贷资产证券化也是一把双刃剑。虽然信贷资产证券化能够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但过度的证券化也被认为是导致金融危机的罪魁祸首。因此,本文在回顾国外经典文献的基础上,详细梳理商业银行开展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动机,并有效分析发展进程中所存在的问题以及对市场所造成的影响,在此基础上,结合中国特殊的制度环境提出若干未来研究方向。通过文献梳理和分析,以期为促进银行业发展、稳定金融市场和优化制度安排提供重要的决策依据。本文从商业银行开展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动机、影响因素和研究展望展开。

二、商业银行开展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动机

已有的研究发现商业银行开展信贷资产证券化基于三大类动机,包括流动性需求、风险管理和监管资本套利。

(一)流动性需求

流动性需求是指商业银行能够随时应付客户提存,满足必要贷款需求的能力,包括资产的流动性和负债的流动性。thomas[1]指出,信贷资产证券化是商业银行流动性的提供者和转移者,流动性需求是商业银行进行证券化的最终目的和动机。Casu等[2]采用美国银行持股公司的数据,发现信贷资产证券化既可能是商业银行的流动性管理工具,又可能是风险管理工具,具体哪一项表现的更强,关键在于资产池的初始设计结构,即商业银行的风险转移程度。但综合而言,信贷资产证券化表现出的流动性管理的目的更强。Farruggio和Uhde[3]指出在金融危机期间,商业银行会因为对流动性的需求而进行证券化。证券化成为商业银行获取融资的新兴渠道,一些商业银行通过金融资产收购基金进行证券化来获得流动性,商业银行通过将流动性不足、长期资产或者不可转让的资产转换成一种同质的、标准化的和能在有组织的证券化市场进行交易的流动性工具。

(二)风险管理

风险管理指通过对风险的认识、衡量和分析,选择最有效的方式,以最小成本争取获得最大安全保证的管理方法。商业银行会通过证券化来控制信用风险,减少流动性冲击所带来的风险。但通常商业银行会保留证券化第一层级损失风险作为向外部投资者展示其质量的信号,这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信用风险的有效转移。故Gorton和pennacchi[4]指出,更透明的证券化设计能够允许风险程度更高的商业银行进行信贷资产证券化。

(三)监管资本套利

监管资本套利是指通过信贷资产证券化等金融创新方式,在很少或不减少商业银行总体经济风险的前提下,大幅减少商业银行监管资本要求的过程。监管资本要求是指所需资本的金额取决于商业银行报告的风险水平,即商业银行是否进行信贷资产证券化,取决于市场对风险认知形式相符的合法的储蓄资本的要求。Beatty等[5]表明,当资本充足率较低或退税率较高时,商业银行可能开始进行资产销售。这是因为资产销售可允许商业银行避免“监管税”,即储备金要求、资本要求和存款保证金,从而套利这些资本要求。除了上述三大动机之外,也有研究发现商业银行出于降低融资成本和增加盈利的目的,而开展信贷资产证券化。

三、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影响因素

已有研究发现,信贷资产证券化受到宏观、中观以及微观层面等因素的影响,为全面清晰地总结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影响因素,本文分别从宏观经济层面、市场监管层面和商业银行个体层面三个方面对现有文献进行梳理与归纳。

(一)宏观经济层面的因素

1.经济因素Farruggio和Uhde[3]提出,信贷资产证券化受到宏观经济环境的驱动,虽然经济状况会因为实体经济的影响而可能在不同的国家间存在差异,但经济增长对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影响更为明显。这是因为经济增长通常与投资机会的增加有关,证券化使商业银行能够创造必要的流动性,减少通过举债获得资金的融资方式,为更高的贷款需求提供服务,提高净利息收益率,增加贷款利润。但maddaloni和peydro[6]指出,经济增长会降低商业银行的贷款标准,即商业银行会面向更具风险性的借款人贷款。因此,商业银行会有强烈的动机通过证券化来对资产组合进行再构建。Farruggio和Uhde[3]则从金融危机对信贷资产证券化影响的角度展开研究,研究表明,如果商业银行运行在具有较高经济增长的欧洲国家中,会更倾向于在金融危机期间增加证券化交易活动,且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决定因素在金融危机前后存在显著不同。2.市场竞争市场竞争是指商业银行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会排斥其他同类经济主体相同行为的表现,是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Hakenes和Schnabel[7]指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当大多数有利可图的贷款机会已被利用时,竞争增加会降低平均贷款质量,新的贷款往往是质量比较低的贷款,使得商业银行的风险承担能力下降。为应对偿付能力的冲击,商业银行往往会对有利可图但存在风险的贷款进行证券化,从而提高贷款池的质量。

(二)市场监管层面的因素

1.制度环境市场制度环境包括借款人资质审查制度、信用评级和增级制度以及信息披露制度等,信息不对称的强弱是制度环境质量的综合体现。Greenbaum和thakor[8]特别指出,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政府存款保证和监管会影响商业银行对融资模式的选择。信息不对称激发了未受监管的商业银行通过发行贷款和证券化的方式进行融资,从而减少存款融资。此外,监管约束会激励商业银行的出表活动行为,即增加信贷资产证券活动。Demarzo[9]指出,金融中介对资产的质量拥有信息优势,能够在发行市场甄别高质量以及被低估的资产,由此在发行市场产生高质量资产被折扣定价的逆向选择问题。为了改善这种情况,商业银行会对资产进行打包出售。但同时信息不对称也会增加商业银行进入二级市场的成本,并减少商业银行的活动。2.监管因素监管因素是指会影响监管机构达到相应监管目标的因素。Casu等[10]提出,为确保商业银行的潜在风险不超过其参与的潜在利益,同时为市场提供更多的标准化和透明度,监管机构有必要规范法规以及加强对证券化活动的监管。故可从巴塞尔协议iii的角度具体提出证券化对监管机构的实践意义并相应作出调整。第一,由于信贷资产证券化增加了商业银行的风险,故需提高商业银行最低资本充足率要求;第二,证券化过程中商业银行风险监管自留部分是否会转移出表,以及其对财务稳健型影响的不确定性,故需加强商业银行的信息披露要求;第三,进一步提高商业银行对证券化的敏感性,需加强证券化的监管审查程序。

(三)银行个体层面的因素

1.银行特征银行的特征主要体现为银行规模和类型两个方面。信贷资产证券化是商业银行综合自身各方面因素所作的一种决策,资本化程度较低,盈利能力较低,负债较高的商业银行更有可能进行证券化。Farruggio和Uhde[6]指出,商业银行的规模越大,多样化程度越高,贷款增长越快,则其会从事更多的证券化活动。此外,Cardone-Riportella等[11]指出,中型储蓄银行为达到进入证券化市场的标准,会采用担保债务凭证的方式进行证券化,间接地将信贷转换为共同基金。2.资产质量银行资产质量是指特定资产在银行管理的系统中发挥作用的质量,资产质量的高低主要判别标准以能否满足银行长、短期发展以及偿还债务的需要。Greenbaum和thakor[8]指出,质量高的资产似乎更易被证券化,而劣质的资产往往保留在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上。这是因为在不存在存款保证和公共监管的环境中,假设贷款质量不存在信息不对称,对于传统的中介型存款融资模式和现今的证券化融资模式而言,中介机构、借款人和存款人/投资者之间是不存在差异的;反之,若借款人拥有存款人/投资者不能获取的私人信息,同时如果允许借款人购买信用证等来提高其部分信用,那么证券化融资模式下借款人的行为则能体现商业银行贷款的质量。3.信贷分类结构信贷分类结构主要指将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基础资产按照资产类型进行划分,有住房抵押贷款、汽车贷款、企业贷款等。不同类型的贷款进行信贷资产证券化的目的不一样。住房抵押支持证券仅用于获取流动性,而中小企业贷款支持证券则有可能是出于监管资本套利,但不进行风险转移的目的。

四、基于中国背景下的研究展望

资产证券化行业研究篇7

何咏祥

湖北经济学院会计系湖北武汉430061

本人2003年3月在海南港澳资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信息中心实习工作至今,通过实习对中国证券资讯市场的总体竞争环境以及在入世之后中国证券资讯行业的发展方向以及未来趋向等方面有了更加具体的认识。

入世的之后的中国的证券市场正处于调整和规范之中,这一规范的过程将对证券资讯业造成三大影响:其一证券市场越规范,证券业对证券资讯的需求就越大,二者关系将更加紧密。一个规范的证券市场将尽可能扼杀投机,加快证券中介业回归,即主力从事投资服务,而这无疑将扩大对证券资讯的需求。其二证券市场越规范,证券业对证券资讯的需求层次将越来越高。券商没有了投机利润,就只能从两块加强力量,一是完善对投资者的服务手段,二是加大自身研究力度,从事正常自营决策。只有如此才能保证券商的收入。而这两者都召唤市场上强大证券资讯阵容的出现。其三在投机越来越少,越来越难的情况下,股民将出现意识觉醒,也将极大增强对证券资讯的认同和依赖心理。所以说と凳谐焦娣叮猿械w判幸翟鹑蔚闹と恃缎幸道此翟接欣?nbsp;

从目前的证券资讯行业的发展来看,1994年深圳巨灵推出第一套证券资讯系统是证券资讯行业的萌芽的标志,但今天的证券资讯市场已非94年同日而语。短短9年时间,证券资讯业内异军突起,掀起一场日新月异的竞争潮。港澳资讯、巨灵、新兰德、万德、新德利、博经闻、维赛特、海融、万国等等,此起彼伏,你追我赶,好一场"你方唱罢我登场"竞争喜剧。成熟的证券资讯行业市场也开始在这种专业化的竞争中开始成熟完善起来。

证券资讯行业从萌芽开始阶段就是一个以证券财经数据库为主营业务的内容提供商的面貌出现,是在90年代初的信息高速公路建设以及证券交易以及资讯信息提供方式的转变提高的过程中漫漫的发展起来的,但直到今日大多数类似的资讯公司的产品层次还是停留在简单的公开数据的采集为主的局面。其中的原因有中国股民的素质层次需要和机构市场需求的原因也有证券资讯行业本身在中国证券市场序列体系中地位的原因。从信息质量及服务水平上讲,目前国内证券资讯业市场仍处于一种低水平的竞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信息质量不高,缺乏深层次的内容;以大量转载各种公开媒体信息为主,缺乏自己的东西和能反映上市公司情况及市场动态的第一手资料;各类投资分析、投资咨询缺乏连贯性和指导性,为庄家投机服务的投资信息占驻了主导,各类小道消息和传闻满天飞;市场上同类产品竞相削价,扰乱了市场正常秩序;市场上的产品还没有出现占主导优势的行业标准和行业规范,大多数企业满足于低投入,追求前期收益,缺乏行业责任。在一种低水平竞争的市场中,一批低投入、满足于初级信息服务的企业也能占据一定的、甚至较大的市场份额,获取前期收益。

另外的一个趋势,各证券资讯厂商大多开始走证券信息资讯即专业化的信息提供和投资咨询业务以及证券资讯平台开发,外包财经网站的建设齐步发展的发展方向。其中资讯公司涉足证券二级市场的投资咨询业务对于整个证券市场来说都是一种市场化选择中的一个良性的产物,资讯公司可以在充分的整合自有的信息资源的情况下继续的发扬投资咨询领域的一种实证化的投资分析的模式,为广大投资者提供专业化的投资咨询策略。

资产证券化行业研究篇8

鄙人在海南港澳资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信息中心实习工作至今,通过实习对中国证券资讯市场的总体竞争环境以及在入世之后中国证券资讯行业的发展方向以及未来趋向等方面有了更加具体的认识。

入世的之后的中国的证券市场正处于调整和规范之中,这一规范的过程将对证券资讯业造成三大影响:其一证券市场越规范,证券业对证券资讯的需求就越大,二者关系将更加紧密。一个规范的证券市场将尽可能扼杀投机,加快证券中介业回归,即主力从事投资服务,而这无疑将扩大对证券资讯的需求。其二证券市场越规范,证券业对证券资讯的需求层次将越来越高。券商没有了投机利润,就只能从两块加强力量,一是完善对投资者的服务手段,二是加大自身研究力度,从事正常自营决策。只有如此才能保证券商的收入。而这两者都召唤市场上强大证券资讯阵容的出现。其三在投机越来越少,越来越难的情况下,股民将出现意识觉醒,也将极大增强对证券资讯的认同和依赖心理。

从目前的证券资讯行业的发展来看,1994年深圳巨灵推出第一套证券资讯系统是证券资讯行业的萌芽的标志,但今天的证券资讯市场已非94年同日而语。短短9年时间,证券资讯业内异军突起,掀起一场日新月异的竞争潮。港澳资讯、巨灵、新兰德、万德、新德利、博经闻、维赛特、海融、万国等等,此起彼伏,你追我赶,好一场"你方唱罢我登场"竞争喜剧。成熟的证券资讯行业市场也开始在这种专业化的竞争中开始成熟完善起来。

证券资讯行业从萌芽开始阶段就是一个以证券财经数据库为主营业务的内容提供商的面貌出现,是在90年代初的信息高速公路建设以及证券交易以及资讯信息提供方式的转变提高的过程中漫漫的发展起来的,但直到今日大多数类似的资讯公司的产品层次还是停留在简单的公开数据的采集为主的局面。其中的原因有中国股民的素质层次需要和机构市场需求的原因也有证券资讯行业本身在中国证券市场序列体系中地位的原因。从信息质量及服务水平上讲,目前国内证券资讯业市场仍处于一种低水平的竞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信息质量不高,缺乏深层次的内容;以大量转载各种公开媒体信息为主,缺乏自己的东西和能反映上市公司情况及市场动态的第一手资料;各类投资分析、投资咨询缺乏连贯性和指导性,为庄家投机服务的投资信息占驻了主导,各类小道消息和传闻满天飞;市场上同类产品竞相削价,扰乱了市场正常秩序;市场上的产品还没有出现占主导优势的行业标准和行业规范,大多数企业满足于低投入,追求前期收益,缺乏行业责任。在一种低水平竞争的市场中,一批低投入、满足于初级信息服务的企业也能占据一定的、甚至较大的市场份额,获取前期收益。

另外的一个趋势,各证券资讯厂商大多开始走证券信息资讯即专业化的信息提供和投资咨询业务以及证券资讯平台开发,外包财经网站的建设齐步发展的发展方向。其中资讯公司涉足证券二级市场的投资咨询业务对于整个证券市场来说都是一种市场化选择中的一个良性的产物,资讯公司可以在充分的整合自有的信息资源的情况下继续的发扬投资咨询领域的一种实证化的投资分析的模式,为广大投资者提供专业化的投资咨询策略。

在证券市场从无序到有序的规范化发展进程中,对证券咨询行业的规范管理是一个重要侧面。在证券研究咨询行业形成发展的最初几年中,由于缺乏有力的监管措施,行业发展基本上处于自发、无序状态。与早期市场高投机特征相对应,早期证券咨询行业从业人员成份较为复杂、鱼龙混杂,联手操纵市场的行为屡见不鲜,证券咨询行业的这一状况对证券市场的正常秩序造成了诸多恶劣影响。这一状况直到97年主管部门加大规范管理力度之后才有所好转,至98年《证券咨询业务管理暂行条例》出台后,行业管理才真正有例可循,有章可依,证券研究咨询行业发展步入正轨。也正是这一阶段、在市场投资理念渐趋理性回归的背景下,证券研究咨询行业在研究方法的不断创新及研究内涵不断扩大中进入发展壮大的第一个黄金时期。2003年正在进行的证券法的修改工作中一些相关证券咨询行业的问题也被提上了讨论范围之中,证券咨询业务的范围也将大大的扩大,相关的自营业务和委托理财业务也将可能由地下转到桌面上来。证券咨询行业也将迎来全新的发展的机遇.在行业的规模化和竞争的有序化上更加规范的完善市场。

行业规模化,有序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是一批真正独立的专业咨询公司的出现。与券商研究机构不同,其独立性不仅仅表现为功能配置上的独立性,也体现为其经营上的独立性。由于生存方式的差异,这两类研究机构在研究内容与目的以及方式方法上存在着明显差异。券商研究机构由于事实上的依附关系,其研究目的主要在于三个方面,一是为券商客户咨询服务,二是为券商自营服务,三是为券商形象宣传及业务创新服务,其研究对象不仅包括一、二级市场,也包括券商自身发展战略与业务创新等内容。由于其服务对象的特殊性,其研究成果一般仅限于内部共享,且以专题研究为主,研究成果的价值实现是间接的。而对于专业资讯公司而言,由于其唯一的收入来源是其信息产品及咨询服务,信息产品的质量与服务水平决定其自身的生存,市场竞争的压力迫使研究工作是有更强的功利性,服务的对象性,要求其信息产品必须满足不同层次用户的需求,既要有广度又要有深度。由于证券资讯市场仍处发育阶段,受市场容量及无序竞争影响,目前该类专业公司受收入来源限制,与券商研究机构相较而言,在研究投入方面多表现为心有余而力不足。在缺乏有效的行业自律机制的背景下,证券资讯公司竞争图存的方式正向着两个极端方向发展,一种是以低成本支撑其低价竞争,抢占市场份额,以维持其生存,这类公司或非正式组织为数众多。二是以高投入、高品位树立市场形象,着眼未来,争抢核心市场,这类公司虽为数不多,但无疑将是未来证券资讯业的脊梁。

目前的资讯厂商大多也在走资讯咨询化的产业转型的格局,针对目前的资讯厂商的市场格局以及资讯市场的未来发展方向,笔者产生了这样的一些认识和感触。

1、坚定的走证券资讯咨询化的发展道路。单纯的简单的F10资料为主的低端的资讯信息内容的竞争只会陷入资讯产业低水平价格战的泥潭中,要从产品的技术构成、新产品的开发、推广机制、产品的信息质量、营销策略及手段从根本上与竞争对手拉开档次,才能从低端市场的价格战的竞争中走出来,作到控制市场走向和价格的目的。在公司内部必须建立一套完备的新产品设计、开发和推广的运行机制,保证高质量的新一代产品、延续产品、后续产品和可替代产品源源不断地、有序地投放市场,形成多套产品立体交叉竞争。唯有如此,才能从市场混战中走出来按自己的步伐发展自己。资讯咨询化的发展方向既提高了信息的含金量,也是向高端市场发起进攻的最重要的筹码。

2、加强和国内做证券行情交易系统的厂商比如说乾隆高科,通达信等的技术上的合作,以行情交易系统和资讯平台和相结合的方式来发展资讯行业未来的资讯平台的搭建方向。建立全新的基于证券行业电子资讯架构(e-infostructure)和现代的资讯有效集成(informationintegration)创新技术构建起来的的统一证券资讯平台的运作模式。要是自己的资讯信息内容提供的方式和模型能够紧跟住资讯行业的潮流,只有领潮流之先才可以完整的拥有对市场的话语权。资讯信息模块与证券交易模式的合理有机嫁接以及技术上驻留程序的改进更新是保持这种领潮流之先的技术上的关键。

3、加强全国统一规划的的市场营销策略,树立起自己的品牌营销略。营销策略的正确性和促销手段的完善是产品成功的保证。产品再好,如果没有正确的营销战略、营销手段,没有精良的营销队伍去组织实施,就根本无从实现市场占有率第一的目标,更无从实现第一民族品牌和获取最大创业利润的目标。产品品牌的树立,在质地优良的情况下,除借助宣传工具外,最终还将依靠我们营销人员的自身高素质,丰富的知识和阅历,新颖的营销手段和技巧、良好的口才及应变能力,让消费者去感受我们的员工、感觉我们的产品、感觉我们的服务,确实让他们从中受益。

4、加强公司内部团队精神的建设,形成创业的集体凝聚力,形成企业发展与个人价值实现同步发展的激励模式。有计划的引入股权认购期权奖励的企业激励模式为团队精神的营造服务。甚至可以试探企业实现mBo来改变企业的法人治理体系和绝对控制权。团队精神和创新思维是公司实现可持续性发展的最根本的保证。团队精神的精髓是追求组织的有效性和员工对组织的最大贡献率,它既是一种精神境界的要求,但更重要的是一种思维、一种方法,它强调一种实战技巧,强调一个组织如何协作,充分发挥每个人的才能和潜力,通过协调和规划,最终促成目标的达成。

5、拓宽融资渠道,改变过去的靠自我的资本原始积累的方式发展自己的模式。在国内主板市场监管力度加大门槛提高、二板市场推出遥遥无期、美国纳斯达克不复往日威风的情况下,选择在香港上创业板进而发展向主板市场转变是最好的ipo融资方式。外资对中国证券市场的信心从乾隆高科在香港创业板上不错的融资业绩就可以看出。此外还可通过引入战略投资者参股扩充公司股本结构的方式来发展自己。QFii之后外资购并的放开之后资讯领域肯定的将是其感兴趣的产业之一。博弈选择将是引导资讯厂商发展壮大的一个重要的关键。

6、在融资问题解决的前提下,扩展业务范围,以官方的巨潮资讯为发展发展,有计划的涉足传统的资讯传媒领域比如说将有声无影语音股评业务扩展到有声有色的财经电视节目。将投资研究中心的传真版本的股评作成传统的纸质传媒的形式,待政策放开后作到全国公开发行,比如说象巨潮资讯旗下的《新财富》。将投资咨询业务在政策许可的范围内扩大为私募基金形式,同时发展自己的自营业务。总之,在融资问题解决的背景下,提升自我的资本运作能力通过低成本的购并或股权置换重组整合出已财经证券信息为主,多元媒体构建起来的全新的证券信息传播体系。形成财经数据库,手机短信业务,电视财经节目,纸质财经媒体,财经网站建设等几个现金流。

资产证券化行业研究篇9

入世的之后的中国的证券市场正处于调整和规范之中,这一规范的过程将对证券资讯业造成三大影响:其一证券市场越规范,证券业对证券资讯的需求就越大,二者关系将更加紧密。一个规范的证券市场将尽可能扼杀投机,加快证券中介业回归,即主力从事投资服务,而这无疑将扩大对证券资讯的需求。其二证券市场越规范,证券业对证券资讯的需求层次将越来越高。券商没有了投机利润,就只能从两块加强力量,一是完善对投资者的服务手段,二是加大自身研究力度,从事正常自营决策。只有如此才能保证券商的收入。而这两者都召唤市场上强大证券资讯阵容的出现。其三在投机越来越少,越来越难的情况下,股民将出现意识觉醒,也将极大增强对证券资讯的认同和依赖心理。

从目前的证券资讯行业的发展来看,1994年深圳巨灵推出第一套证券资讯系统是证券资讯行业的萌芽的标志,但今天的证券资讯市场已非94年同日而语。短短9年时间,证券资讯业内异军突起,掀起一场日新月异的竞争潮。港澳资讯、巨灵、新兰德、万德、新德利、博经闻、维赛特、海融、万国等等,此起彼伏,你追我赶,好一场"你方唱罢我登场"竞争喜剧。成熟的证券资讯行业市场也开始在这种专业化的竞争中开始成熟完善起来。

证券资讯行业从萌芽开始阶段就是一个以证券财经数据库为主营业务的内容提供商的面貌出现,是在90年代初的信息高速公路建设以及证券交易以及资讯信息提供方式的转变提高的过程中漫漫的发展起来的,但直到今日大多数类似的资讯公司的产品层次还是停留在简单的公开数据的采集为主的局面。其中的原因有中国股民的素质层次需要和机构市场需求的原因也有证券资讯行业本身在中国证券市场序列体系中地位的原因。从信息质量及服务水平上讲,目前国内证券资讯业市场仍处于一种低水平的竞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信息质量不高,缺乏深层次的内容;以大量转载各种公开媒体信息为主,缺乏自己的东西和能反映上市公司情况及市场动态的第一手资料;各类投资分析、投资咨询缺乏连贯性和指导性,为庄家投机服务的投资信息占驻了主导,各类小道消息和传闻满天飞;市场上同类产品竞相削价,扰乱了市场正常秩序;市场上的产品还没有出现占主导优势的行业标准和行业规范,大多数企业满足于低投入,追求前期收益,缺乏行业责任。在一种低水平竞争的市场中,一批低投入、满足于初级信息服务的企业也能占据一定的、甚至较大的市场份额,获取前期收益。

另外的一个趋势,各证券资讯厂商大多开始走证券信息资讯即专业化的信息提供和投资咨询业务以及证券资讯平台开发,外包财经网站的建设齐步发展的发展方向。其中资讯公司涉足证券二级市场的投资咨询业务对于整个证券市场来说都是一种市场化选择中的一个良性的产物,资讯公司可以在充分的整合自有的信息资源的情况下继续的发扬投资咨询领域的一种实证化的投资分析的模式,为广大投资者提供专业化的投资咨询策略。

在证券市场从无序到有序的规范化发展进程中,对证券咨询行业的规范管理是一个重要侧面。在证券研究咨询行业形成发展的最初几年中,由于缺乏有力的监管措施,行业发展基本上处于自发、无序状态。与早期市场高投机特征相对应,早期证券咨询行业从业人员成份较为复杂、鱼龙混杂,联手操纵市场的行为屡见不鲜,证券咨询行业的这一状况对证券市场的正常秩序造成了诸多恶劣影响。这一状况直到97年主管部门加大规范管理力度之后才有所好转,至98年《证券咨询业务管理暂行条例》出台后,行业管理才真正有例可循,有章可依,证券研究咨询行业发展步入正轨。也正是这一阶段、在市场投资理念渐趋理性回归的背景下,证券研究咨询行业在研究方法的不断创新及研究内涵不断扩大中进入发展壮大的第一个黄金时期。2003年正在进行的证券法的修改工作中一些相关证券咨询行业的问题也被提上了讨论范围之中,证券咨询业务的范围也将大大的扩大,相关的自营业务和委托理财业务也将可能由地下转到桌面上来。证券咨询行业也将迎来全新的发展的机遇.在行业的规模化和竞争的有序化上更加规范的完善市场。

行业规模化,有序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是一批真正独立的专业咨询公司的出现。与券商研究机构不同,其独立性不仅仅表现为功能配置上的独立性,也体现为其经营上的独立性。由于生存方式的差异,这两类研究机构在研究内容与目的以及方式方法上存在着明显差异。券商研究机构由于事实上的依附关系,其研究目的主要在于三个方面,一是为券商客户咨询服务,二是为券商自营服务,三是为券商形象宣传及业务创新服务,其研究对象不仅包括一、二级市场,也包括券商自身发展战略与业务创新等内容。由于其服务对象的特殊性,其研究成果一般仅限于内部共享,且以专题研究为主,研究成果的价值实现是间接的。而对于专业资讯公司而言,由于其唯一的收入来源是其信息产品及咨询服务,信息产品的质量与服务水平决定其自身的生存,市场竞争的压力迫使研究工作是有更强的功利性,服务的对象性,要求其信息产品必须满足不同层次用户的需求,既要有广度又要有深度。由于证券资讯市场仍处发育阶段,受市场容量及无序竞争影响,目前该类专业公司受收入来源限制,与券商研究机构相较而言,在研究投入方面多表现为心有余而力不足。在缺乏有效的行业自律机制的背景下,证券资讯公司竞争图存的方式正向着两个极端方向发展,一种是以低成本支撑其低价竞争,抢占市场份额,以维持其生存,这类公司或非正式组织为数众多。二是以高投入、高品位树立市场形象,着眼未来,争抢核心市场,这类公司虽为数不多,但无疑将是未来证券资讯业的脊梁。

目前的资讯厂商大多也在走资讯咨询化的产业转型的格局,针对目前的资讯厂商的市场格局以及资讯市场的未来发展方向,笔者产生了这样的一些认识和感触。

1、坚定的走证券资讯咨询化的发展道路。单纯的简单的F10资料为主的低端的资讯信息内容的竞争只会陷入资讯产业低水平价格战的泥潭中,要从产品的技术构成、新产品的开发、推广机制、产品的信息质量、营销策略及手段从根本上与竞争对手拉开档次,才能从低端市场的价格战的竞争中走出来,作到控制市场走向和价格的目的。在公司内部必须建立一套完备的新产品设计、开发和推广的运行机制,保证高质量的新一代产品、延续产品、后续产品和可替代产品源源不断地、有序地投放市场,形成多套产品立体交叉竞争。唯有如此,才能从市场混战中走出来按自己的步伐发展自己。资讯咨询化的发展方向既提高了信息的含金量,也是向高端市场发起进攻的最重要的筹码。

2、加强和国内做证券行情交易系统的厂商比如说乾隆高科,通达信等的技术上的合作,以行情交易系统和资讯平台和相结合的方式来发展资讯行业未来的资讯平台的搭建方向。建立全新的基于证券行业电子资讯架构(e-infostructure)和现代的资讯有效集成(informationintegration)创新技术构建起来的的统一证券资讯平台的运作模式。要是自己的资讯信息内容提供的方式和模型能够紧跟住资讯行业的潮流,只有领潮流之先才可以完整的拥有对市场的话语权。资讯信息模块与证券交易模式的合理有机嫁接以及技术上驻留程序的改进更新是保持这种领潮流之先的技术上的关键。

3、加强全国统一规划的的市场营销策略,树立起自己的品牌营销略。营销策略的正确性和促销手段的完善是产品成功的保证。产品再好,如果没有正确的营销战略、营销手段,没有精良的营销队伍去组织实施,就根本无从实现市场占有率第一的目标,更无从实现第一民族品牌和获取最大创业利润的目标。产品品牌的树立,在质地优良的情况下,除借助宣传工具外,最终还将依靠我们营销人员的自身高素质,丰富的知识和阅历,新颖的营销手段和技巧、良好的口才及应变能力,让消费者去感受我们的员工、感觉我们的产品、感觉我们的服务,确实让他们从中受益。

4、加强公司内部团队精神的建设,形成创业的集体凝聚力,形成企业发展与个人价值实现同步发展的激励模式。有计划的引入股权认购期权奖励的企业激励模式为团队精神的营造服务。甚至可以试探企业实现mBo来改变企业的法人治理体系和绝对控制权。团队精神和创新思维是公司实现可持续性发展的最根本的保证。团队精神的精髓是追求组织的有效性和员工对组织的最大贡献率,它既是一种精神境界的要求,但更重要的是一种思维、一种方法,它强调一种实战技巧,强调一个组织如何协作,充分发挥每个人的才能和潜力,通过协调和规划,最终促成目标的达成。

5、拓宽融资渠道,改变过去的靠自我的资本原始积累的方式发展自己的模式。在国内主板市场监管力度加大门槛提高、二板市场推出遥遥无期、美国纳斯达克不复往日威风的情况下,选择在香港上创业板进而发展向主板市场转变是最好的ipo融资方式。外资对中国证券市场的信心从乾隆高科在香港创业板上不错的融资业绩就可以看出。此外还可通过引入战略投资者参股扩充公司股本结构的方式来发展自己。QFii之后外资购并的放开之后资讯领域肯定的将是其感兴趣的产业之一。博弈选择将是引导资讯厂商发展壮大的一个重要的关键。

资产证券化行业研究篇10

关键词证券设计;契约;融资

证券设计理论(securitydesigntheory)起源于资本结构理论。是近年来金融经济学最重要的理论前沿之一。根据《新帕尔格雷夫货币与金融大辞典》中Franklinallen为证券设计理论撰写的条目以及aflen和winton(1995)的解释,所谓的证券设计,就是对证券结构的基本决定因素进行研究,从而设计出最优的金融契约,以克服人之间的各种摩擦。早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国外学者就开始了对证券设计理论的研究,allen和winton于1995年对国外有关证券设计理论的研究进行了系统和全面的综述;相对地,国内对证券设计理论的研究才刚刚起步,我国学者很少就国内证券设计理论的研究进行综述。

一、证券设计理论的研究现状

尽管国内对证券设计理论的研究比较少,但笔者认为可以将国内证券设计理论的研究分为以下四个方面。

(一)描述性研究

张鹏(2001),汪兴隆(2003),黄励岗、陈溪华(2003),兰春华(2006),田增瑞、司春林(2006),杨介棒(2007)等论述了证券设计理论的起源、定义和研究内容。他们将证券设计理论分为下列四个模型:关系模型、信号传递模型、控制权市场模型和产品市场理论模型。同时,指出了现有证券设计理论的几个研究缺陷:一是研究范围过于狭窄,只局限于研究公司融资证券结构对公司价值的影响,未对各种证券的内部结构及其具体形式进行探讨;二是忽视了外部环境对证券设计的影响;三是企业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关系被忽视。此外,兰春华(2006)还对证券设计理论作了一个系统的定义,认为证券设计理论是以金融契约为形式,以融资工具为手段,以公司价值及公司利益相关者利益最大化为目的,以公司控制权及现金流的优化配置为核心。以成本、非对称信息、流动性、不同产品市场等为契机,全面地研究公司证券的最优系统集成。他认为,证券设计的研究内容包括金融契约、融资工具、公司价值,证券设计理论研究的契机包括成本、非对称信息、流动性以及不同产品市场等。

(二)债务契约研究

江乾坤(2005)运用内生性证券设计理论系统地研究了企业的多层次债务融资问题。他首先分析了正式债务融资工具(包括银行贷款和公司债券)与非正式债务融资工具(商业信用、可转债和国际项目债券)的融资功能。接着,通过数学模型事前设计企业最优的债务融资工具及其偿债保障机制。在此基础上,把我国上市公司分成四类,运用最新的财务数据对各种债务融资工具及其经营绩效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发现它们大体上呈正相关,从而得出以下结论:在各种债务融资工具中,长期借款更有利于国有控股企业;短期借款则对民营企业的促进作用更大;而已发行公司债券的企业,其核心竞争力并不强。因此,他建议各类企业应合理调整银行贷款期限结构,净化彼此间的商业信用环境;而政府应该改革现行的公司债券审批体制,更快地推进“国退民进”战略。同时指出,债务融资工具可能并不适合中小企业融资,大力发展中小企业板块的股权融资功能很有必要。

(三)风险投资研究

田增瑞、司春林(2006)运用证券设计理论研究风险投资,将其与创业企业的价值评估联系起来。他们认为,创业企业最恰当的证券选择应该是结合了债权和股权双重特性的复合证券——期权化的衍生证券,即可转换优先股。创业投资家代表投资方持有可转换优先股,管理层和创业者持有普通股。在状态差时,创业投资家偏好债权特性,因为债权特性使他们拥有企业整个资产的索取权,即当企业经营失败进行清算时。创业投资家可优先获得清偿,这有效保护了他们的利益;相反,在状态好时,创业投资家则偏好股权特性,因为股权特性使他们参与企业利润的分配,分享创业企业价值增长所带来的好处。即:企业盈利越高,投资者的优先股转换成普通股的比例越少,创业者拥有的股份就越多,也就在绝对额上获得较高的资本收益;相反,企业盈利越低,投资者的优先股转换成普通股的比例越高,普通股价值下降,创业者获得的收益就越少。故对创业者而言,压力和动力并存可激发创业者的努力,减少成本,使创业企业价值最大化。

赵巧艳(2006)研究了风险投资过程中风险企业的控制权分配问题,得出了可转换债券、可转换优先股等复合性融资契约是实现风险企业控制权分配的理想工具的结论。

(四)融资决策研究

潘敏(2002)运用证券设计理论的分析方法,探讨了企业融资行为选择中自有资本的约束问题,并结合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实际情况,对我国股份制企业的股权融资偏好、融资效率低下、公司治理效率低下等问题的形成机制进行了合理分析。

刘萍(2007)以证券设计理论为基础,通过分析融资决策过程中各参与主体的行为、相互影响及最终所达到的均衡状态来研究融资方式的选择过程。她认为,经理人在选择融资方式时,不只是股权——债权比的选择,实质上是控制权相机转移的选择,这使得股权人、债权人、经理人的利益不一致而产生冲突。为缓解该冲突,就必须设计一定比例的债券和股票证券组合。她通过构建融资决策模型,确定最佳的融资方式。最后得出以下结论:当公司产出低于应付债券面值时,公司将破产,此时债权人执行清算权;而当公司产出高于债券面值时,股权人和债权人按各自计算收益的方式共享产出,这时控制权由经理人和股权人学控。羊群效应影响股东财富波动,但不影响融资方式选择。

马晓军(2004)结合证券设计理论对融资工具创新问题进行了研究。他在证券设计理论的基础上对股、债两种基本融资工具以及混合证券的契约属性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综合研究,揭示了两种基本融资工具的约束条件。他认为,在我国目前监督机制薄弱、监督成本较高,同时又存在非效率清算的条件下,发展优先股融资具有效率的优越性。同时,他还研究了期权在融资过程中的契约属性以及在减少信息不对称方面的重要作用,论证了现阶段在我国发展可转换证券以及其他期权类融资工具的必要性。二、我国证券设计理论研究的简要评价

(一)缺点

1.没有形成自己独创的研究成果。无论是在对证券设计理论的定义、研究内容还是在研究方法上。国内学者都只是引进和介绍其理论成果,动态跟踪证券设计理论研究的进展,并没有形成自己独创的研究成果;2.国内学者未能对次级债务(subordinateddebt)和更加复杂的证券的存在做出理论上的解释。比如,国外学者通过各种信号传递、激励机制等模型解释了期权机制等在证券中的合理存在,而国内学者尚未对这方面展开研究;3.对证券设计理论的实证检验不足。由于我国企业可选择的融资方式较少,即使是上市公司,其可用于研究的融资数据也不全面,因此国内学者对证券设计理论的实证研究很少。

(二)构建中国特色理论的初步尝试

尽管国内证券设计理论的研究较少。但学者们仍然坚持从实际出发,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对证券设计理论的中国化作了初步尝试。潘敏(2002)围绕国有企业改革中面临的如何建立国有企业公司法人治理结构这一焦点和核心问题,从融资契约的企业所有权配置机制角度出发,探讨了以股权融资作为初始融资方式,建立在股票契约基础之上的国有股份制企业中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问题及其公司治理机制特征等。马晓军(2004)通过比较我国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贷款期限结构后发现:我国的债务融资期限较短,债务融资面临着较为严峻的非效率清算问题,而优先股融资既可以解决债务融资方式下的非效率清算问题,又可以解决股权融资方式下的监督问题,因此,在我国开拓优先股融资具有重要的意义。江乾坤(2005)运用证券设计理论的分析方法。结合我国的实际,探讨了各类上市公司的融资次序问题,得出长期借款有利于国有控股企业,而短期借款更有利于民营企业的结论。

三、我国证券设计理论研究的展望

国内证券设计理论的研究从早期的跟踪引进、描述性研究到后期的规范性研究和少量实证研究,无论在研究方法还是在研究内容上都有了较大的进步。但是,相对于国外研究,国内证券设计理论的研究只能说是处于起步阶段。笔者认为,我国证券设计理论的未来研究主要应围绕以下两个方面展开。

(一)中国特色的证券设计理论框架体系的构建

目前国内证券设计理论的研究范围过于狭窄,只局限于研究公司融资结构对公司价值的影响,因此,我们必须结合中国实际,丰富证券设计理论的研究内涵,构建中国特色的证券设计理论框架。1.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不断完善和金融工具的不断创新,国内证券设计理论要逐步开展对混合证券等创新融资契约的研究,探讨各类企业如何通过事前融资契约的设计使事后的控制权和现金流效率得到分配,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2.我国的创业投资已逐渐兴起,如何设计证券融资工具解决创业投资中各相关利益者之间的委托问题,实现创业企业价值最大化,也是今后国内证券设计理论研究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