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文化产业商业模式现状十篇文化产业商业模式现状十篇

文化产业商业模式现状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4:13:18

文化产业商业模式现状篇1

abstract:thisindustrialdevelopmentinourcountryhasjuststarted,theindustrychainisstillfragmented.thispaperisbasedoneffectsofmodulartheoryontheformationofindustrialchain,modulardividestheiotindustrystructurebyfunctionality,andanalyzesthelinksbetweenmodulesandenterpriseswithinmodule.atlast,offersrecommendationsontheformationofthechainoftheiot.

关键词:物联网;产业链;模块化

Keywords:theinternetofthings(iot);chainindustry;modularity

中图分类号:F06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3)06-0143-03

0引言

物联网(internetofthings,iot)的概念最早于上世纪末提出,2005年国际电信联盟正式提出了物联网的概念,——一种建立在“实的技术优势和广受认可的全域网络前景之上的”“全新的动态网络的网络”[1]。简单来说,物联网就是通过感知技术对物理世界信息进行识别获取,并依托网络技术将信息进行传输、处理、运算,最终实现人物相连、物物相连的网络。物联网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高度集成和综合应用,已被定位为推进经济产业结构转型,促进经济增长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我国在物联网技术的研发方面与国际具有同步性,已具备一定的应用、技术和产业基础,但物联网产业正处于初期阶段,尚未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格局,不利于物联网未来技术的攻关,更不利于未来产业融合。本文从模块化分工促进网络状产业链形成的角度分析我国物联网产业链形成完善的方向,分析产业链上、下游结构及相关联系,描绘出未来物联网产业链成熟格局,为物联网产业链的形成路径提出思考及建议。

1模块化与网络状产业链

1.1产业链的模块化及网络状趋势模块化是与分工经济相联系的经济现象。分工的进一步深化和知识经济的发展,使得分工方式从传统的生产工艺、工序的线性分工发展成为立体的网络功能分工——各经济行为主体根据自己独有的知识领域,在自身业务范围内进行专业化的生产——这种分工方式就是模块化分工。[2]模块化分工使得传统的产业链通过纵向的分解、逐渐裂变成若干独立价值节点,而各价值节点通过横向集中、整合、功能增强形成具有兼容性、标准界面的价值模块,成为构成重构产业链的“基因”。在专业化分工的生产服务模式和相应的模块治理框架下,越来越多的企业加入了顾客、供应商和竞争对手组成的“战略网络”(古拉提(Gulati,1998)[3],价值链上不同阶段和具有某种专用资产的相对固化的企业及利益相关者需要通过一定的价值传递机制联系在一起,共同为顾客创造价值。[4]企业价值链不能够再被简单地理解为传统的线性结构,而是陷入了一种结构更为复杂的、包含多个产业的“价值星系”,这种以价值链功能聚合为特征的模块化,最终使得产业的微观基础呈现出网络化特征。[5]

1.2网络状产业链结构网络状的产业链则是以核心厂商为主导,将各利益主体整合协调在同一平台之上,通过协作、创新、竞争等手段将模块供应商、业务流程与系统开发商等合作伙伴联合在一起的强大、灵活、集成的价值网络。网络状产业链结构由产业链参与主体及模块化设计规则共同决定。

根据在产业链中所处的角色及作用的不同,处于网络状产业链上各价值模块的若干厂商,可分为:核心厂商,负责模块的分解、模块之间的安排和联系、模块标准的制定衡量和模块的整合过程,是价值模块的规则设计者与集成者,往往处于产业链的核心价值环节;模块供应商,在遵循整体系统设计规则的前提下,负责子系统的规则与内容的设计,独立完成模块功能,在业务上主要负责加工、制造、装配、等产业非核心环节,往往也处于产业链价值较低环节。两类厂商在在遵守两类基本设计规则——明确规定的规则及自由设计的规则的前提下,形成了较传统结构的产业链行为主体更为紧密、复杂的相互联系:第一,合作竞争关系共存。一方面,不同模块企业之间以及同类模块的核心厂商和模块供应商之间合作关系紧密;另一方面,同类模块的供应商之间存在着“背靠背”的竞争关系。第二,各模块及行为主体之间存在相互融合。在模块分权集中时,核心厂商居于主导地位,掌握着模块设计的主要规则及核心模块的研发生产,模块供应商则处于从属地位,以自身模块功能配合核心厂商的生产集成;在模块化分权较分散时,模块供应商的实力则相对占优势,可能出现核心模块和系统集成商融合、普通模块向核心模块转移的趋势。

本文将模块化理论对于产业链结构的形成及影响作为理论分析基础,结合物联网产业规划发展的现状,对我国物联网产业链结构进行分析探讨。

2我国物联网产业体系划分现状

产业链的演化形成与分工的演进路径密切相关,芮明杰(2006)将分工演进路径概括为规模分工——专业化分工——模块化分工,分工的前两阶段,其对应的产业链结构都是纵向一体形式,而分工演进的第三阶段——模块化分工阶段,产业链则呈现网络状,其产品链、价值链、知识链也不再是单一的线性关联。[6]

物联网的出现,是第三次信息化浪潮的标志,现阶段的物联网产业的分工模式,各企业以自身的专业知识,开展专业化生产,并逐渐形成具体专业化模块,物联网所涉及的产业包括:信息技术、通信网络、电子元器件制造等多个领域,各个领域相关企业均开展专业化分工从而以此为基础形成产业链各价值模块,对应的未来成熟的产业链的形态将是各模块相互联系的网络状形态。

工信部2011年发表的物联网白皮书中根据各产业在物联网产业体系的中承担的作用,将物联网产业划分为制造业及服务业,并进一步细分出子产业[7],如图1所示。

由上图的分类可看出,目前我国物联网产业体系已初步形成,但是以产业链整合完善作为目标来考察,存在着未能突出行业划分标准、各产业及参与厂商地位区分不明确、系统集成作用不突出等问题,即各模块之间的标准界面、设计规则、各模块的地位作用均未得到体现,因此,上述划分,仅仅是对产业体系从专业分工角度进行划分,不能作为物联网产业链结构分析的全部依据。国内另一种关于物联网产业链结构的主流划分方式则是基于物联网技术网络体系角度进行区分,尽管充分概括出了各模块之间的关联性,但过度强调技术性,忽略了各模块之间的经济作用。

基于以上分析,本章节拟将物联网产业体系模块划分及物联网网络架构图相结合,对物联网产业链结构进行进一步调整。

3物联网产业链结构分析

物联网产业链是由包括所有关联产业的若干企业相互作用形成的具有群体智能的动态的网络状产业链。根据网络状产业链上行为主体的分类及相互关系,结合物联网产业体系及网络架构,本文描绘出物联网产业链结构图,如图2所示。

第一,从技术的角度分析,物联网以感知技术、网络传输技术、智能应用技术分为三个层次;其中,感知技术层次包括了感知终端生产制造模块、终端集成模块;网络传输技术层包括通信设备生产商模块、通信设备集成及服务商模块;智能应用层次包括了计算机软件生产模块、应用服务及系统集成模块、运用服务商模块。

第二,根据模块化理论相关理论,物联网产业目前已形成若干模块,根据各厂商在物联网产业链中所处的地位作用的不同,主要可以分为三大类,分别承担模块供应、系统集成、运营服务的功能并将物联网产业划分出对应三大模块。

本文对物联网产业模块的分类采用在上述基础上根据物联网产品本身的独特的性质,在对核心厂商及模块供应商的定义及业务范围需要进行局部调整:

①模块供应商模块,细分为感知终端生产模块、通信设备生产模块及软件开发模块,各模块内部含有不同类型厂商若干,模块划分标准根据物联网技术要求划分,各模块及内部厂商,在各自擅长的专业领域进行对技术的研发、生产、销售等活动,由于涉及的产业较为复杂,由若干厂商组成的子模块不仅仅是物联网产业链的一部分,在所属的相关产业中也能够组成完整的产业链,各子模块供应商与系统集成模块厂商之间的关系以知识关联的合作关系为主,不存在严格意义上对核心厂商的核心地位威胁,在业务角度也并非以简单向系统集成商提供加工、制造等附加业务。该模块在物联网产业链整体结构中,处于价值较低环节。

②系统集成模块,由感应终端集成、通信设备集成与服务、应用集成等各类子集成商组合,不同于其他产业对系统集成功能的笼统定义,物联网产业中对系统集成存在明确的定义[8]:通过结构化的综合布线系统和计算机网络技术,将各个分离的设备(如电脑终端)、功能和信息等集成到相互关联的、统一和协调的系统之中,使资源达到充分共享,实现集中、高效、便利的管理,需要解决各类设备、子系统间的接口、协议、系统平台、应用软件等与子系统,甚至包括外部环境、人员等一系列相关问题。就目前物联网产业情况而言,系统集成在软件、数据处理、运行平台等方面仍然存在急需突破的技术瓶颈,该模块的相应的产业多为需要由物联网技术研发推动而产生的新兴产业,因此目前从产业的角度考虑,许多环节仍停留在技术、概念的阶段。

③运营服务模块,该模块的以面对客户并提供最终完整应用方案的服务运营商为主,并以此为核心厂商衍生出包括咨询管理、认证测试等在内的一系列中介、服务提供厂商,这类厂商都是由物联网产业发展到一定程度而演化产生新型厂商。按照对产业链和价值模块的定位,物联网产业链中运营服务商及系统集成商在产业链中所能占据的市场价值应能够达到70%,但目前市场发展的实际状况是:一方面,应用服务及解决方案的提供由模块供应商中负责芯片/传感器设计生产的厂商根据自身所掌握的技术条件及客户个性化定制需求完成,由于该类厂商本身具有规模小、市场占有率低、资金技术实力弱的特点,所能够提供的应用往往是小型的局部应用,并未达到物联网所要求的“物物”相连的要求;另一方面,作为电信运营商,从技术角度往往负责网络运营平台提供,对感知层采集的数据进行收集传输,在产业链中所处的环节应界定于系统集成及模块提供的衔接环节,而目前包括我国在内的全球物联网发展的现实情况是,电信运营商往往凭借其资金、技术、市场实力,竭力向产业链两端延伸价值,力求在物联网产业中处于主导地位,并通过构建m2m平台和参与制定模块/终端标准化来逐步实现。目前,运营服务模块的发展受制于技术及应用的发展,但随着物联网应用的深入,运行状态、升级维护、运营成本、决策制定等运营管理的需求将原来越多,运营服务模块在产业链中将具有最大的成长空间,但同时也是物联网产业链最后受益的环节。

4物联网产业链模块化分析启示

以我国当前物联网产业发展的格局来看,产业链中各环节除运营商外,厂商整体综合实力均较弱。而目前物联网产业链的合作模式也是以市场为导向,由运营商发起,通过市场交易的形式来实现运营商与集成商的合作。电信运营商作为物联网用户的直接接触者,拥有强大的网络资源优势,是物联网产业链中最有条件和最有能力实施整合的成员。在现阶段电信运营商需要在产业链中承担着核心厂商的作用,需要扮演集成商和服务商的双重角色,通过选择质优价廉的终端设备,开发多样化的产品与应用培育自身的核心能力,以产业联盟、技术合作的方式联合其他环节的厂商,根据自身技术优势及特定客户需求开展专项应用开发,并依靠电信运营商所搭建的应用服务平台整合应用需求,向客户完整产品,从而实现产业链的整体价值。

电信运营商必须发挥其主导作用,从加强自身条件及带动外部产业链环境的两个角度承担其作为主导企业引领物联网产业链结构升级做大做强的企业责任。一方面,要从企业战略角度规划企业内部资源配置以匹配物联网产业发展要求,同时发挥集成创新的作用,合力推进产业链的各模块及其技术一体化创新;另一方面,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推进项目应用产业化,通过参与政府重点项目的建设,迅速切入市场,树立良好的品牌效应,并能参与到政府政策、行业标准等共有信息的制定,有效获得公共资源的协助,提升企业在物联网产业链中主导企业的引领实力。

5结论

物联网产业链作为物联网产业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其建设是否完善、运作是否高效对于整个产业是否能够持续、稳定、健康的发展影响重大。本文从模块化角度对物联网产业链结构进行分解划分,研究物联网产业链结构层次、理清产业链各环节的地位作用及相互关系,提出在物联网产业链构建整合过程中需发挥主导企业的引领作用,为解决现阶段我国物联网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供依据,对实践产生一定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国际电信联盟.itU互联网报告2005:物联网.2005.

[2]李想,芮明杰.模块化分工条件下网络状产业链的基本构造与运行机制研究.上海:复旦大学,2006.

[3]RanjayGulati,nitinnohria,akbarZaheer.Guesteditorsintroductiontothespecialissue:strategicnetworks.StrategicmanagementJournal.Vol.21:3,199-201(1998).

[4]倪慧君,王兴元,郭金喜.集群企业模块化选择与策略互动[J].中国软科学,2006(3).

[5]胡晓鹏.模块化整合标准化:产业模块化研究.中国工业经济,2005(09).

[6]芮明杰,刘明宇.产业链整合理论述评.工业经济研究,2006(3).

[7]工业和信息化部电信研究院.物联网白皮书(2011).2011:3.

文化产业商业模式现状篇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整个社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人们不再只满足于物质生活,对精神生活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在国家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时代号召下,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领域,作为文化产业、文化演出市场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市场近年来发展迅猛,音乐成为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演唱会市场又在整个音乐市场体系中占有主导地位。

徐春晖和姜楠(2007年)在文化学刊中提出:作为一种既传统又现代的艺术市场模式,演出市场有着自身维持生存发展机制的独特产业链条,即由演出艺术生产机构、演出行业中介机构或剧场管理经营机构,加上必不可少的价值实现实体即直接与间接的观众和听众群体,共同构成了从艺术创作生产、市场营销和演出,直至价值转变和实现的产业链条。

现在正处于传统的音乐市场产业链已经走向末路,新的产业链还未形成的重要历史阶段。与唱片业的萧条相反,国内和国外的演唱会市场正在爆炸式发展,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但是,在演出市场近年来的井喷现象中,明显存在着国家法律和地方政策不配套、硬件设施不配套、重复浪费资源、票务市场混乱、缺乏创新的演出形式、部分演出上座率过低、缺少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招商引资渠道不开放等问题。

目前我国文化演出产业还处于粗放经营阶段,缺少商业模式的思考与设计,国内对文化演出产业的商业模式也缺乏归纳与理论研究,本文试图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找出文化演出产业之企业分析理论。

彭健(2009年)在《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中提出,国内演出按照商业模式不同目前可以分为两类:

第一类定义为票房型演出:演出收入主要依靠票房,演出主体即投资者是文艺团体或演出企业,收入模型是投资回收型。

第二类定义为赞助型演出:演出资金主要来自政府或企业赞助,演出主体是政府与企业,文艺团体或演出企业是演出服务供应商,盈利模式是委托服务型。

本课题试图在总结实践经验,归纳企业发展、行业升级阻碍及其应对办法的基础上,引导出文化演出市场之企业发展与盈利分析理论和信息时代电子商务引领下的文化演出行业标准化生产研究。经济的繁荣,社会的稳定,宏观上带动了演出市场的活跃与繁荣,而唱片业的没落同时在微观上又推动了演唱会市场的新发展。我们要清醒认识演唱会市场的发展现状,总结归纳我国演出市场的实践经验,摸清其发展规律,把握住其发展脉络,充分利用所学理论知识,提出有效整合资源、优化经营管理模式的实用方案,促进中国演出市场健康、持续发展。

本研究将结合国内外研究成果、演唱会市场实际情况调查分析与现代商业模式创新研究等,从解决现存问题、整合文化演出资源、创新商业模式的多个角度下手,以达到规范演出市场秩序、维护演出行业发展和盈利的最终目的。

二、针对文化产业中演唱会市场的研究趋势

在产业经济学和文化产业的研究中,越来越多的学者和商家开始并已经注意到演出行业在第三产业中的特殊地位和影响力,结合演唱会市场对文化产业影响的研究将不断涌现。同时,中国幅员辽阔,文化演出资源丰富,演出种类繁多。信息一体化、区域一体化、类别细分化、模式创新化等将成为今后研究的必然趋势。如已有的《文化演出产业的商业模式创新》、《中国演出市场发展现状分析》和《中小城市演出市场的发展趋势》等,都预示着对演出市场和相关产业的研究将更加深入、细致,也相信更多具有前瞻性、创新性的观点将会被提出。

对文化演出行业的深入研究将指导我国文化演出行业中的优秀企业改革创新,为持币观望的投资人提供全新的投资领域,为困境中找寻方向的唱片业和广告服务业提供业务转型的理论支持。

三、中国演唱会产业存在的问题

国内演出产业现有商业模式的经营难题主要来自市场风险、筹资困难和市场混乱。

1、票房型演出的市场风险:

首先是消费者问题。除北京、上海、杭州等少数特大城市和一线城市外,国内大部分城市居民对演出的消费力不足,演出消费习惯没有形成。

其次是生产者问题。我国演出产业起步晚,成熟度低。产业上下游:投资商、创作者、表演团体或个人、商、经纪人、设备供应商、表演场所、票务系统、销售推广公司、文艺类媒介等整个价值链耗散,缺少整合,竞争混乱,没有服务标准、质量监督、行业规范。

2、赞助型演出的筹资难题:

赞助型演出的筹资难题主要来自三个方面:社会资助机制、资助文化、演出如何满足资助人利益需求。

以社会资助机制问题而言,我国对艺术捐助还没有建立系统的税收政策,没有形成荣誉机制,只能依靠市场自我调节。

在资助文化方面,我国艺术捐助的文化与经济基础还没有完全形成,国内的企业与富豪赞助演出需要实现政治或商业的“利益需求”。

在演出如何满足资助人利益需求方面,目前的演出模式普遍对客户形象塑造的实际回报非常有限,多数不能满足赞助者的“利益需求”,导致赞助者的积极性越来越差。

3、此外,在文化演出项目的操作上,由于企业一次性投资小,风险小,进入门槛低,国内暂时还没有规范演出市场的相关规定出台,导致企业一拥而上造成过度竞争,演出市场鱼龙混杂,泡沫严重,不诚信现象时有发生,不但不利于演出公司自身的长远发展,也伤害了国内演出市场和演出赞助商。

针对以上问题和不足,本研究将结合国内外研究成果、演唱会市场实际情况调查分析与现代商业模式创新研究等,从解决现存问题、整合文化演出资源、创新商业模式的多个角度下手,以达到规范演出市场秩序、维护演出行业发展和盈利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彭健.文化演出产业的商业模式创新[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09,(05):94-97.

[2]徐春晖,姜楠.中国演出市场发展现状分析[J].文化学刊,2007(04):71-75.

[3]蒋伟,钟睿.关于开展全国演出场所信息普查的思考[J].艺术科技,2009,(02):12.

[4]张弛.中演公司在国内演出市场上的营销策略[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0.

[5]蒋伟,任慧,白石磊.全国剧场信息普查系统[J].艺术科技,2007,(04):21-24.

[6]卢爱芹,王红艳,尹宏浩.电子商务时代企业商业模式创新分析[J].商业时代,2009(25):101-102.

[7]陈桂龙.演出运作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J].文化月刊,2003,(07):14-17.

[8]施华.论传媒商业模式的创新[J].新闻前哨,2009,(09):78-79.

[9]张朝霞,金鑫,王琛.演出经营与管理[m].第一版.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10]李光斗.品牌竞争力[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162-165.

[11]菲利普•利特勒.营销管理:分析、策划、执行和控制[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649.

[12]孙秋霞.中国演出市场发展与展望[J].演艺设备与科技,2007(4):17-19.

[13]俞玮,继亭.我国内地音乐文化类演出市场浅析[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7(10):48.

文化产业商业模式现状篇3

[关键词]块状经济共同物流行业共同物流

一、引言

世界经济持续多年的“高增长、低通胀”的格局已发生根本改变,原材料价格居高不下,人工成本的增加,浙江省企业的利润空间越来越受到挤压。在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影响下,浙江省很多产业集群低成本优势丧失,但义乌的纺织、玩具、饰品等行业则幸运得多,市场辐射力依然较强。深究其因可知,物流的大力发展是其经济发展的根本。根据浙江省“块状经济”的特点,实行行业共同物流(即对同一行业内企业的物流进行有效整合)正是降低浙江省各企业生产成本的较好的突破口。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物流被喻为第三利润源,追求物流成本的降低是国内外学者们不懈的追求。国外,1995年就有学者提出了共同运输,并对其运作机理和共同运输中的费用分担等问题进行了研究。2004年宰予东、陆秀梅发表了《论物流发展的共同化趋势》,提出了共同物流,随后陈娟、寇明斌、刘甫强等学者从不同角度研究了共同物流,提出依靠共同物流可望更有效地解决近年来发生的缺乏卡车、缺乏司机、过小积载(或放空车)、卡车需求大增等运输业中直接具体的问题,以及汽车尾气污染问题等。黄福华等还深入研究了湖南省农产品共同物流、东北亚共同物流、城市共同物流体系,以及中部地区零售企业的共同物流问题。文献主要研究了共同配送问题,其中文献主要侧重共同配送模式分析。综上所述,国内外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共同物流进行了研究,对共同配送的研究居多,这为本文的研究奠定了较好的基础。而关于行业共同物流的相关文献几乎没有,这主要与产业布局不够集中有关,布局分散则不能发挥行业共同物流的优势,但浙江省经济具有“块状经济”特征,产业高度聚集,正好为行业共同物流的发展提供了土壤。因此,本文拟从浙江省“块状经济”的特点出发,在分析块状经济产业区物流现状的基础上,构建行业共同物流。

三、块状经济产业区物流现状

1.块状经济产业区物流流程现状。块状经济是指在一定地域集聚形成具有比较优势、带动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特色产业及其组织形式,一般是由众多个体生产者、经营者或若干企业集聚在一定区域内,生产或销售某类产品(商品),或提供某类专业服务,具有竞争创新、互补合作的自组织整合机制和能力,即是由许多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集聚形成的专业化产业区。按照浙江省委政策研究室调查的统计划分,10家以上企业生产同类或相关产品、年产值上亿元的区块称为块状经济。目前,浙江省的块状经济主要以某制造商为中心,原材料供应商和第三方物流企业向块状产业区聚集,如图1所示,原材料供应商、第三方物流企业和制造企业同在一个块状经济产业区内。当制造商需要原材料时,只需与产业区内原材料供应商购买,然后选择一家或多家第三方物流公司将原料运至制造商处储存并投入生产。产品生产出来后,由制造商进行储存、包装,然后通过第三方物流公司运送至处于不同区域的客户,在整个物流活动中,只有客户处在块状经济产业区之外,且客户遍布全国各地甚至海外。

2.块状经济产业区物流企业现状。(1)服务水平低,企业缺乏协同竞争的理念。由于这些物流企业的服务对象为一些中小型企业和个体,所接的业务也多数为运输或仓储,少部分为企业内部的物流系统设计。这些企业的服务水平都比较低,且企业之间缺乏协同竞争理念,经常通过价格战来抢货源,物流服务质量无法保证。(2)信息化技术的应用程度不高。目前,我国物流企业的物流信息化总体还处于起步阶段,绝大多数物流企业尚不具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处理物流信息的能力。在拥有信息系统的物流企业中,其业务功能也很不完善,远未达到利用信息系统整合企业内外各种信息资源和有效信息的使用能力。(3)管理水平低,物流人才缺乏。中小型物流企业在管理方面呈粗放状态。基础管理工作没有落实,加大了公司的运营成本。且没有认识到物流人才的重要性,仍将物流简单的等同于运输和仓储,几乎没有为企业提供整体优化方案的能力。

3.生产企业物流管理现状。(1)生产企业缺乏现代物流是“第三利润源”的理念。目前还有很多生产企业没有将物流看成为优化生产过程、强化市场经营的关键,而将物流活动置于附属地位,大多数企业将仓储、运输、装卸搬运、采购、包装、配送等物流活动分散在不同部门,没有纳入一个部门对物流活动进行系统规划和统一运作与管理。从图1也可以看出,块状经济产业区中的生产企业还依然将储存、包装等非核心业务在企业内部进行。(2)生产企业物流成本居高不下。首先,生产企业由于储存和包装的专业化程度低导致较高的物流成本。由于块状经济产业区内的企业都是中小型企业,企业资金有限,没有足够的资金建设现代化的仓库,引进现代化的包装、仓储设备,更没有能力引进先进的物流人才对企业物流状况进行指导和改进。其次,由于分销范围广、运输量小,缺少与第三方物流服务商谈判的话语权,导致较高的产品运输成本。另外,各生产企业都与第三方物流服务商点对点接触,增加企业交易成本。由于第三方物流企业的网络不够健全,导致企业需要和多家第三方物流服务商接触,增加了成本且不能为各地分销商提供统一服务,影响企业形象。

四、行业共同物流的构建

由于块状经济产业区中的中小企业的物流需求具有很强的共性,如原材料的采购、产品的包装、分销网络等都有一定的相似性,特别是分销网络,虽然企业规模都较小,但各企业的产品基本都销往全国并大量出口。原材料采购方面,由于块状经济区已形成了一定了产业聚集,大量的原材料供应商向该地区聚集,因此,在原材料采购方面实行行业共同物流的效益可能不大。但在包装及销售物流方面,由于各企业产品销售范围都很广,实行行业共同物流能极大的降低物流成本,提高产品竞争力,并有助于物流服务商的发展,其具体的运作模式如图2。

企业生产出产品后,即将产品运送到行业共同物流管理会进行产品的储存,由行业共同物流管理会统一该行业产品的存储,企业需要将产品运至分销商时,只需将需求信息告知行业共同物流管理会,管理会将所有企业的运输需求汇总,然后选择有能力的几家第三方物流服务供应商,将产品运送至分销商处,分销商再将货物到达相关信息反馈给生产企业,据此,生产企业对行业共同物流管理会的工作进行评价和考核。行业共同物流管理会聘请专业的物流仓储人才、it人才,以及管理人才,对该行业产品进行现代化的仓储与管理,对第三方物流服务供应商进行选择与评价。从图2可以看出,实行行业共同物流后,各环节之间连接线大大减少,降低了管理的复杂性,即生产企业可以将精力集中在产品的生产和销售业务的扩张上。行业共同物流管理会通过聘请专业的人才、引进先进的设备等大大降低了块状经济产业区内该行业物流成本。同时,行业共同物流避免了多家第三方物流服务供应商向同一区域的各分销商供货,避免了第三方物流服务供应商间的恶性竞争,以及网络的重复布局,促进了第三方物流提供商的专业化和规模化。

由图2可知,行业共同物流管理会属于第三方物流的范畴,在某种程度上,它也是第四方物流的一种雏形,因此行业共同物流的发展有利于当地物流产业的升级,并与生产企业形成良性互动。

显然,行业共同物流的有效实施需要多方的支持,如图3所示。由此可知,要想有效的实施行业共同物流,需以下条件:(1)政府的支持与引导。有效实施行业共同物流,需政府的大力支持,首先,行业共同物流协会的成立需要政府的支持,且行业共同物流的实施需要一定场地,因此,行业共同物流需要政府提供财政、土地以及政策等方面的支持。第二,由于块状经济区多数企业,包括物流企业,规模较小,企业管理者素质不高,不能认识到行业共同物流的益处,需要政府进行适当的引导。(2)引进专业人才。行业共同物流的实行需要物流人才、it人才以及高级管理人才的支持,需要专业物流人才和高级管理人员对整个行业的物流进行整合,没有人才的支持,再好的运作模式也不能发挥作用。(3)构建行之有效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机制。行业共同物流要行之有效,关键要构建合适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机制,使各方的愿望受到尊重,各方的利益得以兑现,从而达到一种均衡状态。所谓均衡,从法律经济学的观点看,是指每一方都同时达到最大目标、而趋于持久存在的相互作用方式。这里的“均衡”并非等同于“平均分配”,直观上讲是指利各方在利益上的平衡体现,实质上是各方对行业共同物流实施的控制力的权衡。正是这种强有力的对峙与抗衡,提供了必要的制约和均衡来确保行业共同物流的可持续发展。

五、结论

从行业发展角度,实行行业共同物流,通过有效手段,使中小企业在物流方面合作,第一,降低行业成本,提升该行业全国及世界竞争力;第二,有利于物流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并与其他行业相互促进,全面提升全国综合实力;第三,有利于全国物流产业及其他产业的结构升级。本文从“块状经济”的特点出发,在分析块状经济产业区物流现状的基础上,提出实行行业共同物流来降低企业物流成本、提升当地经济实力,并构建了行业共同物流运作模式及支撑环境,提出实行行业共同物流需政府的支持和引导、引进专业人才,同时需构建行之有效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机制。

参考文献:

[1]浙江经济增速回落运行态势严峻.浙江省经济信息中心,2008,10

[2]陈娟:物流的共同化趋势――促进企业物流成本的削减[J].商场现代化,2006(34)

[3]寇明斌刘甫强:打造共同物流,构建节约型社会[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9)

[4]彭志群赵坚:中小企业集聚地区共同物流方案群决策研究[J].物流技术,2007(11)

[5]黄福华周敏:对构建东北亚共同物流体系的思考[J].中国流通经济,2007(7)

[6]黄福华:新农村建设中发展农产品共同物流对策的探讨[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2007(3)

[7]周敏:中部地区城乡协调发展的共同物流模式研究[J].湖南商学院学报,2007(2)

[8]宾厚:我国中小物流企业实行共同配送面临的问题及建议[J].商场现代化,2007(23)

[10]肖纯文劲军:发展我国零售业态下的共同配送模式――日本7-11便利店物流革新的启示[J].物流科技,2006(11)

[11]安顺发姚冠新:江苏省物流企业实施共同配送的研究[J].江苏商论,2006(8)

[12]FishburnpC,pollarkHo..proportionalallocationschemesfortourcosts[J].europeanJournalofoper-ationalResearch.1987,31:24-30

[13]Sichelschmidt,H.theeUprogramme“trans-europeannetwork”――aCriticalassessment[J].transportpolicy,1999(6):169-181

[14]荣朝和:欧盟一体化进程中的共同运输政策[J].欧洲,2001(3):84-90

文化产业商业模式现状篇4

关键词:企业工商管理;现状;改进策略

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企业工商管理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直接关系着企业的经营管理,关系着企业未来的发展。企业要想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立足,必须实行科学的工商管理。科学合理的工商管理能够将企业的资源进行最大化的利用,使企业能够健康、持续的发展。目前,由于我国的国情和企业自身发展的劣势导致企业工商管理机制存在着很大的漏洞,导致企业在发展中遇到了很多的障碍。因此,结合我国企业的实际情况,分析我国企业发展的现状,对其提出改进策略,从而满足企业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需求。

一、企业工商管理的介绍

根据当今经济社会的发展形势,企业实行先进的工商管理制度,能够使企业更好的立足于竞争激烈的市场之中。企业的工商管理机制直接关系着企业的经营状况、企业的经济收益,更加关系着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要想使企业工商管理发挥真正的作用,需要将其融入到企业的文化中,同时,不仅要融入到企业高层领导的观念中,更要灌输到企业每个员工的观念中。只有这样做,企业工商管理才能提升企业整体的竞争实力。企业工商管理的基本概念是企业按照科学的管理模式对企业的人力、物力等资源进行合理的使用。企业的资源包含很广,比如:企业的人力、资金和营销等等很多方面。工商管理是为了探讨企业经济的管理方式和基础理论,由工商管理的人才对企业内部进行综合管理,制定出可行的经营策略。在企业管理中,工商管理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与企业的运行管理息息相关。科学合理的使用企业工商管理有助于提高企业内部的管理水平,从而增加企业的经济利润。

二、企业工商管理现状

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整体经济已经步入了市场经济,企业工商管理的理念走入到很多企业,给企业管理带来了新的突破。

1.企业工商管理在应用中的优势。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内部实行工商管理制度,显著的提高了我国企业内部的管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方面,企业工商管理水平显著提升。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面对竞争激烈的环境,企业高层管理人员需要创新管理模式,招聘一些专业人才对企业内部进行战略性的规划,从而使企业能够迈向新的台阶。特别是现在流行的职业经理人已经得到了社会各行业的高度认可,他们利用自身的知识和能力,对企业内部进行整体规划,从而提升了企业工商管理的水平。网络快速发展,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就是人才,企业管理者通过内部培训和外部扩招,发现了很多有潜质的人才,为企业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依据,也就相当于提高了企业工商管理水平。第二方面,企业管理模式发生了质的飞跃。目前,企业在经营管理方面存在很大的漏洞,使得企业有很多的存货堆积,导致企业的生产效益和经济效日均下降。随着高科技的快速发展,企业要想实现现代化管理,企业管理者可以借鉴国外成熟的经验,加上自身发展的优势,建设信息化管理模式,从而将企业传统工商管理模式转化为信息化工商管理模式。企业实行这种管理模式,方便管理人员整合社会的各种资源,协调好员工、客户、合作者之间的关系,实现线上、线下一体化的发展模式。企业实行先进的管理模式,不仅能够实现经营管理的数据大融合,还能降低企业经营成本,提升企业自身的价值。

2.企业工商管理现状中存在的问题。虽然企业工商管理在企业管理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也存在着很多的问题,严重的制约了企业的发展。企业工商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方面,传统的经营模式无法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当今社会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企业在生产产品的过程中,如果对市场没有做过详细的调查,针对市场的需求设定产品的规格,很容易造成生产的产品出现堆积,产品的质量与市场的需求不相符,使企业的资金无法回笼,严重的话,使企业资金出现恶性循环。市场调研部门如果不能针对市场做出详细的调查,企业生产的产品很难具有创新性,销售的渠道也会受到阻碍,引发企业产品堆积现象,给企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第二方面,企业工商管理没有详细的目标。很多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只注重追求短暂的经济利益,很少重视企业的文化,更没有制定科学合理的管理目标。随着经济社会的转型,工商管理需要进行改革,企业不仅需要追求自身的利益,更肩负着社会公众的利益。第三方面,企业管理模式需要迈向新的台阶。我国经济体制逐渐完善,越来越多的企业管理人员意识到企业地域性发展的劣势,需要对其进行改革。目前,企业管理人员发现当下企业生产的产品很难满足公众的需求,更没有紧跟时代的发展,更加没有达到国际化的标准。因此,关于企业管理模式需要进行冲洗你的调整,使其能够长久的发展。第四方面,企业没有形成品牌价值。市场经济发生了很多的变化,企业之间形成的约束已经无法发挥其作用,产品生产已经没有地域的差异,企业的产品亟需改革和创新。因此,企业要想稳定的发展,必须有自己独特的品牌优势,打造自己的品牌价值,才能为企业创造新的经济效益。当今社会,很多企业只顾眼前的利益,忽略了品牌价值对企业未来的发展。第五方面,企业自身定位不准。目前,我国企业在管理方面刚刚引入工商管理的理念,在很多应用方面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比如:企业财务报表中的数据已经很难体现出整个企业的经营现状,也就是说,企业要想有更大的影响,必须制定长远的目标,改变过去的经营模式,眼光要放的长远,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营造社会影响力。第六方面,市场拓展能力较弱。我国虽然很多企业都将“零库存”的想法设定为目标,但是在实施的过程中,很难达到,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企业管理者没有认识到市场需求和企业生产体系之间的关系。目前,在企业内部,生产部门只是单纯的负责生产,销售部门没有将市场反馈的情况下发到生产部门,导致很多商品生产出来,但是卖不出去,最后导致产品的堆积,严重的阻碍了企业的运营。当今社会,物流产业快速发展,很多企业管理者没有意识到现代物流的优势,依然使用传统的物流,导致了企业和企业之间的对接受阻,没有将现代物流的优势展现出来,从而很难实行“零库存”。

三、企业工商管理的改进策略

1.强化企业内部管理的意识。随着社会的发展,企业的竞争更是人才的竞争,企业需要引进一些高素质的工商管理人才,让他们发挥自身的优势,带领企业走向全新的局面。企业管理人员需要坚持科学发展,以创新为任务,给予专业人士定期的培训,给予他们平台,让他们能够不断的实践,创造一套完整的知识体系。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要注重提高专业技术人员的综合素质,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从而发现新的突破口。

2.完善企业的财务管理制度。在企业发展过程中,财务管理制度和企业的经营息息相关,关系着企业的经营状况,关系着每个员工未来的发展,因此,财务管理制度在企业管理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企业只用制定科学合理的财务管理制度,才能使企业健康的发展。企业需要完善财务管理队伍,将财务管理队伍打造成一支业务水平高、综合能力强的队伍,做好企业的每项财务任务,实现精细化的财务管理,为企业的正常运转提供有力的保障。

3.重视企业员工的管理制度。企业工商管理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是基层的员工。只有提高基层员工的综合素质,才能提升企业整体的工作效率。因此,企业需要定期的举办培训,提高员工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将其培养成高素质的专业人士。经济节奏快速发展,如果企业不能进行改革和创新,很容易被时代所淘汰。企业在完善工商管理的过程中,不仅需要引入高素质、专业水平高的人才,还要在企业内部加大培训,提升技术人员的专业水平,鼓励员工积极应对各种问题,丰富知识背景。在企业内部设立奖惩制度,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每个员工在工作中展现出自身的价值。

4.拓宽企业发展的平台。虽然企业工商管理的理念引入到企业中的时间非常短,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但是相对于一些发达国家,还处于落后的状态。因此,企业的工商管理要想不断完善,必须提升自身的竞争优势,和国际化接轨。由于市场竞争非常激烈,在国内市场,很多产品已经表现出了饱和的趋势。为了企业能够长久的发展,需要改变经营的策略,拓展国外的市场,借鉴国外先进的经营理念,为企业创造出更大的天地。

5.实行人性化的管理。按照现代经营管理理念,企业要想长久发展,必须实行人性化管理。我国很多企业的管理制度依然以经济利益为重点,忽视了人性化管理,导致大范围罢工或者辞职的现象,使企业经营出现困难,阻碍企业的发展。为了让所有员工都能够为企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要在制定管理制度的时候,体现出对员工的呵护,设置人性化的规定,特别是在工商管理制度中,更要体现出人性化管理,不仅能够保证制度的约束能力,保护员工的合法利益,更要调动员工的热情。

6.完善企业管理体系。企业只有实行科学的管理制度,才能为企业稳定发展保驾护航。企业管理体系是其它管理制度的依据。要想企业能够立足于竞争激烈的市场中,需要高素质的人才和科学的管理体系共同作用,才能完成。因此,企业实行管理制度要更加的科学、合理,建立一套科学的管理体系,使企业经营过程中有所依据。四、结语综上所述,企业要想在当今社会立足,必须在企业内部实行工商管理,从而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增加企业的核心竞争优势。企业需要结合工商管理制度,完善自身的企业文化,完善内部的管理制度,建立以人为本的制度体系,让员工有归属感,能够全心全意为企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发挥自身的潜质,从而使企业能够跟上世界的步伐。

作者:原禄达单位:中清能绿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白锦飞.企业工商管理现状分析及发展方向探讨[J].管理纵横,2014(17).

[2]张晓敏,程杨等.企业工商管理的现状及改进策略研究[J].经营管理,2015(06).

[3]新时期企业工商管理现状及未来发展探讨[J].经营管理,2015(21).

文化产业商业模式现状篇5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网络化的迅猛发展,现代企业创新与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高度凝结。企业创新具有驱动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作用。深入剖析、思辨、培育和有效运用企业创新驱动力,不仅为企业提供长期的竞争优势,更能够成为区域经济增长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力量源泉。

科技+创意:企业创新“双轮”驱动力

科技、创意和技能是现代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当前,世界正在全速跨入以“科技和创意”双驱动的知识社会。现代科学技术愈来愈深刻地影响着世界各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领域,向世人呈现出推动人类社会进步与文明发展的巨大力量。人类前进历程折射出发展的规律表明,科技进步助推产业的兴起与壮大,产业壮大支撑经济的发展,经济发展推进社会的转型,在社会转型中又涌动着制度和文化的创新。由此,科技―产业―经济―社会―制度―文化相互耦合,相互推进,共同凝聚形成前进的车轮。

当前,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纳米技术、信息技术、生物技术(认知科学)成为21世纪的先导技术,将科学与技术融为一体,并科学、合理、综合、高效地利用现有资源,同时以开发尚未利用的或可再生资源取代已近耗竭的稀缺自然资源为指导思想,成为科技革命的第四波。

创意已经成为引领现代经济增长的驱动轮。创意产业是从高新技术产业体系分离出的现代高端服务业,具有附加值高、资源消耗少等优点。先发国家的实践证明,具有高附加值的创意产业正在成为一个国家或区域的支柱产业和影响综合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之一,并且深刻影响着世界经济的潮流与发展方向。当今世界经济已进入一个更为迅猛的知识经济革命新阶段,而文化创意产业是知识经济时代社会生产又一次分工的产物,是以创意和知识为核心的产业。基于创意的产业、产品和服务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具活力的经济领域之一,为经济增长提供了重要动力。有关资料显示,全世界创意产业每天创造的价值为220亿美元,并以5%左右的速度递增。我国的创意产业虽处于起步阶段,但已成为市场前景广阔、需求高速增长的朝阳产业。

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和信息科技的普及,产业间的融合化发展不断地走向深化,以知识为基础的创意经济是世界新经济的代表。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指出,知识经济时代,谁占领了创意的制高点谁就能控制全球,主宰21世纪商业命脉的将是创意。中国企业应把握新时代的产业发展规律,以寻求更好的发展机会。

变革商业模式:现代企业创新关键

管理学大师、现代管理之父德鲁克曾经指出:“未来企业的竞争不是产品的竞争,也不是产品服务的竞争,而是商业模式的竞争。”商业模式是一个由客户界面、企业核心战略、战略资源、价值网络等四维度要素组成的系统结构,这四个维度之间密切联系,互相支持,共同作用,最终形成一个良性的商业循环系统。

相应地,商业模式创新包括客户界面创新、企业核心战略变革、战略资源的新获与重组、价值网络的优化等,其每个维度及要素内容的创新又从属于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市场创新、制度创新。但是,单独的一个维度或某一个要素内容的创新可能都无法构成商业模式创新。企业家只有将各种要素相结合,建立起一个新的盈利系统以及在竞争中获胜的新标准,才能被称为商业模式创新,创造竞争优势。因此它是多种传统创新相融合的系统化创新。

商业模式创新是企业围绕顾客价值创造,通过对资源的充分利用和有效整合的企业系统化创新活动,实现系统的聚合效应、锁定效应与耦合效应,有效提升企业持续竞争优势。

商业模式创新具有系统聚合效应。系统聚合效应是主体通过网络共享信息、知识、技术、人才、资本等资源而形成的一种跨越时间和空间的复合经济效应。一个具有良好市场前景的创新商业模式会获得市场、社会的认可。市场的资本、人才、管理经验甚至政策等各种资源都会向具有这种商业模式的企业聚合、靠拢。核心企业会因此稳固自己的实力,并以此加强与后向供应商、前向销售商、顾客的关系。通过资本营运,聚合社会资源,使企业更进一步扩大,形成规模,产生规模效益。

例如,由于单个企业所拥有的资源条件有限,联盟使企业能够更好地利用资源,企业可能通过商业模式创新建立新的战略联盟形式。新的战略联盟所聚合的企业与企业间的关系网络,可以使企业在技术、产品、资金或市场等环节进行合作,提高企业自身及联盟整体的竞争能力,扩大市场空间,并获得持续竞争优势。通过新的战略联盟,每个企业都能从中获利,取得比合作以前更大的市场份额和更多利润。

商业模式创新具有系统锁定效应。锁定效应是指在一个商业模式的核心企业通过各种方式对其他利益相关成员进行强化后形成的均衡状态。在网络经济中,锁定效应尤为明显。随着网络用户的增加,网络及网络设备对每一个用户的价值就会增大,企业的单位边际成本反而下降。当用户增加到一定规模时,用户数量的增长就会急剧上升,因为在网络中的投入(包括在设备、软件、技能培训上所积累的资源等)和花费的时间越来越多,用户就不愿意加入到另一个新的网络之中。

此外,商业模式创新聚焦于创造价值的系统。系统内的不同利益主体,包括供应商、战略联盟者和顾客一起构建起价值创造的网络。价值网络中会产生核心企业,它以有效的网络治理(商业模式的制度创新)将各成员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共同创造价值。网络内的各成员都能够各得其所、各取所需,或者说加入价值网络后,各成员能够实现自身状况的“帕累托改善”。通过价值创造的实现过程,价值网络“锁定”效应范围进一步扩大。由于这种“锁定效应”是建立在价值创造基础之上,参与各方都有利益体现,因此是相对稳固的。如果放弃则可能需要付出更大的代价。一个创新商业模式一旦形成锁定效应后,参与各方就很难退出系统,系统会形成自我循环与自我强化。从而使创新商业模式达到系统均衡状态。在这个均衡状态中。如果没有“创造性破坏”的外力,核心企业将会因此而保持其持续的竞争优势。

商业模式创新具有系统耦合效应。商业模式创新系统在形成系统锁定效应的基础上又形成系统的耦合效应,这种耦合效应促进了资源效率不断改善。

首先,价值网络的不断优化,提高协作企业对创新商业模式核心企业的快速响应和应对不确定性的能力。在耦合状态下,协作企业能够随着核心企业的变化而快速变化。当核心企业对协助方的需求发生改变时,协作方进行调整以适应这种变化的需求,而且响应更加迅速,从而提高了系统整体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

其次,耦合使系统的总目标与各个子系统目标之间产生一致性,使总目标得以最大程度的实现,同时还可以通过各个功能子系统的最优组合和相互协同作用达到整体功能最优。这种耦合效应提升了核心企业的持续竞争优势。

重塑公司文化:优化企业创新环境

知识经济时代的企业创新面临着各种挑战,文化意义上的挑战最为深刻。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指出:“明天的商业竞争与其说是技术上的挑战,还不如说是文化上的挑战”。应对未来挑战,企业须构建行之有效的企业文化体系,形成优秀的思想文化、技术文化、管理文化、质量文化、组织文化、行为文化等文化运行机制,在全面提升企业文化竞争力的同时,为企业创新提供良好的文化环境。企业文化是企业在各种活动及其结果中所努力贯彻并实际体现出来的以文明取胜的群体竞争意识。企业文化具有导向作用、凝聚作用、激励作用、约束作用、辐射作用,企业文化是否成功决定了企业在市场环境中的经营业绩。如果企业的文化价值观念在众多竞争者中更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更符合劳动市场的市场环境,更适应金融市场的要求,企业就会凭借市场经营环境的适应性或协调性而成为经营中的优胜者。

企业文化创新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动力和智力支持。员工是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员工的积极性和潜能的发挥是影响技术创新的重要因素。而企业文化则是以人本管理为核心,对员工的价值观、道德规范和行为方式进行调整和改造,使之形成共同的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和行为模式的过程,其根本目的就是为了最大限度地调动和发挥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因此,二者存在着必然的联系。企业文化对技术创新主体的作用可以通过培育和塑造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为技术创新主体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来体现。价值观是精神动力的源泉,是行为的支柱。积极向上的精神能够使人焕发无穷的力量。企业一旦树立追求卓越和创新的企业精神并获得员工的认同后,就会激发起员工自觉的创新热情和行动,从而形成企业技术创新的氛围和整体活力。

重视员工的教育和培训是企业文化建设的突破口。教育和培训是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的主要渠道,通过教育和培训,可以有效提高员工的核心技能,加速知识和技能的扩散。知识扩散机制是实现产业创新的主要途径。在企业内,知识扩散过程也就是知识的传递与转化过程,需经过社会化、外部化、辐合与内部化过程。这一过程可带动整个技术、思想、创意的扩散,其实质是将知识、技术、创意外化,进而产生规模效益、规模经济的过程。

文化产业商业模式现状篇6

论文摘要:由于我国知识产权相关工作起步较晚,知识产权保护体系还不健全.我国农业知识产权保护存在许多问题,例如知识产权产业化水平很低,农业知识产权申请和保护的意识十分淡薄,科研管理方法落后,缺乏资金支持等,这些问题都严重阻碍了一个国家科技进步和文化繁荣的发展。所以,本文针对目前我国农业知识产权产业化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制约因素,提出相关的对策和建议。并提出新型农业知识产权产业化模式,这对于促进农村农业发展和加快农村经济进步以及健全农产品保护法律法制上有着重要的意义:

1农业知识产权的相关概念

1.1农业知识产权

知识产权是指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享有的基于智力活动创造的成果和经营管理活动中使用的标志等而依法产生的民事权利。

所谓农业知识产权,是指公民、法人和非法人单位依法对自己在农业科技领域创造的技术成果和产品依法享有的专有权利的总称。它可以分为三个主要类别:一是农业文学产权,即关于农业科学作品的创作者和传播者所享有的一种权利。二是农业工业产权,是指农业和其他产业中具有实用经济意义的一种无形财产权,主要包括农业专利权和商标权。三是植物新品种权。这是一种旨在保护育种者权益的法规,其核心内容是育种者育成的品种被别人作为商品使用时,需要向这个品种的培育者交纳一定的费用。

1.2农业知识产权产业化

农业知识产权产业化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用先进、成熟、能推动农业生产力发展、有较高经济效益的农业知识产权成果进行一定规模的专业化、集约化、商品化生产的过程,是科技与经济全程结合的高层次、网络化的技术经济活动。它包括三层含义:首先,知识产权成果放在首位,必须具有先进、成熟、能推动农业生产力发展,并具有较高经济效益的知识产权成果;其次,突出成果转化,通过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生产,将知识产权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再次,强调科技融人经济的技术经济过程,即通过商品性生产和网络化营销,促进科研、生产、市场一体化,科技与经济结合转化。以上三层意思,对农业知识产权产业化来说缺一不可。农业知识产权产业化也反映了农业、科技、产业化三个要素的涵义及其相互关系。

2我国农业知识产权产业化现状及其制约因素浅析

2.1现状概述

首先,随着我国农业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的逐步进展,农业知识产权申请数量不断增加。以植物新品种申请为例,截至2005年,我国植物新品种申请总量已经达到了2996件,品种权申请年均增长50%以上,申请地区由1999年的17个扩大到2005年的30个,同时,国内企业和个人申请量也在不同程度有所上升,总量已达到1113件。年申请数量跃居国际植物新品种保护联盟成员国前10名。

农业知识产权申请的最终目的是要将其先进成果应用于农业的实际生产当中,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农业知识产权产业化便是一条有效的途径。然而,目前我国农业知识产权产业化现状却不容乐观:农业技术产权的转让实施率较低,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率为30%--40%,农业专利技术实施率为20%,这与我国专利总体转化率不足一成的大环境有着莫大的关系。

2.2制约因素浅析

(1)内部制约因素

①农民文化素质低,影响农业技术的产业化。我国农民整体文化素质比较低,导致大部分农民认识不到使用先进农业技术的重要性,即使愿意采用新技术,其较低的科技文化素质也会影响农业新技术应用的效果。

②农业知识产权产业化风险较高。由于受白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双重影响,新技术的应用往往会导致农民收入不稳定,致使广大农户不敢轻易接受、试用新的农业技术成果。现阶段,我国农户承受风险的能力相当脆弱。

③农业知识产权申请和保护意识淡薄,自主知识产权数量少,质量低。我国广大科研人员忽视科研成果的知识产权申请和保护,忽视了专利、商标、技术秘密等知识产权的保护,导致知识产权流失严重。我国在知识产权领域面临严峻考验,表现为自主知识产权数量少,质量差,国外先进技术引进成本高昂,农业自主知识产权应对国际市场竞争能力弱。

④农业企业产业链条短,企业产品单一化严重。农业企业普遍产业链条较短,对于农产品的加工和利用只停留在粗加工阶段,农业企业才是农业知识产权产业化的主体,主体的缺失必然阻碍农业知识产权的产业化。国内大多数农业企业生产的产品品种都比较单一,影响了国家层面上农业知识产权的产业化水平。

(2)外部制约因素

①农业科研管理方法不利于农业专利保护。我国农业科研机构的研究一直存在着与现实农业生产相脱节的现象,“重论文、重成果、轻专利“的科研管理方法极大地影响和限制了农业科研人员知识产权申请的积极性。

②农业技术推广和知识产权保护两者难以兼顾。我国目前的农业科技体系完全是一种偏重推广的价值引导方向,这使得许多农业科研工作人员陷人农业技术推广和保护的两难境地,影响了农业知识产权保护的申请。

③无法控制农民侵权。农业知识产权保护与其他领域的知识产权保护不同,很多情况下侵权者是居住分散、尚属于弱势群体的农民。导致广大农业科研人员从道德上不愿将侵权案件诉诸法律。

④缺乏资金及自主创业融资渠道不畅。大部分农业科研单位科研资金目前还非常紧缺,更拿不出多余的资金来进行规模性的试验和产业化生产,目前只有极少数银行对部分中小企业提供此项融资便利。

⑤农业知识产权产业化中介服务体系不健全。首先,缺少农业知识产权转化、交易、展示的平台。农业本身作为一种弱势产业,其收益相当微弱,所以涉及到农业知识产权的科研成果产业化中介服务体系不健全,甚至是缺失农业知识产权成果评估体系不健全。其次,目前国内还没有关于农业知识产权成果评估的一套详细标准,因而对农业知识产权成果的评估就比较困难,从而影响了农业知识产权的转化和交易。

3促进农业知识产权产业化对策与建议

3.1优化内部环境

(1)增加农民收人,扩大农民对农业高新技术的有效需求。

(2)为农户提供资金支持。

(3)提高农民文化素质水平

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才能使农民切实感受到使用农业高新技术的必要性。比较切实可行的有两种途径:

①加强对农民的科学技术知识培训

由当地政府以及职业技术院校联手,组织本地农民参加农业技术培训,使他们掌握一些比较实用的农业技术知识,并及时了解最新的农业技术动向。

②充分发挥示范农户的带头作用

鉴于一些农户思想保守、不愿学习新知识、不敢采用新技术的现实,可以先组织一批年轻、有一定文化基础又愿意接受新技术的农民参加相关技术培训,并采取优惠的价格资助他们采用农业高新技术,通过他们的示范作用来带动周围的农民。

3.2优化外部环境

(1)完善健全相关保护法律法规。利用专利法保护科研成果的知识产权;利用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保护育种成果;利用商标法保护科研成果的知识产权;利用合同法和反不正当法保护科研成果;建立健全各项推广法规政策,为涉农知识产权产业化提供法律保障。政府应运用法律手段,为农业知识产权产业化工作保驾护航。

(2)建立完善的中介服务体系和完善示范园区的建没。由政府牵头,建立为农业知识产权产业化服务的中介机构;建立农业知识产权产业化示范园区。

(3)促进农业科技技术体系发展。要建立和完善多元化的农村技术推广组织,建立健全县级技术推广中心;科研单位要制定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推进农业科技自主创新的激励机制。

(4)农业知识产权在抵御风险方面的资金支持。政府要建立各项制度体系,降低农业科技应用中的风险;建立农业知识产权产业化风险投资基金,提供贷款支持;设立农业知识产权保护基金,扶持农业科研知识产权的申请和开发。

4涉农知识产权产业化模式探索

4.1涉农专利产业化新型模式

结合我国涉农专利产业化的现状,在相关法律法规允许的条件下,提出“直线双驱互动型”模式。其结构图如下:

所谓的“直线双驱互动型”就是指,以促进农业专利产业化的中介服务机构为中心和纽带,将农业专利权人与买受人(意向买受人)联结在一起,在实现技术和资本对接以后,双方能够为取得更大的经济效益而进行的深人合作,如技术指导,联合攻关等的一系列过程。这个过程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其一,由中介服务机构将农业专利权人和买受人(意向买受人)联结在一起;其二,农业专利权人和买受人(意向买受人)双方就农业专利的转让形式和转让价格进行谈判和磋商;其三,达成转让或者许可使用协议,买受人(合法使用者)与专利权人共同进行专利技术产品开发;最后,农业专利技术产品成熟,适合市场化的条件,达到农业专利产业化的目的。

4.2植物新品种产业化新型模式

结合我国植物新品种产业化的现状,在相关法律法规允许的条件下,提出“市场导向型”模式。其结构图如下:

植物新品种的育种人,在取得品种权的条件下,无论育种人是单位还是个人,只要条件允许,完全可以自己去进行品种繁育,进而推广普及,最终实现新品种产业化的目的。植物新品种权人通过自己找到合适的买受人,经过买受人对该新品种的推广与普及,从而实现产业化;或者是项目投资人通过自己的社会网络找到了品种权人,经过双方协商,达成合作开发的意向,从而实现对植物新品种产业化的目的。通过“中介机构”的品种权人可以通过促进农业知识产权转化的中介服务机构,在市场上帮助其寻找有合作意向的买受人,通过买受人的资本和市场运作能力将新品种进行推广和普及,实现新品种产业化的目的。

4.3涉农商标产业化新型模式

结合我国涉农商标产业化的现状,在相关法律法规允许的条件下,提出“直线互动型”模式。其结构如图3。

涉农商标不像涉农专利技术那样,在进行技术对接以后,还有一个较长的产品开发过程,其可以直接被买受人使用,因而提出“直线互动型”。所谓“直线互动型”是指以促进涉农商标产业化的中介服务机构为中心和纽带,将涉农商标权人和买受人(意向买受人)联结在一起,经过双方的谈判,从而达到涉农商标产业化的目的。这个过程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其一,由中介服务结构将涉农商标权人和买受人(意向买受人)联结在一起;其二,涉农商标权人和买受人(意向买受人)双方就涉农商标的转让形式和价格进行谈判和磋商;最后,达成转让或者许可使用协议,买受人(合法使用者)将涉农商标进行产业化使用。

4.4地理标志产业化新型模式

文化产业商业模式现状篇7

abstract:asawidespreadstatusofnetworkeconomics,"netBusiness"collaborationhasvariousforms.Systemcharacteristics-ecology,uniqueandevolution-of"netBusiness"collaborativemodeareanalyzedbasedontheanalysisofthe"netBusiness"eco-developmentcourse,andfoundthat"netBusiness"collaborativehasbecomemorefrequently,profoundly,andcomplexity.meanwhile,itexploredthatmorecontentcollaborationandgreatersynergycanrealizedby"netBusiness"collaborationwithcomparativestudytothenon-"netBusiness"collaboration.Furthermore,thetypeof"netBusiness"collaborationisclassifiedintofourcategories,namelybasictype,expandingtype,advantagetypeandinnovativetype,andwhichdynamicevolutionareinvestigatedbyempiricalresearchonthe2007-2010developmenthistoryoftaobao"netBusiness".

关键词:网商;协作模式;网商生态;演化

Keywords:netBusiness;collaborativemode;netBusinessecology;evolution

中图分类号:F4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24-0004-02

0引言

网络经济是信息网络化时代产生的一种崭新的经济现象。在网络经济时代中,经济主体的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等经济活动无不依赖信息网络,他们的信息与行为构成了一个互联的动态网络系统。在这个系统中,经济主体之间的协作是一种普遍现象,作为网络经济中的核心主体――“网商”更是如此。“网商”生来就带着“网”与“商”的合作,离开协作,“网商”将无法运行。在协作过程中,如何实现最优协作是网络经济参与者核心关注的问题之一。关于网络协作问题,已有学者做出了探索性的研究成果,如协作平台的实现[1]、平台功能描述[2]、平台下的商业模式[3]、平台安全性[4]以及“网商”个体发展状况[5]等。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网商”之间的协作变的越来越重要,成为网上企业提高竞争力的关键,现实中涌现出了多种协作模式,如异业合作的典型――魔范团、联合促销和网商联盟等。协作模式的多样性给企业带来丰富选择的同时也带来某些困扰,协作同时也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焦点之一,本文在分析“网商”生态性特征的基础上,总结“网商”协作的独特性,对“网商”协作模式进行分类,为“网商”协作模式的选择提供决策参考。

1网络经济下的网商生态分析

网商最初专指那些网络服务提供商(接入商、iSp、iCp、应用平台提供商等),比如电讯盈科、tom、新浪、搜狐,阿里巴巴等。现在,“网商”是指利用internet互联网作为企业或个人商业经营平台,进行采购、销售、企业产品展示信息等企业日常经营活动,并以此作为企业主要经营手段的企业家或商人。“网商”基于电子商务平台,通过集成和整合各种商务服务,超越地理位置的界限,将互联网作为竞争和沟通环境,通过各种形式进行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与商业生态系统类似,构建了一个电子商务生态系统,实现“网商”之间的大规模虚拟协作,共同提升竞争力和整体经济的运行效率。“网商”的生态特征直接反映了“网商”协作的程度,甚至可以说,“网商”协作的发展过程就是“网商”生态的演变过程(图1)。

通过对我国网商发展情况进行调研,本文把网商生态发展分为开拓期、扩展期和成熟期三个阶段。开拓期:大概是1998-2005年间,起初“网商”数量较少,自身各方面条件都不完善,随着“网商”对经济形势及发展需求的认识,“网商”个体不断成熟,数量不断增加;扩展期:2006-2009年间,在“网商”数量增加的基础上,协作成为了一种必然的趋势,且协作规模不断的增大,随着“网商”的日益分化,协作模式不断深化;成熟期:近两年来,电子商务服务平台和物流、软件、支付等“网商”服务商不断提升服务,整个电子商务服务体系更新、完善的步伐明显加快,为“网商”蓬勃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整个电子商务生态系统发育不断走向成熟。电子商务生态系统与一般的商业生态系统类似,但同时也存在着不同,随着“网商”之间的协作变得频繁,必然会出现一些与非“网商”企业协作不同的协作模式,表现出“网商”协作独有的特征。

2“网商”协作与一般企业协作的区别

企业间的协作本质就是为了解决企业自身的能力不足或者功能不足问题[8]。其中,能力不足而产生的跨企业协作是为了解决设计能力、生产制造能力、运输能力等的不足,联合其它企业提高这些能力,从而能够快速地满足客户需求;功能不足而产生的跨企业协作主要是因为供应链上各企业职能不同,为了能够将产品快速有效地传递给客户,需要供应链上的各企业进行协作。

在网络经济出现之前,为了解决能力或功能不足,企业一般会采取与其他企业协作的方法,从整体上提高能力或完善功能。根据协作企业的地理位置聚散特点的不同,我们把企业协作分为集中型和分散型。①集中型即产业集群内企业之间的协作,产业集群是指在特定区域中,具有竞争与合作关系,且在地理位置上集中,有交互关联性的企业、专业化供应商、服务供应商、金融机构、相关产业的厂商及其他相关机构等组成的群体。在产业集群内,大量企业相互集中在一起,竞争与合作同时存在,企业之间是一种竞合的关系。②分散型是散落在各地区的企业之间的协作,散落是相对于产业集群来讲的,具有地理分散性,特指除产业集群外的企业之间的协作。而网络的出现,改变了企业协作的状况,电子商务平台为交易双方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在网络经济环境下,卖方通过电子商务平台信息,吸引更多的买方访问平台,从而增加商业机会;买方则可以搜寻需要的产品和服务,不限于和特定的卖方交易,这使卖方不只在价格上,还在质量、交货时间、定制化等方面竞争。同时,网络平台将交易相关者聚集到一个大平台,可以实现跨越时空的集聚效应,同时兼有集中型和分散型协作的优势。即与非“网商”企业相比,“网商”企业的协作具有一些独有的特征(表1)。

由表1可知,“网商”协作的内容和形式比一般企业协作要丰富,这决定了其协作模式的多样性,而不同的协作模式对协作成本、效益等均会产生不同的影响,表现出不同的效用,为此,本文进一步分析“网商”协作模式。

3“网商”协作模式分析

电子商务生态系统中,随着网络“物种”日益丰富,关键种群成员间的资源争夺日趋激烈、自组织集群和自我服务现象日益明显,成员的增长速度趋缓,但物种的复杂度明显增加,“网商”从同质化走向异质化,在规模、需求、利益、方向等方面持续分化,“网商”联盟出现,“网商”之间出现了知识分享、组织协作、资金联保等层面上的大规模协作。

根据“网商”协作内容和形式的不同,我们按照“网商”协作业务范围的扩展程度和“网商”协作的组织集中性两个维度,把协作模式分为基础型、拓展型、优势型和创新型四种类型(图2)。基础型的协作业务范围小、组织集中性弱,类似于一般企业协作中的分散型,为传统协作模式;拓展型在基础型的基础上扩展了协作业务范围,具体表现为代销和联合促销等;优势型协作业务范围广、组织集中性强,为“网商”最突出的协作模式;创新型在基础型的基础上增强了组织集中性,类似于一般企业协作中的集中型。四种协作类型的产生并不是同时的,而是随着“网商”生态的发展,协作模式不断发展变化的结果,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表现出不同的特点。本文以2007-2010年淘宝“网商”协作模式为例,对这种动态演化过程进行实证研究(图3)。研究结果表明,淘宝网作为“网商”协作的平台之一,其会员企业的协作具备“网商”协作的一般规律与特点,可作为“网商”协作的一个缩影。协作模式中,优势型每年均占有最大的比例,基础型在逐年减少,单方面的协作范围扩大和组织集中性增强基础上的协作所占的比例都不是很大。

4结论与建议

根据前文的分析可以看出,“网商”协作模式在多样化的基础上不断深化,“网商”生态不断走向复杂,“网商”协作在一般企业协作的基础上,利用自身的优势,产生了一些属于自己独有的协作模式,协作模式以动态演化的状态存在,由此可以得出以下结论与建议:

4.1“网商”生态走向复杂“网商”协作与非“网商”企业间的协作存在着不同,“网商”协作建立在互联网的基础上,这是条件也是优势,适应此条件和优势的协作能发挥出最大的效用,不适应此条件和优势的协作效用会逐渐减少。基础型协作的特性更适用于一般企业的协作,在“网商”协作中其优势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这也就决定了基础型协作模式逐年减少,“网商”协作变得越来越复杂,“网商”生态走向复杂。

4.2“网商”协作具有独特性网络经济下社会经济的发展以生产信息的能力为基础,导致了生产和资源占有形式的变化。工业文明时代,谁占有矿山、能源和各种动力、传动机,谁就拥有了财富。而网络生产力却决定了谁掌握了信息、知识的生产和分配,谁就拥有了财富。“网商”之间知识和经验的交流至关重要,这也就决定了大范围组织集中性的协作将是“网商”协作的主要形式,优势型协作自然每年都会占有最大的比例。

4.3“网商”协作模式在不断的演化从上述“网商”协作模式的实证研究可以看出,协作模式在随时间不断的发生变化,“网商”是电子商务生态系统中重要的一员,要适应外界环境的不断变化,遵循优胜劣汰的自然法则。不同时间、不同的形式下采取不同的协作模式。

未来商业竞争的态势是竞争与合作共存,商业竞争将会以商圈竞争为主。因而,要通过多种手段,强化“网商”之间的协作,实现“网商”协作的深入化、多样化和持续化发展,推动商业新文明、新规范的形成与完善,促进社会和谐。

参考文献:

[1]马辉民,王超一,方秩.B2C电子商务网站商品信息搜索系统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信息与工程版),2008,30(1):121-123.

[2]仲伟俊,吴金南,梅姝娥.电子商务应用能力――理论构建于实证检验[J].管理科学学报,2010,13(12):61-75.

[3]张志宏,寇纪淞,陈富赞,李敏强.基于C2B智能商务模式战略分析[J].软科学,2010,24(4):53-59.

[4]陈莉,郭清溥.新的复合型电子商务安全协议[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10,46(11):14-17.

[5]胡桂兰,朱永跃.网络经济下“网商”创业发展阶段研究[J].江苏大学学报,2010,12(1):84-88.

[6]胡岗岚.平台型电子商务生态系统及其自组织机理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2010.

[7]马强,赵红平.企业在电子商务环境下的供应链管理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2007,(1):46-47.

[8]Sakakibaram.HeterogeneityofFirmCapabilitiesandCooperativeResearehandDevelopment:anempiricalexaminationofmotives[J].StrategicmanagementJournal,1997,18(s1):143-164.

[9]葛泽慧,胡奇英.上下游企业间的研发协作与产销竞争共存研究[J].管理科学学报,2010,13(4):12-22.

[10]Vanderhaeghen,D.L.,peter.DistributedmodelmanagementplatformforCross-enterpriseBusinessprocessmanagementinVirtualenterprisenetworks[J].Journalofintelligentmanufacturing,2007,18(5):553-559.

文化产业商业模式现状篇8

关键词:银行转型;发展方式;历史责任

21世纪第二个十年,党的十八胜利召开,世情、国情、党情等随着时代的推移已经或正在、即将发生深刻的变革,如果没有清醒的头脑、清晰的认识及果敢的行动,我们就抓不住时代赋予的机遇,就会在“温水煮青蛙”的表象下被暗流激荡的时代潮流淹没。正是这种紧迫感、危机感,促使我们不断提高自身思想理论水平,不断把加强学习型组织建设与推动解决经营发展和管理实际问题结合起来。

一、银行业现状:传统与创新并存

回顾20多年金融改革与发展的历程,我国商业银行也经历了整体的变革,在经营模式和发展方式方面实现突飞猛进的发展。但是,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和中国经济的不断加速调整中国经济结构,银行业的经营环境发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变化。对商业银行而言,不仅是巨大的挑战更是也蕴藏着重大的发展机遇。在过去的十多年中,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的规模迅速增长、利润和资产质量大幅提升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新时期国内外金融形势的不确定性、外部环境的变化和产业结构的调整等诸多因素都给未来银行业的发展增加了不确定性和一定的制约性。为了适应新形势的发展,战略转型成为各家银行必然的选择。

由于中国银行业转型改革仍在进程之中,多数金融机构还未完全摆脱粗放的经营模式,科学管理的基础还不牢固,银行治理、风险管理还存在一定缺陷,在较长时期内仍将面临信贷扩张与资本约束、满足监管要求与盈利能力增长、风险量化与粗放经营等诸多方面的矛盾。

1.市场化程度不高。虽说当前商业银行初步建立了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体制,但是体制不健全,产品部门和客户部门功能存在较严重的重合状况,银行的部分产品尤其是新业务产品并没有完全围绕客户服务进行整合,整体综合服务程度仍较低。

2.集约化水平较低。从新的发展形势和管理要求来考虑,目前商业银行的整体集约化程度水平仍不高,且不同种类业务的集约化程度也不均衡,因此迫切需要银行进一步全方面地提高集约度及集约的多层次性,真正成为集约化经营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商业银行。

3.粗放式经营方式没彻底改变。目前银行业普遍存在过于追求速度和扩大规模的偏好,通过扩大规模来追求发展依旧是银行业经营方式的主流,传统的增长方式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变,那么就难以实现长久发展。虽然扩大银行的资产规模会更大程度地带来规模经济,但并不是规模越大就越好,相反过快的规模扩张反倒会导致资本的快速消耗,增加潜在的风险隐患。

4.风险管理水平偏低。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质量持续趋好的同时,众多风险隐患在积聚,如房地产业和一些地方融资平台,市场经济结构调整将对信贷资产质量形成了严重的挑战。而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能力较低,全面的风险管理体系还没有完全建立,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管理方面都存在很多薄弱环节。

二、转变发展方式的基本内涵

(一)经营模式的转变:实现集约化和专业化

1.集约化是商业银行改革的一个基本趋势,即使管理方式和经营模式更加趋于集中,加大对资源的整合,通过集约化来实现质量和效益的统一。集约化的深化和发展可以从资金集中、信贷集中、财务集中、单证处理集中、人力资源管理集中等方面着手,逐步实现发展模式转变。

2.专业化是指以客户为中心,为不同类型的客户提供专业化的综合服务。本文所指的专业化是以客户为中心和经营模式的专业化,而不是单纯业务操作上的专业化。从银行服务的角度看,根据客户的特点可以将客户分为个人客户、公司客和中小企业客户。这三类客户都有各自不同的经营特点和金融需求。而且进一步细分,不同的客户又各有需求,那么久更需要银行切实根据客户需求实行专业化经营和系统化的管理。

(二)增长方式的转变:重质量效益,经营多元化,风险控制

1.质量效益是商业银行经营的目标。商业银行要实现良好的效益,不仅要扩大业务规模和产品种类,更迫切需要银行不断提高资产与负债质量,优化结构。新巴塞尔资本协议的核心是资本约束和风险监管,即通过限制单纯通过扩大规模来实现效益和增长的经营模式,这就逐步转变了银行的风险意识和经营管理观念。因此,我们要正确地辩证地处理规模、质量与效益的互动关系,逐步实现质量效益型的健康增长方式。

2.经营的多元化体现为客户服务及效益增长的多元化。商业银行增加收入的途径有多种,包括传统的信贷资产业务经营,以及不断扩大的资金业务经营和中间业务经营。银行在经营发展中,当前的市场发展需求要求银行要逐步提高非信贷资产经营收入和中间业务收入的比例。传统的信贷业务是依靠存贷款利差带来的,目前仍然是我国商业银行的一项主要利润来源。但是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及未来利率市场化现状,存贷利差将会逐步收窄。因此,依靠利差收入推动收益增长的传统增长方式在未来可能会面临阻碍。我国商业银行积极扩大优质信贷资产,增加资金使用收益及盈利,只是现实经营中的一种策略,而不是长远的经营发展战略,因此迫切需要实现多元化经营的增长方式。

3.风险控制。风险控制是银行经营中的一个重要的管理重心。银行必须是通过控制风险来实现盈利,那么商业银行经营的实质就是有效的控制风险。因此,银行的盈利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自身的风险控制能力。在正常的业务经营中要面临着各方面的风险包括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等,那么银行要进行全面的风险管理,实行业务全过程的控制和管理,风险控制和防范是为业务发展服务的。同时不容忽视的是管理的有效性及管理成本也是商业银行必须考虑的。商业银行实现风险控制型的增长方式方面的主要考核指标有资本充足率、经济资本控制额、不良贷款拨备覆盖率、不良资产比例及贷款迁徙率等。这些指标都反映了银行对风险控制的能力。

三、转变发展方式的对策

从当前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的现状方面考虑,转变经营模式和增长方式具有一定的迫切性,创新思维、降本增效、梳理每一个环节、做细做实是必然的选择。

1.创新思维,加快观念转型

观念的转变才是当前商业银行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转变观念最重要的是要树立资本集约式理念,构建经济资本管理体系。深入推进资本管理理念化、流程化和机制化建设,在资本集约式经营理念的指导下,转变经营战略,提高盈利能力。

构建以经济资本为核心的经营管理文化。要让全行深刻领会经济资本的内涵和意义,树立资本有偿使用机制、资本价值最大化经营目标和全面风险管理意识,通过预算管理、产品设计、客户营销、风险评估、流程设置、绩效考核等内部管理渠道渗透资本约束原则,切实让以经济资本为核心的现代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文化和效益观深入人心。

2.理顺体制、完善机制,加快管理转型

构建以经济资本约束为核心的资源配置体系。强化资金利率和流动性管理,主动适应利率市场化的变化,保证合理利差收入,降低筹资成本;有效运用内部资金转移定价、信用风险内部评级模型、资产负债管理等手段,引导专业条线、经营单位不断优化业务、客户和收入结构,降低资本消耗,提高经营效率;按照“效率优先”原则建立预算调控机制,预留专项资源奖励配置高效的经营单位,对效率低下、浪费资本的经营单位计收超额成本,引导优质资源向效率优先、资本节约的方向流动。

银行应该根据业务发展和内控制度要求合理地设置内部机构,各项业务要实现前、中、后台的分离;同时,根据客户需求和产品特点及风险防范方面,建立合理的组织架构,不断地优化业务流程和操作流程。如今在各家商业银行都重视优质的服务的情况下,应该以客户为中心整合资源,提供优质的经营服务。此外,商业银行应建立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通过完善机制来促进和协调各项业务的健康发展。

3.突出需求导向、把握重点业务发展,加快经营转型

影响力就是竞争力。我国商业银行与国际的差距主要是融入区域经济主流的客户基础和市场规模不够大、业务政策与本地经济社会发展环境的融合程度不够紧密、在差异化服务和特色化经营方面的创新创造能力还不够强。为此需要做好以下几点:认真研究客户需求,尽早布局新平台,抓住个人金融业务这个最广阔、最活跃、最具潜力的市场,发展创新服务;在移动浪潮影响下,在新的科技革命已经在进行的时代背景下,要大力发展电子银行业务,扩大自助化程度,配备完善的软硬件设施;必须将大力研究发展电子银行业务提上战略高度,提前谋篇布局,早做准备;应着力做好投资银行业务,利用资源优势,为客户提供专业化增值服务,实现商业银行与客户的双赢;抓住时代机遇,与小微企业携手共赢。为了适应后金融危机时代产业转型的金融需求,就当前市场而言,中小企业具有较强的潜力,未来拥有较大的市场空间和发展机遇,那么商业银行应该积极寻求差异化,做好自身定位,进一步寻求新的利润增长点。当然,商业银行不可忽视自己最基本的职能,要切实保障提供方便快捷的结算业务。传统业务的结算服务和新兴业务的现金管理是商业银行的基本经营功能,对于商业银行来说,其始终不断追求的创新目标是能为客户提供更方便、更快捷的结算服务。同时还要注意到信贷资产业务的票据化是未来金融市场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未来要适应市场的发展需求,满足客户新的融资方式,创新性的商业银行应该积极地发展票据业务。商业银行实现长足发展要不断加强金融产品创新,深入探索差异化经营。要根据自身的市场定位,以满足不同客户的多样化需求为目标,全面优化银行各方面的资源配置,大胆加大产品和业务等创新能力,健全服务功能,从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避免同质化,培养出属于自己的核心客户群体,扩大影响力,真正的提升竞争力。

中流击水争朝夕,我们必须以“等不起”的紧迫感、以“慢不得”的危机感、以“坐不住”的责任感,始终保持昂扬向上、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以改革赢得机遇,以创新助力发展,加快推进转型,提升专业化水平,打造强大的现代化商业银行。

参考文献:

[1]白莉娜.从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看发展方式转变的必要性―2010年河北中行与建行盈利状况对比分析[J].河北金融,2011(06).

[2]马腾跃.后危机时代商业银行转型势在必行―2010年全国股份制商业银行行长联席会议侧记[J].中国金融家,2010(11).

[3]刘方明.对银行转变业务发展方式的思考[J].现代金融,2001(04).

文化产业商业模式现状篇9

1、面状战略技术模型

技术模型说明:

两个或者两个以上核心品牌构建的运营载体,可以是单一基地市场,也可以是多个基地市场,关键看企业人力资源与市场财务资源能力;

相互之间品牌属性特征并无明显关联,而是独立性比较强。

运营过程中,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独立品牌之间形成一种平面关系,但还是属于白酒范畴的战略经营。这种平面关系有时表现为三角形,有时表现为梯形,有时表现为菱形,有时表现为平行四边形等。根据华闻华通咨询研究,平面图形越简单,面状结构化战略越容易获得市场成功。

2、面状战略主要特点:

点状战略与线状战略还是存在一定的递进关系的。面状战略与点状战略/线状战略之间关系如何?我们在后面会有参数对比,这里简单介绍一下。

点状战略是一种相对来说模式比较单一,操作比较单一的单一核心品牌战略,因此,白酒企业在管理水平不是很高情况下往往都会选择点状战略。而且从现实的案例来看,点状战略还是形成了很多非常成熟,也是非常成功的操作手法。可以说,点状战略成功率还是比较高的。

线状战略由于涉及到多元化经营市场主体,在管理难度上明显要比点状战略复杂。但线状战略给企业产生的错觉往往是比较容易获得品牌延伸效果,而且在很多情况下,一些成功一线品牌示范作用明显,几乎所有全国白酒企业纷纷推行线状战略。实际情况是,线状战略成功机率并不是很高,特别是母品牌不成熟,或者缺少核心产品品牌企业更难以成功!

选择面状战略白酒企业在现实中成功机率更加低。我们在接下来的战略模型分析以及特点中将给大家展示面状战略基本规律,为大家剖析面状战略为什么成功机率很低?

单纯地从成功机率上判断,点状,线状,面状战略之间差别还是非常之大!一般情况下,我们判断一种结构化战略成功的标志是市场表现与管理平台效率,如果一种结构化战略市场业绩表现出某种程度的爆发性,管理平台成熟,运营效率大幅度提升,就可以判断这种结构化战略在经营面获得巨大成功。

结构化战略之面状战略特征:

1)、多核心品牌战略。实施面状结构化战略白酒企业选择的是真正意义上的多品牌战略,而不是我们点状战略/线状战略中所谓的延伸性品牌。如汾酒集团就拥有两个核心品牌,汾酒品牌与杏花村品牌,甚至于汾酒集团还拥有一个竹叶青保健酒品牌,这三个品牌不仅在形式上毫无关联,而且品牌的内涵与外延上也是毫不相干;同样道理,舍得酒与沱牌酒执行的也是双核心品牌战略,沱牌侧重于亲情与亲和,所谓“滴滴难舍 沱牌曲酒”。舍得酒定位与传遍就完全不同,“品味智慧人生 人生有舍有得”等等,使得沱牌与舍得完全是两幅不同的白酒面孔。全兴集团推行的也是全兴酒与水井坊酒双核心品牌战略。两个或者两个以上核心品牌是面状战略重要特征;

2)、多核心品牌全部厂家主导型战略。虽然是多个核心战略型品牌,但是在经营战略上,多核心品牌主导经营权依然在厂家手里,这也是面状战略十分重要的基础性特征。如果出现多核心品牌其中一部分控制在经销商或者买断商手里,则这种面状战略存在条件也就不存在了。

3)、科学平行化战略。科学,多核心品牌要么是原来的母品牌已经形成非常稳定的消费者认知,在原来基础上延伸不是很现实,需要重新创办核心战略型品牌。如沱牌与全兴当年创建新的核心品牌,就是因为沱牌已经在消费者内心深处形成了低端品牌的认知,而全兴也面临着严重的品牌老化。全兴需要进行产品结构调整,沱牌也需要进行产品结构调整,这两个企业在原有母品牌基础上进行高端产品品牌延伸面临着非常严峻的挑战,在这种情况下,沱牌必须要考虑重新导入核心战略型品牌。全兴品牌的大众化特征决定了在全兴品牌基础上高端延伸面临非常大的困难。面对这样的困境,全兴只能重新创建核心品牌---水井坊。两个川酒品牌导入核心战略型品牌----舍得与水井坊结果却完全不同,水井坊成功了,而舍得还在艰难爬坡,这两种结果并不是结构化战略上问题,主要是战术性手段出现了很大问题,沱牌与全兴结构化战略选择本身并没有任何问题。

还有一种情形就是根据产品香型特点需要重新导入核心战略型品牌,如汾酒与杏花村就是为了满足不同香型而形成的核心战略型品牌,因此,品牌战略的科学性体现出来了。

平行化特征要求是创建核心战略型品牌必须具备完全独立性。在很长时间里,很少有消费者知道舍得是沱牌的高端品牌,也很少有人知道水井坊是全兴的高端品牌,两者之间平行化特征非常明显。

4)、面状战略仍然会保持多元化经营主体的特征。从选择面状发展战略白酒企业来看,目前最大的瓶颈来自于多元化经营主体不是十分明显,无论是全兴,还是沱牌,无论是宋河还是双沟,在选择多核心战略型品牌经营上都或多或少地出现了问题。我觉得导致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制造商对自己的品牌战略并不是十分清晰。很多制造商将多品牌化经营转化为升级性品牌经营。比如全兴集团的水井坊,全兴的品牌价值没有被发挥出来,经销商对进入全兴品牌贴牌产品往往并无多大兴趣。但水井坊更多表现为单一的核心产品品牌特征,并没有形成母品牌战略功能,因此进行母品牌性延伸机会并不是很多。最近,水井坊作为企业名称推出了一种超高端品牌----天号陈,采取的依旧是独立品牌策略,多核心品牌的经营多元化成为制约面状战略发挥更大效应最大障碍。相对比较成型的可能是汾酒集团,汾酒在授权汾酒核心品牌的买断经营,杏花村核心品牌买断经营上还是有很大的突破,值得我们学习!这其中汾酒集团采取的是香型区分的方式进行面状战略的多元化经营,效果不错!

1、面状战略资源配置

结构化战略之面状战略资源一、老板特征---战略性思考与资本化运营

选择面状战略白酒企业考验着老板两方面的能力,其一是战略性思考的能力,这种战略性思考表现为对行业的判断,对市场营销趋势的判断,对宏观经济,微观经济的判断。如全兴集团选择在2001年推出超高端白酒核心品牌水井坊,选择在广东市场上市等都是考验决策者的战略思考的广度与宽度。选择在价格体系上超越五粮液以及茅台不能不说是决策者对白酒高端化趋势的准确把握。随后推出的舍得酒就没有那么幸运了,舍得酒选择相对比较狭小的深圳作为核心市场,也大大地限制了市场拓展的空间;其二就是资本化运营。无论是水井坊,还是舍得,在进入高档核心产品品牌市场上都选择了战略性合作伙伴,水井坊当时选择的广东耀生集团就是一个房地产大颚。随着市场扩展,全兴很聪明地通过资本运营,上市公司方式,将水井坊的所有权与经营权收回,并对操盘手姜杰进行“杯酒释兵权”式的安抚,显示了全兴集团高超的资本运作水平与人事布局能力!

结构化战略之面状战略资源二、经理特征---程序化/制度化职业经理

在面状战略白酒企业,经理层属于有一定自主权的操盘手。但面状白酒企业一般并不实行事业部制,因此,职业经理人更多是操盘手,而不是事业部制准老板。

管理制度比较完备。由于多核心品牌战略实施,老板需要大量的高素质的职业经理人作为操盘手出现。但操盘手并不具备决定企业方向能力,仅仅是委托方的薪水人,制度化管理非常完整的现代白酒企业管理雏形已经形成,职业经理人主要是经营上把握与实际操盘;有一定授权范围。专业上高度授权与财务上高度受控是面状战略白酒企业职业经理人特征。

结构化战略之面状战略资源三、双轨制管理制度特征

采用面状战略白酒企业一般选择双轨制管理制度,即在原有核心品牌企业推行的依然是传统的管理模式,在新的法人公司推行的则是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双轨制带来了企业文化建设上的冲突,如果处理比较恰当,则多战略核心品牌往往可以起到根本性改变企业经营质素,全面提升企业经营能力与战略掌控水平。

案例剖析:汾酒在管理制度上的困惑是影响多核心品牌成功运作十分重要原因!

首先,在杏花村品牌上,由于汾酒集团将杏花村定位成流通渠道产品,对渠道控制严谨性要求不是很高,传统的管理模式还是可以满足核心品牌需要,因此,在杏花村品牌操作上不会有很大利益冲突;

其次,在高端品牌汾酒操作上由于涉及到终端资源的深度掌控,需要管理制度现代化与企业文化的透明化,仍然采用传统粗放的管理模式,便远远不能满足市场实际需要。为什么青花瓷汾酒,国藏汾酒以及老白汾在经销商手里活得比较滋润,但在企业手里成活很低,主要原因就是制度设计上存在先天不足!

结构化战略之面状战略之资源四、组织结构特点配置

成功实施面状战略白酒企业都采取了独立法人公司运作核心战略性品牌组织架构,这一点与线状战略,点状战略有很大的差异。如全兴集团在推出水井坊酒,成立了专门的成都水井坊酒业有限公司;沱牌酒推出舍得酒成立专门的四川舍得酒股份有限公司;采取独立法人公司组织架构对于面状战略白酒企业具有两个方面的现实意义:

第一,考虑品牌兼容性问题。一般情况下,选择多核心品牌经营白酒企业对原来企业品牌资产继承可能性很小,不仅如此,原来品牌形成的品牌认知还有可能拖累新核心品牌市场导入,选择独立法人公司可以轻松上阵,有效规避原来核心品牌对现有新核心品牌不利影响;

第二,进行营销方式与企业文化重建。由于传统中国白酒企业还是存在一定诟病,特别是传统中国白酒企业观念上很不到位,重新建立法人公司可以有效规避原企业对新核心品牌的不利影响,开辟新的营销模式,培育新的企业文化。

结构化战略之面状战略资源五、市场资源与财务状况配置

市场资源高端化趋势非常明显。由于绝大部分白酒企业将引入新核心品牌作为自己企业实现战略转型的标志,毕其功于一役,该企业会将主要资源投入到新核心品牌中去,表现出点状战略资源聚集的特征。

同时,伴随着核心高端品牌的焦点投入,在原有品牌上,面状战略白酒企业原有核心战略型品牌的渠道战略往往会发生深刻的变革。

结构化战略之面状战略资源六、品牌战略特征配置

面状战略品牌战略结构特征表现为标准化几何图形特征。不仅如此,品牌战略形式与内容上差别也非常之大。我们主要从独立法人公司多核心品牌运作模式与同一企业多核心品牌化运营进行面状结构化战略白酒企业品牌资源分布情况分析:

第一类,同一公司名称下的多核心品牌运营:河南宋河粮液股份有限公司与山西杏花村汾酒股份有限公司。

河南宋河在广告公司与咨询公司推波助澜下,已经是扎扎实实地成为一个多核心品牌白酒企业。目前,宋河着力培养的主要有共赢天下,宋河粮液,鹿邑大曲三个核心战略型品牌,这三个核心品牌无论是产品命名上,还是品牌定位上,抑或是市场定位上都完全独立的。并且,在核心品牌均形成产品系列。这三个品牌也是完全不同的。其中共赢天下---作为宋河酒业超高端核心品牌产品数量上比较少,形成的产品具备点状特征;鹿邑大曲---作为宋河酒业相对低端核心品牌,产品数量上也比较少,构成点状特征;而宋河粮液----作为宋河酒业核心中档品牌,产品数量众多,三个核心品牌构成了菱形面。

宋河粮液是一个十分重要品牌战略规划白酒企业,特别是辅仁药业重组宋河粮液以后,在品牌战略规划上出现了很多好的现象。但从专业角度去看,宋河选择多核心品牌战略无论是市场空间,还是人力资源,无论是财务支持还是专业能力都存在很大的问题。

我们将宋河粮液品牌战略采用构图方式演示如下:

第一,宋河是否需要选择多核心品牌战略进行市场化定位?单纯从品牌战略规划角度看,多核心品牌战略实际上并不符合宋河这样的中型白酒企业,宋河的发展战略选择面状战略,并且是一个菱形的面状战略还是非常危险的。如果其选择线状战略,推出诸如宋河东京梦华等改变宋河品牌气质的核心产品品牌战略,市场效果可能就完全不一样了。华闻华通在研究中发现,宋河粮液的母品牌气质明显不支持中高档延伸,就如同洋河大曲,其中高档延伸就面临着品牌气质不支持的情形。如果宋河粮液能够在改变品牌气质上如洋河大曲一样推出洋河蓝色经典,则宋河粮液中高档之路可能要更加顺畅一些!

第二,宋河是否一定需要将多品牌战略放在一个篮子里操作?当然,由于历史原因,鹿邑大曲属于宋河原有低档酒品牌,切割起来非常困难,但是共赢天下实际上还是可以考虑脱离母品牌进行独立化运营的;

第三,宋河在商业模式是否一定要采取全面的中央集权式经营?如果宋河能够做到在主品牌宋河粮液上策略性授权买断,可能市场效果就完全不同了!因此,商业模式上陈腐也是宋河面状战略面临挑战主要原因。

杏花村汾酒在多核心品牌的面状战略选择上,要比宋河粮液聪明很多。我们通过构图方式可以发现,杏花村汾酒面状战略图谱近似一个平行四边形了(如下图)。

山西杏花村汾酒多品牌也是历史原因形成的,但是相比较而言,汾酒集团要比宋河粮液聪明许多,表现在品牌结构,商业模式选择以及品牌延伸性策略。

在企业名称上,杏花村汾酒比宋河粮液聪明,将两个核心战略型品牌镶嵌在企业名称中,消费者与商家很容易联想到这是一个选择多核心品牌面状战略白酒企业;

在品牌结构上,杏花村汾酒也比宋河粮液要聪明很多,其高端核心品牌形成了一种比较科学的线状结构化战略体系,如国藏汾酒,青花瓷汾酒,蓝花瓷汾酒等高端延伸性品牌。在杏花村这个核心品牌,该企业也大胆进行了延伸性品牌操作,从而在品牌结构上形成了一种比较完备的平行四边形面状战略。为杏花村品牌在面状战略框架里推行线状战略奠定了基础。宋河的尴尬就在于高端品牌共赢天下无法授权,中档品牌宋河粮液不愿意授权予人,低档产品品牌鹿邑大曲不能授权于人的局面。

在商业模式上,杏花村汾酒也必宋河粮液聪明许多,特别是汾酒在河南市场选择的多元化经营主体,比较有效地解决了核心战略型品牌异地市场落地的问题。

当然,汾酒集团这种操作模式也并不是无懈可击,由于杏花村汾酒采取的是同一企业,传统型操作管理,渠道,商业模式成熟性都面临严峻考验。由于中高档白酒与中低档白酒对企业文化要求差别很大,杏花村汾酒目前面临很多经营上挑战。

第二类、不同法人公司独立经营的多品牌面状战略。比较典型的不同法人公司独立经营面状战略代表性企业:全兴集团的成都水井坊酒业有限公司;沱牌集团的四川舍得酒业有限公司。不同法人公司独立经营多核心品牌面状战略,主要表现为三角形状面状结构化战略。客观地说,选择三角形结构无论是稳定性,还是持续性,成功几率都要高很多。我们在案例部分将对独立法人运营公司面状战略进行说明,本处从略。

比较:第一类面状战略与第二类面状战略品牌属性比较

品牌结构上,第一类面状战略是历史形成的,企业只能被动地接受,多核心品牌面状战略往往不是十分成功,即使短时间里获得成功,但历史遗留问题依然会长期困扰这类多核心品牌面状战略白酒企业,品牌结构上往往比较复杂,诸如菱形结构,平行四边形结构,梯形结构等;第二类面状结构化战略白酒企业属于自己主动变革的选择,在商业模式立意上要比传统历史形成多核心品牌面状战略更加成熟。在构建品牌结构上,北京华闻华通咨询建议选择结构比较简单与稳定的三角形结构,掌控起来相对比较简洁明了,规避选择结构比较复杂的菱形,或者更加复杂的结构化图形。

结构化战略之面状战略资源七、营销策略配置

面状结构化战略产品特点表现非常复杂。一般情况下,中高档产品核心品牌往往执行的产品高度差异化策略,但对于中低档核心品牌,则追求细分市场相对差异化以及标准化策略。我们可以通过对洋河大曲与洋河蓝色经典,全兴与水井坊,沱牌与舍得,杏花村与汾酒以及宋河粮液与共赢天下,鹿邑大曲产品创意的得失分析获得这方面的感受。本处略。

面状结构化战略价格区间表现非常宽幅。由于面状战略中既有点状战略,如水井坊酒,舍得酒等品牌就表现出点状战略所有特征,因此价格区间上有很明显的点状战略特征。同时,面状战略中还有很多线状战略特征,如汾酒集团的国藏汾酒,青花瓷汾酒,蓝花瓷汾酒,老白汾酒等又表现出线状战略特征,价格区间就表现出线状战略特征。面状战略价格区间很显然属于宽幅度价格区间。

面状结构化战略渠道模式表现非常复合。我们多次说一个企业一旦选择多核心品牌导向的面状战略,构建的渠道模型表现出复合化特征。能够在一个企业奇妙地做到多样化渠道模型并存,这本身就需要厂家具有非常高的智慧,非常精确的商业模式。

面状战略的促销与传播策略是一项十分科学专业活。面状战略对促销形式与广告传播形式上要求非常严格,我们如果将面状战略成功与失败企业促销与传播进行对比,就会发现:凡是尊重客观规律,尊重专业思想的面状战略白酒企业往往比较容易取得成功,而对专业不是十分理解的面状战略白酒企业往往很容易陷入误区。一般情况下,选择面状战略白酒企业我们建议最好能够借力专业媒介机构与专业营销策略机构,对促销传播资源进行科学规划。

结构化战略之面状战略资源八、核心商业模式

面状战略白酒企业主要有三种组合的商业模式,三种商业模式各有利弊:

1)、严格的中央集权式商业模式,如宋河粮液。可以最大限度地控制市场与决定市场利润,但由于过于集权,对市场资源整合能力偏弱,不能高效,及时地进行市场开发,不仅如此,中央集权式面状战略对企业管理能力,企业人力资源储备都有很高的要求,如果人力资源跟不上问题就很大。

2)、核心品牌掌控在厂家手里,同时也授权买断商经营,如杏花村汾酒。可以有效地运用社会资源,做到为我所用,如杏花村汾酒之所以在河南市场上获得巨大市场成功,最重要原因就是授权模式。但是市场管理上难度加大了,如河南市场出现的管理混乱与假货横行就是由于授权经营导致市场管理难度增加所致。

3)、多法人公司运营商业模式,如全兴水井坊,沱牌舍得酒等。这种经营模式实际上可以做到最大化企业利益,同时也可以做到市场管理的严谨性,因此,未来多核心品牌的面状结构化战略,建议采取多法人结构运营模式,这样更加容易取得成功。

经典案例:面状战略:三角形面状战略之沱牌

经典案例:面状战略:三角形面状战略之全兴

结构化战略之面状战略是目前所有结构化战略比较复杂一种战略。

首先,从品牌结构图谱看,简单图谱容易取得成功。从我们上面的案例中可以总结出一个规律:面状战略图像越简单,越容易取得市场成功。三角形面状战略相对于四边形更加容易成功,而四边形面状战略比菱形面状战略更加容易成功。因此,我们在选择品牌结构上一定要谨慎;

其次,选择相对比较独立,或者比较多元化经营主体情况下,面状战略比较容易取得成功,而传统的历史原因形成的大一统中央集权式经营战略则更加艰难。

文化产业商业模式现状篇10

摘要:近年来文化创意产业在我国各省市取得了喜人的发展,迅速成长并已初具规模,然而,经营中普遍存在的融资瓶颈严重限制了文化创意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本文以吉林省为例,为能够有效解决文化创意产业融资难的问题,从吉林省文化创意产业的现状入手,分析了融资渠道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吉林省文化创意产业的融资模式。

关键词:文化创意产业现状融资

文化创意产业是将抽象的文化直接转化为具有高度经济价值的“精致产业”,通过知识的原创性与变化性融入具有丰富内涵的文化之中,并与经济结合起来,发挥出经济功能的产业。

一、吉林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现状

1.吉林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迅速

首先,文化企业数量不断增多。初步培育了以长影集团、吉林出版集团、吉林省影视剧制作集团、吉林歌舞集团等为代表的一批大型文化企业集团。其次,知名文化品牌屡见不鲜。“吉林歌舞”、“吉林二人转”、“吉林农村题材电视剧”等品牌在全国范围内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再次,文化产业示范基地陆续建立。

“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国家动画教学与研究基地”、“国家动漫产业示范基地”陆续的建立起来。

2.融资难是困扰吉林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主要瓶颈

文化创意和资本是必不可分的,文化创意产业要想快速的步入产业化发展时期,就必须有足够的资本支持。虽然近些年在政府的支持下和社会人士的呼吁声中,文化创意企业融资环境有所好转,但当前仍处于尴尬的境地确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有许多文化创意企业因融资成本太高而望洋兴叹,或因融资支持缺乏连续性而寸步难行,或因融资渠道单一而发展受限。这样融资难也就成了阻碍文化产业发展的最主要因素。

二、吉林省文化创意产业融资存在的问题

1.融资渠道相对狭隘

目前,吉林省文化创意产业的投资主体是政府,投资渠道相对狭隘,没有形成多元化的投资主体,引进民间投资、机构投资和外商投资的能力都不够。政府在文化创意产业中的投资不可能解决所有问题,它只占有部分比率。民间资本进入文化创意产业有诸多的限制,社会上的闲散资金很难向文化产业投资。诸如银行等机构对文化创意产业的态度小心谨慎,贷款条件苛刻,投资力度不够。投资渠道的各种沟壑导致资金的需求与供给方面的调节很难顺利实现,严重阻碍了文化创意产业更好、更快的发展。

2.融资方式匮乏

吉林省文化创意产业在融资方式上还比较原始,资金仍是其主要的投入方式,如向金融机构的贷款等;缺乏像股票、债券等现代化的筹资方式;至于相对更加复杂的资产证券化、产权交易、期货等融资交易方式目前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中的作用更是微乎其微;在其他行业向来如火如荼的天使基金等投资机制在文化创意产业中也尚未展开拳脚。文化创意产业的市场化投资方式还需要加以多样化,注入新的元素来丰富和完善融资手段,以此促进文化创意产业与金融市场的有效衔接。

3.受到商业银行信贷制度的制约

商业银行中现行的信贷制度作为文化创意产业的主要融资渠道,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商业银行出于对资产流动性、安全性的考虑,贷款条件比较严格,但是大多数文化企业受自身经济实力的限制很难达到银行规定的贷款标准。此外,新文化产品因以知识产权为基础,且具有独特性,商业银行很难判断其未来市场的走向,因此不被列为商业银行贷款质押物。

三、吉林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融资模式

1.拓宽文化创意产业融资渠道

首先,应加大政府对文化创意产业的投资扶持力度。其一,加大财政扶持资金资本化运作的力度是发挥其杠杆作用的关键;其二,应使文化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享有财政税收等优惠政策。其次,充分调动民间资本投资文化创意产业的积极性。鼓励民间资本可通过独资、合资等多种方式进入文化创意产业,积极地参与音像制品分销,艺术品经营等。再次,加强国际合作,吸引外资流入文化创意产业。引入外资不单单只为使用其资金,更重要的是借鉴其先进的管理模式,从而完善文化企业的经营模式,进而增强文化产业的竞争力。

2.丰富文化创意产业融资方式

首先,应该积极发展股票、债券等直接融资方式来拓展文化创意产业的融资通道。对于符合主板、中小板、创业板上市条件的文化企业应鼓励其积极地申请上市融资。对于符合债券发行条件的文化企业可通过发行企业债、中小企业集合票据等方式进行融资。其次,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风险投资基金、私募股权基金的发展,促进权益性融资对文化创意产业的支持力度。再次,建立健全中小企业并购重组市场,鼓励文化创意类企业可通过并购重组来增强自身的实力。

3.加大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力度

商业银行要随着市场的需求不断的开发新的信贷产品,为拓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空间,应加大金融的创新力度。对那些具有现金流和稳定物流的企业,商业银行可将仓单质押贷款、应收账款作为质押物;对那些处于产业链中的中小文化创意企业,商业银行可提供联保联贷等方式的资金支持;对那些资金需求量大的文化企业,商业银行可提供银团贷款等方式的资金支持。商业银行可通过建立科学的信用评级体系,改进业务流程,在风险控制、信贷制度等方面做出改进。

参考文献:

[1]李倩.困境与出路:我国文化产业融资的当代审视[J].商业研究,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