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初中语文教学理论十篇初中语文教学理论十篇

初中语文教学理论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4:14:26

初中语文教学理论篇1

一、制订语文课程教学目标

教研员作为代课老师的指导者,有责任、有义务和老师共同合作,将语文学科的课程教学目标落到实处,因此,教研员需要对初中语文教学内容深入把握了解,从而制订出语文课程的教学目标。第一,必须保障教学目标的有效性。首先,教研员需要根据教材内容和课改要求,将课程目标主体定位到学生身上,而不是继续坚持传统的老套教学理念;其次,所制订的教学目标必须具有可行、合理、具体、可评等特征,保证教学目标的价值不被落空;最后,教学目标的制订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将语文教学的共同目标和个性化目标进行完美结合,尽量实现全体学生的进步和成长。第二,引进三维立体的教学目标。教研员和普通代课老师职责不同,他们需要对学习规律和各类教学理论做以研究,旨在挖掘出更适合语文教学的方案,因此可以利用有效教学理论的相关内容,引进三维立体的教学目标,不单只注重成绩目标,更多的是关注学生各方面能力的成长,从而在促进学生进步成长的基础上保障教学的有效性机制。

二、变革语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

1.大胆取舍语文教学内容

由于语文学科自身的综合性、复杂性、系统性特征,使得初中语文老师的课堂教学系统内容十分庞大,繁重的教学任务量给老师带来了较大的工作压力。针对此种现象,教研员应该切实发挥自己的价值和职能,从课堂教学目标出发,大胆舍弃一些学科中重复、繁杂且意义疏浅的内容,争取筛选出代表性强、深入层次够、通透贯彻的知识内容,这样既能够减少老师的教学任务量,也能够让学生学得更清晰、透彻、深入。

2.选定合适合理的教学方式

依据人的成长规律,初中阶段的学生依旧处于各方面机能不成熟的层次,致使他们对知识的理解与把握略显吃力,为了迎合学生的这一特点,教研员和老师应该努力合作并探讨,力求寻找出适合老师教、学生学的教学方式,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质量,将有效教学的理论落实到实际的教学方式中。教研员可以将初中语文学科教材中所选的内容进行归类,将《紫藤萝瀑布》《珍珠鸟》《春》此类描写性文章规整到一起,采纳多媒体教学方式,为学生直观展现自然和生命之美;将《桥之美》《苏州园林》《中国石拱桥》之类状物文章归纳到一起,采纳合作学习方式,让学生体会合作之美;将《桃花源记》《马说》《五柳先生传》此类文言文规整到一起,利用探究式教学方式让学生洞悉文章深意和古文字词,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3.创造民主、宽松的教学环境

有关研究表明,学生在没有精神压力和心理负担的情况下,更容易领会到学习的和欣喜,也更容易提高学习效率,由此可见,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要想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就必须创造出民主、宽松的教学环境,这不仅是老师个人的任务,也是教研员必须研究、探索的一个重要问题。首先,教研员应该认真指导语文代课老师,让老师尊重每一位学生,善待每一位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肯定学生的每一处进步,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对自己的认可与赞同,让学生渴望并期待着自己能带领学生提高学习成绩;其次,教研员应该根据学生和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双方表现,给老师提一些合理化的建议,比如劝诫老师上课尽量表现得幽默、平和一点,积极主动地走到学生的周围,拉近老师和学生的距离,营造和谐真情的课堂氛围;再者,鼓励老师和学生多互动,在欢乐宽松的环境中教授学生知识,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认知;最后,教研员必须明确民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并将这一内容传达给教师,让教师在教学中予以应用,在给学生民主、自由且平等的基础上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

4.适当引进多媒体教学技术

初中语文教学理论篇2

(一)课堂教学评价目的的转变。

新课标中明确表明,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评价目的不仅要检验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而且更需要通过评价来考察教师的教学效果。教师要根据教学评价的结果,对教学的方法和手段进行改善,使其更加有助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新课标中明确表示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方式。这就需要教师根据每位学生的个性和学习情况,采用最适当的方式鼓励学生合作,激发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合作意识,鼓励学生主动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二、传统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师主导过度。

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完全掌控着整个课堂的教学管理,往往规则过多,约束过多,教师借助于权威来维持课堂秩序。这种方式非常不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师生关系疏远。

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师生关系比较疏远,部分学生被动的应付教师的教学,上课时的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效果比较差。有的学生是畏惧教师的权威,上课提心吊胆。这些情况都不易于培养学生活跃的思维,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发展。

(三)教学评价重结果轻过程。

传统的教学评价中往往重结果轻过程,也就是说,只看学生的成绩高低,只考察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忽视教师的教学过程,忽视学生的能力、思想、技能、素质等领域。这违背了全面素质教育的要求。

三、改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管理的策略

面对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急需学校、教师、家长等各方面的高度重视,采取相应的方法与对策解决问题,改善课堂教学管理的现状,达到新课程对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管理的要求。笔者在此提出一些浅显的方法策略。

(一)强化新课程理念的宣传教育。

在新课程的要求下,语文教师应该转变观念,改变过去的教育方式。语文教师要建立教学民主化的观念。这要求语文教师真正具备民主、平等的观念,把每一个学生看作是与自己平等的个体,不能对某些学生就偏爱一些,对某些学生就多加歧视,要不偏不倚,对每位学生都要真诚的帮助。同时,也要对学生多进行新课程理念的宣传,让学生多了解关于新课程理念方面的内容,鼓励学生多主动参与相应的教学管理。对于学生的家长,也要向他们宣传新课程的理念,使家长理解新课程理念,支持新课程理念的实施。

(二)完善课堂教学评价制度。

对于语文新课程的评价制度,一定要完善好、落实好课堂教学评价的实施。首先,要营造出一种好的评价氛围,实现评价的方法、内容等的多样化。学校要注重培养教师不断进取的精神意识,鼓励教师不断进行自我发展与完善,提升改进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其次,在实施多元化评价方面,既要有定量评价也要有定性评价,既要听取专业评核小组的评价也要注重学生代表的评价,不能只考虑终结评价,也要做到有过程的评价,并且要坚持有量化考核。评价一定要公平、公正、客观,不能只注意到教师所做的那些易被观察到的劳动,也要把教师所做的那些不易被观察到的隐性劳动纳入评价之中。

(三)改进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管理方法。

要解决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那么便要对语文课堂教学管理方法进行改进。教师是课堂教学的执行者与组织管理者,一个活跃且良好的课堂气氛能够较好的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之前要做好精心准备,教学时主动创造出活跃的课堂氛围。在课堂教学管理中,教师要灵活运用激励的手段,对于学生,教师应该尽可能的以鼓励、激励为主,尽量少的采用惩罚的手段,通过精神与情感的激励,帮助学生建立信心,让学生积极的主动学习。对于课堂问题行为,教师需要慎重的对待,如若处理不恰当,则会影响课堂的教学行为,甚至影响师生之间的关系。在这方面的最好的解决办法是做好预防工作,使问题行为不易于出现或者在处于萌芽阶段时便予以解决。

(四)教师提升素质。

初中语文教学理论篇3

在长期的初中语文教学实践中发现,主体各异的学生在统一的教学起点下收获不一。在进行古代散文的赏析教学时,常常发现,有些同学不能领会文章的美感,表达自己的观点时也磕磕绊绊。在课后询问这些学生时发现,他们对文章的翻译还没有彻底掌握。在进行翻译教学的过程中,认为该篇课文在意思表达方面比较清晰,只对重点字词进行了教学分析,让学生课后疏通文脉。实际上,文言基础较差的同学在自主进行全文翻译时遇到了不少困难,自然跟不上后续的教学任务。这一教学案例足以证明学情分析对教学的重大影响。不同的学生,学习的能力和自主性都不一样,统一的教学活动和教学要求不仅不利于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获得最大空间的提升;更可能伤害学生的学习信心与积极性。“以学定教”的教学方案针对当前教学质量良莠不齐的情况,要求教师在确定具体的教学策略之前,必须考察学生的学习能力、认知水准以及学习状态等各方面的具体学情;在分析学情的基础之上,确定教学的起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在教学中活动知识与素质的拓展。强调让教学去适应学生,以灵活的个体化的教学特色去为每一个学生服务。

二、“以学定教”的具体教学策略

以学定教的具体方法有很多,落实到初中语文教学方面,教师可以通过课前预习工作以及预习反馈来掌握学生的学情,去制定具体的教学方案。例如:在学习《最后一课》之前,鼓励学生尽最大努力预习课文。在课堂教学开始时,花了几分钟时间了解了一下学生的预习情况,发现不少学生对字词或者课文的意思并没有什么太大疑问,对文章的结构顺序也很清楚,反而是个人的疑问都很多,例如“法语真的有这么大的语言魅力吗?”“为什么最后一课引起了那么多人的重视,而平时大家都不甚关心?”看着学生踊跃的举手提问,干脆临时转变了教学的切入点,删去了关于文章结构顺序的教学,直接从语言的魅力入手,来讲解课文。让学生了解民族文化对于人潜移默化地滋养,以及人们埋藏心底的对于文化的珍视。一堂课下来,学生不仅对文章的内涵有了更深层次地把握,甚至也有人把这种情感延伸到中国文化之中,惭愧自己平时对传统文化的忽视。也就是说,教师要了解学生现有的认知基础,分析学生对课文掌握了多少,学习能力到了什么程度,对教学内容进行必要的取舍。在如上教学案例中,学生已经通过预习掌握了字词、结构等基本知识,而对文章的价值传达有疑惑,那教师就要善于引导学生进行感性体验,以情感的熏陶深化学生的理解,在教学中更加注重人文情怀的熏陶。此外,每个学生的观点不同,鼓励他们积极地表达出来,有利于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和独立性,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更能够获得学习能力的增强,拓展自我语文综合素质。例如:学习鲁迅的课文《社戏》时,有学生提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题目是‘社戏’,实际上文章都在写其他的事情,描写社戏的内容只占了少部分,这算不算偏题呢?”当即觉得学生的问题很有价值,让学生们自己去进行讨论:幼年的“我”到底是不是真的喜欢社戏,如果不是,其实我喜欢的是什么?文章里哪些事情是作者重点描写的?学生通过一次次讨论交流,最终把社戏定义为一个线索,而真正让作者回忆和眷恋的是淳朴的乡村、无邪的童年和自由的气息。在学生的讨论和探究之中,教师起到了一个引导的作用。这也是以学定教的体现,一方面保护学生的自主性和个性,让学生调动思维和能力去探索疑难问题,另一方面,学生难免会遇到认知水平和经验限制,教师的引导可以为学生指明方向,在不破坏学生主导权的情况下尽可能地给予学生学习帮助。

三、“以学定教”的效果评估

“以学定教”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在教学效果的评估中仍旧需要从学生的角度进行评估,以学生的反馈去评估以学定教的效果高低。然而,不同于传统教学以成绩反馈的方式,“以学定教”的评估除了对学生学习成绩的考察,更加看重教学对学生的学习能力的影响。在实施“以学定教”的过程中,学生普遍反映课堂教学变得和以前不一样了,课堂教学的重点往往更加突出,集中在学生关心的问题上,学习的疑惑往往能够得到解决,进一步鼓励了自己的求知欲。例如,有不少学生在学习完笛福的《荒岛余生》之后,对此类冒险类小说非常感兴趣,自己阅读了《鲁滨孙漂流记》。听说之后,组织了一次读书交流会活动,学生在活动中分享自己感兴趣的章节和阅读感受,还尝试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进行阅读分析。这种触类旁通的学习行为让切实感受到了以学定教给学生带来的益处,它极大地鼓励了学生的学习动力。

四、结语

初中语文教学理论篇4

【关键词】初中英语教学人文教育

1.人文教育在教学各环节的渗透

1.1人文教育与词汇教学

词汇教学中应注重词汇的文化意义,让词汇的人文背景知识为学生科学地掌握学习和记忆词汇方法而服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突破词汇难关,提高英语教学效益。在选用英语词汇的例句时,老师除了注意例句的正确合理性,更要注意例句的时代文化性和社会教育性,为学生提供实用新颖的英语素材,增强其英语学习兴趣,寓教于学,利用英语的人文学科优势将教书与育人相结合。

1.2人文教育与语法教学

语法在语言教学中一直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但是语法教学在目前还存在诸多弊端。传统语法规则教学主要是通过老师的传授,一般都是按照教材顺序,先讲清语法规则和注意事项,然后做相关试题进行巩固练习,让学生死记硬背牢固地掌握规则,语法教与学都很乏味枯燥,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老师可以让语法教学贴近生活,联系实际,富有人文气息,简易的规则说明之后列举大量的生活事例以作巩固,这些例句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任何学习者都可能有相似的经历,比较熟悉易懂。再加上相类似的练习,使学习者容易记忆,随学随用,既记住了语法规则,学会了相应的表达,也能让学生进一步了解社会,关心社会。

1.3人文教育与听力、口语教学

从近几年中考发展的趋势来看,对于英语听力和口语的要求越来越严格,加强对中学生进行听说训练是时展的必然趋势。培养学生的听力理解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是英语语言教学的重点之一,且这两种技能通常都是“结伴而行”。但在初中阶段,大多数的普通学校因为课时限制等原因一般不会专门设置听力课和口语课,所以我们应该利用课堂教学这个主阵地适时适宜地进行跨文化听力和口语教学。要提高听、说这两种语言技能,教师和学生都应该重视人文背景因素和思维方式因素,扩大英美文化背景知识面,增强用英语思维的能力,培养学生用英语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以鼓励学生为主,持之以恒的操练,提高学生听力和口语能力。

1.4人文教育与写作教学

英语写作是检测学生语言应用能力的最重要部分。随着二期课改的不断深入,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要求也越来越高。而写作,作为学生英语综合能力体现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其训练要从多元角度入手,既可以从词句和语法的角度切入,又要在适当的时机以人文的角度着手。分析历届中考英语写作话题,发现考题时常会与人文教育有交融点,时常渗透着社会对现代人的德育目标要求。

2.教学案例:新世纪初中英语九年级第一学期

课题:tVornottV?

整体思路:

a.引入话题:通过设计一些与娱乐相关的问题,使学生对课题有初步印象。

B.问卷调查,谈论学生喜欢的电视节目及不喜欢的电视节目,谈谈对电视的看法,为后面的教学步骤收集资料。

C.听力练习:要求学生听短文并完成课文结构提纲。

D.阅读课文:细读课文,设计文章结构图表,让学生将所读的信息条理化,帮助学生有条理地积累语言材料。

e.设计情景:指导学生辩证地看待问题,指导学生需从各个方面积累电视的利与弊信息,如何合作分工等。

F.班级辩论:看电视还是不看电视?

G.写作练习:学生的口语表达在写作中得到巩固。

2.1.教学过程:导入新课

Step1:Freetalk:talkaboutthingsyouliketodowhenyouhavefreetime.

Step2:Doasurvey.

(老师设计一个简单的问卷调查,由同学们分a,B组讨论,a组同学调查同学中喜欢看电视的人数,喜欢看什么样的电视节目,B组同学调查不喜欢看电视的人数并分别阐述原因。这一环节可以激起学生对本课题的兴趣,而且也让他们学会了和他人合作,提高了社交技能。)

2.2.导入课文(presentation)

Listentothetaperecordingandwritedowndifferentwaystoexpressyourideas:

inmyopinion;

iagree(disagree)with;

asfarasi’mconcerned;

therearelotsofreasonsforthis;

myreasonsareasfollows;

Firstofall;

ithink...;

Besides;

what’smore?

inaddition;

Beinfavorof;

Befor;

Beagainst;

(导入课文时,教师设计了一个听力同步练习。要求学生听短文并完成课文结构提纲。通过课文的输入,教师预期达到的目的是梳理课文结构,让学生掌握英语辩论中常用的表达方式。从而为之后的practice和production两个环节打下扎实的基础。)

2.3.分组讨论(练习)(practice)

theadvantagesofwatchingtV

thedisadvantagesofwatchingtV

HowtotreattVdialectically?

分组讨论一环是整节课的重点环节。首先,由学生自主选择自己的观点,重新分组讨论,每组推举出一位小组长,以总结协调各组员的观点。学生是讨论的主体,教师只需要引导学生的讨论方向不要跑题,有效地控制课堂的氛围,这是学生输出环节是否成功的关键。必要时教师可以举一些真实的事例,讲述自己的故事,引发学生的共鸣,启发他们的思维,指导他们做出判断。

2.4.辩论(输出)

Shouldstudentsusemobilephones?

whataretheadvantagesanddisadvantagesofusingmobilephones?

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和分组讨论,辩论的环节将是整节课的亮点。由于经过充分的准备,又急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将使同学们忘却羞涩和语法的阻碍,积极的投入到辩论中来,逐渐达到白热化的辩论氛围将充分展示同学们灵活的思维和快速的反应能力,尤其在辩论的后期,在教师的巧妙引导下,同学们看问题比较辩证,观点会相对客观。整个过程都体现着人文教育的精神。

2.5.家庭作业:写作

writeapassageofatleast60wordsonthetopic“myviewontheinternet...”

(通过这一练习,使学生的口语表达在写作中得到巩固,从而在听、说、读、写四个方面得到综合语言技能的提高。)

3.总结

在设计本课时,教师本着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从“输入、练习、输出”的角度来设计教学内容,并在适当的环节中增加了利与弊的权衡比较,加强课堂教学中人文教育的渗入,使教学呈阶梯式层层推进。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退出了主导的地位,而使学生成为真正的“主角”,教学设计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他们获得的不仅是英语语言知识,还有培养语言运用能力和思维辩证能力的方法。

【参考文献】

[1]蔡宝来.现代教学论的发展发思与构建[m].甘肃:甘肃人民出版社,2001.

初中语文教学理论篇5

关键词:构建主义理论;初中语文教学;运用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68(2013)06-0145-02

构建主义理论是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通过对儿童认知发展心理进行研究而提出的。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不应该被看成是对于教师授予知识的被动接受,而是学习者以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主动的构建活动”。这说明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下,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积极主动地进行知识构建的活动过程。初中语文连接小学语文和高中语文,是学生语文素养获得的基础阶段,初中语文的教学最好围绕语文教学要求开展,加强针对性,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例如,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参与中体验,在实践中感受,语文教师要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将学生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最终提高语文教学的实际效果。下面就以鲁迅先生著名短篇小说《孔乙己》为例,说明构建主义理论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一、创设情境,在情境模拟中构建有意义的知识

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课堂上要创设情境,使学生在高度逼真的模拟环境中开展。也就是说,语文教师要搭建好平台,编好剧本,备好乐器,为学生提供充分展示自我的机会。构建主义理论认为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主动构建知识的过程,是他人不可替代的过程。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创设情境,学生通过真实的感受外界刺激,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对信息进行加工、重组,从而构建有意义的知识。如在《孔乙己》的教学中,教师布置课题,让学生践行构建主义理论:鉴于《孔乙己》中孔乙己几次来酒店喝酒的场景,语文教师指导学生编排话剧表演模拟小说,深入刻画孔乙己被众人取笑时的心理。将全班同学分为几个小组,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表演。通过模拟小说情境表演情景剧,教师引导各个小组思考如下几个问题:第一,小说写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请复述故事情节;第二,小说是怎样抓住孔乙己脸色的变化来塑造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的;第三,小说是怎样表现举人打折孔乙己双腿这一情节的?这一情节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第四,怎样理解“短衣帮”的“笑”?第五,如何理解“‘孔乙己,你脸上又添上新伤疤了!’他不回答,对柜里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钱”这句话中“排”这个字?以及“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这句话中“大约、的确”这对矛盾的词?

二、分工合作,营造构建学习的良好氛围

构建主义理论主张合作学习,提倡学生在互助协作中进行意义构建。由于不同学生自身的阅历不同,知识经验不同,不同的学生对待同一事物的认识也就不同,因此有必要明确分工,在明确各人任务的基础上进行合作,为完成意义的构建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如《孔乙己》情境表演中,语文教师在任务布置后,各个小组制定计划,分工协作,进行表演编排和问题讨论,教师在旁边进行指导与监督。各个小组形成合力、组建团队,取长补短,相互帮助,共同提高。朗诵好的就负责旁白,表演丰富的就饰演里面的人物,善于统筹安排的就是负起“导演”的职责,行动快的就承担后勤工作、善于思考的充当组长,负责组织小组成员对教师布置的问题进行讨论、善于舞台布置就负责布景,等等。总之,要积极营造一个互帮互助、团结合作的良好学习氛围,让每个同学在团体都能发挥自己的特长,并借助群体信息共享,使得原来模糊的认识得到补充和完善,最终实现群体知识的提高。

三、互动交流,在互动中完成意义的构建

构建主义理论提倡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中心完成意义的构建。教师是意义构建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交互作用,合作学习,共同完成意义构建。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语文教师要注意与学生的良好互动交流。教师应该以一种平和宽容的心态,海纳百川,对学生不同意见要能够接纳。学生的思维或许幼稚,或许简单甚至有些错误,但是其中不乏智慧的火花。在《孔乙己》的教学中,教师组织学生对孔乙己人物命运原因进行讨论,有些学生对这个问题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不是从传统的封建等级制度对人思想的迫害角度去解读孔乙己命运的原因,而是从当今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下,从孔乙己自身的好吃懒做,不懂市场规律的角度去解析孔乙己悲惨命运的原因时,这时语文教师不应该指责学生偏离传统,不从封建等级制度层面进行讨论,而应该对这种从新的角度解读小说的行为加以鼓励,并顺着这些同学的观点教育同学们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要勤劳、不要懒惰,勤劳是一个人生存立业的根本,这样不仅发散了同学们的思维,还给同学们上了一堂很好的教育课,使得师生在知识的交流中,不断完成意义的建构。

21世纪教育教学重点已从知识获取转向创新能力培养,构建主义理论强调在教学中以学生为本,这一理念是与现代教育理念相符合的。将构建助于理论运用到初中语文教学中,能够使得学生超越书本知识,更广泛地运用资源,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因此,是值得广大的初中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用的。

参考文献:

初中语文教学理论篇6

关键词:初中语文;改革理论;转变观念;改变课堂;优化反馈

现在很多初中语文教师依然无法摆脱“应试教育”的影响,他们所开展的教学活动依然是以中考为指向标,所采用的教学手段依然是以“灌输法”与“题海战术”为主。这些问题都让现代的初中语文教师面临重大挑战,改革依然是任重而道远的工作。但是,对初中语文进行改革已经成为发展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下面,本文从转变传统教育理念、改变传统语文课堂、优化课后反馈体系三个方面,浅谈初中语文教学改革理论。

一、转变传统教育理念

教师所开展的任何教学活动,都是以教育理念为指导思想的。因此,要想改革初中语文,就必须要转变传统的教育理念,树立新课改所倡导的现代教育理念。首先,教师要转变师生角色,由传统的“统治者”转变为主导者,学生由“被统治者”转变为课堂主体。其次,要营造轻松、和谐的语文教学情境。很多教师虽然嘴里喊着“素质教育”的口号,但是他们依然习惯“控制”学生,课堂氛围依然严肃、乏味,这不利于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只有轻松、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才能调动学生的探究兴趣,使其自觉树立主体意识,从而使教师真正成为“良师”,初中生真正成为“益友”,使学生乐于参与语文教学。再次,教师要以学生的兴趣以及真实需求为基础来设计教学活动。新课标表明,要“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情感”,只有让学生真正喜欢上语文,才能够让他们自觉投入到语文学习中,并且愿意在离开校园之后依然自愿学习语文。最后,教师要学习现代信息技术,使其能够应用在语文教学中,掌握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充实语文课堂。

二、改变传统语文课堂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现代教育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估方式的设计,都应当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因此,改革初中语文课堂必须要改变“老师讲,学生听”的传统课堂模式,开展小组合作与自主探究活动,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使其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在语文课堂中,教师要认真考虑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坚持“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原则,遵循“优生吃得好,中等生吃得饱,学困生吃得了”和“学困生做得了,中等生做得好,优生做得巧”的规律,使每个学生都能够按照自己的认知规律学习语文,在语文中获得不同程度的成长,重新树立自信心,真正喜欢上语文。在现代语文课堂上,教师要以平等的身份与学生进行交流,尊重学生的想法,关爱学生,使学生能够在语文课堂上感受到人文

关怀。

三、优化课后反馈体系

很多教师在教学中忽视了课堂小结的作用。还有很多学生迫于教师的权威,不敢指出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只能默默接受与自己的认知体系不相符的语文教育。这些问题都使得语文教学活动脱离了初中生的实际生活,违背了素质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因此,初中语文课堂要优化反馈体系,使学生与教师及时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做出改正,促进语文教育的健康发展。另外,我国在评价学生的时候,主要是以考试为评价标准的,尤其是初中生直接面临中考,使得中考升学率成为评价教师、学生的唯一标准。这就加重了全体师生的教学负担,忽视了语文在培养师生人文素养方面的作用。因此,我们除了要及时收集课堂的反馈意见之外,还要放弃“唯分论”的评价体系。在评价教师时,要以教师讲的课好不好,指导方法是否正确等为主;在评价学生的时候,要看学生是否掌握了科学的学习方法,学习效率是否有所提高、学习兴趣是否有所增强等。

综上所述,对初中语文教育进行改革,是新课改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全面实现素质教育的首要任务。我们要在新课改的理念指导下,迎接改革为所有的语文教育工作者及全体学生带来的挑战。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育理念,以“以生为本”的新型理念为指导思想,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改变传统的语文课堂,改变“老师讲课照本宣科、洋洋洒洒、口干舌燥,学生听课埋头笔录、手忙脚乱、头昏脑涨”的局面,营造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氛围;优化反馈体系,及时听取学生的意见,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不断调整教学计划,使语文课堂真正满足学生所需,建立以师生的发展为评价标准的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初中语文教学理论篇7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观念中学生学习心理学习态度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1(c)-0248-01

初中生学习心理在教育心理学中的研究地位十分重要,同时初中生语文学习心理也是语文教育理论和实践研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是许多家长、教师看重的则是学生的考试成绩,要求学生为中考做好准备,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复杂的心理过程。我们应该认识到初中语文是衔接小学基础教育与高中扩散思维式教育的纽带,不仅是一门考试科目,还是一门学科,具有系统性,综合性等特点。初中语文不仅仅是单一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的培养,更注重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和综合学习能力,其中口语交际与综合学习能力是我们学习生活的基本要素之一,因此,我们应密切关注初中语文教育过程当中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过程中的常见的心理问题以及怎样帮助学生建立起良好的学习心理,以此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1现代社会学生的学习心理

信息网络在现当今已深入人心,尤其是对中学生的影响极大,它的出现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方式,使学习变得便捷。学生们通过网络学习使视野变得更加开阔,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也可以通过多媒体进行教学,在教学方式上再改变了过去由教师教,学生单纯听课的模式,增加了趣味性的教学,如观看电影、听音乐等新型的教学方式,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也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生活。信息科技对学生的吸引,可以使学生更加投入到其中,对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也是一个很好的工具。但是我们应该注意到网络在丰富学生学习生活的同时,网络游戏也会在不经意间吸引住学生的目光,尤其是正处于对所有事都好奇的中学生时代,社会经验少,自我控制力薄弱,不能正确看待网络上的信息,对网络还抱有一种好奇心理,很有可能沉迷于网络世界当中。例如有的中学生长期沉迷于网游,导致精神紊乱,免疫力下降,容易引起焦虑,有的甚至沉迷于网络世界,与现实世界脱离,缺少必要的人际沟通,形成孤僻,暴躁的性格特点,而且还会严重影响他们的学习。因此教师应该注重引导学生的心理,教会他们正确、适当地使用网络,尽可能避免网络带给他们负面影响。

2初中语文教学改革下学生的学习心理

当代教育心理学家和教育工作者都十分重视在教学活动中分析研究学生在学习中的心理过程,根据学生的不同年龄阶段的发展情况、社会经验等方面来分析学生学习心理的形成和变化,采取有效的方式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在中学生当中有着这样一部分“极端”的学生,一是“自我”的学习心理,教师必须围绕“我”的学习方法来进行教学;另一个则是完全按照教师所讲的进行机械学习,只是学习形式,而没有对知识的本质进行理解,完全照搬教师的理论,不能举一反三,以一种“被教”的学习心理,态度,学习知识。这两种“极端”的学习心理,不仅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思维的发散能力受到很大的限制,也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语文教育是一门基础学科,不仅要求我们注重教材知识的讲解,更加强调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探究学习能力的培养。因此,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充分的关注学生心理及学习态度,针对学生在学习当中出现的心理问题及时采取合理有效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使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乐趣,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

3良好学习心理的形成

3.1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

姚斯等人在20世纪60年代创立了接受美学理论的时候,教师的教学观念就开始在逐渐地改变,进而使学生的学习心理在潜移默化中也发生着改变,现代化教学观念要求教师具备开放式思维,在教学中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独立思考分析问题,针对某一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并且语文教学中通过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学生与文本与作者等的对话产生出思想上的交流,不断地激活学生们的思维,一步步启迪学生的智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这也是当代语文教育的基本理念。教师的教是教学环节当中非常关键的一步,教师的现代化教学理念的转变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地去发现问题、分析思考问题,更能促使学生的被动学习模式转变为主动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3.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初中语文教学的改革下我们的教学目标应该定位在学生的学习过程当中是否具备积极健康的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导向。从学生的情感态度角度来看,要使学生对语文产生兴趣,兴趣的培养重在激发学生的自信心,自信心对学生学习有着非常关键的心理辅助作用,美国教育家戴尔・卡耐尔曾经指出成功的秘诀在于有一个良好的心态,而良好的心态是建立在自信心的基础之上。所以,我们在教学的过程当中必须注重以激发学生的自信心为导向,在信心建立起的基础上再一步步激发出学生的内在潜力,让学生不仅在语文的学习中获得心理上的满足,在其他科目的学习以及在生活当中都绽放出自身的魅力。

3.3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促使学生自主的对学习活动进行事先的计划和安排,在学习过程中自我修正、完善,以及在学习任务完成后的自我反省、总结。例如,教师在进行写作教学时,让学生分成小组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文学作品的改编,最终由教师综合对比性的点评各小组的改编作品,使学生在互动学习当中,增强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总之,良好的学习态度以及健康的学习心理在人生当中起着至关重要作用,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改革下,我们应高度重视初中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心理变化,日常生活中应注重中学生特征对学习及生活中的影响,采取有效的方法改善学生学习心理,更有效的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郭丽丽.初中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方法探究[J].学苑教育,2010(13):29.

初中语文教学理论篇8

关键词:初中语文;融入;健康心理;挖掘教材;心理素质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1-0095-01

1.在教学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是教师的责任

现代教育需要培养创造型人才。创造型人才不仅需要扎实的知识、能力基础,更需要有敢于创新、善于合作的意识,有百折不挠、精益求精的精神,有热爱生活、服务他人的美好而丰富的情感,只有心理健康的人才,才是知识经济所需的人才,才是社会发展的积极因素。学校必须适应现代社会发展要求,才能完成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使命。而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未来人才素质中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

初中学生存在程度不同、类型各异的心理障碍,常见的有厌学、逃学、角色紧张和冲突、自我中心、挫折耐受力差等等。尤其是农村留守青少年,更显自私、叛逆。在学科教学过程中融合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心理渗透不仅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教育的过程,也是受教育者自我教育的过程。教师应在语文教学中把心理健康教育列入教学的目标体系之中,同时优化教学环境,精心进行教学设计,有机地渗透心理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语文学科课程本身还是学科课程的教学过程,都蕴涵着十分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利用语文形象性特点来影响学生的心理,让学生在形象的熏陶中受到感染,既能完成语文教学任务,又能培养健康的心理。在语文学科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有时间和空间上的优势。每一个从事语文教学的教师在其间能做一个有心人,适时有效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就能够取得一定成效的。语文教师有责任,也有能力承担起一定的解决学生心理问题,培养健康心理的任务的。

2.挖掘语文教材,融入心理健康教育

语文教材所选篇目反映了自然、社会、艺术、科学之美,众多的群体人物画廊中具有爱国敬业、追求真理、无私奉献、严谨治学、诚实守信等优良品格的极多,构成了中外古今的"群英谱",他们可以说是心理健康教育"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是学生的人格楷模,如运用得当可收到多重效果。至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人格境界,"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壮阔胸怀,"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人生感慨,"江州司马青衫湿"的孤寂沉重,都会对学生的整个心灵起到震撼作用。即使是不同文章的不同风格,诸如李白的雄奇飘逸,杜甫的沉郁凝重,韩愈的阳刚雄健,欧阳修的阴柔温厚,也会引起学生心弦的共鸣。

语文教材本身有许多具有良好教育意义的佳作,只要教学处理得当就能起到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效果。语文新课程标准颁布以来,中学语文教材具有了多样性、人文性、时代性,焕发了新的生机和活力。精选的很多文章具有文质兼美的特点,不仅有很高的文化内涵,而且弘扬很多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当然,这些丰富的教育资源需要语文教师去整合、挖掘。教材中有诸多值得挖掘的内容,课文中的人物具有优秀的心理品质,这些都是值得学生学习的。学生通过学习得到感受和体验,从而将这些良好的品质内化为自己的心理品质,心理素质得到发展。譬如:《我的母亲》记叙了作者童年至少年时代如何在母亲的严格要求和深情关爱下成长的几件事;《人生》描述人的生命旅程的不同境况,表达作者对人生本质、对人类社会生活的深刻理解,表达珍爱生命的情感;鲁迅先生的许多作品如《孔乙已》、《藤野先生》等,就可以对学生进行多方面的心理健康教育,如尊重他人尤其是尊敬师长;适应环境、与人和谐相处的人际关系;克服变态心理,解决面对现实生活中不合理的一面而产生变态人格的问题等。《我的信念》表现了居里夫人作为一个科学家的性格特点和人格力量。学习了课文,让每个人都能记住这位作家的话:"生活对于任何一个男女都非易事,我们必须有坚忍不拔的精神。"学生了解这些人物的精神世界,认识到人能战胜自我、超越自我,达到完善的自我境界,提高心理素质。在讲名家名篇时,教师应结合讲一些他们刻苦学习的故事,为他们创造性学习的精神和科学方法,给学生树立榜样,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3.融入心理平等教育,构建和谐、民主师生关系

学生"亲其师,才能受其教",只有拉近师生间的距离,才能创设一个和谐的学习氛围,学生才能"乐于学,勤于学"。而初中阶段的青少年学生已有了所谓的"成人感",他们开始对自己的内心世界发生兴趣,开始关注自己的变化和感受,也关注他人对自己的观察和评价。但是,这种注重他人对自己的观察和评价的心理特征,极易导致猜疑心理。如一些同学看见其他几个同学背着自己讲话,就疑心人家在说自己的坏话;看到老师有时对自己态度冷淡一点,就会怀疑老师对自己有了看法,这些就是典型的猜疑心理。他们渴望别人能够理解自己,希望有个经常和自己谈心的知心朋友,但他们又常常排斥父母和老师,因为他们害怕父母声色俱厉的训斥;厌烦老师居高临下的"管教"。所以往往自我封锁。于是,他们就把日记作为表露真情实感的"发泄"对象,在日记中记述自己的快乐、痛苦、烦恼和欲望。针对此种情况,结合语文教学的实际,专门为每位同学设计了"谈心簿",学生有何问题或看法都可以"发泄"在"谈心簿"上,和老师沟通,通过这种形式的交流,学生逐渐信任老师,乐于把自己的喜怒哀乐告诉老师,并诚恳地向老师寻求帮助,及时解决心灵上的困惑和成长的烦恼。师生间的距离近了,关系融洽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很好地交汇在了一起。

4.融入心理素质教育,增强学习自信心

4.1进行合作式学习,让学生学会协作,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目前在校的学生,大多都是独生子女,因为不正确的家庭教育和不健康的社会因素的影响,许多学生养成自私,我行我素,唯我独尊的不良性格,在教学中可以组织学生组成学习小组,采取合作式学习,鼓励学生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合作,不仅能促进知识技能的学习,还有利于目标分享,信任与责任感等方面的社会学习,形成竞争与合作并存的人际关系。长此以往,这些学生既养成了良好的预习习惯,又锻炼了语言的表达能力;既学会了与人合作,又学会了关心、鼓励他人,为他们今后在生活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奠定坚实的基础。

初中语文教学理论篇9

关键词:实践;初中英语;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33.3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4-0142-01

在过去的30多年中,教师发展的概念、内涵不断丰富,研究内容和研究视角不断拓展,逐步形成了系统的理论体系。在教师发展的研究中,反思的作用至关重要。坚持反思性教师观的学者认为,成熟的教师应是反思型的教师,不仅要有有效的经验行为,还要有理性的思考,能解释、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可见行动与反思紧密相关[1]。

1.初中英语教学的现状

目前初中英语课程设置与本科其他院校基本一样,并没有按自己特定的目标去设置相关的课程,显然是不合理的。归纳起来,其不合理的地方有以下几点:

1.1内容陈旧,跟不上科技发展的步伐。课程更新速度太慢,远远落后于科技的发展,有些基础课程(如综合英语)的内容与初中英语衔接不上,甚至还落后于初中的知识内容,这不仅使学生的知识滞后,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负面影响严重。

1.2内容的实用性不强。初中所开设的大多课程实用性不强,无法解决实际问题,因为书本知识与实践操作相差甚远,知识脱离实践,不能很好地指导和运用于实践。实践能力的培养不能仅依赖于课堂教学,还要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国外一些初中的实践教学几乎占总学时的三分之一,鉴于国外的成功经验,国内的一些初中,尤其是应用型或职业型院校也纷纷采取措施,如开展校企联合实行开放办学、半开放式办学来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相对于师生的付出来说,收获仍是不尽人意[2]。

1.3人文素质类课程。人文素质教育应为教育之本。初中所培养的是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即具有性格完善、敢于担当、团结合作等品质。可是,一些初中设置的课程有"知识结构单薄,综合素质较弱"之倾向,设置了专业知识类课程之后,文学课等提高人文素质的课程就少之又少,甚至没有。再有,文理专业课程处于隔离状态,相互间似乎两个世界。现在许多初中教学计划中规定文理科能互选课程的现象很少,尤其是理科学生,几乎没有学习文科课程的机会。

2.于研究型教学模式的初中英语教学的策略

2.1知识与技能教学

真实运用任务的准备过程实际上就是我们的课堂教学过程,课堂教学就是为完成任务而进行知识与能力准备的过程。我们在课堂教学一开始把运用任务呈现给学生之后,学生能够感受到没有足够的知识、能力、技能、信息和文化理解,任务的要求与他们目前的知识与能力存在着明显的知识差距、能力差距、技能差距、信息差距和文化差距。因此,学生就在任务的驱动下,通过学习教学内容来获得完成任务所必需的知识、能力、技能、信息和文化理解,然后才能完成这个任务。这个学习教学内容的过程就是通常的知识教学和技能训练的过程[3]。

2.2在实践教学找线索

初中英语教学要求教师具有开发教学资源的能力,拓展学用渠道。教师除了可以在网络上搜集材料,还可以就我们的教学内容进行挖掘,发挥其多方面的功能。学生由于缺乏英语学习的语言环境,开口讲英语的机会比较少,所以教师要尽可能多地给学生创造开口说英语的机会。通过巧用信息差可以将阅读材料变为很好的口语练习材料,给学生提供了听和说的机会。当然,阅读材料不能太难,否则学生阅读有障碍,口语交际就有困难。而且,教师必须要求学生在不能看对方材料的前提下,用英语提问来获取信息。否则,要么没有信息差,失去交际的真实性,要么达不到真正练习口语的目的。初中英语教学改革要求学生要善于总结所接触语言材料中的语言规律,在学习中借助图表等非语言信息进行理解或表达。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观察、发现、归纳和实践等方法,学习语言知识,感悟语言功能[4]。实施课堂生活化教学,能帮助学生把自己的生活经验与所学的数学知识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引导学生领略数学在促进人类文明和社会发展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本文将主要探讨生活化教学模式在小学数学教学的实施途径。

2.3了教师的教学热情

与过去死气沉沉的教学形式相比,许多教师很享受现在的教学形式。不用再整天对着黑板念教材,不用再看到满堂课上没有人听课的现象。教师不用再为了应付教学而劳累。教师的教学方式不再是单一的传授制而是能过将理论与实际有效的结合起来,让学生通过实际案例理解所学内容,在准备教学内容的时候也能过考虑到学生的实际需要,真正的把学生放在了教学的中心位置。通过学生的良好反馈,教师更有信心去实施研究型教学。原来只懂理论知识的教师也愿意去企业进行实践操作,也会主动地邀请英语高级教师给学生讲解实践知识。生活与教学是流水而不是镜子,它们是在不断变化的。生活化课堂教学必须有丰富的多样化的教学活动来支撑,而多样化的教学是对教学回归生活的最好体现。生活化课堂教学包含着诸多的方面、层次与内容,单一的教学方式显然是不足以应付新的教学需要的,生活的多元化必然导致体现。论文以承德市上板城初中(以下简称为承上初中)为个案,运用文献法、个案法、观察法、访谈法,对承上初中英语课堂教学进行"生活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探讨初中英语生活化课堂教学的实施原则与方法,为促进初中英语生活化的深入发展提供可操作的课堂教学实施策略。论文具体分为六部分:绪论,介绍选题缘由和研究意义,梳理国内外的相关文献,说明采用的研究方法和相关概念的界定。第一章承上初中英语课"生活化教学"建构的理论基础。主要介绍了我国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理论和美国杜威的"教育即生活"理论及其它相关理论。第二章承上初中英语课"生活化教学"设计思路。生活化教学体现人文关怀,教学过程就是完成各种活动任务的过程,学生在活动任务的体验与探究中获取知识,真正实现教学与生活体验相结合。第三章承上初中"英语教学生活化"的实践探索。初中英语课课堂教学生活化主要包含六层意义:①教学目标生活化。即教学目标不仅是知识技能,更重要地是培养学生学习的愿望能力和适应未来生活的基本素质。

2.4表明,良好的教师发展应基于教学反思,旨在促进和提高教学实践。在目前我国初中英语教学改革的大背景下,了解初中广大英语教师的教学反思现状,提供交流和学习的平台,保证长期有效的培训措施,对于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教学改革实践具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张秀翠.浅谈新课程标准下初中英语教学观念的转变[J].中国校外教育,2014,02:68.

[2]陈秀英.情景教学法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校外教育,2014,02:182.

初中语文教学理论篇10

关键词:人文教育;初中语文教学;价值

前言

初中语文在学生的整个学生时代中有着不可替代的过渡作用,肩负语文能力素养承上启下的总要职责。在高速发展的网络化多媒体技术影响下,信息爆炸带来了语文教育教学的革新内容、方式与要求。传统教学理念下初中语文教育虽然注重知识的积累,但忽略了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与训练,面对初中这个青少年成长心理过渡期,初中语文应将书本教育与人文教育相结合,从这个过渡阶段开始注重人文素养的培养,使语文教学充满人文教育的光环,实现学生综合能力的全面提升。

一、人文教育概述

查阅相关书籍与工具书不难发现人文教育的定义,其实,综合起来不如说,人文教育就是以人为中心的教育,就是“以人为本”在教育中最直观的体现。人文教育不仅是对教育知识理论的培养,更是对教育实践的不断锻炼与发展。任何的教育活动都是通过教育活动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展现教学的真正价值。人文教育即通过各种教学活动、人文关怀等方面的有意识的渗透与培养,将人性化的优秀品格、道德、精神世界的塑造传承的过程。也就是说,人文教育实际上是以人为本的精神教育。人文教育对人的要求有:对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不同关系有清晰的认识;对自身有清晰独立的认识;对于自然有和谐持久发展观念的认识。这些认识相对应的精神分别为:社会道德精神、生命价值的哲学精神、尊重生命长久发展的精神。这些精神的培养层层递进,组成了人文教育的三个重要方面,成为人真正实现自身价值的精神基础。

二、人文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价值分析

(一)人文教育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

新课标下,对初中语文教学做出如下规定:“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1]新课标中对语文统一“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定位,表明语文教学理论知识与人文素养培养需求。新课标还强调对学生创造力、创新力、道德修养、审美情趣、人文精神、文化品位等能力素养的完善与发展,帮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健康的个性。因此,初中语文教学就是要通过语文基础知识的构建与巩固,通过文章与文字的熏陶,深刻剖析字里行间的精神价值与深刻理念,以有价值的理念培训潜移默化影响学生心理构建,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和文化品位,发展个性,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在语文教材的编写改革方面,更应注重自然、人性、社会关系的理解与影响,以教材的指导功能和重复使用性来带动学生对精神能力的锻炼与完善。人文教育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手段,只有用过人文教育的贯彻落实和不断发展,才能真正实现理论与知识的无缝对接,实现从理论到实践的不断推进融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水平,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2]例如,《谈骨气》一文中,“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对学生人生观的影响,《人生的境界》中对价值观、人生观的感悟,都是初中语文教学对人文教育的最直接体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通过知识的引导启发式教学,实现基础知识能力的传授与能力训练,更注重人文教育在学生心理方面的构建,通过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和潜移默化的人格影响来实现初中阶段健康心理的构建与引导,实现语文教学对基础知识与人文情感的双重培养,实现初中语文教学实效性的提升。

(二)人文教育能满足初中语文教学发展需求

传统教育以单向传导为主的教育模式是对语文工具性的充分重视的外在表现。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的理论知识灌输式教学一直占据主导地位,但语文教学中不能一味注重理论的系统构建和应试技能的重复训练,更应注重实践性能力的不断提升[3]。传统教学理念下,教师“一言堂”式的教学模式主导着整个教学进程的推进与发展,知识的讲授、问题的提出、分析、解决都是教师在进行,学生一味的被动接受,无法在遇到问题的时候及时找到解决的办法,形成了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的脱节。这些问题严重阻碍着初中语文教学实效性的提升,是对学生学习天性的泯灭与教学个性的迷失,其中人文精神的忽略甚至失落,使现阶段的语文教学失去了发展动力与活力。现阶段的语文教学不仅对基本的听说读写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更对人文素养、人文关怀层面进行了全新的要求,知识基础的培训与“做人”的教育是并驾齐驱的教育过程,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发展初中语文教学,就应通过人文精神的不断传达渗透,引领学生感受其中的丰富内涵,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建立健全完善的人格与高尚的道德修养,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生活[4]例如,在《永远的梵高》一文的讲解中,教师在引导教学的过程中,应启发学生追求理想的道路上遵守自己的信念,实现自我价值;《听懂母亲的故事》一文则能为学生展示宽容的力量,学生通过这些内容的理解与学习,在文化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构建积极健康的内心环境,使自身得到全面发展。

三、结束语

由此可见,人文教育其实就是以人为本的教育,不仅注重传统的知识理论的系统构建与严格传授,更注重人文关怀下对学生情感、思维的培养和教育,在提升语文文学素养的同时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发展完善自身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真正发挥语文教育陶冶心灵、培养道德情操的真正作用。人文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是现阶段语文教学的发展需求、也能满足现阶段初中语文教学的发展目标,是教育改革环境下不可或缺的重要教育内容之一。

参考文献:

[1]李瑞.初中语文教材中人文教育内容研究[D].湖南:湖南科技大学,2012.

[2]郝亭亭.初中语文教学中人文素养的培养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1.

[3]张焕霞.浅议如何加强初中语文教育中的人文关怀[J].新课程研究(上旬刊),2011,08(04):187-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