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农业经济开题报告十篇农业经济开题报告十篇

农业经济开题报告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4:16:51

农业经济开题报告篇1

关键词:经济发展方式;创新型国家;经济结构;城乡一体化

中图分类号:F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7-00-01

举世瞩目的党的十,是在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已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同时,由于美欧债务危机、国内市场疲软的影响,中国经济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境。在这关键时刻,十胜利召开了。十报告指出: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战略抉择。因此,通过学习十报告,让我们确信:只有坚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才能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现代化的强国发展之路。

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十报告提出了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这是改变以往依靠体力、资源、低效的发展方式,把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结合起来,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依靠知识、智力来发展经济的战略设想,既符合当代经济发展,也符合21世纪蓬勃发展的无人化生产方式的客观要求,是许多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为此,十报告,在思考未来中国发展进程上,把科技创新作为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并坚定地把科技创新确立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核心。因此,我们要切实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快建设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创新型国家。同时我们要下大气力,完善知识创新体系建设、创新前沿技术研究策略、广泛开展社会公益性技术研究,大力提高科技成果转化能力,竭尽全力占领当代科技发展战略制高点,不负党、人民、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在二十一世纪发展进程中,创新是一个国家发展的灵魂、创新是一个社会发展的根本、创新是个人成才的标志。在建设创新型国家中,我们要走独立自主的创新之路,以全新视野和胆略推动创新,提升创新能力。因此,要把全部才智和力量凝聚到创新发展上来,开创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创新发展之路。

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调整

十报告提出:必须以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改善需求结构,着力解决制约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大结构性问题。改革开放30年,我国经济虽有了巨大发展,但产业、区域、需求、城乡结构很不平衡。产业结构中二产偏重、区域发展东强西弱、市场需求中购买力严重不足等不利因素,始终是困扰中国经济发展的瓶颈和顽疾,严重制约中国经济的健康发展。因此,推进经济结构战略调整,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首要任务。为此,要吸取西方国家的经验,牢牢把握实体经济这块基石,采取重大战略措施,强化消费,引导市场需求,让实体经济在健康环境中发展。加速传统产业升级改造,推进三产中现代服务业发展,使产业结构趋向合理。同时,在区域结构上,国家要大力实施区域发展的总体战略规划,充分发挥出各区域的比较优势,优先西部大开发,全面提升沈阳经济区的巨大潜能,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积极发挥东部地区的带头作用。通过以上结构调整,一定能大力促进我国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在需求结构上,要坚定把握扩大内需这一战略重点,加快建立消费需求长效机制,挖掘市场潜能,把促进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放到扩大国内市场需求上。总之,谋求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所在。

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

农业经济开题报告篇2

程明洲

新洲区第三次党代会工作报告,既是一个统揽全局、筹谋发展的报告;又是一个求真务实、着力化解发展过程中的矛盾的报告。这个报告充分体现了区委新一届领导班子,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又快又好建设和谐新洲的决心。报告审时度势、开宗明义、决策科学;报告以推进新洲和谐发展为核心,系统规划了未来五年新洲的发展思路,在破解发展难题上有新举措。具体体现在“三个围绕,十大转变”上。

一、围绕一个“快”字,着力解决新洲经济总体实力不强、区域特色不显著、城镇化进程缓慢等影响快速发展的问题,提出了具有战略意义的几大转变。

和谐新洲的建设,必须是高质量的快速发展。没有较快速度的发展,就会形成工作的被动和落后;就会错失发展机遇,就会丧失自身的发展优势,也很难较好地解决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为了加快发展,必须开拓新洲经济发展的新思路,花大力气解决制约新洲经济快速发展的若干重大问题。新洲区三次党代会报告中,体现了这种精神。在着力解决经济总体实力不强的问题上,提出了加快推进工业化进程的举措;在着力解决区域经济特色不显著的问题上,[本篇文章来源于文秘站-网址为-未经过文秘站网站同意转载此文均为抄袭后果自负]提出了特色发展、差异发展的对策;在着力解决城镇化进程缓慢的问题上,提出了构建“城市走廊”、“沿江城镇带”战略等等。呈现了我区未来五年要努力实现的“三大转变”,即转变产业发展重心(农业大区变成工业新区)、转变区域经济经营模式(小而全发展模式转变为特色发展、差异发展模式)和转变城乡发展方式(由城乡分割式的发展转变为以城镇化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用以上三大转变,来促进新洲经济的快速发展。

(一)、转变产业发展重心

产业发展重心的转变,指我区要由都市农业大区变成工业新区。未来五年发展重心由农业转变为工业。

1、要改变经济整体实力不强的被动局面,必须提高工业在我区国民经济中的比重。

我区经济实力的现状是:20__年全口径财政收入9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365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7530元。从总体来说,经济实力很弱,还处于经济发展的爬坡期。人民生活还不富裕,处于发展的奋斗期。经济结构不合理,处于农工倒挂期。

为改变这种局面,报告提出了在今后5年的奋斗目标是:到20__年,全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6以上,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22,工业增加值达到120亿以上,年均增长40,占GDp的60以上,初步形成以工业为支撑、三大产业协调发展、区域经济整体素质和竞争实力显著增强的发展格局。

我们大家都知道,新洲是一个传统的农业产区。在历史上,农业生产是农民收入和地方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农业生产是以土地为基本生产资料,以植物种植和动物养殖为主的生产活动。农业生产受自然条件和气候条件的影响比较大,农业生产产值比较低而且很不稳定。就是现在正在推广的南粳42、硕丰2号,亩产800公斤,按超出市面上价格的2元/公斤来算,一亩地也只有1600元,再扣去投资费用,农民的净收入也只在每亩千元以下,这个收益还要在风调雨顺的情况下,才能实现,遇到大灾之年,有可能颗粒无收;但兴办工业就不一样,在产品市场前景比较好的情况下,产品所创造的利润是相当丰厚的,如果按亩产净收益来算,一亩地能创造上千上万甚至上亿元的产值,一个阳逻电厂发电量为120万千瓦/小时,占地面积不到300亩,20__年创利润93亿,每亩地的年产值多少,大家可以自已去算。从总体上来看,农业大区就一个经济总体实力比较弱的大区,要解决新洲经济总体实力不强的问题,就必须加快工业化进程,实现由农业大区变成工业新区的转变。

2、抢抓机遇,打造“工业新洲”,不仅是今后一个时期的一项经济任务,而且是一个重大的政治任务。

打造“工业新洲”是实施“中部崛起”战略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中部六省崛起,湖北省的定位是要充当领头羊的作用。湖北正在着力建设的“1+8”武汉经济圈,(从武汉通往黄石、鄂州、黄冈、孝感、仙桃、潜江、天门、咸宁等8座城市的交通,已变得越来越方便。以武汉为中心、与这8座城市连成网,这就是“武汉经济圈”的骨架。)新洲是武汉的远城区,是武汉发挥辐射作用的重要接力地区,这个接力作用发展得好不好,直接影响湖北省“领头羊”作用发挥的程度。现在,湖北正在实施的另一重大战略就是:用10多年时间,把湖北建设成重要的"农产品加工生产区、现代制造业聚集区、高新技术发展区、现代物流中心区"。新洲要抢抓中部崛起的战略机遇,充分利用政策支持,加快发展农产品工业、现代制造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兴建现代物流中心。如果现在打造“工业新洲”的工作抓得不实,不仅影响新洲经济的发展速度,而且影响以武汉为中心的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所以打造工业新洲,是一项重要的经济任务,也是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

3、如何实现工业新洲,报告中指出:坚持把发展现代制造业放在首位,集约发展钢铁深加工、电力能源、纺织服装、新型建材、食品加工等优势产业。为此,一是狠抓工业的招高引进;二是狠抓本土企业发展;三是狠抓街镇工业发展;四是狠抓政策支持。报告中指出:阳逻是新洲工业发展的主要承载地,也是新洲经济发展的龙头。要按照“抓港口、带物流、促工业”的思路,继续举全区之力支持和促进阳逻发展。

此外,报告还高度重视与打造“工业新洲”密切相关的产业的发展,对我区建筑业和第三产业进行了整体规划。

(二)转变区域经济经营模式

区域经济经营模式的转变,是指我区主要农业产区,要由小而全发展模式转变为特色发展、差异发展模式。农业生产要因地制宜,拓展优越,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小而全的发展模式,是

自给自足思维指导的产物,小而全的发展模式主要表现是:粮棉油菜茶都产、鸡鸭狗兔羊都养,零打碎敲都搞,品种多产量少。这不是一种现代农业经营思维,不利于农业生产的产品经营定向。“特色发展、差异发展”模式,有利于优化区域总体布局,加快街镇发展。通过这些年的努力,我区农业发展呈现出一定的特色,如双柳的蔬菜、涨渡湖的水产和水禽养殖、徐古的蘑菇等基本上形成了特色,但区域性的、大板块性的市场经营性的规模特色没有形成,需要进一步开发。培养壮大街镇经济就必须按照“一村一品、一镇一业”的思路实行特色发展、差异发展,做大做强地方优势产业。

报告指出,要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发挥特色优势,加快建设蔬菜、食用菌、畜禽、水产和林果等优势农产品板块基地。南部地区大力发展无公害蔬菜、绿色蔬菜、有机蔬菜生产,以双柳10万亩无公害蔬菜产业园为核心,做好上设施、调品种、优质量、强加工文章,逐步向邾城、汪集、李集、阳逻等地延伸;东北部地区大力发展食用菌、林果、桑蚕生产,推动徐古蘑菇长廊,建成知名的“蘑菇之乡”西北部地区大力发展畜禽养殖,加强畜禽小区环境整治和疫病防治,放大李集、三店、凤凰蛋鸡品牌效应;涨渡湖、武湖和仓埠西湖地区大力发展水产和水禽养殖,切实改善放养结构,积极培育涨渡湖渔业品牌,提高产出效益。

(三)、转变城乡发展方式

由过去那种城乡分离式的发展方式,转变为城乡统筹兼顾的发展方式。一方面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另一方面以城镇化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步伐。将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全面推进城镇化进程。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重大历史任务。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目标要求,坚持以建设生态和谐家园为主题,以农村“家园建设行动计划”为抓手,以培养新型农民为基础,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为主导,把发展街镇经济作为重要载体,切实解决农民群众关心的突出问题,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围绕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大力调整农业内部结构;围绕培育支柱税源,大力发展街镇工商业;围绕增加农民现金收入,大力发展打工经济;围绕增强经济实力,积极实施“回归工程”。力争用5年时间,使街镇经济出现质的飞跃,成为区域经济的重要支撑。

加快建设“和谐新洲”,必须高度重视和解决好农村人口向城市聚居问题,在进行新农村建设的同时,加强城镇建设管理,全面推进城镇化进程,充分发挥好城镇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报告认为,城镇化是缩短城乡差距、地区差距的必然选择,是工业化的重要平台,也是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策略。要进一步完善城镇规划建设体系,着力构建阳逻—汪集—邾城的城市走廊,相机启动建设沿江城镇带,大力建设小城镇,到20__年,全区城镇化率达到50。按照“发展城关镇,做强重点镇,建好特色镇”的城镇建设思路,继续加大力度建设以邾城、阳逻为龙头的重点镇,将邾城建成为商贸活跃、教育发达、居住适宜的武汉卫星城,成为全区政治、文化、科技中心;将阳逻建成为功能完备、产业明晰、交通畅达的现代港口工业和物流服务业新城,成为武汉城市组团的重要部分。将道观河建成充满活力的湖北佛教文化旅游区之一;将辛冲镇建成国家小城镇建设试点的布局合理、功能齐全、特色鲜明、聚集和辐射能力较强的小城镇。

以上三大转变,是增强我区综合经济实力、发展特色经济、促进城乡经济繁荣的重大转变。努力实现以上三大转变,是加快我区快速发展的重大历史任务。当然,加快发展我区经济,还有其它途径和办法,如加强招商引资力度、争取政策支持和金融支持等等。

二、围绕一个“好”字,着力解决因产品市场化率不高、环境保护不优、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等影响优质发展的重大问题,提出了从根本上改变观念、加强整治的措施。

和谐新洲的建设,必须是高质量的建设。只有速度,没有质量的发展,是一种无效的发展,也是一种不能持续的发展。“好”的发展,就是一种优质、高效、可持续的发展。

为争取“好”的发展,报告提出:要牢固树立“环境就是竞争力”的理念,把优化环境作为促进发展的基础性工作来抓;要进一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实现由以农业生产为重点向以农业经营为重点的工作理念的转移;要培养和引进一批科技人才,坚持引进技术与自主创新相结合,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报告的这些内容,就是为了着力解决影响优质发展的重大问题而提出来的。这些问题主要是产品市场化率不高、环境保护不优、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等等。因此,为了争取“好”的发展,我们必须努力实现三人转变,即提高农产品竞争力,农业生产由产品经营向商品经营、产业经营转变;延伸环境理念,由狭义环境观向现代广义环境观转变;挖掘本区资源优势,由教育强区向人才资源强区转变。

(一)、提高农产品竞争力,农业生产由产品经营向商品经营、产业化经营转变

1、统一认识,增强我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紧迫性。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大势所趋。最近几年,全国农业产业化经营取得了巨大成绩。据20__年底统计,全国产业化经营组织已发展到11.4万个,固定资产总额8099亿元,龙头企业销售收入达14261亿元,分别比20__年增长70.9、91.7和141.7。在20__年全国农业产业化工作会议上,确定今后五年目标是:用5年时间使40的农户进入农业产业化经营领域,来自产业化经营的户均增收1800元,农产品加工率达到50以上,培育驰名商标100个以上

。农业产业化经营方面,山东省取得的成绩最显著。到20__年底,各类产业化组织总数达到11268个,其中销售收入100万元以上的龙头企业8392家,各类产业化组织共带动农户1376万户,占全省农户总数的67.1,其中龙头企业通过各种等形式直接带动基地农户869.6万户,带动基地农户增加收入103.6亿元,户均增加收入1192元。

抓好我区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今后农民增收的一个重要途径。通过加快产业化发展,延长产业链条,发展精深加工,实现农产品加工增值,促进农业增效;通过加快发展,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降低生产和经营成本,增强农民抗御自然和市场风险的能力,促进农民增收;通过加快发展,促进农业生产向深度和广度进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推进城镇化、工业化,增加农民就业,繁荣农村经济。今后五年内要实现农民纯收入由4364元到6480元的目标,实行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必然出路。

2、切实加大农业产业化经营力度,做强做大现有产业化经营基地。报告指出:要培育和引进一批规模大、带动力强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加大对升阳阳食品、长华公司、福龙超大等重点企业的支持力度,努力在信贷、用地和自营出口等方面给予更多优惠,使其真正成为带动和促进结构调整、市场开拓和农民增收的“龙头”。面向市场培植农产品品牌,扩大本土农产品进入超市的份额。引导发展农村各类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完善和推广“公司协会农户”经营模式,将协会组织建设成为联系农户和公司的桥梁。加快农机化发展,逐步提高农业装备水平和科技含量。

(二)、延伸环境理念,由狭义环境观向现代广义环境观转变

狭义环境观是将生产环境、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孤立开来,分别对待的环境观。这种环境观指导下的发展是一种顾此失彼的发展。广义的环境观是将生产环境、生态环境、人文环境(治安环境、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的精神面貌)放在发展的大环境中来看待,以此为指导的发展观,就能更好地推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只有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新洲的发展才是和谐的、可持续的发展,新洲才能又快又好的发展。因此将我区生态环境[此篇范文为文秘站作者呕心呖血之作()-未经过文秘站网站同意转载此文均为抄袭后果自负]和人文环境放在和谐发展的大环境中来看待、来建设,无疑是建设“和谐新洲”的正确决策。报告中指出,新洲农业的持续发展要以优良的生态环境为前提,必须努力建设和谐生态粗园。要加大北部地区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力度,大兴植树造林,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加大污染治理力度,建立健全环境安全应急体系。实施“碧水蓝天”计划,切实改善生态环境。

报告中指出,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认真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大力弘扬爱国、守法、明礼、诚信等基本道德规范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引导全区广大干部群众牢固树立“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传统教育和法制教育,关爱农村留守孩童,努力营造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增强舆论宣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建立创建和谐社区的长效机制,进一步深化文明城区创建活动,争创省级文明城区。)深入开展以“讲文明、改陋习、树新风”和“以新洲为荣,为新洲争光”为主题的文明创建活动,努力塑造新时期新洲人的良好形象。

维护社会稳定,是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的一项重要任务。报告中强调,坚持打防结合、预防为主,积极开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继续加强城乡综合防范网络建设,严厉打击各种刑事犯罪,保持对“__功”等组织的高压态势,确保一方平安,提升人民群众的安全感。总之,要牢固树立“环境就是竞争力”的理念,把优化环境作为促进发展的基础性工作来抓,努力营造良好政务环境、政策环境、法制环境和信用环境。

(三)、挖掘本区资源优势,由教育强区向人才资源强区转变

多年来,新洲基础教育硕果累累,有“教育之乡、教育强区”之称。但教育强区并不等于是人才资源强区,突出的表现在高中升入重点大学的学子多,学成后回乡创业的少。从整体情况上来看,还是一个人才资源奇缺的地区。新洲的发展亟需提高科技的贡献率,经济的发展需要各类人才的创业和创新。要由教育强区转变为人才资源强区,报告中提出了的几项决策。第一,巩固基础教育成果,进一步扩大优质学校的比例;第二,发展学前教育、成人教育和职业教育,推进终身教育;第三,加快发展发展科技事业,培养和引进一批科技人才,坚持引进技术与自主创新相结合,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报告还强调:要大力培养社会主义新型农民。按照“减少农民、富裕农民”的原则,深入实施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和转移工程,加强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力争用5年时间,使全区大多数农民都掌握一门专业技术。把农民培养成产业农民和生产服务者,造就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以上三个转变,是提高我区发展质量的重要转变,涉及到我区工业、农业和第三产业发展的全局。因此,要实现“好”的发展,必须着力解决产品市场化率不高难题,提高农产品竞争力,实现农业生产由产品经营向商品经营、产业经营转变;、必须着力破解环境保护不优难题,延伸环境理念,由狭义环境观向现代广义环境观转变;必须着力破解自主创新能力不强难题,挖掘本区资源优势,由教育强区向人才资源强区转变。

三、围绕一个“谐”字,必须着力化解社会矛盾、破解制度改革难题和党风廉政建设难题,实现治党治国策略根本性的转变。

“谐”就是“和谐”之意。和谐社会与国家的富裕和经济的持续、稳定、快速发展没有根本性的联系。发达国家和不发达国家都可以建设和谐社会。古巴社会为何能够安定和谐?社会主义的古巴,是一个贫穷的国家,由于美国长期封锁和剧变,经济一直十分困难,人民生活水平很低。但是,古巴是一个社会安定,文明和谐的国家。这是为什么?古巴社会的安定与和谐,与干部廉洁和社会公正是分不开的。“和谐”的基本条件就是社会公平正义。

那么“和谐社会”的定义我们怎么下呢?《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给我们一个统一定义。和谐社会是一个以人为本的社会,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是一个大多数人能够分享改革发展成果的社会(定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六项原则)。是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社会(关系,首次将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并提)。

从和谐社会的定义,我们可以看出,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大多数人能够分享改革发展成果是其核心内容。所以,用“又快又好”不能准确描绘新洲发展的目标要求,特别是不能准确阐述社会建设的目标要求。因此,用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又快又好”的建设新洲,必须正确处理“又快又好”与“和谐”的关系。发展是基础,是前提。社会要和谐,首先要发展,必须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为社会和谐创造雄厚的物

质基础,所以“又快又好”的发展必须要抓紧抓实。和谐是目的,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因此,要更加注重发展社会事业,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社会公平正义是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制度是社会公平正义的根本保证,必须加紧建设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保障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权利和利益,引导公民依法行使权利、履行义务。围绕“和谐新洲”的建设,正确化解经济建设和社会建设之间的矛盾,在发展的过程中,实现由以物为本向以人为本的转变;必须妥善处理热点问题,整体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实现由小协调向大协调转变,即从政治、经济、文化协调发展向整个社会协调发展转变。必须正确破解党风廉政建设难题,以优良的党风、促政风、带动社会风气的根本好转。

(一)、正确化解经济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之间的矛盾,在发展的过程中,实现由以物为本向以人为本的转变

最近,周立群教授(南开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与伍志文博士(北京师范大学经济学博士)共同完成“中国和谐社会实现程度综合判断”课题研究。在课题研究报告中,他们认为,当前我国的经济金融、基本生活状况、社会环境、文教卫生的发展与和谐程度之间,存在着严重不平衡。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高GDp增长和低生活质量并存,两者的差距呈现扩大化趋势。第二,高GDp增长和低文教卫生发展水平并存。第三,“高经济增长-低社会稳定”并存。

周立群教授与伍志文博士的这份报告,是对全国和谐社会实现程度综合判断。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我国的经济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发展不平衡,矛盾相当突出。

新洲的经济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矛盾也相当突出。区三次党代会报告指出:新洲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与人民群众的期望还有较大差距,干部、群众的收入水平较低,社会保障和就业压力较大;社会转型期的各种矛盾重生,社会稳定形势不容乐观。由此可见,在经济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的问题上,新洲与全国的形势一样,即经济发展了,但社会却变得不稳定、不和谐了。

原因何在?根本性的原因还是在指导思想上,即片面理解了“以经济建设为中”的含义,忽视了经济建设以外的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片面理解“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必然导致以物为本(以追求物质利益最大化为根本出发点的发展观)的发展思想的漫延。如不惜以破坏环境为代价,追求经济发展的高速度。因此,要彻底改变这种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不协调的局面,必须实现由以物为本向以人为本的发展观的转变。

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群众作为推动历史前进的主体,不断满足人的多方面需要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在这段话里,“坚持以人为本”作为统帅性的东西,“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促进”是目的,最后达到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

以人为本的发展观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发展观。以人为本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其主要内容包括: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和健康水平,是以人为本的基础。以人为中心,维护人的尊严,尊重和保护人权,是以人为本的尺度。不断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是以人为本的要求。创造人们平等发展,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的社会环境,是以人为本的保证。依靠人民群众,使最大多数的人成为社会发展成果的支配者与享用者,是以人为本的目的。从以上我们可以看出以人为本的基础、尺度、保证和目的实质上就是和谐和发展基础、尺度、保证和目的。(学习时报242期)

如何着力解决矛盾?这个问题在三次党代会报告中,关于今后五年我们必须做好的工作的第五、第六条,就是这个内容。这里不再重复。(五、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发展社会事业,努力构建和谐社会;六、加强民主法制建设,维护社会稳定,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二)必须妥善处理热点问题,整体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实现由小协调向大协调转变,即从政治、经济、文化协调发展向整个社会协调发展转变。

当前,要解决的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热点问题不少,主要有:社会分配不公平问题、就业难问题、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问题等等。在区三次党代会报告中,明确表明了解决以上问题的决心和气度。

报告指出,要认真解决广大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尽心尽力为人民群众谋利益。全面推进就业再就业工作,使有劳动能力和有就业愿望的居民实现充分就业。大力提高城乡居民收入,缩小收入差距,提升人民生活水平。依法扩大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等社会保险覆盖范围,逐步将三资企业、民营企业、个体工商户、灵活就业人员纳入社会保险,扎实做好城乡低保和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工作,实现城乡居民共同享有社会保障。

从总体上看,报告在实现新洲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的问题上,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显示了重大的思维转变,即从政治、经济、文化协调发展,向整个社会大协调发展转变。报告在今后五年要着力做好的工作,讲了六个方面,分别是:工业、农业、改革、城建、精神文明建设、民主法制建设。这六个方面,不仅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而且也讲到了社会和法制。既讲了六个方面内部的协调发展问题,同时也讲了六个方面之间的协调发展问题,这本身就是和谐发展的重要内容。这说明新洲的改革,深化到了更全面、更系统的层面,到了系统推进的阶段。大协调大和谐,是今后推进新洲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的主题。

(三)正确破解党风廉政建设难题,以优良的党风、促政风、带动社会风气的根本好转。

和谐社会的建设,关键在党。和谐新洲的建设,关键在新洲的党员干部。只有切实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才能以优良的党风、促政风、带动社会风气的根本好转。报告在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上,提出了两个转变:一是由定期定员制向“普遍轮训”、制度督学制转变;二是在治党方法上,由教育为主向教育、监督、惩罚和预防相结合转变。

1、在党员干部教育方式上,由定期定员制向“普遍轮训”、制度督学制转变

过去我们对党员干部的教育,主要是采用定期定员培训的形式,这次报告中明确全面加强党的建设,采取“普遍轮训”、制度督学的办法。由此可以看出,党员干部教育更注重普惠性、经常性。让党员干部在一定的形式下全员接受教育、自觉接受教育。

“普遍轮训”的目的就是,统一党员干部思想、提高党员干部素质。报告指出,我们要以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为重点,坚持科学、民主、依法执政,全面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不断增强各级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

制度督学是加强党员日常学习的一个重要方式。全面加强党的建设是一项长期的任务,要用制度督学来进行。报告指出,建立健全党员学习日制度,进一步完善党员领导干部理论学习制度、党委(党组)中心组学习制度和“述学、评学、考学”相结合的党员干部督学制度,将理论学习情况,作为领导班子和党员领导干部年度考核的重要内容。使党员干部努力做到学以立德、学以增智、学以致用,不断增强学习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在治党方法上,由教育为主向教育、监督、惩罚和预防相结合转变

报告中指出,要用加强

农业经济开题报告篇3

党报都市化的原因

地市党报加快都市化进程,有多重原因:一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城市化程度高了,农业社会向工业和信息社会转型。农村经济在整个GDp中所占据的分量越来越轻。农村人口越来越多地向城市转移。二是体制和市场的原因。因为地市报大多已与财政脱钩,自谋生路,因而会更多地围绕市场转,最大化地追逐经济效益。城市居民是最有效的读者群,吸引他们的眼球,就能赢得含金量最大的广告市场。市场因素中还有一层原因,就是平面媒体近年来运营成本太高,新闻纸价格一路上扬,劳务成本比一般行业也高得多,逼着实力相对弱的地市报精减版面,那些含金量低的版面和稿件,如涉农的东西,自然首先成为减掉的对象。三是媒体运作机制发生了重大变化。过去地市报主要靠通讯员办报,而现在报社为加强自主性,版面上记者的稿子唱主角,通讯员的稿子少之又少。通讯员发不出稿子,积极性受挫,写得越来越少。

地市报作为基层党报,随着社会城市化程度的提高,为了保证经济效益,实现良性发展,适度把经营重心向城市转移是有必要的。但如果只是两眼紧盯着城里的“有钱人”办报,漠视广大的农村读者,就有失党报的责任。“三农”在相当长一个时期仍是党报宣传的主阵地,不能放弃。

“三农”报道是党报宣传的题中之义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只有坚持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坚持农业基础地位,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坚持保障农民的物质利益和民利,才能不断解放和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农业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没有农业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现代化,没有农村繁荣稳定就没有全国繁荣稳定,没有农民全面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全面小康。这些论断强调了“三农”在我党各项工作中的中心地位。正因如此,作为党报,特别是基层党报,宣传报道的中心不能游离党的这个工作中心,应多作贴近“三农”的文章。

同时,随着我国社会向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转型,农村社会在人口结构、组织形式等方面发生了重大变化,农村的利益关系日益多元化和复杂化,农民的文化素质、竞争意识、发展意识和民主参与意识不断增强。这些新情况、新变化,给农村社会管理提出了新挑战、新任务。如何有效应对这一新挑战、新任务,事关农村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在这种情况下,更需要基层党报对农村改革发展的实践,进行总结、宣传、指导,更需要基层党报及时准确明了地宣传党的“三农”方针和政策,为农村改革发展鼓劲造势,指明方向。我国改革开放30年的实践证明,媒体在关键时候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农村是有潜力的媒体经营市场

随着农村经济的蓬勃发展,农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一部分农民因为有经营头脑,已经积累了相当的财富。县乡基层政府为了促进当地经济文化建设,增加招商引资的筹码,也注重加大在媒体的广告宣传投入,提升形象,宣传当地的环境和资源优势。县域以下的广大城镇和农村是媒体经营很有潜力的市场。而且在中心城市这个地盘,媒体竞争激烈,发行和广告市场的潜力已经挖掘到极致。在这种形势下,避实击虚,积极地开拓县乡农村市场,会收到更好的经营效果。

农业经济开题报告篇4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和国家对“三农”(农业、农村、农民)问题高度重视,各级宣传部门重视“三农”报刊在农村的作用,出台了一些扶持政策,“三农”报刊迎来了春天。但是实事求是地说,“三农”报刊仍尚未走出发展困境,在各类媒体中仍然处于弱势地位。究竟如何做强“三农”媒体,笔者谈谈自己的一点心得体会,希望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三农”报刊面临的主要困境

近十多年来,我国报业发展迅速,报纸数量比1990年增长51%,但增长的主要是面向城市居民的晚报和都市报,在1993―1997年我国第三次报纸增长浪潮的五年间,新增的374种报纸中,晚报和都市类报纸占了60%以上,到2005年达到285种。而同期涉农报纸不增反降,2005年我国1926种报纸中,“三农”报纸仅有29份,天津等地还停办了农民报。

报业出现的这种反差,在一定意义上是报业追逐经济效益的反映。在我国社会转型、经济转轨时期,经济效益成为许多报社的追求目标和考核指标。一些报社把报纸作为逐利的机器,把版面作为逐利的工具,为了扩大发行量,争取广告客户,在宣传报道和版面安排上,迎合、服务于有钱有闲阶层和广告客户。在这种竞争环境中,“三农”报刊因为关注的是农业、农民和农村而处于不利地位,加上缺少政策的引导和扶持,使“三农”报刊处于边缘化状态。

“三农”报刊主要面临以下几个问题:1、读者文化素质普遍不高。由于我国长期处于城乡二元结构,城市的居民文化教育水平远远高于农村居民。在一些农村地区,文盲和半文盲还不少,即使是有一些文化的农民,许多还没有养成阅读报刊的习惯。笔者在一些乡村调研时,发现经常看报的农民只占到10%左右,这直接影响到“三农”报刊的发行量。2、读者中年轻人数量很少。现在由于大部分年轻人外出打工,农村多是中老年人,决定了“三农”报刊的读者也只是这些人。笔者调研中发现农村大多数的青年人几乎不看“三农”报刊,不关心农业发展问题,这给“三农”报刊的发展带来了隐患,随着时间的推移,如果“三农”报刊不能争取到年轻读者,前途将是一片暗淡。3、报纸投递难。由于农村居民居住分散且交通不便,加上一些邮局工作人员的责任心不强,邮局投递的“神经末梢”只是到行政村而不是到户,多数投到村委会、村干部家或代销店、理发室等人员流动较大的地方。这些年邮局的改革也削弱了农村一线的投递力量,大大降低了“三农”报纸的有效发行,经常发生投递不到位的情况,直接影响报刊的发行。4、广告经营难。农村经济相对欠发达,农民收入相对不高,广告主不看好农村市场,而支撑我国城市报纸经济的房地产、汽车等广告基本与“三农”报纸无缘。据全国农民报协会多年的调查统计,“三农”报纸年广告经营额超过300万元的只有《农民日报》、《南方农村报》和《农村大众报》等少数几家。这与都市类报纸每年上亿甚至十几亿元的广告收入相比有天壤之别。“三农”报纸经营困难,带来一系列问题,首要的是报纸虽薄报价却高,与都市类动辄几十个版的厚报相比,每个印张的订价却是最高的。其次是人才留不住,从业人员常要跑农村,与同行比工作辛苦,收入却低,一有机会就“跳槽”,“三农”报社往往成为其他媒体的“人才培训基地”。

二、“三农”报刊必须要加强服务功能

“三农”报刊面对困境不能无所作为,随着党和国家对“三农”问题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新农村建设不断推广,“三农”报刊只要不断创新,一定能做强自身。

“三农”报刊与党报、都市类报刊有三个不同。一是办报宗旨不同。党报的宗旨是宣传党的方针、政策,虽有针对或适用于农村的,但侧重于政策宣传,服务“三农”的意识和分量都不足。都市类报刊反映的是都市生活,追求的是可读性。近两年,为扩大报纸的覆盖面,这类报刊农村报道的比重有所增加。但总体看,不仅版面数远比不上“三农”报刊,更谈不上什么专业性。二是服务对象不同。党报党刊主要面向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尤其是党员干部。都市类报刊面向城市社区和市民,“三农”报刊则直接面向农村基层干部、农技人员和农民。三是功能不同。三农报刊既不像党委机关报那样“严肃”,也不像都市类报刊那样“时尚”,而是以服务“三农”的专业特色见长,其报道内容对农民更具贴近性。

“三农”报刊必须加强服务功能,真正为农民办报,想农民之所想,忧农民之所忧,才能在农村扎下根,成为农民的贴心朋友。加强服务功能首先要为农民致富做贡献,在平时的报道中,要加大致富科技和经验的报道,有好的致富项目要及时告诉农民,可以由报社出面在一些农村开展致富项目试点,加强和农民的沟通,只要真心为农民服务,农民一定会把报纸当做自己的好朋友,一定会热心订购报刊。其次要多和政府部门合作,开展惠农服务。政府部门经常会有一些面向农村的政策扶持项目,报社完全可以借此东风来加深与农民的关系,可以与政府部门合作,把党的好政策宣传到乡间村头,让广大农民都能得到实惠。例如最近安徽日报农村版报社与省财政厅、商务厅合作开展“家电汽车三下乡”巡回宣传活动,在我省50个乡镇进行的活动,报社印发的宣传专刊非常受欢迎,加大了报纸在乡村的影响,赢得了农民读者的好评。

三、与社会各界合作集团订购报纸扩大报纸覆盖面

所谓集团采购,就是政府及其部门、企事业单位和团体集中订购,挂钩或定点赠送农村读者。这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是可行的。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全党全社会的共识和举措,支持、帮助改变农村贫穷落后面貌也是全党全社会的责任。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和团体的订报扶贫,是关心农业、关爱农民的高尚之举,以送报等方式扶农、扶贫,不仅花费小、影响广,而且收效长。经过半个多世纪的社会主义建设,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国家有一定的财力,企事业单位特别是经济转轨、社会转型期成长起来的民营企业和转制后的国有企业也有一定的经济实力,许多企业家也有回报社会的愿望。

集团采购订报在实践上也是可行的。例如,湖北省政府在农村税费改革和防治禽流感方面,就采购了该省的《农村新报》,以出版税费改革专刊和禽流感防治专刊的方式各增印1000万份,送到农村的每一个家庭。浙江的《农村信息报》、上海的《东方城乡报》等报刊,也分别被当地政府部门采购10万份和15万份,出版禽流感防治专刊送到农村。《安徽日报农村版》多年来也积极与政府部门合作,向农村基层赠报,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尤其是与安徽省农村信用社合作,利用农信社在农村基层的网点进行报纸订购,扩大了报纸的影响力,取得了社会经济效益双丰收。

农业经济开题报告篇5

1月9日傍晚,在京西宾馆的一间客房内,社会学家陆学艺侧坐在沙发里,右手中点燃的香烟总是没抽几口就燃到了烟嘴。“当领导的工作就是两项,GDp和社会问题。现在GDp上去了,但社会问题很多,这是不行的。领导也想解决,但现在扭不过来,因为他们没有抓住提纲挈领的纲。”

他猛地用左手提起外套的下摆:“就像提衣服一样,不提领子,抓其他地方是不行的。”

陆学艺所说的解决社会问题之“纲”,就是社会结构。此前一天,他带领的课题组刚刚了历时四年调研而成的研究报告《当代中国社会结构》。

这份报告是陆学艺领导的课题组进行中国社会阶层研究中的一部分。在2002年和2004年,课题组分别了《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和《当代中国社会流动》两份报告。

2004年,陆学艺开始第三份报告的调研,原定课题是当代中国的阶层关系。这一年,中央召开十六届四中全会,正式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那时正是中国社会矛盾显现的上升时期,社会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课题组感到研究社会结构正逢其时。2005年1月,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体学习会上指出:“要加强对社会结构发展变化的调查研究。”最高领导人的讲话也坚定了他们的信念,将课题改为社会结构的研究。

社会结构是社会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也是难题。在已完成的三份报告中,此次报告费时最久,长达四年。为了观察基层社会的整体全貌,课题组要长期到地方蹲点调研。2005年初夏,课题组人住四川省大邑县,在农民工宿舍里住了20天。大邑县是山区,课题组要在当地50多万人中抽样1000份,逐户调查。

艰苦的调研增加了课题组的使命感,67岁的陆学艺说:“我们有些组员从农村回来都掉眼泪,说没想到农村现在还这么穷。”

陆学艺把这份研究报告视为给当下中国社会开的药方:“我们推出的社会结构研究,是要解决目前‘经济报喜、社会报忧’这么一个难题。”此份研究报告表明,中国当前社会结构滞后于经济结构大约15年。

社会结构的实质是资源和机会在社会成员中的配置,结构滞后也就是资源和机会配置不得当。实际上,资源配置不均衡和机会不平等成为目前中国社会问题多发的重要原因,这已是共识。

近年来,中央领导人多次强调要促进社会公平,并将其视为促进社会安定和谐的方法。

《望东方周刊》:报告中分析社会结构滞后的原因时提到社会阶段性。在改革开放时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优先推进经济结构是历史所需。这样看,社会结构滞后似乎是必然的?

陆学艺:发展肯定是经济在前社会在后,但是社会要跟上。合理的差距是可以的,两三年的差距没问题,十年八年就不行。上世纪,日本、韩国、新加坡,还有我国的港台地区,就是三两年的差距。比如台湾地区,在工业化过程中基尼系数在降低,城乡差距在缩小。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对的,但搞成唯一就不对了,结果牺牲了环境、农村和社会建设。新世纪之后,我们这方面的投入有所增加,但是欠账太多了。

《望东方周刊》:报告说社会结构滞后是造成社会矛盾的主要原因,怎么理解二者之间的关系?比如三农问题,这不是农村经济发展缓慢造成的问题吗?

陆学艺:现在的三农问题长期解决不了,本质上是个结构问题。2007年,我国GDp中,一产占11.3%,就业结构中,一产占40.8%。40.8%的人创造了11.3%的财富,不是因为中国农民懒,没有比中国农民更勤劳的了。也不是因为中国农民笨,东北的农民种一千亩地两千亩-地的有的是,也能种。但是你种了这么多地,另外的八九百人吃干什么?

2007年,我国农村常住人口55.1%,这55.1%的人口要靠11.3%的财富养活。现在知道要改,就是给点钱,搞义务教育,给最低生活保障,这是不够的。你给不了多少钱,结构不改变,城乡差别没法缩小。

光靠一点补助,以工补农,城市带动农村,带得动吗?日本89%的人口是城市人口,二、三产业的人,他要支援农村支援得起。我们是少量的人在城市,要支援农村的人口,支援得起吗?

不调整结构,天王老子也没办法

陆学艺说,现代化的工业国家,几乎都遇到了同样的问题,因为“这个转变不是―般的转变,正是李鸿章所说的‘三千年未有的大变局’”。

中国在这样巨大的变革中又有着自己的特殊性。一方面,我们经历了从计划经济体制到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与此同时,我国也从传统农业社会转变到现代工业社会,这种双重转变在现代国家建立的进程中非常少见。而且,西方工业国家曾花了上百年才消化的难题,我们是在短短n,十年时间内推进的。

相比经济体制的改革,我国社会体制改革的重视度明显不足。2006年,十六届六中全会在党的历史上首次提出要“推进社会体制改革和创新’,此时改革开放已经快到第三十个年头了。

我国现行的主要社会体制,即户籍制度、城乡体制、社保制度和人事制度等,都是在计划经济体制建立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报告认为,这些体制一定程度上是为计划经济体制服务的。这导致了在经济体制率先改革之后,原有的社会体制不断与之发生冲突。

《望东方周刊》:这种现象是怎么出现的呢?

陆学艺:社会结构为什么是这样?因为户口体制、社会保障体制、就业体制,这使农村的资源和机会很少。在二元结构下,干一样的事,两样待遇,能不产生矛盾吗?

社会结构滞后不光是这30年造成的。1978年,我国二、三产业已经占GDp的60%,当时城市化率起码应该30%以上,但实际上只有17望9%。还有其他问题,在1978年已经严重滞后了。

工业化和城市化在国外是同步的。1958年,我们先是,然后是治理三年困难。当时因为没有饭吃不让农民进城,就有了户籍制度。后来通过经济建设,已经有饭吃了,粮食都卖不出去了,还不让农民进城,这没道理。户籍制度是二元结构的根源。

《望东方周刊》:书中提到,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就应该进行社会结构的调整了,为什么迟迟未动?

陆学艺:上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工农业产品由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朱基在1996年讲要扩大内需,那时候就应该进行社会结构的调整了。1996年到现在正好15年。

问题是我们对社会政策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不要说决策部门的人,搞经济研究的人也不考虑这个问题。

《望东方周刊》:你认为我们解决问题的思路不对?

陆学艺:理论界对社会问题的研究不透,习惯用经济的理论研究解决问题。

2000年以前也许还凑合,但现在解决不了。

像三农问题,不调整结构,天王老子也没办法,建设新农村什么的都是空话。要把农民转移出来,要变成二、三产业的职工才能解决。哪个富国都不能有50%的人在农村。

中国的问题是结构滞后的问题,这不是说结构万能,但现在确实处处是结构问题,而我们恰恰是在外面抓痒痒,没南开刀。

我们推出这本书,就是要让县以上的干部懂,你要搞好这个县,你就要搞好结构,你要治好这个国家,也要搞好这个结构。

和经济政策不一样,一个社会政策制定的好坏,影响的不是三两年。不像经济,热了三两年,通过调控软着陆,实在不行硬着陆。而社会政策一出,影响几十年甚至几代人。

各得其所,各得其利,那就太平了

报告称,解决社会结构滞后问题,就是要实现资源、机会的公正、合理配置。要使社会资源得到良好配置,必须改变当前国家过强、市场过度、社会过弱的现状,应使三大主体各归其位。比如,要改变国家过分介入土地资源的配置,改变市场在医疗等公共资源配置过程中的泛滥,加强社会组织在劳资关系中的作用。另外,防止资源过度集中于某些群体和某些领域也是防止社会冲突酿成的关键。

陆学艺认为,最近十几年我国有三个问题:内需不足,城乡差距的扩大,社会治安每况愈下。这三个问题归根到底都需要通过调整社会结构来治理,当下的一个药方就是大力推进城市化。要让大多数农民进入二、三产业,使他们得到应有的资源和机会,以上三个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除此之外,还应该通过完善收入分配制度、调整就业结构培育中产阶层来化解社会结构滞后的困境。

《望东方周刊》:为什么把城市化作为当下社会结构调整的突破口?

陆学艺:工业化创造供给,城市化创造需求。城市化是现代化的载体,搞工业化一定要搞城市化。我们现在是只搞工业化,东西大量出来,城市化却一直力度不够。

现在犯罪率这么高,70%和农民有关。农民工对发展做了很大贡献,但也存在很多问题。关键是现在穷的穷、富的富,而且穷得没有路了,这是个大问题。所以要把农民转移出来,不是变成农民工,而是要变成二、三产业的职工,这样才能解决问题。要各得其所,各得其利”,那就太平了。

现在是大力推进城市化的时候了,通过改革户籍、就业、社保等体制,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化。

《望东方周刊》:但户籍制度虽然呼吁多年,改革始终很缓慢。

陆学艺:经济基础已经改了,不管哪个利益集团(阻挠),上层建筑不改也得改。有人说社会已经定型化了,什么叫定型化?中国的社会结构正在变动之中。

下面动得快,上面也得跟着动。现在把中小城市改了,没有天下大乱,就可以接着往下改。有人说北京上海难改,那人家东京、巴黎没有户口制度,也没有把人挤满,也没有太多贫民窟。

这次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解决了几个大问题,至少把中小城市放开了。北京、上海等大城市也知道自己这样做不好,所以,像广州、上海已经在动了。

农业经济开题报告篇6

吴邦国委员长主持会议。

根据通过的议程,会议首先听取了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乔晓阳作的关于邮政法修订草案修改情况的汇报。法律委员会建议本次常委会会议继续审议;如果审议意见比较一致,也可以考虑本次常委会会议审议通过。

会议听取了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李重庵作的关于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仲裁法草案修改情况的汇报。法律委员会建议本次常委会会议继续审议。

全国人大常委会议事规则颁布施行20多年来,对规范议事程序,提高议事效率,保障全国人大常委会依法履行职权,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随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不断发展完善,需要总结多年来的实践经验,对全国人大常委会议事规则进行适当的修改和完善。受委员长会议委托,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副主任李飞就修改常委会议事规则的必要性、修正案草案起草情况以及这次修改的指导思想、工作思路、主要内容等作了说明。

为了加强国防动员建设,健全国防动员制度,完善国防动员体系,维护国家安全和发展,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军队有关单位以国防法为依据,总结我国国防动员实践经验并借鉴世界主要国家的国防动员立法经验,拟订了国防动员法草案。受国务院、中央军委的委托,国务委员、中央军委委员、国防部部长梁光烈向会议作了关于国防动员法草案的说明,介绍了制定国防动员法的必要性、草案起草的简要经过,并就草案中国防动员的组织领导体制、经济建设的国防要求、预备役人员的储备与征召、物资动员、公民和组织的国防义务与权利、特别措施等主要问题作了解释。

为保障人民武装警察部队依法执行国家赋予的安全保卫任务,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武警总部在总结武警部队执行安全保卫任务的实践经验基础上,拟订了人民武装警察法草案。受国务院、中央军委的委托,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司令员吴双战就人民武装警察法草案规定的领导指挥体制、任务范围、职权、义务和权利、保障措施、监督检查以及法律责任等作了说明。

受国务院委托,司法部部长吴爱英向会议作了关于提请审议批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大韩民国关于移管被判刑人的条约》的议案的说明、关于提请审议批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澳大利亚关于移管被判刑人的条约》的议案的说明,外交部副部长李金章作了关于提请审议批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委内瑞拉玻利瓦尔共和国关于刑事司法协助的条约》的议案的说明。

会议还听取了全国人大常委会代表资格审查委员会主任委员黄镇东作的关于个别代表的代表资格的报告,审议了有关任免案等。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王兆国、路甬祥、乌云其木格、韩启德、华建敏、陈至立、周铁农、李建国、司马义・铁力瓦尔地、蒋树声、陈昌智、严隽琪、桑国卫出席会议。最高人民法院院长王胜俊以及最高人民检察院负责人等列席会议。

当天下午,会议分组审议《全国人大常委会议事规则修正案(草案)》,这是草案首次提交人大常委会审议。

参加分组审议的全国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认为,全国人大常委会议事规则经过20多年的实践,积累了很多经验,现在有必要进行适当的修改,既体现了全国人大常委会的民主集中制,保障依法履行职权,又体现了进一步健全完善和规范议事程序,保证及提高议事效率。

4月21日上午,会议分组审议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仲裁法(草案),常委会组成人员普遍认为修改后的草案对稳定农村土地基本经营制度、保障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促进农业农村的经济发展和农村的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在分组审议时龚学平说,制定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仲裁法,建立健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的纠纷解决机制,是对农村土地承包法和现有的法律规章制度的进一步完善,也是落实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制度的法律保障。

关于仲裁的范围问题,任茂东说,关于征地补偿引起的纠纷是否属于仲裁范围的问题,这次法律委在关于修改问题的说明中进行了说明,因征收及其补偿问题涉及行政法律关系而非民事法律关系,因此不宜列入仲裁的范围。但是,对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内部分配征地补偿费引起的纠纷,修改报告认为,仲裁难度较大,目前各地做法不一,因此不宜明确列入仲裁范围。我认为理由并不是十分充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农村土地承包纠纷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中明确规定,将“承包地征收补偿费用分配纠纷”列入诉讼受理范围。与此相衔接,我认为可以考虑在本法将这一类纠纷纳入这一范围。

白克明在分组审议时提出,现在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中有相当多的不是村民和村民之间的,而是村民和村委会之间的。有时候一些村委会,不与老百姓商量就把土地变卖给某企业,这些问题常有。这部法律对这一类矛盾纠纷适用不适用?草案第二条最后一款没有写清楚。我认为这部法应把这个问题写清楚,应该明确村委会和村民之间的问题依照本法规定处理。农民与农民之间的矛盾,不难调解,而最难的是老百姓与村委会的矛盾。

4月22日下午,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八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第二次全体会议,听取和审议国务院关于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情况的报告、关于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情况的报告、关于大气污染防治工作进展情况的报告等。吴邦国委员长出席会议。

会议由周铁农副委员长主持。

受国务院委托,民政部部长李学举向会议报告了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情况。他说,目前以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农村医疗救助制度、农村五保供养制度、自然灾害生活救助制度等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形成,被征地农民、农民工社会保障工作取得了长足进展,一些地方还探索开展了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初步保障了农村群众基本生活。但现阶段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够健全,存在一些需要认真研究解决的问题。今后一段时间,需要按照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原则,以解决制度缺失问题为重点,继续健全和规范各项保障制度,逐步扩大覆盖面,不断提高保障水平,着力从体系层面进行衔接配套,增强推进合力。他还从健全法律法规、加大资金投入、加强协调协作、注重统筹平衡、强化基层管理和服务等方面报告了加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具体措施。

受国务院委托,教育部部长周济向会议报告了我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情况。他说,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取得了重大进展,实现了历史性突破:职业教育特别是中等职业教育规模迅速扩大,具备了大规模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能力;职业教育办学思想更加明确,改革发展思路更加清晰;加大投入,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得到加强;建立健全职业教育学生资助政策体系,有效促进了教育发展和社会公平。同时,职业教育仍然是我国教育事业的薄弱环节,与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的需要还有差距。周济说,在研究制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过程中,将进一步明确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认真研究和吸收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加快职业教育改革创新步伐,实现职业教育质量、结构、规模、效益的协调发展。他还从九个方面报告了进一步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要政策措施以及关于修改职业教育法的工作进展情况。

受国务院委托,环境保护部部长周生贤向会议报告了大气污染防治工作进展情况。他说,目前我国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取得积极进展: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得到有效控制;城市大气环境综合整治不断加强;积极探索大气污染区域联防新机制;产业结构调整力度进一步加大;清洁能源利用和节能工作扎实推进;大气污染防治法制建设和执法工作不断深入;污染防治基础能力建设力度不断加大。他说,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能源消费的不断攀升,发达国家历经近百年出现的环境问题在我国近二三十年集中出现,呈现区域性和复合型特征,存在发生大气严重污染事件的隐忧,大气环境形势非常严峻。他还介绍了下一步的工作设想:确保实现主要大气污染物减排目标;建立和完善区域、城市大气联防联控机制;进一步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大力推进机动车污染防治工作;进一步完善大气污染防治监管和保障体系;强化大气污染防治的科技支撑。

会议还听取了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主任委员胡康生作的关于邮政法修订草案、全国人大常委会议事规则修正案草案审议结果的报告。法律委员会建议本次常委会会议审议通过这两部法律案。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王兆国、路甬祥、乌云其木格、韩启德、华建敏、陈至立、李建国、司马义・铁力瓦尔地、蒋树声、陈昌智、严隽琪、桑国卫出席会议。国务委员戴秉国、最高人民法院院长王胜俊、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等列席会议。

为了使公众更充分地了解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大气污染防治工作进展的情况和全国人大常委会相关的监督和调研工作情况,当天下午,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召开专题记者会,邀请全国人大有关专门委员会和国务院有关部委负责人就有关问题作了介绍并回答中外记者的提问。

4月24日上午,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八次会议在完成各项议程后在人民大会堂闭会。会议经表决,通过了修订后的邮政法和关于修改全国人大常委会议事规则的决定,国家主席分别签署第十二号、第十三号主席令予以公布。

吴邦国委员长主持会议。

会议表决通过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批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大韩民国关于移管被判刑人的条约》的决定、关于批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澳大利亚关于移管被判刑人的条约》的决定、关于批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委内瑞拉玻利瓦尔共和国关于刑事司法协助的条约》的决定,批准了上述条约。

会议表决通过了全国人大常委会代表资格审查委员会关于个别代表的代表资格的报告。根据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的公告,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现在实有2984人。

会议还表决通过了有关任免案。

完成各项议程后,吴邦国发表讲话。他说,会议通过了关于修改全国人大常委会议事规则的决定。修改后的常委会议事规则,适应新形势下人大工作的需要,将实践证明比较成熟的做法写进法律,同时注意与相关法律的衔接,对原有的一些规定作了补充完善,对于加强常委会制度建设,进一步规范议事程序、提高议事效率,保障常委会依法行使职权,将发挥重要作用。

吴邦国指出,全面修订后的邮政法,明确了邮政普遍服务的承担主体、业务范围以及服务和资费规定,强化了邮政普遍服务的支持保障机制,加大了对邮政和快递服务的监管力度,完善了通信安全和用户权益保护制度,对于进一步提高邮政普遍服务能力和水平,更好地满足人民生活和社会发展需要,具有重要意义。

吴邦国说,会议还听取和审议了国务院关于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大气污染防治等三个专项工作报告。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事关亿万农民的切身利益。党的十六大以来,农村社会保障工作积极推进,取得明显成效,得到了广大农民的衷心拥护。但由于这项工作起步时间不长,地区发展不平衡、经费投入不足、保障水平偏低、覆盖面窄和基层管理薄弱等问题都很突出,与农民群众的需要与期待有较大差距。要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按照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原则,进一步加强农村社保体系建设。一是要把增加农村社保投入作为实施积极财政政策、扩大内需、改善民生的一个重点,加大财政投入力度。二是要尽快解决农民工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和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三是要逐步提高农村低保和新型合作医疗的补助标准、扩大覆盖范围;要坚持试点先行、逐步推进的原则,积极做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

吴邦国强调,职业教育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虽然近些年的发展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但与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需要还有很大差距,仍是我国教育事业的薄弱环节。搞好职业教育既是长远大计,也是当务之急。要把发展职业教育与开发人力资源、促进就业、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结合起来,促进职业教育质量、结构和规模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一要建立健全职业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积极改善职业学校办学条件,逐步实行中等职业教育免费。二要尽快完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支持、鼓励社会各界尤其是大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三要加强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到职业学校任教。

吴邦国强调,在充分肯定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取得的成绩的同时,要充分认识防治大气污染的重要性、紧迫性和长期性,充分认识造成我国大气污染的根本原因是经济发展方式粗放和产业结构不合理。要把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作为改善大气环境质量的治本之策,综合运用法律、经济、科技等各种手段有效控制和减少大气污染,确保实现“十一五”规划纲要确定的主要大气污染物的减排目标。一要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积极发展清洁能源,大力推广节能产品,加快发展循环经济。二要严格执行环保法规,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加快治理老污染源,做到稳定达标排放;严把环境准入关,坚决控制新污染源。三要加大火电、冶金、水泥等重点行业和重点城市、重点地区的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建立和完善区域大气联防联控机制。

吴邦国指出,为配合这次会议的审议,提高工作质量,有关专门委员会围绕上述三个专题,深入实际进行大量调查研究。有关专门委员会还在事前或调研过程中分别听取了国务院有关部门的情况介绍,调研结束后又及时与国务院有关部门充分交换意见,对修改和完善有关专项工作报告、加强和改进相关工作提出中肯建议。会议期间,常委会组成人员和列席会议的同志对专项工作报告和有关法律草案提出了不少好的意见和建议。会后,法律委、法工委要会同有关方面,认真研究大家对法律草案的审议意见,进一步修改完善有关法律草案,提请以后的常委会会议审议;常委会办公厅要汇总整理大家对专项工作报告的意见和建议,形成审议意见,送国务院及有关部门研究改进工作参考。

吴邦国还就进一步加强全国人大常委会的监督工作发表了重要讲话。他强调,客观形势对做好人大监督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我们要紧紧抓住常委会工作报告确定的监督重点,从人大监督工作的特点出发,灵活运用这些年形成的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机制和方法,坚持依法行使职权,积极开展监督工作,争取今年在提高监督工作水平、加大监督工作力度上迈出新步伐。

吴邦国指出,今年是我国进入新世纪以来经济发展最为困难的一年,改革发展稳定的任务十分繁重。为做好全年工作,党中央及时作出了保增长、调结构、重民生的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十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批准的政府工作报告又作了具体安排,确定实施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一揽子计划,并部署了七个方面的重点工作。从今年一季度经济运行情况看,经过全国上下的共同努力,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了6.1%,经济持续下滑趋势得到初步遏制,整体经济表现好于预期。在国际金融危机持续深化蔓延的背景下,这一成绩的确来之不易,充分说明中央对经济形势的分析判断和决策部署是完全正确的,也进一步坚定了发展信心。但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国经济出现的积极变化还是初步的,经济回升的基础尚不稳定,前进中仍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做好全年的工作,任务繁重。

吴邦国说,针对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严峻形势和艰巨任务,今年的常委会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把推动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贯彻落实作为人大监督工作的重中之重,着力加强对经济工作和解决民生问题的监督,督促和支持“一府两院”按照各自工作报告提出的目标任务做好工作,确保中央重大决策部署的贯彻落实,确保全年经济社会发展任务的顺利完成。为此,吴邦国强调了三点:

一要加强调查研究。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这些年来,我们在人大工作中,无论是立法工作还是监督工作,都形成了积极开展调查研究的好做法。调查研究既是我们做好人大工作的内在需要,其本身也可以起到推动有关方面改进工作的作用。搞好调查研究,首先需要结合人大工作重点选择好调研题目。根据委员长会议精神,全国人大有关专门委员会已就监督9080亿元中央政府投资计划的实施问题,选择保障性住房建设等五个题目,准备主动开展专题调研,常委会会议还将安排听取和审议有关专题调研的报告。希望通过专题调研,提出有分量的意见和建议,以点带面,推动改进工作,督促各地区各部门严格把握政府投资和政策导向,坚持政府投资量力而行,防止重复建设和城市盲目扩张,确保中央保增长、调结构、重民生的一系列决策部署落到实处。

二要搞好跟踪监督。跟踪监督是这些年我们推动解决重点难点问题的一个好办法。这是因为,人大确定的重点监督事项,都是一些事关全局而又长期得不到解决的问题,这就需要我们抓住这些重点难点问题,综合运用听取审议专项工作报告、开展执法检查等多种形式,深入开展跟踪监督,督促有关方面抓紧整改,力争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前些年通过人大监督推动解决的拖欠出口退税、拖欠农民工工资和超期羁押等问题,都是经过几年的跟踪检查,最后取得了满意的结果。今年,我们确定的一些重点监督事项,也要采取这一做法,有的要在下半年通过调研等形式进行跟踪检查,有的要在明年继续作为重点监督事项,安排听取审议专项工作报告或开展执法检查等。

三要增加人大监督工作的透明度。监督权是宪法和法律赋予人大及其常委会的一项重要职权,人大监督是代表国家和人民进行的具有法律效力的监督,是不可替代的。增加人大监督工作的透明度,既是常委会自觉接受人大代表和人民群众监督的内在需要,也有利于更好地推动有关方面改进工作。一是按照监督法的规定,将执法检查报告、专项工作报告及审议意见等,及时向社会公开,并注意收集和认真研究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二是加强跟踪报道,对一些重大监督事项,从方案出台到调研、从审议到反馈,要进行全程的、有重点的持续性报道。三是加强新闻宣传的组织与策划,把握舆论导向。应尽量减少程序性的内容,多报道实质性内容,将人大工作的新闻宣传向深度拓展。要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刊以及网络等新媒体,灵活运用各种报道形式,使人大工作宣传报道既准确深入、又生动活泼。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王兆国、路甬祥、乌云其木格、韩启德、华建敏、陈至立、周铁农、李建国、司马义・铁力瓦尔地、蒋树声、陈昌智、严隽琪、桑国卫出席会议。国务院副总理、最高人民法院院长王胜俊、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等列席会议。

农业经济开题报告篇7

在严峻的现实面前清醒过来

中国是在“开门红、满堂红、月月红、红到底”的口号声中进入1960年的。尽管到1959年底“”造成的困难已经相当严重,但1960年初《人民日报》发表的元旦社论《展望六十年代》一文依旧是雄心勃勃:“掌握了1958年和1959年的连续跃进和更好的跃进,充满了决心和信心,而且对于整个六十年代的连续跃进,也充满决心和信心。”社论宣布,新的十年间要在主要工业产品产量方面赶上和超过英国,基本实现“四个现代化”。然而,不论报纸上的文字多么慷慨激昂,这时的“”势头已不过是强弩之末。

这年第一季度工业生产直线下降,被称为“元帅升帐”的钢的日产量由上年第四季度的5038万吨减至4.98万吨,4月上旬又降至4.84万吨。到第二季度,20种主要工业产品有18种完不成产量计划,其中有11项产量低于第一季度。如果说工业生产的下降人们还难有直接感受的话,那么农业生产尤其是粮食生产的衰退,是几乎所有人都有切肤之痛的。从1959年起,农副产品产量开始急剧下降。1959年粮食产量仅有3400亿斤,比1958年实际产量4000亿斤减少600亿斤。1960年粮食产量进一步下降,落到2870亿斤,比1959年又减少了530亿斤,跌落至1951年的水平。在粮食产量连年下降的同时,由于“浮夸风”的泛滥,各地粮食产量却连年“上涨”,而且增幅很大,造成一种虚幻的假象。加之城镇职工人数大幅增长,使得征购粮食连年增加,一减一增,导致农村人口的人均粮食消费量跌至建国以来的最低水平。从1960年夏天开始,全国范围内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粮食供应紧张的局面。1960年同1957年相比,城乡人口平均粮食消费量减少了19.4%,其中农村人口人均消费量减少23.7%。植物油人均消费量减少23%,猪肉人均消费量减少70%,许多地区因营养不良而普遍发生浮肿病。由于人口出生率大幅下降,而死亡率大幅上升,1960年全国总人口比上一年减少了1000万。

作为中央领导层分管经济工作的李富春比一般人对这严峻的经济形势有更加深切的体会和更全面的观察。严峻的现实也使人们开始冷静下来,许多人对“”和化运动中发生的种种问题开始有了清醒的认识和反思。

1960年6月14日至18日,中共中央在上海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讨论“二五”计划后三年(即1960年――1962年)的补充计划,这次会议实际上对三年来的工作进行了初步总结。

在会上的发言中,针对“”中只强调“多、快”而忽视“好、省”的问题,李富春指出:“我们的老观点,多快好省就是搞多一点,搞快一点,但是实际经验表明,不一定搞得多,搞得快,可能有些方面多我们做得不好,反而少慢差费。”他提出了今后多快好省需要注意的问题,强调“要抓农业,以农业为基础,抓农业主产、基建、劳动力、生活的全面安排,真正实现工农业并举”。对基本建设的安排,李富春认为,“要有重点,要分轻重缓急;要排纵队,不要排横队”。他还指出:“国民经济是个有机的整体,工业牵动农业,农业牵动工业,牵动交通运输,牵动商业外贸,都是互相联系的……必须进行全面考虑。”这些问题虽然是从正面提出来的,但实际上具有明显的针对性,都是从总结““教训中得出的认识。

会后不久,在中央政治局上海扩大会议期间写下的《十年总结》一文,对“”运动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了严厉批评,并且再次强调了实事求是的原则。这对于当时克服困难、纠正错误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同时,这无疑进一步激发了李富春反思“”运动并纠正其错误的勇气。

在上海会议上,李富春虽然还没有提出调整的主张,但沿着对“”中的问题进行总结反思的思路,调整的主张已经呼之欲出了。

从整顿建议到“六字方针”

中央政治局会议6月召开时,1960年已过近半,国民经济暴露出许多的问题。与此同时,中苏两党与两国之间的矛盾也日益尖锐起来。6月下旬,社会主义国家共产党和工人党代表会议在布加勒斯特召开,苏共中央第一书记赫鲁晓夫搞突然袭击,策划几国共产党对中国共产党进行横加指责。鉴于这种情况,中共中央于7月至8月在北戴河召开工作会议,讨论国际形势,同时也讨论国内经济问题,安排和落实国民经济计划。

7月18日,李富春就国内经济问题在会上作报告。沿着之前的思路,他对调整国民经济问题的认识也更加明确起来。

关于国内的任务及其应该采取的方针和具体政策,李富春提出了重要意见。在这些意见中,对扭转当时严峻局势最有意义的是经济工作要以农业为中心和缩短基本建设战线。李富春指出,我们在一个时期对农业发展的艰巨性、复杂性认识不够,对农业有点盲目乐观的情绪,放松了对农业的注意。不抓农业,不支援农业,工业也上不去。所以以农业为基础,工农业并举,确实要贯彻到实际工作中去。他提出,首先要注意安排工业支援农业问题,同时对农业本身,农村劳动力必须做全面的、全年的安排。关于缩短基本建设战线,李富春认为,我们必须接受教训,下决心缩短基本建设战线,下决心搞三级结合,统一计划。李富春还特别提出要加强企业管理,为此,他郑重建议:从下一年起年度计划只搞一本账,只搞一个计划,不搞第二本账。所谓几本账,是指当时国家制定计划时,对有些产量定下几个指标。完成了计划中低的指标后,再向高的指标努力。几本账的最大弊端就在于,它很容易使人好高鹜远,不顾客观条件片面地求大、求快。取消“两本账”的做法,也就遏止了高指标的滋长和蔓延。

在会议期间召开的中央各工业部部长和各省市委工业书记会议上,针对有些人对缩短基本建设战线还犹疑不决、裹足不前的情况,李富春一改平素的风格,讲话口气变得异常严厉。他严肃告诫道:削基建、保生产,削劳动力、保农业,不要再犹豫动摇,不要再讨价还价。他斩钉截铁地说:基本建设你们各省、各市、各部门有什么意见,就砍,砍错了再说,现在砍比不砍好。有的项目是省委书记亲自抓的,砍不砍?我说,一样砍。你抓得不对,更要砍。你的计划是中央批准的,是不是要削减?中央批准的也要削减。应该砍就砍,没有二话可讲,要有这个精神。在这次讲话中,李富春明确宣布:明年在这样的基础上,必须贯穿全国一盘棋、一本账。李富春对遏止经济恶化的迫切心情溢于言表。

李富春的意见得到了中央工作会议的赞成。他和薄一波(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兼国家经委主任)联名提交的《关于1960年第三季度工业交通生产中的主要措施的报告》也通过了会议讨论。报告提出:为了扭转第二季度以来主要产品下降的局面,解决生产组织不力、企业管理工作松懈和基本建设战线过长、物资使用分散的问题,必须统一思想,统一行动,坚决削基建,保生产,集中力量把以钢、铁、煤、运为中心的工业生产促进上去,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增加产品品种,加强企业管理。会议通过的两个文件《关于全党动手,大办农业,大办粮食的指示》和《关于开展以保粮、保钢为中心的增产节约运动的指示》,要求把加强农业生产和压缩基本建设战线作为当前的迫切任务;要求认真清理劳动力,加强农业生产第一线,保证农业生产,坚决缩短基本建设战线,保证钢铁生产。

从加强农业战线到缩短基建战线,从取消“两本账”到整顿工交企业,都是当时最为紧迫和尖锐的问题。李富春提出的这些主张虽然还不是从“”全面退却,但至少是在一些关键点上开始停止新的“”高潮。

就在这次会议期间,李富春提出了整顿工业企业的建议和“整顿、巩固、提高”的“六字方针”。工业交通企业自“”以来,管理散乱,制度废弛,产品及服务质量下降。针对这种状况,李富春提出要对工业企业和工业生产进行“整顿、巩固、提高”。可以说,这些意见是调整国民经济的最初建议。他提出的“六字方针”成为后来调整国民经济“八字方针”的雏形。

非常遗憾的是,就在会议进行的过程中,一个意想不到的事件发生了。7月16日,苏联政府突然单方面决定召回专家,并撕毁经济援助合同。此举立即引起了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强烈愤慨。在这种情况下,有些人又不冷静地提出要炼“争气钢”,要在当年炼出2000万吨,提前实现钢产量赶上英国的目标。这在客观上阻碍了李富春以及同他持有同样观点的人就调整经济工作的方针问题进行更深入的思索。

“八字方针”的全面形成与正式通过

尽管北戴河会议没有深入讨论调整国民经济的问题,但是会后李富春对这个问题的思考更加深入。一个最重要的进展,就是他把整顿工业企业的“六字方针”推及为制订整个国民经济计划的方针。8月中下旬,国家计委党组讨论编制1961年国民经济计划控制数字时,李富春提出,1961年国民经济计划的方针“应以整顿、巩固、提高为主,增加新的生产能力为辅;着重解决配套、补缺门、前后左右和品种质量问题,以便取得主动”。这样,“整顿、巩固、提高”已经不限于工业交通行业,而是作为来年国民经济的重要方针了。国家计委向中央各财经部门及各大区通报了李富春的意见,明确要求编制明年计划的方针应以“整顿、巩固、提高”为主,并且将“六字方针”写入了提交国务院审查的《关于1961年国民经济计划控制数字的报告》中。

8月30日,李富春等人到西花厅向汇报工作,共同审议《关于1961年国民经济计划控制数字的报告》。支持李富春的意见,并将报告提出的对1961年国民经济实行“整顿、巩固、提高”的方针增加了“充实”二字。9月5号,又将“整顿”改成“调整”。这样就完整形成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9月30日,由签发,中共中央批转了国家计委《关于1961年国民经济计划控制数字的报告》,要求各地区、各部门根据这个报告分别编制计划草案。这个报告第一次完整地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8个字,使之成为调整国民经济的重要指导方针。

按照这个方针,李富春开始组织编制1961年经济计划。11月中下旬,国家计委在北京召开第九次全国计划会议。会议初步总结了“”的经验教训,传达了党中央关于国民经济实行八字方针的决定,提出1961年计划安排要点。会议对国家计委9月报告提出的若干指标作了调整:1961年,钢产量由2300万吨降到2010万吨,煤炭产量由5.2亿吨降到4.25亿吨,减少职工数由300万人增加到502万人。此外,粮食产量为3900亿斤,棉花为3200万担,施工的大中型项目为1200个(比上年减少300个)。

但是要将热火朝天的“”高潮平息下来绝非易事。“八字方针”提出后,国民经济还是没有顺利转入调整的轨道。北戴河会议之后,全国掀起了“保粮”“保钢”生产高潮。实际上这两者之间存在着内在矛盾,“保钢”事实上在资金、劳动力等方面挤占了农业生产,从而延续甚至加重了国民经济结构不平衡的局面。12月3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保钢问题的紧急指示》,要求12月份钢的平均日产量确保6.2万吨,争取达到6.3万吨。这依然反映出“以钢为纲”的观念。到年底,钢产量虽然勉强达到1866万吨,但是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已经到了难以为继的地步,出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为严峻的局面。

严峻的事实要求人们必须下更大的决心客观地估计形势,纠正失误。

转眼间,1961年到了,这年的1月14日至18日,中共中央在北京举行了八届九中全会,讨论当年的经济工作。会前,中共中央先召开了工作会议,在会上作了重要讲话。他指出:现在看起来,社会主义建设不要那么十分急,十分急了办不成,越急就越办不成,不如缓一点,波浪式向前发展,不要务虚名而招实祸。他还号召恢复实事求是、调查研究的作风,把1961年搞成一个实事求是年。这对统一全党认识、调整国民经济无疑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李富春向全会作了关于1961年计划意见的报告,提出国民经济计划安排的总体设想:“必须更好地贯彻执行以农业为基础、把农业放在首要地位的方针,争取农业丰收,特别是争取粮食的丰收。同时,对各个部门和各个方面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争取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的比例关系得到进一步的协调,使生产和建设的质量得到显著的进步。”根据这样一个设想,李富春建议对1961年计划指标再作调整:钢产量降到1900万吨;煤炭则调高到4.36亿吨;粮食调高到4100亿斤;基建投资规模为167亿元,比上年减少103亿元;施工的大中型项目比上年减少700个左右。

农业经济开题报告篇8

实现四个现代化(简称‘四化’),在中国的政治舞台上有着特殊的历史地位。它是中华民族复兴的宏伟目标,然而,随着经济发展,“四化”的具体内容又是与日俱进的。

早在1954年召开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实现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和国防的四个现代化”的任务就提出来。在1964年12月召开的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在二十世纪内,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

1979年12月6日,邓小平在与日本首相大平正芳会谈时,把四个现代化量化为“到二十世纪末,争取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人均1000美元,实现小康水平”。邓小平把这个目标称为“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即“小康之家”。从那时开始,在改革和开放的推动下,中国经济经历了三十年的高速增长。国家统计局经过详细核算后在2012年8月15日:2011年,中国人均国内总产值达5432美元,已经远远超过了三十三年前设定的目标。

在不久前召开的第十八次全国党代表大会上,副总理在参加山东代表团的座谈会上说,十提出的四化和之前的四化内容有不同,但总体上都是推动中国经济继续向前发展的主要抓手。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这“三化”这些年提得比较多,各省的发展战略中大部分以此为主体。信息化也有提到,但比较少和这三化一起提,十将“信息化”包含进去,提出了“新四化”。

“新四化”的提出有足够的依据。首先,中国仍然有剩余的农业人口,需要靠工业化来进一步消化;第二,中国的传统工业要依靠信息化来提高效率,才能与国际同行处于同样的竞争平台上;第三,城市必须容纳日益增加的参与工业化的农村人口,让农民工变成市民;第四,农业产出必须从“强调数量、解决温饱”转向“强调质量、满足品味”,适应消费者从小康走向富裕的需要。

“新四化”之间的关系,在十报告中采用了这样的文字来阐述:“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副总理还提醒大家注意,十提出的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之所以说是“新四化”,还有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在于发展理念出现新变化。比如对于将给中国经济未来提供巨大需求空间的城镇化,在多次发言中都提出要从以前的以物为主走向以人为主的新阶段;比如更多的强调必须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来给四化发展提供新的制度保证。

中国经济如果能够在未来5-10年里成功实现“新四化”,中国的经济将保持持续增长、结构优化将会有显著提升。只是要实现“新四化”并不容易达到,体制改革、增长方式转变必不可少。为此,新一代党的领导人需要作出持续不懈的努力。

“四化同步”是一种新概念

十报告还提出了“四化同步”的新表述,无疑是中国共产党立足全局、着眼长远、与时俱进的重大战略决策,也是在中国现代化建设发展到一定阶段,对现阶段突出矛盾的一次求解。

当前,中国经济社会结构中最大的问题是城乡二元结构仍然明显,收入分配中最突出的问题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产业发展中最薄弱的环节是农业。与快速推进的工业化、城镇化相比,农业现代化滞后的问题仍很突出。然而,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是现代化的基本内容,农业现代化如果跟不上工业化、城镇化发展步伐,也会导致工业化、城镇化发展受阻,因此,能否实现三者的同步发展,关系到现代化建设的成败。十报告强调“四化同步”,无疑将为农业现代化建设注入强劲动力。

中国工业发展速度较快,但工业化率并不高,特别是在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方面还有很大文章可做。这也是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的题中应有之义。城镇化方面,截至去年底,中国城镇化率已经突破50%,伴随着城镇化的脚步,也有许多问题是必须及时面对的,比如城镇化本应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一个有效途径,但中国却出现了农村空心化等问题。

同步发展的“新四化”中,信息化是新增加的内容,这表明信息化已被提升至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当前,信息化已经覆盖了国民经济的所有行业,正有力地推进其他“三化”。

只有“新四化”同步发展,才是真正科学的发展,才能达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根本要求,才能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十报告将凝聚共识、汇集力量,让中国在“新四化”道路上快步走好。

“新四化”引领经济可持续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未来我国经济增长将着力于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可以说,“新四化”为我国未来新的经济增长格局指明了方向。“新四化”的适时提出,也为民营企业发展指明了航向,提供了民营企业家清晰的投资蓝图。有分析指出,围绕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投资大幕正在拉开,对一般民营企业来说,在宏观经济企稳阶段,“新四化”的提出将为企业发展勾勒出更多的结构性机会。

据测算,到2020年前,我国GDp只要保持7%的年均增速,就可实现十报告提出的经济发展目标。展望“新十年”,围绕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新增长格局已浮出水面。民营资本市场将在“缓周期”中更好地发挥价格发现和资源配置功能,助推新增长格局构建。

“中国十年黄金增长期”受益于国内人口红利、制度红利,以及全球流动性过剩、经济全球化。但是,多年高速增长大量消耗环境与资源,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不平衡逐渐凸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在未来经济“缓周期”中要解决的最重要课题。转变发展方式的实质和核心就是要找到新的长期增长动力。

我国第二产业一般被认为在“三大产业”中发展相对较好。但是,截至2011年底,我国工业化率仅为39.9%,仍处于工业化率水平低于40%的工业化初期阶段。新型工业化之路,将在上、中、下游工业产业之间,在传统和新兴工业产业之间,在国有经济和民营经济之间,发掘真正代表长期增长潜力的新力量。

信息化以智能化工具发展为代表,与工业化紧密相连。我国近年来信息化以3倍于国民经济的速度发展。但在全球电子信息产品份额中,我国产品占比仅为个位数,美国早已超过30%。近年来,我国物联网等领域快速发展,为“更有技术含量”的增长带来希望。

目前,我国城镇化率远低于发达国家70%至80%的水平。城镇化在我国并不是新的概念,但未来的城镇化具备不同的内涵和外延。实践证明,城镇化一定要与收入分配改革、缩小城乡差距、优化国土开发利用、环境保护和资源合理开发、社会保障制度完善、文化、教育、医疗等众多社会改革协调推进。这其中蕴含着我国经济巨大的可持续增长动力。

农业经济开题报告篇9

一等奖(5篇)

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成功典范

――关于义乌发展经验的调查报告

(省委办公厅 舒国增等)

2、关于在我省开展政策性农村住房保险的调研报告

(省发改委 姚作汀等)

3、公共财政与和谐社会建设

(省委政法委课题组)

4、杭州市青年农民工城市融入现状实证分析

(杭州团市委 董 悦)

5、“浙中城市群”建设与发展若干问题的调查研究

(省委党校 陆立军)

二等奖(10篇)

6 关于我省流动人口若干问题的调研报告

(省政府办公厅 潘捷军)

7 农村土地制度市场化改革的障碍与对策研究

(衢州市委政研室 徐延山)

8 浙江省区域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评价与对策研究

(省国土资源厅 王松林等)

9 具有浙江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研究

(省科技厅 蒋泰维等)

10 浙江生态省建设中的水资源补偿机制研究

(省物价局柳萍等)

11 关于创新浙江民营经济发展模式的对策研究

(省政府研究室 陈广胜)

12 关于加强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的调研报告

(省人事厅 陈仲方等)

13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民俗文化传承

(省委宣传部 童芍素等)

14 从“民主恳谈”到“参与式预算”

――基层民主的温岭模式调查

(温岭市委宣传部 曹 鸿等)

15 关于有效控制海洋捕捞强度、继续做好渔民转产转业的调研报告

(省政协农业和农村工作委员会 蔡洪法等)

三等奖(20篇)

16 关于我省淘汰高能耗、高物耗、高污染落后生产能力的调研报告

(省政协提案委员会 叶子挺等)

17 浙江省异地商会党建工作调查及思考

(省委组织部课题组)

18 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努力构建新型农业服务体系

(衢州市委 厉志海)

19 关于“八郑规程”的调查与思考

(绍兴市纪委 史济锡等)

20 关于浙江省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情况调查及对策建议

(省社科院 杨建华等)

21 宁波市改革创新社会管理体制研究

(宁波市委政研室课题组)

22 浙江省块状经济发展报告

(省经贸委 丁耀民等)

23 关于我省城镇养老服务业发展存在问题与对策的调研报告

(省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 韩春根等)

24 实施旅游国际化战略,加快旅游目的地建设研究报告

(省旅游局 纪根立等)

25 以群体性突发事件处置为抓手,全面提高我省领导干部应急管理的能力

(省委党校 吴锦良)

26 对浙江省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的调查与思考

(省委办公厅 王文滋)

27 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政策研究(省卫生厅 李兰娟等)

28 “庆元模式”对服务型政府建设和乡镇体制改革的启示

(省委党校 何显明等)

29 发挥公共财政作用,推进科技自主创新

(省财政厅课题组)

30 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责任、地位和作用

(省委统战部课题组)

31 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管理问题与对策研究

(省政府办公厅 施清宏)

32 关于全省法院努力实践“三项承诺”的调研报告

(省法院 包祥水等)

33 关于浙江省征地补偿和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有关情况的调研报告

(省法制办 周小平等)

34 从我省地方立法民主实践探索推进地方立法民主化的对策

(省人大常委会办公厅 李步星等)

35 《浙江省殡葬管理条例》立法质量评估报告

(省人大常委会法工委 丁祖年等)

优秀奖(30篇)

36 浙江省涉外知识产权保护状况调查

(省知识产权局 陈小英)

37 2006年浙江城镇低收入群体生活状况研究

(国家统计局浙江调查总队 施幼薇等)

38 台州政府创新社会管理体制研究

(台州市委 张鸿铭)

39 浙江省民营中小金融机构发展研究――以台州为例

(台州市委政研室 郑楚森等)

40 浙江省政府外债负担问题研究

(省财政厅课题组)

41 关于乡村宣传文化阵地建设的现状与思考

(省委宣传部 沈立江等)

42 提升合作经济水平,促进现代农业发展

(省农办 邵 峰)

43 生态功能区划与主体功能区划关系研究

(省发展规划研究院 刘 亭等)

44 浙江省产业结构调整与金融支持研究

(人行杭州中心支行课题组)

45 浙江省慈善事业发展调研报告

(省民政厅 吴桂英等)

46 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化发展趋势与浙江城市化战略调整

(嘉兴市委办 张才方)

47 缓解我省小企业融资难的几点思考

(省中小企业局 吴家曦等)

48 浙江省软件产业发展前景及对策建议

(省信息产业厅 高鹰忠等)

49 浙江省民营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调研报告

(省工商联课题组)

50 关于推进欠发达地区人口和产业集聚、提升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的调研报告

(省农办 王良仟)

51 实施生态移民工程,扎实推进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丽水市委政研室 李 华)

52 关于外来流动人员信教问题的调查与思考

(省委统战部课题组)

53 全省国有林场改革与发展调研报告

(省林业厅 陈铁雄等)

54 推动全民创业,实现富民强市

(绍兴市委政研室、市府办谢卫星等)

55 完善村级治理机制研究

(绍兴市委组织部 方建平等)

56 对浙江工业产业竞争力的调查与分析

(省经贸委 陈卫东等)

57 构筑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联盟、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建议

(省政府参事室调研组)

58 打造浙江省文化创意中心区的调研与建议

(省发展规划研究院 朱李鸣等)

59 浙江经济增长与三大需求关系的初步分析

(省发改委 钱建鑫等)

60 现代化进程中温州农民的社会分化问题分析

(温州市农办 谢小荣)

61 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和社区工作问题研究

(省委组织部课题组)

62 金华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模式创新调研报告

(金华市委政研室 胡新民)

63 吴兴区关于构建新型困难群众救助体系的调查报告

(吴兴区政府 施根宝)

64 关于推进“海上法治”的调研报告

(舟山市“推进‘海上法治”’课题组)

农业经济开题报告篇10

[关键词]统筹城乡发展“三农”新农村建设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强调指出,要“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只有理解并落实了十七大精神,才能不断开创各项工作的新局面,才能取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胜利。

由于二元经济结构和发展阶段的影响,我国城乡分割,城乡差距不断扩大。1985年~2007年,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从1.86∶1扩大到3.33∶1。如果考虑到城市居民在住房、社会保障、公共卫生和教育等方面享有国家的补贴,实际差距约为5∶1~6∶1;还要考虑到,平均数往往掩盖着个体之间的巨大差别。全国农村有近3000万人尚未解决温饱问题,近6000万人处于低水平、不稳定的温饱状态。社会发展滞后于经济发展的问题,在农村更为突出。就是在城乡差距最小的苏南,2007年,江苏省镇江市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比也为2.1∶1。可以说,“三农”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国家进一步发展的“瓶颈”。统筹城乡发展的关键,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把解决“三农”问题放在优先位置上,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努力发展、维护好农民的根本利益。只有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才能彻底打破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才能逐步缩小城乡差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的“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一块内容,专门讲“三农”问题。这部分文字不多,但份量最重:更加突出了“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的地位,更加明确了加强农业基础地位的要求,明确了坚持“以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坚持把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作为首要任务”的要求。笔者认为,这块内容贯穿了三根红线:

一、第一根红线是打造“两心”:中心、核心

中心讲的是意义和地位。报告强调,“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这一论断,充分表明党中央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把“三农”问题摆上了空前重要的位置,显示了我们党在把握发展大局、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不断增强农村活力、繁荣农村经济、富裕农民的信心和决心,展示了我们党在建设现代化的过程中,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改善农村面貌、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消灭城乡差别的公平理念和伟大情怀。十七大报告指出这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还使用了“基础地位”、“首要任务”、“核心”等关键词,充分说明了“三农”工作在党中央心目中的地位。

核心讲的是促进农民增收。没有农民的富裕,就没有国家的富裕,就没有社会主义新农村;没有农村的小康,就没有全社会的小康。江苏省镇江市大力发展基地型、加工型、合作型、观光型、生态型“五型”特色农业,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突破口,加大农业结构调整,最大限度发挥资源优势,使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得到良好的统一;通过提高城镇化水平,让更多的农村劳动力、农村居民进入城市,让更多农村居民变市民,让更多的资金、技术、人才流向农村,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力度,促进了农民增收。2007年,镇江市农民人均纯收入8007元,比上年增长19.2%,达到省定全面小康目标值,7个辖市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均在15%以上,是5年来的最高增长值。

二、第二根红线是建设“两件”:硬件、软件

“硬件”讲的是农业产业化、基础设施、农村工业化等问题。农村占地域绝大多数,农民占人口绝大多数。历史上,贡献最大的是农业,欠帐最多的是农村,牺牲奉献最多的是农民。现实中,农业是弱质产业,农民是弱势群体,农村是落后地区。十七大报告指出,“坚持把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作为首要任务,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农业投入,促进农业科技进步,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强动植物疫病防控,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过去,我们讲增长方式转变,是从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角度而言的,现在讲发展方式转变,内涵更加丰富。发展现代农业,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

“软件”讲的是基层民主制度、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农村新型经济组织、农村市场的完善等。十七大报告提出,要“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推进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和创新,改革集体林权制度。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稳定和完善土地承包关系,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探索集体经济有效实现形式,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和龙头企业发展。”还有“健全农村市场和农业服务体系,加大支农惠农政策力度”,这些,都是建设新农村的政治、经济以及市场保障。

三、第三根红线是推行“两主”:主导、主体

建设新农村,政府是主导。没有政府的主导,建设新农村就是一句空话。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要增加农业投入”。这就是讲政府主导。政府主导,首先要解决好城乡收入差距加大的问题。这几年,镇江市农民收入增长速度始终保持两位数的增幅,但是,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相比,农民收入增长在速度上始终滞后,从2004年~2006年,农民收入增长速度分别低1.4、0.6、1.8个百分点,2007年反超了2个百分点;总量上,从2004年~2007年,农民收入分别低5552元、6374元、7573元、8743元,总的差距是一年比一年大。政府的任务就是要采取措施,解决这个问题。还有,就是加大投入的问题。镇江市各级财政要多安排支农资金,支持新农村建设、用于水利建设、农机补贴、农业保险等。

建设新农村,农民是主体。没有农民的参与,是无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所以中央提出要“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发挥亿万农民建设新农村的主体作用。”农民要成为主体,就必须解决好农民素质的提升问题,素质提升了,才能为收入增加提供智力支持,才能解决农村全民创业问题。而只有破除“等靠要”思想,激发全民创业的激情,才能切实加快发展,富裕群众。从镇江实际情况看,凡是民营经济发达、非农产业繁荣的乡镇,新农村建设的步伐都比较快,农民富裕的程度就比较高,例丹阳市后巷镇,由于工业发达,骨干企业较多,个私经济繁荣,第三产业兴旺,文教水平较高,2007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超万元。2007年上半年,镇江市农民人均现金收入4460元,其中直接从一产得到的收入为731元,占16.4%,而种田的收入更少,只有350元,占7.8%,农民收入绝大部分是非农收入。在全民创业方面,我们要走的路还很长。

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就是要振奋精神,创新思路,狠抓落实,把镇江打造成统筹城乡发展的先行区。从经济发展情况来看,镇江市在总体上已经具备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增加农民收入的能力,建立了较为完备的支撑体系。2007年,镇江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213亿元,人均5500美元,财政收入203.3亿元,城市化率达到60.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75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8007元,比上年分别增长17.2%和19.2%。镇江市以市为单位总体已达到江苏省定全面小康标准。统筹城乡发展,是经济发展战略的重大转变,也是解决“三农”问题新的希望,真正落实要靠长期努力。

第一,抓住农民增收这个核心环节,实现更加全面的小康。2008年,镇江市要以县为单位实现全面小康,农民收入是小康目标中最重要的指标。为此,要把全民创业作为提高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发展乡村工业作为带动农民增收的主要载体,加大农村劳动力就业培训和技术更新培训,提升农民就业技能,提高就业层次,通过市、县两级政府和各部门加大示范、帮扶力度,促进农民增收。

第二,抓住发展现代农业这个重要载体,大力推进高效农业规模化。现阶段,增加农民收入,必须从实际出发,坚持“以农富农”的思路,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产出效益。坚持大规模、多品种、高品质、立体化的发展思路,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装备水平;搞好土地流转,建设规模基地;发展设施农业,提高农业效益;培育农产品加工企业,推进产业化经营,加强农产品市场建设,提升农产品质量水平,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创建农业品牌,提升农业竞争力。

第三,抓住“双百”工程这个主要抓手,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2006年4月,镇江市、县四套班子的100位领导,分别带3个部门企业与一个示范村、一个帮扶村紧密挂钩,一挂三年、坚持不变。这个做法被简称为“双百工程”。现在要进一步扩大“双百”工程战果,使之成为各级各部门的重要工作和自觉行动,使帮扶工作走向常态化、规范化,成为各部门、各企业落实支农政策和加快农民致富的重要抓手。

第四,抓住建设“生态镇江”这一契机,优化美化农村环境。十七大报告指出,“要使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这是我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理念的一次升华。为此镇江市叫响了建设“生态镇江”的口号,继续抓好以农村垃圾处置为重点的农村环境整治建设。要在前两年基础上巩固并扩大成果,保障资金投入,强化保洁员队伍建设和管理,按要求尽快健全和完善农村保洁各项配套设施,多措并举,尽快真正建立“户分类、组保洁、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长效工作机制,并加强督查、检查和考核,促进工作到位,防止出现回潮,实现长效管理;进一步抓好农村河塘疏浚和水环境整治,治理农村污染,创造和保持良好的农村水土环境;大力抓好农村绿化,新增13万亩造林面积,提高全市农村森林覆盖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