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地理生活化教学十篇地理生活化教学十篇

地理生活化教学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4:17:03

地理生活化教学篇1

我在这里首先要讲两个故事:其一是:有一个来自英国的小女孩,到印度洋沿岸来玩的时候,发现海水涨落的异常现象,立刻想到这和她在学校的时候老师讲过海啸的现象一样。她就把可能有海啸的事告诉了妈妈,结果小孩这么一个很普通的知识救了100多人;其二是:2005年末受江西地震影响,我国湖北一些县市的学校出现学生正在上课时,恰遇地震来袭,集体恐慌拥挤出逃,前面有人跌倒了,后来者仍继续前行,“多米诺骨牌”一样连锁倒地的踩踏现象就这样发生了,造成百余名学生受伤……我们为前者的能够联系生活的成功的地理教育大声叫好,为后者因基本生存知识的缺乏而导致的伤害感到悲哀。

什么是地理?什么才叫学地理?为什么我们的所学地理知识和生活那么遥远,为什么学生对于所学地理知识总容易忘却,参加社会后所用更是少之又少?难道我们地理学科真是一门无用的学科?我们的地理教学到底怎样才更有效?江苏省2000年保送生能力测试及高考文科综合测试的卷面显示:考生初中区域地理知识贫乏,大多数人无法在图上正确判断开封、杭州、南京、北京四座古都的位置,约一半人写不出与之相关的京沪、沪杭和陇海铁路。外国地理知识更是极差……据对我国某学院地理科学专业二年级的学生调查,大部分学生不能说出“国民生产总值”和“国内生产总值”两者的差异。据课程标准组调研结果显示,我国学生与国外学生笔试地理知识成绩不相上下,而如果把学生带到校外或野外转一圈,回来写调查报告,根据自己的观察,提出一个地理问题,分析并提出建议,我国学生明显逊于国外学生。为何会适成这种状况?回顾我们以往的地理教学,我们不难发现一些问题,诸如学生学习地理习惯差,对学习地理缺乏兴趣,整体地理水平偏低,地理人文素养不高,究其根本原因,问题在于我们的地理教育只盯在课本上,脱离了生活的大课堂,致使地理教学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凝固了地理课堂的教学结构、教学方式、教学内容,地理教学因此失去了新鲜的活力,丧失了人性的魅力。

国内外生活教育的理论论据

古今中外很多教育家对这种教学思想都有有闸述。两千多年以前,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就说过:“不观于高崖,何以知颠坠之患;不临于深渊,何以知没溺之患;不观于海上,何以知风波之患”。我国现代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指出:“教育必须是生活的。一切教学必须通过生活才有效。”“教育可以说是书本的,与生活隔绝的,其力量极小。拿全部生活去做教育对象,然后教育的力量才能伟大。”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指出:“无论什么东西不可单因它在学校里有价值去学习,要因它在生活上有用才可学,这样一个学生学的知识,才不至于一出学校就立刻消失掉了。”

从生活与教学的关系上说,生活决定教学,而教学要通过生活实践才能显示力量而真正成为教学。从整个自然界到人类社会,生活处处有地理,学习地理的目的,就是要发展、完善生活。因此,地理教学应扩展时空,让学生走出课堂。在生活实践中去感知,学会从生活实践中解决问题。将学生在课堂中学到的知识返回到生活中,再从生活实践中弥补课堂教学中的不足。

国内外和生活紧密结合的地理教育

国外很多国家都非常重视地理教学的生活性,有用性。当今,世界各国地理课程标准的共同特点是:不单纯把地理科学体系作为地理课程的内容体系,而是关注现实社会的重大问题和学生生活实际问题,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体发展的需要,注重地理技能、能力和地理思想的培养,倡导探究式的学习方式,为地理教师创造性地开展教学创造条件。

1994年10月《美国地理国家标准》正式出版,并加上“生活化的地理学”(Geographyforlife)的副标题加以发表,目标就是“培养地理上见多识广的人(geographicallyinformedperson)”,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加强地理能力的培养。“正如该标准第一章第一句所表达的‘从一种说法:终生的(lifelong)、维持生存的(life-sustaining)、改善生活的(life-enhancing)各种意义来看,地理是面向生活的。’后来该标准又详细阐述了这种理念:‘地理在实际情景中变得强大起来,地理通过帮助人类理解各自的经历日益丰富起来。’换一句话说就是地理与人类的生命和生活息息相关……。”[②]“在一个日渐缩小的世界上,学生需要更高的国际交往能力,以便在经济、政治、文化、环境和安全等广泛的项目上进行有效的合作”,“地理在各个不同级别的教育中都可以成为有活力、有作用和兴趣的科目……”,地理教育有利于提高公民的生存能力,可以将地理知识运用到将来的未知情景,为个人发展选择提供信息支持,改善自我修养,提升精神境界,“……并有助于终身欣赏和认识这个世界”[③]。

英国教材和经济、政治、文化、环境、生活结合非常紧密,现举《Geographymatters》教材“在英国,人们如何应对洪水?”activity(活动)一课为例:设想你的家乡发生水灾,深度60厘米,用尺量出它的深度,列出对你和你家人及周边环境可能带来的所有损失和产生问题,所有可能的应对措施,列出所有能给予你们帮助的个人和团体的名单并分组讨论每一服务组;阅读洪水故事,写出洪水期和过后的感受;设想你是当地市长,写一份关于洪水防治的计划书……此节活动的设计,使学生在洪水真的来袭的情况下,也能应付自如,不但培养他们维持自身生存与安全的能力,还能够站在自身的、他人的、全局的角度,用一种地理的眼光,来了望、关注这个世界,并准备以建设更美好的未来世界。

我们再来看看俄罗斯人类生态学一年级“绪论”教学内容:。主导思想是:哪里有生活,哪里就有爱“。主要任务是培养儿童对周围世界的兴趣。

进入后工业化社会的日本,其发展的主题或焦点,已由经济问题为主转向社会、生活与环境问题,表现对现实世界的关注,对现实世界中人类的生活、文化、全球化问题的关注。

我国香港《生活地理》(中一年级)目录

第一章我们在何方?第四章城市问题

第二章康乐活动第五章工业迁移

第三章土地争夺第六章人口流动

教材就是从学生志华及其家人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架构教材,以志华第一天上中学,如何参照学校平面图寻找教室引出“平面图是什么?地图是什么?”、“怎样找出我们所处的区位?”等基本内容;以志华因长时间温习功课,缺少康乐活动而引起身体不适带出“康乐活动的重要性”、“香港人的旅游旺季”、“香港人到外地旅游的原因”等教材内容;“志华的母亲对自己经营的花店是否搬往中环广场的思考,志华的父亲作为制衣厂的老板,与人事部经理、营业部经理、会计部经理、生产部经理和工人代表等对工厂要不要迁往深圳的讨论”……。“《生活地理》教材内容十分注意与生活密切相关,各章内容都是从实际生活中经过调查或新闻报道选择取材的,主要教导学生如何懂得人与环境的关系,人与城市化的关系,人与大自然的关系。教材又以人地关系为主线,教会学生探究人与周围所处生活环境的关系等。”

地理教学生活化的必要性

地理教学的生活化有下述重要的意义:

1.地理教学的生活化,是课程改革和时代的要求,是我国《地理新课标》的要求。

现今是知识爆炸的时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日新月异,国际形势纷繁复杂,全球性问题日渐突出,新思想、新知识、新问题应接不暇。“我们确信,要理解和发展当今及未来世界就不能离开地理学”。[④]20世纪9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了题为《教育——财富蕴藏其中》的报告中指出“四种基本学习”——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世界的发展给地理教育提出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现实世界的重大问题,学生身边的生活问题,建设符合时代要求的地理教育,受到地理教育改革的极大关注。

《地理新课标》指出:“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地理课程要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侧重基础性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使所学内容不仅对学生现在的学习和生活有用,而且对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有用……要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联系实际安排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

2、地理教学生活化,将有利于拉近书本和学生的距离,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将有利于学生更好地进行实践活动,体现自身价值。

它会使增加地理教学的亲切感。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这是学生熟悉的、喜闻乐见的,因而对地理教学会感到亲切。

它会提高地理教学的趣味感。为什么太阳总是东边起、西边落?为什么巴以冲突总是不断?为什么西亚地区总能成为世界的焦点?为什么滚滚长江东流水?为什么全球气温在转暖?为什么“长江女神”白鳍豚会走向灭绝?……教学中把枯燥的理论知识转化为现实的生活问题,容易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

它会赋予地理教学时代感。联系国内、外时事,吸收了最新的信息,使教学与时代“同步”,因而学生会产生强烈的时代感。

它增强了地理知识的实践性。地理教学应拓展时空,让学生走出课堂,在生活实践中去感知课堂知识,学会从生活实践中利用课堂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并从生活实践中发现问题

地理教学生活化的必要性

地理教学的生活化有下述重要的意义:

1.地理教学的生活化,是课程改革和时代的要求,是我国《地理新课标》的要求。

现今是知识爆炸的时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日新月异,国际形势纷繁复杂,全球性问题日渐突出,新思想、新知识、新问题应接不暇。“我们确信,要理解和发展当今及未来世界就不能离开地理学”。[④]20世纪9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了题为《教育——财富蕴藏其中》的报告中指出“四种基本学习”——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世界的发展给地理教育提出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现实世界的重大问题,学生身边的生活问题,建设符合时代要求的地理教育,受到地理教育改革的极大关注。

《地理新课标》指出:“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地理课程要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侧重基础性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使所学内容不仅对学生现在的学习和生活有用,而且对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有用……要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联系实际安排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

2、地理教学生活化,将有利于拉近书本和学生的距离,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将有利于学生更好地进行实践活动,体现自身价值。

它会使增加地理教学的亲切感。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这是学生熟悉的、喜闻乐见的,因而对地理教学会感到亲切。

它会提高地理教学的趣味感。为什么太阳总是东边起、西边落?为什么巴以冲突总是不断?为什么西亚地区总能成为世界的焦点?为什么滚滚长江东流水?为什么全球气温在转暖?为什么“长江女神”白鳍豚会走向灭绝?……教学中把枯燥的理论知识转化为现实的生活问题,容易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

它会赋予地理教学时代感。联系国内、外时事,吸收了最新的信息,使教学与时代“同步”,因而学生会产生强烈的时代感。

它增强了地理知识的实践性。地理教学应拓展时空,让学生走出课堂,在生活实践中去感知课堂知识,学会从生活实践中利用课堂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并从生活实践中发现问题

3、地理教学生活化,可以更好地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学会地理思维,可以使学生接受更多的国情教育,培养学生的资源观、人口观、环境观、空间观、生态观和可持续发展意识,而这将促进学生的终身学习和个体发展,用于他们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之中。

“地理教育为今日和未来世界培养活跃而又负责任的公民所必需”[⑤]。学生在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应用了地理知识,培养了能力,形成了正确的地理观,国情教育又培养了他们的爱国意识和民族精神。

4、地理教学生活化,有利于重塑地理学科在社会中的形象,有利于社会各界对现代地理学科应有的社会地位的重新认识。

生活是学生学习的源泉,老师作为作为传道授业的解惑者,要为学生指点迷津,提供广阔的生活空间,走进生活,使地理教学返朴归真,实现本位的回归。地理教学必须扎根于生活的土壤,这是生活所需、教育所需、时代所需、国家所需、世界所需、未来所需……。

参考文献

[1]夏志芳.地理课程与教学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2]王民.地理新课程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刁传芳,高如珊.中学地理教学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

[4]李建平.地理:不但学会还要会用[n].中国教育报,2002-08-20.

[5]郑敏雅.香港《生活地理LiVinGGeoGRapHY》教材简介[J].地理教育,2004(5).

[6]国际地理联合会地理教育委员会.地理教育国际[S].地理学报第48卷第4期.1993-07.

地理生活化教学篇2

由于初中学生空间思维能力较差,而地理概念、地理原理较抽象,接受较困难,怎么有效地学习地理呢?我想到了陶行知先生有一个精辟的比喻:“接知如接枝。以自己的经验做根,以这经验所发生的知识做枝,然后别人的知识方才可以接的上去。我想学生的生活经验就是“根”,由生活经验获取的知识就是“枝”。生活素材是师生间的载体、桥梁,教师利用生活素材传授知识即“接知”,学生透过生活素材把“别人的知识方才可以接的上去”。地理教学可以借助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将复杂难懂的地理概念、地理原理赋予其中讲解。那么,怎样捕捉陶行知先生所谓“生活”素材创设生活情境呢?

1.地理教材生活化。

通过灵活处理地理教材,把教材内容活化为实际生活,努力营造生活化的教学环境,还原生活背景,培养学习地理的乐趣。如2014年中国中央电视台播出的美食类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介绍了中国各地美食生态。中学生亮亮发现生活在南方的人们,旧时饮食大都小碟小碗,一次食净。对于一时难以食净的食品常有腌制的习俗,如侗族的“酸食”、傣族的“酸肉”、“酸辣菜”等。而生活在北方的人们,炖菜、烩菜食风颇盛,为长期保存还可以支撑干菜、干肉、干鱼,夏季也不例外。思考南北方饮食与当地环境有何关系。

2.乡土地理生活化。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大自然是学生美育的总要源泉。学生身边的大自然,恰好是最真实、最丰富、最有活力的地理资源,最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最能激发地理学习的乐趣。如在讲到徐州的季风气候,想一想徐州地区夏季和冬季风向是否发生显著的变化?冬、夏季在降水上有什么差异?

3.社会热点生活化。

与日新月日迅速发展的现实热点相比,教材内容总是相对滞后。地理教师要有敏捷思维能力、锐利的眼光,善于捕捉与地理学科有关的社会热点和焦点问题。关注新闻事件,积累新闻事件,新闻生活化,走进学生的地理学习,感受地理乐趣。在学习《巴西》一节时,可利用巴西举办世界杯这一社会热点创设情境引入对本节内容的学习。如人民网北京6月13日电?“2014年巴西世界杯开幕式在圣保罗竞技场隆重举行。”想一想为什么桑巴舞、足球、混血人种成了巴西的代名词?地理源于生活,从生活中学习地理,感受地理学习的乐趣。

二、融于生活,感知地理学习的真谛

“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这一理念的最终目的并不仅仅止步于获取地理知识。章太炎先生说过的一句话:“做学问有两种,一是求是,二是致用。”我们的课堂教学主要是“求是”的过程,是学生获取地理知识和必要的地理素养的过程,但学习的最终目的乃是“致用”,是为了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生产与生活实践,是为了创造更美好的生活。我想地理源于生活是“求是”,而融于生活则是“致用”。因而在地理教学上让学生动眼观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口叙述,调动多种感官参与活动,锻炼各种生活和生存技能。

1.学会观察生活,发现地理问题。

关注身边的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关注国内外社会热点,从中学会积极捕捉生活素材,想一想它们与地理的联系,从中发现地理问题。

2.学会思考生活,分析地理问题。

《地理教育国际》提出的“它在哪里?它是什么样子的?它为什么在那里?怎样使它有利于人类和自然环境?”这是地理科学所特有的思维方式。学会思考生活现象中蕴含的地理原理,学会分析地理现象的来龙去脉,努力做到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3.学会实践生活,解决地理问题。

陶行知先生说过:“中国教育之通病是教用脑的人不会用手,不教用手的人会用脑。”这说明我国教育长期以来忽视学生实践的弊端。地理教学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地理,最终目的是利用地理知识与技能更好地发展与生活,提高生活质量。只有增强自我实践能力、提升自己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才是二十世纪青少年的必备技能。

三、结语

地理生活化教学篇3

关键词:生活化初中地理教学资源教学方式

陶行知说“生活即教育”,地理教育源于生活,生活中又充满地理。为了实现新课标提出的“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目标,我们在地理教学过程中要重视教学生活化,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抽象地理问题,从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出发,设计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上自由大胆地表现好奇心、挑战心、想象力,认为学习地理有趣、有用,这是地理课改的最大亮点,也是生活化地理教学的精髓。它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对师生的改变有越来越重要的意义。

一、生活化教学让学生全方位“活”起来

(一)引入生活素材,活跃学生的思维。

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人们认识事物和探求事物结果的重要动机。”对学生而言,如果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就能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最大限度地促进他们思维和想象力的发挥,学习效率大大提高,所以培养学生对地理的兴趣是地理教学工作顺利展开的关键。而生活素材来源于学生的周围,学生很熟悉,在日常教学中融入学生已有的和熟悉的事物和理论,将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初二“南北气温的差异”的时候,我事先布置同学关注天气预报,尤其关注哈尔滨、苏州、海南三地的气温和景观图(天气预报展现的是哈尔滨的冰雕展览,海南的热带海边浴场及家乡苏州的落叶枫树)。学生看到这些地方、这些图片,学习兴趣大大提高,上课时不仅乐于表达,而且学到相应的知识,轻松得出以下结论:“我国南北气温差别很大,冬天的北方是一副冰天雪地的景观,南方却还是一片欣欣向荣,遍地绿色。”可见生活化教学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的思维“活”起来。

(二)结合生活经验,活跃学生的行为。

根据心理学规律:“如果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越贴近,学生自学接纳知识、自主学习的程度就越高。”自主学习是现代化的一种学习方式,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学生独立的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创造等方法实现学习目标。这就要求呈现给学生的自主学习的材料应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结构。如果难度过大的话,学生就会失去学习兴趣,也不知道从何下手,影响自主学习的展开,而生活化教学是运用学生已有的经验,充分调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自主学习,达到有效学习的目的。如讲影响工业布局的原因时,如果给学生呈现理论,让其自主学习的话,过于枯燥,难度也过大,但是用生活化教学的方式,先让学生总结本地的工业,如“绸都”工业,学生很容易得到:

丝绸怎么来?(丝绸是蚕吐的丝,本地的气候适合养蚕,)

蚕丝怎么变成丝绸(技术、工人等)

丝绸怎么运出去?(交通便利)

卖给谁?(市场的需求)

这样学生就很容易自主总结影响工业分布的因素。可见生活化教学有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的行为“活”起来

(三)培养合作探究,活跃学生的互动。

当今世界,人口、资源、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对于一个地区而言往往面临类似的问题。这些在学生周围的变化是学生眼睛看得到,耳朵听得到,鼻子呼吸得到,实实在在地感受到的变化。这正是学生研究性学习很好的课题,也是培养学生小组合作探究的机会。“×××水污染的研究”、“烧烤对环境的影响”、“×××空气污染的原因分析”、“×××小汽车问题的探讨”等。如我曾经指导过小组研究性学习“从桥看×××的发展”学生很有组织的分工好每个人的工作,有的摄影,获取有关桥的图片,有的采访本地名人,了解桥的故事,有的做问卷调查,看看人们对桥的认识,有的运筹帷幄,总体规划,各自得到劳动成果的时候,还要汇总,还要取舍,后期工作还有ppt的制作,还有展示主讲人的人员确定、准备稿子等,这些都需要学生之间的合作、协调,在这个小组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学到一些知识,而且学会人与人的相处过程。可见创造小组研究生活环境,让学生之间的合作“活”起来。

二、生活化教学让老师主动式“活”起来

(一)更新知识储备,奠定“活”的基础。

生活化教学要求教师关注周围的素材,学生已有的经验,也要求教师关注生活媒体,社会热点,只有这样才会在教学过程中胸有成竹。而周围的素材在变化,社会热点在更新,不同时候,会有不同的热点,这就要求教师勤于学习,只有一直处于学习状态,你的知识储备才会时刻更新,才会与时俱进。如上到东南亚区域时候,如果时间放在2004年,可以介绍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附近海域发生里氏9级地震并引发海啸,造成东南亚各国人民生命和财产的重大损失,但是如果时间放在2014年,教师还在用这个例子的话,就显得有点“过时”,这时候,如果讲马来西亚航空公司一架航班号为mH370,载有239人的波音飞机与管制中心失去联系,其中中国人就有154人,随后20多个国家参与这次失联客机的“国际大搜索”。这样安排,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快就被调动起来,有利于教学的开展,一成不变的知识,拿着一套教案支撑一辈子的方式,显然不适应新课改的要求,所以生活化教学,要求老师勤于学习,善于更新,让教师的知识储备“活”起来。

(二)改变教学方式,把握“活”的途径。

“以纲为纲、以本为本”,很长时间内,我们认为教材是教学之本,教学就是教教材、学教材。在新课程中,我们把教材(教科书)看做是引发、指引学生学习活动的工具,尽管教材是很重要的课程资源,但它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

地理课程的开放性要求教学内容的选择要从教材拓展到所有对学生有益的资源。要求教师改变“以教材为中心”的观念,改变“教教材”的做法,取而代之的是“用教材”,兼顾学生的生活周围的世界,这些都是可以利用的资源,学校内外有形和无形的素材性和条件性资源,只要教师善于发掘和利用,都可以为教学服务,都可以成为学生探究、体验、活动的良好环境。这就要求教师不能“死教书”,而要“活”用教材,要“活”用教学形式。例如在教学中国“水资源的时候”,我先整合学生身边的(家乡)水资源特点,包括数量、分布、污染、浪费等,让学生了解身边的情况后,很容易地就迁移到中国水资源的学习,也会从数量、分布、污染、浪费等方面加以学习。这就等于是学了两套教材,掌握了两种知识,学会了多样方法,所以生活化教学中老师把生活周围的事物渗透到教学中,让教学资源、教学形式“活”起来。

(三)促成学以致用,实现“活”的实效。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这才是读书人该有的胸怀,而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了解生活媒体,关注社会热点,不仅能拓宽知识面,更有助于理解教材知识,运用所学,“学以致用”正是新课程标准提到的“学有用的地理”,如“汶川大地震”当时我们关注这个事件的话,除了让我们感受到我国同胞遭受的大难,培养爱国、团结同胞的情感;不难从地理的角度运用所学,它属于亚欧版块和印度洋版块的交接地带,一般而言,板块和板块的交接地带,地壳比较活跃,而在地震来临时,又应该怎么自我保护呢?这些都会在你关注媒体的同时,结合所学,得到你要的答案,这是一种学习,一种进步。可见生活媒体,让地理知识“活”起来。

三、生活化教学让地理课堂互动性“活”起来

地理生活化教学篇4

关键词:初中地理;生活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2-321-01

初中地理课程标准中指出,课程基本理念应该是指导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因此,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应重视学生的生活体验,把地理教学与学生的生活体验相联系,把地理问题与生活情境相结合,让地理知识生活化,生活地理化,让学生在课堂中经历、体验、探究和感悟。只有植根于生活并为生活服务的地理教育,才是具有强盛生命力的地理教育。笔者结合自己长期的教学实践,谈谈地理生活化教学方法。

一、建立地理与生活的联系

初中生大多处于心理年龄成长的阶段,在这一阶段,他们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是最为强盛的。教师在教授初中地理时,应当紧紧捉住学生的这一特点,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乐趣,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将地理课堂生活化,不仅仅是为了让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还是为了让学生能够学会观察生活,学会思考,将身边的生活事物与地理知识相联系,为日后的学习和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建立地理课堂生活化的关键还是在于学生,让学生独立地建立生活与地理知识的连接,让学生感受地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从而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敢于探索、敢于发现,通过切身体会来理解课本知识,并且能够将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这个过程也需要教师对学生的指引,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寻找一些与实际生活相关的例子。在学习自然地理时,由于知识比较抽象,学生对于知识很难理解,教师就应当根据生活中的实际例子来让学生理解知识。例如,在学习“地球的运动”时,可以让学生用手电筒照着地球仪进行转动,从而更加深刻、直观地感受地球运动的方向、意义等内容。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动手动脑,不仅仅认识到生活处处有地理,还让学生轻松地体会枯燥的地理知识,感受到地理带来的乐趣,加强了学生在日后的学习生活中能够独立进行知识与生活链接的能力。

二、从乡土资源入手,培养学生对生活地理的洞察力

细心的地理教师会发现,其实很多地理知识就在我们的身边,是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重要素材。因此,初中地理教师要善于从身边的乡土资源入手,来加强地理课程教学资源的建设,引导学生对自己身边比较熟知又感兴趣的地理现象多观察、多思考,这样不仅能够调动学生对地理奥秘的探究兴趣,更能有效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养成多看、勤思、爱学习的好习惯。例如,在讲到“水资源”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当地水资源的丰富程度和水资源的污染情况进行观察、记录,然后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的水资源节约意识和水资源保护意识,这对学生观察能力和知识应用能力的提高将是非常有帮助的。

三、以创设生活情境为导入点,促使学生生成新知识

初中地理教师要善于运用教室环境、课文文景以及学生的心境来让学生对地理教学进行情感体验。学生在与自身密切相关的情境当中感受和体验,更能产生求知欲望,并自觉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当中来,以此来对地理知识进行愉快地感受和体验。比如,在讲授《我国降水的时空分布规律》这一课时,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一个故事情境,以此来把学生带入到学习当中来:有一位巴西人在暑假期间来我国旅游,在北京旅游时,北京下起了一场大雨,于是这位巴西人就赶紧买了一把伞带在身边。接着他去了新疆,新疆的民俗风情以及辽阔的边疆把他深深地吸引住了,但是他在这里玩了半个月雨伞都没有派上用场,于是他就把雨伞扔掉了。然而就在他去广州旅游时,大雨又开始下起来了,这位巴西人不禁懊恼地说:我怎么这么倒霉啊!在学生的欢声笑语当中,教师问学生:通过研究我国降水的时空分布规律,讨论为什么出现这种现象?我国的降水有什么分布规律?学生通过积极讨论得知:我国的降水量受夏季风的影响从东南向西北地区逐步递减,这就造成了在我国夏季,西部全年少雨而东部南方有着很长的雨季,北方则有着很短的雨季,不是这位巴西人倒霉,而是他对我国的降水分布规律不了解。通过教师合理的引导以及准确的调控,学生的情感被有效激发,课堂活跃起来,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而且还促使学生生成了新知识。

四、让初中地理回归生活,为学生现实生活服务

让初中地理回归学生的生活并为学生的生活服务,是地理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所以地理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新知识来解释一些自然现象或解决社会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例如,在讲到“地球的运动”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太阳一天的变化,每天不同时间点太阳的方位,然后问学生太阳是不是围着学校自东向西地转,学生一般会回答“是”,然后教师告诉学生他们看到的只是表面现象,因为地球是围着太阳转的,所以是学校在围着太阳转。如此一来,学生的学习兴趣被充分激发出来,都在迫切的想看一下地球围着太阳转的具体情境,从而为教师接下来的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学生掌握这部分的内容后,再将学生拉到野外,教导学生如何在野外辨别方向,从而实现了地理知识向生活的回归与服务。

总之,地理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将地理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通过创设生活化的情境,运用生活化的案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积极引导学生将地理知识运用于生活中,关注焦点时事,让地理走进生活,促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感知地理,从而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地理知识,学以致用,达到初中地理教学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王海丽.构建生活化地理教学的有效策略[J].新课程(下).2011(07).

地理生活化教学篇5

关键词:初中地理教学生活化必要性现状策略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根据现在学生的特点,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不再适用,进行教学模式的改革刻不容缓。初中地理教学模式的改变顺应初中地理课程的特点和现代学生的学习心理,采取了生活化教学的模式。初中地理生活化教学促进了初中地理教学模式的转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效率,对初中地理教学模式的改进产生了重要的作用。

一、初中地理教学生活化的现状

1.初中地理教学生活化现状中的优点

初中地理教学生活化现状中的优点分为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

第一,教师方面。教师在新课程标准将初中地理和日常生活紧密结合的要求下积极地探索初中地理教学生活化的方法,并将这些方法应用到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第二,学生方面。学生在初中地理教学生活化的教学模式下,对日常生活中一些地理事物的形成原理有了初步的了解,提高了对地理课堂的学习兴趣,提升了自己的实际生活能力。并且在日常生活中能够积极地发现问题,通过探讨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产生了很好的效果。

2.初中地理教学生活化现状中的缺陷

第一,初中地理教学生活化深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初中地理教育深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过于重视理论知识的掌握,忽视了知识在实践中的应用,忽视了地理学习和现实生活的联系,导致地理教学生活化起到的作用不明显。

第二,教师的教学成绩深受学生成绩的影响。教师的教学成绩评价深受学生成绩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打击了教师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应用生活化教学模式的积极性。

第三,教学内容过于规范化。受到考试大纲的影响,初中地理教学生活化的内容还是不能做到灵活丰富,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规范化的特征。

二、初中地理教学生活化的策略

1.提高教师的教学积极性

初中地理教学生活化的有效实施依赖于教师的教学积极性,而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受到教师评价体系的影响。因此,要想激发教师的教学兴趣,就要改变教师评价体系,将教师的评价体系从学生的考试成绩中脱离出来,根据教师地理教学生活化的课堂效果和学生对生活化课堂的反应来综合评价,以提高教师的教学积极性。

2.课堂教学生活化

第一,课堂教学内容生活化。地理课堂的教学内容要以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为切入点,将课堂内容和日常生活相结合,鼓励学生将在日常生活中发现的问题在课堂上提出并讨论,丰富初中地理的课堂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二,课堂教学形式生活化。在初中地理课堂中,要利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来进行教学。方法一:利用多媒体教学法将日常生活中不常见到的知识生动形象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例如南极和北极的地貌特点等。方法二:利用情境教学法将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和课本知识相结合,可以让学生自己提供在日常生活中发现的地理问题的图片或者视频,在课堂上进行交流和讨论,比如地震的发生及避震常识等。当然还有其他的很多方法可以用来进行初中地理的教学,本文不再一一探讨。

3.评价体系生活化

在对学生进行评价的时候,传统的模式就是以考试成绩为主,辅之以遵守纪律的情况等。在初中地理生活化教学模式下,对学生的评价体系也要相应的改变。首先要改变学生的考试模式,学生的考试内容除了需要掌握的课本基础知识之外,应该还有一部分关于生活化教学内容的考试,这一部分内容在考试中应该占据着较大的比重。其次,考试评价体系除了以考试成绩为依托外,还要根据学生在生活化教学中的表现来对学生进行客观的评价,调动学生对生活化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结语

初中地理生活化教学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地理课堂的效率、锻炼学生的实际生活能力具有很重要的意义。目前初中地理教学生活化的现状有好有坏,针对初中地理生活化教学中的问题,本文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评价体系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改进建议。

参考文献

地理生活化教学篇6

一、初中地理课堂生活化教学概述

初中地理课堂生活化教学,即将初中地理知识和学生日常生活内容结合起来进行教学,通过趣味性、生活化、简单易懂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对枯燥的地理知识产生直观的、深刻的、形象的理解。初中地理课堂生活化教学的优势在于,改变了传统的地理教学枯燥、单调、刻板的教学模式,提升了地理知识的趣味性,使地理知识变得易于理解和记忆,增加了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和对地理知识的亲切感,转变了传统初中地理教学模式下学生对于大量枯燥的地理知识的排斥感和陌生感。

二、开展互动游戏活动,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地理知识

进行生活化地理教学,以开展活动为主要学习形式,让学生自主学习、探究、体验、动手操作,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探究精神。例如,搜集生活中与地理知识有关的实物材料、优美音乐和精美图片等让学生欣赏;课堂上听老师、同学或学生本人讲一些历史上的或现代生活中的地理趣味故事;把相关地理知识编排成顺口溜,让大家读一读、乐一乐;把相关地理知识拟出谜语让大家猜一猜谜底;组织学生进行画图、拼贴画、漫画制作比赛和观赏活动等。

三、关注每个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教师要进一步提高民主、平等的意识,关注每个学生,和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在和学生交往中感悟乐趣,创设和谐的地理课堂教学氛围。让地理课堂教学深入学生的内心,并引起学生内心世界的共鸣。教师要把自己看成是教学活动中的成员之一,树立学生参与地理课堂教学的信心,激发学生的自我发展潜力,鼓励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见,对学生提出一些具有时代精神和现实意义的见解时,师生均给予掌声加以鼓励。

四、编制生活化的习题,促进理解运用

早在20世纪初,美国教育家杜威就曾提出:“学校的最大浪费就是学生在校接受一种脱离生活的教育……”。如今,我国新一轮地理课程改革已经发现这一严重问题,并提出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这一基本理念。然而,若只是课堂教学在走生活化的康庄大道上昂首阔步,而考试的试题中却嗅不到一点生活化的气息,这无异于“穿着新鞋走老路”。所以,这就需要教师在平时的课堂设计中,能够结合社会中的时事热点、生活经验等,多编制一些“生活化的习题”,在题干中既要体现真实、客观的情境,又要准确地传达与其匹配的地理信息。通过这样的训练途径,不仅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提取信息和实际运用知识的能力,体验地理知识的实用价值,也能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在于应用,而非只是知道。

五、生活化情境的渲染

地理生活化教学篇7

关键词:初中地理生活化案例教学教学质量

随着初中地理新课程标准的实施,要求教师要准确把握生活中的地理知识,挖掘初中地理课程的生活内涵,设计更多生活化的教学案例,促进学生生活经验的积累,这样才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地理知识向实践能力的转化,尤其是随着初中地理教学在教学理念上从“知识本位”向“能力本位”的转变,对传统地理教学模式的改革更加迫切,需要初中地理教师积极构建生活化的地理课堂,创设更多生活化的教学情境,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一、创设生活化情景,激发学生地理学习兴趣

地理课程的开设,其目的之一就是要帮助学生掌握一定的地理知识,学会利用地理知识更好的认识我们的生活和周边世界,因此对于初中地理的教师来说,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重视生活化情境的营造,即结合将要讲解的地理知识,在现实生活中多选择一些学生容易理解、感兴趣的教育材料,促进学生对于新地理知识的理解与认知,增长新的知识和经验,最终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的目标。例如,在讲到“多变的天气”时,如果教师只是单向的知识灌输,学生只是对知识进行死记硬背,在过一段时间后很容易遗忘,因此地理教师可以从一年四季的中某几天的天气预报作为教学情境,讲解气温、风向、天气的变化以及相关之间的关系,这样可以降低学生在学习抽象知识时的难度,避免因对知识点的死记硬背而导致的遗忘。

二、从乡土资源入手,培养学生对生活地理的洞察力

细心的地理教师会发现,其实很多地理知识就在我们的身边,是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重要素材。因此,初中地理教师要善于从身边的乡土资源入手,来加强地理课程教学资源的建设,引导学生对自己身边比较熟知又感兴趣的地理现象多观察、多思考,这样不仅能够调动学生对地理奥秘的探究兴趣,更能有效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养成多看、勤思、爱学习的好习惯。例如,在讲到“水资源”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当地水资源的丰富程度和水资源的污染情况进行观察、记录,然后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的水资源节约意识和水资源保护意识,这对学生观察能力和知识应用能力的提高将是非常有帮助的。

三、加强生活实践,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在“做”中学地理,是陶行知“知行合一”教育理念的重要体现,所以初中地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的实现“教、学、做”之间的衔接与融合,充分发挥地理课程需要实践、易实践的教学特征,让学生亲身参与到地理课程的生活实践当中,进而可以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知识应用能力。例如,新学期结束后,教师可以布置学生一定的生活实践任务,收集自己在外出旅游时的导游图或照片,然后在开学后拿到课堂上一起分享,并借此进行延伸,引出如何看地图、如何在野外辨别方向、如何画线路图、怎样选择交通方式、怎样对周边的生态环境进行保护等地理知识,从而真正的让学生感受到地理学习的实用性和趣味性。

四、引导学生善于观察,关注生活地理中的人文焦点

在现实生活中,地理知识可以说是无处不在,一方面学生可以在学校和地理课本上学到地理知识,通过报刊、电视、网络等媒体获取地理信息,另一方面,学生也可以在现实生活中发现很多地理新知识和地理现象方面的疑问,此时,往往是教师开展地理教育的最佳时机。对此,初中地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多观察现实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尤其是生活地理中的一些人文焦点,是培训学生人文素质的重要资源,地理教师可以以此为载体,根据人文地理原理对现实中的一些人文热点问题进行分析,同学生共同寻找正确的解决方案,进而实现学有所用的教学目标。

五、让初中地理回归生活,为学生现实生活服务

让初中地理回归学生的生活并未为学生的生活服务,是地理课堂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所以地理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新知识来解释一些自然现象或解决社会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例如,在讲到“地球的运动”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太阳一天的变化,每天不同时间点太阳的方位,然后问学生太阳是不是围着我们的学校自东向西的转,学生一般会回答“是”,然后教师告诉学生我们看到的只是表面现象,因为地球是围着太阳转的,所以是我们的学校在围着太阳转。如此一来,学生的学习兴趣被充分激发出来,都在迫切的想看一下地球围着太阳转的具体情境,从而为教师接下来的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学生掌握这部分的内容后,再将学生拉到野外,教导学生如何在野外辨别方向,从而实现了地理知识向生活的回归与服务。

六、结语

基于以上所述,初中地理的生活化教学,是注入课堂活力、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只有将初中地理教学同初中生的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才能确保地理课堂的趣味性和有效性。因此,初中地理教师要树立生活化的地理教学理念,积极从生活中挖掘学生感兴趣的教育素材,引导学生用地理的思维去认识世界、观察世界,真正感受到地理知识的趣味性和应用价值,实现初中地理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升。

参考文献:

[1]程顺娣.用生活之水浇灌地理教学[J].新课程研究(下旬刊),2012,(07)

[2]陈翠兰,周申立,李菲菲.新课程标准下的地理教学生活化初探[J].考试周刊,2011,(56).

[3]徐淑宏.新课程下如何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10,(04).

地理生活化教学篇8

一、教学理念生活化,开启学生心智

陶行知先生倡导“生活即教育”。他的生活理念就是要求学生走出书本,重视现实生活。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引导学生从生活实践中发现地理实例,从而理解和掌握抽象的地理知识和概念。同时,教师要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引导学生对贴近自己生活的现象提出地理问题,如最近天气与穿衣行走,植物花期与纬度关系,平时购买的水果与产地环境等,这些围绕生活提出的地理问题会让学生更感兴趣,更能让学生主动参与解决这些地理问题。其次,教师要关注学生在校园里的生活,除了节假日外,学生每天在校园里学习、生活,对校园很熟悉。在备课时,教师应该积极利用校园里的教学素材。如教室里贴的作息时间表的变动,学习太阳高度变化时观察学校旗杆影子的方向,学习植物分布时观察校园内植物种类,学习人口时调查师生籍贯分布等。再次,教师要充分挖掘生活中与学生相关的一些题材。如太阳还没升起地平线天已亮,机动车的尾灯都是红色的,校园附近的九里河水涨落规律等,将这些与学生息息相关的生活实例搬上课堂,激发学生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二、教学目标生活化,让学生热爱生活

教学目标是通过具体教学活动所应达到的具体教育目的,它是课堂教学的灵魂,是教学活动的核心和归宿。教师培养学生的最基本目标就是要让学生充分热爱生活,让他们得到全面的发展,不断增强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在制定地理教学目标时力求生活化,先进行学情调查,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让地理教学走进学生的现实生活,包括对学生生活的现状、需求以及生活发展的趋势,使学生切实得到进步和发展。

例如,在学习《大气运动》时,通过学生课前观察热水瓶里的热水汽和冰箱里的冷空气运动方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之一是:通过观察、探索,联系生活经验,使学生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并能熟练画出热力环流示意图。这就是引导学生观察生活、留心生活、热爱生活,体现了“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理念,学习的是对生活有价值的知识,对提高生活质量有积极意义。

三、教学内容生活化,贴近学生生活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地理学科是一门非常讲究时效性的学科,地理教材中的一些信息和数据往往会滞后于现实,这就需要教师时刻关注社会热点问题,把握地理学科的前沿动态,根据社会生活的变化,及时对教材过时信息进行更新。因此,在地理教学实践中,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创造性地处理教材、使用教材、活用教材,使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生活。教师要善于发现、挖掘生活中的地理问题,设计巧妙的生活化案例,将抽象的理论知识转化成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知识。让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悟,逐渐形成自己的感性认识和直接经验,不断有效沟通生活与地理知识的联系。使学生明白地理知识会让自己增加对自然界的了解,进而懂得怎样去爱护自然,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

例如,在教学《农业生产与地理环境》一节时,先让学生课前观察、调查并思考:导致无锡地区耕地面积不断减少的原因有哪些?过去和现在家乡种植的农作物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今后如何提高无锡地区的粮食安全?教师通过教学内容生活化,巧妙地将日常生活知识融入地理教学之中,不仅将复杂难懂的地理概念与日常生活经验相联系,深入浅出,也让学生体会到,在生活中处处都有地理的影响,认识到学习地理知识的重要性。

四、教学方式生活化,让学生主动参与

教学方式的生活化,就是创设丰富的生活情境,强化学生的生活体验,加强教学的实践性和开放性。教学策略主要是创设问题的生活化,强调地理的实践性,加强地理教学过程的开放性,从而使学生的知识技能在生活中加以创造性运用,逐步学会生存本领,提高生活质量。在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上,教师要敢于放下自己的架子,与学生形成民主平等的关系,要把自己当作他们的朋友,这样学生才能从心理上接受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才能形成一种良好的人际关系,创设出一种和谐、温馨、平等的课堂氛围。在这样的氛围下,选择活生生的素材也就显得非常自然了。在教学形式方面,角色扮演、辩论赛、知识竞赛、抢答等都是日常生活中喜闻乐见的形式,如果把这些形式引入课堂,走近学生,学生对于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性将会得到空前的提高。

例如,在学习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后,以“保护洞庭湖生态环境”为主题,举行一场辩论会,探讨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辩论正方:围湖造田利大于弊;反方:围湖造田弊大于利,让学生进行辩论,提出自己的见解。通过辩论,学生不仅培养了口头表达能力,也加深了对地理概念的理解,提高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五、教学活动生活化,体验学习过程

地理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地理和理解地理。美国教育家苏娜丹戴克说过:“告诉我,我会忘记,做给我看,我会记住,让我参加,我就会完全理解。”教学实践也证明,知识的内化,能力的培养,情感的形成,都需要学生的亲身体验与主动参与。因此,教师应从现实生活中选取素材,为学生提供大量实践活动的情境和参与的机会,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让学生亲身感受到地理问题的真实性,感受到地理和社会、地理和日常生活的联系,在获取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知识的同时,体验学习过程,获得学习能力。

例如,在学习《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时,笔者先将《两小儿辩日》这个故事运用多媒体动画展示给学生,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一起探讨这个故事中蕴含的地理知识,从中引出太阳高度的概念。如在晴天,可以带着学生走出教室,让学生观察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并画出示意图。还可以要求学生寻找一些直立的事物(如树木、旗杆等)作为观察的目标,利用课余时间仔细观察目标事物影子长短、方向的变化情况,引导学生分析一天中影子长短、方向的变化与太阳高度的日变化之间的关系。对于这些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例子,多数学生往往无法将它们与书本中的理论知识相结合,这就需要我们教师为学生铺路、搭桥,学生探索的欲望也会随之增强。

六、作业设计生活化,提高学生素养

如果说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知识与能力的主阵地,那么学生的作业应该是“助推器”,是学生成长的生长点。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目的不在于记住多少知识点,而是能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提高自身的地理素养。因此,在地理教学中应多设计一些生活化的作i,让地理知识贴近于生活,使学生发现地理就在身边,引导学生用地理视角发现生活中的地理现象,认识到“地理是生活的组成部分,生活离不开地理”,从而产生生活真有趣、地理真有趣的感受。当然,除了习题外,作业还应包含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题型应该由封闭走向开放,由独立完成走向协同合作,由题海走向求精、求活……这种个性化、活动化和生活化的作业更受到学生的欢迎和喜爱。

例如,在学生已经知道“流域降水量大,河流流量就大,水位就高”时,出示习题:1998年长江流域的降水量与1954年差不多,但1998年的长江水位却比1954年高出0.9米,形成全流域的特大洪涝,这是为什么?通过设置认知冲突,强化学生注意,凝聚思维焦点,从而激发学生积极思维,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又如怎样运用地图来识别方位、估算距离、认识地形;如何通过观云来识天气,推测天气的变化趋势,根据当地的气候特点与天气状况选择生活方式,合理安排生活。这些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体现地理知识的价值,也是由应试教育步入素质教育轨道的重要途径。

七、教学评价生活化,形成学生个性

对学生地理学习状况与能力的评价是否恰当,直接关系到学生的成长发展。生活化的地理教学评价要求教师不但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及应用地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还要关注他们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评价要基于学生的生活,让学生易于接受,要将多种评价方式综合起来,坚持全面评价,实施全程评价,优化考核方式,并将评价重点放在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地理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上,这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唯分数至上的评价方式。评价可采用学生自评、互评、小组评,甚至可以加入家长的评价,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形成学生的个性。

地理生活化教学篇9

关键词:地理核心素养;高中地理;生活化教学

引言

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运用,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学生能够融会贯通,能够用所学知识解释现实生活中的某些问题,或者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基于核心素养开展生活化教学,符合学生的学习要求,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吸收和掌握知识,能够促进他们学习效率的提升。

一、地理核心素养基本概述

(一)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在地理学习中,学生应具备的基本思维方式包括对地理事物全面、系统、动态认识的思维品质和思维能力。学生需要全面地观察、分析和认识不同地方或不同地区的地理环境特点,了解各因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关系,并对这些因素发生、发展和演变的过程做出一定的解释,能够辩证地看待现实生活中的地理问题[1]。

(二)对地区区域有基本了解在地理学习中,学生应具备分析、解释和预测人地关系区域系统特征的方法和能力。教师可以通过区域综合分析、区域比较等方法,使学生认识区域特征、区域人地关系等问题,从而形成基于某个地区实际情况的区域发展概念。

(三)提高地理的实践能力在地理学习中,实践活动包括户外地理调查、社会调查、模拟实验等。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引导学生利用合适的地理工具完成已建立的实践活动,对地理探索活动有兴趣和热情,并能从地理视角理解和欣赏地理环境[2]。

二、高中地理生活化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采用传统的教育模式受应试教育影响,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有的教师只关注学生地理能力的提高,而忽视了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单纯以结果为导向开展教学,通常采用“灌输式”教学模式,虽然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但没有详细讲授与之相关的地理概念和地理理论。这样的教学模式导致的结果是学生对地理学习缺乏兴趣,不能积极地学习和消化知识,课堂学习效率低下。

(二)错误地使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随着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技术已在教学中得到广泛应用,很多教师在课堂上完全依赖课件,而且课件不一定是自己制作的,教学活动缺乏针对性,不利于教学效率的提升。首先,过分依赖多媒体教学会影响学生的学习体验,影响他们的课堂学习效率。其次,教师过度依赖多媒体技术,不能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和生活中的地理现象来开展教学,就有可能导致教学内容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不利于教师根据教学实际来及时调整教学方向[3]。

三、培养高中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方法

(一)树立地理核心素养观念要想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教师就要做好前期教学设计,将这一理念渗透到地理教学活动中,因此,高中地理教师要梳理核心素养教育的理念,在这一理念指导下,确立教学的方向和重点,并合理设计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

(二)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学生的核心素养包括制图能力、空间视角、综合思维、人文理念等方面。地理教材中每个章节的内容都有其重点,而且一个地理知识点不可能同时包含四个方面的核心素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依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情,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来对某个知识点展开教学,让学生在学习不同知识时获得不同方面的能力和素养的提升[4]。

(三)完善教学评价体系当前,高中地理教学的主要方向是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教学评价是教学活动不可或缺的环节,在高中地理教学评价中,教师不仅要注重对学生基础知识、基础技能的评价,也要注重对学生三维学习目标的评价,要建立一套完善的教学评价体系,引领学生向综合的方向发展,从而培养和提高他们的核心素养。

四、高中地理生活化教学策略

现行的高中地理教材结构合理、内容丰富,开展生活化教学,有助于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技能,有助于提升学生的人文理念,有助于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发现自然发展规律。高中地理教材中有很多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如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二章《常见的天气系统》中第三部分的许多内容学生都能在生活中接触到,学生虽然有亲身经历,但未能掌握气候变化的规律。为了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师可以运用生活化教学方法,引领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掌握天气变化的规律,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一)根据课本内容联系实际在课堂前几分钟,教师给学生播放天气预报的片段,由于这个视频是学生非常熟悉的,他们会感到亲切,能够快速集中他们的注意力,调动他们的学习热情。同时,播放天气预报的相关视频,能使学生对本节课将要学习的内容有一定的了解,为接下来的学习做好准备。

(二)利用多媒体动画演示锋面结构和成因示意图有些高中地理知识是比较抽象的,仅仅依靠教师的口头讲解,学生难以理解,因此,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图文并茂、声像俱全的特点,通过图片和动画展示教学内容,变抽象为具象、变静态为动态。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动画演示冷、暖锋锋面结构和成因示意图,使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天气变化的原因,从而使学生形成一套相对完整的知识体系,掌握空间位置、空间结构及地理事物的空间联系。

(三)联系本地区的实际情况每一个地方的天气都有其特殊性,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联系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向学生介绍家乡的自然环境、气候变化。之后,教师让学生思考:假如有一股冷空气从北向南吹往我们的家乡,那么冷空气来临前、来临时、来临后,本地的天气变化是什么样的?由于这个问题贴近实际生活,学生都能积极思考和探究,这不仅巩固了所学知识,也锻炼和培养了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更促进了他们地理核心素养的提升。

(四)图表结合讲解法天气系统有冷锋、暖锋和准静止锋三种类型,这三种天气类型的示意图相似,但降水位置不同,有不少学生在理解这些知识时感到困惑。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将这三种气象类型的俯视图、侧视图、结构、气动状态、降水分布、降水特征和天气变化特征进行对比。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直观地感受到三种天气类型锋面的相同与不同,进而使他们轻松地掌握这部分知识,并能运用其解释生活中不同的天气现象。

结语

地理生活化教学篇10

【关键词】生活化地理教学;有效途径;基本原则

Discussestheadaptationgeographyteachingshallowlythewayandtheprinciple

wangDacheng

【abstract】thenewroundcurriculumreformrequestgeographyteachingneedstoteachthestudenttheusefulgeographyknowledge,“thestudyand“thestudytolifelongdevelopstheusefulgeographyknowledge”tothelifeusefulgeographyknowledge”is"newCurriculumStandard"entrustswiththegeographyteachingthebasicidea.thereforeteachingmaterialinarrangementfullrelationlifeactualarrangementcoursecontent,guidesthestudenttoexperiencefromthelifeandtoexperienceembarks,stimulatesstudent’sinquisitionability,sharpensstudent’spracticalabilityandtheindividualitydevelopment,thuscausesthestudenttoformthesciencethedevelopmentconcept.

【Keywords】adaptationgeographyteaching;efficientpath;Basicprinciple

新一轮课程改革要求地理教学要教给学生有用的地理知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知识”和“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知识”是《新课程标准》赋予地理教学的基本理念。为此教材在编排上充分联系生活实际安排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从生活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的探究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个性发展,从而使学生形成科学的发展观。广大地理教师在教学中也充分利用教材、挖掘生活素材、联系生活实际进行地理教学;同时也进行了一系列关于生活化地理教学的探讨和研究,取得了一些成功经验。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和研究,就生活化地理教学的途径和应遵循的原则谈一点粗浅的认识,不足之处请不吝赐教。

地理学习的主要目的就是使学生更好的了解周围的生活环境,学会用地理知识与技能来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地理问题,为生活服务、为可持续发展服务。“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是《地理课程标准》提出的重要基本理念,要实现这一理念,地理课堂教学应该将课堂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生活走进地理课堂,让课堂生活化。

生活化地理教学宗旨是让生活走进课堂,让课堂生活化,从而培养学生地理学习兴趣;教给学生地理学习能力;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在生活化地理教学中案例的选取、教材的利用与整合上可从以下途径入手。

1加强生活化地理教学的有效途径

1.1联系生活实际借用生活经验,让生活走进课堂。地理现象和地理科学与社会生活联系紧密,在教学中教师可精选和学生自身经验相关的内容,使教材内容、教学案例加以扩展、延伸,借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进行有意义的学习。学生亲身体验的生活地理,学生看得见,摸的着,易于接受,学生为了展示自我,学习的兴趣浓,乐于探究。因而有利于学生深入透彻理解和掌握新的地理知识;有利于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易于理解一些抽象的地理知识,使课堂教学与生活实际得到有机的融合,活化了课本知识。如在学习地转偏向力时,让学生回想大家在生活中“当把一池水放掉时,池水下流时会形成漩涡,这是为什么?你家的河流左右岸水深一样吗?哪岸水深?哪个岸多河漫滩”等等。

1.2利用网络媒体将社会热点、能源问题、环境问题带人地理课堂。相对于快速发展的社会,教材内容有局限性,某些教学内容有些滞后。因此地理教师要有超前意识,发展的眼光,敏捷的思维,巧妙借助报刊杂志、电视新闻、网络等视听设备来捕捉与地理学科有关的社会热点和焦点问题。在教学中不拘泥于教材,以课程标准为导向;以教材为框架;以热点为载体,大胆利用生活中的材料整合教材,将相关的地理信息融入到课堂教学中,有效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具有一定针对性的地理教学活动,可以突破时空制约,扩大地理信息传输量,使教学内容贴近生活,为地理学科增添新的魅力。如:我国的三峡水利枢纽的修建、西康铁路的修建、神八成功发射并安全返回、西安世园会、索马里护航、石油价格的变化、南方雪灾、抢购碘盐等等。使之与教材相关内容结合,引导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增强学生经济意识,环境意识,同时也很好的体现了高考的能力要求。

1.3结合区域地理教学利用乡土地理资源,让生活走进课堂。区域地理是地理学科的重要模块之一,通过区域地理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区域的特征、区域的发展;理解区域的整体性和差异性,培养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爱大自然的情怀,是地理新课程不可缺少的培养目标。在区域地理教学中充分利用学生熟悉的乡土地理资源,联系社会和生活,引导学生把已有的理论引用与实践。乡土地理资料直接取自大自然和社会,与学生生活有着直接的关系,能够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引起他们的兴趣和爱好,能够亲身体验到地理知识的价值,通过乡土地理知识的获取可培养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现实、关注家乡发展的地理素养,通过乡土地理教学使学生树立为家乡建设服务的思想,甚至学生能为家乡的建设、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提出合理化的建议,从而培养学生参与社会的意识,树立和谐的人地观。例如:西康铁路、西康高速为什么镇安县境内线路沿乾佑河分布?西康高速的修建对我县未来发展会起到哪些作用?

1.4利用教材案例研究和课题,开展实践活动,让课堂走进生活。真理来源于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地理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人类对地理环境的认识都是从长期的实践中得来的。通过案例探究让学生开展地理实践活动,是学生亲自体验地理知识的产生过程,使书本知识和实践活动有机的结合起来,增强学生地理实践能力。如带领学生参观“绣屏公园”、“塔云山”等旅游景区,结合旅游地理的学习,评价我县的旅游环境;结合我县水泥厂的搬迁,组织学生分析水泥厂选址的区位、原水泥厂是否合理、搬迁的原因等实践活动;再如我的一日生活与自然资源、模拟大气的温室效应等。

1.5利用新课导入,巧设情景,让课堂走进生活。利用情景导入新课能有效地调控学生的情绪,激发学生的情感,激活教学的活力渗透三维目标尤其是情感目标。巧妙的情感导入能是教学活动在积极的情感中展开,能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信息兴趣,积极主动的探究新知,领悟求知的真谛。例如:我在教学“几种重要的天气系统”内容时,采用“三国时,诸葛亮北伐中原,六出祁山。一次用火将司马懿父子所率军队困在葫芦峪,欲将敌方全部烧死。司马懿父子自知难逃此劫,抱头痛哭等死,不料突然一场大雨浇灭了山火,是敌方得以死里逃生。诸葛亮功亏一篑,望天长叹一声‘天命难违呀’”。真的是‘天命难违’吗?不是,而是诸葛亮自己制造的大雨将敌方放走,你们想知道这是为什么吗?通过这样的导课,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2“生活化的地理”教学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2.1科学性与思想性原则:“生活中的地理”案例应源于客观存在的,来自现实生产和生活。老师应选择能生动形象地表达地理事物的本质特征的地理案例进行地理教学,符合科学准则,具有一定的思想教育,因此,老师应随时注意对身边事物的观察,捕捉相关的生活中的地理素材。

2.2生活化原则:案例是一种情境化的学习材料。地理教学中,教师呈现给学生的案例一定要符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贴近学生生活,是学生亲身体验到的,摸德着的,这样,所给的案例才能够激起学生的兴趣,是学生觉得新奇,学生才有探索的欲望,否则起不到良好的效果。

2.3时代性原则:“生活中的地理”选择遵照相关知识与能力主题的要求,选取的生活中的地理既要与时代进程一致,同时要注重其对未来可能的预见效果,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才能使学生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2.4广泛应用乡土地理资料的原则:乡土地理知识是学生能够直接获得的地理知识,家乡的地理环境是学生易于直接观察的地理环境。在案例选取时教师要充分利用乡土资源,这样可以将抽象的地理概念、地理规律和地理原理与身边的地理事物和现象有机结合起来,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2.5可操作性原则:所选“生活中的地理”是为教学服务的,要能适用于课堂教学或实践(研究性)活动的操作要求。如绘制学校的平面图、测量正午太阳高度角、等高线的制作、模拟大气温室效应等等。

2.6以人地关系为主线原则:人地关系理论是地理科学的基础理论,对地理科学的发展和地理教学有直接指导作用。所以教学在“生活化地理”教学时,案例的选取一定要以人地关系为主线,贯穿人地关系思想教育,使学生树立人地协调发展的思想。

总之,在新课程理念下,地理教学应更贴近实际,贴近生活。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以致用的推动者,是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学习习惯的引领者。为此,我们要积极转变观念,结合地理教育的实际特点,引领学生从生活中走进地理课程,从教材里走向生活世界。地理知识的学习应作为认识现实生活世界,适应未来生活的经验准备,要从学生身边的生活事例来具体认识和理解。教师必须善于捕捉生活中的信息,及时将它转化为教学材料,及时融人地理课堂中,与课外、校外、与学生的思想实际和生活体验相结合,也就是“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知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知识,”让生活走进地理课堂,让课堂生活化。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