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初中地理教学指导思想十篇初中地理教学指导思想十篇

初中地理教学指导思想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4:18:05

初中地理教学指导思想篇1

关键词:生本理念;初中思想品德;教学

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的过程中,素质教育是确保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而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生本理念已经逐步进入初中思想品德教育教学课堂。所有的初中思想品德教师都要以生为本,积极探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理论,让每一个学生在思品课堂上都能够得到一个个阶段性的发展。

一、以生为本,教师要经常和学生进行沟通

1.教师要采用多种教学方式积极和学生进行沟通,及时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

由于年龄的关系,初中生的思想动态比较善变,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时期。因此,教师要积极采用多种方式和学生进行有效沟通,以确保能够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并根据本班同学的思想动态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

2.初中生的思想现状

初中生由于正处于青春期,有些学生思想品德素质不高,还有的同学本身具有一些不太好的习惯,甚至在每周一的升旗仪式上还小声说话。因此,初中生的思想品德素质有待进一步加强,这就需要思想品德教师能够结合本班同学的思想现状通过初中思想品德课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以及生活习惯。

二、以学定教,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1.课前指导学生积极完成前置性作业

前置性作业是学生在教师授课之前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所进行的常识性练习。学生能够根据教师的指导完成好前置性作业,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因此,初中思想品德教师要能够根据本班同学的知识特点进行前置性作业的设计,让学生能够更好地通过自主独立以及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完成前置性作业。如在人教版初中思想品德九年级教材《人民当家作主》的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设计前置性作业的教学模板,并在课前将前置性作业发给学生。同时,教师还要指导学生在前置性作业的完成中,积极根据前置性作业认真阅读课本内容,并要学会梳理知识。对前置性作业中不能独立完成的部分,教师要指导学生采用小组探究合作的方式完成。

2.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资源,寻找和学生思维的紧密结合点,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教师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思想品德学科的重要性,指导学生用思想品德的眼光和经济发展的角度去判断事物。如在人教版九年级初中思想品德《依法参与思想品德生活》的授课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交流、探究,并学会采用归纳思维、发散思维方式提出问题、讨论问题以及解决问题。在明确学生的权力时,教师可以提问“根据选举条件,中学生现在还不享有选举权利。在参与思想品德生活中,中学生主要行使建议权、监督权。那么,我们在哪种情况下可以行使建议权、监督权呢?”然后,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出示课前整理的资料,让学生通过有实有据的论证来谈自己的观点。

3.教师在课堂上要组织形式多样的教学,增加学生主动活动的时间

教师要从思想品德学科的特点出发,根据学生的知识层次对症下药,设计形式多样的教学形式,在课堂上多给学生主动活动的时间。在初中思想品德课堂中肯定会出现一些难懂的知识点,教师在学生完成好前置性作业的基础上,在课堂上对重难点问题再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并在交流中不断提出问题,再通过师生协作解决问题。教师之友尊重了学生的差异性和个体性,才能有效开发学生的潜能。

4.多媒体教学,激发学生动手动脑

以生为本的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因为教学内容的抽象,使得很多学生在传统思想品德教学课堂上只能成为一个倾听者,甚至有的学生认为初中思想品德课堂非常无聊而在课堂上昏昏欲睡。因此,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兴趣以及教学目标进行多媒体课件的设计,并在课堂上有效穿插多媒体教学,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进入到学习情境当中。多媒体教学可以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的思想品德思维能力得到有效发展。

三、多学科整合,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

1.教师要在思想品德课中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

目前的初中生大多娇生惯养,要想使这一代初中生具备独立生活的能力,并不是很容易的事情。首先教师要在生活和劳动方面指导学生要独立自主,要能通过积极主动的劳动培养责任心和集体主义思想。对于乐于奉献的学生,教师要给予适当的表扬,使其他学生能够有榜样可学。对学生的不良心理,教师要结合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时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要让学生的不良心理能够得到有效矫正,避免学生形成不良心理甚至是心理障碍。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阳光地对待学习生活中出现的种种问题,要加强对初中生思想品德的正确引导。

2.学科整合,发展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

教师还要通过和劳动课、体育课的整合对学生的活动以及交往方面进行训练,让学生能够逐步形成交往乐趣,并在活动中能够积极主动。同时,教师也要加强和班主任以及其他学科教师的有效联系,让学生能够在日常规范中遵纪守法。让学生知行统一,既是教学的难点,也是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难点,多门学科整合联动,会让学生尽快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并能够发展学生的生活技能。

另外,教师要指导学生认真完成作业,积极进取。对学习不自觉欠主动的学生,教师要教给学生适当的学习方法,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总之,在初中思想品德课堂中,教师要以生为本,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共同参与,培养学生的兴趣,并让学生能够将初中思想品德知识融会贯通,以便能够学以致用。

参考文献:

[1]张玉陵.新课程下的政治教学体会[J].考试周刊,2011(45).

初中地理教学指导思想篇2

摘要:思想品德教学是初中教育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影响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课程。在我国深化素质教育改革的趋势线,初中思想品德教育与素质教育有着共同的教学目标。本文主要将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与素质教育相结合进行论述,以促进两者的衔接与发展。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素质教育结合

由于当代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知识信息传播的速度极快,科学技术转化成生产力的周期缩短以及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这些现状对人才的培养和教育的发展有了更高的要求。要想成为21世纪的人才,就要有适应社会变化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学习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义务教育阶段为学生的素质培养打好优良的基础。素质教育中的素质主要包括道德、智力、审美、劳技、身体等方面的素质。初中思想品德课主要是以培养学生道德素质为核心的教学课程,是培养学生良好综合素质的重要前提。初中思想品德课程要达到素质教育的教学目标,采用合理的课堂教学模式起着关键作用。

一、素质教育与课堂教学模式的关系

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出发点的教育,强调以育人为本,培养学生的主体认知能力,培养其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在义务教育阶段,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与综合素质的基本途径,而探索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是提高整体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美国学者乔伊斯与威尔于1972年出版的《教学模式》一书被认为是教学模式理论研究的开端。随着属于研究方法的模式论在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它为推进各领域的科学化作出了重要贡献,越来越多的教育学者也进行了教学模式理论的研究。一般认为,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学理念与教育思想的指导下进行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样式,包括教学目标、操作方法、实施条件与评价等要素。教学模式对教学理论研究与实践有着重要的作用。一方面,教学模式是对组织教学的一种设计,它将教学方法、组织形式、教学手段从宏观上进行调配,对教学具有构造功能;另一方面,教学模式是在实践中形成的,它解决了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脱节问题,更好地提高了教学质量。素质教育正是新时期教学模式研究的指导思想。党的十五大曾指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民素质的提高和人才资源的开发。”全国人才工作会议曾指出:“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问题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关键问题。”总书记还强调,到2020年我国人才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培养造就规模宏大、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等。要有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在义务教育阶段的素质教育是不可忽视的,在教育改革后的新课标下,我国基础教育的总体目标是素质教育。研究适合素质教育的教学模式是当下各教育学者所重视的课题。道德素质是学生综合素质的根本,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要担负起培养学生优良思想行为素质的主要作用。

二、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困难

初中思想品德是培养中学生健康思想品德的必修课程,也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并与我国当前的政治、经济、社会生活密切联系的课程。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各方面的原因,目前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还存在一些亟待改善的问题与困难。其一,学生、教师都认为思想品德课程教材内容很抽象,再加上应试教育观念,在课堂上过于注重理论的传授和道德的训诫,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思想品德修养的提高。其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缺乏实践性的引导,课堂教学只传授了概念性的知识,缺乏引导到生活实践的解释,只让学生将其当做某种理论知识来掌握、识记,难以化为学生真正的思想,用来指导其实践。其三,关注理论、关注权威是大部分思想品德课程的基本模式。这些都是不符合青少年心理发展特点的。初中阶段的学生渴望了解社会、了解身边的一切与生活相关的事物。教育部颁发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中提出,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特点之一就是实践性:“注重与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的联系,通过学生自主参与的、丰富多样的活动,扩展知识技能,完善知识结构,提升生活经验,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同时还指出:“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是本课程建构的基础。人的思想品德是通过对生活的认识和实践逐步形成的。初中生生活范围逐渐扩展,需要处理的各种关系日益增多。本课程正是在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为他们正确认识自我,处理好与他人、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为促进思想品德健康发展提供必要的帮助。”这也正是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因此,初中思想品德的教学模式需要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探索出合理的教育模式。

三、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符合素质教育模式的探索

1.导学式

根据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教师作为引导者来进行师生互动,导学式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模式。导学式是指以引导为主,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循序渐进地进行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对比传统传授式的教学模式,导学式更有利于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从教育心理学角度来看,导学教学模式主要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舞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升学生的主体认知能力。思想品德教学的导学模式关键在于正确提问。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发现问题和系统阐述问题可能要比得到解答更重要”。导学式的提问包含老师提问和学生发现问题两个方面,老师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阐述问题才能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兴趣与动力。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老师可以提出启发性的、探索性的问题以引导学生思考。《学记》里有:“君子之教,喻也。”其意在于强调教学要注重引导,引导学生学会知识与相关技能。也可以用学生了解的、身边的事物来提问引导。例如,学习“民族文化”时,可以从学生身边的事来提问引导,如“你所在的地区有哪些体现文化特色的小说、电影、电视剧作品正在流行”“你所在的地区有哪些文化特色”等。

2.案例式

案例教学在初中思想政治教学中是一种可操作性较强的教学模式,而且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案例教学模式是以情境认知理论、人际交互决定理论、构建主义理论等心理学研究理论为基础构建的。

结束语

任何教学模式都不是十全十美的,都有各自的优劣,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需灵活运用,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交叉使用合适的教学模式,穿插丰富的教学方法,方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初中地理教学指导思想篇3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思想;教材留白

在艺术中,空白及充实是紧密相连的,它们的彼此融合能够让艺术在有限地变化中传达出无限的思想。同样,数学中的留白不是可以省略掉的空白,是要根据教材安排和实际学习情况综合考量,为学生留出一定的空间,让他们可以更好地吸收、消化知识,培养学生自主思考的意识。

一、初中数学“教材留白”的应用

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学生能力的综合提升已经引起社会愈发的重视。现在所倡导的“教材留白”就是具有创新意识的教学思想,是新的教育模式下应运而生的产物。“教材留白”能够开阔学生的视野,为学生带来更多的思考空间,让学生在自主思考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然而,在现在的初中数学教学中,教材留白却没有得到充分地应用,很多老师对这种教学思想并未投入足够的重视,或者在实际操作中并未体现“教材留白”中所强调的教学意义。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要深入地分析“教学留白”的真谛,探讨如何更好地将这种思想运用到实际教学中,从而使初中数学的教学更符合新课改的教育理念。

二、初中数学“教材留白”的意义

新的教育理念,更多强调的是教学中学生的中心地位。现在的教育,不应该将学生束缚在固定的理论知识上,要让教学模式更具人性化,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为学生提供更多追求知识需求的空间,让学生在知识的熏陶中,有更深的体会。这是新时期学生全面发展的必要措施,是社会对于综合素质人才更高的要求。

在教学中,教师要留给学生一定的思考空间,让他们能够自主思考、吸收。然而,如果没有轻松的课堂,就无法达到这种效果。所以,初中数学老师不仅要有创新的教学方法,同时还要将创新意识付诸行动。“教材留白”是新课改所大力倡导的教学思想,数学老师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将这种思想融入自己的教学中,完成新课改对教师创新能力的要求。初中数学教育不能只是停留在表面,不应该被固定的理论框架所限制,要让学生真正地融入数学文化,体验数学所带给他们的知识财富。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应该把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培养以及综合能力的提升放在重要的位置,充分挖掘学生所具备的潜在能力。“教材留白”是一个难题,却是培养新时期学生的综合能力及共同发展的有效措施。

三、初中“教材留白”的措施

1.注重知识与方法的结合

初中数学在新教材的很多课程中都设计了“留白”,这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思考空间,也为老师提供了多种创新性教学方法的选择。所以,老师要结合教材中每个留白设计的目的,分析所要体现的中心知识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对于教材中深度较浅的“留白”,老师可以让学生自主学习,通过自主思考的方式理解问题、解决问题。如果是比较有深度的“留白”,老师可以指导学生来分析问题,提供给学生实际操作的机会,从而让学生在体验知识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2.注重老师指导与学生自主的结合

在教学中,老师指导工作和学生的自主学习同等重要,是老师和学生之间完成沟通交流的重要渠道。教师在课前要做好相关的备课工作,才能在课堂上给予学生更精确的指导,完成与学生之间更好的互动。在教材“留白”处的知识指导,教师要合理掌握,用巧妙的方式引领学生深入地思考。教师的指导可以激发学生对于知识探讨的兴趣,让学生投入更多的热情去思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3.注重学生单独思考与师生交流合作的结合

学生单独思考,以及师生通过交流的共同学习是相对的,但又是相互依存的。师生之间的交流合作一定要由学生单独思考作为基础,而学生的单独思考在师生之间的合作交流的中才能够实现。学生没有单独思考,就无法具备自主学习意识,更无法有所创新。在师生合作之前,教师要让学生有一定的单独空间去思考“留白”,对于“留白”有一个自主的认识,在之后的师生交流中再进一步验证和完善。

总的来说,初中数学的“教材留白”是新课改应运而生的产物,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同时,也为初中数学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一定要看清现在的教育形式,对“教材留白”更多的重视,结合创新性教学模式,对学生在“留白”处的学习提供适时地指导,引领学生去独立思考,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

参考文献:

初中地理教学指导思想篇4

【关键词】初任教师课堂管理低效

初任教师是指在学校任职1~3年的教师,由于任职时间短,又称新教师。初任教师受过系统完整的教育,年轻有活力,工作积极性高,是教师队伍中的新生力量,在学校未来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初任教师课堂管理的有效性不仅关系到课堂教学的质量,而且也关系到其专业化发展水平。当前初任教师课堂管理的低效日益阻碍着其向成熟性教师的过渡。

一、初任教师有效课堂管理的意义

1.初任教师课堂管理有效性与课堂教学效果性

课堂管理是教师通过协调课堂内的各种人际关系,从而有效地实现预定教学目标的过程。课堂管理是有效教学的一部分,是教师比较关心的问题。[1]有效的课堂管理决定着课堂教学的成效,是教师顺利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保障。课堂管理从本质上说是为了教学。课堂管理与课堂教学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教育实践中课堂管理与教学是融为一体的,不存在有管理无教学的管理,也不存在有教学无管理的教学。有效的课堂管理通过协调师生关系、制定良好的班级制度、调节班级结构、促进师生课堂互动等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创造良好的条件和环境,它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始终,是影响教学效率和质量的重要因素。无效的课堂管理不仅会阻碍教学目标的实现,影响课堂教学的质量,而且还会困扰教师正常教学秩序的进行。而初任教师不能认识到课堂管理和教学之间关系的本质,往往顾此失彼,管理低效,因此有必要提高其课堂管理的有效性。

2.初任教师课堂管理水平与教师专业发展水平

教师专业发展的初级阶段是从新手开始的。初任教师课堂管理水平是衡量初任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初任教师的有效课堂管理主要指初任教师通过有效的课堂管理策略提高教学效率,完成教学任务,达成教学目标。初任教师课堂管理水平如何决定着教师的教学效果。教师专业的发展不仅是教学水平的提高和改进,掌握课堂教学规律,懂得课堂管理策略,而且会使用课堂管理技术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应有之义。初任教师积极有效的课堂管理可以帮助教师实现教学目标,提高教学质量,从而提高教师专业发展水平。

二、初任教师课堂管理低效的成因分析

1.对课堂管理问题缺乏研究和反思

初任教师由于缺乏对课堂管理问题的研究和反思,在面对课堂管理中的复杂问题时显得苍白无力。初任教师作为课堂管理的主体必须具备调控课堂行为、协调解决课堂问题、优化课堂环境等能力。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初任教师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学科教学上,却很少意识到自身课堂管理中的问题,即使在教学中遇到问题,也只是觖决问题,而不去思考引起此问题背后的原因。只解决问题不对问题进行归因分析只是缓解了问题的发生,不能从根本上根除问题,防止此类问题的再次发生。此外初任教师只认识到教学反思的重要性,而没有认识到班级课堂管理的反思的必要性。一方面是由于教学的地位在教师心目中高于课堂管理的地位,另一方面原因是初任教师认为班级管理是班主任的事,与自己无关,课堂管理问题是由于班主任管理不到位造成的。

2.职前教育课程设置不合理,忽视了课堂管理实践能力的培养

正如一位新任教师所说的:“在一年的教学工作中,我觉得教师的班级管理和管理学生的能力,要比教学能力更加重要,应该得到重视。”[2]而当前教师教育课程设置方面存在缺陷,重视教学技能训练忽视课堂管理方法学习。许多院校的培养方案中把课堂管理课程列为选修课,并且课时也少,在教师基本教学素质考核中也没有把学生驾驭课堂的能力作为考核指标。同时,在教育实习中,重视学生教学能力的训练,忽视了学生课堂管理能力的培养。众所周知,教育是一项重要的实践活动,缺乏实践的教育是不存在的。初任教师在职前教育实习中缺乏系统的课堂管理指导,也缺少参与班主任课堂管理的实践机会和经历。由于以上原因,初任教师在任职后面对课堂管理中复杂的问题束手无策,这时有的教师回避问题、怀疑自身能力,有的教师因为无法解决问题从而对课堂管理失去信心。

3.任职学校不重视,选拔指导教师不严格

学校是教师成长的摇篮。起初的校内支持、帮助对初任教师至关重要,其中,校长和指导教师是关键。[3]但是笔者在访谈中发现部分校长有这样的观点:“初任教师在大学受过良好的师范教育,他们有丰富的教育理论,对于胜任课堂管理绰绰有余。”由于学校领导过高地估计初任教师课堂管理水平导致了在指导教师指派上任意,随意性大,不考虑初任教师的真实专业需求,只是为完成任务而选派指导教师。学校在选派指导教师时没有严格的标准和程序,任命前也不进行系统培训,对于指导教师指导的实际效果也不进行监督和评价。因为没有经过严格选拔,学校对指导效果也没有严格要求,有些指导教师没有详细指导计划,缺乏辅导方法和经验,业务水平不过硬,在指导初任教师时没有尽心尽责,对初任教师不严格要求,放任自流。这样导致初任教师课堂管理水平在无效和放任指导下得不到真正的提高。

4.初任教师教学期望过高与现实出现偏差

初任教师入职初期处于热情高涨期,自我期待较高,想法往往脱离实际,他们往往为了出成绩以获取领导和同事的认可,而忽视了课堂管理应遵循的规律。在课堂教学中表现为重教学轻管理、重结果轻过程。由于初任教师教学期望过高,盲目乐观自信,自认为师范生阶段受过系统而完整的教育理论熏陶,对于课堂教学中出现的复杂问题,过于自信甚至自负地认为用掌握的科学理论和方法足以解决现实问题,摆脱困扰。但现实是复杂多变的,理想不等于现实,理论不等于实践。初任教师忽视了理论要转化为实践需要时间、需要过程。当期望与现实出现偏差时,由于初任教师缺乏运用理论分析实践问题的经验和智慧,会作出不理智的行为,这不但不利于课堂管理问题的解决,还加重了问题的产生。有些教师把课堂中难以解决的问题归结为学生的问题,忽视了自身才是问题的症结所在。有些教师不反思实践寻找有效策略就怀疑所学理论的真伪,结果是问题依然存在。

三、提高初任教师课堂管理有效性的对策

1.加强班级课堂管理反思,进行叙事研究

没有反思的教学不可能是深刻的,没有反思的教师不可能成长。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给出了一个教师成长的简洁公式:经验+反思=成长。他认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形成肤浅的认识。[4]那么教师应该通过什么途径进行反思呢?当前叙事研究逐渐成为教师反思课堂问题的有效途径。初任教师进行叙事研究就是以自己的课堂管理实践为出发点,通过对课堂管理活动进行描述分析,深入挖掘隐藏在教育问题背后的教育理念、教育理想、教育理论,以揭示教育的价值及规律。在具体的教育实践活动中,初任教师应以叙事研究为平台,通过审视自身课堂管理过程,梳理课堂管理中的突出事件,深刻分析自己的教育教学特点,反思课堂教学时的管理风格,深刻剖析自身的课堂管理行为和学生的反应行为,以此为课堂管理问题研究的切入点,及时矫正自身课堂管理的不良行为,积极寻找课堂管理规律,完善自身知识结构,提升课堂管理效率。

2.改革职前教育课程,加大实践课程比重

职前教育在初任教师培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担当职前教育重任的师范院校由于课程设置不合理,导致初任教师知识结构建构不合理,在任职初期课堂管理实践方面比较薄弱。为提高初任教师课堂管理的有效性,有必要改革职前教育课程。现行除设置教育学、心理学、学科专业课程和人文素质课程外,还应重视课堂管理课程的设置,把先前的选修课改为必修课。此外,师范院校不仅要重视学生基本教育教学技能的训练,还要有意识地培养他们课堂管理的能力并提供锻炼的机会和实践岗位。在实习课程中重视课堂管理实践能力的考核,一方面,要求指导教师给予实习学生课堂管理实践系统恰当的指导;另一方面,还要为他们提供担任班主任管理的机会,并要求严格书写课堂管理反思。在课程考核方面教学技能与课堂管理并重,以引起学生对课堂管理实践的重视,而不只是流于形式。

3.任职学校要严格选拔指导教师,重视对初任教师的培养

教师课堂管理经验的来源主要是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初任教师任职时间短,直接经验较少,要想快速高效地发展,获得外部支持非常重要。一方面,初任教师要加强自身修炼,广泛涉猎,同时争取与专家“对话”交流、与同仁切磋,不断积累知识;另一方面,要依靠学校组织的帮助。教师任职学校要为初任教师安排优秀指导教师,对指导教师要进行严格的岗前培训。此外,为提高指导教师指导的有效性和质量,学校要对指导教师的指导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监督和跟踪,并给予相应奖励或惩罚。学校还要建立班主任课堂管理经验交流制度,让新任教师与有经验的优秀教师互相观察、互相讨论,使新任教师及时更新课堂管理经验。

4.去除先前观念影响,教学期望要符合实际

初任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师专业发展观,了解自己所处专业发展阶段。在任职前,要客观地评价自己,要认识到理论与实践的差距,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对未来从事的职业有合理的期待和科学的生涯规划,认识到自己职业的性质和特点,预测未来职业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并做好迎接困难的心理准备。初任教师教学期望要符合教学实践要求,期望目标要适中,这样有助于树立正确的专业态度,面对理想与现实的落差,不要气馁,要以正确的心态面对。学做反思型教师,经常进行教育叙事研究,与优秀教师进行专业对话交流,参与校本教育研究等,以此深化对课堂管理的理解,提高自己驾驭实践的能力。

(作者单位:宁夏大学教育学院,宁夏银川,750021)

参考文献:

[1]顾援.课堂管理刍议[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0(12).

[2]南纪稳.新任教师的困惑与需要[J].教师教育研究,2013(2).

初中地理教学指导思想篇5

摘要:本文从建构主义理论的基本内涵及其对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设计的指导意义出发,积极探讨了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设计应该遵循的几点原则。

关键词:建构主义理论;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设计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对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设计进行探讨具有很强的现实性,有利于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设计的科学化与规范化。

一、建构主义理论的内涵及其对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设计的指导意义

建构主义是上个世纪90年代最为流行的一种学习理论,是行为主义向认知主义发展的产物。由于其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与情境性,对学习和教学提出了许多新的见解,对于我国教育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因而我国的教育专家学者也逐渐开始了对建构主义理论的研究。建构主义理论在知识观、学习观、学生观、教师观、教学观与学习环境观等方面都提出了独特的见解。

就教学观而言,建构主义在教学观念上强调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在教学过程中主张充分发挥教师的组织引导与促进作用,通过设置情境、加强合作交流来帮助学生在体验中完成知识的建构,达成学习目标。在学习观方面,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生自主建构知识的过程,这种建构不可能由其他人代替,而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主动性,就必须为学生提供一定的外部条件,如情境、会话、网络等。建构主义理论的提出是一场教学革命,是对传统的教学方式的挑战,意味着教师与学生角色与作用的改变,这对于破解我国当前基础教育改革面临的困局意义重大。

教学设计是20世纪60年代末形成的一项课堂教学技术,其规范化与科学化离不开先进理论的支撑。建构主义作为反映教育发展趋势的重要理论,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激发学生的潜能与个性、增强学生学习体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等方面作用明显,因而对教学设计具有极强的指导作用。对于初中思想品德课注重意识形态教育与学生能力培养的课程而言,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是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能够帮助广大一线教师摆脱传统教学设计理念的影响,准确把握时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潮流与趋势,设计出高质量的教学设计作品。

二、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设计几点建议

理论只有在指导实践时其作用才能真正体现出来。初中思想品德课的广大一线教师不仅要了解建构主义理论的精神内涵,更重要的是要把其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要在思想品德课教学设计中坚持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这样才能增强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设计的实效性。因此,结合建构主义理论与当前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设计的现状,提出以下建议。

(一)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是建构主义学习观的核心。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设计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就是要以学生为中心。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考量:第一,在教学环节设计中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要让学生有足够的机会参与到课堂中来,而不是教师“一人堂”;第二,在教学时间的设计上要敢于把时间放给学生,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完成知识的建构;第三,在教学内容设计上要以学生的实际情况为中心来组织,而不能想当然,脱离学生实际。

(二)吃透教学目标

初中思想品德新课程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这就要求教师在开展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把分析教材、组织材料与落实教学目标三者结合起来。同时三维目标内部也要有机结合。每一堂课中三维目标的侧重点是不同的,有的课的主要内容是掌握知识,有的课的重点环节是训练能力,有的课的重点是陶冶情操,对于知识型的课,教师在教学设计时首先要通过情景、网络等手段帮助学生完成知识的建构,理清重难点;对于能力型的课,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可以通过设置情境一起合作探究,或组织社会实践,对于通俗易懂的知识可以一语带过;对于情感型的课程,教师在教学设计时一定要把握好度,所选材料与课堂环节设计要切合所表现的主题,这样才能达到效果。值得注意的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实现是贯穿在知识技能目标与过程方法目标中的,离开了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的教育就会变得无势可依。

(三)合理设置情境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境”联系在一起,在情境中学习者通过“同化”或“顺应”自身原有的知识来实现知识的再建构。因此,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设计中,教师要注意情境的设置。只有贴合学生实际的情境,才能帮助学生利用原有的知识背景与经验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联系,去同化当前遇到的新知识,如果原有经验不能同化新知识,也需通过“顺应”过程,引导学生对原有认知结构进行改造与重组。因此,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设计一定要重视情境的创设,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培养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庆市巴县中学;重庆;401320)

参考文献:

初中地理教学指导思想篇6

根据同志的重要指示,各科教学都要渗透“两史一情”教育。“以史为鉴,可以知兴亡。”通过联系史地知识进行教学,有助于加深学生对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提高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

从学科比较研究的角度看,思想政治课同历史、地理课在教学目的上有相同或相近的要求。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的《历史教学大纲》写道:“历史教学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进行国情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是贯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方针,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手段之一;对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起着积极作用。”初中历史教学要向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社会发展规律、国情、爱国主义、国际主义、党的基本路线、革命传统、道德情操等的教育,培养学生的历史责任感。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的《地理教学大纲》写道:“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包含着进行思想教育的丰富内容,教学中要注意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培养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树立生态环境的全球观念,以及根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处理国际关系的正确思想。”地理学科“以地理知识为基础,结合能力培养、思想教育于一体”,“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国情和国策教育;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不断求新的精神”。《历史教学大纲》、《地理教学大纲》同《思想政治课教学大纲》在内容上确有某些相同或相近的地方,只是知识载体和传授角度不同。历史课是在学生“掌握基础的历史知识”的基础上有机地进行上述教育,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为指导,对历史作出正确的叙述和分析”。地理课是在学生“获得世界地理、中国地理(包括乡土地理)的基础知识”的基础上,“以环境——资源——人类活动为线索,正确阐明人地关系”,做到“地理知识教育、能力培养和思想教育三者的统一”,“思想教育要寓于地理知识教育和能力培养之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应紧密联系实际,生动活泼地向学生传授马列主义、思想的基本观点和其他有关的社会科学知识”。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的基本观点,是直接系统地传授还是有机结合本学科知识渗透,是思想政治课同历史、地理课的区别所在。

(二)

我们研究思想政治课同史地知识的联系的目的,就是要把握它们究竟是怎样联系在一起的,找出二者的契合点,并以此为契机,澄清学生的模糊认识,提高他们的理性思维能力,使之接受所要传授的马列主义常识及其指导下的其他社会科学知识。通览《思想政治》教材,引用史地知识有下列情况:

一是引史(地)以推出结论性的。通过引述历史事实或地理知识,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综合分析,自然引出或推出不可辩驳的、令人信服的道理。例如:为讲清初一《思想政治》第二课第一节中的“社会主义使祖国从黑暗走向光明”,教材概括叙述了中国近代史上仁人志士们的探索史实,说明要改变旧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性质,靠农民革命、改良维新、走西方资本主义发展道路都行不通,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通过人民革命,走社会主义道路,才能使中国从黑暗走向光明

二是说明政治知识内涵性的。爱国主义是千百年来人们在社会生活中逐步形成的对自己祖国的真挚感情。这种对祖国的热爱之情集中表现为:对祖国河山、文化、历史、优良传统以及人民的热爱;关心祖国的前途和命运,把个人命运同祖国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强烈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为争取祖国的独立、富强而英勇献身的精神,等等。初一《思想政治》第一、二课的大部分内容,就是在对历史上的爱国主义作具体分析的基础上,从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立场出发,按上述线索编排的。为讲授爱国主义,教材自然要叙及祖国是各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整体,包括疆域土地、山川河流、矿藏物产;民族的语言文字、生活习俗、历史文化、心理素质;祖国的主体——广大人民群众,等等。

三是证明观点性的。例如:初三《思想政治》第三课“防御国际敌对势力的侵略和颠覆”一框中涉及到“国际敌对势力亡我之心不死,时刻不忘颠覆社会主义制度”的观点,为使学生懂得“这个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帝国主义侵略和掠夺的本性并没有改变,也不可能改变。帝国主义从来没有放弃武装颠覆社会主义国家的企图”,教材重温美国纠集15个仆从国侵略朝鲜及我国抗美援朝的历史,作为佐证。初一《思想政治》在讲“公民要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时,也是这样引述史实证明观点的。

四是展开分析性的。初三《思想政治》第四课“坚持马列主义、思想”一框,指出对古代文化遗产要批判地加以继承。教材列举了大量的古代文史资料并展开分析,教导学生“决不能把浩如烟海的古代思想文化,不作具体分析地一概视为封建毒素”。

五是树立典范进行教育性的。在初三《思想政治》第八课“共产主义是人类的最高理想”一框中,为了教育学生“树立崇高的共产主义理想”,教材列举了历史人物、的典型事例,用以启示后人。初、高中《思想政治》教材中凡涉及培养美德、发扬高尚精神的,几乎都有历史典范人物的事例,从而为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人生观和思想方法起到了导向作用。

(三)

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对本学科所要传授的知识同史地知识之间的关系该作何处理呢?

以史(地)导理用史地知识引导学生推导出政治道理。例如:给初一学生讲“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除了讲郑成功的事例外,还可适量补充诸如明代戚继光抗倭、清末中日甲午海战中邓世昌、丁汝昌的壮举以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全民抗日,从而推导出“中华民族历来有维护祖国和独立的传统”,以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又如:给高三学生讲“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历史形成的”,应抓住教材所例举的1840年~1949年中国人民的屈辱史、抗争史、探索史,较详细地分析三个典型的历史运动——太平天国农民革命运动、戊戍变法改良运动、辛亥革命运动,引导学生从中领悟——农民阶级、资产阶级改良派、资产阶级革命派都不能领导革命取得胜利,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解决中国革命面临的一系列问题,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三座大山。

借史(地)鉴理借用史地知识证明政治观点、原理。比如:给初三学生讲“我国宪法总的指导思想和主要内容”,就要剖析辛亥革命成功的一面和失败的一面,对比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做的三件大事,证明一个道理——跟共产党走社会主义道路,就能打倒三大敌人,建立独立的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建立独立的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发展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从而使学生树立这样的观点——“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再比如:给高二学生讲“一切从实际出发”,就要借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和王明“左”倾机会主义的材料。他们或者对中国国情、世界形势的估计不符合实际,放弃领导权,导致革命失败,或者根本就不了解中国的实际,不懂得中国革命的规律,一切从本本出发,导致革命受挫。“左”、右倾机会主义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即主观与客观相分离,认识与实践相脱节。这样,就可以使学生明白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借史鉴理,能增强理论教学的信度。

循史(地)揭理通过史地知识揭示政治道理。初二社会发展常识是借史地知识(侧重于史)来揭示社会发展过程及其规律的。在教学中,我们应揭示各社会形态的不同特点及其发展的特殊规律;透过史实,分析各社会形态的生产力、生产关系(在阶级社会主要指阶级关系及阶级斗争),引导学生在此基础上归纳或演绎出社会发展的共同规律。

析史(地)拨理引导学生对史地知识加以分析,点拨出史地知识所蕴涵的道理。例如:讲初一“祖国养育了世代儿女”这一内容,就应按爱国主义的内涵,用教材所引材料点明“幅员”、“领土”、“地理环境”是说发扬爱国主义包括热爱祖国壮丽的河山;“辉煌的古代科技文化”、“丰富古籍”是指爱国主义包括热爱祖国的文化、历史……这样,学生就明白了爱国主义的丰富内涵。

初中地理教学指导思想篇7

【关键词】中考复习指导初中生

怎样做好中考复习方法指导,是每一位担任毕业班教师都在研究的课题。我在二十多年的初中政治教学生涯里,经历了十多届的毕业班,在指导中考复习中慢慢的感悟出一个道理:中考复习方法指导犹如庖丁解牛。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砉然向然,奏刀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从事一个行业,能把解牛技艺练到如此的精湛,那是因为他用心的研究了牛的身体结构规律。

反观我们初中政治(思想品德)课的中考复习方法指导又何尝不是如此呢?首先要求我们每位从事教育工作的一线教师都要认真研读初中思想品德课课程标准,弄清课程标准的目标要求、具体结构和设计思路。然后在授课过程中还要不断地锤炼教学基本功,提高教学技能。同时,认真积累和总结经验,找出有效复习方法指导学生。

目前,政治(思想品德)这一学科很多地区都采取了开卷考试,平均分、及格率也比较容易高于其它学科。然而,优秀率(尖子率)不见得比其它学科高,甚至还低。这是为什么呢?我认为,开卷考试貌似容易,但如果在中考复习中,不掌握方法就很难让学生真正领会学习内容,从而取得好成绩。

在二十多年从事初中政治(思想品德)课教学过程中,尤其是复习指导过程中,我也不断地挖掘出其中的规律,并遵循规律进行中考复习指导。

1掌握初中思想品德课内容的编排结构以及目标要求的规律

为师者,吃透教材知识内容和结构规律,才能统观全局,胸中有数。复习指导时也让学生了解课程的全局知识内容的布局,才能有的放矢。庖丁解牛,是“依乎天理,批大,导大,因其固然”,――依照(牛的生理上的)天然结构,击入牛体筋骨(相接的)缝隙,顺着(骨节间的)空处进刀,依照牛体本来的构造。

我们学科教材的编排是遵循人的认知发展规律的,因此其结构也是有规律的。从学生成长、发展与生活实际出发,从学生真实的思想品德发展的现状、问题和需要出发,来设计学生思想品德课程。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和具体结构如下:

庖丁解牛,是因为他对牛的结构了如指掌,才能游刃有余。上复习课时:要先把零件一一弄清楚,再看全局;或是看整部机器的作用,再分析需要哪些零件。这就要求指导学生首先熟透教材,学会把零星的知识串起来。

从课程标准里我找出我们现在用的初中思想品德(人教版)教材内容的规律,比如,八年级下册的内容:主要是“人际交往”,属于心理和道德内容。按照内容安排的思路是渐进式的:在家庭中――与父母的交往(第一单元);在学校中――与老师同学的交往(第二单元);在社会上――全球性的现实交往和网络中的虚拟交往(第三单元);最后归纳――在交往中应该怎样做?(第四单元)。

又如,九年级全册涵盖了心理健康、道德、法律和国情的内容,但也有其规律,就是今天中国――(第3~5课);明天中国――(第9课);如何实现“今天中国”到“明天中国”的飞跃发展――(第4~8课);青少年能为此做些什么、承担些什么责任?――(第1、2、10课)。在中考复习中,当我们把这些知识按规律连成线,学生就比较容易的根据线路把知识点串起来,然后逐一的突破。

2掌握思想品德课课程内容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规律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内容的问题解答应遵循人的认知规律,才能做到游刃有余。在运用知识的练习中,特别需要对学生进行解题方法的指导。

庖丁解牛,是根据“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那牛的骨节有间隙,而刀刃很薄;用很薄的(刀刃)插入有空隙的(骨节),自然宽宽绰绰地大有运转自如的余地了。

依照“庖丁解牛”,在第一轮复习中,我们就应该首先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对应练习”的思路,对每课书、每个知识点进行认知和能力训练;其次再按题目类型,进行解题方法指导。比如,选择题的技巧:①单项选择题,要注意抓住题目中的关键词语,尤其是要注意“根本”、“主要”“归根到底”等词语。②组合选择,要弄清答案中每一句话的正误,然后用排除法,认准一个错项,可以排除掉所有含这一项的答案;认准一个对项,可以排除掉所有不含这一项的答案。

又如,辨析题的解题方法技巧:按“一辩、二析、三怎么做”的框架,根据同类材料,引导学生组织回答步骤,共同拟出一个“样板题”的答案,然后遇到同类的题目学生就会“依样画葫芦”了。当然,一些解题方法可能在新课授课的过程中已经完成,到复习阶段就是对这些方法的检查、补充和功过训练了。

3掌握学生对学科内容的认知过程、能力的提高、道德和情感升华的三维目标的规律

庖丁也不是天生就自然达到技艺高超,“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开始我宰牛的时候,眼里所看到的没有不是牛的;三年以后,不再能见到整头的牛了。现在,我凭着精神和牛接触,而不用眼睛去看,视觉停止了而精神在活动。

在初中思想品德学科教学中,我们的三维目标无非是认知过程、运用能力的提高和情感升华。在复习过程中要完成这一目标,首先要掌握所学知识,然后运用所学知识结合现实生活进行分析,找出对策。因此,在复习时,要遵循认知规律,进行规范答题的训练,根据方法不断实践,在实践中引导和鼓励学生认真总结规律,找出合适自己的方法,从而达到知识的内化。

比如,每到第二轮复习,我都坚持突出两个原则:一是“全局把握教材,规范整合教材”;二是“理论指导时政,时政联系理论”。具体复习思路是:①呈现时政资料,找出关键词;②思考如何把问题内容与课本的专题知识进行链接;③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自拟问题;④按照常规的答题步骤,分析和解答问题。

如此的做法,能极其有效地训练和形成学生准确地多角度地运用课本知识去思考、解决时政中体现出来的思想品德问题的能力。经过反复多次的训练后,一旦给学生呈现时政资料,学生就会按照熟悉的思路完成后面的内容。可谓“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

俗话说,熟能生巧,具有庖丁解牛的理念,经过组织学生进行一系列的训练之后,学生们解决基础题时就可以触类旁通,在遇到难度比较大的思维拓展类题目时,学生的解题思路就开阔了。

这样,即使是2012年秋季开始的全国中小学校开始启用的新课程标准,我们也仍然可以在教授学生掌握新课程的过程中,继续运用庖丁解牛的理念,启发学生与时俱进,掌握知识,迎接新的挑战。

参考文献

初中地理教学指导思想篇8

关键词:新课改理念;初中思想品德;思想理念

初中生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价值观念逐渐形成的关键时期,急需学校对其进行系统而专业的思想品德教育。笔者执教初中思想品德多年,愿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经验,试就“新课改理念指导下的初中思想品德教育”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一、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实施思想道德教育

《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初中思想品德教育者应密切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在开发和利用学生原有社会生活经验的基础之上,实施具体的思想品德教育工作。”

《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这一理念有着非常深刻的内涵: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开展教学,一来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来有利于帮助学生加深对于所学知识点的深刻认识与理解,有利于高效率课堂教学目标的实现以及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思想道德成长。

对此,我有着深刻的体会。例如,在教学“我国的人口状况”这部分知识时,我就引导学生认真回忆日常生活中人口数量众多带来的种种不便。这样一来,就为学生更好地理解“计划生育”这项基本国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加强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学生道德践行的能力

《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倡导“社会活动实践”的道德学习方式,要求初中思想品德教师积极为学生提供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机会,促使他们通过亲身经历与实践感悟,获得深刻的道德认识,并进一步提高自身的道德践行能力。

通过对新课标精神的认真学习与研读,我将这一理念灵活运用到了自身日常的教学活动之中。如,学习完“我与国家和社会”这部分内容之后,我便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帮助各个社区内的残障人士解决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并以此为基础向社区管理部门提出改善的建议。如此一来,不但帮助学生加深了“我”与国家及社会这三者之间关系的正确认识,而且这一社区公益活动又着重对其服务他人、奉献社会的精神进行了培养与发展,真正起到了一举两得的良好教学效果。

初中地理教学指导思想篇9

【关键词】初中数学;数学思想;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203.12【文章标识码】C【文章编号】1326-3587(2014)04-0081-01

数学思想是指对数学的基本观点,是指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反映到人们的意识之中,经过思维活动而产生的结果。数学思想是对数学事实与理论经过概括后产生的本质认识。“数学教学内容显现表征为数学概念、数学命题,同时隐藏各种思维方式,即数学思想”。初中教材同样蕴藏着各种数学思想。

数学思想方法是形成学生良好的认知结构的纽带,是把知识化为能力的桥梁。《初中数学课标》明确指出,数学基础知识是数学中的概念、性质、法则、公式、公理、定理及其内容所反映出的数学思想方法。把数学思想和方法纳入基础知识范围,不仅加强了数学素养的培养,而且体现出了数学基础教育现代化进程。数学现代化教学,就是要把数学基础教育建立在现代数学思想基础上,并使用现代数学方法及语言。因此,探讨数学思想方法教学已成为数学现代教育研究体系中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明确数学基本要求,渗透层次教学

《数学大纲》将初中数学的思想方法划分为三个层次,即了解、理解和应用。在数学教学中,需要学生“了解”的思想有:数形结合思想、分类思想、类比思想、化归思想、函数思想等。需说明的是,有些思想在大纲中并未明确指出,如:化归思想是在学习新知识和运用新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出的,方程(组)解法中就贯穿了“一般化”转化为“特殊化”的思想方法。

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不仅应使学生领悟到以上数学思想的应用,而且要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通过独立思考来不断追求新知。在教学中需要学生“了解”的方法有反证法、类比法、分类法等。要求“理解”或“应用”的方法有待定系数法、配方法、图像法、换元法、消元法等。在教学中,要把握好了解、理解、应用这三个层次,不能随意将层次更换,否则,学生初次接触后就会觉得数学思想、方法抽象难懂,从而失去信心。如初中几何第三册中提出的“反证法”思想,阐明了运用“反证法”的一般步骤,但《教学大纲》只把“反证法”定位在“了解”层次上,所以在教学中,应把握住“度”,不能随意拔高和加深,否则,将得不偿失。

二、数形结合思想方法

在学习数学基础知识和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时,往往可以数形结合地考虑问题,把抽象的数量关系用图形来反映,用直观的图形解决抽象的数量关系,也可把几何图形转化为数量关系。如学习相反数、绝对值、有理数大小的比较等都离不开一个图形数轴。数轴其实是数形结合的产物,在有理数的运算学习中,利用数轴这个有效工具,加强数形结合的对应训练,对往后的数学学习是很关键和重要的。如函数有三种表示方法:①图像法,②解析式法,③列表法。有些从数的角度刻画函数的特征,有些从形的角度反映函数的性质,就是从“数”“形”两个角度反映同一问题中两个变量关系的思想方法。

三、通过范例和解题进行教学

一方面通过解题和归纳,从具体问题和范例中总结归纳出解题方法,并提炼成一种数学思想。另一方面在解题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出数学思想方法对解题途径的引导功能,举一反三,以数学思想方法观点为指导,灵活地运用数学知识及方法进行分析并解决问题。范例教学是通过选择具有典型代表性、启发创造性的例题进行练习。要注意设计具有探索性的并且能从中推导出特殊到一般及一般到特殊的规律的范例,在对范例分析的过程中展示数学的思想和方法,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例如,对某一些问题,要引导学生尽可能地运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并在多种方法中找出最优方法,培养学生思维的变通性:对于某一些问题可由简到繁、由特殊到一般地推论,让学生大胆联想,培养思维的广阔性;对于某些问题可分析其特殊性,克服传统思维束缚,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对条件和因素较多的问题,要引导学生进行全面分析,综合各个条件,得出正确结论,等等。此外,还要引导学生对解题后进行总结,优化解题过程并总结解题经验。

四、从方法上去了解思想,用思想去指导方法

初中地理教学指导思想篇10

一、初中思想品德课的课堂教学现状

1.传统的教学方式导致学生创新能力的丧失。

虽然新课改在全国已经大范围实行,但是传统教学模式仍是目前初中课堂主流的教学模式之一。教学的创新需要过程,所以大部分老师采用的教学模式还是以老师讲解为中心,学生听重点为结果的模式。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没有自主复习、课前课后总结和学习讨论的过程。所以,在w习过程中,学习的主动权还是在老师手里。学生缺乏主动性,学习更加倾向于机械化,缺少对知识体系独立的思考。

2.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缺乏正确的引导。

大部分初中思想品德课更重视理论教育,一味地灌输理念给学生,实践教育相对缺乏。虽然老师可以很好地帮助学生进行理论知识的学习,却没有引导学生学会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这些理论。思想品德教育的创新,应该将重点放在如何以书本知识为理论基础,深入地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教学,同时通过教学模式或者实践模式的创新引导学生进行自主的实践学习,培养学生自身素质。

二、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培养中学生创新能力的策略

1.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为学生营造创新学习环境。

中学思想品德课授课过程中,应当考虑学生们当下的学习状况,打造优良的课堂气氛,给学生们营造一个创新的学习环境,这样有助于提升学生们的创造力。初中老师们在思想品德课的授课过程中应当重点关注课堂气氛的营造,鼓励学生参与课堂活动,激发他们的积极性,这样才能高效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学习效率。

2.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发散思维。

在进行中学思想品德课授课时,应当采取适当的方法提升学生们的学习热情,指引学生们进行发散思维的训练,提升他们的创新思维,让他们灵活使用创新思维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在思想品德课授课过程中,老师们要主动带领学生们探索学习,给学生们表达思想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陈述自己的想法,指导他们用发散思维来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其创新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3.重视运用现代化教育手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当下正处于信息迅猛发展的时代,现代化的教育是目前运用在中学生思想政治课授课过程中,提升创新思维的方法之一。在进行思想品德课授课过程中,采用现代化的教育方法,充实思想政治的教学内容,有助于学生们创新能力的提升及其发展。所以,在中学思想品德课上采用现代化的教育手段,对学生们创新能力的培育具有重要意义。

4.鼓励学生质疑及求异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进行中学思想政治教育时,鼓励学生们提出问题,指导他们形成求异思维及创新思维,这也是培养学生们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采用该手段可以有效指引学生们参加创新意识的培训,有助于他们的发展。所以,在思想品德课授课过程中,应当多鼓励同学们提出问题,这是培养学生们创新意识的有效手段。

5.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与参加实践活动。

在中学思想政治课授课过程中,指引学生们关注生活,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提升其创新思维,也是中学思想品德教育培养学生们创新能力的一个手段,应当被老师们重视。从授课过程中发现问题,并对问题进行挖掘探讨,带领学生们关注生活,参与社会实践,有助于学生们创新思维的培养。所以,要想高效提升同学们的创新思维,这一教学手段的运用十分重要。例如:在学习人教版初中思想品德教材《诚信伴我到永远》这一课时,教师就可以带学生参加“城市诚信活动”的社会实践,在实践中学生会遇到诸多问题,然后他们可以根据自己遇到的实际问题,自主解决,以此来培养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