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旅游景区管理制度十篇旅游景区管理制度十篇

旅游景区管理制度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4:20:47

旅游景区管理制度篇1

第二条核心景区摊棚摊点产权属区政府所有,其经营管理权由区政府委托给景区管理部门按本办法实施统一经营管理,其他景区摊棚摊点由各景区开发单位参照本办法执行。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核心景区是指吴家峪、梓木岗、森林公园、杨家界、泗南峪五个景区门票站所辖范围,所称景区管理部门是指索溪峪、天子山、杨家界三个景区办事处及黄石寨、金鞭溪、袁家界、鹞子寨四个景区管委会。

二、摊棚摊点设置

第四条在核心景区新设或改造摊棚摊点必须严格执行核心景区摊棚摊点设置规划。

第五条严格控制核心景区新设摊棚摊点,新设摊棚摊点必须经规划、建设和景区管理部门联合审批,报分管旅游工作的副区长同意。改造摊棚摊点必须报规划、建设和景区管理部门联合审批。新设或改造摊棚摊点必须由建设部门统一进行,禁止任何单位、个人以任何理由未经审批在核心景区新设或改造摊棚摊点。

第六条核心景区摊棚摊点统一采用小青瓦、纯(仿)木质、具有土家建筑特色的外观风格,禁止使用其他材料建造或装饰摊棚摊点。

第七条景区管理部门根据旅游发展和遗产保护需要,将按照规划在一定的时间内逐步缩减拆除核心景区摊棚摊点,各摊棚摊点受益单位及经营户必须服从配合。

三、经营准入

第八条核心景区摊棚摊点经营权必须由景区管理部门面向核心景区居民公开招租,原核心景区居民摊棚摊点经营者在同等条件下优先,租赁期以1年为限,严禁个人私自转让。

第九条各经营户主取得核心景区摊棚摊点经营权后,必须与景区管理部门签订租赁经营合同,及时办理卫生、消防、工商、税务等证照,核发证照实行联合审批制度,严禁无证照经营。

第十条核心景区摊棚摊点从业人员必须凭居民身份证等有效证件在景区管理部门进行登记,接受景区管理部门组织的统一培训后,方可上岗从事经营服务活动。

第十一条核心景区摊棚摊点从业人员必须符合以下条件:

(一)身体健康,五官端正,年龄在18-60周岁之间的核心景区居民;

(二)具有小学以上文化,能讲普通话;

(三)遵纪守法,诚实守信,服从景区管理。

第十二条核心景区摊棚摊点所经营的项目和品种必须经景区管理部门核准后,报工商部门审批,并在营业执照和经营合同中列明。

第十三条禁止核心景区摊棚摊点从事以下经营活动项目:

(一)黄赌毒及封建迷信活动;

(二)航空游览、表演、竞技项目;

(三)举办攀岩等可能影响、破坏地质地貌的表演、竞技项目;

(四)在摊棚摊点内生火或使用明火作业;

(五)法律法规和政策禁止的其他经营活动。

第十四条禁止核心景区摊棚摊点经营或储存以下物品:

(一)易燃易爆危险物品;

(二)不符合卫生标准、有害人体健康的食品;

(三)国家保护的野生动植物及其产品;

(四)假冒伪劣商品;

(五)法律法规和政策禁止个人经营的其他物品。

第十五条禁止核心景区摊棚摊点从业人员将下列物品带入核心景区:

(一)未经检疫的种子、苗木和其他繁殖材料;

(二)松材及其制品和未经检疫的木材及其制品;

(三)可能被植物检疫对象污染的包装材料、运输工具;

(四)未经检疫的野生动植物;

(五)家禽、家畜和宠物。

四、经营管理

第十六条核心景区摊棚摊点从业人员在经营活动中必须身着统一服装,佩戴统一服务证,举止文明,服务热情。

第十七条各摊棚摊点经营户必须挂证经营,明码标价,严禁有下列经营行为:

(一)纠缠游客并向其销售商品,提供服务,或者强行向游客销售商品,提供服务;

(二)销售商品短尺少秤或者提供服务不符合约定条件;

(三)销售商品不明码标价或提供服务不明示价格;

(四)侵害游客的人格尊严或者侵犯游客的人身自由;

(五)擅自改变经营场所和扩大经营面积,或在经营场所以外的区域兜售揽客;

(六)超出核准的经营范围。

第十八条各经营户必须将生活区与摊棚摊点经营区严格区分开,不得将摊棚摊点用作生活、过夜设施。

第十九条各摊棚摊点的广告招牌必须按景区管理部门的统一要求制作,与自然景观相协调,禁止擅自设置招牌和张贴商业广告。

第二十条各摊棚摊点经营户必须和景区管理部门签定摊棚摊点三包责任书,严格履行摊棚摊点三包责任:

(一)包卫生。保持摊棚摊点的整洁和美观,负责摊棚摊点周围3米范围内地面清扫保洁,不晾晒衣物,不乱搭乱建,乱倒乱排。垃圾必须袋装后放在隐蔽处或指定地点。

(二)包安全。自觉遵守景区消防、交通、治安等各项安全规定,不乱拉电线,认真做好摊棚摊点及其周围的安全防范工作,积极参与各种险情扑救。

(三)包秩序。文明经营,自觉维护摊棚摊点周围经营秩序,制止和劝阻影响景区公共秩序和破坏公共设施行为,积极化解涉游纠纷。

第二十一条景区管理部门应当依据本办法制定更具体的摊棚摊点管理制度和细则,切实做好摊棚摊点的规范化管理。

第二十二条旅游、*、工商、物价、卫生等职能部门应当在摊棚摊点的显眼位置设立监督举报电话,协同景区管理部门加强对核心景区摊棚摊点的监督管理。

五、罚则

第二十三条违反本办法第四、五条规定的,依照《条例》第42条规定,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拆除违法摊棚摊点,恢复原状,可以并处每平方米三百元的罚款。

第二十四条违反本办法第六条规定的,依照《条例》第35条规定,责令限期拆除整改。

第二十五条违反本办法第八条规定的,视为原经营户主动放弃摊棚摊点经营权,租赁经营合同自行终止,由此造成的一切损失由原经营户自行承担。

第二十六条违反本办法第九条规定的,依照《办法》第11条规定,属非法经营,应予取缔,没收非法所得,可以并处五千元以下的罚款。

第二十七条违反本办法第十三条规定的,分别给予以下处罚:

有第(一)项行为的,依照相关法律法规予以处罚;

有第(二)、(三)项行为的,依照《条例》第26条规定,责令停止违法经营项目。

有第(四)项行为,未造成损失的,依照《条例》第37条规定,责令停止违法行为,给予警告,可以并处五十元以上、二百元以下的罚款;过失引起森林火灾,尚未造成重大损失的,责令限期更新造林,赔偿损失,可以并处二百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的罚款。

有第(五)项行为的,依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及规章,予以处罚。

第二十八条违反本办法第十四条规定的,分别给予以下处罚:

有第(一)项行为的,依照《条例》第37条规定予以处罚。

有第(二)项行为的,依照《办法》第18条规定,责令停止经营,销毁相应食品,没收违法所得,并处以违法所得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没有违法所得的,处以一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有第(三)项行为的,依照《办法》第19条规定,没收违法所得,处以相当于实物价值十倍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责令停止营业或者吊销其营业执照。

有第(四)项行为的,依照《办法》第20条规定,责令改正,可以根据情节单处或者并处警告、没收违法所得、处以所得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没有违法所得的,处以一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责令停业整顿、吊销营业执照。

有第(五)项行为的,依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及规章予以处罚。

第二十九条违反本办法第十五条规定的,依照《条例》第38条规定,责令纠正,没收违法所得,对带入的物品予以封存、没收、销毁或者责令改变用途,造成损失的,依法赔偿损失,可并处一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三十条违反本办法第十七条规定的,分别给予以下处罚:

有第(一)、(二)项行为的,依照《办法》第16条规定,给予警告或者处以一千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责令停止营业或者吊销其营业执照。

有第(三)项行为的,根据《价格法》第42条规定,责令改正,没收违法所得,可以并处五千元以下的罚款。

有第(四)项行为的,依照《办法》第17条规定,责令改正,可以根据情节单处或者并处警告、没收违法所得、处以所得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没有违法所得的,处以一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责令停业整顿、吊销营业执照。

有第(五)项行为的,依照《办法》第13条规定,给予警告,或者处以一千元以下的罚款。

有第(六)项行为的,依照《办法》第14条规定,对擅自改变经营方式或者超越核准的经营范围的,没收其非法所得,可以并处五千元以下的罚款。对擅自经营不准个体工商户经营的商品的,没收其非法所得,可以并处一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应吊销营业执照及其副本或临时营业执照。

第三十一条违反本办法第十八条、十九条规定的,根据《条例》第35条规定,责令限期整改,拆除商业广告。

旅游景区管理制度篇2

关键词:度假旅游;开发;模式

1我国度假旅游的开发模式

(1)整体租赁经营模式。是指在一个旅游度假景区内,将景区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分开,由政府统一规划,授权一家企业较长时间地控制和管理,组织一方或多方投资,成片租赁开发,垄断性建设、经营、管理该旅游度假区,并按约定比例由景区所有者和出资经营者共同分享经营收益。这是一种由政府出资源,企业出资金,政企共同受益的旅游度假区治理模式,是一种市场化经营公共度假旅游资源的模式,体现公共性资源、企业化经营、专业化管理、市场化发展的特点。

(2)股份制企业经营模式。是指旅游度假景区为了筹集开发建设资金,对景区经营企业实行股份制改造,并由政府委托股份制企业独家经营旅游度假区,或者在景区经营企业的基础上新组建一家股份制公司,政府授权其独家经营景区资格的方式。这种模式构造了景区经营强大的市场融资能力,广泛吸纳了社会资本的注入,同时借助股份制企业的先进机制,依靠对旅游度假区的垄断经营,以投入高额资本、创造优质旅游产品、追求高额投资回报为目标。

(3)上市公司经营模式。是指旅游度假景区经营企业经过股份制上市以后,受景区管理机构的委托,经营包括景区门票在内的一切旅游业务,成为景区内唯一负责旅游经营的机构,对旅游度假区实行垄断性经营的方式。采用这种模式进行经营的旅游度假区,其所有权归属于景区管理机构,其经营权由景区管理机构委托给了上市公司;景区上市公司统一负责景区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而资源的保护工作由景区管理机构承担。这一模式是典型的景区管理权与经营权、开发权与保护权“四权”完全分离的度假旅游景区经营模式。

(4)整合开发经营模式。是指对于依托公共文物资源的旅游度假区,在保证国家完全拥有文物资源所有权和有效保护的前提下,由政府统一安排,对文物旅游度假区的文物类公共性资产和非文物类经营性资产进行统一整合,按照政企分开、事企分开、所有权主体与经营权主体分离的原则,将文物景区的文物事业发展职能和旅游市场经营职能分开,事业部分统一归文物部门,按照事业规律管理,企业部分组建经营开发实体,统一划归政府直属国有独资的旅游集团企业统一管理,科学开发,市场化经营。

(5)网络复合治理模式。是指一个度假旅游景区设立拥有政府管理权限的景区管理机构,同时行使同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的职权,对旅游度假区实施一体化(只有一个管理主体)、封闭式、全方位管理的方式。景区的所有权与经营权都属于作为政府的景区管理机构,但景区经营由景区管理机构的独资企业采取部分直接经营,部分由与社会资本共同组建规范的股份公司经营的方式进行,景区的旅游业务开拓紧密依托旅游部门的市场网络开展,在这个模式中,旅游度假区的经营权绝大部分控制在景区所有者——景区管理机构手中,少部分控制在合资公司中;景区旅游资源的保护权主要在景区管理机构手中,景区经营企业主要负责旅游资源开发,但同时在开发过程中有保护资源的绝对责任,是一个所有权与经营权、开发权与保护权部分分离的度假旅游景区治理模式。

2我国度假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

长期以来,由于旅游景区体制复杂、政出多门的宏观管理格局,加之普遍存在的区位制约、交通等基础设施薄弱、资金投入不足和人才匮乏,使得国内度假旅游景区在经营发展中存在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1)多头管理,多重目标。目前,我国度假旅游景区的宏观管理格局是政出多门,体制混乱。现行的管理体制的主要问题是多重目标与企业经营之间的矛盾,而随处可见的多重管理加剧了这种矛盾。

(2)秩序混乱,服务较差。度假旅游景区安全隐患较为严重,旅游者的权益得不到切实保证。这几年发生的大的旅游安全事故,相当一部分就是因此引起的。急功近利,内部机制不合理,不科学,管理混乱。有的景区层层转包,各行其是,秩序混乱。

(3)资源破坏,环境污染。我国度假旅游景区资源与环境保护的问题,表现在景区破坏性建设严重,自然景区城市化突出。有些素质不高的企业胡乱开发度假旅游资源,如酒店、别墅、停车场等,使景区建设庸俗化,对自然资源的破坏很大。许多度假旅游景区出现资源退化,不仅有客流量大造成的自然退化,更主要的是保护不力。景区的环境污染问题也很严重,由于生活垃圾处理不好,环保技术不过关,造成景区卫生不好,由此而引起污染问题普遍存在。

(4)条块分割,名实不符。在我国的度假旅游景区内,往往出现建设、文物、林业、水利、旅游等多个部门插手管理。在条块分割、各据一方的情况下,在地方、部门、单位、个人利益的驱动下,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貌似建设、实为破坏,名为保护、实为垄断的现象极为常见。

旅游景区管理制度篇3

 关键词:度假旅游;开发;模式

1 我国度假旅游的开发模式

(1)整体租赁经营模式。是指在一个旅游度假景区内,将景区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分开,由政府统一规划,授权一家企业较长时间地控制和管理,组织一方或多方投资,成片租赁开发,垄断性建设、经营、管理该旅游度假区,并按约定比例由景区所有者和出资经营者共同分享经营收益。这是一种由政府出资源,企业出资金,政企共同受益的旅游度假区治理模式,是一种市场化经营公共度假旅游资源的模式,体现公共性资源、企业化经营、专业化管理、市场化发展的特点。

(2)股份制企业经营模式。是指旅游度假景区为了筹集开发建设资金,对景区经营企业实行股份制改造,并由政府委托股份制企业独家经营旅游度假区,或者在景区经营企业的基础上新组建一家股份制公司,政府授权其独家经营景区资格的方式。这种模式构造了景区经营强大的市场融资能力,广泛吸纳了社会资本的注入,同时借助股份制企业的先进机制,依靠对旅游度假区的垄断经营,以投入高额资本、创造优质旅游产品、追求高额投资回报为目标。

(3)上市公司经营模式。是指旅游度假景区经营企业经过股份制上市以后,受景区管理机构的委托,经营包括景区门票在内的一切旅游业务,成为景区内唯一负责旅游经营的机构,对旅游度假区实行垄断性经营的方式。采用这种模式进行经营的旅游度假区,其所有权归属于景区管理机构,其经营权由景区管理机构委托给了上市公司;景区上市公司统一负责景区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而资源的保护工作由景区管理机构承担。这一模式是典型的景区管理权与经营权、开发权与保护权“四权”完全分离的度假旅游景区经营模式。

(4)整合开发经营模式。是指对于依托公共文物资源的旅游度假区,在保证国家完全拥有文物资源所有权和有效保护的前提下,由政府统一安排,对文物旅游度假区的文物类公共性资产和非文物类经营性资产进行统一整合,按照政企分开、事企分开、所有权主体与经营权主体分离的原则,将文物景区的文物事业发展职能和旅游市场经营职能分开,事业部分统一归文物部门,按照事业规律管理,企业部分组建经营开发实体,统一划归政府直属国有独资的旅游集团企业统一管理,科学开发,市场化经营。

(5)网络复合治理模式。是指一个度假旅游景区设立拥有政府管理权限的景区管理机构,同时行使同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的职权,对旅游度假区实施一体化(只有一个管理主体)、封闭式、全方位管理的方式。景区的所有权与经营权都属于作为政府的景区管理机构,但景区经营由景区管理机构的独资企业采取部分直接经营,部分由与社会资本共同组建规范的股份公司经营的方式进行,景区的旅游业务开拓紧密依托旅游部门的市场网络开展,在这个模式中,旅游度假区的经营权绝大部分控制在景区所有者——景区管理机构手中,少部分控制在合资公司中;景区旅游资源的保护权主要在景区管理机构手中,景区经营企业主要负责旅游资源开发,但同时在开发过程中有保护资源的绝对责任,是一个所有权与经营权、开发权与保护权部分分离的度假旅游景区治理模式。

2 我国度假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

长期以来,由于旅游景区体制复杂、政出多门的宏观管理格局,加之普遍存在的区位制约、交通等基础设施薄弱、资金投入不足和人才匮乏,使得国内度假旅游景区在经营发展中存在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1)多头管理,多重目标。目前,我国度假旅游景区的宏观管理格局是政出多门,体制混乱。现行的管理体制的主要问题是多重目标与企业经营之间的矛盾,而随处可见的多重管理加剧了这种矛盾。

   (2)秩序混乱,服务较差。度假旅游景区安全隐患较为严重,旅游者的权益得不到切实保证。这几年发生的大的旅游安全事故,相当一部分就是因此引起的。急功近利,内部机制不合理,不科学,管理混乱。有的景区层层转包,各行其是,秩序混乱。

(3)资源破坏,环境污染。我国度假旅游景区资源与环境保护的问题,表现在景区破坏性建设严重,自然景区城市化突出。有些素质不高的企业胡乱开发度假旅游资源,如酒店、别墅、停车场等,使景区建设庸俗化,对自然资源的破坏很大。许多度假旅游景区出现资源退化,不仅有客流量大造成的自然退化,更主要的是保护不力。景区的环境污染问题也很严重,由于生活垃圾处理不好,环保技术不过关,造成景区卫生不好,由此而引起污染问题普遍存在。

(4)条块分割,名实不符。在我国的度假旅游景区内,往往出现建设、文物、林业、水利、旅游等多个部门插手管理。在条块分割、各据一方的情况下,在地方、部门、单位、个人利益的驱动下,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貌似建设、实为破坏,名为保护、实为垄断的现象极为常见。

旅游景区管理制度篇4

(1)整体租赁经营模式。是指在一个旅游度假景区内,将景区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分开,由政府统一规划,授权一家企业较长时间地控制和管理,组织一方或多方投资,成片租赁开发,垄断性建设、经营、管理该旅游度假区,并按约定比例由景区所有者和出资经营者共同分享经营收益。这是一种由政府出资源,企业出资金,政企共同受益的旅游度假区治理模式,是一种市场化经营公共度假旅游资源的模式,体现公共性资源、企业化经营、专业化管理、市场化发展的特点。

(2)股份制企业经营模式。是指旅游度假景区为了筹集开发建设资金,对景区经营企业实行股份制改造,并由政府委托股份制企业独家经营旅游度假区,或者在景区经营企业的基础上新组建一家股份制公司,政府授权其独家经营景区资格的方式。这种模式构造了景区经营强大的市场融资能力,广泛吸纳了社会资本的注入,同时借助股份制企业的先进机制,依靠对旅游度假区的垄断经营,以投入高额资本、创造优质旅游产品、追求高额投资回报为目标。

(3)上市公司经营模式。是指旅游度假景区经营企业经过股份制上市以后,受景区管理机构的委托,经营包括景区门票在内的一切旅游业务,成为景区内唯一负责旅游经营的机构,对旅游度假区实行垄断性经营的方式。采用这种模式进行经营的旅游度假区,其所有权归属于景区管理机构,其经营权由景区管理机构委托给了上市公司;景区上市公司统一负责景区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而资源的保护工作由景区管理机构承担。这一模式是典型的景区管理权与经营权、开发权与保护权“四权”完全分离的度假旅游景区经营模式。

(4)整合开发经营模式。是指对于依托公共文物资源的旅游度假区,在保证国家完全拥有文物资源所有权和有效保护的前提下,由政府统一安排,对文物旅游度假区的文物类公共性资产和非文物类经营性资产进行统一整合,按照政企分开、事企分开、所有权主体与经营权主体分离的原则,将文物景区的文物事业发展职能和旅游市场经营职能分开,事业部分统一归文物部门,按照事业规律管理,企业部分组建经营开发实体,统一划归政府直属国有独资的旅游集团企业统一管理,科学开发,市场化经营。

(5)网络复合治理模式。是指一个度假旅游景区设立拥有政府管理权限的景区管理机构,同时行使同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的职权,对旅游度假区实施一体化(只有一个管理主体)、封闭式、全方位管理的方式。景区的所有权与经营权都属于作为政府的景区管理机构,但景区经营由景区管理机构的独资企业采取部分直接经营,部分由与社会资本共同组建规范的股份公司经营的方式进行,景区的旅游业务开拓紧密依托旅游部门的市场网络开展,在这个模式中,旅游度假区的经营权绝大部分控制在景区所有者——景区管理机构手中,少部分控制在合资公司中;景区旅游资源的保护权主要在景区管理机构手中,景区经营企业主要负责旅游资源开发,但同时在开发过程中有保护资源的绝对责任,是一个所有权与经营权、开发权与保护权部分分离的度假旅游景区治理模式。

2我国度假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

长期以来,由于旅游景区体制复杂、政出多门的宏观管理格局,加之普遍存在的区位制约、交通等基础设施薄弱、资金投入不足和人才匮乏,使得国内度假旅游景区在经营发展中存在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1)多头管理,多重目标。目前,我国度假旅游景区的宏观管理格局是政出多门,体制混乱。现行的管理体制的主要问题是多重目标与企业经营之间的矛盾,而随处可见的多重管理加剧了这种矛盾。

(2)秩序混乱,服务较差。度假旅游景区安全隐患较为严重,旅游者的权益得不到切实保证。这几年发生的大的旅游安全事故,相当一部分就是因此引起的。急功近利,内部机制不合理,不科学,管理混乱。有的景区层层转包,各行其是,秩序混乱。

(3)资源破坏,环境污染。我国度假旅游景区资源与环境保护的问题,表现在景区破坏性建设严重,自然景区城市化突出。有些素质不高的企业胡乱开发度假旅游资源,如酒店、别墅、停车场等,使景区建设庸俗化,对自然资源的破坏很大。许多度假旅游景区出现资源退化,不仅有客流量大造成的自然退化,更主要的是保护不力。景区的环境污染问题也很严重,由于生活垃圾处理不好,环保技术不过关,造成景区卫生不好,由此而引起污染问题普遍存在。

(4)条块分割,名实不符。在我国的度假旅游景区内,往往出现建设、文物、林业、水利、旅游等多个部门插手管理。在条块分割、各据一方的情况下,在地方、部门、单位、个人利益的驱动下,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貌似建设、实为破坏,名为保护、实为垄断的现象极为常见。

(5)财政困难,举步艰难。国家对风景文物资源保护的财政拨款十分有限,国际援助和社会赞助杯水车薪。管理经费和职工工薪部分靠财政拨款,部分靠自支,有的完全实行自筹自支。在此情况下,大多数地方只能勉强维持现状和职工生计,谈不上有效保护和积极建设。景区内居民和职工迫于生计,开山取石、毁林伐木、捕猎动物,破坏资源和环境的现象屡禁不止,这就等于是捧着金碗要饭吃,宝贵的资源成为财政的负担。

(6)政企不分,政事不分。许多旅游度假区,由于条块分割和政、企、事不分,政府机关的衙门作风与旧国营企业的各种弊端兼而有之。在经营接待上,基本上是等客上门,很少主动宣传促销;在经济收支上,财政拨款加单位创收,有的稍有盈余,多数入不敷出;在劳动人事制度上,机构臃肿,冗员繁多;在分配制度上,死工资,“大锅饭”,平均主义盛行。这种管理体制和经营体制一方面导致了旅游资源的闲置与浪费,另一方面是度假旅游开发和经营中的无序、低效以致破坏,严重困扰着资源环境的保护及度假旅游和地方经济的发展。

旅游景区管理制度篇5

关键词:旅游景区安全问题安全措施。

前言。

近年来,各旅游景区认真贯彻《安全生产法》和《安全管理暂行办法》的规定,制定和落实安全管理的规章制度,旅游景区安全形势总体比较平稳。但尽管如此,旅游景区仍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安全问题,如交通事故、食物中毒、火灾和其他意外事故等,造成严重损害,可以说并不能适应经济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由此,找出原因,采取有效的安全措施加以防治,把安全问题造成的破坏和损失降到最低限度,十分关键。

1旅游景区安全的重要性。

景区作为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游客旅游的最终目的地和重要集散地,面临的环境相对复杂,要确保景区能够持续稳定发展,安全是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概括地说,旅游景区安全的重要性如下:对于游客来说,旅游景区安全是提高游客满意度的重要保证。对于旅游经营者来说,旅游景区安全是保证旅游活动顺利进行,并获取良好经济效益的前提。对于旅游业来说,旅游景区安全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所以在旅游景区安全这个问题上,无论是游客、旅游经营者,还是旅游业都需要以旅游安全作保障。由此可看出旅游景区安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可当前,由于种种原因,旅游景区仍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安全问题,造成极大危害,严重制约了旅游业的持续发展。

2旅游景区安全问题的原因分析。

旅游景区安全问题多种多样,主要有交通事故、火灾、水灾、食物中毒、突发自然灾害等,除此之外还会发生一些意外事故,从而造成严重伤害。究其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2.1对旅游景区安全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一方面,旅游从业人员对安全事故的严重性认识不足,对旅游景区安全管理的专业知识、敬业精神都十分缺乏,为旅游景区安全埋下了隐患;另一方面,游客自身的安全意识不足,对于一些安全警示、安全告知置之不顾,不遵守游览规则,如在旅游景区内抽烟、点火,擅自进入景区未开放区域等,致使一些本应避免的伤害时常发生。

2.2机构不健全。

目前,有的旅游景区仍没有设置专门的安全管理机构,安全管理人员层次低。为了应付上级主管部门的检查,临时抽调各部门人员组成检查队伍,检查工作不仔细、不深入,存在应付心理,一旦检查结束,队伍便自行解散,并不能采取有效的整治和防治措施,导致景区安全存在较大隐患。

2.3设施更换不及时。

一些旅游景区设施老化,却得不到及时更换,这种现象在一些经济效益较差的景区尤其突出。管理者往往抱着侥幸心理,为景区安全埋下隐患。比如,2003年初,赵州桥景区曾因电线老化,引发展览室火灾,使展览室保存的展品不同程度损毁。

2.4相关法律法规建设严重滞后、执行不力。

旅游安全的制约因素比较复杂,但政策、法规不完善以及执行不力是一个十分明显的制约因素。一方面,当前旅游政策、管理法规相对于经营实践还严重滞后。一些颇受旅游者欢迎且安全性较高的特种旅游项目尚未及时纳入安全管理范畴,至今缺乏相应的安全法规。另一方面,安全管理政策在实际中贯彻得并不彻底,导致执行不力。虽然国家旅游局有相关规定,但尚有为数不少的旅游景区一直没有配备专门的安全管理人员。

另外,旅游景区安全职责不清楚、防护措施不到位等也是导致景区安全出现问题的重要原因。只有在全面、深入弄清楚这些原因,找出源头,从源头进行控制,不放过每一个细节,并做好各项防护措施,才能改善当前旅游景区安全现状,确保旅游景区安全。

3旅游景区应采取的安全措施。

3.1加强重视程度,强化旅游景区安全的宣传教育。

宣传教育既要面向游客又要面向旅游从业人员。对于游客,可通过旅途中的各种告示和解说系统以及旅游从业人员的安全建议等进行宣传,提高游客的安全意识。也可以通过旅游服务点的合理设置和对景区进行合理的规划,引导游客按正常旅游线路游览,堵住非开放区域的入口,在显要位置设立告知宣传牌,让游客深知进入未开放区域是没有安全保障的。对于旅游从业人员,一方面,可通过加强他们的安全教育与培训来强化他们的意识,采取持证上岗制度;另一方面,严肃安全事故的处理,促使旅游从业人员严格按照既定的标准和流程操作,避免在服务提供过程中产生不安全行为。比如,在为游客提供餐饮、购物等过程中,要抓好每个环节,严格按照规范要求执行,避免造成游客烫伤、食物中毒或物品过期等事故。

3.2设立专门的安全管理机构,强化安全过程管理。

要确保旅游景区安全,景区自身就要加强内部体制建设,设立专门的安全管理机构。应当由专人负责,保证景区各项安全管理工作的安全标准和责任制度得到全面贯彻实施;建立专门的景区安保部门,加强景区巡逻保卫工作,有效减少和控制景区安全事故的发生。同时,可建立由多方共同参与的联动机制,主要是由旅游景区行政管理部门牵头,治安人员、消防及保险部门、旅游从业人员各方参与的联动机制,以便动员多方力量共同解决安全问题,更好地抑制安全问题的发生。但值得注意的是,应针对各方职责制定不同内容的安全操作规程,让他们明确自身的管理责任,以便更好地做好景区安全工作。

3.3定期排查,加强安全监控。

首先,对于旅游景区内的险要道路、繁忙道口及险峻路段,应定期检查,及时排除危岩、险石和其他不安全因素;检查景区的建筑安全,增加消防器材、避雷针等安全设施,提高建筑的安全等级;定期检验高空索道、蹦级、山地车等特种设备,做好特种旅游项目的安全管理工作,并及时更换老化的设施,尽可能减少损失。其次,要加强景区安全监控,加强各种设备的维修和检查,确保设备始终处于良好的运行状态,有效防止安全事故的发生。可在重点区域和偏僻地段设立电子监控装置,增加景区安全保障设施。另外,可建立旅游景区安全监测网络,以此来提高景区安全监测的技术含量。

4结语。

总的来讲,我国旅游景区安全问题需引起足够重视。只有根据游客普遍所需的安全要求,结合我国各地旅游景区的实际情况,制定安全标准,不断加强安全过程管理,并定期对景区安全隐患进行检查,加强安全监控,才能有效地抑制和较少景区安全问题的发生,促进我国旅游业又好又快地发展。

参考文献。

[1]肖亚波。景区旅游安全问题的思考[J].商品与质量,2010,(7)。

旅游景区管理制度篇6

(一)旅游开发建设要有新的突破

一要全面铺开风景旅游规划工作,力争完成全县旅游发展规划、十二五规划报批;完成燕窠硐总体规划报批;完成炎亭详细规划和莒溪详细规划的报批稿;启动渔寮景区的详细规划编制和新入口项目的设计。二要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全力完成20__年景区公共建设计划完成政府性投资2500万元指标。渔寮景区争取启动渔寮新主入口项目征地,启动码头位置排污和渔寮村排污系统建设。完成渔寮现入口和沙墩改造绿化、游客中心室内外装修、完成景区入口厕所建设。完成渔寮游客中心管理房、沙滩服务设施建设、沙滩服务电力设施建设,户外电子显示屏、海滩大灯及景区安全监控;通景公路护坡等项目。玉苍山景区要继续深化创建aaaa级旅游景区,完成玉苍山游客中心建设,争取启动石海景区绿化。炎亭景区争取启动炎亭景区改造金沙滩路路面及排污、景区大门及环境卫生整治等。石聚堂景区要积极创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完成九节龙等地块的绿化整治和生态厕所建设、完成部分游步道及栏杆建设。燕窠硐景区要完成环湖游步道建设和路灯安装,垃圾桶设置等。碗窑景区争要取完成新入口用地性质调整,重新启动新入口设计,完成新增碗窑栈道游步道、电子导游音乐系统建设、整治部分场地。此外,还要进一步建设全县旅游交通指示牌,完善景区信息化系统、各景区游步道、指引标牌、安全警示牌、安全护栏等设施,对各景区进行环境综合整治。三要积极争取政策扶持。为切实加快旅游开发建设步伐,我局将积极争取县委县政府的支持,出台促进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建设旅游经济强县的新政策,要求在财政资金、旅游开发、旅游经营、土地指标、组织领导等方面给予强力支持。四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为做强、做精、做大苍南旅游,要在招商引资上下足功夫,做精项目库,积极引导大企业、大财团到我县投资旅游开发。

(二)旅游宣传促销要有新的亮点

下半年,我局要进一步加大旅游宣传促销力度,找准市场定位,将重点目标市场放在温州地区,兼顾长三角与福建等市场,积极拓展金、丽、衢等内陆市场。一要精心组织开展旅游节庆活动,举办炎亭海鲜美食节活动,参加温州网络旅游节,进一步提高苍南旅游的亮点和活力。二要制作高质量、高品位的苍南旅游风光片、旅游广告片、专题片在动车组车厢、周边县市及金丽衢地区电视媒体播放;在高铁、高速公路沿线制作设置苍南旅游大型户外广告牌;在主要景区(渔寮、玉苍山、炎亭、碗窑)临近入口处和景区内设立大型宣传牌;在县城主要路段、老县府前设立宣传牌、灯箱、灯杆等宣传品。三要积极参加各地各级旅游推介会,组织景区和旅行社人员走进目标客源地,进行面对面宣传,进一步巩固内地客源市场。四要邀请推介地组团旅行社负责人来苍南考察、踩线,使他们对苍南旅游产品和线路有更加深入的了解,扩大交流,增进友谊,切实增强吸引力。五要组织文艺界人士宣传苍南,采取画家画苍南,作家写苍南,歌手唱苍南,摄影家拍苍南的办法联合宣传推介苍南旅游资源。六要做好苍南旅游网的维护和宣传工作,并不断丰富其内容,提高点击率,形成网络化的宣传体系。

(三)风景旅游管理要有新的举措

下半年,我局将进一步强化风景旅游管理,重点做好规范旅游市场秩序、排查整治安全隐患、保护旅游资源环境,力争在风景旅游管理的各个环节都有质的提升。一要强化景区管理。认真实施风景旅游管理所考核制度,要细化景区管理工作目标,全面落实安全、消防、卫生等工作任务;尝试发行全县景区年票、套票;加强景区卫生管理,督促景区保洁公司加强卫生清洁工作;加强旅游资源保护力度,务必将各种违法违章行为制止在萌芽状态;加大景区安全管理力度,完善各类安全设施,继续实施节前部门联合检查机制;加强景区现场管理,沙滩管理岗、沙滩广播要责任到人;规范景区临时工管理,探讨委托中介公司管理临时工队伍。二要强化旅行社管理。继续开展旅行社品质等级评定,促进旅行社品质的提升与建设,引导旅行社创星级,努力发展一家三星级旅游社;强化旅游质量监督管理,规范旅游市场秩序,保障游客的合法权益,切实将旅游安全工作落到

旅游景区管理制度篇7

内容摘要:旅游景区行政管理是旅游行政管理的一个重要内容,它直接关系到旅游景区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在对我国旅游景区资源特征分析的基础上,从委托理论的角度提出了我国公共资源型景区的行政管理模式,促进我国旅游景区的健康持续发展。

关键词:旅游景区行政管理管理模式

旅游景区行政管理是旅游行政管理的一个重要内容,它直接关系到旅游景区的可持续发展。根据公共行政管理和旅游行政管理的基本理论观点,旅游景区行政管理可以初步理解为: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人民政府,通过其授权的相关旅游职能机构,依据国家有关政策法规、方针、遵循旅游景区自身的发展规律和特点,对本国、本地区的旅游景区进行总体管理和综合调控的过程。简言之,就是旅游行政部门对旅游景区的总体管理。

张听竹对风景名胜区的政府规制研究中指出,应取消地方政府对公共资源类景区的直接管理,使旅游景区变成一个小级别的行政单位,把资源保护的职能内生化,将旅游景区的所有权、管理权、经营权、收费权一体化,而刘秉升却认为旅游景区作为旅游经营单位,从事企业化经营,政府在这个过程中应加强管理的力度,尤其是法制管理、规划管理及技术管理。张凌云认为当前我国旅游景区实行行政事业性管理必须采取市场化的经营方式,推行企业化管理。张吉林在研究我国西部旅游景区管理模式时认为采用特许经营权委托的方式可能更有利于政府和企业目标的实现。

旅游景区资源特征分析

(一)景区资源垄断性特征

旅游景区位置的独特性、资源特点的唯一性、景区资产的不可分割性、游客观光体验的差异性,决定了景区的不可替代性和自然垄断性。这种自然垄断性意味着对景区经营者收费必须实施经济管制,否则,景区经营者可能滥用其垄断地位,为获取垄断利润而制定较高价格,从而损害公众利益的实现。

(二)景区资源公共物品特征

经济学研究表明,公共物品在不具有排它性的同时,根据其有无竞争性又可分为纯公共物品和准公共物品。准公共物品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就是具有“拥挤性”,即公有资源消费者的数目从零增加到某一个可能大的正数,即拥挤点时,公有资源消费就显得十分拥挤。在没有超过拥挤点的范围内,可以增加额外的消费而不会产生竞争,即每增加一个消费者的边际成本为零;当超过拥挤点之后,增加更多的消费者将减少所有消费者的效用,增加额外消费者的边际成本趋于无穷大。按照以上理论,风景名胜资源无疑属于准公共物品。

(三)景区资源外部性特征

景区资源外部性表现为旅游者的消费不仅可以给景区带来收益,而且景区所在地居民也都能从中获利。因为旅游产品不仅可以给游客带来休闲和娱乐,提高所在地区的环境质量而且带动了当地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了当地的知名度,增加了就业机会与隐性收入,从而提高了当地的整体社会福利,旅游地整体形象的推广能大大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发展,会使旅游目的地的企业从形象推广中获得收益。

(四)景区资源信息不对称性

信息不对称性是指经济效益的双方对商品价格与质量的有关信息了解程度不一致。在选择出行旅游时,旅游目的地对旅游者来说是一个陌生的对象,旅游者在获得关于产品的信息方面处于劣势,旅游产品的提供者与需求者显然在信息方面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信息不对称会导致市场竞争秩序的紊乱,甚至会出现“劣品驱逐良品”的现象。景区资源只有通过政府正确信息的才能实现资源合理利用及社会公平。

基于委托理论的旅游景区行政管理模式

(一)委托理论概述

委托理论是过去30多年里契约理论最重要的发展之一。它是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一些经济学家通过深入研究企业内部信息不对称和激励问题发展起来的。委托理论的中心任务是研究在利益相冲突和信息不对称的环境下,委托人如何设计最优契约激励人。委托关系也广泛地存在于旅游业中,但是在旅游业中的研究和应用却几乎空白。

委托关系是随着生产力大发展和规模化大生产的出现而产生的。其原因一方面是生产力发展使得分工进一步细化,权利的所有者由于知识、能力和精力的原因不能行使所有的权利了;另一方面专业化分工产生了一大批具有专业知识的人,他们有精力、有能力行使好被委托的权利。实际上不管是经济领域还是社会领域都普遍存在委托关系。为了使人的行为符合委托人的效用函数,委托人一方面对其人进行激励;另一方面充分发挥“经理人市场”的监督作用。

(二)委托管理模式

如果说公共型景区资源特征是旅游行政管理委托模式的必要性,那么旅游景区企业作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独立核算和承担民事义务的企业则有权利根据自己的实际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依据委托理论,旅游景区资源行政管理过程中就产生了一系列的委托关系(如图1)。

旅游景区实施委托模式的建议

(一)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目前,国家所颁布的有关旅游区(点)经营管理上的主要法律文件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以及《旅游景区(点)的质量等级规划与评定》等。这些规定在一定程度上规范了旅游景区(点)的经营,促进了环境与资源的保护。但是,也应看到,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旅游景区在旅游业中的地位、作用已经不可同日而语,其所面临的制约性因素也相继发生了变化,一些条例在立法的高度和操作性上都已无法适应旅游业发展的需要。

此外,有很多是以“暂行条例”、“暂行规定”、“暂行办法”等形式存在。这种法律的不成熟和不稳定大大削弱了旅游法律的权威性,使其对旅游活动的管理、规范、指导和保障作用等功能被大大削弱。因此,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在对现有的旅游法规、规章进行完善的基础上,对不同归口管理单位的法律法规进行整合至关重要;同时,应加强旅游行政执法的力度,统一处理旅游违法行为;此外,还可借鉴国际旅游发达国家的旅游立法经验,促进旅游法制建设的现代化和国际化进程。

(二)合理规划旅游景区

目前,在旅游景区的经营过程中,由于旅游资源大多属于公共资源,大部分经营者、管理者都只追求其经济利益,规划缺乏长远性,过度开发、先开发后治理的现象普遍存在。这就要求有关部门摒弃以往的资源导向的开发战略,转向创新规划开发。创新规划开发即景区必须面向市场、适应市场、对内部资源进行筛选加工。因此,国家相关旅游行政部门特别是各地方政府旅游局首先应对旅游规划工作给予足够的重视。其次在规划编制单位由旅游行政部门向社会公开招标,规划编制完成后力求认真实施,使其在开发经营景区的过程中注重景区的长远发展,加强对景区资源的长远保护,将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结合起来,以实现旅游景区的可持续发展。此外,在景区的开发经营过程中要顾及到周围社区的发展,实现共赢局面。

 

(三)景区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

景区景点多头管理是我国目前旅游景区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一大顽疾,而其中最令人关注的就是旅游景区的所有权和经营权问题。因此,政府作为国家的最高管理者应该继续推行产权制度改革,不仅要实现政企分开,把一部分职能转让给有能力、有责任的企业和承包商,从宏观上给予企业一定的指导;而且政府应根据景区资源隶属不同的行政管理主体的现状,基于委托理论,把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应该作为国家旅游资源归口管理的唯一法人,集中行使景区的行政管理权,原有归口部门对其行为进行监督管理和委托管理。这样一来,旅游管理部门就有了明确的权限和职能,企业有了明确的责任,激发了企业的积极性和热情。

(四)改善景区投资环境以扩宽资金来源

虽然近年来地方政府越来越重视旅游业的发展,相继投入了大量资金,但是单靠政府单方面的投入是远远不够的,致使许多景区景点的开发项目得不到资金支持。因此,积极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吸引和引导投资成为摆在地方旅游管理部门眼前的迫切问题。首先,要积极促成平等竞争的市场环境。由于中国旅游企业以中小型为主,因此个体私营经济在发展旅游业、完善旅游各个领域供给方面具有特殊意义。但是目前大多自有资本运作时,不能享受外资企业所得税方面的优惠政策。此外,在费改税之后,部分收费项目模糊,因企业而定,在这种情况下旅游企业通常要承担比其他企业重的费用负担。部分地区的相关部门巧立名目,对景区内的企业乱摊派,这就需要旅游主管部门对乱收费现象予以制止,提高企业投资的积极性,增加企业投资的信心。其次,增大银行贷款力度。旅游管理机构应该本着发展旅游业的目的对旅游项目进行细化财务分析,做可行性研究和宣传,以赢得银行的信任和支持,努力增大银行的贷款规模;再次,采用景区资源归口管理单位、企业和当地社区各出一部分资金的办法成立旅游发展专项基金,由旅游管理部门负责基金的具体运作,景区资源归口管理单位、企业和当地社区给予一定的监督以保证资金的实际用途。

(五)注重交叉地带景区的开发与管理

目前,处在交叉地带的许多景区景点,由于在行政划分上同时属于多个地区管理,导致出现了实际上的无人管理,或只从自己受益的角度规划与开发,注重局部利益,没有形成大旅游的观念。鉴于全国都存在许多处在交叉地带的旅游资源,建议在这些区域打破行政界限成立高于行政划分之上的专门的旅游发展组织,负责交叉地带旅游资源的规划与开发,地方不再对其进行直接管理,而是托管形式。该组织直属上一级旅游局并对其负责,但在景区的规划与开发过程中地方各级相关部门要给予一定的配合和支持,争取发挥特有资源的优势,实现帕累托最优的共赢局面。

(六)加强景区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

虽然目前旅游从业人员日渐增多,但其从业人员整体素质水平层次不齐。根据《中国旅游业发展“十五”计划和2015年、2020年远景目标纲要》要求,首先制订旅游人才建设整体规划。其次,从委托理论出发,对旅游从业人员进行指定地点的集中培训,提升区域整体服务质量。此外,加强对旅游教育的管理,包括控制和调整旅游教育整体结构;强化旅游人才素质教育;加强旅游学科和课程建设等。

参考文献:

1.高鸿业.西方经济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旅游景区管理制度篇8

内容摘要:旅游景区行政管理是旅游行政管理的一个重要内容,它直接关系到旅游景区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在对我国旅游景区资源特征分析的基础上,从委托理论的角度提出了我国公共资源型景区的行政管理模式,促进我国旅游景区的健康持续发展。

关键词:旅游景区行政管理管理模式

旅游景区行政管理是旅游行政管理的一个重要内容,它直接关系到旅游景区的可持续发展。根据公共行政管理和旅游行政管理的基本理论观点,旅游景区行政管理可以初步理解为: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人民政府,通过其授权的相关旅游职能机构,依据国家有关政策法规、方针、遵循旅游景区自身的发展规律和特点,对本国、本地区的旅游景区进行总体管理和综合调控的过程。简言之,就是旅游行政部门对旅游景区的总体管理。

张听竹对风景名胜区的政府规制研究中指出,应取消地方政府对公共资源类景区的直接管理,使旅游景区变成一个小级别的行政单位,把资源保护的职能内生化,将旅游景区的所有权、管理权、经营权、收费权一体化,而刘秉升却认为旅游景区作为旅游经营单位,从事企业化经营,政府在这个过程中应加强管理的力度,尤其是法制管理、规划管理及技术管理。张凌云认为当前我国旅游景区实行行政事业性管理必须采取市场化的经营方式,推行企业化管理。张吉林在研究我国西部旅游景区管理模式时认为采用特许经营权委托的方式可能更有利于政府和企业目标的实现。

旅游景区资源特征分析

(一)景区资源垄断性特征

旅游景区位置的独特性、资源特点的唯一性、景区资产的不可分割性、游客观光体验的差异性,决定了景区的不可替代性和自然垄断性。这种自然垄断性意味着对景区经营者收费必须实施经济管制,否则,景区经营者可能滥用其垄断地位,为获取垄断利润而制定较高价格,从而损害公众利益的实现。

(二)景区资源公共物品特征

经济学研究表明,公共物品在不具有排它性的同时,根据其有无竞争性又可分为纯公共物品和准公共物品。准公共物品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就是具有“拥挤性”,即公有资源消费者的数目从零增加到某一个可能大的正数,即拥挤点时,公有资源消费就显得十分拥挤。在没有超过拥挤点的范围内,可以增加额外的消费而不会产生竞争,即每增加一个消费者的边际成本为零;当超过拥挤点之后,增加更多的消费者将减少所有消费者的效用,增加额外消费者的边际成本趋于无穷大。按照以上理论,风景名胜资源无疑属于准公共物品。

(三)景区资源外部性特征

景区资源外部性表现为旅游者的消费不仅可以给景区带来收益,而且景区所在地居民也都能从中获利。因为旅游产品不仅可以给游客带来休闲和娱乐,提高所在地区的环境质量而且带动了当地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了当地的知名度,增加了就业机会与隐性收入,从而提高了当地的整体社会福利,旅游地整体形象的推广能大大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发展,会使旅游目的地的企业从形象推广中获得收益。

(四)景区资源信息不对称性

信息不对称性是指经济效益的双方对商品价格与质量的有关信息了解程度不一致。在选择出行旅游时,旅游目的地对旅游者来说是一个陌生的对象,旅游者在获得关于产品的信息方面处于劣势,旅游产品的提供者与需求者显然在信息方面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信息不对称会导致市场竞争秩序的紊乱,甚至会出现“劣品驱逐良品”的现象。景区资源只有通过政府正确信息的才能实现资源合理利用及社会公平。

基于委托理论的旅游景区行政管理模式

(一)委托理论概述

委托理论是过去30多年里契约理论最重要的发展之一。它是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一些经济学家通过深入研究企业内部信息不对称和激励问题发展起来的。委托理论的中心任务是研究在利益相冲突和信息不对称的环境下,委托人如何设计最优契约激励人。委托关系也广泛地存在于旅游业中,但是在旅游业中的研究和应用却几乎空白。

委托关系是随着生产力大发展和规模化大生产的出现而产生的。其原因一方面是生产力发展使得分工进一步细化,权利的所有者由于知识、能力和精力的原因不能行使所有的权利了;另一方面专业化分工产生了一大批具有专业知识的人,他们有精力、有能力行使好被委托的权利。实际上不管是经济领域还是社会领域都普遍存在委托关系。为了使人的行为符合委托人的效用函数,委托人一方面对其人进行激励;另一方面充分发挥“经理人市场”的监督作用。

(二)委托管理模式

如果说公共型景区资源特征是旅游行政管理委托模式的必要性,那么旅游景区企业作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独立核算和承担民事义务的企业则有权利根据自己的实际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依据委托理论,旅游景区资源行政管理过程中就产生了一系列的委托关系(如图1)。

旅游景区实施委托模式的建议

(一)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目前,国家所颁布的有关旅游区(点)经营管理上的主要法律文件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以及《旅游景区(点)的质量等级规划与评定》等。这些规定在一定程度上规范了旅游景区(点)的经营,促进了环境与资源的保护。但是,也应看到,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旅游景区在旅游业中的地位、作用已经不可同日而语,其所面临的制约性因素也相继发生了变化,一些条例在立法的高度和操作性上都已无法适应旅游业发展的需要。

此外,有很多是以“暂行条例”、“暂行规定”、“暂行办法”等形式存在。这种法律的不成熟和不稳定大大削弱了旅游法律的权威性,使其对旅游活动的管理、规范、指导和保障作用等功能被大大削弱。因此,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在对现有的旅游法规、规章进行完善的基础上,对不同归口管理单位的法律法规进行整合至关重要;同时,应加强旅游行政执法的力度,统一处理旅游违法行为;此外,还可借鉴国际旅游发达国家的旅游立法经验,促进旅游法制建设的现代化和国际化进程。

(二)合理规划旅游景区

目前,在旅游景区的经营过程中,由于旅游资源大多属于公共资源,大部分经营者、管理者都只追求其经济利益,规划缺乏长远性,过度开发、先开发后治理的现象普遍存在。这就要求有关部门摒弃以往的资源导向的开发战略,转向创新规划开发。创新规划开发即景区必须面向市场、适应市场、对内部资源进行筛选加工。因此,国家相关旅游行政部门特别是各地方政府旅游局首先应对旅游规划工作给予足够的重视。其次在规划编制单位由旅游行政部门向社会公开招标,规划编制完成后力求认真实施,使其在开发经营景区的过程中注重景区的长远发展,加强对景区资源的长远保护,将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结合起来,以实现旅游景区的可持续发展。此外,在景区的开发经营过程中要顾及到周围社区的发展,实现共赢局面。

(三)景区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

景区景点多头管理是我国目前旅游景区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一大顽疾,而其中最令人关注的就是旅游景区的所有权和经营权问题。因此,政府作为国家的最高管理者应该继续推行产权制度改革,不仅要实现政企分开,把一部分职能转让给有能力、有责任的企业和承包商,从宏观上给予企业一定的指导;而且政府应根据景区资源隶属不同的行政管理主体的现状,基于委托理论,把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应该作为国家旅游资源归口管理的唯一法人,集中行使景区的行政管理权,原有归口部门对其行为进行监督管理和委托管理。这样一来,旅游管理部门就有了明确的权限和职能,企业有了明确的责任,激发了企业的积极性和热情。

(四)改善景区投资环境以扩宽资金来源

虽然近年来地方政府越来越重视旅游业的发展,相继投入了大量资金,但是单靠政府单方面的投入是远远不够的,致使许多景区景点的开发项目得不到资金支持。因此,积极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吸引和引导投资成为摆在地方旅游管理部门眼前的迫切问题。首先,要积极促成平等竞争的市场环境。由于中国旅游企业以中小型为主,因此个体私营经济在发展旅游业、完善旅游各个领域供给方面具有特殊意义。但是目前大多自有资本运作时,不能享受外资企业所得税方面的优惠政策。此外,在费改税之后,部分收费项目模糊,因企业而定,在这种情况下旅游企业通常要承担比其他企业重的费用负担。部分地区的相关部门巧立名目,对景区内的企业乱摊派,这就需要旅游主管部门对乱收费现象予以制止,提高企业投资的积极性,增加企业投资的信心。其次,增大银行贷款力度。旅游管理机构应该本着发展旅游业的目的对旅游项目进行细化财务分析,做可行性研究和宣传,以赢得银行的信任和支持,努力增大银行的贷款规模;再次,采用景区资源归口管理单位、企业和当地社区各出一部分资金的办法成立旅游发展专项基金,由旅游管理部门负责基金的具体运作,景区资源归口管理单位、企业和当地社区给予一定的监督以保证资金的实际用途。

(五)注重交叉地带景区的开发与管理

目前,处在交叉地带的许多景区景点,由于在行政划分上同时属于多个地区管理,导致出现了实际上的无人管理,或只从自己受益的角度规划与开发,注重局部利益,没有形成大旅游的观念。鉴于全国都存在许多处在交叉地带的旅游资源,建议在这些区域打破行政界限成立高于行政划分之上的专门的旅游发展组织,负责交叉地带旅游资源的规划与开发,地方不再对其进行直接管理,而是托管形式。该组织直属上一级旅游局并对其负责,但在景区的规划与开发过程中地方各级相关部门要给予一定的配合和支持,争取发挥特有资源的优势,实现帕累托最优的共赢局面。

(六)加强景区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

虽然目前旅游从业人员日渐增多,但其从业人员整体素质水平层次不齐。根据《中国旅游业发展“十五”计划和2015年、2020年远景目标纲要》要求,首先制订旅游人才建设整体规划。其次,从委托理论出发,对旅游从业人员进行指定地点的集中培训,提升区域整体服务质量。此外,加强对旅游教育的管理,包括控制和调整旅游教育整体结构;强化旅游人才素质教育;加强旅游学科和课程建设等。

参考文献:

1.高鸿业.西方经济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旅游景区管理制度篇9

关键词:旅游景区;违规行为;游客管理

 

根据国家旅游局提供的2009年中国旅游业统计公报显示:2009年,全国国内旅游人数19.02亿人次,比上年增长11.1%。其中:城镇居民9.03亿人次,农村居民9.99亿人次。由此不难看出,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中国旅游已进入大众旅游时代。旅游人数的增长,景区接待量的增大,游客在景区游览时所表现出来的一些不文明行为也随之增多,这不仅对景区的保护与管理带来了一定的危害,同时也严重损害了中国作为“礼仪之邦”的良好形象,因此,作为景区的管理者,对游客在景区游览时的各种违规行为进行管理和制止便显得尤为重要。

一、游客违规行为对景区管理所造成的危害

1、破坏景区环境

对于一个旅游景区而言,其环境应包括自然环境、人工环境和社会环境三个方面。景区的可持续发展也与景区的各环境密切相关。然而,游客在景区内的各种违规行为,无疑会对景区环境造成严重的破坏。例如对于景区自然环境而言,游客进入景区后随意折损花草树木,把大量的旅游垃圾随意堆积,破坏了自然环境,污染了景点水体,使旅游自然环境质量下降;对于景区的人工环境来说,游客在景区游览时随意破坏景区内的公共设施必然导致景区人工环境不能满足旅游要求;至于社会环境方面,游客在旅游景区内随意行事,不尊重当地风俗,对文物随意拍照、乱刻乱画等现在无疑都严重的破坏了旅游景区人文环境,影响景区管理。

2、影响其他游客旅游质量

众所周知,游客游览景区的目的很大程度上是要最终获得能另自己感到愉快体验和感受,而景区要让游客获得这些高质量的体验与感受往往是与景区的游览质量密切相关的。但是,由于某些游客的不文明行为,最终必然会导致其他游客在游览景区时的满意感大打折扣。3、影响自身旅游安全

游客的不文明旅游行为,不仅仅会对其他游客的旅游质量造成影响同时也会危害到自身的旅游安全。通常在旅游景区的管理方面,景区为了保证游客的游览安全,往往会制定出相应的规章制度以约束游客的游览行为。这些规章制度,不仅是为了维护景区内的管理秩序,同时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为了保护游客的自身安全。例如,在一些与野生动物有关的景区内,往往会划定一定的区域禁止游客入内,但有的游客却不加理会擅自进入而受到动物的伤害;在一些湖泊景区内,游客无视景区内规定下水游泳而遇到溺亡等,这些违规行为一旦发生后,受到伤害的往往就是游客自己。

二、景区对游客违规行为管理的相应对策

由于以上这些游客的不文明旅游行为给景区的发展和管理以及游客自身的人身安全都会带来不利影响,因此,景区更应采取相应措施以阻止这些不文明行为的发生

1、加强景区规划管理,多为游客提供便利

游客游览景区的不文明行为其中一部分表现为在景区内随地吐痰、乱扔垃圾等废弃物;随地大小便(特别是小孩);随意践踏草坪,折损花草树木等。这些行为的发生在一定程度上虽然与游客自身素质有关,但就景区这方面而言,或许也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比如游客随地吐痰、乱扔废弃物是否因为景区内垃圾筒不足;随地大小便是否是游客一时找不到厕所;随意践踏草坪是否因为景区内道路规划的不合理等等。因此,在景区的建设和管理上,我们是否更应站在游客的角度去规划景区,多为游客考虑,在不破坏景区原有环境的前提下,合理布局景区内基础设施,为游客提供准确、详细的游览信息,最大限度的满足游客基本游览需求,为游客在景区内游览提供最大便利。

2、完善景区游客管理制度,加强制度对游客约束力

景区的管理离不开规章制度的设立,但往往很多景区的规章制度形同虚设,对游客无法起到约束作用。因此,景区在对游客进行管理的过程中,不仅仅是建立相应的规章制度,同时还要切实把这些规章制度落实到实处,真正的对游客的行为起到相应的约束作用,规范游客的旅游行为。

3、发挥景区人员及导游的监督管理作用,提高景区人员整体素质

一般说来景区内从业人员特别是景区内导游的言行举止往往会对游客的行为起到一定的示范、制约和监督作用,但就目前我国景区实际情况来看,景区内从业人员特别是基层从业人员往往素质相对偏低。他们在工作的过程中,由于自身认识的不足,对游客的一些不文明行为不能及时的劝导或制止。因此,在景区的管理过程中,加强对景区内从业人员的教育,让其在脑海中树立起景区管理与服务意识后,在工作的过程中起到示范带头作用,并能对游客违规行为进行及时的干预和制止。另外,在景区游览的过程中,与游客接触最多的往往是导游特别是景点导游,其不仅要完成组织协调和景点的解说的这些传统的工作,往往还要对游客的游览行为起到监督的作用。因此,当游客在游览的过程中出现了不文明的行为,无论是影响了景区环境或是对他人的游览造成了阻碍,又或者对自身的旅游安全造成了威胁,此时,导游都应该及时的制止。

综上所述,游客在景区内游览时的违规行为,即破坏了景区环境,同时也会对自身和他人的游览造成不良影响,因此,景区采取相应措施对游客这些不文明的旅游行为加强治理是十分必要的,这样即保护了景区同时也带动游客旅游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对我国旅游景区游客管理的思考刘晓燕陕西教育:高教版-2009年4期.

[2]旅游景区游客违章行为管理的必要性研究张健华余建辉科技和产业-2008年9期.

旅游景区管理制度篇10

关键词绿洲;环境管理;现状;对策;新疆

中图分类号F59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11)13-0360-02

新疆位于欧亚大陆腹地,地处中国西北边陲,是典型的内陆西北干旱区,其区域面积较广,占我国陆地总面积的1/6,占干旱区总面积的2/3。新疆境内的绿洲面积较大,绿洲带延绵数千公里,另外还有星罗棋布的点状绿洲,大面积的绿洲是全区绿洲旅游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也是当地人民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1]。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迅速发展,旅游活动在一定程度上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生态环境的发展,由此加剧了生态环境的恶化。目前,绿洲旅游环境问题已经成为新疆旅游业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如何在旅游经济稳定发展的基础上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建立一个符合当地特色的旅游环境管理模式,已经成为新疆绿洲旅游环境管理的重要领域。为有效促进新疆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对境内的旅游环境应实施有效的旅游环境保护和科学化管理[2]。

旅游环境管理,是指运用法律、经济、行政、规划、科技、教育等手段,对一切可能损害旅游环境的行为和活动施加影响,协调旅游发展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处理国民经济中与旅游相关的各部门、社会集团、企事业单位及个人涉及到环境问题的相互关系,使旅游发展既满足游客的需求,又保护旅游资源,防治环境污染和破坏,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有机统一[3]。该文针对新疆绿洲旅游环境现状,提出旅游环境管理优化对策,可为高效、全方位地开展旅游环境管理工作,最终实现新疆绿洲旅游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新思路。

1新疆绿洲旅游环境管理现状

1.1只重视旅游资源开发,旅游环境保护意识薄弱

新疆是我国生态系统极不稳定的地区之一,自然生态环境相当脆弱,部分旅游开发经营管理者不考虑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旅游环境破坏的短期收入行为,会对自然生态环境系统造成严重破坏,使旅游区的旅游价值降低,旅游产业发展潜力下降。

1.2旅游环境管理法律法规不健全

我国旅游业至今还没有制定专门的旅游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在法律法规的监督执行方面缺乏健全管理机制。主要表现:旅游专业法规不健全,旅游相关法律法规只具有暂时性,缺乏后续性,对相应部门和行业缺乏规范性和约束力;法律法规范围滞后于旅游行业发展步伐;对旅游者权利的保护性法规规定不详,不易操作[4-5]。旅游区环境管理职能部门,在行使环境管理职能时,缺乏相关的法律法规支持,使景区环境管理工作难以开展。

1.3旅游环境管理体制缺乏,管理职能混乱

因新疆旅游资源丰富,景点分散,自治区内缺乏权威性的旅游环境管理机构及健全的管理体制,伴随着新疆绿洲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会导致旅游环境管理工作难以深入开展[6]。景区管理委员会应具有综合性和权威性,负责区内各种管理,而有部分景区管委会则不具有相应职能或景区管理委员会级别太低,不足以承担环境管理重任。

1.4旅游环境管理中缺乏旅游收入反哺机制,环境管理资金紧缺

旅游管理中没有专项资金的供给,各级财政拨给的环保专项经费相当有限,而且由于缺乏旅游收入反哺环境环境机制,没有按规定征收应征的环保费用,因治理污染的难度大,许多环保治理项目缺乏技术、人力、资金保障,旅游景区旅游环境保护工作无法正常实施。

1.5旅游环境管理人才缺乏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具有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优势,但一些高端旅游景区地理位置偏远,地处少数民族地区和贫困地区,现行的管理模式存在弊端,优质的管理人才也极度缺乏,这些都成为制约新疆旅游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2新疆绿洲旅游环境管理优化对策

2.1科学规划、精确定位旅游城市特色

只有制订全方位的旅游发展规划,确定旅游景区发展的角色和定位,才能有效保障并促进旅游业的长足发展。科学制订全面的旅游发展规划,需统筹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如社会、经济、人口、区域环境和资源的发展概况等方面内容,为了将旅游设施的布局和游客流量控制在环境和资源的合理承载范围内,应充分评估环境与资源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7]。根据区域发展特点,准确定位发展特色,准确定位旅游城市特色,把握旅游城市特质,树立基于市场形式和地域特征的旅游品牌和旅游形象。通过科学的旅游规划,为旅游环境管理提供良好的管理基础,实现旅游资源和旅游区的合理开发和建设,为达到最佳的旅游效果,注重旅游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避免产生一系列的环境问题。

2.2建立健全绿洲旅游环境影响评价体系和制度

旅游开发建设活动在一定程度和空间结构上可能改变原有的景观格局,坚持对旅游景区建设作出合理的环境影响评价,以期维持景区正常的生态功能,落实环境保护措施,通过评价对旅游景点建设与环境的关系,促进人工设施与自然环境、区内环境与周边环境的和谐统一[8]。在实施拟定项目前,应对项目可能造成的影响进行调查预测和评估,并提出防治对策和措施,为游客规模控制和旅游活动的管理等提供了重要的指标和依据。各旅游景区的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不同,应根据不同类型的旅游资源特点制订开发策略,划分景观核心区、生态缓冲区和实验区。景观核心区内一般没有建设项目,主要观赏自然风光;生态缓冲区即可以划定一定的区域开发旅游活动;实验区为保护区内人口、产业、设施的集中分布区,集中了旅游开发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