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绿色低碳经济发展十篇绿色低碳经济发展十篇

绿色低碳经济发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4:25:10

绿色低碳经济发展篇1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经济;绿色经济;低碳经济;绿色能源

中图分类号F2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04(2010)04-0008-04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0.04.002

2003年,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首次提出了低碳经济的概念,并宣布到2050年英国能源发展的总目标,是把英国建成为低碳经济的国家。2007年7月,美国参议院提出了《低碳经济法案》;德国希望在2020年,国内的低碳产业要超过汽车产业;2008年7月,日本政府公布了日本低碳社会行动计划草案……可以说,近几年来,低碳经济已成为国际社会回应全球变暖对人类生存与发展挑战的热门话题,它将有望成为美国等发达国家未来的重要战略选择。

1低碳经济概念的新界定

2007年9月8日,国家主席在亚太经合组织(apeC)第15次领导人会议上郑重提出四项低碳发展建议,表明了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理念和决心。2008年6月27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明确指出,要大力落实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措施。坚持实施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2009年8月12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强调,妥善应对气候变化,事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和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事关人类社会生存和各国发展。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充分认识到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因此,要立足于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和科学发展,全面实施应对气候变化的国家方案,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培育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快建设以低碳为特征的工业、建筑、交通体系,开展低碳经济试点示范等。然而,在我国,低碳经济似乎还是一个不很熟悉的概念。

从现有的定义和解释来看,低碳经济是指要最大限度地减少煤炭和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的经济,实质上是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本特征的经济。它的核心是要通过技术创新,尽可能最大限度地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减缓全球气候变暖,实现经济社会的清洁发展与可持续发展。这种概括无疑是正确的,但没有揭示出低碳经济发展和发展的可持续性的内在统一。因此,笔者另辟蹊径,把它纳入可持续发展经济学的理论框架,将其基本内涵和外延表述为:低碳经济应该是经济发展的碳排放量和生态环境代价及社会经济成本最低的经济,是一种能够改善地球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生态可持续性很强的经济。它有两个基本点:①它是包括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在内的社会再生产全过程的经济活动低碳化,把二氧化碳排放量尽可能减少到最低限度乃至零排放,获得最大的生态经济效益;②它是包括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在内的社会再生产全过程的能源消费生态化,形成低碳能源和无碳能源的国民经济体系,保证生态经济社会有机整体的清洁发展、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1]这种新解说,一是把低碳经济的本质界定为可持续发展经济;二是把发展低碳经济的基本目标规定为保证生态经济社会有机整体的清洁发展、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完全符合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三是不仅强调整个社会生产和再生产过程的经济活动的低碳化发展,而且强调整个社会生产和再生产过程的高碳能源的低碳化利用。这样,发展低碳经济,就能实现现代经济发展和这种发展的可持续性的内在统一。因此,发展低碳经济理论,与其说是一种经济发展理论,还不如说它是一种可持续经济发展理论。它的形象概括与现实形态就是一种绿色经济发展理论。

2发展低碳经济是推动我国科学发展的迫切要求和战略任务

发达国家自工业革命以来的工业文明发展模式,导致了越来越严重的全球气候变化问题。其中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不断增加,使全球气候变暖;而使用化石燃料这种高碳能源是产生这种生态环境灾难的主要原因。大气中温室气体主要是Co2,它对地球增温起50%的作用。据本世纪初监测结果显示,1880年,大气Co2浓度为280ppm(百万分率),1950为310ppm,1988年为351ppm,1991年为383ppm,目前上升为400ppm。地球生态系统自净Co2的能力每年只有30亿t,每年剩下200多亿t残留在大气层中,使地球生态系统不堪重负。长此下去,气候将更为反复无常,气象灾害范围更大、更频繁和更严重,将会带来致命的生态环境灾难,直接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因此,控制大气中Co2浓度增加,缓解全球气候变暖,是现代人类得以生存与发展的内在要求和迫切需要。

全球气候变暖引起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促使人们对工业文明时代的高碳经济发展模式进行深刻反思。因而,发展低碳经济已成为全球共识,各国政府都极其重视发展低碳经济,促进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型,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正在形成势不可挡的时代潮流。当今中国仍然是以煤炭、石油和天然等化石燃料为主体的经济,在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的比重一般为2/3,2007年高达69.5%。这种典型的碳基能源经济,使我国经济和能源结构的“高碳”特征十分突出,我国Co2排放强度相对较高。1994年Co2排放量在温室气体排放总量所占比重为76%,到2004年上升为83%。目前Co2排放总量居世界第二位,预测到2025年左右,将与美国并驾齐驱;2050年将会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排放大国。因而我国节能减排形势非常严峻,其压力极为巨大。

国际金融危机不仅是对我国科学发展的挑战,也是检验科学发展能力和水平的试金石。这在客观上要把清洁发展、低碳发展、绿色发展作为科学发展的着力点和首要任务。因此,发展低碳经济,建设低碳中国,推进中国经济发展由高碳能源经济向低碳与无碳能源经济的根本转变,是中国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绿色发展、低代价发展的应有之义和战略选择,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值得强调的是,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在2009年2月召开的第25届理事会上郑重地提出了“实行绿色新政、应对多重危机”的倡议,4月又公布了《全球绿色新政概要》报告。根据该倡议和报告,绿色新政的计划和措施近期目标,是要复苏全球经济,保证并增加就业,保护弱势群体;中期目标是减轻经济对碳的依赖,减轻生态系统退化,使经济走上清洁、稳定的发展轨道。绿色新政概念提出后,世界各国主要国家和集团积极响应。如奥巴马政府推出绿色经济复兴计划实施以优先发展清洁能源、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为内容的绿色能源与低碳经济发展战略。因此,从各国应对金融危机,推动全球经济复苏中,我们看到了以开发清洁能源、新能源和节能减排产业等为基本内容的绿色产业革命正在悄然兴起,展现出向节能低碳的更为绿色的全球经济转变的良好势头,我国应当抓住这个最好时机,把加快实施低碳经济发展纳入国家战略,及早开展发展低碳经济的各项行动,使整个社会生产与再生产活动尽早步入低碳化轨道,促进中国生态经济社会协调与可持续发展。

3发展低碳经济的关键所在是进行能源经济的生态革命

发展低碳经济,需要一场深刻的能源革命。“发展低碳经济,实质上就是对现代经济运行与发展进行一场深刻的能源经济革命,构建一种温室气体排放量最低限度的新能源经济发展模式。这场能源经济革命的基本目标,是努力推进低碳经济发展的两个根本转变:一是现代经济发展由以碳基能源为基础的不可持续发展经济,向以低碳与无碳能源经济为基础的可持续发展经济的根本转变;二是能源消费结构由高碳型黑色结构,向低碳与无碳型绿色结构的根本转变。”[1]这场深刻的能源经济革命之所以深刻,就在于发展能源产业必须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的生态化转变,实现能源产业结构的全面生态化,形成绿色能源产业结构,这是发展循环经济和绿色经济以及整个现代经济发展绿化的能源基础。这是因为,当今人类文明发展需要一场深刻的生态革命,推进人类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生态化转变,实现人类生存方式的全面生态化。其关键又在于经济领域里必须进行一场彻底的生态革命,实现现代经济运行与发展的全面生态化。它在本质上是现代经济发展的可持续革命。因此,21世纪能源产业结构得以优化与升级的根本标志,就是进行一场彻底的能源经济的生态革命,推进能源产业结构由高碳型黑色能源产业结构,向低碳与无碳型绿色能源产业结构的根本转变,最终建立起绿色能源产业经济体系。这是发展低碳经济,开展能源经济生态革命的实质与方向。

我国学术界提出发展低碳经济,进行能源经济革命应当分近期、中期、长期三个目标:“在近期,我国应当把节能和煤炭的清洁利用作为重点,不断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加快新能源、可持续能源、低碳和固碳技术的开发;在中期要大幅度提高可再生能源的比重,推进氢燃料电池等新能源技术以及碳收集与埋存技术应用;更长远看,建立以可再生能源、洁净煤、先进核能等为主体的可持续能源体系。”[2]这是发展低碳经济的战略目标,应当说,是有实践指导意义的。

发展低碳经济进行能源产业的生态革命,其基本内容,应该有这样几个方面:①大力推进化石能源生态化,加强高碳能源低碳化利用,这是目前利用高碳能源产业结构绿化的主要方向,是目前发展低碳经济,构建绿色能源消费体系的基本任务。必须对煤炭进行低碳化和无碳化处理,尽力加强高碳的化石能源低碳化与无碳化的利用,达到煤炭石油能源的高效清洁利用,这是我国实现清洁发展和绿色发展的必由之路。②积极发展新能源,着力促进新能源产业的绿化。围绕新能源所形成的绿色能源产业群,有可能成为新一轮经济增长和绿色经济发展的支撑点。③优先发展清洁可再生能源,逐步建立国家可持续能源体系。清洁可再生资源就是绿色能源,甚至可以说是零碳能源。因此,积极发展清洁可再生能源,是今后优化能源结构、发展绿色能源的根本方向。

奥巴马政府的绿色经济复兴计划中,实施绿色能源战略,到2012年美国电力总量的10%将来自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2025年这一比例达到25%。2007年我国的《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规定:可持续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例将从目前的7%增加到2010年的10%和2020年的15%。因此,发展低碳经济,实现我国的低碳发展,不断提高我国非化石能源尤其是可再生能源的消费比重,向低碳无碳富氢的方向发展,逐步形成低碳与无碳能源经济体系,最后建立起国家可持续能源体系。

4发展低碳经济必须正确认识与处理几个重要关系

4.1低碳经济与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模式的关系低碳经济在本质上不仅是生态经济,更是可持续发展经济,是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新发展。因此,发展低碳经济是实现生态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本质要求与根本途径,是构建生态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模式一个核心内容,也是目前最可行的、可量化的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模式的理想形态。

4.2低碳经济与绿色经济的关系发展绿色经济要求人们经济活动从高耗资源能源、高污染环境与高损生态的非持续发展经济到资源能源消耗最少化、环境污染最轻化与生态损害最小化的可持续发展经济的根本转变。因此,两者在本质上完全一致,应该说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是绿色经济发展模式的一种现实的具体的实现形式,低碳经济是绿色经济的最基本的实现形态。

4.3低碳经济与循环经济的关系低碳经济与循环经济两者本质内涵是一致的,它们都是绿色经济,但也有区别。发展低碳经济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必然选择、最佳体现与首选途径,并向循环经济发展提出了新要求。发展循环经济的目标中,“最少的废物排放”,首先应该是碳排放量最小化与无碳化。因此,发展循环经济要求发展低碳经济;而低碳经济发展就成为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

4.4发展低碳经济与建设生态文明和“两型社会”的关系工业文明时代的经济是碳基能源经济,是不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生态文明时代的经济是低碳无碳能源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经济。发展低碳经济,推进能源经济革命的两个根本转变,使高碳经济与能源结构向低碳无碳经济与能源结构转型,就体现着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转型。因而,发展低碳经济就成为建设生态文明的内在要求和重要标志。低碳经济发展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必由之路。

低碳经济是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内涵与核心内容。发展低碳经济是“两型社会”的应有之义与首要环节。低碳经济发展越早越快,实现“两型社会”建设的目标就越早越快。建设生态文明和“两型社会”,就必须且应当发展低碳经济;低碳经济建设既是“两型社会”建设的重要载体,其发展水平又是判断“两型社会”建设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准。

5发展低碳经济的几点建议

发展低碳经济,实现低碳发展,是发展绿色经济的系统工程。我们应该立足于中国国情,把加快低碳经济建设同建设生态文明,加强生态经济与可持续经济建设、发展循环经济和绿色经济紧密结合起来,积极推进低碳经济的健康发展。

5.1提高认识,制定规划

通过大力宣传,树立低碳经济与低碳发展的新概念,使发展低碳经济,过低碳生活的必要性、重要性和紧迫性深入人心,人人明白并自觉行动。与此同时,各级政府要把发展低碳经济、推进低碳发展放在议事日程上来,作出发展规划;并把节能减排的约束性指标纳入发展低碳经济的发展目标和发展措施。

5.2加强绿色能源技术创新,形成低碳与无碳经济技术体系应对气候变化的解决方案,在于大力发展绿色能源技术,进行绿色能源技术创新。这就是清洁能源技术和清洁生产技术,及低碳与无碳技术。高度重视和大力推进绿色技术创新和先进低碳技术研究、开发、运用与推广,形成绿色能源技术体系和低碳与无碳国民经济技术体系,以保证实现中国现代经济的低碳化与无碳化发展。

5.3加强绿色制度创新,形成低碳与无碳发展体制机制完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主要方向,就是建立社会主义生态市场经济体制,加快形成社会主义可持续经济发展体制机制,及通过这种绿色制度创新,推动低碳经济与低碳产业的健康发展。因此,我们应当有步骤地、有重点地推进发展低碳经济的各项体制机制创新。主要有:产业结构绿化的体制机制创新、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创新、碳减排交易的体制机制创新、绿色信贷体系的体制机制创新、绿色科技与绿色能源技术的体制机制创新、与低碳发展相适应的绿色管理体制机制创新、与低碳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法制保障体制,形成低碳发展、清洁发展、绿色发展的法制机制等。

5.4发展低碳经济必须以政府为主导,公民广泛参与发展低碳经济在实质上不仅是社会生产方式与经济发展方式的深刻变革,而且是社会生活方式与人类消费方式的深刻变革。因此,低碳发展,人人有责,低碳发展参与大众化。政府发挥主导作用,引领生活方式与消费方式,培育全民低碳发展意识,使低碳发展成为全社会的一种社会公德,营造低碳的生活方式与消费文化氛围:政府和社会组织运用多种手段引导公民从高碳的生活方式与消费方式向低碳与无碳的生活方式与消费方式转变,形成低碳发展参与大众化。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方时姣.也谈发展低碳经济[n].光明日报,2009-05-19.[FangShijiao.talkingabouttheDevelopmentofLowcarboneconomy[n],GuangmingDaily,2009-05-19.]

[2]谢军安等.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思路与对策[J].当代经济管理,2008,(12).[XieJunanetal.thethoughtsandmeasuresabouttheDevelopmentofLowcarboneconomyinChina[J].Contemporaryeconomicmanagement,2008,(12).]

[3]付允等.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3).[FuYunetal.theDevelopmentpatternsofLowcarboneconomy[J].Chinapopulation,Resourcesandenvironment.2008,(3).]

takinganewLookattheDevelopmentofLowcarboneconomyfromthe

perspectiveofGreeneconomy

FanGShijiao

(ZhongnanUniversityofeconomicsandLaw,wuhanHubei430073,China)

绿色低碳经济发展篇2

关键词:低碳经济绿色金融可持续发展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取得了快速的发展,但环境保护问题日益突出,尤其是全球变暖、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问题已经成为了全世界关注的热点话题。当前,世界各国不约而同的选择放弃高污染、高耗能的经济发展方式,而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发展以低污染、低耗能、低排放为目标的低碳经济。为了推进我国的低碳经济发展,党的报告中明确指出,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是新时代的重要任务,通过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以健全绿色生产与消费的法律法规,以利于实现国家的大政方针,进而促进我国绿色低碳循环经济的发展。在此背景下,金融业作为关系国家重要命脉的重要行业,肩负着支持各行各业发展的使命,这就需要将低碳的理念融入到支持的项目中,并将“可持续发展”观念与金融行业的日常业务相结合,构建适应我国国情的绿色金融技术创新体系。为此,中国人民银行联合其他部委针对绿色金融出台了《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要求考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纳入到金融体系中,以利于金融机构在日常经营业务中树立绿色环保的理念,进而推动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这就对我国发展绿色金融提出了新的要求,不仅要发展绿色信贷,也要涵盖了绿色证券和绿色保险两大板块。为积极配合国家节能减排战略,中国建设银行于2006年出台了《大中型客户授信审批五项基本原则》,并将“环保一票否决”机制纳入到了建行的信贷审批制度之中,这就需要建行在日常经营管理之中树立绿色环保的理念,将绿色信贷政策贯穿于全部业务流程。同时,建设银行还要求贷款项目要与国家的环护政策相适应,对于环保不达标的项目与企业不予信贷支持。从整个金融业业界来看,我国金融机构在2013~2015年三年间不仅签署了《中国银行业绿色信贷共同承诺》,也先后成立了绿色金融专门委员会。可见,我国金融机构已经树立起绿色金融发展的理念,并将其融入到日常业务的开展之中,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低碳经济的发展。然而,绿色金融与传统金融在追求经济利益方面存在冲突,这就需要我国政府通过政策予以支持,进而保障绿色金融顺利发展。我国通过实施绿色金融发展战略,充分借鉴国外成功的案例经验,以利于推动社会效应和经济效应和谐发展,对我国开启低碳经济发展的新模式具有实践意义。

二、中国绿色金融发展的现状

(一)绿色金融政策环境不断优化为了适应全球实施

绿色信贷的前进步伐,国家发改委、中央银行和银监会于2004年联合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产业政策和信贷政策配合控制信贷风险有关问题的通知》,并指出信贷支持政策应与环境保护挂钩。2005年国务院又制定了《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明确要求各信贷机构应该终止对生产链与环境不友好的项目和公司发放贷款。为了鼓励和推动绿色项目的进程,中央银行等部门于2009年联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金融服务支持重点产业调整振兴和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的指导意见》,这标志着我国正式拉开了绿色信贷建设的序幕。随后,银监会于2012年出台了《绿色信贷指引》,以此优化与调整信贷的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化解了金融风险,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与增长的方式。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于2015年制定了《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将建立绿色金融体系纳入到了国家战略之中。我国在“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实施绿色金融发展战略,以促进我国绿色金融发展。2016年8月我国出台了《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这意味着我国政府将绿色金融正式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而在2017年的两会上,绿色金融正式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并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绿色金融(廉军伟,2017)。进入新时代以来,中国人民银行和证监会联合了《绿色债券评估认证行为指引》,明确提出对绿色债券核查机构的监管要求,这标志着我国开始注重绿色金融的规范与监管,进而在一定程度有利于推进我国绿色金融的健康发展。

(二)绿色金融总量持续扩张

(1)绿色金融市场以绿色信贷为主。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为了促进绿色金融健康快速的发展,相继制定了一系列政策与法规,主要涉及绿色信贷政策,在一定程度上规范了我国金融机构的绿色信贷业务,有利于指引我国绿色金融健康的发展(许天富,2017)。在绿色信贷政策方面,我国金融机构主要通过提升信贷比例和规模给予支持,而“两高一资”的行业却难以得到绿色信贷的支持,其贷款比例和规模处于下降趋势,这就有利于银行不断优化贷款结构。根据相关的权威统计数据,截止2016年底,我国21家金融机构的绿色信贷余额达到7万亿元以上,占整个信贷金额近10%的比例。而绿色信贷主要体现在支持新能源、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信贷金额超过1.61万亿元人民币,能源环保项目的信贷金额更是超过5.50万亿元人民币并且呈现出明显的增长趋势,2017年底绿色信贷在金融机构总贷款金额的占比超过了10%。(2)绿色债券发展起步较晚,但增长迅速。为了支持绿色金融的发展,我国央行于2015年正式发行绿色债券,这标志着我国监管部门从政策指引方面引导绿色金融健康发展。随后,我国“贴标”绿色债券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世界金融体系的格局。据统计,2016年,我国贴标绿色债券规模达到300亿美元,占全球该类金融市场1/3的份额,表明我国已经成为了全世界最大绿色债券发行国家。而2017年的统计数据进一步显示,我国发行的各类绿色债券余额高达666.72亿美元,包括新增发行的绿色债卷349.89亿美元,增幅将近10%。同时,我国绿色债券市场的贴标率债已经达到382.46亿美元,较2016年同比增加了23%。这表明我没过绿色债权发行量增长迅速,已经在全球的金融体系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3)绿色保险制度基本建立。绿色保险制度也是我国绿色金融发展所取得的重要成就之一。2008年,生态环境部印发了《关于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工作的指导意见》,将生态环境保护理念正式纳入到保险业之中,这表明我国开始建立绿色保险制度(张木生,2008)。随后,我国于2015年重新修订了《环保法》,进一步强化了企业的环境保护责任,并逐步明确了企业在经营过程中所应当承担的环境责任,要求企业依据经营活动对环境所带来的影响,缴纳环境污染责任险等。这一法律条文,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绿色经济的发展与转型。根据国家相关部门公布显示,截止2017年底,我国大部分省份已经试点开展环境责任保险制度,覆盖领域包括石化、有毒有害物品,而保险公司已累计为企业提供超过1300亿元的风险保障金。这表明,我国已经基本建立了绿色保险制度。

(三)商业银行不断重视绿色金融发展

商业银行是我国发展绿色金融的重点领域,而绿色信贷业务又是绿色金融发展的重点,这必然要求银行丰富绿色金融产品种类,并积极推广绿色金融产品。以兴业银行为例,兴业银行于2006年率先推出了绿色信贷业务———节能减排的贷款业务,而后又“赤道原则”为指导思想,进一步优化了绿色信贷业务(梁平瑞,2012)。同时,兴业银行也调整了产品结构。例如,兴业银行于2010年为了在信用卡领域引入环保理念,发行了我国首张绿色金融信用卡———低碳信用卡。而交通银行为了推进绿色金融的发展,将信用贷款业务与节能环保进行了有效的融合,并于2008年开始实施绿色信用信贷业务。在绿色信贷体系建设方面,浦发银行于2012年首先建成了国内最全面的绿色金融产品体系。浦发银行、兴业银行于2016年分别获准500亿元绿色金融债券发行额度,先后以簿记建档方式在境内银行间市场完成200亿元和100亿元的首期发行,并获得国内大型银行、全国性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证券、基金、保险公司的超额认购,进而实现了国内绿色金融债券产品的正式落地(王峰娟、李日强,2017)。

三、低碳经济视角下中国绿色金融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低碳经济下绿色金融法律体系不健全

我国发展低碳经济就是为了减少环境污染,通过减少碳排放量来达到保护环境的目的,以制度创新和新能源技术为工具,而金融又是经济运行的核心内容,会直接影响经济发展的方式与模式。这样,低碳经济就为绿色金融的诞生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而绿色金融也成为了发展低碳经济的助推器。然而,我国对低碳背景下绿色金融发展认知水平较浅,加之我国绿色金融发展起步较晚,这就导致相关的法律体系不健全,不利于我国绿色经济发展。(1)立法层次不高。虽然,我国在绿色金融发展方面,先后制定了《商业银行法》、《中国人民银行法》、《银行业监督管理法》,但这些法律法规大都是由国务院各部委独立颁布,并没有上升到全国人大立法的层面。此外,低碳经济已被确立为我国重要的经济发展方式和理念,然而现有绿色金融相关法律法规也仅具有政策性和指引性,并没有树立起相应的权威性。另外,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作为我国最高权力机关,并没有直接参与制定,导致低碳背景下我国绿色金融的立法机构层次不高,制定的相关法律法规缺乏威慑性和权威性。(2)相关法律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不强。我国现有的金融相关法律法规中涉及到的低碳经济和环境立法,主要是一些宏观性、原则性的规定,多数只是规定了政策框架、方针和意见指引,缺少实质性、具体化的条款,没有严格给出相关标准。比如,国家要求各金融机构要严格执行《节能减排授信工作指导意见》中的相关规定,但并没有指出未遵照执行应承担的法律后果,加之缺乏相应的追责手段,导致该文件之相关措施难以落实。因此,我国现有的绿色金融相关法律规范不够,不利于解决和调整我国低碳经济发展中出现的某些问题,而法律法规的执行也缺乏相应的监督。(3)我国绿色金融法律法规的内容不全面。我国通过发展低碳经济不仅可以解决环境保护问题,也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但低碳经济的发展必须有资金保障,这就为绿色金融的出现提供了外部条件。然而,我国绿色金融发展起步晚,并没有完全树立起绿色发展的理念,加之我国绿色金融的立法大都局限于绿色信贷方面,而对于绿色金融其他方面鲜有涉及,这表明我国绿色金融法律法规的内容并不全面,亟待完善与补充。

(二)低碳经济下未建立全面的绿色金融风险管理体系

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各国都在积极倡导低碳经济与循环经济,以推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我国亦是如此。而绿色金融又是支持低碳经济发展的主要金融工具,并广泛被国际金融界所认同。但金融投资收益和风险并存,市场主体在追逐投资收益过程中,必然会面临各种金融风险,绿色金融也不例外。就我国而言,法律法规及政策的不确定性是引发绿色金融风险的重要原因,这是因为法律法规及政策的不确定会导致投资者对所投资的项目信心不足。此外,低碳经济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渗透到社会经济生产的各个环节,这就更加剧法律法规及政策的不确定性。然而,我国金融机构并没有建立相应的监督与保障机制,对低碳经济下的绿色金融所面临的风险缺乏全面的认识,且没有较为健全的风险识别系统,这就导致难以直接评估绿色金融所面临的风险。这样,我国绿色金融就难以建立相应风险监控机制与评估体系,不利于对对绿色金融风险进行控制和处理。另外,我国尚未将绿色金融纳入中介服务机构,也没有建立绿色银行、环境风险与损害评估机构,这表明我国并未全面建立其低碳经济下系。

(三)低碳经济下绿色金融产品与服务种类单一

低碳经济具有技术要求高、投入资金大、产出周期长的特点,这就决定了低碳经济对绿色金融的依赖程度较高。绿色金融就是指为了支持环保项目与可持续发展项目,金融机构通过创新金融业务、产品与市场的一些列金融活动。就西方发达国家而言,在绿色金融产品方面能够针对不同的群体,设计满足其需求的产品,如针对个人和家庭推出的绿色信贷产品,并将企业纳入了绿色信贷的覆盖范围。同时,西方发达国家还推出了碳期权、碳期货与绿色资产抵押等项目,表明西方发达国家绿色金融产品种类和服务类型都要优于国内,很好地发挥了绿色金融服务经济的作用。然而,我国所存在的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种类单一,不利于环保企业获取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绿色信贷产品。从绿色金融服务和产品的范围上看,我国的绿色信贷主要以传统间接融资为主,而直接融资方式的绿色金融产品及其他类型绿色金融产品还处于探索与起步阶段。尽管,我国在绿色债务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但是由于发起主体(监管部门)和经营主体(商业银行)之间的利益考虑不同,绿色债务产品没有得到全面发展。而从低碳经济下的绿色金融服务和产品的对象来看,我国绿色债券和绿色信贷服务的对象主要是企业或项目,而针对普通消费者鲜有涉及。据不完全统计,金融界除兴业银行发行了首张国内低碳信用卡外,其他金融机构基本上均未针对个人客户提供绿色金融服务。此外,从低碳经济下的绿色金融市场交易机制建设来看,2011年,国家发改委下发的《关于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的通知》,将四大直辖市与湖北、广东、深圳等七省市纳入低碳试点区,而深圳市金融市场率先于2013年启动了线上交易。截止2017年,我国的碳排放权试点已经扩大到20多个行业,涉及到近3000家重点排放企业。尽管我国实施低碳排放以来所取得成绩斐然,累计减少了2亿吨二氧化碳排放当量,碳排放权交易金额已累计达到46亿元人民币,但与欧盟、北美等发国家相比,我国的碳排放权交易机制仍然不健全,并未取得较好的成效。可见,我国的绿色金融产品种类较为单一,且存在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进而严重制约了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

(四)绿色金融市场体系不健全

绿色金融市场体系是构成绿色金融发展的基础,有利于发挥金融的杠杆作用,进而完善低碳经济下的绿色金融体系。目前我国绿色金融以间接融资方式为主,直接融资的方式非常少见,进一步限制了我国绿色金融的发展,而间接的融资又没有形成有效的市场竞争机制,这表明我国绿色金融市场体系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需要进一步完善。从绿色信贷来看,我国主要以商业银行信贷模式为主,并没有有效利用社会资金,导致市场难以发挥资提高源配置效率的作用,进而导致资金利用效率低下。首先,我国实施绿色金融的主体较为单一,并且集中在国有金融机构,以商业银行推出的绿色信贷业务为主,而其它金融机构能够提供的绿色金融业务则非常有限。例如,保险业虽然也被列入了绿色金融实施试点项目,但能提供的业务仅局限于环境污染责任险。其次,我国政府并未对直接融资模式引起重视,导致相关政策无法实施,加之绿色证券的市场准入机制尚未成熟,使其举步维艰。

四、低碳经济视角下中国绿色金融发展策略

(一)完善低碳经济下绿色金融法律法规体系

绿色金融的健康发展需要以法律法规作为制度保障,这就要求我国政府应从机制建设和立法两个方面予以改进。一方面,要积极探索建立绿色金融法,并将环境保护作为金融业合规经营目标,有利于规范金融企业的信贷与投资行为。另一方面,我国政府要不断颁布和完善规范标准,不断健全绿色金融法律体系。(1)提高规范低碳经济的法规层级。绿色金融健康发展离不开相关法律法规的支撑,这是因为完善的法律法规不仅可以规范绿色金融市场参与主体的行为,也有利提高市场的透明度,进而维护交易市场的公平与公正秩序。从国外发达国家绿色金融发展状况来看,绿色金融不仅涉及企业的社会责任,也需要环保法律法规方面的支持。以美国为例,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美国在推进环境保护法完善的同时,明确了环境保护利益相关人的法律责任,明确了金融机构在实施环境保护中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进而有利于规范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鉴于此,我国可以借鉴美国绿色金融发展的成功经验,加强低碳领域的立法,从国家层面强化低碳经济领域的立法,以提高相应的法律层级,有利于形成低碳经济法律规制,进而提高规范低碳经济的法规层级。同时,我国加强低碳领域国家层面立法不仅有利于完善现有的低碳经济法制,也可以有利于完善绿色金融体系,对提高低碳经济领域相关法律法规合法性具有重大意义。在此基础上,我国政府应针对低碳经济下的绿色金融业务制定相关规则,强化金融机构的环境保护意识,进而推进我国绿色金融有序的发展。最后,我国政府应该将环境问题与金融市场相融合并纳入立法的范畴,已引导绿色信贷的发展。(2)加快建立绿色金融标准。从世界范围绿色金融发展来看,诸多金融机构都有参与国际性绿色标准,包括汇丰银行、荷兰银行、花旗银行等知名金融机构。截止2017年,全球已有1000多家金融机构参与了iS026000绿色发展标准的签订,而美国银行、摩根大通公司、瑞士信贷集团等金融机构也签订了联合国环境署金融倡议。可见,全球范围内的金融机构均积极参与绿色标准的签订,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低碳经济下的绿色金融的发展。为此,在低碳经济背景下,我国应从强化法律的可操作性出发,加快制定绿色金融的标准,有效规范绿色金融的实施。此外,绿色金融标准应该在实施细则上做到可操作与具体化,以利于规范金融业内部的操作流程,进而建立一套适应我国基本国情的绿色金融管理标准,进而加快推动低碳经济背景下绿色金融的发展。

(二)健全低碳经济下绿色金融风险管理体系

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范围内多家知名金融机构依据经济可持续发展政策与导向,于2003年共同发起了赤道原则。在实践中,赤道原则虽然并不具有法律效力,但却成为了金融机构的行业准则和管理。截至2017年,国际上近百家知名金融机构宣布采纳和接受赤道原则,涉及数十个国家,其投融资业务遍布全球,有利地推动了全球的绿色金融发展。可见,为了推动低碳经济下的绿色金融发展,就需要建立环境保护与社会风险管理体系,以利于推进社会可持续发展,进而使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达到真正的和谐公出。当前,我国发展绿色金融就是为了推动绿色环保产业健康快速的发展,为实现低碳经济发展提供信贷支持。而作为融资支持方,金融机构处于自身负责的考虑,对绿色产业的政策以及发展情况进行详细研究,提供更加全面的融资服务,尤其要重视建立绿色金融风险评价和控制机制。然而,我国目前尚未建立起低碳经济下环境风险的管理体系,因此必须要认识到绿色金融风险的存在,主动进行绿色金融风险应对和管控,尽快设立绿色金融风险管理体系,有效地对低碳经济下绿色金融风险进行识别、评估、控制、转移,使其提前预见所面临的风险,在其敞口最小时就对其进行处理和化解。此外,我国商业银行在开展绿色信贷时所面临的风险更具有挑战性,迫使其自身不断提升绿色金融风险管控能力,制定包含发现、评价、控制、减缓以及监督各个环节的绿色金融风险管理方案,完善低碳经济下绿色金融风险的管理制度,有效降低绿色金融风险等级,为绿色信贷的成功实施做好铺垫。

(三)创新低碳经济下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

绿色金融不仅包括金融产品创新,也涵盖了金融服务创新。从世界范围来看,发达国家所推出的绿色金融创新产品主要涵盖绿色保险、绿色信贷、绿色证券等,涉及生产、消费等多个环节。其中,美国于1988年通过金融产品创新,通过成立环境保护保险公司推出了绿色保险,设计了强制保险、个性化保险及政府担保三种险种。与此同时,美国银行推出了绿色信贷产品,以支持其节油技术发展,而欧洲投资银行于2007年推出了绿色证券,以担保方式来提高信用级别。此外,荷兰银行将绿色消费纳入到绿色金融产品创新中,以此向家庭提供住房节能减排的绿色消费抵押贷款。我国可以借鉴以上国家诸多的成功经验,积极创新低碳经济下绿色金融管理模式和绿色金融产品,通过金融创新推出金融衍生产品,以利于推进绿色金融的服务和产品创新。(1)绿色信贷类产品创新。当前,国际金融机构所推出的绿色金融产品不仅种类齐全,而且产品结构也较为合理。因此,在低碳经济视角下,我国要积极借鉴国外先进的经验,以现有绿色金融服务与产品为基础,并深入市场调研绿色金融产品与服务的需求状况,进而推进低碳经济下的绿色金融产品的创新。同时,金融机构支持的项目多为低碳、环保项目,就需要对贷款利率、贷款规模、还款方式等进行创新。此外,我国要积极创新绿色信贷管理方式,为企业提供财务顾问、投资理财等附加服务,通过金融机构对环保技术企业与生产企业进行衔接。(2)绿色证券产品创新。证券的投资可能会引发投机行为,进而引发证券市场的混乱。为此,在低碳经济视角下,我国应通过金融产品创新开发具有长期投资型绿色金融产品,在一定程度上避免短期投机行为的出现。同时,在低碳经济视角下,我国应借鉴国外发现绿色债券、基金的先进做法,产品创新以etF指数和基金类产物为主,当然也要将碳排放权类的衍生品纳入其中,进而有利于吸引各类投资者。因此,我国在建立完善企业上市环保门槛的基础上,鼓励绿色企业的上市和发行债券,并积极探索设立低碳、环保板块。此外,我国政府还可以借鉴创业板绿色企业的成功经验,推行更为严格准入环境评价机制,以利于通过环境评价给予一定的政策扶持。(3)绿色保险产品创新。绿色保险作为发展低碳经济重要支持工具,对于缓解环境污染问题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因此,我国应该积极创新低碳经济下绿色保险产品,对于现有的保险领域可以通过保费歧视予以实现。如财产险、车险对经营过程中达到环保标准个人或者企业,可以采取降低绿色保费等优惠措施。而个人和家庭,则可以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开发节能减排保险等,鼓励个人和家庭低碳消费,从而达到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目的。

(四)健全低碳经济下绿色金融市场主体

从金融体系来看,我国的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非银行类金融机构在低碳经济下的绿色金融中所承担的职责有所不同。因此,我国从政府层面出台了《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将绿色金融体系覆盖范围扩大至证券、保险金融等金融领域,发挥不同类型金融机构的优势,形成互补。然而,我国在发展绿色金融实践中仍局限于传统的银行业,严重制约了绿色金融参与主体的范围,进而阻碍了低碳经济下绿色金融发展。鉴于此,我国要不断建立健全低碳经济下绿色金融市场参与主体。首先,我国政府将保险机构、证券公司、企业等非银行机构纳入到绿色金融市场主体之中,以拓展我国绿色金融的发展领域,进而完善构建绿色金融市场的市场主体。其次,我国应建立专门绿色金融机构。这是因为我国的绿色金融还处于起步阶段,通过建立专门管理机构不仅可以提高绿色金融的专业化水平,也有利于实行绿色金融优惠政策,进而推进低碳经济下绿色金融的发展。再次,我国应推进社会资本与政府资本进行合作,有利于构建多层次绿色金融市场,进而健全绿色金融市场主体。最后,应当鼓励中介等第三方机构的发展,积极搭建促进企业和金融机构合作的绿色金融第三方平台等。

五、结论

绿色低碳经济发展篇3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绿色发展,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可持续发展,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新贡献。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自然岸线格局,推动建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产业体系。由此可见,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方式是新时期农业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和必由路径。

 

1绿色低碳循环农业经济综述

 

由于国家转方式调结构的深入推进,作为国家第一产业的农业相关产业也必须找到适合自身可持续发展之路径。在国家经济中高速平稳发展和生态文明概念深入人心的新时期,绿色低碳循环农业经济成为党和国家重点部署的发展思路,也逐渐成为国内外研究的重点课题,在此大环境下,我们有必要对绿色低碳循环农业经济做初步探讨。(1)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绿色农业经济是以市场需求和经济、生态协同发展为根本原则,在传统经济基础上发展而成的新型农业发展模式,是对各种农业资源进行开发并保持农业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然后在此基础上达到的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活动过程,其本质是要实现农业生产经营与社会、生态资源的协调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2)低碳循环农业经济发展。所谓的低碳循环农业经济发展,就是指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态势下,我们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积极运用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等各种方式,尽最大可能的减少对Co2等温室气体的排放,加强现有资源的循环利用率,从而实现农业经济的发展和可持续战略的实施。

 

2我国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农业经济的现实意义

 

2.1发展绿色低碳循环农业经济是今后推动我国农业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由于我国人均土地占有量远远低于联合国公布的世界人均土地占有量,又面临着农业资源过度消耗的现状,高耗材、高污染的传统农业经济发展方式已经越来越不适应我国现行农业经济发展需求,我国必须采取低碳农业发展模式,以提高我国粮食产量。

 

2.2发展绿色低碳循环农业经济可以保护我国生态环境和维护粮食安全。由于我国可用耕地面积较小,并且多地出现建设用地越过"耕地红线"的问题,我国一直致力于以传统农业模式解决温饱问题,造成了农业土地破坏严重的现象。在传统农业经济发展中,大量使用化肥、农药等,而且根据国家公布的数据可以看出,我国大部分的水土污染主要是由于农业的乱排乱放。因此,发展低碳农业有利于保护环境。进入新世纪以来,多重因素左右全球粮食供应,使得粮食安全从区域性问题上升为国际问题,从民生问题上升为国家战略问题,由于我国国内的粮食生产供应现状,我国农产品进出口都受到了严重制约,因此,我国要加快转变传统农业的生产方式,切实解决好粮食的安全问题,而解决问题的关键出路就在绿色低碳循环农业经济。

 

3我国发展绿色低碳循环农业经济所面临问题

 

虽然我国在发展绿色低碳循环农业经济有巨大的现实意义,但是从客观角度来说,我国发展绿色低碳循环农业经济还是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我国现存的农业基础薄弱。首先,我国较为严重的人地矛盾,我国虽然国土面积广,但是人均可耕地面积远远低于世界人均可耕地面积,当前我国共有农业人口9亿,农户约占农业人口总数的27.7%,每户所经营土地不足0.5公顷;其次,我国农村劳动力短缺,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村主要劳动力青壮年集体外出务工,农业产业劳动力缺口严重;最后,农村人口文化程度普遍不高,虽然国家大力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并推行职业技术教育,但是未从根本上提升农业从业者的文化水平,截止2008年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农村人口中初中以上文化水平所占比重不足18%。第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我国一直以来实行以工业辅助农业的发展路子,虽然有大量的辅农、助农、惠农政策,但是由于开展农业经济的基础设施不完善,导致可用耕地流失严重,面积减少,农业物资浪费严重,且已有农业基础设施功能较为老化,破坏较为严重。第三,农业经济服务系统未及时建立完善,鉴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农业经济发展方向起步较晚,相关的农业经济服务系统并未得到有效建立和完善,农业经济服务工作开展较为滞后,相关服务水平也较为低下。

 

4我国发展绿色低碳循环农业经济应对措施

 

一是优化农村农业产业经济结构,在基层大力普及绿色低碳循环农业发展模式,开展相应农业服务技术培训及继续教育,培养一批绿色低碳循环农业专家人才,发掘一批绿色低碳循环农业种植能手,并形成绿色低碳循环农业的规模效应和联动效应。二是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业绿色低碳循环经济模式进村进户。我国应大力开展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检修与更换,并普及农业低碳经济的发展方向,引导并向农村引入大量的资金,积极地研发新技术,扩展新视野,推动农民获得最大化的经济效益。三是建立新型化的农业技术专业服务系统,随着城市化进程和工业化发展,我国已经有足够的技术水平和物质基础为农业产业经济发展建立专业服务系统,包括信息服务、大数据服务、物流服务及高端制造服务等,这个服务系统应该包括农业现代化的耕作方式技术的普及、对病虫害防治技术推广、对农产品及衍生品销售渠道拓宽等一系列的专门服务,促进绿色低碳循环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在我国基层推广。

 

结束语

 

综上所述,要促进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需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重视人才作用,运用科学技术手段,并且与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相结合,在新时期整体经济引导下,重点关注现代化的农村农业建设,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管理理念和运作模式,实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必须推进低碳农业的经济发展模式,确保粮食安全,并保护生态环境,突破现有农业的发展瓶颈,大力普及并使用新型化的农业产业化路子。

绿色低碳经济发展篇4

21世纪,产业发展的新模式是绿色低碳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为了能够在全球的生态安全上做出贡献,使我国的建设更加的美丽,让人和自然的和谐发展进入到一个新的格局,就要按照党在会议中所提出的建立绿色低碳循环的产业体系,在保证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的前提下,对城市进行科学合理的布局、打开农业发展的格局、保证生态安全的格局。因此,我国必须坚持绿色发展,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就成了推动农业经济发展的最重要的一个选择和路径。

一、在农业经济绿色低碳循环下的综合论述

现如今,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新思路离不开绿色低碳循环的发展。对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成了促进农业经济中最重要的研究课题。一方面全球的气候都在逐年变暖,要想农业经济的发展得以实现、可持续的发展策略得到实施,对现有的资源提高循环使用率,我们应在农业经济的发展当中实现技术、制度等的创新,促进产业转型,通过这些方式尽可能的做到减少一些温室气体的排放问题,像二氧化碳;另一方面是济绿色农业经的发展,它是在传统农业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根据市场、经济的需求,连同生态的共同发展,对农业经济的生态系统进行良性的循环,从而达到农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的过程。它是促进可持续发展经济的一个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二、推动我国绿色低碳循环农业经济的现实意义

一方面我国土地的人均占有量明显比联合国的世界土地人均占有量要低很多,传统的农业经济还存在着耗材高、污染高、农业的资源又在过度的消耗问题。要想改善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现状,只有采取低碳的农业发展模式,发展绿色低碳循环的农业经济,才能使我国粮食产量得到提高,我国农业经济的增长才能进一步推动;另一方面传统的农业经济发展中,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农业乱推乱放造成的水土污染、我国可用的耕地面积又因为解决温饱问题对土地进行的大量严重的破坏而变小,这些都促使我国农业经济向绿色低碳循环的农业经济发展。随着新世纪的发展,粮食供应问题在不断的升华,使我国农产品的进出口问题上受到了严重的制约。对于此,要保护好我国的生态环境和更好的对我国粮食的安全进行维护,必须加快实施绿色低碳循环的农业经济发展,粮食的安全问题才能得到更好的解决。

三、我国农业经济在发展绿色低碳循环中所面临的问题

一方面建设我国农业基础的设施不完善。近年来我国对农业产业也出台了很多辅农、惠农及助农的工业化的优惠政策,但是仍旧出现了可用耕地流失越来越严重、耕地面积越来越少、农业资源的大量浪费这些问题,这都是由于农业经济的基础设施不够完善所造成的,再加上有些农业经济基础的设施使用年头过长,出现老化现象,这更促使农业资源被严重破坏;另一方面我国的农业基础相当薄弱,总结出以下三点:第一,在市?鼍?济的发展中,青壮年集体外出打工的人员越来越多,造成了农业产业的劳动力出现明显的缺口,造成我国农村的劳动力严重的短缺;第二,虽然我国的国土面积相当大,但是人与土地之间的矛盾又很明显,我国人均的可耕种的耕地面积比世界人均可耕种的耕地面积低的太多了;第三,我国虽然全方面的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对职业技术教育也在不断加强,但是我国从事农业的文化水平没有得到根本上的提高,最明显的就是我国农村人口的文化程度上普遍不高;最后一方面是没有及时完善我国农业经济的服务系统。本来对于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的方向上起步就比较晚,农业经济的服务系统又没有得到及时的建立和完善,这也使在进行农业经济的服务工作的开展上得不到顺利的进行,其服务水平也就没有得到很好的提高。

四、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绿色低碳循环中的应对措施

一方面对我国农村基础的设施进行建设完善。在对我国农村的基础的设施建设中,在更换和检修上,实行大力开展对农业低碳的经济发展方向大规模的普及,同时向农村进行多方位的引流,利用好资源开发新技术,使农民的视野更加开阔,让我国的农业实现经济的效益最大化;另一方面对我国农业的产业经济结构上。为了使绿色低碳循环的农业经济规模越来越大及出现联动的效应,对基层的农业人员进行绿色低碳循环的农业经济发展模式的灌输、普及,对相应的农业技术服务人员多多进行技术培训和远程继续教育的学习,争取能够培养出一批在绿色低碳循环农业方面的人才专家,从中对于绿色低碳循环的农业种植小能手进行发掘。最后一方面则是我国对农业技术的专业服务系统的建立。不管是工业技术化的发展还是城市化的发展进程,我国农业的经济在其技术水平、物质基础、信息、物流服务等对专业服务系统的建立都已经相当的成熟了。为了能够促进我国绿色低碳循环的农业经济在基层更深入的推广,农业技术的专业服务系统就该包含一系列专门的服务,例如,农产品和其衍生品在销售模式上进行拓宽、对于病虫害虫技术性防治的推广、对于现代化农业的耕种方式实现技术化的普及等等。

绿色低碳经济发展篇5

摘要随着可持续发展成为发展的主导意识,“绿色金融”也悄然兴起,并且逐渐渗透到金融理念之中,改变了传统的金融活动。绿色金融”是现代金融业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发展“绿色金融”对于保护生态环境、发展经济以及金融机构自身的发展都有重大意义,是实现经济、社会、环境协调进步以及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绿色金融低碳经济可持续发展

一、“绿色金融”与低碳经济

随着工业的革命的到来,人类的经济不断发展,但环境污染、资源耗竭,生态失衡等全球性环境问题随之而来,人们普遍认识到过去的生产和消费方式对于环境的危害。近期,我国提出经济发展模式向低碳经济转移。低碳经济是经济发展的碳排放量、生态环境代价及社会经济成本最低的经济,是以改善地球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为目标的可持续发展的新经济形态。保护环境单靠法规制约是不够的,我们迫切需要找到一种行之有效地体系来推动,市场化操作与经济手段就是一个不错的思路。“绿色金融”,指金融部门把环境保护作为一项基本政策,在投资和融资决策中要考虑潜在的环境影响,在金融经营活动中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以及环境污染的治理,通过对社会经济资源的引导,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尽管目前谈到低碳经济,人们更多的是与全球气候变化、节能减排联系起来,但在其背后实际上形成庞大的资金供给与金融流动机制。美国奥巴马政府承诺,将在未来10年投入1500亿美元用于替代能源开发,并已成立总额约为30亿美元的可再生能源投资基金。根据联合国和世界银行预测,预计2008年―2012年间全球因发展低碳经济而形成的低碳交易市场规模每年可达600亿美元,2008年成交总额为1263.45亿美元,2012年将达到1500亿美元,有望超过石油市场成为世界第一大市场。目前低碳经济还处于起步阶段,低碳技术的研发或引进、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等都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但是巨大的发展潜力与市场前景,已日益引起金融机构的关注和广泛参与。

二、我国实施“绿色金融”的必要性分析

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如果环境生态与资源遭到破坏,经济的发展超出了其资源的承载能力,那么经济就难以持续发展下去,金融业因此受到严重影响。因此,实行“绿色金融”,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战略意义。具体来讲,有如下几个方面:

1.从自然生态来看

尽管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但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我们的生存环境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第一,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如果人口的增长超出了自然界的承受能力,必然导致自然环境的进一步被破坏。第二,我国正处于工业化迅速发展阶段,但伴随着高速增长的却是粗放式的生产方式,即以资源的严重浪费以及破坏生态平衡为代价。第三,我国正在处于城市化的进程之中,城市规模的扩大和城市人口的导致了城市污染物排放量的迅速增加,给生态环境带来越来越大的压力。以上这些因素导致我国自然环境不断恶化,也使我国实行绿色金融政策尤为迫切。

2.从经济发展来看

经济增长只是纯粹的生产增长,经济发展不单纯看重当前的增长,更要考虑长远发展的需要,要求资源到达最优的配置。我国目前的经济高速增长伴随的是粗放式的生产方式,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观点来看,以生态环境的破坏为代价换取经济数量的提高,不利于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通过绿色化的金融活动,可以引导企业的投资取向、资金的流向,进而影响经济的发展方式。以金融手段、金融创新来影响资源的配置及产业结构的优化是促进绿色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式。

3.从金融机构自身来看

首先,金融业的发展要依赖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它以经济的持续发展作为自己发展的基石。实行“绿色金融”,符合当前国家的基本政策。其次,金融机构在发放贷款时应充分考虑环境风险的因素,不能一味的只考虑经济效益。例如,高能耗、高污染的企业为了扩大生产向银行融资,一旦造成严重污染被政府环保执法部门勒令关停,银行贷款不但不能收回,致使银行蒙受损失。再次,实行“绿色金融”,有利于金融部门充分发挥对产业结构调整与新型产业发展的“金融导向”作用。通过金融业务的运作,合理科学的确定贷款的投向,对那些造成严重污染至今还没有关停治理的企业和对环境有重大影响的新建、改建与扩建项目,坚决停止贷款,并限期收回已发放的贷款。对按期进行污染治理的项目、技术含量高的高新技术产业、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的项目等,金融部门在信贷上给予优先的支持。最后,低碳经济的研发、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等拥有巨大的发展潜力与市场前景,金融机构在融资方面给予支持,不仅可以在资金上为环境保护贡献力量,还可以获得可观的利润。

三、构建“绿色金融”体系

1.组建政策性绿色银行

80年代后期,联邦德国就成立了世界上第一家“生态银行”,专门贷款给一般传统银行不愿意接受的环保工程。我国应建立绿色银行,以利于环保产业资金的聚集、运作、增值和充分发挥投资效益。政策性银行的主体资金可以由国家从财政收入中划拨,同时还可以考虑允许私人资本有限参股以扩大银行资金的来源。对于政策性银行投资管理,应该成立专门的发展投资基金,同时可以借鉴证券市场投资基金的操作方式,允许普通投资者购买基金份额,在保证环保资金流动性需求的同时,获取最大的投资收益。

2.建立“绿色基金”、“绿色债券”等新型融资工具

“绿色基金”是指基金管理主体通过发行基金份额,筹集资金,并将资金专门用于能够促进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的各类公司股票。它集中社会闲散资金用于具有较大发展潜力的新兴企业进行股权投资,并对受资企业提供一系列增值服务,通过股权交易获得较高的投资收益。“绿色债券”包括绿色金融债券和绿色企业债券。其中绿色金融债券的流动性强、安全性好,是一条良好的筹资渠道。银行通过发行金融债券吸收大量中长期稳定资金,再以贷款及相关方式投入到急需资金且社会效益好的绿色产业或生态工程项目上。除了设立绿色基金、绿色债券外,我们还应当进行其他融资工具的创新。金融资本介入低碳经济模式导致了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形成,碳排放权是由于不同企业的排放量、减排成本不同,一些持有较多排放权的企业可以将多余的指标出售给排放权不足的企业。

3.成立环保基金

由于对环境保护和生态治理的项目和工程来讲,效益很难短期体现出来,所以银行一般都不情愿贷款给他们。因而为了融资,可以成立专门的环保基金,由污染者支付环境污染费用成本组成,其余的可以向中央银行申请再贷款充实其资本金。环保基金可以用于支持环保产业,用于生态的保护以及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用于环境保护事业以及对环境污染重大事件的受害人进行赔偿。因此从长期来看,总的投资收益反而有可能高于一般投资基金,从而实现企业社会责任、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多赢。

4.推广“绿色保险”产品

环保部和保监会已于2008年2月携手推出“绿色保险”政策,目前保险公司在推行“绿色保险”产品的时候,要特别注意防范企业在投保之后所产生的道德风险问题,在制度设计上要做到精细化、科学化。只有如此“绿色保险”业务才能健康发展和不断扩大。由保险公司对投保企业所发生的污染突发事故受害者进行赔偿,一方面可以减轻政府与企业的赔付压力,另一方面可以发挥市场机制对企业排污行为的监督。

5.支持绿色企业的股票优先上市

为了支持绿色金融的发展,国家应把调整产业结构,加强环境保护作为一个重要的政策导向,建立健全“环保审查”机制。在开展项目或企业上市前的环境保护评估,对不符合国家和地方有关部门环保规定的企业或项目,不能上市发行股票,即使该企业或项目具有良好的财务效益也应该予以否决,在同等条件下,环保效果好的企业或项目可考虑优先上市。同时,传统企业也可通过发行绿色优先股来筹集专项资金用于建立环境污染的防治和治理体系,实现企业结构的转型与提升。

参考文献:

[1]王春波,陈华.“绿色金融”――现代金融的新理念.甘肃农业.2003(11).

绿色低碳经济发展篇6

关键词:低碳经济;绿色会计;绿色信息披露

低碳经济作为新的发展模式,不仅是实现全球减排目标的战略选择,也是保证经济持续健康增长的良方。气候变化和经济危机为中国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契机,中国企业目前已经在多个低碳产品和服务领域取得世界领先地位,其中以可再生能源相关行业最为突出。在2008年中国政府4万亿的经济激励计划中,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新能源开发和能效提高为重点投资领域。今年的两会政协一号提案也是力挺低碳经济。

在实施低碳经济的背景下,通过实施绿色会计,能够把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由于环境资源利用不合理而造成的诸多问题通过事前、事中控制而降低其限度,更好地增进企业自身的效益,从而提高了整个社会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通过实施绿色会计可以充分考虑社会生态环境的成本,准确核算国民生产总值和企业生产成本。

一、我国绿色会计发展现状

(一)绿色会计一些基本概念的界定还比较模糊

绿色会计(Greenaccounting),亦称环境会计(environmentalaccounting),它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以有关环境法律、法规为依据,研究经济发展与环境资源之间的关系,并运用专门方法,对企业给社会资源环境造成的收益和损失进行确认、计量揭示、分析,以便为决策者提供环境信息的会计理论和方法,是环境科学与会计和实物交叉渗透而形成的一门全新的应用科学。

(二)研究方法单一

总体看来,目前我国会计界绿色会计的研究是以规范性研究为主,多数研究涉猎的是绿色会计的必要性、会计目标、会计假设、会计要素确认等内容,但实证研究仍凤毛麟角。

(三)绿色会计核算方法缺乏可操作性和科学性

由于绿色会计目标定位过高,过于追求理想化的绿色会计模式,以至于绿色会计的核算如会计科目、记账方法、会计报告的设计和使用方法都没有走出套用传统会计的模式。一方面,我国在绿色会计的制度和准则制订上才刚起步,缺少可执行的部级的相关制度的约束力。另一方面,缺乏具有我国特色的绿色会计理论与实践体系作为绿色会计实践的支撑。

(四)专业人才储备缺乏

绿色会计对于任何国家都是一种新生事物,理论上讲是一个边缘性学科,发展绿色会计需要跨学科领域的复合型人才,既要深谙会计理论,又要掌握一定的资源、环保知识。我国目前相当缺乏这样的人才,高校相关学科建设与教学研究也相对滞后。现有的会计人员由于知识结构有限,很少有在环境、生物等方面有所研究的,所以就企业目前财会人员的现有的素质来看,难以恰当处理环境问题,以及环境绩效问题。

二、完善绿色会计实施的政策建议

(一)进一步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

自1979年我国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以来,已颁布环境保护和自然资源管理法律十余部,行政法规30余部,国家环境标准360多项,地方法规600多项,加入的相关国际公约20余项。

尽管我国已经制定了一些环境保护法规,但是,一方面这些法规本身不完整,实施细则不明确,可操作性差;另一方面,对于法规执行起来很不得利。为此,国务院在《关于环境保护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明确要求:各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必须切实履行环境保护工作统一监督管理的职能,加强环境监理执法队伍的建设,严格环保执法,规范执法行为,完善执法程序,提高执法水平。只有这样,才能发挥法律的效力,才能使法规落到实处。

(二)树立绿色经营理念

企业在经营活动中不可避免地发生这样那样的对环境产生负面影响的经济行为。在追求价值最大化的情况下,只要企业的经济活动能够带来纯利润,只要这种经济行为的边际利润大于零,企业就会选择这种经济行为,甚至会扩大经济规模。但是企业在新的运营形式下,考虑了环境因素的影响,其成本结构必然发生了变化。在绿色成本核算要求下,企业必须为牺牲和维护环境付出代价。因此企业在进行经济决策时,就必须考虑这部分的成本。在这种情况下,就必须对于企业的总成本(包括绿色成本)有一个综合的测算。在此基础上,企业的管理者才能决定是否扩大生产和生产的规模,以使企业的该种经济行为达到一种最优的环境污染水平。

(三)完善绿色信息披露

信息披露是绿色会计核算发挥重要影响的主要途径。要提高我国绿色会计的信息披露的质量,还要尽快大力发展和完善绿色会计的信息披露及报表。绿色会计报表的内容主要包括企业利用资源是否有效、环境污染的治理和环境成本的发生情况、环境损益形成情况和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对社会带来的影响等。绿色会计报表包括绿色资产负债表、绿色成本报表、环境影响报告表、环境排放表及环境政策报告。由于目前企业对绿色会计信息披露还处于认识和起步阶段,可以借鉴财务报告的模式,即在现行会计报表内增加与环境有关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指标进行单独披露。即单独设置“绿色资产”、“绿色负债”、“绿色权益”项目,分别列示在资产负债表及现金流量表项目中,再单独设置“绿色成本”和“绿色效益”项目,列示在利润表中。让报表使用者在了解企业财务业绩的同时,知晓该企业的环境状况。同时,企业还应在会计报告的附注中披露相关的环境信息,如企业的绿色会计政策治理措施企业的资源环境管理系统企业对环境的损害情况及处理措施企业采用的环境标准及其变化对数据的影响企业控制污染的措施及其效果企业对有害的环境影响结果进行保险,以及政府对此补助金的运用情况,以及其他需要说明的情况。

(四)加大绿色会计的宣传和教育力度

实施绿色会计不仅是一个会计问题,同样是一个复杂的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对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既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追求经济效益,也不能为了保护环境而抛弃经济发展。要广泛开展可持续理论、绿色会计知识的普及教育,增强全民的环保意识,尤其是国家行政部门和企业的环保意识,以促使政府加强环保执法力度,促使企业认识环保的迫切性和重要性,自觉建立并实行绿色会计核算体系。应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方式,提高社会的环保意识教育,使绿色会计逐步被公众、企业和市场接受。

绿色低碳经济发展篇7

关键词:低碳经济绿色金融经济发展

一、绿色金融和低碳经济概述

绿色金融就是与低碳有关系的金融活动,也可以叫碳融资,大体上可以说是环保项目投融资的代名词,也可以简单地把碳金融看成对碳物质的买卖。碳物质主要是与上述清洁发展机制中的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有关的环境污染物,这些污染物可以在上述机制中进行买卖交易、投资或投机,所筹集的资金可用来投资于减少Co2等排放的环境保护项目。一个被公约限制温室气体排放量的国家,凡是超标排放就要进行经济补偿,可以“出钱购买”排放权,由此温室气体减排量的国际贸易形成了一个特殊的金融市场。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模式,低碳经济的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追求绿色GDp的问题,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通过低碳经济模式与低碳生活方式使价值观发生变革,为迈向生态文明走出一条新路,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绿色金融和低碳经济的契合性关系

(一)“绿色”和“低碳”两个概念密切相关

首先,气候是环境的一个重要要素。气候的不利变化如暴雪、海啸、飓风等会恶化生存环境。其次,气候和环境的变化都与工业化城市化密切有关。工业化导致大量排放温室气体和污染物,破坏自然界的平衡和循环。如火力发电,大量排放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前者是温室气体,后者形成酸雨。“低碳经济”是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经济发展形态。“绿色金融”是环保项目投融资的代名词,是对碳物质的买卖。

(二)倡导绿色金融和低碳经济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具体体现

“低碳经济”和“绿色金融”都是主张资源节约和保护环境的经济;都是主张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经济。是一种新的经济发展理念和方式。我国各省经济结构和增长方式的不同所承担的成本和压力也不同,通过绿色金融和低碳经济发展政策,能引导经济结构调整和能源消费方式转变。

(三)倡导“绿色”、“低碳”是建设“两型社会”的具体体现

从“资源节约型”看,倡导“绿色”和“低碳”,就是强调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而降低GDp能耗也能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从“环境友好型”看,倡导绿色和低碳,就是强调对生存环境的保护,珍惜蓝天、青山、绿水。

三、目前国内碳交易市场和绿色金融创新的现状

(一)在参与国际碳交易市场上,我国碳融资和绿色金融服务不足

目前,国内碳交易市场和绿色金融创新总体讲是比较滞后的。

首先,我国碳排放资源多但没有定价权。据世界银行统计反映,2008年我国在CeR一级市场交易中的份额达到84%,2002~2008年全球66%的CeR供给源于我国的CDm项目。但由于碳交易议价能力弱,没有定价权,我国目前仍处于全球碳金融交易链的低端。我国缺乏统一有效的碳交易市场和成熟的金融中介。目前我国在碳减排额主要通过一些国际碳基金、世界银行等中间机构进入国际市场,国内价格远低于国际价格,而且人民币被排斥在碳交易的计价结算货币之外。

其次,在绿色金融和碳融资服务上国内金融机构参与不足。但我国金融机构参与绿色的深度和广度有限,发展缓慢,商业银行以发展绿色为目的、为企业做财务顾问或进行融资的案例较少,在为碳减排项目提供直接融资、参与国际碳交易、为企业CDm项目获得联合国专门机构认证提供咨询服务等金融服务尚处于空白状态。更缺乏碳掉期交易、碳证券、碳基金等各种金融衍生品和金融服务支持。

(二)在培育国内排放权交易市场上,金融产品创新和政策激励不足

首先,国内排放权交易市场发展缓慢。我国排放权交易市场及产品逐步形成,已开展国内碳交易和其他排污交易品种。但交易品种少、市场规模小,特别是因减排交易品种的污染特性以及环境管理体制的块块模式使其难以跨区域交易,而且排污收费机制不健全,导致环境交易市场发展缓慢。

其次,金融支持环保的产品和工具缺乏。近年来,金融部门积极推进“绿色金融”机制,加大对企业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的金融支持。人民银行将企业环保信息纳入企业征信系统,督促企业提高环保意识;兴业银行加入了“赤道原则”;各政策性和商业银行纷纷制定专门绿色信贷政策和设立绿色信贷部门。保险监管部门在积极开展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度等“绿色保险”试点工作。“绿色证券”机制正在探索建立上市公司环境绩效评估制度和信息披露的监管机制。但是,目前绿色金融仍是以信贷为主,直接融资比重小;融资方式除流动资金贷款、项目贷款外,其他形式鲜有涉足。

第三,金融支持环境保护的政策激励不足。对绿色金融的利率补贴、税收优惠、风险补偿等激励政策不足;对绿色企业上市发行股票、公司债、企业债融资的扶持政策不足。

四、当前国际市场环境为中国发展绿色金融提供的机遇

(一)全球碳交易市场将取代石油成为世界第一大市场

据统计,2005年全球碳交易量和交易额分别为7.1亿吨和108.6亿美元;到2008年分别上升48.1亿吨和1263.5亿美元,平均年增长率分别为89.2%和126.6%,世界银行报告称,2012年全球碳交易市场将达1500亿美元,有望成为世界第一大市场。

目前世界上还没有统一的国际排放权交易市场,各市场对交易的管理规则也不相同。一是欧盟排放贸易体系(eU-etS)是全球碳交易市场的引擎。2003年10月25日欧盟建立eU-etS,其碳产品交易量与交易额一直占全球总量的3/4以上,成为全球最大多国家、多领域温室气体排放权交易体系。二是世界各国的其他碳交易市场纷纷出现与快速成长。如芝加哥气候交易所CCX是全球第一家自愿减排碳交易市场交易平台,是京都机制以外的碳交易市场;又如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温室气体减排贸易体系于2003年1月正式启动,它对该州的电力零售商和其他部门规定排放份额;加拿大首家Co2排放配额交易机构――蒙特利尔气候交易所也正式运行。

(二)全球碳金融发展速度快速提高

碳排放权进一步衍生就是具有流动性的金融资产,故碳交易市场的金融特性非常明显的,国外实践表明了这一点。一是参与碳交易的金融机构越来越广泛。欧洲的清洁发展机制CDm中间商大多是基金公司和银行,美国芝加哥气候交易所里3/4的会员是金融机构。二是碳金融衍生产品不断推出。发达国家围绕碳排放权衍生出一系列碳金融品种,构建起包括直接投资融资、银行贷款、碳指标交易、碳期权期货等一系列金融工具来支撑碳金融体系。三是各国争夺碳交易的货币主导权。随着碳交易市场规模不断扩大,碳货币化程度也越来越高,并成为继石油等大宗商品之后又一新的价值符号。

五、国内金融机构加快绿色金融发展的对策建议

在信贷方面,可结合我国到2020年的总体碳减排目标,针对不同行业制定不同的强减排要求,承诺达标企业获得融资;将排放权减排额作为抵押物,来为环保企业进行融资;开办专项治理节能减排技术改造和设备升级换代的项目贷款业务;开办排放权交易购买方专项贷款。

在中间业务方面,可利用商业银行下属的金融租赁中心或者与专业租赁公司合作,为CDm项目提供设备融资租赁服务;可凭借信息优势,作为CDm项目的咨询顾问,协调项目发起人、国外投资者、金融机构和政府部门之间的业务关系;发挥托管各种基金的经验优势,参与托管正在快速成长并大规模进入我国的碳基金等业务;积极推动保理融资工具在节能减排项目融资中的应用。鼓励金融机构为排放权交易提供账户便利、研发支持和中介服务。积极推动民间机构、中介机构以及具有减排技术认证能力的第三方机构的发展。

在发展直接融资方面,可支持符合条件的环保企业或项目发行企业债、公司债、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资产支持票据等债务融资工具筹集发展资金。采取多种优惠措施,鼓励私募基金、风险投资、社会捐赠资金和国际援助资金加大对环境保护和节约资源的资金投入。

在地方政府扶持方面,可加大排放权交易的政策扶持。地方政府一是应推动建立绿色信贷担保制度,通过财政资金担保杠杆,放大环保信贷的投入规模。二是应设立专项基金,投资于环保企业或为环保企业提供优惠借款。对环境保护和节约资源设施建设、环保设备投资提供中长期优惠贷款制度。三是应综合运用财政贴息、费用补贴、税收优惠等多种政策方式,合理分散金融机构加大对环境保护项目融资支持的信贷风险。

此外,还可以考虑充分运用国际金融组织对环保项目的资金支持。目前,世界银行、国际金融公司、亚洲开发银行等多个国际金融组织都成立了相当规模的环保项目基金。加强与这些国际金融组织的合作,已成为各国推动本国金融支持环保体系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加强与国际排放权交易机构的交流合作。

绿色低碳经济发展篇8

    关键词:低碳经济;绿色会计;科学发展观;可持续发展 

    1低碳经济的概念 2绿色会计的概念及其基本特点 3绿色会计与我国发展低碳经济之间的必然联系 由于全球工业化进程的加速,排放到大气中的温室气体浓度急剧 升高导致全球气候恶化,人类社会正面临生存和发展的严峻挑战。为 此,国际社会提出了发展低碳经济的应对之策,从1997年的《京都议 定书》到2007年的《巴厘岛路线图》,再从2008年7月在日本东京举 行的g8峰会上提出的2050年将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减少至少一半的 长期目标,到2009年12月在丹麦举行的哥本哈根全球气候大会,世界 各国在碳减排问题上已达成初步共识。一方面,低碳经济是为减少温 室气体排放所做努力的结果;另一方面,低碳经济是经济发展方 式、能源消费方式、人类生活方式的一次新变革,它是建立在化石燃 料(能源)基础上的现代工业文明转向生态经济和生态文明社会的必然 产物。低碳经济的实质是提高能源效率、开发清洁能源、追求绿色 gdp,其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的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的创新 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低碳经济是最大限度地减少煤 炭和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的经济,它是建立在以低能耗、低污染、低 排放基础上的经济.

    发展低碳经济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总体趋势,我国也明确提 出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可持续发展的低碳经济之路.

    绿色会计将会计学和自然环境相结合,故又称环境会计。它采用 多元化的计量手段及属性,依据相关社会环境法律、法规,分析社会 经济发展与自然环境资源之间的有机联系,从而运用专门的方法,对 企业给自然与社会环境资源气候造成的收益和损失进行确认、计量、 揭示和分析,为有关决策者提供环境信息的会计理论和方法。绿色会 计具有区别于传统会计的两个基本特点.

    (1)绿色会计是在自然环境资源恶化和批评传统会计的基础上 产生的,其与传统会计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即传统会计从人 类社会经济活动的角度反映和监督企业的资本及资金运动,按照权责 发生制、历史成本等会计原则、采用复式记账的方法对发生的经济事 项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但是企业的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造 成的影响在会计核算中没有得到反映。而绿色会计则从生态环境和整 个人类的社会活动出发,围绕着自然环境资源和社会环境资源的高效 利用及耗费的补偿,力求全面反映和监督企业的经济活动,从而有效 解决了传统会计所不能解决的问题.

    (2)在传统会计体系中,先有财产所有权后有价格,有了价格 才能在会计账表中配合数量进行会计核算。但是空气、海洋、臭氧层 等对人类活动至关重要却又没有所有权的事物是不能成为传统会计核 算内容的,企业并不把这些对象的使用和损害记入经营成本,这样做 不仅实际虚增了利润,而且使以牺牲环境来谋取暴利的短视行为成为 一种非常诱人的现实利益驱动。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绿色会计赋予环 境资源以价值和价格,对其损耗予以补偿,用会计核算出来的数据充 分反映环境资源的有限性和稀缺性,从而使企业的微观活动与社会的 宏观利益对接,迫使企业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综合起来 考虑,用以实现经济的低碳化可持续发展,即实现低碳经济发展目 标.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超高速经济巨量发展造成的社会环境气候问 题日益引起人们的广泛高度关注,在我国会计体系中建立绿色会计已 经成为社会共识,披露环境信息的会计工作已经迫在眉睫,借助绿色4在我国实行绿色会计还存在的一些问题 会计推动政府和企业共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为大力发展低碳经济提 供综合性决策服务,促进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从而达到扭转环境污 染、生态破坏及气候恶化的恶性趋势,实现我国发展低碳经济走可持 续发展的总体目标.

    (1)绿色会计是实现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必要途径。绿色会计 与发展低碳经济之间是相辅相成、互为依存的关系,前者是后者的必 要手段和实现途径,它的建立必将有力地促进后者的实现;后者是前 者的存在前提和理论基础,它的实现必然进一步推动前者的研究发 展。两者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决不能将两者孤立起来独立发 展。所以,绿色会计是我国发展低碳经济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要途 径.

   (2)绿色会计是实现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必然选择。传统的会 计理论没有考虑企业的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造成的影响,必然会造成 环境资源被企业过度开发和消耗排放的恶果,不仅如此,高污染低效 益使得生态环境补偿能力严重不足和相对滞后,这些都必然会阻碍企 业自身及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进程。因此,只有重视绿色会计,创 新环保投入产出的会计核算,切实有效地降低碳排放,才能加强企业 现代化市场竞争优势,实现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目标,而绿色会计正 是创新环保投入产出的会计核算.

    (3)绿色会计是实现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必然要求。绿色会计 是在全球普及现代化机器大生产严重破坏自然环境、造成生态气候环 境严重恶化、社会经济发展的资源环境基础受到严重威胁的背景下提 出来的,目的是为了克服传统会计局限性,服务于转变经济增长方 式,走可持续发展的低碳经济发展之路,即绿色会计是实现我国发展 低碳经济的必然要求.

    (4)绿色会计是实现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必要条件。世界发达 国家对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视程度远远高于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它们的 绿色会计起步较早,目前已经进入了实质性阶段,包括制定绿色会计 准则等。当今经济全球化的世界发展趋势要求我国尽快与国际接轨, 国内外企业之间的相互交流是不可避免的,而会计作为企业之间交流 的数据语言首先应该具有国际化通行的水准。所以,绿色会计是实现 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必要条件.

    (1)制度不完善。尽管我国已经意识到了自然环境资源气候的 重要性,也有披露环境信息的政策动机,但是绿色会计还仅限于专家 学者的文章当中,基本上还没有形成操作性较强的绿色会计准则,即 目前仍缺乏具备可操作性的绿色会计准则,更谈不上全面满足相关会 计实务工作的各项需求.

    (2)环境执法不健全。地方局部发展与全局环境保护存在利益 上的冲突,造成了相关环保法律执行不严格,企业普遍钻环保法律在 执行过程中的政策漏洞。因此,环境执法不健全,相关的工商管理松 散,共同形成了阻碍企业实施绿色会计的短期利益驱动机制.

    (3)企业对绿色会计重视不够。企业设立相关绿色会计科目较 少,并且对环境资产负债的估值偏低,对已发生的环境收支项目明显 反映不足。企业对构成环境资产负债的或有事项存在侥幸,因此对环 境资产负债的估值偏低,这样就会大大增加企业长期经营的财务风 险.

绿色低碳经济发展篇9

abstract:Underthebackgroundoflow-carboneconomy,greenlogistics,asanewindustryofeconomicdevelopment,hasbecomeanewprofitgrowthpointforpromotingsustainableeconomicdevelopment,anditsdevelopmentcannotbeseparatedfromfinancialsupport.thedevelopmentofgreenlogisticsfinance,notonlytopromoteChina'slow-carboneconomicdevelopment,butalsoforlogisticsenterprisesandfinancialinstitutionshaveacertainpositivesignificance.thispaperanalyzesthemeaningofgreenlogisticsfinance,introducestheexperienceofforeigngreenlogisticsfinancedevelopment,andputsforwardthecountermeasuresofdevelopinggreenlogisticsfinanceunderlowcarboneconomy.

Keywords:low-carboneconomy;greenlogistics;financial

建立低碳型?济发展模式,能有效解决日益严重的全球气候变暖、二氧化碳浓度升高等环境问题,最终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近几年,我国物流业发展速度很快,为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同时也应看到,物流企业在经营过程中给生态环境带来了一定的不良影响。主要表现在:物流需要大量的交通工具,在运输过程中会带来噪声污染、尾气污染;一次性包装材料带来的环境污染等。因此,要降低物流对环境的影响,就要提倡绿色物流,发展绿色物流金融,为物流运营提供绿色金融服务。

1绿色物流金融的含义

绿色物流金融是基于“绿色物流”和“绿色金融”衍生出来的新的金融产物。在低碳经济背景下,为降低物流对环境的影响,人们越来越认识到绿色物流运营的重要性,因此,绿色物流被广泛推广。而绿色物流的发展,离不开金融的支持,这就需要金融机构在提供信贷支持时,以降低对环境的污染、减少资源消耗为目标,通过应用开发各种金融产品,抑制物流对环境造成危害,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因此,绿色物流金融是指金融机构面向绿色物流运营,通过信贷、保险、证券等金融产品,以促进节能减排和经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为目标,有效地组织和调剂绿色物流领域中货币资金运动。

绿色物流金融与一般物流金融虽然都属金融的范畴,但二者具有本质区别。一般物流金融只是金融机构提供一般的金融服务,包括信贷融资,支付结算等。但绿色物流金融是金融机构在提供金融服务时,是以实现绿色物流环境的净化为前提的,注重追求“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发挥金融资源优化配置作用,带动资本投入绿色物流资源的开发,切实保护生态环境,更多注重的是生态效益。

2发展绿色物流金融的意义

2.1发展绿色物流金融是推进我国低碳经济建设的需要

低碳经济是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为目标,通过使用低碳技术,减少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实现既促进经济发展又保护生态环境的目的。物流业由于其行业的特殊性,运输车辆比较多,包装材料比较杂,容易造成汽车污染,包装材料污染,这必然会给生态文明的建设带来负面的影响。因此,发挥金融引导资本投向的作用,使用各种绿色金融支持手段,创新产品,使绿色物流的发展获得资金支持,推进我国低碳经济建设的发展步伐,真正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有机结合。

2.2发展绿色物流金融有利于物流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通过深化改革、完善政策,降低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降低用能、物流等成本”。物流业作为支撑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产业,这几年发展迅速,社会物流总额持续增长。2016年,我国社会物流总额229.7万亿元,同比增长6.1%,表明我国物流业务发展前景广阔(见图1)。

但融资难、融资贵一直是影响物流企业发展的主要因素。而发展绿色物流金融,不仅能解决物流企业融资难的问题,而且可以促进物流产业升级,降低物流成本,推动物流企业健康发展。

2.3发展绿色物流金融有利于金融机构的发展

物流企业要进行绿色运营,离不开资金的支持,而资金的主要来源是外源融资,尤其以银行信贷资金为主。由于绿色物流金融融合了金融业务和物流业务相交叉的长处,银行开展绿色物流金融业务,一方面可以增加业务收入,另一方面可以获得稳定的客户源,并且可以获取物流企业相关链上各层优质企业的综合信息,不断拓宽业务空间,实现银行差异化经营。

3国外绿色物流金融的经验

3.1制定绿色物流、绿色金融配套政策和法规

由于物流活动过程中运输工具会对空气产生污染,包装材料会污染环境。为控制污染源,发达国家都制定绿色物流相应的政策和法规。如日本颁布《大规模零售店布局法》,以法律法规的形式来规范物流运输节点的布局,同时为了解决物流车辆对市内道路影响的问题,颁布《流通业务城市街道整备法》,把市中心大型零售业转移到郊外。这些政策法规对绿色物流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美国政府积极地开展绿色物流专项技术研究,严格控制废弃物的排放。美国在各个港口实施“绿色港口”管理,避免废气排放对环境造成的污染。此外,欧美国家还大力推动各种绿色环保税收优惠政策,鼓励使用各种环保车辆。在对物流企业进行金融支持方面,制定绿色金融政策,通过法规的形式约束金融机构支持节能减排项目,并对节能环保的项目予以税收优惠、财政补贴。

3.2加大对绿色物流资金投入力度

物流企业设备购置、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巨大,为扶持物流企业的发展,欧盟国家每年政府通过财政拨款、补贴的方式改善物流运输条件,在修建道路、码头、仓库包括冷库和市场等基础设施方面予以补贴。美国政府通过宏观经济政策的引导,加大资金投入力度,确立以现代物流发展带动全社会经济发展为战略目标。

3.3完善的绿色物流金融体系

对于绿色物流的发展,发达国家拥有完善的绿色物流金融体系。(1)绿色信贷。在发达国家,金融机构给物流企业提供信贷资金时,严格遵循赤道原则,只有符合赤道原则规定,金融机构才能予以贷款。包括美国花旗银行、英国渣打银行都是在赤道原则制度下进行信贷业务。(2)绿色金融产品。为发展低碳经济,实行节能减排,发达国家不断创新绿色金融产品。如温哥华城市商业银行推出的清洁空气汽车贷款,为低排放、低污染的汽车提供优先的贷款服务;荷兰银行推出绿色基金,?榛繁p筒?业和项目提供融资等。(3)成立地方性绿色银行。为扩大绿色金融的有效供给,20世纪80年代,发达国家相继成立地方性绿色银行。联邦德国于80年代后期成立世界第一家“生态银行”,专门贷款给环境保护工程。

4低碳经济下发展我国绿色物流金融的对策

4.1完善绿色物流金融相关的政策法规

低碳经济背景下,我国出台了一系列的绿色金融政策法规,充分发挥金融机构的作用,促进我国实体经济低碳发展(见

表1)。

而目前,我国专门针对绿色物流金融的政策法规制度却非常少,只是散见于金融业相关的法律法规以及各部委分别制定的有关条例和管理办法中,还没有专门的绿色物流金融的支持政策法规,这不利于绿色物流金融的健康发展。因此,建立健全绿色物流金融运营的政策法规制度,是绿色物流金融发展不可或缺的保障,无疑也为推进我国低碳经济建设创造了良好的政策法制环境。因此,可借鉴日本的绿色物流立法,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发展绿色物流金融的政策法规,使物流企业在进行绿色物流经营时,能严格遵守法规,严禁污染环境行为的发生。同时,在金融机构给物流企业提供绿色信贷时,给金融机构一定的税收减免,通过激励政策,鼓励银行业开展绿色信贷,将更多的资金投向绿色物流行业,支持绿色运营。

4.2创新绿色物流金融服务

绿色物流的发展离不开资金的支持,而目前我国绿色金融产品比较匮乏,更少见绿色物流金融产品。我国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经验,进行绿色物流金融产品创新,通过设计各种绿色物流金融产品,支持绿色物流的发展。如推广“绿色产品融通仓”模式,解决绿色物流运营的资金融通问题;设计“绿色物流金融产品期货”,降低物流风险,增加抗风险的能力;开展绿色汽车信贷,加快运输工具改良,降低环境污染。另外,可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成立绿色物流银行,解决物流企业绿色物流运营融资问题。

4.3建立绿色物流金融的信用体系

物流企业开展绿色物流运营离不开信贷资金的支持,而信用水平的高低是金融机构提供贷款的主要参考指标,这就要求物流企业必须通过自身业务上的创新来提升自身的信用水平,加快我国绿色物流金融信用体系建设。一是完善绿色信用评级制度,金融机构要熟悉绿色金融的政策要求和市场准入标准,建设绿色物流金融的信用评价体系,并且金融机构与环保部门需要进一步加强沟通,及时了解物流企业的绿色信用状况,与环保部门共享绿色数据库。二是加快绿色物流金融信用担保体系建设,在符合《物权法》规定的前提下,放宽绿色物流企业动产抵押担保范围,加快建设绿色物流金融信用担保体系,为绿色物流企业贷款提供方便。

绿色低碳经济发展篇10

绿色金融宏观经济经济效益

一、低碳经济背景下绿色金融发展的理论

关于绿色金融的内涵主要有两种代表性观点。其一指的是金融业在贷款政策、贷款对象、贷款条件、贷款种类和方式上,将绿色产业作为重点扶持项目,从信贷投放量、期限及利率等方面给予第一优先和倾斜的政策(和秀星,1998);其二指的是金融部门把环境保护作为基本国策,通过金融业务的运作来体现“可持续发展”战略,从而促进环境资源保护和经济协调发展,并以此来实现金融可持续发展的一种金融营运战略(高建良,1998)。

按照绿色金融概念的界定,绿色金融包含了两个要点,其一是对环保产业(绿色产业)的资金支持,其二是自身业务运作中体现“可持续发展”战略。

二、绿色金融与经济增长相关性分析

通过excel散点图以及相关系数进行分析筛选,认为污染治理投资可以作为绿色金融相近的替代指标进行后续的分析。实际上绿色金融支持低碳、环保产业,其中有大部分资金用于污染治理的投资,因此,污染治理投资可以作为绿色金融理想的替代性指标。同时,选用国内生产总值(GDp)作为经济增长的指标。通过选取1990-2009这20年的样本,分析绿色金融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

1、协整分析及格兰杰因果检验

在指标选取上,仍使用GDp作为经济增长指标,以同期污染治理投资总额(记为inV)作为绿色金融指标。为消除异方差现象,对GDp,inV进行对数变换,记作Ln(GDp)、Ln(inV)。

(1)平稳性检验

在进行协整分析之间,首先对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平稳性检验,结果如下:

(2)协整分析

用最小二乘法对Ln(GDp)与Ln(inV)进行协整回归,得到以下协整方程:

通过各变量t检验、方程的F检验、Dw检验以及残差项的平稳性检验可以得出Ln(GDp)与Ln(inV)存在协整关系。

根据模型参数系数推断,1单位绿色金融的投资,约可带动0.50单位左右的经济增长,这说明绿色金融发展对我国经济增长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与此同时,协整方程变量的系数小于1,表明绿色金融发展并不是促进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或者说绿色金融发展仍没有完全发挥其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这与我国绿色金融尚处于起步阶段的现实情况是相符的。

(3)格兰杰因果检验

检验结果显示,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Ln(GDp)与Ln(inV)存在单向因果关系,即绿色金融发展是促进我国经济增长的原因,而经济增长不是促进绿色金融发展的原因。事实上,考虑到我国绿色金融相关法律法规、机制、标准的不统一和不完善,绿色金融很难成为市场自发的行为,一开始更多地依靠政府的支持和引导,因而要使经济增长自发地促进绿色金融发展,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

三、我国发展绿色金融的政策建议

绿色金融要发展不仅关乎金融业,还需要政府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其中,政府的主要职责是引导者和保障者,一方面要对绿色金融发展提供良好的政策条件和优惠,另一方面要创建良好的法律和制度环境。金融业是绿色金融的主体参与者,需要从金融业社会责任出发推动我国绿色金融发展;也要进行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的创新,实现绿色金融和社会效益的双赢。非政府组织和社会公众既是绿色金融的参与者也是监督者。各组织机构和社会公众应相互合作、共同努力为我国绿色金融发展做出贡献。

对政府而言,应制定切实追求可持续的目标,并建立绿色金融的法律法规和机制,同时加快建立绿色金融标准,制订符合中国特点的绿色金融管理指南,此外还应加强与金融部门的沟通配合,建立完善环保信息共享机制。

对于金融体系而言,各机构应认真履行企业社会责任,抓住机遇,甄别风险,提高经济效益,同时开拓金融创新,丰富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

对其他组织及社会而言,目前我国的非政府组织(nGo)己经广泛活跃在科技、文化、环保等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以“绿色良友”为代表的nGo组织已经具有一定规模,为人民群众参与经济、文化、社会生活提供了重要途径。在践行绿色金融业务中,可充分发挥nGo组织的推广和监督作用。

此外,要推动我国绿色金融的发展,必须不断提升金融业和社会公众的认识水平,因此需要加强对绿色金融的宣传。因此,应加大环境保护基本国策和环境法制的宣传力度,弘扬环境文化,倡导生态文明,以环境补偿促进社会公平,以生态平衡推进社会和谐,以环境文化丰富精神文明。

参考文献:

[1]郑良芳.构建绿色金融思考与建议.武汉金融,2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