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高中地理教学进度十篇高中地理教学进度十篇

高中地理教学进度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4:28:54

高中地理教学进度篇1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高中地理;教学质量

引言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如何选择最佳的途径降低地理知识的难度,提高教学质量是教师亟待解决的问题。地理学习的主要内容是地理事物的形成、分布规律以及地理和人类之间的密切关系。地理是与人类生活联系密切的学科,但是在高中地理课程中,很多学生表示部分板块知识学习起来难度较大,不但降低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还影响了课堂教学效果,因此教师要积极探索降低地理教学难度与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一、高中地理难度较高的原因

(一)学生的初中地理基础薄弱

很多高中生在学习地理知识时存在较大的困难,这与学生初中地理知识基础薄弱有直接关系[1],如在看地理地图时,学生经常会问“左边是什么?右边是什么?”其实专业的说法应该是“西面是什么?东面是什么?”很多高一学生对此缺少一定的认知,也没有熟知经度和纬度的概念。高中地理《地理的运动》一节的内容需要学生运用经纬度来计算不同时区的时间,有的学生由于在初中没有打好基础,导致他们学习这部分知识时比较吃力。

(二)教材结构设置不够合理

教材中各个学科的内容应按照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的顺序编排,这样才符合学生的认知和学习规律,便于教师展开教学。但是现行的高中地理教材在结构设置上不够合理。例如,高一第一学期地理章节内容是相对较难的自然地理知识,不论是“地球上的大气”“地球的运动”,还是“地球上的水”,都含有较多初中地理知识,还涉及数学、生物、物理等学科的知识,由于内容相对抽象,也具备较强的逻辑性,所以给学生的学习带来较大的困难。

(三)教学安排不够合理

现阶段大部分初中教学安排仍以应试为目标,而初中地理并不是中考的必考项目,因此,初中地理教学没有受到应有的关注,学生学习地理的课时非常少。但是进入高中后,地理教学的课程增多,许多学生因初中地理基础知识掌握得不熟练而对高中地理知识的理解存在偏差,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学生学习高中地理知识的难度。

二、降低地理难度,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对策

(一)提前做好教学准备

现阶段很多地理教师在教学中仅仅关注内容的全面化和自身的教学过程,没有结合学生学习的现实情况,一定程度上使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产生脱节现象。因此,为了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提升教学质量,教师的教学一定要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依照现代教学的实际要求,采取有效的手段和教学形式。首先,教师要对本班学生进行了解,包括对他们的心理情况、生活环境以及地理基础,只有这样才能针对实际情况构建适合的教学方案;其次,教师也要在提高学生兴趣的前提下开展教学,可以通过设置一定的情境来提高学生的关注度和兴趣,激发他们征服困难的欲望,在帮助他们调动学习积极性的过程中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

(二)善于利用科学的教学方式

地理知识比较抽象,若教师教学形式枯燥单一,则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无法调动其学习地理知识的自主性,这是现阶段地理教学中最大的阻碍,因此,教师要构建科学有效的教学形式,积极与学生交流,在提高师生关系的基础上加深学生对地理知识的了解程度。比如,教师可以对现有的教学形式做出拓展,改变原始的单一授课的教学形式,增加投影、录像、电影幻灯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还可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在观看录影中加深对知识的了解。由于这些教学设备具有先进性和再现性,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2]。同时,教师可以借助计算机来教学,依据实际的教学内容将相关事物清晰地展现出来,帮助学生理解事物的本质和要素。比如,教师可以借助动画视频模拟板块运动的过程,再借助幻灯片向学生讲解地震的成因以及板块的学说等重难点内容,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知识,降低教学难度,还可以提升教学效果。

(三)帮助学生做好学习方法的衔接

初中地理知识相对简单而且主要以知识记忆为主,学习难度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也缺乏锻炼。在学生进入高中后,由于内容增加,学习时间缩短,地理知识在学生眼中变得越来越难。想要降低地理知识的难度,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就要合理地对学生的学习方法进行调整,使之可以做到合理衔接。比如,在学习高中必修第三章《洋流》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熟记洋流的性质、洋流的分布规律,再针对具体实例,借助画洋流图的形式帮助学生理解和巩固知识,最后将洋流的规律概括为“中低纬度的洋流是北顺南逆,夏暖冬寒,北印度洋夏季顺时针,冬季逆时针”。这样的教学步骤能让学生心中先形成大概的轮廓图,再通过画出对应的简图,总结出对应的规律,从而在循序渐进的训练中使学生掌握学习地理的最佳途径。

(四)及时在课后做出总结

教师应该在课后第一时间对教学的实际效果和预期效果做出对比和总结,检查教学目标是否在课堂上已经达成,是否有差距,差距有多大,在课堂教学中让自身感到满意的地方以及存在问题的地方又在哪里,以后需要在哪些方面做出改进,等等。因此,教师一定要善于在课后及时地做出总结和评估,将以上要素分别在自己的课程目标中做出记录,针对不完善的教学方式做出改进,只有这样才可以提升自身的教学质量。

结语

高中地理教学进度篇2

【关键词】高中地理;教学方法;创新

地理作为高中课程中的一门重要学科,其在高考中的地位也是十分重要的,如何创新地理教学的方法,提高学生的成绩是高中地理教师要不断进行研究的重要课题。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之下,高中地理老师要积极的探索和改革教学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地理知识的识记难度,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在提高地理教学效率的基础之上,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理解能力等综合素质。

1.我国高中地理教学的现状

1.1对高中地理教育的重视度不够

目前,我国高中地理教学的现状并不容乐观。大多数高中对地理学科的重视度不够,导致在进行教学安排的时候中出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直接影响了高中地理教学的质量。高中教师与学生对地理学科的重视度普遍不高,认为其不过是一个副科,无论在教师的课程安排中还是学生投入的精力上都明显不如其他学科。

1.2地理教学没有与生活相结合

地理学科本身的理论知识单纯理解起来颇有难度,但是,地理是来源于生活的,与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一旦与生活相结合进行讲解,那么必然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遗憾的是目前我国的高中教学中,并没有将地理教学与生活紧密的结合起来,而是单纯的对课本上的理论知识进行讲解,使得学生学习起来十分费力,大大降低了地理教学的效果,不利于我国地理教学的发展。

2.高中地理教学方法的创新

针对我国高中地理教学的上述现状,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迫在眉睫。提高学习以及高中师生对地理教学的重视度,将地理教学与生活紧密结合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将课堂教学的中心从教室转为学生,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是地理教学发展的方向。

2.1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使学生对地理学科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其主动进行学习,是提高其学习成绩的有效途径。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幽默的语言、丰富的案例、多媒体教学方式等都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从高中地理的教学实践来看,创设情境法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途径。在课堂上,教师创设出一个教学情境,把抽象的课本知识具体化,将理论与学生的生活完美进行结合,用地理知识对生活常见的事物、现象等进行解释。同时,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讨论,各抒己见,促使学生进行思考,加深记忆,活跃课堂气氛。具体而言,教师可以在课前开展地理信息会,这是创设情景的活动之一。教师还可以将对媒体技术引入教学,通过视频、图片等辅助手段进行情景的创设活动,吸引学生的注意,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2.2降低地理知识的识记难度

对高中文科生而言,地理是相对难度较大的学科,很多学生偏科,甚至出现放弃地理的念头,这都与地理学科的识记难度大有着密切的关系。为了缓解这一问题,高中地理教师要创新地理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让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每一个知识点都能够透彻的进行理解。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在课堂上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讨论,内部总结之后派出代表向全班同学进行汇报,锻炼学生的勇气。同时,教师要给与肯定,即使学生的理解出现偏差也要给予鼓励之后再进行纠正。这可以在加深学习对知识的记忆深度的同时提高学生的自信心,是提高其地理成绩的关键。

2.3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地理与生活息息相关,将地理知识与生活联系在一起进行教学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提高地理教学的效率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息息相关,这同时也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新课标对教材的内容进行了丰富,更重要的是要求教师重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进行实践,通过实践巩固地理知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从而提高地理成绩。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备课的时候就要增加学生进行实践的内容,让学生参与到实践中来,边操作边思索,全面提高实践能力。

3.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的高中地理教学迫切的需要进行教学方法的创新,教师通过创设情景等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知识点的识记难度、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等进行教学方法的创新,对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理解能力等基本技能进行提高,保证高中地理教学的质量。目前,我国的新课程改革正在逐步的推动,教育需要创新,教师要勇敢的进行教学方法的创新,积极主动的探索教育的新路径,顺应素质教育的新要求,为培养出适应时展的人才而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张冬梅.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学方法的创新[J].考试周刊,2013,(97):47-48.

[2]张永.浅析高中地理教学方法的创新[J].新课程(上),2011,(12):70-71.

高中地理教学进度篇3

关键词:教学管理科学化,现代教学理念

 

教学管理是保证教学秩序正常运转的中心环节,为了加强高等教育的教学管理,充分调动各级教学管理人员及广大教师的主动性、积极性,使其自觉地遵守学院教学工作的一切规章制度,增强教学意识,形成良好的教学和学术氛围,创建高质量教育教学效益。必须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不断提高教学管理效率,实施现代教学流程管理,动态性地调控学校教学工作的各环节。

(一)、树立现代教学理念,培养高质量实用型人才,形成学院新的办学特色。

1、转变办学观念。转变观念是教学改革的先导。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定要转变观念,树立起新的办学理念,把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作为办学的最高准则。具体而言,这种办学的'最高准则',就是使受教育者具有谋求职业的工作能力和本领,成为献身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优秀的实用型人才。

2、转变教学观念。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必须跳出旧的办学观念的藩篱,克服那种重理论、轻实践,重学科、轻能力,重知识灌输、轻探求引导的观念。。通过改变教学质量监控评价体系,从注重理论教学的监控评价转向对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监控评价,把学科本位的监控评价观念转向以能力为本位的评价观念。要提高实践教学的地位,加大实践教学的力度,增加实践教学的课时,促进学院教育特色的形成。

3、转变人才观念。从现代社会分工来看,人才一般可分为四类:学术性人才、工程型人才、技术型人才、技能型人才。从事科学技术研究、工程规划设计的当然是人才,我们必须大力培养。但一大批从事第一线施工、制造等应用型专门技术人员也是人才,而且是我国需要量最大的人才。从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和经济高速发展以及第三产业的蓬勃兴起的情况来看,又新产生了许多与高新技术直接相连的职业岗位。高级技术型人才的需求和他们在社会生产中的重要作用已日益凸显。可见,只有树立全面、正确的人才观,才有利于学院教育的发展。

(二)、不断推进教学改革,着力构建现代化教学管理体系。

教学改革的方向和主要手段就是推进教学管理科学化。高校教学管理科学化就是要遵循高等教育的基本规律,以教学管理基本原则为指导,运用现代科学方法,建立起教学管理决策系统、教学状况信息反馈系统、教学过程监控系统,进而实现对教学管理全过程动态的有效管理。

1、教学管理决策系统是高校教学管理的核心。。教学管理决策系统指挥着教学管理系统的运行。通常说来,教学管理决策是指参与教学工作的领导者,在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一定认识的指导下进行的选择目标和行动方案的活动。由于教学管理所依靠的主要是教学过程中知识信息的传递、交流、加工和制造,因而教学信息的管理又成为教学管理决策系统的基础。此外,在有了科学的教学管理决策系统作指导,畅通的教学管理信息为基础之后,还需要有有效的教学管理控制系统为保障,才能使整个教学管理大系统合理地运行。

2、教学状况信息反馈系统是科学化管理的重要支撑。信息反馈系统的科学化管理主要体现在教学信息的收集、教学信息的浓缩、教学信息的筛选、教学信息的提取反馈四个方面。教学状况信息反馈系统要求及时得到利于决策执行的准确和有力的信息,以便使决策部门在充足准确的信息下,有效调整和控制教学的顺利进行。主要包括教学巡视员制度、学生评教制度等。通过执行这些制度,教学管理决策部门就能汇集大量的有关人才培养目标、层次、知识结构以及教学过程中反映出的教风、学风等各类信息。正确的决策依赖于可靠的信息,而可靠的信息必须经过畅通的信息网络才能获取。

3、教学过程控制系统是科学化管理的重要保证。教学过程控制系统是以教学质量为核心,以各类教学检查为手段,以教学过程中各类教学环节为中心而形成的。主要内容包括:教学质量评估制度、教学检查制度、教学督导制度、作业和试卷抽查制度等,通过在教学过程中运作这些制度,就能有效地控制住影响教学质量的各个关键点,使人才培养全过程得到优化,确保人才培养质量。

(三)、加强教学制度建设,提高教学管理科学化的程度。

要使教学管理符合教学规律,就必须在探索、发现、认识规律的基础上,总结归纳体现教学规律要求的各种教学管理规范,建立健全系统的教学管理制度。因此,建立完善的教学制度体系,加强教学制度建设,有利于实现教学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可以说,科学的教学规章制度体系的建立是实现教学管理科学化的基础。

根据高校教学管理的情况,至少应建立以下三个方面的教学规章制度体系:一是包括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以及学院、系反映教学管理体制的各种规章制度;二是包括教学大纲以及有关授课、实验、生产实习、考试、毕业设计、成绩管理、学籍管理的课程管理制度、规定等文件;三是包括有关师资、学生、教材等教学管理要素的制度与规定。在所有关于教学管理的制度体系中,有一条基本的链:即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授课与考试管理制度,这一链反映了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过程的基本要求,是教学管理中最重要的管理制度。因此,科学的教学管理,应首先根据培养目标和教学过程的要求,建立健全以上教学规章制度体系。只有规范的教学系统,才能从根本上克服教学管理的随意性,提高教学管理科学化的程度。

(四)、抓好教学这一关键环节,实施科学的指导与控制。

1、坚持严格管理。严格执行教学规章制度是有序化教学管理的基本要求,而严格教学管理必须做到以下几点:一是要以培养目标和教学规章制度作为管理的基本依据,严格制度办事,坚持原则,不循私情,实现教学管理规范化、制度化;二是坚持管理的经常性和连贯性。教学活动是动态连续的过程,因此,教学管理工作也应该是连续不间断的,不应该时紧时松。

2、实行激励机制。高校的教学活动是一种智力型的高层次活动,同是教学活动的参与者,老师和学生都具有较高的素质,因此,教学管理不能一律追求严厉,而应在严格管理的同时,有效运用激励机制,以调动师生的积极性和自觉性。首先,在教学管理中应运用行为科学的理论,认真调查了解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各种心理需求,并创造条件尽力满足其合理需求,并注重引导将这些需求同教学目标有机结合起来。这样就从内心深处产生了教与学的自发动力,从根本上提高了教学管理的质量和效率。。其次,要在保证教学规章制度有效实施的基础上,尽可能给师生留有一定的自由度,尽可能使教学过程的管理由外在的强制性控制转化为内在的自我控制,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师生的积极性,发挥师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

3、加强考核与评估。对教学实行卓有成效的管理,完全依靠过程控制是不够的,还应加强教学考核与教学评估工作。科学的教学考核与教学评估可以有效地促进教学工作水平和教学质量的提高。首先,应强化常规的教学检查与监督,如实行期初、期中教学检查,这是实施有效教学管理的必要手段。其次,要根据不同层次和类型的教学工作要求,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估指标体系,采用切实可行的评估方法,对各层次和类型的教学管理工作进行评估,以客观地评价工作状况,肯定工作成绩,发现存在问题,为改进工作指明方向。最后,通过客观公正的教学考核与评估结果,运用各种精神和物质手段,对优秀者加以奖励,对工作质量达不到要求甚至造成教学事故者进行必要的惩罚,这种鼓励先进、鞭策后进的奖惩手段会在教学管理领域中形成积极向上的良好氛围。

(五)、采用现代管理方法和手段,逐步实现教学管理的现代化和高效化。

1、大力采用先进的管理方法

目标管理是现代管理方法之一,为有效管理教学过程,应推行教学工作的目标管理。即在教学过程开始之前,通过上下结合的方式,合理制定各种教学工作目标并尽可能量化,然后将目标交给执行者,充分尊重其意见,发挥其才智,实行自我管理,以便有效实现预定教学目标,最后进行评估,依据教学目标实现程度做出客观公正评价。

实行教考分离也是实现教学管理科学化的管理方法之一。所谓教考分离,就是教师只负责授课环节,不负责所教课程的考试与阅卷工作。教考分离要求教师必须严格按照教学大纲组织教学,学生也必须全面掌握所学课程的内容,通过教考分离,充分调动教与学的积极性,从而达到真正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教考分离制度操作严格规范,也是目前完善考试制度、提高考试信度的一项有效措施。

2、努力实现教学管理的微机化

要对教学过程及教学成果进行科学的分析和评价,进而进行正确的决策,就必须收集和处理大量信息,这是手工操作无法完成的。因此,在高校教学管理中,应广泛运用计算机现代技术设备,采用先进科学的教学管理软件,以实现教学管理的微机化。在高校教学管理中,计算机有以下功能:一是存储教学数据,如对有关授课、试题、成绩管理、学籍管理等大量资料进行存储与统计;二是分析与评估教学状况,如运用计算机分析处理教学过程中的有关动态状况,以及教学成果、质量等问题;三是支持教学决策,高校应充分发挥计算机的职能优势,研究开发教学领域中的决策应用软件,尽可能运用计算机提供决策支持系统,以促进教学决策的科学化。

(六)、常抓教师队伍建设,全面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完善三种机制,即激励机制、竞争机制和创新机制。研究、推动学校分配制度、专业技术职务考核、晋升和聘任制度的改革,实行专业技术职务低职高聘、高职低聘的动态管理办法,激励优秀中青年教师脱颖而出,致力于教学第一线,积极创造条件,大力培养和支持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优秀教师成为“大师”、“名师”,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全体教师的整体素质不断提高。具体可采取以下措施:一是选派上进心强,热爱教育事业的年轻教师脱产去高校进修,并鼓励青年教师攻读硕士、博士。二是对现有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短期培训,这样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能较熟练地掌握一定专业技能。三是参加函授学习,这种培训可以在不耽误或者少耽误正常的教学工作的情况下较系统地了解专业知识。四是在本校进行跨学科进修,全面提高整体教学水平。五是开展拜师带徒活动,培养青年教师。六是引导教师积极科研,以科研带动教学。七是加大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力度。八是根据教学需要,引导教师有针对性地在本校系统自修或旁听其它学科的课程。这样不仅可以开阔教师的视野,丰富头脑,充实教学,还可扬长避短,互相促进,及时地掌握先进的授课方法和授课艺术,从而促进教师整体教学水平的全面提高。

综上所述,只有在教学过程开始之前,制定科学的管理规章制度,在教学过程中实施严格的管理和有效的激励,并采用现代化的管理方法与手段,才能逐步实现高校教学管理的科学化,从而使教学管理决策系统、教学状况信息反馈系统、教学过程控制系统处于正常高效的运行之中,使教学管理工作走上规范化、制度化、现代化的轨迹,大大提高教学质量。

高中地理教学进度篇4

【关键词】地理教学设计教学模型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810(2013)07-0106-01

教学设计与教学模型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学质量,因此如何突出教学设计与教学模型的优越性,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是目前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需要重点分析与解决的问题。

一高中地理教学设计内涵

高中地理教学设计主要是综合多种教学方向与教学技术,包括地理学、心理学、建构主义、多媒体教学技术等,来分析现代地理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设计出一定的解决方式,同时还需要对结果进行评价并改进的一个过程。教学设计的宗旨在于提升学习效率,更好地为学生服务,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从实际的教学问题与学生需求出发,设定一个动态的、科学的教学思路,以增强课堂教学效果。

二高中地理教学设计分析

第一,确定合适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设定的难易程度要以学生的接受能力为基础,目标太高,学生会丧失学习的信心;目标太低,学生学习感受不到压力。因此教师应重视合理的教学目标的设定,重视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即教学基本价值观念,倡导素质教育与综合教育。

第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式。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教师应针对教学内容进行具体分析,结合学生的学习基础与学习兴趣,选择合适的学习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第三,重视实验操作。在实验过程中提高学生对地理现象的理解程度。这要求教师需要根据教学内容尽可能地设计教学实验,使学生参与到实验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动手能力,同时也最大化地提高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与掌握能力。

此外,还需要强调高中地理教师自身专业素质的培养,教师应该充分巩固并完善自己的地理知识与地理教学能力,提高自身的职业道德和人格魅力。另外,还需要掌握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性,明确每个学生的兴趣、能力与心理生理特点等,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高中地理教学模型分析

随着教学设计的不断发展,教学模型逐渐出现并发展起来,从最初的肯普教学设计模型到后来的史密斯-雷根模型到现阶段的建构主义教学设计模型,很大程度上突破了传统教学思维的限制,推动了地理教学系统的规范与科学发展。

高中地理教学模型主要是以地理教学需求为基础的,包含学生实际学习内容与学习层次要求的一个系统,因此,首先需要对学生的地理知识掌握状况进行分析,包括学生的地理认知结构、地理思维形式、地理心理认知能力等,通过这些分析来设定实际的地理教学模型是采用发现式教学、传递与接收式教学、探索式教学还是启发式教学。不论采用何种教学模式,教师均需要进行情景的创设,同时提供必要的信息资源,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及学习框架设计能力的培养,推动教学效率的提升。

教学策略的设计要以地理教学内容及学生的知识结构为变量,有针对性地确定地理教学策略,选择采用发现式教学策略,或示范模仿与假设-推理结合的教学策略,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效率。教学过程的结构设计需要符合学生的基本认知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对多媒体等现代高科技辅助手段的应用,以优化教学过程,丰富教学形式。这里要注意教学媒体的选择要与传播学的基本理论相融合,以突出匹配律与谐振律。教学设计还需要通过评价与反馈来检验其效果,并在后期不断对计划模型与方案进行修改,以推动整个教学设计的良性发展。

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地理教学与其他学科不同,具有不同维度与体系下的系统性与有序性。如当学生对地转偏向力这个知识有欠缺时,会对之后学气环流、大洋环流以及天气系统造成很大的困难。因此需要重视理论基础上的实践、计划基础上的动态、具体基础上的可操作,从而推动整个地理学科教育的发展。

四结论

综上所述,高中地理教学设计作为提高地理教学效率的重要前提和基础,需要教师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明确教学目标,完善教学手段,同时还需要分析学生的实际地理知识构架,在寓教于乐中提高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掌握程度。地理教学模型的构建是地理教学设计的升华,教师通过对多种地理教学设计进行分析与总结,提炼出适合自身教学发展的一套规范教学模型,能够有效地提升地理教学课堂的教学效率,促进学生素质的综合提升。

参考文献

高中地理教学进度篇5

关键词:高中地理;课堂提问;课前预习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传统教育下培养的人才不能更好地对应社会的需求,因此,我国教育都进行了改革。新课改下的教育更重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同学之间的合作性和个人探索精神的培养。高中地理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学生的科学发展观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因此,提高高中地理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充分发挥高中地理在人才培养中的辅助作用显得非常重要。

一、教师注重地理课堂提问

我国高中教育大部分较为重视学生的考试能力,把最多的地理知识单方面地传输给学生,最大限度地教会学生如何应付考试,而忽略了学习过程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教育的主体是学生,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以学生为中心,看清目前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摒弃以往的单方面授课形式,注重学习过程信息的反馈来掌握学生的学习进度,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特点制订地理课堂教学计划。

二、教师引导学生设计地理课堂有效问题

老师是学生的引导者,应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帮助学生做正确的决策:学习什么内容、掌握哪些学习技巧、如何提高自身综合素养等。因此老师要正确引导学生设计地理课堂有效问题,在教学初期,老师先做出示范。教学初期,老师根据“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三维教学目标来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养成从地理角度观察问题的习惯和培养学生的地理创新精神。

另外,老师可以设计有疑点的问题对学生提出问题,再引导学生发散地理学习思维,从而自己找出问题的疑点再进行解答。

三、学生充分做好课前预习

课前预习是学习过程十分重要的环节,特别是高中地理知识本身就“幅员辽阔”,如果学生不做课前预习,上课时就不能跟上老师的进度,当然提出的问题就没有广度和深度。比如,地理环境基本演化原理的学习,如果学生不做课前预习,没掌握地理环境基本演化的原理,就无法设计并提出问题。

高中地理课堂提问是根据教学内容来进行的,老师需要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学习特点来制订教学计划,从而使不同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提出合适的地理课堂有效问题。因此,高中地理课堂提问的有效性需要老师和学生共同配合而实现。

高中地理教学进度篇6

关键词:“减负”;制度视角;教育制度;中考改革;高考改革

中图分类号:G5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2)07-0262-03

经过改革,长期以来中国陈旧、单一、繁难、僵化的中小学课程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造,学校课程建设与管理发生了不少变化,但是,我们必须清醒的看到,问题也不少。特别是关于学生的学业负担问题,石鸥早在2001年就指出,“自上而下的减负运动铺天盖地地向中小学涌来。出现了包括以减轻学生书包重量、减短学生在校时间、减少学生作业量和课程门类等‘四减’为主的多种举措。这一切直接影响着当前的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使原本复杂的问题进一步升级。这些举措寄托了人们对推动素质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美好理想。但随着减负的深入,人们发现,声势浩大的减负运动并没有带来家长、学生的欢呼和预期的教育效果。”[1]学生学业负担过重问题既是当前升学竞争、优质教育资源竞争的产物,也是社会上激烈的生存和发展竞争在教育领域的反映。“素质教育步履维艰、应试教育愈演愈烈”的问题,板子不能只打到学校和教师身上。基础教育的问题非常复杂,并非课程改革就能全部改变。许多属于课程的问题也并非仅从课程入手就可解决,而需综合治理。“减负”不仅是减的问题,更是教育各系统相互协调的问题,它需要一系列的配套改革措施去支持。如果配套改革跟不上,“减负”也必然受影响。比如减轻课业负担必然涉及到教材的改革、课堂教学的改革、考试制度和对教育评价制度的改革等等。相应改革不到位,“减负”的本质效应就难以体现到位。查布等在分析美国教育改革收效甚微的原因时提出“制度视角”的概念,认为“制度是了解学校的关键因素”[2]。如果要想实现教育变革的目标,就必须创立新的教育制度,改变管理学校的规则体系,从而影响到教育改革的进程与发展。

一、从制度视角下讨论减负增效,促进新课改实施的原因

1.在教育改革与发展中,制度更具有根本性。格雷斯认为,“当前教育中的许多问题和危机,其实都只是教育政策(制度)在深层历史结构以及意识形态的外在矛盾表现。”[3]深入全面地推进素质教育,推进新课改,必定要求人们要有意识地关注教育制度,关注教育制度的改革和创新。

2.制度化的思想更具有实际意义。思想只有落实到制度设计和政策层面上,并由此作出制度创新、制度安排,才能够更好地改变和推进社会发展的进程。

3.制度是认识事物发展的重要标志。比如是实施素质教育还是实施应试教育,是稳步扎实地推进新课改还是敷衍了事,从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所做的制度安排和政策设计就可以判断出来;从一些主要的相对比较具体的制度,比如评估制度,也可以判断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程度处于一个什么样的发展阶段。

4.真正的教育变革必定要落实或者体现在学校变革上,而学校变革本身以及学校的办学效率和教育质量的真正提高依赖于合理的制度安排和良好的制度环境。约翰・e.丘伯和泰力・m.默在《政治、市场和学校》一书中写道,“所有的学校都在适应其所处的制度环境的过程中发展了自己的组织形式。这些组织形式又反映了它所适应的制度环境。不同的制度管理体系,总是支持一定形式的组织结构而抑制其他组织形式的发展。”而在个体的层面上,“不同的制度以不同的方式影响(缩小或扩大)个人的选择”,从而影响到教育改革的进程、发展,甚至直接影响到教育改革的成功与失败。因此,要想提高学校的办学效率和教育质量,只能改革学校运行的制度。“如果……想建立优效学校,他们必须首先创立新制度,影响‘个体’的选择,从而顺理成章地促进而不是抑制优效学校组织的建立。”[4]

5.学校变革困难的深层次原因是作为组织的学校受制于制度逻辑的约束。“学校在巨大的变革压力面前表现出了很强的稳定性。新制度主义认为,学校作为组织是生活在组织域中的,因此就受制于制度逻辑的约束。而学校变革到了一定阶段之后就必然试图突破制度逻辑对它的限制,但制度逻辑是高度稳定的。因为制度逻辑的形成是‘集体行为’,单方面的改变很难成功。制度逻辑可以自我‘神化’,从而免于理性的质疑和冲击。个体往往无法意识到制度逻辑对自己的影响,因此制度逻辑很难被有意识地纠正。这是造成学校变革困难的深层次原因。”[5]

教育制度作为一种独立于个人意志的非人格化的机制影响并维持着教育秩序,正如知名学者钱理群所说:“教育的问题应分两层:一是教育制度问题,二是教育理念问题。”[6]教育理念是从规律的角度理解教育,而教育制度是从运作的角度诠释教育。对新课改而言,教育制度更是其成功与否的关键。真正的课程改革必定是观念与体制的同步变革。但是当前新课改的实际运行情况并非如此。

二、目前中国现行教育制度带来的弊端

中国效益优先――非均衡发展的教育财政政策、集权统一的课程管理体制、“测验本位”取向的教育评价制度、权力主义的学校管理等制度性缺陷,严重阻碍着基础教育新课程的实施。中国的教育制度选择的是效益――非均衡发展的发展路线和培养“尖子”的精英教育模式。

层层设置的重点学校制度更加剧了基础教育内部资源配置的失衡,导致了地区间、学校间差距的扩大。对新课改而言,一方面城镇重点学校为了保持高升学率以维护其“声誉”和既得利益,另一方面也出于对改革风险的疑惧和对娴熟的旧的教学模式眷恋不舍,对新课程缺乏动力与热情。在具体的监管层面上,国家教育质量监测体系缺失,教育评价制度严重滞后。推进课程改革,需要建立一个国家、地方和学校在教育质量评价上各司其职的评价系统,但一直以来,中国教育评价的组织和管理未能得到应有的加强,国家教育质量监测体系缺失。教育质量被狭隘化为学生的考试成绩,导致考试成为教学活动乃至整个教育的核心。正因为目前没有建立一个国家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体系,在学校层面也没有形成学业评价或课程评价与国家标准、地方标准相匹配,真正发挥评价对教师、学生发展的促进作用的局面。“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的状况并没有得以根本改变。

周兴国将课程实施中存在的学校管理制度与课程的教育理念相互冲突的现象称之为“理制冲突”现象。主要表现为:素质的理念与突出知识传递的教学管理制度之间的冲突、发展的理念与基于结果的评价制度之间的冲突、教育交往的理念与学校教学常规管理制度之间的冲突等等[7]。不仅造成现实生活中的教师面临着个人已经确立的内在教育理念与对其行为具有外在约束的规范遵从之间的选择性不适应,而且造成学校管理制度系统结构组成部分之间存在着内在的矛盾或不一致问题。

就新课改的推进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体制因素。当前相关的制度存在不合理性而明显阻抑了新课改进一步发展的方面还很多,具体如教师教育制度、教育监察制度、教师任用制度、教育评价和管理制度等等,这些方面存在的许多不合理之处或缺陷构成了新课改的体制。

三、新课改遭遇体制

1.素质教育的推进目前还仅仅限于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没有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政策体制。“地方各级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学校、校长、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责任体系和规范要求还不够明确,缺乏必要的工作考试机制和表彰激励机制。就教育内部而言,推进课程改革力度较大,但与之相配套的考试评价制度和教师培养培训还没有跟上,尤其是综合素质评价机制等措施还不尽完善。”[8]

2.教育制度自身的特点。第一,教育制度常常落后于教育生活的发展,而教育制度一旦形成,就获得相对独立性与稳定性。第二,教育制度相对于教育来说具有抽象性。教育制度无论怎样具体,都只能是原则性的,还有待于实施时的具体解释与掌握。有些制度设计本身是好的,可实施时的具体解释与掌握不到位,实际执行起来就变了样。第三,教育制度作为一个系统存在,总是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某种内在裂隙。这种先天性的内在缺陷为新课程的发展预设了种种“壁垒”,为教育秩序的僵化埋下了“祸根”。因此,新课程的实施需要一系列教育制度的重建或者确立。但任何教育制度都会存在着不完整与欠缺,教育制度绝不是一劳永逸地都有利于人的自由发展和教育发展,这是马克思的历史辩证法。“没有一种制度体系是十全十美的。正如民主制度不能充分完全地体现和贯彻公共政策,市场也不能实现完全竞争和选择的理想”[4]。同时,由于体制创新的过程关涉多方面的因素,特别是关涉利益和权力的再分配,因而实施起来必定困难重重。纵然如此,我们仍应坚持进行教育体制的改革,要形成“改到深处是制度”的共识,推进新一轮教育制度的创新。

四、教育制度的创新――云南省大胆推进中考、高考制度改革

1.强化制度意识,讲究系统与整体的方法,进行制度的调整与创新。改革教育制度,不仅意味着教育公共权力的解构与重建,更重要的是,与已经进行的其他领域的改革相比,教育制度的改革影响面更广,影响度更深。因此,进行教育制度的改革,需要有改革的整体意识和对教育系统的洞察,如此才能够有所作为。“最有成效的策略不是对既有教育制度的彻底抛弃,而是在现实基础之上寻求建构新的教育制度。”[9]在云南省加强学校现代管理工作会议上,省委高校工委书记、省教育厅厅长罗崇敏宣布了云南对中考、高考进行改革的这一消息。他强调,云南学校要立足建立以师生为本的现代教育管理制度,教育的目标不是培养会解题的学生,而是培养具有幸福生活能力的学生。中考、高考制度的改革,是教育厅为全省中小学校“松绑”,落实现代教育理念,建立符合现代教育的管理体系和制度的基础措施之一。省教育厅根据全省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和近几年教育部的有关文件精神,结合云南省实际,制定了《云南省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案(试行)》,进一步完善全省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与初中学生学业水平考试制度同步实施,为深化高中阶段学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创造必要条件。

2.抓住教育制度创新的重点,构建新型的政校关系,确立并准确定位学校在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和角色。新课改走到今天,迫切需要制度上的突破,教育制度变革不仅在于制度的调整与创新,还在于转变政府的教育行政职能,以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促进学校专业发展,将学校引至独立的学校行政、自主发展、自我激励及自主维持的体系上,不断促进学校发展。建立并实施初中学生学业水平考试,是一项重要的制度创新(评价制度改革)。它是全面衡量初中学生在学科学习方面是否达到毕业要求的水平考试,是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管理和引导义务教育学校认真执行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进一步规范学校教育教学行为、科学评价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自2009年实施中考制度改革至今,云南省又将在2012年实施高考制度改革,同样引入高中生学业水平考试。

3.进行系统的梳理,着手具体的教育制度建设与改造。就学校管理制度与新课程的教育理念相互冲突而言,存在几种不同的情况:其一,制度缺位,即学校管理制度的改造与创新滞后于课程的教育理念的确立,致使整个教育实践缺乏制度跟进,与新课改的教育理念相对应的学校管理制度存在着缺失现象,比如国家教育质量监测体系缺失。其二,制度错位,虽然有制度,但在执行与实施中走了样,学校制度的改造与创新并不是以新课改的教育理念为依据,而是以某些非课程的或非教育的理念为依据,立足于追求课程的教育理念之外的利益。其三,制度超前,不符合实际情况。比如,无视中国存在城乡二元结构的现实,统一在小学三年级开设英语课程等等。因此,有利于新课程实施的制度建设的当务之急是,政府或教育主管部门组织力量全面地梳理学校内部的各项管理规章制度,结合新课程的教育理念进行学校管理制度的创新与变革,解决好学校管理制度与新课程理念之间存在的矛盾、脱节和错位等问题。

云南省实行初中学生、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是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突破性环节,是深入推进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措施。以初中学生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和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结果为依据,按照“综合评价、择优录取”的原则,逐步采用差额投档、比例投档等办法,充分保证高中阶段学校招生的选择权。2012年的高考也选择同样的办法,在高考录取上必须将高中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成绩计入高考总分。此次改革的着眼点是减轻学生心理、课业、经济负担,建立有利于素质教育实施,有利于学生潜能的评价和培养,有利于改变中考、高考一次考试定终身、使教育资源公平分配的机制。

新的评价体系坚持了评价标准的综合性、评价过程的动态性、评价方法的多样性,做到科学地评价学校、评价教师、评价学生,从而正确地引导学校从宏观上、机制上树立素质教育的指导思想,引导教师自觉落实素质教育的各项要求,引导学生全面发展,提高综合素质和能力,这时“减负”才会水到渠成。素质教育才不会流于形式,才可能真正落到实处。学校推进素质教育,打破知识的一统天下,教师在一定程度上通过联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各种活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即使知识性的学习方式还占据着主导地位,但是素质教育的结果对知识性的学习有很好的调剂作用,学生对待学习的态度将发生重大的变化,同样的学习任务可能不再感到是沉重的负担,甚至根本上不认为是负担了。

由此可见,解决中国中小学教育中的减负和素质教育问题不能简单地做加减法,必须在教育制度上深化改革,加大力度,才能使两大难题大大缓解,其负面影响被控制在最低限度。

参考文献:

[1]石鸥.责任分担对学生负担和课程改革的影响[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1,(3):31-35.

[2]王艳玲.论课程改革中的家长参与[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6,(1):23.

[3]Grace,G.Schoolleadership:Beyondeducationmanagement[J].London:Falmerpress,1995:5.

[4][加]莱文.教育改革――从启动到成果[m].项贤明,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63.

[5]柯政.学校变革困难的新制度主义解释[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7,(1):42-54.

[6]李崇爱.基础教育新课程实施的教育制度缺陷及其阻滞[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10):62-64.

[7]周兴国.新课程实施中的“理制冲突”问题及其解决策略[J].当代教育科学,2005,(17):9-19.

高中地理教学进度篇7

【关键词】高中地理教师队伍优秀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01.136

随着社会与现代教育的不断发展,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地理是一门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具有紧密联系的学科,因此在新时期的教学中受到了高度重视,对师资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是有效开展课堂教学的保障,在新时期的教学中为了更好的进行地理学科教学,就应该对教师的教学引起重视。本文就新时期如何打造一支优秀的地理教师队伍进行论述。

一、提高高中地理教师学习新的教学理念的能力

在打造一支优秀的高中地理教师队伍的过程中,首先应从武装教师的教学理念出发,只有掌握了最新、最有效的教学理念,才能更好地指导教师的教学实践活动。为了进一步促进我国教育的发展,我国近年来在基础教育阶段进行了新课程改革,在新课改的过程中提出了很多新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指导思想,作为一名高中地理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应该积极学习新课改过程中提出的新的教学理念,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用新的教学理念来指导课堂教学活动。

教师在学习新的教学理念的过程中应该与实际的教学活动结合起来,因为教师单纯的学习理论并不能切实的达到指导课堂教学工作的目的,只有与实际的教学活动结合起来,才能充分发挥新的教学理念的作用。

教师在学习新的教学理念的过程中不能贪多,要注意循序渐进,学习了新的理论后就及时进行实践,在切实掌握了一个理论之后再继续学习其他有助于课堂教学的新理念。例如:教师掌握了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有效组织展开游戏的教学方法之后,再掌握师生之间有效进行互动的方法,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应用与反思,进而切实达到提升教师教学水平的目的。

教师在学习有效的教学理念的过程中不能图快,俗话说得好一口吃不成个大胖子,教师在学习新的教学理念的过程中也是如此,所以教师不能为了图快,快速的掌握大量新的教学理念,最终使教学理念停留在理论的层面,而难以达到指导课堂教学活动的目的。因此为了打造一支高素质的高中地理教师队伍,就应该对用新的教学理念武装教师的教学思想引起重视。

二、提高教师传递知识的能力

作为一名教师,教书育人是头等大事,因此在进行知识传递的过程中,教师能否将知识点有效的对学生进行讲解就显得十分重要,因此在新时期打造优秀的教师队伍的过程中,要对教师传递知识点的能力引起重视。地理作为一门与我们的日常生活联系十分密切的学科,表面看教师在传递知识点的过程中难度并不大,很多知识点只要教师对学生稍作指点即可,实际上想要实现地理知识点的有效传递,需要教师付出巨大的努力。本人作为一名高中地理教师,在实际的教学发现通过以下途径能够有效提升教师的知识点传递能力。

教师对知识线条的把握要清晰。进入高中阶段的学生要进行人文地理与自然地理等大模块的学习,较之于人文地理板块的学习,自然地理的学习难度较大,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梳理出清晰的知识线条。在对学生进行自然地理板块教学的过程中,由于理解难度较大,就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一方面要注重对学生进行知识点本身的讲解;另一方面要整理出清晰的知识线条,使学生能够在理解知识点的基础上有效把握知识线条,进而使学生更好的接受知识。

在对学生进行人文地理板块教学的过程中,虽然这部分知识点的难度不大,然而知识点比较繁多,也对学生的学习造成巨大的困扰,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建立清晰的知识线条;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把握有效的学科学习规律,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性。在提升教师地理知识点传输能力的过程中,还有很多方面需要教师注意,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要不断提升自身知识点传输的能力。

三、提高教师对课堂教学进行有效管理的能力

作为一名高中地理教师,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使学生更好的进行学科知识的学习是教师的重要职责,然而在现代教学中,面对课堂教学中出现的种种新情况,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能够对学生进行知识点的讲解,更要能够对课堂教学进行有效管理,通过营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更好地获取知识。

就目前高中地理教师的课堂教学管理能力而言,很多教师对课堂教学进行管理的水平比较一般,这就要求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的课堂教学管理能力。

就目前的高中地理教学现状而言,能够提高教师课堂教学管理能力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一方面教师可以通过自主学习提升自身的课堂教学管理能力。在提升自身对课堂教学管理能力的过程中,教师要学习一些有效的管理理念,例如教师可以通过看一些与教学管理相关的书籍来充实自身的管理知识,当然教师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应该与实际的教学活动结合起来,这样才能收到更好的效果。

另一方面教师也可以借鉴其他教师成功的课堂教学管理经验,例如教师可以到其他教师的地理课堂上进行观摩,切实体会其他教师是如何成功的进行课堂教学管理的,进而获取更直接的课堂教学管理经验。

四、提高教师对学生进行地图教学的能力

地图是地理学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学生进行地理学科学习的得力助手,然而高中学生在应用地图辅助地理学科学习方面却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因此为了使学生能够更加有效的应用地图来辅助地理学科学习,教师对学生的指导就显得十分必要。

而目前高中地理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地图教学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对地图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够等。在新时期的教学中教师应该不断提升自身对学生进行地图教学的能力,使学生不仅能够很好的识图,而且还能够通过地图解决一些问题,使学生对地理学科理论知识的学习与地图有效结合起来。

高中地理教学进度篇8

关键字:初高中地理教学;差异;衔接

【中图分类号】G64.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中学地理教学分为初中和高中两个阶段,高中地理课程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地理课程是相衔接的[1]。但目前大多数省份中学地理课程设置的现状是,初三不开设地理课,使得中学地理教学在初二和高一之间出现了一个断档期,这增加了高中地理教学的难度,降低了高中地理教学质量。因此,如何正确认识初高中地理教学的差异,并进行有效的衔接是中学地理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正确认识初高中地理教学的差异

1.教学内容的差异

初中地理课程总体定位为区域地理,这是考虑到区域知识相对简单,可不涉及深层次的成因分析和较抽象的理论探究,又具有综合性和区域性的特点,与学生的生活联系比较紧密,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初中地理课程内容有四大部分: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乡土地理。教学内容的侧重点是“地”,主要介绍“是什么”和“有什么”,即重点介绍某一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社会特征,注重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原则上不涉及较深层次的成因问题。高中地理课程强调发展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地理学习能力和地理实践能力,其课程不在全面学习区域地理,内容体现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的基本结构和地理学的基本思想。高中地理教学侧重点是“理”主要介绍“为什么”,即在介绍地理事实的基础上,探究地理过程、归纳地理规律和成因。

2.教法和学法的差异

初中地理课程内容少,每周两个课时,课时充足,教学进度较慢,在教学过程中大多会应用多媒体进行直观教学,并通过反复的强化训练使学生掌握地理基础知识,以及训练地理基本技能。高中地理教学的要求提高,课时量紧张,每课时安排的教学内容繁杂,教学进度快。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会多采用讲授法,重在阐释地理原理和规律。

此外,学习方法上也有差异。初中地理通常只要求学生了解和识记,初中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多数学生都是死记硬背或反复练习强化,不注重理解,归纳和运用。进入高中之后,地理课程的学习需要求学生的抽象思维、空间想象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自学能力。死记硬背和强化训练已不能适用于高中地理的学习,学生要学会自主学习,善于思考,勤于实践,注重地理能力和地理思维的培养。

二.有效衔接初高中地理教学的策略

1.了解学情,做到因材施教

初高中地理教师之间缺乏交流是造成初高中地理教学脱节的一个重要原因,准确把握学情是实现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的基础。初高中地理教师应经常进行交流,深入了解双方的教学和学生情况,高中地理教师要进入初中地理课堂进行听课和评课,参加初二的地理水平测试的阅卷工作,了解初中学生的地理学习水平。由于高一新生来自不同的初中,各初中地理课程的开设情况有所不同,教学水平更是层次不齐,所以高中教师可以通过针对性的地理水平测验、问卷调查、统计学业水平考试成绩、谈话等方式,对高一新生的地理基础知识掌握情况、地理学习兴趣和态度,以及地理思维等进行综合分析和整理归类,及时找出学生普遍反映出来的问题,发现基础知识上的漏洞,并且结合高中地理教学的有关内容,制定实施相应的补救措施,对部分学生要进行针对性的辅导,做到因材施教。

2.研究初高中地理教材,做好教学内容的有机结合

初中地理中的地球与地图以及和区域地理知识是学习高中地理的基础,教学内容的有效衔接是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的关键。就目前现状来看,学生刚进入高中时地理课程基本是“零基础”,所以高中教师必须研读初高中地理教材,找出初高中地理教学内容的衔接点,进行及时的补救。但初高中地理教学内容的衔接和融合不是简单的知识罗列与堆砌[3],也不是将初中地理知识重复一遍,必须是有机的结合。由于课时量有限,单独利用几周时间来复习初中地理知识显然不可行。借助导学案,衔接巩固基础知识是一个可行有效的方法。新课之前,找出需要补充的初中地理知识,精心设计衔接内容,并将衔接内容与导学案相结合,以自主预习的方式呈现,学生利用初中地理教材就可以自主复习本节课所要涉及的初中地理知识。这样既可以复习旧知识,又可以为学习新知识铺设一个过渡的台阶,减缓“坡度”,使教学过程更加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达到循序渐进的目的。例如在高一学习“地球运动”这一章节时,教师可以将初中地理中已地球的形状与大小、地球仪、经纬线、地球的自转与公转、昼夜交替等知识点,设计成填空或选择题的形式,呈现导学案中的自主预习部分,要求学生在新课前完成。

3.正确看待初中地理课程,端正教与学的态度

目前初中地理课程不作为毕业升学考试的科目,在多数初中学校地理被视为“副科”,得不到学校、教师和学生的重视。部分初中甚至没有专业地理任课教师,即使有专业的地理教师任课,也经常被被数学、英语等大家眼中的“主课”占据着。学生进入高中后依然会沿袭了以前的观念,把地理看作是一门“副科”,不重视地理的学习。所以学校、教师和学生必须正确看待初中地理课程、端正教与学的态度,这是有效衔接初高中地理教学的前提条件。初中学校应配备专业的地理教师,合理安排地理课时,优化地理课程的评价方式;地理教师应研读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认识到地理课程是义务教育阶段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也是素质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主阵地,在教学过程中联系实际生活,鼓励学生探究,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地理学习态度,培养地理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

高中地理教学进度篇9

一、高质量的教学备课

教学的实施离不开充分的教学备课,而高效的课堂教学也必然是建立在高效备课的基础之上的。

所以,在高中物理的教学实施过程中,想要获得高效的课堂教学效果首先需要做好的第一步工作就是高质量的教学备课。所谓高质量的教学备课就是指教师能够结合之前的教学实施、联系学生的学习情况、根据学生的学习诉求以及教学大纲的要求综合起来实施教学备课。

笔者在自身的备课准备过程中,一般都是进行阶段性的备课。即首先对某一个大章节的内容进行教学备课。这样就可以将具体的教学内容进行综合考量,从而有利于教学内容的先后衔接和顺利实施。此外,笔者还会在完成每一个小的章节的学习之后,具体地对后面的章节进行细节的修改性备课。这样主要是要结合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从而完善教学备课。

例如:在“曲线运动”这一章节的教学备课过程中,首先就要从全局的角度来将“曲线运动”这一章节所包含的“曲线运动”“运动的合成与分解”“平抛物体的运动”“匀速圆周运动”“圆周运动中的临界问题”进行教学备课设计。

这样就可以更好地把握住相关的知识点,继而更好地实现高效备课,从而实现高中物理的高效教学实施。

二、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学生是教学活动实施的主要对象,也是教学活动过程中的绝对主体。因此,能否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直接影响到高中物理教学质量的高低。笔者在自身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发现,积极地凸显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有利于活跃课堂的教学气氛,促进教学的实施。

所以,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地采取有效性方法调动学生的课堂参与积极性并且积极地凸显出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在教学过程中凸显出学生的主体性地位主要是要充分地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之中,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例如:在“物理恒定电流”这个部分的教学过程中,其中有一个重要的知识点为“测定金属的电阻率”。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这一重要的知识点,教师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就可以选择通过让学生对该知识点进行讨论学习的方式来实施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实验展示、画电路图以及排除、讨论等多种方式来引导学生推导出测定金属电阻率的公式。通过这样的一个过程和方式,学生对“测定金属的电阻率”的内容就能够有一个较为清晰的掌握,从而在这个过程中,有效地推进学生的认识和加强学生对该部分知识点的理解。更为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参与其中,并且完全成为学习的主体。

这样的方式,会在推进学生发展和进步的基础上,获得高效的高中物理教学实施。

三、创新教学实施方式

为了更好地实现高中物理的高效教学,教师还应当紧紧地贴近时展的特点不断地创新教学实施方式。

所谓贴近时展特点主要是指教师要注意根据高考物理的特点来调整、更新教学的内容,创新教学实施方式,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相关知识点和加强学生的理解。

例如:在2013年的高考物理中,有这样一个题目:

从地面上同一位置抛出两个小球aB,分别落在地面上的mn点,两球运动的最大高度相同,空气阻力不计,则()(多选题)

a.B的加速度比a的大

B.B的飞行时间比a长

C.B在最高点的速度比a在最高点的大

D.B在落地时的速度比a在落地时的大

在试题解答过程中,这是一个需要借助题目所给图形进行解答的选择题。对这个题目的特点进行分析,我们会发现这是一个需要学生能够综合运动速度、加速度等知识点进行解答的题目。所以根据这一题目,教师就可以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地对教学加以改革、创新,具体做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结合高考题目进行变式训练。

2.注重学生综合运用某一类知识的能力。

3.多采取看图解答、看图转化物理思维的方式开展教学。

通过这些方式,整个的课堂教学必然获得一个崭新的面貌,同时,这样一种紧贴时展特点的教学改革创新实施也将为高中物理的高效教学的实现创造更大的可能性。

高中地理教学进度篇10

【关键词】高中数学;数学教师;新课程理念;认同度;实施度

本文为2014年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高中数学新课程实施与师生教学活动方式转变的研究》的部分研究成果.课题批准号是GS[2014]GHB1655.

在我国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高中数学教师在教育教学理念和实施方面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从总体上来看,这轮课程改革在提升素质教育能力方面具有积极的作用,而且也有利于促进高中数学教育教学改革和创新,更有利于使学生参与到教育教学中来.但对于高中数学新课程改革来说,至关重要的除了改革本身之外,最为重要的就是广大高中数学教师能够在认同度与实施度方面形成有效的融合,否则,将对高中新课程改革造成一定的影响.因而,有必要对这一问题进行全面、深入、系统的分析,特别是在高中数学新课程理念认同度与认知度方面进行对比分析,进而找出存在的不足和问题,并有的放矢地制订一些完善措施.

一、对比分析

为了能够更有效地分析这一问题,重点对100名高中数学教师进行了调查,而且在数学新课程理念方面的课程理念、教学理念、评价理念等三个方面进行了对比分析,进而能够找出二者之间的关系.

一是对课程理念的认同度与实施度分析.通过对100名高中数学教师进行调查和分析发现,尽管从总体上来看,92%的高中数学教师对高中数学的新课程内容都给予了高度的认可,这说明高中数学教师对新课程改革的整体认可度较高,而且也说明我国高中数学新课程改革具有一定的有效性.但在具体的实施方面,却有高达72%的高中数学教师在实施过程中不够到位,特别是对一些课程内容的想法是“没有必要”,而且也有一些高中数学教师在这方面尽管认同度较高,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并没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因而实施程度不到位.

二是对教学理念的认同度与实施度分析.通过对100名高中数学教师的调查可以发现,99%的高中数学教师对新数学教学理念的认同度较高,而且普遍认为新教学理念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和效能性,对于培养具有较强综合素质的高中学生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这说明高中数学新数学课程的教学理念具有一定的优势,而且也具有一定的可行性.而从对高中新数学课程理念的实施情况来看,100%的高中数学教师都进行了实施,而且有高达60%以上的高中数学教师已经成为新数学教学理念的落实者、促进者、研究者以及实践者.从这一点来看,高中数学教师对高中数学新课程理念的认同度和实施度都很高.

三是对评价理念的认同度与实施度分析:通过对100名高中数学教师的调查来看,高考已经成为新课程评价理念真正落实的一个重要瓶颈因素,尽管新课程评价理念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以及战略性,但高中数学教师普遍受到高考的限制,因而仍然高度重视学生分数的提升,有高达90%的高中数学教师认为,尽管自身对新数学教学评价理念持肯定态度,但为了学生能够顺利高考,也无法更有效地实施.比如,某教师认为,自己对数学新课程的评价理念是十分赞同的,但由于高考的限制,自己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尽管在往这个方向努力,但实际操作仍然比较困难,因而与新课程之前也没有太大的变化.这种认为也代表了绝大多数高数学教师的想法.

二、对策建议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发现,关于课程理念方面,我们可以发现实施度低于认同度;关于教学理念方面,则都具有很高的认同度和实施度;关于评价理念方面,则认同理念高于实施理念,特别是存在着无法实施的问题,这主要是受到高考的限制.这就需要高中数学教师在具体开展教学的过程中要进行持续的改革和创新,重点要在以下三个方面下功夫.

一是教师要持续进行创新.从对比分析的情况来看,高中数学教师在新课程理念的认同度与实施度方面还存在一些矛盾,其中最重要的因素就是高中数学教师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缺乏持续性,因而应当对高中数学教育教学模式进行持续创新,只有不间断的改革和创新,才能使自身教学理念的认同度与实施度同步,进而提升高中数学新课程理念的落实能力.

二是提升教师的决策能力.高中数学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从新课程理念出发,着力提升自身的教学决策能力.其中至关重要的就是要解决认同度与实施度相矛盾的问题,要在认同度的基础上提升实施度,教师必须提升自身的教学决策能力,而不是受到外界的影响.这就需要教师必须对新课程进行深入的研究,并与自身的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加强教学创新.

三是完善教学的评价机制.对于教学评价机制来说,由于受到高考的限制,导致新课程理念无法实施.因而必须在改进教学评价机制方面狠下功夫,这一点需要引起高中学校的重视,要将高考目标与课程理念紧密结合起来,找出二者的结合点,这样能够使高中数学教师在实际运行过程中更好地实施新理念,既有利于解决高考限制,同时,也有利于提升高中数学教师的教学创新能力.

综上所述,高中数学新课程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就对高中数学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但从高中数学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认同度与实施度的对比分析来看,仍然不容乐观.这就需要高中学校以及广大高中数学教师要高度重视新课程理念的实施,特别是要在持续进行创新、提升决策能力、完善评价机制等诸多方面取得突破,以此才能取得更好的成效.

【参考文献】

[1]金美月,郭艳敏,代枫,傅瑜.新课程理念下高中数学教师信念调查研究[J].现代教育管理,2015(04):95-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