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中学生素质教育十篇中学生素质教育十篇

中学生素质教育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4:30:36

中学生素质教育篇1

1.数学课堂教育重在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

首先,教师是占有课堂的主导地位。但是教师在课堂上不仅要讲授数学的知识与解题的一些方法技巧,更要注重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数学素质。在数学的教学中首要的就是学生的数学思想、数学素养。那么,教师就需要将之前应试的教育方式改变,不能一味地教师讲学生听,学生接受多少、理解多少、思维改变多少都不顾。把握住每节课的关键点,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和学科实质,彻底转变教学观念,从备课到授课、课后始终贯穿着以培养数学思维为重点的主题。像数学技能、思维能力、运算能力、空间想象和解决实际问题等数学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都是要在自己课堂教学中明确的目标,从而真正实现素质教育。其次,在课堂上教师授课前应该彻底考虑清楚这一堂课教什么、如何教、为什么这样教的问题,以换位思考的方式来思考学生面对这样教学后的接受程度是怎么样的,是否对提升学生学习素质有帮助的问题。

2.在数学课堂中学习能力的培养。

学习数学的素质主要包括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想象力以及自学能力。数学这门课程的学习过程是一个深入探究、探索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深入挖掘教材,梳理信息,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是教师应该注重的,从而使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学生内心形成不断探索的习惯。与此同时,在指导学生学习方法的时候,要做到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老师引导和学生求学相结合,课上与课下结合。并分别指导不同类型的学生,促进学生合作学习、主动学习的精神。这样可以弥补班里众多学生难以得到教师单独指导的不足。因为这样的教学组织形式以小组为主,它的优势在于它能更好地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由此可见,在学习和教学中加入交流和互动能够让索然无味的课堂变得生动,让学生的综合素质有很大提高,在学习中培养素质,再以优秀的素质促进学习,这为提出假设、倾听他人,学习数学思想和教学方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教学循环形式。

3.面向全体,因材施教,重视数学意识的培养。

素质教育之所以区别于应试教育,有助于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发展,其中的要义就是全面发展,每一个学生,每一种类型的学生都能够得到进步和发展。而对每一位学生负责也是数学这门主要课程必须做到的责任之一,照顾成绩较差、学习有困难的同学,尽量让所有学生都达到基本要求,并且都有所提高。而数学教学应发挥基础学科作用的同时,也应在当今以人为本、综合素质为核心的现代化教学中,将“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进行有机结合,以学生主体为立足点,最终实现差生、中等生、优等生不同的进步和发展的目标,我们追求的素质教育最终目的也正是这样。

二、结语

中学生素质教育篇2

1历史教育和现实生活的结合

读史虽然可知今,但往日的岁月毕竟已进过境迁,距我们较为遥远陌生,一味地大谈历史之灿烂,英雄之豪壮,时间长了,难免会产生抵触心理,感觉枯燥乏味。现代中小学生更关注,关心的还是眼前的生活,所以,应对现行教材有关内容进行调整,加入一定的反映现实生活的优秀积极内容,通过历史与现实的结合、对比分析,让学生从生活入手,参照历史,思考未来,这才能真正起到读史的作用。在获得知识(直接知识)的同时,又可受到深刻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及美好传统的思想教育。这样,他们学起来才有兴趣,有感受,并能转化应用,否则,我们也就失去了有中国特色主义教育的真正意义。

2生活、学习、劳动、体育锻炼几者间的有机结合

要想培养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才,单靠书本的教学明显不够,而现代中小学生的劳动只是打扫教室,体育锻炼就是跑几圈,抛抛篮球,之外就是起床、上课、睡觉。这是根本培养不出良好品行意志行为的。学校生活虽然单一,但如果我们把它当作一个整体来看,你会发现,它还是多姿多彩的,他们的衣食住行,玩乐喜好,苦痛友情等也是一个完整的复杂而真实的社会环境,在这个大的背景下,有计划按步骤巧妙地进行我们的教育,培养出来的人应该能适应历史发展的需要的。学校不是真空,而是社会的缩影,我们不能把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各方面截然分开,应有机地统一在一起,在这个巨大的熔炉中,去锻炼他们,改善他们,这才是现代教育的最佳教育模式。

3教材、教师、教法、学法的相互结合

教材在有关内容的编排上,既要考虑到知识的内在联系,更要照顾到学生不同年龄阶段的不同身心特征,要改变那种死板乏味的教材编排方式式,加入一些生动活泼、形象幽默的形式与内容,增强教材本身的生动性、吸引力。教师在努力提高自身专业修养和能力的基础上,更应从实践出发,抓住学生的个性特征,按照不同的教学内容与要求,科学合理灵活地组织教学,不可用一陈不变的教法,在客观上抑制学生的求知欲望。同时还要把学生的被接收转变为主动吸收,发挥出他们各自的聪明才智,在自觉自愿的渴求中,学习知识、培养素质、形成能力。

4家庭、学校结合,构成统一的教育网络

中学生素质教育篇3

关键词:体育教学;培养;学生;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40-013.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一、思想品质、道德修养、职业操守教育贯穿在整个体育教学之中

通过体育教学培养学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崇高思想品质,帮助他们树立正确、健康的体育道德观、荣辱观、人生观,使他们具有勇敢顽强、团结友爱、拼搏进取、克服困难、活泼开朗的精神面貌,引导学生养成维护道德规范、遵纪守法的好习惯。

体育教学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比如树榜样、定目标、游戏比赛、团队竞赛等,不能空洞说教和脱离教材生拉硬扯,要联系实际,细心构思,巧妙安排。以画龙点睛的揭示,引导学生去感悟,激励学生更好地完成更高的目标,使学生在锻炼身体的同时,不知不觉地受到思想品德教育,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

二、培养兴趣,区别对待,全面提高学生体育锻炼的质量

教师要认真了解和研究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在时间和空间上得到平等教育,根据学生的身体素质、接受能力、个性差异、潜能适度地分层教学,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心理、生理的需求,激发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在教学中,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提出不同的标准要求,让所有的学生都爱上体育课,爱参加体育锻炼。

体育教学中,既要帮助学生更多地获得体育基本知识、运动技能、运动体能,也要重视学生对运动原理的理解和情感上获得成就感和愉悦体验。教师要根据教材情况,结合学生的身心特点,选择“发现式”“问题式”等教学方法,学生就可以在以后的体育实践中举一反三。教材有相对枯燥和相对趣味之分,相对枯燥教材教学时,教师运用的教法要力求新颖,使学生的情绪不断变化,在学习中保持强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如耐久跑,学生感觉枯燥,不愿学。教学时,采用与游戏、比赛、球类等活动相结合的教法,让学生完成运动量。最后采用目标教学法让学生自己制定努力目标,教师根据学生的目标,分成几个组进行相互竞争,相互鼓励。这样的学习学生兴趣高,学习效果好。

三、在体育竞技中培养科学的竞争意识,提高学生的耐挫折、抗竞争的能力

竞争意识是现代人的一种极为重要的意识,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在一份研究报告中指出:现代的生产及生活方式更接近于体育中的比赛,在机会均等条件下,谁的节奏更快、竞争意识更强,谁就有可能占据优势。从社会文化的视角来看,有人把体育课堂称之为“课堂社会”,并把体育精神视为现代社会精神的缩影;所以学校体育在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方面,同样具有其他教育形式无法替代的作用。体育教学中要求学生不断战胜困难和阻力、战胜自我,培养了学生勇敢顽强、勇于拼搏的意志品质;在体育竞赛中面对激烈的对抗和竞争,学生们将体验到奋斗的艰辛、失败的痛苦;在竞赛小胜后,在享受成功的喜悦的同时,既增强了自信心,又提高了耐挫折、抗竞争的能力,这些难得的心理体验将使他们更快成熟起来,坦然面对未来的竞争;教师在教学中应多采用竞赛教学法、游戏法,多为学生创造竞争机会,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成败、荣辱等情感体验,通过体育活动和竞赛的竞争过程获得各种心理体验,既能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也能使学生的心理更趋成熟。

四、在体育竞赛中,培养学生发挥团队合作精神

体育教学靠师生的合作,靠学生之间的合作,只有一个团结合作温暖的集体,才能凝聚人心,在体育比赛中,有许多项目是需要发挥团队的力量才能取胜的。如在激烈篮球比赛中,学生通过掩护、策应、传切等战术配合最后精彩得分的喜悦中体会到集体的力量,团结的力量,然而,他们对这方面的认识还是很不够的。有的学生为了突出自己从而忽视了与其他队员的配合;还有的学生由于比赛中出现了一些意外后便不按老师的要求去做,随意发脾气,从而影响比赛。例如我校篮球队在市里一次比赛中,为裁判误判了一个球造成队员心理影响,而使这场球输了。针对这个问题,我首先向学生分析失败的种种原因,同时,列举中国女排怎么样夺魁的曲折道路。而后,重点讲述体育比赛中的发挥团队力量、稳定情绪、坚定信心的重要性。一个好的团队离不开默契的合作,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个人的力量,提高效率。

五、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组织纪律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这是人人都知道的一句谚语,所以在一个学校里和社会里都有自己的规则,体育项目要求组织纪律更为严格,这种严格的精神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做到,所以作为学校的体育教师更应该在潜移默化中给学生时培养成一个良好的、严谨的纪律作风。如进行篮球教学比赛时,在安排学生裁判时,学生裁判的水平不高,难免出现判罚不准确的时候,这时我就要求队员必须服从裁判,培养学生遵守规则,遵纪守法的优良品质。又如为了保证比赛的正常进行,我们可以在制定好的比赛规则下让学生自觉地遵守比赛规则,使其养成良好的遵守纪律的习惯,从而明白无论什么情况下,学校也好,社会也好都是有纪律所遵守的,在什么环境下遵守什么样的规定,遵守什么样的规定在学校是合格的学生,在社会是一个称职的公民。

六、培养学生沉着冷静处事

突发事件指没有在预料中的事情的发生,在体育教学中这种事情为明显,体育教学的过程有它自己的特点,一些事情的发生不是能在人们所预料到的范围以内的,如在上体育课时,同学因为强度的不适合发生突发事情、在使用器材上同学们会发生争执等等,都是不可预料又不可避免的事情,教师及时、充分地利用突发事件对学生进行教育,使学生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作为体育教师,不仅自己应做好课前突发事件假设工作,做到有备无患,同时要求学生在遇到这样的情况下能够冷静、沉着,这样学生才能从思想上更好进行学习与生活的处理,为培养好新一代的主人做好准备。

七、创造民主,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心理素质

体育课教学中,师生间应建立在相互理解与信任的关系上,首先教师要相信每个学生都是上进的,期望得到老师的赞扬和肯定,而学生通过艰苦的训练和刻苦学习,最终目的是为了获得成功。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创设良好的教育情境氛围,让每个学生都感到自己受到关注和尊重。教师尊重学生,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尊重他们,成为他们的知心朋友,同时还应该善于倾听学生的意见,积极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主动转变教育观念,摆正教与学的关系,在平时这样大大缩短了师生的距离。因为教师对学生的挚爱和期待,会对学生产生巨大感染力和推动力,激发他们刻苦、顽强的学习。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经常用鼓励性的语言来激励学生建立自信心。尤其要为一些身体素质较差、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为每个学生提供自我表现和创造的机会,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

结语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进一步的改革发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是摆在体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体育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良好途径,体育教师应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以教材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及考核办法改革为突破口,积极探索素质教育模式,大胆实践,认真总结,不断丰富地完善素质教育实践,为培养高素质的合格人才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中学生素质教育篇4

素质是人们自身所具有的各种心理的、生理的、外部形态等方面的稳定性特点的综合。素质教育是在人的先天禀赋的基础上,经过教育和训练,使受教育者获得适应社会生存和发展的能力,形成终身学习的习惯和能力。初中化学作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一门自然科学的学科,新课标明确指出:"化学教学是化学教育的启蒙阶段,要贯彻全面发展的方针,着眼于提高民族的素质。以基础知识教育学生,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和能力,在化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也就是更加重视学生兴趣、科学态度、学习方法的培养;同时重视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及自学能力。重视了通过介绍中国和世界化学工业发展状况及最新成就,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保护环境、关注"绿色化学"的发展应用;进行关心社会和人类的情感教育。最终培养学生"化学素质",实现化学素质教育的目标。

本人从事初中化学教学工作20多年,就初中化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化学素质"方面,浅谈一些感受,与同行们商榷、思考。

一、首先教师转换观念,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以适应素质教育,用教师的素质和能力去培养学生的化学素质和能力——-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条件

教师作为社会的代表对新一代进行教育,学生作为身心未成熟的学习者接受教育,缩短与成人社会和主流文化之间的差距。因此,教师是影响素质教育成败的关键因素。教师观念的转变首先是学生观的转变,不能再把学生看成是消极的知识论文联盟的"容器",应该把学生看作是知识的积极的建构者,拥有无穷的创造的潜力,是期待点燃的"火把",有着自身的力量和不同的兴趣、需要去建构知识、寻求意义。

其次,教师要增强课程意识,要充分认识到,参与课程变革是教师专业职责的重要组成部分。再次,教师要自觉培养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新课程倡导课程的综合化,淡化学科界限,还给学生一个整体性的课程。为了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教师应该在两个方面作出努力。一方面,教师必需拥有跨学科的知识和技能,具备广博的知识背景,而不能以传统的分科课程的实施方式去解释和推选综合课程。这就需要教师自觉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补充必要的学科知识,转变传统的单科教学的做法,努力在多学科的视野之中丰富学生经验。另一面,教师之间的合作成为必需,任何教师不可能具备所有学科的知识和技能,素质教育的实施需要教师之间的沟通、互补与合作而丰富学生经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以高端新奇化工产品的视频资料作化学启蒙,用精彩演示实验培养学生化学兴趣,刺激学生求知欲——-"化学素质"的启蒙

绪言第一课认识化学及研究范畴,我首先用视频展示:小猫蹲在绝热玻璃上,悠然自得——因为用具有绝热性能的高分子材料制的绝热玻璃;用隔水透气的高分子薄膜制的鸟笼——鸟在鱼中鸣,鱼在鸟旁游;直径5mm的超强力高分子尼龙绳挂着汽车悬在空中。使学生对化学产生强烈的新奇心、神秘感。接着演示实验:通过镁条燃烧前后形、色、态的改变,燃烧过程中发出的耀眼的白光;铁钉投入到稀盐酸中产生气泡;把无色的酚酞滴入到无色的氢氧化钠溶液中,溶液立即变成红色;氢气和氧气的混合气体点燃发生爆炸;铜绿受热由绿色变成黑色,试管壁出现晶莹的液滴,产生气体使澄清石灰水变成牛奶一样的乳白色等实验现象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从而使学生觉得化学课好玩,对化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利用日常生活中的现象、事实,做到学以致用,使学生体会到:生活处处皆化学,绿色化学助生活——"化学素质"的源动力

学生仅有学习化学的兴趣还远远不够,如何使之维持长久,如何使学生从对化学感兴趣上升到想学化学、学好化学。这才是我们要重点解决的问题!因此,我在平时化学教学活动中一直注重提醒学生带着两个问题:(1)化学与我们的生活关系密切吗?(2)化学对我们家庭和社会来说有什么用?这就要求老师在上课时,结合教学内容,使化学知识与现实生活、工农业生产相联系。例如:我们在学习空气污染一节内容时候,谈到空气污染物的来源、空气污染对人类带来的危害、如何防治空气污染时。提前让学生观察与我们学校一河相隔的炼铁厂的锅炉烟筒的排烟情况;带着学生到公路旁观察汽车在启动、加速时候发生的现象;带着学生到造纸厂附近闻气味、沿着纸厂的废水沟体会!通过此举,学生知道:汽车

转贴于论文联盟

尾气排放、家庭燃烧含硫多的煤等燃料、化工厂的"三废"都会造成空气污染。我们如何治理?开发新能源,大力提倡植树植草等,并介绍每周的空气质量周报,使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

三、保障学生实验的完整进行,加强探究实验活动的开展,提高学生动手能力、观察能力、思维创新能力——培养学生"化学素质"的有效途径

在氧气性质教学中,我改进了如下实验方法:

(1)木炭燃烧

在试管底部放层细砂,如图-1所示。用镊子夹取黄豆大小的一粒木炭,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到红热,小心放到试管底的细砂上。通过直角导管向大试管内通入氧气,可看到木炭剧烈燃烧,发出白光。若停止通入氧气,白光消失;继续通入氧气,白光再次出现。该过程可反复多次,直到木炭燃尽为止。木炭燃尽后,待试管冷却,向大试管中倒入适量的澄清石灰水,振荡,静置。待细砂沉淀后,可见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2)硫在氧气中燃烧

如图-2所示,取一段约3cm长的粉笔头,用小刀在其大头一端挖一个小圆坑,将另一端置于燃烧匙上。若难以直立,可以放入粉笔后,滴入熔化的石蜡油,等石蜡凝固后,可将粉笔固定。在粉笔坑里放入少量的硫粉,点燃后,发出微弱的淡蓝色火焰,同时会嗅到刺激性气味,将燃烧匙慢慢插入盛满氧气的集气瓶中,可见硫燃烧更旺,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并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产生。实验结束后,将燃烧匙浸入热水中,即可取出粉笔。该实验中硫的用量少,还可避免硫燃烧时与铜质的燃烧匙反应,同时避免未燃烧尽的硫附着在燃烧匙上,难以清洗。此实验也可不用燃烧匙,而采用如下方法:取一根较长的铁丝,下端弯曲将粉笔捆绑住,点燃粉笔圆坑里的硫粉,伸入集气瓶中燃烧。

四、赋德育于化学教学教育活动中,培养学生"绿色化学"素质,增强环保意识,立志为人类健康而努力创新学习——实现素质教育的最终目标

中学生素质教育篇5

关键词:历史教育;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D4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117(2012)02-0243-01

我国自大学生扩招始,人们不停讨论其带来的各种问题。有人提出现代大学生素质下降,而提倡素质教育是我国各界一直呼吁和倡导的。本文从高校历史课教学实践出发,分析历史教育对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作用以及如何增强。

一、高校历史教育的素质教育功能

历史学作为一门人文学科,包含丰富的素质教育资源,这决定了历史教育是培养当代大学生素质的主阵地,素质教育又是高校历史教育的一个基本功能。

(一)高校历史教育的基本功能

1、通识教育功能。通识教育是关于人的生活各个领域的知识和技能的教育,是非专业、非功利、不直接为职业做准备的知识教育。高校历史教育是让学生了解特定历史阶段基本的史情和史实。历史就是对过去事实的记载。其中某些人或个体的思想和行为在一些历史事件中产生影响,要认识这些人如何走上历史舞台并发挥作用。历史就是由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链接成一条线,相邻或相近的历史基点之间有着错综复杂的联系,这种联系就是历史演变的推力。了解历史发展的人事脉络,就要得出某事件或人物的历史地位和历史价值对其做结论。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要价值中立,客观公正。克罗齐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人类从事每个时段的社会实践,无不需历史条件作基础,无不需借鉴有关历史经验。对时事有所认知就要对历史有所思考。2、政治教育功能。高校历史教育也是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通过介绍中国社会发展和革命发展的历史进程,使学生领会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道路。①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教育:人类生活在物质世界中,人的思想是对物质的反应,历史就是人们对物质世界不断的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的过程。培养学生形成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用马克思主义观点来看待历史和现实。②社会主义理想教育:通过学习历史,使学生认识到共产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高境界和必然趋势,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摆在人民面前的主要任务,就是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③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教育:党的方针政策是党根据基本路线要求而制定的具体工作规则。教师要根据党的要求和形式的发展,及时向学生讲解党的方针政策,使学生了解、认同并拥护之。

(二)高校历史教育的方法论训练功能

1、把握科学的历史观。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历史的主体是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发展过程中的现实的活生生的人,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从那些使历史人物成为那样的历时物质生活条件去考察其人及其活动,这样研究历史才能站在历史基础上描绘出历史人物、事件的真实情况。2、掌握史学研究方法。任何一门学科都有其特殊研究对象,也都有其特殊研究方法。但各个学科虽有区别又用相通之处,研究方法也可借鉴来用。历史学研究是将人类社会发展演变作为对象,其研究方法大体有:考据法,即搜集与考订材料的方法;历史比较法;统计方法;计量方法;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方法。3、提高历史感悟能力。历史学习是人们概括和梳理以往积累的各种知识经验,从历史中获取的智慧。那些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巨匠、科学家等从事创造性劳动的思维源泉都能从历史中找到智慧的闪光。学生只有大量的历史知识作为感性认识的材料积累,方可逐步培养历史感悟能力。

二、增强高校历史课素质教育功能的对策

蔡元培认为:教育是帮助受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分子的责任。这明确指出教育的功能是人格培养和完善。高校历史教育应做到以下几点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以事实求是的态度陈述历史事实

历史是已逝去的客观存在,不能也无法改变,绝不允许塑造和想象。须完完全全尊重史实,说真话,讲真史。在史实之外发明创造不存在的“史实”,随心所欲用虚假不实、模糊不清的东西教育学生以达到各种教育目的,不符合教育要求。站在人民大众的立场,以时代的眼光公正、客观、全面、辩证地评述历史,这本身就是培养学生辩证思维能力、提高基本素质的最佳途径。

(二)以丰富多彩的史料展现历史场景

记载历史的手段随文明进步不断增多。结绳记事、竹简石刻、纸质印刷、电子媒体等,今天,人类用现代科技的声光电手段活灵活现地把历史资料展现给我们。高校的历史课教学用丰富手段展示多彩的历史,取得成功经验。在此基础上,应注意历史课堂与专题讲座相结合,影视资料与实地参观相结合,教师讲授与学生自己查找资料汇报相结合,使历史课堂更加生动,使历史资料更加新鲜,使历史知识更加引人。

(三)以对历史负责的精神化解各种陈见

历史本客观,但由于历史资料不完整,历史记录有矛盾,,传统教育有偏差,对历史的理解往往带有主观性。历史教育的任务之一就是要把这些情况向学生说清楚,留给学生甄别、思考、探索的余地。通过讨论分析,变被动为主动,变轻率为深刻,变知晓为记忆。不让历史偏见、陈见左右历史知识领域。这样做有利于培养学生实事求是、追求真理、寻求真相的科学精神和科学素质。

(四)以提高学生素质为目的实现史论结合

马克思在他的《导言》中指出研究方法和叙述方法的区别。在第一条道路上,完整的表象蒸发为抽象的规定;在第二条道路上,抽象的规定在思维的行程中导致具体的再现。历史教育,既要回答是什么,又要解读为什么,不仅提供史料,说明历史上发生了什么,还要分析为什么会发生这些历史,历史过程中呈现出了什么规律,这些规律对我们今天的价值是什么。在史论结合的分析中,培养学生对历史资料的驾驭能力,对历史事件的分析能力,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

牢记历史教学培养全面发展人的使命,贯彻实事求是的原则,做到求真、求实,敢于探索、改革,定能发挥大学历史课堂的素质教育功能,使高校历史课堂不仅成为大学生学习知识、开阔眼界的阵地,更成为启迪思想,提高素质的重要阵地。

作者单位:南方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作者简介:纪超凡(1985-),女,广东广州人,南方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思政教育。

参考文献:

中学生素质教育篇6

关键词:媒介素养;媒介素养教育;中小学生

一、媒介素养教育的由来及发达国家开展现状

媒介素养和媒介素养教育的概念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初期的欧洲,最初是由英国学者利维斯和他的学生桑普森从维护传统价值观念和传统文化,反对大众传媒中流行文化的角度提出的。在现代媒介社会中,“媒介素养就是指人们对各种媒介信息的解读和批判能力以及使用媒介信息为个人生活、社会发展所应用的能力”[1]。它是“人们面对媒体各种新信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生产能力以及思辨的反映能力”[2]。我国学者在归纳、研究各国学者关于媒介素养教育的基本概念的解释和论述后,对媒介素养教育的概念作出了界定:“所谓媒介素养教育就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建设性地享用大众传播资源的教育,通过这种教育,培养学生具有健康的媒介批评能力,使其能够充分利用媒介资源完善自我,参与社会发展”[1]。进行媒介素养教育最初的目的是为了抵制大众媒介对公众精神追求的误导,尤其是对青少年成长产生的各种负面影响,倡导在学校引入媒介素养教育,培养青少年的媒介批判意识,使其能够辨别和抵御大众传媒的不良影响。

20世纪70年代,在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媒介素养教育运动,呈现出普及化、规模化、模式多样化、社会化、网络化、全球化等特点。许多国家将媒介素养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学科目纳入学校课程内。目前,澳大利亚、加拿大、英国、法国、德国、挪威、芬兰、瑞典等国已将媒介素养教育设为全国或国内部分地区中、小学的正规教育内容。例如:加拿大安大略省是北美第一个正式将媒介素养教育从法律上规定为必修课的地区。1987年,当地教育部门指导方针,强调了媒介素养教育作为普通英语课程组成部分的重要性。方针规定:在中级和高级英语课程中,至少要有1/3的时间必须分配给媒介素养教育;在7-8年级学生(约12-13岁)的课堂中,必须有1/10的时间要用于各种形式的媒介素养教育。此外,在毕业所需的5个英语学分中,学生可以选择一个完整的媒体课程来完成其中1个学分。此后,该省又陆续制定了一系列的规定来加强媒介素养教育的地位。目前,加拿大的媒介素养教育课程体系完善,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开设不同的课程,而且每年举办媒介素养学科学术交流和研讨会。而以色列有400多所小学和200多所中学和高中开设了正式的媒介素养教育课。[3]

二、对我国中小学生进行媒介素养教育的必要性

目前,我国对于媒介素养教育已有所关注:中国青少年社会教育论坛——2004·媒体与未成年人发展论坛了《未成年人媒介素养教育行动策略研究》,着重呼吁,在未成年人中开展媒介素养教育。尽管如此,我国媒介素养教育理论体系的建立还有待加强,特别是有效实践还比较缺乏。在中小学实施媒介素养教育的学校还少之又少。其主要原因,一是我国还没有形成自己完备的媒介素养教育理论体系;二是由于中小学教育主要是以高考为主要目标的应试教育,学生的课业负担过重,担心学生无法承载这些压力。然而,在今天这个由媒介包围的信息高度发达的时代,中小学生每天都处在电视、广播、电影、报纸、杂志、互联网等各种媒介网络之中以及它们提供的大量信息包围之中,这种势不可挡的局势已不容我们再忽视或驻足等待了。

(一)媒介的特点及其对中小学生的影响

媒介内容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以电影、电视为中心的形象化趋势,它比观念化的传播更加直观、生动和通俗易懂,从而增加了媒介的教育功能,剥夺了学生体验世界的不同方式,将其仅限于视觉体验,制约了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同时,也影响了学生与身边社会的交往,使他们更加依赖于、沉溺于以符号信息为主的交流方式,导致人格交往障碍。二是媒介的娱乐化和商业化。中小学生具有好奇心、喜欢刺激、热衷于变化迅速、色彩鲜艳、动感十足的事物,媒介的这一特性极大地吸引了他们,使他们获得了无拘无束、打破常规的满足感。对于社会经验欠缺的中小学生来说,对媒介内容更易认同,甚至用此作为衡量一切的标准。三是中小学生与成人媒介接触的同质化。当代媒介用方便迅速的传播技术把各种各样的信息、内容传递到社会的各个角落,造成中小学生与成人接受媒介所提供的同样的信息。由于中小学生认知结构欠缺,媒介所提供的信息与少儿的心理及生理水平不相适应,使其对所获得的信息以某种与成年人不同的标准、方式进行阐释,从而产生意义判断中的混乱。除此之外,成人世界的阴暗面、隐私暴露也使得成人对少年儿童失去了教育者的优势和权威。

(二)中小学生花费在媒介上的时间及其媒体使用特点

“青少年与儿童接触媒体的时间(包括因特网、电玩),已经超过在中小学教室上课的总时数。因此,主张媒体是第一教育体制,而非第二教育体制,并不为过”。[4]2004年11-12月,上海团市委、市少工委和上海社会科学院青少年研究所联合开展了“上海未成年人媒体需求调查”。调查显示,他们平均每天花费在媒体上的时间排名为:“课外书籍”(1.17小时/天)、“电视”(1.05小时/天)、“网络”(0.99小时/天)、“电脑游戏”(0.98小时/天)、“音像制品”(0.98小时/天)。调查还显示,未成年人最喜欢的媒体依次是:电脑游戏(25.4%)、电视(18.8%)、音像制品(包括磁带、CD、VCD、DVD、电影,18.8%)、各种课外书籍(16.7%)、网络(14.5%)、报刊杂志(4.3%)和听广播(1.7%)。分析认为,“课外书籍”之所以没有进入学生最偏好媒体的前3名,而同学们对其消费的时间却最多,是因为阅读课外书籍被监护人认可,受到的干涉较少。调查还发现,未成年人经常看的电视节目和使用电脑中寻求娱乐的动机占主导地位。如:调查结果表明,未成年人最常用的前6位电脑功能排序如下:打游戏(33.21%)、下载和播放音乐(16.06%)、搜索引擎查找(14.81%)、聊天交友(12.72%)、看影视作品(7.39%)、浏览网络新闻(5.58%)[5]。从这项调查中,我们可以看到未成年人花费在媒介上的时间非常多,但是对其利用仅限在娱乐功能方面,对于如何利用媒介获得对自己有所帮助的信息资源则了解不够。

(三)从心理学角度看媒介对中小学生的影响

社会心理学认为:中小学生与媒介的频繁接触,导致了媒介信息越来越深刻广泛地影响他们早期社会性格和道德观念的形成。如无形的媒介信息在对少年儿童的想象力、创造力、认识能力的引导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把承认社会既定的价值观念与道德规范灌输给他们。大众社会理论认为:大众媒介为中小学生提供了一个现实生活的画面和社会规范,从而在其心中形成关于现实世界的概念和信仰。社会学习理论认为:当代中小学生主要是通过各种媒介所提供的大量符号性示范活动来观察和学习各种不同的行为方式,事实上,它超越了少年儿童所处的群体范围。有研究发现,少年儿童比成年人更容易发生对媒介人物的认同,更容易内化其中的行为和信仰。毋庸置疑,中小学生接触媒介是在已有的认知结构上接受新事物,媒介对个体的需要、信念、价值观、智力、技能、理性和情感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从以上三个方面看,媒介对中小学生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甚至部分媒介信息内容对其产生了负面作用。中小学生由于缺乏媒介素养教育,引起观念和行为畸形发展的问题已经凸显。同时,媒介素养教育作为从专业教育的起点迈向公共素质教育的平台,它不仅是全面推进中小学生素质教育的当务之急,也是信息社会公民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

三、我国中小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内容及实施建议

参照其他国家中小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内容,结合我国中小学生的特点,可以将我国中小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内容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是增加中小学生对于媒介的了解,学会用批判的意识接触、辨别、选择媒介所提供的信息,目的是减少某些媒体信息对中小学生的负面影响。二是掌握运用媒介的各种常识,知道合理地使用媒介,提高自我,完善自我,目的是让中小学生学会从媒介中获得对自己有意义的帮助。

(一)培养中小学媒介素养教育的师资队伍

当下我国从事新闻传播专业的人员还不能在短时间内满足需求,因而,不能仅借助这个单一渠道。中小学可采取多种渠道加快对现有教师的培训。如对有新闻传播专业知识的教师进行短期和长期、脱产和半脱产的培训,提高他们的媒体素养和教学水平,传授基本的媒体素养教育的知识和方式,并将其融入各科教学中。有条件还可以对中小学部分教师进行专门培训,使其胜任不同阶段的媒介素养课程。

(二)加强中小学媒介素养教育研究

在我国,对中小学生实施媒介素养教育的学校还很少见。所以,这一工程面临着各方面的空白,需要积极开发和多方投入、支持,应尽快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符合实际需要的系统体系,提出适合我国各级各类在校学生的媒介素养评价标准,以便有针对性地指导我国媒介素养教育工作的开展。如完善的理论研究、相应的课程开发、目标内容的制定、教学方式方法、实施途径的研究等。这些都需要教师、学生、研究者和媒体专家之间的密切合作。同时,还应设立专门的课题组,开设实验班,吸收相关的人才等等。

(三)利用多种形式对中小学生进行媒介素养教育

除了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开设相应的媒介素养课程以外,学校可以利用本校的有线电视、多媒体,指导学生如何上网,如何发现适合自己的媒介资源。组织参观、游戏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参与。总之,就是要利用一切有利因素、一切时机、一切可获得的资源,对中小学生进行多元化、全方位的媒介素养教育。

(四)实现学校、家庭和社会三者职能的结合,营造媒介素养教育环境

中小学生接触媒介往往在家里或网吧里,对中小学生进行媒介素养教育离不开家庭和社会的支持。所以,学校要加大宣传力度,详细向家长阐述媒介素养教育的必要性,提供指导孩子利用媒介的方法和建议,并利用家庭和谐、宽松的气氛,让家长不失时机地结合孩子的特点,培养孩子的健康媒介批判能力。相关部门应高度重视媒介素养教育工作,积极为其实施提供资金支持和制度保障,建设中小学媒介素养教育网络。

参考文献:

[1]张志安,沈国麟.一个亟待重视的全民教育课题——对中国大陆媒介素养研究的回顾和简评[J].现代传播,2004(5):11-13.

[2]张开.媒体素养教育在信息时代[J].现代传播,2003(1):116-118.

[3]张艳秋.国外媒介教育发展探析[J].国际新闻界,2005(2):15.

[4]陈启英.媒体素养教育——e时代之心公民教育[J].中国传媒报告(ChinamediaReports),2004(1):81.

[5]陈晓虹整理.“你的媒体需求正确吗?”[n].深圳青少年报,2005-01-16(2).

[6]戴怡平.青少年的媒介素养教育[J].青年探索,2001(3):6-9.

[7]任儆.在大学推广媒介素养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J].电化教育研究,2005(4):26-29.

中学生素质教育篇7

《大纲》中明确指出:“生物教学是生物教育的启蒙阶段,要贯彻全面发展的方针,着眼于提高全民族的素质,以基础知识教育学生,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和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它改变了以往教材中过分重视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忽视学生能力培养的弊端,而在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同时,重视了科学态度、学习方法及兴趣的培养;重视了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及自学能力;重视了通过介绍中国生物发展状况及最新成就,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保护环境、关心自然、关心社会的情感教育和政治思想教育。这些都体现了贯彻素质教育的总目标。中学生物教学如何体现素质教育呢?本人认为要从以下几点做起。

一、面向全体学生,转变教学理念。

“素质教育”是相对于“应试教育”提出的,它们的主要不同在于教育观、质量观、学生观不同,即是否面向全体学生,是否使学生全面发展,是否使学生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学习。“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在如下几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从培养目标上看,素质教育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应试教育只重视智育。从对待学生上看,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应试教育只面向学习成绩好的学生。从教学内容上看,素质教育着眼于素质的全面提高;应试教育是考什么教什么,不考不教。从教学过程上看,素质教育注重启发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应试教育则是教师一讲到底,学生只是听讲从教学方法上看,素质教育是师生双向活动,变讲授为训练,优选最佳的教学方法;应试教育则为“满堂灌”,学生被动地学习。从学生负担上看,素质教育目标是当堂理解,重视学科能力的提高;应试教育是大搞题海战术,学生不堪重负。从教学效果上看,素质教育的任务为大面积培养合格学生,应试教育侧重个别尖子学生而且多为高分低能,大面积学生不合格。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应试教育是以追求升学率为根本目的的陈腐模式,扭曲了教育的本质,扼杀了学生的个性。我们要坚决反对应试教育,毫不犹豫地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这是深化教学改革的关键。它关系到我国两个文明建设的水平,关系到我国21世纪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因此转变观念是当前中学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务。作为生物教师应当毫无例外地把素质教育落实在日常教学之中。

二、优化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

课堂教学的主要目的应是教会学生对生物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的真正掌握,发展学生的基本素质,而不应全部以解题的技能训练来代替它,防止淹没在题海中。

教学中要注意不能简单地从生物原理及概念入手来讲授,可以从生物的实际应用或者生物的发展史或是生物知识研究的途径出发,再深入至生物原理及概念,以致再分类,解释,做练习,从而使学生在接受生物新知识时学得实际些,理解得深刻些。只有针对不同的概念和知识,将生物的发展史、方法论和人类生活、社会实践紧密地融合在一起,才会激发起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人类与自然、偶然与必然、机遇与创新、实践与理论之间的关系,并形成深层次的认识,从而使学生能对现代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作出积极的响应。也只有把“由旧知识发展成新知识的方法”交给学生,才能促使学生由“学会”变得“会学”,从而适应当前科学技术知识的迅猛发展。

其次,课堂教学中必须对生物概念和知识予以适度的“强化”,此处的“强化”有两层含义:其一是应促使学生树立知识是发展的、进化的观点,任何生物概念和知识都不是静止的和僵化的,而应是发展进化的。现代科学的高度发展正是建立在这一基础之上的。例如C60的发明说明碳元素不仅仅只是组成金刚石和石墨。其二是应促使学生树立实践的观点,懂得任何概念、知识都不是干巴巴的定义,相反应是有理论联系实际的广阔天地,煤气中毒事件的屡屡发生、生物污染屡禁不止、亚硝酸钠误为食盐的多次中毒事件的发生、毒奶粉事件的出现等等,不能不说是生物教育的悲哀!

另外,课堂教学中我们应不时地将生物家的远大理想、爱国事迹、顽强拼搏精神等穿插到教学过程之中,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良好的政治素质和道德素质。

三、生物教育靠实验育人

生物实验教学的重点应放在对学生的观察能力、规范操作能力和实验设计能力的训练上。

中学生素质教育篇8

生物教学

一、素质教育在生物教学中的作用

1、有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一个人的思想品德并不是生来就有的,也不自发形成的,而是在社会生活环境的影响下,在家庭、学校、社会等各方面的教育下,特别是在学校德育教育的熏陶中形成并发展起来。在生物教学中不断地挖掘教材中的德育素材,渗透德育,从而实现教书育人的宗旨。

2、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

在生物教学中教给学生已确定的生物事实、生物原理,让学生牢固地掌握生物基础知识,这些知识虽不能较大地确定学生创新能力,但能积极地向学生灌输科学意识,使学生自觉地意识到生物的发展对社会及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人类的衣食住行离不开生物,因为人们每天都要接触到营养和食物;环境保护、水源、能源、资源等问题;此外,国防工业与生物有着如同“鱼与水”的关系。所有这些足以激起学生的心智和想象直接朝向未来,使学生潜意识地树立攀登科学高峰而不断地努力学习。

3、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能力素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1)生物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在教学过程中伴随着丰富多彩的实验,教师引导学生在目的明确的前提下,利用眼、耳、鼻、手等感觉器官,细心地捕捉各种直观现象。

(2)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在生物教学的过程中,实验技能的培养是重要任务之一。指导学生一丝不苟地做好教材中的每一个学生实验,是培养学生实验技能的基础。为了让学生的实验技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提高,在教学过程中尽量多地将教材中的教师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实验;同时积极发动学生参加课外实验活动,指导学生通过实验去研究生活中的一些现象与问题。这样的教学大大增加了学生的实验练习机会,提高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同时也丰富了学生的实践知识,开拓了学生的视野,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进行科研的好习惯,为以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实验技能基础。

(3)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生物学科的内容丰富,生物实验形形,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随时会对知识提出质疑,而在教的过程中,教师随时会对学生提出启发性的问题,从而诱发学生活跃的思维活动;分析、归纳、推理、比较、总结等等。最后由学生自己灵活地获取科学知识,从而不断地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

(4)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在生物教学过程中的特点是:通过丰富多彩的生物实验来获取知识,而在实验过程中往往伴随有各种各样的形态和结构,引导学生将所看到的形态和结构用语言准确地表达出来,并进行归纳、推理,由学生自己得出正确的结论。生物科丰富的内容决定了在教学中有较多的问答活动,组织学生相互讨论、相互争辩、相互补充,引导学生应用所学的知识,用准确的语言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从而使学生的表达能力不断提高。

二、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策略

1、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

教师是素质教育的具体实施者,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制约着素质教育的成败。著名文学家、科学家张衡说得好:“人生在勤,不索何获。”我们要在生物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并在教育事业中取得成功,毫无疑问地要求每个生物老师,必须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素质。例如:积极参加教师队伍的普通话、多媒体教学培训、新课改教研等各类继续教育活动。每个学期订阅两至三种有关教育的书籍,不断地学习最先进的科学技术,广泛收集生物学科以及相关学科的发展信息,进行知识更新。

通过学习使教师自身的道德素养、知识素养、技能素养、理论素质不断提。,从而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开拓和推进素质教育,并对素质教育产生深远影响。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础,是适应二十一世纪教育的需要。

2、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是生物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素质教育要求必须使学生学会做人、求知、思维、选择、审美、健体,具有终生的学习能力、发展能力、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改掉只顾“教”而不顾“学”的做法,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尤其是探讨关于“学”的方法,促成“教学过程”向“学教过程”的转变,使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成为可能。

首先应大力提倡并实行“启发式”、“讨论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真正把传授知识的过程当做学习交流和自主探索的过程,教学重点应放在培养学习能力的培养上,帮助学生建立科学的学习方法,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帮助学生建立起自主学习、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力。

其次应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学”为主体,注重学习水平层次和个性差异,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习惯的养成对于一个人一生的学习活动至关重要。生物教学中,教师有必要按照教材体系和学生认识水平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必须站在学习者的立场耐心地向学生“导”之以“法”,帮助学生找到最佳记忆诀窍。这样,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充满了自信,怀着成功感,激发了浓厚的热情,消除生物学习中的畏怯心理。

3、重视实验及实践教学

中学生素质教育篇9

[关键词]艺术教育素质教育创新能力科学思维

[中图分类号]G633.9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9-0164-02

艺术教育在中国具有重要的地位,自古以来在我国就强调人的内在的修养,“笔墨纸砚、琴棋书画”的教育思想,就是特别注重个人内在的艺术性,这样可使人形成儒雅、高贵的性情及淡定、清高的人格。

当代学生的感知和审美的能力、爱心的启蒙、良心的培养、修养的完善、人生观的确立、精神理想的塑造与形成,均可以通过艺术教育提高和发展。艺术教育通过对艺术作品的欣赏、对艺术的感受、理解和对艺术的表现与创新等能力的培养,从而理性引导学生正确的情感和坚强的意志,陶冶学生的性情,促进身心的和谐发展,使学生的综合创新能力得到提高,促进学生科学思维方式的形成和发展。

一、艺术教育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的发展

艺术教育是指通过系统的学习和训练从而提高和培养人对于艺术的创造力和表现力或者是人对于艺术的感受力。艺术教育可以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从狭义上来理解,艺术教育就是专业的艺术教育培养,它是通过学习艺术理论和艺术技能,从而培养以艺术创作和艺术表现技能为主要培养目标的专业艺术人才,此类人才的培养多是通过专业的艺术院校或者院校中的艺术专业来完成人才培养的。广义上的艺术教育即公共艺术教育,它是指通过各种艺术手段来培养学生对艺术的感受,更多的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为培养目标,对学生完成的是一种普及式的艺术教育,其主要的培养目的是通过系统的讲解和训练提高艺术的感受力,从而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加强学生的文化艺术素养,丰富学生的艺术生活同时塑造学生完美人格,更多的是以非艺术专业的学生为培养对象。

艺术教育的范围是非常广泛的。大教育家蔡元培先生也曾在《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中说,所谓健全的人,必具备四育,即德育、智育、体育、美育。艺术教育对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一)艺术教育与德育

艺术教育的内容都是积极向上的,能够陶冶人的情操,塑造人的品格,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因此,艺术教育的特点决定了艺术教育可以完成德育教育的部分功能。比如,当我们要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时候,可以让学生登上中国长城,或参观历史博物馆,当面对祖国的锦绣大地和历史艺术文化时,那油然而生的爱国之情是不需要语言来描绘的。当我们带领学生观看爱国主义影片时,面对革命先烈那催人泪下的悲壮的美、崇高的美的时候,学生心中油然而生的激动、仰慕、崇敬的情感是不需要任何人来说教的,艺术教育为思想品德教育奠定了深厚的情感基础,引导学生去追求美的、厌恶丑恶的事物,从而使学生的心灵得以净化。

(二)艺术教育与智育

高校的艺术教育可以使学生在学习艺术和欣赏艺术的同时,不但陶冶了情操,完善了人格树立远大的理想和目标,还可以通过艺术的审美活动放松身心,缓解紧张和枯燥的学习压力,从而帮助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增强学习效率。智力教育的实现过程中,良好的情绪是智力教育的保障,智力教育过程中要求学生在比较短的时间里,对于知识进行加工、整理和存储,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保持愉快的心情。在这样的情绪中学习,有利于学生的学习效率的提高。因此,各高校的艺术教育,尤其是非艺术专业的艺术教育,在对于缓解学生学习压力、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上,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可以更好地保障智力教育的实现。

(三)艺术教育与体育

艺术教育有助于体魄自由强劲的发展。在艺术教育过程中,艺术的审美操作与审美创造,直接影响着身体素质,使体质更趋于完善。例如,学生的行动、坐姿、步伐、走势等,洋溢着一种青春的美感,显示着学生的教养和精神的文明。像艺术体操、剑术、太极拳、冰上芭蕾等,融合艺术教育与体育教育的内容。艺术化的体育教育活动可以激发学生对体育的爱好,提高健美水平,增进身心健康。体育要求体态矫健、动作协调、造型优美、节奏感强,这些体现出自然美、精神美、技巧美和造型美。

(四)艺术教育与美育

艺术教育是客观和落实审美素质教育的最基本的形式。艺术教育中的审美教育功能的发挥,可提高和培养学生的审美水平。通过艺术教育,从而使学生对美的感受力和感知力得到提升,学生可能进行深层次的审美活动,对美进行欣赏和评价,对美进行展示和创造。通过艺术教育使学生客观地感受美好的事物,去欣赏美,去追求美。在欣赏美的过程中是一个让人愉悦的过程,通过艺术教育全面提升学生对于美好事物的欣赏能力。

艺术教育的特殊性,在于它是一种多元综合的教育形式,它涉及和关注每一项教育形式,可以为任何一种素质教育提供支持。因此我们通过艺术教育,使学生得以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完善人格,进而促进学生的身心和谐发展。

二、艺术教育可提高学生的综合创新能力,促进学生科学思维方式的形成与发展

(一)艺术教育与学生综合创新能力

创新是我们人类文明进步的源泉,也是人类发展史上永恒的一个主题。当代学生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创新思维能力也是学生文化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艺术教育就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艺术教育中的很多课程,都能很好地训练学生的视觉想象力,跳跃式的艺术思维能最大限度地突破传统的思维模式,不再只是“非对即错”。艺术教育鼓励学生“求异”、多角度地观察世界。实践性是艺术教育的重要特点,要想学绘画就必须拿起画笔实实在在地在纸上描绘;要想学雕塑学生就必须拿起刻刀凿石头……学生每一次艺术创作过程都是一次创新活动。任何一门艺术课程的掌握都离不开亲身的实践。这些实践有效地提高了学生们发现美和观察事物的能力,学会从各种途径获取美的灵感,从而使学生视野更加宽广。

(二)艺术教育与科学思维方式

苏联生理学家、心理学家巴甫洛夫说过:“人类的生理、心理机能,都有其节奏规律。”艺术创作必须以想象力为心理基础,透过联想及想象的充分发挥,塑造出丰富的具有鲜明特点的艺术形象。在学生进行艺术教育时,不断地对感知力进行培养,对艺术欣赏作品进行二度创作,使其更加的丰富,这是感官刺激到受理智支配的一个过程,是受艺术情感激发的一个过程,是艺术不断给大脑思维提供丰富给养的过程,因此思维也就变得更加灵活。

始于1967年的美国哈佛大学教育研究生院《零点项目》研究认为,科学研究和艺术创作都是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二者完全一致。同时,在经过科学家对于人类大脑的仔细研究后得出结论,在功能上,人类的大脑的左半球主要负责抽象思维能力,负责人类的语言、分析、逻辑等;人类的大脑的右半球主要负责形象的思维能力,负责人类对于图形、音乐、图像等。而艺术的创作与欣赏,在整个过程中,绝不是简单地依赖于人类大脑的单独的左半球或者右半球。艺术的创作与欣赏更多必须由两个半球共同完成,二者相互配合和协调。《零点项目》的研究表明:科学思维与艺术思维尽管有着不同之处,但更有相通、互补的一面。可以说,二者缺一不可。只有同时掌握这两种思维,才是一个全面发展的人。

在提倡全面发展的今天,科学和人文、艺术的融合更加紧密,更加重要。创新成为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展的动力。学生的创新能力在艺术教育中得到意想不到的培养,使学生的综合创新能力得到有效提高,还促进学生科学思维方式的形成与发展,是整个教育的成功。

【参考文献】

[1]关杰.艺术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的问题[J].艺术研究,2010年01期.

中学生素质教育篇10

1.学生的素质是中学数学教育提升的基础。当下,高中数学教学领域,应试教育依旧严重影响着教学方法和模式。各种升学考试、入学考试成为教师与学校的追求目标,而学生的素质却被忽略,如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思维能力。这样就造成学生的素质难以提高,整体的教学效果也不够良好。最终形成一个恶性循环:学生素质不注重培养,教学成绩上不去,成绩越上不去就越加强应试教育的模式。社会上的高分、高学历也是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之一。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数学素质是一个高中生必不可少的要素。高中学生的数学基础能力,计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数学应用能力都需要逐步的培养而绝不是简单的用大量灌输教育和题海战术能够解决的。这些能力与素质培养成后高中数学的教学自然会变得成效显著,学生成绩提高更是指日可待。

2.学生素质是教师教学的核心。如果将上述学生素质逐步地培养起来,那么教师的教学方式也应该随之改变。首先毋庸置疑的是教学方法不能够再用灌输式的教育进行,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部分,他们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计算能力直接决定教师所教授的方法和引导的方向与出题难度。学生素质的提高与形成后,那学习的进步也完全可以实现。所以,高中数学的教育过程当中教师应该时时想到学生数学素质的问题,不仅在教学的开始将此问题引入,更应该体现在每一堂数学课上。只有这样师生的数学素质才可以逐渐形成。

二、培养学生形成有助于数学教学的素质

1.数学课堂教育重在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首先,教师是占有课堂的主导地位。但是教师在课堂上不仅要讲授数学的知识与解题的一些方法技巧,更要注重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数学素质。在数学的教学中首要的就是学生的数学思想、数学素养。那么,教师就需要将之前应试的教育方式改变,不能一味地教师讲学生听,学生接受多少、理解多少、思维改变多少都不顾。把握住每节课的关键点,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和学科实质,彻底转变教学观念,从备课到授课、课后始终贯穿着以培养数学思维为重点的主题。像数学技能、思维能力、运算能力、空间想象和解决实际问题等数学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都是要在自己课堂教学中明确的目标,从而真正实现素质教育。其次,在课堂上教师授课前应该彻底考虑清楚这一堂课教什么、如何教、为什么这样教的问题,以换位思考的方式来思考学生面对这样教学后的接受程度是怎么样的,是否对提升学生学习素质有帮助的问题。

2.在数学课堂中学习能力的培养。学习数学的素质主要包括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想象力以及自学能力。数学这门课程的学习过程是一个深入探究、探索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深入挖掘教材,梳理信息,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是教师应该注重的,从而使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学生内心形成不断探索的习惯。与此同时,在指导学生学习方法的时候,要做到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老师引导和学生求学相结合,课上与课下结合。并分别指导不同类型的学生,促进学生合作学习、主动学习的精神。这样可以弥补班里众多学生难以得到教师单独指导的不足。因为这样的教学组织形式以小组为主,它的优势在于它能更好地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由此可见,在学习和教学中加入交流和互动能够让索然无味的课堂变得生动,让学生的综合素质有很大提高,在学习中培养素质,再以优秀的素质促进学习,这为提出假设、倾听他人,学习数学思想和教学方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教学循环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