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旅游管理研究十篇旅游管理研究十篇

旅游管理研究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4:33:53

旅游管理研究篇1

关键词:亚运旅游;安全管理;研究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7740(2010)03-0122--03

一、研究现状和意义

安全管理学是管理学的一个子系统,至今依然是“不成熟的管理理论之一”…,研究多集中在生产安全领域,旅游安全相对较少。国外对旅游安全的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多集中在旅游与恐怖主义、犯罪、战争、政治不稳定等方面。国内旅游安全研究尽管相对滞后,但目前已形成了宏观微观齐头并举的局面。微观层面的研究成果主要涉及旅游保险、饭店安全、旅游从业人员安全、会展安全等。宏观层面的研究主要是来自于郑向持的国家规划办项目和戴斌主持的《论北京旅游的产业安全与成长要素》课题所产生的系列成果,然而,将旅游安全和大型体育赛事相结合的研究还很少。亚运会不仅是我国继奥运会之后的又一项盛事,也是我国旅游业的“重大事件”,对安全管理的研究不仅丰富了旅游安全管理理论同时也对亚运旅游安全管理有着现实指导意义。

二、旅游安全管理的内涵及其目标

广义的旅游安全应包括所有对旅游活动顺利开展的相关主体构成直接或间接威胁的事件和行为。狭义的旅游安全应从旅游的角度出发,指对旅游活动顺利开展的相关主体构成直接威胁的现象,主要包括旅游主体、媒体、客体和旅游社区居民的安全。本文将针对狭义的旅游安全展开论述,因此,旅游安全管理应是运用管理学的相关方法和手段保障旅游主体、媒介体、客体和旅游社区居民的安全,规避旅游活动中不安全的现象,在保证旅游者的人身安全的前提下,满足其精神上的安全需要,最终实现旅游的和谐发展。通过旅游安全管理应有达到三个目标,第一,旅游者的人身安全。第二,提高旅游者的旅游质量,满足其精神的愉悦,解决旅游者在财产、消费等方面的安全需要和意识形态的安全问题。第三,实现旅游主体、媒体、客体和旅游社区居民的和谐。

三、亚运旅游的安全管理

(一)亚运旅游安全管理的特征分析

1.旅游主体差异性。亚运会期间,广州将迎来世界各地的旅游者,他们有着迥异的个体心理和面对危机时不同的反应行为,而且其旅游偏好,旅游方式也有很大的差异性。

2.旅游媒体的多样性和对亚运旅游操作的生疏性。旅游媒体是指处于旅游产业链上的,为旅游者提供旅游服务的不同旅游企业的总称。亚运旅游活动的顺利开展离不开旅游“六要素”的任何一个环节,因此涉及的企业具有多样性。广州由于首次举办亚运会,旅游媒体对亚运旅游的操作还存在着生疏性,具体包括对亚运旅游的组织经验缺乏、导游的亚运实地导游经验不够,体育专业知识缺乏等不足之处。

3.旅游客体的集中性。亚运会举办地点和时间的集中性和固定性导致了承载旅游活动的客体的过度集中,这样不仅会对旅游者构成安全隐患,同时也对旅游资源形成了威胁。

4.旅游社区安全环境较好,社区居民对亚运旅游的接受程度较高。首先,广州经过这几年的综合治理,大大提升了执法能力和处理突发事件的应急能力,打造了一个良好的安全环境,广州旅游社区安全环境总体上来说是好的。其次,广州作为一个国际化都市,历史文化名城,其旅游业的发展水平很高。广州社区居民对待旅游业的态度比较开放,特别是对亚运旅游的接受与支持力度都很高,从群众90%以上的网上支持率便可略见一斑。

(二)亚运旅游安全管理系统

通过对亚运旅游安全管理的特征分析,本文认为亚运旅游安全管理系统应由旅游主体、媒体、客体和社区居民的旅游安全管理共同构成。

1.旅游主体的安全管理。(1)加强对旅游者的宣传和引导工作。(2)大力发展国内旅游保险业。从印尼海啸,伦敦连环爆炸,香港迪斯尼拒客等一系列事件,其偶然性令我们猝不及防。面对事故的发生,旅游保险是补救的有效手段,保险不只是对旅游者的一种事故后的赔偿,也是心理上的保障,旅游保险所含带的救援服务也是减少游客损失,保证人身安全的重要因素。在发展旅游保险方面,西方旅游发达国家要明显强于我国,在日本和澳大利亚旅游者购买旅游保险的比例达到90%,即使购买保险不积极的美国在“9・11”事件之后。也上升到了30%-50%。我国旅游保险却严重滞后于旅游业的发展。2000年,我国旅游保险的收入仅占旅游收入的0.025%。2005年,据上海保监局财产保险监管处的统计,上海旅游者花在保险上的费用只占到0.3%。因此,旅游部门和企业应加大宣传力度引导旅游者购买旅游保险,使“旅游与保险共存”的理念深入人心。保险公司同时应丰富自己的保险品种,简化办理手续,设计出更多符合人性化的产品。(3)建立亚运旅游安全救援系统。救援系统应由亚委会设立专门救助机构,由旅游接待单位、医疗、保险、公安、武警、消防、交通、法律等多部门参与的社会联动系统。包括医疗救援和非医疗救援两大类。医疗救援包括;建立医疗呼救系统,及时将伤病员送往和安排到医疗单位,担保住院押金,垫付医疗费,完善医疗追踪服务,运送紧急药品,提供医疗翻译等。非医疗救援包括:旅游咨询,查找丢失行李、证件,代办登记,代订酒店床位、交通票据等。

2.旅游媒体的安全管理。(1)加强相关法制建设。近年来,国家旅游局先后独立或会同相关部门,制定了包括《旅游安全管理暂行办法》、《旅游安全管理暂行办法实施细则》、《重大旅游安全事故报告制度试行办法》、《重大旅游安全事故处理程序试行办法》等一系列旅游安全法规条例,使旅游活动项目的安全管理有法可依,为旅游安全管理工作创造了良好的法制环境。今后国家旅游局还应结合亚运旅游的特点,就亚运期间可能存在的旅游安全隐患制定出相应的法律、法规。从政策法律的权威性和强制性的角度来规范和控制旅游企业及其从业人员的行业行为,强化和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的安全意识和防控意识,约束旅游行为。(2)加强旅游企业的管理者以及从业人员的安全教育。

首先,对旅游企业管理者和从业人员定期进行安全教育,附之安全考核、评估。其次,加强奥运相关知识的培训。可以借鉴北京举办的1990年第十一届亚运会和2008年奥运会的成功经验,加强对相关知识的培训。(3)建立旅游企业监控系统。旅游安全监控制度是旅游企业对员工的安全工作行为进行监控管理的制度安排。旅游企业需要建立一套详细而系统的员工工作记录制度、安全事故报告条例、消费者反馈评价制度和安全检查制度,以实现对员工安全工作行为进行客观而公正的评价,达到有效监控的目的。

3.旅游客体的安全管理。(1)改善旅游设施,扩充景区容量。以亚运会为契机,逐步更换和改善一些旅游设施。在加大对旅游设施的投资和检查力度的同时,适度扩充景区容量,既要确保亚运期间旅游设施设备的数量。旅游景区的容量满足旅游者的需求,又要在质量方面确保万无一失。数量方面,应通过对亚运会期间游客数量的科学预测,合理规划旅游设施的数量和各旅游景区的容量。既要考虑亚运游客的需要,也要考虑后亚运时期的旅游需求。在质量方面,主要指对设施设备的安全性能、消防要求等进行规划。特别是举办体育赛事的室内场馆建设要考虑到人员的安全疏散通道和消防要求。(2)建立景区容量预警系统。景区容量预警系统是一个权威的信息机构,在制度体系中应该由国家授权建立,代表国家行使旅游安全警示职能,向旅游企业、旅游者等相关的旅游主体景区容量信息,以维护旅游企业和旅游者的利益,避免景区资源遭到掠夺式的破坏。旅游安全警示,旨在提醒旅游者和旅游企业,提高他们的安全防控意识与能力,分散客源分布,保证旅游者人身安全,降低旅游安全事故,提高旅游质量,减少对旅游资源的破坏,维护旅游业的安全运营。(3)对客体的再利用。亚运会后,对于为举办亚运会而兴建的体育场馆、增设的旅游设施、开发的旅游景点如何再利用将是亚运旅游安全管理的一个重要课题。应尽量避免出现亚运场馆和旅游设施在亚运会期间门庭若市,会后门可罗雀的现象。首先,在兴建和改造场馆和旅游设施时,应考虑技术进步和游客不断发展的需求,尽量避免出现设施还没建完就已落后于时展的现象。其次,应加强“亚运旅游”的品牌建设,使之成为一个类似于“奥运旅游”、“丝绸之路游”一样的旅游品牌,长久的利用下去,持续的开发下去,使之成为一个在今后几年甚至几十年内在世界范围内都经久不衰的旅游产品。这样不仅没有闲置亚运期间的旅游资源,反而可以进一步扩大影响,带动旅游产业的发展。

4.旅游社区居民的安全管理。(1)加强亚运宣传,提高旅游社区居民的综合素质。旅游社区居民对亚运旅游认知和接受的程度将影响到旅游者的人身安全,精神愉悦以及主客体和谐。旅游部门应加强对旅游社区居民的宣传力度,让更多群众深入理解亚运精神。可以举办类似于北京奥运会时,北京一些社区的“迎奥运、学英语,从我开始”英语班,“迎奥运优秀书法、绘画作品联羼”等活动,不仅可以让市民了解亚运会的理念,也可掌握一些基本的安全、体育、外语等知识。提高广州市民的礼仪规范和综合素质。(2)加强旅游社区安全文化建设。各级基层政府组织应该利用其网络化的特点,发挥其贴近民众的优势,开展讲座、竞赛等多种形式的安全’文化建设活动,发挥广播媒体优势在旅游社区推行“以人为本”的安全文化教育观,让“我要安全”的意识和观念深入到每个社区成员心中。

旅游管理研究篇2

随着经济及社会的迅猛发展,旅游经济逐步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组成形式。本文主要从目前我国低碳旅游现状入手,重点对传统景区酒店管理存在问题进行了分析和阐述,并有针对性的提出了一系列解决措施,希望给行业相关人士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

低碳旅游;酒店;管理

一、引言

低碳旅游是最近几年开始兴起的一种新的旅游方式,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碳的排放量,是绿色旅游、环保旅游的深层次体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低碳旅游的内容主要包含旅游路线选择和携带行李的环保性等几个方面,是一种能够将对环境的危害降到最低的旅游形式,其中酒店在整个低碳旅游的过程中起到了一个桥梁作用。

二、我国低碳旅游的现状

随着经济及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升,更多的人们采用旅游的方式来陶冶情操,娱乐心身。然而在旅游行业迅猛发展的同时,环境污染及资源浪费等情况日益严重,对各地旅游景点的自然环境造成严重破坏。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所谓的低碳旅游指的是低污染、低耗能、低排放旅游,就目前而言,我国政府已经将低碳旅游作为服务行业发展的重要战略目标之一。早于上个世纪90年代,我国四川九寨沟景区就实行过类似低碳旅游的一系列措施。具体来说,我国当前推行的低碳旅游措施种类繁多,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外部车辆禁止进入景区,整个旅游过程中全部使用低碳、环保的观光车;第二,部分景区内推行退耕还林措施,尽可能扩大景区的绿地面积。最近几年以来,随着国家有关于低碳旅游政策的提出,很多景区积极引进低碳旅游理念,对保护当地自然环境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三、当前景区酒店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1、服务设施不健全,服务水平有待提升

作为一种服务行业,酒店是为人们提供服务和休息的场所,因此酒店基础服务设施非常关键。然而从当前情况来看,部分景区酒店在基础服务设施的匹配方面存在严重不足,无论是服务水平还是基础服务设施匹配,都与五星级酒店具有较大差距。

2、国际化意识薄弱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我国很多人文景观吸引着西方游客,然而当前很多景区的酒店管理人员存在明显的国际化意识不足的情况,尚未采取有效措施提升酒店的国家化服务水平,其中,表现最为明显的就是语言沟通问题,酒店管理人员并未高薪聘请相关翻译人员为外国朋友提升合理服务,很难实现与国际化接轨的重要目标。

3、管理模式守旧,经营分散

具体来说,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部分酒店在引进先进管理经验的同时,并未结合自身实际发展情况,也没有形成完整、系统的管理方式和方法;第二,景区酒店淡旺季非常明显,旺季客房爆满、淡季无人问津十分常见,因此,很多酒店普遍采用旺季提高房价来弥补淡季损失的方式,极易导致高房价低服务的情况出现;第三,因国内很多酒店分布相对分散,且区域差异明显,发展失衡,很难与国际经营成功的酒店媲美。

4、缺乏高水平酒店管理人才

低碳旅游业的不断发展,给景区酒店管理人员的专业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一种重要的服务行业,酒店管理和服务水平的提升均离不开高水平的专业人才,然而在实际发展过程中,景区酒店专业管理人员却十分匮乏。

四、低碳旅游视角下酒店管理模式分析

1、构建和谐的企业文化

所谓企业文化指的是在企业日常经营过程中,结合自身发展形成的一种能够为全体工作人员认同且自觉遵守的经营理念、文化宗旨和价值观念,其对于企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能够明显提升企业凝聚力和企业形象。所以,景区酒店在经营过程中,首先应加强企业文化的建设和完善,从而形成良好、健康的精神内核。更为重要的是,在低碳旅游背景下,酒店文化建设还应对环保、绿色等理念加以深化和反映,进而有效实现酒店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及环境效益的协调发展。

2、有效提升服务水平

作为酒店向客户提供的重要商品之一,酒店服务水平的高低是酒店能够获取客户满意的关键内容,其关系到客户能否对该酒店进行宣传或者二次消费,对酒店市场的扩展具有严重影响。因此,在景区酒店的日常经营过程中,应谨遵“客户至上”的原则,将达到客户满意作为酒店服务的宗旨,尽可能让客户感受到家的温暖。

3、提升酒店管理人员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养

具体来说,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提升酒店相关管理人员的福利待遇,积极引进一批高水平的专业管理人才;第二,针对在职员工,应定期进行教育和培训工作,切实提升他们的业务能力和综合素养;第三,在酒店日常经营过程中,应努力营造一种健康、和谐的工作环境,建立并完善公平公正的薪资制度,以免专业人才流失的情况出现。

4、对酒店服务监督机制进行不断完善

为迎合低碳旅游的要求,酒店在日常管理过程中,应结合低碳标准记自身实际情况,制定一套完善、科学的服务管理质量标准,并匹配相应的监督机制。同时,依据酒店工作流程,对其具体监督范围予以明确,并建立相应的制约制度,以免串通情况的出现,切实提升酒店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

五、结语

总之,随着低碳旅游的不断发展,以往酒店管理模式显然与当前社会发展不符,同时也无法满足社会大众多样化的需求。为此,酒店管理应在低碳旅游视角下,不断创新酒店管理模式,提升酒店市场竞争力,提高酒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作者:段会利单位:郑州旅游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彭娜.低碳旅游视角下酒店管理研究[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4(09):90-91.

旅游管理研究篇3

一、乡村旅游行业管理的概念

乡村旅游行业管理,通俗地讲,就是旅游行业管理在乡村旅游中的推广与应用。旅游行业管理,按照有关专家的解释,就是“政府组织及行业组织通过旅游政策、法规,引导旅游发展方向,建立市场规则,协调、监督和维护市场秩序,规范旅游企业行为,达到提高旅游服务质量和经济效益的目的”。以此类推,乡村旅游行业管理就是各级政府及乡村旅游行业组织,以乡村旅游目的地的吃、住、行、游、购、娱等相关要素为管理对象,通过运用行政、法律及经济手段,建立市场规则,协调、监督和维护市场秩序,规范经营者行为,以达到提高乡村旅游服务质量、增强经济效益及实现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乡村旅游行业管理作为乡村旅游业最基本、最关键的因素之一,其主体就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现状来看,主要有两类:

一是政府部门。我国乡村旅游起步较晚,尚处在初期阶段,存在着许多“瓶颈性”矛盾和问题,如设施需要完善,经营需要规范,规则需要建立,秩序需要维护,行业标准需要确立,这些工作必须且应当由政府来支持、推动,离开了政府的主导,乡村旅游发展必然矛盾重重,步履维艰。

二是行业协会。乡村旅游行业协会是乡村旅游经营者自发成立的市场中介性组织,是政府管理职能的延伸,其实质是介于政府和经营者之间的非政府行业管理机构。随着我国乡村旅游经营管理的不断完善,政府行政管理逐步向行业管理的转变,行业协会在乡村旅游的管理中将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重要。

二、乡村旅游行业管理的重要作用

规范作用。针对乡村旅游发展进程中不可避免所出现的盲目开发、重复建设、生态破坏、经营紊乱、竞争无序等问题,政府部门通过行业管理,建立服务标准,规范企业行为,查处违法问题,制止无序竞争等,为乡村旅游发展营造健康有序的市场环境,起着指导作用。乡村旅游经营的主体大多是当地农民,普遍素质不高,信息闭塞,观念落后,知识缺乏,严重制约着乡村旅游的发展。对此,政府部门或行业协会的管理,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通过推广管理经验、指明发展方向、提出改进意见等指导帮助农民提高经营管理的能力和素质,使其在实践中少走弯路,多出成效,让旅游资源优势尽显,充分发挥。

服务作用。乡村旅游因经营主体的弱势性及资源环境的复杂性,决定了乡村旅游的行业管理应重在扶持与服务,着力开辟乡村旅游发展的“绿色通道”。加大导向性资金投入力度,不断完善旅游基础设施,使乡村旅游协调发展,整体推进;积极提供信息支持,开阔发展视野,使乡村旅游目的地在竞争中抢占先机,把握主动;组织乡村旅游目的地整体对外宣传,进一步扩大目的地知名度。

调控作用。乡村旅游各产业要素,彼此依赖性强,哪一方面缺失或不完善,都会直接影响到乡村旅游的综合接待能力,甚至影响到乡村旅游的持续发展。行业管理主体应当全面把握各要素发展情况,并运用行政、税收、法律等手段有效把握平衡,适度抑制过快行业,扶持发展滞后行业,确保资源合理配置,有效整合,协调发展,整体推进。

监督作用。监督是乡村旅游行业管理的重要内容。乡村旅游发展初期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甚至存在着不合法的事情,需要通过行业管理的监督检查,确保经营者守法经营,不断改进经营水平,提高服务质量,增强乡村旅游吸引力和竞争力。

三、当前乡村旅游行业管理存在的问题

权威不足。市县旅游行政管理部门作为乡村旅游的政府机构,普遍权力小、地位低,在乡村旅游中难以成为管理核心,缺乏应有的权威。造成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权威性小,一是国家旅游法律法规不健全,管理缺乏有力的法律法规支持;二是乡村旅游中有关资质认定、项目审批、颁发营业执照等关键环节,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无权过问,经营中出了问题往往拍不了板,定不了调。如有的家庭旅馆经营多年却从未缴税,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只能提醒督促,最终还得协调其他部门解决。

管理滞后。乡村旅游发展中普遍存在着重效益、轻管理,重数量、轻质量的现象,许多地方没有制定具体的乡村旅游管理办法,如乡村旅游目的地、住宿设施、餐饮饭店、从业人员等进入市场应具备的条件,市场监管措施,安全保障等都没有做出明确规定,行业管理缺乏依据,随意性大,致使行业管理跟不上乡村旅游发展的步伐,造成乡村旅游许多项目未能纳入行业管理的范围。

欠缺统一。乡村旅游行业管理涉及多个部门,只有各个部门相互配合、统一行动,才能有效管理好旅游市场。但由于受本位主义的影响,各个部门之间相互协调、配合不够默契,难以实行统一管理,致使旅游市场出现问题后,相互推诿、扯皮的现象比较严重。

四、加强乡村旅游行业管理的对策

1提高旅游行政管理部门的权威性。提高旅游行政管理部门的权威,不仅是加强乡村旅游行业管理的客观要求,同时也是乡村旅游能否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旅游行政管理部门作为主管旅游的政府机构,除现有的职权外,根据旅游行业管理及乡村旅游市场监管的需要,应适当扩大一些行业管理职权。如重点景点和重大旅游建设项目的初步设计审查权;乡村旅游饭店和餐馆的审批权;乡村旅游景点(线路)的审批权;旅游价格审批权;牵头组织开展旅游市场的监察权等等。此外,加大旅游行政执法力度,提高旅游质量监督工作效能。建立健全旅游消费者保护机制,扎实做好旅游投诉服务工作,依法维护旅游经营者和旅游消费者的合法权益,通过实实在在的工作成效来树立行业管理在旅游经营者和游客心目中的威信。

2建立联合执法的长效机制。在当前国家旅游法律法规还不健全,旅游市场中的一些违法违规行为无法查处的情况下,要管住、管好乡村旅游市场,仅仅靠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依靠全社会力量,需要政府各职能部门的全力支持和密切配合。因此,乡村旅游行业管理,必须要走旅游专业执法和联合执法相结合的路子,且必须建立长效机制,使二者结合的办法成为一种制度化的乡村旅游行业管理模式。

借鉴一些地方乡村旅游发展的成功经验,当前市县旅游局应下设旅游联合执法大队,长期抽调公安、工商、交通、技术监督、交警、城管、卫生等部门工作人员参加,进行联合执法。联合执法大队由旅游行政管理部门直接领导,但业务上接受各相关部门的指导。各部门人员的身份不变,编制不变,工作上接受旅游行政部门及其编制所属部门的双重领导。

旅游管理研究篇4

一、引言

2014年9月李克强总理在达沃斯论坛上首次提出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实践教学具有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内涵特征,其中包括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创业能力。旅游管理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型学科,旅游产业从业人员需要具备很强的实践操作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处理突发状况的能力。这就需要在旅游教育教学中必须重视实践教学,必须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这是旅游管理专业的办学特色更是社会对旅游教育的基本要求。在本科旅游管理课程体系中,旅游规划课程是作为专业核心主干课程,具有很强的应用性。

查阅文献可以发现,关于旅游管理专业旅游规划课程的研究主要包括:教学现状、教学问题研究、教学改革这三方面。由于研究基础薄弱,现有的研究深度不够,对制约旅游规划课程实践教学的因素把握不够,关于旅游规划课程实践教学的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入。

二、旅游规划课程介绍及教学现状

(一)旅游管理专业旅游规划课程介绍

旅游规划课程是旅游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是具有系统性的关于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的科学,是集地理学、心理学、生态学、规划学、市场营销学、经济学等学科为一体的应用性很强综合性突出的课程。课程内容包括:旅游规划的基础理论与概念、旅游规划的技术方法、旅游资源的评价与分类、旅游市场的分析与定位、旅游资源的功能分区、旅游产品的市场营销、规划项目的设计规划、规划项目的可行性分析与效益评估等。课程内容复杂多样,需要较强的交叉知识和学科背景。

(二)旅游管理专业开设旅游规划课程教学现状

该课程是由教育部联合国家旅游局指定的旅游管理专业核心主干课程,具有很强的应用性,课程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在了解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基本原理概念的同时,掌握旅游资源的调查、规划与开发方法,能以所学课程知识为指导初步从事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的实践工作。教学方法上以讲授法为主,同时采用多媒体手段进行课程理论知识的讲授。在质量评价方面:该课程为旅游管理专业课的必修课程,该课程在教学质量评价上除了闭卷的课程考试外还包括课程作业、课堂讨论、小组作业、课程论文等。

三、旅游规划课程实践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课内实践教学内容及形式单一

以渤海大学为例,课内实践教学部分在旅游规划课程实践教学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课程中的基本理论知识和主体内容都需要在课堂中开展,合理科学的课内实践教学在教学内容上应该包括:注重对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开展小组课堂实践活动、模拟开展规划项目的创意与策划、采用实践案例教学分析法、教学内容结合教师个人实践工作经验等。但是在??际的教学过程中,由于有效的课堂时间有限,课内实践教学内容主要以案例教学、小组讨论、小组作业的形式展开。教学内容单一,缺乏丰富性,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不高。在教学形式上以教师为中心和以讲授法为主的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依然占据着主要地位,因此当前旅游规划课程在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上存在着内容及形式单一的问题。

(二)课外实践教学与社会综合实践活动匮乏

在旅游规划课程的实践教学中学生很少有机会参与到课外实践和社会综合实践中,这是制约旅游规划课程实践教学质量的主要因素。例如,关于旅游资源的调查与评价这部分的课程内容,如果学生不参与到真正的课外实践中就难以掌握和理解这部分的课程内容,只有真正的实践参与才能将基础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实现课程知识的融汇贯通。课外实践参与和社会综合实践是旅游规划课程开展实践教学的主体内容,是对课内实践教学的重要补充。从实际情况了解到,学生很愿意走出课堂参与实践,传统枯燥的“照本宣科”式教学形式是与旅游规划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背离的。

(三)课程考核方式不合理实践教学效果差

合理科学的课程考评机制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能真正地考察和检验学生对所学课程知识内容、技能技术的理解和运用能力。旅游规划课程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但是在课程的考核与成绩的评定方式上,以期末考试成绩为主,这固然有利于考察学生对课程基本理论知识的掌握和理解。课程考核形式单一僵化,课程最终成绩中学生参与课内外实践活动所占比重很低,不利于调动学生实践参与的积极性,难以保证实践教学的效果。学生在结束课程考试后,在教学计划中只是按照传统课程的教学方式,结合教学内容在按部就班地开展教学,没能将课程内容和实践教学计划很好地结合起来,因此造成了重理论轻实践的结果。

(四)实践教学条件及实践基地建设不完善

必要的实践教学条件是开展旅游规划课程教学的基本保障,课外实践教学基地是学生参与课外实践活动的第二课堂。其中实践教学条件也是作为旅游规划课程实践教学评价体系中的重要部分,当前旅游规划课程开展实践教学的教学条件相对滞后,多媒体教室已经在高校教学中普及,但是旅游规划课程有着其特殊性,简单的多媒体设施远不能满足旅游规划课程的实践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必要的设施设备不完善,现有的教学条件无法满足实践教学的基本需求。其次,旅游规划课程的课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落后,以利益为导向的学校和旅游企业间的合作还未形成长久稳定机制,这造成了旅游规划课程想要开展课外实践活动时找不到实践场所,严重地影响了课程的教学质量。

四、旅游规划课程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一)旅游规划课程实践教学体系的培养目标

在知识教学目标上使学生掌握旅游规划与开发的基本概念与基本原理,能将基本基础理论知识熟练运用于实践工作中,能够真正地实现理论和实际的结合,在能力培养目标上,通过课内小组实践活动、课内模拟开展规划项目的创意与策划等方面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通过指导学生参与创新大赛、旅游产品的营销策划等课外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正确地对游规划工作的职业引导、对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职业素养与社会责任感的潜移默化的塑造,培养学生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意识,实现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发展与职业素养的培养目标。通过课外学生参观景区或者展览馆,组织学生进行公益社会考察和调研等内容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科学探索精神,达到素质教育德育培养的目标。

(二)旅游?划课程实践教学体系的保障机制

完善实践教学条件。实践教学条件是保证旅游规划课程课内实践教学和课外实践活动的重要前提,旅游规划工作需要掌握常用的相关软件,需要一定的从业技能与技术。提升旅游规划课程的师资水平,师资建设是教学质量得以保证的前提和保障。通过聘请旅游规划公司的专业人员作为课外实践的老师,他们有着一线的实践工作经验,对于课外实践教学内容有着很好的指导意义和学习价值。注重旅游规划课程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实践教学基地分为校内实践基地,包括旅游规划实训室,应该配备景观沙盘、测距仪、GpS、打印机、扫描仪、投影仪、电脑(安装:mapinfo、CorelDRaw、autoCaD、pS等软件)。最后,对于旅游规划课程的实践教学,学校应该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和相应的政策支持。

(三)旅游规划课程实践教学体系的核心内容

实践教学体系的内容应该包括:课内实践教学、课外实践活动参与、从业能力实践培养这三部分。其中,课内实践教学内容包括:对学生创新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定时开展小组课堂实践活动、课内模拟开展规划项目的创意与策划、教学过程中采用实践案例教学分析法。课外实践活动部分是旅游规划课程开展实践教学的主体内容,是对课内实践教学的重要补充,二者相辅相承。结合课程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参与旅游资源的调查与评价、旅游产品的营销策划是将课程基础理论知识和实践相结合的重要内容。鼓励和创造机会让学生参与相关科研项目的申请与工作,是旅游规划课程教学目标的需要。从业能力实践培养是补充内容,对学生进行旅游规划工作的职业引导具有一定的重要性,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实践调研能力和协作能力的培养有助于提高学生将来的从业能力。

旅游管理研究篇5

本文通过分析旅游供应链的特征,论证了已有的供应链管理的量化研究不能很好契合旅游研究,从而提出旅游供应链研究的新范式—社会网络分析范式。

关键词:

旅游供应链管理;新范式;社会网络分析范式

社会网络分析(Socialnetworkanalysis)在20世纪90年代之后逐渐崛起,成为一个新的社会科学研究范式,其影响力还扩散到其它领域。这主要是由于社会网络分析范式能够有效地解决涉及网络结构与网络特征的研究问题,而这些问题无一例外地受行动者间动态的联系所影响。在管理学界,它逐渐成为组织行为、战略研究、知识传播与创新研究以及消费者行为等领域的新研究范式,并已有丰硕的研究成果,也成为研究网络问题的最佳范式。与此同时,Zhang等人2009年对旅游■高志洋(暨南大学管理学院广州510632)中图分类号:F590文献标识码:a供应链管理进行了一次总结与展望,指出以往旅游业中企业间敌对关系的规范(Sinclair和Stabler,1997)已经不能适应现今复杂多变的旅游业发展局面,主张用以协同合作为主题的的旅游供应链管理分析旅游企业间的网络关系问题。相对于其它行业的供应链,旅游供应链具有产品复杂性、需求不确定性以及动态性等特征,整条旅游供应链均需要直接面对最终消费者销售产品,供应链不仅是生产渠道,同时也是一条分销渠道(吕兴洋等,2010),因此,旅游学者不能照搬其它行业供应链的研究成果。在已有的旅游供应链管理研究中,研究重点多为供应链中两方关系的局部研究,对整条供应链的研究很少。在这些少数的基于整条供应链的研究中,研究方法仅局限于理论层面的探讨和案例分析,几乎没有具有普遍推广意义的量化研究。旅游供应链领域缺乏量化研究的原因在于,传统的供应链量化研究主要以基于统计学假设检验的定量研究为基础,面对旅游供应链中较为错综复杂的网络关系问题便显得无能为力。社会网络分析是一套用于揭示社会网络基本结构的定量分析理论和方法,研究对象是网络的关系数据而非属性数据,能够很好的弥补传统定量研究测量误差相互独立假设的局限性。本文通过分析旅游行业的供应链特征,论证已有的供应链管理研究量化范式不能很好契合旅游研究,从而提出旅游供应链研究的新范

旅游供应链管理

(一)旅游供应链管理文献述评

21世纪的竞争不是企业和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是供应链和供应链之间的竞争(Christopher,1992)。供应链管理源于制造行业,激烈的全球竞争使得企业必须将注意力集中在供应链而不是单个企业上(Zhang等,2009)。供应链管理是一系列管理措施,它通过高效地整合供应商、制造商、仓储和店铺,致力于在合适的时间和地点生产和分配合适数量的产品,以期达到降低系统层面的成本并且满足服务层面需求(Simchi等,2000)。由此定义可以看出,供应链管理的核心是高效整合供应链成员之间的链接,将供应链看作一个整体(Simchi等,2000),强调链条上各企业不同需求的整合(Cooper等,1997)。从理论研究领域来看,研究的重点从单个企业转移到企业之间的相互关系、影响和协调,从企业的投入产出分析到更加注重和强调资源在企业之间的传递和转化。因此,在协同合作为主题的市场竞争中,供应链管理越来越受到企业管理学者与实践家的重视与青睐(杨树,2008)。随着供应链管理实践和研究的不断深入,供应链管理思想在服务业得到了重视。如零售业的研究者将供应链管理作为降低市场需求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的工具,通过有效整合供应链上的存货管理,显著提高了供应链上各企业的效益(Hugos和thomas,2006)。但是,相对而言,供应链管理在旅游领域的研究却远远落后于其它行业(Zhang等,2009)。为此,Zhang等人(2009)通过归纳分析了旅游供应链管理的已有文献,企图总结出供应链管理在旅游研究中的现状与不足,并提出新的研究议程,从而引起广大旅游学者的关注。他们认为旅游供应链是指由不同旅游组织组成的网络,这些旅游组织参与不同种类的行动中,通过组合不同的旅游产品,为特定旅游地点的最终旅游产品进行生产、传递和营销等活动。旅游供应链管理的现有研究主要包括7大研究议题和3种研究方法(见表1)。其中,大多数旅游供应链管理研究为理论探讨和案例分析两类,量化研究严重匮乏。舒波(2010)在Zhang等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认为旅游供应链管理的7大议题可以归纳为4个研究方面,分别是内涵研究、网络结构研究、管理研究以及绩效评估。舒波在其文章中进一步指出了旅游供应链研究有待深入的议题:旅游供应链管理的动态演变过程、旅游供应链管理的宏观网络分析、旅游供应链的鲁棒性与集成性问题以及定量研究不足等。

(二)旅游供应链特征

相对于制造业与其它基础行业,旅游业具有以下6个特征(Zhang等,2009):第一,旅游业是协同密集型行业,只有旅游业的各部门协同合作,才能提供最终的旅游产品;第二,和其它服务业一样,旅游产品也是易逝品;第三,旅游业是信息密集型行业,由于最终的旅游产品的消费涉及到整个旅游环节,若其中某一环节出现信息滞后或不对称的问题必然导致消费者的需求不能被满足;第四,旅游产品本质上是复杂的产品,旅游产品是异质的、不易评价的,很难用硬性的指标去对旅游产品进行测评;第五,旅游产品具有季节波动性,旅游业面临着高度不确定的需求;第六,旅游业是动态的行业,旅游过程的各环节相互依存度高,面临的合作和竞争更为复杂。此外,旅游供应链上的任何企业都有可能直接面向最终消费者出售产品。所以,整条旅游供应链同时也是一条分销渠道(吕兴洋等,2010)。这个特点决定了旅游供应链上的任何企业都可能选择不向下游企业供货,直接向最终消费者出售其产品。旅游供应链所面对的需求曲线淡旺季波动明显,而旅游产品的供给相对刚性,这种需求的不确定性和供给的相对稳定性需要动态的供应链网络进行协调。因此,其它行业的供应链管理量化研究成果在旅游供应链的研究中难以适用。

(三)旅游供应链管理研究面临的困境

旅游供应链是指是一系列直接或间接地参与生产和传递旅游服务、信息、金融或者有形产品给游客的实体(个人、组织或商业企业)的集合(杨树,2008)。旅游供应链管理研究的不仅是单个旅游企业本身,更重要的是企业之间的相互关系,旅游企业间不同种类的关系集合组成了不同的供应链结构。在已有文献提出的旅游供应链结构中,page(2003)基于旅游目的地的旅游供应链网络最具代表性。如图1所示,在该模型中,旅游供应链有两个流动方向。分别是沿着食宿、交通运输、游娱购供应商—旅游运营商—旅行社—旅游者流动的服务流,以及沿着旅游者—旅行社—旅游运营商—食宿、交通运输、游娱购供应商流动的信息流。在整条旅游供应链中,当地政府部门不直接参加到生产消费旅游产品的过程中,只是作为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监督者。相对于其它行业的供应链,旅游供应链中的所有企业均会接触到最终消费者。因此,若旅游供应链中某个层面的链条出现问题,其它层面会受到严重影响,甚至于完全丢失其价值。根据对已有文献的梳理,笔者认为旅游供应链管理研究面临以下困境:现有的静态的传统供应链研究工具与旅游供应链复杂动态的网络关系不匹配。旅游供应链管理研究无法量化的困境不是研究内容的问题,而是研究范式的问题。

社会网络分析范式

社会网络是指由社会关系联系起来的由单个行动者组成的群体,其研究的基本单元是行动者以及行动者间相互连接的关系。任何一种行动者之间的联系、交流、影响、从属、级别、权限等都可以成为一种网络关系,从而构成社会网络。社会网络分析是刻画网络形态、结构特征的一种重要分析方法,源自于社会学研究,现也日益用于组织与管理研究中(姚小涛、席酉民,2003)。社会网络分析不仅是一套用于揭示社会网络基本结构的定量分析理论,而且还是一种基于网络关系进行量化分析的方法论或研究范式,即方法论的关系论(罗家德,2004)。社会网络分析对网络形态、结构特征等问题可以从三个分析层次上进行刻画,一是宏观层次的整体网络特征,如中心势、密度、派系;二是中观层次的网络特征,如二人组、三人组、块模型;三是微观层次的个体网络特征,如网络规模、中心度、结构洞、联系强度(刘军,2005)。社会网络分析范式的意义在于,它可以对各种关系进行精确的量化分析,从而为某种中层理论的构建和实证命题的检验提供量化工具,甚至可以建立“宏观和微观”之间的桥梁。对于行动者之间存在不可忽略的网络关系的研究问题,研究者应该采取社会网络分析范式而不是传统的定量分析范式。传统的定量分析范式面对的数据均为属性数据,即社会行动者自身拥有的数据,这种类型的数据涉及能动者的态度、观点和行为方面的数据,它们被视作为能动者的个人或者群体所具有的财务、性质、特点等。而社会网络分析范式面对的数据为关系数据,是关于接触、联络、关联、群体依附和聚会等方面的数据,这类数据把一个能动者与另外一个能动者联系在一起,因而不能还原为单个行动者本身的属性。传统的统计技术和方法都要求自变量之间相互独立,否则会出现共线性问题,从而使得参数估计不准确。但当研究对象为由多个个体组成的社会网络时,个体之间不是相互独立的,它们有着相互影响作用。此时,个体间的相互关系成为研究对象,传统的统计技术不能有效地进行测量和评估,社会网络分析是针对网络成员之间相互关系、网络结构特征等进行分析的研究方式,能够很好地解决网络问题。

社会网络分析与旅游供应链

社会网络分析既是一个分析工具,也是一种研究范式。社会网络范式分析的数据不是行动者的属性特征,而是行动者之间的关系特征,因此能有效地分析行动者相互作用、联系而形成的网络结构问题。旅游供应链成员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单个旅游企业的绩效表现显著影响消费者对供应链上其它企业的期望和评估。因此,社会网络分析十分适用于分析旅游供应链的相关问题。旅游供应链管理涉及到了多方面的问题,Zhang等人(2009)通过文献回顾,总结出旅游供应链管理研究主要集中在7个方面,分别是需求管理、两方关系、供应管理、存货管理、产品开发、旅游供应链协同以及信息技术。社会网络分析是一种研究范式,没有特定的研究内容,可以用于研究所有相互关系着的网络结构问题。企业社会责任时下是一个受到热捧的研究领域。一方面,近年来许多国内外不同行业的企业社会责任丑闻层出不穷,给社会和企业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另一方面,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绩效的问题众说纷纭,不同的研究其结论截然不同,至今没有一个被广泛认同的观点。负相关论认为,高额的社会责任投入会增加企业的额外成本,使企业相对于那些未承担社会责任的企业而言处于经济劣势的地位(Vance,1975;Ullmann,1985)。正相关论认为,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发生的成本相对于从社会责任中的获益是很小的,企业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将减少劳资矛盾、鼓舞员工士气、提高企业声誉以及改善与政府等利益相关者的关系,这些都将最终转化为企业的经济利益(Spice,1978)。不相关论认为,企业发生的社会责任成本是重大的,但通常被由其引起的其它成本(如经济成本)支出的减少所抵消,表现为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不相关(aupperle等,1985)。对于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的关系问题,部分学者通过元分析的方法排除由于测量方法和样本特征等差异带来的问题(Laroche和allouche,2005;wu,2006),结果依然不稳定。由于旅游供应链间企业的竞争与合作关系更复杂紧密,因此,相对于其它行业,社会网络分析范式在旅游供应链研究中有着更好的适用性。若要用社会网络分析法进行旅游供应链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关系研究,主要有4个步骤:第一,确定分析单位。社会网络分析的分析单位可能是一个群体、一个组织,也可能是一个区域、一个行业,在旅游供应链网络分析里,分析单位为整条供应链网络。第二,确定旅游供应链网络边界。主要是指旅游供应链网络的规模,即所有企业组成的集合。从图1可以看出,旅游供应链网络主要包括旅游者、旅游商、运营商、食宿供应商、游娱购供应商以及当地居民等,不同的研究问题有着不同的网络边界,网络边界的确定需要根据研究问题而定。第三,决定重要的关系维度。由于社会网络分析主要是对行动者关系的分析,因此,关系维度的确定很大程度决定了研究结果。在旅游供应链里,存在着供应关系、合作关系、竞争关系、互相持股关系、利润分配关系等,研究者需要根据具体的研究问题确定旅游供应链的关系维度。第四,数据收集和数据分析。该过程涉及到研究的信度与效度、数据的分析方法、研究结论的提取等问题。由于关系问题较为敏感,在问卷的设计或二手数据的整理过程中,尽量避免带有情感色彩,并且使用嵌入情景的方式,力求得到较为真实的数据。对于旅游供应链的社会网络资料分析,主要可以得到两类变量,单个企业的网络结构位置和供应链网络的结构形态,研究者需要根据这两类变量分析解释其研究问题,提取研究结论。

参考文献:

1.吕兴洋,徐虹,殷敏.基于渠道权力理论的旅游供应链企业关系博弈分析[J].旅游学刊,2010,12(25)

2.杨树.旅游供应链竞争与协调[D].中国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

3.舒波.国内外旅游服务供应链及复杂网络相关研究综述与启示[J].旅游科学,2010,24(6)

4.姚小涛,席酉民.社会网络理论及其在企业研究中的应用[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

5.罗家德.社会网分析讲义[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旅游管理研究篇6

关键词:旅游管理专业;研讨式教学;关键因素

研讨式教学,源于早期的德国大学,现已成为西方发达国家高校中的一种主要教学方法。研讨式教学是以解决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方式,通过由教师创设问题情境,然后师生共同查找资料,研究、讨论、实践、探索,提出解决问题办法的方式,使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包括阅读自讲式、讨论式、启发式、专题式、课题制式、案例和讲授式等多种具体教学方式[1]。旅游管理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强、综合性明显的学科,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既要注重理论知识的讲授,更要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强化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思考能力。将研讨式教学模式应用于旅游管理专业中,有利于教师专业水平的提升、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师生良性互动交流的发展、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1文献综述

我国对研讨式教学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进入21世纪后呈现井喷式增长,平均每年约有百余篇以研讨式教学为主题的文章发表。研究关注点主要集中在研讨式教学的概念与内涵(张建林,2005;雷化雨,2010;苗东利等,2013)、教学特色与教学步骤(马启民,2003;胡宗球,2006;许卉艳,2011)、实践分享(方征,2007;陈晋阳,2010;周林,2013)以及国外高校经验介绍(宋孝忠,2005;周亮,2008;杨建华等,2013)等方面。关于研讨式教学实施方面,学者们从不同角度提出了自己的见解。陈宏滨(2013)研究了主体因素(教师素质和教学管理)和客体因素(生源质量和教学条件)对研讨式教学效果的影响[2]。唐春红(2009)发现教师课前准备不足、学生缺乏参与意识和研讨式教学适用范围的局限三个因素导致了研讨式教学效果的不理想[3]。王体辉等(2015)认为师生必须认真对待课前准备工作、课堂讨论与评价和课后总结整理三个环节[4]。伏军等(2015)指出要从每一个细节上保障研讨式教学过程的实施:包括师生层面的互动和交流、引入校企联合的教学内容以及学校应提供经费支持[5]。高黎等(2015)的研究发现,合理定位各教学要素的角色、强调思维和语言的统一、合理协调“协作”与“会话”是保证研讨式教学顺利进行的关键[6]。谭燕妮(2013)认为,研讨式教学要注意几个问题:一是选择恰当的研讨主题;二是教师转变陈旧的教学理念,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在教学中熟练地驾驭课堂,做好研讨课讲评,充分发挥主导作用;三是充分发挥学员的主体作用[7]。此外,杨旭等(2012)[8]、康耀辉等(2007)[9]、刘伟(2008)[10]等认为教师是提高研讨教学质量的关键,从教师专业素养、理论水平、课前准备、课堂组织、课后总结等不同环节分析了教师的重要作用。从现有文献来看,学者们对于研讨式教学的研究日趋全面深入,但在拓宽研究角度(如关注学生以及师生互动在研讨式教学中的作用)、突破研究方法(如采用更多的定量分析法)等方面有待进一步加强。本文将基于学生的角度,运用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借助SpSS19.0的因子分析法对调查数据进行降维分析,提取公因子,计算因子综合得分,最终找出旅游管理专业顺利实施研讨式教学的关键因素。

2实证分析

依托现有研究文献,根据旅游管理专业学科特点,在与多名学生、同行、专家深入访谈的基础上,结合多年研讨式教学实践,文章归纳旅游管理专业开展研讨式教学需要高度重视以下三类关键因素:客观因素、教师因素和学生因素,其中客观因素包括课堂人数、课程实用性、考核机制、学校管理机构的支持、对实践实习单位的印象等5个具体影响指标;教师因素包含经验资历、教学资料的选择、课前准备程度、课堂组织能力、对教学设备熟练程度、对研讨式教学理念的理解与重视程度、教学结构、课后师生交流等8个指标;学生因素包含了对课程的兴趣、对授课教师的喜好、课前准备、基础知识掌握、课后总结、团队成员、对分数的重视、学生个性等8个指标,总共21个关键因素。问卷采用5点式李克特量表,面向全日制旅游管理专业本科学生,以参加过较多次研讨式教学的大三、大四学生为主,占全部样本的92.38%,其余为大一大二学生(7.62%)。问卷共发出110份,最终回收问卷108份,其中有效问卷105份,回收率和有效率分别为98.18%和95.45%。

2.1因子检验

首先用SpSS对数据进行信度和效度的检验。Bartlett的球形度检验结果显示,Kmo值为0.829(大于0.07),p值为0.000(小于0.05),说明变量间存在较强的相关性,数据适合做因子分析(见表1)。根据特征值大于1、因子载荷的绝对值差异大和变量不出现丢失的原则,确定因子的个数为6。六个因子方差贡献率达67.018%(见表2)。

2.2因子旋转成分矩阵的确定

表3是用最大方差法对因子进行旋转的结果。对比最初的指标分类,因子F1里包含了学生的课前准备程度、基础知识掌握情况和课后总结反思的习惯,均与学生参与相关,将其命名为“学生参与程度”因子。因子F2里包含了教师的经验资历、教学资料选择、课前准备程度、研讨式教学组织水平、对硬软件的操作水平,与教师教学相关,将其命名为“教师教学水平”因子。因子F3里包含了课程实用性、学校/学院的支持、对专业实习/实践单位的印象,属于独立于教师和学生之外的因素,故命名为“客观因素”因子。因子F4里包含了教师对研讨式教学理念的理解、课程结构设置、课后吸取反馈的习惯,与教学理念契合,故命名为教师教学理念。因子F5里包含了学生对教师的喜好、学生对分数的重视程度、性格偏向,属于学生性格喜好与外界环境发生作用的因素,故为“学生偏好”因子。因子F6里只有“课堂人数”有明显载荷,命名为“课堂规模”因子。由于“考核机制”、“学生在团队中的磨合情况”和“学生对课程的兴趣”因素在6个因子上都没有明显载荷,故不予考虑。2.4因子得分计算构建旅游管理专业研讨式教学关键因素模型:F=w1F1+w2F2+w3F3+w4F4+w5F5+w6F6,其中w为每个因子的方差贡献率,故最后模型为:F=0.341F1+0.091F2+0.072F3+0.059F4+0.0551F5+0.049F6。说明在影响旅游管理研讨式教学顺利开展的诸多因素中,学生参与程度的影响力最大(0.341),其次是教师教学水平(0.091),接下来依次为客观因素(0.072)、教师教学理念(0.059)、学生偏好(0.055)和课堂规模(0.049)。

3结论与建议

实证分析结果清晰地排列出了“学生参与程度———教师教学水平———客观因素———教师教学理念———学生偏好”的重要顺序。说明学生自身的参与是最重要的,任何因素都需要在学生认真参与的前提下才能起作用;同时,与教师有关的因素是最多的,无论是教学水平还是教学理念,都不可忽视;第三,个人的思想和喜好因素(教师的教学理念、学生的偏好)会起一定的作用,但终究不如实际行动(学生的参与、教师的教学水平)影响大。

3.1培养学生对课程的重视和参与程度

从研究结果可以看出,学生参与程度的高低是研讨式教学顺利实施的最关键因素。这一结果也验证了俗语“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如果学生自身不主动,不认真参与到情境体验中,再好的师资、再先进的教学设备,也无法改变研讨式教学在其身上收效甚微的事实。为此,首先要提醒学生尽量克服个人对课程和教师的主观偏见,要学会适应不同性质的课程、不同授课风格授课方式的教师,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学习知识。其次,不断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程度以保证研讨式教学的质量。特别是课前准备好相关的资料、知识和技能基础,包括在主题研讨前查阅相关资料,社会调研前准备好问题,情景模拟前多观摩演练等。只有有备而来,才能专心投入体验的过程,减少因准备不足而产生紧张、敷衍的情绪。过程中除了完成自己的任务,还应多观察同学的表现,课后通过参考和交流,反思总结自己的不足,如模拟酒店面试情景时,思考为何有的同学扮演的面试者回答让人印象更深刻。只有不断在比较中举一反三,才能为下一次的体验规避更多的问题。最后,从团队合作角度,学生应尽可能宽容的心态和扬长避短的方法进行磨合。学会发现他人的闪光点,进行合理的任务分配,最大限度发挥个人所长。当出现因为个别成员的能力和态度欠缺导致的“短板效应”,也鼓励学生在完成自己任务的前提下协助有困难的队友解决问题,获得额外收获。只有相互帮助,取长补短,团队的整体实习才会得到提升。否则,靠个人“单打独斗”取得成绩既在效率上事倍功半,也在人际交往上得不偿失。

3.2打造教学理念,提升教学水平

教师是研讨式教学活动的设计和把控者,教学水平直接影响到情景创设和知识传递的有效性,极大关系到研讨式教学的绩效。从教师角度而言,教师应主动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知识、技能等),在组织学生实际操作前能够以较高的展示专业度为学生树立良好的典范。教师应在与旅游管理相关的教学内容中插入适用但效果不限于旅游酒店管理领域的实用性场景(如服务顾客、酒店面试)和实用性技能(如旅游规划软件操作、导游才艺展示)。这些场景和技能的培养意义不局限于本专业,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动力,打消不把本专业列入未来规划的学生放弃专业课的情绪。此外,教师也应多尝试了解、把握学生心理,多站在学生的需求上考虑教学方法的侧重性。实施研讨式教学需要教师勇于走出传统理论灌输式的教学模式,以平和又不失师表的姿态带领学生投入情景之中。从教学管理部门角度而言,学校、学院应经常开展教师培训活动,邀请教育行业的专家、优秀教师分享经验,树立研讨式教学在当今教学尤其是旅游管理教学中具有重要性的观念。还可定期开展旅游管理专业教师趣味竞赛,设计个人和团队环节,涉及专业知识竞答、专业技能展示、趣味游戏等环节,为教师保持和提高专业素养、同事交流学习创造条件,也让教师在竞赛中体会到学生参与体验的感受,从而在未来更好地改进研讨式教学的实施。

3.3加强师生交流互动

首先,教师应主动发现、了解学生的意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的反应判断教学实施的效果。课堂之外,教师也应主动以平和的方式向学生了解研讨式教学实施过程中的优点与不足,如项目作业能否充分调动所学知识,情景模拟是否具有真实性。教师可巧妙运用沟通技巧和交流媒介(如聊天工具、期末意见调查问卷等),鼓励学生反映真实想法。其次,学生也应善于与教师交流课程体验。当研讨式教学考查重点与已有知识结构不符,或过程中有任何的疑惑,都应及时与教师沟通,为教师未来调整教学内容或方法提供参考。最后,学校应提供教学交流反馈平台。在教师评价版块增设与研讨式教学实施情况有关的问题(如“善于创设情景让学生参与”等),并设置学生匿名评价模式,消除学生不敢反映真实意见的顾虑,评价结束后根据教师的得分情况和学生评语采取一定的奖励措施,评选“趣味教学之星”“调研指导之星”教师称号。学院还可开展研讨式教学公开课展示活动,鼓励教师之间互相参与课堂旁听,并撰写听课感受和改善建议的报告,活动的参与积极度可作为教师评优的一个考查方面。

3.4调整成绩考评的结构和关注点

研讨式教学活动可以反映学生多方面的素质,但某些能力(想象力、团队协作能力、资料搜索能力、考查沟通能力等)不一定能通过作业成果的形式展现出来,会使教师错过发现学生许多品质。而最后整个团队作业的成绩往往一样,也会使很多学生感到不平衡,从而减少在下次作业中的重视度和参与度。因此,教师需要在团队合作后发放成员分工和投入调查表,可细化到每个人在每项能力方面的贡献,才能尽可能客观全面地了解学生在参与体验的过程中展现和欠缺哪些能力,保证教学的公平性。另外,由于成绩考评制度所限,学校对于绝大部分的课程都对书面成绩设有最低要求,且基本都在60%以上,这就使得教师即使想多加入研讨式教学手段,也没办法转化成更高比例的分数,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学生完成的积极性和认真程度。这就有赖于教学管理部门与时俱进,调整考核机制,增加研讨式教学在成绩中的可占比重,鼓励尽情投入的学生获得与付出相等回报的分数。

3.5加大对研讨式教学活动的投入与保障

第一,给予教师开展研讨式教学活动一定的权力和支持。学校、学院可鼓励教师多设计在周边并当天往返的形式安全的游览、考察活动,一日以上再另作申请,激发学生在生活中的创造性思维,将课内知识与课外环境结合吸收。第二,学校(院)应给予实施研讨式教学专业和课程一定的经费支持,如报销学生参加专业实习、实践、考察部分或全部费用,及时更新更换专业教学器材(如烤箱、酒水、服装等专业课道具),保证学生们在物质条件充足的前提下参与高质量的教学体验。第三,学校(院)应积极搭建学生实践平台,与合作机构进行有效的洽谈。学校(院)应该尽量选取在旅游行业中具有较高知名度和美誉度的事(企)业单位,如地方旅游局、知名旅行社、国际化酒店等,让学生接触处于行业尖端水平的管理和运营模式,同时增强其自信心;应扩大合作单位选择范围,让学生尽可能多地尝试不同与旅游管理相关的单位(包括但并不限于酒店、旅行社、旅游事业部门、景区、旅游电子商务平台等),扩大学生的视野和实践领域。

参考文献

[1]苗东利,等.研讨式教学在高校教学中的应用[J].大学教育,2013(1):131-132.

旅游管理研究篇7

   论文摘要:旅游管理学作为一门学科主要研究了其概念、研究对象、性质、研究方法等等。通过对旅游管理的几个角度来诠释旅游管理的内容。

   旅游业是在19世纪40年代后开始走上规模经营、产业化发展道路的。从那时开始,旅游经营者一直都在积极地寻求如何借鉴、吸取管理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工商企业管理的一些好的做法来改进旅游服务质量,提高旅游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但在学术界中,旅游管理研究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一直没能得到人们应有的重视。70年代以来,这种现象有了比较大的改变,旅游管理研究领域公开发表的论文、刊物、专着已日渐增多。旅游管理学学科建设问题也引起了许多学者的兴趣。有些学者还提出了一些很好的设想与建议。但人们对学科建设的一些基本问题的认识,如对学科研究对象,学科原理命题,学科的性质与理论框架,学科的前沿问题,学科的研究方向与研究方法的确定等问题的认识,至今仍然是模糊不清的。

   一、旅游管理的概念

   旅游管理是指为发展旅游事业而进行的计划、组织、指挥、调节和监督的活动。旅游管理活动,具有多层次、多结构、多方面的内容,它贯彻于旅行游览管理事业的全过程之中,从旅游管理的过程看,旅游管理活动包括:确立旅游管理目标的活动,建立旅游事业信息系统的活动,进行旅游事业开展预测和决策的活动,制定旅行游览事业发展计划的活动,以及对旅游事业发展的监督活动,等等。

   从旅游管理的内容看,旅游管理活动包括:旅游人力资源管理活动,旅游物质资源管理活动,旅游财力资源管理活动,旅游科学技术管理活动,等等。

   从旅游管理的业务经营看,旅游管理活动包括:旅游资源管理活动,旅游设施管理活动,旅游服务管理活动等。旅游资源管理,又可以分为旅游风景名胜管理,旅游文物管理,旅游建设成就管理活动,旅游设施管理又可以分为旅游交通包括民航、铁路、公路、水路管理,旅游宾馆、饭店、餐厅、游乐场所管理活动旅游服务管理,又可以分为旅游客房服务、餐饮服务、导游服务、司机服务、引导购物服务管理活动,等等。

   从旅游管理的方法手段看,旅游管理活动包括用行政办法管理旅游事业的活动,用经济办法管理旅游事业的活动,用法律办法管理旅游事业的活动,用思想政治办法管理旅游事业的活动,用科学技术办法管理旅游事业的活动,等等。

   二、旅游管理学的研究对象

   旅游是由那些出于和平目的、不是为了定居与就业的人,离开其常住地外出旅行与逗留而引起的各种现象和关系的总和。旅游资源、旅游者与旅游业是旅游活动产生与发展的三个基本组成要素。所以,广义上的旅游管理学研究对象应包括对这三者的管理。由于旅游者的旅游动机激励、活动导向及其在旅途中的组织管理在很大程度上要受旅游企事业单位的影响与制约,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工作主要也由当地的旅游企事业单位负责。因此,狭义上的旅游管理学研究对象主要指的是对旅游业的管理。

   三、旅游管理学的学科性质

   旅游管理学究竟是一门科学,还是一种学科?或者只不过是管理学底下的一个研究领域?学术界曾为此争论不休。一门科学,它必须要有明显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一整套从实践、大量的研究成果中总结出来、并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科学原理。旅游管理学的研究对象尽管与其他科学或学科的研究对象有明显的不同,但考察国内外大量的研究成果,人们所沿用的研究方法绝大多数是其他一些科学或学科,如经济学、社会学、人类学、文化学、管理学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其完整、独立、清晰的理论体系架构也尚未建立起来。如果把它定位为管理学或是其属下某个分支的一个研究领域,又明显地让人感到忽视了它的特殊性,低估了它在现代管理科学中的地位与重要性。事实上,如果人们认真思考一下它的学科原理基本命题,回顾旅游管理研究所走过的漫长历程,就容易明白,旅游管理学的根基在管理科学中,管理学的理论与基本原理对旅游管理实践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旅游管理学是管理学的一个重要的分支,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应用学科。

   与其他部门、行业的研究或者说管理对象相比,旅游管理学研究对象的特殊性主要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一)旅游活动的异地性:旅游活动的产生与发展总与旅游者的外出旅行与逗留分不开;接待同一对象通常必须由不同地方的旅游企业、旅游从业人员共同协作来完成。(二)旅游产品的文化性:旅游产品表现为直接的或间接的、物化在旅游消费品上、有针对性的旅游服务。无论是有形的还是无形的旅游产品它都必须蕴涵着较强的文化性,这是因为旅游者在要求旅途中的物质需要得到满足的同时,他们的精神需要也需要得到满足。(三)旅游消费的综合性:旅游者的消费需求通常是综合性的,虽然他们绝大多数都有比较单一的旅游动机,但在旅途中的食、住、行、游、娱、购六个方面的消费一般都会有。而且,近年来旅游消费需求还在向其他服务领域内延伸。(四)旅游服务的社会性:旅游服务离不开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直接接触,供需双方的沟通与情感、思想交流,不仅有可能影响到彼此原有的意识倾向与价值观念,而且还可能从中缔造出一种新的公共或人际关系。(五)旅游经济活动的普遍性:在当今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发展旅游业,首先是为了创汇、创收。旅游业在许多国家里已成为当地国民经济的重点产业甚至支柱产业。从全球的角度来看,以就业人数比例、所创造的利税等社会经济指标来衡量,旅游业已超过汽车、石油和化工等行业,成为全球第一大产业。(六)旅游资源的二重性:凡是能造就对旅游者具有吸引力的任何因素,都可构成旅游资源。旅游资源既可以是自然的,也可以是人文的;既可以是历史的,也可以是现代的;既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无形的;有些在空间上是不可以移动的,而且一旦遭到破坏就难以修复,如名胜古迹;另有一些则是可以移动的,而且是可以不断地充实与更新的,如体育赛事、文娱节目表演、节日喜庆活动等等。

   四、旅游管理学的研究方向与研究方法

   由于旅游是一种错综复杂的社会、经济、文化现象,旅游管理学的研究方法也应视具体研究问题的不同,分别采用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人类学、文化学等相关学科的研究方法来研究问题。

   从定性分析描述问题到定量分析描述问题,这是一门学科日渐成熟的一个重要的发展标志。在信息时代,旅游管理研究人员要能熟练地掌握、使用计算机,并在可能的情况下,用统计学、经济数学、管理数学的定量分析方法来分析描述旅游管理研究所碰到的问题,以推动旅游管理学向更高的层次发展。

   参考文献:

   [1]颜醒华.旅游管理学学科建设若干基本问题的研究(J).桂林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10):39-42.

   [2]田里.旅游管理学(m).云南大学出版社.1997.

   [3]姚行正.对现代旅游管理学科建设的浅层分析(J).企业导报.2009(07):153.

   [4]颜醒华.互动教学改革创新的理论思考(J).广东社会科学造.2007(01):21-24.

   [5]颜醒华.浅谈旅游管理专业选修课教学改革总体思路(J).旅游专刊.1999(09):42-46.

旅游管理研究篇8

   旅游业是在19世纪40年代后开始走上规模经营、产业化发展道路的。从那时开始,旅游经营者一直都在积极地寻求如何借鉴、吸取管理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工商企业管理的一些好的做法来改进旅游服务质量,提高旅游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但在学术界中,旅游管理研究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一直没能得到人们应有的重视。70年代以来,这种现象有了比较大的改变,旅游管理研究领域公开发表的论文、刊物、专着已日渐增多。旅游管理学学科建设问题也引起了许多学者的兴趣。有些学者还提出了一些很好的设想与建议。但人们对学科建设的一些基本问题的认识,如对学科研究对象,学科原理命题,学科的性质与理论框架,学科的前沿问题,学科的研究方向与研究方法的确定等问题的认识,至今仍然是模糊不清的。

   一、旅游管理的概念

   旅游管理是指为发展旅游事业而进行的计划、组织、指挥、调节和监督的活动。旅游管理活动,具有多层次、多结构、多方面的内容,它贯彻于旅行游览管理事业的全过程之中,从旅游管理的过程看,旅游管理活动包括:确立旅游管理目标的活动,建立旅游事业信息系统的活动,进行旅游事业开展预测和决策的活动,制定旅行游览事业发展计划的活动,以及对旅游事业发展的监督活动,等等。

   从旅游管理的内容看,旅游管理活动包括:旅游人力资源管理活动,旅游物质资源管理活动,旅游财力资源管理活动,旅游科学技术管理活动,等等。

   从旅游管理的业务经营看,旅游管理活动包括:旅游资源管理活动,旅游设施管理活动,旅游服务管理活动等。旅游资源管理,又可以分为旅游风景名胜管理,旅游文物管理,旅游建设成就管理活动,旅游设施管理又可以分为旅游交通包括民航、铁路、公路、水路管理,旅游宾馆、饭店、餐厅、游乐场所管理活动旅游服务管理,又可以分为旅游客房服务、餐饮服务、导游服务、司机服务、引导购物服务管理活动,等等。

   从旅游管理的方法手段看,旅游管理活动包括用行政办法管理旅游事业的活动,用经济办法管理旅游事业的活动,用法律办法管理旅游事业的活动,用思想政治办法管理旅游事业的活动,用科学技术办法管理旅游事业的活动,等等。

   二、旅游管理学的研究对象

   旅游是由那些出于和平目的、不是为了定居与就业的人,离开其常住地外出旅行与逗留而引起的各种现象和关系的总和。旅游资源、旅游者与旅游业是旅游活动产生与发展的三个基本组成要素。所以,广义上的旅游管理学研究对象应包括对这三者的管理。由于旅游者的旅游动机激励、活动导向及其在旅途中的组织管理在很大程度上要受旅游企事业单位的影响与制约,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工作主要也由当地的旅游企事业单位负责。因此,狭义上的旅游管理学研究对象主要指的是对旅游业的管理。

   三、旅游管理学的学科性质

   旅游管理学究竟是一门科学,还是一种学科?或者只不过是管理学底下的一个研究领域?学术界曾为此争论不休。一门科学,它必须要有明显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一整套从实践、大量的研究成果中总结出来、并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科学原理。旅游管理学的研究对象尽管与其他科学或学科的研究对象有明显的不同,但考察国内外大量的研究成果,人们所沿用的研究方法绝大多数是其他一些科学或学科,如经济学、社会学、人类学、文化学、管理学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其完整、独立、清晰的理论体系架构也尚未建立起来。如果把它定位为管理学或是其属下某个分支的一个研究领域,又明显地让人感到忽视了它的特殊性,低估了它在现代管理科学中的地位与重要性。事实上,如果人们认真思考一下它的学科原理基本命题,回顾旅游管理研究所走过的漫长历程,就容易明白,旅游管理学的根基在管理科学中,管理学的理论与基本原理对旅游管理实践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旅游管理学是管理学的一个重要的分支,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应用学科。

   与其他部门、行业的研究或者说管理对象相比,旅游管理学研究对象的特殊性主要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

   (一)旅游活动的异地性:旅游活动的产生与发展总与旅游者的外出旅行与逗留分不开;接待同一对象通常必须由不同地方的旅游企业、旅游从业人员共同协作来完成。

   (二)旅游产品的文化性:旅游产品表现为直接的或间接的、物化在旅游消费品上、有针对性的旅游服务。无论是有形的还是无形的旅游产品它都必须蕴涵着较强的文化性,这是因为旅游者在要求旅途中的物质需要得到满足的同时,他们的精神需要也需要得到满足。

   (三)旅游消费的综合性:旅游者的消费需求通常是综合性的,虽然他们绝大多数都有比较单一的旅游动机,但在旅途中的食、住、行、游、娱、购六个方面的消费一般都会有。而且,近年来旅游消费需求还在向其他服务领域内延伸。

   (四)旅游服务的社会性:旅游服务离不开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直接接触,供需双方的沟通与情感、思想交流,不仅有可能影响到彼此原有的意识倾向与价值观念,而且还可能从中缔造出一种新的公共或人际关系。

   (五)旅游经济活动的普遍性:在当今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发展旅游业,首先是为了创汇、创收。旅游业在许多国家里已成为当地国民经济的重点产业甚至支柱产业。从全球的角度来看,以就业人数比例、所创造的利税等社会经济指标来衡量,旅游业已超过汽车、石油和化工等行业,成为全球第一大产业。

   (六)旅游资源的二重性:凡是能造就对旅游者具有吸引力的任何因素,都可构成旅游资源。旅游资源既可以是自然的,也可以是人文的;既可以是历史的,也可以是现代的;既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无形的;有些在空间上是不可以移动的,而且一旦遭到破坏就难以修复,如名胜古迹;另有一些则是可以移动的,而且是可以不断地充实与更新的,如体育赛事、文娱节目表演、节日喜庆活动等等。

   四、旅游管理学的研究方向与研究方法

   由于旅游是一种错综复杂的社会、经济、文化现象,旅游管理学的研究方法也应视具体研究问题的不同,分别采用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人类学、文化学等相关学科的研究方法来研究问题。

   从定性分析描述问题到定量分析描述问题,这是一门学科日渐成熟的一个重要的发展标志。在信息时代,旅游管理研究人员要能熟练地掌握、使用计算机,并在可能的情况下,用统计学、经济数学、管理数学的定量分析方法来分析描述旅游管理研究所碰到的问题,以推动旅游管理学向更高的层次发展。

   参考文献:

   [1]颜醒华.旅游管理学学科建设若干基本问题的研究(J).桂林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10):39-42.

   [2]田里.旅游管理学(m).云南大学出版社.1997.

   [3]姚行正.对现代旅游管理学科建设的浅层分析(J).企业导报.2009(07):153.

   [4]颜醒华.互动教学改革创新的理论思考(J).广东社会科学造.2007(01):21-24.

   [5]颜醒华.浅谈旅游管理专业选修课教学改革总体思路(J).旅游专刊.1999(09):42-46.

旅游管理研究篇9

中图分类号:G424文献标识码:a

practiceteachingSystemoptimizationResearchfor

tourismmanagementDepartment

YanGShangying,DUZhongchao,ZHanGman

(tourismandResourceandenvironmentSchool,XianYangnormalCollege,Xianyang,Shaanxi712000)

abstractBasedonthesurveyofdemandingfortourismmanagementprofessionaltalent,accordingtothedemandofmarketfortourismtalents,tooptimizeteachingplanoftourismmanagementprofession,andproposethataperfectmanagementsystemfortourismmanagementpracticalteachingshouldbe"4Levelslayeredmanagementmodeforcollege,institution,department,andenterprise",5levelslayermodeof"cognitiveinternships-campuspractice-short-termpractice-long-termpractice-researchpractice"forandpracticalteaching.

Keywordstourismmanagement;practice;training;teachingsystem

1旅游管理专业教学计划的优化

实践教学体系是在专业教学计划的基础上设计的,培养方案是专业实践教学的基础,因此进一步修订现有的教学计划,优化旅游管理专业培养方案是进行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建立新的实践教学体系的重要环节。

1.1旅游管理专业人才需求的调查

旅游行业对人才的需求是专业教学计划制定重要依据,作为一般本科院校旅游管理本科专业,既不同于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要求,也有别于重点院校专业培养要求。因此在制定方案时,我们需要针对性的调查,了解作为应用型本科专业行业的要求,了解行业对本科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等方面的要求,在此基础上确定培养规格、目标和专业方向,确定相应的课程模块,确定开设的课程及具体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案。基本思路如图1。

近年来,我们分别对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京津塘、关中天水经济带、成渝经济区等旅游业发达的地区企业高层作了广泛的访谈和抽样调查,其范围包括旅游业三大主导产业(饭店、景区、旅行社)、旅游规划设计企业和会展公司,了解行业对应用型旅游本科人才需求的要求。

旅游行业普遍要求:良好的职业道德、知识面广、吃苦精神、善于自我平衡的心理素质。饭店行业还要求:掌握酒店管理和操作的专业知识、较强的外语交流能力、礼仪沟通人际交往能力。旅行社要求:旅行社管理和操作的基本知识、随机应变的能力、礼仪沟通人际交往能力、较高的导游服务水平。景区要求学生:掌握景区管理和服务的基本知识、环境学的知识、基本的地理地质气象等知识。会展管理则要求有初步的策划设计能力、营销能力。旅游规划企业要求学生会使用CaD软件、掌握旅游地理、旅游资源仅本知识,了解历史、文化、社会民俗。对比我们的培养方案,我们以前的方案与这些要求存在一定的出入,因此需要确立新的培养目标,修订教学计划,重新确定各模块的课程。

图1旅游管理专业专业教学优化及基本思路

1.2修订旅游管理专业培养目标

针对行业的需求,我们对以前的培养目标进行修订,我们认为作为地方一般本科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主要是面向地方经济,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旅游管理专业知识和较强的旅游服务技能,适应中国旅游发展需要,能在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旅游企事业单位从事旅游管理工作的复合性应用型专门人才及旅游教育人才。学生主要立足陕西,面向全国,就业方向主要为高级饭店、旅行社、风景名胜区、旅游规划设计单位、旅游策划咨询公司、会展公司、旅游行政管理、涉外企业等。

根据培养目标,我们选择设置了饭店管理和旅游景区与会展管理两个方向,以便培养学生掌握更精专的专业管理知识和技能。我们认为饭店管理方向在培养学生具备旅游管理专业知识的基础上,使学生具备比较全面扎实的饭店管理知识和能力,同时具备熟练的相关服务操作技能,侧重培养现代饭店管理所需人才。旅游景区与会展管理方向在培养学生具备旅游管理专业知识的基础上,一是使学生具备现代商务会展旅游相关业务的知识和能力,具有从事会展策划、会展营销和服务的初步能力;二是使学生具备较全面扎实的景区管理知识,具有开展各种风景区管理、规划设计的初步能力。

1.3修订优化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教学计划

教学计划要通过课程体系实现,而课程体系的改革是教学改革的重点。通过课程体系的改革,可以达到全面改造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目的,使教学内容的实践性更加突出,使专业的应用型更加凸现,通过理论指导实践、实践诠释理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互渗透,使学生拥有更加符合旅游行业工作实际需要的知识结构和技能。我们在调查的行业基础上又征集了不同地区旅游管理院校专家的意见,确定了旅游管理专业各种模块,确定了专业课程的设置和教学内容。

按照学校修订培养方案的意见,课程体系中的通识教育由学校统一安排,含公共基础课和选修课,这类课程是依据教育部要求开设的。我们主要确定学科基础、专业基础、职业能力和实践课程模块。因此我们对这四个模块进行的广泛的调研和深入的探讨。

学科基础课模块主要考虑对学生未来的发展有潜力,理论较强的课程。根据教育部工商管理类专业的要求,经过讨论和征求业内教育专家的意见,确定了开设经济数学、管理学、西方经济学、基础会计、财务管理、经济法、旅游学、旅游资源学、饭店管理学、旅游经济学等。这类课程对学生就业影响不是很大,但作为专业基础,我们认为这是本科教育学生必须掌握的。专业基础课模块主要为学生就业提供支撑,学生通过学习后,入职技能会提高,为学生搭建一个比较高的平台。我们开设了旅游地理学、旅游心理学、旅游制图、旅游统计学、旅游法规、旅游英语、旅游规划与开发、客源国概况、旅行社管理、旅游市场营销等。职业能力课程模块侧重于实际操作,作为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基本的技能,考虑到市场的需求和学生的兴趣,我们开设了饭店管理和景区与会展管理两个方向,饭店管理方向有前厅管理、客房管理、餐饮管理、饭店英语等4门,景区与会展管理开设景区项目策划与设计、旅游景区管理、会展概论、会展经营与管理,这两个方向的课程都是理论课时和实践课时对开,强调了动手能力。在专业能力课中,我们增加了人选课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2门课,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职业能力课程开设了旅游项目投资与评估、旅游产品开发设计、人力资源管理、旅游礼仪礼节、形体训练、商务谈判与技巧、公共关系学,同时规定学生必须利用假期完成2个短期实习或取得相应的证书。实践课程模块除了学校统一要求的外,我们开设了旅游企业认知实习、旅游地理与旅游心理学野外实习、旅游拓展综合能力训练、毕业论文等。

2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尊重认识的过程,从宏观认识到微观,从简单到复杂的规律,我们设计了认知的整个过程。

2.1健全管理体系

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要顺利开展,必须有一套完整的管理体系。目前我们的管理体系通常采用校院系三级分工负责管理模式。校教务处具有监控职能的教学管理单位,负责实习计划的审批、实结、实习成绩的管理,通过监控,保证实习确实按质按量完成。二级学院负责专业性实训中心、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实习计划的申核,实践教学、科研、生产、培训任务的下达。旅游系组织实施、基地的建设与发展,实践教学管理章程的拟定。校外实训基地由院企双方根据合作协议共同管理,按培养计划安排教学环节,实施质量监督和考评。目前存在不足的是:学院并非独立的法人,一旦出现纠纷并不能承担完全的责任,因此,我们认为校外实习基地应该是学校法人与相关旅游企业签订的协议。

2.2实践教学层次体系

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应有循序渐进的层次性,它必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研究问题的能力和开拓创新的能力。因此,应用型本科旅游管理专业中实践教学应与理论教学紧密结合,形成“认知―模拟实训―专业短期实习―长期定岗实习―研究实践”的全方位的立体化分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

(1)第一个层次:旅游认知实习。认知实习的课程主要是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实习的重点是对专业知识进行认知,让学生对今后的工作产生感性认识;实践的方式有酒店参观实习、旅游景区考察,会展和旅行社实际参观,进行案例分析讨论、课堂演示等多种形式的实际训练,此外还可安排野外集中实习,我们在这方面安排了旅游地理学与旅游资源调查实习、游客市场调查实习,旅游拓展能力训练实习等。

(2)第二个层次:模拟实训。模拟实训是利用校内实训室,如形体训练房、多媒体教室、模拟餐厅、模拟客房、模拟酒吧、导游模拟实训室、旅游规划设计室,以及旅游电子商务、旅游信息系统等实验室。在校内进行模拟实训是配合专业课的课程实习,也是校外实战实习的前奏,它既减少了师生在学校与企业间的奔波,提高了实习效率,也节省了教学经费。

(3)第三个层次:专业短期实习。专业短期实习目前主要有三大块内容:一是旅行社短期实习,目的是了解和熟悉旅行社中的计调工作、接待工作和综合业务工作等,主要在暑假进行,为期6周。二是酒店短期实习,目的是了解和熟悉酒店中的各主要部门的服务流程和基层管理等,主要在寒假进行,6周时间。三是旅游景区短期实习,目的是了解和熟悉旅游景区的经营体制、运行模式、管理方法及景点导游讲解的技能等,一般学生利用暑假完成。(下转第107页)(上接第60页)

(4)第四个层次:长期定岗实习。本层次是为提升学生专业能力而设计的,主要利用校外实习基地进行,时间至少半年,最好实施轮岗实习。通过专业实践,一方面给学生提供了施展才华的场所,另一方面学生的到来给旅游企业带来了无限的生机和活力,为旅游企业的改革和发展提出了合理化建议,同时旅游企业也能从中发现和选拔人才。

(5)第五个层次:研究实践。旅游管理本科教育不仅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而且要有一定的研究能力,这里研究实践不是单纯的研究,而是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研究实践的资料应尽可能采用真实案例,特别是在定岗实习过程发现的问题进行研究,综合利用学到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术方法,通过独立思考,站在一个旅游管理者的角度,独立提出解决各种问题的对策,撰写论文,从而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

另外,研究实践也可以选用来自教师的科研工作紧密结合的课题。一方面教师的某些课题和项目的前期调查、问卷统计等工作可由高年级的旅游管理学生来做,学生通过参与教师的科研,提高了学生的理论水平及解决现场实际问题的工作能力。指导老师应要求学生围绕论文选题或专题设计项目,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通过调查研究、收集资料、分析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等来完成毕业论文。

本文为陕西省本科院校教改项目《旅游管理特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研究与创新》部分成果,项目编号:09BY68。同时受陕西省旅游管理特色专业建设点资助

参考文献

旅游管理研究篇10

关键词:国外旅游管理体制比较研究体制改革

我国的旅游业是从计划经济发展而来,经过了起步、发展和深化等阶段,而在这三个过程中,旅游管理体制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每一次旅游行业的大发展,都是由于旅游管理体制的深入和完善。但是,目前我国的旅游管理体制还存在一系列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也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旅游行业的发展,如何进一步深入改革我国的旅游管理体制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

旅游管理体制对于旅游业发展的意义研究

目前对于我国旅游行业这三十多年的发展的原因分析主要集中在经济和文化领域,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制度的作用。而我们必须认识到,在我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中,在旅游行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变化中,制度发挥了无可比拟的巨大作用。

旅游管理体制改革为旅游行业发展节约成本。我们知道在一个不充分竞争的市场环境中,成本中除了生产成本,还有交易成本,而交易成本就是制度成本。如果制度本身存在很大的漏洞,则交易成本会很大,随着制度的完善,交易成本也会相应的减少。回顾我国旅游行业的发展历史,政府主导的制度变革在其中无法取代。随着市场经济的引入,旅游管理体制开始得到完善,随之旅游的产业结构得到完善,旅游企业之间交易成本降低,进而推动了旅游行业的发展。

旅游管理体制的完善促进旅游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旅游行业是一个高度依赖自然环境的行业,但是目前我国的旅游行业存在对旅游资源的过度破外的现象,这对于旅游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是非常不利的。而这也是我国旅游管理体制不完善所造成的。而这里的旅游管理体制是一个大的概念,因为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制度以及政府对旅游行业的定位都会影响到旅游业市场参与者的行为。

我国旅游管理体制历史研究

旅游管理体制初步建立阶段。我国的旅游行业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是为了满足外交的需求而建立的,所以初期是没有旅游管理体制的。随着我国社会主体建设的发展,外国人员到我国访问需求增加,我国政府建立了中国旅行游览事业管理局以及中南和华东两个旅游事业管理局,而这也标志了我国旅游管理体制的初步建立。

旅游管理体制进一步发展阶段。我国旅游管理体制的进一步完善伴随着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制度的建立。在旅游管理体制改革思想上,我们明确了必须注重“实事求是”,走出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旅游管理发展的道路。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明确政府和旅游企业的职责和工作重点。在机构上,进一步完善了一个从中央到地方的旅游管理机构,各省成立了旅游局。中国旅游服务公司、中国旅游出版社以及驻各地的旅游办事处也相应成立。从思想的解放到机构的完善表明了我国旅游管理体制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旅游管理体制的进一步完善阶段。旅游管理体制的进一步完善是伴随着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这一次的改革主要是树立大旅游的概念,实现从微观管理到宏观管理,要从部门管理到行业管理。同时将旅游管理的大部分权限下放到地方的旅游管理部门,国家注重在旅游行业整体的行业规范的管理以及对这个旅游行业发展的战略研究上。

我国旅游管理体制形成的背景及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旅游管理体制背景研究

我国旅游管理体制带有浓厚的政府主导特征,首先我们必须明确政府主导的含义,是指“在以市场为资源配置的基础之上,全面发挥政府的作用,从而带动整个社会的作用,促进旅游行业的发展”。这里强调了政府的作用,因为旅游行业作为一个和众多行业都具有相关性的行业,在发展的初期,需要各级政府的财政支持也需要各级政府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旅游管理在当时的情况下,要想获得较大的发展,必须依赖于政府,也就强化了政府在旅游管理体制中的作用。

(二)当前旅游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

我国政府主导型的旅游管理体制在当时的情况下,对于整个旅游行业发展发挥过巨大作用,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其缺点也无可避免的凸显出来。

1.行政命令不统一,管理混乱。由于目前旅游行业是一个新兴行业,其发展的速度和利润是相当可观的,这就导致众多政府部门都想参与其中,而我国旅行社以及众多的旅游资源分属不同的行政部门管理,这就导致了在旅游市场中的混乱秩序。

2.不平等竞争局面的存在。政府主导型的旅游管理体制,必然形成一些较大规模的旅游管理组织,而这些组织由于受到政府部门的协助,其在旅游行业中,往往受法律的约束要小一些,而中小型旅游管理企业则无法做到这一点,这种不公平的竞争最后会导致旅游行业垄断的形成,对于消费者来说,是非常不利的。

3.限制旅游资源的优化配置。政府主导型的旅游行业,发挥作用的更多是行政命令而不是市场的基础配置作用,这就会导致众多旅游资源的浪费。同时政府对于整个市场的不敏感,会使旅游行业损失很多机会。

国外旅游管理体制研究

旅游行业作为一个新兴行业,其在就业、创外汇、资源投入等方面具有非常大的优势,所以世界上各个国家都非常重视对旅游行业的发展和管理,但是由于每个国家的政治经济制度不一样,文化传统不一样,所以最后形成的旅游管理体制也存在很大的差别,目前,国际上比较有代表性的是三种旅游管理体制。

政府主导型模式。该种模式下,政府和市场都是调节旅游行业的重要手段,政府主要的职责是:对旅游行业以及相关的行业制定、补充、修改和解释法律政策和法规。突出的特点是政府的强制干预。可以看出该种模式适用于市场经济体制目前还不是很完善的国家,同时政府的管理决策能力要非常强。该种模式的代表是泰国。泰国在行政机构上设有泰国旅游局,其职能非常广泛,从泰国旅游行业战略的制定到具体的投资开发、人员培训甚至游客投诉都由其负责。在泰国旅游局之下,设有地方性的旅游机构,但是其必须对泰国旅游局负责,因为无论是经费的拨付还是人员的选派都是由泰国旅游局统一负责的。这种模式有一个优点就是中央的旅游管理局和地方性的旅游管理机构在利益上是统一的,所以在具体的职责上,地方会积极配合中央,管理会比较有效。

政府和民间协作模式。该种模式和政府主导型的模式相比,重点突出了市场的基础配置地位。政府在整个过程中更多扮演协调者的身份,其促使市场能够发挥积极有效的作用。如设定旅游行业的总体发展规划以及一些行业的准则,促使市场主体能够在一个相对有序的环境中运作。该种模式的突出代表是日本。日本在政府和民间协作的这种模式下,最大程度地发挥了旅游行业协会的作用。日本在旅游行业的机构设置上设有内阁、运输省以及观光部。这是三个精炼的团队,彼此之间各司其职完成对旅游行业基础的调节作用。与之相对应的是大量的旅游行业协会,这些行业协会既是企业之间的横向联接点也是政府和企业的中间桥梁。同时,应该注意到,日本在地方旅游机构的设置上是因地制宜的,即没有统一的模式,在隶属上可能也属于不同的部门,但是这种不同的机构设置是为了满足不同地区对于旅游的不同需求,在功能的发挥上是一致的。

完全的市场模式。该种模式和政府和民间协作模式相比,进一步强化了市场的基础配置作用,不用说旅游景点的开发甚至在旅游景点的促销上市场也能发挥很好的作用。在该种模式下,政府只需要发挥基本的作用,保证市场的运行即可。可以看出,如果一个国家的旅游行业想要运行这种模式,其市场经济制度必须非常完善。该种模式的代表国家是英国。在行政机构的设置上,英国设有英国旅游总局、英格兰旅游局、苏格兰旅游局以及威尔士旅游局。这四个机构之间彼此有明确的分工,以及各自的行政范围。同时值得我们引起注意的是英国在旅游信息的传递上,主要通过行业协会来做到这一点。通过这种带有浓厚的自我约束的组织来对旅游行业的参与者进行管理。

国外旅游管理体制对我国旅游管理体制的启发

虽然每个国家的国情不一样,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程度不一样,但是目前国际上主要的这三种模式都极大促进了国家旅游行业的发展,表明其肯定具有合理性,我们也必须从这些模式中找出对我国旅游管理体制改革有用的信息。政府应该注重对于旅游行业的宏观把控。我国的市场经济的发展已经取得一定的成果,因此政府应该加强对于旅游行业未来总的发展方向、总体定位的管理。要加强对于基本的行业规范的制定和完善。要重视旅游行业协会的发展。可以看到在日本和英国的模式之下,都发挥了旅游行业协会的作用。因为旅游行业协会作为一个民间的自律性组织,其对于政府和企业之间的沟通以及企业和企业之间的沟通都有非常巨大的作用。同时发挥旅游协会的作用,也可以弱化政府直接的行政命令对市场经济不可逆转的影响。政府的职能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相应的调整。日本的旅游管理体制也不是一下子就过渡到现在的模式,其政府的职能也是从一个无所不包的情况逐渐转变成市场协助者的角色。在我国的旅游管理体制中,政府也必须认识到情况的转变、市场的作用正在增强的现实。

我国旅游管理体制改革路径研究

思想的跟进。要将我国目前的政府主导型的旅游管理体制进行改革,首先要进行思想上的跟进。政府必须明确,自己不是无所不能的,要明确自身的主要职能,也就是从强制性的管理到服务的理念。不管是战略规划的制定还是行业准则的完善都是为了服务于整体的旅游行业和市场参与者。同时政府部门必须明确自己行使职能的目的是为了使旅游者、潜在旅游者和旅游经营者得到更好的服务。因此制度的制定必须从满足其需求出发而不是行政官员的主观设想。同时政府部门也必须认识到自己是市场的补充,是在市场无法很好配置旅游资源的情况下,进行市场参与者主体之间的协调。在这种理念之下,政府部门就必须将目前紧紧握在手上的一些职能进行下放,进一步激活旅游行业的活力。

旅游行业协会的培育。通过研究国外的旅游管理体制,可知在旅游行业的管理方面,政府不是唯一的主体,我们必须培育更多的市场主体,形成一个包括政府、企业、公民共同参与的模式。在目前的情况下就是鼓励更多的旅游协会的形成。要做好对目前已有的旅游行业协会的支持和管理,并在此基础上鼓励形成更多的旅游相关行业协会,同时给予其参与旅游行业管理的话语权等一系列的权利。要进一步发挥协会在政府和企业之间的桥梁作用。

政府理清旅游管理的机构设置问题。旅游行业是一个涉及众多相关部门的行业,在目前本应属于旅游资源的很多资源隶属不同的部门管理。政府应该树立大旅游的理念,统一协调好各种旅游资源,并同时针对各个地区不同的情况,指导地方性旅游部门进行不同的旅游定位,在这个定位之下,各个部门统一合作,打破部门壁垒。

发挥公民在旅游管理体制改革中的作用。公民作为旅游行业的消费者,其对于旅游行业的发展是最具有发言权的,我们必须把公民的作用纳入到整体旅游管理体制中,在整个国家的旅游定位以及各个地区的旅游定位中,听取公民的意见,同时在具体措施实施的过程中,加强公民的信息反馈机制。

参考文献:

1.蒋沙.旅游管理体制的国际比较研究及启示.鄂州大学学报,2007(3)

2.薛灵霞.浅谈我国旅游管理体制的发展与改革.职业技术,2011(9)

3.昂文尼玛.外国旅游管理体制比较研究.旅游管理研究,20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