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信贷管理基础知识十篇信贷管理基础知识十篇

信贷管理基础知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4:35:36

信贷管理基础知识篇1

[关键词]商业银行信贷管理学;教学难点;实验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申韬,广西大学商学院副教授,博士,广西南宁530004

[中图分类号]G642.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2728(2013)02―0136―04

商业银行信贷管理学与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学、商业银行会计学作为金融专业本科的三大专业主干课程,在金融学专业课程体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作为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应用学科课程,商业银行信贷管理学主要研究商业银行信贷资金运行过程中商业银行与企业部门、居民部门之间借贷关系的管理理论、体制、机制和业务技术。信贷业务作为商业银行最重要的基本业务活动之一,是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核心内容。商业银行信贷管理关注商业银行与企业、居民的信贷关系,从企业、居民的资金循环、融资结构、财务收支人手,重在发现市场、研制产品、营销贷款和创造收益。

随着加人wto后金融服务行业逐步开放,金融市场的逐步成熟和快速发展,我国各类金融机构面临着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商业银行作为我国金融体系中银行业的主体,拥有一批高素质的中高层专业管理人才是获取竞争优势的关键。因此,与时俱进地为我国商业银行培养合格的中高层次管理人才,更好地适应社会经济、金融发展的需要,是商业银行信贷管理学课程教学的根本目标。在教学过程中,任课教师应借助先进的教学手段,充分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理解商业银行信贷的基本概念,掌握商业银行信贷管理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训练学生信贷业务操作的基本技能,培养运用信贷管理原理和方法解决实际操作问题的能力以及实践创新能力,实现理性认识与感性认识的有机统一。

一、商业银行信贷管理学教学难点分析

结合多年金融学专业商业银行信贷管理学教学工作的实践经验,课题组认为,该门课程的教学难点集中体现在教材选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课程考核方式等四个方面。

(一)教材内容偏重理论阐述和操作流程介绍,滞后于商业银行信贷实际运作,教材选择难度较大

商业银行信贷管理学属于一门实务操作性课程,目前各种版本的教材一般都从商业银行信贷管理概论人手,在重点阐述商业银行经营目标、信贷政策、信贷制度、信贷体系、信贷管理理论和信贷管理原则等基本理论的基础上,详细介绍不同类型贷款业务的具体操作。有的教材将贷款业务划分为短期商业贷款、中长期商业贷款、消费信贷、信用卡业务贷款、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和其他信贷业务,进行概念、种类、操作流程、风险控制与防范的探讨;有的教材按照客户性质――公司客户和个人客户进行贷款操作流程、运作管理和风险控制与防范的介绍;有的教材则根据贷款操作流程,分析贷前、贷中和贷后商业银行不同类型贷款的管理重点。部分教材在以上内容基础上还涉及国际信贷、贷款风险管理、政策性贷款、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和商业银行信贷管理的实绩考核等相关问题。虽然各种版本教材在内容上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但是一般都注重对商业银行信贷管理基本理论的阐述和各项具体业务实际运作应遵循规章、制度和条例的介绍。由于绝大部分学生没有从事商业银行信贷操作的工作经历或实践经历,对商业银行信贷业务具体运作缺乏直观认识和感性认识,如此的教学内容使学生感到异常空洞、乏味,学习积极性受到较为严重的影响。此外,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经济、金融的快速发展,商业银行信贷管理领域的革新和创造日新月异,教材内容无法也不可能跟上商业银行信贷管理实际运作的变化速度。因此,如何选择一本兼具理论性和实务性、适用性和时代性的教材成为商业银行信贷管理学课程教学的首要难点。

(二)教学内容繁杂,与其他课程教学内容存在不同程度的重复现象

作为一门专业必修课程,商业银行信贷管理学的教学内容相当繁杂,不仅必须以一系列专业基础性课程,如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企业会计学原理、货币银行学原理等作为先修课程,而且涉及金融学专业必修课程商业银行会计学、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学、国际信贷等的部分内容,课程内容存在不同程度的重复和交叉现象,尤其是专业必修课程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学。例如,专业基础性课程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和货币银行学原理中已详尽阐释的信贷含义、信贷特征、资金运动特征、商业银行特征和组织体系、商业银行贷款业务种类、商业银行资金来源与运用等内容,在商业银行信贷管理学讲授信贷管理基本原理和不同种类贷款业务的操作流程等内容时就存在不同程度的重复现象。又如对企业贷款客户信用评级时必须进行的财务报表分析,即“三表”:企业资产负债表、损益表和现金流量表分析以及企业财务比率分析等相关内容与企业会计学原理的讲授重点相互重复。而商业银行信贷管理学基本原理部分所涉及的商业银行经营目标、信贷管理理论、资金来源与运用管理等大部分内容与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学则存在比较严重的重复和交叉现象。由于学生对课程背景知识的掌握水平参差不齐,教学过程中过多地回顾背景知识,不仅浪费非常有限的课时,也容易引起学生的疲劳隋绪,不利于良好课堂教学效果的实现;而一味地省略不提,则不利于原有知识的回顾和新知识的深刻理解,影响专业知识体系的延续性和知识结构的完整性。

(三)教学方法单一,教学实践活动的条件不具备,无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

目前商业银行信贷管理学基本上采取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形式,学生对课程知识点的学习主要源于书本及教师的讲解。虽然在任课教师的主导作用下,运用各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可以减轻单一黑板教学对学生造成的课堂疲劳感,增加课程教学内容的广度、深度和生动性,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教学效果。但是,学生认知的主体地位仍然无法体现,学生不善于进行主动性思考,缺乏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尽管绝大多数财经类院校都设置了教学实践环节,但是仍缺乏综合性强、设计严密,与商业银行信贷运作相关性高,“教学与实践相长”的课程设计。在欠缺信贷业务运作的直接感受时,学生无法将抽象课程内容的理性认识直接转化为具体实践操作的感性认识,一知半解,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薄弱。此外,受到外部客观条件的限制,结合课程教学内容进度,创造各种条件带领本科学生集体进入商业银行相关操作部门开展一系列教学实践活动或进行现场教学的障碍重重,任课教师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课程教学效果的运作空间十分狭小。

(四)课程考核方式单一,传统课程考核方式无法如实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

一般情况下,商业银行信贷管理学以“笔试成绩+平时成绩”作为课程考核方式,其中,笔试成绩占70%,平时成绩通常为到课率和平时作业的综合评定,占30%;有的任课教师则以期末考试成绩作为唯一考核手段和评价尺度。针对实务操作性较强的专业课程而言,以上传统的课程考核方式无法全面、真实、公正地考核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一方面,由于卷面范围、考核方式、考核时间和考核题型的限制,教师出题的自由度受到一定影响,笔试成绩无法全面、充分地体现学生对课程知识点的掌握程度,更无法如实反映学生信贷业务实践能力的强弱。另一方面,有限的课时范围内,任课教师很难在顺利完成课程教学内容的同时,兼顾及时、公正地考核学生的到课情况,这对良好学风的形成产生了不利影响。由于在整体考核中所占的比例较小,平时成绩作为能如实反映学生课程学习过程中投人程度的有效工具,实际上对课程最终成绩评定的影响十分有限。

二、“五位一体”模式的商业银行信贷管理学实验教学改革探讨

为更好地实现培育商业银行中高层次金融管理人才的教学培养目标,本课题组在商业银行信贷管理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实施具有自身课程特色的“理论教学+实践部门讲座+教学软件系统操作+全程式、综合化考核方式+课后延伸互动”――“五位一体”模式的实验教学改革探索。根据课程教学内容的不同性质采取不同的多元化、综合式教学方式,相互配合,在“理论一实践一再理论一再实践”的循环反复学习过程之中,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能够将专业理论与实践操作相结合,全面、深刻地理解并掌握所学知识,实现创新性思维的培养。

(一)理论教学环节

1.充分考虑学科领域的前瞻性和适用性,选取原理性和实务性相结合的教材。在商业银行信贷管理学课程教材的选择方面,应坚持原理性和实务性并重的原则,内容尽量贴近商业银行信贷管理的实际运作,充分考虑其在学科领域内的前瞻性和适用性。面对教材内容容易与现实脱节的情况,应鼓励教师结合教学所需自编教材或编写教辅资料,及时清除与商业银行信贷管理实际运作不相符合的陈旧内容。无论采取购买教材、自编教材还是编写教辅资料的方式,教材的信息量必须充足,具备金融学专业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层次性和现实性,保证涵盖由教师负责讲授的信贷基本原理、学生通过自学可以掌握的内容和当前商业银行信贷管理理论研究、实践运作中需要深入研究和探讨的主要问题等内容。任课教师负责讲解基本原理、操作流程关键技巧等课程内容的重点和难点,学生负责自学专业基础课程中已阐述的基本知识点、各类贷款业务实际操作的规章、制度和条例等一般常识性和比较容易理解的相关内容。此外,任课教师需要对商业银行信贷管理理论领域、实践运作中亟待解决和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问题进行引导,启发学生展开创造性思考和积极讨论。

2.关注与其他相关课程教学内容的交叉关系,实现与其它课程任课教师的有效沟通。教学内容安排合理是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的保证。因此,任课教师应从总体上把握好商业银行信贷管理学与其它相关课程的交叉关系。正式授课之前,任课教师必须及时、全面而详细地了解专业基础性课程中已经讲授的内容,并实现与同一学期授课,而课程内容存在交叉和重复现象的其他任课教师之间的有效沟通,有针对性地选择教学内容进行讲授,以实现本门课程的教学要求与教学目的。为较好地实现该目标,不仅需要任课教师作为主观能动的个体从微观上进行合理、恰当地把握,还需要从金融专业课程结构设置和教学计划安排上予以配合,明确专业基础课程、专业主干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的具体课程及其相互关系,注意商业银行信贷管理学与其它专业基础课程的相互衔接和协调问题,不断地优化课程结构。此外,任课教师还应注意通过教学内容的安排,实现创造性培养学生的目标,即教学内容应以教材为主,但不局限于教材范围内,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根据现实经济、金融运作的变化,及时地充实、调整和完善教学内容,突出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充分体现当前商业银行信贷管理理论研究热点和实际运作变化。

3.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为教学软件系统操作奠定坚实基础。基本理论部分的教学过程中,任课教师除了运用传统的联想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质疑教学法和讨论式教学法外,还应结合现代化教学方法,如项目教学法、个别化教学方法和任务教学方法等,以学生为中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关注学生的思维量和活动量,注重学生教学活动的主动参与性,实现教与学的有机统一,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值得注意的是,任课教师应将现代化教学手段多样化、充分地运用于基本理论部分的教学过程中,以多媒体教室为载体,提高课程单位时间内教学内容的信息量,减轻传统式黑板教学的弊端。

(二)实践部门讲座环节

积极邀请具有商业银行实践经历的在校本科学生、各大商业银行实际部门从事具体信贷工作的往届毕业学生、商业银行信贷运作各环节的业务骨干和信贷管理层人员来校定期举行讲座,以具体企业贷款和个人贷款案例分析为主,从不同的视角介绍各类贷款的具体业务操作流程和“三贷”――贷前、贷中、贷后信贷管理工作重点,及时地丰富信贷基本理论,以实践感受加强和促进理论学习的广度和深度,使学生不断地加深对该门课程基本知识的认知度和理解力,更好地实现专业理论分析与实践业务操作的结合。每次讲座完毕后,将预留30分钟自由提问时间,学生们可以就理论学习和教学软件操作过程中的遇到的一系列问题展开提问和讨论。

(三)教学软件系统操作环节

目前各商业银行都拥有自行研发和委托研发的信贷业务管理系统,该系统以客户信息和信贷业务流程为核心,采集汇总信贷业务资料和管理控制信贷业务流程,并在采集大量原始客户信息、信贷资料的基础上作前瞻性的分析和预警,规范信贷管理流程,防范和化解信贷风险。信贷业务管理系统是运用于商业银行各项业务运作中前台、、后台操作的信贷业务处理平台,彻底改变了以往由于手工或半手工处理信贷业务而导致的信贷资料不完整、不真实,信息和数据不能共享,信贷管理人员无法及时全面地了解信贷业务状况的局面。结合商业银行信贷管理学的课程特点,依托本院部级实验示范中心的各项现代化技术设备,本课题组引入深圳国泰安(Gta)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研发的商业银行信贷管理系统,采取多角色体验式教学法,努力营造商业银行信贷业务实际操作的情境和氛围,以学生自我体验为主要学习方式,增强学生学习的自觉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此为平台,学生能够熟悉掌握商业银行信贷操作系统中客户信息管理、信贷业务管理、信贷风险管理、信贷资产管理和信贷报表管理五大系统功能的操作流程,不仅实现了课程知识点从理性认识向感性认识的有效转化,而且实现了学生认知过程和情感体验过程的有机结合,不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课程考核环节

课程考核是检验学生课程学习效果优劣的主要方式。结合课程教学特点,课题组认为,实践操作性课程的课程考核方式应区别于一般理论性课程“笔试成绩+平时成绩”的考核方式。结合商业银行信贷管理学课程教学特点,应构建全程式、综合化的课程考核方式,课程考核内容主要包括: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笔试成绩、平时作业成绩、平时小测验成绩、实践教学环节的参与程度、实训报告写作、团体配合情况和课堂讨论情况。其中,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管理系统的教学参与程度、实训报告写作、团体配合情况和课堂讨论情况等所占考核比例应与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笔试成绩、平时作业成绩和平时小测验成绩等所占考核比例基本持平,充分地体现商业银行信贷管理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学科课程的课程特点。这种全程式、综合化的课程考核方式不仅能够实现课程考核的全面性、真实性和公正性,促进良好学风的形成,更为重要的是能够在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中对学生产生一定压力,督促学生自觉地发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不断地提高课程教学效果,更好地实现课程教学的根本目的。

(五)课后延伸互动环节

目前,现代化信息技术已经全方位、深层次地运用于金融学专业各门课程的课堂教学中,不仅极大地丰富了教学过程的生动性,而且促进了多样化信息的传递,增加了课堂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实际上,广泛借助现代化信息技术提供的便利条件,任课教师仍然可以在课堂教学活动之外,实现师生互动教学广度和深度的延伸,进一步强化课堂学习的教学效果。例如通过建立任课教师个人主页、课程网页、课程QQ群或课程互动信箱等网络信息传递方式,不仅可以提供课外学习的良好载体,保证课程信息的互相交流和相关资料的集体共享,更方便地为学生答疑解惑,有效地将师生互动教学延伸至课堂之外,而且学生们能够及时、全面地了解国内外各大商业银行信贷管理的最新管理方法、最新成果和最新动态,充分汲取各国商业银行业信贷管理的有益经验,对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发挥有力的促进作用。此外,利用这些信息载体,可以邀请往届学生将课程学习心得、商业银行实习体会和实际工作经验与学生分享,还可以邀请理论研究学者和实践操作专家就信贷管理领域的一系列热点问题展开网上答疑和网上讨论,从信贷实践视角及时地丰富信贷基本理论,使学生不断地加深对该门课程基本知识的认知度和理解力,更好地实现专业理论分析与实践业务操作的结合。

[参考文献]

[1]江其务,周好文,银行信贷管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张静琦,商业银行信贷管理[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

[3]杨福明,商业银行信贷管理教学的思考[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00,(1).

[4]毕延彤,案例教学法在商业银行管理教学中的应用探索[J],北方经贸,2005,(12).

[5]李丽玲,喻菡蕊,论体验式教学法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与职业,2009,(1).

信贷管理基础知识篇2

一、引言

金融教育在各国都极受重视,但金融教育结构是否完整,不同的金融教育所传递的信息是否全面和恰当却常被忽视。中国对金融教育的发展和研究与金融经济的发展联系密切,表现出了明显的时序性和“专业机构导向”。其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998年以前是建立专才金融教育体系阶段,研究重点是能否建立起相应的专才金融教育体系,满足市场经济和金融体系发展中金融机构的高层次金融人才需要;[1]1999年以后是宽厚基础的专业教育阶段,随着金融教育改革要面向21世纪适应金融经济发展目标的提出,金融教育从目标到教学内容进行了一系列改革,相关研究集中在如何建设具有宽厚基础的专业教育上,目标是为金融机构和企业培养具有较强金融实际工作适应能力的专业人才;[2]2007年开始是关注普及型的公众金融教育阶段,金融危机把衍生金融产品扩大和迅速传播风险的特性清晰呈现出来,[3]金融管理部门也由此意识到普及金融教育,提高国民金融素质实际上是金融稳定最坚实的基础。因此,金融管理部门包括人民银行和银监会为主着手构筑面向社会公众的普及型金融教育,以贴近生活的内容和形式,使公众认识金融,了解金融。[4]纵观金融教育在中国的发展,主要是以培养金融机构专门人才为目标的专业金融教育,并初步发展了促进公众学习金融知识的普及型金融教育。上述金融教育体系存在重要的结构性缺失:金融专业技术不断向高端发展而公众基础金融知识匮乏;金融投资理财功能被广泛宣传而风险控制和规避功能总是轻轻带过。这种结构性缺失在经济繁荣期可能不明显,金融危机则显露并放大了结构性缺失的弊端。从2007年次贷危机以来,有两个问题一直被不同人群在不同场合以不同形式追问,一是“金融危机把我们的钱卷到哪里去了?”二是“金融危机什么时候能结束?”。这两个问题是联系在一起的,知道金融危机为什么会发生,那么金融危机如何才能结束便是一道有解的题了。有疑问的人是普遍的,对于金融危机发生和发展的普遍不了解实际上还是反映了我们金融教育的某些结构性缺失。

二、金融危机由信用缺失肇始,由信心丧失放大

2007年危机之所以发生,是源于信用风险。金融机构在经济增长繁荣的时期过度高估自己管理风险的能力,大量放贷给其实没有足够偿还能力的人,然后把贷款打包以贷款的本金和利息为信用基础发行证券,这部分证券又会和金融机构的其他资产组合在一起作为再一次发行证券的信用担保……如表1,截止2007年10月,美国的居民和商业房地产抵押贷款、消费信贷以及公司债务的发放总额是123700亿美元,而在次级和中间级居民房屋抵押贷款基础上发行的资产支持证券、担保债务凭证,优质抵押贷款支持证券、商业房地产抵押贷款支持证券、消费信贷资产支持证券以及高等级公司债务、高收益公司债务、担保贷款凭证达到108400亿美元。[5]整个金融界就像建了一座金字塔,只不过这座金字塔居然是倒置的,一旦经济增速放缓甚至衰退,作为塔底的次级抵押贷款将无力偿还,整个金字塔的倒塌就成为必然了。这场由于次级贷款和次级债引发的危机,起初被称为次贷危机,因而认为起于次级房地产抵押贷款的危机其影响可能也仅止于对相关次级证券的影响。初期危机属于信用危机,起源于美国次级抵押贷款的借款人违约。

危机之所以愈演愈烈,是受累于市场信心的丧失。次级债危机发生在美国却撼动了全球金融稳定的根基。市场参与者信心丧失的根本原因是因为不明白危机为何会发生,更不清楚情况还会坏到什么程度?在2007年10月的时候,我们看到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金融资产损失的估计主要是次级贷款和中间级别贷款,以及基于这二者的资产支持证券和担保债务凭证。到2008年4月则不仅各种资产支持证券被估计有7200亿美元的损失,包括优质贷款、商业房地产贷款、公司贷款在内的所有贷款都受到了影响,估计会有1.8%即2250亿美元的损失了。短短6个月之后,贷款的损失翻了一番达到4250亿美元,而资产支持证券的损失已经达到证券总额的9%了。[5]美国某些地区及各国政府纷纷推出计划动用大量资金救市,而机构和个人投资者却采取相反的行动———把资本抽出持有大量现金不敢投资。由此表明,如果能迅速重建市场信心,那么政府只要提供足够的信用保证,可能就不需要动用到计划额度的所有资金即能遏制危机的发展;如果市场信心迟迟不能重建,则市场就会像无底黑洞,源源吸去全部救市资金,看不见尽头,因为看起来巨额的救市资金和已经衍生成天量的金融市场比起来不过是沧海一粟。所以政府推出庞大救市计划是一个姿态,更重要的是重建市场信心,主要是通过规则的完善、体系的修补尽快让市场恢复信心。[6]信心是建立在了解的基础上的,坏账逐步清理出来,拿出修补的方案,市场信心恢复了,危机就结束有期了。要问危机什么时候结束,先要明白危机为什么会发生?可以说,什么时候导致危机的原因消除了,危机的结束就是可预期的。资本市场发达的美国尚如此,如果发生在国内,其境况就更不可想象。在中国资本市场,大量基础金融知识薄弱的投资者存在股市中,缺乏自主获取信息自主判断的能力,不知道什么时候该进什么时候该出,金融行为缺乏规律性。就很容易道听途说,盲目轻信,跟风行动,过度反应,放大“羊群效应”,这样的金融市场更容易动荡。

三、金融教育完整普及才是金融稳定的基础

从上述危机的演变历程已经可以清楚看到,信心和信用是金融市场稳定和有效率的基础。市场的信用和信心建立的基础又是什么呢?它是来自于市场参与者对市场的运行规律有一个基本的认识。从这次危机由信用风险肇始而由信心缺失放大的演变历程来看,金融业界、投资者,乃至全社会对何为信用、何为风险,为何获益、为何损失是否了解其实并没有我们想像的那么清楚,金融知识的普及成为关乎金融稳定的大问题。更准确地说,是金融知识的片面推广并不利于金融稳定,金融知识的完整普及才是金融稳定的基础。实际上,金融市场的稳定运行,金融资产的质量和风险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社会公众的基本金融知识、信用观念、金融风险意识和金融法律意识的完备程度。这就是金融教育所承担的社会责任,它必须把金融知识完整地而不是片面地传递给公众。那么,这部分金融教育要由谁来承担呢?通常的“金融教育”可以区分为功能和内容都不同的三个部分。#p#分页标题#e#

(1)专业性金融教育。这部分主要是各高等院校为金融体系提供专业从业人员而开设的各种金融专业教育,是为专门人员提供专门的知识和技术,属于金融教育的高端部分。

(2)普及性金融教育。这部分主要是金融监管当局为全社会公众提供的必备的基本金融知识教育,这是金融教育的低端,也是金融教育的基础。对于公众的金融教育,各国一直都很重视,也都采取相应的措施推动。由官方推动的金融公共教育主要是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为金融消费者提供金融产品的基础知识,以帮助他们做出正确的金融决策和选择;二是进行金融法规的宣传,防止金融欺诈;三是对通货膨胀相关知识的介绍,以便货币政策能达到更好的实施效果。

(3)选择性金融教育。这部分是金融机构和教育机构为满足参与金融市场的投资者的要求而提供的教育。选择性金融教育应当由教育机构、金融培训机构根据金融市场和金融工具的发展、投资者的需求来提供。历次金融危机,尤其是2007年以来的金融危机发生、发展的过程和金融界以及公众的反应来表明,普及性金融公共教育的不足导致了我们的公众金融知识体系(国民金融素质)存在两个缺陷,第一个缺陷是对信用体系的了解集中在中间的基础金融产品部分,忽略了两头,一头是最基本的信用货币制度,另一头则是庞大繁杂的衍生工具。第二个缺陷是公众的金融风险识别和管理能力欠缺。这两个缺陷其实反映了金融教育的结构性缺失。但是这种结构性缺失却难以完全依靠政府的金融管理机构来承担。原因之一在于中央银行关注的重点是系统性的金融安全和金融稳定,而非个体的金融风险。

对于金融教育,除了基础教育之外的教育费用应该秉承“谁受益谁付费”的原则,由有需求的投资者承担。按照这一原则,对于金融教育结构的三部分:基本的货币与信用知识;新金融工具;金融风险的识别和管理。其中第一部分是应该由官方的金融监管机构来承担的,其他两部分就不应属于全民的普及性金融教育的责任,而应该是属于选择性金融教育责任。目前选择性金融教育多数由金融机构来承担,金融机构为他们的客户或潜在客户提供新金融工具的相关知识。但是由金融机构提供给投资者的金融教育虽然往往是免费的但却常常属于金融产品和服务的推销,具有明显的诱导性,夸大利益忽略风险,更少涉及风险管理。投资者乃至社会公众需要有中立的机构来提供这部分选择性金融教育和部分普及性金融教育,这恰恰是社区教育机构和继续教育机构能做而且应该做的工作。

四、结论与建议

信贷管理基础知识篇3

1、树立服务意识,靠真诚的努力稳定客户

做为一名银行卡客户经理,做好金融业务宣传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工作内容,前台和大厅服务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整个行在客户中的印象。在日常办理消费易业务过程中,我注重对服务意识的培养,将人性化服务、亲情化服务融入到服务工作的点点滴滴中,扎实有效地践行我行“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想客户所想,急客户所急,帮客户理财,提供多方位的、超值的服务,确保通过高效率、高水平的服务来稳定客户群体。

2、加强内控建设,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

抓学习,行里组织员工对内控制度指引等内容有针对性地进行了学习,重点学习了总行《》和内控管理制度等内容。抓执行、抓落实督促员工不折不扣严格执行,从防范操作风险入手狠抓制度落实,逐步使管理工作向规范化方向迈进,提高服务水平和营业环境档次,赢得客户的支持。同时,自己把防范意识融入实际工作每一个环节,在自己合规操作的基础上,与其他同事先后监督,共同把防范风险工作落到实处。抓检查,上个月开始自己每月初与会计部门对账,内容:1)消费易服务结算费收费情况对账;2)保证金对账;3)中间业务收费对账。

3、加强贷后管理,为银行资产负责

贷后管理工作作为信贷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必须不断完善信贷风险控制体系,夯实信贷管理基础,完善贷后监督方法和监督手段,逐步健全和完善贷后管理体系。自己加大现场检查力度。根据上级行有关贷后管理的要求,强化对信贷客户贷后管理工作的现场检查,提高对各支行信贷业务的检查频率,重点对基层行部贷后管理落实情况进行检查。对检查中发现的突出问题和疑点,一查到底,及时进行通报、警示。同时定期组织全行性的专项检查,对新增贷款质量、收息情况、信贷档案以及担保的合规有效性等进行检查,督促各支行严格信贷管理,依法合规经营,确保信贷政策和各项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

4、加强自我学习,提高业务素质

平时注重加强政治业务学习,努力提高政治业务素质,提高识别、防范、控制、化解风险能力,确保自己能够胜任本职工作。同时对积极参加行里的客户经理以干代训和以会代训,参加信贷管理工作,强化自己的管理意识,向书本学习,向实践学习,向同事学习,不断提高业务管理水平。

5、上半年工作中存在的不足

一是学习不够。时代在变、环境在变,银行的工作也时时变化着,每都有新的东西出现、新的情况发生,面对这种严峻的挑战,还缺乏一点学习的紧迫感和自觉性。学习新的知识,掌握新的理论基础、专业知识、工作方法以之适应周围环境的变化,这都需要我跟着形势而改变,提高自己的履岗能力,把自己培养成为一个业务全面的银行员工,是我所努力的目标。二是对一些业务还不够精通,有些工作感到吃力,在一些细节的处理和操作上我还存在一定的欠缺。

信贷管理基础知识篇4

山东省供销社系统通过一系列改革,推动社有企业、参与投资的农村金融机构及领办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快速发展,农村合作金融更是发展迅猛,从而对农村合作金融专业人才产生了巨大需求。本文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对高职农村合作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讨,希望对本专业人才的培养提供一定的指导。

关键词:

高职;农村合作金融;人才培养模式;供销社

本文是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2013年职业教育专项研究课题:“基于供销系统集团化办学,以服务供销系统人才需求为主导的高职农村合作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以山东省为例”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GX1313)近年来,山东省供销社系统围绕创新体制机制、推进服务规模化、流通现代化和发展农村合作金融等项目开展了一系列改革,2014年又配套实施了“六项创新提升工程”,使社有企业得到大力发展,领办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地更是如火如荼。农村经济的迅猛发展推动了农村合作金融的发展,山东省供销社系统投资领域涉及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典当行等各类金融机构,领办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内部普遍开展资金互助业务;2014年山东省供销社又牵头成立了山东供销融资担保股份有限公司,注册资本2.76亿元。农村合作金融的发展对该专业人才,尤其是对高职层次本专业人才产生了巨大需求。人才培养模式决定了人才培养的结果,下面从高职农村合作金融专业培养目标确定、培养规格确立及专业课程体系开发、人才培养模式三个方面做以重点阐述。

一、培养目标的确定

通过对山东省供销社系统社有企业、参与投资的各类农村金融机构及领办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专业调研,了解到本专业毕业生将来主要在县市区、乡镇农村金融机构、中小企业及农民专业合作社就业,因此该专业学生除了掌握基本的金融理论知识、技能外,还必须对农村经济发展特征具有一定的了解;另外,相对于城市,基层县市区、乡镇的各方面条件相对落后,所以要求该专业学生必须具备较强的吃苦精神和坚定的意志。因此,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可描述为:培养对农村经济特征具有一定了解、具有一定金融理论基础、熟练掌握金融业务知识和财务知识、具备较强金融业务技能和会计核算技能、具有吃苦耐劳和敬业精神以及创新意识,能够胜任各类与农村金融业务相关一线工作岗位的高水平技术技能型金融职业人才。

二、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的确立及专业课程体系的开发

专业调研是专业人才目标确定的基础,也是人才培养规格确定及专业课程体系开发的基础。可以说,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的确立过程与课程体系的开发过程是一体的,因此下面两个过程合二为一进行介绍。另外,在课程体系开发过程中重点详细介绍专业核心课程的开发,公用基础课程的开发由于与其他专业相差不大,因此将一带而过。

(一)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确立及课程体系开发流程。

在刚刚开设本专业时,应选择一定数量的典型单位,如村镇银行、农村信用社、小额贷款公司、开展资金互助业务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及部分基层中小企业开展专业调研,详细了解本专业所对应的核心岗位(群),结合岗位(群)所要求的技能和素质提炼出需要掌握的专业知识(确立专业人才培养规格),进而根据需要掌握的知识选择专业核心课程,最终整合出课程体系。待专业开设以后,还应定期(一般一年一次)开展相关的专业调研,及时了解本专业核心岗位(群)的变化情况,结合最新岗位(群)所要求的技能、素质需求,对所需的理论知识进行调整(从而完善人才培养规格),不断优化专业课程体系。

(二)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确立及课程体系的开发。

经过广泛调研,我们得出适合高职层次农村金融人才的常见岗位有四个,依次为柜员岗、信贷岗、金融会计核算岗和大堂经理岗。其中,农村商业银行、村镇银行拟招聘岗位多数为信贷岗、大堂经理岗,也有部分柜员岗有人才需求;担保公司、小额贷款公司拟招聘岗位更多为信贷岗,也有少量金融会计核算岗的人才需求;有资金互助业务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有招聘需求的更多的是柜员岗、金融会计核算岗;一般基层企业的金融会计核算岗有一定的人才需求。通过汇总调研结果,总结出了上述四类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及完成该任务所需的能力及素质,并进一步推理出应掌握的专业知识,确立人才培养规格,找出支撑的专业核心课程,最终整合出专业课程体系,具体开发流程如下:柜员岗需完成的典型工作任务是储蓄业务处理、个人贷款业务处理及中间业务处理。完成这些任务应具备的能力有:能够规范办理重要凭证、印章等的出入库,能够正确使用和保管重要空白凭证、印章、机具等,能够具备熟练操作个人储蓄、贷款、结算、、外汇等业务能力。培养以上能力所需的专业知识有:存贷款业务相关制度、种类、操作流程、利息计算等,结算业务相关操作规程与手续处理,业务种类、基本规定与操作流程,外汇业务种类、操作流程与处理手续,电子银行业务种类,基本规定和操作流程。支撑课程有金融基本技能和商业银行综合柜台业务。信贷岗需完成的典型工作任务有授信业务受理、授信业务调查、授信业务审查与审批、贷款合同签订与发放,贷款、授信后管理及贷款收回。完成以上任务需具备的能力有:信息收集和调研分析,财务分析,授信业务受理,贷前调查分析、可行性分析及撰写调查报告,审查审批信贷业务能力,签订授信合同、发放贷款,贷后检查与风险管理。培养以上能力应掌握的知识有:授信业务基本类型,目标市场分析、信贷营销策略,贷款申请受理、贷前调查,贷款环境和借款需求分析,客户财务分析、信用评级,贷款项目评估和贷款担保分析,贷款合同签订与管理,贷后检查等。对应支撑课程有小额信贷业务和风险管理。大堂经理岗常见典型工作任务有服务管理、业务咨询及产品推介等三项。完成上述任务需具备的核心能力有:维护大厅秩序并解决一般客户纠纷,能指导客户正确填写各类业务流程单,圆满完成产品营销任务及并能为客户提供满意的咨询服务。培养以上能力需掌握的知识:基本礼仪规范、大堂经理日常工作流程、金融产品与服务营销卖点分析与技巧及客户投诉处理技巧。支撑课程有金融基本技能、个人理财规划实务、风险管理及保险原理与实务。金融会计核算岗常见典型工作任务有存贷款业务核算、支付结算业务核算、往来业务核算及年终决算。完成以上任务需具备的核心能力有:能够正确使用和审核各种银行业务凭证,能够熟练掌握各项业务的内容和操作流程,能够熟悉各种单证的管理和操作规范,具备凭证填制、审核记账、报表填制及分析能力,能够进行年终决算。培养以上能力需掌握的知识有:各类存款核算手续及存款账务登记方法、结计利息规定、存款利息计算和核算方法,贷款业务核算手续、利息计算与核算方法、贷款损失准备计提,往来核算科目、核算原理和手续,各种结算方式的核算手续、会计科目及核算。相应支撑课程有基础会计、财务会计及农村合作金融会计。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包括该专业人才培养需具备或培养的能力、素质和知识。上述分析已经分岗位详细介绍了所需的能力和知识,而素质由于与岗位没有明确的对应关系,所以没有进行分析,在此进行概括分析:从农村合作金融的专业特性来看,所培养人才应具备的素质有:具备基本的思想政治素质、人文素质及身心素质,还要做到诚实守信、爱岗敬业,尤其能吃苦耐劳、耐得住寂寞,能经得住金钱的诱惑,避免职务犯罪。

综上,不难得出本专业课程体系包含以下专业课程:金融基本技能、基础会计、财务会计、农村合作金融会计、商业银行综合柜台业务、小额信贷业务、风险管理、个人理财规划实务、风险管理及保险原理与实务等。此外,公共基础课程应包括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财经应用文写作、体育与健康、计算机文化基础等。

三、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是人才培养方案的组织实施形式,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通过探索学习,我院总结出农村合作金融专业适合实施“校企共育、能力递进”的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共育”是指人才培养过程由学校和企业共同来培养学生,充分发挥校外实训基地和校内实训基地、专任教师和企业指导教师的优势;“能力递进”主要是遵循学生职业能力成长规律,逐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专业基础能力、岗位核心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三层能力培养逐步递进。该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过程可描述如下:第一个阶段(第1、2学期),人文素养和专业基础能力培养。利用校内理实一体化教室,通过开设综合素质课、品德实践课,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通过开设金融基本技能、基础会计、微观经济学等课程,培养学生专业基础能力;第二个阶段(第3、4学期),专业核心能力培养。利用理实一体化实训室,通过开设专业核心能力课程,培养学生熟练操作柜面服务、信贷服务、金融营销服务等岗位业务的专业核心能力;第三个阶段(第5、6学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第5学期,利用理实一体化教室、校内实训室,重点学习专业拓展课,并开展金融业务综合实训;第6学期,利用校内生产性实训室和校外实训基地,重点开展校内校外“轮岗”实习,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从毕业生就业调查结果看,通过该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较好实现了既定的人才培养目标,本专业对口就业率达到90.8%,毕业生受到供销系统内单位一致好评。

作者:张清亮单位:山东经贸职业学院

信贷管理基础知识篇5

支行信贷工作心得体会

风雨兼程,一路高歌前行,身为中国农业银行发展银行的县支行信贷管理人员,承载着运转建设社会主义资金枢纽的重任,在感到光荣为之自豪的同时,更深感自己身上沉甸甸的责任。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在工作中我像每一位银行信贷管理人员一样,不辞劳苦,成年累月奋斗在信贷流程线上,重复着对别人来说单调,对社会建设却无比重要的使命。一路走来,风雨兼程,付出与收获同行,让我深有感触,受益匪浅。

在不断学习、工作中,我越来越认识到信贷管理文化的重要性。在市场竞争中,银行要占领市场取得佳客,就要不断改善经营活动,开展创新信贷业务,建立起一种不断开拓、敬业爱岗的信贷精神,形成巨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在银行信贷管理中,为极有成效地防范信贷风险,银行就要通过有形的制度来规范职员的活动和行为。这时也更需要一种无形的力量,价值观念、道德观念上对信贷管理人员进行软性约束,使信贷管理人员在观念上确立一种内在的自我约束的行为标准,从而自觉地防范信贷风险。特别是随着社会经济增长、结构调整和企业组织形式的变化,农业发展银行信贷业务随之呈现出新的特点:信贷业务快速发展,信贷产品日益丰富,信用主体、信用方式、信用投向等日趋多元化和复杂化,信贷风险更难把握。与此同时,也因外部监管的进一步规范、严格,如何在依法、规定经营的基础上,信贷管理既能贴近市场,贴近客户,更上一层楼,保持灵活的适应性,同时又能有效防范和控制风保障业务稳健发展,对农发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时就需要信贷文化发挥它的作用,信贷管理文化建设对防范信贷风险,促进银行各项业务健康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在逐渐工作过程中,我深有体会,深刻地认识到,信贷文化作为一种相对独立的文化构成,信贷文化有着很强的专业性。身为一个合格的信贷人员,不仅要真正掌握并熟练地运用银行内部的各种规定和程序;而且还要求我们每一位信贷人员应具备银行知识以外广泛的专业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在工作中作出科学准确的判断,确保信贷资金的安全和效益。身为农发行信贷管理人员,还有较大的责任性。目前信贷业务是银行业务经营的主体,信贷资产质量是银行生存、发展的基础,是银行经营的生命线。这种责任关系到银行的生存和发展。信贷管理文化的这种责任重大性特征是其他企业无法比拟的,这让我们感到身上重担不容我们丝毫放松,时刻以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精益求精,在平凡而又艰巨的工作中做出伟绩来。

先进的信贷文化既能够为银行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提供思想和信念支持,又能弥补制度的不足,为银行信贷业务的有效发展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础。近几年来,通过全行上下信贷管理人员下的不懈努力,农业发展银行新型信贷文化的建设成效显著,形成了以管理制度化、经营规范化、审贷专业化为特征,以团结、协作、务实、敬业为核心,鼓励创新、强调效率、崇尚科学管理、重视人才培养的新型信贷文化雏形。为适应新的内外部经营环境,今后一个时期农业发展银行信贷管理工作要走出更大的辉煌,就应遵循商业银行稳健经营的原则,加快农行信贷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积极推进信贷管理系统的建设与应用,全面推行资产质量五级分类管理,着力建设有农业发展银行特色的新型信贷文化,要我们每一位信贷管理者,做先进信贷文化的倡导者、传播者和培育者,充分发挥文化在制度约束中的重要作用,让信贷文化成为信贷风险的又一道防线,切实提高农发展主体业务风险控制能力和综合竞争力。为信贷经营管理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让信贷事业因我而辉煌。

信贷管理基础知识篇6

回顾一整年的工作,在行领导的正确领导下,在各位同事的帮助关心下,我能够认真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服从领导安排,严格执行金融法规和上级行的各项规定,积极主动地履行岗位职责,较好的完成了年度工作任务,在政治思想、业务工作、操作技能、职能履行等方面都有一定的进步和提高。现将我2019年个人的工作情况作如下总结:

一、加强学习,提升个人素质

一年来,我行贷款范围不断拓展,贷款种类增多,信贷管理制度发生巨大变化,贷款对象更加多元化和复杂化。为适应新形势下**工作的客观需要,我认识到只有不断加强对新理论、新业务、新制度的学习,使自己成为一名“学习型”的员工,才能更好地适应新形势下**业务发展的需要。为此,入行以来,我不断加强学习,提升个人素质。

(一)增强学习意识,逐步提高业务能力

入行以来,我从日常工作中意识到,学习业务除了老员工的“传帮带”外,更需要学习**的各种业务制度。因此,我合理调配时间,在保证工作质量与效率的同时,对上级行、人民银行下发的各种制度办法进行了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坚持多动手、多动脑、多请教,不断学习、不断积累。通过学习,增强了自己的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对信贷知识的学习。对总行下发的《信贷全流程标准化管理操作手册》、《**信贷管理系统操作手册(2012年升级版)》、《**政府储备调控贷款管理办法等8个基础产品管理办法》等文件进行学习,加快了解最新信贷制度要求,掌握信贷流程和操作步骤。

(二)加强写作锻炼,努力提高写作技巧

除信贷部门基础工作外,我在**借调期间负责每日重要信息及每周发展速递的报送工作,同时向市分行报送了益能光伏发电贷款、**“双石公路”项目的情况反映,其中关于**“双石公路”项目的情况反映被省分行微信公众号所采用。我的文章能被省分行采用离不开领导们对我文章的斧正,也离不开平日撰写报告打下的基础,写作技巧的提升不仅帮助我完成日常信贷工作,也提升了我在日常生活中遣词造句的能力。

二、认真履行岗位职责,踏实做好本职工作

2019年是**近年来改革变动最大的一年,会计方面最大改动便是停用使用十数年的综合与业务系统,改用了模块化程度高、功能性更加齐全的新核心系统;信贷方面则为了配合会计部门新核心系统的上线,总行对Cm2006系统进行了配套升级改造,同时下发了新的信贷产品管理办法,与旧办法相比在产品名称、层级上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因此,2019年我继续坚持通过“学习+实操”的模式来提升自己,尽快掌握新的知识,确保自己不拖大家后腿,按时按需时做好份内工作。

(一)信贷方面

自2019年7月转正后,我开始正式分管企业,并参与到贷款的评估、发放工作,对发放贷款的一整套流程有了全新的认识,也从侧面检测了我学到的东西。与刚入行的第一年相比,今年接触和学习到的涉及一整套流程,不像刚入行时只参与到一个流程中的某一环节,却对整体流程不清楚。今年以来,我在李行长及信贷部各位同事的指导和帮助下,参与了瓜州益能12兆瓦集中式并网光伏扶贫发电项目、甘肃**双塔水库至石包城公路与养护维修项目(一期)以及甘肃惠驿物流公司和瓜州敦种棉业公司流动贷款投放的工作,独立或协助他人进行Cm2006系统的操作,撰写益能公司与敦种棉业的扶贫成效又关报告,负责Cm2006系统中棉花库存台账和棉花旬报的上报工作,并与朱庆国师傅共同负责敦种棉业收购棉花信贷资金的支付等工作。同时协助或独立完成信贷公函中的日常任务。

(二)信息科技方面

信息科技方面的工作主要工作内容有:一是将机房的温湿度按时录入到甘肃省分行信息科技条线流程化管理系统;二是根据支行的固定资产登记簿和低值易耗品登记簿对支行的计算机设备信息管理系统进行维护和更新;三是协助维捡单位对我行机房设备的定期巡检;四是完成信息科技部下发的任务,按时上报市分行统计需求数据和报告;五是保障各部门按时更新专业软件或其他业务软件及系统控件。

(三)其他方面

一是自今年接手案防工作后,根据省分行2019年综合大检查所查问题,及时整改有关问题,更新安防排查工作方案,按期做安防工作会议记录;二是督促全行员工根据七·五普法学习计划按期完成法律学习,并形成学习笔记;三是在王安军行长的协助下,完成2019年下半年固定资产的盘点工作;四是在信贷部门人员不足时完成部分统计及内勤工作,同时负责部分企业的征信报告查询工作。

三、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一是政治理论基础不够扎实,理论学习不够系统,尤其是今后**改革创新的频率会越来越高,而我联系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却扔有欠缺;二是工作缺乏积极性和计划性,工作效率不是很高,在工作较累的时候,有过松弛思想,对部分工作存在“虎头蛇尾”现象;三是不仅信贷业务的理论知识方面仍需要努力学习,对于如何管理信贷客户更需要学习,由于转正之前从事的大多是后台工作,没有与客户面对面接触的机会,对于如何管好信贷客户的经验并不足。

信贷管理基础知识篇7

【关键词】银行信贷研究型实验探索

一、《银行信贷》课程开展研究型实验教学的意义

高等学校金融专业担当着培养金融基础业务人才任务。通过专业学习,要围绕专业理论素养、基本研究能力、特定业务操作技能、职业操守以及主动创新型学习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培养。《银行信贷》实验课程具有理论性、政策性、实务性和操作性强的特征,通过本课程的研究型实验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具有重大意义:

其一,向研究型实验的转变赋予学生学习的极大主导权。本实验课程是在学生学习了相关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先修课程基础上,具备了一定的金融专业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研究方法的基础上进行的。以往对实验课程比较强调的是培养学生的业务操作的能力,更多的是一种技能的训练。对本课程进行研究型实验教学的探索,符合本课程特点,是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促使学生主动学好专业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力、综合巩固和应用已学相关课程知识、提高综合分析问题能力的非常好的平台。《银行信贷》实验教学中要解决的问题需要学生具备广深的经济金融理论知识,同时又必须及时了解最新的政策动态和外部宏观经济形势,开展研究型实验教学,需要学生更好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和主动作用,自觉利用图书馆资源和其他资源,甚至要学生走出校园,到金融机构、金融市场和社会中收集第一手资料,这就拓展了学生的学习空间,更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其二,向研究型实验转变能为学生最大限度地发展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提供空间。研究型实验是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模式,学生要根据实验内容中给定的基础材料进行分析,进行推导和分析,在这过程中通过“边学习、边研究、边模拟”的教学过程,可以从中学会探讨、研究金融领域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能够激发学生进一步求知欲望和不断创新精神,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其三,可以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提高团队合作的能力。《银行信贷》实验中设计了大型课题,需要通过课题小组合作的方式来完成任务。同学们组成课题小组,围绕课题进行分工、小组讨论、汇总、演讲等一系列合作,小组之间又形成一定的竞争。这些环节的设计对学生团队意识、竞争意识和自律的培养都能起到很好的作用。

二、《银行信贷》课程研究型实验教学的难点

1.缺乏适用的实验教材。目前高校《银行信贷》课程的教材建设总体滞后,教学内容陈旧、空泛,形式单一,特别缺乏相应案例解读和应用方面的内容,教材内容上虽然依据贷款的流程编制相应的教学内容,但关键的一些方法,比如报告的撰写等都未有涉及,造成学生很难借助教材的学习掌握必要的基本知识和能力,继而在学生进入实验环节时在分析解决实验方案时缺乏相应的指导。

2.实验软件的仿真性不足。实验教学离不开相应的软件系统的支撑。目前使用的软件是教学软件而非真实的银行信贷管理软件,虽然框架上已涵盖了银行信贷业务各个流程,但并没有真正使一笔贷款业务的整个流程打通,软件中提供的背景资料也相对有限,使得依托实验平台模拟贷款各个环节操作的功能弱化。在此限制下,实验内容有必要进一步弱化学生操作性训练,强化研究性实验训练。

3.学生知识储备薄弱。《银行信贷》研究型实验的开展,需要储备较广的财经知识和比较扎实的金融知识,虽然在开展实验前学生们已经先修了经济学、会计学、财务管理、货币金融学、国际金融学以及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学等课程,但经常遇到学生对先修课程掌握不够,影响了在这一环节上进行实验的效果。

三、《银行信贷》课程研究型实验教学的思路

基于研究型实验的视角,《银行信贷》实验课的培养目标是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基本专业素质、专业技能和研究开发的能力,为此,在以下几方面进行探索改革:

1.注重素质和能力训练,提高实验内容的仿真性。首先,选取合适的实验指导材料,一是编制实验指导书,二是将《中国银行业从业人员资格认证考试辅导教材》和银行手册作为辅助参考教材。其次,实验形式丰富多样,实验环节中的监管机构政策文件和银行内部政策解读并以试卷形式考核、依托实验软件平台的流程操作训练两项内容主要是培养素质;实训报告的撰写、小组讨论及演讲两项内容主要是培养专业技能和研究创新能力。实验内容仿真性主要体现在流程的仿真和业务对象的仿真,其实现途径一是依托模拟实验软件平台,二是及时更新实验背景材料,使实验结果更具真实性。

2.优化实验教学内容,提高实验内容的质量,突出专业技能和应用创新能力培养的实验项目。银行信贷业务涵盖内容非常广,实验时必须有所侧重,从研究型实验的视角,主要是弱化一些程式性的实验项目,强化专业技能和研究创新能力培养的项目,在内容上把重点放在贷前和贷后两个环节,考虑到模拟实验的局限性,贷前主要是财务因素分析和贷款调查报告的撰写,贷后主要是资产检查报告的撰写和贷款分类。

3.实验考核形式更加丰富。一般性理论课程的成绩主要由笔试成绩和平时成绩两项构成。一般性实验课程的成绩主要依据实验软件系统中的打分系统给出。研究型实验课程因为在实验手段、实验形式和实验项目上更加复杂,层次也多,为了更好反映研究型实验的目标和效果,考核方式应包括:反映基本素质的团队配合情况的成绩、基本知识考试成绩和软件系统中操作性实验的成绩;反映专业技能和创新应用技能的实训报告的成绩和讨论演讲情况的成绩。其中团队配合和讨论演讲的成绩由学生互评形成;基本知识和操作性实验由实验软件中自动生成;实训报告成绩由老师给定。

【参考文献】

信贷管理基础知识篇8

关键词:高校国家助学贷款工作探析

中图分类号:G64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1(b)-0190-02

国家助学贷款是党中央、国务院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由商业银行开办的、国家财政贴息的,利用金融手段完善我国普通高校资助政策体系,加大对普通高校贫困家庭学生资助力度所采取的一项重大措施。国家助学贷款制度自1999年开办以来,帮助了许许多多贫困学子。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上学难的问题。但随着助学贷款工作的深入,许多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高校如何做好贷款工作,从法规上、制度上和规范上提高贷款工作的实效性已经引起各高校领导、学生工作部门的广泛关注。

1当前高校助学贷款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高校在国家助学贷款的角色难以定位准确。现行高校助学贷款工作中,高校需要进行的工作很多,联系金融、组织信贷、诚信教育、催促毕业生还款等。高校一方面面临着经费短缺的现实困境;另一方面却又担负着教书育人的兴国重任,两者在身份转换上往往出现矛盾,导致在实际工作中往往顾此失彼。

(2)对困难学生的判断比较难掌握,对家庭经济困难的认定工作难以达到预期效果。在贷款工作中,由于地域、城乡经济差等方面诸多因素限制,很难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确定一个统一的界定标准,这就造成了学校难以严格区分贫困与否的困境,自然出现了骗取贷款现象。经常会遇到有的家长和学生为了达到贷款的目的,这些学生隐瞒家庭人口和收入的真实情况,加之某些地方政府部门对此把关不严,而高校的贷款经办人只能根据学生的经济情况调查表和困难证明进行认定,并无相应的家庭经济情况的回访机制,导致部分学生出具虚假家庭经济困难证明,获取贷款资格,以取得优惠政策和照顾,出现了个别家庭经济不贫困也贷款的现象。

(3)大学生诚信意识欠缺。在助学贷款实施的过程中,诚信并没有普遍内化到学生的具体行为中,而是出现了一种以个人利益为中心的随机性特征;对于个别大学生而言,国家助学贷款既不需要抵押、又无需担保,操作简单便捷,简直就是天降馅饼。为图着这份眼前的小利,他们抱着骗取贷款的投机心理,贷款时又有“有贷就贷,先用再说”的心态,至于接下来的还款,则是出现了“拖、少还、甚至不还”的现象。这些错误的动机就容易造成大学生对助学贷款工作诚信认识上的误区,甚至偏激。而贷款学生还款则是建立在学生未来预期收入的基础上的,具有极大的不稳定性,并且学生毕业后流动性较大,银行缺乏严密、有效的诚信认定、评估、跟踪管理以及违约惩戒等一系列机制。再加上现阶段,我国个人征信体系还未完善,个人的信用更以“自律”为主,“他律”为辅,往往只能从道德标准上去谈及信用,所以,我国大学生在国家助学贷款中的信用问题难以度量、无法进行有效评价和制约,为学生违约埋下了伏笔。

(4)个别贷款学生毕业以后,逾期不归还贷款,导致了违约率上升,致使高校协助银行催还贷款工作压力越来越大,已成为被广泛关注的问题。个别大学生在毕业前时,虽然填写了还款确认书,但毕业后由于方方面面的原因,但又未能及时主动的与学校联系,造成银行和学校在他们毕业后很难找到学生本人,由于得不到及时的提醒和告知,就造成了逾期不归还贷款的事实。归纳起来主要分以下几种情况:①由于缺乏时间观念造成违约。这种情况在违约毕业生中所占比率较高。贷款的学生在进入还款期后,有的学生因为工作繁忙,常常遗忘还款截止时间,等约定的时间过了,才突然想起尚未还款,急急忙忙的才将已到期欠款补上。钱虽补上了,但是违约记录却再也无法抹掉。还有一些学生尽管没有忘记还款的截止时间,但却因为接近还款时,刚好手头比较紧,自认为迟一点还也没有问题,于是没能及时按约定还款,违约记录随之产生。②因不了解还款信息造成违约。有的毕业生对国家助学贷款文件没有妥善保存,遗失后也不主动联系母校或者银行获取有关还款的信息,从而造成违约。对于这种类型的学生,与其说他们是不知道什么时候还款,不如说他们是不想知道什么时候应该还款。被动等待是他们的特点。③因还款能力不足造成违约。个别学生毕业后由于就业不乐观,甚至出现了待业的情况,导致收入微薄,加之毕业后维持自身的基本生活和参加各类培训占用的收入比例较高,没有能力偿还助学贷款,因而产生了违约。④缺乏基本诚信意识造成的恶意违约。个别毕业生缺乏最基本的诚信意识,恶意违约。“能不还就尽量不还,能拖欠就尽量拖欠”是这类学生的心态。和上述的第三种违约类型不同,这类学生的还款能力并不缺乏,只是根本就不想还款。为了逃避银行或学校的贷款催还,他们会频繁更换单位和联系方式。当负责学生工作的老师费尽周折的一遍遍打通电话,他们就会在口头上答应会马上还款,但事实证明他们的口头承诺是在撒谎。对于这样的拖欠“钉子户”,催还贷款工作就会显得非常棘手。⑤利率调整造成的违约。这种违约情况是由于银行、学校以及毕业生之间的沟通不良引起。由于利息计算的调整,毕业生实际每期应还金额与所持还款计划书上的金额可能会有些许误差。这些学生又不及时关注相应的助学贷款系统上的信息,所以在违约名单上,有时会看到某某学生欠款几元的记录。

2当前做好高校助学贷款工作的几点建议

高校是国家助学贷款工作开展中重要的一环,是贷款学生与贷款银行重要桥梁和关键纽带,而国家助学贷款的申请、发放和还款过程中,高校都扮演者重要的角色,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高校应该做好教育、协调和服务工作,为确保国家助学贷款工作的良性开展提供大力的支持。

2.1高校领导要充分重视和加强国家助学贷款工作的力度,将国家助学贷款工作纳入学校正常的管理工作轨道中去

高校领导对助学贷款工作的重视和支持是做好高校国家助学贷款工作的一个重要因素。高校党委和各级领导应对贫困生的国家助学贷款工作给予高度重视,专项成立高校领导牵头的国家助学领导小组,设立高校专门的国家助学贷款管理机构,配备相应的工作人员和设备,承担国家助学贷款的管理工作。各级经办人员要站在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校园的角度,进一步加大对贫困家庭学生的关注力度,确保不能让任何一个贫困同学因为学费的问题而辍学,助学贷款相关工作人员要带着深厚的感情认真落实和推进贫困家庭学生贷款工作相关政策。此外,高校还应加强相应职能部门沟通协调,实现国家助学贷款工作的信息互通、资源互补。只有全校上下各部门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加大工作力度,才能保证高校国家助学贷款工作的顺利开展。

2.2高素质的助学贷款工作队伍是本年度国家助学贷款顺利完成的保障

由各级学贷负责人所组成的国家助学贷款工作队伍的构成也是能够顺利完成国家助学贷款工作的必要保证。这就需要一支经验丰富、知识渊博、素质过硬的专业化队伍,参与国家助学贷款的负责老师要有较强的工作责任心,能够深刻了解国家助学贷款的相关政策、办理助学贷款的流程,能较好的了解和使用助学贷款的网络平台,对能够及时解决贷款工作中出现的法律和制度问题。只有具备这些素质的助学贷款工作队伍专业化的队伍,才能有力的推动了助学贷款工作的顺利开展。高校在抓好国家助学贷款的负责老师队伍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设立了贷款助理和将团委学生会的勤工部纳入到整个贷款工作中,完成一些繁琐的基础性工作,确保工作的细致和准确性。

2.3合理制定宣传计划,拓宽宣传国家助学贷款的渠道

为让学生及时掌握助学贷款新政策,高校可采用集中培训和个别指导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宣传,还通过网络、海报、横幅等宣传媒体,力争把新政策相关内容宣传到位。通过宣传,让学生真正了解国家助学贷款的相关政策和具体要求。通过现场答疑、发放宣传单、诚信贷款签名等形式,宣传国家助学贷款政策。在新生入学前后,重点做好新生的助学贷款宣传工作,务求做好“两个清楚”:一是在邮寄录取通知书时,及时向每一名被录取的新生邮寄《国家助学贷款指南》和《新生办理国家助学贷款所需材料》,使新生清楚掌握国家助学贷款的相关政策和具体要求;二是在新生进校时,通过登记绿色通道的时机,针对性的做好贫困家庭学生的摸底了解工作,清楚了解新生家庭基本经济情况和困难程度,同时在迎接新生的过程中由专人负责在接待处为家庭经济困难的新生讲解学校助学贷款的办理步骤和操作流程,及时舒缓新生因家庭贫困而产生的心理压力,为接下来开展的助学贷款做好基础准备,确保每位被录取的新生不会因为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

2.4严把校内审核关,为国家助学贷款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高校应按照有关文件精神,严格审查需贷款学生是否符合资格和条件、按照国家开发银行的要求认真收集贷款学生的相关材料,并对材料认真审核,力争将材料问题在校内解决,确保报送上级管理部门时材料的完整性,为银行的高效放款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在贷款的过程中,高校可根据以往的经验和相应的贷款流程,完善了一些相应的制度:(1)完善个人提交申请和申请材料,院系一级负责人审查材料,学校经办人汇总核查材料的三级流程,做到层层分工,层层负责。(2)通过国家助学贷款理论考试的方式了解和检查学生对国家助学贷款知识掌握程度,减少学生因为不了解基本的贷款知识而导致出现误区的情况,促进贷款学生加强对国家助学贷款知识。(3)对学生学习成绩进行跟踪。在贷款前高校助学贷款经办人可组织人员对申请贷款的同学的学习成绩和平时表现进行调查,对学习成绩出现多科不及格和操行差的同学进行单个谈话,以示警告。对个别情况严重,严重违背了国家助学贷款精神的学生,视情不予批准贷款,降低了贷款的风险性。在毕业生贷款的还款工作中,高校贷款经办人可采用电话联系和网络联系的方式加强与学生的沟通,经常性的了解学生的现实情况,并及时给予建议和引导,对条件相对好一点的毕业生鼓励他们提前还款,对条件情况不是太好的同学进行定期跟踪,督促能够按时还款。同时定期向即将到期还款的同学公布已还款同学的情况。并积极解决他们在还款过程中出现的技术问题,实现“贴心还款”的目标。

2.5灵活采用教育手段,积极开展国家助学贷款学生诚信意识教育

高校要将国家助学贷款学生诚信意识的培养工作列为学生诚信教育的重要内容。要结合诚信主题教育活动周密部署、合理安排,开展了助学贷款诚信意识教育系列活动,针对已毕业的贷款学生中出现的欠息案例,高校要开展分析研究,制定相应的教育计划,采取不同教育方式对在校生进行诚信教育,努力降低在校生毕业后的还款违约率。

(1)充分发挥校园宣传阵地的积极作用。高校可利用校园宣传栏、报纸、刊物、广播台、网络等媒体宣传国家助学贷款政策,召开一些专题讲座,引导同学们对诚信与责任意识等问题的思考,同时还广开言路,鼓励学生对如何搞好学校的贷款工作积极献计献策。(2)结合高校的主题教育活动,拓展诚信贷款的宣传途径。首先,高校要把贷款诚信意识教育列为国家助学贷款工作的主要内容之一,负责贷款工作的老师可结合学校诚信主题教育活动,围绕诚信贷款开展演讲、知识问答、辩论、主题班会等系列活动,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提高学生了解贷款诚信的重要性。其次,在贷款发放前,高校的贷款经办人可以组织召开贷款合同签约大会,在会上,通过宣讲国家助学政策和着重提醒贷款合同中的重要事项来让学生进一步明确责任和义务。再次,及时接受贷款学生的咨询和答疑,解决学生在贷款中碰到的问题和出现的误区,让学生及时了解自己的贷款欠息、发放情况。(3)加强毕业生离校前的按约还贷意识教育。在学生毕业离校前集中签订《国家助学贷款毕业还款确认书》,同时在学生毕业前,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还贷违约宣传教育,并发放《致贷款毕业生的一封信》、《大学生征信宣传单》等,及时完成贷款毕业生信息采集、上传工作,做好贷后管理工作。

2.6注重贷后管理,搭建好高校助学贷款还款工作的平台

高校贷款负责人,在催收毕业生贷款工作中,应本着“贴心服务”的宗旨,积极构建良好的毕业生还款平台。一是要积极有效的利用电话联系,qq联系,飞信联系等手段,与贷款的毕业生交流,了解个人情况,并及时贷款的最新讯息,做好提醒工作,指导和解决学生还款的相应技术问题,防范学生因工作忙而忘记还款,导致无意违约的现象。二是要在加强交流的基础上,要加强相应的制度作为辅助手段。例如付息提醒制度。在每季度还本或付息日的前10~15天,根据交流平台,对部分无法联系到的贷款毕业生由高校学贷中心填写《还息通知单》,书面通知贷款学生该季度的利息额度和欠息情况。还贷催收制度。凡贷款毕业生必须签订《国家助学贷款毕业还款确认书》手续后,方能交予分管的辅导员办理毕业、派遣手续,否则将暂不派遣。各贷款负责人可在贷款毕业生档案中装入该生的《国家助学贷款毕业还款确认书》和给用人单位《关于共同做好贷款毕业生还贷工作的信函》,争取毕业生的就业单位对该生还贷工作的督促和支持;贷款毕业生在毕业前留下准确的工作单位信息、家庭基本信息和常用联系方式,以便于高校对贷款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和协助银行催促其按时还贷付息。每年年终,高校可根据高校国家助学贷款系统汇总学生还贷情况,对恶意逃款者,学校可将情况通报该生所在工作单位或家庭所在地的当地政府,并在校园网上曝光。通过长期而细致的工作与学生不断的交流和提醒,可最大限度的降低贷款的违约率,提高高校助学贷款的工作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张雷.创新范式与方法实现高校国家助学贷款工作新突破[J].延边党校学报,2010.

[2]张瑞春.关于国家助学贷款违约问题的分析与思考[J].科技咨询导报,2007.

信贷管理基础知识篇9

1.有利于信贷风险控制的银行发展战略的调整

随着银行规模的不断扩大,市场环境和业务产品的不断更新。银行战略发展的思路必须跟随改变,以质量效率为核心的商业银行发展战略是目前大多数商业银行的经营主流战略。战略一旦确定,各项其他工作就会变得目标明晰、发展有方向,信贷审查的观念也将随之而变。管理战略的制定还要注意不能一成不变,因为管理战略的制定必须基于银行的经营目标、分析外部经济和金融环境的变化、内部管理和市场定位的变化等随时调整和修正。

2.风险管理部门及其管理职能的完善

(1)机构改善

商业银行设立一个科学合理、风险可控的内部风险管理组织体系是发挥信贷审查作用的组织基础。一般情况下的内部控制层级分为三个层级:①负责制定和实施商业银行风险在战略层面上的事务的风险管理最高层,一般由董事会与风险管理委员会组成,它是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工作方向决策和引导基层管理机构。②负责具体信贷风险管理政策、审查制度、风险计量模型和量化分析标准的制定及具体管理,作为独立于日常交易业务部门的风险管理部门,通常它设立于风险管理委员会之下,实施监督和控制商业银行内部信贷风险评估、评价信贷业务部门的的风险管理水平等职能。③负责信贷业务部门的风险管理控制的是信贷业务部门,它于整个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状况密切关联,它与处于第二级的风险管理部存在着相互独立,又有机结合的关系。它的职能包括执行风险管理制度和策略之外的有关风险管理,具体的工作包括向风险管理部报告、信息反馈等。

(2)人员结构调整,专业素质提升

我们知道,在具备先进技术和广泛人力资本基础的经济中,专业人才比掌握多项才能的“全才”更加能够发挥作用。要完善银行的风险管理政策体系,发挥信贷审查的作用,应当调整人员的结构,采用行内选拔、行外招聘等多种形式,遴选出具备专业知识和素养的人员,分别授予信贷审批和审查人员岗位。通过培训、轮岗、独立审查等形式不断提高审查审批人员的专业素质。设置合理和科学的考核机制,评判审查审批人员的工作业绩,采用定期考核淘汰方式不断优化信贷审查审批人员队伍,从人员思想上提高风险防控的意识,推行健康持续的信贷风险管理文化。随着信贷审查审批和人员管理的垂直式管理,在矩阵式组织架构的双重控制下,信贷风险的控制可以得到显著的改观。

(3)审查模式的改变

要提高信贷审查的效率,保证信贷审查的风险识别和防控能力,必须对现有的信贷审查模式进行改变。要求总行尽快推行主审查人制度,简化信贷审批流程。具体是先按照信贷业务可能形成的偏向,细分主审查人的工作状况,再根据实际业务的开展情况设置不同的层级和审批权限,按照业务规模,至少要配置2-3名权限在常规范围内的主审批人。审查人员归属总行统一管辖,人员任职、升级、考核和培训等均由总行统一安排和开展,这样就可以在较大程度上摆脱信贷审查受制于所处分行的约束,保证信贷审查的独立性。

二、内部管理制度与操作规程的完善策略

要使得银行的信贷审查得到改进,必须形成经营观念和业务发展思路的根本转变。放弃过去偏重追求规模增长和信贷数量扩大的观念,转变为重实效、讲质量的质量型经营观念。银行要放缓对总量扩张的要求,加强对质量优良和效益持久的经营发展思路。首要的转变应该从高层管理者的思想转变开始,我们知道领导应该具备的条件是对企业从事的专业领域的知识具有相当深刻的认识。实际情况无数次证明,领导的思想意识和工作作风的转变是企业整体经营和风险控制的转变,没有领导的支持和引导,再合理和科学的工作流程和风险防控机制都会失去执行力度,风险防控效果难以展现。

配合改进的组织架构和工作职能,信贷审查的操作规程也要适时跟进,不断完善。一方面是明确责任,规范岗位间、人员之间因责任不明晰而带来的效力丧失。制定统一的信贷审查标准,加强信贷项目审查的效果。如加强新增发放贷款的担保要求,对有效降低信贷风险的要求,强制推行必须提供有效担保措施的包括抵押、质押、保证的贷款,降低信用贷款占全行信贷总量的比例,优化信贷资产质量;加大对不良资产的转化和催收工作,对有条件的不良贷款,可以要求增加有效担保,追加企业法人个人担保等措施,加大企业信贷违约的成本和约束力。不断强化内部管理职能,防范信贷风险的爆发,要求所有审查人员遵循有章可循,有章必循,违章必究。规范信贷操作规程。贷前搞好对贷款户的科学评估,信贷人员要深入贷款户改进后的操作规程,严格按照总行下发的分下要求和标准,准确、客观公正的分析问题、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和办法。操作规程的优化,一方面是配合银行的经营发展在符合国家政策和经济导向的基础上健康发展。另一方面就是让信贷审查程序化、流程化,提高操作规程的实际操作能力,提高信贷审查工作的基础内容。

三、信贷审查系统的完善策略

提高信贷审查基础工作的自动化程度,在信息技术突破性、爆炸性更新换代的今天,信息技术在各个行业、领域得到广泛的运用,信贷审查的基础性工作含有大量的模型设计、定量分析和价格核准等计算性工作,如果能够较好的和信息技术相结合,设置合理的分析模型、采用自动的程序,建立完善的信贷管理系统,一方面可以大大简化信贷审查的数据分析、定量计算的基础工作,既保证了数据分析计算的快速运算,还可以保证计算结果的准确无误,简化人员低效的重复劳动和避免手工计算可能产生的人为误差。具体到银行的信贷管理系统应该包括:客户评级、债项评级、审查审批、贷后管理等一系列功能模块,将贷款管理的全面工作从贷前、贷中、贷后各个环节纳入到系统化、自动化的信息技术系统之中。减少认为手工操作的误差和低效,还可以防止审查人员主观因素导致的判断失误。

系统模块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得到充分运用:

1.客户信用评级模块

客户信用评级模块主要由客户经理信贷调查环节发起,系统根据客户的财务比率、行为特征、所属行业、经营环境和交易历史等信息,由客户经理收集和整理资料,录入系统,系统通过预先设定的分析模型和计算公式,结合系统维护参数,计算出客观的客户信用评级等级,作为判断是否可接受该客户的判断依据。

2.信贷审查审批控制模块

信贷审查审批模块需要实现原则为真实、完整、及时性原则,客户经理必须保证录入信息的原则性要求。模块首先应该包括对客户资料和信贷项目汇报的真实、完整的审查要求,采取客户经理录入,信贷审核复核的交叉输入方式,保证录入信息的真实有效。其次是,二是以快捷方式下发审批结论。当信贷审查人员完成审查报告,并存入指定的系统数据库,贷款审查委员会委员等具有信贷审批权限的人可以在方便的时候,登录系统完成审批、否决、完善项目方案再议等多种审批操作功能,在各位委员独立审批意见达到要求时,系统运用人员将根据每位贷款审查委员会成员的不同意见,综合总结出信贷审批的方案。当符合信贷审批标准的结论产生后,系统可以自动判别审批结果是否生效等等。

信贷管理基础知识篇10

(一)内控制度落而不实,风险管理基础薄弱省联社成立后,内控制度建设取得了明显的成绩,但制度制衡的科学性和规范性还有待加强。一是存在重制度建设,轻贯彻落实的倾向。有的基层社领导认为只有一整套完整的规章制度即可,由于有的制度与其个人经营和发展思维有冲突,至于执行与否另当别论;二是理解制度存在偏差。部分基层社领导刊各乡郭见章制度的内涵和目的并不十分明确,使规章制度有名记实,风险管理流于形式;三是刊违规违新处理追究不句,客现L纵容了违规操作和案件的发生。

(二)人员素质不高,风险管理能力低下虽然近年来,省联社对农合行进人渠道实行了严格的控制,但由于农合行成立时间久,从员工整体情况来看,依然存在来源复杂,知识层次偏低等现象,而且从农合行体制来看,一些大中专院校的毕业生很难被分配到农合行工作,农合行引进人才也很不易,造成职工队伍知识结构不合理,层次不高。

(三)经营管理不善,贷款风险系数偏高由于经营理念和管理水平的因素影响,部分基层工作人员对信贷经营管理工作随意性大,重放轻收、重贷轻管的思想严重,造成贷款风险系数偏高。一是贷款结构不合理。信用贷款占比过高,担保低押贷款占比过低。二是对担保人资格和能力审查不严,有的甚至伙同借款人一起骗取信用社贷款。三是贷后管理工作被忽视。贷款一放了之,不闻不问,有的贷款甚至一放几年无人过问,人为造成丧失时效,丧失债权。

(四)盲目追求发展带来的负效应向商业银行发展,最大限度地追求经济效益是农合行的发展趋势。一些农合行为了迅速扩大规模,极力追求自身的“块头”,于是信贷条件放宽了,风险管理放松了,执行制度松驰了,而与此同时,经营风险也就增大了。

(五)风险管理意识淡薄,风险管理职能部门作用缺失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由于没有明确相应的职责,人们对风险管理的意识也十分淡薄,风险管理工作局限在单一的不良贷款清收上,而且各个地区的情况也不尽相同,风险管理的职能作用没有得到相应的延伸和发挥,形成风险管理部门不管风险的现象。

二、加强农合行风险管理的紧迫性分析

首先,农合行的健康发展关系国计民生和社会稳定。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农合行业务的不断壮大,农合行不仅成为农村金融的主力军,金融地位至关重要,而且点多面广,是广大农村和农民获得金融支持的主要力量。其次,农合行的经营现状不容乐观。有些地方的农合行经营环境差、信贷资产质量恶劣、经营效益低下、案件频发,有的甚至资不抵债,因此,函需强化风险管理,切实化解风险,推动农合行步人健康发展的轨道。最后,加强风险管理是农合行进一步发展壮大的必然选择。农合行的发展壮大,不仅需要良好的外部环境,更需要不断的提升自身的实力和竞争能力,只有切实防范和化解各类风险,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实现良胜健康的发展。

三、防范和化解农合行风险的思路

(一)加强领导,更新观念,把农合行风险管理工作放到首要位置上来农合行应该引人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各级领导要高度重视风险管理工作,提倡农合行的稳健经营,在稳健经营的基础上,扩张规模,提高质量。在现有的风险管理部门的基础上,对其职责和职能进行延伸,风险管理部门除对清收盘活工作进行指导外,还应全面负责对经营风险的监测和检验以及对信贷管理的监督和检查,对大额贷款的发放应层层建立以风险管理部门为主的贷款事前审查审核体系,在不考虑经营的前提下,全面分析预期风险,将贷款风险损失控制在最低程度。

(二)全面建立农合行风险预警机制,适时监测和掌控风险农合行应尽快建立初级风险预警系统,使风险预警制度化、经常化。对发生风险隐患的经营单位,适时进行风险提示,将各类风险消灭在萌芽状态。

(三)建立规范的法律保障和运作机制以风险管理部门为主体,建立规范的法律保障和运作机制,充分维护农合行的合法权益。

(四)加强业务知识和规章制度培训,努力提高信贷人员风险识别能力对信贷从业人员,在专业培训上,不仅要帮助提高其业务知识和规章制度的理解程度,更重要的是,要提高其风险识别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