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财务预算的主要特征十篇财务预算的主要特征十篇

财务预算的主要特征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4:38:57

财务预算的主要特征篇1

过去十几年间,快销企业在中国得到了迅速发展,相比传统的销售模式,快销企业具有可复制性强、网络扩张快、规模优势显著等诸多优点,但由于快销企业覆盖的地域范围广、公司数量众多、管理控制点多等特点,快销企业对公司的财务管理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也成为困扰许多快销企业发展的瓶颈。所以,总结快销企业的财务预算管理模式很有必要。基于此,本文主要就快销企业财务预算管理的特征及管理的现状进行分析,然后结合实际对快销企业财务预算管理的原则及管理策略进行探究,希望通过此次理论研究有助于快销企业财务预算管理的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

快销企业财务;预算管理;现状

快销企业财务管理作为一项经济管理工作,关系着快销企业的资金筹集、分配和使用过程,对快销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有一定影响。财务管理发展至今已成为集企业财务预测、计划、决策、分析、控制于一身的一种企业内部管理活动,有效的财务管理机制不仅有利于提高企业经营管理能力,还有助于企业领导者做出正确决策,实现资金的正常流通和保增值,从而保证零售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当前经济环境多变,在快销企业管理过程中,财务预算管理对企业的发展方向有着指导作用,所以要充分重视快销财务预算管理对企业的发展重要性。快销企业的财务预算管理以市场为导向,进一步以科学化来调整预算管理的方案,才能使之与市场发展相契合,才能真正保证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一、快销企业财务预算管理的特征及管理的现状分析

(一)快销企业财务预算管理的特征分析

快销企业在当前我国的全面改革深化背景下的发展,面临着诸多的挑战,企业要想在市场发展中占据优势地位,就要充分保证预算管理水平的提升。快销企业财务预算管理中有着诸多特征体现,主要体现在预算管理的综合性特征以及限制性特征。从预算管理的综合性特征层面来看,主要体现在预算管理的内容层面、预算管理实施中涉及到企业目标实现业务事项方面,要能够以通过货币形式对预算管理加以反映。快销企业预算管理目标实现就要根据多个方面的内容进行完善,是贯穿整个管理过程中。从快销企业财务预算管理的限制性特征来看,主要体现在每个预算管理环节的程序都有着限制性特征体现,在过程上是有着严格的规范的。而从实际实施的情况来看也要严格遵照预算指标加以控制核算的。在整个预算过程都是和企业的实际发展目标和战略进行结合的。在限制性的特征方面就彰显着快销企业预算管理的严肃性。

(二)快销企业财务预算管理的现状分析

从快销企业财务预算管理的现状来看,在诸多方面还存在着问题有待解决,这些问题体现在多个层面,例如在财务预算管理的体系上没有得到完善体现,在快销企业在财务预算中,主管部门要有效确立,在整个预算管理的系统方面要得到有效完善,但从实际的发展情况来看,这一方面还没有得到改善。再者,快销企业财务预算管理的界限没有得以明确化。在管理水平因素影响下,各快销企业的管理水平都有着很大的差异性,以至对财务预算管理界限多种多样。有的快销企业认为在预算管理中只要能够实施科学化的规划就可以,还有的快销企业认为预算管理知识是财务部门的事情,和领导人无关。由于在这些方面的问题存在,所以整体预算管理效率上就不是很高。快销企业对财务预算管理的正确认识还比较缺乏,领导层对财务预算管理的重视度不够,比较缺少战略性的管理思想。在快销企业财务预算管理工作的开展过程中,对预算管理的正确认识还比较缺少,对预算管理的全面认识不足,一些错误的思想在实际预算管理工作中还存在着。快销企业领导层的作用对财务预算管理方面没有得到充分重视,认为只要财务部门管理好就行,在战略性发展思想的树立还没有充分体现。另外,快销企业财务预算管理中监督激励机制还没有得到完善化。快销企业财务预算管理过程中,需要监督激励机制的加入,这样才能使预算管理的作用得以正常的发挥。但在实际的工作中,预算管理的监督激励机制还没有完善,这样就使得作用得不到有效的发挥。有的监督激励机制流于形式,可操作性不强,这些方面的问题对快销企业财务预算管理效率的提升都有着很大的影响。对于这些问题要能充分的重视,并对问题原因进行详细分析,从而找到真正有效的解决措施。

二、快销企业财务预算管理遵循的原则及管理优化策略

(一)快销企业财务预算管理遵循的原则分析

快销企业财务预算管理过程中要遵循相应的原则,这样才能将预算管理的作用得到真正有效的发挥。预算管理中要将统一组织和分级管理的原则得到充分重视,相关部门要对财务预算管理工作进行组织规划,还要在内部建立完善的管理体系,进行分级管理,每个环节的管理都要能够严把关口。快销企业财务预算管理中还要充分重视系统化以及全面性的原则。在进行管理过程中要将预算管理贯彻到企业的生产经营当中,并将预算管理的全面性特征得到充分的体现。这样预算管理的效率才能得到有效保证。再有就是要将科学合理以及稳步发展的原则得到充分保证。只有在这些管理原则上重视起来,才能有助于快销企业财务预算管理的进一步发展。

(二)快销企业财务预算管理优化策略探究

对快销企业加强财务预算管理要从多方面充分考虑,在措施的运用上也要能够体现出全面性特征。首先快销企业的领导层对预算管理工作要充分重视,并要不断的加强在这一方面的知识学习,带动整个企业的员工对预算管理的重要性重视起来。这样才能有效促进预算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不仅如此,快销企业领导层作为决策者的作用要能在预算管理工作的基础设施以及财力等方面的投入得到充分体现。预算管理的发展目标要能结合实际明确化进行。快销企业的财务预算管理的目标确立是保障管理得以开展的基础,预算管理目标的确立要和企业发展战略进行紧密结合。要注重快销企业财务预算管理的长期目标和短期发展目标的有效结合,并要能够和市场的发展环境得到有效结合。要想将快销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就要能够充分重视市场导向的发展战略,在这一基础上对预算管理的目标加以制定,分阶段的进行突破,这样才能真正的保障预算管理的效率得以有效提升。快销企业财务预算管理工作的开展要能从全面预算管理系统层面进行构建。这就需要构建系统化的预算管理平台,并要能够在这一管理平台的应用上,将快销企业的目标进行逐步的分解,进行将责任主体以及责任边界明确化。从预算假设以及编制等方面的工作细化实施,将预算管理的资源结合实际进行优化发展[5]。还要能够在预算的控制层面以及在信息的反馈等方面得到充分加强,并要能够对经营活动得到科学性的调整。在全面预算的内容层面,要注重资本性支出以及费用预算等方面的管理。对快销企业财务预算管理的水平提升,要注重全员的参与,以及在管理制度上完善建立。只有将企业全员参与到预算管理的工作中来,才能将管理效率得到有效提升。快销企业的发展中要对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得到融入,将人员的主动性发挥充分重视。这就需要将激励机制加以科学性实施,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使之能够更好的参与到企业的财务预算管理的工作中来看,为企业的财务预算发展出谋献策。除此之外,就要能够在管理制度层面进行有效完善,并要能够将管理制度的内容进行优化实施,从制度层面来规制预算管理的有序进行。

三、结语

总而言之,快销企业财务预算管理的工作实施要和快销企业的实际发展紧密结合,并能够充分重视策略的实施。在当前的市场改革背景下,快销企业要想占据优势发展地位,就要能够充分的将财务预算管理的相关工作得到有效完善,在管理的水平上进行提升,这样才能保证快销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此次主要就快销企业财务预算管理的现状以及优化策略进行了详细探究,希望能够对快销企业的良好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黄朝阳.关于企业财务预算管理中创新方法的思考[J].经营管理者.2016(02)

[2]颜睿滢,郭长禄.企业财务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品牌.2015(11)

[3]闫俊兰.财务预算管理潜存问题及应对策略[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6(04)

[4]蒋智霞.刍议财务预算管理审计的方法[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6(02)

[5]张瑾.基于审计视角的国企财务预算管理探索[J].财经界(学术版).2016(03)

财务预算的主要特征篇2

   一、农村税费改革前后乡镇财政工作格局的对比分析

   2003年,经国务院批准,湖北在全省范围内进行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农村税费改革是新中国成立后继土地改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农村第三次革命”。一方面,农村税费改革从根本上减轻了农民负担;另一方面,农村税费改革改变了乡镇财政的收入结构、工作职责、管理内容等。农村税费改革作为政治经济领域的一项重大变革,给乡镇财政工作带来了巨大变化。

   (一)乡镇财政由收支管理型向支出管理型转变。农村税费改革前,组织收入、确保财政收支平衡是乡镇财政的主要职能。尤其是“农业四税”(即农业税、农林特产税、耕地占用税、契税)征收工作是乡镇财政工作的重中之重。乡镇财政所组织的农业四税收入是乡镇可用财力的重要组成部分。2003年以前,以襄樊市为例,农业税收入占地方一般预算收入的比重一般在10%左右。随着农村税费改革的推进,2005年湖北取消了农业税,为理顺税收征管,2007年湖北将烟叶特产税、耕地占用税、契税移交税务部门征收。由此,乡镇财政只承担本辖区的收入组织协调工作,但不再承担税收征收任务,乡镇财政所的组织税收职能转为协税护税。与此同时,乡镇财政的总支出规模不断扩大,尤其是涉农支出增长迅速。以襄樊市太平店镇为例,该镇财政总支出由2003年的1758?46万元,增加到2008年的3560?66万元,六年间净增1802?2万元,年递增15?2%。其中:涉农支出由2003年的136?5万元,增加到2008年的438?54万元,六年间净增302?04万元,年递增26?3%,涉农支出的增长大大超过财政支出的增长,管好、用好涉农支出就成了乡镇的一大重要职能。

   (二)乡镇财政由预算管理型向核算管理型转变。农村税费改革前,乡镇财政以维持乡镇政府正常运转为目标,建立了较为完善的预算管理制度。预算编制、预算执行、保证收支平衡是乡镇财政工作的主要内容。2008年,湖北全面推行以“乡财县管”为主要内容的乡镇财政管理方式改革。对基础较好、管理较规范、财政收入增长能够满足自身支出需要的乡镇实行“一级政府一级预算”管理方式;对绝大多数自身财力不足、管理基础薄弱的乡镇,实行了“预算共编、账户统设、集中收付、采购统办、票据统管”改革,打破了原来乡镇独立编制预算的格局。乡镇财政预算内外收入全部纳入县级财政管理,乡镇财政支出由县级财政核定后划拨,乡镇预算管理职能趋于弱化。与此同时,乡镇财政的核算管理职能不断加强。2000年底,湖北在全省推行“零户统管”。乡镇对所属行政事业单位在保持单位资金使用权和财务自主权不变的前提下,取消单位银行账户,收支直达,由乡镇财政部门统一管理会计人员、资金结算和会计核算。随着非税收入管理的逐步规范,乡镇财政的核算职能得到加强。2003年,湖北推行新型村级财务管理制度。全省绝大多数乡镇依托乡镇财政所(经管站),建立了农村会计服务中心,村级资金、财务实行“委托双”的新型村级财务管理制度。农村会计服务中心和乡镇财政所(经管站),一套班子两块牌子,各村只设一名报账员(会计)。会计服务中心与村集体签订规范的协议,受村级组织委托,辖区内村级集体资金和会计核算两项主要工作,并协助村级组织搞好财务公开和提供会计信息服务等工作。会计服务中心以村为单位,编制财务收支情况公布表,在村财务公开栏按时公开,接受群众监督。由此,乡镇财政已将辖区内的行政事业单位、村财务核算全部纳入管理范围。

   (三)乡镇财政由生产发展型向公共服务型转变。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加强财源建设是乡镇财政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在财源建设的实践中,湖北各地形成了许多宝贵的经验。20世纪80年代中期襄樊、荆州等地提出梯级财源建设理论;1994年湖北省财政厅提出的“建设效益财政”的理论;2000年襄樊提出的“质量财政”理论,等等。20世纪八九十年代,乡镇企业处于高速发展期。为支持企业发展,乡镇财政采取向上级财政申请周转金、向金融部门贷款、向私人或企业借款等方式,筹集了大量资金,并投放到生产中。但由于部分乡镇财政部门在乡镇财政周转金的管理、使用和回收上,措施不得力,使用不尽合理,管理比较松弛,致使大量资金无法按期归还,形成呆账,给乡镇财政带来较大风险。为强化乡镇财政管理,控制财政财务风险,1999年,财政部发文要求整顿财政周转金,所有财政周转金一律只收不贷。乡镇财政失去了支持经济发展最重要、最直接的手段。与此同时,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化,公共财政体制的完善,政府与市场间的职能边界更加明晰,政府逐渐将提供公共服务作为其核心职能。服务群众、服务乡村经济社会发展正在成为新时期乡镇财政工作的显着特征。乡镇财政通过加强预算收支管理,服务基层政权建设;通过落实各项惠农政策、筹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落实农村综合改革政策等工作,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农村公共产品,服务社会事业发展。

   二、新时期乡镇财政承担的主要职能

   随着农村税费改革、农村综合改革的不断深入,乡镇财政承担的职能也在发生变化。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1?乡镇财政收支管理职能。包括:乡镇政府预(决)算编制、税收收入监管、非税收入征管、农村合作医疗基金征管、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征管、易涝地区农业排涝水费征管、财政转移支付资金和专项资金监管等。具体看,在乡镇政府预(决)算编制、税收收入监管职能方面,主要在组织征收、督办入库、资金调度安排等方面发挥参谋助手和综合协调作用;在非税收入及两项基金征管、财政转移支付资金和专项资金监管等方面,则是由乡镇财政直接承担征收及管理职责。其中,以乡镇零户统管为平台的非税收入征管,是强化资金监管,增强乡镇政府调控能力的重要手段。两项基金征管,是构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物质基础。财政转移支付资金和专项资金监管,是确保各项涉农惠农政策落实到位的重要职责。

   2?惠农政策和资金落实职能。包括:财政补贴资金发放和监管。近年来,各项惠农补贴政策和资金不断增多,仅2009年直接发放到农民手中的惠农补贴资金就达29项,这些政策和资金的落实工作都涉及乡镇财政所或完全由乡镇财政所承担。但由于补贴项目多,发放程序复杂、政策标准不统一,这项工作已经成为乡镇财政所落实难度最大、工作任务最为繁重的部分。

   3?乡镇财政财务管理职能。包括:乡镇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监督管理、乡镇国有资产管理、乡镇政府债务管理、政府采购、会计管理、村级会计委托服务、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及流转管理、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等、财政与编制政务公开管理等。其中,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及流转管理、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等为原乡镇农经站工作职能,在农经站并入后,统一纳入乡镇财政职能范围。

   4?农村综合改革工作。包括:农民负担监管、农村“一事一议”资金监督管理、农村公益性服务“以钱养事”资金监管等。农村公益性服务“以钱养事”项目,主要指文化体育、农村广播电视、乡镇农机技术、乡镇农业技术、乡镇特产技术、乡镇农业水利水产、村镇建设、乡镇动物防疫、乡镇计划生育等9类站所公益服务项目。

   三、当前乡镇财政履行职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农村税费改革以来,乡镇财政认真履行财政职能,积极发挥基层财政服务、管理和监督的基础性作用,为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贯彻落实党的支农强农惠农政策、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保障和改善民生、深化和延伸财政改革、推进财政科学化和精细化管理作出了有益的尝试和重要的贡献。但是,全面而深入地进行分析,乡镇财政在当前履行职能过程中,也还存在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

   1?支农惠农资金监管不到位。当前,乡镇财政的资金监管作用不到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监管工作不到位。当前,涉农惠农资金发放存在一些问题,如滞留、截留、挪用资金,专款不专用;不按规范程序申报、拨付、发放补贴资金;虚报、冒领,骗取补贴资金;不按规定上网公示;部分地区惠农政策宣传不够,惠农补贴发放工作不透明等。这些问题的出现,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监管工作流于形式,不落实。二是监管职能不到位。由于条块分割,很多涉农政策和资金都由相关职能部门具体落实,项目资金存在挤占、挪用等现象,乡镇财政在监管方面“插不进手”。

财务预算的主要特征篇3

财政透明度进一步提高

2010年财政预算报告进一步提高了财政的透明度,更加全面地反映了政府的活动,有利于社会各界对政府活动的监督,提高公共资金的使用效率。

提高财政透明度是落实《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重要内容,是建立公共服务型政府的内在要求,也是完善公共财政体系的要求。2010年预算报告首次报告了全国政府基金预算和中央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文字解释、图表显示更为具体详细易懂。预算报告反映的预算内容更完整,预算的公开性进一步增强。政府预算是政府的账本。政府的所有收支活动均应在此得到充分的反映。2010年预算报告向此迈出了坚实的一大步。

实际上,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我国早已明确建立公共财政预算、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社会保障预算等有机结合的政府预算体系这一改革目标。近年来,我国在预算改革上进行了重要的探索,如试编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和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等等,就体现了预算完整性的要求。预算报告对改革实践作了充分的反映。

公共服务型政府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基础。公共服务型政府是高效的政府,完善公共财政体系也要求尽可能节约政府成本。节约成本在很大程度上需要依靠监督。完整的预算加上公开的预算,才能保证政府活动得到有效的监督。公开性要求政府预算的内容除了极少数涉及国家机密的内容外,应及时向社会公布。2010年预算报告的内容更加详实,一些主要基金项目预算执行情况,尤其是土地出让收支的有关情况,都得到了较为充分的披露。2010年的预算报告对人大代表关心的问题作了较为具体的回应,对一些可能产生疑问的支持情况作了说明,表述更加通俗易懂。预算公开性的增强,与公共服务型政府是一个受到人民群众广泛监督的政府的改革目标要求是一致的。

预算改革的目标之一是――要看政府做什么,只要看预算即可。与此相比,预算改革还需要在修订预算法的基础之上,结合国家的法治化和民主化进程,稳步推进。

财政政策走向与财政风险

2010年预算报告明确了2010年的财政政策走向,即继续实行积极财政政策,但积极财政政策的内容着重点发生了变化。2009年排序第一的是是扩大政府公共投资,着力加强重点建设。在2010年,排在第一位的是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扩大消费需求。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这一中长期目标已经与短期经济政策实现了有机的结合。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地位得到进一步的重视。让更多的人享受改革开放的成果,让人民生活得更有尊严的执政理念在预算报告中得到充分的体现。

2010年预算报告注意了对财政风险的防范。选择积极财政政策是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所决定的。许多发达国家债台高筑,扩张性财政政策面临两难选择,债务危机如不能得到妥善的处理,就可能带来世界经济“二次探底”的风险。作为大国经济体,中国需要保持合适的积极财政政策不变,但也要注意政策的力度,防范财政风险,实现财政的可持续性。2010年财政赤字首次超过1万亿元,达到1.05万亿元,绝对额创历史新高。但这样的赤字规模是符合我国积极财政政策实际情况的。积极财政政策的落实离不开扩大支出和结构性减税,一定的赤字规模是不可避免的,但从相对值来看,财政赤字占GDp的比例预计在2.8%,连3%这一传统警戒线都没有突破。这和许多西方国家为应对金融危机,纷纷突破警戒线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我国的预算安排是相当稳妥的。

不到3%的赤字率虽然不高,但要注意各种形式的债务负担。特别是,地方融资平台如不加以进一步规范,则可能带来非常严重的债务危机。与此同时,要注意中国现实的特殊性。中国政府所拥有的国有资源、国有土地、国有经济等资产是世界上许多国家所不可比拟的。也就是说,中国政府所拥有的国家财富需要有一套特殊的财务报告体系加以准确反映。特别是,在当前世界各国更加重视财政风险的今天,通常的用以衡量财政风险的赤字率、债务负担率指标,在中国只具有参考意义。社会各界在重视政府所可能面对的各种隐性债务、或有债务、间接债务的同时,如不重视政府资产状况,则容易夸大财政风险。因此,需要有国家和各级政府的资产负债表来加以准确反映,还应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政府财务报告体系(资产负债表、现金流量表等)的编制工作。当然,由于资产变现受到这样那样条件的限制,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国家财富流动性机制,以更精确、更有针对性地应对财政风险的挑战。

减免个人所得税

随着生活成本的不断提高,不少代表委员热议个人所得税的减税问题。减税的焦点在工资薪金所得减除标准的提高上。目前,减除标准为2000元,有两会代表委员希望将之提高到5000元――说者容易行者难。

目前,个人所得税占全部税收收入不足7%。这说明,个人所得税减税在财政上具有较强的承受能力。但个人所得税减税空间不大。个人所得税是中央和地方的共享税。在地方税系不够健全的情况下,个人所得税在一些地方占据重要的位置。一味地提高减除标准,可能导致部分地方特别是中西部地区个人所得税几乎面临绝收的局面。也就是说,如果要提高工资薪金所得费用减除标准,必须有相应的财政体制改革,重构政府间财政关系,提高地方财政的承受能力。

根据统计,现阶段个人所得税65%来自工资薪金所得。在新加坡,占人口总数20%的新加坡富人贡献了93%的个人所得税,个税基本都由富人承担。个税改革绝不仅仅是一个工资薪金费用减除标准的提高问题,它牵涉到个人所得税的定位问题。如果要让个人所得税在收入再分配体系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那么个人所得税就应该只对少数人征收。如果个人所得税在财政收入体系中的作用要进一步增强,像许多发达国家那样,那么个人所得税的征收面还不能太窄,降低个人所得税更多地要从税率下调着手。

理想的以调节收入分配为目标的个人所得税制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一般认为,综合所得税制是较为理想的能够促进公平的税制,但是如果再考虑税收征管因素,那么这种看法就不见得能够成立。综合所得税制的实施需要税务征管机构全面掌握个人收入信息,但现实是,税务机构无法掌握个人灰色收入的信息,现金交易的普遍性导致许多现金收入无法被追踪。综合所得税制的实施需要有与之相对应的税收征管机构,但现实中的税务机构主要是适应企业纳税的需要

而设置的。而且,近年来,对个人所得税的征管虽然一直在加强,但就个人所得税所提供的税收收入与全面完善综合所得税制征管条件所需要投入的成本相比,至少短期内是得不偿失的。另外,个人收入信息的取得往往需要政府多个部门的配合,需要建立多部门信息交换机制,让更多的部门能够向税务部门提供相关的收入信息。考虑到这些外部环境,如果综合所得税制贸然推出,其结果很可能是逆向调节,即收入水平相对较低但收入信息容易为税务机构所掌控的个人需要负担更多的税。因此超越现实征管条件奢谈理想税制是不可行的。

回归现实,从个人所得税的角度来解决收入分配问题,应该在综合所得税制既定的前提之下,采取分步突破的策略。短期内,改革的重点应更多地放在税收征管基础条件的完善和弥补现有漏洞上。例如,通过严格实施反洗钱法,将现金交易的范围缩小到最小。再如,通过建立部门间信息交换机制,为税务机构多渠道收集收入信息创造条件。另外,针对富人逃避税收的手段多的事实,可考虑引进最低替代税制,如以资产规模为依据,让富人为个人所得税多作贡献。而且,个人所得税同样应该在鼓励第三次分配上发挥更为积极作用。例如,对慈善捐赠扣除实行更方便的制度。

现实中国已离不开世界。因此,个人所得税制改革不可避免地要考虑到国际税收竞争因素的影响。个人所得税制改革一定要与构建税制竞争力联系在一起。具体说来,应该改革工资薪金所得的九级超额累进税率,减少税档,降低最高边际税率,使得最高边际税率的水平至少不高于周边国家和地区。

物业税的定位

当前,关于物业税的讨论非常混乱。本文所指的物业税只是对个人住房在持有环节征收的物业税。各地“空转”试点物业税不涉及个人住房,不属于本文讨论的对象。物业税的开征要给其合适的定位,并且评估其可能的影响,在此基础之上择机推出。

当前关于物业税的讨论中,很大一部分将物业税定位为推动房价下降的重要工具,这种看法是片面的。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不需要房价的过快增长,但需要房价相对稳定。大起大落的房价显然不是一个健康的房地产市场的特征。物业税不是推动房价下降的根本力量,在当前经济回暖基础尚未夯实之际,物业税的开征很可能成为推动房价大幅度下降的最后一根稻草。房价大落,即使下跌不到30%,也可能给房地产行业、银行业和相关的五六十个行业带来毁灭性的打击。因此,如果这是推行物价税的代价,那么所要冒的风险就太大了。严重地说,这样的物业税还会给宏观经济带来更多的不确定性,最终影响中国经济的平稳较快增长。

次贷危机之前,许多实行了物业税的国家都经历了较长时间的房价持续上涨。由此就可以很清楚地看到,有了物业税,即使短时期内房价下跌,最终房价仍然可能回归高位。这也说明,试图以物业税来降房价的目标从根本上是难以实现的。而且,如果没有充足有效的住房供给,房地产市场作为卖方市场的格局没有改变,那么最终只能由买方来承担各种各样增加的税收负担,这同样起不到改善住房民生的效果。

也有观点认为,需将开征物业税与地方主体税种的健全联系起来,这种对物业税的定位有一定道理,但还需结合现实评估开征物业税所可能带来的财政风险。的确,在许多国家,物业税是地方财政的重要收入来源。在我国,地方主体税种的缺失一直是一个问题。由于缺少主体税种,地方政府严重依赖土地出让金收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土地财政”。这种以“卖地”为特征的“土地财政”不具有可持续性。在房地产持有环节开征物业税,细水长流,地方财政不会因此竭泽而渔。但是,不能由此就认为,物业税开征之后,地方财政就不会出现困难,财力紧张的状况就不会再出现。受次贷危机的影响,美国许多地方财政陷入困难。加利福尼亚州作为美国一个比较富裕的州,也深受物业税下降之害,财政陷入严重的困难之中。因此,开征物业税,不能与消除地方财政风险划等号。

财务预算的主要特征篇4

关键词:公共财政;税收制度;政府预算

财政模式作为经济体制在财政方面的具体体现,是经济体制改革对财政根本要求的一种反映和作用的结果。随着市场经济基本地位的确定,要求我国的财政模式应体现出市场性,才能适应、服务于并有利于经济市场化改革的需要。西方国家的公共财政是根植于市场经济体制下,在政府财政活动中自然形成并不断发展和完善起来的。因而,在税收制度、政府预算、财政管理、财政支出结构等诸多方面积累了成功的经验。市场经济的共性决定了其对我国建立公共财政体系具有借鉴和参考价值。

一、不断完善和优化税收制度

在经济全球化规律的支配下,世界税收一体化进程明显加快。各国的税收制度不断趋同化,按照国际惯例来改革和完善税制已成为各国的共识。

(一)改革和完善增值税制度

税收政策是国际协作的重要领域,西方国家通常采用消费型和收入型增值税。1968年联邦德国以增值税取代周转税。1973年英国开征增值税,之后历经多次改革已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增值税制。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进行了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大规模税制改革,采用较为中性的增殖税制,围绕课税水平、课税结构等方面的改革,采取了“宽税基、低税率、紧优惠、严征管”等措施,其增殖税的征收范围几乎涉及到一切商品和劳务。目前我国经济结构正处于战略性调整时期,改革和完善增值税制度,把生产型增值税转向收入型、消费型增值税,有利于新技术、新设备的采用。要允许将购进固定资产中的所含税款一次性抵扣,防止对固定资产重复征税,把企业目前承受的相对较重的投资负担降下来,提高企业更新改造和扩大投资的能力。优化增值税的征收范围,把征税范围先扩大到交通运输、建筑业等与现代增值税征收范围联系密切的应税劳务上,之后逐步取代营业税,使增值税尽可能广泛地覆盖到劳务领域。以扩税基、低税率、少优惠、强征管为目标,在提高征收管理水平的基础上,适当降低目前的名义税率,让出税负空间以后,由消费税和企业所得税来补充。

(二)完善所得税,提高所得税在税收收入中所占比重所得税具有直接调节纳税人收入的特点,在西方国家的税制结构中占主体地位。20世纪80年代美国奉行供给学派的税收政策,降低了所得税的税率,但个人收入的20%-30%仍然要用于交纳个人所得税,其所得税演变的过程,是将税基放宽、税率提高、征收面扩大、税种增加的过程。澳大利亚是实行分税制的国家,1998年澳大利亚中央税收收入中,直接税占74%,其中个人所得税占整个联邦税收收入约60%。大多数西方国家的企业所得税制都是统一的,个人所得税制均允许在总收入中扣除成本费用、生计费、个人免

税等项目。

经济全球化进程对我国税源、税种设置和结构以及税收征管将产生极大的影响,国际环境要求我国统一内外资企业所得税。为了与国际接轨,要着重加强所得税建设,建立综合和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提高所得税在全部税收收入中的比重,改变目前单纯以流转税为主体的税种结构,形成所得税和流转税双重主体的税制体系。坚持对高收入者多课税,对低收入者少课税或不课税的原则,有效地缩小收入初次分配差距。对内、外资企业实行平等的国民待遇,合并内、外资两种企业所得税,改为法人所得税或公司所得税,统—规定税前抵扣。打破现行按经济类型建立的税收优惠政策,清理、规范现行的税收优惠政策,减少具有专项审批、临时、特案、减免性质的税收优惠待遇。将普遍高于国际水平的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增值税等主要税种加以调整,降低其税率水平,进一步完善所得税制。

(三)开征社会保障税

建立社会保障制度是市场经济健康运行的重要保证。社会保障税是根据受益原则征税的,是由获得某种特定收入的纳税人缴纳的用于社会保障支出的税种。在全世界170多个国家中,至少有132个国家实行社会保障税制度,其中108个国家正式实行含有工资税、社会保险税、社会税、社会保障捐赠在内的社会保障税。西方国家的社会保障税是中央税收的主要税源,例如,德国为40%左右,超过了个人所得税,成为第一大税种。20世纪80年代中期,英国的社会保险税与个人所得税的差距不断缩小,社会保险税成为英国的第二大税,仅国民保险费占财政收入的比重就达12.4%。社会保障制度属于公共产品,具有全国性、统一性、强制性特征,起着调节居民收入分配、提供社会安全的公共职能。我国社会保障要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统一制度、统一规定、统一标准、统一征收和统一管理。通过开征社会保障税,设置养老保障税、失业保险税和医疗保障税,形成统一的社会保障税体系。

二、深化政府预算改革,强化财政宏观调控能力

政府预算是公共财政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公共财政体系的关键是要对预算编制及政府预算执行的全过程实施一系列改革。把政府预算从经常性预算、建设性预算的二元结构改革为政府公共预算、国有资产经营预算和社会保障预算的三元结构。政府预算制度1802年起源于英国,经过几百年的实践,政府预算制度方臻完备。其政府预算不仅要经议会批准,而且还通过公共会计、财政监督专员、财政监察总暑三个渠道来实施,并对预算的全过程监督,具有统一性、公开性、法律的权威性等特点。部门预算是不同的预算,由不同的部门编制执行,最后由财政部门纳入统一的政府预算体系。编制部门预算是西方国家财政资金管理的基本形式,是财政公共化趋势不断增强的集中反映。

(一)编制部门预算在内容、时间上分别实行综合预算、

早编早预算,提高预算编制的广度和精确性大多数西方国家的财政收入主要来源于各类税收,同时有少量必要的规费与罚没收入及为偿还债务本金、利息和弥补财政赤字而发行的国债。无论是开征税收和设立有关的规费项目与标准,还是发行国债,都要按照一定的立法程序行事并纳入预算。西方国家编制政府预算一般需要12个月左右的时间,美国则长达18个月,政府预算草案必须经过立法机构的审议通过,成为正式预算后才能执行。

我国要建立综合财政预算,把制度外、预算外收支纳入政府预算管理中,归财政统一管理并编列部门财政性资金预算,将部门预算确立为涵盖部门所有公共资源的完整预算,保证部门预算的完整性和财政管理的统一性;从基层单位起编制涵盖预算内外资金的综合财政预算,规范政府部门的行为,发挥财政资金的整体效能。把预算草案的编制工作提前一个年度进行,使政府预算严格遵循“先审批、后执行”的法定性原则。

(二)全面采用零基预算法编制部门预算,硬化其执行约束,提高预算的科学性和严肃性零基预算法的理论形成于1952年,其实践起源于美国。

1976年卡特当选为美国总统,联邦政府决定全面采用零基预算法编制预算。美国联邦政府曾多次因为国会没有批准联邦预算而部分关门,体现了政府预算对政府活动的决定性与约束力。

我国要按照预算年度所有因素和事项的轻重缓急重新测算每一科目和款项的支出需求,确定各部门、各单位及各项事业的实际支出,保证政府预算编制的范围、结构和方法与政府职能的范围和方向相适应。健全预算审批程序,要在充分了解信息、科学决策的基础上审批,提高效率。

(三)加强部门预算资金的管理

部门预算要在资金控制上实行集中统一管理,提高资金统筹调度的主动性;在运作程序上实行标准预算周期管理,提高预算运行的规范性。建立预算编制执行、监督相对分离、相互制约的预算运行机制,把预算编制职能予以集中并与执行、监督相互分离,规范财政管理秩序,加强财政的法治化、科学化、规范化建设,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

三、加强财政规范化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

(一)建立规范的转移支付制度,确保政府行政能力有必要的财力保证

西方国家转移性支出在财政支出中所占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政府财政建立了大规模的转移支付制度,为政府大规模干预经济提供了强有力的财力保证。美国的转移性支付在财政总支出中的比重,从1960年的24.8%上升到1976年的45.7%。转移支付制度有利于政府介入社会公平问题。

我国应调整转移支付方式。从单一的纵向逐级转移方式,向纵向全面覆盖式转移与横向转移并用方式转换。建立规范的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同时加快转移支付的立法进程,要在《预算法》内容中,增加有关转移支付的条款,明确规定财政转移支付的政策目标、资金来源、核算标准、分配程序等,并建立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监督体系。

(二)实施财政集中支付制度,推进政府财政预算改革

财政集中支付制度是西方国家适应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加强财政支出管理的通行做法,是解决财政性资金分散支付所存在弊端的国际通用方式。国际上通常称为国库单一账户或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如法国的国库集中收付制度的集中度比较高,囊括了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的全部财政资金,成为防止腐败行为发生的治本之策。

我国应积极推行财政集中支付制度,完善和加强政府财政职能。由国库对所有政府性收入(包括预算内资金和预算外资金)进行集中管理,统一收支。取消各部门在商业银行的帐户,改变财政按期向各部门拨付的办法,所有财政性支出均由国库单一账户集中支付。各部门需要在预算范围内决定购买的商品和劳务由国库集中支付,使预算资金全程进入财政的有效监督体系中。

(三)全面推行政府采购制度

发达国家在实施政府采购制度方面具有较悠久的招标历史和比较完善的招标法律制度。日本政府采购实行各部门的“分散采购制”。把中央采购招标规定在《会计法》、《预算、决算及会计令》、《国家物品等特定采购程序的特别政令》等法规中;把地方政府采购招标规定在《地方自治法》、《地方自治法施行令》等法规中。无论采用一般竞争方式、指明竞争方式和随意契约等招标采购方式,都必须通过中央政府指定的刊物“官报”或与“官报”类似的地方政府公报,招标公告、资格预审公告等信息。

政府采购制度是运用招投标的方式把过去分散采购转变为集中采购。它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相联系,中标的供应商不需要经过预算部门,直接从国库得到资金。我国要全面推行政府采购预算制度,把属于预算内、预算外资金安排的政府采购项目,编入政府采购预算;把行政事业单位自筹资金安排的基本建设和设备购置纳入政府采购预算,统一管理。

(四)加强国债管理

在我国,要实行国债的动态化管理,合理控制国债规模和结构,对国债总量的把握上既要考虑年度发行总额,也要注意控制国债余额。加快国债市场建设,培养机构投资者,在保持对个人投资者发行凭证式国债的同时,扩大对机构招标发行的份额,逐步使之达到发行总额的50%以上。要注意分析综合财政赤字和综合偿还能力,研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分解银行不良资产对财政资产以及对财政造成的影响,在各方面关系协调的基础上确定国债的管理方案。

四、积极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建立规范、高效的公共财政支出制度

大多数西方国家自20世纪40年代就运用了成本效益分析方法来安排财政支出,并且普遍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政府教育支出十分普遍,教育支出、社会保障支出以及对基础产业等公共领域的投资占整个财政支出的比重明显高于我国。1989年的公共支出占GDp的比重达到了40%以上。我国要积极采纳成本效益分析方法,针对国家确定的建设项目,确定若干个建设项目方案,测算各种方案的全部预期成本和全部预期收益,通过分析比较,选出最优的国家项目投资,把有限的收入安排用于公共支出。结合政府职能转变,以社会公共需要为标准,界定财政支出范围,优化财政

支出结构,逐步减少对竞争性领域的资金供给,加大对公共事务活动的资金保障力度。公共财政支出范围应主要限定在政府机关和那些代表社会共同利益和长远利益的非盈利性的领域或事务上,包括政权建设、基础教育、基础科研、环境保护等,要有利于促进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有利于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产业优化升级。财政支出主要向解决“三农”问题倾斜、向统筹区域发展倾斜、向社会福利和困难群体倾斜、向教育与科技事业倾斜、向公共卫生

与环境保护事业倾斜。进一步完善和深化财政支出管理制度改革,逐步降低目前财政支出中经济建设费用的比重,缩小基本建设支出规模。改革事业单位经费的供给和管理体制,在医疗、高等教育领域引入市场机制,控制其事业经费的增长,逐步降低其支出的比重,建立规范、高效的公共财政支出制度。

五、建立中央与地方分权体制,规范政府间的分配关系

20世纪中期以前,西方国家的整个财政收支中,联邦收支所占比重较大。美国实行的是分级财政体制,州、地方政府独立于联邦政府,其预算管理体制分为联邦、州、地方三级,各级政府拥有独立的财政税收制度,独立编制、审批和执行本级预算;各自拥有立法、行政、司法三大部门,分别独立地行使宪法所赋予的权力。公共支出中的福利支出主要由联邦政府承担,联邦政府所占比重达到50%。在美国全部税收总额中,联邦税收占60%以上,州政府税收约占20%以上,地方税收约占15%。80年代以后,随着财政分权化改革的进行,财政体制出现了地方化的趋势,州、地方政府在财政收支中发挥了较大的作用。

在我国,随着分税制改革的深入,要根据地方经济发展和宏观经济调控的需要,明确划分各级政府在公共服务和经济领域的事权范围,下放部分中央政府支出和税收的权力,在严格制定和实施权利下放计划的基础上,赋予地方政府更多的资源决策权,把财权与事权统一起来,建立有效的地方政府职责体系,规范各级政府之间的分配关系和管理体制。中央政府要以法律为基础,依法进行调控和监管。中央政府在维护市场公平竞争秩序方面负有重要责任,其权力主要体现在运用财政政策、税收政策、货币政策与产业政策工具上。

对于建立全国统一大市场,进一步完善地方税制体系,赋予地方政府在地方税上的税收立法权和征税权。地方政府要在改革中转变行为模式,减少对经济事务的直接参与程度,实现向公共服务型政府的转变。

六、加强税收征管体系建设,提高人们的纳税意识

大多数西方国家在税收管辖权上,各级政府都有自己的税收立法权、征管权和征管机构。其税务管理主要包括税务登记和纳税申报,为公民建立了全国性的税务登记号码,即纳税人鉴别号码。美国采用的是全国性的社会保险号码,这样既有利于税务机关进行登记管理,也为纳税人信息资料的计算机管理和进行税务审计奠定了基础。澳大利亚通过建立税务档案号码(简称:税号),把所有纳税人都纳入了税务当局的税务管理之中。在税收征管上税务当局颁给每个公民税号,它与公民的名字和地址结合使用,与其切身利益密切相关,是在纳税方面区别公民的税务文件。同时,西方国家制定了详细又严厉的税收申报法律。在纳税申报制度中,税法明确规定了纳税人必须按期向税务机关提交纳税申报表及有关的财务报表。美国的税法规定中涉及到所得税的申报表多达25种;法国规定,公司企业在年度终了后的3个月内,必须向税务机关申报7种报表;德国规定,每年的5月31日前,公司企业必须报出上年度的所得税申报表,逾期不报的,最高可处以税款12%的罚金。

在我国,要建立公共财政体系,强化税收征管体系,使税收成为政府行使职能的财力基础。公共产品是增进社会福利所不可缺少的物品和劳务,税收是公共产品的价格,是政府提供公共服务所支付经费的补偿来源,是政府提供服务的报酬。税收具有公共产品的受益者支付费用的性质,其与纳税人的关系是一种平等交易的关系。只要享受了公共产品的公民都要自觉地支付费用。因此,要改革现行的个人所得税由单位代扣、代交税金的办法,逐步推广个人收入所得税自动申报缴纳制度,以此增强人们的纳税意识。

参考文献:

[1]樊勇明,等1公共经济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2]张馨,等1当代财政学与财政学主流[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

[3]曲振涛,等1对我国当前税收政策的分析和思考[J].学习与探索,2004,(2).

财务预算的主要特征篇5

一、2014年财政收入完成情况

2014年,全区财政总收入完成298902万元,同比增收41783万元,增长16.25%。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159665万元,同比增收34060万元,增长27.62%;上划中央所得税收入完成97828万元,同比增收13812万元,增长16.44%。

(一)财政总收入完成情况

国税部门完成17306万元,同比情况;地税部门完成142359万元,同比情况;财政及其他部门完成298902万元,同比情况。

(二)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分项目完成情况

税收收入完成情况。各项税收收入完成257489万元,同比增收47872万元,增长40.56%。其中:工商税收万元,同比增收万元,增长%;耕地占用税与契税0万元,同比增收-746万元,增长%;企业所得税地方分享部分21586万元,同比增收6816万元,增长46.15%。

非税收入完成情况。各项非税收入完成9305万元,同比增收873万元,增长50.3%。其中:行政性收费收入3384万元,同比增长10.26%;罚没收入1880万元,同比增长39.36%;专项收入4034万元,同比增长0.67%;其他各项收入7万元,同比增长0%。

二、财政收入的主要特点

(一)国税收入的主要特点

1、增值税规模不断扩大,收入占主要部分

今年增值税相比上年虽有下降,但是由于收入高,在国税的总额占比例很大。

2、主体税种收入增收显著:

税种金额比上年同期增减金额增长%

增值税75%51918-31-0.06

企业所得税60%323781022346.15

个人所得税60%13528362036.55

(二)地税收入的主要特点

1、从规模上看:扩大幅度逐步缩小;2、从增幅上看:增长速度明显放缓;3、从弹性上看,收入弹性有所下降;4、三大主体税种:增幅下降明显;5、三大主体行业:出现减收情况。

(三)非税收入的主要特点

非税收入是指除税收以外,由各级政府、国家机关、事业单位、代行政府职能的社会团体及其他组织依法利用政府权力、政府信誉、国家资源、国有资产或提供特定公共服务、准公共服务取得的财政资金,是政府财政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非税收入的主体还是预算外资金,但有相当一部分非税收入已经被纳入预算内管理,今后的改革目标是要随着部门预算和综合预算的深入推进,将预算外资金全部纳入预算管理。

三、财政收入完成情况及增减因素分析

(一)国税各主要税种完成情况及增减因素分析

国税主要是通过增值税25%来收取的,约占一般预算收入的10.84%。

(二)地税主体税种完成情况及增减因素分析

地税主要由:营业税、企业所得税40%、个人所得税40%、城镇土地使用税、国有资本经营收入、房产税、车船使用和牌照税、印花税、耕地占用税、土地增值税、城建税组成,约占一般预算收入的89.16%。

(三)非税收入完成情况及增减因素分析

非税收入主要由行政性收费、罚没、专项和其他收入4部分组成,其中行政性收费收入占主要部分,约占整个部分的5.828%.

四、税收征管工作取得的成绩

(一)税收征管基础有效夯实

全区上下十分支持税收工作,税收环境得到了很大改善,社会综合治税网络正在逐步形成。区有关职能部门通力协作,与税务部门初步建立了信息交换制度,有效承担了协税护税义务。

(二)税收征管措施扎实有力

区国税部门探索建立纳税评估模型,加快了税源转化为税收的进度,提高了行业整体税负;区地税部门通过对纳税申报率及征管质量有关指标的认真分析,提出了相关建议和措施,使征管质量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三)纳税服务工作不断优化

区国地税部门积极采取多种措施,通过开展税收政策宣讲日活动、税法知识竞赛、举办辅导培训等有效途径,广泛进行税法宣传教育,普及税法知识,增强纳税人的依法纳税意识。加强网络化、信息化建设,推进纳税服务系统不断优化升级,使纳税流程更加科学合理,纳税服务更加高效快捷。强化基础设施建设,科学设置办税窗口,简化办税程序,推行税务公开,推行承诺服务、一窗式服务、首问负责制等一系列措施,提升纳税服务质量,积极维护纳税人的合法权益。

(四)税收队伍建设常抓不懈

区国地税务部门把打造一支高素质税收征管干部队伍作为确保税收法律贯彻实施的重要保证,从建立健全制度体系入手,通过完善思想教育机制,加强税务干部思想政治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和廉政警示教育,切实提高干部队伍的政治素养;通过完善业务培训机制,全面提升干部队伍的业务素质和执法水平。

五、当前财政工作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我区财政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与新形势的发展和上级部门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主要表现在:

(一)财经监督检查职能转变还没有完全适应当前整顿和规范财经秩序的总体要求,财政监督还存在着“缺位”现象;

(二)财政执法质量和效益有待进一步提高,财经领域内违纪问题仍然存在,可能还存在着财会做假行为;

(三)财政监督检查力量薄弱,对预算收入征管质量、财政专项资金和重点项目的专项监督检查乏力;

(四)财监机构与税务、审计、监察以及政法等部门联合执法配合不够,财经监督的整体优势尚未充分发挥出来。

这些问题和不足,我们将在新的一年里认真加以改进和克服,进一步发挥为财政改革保驾护航的职能作用,促进全区财政经济健康发展。

六、解决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一)抓思想政治教育,重党风廉政建设

坚持抓好思想政治教育,认真贯彻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抓好反腐倡廉,做到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始终服务于人民、造福于人民、取信于人民。

(二)抓培训,提高会计队伍业务素质

我们根据我区工作实际,认真制订培训计划,对社会持证人员进行登记,并采取集中培训的办法,切实做到持证人员能到培训点参加培训。同时抓好师资队伍,提高培训质量。

(三)抓政治理论水平,抓觉悟,提高工作效率

按照区领导的部署,组织全区财务会计同志认真学习财政业务知识。通过学习,提高全区财务会计同志的政治思想觉悟,树立良好的财政新形象,提高综合工作能力和工作效率。

(四)抓法制化建设,强化会计监督,完善管理体制

加强会计管理工作法制化和规范化建设,健全完善会计管理体制机制。综合考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经济社会环境变化,完善会计法律法规体系,开展各类会计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培训工作。加强财政监督,严肃财经纪律。努力完善财政投资评审监督监督机制,以财政投资评审为主,进一步健全专项资金的管理办法,严格跟踪问效制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严格执行预算外资金“收支两条线”管理制度,坚决打击隐瞒、坐收坐支预算外收入和私设“小金库”现象。严格执行《预算法》、《会计法》等法律法规,高度重视会计基础工作,切实规范会计核算行为。定期组织会计执法检查,不断规范会计行为,严肃查处会计工作中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行为,并加强会计违法违纪行为处理决定的执行力度和保证措施,维护会计法律法规的严肃性。

(五)扎实做好收入征管,确保完成目标任务

首先按照已经分解落实的财政收入任务,积极配合税务部门,强化征管。其次切实做好预算执行分析工作。切实加强对收入预算执行情况的监控,密切关注预算收入进度,积极关注宏观经济及税制改革对收入增减的影响,认真做好分析和测算工作,主动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再次建立综合协调机制,确保收入应收尽收。加强与相关部门及单位的协调与沟通,把握收入动向,及时掌握和监控重点企业、重点行业、重大项目税收入库进度,准确掌握税源,及时协调解决财政收入征管和预算执行中的问题。

(六)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强财政支出预算管理

财务预算的主要特征篇6

(一)和谐社会的本质特征

和谐一直是人类社会始终追求的目标,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根本动力。为了更好地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解决当前人民生活中的重大问题,我们党在十六届六中全会上做出《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在我国新的历史时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历史任务。建设和谐社会被作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选择。

“社会和谐”被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加以诠释,促进社会和谐,实现经济与社会的和谐发展是“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和重要特征,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遵循的一个重要原则,也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社会公平正义与和谐稳定、人民安居乐业的重要制度保障。和谐社会建设,不能依靠牺牲弱势群体的利益来实现,而是要协调和平衡社会各方面的利益,有效解决社会发展中现存的各种矛盾和冲突。社会和谐秉承“公平正义”和“以人为本”的法制精神,全面体现制度正义的价值观,以民为本的人权观,监控特权的平等观,政府清廉的义务观,保护弱者的均衡观。

(二)公共财政与和谐社会

财政从根源上讲属于社会科学范畴,而不只是一个纯粹的技术分析工具。在任何时代、任何社会制度下,财政都是个大问题。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的基本特征是公共财政。公共财政是建立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尤其是面对由私人经济和公共经济共同组成的混合经济背景,从市场失灵出发,来界定社会公共部门及政府经济活动范围和职能的财政运行模式。

公共财政为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和发展服务,它不仅要矫正市场失灵,还要进一步培育市场体系、完善市场机制;不仅要做好宏观经济领域的资源配置,还要制定科学的收入分配政策,实现公共服务的均等化。从而协调好各方面和各社会阶层的利益关系,促进社会和谐与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从而从根本上实现中国社会的稳定、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笔者认为,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是解决社会收入分配问题,协调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所以,财政与和谐社会之间就有着密切的血肉联系。

二、和谐财政:中国公共财政的最新定位

“和”,是我国历代社会所追求的至高目标,“和为贵”、“致中和”、“大同社会”等既是我国历代文化传承下理想社会的特征,又表达了我国社会延续中对“和”的一致赞同。“和谐”历来是我国民众所追求的社会、经济、文化和思想目标的集中体现和简练表达。财政“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在和谐处理利益分配关系,充分调动社会成员积极性,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必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财政既是实现社会管理和经济管理职能的重要工具,也是实现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和有效手段,服从并服务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

社会要发展,发展要和谐。和谐社会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也取决于生产关系,特别是分配关系的协调。以研究财政分配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财政学理论与和谐社会在根源上是一脉相承的,即财政基本理论和财政诸范畴的理论在本质属性上与和谐社会的共同目标具有一致性。从中国公共财政的最新定位来看,和谐财政是未来发展的趋势和走向。和谐财政的主旋律是和谐与发展,其职能定位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发挥财政稳定和发展经济的职能,实现经济增长质与量的高度统一;(2)发挥财政的收入分配和资源配置职能,实现社会公共服务的均等化,促进社会和谐;(3)通过财政的转移支付职能,合理配置财政资金,缩小社会收入差距,在保障社会公平的前提下推进和谐社会的构建。

和谐财政有着丰富的内涵,对和谐财政的理解,应从以下两个角度入手:(1)内部政策和谐性。内部政策和谐性是指各项财政收入政策之间具有和谐性,形成科学协调的财政收入体系;各项财政支出政策之间具有和谐性,形成科学协调的财政支出体系;财政收入政策与财政支出政策之间有效协调,实现均衡和和谐一致。(2)外部功效和谐性。外部功效和谐性是指各项财政政策的调控目的是统一协调的,在调控中发挥着配套作用,力避出现功效矛盾甚至相互抵消的情况;同时各项财政政策均应遵循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并举的原则,全面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当然,和谐财政的内部政策和谐性与外部功效和谐性是有机联系的统一体。内部政策和谐性是和谐财政的内在要求,是外部功效和谐性的前提和基础。没有内部和谐的财政政策体系,就不可能实现外部功效的和谐,也就不可能长久支撑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外部功效和谐性是内部政策和谐性的本质内容和根本目的。总之,和谐财政是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价值取向在财政实践上的有机结合,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公共财政的本质要求。

三、构建中国公共财政的制度路径

(一)健全财税基本法律制度,推动和谐社会进程

市场经济作为法制经济的运行模式,要求公共财政建设必须走法制化道路。中国和谐社会的构建首先要健全公共财政制度。公共财政作为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资金保障来源,必须建立完善的收入筹集机制和支出控制机制,充分保障公共产品的资金需求。

1.完善分级财政管理体制,健全公共预算制度

根据公共产品的分层理论,公共产品可以分为全国性公共产品和地域性公共产品,不同类别的公共产品受益的范围不同。从公共产品的提供效率角度分析,不同层次的公共产品应由不同级次的政府来提供。全国性的公共产品由中央政府提供效率比较高,地域性的公共产品由地方政府来提供更具有效率。

根据公共产品不同层次划分各级政府的事权,根据各级政府的事权来确定各级政府的财权,是我国分级财政预算管理体制坚持的一个基本原则。建设和谐社会要求政府提供均等化的公共服务,要求政府在教育、社会保障、医疗、环保等和百姓生活切身相关的领域进行必要的公共投入,这必然会增强政府间财力的均等化要求。同时,建设和谐社会还需要重点发挥分级预算体制的作用,因为公共财政的法制化主要通过财政预算来实现,而分级预算体制能合理划分各级政府的事权和财权,明确界定各级政府的收入和支出范围,这就自然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性条件和前提。

2.重新定位公共财政预算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之间的关系

从国家预算的总体构成看,国家预算包括国家公共预算、国有资本预算和社会保障预算。国家公共预算作为我国政府预算的主体,主要为提供公共产品服务。由于我国政府拥有大量的经营性国有资产,应按照产权的要求由各级政府享受资产的收益权,参与国有资产收益的分配。这部分国有资产收益可以用来投资,也可以用于提升社会福利。

但是,自从我国实行税利分流以来,国有企业和政府之间的分配一直采取单纯税收形式,国有企业和政府之间的利润分配关系不规范,导致国有资产收益大量滞留于国企内部,国家垄断行业等国有资产集中的部门的内部收益过高,造成收入分配出现行业间的不平等。规范国家资本预算,合理分配国有资产创造的利润,并用之于公共预算,弥补公共预算资金缺口,这既可以造福普通百姓,也可以规范国家预算制度,均衡社会各界的收入分配。

3.完善税收法律制度,构造完善的税法体系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税收制度在筹集财政资金的过程中,客观上对社会各个行业、各个经济主体的收入水平,对社会公平和效率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一个国家(地区)的税收制度都有一个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而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中国的税收制度也不例外,尤其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更应该不断调节税收法制促进公平、效率原则的贯彻。

(1)完善个人所得税。我国个人所得税实行分类所得和综合所得相结合的计税制度,但仅限于个人纳税申报,而不是以家庭综合收入为依据的纳税申报。因此,从社会公平、公正的原则出发,从税收公平的角度考虑,有必要改变个税纳税申报方式,改个人纳税申报为家庭综合纳税申报,即按照家庭必要的养老、教育、医疗、居住等方面的支出,按实际赡养负担扣除生活成本,公平税负,促进个人实际收入水平的均等化。

(2)开征遗产税与赠与税。经济改革以来,我国拥有巨额财富的人群已经达到一定规模,形成一个富人阶层。富人阶层的巨额财富是在国家所提供的强有利的经营环境下取得的,在其传代易主或者捐送转移时国家理应参与适当分配,这也是实现社会公平、共同富裕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承认通过正当途径获取的私有财产的合法性,这就为开征遗产税、赠与税提供了民法保障。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我国税收征管水平不断提高,已经具备开征遗产税和赠与税的各种社会条件,笔者强烈建议尽快开征遗产税和赠与税。

(3)开征社会保障税。发展社会保障制度,促进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和社会整体福利水平的提高,公共财政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即一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稳定持续发展,依赖于国家的财力支持。为了弥补社会保障的资金缺口,需要开征社会保障税,增强社会保障筹资的强制性,规范社会保障基金的收入形式。

(4)开征环境保护税。环境污染是生产的负外部效应,按照常规的生产决策,企业不会主动承担环境污染的成本。但是,从人与环境和谐发展的角度出发,企业应该负担环境治理的资金投入。而治理环境的资金投入,最好采用征收环境保护税的模式来实现。目前,提到税收立法日程的是先行开征排放税,及对终端消费者排放污染物而征税,例如汽车尾气中含有一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污染物,车主就要为汽车的尾气排放缴纳排放税。

(二)完善分税制财政体制,化解中央与地方矛盾

1.和谐处理中央与地方之间的事权划分问题

财权与事权密不可分,要理顺财政管理体制,必须严格界定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的职权,合理划分财权和事权。施蒂格勒(GeorgeStigler)认为,地方政府比中央更加接近于所管辖的地区和民众,给予地方政府足够的财权和事权,更能够发挥其管理作用;但中央政府对于实现资源配置的有效性与分配的公平性目标是必要的,尤其对于解决分配上的不平等以及中央与地方、地方与地方政府之间的竞争与摩擦等问题,中央政府的调控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哈维・S・罗森认为:分权制可以鼓励政府间竞争,“有证据表明,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一个国家的财政制度越分权,政府的腐败越少”。因此,发挥中央整体调控职能的基础上,给予地方政府足够大的空间是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

结合中国国情,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事权划分的基本原则应设计如下:由全国居民享用的公共产品和服务由中央政府来提供,主要包括国防、外交、外贸管理、全国性的立法、司法、教育、科学技术、宏观经济稳定、调节地区间、城乡间收入分配等;供本地区居民享用的地方性公共产品和服务由地方政府提供,包括地区通、警察、消防、教育、环保、绿化、城市供水、公园、地方性法律的制定和实施、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以及对地方经济发展的财政支持等;具有跨地区“外部效应”的公共项目和工程,中央政府在一定程度上参与管理,但更多权限放给地方政府去具体决策和管理。

2.和谐处理中央与地方之间税权划分问题

中央与地方税权划分是一种合作的博弈机制。建立适度分权的分税制模式,解决中央与地方、地方间税收竞争造成的不和谐,也是和谐社会所要求的。

(1)税权划分是一种分级预算管理模式。根据事权与财权相统一的原则,结合税种的特性,划分中央与地方政府的税收管理权限和税收收入,这就是分税制的基本思想。分税制的内涵极为丰富,它包括分税、分权、分征、分管等多项内容。分税制的本质是根据市场经济原则和公共财政框架确定的一种分级预算的财政管理体制。

(2)通过完善税收法律体系来规范税权划分。针对我国税收法律体系特别是地方税收法律体系有待完善的现状,应加快立法进程。笔者建议尽快制定税收基本法,规范包括税权划分在内的我国税收法律体系的基本内容;改授权行政机关立法为国家权力机关立法;制定规范税收关系的相关法律,全面贯彻以法治税原则。

(3)赋予地方政府一定的税收立法权。根据国际经验和我国的实际情况,税收立法权在政府层级方面不能过度下放。结合国际经验和中国实际情况,笔者认为税收立法权应该按照下列标准划分:对涉及全局的税种,开征、停征、税目税率调整权继续集中在中央,经全国人大立法,提升其法律层次;地方税中在全国统一实施的影响较大、收入较多的,关系国家宏观调控能力和公众切身利益的税种,应由中央统一制定政策,但在税目、税率的设计上可设置一些弹性区间,允许地方政府主要是省级政府在弹性区间内确定执行标准;影响范围只在地方本级政府管辖区域内的地方税税种,立法权归中央,由地方决定其税基、税率、减免、开征停征及征收管理等项事宜;对某些地方小税种,如果征收成本高、征收数额小,地方有调整税收政策以及开征、停征的权限。

(三)规范公共财政支出,提高财政支出效率

公共财政支出是政府实现财政职能的重要一环,财政支出的方向和数量体现政府的宏观经济意图,是政府提供公共产品与服务的重要手段。因此,根据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建设和谐社会的要求,调整财政支出结构,提高财政支出效率,应当是目前必须着手解决的关键性问题之一。

1.按照公共财政要求,调整预算支出结构

解决财政支出的“缺位”和“越位”,明确预算资金的供给范围,建立起“支出合理增长,内部结构协调、支出行为规范”的预算体制,是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财政预算的要求。根据当前情况具体分析如下:首先,随着政府财力的不断增加,社会公共需要的范围在不断变化,政府也应根据这种变化调整财政支出的范围和重点;其次,政府要强化代表社会利益和长远利益的社会公共性开支(如教育、科学、文化、卫生、社会保障等公共部门开支),但是要防止政府公共财政对此全包全揽,鼓励社会其他主体承担相应的责任;第三,相应调整财政的投资范围,从一般的竞争性领域退出,转而支持国民经济发展的关键领域和重要基础领域,强化国家对基础研究、科技创新、能源领域的支持力度。

2.改革预算管理方式,提高支出效率

公共财政职能的实现有赖于财政支出效率的提高。提高财政支出效率,充分发挥财政预算资金的社会效应和经济效益,是我国财政预算支出的基本要求。从目前经济形势来看,必须从以下三个方面强化预算支出的管理:

(1)改革预算项目。采取新的政府预算的编制方法,建立科学规范的政府收支分类体系,提高财政收支的透明度,加强对预算管理的监督。

(2)改革预算的编制依据。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确定各单位的预算基数,控制各单位的支出膨胀,确定国家财政支持的重点,保证这些重点的财政资金供应。通过克服预算资金的刚性增长,调整各个单位之间的财政资金增长刚性,提高财政资金的总体配置效率。

(3)完善政府集中采购制度。建立政府采购仲裁制度,保证政府采购质量,保证采购资金依法公平、公正的使用。

(四)强化财政宏观调控,确保社会经济协调发展

1.实现公共服务的均等化

一般认为,在一定社会经济条件下必需的、直接关系最基本人权的公共服务,应该确保能得到普遍的提供。所谓公共服务均等化就是指政府要为不同利益集团、不同经济成分或不同社会阶层提供一视同仁的公共服务。我国税收收入的快速增长为社会公益事业的发展提供了财力支持。通过新增财力的重新配置,优先用于社会公益事业,提升社会公众的福利水平。如增加环境保护资金投入,增加图书馆、博物馆等公共文化消费设施的投入,改善居民的出行、居住、消费的环境等。同时还应适当向落后地区倾斜,提升其社会公共服务水平,实现公共服务的均等化,使社会居民共同分享经济发展成果,这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社会和谐发展的直接推动力。

2.促进收入分配改革,实现收入分配相对公平

从经济学角度分析,近年来我国的收入分配已经呈现出不平等的状态。进行收入分配改革,缩小收入分配差距,不仅成为我国经济稳定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成为我国社会稳定发展的头等大事。建设和谐社会的主要任务就是调整社会各阶层的利益分配关系,使社会各个阶层都能从经济发展中获益,并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在市场经济中,公共财政具有调节收入分配的重要职能。公共财政可以通过对价格总水平的调控直接遏制通货膨胀。公共财政还可以限制垄断行业的收入水平,规范国有企业和财政之间的分配关系,增加财政对于低收入群体的财政支持能力,以促进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

3.支持能源的合理开发与高效利用,促进环境保护

实现能源利用的节约和能源的合理开发,促进能源发展的可持续性,对于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要实现能源发展的可持续性,关键在于开发新能源以及可循环利用的能源,如太阳能、风能、水电、地热能等。公共财政可以利用对进行新能源生产者的补贴或者实行特殊的价格措施,促进新能源开发技术的成熟,尽快形成规模经济效益。

政府鼓励能源消费者增加对新能源的使用,以减少不可再生能源的使用,从市场供求两个方面促进可再生新能源的发展。同时,在新能源开发利用过程中,政府还可以利用税收、补贴等措施提高不可再生能源的耗费成本,促进消费者能够按政府的调控方向合理使用可再生能源,形成合理的能源消费结构,减少煤炭、石油等不可再生能源对环境的污染.

注:

本文系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和谐社会下的税收契约优化问题研究》(项目编号:20070420475)的阶段性成果。

财务预算的主要特征篇7

一、政府预算透明度与会计透明度

在财务会计领域,将“透明度”作为评价会计准则或者会计信息的质量指标之一。透明度在财务会计领域的发展起步于1996年,在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的关于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核心准则的声明中提出了“透明度”一词,用以评价会计准则的质量。将透明度与可比性、充分披露一起并列为三项评价“核心准则”的要素之一的“高质量”的属性。1998年9月,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了名为《增强银行透明度》的研究报告,将透明度定义为:公开披露可靠与及时的信息,有助于信息使用者准确评价一家银行的财务状况和业绩、经营活动、风险分布及风险管理实务。该报告进一步提出,披露本身未必会导致透明,为实现透明,银行必须提供及时、准确、相关和充分的定性与定量信息,以便信息是用者恰当地评估机构的活动和风险分布。透明信息的质量特征包括:全面、相关和及时、可靠、可比、重大。按照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的定义,高透明度意味着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即企业所提供的信息,使用者能据以准确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及风险程度等。由此可见,透明是一个内涵广泛,有极高要求的质量特征。虽然,从表面看,透明是指清楚、明晰、便于理解,但实际上,高透明的信息也就等同于高质量的信息,以提供足够、有用、可理解的信息以满足信息使用者的要求。

政府预算透明度是政府预算活动的文字记录的要求,该文字记录应及时、高效地反映政府的全部活动信息,包括政府的组织结构以及各组织的职能信息、全部收支信息,并便于社会公众获取及使用,并应对预算过程进行充分的说明,预算语言使用清楚、易懂。政府预算透明度是财政透明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本质上看,财政透明度是准确及时地公开政府信息,实现社会公众和政府监管部门能对政府受托责任的情况进行及时、有效的监督以及管理。刘笑霞、李建发(2008)认为,财政透明度至少应当包含以下几方面基本特征:除完整性、及时性、可靠性三个核心质量要求外,还包括可理解性、一贯性和可比性。政府预算是政府预算会计信息的重要载体,一般通过文字说明和表格来体现。政府预算透明就是指全面真实地反映政府预算信息,而政府预算透明度则指其反映的程度,对政府预算信息的质量要求。对于政府预算透明度的理解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个角度进行:从狭义来看,政府预算透明度指政府预算信息的公开透明程度,预算信息质量必须满足公众的透明要求,即政府预算信息的质量要求特征一般主要体现为易理解、充分性和及时性。从广义来看,政府预算透明度可视为财政透明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信息供求双方相互作用达到的相对稳定状态,使信息需求者能对政府活动进行评价或做出相关决策,要达到可靠性及相关性,是一个综合的高质量特征。因此,对于政府预算透明度而言,从信息使用者角度看,信息的及时、充分、易理解、可靠、相关显得更为重要。政府应该及时全面的公开易于信息需求者理解的预算信息,方便使用者获取关于政府及其活动的预算信息。

会计技术可被视为一种管理工具。预算透明需要借助政府会计信息系统生成的有效、可靠、相关的信息,譬如成本、产出等方面的数据,使得预算信息达到透明的要求,满足信息需求者的要求,因此良好的政府会计信息系统对预算质量有促进的作用;另一方面,政府会计具有预算监控的职能,透明的预算文件亦能为政府会计的监控奠定基础。通过预算信息及预算执行信息的对照,能了解政府预算执行情况及管理水平。

政府会计与企业财务会计是属于现代会计体系下的两个分支,其中,政府会计体系应当由政府财务会计、政府预算会计和政府成本会计组成。由于在同一学科背景下,政府会计与企业财务会计都是将相关信息通过会计体系的处理后,使其能符合信息使用者的要求。同时又由于一个适用于政府及非营利组织,另一个适用于企业,在具体的处理方法、内容等会有所不同。因此,会计透明度和预算透明度可以这样理解:将“透明”作为会计信息的具体要求,其中,前者是要求企业会计信息透明,后者是要求政府及非营利组织预算信息透明。并且,由于两者的适用范围不同,两者在质量要求的具体内容上是完全不同的,以及时性为例,企业会计信息要求对于已经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及时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不得提前或者延后。政府预算信息要求及时向公众及立法部门提供报告,并使的立法机构对政府预算草案的审议有足够的时间。

二、参照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框架设计指标的理论基础

相关性与可靠性的矛盾是产生会计政策、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框架等的基础。在企业会计的研究中,相关性与可靠性是对立与统一的,两者都是为了提供有用的会计信息,但增强相关性是以可靠性为代价,增强可靠性则是以相关性为代价。比如:在对资产的计量中,历史成本法具有较高的可靠性,但其相关性远不及现行成本法。而现行成本法易纵,虽有良好的相关性,但可靠性较差。通过这两大会计信息质量的相互权衡,来确定应提供怎样的会计信息。在政府预算中,信息的相关性与可靠性也是对立与统一的。例如,或有负债信息的公开与否是解决相关性和可靠性之间矛盾的不同方法,对或有负债进行披露是为了满足信息使用者对信息相关性的要求,其可靠性较差。如若强调可靠性,对未发生的或有负债不加以披露,则其相关性会降低。因为在政府预算的计量、披露等方面也存在相关性与可靠性的对立情况,所以参照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框架设计政府预算透明度评价指标体系是可行的。

从新公共管理理论看,新公共管理理论提倡以市场为基础、引入企业管理思想、模式等做法要求政府能从一定程度上改变原有的管理模式,通过签约外包等将公共活动转向私营部门以及提高部门的工作绩效等,达到“公共部门的‘市场化’”以及“脱离官僚制”。因此,将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引入到政府预算透明度评价中没有背离新公共管理理论。同时对于企业会计透明度的相关研究是优于政府预算透明度的,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经济学中将存在“信息不对称”(informationasymmetry)的状态定义为“缺乏透明度”(lackoftransparency)、“不透明”。在私营部门中,委托人和人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的解决方式是激励与监督,以及提高信息的透明度,即人主动公开其真实信息。但人只会主动公开对其有利的信息,为减少人的行为对委托人的不利影响,由独立的第三方(企业会计准则的制定者)通过确定企业最重要的信息即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要求,明确人的公开信息的要求,减少对人不利信息的平衡双方的矛盾,提高活动信息的透明度。

在公共部门,解决委托人和人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的主要方式是监督,以及提高政府公共信息的透明度。政府预算信息作为描述政府计划的活动信息,在政府公共信息中占有重要地位。在企业财务会计的应用中,“透明”是一个内涵广泛,有极高要求的质量特征。虽然,从表面看,透明是指清楚、明晰、便于理解,但实际上,高透明的信息也就等同于高质量的信息,以提供足够有用可理解的信息满足信息使用者的要求。因此,企业和政府作为人在满足信息的透明方面应有共通之处。同时在透明度的具体应用中,会计信息透明度的研究比政府预算透明度的更为深入有效。笔者选择借鉴会计信息透明度的研究成果,对政府预算透明度进行分析符合“透明度”的本质内涵,即减少信息不对称。

实现会计信息或者政府预算信息的透明,可以从会计信息或政府预算信息的供给与需求分析。在企业中,企业应满足股东、债权人等权益相关者对信息的要求;在人民民主社会中,政府更应依据社会公众的需求提高政府预算信息的质量。杨克泉,吕立伟及吉昱华(2005)提出,从信息供求双方相互作用的角度来认识财务会计信息透明度。同样,作为公共品的预算信息,在政府供给以及预算信息需求的相互作用下,达到预算信息的透明度。张益斌(2006)运用公共经济学理论,总供给曲线和总需求曲线的交点a所决定的信息供给量Q*等于信息需求量,属于最优供给量,此时的财政透明度为t=G(Q*),其中t=G(Q)是财政透明度是财政信息供给量的函数。虽然会计信息与政府预算信息在具体的透明度要求上有差别,但本质上是一样的,都是信息供给及需求相互作用的结果,供给与需求曲线的交点为最优信息供给量。

财务预算的主要特征篇8

【关键词】集约化;财务管理;推进策略

企业财务管理的思路、技术和方法总是随着企业发展而不断演化和进步的。初创时期的企业,管理活动相对简单、管理层次和管理幅度并不十分宽泛,直接管理即可解决问题,而当企业发展壮大成为集团化形态之后,尤其是在母子公司、总分公司成为企业经营的组织结构群体时,必须凭借集约化管理技术来实施由粗放型管理向精细化管理的转变。因此,探索集约化财务管理技术成为当今许多企业的现实课题。

一、集约化财务管理的内涵与特征

(一)集约化财务管理的内涵

集约化的概念最早并不是财务领域的专利。财务的集约化源自于经营的集约化思想。集约化经营的基本内涵有本义和现代义两种解释。《辞海》解释其本义为:“集约”是指农业上在同一面积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进行精耕细作,用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的方法来增加产品总量的经营方式;现代意义的“集约化经营”的内涵,则是从前苏联“引进”的。1958年苏联经济学家第一次引用“集约”一词,解释其义为:在社会经济活动中,在同一经济范围内,通过经营要素质量的提高、要素含量的增加、要素投入的集中以及要素组合方式的调整来增进效益的经营方式。简言之,集约是相对粗放而言,集约化经营是以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根本,对经营诸要素重组,实现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投资回报。

财务管理作为企业管理与控制的专业活动,自始至终是以节约与绩效为遵循标杆的。基于企业组织在精细化管理中的进步,出于集团资源配置的优化要求,财务集约化管理更加强调整体效能的优势发挥,通常在直接指挥、协调、检查等最原始、最直接和最简单的管理职能基础上,进一步强化监督职能,尤其注重监控、管控功能的发挥。推行集约化财务管理已成为现代集团化企业提高效率与效益的基本取向。集约化的“集”,就是指集中资金、资源,集合人力、管理等生产要素进行统一配置;集约化的“约”是指在统一配置生产要素的过程中,以节俭、高效为价值取向,从而达到降低成本、高效管理,进而使企业集中核心力量,获得可持续竞争力的优势。财务集约化管理是在“集团化发展、集约化经营、精益化管理、标准化建设”框架下合乎逻辑的必然选择,是企业集团整体集约化管理的核心内容。因为,财务价值链条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各环节,围绕价值纽带,深化财务集约化管理,实现关联业务集约管理的紧密结合,将有效促进公司集团化运作水平的提升,并在本质上通过财务管控机制的优化和管控效率的提升,寻求从粗放管理向集约管理转化的有效途径,实现公司内涵式发展。

(二)集约化经营的特征

财务集约化管理包括会计核算、资金管理、资本管控、预算管控、风险管控等五大集成处理系统,具体要求可以概括为:会计集中核算“一本账”,资金集中管理“一个池”,资本集中运作“一条线”,预算集约调控“一盘棋”,风险在线监控“一张网”等五大工程。通过“五个一工程”,以建立全面风险管理体系为核心,以完善内部控制体系、绩效评价体系为支撑,形成共同作用、相互支持的“财务监管网络”。

在这种框架下,集约化财务管理表现出如下几个特征:其一是集团规模经营的特征。集约化经营要求生产要素的相对集中,经营集团化、规模化。因此“分散运转,各行其是,各自为战”的局面必须坚决改变。其二是品质经营的特征。应把质量经营放在重要位置上,从过去一贯性以“外延扩大”和“争地盘,壮块头”为主的经营思路转向以“强化内涵”和“练内功”为主的经营思路上来,在资产质量、负债质量、管理质量、服务质量等方面上档次、上台阶。其三是效益效率经营的特征。集约化经营以提高效益为最终目标,坚决杜绝“高成本、低效率”和“少、慢、差、费”的状况,全力向“低投入、高产出”和“多、快、好、省”的经营目标努力。其四是操作系统网络化的特征。通过网络载体,不断提高科技含量,大力发展计算机网络工程,尽快实现“手工”向“电子化”的转变。实现服务手段电子化是集约化经营的突出表现。其五是人才经营的特征。建立优胜劣汰的用人机制,启用优秀人才参与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这是集约化经营的主要特征之一。

二、集约化管理的突破点与绩效点

(一)集约化管理的突破点

企业的经营管理有粗放型和集约型两种方式。一般来说,粗放型经营管理以外延式的扩张为基本特征,主要依靠生产要素数量的扩张来实现企业的发展,注重的是速度和规模;集约型经营管理则以内涵式的增长为基本特征,主要依靠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来实现企业的发展,注重的是效率和效益。

因此,正确认识财务集约化管理的内涵应把握以下几点:一是实施财务集约化管理不能片面强调集中,集中是手段,加强财务管控能力、提升运营效率和效益才是目的,手段必须为目的服务;二是集中不是全面集中,而是重点集中,是对影响公司运营效率和效益的会计核算、资金管理、预算管理和资本动作等重点领域的集中,通过集中显著提升效率和效益;三是实施财务集约化管理必须依托财务信息化手段,通过信息化手段的提升促进财务管理水平的提升;四是实施财务集约化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全面考虑企业内部财务与业务之间、上下级之间以及企业与外部监管部门、服务部门的关系,整体规划、稳步推进。

(二)集约化管理的绩效点

一是有利于实施公司发展战略、防范经营风险。财务资源是企业发展的重要基础,促进公司财务资源优化配置、统筹运作,实现财务资源集约化管理,是公司实现整体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公司将通过实施财务集约化管理,重点推行会计核算、资金、预算、产权的集中管理,从公司发展战略出发,有效配置各项财务资源,充分发挥公司的整体合力,从财务管理角度推进公司发展战略的实施。在实施过程中,以会计政策、会计科目、信息标准、业务流程、标准成本、组织体系的统一为基础,使关键控制点得到实时监控,风险防范能力得到加强。二是有利于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和效益。实施财务集约化管理,将通过对资金的集中管理变资金分散存储为集中存储、变分级使用为统一调配、变分散审核为重点集中审核,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降低资金存量,优化贷款结构,防范资金风险,确保在满足企业生产经营需要的情况下,货币资金存量和贷款余额都有一定的下降,从而达到降低融资成本的目的;三是有利于规范会计基础工作,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在集约化管理框架下,通过所属企业统一会计政策、统一会计科目、统一信息标准、统一业务流程、统一标准成本、统一组织体系的“六统一”措施,打破地域和组织界限、实现内部财务处理协同、改进财务报告编制流程和业务动态集成,构建以公司总部为主体,涵盖各级分支机构的会计集中核算体系,实现财务信息的集中统一。这些标准的实施和财务与其他业务纵向集约、横向整合、重点集中,将有力地促进企业内部信息流、资金流、业务流“三流”合一,打破信息孤岛,提高会计核算效率和会计信息质量。总之,财务管理集约化,完全可以实现集中会计信息系统、优化资金资源配置效率、深化对外投资约束、强化预算管控能力、提升风险管理水平,并朝着公司群体一体化运作、扁平化管理、标准化运营、集成化发展的财务管理模式发展。

三、集约化管理的推进策略

为实现财务集约化管理,需要在现存分散的体制基础上,重点实施理顺管理体制、集中资金支付、强化预算管控、协同业务需求的措施。重点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启动:

(一)理性认知集约化的特性,提高集约化建设的自觉性

任何一个集团化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既要科学地分析和研判宏观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更要实质性地在现代企业制度的轨道上推进精细化管理。从企业集团发展规律分析,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后,集团化公司往往有着“管理层次多、损耗大、监督成本高、决策、投资、指挥链条长”等软肋。为保证企业科学发展,企业纷纷开展以集团化运作为核心的整合重组,充分发挥集团化公司的资本规模效应、放大效应、速度效应、结构效应,释放出集团化利润。同时,通过财务资源集约化运作,建立科学高效的财务组织体系,推进财务与业务融合,重点集中,深化信息化建设应用,化战略为实际行动,切实保证公司战略实现。

(二)准确理解集约化的规律,瞄准集约化推进的方向性

财务集约化管理主要围绕会计核算、资金管理、资本运作、预算调控、风险监控等集中,适度而科学的集中才能促使整体资源效能的最大化释放。对于集团化企业财务管理的集约化,总结许多经验案例,主要是从六个方面实施集中化管理,这也是财务集约化的核心“秘诀”所在。

“一本账”――会计集中核算。从集团化管理的需要,必须统一制定会计政策。统一会计科目,统一信息标准,统一业务流程,统一成本标准,统一组织体系。为打造高效财务组织架构,必须规范会计主体设置,压缩会计核算层级,撤并整合非单独运营机构会计主体。

“一个池”――资金集中管理。集中资金管理模式通过加强协同和控制,提高集团整体资金使用效率。为做到这一点,就要做好资金预测、筹资管控、投资管理和统一资金池。资金集中“一个池”,对集团而言,节约利息负担;对下属公司而言,减少与银行打交道的麻烦。

“一条线”――资本集中运作。企业集团主要利润来源于产业组合、内部协同、内部市场、资金运作、内部调控。超额利润要求进行资本的集团化运作,一是加大资本集中运作力度,整合并发挥资本协同效应;二是加大股权投资管控,拓展资本运作空间;三是建立资本配置和协同机制,增强资本控制力,提高资本管理效益。

“一盘棋”――预算集约调控。“预则立,不预则废”。预算集约调控是集团对投资活动、经营活动和财务活动进行预测并进行控制的制度安排,是保证公司战略目标即统一坚强智能电网建成的有力支撑,是合理配置资源,明确各单位责权利,合理用财的总策划。一是为强化控制,预算采取“两下两上”,实现在总部主导下编制预算,测算确定各单位年度预算指标,总公司批准下达,同时体现人本思想,发挥基层积极性,增强控制力,保证目标实现。二是加强项目预算管理,进一步强调量入为出原则,加强预算对公司经济资源的统筹安排和优化配置,确保重点项目投入。建立项目储备库制度,按轻重缓急建立本专业项目库,汇总形成公司项目库。三是实施应用标准成本体系,落实成本管理责任。四是加强预算过程管理。建立重大预算偏差事项报告和考核制度,加强预算准确性管理。

“一张网”――推进风险监控。谨慎能捕千秋蝉,小心驶得万年船。集团企业组织规模大、管理层次多、经营管理复杂,客观上会对风险的嗅觉敏感度减弱,对公司战略执行可能带来不利影响。为加强风险控制和管理,一要推行财务在线稽核,借助一体化信息平台,实施在线财务监督;二要加强内控管理,制定《财务内部控制手册》和《财务内部控制评价手册》,定期开展内控评价,及时发现风险源;三要强化检查报告制度和整改落实情况的管理。

(三)务实分析集约化的差距,形成集约化进步的主动性

在财务集约化管理过程中,成功的企业拥有同样的幸福,失败的企业各有各的不幸。集团基础、产业、环境互不相同,上下各个层级在观念转变、制度修订、措施实施等方面可能存在差距。面对每一个企业的具体情况,需要直面问题,共同努力,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和紧迫感。在理念接纳方面,一方面,财务集约化管理对财务人员提出更高要求,针对新要求,财务人员在大局观念、策划意识、分析能力、管控意识、业务前移意识存在不足;另一方面,业务人员理财观念、预算理念、风险意识、融合意识距离集约化管理标准存在差距。为此,应在制度流程方面努力,一是财务集约化管理对各职能部门的职能单位有新要求,比如:业财对接与融合、全面预算执行等;二是完善相关制度,按照集中处理要求,修订有关成本核算、资金管理办法、资金集中支付管理办法等等。同时,在信息系统深化应用方面努力,正确系统流程、熟悉部门业务间的数据集成。按照这一要求,在如何熟悉系统、熟悉部门业务间的数据集成等方面尚须继续努力。

(四)加大导入集约化的力度,保证集约化实施的实效性

科学、有序地导入财务集约管理系统,应该着重启动三个方面的措施:

一是科学谋划,有序准备。要建立管理小组,结合管理实际,认真分析,找到差距,有的放矢;要积极筹划,合理统筹,对财务集约化管理的整个系统工程所涉及到的关键领域进行全面的设计和重点推进;要通过沟通来协同推进财务与业务的深度融合,必须得到各业务部门的大力支持和配合;要提前准备,提前做好资产清查、项目库和项目预算、电量电费等基础数据的整理等大量而繁琐的基础性工作。

财务预算的主要特征篇9

1、国家财政如同企业财务一样,不属于国家财政涉及的活动是:()

a.财政收入;B.财政支出;C.财政机关的设置;D.财政计划的管理;

2、下列关于财政特征表述错误的是:()

a.主体国家性;B.分配对象为社会新创造的所有价值;

C.目的公共性;D.手段的强制性;

3.不属于财政法调整对象的是:()

a.预算管理体制;B.税收关系;

C.国家信用管理关系;D.财政立法关系;

4.下列关于预算体系表述不正确地是:()

a.预算体系,是依据国家的政权结构形成的国家预算协调统一的整体;

B.我国预算实行的是“一级政权、一级预算”;

C.我国目前共分为四级预算;

D.预算又可分为中央预算和地方各级预算;

5.以下属于公共物品的是:()

a.食品;B.衣服;C.国防;D.商品房;

6.关于预算编制程序表述不正确的是();

a.国务院于每年11月10日前向省、自治区、直辖市下达指示;

B.中央各部门汇总编制本部门预算草案,于下年1月10日前报财政部审批;

C.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汇总本级预算草案,于下年1月10日前报财政部;

D.国务院财政部应当在每年全国人大会举行前一个月,将中央预算草案提交常委会初审;

7.财政法是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从层次上看:()

a.属于基本法宪法之后的第二层次法;

B.与民法、行政法同属第二层次法;

C.属于列属行政法的第三层次法;

D.是经济法的部门法属于第三层次;

8.我国国家外债主要来源的途径有:()

a.根据于国外政府间的协议取得政府贷款;B.国际金融组织的贷款;

C.国外发行债券;D.向外国财团举债;

9.不属于政府采购制度作用的表述是:()

a.强化国家对财政支出的管理;B.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调整经济结构;

C.提高政府财政支出的透明度;D.加强财政监督,促进反腐倡廉;

10.属于增值税免税的项目有:()

a.粮食;B.外国政府、国际组织无偿援助的进口物资和设备;C.自来水;D.化肥;

11.在税法的效力方面,我国采取的是()

a.属地主义;B.属人主义;C.兼顾属地和属人主义;D.随意确定;

12.民族自治地方企业,需要照顾和鼓励的,经()批准,可以实行定期减免企业所得税;

a.国务院;B.全国人大;C.省级人民政府;D.市级政府;

13.区分税种的主要标志是:();

a.税率;B.纳税人;C.征税人;D.征税对象;

14.下列行为中不属于营业税征收范围的是:()

a.商业银行进行商业住房贷款业务;B.转让无形资产;

C.提供加工修理修配劳务;D.销售不动产;

15.下列销售行为中应当征收增值税的是:()

财务预算的主要特征篇10

关键词:审计监督财政体制深化改革文献综述

中图分类号:F23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6)12-065-02

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建立现代财政体制是我国在财政体制改革的基本方向。审计监督基于其独立性、全面性、专业性的监督特点。基于此,审计监督促进财政体制深化改革受到政府、学界等多方面的关注。在审计实践与实际研究中,审计监督促进财政体制深化改革主要是从预算执行审计、转移支付审计、存量资金审计、税收征管审计以及政府债务审计等五个重要的方面开展,本文也就从五个方面来对文献进行梳理。

一、预算执行审计研究

通过对国内学者关于预算执行审计研究梳理,发现主要针对三个方面开展研究:即预算执行审计的必要性、预算执行存在的问题和预算执行审计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进一步有效完善部门预算审计的政策建议等这三个方面研究。一是重点分析开展部门预算执行审计,尤其是中央部门预算执行审计必要性研究。钱啸森从中央部门预算执行审计中存在的问题为切入点,分析部门预算执行审计有利于提高我国财政管理的效率。姜超(2008)认为预算执行审计与绩效审计结合开展有利于完善预算执行审计实践体系,能够有效促进我国公共财政管理体制的建立和政府职能的转变,加强对财政资金使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监督力度。张军等(2015)针对我国现行预算体制机制不完善、预算执行违规问题等问题应加快推动绩效预算审计,这样有利于我国现代财政体制构建。董玲、安艳芳(2009)认为现阶段在全力推进政府预算绩效评价的政策背景下,分析和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有益经验和做法,逐步建立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政府预算绩效评价体系,有利于进一步推动我国政府预算管理改革。二是对预算执行与预算执行审计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陈澎(2009)认为我国预算执行存在三方面的问题,即财政部门编制的部门预算草案过粗,不利于管理;预算编制的标准与定额体系有待完善;财政集中核算的不完善;部门预算执行审计中存在的问题是部门预算执行审计相对滞后以及忽视财政预算执行效益的审计。宋达和郑石桥认为我国部门预算执行审计存在的主要问题有政府审计制度本身存在制度局限;由于收到审计技术、方法以及审计资源的限制,我国在进行预算执行审计的过程中,伸进机关和审计人员很难发现所有的有关预算执行过程中存在的违规问题;同时,审计和其他经济监督形式一样存在威慑力度不够的缺陷,因为审计发现问题后很少开具处罚单,即便采取一定的处罚措施,其处罚的力度也很难以达到震慑违规者,违规行为在短时期内自然屡禁不止。三是加强预算执行审计对策措施研究。陈斌认为在“大财政”的思想理念背景下,应结合“大财政”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特点,构建适合“大财政”发展模式的预算执行体系,进一步优化审计技术,改进审计方法,加强审计监督方面法律法规建设健全等。薛芬认为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时期,应对预算执行审计进行重新定位,即对审计范围、审计层次、审计重点等重新进行认识和拓展,重点在于推进绩效审计为核心的审计模式,让公众参与机制建设的过程中,加快建立健全审计公开制度。

评述:上述学者们关于预算执行审计的大量研究,取得的成就比较大,尤其是在发现预算执行审计过程中存在制度、体制、机制等方面的问题和根源,进而能够提出效果的政策建议。然而,审计监督预算体制合理性、财政政策审计评估以及对部门权力运行监督等还不够。本研究主要从现代财政体制构建的整体框架下,来分析我国预算改革的整体方向、预算改革面临的挑战,进而有针对性地探析a算执行审计发展趋势和方向,最后提出完善预算执行审计的路径――嵌入式审计。

二、转移支付审计研究

房桃峻和胡继荣在2012年通过对我国财政转移支付过程研究,发现主要存在预算安排不完整、滞留专项转移资金、挪用专项转移支付资金以及转移支付资金使用效率低等问题,针对转移支付资金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系列健全完善我国转移支付资金审计制度及具体措施等,即主要是充分发挥我国审计监督职能和作用;进一步完善财政转移支付一系列法律、法规和制度,使转移支付制度更加健全,使审计结果的处理具有充分可靠的法律法规依据;开展转各个领域转移支付资金效益方面的审计,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效益和效果;进一步提高审计机构(国家审计机构和地方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对财政转移支付资金审计的能力;进一步提高财政转移支付(一般转移支付和专项转移支付)资金审计结果质量,同时加强审计结果的运用;进一步构建健全财政转移支付资金审计有效的可操作的评价框架及具体指标体系;对财政转移支付资金(一般转移支付资金和专项转移支付资金)开展上下同时审、跨部门联合审、跨领域同时审等联动审计机制,确保审计质量可靠。审计署贸易审计局课题组于2013年对对商务部参与分配的发展专项资金(主要指的是2011年发展专项资金)进行探索性审计后,指出专项资金审计应进一步加强政策措施贯彻落实、重点跟踪分配程序、注重延伸审计、上下贯通严肃取证,同时认为在对专项资金进行审计的过程中,应积极践行科学审计理念,运用信贷审计工具,及时转变审计思维,运用现代审计方法,以资金分配为审计切入点,重点关注资金使用效率和管理效益,使资金筹集、分配、使用、管理等环节公开透明、合规合理,检查和评估国家重大政策措施和有关的宏观政策执行情况;不仅促使适合经济社会发展的政策继续发挥积极作用,不适合经济社会发展的政策措施及时清除;更要不断在专项审计工作中总结和完善审计机制,审学研融合动态结合,促使审计方式方法进一步创新。杨春露等(2008)认为转移支付(主要指一般转移支付资金和专项转移支付资金)审计应结合绩效审计,根据转移支付资金使用的目标、范围、用途、额度等,建立一整套适合转移支付资金绩效审计的评价框架和具体的评价指标体系,使转移支付资金审计更趋完善。

评述:上述学者对转移支付审计主要集中揭示转移支付资金在申请、拨付及使用环节存在问题,而较少关注转移支付制度本身设计是否合理、相关政策执行是否及时、转移支付制度环境审计等研究较少。本研究报告将从财政体制改革整体框架下来探索转移支付改革取得的成果、转移支付改革面临的挑战以及转移支付改革的方向,继而研究转移支付审计发展的方向,最后提出完善转移支付审计的实施路径――跟踪审计。

三、税收征管审计研究

税收征管作为我国财政体制改革的组成部分,加强税收征管审计,促使税收征管以及税收体制机制进一步健全,是我国审计机关一直在进行的审计实践。张小伟(2014)认为我国现阶段的财政税收征管审计是整个审计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加强财政税收征管审计工作,能够有效地促进我国税收制度改革和完善,是税收征管制度更加健全,使税收执法更加严肃,依法治税得到进一步强化,促进稳定的税收增长机制得以完善,对税收法定等方面深化改革具有重要和深远的意义。宋建华(2014)认为地方税收征管审计问题是财政审计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地方税收征管存在地方税收征管审计的难度进一步增加,审计机构不能很好的落实审计客体的意见。曲妍蕙(2013)认为通过一系列的研究发现房屋出租税、个人所得税、企业所得税、土地流转税、规费收入、营业税以及房产税等相关税(费)收是否流失,进一步整合审计资源,充分利用其他审计过程中发现的有关税收方面的问题,进一步进行深入系统的调查,及时收缴税款,从而促进税收征管体制机制完善。

评述:上述学者主要研究了通过对税收征管审计发展税收征管环节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比如税收征管效率较低,这在一定的程度上有利于完善税收征管体制机制的完善。但是,对于税收政策审计评估还存在不足,在“互联网+税收”领域如何运用大数据等还面临诸多挑战,这也是本研究报告填补的空白。

四、存量资金审计研究

安群文(2015)认为预算单位财政存量资金审计的重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重点审查预算单位的项目支出的结余资金;二是重点审查预算单位的账目支付的暂付款项;三是重点审查预算单位项目支出结转资金。刘玉洁(2015)认为主要加强财政资金审计的重点包括以下四各方面,即加强对预算结转结余情况审计,对各类财政专户的资金结存情况审计,对国库资金存放管理审计以及加强对财政资金管理制度审计。刘生桥、郭秋园(2015)等在分析财政存量资金形成原因的基础上,提出对财政存量资金审计的思路,即关注国库资金存放管理,关注预算结余结转情况,关注各类专户资金情况、关注财政资金制度管理等情况。黄龙翔(2015)认为财政存量资金审计应该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重点关注社保资金、代缴的非税收入;第二,重点关注未使用的财政专户资金;第三应重点关注用权责发生制虚列支出的预算资金;第四,重点关注停留在预算单位账户上的部门预算安排的未使用、无法使用的部门预算资金和项目资金。

评述:上述学者主要关注财政存量资金规模、结构和形成渠道等,而对于财政存量资金形成的原因分析较少,对如何盘活财政存量资金以及相关的财政政策审计评估研究较少,本研究在梳理以前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根据现代财政体制框架下财政存量资金管理制度面临的挑战和发展的方向,提出完善财政存量资金审计路径――专项审计。

五、政府债务审计研究

董大胜(2010)认为应该把债务列入预算管理中,同时分析了地方政府债务突出的问题是融资平台问题,财政审计要关注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所形成的财政风险和金融风险。隋玉明(2013)认为我国目前在对地方政府性债务进行审计的过程中,国家或地方对地方政府债务审计重视程度不够,应进一步加强地方政府债务跟踪审计,地方政府债务融资平台审计等,强化对地方政府债务的专项监督检查,及时对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发出预警;加强债务资金绩效审计,有效提高地方政府债务资金使用效率和效益,达到债务资金使用效益最大化目的。地方政府性债务审计研讨会(2011)得出结论,提出了一系列操作性强的地方政府债务审计具体措施;第一,进一步拓展财政审计的范围,扩大财政资金规模审计,及时摸清政府性债务整体规模、Y构等相关情况;第二,利用跟踪审计,对政府投资项目坚强监管,提高经济性和社会效益;第三,深化金融审计,有效控制贷款风险;第四,把政府性债务审计与经济责任审计相结合,完善政府债务方面的举借、投资、管理等重要环节和关键部门责任人的问责追责制度和具体措施。王善平、蒲丹琳(2012)通过对地方政府债务形成的原因进行研究分析发现,我国地方政府主要通过地方政府的融资平台在筹资的过程中,运用政策制度方面滞后等缺陷来巧妙的规避制度风险而进行借贷,进而指出国家审计可以通过权利的监督和制约来约束地方政府过度融资的规模,以有效控制地方债务风险。李玲等于2013年认为地方政府债务在立项、筹集、投资、管理等各个环节和领域存在违规问题,为此提出各级政府部门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的政策建议及措施:第一,坚持按照法定的程序发行债券,加快制定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防控机制;第二,对地方政府性债务举债渠道予以规范;第三,指定专门的政府债务管理部门或者机构,加强对地方政府性债务进行统一归口管理,第四,对地方政府性债务主体分门类别进行区分,对其进行有效清理规范;第五,对举债部门或者单位的举债权力予以规范和约束,规范债务决策程序和机制;第六,强化预警指标体系和预警系统,完善债务全过程监控体制机制;第七,加强偿还机制建设,提高偿还能力;第八,构建考评机制,加大问责追责力度;第九,创新审计方式方法,加强监督力度。袁杰、夏飞(2012)加强对地方政府债务的跟踪审计,促使其相关的法律法规进一步完善,有效化解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

杨娟认为地方政府债务审计的重点内容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第一,加强政府性债务管理制度审计;第二,加强政府性债务举借各个环节审计;第三,加强政府性债务资金使用效益审计;第四,加强对举借债务投资方向审计。同时提出政府性债务审计方式包括:一是与政府投资项项目结合,加强对地方政府性重点投资项目审计;二是与金融审计相结合,维护地方政府性债务安全;三是与预算执行审计相结合,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

评述:上述学者对地方政府债务审计研究主要集中债务规模、融资平台以及债务结构等方面审计,而忽视地方政府债务制度合理性审计、地方政府债务预警体系构建审计以及地方政府债务制度环境审计等。本研究主要从现代财政体制改革的框架下来分析地方政府债务改革所面临的挑战、地方政府债务改革方向以及地方政府债务升级发展的方向,提出完善地方政府债务审计路径――统一组织。

参考文献:

[1]钱萧森,吴星.深化中央部门预算执行审计的若干思考[J].审计与经济研究参考,2008(4)

[2]宋达,郑石桥.政府审计对预算违规的作用:抑制还是诱导?――基于中央部门预算执行审计数据的实证研究[J].2014

[3]陈斌.深化预算执行审计的基本思路[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5(3)

[4]薛芬.政府预算变革与政府预算执行审计战略转型――基于国家治理的视角[J].审计与经济研究,2012(6)

[5]安群文.把握结转资金与结余资金概念做好预算单位财政存量资金审计[J].理论探讨,2015(1)

[6]刘玉洁.财政存量资金审计初探[J].审计月刊,2015(2)

[7]刘生桥,郭秋园.盘活财政存量资金的审计分析[J].审计月刊,2015(3)

[8]黄龙翔.县级财政存量资金审计监督建议[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