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手术患者心理护理论文十篇手术患者心理护理论文十篇

手术患者心理护理论文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4:41:54

手术患者心理护理论文篇1

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人口年龄结构发生变化,人口老龄正在增加,我国也正在成为老龄化国家,目前65岁以上的人口已占20%,随之而来的老年患者比例也在逐年增加。由于年龄的增长,各类生理状况也在发生变化,老年人的心理状态也会有所改变,手术本身对病人而言就是一个刺激,可引起一系列消极的心理反应,直接影响到手术的效果和伤口的愈合,因此首先要改善病人接受手术时原来的心理状态,以获得整个手术的顺利进行。随着现代医学从生物医学模式向心理―社会―生物医学模式转变,护理模式也由功能制护理转为整体护理模式,因此在护理老年手术患者过程中,护士要做好心理护理,以科学理论为指导,以良好的人际关系为最佳作用。

1老年患者的特征

1.1生理特征

1.1.1精神活动能力减弱由于大脑功能衰退导致病人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注意范围缩小,联想缓慢,对事物的反应减弱,记忆力下降。

1.1.2感知觉减退视觉、听觉、皮肤感觉退化,病人表现为耳聋、眼花、视力下降,对冷热刺激不敏感。

1.2心理特征情感变化尤为明显。固执、偏见、猜疑、急躁、自卑感,尤其是即将手术时,表现为紧张、焦虑、恐惧、抑郁、绝望等消极情绪。

1.2.1紧张往往某些病人在来医院就诊时,就不免产生紧张心理,特别是在明确诊断为需要手术治疗时,就会特别害怕,有的老年病人还会有严重的心理失衡,情绪低落,沉默寡言。

1.2.2焦虑由于老年人的适应能力差,住院后饮食起居、休息睡眠等生活常规受到扰乱,加上环境的陌生都可产生焦虑不安。

1.2.3恐惧老年人由于身体各方面功能的退化,导致许多疾病的发生,容易受到死亡的威胁,所以往往会产生恐惧的心理。

1.2.4自尊心理有的老年人平常就性格固执,患病后更是坚持己见,常常会拒绝配合治疗或护理,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主观意识,表现有自怜、抑郁等。

1.2.5绝望由于疾病的原因,手术可能造成的并发症或带来生活上的改变,而造成精神打击,悲观失望;另一种则由于经济拮据,子女不能陪伴在床边而表现得忧伤、绝望。

1.2.6自卑在许多老年患者中,一旦得知疾病需要手术治疗,就认为自己在世不长。另外,在农村更会因为自己的年龄已大,心有余而力不足,手术将造成亲人的负担,而产生不安内疚感和自卑心理。

2心理护理

2.1尊重根据马斯洛的人的需要层次论学说,心理护理及与其交流中尤其要注意满足老年人的自尊需要[1]。

自尊是指一个人需要独立、自由、成就和荣誉,它包括自我尊重和受他人尊重。由于老年人社会交往降低,心理障碍增加,甚至失去家庭的帮助,会经常感到不被尊重的威胁,因而老年人对尊重的需要更为迫切。为帮助老人术后尽快恢复,从术前起就要多与其交流,细心听取意见,恰当地称呼老人,言行礼貌,耐心倾听老人的主诉,切不可表现厌烦,对老人的健忘、唠叨要谅解,能办到的事尽量按他的要求去办,术后也要尊重老人的决定,在护理时,尤其不可因其年老,护理工作量大而表现出厌恶、逃避行为。例如有一位双下肢静脉曲张行静脉剥脱术后的病人,一般情况下,我们在护理中都是用尿壶在床上小便,可这位老人坚持不用(在其心理中还是不服老),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和其家属共同协助老人下床,在确保老人的安全下,也尊重满足了他的需要。

都需要护士多在生活上与护理中多加关心和留意。术前要了解患者的家庭、职业、文化程度,通过语言来启发安慰老人,并用通俗、朴实、恰当的语言回答病人提出的问题,讲明手术治疗的必要性,介绍经手术治疗而痊愈的患者情况,引导病人从心理上自我调节,摆脱恐惧心理,建立良好的心理状态。术后更应主动去接近老人,以满足最基本的生理需要。一开始帮助他翻身―坐起―下床―散步,帮助他漱口―洗脸―更衣―如厕,在护理中给予其心理上的安慰,使病人得到温暖,告诉他每一点恢复的起色、迹象,帮助他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在我科曾收住过多例老年胆囊手术、胃部手术患者,由于在护理过程中给予足够的关心和帮助,术后及时告诉病人应注意的事项或有可能出现的问题,经过一系列的心理护理,这些病人都能很快适应术后生理上的变化,积极配合治疗,经过尽早、足量的功能锻炼,缩短了恢复时间。

2.3疏导老年病人往往面对手术,会过度伤心,影响食欲与睡眠。在护理时应鼓励病人尽情的发泄、诉说,待情绪稳定后主动帮助病人分析病情及预后,告知其如何配合治疗,以增强病人对术后生活的信心。在围手术期内,要根据不同的手术阶段,及时了解病人的紧张源,在护理中以宣泄、疏导为主,改善病人的情绪。

2.4情感人到老年,由于生理、社会关系的变化,情感会发生诸多的改变,特别是住院后更以孤独感、失落感为显著。首先在手术前后要联系其亲友来探视、陪床,其次护士也应多与老年患者交流,增加老年人谈话的兴趣,帮助老人调节情绪,鼓励老人在可能的情况下,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活动。术前在护士协助下自理生活,术后多与老人沟通,帮助老人进行功能锻炼,尤其是在术后疼痛时,更应陪伴老人,可以握住老人的手或帮老人擦汗这些细致的动作都会让老人在情感上得到满足,从心理上振作起来。

2.5护理要取得良好的心理护理效果,还应从护理上对老年患者做好基础护理及生活照料,术前做好健康宣教,术前饮食、肠道等准备[2];术后由于老年人抵抗力下降,尤其要注意基础护理,如皮肤护理、饮食指导、指导、活动休息指导,以期从全方位让老人得到温馨的护理服务,良好的精神慰籍。

总之,对于老年手术患者,做心理护理时,一定要从言行上尊重,情感上支持,生理上关心,要以心理上的疏导和调适作为主导,让他们感到自身存在的价值,保持最佳的心理状态,并以良好的医德,熟练的技术来增进老年患者手术的顺利性,缩短术后恢复的时间,提高手术成功率。

参考文献

手术患者心理护理论文篇2

【关键词】:腰椎间盘突出症微创手术心理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5)03-0145-02

腰椎微创概念的形成是整个医学模式的进步,是在“整体”治疗观带动下产生的。腰椎微创手术更注重病人的心理、社会、生理(疼痛)、精神风貌、生活质量的改善与康复,最大程度体贴病人,减轻病人的痛苦。由于腰椎微创手术的出现及在医学领域的广泛应用是最近十几年的事,患者对微创手术缺乏正确的认知。产生一系列的心理负担,从而使患者的心理,生理产生变化进而影响微创手术效果。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心理护理作为现代护理模式的重要组成,已得到普遍认可并广泛应用于临床护理实践[1]。我科通过对100患者进行观察,并对治疗过程中出现的心理问题给予适当的心理疏导,取得满意效果。

1临床资料观察100例腰椎间盘突出患者。

2存在主要心理问题

2.1紧张、焦虑80例,占80%,紧张和焦虑是患者最初的情绪变化,产生紧张和焦虑的原因主要有[2]:(1)对微创手术的不了解或期望过高,由于微创手术最近十几年才广泛应用于医学领域大部分患者对其缺乏认知;(2)对病室的环境的恐惧心理,由于自身病痛的折磨以及对医院环境的陌生使患者产生紧张焦虑的情绪(3)对医护人员的信任不足,有些患者反复多次就诊无法彻底消除疾病,使患者对医护人员缺乏信心。过度紧张,焦虑可使交感神经兴奋引起血压升高,心率加快,身体免疫功能下降从而降低手术的耐受力[3]。

2.2疼痛64例,64%,微创手术出血少,创面小,但也属于开放性治疗手段[4],部分患者会出现轻微疼痛,尤其对疼痛较敏感的患者,希望术中注射大剂量的麻药以减轻疼痛。

2.3抑郁20例,20%,产生忧郁的原因很多,主要原因还是患者担心术后愈后不好影响正常的工作生活,如部分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患者,由于手术在脊椎患者担心手术过程中损害血管,神经造成肢体活动受限,生活能力受到影响;经济问题,因病致贫,主要表现为忧愁、多虑情绪极不稳定。

护理措施:

微创手术患者心理护理措施越早实施越好。患者入院接诊护士态度和蔼,热情,向患者介绍院内环境,帮助患者减轻寂寞焦虑心理,良好的护患沟通可以增强患者对义务人员的信任感。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腰椎微创手术患者介绍微创手术的必要性,可靠性,术前注意事项及需要患者的配合[5]。对情绪过分紧张的患者,建议医生给镇静剂;对于担心经济的患者,应向患者说明:您的担心我们会认真考虑,会根据您的经济状况,控制高费用物品的使用,请您放心。送患者进入手术室后,与手术室护士做好交接工作,解答患者的疑问;担心疼痛的患者,向患者解释手术是在充分麻醉、安全、无痛的情况下进行的。微创手术出血少,创面小,手术时间短,麻醉师会根据手术需要辅助用镇静药。同时,手术过程中,与手术无关人员不得进入手术间内,医护人员的言行要严谨有礼,术中术后不谈与手术无关且引起患者猜忌的话题。情绪过度紧张患者应嘱手术室护士应密切观察病人反应,做到安慰和细心相结合,尊重、理解、体谅他们,尽量避免不良情绪的产生[6]。

结论:心理护理是现代护理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腰椎微创手术患者的心理疏导更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适当的心理疏导不仅能增加患者对医护人员的信任,消除患者紧张焦虑的情绪,对促进患者康复的有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闫柏令心里护理在整体护理中的重要性[期刊论文]-《中华中西医杂志》2008年(7)

[2]刘贤英择期手术病人术前护理研究[期刊论文]-《中华中西医杂志》2008年(7)

[3]纪之花心理干预用于外科手术患者术前护理效果观察[期刊论文]-《中国现代医药杂志》2013年第2期

[4]刘宪义微创tLiF手术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期刊论文]-《中国骨肿瘤骨病》2011年1期

手术患者心理护理论文篇3

【关键词】人性化护理;心理护理;手术室;应用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7.333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7-3784-01

在现代临床医疗活动中,手术治疗具有高效、方便、缩短治疗时间以及提高临床疗效的优势,但仍然会给患者生理上带来一定影响,进而引起患者产生一系列不良情绪,严重时可能会对手术过程、术后恢复等等产生严重影响。在本文研究中,本人将选取所在医院2010年2月――2012年7月间收治的手术患者进行临床心理护理干预,临床效果显著,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将本人所在医院2010年2月――2012年7月间收治的128例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各64例),其中男性77例,女性49例,患者年龄区间17-76岁;本文病例手术类型:耳鼻喉手术14例,眼科手术1例,妇科手术37例,外科手术33例,骨科手术43例;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护理方法对照组患者术前、术中以及术后均给予常规护理措施(即根据手术需要给予日常护理),而对照组患者则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心理护理干预,具有干预措施如下:

1.2.1术前访视术前一天巡回护理人员需要到病房与患者进行沟通,首先查看患者的病历,详细掌握患者的病史及疾病的基本情况,为术前心理疏导奠定基础;巡回护理人员积极与患者及家属进行沟通交流,向其详细讲解手术的必要性、安全性以及术前、术后的注意事项,同时为了增加患者的信心还可以介绍一些成功病例,以此来缓解患者的紧张、焦虑情绪,从而保证患者能够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接受手术治疗;通过对患者心理状态进行摸底,进而制定详尽的手术心理护理计划[1]。

1.2.2术前心理护理术前,巡回护理人员提前进入手术室,调节手术室的温度、湿度,准备好手术器械及其它用品,整理手术床单,其目的是为患者营造一个舒适、整洁、安静的手术环境,当患者进入手术室后给予亲切问候,询问是否有什么需求并尽最大努力满足,让患者能够安心地接受手术治疗;患者进入手术室后巡回护理人员一直守候在患者身旁,同时协助麻醉医生摆好麻醉,并细心的告知患者不能随意翻动身体;对于行局部麻醉或椎管内麻醉患者,告知患者不会有疼痛感,注意给予患者保暖,帮助患者遮盖隐私部位,增强患者的安全感。

1.2.3术中心理护理患者进入手术室后,巡回护理人员将患者平稳的移送至手术床上,并主动与患者进行沟通交流,因势利导,将患者的心理状态调节指最佳状态;在护理过程中可以适当采用一些肢体语言,例如:握手、轻拍肩部等等,给予患者足够的信心与支持[2];对于部分患者情绪存在严重的激动、恐慌情绪时,护理人员在交流过程中尽量不谈及手术,与患者谈论一些无关紧要的事情并给予肯定的眼神,以此来分散患者的注意力,缓解其不良情绪。

1.2.4术后心理护理术后护理人员需要将患者护送回病房;若患者麻醉已经清醒,则可以告之手术非常成功,只需要留院观察几日未出现如何疼痛或不良反应情况便可出院;术后向患者及家属讲解术后的一些注意事项,让能够感受到护理人员仍然对其术后情况十分关心,进而使患者能够保持愉悦心情,进而利于提高术后疗效及改善预后;术后2-3d,巡回护理人员进行随访,详细询问患者伤口恢复情况,是否存在任何不适感,是否满意手术室心理护理。

2结果

两组患者经过临床护理干预,其中实验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体会

心理护理是手术室护理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手术时间较为短暂,但是对患者心理的影响则是不容忽视的,尤其是对于心理承受能力较差的患者而言,不良心理状态极易对手术治疗产生严重影响。因此,手术室护理人员需要在术前、术中、术后给予患者必要的心理护理干预,针对患者不同的心理状态给予有效的心理沟通,排除影响患者情绪因素,帮助患者树立起坚定的信心,促使其保持良好心态接受手术治疗[3]。本文研究中,实验组患者经过心理护理干预,未出现任何不良反应,临床护理满意度达到96.88%。

参考文献

[1]胡浪静.手术室护士对手术患者的心理护理[J].中国医药导报,2010(36).

手术患者心理护理论文篇4

【摘要】:目的:探讨眼科手术局麻中,心理护理的重要性。方法:我们的心理护理贯穿到眼科手术室护理工作中的每一个环节,针对患者手术前、手术中和手术后的心理状态为其实施相应的个性化的心理护理。结果:手术中患者孤独和焦虑、恐惧和紧张、悲观和绝望的反应减轻,患者术后精神状态改善,住院时间明显缩短。结论:在现代临床医学中,眼科局麻手术中手术室护士心理护理对患者术前心理状况的调整、手术中的积极配合、术后的恢复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关键词】:眼科局麻手术心理护理

眼科手术多为局部麻醉。在整个手术过程中患者神志一直保持清醒,这就使患者的心理承受着巨大的压力,精神一直处于高度紧张状态,直接影响病人的正常心理活动,对病人手术后的康复产生影响。心理护理是在护理过程中,通过人际交往,以行为来影响或改变病人的心理状态和行为,促进其康复的方法。我们眼科手术室护士对2012年1~6月接受局麻手术的例病人实行了心理护理,使病人在最佳心理状态下接受手术,效果显著,现将护理工作体会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716例病人,其中白内障手术606例,视网膜脱离复位术98例,抗青光眼手术5例,其他手术7例。患者年龄9-91岁,平均45岁,手术均在局部麻醉下进行,手术时间10-120分钟。

2护理

2.1术前护理

手术前了解病情方案及手术步骤、术中及特殊要求,并同其责任护士一起探望患者,与患者沟通,讲明手术的必要性、安全性。根据患者年龄、职业、文化程度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沟通交流,向患者说明手术的目的、方法、注意事项、术中配合及术后效果等,让患者能够心中有数。手术室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空间,再加上医护人员的特殊服装和手术间的治疗设备以及灯光、色调等,形成了一个没有亲人在场的特殊环境。在接患者入手术室时,由于眼科患者视力不好的特殊性,我们轻柔地帮患者穿手术衣,换拖鞋,然后双手牵住患者的手走到手术床前,扶其躺好并戴好手术帽子,吸氧。在做这些工作的同时,同患者交谈,简单介绍手术室的环境,以及手术流程,对消极悲观的患者给予鼓励,耐心解答其疑问,使其精神上得到支持,以缓解患者由于环境陌生而带来的紧张和恐惧,使患者在轻松的心理状态下接受手术。

2.2术中护理

(1)对术中出现的不良反应如恶心、呕吐、疼痛,及时解释,并嘱其深呼吸,减轻反应,稳定情绪。(2)当患者术中疼痛或紧张不适时在不妨碍术中操作的前提下,握住患者的手,让患者感受到亲人般的关心和体贴从而得到心理上的满足。(3)术中医护人员应减少不必要的交谈,避免谈论手术以外的事情,使患者产生心理上的反感。(4)手术室护士在手术开始之前要告诉患者吸氧的必要性,并给予低流量持续吸氧,消除其紧张和焦虑,同时给予心电监护,以便随时观察病情变化。(5)手术中医护人员在进行操作时动作要轻柔,减少监测仪的设备和手术器械的碰撞声,保持手术间的安静,以免对患者造成心理应激,引起不应有的心理负担。(6)术中与病人沟通时应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需要病人配合时避免使用命令的语气,应使用商量的语气。使患者感到亲切,被尊重,积极配合手术。(7)手术完毕,参与手术的护士告知患者手术已结束,并帮助给患者包扎伤口,询问手术的感觉,注意观察患者面色表情、呼吸等情况,并适时送上美好的祝愿。向病房责任护士交接术后注意事项,使手术室护理与病房的护理结合在一起,促进患者术后病情恢复。

3术后护理

术后到病房探望患者,了解术后恢复情况,做好术后指导,并征询患者对手术室护理工作有何意见和建议,以进一步改进和提高护理质量。

4体会

通过对眼科局麻手术的患者实施心理护理,使患者能以良好的心态接受手术,提高了患者对局麻手术的耐受性,利于眼科局麻手术的顺利进行。并能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对于减轻患者手术过程中的不适症状和术后恢复具有积极的作用。在护患之间建立起互相信赖、互相合作的的护患关系,有力的保证了高质量手术的完成。

参考文献

[1]沙玉兰,朱雪珍.非语言交流在心理护理中的应用体会J:.宁夏医学杂志,2005,12(27)20-21.

[2]姚丽娟.心理护理在外科手术中的应用.基层医学论谈,2008,122(2):148.

[3]李雪兰,钟燕冬.手术室护士对剖宫产产妇的心理护理J:.医药与保健2009.9.(17)86-87.关键词:眼科手术护士择期手术心理护理.

[4]邓瑞文.现代手术室的室内装修之成见.护士进修杂志,2000,15(10):742.

[5]侯炎红,孙故.心理护理对手术患者术前焦虑情绪的影响.护理杂志,2004,20(11):9.

[6]庞兰英.眼科护理补安全因素分析及应对措施[J].家庭护士,2007,9(5):64

手术患者心理护理论文篇5

【关键词】人性化护理手术室信任度满意度

在倡导文明服务的今天,世界更加关注人的身心健康,人性化护理以其对“人、健康、环境、护理”的独特见解,推动着护理事业向前发展[1]。对手术患者采用人性化护理和传统护理的效果进行比较分析,现将相关资料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行手术治疗的患者224例,男性148例,女性76例;年龄15-65岁;两组患者均采用硬膜外麻醉。将两组患者随机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12例,使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术前核对患者及及术前准备情况,简单交代给患者术中的注意事项;建立静脉通道、备齐手术物品,配合医师顺利完成手术;手术结束时清点手术物品,将患者送回病房,向病房主管护士及患者家属交代术后注意事项。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强人性化护理:术前1d手术室的负责护士到病房与患者进行沟通,介绍手术室的环境及手术的过程,回答患者担心的问题,消除患者的疑虑,使其增强面对手术的信心。术日患者进入手术室后,认真核对患者信息,并安慰患者,表示会陪同其度过手术期且告知手术医师技术良好,使患者可以放心手术;手术结束后随访患者的恢复情况,就患者出现的不适给予安慰和解释,确保患者顺利出院。

1.3调查项目

将医院自制的住院患者对护士信任度和满意度的调查问卷发放到本组患者手中,由患者不记名回答问题,此224份调查表全部收回,统计结果并进行比较分析。

1.4统计学处理

本组研究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

2结果

2.1两组患者对护士信任度的比较

对照组患者对护士信任度为87.5%,观察组为98.2%,两组有显著性差异(x2=4.99,p<0.05)。见表1。

2.2两组患者的满意度比较

对照组患者的满意度为85.7%,观察组患者的满意度为96.4%,两组有显著性差异(x2=3.9529,p<0.05)。见表2。

表1两组患者满意度比较(例)

组别

例数

信任

不信任

信任度(%)

观察组

112

110

2

98.2

对照组

112

98

14

87.5

表2两组患者满意度比较(例)

组别

例数

满意

不满意

满意度(%)

观察组

112

108

4

96.4

对照组

112

96

16

85.7

3讨论

人性化护理是一门艺术,它不仅仅表现在护士优雅的举止、整洁的仪表、轻盈的动作,给人以美感,更重要的是人性化护理能体现出护士对患者的真情实感[2]。针对不同的患者,及时提供不同的人性化护理,使患者的健康在短时间内恢复到最佳状态。人性化护理是由美国人华生(watson)首先提出的“人性照护”护理模式发展而来,所谓“人性照护”即护士必须有人性科学的认知,给予患者人性化照护[3]。其本质就是“以患者为中心”,这完全是与现代医学模式的视患者为一个生物、心理、社会的完整的人相符合的[4]。人性化护理,它让护士转变了“以我为中心”的惯性思维模式,将“以患者为中心”作为整个护理工作的中心,且要求提高护士的工作责任心,要求护士不断地学习新知识和积累工作经验,以保证护理质量[5]。人们患病时,从自己熟悉的社会环境走进陌生的医院,从家庭社会的多种角色变为患者。患者住院后得知需要手术,会迫切希望了解自己的病情及手术后的预后,希望跟医护人员多沟通,了解为自己进行手术的医师和配合护士的技术是否娴熟,希望得到医护人员更多的关心,得到心理安慰。护士要改变以往的护理工作程序,在细微之处体现人性化护理对生命健康的关爱,从术前访视、术中护理及术后随访三个方面加强对手术患者的人性化护理,体现人性化护理在临床护理工作中的真意义。手术室护理中提供人性化护理,能解除患者对手术的恐惧心理,使患者在生理、心理、精神上处于满足而舒适的状态,有利于促进机体早日康复。本组结果显示,对照组患者对护士信任度为87.5%,观察组为98.2%;对照组患者的满意度为85.7%,观察组为96.4%;可见加强了人性化护理的观察组患者对护士的信任度和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由上可见,人性化护理应用于手术室,可以提高患者的信任度和满意度,提高护理质量。

参考文献

[1]邓行爱,郑耀珍.给予人文关怀,深化整体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2003,38(9):707.

[2]叶志弘.以人为本提供超期望服务[J].中华护理杂志,2002,37(4):315.

[3]顾海杰.现代护理艺术性简论[J].实用护理杂志,2000,16(3):1-2.

手术患者心理护理论文篇6

1临床资料

纳入标准:患肝胆胰疾病,有手术指征,无明显手术禁忌证,并且同意手术,意识清楚的患者。收集我院肝胆外科2011年12月—2012年12月符合标准的手术患者200例作为对照组,年龄(53.10±11.20)岁,男112例,女88例;肝胆管结石病55例,原发性肝癌48例,胰腺肿瘤10例,门静脉高压症12例,肝门部胆管癌30例,胆囊癌45例。收集2013年1月—2014年1月符合纳入标准的接受个体化3D诊疗模型指导术前讨论的手术患者200例作为观察组,年龄(54.4±12.7)岁,男118例,女82例;肝胆管结石病57例,原发性肝癌53例,胰腺肿瘤12例,门静脉高压症8例,肝门部胆管癌40例,胆囊癌30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疾病诊断的构成比等方面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方法

2.1对照组

实施常规术前讨论模式。术前讨论开始前,主管医生准备患者资料、各项检查结果及影像学资料。讨论时只由医疗团队组成,各级医生按病历记录进行讨论。护士遵医嘱执行各项操作。患者及家属被告知讨论结果。

2.2观察组

实施以数字医学技术三维可视化系统为依托、医护患三方参与的术前讨论模式。(1)重建出患者病灶的数字医学技术三维重建图像,具体步骤:患者术前行64排螺旋增强Ct薄层扫描;将CtDiCom图像数据上传Hp服务器,将服务器的DiCom导入到mxview工作站;在mxview工作站中,进行数据的刻盘存贮;将数据导入腹部医学图像三维可视化系统(mi-3DVS)软件中,进行三维重建,得到患者病灶的数字医学技术三维重建图像。(2)责任护士、护理组长及护士长在术前讨论之前,掌握患者护理资料,并查阅相关资料。(3)全科医生、护士长、护理组长、责任护士、手术配合护士、患者及家属围座一起,共同参与术前讨论。(4)主管医生汇报患者病情及相关资料,使用旭东公司三维阅读软件(viewer)播放患者病灶的数字医学技术三维重建图像。(5)责任护士汇报患者的护理资料。(6)各级医生讨论制定手术方案,并进行仿真手术演示。(7)护士长、护理组长和责任护士根据术前讨论情况,以及患者的病情、手术情况、个性特征和需求制定护理措施。(8)手术配合护士根据讨论结果预先做好器械、耗材及患者等准备。

2.3评价指标

评价两组患者在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日、护理服务满意率。并发症包括胆瘘、肠瘘、胰瘘、吻合口出血、胸腔积液、伤口出血、伤口及腹腔内感染、肺部感染、泌尿系感染、门静脉及下肢深静脉血栓、压疮等,统计并发症发生率。以上数据均由医院质量管理科在患者治愈出院后统计所得。

2.4统计学方法

用SpSS13.0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结果

对照组发生1起医疗纠纷,观察组未发生医疗纠纷。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平均住院日、护理服务态度满意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4讨论

4.1实施以数字医学技术三维可视化系统为依托、医护患三方参与的术前讨论模式,降低了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缩短了平均住院日观察组实施以数字医学技术三维可视化系统为依托、医护患三方参与的术前讨论模式,一方面,医学图像三维重建是通过64排螺旋Ct和mi一3DVS软件得到的仿真模型,重建的三维图像有较强的真实感,能立体地显示肝胆、胰、脾病灶及其内部管道结构的位置、形态及其与周围大血管等结构的解剖关系,可按照使用者的意图,通过放大、缩小、旋转从任意角度和任意距离来观察,并可设置肝脏、胆管或血管的透明度,充分显示出它们的解剖学关系,帮助医生在手术前合理制定个体化的手术方案,选择最佳的手术方式[2]。护士通过直接、形象地观看,等于参与了整个手术过程,对于手术的方式、部位、引流管放置的具置等有了预先、清楚地了解,为提前做好术后准备、护理计划和应对措施提供了依据。另一方面,医、护、患三方共同参与的术前讨论,不仅使责任护士对疾病的病因、治疗、诊断、护理等方面的知识有了更深、更全面的了解,使医生能及时获取患者的病情变化、心理状况和护理计划;配合手术护士能为第2天的手术做好周密的仪器和材料准备;而且由于患者及家属的参与,使护士能针对不同文化背景、不同职业、不同需求的患者制定出更合适、具有个性化、全面的术后诊疗护理路径。医护患三方参与术前讨论模式的实施,增加了手术成功率、减小了手术损伤、降低了手术风险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从而缩短了平均住院日。

4.2实施以数字医学技术三维可视化系统为依托、医护患三方参与的术前讨论模式,提高了患者满意度,减少了医疗护理纠纷因文化背景、职业和来源的不同,不同患者对专业知识的理解能力存在很大的差异;也由于手术的不可知性,使患者及家属在手术前产生很大的心理、精神压力,无法充分理解手术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一方面对手术寄予很大的希望,一方面又心存怀疑和恐慌,一旦手术出现意外,医疗纠纷很快产生。运用腹部医学图像三维可视化系统得出的仿真模型和仿真手术的演示,能更加直观和形象地显示病灶的部位、大小、与周围血管的关系等等,再通过医护双方进行通俗地讲解,使患者清楚自己的病情和手术情况。在可知的情况下,把人体内脏及手术所带来的神秘面纱揭开,增强了患者康复的信心和科学的期望值。而医、护、患三方共同参与的术前讨论,不仅满足了每例患者的个性特征、不同需求和情感心理需求,减轻了焦虑,使患者从以往的被动接受治疗转为主动参与治疗,更了解了如何配合治疗,从而增强了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和毅力,促进了疾病的康复;又密切了三方关系,使患者对医护人员的理解和信任度增加,提高了服务态度满意率,减少了医疗护理纠纷的发生。

4.3实施以数字医学技术三维可视化系统为依托、医护患三方参与的术前讨论模式,全面提高了护士的知识、能力和责任心责任护士参与术前讨论,并与医生及患者共同制定术后的诊疗护理路径,不但需要全面了解患者的病情、详细资料,而且必须掌握相关疾病的知识、营养学及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因此促使了责任护士在平时通过学习和实践,不断巩固自身的专业知识和获取新的知识,并在实施术前讨论之前查阅、学量的相关资料以做好讨论的准备。在讨论时,主管医生介绍手术患者的病史、体征、各项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鉴别诊断,播放患者的数字医学技术三维重建图像,各级医生进行分析、讨论、确定手术方案、术式,并进行仿真手术的演示,最后制定术后的诊疗护理路径。在这一过程中,责任护士对相关疾病的知识有了更加直观、形象的、更深层次的体会和了解,并增强了护理患者的信心。

手术患者心理护理论文篇7

[关键词]心理护理;白内障;老年;焦虑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4.03.427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1544-01

有资料表明,我国近5000万余盲人中,一半以上致盲原因为白内障,而无论在城市还是农村,白内障在老年人疾病谱中均占据主要地位,许多老年性白内障患者,由于各种原因出现焦虑心理,其血压会因焦虑等原因而有所波动并呈升高的趋势,因此重视白内障患者的术前心理护理,使患者能在最佳的心身状态下接受和配合手术治疗是护理的关键。我院对老年白内障手术患者实施有效的心理护理,减轻了患者的焦虑状态,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1年4月――2012年5月眼科收治的白内障患者100例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其中男66例,女34例,年龄60-77岁,平均年龄68.7±7.9岁,术前对眼压测定(14.4±4.o)mmHg(1mmHg=0.1333kpa),左眼58例,右眼42例,瞳孔情况:5mm者l9例。白内障患者通过术前常规检查均适合手术病例,采用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术进行治疗。白内障患者依据是否在护理过程中实施心理护理分为观察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两组白内障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对照组根据老年白内障患者普通护理标准进行。观察组在常规的基础上联合心理护理:①建立白内障老年患者心理档案:白内障老年患者入院开始进行心理测试,评价患者的心理特点,建立个人心理档案。②制定心理护理计划:根据患者个人心理特点,制定相应的心理护理计划,统一培训的护理人员,使用统一的护理指导用语和护理方法,根据患者可能出现的症状和体征,给予预见性的告知,并且加强心理疏导。

1.3统计处理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整理和分析,计量资料组间比较用t检验,p

2结果

两组患者于术前24h及术前15min发放焦虑自评量表(SaS),由家属协助进行自我评定,结果显示:观察组术前24h及术前15min焦虑评分分别为(57.8±6.4)和(60.8±6.3),对照组分别为(67.3±5.1)和(69.8±3.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白内障一直以来都是老年患者最常见、最多发的眼疾问题之一,其主要以晶状体浑浊为主要的临床特点,随着晶状体核颜色加深,晶状体核屈光指数明显增加。老年人一般都有慢性病和老化性疾病,随着年龄的增长,生理、心理都发生变化,应激性和代偿能力都较差,患者对于白内障引起致盲和对于手术效果的过分担心,在心里情绪上呈现多种不同样式的变化,容易出现紧张、焦虑、易于自卑的心理情绪,影响手术治疗效果和术后眼压和视力的恢复。患者因病情复杂多变和病情反复迁延,出现治疗的不可预期性,患者的心理预期会与临床治疗效果有差异,使其接受临床治疗方面的依从性较差,同时临床治疗的不遵从会影响手术治疗效果,从而形成一种恶性循环,严重影响老年白内障患者的正常治疗。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以患者为中心的系统化整体护理模式的出现,要求护士必须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较高的医学理论水平,才能保证心理护理不断发展,提高实效。焦虑是术前患者的主要心理问题,研究显示,其可影响患者的营养状态、免疫功能和治疗的配合性,如长期处于焦虑状态,可使病情迁延恶化。心理护理坚持“以人为本”的观点,实施人性化护理服务,使患者的身心以最佳的状态面对治疗。通过对老年白内障患者的多方心理护理,可以减轻和消除患者致病的心理因素,使其心理状态良好,积极配合治疗。通过本文对100名患者进行对比性研究,发现心理护理可有效减轻患者术前24h和术前15min的心理焦虑情况,由此可见,心理护理干预可减轻白内障手术患者术前焦虑状态,对缓解手术造成的应激心理,保证手术顺利进行,促进患者术后恢复有重要作用。心理护理干预提高了护理服务的质量和效果,不断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值得在临床更多应用。

参考文献

[1]王青丽.老年性白内障患者手术前期护理[J].黑龙江医学,2007,8(31):618.

[2]沈传华,王万枝.老年性白内障术后干预及并发症分析[J].中国农村医学杂志,2008,6(1):24-25.

[3]张绍荣,隋礼臣,刁玉萍.老年性白内障180例心理分析与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11,17(2):57-58.

[4]漆怡红,李小华.心理护理在白内障患者围术期的应用[J].基层医学论坛,2012,16(3):339.

[5]张凤琳.心理护理干预对于老年性白内障患者围手术期的影响[J].内蒙古中医药,2011,30(2).

[6]杨东丽.老年性白内障手术患者的心理调查及心理干预.局解手术学杂志,2005,14(5).

手术患者心理护理论文篇8

1骨科患者的心理特点

护理人员在护理过程中,应该了解骨科患者的心理特点,其特点表现如下。

1.1角色转变

由于骨折患者突遭事故,必然会影响社会生活及角色转变。在面对家庭和工作中,产生心理压力,从而表现为一系列情绪波动。因此,骨折患者常常会在治疗护理中表现出紧张、易怒、恐惧、脆弱等不良心理状态[2]。

1.2不能自理产生的自卑心理

长期卧床,给家庭带来经济上和人力上的消耗,尤其是不能自理的患者,生活质量下降,心理负担大,常常会对周围环境过于敏感化,产生出自卑、易怒、抑郁等不良心理状态。

1.3对治疗恢复失去信心

对骨折患者进行治疗中,需要对患者进行石膏夹板处理,会导致患者骨关节僵硬,肌肉萎缩,待解除夹板时,必然需要长期的恢复训练。在恢复中,不能马上见到效果,如果患者失去治疗恢复失去信心,必然会表现出焦急、悲观、不自信的情绪,影响后期的治疗效果。因此,护理人员要了解患者的心理变化发展,用科学有效的心理开导,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呵护,转变患者心理状态,令患者保持积极向上的心理,积极主动的介绍治疗护理,促进患者康复,提高护理质量[3]。

2人性化护理的建设

以人健康为中心的护理模式对现代护理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建设人性化护理,会更加尊重人的意义和价值,为此建设人性化护理需要以下几点。

2.1提高人文护理技术能力

护理人员要重视每一个护理环节,这就要求熟练掌握护理操作的基本能力,提升护理技术的理论原理,将护理理论与护理实践结合起来,规范护理人员的护理,提升护理人文心理建设,有耐心的护理患者,提供贴切的护理服务。

2.2手术前后的护理环节

在做骨科手术之前,需要讲述手术治疗的必要性,对患者讲解手术过程及可能存在的风险,消除患者对手术的恐惧心理,积极诱导患者,使其配合手术治疗,同时听取患者的术前意愿和要求。手术之后,采取有效的镇痛护理,减轻患者术后的疼痛,同时进行必要的术后心理指导[4]。

2.3与患者进行有效沟通

医患沟通是护理环节的重点,及时与患者、患者家属进行治疗信息和情感之间的交流,有利于患者的心理维护。在护理过程中,要按照科学的护理理论进行护理,根据不同的患者采用不同的护理技巧,化解医患沟通中的不良局面,细心呵护患者的身心。

2.4康复预后的人文关怀

手术患者心理护理论文篇9

[关键词]术前访视;手术室护理;影响效果

随着现代护理学的发展,以往手术室护士传统的工作是在手术间配合手术,如今,以病人为中心的护理模式已在我国广泛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整体护理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而患者对自身疾病的认识、对手术目的及手术过程的了解则有赖于护士的健康教育。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进行术前访视,从生物、心理、社会角度考虑患者的需求,充分体现了以病人为中心的原则,在围手术期护理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为使手术室工作适应新的模式,更好地将人文关怀运用到护理实践中,进一步提高手术成功率,2009年1月~2011年9月我院手术室开展对择期手术患者进行术前访视,取得良好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本组患者400例,男274例,女126例。年龄22~70岁,平均43.9岁。手术类型:肝胆手术45例,胃肠手术26例,子宫次全切除术68例,卵巢囊肿切除术60例,甲状腺手术65例,剖宫产100例。采用随机分组方法将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200例,两组患者一般情况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不做任何术前心理访视,实验组由巡回护士和洗手护士于术前1天到病房对患者进行术前访视,术后对比统计护理效果。实验组具体访视方案如下。

1.3术前评估

手术室护士仔细查阅患者病历后,与床位医师、护士联系,了解患者基本情况,包括年龄、体质,有无感染、药物过敏史,女性患者是否在月经期,以及术前准备的进展情况,如药敏实验、皮肤准备、交叉配血等。

1.4访视患者

1.4.1先自我介绍,说明访视的目的。

1.4.2观察患者的精神状态,若为长期卧床患者,应询问营养状况,肢体活动情况及有无压疮。

1.4.3告知患者术前晚20:00以后禁食水。当日取下假牙,避免佩带首饰、手表、手机等贵重物品。

1.4.4根据患者的文化层次以不同的方式介绍麻醉种类、手术室的环境、术中、手术过程,使其从心理上有充分的准备。如向患者发放彩色宣传手册,并浏览手术室大厅、走廊、房间布局、家属休息室、各类监护设备的实景图片,结合手术宣教内容逐项介绍手术室环境和设备、接送患者时间和流程并讲解术前准备工作。

1.4.5检查心率、血压、呼吸及皮肤完整性,对腹部脊柱等有效评估,为术前麻醉诱导、输液、放置等做好充分准备。

1.4.6根据患者的疑虑给予心理疏导,介绍同种手术的成功案例,尽量多用安慰性、鼓励性语言,使患者积极主动应对手术。

1.5拟定计划

由手术室护理人员及麻醉师参加,充分考虑患者的个体差异。

1.6指标评估

1.6.1血压和心率,以此反映患者在手术期间的身心紧张状态。两组患者于入院后次日晨起时测血压、心率,其值为手术前血压、心率。患者入手术室后,摆好测得的血压、心率为入手术室的血压、心率。

1.6.2患者满意度调查。术后随访患者,发放并填写“手术患者对手术室护理人员满意度问卷调查表”。

1.6.3并发症。统计患者手术时至手术结束后1周内并发症的发生率。

1.7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χ2检验。

2.结果

两组患者访视前后收缩压、心率比较。实验组患者的收缩压、心率、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

根据不同患者的差异,做到护理个体化。由于与患者有正面的接触与了解,可以防止接错患者,有效预防术中意外,减少医患纠纷,显著增加了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综上所述,对手术患者实施术前访视是行之有效的方法。既促进了手术室护士临床理论和技术的提高,强化了以病人为中心的整理护理的开展,又验证了护理个体化及人文关怀护理观念,使患者在术前得到生理、心理、社会、精神等多方面的护理,改善患者对手术生理和心理承受能力。应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广泛推广应用。

3.讨论

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带给护理工作许多崭新的思维理念,以病人为中心的思想是手术室护理专业人员最重要的护理理念。而术前访问的过程本身是手术室护士将医学、心理学和社会知识综合运用于手术患者护理的实践过程。对患者有诸多有利的因素。

3.1对患者的影响

3.1.1增加患者对手术室环境及手术过程的了解,减少恐惧情绪,调节患者心理。

3.1.2与手术室护士面对面交谈,消除陌生感。

3.1.3术前收缩压、脉率趋于稳定状态,有利于手术的开展。

手术患者心理护理论文篇10

【关键词】手术室;艾滋病;自我防护;措施

艾滋病又称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cquiredimmunodeficiencysyndrome,aiDS)是指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immunodeficiencyvirus,HiV)引起的一种严重传染病[1]。不仅对人类的身体健康造成了极大的损害,还在极大程度上对患者的心理健康造成了极大的伤害,甚至危及人类的生命安全,属于一种恶性疾病。艾滋病病毒主要存在于感染者和病人的血液、、阴道分泌物、乳汁中。常见的传统途径有、静脉注射吸毒、母婴传播以及血液及血制品传播。为了进一步提高我院手术室的运行效率和质量,降低手术室护理人员在艾滋病患者手术中的职业性损伤发生几率,保障手术室护理人员的安全性,笔者结合大量医学文献与自己的医学知识,对如何提高手术室护理人员在艾滋病患者手术中自我防护意识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探讨。

1、临床资料

根据文献《广东医学》2007年6期,作者刘宁湘指出艾滋病并多发骨质破坏及病理性骨折,建议在有些情况下骨折病人有必要检测有无感染艾滋病。在全国第12届手术室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中,高琪指出,必须在取得患者和患者家属同意的情况下,才能将诊断、治疗和护理过程中形成的有关临床资料作为研究活动的主要参考资料。在该文献中,艾滋病患者平均年龄为(35.2±5.7)岁;患者的病程在6个月至2年之间不等。患者在接受入院治疗后,进行抗心磷脂抗体(aCa)检查、以及淋巴结活检、便检以及消化道X线检查和胸部X线检查等以便充分掌握患者的实际身体健康情况;同时,对患者进行乙肝、抗艾滋病抗体(aiDS)检测、丙肝以及梅毒等试验。由于患者常伴有骨折,文献建议需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采用闭合复位和手术复位、外固定架复位等方式对患者进行复位,采用手术切开上钢板、钢针、髓内针、螺丝钉等方式对患者的骨折部位进行固定[2]。

2、防护措施

2.1、术前准备

2.1.1、心理疏导和心理准备

艾滋病患者由于病情长久、久治不愈,不仅对患者身体各方面的机能造成损害和影响,还在极大程度上影响了患者的心理健康,甚至出现艾滋病导致患者出现心理问题,而精神问题又加重艾滋病患者的病情,从而使患者陷入恶性循环。因此,关注艾滋病患者心理健康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在对艾滋病患者进行手术治疗前,护理人员需要通过规范化的操作、优雅的举止、良好的语言修养,帮助艾滋病患者消除对手术治疗产生的恐惧感和抵触感,取得患者的信任,增强患者对手术治疗的信心,使患者能够主动地配合主治医生的相关治疗。手术室护理人员在艾滋病患者手术治疗过程中,需要摆正心态,以积极的、良好的状态面对艾滋病患者,以诚恳、严谨的态度配合主治医生对患者进行治疗。手术过程中,护理人员严格的按照相关的步骤都进行护理操作,争取在最大程度上避免患者的血液和体液与自己的皮肤黏膜发生接触;坚持无菌操作,降低因感染影响手术治疗效果的现象出现。

2.1.2、手术人员准备

由于艾滋病手术治疗的特殊性,参加手术治疗的医护人员需要在术前对自身的着装进行整理,不得佩戴饰物和戒指;女性医护人员需要将长发束起;保持指甲的整洁性和长度的适宜性,避免由于手部佩戴的饰物或者指甲过长刮伤患者皮肤;同时,在上台前加穿防水隔离衣[3],避免手术过程中患者的血液和体液对医护人员造成的伤害。

2.2、术中配合

手术室护理人员在对艾滋病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需要加强和巡回护士的配合,保证手术室环境的适宜性。手术治疗过程中,巡回护士绝对不能由于私人原因擅自离开手术室。同时,手术室护理人员在对艾滋病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还需要加强与洗手护士的配合,密切注意手术进展,手术过程始终保持沉着、冷静、果断、及时地与巡回护士保持联系,为手术的顺利进行奠定基础。

3、讨论

3.1、加强管理

我国《传染病防治法》对艾滋病列入乙类传染病进行管理,按照甲类传染病进行报卡。要求在发现艾滋病或HiV感染者后4h以内,医疗机构必须报告所在地的卫防疫部门。医院不仅要严格执行《传染病防治法》,而且还要加强对医务人员进行有关艾滋病知识的宣传和教育[4]。据相关的调查资料显示,提高消毒工作质量,是防治和降低艾滋病传播的关键因素,加强对手术室护理人员的宣教力度,不断的优化和改善手术环境,确保医疗安全。

3.2、提高对艾滋病的认识

提高手术室护理人员在艾滋病患者手术中的自我防护意识的培养力度,定期组织护理人员学习艾滋病护理和防预的相关知识,提高手术室护理人员对风险隐患的识别和防范意识,在针对艾滋病患者进行护理的过程中,严格执行《医务人员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防护工作指导原则》的各项规定,为患者提供全面、严谨的护理服务[5]。要求手术室护理人员熟练地掌握手术治疗的防护措施,正确的对待艾滋病手术治疗。

4、总结

艾滋病是当前对人类危害最严重的疾病之一,所以预防医源性感染至关重要。医护人员正确认识艾滋病,做好自身防护,使参与手术人员有充分的心理及个人防护准备。术中密切配合、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及严谨的工作态度,术后彻底全面的消毒灭菌制度,是预防医源性感染的重要措施[6]。我认为,医护人员明确自身的职责,减少不必要的恐惧及焦虑,建立完善的医院隔离防范制度,操作认真严谨,是完全可以避免艾滋病手术造成的医源性感染。我们要确实地知道手术患者是不是艾滋病患者或HiV感染者,不能因为手术忙而疏忽,造成严重差错或事故。艾滋病给我们手术室防护提出了新的课题,上述防护措施还需要在以后我院实际实践中进行完善。

参考文献

[1]宋玉翠.手术室护士在艾滋病患者手术中的防护措施[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10,12(33):2723-2724.

[2]高琪.手术室护理人员感染艾滋病的途径及防护措施[a].全国第12届手术室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上册)[C].西安:西安财经电子大学,2008.372-373.

[3]赵雅芳.手术室护理人员职业危害因素及防范措施[J].医学信息(中旬刊),2011,24(34):1527-1528.

[4]罗春梅.手术室护士的职业危险因素分析及防护措施[J].中国医药指南,2011,24(32):2673-26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