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高中地理教学经验分享十篇高中地理教学经验分享十篇

高中地理教学经验分享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4:42:13

高中地理教学经验分享篇1

心理课最大的特色在于活动、体验和分享,分享环节有时甚至比活动环节更为重要。这里的分享环节指的是学生对于心理体验的思考和交流,可以是经验的交流,也可以是感受的交流。然而,新手教师常常无力调控分享环节,给人留下心理课深度不够,热闹过后收效甚微的印象。

2016年9月,江苏省中小学统一使用审编教材。针对新教材,省市接连开展了几次观摩课的学习。在观摩课学习中,我带着平日里上课最大的疑惑――“分享环节的设计”来听课反思,获得了几点启发。

一、心理课规则的制定有助于引导学生勇于分享

心理课的教学素材大多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与学生的经验密切相关。然而,学生的经验通常既具有共性也具有个性,因此,心理课的问题通常不会有标准的答案,在学生们各色的回答之后,教师会进行澄清和适当的引导。所以,在课程的开始,教师就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心理课的一大规则:每个问题都没有标准答案,回答没有对错之分,只要是经过自己的思考,源于自己的实际经验的答案都是值得尊重的。

在观摩课中,一些有经验的教师在每节课开始之前会呈现一张ppt,上面写着心理课的规则,如“积极参与、开放自己、尊重他人、真诚表达”等,并且会作简单说明,提醒学生注意自律。江苏海安中学的孔翠老师还提到,她课前会请学生做自我评估,评估一下能否做到上述椎悖当学生承诺“能”的时候,不少学生会在分享的环节自觉地兑现自己的承诺。

另外,作为一门走进课表的课程,心理课对学生的考核是非常有必要的,这暗示学生心理课需要认真对待。比如在经验交流中,有教师提出他会请心理委员在花名册上标注出回答问题的学生、回答次数、主动回答还是被动回答等,同时记下明显破坏课堂纪律的学生的信息,并在学期结束时的考核中体现出来。

二、安全的氛围有助于促进学生敢于分享

安全的心理氛围是学生分享的基础,只有在一个相互尊重和接纳的集体当中,个体才愿意暴露自己的真实想法。除了心理课规则对学生的约束作用外,心理教师营造的安全氛围也会促进学生的分享。通常,心理教师不会随意评判学生的想法,但会提醒意见不同的学生尊重别人的想法,在此基础上通过进一步提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达成共识。心理教师很少会点学生起来展示的自己作品或暴露自己的想法,而是尽量遵循自愿原则,让学生放心地面对自己的真心;在学生自愿分享的时候,心理教师会即时地鼓励他的分享行为并且会确认学生的意思,给出自己的反馈;若是学生自我开放的时候涉及到内心深处脆弱的地方,教师会及时给予肯定和关怀,也会适当开放自己类似的个人经历,让学生感到被接纳、被认同。

三、教师的自我开放能够促进学生的分享

许多教师都有经验,当教师开始讲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悟的时候,学生的注意力会特别集中,这个时候也很容易引起他们的思考。这种用自己的经验引发学生经验的方法在心理课中叫作“教师的自我开放”。而教师自我开放的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也会起到一个示范作用,提高学生的课堂卷入度,引导学生有深度地分享。

例如,2016江苏省心理教育年会上一节“认识并塑造自己”的示范课中,当进行到“多彩名片”环节,需要学生就自己的多重身份现状和对这个身份的未来期待进行分享时,教师首先分享了自己作为家人、作为教师角色的现状和期待,给学生做了一个较好的示范。课后有听课教师提出,如若再多一些不同身份的自我开放,再增加一些开放深度,将更能启发学生的思路。

再如在2016年南通市的心理观摩课上,如皋一中的崔娟老师在讲“自我学习监控”时,引导学生发现自己在自我学习监控中已经做出的努力。在学生分享之前,她先深情地讲述了几天前自己身边刚发生的事情:上大三的儿子突然间觉察到自己的大学学习出现了较大的问题,并对此懊悔不已,她帮助孩子正确看待这个问题,孩子最终勇敢面对了问题。

在这段描述中,崔老师作为母亲,情感卷入度很高,自我开放得比较深,学生和听课的老师都亲闻了一个真实的个人经历。大家都被崔老师深深地带入到课堂中,每个人的体验也涌现出来。这为之后设计的“自我学习努力确认并站队”的活动和分享做了很好的铺垫。

四、问题设计的好坏影响学生的分享

不少心理教师抱怨,抛出一个简单的问题,学生竟然答不出来,并由此判定这个班的学生不能积极分享。可课后反思时,教师才发现并不是学生不分享,而是问题设计得不好回答,需要调整。比如,在市观摩课上,一节“我的学习我做主”主题课中教师讲到学习评估时问学生:“如果你是老师,会从哪些角度来评估一份研究性学习报告?”这样的问题理论性强,离学生生活实际较远,教师回答都难,何况学生。但如果换种方式,问学生通常会从哪些角度评估自己最近的学习状态,学生就有话可说了。

同样,在这次观摩课学习中,我发现小调查也是一个比较好的提问方式。小调查可以设计在进入正题之前,首先了解学生自身的某一现状,将学生的关注点直接聚焦到个人生活实际。如通州中学的蔡志红老师在开始“我的学习我做主”这节课前,先对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做了五项选择的小调查(a你一直以来都是主动学习的;B你一直以来都是被动学习的;C以前是被动学习的现在是主动学习的;D以前是主动学习的现在是被动学习的;e有时是主动学习的有时是被动学习的),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选择,当然也能说出自己的选择原由,这样就迅速地将学生往自己的学习实际引导,当提问学生对自己的学习状态有何体验时,他们就可以较容易地根据自己的现状说出感受。

五、耐心地等待、鼓励学生分享

在进行完一轮活动体验邀请学生分享的时候,可能会出现没有学生愿意分享的局面,这个时候如果不是提问的可答性的原因的话,教师就需要再多点耐心、多点鼓励。分享并不是一个形式,而是为了让学生学会体验、思考、表达,教师多花点时间来鼓励有想法的学生表达,耐心地等待没有想法的学生思考,这些都是值得的。如市观摩课上,孔翠老师在进行完“我的学习成长树”活动之后,让学生分享以往助我成长的经历和展望对未来成长的目标。

学生分享了前一个问题,但是后一个问题没人分享。这时候,孔老师没有急于完成任务,叫人起来回答,而是反思了一下自己的问题,并且多给了点时间让学生思考讨论。再请人自愿分享时,学生就主动举手分享了。再如,一些经验丰富的教师在一个活动、一节课结束的时候,请学生分享收获或者感悟,都会请学生先写下来,给学生足够的思考和总结的时间,这样学生就能准备好,自信地站起来分享。

高中地理教学经验分享篇2

关键词:资源贡献;实验室;管理体制;改革;时间

进入新世纪后,国内在教育教学领域不断深入的改革,作为国内承担培养高科技人才的摇篮,高校在国家科技提升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发挥着突出的作用,实验室,作为校内的实践基地,更应该创新的管理,以适应新时期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笔者在文中首先分析了高校实验室资源共享中存在的问题,然后探讨了资源共享型的实验室管理体制,以便于有效的提升高校的教学质量和水平。

一、高校实验室资源共享存在的问题

导致国内高校实验室无法共享资源的原因有很多,主要原因在管理、机制和技术方面,文中笔者进行详细的探讨:(1)高校在投入资源的过程中缺乏宏观的协调机制和统一的管理。很多院校、院系之间资源竞争严重,仪器设备购置重复严重,同时由于资金难以集中,缺乏完善的辅助配件,购置的仪器设备水平较低,必要的维护措施未跟上,尤其是一些对环境具有较高要求的设备、仪器,购置后设备工作低效;(2)高校实验室资源共享法规不健全。由于法规缺乏,国家实验室所在单位必须承担必要的责任和义务,对拥有的贵重仪器资源要保值,所以院校实验室之间共享积极性较低;(3)实验室资源共享的机制相对缺乏,没有建立健全良性的使用、维护、管理运行机制,一些高校专业性实验室虽然具有较好的科研条件,但是由于需要较高的服务收费没人去做,服务费低又无法满足运行成本的需求,这样的尴尬局面普遍存在;(4)实验室共享资源的社会氛围缺乏。很多实验室管理的共享机制,没有健全的奖励管理人员的机制,实验室管理人员付出辛勤的劳动却没有获得应有的回报,同时有的还会额外支付使用费用。(5)实验室资源共享信息渠道比较缺乏。院校、院系之间的实验室分布比较封闭,学科不同、专业不同的人员对资源无法共享,或者没有共享服务。

二、资源共享实验室的管理体制

笔者建议要与高校中远期的发展目标相结合,以国内外学科的发展前景为基础,重组、优化实验教学资源,把共享实验室资源作为最终的目的,全面构建新型的实验室管理机制。

1.整合优化实验室资源,实现资源共享。对实验室现有的仪器设备、实验用房、实验项目、人员和经费等进行全面清查梳理,整合学科相关、功能相近的实验室,对各实验室的人、财、物进行集中管理、统一调配、统一规划和统一建设,打破学科、专业界限,面向全校实现实验室资源共享,获取实验室的规模效益。

1.1对学校内所有的实验室资源进行全面的清理,分门别类的列出设备、资源清单。

1.2以学科、专业、课程对实验的要求为基础,对全校实验课程的类别进行归纳,整理。

1.3把完成归纳的实验室、实验设备资源和实验项目做好对应,经过充分的考虑和论证后,重新构建实验室。

1.4全校范围内使用统一的实验室设备购置制度,充分的论证实验室建设、设备购买方案,这可以从源头上管控同一实验设备多次购置。

2.组建实验教学中心。以学校、学科的实际情况,把原有分散的实验室以及实验室教学资源进行整合、重组,让组建的现代化实验室具有合理的布局、完整的结构、齐全的功能。这对实验室管理体制的科学性、合理性以及高效性的形成极为有利,更会对资源进一步优化,并合理的对其进行配置,办学效益也进一步提升。

3.深化改革实验教学。创新实验教学的体系、内容,组建适合学校发展和资源共享的实验教学内容,这是构建实验室管理体制的关键和内涵。笔者认为对实验课程进行改革过程中应该体现素质教育要求的创新性、开放性、互动性、实用性等。

4.开放运行实验室。作为该校建设学科、开展科研、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实验室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极为重要。从建设学科角度而言,实验室为学科的交叉、发展、融合提供相关的物质平台和基础;从教学角度而言,改革实验教学方法的关键是实验室的开放性,这是让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增加的有效方式和途径,实验室利用率提升的主要方式为实验室的开放性。

4.1日常管理机制。学校实行实验中心主任负责制;学校聘任校级实验中心主任,院级实验中心主任由各个分院推荐人员,学校聘任。各个实验中心主任学校定期的对其进行考核,专职的实验员、技术员竞争上岗,形成良好的竞争机制。

4.2教学运行机制。担任实验教学的教师要积极的改革实验教学的内容、方法、手段,积极的投入到实验室建设之中。作为实验中心也要为教师提供必要的支持。就具体的运行来看,学校公布实验中心的实验项目和开设的专业,专业教师向学校和实验中心提交开课申请表,实验中心统一安排开课,并对教师的授课情况进行必要的考核。

4.3经费投入机制。作为学校的实验基地,学校每年要向实验室单独拨付运行费用,以便于维护实验室的运行;在学校、学院的领导和监督下,实验中心主任分配费用的使用。

4.4对外开放机制。在完成学校额定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实验中心要制定必要的对外开放机制,积极的向学校、社会、教师创造良好的公开条件并切实的公开实验室,吸引学生在实验室内完成课外实验活动。实验中心在校园网或者学校网站上公布开放信息,如开放的时间、开放的地点、开放的实验室名称等。让学有余力的同学在实验室内培养自己的科学意识,不断地创新思想,这对其学业的进步以及未来的工作极为有利。

三、结语

对实验室管理体制进行改革是教育体制改革的必然需求,但是我们不能简单的认为改革实验室管理体制就是简单的合并实验室,集中地管理实验技术人员和使用仪器设备。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改革涉及到学校管理的多方面,更需要一系列的配套措施,因此我们要以学校和实验室资源的实际情况为基础,寻找一条合适学校发展的资源共享型实验室管理体制。

参考文献:

[1]侯永平,朱永法,余树全,赵丽华.改革实验室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促进实验室快速发展[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08).

[2]顾福萍,沈旭慧,蒋培余,刘莉,于岚.基于资源共享的微生物实验室运行管理模式探索与实践[J].西北医学教育.2009(04).

[3]侯永平,朱永法,余树全,赵丽华.改革实验室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促进实验室快速发展[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08).

高中地理教学经验分享篇3

关键词:资源整合;开放共享;“实培计划”;“双培计划”

自教育部2005年正式启动部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评建工作以来,高校实验室建设进入了飞速发展期,实验室的实力与规模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1]。国家及各级政府部门在不断加强实验室建设投入的同时,也对实验资源的使用提出了新的要求。教育部在部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中明确提出了“科学规划、资源整合、开放共享、高效管理”的要求与原则。

传统的小而全、分散建设、自有自用的实验室建设与发展模式已无法适应现代教育事业的发展需求。整合与优化配置实验资源,避免重复建设,逐步推进多元化的实验教学资源开放共享,是高校实验室建设与发展以及实验教学改革的必由之路。资源整合与优化配置是手段,开放共享是途径,两者缺一不可,其最终目标是为了通过实验资源使用效能的最大化,实现实验室自身建设发展与资源开放共享、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Y源整合与优化配置,构建规模性实验教学中心

实验资源整合与优化配置是一项系统工程,是一个持续发展的动态优化过程。学院不断加强实验室建设的顶层设计与统筹规划,取得了一系列成果。2006年,学院工程训练中心获批为部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012年,地面机动装备实验教学中心获批为部级实验教学中心。两个部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尤其是地面机动装备实验教学中心的建设,是机械与车辆学院持续进行实验教学改革,对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2]实施资源整合与优化配置的重要成果,大幅改善和提升了学院实验教学基础条件水平,完善了实验教学体系,为学院乃至学校的实验实践教学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地面机动装备实验教学中心(以下简称教学中心)以机械工程及动力机械与工程等优势特色学科为龙头,以车辆工程、地面武器机动工程、热能与动力工程、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工业工程和机械电子工程等专业的实验教学和科研基地为依托,基于一个中心(一流人才培养)、三个面向(复合人才、拔尖创新人才、高素质专业人才)、五个层次(认知与感知、学科基础、专业知识、创新实践、综合运用)的教育教学一体化培养模式,构建多层次、渐进式的培养体系,创建具有示范和引领作用的一流部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打造立足学科、支撑专业、服务全校、回馈社会的“感知认知引领基地、实践能力培养基地、创新创业支撑基地”。教学中心打通专业与科研壁垒,拓展提高建设了强化认知与感知的拆装实习基地、针对共性的跨专业学科基础实验教学平台、支撑学生创新创业的创新训练实践平台、完善凸显各领域特色的专业知识实践平台和瞄准社会服务的综合应用实践平台,形成了多层次、全覆盖、协调共享的规模性实践教学平台体系。

拆装实习基地是教学中心统一规划建设的集典型系统拆装实习、汽车结构认知、检测功能于一体的认知与感知实习基地,不再将五个类似的专业拆装、检测、诊断实习进行分离,强化专业认知与感知,加强对低年级学生实践能力、动手能力的培养。

学科基础实验平台是为满足各专业共性基础实验教学需求而搭建的实验教学公共服务平台,即根据不同专业共性实验教学需求,将各专业原有教学实验室的专业基础实验教学资源整合为五个实验教学公共服务子平台,形成了共性实验平台、按技术领域分类的实验子平台、按实验内容与性质分类的实验室三级体系,服务于教学中心各专业本科生课程实验、开放创新实践、课程设计与毕业设计等实践活动。

专业知识实践教学平台依托各专业科研实验室与基地建设,坚持国防特色,并利用军品研发设备与研究的优势服务地方、支持教学,保持实验教学和科研试验的高水平。教学中心依托学院制定了一系列鼓励教师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验教学条件和实验内容、开设实验选修课和开放实验课的奖励政策,投资建设必须考虑教学服务功能的政策,实验设备优先用于本科教学的制度以及教师的考核文件中明确规定教师既要承担教学任务也要承担科研任务的要求等,从政策上为科研成果向教学实验转化提供了支撑。经过多年的运行,使科研条件成为本科教学实验实施、改革与提高的强大后盾。

创新训练实践平台是教学中心建立的以车为主,不以车为局限的科技创新实践基地,该基地以“汽车电子技术创新中心”和“新概念车辆创新设计开放实验室”为核心,建立了1,000余平方米的大学生机械创新实践中心,面向全校选拔队员,根据各方面的需求,通过技术方案评选、竞争选拔不同学科的学生组成团队,综合各学科学生的优势力量进行合作创新。大学生机械创新实践中心于2014年12月由北京市教委批准为北京高校示范性校内创新实践基地。

综合运用实践平台建立了高层次的学校和企业实践基地,实现了校内外实践能力培养的无缝联接。教学中心除了大力推进和扩展建设校内的各专业实践平台、创新训练实践平台外,还积极与校外企业,如江麓机电集团合作建设并获批了一个“部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与北汽福田合作建设并获批了一个北京市校外人才培养基地和多个稳定的生产实习和坦克驾驶实习等基地。

革新理念,构建多层次、渐进式实验教学模式

学院依托两个部级实验教学中心与实践基地,紧紧围绕实验教学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以及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改革,根据学生学习认知和能力提高的规律和过程,利用建设的平台,按层次、分阶段实施和完成实验教学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把培养的内容融入以下三个过程中:系统的认知与感知过程、全面的实践能力锻炼过程和全程化的创新能力培养过程,建立了多层次、渐进式的系统感知引导、全面实践锻炼和全程创新培养并重的实践教学新模式,形成了跨三个一级学科,面向全校机电类、近机类本科生和部分研究生进行实践教学和创新活动的实践教学体系。同时,教学中心通过采用修订培养计划,增加实践、实验环节,增加企业专家讲座、讲课,实施导师制指导学生课外研究,结合条件建设和校外实践基地建设,为学生综合能力、素质的培养提供必要的条件,在政策上采取对课外研究和创新进行积极鼓励和指导等措施,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实践、研究和创新能力。

推进实验教学开放共享,发挥引领与示范作用

学院在不断整合与优化配置实验教学资源,完善自身实验教学体系的同时,在积极推进实验教学开放共享,发挥部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示范辐射作用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探索与实践。

1.实验教学开放共享课程体系

实验教学是多要素、多形式、多层面、范围广泛的综合作用体系[3-4],实验教学开放共享同时也可以促进和完善高校自身实验教学体系。学院总结近年来实验教学开放共享经验,初步形成了包含专业认知与感知、工程训练、综合应用、科创训练四个大类共计30余门实验课程/项目的梯次化开放共享课程体系,并将持续动态丰富与完善。梯次化开放共享课程体系具有注重特色、模块化课程设计、内容与资源柔性开放等特点,能够适应不同层次与需求的开放共享实验教学需求。

第一,发挥机械与车辆实验教学资源优势与特色,强化专业认知与感知、综合应用与创新实践。第二,定制式课程体系,模块化课程设计,实践内容与资源充分柔性、开放;注重持续改进,动态优化课程体系,服务不同层次与需求(高校、中小学、社会)的实践教学环节,注重培养与发挥学生的实践、设计、创新及团队协作等综合能力。

2.实验教学开放共享运行与保障机制

实验教学开放共享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学院在实验教学开放共享实施过程中,逐步建立了比较完善的运行管理与保障机制。

一是专项管理。2015年,结合学院承担的实陪计划―“机械与车辆实验教学开放共享项目”建设与实施,学院成立了实验教学开放共享专项工作组,由教学副院长担任组长,两个部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相关管理人员担任组员,负责学院实验教学开放共享相关工作的组织协调与实施管理等工作。

二是信息化管理。学院基于开放共享实验教学基本流程与实际需求规划设计并搭建了实验教学开放预约管理系统,其主要功能包括实验课程/项目管理、实验开放预约管理、排课管理、实验过程(考勤)管理、实验报告管理、成绩管理、信息查询与统计等。该系统同时服务于校内实验教学和实验教学开放共享,在加强实验教学规范化和信息化管理、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提升了实验教学管理水平。

三是精细服务,保障到位。实验教学开放共享工作实施过程中,学院强化过程管理,精细服务,通过编制开放共享项目校园地图、编制开放共享实验专用教学日历、为参加项目学员集中办理临时校园一卡通等措施,不断完善实验教学开放共享运行条件,保障开放共享工作的顺利实施与教学质量。

3.实验教学开放共享实施成效

学院实验教学开放共享工作成效显著,承担了“双培计划”“实培计划”、北京市初中开放性社会实践活动等系列实践教学面向社会开放共享项目。

一是“双培计划”。“双培计划”作为北京市教委启动的“高水平人才交叉培养计划”的第一个子项目,由北京市属高校与在京中央高校双方共同培养优秀学生,包括长期访学、短期访学和辅修培养三种形式[5]。针对“双培计划”辅修培养形式,学校以“开放办学、共享资源、创新实践”为宗旨,开设了暑期实践创新培养夏令营,学院承担了其中的大学生机电综合实践与创新训练子项目。

大学生机电综合实践与创新训练子项目依托地面机动装备实验教学中心和大学生机械创新实践中心,紧密围绕大机械群学科特色和近年来形成的学生创新实践优势,接纳一定数量的北京市属高校学生到校开展实践创新活动。2015年、2016年暑假期间,项目接收了来自北京工业大学、北方工业大学、北京物资学院等高校的20余名在校生与学校学生一起进行了主题机电产品设计与制作、方程式赛车、智能车、节能车等科技创新团队随队训练等创新实践活动。为丰富学生实践内容与活动,活动过程中安排学员同步参加了全国大学生暑期夏令营系列活动,包括与全国各高校的大学生一同参加学院各类学术交流会议、创新科技互动和观看文艺演出等。

二是“实培计划”。“实培计划”是“高水平人才交叉培养计划”的第三个子项目,以提高学生实习实践和科研创新能力为目的。学院承担的“机械与车辆实验教学开放共享项目”是市教委首批启动的“实培计划”项目之一。“机械与车辆实验教学开放共享项目”依托地面机动装备实验教学中心、工程训练中心、大学生机械创新实践中心,通过向北京市属高校学生、社会普通市民与中小学生提供以机械和车辆为背景的实践训练项目,将学校优势学科所具有的特色实践课程与优质实践教学资源服务、回馈北京社会,实现中央部属高校与市属院校在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方面的协同育人,推动北京市人才培养工作。目前,项目建设已初步建成了面向市属高校、北京市中小w以及社会人员的开放共享实践基地。项目实施以来,面向北京联合大学、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北京物资学院等高校提供了累计10,941人时数的开放实践课程;为北京市大峪中学工程师班开设了定制式机械与车辆特色假期集训实践课程,利用高一、高二两年的假期分四期完成,每期为一周时间;为北理工附中高一学生提供了“科创开放日”课程和“机械与车辆特色实践体验”课程;面向北京小学、通州区后南仓小学等学校的小学生开设了操作体验性实验项目。

三是初中开放性社会实践活动。学院本着提供优质实践教学资源服务与回馈社会的理念,积极参加北京市教委开展的初中开放性社会实践活动,面向初中生开放高校实验室与实践体验课程,结合专业特色开设了难易度适宜的巧拼生活小装置模型、趣味机器人、神奇变换的几何图形、自动感应小夜灯、“汽车为什么会跑?”汽车构造及行驶原理科普讲座、3D打印与艺术设计制作、激光内雕艺术设计制作、激光切割与激光打标艺术设计与制作、电火花线切割创新设计与加工制作、数控铣削创新设计与加工制作、蓝牙控制智能小车竞技等系列实践项目。自2015年6月以来,累计接待了来自赵全营中学、良乡第二中学、一六六中学、航天中学、清华附中等学校的初中生共计2,300余人次的开放性科学实践活动。

四是其他实验教学开放共享工作。2015年6月和2016年6月,学院连续举办了两期教育部组织的香港与内地高校师生交流计划项目“京港理工大学机械与工业工程夏令营”,面向香港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工业及系统工程专业师生开设了系列共享实验课程。2016年7月,在学校与四川优促会联合举办的“学业生涯指导・高大衔接特色课程暑期营・北京理工大学站”活动中,学院面向近20名四川高中生开设了车辆特色暑期课程营,取得了良好效果。

近年来,机械与车辆学院通过实验教学开放共享工作的实施,探索了高校将优质教学资源服务与回馈社会的有效途径,并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实验资源整合与开放共享是一项持续发展的系统工作,对于加强高校间实验教学交流并促进和提升自身实验教学水平,乃至推动区域教学水平的提升有着重要意义。下一步,学院将继续扎实推进实验教学开放共享工作,为高水平人才的培养打下坚实基础。

本文系北京高等学校高水平人才交叉培养“实培计划”:机械与车辆实验教学开放共享项目、北京理工大学第十批教改立项重点项目(项目编号:BitJG2015ZD004)、北京理工大学实验室研究项目(项目编号:2014BitSYC01)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马传峰.实验室资源的开发与开放[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12):1-3.

[2]黄刚,尹婵娟,郭盛,等.整合实验室资源构建多层次实验平台[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4(5):235-238.

[3]彭志平,李绍平,柯文德.高校实验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9):123-125.

高中地理教学经验分享篇4

关键词:物力资源资源配置高效使用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2)12(c)-0-02

高等教育资源是各级各类高等学校用于维持高等教育活动正常运行和维护教育事业不断发展的所有资源。其中,物力资源是指以实物形态存在的高等教育资源,是高等教育活动及自身发展的物质基础。其广义上主要包括土地、房产、教学科研和行政设备等等。充分利用高校物力资源,就是要在保证教育教学质量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作用。[1]在本研究里着重探讨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和实验室等物力资源方面的配置问题。

1国内高校物力资源配置现状

目前我国高校校舍、教室等资产的利用率普遍较低。据研究资料显示,我国本科院校生均占有座位数为2.36个,专科学校的生均座位数为3.42个,而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生均占有座位数不足0.3个,德克萨斯大学生均座位数不足0.5个,即美国培养一名大学生所需的教室面积仅为我国的1/5~1/7。我国没有对教室和座位方面利用的规定,只是在《普通高校建筑规划面积指标》中规定工科院校生均教室面积为3.53m2,相当于一个学生有2.2个座位。据此推算,每个座位每周平均利用不足15h。[2]

与国外大学相比,我国高校每个学生所占实验室面积并不低,根据规定,我国理工大学生均实验室面积为8.2~9.0m2,而美国德克萨斯州大学生均实验室面积为0.93m2,两者相差8~9倍。但具体到实验室的使用效率比教室还略低,一般高校60%的高档教学设备年开机时间不足1000学时,有的高校实验室一个学期中仅8周排有实验课,每个实验室周学时仅8个学时,而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实验室的要求是,低年级每周应有27.5学时,高年级每周应有22学时。[3]

2我校物力资源配置现状

据《2011/2012学年初河海大学学生、教职工及办学条件情况》统计资料显示:我校总占地面积1307263m2,教学行政用房362161m2,校舍建筑总面积662590m2,学校固定资产198077.31万元,其中,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资产42763.73万元。近年来,随着我校的办学规模的迅速扩展,资源需求大幅度增加,但是物力资源管理和配置的整体水平并没有得到同步提高,存在着“重建设、轻规划,重购置、轻管理,重规模、轻效益”的现象,导致了我校物质资源配置的诸多缺失。资产管理上基础相对薄弱,固定资产状况不清、闲置浪费、侵占流失、帐实不符是学校办学资源管理工作中比较突出的问题。特别是学校物质资源的安全和完整得不到有力保证,配置不合理,部分单位和部门资产超编、超标购置,国有资产低效率运行,出现不同程度的浪费和闲置现象。这些情况的存在,增加了单位的运行成本,制约了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3高校物力资源配置存在的问题

3.1经费投入不足

实验室的建设发展和仪器设备的使用维护需要持续的经费投入,有些高校并没有设立专项的实验室和设备维修经费,因此,对实验室和设备维护维修的经费投入非常少,需要各学院自己筹措。由于各学院资金状况不平衡,导致对实验室的投入也出现极不平衡的状况,缺少资金的学院对实验室和设备的投入逐年减少,甚至不投入,必然影响正常的实验室建设和实验教学的开展。

3.2人才缺乏

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实验教学水平提高以及仪器设备效益的充分发挥都需要高素质、强能力的管理人才、技术人才和运行维护人才。而由于高校长时间在实验室人才建设方面的缺失,造成目前实验人员偏少、年龄结构老化、学历层次偏低、人员流动性大等问题,导致实验室管理运行低效,实验教学质量不高、仪器设备开发维护不佳等问题,影响了实验教学和科学研究的开展以及高质量成果的取得。

3.3管理与运行机制不够健全

高校实验室存在多头管理的现象,各部门缺乏联动机制,造成实验室管理工作思路不明,指挥不灵,条理不清,效率低下的状况,不能充分发挥实验室统一管理的优势。学院间管理壁垒重重的现象,导致实验室、仪器设备开放使用困难,资源闲置、使用效率不高和缺乏资源、渴望资源并存的矛盾现象存在。

3.4大型仪器设备闲置与重复购置现象并存,利用率偏低

大型仪器设备的日常操作不规范,导致设备的人为损坏,客观上缩短了大型仪器设备的实际使用寿命。又由于日常维修经费不足,存在设备坏了又没经费维修,设备闲置现象严重。大型仪器设备购置论证不够全面、系统,直接导致许多设备出现重复购置现象。

4促进高校物力资源高效使用的基本策略

4.1规范仪器设备管理,重点建好校级大型仪器设备公共服务平台

加强仪器设备购置、使用的透明度,建立网上公示机制和监督机制,减少资源的闲置与重复建设。对大型仪器设备的“论证、采购、使用、管理、维护”,坚持“依托学科、专管公用、资源共享”的原则,建立校级的大型仪器设备管理中心,建立共享机制,并将资源共享与实验队伍建设有机结合,形成互动发展的良性循环系统。

建设基于网络的大型仪器设备共享服务系统,实现大型仪器设备及相关优质资源的网上信息,加强系统与“全国大型科学仪器协作共用网”、“高等学校与优质资源共享系统”互联互通建设,使学校大型仪器设备资源在更大范围内实现共享。

4.2整合优质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加快开放共享平台建设

整合大型仪器设备资源,相对集中管理,分层、分类建设校、院两级大型仪器设备公共平台,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鼓励大型仪器设备跨院系、跨学科、校际、校企联合建设。使大型仪器设备资源“必须共享、愿意共享、保障共享”。

以学科为导向,推动学校层面实验室仪器设备及优质资源共享平台的建设。根据学校特色优势学科发展状况,以学科为导向统筹规划,建成若干个由学院管理的相近学科资源共享平台和一个校级分析测试开放服务平台,形成以共享机制为核心的管理制度,建立与共享平台建设相适应的专门技术队伍,为最终形成布局合理、功能齐全、开放高效、体系完备的实验室优质资源共享平台奠定基础。

4.3重视人才培养,打造高素质的实验队伍

(1)完善实验技术人员管理制度

通过科学设岗,完善岗位聘用制度。建立符合实验技术人员发展的培训、晋升、考核、薪酬激励机制,改善实验技术人员业务水平差、福利待遇低、职务晋升难、人员流动性大等状况,提高实验技术人员在教学和科研工作中的地位。

(2)建立实验技术人员培训机制

学校定期组织实验技术人员参加各种形式的业务培训和交流活动。各学院应制订相应的实验技术人员培养计划和方案,为其提供参与各类培训和进修学习的机会,鼓励实验技术人员提高学历和业务水平,认真参与实验教学研究和科学研究工作,发挥好他们在教学和科研中的积极作用。

(3)充实实验教师队伍

教师参加实验室工作不仅有利于教师本身理论与实际的结合,还对提高实验教学质量能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鼓励高水平教授参加实验教学、实验室建设和管理工作,淡化在关键技术岗位上工作的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的界线。

(4)建立健全实验技术队伍的考核评价和激励机制

加强对实验技术队伍的考核,根据实验教学辅助、仪器设备开放使用、实验技术开发、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等工作成效,制定明确工作任务和工作目标来考核实验技术人员。设立校级实验教学改革专项基金,鼓励实验教学及实验方法改革;设立校级实验技术成果优秀奖,鼓励实验人员进行实验设备开发及利用、进行试验手段改革等,所有奖项应等同于同级别的教学科研奖,促使实验技术队伍能够保持相对稳定和可持续健康发展。

4.4推进实验室与仪器设备管理体制改革,实行综合效益评估和考核制度

(1)推进实验室与仪器设备管理体制改革

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学校层面实验室工作委员会。负责统筹和协调实验室仪器设备及优质资源共享平台建设工作,对现有仪器设备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和战略重组,优化和调控仪器设备新增资源,推进资源共享工作。通过制度创新,在体制、机制和管理方式上,为共享平台建设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积极推进平台的优质资源开放共享。

建立以资源共享为导向的投资机制,对学科建设、实验室建设经费要首先考虑优质资源共享平台建设的需要。凡“211工程”、“优势学科平台”等学校层面投入建设的仪器设备和优质资源,均应纳入共享平台管理范围,实现资源共享共用。

(2)实行实验室综合效益评估制度

对全校范围内本科教学实验室实行实验室综合效益评估制度,每三年开展一次,分学院自评和学校考评两个层面,主要涉及运行与管理、实验教学、仪器设备、实验队伍、环境与安全等指标。学校将评估结果作为今后实验室建设投入的重要参考依据,对综合效益好、管理效能高的实验室予以表彰,并重点建设。

(3)实行大型仪器设备使用效益考核制度

实行大型仪器设备使用效益考核制度能进一步加强对大型仪器设备的管理,促进大型设备开放共享,不断开发大型仪器设备使用功能,使大型仪器设备更好地为教学、科研服务,不断提高设备利用率。

4.5加强实验室建设,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

鼓励各实验室积极参与各种形式的国际交流活动,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和做法,拓宽实验教学国际视野,支持参与国际学术合作和联合设立实践教学基地,吸收国外优质资源,取长补短,在国际交流活动中形成良性互动,探索一条适合我校实验室建设发展模式的国际化道路。

参考文献

[1]普登学,马争朝,马英娟.论节约型社会背景下高校物质资源的优化配置[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3(4):70-73.

高中地理教学经验分享篇5

关键词:高职园区高职院校资源共享

教学资源就是教学材料与教学信息的来源,或者指一切对教学有用的物质和人力。教学设备,如投影仪;教学设施,如图书馆;人力资源,如教师、学生、家长;教学材料,如教科书、教学课件、教学素材和资料等都是教学资源。

教学资源共享是指通过校际合作,共同使用教学资源的过程。在我国很多地区的高职园区、高教园区都实施了教学资源共享,如常州、宁波、上海等地,取得了相应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内蒙古高职园区的成立使教学资源共享成为可能。

一、内蒙古高职园区教学资源共享研究的意义及现状分析

由于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迫切需求,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近年来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规模是发展的基础,为满足高职教育的规模扩张,建设资源共享、文化共融、环境共生的高职园区是政府、社会、高职院校共同的需求。早在20世纪末21世纪初,在中国的很多城市大都相继兴建了高教园区、高职园区,它作为一种教育制度创新,是中国高等教育从精英化走向大众化进程中以集约化的方式解决高等教育资源供给矛盾的一种有效途径,也是中国高等教育从精英化走向大众化进程中的一种发展模式,是经济社会转型时期为推行赶超型发展战略而进行的一种教育制度创新,是一种以集约化方式解决高等教育资源(尤其是优质资源)供给的有效途径。

起步较早的常州市,在2004年建成高职园区,经过几年的探索与实践,真正实现了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教育设施共享、实训中心共享、师资和专业课程等的教育教学资源共享。

我们内蒙古高职园区应积极借鉴常州高职园区的先进经验,打破传统办学的模式,整合六所高职院校的资源,在高职园区内实现教学资源在各个层面上的共享。

内蒙古高职园区于2007年开工建设,总占地面积4636亩,计划投资13.5亿元,是集文化、教育、经济服务为一体的高等职业教育科技园区,目前已颇具规模。内蒙古化工职业学院、内蒙古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内蒙古商贸职业学院、内蒙古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呼和浩特职业学院和内蒙古北方职业技术学院6所高职院校已相继入驻,所设的专业涵盖了化工、建材、机械、电气、信息、金融、管理等几大行业,为这片土地带来了勃勃生机。虽然这6所高职院校在同一地区,但都是独立的办学主体,各自为政,划地为牢,在一定程度上又存在着办学的竞争,专业、师资、设备重复建设的现象时有发生,教学资源一方面大量重复建设,另一方面又非常匮乏,没有达到“实行职业技术院校集中办学,有利于各院校共享教学资源、提高办学质量和水平,有利于高等职业教育的快速健康发展”的初衷。所以,实现教学资源共享,其一可以为教师教学、学生和社会学习者自主学习服务,推动专业教学改革,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提升高职教育专业的社会服务能力。其二可以集各院校办学优势之大成,优化资源配置,取长补短,提高资源利用率,以实现6所高职院校共生、共存和共赢,共同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二、内蒙古高职园区教学资源共享运行保障

1.建立教学资源共享的组织机构

教学资源共享必须有一个能够保障良好运行的组织机构,制定教学资源共享的政策,规划和协调解决资源共享中的重大问题,提供各院校教学资源的共享信息并解决可能出现的具体问题,保障教学资源共享合理有序地进行。

首先,由政府出面组织协调各高职院校,成立资源共享的校际联合组织机构(资源共享校际联合会),其后成立各高职院校的分支机构(分会),以及教学资源的管理平台和督促检查各机构履行职责的督导部门,于是形成教学资源共享的组织机构:

2.构建教学资源管理平台

教学资源共享的管理平台,是进行各类教学资源的优化、整合、、上传、存储,为学院、教师、学生方便、高速地进行教学资源的检索、下载及点播的高质量的、可复用性强、使用范围广的网站,此网站包括:课程共享、教师资源、实验室共享、图书资源共享、选课系统和在线学习系统等模块。

通过这个网站,有效集中了高职园区优质教学资源,为各个层次的教学需求提供了有针对性的服务,使各学院的教学资源得以发挥最大的潜力,实现教学资源共享。

3.教学资源共享的地缘优势

高职园区的集合优势为教学资源的共享提供了最佳载体。高职园区的6所高职院校毗邻而居,各学院之间的教师和学生往来与交流十分便利,也为教学资源共享提供了方便,如:学生择校选课后的上课,教师相互聘任后的上课以及师生去另一所学院的实验室或图书馆不用远行,因此,高职园区的建立为教学资源共享提供了地缘优势。

三、内蒙古高职园区教学资源共享的项目

内蒙古高职园区可实现优质课程、师资队伍、实验实训、图书资料、教学设施等方面高度共享,达到校际联合、优势互补、集约发展的目的。

1.优质课程共享:课程尤其是优质课程是教学资源共享的核心。实现优质课程共享,首先应划分各高职院校间相同、相近的专业为几大类,如:化工、建筑建材、机械、电气、信息、金融、管理等,各专业大类的公共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实施统一的课程标准和学分互认,各院校按专业大类推出本院校的优质课程,由教学资源共享管理平台进行筛选,通过网站上的选课系统,供学生选课。学生跨院际、跨专业、跨年级选择课程学习,可以极大的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从而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另外,也为教师提供了一个学习和交流的平台,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2.师资共享:教师是教学工作的主要承担者,也是教学质量的保障。应按课程和职称等教师信息统一建设园区教师档案和外籍、外聘教师资源库,为教师互聘打下基础。开办名师讲堂,为骨干教师、教学名师提供施展才能的空间,从而实现园区师资的共享。

3.实践资源共享:高职教育的特征是它的职业性、技能性和实践性,所以实验、实训和实习等实践教学是高职教育的核心内容。内蒙古高职园区的各高职院校正是通过实验室、实训中心建设和不断完善,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并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如化工学院的化工基地的设备是全区首屈一指的。各院校的实践教学资源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因此,对6所院校的专业实验室、实训中心进行整合、优化,实现优势互补,提高资源利用率。管理平台可以利用每所院校专业教学方案之间的时间差,安排不同院校的学生进行实验实训,不求为我所有,但求为我所用,实现实践教学资源的共享。

4.图书资源共享:园区的各高职院校图书馆馆藏主要用于教学和科研,各馆针对本院校的重点专业、重点学科研究的文献入藏,具有鲜明的馆藏特色,如果园区的读者办一张通用的借书证,就可以相互借阅,读物的数量要远远高于单个高职院校的馆藏,既最大限度的满足广大师生的阅读要求,又可以使馆藏文献利用率最大化。实现图书资源共享另一途径是在教学资源管理平台下建立图书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将6所高职院校的电子文献资源整合在一起,师生可以在台式电脑、手机等终端上进行操作,阅览、预约、续借资料,形成更加宽广、快捷的信息通道,服务于师生的学习和研究。

5.教学设施共享:教学设施包括计算机房、多媒体教室、语音室以及体育场馆和体育设备等,通过教学设施共享平台和行政程序,彼此使用闲置的教学设施,可以避免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

四、内蒙古高职园区教学资源共享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实施的过程中,需要政府、学校和社会各司其职,互促联动。

1.政府主要是对高职园区教学资源进行科学决策,组织协调各院校成立管理机构、制定激励和约束机制、投入资金启动共享等。

2.各高职院校首先要摒弃原有的思维模式,打破封闭的办学疆域,秉持开放办学、共同发展的理念,推进教学资源共享。其次要进行教学管理制度的改革,由学年制改为学分制。教学资源共享的成功经验表明,学分制是推行教学资源共享的前提。目前,内蒙古教育主管部门也有意在高职院校中推行学分制,所以,应以此为契机,积极进行教学管理改革,实施学分制。

3.媒体要加大宣传教学资源共享力度,增强社会,尤其是企业、学生家长对教学资源共享的关心、关注,使他们达成共识,即参与教学资源共享的高职院校具有集约优势,能够提升社会服务能力,能够有更优的学习条件、更高的教学质量,以加强校企合作,强强联合,吸引生源,促进就业,达到内蒙古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培养更多优秀人才的目标。

总之,教学资源共享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一个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循序渐进、逐步完善的过程。但是,教育资源共享符合中国教育制度开放性的发展趋势,内蒙古高职园区应与时俱进,尽早实施教学资源共享。

本文为内蒙古自治区高等科学研究项目:“内蒙古高职园区教学资源共享的可行性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nJSZ11252

参考文献:

[1]杨兴华.常州高职园区教学联合体资源共享体制、机制的研究.现代教育科学,2009(6)

[2]杨兴华.高职园区实践性教学资源共享的研究.科技信息,2007

[3]沈兵虎.面向高教园区的教学资源共享研究.浙江学刊,2007(4)

高中地理教学经验分享篇6

优质资源的共享现状

共享的形式。调查表明,3个省份的高校正在进行优质教学资源的建设和共享方式的探索,共享的形式主要是有以下几种。(1)重点、特色专业的建设与示范。教育部、教育厅或高校自身对旅游管理专业建设情况进行评估,对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或资金扶植,进行特色专业和优质专业的建设,培育和建设优势教学资源,并进行示范推广。各高校通过委派教师到这些示范点进行考察学习或挂职锻炼,学习先进和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从而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和专业的软实力。(2)精品课程建设。为了进行“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建设,2001年,教育部出台了《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积极推行教育质量工程和素质教育。从2003年开始,根据教育部的统一部署,精品课程建设作为《质量工程》的重点项目在全国各高校展开,教育部专门设立了共享平台———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同时,各省份和各高校根据教育部的要求,也进行不同等级的精品课程建设。精品课程的建设大大地推进了高校信息化建设和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良好的交流学习的平台。(3)实验、实训设施设备的开放与共享。为了支持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改善教学设施和教学条件,从2002年4月开始国家财政部启动中央与地方共建高校基础实验室的建设工作。近年来,在原有共建实验室的基础上,财政部从2007年开始实施了共建高校特色优势学科实验室建设项目。这些项目的实施,大大地改善了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条件,特别是实验、实训条件,进一步推进了优质资源的建设。共享的范围。为了了解西部3个省份优质旅游教学资源的共享范围,笔者随机从3个省份中抽取了9所高校进行电话调查,结合精品课程和案例资源等的网上共享查询,结果表明,9所高校中有8个的实验、实训设备在校内实现了专业间的资源共享,有一个实现了同城高校间的资源共享。而对精品课程的抽样调查发现,有部分精品课程的网站不能访问或出现网页错误,能访问的精品课程网站都或多或少地对用户的权限进行了限制。例如37%的精品课程网站要求有本校ip才能正常下载课件和教学视频,94%的精品课程网站要求有用户名和密码才以登录BBS。

优质资源共享存在的障碍

重申报、轻建设。当前,在教育主管部门对高校的考核和绩效评比,以及第三方机构对高校进行综合排名时,诸如精品课程、优质专业建设、实验室建设、质量工程项目是重要的评价指标。因此,各高校对这些质量工程项目的申报积极性很高。但当项目申报完成后,例如精品课程网站申报成功后,很少进行维护和更新。我们随机调查的9家精品课程网站中,本年度作过资料更新的仅有2家。有少数网站建成后从未进行过更新。缺乏规划、重复建设严重。当前,我国用于高等教育建设的资金十分有限,迫切需要集约使用资金,提高资金、设备的使用效率和效益。然而,由于缺乏规划,存在大量重复建设的情况。以旅游管理专业较为流行的导游模拟实验室为例,很多高校采用3D景点虚拟平台,其硬件建设就需要100多万元,软件投入还需数十万元,且每两年需升级维护一次,建设运营成本很高。但多数高校建成后应用的仅为每年1—2门课程,大部分时间设备处于闲置状态。而在同一城市不同高校往往都建有相同类型的实训室,且没有此设备的高校也正在申请筹建中,重复建设相当严重。共享范围有限、共享形式单一。笔者对不同高校实验室的调查和访谈,发现目前西部3个民族省份都没有大学城,大多数高校的实验设备主要是在校内不同专业之间共享,高校间共享非常少,共享范围十分有限。对精品课程而言,虽然通过网络平台进行共享,受益群体较广,但由于高校间课程体系存在较大差异,且大多数精品课程网站仅有少数教师的示范性授课视频,对于案例资料、优质教学素材的共享较少,且交流平台往往仅针对本校师生开放,受益面较窄。共享利益机制不健全。当前,不同高校相同专业之间的竞争较为激烈,专业排名不仅关系专业生源的质量和数量,而且关系到专业的综合绩效考核。因此,为了保证和保持自身的领先优势和人才培养质量,高校往往不愿其他高校分享自己专业建设的经验和优质教学资源,从而避免让自己处于竞争劣势。同时,在资源共享的利益协调分配方面,由于缺乏协调机制和知识产权保护体系,高校和教师在资源共享上的给予和获取严重失衡,主动性不够。

高中地理教学经验分享篇7

近年来,通过“211”工程、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建设项目及教育部修购等项目的实施,我校实验平台和教学科研仪器设备的数量和质量明显增强,为学校教学科研的快速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目前学校建有作物遗传与种质创新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肉品质量安全控制技术研究中心、国家大豆改良中心和国家信息农业工程技术中心等4个部级科研平台;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个,工程研究技术中心3个;农业部重点实验室12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7个;江苏省重点实验室3个、工程研究技术中心3个;部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2个。现有10万元以上大型仪器设备463台(套),价值1.1995亿元。如何加快高校仪器设备和优质资源共享平台和运行机制的建设,充分发挥实验教育资源的作用,促进资源共享、共用和高效运行,增强高校和所在区域经济持续发展能力[13-15],是当前亟待解决问题。为了提升实验平台和大型仪器设备等优质资源的使用效率,更好地为学校教学科研服务,培育建设更多部级科技创新平台。近年来,学校在加强共享实验平台建设,促进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用、资源共享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与实践,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1)创新体制机制。学校从顶层设计,形成整体规划与论证机制,对全校实验平台的建设、仪器设备的购置、专项基金资助、入网仪器设备的效益评价及相关政策法规等进行规划、论证和评估。做到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协调发展。制定南京农业大学共享实验平台建设管理办法等管理制度,按项目方式推动共享平台建设试点,形成以共享为核心的运行管理机制,重点探索符合我校实际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2)构建校级共享实验平台。以作物遗传与种质创新国家重点实验室共享平台、国家肉品工程中心共享平台等为基础整合组建了4个校级共享实验平台。由学校投资建设,集中统一管理,面向校内外开放共享,提升优质科技资源的投资使用效率。(3)构建院级共享实验平台。鼓励学院以相关优势学科为依托,通过对现有科技资源的整合、优化、重组,建立结构完善、具有综合功能、由学院统一管理的院级共享实验平台,面向校内开放共享。在院级共享实验平台建设上,采取学院申报、学校论证,立项建设,评估验收的方式进行,先后建立了动物科学、园艺科学、环境工程等5个院级共享实验平台。(4)建立网络共享实验平台。将学校20万元以上大型仪器设备的名称、技术性能、型号、厂家、安装地点、技术人员以及规章制度等信息及时,用户通过网络实时了解平台大型仪器设备等资源的分布与使用情况,推动优质科技资源合理配置与高效运行。初步解决了科技资源共享缺乏畅通的信息渠道,及时为科研用户提供共享服务。(5)设立专项基金。学校为促进科技资源的开放共享,设立100万元共享实验平台运行专项基金,30万元平台开放共享基金,为科技资源开放共享提供了必要的经费保障。既有效地调动共享平台和实验用户的积极性,又推进了仪器设备新功能的拓展和新技术的研发应用,扩大了开放共享的范围,有效促进了优质科技资源投资使用效率的提升。通过近几年的探索与实践,有力地推动了共享实验平台建设,充分发挥校、院两级管理职能,实现优质资源共享,为学校的教学科研和科技创新工作提供更加完善的服务,取得了显著阶段性成果。①资源的使用效率明显提高,②研究成果显著增加,③师生受益面更加广泛。如生命科学共享实验平台通过开放共享,大型仪器设备的使用均超过了教育部规定的800小时/年指标,电子显微镜、二维液相色谱仪等设备年使用机时高达1800小时以上,年67篇,获得相关研究成果7项,培训师生500多人。动物科技共享实验平台近年来,承担科研项目246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72项、“863”项目9项、973项目子课题或子专题11项;发表科研1474篇,其中SCi收录273篇;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6项。这些成果的取得极大地提升了学校的科技创新能力。

建议与思考

近年来,我国“985”高校在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上的探索与实践证明,依托优势学科,加强共享实验平台建设,实现资源共享,是开展高水平科学研究,凝聚和培育高层次人才,提高办学效益的客观要求。如何加强共享实验平台建设,使之有序、高效运行,健康发展。实现资源共享,促进科技创新、提高办学效益,是高校教学科研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需求。因此,坚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破除陈旧的思想观念,克服传统的工作习惯,才能有力地推动高质量共享实验平台建设,保证科技资源开放共享的整体推进和不断深化。适应现代科学发展和学科交叉融合总趋势,打破学科、部门间的人为阻隔,将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技创新与资源利用等统一起来,统筹规划,形成高效率、高效益的管理运行机制。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营造和谐宽松的科技创新环境。加强顶层设计和宏观调控,结合学校特色、学科优势和办学实力,科学确立共享实验平台建设定位。整合、集成已有科技资源,提倡学科交叉,在更广阔的学科背景、更大规模、更高层次和更高水平上建设富有竞争力的共享实验平台。优化科技资源配置,最大限度地释放高校的科技创新活力。高水平共享实验平台的建设与开放共享,必须建立一支高素质、开拓型的人才队伍,就是要建设一个大师加团队的人才队伍。①高度重视大师级学者或战略性科学家的引进工作,增强平台的科研实力。②注重发挥团队协作、协同创新的优势,用团队优势来弥补缺乏大师级学者的不足。③注意充分利用共享平台自身的优势,培养自己的大师级学者和战略性科学家。

高中地理教学经验分享篇8

关键词:分享;公安民警;心理行为训练

心理行为训练指的是以心理素质模型为基础,应用行为心理学、认知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和咨询心理学等学科的基本原理,以行为训练作为媒介手段,有针对性地训练和培养受训者心理素质的一种训练方法。目前,全国各地公安机关都逐渐重视并陆续开展心理行为训练。心理行为训练也被称为素质拓展训练、拓展训练和心理训练等。为了达到相应的课程目标,该课程标准的教学流程为:组建团队――具体训练科目的训练――回顾总结。而对于具体的训练科目,完整的教学流程为:介绍训练科目的名称及意义――布置训练任务,明确规则和注意事项――学员操作,与此同时,教师观察典型行为――分享。分享方法应当是公安民警心理行为训练中重要的教学方法,对实现课程目标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当前课程实施过程中,受到课时量、教师等因素的影响,分享方法运用时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希望阐述当前课程实施时运用分享方法存在的问题,分析分享方法使用不当的弊端,进一步提出充分发挥分享方法作用的对策。

1当前运用分享方法存在的问题

1.1重操作轻分享

重操作轻分享是公安院校乃至一般院校的心理行为训练课程都普遍存在的问题。以安徽公安职业学院为例,一个高空训练科目的训练时间一般控制在一个半小时之内,一个地面训练科目的训练时间一般控制在四十五分钟之内。如果操作时间控制得当,一个训练科目用于小组分享的时间大约在5-10分钟。以一个小组15-20名队员计算,一个人只有不到一分钟的发言时间。这样的分享常常是在浮在表面而难以深入的。况且有时综合考虑各小组训练进度,一些小组因为操作时间过长,分享不得不被取消。

1.2重教师说教轻学员表述

这是在小组分享时所表现出的另一个特征。教师往往具有传授某些知识的倾向,在某一学员开始分享时,教师就习惯性地使用某些知识、规律对其进行点评。这导致教师说的比较多而占用了学员发言的时间。当然,传授知识是教师的职责之一。教师还应当是话题的引导者,带领学员自然而然地获得感悟,要让重要的话由学员想到并说出来,而不是由教师灌输某种观点。

1.3分享的内容不全面

这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学员的分享多集中在经历了当下的训练自己有什么样的感受,没有结合生活、工作实际来谈今天的学习对今后的启示。二是分享时多集中在自说自话,缺乏学员之间的互动。

2分享方法使用不当的弊端

课程实施时运用分享方法是否得当,直接影响到能否实现该课程目标。具体而言分享方法使用不当会带来以下不良后果。

2.1训练游戏化

心理行为训练采取的是体验式教学,强调以学员的体验为主要的学习方式。这种教学方法有其优势,能够寓教于乐。和传统说教的教学方法相比,它不仅关注教师的教,更关注学员的学,即学员的体验。学员通过参与,通过全身心的投入,根据自己以往的知识、经验来判断,获得经历与体验,并从中总结出新知识和新经验,从而改变自我,提升自我,重塑自我,从而促进个体与团队的进步。心理行为训练不同于一般的拓展训练之处在于:教师更倾向于让学员展现贴近其日常的行为,在行为中感受情绪的变化,而不是强调巅峰体验。为了达到这样的目标,在学员操作的过程中,除非为了确保学员的安全,教师一般指导的比较少。因此,这种教学方法也必然存在劣势,即并不是所有学员都能在操作过程中主动有所悟。有些学员在课程开始时就问“今天我们‘玩’什么”,结束后也只觉得“今天的游戏玩得很开心”。放松心情是心理行为训练的课程目标之一,但不是唯一。在分享过程中,在教师的引导下用语言对自己的经验进行总结和交流,才能更好地实现课程目标,而不是停留在“好玩”。

2.2教育资源利用受限

以安徽公安职业学院为例,对该学院该课程大纲进行分析。大纲开明宗义,将训练目的表述为“使参训民警体验到警察工作过程中,自信敢为、步调一致、协作配合、共度难关的重要性,磨练民警克服困难的毅力、增强自信心、培养团队精神、合作意识与团队意识,提升警察队伍的整体战斗力与民警个人的心理素质。”不难发现,这其中“协作配合”、“培养团队精神、合作意识与团队意识”是关于德育目标的表述。但是在教学实践中,受到授课时间、教师、学员等各种因素的影响,课堂上更强调团队中的个人,强调团队合作过程中良好个性心理品质的作用,而忽略了众人组成的团队,忽视了人在一定团体中的行为就必然会受到道德规范的调节作用。首先,操作过程中学员更容易以自己为中心,关注自己的操作是否成功。第二,虽然完成训练任务需要团队合作,但并不能保证每个团队都按照理想的状态进行操作。而在训练过程中表现出的“不尽如人意”的行为和带来的感受也是该课程的资源,是值得拿来分享和讨论的。分享时,才能更好地引导学员看到他们之间的互动,分享互动时的感受,才能最大限度地利用课程资源,更好地实现课程目标。

2.3训练效果迁移难

东莞市人民警察培训学校在参加过拓展训练的民警中进行了问卷抽查,通过分析问卷调查,得出了结论:警察拓展训练的效果随着训练的持续深入达到最好,但训练结束后,训练效果因脱离了训练环境得不到强化而慢慢消退。我认为,这与训练内容和教学情境与警察工作现实关联得不够紧密是有关系的。当前的心理行为训练课程大多是在校内的户外心理行为训练基地或室内训练场所完成。虽然那些训练器械是充分考虑了警察的职业特征,历经数年研发而成,但与警察的工作现实还是相去甚远。分享缺失或分享时不能联系到日常生活和工作,获得的收获则很难在课后迁移到生活、工作情境中。

3充分发挥分享方法作用的对策

分享方法一般用于单个训练科目全体队员认为操作过程可以结束时,或是一天的训练即将结束时。我认为可以通过以下几条途径更好地发挥分享方法的作用。

3.1鼓励每一位学员分享

应当保证足够的时间进行分享,为每一位受训学员提供及时和充分的表达机会。这种表达一是可以让说者理清自己受训时情绪变化的过程,二是可以让听者看到人的共通性。及时表达中的感谢,还可以促进团队成员之间的关系。这种表达更容易让学员感受到人性,从而促进德育功能的发挥。为了确保每位参训学员都有话可说,教师要注意引导发言。可以采取如下策略:

3.1.1顺序法:从左到右或从右到左按照一定顺序要求学员依次发言。

3.1.2情绪激发法:教师在看到学员情绪比较激动的时候,找出最激动、最有话可说的那位,让他谈谈自己的感想。教师在听的时候要兼顾其他学员在倾听时表现出的关注度、是否有共鸣等,以便寻找出下一位发言的学员。

3.1.3事件顺序法:按照团队成员完成任务的过程,谁做了某一步骤,就让他谈谈当时是怎么考虑的,也让其他人谈谈对他的行为有什么反馈。

3.1.4典型行为法:结合典型行为,谁当时是怎么一个状况,就让谁谈谈当时是怎么想的。教师要注意抛出的话题应该是大家都有话可说的。

3.2及时进行分享

心理行为训练课程中的分享,即回顾点评,起着渲染气氛,表达和宣泄情绪,挖掘和了解深层次意识,强化训练效果以及总结的作用。进行分享,是状态使然。如果不进行分享,那么具体训练科目或是一天的训练会给人虎头蛇尾的感觉。因此分享首先必须是及时的。每一个训练科目完成之后,相信学员都会有这样或是那样的感受,最好能够在每一个训练科目的操作过程结束之后就进行分享。现实中,由于一次参训的是多组学员,考虑到训练器械要相互对调等实际情况,每一个训练科目都被限制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为了各组间能够协调,很难做到每一个训练科目结束之后立即进行分享,也必须要确保在一天的训练即将结束时进行分享。

3.3注重小组分享

小组分享指的是学员在自己所在的小组里进行分享。小组分享时要求所有师生围成一圈,以便所有人之间都能保持目光的交流。小组分享应当包括引导学员发言,教师点评典型行为和总结等。如果刚才的训练取得了成功,则对成功表示祝贺,提炼团队取得成功的内在、稳定原因,激发大家兴奋的情绪;如果刚才的训练失败了,没有完成训练任务,则根据学员的情绪,对失败进行可控和内在的归因分析,或对团队的努力进行鼓励,提出对下一个训练科目或今后的期望。小组分享与在全班进行分享的意义是不一样的。在全班进行分享时,由于时间有限,各小组派一至两名代表进行分享就类似于对小组这一天训练的总结。而只有在“小组分享”时才能更多的使用“我……你……”的句式,谈小组内的人际互动和行为,谈“我”是如何感受“你”的行为的,这才是更有意义的。

3.4引导对典型行为的分享

可以分享的内容很多,对典型行为的分享是一个抓手。在心理行为训练课程中,当团队或个人出现了某些值得分享的行为,应当引导学员分享这一行为背后存在的情感和观念。通过分享典型行为,可以起到深入挖掘内在思想观点、分析和反思消极的思想和行为、激励积极正面的思想和行为,对瞬间灵感进行深化和进行系统归纳的作用。分享典型行为时应注意:对于积极行为一定要肯定和赞美,对人不对事;对于消极行为一定要分析,促进受训学员深入思考,但对事不对人。受训学员不一定能关注到训练中的典型行为。教师需要在学员进行操作时观察并记录下存在的典型行为,以便在分享时指导学员对某些需要关注的行为进一步深入思考。

3.5引导结合生活、工作实际进行分享

一个个体在不同的情境下会表现出相似的行为模式。在心理行为训练课上表现出的行为是以往行为模式的表现。这些行为中有一些是需要强化的,有一些是需要改变的。心理行为训练所设置的情境和生活、工作的实际情况不同。为了更好地迁移在心理行为训练课中所学,最好能让学员联系自己在现实生活和工作中的相似行为,谈一谈将来可以做什么样的改变。心理行为训练过程中,学员付出努力,并有了最初的体验是整个过程的开端。有了情绪体验之后,学员能够与团队中体验过或观察过类似行为的其他人分享他们所体验到的情感的变化或观察到的现象是非常重要的。这些相似或不同的感受相互碰撞,就会引发自己对他人行为的体验以及他人对自身行为反馈的体验等。最后还要谈论如何将这些体验和总结出的经验运用到将来的学习和生活中去。研讨如何运用也是一种体验,可以促进学员不断进步。

4结论和建议

综上,实践证明,分享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环节。好的分享使得心理行为训练更专业,也更有效。为了更好地使用分享方法,确保分享方法发挥作用,应当确保心理行为训练课的授课时间,提高授课教师心理学专业素养,培养授课教师随机应变、循循善诱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安徽省公安厅警察训练总队(安徽公安职业学院)《民警心理行为训

练大纲》

高中地理教学经验分享篇9

关键词:高校大型设备管理思考

大型仪器是高等院校一笔重要财富,是教学、科研的重要条件和物质基础。我院大型仪器设备的引进,为学院的学科建设及教学、科研水平的提高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为学生增设了有关的专业课程、选修实验课和毕业论文等。大型仪器设备的引进,改善了办学条件,促进了人才培养,提高了科研能力和水平。我院按广东省教育厅要求,把单价在30万元以上的大型精密仪器设备,列人了大型精密贵重仪器设备的范畴。几年来随着大型仪器设备的增加,探讨如何建立、建全大型仪器设备的科学的管理措施,建立一支高水平的实验技术队伍是非常必要的。

广东警官学院实验中心成立以来,经过近5年的建设,挖掘潜力,整合现有资源,为实践性教学创造良好的实验、实训环境和条件。现学院教学仪器设备总值达3千多万元,大型精密仪器共有4台,价值人民币近400万元。大型精密仪器设备的数量虽然不多,却是高等学校仪器设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验和科研的主要技术装备。

客观地说,我院大型精密贵重仪器设备的增长量远不能满足高校人才培养及科研的需求,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发展,对大型精密仪器没备需求的数量将日益增加,质量也将逐步提高。但因其价格高,而目前我们的财力还不雄厚,这就在需求和可能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同时其在充分发挥使用效益方面还不尽如人意:一是有部分设备存在机时使用率和使用效益不高的问题,二是有些大型仪器设备由于专业性太强,同时又缺乏专业技术人员维护管理,仪器设备利用率较低,三是信息流通不畅,研究人员既不知道谁需要共享自己管理的设备,也不知道到哪里去共享自己想要的设备。

加强对仪器设备的管理,管好、用好、维护好仪器设备,充分发挥仪器设备的投资效益,使之以良好的技术状态,为学校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提供服务。建立一种创新、可行、有效的管理机制,对加强大型精密仪器设备管理、提高利用率,是十分紧迫的现实问题。对此,我在工作实践中进行了一些思考:

一、提高大型仪器设备管理人员队伍建设。

在仪器设备管理中,最活跃、最关键的因素是管理者。选好、用好管理人员是仪器设备管理上水平、上档次的最基本条件。大型仪器设备操作一般比较复杂,要使大型仪器设备保养好并发挥正常的使用效益,必须要配备责任心强、技术精湛的管理人员。他们要有比较扎实的专业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又要有几个不同学科、专业的综合知识,要有良好的政治和业务素质。学院应为管理人员积极创造条件,一是参加国内外学术活动,让他们了解先进仪器设备发展动态和学科前沿技术,及时更新知识结构;二是有计划地进行专业技术技能培训和进修学习;三是定期邀请专家教授讲解先进实验技术、新仪器的技术情况、新实验的测试方法、先进仪器设备的维修保养技能;四是要解决设备管理人员在工资、津贴、职称等方面遇到的实际问题,充分调动管理人员的积极性。由此,使一些理论素养高、技术精湛的技术人员留在实验室岗位上。

二、构建大型精密仪器设备共享平台。

教育、科研、技术与生产的紧密结合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特点。目前,许多领域都需要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实验室、服务于社会是教育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实验室发展的方向。构建大型精密仪器设备共享平台是指高校应根据人才培养和教学科研的需要,打破部门所有制,按照仪器设备类型和功能,建立有效的共享运行机制和开放机制的共享平台。

根据统计,在发达国家,大型仪器设备的使用率可以达到170%-200%,而在我国,大型仪器设备的使用率还未到25%。提高其使用效益,建设大型精密仪器设备共享平台已成为当今国际化发展的潮流和趋势。

据悉,天津市于2009年9月搭成18所高校大型仪器共享平台,天津市教委将分散在各高校的大型仪器设备资源集中备案,建立仪器共享使用平台,打破了本市高校间的“院墙”壁垒,实现科研资源的共享共赢。只要轻点鼠标,就能搜索到全市18所高校的144台大型科研仪器设备的全面资料,包括功能特点,使用方法等。以前要做实验需要使用某个设备,研究者可能不知道哪所学校有相关专业设备,需要向同行、校友等询问求助。仪器共享平台破解了如何用最小的投入,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的使用需求的难题;除了高校师生,企业也能对需要的仪器进行检索预约,从而降低企业的研发成本。仪器共享平台也使高校师生研究团队与企业研发人员结合起来,通过联合研究,有助于提升高校人才素质。再有重庆市在2010年开通大型科学仪器共享平台网站,充分整合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内科技资源,整合了数十家单位价值近20亿元的1300台(套)科研设备,实现了仪器资源共享的数字化、体系化、网络化,成为全国最大的科学资源共享平台。

我们要充分利用四通八达的互联网络,建立大型仪器设备工作协作网,实现学院内各系部共享,跨院校、跨部门、跨地区实施资源共享等的形式,直接为社会为经济建设服务。

三、积极开展多层次、多频次的学术研讨活动。在大力提高教育质量的工作中,高校实验室发挥着重要的基础性作用。要组织力量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深化实验教学改革,对实验室资源开发等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

进入新世纪以来,实验室建设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截止2010年底,我国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共有实验室28156座,全国建设了501个部级教学示范中心,293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为高素质人才培养提供了重要支撑。新的时期,实验室工作面临着很大的机遇和挑战,如何更好的发挥好高校实验室整体效益,如何提高高校实验室建设和管理,如何提高实验室队伍和教学科研水平,如何提高大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等是高校实验室面临的重要命题。

四、做好计量认证申请工作,使测试的数据为社会所承认。

对于大型仪器设备,要重视计量认证,根据国家有关计量认证技术考核规范的要求,做好计量认证申请工作,使测试的数据为社会所承认,具有法律竞争力。这样做,能充分发挥高校的设备、人才优势,并使大型仪器设备的利用率得到提高,从而也提高仪器设备的经济效益。

高校大型仪器设备管理是一项艰巨的工作,需要各方面的重视、关心和支持。我们要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勇于探索和实践,利用好、使用好大型仪器设备。

参考文献:

[1]人民网・天津视窗,天津市18所高校大型仪器共享平台搭成,2009,9,10。

[2]重庆日报,重庆建成全国最大科技资源共享平台,2010,7,14。

高中地理教学经验分享篇10

关键词:多校区办学;实验室建设;实验室开放;资源共享

当前高校多校区办学已经成为一种不可抵挡的发展趋势,多校区办学对于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办学空间的拓展,办学效益的扩大,办学品牌的提升无疑起到了积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但该模式在运行过程中,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如何使多校区办学模式更好的发挥作用,克服弊端,值得研究和探讨。对于理工科高校而言,实验室作为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多校区办学模式下的实验室建设和发展问题尤为重要。

一、多校区实验室建设存在的几个问题

多校区办学模式作为一种新生事物,正处在不断的探索阶段,很多问题是需

要实践和时间来解决的。目前实验室建设方面存在较显著的几个问题表现在:

(一)重复建设带来投资浪费。

多校区办学模式下的实验室建设由于无法克服空间距离带来的障碍,重复投资,重复建设问题不可避免的会随之而来。实验室的软件资源,诸如教师资源可以随时流动以弥补多校区办学的空间距离,而实验室的硬件设施相对固定,不可能随时搬动,特别是实验仪器设备投资巨大,重复建设带来的资源浪费更加显著。

(二)配套政策无法及时到位。

由于长期以来受“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高校对于实验室工作的重视程度还远远不够。实验室建设经费的投入虽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但依旧无法缓解高校扩招带来的“供需“矛盾。此外,实验室队伍由于整体素质参差不齐,而无法享受同教师队伍一样的待遇,工作积极性严重挫伤,致使其更容易受到忽视。长此以往,形成恶性循环,对于实验教学水平和科学研究的开展都将产生不良影响。

(三)各校区之间相对独立沟通不畅。

多校区办学的高校,由于各个校区之间相对独立性太强,而导致条块分割、各行其政,无法实现沟通顺畅,影响到资源共享。实验室要实现资源共享,就是最大限度的开放实验室,让不同校区、不同学院、不同专业的师生能够顺畅无阻的充分享受到全校各个实验室的资源所带来的便利。

二、多校区实验室建设的几项举措

多校区实验室建设由于缺乏成熟的模式可以借鉴,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也是在所难免的,要解决上述问题,可以从下几项举措着手:

(一)充分重视,加大投资。

近年来,高校对实验室的投资逐步加大,仪器设备的台套数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但是依旧无法彻底解决学生数量剧增带来的人均面积不够、台套数不足的问题;加之高校往往陷入“重前期投资,轻后期管理”的怪圈,仪器设备维修、维护经费无法到位,直接影响到仪器设备的完好率、利用率,投资效益低下。因此,高校还应继续加大对实验室的经费投入,尤其对于专业覆盖面宽、学生受益面广的实验室更要加大建设投资,此外,高校还应拓宽投资渠道,例如鼓励教师自主研制实验设备,节约设备购置费;探索校企共建实验室的路子,寻求资金和设备支持;以努力改善实验室人文环境和硬件条件,为师生创设良好的学习和科研氛围,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科学研究水平提供优质平台。多校区办学由于空间距离的限制,学生实验教学和教师的科研工作不可能往返于各个校区之间,因此各个校区的实验室建设都要高度重视,不能厚此薄彼。

(二)软件建设,不容忽视。

实验室的硬件条件再完善,仪器设备再先进,如果管理制度落后,实验技术队伍素质不高,那实验室的建设不可能上台阶、上水平。多校区办学很难做到各校区资源分配平衡,一般而言,主校区的教育资源要优于分校区,分校区承担的教学科研任务和主校区一样重要,因此,就实验室管理体制而言,多校区实验室建设应在分校区配备相应数量的实验室管理人员,架设各校区之间沟通的桥梁;同时应建立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实验室队伍,并通过工作量核定、明晰岗位、双因素激励等政策导向,提高实验室队伍的工作积极性,并鼓励主校区的实验室队伍自觉分流到分校区从事实验教学指导与实验室管理工作。

(三)加大开放,建立共享。

高校的实验室要充分发挥其作为教学科研基地和平台的重要作用,除了加大投入,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也是非常关键的环节。改革实验室体制和实验教学体系,尽量避免重复的实验教学课程设置和仪器设备购置,增加综合、设计型实验的比例,建立实验教学中心,对实验室房屋资源和仪器设备资源集中起来,专管共用,才能从根本上缓解实验室投资与实践教学需求的矛盾。在实验室投资中,贵重仪器设备数量少,但在投资比例很大,因此高校还应建立校级分析测试中心,构建共享平台,在提高贵重仪器设备的利用率上多下功夫。总之,资源共享是杜绝浪费,有效利用的前提,只有从时间上便利程度上真正的全方位、全面的实现实验室开放,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实验教学资源的利用率。

(四)强化信息,加强沟通。

多校区办学很容易产生的一个弊端就是各校区之间缺乏顺畅的沟通渠道,以至于很多资源都无法真正实现共享,多校区办学的高校可以从管理的机制上入手,利用现代化科技手段,加强网络信息化建设,以最大程度的突破空间的限制,最大限度的实现资源共享。多校区实验室建设方面,可以从实验室、仪器设备信息上网入手,逐步构建完善的实验室网络管理体系,可以进一步探索建立网络虚拟实验室,以节约时间和成本,逐步实现信息交流和资源共享畅通无阻的长远目标。

综上所述,实验室建设是高校尤其是理工科高校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多校区办学模式下的实验室建设更是面临很多前所未有的问题和挑战,只有不停的探索,不断的实践才能找到最适合高校自己的出路和发展模式。

参考文献:

[1]张金良,周详.多校区高校实验室资源共享的实践与思考[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3(8).

[2]齐宁,巴海君,王海文.多校区办学模式下高校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的探索与思考[J].石油教育,2009(3).

[3]徐芳,钱天东.多校区大学实验室用房整合与使用效率的提高[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7(11).

[4]余志超,周静.地方高校多校区计算机实验室建设与发展探索[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22).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