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会计计价方式十篇会计计价方式十篇

会计计价方式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4:43:10

会计计价方式篇1

一、实践教学考核的现状分析

目前会计专业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考核,对大部分高校来说,都是教学过程中的难点,问题多多,主要问题包括:

1.教学计划执行的随意性

有些实训课程的教学与评价,没有标准可循,随意性较大,不能真正反映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水平。还有的采取结合学生的平时作业、期中和期末考试成绩来评定,根本体现不出学生实践能力的真实水平。

2.注重形式的评价

学生依照实践课程指导书,按部就班地操作或通过模仿教师完成操作,根据所得数据整理实践报告,教师依据书面报告进行评价。这种评价方法,因缺少对学生实践能力训练过程中的评价,不能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对学生无法形成激励,不利于对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3.评价的片面性

学生实践课程结束后,从本阶段所学习的训练项目中以抽签形式抽取项目,在教师监督下进行单独操作,根据操作要求进行评判。这种评价方式不可能包含该阶段训练的全部内容,而只能选取一部分训练项目或指定几个重要项目,具有随机性和片面性。

4.实践应用能力评价一次性确定

在实践应用能力评价中,有些成绩是通过实践课程结束时的一次评价来决定,学生不注重平时的学习与练习,甚至有些学生逃课,最后参加考核。这种评价方式不能激发学生平时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学生也不能全心地投身到实践能力训练中,因此,达不到实践教学目的。另外,对学生的评价,多以实践最终结果作为评价的主要依据,实践过程中的表现由于并无详细记录,仅能依靠指导教师的主观判断。

5.忽视实际业务处理能力的评价

实践训练是现场(或模拟场所)的训练,由于评价重结果,在实践应用能力的评价项目中,按照岗位业务处理能力设置的项目少,评价目标不明确,不能全面检验学生对实际业务的处理能力的掌握程度,容易造成学业评价成绩高,但实际业务处理能力低的现象。

6.缺少实践应用能力评价规范

实践教学虽然有教学大纲,但缺少对实践应用能力评价的量化标准,对于能力训练项目中的关键知识点与实际应用能力的评判没有评价规范,而由教师自己主观决定。

综上所述,大多数高校目前的评价方式不能正确、客观、全面地评价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更谈不上高级应用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二、构建实践应用能力评价方法框架

构建会计专业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评价方法框架,按照会计执业对本科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的要求,进行实践应用能力评价模式设计。即本着有利于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有利于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和有利于提高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原则,体现实践应用能力评价模式的重构;本着能反映会计专业人才知识与专业实践特色要求的原则,体现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实践应用能力训练项目设计;本着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素质养成教学相融合的原则,构建实践应用能力评价方法与评价规范;最终达到会计人才培养的目标。

三、根据霍恩斯坦教育目标分类法设计实践能力训练项目

根据霍恩斯坦教育目标分类法,结合会计专业的特点,设计实践能力训练项目及评价点。霍恩斯坦将全部教育目标划分为4个领域(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动作技能领域和行为领域),每个领域包括5个子目标。在实践能力训练项目设置中,先根据“认知领域”5个子目标(概念化、理解、应用、评价和综合)设计基本应用能力训练项目和对应的评价点;然后再根据“动作技能领域”5个子目标(知觉、模仿、整合、创作和熟练)设计综合应用能力与创新能力训练项目和对应的评价点。

在实践应用能力训练过程中,训练项目与企业经营业务实际相一致,为学生创造职业场景环境与氛围,充分地利用“认知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设计训练项目及评价点,以提升学生应用能力与创新能力。

四、实践应用能力评价方法

在实践教学环节中,教师和学生已经不是传统的灌输者和被灌输者的关系,而是体现在会计实践中的“角色差别”。在场景式的实践训练中,学生可能是会计人员,教师可能是审计人员;学生可以扮演会计流程中的所有“人物”,教师只是组织者或评判者。作为实践训练课程,在有限的学时内培养学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必须在平时对有关关键知识点进行强化训练。在实践教学评价环节,教师应按照人才培养目标和会计职业能力需要,结合学生的知识结构,将评价的重点放在会计业务处理能力和就业能力上,构建评价方法与评价项目,改革评价方式与方法,这样才能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实践,实现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1.过关制评价法

基于过关制的实践教学评价,采用训练和评判一体的方式,即每一个实践训练项目和评判构成一个子单元,各个子单元按照实践训练目标可连接为一个整体,构成一个大的单元。如基础会计中的第一个实验项目:“记账凭证的认识与填制”构成一个单元,只有当这一单元实践教学内容完成才进行评判,不合格者须对相应的实验训练项目内容再训练、再评判,直到合格为止。这样,可以有效避免学习问题的累积,即采用“过关制”。“过关制”就是把前一个单元的考核成绩作为进入下一个单元训练的通行证,即作为进入基础会计的第二个实验项目:“账簿识别与记账凭证登记账簿”的通行证。这样不仅能给学生增加项目训练的压力,而且还可以有效克服“训练不努力,考前大突击”的问题。也可设计更大的单元,即按课程分:基础会计、财务会计、会计信息系统、财务软件应用、高级会计、专业实习、毕业实习等。

“过关制”的实践教学评价流程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传统实践应用能力评价方法中存在的弊端,对学生学习职业能力具有一定的驱动力,使学生学习目的、方法更加明确,训练效果更加突出。

会计计价方式篇2

一、在银行中实施管理会计的重要意义

在商业银行中实施管理会计,能够帮助银行工作人员有效管理商业信息,有效解决信息化问题,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保证银行系统能够安全运行。同时,在银行中采用管理会计的方法,能够帮助银行预算人员合理控制成本,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由于我国的金融体制改革较慢,商业银行在实施管理会计工作时,面临巨大挑战,因此,在实际工作中,银行中的相关工作人员应该根据银行的实际运行情况,提高对管理会计工作的重视,保证商业银行在金融市场中的位置。

二、我国银行财务管理信息化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我国银行财务管理信息化中存在很多问题,其中,最主要的问题是银行财务管理工作人员对其自身工作没有足够的重视,使得财务管理信息工作不能顺利进行。因此,要想有效保证整个银行系统能够稳定运行,需要财务信息管理人员提高对其工作的重视,保证银行财务管理信息化工作能够顺利进行。

除此之外,财务管理信息化没有足够的开发性,数据共享性较弱。现代银行财务信息化管理属于商业管理模式。但是,由于我国银行引入财务管理信息化方式较晚,管理人员仍然侧重业务管理,往往忽视财务信息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导致我国财务管理信息化没有足够的开放性,数据共享性较弱。要想有效改变这种状况,需要银行相关工作人员充分调动财务管理信息人员的积极性,将财务管理于信息化管理有效结合,从而保证银行财务资源能够得到合理的利用。

三、以管理会计为主轴,提升银行财务管理信息化应用价值的方式

(一)利用管理会计方法,预测银行的盈亏平衡点

开设银行的主要目的是盈利,在银行实际运行中,采用管理会计方法,能够有效预测商业银行的盈亏平衡。所谓盈亏平衡点,就是银行的运营成本与其盈利相等,银行在运行过程中,既没有亏损,也没有盈利。当商业银行中的运行成本大于其盈利时,银行处于亏损状态;当运营成本小于银行盈利时,银行就出于盈利状态。

将管理会计手段应用到银行财务管理信息化工作中,能够预算出银行未来能否盈利,如果预测出银行未来不会盈利,财务管理信息化人员需要将预测结果上报给相关部门。然后采取有效措施解决,提高银行的盈利率;如果银行财务管理信息化工作人员预测出银行未来能够盈利,则应该让银行中的相关工作人员做好准备工作,协调好银行各个部门之间的关系,从而保证管理会计在银行财务管理信息化中的准确性。

因此,在实际工作中,银行财务管理信息化人员采用管理会计方法,不但能够有效界定银行的成本与消耗,计算出银行的盈利与亏损指标,有效预测银行的盈亏。提高银行财务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减轻银行财务管理信息化工作人员的工作压力,提高银行财务管理信息化的准确性,保证银行在市场竞争激烈的今天,能够占有一席之地。

(二)制定责任会计制度,提高对银行内部工作人员的管理

管理会计能够为银行决策者提供大量的决策信息,从而保证银行财务管理信息化工作能够顺利进行。根据我国大部分银行组织结构,银行中的其它管理部门也会管理财务,我国的商业银行发展与国外银行相比,具有保守、稳定的特点,银行中的各个部门之间不具备有效沟通。因此,银行中的责任负责人应该根据该银行的实际管理情况,科学合理地制定责任会计制度,提高对银行内部工作人员的管理。

例如,可以定期对银行财务管理人员进行培训,在培训过程中,可以向他们提问,通过提问这种方式,能够知道他们在实际管理工作中经常遇到的问题,然后采取有效措施解决。除此之外,还要积极采纳财务管理人员对银行管理制度的意见,可以将这些财务管理人员根据其工作职责分成若干个小组,让他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提出对现存管理制度的意见。然后相关工作人员可以将这些意见详细记录下来,为日后的管理工作提供数据,满足银行财务管理人员的要求,提高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制定责任会计制度,提高对银行内部工作的管理,不但能够有效保证财务管理人员的工作热情,还能够提高他们的经济收入。但是,在实际工作中,需要相关工作人员积极采纳员工意见,将责任落实到实处,有效控制银行内部机构,充分调动银行财务管理人员的积极性,保证银行内部具有良好的工作环境。

(三)全面实施银行成本管理,健全完善银行成本控制制度

成本控制在管理会计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要想有效保证银行财务管理信息化工作能够顺利进行,需要银行财务管理管理人员健全完善银行成本控制制度,提高银行工作人员对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视。成本控制主要指的是将银行中的各项支出进行详细记录,避免不必要的支出,通过成本控制,能够提高各项资源的利用率,保证银行财务管理信息化工作人员的工作质量。

银行财务管理人员在制定成本控制制度时,不能为了追求高效益,各类金融产品采用相同的管理制度。银行财务管理人员应该根据每种金融产品的实际情况。制定合适的成本控制制度。如果在各类金融产品中实行同一制度,会影响银行财务管理工作正常进行,不能合理控制经济成本,降低银行的经济效益。成本管理控制不但强调成本控制的科学性,还需要银行中的各层工作人员的积极配哈,保证银行中各部门之间的紧密联系,达到最低成本获得最大效益的目的。因此,银行财务管理人员应该根据各大金融产品的特点,制定合适的财务管理制度,保证管理质量,提高银行财务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提高银行财务管理水平。

会计计价方式篇3

【关键词】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计量模式;Swot分析法

投资性房地产,是指为赚取租金或资本增值,或者两者兼有而持有的房地产。由于投资性房地产在用途、状态、持有目的等方面与作为生产经营场所和用于销售的房地产有显著区别,2006年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规定,企业应将投资性房地产作为一项资产单独计量,并在满足特定条件的情况下,允许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对其进行后续计量。据《我国上市公司2010年执行企业会计准则情况分析报告》显示,截至2011年4月30日,拥有投资性房地产的833家上市公司中,27家上市公司采用了公允价值模式计量投资性房地产,占比3.24%。说明新准则实行五年来,我国企业对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计量仍然保持谨慎态度。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与成本模式相比有怎样的差异,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处于怎样的运行环境,企业应采取什么对策做好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计量工作,本文应用Swot方法对以上问题作简要分析,期望对准则制定者、监管机构和企业完善会计政策有所裨益。

Swot分析方法是一种发展战略分析方法,它最初用于企业战略分析,包括分析企业的优势(Strengths)、劣势(weaknesses)、机会(opportunities)和威胁(threats),然后用系统的思想将这些似乎独立的因素相互匹配起来进行综合评价,使得企业战略计划的制定更加科学全面。Swot方法是一种结构化的平衡系统分析体系,它自形成以来,被广泛应用于企业战略研究与竞争分析,成为战略管理和竞争情报的重要分析工具。现在,Swot分析以其显著的结构化和系统性的特征被广泛应用于许多领域。本文选用Swot分析法分析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优劣势分析主要着眼于公允价值计量模式自身的特点及其与成本模式的比较,而机会和威胁分析将注意力放在外部环境给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应用带来的影响上,最后将内部分析和外部分析结合起来,提出完善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政策建议。

一、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优势S(Strengths)

(一)公允价值计量模式能够客观反映投资性房地产的现时资产状况

投资性房地产的范围包括已出租的土地使用权、持有并准备增值后转让的土地使用权和已出租的建筑物,它直接面向需求市场,具有投资额大、投资回报周期长和投资风险大的特点。由于投资性房地产用于赚取租金或增值收益,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可以及时反映其资产状况和盈利能力,提高会计信息的及时性和相关性,帮助财务报表使用者作出正确的经济决策。

(二)公允价值计量模式有助于改善企业财务指标

投资性房地产准则前,企业将投资性房地产划分为固定资产或无形资产,按照资产取得成本进行初始计量,按期计提折旧或摊销。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后,投资性房地产的账面价值调整为公允价值,前期计提的折旧或摊销予以转销。一方面,由于我国房价总体趋势为在波动中上涨,多数企业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后,投资性房地产账面价值和企业所有者权益同时增加,降低了企业的资产负债率,提高了企业的融资能力。另一方面,由于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不再计提折旧或摊销,不确认业务成本,即使在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不变的情况下,企业当期利润总额也会增加;若是投资性房地产价格上涨,由于公允价值上升,确认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会使利润总额上涨幅度扩大。因此,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运用能够改善企业经营业绩,润色财务报表。

二、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劣势w(weaknesses)

(一)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应用条件严格并存在一定的执行成本

投资性房地产准则规定,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计量投资性房地产,应当同时满足下列条件:1.房地产所在地有活跃的房地产交易市场;2.企业能够从活跃的房地产交易市场上取得同类或类似房地产的市场价格及其他相关信息,从而对公允价值作出合理的估计。准则还规定,同一企业只能采取一种模式对所有投资性房地产进行后续计量。因此,有确凿证据表明企业所有的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能够持续可靠取得时,才可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由于企业拥有的投资性房地产可能处于不同的地理位置,房地产交易市场的活跃程度不同,并非所有的投资性房地产都可以达到准则要求;又由于企业财会部门的资源有限,一般需要委托专业资产评估机构参与公允价值评估,这就给企业带来一定的成本负担。

(二)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会计处理过程相对复杂

税法规定,资产在持有期间公允价值的变动不计入应纳税所得额,资产折旧可以计入企业生产成本。投资性房地产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后,资产的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会产生暂时性差异,财会人员计算企业所得税时需要调整利润总额,确认递延所得税,增加了会计核算的复杂性。

(三)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会加剧企业利润总额的波动

公允价值计量模式要求在资产负债表日将投资性房地产的账面价值调整为公允价值,两者的差额计入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从而对利润总额产生影响。如果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变动频繁,变化幅度较大,那么企业利润总额将随之波动,影响企业经营业绩的稳定性,甚至导致投资者和债权人作出不利的投资决策。

(四)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引发利润与现金流的背离

净利润是基于企业权责发生制会计处理基础产生的,而权责发生制导致了净利润与现金流的相互背离。在资产负债表日,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变动计入当期损益,引起利润总额的变化,但这种变化在处置投资性房地产前仅仅反映在企业财务报告中,并没有真正的现金流变动,所以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应用加剧了利润与现金流的背离,增加了利润分配的难度。

三、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当前的发展机会o(opportunities)

(一)新企业会计准则趋同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为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运用创造了良好的发展平台

国外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投资性房地产已有丰富的经验,并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我国投资性房地产准则正是借鉴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目的是提高我国会计信息与国外会计信息的可比性,增加我国财务报告在国际资本市场上的认可度。考虑到我国市场经济尚不发达,公允价值可靠性有待提高,为避免人为操纵利润的现象出现,我国投资性房地产准则制定了与我国经济环境相适应的后续计量模式,为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发展做了正确的引导。

(二)目前我国经济形势良好,多数投资性房地产的资产价值实现了保值增值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通胀压力日益增强,土地资源稀缺性使得房地产不再仅仅是企业的一种生产要素,而是成为企业的一种投资项目,也成为了企业贮藏财富的一种手段。当前物价水平稳步上涨,货币购买力有所下降,多数投资性房地产通过收取租金或高价出售实现了资本保值增值,增强了扩大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应用范围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四、公允价值计量模式面临的环境威胁t(threats)

(一)为挤出房地产泡沫,政府出台了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

2010年4月17日,国务院发出了《关于坚决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的通知》(简称国十条),通知要求遏制房价过快上涨,实行更为严格的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2010年国十条开始执行,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希望能够遏制房地产投机炒作,挤出房地产泡沫。政府的宏观调控虽然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房地产行业的健康发展,但同时也引发了企业对投资性房地产价值波动的担忧。为了防止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下跌给企业带来的不利影响,企业谨慎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遏制了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进一步发展。

(二)我国大多数企业依然选用成本模式对投资性房地产进行后续计量

投资性房地产准则规定,企业可根据其拥有的投资性房地产的特点自行选择后续计量模式,而成本模式和公允价值模式的不同选择降低了企业会计信息的可比性。截至2011年4月30日,96.76%的上市公司依然采用成本模式计量投资性房地产。企业没有选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是为了维持与同行业同地区企业的会计信息的可比性。成本计量模式占主导地位的环境制约了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发展。

(三)我国尚未形成完善的房地产信息披露机制

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是指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当事人之间自愿进行房地产交易的价格。通常在确定房地产的公允价值时,需要参照活跃市场上同类或类似房地产的现行市场价格,因此,建立一个完善的房地产信息披露机制至关重要。目前,我国房地产交易仍处于自发状态,交易信息披露不充分,这就给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的确定造成了困难,也降低了公允价值的可靠性,阻碍了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普遍应用。

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计量模式Swot分析结论详见表1。

五、完善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政策建议

(一)So策略——加强监督和指导

会计政策选择给企业盈余管理提供了可能,投资性房地产后续计量模式的选择也不例外。目前已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企业试图依靠公允价值的优势抓住外部机会,一方面出于企业长足发展的考虑,另一方面可能立足于企业当前的盈余管理动机。为了促进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健康发展,规范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应用,监管层应加强对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实践的监督和指导。首先,要结合理论和实践研究,从准则层面进一步规范会计处理。虽然我国在引入公允价值时保持了谨慎态度,准则对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制定了严谨的操作规范,但是政策漏洞依然存在,例如投资性房地产与非投资性房地产之间的转换条件较为宽松,企业可通过资产项目的转换实现计量模式的转换,违背了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不得转为成本模式的规定,因此,需要在理论和实践发展中进一步完善准则。其次,要强制企业在报表附注中详细披露投资性房地产的信息,包括介绍投资性房地产的资产状况,论证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合理性,充分披露公允价值的确定方法、信息来源和估值技术等相关信息,增强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信息的可信度。最后,要加强对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审计。由于我国尚未建立比较完善的房地产价值评估体系,公允价值审计也还处于初级阶段,因此,审计人员需要特别注重风险导向审计理念在投资性房地产中的运用,增加审计资源的投入,加强与各个相关方面的沟通,搜集充分证据后对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运用作出客观评价。

(二)St策略——规范房地产交易市场

从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优势和它面临的环境威胁来看,没有良好的运行环境,公允价值计量模式自身的优势难以发挥,因此,监管部门需要尽快规范房地产交易市场,完善房地产信息披露机制。要建立一个规范的房地产交易平台,加强对房地产交易活动和交易信息披露的管理,改变当前的混乱秩序,增加房地产交易价格的透明度,构建房地产价值信息的数据库系统,充分披露房地产市场行情的动态发展,为企业获取准确有效的房地产公允价值信息提供有利条件。

(三)wo策略——提高会计人员的执业水平

稳定的宏观经济形势为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创造了良好的应用环境,但公允价值计量模式要进一步发展还需要克服其应用障碍,也就是要提高会计人员的执业水平。首先,要帮助会计人员从思想上树立公允价值观念。投资性房地产引入公允价值计量模式时间尚短,企业会计人员对公允价值计量还很陌生,存在一定畏难情绪,因此,要提高会计人员对公允价值计量的认知和认可,树立正确的公允价值计量观。其次,要进一步完善投资性房地产价值评估的技术指导,出台技术规范条例,增加相关技术培训,帮助会计人员克服评估技术难题。再次,要增强会计人员的职业责任,利用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约束会计人员职业行为,以提高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会计信息的质量。

(四)wt策略——披露两种模式的计量结果

要想弱化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劣势和避免外部环境的威胁,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同时披露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和成本计量模式的计量结果。披露两种财务报表,方便财务报表使用者根据自身对公允价值的判断作出经济决策。我国会计准则要求企业只能选用一种后续计量模式计量企业所有的投资性房地产,并且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不能转为成本模式,而房地产市场不稳定因素较多,实现准则要求难度较大。虽然披露两种计量结果会增加会计人员的工作量,但是可以突破准则限制,也可以弱化公允价值计量模式本身的缺陷。

此外,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规定采用成本模式计量投资性房地产的企业,要在报表附注中披露其公允价值,也给我国实现双轨披露提供了借鉴。因此,在我国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计量发展的初期,采用双轨披露制度,或许能够有效推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发展。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得出应用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一方面要从公允价值模式本身出发,完善会计准则规范;另一方面要从公允价值模式应用外部环境出发,创造良好的发展条件,同时要提高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增强应用公允价值计量水平。只有这样,才可趋利避害、扬长避短。随着投资性房地产准则在实践中的发展和相关理论研究的深入,相信我国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计量在相关各方的努力下能够取得长足的发展,并对我国会计信息披露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主要参考文献】

[1]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会计[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1:121-135.

[2]张奇峰,张鸣,戴佳君.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计量的财务影响与决定因素:以北辰实业为例[J].会计研究,2011(8):22-29.

会计计价方式篇4

关键词:公允价值投资性房地产成本模式

在近年我国房地产价值不断攀升的背景下,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对企业的财务报表无疑具有重大的利好影响。但是公允价值计量目前并未被大多数上市公司所采纳,为何会形成这样一种现状,如何对公允价值计量进行改进推广,成为理论界和实务界共同研究的问题。

一、投资性房地产及其会计问题

(一)投资性房地产的种类

已出租的土地使用权是指企业通过出让或转让方式取得并以经营租赁方式出租的土地使用权。其中企业计划用于出租但尚未出租的土地使用权,不属于此类。

持有并准备增值后转让的土地使用权是指企业取得的、准备增值后转让的土地使用权。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认定的闲置土地,不属于持有并准备增值后转让的土地使用权。

已出租的建筑物是指企业拥有产权的、以经营租赁方式出租的建筑物,包括自行建造或开发活动完成后用于出租的建筑物。

(二)投资性房地产的后续计量

1、历史成本模式

投资性房地产的后续计量模式主要有两种,即历史成本模式和公允价值模式。在成本模式下,投资性房地产应当按照固定资产或无形资产的有关规定,对投资性房地产进行后续计量,计提折旧或摊销;存在减值迹象的,还应当按照资产减值的有关规定进行处理。

2、公允价值模式

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进行后续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企业只有存在确凿证据表明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能够持续可靠取得,才可以采用公允价值模式对投资性房地产进行后续计量。企业一旦选择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就应当对其所有投资性房地产均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进行后续计量。

(三)两种模式下对企业的不同影响

1、成本计量投资性房地产对企业的影响

历史成本计量投资性房地产对企业的有利影响,首先,采用历史成本模式计量能使企业资产状况稳定,不易进行利润操纵;其次,历史成本计量模式会使税赋减少。

历史成本计量投资性房地产对企业的不利影响。第一,采用历史成本计量不能如实反映企业的真实情况;第二,企业采用成本模式计量会影响投资者的利益。

2、公允价值计量投资性房地产对企业的影响

以公允价值计量投资性房地产对企业的有利影响。首先,能增强企业融资能力,改善企业的资产和负债结构。其次,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选择应用能提高企业的会计信息质量。再次,能大大提高企业的当期利润,扭亏为盈。企业在公允价值模式下,不计提折旧或摊销,会使得费用减少,利润增加。

以公允价值计量投资性房地产对企业的不利影响。第一,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计量,成本过高。第二,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计量将影响公司的分红政策的制定。

二、公允价值在投资性房地产中的运用

我国投资性房地产后续计量模式现状分析

1、后续计量在上市公司的执行情况分析

《企业会计准则第3号——投资性房地产》规定,投资性房地产的后续计量可以采用成本模式,也可以采用公允价值模式。据统计,在24家沪深两市的房地产上市公司的数据统计中,发现投资性房地产上市公司中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却寥寥无几。从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的确定方法来看,有15家上市公司采用了中介机构提供的房地产评估价格,8家上市公司参照同类房地产的市场交易价格确定,1家上市公司按照第三方调查报告确定公允价值。

2、投资性房地产准则后续计量执行情况

在后续计量两种模式的优先选择方面,我国的投资性房地产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差异依然存在。国际会计准则《iaS40——投资性房地产》规定,优先选择公允价值模式对投资性房地产进行后续计量,只有当主体无法在持续基础上对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进行可靠确定时才采用成本模式。这是与我国目前会计准则在后续计量方面最显著的差异。

无论是我国所规定的公允价值的确定方法,还是FaSB在《财务会计准则公告第157号——公允价值计量》中所构建的“公允价值层次”,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也就是说,公允价值的取得,首选的是活跃的公开市场报价,如果在目前的市场条件下,公开市场报价不易取得,公允价值的确定则往往要通过专业评估人士的估价。而我国投资性房地产后续计量模式还不够完善,存在较多问题。

3、我国投资性房地产后续计量模式选择现状

与我国原准则体系中历史成本计量占主导地位相比,新准则体系引入了公允价值模式,《企业新会计准则第3号——投资性房地产》鲜明地体现了新准则体系这一重要特点,即允许采用公允价值模式对投资性房地产进行后续计量,而不是单一地采用历史成本模式。采用两种不同的计量模式对企业投资性房地产进行会计处理,必然对企业财务状况等方面产生不同的结果。在房地产大幅增值的背景下,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方式对投资性房地产进行后续计量能够对财务报表产生有利的影响。通过对上市公司的数据统计,发现投资性房地产上市公司中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却寥寥无几,究其原因在于以下几种。首先,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条件较严格;其次,在房价出现波动的情况下使得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的变化将加大净利润的波动幅度,容易误导投资者、债权人等众多利益相关者,间接影响企业的市场形象及其股票价格。第三,公允价值取得成本较高;第四,税赋可能增加。

基于以上的理由,上市公司可能出于稳健的考虑而放弃采用公允价值模式对投资性房地产进行计量。而这样的结果显然与准则制定的初衷相违背,要使这种状况得以改变,就必须对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计量模式进行改进。

三、我国会计实践中公允价值的应用展望

会计计价方式篇5

【关键词】公允价值;会计计量;适用性;问题研究

百年不遇的金融风暴,袭卷全球,使世界经济陷入了严重的衰退,在人们纷纷指责房地产、金融资产泡沫破灭的同时,也在认真反思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存在的弊端,即产生的顺周期性,对资产价格助涨助跌的作用,背离了资产的内在价值,人们曾经预言公允价值是目前最好、最合理的计量模式,却在这次危机中,扮演了“经济杀手”的角色,为这场危机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因此,期盼经济复苏的同时,人们也更迫切希望找到一种更合理、更科学的会计计量模式,来消除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对经济产生的负影响。

1.公允价值计量的特征及优点

公允价值,是指以市场价值作为资产和负债的主要计量属性。公允价值与传统的计量模式相比,其最大的优点是更强调资产、负债的现实价值,从而与账面值产生了公允价值变动,这种公允价值变动是通过对资产、负债的账面价值与公允价值比较产生的,从而影响所有者权益,表现为对损益与权益的调整。以公允价值对资产和负债情况进行计量,由于其反映了资产负债现时真实价值,对债权人、投资者、社会公众来说,以此为计量基础反映的会计信息提供了其决策更相关和有用的信息,极大地提高了会计信息的有用性,受到了社会公众的普遍欢迎。

2.公允价值计量属性适用性的障碍

(1)公允价值理论的假设前提很难满足。首先,在交易市场的交易行为很难界定该交易行为是否公平,因为交易的双方最终结果有盈亏,对哪方是公平难以确定;其次,交易的双方也很难界定是熟知交易对象,事实上,市场总是存在信息不对称性,一方总比另一方要知道多的信息,另外熟知的定义,熟知的程度比较,实践很难界定;再次,交易市场总是存在强者与弱者,市场参与从来就没有公平性,那种理想的市场交易环境及公允价格在现实的市场很难得到反映,换而言之,理想的市场与现实的市场有相当大的距离。

(2)公允价值反映的利润不真实。反对者认为会计必须是对过去的事项可以进行计量,而不是对未来将要发生的事项进行计量,否则财务会计变成财务预测,公允价值理论将未实现的公允价值变动记入利润,违背了会计核算的最基本的原则——权责发生制。

(3)公允价值不能提供与收入、费用相配比的,以确定经营成果的相关信息。

(4)公允价值计量资产价值的真实性值得怀疑,会计计量以持续经营为前提,如果公司一旦被出售的话表现出的是清算价格而不是市场价格,其计算出的利得和损失没有依据。

(5)公允价值提供的信息没有相关性,当只有公司清算时,公允价值会计提供的脱手价格信息才具有相关性,如果公司将持续经营的话公允价值的脱手价格信息不具有相关性。

(6)利润反映不科学。如果存货以市场价格计量的话,那么其反映的销售利润为零,因此,会计核算的重点变成了价格变动,使报表阅读者无法获取真实的信息,则无法对企业的业绩进行评价。

(7)公允价值理论对企业的无形资产因不能单独出售不予计价,因而对无形资产的价值考虑不够充分,未能充分体现企业整体资产价值。

(8)不具有可加性。公允价值认为,只有过去的或现在的经济活动为基础计量方法才是客观的、预期的数据不能于现有的数据相加,如果资产强行处置与渐进、有序处置存在差异的话,那么实际确定现行现金等价物肯定预计,那么就与公允价值模型产生矛盾,另外当单项资产处置与资产组合处置,价值存在很大差异,因此,得出现行现金等价物本身不能相可加性。

(9)公允价值反映的资产市价,而不是反映企业的内在价值,因此,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有对资产价格助涨助跌的作用。

(10)在相关资产、负债不存在活跃市场或实际成交时,其公允价值的计算确定往往带有企业对其价值的主观判断,这种判断未得到实际公允市场交易的确认,因此其可靠性相对难于验证。

(11)现行的公允价值计量模式,未考虑所有者权益自身的价值变动。根据现行会计准则的规定,所有者权益的计量来源于资产减负债的余额,其计量的结果与所有者权益实际价值相差较大,也就是说,会计计量所提供最重要的信息所有者权益的账面价值与市价相差较大。

(12)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下,资产、负债的价值变动不应该计入利润。这主要是因为:1)价值变动并没有具体的交易行为,不产生收入、费用,且具有未来不确定性,无法进行计量确认;2)现行成本并没有节约,因采取某种行动而没有采取其他行动所带来的机会利得,当采取行动后就没有了,一旦购买资产,其成本就变成现实,唯一选择出售或继续使用,因此,现行成本法采取的财务资本观的持有利得缺乏理论基础;3)资产、负债价值变动不反映已实现的或预期的现金流量,那么计入利润是没有依据;4)没有证据证明资产、负债价值变动与现值之间存在联系。

(13)现行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将净资产等同于所有者权益。企业整体价值观认为,净资产是指企业未来的可持续的现金流入的现值,在数量上等于企业全部资产减去全部负债后的余额,所有者权益是指企业过去形成应该归属所有者享有的经济利益。说的更通俗些,它是企业过去形成自创无形资产及所有者投资的成本并且包括机会成本。两者之间在会计计量上并不完全相等,也并不是同一概念。如是同一概念没有必要用二个名称表达同一属性。因此,净资产与所有者权益是二种不同的概念。即: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下,净资产价值不等于所有者权益价值。

3.新的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建立

新的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又称为市价计量模式,所谓市价计量模式是指会计要素应按照会计当日的市场价格进行计量或者采用技术方法估算该时点市场价值。实践中可以采取以下方法进行计量。(1)逐日市价计量;(2)报告日市价计量。即在会计日常核算上,如无特殊要求一般采取历史成本法计量,(特殊情况如交易性金融资产,长期股权等资产采用逐日市价计量),报告日时调整到市值计量,从而产生价值变动科目。它与现行的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区别在于:

3.1前提不同

现行的公允价值前提:(1)为公平交易形成的价格;公平交易是公允价值形成的一个最重要的基本条件,交易双方应该彼此平等,自由的进行交易;(2)为交易双方应当是持续经营企业,不打算或不需要进行清算、重大缩减经营规模,或在不利条件下仍进行交易。这一假定实际上是对公平交易进行补充定义及说明。如果交易一方或双方在财务困难或面临重大经营规模调整,缩减时候,交易形成的价格往往是不是公允的,不是正常交易形成的价格。(3)为交易双方应是熟悉情况的,这一假定仍然是对公平交易的补充。3.2理论依据不同

公允价值是指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债务清偿的金额。“在公允价值计量下,资产和负债按照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计量。存在市场交易价格的情况下,交换价格即为公允价值,由此可见,公允价值的最大特征就是来自于公平市场的确认。由于公允价值是在许多限定和假设条件下取得的,因此,对资产、负债的公允价值的确认是一个很大的难题,即使存在市场交易价格的情况下资产交换价格也非真正意义上的”公允价值“;更何况在资产没有市价的情况下,其公允价值的确认往往具有很强的人为因素。因此给盈余管理带来很大的空间;而市价计量模式,其理论依据来源于资产的价值属性决定于计量模式,不同计量模式体现的资产价值属性不同。采用市价计量反映是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交换价值,更真实反映了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在某一时点市场价格,与公允价值计量相比,市价计量模式并不去研判其价格是否合理、公允,而是真实的反映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在某一时点的市场价值,从而更加突出了会计的反映功能,因此提供的会计信息更真实、可靠,相关性强。

3.3资产价值属性不同

现行公允价值计量模式采用是市价计量模式为主,其他计量模式为辅的混合模式,反映资产的属性是多种资产价值属性,而市价计量模式是单一的计量模式,反映是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的交换价值,根据公允价值理论公允价值应该反映的资产属性是交换价值,而非混合的价值属性,因此市价计量理论更符合公允价值理论要求。

3.4所有者权益价值属性、价值量不同

现行的公允价值计量模式未能真实反映所有者权益的市场价值,而采用市价计量真实计量所有者权益在某一时点的交换价值,其价值量与现行的所有者权益价值有很大差异,由于市价计量模式反映所有者权益的价值是市场价值,因此提供的会计信息更真实、可靠。

3.5利润核算观不同

现行公允价值理论在利润核算上采用资产、负责观,将资产、负债价值变动视为利得或者损失计入利润中,即影响所有者权益价值,而采用市价计量所有者权益价值是按照市场价格计量,其价值变动与资产、负债的价值变动无关,即资产、负债价值变动不是所有者权益的变动,因此,在市价计量模式下,在持续经营原则、稳健性原则、权责发生制原则前提下,在利润核算上仍坚持收付实现制原则,资产、负债价值变动不再视为利得或者损失计入利润,因而更能准确反映企业在某一特定时期获利能力,评价公司使用资源所取得效果。

3.6会计理念不同

现行公允价值理论反映企业的所有者权益价值理念是从法律清偿责任的角度出发,即考虑企业在发生清偿责任的情况下,企业的资产首先用来清偿债权人的利益,剩余的净资产归股东所有,即形成净资产=所有者权益的会计等式。市价计量理论认为,企业的资产不是用来度量债权人和股东的义务,从受托理论讲,它表明资产用来为股东创造利润的获利能力,从决策有用理论来讲,会计所反映的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的会计信息应具有真实性、可靠性、相关性,为决策服务,因此,在会计主体持续经营情况下,会计的目的不应该计量假设会计主体在某一时点发生法律上的清偿责任时所有者权益的价值,同时这种计量也毫无意义。因此,我们不妨把该种会计理论称为”预测会计“或者”算命会计“更为贴切、妥当。

3.结语

总之,在此次金融危机背景下,社会各界已经认识到现行公允价值计量的弊端,正积极探索、寻找更好的计量模式,遵循谨慎性原则,运用有效计量方法,避免对资产或者市场的负面影响,以真实地反映出资产的价值和企业的经营成果。

【参考文献】

会计计价方式篇6

关键词:公允价值;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处境;展望

一、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含义

会计计量属性有五种,分别是历史成本、现行成本、现行市价、可变现净值和现值。其中,公允价值计量模式是指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双方自愿以相关交易的公允价值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会计计量模式。

二、公允价值会计计量模式的处境

(一)公允价值会计计量模式的在我国的应用现状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各种各样的债券、基金、股票等金融产品进入市场交易,已形成了较为活跃的市场。在这种情况下,引入公允价值便更能反映企业资产的实际情况,体现企业的财务状况、竞争实力,也更有助于相关财务报表使用者做出相关经济决策。

然而,由于我国对于采用公允价值进行会计计量的条件还不完善,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在我国的运用仍存在不少问题。比如,我国市场化程度还比较低,相关要素市场还不成熟,不少非现金资产的市场价格较难取得;中介评估机构不规范,不能客观公正的评估资产或负债的公允价值等等。

(二)公允价值会计计量模式的优点

1.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符合现代会计目标,支持决策有用观

由于在金融市场交易中,投资者需要的财务报告要能够反映企业目前的财务状况、盈利能力,并且可以用来预测企业未来的发展情况。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引入使财务报告反映出金融资产的当前价值,投资者可以直接通过财务报告了解企业现状并做出相关决策。

2.公允价值计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企业的融资能力

由于通过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账户记录的变动会直接影响企业损益,采用公允价值进行后续计量使企业价值明显上涨的同时,也使企业利润得以增长,从而财务报表便能显著的表现出企业良好的经营业绩和成长潜力。企业因此便可以提高贷款批准率,调动起投资者的兴趣,吸引资金,增强企业的融资能力。

3.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符合会计配比的原则

会计上的配比原则一般有两层含义:一方面是收入与成本费用要保持时间上的配比,同一时间的收入与成本费用要一一对应;另一方面则要求进行配比的收入与成本费用在经济内容和性质上要具备合理的因果联系。然而,配比原则还应运用在计量属性方面。也就是收入和成本费用不仅要在计量单位方面是配比的,还要满足收入按现行公允价值计量的同时,成本费用也应该按照公允价值进行计量。

(三)公允价值会计计量模式的缺陷

1.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可靠性问题

企业业务的复杂性使得公允价值计量虽然能够给信息使用者提供更为相关的信息,但由于公允价值是以当前市场价格为基础来确定的,该计量模式具有不确定性、变动性,而且公允价值信息的获取又牵涉主观判断,容易使公允价值的确定不够不可靠。

2.公允价值计量模式易于被管理层利用,成为企业利润调节工具

在我国现阶段相关市场不够成熟、企业获取公允价值计量资料的规定不够规范、会计准则尚未完善的客观情况下,有些财务人员便会把其作为利润调节的工具,进行利润操纵,以达到其粉饰报表和其他非法的目的,最终对投资者产生误导。

3.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容易导致账面价值频繁变动

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资产和负债,其账面价值需要每年进行相应调节,这容易导致账面价值的频繁变动,较大地影响会计利润。特别是在通货膨胀的情况下,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资产价值大幅增加,使净利润不能客观的反映当期损益,对企业缴纳所得税也有重大影响。

三、公允价值会计计量模式的应用前景及建议措施

(一)公允价值会计计量模式的应用前景

虽然在2008年金融危机时,公允价值计量模式遭到了不少质疑与责难,并且该计量模式确实存在不少的缺点和问题,但是我们必须认识到采用公允价值会计计量模式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它是在目前经济条件下企业保证会计信息质量的必然选择。相信随着经济的发展,金融创新的进步,公允价值必将成为会计计量模式的主流。

(二)公允价值会计计量模式的建议措施

1.完善公允价值理论体系,增强其相关性和可靠性

有关部门应结合我国具体国情,深入研究公允价值有关理论,重点对公允价值的相关性、可靠性、操作性进行研究,建立健全法律制度和财务制度,规范公允价值的估值技术方法,颁布一些估值技术方法的应用指南,减少公允价值确定过程中的主观判断,加强公允价值计量过程的透明度与可操作性,从程序上防止人为操纵利润。

2.应积极发展市场经济,创建活跃的交易市场

尽管公允价值并不等于市场价格,但是市场价格毕竟是最为客观、可靠的,也是最简便的公允价值的来源。所以同时建立良好的市场机制,发挥市场的有效性和引导作用,使市场价值更能体现公允价值。

3.加强规范对公允价值会计信息的披露,防止企业操纵利润

相关会计准则要充分发挥财务报表附注披露信息的功能,应要求企业披露有助于信息使用者做出决策的相关信息,如金融资产的实际利率、到期日、公允价值估值模型以及数据采集的依据,从而提高会计信息的透明度。(作者单位:西南财经大学)

参考文献:

[1]〖ZK(#〗才华、赵旭,《金融危机过后对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重新思考》,[J],东方企业文化,2010.8,8

[2]葛家澍,《关于在财务会计中采用公允价值的探讨》,[J],会计研究,2007.11,9-16

[3]黄羽佳、张永冀,《新会计准则下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问题探究》,[J],当代经济管理,2007.8,125-127

[4]韩雨巧、王成龙、王青,《从发展历程看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应用前景》,[J],商场现代化,2010.8,146

[5]刘天明,《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存在的问题分析及应对措施》,[J],会计师,2010.7,24-25

[6]林小丹,《我国企业公允价值计量模式浅析》,[J],财经界,2010.1,191

[7]牛婷婷,《浅谈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应用的优缺点》,[J],财务会计,2011.6,115

[8]王莹瑞、周东生,《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分析》,[J],财经界,2010.9,189

会计计价方式篇7

关键词:公允价值会计稳健性影响分析

我国在2006年之前的很多年,为了会计稳健性建设,放弃了运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从2006年2月,我国颁布了新会计准则,为了与国际会计趋同,规定重新使用了公允价值计量方法,也同时扩大了公允价值的应用范围,强调了会计信息的决策相关性。由于会计的基本原则中有一项很重要的原则,就是会计的谨慎性原则,与其一致的是会计稳健性建设。而目前,重新引入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使得我国一些企业不能很好的运用,为了盲目达到虚拟盈余,采用不良手段错误的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坏账准备等。因此,研究公允价值计量对会计稳健性的影响对我国会计很有意义。本文基于此背景来分析公允价值计量对会计稳健性的影响。

一、涵义界定

公允价值计量是指资产和负债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债务清偿的金额计量。它可以提高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和价值相关性,也代表了会计计量体系变革的总体趋势。

另外,会计稳健性是会计信息质量的重要特征之一,是指在遇到企业不确定的会计业务时,应运用谨慎的态度来处理,努力确保会计环境中存在的不确定性和风险被充分考虑到。

二、公允价值计量与会计稳健性之间的定性影响分析

公允价值的计量和会计稳健性的运用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好坏都有重要的影响。由于公允价值计量方式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不确定性,因此其对会计稳健性的影响也不是稳定的。由于公允价值确认了传统会计中不予确认的、未实现的收益等,致使其将对会计的稳健性提出挑战。当我国市场经济出现持续不理性的上涨或下跌时,运用公允价值方式来计量的资产,以及据此进行调整的损失也会相应的放大或缩小,而使计量结果有所偏差。这种强烈的波动就可能会降低会计稳健性。但是,正是由于公允价值计量方式的运用,促进了我国企业会计的灵活性,以及管理决策的时效性。不仅可以完善我国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也可以深化我国市场经济。

三、公允价值计量与会计稳健性之间的定量影响分析

(一)数据搜集

本论文汇总与整理了我国2005年―2012年八年的沪深证券交易所a股上市公司的财务数据,得到这八年主要财务指标的平均描述性统计表。如表1所示,分别从这些企业的每股税后净收益与期末股价比值epS/p、现金流与期初总资产的比重CFo、公司应计占期初总资产的比重公司经营现金流等我国上市公司整体指标来进行统计。

(二)模型方法

本论文主要采用“应计――现金流模型”来进行假设验证与实证分析。其一般性检验模型为:

[aCCit=β0+β1DCFoit+β2CFoit+β3DCFoit×CFoit+εit]

主要指标的平均描述性统计计算结果如下表1所示:

表1.主要指标的平均描述性统计表

[变量\&样本\&均值\&中位数\&最小值\&最大值\&1/4分位数\&标准差\&epS/p\&12764\&-0.005\&0.001\&-1.073\&0.192\&-0.034\&0.062\&Ret\&12764\&0.063\&-0.005\&-0.928\&1.000\&-0.158\&0.382\&DR\&12764\&0.541\&1.0001\&0.000\&1.000\&0.000\&0.501\&aCC\&15421\&-0.029\&-0.126\&-0.368\&0.453\&-0.089\&0.083\&CFo\&15421\&0.057\&0.062\&-0.264\&0.439\&0.026\&0.082\&DCFo\&15421\&0.268\&0.000\&0.000\&1.000\&0.000\&0.402\&niit\&18653\&0.022\&0.007\&-0.296\&0.486\&-0.021\&0.097\&Dni\&18653\&0.418\&0.000\&0.000\&1.000\&0.000\&0.469\&]

由于2006年颁布的新会计准则重新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的方式,因而本论文将实证分析的时间段分为了2005年-2006年、2007年-2008年以及2009年-2010、2011年-2012年四个阶段。

四、结果分析及思考

通过实证运算结果表示,由于带***、**的指标表示在1%、5%置信水平下显著,可以证明本验证模型是显著的。从表中可以看到,D2006*DCFo*CFo

公允价值计量与会计稳健性是根据不同的出发点来反应企业财务状况的。公允价值计量方式与历史成本计量方式相比,可以更加准确地反映出企业的资产、负债的经济价值状况,从而可以更加准确地得出企业的经济效益成果,它表现的会计信息质量水平也更加高、更加真实。而会计稳健性则需要根据谨慎性原则,及时确认可能潜在发生的财务损失。由于二者在处理未实现收益和计量资产负债方式上有所不同,在财务环境比较复杂多变的背景下,实际会计实务中二者可能会冲突。因此,企业在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方式后,一定会在一定程度上对会计稳健性产生影响。

(一)公允价值计量对会计稳健性产生的影响不固定,但有持续提高稳健性的趋势

引入公允价值后,2005-2006年的会计稳健性明显降低。在2007-2008年,运用公允价值计量的上市公司,会计稳健性仍然是降低的。原因是随着当时爆发的全球金融危机,我国市场也出现了剧烈波动的情况。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在这种情况下有应用的限制与不足,导致会计稳健性也受影响而降低。而在2009-2010年以及2011-2012年,上市公司的会计稳健性均得到了提高。可见经历了金融危机后,我国上市公司经过深刻反思,重塑了公允价值计量模式,更成熟地运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使得会计稳健性得到了提高,公允价值计量对会计稳健性有持续产生积极影响的趋势。

(二)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对会计稳健性有修正效果

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对会计稳健性有修正效果。可以根据公允价值的动态计量模式,及时反映市场的变化与不确定性,更加真实的反映企业的财务现状与效益,同时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修正会计稳定性的效果。所以,公允价值计量是对会计稳健性的扬弃,而不是对立的,是对会计稳健性所导致的投资决策失误的修正。

(三)应适当鼓励、谨慎应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

从某种程度上,公允价值计量与会计稳健性在目的上是一致的。在公允价值计量应用的不同阶段,会计稳健性会有所波动,但并不必然导致会计稳健性下降。因此,我国应针对国情与经济现状,意识到公允价值计量方式给我国市场经济带来的活力与潜质,并在运用公允价值时,从政治和技术等多方面考虑,更谨慎而合理地运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与会计稳健性协调互补,提升我国财务整体质量。

参考文献:

[1]延伟,高新亮.会计稳健性计量模式的研究综述[J].企业家天地,2009(9)

会计计价方式篇8

关键词:政府会计;计量模式;计量属性;计量单位

中图分类号:f810.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32-0140-04

政府会计计量是对政府交易与事项的价值数量关系进行计算和衡量的过程,其目的在于认定政府活动中“量”的结果。它使政府财务信息具有可验证性和中立性,增强信息的预测价值、反馈价值和及时性。

一、可供选择的政府会计计量模式

政府会计计量模式包括计量属性和计量单位两个基本要素,而计量属性和计量单位的选择与运用会形成不同的会计计量模式。

(一)会计计量属性(measurementattributes)

会计计量属性是指被计量客体的数量特性,它解决的是以何时的金额记录会计要素的问题。计量属性的不同选择会使相同的计量对象表现为不同的货币数额。政府会计有不同的会计计量属性,这些可供选择的会计计量属性主要包括历史成本、现行成本、现值、可变现净值和公允价值等①,它们是为反映被计量对象的不同特征而设置的。www.133229.com

在五种计量属性中,历史成本反映资产过去的形成成本;现行成本、现值反映资产现在的价值;可实现净值和公允价值则着眼于资产未来的现金流。五种计量属性可靠性依次减弱,相关性依次增强,可操作性依次变弱。

(二)会计计量单位(measurementunit)

会计本身作为一个计量过程,必须应用特定的计量单位。会计计量单位是指对计量对象进行量化时所采用计量尺度的量度单位,一般用货币来承担,为此,政府会计计量单位就有名义货币和不变货币两种计量单位。

名义货币单位指以面值表示的流通货币量度单位,它不考虑不同时期货币购买力的变化,因此,在会计计量中可以认为名义货币单位的购买力没有发生变化。不变货币单位②考虑了不同期间货币实际购买力的变动,针对不同时期货币购买力的变化,按一定时日的货币购买力调整或折算不同时期的名义货币,从而使得不同时期的货币单位保持在不变的计量基础上。

(三)会计计量模式(accountingmeasurementmodel)

将会计对象按照一定的计量属性和计量单位进行计量所形成的组合就是会计计量模式,按照以上论述,理论上的政府会计计量模式种类。

不同计量单位和不同计量属性的组合形成不同的计量模式,而采用不同的计量模式对同一经济业务进行计量会得出不同的计量结果。

二、我国政府会计计量模式的单一性及缺陷

我国政府会计中并没有明确提出计量模式的问题,只是在个别制度和准则中有所涉及,例如:《行政单位会计制度》第19条规定:“各项财产物资应当按照取得或购建时的实际成本计价”;《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第19条也规定:“各项财产物资应当按照取得或购建时的实际成本计价”。这说明我国政府会计在计量属性上实际上是采用的是单一的历史成本/名义货币模式。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这种计量模式的缺点日益显现:

(一)历史成本/名义货币模式不能真实反映政府资产的实际价值

在这种模式下,政府的资产始终是以其初始实际成本计量和反映的,在资产持有期间不确认减值损失。结果造成当资产的市价、可收回金额低于资产实际成本时,历史成本计量模式下的资产负债表所反映的资产价值和收支总表中所反映的结余等均将被高估,导致财务报告难以真实、公允地反映政府实际的财务状况和运营成果。因此,为了向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与其决策有用的信息,就需要引入除历史成本/名义货币模式之外的其他计量模式。

(二)历史成本/名义货币模式无法反映不确定性事项和或有负债

不确定事项和或有事项是指将在未来导致资源流出政府、但其发生时间或者金额不确定的负债。在实务中,政府通常面临着大量不确定事项或者或有事项,这些事项在资产负债表日可能已经导致政府承担了一项现时义务,但实际履行义务的时间将在以后会计期间,并且履约的时间或者需要偿付的金额并不确定,它们会随着未来有关事件的发生或者不发生而得以证实。比如,政府为所属国有企业和国有银行提供的担保、政府所承担的养老金义务等。显然,如果严格按照历史成本计量模式,这些或有负债将难以入账,也就不能在资产负债表中反映。

如果要反映这些负债,政府应该采用估计的应付金额或者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等计量方法来确认和计量这些负债。

毫无疑问,随着社会经济环境的急剧变化和会计技术的发展,我国政府会计传统的单一历史成本/名义货币计量模式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要使政府财务报告真实、公允地反映其财务状况、收支结果,要在财务报告中充分披露与会计信息使用者决策有关的信息,就必须引入除历史成本/名义货币模式之外的其他会计计量模式。

三、影响我国政府会计计量模式选择的环境因素分析

由各计量要素组成的计量模式各有其特点,这就需要有一个计量模式选择的过程。这个过程应当依据政府会计不同的环境以及不同时期的客观需要来确定。具体地说,政府会计计量模式的选择应主要考虑以下因素。

(一)政府会计目标的定位

我国政府会计目标正在向“反映政府受托责任履行情况和有助于报告使用者作出经济决策”的双重目标转变,这就对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提出了一些要求。

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主要有可靠性和相关性两种,如何在可靠性与相关性之间寻求平衡,就成为选择会计计量模式的主要考虑因素。对于计量模式的选择,受托责任观遵循事实性基础,强调会计信息的可靠性,要求会计信息尽可能地反映计量对象的真实情况,会计核算应做到真实公允,它倾向于选择历史成本/名义货币的计量模式;决策有用观认为,会计的目标是提供对决策者有用的会计信息,强调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它遵循目的性基础,要求所提供的会计信息应从信息使用者的利益要求出发,倾向于选择公允价值/名义货币模式。

在我国重塑政府的改革过程中,我国政府会计在反映政府受托责任和向政府利益相关者提供信息方面的作用更加突出。所以,在可靠性和相关性之间,应更强调会计信息的相关性。

(二)会计计量对象的特点

会计的计量对象是会计要素,因为不同的要素存在本质差异,所以对其计量就有不同的要求,客观上就需要选择不同的计量属性。如计量资产和负债的主要目的,主要是确定取得(投入)的价值和确定变现(产出)价值,而对收入和费用的计量,则是为了揭示政府的运营结果,或者说是为了实现配比的需要。这样,资产和负债的计量可采用历史成本和变现价值的双重标准,而收入和费用的计量更适合于现行价值标准。

我国正在建立公共型的财政体制,财政的关注点正由投入转向产出,财政管理由合规管理转向绩效管理,在这个过程中,对于政府的各种资产和负债的关注度正在加强,如何正确、充分反映政府的实有资产和各种类型的隐性负债已经成为政府不可回避的问题。

(三)会计计量的外部经济环境

所谓计量环境是指在币值稳定还是币值波动。币值稳定环境下,历史成本/名义货币计量模式可以保证计量结果的可靠性;而在币值波动的环境下,现行成本/不变货币单位计量模式通过对购买力货币单位的调整,消除一般物价变动的影响,全面解决了物价变动的影响问题,可以保证计量结果的相关性。

就我国所处的经济环境来看,币值稳定(这里仅指对内稳定,不涉及人民币的对外汇率问题)将是一段时期内我国人民币的主要特征。所以,我国政府会计还是应该采用名义货币作为计量手段,这也是政府会计中的普遍做法。

(四)会计计量对象

会计计量对象对会计计量模式的选择也有很大的影响,不同的会计计量对象可能需要采用不同的计量模式。在计量单位相同的情况下,对计量模式的选择也就是对计量属性的选择。美国财务会计委员会在第5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企业财务会计报表之认定和计量》第67段说明,历史成本主要用于财产、厂房及设备、绝大多数的存货的计量;现时成本主要用于某些存货的计量;现时市价报告用于对有些有价证券投资和牵涉到有价商品及证券的负债的计量;短期应收款项及某些存货则用可变现净值报告;对于长期应收款项和应付款项则规定用未来现金流量现值予以报告。在第7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在会计计量中使用现金流量和现值》中说明,公允价值主要适用于那些以未来现金流量为基础对资产或负债进行初始确认时的计量、新起点计量和后续的摊配技术,将企业的商誉、衍生金融工具等软资产的确认和计量作为公允价值的主要应用对象。因此,对于不同的计量对象应采用不同的计量模式。

我国是公有制为主体的国家,大量的、多种类型国有资产的存在要求政府会计在计量模式的选择上不能选择某一种单一的模式,而只能是多种模式的组合。

基于以上分析,我国政府会计应该采用币值稳定假设条件下的多种计量模式。

四、从单一模式到综合计量模式:我国的现实选择

在我国政府会计实务中,只有使多种计量属性共存并相互配合,才能符合会计多元化的目标,满足各方面会计信息使用者对多元化会计信息的需求。基于“币值稳定”假设,在实务中,我国政府会计选择名义货币单位进行计量时,政府会计的计量模式可以有以下几种:

(一)历史成本/名义货币计量模式

政府为了取得某项资产并使其达到可供使用状态所实际发生的全部支出就是历史成本,其内容包括资产的原始交易价格和以其为基础的调整项目。在政府会计中,由于历史成本客观且可核实,因而被公认为是一切资产项目计价的基础,也是进行成本计算的依据。历史成本/名义货币计量模式以财务资本保持概念为基础,既不考虑货币价值的变动,也不考虑被计量对象的价格变动,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信息可靠、可验、成本低,有利于政府资产保管责任的履行,尤其在政府有形资产的计量方面,作用突出。这一模式是我国现行的主要模式,也将是今后一段时期内我国政府会计计量的首选模式。它对于政府流动资产和流动负债的计量有很强的适用性。

但是该模式在物价波动剧烈的环境下,计量属性和计量单位都将受到严重影响,所提供的会计信息也将难以揭示政府真实的财务状况,缺乏可比性和相关性,尤其在对于无形资产的计量方面显得尤其明显,所以,需要有其他的模式给予有利配合。

(二)现行成本/名义货币计量模式

在当前生产条件和市场供求状态下,重新购置某项相同或类似持有资产所需发生的全部支出叫现行成本或重置成本,它一般被用于对现有资产价值的重新计量。现行成本可以衡量政府持有资产当前的市场价格水平,较为准确地反映维持资产再生产能力所需的物质补偿。在市场价格发生较大波动时,按现行成本计量资产的价值,能够真实地衡量资产的消耗,增强收入与费用之间的配比性,提高会计信息的相关性。现行成本/名义货币计量模式又称现行重置成本/名义货币计量模式,这一模式以实物资本保持概念为基础,日常会计处理采用现行成本计量属性,会计信息更具相关性,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信息的预测价值。该模式从计量属性上解决物价变动的影响问题,但它仅考虑到个别物价的变动,没有考虑一般物价水平的变化,现行成本不易确定的缺陷致使它在实际应用时不可避免地带有一定的主观性。这种模式可以应用于对政府固定资产的计量方面。

(三)可变现净值/名义货币计量模式

历史成本和现行成本计量都是以投入价值作为计价的基础,而可变现净值计量则是以产出价值作为计价的基础。可变现净值也称预期脱手价值,是指资产在政府活动中可实现的未来现金流入扣除相应现金流出后的净额,也就是资产的销售价格减去在销售过程中支付的各种费用后的金额。运用可变现净值计量属性时,不考虑相关现金流入与流出的货币时间价值问题。这一模式以实物资本保持概念为基础,日常会计处理采用现行售价计量属性,能使计价在时间和方法上保证一致性,会计信息对各利益方更相关、更有利于财务决策。但因某些资产的现行售价难以确定,会计信息的可验证性降低,信息的披露成本较高。这种计量模式可以应用于对政府无形资产的计量方面。

(四)现值/名义货币计量模式

资产在政府活动中可实现的未来现金流入扣除相应现金流出后的净额就形成了现值。如果在可实现净值计量属性确定方法的基础上,考虑货币的时间价值,就是现值的确定方法。这一模式侧重于计量未来,考虑了货币的时间价值,充分反映了资产的未来经济价值(符合资产的基本定义),符合信息使用者的要求,可提供制定投资或经营决策最为相关的信息。但该模式很大程度上背离了传统会计的会计假设和会计原则,对未来现金流量、折现率和收益期限的预计具有很强的主观性,这会导致计量的误差,使会计信息缺乏可靠性。这种计量模式可以应用于对政府投资的计量方面。

(五)公允价值/名义货币计量模式

公允价值亦称公允市价、公允价格。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在1995年6月的第32号国际会计准则(ias32)中,对公允价值所下的定义是:“公允价值是指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当事人自愿据以进行资产交换或负债结算的金额,或无关联的双方在公平交易的条件下一项资产可以被买卖的成交价格。”公允价值/名义货币计量模式是这几个模式中最接近实际价值的方法,但这只是理论上的假定,由于其严格的前提假定,需要依靠会计人员较强的职业判断力,这导致其应用范围很受限。但却是政府会计计量模式未来发展的方向。

相比较而言,以上五种模式都存在着各自的优缺点,也有各自的适用范围,所以,针对不同的业务,我国政府会计应该有选择地使用。编辑转

参考文献:

[1]葛家澍.关于财务会计几个基本概念的思考[j].会计研究,2000,(1).

[2]曾克强.会计计量的缺陷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j].事业财会,2006,(4).

[3]王文敏.论会计的计量属性及其现实选择[j].商业研究,2005,(12).

会计计价方式篇9

关键词:计量、人力资源、会计、价值

序言

当今社会,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到底又是人才的竞争,因此人力资源的地位在今天显得日益重要。对于一个管理者来说,人才更是一种难得的资源,但是我们知道,要获得任何一种资源都是要付出代价的,从会计的角度来考虑,我们更多的要考虑获得这种资源要付出多大的代价。然而传统的会计习惯于运用货币对资产进行计量,只针对实有资产,而对人力成本只计入期间费用,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也较少涉及人力资本的计量,大多只注重人才的招聘、培训以及激励等方面的内容。由于企业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加强,传统会计的局限性以及经济理论和科学技术的进步等等原因,20世纪60年代后,在美国会计理论界产生了人力资源会计这一新的分支学科。

企业人力资源及其管理对于企业具有重要的决定作用。为了适应管理和投资的需要,有必要对其成本和价值进行核算、计量,对其需求量进行预测,以及对其投资收益进行分析、评价、决策等等,这些活动即构成人力资源会计。

二、人力资源会计的定义、内容和作用

(一)人力资源会计的概念

对于人力资源会计(HumanResourcesaccouting),较权威的定义是美国会计学会人力资源会计委员会作出的,即:“人力资源会计是鉴别和计量人力资源数据的一种会计程序和方法,其目标是将企业人力资源变化的信息,提供给企业和外界有关人士使用。”

从通常意义上讲,人力资源会计从宏微观讲可以分为社会人力资源会计和企业人力资源会计。社会人力资源会计是把人力资源作为社会的经济资源进行确认、计量、记录、报告和管理。它是从社会的角度对人力资源进行会计处理,进而核算人力资源成本,计量人力投资形成的价值;评价管理方案,预测投资效果,进行投资决策等。企业人力资源会计则是把人力资源作为企业的人力资产进行的确认、计量、记录、报告和管理。企业人力资源会计是从企业的角度利用人力资源成本和人力资源价值信息,进行人力资源管理,并根据企业生产经营规划进行企业人力资源需求预测和人力资源投资效益分析、投资决策分析。

因此,人力资源会计可以定义如下:人力资源会计是把人力资源作为社会或企业的人力资产,对其成本和价值进行确认、计量和记录,对其供给与需求进行预测,对其投资效益进行分析,作出人力资源投资决策分析,并将其结果报告给各有关方面的会计管理方法。本文主要讨论企业人力资源会计。

(二)人力资源会计的内容

人力资源会计从不同方面可以分为不同种类。会计目标不同,会计信息的收集、分类、报告的程序和方法也不同。从不同会计目标的角度划分,人力资源会计可分为人力资源财务会计、人力资源管理会计。

1.人力资源财务会计。人力资源财务会计是以财务会计核算方法为主要手段,以向企业外部提供人力资源财务会计信息为主要目的,主要是进行人力资源成本的确认、计量和报告。人力资源财务会计是通过设置账户、编制凭证、复式记账、成本计算、登记账簿,最终编制财务报表,进行人力资源成本会计信息的收集、分类、汇总等工作。人力资源财务会计可以说是由人力资源成本会计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会计两部分组成的。

(1)人力资源成本会计。是对企业取得、开发、保全人力资产使用价值并以投入价值对人力资源价值产出进行会计核算,是研究为取得、开发、使用、保障人力资源及人力资源离职损失等方面所引起的成本的计量和报告,为人力资源管理提供有关人力资源成本的价值信息。

(2)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会计。是核算企业对社会成员在生、老、病、死、伤、残、丧失劳动能力、失业或因自然灾害面临生活困难时给予的物质保障,以及企业在社会保障方面的投资。对人力资源的保障投资的会计核算采用财务会计方法。

2.人力资源管理会计。人力资源管理会计是以管理会计方法为主要手段,以对企业内部提供人力资源会计信息为主要目的,主要是进行人力资源价值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进行人力资源需求预测,以及人力资源投资效益分析、人力资源投资决策分析等。

(1)人力资源价值会计,是指以产出价值对人力资源的经济价值所进行的会计核算。它所研究的是:当人作为企业的经济资源时,如何计量和报告其对企业所具有的价值。计量人力资源价值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作用:一是满足人力资源价值管理的需要,二是满足投资者对企业总资产包括人力资产情况的了解的需要,三是满足计算生产者或劳动者对企业投资的需要。

(2)人力资源供求预测,是根据国家或企业发展规划、生产规模、工艺变动、经济形势的变动以及经济管理的要求,对人力资源市场供给以及企业人力资源的需求进行预测的一种方法。进行人力资源供给与需求预测,有利于企业预测人力资源成本,确定人力资源投资规模。人力资源供求预测的主要方法包括:人力资源市场供求分析法、人力资源替代需求预测、生产函数法、人力资源需求预测的定性分析法。

(3)人力资源效益分析,是根据人力资源成本记录,人力资源价值、需求量的预测,对国家或企业人力资源投资进行分析,确定人力资源投资效益,以便进行投资决策,加强对人力资源投资管理的方法。

(4)人力资源投资决策分析,是在人力资源需求预测和人力资源投资效益分析的基础上,对人力资源投资所进行的最终决策。人力资源投资决策分析是人力资源成本会计、价值会计、供求预测、投资效益分析方法的综合利用。

(三)人力资源会计的作用

人力资源会计兼有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的特点,因此人力资源会计的作用也兼有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的作用,人力资源财务会计主要有核算(反映)与监督的作用,人力资源管理会计主要有预测、分析与决策作用。

1.核算(反映)与监督

人力资源财务会计的核算(反映)作用,主要表现在用货币尺度对人力资源进

行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利用财务会计方法反映国家或企业人力资源的财务状况,并且向国家或企业外部报告人力资源的使用情况。人力资源财务会计一旦建立起来,其会计核算反映的是连续的、全面的、事后的某一国家或企业人力资源的总体情况。人力资源会计的核算主要涉及人力投资的核算,人力资源成本汇集的分配、人力资产的摊销、人力资产损失的确认等几部分。

(2)人力资源财务会计的监督作用,主要表现在监督人力资源投资的安全和完善,对人力资源投资进行事前、事中、事后控制,使其按照预定的投资方向使用,并监督其使用效果。人力资源财务会计的监督作用是对人力资源投资的全过程的监督。

2.预测、分析与决策作用

主要表现在预测人力资源价值,预测人力资源的需求量,分析人力资源投资收益,进行人力资源的投资决策。

(1)预测作用是在制定人力资源管理或投资决策之前,通过预测人力资源市场供给和需求、预测人力资源价值等,确定国家或企业对人力资源的投资,确定国家或企业人力资源价值,为制定经营管理决策服务。预测人力资源价值目的是为了确定人力资源投资方案及评价效益。

(2)分析作用是根据人力资源供给和需求预测、生产发展规划等信息,对人力资源投资进行效益分析,确定投资方案,并对人力资源投资结果和利用效益进行评价。通过分析确定人力资源投资效益,进行投资决策;分析以前人力资源投资效益,总结人力资源管理经验,发现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改进人力资源的管理方法,提高企业人力资源投资效益等。

(3)决策作用是在人力资源投资预测和人力资源投资效益分析的基础上,根据企业人力资源状况,制定人力资源投资决策和经营管理决策。通过决策确定人力资源投资规模,决定人力资源需求策略和投资方向,使人力资产得以保值和增值。

三、人力资源价值计量

人力资源会计是以“人”作为对象,人力资源具有一般资源的特征,同时还有它自己的特点,首先,它的价值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这些影响因素既有确定性的,如年龄、学历、性别等,也有不确定性的,如性格、心理、能力等。所以人力资源会计的计量,不仅要用精确的货币计量,而且还要用模糊的非货币计量,两者结合使用,以达到对人力资源价值全面计量的目的。人力资源价值的计量方法一般可以分为货币计量方法和非货币计量方法。货币作为统一的价值尺度在信息的提供上具有综合性的特点,是重要的计量手段。人力资源的货币计量方法是用货币单位计量人力资源的价值。非货币计量方法主张采用非货币单位计量人力资源,认为人力资源无法用货币来计量,只能采用非货币形式对其进行计量和说明。在人力资源价值的计量中,货币计量仍是最为重要的计量形式。采用货币的计量方法时,还要采用非货币的计量方法,以全面地测算出人力资源的价值。

(一)货币性计量方法:

人力资源像所有其他资源一样,它之所以具有价值是因为能够提供未来的用途和服务,具有创造经济收益的潜在能力。因此可以用“人力资源预计未来服务量的现值”确定人力资源的价值量。确定人力资源预计未来服务量的基础有多种选择,根据上述对工资本质的分析,首先的人力资源价值计量基础应该是工资。下面就讨论以工资为基础的人力资源价值计量方法。

以工资为基础的人力资源价值计量方法很早就有人进行过研究。其中最有影响的研究应该是“未来收益或工资报酬折现模式”,有人也把它译为“未来工资报酬折现模式”。因为该模式主要是以职工工资为依据,预测人力资源从最初为企业提供劳务起至退休或死亡时止的总使用价值折现价值。

1.未来收益或工资报酬折现模型。1971年,巴克鲁列夫(Bamckkv)和阿巴施瓦茨(abaSchwariz)在《会计评论》上发表题为《论人力资源的经济概念在财务报告中的应用》一文,正式提出职工未来收益或工资报酬折现模型。该模型直接根据经济学概念来计量人力资源价值,认为某一职工的人力资源价值等于该职工在剩余受雇佣期内未来工资报酬的现值。用公式表示为:

其中:表示年龄为n的职工的人力资源价值;it表示该职工第t年的预计工薪收入;t表示该职工未来工作年限;r表示适用于该职工的收益贴现率;t表示职工退休年龄。

这种计量方法的前提条件是某人在其余全部服务生涯中肯定不会离开他所服务的企业,且此人在该组织中会终身从事一个职业。事实上,人的工作岗位是有变动的,职工也有各种理由离开企业:进入大学深造,找到更好的待遇更高的工作等原因。这种方法在实际应用中可能会过高估计个人的预期服务年限,从而高估人力资源价值。其次,这种计量方法仅以职工工资作为计量人力资源价值的基础,但实际上人力资源创造的价值可能高于或低于其工资,工资并不能准确地反映一个职工的人力资源价值。因此,运用这种方法会高估或低估人力资源价值,影响其准确性。

2.人力资源价值计量常用的几个公式

在实际应用未来收益或工资报酬折现法计算人力资源价值时,由于人们对人力资源价值的定义不同,使用该方法计算出的人力资源价值与人力资源实际价值差异较大根据人力资源价值的不同定义,对上述公式进行修正时,会产生不同的修正系数。以下讨论几种人力资源价值的定义公式。

(1)工资与职工实际收入。人力资源的交换价值表现为企业职工的工资收入。但是企业职工的工资收入与职工从企业得到的实际收入是不一致的。但是企业职工的实际收入除工资外,还有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由企业支付的其他收入。企业在支付这些资金时,往往以企业的工资总额或以职工个人工资的比例计算提取,这个比例可以称为工资收入修正系数。因此,企业人力资源的交换价值应该定义为企业职工实际收入,其定义公式可以表示如下。

人力资源交换价值=企业职工实际收入=企业职工工资收入(1+工资收入修正系数)或=i(t)(1+)

式中:i(t)为工资收入,K为工资收入修正系数。

因此,在计算人力资源交换价值时,应该把工资以外的企业职工实际收到的其他收入包括在内,即以职工实际收入为基础计算人力资源价值。

(2)工资与企业利润。人力资源的使用价值应包括人力资源的交换价值和人力资源所创造的利润部分,或人力资源的剩余劳动价值。对于人力资源所创造的利润部分应该有多大比例记入本企业的人力资源价值之中,还存在争议。由于不同的经济理论的代表人物对人力资源的使用价值有不同看法,产生了不同的人力资源价值的定义,因此需要引入人力资源所创造价值占企业利润的比例系数,将人力资源的使用价值的不同定义统一表示如下:

人力资源的使用价值=企业工资总额+利润(≤1)当系数小于1时,表示在利润中只有一部分是人力资源所创造的,只有该部分才应该记入人力资源使用价值;当系数等于1时,表示企业全部利润都是人力资源创造的,都应该记入人力资源使用价值;该系数不可能大于1。这样,无论对于人力资源所创造的利润部分应该有多大比例记入本企业的人力资源价值之中,其价值计算都可以统一在上述定义公式中。

(3)浮动工资与企业核定工资。在计算人力资源价值时,还应该考虑企业职工工资的实际计量方法。例如为了调动职工的积极性,许多企业将其效益与职工的工资收入挂钩,则工资还会随企业效益浮动。如果考虑这个因素,该类企业人力资源价值应以职工的浮动工资为基础进行计算。因此,利用浮动工资为基础计量人力资源价值需要引入浮动工资系数。则人力资源价值可以用以下公式定义。

人力资源价值=企业核定工资总额(1+)(<1)

企业工资浮动系数=(<1)

上述讨论虽然只列举了一些情况,但是可以发现,尽管对人力资源价值定义不同,各种人力资源的价值定义公式都与企业工资之间存在一定的比例关系。因此,在以工资为基础计算人力资源价值时,可以将人力资源价值抽象地定义为工资与修正系数的乘积。在此基础上可以推出人力资源价值计量的通用公式。

(4)人力资源价值计量的通用公式。在一般情况下,人力资源价值可以表示为以工资为基础的修正值。用数学公式可以将工资表示为一个工资收入函数S(t),将修正值表示为一个价值调整函数K(t)。则人力资源价值计量公式可以表示如下:

人力资源价值=工资收入函数价值调整函数④

=S(t)K(t)

式中:S(t)和K(t)都是时间的函数,K(t)根据不同情况、不同的信息需求选择不同的值。该公式可以称为人力资源价值计量的通用公式。将K(t)定义为人力资源的价值调整函数,将S(t)定义为工资收入函数。该通用公式的关键问题是如何确定S(t)和K(t)的值。S(t)和K(t)的取值不同,所得到的人力资源价值不同。

3.两个函数S(t)和K(t)的取值原则

使用上述通用公式时,每个函数的量都是可变的,都需要根据不同情况、不同的信息

需求作出选择。工资函数S(t)和价值函数K(t)的取值是随不同条件变化的,以下分别讨论函数S(t)和K(t)的取值原则。

(1)函数S(t)的取值原则

①函数S(t)的取值范围应该符合会计数据的相关性、可靠性原则。工资函数S(t)的取值应该选择实际工资,该数据最符合会计数据的可靠性原则。从会计数据的相关性方面考虑,若计算群体人力资源价值,则工资函数S(t)可以采用群体的年薪总额;若计算个别人力资源价值,则工资函数S(t)可采用个人年薪。

②函数S(t)的取值范围应该符合会计数据的可比性原则。计算人力资源价值的目标是为了更好地进行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充分利用企业人力资源。因此计算数据就应该可以在企业之间进行比较。若要考虑人力资源价值的社会可比性,工资函数S(t)应该选择行业实际平均工资,即以市场平均工资作为计量标准。

③函数S(t)的取值应该符合会计数据上的一贯性原则。为便于分析各期人力资源价值的计算结果,不论选择哪种工资作为计量基础,一般情况下所选定工资函数S(t)的计算基础不应该改变。

(2)价值函数K(t)的取值原则。以工资计算出来的人力资源价值往往会高估人力资源价值,价值函数K(t)就是是用于调整它的。从不同的人力资源价值理论角度考虑,人力资源的价值所包含的内容是不同的。因此,价值函数K(t)的取值原则是相关性、必要性,即K(t)的取值应与人力资源价值理论相关,是某种人力资源价值理论所必需的。若要选择人力资源交换价值理论,则价值函数K(t)的取值应该与实际工资相关;若选择人力资源使用价值理论,则价值函数K(t)的取值应该与工资和企业增值相关;若选择浮动工资理论,则价值函数K(t)的取值应该与企业的核定工资有关。不同的人力资源价值理论,会导致选择不同的价值函数K(t)的值

①以企业人力资源交换价值为基础选择函数K(t)的值,其隐含的条件是职工将为企业终生服务直到死亡,即它所计量的人力资源价值是一个职工从开始参加工作直到死亡都在为这一家企业工作。若认为人力资源的交换价值应为他所提供的未来服务应得工资总和,其目前的价值就是该人力资源所提供的未来服务应得工资总和的现值。而工资通常不能反映人力资源的真实价值。为使其更加准确,需要对用工资计算出来的人力资源价值进行调整,即用价值函数K(t)进行调整。

K(t)的取值是一个比例数,可根据计量的目的不同选择相应的企业、行业、群体、个人实际工资总额为基础计算,也可以根据企业、行业、群体、个人实际平均工资为基础计算,但是在选择数据时要注意一致性,即要计算平均收入时则分子分母都选择平均收入,同时还要注意时间也要一致,即实际发生额即平均工资或实际工资总额的选择,可以是过去若干年的实际发生额或过去若干月的发生额,但是要注意一致性。其计算结果是一个系数。因此,在市场竞争条件下,各种方法计算的K(t)值应该大致相似。其K(t)计算公式如下:

K(t)=或K(t)=

②以企业人力资源使用价值为基础选择价值函数K(t)的值,它所计量的人力资源价值函数关系是企业支付给员工的工资和企业增值之间的关系。若认为人力资源的价值应该等于他所提供的未来服务总额,包括人力资源创造的交换价值和生产者所得到的剩余价值,则其目前的价值就是该人力资源所提供的未来服务应得工资总额加上生产者得到的剩余价值的现值。因此价值函数K(t)应以企业新增全部产值和资本使用价值为基础进行计算。

由此,以企业人力资源使用价值理论为基础选择价值函数K(t)值的计算公式如下:

K(t)=

资产使用价值=工资总额+固定资产折旧+流动资金及其他资金利息+资源使用费

在选择数据时应该注意选择同一会计期间的数据。

③以企业人力资源累积价值理论为基础选择价值函数K(t)的值。

以企业人力资源累积价值理论为基础选择价值函数K(t)的值,所计量的人力资源的价值应该是职工工资与企业人力资产累积价值的函数。所谓人力资产积累价值是指生产者剩余。生产者剩余在西方经济学中衡量的是生产者所获得的额外利润。企业的生产者剩余是人力资源创造的可供企业积累的价值。因此,在计算人力资源积累价值时,价值调整函数K(t)的取值,应以企业可提供的全部积累价值与资产使用价值为基础进行计算。

其中,企业可提供的全部积累价值等于企业新增产值减去资产使用价格所得到的结果。企业新增产值等于企业全部产值减掉生产中消耗的购入材料。资产使用价格是企业使用其全部资产的价格,等于企业工资总额、固定资产折旧、流动资金极其他资金利息、资源使用费的总和。以企业人力资源积累价值理论为基础选择价值调整函数K(t)的计算公式如下:

K(t)=

资产使用价格=工资总额+固定资产折旧+流动资金及其他资金利息+资源使用费

上述各种人力资源价值的计量方法各有优缺点,且随着人力资源会计的进一步发展必将出现更科学、更合理的价值计量方法。企业对人力资源进行计量和管理的时候,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相对合理的计量方法,对人力资源价值进行正确计量,为企业管理决策提供有用信息。

(二)人力资源价值核算举例

下面,以广西某建筑工程公司为例说明人力资源价值的计量。

公司情况简介:该公司为股份有限公司,注册资金约150万元,实行董事会下的总经理负责制,设总经理1名,副总经理2名,下设5个部门,正式员工102名,该公司的产品是为工程投资方提供工程项目管理、咨询、工程设计、造价咨询、招投标等方面的服务。是一个人力资本高含量型企业,公司除了对办公设施、设备和相应的检测设备投资外,公司的生产经营活动对人力资源的依赖很大。所以,我选定它来进行人力资源价值的核算研究。

下表是该公司近两年来经营情况和人员结构:

年份销售收入(监理费)(万元)员工人数利润(万元)员工薪金福利总和(万元)

2007190403580

200832060100140

用公式①计算

人力资源交换价值=企业职工实际收入=企业职工工资收入(1+工资收入修正系数)

2007年该公司人力资源交换价值=80(万元)

2008年该公司人力资源交换价值=140(万元)

上式中,由于员工薪金福利总和即为企业职工实际收入,故可以直接得出人力资源交换价值。由此公式计算出的结果主要反映了人力资源价值与职工实际收入之间的关系,其结果主要由工资决定,而不同的公司,其薪酬制度不同,工资发放的标准也不同,且决定因素单一,因此,我个人认为,运用此公式计算出的人力资源价值具有一定的片面性

用公式②计算,由于公司是一个人力资本高含量型企业,公司的生产经营活动对人力资源的依赖极大,所以我们假设企业全部利润都是人力资源创造的,即=1

人力资源的使用价值=企业工资总额+利润

2007年该公司人力资源使用价值=80+401=120(万元)

2008年该公司人力资源使用价值=140+1001=240(万元)

用公式②计算出的结果主要反映人力资源价值与工资、企业利润两方面的关系,与①式不同,它将企业利润与人力资源价值挂钩,根据企业利润中由人力资源价值创造的比例表现出来,从而计算出人力资源价值,更显其合理性。

用公式③计算,假设企业核定工资总额为70万元,则有:

企业工资浮动系数=(<1)

人力资源价值=企业核定工资总额(1+)(<1)

2007年企业工资浮动系数==60%

2008年人力资源价值=70(1+60%)=116.39(万元)

③式与②式相似,都反映了人力资源价值与企业利润之间的关系,但是③式更强调企业利润对人力资源价值的影响,使人力资源价值的计算受利润的影响更加突出,与②式不同,③式还需要引入上一年度的利润作为对比,两年的利润相比较得出工资的浮动系数,由此算出的人力资源价值,可见,③式参考的数据比较多,也能比较综合的反映人力资源的价值,其结果更加科学、合理。

由上述的计算结果可以看出,虽然各种人力资源的价值定义公式都与企业工资之间存在一定的比例关系,但选择不同的公式计算出来的人力资源价值是不相同的,企业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人力资源价值计量公式,公式④即为人力资源价值计量的通用公式,即人力资源价值=工资收入函数价值调整函数,企业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适合自己的工资收入函数和价格调整函数。

(三)非货币性计量方法

以上是以工资为基础的人力资源价值的货币计量方法,人力资源价值的计量方法除了货币性计量方法外,还应有非货币性的计量方法。因为,一些决定人力资源价值的特殊因素不能完全用货币量表现出来,此时使用非货币计量方法计算、分析和说明人力资源价值具有更重要的意义。

人力资源价值的非货币计量方法的逻辑思路应该是从人力资源技能信息库存资料分析开始,然后利用这些信息进行人力资源价值的技术指标统计分析和评价,再对人力资源价值的主观自我评价进行分析,同时结合人力资源价值的客观评价资料进行比较分析。最后利用这些综合信息,得出某个人价值或某一群体价值的非货币性数据的综合结论。根据以上推论,人力资源价值非货币性计量方法可以分为人力资源价值技能信息库法、人力资源价值技术指标统计分析法、人力资源价值主观期望效用评议法和人力资源价值客观实际效用评议法。

1.人力资源价值信息库法。它是指将人力资源技能信息、人才资源特殊信息等记录存储在信息库中,通过电脑程序整理汇总出各种人力资源价值管理和评价所需的资料,为人力资源价值管理决策提供信息的方法。企业的人力资源价值信息可分为企业人力资源技能信息和企业人力资源特殊信息。对于这两类信息可以分别采用企业人力资源技能信息库法和企业人才资源特殊信息库法,分别编制信息汇总表进行人力资源技能与特殊人才资源信息管理与分析。

2.人力资源价值技术指标统计法。它是利用统计方法,计算一些有利于人力资源价值计算和分析的人力资源价值技术指标的方法。所得到的数据,有些可以用于人力资源价值的货币性计算之中,有些可以作为人力资源价值的非货币性计量的指标,对货币性计算的数据辅以说明。非货币性的人力资源技术指标有很多种,只要有利于人力资源价值分析都可以加以利用,如职工离职率、职工平均年龄变动、职工工时利用率、职工岗位变动率等。除此之外,管理人员可以根据需要增加其他有利于人力资源价值分析的必要指标。

3.人力资源价值主观自我评议法。它是通过企业职工自我评价,掌握职工对企业安排的工作满意程度、个人工作能力发挥情况、个人对自己工作业绩评价等资料,分析企业人力资源价值情况。利用人力资源价值主观自我评议的资料与人力资源客观评议结果进行比较,可以分析企业人力资源价值的发挥情况。进行人力资源价值主观自我评议可分别采用个人工作绩效等级自我评价、内部招聘、个人工作满意程度测定等方法。

4.人力资源价值客观评议法。它是请管理人员、专家或群众等对其他人的工作成绩、工作态度、工作潜力等作出他们自己评价的方法。由于人力资源价值主观评价带有个人对自己的偏向,而且他们可能不知道其他人的各方面价值,无法与其他人进行比较,其评价结果难免与其实际价值有一定的差距。因此,需要结合人力资源价值客观评议法结果进行综合分析。

以上简单介绍了人力资源价值计量的非货币性方法。企业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性地运用上述方法,并与货币性方法相结合使用,以达到客观、准确、合理地计量出人力资源价值的目的。

各个企业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和所具备的条件,综合货币性和非货币性计量方法,制定一套符合自己实际情况的解决方案,使企业的人力资源价值的计量达到更加准确和合理的目的,有条件的企业还可以利用计算机技术,制定一套科学的人力资源价值计量系统,这样,既可以使计量结果更加准确,又可以避免以后由于人员流动造成工作量的增加,一举两得。

会计计价方式篇10

公允价值的发展历程中一直都受到国内外会计学术界长期而深入的研究,其中包括iaSC(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和FaSB(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等的研究。时至今日,各个机构对公允价值的定义并没有一致的标准,不同的机构形成了不同情况下的各有其特点的不同的定义。

我国所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指出交易的公平在于交易双方应当都是持续经营的企业,经营规模不会有较大程度的缩减,或者是在不利于自身的条件下仍然会坚持交易的正常进行。公允价值的定义根据机构的不同各有其特点和重点,但是都反映了几个共同的特点:一是公允价值形成于双方自愿交易基础上的公平交易;二是公允价值计量对象的全面性,体现在资产和负债的计量上;三是都有公允价值形成的有利条件。公允价值着重强调的是公开、公平的原则,面向市场,对外开放,我国对公允价值的定义是在借鉴国际的财务会计准则的基础之上充分考虑到我国的国情的情况下制定的符合我国经济发展要求的财务会计准则。

公允价值评估是价值的实现条件,强调的是为达到某一结果的过程的一种技术形式。公允价值的评估技术所采用的计量标准与资产计量的属性都有着相同的特点,即都可以采用历史成本、现行成本、可变现净值、重置成本等的现值。尤其是随着会计计量方式的转变,由过去主要依赖于历史成本逐步过渡到公允价值之后,计量标准与资产计量之间的关系也将深入到一个更高的层次,资产计量与资产评估可以统一于公允价值的评估技术来确定。公允价值的评估技术是交易双方在资产和负债的计量上全面的一种公平交易的科学合理的方式。

二、公允价值评估技术特点

(一)公允价值计量层级与获取方法之间的对应关系对于会计核算对象来说,如投资性房地产、资产减值、债务重组、金融工具、租赁和套期保值等,使用公允价值计量相对于其他的计量方式明显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公允价值评估技术也必须面向市场,从市场得到的信息分析问题,不要把企业内部的估计和假设作为分析问题的依据。

公允价值计量层级反应的是变量的优先选择次序,也就是计量时的优先等级,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如何通过变量之间的关系来获取公允价值,这就需要获取技术的支持。公允价值的计量就需要通过与特定环境相适应的并且可以获取较为准确的信息的估价技术。从图1可以看出公允价值的计量层级和估价方法之间具有一定的对应关系。

(二)公允价值评估技术及方法(1)市场法。市场法强调的是价值的对等性,是一项资产或负债的替代品的市场价格等值。公允价值中的市场价值是资产评估中最为典型的计量方式,通过被计量的资产或者是负债与市场上的同类的交易情况进行对比,与此同时根据市场反应的信息必要时进行适当的结构调整,以保证交易的正常进行。其运用的条件是:一是要明确价格可比的对象和目标;二是形成评估对象和目标之间联系因素,为两者之间的对比创造条件;三是调整在对比中发现的问题;四是通过分析定评估结果。市场法评估资产须选择与被计量的资产或负债之间存在一定的对等关系的交易条款或是交易条件作为参照物。在不受外来因素影响的条件下,被计量的资产或负债和参照物之间应该是完全对等的关系。但在现实的情况下是很难达到完全的对等的,须适当调整以满足市场评估的可靠性。

当在被计量的资产或负债存在较有利的活跃市场的条件下,通过市场法进行资产评估的公开标价是公允价值的最有效地证据。其中,所谓的活跃市场是指必须满足这几点条件的市场:一是从事市场交易中项目的性质具有相同的特性;二是买卖的双方无论在任何时候都具有存在的普遍性;三是价格具有公开的特性。根据市场法的新要求及固有的特点,在债务的变动中涉及到资产或负债的公允价值可以根据市场法进行评估。

(2)期望现金流量法。期望现金流量法是在计量对象现金流量的不确定的情况下,通过估算未来现金流量情况的期望值来得到现值的计算方法,期望中的现金流量是通过计量对象所反映的情况得到的数据,具有一定程度的可靠性。就其本质来说,公允价值它反映的是资产内在价值的计量属性。在资产价值评估中,“内在价值”的观念尤为重要,也就是资产在它存续期间所能产生的现金流量折现值。对于资产内在价值来说,资产是能够带来未来收益的经济资源,所以另一种表达方式就是从发展的角度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其内在价值的职能就是它能够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创造未来经济收益的能力,未来现金流量也常常用来反映未来经济收益的情况。同时,也为了使不同时点之间的现金流量形成具有对比的条件,通过数据的分析统一为现值,对公允价值评估的表达式为:

p=■■,e=∑Ri·Vi。

e为期望现金流量;r表示折现率;n表示收益期限;Ri表示的是第i种现金流量值可能出现的概率;Vi表示的是第i种现金流量的可能取值情况。其中∑Ri=1,且0≤Ri≤1。

期望现金流量法是一种较为广泛的公允价值方法。只要满足计量对象的未来现金流量能够得到较为准确的估算出来,并且有一个能与其现金流量相匹配的折现效率,那么,期望现金流量这一方法就适合于任何项目的公允价值的运用。

从公允价值的角度分析来期望现金流量法,对于具有未来获利能力的资产来说,进行公允价值评估都是可行的方式。

(3)期权定价法。期权通常采用公允价值来计量其属性,是一种在金融市场中诞生的一个新的名词。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在财务会计准则第133号文件《衍生工具和套期保值活动的会计处理》中指出:“公允价值是计量金融工具最有效的计量属性,对衍生工具来说则是惟一相关的计量属性。”我国所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规定,对于金融工具初始化确认和计量及后续的计量等都应把公允价值作为其参考的标准,其本质就是要求公允价值计量模式能够在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或负债采用,为财务报告使用者的决策提供较为可靠地依据。

根据美国学者的研究成果,金融工具的公允价值采用布莱克—舒尔斯期权定价模型来实现金融工具的公允价值评估较为可行。公式为:

C=Sn(d1)-Xe-rtn(d2)其中:

d1=ln(S/X)2+(r+0.5?滓2)t÷?滓■,d2=d1-?滓■

公式中的C为看涨期权价格;S为标的资产初始价格;X为执行价格;n(d1)、n(d2)分别是d1、d2的标准正态函数值;r是连续复利计算无风险利率;σ代表的是资产价格波动的标准差;t为时间,表示的是距期权到期的时间段。

金融工具的公允价值评估不仅适用于期权定价法,而且,对于新的高科技成果的应用,同时也存在部分领域的设备更新方面的问题,无形资产具有投资不易于把握,所以对于投资、高科技企业并购等方面涉及到无形资产公允价值评估,可以参考期权定价模型的方式来分析解决。

三、公允价值与评估技术的联系

(一)新准则有关公允价值的规定我国的新会计准是根据交易双方在资产交易市场上的活跃程度来确定的,按照市场活跃程度可将公允价值的运用划分成三个层次:第一层是交易主体的活跃性,此时应当把市场中的交易价格作为公允价值来应用于市场交易;第二层就资产本身而言,不存在活跃市场,但是在类似的资产中存在较为活跃市场,这时公允价值的基础应当以类似资产的交易价格来确定;第三,对于交易主体较为稳固,不存在交易价格的资产可比的活跃市场时,应当通过估值技术来确定公允价值。

(二)评估为公允价值的计量服务在《资产评估价值类型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文件中的第21条明确规定了资产评估师得注册需要通过财务报告做为当前的资产评估业务,应当对会计准则及会计计量的基本概念和要求有所了解,在了解的基础之上选择恰当价值的类型及定义。在会计准则计量属性规定的条件下,一般来说公允价值就等同于会计准则指导意见下的市场价值;从公允价值的评估角度分析,会计准则涉及的公允价值与处置费用之差、现值或者是对未来现金流量的资产预计现值可以理解为于此相对应的市场价值之外的其他价值类型。

从《资产评估价值类型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文件中,通过“注册资产评估师执行以财务报告为目的的资产评估业务”这句话就可以看出评估可以服务于公允价值,其影响的因素就在于公允价值在会计实践中运用计量存在较大的困难,而且难以把握。从新准则在公允价值中运用的角度分析,公允价值的计量主要是通过估计的方式,新准则则是在公允价值的计量方式中产生,所以对公允价值的评估则需要上面的三个层次,其中,第三层次中只能采用估值技术来评估公允价值在资产评估中的发展是最成熟的,因此在涉及到公允价值的计算中,可以通过会计评估领域的价值为公允价值计量服务,来实现会计计量的准确性。

四、新评估体系中公允价值应用比较

(一)长期资产计量中公允价值应用比较除了金融工具以外的长期资产在传统的环境中是按照历史成本估算计量且考虑到资产的时期的变更性及减值的影响因素外,从近年的公允价值发展模式中也可以看出有向长期资产会计处理发展趋势。下面就公允价值在投资性房地产和生物资产会计处理应用作简要分析。

(1)投资性房地产和生物资产的公允价值应用比较。

第一,投资性房地产准则和生物资产准则。投资性房地产其目的就是为了在投资中赚取资本增值的一种手段,但是用于管理目的的房地产或是用于商品或劳务的生产以及在正常经营过程中销售的房地产并没有参与资本的赚取或是买卖活动。生物资产指的是具有生命的个体或集体,生物资产会计则在一定的程度上为公允价值创造了有利条件,给公允价值评估技术注入了新的活力。面对投资性房地产和生物资产的市场发展状况,企业会计准则分别制定了CaS3和CaSS用于应对会计的处理,根据国情不同,在美国就不存在专门为投资性房地产和生物资产而设立的综合会计准则。

第二,投资性房地产和生物资产领域会计处理中公允价值的应用。一是CaS中公允价值的应用。CaS3和CaSS中都要求对投资性房地产和生物资产的报告主体按照历史成本模式进行计量。对于投资性房地产和生物资产来说,采用公允价值的计量模式必须要满足以下几个方面的条件:(1)投资性房地产所在地和生物资产有较为广阔的市场,而且这方面的市场也较为活跃;(2)投资市场具有指导性企业可以根据从房地产交易市场上获得的信息应用到其他的地方,指导同类相似于房地产和生物资产的市场价格等信息,从而给投资性房地产和生物资产中的公允价值做出合理的估计。二是在iFRS中公允价值的应用。在iaS40的报告主体被初始确认之后,投资性房地产通过公允价值模式进行会计处理,这就要求在投资性房地产中公允价值的变动情况及相关的收益或是损失在会计损益表中得到确认。而对于iaS41的要求,在公允价值无法得到较为可靠计量的情况下,生物资产应该按其公允价值减去在估计中的销售时所长生的费用并在初始确认和各个资产负债表日内完成计量。

在iaS40和iaS41中赋予了公允价值一个假定,一个也许并不成立的假设,公允价值的主体将能够在持续的基础上可靠确定投资性房地产。然而,在特殊的情况下,当投资的主体首次取得投资性房地产或是在主体的用途有变更时,主体将无法对投资性房地产中的公允价值评估进行确定。但是像这样只有可比的市场交易情况是不会频繁的发生的,只有在公允价值例如折现的现金流量预测中可靠地评估无法失效的状况下才会产生。在本准则假设的条件下,能够可靠地计量生物资产的公允价值。但是这只是在假设的条件下才会产生可靠的公允价值计量,然而初始确认生物资产时,是无法取得其市场价格的,很明显,公允价值的其他的评估方式在这种情况下也不可靠,并不能为公允价值的评估提供有力的证明,所以假设的情况无法成立。

第三,公允价值应用的比较。虽然在CaS和iFRS中都对公允价值应用于投资性房地产和生物资产领域的应用没有反对的态度,但是从具体的应用角度分析还是存在着较大的分歧:首先,iFRS中对公允价值计量的要求要明显的低于CaS中的规定,在CaS中强调的是确凿证据证明对于公允价值可靠条件的必要性。但是在iFRS中,对公允价值模式的采用只是要求在没有证据表明在初始确认时公允价值无法可靠计量,而没有严格规定公允价值可靠计量必须要活跃的市场作为前提条件。所以,在其他的估价方式中也可以接受公允价值所提供的信息。其次,在公允价值运用的模式不同也会有不同的态度应对,CaS相对来说偏向于成本模式。iFRS则倾向于公允价值模式,如果对公允价值的计量主体有较为准确的信息,那么就应该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

(2)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中公允价值的应用。关于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的会计准则,在iFRS中与此相对应的分别是iaS16准则和iaS38准则。在CaS4和CaS6中计量模式是按照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的成本模式而进行的后续计量,是通过初始确认金额与减值后的金额之差来计量的,所以在后续计量中对于公允价值来说并没有直接涉及到公允价值的应用情况。iaS16和iaS38中都没有要求规定对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在后续计量中的估价模式定位,这就意味着对于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在后续计量中可以采用重估价模式,重估价模式是指在公允价值与减值后的余额的差值,即是在确认为资产之后,假如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的公允价值能够得到可靠有效地计量,那么其账面金额就应该是重估金额。iaSB给重估价的定义是资产在重估日的新起点计量,其目的就是为了按照公允价值在重估日对资产进行计量,已达到公允价值的评估。因此准则中对于重估应有必要保证运行的常态化,以确保其账面价值对公允价值的确定具有较为新的可靠的信息不至于该项资产的价值间距的扩大。

(二)长期负债的公允价值:以养老金为例通过iFRS、CaS以及美国Gaap中养老金规定的相关准则,面对我国的实际国情,并没有提出关于收益计划离职后的福利负债计量的问题,只是对短期和传统的职工薪酬的会计做处理。

(1)退休后福利计划。关于退休后雇员福利计划从理论上讲可以划分为设定提存计划和设定受益计划两种类型。相对于设定收益计划来说,设定提存计划的会计处理较为简单,报告主体的义务取决于提存的金额;而设定收益计划是资产负债表上确认负债金额,是以下各项目的总计净额:一是资产负债表日设定受益义务的现值;二是未予确认的无损失的任何精算利润所得;三是尚未确认的服务多花费的成本;四是履行义务的计划资产。

(2)设定福利负债的计量方法。对于设定福利负债的计量方法,最理想的计划负债是同计划资产一样采用公允价值计量。但是由于活跃市场的要求较为严格,而满足条件的市场又极为有限,所以其公允价值则需要通过估价方法的验证。有预期福利法和应计福利法两种方法可设立福利负债的估价,二者之间的区别就在于对货币时间价值的处理的方式的不同。预期福利法强调的是所有应计利息平均性,要求成本在雇员服务期内平均分摊,所以在预期福利法之下无法反映负债的公允价值,产生的负债只是成本分配的结果。在应计福利法之下,在雇员服务期间按照正常方法对该折价进行摊销,在每个雇员服务期间对未折现成本产生的负债进行折现,按照这样的计量方式,随着雇员临近退休,成本折现的影响会减轻,所以雇员服务期后期成本肯定会远远高于早期的雇员服务成本。iaS19和SeaS87中所采用会计公允价值的计量方法都与应计福利法相同。

iaS19的折现率是通过资产负债表日的市场收益率来确定的,但是折现率的使用是需要一定的条件的,并不是所有的义务都可以进行,他是不允许采用短期折现率对长期义务进行折现,折现率反映的是在资产负债表日范围内的市场收益率,所以他所参照的债券预期期限和该义务的预期期限应该达到相互一致。对于SFaS87来说它所采用的是实际结算利率的折现率,其实际结算利率可能是高质量投资的收益率或者是用作实现债务中的有效清算年金合同的利率。这些收益率作为新的市场收益率的替代产品,在其适用的阶段有可能会造成现值计量的结果与公允价值计量目标的相互冲突,然而这也是正常的现象,新的事物的发展总是要经过一个较长的市场的认可阶段。

(3)养老金负债计量的评论。受益计划的计量方式对于公允价值在长期的负债中存在一定的难度。首先是长期负债体系的活跃市场的获取上存在较大的困难,所以,iaS19和SFaS87都强调应用专业精算人员服务的重要性,使市场参与者对负债评价更加全面。其次,养老金负债的公允价值在现值技术估计的理论运用上道路曲折,原因是没有体现债务人的信用状况,反映的只是报告主体应承担的义务。

(三)特殊业务:企业合并中的公允价值应用对企业合并行为,各国各机构都制定了相关的企业合并的会计准则。CaS20将企业合并分为同一控制下的合并和非同一控制下的合并两种类型,其依据主要是参与合并的企业在合并前后所受到的控制情况而划分的。CaSZo中对于不是在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则要求通过购买法进行会计处理,购买方在购买日按照公允价值计量对企业的合并承担相应的责任和必要的义务,把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范围之内。当所取得的被购买方的各项资产在有保障的前提下,并且公允价值也能够得到可靠的计量,此时应当照公允价值计量方式单独予以确定企业合并的情况。

iFRS3和SFaS141和CaS20不同,他对企业不是根据参与合并的企业在合并前后所受到的控制情况而划分的,所以就没有同一控制和非同一控制之分,只是要求按照购买法来处理。新准则的规定主要是因为我国目前产权交易市场还在一个发展阶段,公允价值条件难以满足。

(四)公允价值在非金融工具中应用比较在长期负债和长期资产中与金融工具会计处理相比,公允价值在非金融工具中的应用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1)应用范围的差别。iaSB极力倡导公允价值,并将公允价值领域应用覆盖到资产和负债的长期计量之中,以公允价值的模式向报告的主体提供公允价值的相关信息。我国在非金融工具的公允价值应用上坚持以历史成本为主、公允价值为辅的会计模式。而美国Gaap则不承认投资性房地产、生物资产的公允价值模式,以及对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的重估价模式也持否定的态度。

(2)应用要求的差别。非金融工具公允价值计量对于新准则体系有更为严格的要求,在投资性房地产和生物资产的则中,要采用公允价值模式就必须有活跃的市场价格,在企业合并中,购买法的运用条件必须是在非同一控制下进行的,通过公允价值计量所取得的购买才可以判断资产和负债,这种规则上的不同,并不是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上的会计准则本质上的不同。

(3)非金融工具公允价值的计量中尚有一些未解决的难点。我国在非金融工具的公允价值运用上与国际会计准则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异。由于我国现行相关法律的不够完善,没有设定收益计划等方面的会计准则,所以新准则没有涉及到长期负债的公允价值计量,从FaSB和iaSB对设定受益计划方案负债的计量的情况可以看长期负债的公允价值计量问题还需要一个较长的阶段。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