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思政学科的核心素养十篇思政学科的核心素养十篇

思政学科的核心素养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4:44:16

思政学科的核心素养篇1

关键词: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路径

一、对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界定

当今时代经济和科技高速发展,课程改革也在不断发展,中学生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需要我们共同努力。所谓核心素养,是指“体在面对复杂的、不确定的现实生活情景时,能够通过自身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综合解决问题,而且还指通过自身技能和观念的提升,在各种问题面前表现出的综合品质”。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大体上是指学生通过教师传授的知识和自己的亲身实践,获得对知识的理解和相关的技能以适应生活,并在个人情感和生活技能等方面得到正确的发展,走正确的人生道路。立足于学科,才能更好地把握学科的本质。中学思想政治学科,主要是锻炼学生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素质。作为学科素养的精华,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集结了“最能体现育人价值的根本性和关键性要素”。培养中学生思想政治核心素养,关键就是要加大中学生对此科目的重视程度。思想政治学科的内容相对于其他学科来说是综合性的,但是却又有别于我们通常所指的综合课。思想政治课程的设置,是我国课程体系的重要标识,尤其是在初中阶段,更是对国家教育发展有着很大的基础作用。提高核心素养,也是育人的本质。

二、培养核心素养的途径

1.注重课堂效率,培养学生的辨析式思维

政治思想教育本身就能够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在教师的引领和学生的努力下,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素质,增强学生的辨析性思维,不仅能够培养中学生的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还能尽快实现教育的改进与突破。在课堂中不论是学生还是教师,都应充分运用每一分钟,鼓励学生提出疑点,在各个知识点上发表自己的意见和想法,共同交流、共同探讨、共同分析,向45分钟课堂要效率。

2.注重课堂设计,增强练习引领

自古以来,教师都是一个伟大的职业,虽不能创造物质财富,却能创造精神财富,给予每个人真正的财富原动力。课堂设计对于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有很大的作用,教师要最大限度地把握课堂,设计课堂展示方式,体现课程活动性。课堂设计大致可分为三个维度:主体活动、思维激发和情感体验,让学生从各个方面提高知识掌握程度和素养。练习引领就是将练习题联系本课的内容,让学生从书中和生活中寻找答案。课堂设计与练习引领相结合能逐渐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

3.注重课下指导,体现差别式评价

教师对中学生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主要体现在课堂的实践和知识的传授过程中,教师应该在每一个环节中督促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得出结论,而不是一味地追随课本。教师要利用多种途径对中学生进行正确的评价,尽量进行单个指导,这样有助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三、追求教育的深度与广度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无论是小学还是中学,都要求课堂教学保持“深度”和“温度”。在知识研究方面,要尽可能地开发更深一步的知识,教师也要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从心里想学,从心里要学,跟随教师的步伐,在心里和情感上共同接受思想政治核心素养。教学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最直接和最有效的途径,在中学生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培养过程中,学生无论是心理素质的提升还是技能的提升都离不开教师的教育和指导,学生的责任感以及正确三观的培养也都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教师需要理论联系实际,把最有效、最简捷的方法传授给学生,尊重学生的意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所以,课本知识固然重要,但是也需要联系实际,不仅是要求学生掌握书本上的哲学知识和思想教育知识,也要通过亲身实践对知识进行全面而且系统的理解。知识是一步步探索得来的,与生活结合的知识,才是教育的真谛,才是核心素养的体现。中学时代是学生成长的重要阶段,只有不断地提升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和品质,才能为未来奠定坚实的基础。

教育应该连同经济与科技共同发展,共同进步,中学生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在不断进步的同时,也需要不断创新和改进。中学生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路径需要每一位学者以及每一位接受教育的人共同探讨、共同创新。这不仅有利于自身的发展,也有利于社会和国家的发展。

思政学科的核心素养篇2

【关键词】学科核心素养;思想政治教学;课程标准;一致性

中图分类号:G6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68(2016)31-0034-02

我国自2001年开始实行新课改,至今已有十五年,在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方面取得了许多有效成果和有益经验。但是,知识本位、应试教育的阴影依旧挥之不去,在高分、高升学率的背后是学生综合素养的低下、道德水平的滑坡。教育的失效暴露出当前学科教学中重智轻德、重知轻能、教学与课标背离的问题。在此背景下,建构核心素养体系成为深化课改的关键。

本文以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为例,试从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角度切入,谈谈为何以及如何实现政治课教学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以培育适应学生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一、何为基于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教学与课标的一致性

2014年,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强调,要“研究制订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要求“各级各类学校要从实际情况和学生特点出发,把核心素养和学业质量要求落实到各学科教学中”。自此,以学生核心素养推动教育和课程改革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作为核心素养实现的载体,“学科核心素养”也开始成为许多学科专家研究的对象。只有了解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才能理解以学科核心素养培育为重点的教学如何转型,才能更好地提高教学与课标的契合度。

1.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

要了解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首先必须理解核心素养。核心素养是“个体在解决复杂的现实问题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性品质”,它是人的发展不可缺少的Dna,是一种综合性的“教养”。而学科核心素养则是“学生发展素养在特定学科(或学习领域)的表现,是学生学习一门学科课程(或特定学习领域)之后所形成的、具有学科特点的关键成就”,它以学科学习和学生发展的意义和价值为关注点,是一种特定的“学养”。

其次,核心素养与学科核心素养是源与流、根与叶的关系。一方面,核心素养体系对教学具有引领和导向作用,核心素养的落实会强化各学科确立和发展本学科核心素养,凸显学科育人价值;另一方面,各学科教学只有从学生素质发展出发,协调并进,将各学科独特的育人价值圆融互摄,才能将促进学生成长与满足社会需要相结合,真正将立德树人的要求落到实处。

就思想政治课而言,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由“政治认同、理性精神、法制意识、公共参与”四个要素有机组成。这表明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各个环节必须围绕这四个要素展开,充分体现思想政治学科的德育功能。

2.教学与课标一致性的内涵

教学与课标的一致性是指:课程和教学的开发、设计、实施、评价等各个环节都要与课程标准保持高度的一致。其依据在于我国政策明确规定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课程标准不仅是对学生学习的基本要求,也是教师调整教学的重要依据,更是评估教育质量的准绳。因此,在政治课的教学与评价过程中,必须发挥课程标准的纲领性指导作用。只有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才能保证课程实施的有序、有信、有效、有度。

新一轮课标修订以核心素养体系为依据,核心素养已然成为课程实施的风向标。落实核心素养的关键在于与学科课程相结合、确立学科核心素养,使各学科课程目标的实现有据可依。思想政治学科作为一门德育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落实核心素养是思想政治学科教学的应然要求。

二、为何要基于学科核心素养,实现政治教学与课标一致性

以核心素养为灵魂、深化课程改革的时代,更加强调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强调各学科共同发挥育人功能,将立德树人的要求落小、落细、落实。

1.是以素养发展为重点,推进新一轮课改的应然要求

深入推进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促使课堂教学转型,必须紧紧围绕发展核心素养这个关键。没有核心素养的改革,是缺乏灵魂的,而没有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是缺乏依归的。当前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存在的表层化现象较为突出:教学忽视课程标准而过于依赖考纲,使得教学内容零散化、机械化;知识教学流于表层,缺乏必要的理论深度和情感温度;教学过程中过于强调应试方法与成绩高低,忽视能力的培养,对学生发展性评价不足。以核心素养体系为纲修订课程标准,细化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要求,可以使学科课程目标科学化、具体化,便于教师操作和实施,使教师的教、学生的学更加契合课标的要求,这是深化政治课程改革的应然要求。

2.是打破传统教学困境,增强育人实效性的迫切需要

思想政治课是有别于其他学科的德育课程,重在培育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和良好的品德素养。但囿于重知识轻能力的教学困境,思想政治课教学往往是低效,甚至无效的,失去了它应有之功能。以学生考试成绩为最终目标的教学,取得高分、高升学率的背后却是学生综合素质低下、道德水平的滑坡。当务之急,破解传统粗放、低效的课堂教学困境之关键,需要在课标“标杆式”的引领下,以培育好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为教学目标与评价标准,凸显学科育人价值,只有这样才能引领学生自觉认同正确的价值标准,把握正确的人生方向,形成良好的道德素养,实现教育的最终目标。

3.是转变人才培养理念,促进人的终身发展的必然选择

稻盛和夫曾提出“成功方程式”:人生和工作的结果=人格理念×工作热情×能力。他认为工作热情和能力的取值为0~100,而人格理念的取值是-100~100。这个方程式启示我们:人格理念(或称思维方式)对个人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在呼吁终身发展的时代,我们必须重视对学生人格理念的培养。基于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教学与课标相契合,意味着教学更加注重学科育人的功能,它能将学科思想、学科方法、学科能力、学科经验内化到学生心中,引导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其本质就是转变学生的思维品质。这种基于学科素养生成的思维,必定能促进学生适应社会和终身发展所需的品格和能力的培养。

三、如何构建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课堂,实现政治教学与课标的一致

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是当今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趋势,核心素养是从人的全面发展出发,培养学生应获得的品格和关键能力,重点解决的是“培养什么人”这一教育的根本问题。以学科知识为核心的课程标准是从具体学科出发,规定教学应达到的标准和要求,着力解决的是“教什么”这一教育的基本问题。由此可见,课程标准的贯彻执行是将核心素养落实于具体教学实践的桥梁,各学科教学必须基于培育学科核心素养,实现与课标的一致性。

1.提升生活体验,构建理解性课堂

马克思・范梅南说过:“最好的教育关系是一种生活的体验,具有其本身和内在的意义”,这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注重提升学生的生活体验,构建理解性课堂。理解性的政治课堂,是情感教育与知识教育相结合,而非一味理论灌输性的课堂。政治教学内容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系统性,理论本身是死板、缺乏活力的。只有将现实生活中的素材进行创作加工,并创设一定的情境,增加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的契合度,才能触及学生情感的共鸣点,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促使素养的内化。

2.完善学业评价,构建发展性课堂

学业评价对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法的改进具有重要的反馈和导向作用。我国长期采用以纸笔测验为主的评价方式,不利于教学中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不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实现政治教学与课标的一致,必须研制完善学业质量评价的具体标准,打破传统评价方式,实现评价从形式到内容的转变,构建发展性课堂。发展性的政治课堂,不是传授应试方法与经验的课堂,而是因材施教、挖掘潜能的课堂。在政治课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个性化发展,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激发学生的潜能、个性和创造性的发挥,注重总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的结合,形成基于学科核心素养水平的立体评价,让评价服务于教学,提高教学与课标的契合度。

3.强调能力导向,构建实践性课堂

时代的变化发展使社会对个人所具备的素质和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尤其是对高素质人才和创新性人才的需求。以往的政治教学大多采用理论灌输、教授应试技巧的方式实现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则一带而过。这种教学模式下培育出的学生只是会背书和考试的机器,而不可能是有创造力和实践能力、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因此,政治教学必须将旧观念转变为以能力为导向的教学观,构建实践性的课堂。实践性的政治课堂,不是被动接受的课堂,而是主动参与的课堂。政治课教学不再局限于课堂上的讨论和辩论,而是走向社会进行参观、访谈和调查;不只局限于政治学科的学习,而是与其他学科圆融、渗透,开发更具特色和开放性的校本课程。学生在个体实践中获得的真实感受和体验往往能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形成个人相伴终身的能力和品格。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实现思想政治教学与课标一致性,是思政课教改必须遵循的规则。政治课教学只有做到有“标”可依、有“标”必依、执“标”必严、违“标”必改,才能确保学科教学目标指向于学生发展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彰显学科育人价值,真正落小、落细、落实立德树人的各项要求,培育有信仰、有思想、有尊严、有担当的中国公民。

参考文献:

[1]朱明光.关于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思考[J].思想政治课教学,2016(1).

思政学科的核心素养篇3

关键词:思想政治课;学科核心素养

近年来,新课改建设持续推进,思想政治教育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在更高层次学生课程标准的设定中,如何培养学生了解学科核心素养,成为了衡量课程设定是否合格的明显标志。但是,学生学科核心素质培养的概念趋于抽象化,如何对学生通过学科设置达到培养核心素质的效果,如何对学生通过思想政治课的设置了解学科核心素养、提高自身素质?这将是本文重点介绍的内容。下面,我将对此一一讲解。

一、解读学科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是指人体能够综合运用之前在某些学习中习惯应用的方法、思维模式或衍生技能,以及在学习中所产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来应对出现的复杂的、不确定的现实生活情境,然后对这个情景进行分析并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所表现出的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品质就是核心素养。可将此定义分为三部分:素养-核心素养-学科素养。

一是关于素养。素养无关于天性,而是通过后天培养形成的一种品质,是通过自身不断接触社会、不断分析总结经验形成习惯,慢慢培养起来的。每个人都会形成自己的素养。也就是说,素养是无关乎你从事何种职业,处于何种角色,也无关乎你是否接受过高等教育或特殊培训,人人都会形成的一种品质。人们在生活中为人、处事,都会将自己的素养体现出来。

二是核心素养。核心素养说的是“个体在解决复杂的现实问题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意思是人体在解决复杂问题时所应用之前生活中学到的知识、包含的情感、和形成的能力。我们通常有目标的培养核心素质,比如,我们要培养学生的发展核心素养,就本着培养学生终身发展能够受用的关键能力和品格的目标进行。

三是学科素养。在经过综合学习某种学科后,挖掘该学科学习素养,将之应用到特殊情景应变反应中。

了解了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关系,我们就能发现思想政治课中的核心素养研究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必须将核心素养作为思想政治课的核心v解。

二、思想政治课核心素养的培养方法

(一)培养学生学科思维能力

从小到大,人体机能在发展,人们学会说话,听见声音,人类思维也在发展,人们交往互动,学会数学运算等等,我们在听的同时看到,在想的同时表达,我们一直生活在复杂的环境中。所以,对于学生的培养,我们不能只专注于理论知识的学习,而应该多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学习技能。尤其要关注学生的情感变化和思维能力的养成。举个例子,当教师讲解学科《政治生活》,讲到“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时,需要对此知识点进行记忆,老师仅从课本上划出需要背诵的知识点,告诉学生记忆,而不告诉学生如何记忆,为何记忆,学生当时会记住,若以后真遇到真正需要考虑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的时候,会第一时间顾及国家利益吗?我想答案是否定的。因此,在进行思想政治课教育时,教师应向学生解释为何要进行政治教育,如何保持政治教育,可以向学生举例说明,联系实际,告诉学生如今在党和国家的庇佑下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以此来引导学生形成健康向上的人生观、世界观,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的人生目标。

(二)培养学生情感思维能力

在培养思想政治课的核心素养时,第一步要求教师对知识有深刻的理解,然后撇开课本,将知识的内涵以一种情感表达的方式传授给学生,全面扩展学生思维,提高学生自主思考的能力。在鼓励学生发言时,应让学生用自己的思维语言表达,避免生搬课本语言。所以,课堂授课时,教师要锻炼学生将课程学习内容及感悟以情感表达的方式表现出来,让学生能够主动思考。在做教师总结时,能够将学生表达的情感上升到人生发展,品质培养的高度,并鼓励学生之间进行学科交流,探讨课件的情感表达、学习方法及学习心得。

(三)培养学生自主思考能力。

教师应多多促进学生自主思考,比如提出相对课件更有深度的问题。举个例子,在进行“文明礼仪”授课时,播放视频,显示国外针对中国人民专门书写的中文标语:“垃圾请丢在此处”或者“禁止大小便”等等。学生看到一定会心潮澎湃,从而调动了学生情感、提升了学生的素质。

三、结语

全国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教学体制改革任重道远,新形式下的教育管理模式改革势在必行。本文研讨的思想政治课程核心素养的培养只是教育改革模式中的一部分,希望学生在学习方法及人生道路上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所提高。当然,教育改革的另一助力在于教师的改革,如果教师改变“唯分论”的教育模式,相信改革成果会更好。希望教师和学生共同提高教学和学习水平,为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添上完美的一笔。

参考文献:

[1]方培君.让学生终身受益:浅谈思想政治课的核心素养[J].思想政治课研究,2015(6):57-59.

思政学科的核心素养篇4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素质教育;核心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3)02-0260-03

当前,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也是贯彻党的高等教育方针,适应时展要求,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重大战略举措。高校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以德育教育为核心,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培养和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的高级专门人才。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有利于提高人才素质培养质量,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提供了重要保证。高校的素质教育是一个复杂而庞大的系统工程,涵盖丰富的教育内容,其中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于素质教育的始终,在整个素质教育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正确认识和充分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核心地位,对于全面贯彻党的高等教育方针,实现科教兴国战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全面理解“思想政治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内涵

众所周知,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优势和优良传统,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在我党90年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践中,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思想政治教育始终占据重要地位,发挥了巨大作用。所谓“思想政治教育”,是指“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1]我党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培养和提升人的思想政治素质的活动,其根本目的是要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激励人们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最终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国家的长治久安,社会的安定团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顺利发展都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对人们思想政治素质的培养,这也正是为什么思想政治教育能够被称为“生命线”的重要原因。当前,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是由专业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及各级各类党团组织按照党的思想政治教育路线、方针、政策和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要求,针对大学生群体所开展的一系列教育实践活动,它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目的是要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最终将其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悠久历史相比,目前我国的素质教育仍处于有待发展阶段。在过去的20多年时间里,随着党和国家对“素质教育”这一教育理念的实践探索和教育界对“素质教育”这一概念的理论研究,“素质教育”的内涵得到了较为深入的发展与完善,人们对“素质”和“素质教育”的概念都有了比较全面和科学的认识和理解。所谓“素质”,是指“在人的先天生理基础上、经过后天教育和社会环境的影响,由知识内化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心理品质。”[2]以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位,一个人的素质应涵盖四个方面内容,即:思想政治素质、文化素质、专业技能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其中思想政治素质是核心,文化素质是基础,四类素质相互依存、相互作用,有机地构成了我国高等教育培养体制下高素质人才的基本素质内容。“素质教育”是在对“素质”这一概念进行科学认知的基础上,为适应知识经济时展要求而提出的与“应试教育”相对立的全新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是指“以提高人才素质作为重要内容和目的的教育,是一种更加注重人才人文精神的养成和提高,重视人才人格的不断健全和完善,更加重视使学生学会‘做人’的教育理念。”[2]与应试教育不同,素质教育摒弃了只重视传授科学文化知识的培养模式,它将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升素质这三方面要素有机地融为一体,更加注重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使上述四类素质能够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得到全面协调的发展,从而提升人才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与“素质”所包含的四个方面相对应,大学生素质教育则包括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素质教育、专业技能素质教育和身体心理素质教育四个方面。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核心

大学生素质教育是高校培养和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能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的教育培养模式,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内涵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整个素质教育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

1.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

把思想政治教育确定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首先是由思想政治素质的本质决定的。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是指大学生在社会环境和教育影响下形成的相对稳定的思想品德和政治素养,它是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政治观、道德观的综合体现。同志曾指出:“思想政治教育,在各级各类学校都要摆在重要地位,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和削弱。要说素质,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不断增强学生和群众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是素质教育的灵魂。”[3]这段话精辟地论述了思想政治素质在人才综合素质中的核心地位和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众所周知,一个人的思想政治素质从来都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会自发地产生,而是要通过后天不断地教育和培养才能得以具备和有所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正是实现这一过程、达到教育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和重要手段,没有思想政治教育,人的思想政治素质就无法得到充分培养。其次,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是由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决定的。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确立的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人才培养目标,其中德居于首位,对一个人其他素质的培养具有巨大的促进或制约作用,事实证明,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历史进程中,只有政治立场坚定、德才兼备的人才能够不辱使命、完成历史重任。与此同时,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是要教育和引导广大学生建立并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确立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由此可见,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均把人的思想政治素质放在人才培养的首要和重要位置,因此这也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核心地位。

2.思想政治教育引导着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发展方向

高校是传播知识、造就人才的沃土,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进程中,高校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党的领导,要始终将思想政治教育放在工作的首位,这是由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的性质和根本任务决定的。素质教育的实施是为了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而高素质人才的培养不仅要以知识和能力的高水平为要求,更要以思想政治素质的高低作为首要衡量标准。当前,在国内外各种思潮的冲击下,教育和引导大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和集体主义的价值观,确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和坚定信念,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大学生素质教育发展的主要方向,因此可以说,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将直接引导着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发展方向。

3.思想政治教育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全面有效实施提供强大动力

正如前文提到的,人才的基本素质包括四个方面,其中思想政治素质是核心。作为核心,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将直接带动其他各方面素质的发展,而在这一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关键性作用。邓小平同志指出:“毫无疑问,学校应该永远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但这并不是说要把大量的课时用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生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这不仅不排斥学习科学文化,相反,政治觉悟越是高,为革命学习科学文化就应该越加自觉,越加刻苦。”[4]实践证明,思想政治教育能够有效地培养人的主观自觉性,增强人对自身综合素质提升的追求。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能够激励大学生更加明确学习目的、增强求知欲望,引导大学生提高自我教育能力、培养勇于创新精神,帮助大学生形成健康、健全的心理,增强抗挫折能力和自我心理调节能力,有效地带动大学生在学习知识、锻炼技能、健全心理等方面的发展,从而实现其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成长成才目标。由此可见,思想政治教育绝不仅仅是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提高的有效手段,它同样也是大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重要途径,它为大学生素质教育全面有效的实施提供了强大动力。

4.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目标最终实现的重要保证

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是要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使其最终能够成长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入、有效开展能够对大学生素质教育目标的最终实现起到重要的保证作用。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素质教育全系统和全过程的特点能够促进大学生素质教育社会主义方向的全面贯彻和深入落实,为大学生素质教育目标的最终实现提供了重要的政治保证。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的教育原则为大学生素质教育在师资力量的支持、精神动力的促进、育人环境的构建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保障作用。在党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战略要求下,高校各级基层党团组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和教师队伍会努力将素质教育的工作理念和内容融入到日常的教育活动中,从而为实现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根本目标提供有力的组织保证。由此可见,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在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实施过程中发挥其政治和组织的双重作用,有力地保证了大学生素质教育目标的最终实现。

三、立足素质教育要求,进一步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地位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其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党中央关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战略举措对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思想和工作理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高校要立足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将思想政治教育和智育等其他素质教育内容有机融合,进一步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核心地位,在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中发挥其重要作用。

1.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

素质教育强调以人为本,这就要求新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学生为本,注重从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来安排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要尊重、理解和关心学生,重视学生的主体性要求,要以平等热情的态度与学生进行交流,对他们的需要进行积极引导,努力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素质教育体系下的思想政治教育要以尊重人、信任人、发展人为出发点,只有这样才能够有效促进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

2.努力构建大学生“自我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素质教育认为人的潜能是巨大的,其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通过科学的教育方式和方法,激发人自身的主体性和能动性,激活人的潜能,从而有效促进人的素质的迅速发展。素质教育强调的是人在接受教育过程中的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也同样是教育者的引导作用和受教育者的能动作用协调互动的教育活动,但在具体实践中,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往往没有被真正激发出来,因此也就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无法得到充分发挥。为此,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应积极借鉴和吸收素质教育的主体性原则,着力培养和激发大学生的主体性,使其能够自觉认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进而形成个人的需要,最终通过自我教育的方式,以主体的姿态将教育内容内化为自身的个性品质。大学生“自我教育”模式的构建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最大化的基础和保证,能够进一步巩固和凸显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核心地位。

3.以实现大学生全面发展为根本,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与其他素质教育内容的有机融合

人的素质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因此,在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上,决不能将它和其他素质教育内容分割来看,正是它们之间这种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关系的存在,才共同影响着素质教育的质量和进程。当前,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素质教育的目标和归宿,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主题,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应以实现大学生全面发展为根本,努力实现与其他素质教育内容的充分融合,共同落实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一方面,要将思想政治教育寓于各学科教学和实践活动中,让学生在接受专业知识教学的同时,能够感受到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带来的巨大促进作用,同时也能够让学生在文化素质、专业技能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得到提升后,更易于接受科学先进的思想和理论,从而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另一方面,要积极挖掘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知识性,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充分结合科学、文化、历史等方面的内容,融各类科学文化知识于思想政治教育之中,在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知识性、生动性的同时,也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接受程度,对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综上所述,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在实践中,我们要正确认识和充分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地位,按照素质教育的理念和要求将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地融入到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进程中,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新时期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总目标,才能培养和造就出更多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4.

[2]周远清.素质、素质教育、文化素质教育[J].中国高等教育,2000,(8):3.

思政学科的核心素养篇5

关键词:高中政治;政治素养;理性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

新课改背景下,结合其中的教育理论,需要重视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让学生更好掌握学科理论知识,能够运用知识与技能解决实际生活中的若干问题,引导与促进学生更好成长与发展。高中政治教育教学中,教师需要结合新课改的教育理念,重视培养学生政治素养,转变过去落后的教育理念与教学方式,更加注重突出学生学习主体地位,引领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共同探究,从而更好达成课程教学目标。

传统上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是教育理念较为落后,忽视培养学生政治素养。传统上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中,教师多是根据课程的知识内容与教学目标实施讲授式教学,较少与学生互动交流,学生不能积极自主参与到课堂探究中,政治素养教育的内容很少涉及,无法有效达成课程的教学目标,无法有效培养学生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其次是教学方式比较单一,缺乏师生与生生地互动。很多教师只是单纯讲解课程知识内容,学生被动听讲,很少主动进行思考与探究,不利于调动学生政治学科学习的积极性,无法有效培养学生政治学科学习的趣味性,教学效果往往比较差,不利于达成教学目标,也不利于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

高中政治课堂培养学生政治素养的策略

布置课前任务,辅助学生预习新课改深入推进的背景下,通过认真研读高中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结合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新时期培养学生政治素养,需要先做好各方面的准备工作。教师需要在新课改教育理念的引领下,转变传统上教育思想观念,注重凸显学生的学习主体的位置,通过认真研读政治教材与教学大纲,进行全方位备课,制作电子课件与预习学案,布置课前任务,要求学生依据预习学案进行自主预习。这样可以为课堂教学打好基础,节约大量的政治课堂教学时间。例如,新人教版必修一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教学目标分为三点:一是科学把握和认同中国梦内涵,更好理解个体梦与群体梦在辩证统一中实现中国梦;二是认识我党的历史使命,理解新征程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三是认识到当代青年应当坚定理想信念、铸就青想、努力奋斗,进而书写人生华章。教师结合课程的主要内容制作预习学案,并提前发给学生,要求学生依据学案与教材进行自主预习,熟悉课程的学习目标与主要内容,以此为课上回答问题与参与相关探究活动打好基础。创设问题情境,指导解决问题政治认同是高中政治学科核心素养重要内容,是指人民群众对于社会主义制度与思想意识的赞同或者认可,在教学中需要引导学生认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实现民族振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根本保障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例如,新人教版必修一的“伟大的改革开放”,需要指导学生认识:改革开放的重要意义,开创与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意义,借助唯物辩证法等阐述社会发展的趋势和规律。教师可以提前准备好图文与视频资源,借助多媒体工具展现这些内容:1979年和2019年的GDp对照图,80年代初和2019年上海城市面貌对比图,介绍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在衣、食、住、行等方面出现的变化文本。结合以上相关内容,提出问题:为什么会发生以上巨大的变化?改革开放的意义是什么?教师通过创设以上与本课重点知识和教学目标相关的生动问题情境,可以第一时间吸引学生眼球,引导学生认真思考,指导学生解答问题。比如对于“改革开放的意义”的问题,教师可以从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与人民幸福等方面讲解。高中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内涵丰富,政治认同是最为基础的核心素养,课堂教学中需要根据具体的知识内容,明确课程的主要教学目标,引入针对性的图文和视频等教学资源,在课堂上创设生动问题情景,构建师生互动的政治课堂。教师讲解相关知识、指导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可以更好培育学生政治认同素养。引导小组合作,培养理性精神小组合作学习是非常科学、高效的学习方式,教师通过指导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可以启发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思维,培养学生团结互助精神和共同探究意识,更好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转变传统的授课方式,注重建构师生互动与生生互动的课堂,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更好培养学生理性精神等政治学科核心素养。教师可以结合政治课程的重难点内容,创设自主探究任务,引领各个小组合作探究。例如,新人教版必修四的“把握世界的规律”,主要包括世界是普遍性的、世界是永恒发展的、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三大内容,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与理性精神核心素养,指导学生坚持唯物辩证法,运用联系观点看问题,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联系观等。教师可以先运用图文资料讲述“唇亡齿寒”的成语故事,提出问题:这个故事说明了怎样的道理呢?还有哪些类似的故事?结合实际生活探讨对于联系的理解。之后引导各个小组结合本课基础知识,结合这个案例,共同探讨问题与进行小组合作探究。教师根据学生的解答情况进行总结:联系是指事物之间与内部要素的相互影响、互相制约与相互作用,任务事物与周围事物具有这样或那样的联系,事物内部各部分与要素间具有联系性,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整体。之后,教师可以结合自然界的生物与生态系统、人类社会的各类活动、各种思想与思维方面等内容,举出相应的联系性例子,更好培养学生理性精神。理性精神是指我们在认识与改造世界中体现出的理智,运用科学的思想方法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的思维品质和行为特点。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课程内容创设探究任务,引领小组合作学习,指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与方法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作出更加理性的解释、选择和判断,促进学生树立文化自信,在循序渐进与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理性精神。

结合热点案例,启迪法治意识

法治意识也是高中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是指人们对于法律的认可、崇尚和遵从等,是认真学习与运用法律知识、法治思维、法治思想的态度,一般有规则、程序、权利与义务意识。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法律相关的课程内容,在教授学生基本法律知识的基础上,引入实际生活中的热点案例,指导学生结合热点案例进行分析与探讨。教师可以运用法律知识与法治思维分析热点案例,以此启迪学生法治意识,更好培养学生政治素养。例如,新人教版必修三的“法治中国建设”的课程,包含有法治国家、法治政府与法治社会三个课时的内容,在第三课时的法治社会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列举具体事例的方式,指导学生认真思考与合作探究,从而让学生理解建设社会主义法治社会的重要意义,培养学生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与公共参与等核心素养。教师可以借助图文资料,展示民事活动与公共参与过程中的一些不当行为,解释权利和义务的法律意义,指导学生明辨依法行使权力与履行义务的正确方式,以此培养学生法治意识。对于这个问题,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运用法律知识进行分析,让学生认识到:依法纳税是公民应尽的法律义务,在法治社会中人人应当遵守法律、学习法律知识与运用法律,实施法治社会建设也是全体公民与全社会的共同追求,进而启迪学生的法治意识。对于高中政治课堂中启迪学生法治意识,教师可以根据课程的具体内容,引入时下一些热点案例,与思想政治课程中的法治知识融合起来,借助多媒体工具展现相关案例的文本、图片与微视频,指导学生进行思考与探讨,然后结合法治社会的建设,具体分析案例,以此更好培养学生法治意识的政治素养,认识行使权利与履行义务的关系,养成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的良好习惯。

开展探究活动,培养公共参与

公共参与是指公民主动、有序参与社会公共事务与国家治理,自觉承担公共责任,维护公共利益,践行公共精神的意愿和能力。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公共参与核心素养,教师可以在理论知识的教学之外,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探究活动,指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参与其中,在探究活动中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探究活动中更好理解思想政治理论知识。通过培养学生公共参与的意识,可以更好培养学生责任感与使命感,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新人教版高二必修二的“订约履约诚信为本”课程,教师通过课堂授课,让学生认识合同的概念、特点、意义,正确认识自愿原则,更好熟悉合同的法律特点与重要作用。结合这些内容,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参与“签订合同”的模拟探究活动,指导学生根据本课的展示内容,以及之前所学的经济生活中的公司知识,分组模拟草拟合同、审定合同、签订合同、履行合同等活动,以此巩固本课的合同相关的内容,帮助学生更好掌握本课知识,培养学生公共参与意识。对于其他部分的知识内容,教师同样可以通过开展探究活动的方式,培养学生公共参与意识,提高培养学生政治素养的效果。通过做好以上这些方面的工作,可以更好促进学生形成人民当家做主的意识,形成勇于担当的责任感,形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贡献力量的使命感。在模拟探究活动中,可以让学生认识参与公共事项的方法、路径与规则,积累有关民主选举、民主监督、民主决策和民主管理的知识与经验,提高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结语

高中政治课堂中培养学生政治素养,教师根据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结合政治课堂教学经验,研究相关文献与进行问卷调查,明确过去政治课堂教学中的问题。通过引入丰富的思想政治教学资源,借助信息技术教学工具,创设与实践多样化的课堂教学模式,引领学生自主学习政治学科知识,在小组合作中探究,更好解答相关问题,以此在循序渐进中培养学生的政治学科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思政学科的核心素养篇6

关键词:知识储备学习目标内在匹配度

中图分类号:G63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082(2017)07-0131-01

研究性学习是近年来世界教育界研究的岬阄侍狻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步伐不断加快,纷纷出台各种举措,而各个国家都不约而同地将目光投向了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上。在我国,随着新课程改革地开展和不断深入,研究性学习也成为了新课程改革的亮点之一。

一、研究性学习的概念界定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经济、政治、文化生活中选择课题或提出有探究价值的问题,通过提出问题、搜集资料、分析问题、合作探究,最终达到形成结论或解决问题的目的。在课题式研究性学习过程中,不仅改变了传统的“接受式学习“的学习方式,而且锻炼了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沟通、学习研究的能力。在进行课题式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主体,教师是参与者、引导者,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发展了各方面的能力,也促使学生不断深入实践。

二、研究性学习提出的时代背景及必要性分析

在信息、知识更新速度如此之快的今天,能够有效、持久地获取知识和信息并用其指导实践的人,才能够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然而,近年来,我国教育发展却面临着这样的现况,学生应试能力较强,但科研能力较弱;学生知识储备较为丰富,但理论联系实际的实践能力较弱;毕业生学历较高,但能力水平欠缺等。学校教育培养下的人才与社会发展过程中所需人才之间的能力差异成为了一个客观事实,但目前学生所缺少的并不是知识储备,而是有效、持久获取知识和信息并用其指导实践的能力。如何具备这种能力素质,就成为了社会普遍关注的一个问题。

三、高中生学情与完成研究性学习的条件间的符合度分析

高中阶段是人一生中的黄金时期,在这一阶段不仅是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同时又是增长知识和才干的重要时期。

第一,从高中生的社会实践积累来看,高中生同时也是经济活动的消费者,是政治生活的参与者,是文化生活的创造与享受主体,从小到大十几年的社会实践的积累,无论是亲身实践的直接经验,或者是间接经验,都为高中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提供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可贵资源;

第二,从高中生知识储备看,进入高中,学生已经完成了义务教育阶段,各个学科的科学文化知识已经有了一定积累,高中生各个学科的知识储备对于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奠定了知识基础;

第三,从高中生认知水平发展看,高中生学习内容复杂,思维水平提高,自我意识增强,认知水平的发展也出现了新的特点,如观察力的发展具有目的更明确、精确性提高、概括性更强以及持久性明显提高,为研究性学习地有效开展提供了观察力、想象力等能力支撑;

第四,从高中生心理发展来看,高中生心理发展呈现出智力水平接近成人高峰状态,意志动机的主动性、目的性增强,能掌握自己的行为,兴趣范围进一步扩大并具有一定的稳定性。所以无论是知识储备与社会实践积累,还是高中生的认知水平与心理发展,都为完成研究性学习提供了强而有力的支撑。

四、研究性学习与高中思政课堂教学的应用条件分析

高中思想政治学科,在承担着特定的教学任务之外,还肩负有“德育”的重要使命。研究性学习与高中思政课堂的应用条件是否匹配,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第一,研究性学习的培养目标与新课程标准要求的契合度分析。"研究性学习"的目标有以下几点:(1)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2)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培养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4)学会分享与合作;(5)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6)培养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这些目标突出强调情意目标强调经验、兴趣、情感和意志的培养。新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它集中体现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集中体现了素质教育在学科课程中培养的基本途径,集中体现了学生全面和谐发展,个性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客观规律。[1]所以对比发现,研究性学习与新课标都强调对于以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为基本原则,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

第二,研究性学习与高中思政学科的内在匹配度分析。

高中思想政治在目标上注重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学科核心思维品质、人文素养方面。第一,高中政治学科核心素养能力的培养,注重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参与经济活动能力、参与政治生活的能力、辨析文化性质的能力以及用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第二,在高中政治学科核心思维品质的培养上,注重培养学生的归纳思维品质、逻辑思维品质、辩证思维品质和批判创新思维品质;第三,在高中政治学科情感、态度价值观与核心素养上,注重培养学生的国家观念、公民素养和正确三观的树立上。[2]

从内容、目标对比后,发现高中思政中教育目标、过程上,有着极高的内在匹配度,两者可以达到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良好效果。在现实的高中基础教育中,更应该采用恰当有效的方法,着力促进研究性学习与高中思政教学的不断衔接,促进学生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与提高,提高高中生的核心素养,为社会培育全面发展的让,真正发挥教育“立德树人”的崇高目标。

参考文献

思政学科的核心素养篇7

一、高校人才培养工作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契合

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人才培养工作的引擎和保障

思想政治教育是人才培养工作的政治导向和价值取向。思想政治教育在人才培养工作中处于核心地位,人才培养工作必须围绕思想政治教育方向来开展;人才培养工作是教育大学生获取知识、培养本领、树立价值观的统一,而只有用党的先进思想武装大学生头脑,才能增强其辨别是非的能力,也只有依靠党的先进思想和理论,人才培养工作才能把握示范性价值取向。

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为人才培养工作提供育人的工作体系。即,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部为节点,发挥其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主渠道作用;以党委学生工作部为节点,发挥辅导员、班主任、任课教师对大学生的教育主体作用;以团委为节点,开展主题实践活动;以教工党总支(支部)为节点,开展党员帮扶贫困学生的结对子活动;以学生党支部为节点,开展大学生自我教育,进而保证人才培养工作的全方位开展。

2、高校人才培养工作效果彰显思想政治教育水平和效果

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引领是高校的四大使命,其中人才培养是高校工作的根本任务。高校党委承担着把握办学方向、领导事业发展、维护校园稳定的重任,人才培养工作效果如何,直接反应其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水平。

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彰显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在于素质教育,而思想政治教育承担着为素质教育提供思想导向、方法论指导的重要责任。只有发挥好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导向功能、文化引领功能、教育管理功能、服务保障功能,整体推进素质教育,才能发掘学生潜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进一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3、高校人才培养工作与思想政治教育相互支撑、互为动力

人才培养工作的思想性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延伸,是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抓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是人才培养工作的有生力量,他们通过个人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举止传播着先进思想和文化,并成为人才培养工作中的中坚力量。思想政治教育与人才培养工作可以借助和交汇使用对方的教育等各种资源,最大程度地完成完成育人任务。

二、思想政治教育维度下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思路、方法和路径

能否把思想政治教育这一人才培养工作的政治导向和价值取向,融入到高校人才培养工作具体实践中,关键在于要在思想政治视域下寻求和确立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的教育取向、培养模式和育人体系。

1、建立“核心能力”培养模式

所谓“核心能力”,是指在大学生各种能力素质中处于核心地位的、具有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的能力。核心能力的培养,需以思想政治教育为视角,以思想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和身心素质提升为基础,以学习能力培养为中心,构建起学习能力、专业能力、创新和创业能力培养体系。一是要制定和实施分阶段培养目标。二是要建设第二课堂实践创新系统。建立科技创新服务系统,通过创办科普读物、科技竞赛、科技展览等,开展科技创新实践活动;建立学生社团指导服务系统,通过系统培训,提高学生的组织、协调等综合能力;建立社会实践服务系统,通过青年志愿者服务、“三下乡”服务等,在实践中锻炼学生意志,培养其社会实践能力。三是要建立健全育人网络。在各院系设立学生工作办公室,直接负责实施大学生的教育和管理;在各党总支(支部)设立分工会,全面开展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活动;在各个班级设立班主任,进行微观管理、因材施教,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2、构建“牵手教育”育人体系

所谓“牵手教育”,是指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在高校内部实施的一种办学理念、教育方法和育人活动,是一种全方位、全过程、互动式教育,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思想互动、知识互动、行为互动,其核心是情感互动。这种互动既可以发生在师生个体之间,也可以发生在师生群体之间;既可以发生在教育教学情境下,也可以发生在教育情境之外,它以有形或无形,直接或间接,言教、身教或渗透的方式,“牵手”每一名学生,使其时刻受到引导、感染和熏陶,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一是要着眼于“思想牵手”,对学生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强化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和道德情操,致力于把学生培养成信念坚定、敬业奉献的人。二是要着眼于“知识牵手”,引导学生潜心研究学问,使其历练一种淡定的情怀,一种执著的气度,一种心无杂念、潜心为学的境界。三是要着眼于“爱心牵手”,培育大爱精神,强化爱生如子教育,使学生感受到父母般的和谐包容和情怀感染,为学生提供心情舒畅、健康成长的环境。四是要着眼于“诚信牵手”,打造诚信校园,通过师生间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的诚信互动,增强学生的群体认同感和自身责任感。五是要着眼于“文化牵手”,构建文化校园,以师生共同的精神品质、理想追求、价值取向、行为理念和文化氛围,影响大学生成长成才。

3、确立“服务学习”教育取向

“‘服务学习’有着将社区服务与学术课程结合起来的课程与教学取向。这一取向历久弥新,成为当今世界最主要的课程改革追求之一”。[2]它是“社区服务”和“学术学习”的整合和统一,对学生的学术性学习、个性发展、价值观念、公民意识与职业意识有着深刻的影响。一是要推进服务学习与学术课程的有机统一。将服务学习与学科专业课程标准和相应教科书建立明确的联系,经常评估服务学习经验所产生的学术效果,并运用评估结果改善服务学习,帮助学生在学科学习和服务学习中实现“双赢”。二是要推进服务学习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有机统一。引导学生在为社区、为学校服务中,感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的伟大成就,强化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综合实践活动,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国家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公民价值准则注入学生脑海,使服务学习真正成为学生服务社会、获取知识、明辨是非、树立正确价值观的重要途径。三是要推进服务学习与分析性反思的统一。指导学生对实践活动产生的过程与背景在分析的基础上加以反思与综合,使学生通过反思获取经验、增强本领,把自身培养、历练成为全面发展的人。

思政学科的核心素养篇8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核心素质思想政治素质

高校辅导员是高等学校从事德育工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是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和引路人。随着时代的发展,辅导员的工作内容也有了新的变化,这就对辅导员的能力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结合工作实际和现状对辅导员能力素质特别是核心素质内容的研究就有其现实性和必要性。

一、高校辅导员基本素质理论阐述

要理解高校辅导员基本素质理论,首先要了解素质的定义。素质由两方面因素决定,先天性遗传条件与后天的个人经历、教育、环境等的影响。素质是人的一种内在的、相对稳定的、长期发挥作用的身心特性及基本品质系统结构。素质是一种发展的品质,在特定环境下是可以培养起来的。[1](p.109-110)

就高校辅导员基本素质,国内相关论述很多,主要包括要素论和系统结构论两种。按照教育部的解释,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和身心素质四个方面,思想道德素质是根本,文化素质是基础,业务素质是本领,身心素质是本钱。www.lw881.com[2]有学者提出了六种素质: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知识素养、心理素质、能力素质。[3]也有学者提出五种素养:政治素养、思想素养、文化素养、能力素养、身体素养。[4]实证分析方面有将高校辅导员素质归结为三类:管理能力素质、专业知识素质和个人思想政治素质,由此构建高校辅导员素质的三维结构“mki模型”。[5](p.90-94)以上论述都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高校辅导员应该具备的相关素质,但是在某种程度上未能将辅导员工作现状与国家对高校辅导员的要求较好地结合起来。

二、目前高校辅导员现状及培养核心素质的必要性

目前在全国各大高校中从事辅导员工作的年轻人很多,有些硕士甚至是博士学位的、来自不同地方的毕业生来投身于高校学生思想政治辅导员工作,但其中思想政治理论以及思想教育专业毕业的人不多,而他们的文化背景、能力素质也有很大差别。这些因素都可能会影响辅导员工作的成效,从而进一步关系到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甚至会影响到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这就要求辅导员必须提高自身整体素质和培养其核心素质。

在现阶段国内高校中,辅导员往往被学生管理类事务所牵绊,而高校班主任制度的弱化也加剧了辅导员工作的多元化与复杂性。比如经常有来自学校各级行政部门的统计数据要求,每次报完后又因各部门协调的问题,导致数据不一致,造成了工作中不必要的重复性。这都使辅导员的工作重心不能集中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这一中心中去,这也使得高校辅导员需具备把思政工作与学生日常管理工作相统一和协调的能力,最终转化为其核心素质。

要培养高校辅导员核心素质,就要深刻理解核心素质这一概念。国外专家最初将核心素质定义为组织成员个别的技能与组织所使用的技术之整合,为顾客提供特定的效用与价值。国内有学者认为核心素质是为了完成企业或组织的工作而需要具备的关键性素质,是组织成员所共同拥有的并且能够在完成工作之后为组织带来高绩效。[6]从上述概念中得出核心素质是基本素质的一部分,是所有辅导员共同的、关键性的素质,同时也是辅导员工作必须掌握的特有的素质。

三、高校辅导员核心素质的内容

思想政治素质是高校辅导员的核心素质,主要包括正确的政治方向、先进的政治理论,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具有时代性的创新能力。

(一)正确的政治方向、先进的政治理论

“打铁需要自身硬”,正人先正己,教育者必先受教育,高校辅导员就是要坚持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方向,始终站在党和人民的立场,认真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在思想上、行为上、政治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坚决维护党的利益,维护人民的利益,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周围环境和人们的思想。做到方向正确、立场坚定,头脑清醒,在大是大非面前站稳立场,自觉抵制各种思潮的干扰。只有

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才能清醒地正确把握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实质,排除各种错误思潮的干扰。

高校辅导员必须全面地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先进政治理论,要真学、真懂、真信、真用,要成为学习、宣传、运用先进政治理论的模范与主力,用先进政治理论武装头脑,开拓眼界,用科学的眼光和方法来分析对待中国与西方国家的差距和当代中国的热点问题,为大学生解疑释惑。

(二)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

优良的道德品质是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道德行为的集合体。道德品质是辅导员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国家、集体利益关系时外显的行为习惯,是一个人在一系列道德行为中所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一贯特征和倾向。[7]

辅导员从事的是正品德、塑灵魂、培育人的神圣工作。孔子日:“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良好的师德是学生的学习榜样,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和发展会起到潜移默化的感染熏陶作用。前苏联教育家申比廖夫说过:“没有教师对学生直接的人格影响,就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工作。”因此,辅导员要用自身高尚的道德品质、职业精神,严谨的治学态度,良好的处世方式,积极的生活态度教育、影响和感染学生;应成为遵守公民道德规范的楷模,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以培养优秀的人才为使命,时刻谨记自己的职责和任务。在工作中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秉公办事,清正廉洁,为人正直,胸怀坦荡,光明磊落,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影响大学生。

(三)具有时代性的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各个工作岗位都需要建立起的一种能力,尤其工作对象是高校大学生这个特别群体前提下的辅导员,更是需要这么一种能力使自己的工作紧跟时代的步伐。在21世纪,网络媒体的宣传铺天盖地般地渗透在生活的每一个角落,社会多元文化兼容并蓄,使高校辅导员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难度加大。尤其这两年,“90后”的孩子们——标准的新时代大学生伴随着社会流行文化走入高校,如果还以过时的工作方法进行教育管理,那么工作成效会产生问题,这就需要创新的思维方式和政治理论来更新自己的工作方式以适应当前的需要。

辅导员应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接受和树立新的观念,用新的观念去看待和评价新时期的人和事。在坚持传统教育的同时,尝试项目实践教育、情景教育、渗透教育、互动教育、网络教育等新教育方法的运用。对新时期、新任务、新问题要求有相应的新思想、新作风、新方法,创新教育内容、创新工作载体。要深入了解青年学生所思、所感、所盼,找准要说的和学生想听的结合点,变抽象为形象,变概念为具体,系统地对学生进行科学发展观的教育,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理论和科学文化知识的热情,引导学生将社会要求转化为自我要求,培养乐观、豁达、宽容的精神,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健康向上的心态,使青年学生适应未来发展的需要。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渗透力,要调整心态,不能以一个上级领导者的身份与学生对话,不能以陈旧的管理思想约束新时代的大学生。时代在发展,观念在变革,辅导员必须学会做潮流前沿的人,与时俱进。比如辅导员在传达学校的文件精神时不仅可以通过开班会等方式,更可以利用网络平台使得信息传递变得更快捷有效。用飞信、qq或msn等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这些灵活方便的一对一的沟通交往方式,能够使得学生打消顾虑,敞开心扉,大胆地把问题和困难与辅导员交流沟通,不仅赢得了学生的理解和信任,辅导员也在第一时间掌握了学生思想心理上的问题和动向。据调查,目前高校中,中国移动飞信、腾讯qq等是辅导员最常用的im软件。再比如,根据本校近几年构建素质教育项目化实践新模式的经验,创建了大学生活动项目化运行中心,鼓励学生围绕学校教育教学,主动创新立项、组建团队,形成了一批品牌项目,推行了“星光小论文”计划。

要培养辅导员的核心素质,把握好基本素质和核心素质的区别很重要,辅导员的基本素质可以各有优势,但过硬的思想政治素质是每一个辅导员必须具备的,而这其中关键又在于如何注重个体差异而有效地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这就要求辅导员思政工作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有创造性和增强时效性。只有努力培养这样的核心素质,才能使辅导员工作更好的开展,高质量地完成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许瑞.高校辅导员核心素质研究[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9,(4).

[2]教育部.中国大学人文启思录:第3卷[m].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

9.

[3]邱伟光,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4]陆庆壬.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

[5]彭庆红.高校辅导员素质结构模型的构建[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6,(3).

思政学科的核心素养篇9

关键词:大学思政教学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养策略

核心价值观对大学生价值观念具有决定性作用,是最集中和最根本的价值内涵,对学生行为准则和思想动态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高校作为核心价值观实践、教育和宣传的重要阵地,如何培养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已经成为大学思政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1]。通常在思政教学中开展核心价值观教育,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学生道德品质和政治素养,实现学生全面和谐发展。

一、大学思政教学中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养的重要性

大学思政教学中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养重要性具体表现如下:一方面有利于学生认同时代前沿精神。时代前沿不仅能体现群体接纳与追求的前沿精神,还能彰显民族的时代人格和核心价值观,促使民族不断前行和发展。通常前沿精神追求主要指的是人们在现实社会背景下,通过不断创造实践而产生的精神集合,其时代先进价值理念和历史规律相契合,是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内在动力。可以说,大学思政教学中培养大学生核心价值观,能使学生认同新时代前沿精神。

另一方面有利于实现“中国梦”的理想。理想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和源泉,目前党和群众的共同理想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国百年强国梦想。大学生作为这个梦想的中坚力量,在大学思政教学中需要加强中国梦理想信念教育,让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和人生观,培养学生核心价值观,将民族繁荣发展与自身人生理念相结合,在理性思考中了解中国梦内涵,明白只有在核心价值观实践中才能实现中国梦理想[2]。从这一层面而言,在大学思政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价值观,对“中国梦”理想实现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二、大学思政教学中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培养策略

(一)坚持核心价值观的地位

在大学思政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摒弃狭隘的功利主义思维和个人成功学理念,坚持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思想的引领,培育“四有”新人。同时需要关注公共领域和整体国家社会,重视公共能力培养,始终树立“培养具有独力人格的公民”的教育理念。此外,思政课需要从国家意识形态方面出发,对核心价值观教育进行整体把握,坚持思想性和政治性的原则,培养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目前我国呈现多元文化价值观,西化与本土、现代与传统、非主流和主流等价值观鱼龙混杂,因此思政教学中应该明确主流价值观,引导学生清醒地认识到自身面临的多元价值观和文化掺杂的环境,加强对学生的核心价值观教育。这样才能提高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形成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优化组合教学内容

对于大学思政教学而言,教育主旨与核心价值观教育主旨具有一致性,教学内容将核心价值观教育内涵加以充分反映,因此将核心价值观培养内容渗透到思政教学中,具有良好的对接性和适应性。大学教师在思政教学活动中应该对核心价值观教育内涵进行充分挖掘,并将其渗透在思政教学中,优化组合现有思政教学内容[3]。这样才能有效展现核心价值观主旨思想,让学生了解新时代先进文化和人文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和共同理想等,使学生树立远大理想信念,在实践活动中积极践行核心价值观。

(三)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和社会实践

文化对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社会成员生活在文化氛围中,接受着文化氛围的陶冶,并在潜移默化中塑造自身价值观。校园文化是核心价值观建设的重要平台,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可以在学生核心价值观培养中发挥积极作用,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同时高校可以从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等方面出发,优化新媒体运用,积极组织“法律知识专场”和“校园文艺活动”等,营造健康和谐的文化氛围,使学生善用新媒体进行交流与沟通,了解社会主流价值观。另外,大学生在校必修课程就是社会实践,只有将社会实践和理论教学有机融合,以马克思主义实践论和认识论为依据,加强道德教育,才能培养出合格的人才;而大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不仅可以增强爱国主义热情和社会责任感,还能发展和完善核心价值观,树立远大的理想信念,因此加强社会实现培养学生核心价值观显得尤为重要。

(四)提高思政教师素质

思政教师的素质直接关系核心价值观教育实施效果,因此高校需要鼓励教师积极践行核心价值观,发挥教师榜样示范作用,加强教师队伍素质建设。教师队伍素质建设作为一项长期性和系统性的工程,具有全面性及综合性特点,涉及教师业务能力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素质建设等内容[4]。思政教师必备的素质就是政治思想素质,而这是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属性,需要教师深入理解核心价值观,加强自身道德素质和业务素质建设,从而有效落实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为学生培养正确的价值取向提供导向作用,让学生从思想深处认同和内化核心价值观。

思政教育与核心价值观培养具有紧密联系,在思政教学中开展核心价值观教育时,需要始终坚持核心价值观地位,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和社会实践,提高思政教师素质,强化网络监管。这样才能让大学生准确把握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内涵,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培养自身政治素养和道德修养,实现核心价值观培养目标,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与自由发展。

参考文献:

[1]唐仕钧.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养维度下高校思政教学的实践探微[J].教育与职业,2015,21:60-62.

[2]唐仕钧.论高校思政教学中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培养[J].教育与职业,2015,29:48-50.

思政学科的核心素养篇10

关键词:课堂教学;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4107(2017)01-0087-0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是指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对价值和价值关系的一般看法与根本观点,是各种立场、观点和态度的综合。大学是大学生们形成正确价值观念的重要时期。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过程中,大学生承担着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想核心的使命[1]。而课堂教育活动正是高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实践活动[2。基于此,为深入推进思想道德建设,促进课堂教育活动,本文积极探讨了课堂教育活动的价值导向功能,并针对课堂教育活动中存在的不足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一、课堂教学的价值导向功能

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与践行的活动载体中,课堂教育活动有别于其他三种载体形式,其价值观导向功能具有自身显著的特点。

(一)系统性强

课堂教育活动的教育目标明确,教学内容系统完善,教学材料丰富,教学手段多样,教育方法科学,教学评估全面,是由接受过专业训练的教师在规定的教学时间内严格按照教学安排,通过讲授、演示等方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体系与内涵传授给学生,其价值观导向功能的效率较高,效果较好。

(二)可控性强

高等学校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主要基地,是培养优秀人才的重要场所[3]。在高等院校的课堂教育活动中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能量传递,有利于削弱腐朽的资本主义、落后的封建意识形态等错误的观念对大学生造成的负面影响。

(三)具备集体教育的良好氛围

大学生来自不同的地区和不同的家庭,继承了不同的传统价值观成分,虽然他们大部分已经成年,具备了一定的是非判别力,但是他们的心理和思想仍不够成熟,容易受周围大环境的影响,尤其受教师和同龄人的影响较大。要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形成相互信任的良好氛围,就要在学生和教师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实现频繁高效的互动,这样才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与接受[4]。

(四)具有长期性

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和价值观呈现出不稳定的特征,使得其价值观念需要一段漫长且曲折的发展过程,最终才能形成较为稳定的价值观。由于课堂教育活动贯穿于大学生在高等院校的四年学习生活中,其价值观教育渗透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和专业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通过不断的和循环往复的知识巩固和能力提升,达到完善大学生价值观的效果。所以说,课堂教育活动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导向功能具有长期性。

二、高校课堂教学现状

多年来,课堂教育活动作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受到了各高校的高度重视,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然而,随着国内外经济社会环境的不断变化,课堂教育活动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面临着许多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社会环境的不利因素

当前,我国正处于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在经济迅猛发展的同时,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出现了功利主义、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等价值理念。与此同时,大学生思想活动的不同特性也发生改变,如独立性、多变性、差异性的不断增强和价值取向的多样化。这些社会环境的变化都给课堂教育活动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带来了挑战。

(二)高校对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视度降低

由于在极“左”的时代下,思想政治教育一度被异化为政治斗争的工具,烙下了“非科学”的烙印,思想政治工作也因此普遍受到了不公平待遇。在高校主要表现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受到学科歧视,思想政治教育教师缺乏自信。大部分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被安排成上百人的大课,这些都使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课堂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三)教学主体的素质有待提高

有的高校教师自身的政治素养和思想道德素质偏低,不能言传身教,有的教师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有限,无法在教学效果和课堂氛围上达到教学要求。另外,有的高校缺少专任的思政教师,而兼职教师在专业素质和理论功底上的欠缺,常常导致授课内容简单空洞和枯燥无味,从而使学生对思政课程产生反感,影响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课堂教育活动中的传播与接受。

(四)教育客体学习态度有待端正

在就业压力持续增大的情况下,一些大学生只重视专业的学习,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不重要,对思想政治教育持应付态度,缺乏学习兴趣。在某些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课逃课现象严重,学生在课堂上参与度与活跃度也很差。而在专业课教育活动中,有些高校和教师只重视专业知识与技能的灌输,缺乏对学生职业道德、思想素养的引导,也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效果大打折扣。

(五)教学内容与方法亟待创新

在教学内容上,思想政治教育教材重理论、轻实践,缺乏时代特征,脱离大学生实际,有的思政教师甚至数十年不更新教案内容。在教学方法上,大部分思政教师多采用课堂讲授式的灌输方法,学生接受度不高,且思想政治课程多以笔试来进行成绩考核,考核方式单一片面,这些显然会影响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实际效果。

三、推进课堂教学的措施

课堂教育活动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等教育的主要阵地,是提高大学生科学文化素养与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场所,对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重要作用。如何创新课堂教育活动的形式与内容,高等学校应为努力承担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者的职责,采取有效措施巩固课堂教学活动这一载体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一)优化社会环境

一方面,要使全社会认识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既具有意识形态属性,又包含人文素养教育,从而形成一个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另一方面,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作用,这对于我国培养公民道德规范行为、塑造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培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有积极意义。一些西方国家的思想政治教育者十分重视联系社会现实,充分发挥其社会功能,并为了一个教育目标形成教育合力。例如,美国的学校教育中,特别重视培养“国民精神”,反复强调要把学生培养成具有爱国精神、能对国家尽责任尽义务的“责任公民”,以建立和维持一个统一而强大的美利坚合众国。

(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需要通过教师和高校思政工作者的努力来实现,高校思政教师与思政工作者的政治素养、理论素养和道德修养水平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效果和质量,他们的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是否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是否全面,思想品行是否高尚,改革创新愿望是否强烈等,这些都直接影响其教育内容的真实性、可操作性和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接受程度。因此,高校一方面要优化教师结构,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思想道德素质;另一方面要重视高校教师队伍的思想道德教育,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加强思想政治学科建设,切实把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渗透到各门学科的课堂教学中去。

(三)创新教学内容与方法

要联系大学生的思想实际,把握大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及个性差异,从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角度,形成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方式新颖的价值观教育课堂教学活动体系,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灵活性和艺术性。在教育方式上,要改变单方面填鸭式的理论灌输式教学,多采取交流性较强的方式,增强课堂上教学主客体间的互动。利用网络新媒体手段,针对不同课程安排不同授课方式和内容,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如专题讲座、案例讨论等方式,增强感染力和吸引力。在专业课教育活动中,每一位教师都应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关内容渗透到专业课程的教学中,把当代大学生培养成为真正有利于社会发展的建设者。

总之,在课堂教育活动中,思想政治理论课尤为重要,是大学生的必修课,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对于帮助大学生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和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提高思想道德修养都具有重要作用;各门专业课同样具有育人功能,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良好活动载体。由于当前课堂教育活动仍存在许多问题与不足,各高校应针对课堂教育活动的不同特点,遵循相关规律,创新发展课堂教育活动的思路,既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课的主渠道作用,又要在各学科教育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思想内涵,多途径、多方式让学生了解、熟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提高课堂教育活动的效率。

参考文献:

[1]覃轶珊.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路径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8).

[2]徐小柏.思想政治课堂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学与管理,201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