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新的教育方针十篇新的教育方针十篇

新的教育方针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4:46:44

新的教育方针篇1

党的十六大报告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全局出发,深刻阐述了教育的战略地位和作用、教育发展的目标和任务、教育方针、政策以及工作要求,为新世纪中国教育改革发展提供了行动指南。报告进一步明确了新时期党的教育方针,即“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十六大报告关于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论述,对新世纪新阶段教育工作具有长期而深远的重要指导意义。教育方针反映着党领导教育工作的基本指导思想,是关系教育工作全局的总方向。教育方针是一个动态概念,是一个历史范畴。时代在前进,社会在发展,国情在变化,教育方针相应要作更新。这是一条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回顾历史,在我国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对教育方针有着不同的表述,但核心是实施全面发展的教育,这正反映了教育方针的相对稳定性和鲜明时代性的统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党和国家工作重点的转移,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的战略地位被确立,教育方针在改革实践中得到发展并逐步完善。为适应新形势需要,1990年12月,党的十三届七中全会审议并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的建议》中提出了教育方针的新表述,后被写入《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并经一定的立法程序在《教育法》中加以规定,大大强化了教育方针的导向性。《教育法》第五条指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显然,十六大报告对党的教育方针有新的发展:一是提出了新观点,第一次把“为人民服务”纳入教育方针,写到教育的旗帜上,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和人文关怀精神;二是明确了新要求,突出强调教育要努力促进人的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教育不仅要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更要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走与经济社会相结合的道路。通过比较,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十六大对党的教育方针的新表述,既和我们党一贯坚持的基本方针一脉相承,保持了连续性,同时又反映了时代的新要求,注入了新的内涵。因此,这一表述贯彻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体现了与时俱进的精神。新时期党的教育方针的提出,是以现实国情和国际环境为背景的。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已见端倪,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浪潮中,我国已进入实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部署的新阶段。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必须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到现代化建设的各个领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和国家创新能力,而教育与人才培养是通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和关键所在。文化与经济的日益融合,极大地推动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象牙塔”式的教育,已不能适应当今时代的需要。了解教育方针制定的背景和依据,有助于我们理解教育方针的内涵,提高贯彻落实教育方针的自觉性。新时期党的教育方针的提出,也是理论创新的成果。新的教育方针具有这样几个特征:一是科学性。表述涵盖了教育的方向、培养目标和实施途径,明确回答了我国教育在新的历史时期应当“为谁服务”、“培养什么样的人”以及“如何培养人”等问题,从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教育方针内涵。这一表述集中反映了教育的外部关系与内部关系规律,因而是科学的、严谨的、全面的;二是时代性。教育是崇高的社会公益事业。“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相对于“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而言,更明确、更直接地突出了坚持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性、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宪法原则和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要求。“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首次完整提出,进一步明确了美育在教育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使美育在教育方针中占有了一席之地,也表明经济社会的发展对培养对象的基本素质有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所以,表述立足国情,着眼素质教育,放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未来,洋溢着时代精神;三是实践性(或称可行性)。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较之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一方面拓宽了对培养人才途径的认识。生产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但不是惟一的实践活动,我们培养人不能仅仅局限于教育同生产劳动的结合,更要坚持教育同整个社会实践的结合;另一方面拓宽了对教育功能的认识。正如同志所指出的,“教育同经济、科技、社会实践越来越紧密的结合,正在成为推动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教育应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各类人才支持和知识贡献。这是面向二十一世纪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方向”。实践没有止境,创新也没有止境。新时期党的教育方针是我党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产物,符合实际,切实可行,必将指引我国教育事业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必将有力推动各级各类学校教育教学的革故鼎新。全面理解和贯彻新时期党的教育方针,始终是教育战线的重要任务。广大教育工作者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教育方针的丰富内涵,自觉为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一代新人做出应有贡献。当前,我们重点要把握好三个方面:一是扩大资源,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教育需求。提高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水平,加快发展高中段以上教育,大力加强职业教育和培训,发展继续教育,关心教育对象中的弱势群体,保证人民群众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二是以人为本,促进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注重培养

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科学态度,积极倡导个性化教育,努力提高教育质量,促进人才的健康成长和人的全面发展。三是改革创新,增强教育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服务的能力。坚持教育创新,深化教育改革,进一步加强科技教育同经济的结合。全面实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探索符合时代要求的教学模式和教育教学方法。通过改革创新,永葆教育的生机与活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出重要贡献。

新的教育方针篇2

[关键词]新时期;中国共产党;近现代史;爱国主义教育

[作者简介]樊学庆,广州中医药大学人文社科学院讲师,历史学博士,广东广州510006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7)04―0051―03

爱国主义历来是我党动员和鼓舞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也是我国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改革开放后,党对爱国主义宣传、教育工作非常重视,尤其注重通过近现代史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同时,党的几代领导人不仅反复强调并提出具体指导原则,还制定了一系列相应政策。本文试就新时期党在这方面的工作略作论述。

一、通过近现代史培养爱国主义精神是新时期党的几代领导人都非常重视的问题

改革开放后,党的几代领导人反复强调通过近现代史培养爱国主义精神。

邓小平把“牢记历史、勿忘国耻”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他多次强调“落后是要受人欺负的”、“落后就不能生存”;强调“要懂得些中国历史,这是中国发展的一个精神动力”;并历数近代中国屡遭西方列强侵略压迫的事实,指出只有总结历史经验教训,才能更好地开辟未来。

也非常注重借鉴历史经验。他指出,如果不了解中国的历史,特别是中国的近代史、现代史和党的历史,就不可能认识和把握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继承和发扬党在长期斗争中形成的光荣传统;爱国主义观念和民族精神也就很难自觉、牢固地树立起来。

也指出,我们党在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一贯重视对历史经验的借鉴和运用。在新形势下,我们要更加重视学习历史知识;更加注重用中国历史特别是中国革命史来教育党员干部和人民;尤其要把学习中国革命史与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紧密结合起来。

在不断要求通过近现代史教育提高全民爱国思想的同时,党的几代领导人特别强调要通过近现代史增强青少年的爱国意识。

邓小平指出,要通过近现代史教育使青年懂得“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不行;中国除了走社会主义道路没有别的道路可走。一旦中国抛弃社会主义,就要回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不要说实现‘小康’,就连温饱也没有保证”。

强调要用历史的确凿事实教育青年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1990年初,在山西考察工作时提出青年要学习近现代史,即“要使我们的青年人了解,中国人民选择走社会主义道路,是经过了几代人的奋斗,若干年的比较,才认识到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也才能保持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不再受帝国主义的欺侮”。同年5月,在纪念“五四”运动七十一周年大会上提出,“一部中国近代、现代史,就是一部中国人民爱国主义的斗争史、创业史”。“全国人民特别是广大青年,都要认真学习和了解祖国的历史尤其是近代以来的历史”。1991年,又专门致信主管教育的李铁映、何东昌等同志,提出要教育青少年学习历史,“使他们熟悉我国的近代史、现代史和我们党的斗争史,认识今天的人民政权来之不易”,提高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也要求把学习中国革命史与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紧密结合,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树立“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尤其首先要培养爱国主义荣辱观,即“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并强调任何时候都不要忘记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二、通过近现代史教育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必须坚持两个指导原则

为了通过近现代史教育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党的几代领导人提出了具体的指导原则。

首先,要坚持热爱祖国与热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统一。邓小平提出,要通过近现代史教育人民清醒地认识到“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不走社会主义道路中国就没有前途”。强调,“在当代中国,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本质上是统一的”,“社会主义是中国人民的历史选择,是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也提出,必须把爱国主义教育同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有机统一起来,并将爱国主义作为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首要内容。

其次,要坚持热爱祖国和拥护热爱中国共产党的统一。指出,鸦片战争后,“中华民族面对着两大历史任务:一个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一个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在实现这两大历史任务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制定了符合中国实际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胜利完成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任务,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伟大最深刻的变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了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的历史任务,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创造性地完成了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开始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改革开放后,中国共产党又领导人民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开始新的革命。百年巨变的历史结论是,“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社会主义的胜利;才能开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实现民族振兴、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州”。因此,爱国和爱党是有机的统一的。也正是基于近代历史的发展,强调,“只有铭记历史,特别是铭记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创造的中国革命史,才能深刻了解过去、全面把握现在、正确创造未来”。

三、通过近现代史教育增强爱国意识是新时期精神文明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

为了贯彻通过近现代史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的方针,中央制定了一系列政策。

改革开放初期,中央就把通过近现代史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摆到了重要位置。1983年7月,中央下发了《关于加强爱国主义宣传教育的意见》,指出“一部中国近现代革命运动史同时也就是一部中国近现代的爱国运动史”。新时期爱国主义宣传教育要把重点放在现实和历史两个方面,尤其是要宣传近代以来中国的发展建设成就、成功的建设经验以及重要的爱国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

在此基础上,1986年9月,中共十二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提出只有以近代以来中国发展和建设成就为基础、批判继承历史传统而又充分体现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和面向世界,才能建立起高度发达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1994年8月,中央又印发了《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指出我国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是在中华

民族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强调要通过中国历史特别是近代史、现代史的教育使人们了解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百折不挠的发展历程;了解中国人民反对外来侵略和压迫、反抗腐朽统治、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前赴后继与浴血奋斗的精神和业绩;特别是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为建立新中国而英勇奋斗的崇高精神和光辉业绩。

1996年,中央又通过新的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决议,提出要把中国近代史现代史、中共党史和基本国情以及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作为新时期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内容。通过深入持久的爱国主义教育,帮助人们认清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也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的真理;以贡献全部力量建设和保卫社会主义祖国为最大光荣;以损害国家利益、国家尊严为最大耻辱。2001年,中央又把爱国主义作为公民道德建设的基本要求之一,号召积极开展历史和革命传统教育。

在通过近现代史教育提高全民爱国思想的同时,中央尤其强调要在学校,特别是高校中通过近现代史教育增强学生的爱国意识。

在1983年的《关于加强爱国主义宣传教育的意见》中,中央就特别强调要通过近现代史对青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根据这一精神,教育部发出通知,要求各级各类学校都要坚持从爱国主义教育人手,各门课程都要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尤其是中国近、现代史等课程要有非常丰富的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素材。1994年的《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又明确提出青少年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点。强调要把爱国主义教育贯穿到教学、育人全过程中去,重点抓好中国近代史、现代史和基本国情教育,把培养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感情,提高他们的爱国主义觉悟,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和人生观、价值观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2004年,中央又提出,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主要任务是通过深入进行中国历史特别是中国近现代史教育,引导广大未成年人认识中华民族的深重灾难和中国人民进行的英勇斗争,从小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把个人成长进步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同祖国的繁荣富强紧密联系在一起,为担负起建设祖国、振兴中华的光荣使命做好准备。

新的教育方针篇3

〔关键词〕干部教育培训;针对性;实效性;党员干部;政治意识;精准化

一、增强干部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是干部教育培训工作面临的迫切任务

我们党始终高度重视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坚持把这项工作作为加强党的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新时代,不断增强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不仅是确保我们党的各项决策部署落地生根的必然要求,而且是提高党员干部综合素质和工作能力的内在要求,更是提高干部教育培训质量的根本要求。

(一)确保我们党的各项决策部署落地生根的必然要求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干部教育培训部门要不断增强干部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重点就是要聚焦学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中央的各项决策部署。干部教育培训部门要区别不同领域、不同层次、不同对象精准施教、精准发力,并深入贯彻落实《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条例》的新精神新要求,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以确保其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始终与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实践证明,通过增强干部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能够确保我们党的各项决策部署落地生根。

(二)提高干部队伍综合素质和工作能力的内在要求

干部教育培训部门紧密结合我国实际情况,以学员实际需求为导向,运用现代化教育培训手段切实增强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能够有效提升干部队伍的综合素质和工作能力。首先,通过增强干部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能够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主动适应经济新常态、自觉践行五大发展理念,努力提升破解发展难题、推进转型升级等方面的能力。其次,通过增强干部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不仅能够使广大党员干部准确把握、深刻认识教育培训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机遇、新要求和新挑战,也能够帮助他们充实理论知识、夯实理论功底、增强党性意识、凝练思想作风、提升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进而适应我国干部队伍建设的新要求。再次,通过增强干部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能够有效提升党员干部认识内外部发展环境、掌握经济运行特点、适应社会管理形势、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专业化水平,进而努力使自己成为推动党和国家事业蓬勃发展的谋划者和推动者〔2〕。

(三)提高干部教育培训质量的根本要求

干部教育培训部门准确把握、深刻认识干部教育培训事业发展的新任务、新要求,不断增强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能够有效提高干部教育培训的质量。首先,干部教育培训部门将党的理论教育、党性教育与专业化能力培训相结合,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导向,通过科学设置培训专题、全面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等举措增强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3〕,不仅能够解决党员干部本领恐慌、素质不高、能力不强等问题,而且能够帮助他们增强党性修养、优化知识结构、创新工作方法,更能够提高干部教育培训的质量。其次,干部教育培训部门准确把握干部教育培训规律、干部成长规律,按照分级分类的要求精准开展培训,大力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有效运用访谈教学、研讨教学、翻转课堂教学等方式增强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干部教育培训的质量。

二、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我国干部教育培训部门遵循干部成长规律,紧盯党员干部知识空白、能力弱项、经验盲区,通过各种方式开展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党员干部的综合素质和履职能力得到了明显的提升。但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与新时代我们党对党员干部能力素质提出的新要求相比,还存在着培训内容缺乏精准性、培训方式缺乏创新性等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培训内容缺乏精准性。一些干部教育培训部门主要是根据上级组织部门的统一安排开展培训工作的,而没有按照“缺什么学什么的原则”,将培训内容和学员实际需求结合起来开展培训,使得少数党员干部对培训部门所安排的培训内容不感兴趣,也不愿意参加培训,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还有一些部门在开展干部教育培训时,对参训学员的岗位需要和个人需求没有进行深入调研,导致培训内容缺乏精准性,偏离了党员干部的实际需求。二是培训方式缺乏创新性。目前,干部教育培训者缺乏对先进教学方式的探索运用,主要还是运用灌输式教学模式开展培训,即教师讲什么,学员就听什么,教师与学员之间缺乏互动,导致教育培训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有时不强。另外,一些干部教育培训部门教学资源开发不够、师资力量配备不强、方式方法创新不足,多以理论教学为主,使得接受培训的党员干部感觉到枯燥乏味,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培训的效果。三是培训目标缺乏针对性。当前一些干部教育培训部门对教育培训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只注重了总体目标的要求,忽视了不同学员的实际需求,导致培训目标的针对性有时不强。四是参加培训的积极性、主动性不够。一些党员干部对教育培训工作存在片面认识,认为参加培训占用时间、影响工作,因此,总是以工作忙、任务重、时间紧等为由不积极参加培训,即使参加培训,也只是敷衍了事,把接受教育培训作为一种硬性任务,缺乏学习的自觉性。还有部分党员干部对教育培训工作认识不够,认为通过电视、网络、手机等媒介就能进行学习,没有必要专门参加教育培训活动,这也是导致少数党员干部接受教育培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的主要原因。

三、增强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促进干部教育培训事业持续、健康、有序发展

相关部门在加强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过程中,不仅要重点聚焦当前教育培训过程中普遍存在的现实问题,而且要不断创新,通过多种有效的形式组织开展各种务实管用的教学活动,以不断提升干部教育培训的质量,进而为我们国家培养造就一支高素质专业化、忠诚干净担当的干部队伍。实践中,重点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不断增强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强化理论武装,筑牢思想根基

相关部门在开展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时,要强化理论武装,重点是坚持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干部教育培训的中心内容、摆在首位,以不断提升党员干部的政治意识、党性修养和理论素养,并切实增强他们运用党的创新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干部教育培训,不仅要让党员干部准确把握新思想的历史地位、丰富内涵,而且要教育广大党员干部自觉运用新思想武装头脑、推动工作、指导实践,并时刻告诫自己一定要严守政治规矩、敬畏政治纪律,自觉拧紧思想和行动的“总开关”。

(二)找准“风向标”,在提升教育培训内容精准度上下功夫

相关部门在开展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时,首先要通过调研深入了解党员干部必须掌握的技能、最想学的知识和急需破解的难题,精准对接中央和省委的有关决策部署,在找准“风向标”“发力点”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设置专题教学内容,并分层次、分类别、分阶段地开展教育培训活动,以期帮助党员干部提升谋划和推动发展、做好群众工作的综合能力。其次,在干部教育培训过程中,要把广大党员干部引进课堂、引进网络、引向现场、引向实践,从而不仅有效激发他们干事创业的热情,而且有效提升党员干部分析问题、把握方向、科学发展的水平,进而达到精准开展教育培训的目的〔4〕。

(三)创新方式方法,增强干部教育培训的吸引力

实践中,相关部门要大胆探索,通过多种手段不断创新干部教育培训的方式方法,以提升其针对性和实效性。一是要抓准专题教学、现场教学、体验教学、研讨教学、实践教学、互动教学、影像教学、案例教学等教学方法的特点,并针对不同类别培训的目的和要求不断创新方式方法,以增强干部教育培训的吸引力。二是要不断加大互动研讨式、情景模拟式、现场教学式等教学模式的运用,以帮助党员干部全面增强执政本领、工作本领,在所见所闻、教学实践中不断深化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发展脉络、丰富内涵等方面的理解和把握〔5〕。三是要针对党员干部工学矛盾大、全员培训落实难、培训成本高、优质资源共享难、干部个性化需求无法有效满足等“沉疴顽疾”,开出不同“药方”。如既开设理想信念教育、党性教育等“必修课”,也开设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等“基础课”,既立足当前“即时补”,也着眼长远“针对学”,既培训一般干部,又培训重点骨干,以期为广大党员干部提升综合素质、更新工作理念创造条件。

(四)学以致用,提升党员干部接受教育培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相关教育培训部门要深入了解党员干部学习的内在需求问题,注重学以致用,切实改进学风,真正把党员干部参加教育培训的成效与他们的评优选优、晋职晋级等联系起来,即依靠科学的激励与约束机制,提升党员干部接受教育培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具体来说,一是要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出发点,不仅要围绕工作中存在的重点、难点问题,而且要通过分析形势发展和工作动态中的导向性问题设定培训目标、举办专题培训班,以提升党员干部推动各项工作的综合能力。二是要按照按需施教、以德为先、分级分类、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等原则,围绕党员干部的岗位特点、工作职能、技能短板等,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培训活动。三是要针对不同类别培训的目的和要求,科学设定培训内容,以增强教育培训的系统性和全面性,如打造集培训、体验、实践于一体,以理想信念、民族团结、政策理论等为主题的特色培训课程。

新的教育方针篇4

关于素质教育的含义,国家教委《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中作了明确解释:“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它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然而这场教育思想与实践的变革也出现了如下一些值得重视的不良倾向与问题:

(1)家庭偏理想化。一些家长以自己的爱好与价值取向为标准,来规定学生的课余活动,虽然在短时间内有助于学生某些单项素质的提高,但往往是以牺牲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全面素质的协调发展为代价。还有一些家长深怕落在人后,于是照猫画虎,盲目跟风,反而造成学生极大的心理负担。

(2)学校偏形式化。一些学校没有调整原来的教学计划、课时,只是为了响应素质教育的口号,加上一些单项培养素质的课程,反而加重了学生负担。另外有些学校只是单单减少了以往繁重的课后作业,教学计划、课时都不变,并无实质性的教学改革。还有些学校搞一些贴着“素质教育”标签的活动,实际上换汤不换药,制造舆论和气氛。尽管形式多样,但实际上还是坚持抱着“升学率”的大腿,实施“应试教育”。

(3)教育偏教条化。教育理论上大多只探讨了素质教育的基本原理与内涵,对素质教育的目标、结构、方法、评价等的研究尚不够深入,不能适应指导教改实践的需要。有的实践对由于缺少理论指导,比较盲目,不够理性,对素质教育理念体现失之于偏颇。

(4)社会偏庸俗化。某些社会组织把一些与学生素质教育毫不相干或关系不大的活动硬扯进素质教育的范围,打上素质教育的招牌。更过分的是以素质教育为名,推销产品,招揽顾客,高价提供家教服务,乱办兴趣班等与提高素质无关的活动。

要纠正上述存在问题,素质教育必须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既用素质教育这个富有鲜明时代特征的教育理念去帮助教育工作者和全社会深化对教育方针的理解,更要在教育方针的指导下,科学地认识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切实有效地解决与教育改革的相关问题,指导教育改革实践。

十七大提出了“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这个教育方针是党和国家为实现新时期的总目标和总任务,对教育工作提出的方向和指导思想,是关于教育的性质、目的、任务、功能及其实现途径的总规定。

早在马克思、恩格斯考察人的发展时,就提出了全面发展的人就是智力和体力获得充分的、自由的发展的人,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的人,在生产力飞速发展的将来,共产主义的实现,需要人的全面发展,并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充分的可能性。马克思主义的经典理论科学地阐述了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为党和国家教育方针的制定和推行素质教育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回顾我党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教育方针,表述略有不同,其实质和宗旨没有太大变化,但其反映出的人才素质观却是不同的。以1957年的教育方针为例:“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反映了文革前以毛泽东同志为首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明确地找到了国家教育的发展方向,清楚地指出人才培养标准,这一时期,重点强调了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素质,包括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阶级观点、爱国主义、劳动(下转第15页)(上接第6页)观点等。而接下来的文革十年是教育事业停滞甚至倒退的十年,政治上过度强调以阶级斗争为纲领,教育要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这只体现了教育的政治功能,却完全否定了人的个性的充分发展和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结束这一段历史以后,我们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开始逐步走向正轨,教育事业也迎来了拨云见日的崭新时代。这一时期开始,在强调全面发展的同时,更加突出地提出了培养人的个性的问题,鼓励培养敢于思考、富有开拓精神和创新精神的人才。这个观点的倡导者就是邓小平同志,他在刚主持工作时就提出“一定要在党内造成一种空气,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有知识和人才。接着邓小平同志为景山学校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素质教育这一概念开始真正吸引人们的注意力。由此可见,素质教育的产生是在教育方针的指引下,人们对教育培养目标内涵的更加丰富地认识和对培养目标内在联系与作用更加深刻地理解的结果。

发展素质教育必须全面贯彻教育方针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素质教育必须贯彻教育方针中的全面性。素质教育的正确方向是既满足社会发展需要又满足个人发展需要,当然首先在于为个人的发展服务,培养素质优良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使受教育者在素质上能保证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并自觉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同时坚持人的素质发展全面性与结构性的统一。在遵循教育规律的前提下,使受教育者在素质上尽可能得到更全面的发展,而首先应当使德、智、体等基本素质得到发展,尤其是对于基础教育来说。

(2)素质教育必须贯彻教育方针中的平等性。素质教育必须面向全体受教育者,不能单单面向被高一级学校选拔、能够继续接受教育的少数优秀学生。这应该是素质教育的基点,也是教育方针的基点。所以素质教育不是选择适合教育的儿童,而是创造适合每个儿童的教育,不仅要培养各种类型的专家,而且更要重视整个民族素质的提高。

(3)素质教育必须贯彻教育方针中的前瞻性。素质教育必须是面对未来的,这是对教育功能的重要概括。素质教育不是以目前升学或就业做为直接目标,它的立足点是面向新时代的需要,是为了让下一代人能适应未来的发展。

素质教育的一系列主张和基本要求,实质上是回归党的教育方针,回归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和要求。当前,我国正按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战略部署和总体要求,逐步推进教育各条战线上的工作。为了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就必须坚持教育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和战略主题,准确把握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目标,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推动素质教育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Z].1993-2-13.全国各报.

[2]佘曙初.浅谈新时期党的教育方针[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学科版),2010(1).

[3]刘明坤.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扎实推进素质教育[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7(14).

新的教育方针篇5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路径;高校。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许多新的情况和问题,新形势下如何进一步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是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课题。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问题的实质就是从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思想实际出发,协调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和要素,采取适当的教育手段和方法完成不同的思想政治教育任务,解决不同的思想政治教育的问题。要实现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就必须充分研究和了解当前大学生的思想现状和特点。从大的方面来讲,要把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发展放在整个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大背景之下进行考察,紧扣时代主题,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的思想动态,坚持以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引导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使之树立起与国家、社会发展要求相符合的思想政治观点及道德规范,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归化功能;从小的方面来讲,还必须科学地研究、分析和认识当代大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与特点,努力做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按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科学地引导学生的思想行为健康发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主体功能。

从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基本规律与趋势来看,新形势下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可以着力从个性教育、分层教育、有效教学及问题意识的维度来探索实现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的基本路径。

一、基于个性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路径探讨。

个性,就是一个人在心理和行为等方面表现出来的特殊性,是每一个人所具有的基本人格特征。个性发展是人的主体性发展的重要内容,而人的主体性发展是人全面发展的核心。因此,把个性教育的基本理念渗透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之中,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个性化是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的一条重要途径。

首先,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是增强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的基本前提。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往往过分地强调各种政治理论知识的灌输,不看教育对象的实际需要和实际情况,实行填鸭式的、“一刀切”的教育模式,忽视或者轻视受教育者的主体性,严重地挫伤和压抑了受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把受教育者仅仅视为消极被动的教育客体,片面地强调受教育者的听话和服从,其教育结果自然是没有任何的针对性,也就难于谈得上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

思想政治教育要有针对性,并能够取得实际效果就必须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这是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条基本原则。而要想做到“贴近学生”,就必须尊重学生的个性,积极探讨思想政治教育的个性化实施路径,鼓励学生个性的发展和潜能的发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力,把受教育者看成是与教育者在人格上平等的教育主体,建立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平等沟通和交流的主体际性关系。因此说到底,受教育者主体作用的发挥,是以教育者对受教育者主体性的激发、引导和培育为条件的,这一条件的前提就是要首先充分尊重受教育者的个性发展的需要和要求,因势利导。

其次,引导学生的个性发展是增强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的重要条件。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并不是没有条件的。尊重学生的个性并不是鼓励对学生的放任自流,学生良好个性的培养离不开教师的积极引导,其中也包对其不良个性的合理纠正。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个体发展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要塑造学生良好的个性人格。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一方面是学生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通过自我学习、认知、体验中逐渐成形的;另一方面也是通过外界的教育和影响而变化发展的。

因此,要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还必须重视对学生个性的发展的积极引导,使之向符合社会要求方向健康发展,只有这样才能有的放矢,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二、基于分层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路径探讨。

随着中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高校招生规模日益扩大,由此所带来的一个重大变化就是高校学生之间的差异性日益凸显。学生之间的差异性的扩大既体现在学生的学习、生活、消费等生活方式上的不同,更体现在思想、观念,认知乃至于心理特征等方面的明显差异。这种差异也给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带来了挑战。面对学生的在思想、观念和认知上表现出来的明显差异,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就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显然,当前高校学生所呈现出来的一种层次性的分化,为思想政治教育落实以分层教育为手段的教育模式提出了要求。

分层教育模式在德育中的运用是提高学校德育效果的重要途径,并已经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同样,分层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是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重要手段。科学的分层教育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实施:首先是要对教育对象进行合理分层。具体到思想政治教育而言,要对教育对象进行合理的分层,就必须要树立科学和分层标准,分层标准的确定必须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这是实施分层教育的关键一环;其次是要根据不同层次和类形的教育对象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以实现教育对象与教学方法的有机结合,以提高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此外,在实施分层教育的过程中还要注意对不同层次教育对象确定合理的教育目标,使教育目标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相符合,既不盲目拔高要求,又不敷衍塞责,使学生在自己原有的水平上都有所长进。总之,在思想政治教育中通过借鉴和引入分层教育的模式,采取因材施教、突出重点、逐步细化推进的策略,是进一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的重要路径。

三、基于有效教学的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路径探讨。

有效教学的核心思想就是围绕教学的对学生产生的效果问题,即有效教学是围绕什么样的教学对学生是有效的?

以及一种教学的实施到底是高效、低效还是无效?等这样一些问题进行研究而形成的一种教学理论或体系。有效教学通常是指在某种先进和教学理念指导下,通过对一系列的教学要素进行优化整合而形成的一套引导、维持和促进学生自主性学习的教学行为和实施策略。有效教学是教育学的基础理论,国内外通过对有效教学的系统研究,逐渐形成了开展有效教学的教学理念、教学途径和教学评估等一系列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教学经验和方法。

显然,在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研究也必须充分借鉴和大胆引用有效教学理论中行之有效的基本理念、经验和方法,同时结合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自身特点加以发展创新,逐渐探索形成一条具有思政学科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教学理念、方法和途径来,为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作出贡献,这是当前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发展的重要路径。

从有效教学的角度来讲,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教师首先在教学理念上,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确立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充分关注思想现实和认知特点,采取有效措施和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树立“人人可以成才”的教育教学理念,以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育人的最高目标;其次在教学途径上,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努力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自觉地关注学生学习的兴趣、问题和可能的困难,不懈地追求有效的教学效果。

四、基于问题意识的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路径探讨。

问题意识是人们从自身已知的知识去探讨未知领域的过程中产生的思想上困惑、怀疑和追问的一种心理活动。问题意识是学生学习和研究过程中能够不断取得进步的一种重要心理品质。

现代大学生具有思维活跃、视野广阔,具有个性独立,喜欢思考、爱提问题和怀疑的思想特点。思想政治教育要想触及学生的内心世界就不仅要告诉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是什么,更要能够促使学生理解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内在逻辑联系,使学生知道其中的“为什么”,它要求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从一个不知到知,从知之不多到知之较深,从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到能够逐渐理解并认同,内化为学生认同的信念和信仰,这样才能使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说服力、吸引力和感染力,促使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从知内化为信,再由信转化自觉行为的过程。

从问题意识的角度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首先是要从学生的思想实际出发,抓住学生思想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给予有效的解答,找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切入点,形成以解决学生的思想现实问题为中心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工作思路和模式。其次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既给学生解决具体存在的思想疑惑和问题,同时还要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善于提出问题,不迷信权威和书本,并引导和培养学生自己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自己思考、研究问题的主动性。另外,基于问题意识的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途径必然要求建立老师与学生之间良好的师生关系,才能相互信任、有效地沟通交流,实现良性的师生互动关系,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成长发展需要的针对性和效果。

 

参考文献:

[1]教育部社会科学司.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文献选编(1949—2008)[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新的教育方针篇6

一、在培训内容上提高针对性

科学合理地安排教育培训内容是搞好干部教育培训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我们必须要按照《条例》要求,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结合岗位职责和不同层次、不同类别干部的特点,立足于大幅度提高干部队伍的政治、知识和能力等素质的需要,有针对性地确定干部教育培训的内容。一是突出教育培训内容的政治性。学习政治理论是干部教育培训的首要任务。系统理论知识的传授是培训工作的重要内容,是提高干部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的重要途径,也是培训工作能否取得实效的重要标准之一。当前,想要抓好干部的理论培训,就必须根据《条例》规定的相关内容,用最新最科学的理论来武装干部的头脑。比如,目前各级都提出要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人才观和正确的政绩观、群众观,干部教育培训就要围绕这些方面来开展,否则就跟不上形势的要求,培训就会失去意义。二是要提高教育培训内容的服务性。一方面,干部培训的目的,是要培养干部的战略思维,开阔干部视野,提高干部执政能力,使之更好地服从和服务于党的中心工作。这就要求培训工作必须与党的中心工作紧密联系,否则,培训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另一方面,培训工作涉及面广,既涉及培训对象的选调,又涉及培训经费的开支;既涉及培训队伍的管理,又涉及培训基地的建设,等等。如果没有各级党委的重视,一切也就无从谈起。而培训工作要引起党委的重视和支持,就必须围绕中心工作来开展。当前,各级党委的中心工作就是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下,全面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推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必须要服从服务于这个中心,为本地区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协调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三是增强教育培训内容的适用性。根据参训干部的层次、知识结构、专业特长等情况,按照“以人为本,按需施教”的原则,合理设置干部教育培训的内容。对于政治理论培训内容的确定,要坚持与实际相结合,面对现实,贴近生活中的难点、疑点和热点问题,力戒形式主义,克服贪多求全的弊病,删减一些陈旧、不合时宜的内容,着力在基本理论和精神实质的掌握及运用上下功夫。对于各种知识和能力培训内容的确定,要根据新世纪新阶段的新任务对干部的要求和干部自身的岗位、专业、文化程度等特点,做到“以人为本、按需施教”,本着“干什么、学什么”,“需什么、教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提高培训内容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例如,对机关干部,要侧重现代管理、组织人事、公文处理、办公自动化和网络技术等提高工作效率的技能与知识的培训。对农村基层干部,要侧重农业产业化经营、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党在农村的政策法规等知识的培训。对企业干部,要侧重经营管理、法律法规等知识的培训,提高他们驾驭市场、利用市场的能力。

二、在时间安排上提高针对性

干部教育培训属于成人教育的范畴,在时间的安排上,必须遵循成人教育的内在规律来开展培训工作。一是坚持“三为主”。根据干部零碎时间多整块时间少的特点,把理论学习要点整理成自学提纲,以岗位自学为主;根据干部晚上时间多白天时间少的特点,开办“夜校”建立“夜学”制度,坚持以晚上培训为主;根据干部假日时间多平时时间少的特点,将大规模集中培训主要安排在星期天和节假日,以星期天和节假日培训为主。二是合理确定培训时间。按照培训对象层次的不同,确定培训时间的长短。对领导干部,为不影响正常工作,一般应采取短期集中培训的方式;对青年干部,应坚持中、长期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对企业干部,多采取半脱产的形式;对农村干部,采取短期轮训的方法,培训时间尽量避开农忙季节。三是实行弹性学习制度。为解决工作与学习的矛盾,可探索采用学时学分制度。每年推出一定数量的“自选式菜单”课程,由干部根据自身需求挑选,实行个性化培训,满足干部的不同层次需求,把《条例》五年内必须参学参训三个月的要求,采取分段、分散学习的方法,通过累计学时学分的办法抓学习效果的落实,五年内达到规定学分即算完成学习任务。

三、在培训模式上提高针对性

新的教育方针篇7

我参加了这次小学语文远程训练。这次训练所给予我的启发和经历却是一笔永久的财富。几位对教育教育工作很有见地的专家给了咱们详细的辅导,使我的教育观念进一步得到更新,真是受益非浅。下面是我透过训练取得的几点体会:

一、教师要不断进行常识更新

这次训练中专家们的讲座,我理解了阅览的真实优点,从大处说是为了国家的开展,而从小处说则是为了每一个学生、每一位教师的成长和生活。所以,阅览不应是一句虚无缥缈的口号,而更就应详细地体此时生活的方方面面。

咱们常说:要想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就应有一桶水。那么这桶水从哪里来,从书中来,历史、哲学的、天然的、科学的……咱们都应有所涉猎。这样咱们的常识才能时时处于更新的状态,才能更好地去教育学生,去引导学生,并耳濡目染地感染学生,让学生真实体会到阅览的高兴,而不是为应付读书而读书。

二、教师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

新课程变革的终极方针是什么一句话: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开展。因而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丰厚言语堆集,掌握学习方法,进步基本技能,理解熏陶感染,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鼓励学生选用各种手段扩大阅览面,增强学生在全部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认识,用心参加各种课改活动,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进步。

新课程中也提到: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侧重培育学生的语文实践潜力,而培育这种潜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就应让学生更多地接触语文资料,在超多的语文实践中直接培育潜力。可事实上,有多少人真实领悟到新课改的真理呢此外,教师也通知咱们:咱们教师务必发现学生的优势智能,开展他的优势智能,为他们的“成才”带给方向,让每一个人都能为社会开展尽己所能。

三、把主动权还给学生

只有把学习的选取权真实归还给学生,学生才有了取得主动开展的条件。

作为教师,咱们肩上的担子是沉重的,应对如此重大的革新,咱们要做什么首要的是咱们要更新观念,要勇于打破传统教育中的条条框框,在教改的路上勇于创新。继而走上务实之路,全部从实际出发,脚踏实地,讲求实效。这也是我在阅览教育方面最大的感悟。语文是一门独立的课程形态,有特定的方针和使命,有独特的特性,这就是语文的本。在阅览教育中,咱们要牢牢把握住这个本,从重视资料到重视言语,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汲取传统教育中可取的东西。

在今后的日子里,我将不断地学习理论常识,不断拓展自己的阅览面,用理论辅导教育实践,把研究和探索教育、教育规则结合起来,使自己无愧于“人类的灵魂工程师”这一称号。

语文培训心得体会(二)

我参加了市教研室组织的小学语文教育培训活动。在培训进程中,不但观摩了四位优秀教师的课,而且有幸听取了公民教育出版社两位专家的报告,感觉收获很多。帮助我处理了许多教育中的困惑,并且指明了以后阅览教育的方向。

一、更加明确了一堂好课的规范

从几位特邀专家评委教师给四位优秀教师的评课中,我更加明确了一堂好课的规范。那就是:

1、看教育方针的制定。首先是语文课的教育方针,并且是小学语文课的教育方针。要体现年段教育方针。

2、看教育资料。是不是仅仅把课文当成了教育资料,要凭仗课文这个例子找好三个点来培育孩子听说读写的潜力。

3、看教与学的进程。看学生课堂上是否生动活泼的学,包括恰当有效的协作学习;教师的效果就是导学,看辅导是否真实落实到学生的学上。

4、看教育功率。是否做到省时高效。

如果在课堂教育中做到了以上几点,那么就具备了一堂好课的条件。

二、指明了阅览教育的方向

1、小学语文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1)在东西性与人文性之间,出现偏向人文性的倾向。

2)教育方针阶段性不明,都在剖析资料上用力,方针越位和不到位现象严峻。存在低年级向中年级靠、中年级向高年级靠、高年级向初中靠的现象,部分教师把语文课上成文学赏析课。对教育资料进行繁琐剖析,没有深刻掌握年段方针。

3)字词教育遍及有所忽视,应做到该识的识、该写的写、该堆集的堆集、该解说的解说。

4)阅览教育找禁绝起点,抓不住要点,糟蹋在过于细抠深挖课文资料上,往往低估学生的学习潜力。

5)口号提的太多。小学语文要主要掌握语言文字的教育,发起百家争鸣。

6)儿童阅览还没说到日程上来。

结合自己平时的语文教育,我发现这些问题的确存在于咱们的阅览教育工作中,应真实的引起咱们语文教师的考虑。

2、阅览教育该怎样进行

1)继续仔细研读课程规范。总的概括为低年级学段方针是:字识得巩固、写得端正;能正确朗诵;在背诵中堆集词句;敢于说、乐于写。中年级学段方针是:有开始识字潜力、把字写好;加强朗诵学习;继续加强词句练习,加强段的练习,向篇过渡;多读书、重堆集;自由表达、有资料、有真情;在白话交际中要听得懂、说得通。高年级学段方针是有较强识字学词潜力,吧字写美观;会朗诵、默读、略读、阅览;在词句段练习基础上加强篇的练习;会写记事作文、想象作文、应用文;在评论中有较强的表达和应对潜力。

2)掌握好对教育资料的了解。小学讲义不是全部的教育资料,学生阅览数量要添加,且要经典;凭借课文这个例子进行语文练习。要从课文带给的语文资料动身找准三个点。既语言练习点、潜力培育点、方法习得点。

3)不断激起学生学习母语的爱好。

4)小学语文方针要明确恰当。

5)牢记语文学习实质是学习语言文字。阅览教育,是前进学生听、说、读、写潜力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但是过分地依托课内阅览,把培育阅览潜力的全部希望都寄托在剖析讲义阅览上,因为量小,则不能发生突变,即引发学生的阅览爱好和培育学生杰出的阅览习气。更重要地是让学生到生活中去学习语文知识,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利启示。

新的教育方针篇8

[关键词]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内容方法

一、大学新生对校园生活不适应产生的影响

由于个人的情况不同,大学新生适应校园生活的程度也不一样。但是迟迟无法适应大学生活将会给同学们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例如:(1)学习成绩下降;(2)性格孤僻、不轻易相信他人、无法融入集体生活中;(3)丧失人生目标、蹉跎岁月、荒废学业;(4)影响日后的择业和今后的人生发展轨迹;(5)无法排解心理压力、罹患心理疾病、严重者出现自杀现象。

二、大学新生入学适应性教育的缺陷

由于高校学习生活与中学学习生活的迥异差别,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开设了新生入学适应性教育的教学环节。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大学新生日益鲜明的个性特征,目前采取的入学适应性教育的方法已经远远满足不了大学新生的要求,达不到教育工作者所期望的效果。经过我们的调查研究和与学生的交流,总结出了目前的入学适应性教育存在着的几点缺陷:(1)适应性教育的系统性不强;(2)适应性教育的课时太少;(3)适应性教育的教学形式单一;(4)适应性教育的内容太少;(5)适应性教育的针对性不强;(6)适应性教育对大学生的实际帮助不大。

三、当前大学新生入学适应性教育的内容

目前我校所采取的新生入学适应性教育主要只涵盖两个方面的内容:学校的规章制度和学生的专业介绍。我们认为最重要的是解决大学新生在学习上的不适应和人际交往的不适应。所以应根据这两点不适应来增设相应的教育内容。

1.针对大学新生对学习不适应的情况,在保留已有的专业介绍和学校的规章制度这两个环节后,还应该增设以下几点内容:(1)对学校的校史介绍以增强大学新生的归属感。(2)对学校发展定位和文化氛围的介绍,以此来增强大学新生对所读学校的崇拜和对自身发展定位的思考。(3)着重对学校相关规章制度中激励奖励制度的介绍,通过激励制度的介绍用以激发大学新生的学习积极性,帮助他们树立初期的学习奋斗目标。

2.针对大学新生对人际交往不适应的情况,我们的入学适应性教育应该首先从寝室环境这个最基本的管理环节入手。在学校硬件设施允许的范围内,我们的新生宿舍安排应该最大限度的依照学生家庭经济状况、学生的兴趣爱好来安排宿舍同伴。这样的分配可以缩短寝室成员的磨合期。

四、当前大学新生入学适应性教育的方法

在我们所提到的目前大学新生入学适应性教育的缺陷中,主要体现出四大问题:(1)时间太短;(2)系统性不强;(3)针对性不强;(4)教育形式单一。根据这四个问题,我们的大学新生入学适应性教育的方法应以围绕解决这四个问题来进行设计和修正。

1.延长新生的入学适应性教育的时间

目前,我校的新生入学适应性教育的时间主要为两周,而这两周又以大学生军事训练为主体,仅用两天的时间来介绍学校的规章制度和学生的专业学习,这对于初入学对一切都很陌生与兴奋的大学新生来说是完全不够的。只有延长新生的入学适应性教育的时间,我们才能将这一教育进行的系统与彻底,达到帮助新生尽快适应的目的。在此,我们建议应当将原本为两周的入学适应教育时间延长到一个学期,将整个大学生活开始的第一学期看作是新生入学的适应期和教育期。

2.将新生入学适应性教育环节系统化

在我们的调查研究里,许多大学生都提出新生入学适应性教育的内容太局限、形式太单一。在很短的时间里以单纯说教的方式灌输给他们很多的规章制度、自我管理理念和专业学习素养,他们很难消化吸收,甚至有些同学对于这一教育环节相当模糊、不知所云。对此我们应当将目前的新生入学适应性的教育环节系统化,环环相扣、节节深入。新生入学适应性教育的第一环节是熟悉(熟悉同学熟悉学校学院的物理环境)――第二环节是认知(认知自主学习和自我管理的重要意义)――第三环节是自省(自省自己的发展目标和大学规划)

3.加强新生入学适应性教育的针对性

正是因为新生入学适应性教育的针对性不强所以才会让绝大多数新生感受不到入学性教育带给他们的实际帮助。为此我们必须分阶段层层递进的针对新生不适应的状况表现来开展教育,例如针对新生的各类不适应问题来设计不同的教学环节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根据我们以往的经验有针对性的提出新生在入学后可能会出现的问题以及如何解决问题的方法,对一些普遍会产生的入学适应性问题以案例解读的方式一一展现在大学新生的面前,以达到防患于未然、未雨绸缪的效果。

4.丰富大学新生入学适应性教育的形式

很多新生反应适应性教育对新生的帮助和实际意义不大,究其原因就在于我们所采取的教育方式和方法相当单一,基本上还停留在照本宣科、经验主义说教的形式上。这样的形式很容易扼杀学生的积极性和兴奋点,自然不能给同学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在时代飞速发展的今天,面对着个性日益鲜明的新时代大学生,我们不妨将时下流行的素质拓展训练同我们的新生入学适应性教育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这样不仅能增强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参与性也使得我们的适应性教育丰富多样给学生留下深刻鲜明的印象,让学生在活动中、游戏中、案例中认识认知。

五、对当前大学新生入学适应性教育的内容与方法研究的意义

对当前大学新生入学适应性教育的内容与方法进行研究思考,是期望采取这种新内容新方法帮助大学新生尽快度过适应期,接受大学环境,合理规划大学生涯,发挥大学新生入学适应性教育真实而实际的作用。长期、系统、丰富的入学适应性教育内容和方法可以帮助我们的当代大学生在适应性教育的环节中(1)增强自信、承担责任;(2)活跃思维、勇于创新;(3)加强沟通、增进情感;(4)主动果断、自制自立;(5)反应敏捷、动作协调;(6)劳逸结合、身心健康;(7)团结协作、集体感强。同时,还能有利于学生五个良好能力的培养:学习能力的培养、交往能力的培养、生存能力的培养、进取精神的培养、发挥潜能的培养;对于我们的教育工作者而言,也能够寓教于乐,将大学新生入学适应性教育开展得丰富多彩、增强师生关系、增加师生之间的了解信任、达到对大学新生入学适应性教育的事半功倍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韩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国文化教育出版社,2004,7.

[2]侯欣,周晓春,王渭巍.大学新生适应性辅导活动探索[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8,(01).

新的教育方针篇9

关键词:"95后"高职新生学情调查思考

教育改变受教育者,但是受教育者也在改变着教育。2013年,首批“95后”新新人类进入高校。一年来,295万独生子女、124万农民工子女、80万“留守儿童”、大约206万亚健康人群,以及“95后”“娱乐至死”的特点,给高职院校的领导和同仁们留下了难忘的记忆,也促使着高职院校的“教学力”实现转段升级。为了充分了解第二批“95后”新生的实际情况,更好地开展新生教学和教育管理工作,笔者对2014级高职新生情况进行了调查。

一、学情调查分析

本次学情调查,随机抽取了本校新生五个理工类专业共486名新生为样本,其中,四批一一个专业,共112人,其他为四批二专业,共374人。采取摸底考试、问卷调查、招生数据分析等方式,于新生军训期间进行。目的在于全面了解新生文化基础、学生来源、高考成绩、个人情况、家庭情况等,掌握第一手资料,增强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1摸底考试分析

笔者依托学校职能部门和相关教学单位,对抽取新生语文、数学、英语三门文化基础课程进行摸底考试,考试命题相当于高中一年级的知识与应用难度,题量小于中考及高考题量,按百分制命题,考试成绩分布见表1。通过新生摸底考试,暴露出新生在文化基础、个人素质等方面的诸多问题。

1.1学生素质差,对摸底考试存在抵触情绪。共有41门次缺考;数学和英语考试仅考试10分钟就有学生要交卷,考试30分钟就有考场全部交卷;少数学生随便乱写答案;近30%的学生只做客观题,凡是要写字、运算、理解、翻译的试题全都是白卷。

1.2学生文化基础普遍较差。面对高考统招生或中职毕业生使用相当于高中一年级难度的试卷,考试命题难度大大降低,但考试结果三门课程平均分数33.7分,及格门次数363门次,占总参加考试门次的25.6%;60分以下1054门次,占总参加考试门次的74.3%。其中,30分以下464门次,占总参加考试门次的32.7%。而且,词不达意,错别字连篇,标点符号乱用。可见,学生文化基础是相当差的。

1.3学生之间基础差异大。在百分制命题考试下,最高分语文83分,数学97分,英语79分;最低分语文3分,数学3分,英语0分。反映优生与差生之间差别大,教学组织难度大。

表1新生文化基础课摸底考试成绩分析

2招生数据分析

为了了解抽取样本学生的生源特点,我们通过486名新生的入学档案统计分析了新生的生源性质、年龄结构、性别结构、政治面貌、生源地分布等情况。分析发现,2014级新生以高考统招生为主,占83.6%,其中普通文科占37.9%,普通理科占45.7%;三校生占14.4%。从性别分布上看,男生占85.8%,女生占14.2%,符合理工类专业特点。从年龄上看,小于18岁的新生占6.0%,18-20岁新生占92.2%,大于20岁的占1.8%,年龄结构为正常状态分布。从政治面貌上看,87.4%为共青团员,只有12.6%的新生为普通青年,见表2。说明新生大多数是积极向上的。从生源地分布看,新生以省内生源为主,占89.5%,外省生源占10.5%,见表3。从新生民族特点看,生源以汉族为主,占97.1%,少数民族占2.9%,主要为土家族、蒙古族。

为了了解学生入学时的水平成绩,笔者学校招生部门获取到2014招生录取数据,通过对高考统招生的高考总分进行了分析。同时,为了深入了解学生文化基础情况,笔者又针对参加普通高考招生的学生的高考语文、数学、英语三门课程成绩进行了调查统计,结果见表4。

表2抽样专业新生生源性质、年龄性别结构及政治面貌情况分析

表3抽样专业新生生源地情况分析

表4抽样专业新生录取分数及语、数、外高考成绩统计分析

从表4中可以看出,2014级高考普招学生平均录取分数不足300分,而且录取分数差别大,最高分与最低分相差289分,二者相差2.6倍。高考语、数、外三门课程成绩中,英语平均分较差,为49.15分,数学次之,为61.94分,语文平均分较好,为91.85分,学生最高分和最低分之间差距较大,从统计上看,语文分数最稳定,学生语文基础差别不大,但数学和英语这两门课上成绩的差异较大。同时,从高考成绩与摸底考试成绩对比看,更加反映学生对摸底考试的态度和思想素质方面的问题。

3问卷调查情况分析

为了更全面真实地了解2014级新生学习、生活相关情况,笔者对抽取五个专业486名新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发出问卷486份,收回问卷481份,回收率99%。从问卷结果统计情况看,大多数新生为农村学生,占72.2%;无父母、单亲或离异家庭学生19人,占3.9%;独生子女371人,占77.1%;家庭收入在3万元以下的学生105人,占21.8%。见表5。这些表明,农村学生特别是农村留守青少年比例大,独生子女比例大,加之3.9%的正常家庭、21.8%的贫困家庭,2014级新生心理健康问题形成潜在隐患,培养教育问题也将面对难题。此外,为了了解2014级新生入学后所面临的种种问题和学习、生活等方面的诉求,我们对调查问卷进行了图表分析,见图表6。

表5抽样专业新生问卷调查情况统计分析

图表6

图表6显示,50.8%的同学表示对学校新的环境不适应。由高中进入大学,身边少了父母、老师的照顾,面对新的环境,一切都要靠自己,也只能靠自己,因此对学校环境的适应成为新生面临的最大问题。其次,大学里交友范围变得广泛,面对来自不同地方的新同学,人际关系处理也成为新生需要面对的重要问题,27.4%的同学认为人际处理是他们目前面临的最大问题。还有15.5%的问题对家乡、对父母的思念。

调查显示,“95后”高职学生自我评价较为积极,大部分学生都认为自己生活乐观、爱好广泛,乐于助人,追求新鲜感,善于接受新鲜事物,具有同情心和社会责任感,学生经济独立意识差,对家庭依赖大,心理脆弱,耐挫力差。同时,“95后”高职学生也有强烈的自我意识,追求个性,思想更开放,视野更开阔,对网络依赖性强,有着渴望成功,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显示出了新一代大学生的特点。针对多方面学情调查反映出来的问题,高职院校要引起高度重视,学校必须从教学、管理、服务等多方面入手,采取积极有效的应对措施,诸如入学教育、专业讲座、新生心理辅导、分层教学等,帮助他们尽快地适应大学生活。

二、基于“95后”高职新生学情调查的思考

1针对高职新生面临的突出问题,提高入学教育的实效性。高职新生初到学校,难免会遇到环境适应、学校变化、生活独立、想念家人等诸多问题。学校必须切实做好新生入学教育工作。一是必须紧密结合高职生活特点,教育学生顺利完成从中学生向大学生的角色转换,学会自主、学会独立、学会学习,尽快适应高职生活。二是针对高职教育特点,加强专业思想教育。三是针对高职新生层次特点,施以必要的法纪教育。高职新生部分为高中阶段的“双差生”,在进行新生入学教育的同时,还必须强化以法纪教育为主要内容的约束教育。四是针对学生人生目标,强化职业理想教育。通过职业生涯设计、高职实训环境感受等进行职业理想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提高自身素质的自觉性。

2针对用人单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重构高职人文素质教育体系。育人先育心。构建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评价体系,是提高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科学性、系统性和有效性的重要保障。通过素质导师、生活导师、技能导师三个导师“1+X”、”1+Y”带“两头”,学校形成合力育人,要根据培养和谐发展的人的基本目标要求对人文素质教育进行整体规划,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拥有良好的个性、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人文精神。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将对学生产生重要的影响。要充分发挥教师在人文素质教育中的主导作用。要合理设置人文素质教育内容,坚持思想道德教育、人文素质教育、专业素养教育的有机融合,培养学生成为遵纪守法、诚实守信、敬业合作、有职业理想和创新精神的合格职业人。要创新有效的人文素质教育方法,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学生深入社会,深入生活,亲身感知和体验人文精神。要完善人文素质教育的评价与保障体系,在评价方式上要采取定性与定量、过程与结果的结合。要多维度灵活进行,根据内容的不同,选用相应的方式,杜绝全面量化、固定化和模式化。[2]

3.针对培养合格人才与杰出人才的双重目标,因材施教,实施分层教学。所谓因材施教,通常是指教师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调整教学的目标、内容、方法与进度等,以适应学生在准备水平、智力倾向、兴趣爱好和学习风格等方面的差异,从而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促进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充分的发展,达到自己最佳的发展水平。[3]基于高职新生学情分析结果,当下高职教育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必须具有层次性和多样性,蕴涵着培养合格人才和杰出人才的双重或多重具体目标。高职院校要针对新生生源特点,实施分层教学,使基础好、学习积极性高的学生“吃好”,学习基础和学习积极性处于中间层次的学生“吃饱”,学习基础和学习积极性差的学生“吃够”。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提高,都有出彩的机会。要根据不同学生的个性特点与兴趣爱好,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循循诱导,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要设置成功的舞台,创设挫折平台,鼓励学生,帮助学生树立自尊心和自信心;要充分运用现代学徒制、订单培养、工学交替等人才培养模式和做中学、学中做等教学模式,强化学以致用,激发学生专业学习兴趣,提升专业技能水平。要采取切合高职学生特点课业考核办法,可尝试不同层次的考核,实施技能项目难度系数自选考试,全方位提高学生素质。

4针对高职教学柔性化管理趋势,完善毕业生质量认证体系。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标准,随着社会发展已提出了更高要求,从“合格产品”提升到“用户满意产品”,提高毕业生的培养质量已成为高职院校改革和发展的主题。[5]高职生源多元化及录取分数的差异,给毕业生质量认真带来难题。高职院校必须实施柔性化教学管理策略,创新毕业生质量认证办法。要注意认证内容的全面性,不仅表现出对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学业成绩的要求,还表现出对职业资格证书、计算机证书、英语证书、企业实习等的要求,考核指标多样化,促进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要注意认证标准的公平性,多元化的生源、几倍的高低分差,如果让考180分的学生和比他多考100-300分的学生在一起学习,最后拿一个毕业证,那么,对学生不公平,对社会不负责。要在对学生知识考核的基础上注重对技能、职业资格证书和顶岗实习等能力指标的考核,突出能力要素,彰显职教特色。

参考文献

[1][2]杭国英,武飞,武少侠.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评价体系构建[J].高等教育研究,2011(7).

[3]夏正江.论因材施教的实施从策略[J].教育理论与实验,2008(4).

新的教育方针篇10

所谓艰苦奋斗精神的针对性培育,就是指艰苦奋斗精神培育的目标、对象、内容及培育方式等的针对性,即在对当代大学生进行艰苦奋斗精神培育的过程中,因时间、地点和受培育者自身状况的差异而实施不同形式和内容的培育,从而提高艰苦奋斗精神培育的实效性。当代大学生艰苦奋斗精神针对性培育的具体要求有:

(一)培育对象的针对性

培育对象的针对性是当代大学生艰苦奋斗精神针对性培育的首要要求。进行艰苦奋斗精神培育时首先要认清培育对象,然后针对不同的对象和不同对象的不同特点实施不同的培育方式及培育内容。艰苦奋斗精神培育的对象是当代大学生,但当代大学生是一个大群体,不同个体以及个体在不同阶段也具有不同特点。

(二)培育目标的针对性

艰苦奋斗精神针对性培育的目标就是培育当代大学生的勤俭节约精神、艰苦奋斗精神和耐挫创新精神等,把他们培育成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在培育过程中,应坚持大的方向不动摇,针对不同对象、不同阶段和不同特点树立不同的微观培育目标。

(三)培育内容的针对性

艰苦奋斗精神培育的内容多而广。首先,要掌握不同对象存在的不同问题,针对不同问题确定不同的培育内容;其次,在培育对象的不同发展阶段,其特点不同,要针对对象的具体问题来进行培育,从而提高艰苦奋斗精神培育的实效性;最后,艰苦奋斗精神培育要与时俱进,紧贴时代,培育内容要不断丰富创新。艰苦奋斗精神不仅要培育大学生的艰苦朴素精神,还要注重培养乐于奉献精神、耐挫上进精神和勇于奋斗精神等等。

(四)培育方式的针对性

当代大学生艰苦奋斗精神的针对性培育方式要多元化、时代化,适应当代大学生发展的需要。要坚持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相结合,普遍性与针对性相结合,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原则,丰富培育方式,多元培育手段,提高当代大学生艰苦奋斗精神培育的实效性。

二当代大学生艰苦奋斗精神缺失的现状

新形势下,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状况总体上是积极向上、乐观健康的。但是我们也必须清楚地意识到,在面对改革开放全面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的今天,面对经济全球化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综合国力大大提高和人民生活水平极大改善的新形势,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对艰苦奋斗精神认识不清、艰苦奋斗精神缺失的情况。具体表现在:

(一)思想方面

在经济发达的今天,千家万户迈向了小康社会,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大大提高。一些大学生认为现在已经到了应该尽情消费、尽情享受生活的时候,已经不再需要艰苦奋斗精神了,因此思想上表现为:一是缺乏坚定正确的理想信念和明确的追求目标,缺乏艰苦创业意识和明确的政治观念,贪图享乐,不思进取;二是劳动观念淡薄,凡事怕苦怕累怕脏,不愿进行体力劳动,对义务劳动总是能逃就逃,能躲就躲,甚至自己的宿舍也不愿打扫,自己的衣服还要拿回家让父母洗,缺乏吃苦耐劳和敬业奉献的精神;三是缺乏实践勇气、集体思想和责任意识,只顾个人利益而忽略国家利益和集体利益,不能把自己的成长和发展同祖国的繁荣和富强统一起来,缺乏艰苦奋斗的精神和社会责任感,遇到挫折容易气馁,甚至一蹶不振。

(二)生活方面

一是奢侈问题不容忽视。部分大学生把勤俭节约看成是“寒酸”的行为,觉得艰苦奋斗是过去时,而把“享乐”、“安逸”作为他们追求的生活目标和引导消费的全新观念,因此缺乏消费主见,随大流乱花钱,盲目消费随处可见,日常开销常常处于无计划和超范围状态,甚至有些负债消费;二是浪费现象严重。多数大学生的花销来自父母,没有体验过生活的艰辛,抛洒浪费严重。有人随意剩菜剩饭,抛弃食物;有人经常请客吃喝,在同学面前摆阔气、撑面子;有人甚至有抽烟、酗酒、上网、泡吧等不良消费行为,不仅浪费金钱,而且伤害身体;三是恋爱中盲目浪费。一些大学生误认为大学阶段不谈恋爱是不完整的,找不到一个男(女)朋友是没有面子的,所以大学校园就变成了大学生恋爱的舞台。部分学生认为要获得感情就必须舍得花钱,为了讨好对方花销毫无节制,给自己和父母增添了沉重的经济负担;四是攀比之风盛行。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上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风气也裹挟而来,对大学生造成了相当的负面影响。部分大学生奢侈享乐、相互攀比,给学生的人生价值观带来不可小视的扭曲。

(三)学习方面

受不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影响,部分大学生心态浮躁,急功近利,在学习上梦想走捷径,不费辛苦取得成功,上课忽悠,考试作弊,论文糊弄,日子得过且过,缺乏理想信念及为之奋斗的拼搏精神。具体表现为:一是缺乏理想和奋斗目标,努力和付出不够,不求上进,及格万岁;二是忽视学校规章制度,上课迟到或早退,甚至是旷课,考试作弊,甚至请人替考,把大部分时间浪费在上网打游戏、看电影、聊天等上面;三是艰苦奋斗精神匮乏,遇到挫折和困难就退却,害怕挫折,缺乏耐挫意识和拼搏精神。

(四)工作方面

由于对艰苦奋斗缺乏正确的思想认识,一部分大学生过分重视个人利益,只顾向他人索取,不讲向社会奉献。在择业上追求舒适享乐,好高骛远,不切实际;在工作上拈轻怕重,缺乏实践的勇气,缺乏艰苦奋斗精神与集体主义精神。因此,我们应该加强当代大学生艰苦奋斗精神的培育,大力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

三加强当代大学生艰苦奋斗精神针对性培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一)加强当代大学生艰苦奋斗精神针对性培育,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客观需要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的“人”是具体的人而不是抽象的人,对大学生而言,每个大学生是有差异的,有差异就应该有针对性。因此,培养大学生艰苦奋斗精神,必须注重大学生艰苦奋斗精神的针对性培育。

艰苦奋斗精神是大学生成才不可或缺的人格素质,大学生要想成才,必须有坚忍不拔的意志,不折不挠的斗志,勇于拼搏的精神。就当前大学生艰苦奋斗精神的实现状况看,大学生总体上是积极向上的,但仍存在着不容乐观的方面,部分大学生生活奢侈,缺乏艰苦朴素的意识;有的大学生不思进取,缺乏勇往直前的精神;有的大学生萎靡不振,缺乏勇于拼搏的斗志……因此,只有把大学生艰苦奋斗精神的普遍性教育和针对性培育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和成才。

二)加强当代大学生艰苦奋斗精神针对性培育,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自身的和谐是和谐社会的目标,当代大学生要实现自身和谐不仅要具有良好的生活条件,而且要有健康的心理素质、政治品质、精神面貌和创新品质,因此,当前加强大学生艰苦奋斗精神的针对性培育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三)加强艰苦奋斗精神的针对性培育是有效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必然要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作为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重要内容,艰苦奋斗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加强艰苦奋斗精神的针对性培育是有效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重要内容。

四当代大学生艰苦奋斗精神的针对性培育

(一)当代大学生艰苦奋斗精神针对性培育的原则

坚持普遍性与针对性相结合的原则。当代大学生艰苦奋斗精神培育具有紧迫的时代要求和重要的现实意义,必须引起高度重视,不仅要对大学生全体进行艰苦奋斗精神的普遍性培育,还要针对不同个体、不同阶段、不同问题进行针对性培育,把普遍性教育与针对性培育有机结合起来。

坚持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在对当代大学生进行艰苦奋斗精神培育时,要注重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针对存在的问题,不仅要教育大学生树立艰苦奋斗精神,还要引导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发挥学生自我激励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只有把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才能提高当代大学生艰苦奋斗精神培育的实效性。

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当代大学生艰苦奋斗精神培育的方式方法要多元化,尽量改变完全按照课本知识教育的旧模式,跟上时代的新步伐,针对当代大学生的特点,进行理论和实践教育相结合。一方面注重科学理论知识的作用,进行理论知识教育;另一方面也要重视社会实践活动的教育,通过参与“培育大学生艰苦奋斗精神”的社会实践活动,体验艰苦奋斗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让大学生主动去体会并学习艰苦奋斗精神。

(二)当代大学生艰苦奋斗精神针对性培育的途径

丰富课程内容,充分发挥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针对富裕生,增加节俭、奉献、创新等意识的教育;针对贫困生,增加耐挫意识、责任意识、拼搏精神等的教育,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的宣传、讲解和教育,发挥科学理论对学生行动的指导作用。

开展校园活动,丰富校园文化。要充分调动大学生参与校园文化活动的积极性,以社团为单位,以年级、班级、院系为承办方,经常性地开展以艰苦奋斗精神培育为目的的晚会、讲座、比赛等活动。根据培养目标的不同,开展各式各样的校园文化活动,丰富校园生活、增强艰苦奋斗的文化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