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十篇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十篇

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4:48:49

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篇1

***同志曾先后担任班主任、学生工作处干事、学生处副主任。在开展学生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她积极学习和借鉴国内外先进的德育工作方法,把马克思主义“培养全面自由发展的人”的教育思想贯穿于德育工作的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发展年度、级,综合评定等级为年年班班主任,在班主任工作中,责任心强,关心热爱学生,经常组织召开班会,按班主任职责做好各项学生教育、指导、管理工作;经常利用课余时间找学生谈心,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帮助学生解决学习和生活过程中的问题,注意对一些思想存在问题的学生进行单独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还能充分发挥个人的特长,指导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带领班级同学参加毕业实习,都取得了较好的成效,组织学生开展了较多的第二课堂活动,增强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陶冶了学生的身心,锻炼了学生的素质、能力。2010a2011aa

 3、对***同志的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考核意见

***同志年至今担任化学化工学院化工本班的班主任。期间,该同志尽职尽责,经常开展班会,走访学生宿舍,做好安全教育、专业思想教育和职业教育等各项教育工作,鼓励学生培养健全的人格,不断提高素质、能力,并取得良好的效果。同时,该同志还能因材施教,通过单独谈心等方式,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并进行针对性的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社会观和价值观。另外,对于生活和工作上有问题的学生,该同志亦能尽力帮助他们克服苦难,如在班周馨同学心脏问题事件中,其通过协调各方关系,给予该学生生活和工作上的关心,帮助她顺利度过此关。除此之外,该同志通过言传身教,对其所授课的班级进行人生观等思想教育。20092010aa

 

年研究生毕业后到我校工作,曾担任生物与化学系海洋本班的班主任,现任化学化工学院的教学秘书。该同志在班主任工作中,认真负责,关心爱护学生,工作态度积极向上,在班级建设方面有成效。在工作中,能结合海洋专业的特点,正确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对学生进行专业思想教育、职业教育,鼓励学生培养健全的人格,不断提高专业素质和能力。任职期间,所带班级形成了健康、活跃、向上的风气,学生思想稳定,学习、生活状态好。20092010aa

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篇2

思想政治工作是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是完成各项税收工作任务的重要保障。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是强化地税干部队伍建设,稳步实施省、市局“十一五”工作思路,全面构建和谐地税的保障和需要。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提高我市地税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推动地税事业又好又快发展,现结合我市地税工作实际,就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以下意见:

一、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是全市地税系统一项十分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近年来,全市地税系统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税收中心工作,坚持以人为本、与时俱进,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不断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充分调动了广大干部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谋发展、抓落实,努力构建“和谐地税”方面,取得了不少宝贵的经验,并收到了明显效果:广大地税干部思想素质明显提高;各级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明显增强;整个地税系统行业风气明显好转,在社会上树立了地税部门的良好形象。但是,全系统的思想政治工作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有的单位和领导不重视思想政治工作,对干部的思想问题不关注、不引导,存在抓业务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两张皮”的现象;有的税干思想政治素质不适应工作要求,缺乏改革创新精神,安于现状、不思进取,极少数干部放松主观世界改造,甚至滑向违法犯罪的深渊;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形式、方法、手段、机制等不适应新形势发展需要等等。

大量事实说明,加强和改进地税系统思想政治工作,努力提高地税干部队伍的政治素质,是一项十分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尤其在新的形势下,加强全市地税系统思想政治工作,是履行税收征管职能、做好整个税收工作的基础,是增强凝聚力、提高战斗力的根本。全市地税系统各级机关,一定要充分认识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切实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把地税干部队伍建设成为一支政治过硬、业务熟练、作风优良、执法公正、服务规范的队伍。

二、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总体要求和基本目标

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全市地税系统思想政治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紧密联系实际,以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加强基层思想政治工作为重点,抓好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地税文化建设,建立思想政治工作长效机制,排除阻力,增强动力,形成合力,加强队伍建设,推进依法治税,为构建和谐地税、促进全市地税事业的全面发展提供坚强的政治和思想保证。

加强和改进全市地税系统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目标是:全市地税干部职工理想信念更加坚定,思想政治素质进一步提高;各级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明显加强,执政能力进一步提高;精神文明建设更加深入,税干职业道德和文明程度进一步提高;系统内部团结奋进、和谐发展的氛围进一步形成;党的建设成效更加显著,各级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进一步增强。

三、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和方法

(一)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内容是:

1、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内容,进行系统性政治理论教育和经常性思想工作。

系统性政治理论教育包括: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教育;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教育;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教育;为人民服务宗旨教育;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教育和国情教育;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和革命传统教育;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党风廉政教育;维护祖国育。

经常性思想工作主要包括:针对地税干部职工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的历史条件下,特别是在历史重大变革时期和个人工作、生活发生各种现实思想问题时,进行形势任务教育、大局教育、民主法制和作风纪律教育、职业道德教育、艰苦奋斗教育、革命传统和典型教育、现代化科学理论知识等教育。开展经常性的谈心活动,交流思想、理顺情绪、增进了解、化解矛盾、融洽关系、振奋精神;培养和树立典型,学习先进,鞭策后进,弘扬时代主旋律。

2、以提高领导班子执政能力和水平为重点,加强领导班子的思想政治建设。加强各级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是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一是要重视市、县局两级中心组理论学习,把个人自学与专题研讨、调查研究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学以致用,提高理论学习效果;二是要认真执行民主集中制,坚持公开、公平、公正,提高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水平,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模范,用自己的人格力量感染人,团结带领广大干部职工共同推进各项工作。三是要落实好联系点制度,加强工作调研,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四是要深入开展以学习好、团结好、作风好、政绩好、廉洁好为内容的“五好班子”争创活动,增强大局意识、全局观念,努力把各级领导班子建设成为学习型组织、创新型团队、实干型集体、廉洁型班子。

3、以树立良好形象、陶冶税干情操为出发点,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加强建设学习型组织活动。

(1)开展精神文明创建。要以扎实的工作和严格的管理为基础,继续大力抓好创建省级文明和谐行业工作。在文明创建活动中,特别注重办税服务厅、税务所等窗口建设,深化文明创建的内涵,不断提高文明创建质量。以地税文化建设为载体,因地制宜地开展群众性文体活动,增强团队意识,提高队伍素质,促进税收执法的规范和服务水平的提高,进一步树立地税部门的良好社会形

象。(2)大力开展地税文化建设。结合税收工作实际,着重在地税物质文化建设、地税制度文化建设、地税行为文化建设、地税精神文化建设上下大气力。要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地安排实施,扎实工作。进一步加强思想文化阵地建设,加强正确的舆论导向,扩大思想政治工作的覆盖面,增强影响力和时效性,把思想政治工作融入各种活动当中,延伸到税干的家庭和8小时之外,形成全方位的思想政治工作格局。

(3)加强学习型组织建设。以开发和整合人力资源、提升人员素质为核心,以培养全局干部职工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着力点,以建设各类学习型组织为基础,营造“全员学习、终身学习”的浓厚氛围。站在地税事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科学确定教育培训的规划和目标,积极探索和应用先进的教育培训手段,通过扎实有效的教育培训形式全面提高干部职工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和业务技能素质。

(二)思想政治工作要实事求是、灵活多样、注重实效。其主要方法是:

1、掌握规律,分类指导。要通过调查了解和分析干部职工的思想状况,掌握行为变化及心理活动规律,透过现象看本质,摸清思想脉搏,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主动性。可以采取专题学习、报告讲座、座谈讨论等方法,对税干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党的基本理论和时事政治理论教育。在教育过程中,还要采取分类指导的办法,对领导干部、一般干部和职工,要区别不同情况,因人施教,不搞“一刀切”。

2、广泛谈心,平等交流。要针对税干的不同特点和思想问题,有的放矢。要以理服人,做到问题找准,说理透彻,利弊讲清,实质讲透;要以情服人,做到尊重人、关心人和理解人,充分尊重干部职工的人格、权利和尊严,维护其合法权益,设身处地为其排忧解难。班子成员之间,上下级之间、同志之间经常交流思想,平等交换意见,沟通感情,消除隔阂,加深理解,增进团结,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和良好的工作氛围。

3、抓住苗头,预防为主。经常分析干部职工的思想状况,掌握思想变化,及时抓住不良思想动向和行为的苗头,采取有效措施,把问题消除在萌芽状态。

4、领导带头,言传身教。各级领导干部既要言传,做好思想教育工作,更要注重身教,率先垂范,做到身体力行,以身作则,虚心向群众学习,注意倾听群众的意见,以自身的模范行动影响和感染群众。

5、表扬批评,兼用并取。要善于运用表扬和批评,善于发现干部职工的优点和长处,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用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对干部职工的缺点和不足要弄清事实,及时给予批评和帮助。要注重培养和树立具有时代特色、体现地税文化精神的先进典型,大力宣传和推广他们的模范事迹和经验;并引导广大税干自觉向身边的典型看齐,发挥示范作用,做到学有榜样,赶有目标,用典型带动和促进工作。

6、制度约束,实践养成。坚持用制度管人、管事,以规章制度为依据,抓好经常性的教育,培养干部职工遵章守纪的自觉性,促进工作、学习、生活良好秩序的形成。要针对税干的思想特点、情趣爱好,充分发挥文化教育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作用,积极组织和引导税干开展各种情趣高雅、健康向上的文体活动,增长知识,陶冶情操。

四、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措施

(一)建立健全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导体制。各级领导班子要认真贯彻“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从全局性、前瞻性、战略性的角度思考、筹划、部署思想政治工作,把思想政治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一把手”要负起第一责任人的职责;分管领导具体负责指导、协调各职能部门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各部门负责人坚持“一岗两责”,既抓业务,又抓思想,切实履行好各项职责。

(二)加强管理制度建设。制度更带有根本性、长期性和稳定性。完善各项配套制度,严格教育、严格管理、严格监督,强化激励约束,激发创新活力,营造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调动干部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根本上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三)突出重点面向基层。思想政治工作的优势在基层,重点也在基层。要不断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对不同岗位、不同层次人员,分门别类、有针对性地做好思想教育引导工作,确保基层税干在政治上的坚定和思想上的稳定。通过采取加强基层建设、机关与基层人员岗位交流等行之有效的方式,增强基层税干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篇3

【关键词】企业;思想政治;思考

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是我国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党在企业工作中的传统政治优势。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理论和实践的发展经历了一个复杂的过程。三十多年来,在坚持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大方向的前提下,有继承,有创新,有发展,也出现过曲折。加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论研究和制度化建设有利于统一和提升对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认识,有利于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在企业的落实,特别是对国家当前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实现经济转型有重要的意义。

一、改革开放以来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在继承中创新,在曲折中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思想政治工作作为我党的传统政治优势,在企业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是不容置疑的,作为传统优势应随着新情况创新和发展也是大家的共识。回眸30多年我国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发展之路,大致可以划分为这样三个阶段:

(一)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恢复发展期

这一时期主要指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党的十三大前夕,大致时间是1978年底至1987年9月。这一时期党内制度性的文件主要包括:十一届六中全会《关于建国以来若干重大历史问题的决议》(1981.6);中共中央、国务院批转的《关于加强职工教育工作的决定》(1981.2);《中国共产党工业企业基层组织工作条例》和《中国共产党财贸企业基层组织工作条例》(1981.6);《国营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纲要(试行)》(1983.7)。这一时期在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理论建树体现在:

1.《决议》在确认思想历史地位的同时,高度概括了同志关于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论,肯定了同志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它一切工作的生命线的著名论断。

2.《决定》就企业职工教育的紧迫性和重大意义,职工教育工作的地位及基本内容、总体目标及规划、师资队伍建设、经费、办学条件和原则及各部、委的职责进行了明确。值得指出的是,在《决定》中是把职工政治思教育作为三个方面教育(政治思想教育、文化科学知识、生产技能)的首要内容。

3.两个《条例》以法规的形式确认了企业党组织对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导权,明确了企业党组织的职责,就企业党组织的工作方法、对党员的教育和管理、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目的和基本任务进行了规范。同时明确了“企业党委书记不兼任厂长”的原则。

4.《纲要》在重新评估和认识新时期工人阶级的历史地位和历史责任的基础上,就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对社会主义经济的保证作用,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内容和方法、基本原则、职工思想转化、队伍建设进行了全面阐述,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和指导性,是一部新形势下马克思主义关于思想政治工作学的教科书,为这一时期调动工人阶级的积极性,动员和号召工人阶级投身企业改革和国家两个文明建设,促进工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至今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二)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曲折发展期

这一时期主要指党的十三大到十四大前夕,大致时间是1987年10月至1992年10月。这一时期党内关于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文件主要包括:十三大报告关于思想政治工作的论述(1987.10);《中华人民共和国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法》(1988.4);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通知》(1988.9);《关于加强党同人民群众联系的决定》(1990.3)。这一时期由于受大环境影响,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在领导体制和机制上发生了变化,在“改进”、“改造”、“改革”的口号下,提出了有违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基本理论的要求。

1.十三大《报告》在党政分开的指导方针下,提出“企业党组织的作用就是保证和监督”、“应支持厂长、经理负起全面领导责任”。

2.《企业法》进一步确认“中国共产党在企业中的基层组织,对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在本企业的贯彻执行实行保证监督”。虽然在第四条规定企业必须在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职工队伍,但第四十五明确“厂长在企业中处于中心地位,对企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负有全面责任”。值得注意的是,《企业法》是以国家意志的形式对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管理体制的确认,对企业和社会造成的影响不可低估。

3.《通知》强调企业建立在厂长(经理)全面负责下的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新体制。《通知》在明确企业书记责无旁贷地把工作重点放到思想政治工作上的同时,又明确新体制下,思想政治工作具体内容和安排,原则上由企业从实际出发自行确定。从此,“书记兼任制”出台。

4.《决定》的出台对群众路线的贯彻,加强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起了重要作用,但在企业党组织在思想政治工作的地位和作用上,沿袭了十三大以来的表述。如“企业党组织要同行政领导一起,把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方针落到实处”。

(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繁荣发展期

这一时期主要指党的十四大(1992.10)到现在,这一时期关于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文件主要有:十四大《报告》关于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论述;《、国家经贸委关于加强和改进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1995.11);十四届六中全会《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议》(1998.10);《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1999.9);《、国务院国资委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2011.2);除这些专门文件外,在十五届四中全会《决定》、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决定》、十七届四中全会《决定》都有重要论述。这一时期是新形势下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重新定位和繁荣发展期。

1.1992年10月十四大《报告》明确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新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环境下,“全民所有制企业要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坚持和完善厂长负责制,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特别是1998年10月十四届六中全会的《决议》作为指导思想政治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强调了思想政治工作在新形势下只能加强,不能削弱的总要求。

2.1995年11月、国家经贸委出台的《若干意见》,强调了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必须以马列主义、思想特别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针及必须坚持的一系列基本原则。《若干意见》分析了新形势下,加强改进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迫切性,拓展、充实了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强调了在方式方法上的创新。特别是强调了党委统一领导、党政共同负责、党政工团齐抓共管、以专职政工人员为骨干、职工群众广泛参与的思想政治工作格局。

3.1995年11月的《若干意见》分别明确了企业党组织对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导职权、职责和行政领导的参与、支持的职责。特别是对企业思想政治工作部门的设置和专职政工人员配备进行了明确要求。

4.1999年9月以中共中央名义出台的《若干意见》是对全国思想政治工作的总的要求,明确了国有及控股企业党组织对思想政治工作的政治核心地位和领导作用。2011年2月部委《意见》就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对《若干意见》作了进一步有针对性规定,特别是强调了“国有企业党委(党组)对思想政治工作负总责,党委(党组)书记是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第一责任人”,要求将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经费列入企业年度经费总体预算,将思想政治工作纳入企业综合绩效考评体系和企业党政班子年度考核管理目标,这是对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新的具体要求。

二、改革开放以来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三个发展时期的特点

(一)第一个时期呈现以下特点

1.其背景是在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拔乱反正中,摒弃“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指导思想,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条件下部署企业思想政治工作。

2.在新形势下,既厘清了过去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左”的思想和做法,又适应新形势需要,对马列主义、思想的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学进行了恢复和重申,特别是对新时期工人阶级的历史地位和历史责任进行了再认识,总体来说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呈加强的状态。

3.《纲要》是改革开放以来一部在马列主义思想基本原理指导下,较完整论述和指导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文献,是一部企业思想政治工作重要的教科书,迄今都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二)第二个时期的特点

1.这一时期的背景是在十三大报告“党政分开”的指导下,在“加强和改进”的名义下开展思想政治工作。

2.在“改进”“改造”“改革”(1988.9《通知》)的口号下,企业党组织放弃了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导权,改由行政厂长全面负责,且以国家法律的形式确认了这种领导格局,更具刚性。党组织的“保证监督作用”在实际操作中成为了“参与和支持”。

3.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机构纳入行政序列,企业党组织放弃了自已的工作阵地。在实际操作中,在“由企业从实际出发自行确定”的原则下,大部分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机构被精简或合并。

4.这一阶段时间虽不长,但由于上述特点,在思想上造成的混乱,实际工作中的损害不可低估,至今对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实践产生着消极影响。

(三)第三个时期的特点

1.这一时期的背景是我国进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时期。

2.对新形势下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地位、作用进行了重新研究定位和工作部署,提出了“政治核心”的新概念。

3.虽然只十多年,但理论研究上有了进一步发展和创新,党内论述思想政治工作的文献比较多,可以说是制度建设上的繁荣时期。

4.由于前一个时期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思想上造成的的混乱,又没有对其产生的原因及违害进行理论上的全面总结和评估,至今仍产生着影响。

三、思考和建议

从前面的分析可看出,改革开放以来,党内关于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文件一般都是以部委《意见》的形式出现,其权威性和效力不及更高形式的党规党法。恰恰是在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曲折发展阶段(第二个时期),出现了以党的最高领导机构—中共中央名义发出的《通知》(1988.9),以国家意志形式颁布的《企业法》(1988.4)里对思想政治工作的规定。这两个文献的要求早已不适合新形式下党对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要求。虽然十四大以来党的代表大会和中央全会(1999.9《若干意见》)对加强党的建设包括思想政治工作有系列的文件和新要求,但主要是就全党全国的总要求,没有就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专门系统性的规定。由于前面两个文献的权威性和效力,可以说至今还没有被新形式下新的同样高层次的党规党法所代替。

党的十四大以来,党中央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加强和改进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新要求,思想理论战线的同志和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者努力实践做了大量工作,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得以健康发展。特别是十以来,新的党中央恢复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高扬党的政治优势,民心所向。但就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这一块,由于前述原因,两个方面的问题亟待重视和解决。一是新形势下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论研究仍显不够,理论层次不高;二是有待党内更高层次上对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进行系统的专门的规定。当前有如下问题值得引起思想政治工作者的研究和思考,亟待找到答案,力争有所突破:

1.“政治核心作用”在内涵和外延上如何进一步科学界定?党组织对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导除了加强党组织自身建设,加强党员群众理想信念教育等外,针对多年来出现的企业不规范化经营,如产品质量、食品安全、不顾社会效益和公共利益盲目扩充落后产能等不良经营倾向,如何强化企业党组织对企业办企方向的领导和管控。企业党组织在维护党和国家利益问题上不应该是无所作为的。

2.党委书记在企业“兼任制”的推行,是否适合当前新的形势?“一张皮”当然解决了过去“空对空”的问题,“双向进入”解决了党委班子任职人个人的话语权问题,但在实际运行中,精力和时间的分配,双边工作的位置摆放显然存在较大冲突。这种情况下,如何达到思想政治工作“加强”的总要求?这种设置是否符合思想政治工作自身的规律?几年来的实践效果如何应进行评估(换个角度,“两张皮”和“空对空”问题只有这个办法才能解决吗?)

3.目前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现状,是否适合和发挥了党在企业的政治优势?联系一些“精英”“公知”们军队“非党化”的鼓噪,要警惕企业“非党化”的苗头。

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篇4

关键词:国有企业改革创新理念思想政治

1建构与创新国企思想政治工作信息沟通机制

思想政治工作的实质是思想政治工作者与群众之间的信息沟通,双方相互交换信息,传达彼此的想法,进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在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模式中,信息沟通机制是单向的,教育者是主动的信息发送方,受教育者是被动的信息接收方,教育者根据工作经验观察接受者的信息表征并作出判断,发送方并不主动征求接收方的意见和反馈,而接收方也没有途径或者没有习惯主动发送信息。当然,有时候信息发送方的主动者是普通职工,当他们遇到思想问题而压抑直到激化到一定程度时,以比较激进的方式表现出来,向思想政治工作者形成压力,迫使其着手解决问题。这种单向的信息沟通模式极易产生信息不对称,导致政工人员与群众彼此不掌握对方的信息,从而导致思想政治工作缺乏针对性,不能有效地解决思想意识问题。因此,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尽快建立双向的信息沟通机制。

在这种机制中,政工人员和普通员工都是信息源,都是信息主体,两者都主动向对方发送信息,并主动对方的信息反馈。两者之间的信息沟通渠道是畅通的,及时的。在这种双向模式下,政工人员可以提前了解职工的思想动态,把一些思想矛盾解决于萌芽状态,避免思想意识矛盾激化;普通职工可以主动把思想问题表达出来,促使政工人员及时帮助其解决困难与问题。

建双向交流的信息沟通机制的关键是机制化的信息沟通渠道。在国有企业中,政工人员必须紧密结合企业实际,建立多种有效的信息沟通渠道。这些渠道应当便于政工人员和职工的信息传达、交流、反馈等。为了便于政工人员提前掌握职工的思想动态,可以建立定期调研制度,政工人员每隔一定的时间深入到职工中间收集思想动态,发现问题;为了便于职工及时向政工人员传递信息,政工部门可以设立意见问题电子信箱、热线电话、咨询室等,方便职工随时来访或者表达意见,等等。由于不少员工的思想问题具有较强的私人性,因此,政工人员应当确保信息及信息渠道的保密性,从而为思想问题的解决提供真实的信息来源。

2推进与深化国企思想政治工作方法从灌输型转向渗透型

思想政治工作不独是国有企业的工作方式,其实大多数西方跨国公司也有思想政治工作,并且工作成效非常显著。这些西方公司开展思想政治工作非常注重“润物细无声”,讲究渗透型工作方法。在传统工作模式下,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以灌输型方法为主,经常采取报告会、黑板报、文件传阅、理论学习等方式向职工灌输思想政治工作内容,教育职工。即便当职工遇到具体矛盾时,政工人员也喜欢采取理论说教的方式,强迫职工转变思想或者接受解决问题的方式。

传统的灌输型方式已经不适应现代国有企业的实际情况,特别是随着职工参与意识、公民意识的提升。为此,必须尽快推进思想政治工作向渗透型方式转变。渗透型思想政治工作的关键在于寻找丰富多彩的载体,促使职工在喜闻乐见的方式中接受教育。渗透型载体应体现两个特点:其一,应当是职工喜闻乐见的载体,比如文艺活动;其二,应当渗透到企业职工的工作全过程,比如企业文化建设。

3提高国企思想政治工作的职工参与度

随着中国公民意识的觉醒和增强,以及全球参与化浪潮的席卷,国有企业员工的参与意识不断增强,他们对于思想政治工作的认识、理解和接受的状况受到其参与意识的影响。因此,新形势下创新思想政治工作必须注重参与因子。一是提高思想政治工作过程中的职工参与程度。思想政治工作成效的重要因素在于职工参与,特别是积极有效的参与途径。思想政治工作不是思想政治工作者的独角戏,而是思想政治工作者和职工之间的互动,两者都是主动的参与者。

提高思想政治工作过程中的职工参与程度,应首先重点加强党务公开、厂务公开的力度,因为参与的主要前提是获取相关信息,而厂务公开、党务公开则是给与员工获取相关信息的主要源泉。把国企党的工作、企业重要事务向全体员工公开,使员工了解企业情况、党务情况。他们才更容易理解和接受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甚至可以减少思想政治工作者的工作量和难度。

二是提高思想政治工作过程中员工的主体性地位。当前,国企员工对思想政治工作存在误解和排斥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因为在思想政治工作过程中,他们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从而出现一个现象,即凡是被做思想政治工作的人,一般都认为自己是被领导说服教育或者批评。因此,必须不断提高思想政治工作过程中员工的主体性地位。提高主体性地位的关键在于平等对话,这就体现了参与的平等性。只有员工在思想政治工作过程中以一个平等者与思想政治工作进行对话,他才能充分感受到主体性地位的尊严,才能更加容易接受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

三是赋予普通员工思想政治工作的权力。赋予普通员工思想政治工作的权力更有利于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国企思想政治工作者占全体员工的比例一般较少,很难直接全面地了解每一个员工的具体思想状况,而普通员工可能比思想政治工作者更了解思想政治工作对象的具体情况,从而更能够对症下药。其次,赋予普通员工思想政治工作的权力更有利于构建大政工格局,也能促使普通员工去了解思想政治工作,从而更深入地理解、重视并能够接受思想政治工作。因此,国企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善于赋权,让每一个普通员工都能够成为思想政治工作网络的一个节点。

参考文献:

[1]石书臣.论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J].思想政治教育.2009(1).

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篇5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政策变迁的根本动力——社会环境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政策变迁作为一个子系统,其“”有一个更大的系统,即社会环境,包括经济环境、政治环境、文化环境,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政策变迁产生制约作用。

   (一)经济体制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政策变迁

   马克思指出:“人们按照自己的物质生产的发展建立相应的社会关系,正是这些人又按照自己的社会关系创造了相应的原理、观念和范畴。”[1]因此,经济关系的变动是思想变动的主导因素。政策作为人们“思想”的产物,自然受到经济关系的制约。自建国以来,我国形成了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两种体制。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对社会事务进行集中管理,高校被定位于政治之中。围绕政府意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政策只规定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社会主旋律等意识形态教育。如1950年《关于实施高等学校课程改革的决定》确定在高校设立马列主义政治理论课程后,直至1976年的政策始终强调通过“学习毛泽东着作”、“选读马列主义经典着作”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从社会主旋律教育的规定来看,1950年《关于高等学校政治课教学方针、组织与方法的几项原则》规定了“反帝教育、土改教育、五爱教育”的工作重点。1961年《高教六十条》提出,要使大学生“具有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具有共产主义道德品质,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愿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出现,高校逐渐脱离政府的控制而拥有了非政治领域的自主社会空间。同时,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大学生群体表现出“拥紧现实而放逐理想,追逐功利而嬉戏道义,尊重自我而淡薄群体”的价值取向[2]。对此,政府不得不调整政策,结束以阶级斗争为教育内容的时代,开始重视学校和学生的实际需要。1986年《关于在高等学校开设“法律基础课”的通知》强调要普及法律常识。1995年《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高校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1994年《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生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出“校园文化”的教育途径。2004年《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推进网络化教育的开展。

   (二)政治体制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政策变迁

   公共政策总是在一定的政治体制下制定和实施的,“体制上容纳的可能性决定了公共政策选择的结果。”[3]因此,对政策变迁影响最大的政治因素是政治体制。建国初期,我国建立了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反映在政策领域即以中央精神和领导指示作为逻辑起点。如1950年《关于全国高等学校暑期政治课教学讨论会情况及下学期政治课应注意事项的通报》强调,“根据共同纲领文教政策”来规定“政治思想教育工作的重点”及其他方面。1970年《关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招生(试点)的请示报告的批示》指出,遵照毛主席的教导,培养有文化科学理论、又有实践经验的劳动者。《关于在高等学校开设“法律基础课”的通知》强调,遵照胡启立同志关于“在全国各大学开设法律基础课”的指示开设法律基础课。

   随着国家与社会二元分化进程的到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政策中仍存在集权政治的“阴影”,但已不是“主流”。如1998年《关于普通高等学校“两课”课程设置的规定及其实施工作的意见》强调,根据十五大精神进行课程设置及有关工作。2004年《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强调,“深入贯彻十六大精神”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这些政策中,我们明显感觉到政策导向的变化,即开始关注大学生的道德、心理和生活需要,政策的文本表述由“引导”代替“应当”、“必须”。在制定政策时,政府也逐渐跳出“权力的圈子”,积极迎合学校、教师、学生的利益和需要。如2005年《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历时9个月的调研,涉及全国几乎所有高校,体现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设置、宏观管理、教材建设等几个方面[4]。

   (三)文化价值观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政策变迁

   文化的因子总会深入制度的具体规定和内在精神,成为决定政策变迁的重要变量。改革开放前,社会文化价值观高度同质,人们把无条件地服从集体和权威的意志作为价值尺度,绝对否定人作为个体自我的存在。这种文化价值观决定了社会的一切事务由政府直接决定,民众(包括大学生)无权利质疑政策或拒绝执行政策,即使政策发生方向性错误仍得到运行,进而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一错再错”。如1957年《关于在全国高等学校开设社会主义教育课程的指示》出台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越来越“左”,教育目标转向阶级斗争教育,教育内容转向对马列着作的学习,教育方式转向劳动改造,管理体制转向工农兵学员管理。1980年《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意见》出台后才逐渐“转轨”。

   改革开放后,文化价值观多元突显,大学生群体出现了价值观“迷失与缺失、多元与偏离”[5]等现象,使政府主动地变革政策。如《在高等学校逐步开设共产主义思想品德课程的通知》、《关于在高等学校开设“法律基础课”的通知》、《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增加了适合大学生价值观发展的教育内容;《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增加了适合大学生个性需要的教育途径。在教育管理方面,1987年《关于改进和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决定》提出“全党全社会都应当关心青年学生的健康成长”。在教育制度方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出“学校德育工作要有法制保障。”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政策变迁的基础动力——政府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6]因此,在政府管理国家公共事务的众多活动中,教育从来就是统治阶级维护、加强其政治统治的重要工具。大学生作为社会中具有一定知识水平和技术能力的行为个体,他们的思想和行为状态如何将直接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发展。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始终是政府工作的重要部分。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行管理不是我国政府独有的,世界各国政府都在采取各种方式对高校德育进行管理,只是管理方式不同而已。从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发展来看,政府通过制定和实施政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全面干预,以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服务于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政府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政策变迁的主导力量,是基础动力。

  政府在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政策变迁的过程中,由官方主体(中共中央、国务院、教育部、、团中央等)主动提出,并在各高校选择有经验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师进行旧、新政策的讨论,最终以官方主体的名义发文。如《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首先是胡锦涛总书记专门就大学生思想教育作了3次重要批示,要求对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做出部署,接下来由教育部组织力量对全国10个地区,包括北京地区、东北地区、华北地区、华东地区、华南地区、华中地区、上海地区、天津地区、西北地区、西南地区等多所高校进行调研,征集大量材料,并从地方高校选拔有一定教学经验的专家进行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最后经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准形成的。在这种制度框架下形成的政策,更多地反映和代表了政府作为公共权力主体的利益,而大学生利益却无法真正得到体现,这种政策是“义务型”政策,即一项政策出台后,目标群体不得不履行一些新的义务或者增加履行原有义务的总量。由政府主导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政策以渐进变迁为主,少有激进变迁。从政策变迁的60余年来看,除《关于在全国高等学校开设社会主义教育课程的指示》、“文化大革命”时期对政策作全面调整外,基本保持了政策的稳定变迁。政府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政策变迁时,不是保持“价值无涉”或“价值中立”的,而是以一定的价值取向为基础。政府的价值取向表现在:(1)服务于社会发展的需要;(2)统一大学生思想和行为;(3)培养社会的接班人。

   政府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政策变迁的主导力量,主要是根据社会环境和大学生思想、行为的变化调整和终止旧的政策,制定和实施新的政策。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政策来看,建国之初政府全面学习前苏联,使政策在课程设置、教材选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育管理的规定上明显带有前苏联教育制度的痕迹。在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受国际、国内形势的影响,大学生群体出现了不满和躁动倾向,为此政府推动政策转向服务于阶级斗争的需要,并相应增加了“阶级教育”、“劳动教育”、“社会教育”等内容。改革开放初期,受“文化大革命”的影响,大学生群体出现了对“自我”、“人生”、“价值”的认识和讨论,为此政府主动结束了阶级斗争教育,并推动政策从重视马列主义理论教育转向突出品德教育、法制教育、人生观教育。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受“市场化”、“利益化”、“功利化”倾向的影响,大学生队伍出现了“理想淡化”、“信仰动摇”、“价值扭曲”、“责任感缺乏”、“心理素质欠佳”等倾向,为此政府再次调整政策,提出“校园文化建设”、“心理健康教育”、“网络教育”、“社会实践教育”等教育形式,提出建立德育工作的评估制度,制定有关德育工作的考核评价条例及实施办法。同时,制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经费投入制度,形成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建设指标。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政策变迁的直接动力——大学生

   政策总是指向一定的目标群体。一项政策如果使目标群体获得一定的利益,那么它就较容易被目标群体接受;反之,一项政策如果被目标群体视为对其利益的侵害和剥夺,那么它就难以得到目标群体的认可[7]。因此,大学生作为目标群体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政策变迁的直接动力。

   50年代大学生对政治、马列主义表现出极大的热情。据回忆:当时同学间谈论最多的话题不是体育、不是游戏、甚至不是学业,而是政治,大家都坚定地笃信马列主义[8]。因此,不论政策怎样学生都“心安理得”地接受它,学生的表现促使政府沿着建国初期的政策走下去。从课程规定来看,1956年《关于高等学校政治理论课程的规定》与1952年《关于全国高等学校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课程的指示》相比较,除增加马列主义基础外,其余保持一致。1957年后,部分大学生思想的波动状态才促使政府进行政策微调。如1958年《对高等学校政治教育工作的几点意见》规定,一律停开政治课,改开一门“社会主义教育”课程。1959后又回到原来的“轨道”。

   60年代大学生共同拥有着“讲政治,不讲出身”的时代心理,对党、国家和毛主席表现出无限忠诚,拥有着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生的理想追求。学生的表现使政策在延续的基础上向绝对服从于政府和社会的方向发展,以至于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成为阶级斗争的工具。如1961年《改进高等学校共同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意见》、1964年《关于改进高等学校、中等学校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其目的均是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武装青年,宣传党的总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

   80年代大学生更多地表现为“自我搜寻”、“自我设计”、“自我实现”、“自我奋斗”、“自我超越”,逐渐散去了对政治理论课的热情,认为“政治理论好像没有多少用处,是可有可无的。对于现在的功课不像入学时那么热心了。有时甚至想抛弃它,但又觉得束手无策,陷入痛苦的彷徨中。”[9]同时,少数学生中也出现了某些思想消极、混乱等现象,并多次发生学潮。学生的变化使政府作出政策调整,增设思想品德、法制教育的课程体系和教育内容。

   90年代大学生思想动荡比较明显,如面对腐败、分配不公等问题感到迷茫和困惑,面对“脑体倒挂”现象和新的就业制度心理问题急剧增加。学生的变化使政府积极进行政策调整。如1995年、1998年分别形成“两课”改革的“95”、“98”方案。从课程改革来看,浓厚的政治色彩降低,道德教育得到提升。同时,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中,以“德育”代替“思想政治教育”,并整体规划学校的德育体系。这表明政府努力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向科学化、规范化、生活化方向发展。

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篇6

关键词:课堂,工科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

 

中共中央十六号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下简称《意见》)指出,大学教育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思想道德建设为基础,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要使大学生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不仅要大力提高他们的科学文化素质,更要大力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使大学生与时代同步伐、与祖国共命运、与人民齐奋斗;切实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确保党和国家事业兴旺发达的“希望工程”,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的“民心工程”,是提高全民族素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基础工程”。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已不言而喻,因此,探索如何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使教育效果最大化是高校思政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课题。作为工科院校的思政工作者,深深的感到工科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尤其自身的规律和特点,所以在新形势下深入的探索工科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对开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局面有重大的意义。《意见》针对大学生品德形成的实际,提出了以人为本,教书育人相结合等原则。笔者结合工科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认为在工科院校贯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最佳途径是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导作用。

1、课堂教学在工科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工科院校的专业特点决定了课堂是向学生传授知识的主要场所,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渠道。思想政治教育在课堂教学中搞好了,通过其他途径的教育就顺利得多;而如果在课堂教学中出了问题,靠其他途径的教育来弥补就很困难,甚至会扰乱其他途径的教育活动。

课堂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第二部分是高校的各门课程。首先,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它体现了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要求。2006年,全国普通高校新生迎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新课程。一个显而易见的变化是:之前的7门课程被调整为4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4门新课程教材被纳入到中央实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中。改革的不仅仅是课程名称或学分设置上的技术调整,更是促使思想政治理论课变成学生们喜闻乐见的课程,真正的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使人才培养符合国家进一步发展的需要。

其次,《意见》指出,高等学校各门课程都具有育人功能,所有教师都负有育人职责。广大教师要以高度负责的态度,率先垂范、言传身教,以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人格给大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免费论文,主阵地。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大学生专业学习的各个环节,渗透到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各个方面。要深入发掘各类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在传授专业知识过程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使学生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过程中,自觉加强思想道德修养,提高政治觉悟。免费论文,主阵地。要坚持学术研究无禁区、课堂讲授有纪律,严格教育教学纪律,切实加强教材管理,在讲台上和教材中不得散布违背宪法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错误观点和言论。

2.当前工科院校通过课堂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2.1课堂教学的教育主导者存在的问题

思想政治教育能够收到实效,一靠真理的力量,二靠人格的力量,这都需要思想政治工作者来体现。现阶段,从事课堂教学的教师队伍主要存在以下的问题:由于工科院校不同程度地存在轻视思想政治教育的现象,专职思想政治教师少,兼职教师缺乏必要的专业素质和理论功底,讲课内容空洞,方式单一,敷衍了事。

部分专业课教师缺乏正确的政治素质,没有坚定的政治信仰,讲马列必须自己信马列,才能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政治热情;还有部分教师缺乏良好的思想素质、道德素质和爱岗敬业的精神,言传不如身教,不能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榜样,造成学生对教师的反感而失去了对该课程的兴趣;有的教师存在着教学能力和方式上的不足,虽然工作刻苦,但不能驾驭课堂气氛。免费论文,主阵地。

2.2课堂教学的教育客体存在的问题

由于工科院校大部分学生大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缺乏兴趣,持一种应付的态度,。随着大学生就业压力的不断增加,他们只重视专业课的学习,认为没有必要学习政治思想理论。社会上反政治化的影响,大学生对思想政治课也存在反感心理,加上在信息化的今天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教学手段落后,教学内容单一,不贴近大学生实际生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成了学生补习外语和休息的地方,逃课现象严重。

2.3课堂教学的内容和方法存在的问题

今天的大学生思想非常活跃,信息渠道也很发达,对于能够指导实践和解释实际问题的理论需求很高,反感形式主义的说教。现有的思想政治教育教材也存在不少问题,有的理论性太强,有的内容太松散。在内容设计上几门课有很多重复,没有凸显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论作用,脱离大学生实际。在教育方法上,大部分教师仍采用单方面的灌输方法即老师在上面说学生在下面听,至于效果如何只以考试成绩定高下。

3.如何充分发挥课堂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阵地作用

3.1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作用

在课堂中队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就要注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华中科技大学杨一平老师认为,对于大学生,让他们少吃“定制餐”,多吃“自助餐”,使他们感受到思想政治课是有“营养”的,不仅对自身成长有益,而且非常必要,使学生把功利性需求真正转化为自我成长性需求,他们才能真懂、真信。

3.2调整教学机制,全面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一方面,工科院校要全面重视思想政治课程,优化教师结构,选拔聘用专职的思想政治教师,提高学历和学位层次,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要加强师资培训,组织学术交流,促进思想政治学科建设;提高思想政治教师的社会地位,保证教师的福利待遇。免费论文,主阵地。另一方面,工科院校要加强所有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增强教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确实把思想政治工作渗透到各个学科当中。

3.3.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切实改进教学内容和方法

要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在哲学、社会科学教学中充分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成果,进一步加强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大学生头脑工作。要联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联系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切实改革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改变单方面灌输方式,增强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利用网络和科技,采用多媒体教学,根据不同的课程要求,采用专题讲座法、案例分析法等等,增强教学的时效性、感染力和吸引力。每一位教师应率先垂范,“用真理的力量感召人,用人格的力量感染人,用真挚的情感打动人,用生动的形式吸引人”,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渗透到各门专业课程中,寓情于景,把大学生真正培养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3.4注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科学研究工作

各地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工作领导部门要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大问题研究列入规划。免费论文,主阵地。各级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等学术研究机构和团体要加强自身建设,发挥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科学研究、决策咨询、工作指导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工科院校要积极组织专家学者积极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理论支持和决策依据。免费论文,主阵地。

在华中科大,学校进一步加大了思想政治理论课专项基金的投入。2005年至今,学校平均每年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经费投入达到50万元。并初步建立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激励与约束的长效机制,使教学工作有的放矢,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我们不能仅仅以某一门课程论教学,而应该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高度去思考教学。只有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扎实,相关专业基础知识宽厚,才有可能成为一名称职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我们只有拿自己研究的成果去向学生讲授,自己才能自信、自如、自由,学生听起来也才能有兴趣、有深度、有提高。

3.5形成良好的育人氛围

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用性与优越性是不能够单单通过课本上的知识与课堂上的教学来深入贯彻的。首先,我们要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对学生潜移默化的教化功能,依托学生社团,以主题教育、舆论宣传、人文讲座、心理咨询等多种形式把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结合,建立起宽松、活跃、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陶冶情操,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坚实阵地。

其次,要努力营造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良好社会环境。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需要社会各方面的支持。全社会都来关心大学生的成长,支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共同营造大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好社会环境。

参考文献:

[1]许华.用科学发展观统领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教育研究,2009,(3)

[2]杨泽军.论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J].天府新论,2007,(6).

[3]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Z].2004.

[4]曲建武、张贵仁.《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科学体系研究》[m]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1

[5]罗洪铁.《思想政治教育原理与方法研究》[m].贵州人民出版社.2002

[6]周长春.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索》[m].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5

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篇7

理念上与时俱进。在新形势下,做好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具有极端重要性,但我们一些国有企业在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方面,依旧存在着不少模糊认识。一些企业领导干部认为抓好经济工作才是硬道理,只要经济效益搞上去了、福利搞好了,什么都好说,存在“一手硬、一手软”的现象;一些企业党组织领导对存在的问题不敢旗帜鲜明地批评教育,怕引起党政不和,放松和削弱了思想政治工作,存在“失之过软、失之过宽”现象;一些政工干部觉得没有前途,没有劲头,存在“得过且过、能糊则糊”的现象;一些职工群众思想顾虑沉重,对企业失去信心,存在逆反心理和抵触情绪。因此,新形势下做好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在理念上坚持与时俱进,思想认识和观念要有高度,要有新角度和新维度。中央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下称《意见》)强调,“国有企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力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支柱,是我们党执政的重要基础”,并对国有企业如何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指明了前进方向。做好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就要认真学习贯彻《意见》精神,把思想认识统一到中央要求上来,坚决破除单纯抓企业经济效益,忽视思想政治工作的认识误区,坚持经济效益与思想政治工作齐抓共管,积极探索现代企业制度下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途径,主动引领广大职工沿着正确的政治方向前进;就要坚持以人为本,一手抓企业经营管理,一手抓思想政治工作,以企业的发展目标和事业吸引人,以职工个人的发展前途和待遇留住人,以企业文化和人本精神凝聚人,引导职工与企业同心同向、风雨同舟,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国有企业大多属于规模以上企业,职工人数众多,涉及千家万户,思想整治工作搞好了,就能维护企业内部稳定和社会稳定,从而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思路上与时俱进。时代在变化,社会在变革,国有企业职工思想状况也在变动,客观上要求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思路必须与时俱进。按照《意见》要求,在党组织的领导下,建立健全“目标明确、责权分明、运转协调、渠道畅通”的思想政治工作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共同负责、党政工团齐抓共管,以专兼职政工干部队伍为骨干、职工群众广泛参与为特色的大政工格局。强化国有企业党员和党员领导干部“一岗双责”制度,把管人、管事、管思想有机结合起来,使思想政治工作的触角延伸到基层每一个角落,确保所有党员和干部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又能积极承担思想政治工作,形成“党政融合、权责明确、优势互补、团结协作、相互促进”的工作局面。建立思想政治工作评估体系,将思想政治工作纳入国有企业年度综合考核目标体系,与经济目标同部署、同推进、同检查、同考核,通过量化指标,分解目标,细化到部门和个人,使思想政治工作真正落到实处,推动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开展。

发挥国有企业领导班子廉洁示范作用。正人先正己,上行下效。国有企业领导班子尤其是主要领导的廉洁程度,直接影响着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公信力、说服力。领导干部以身作则,是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最好的教材,也是最好的榜样和示范。因此,国有企业领导班子尤其是主要领导要自觉按照党风廉政建设要求,模范执行中央“八项规定”,带头做清正廉洁的表率,为推动思想政治工作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环境和氛围。

随着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自媒体时代已经到来,国有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不能墨守成规,要在巩固传统阵地的同时,积极开辟网络媒体新阵地,利用手机短信、QQ群、微信、微博等形式,结合年轻职工的特点和当代网络技术发展趋势,抢占思想政治工作阵地新的制高点,不让网上阵地成为非主流声音的“跑马场”。

国有企业政工干部是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具体执行者,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要在政工干部职数配备、福利待遇、选拔使用、职称评定等方面,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稳定政工队伍人心,留住优秀政工人才。

内容上与时俱进。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要紧紧围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按照《意见》要求,与时俱进抓好职工教育,努力培养一支素质高、作风硬、纪律严的“四有”职工队伍。一是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系列主题教育活动,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职工,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激励职工,以爱岗敬业、诚实守信的社会主义职业道德锻造企业职工队伍。二是构建先进企业文化。紧密结合企业战略发展的实际,深入挖掘企业历史文化资源,总结提炼完善企业价值理念,把企业理念变为员工的精神追求、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引导员工积极主动地开展工作。深化企业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广泛开展“创建学习型企业、争做知识型员工”活动、志愿服务活动,在干部职工中形成热爱学习、积极上进、岗位建功、奉献社会的良好风气。三是抓好形势政策教育。不回避问题,不隔鞋搔痒。结合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党和国家重大政策措施的出台,宣传我国各项事业取得的新进展、新成就,分析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解读中央的决策部署,帮助干部职工正确认识形势、准确理解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讲清楚党和政府关于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等热点问题的各项政策措施,把对职工群众的利益安排讲明白,做好释疑解惑、增进共识工作。及时向干部职工阐释企业市场环境的新变化和企业改革发展的新任务,介绍企业发展的长远规划和实施步骤,坚定干部职工搞好国有企业的信心和决心。

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篇8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党对高校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了巨大成绩,保证了社会主义大学的办学方向,为党和国家培养了大批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合格的接班人。高校辅导员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为党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出了巨大贡献,高校辅导员制度对于高校辅导员的发展起到了保证作用。政策文件以及与政策相关的文本反映了政府政策的行为,是记述政策意图和政策过程最为有效的客观凭证。我国高校辅导员制度变迁是由一系列的政策文件反映出来的,从这个意义上而言,采用文本分析法分析高校辅导员制度的本质及相关发展趋势是可行的。

一样本的选择情况

在研究的对象上,本研究以新中国成立以来有关的高校辅导员制度的政策文本为研究对象,获取方法主要是通过对CnKi、读秀输入检索条件为“题名”,检索词“高校辅导员制度并且历史发展”进行模糊检索,对于研究文章中出现的有关高校辅导员制度的文本进行回溯检索,主要通过查阅何东昌《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1949-1975,1976-1990,1991-1997)和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文献选编(1978-2008)》来准确定位。

在查阅何东昌《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1949-1975,1976-1990,1991-1997)时,首先在附录一中的十类分类检索中选取总类和高等教育两类。在总类中主要检索综合、教育事业管理、思想政治教育三类,在高等教育中主要检索综合、领导体制与办学体制、思想治教教育、教职工队伍建设四类。同时,对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主编的《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文献选编(1978-2008)》进行逐篇排查的方式进行检索。共选取样本25份作为研究对象。

二样本的基本情况

从我国高校辅导员制度相关文件下发的单位来看:中共中央下发的文件有5份,国家教委、教育部下发的有17份,和教育部联合下发的文件有1份,中组部、与教育部联合下发的文件有1份,教育部与团中央联合下发的文件有1份。如表1:

从我国高校辅导员制度相关文件下发的不同时期看:1949-1965共下发8份;1966-1977共下发0份;1978-现在共下发17份。如表2:

表1:

表2:

表3:

从我国高校辅导员制度相关文件下发的类型看:主要有指示、工作条例、意见、报告、通知、规定、决定七种形式。为了归纳统计的方便,我把国家教委1995年出台的关于《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试行)》归为“其他”。如表3:

三样本呈现的主要特点

(一)我国高校辅导员制度建设是至上而下的理性建构

通过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高校辅导员制度的相关文件进行分析,不难看出:我国的高校辅导员制度建设具有明显的中国特色。在国外,许多学生事务管理的制度是由相关的协会或行业组织来颁布实现的。而在中国,我国高校辅导员制度相关政策的颁布是通过中共中央,教育部等相关职能部门来实现的(可以从表一看出)。这充分说明,我国高校辅导员制度建设是一种在实施过程中,不断改进,至上而下的理性建构。

在选取的25个样本中,中共中央下发的文件有5份,国家教委、教育部下发的有17份,和教育部联合下发的文件有1份,中组部、与教育部联合下发的文件有1份,教育部与团中央联合下发的文件有1份(如表一所示)。而且在中共中央下发的文件中,1961年9月1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扩大会议讨论并批准的《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例(草案)》(简称“高校六十条”)中,第五十条明确提出:“为了加强政治思想工作,在一、二年级设政治辅导员或者班主任……要逐步培养和配备一批专职的政治辅导员。”第一次正式提出要在高校设“政治辅导员”,尤其是“专职的”政治辅导员。在1987年5月29日,中共中央颁发的《关于改进和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决定》中,提出:“高等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应由精干的专职人员与较多的兼职人员组成”。在1993年8月13日,中共中央颁布了《关于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和1994年8月31日,《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若干意见》中,多次强调辅导员的素质提升、培训进修、待遇提高等问题。在2004年10月1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更是对辅导员的地位与作用、角色与职责等进行了重点强调,“辅导员、班主任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增强社会责任感,成为大学生建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要采取有力措施,着力建设一支高水平的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在党和国家的正式文件中对高校辅导员的设立、培训、待遇、地位与作用、角色与职责提出明确要求,充分显示了党和国家对高校辅导员制度建设的高度重视。

(二)我国高校辅导员制度建设具有明显的阶段性

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我国高校辅导员制度也随之不断发展,并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一是从我国高校辅导员制度相关文件下发的时段看,1949-1965共下发8份;1966-1977共下发0份;1978-现在共下发17份(如表二所示);二是对所发文件作进一步分析,主要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1949到1965年的确立阶段。随着新中国的建立以及对高等教育的改造,我国高校辅导员制度开始逐步确立。主要体现在1951年政务院批准教育部《关于全国工学院调整方案的报告》和1952年教育部《关于在高等学校有重点地试行政治工作制度的指示》以及1961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扩大会议讨论并批准的《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例(草案)》(简称“高校六十条”)和1965年《关于政治辅导员工作条例》四个文件中。在《关于全国工学院调整方案的报告》中,提出了有准备的“试行政治辅导员制度”的规定。在《关于在高等学校有重点地试行政治工作制度的指示》中,提出了“在高等学校重点试行政治工作制度,设立政治辅导处并配备政治辅导员。”并对辅导员的职责作了规定。在“高教六十条”中,第一次以中共中央级的文件提出“要逐步培养和配备一批专职的政治辅导员”。在《关于政治辅导员工作条例》中,对高校政治辅导员的地位、作用、工作性质、任务、待遇等进行了明确界定。《条例》的颁布实施,标志着高校政治辅导员制度的确立。

第二,1966年到1976年的破坏阶段。十年“”使我国辅导员制度的建设遭到严重破坏。在这十年期间,党和国家不仅没有出台一份有关高校辅导员制度建设方面的文件,而且在、反革命集团的操纵下,执行了极左的路线。大肆批判《高教六十条》,炮制反动的“两个估计”,鼓吹“停课闹革命”,“踢开党委闹革命”。政治工作队伍被“工宣队”、“军宣队”所取代,大批高校政工干部包括政治辅导员被诬陷,被下放改造,身心遭到严重摧残。尽管后期出现了工农兵上大学,也有政治辅导员,但总体而言,十年之中,我国高校辅导员制度不仅没有发展,而且破坏严重。

第三,1977年到1989年的恢复阶段。在这一时期,党和国家出台了系列文件以恢复高校优良的思想政治教育传统和我国已经确立的高校辅导员制度。如:1980年的《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规定各校要根据具体情况建立政治辅导员制度或班主任制度。1981年的《高等学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暂行规定》要求:“在第一线上从事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政治辅导员,可按一百二十名左右的学生配备一名。”1984年的《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的意见》,对这支队伍的政治素质和知识水平的基本要求、来源和发展方向、培训以及待遇等方面做出了详细的规定。1986年的《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决定》《选拔品学兼优的应届毕业生充实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通知》《关于在高等学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专职人员中聘任教师职务的实施意见(试行)》三个文件,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来源,职称评定等方面做了相关的规定。1987年的《关于改进和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决定》再次强调专兼职的组成以及在每个班级配备兼职的班主任、导师或辅导员。

第四,1990年到现在的发展阶段。对这一时期党和国家出台的相关文件进行梳理,重在对我国高校辅导员制度建设进行专业化与职业化方面的引导。如:1990年的《关于加强高等学校专职思想政治工作者正规培训的通知》提出要为他们提供学习和锻炼的机会,培养一批年轻的思想政治教育专家。1995年的《中国高等学校德育大纲》提出:“学校应当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努力培养和造就一批思想政治教育的专家和教授”。2000年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要求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努力建设一支具有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政治坚定、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的高素质队伍。2004年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提出:“实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人才培养工程,建立思想政治教育人才培养基地。选拔推荐一批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进一步深造,攻读思想政治教育相关专业的硕士、博士学位,学成后专职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专职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提法实际上正式提出了辅导员职业化的问题。2005年的《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首次提出了:“要统筹规划专职辅导员的发展,鼓励和支持一批骨干攻读相关学位和业务进修,长期从事辅导员工作,向职业化、专家化方向发展”。2006年的《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对辅导员的要求与职责、配备与选聘、培养与发展、考核与管理做出了明确的要求,为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发展奠定了组织、制度、政策和条件保证,也使我国高校辅导员制度丰富、发展和提升到了新的水平。

(三)我国高校辅导员制度建设的目标是职业化和专业化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高校辅导员制度建设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尽管中间出现了一些问题,但总体而言,我国高校辅导员制度建设取向职业化和专业化的目标是清晰的。

一是从辅导员的角色职能看,经历了从政治辅导员到辅导员,从政治工作干部到政治工作干部和教师的转变。1952年,教育部《关于在高等学校有重点地试行政治工作制度的指示》对辅导员的角色与职能初步界定为:政治辅导员,其职能为思想政治教育,具体的职责是“主持政治学习和思想改造工作”。后来的相关文件对辅导员的角色和职能的规定基本上都是围绕此展开。直到1987年《关于改进和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决定》颁布。《决定》指出:“高等学校的每个班级均应配备兼职的班主任、导师或辅导员”,第一次由“政治辅导员”的称谓改为“辅导员”。同时,文件还指出:“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专职人员,是教师队伍的一部分,应列入教师编制,实行教师职务聘任制。”这在中共中央的文件中,明确了专职辅导员教师的身份。以后的相关文件也是围绕这一主题不断完善。2006年《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第三条更是对其角色和职能作了明确规定,“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辅导员应当努力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

二是从我国高校辅导员制度的发展模式看,从专职到专兼职结合再到建设一支专业化、职业化、专家化辅导员队伍建设目标的发展模式。如,1951年在《关于全国工学院调整方案的报告》中提出“设立专人担任各级政治辅导员”。1961年“高教六十条”指出“要逐步培养和配备一批专职的政治辅导员”。1978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例》指出“政治辅导员都要既做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又要坚持业务学习,有条件的要坚持半脱产,担任一部分教学任务。政治辅导员可以适当轮换”。1981年《高等学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暂行规定》指出“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需要有一支又红又专、专职与兼职相结合的队伍”。2005年《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指出“鼓励和支持一批骨干攻读相关学位和业务进修,长期从事辅导员工作,向职业化、专家化方向发展”。

(四)我国高校辅导员制度建设仍需不断完善

我国高校辅导员制度建设虽然取向明确,但仅从文本分析而言,仍有诸多不足。一是从下发文件的类型看(如表三),决定、规定、工作条例这类刚性文件只有8份,决定、规定各占2份,工作条例4份,其中,工作条例又有2份是加了试行和草案字样。而意见、通知等柔性文件有17份。二是从目前认为高校辅导员制度最完善的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内容看,文件中有许多柔性规定。如:使用了“应当把……”、“应当坚持……”、应结合……”、“应成立……”、“应纳入……”、“应当……”、“应当建立……”等应然性规定,“可以根据……”、“可按……”等建议性政策也有多处。这也充分说明,当前我国的辅导员制度还在不断的探索和完善中,还有许多改进之处。

本研究主要采用文本分析的方法,从变迁与趋势的角度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高校辅导员制度建设的政策文件进行了解析,无疑对新政策出台具有重要的借鉴与指导意义,有助于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从而提高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同感。

参考文献

[1]李纲等.公共政策内容分析方法:理论与应用[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7.

[2]杜向民,黎开谊.嬗变与开新:高校辅导员制度发展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3]何东昌.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1949-1975,1976-1990,1991-1997)[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8.

[4]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文献选编(1978-2008)[m].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2008.

[5]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贯彻《规定》落实政策切实把辅导员队伍建设好[J].中国高等教育,2006(17).

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篇9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政策变迁的根本动力——社会环境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政策变迁作为一个子系统,其“”有一个更大的系统,即社会环境,包括经济环境、政治环境、文化环境,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政策变迁产生制约作用。

   (一)经济体制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政策变迁

   马克思指出:“人们按照自己的物质生产的发展建立相应的社会关系,正是这些人又按照自己的社会关系创造了相应的原理、观念和范畴。”[1]因此,经济关系的变动是思想变动的主导因素。政策作为人们“思想”的产物,自然受到经济关系的制约。自建国以来,我国形成了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两种体制。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对社会事务进行集中管理,高校被定位于政治之中。围绕政府意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政策只规定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社会主旋律等意识形态教育。如1950年《关于实施高等学校课程改革的决定》确定在高校设立马列主义政治理论课程后,直至1976年的政策始终强调通过“学习毛泽东着作”、“选读马列主义经典着作”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从社会主旋律教育的规定来看,1950年《关于高等学校政治课教学方针、组织与方法的几项原则》规定了“反帝教育、土改教育、五爱教育”的工作重点。1961年《高教六十条》提出,要使大学生“具有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具有共产主义道德品质,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愿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出现,高校逐渐脱离政府的控制而拥有了非政治领域的自主社会空间。同时,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大学生群体表现出“拥紧现实而放逐理想,追逐功利而嬉戏道义,尊重自我而淡薄群体”的价值取向[2]。对此,政府不得不调整政策,结束以阶级斗争为教育内容的时代,开始重视学校和学生的实际需要。1986年《关于在高等学校开设“法律基础课”的通知》强调要普及法律常识。1995年《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高校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1994年《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生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出“校园文化”的教育途径。2004年《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推进网络化教育的开展。

   (二)政治体制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政策变迁

   公共政策总是在一定的政治体制下制定和实施的,“体制上容纳的可能性决定了公共政策选择的结果。”[3]因此,对政策变迁影响最大的政治因素是政治体制。建国初期,我国建立了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反映在政策领域即以中央精神和领导指示作为逻辑起点。如1950年《关于全国高等学校暑期政治课教学讨论会情况及下学期政治课应注意事项的通报》强调,“根据共同纲领文教政策”来规定“政治思想教育工作的重点”及其他方面。1970年《关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招生(试点)的请示报告的批示》指出,遵照毛主席的教导,培养有文化科学理论、又有实践经验的劳动者。《关于在高等学校开设“法律基础课”的通知》强调,遵照胡启立同志关于“在全国各大学开设法律基础课”的指示开设法律基础课。

   随着国家与社会二元分化进程的到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政策中仍存在集权政治的“阴影”,但已不是“主流”。如1998年《关于普通高等学校“两课”课程设置的规定及其实施工作的意见》强调,根据十五大精神进行课程设置及有关工作。2004年《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强调,“深入贯彻十六大精神”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这些政策中,我们明显感觉到政策导向的变化,即开始关注大学生的道德、心理和生活需要,政策的文本表述由“引导”代替“应当”、“必须”。在制定政策时,政府也逐渐跳出“权力的圈子”,积极迎合学校、教师、学生的利益和需要。如2005年《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历时9个月的调研,涉及全国几乎所有高校,体现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设置、宏观管理、教材建设等几个方面[4]。

   (三)文化价值观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政策变迁

   文化的因子总会深入制度的具体规定和内在精神,成为决定政策变迁的重要变量。改革开放前,社会文化价值观高度同质,人们把无条件地服从集体和权威的意志作为价值尺度,绝对否定人作为个体自我的存在。这种文化价值观决定了社会的一切事务由政府直接决定,民众(包括大学生)无权利质疑政策或拒绝执行政策,即使政策发生方向性错误仍得到运行,进而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一错再错”。如1957年《关于在全国高等学校开设社会主义教育课程的指示》出台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越来越“左”,教育目标转向阶级斗争教育,教育内容转向对马列着作的学习,教育方式转向劳动改造,管理体制转向工农兵学员管理。1980年《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意见》出台后才逐渐“转轨”。

   改革开放后,文化价值观多元突显,大学生群体出现了价值观“迷失与缺失、多元与偏离”[5]等现象,使政府主动地变革政策。如《在高等学校逐步开设共产主义思想品德课程的通知》、《关于在高等学校开设“法律基础课”的通知》、《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增加了适合大学生价值观发展的教育内容;《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增加了适合大学生个性需要的教育途径。在教育管理方面,1987年《关于改进和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决定》提出“全党全社会都应当关心青年学生的健康成长”。在教育制度方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出“学校德育工作要有法制保障。”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政策变迁的基础动力——政府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6]因此,在政府管理国家公共事务的众多活动中,教育从来就是统治阶级维护、加强其政治统治的重要工具。大学生作为社会中具有一定知识水平和技术能力的行为个体,他们的思想和行为状态如何将直接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发展。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始终是政府工作的重要部分。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行管理不是我国政府独有的,世界各国政府都在采取各种方式对高校德育进行管理,只是管理方式不同而已。从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发展来看,政府通过制定和实施政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全面干预,以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服务于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政府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政策变迁的主导力量,是基础动力。

   政府在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政策变迁的过程中,由官方主体(中共中央、国务院、教育部、、团中央等)主动提出,并在各高校选择有经验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师进行旧、新政策的讨论,最终以官方主体的名义发文。如《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首先是胡锦涛总书记专门就大学生思想教育作了3次重要批示,要求对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做出部署,接下来由教育部组织力量对全国10个地区,包括北京地区、东北地区、华北地区、华东地区、华南地区、华中地区、上海地区、天津地区、西北地区、西南地区等多所高校进行调研,征集大量材料,并从地方高校选拔有一定教学经验的专家进行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最后经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准形成的。在这种制度框架下形成的政策,更多地反映和代表了政府作为公共权力主体的利益,而大学生利益却无法真正得到体现,这种政策是“义务型”政策,即一项政策出台后,目标群体不得不履行一些新的义务或者增加履行原有义务的总量。由政府主导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政策以渐进变迁为主,少有激进变迁。从政策变迁的60余年来看,除《关于在全国高等学校开设社会主义教育课程的指示》、“文化大革命”时期对政策作全面调整外,基本保持了政策的稳定变迁。政府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政策变迁时,不是保持“价值无涉”或“价值中立”的,而是以一定的价值取向为基础。政府的价值取向表现在:(1)服务于社会发展的需要;(2)统一大学生思想和行为;(3)培养社会的接班人。

   政府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政策变迁的主导力量,主要是根据社会环境和大学生思想、行为的变化调整和终止旧的政策,制定和实施新的政策。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政策来看,建国之初政府全面学习前苏联,使政策在课程设置、教材选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育管理的规定上明显带有前苏联教育制度的痕迹。在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受国际、国内形势的影响,大学生群体出现了不满和躁动倾向,为此政府推动政策转向服务于阶级斗争的需要,并相应增加了“阶级教育”、“劳动教育”、“社会教育”等内容。改革开放初期,受“文化大革命”的影响,大学生群体出现了对“自我”、“人生”、“价值”的认识和讨论,为此政府主动结束了阶级斗争教育,并推动政策从重视马列主义理论教育转向突出品德教育、法制教育、人生观教育。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受“市场化”、“利益化”、“功利化”倾向的影响,大学生队伍出现了“理想淡化”、“信仰动摇”、“价值扭曲”、“责任感缺乏”、“心理素质欠佳”等倾向,为此政府再次调整政策,提出“校园文化建设”、“心理健康教育”、“网络教育”、“社会实践教育”等教育形式,提出建立德育工作的评估制度,制定有关德育工作的考核评价条例及实施办法。同时,制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经费投入制度,形成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建设指标。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政策变迁的直接动力——大学生

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篇10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有序发展,卫生行业在运行机制上正面临转轨变型的初始阶段,为顺应此形势的发展,医院内部改革也处于关键的攻坚阶段,同时也给医院深化改革带来许多新课题,这些新课题必然会在工作人员中引出这样那样的思想问题,所以有必要而且也必须进行一场有利于深化医院工作人员思想素质的改革,做到从观念、目标、内容、形式等各方面有一个根本的转变。因此,在医院深化改革的新形势下,我们必须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头脑,用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推动、促进改革,使医院发展再上一个新台阶。

1更新观念,把握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结合医院实际开展思想政治工作

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关键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思想政治工作只有服从和服务于这个中心才能确立自己的地位和发挥政治优势的作用。一切游离于经济建设的思想政治工作,其客观效果必然是南辕北辙,主观上也会产生一种失落感。

想要树立正确的发展观念,逐步把医院建成福利或非经营型医院,必须明确一下几点:一是医院与患者主要是服务与被服务的供需关系,是卫生医疗服务的商品提供者,它在提供过程中的常规技术劳务也应得到合理补偿;二是有条件的医院可以开展多层次的特种服务;三是在救死扶伤的同时,医院也须讲生财、聚财和理财之道,千方百计提高经济效益,开源节流,只要是有利于群众身体健康和卫生事业发展的,都应该大胆去做、去试、去闯。在明确自身在医疗改革中具体定位的基础上,医院还要精简机构、裁减冗员;要动员和组织技术人员竞争上岗、择优聘用;要全员实行岗位技能工资,分配要向临床第一线,责任重大的管理者和有贡献的专业技术人员倾斜;后勤服务部门在经济上要逐步与医院脱钩。

面临这一系列的重大改革,医院思想政治工作在观念上必须有一个重大突破,要根据医院特征,围绕医疗工作如何紧贴市场,满足市场需求来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关键还是动用政治优势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开发人的潜能,提高人的素质。要教育职工解放思想,大胆探索增加服务项目,扩大服务范围,提高服务质量,最大限度地发挥医疗技术和设备的优势;要教育职工进一步强化"病人至上"的思想,树立包括服务态度、服务技能、服务水平、服务环境与条件在内的全程优化服务观念,为患者提供一流的服务。

树立讲求效益的观念,扫除形式主义陋习。思想政治工作的效益,有的直接体现在经济方面,更多的体现在社会方面,而且效益周期性较长,反复性较大,不象经济工作那样容易见效,那样直接。但不管怎样思想政治工作要讲求效益是确定无疑的。现在的问题是,思想政治工作往往不讲效益,形式主义的东西太多。这种东西搞多了,在群众中就败坏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声誉。扫除形式主义实在是当前思想政治工作的当务之急。我们开展活动要有预期的目标,采取有效的方法扎扎实实去做;要有脚踏实地工作作风,深入基层调查研究,解决实际问题。

2 依靠群众,围绕改革创新这个主题,认真做好思想政治工作

依靠群众,发动群众来做思想工作是我党思想政治工作的好传统。医务人员占医院职工的70%以上,在医院建设和改革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医院深化改革又是我们每一个职工的问题,要营造一个良好的改革环境和社会舆论,我们应注意一下几点:

2.1要把自己融入群众。一些单位把思想政治工作看做政工干部的专利,单靠少数人在那里筹划、说教;更有甚者,把矛头针对职工群众,严重损害了群众的积极性。进行大规摸的改革和建设,必须有一个宽松的社会环境,尤其是对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改革措施所造成的心理冲击,会引发出各种不同的心态和思想认识;改革方案制定必须兼顾职工的整体利益,才能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激发职工勇于开拓创新的进取心;再者,改革方案的制定要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和要求,保护群众参与改革的积极性。仅靠少数人在那里发号施令,大谈事情的重要性、紧迫性,即使你说的完全正确,也未必能让绝大多数人接受。

2.2要善于组织群众,依靠群众。群众中蕴藏着极大的改革热情,要不失时机地予以引导,帮助人们认清形式,解放思想,并在深化改革的过程中做好理顺情绪、调节矛盾的工作,尤其要教育职工正确对待和处理好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矛盾、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矛盾、群众之间及在竞争中所产生的各种矛盾。改革方案的出台前后,都要坚持把改革所要达到的目的和效果向职工深入宣传,增强职工参与改革的意识和信心。要引导职工自己教育自己,让典型人物现身说法,发动党团骨干、先进模范、班组长以自己亲身体会来谈谈改革,并运用多种形式引导职工在参与中加深理解,从而积极支持改革。

2.3要"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通过感情的融洽,在深化改革问题上实现思想的统一。深化改革,该改什么,如何改法,领导者和政工干部要诚恳地向每一个人请教,对他们有不同意见要多问几个为什么,并从中找出产生分歧意见的主客观原因。如果是误解,要耐心解释;如果是认识上有差距,要讲清道理;如果证明他们的见解是对的,就应修改原来的方案,使他们感到自己在医院改革中的地位和价值,千万不能一方面向他们征求意见,一方面对他们的意见不屑一顾、掉以轻心。

3迎接挑战,抓住科学发展观这一环节,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

转换机制,深化改革,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发展的新的形势下,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无疑受到严峻的挑战,增强了广大政工干部压力,提出了艰巨的任务。但同时也应该看到,医院转换机制、深化改革的实践也给医院思想政治工作的加强带来了新的契机,提供了广阔的舞台。我们一定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真正发挥和充分显示思想政治工作的精神力量和优势。

机构要精简,人员要精干,队伍要稳定。但是,精简不是取消,减员也不是越少越好,专业政工干部要保持一定比例,要有一支稳定的政工骨干队伍。

要探索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路子,能够概括思想政治工作的对象、目的、规律、特点、内容、原则和方法。形式要多样、新颖、活泼、有效,要投群众之所好,尽可能创造和运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